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係金ㄟ 種稻離婚率比種麥低

發表於 : 2014-05-15 , 7:40
懸壺子
係金ㄟ 種稻離婚率比種麥低
中時電子報作者: 記者黃淑嫆╱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5月15日 上午6:00

旺報【記者黃淑嫆╱綜合報導】
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以一份中西學者的共同研究為封面文章稱,中國南方種植水稻的民眾比北方小麥種植區的人們更為相互依賴,而這也是中國南方離婚率低於北方,以及北方發明專利數多於南方的原因。
為了驗證稻米理論(rice theory)的適用性,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者共同研究中國內部的文化差異。研究者選取了北京、福建、廣東、雲南、四川和遼寧等6個省分的1162名漢族作為被試者,考察其思維方式、如何看待自己和朋友關係、忠誠度等方面。
種麥者想法近老外
該研究分析,因稻米和小麥兩者的灌溉和勞作方式不同,水稻種植區的人想法整體性更強,在思維上更傾向於關聯性而非分析性。
在描述自己和周圍人的關係圖時,水稻種植地的人眼中的自己更小,更可能對朋友表現出忠誠,家族關係更為緊密,情況和日本人相似;小麥種植區的人畫出的自己則更為「膨脹」,接近歐洲人。
該研究並搜集中國1996年、2000年和2010年的離婚率資料,結果顯示水稻種植地的離婚率比小麥種植地的離婚率更低。研究認為,「水稻文化注重避免衝突、保持關係,這可能讓人們不太願意離婚」。
稻米理論適用日韓
研究指出,稻米理論解釋了日、韓現代化程度高,卻更傾向集體主義的原因。此外,研究也顯示「小麥種植地的發明專利比水稻種植地多了3成」,印證了過去有關個人主義文化習慣用分析性思考,更擅長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結果。
然而,也有學者對這一研究提出質疑:「用一兩個因素解釋宏大社會差異,是不是把多元社會平面化了?」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生華銳表示,現代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文化的快速流變和人口的大規模遷移,因此該研究從古代的生產方式去尋找現代南北差異由來,「有緣木求魚之感」。
華銳說,該研究證明種植作物的不同和地域心理差異之間的關聯性,但兩者是否有因果聯繫,還值得商榷。從歷史學的角度,用生產方式的差異來解釋社會發展軌跡的不同,很早以前就有;但因為它們太簡單化,「受到了學界無盡的批判。」華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