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糖尿病患足部傷口 表現為潰瘍與壞疽

發表於 : 2011-05-27 , 18:45
MissC
糖尿病患足部傷口 表現為潰瘍與壞疽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5/27 00:4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糖尿病患足部傷口問題是殘障及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林高士表示,糖尿病足因神經病變或下肢缺血所造成的病理狀態,通常會併發感染,在臨床上表現為足潰瘍與壞疽,為老年患者最痛苦的一種慢性併發症,嚴重者甚至會因此而截肢。

林高士醫師指出,依據診斷標準,糖尿病足的病情大致分為六級。零級代表無開放性病灶,但有胼胝或足畸形,屬危險足;一級代表有淺表潰瘍但無感染;二級代表有較深的潰瘍,常繼發感染;三級代表深部感染,膿腫已形成,骨頭已受波及;四級代表局部壞疽;五級代表全足壞疽。

林高士醫師進一步指出,壞疽又分乾性、濕姓兩種。乾性壞疽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缺血為主,不一定伴有感染;濕性壞疽主要是以肌腱變性壞死、感染為主,缺血情況較輕。還有一種混合性壞疽,既有動脈閉塞缺血症狀,又有肌腱變性壞死及感染。

傳統中醫認為,這是消渴病常見併發症。古籍《黃帝內經》就有描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逆即陽氣衰竭,正不勝邪之意。消渴久病,窮極歸腎,氣虛精衰,腎氣不固,進而併發神經病變,始則陽痿不舉,進而足發涼,最終肢體痿軟疼痛,尤以下肢為甚。

中醫認為,糖尿病在消渴病的範疇中,常見併發足疼痛。林高士表示,消渴病常見的併發症包括足疼痛、足麻木等,值得一提的是,消渴病在機轉上往往陰損及陽,患者不得不加以留意。

足疼痛為消渴病併發神經病變,臨床上,常見形體消瘦、肌膚甲錯、舌紅少苔、治療時不可以舒筋活血止痛以致於治標捨本,應當養陰清熱,潤燥止痛,標本同治。足麻木也是消渴病併發症,基本病機為陰津虧耗、燥熱偏盛,病程遷延,陰損耗氣進而導致氣陰兩虛,經脈失去滋養,筋骨失去榮潤,以致於麻木漸生,常用益氣養陰,增液生津的治則以達到舒筋活絡,止足麻木的作用。

中醫認為,治療滋陰不忘補氣,固澀有賴壯陽,在補陰藥中應重用參、耆、桂、附等補氣溫陽,讓人體五臟溫煦,四肢末梢得到滋養。此外,久病多瘀同樣存在在消渴病併發的足部疾患中,治療時忌過於行氣活血,應在養陰藥中稍佐化瘀之品,但份量宜小,祛瘀而不耗陰,以便津液濡養筋末。

Re: 糖尿病患足部傷口 表現為潰瘍與壞疽

發表於 : 2011-05-27 , 18:46
MissC
周圍神經病變多出現於糖尿病中後期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5/27 00:4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多出現於中後期病程。中醫師林高士表示,腎陽虛血瘀型患者多見於小纖維受累者,常有肢體麻木疼痛,遇冷加劇或夜間加重,畏寒肢冷,腰膝痠軟,口淡不渴,大便不暢或大便溏薄,陽痿早洩,舌淡暗體胖苔白厚或膩等症狀,治宜補腎溫陽活血。

林高士醫師指出,肝腎陰虛,肝風內動型患者大多見於大纖維受累者,常有手足麻木或痠楚,走路不穩,頭重足輕,腰痠腿軟,頭目眩暈,舌紅少苔等症狀,治宜滋補肝腎,養肝熄風。

脾腎不足,痰瘀互阻型患者多見於大小纖維均受累者,常有手足麻木疼痛劇烈或夜間病情加重,感覺異常,怕冷或熱,腰膝痠軟,下肢沉重,胃脘痞滿,胃口不佳,大便不順暢或大便溏薄,遺精或陽痿或早洩,舌體胖苔厚膩等症狀,治宜補腎溫陽活血。

林高士表示,病症到了這個階段以虛、損為主,因陰虛及陽,而導至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為本,痰瘀、濁毒為標。治療上,以辨證施治,從整體調節入手,因人因地因時採取不同的治法。

氣虛血痹患者通常會感到肢體麻木不仁,發冷刺痛,以下肢比較明顯,入夜疼痛更劇烈,得溫痛減,遇寒加重,這在臨床最常見,治宜益氣養血,榮筋通絡。

肝腎兩虛患者通常會感到手足麻木伴四肢攣急,疼痛,疼痛劇烈時狀如針刺,伴有頭暈目眩,腰痠耳鳴,五心煩熱,舌質紅無苔等症狀,多半發生在老年患者身上,治宜補益肝腎,緩急止痛。

脾虛痰阻患者通常會感到胸悶、胃口差,肢重乏力,肢體麻木,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膩等症狀,治宜健脾益氣,化痰通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