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三冊.17A~24B
發表於 : 2014-08-27 , 9:08
17A 17B 18A 18B 19A 19B 20A 20B
21A 21B 22A 22B 23A 23B 24A 24B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七卷.A面
現在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第十八頁,一八。在開始講之前有幾個問題,這
裡簡單地先講一講。有人這麼問說:「沒有聽戒之前,大家還覺得滿高興去求戒、受戒,
聽完了戒以後啊,發現:唉!這個戒還這麼個難哪!」那麼這個裡邊就引生兩個問題,一
個問題呢有人覺得:不聽,還覺得很樂意去學,聽完了就心裡面有這個害怕之感,說不想
學了!現在這個問題,事實戒的確不是那麼容易,這是絕對是一個事實,不過問題不在戒
的難易上頭。真正修學佛法,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個決定學不學不在它的難易,決定學不
學在它好處,以及這個反過來的壞處。換句話說,真正的重要的關鍵在損益─說不學
有什麼缺陷,學了有什麼好處。我們現在先不談佛法、不談戒律;目前我們在世間,每一
個人都戰戰兢兢忙很多事情,在忙之前你先要念書,這個念書想想看容易嗎?不容易喔!
古人說十年窗下,現在十年窗下還不夠,真正去學的要好好地學的話,少則十五年,多則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二十年還不夠!大家並不覺得難,為什麼?因為它有對我們有價值、有利益。
乃至於現在我們隨便說一樣東西,眼前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的確好不簡單哪!儘管我
們學起來好像學成功了,實際上集千百萬人的經歷,而且經過多少時候長遠,但是我們並
沒有退卻,為什麼?它有好處。同樣地,修學佛法真正的問題不在難易,在它的好處以及
不學的缺陷,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世間好處最長一百年,完了!我們還肯花二、三十年
的時間去努力,現在佛法它得到的好處是無量無邊,教我們稍微花個三年、五年,在我的
感受太值得了!所以這個基本的問題不在是難、易,在你一定要了解這一點。
所以前面所以講教,所以教理不明,佛法沒辦法真正深入的原因這樣。你如果理路很
清楚的話,以我現在的了解的話,你世間什麼可以不要,佛法非學不可!因為整個的好處
在這個地方提供我們。以前容或說,啊,佛法上面好像很迷信,現在我可以完全百分之百
地有力地證明,不管你科學、醫學任何一樣東西,我佛法提出來的量,你沒辦法推翻;反
過來說,不管你醫學、科學,我可以把你完全推翻,佛法的真正高明是在這個地方。所以
這個量是什麼?說明:大家講利害來說、你要的來說,佛法當中可以什麼都提供給你;但
是世間不一定,就算得到的話,短短的幾十年,而且這個好,有很多漏洞、很多缺陷。當
然要想深細地學,那倒是要多花一點時間。
舊版.第十七卷 A
始終說一句話,這個還是比一方面的利、這個害,換句話說益損、損益,真正重要的
―損益之比,這個比才是真正重要的。哦!我們現在比如隨便做一件事情,你投資花
多少錢,賺回來多少錢,這個比是非常重要的,損益比非常重要的。世間說你投資了一百
萬,你可以賺回來一百萬,說:喔!這個利潤相當大,對本對利。佛法投資一百萬不夠
的,當然比喻啦,佛法實際上並沒辦法拿真正的數字來衡量,換句話,拿世間那個投資,
它要超過一點。可是它回報起來的話,哪裡說一比一,那是一塊錢的回報的話,絕對這個
回報最少最少的話都是多少百萬、千萬,而真正的好的回報是無量,這個是真正的重要的
概念!所以一開頭,重要的這種好的這種,經論上面,特別地它已經強調這一點─先告
訴說修學它的殊勝好處,不學它的缺陷;了解了這一點,所以推動我們的力量全心全意去
做,那去做的時候需要克服困難,這第一步。
其次呢,說:啊!那個現在才了解,原來我們並不真實了解戒的內涵,不要說菩薩
戒,乃至於八關齋戒,乃至於五戒都不一定懂。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對呀!不懂,去求
了也並沒有得到戒體,那麼這個到底算將來持下去的效果怎麼樣呢,以及破了以後怎麼樣
呢?那麼這個原則我說一下。是!你沒有了解、沒有如法去做的話,並沒有得到這個戒
體,所以這個功德並沒有那麼大,但是並不是沒有喔!經上面就告訴我們的,《梵網經》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上就說得很清楚。這個《梵網》,當然指―通常現在的這個《梵網》都是出家人,它是
說你這樣的並沒有真正得到這個戒,但是這可以增益受戒。換句話說,拿我們種的善根,
可以把那個善根慢慢地、慢慢增上,把善根種子加深,就這個力量漸次可以得到,這個好
處絕對有!反過來,你破了以後也不會像戒上面告訴這麼嚴重的禍害,但是同樣地,破了
以後,既然有好處,就有壞處。
那麼這個也要分兩方面來說,一個對戒體來說,這個無形的看不見,另外一個對形
相來說。形相來說,這個分在家、出家兩方面,我簡單地說一下。比如說出了家,儘管你
戒體跟那個形相不一定相完全吻合,有很多他的確雖然有這個形式,可是沒有這個內容。
不過,這個三寶所謂清淨幢相,尤其是那個僧團最主要的,以這個形相作為一個表法的重
要的一個內涵。因此這個形相啊,會給人家帶給世間的影響,就是佛法的盛衰完全看它。
不管你內在有沒有得到戒體,可是這個形相留在世間,你如果作壞的話,對戒體的損失是
沒有,可是這個形相所產生惡劣的影響的話,這個罪報難逃,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應該
了解的。但同樣地說,這個出家人並不因為他,比如以我來說,就算我沒有得到戒體,並
不因為我沒得到戒體,我就不能享受以現在來說一個出家人的這種很多好處,既然你要享
受,那你就要付出代價來。關於這個概念我們應該清楚,所以分兩方面來說。
舊版.第十七卷 A
那麼在家人說:「我沒有這個形相。」是,可是雖然沒有這個形相,我們往往以這種
概念,我們覺得:啊!我是一個修學佛法或者什麼樣的人。所以人家從你身上去體驗、觀
察,以為這個佛法,同樣地,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會影響那個佛法在世間的盛衰。這個法
的流傳在世間,不但要佛陀本身哦,而且要很多弟子。我只簡單地說一下,佛法流傳在世
間一定是因緣,單單佛一個人,佛法不可能流傳世間。有很多修學佛法的人,到那時候這
個因緣具足了,佛法才流傳在世間。所以平常我們講佛法總是說:「唉呀!佛無量阿僧祇
劫捨頭目腦髓,才能夠把佛法具體地能夠呈現在世間。」實際上,單單佛一個人嗎?不是
喔!要無量無邊的眾生。換句話說,這個三寶的流傳在世間,前人要花這麼大的心血擺在
這地方,如果我們後面的人因為認識不夠,行持不正確,對它損害了,豈不是這個業是我
們來負嗎?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所以正面來說,不管你得不得體,一定有好處,得了體以後,那個好處是不得了地
大,不得體也有好處。反過來,做錯了,同樣的這裡有問題。那麼在這裡呢,我會下面緊
跟著在這個《在家備覽》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在這個學的過程當中應該採取什麼態度,這
樣,這個下面會詳細地說。並不是等到你完全了解了以後,做到了以後,再去皈依、再去
求戒。不是的!你有了正確的了解那個時候,乃至於了解不一定太清楚,你可以皈依。皈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依了以後應該下面怎麼一步一步地學上去。然後呢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太了解,那麼什麼
情況之下是不犯,什麼情況之下犯,那個都說得很清楚。說你作對了,就算不太清楚,並
沒有犯的罪過,而有持的功德,這個很有意思!反過來,如果你沒作對的話,就算你沒有
什麼犯好像是,對不起,這個功德不一定大,反而還有犯的這個罪過在。所以真正講到戒
的話,那個戒相是非常地嚴密。我一再說,就像你現在認真地要想造一個房子也好,造一
個機器也好,這不能說:啊,差不多,十九不離八。那就是要非常地細密,成分不能錯。
他那兩個問題,我簡單地這麼回答一下。
現在看十八頁上頭,上面上一次已經講到第五項作法,就是皈依那一部分懺悔完了以
後,那去正式地開始如法行持去皈依了,那麼這個已經說過了。下面說「不解故不成」,
不過上次因為快完了,所以匆匆忙忙說了幾句,這個「不解不成」今天再簡單地說一下。
這個了解並不是我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欸,一個法師坐在上面講,我在下面聽,說我
懂了;乃至於自己去看文字怎麼解釋,懂了!不,不是這樣。了解要到什麼程度然後才算
呢?它文字所指的內涵,這個內涵真正地如實地領會到了。
那麼它現在指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心裡的行為相狀。所謂五蘊當中受、想、
行、識,就是那個行蘊,這個最重要的這個行蘊。受、想容易,行這個那要跟它相應了。
舊版.第十七卷 A
那麼跟它相應了有什麼樣的力量呢?我說一個簡單的比喻,這樣。比如說我們坐在這個
地方,大家今天嘻嘻哈哈地笑:欸,什麼、這麼萬一這個房子有什麼問題,你怎麼辦呢?
嗯!房子有問題嗎?如果說這個地方地震了,我們說我們趕快逃出去啊!就這樣。那麼這
種是一個狀態,實際上這個心裡面就是僅僅到了解為止。而這心裡的行相應該怎麼樣呢?
就是當那個房子真正產生這種情況之下的,你內心啊,這個「行」是什麼?役策心。這個
思心所的特徵就是,你了解了這個以後會決定做一件什麼事情。這個心裡有一種力量,策
勵你努力去做,那個下面身口跟著就會做的這種力量,這個才是行心所。所以假定你真的
了解了以後,它內心當中有一種推動你的力量說:「哎呀,我現在要這樣去做去了!」
那麼這個了解,怎麼個了解法呢?就是一定是這樣─當你心對這個現實的境的時
候,然後你體會到:「嗯!對!現在我這個是貪相應法。啊!原來這個貪相應法,造了不
管什麼業,你可以找種種藉口說好聽話,但是這個業我很清楚。這樣的話,不能騙自己、
不能騙別人,我心裡面下次要發誓改過!」「那這個瞋相應法,我絕對不能這樣做!」你
要如實地了解這種心理狀態,這個才是真正的戒。否則的話文字了解了說:啊!生死的根
本在哪裡呀?貪瞋癡,你不要貪瞋癡就行了,我現在不是貪瞋癡。並沒有真的了解!那麼
前面這一段算什麼呢?就是達到了解過程當中必須要的次第,所以它並不是沒有用,絕對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0
有用!但是如果停在這裡的話,這個不行,這是我們應該正確如實認識的。
說到這裡,今天有一個非常好的公案,剛才有一個人問我,是在座的一位同修,實際
上這個情況不但這裡,到很多地方都有這種。他說那一天他聽見了以後,聽見了就心裡非
常歡喜─啊,這個戒還這麼好啊!他當時在座的時候自己就心裡說:「啊!南無佛、南
無法、南無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於是他立刻就產生一個特別的覺受。那麼這
位同學就問我這是什麼呢?那我就說沒錯!後面馬上就講了,說皈依要得皈依之體,什麼
叫皈依之體?這個就是證得皈依體的行相。不過這個同學他是宿生有善根,種種有很多的
條件。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沒有這種行相生起的話,那前面種點善根是有用的。所以那
個時候自己體會到:喔!這個心裡是這樣的!然後你一說,他很清楚、很明白,以前什麼
狀態、現在什麼不同。這個一對比,以前是跟集諦相應的向下,現在就是了解了以後,正
是反方向行的,這個行相就很清楚,這個是了解。我是順便把道理以及實際上的事例,跟
大家簡單地說一下。再下面我們繼續下去,看文:
《事鈔》云:「《智論》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眾
得作 當教言:我某甲,盡形
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說
三 即發善法。 次結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
依法竟歸依僧竟。 三
結 」
11 舊版.第十七卷 A
那麼這個一段文,就是平常我們皈依的儀式,那個儀軌。這個儀軌它從哪裡來呢?
《智論》,《智論》是《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的,這是絕對可以作為繩準的,最簡單
的皈依。那麼前面叫作「三說」,前面這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主要的這
裡。叫「即發善法」,換句話說,如果照前面每一個次第弄對了,經過了懺悔,在這個師
長面前,這個師長是限於出家五眾,如果是這樣的話,三次說完的話就得皈依之體,就這
樣。那麼後面那個三結,它有一個特別的原因,看下面的解釋:
《資持》釋云:「一具儀,二對境,三作法。言某甲者稱己名也,盡形壽者述所期
也,歸三寶者是所投也。言發善者明非戒也。 後三結者重更囑累,不令忘失也。」
先把這個《資持》的解釋簡單說一下,這個裡邊叫具儀、對境,那麼換句話說,它把
前面皈依的這個「互跪合掌,在比丘前」等等。那麼這個兩個第一個是「具儀」,就是說
具足這個受皈的時候、求皈依的時候這個儀式。實際上這個儀式,我們看得見的部分那就
是在佛堂,你非常整齊,然後至誠恭敬頂禮、跪拜,乃至於這個請師這一些。實際上,這
個裡邊除了行相以外,還有跟它相應的心理的準備,以及心裡的實際上的這個力量,那麼
這個力量通常我們稱為意業。現在實際上在這兒造什麼?善淨之業。善淨之業跟所有的業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2
一樣,就業來說完全一樣,就是意業是為主,身口是造業的工具,惡業是如此、善業也是
如此。所以這個儀是儀相,這個儀就是整個的法的法相,心裡是什麼樣的,那麼身口跟這
種相應的心理顯出來的行相這個才是。心裡至誠恭敬,所以這行為就顯得是戰戰兢兢,然
後心裡面一心要求這個皈依三寶,所以口稱名去求受,這個具儀的完整的內容是這個。那
麼實際上,這個就是要完成這件事情的自己部分,自己部分。
「對境」呢?就是所對的,這個對的現在這個地方是什麼?比丘,而這個比丘―三
寶的代表,這個比丘所代表的是佛、法、僧。然後呢,前面不是說過嗎?上一次我們談過
了,這個現在我們要求皈依,大師外支已成,皈依三寶的佛早就成就了,那麼為什麼因緣
我們得不到好處呢?自己的內支不跟他相應,這樣。所以這個地方叫作具儀、對境的話,
就是自他兩支都具足。
「作法」呢?還要自他當中怎麼樣使它產生相應。平常我們造業的時候,或者是作任
何事情,大家說三輪,淨業叫三輪空,然後染業的話三輪不空。哪三輪?能作的作者、這
件事情的對象、中間所作的事情,這個叫作三輪。現在那個善法亦復如此,以前自己所具
的是什麼?跟無明相應的造的種種業。現在不!正知見,了解了,一心一意要去求這個無
上菩提也好、歸仰三寶也好,這個從人天五乘,全部包含在裡頭―自。然後以前不了
13 舊版.第十七卷 A
解,那反正是一切境隨貪瞋癡轉,現在了解了,從這個地方從佛法僧求,這個是「他」。
然後在這個裡邊跟他相應,作的法。這個是三樣東西這個內涵,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那麼「說」,說些什麼呢?作法的過程當中,實際上這個作法還有很多其他的,比如
說請聖哪,然後懺悔啊,所有的都在這個作法當中,所有的都在作法當中。說:稱自己的
名字,「我某甲」─自己的名字。「盡形壽」,這個盡形壽裡邊包含了兩樣東西:形就
是我們的身體;壽─壽命。在我們所對的境界當中,所對的境界當中,境界、外面,廣
來說是無量的法界,小則說我們這個講堂、台北,然後中國、地球、太陽系,啊!到最後
法界,這個都是所對的境,形的部分。然後時間呢?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已經過去,
不管它,實際上過去並沒有停止喔,現在這個未來就是過去的延續。在我們所對的境,是
不是無量的時空?可是這個無量的時空我們簡直是不知如何是好。欸,妙極了!對我們每
個人真正重要的關鍵在哪裡?業!我們的苦樂就決定於這個業,因此我們現在要想修行的
就把握住這一點。這個時空是無限的,可是對每一個人的業的中心來說,對這個時空的每
一個人只有我,就是這個。可是我這個行相所展開的這個樣子是什麼?形、壽兩樣東西,
對不對?清楚不清楚?
所以這個盡形壽這句話有它的很深遠的內涵喔!前面我們不是說戒的特徵是什麼?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4
「要期誓受、徧該生境。」什麼叫要期誓受?你有一定的時間,說現在這個地方,盡我一
生的壽命,這個是時間。然後徧該生境呢?所對的法界是廣闊無邊,所能對的這個我就是
什麼?哪!就是這個,就是這個。所以盡形、盡壽,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戒、歸戒的
真正的特徵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要了解的,「述所期也」。
然後拿這個是歸向,以前照著我自己的無明相應、認識,這個造種種的惡業,流轉生
死。現在不!要照著佛菩薩告訴我們的內涵,以他提供的法則去行持,所以說歸投。你能夠
這樣去作的話,就能夠「發善」,以前都是惡的,都是染的;現在開始善的、淨的,這個善
就發了。但是這個不是戒,這不是戒,為什麼講不是戒呢?就是這個裡邊下面等一下會說
明。所以我們證得三歸之體的時候在什麼時候啊?就是前面這個「三說」圓滿的時候。
我―假定說現在我的話,我跟老師,而且這個一定要老師前面說,我們後面跟,
表示什麼?自他相應!他是遞給你的,我是接受的。他遞給我們什麼?他遞給我們就是,
把法界相應之量遞給我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儘管說法界是無限的,能對的我卻是當
下,可是我們由於無始以來所習慣、所認識的,就局限在這個我當中,把這個我困得死死
的,到底法界是什麼樣,對我們一點印象都沒有;儘管了解了,腦子是空空洞洞,所以一
定要一個具條件的人來遞給我們。
15 舊版.第十七卷 A
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現在大家說,哎呀,美國如何、什麼好。大家說完了,沒有
用。他現在馬上拿一個照片給你看一看,或者拿一個東西給你看一看,或者拿一個他帶回
來的這個錄影帶。啊,原來這樣!他用種種的方式,這樣。實際上有形的東西拿這個,無
形的東西就是他的心力,就是他的心力。我這個地方也另外舉一個比喻,比如說我們常常
看見那個古人的公案,說尤其是禪宗的那種大德們,跑得去,跑到那地方去,被他那個老
師一拳、一腳、大喝一聲,他就開悟了,為什麼?他就是有他內在的相應的這種心量來遞
給你。
21A 21B 22A 22B 23A 23B 24A 24B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七卷.A面
現在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第十八頁,一八。在開始講之前有幾個問題,這
裡簡單地先講一講。有人這麼問說:「沒有聽戒之前,大家還覺得滿高興去求戒、受戒,
聽完了戒以後啊,發現:唉!這個戒還這麼個難哪!」那麼這個裡邊就引生兩個問題,一
個問題呢有人覺得:不聽,還覺得很樂意去學,聽完了就心裡面有這個害怕之感,說不想
學了!現在這個問題,事實戒的確不是那麼容易,這是絕對是一個事實,不過問題不在戒
的難易上頭。真正修學佛法,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個決定學不學不在它的難易,決定學不
學在它好處,以及這個反過來的壞處。換句話說,真正的重要的關鍵在損益─說不學
有什麼缺陷,學了有什麼好處。我們現在先不談佛法、不談戒律;目前我們在世間,每一
個人都戰戰兢兢忙很多事情,在忙之前你先要念書,這個念書想想看容易嗎?不容易喔!
古人說十年窗下,現在十年窗下還不夠,真正去學的要好好地學的話,少則十五年,多則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二十年還不夠!大家並不覺得難,為什麼?因為它有對我們有價值、有利益。
乃至於現在我們隨便說一樣東西,眼前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的確好不簡單哪!儘管我
們學起來好像學成功了,實際上集千百萬人的經歷,而且經過多少時候長遠,但是我們並
沒有退卻,為什麼?它有好處。同樣地,修學佛法真正的問題不在難易,在它的好處以及
不學的缺陷,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世間好處最長一百年,完了!我們還肯花二、三十年
的時間去努力,現在佛法它得到的好處是無量無邊,教我們稍微花個三年、五年,在我的
感受太值得了!所以這個基本的問題不在是難、易,在你一定要了解這一點。
所以前面所以講教,所以教理不明,佛法沒辦法真正深入的原因這樣。你如果理路很
清楚的話,以我現在的了解的話,你世間什麼可以不要,佛法非學不可!因為整個的好處
在這個地方提供我們。以前容或說,啊,佛法上面好像很迷信,現在我可以完全百分之百
地有力地證明,不管你科學、醫學任何一樣東西,我佛法提出來的量,你沒辦法推翻;反
過來說,不管你醫學、科學,我可以把你完全推翻,佛法的真正高明是在這個地方。所以
這個量是什麼?說明:大家講利害來說、你要的來說,佛法當中可以什麼都提供給你;但
是世間不一定,就算得到的話,短短的幾十年,而且這個好,有很多漏洞、很多缺陷。當
然要想深細地學,那倒是要多花一點時間。
舊版.第十七卷 A
始終說一句話,這個還是比一方面的利、這個害,換句話說益損、損益,真正重要的
―損益之比,這個比才是真正重要的。哦!我們現在比如隨便做一件事情,你投資花
多少錢,賺回來多少錢,這個比是非常重要的,損益比非常重要的。世間說你投資了一百
萬,你可以賺回來一百萬,說:喔!這個利潤相當大,對本對利。佛法投資一百萬不夠
的,當然比喻啦,佛法實際上並沒辦法拿真正的數字來衡量,換句話,拿世間那個投資,
它要超過一點。可是它回報起來的話,哪裡說一比一,那是一塊錢的回報的話,絕對這個
回報最少最少的話都是多少百萬、千萬,而真正的好的回報是無量,這個是真正的重要的
概念!所以一開頭,重要的這種好的這種,經論上面,特別地它已經強調這一點─先告
訴說修學它的殊勝好處,不學它的缺陷;了解了這一點,所以推動我們的力量全心全意去
做,那去做的時候需要克服困難,這第一步。
其次呢,說:啊!那個現在才了解,原來我們並不真實了解戒的內涵,不要說菩薩
戒,乃至於八關齋戒,乃至於五戒都不一定懂。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對呀!不懂,去求
了也並沒有得到戒體,那麼這個到底算將來持下去的效果怎麼樣呢,以及破了以後怎麼樣
呢?那麼這個原則我說一下。是!你沒有了解、沒有如法去做的話,並沒有得到這個戒
體,所以這個功德並沒有那麼大,但是並不是沒有喔!經上面就告訴我們的,《梵網經》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上就說得很清楚。這個《梵網》,當然指―通常現在的這個《梵網》都是出家人,它是
說你這樣的並沒有真正得到這個戒,但是這可以增益受戒。換句話說,拿我們種的善根,
可以把那個善根慢慢地、慢慢增上,把善根種子加深,就這個力量漸次可以得到,這個好
處絕對有!反過來,你破了以後也不會像戒上面告訴這麼嚴重的禍害,但是同樣地,破了
以後,既然有好處,就有壞處。
那麼這個也要分兩方面來說,一個對戒體來說,這個無形的看不見,另外一個對形
相來說。形相來說,這個分在家、出家兩方面,我簡單地說一下。比如說出了家,儘管你
戒體跟那個形相不一定相完全吻合,有很多他的確雖然有這個形式,可是沒有這個內容。
不過,這個三寶所謂清淨幢相,尤其是那個僧團最主要的,以這個形相作為一個表法的重
要的一個內涵。因此這個形相啊,會給人家帶給世間的影響,就是佛法的盛衰完全看它。
不管你內在有沒有得到戒體,可是這個形相留在世間,你如果作壞的話,對戒體的損失是
沒有,可是這個形相所產生惡劣的影響的話,這個罪報難逃,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應該
了解的。但同樣地說,這個出家人並不因為他,比如以我來說,就算我沒有得到戒體,並
不因為我沒得到戒體,我就不能享受以現在來說一個出家人的這種很多好處,既然你要享
受,那你就要付出代價來。關於這個概念我們應該清楚,所以分兩方面來說。
舊版.第十七卷 A
那麼在家人說:「我沒有這個形相。」是,可是雖然沒有這個形相,我們往往以這種
概念,我們覺得:啊!我是一個修學佛法或者什麼樣的人。所以人家從你身上去體驗、觀
察,以為這個佛法,同樣地,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會影響那個佛法在世間的盛衰。這個法
的流傳在世間,不但要佛陀本身哦,而且要很多弟子。我只簡單地說一下,佛法流傳在世
間一定是因緣,單單佛一個人,佛法不可能流傳世間。有很多修學佛法的人,到那時候這
個因緣具足了,佛法才流傳在世間。所以平常我們講佛法總是說:「唉呀!佛無量阿僧祇
劫捨頭目腦髓,才能夠把佛法具體地能夠呈現在世間。」實際上,單單佛一個人嗎?不是
喔!要無量無邊的眾生。換句話說,這個三寶的流傳在世間,前人要花這麼大的心血擺在
這地方,如果我們後面的人因為認識不夠,行持不正確,對它損害了,豈不是這個業是我
們來負嗎?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所以正面來說,不管你得不得體,一定有好處,得了體以後,那個好處是不得了地
大,不得體也有好處。反過來,做錯了,同樣的這裡有問題。那麼在這裡呢,我會下面緊
跟著在這個《在家備覽》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在這個學的過程當中應該採取什麼態度,這
樣,這個下面會詳細地說。並不是等到你完全了解了以後,做到了以後,再去皈依、再去
求戒。不是的!你有了正確的了解那個時候,乃至於了解不一定太清楚,你可以皈依。皈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依了以後應該下面怎麼一步一步地學上去。然後呢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太了解,那麼什麼
情況之下是不犯,什麼情況之下犯,那個都說得很清楚。說你作對了,就算不太清楚,並
沒有犯的罪過,而有持的功德,這個很有意思!反過來,如果你沒作對的話,就算你沒有
什麼犯好像是,對不起,這個功德不一定大,反而還有犯的這個罪過在。所以真正講到戒
的話,那個戒相是非常地嚴密。我一再說,就像你現在認真地要想造一個房子也好,造一
個機器也好,這不能說:啊,差不多,十九不離八。那就是要非常地細密,成分不能錯。
他那兩個問題,我簡單地這麼回答一下。
現在看十八頁上頭,上面上一次已經講到第五項作法,就是皈依那一部分懺悔完了以
後,那去正式地開始如法行持去皈依了,那麼這個已經說過了。下面說「不解故不成」,
不過上次因為快完了,所以匆匆忙忙說了幾句,這個「不解不成」今天再簡單地說一下。
這個了解並不是我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欸,一個法師坐在上面講,我在下面聽,說我
懂了;乃至於自己去看文字怎麼解釋,懂了!不,不是這樣。了解要到什麼程度然後才算
呢?它文字所指的內涵,這個內涵真正地如實地領會到了。
那麼它現在指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心裡的行為相狀。所謂五蘊當中受、想、
行、識,就是那個行蘊,這個最重要的這個行蘊。受、想容易,行這個那要跟它相應了。
舊版.第十七卷 A
那麼跟它相應了有什麼樣的力量呢?我說一個簡單的比喻,這樣。比如說我們坐在這個
地方,大家今天嘻嘻哈哈地笑:欸,什麼、這麼萬一這個房子有什麼問題,你怎麼辦呢?
嗯!房子有問題嗎?如果說這個地方地震了,我們說我們趕快逃出去啊!就這樣。那麼這
種是一個狀態,實際上這個心裡面就是僅僅到了解為止。而這心裡的行相應該怎麼樣呢?
就是當那個房子真正產生這種情況之下的,你內心啊,這個「行」是什麼?役策心。這個
思心所的特徵就是,你了解了這個以後會決定做一件什麼事情。這個心裡有一種力量,策
勵你努力去做,那個下面身口跟著就會做的這種力量,這個才是行心所。所以假定你真的
了解了以後,它內心當中有一種推動你的力量說:「哎呀,我現在要這樣去做去了!」
那麼這個了解,怎麼個了解法呢?就是一定是這樣─當你心對這個現實的境的時
候,然後你體會到:「嗯!對!現在我這個是貪相應法。啊!原來這個貪相應法,造了不
管什麼業,你可以找種種藉口說好聽話,但是這個業我很清楚。這樣的話,不能騙自己、
不能騙別人,我心裡面下次要發誓改過!」「那這個瞋相應法,我絕對不能這樣做!」你
要如實地了解這種心理狀態,這個才是真正的戒。否則的話文字了解了說:啊!生死的根
本在哪裡呀?貪瞋癡,你不要貪瞋癡就行了,我現在不是貪瞋癡。並沒有真的了解!那麼
前面這一段算什麼呢?就是達到了解過程當中必須要的次第,所以它並不是沒有用,絕對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0
有用!但是如果停在這裡的話,這個不行,這是我們應該正確如實認識的。
說到這裡,今天有一個非常好的公案,剛才有一個人問我,是在座的一位同修,實際
上這個情況不但這裡,到很多地方都有這種。他說那一天他聽見了以後,聽見了就心裡非
常歡喜─啊,這個戒還這麼好啊!他當時在座的時候自己就心裡說:「啊!南無佛、南
無法、南無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於是他立刻就產生一個特別的覺受。那麼這
位同學就問我這是什麼呢?那我就說沒錯!後面馬上就講了,說皈依要得皈依之體,什麼
叫皈依之體?這個就是證得皈依體的行相。不過這個同學他是宿生有善根,種種有很多的
條件。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沒有這種行相生起的話,那前面種點善根是有用的。所以那
個時候自己體會到:喔!這個心裡是這樣的!然後你一說,他很清楚、很明白,以前什麼
狀態、現在什麼不同。這個一對比,以前是跟集諦相應的向下,現在就是了解了以後,正
是反方向行的,這個行相就很清楚,這個是了解。我是順便把道理以及實際上的事例,跟
大家簡單地說一下。再下面我們繼續下去,看文:
《事鈔》云:「《智論》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眾
得作 當教言:我某甲,盡形
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說
三 即發善法。 次結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
依法竟歸依僧竟。 三
結 」
11 舊版.第十七卷 A
那麼這個一段文,就是平常我們皈依的儀式,那個儀軌。這個儀軌它從哪裡來呢?
《智論》,《智論》是《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的,這是絕對可以作為繩準的,最簡單
的皈依。那麼前面叫作「三說」,前面這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主要的這
裡。叫「即發善法」,換句話說,如果照前面每一個次第弄對了,經過了懺悔,在這個師
長面前,這個師長是限於出家五眾,如果是這樣的話,三次說完的話就得皈依之體,就這
樣。那麼後面那個三結,它有一個特別的原因,看下面的解釋:
《資持》釋云:「一具儀,二對境,三作法。言某甲者稱己名也,盡形壽者述所期
也,歸三寶者是所投也。言發善者明非戒也。 後三結者重更囑累,不令忘失也。」
先把這個《資持》的解釋簡單說一下,這個裡邊叫具儀、對境,那麼換句話說,它把
前面皈依的這個「互跪合掌,在比丘前」等等。那麼這個兩個第一個是「具儀」,就是說
具足這個受皈的時候、求皈依的時候這個儀式。實際上這個儀式,我們看得見的部分那就
是在佛堂,你非常整齊,然後至誠恭敬頂禮、跪拜,乃至於這個請師這一些。實際上,這
個裡邊除了行相以外,還有跟它相應的心理的準備,以及心裡的實際上的這個力量,那麼
這個力量通常我們稱為意業。現在實際上在這兒造什麼?善淨之業。善淨之業跟所有的業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2
一樣,就業來說完全一樣,就是意業是為主,身口是造業的工具,惡業是如此、善業也是
如此。所以這個儀是儀相,這個儀就是整個的法的法相,心裡是什麼樣的,那麼身口跟這
種相應的心理顯出來的行相這個才是。心裡至誠恭敬,所以這行為就顯得是戰戰兢兢,然
後心裡面一心要求這個皈依三寶,所以口稱名去求受,這個具儀的完整的內容是這個。那
麼實際上,這個就是要完成這件事情的自己部分,自己部分。
「對境」呢?就是所對的,這個對的現在這個地方是什麼?比丘,而這個比丘―三
寶的代表,這個比丘所代表的是佛、法、僧。然後呢,前面不是說過嗎?上一次我們談過
了,這個現在我們要求皈依,大師外支已成,皈依三寶的佛早就成就了,那麼為什麼因緣
我們得不到好處呢?自己的內支不跟他相應,這樣。所以這個地方叫作具儀、對境的話,
就是自他兩支都具足。
「作法」呢?還要自他當中怎麼樣使它產生相應。平常我們造業的時候,或者是作任
何事情,大家說三輪,淨業叫三輪空,然後染業的話三輪不空。哪三輪?能作的作者、這
件事情的對象、中間所作的事情,這個叫作三輪。現在那個善法亦復如此,以前自己所具
的是什麼?跟無明相應的造的種種業。現在不!正知見,了解了,一心一意要去求這個無
上菩提也好、歸仰三寶也好,這個從人天五乘,全部包含在裡頭―自。然後以前不了
13 舊版.第十七卷 A
解,那反正是一切境隨貪瞋癡轉,現在了解了,從這個地方從佛法僧求,這個是「他」。
然後在這個裡邊跟他相應,作的法。這個是三樣東西這個內涵,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那麼「說」,說些什麼呢?作法的過程當中,實際上這個作法還有很多其他的,比如
說請聖哪,然後懺悔啊,所有的都在這個作法當中,所有的都在作法當中。說:稱自己的
名字,「我某甲」─自己的名字。「盡形壽」,這個盡形壽裡邊包含了兩樣東西:形就
是我們的身體;壽─壽命。在我們所對的境界當中,所對的境界當中,境界、外面,廣
來說是無量的法界,小則說我們這個講堂、台北,然後中國、地球、太陽系,啊!到最後
法界,這個都是所對的境,形的部分。然後時間呢?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已經過去,
不管它,實際上過去並沒有停止喔,現在這個未來就是過去的延續。在我們所對的境,是
不是無量的時空?可是這個無量的時空我們簡直是不知如何是好。欸,妙極了!對我們每
個人真正重要的關鍵在哪裡?業!我們的苦樂就決定於這個業,因此我們現在要想修行的
就把握住這一點。這個時空是無限的,可是對每一個人的業的中心來說,對這個時空的每
一個人只有我,就是這個。可是我這個行相所展開的這個樣子是什麼?形、壽兩樣東西,
對不對?清楚不清楚?
所以這個盡形壽這句話有它的很深遠的內涵喔!前面我們不是說戒的特徵是什麼?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4
「要期誓受、徧該生境。」什麼叫要期誓受?你有一定的時間,說現在這個地方,盡我一
生的壽命,這個是時間。然後徧該生境呢?所對的法界是廣闊無邊,所能對的這個我就是
什麼?哪!就是這個,就是這個。所以盡形、盡壽,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戒、歸戒的
真正的特徵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要了解的,「述所期也」。
然後拿這個是歸向,以前照著我自己的無明相應、認識,這個造種種的惡業,流轉生
死。現在不!要照著佛菩薩告訴我們的內涵,以他提供的法則去行持,所以說歸投。你能夠
這樣去作的話,就能夠「發善」,以前都是惡的,都是染的;現在開始善的、淨的,這個善
就發了。但是這個不是戒,這不是戒,為什麼講不是戒呢?就是這個裡邊下面等一下會說
明。所以我們證得三歸之體的時候在什麼時候啊?就是前面這個「三說」圓滿的時候。
我―假定說現在我的話,我跟老師,而且這個一定要老師前面說,我們後面跟,
表示什麼?自他相應!他是遞給你的,我是接受的。他遞給我們什麼?他遞給我們就是,
把法界相應之量遞給我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儘管說法界是無限的,能對的我卻是當
下,可是我們由於無始以來所習慣、所認識的,就局限在這個我當中,把這個我困得死死
的,到底法界是什麼樣,對我們一點印象都沒有;儘管了解了,腦子是空空洞洞,所以一
定要一個具條件的人來遞給我們。
15 舊版.第十七卷 A
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現在大家說,哎呀,美國如何、什麼好。大家說完了,沒有
用。他現在馬上拿一個照片給你看一看,或者拿一個東西給你看一看,或者拿一個他帶回
來的這個錄影帶。啊,原來這樣!他用種種的方式,這樣。實際上有形的東西拿這個,無
形的東西就是他的心力,就是他的心力。我這個地方也另外舉一個比喻,比如說我們常常
看見那個古人的公案,說尤其是禪宗的那種大德們,跑得去,跑到那地方去,被他那個老
師一拳、一腳、大喝一聲,他就開悟了,為什麼?他就是有他內在的相應的這種心量來遞
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