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與健康有約》脂血過多過少都使臟腑氣血失常致病

發表於 : 2011-04-14 , 20:19
MissC
《與健康有約》脂血過多過少都使臟腑氣血失常致病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4/14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高脂血症為心臟、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中醫師張兆輝表示,傳統中醫有「脂」的描述,例如「膏,脂也,凝者曰脂,釋者曰膏。」膏是源於水穀,屬水液之一,並能化入血中,屬人體營養物質,但脂與其他人體營養物質一樣,並不是越多越好,脂類異常也是病。

張醫師指出,精液和合為膏,以填補於骨空之中,則為腦為髓,為精為血,故上至巔頂,得以充實,下流陰股,得以交通也。然而,中醫認為,脂類過多過少,都可能導致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失常,結果就發生疾病,脂類過少可發生髓枯腦空的現象,進而出現一系列虛損病變,過多則導致縱腹肥腴,不事勞作,甚至身體虛胖,這類型的人容易出現中風、消渴等疾病。

張兆輝醫師進一步指出,高脂血症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脾虛為主,涉及肝、腎、心,標實為痰濁、血瘀。本虛標實是指體質是虛證,但表現的症狀為實證。正所謂「脾虛不運清濁,停留津液為痰生。」當清濁不分時,在人體內停留凝聚將形成痰,這代表痰為某些病理性粘稠分泌物,也包括一些渾濁的脂狀物質。這類物質不但跟脾相關,跟腎也有密切的聯繫。若腎陽虛往往將衍生痰飲脂濁;若腎陰虛則恐將熬血為脂。

中醫認為,高脂血症為全身性疾患。中醫師張兆輝表示,血中過多的脂質即為血裡的痰濁,當血行不順利時就形成瘀血,久而久之就促使脈道壅塞,加速生成濁脂和瘀血形成惡性循環,治法宜靈活運用。

張醫師指出,目前辨證分型和治療兩岸三地尚無統一標準,但基本原則一致,在治法上可用祛痰化濁、健脾化濕、活血化瘀、疏肝健脾、通腑降濁、疏肝理脾。從病證角度來看,高脂血症又可見於如胸痹、眩暈、中風、心悸等多種疾病,其表現可能是主症也可能是兼症。

張兆輝指出,心、脾、腎三臟為病之本,氣滯、血瘀、痰積為病之標。由於心脾腎虧損,導致氣滯血瘀,痰積內生,脈絡不通。臨床用藥,脾氣虛弱症狀為主的患者,適合用健脾的人參、黨參、白朮、山藥、黃精、靈芝、黃耆、甘草等。

患者有明顯食積症狀,適合加山楂、神麴、麥芽,有明顯腸道壅滯者適合用大黃、草決明、何首烏、虎杖、枳實、當歸等中藥材以通腑降濁;若痰濁症狀明顯者可用陳皮、半夏、石菖蒲、瓜蔞、蠶砂、白芥子、海藻、昆布等藥材;血瘀症狀明顯者可用丹參、桃仁、紅花、三七等;脾虛濕熱明顯者,可用茵陳、苦參、澤瀉、防己等;肝鬱脾虛明顯者可加柴胡、白芍、青皮、玫瑰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