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窺古法針灸  翁明富 /香港

一針二灸三用藥,『針』為極大功能效用!有關穴道,皆可在此貼!
頭像
salute
岐黃醫者(中醫師)
岐黃醫者(中醫師)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49
註冊時間: 2006-04-17 , 20:47
來自: 大屯山下
聯繫:

初窺古法針灸  翁明富 /香港

文章: # 21356未閱讀文章 salute »

翁明富 /香港
初窺古法針灸
有一些同道看過“臺灣針灸四大派”一文之後,問我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也不就是個人經驗,這個當然是沒錯。不要忘記,中醫本身是一門經驗學科。是術科(不能光說不練)。理論搞得再好。臨症猶豫漫無定見。對病人來說最重要是把病治好。難得是技傳有緣。正是手底下見真章。古法的傳承,不是現在的針灸課程,記記穴位,針一下去就用通電的就了事(更甚者還加照燈)。古法傳下來的是法門。針灸的治療原理,運用患者本身的氣,使之得到調整。整體上是從經絡去看一個疾病。不要忘記『經之所過必主其病。』疾病形成最初由於氣血的淤阻,其次經絡的倒塞。到最後病理性產物的沉澱產生。古法殊勝的地方是有自己的思辯方法和獨到的見解。為什麼要傳承,就是要從師,書上記載的是事實,你沒有親眼看過,動手做過,怎會有經驗,其他心得,體會就根本談不上。清‧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卷二》曰﹕『千學不如一見,是以從師習道,必經師率而視症,以冀見廣識多,使遇症無疑。』

我有一位朋友程女士,也是學習中醫的。她左手手腕橈側長了一個腱鞘囊腫。剛巧她出席一個本港中醫某學會的聚會,與她其中一位老師論及此事,突然老師用力抓著她手腕用另一隻手暴力按在囊腫上使之破裂。程女士當時劇痛難當。還差點哭了出來。後來查到此法正是通行本全國中醫教材的方法。結果約一個月後同一位置囊腫又出現。後來在閒談間論及此事。我一想『經之所過必主其病。』橈側是手太陰肺經所過,是氣逆故留水液以成囊腫。找患側。用尺澤。她是行家自己在家中,自己扎針。隔了一天,告訴我用過針後,晚上開始咳嗽,吐出很多痰。到明早起床。奇怪的事發生手上囊腫消失。同樣效果一個霸道,一個王道。差就差在古法的法門。

先讓大家來看一個醫案。引自『針灸要訣與按摩十法』第四卷。針灸驗案(趙熙之弟趙杰醫案)。五十三、足趾外傷腫痛村人黃三妹。於壬申五月,因跣足行路,碰傷左足大指,腫痛難忍。扶杖緩行至余門,乞余針刺。余審其患處適在足太陰脾經部位,與他經無干,因令坐倚階側,用金亳針瀉左足太白一穴,邊行瀉,邊令伊以手搓揉其患處,須臾,腫消痛止,釋杖試行,已無患矣……。以上為山西雁門緝庵趙熙(1877~1938年)所記述。諸君看了以上的醫案有什麼感覺。沒有!沒關係請看下文。

第一屆全國董氏奇穴學術研討會,其中由楊維傑博士所撰『董氏奇穴及學術思想應用』一文中有關『動氣針法』,即針後令病人疼痛處所活動活動,看有無改善,再決定繼續捻針或換針。本人(楊維傑博士)將此種手法為老師定名為動氣針法,首見於1975年版『針灸經緯』,老師(董景昌先生)亦甚贊同此名,遂沿用至今。大陸雖亦有類似手法,但首見於1988年『黃河醫話』名之為『運動針法』並自謂首創,實則已晚於本人13年,晚於董師則更久矣。近年來大陸及國外對此幾種手法研究者不在少數,事實早在1985年山西科技版呂景山先生(為施今墨老師、祝諶予教授之高足)著的『針灸對穴臨床經驗集』已經引證本人著作及動氣針法。董師認為人體有自然抗能,並有相對平衡點,所以常採用『交經巨刺』以遠處穴道疏導配以動氣針法,療效驚人。尤其對於疼痛性病證,往往能立即止痛,例如三叉神經痛,董師針健側,側三里、側下三里兩穴,並令患者咬牙或動顎,可立即止痛;坐骨神經痛,針健側靈骨、大白兩穴,並令患者腰腿活動,亦可立即止痛。雖說奇穴有奇用,但是動氣針法的功效也是不可忽視的。動氣針法不只限於奇穴有效,更適合於十四經,不但適用於止痛,用於內科,亦有著效……。看來董景昌先生動氣針法其來有自。不要以為,這不起眼的針後動一動患處的動作。臨床上可有可無,用之得法,效果之快。匪夷所思。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病人找筆者。左足膝痛,診過脈後。在右手用董氏五虎穴(大拇指側),左手就用尺澤直下兩寸的扭傷穴,並告之要行走一下。他半信半疑。走了兩三分鐘。腳和膝都變輕鬆了。

古法看待病症,有自已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外感風寒輕症(傷風)沒有全身症狀,以咳嗽鼻塞或流鼻水為主症偶有精神不振(並非頭痛項強)。在古法的傳承?堙C風寒從風門進入肺俞再送至肺經往本經井穴之前從絡穴至大腸經。如是病邪一經一經下去,便有一經的症狀。風寒初犯肺經就有咳嗽脈浮惡風寒鼻流青涕或有汗或無汗,這一切是寒邪所致(因風送寒來;寒隨風入,故風寒並稱)又因邪客其經是由於氣血的淤阻,其次經絡的倒塞,不能把肺經的經氣傳至大腸經。肺經經絡的倒塞,令喉嚨腫痛(常見即扁桃腺發炎),《靈樞‧經脈篇》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上膈屬肺從肺系(喉嚨),橫出腋下……知道了之後立即在少商商陽刺絡(一般放兩三滴血)之後叫病人喝一點水。馬上喉嚨痛楚得到舒緩。由經絡的倒塞從而產生病理沉澱物,再具體一點若出現經絡的倒塞現象。在經絡循行位置上便會出現痛覺過敏現象。在這一個基礎上再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出現皮下結節、條索狀物。表皮會看到色素沉澱、不正常紋理就會產生。假如直犯足太陽膀胱經則項強肩背腰痛或患者自覺全身骨節痛(廣東方言謂之骨火)想一下足太陽為六經之外藩統榮衛而總六經。傷寒者衛陽為寒邪所傷,故名傷寒。除了動氣針法外有沒有其他思路。

試觀周左宇老師『鍼灸配穴思路』共中兩例……唐薇薇,二十六歲,業商,自訴雙肩疼痛一週,係吹冷氣所致,次日不能活動,前舉及轉向背後困難,曾被針後谿、肩貞等,效果不良。檢查分析:兩手臂上舉疼痛非常,只能前舉平乳部,不能再高,脈皆緊,舌苔白,由於生活失常冷氣過度,衛氣失固,外邪侵入,氣血不能暢行而痺痛,痛位為小腸經所過之處,為斷肩關節風濕。針灸:取接經治療法,取足太陽膀胱經之絡穴飛揚提插捻轉,並活動患部(動氣針法),當時效果顯著好轉,十分鐘後,兩手臂運轉自如。胡慧蓮女三十一歲會計自訴右側腰連腿痛已十六日,夜間較重,日間稍輕,近日來因疼痛夜不成眠,腰背無法伸直,不能翻身,行走時腿如電擊於膽經麻痛,曾被鍼灸治療環跳承扶等穴,效果不佳。檢查分析:狀容痛苦,面色尚佳,右腿舉高四十度,試驗髖部局部紅腫,並有壓痛,脈弦實,舌苔薄白,因勞累過度並受風寒濕邪侵入足少陽膽經經絡經氣痺阻所致之坐骨神經痛。針灸:以接經取穴法,取上接手少陽三焦經外關穴,以提插捻轉手法,三分鐘後患側有熱感,五分鐘後,腿可舉高八十五度,次日同上法用針計二次愈。這是接經配穴。接經就是經脈上下相互接連的手足同各經脈相接連,接經配穴法,應先行診斷為何經之病症,再取其同側或上或下所接的經脈,或取手足同名經(手太陰病取足太陰經的穴位)進行治療。當然這是一招半式,也不要輕視之。

理所當然的想法最要命,不相信。很多同道,現在三陰交是在內踝上三寸,但《明堂經》所載為內踝上八寸,是在六朝以後變了樣。南朝劉宋醫家徐文伯的針刺婦人瀉足太陰(內踝上八寸),補手陽明(合谷)而至引產。後世把足太陰和三陰交兩穴混同一穴。三、八同身寸之差,效果呢!針刺八寸的針感依足太陰經上竄入腹。三寸呢!局部脹麻。在古法傳承中足少陰腎經復溜和交信平行復溜在前交信在後。問題是大陸統一教材,與此相反。但1940年10月所出版承淡安前輩的中國鍼灸學講義153頁的圖和156頁兩穴的記述是復溜在後脛骨部交信在長總趾屈筋部。即和古法復溜在前交信在後一致。

再舉一個中醫界理所當然的想法。請看一下現在針灸學全國通用教材。砭石(即針石、鑱石)是銳利的小石片用以。《山海經》:〝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另有〝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所以經過中醫學院出來的學生都會認為砭石不過是石頭,比較好一點或滑一點硬一點的石頭。結果呢!1978年山東出土春秋時期曾候乙墓。出土十三枚砭磬(樂器)。其中兩枚損壞,要進行修復工作,比對國內石材後來抓到泗濱浮石,交由音樂專家復修(重做兩枚砭磬)其中一位音樂專家范業偉教授。本身一直受中風後遺症之苦。就以砭石所做樂器打擊,及後不治而愈。引起注意,比對歷史上砭石資料,才確認泗濱浮石即自東漢之後失傳的砭石(灰灰黑黑的石頭有用?)民間的刮痧是砭術的旁支。因砭石在皮膚上輕擦皮膚上會變紅和有輕快感(非一般按摩),後來由於砭石失傳,人們用其他材質要做出相同較果,用力使皮下出血。試想一下用石頭去排膿、放血、按摩。世界上其他的民族不會,為什麼祇有中國能發展出針灸。因為我們老祖宗找到別的民族沒有的砭石。一種有35種元素能發出超遠紅外線和超聲波脈衝的砭石。所以理所當然就是一葉障目。中醫又怎會進步。新的是從舊的蛻變過來。不要以為中醫去套用西醫的東西就是進步。

﹒°.﹒‧° ﹒°.﹒‧° ‧°☆∴°﹒°.﹒‧°
        ╭~*╮ ((((   
        /('-')   ('.')
         /■ ..../■  
_____________√√ ....√√________ 

     萬物靜觀皆自得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1.針灸(穴道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