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鑰》腹痛不單純 細分臍腹痛、少腹痛、小腹痛

有關中醫方面,請在此貼!謝謝!如果有侵權,歡迎來信告知!

版主: MissC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健康之鑰》腹痛不單純 細分臍腹痛、少腹痛、小腹痛

未閱讀文章 MissC »

《健康之鑰》腹痛不單純 細分臍腹痛、少腹痛、小腹痛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7/19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輕微的肚子痛常不被當一回事,民眾多認為這只是吃壞肚子,但傳統中醫認為肚子痛的原因可不只一種。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盈瀅表示,以中醫的立場來看,人體背部為陽,腹部為陰,所以常被稱為肚子痛的腹痛證多偏向於寒,若從部位來看,又可分臍腹痛、少腹痛、小腹痛三種。

張盈瀅醫師指出,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腹部的部位大致區分為三,上腹部即中脘部屬於太陰,臍腹屬於少陰,左右為少腹屬於厥陰,臍下為小腹屬於沖任奇經,一般中醫診斷經常根據這些部位,同時結合病因、證狀確切作出診斷。

張盈瀅醫師進一步指出,臍腹雖屬於少陰,大致上仍包括太陰、大腸、小腸。患者在疼痛時多在臍腹周圍,喜手按著,有時候會發生腸鳴、消化遲鈍、飲食少味、舌苔白膩等症狀,像這類型腹痛,暴痛多由受寒致、愛吃生冷食物所引起,痛無休止;久痛則為脾腎虛寒,病情時輕時重,這就是臍腹痛。

少腹屬於厥陰,病以肝氣為多,疼痛時的特徵均兼有作脹感,或牽及脅肋,等到放屁之後症狀才會減輕,肝寒氣滯作痛者,兼有肢冷、吐清水或酸水;小腹屬沖任二脈,小腹痛通常以婦科經痛最為常見。

張盈瀅醫師強調,小腹痛即經痛,約可分為經前痛──在經前三、四天或七、八天內,女性患者會先感覺少腹脹痛、嚴重者脅部和乳房也會有搔癢感,經將來時小腹亦劇烈疼痛,經行後便逐漸消失。

經行痛──經來時小腹急痛,經血澀少不順利,但逐漸量多,痛感也會跟著逐漸減緩,至經淨痛才會消失;經後痛──女性在經前、經行時均無腹痛,但經行兩、三天後量漸多,或七、八天淋瀝不斷,開始小腹綿綿作痛,兼有下墜感及腰痠、精神疲乏等現象。

張盈瀅表示,只要腹痛難忍就應趕快接受治療,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治療腹痛分臍腹痛、少腹痛、小腹痛三種,其中臍腹痛必須視病情對症用藥;臍腹痛者宜散寒和中,適合使用烏藥、厚朴、藿香、木香、枳殼、陳皮、香附、澤瀉等藥材。

寒重者加用肉桂,也可使用小茴香、木香、烏藥、高良薑、青皮、檳榔、金鈴子、巴豆等藥材,但巴豆劑量必須慎用;或是依病情使用白朮、炮薑、黨參、甘草等藥材,寒重者可加附子。

少腹痛宜疏肝理氣,適合使用金鈴子、延胡索、青皮、荔枝核等藥材,若是肝寒氣滯作痛者,適合使用桂枝、白芍、細辛、當歸、通草、紅棗等藥材,若痛時連睪丸也會痛,必須防範疝氣,適合使用散寒理氣兼有軟堅作用的藥材,像是延胡索、木香、橘核、金鈴子、厚朴、枳實、肉桂、海帶、桃仁、海藻、昆布、木通等。

小腹痛為經痛的腹痛,主要患處都在小腹,若是屬於氣滯寒阻,瘀血內結,適合使用牛膝、茯苓、延胡索、當歸、香附、青皮、川芎、山楂、當歸、乳香、沒藥、蒲黃、肉桂等藥材。

若屬於氣血兩虧不能固攝,只適合使用熟地、白芍、當歸、甘草、黃耆、川芎、阿膠、艾葉、黨參等藥材,也可加龍骨、牡蠣、升麻等藥材以便固澀升提。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健康之鑰》腹痛不單純 細分臍腹痛、少腹痛、小腹痛

未閱讀文章 MissC »

《健康之鑰》臍腹痛多寒 少腹痛多氣 小腹痛多瘀血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7/19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腹痛證依規律較好治。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盈瀅表示,腹痛證從部位、原因、證狀等方面綜合來看,其實仍可以找出一般的規律,也就是說,臍腹痛多寒,少腹痛多氣,屬肝,小腹痛多瘀血,屬沖任二脈,所以依據規律通常有些基本治法。

張盈瀅醫師舉例指出,例如氣痛適合用疏肝理氣,常用青皮、香附、延胡索、當歸、白芍、白朮、附子、金鈴子等藥材;寒痛虛證適合用溫運脾腎,常用乾薑、甘草等藥材。

若是實證可使用疏腸散寒的藥材,例如砂仁、烏藥、木香、陳皮等藥材;瘀血腹痛適合用活血祛瘀,像是赤芍、紅花、當歸、川芎、澤蘭、延胡索等藥材。

張盈瀅醫師強調,當然用藥並不是絕對的,用藥應考慮其他病因,才能適當地結合病情,對症下藥,譬如氣痛有寒者可加肉桂;瘀痛挾寒者可加艾葉,挾氣者可加香附;寒痛兼氣逆上衝可加丁香,兼泄瀉可加肉果等。

至於腹痛熱證,比較常見於傷寒者或大便秘結者,很少單獨出現。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1.中醫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