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健康之鑰》骨折癒合分複位、固定、功能鍛練3階段

發表於 : 2011-02-25 , 21:10
MissC
《健康之鑰》骨折癒合分複位、固定、功能鍛練3階段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2/24 00:4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人體骨頭受到外力傷害,常造成碎裂或變形,最後就造成骨折。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洪培修表示,傳統中醫認為,要促進骨折癒合,通常需要多管齊下比較好,中醫骨傷科一般採用手法復位加上夾板局部固定,同時配合針刺、中藥外敷、內服來消腫、止痛、促進骨骼組織癒合為主。

洪醫師指出,由於人體有兩百餘塊骨頭,各個部位都可能會遭受到外力因素的傷害,以致於骨骼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像這種情形就容易發生骨折,當骨骼組織受到傷害後,就必須及早修補、復原,讓骨折癒合,大致可分為複位、固定、功能鍛練三階段。

洪培修醫師進一步指出,患者在骨折後應採取正確的整復方式,以及一段時間給予合理的固定,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避免太早活動而造成旋轉應力、剪力或成角力,避免造成形成的骨痂再折斷,因而不利於骨折的癒合。

臨床上,骨折的部位、種類分成很多種,對治療時間的判斷也往往不盡相同,因此,患者若經西醫治療,在內、外固定期間同時配合中醫療法,例如中藥內治、外敷及針灸療法,加上採取推拿、理筋手法來進行功能鍛鍊,將有助於促進骨骼癒合,使患者減少往後出現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功能遲滯等副作用的機會。

洪培修表示,傳統中醫認為,治療骨折可從初期、中期、後期三階段著手治療,以促進骨骼組織癒合;骨折初期指的是患者發生骨折後約一到二個禮拜期間,除了骨骼受損,附近的軟組織,也就是中醫常說的經脈也可能同時受傷,也因此,患者氣血將受到影響,以致於凝結成瘀,進而產生腫、痛的現象,所以在初期治療上,宜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的治法。

中期指的是患者發生骨折後約兩到四個禮拜期間,這時患處腫脹現象已經改善,瘀血情形也比較消散,代表骨折斷端正在生長和接續中,治療上,在這個階段除了活血行氣外,還要加上補肝腎、養氣血的中藥處方或單味藥,以便促斷裂端及早癒合,宜採續骨、舒筋通絡為主的治法。

後期指的是患者發生骨折後約一個月以後的期間,這時患處折裂端已出現接續癒合的情形,但由於患處經過長時間固定,一般多半可能會出現患處關節僵硬、局部腫脹、皮膚感覺較冷、功能遲滯、肌肉萎縮、肢端麻木等症狀,會有這些症狀產生多因久病以致肝腎兩虛、氣血不足,治宜壯筋堅骨,益氣養血,溫補肝腎。

洪培修醫師進一步指出,根據研究顯示,川芎、桃仁、紅花、鬱金、乳香、沒藥、丹參、血竭等活血化瘀類中藥材,有助於加改善骨折裂端局部的血液循環,同時清除血凝塊及進行代謝;人參、續斷、鹿茸、補骨脂、骨碎補等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中藥材,可促使人體製造新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