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經說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皆於止觀中攝?
發表於 : 2017-04-17 , 16:13
為何經說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皆於止觀中攝?
《菩提道次第略論》(止觀)
法尊法師
請翻到561頁,啊請翻到561頁,這個上面說菩提道次第略論,止觀,啊這個題篇附錄,附在這個上頭,現在我們把這一部份把它看一下。啊其次這個裡邊那個子二這個分那個目啊,那是按照略 論上頭的科判,這我們不去管它,總之現在這個地方啊,就是特別把這個止跟觀兩樣分開來,特別的介紹說明一下, 那麼這個裡邊啊,又分四部份。
142B __ 21:44
p. 561
【子二別於後二度修學法分四:】
這個裡邊那個「子二」這個分那個目,那是按照《略論》上頭的科判,這我們不去管它。總之現在這個地方,就是特別把這個止跟觀兩樣分開來,特別地介紹說明一下。那麼這個裡邊又分四部分:
【丑初止觀自性,丑二學止法,丑三學觀法,丑四學雙運法。】
這個分四部分來說:那麼這個止觀的特質是什麼,第二止怎麼學,第三觀怎麼學,以及最後怎麼兩樣東西雙運。我們真正要成就的話,一定要這兩樣東西雙運才能成就,現在一步一步地說下去。
【今初 經說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皆於止觀中攝。】
那這個,首先,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不管是聲聞、緣覺,乃至於菩薩一佛乘,所有的功德,都是由止觀而來。由止觀之因,感三乘聖果,所以這一個不管是大乘、小乘,那麼這個三摩地等等,都包含在這裡。
【所言止者。】
止的特質是什麼呢?
【謂內正住已,即於如是善思維法,作意思維,令此作意內心相續。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為止。總之輕安所持,於善所緣心一境性之定,即止自性。】
這個是特別說明,那止的特質,是我們首先要了解。平常我們常常說,啊!得了定了,好像什麼了。以我們現在看看,定的特質是什麼?你對這個一定要認識,否則的話啊,糊裡糊塗地自己坐在那裡,哎呀,打了一個瞌睡,覺得我在那裡學定,那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止的特質是什麼?就是「內正住」。平常我們的心都是向外緣的,或者透過眼睛看那個,或者聽透過耳朵,或者透過身是感受,或者呢意識落謝影子,在那裡東緣西緣,都想那些不相干的外面,隨著外面的塵境、客塵煩惱而轉。現在不,現在不!這個心收攝回來,安住在什麼?於這個「善思維法」,喏!這個才是我們所要緣的對象,就這個法一定是善的,那麼對這個法要「作意思維」。
《菩提道次第略論》(止觀)
法尊法師
請翻到561頁,啊請翻到561頁,這個上面說菩提道次第略論,止觀,啊這個題篇附錄,附在這個上頭,現在我們把這一部份把它看一下。啊其次這個裡邊那個子二這個分那個目啊,那是按照略 論上頭的科判,這我們不去管它,總之現在這個地方啊,就是特別把這個止跟觀兩樣分開來,特別的介紹說明一下, 那麼這個裡邊啊,又分四部份。
142B __ 21:44
p. 561
【子二別於後二度修學法分四:】
這個裡邊那個「子二」這個分那個目,那是按照《略論》上頭的科判,這我們不去管它。總之現在這個地方,就是特別把這個止跟觀兩樣分開來,特別地介紹說明一下。那麼這個裡邊又分四部分:
【丑初止觀自性,丑二學止法,丑三學觀法,丑四學雙運法。】
這個分四部分來說:那麼這個止觀的特質是什麼,第二止怎麼學,第三觀怎麼學,以及最後怎麼兩樣東西雙運。我們真正要成就的話,一定要這兩樣東西雙運才能成就,現在一步一步地說下去。
【今初 經說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皆於止觀中攝。】
那這個,首先,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不管是聲聞、緣覺,乃至於菩薩一佛乘,所有的功德,都是由止觀而來。由止觀之因,感三乘聖果,所以這一個不管是大乘、小乘,那麼這個三摩地等等,都包含在這裡。
【所言止者。】
止的特質是什麼呢?
【謂內正住已,即於如是善思維法,作意思維,令此作意內心相續。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為止。總之輕安所持,於善所緣心一境性之定,即止自性。】
這個是特別說明,那止的特質,是我們首先要了解。平常我們常常說,啊!得了定了,好像什麼了。以我們現在看看,定的特質是什麼?你對這個一定要認識,否則的話啊,糊裡糊塗地自己坐在那裡,哎呀,打了一個瞌睡,覺得我在那裡學定,那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止的特質是什麼?就是「內正住」。平常我們的心都是向外緣的,或者透過眼睛看那個,或者聽透過耳朵,或者透過身是感受,或者呢意識落謝影子,在那裡東緣西緣,都想那些不相干的外面,隨著外面的塵境、客塵煩惱而轉。現在不,現在不!這個心收攝回來,安住在什麼?於這個「善思維法」,喏!這個才是我們所要緣的對象,就這個法一定是善的,那麼對這個法要「作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