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慢肝 肝、腎、脾著手 別亂服保肝藥

有關中醫方面,請在此貼!謝謝!如果有侵權,歡迎來信告知!

版主: MissC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治慢肝 肝、腎、脾著手 別亂服保肝藥

未閱讀文章 MissC »

治慢肝 肝、腎、脾著手 別亂服保肝藥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6/08 00:0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中醫治療慢性肝炎,從肝、腎、脾著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醫師王玟玲表示,中醫辨證治療主要可分為五種證型,包括肝經濕熱;肝鬱脾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以及瘀血阻絡。應配合清利濕熱;疏肝解鬱;養血柔肝;健脾溫腎;以及活血化瘀。

中醫師王玟玲表示,中醫辨證用藥,針對「肝經濕熱」者,主要可見右脅脹痛、脘腹悶、身目黃或無黃、小便黃、大便黏、舌苔膩、脈弦滑數。治療應清利濕熱;涼血解毒,可用茵陳蒿湯調理。若屬「肝鬱脾虛」者,症狀可見脅肋脹滿、抑鬱煩躁、食慾減退、腹脹、大便糊、舌淡紅、苔白、脈弦。治療應配合疏肝解鬱;健脾和中,可用逍遙散調理。

還有「肝腎陰虛」者,可見頭暈耳鳴、眼乾澀、口乾舌燥、失眠、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少苔、津少、脈細數。治療應配合養血柔肝;滋補肝腎,可用一貫煎調理。而「脾腎陽虛」者,症見怕冷、腹腰膝冷痛、食慾減退、腹瀉,舌淡白、舌體胖大、脈沉細無力。治療應健脾益氣;溫腎扶陽,可用附子理中湯。

王醫師表示,以及「瘀血阻絡」者,可見面色暗、肝脾腫大、蜘蛛痣、肝掌,舌暗、瘀斑、脈細澀。治療應活血化瘀;散結通絡,可用膈下逐瘀湯調理。處方中使用的藥物作用如大黃、虎杖能抑制病毒,益氣健脾藥調整細胞免疫力,五味子、綿茵陳、丹參可改善肝功能、抗纖維化。

醫師提醒,每人體質及疾病程度有所差異,必須經由醫師臨床辨證,不可隨意服用。若無身體不適,更不應該自行亂服標榜「保肝」或「增強免疫力」的中藥,以免反而造成肝臟更大的負擔。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治慢肝 肝、腎、脾著手 別亂服保肝藥

未閱讀文章 MissC »

忌酒 避免過勞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6/08 00:0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醫師王玟玲表示,慢性肝炎防治以預防為主,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阻斷致病原,定期追蹤。並避免過度疲勞、情緒起伏、飲食不節、忌酒及亂服藥物。

王玟玲醫師表示,慢性肝炎防治中最重要的是適度休息及情緒壓力管理,晚上11到12點前應入睡,調節情緒,紓發壓力,讓身心靈能獲得充分的休息與放鬆。還有,慢性肝炎活動期或穩定者,可做氣功、太極拳,幫助調節免疫功能、改善肝循環。此外,慢性肝炎穩定者,平常可將手心搓熱後,從右下胸部到右上腹,肝經位置來回摩擦,早晚一次,每次來回100下。可改善肝循環、減輕肝區悶痛。

另外,飲食部分,建議選用清淡、易消化吸收,富含蛋白質、維生素、低脂肪的食物為原則。如魚肉、瘦肉、蛤蜊、紅蘿蔔、深綠色蔬菜、牛乳、雞蛋、木瓜等,能幫助肝臟細胞修復。禁吃油炸物、刺激性食物、化學合成物,如香腸、臘肉、花生、食品罐頭等。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治慢肝 肝、腎、脾著手 別亂服保肝藥

未閱讀文章 MissC »

茵陳、梔子 入藥膳保健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6/08 00:0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慢性肝炎患者可配合穴道按摩、藥膳保健。中醫師王玟玲表示,包括脅肋悶痛、口乾舌燥、眼睛酸澀、煩躁易怒等現象,可配合玫瑰茶入方調理。而眼睛、皮膚發黃,脅痛等現象,可用茵陳、梔子入藥膳方保健。

王玟玲醫師表示,出現長期熬夜、睡眠不足、壓力大,脅肋悶痛、口乾舌燥、眼睛酸澀、煩躁易怒、頭暈目眩,可選擇「枸杞玫瑰茶」,準備枸杞15公克、五味子5 公克、生地黃10公克、玫瑰15朵,水1000西西,煮滾後,轉小火10分鐘即可。方中枸杞可滋補肝腎,五味子護肝,生地黃滋陰清熱潤燥,玫瑰疏肝理氣。此外,可配合穴道保健,取內關、三陰交、太衝穴,每個穴位按摩五分鐘。

另外,針對眼睛、皮膚發黃,發熱惡寒、脅痛、口苦、胸悶、食慾不振現象。可選擇「茵陳梔子仁粥」,準備綿茵陳30公克、梔子10公克、香附5公克、米50公克煮成粥。方中綿茵陳、梔子利膽清熱、解毒利濕,香附疏肝理氣。並可配合按摩肝俞、膽俞、足三里穴,每個穴位按摩五分鐘。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1.中醫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