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八風散

發表於 : 2011-01-23 , 19:43
懸壺子
八風散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八風散
【處方】藿香(去土)半斤, 白芷 、前胡(去蘆),各一斤。 黃(去蘆)、 甘草 、 人參 (去蘆),各二斤。 羌活(去蘆)、 防風 (去蘆),各三斤。
【炮製】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煩疼,或皮膚風瘡癢痛,及治寒壅不調,鼻塞聲重。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入 薄荷 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跟。
臘茶清調一大錢亦得。 小兒虛風、乳香臘荼清調下半錢,更量兒大小加減服。
【摘錄】 《宋·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八風散
【別名】八風湯(《 保嬰撮要 》卷二十)。
【處方】藿香(去土)250克 白芷 前胡(去蘆)各500克黃耆(去蘆) 甘草 (爁) 人參 (去蘆)各1千克羌活(去蘆) 防風 (去蘆)各1.5千克
【制法】 上藥為細末。
【功能主治】 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煩疼,或皮膚風瘡癢痛;以及寒壅不調,鼻塞聲重。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 薄荷 少許,同煎至210毫升,去滓,食後溫服;或每服6克,臘茶水調下;小兒虛風,每服1.5克,乳香、臘茶水調下。
【摘錄】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卷一
《局方》卷一:八風散
【別名】 八風湯
【處方】藿香(去土)半斤, 白芷 1斤,前胡(去蘆)1斤,黃耆(去蘆)2斤, 甘草 (炙)2斤, 人參 (去蘆)2斤,羌活(去蘆)3斤, 防風 (去蘆)3斤。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煩疼,或皮膚風瘡癢痛,及治寒壅不調,鼻塞聲重;瘡疹既發,聲音不出,形氣俱病。
【用法用量】八風湯(《 保嬰撮要 》卷二十)。
【臨床應用】 眩暈瘙癢:薛立齋治一人頭目暈眩,皮膚瘙癢.搔破成瘡,以八風散治之即愈。
【摘錄】 《局方》卷一
《千金》卷八:八風散
【處方】麻黃1斤, 白朮 1斤,栝樓根10兩, 甘草 10兩,欒荊10兩,天雄10兩, 白芷 10兩, 防風 10兩,芍藥10兩,石膏10兩,天門冬10兩,羌活2斤,山茱萸5升,食茱萸5升,躑躅5升,茵芋14兩, 黃芩 1斤5兩,附子30枚, 大黃 半斤, 細辛 5兩, 乾薑 5兩,桂心5兩, 雄黃 6兩, 硃砂 6兩,丹參6兩。
【制法】 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 八風十二痺,狠退半身不遂,歷節疼痛,肌肉枯燥,皮膚瞤動,或筋緩急痛,不在一處,卒起目眩,失心恍惚,妄言倒錯,面上皰起,或黃汗出,更相染漬,或燥或濕,顏色乍赤乍白,或青或黑,角弓反張,乍寒乍熱。
【用法用量】 先食酒服方寸匕,每日1次;三十日後,1日2次。 五十日知,百日愈,1年平復。 長服不已,佳。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八風散主八風十二痺。 方中諸藥與膽腑門中 芫花 散、耆婆萬病丸相類,其方下雖有半身不遂之證,殊非中風六經形證之比。 詳其立方,專以麻黃附子 細辛 湯開發陰邪於外; 大黃 附子湯分洩陰邪於里;而兼欒荊、茵芋、躑躅、 雄黃 皆瞑眩之藥,非大風惡疾,詎可輕試? 必其人主氣素強,病氣方充,始為合宜。
【摘錄】 《千金》卷八

Re: 八風散

發表於 : 2011-01-23 , 19:48
懸壺子
《千金》卷七:八風散
【處方】 菊花 3兩,石斛1兩半,天雄1兩半, 人參 1兩6銖,附子1兩6銖, 甘草 1兩6銖,鐘乳1兩,薯蕷1兩,續斷1兩,黃耆1兩, 澤瀉 1兩,麥門冬1兩, 遠志 1兩, 細辛 1兩,龍膽1兩, 秦艽 1兩,石韋1兩,菟絲子1兩, 牛膝 1兩,菖蒲1兩,杜仲1兩, 茯苓 1兩,乾 地黃 1兩,柏子仁1兩,蛇床子1兩, 防風 1兩, 白朮 1兩, 乾薑 1兩,萆薢1兩,山茱萸1兩,五味子半兩,烏頭半兩,蓯蓉2兩。
【制法】 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 補腎治肝。 主風虛,面青黑土色,不見日月光,腳氣痺弱。
【用法用量】 酒服方寸匕,1日3次;不知,加至2匕。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八風取義,專主八方風氣之邪。 《千金》推廣候氏黑散而立此方。 方中 菊花 得金水之精英,補水以製火,益金以平木,專主虛風蘊熱,《本經》治惡風濕痺者,以其能清血脈之邪,故黑散以之為君。細辛 治百節拘攣,風濕痺痛; 防風 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周身骨節疼痛; 乾薑 逐濕痺,為 菊花 祛風之嚮導,導火之反間; 白朮 治風寒濕痺; 茯苓 治逆氣,散結痛,利小便,堅筋骨; 人參 補五臟,安精神,除邪氣,退虛熱,與 白朮 、 茯苓 共濟實脾杜風之功,方得《本經》除邪氣之旨。 其外,柏子仁除五濕,安五臟;麥門冬潤燥澀,利結氣; 山藥 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菖蒲治風寒濕痺,通九竅; 甘草 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即黑散中用 桔梗 之義;石斛治傷中,除濕痺;石韋治勞熱邪氣,癃閉不通; 澤瀉 治風寒濕痺;龍膽治骨間寒熱,即黑散中用 黃芩 之義; 秦艽 治寒濕風痺,肢節痛;萆薢治骨節風寒濕週痺; 遠志 除邪氣,利九竅;烏、附、天雄統治諸風寒濕,痿躄拘攣膝痛,即黑散中用桂之義;續斷續筋骨;菟絲續絕傷; 牛膝 治寒濕拘攣,不可屈伸,即黑散中用芎之義;杜仲治腰腳痛,堅筋骨;乾 地黃 治傷中,逐血痺;黃耆治大風癩疾,以助諸風藥司開合之權,即黑散中用 當歸 之義;蛇床除痺氣,利關節;山萸治心下邪氣,逐寒濕痺;五味子與肉蓯蓉並強陰益精氣,即黑散中用 牡蠣 之義;鐘乳安五臟,通百節,利九竅,即黑散中用礬石之義。 蓋礬石性澀闢垢,得冷即止,得熱則下,服後禁忌熱食,調理頗難,故取鐘乳溫澀利竅之品代用,藥性雖殊,而功力與礬石不異也。
【摘錄】 《千金》卷七
《醫心方》卷三引《耆婆方》:八風散
【處方】 秦艽 4分, 獨活 4分,茯神4分,薯蕷4分,山茱萸4分, 藁本 4分,天雄4分,鐘乳(研7日)4分,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氣,風眩,頭面風,中風,濕痺,腳弱,房少精。
【用法用量】 以酒服方寸匕,1日2次。
【摘錄】 《醫心方》卷三引《耆婆方》
《聖濟總錄》卷十七:八風散
【處方】 荊芥 穗1兩,芎1兩, 防風 (去叉)1兩, 獨活 (去蘆頭)1兩, 甘草 (炙,銼)1兩,麻黃(去根節)1兩, 人參 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頭旋,目暗昏眩,肢節疼痛,手足麻木,上膈壅滯,或發寒熱。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加 生薑 3片, 薄荷 3葉,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 《 聖濟總錄 》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