1 頁 (共 1 頁)

腸躁症 責之於肝、脾

發表於 : 2011-01-06 , 20:37
MissC
腸躁症 責之於肝、脾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06 10:5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大腸激躁症又稱腸躁症,是一種腸道的功能性異常症狀。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兼副秘書長汪紅兵表示,傳統中醫認為,大腸激燥症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但病因病機其實較為複雜,證候演變也相當多,責之於肝又責之於脾。

汪紅兵指出,責之於肝代表患者的致病和誘發往往跟情志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中醫認為,肝與情緒變化聯繫最密切,因為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洩氣機,若肝木有病則氣機容易出問題,導致脾的運化受到限制,這就是中醫說的肝氣橫逆犯脾。

由於大腸激燥症的臨床表現複雜,主要病機是以肝氣虛為特徵的脾胃功能紊亂,因肝臟本身的調節能力較低,對情緒刺激耐受力較差,所以容易在情緒或寒冷等因素刺激下,導致肝氣虛而亢進,進而橫逆脾胃,產生腹痛、腹脹,且便後痛減,便量不增加,但在睡眠中不會發作。

汪紅兵指出,責之於脾者是指脾是以消化系統為主的多功能綜合單位,其功能除包括胃腸道消化、吸收之外,還包括自主神經、能量代謝、內分泌、免疫及運動等功能在內。當脾虛時,運化功能將處於失常狀態,常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等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大腸激燥症以肝旺脾虛居多,病機主要為肝鬱脾虛、寒熱夾雜,而以脾虛為中心,以肝氣橫逆為病的根本。因為脾虛在先,脾虛的人容易受到情志刺激而產生這種症狀。

Re: 腸躁症 責之於肝、脾

發表於 : 2011-01-06 , 20:38
MissC
肝脾不和 麻煩就到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06 10:5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傳統中醫認為,大腸激躁症跟人的肝、脾等臟腑有關。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兼副秘書長汪紅兵表示,當脾虛與肝鬱結合為患時,肝與脾會相互影響,由於長期的情志不佳可能會損脾傷肝,肝傷則氣機鬱結、疏泄失常,而脾虛則會使運化失調,所以肝脾不和將會引起一系列症狀。

汪紅兵指出,每當大腸激燥症患者出現情緒不良或變化過度劇烈時容易傷肝,思慮過度則往往損脾,傷肝則氣機不暢,損脾就會導致運化出問題,若肝脾同病,一方面大腸不能得到脾氣的運化,另一方面又得不到肝氣的疏泄,最後留而不去自然就發病。

汪紅兵進一步指出,這種病症患者常有腹瀉情形,以情志不遂為主要誘因,以腹痛急迫、痛而欲瀉、排便不暢、泄後疼痛減緩為特點,患者也常常出現肝脾不調、氣機鬱滯、胸脅滿悶、急躁、精神差、容易發怒、四肢倦怠等症狀。

由於患者的體質皆有所差異,若肝氣乘脾,脾失健運,腸道往往導致泄瀉、腹痛、腸鳴;若肝脾氣滯,腸道傳導將失去正常,最後將產生便秘、腹脹、腹痛等症狀。從臨床表現和誘發因素來看,中醫認為,肝為起病的源頭,脾為傳病之所在,人的肝、脾兩臟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病理上則相互影響。

因大腸激燥症患者的脾臟已虛,肝鬱則氣滯,脾氣虛則運化失常,因此中醫就稱為肝鬱脾虛。但他強調,不同病變階段的臨床表現皆有所不同,應由中醫師進行辨證論治,而這種病症總離不開肝鬱脾虛,甚至始終貫穿疾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