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中丸
發表於 : 2013-10-30 , 19:58
調中丸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調中丸
【處方】 人參(去蘆)白朮 乾薑(炮)各90克甘草(炙)45克
【制法】 上藥為細末,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主中焦虛寒,下利清穀,腹痛食少者。
【用法用量】 每服1~40丸,空腹時用溫水送下。
【備註】本方與《傷寒論》理中湯組成相同,但甘草用量減半。參閱該條。
【摘錄】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普濟本事方》卷十:調中丸
【處方】 乾薑(炮)橘紅 白朮 茯苓(去皮)木香縮砂仁官桂(去粗皮,不見火)良薑各等分
【制法】 上藥為細末,糊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溫中健脾。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食少。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溫開水下。
【摘錄】 《普濟本事方》卷十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調中丸
【處方】 白朮 1兩半,高良薑1兩半,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1兩,人參 1兩,京三棱(炮)1兩,紅荳蔻半兩,乾薑(炮)半兩,枳殼(去瓤,麩炒)3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傷寒後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空心溫酒送下,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禦藥院方》卷三:調中丸
【處方】赤茯苓 1兩,白朮 1兩,桔梗(銼碎)1兩,澤瀉 1兩,陳皮(去白)1兩,幹葛1兩,滑石1兩半,枳殼(麩炒去瓤)1兩半,半夏(湯洗7次,焙)1兩半,豬苓(去皮)2分,黃芩 2分,木通2分,黑牽牛1兩半,幹生薑 3錢。
【制法】 上為細末,白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剖判清濁,升降水土,流濕潤燥,消飲除痰。主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摘錄】 《禦藥院方》卷三
《宣明論》卷十二:調中丸
【處方】 青皮 1兩,紅皮1兩,大黃 1兩,牽牛3兩。
【制法】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止嘔吐,寬利胸膈。主脾胃虛。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心食前溫水送下。
【摘錄】 《宣明論》卷十二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調中丸
【處方】 人參(去蘆)白朮 乾薑(炮)各90克甘草(炙)45克
【制法】 上藥為細末,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主中焦虛寒,下利清穀,腹痛食少者。
【用法用量】 每服1~40丸,空腹時用溫水送下。
【備註】本方與《傷寒論》理中湯組成相同,但甘草用量減半。參閱該條。
【摘錄】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普濟本事方》卷十:調中丸
【處方】 乾薑(炮)橘紅 白朮 茯苓(去皮)木香縮砂仁官桂(去粗皮,不見火)良薑各等分
【制法】 上藥為細末,糊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溫中健脾。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食少。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溫開水下。
【摘錄】 《普濟本事方》卷十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調中丸
【處方】 白朮 1兩半,高良薑1兩半,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1兩,人參 1兩,京三棱(炮)1兩,紅荳蔻半兩,乾薑(炮)半兩,枳殼(去瓤,麩炒)3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傷寒後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空心溫酒送下,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禦藥院方》卷三:調中丸
【處方】赤茯苓 1兩,白朮 1兩,桔梗(銼碎)1兩,澤瀉 1兩,陳皮(去白)1兩,幹葛1兩,滑石1兩半,枳殼(麩炒去瓤)1兩半,半夏(湯洗7次,焙)1兩半,豬苓(去皮)2分,黃芩 2分,木通2分,黑牽牛1兩半,幹生薑 3錢。
【制法】 上為細末,白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剖判清濁,升降水土,流濕潤燥,消飲除痰。主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摘錄】 《禦藥院方》卷三
《宣明論》卷十二:調中丸
【處方】 青皮 1兩,紅皮1兩,大黃 1兩,牽牛3兩。
【制法】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止嘔吐,寬利胸膈。主脾胃虛。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心食前溫水送下。
【摘錄】 《宣明論》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