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頭痛有內感、外傷之分 治療用藥大不同

發表於 : 2011-07-06 , 19:52
MissC
頭痛有內感、外傷之分 治療用藥大不同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7/06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傳統中醫常把頭痛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盈瀅表示,原則上,外感頭痛多為外邪造成,內傷頭痛則細分為氣虛、血虛、肝火、寒厥、痰濁等類型,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治療用藥也不同。

張盈瀅醫師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頭部居人體最高的地方,臟腑清陽之氣都會上注於頭部,手足三陽經和主一身之陽的督脈也都上至頭部,所以「頭為諸陽之會。」

張盈瀅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醫認為,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像這種情況便是內傷頭痛。因此,臨床上治療頭痛,多分頭痛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多實,內傷有虛有實;外感多用疏散,內傷有補、有溫、有化、有潛鎮、有清降等治療方式。

內傷頭痛有虛和實兩類。張盈瀅表示,虛證患者發作時較緩,實證患者發作時較急;虛證患者以肝陽最常見,實證患者以肝火最常見,從這裡就可以發現,其實肝病跟頭痛也有關係。

張醫師指出,氣虛和痰濁的頭痛,主要是由於清陽不升,但一為中氣不足所致,一為痰濁阻遏所造成,根本上虛實不同,中醫治療這些證候的基本藥物,例如中氣虛適合用白朮、茯苓、黃耆、黨參、當歸、升麻等藥材;肝血虛適合用白芍、阿膠、當歸、枸杞子等藥材,兼腎陰虛者加生地、龜板等藥材。

肝陽適合用菊花、鉤藤、白芍、牡蠣等藥材;肝火適合用菊花、白芍、夏枯草、黃芩、石決明等藥材;痰濕適合用半夏、陳皮、蒼白朮、茯苓、南星、枳殼、天麻等藥材。

Re: 頭痛有內感、外傷之分 治療用藥大不同

發表於 : 2011-07-06 , 19:52
MissC
內傷頭痛證有氣虛、血虛、肝火、寒厥、痰濁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7/06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中醫師張盈瀅指出,內傷頭痛通常分為五大類型,即氣虛、血虛、肝火、寒厥、痰濁,其中血虛引起的頭痛多為婦女,女性應多加留意。

張盈瀅醫師指出,血虛頭痛通常指的是婦女產後時、女性不在行經期間卻出現陰道大量或持續出血的情況、失血過多時所引起的頭痛,因為血虛而引起的頭痛,患者常痛自眉梢上攻,兼有暈眩、舌質色淡等情形,這是血虛不能上榮於腦,治宜滋肝養血,兼清頭目。

張盈瀅醫師進一步指出,肝血不足,陰不斂陽,最容易產生虛陽上擾,頭痛偏在兩側,這時候眩暈將更為明顯,患者怕見陽光、喜靜惡煩、泛噁欲吐、晚上睡不好,嚴重者巔頂處如有物重壓,一般稱為肝陽頭痛。只要是血虛或由血虛發展到肝陽頭痛,患者往往兼見耳鳴、腰疼和腿膝痠軟等腎陰虛證,以及手心熱、頭部轟熱等內熱情形,治宜滋腎清熱,但不可使用辛散藥。

氣虛頭痛通常指的是久病或過度勞倦等中氣損傷所引起的頭痛,患者疼痛發作時悠悠忽忽,有空洞的感覺,同時伴見少氣無力、胃口不好等症狀,主要是中虛而清陽不升,治宜補氣升陽;肝火頭痛指的是惱怒等肝火上逆引起的頭痛,當患者頭痛發作時會感覺脹覺熱、臉紅、頭筋突起,伴有口苦口乾、便閉等證,這種頭痛多屬實證熱證,即使是由血虛引起的,在這種狀況下應以清肝降火為先。

寒厥頭痛指的是肝經寒氣上逆所引起的頭痛,所以又稱厥陰頭痛,患者頭痛發作時腦戶覺冷,畏風,常欲蒙被而睡,面容慘淡憂鬱,伴見嘔吐清涎粘沫、舌苔白滑等症狀,治宜溫肝降逆。另外,還有一種寒性頭痛,患者巔頂連及前額特別怕冷,痛時也偏在巔頂前額,並不劇烈,得溫輕減,像這種頭痛稱為陽虛頭痛,這是因為腎陽不足,督脈虛寒所致,治宜溫腎扶陽。

張盈瀅醫師指出,至於痰濁頭痛指的是痰濕濁邪阻滯中焦所引起的頭痛,患者頭痛時可能會昏暈,伴有胸膈滿悶、嘔噁痰涎、舌苔白厚粘膩等症狀,這種頭痛由於痰濕中阻,阻遏清陽上升,與氣虛的清陽不升有根本上的差異,治宜健脾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