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保健錦囊》大腸癌病灶不同位 表現有差異

發表於 : 2011-08-24 , 20:46
MissC
《保健錦囊》大腸癌病灶不同位 表現有差異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8/23 00:07"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消化道出血常造成排便顏色的反常。中醫師林坤成表示,若糞便呈黑色類似柏油,不能排除胃出血的可能性;血色鮮紅則是近端血,腸道或痔瘡出血機率較高;但須檢驗鑑別。

不過,有時出血不見得會造成糞便顏色明顯改變,中醫師林坤成提醒,還是要找道出血的原因,同時細微的出血未必能從肉眼察覺,必須檢驗方能得知。

在沒刻意改變飲食的情況下,體重大幅滑落,甚至貧血時,不能排除是惡性腫瘤導致出血。醫師指出,半年內體重掉了1成,即代表體重大幅下降,如果伴隨貧血、便秘、腹瀉、腹痛、解黑便等症狀,需留意是否為大腸癌。

醫師指出,不同部位之大腸癌其表現亦不同,病灶在左側多會有阻塞、裡急後重、便秘、鮮血便的情況;腫瘤右側則多半以貧血表現,偶爾會有黑血便。有些患者還會腹瀉。

然而不能單從症狀來認定,例如腹瀉背後也可能有其他因素。有些民眾會因吃太多、情緒差、腸子蠕動不佳或胃腸黏膜受損等因素經常腹瀉。

Re: 《保健錦囊》大腸癌病灶不同位 表現有差異

發表於 : 2011-08-24 , 20:47
MissC
《保健錦囊》免疫過亢、紊亂腸炎患 大腸癌風險高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8/23 00:07"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免疫過亢、紊亂造成的腸炎患者,是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群,中醫師林坤成指出,多數這類免疫性腸炎,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

中醫師林坤成強調,例如較少見的克隆氏腸炎便屬於免疫性腸炎,屬免疫過亢導致的腸道發炎,中醫多以清熱解毒方劑為主方輔助治療,可由西醫檢查,中西醫配合治療的方式改善。

醫師提醒,年齡在50歲以上,曾經罹患大腸癌、有家族性瘜肉症病史,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的患者,有大腸癌家族史、有家族性瘜肉症,飲食型態屬高脂肪,尤其脂肪來源多屬動物性脂肪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及抽菸喝酒的民眾,建議至醫院與醫師討論疾病的診斷及後續追蹤。

檢康檢查中的糞便潛血檢查,透過糞便檢體檢驗,可將癌症所造成肉眼看不出來的流血篩檢出來。另肛門指診,直腸癌患者一半以上可以摸到硬塊。乙狀結腸鏡位於直腸(大腸末端)的癌症,可由乙狀結腸鏡檢查出來。大腸鏡可以看到完整的大腸。大腸鋇劑攝影則主要利用鋇劑和空氣灌腸進行大腸X光檢查。

林坤成指出,大腸瘜肉是腸道上皮細胞的不正常增生,中醫多視之為瘀熱表現,治療以活血化瘀搭配涼血方劑為主。

林醫師表示,大腸瘜肉可能會轉化成癌症,所以在進行大腸鏡的同時,醫師多順便摘除;而必要時也可搭配中藥方劑改善,建議由中醫師評估後給予處方。

醫師指出,雖然並非所有的大腸癌都是循著瘜肉癌化模式而來,但是只要早期診斷並除去尚未癌化的瘜肉,便可有效阻斷大腸瘜肉演變成惡性腫瘤。

大腸瘜肉分為增生型和腺瘤型,瘜肉若長於右側的腸道遠端,包括橫結腸、升結腸與盲腸段,診斷及處置上較困難。

醫師表示,消化系統的最低部份稱為結腸,結腸最末6吋又稱直腸。食物消化後的殘渣最終通過結腸直腸(大腸)排出體外,生長在這個部位的癌便是大腸癌(或結腸直腸癌),大多數患者在50歲以上。

醫師提醒,一般而言,由瘜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要5至10年的時間。如果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即可避免很大一部分的大腸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