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灸療(蒙醫)

發表於 : 2006-07-11 , 10:48
懸壺子
灸 療
灸療是用灸草炷或灸草條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的治病防病的一种療法。灸療有溫通經脈,調和气血,調理体素,增強抵抗力,以防治疾病的功能。蒙醫應用灸療歷史悠久,如在《四部醫典‧總則本》第六章外治段里有"蒙古灸"的記載;又如在中醫古代醫書《素問‧异法方宜論》也有:"……其治宜變,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的記載。說明灸炳療法可能是北方蒙古族常用的治病方法。如今,在內蒙古自治區內外聞名的灸療名醫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的圖旺扎布、烏蘭察布盟的羅布桑沙德拉布等,不但擅長于灸煙療法,且有所創造和發展。

灸療的适應症為消化不良、胃火衰敗、浮腫、水腫、痞病、寒性希拉性頭病、關節黃水病、療癰、炭疽、虛熱病、癲狂、健忘症、新舊瘡瘍、婦女赫依病和血病、赫依性腰關節摳樓、一切脈病,以及熱病后的多數疾病,皆可用灸法施治。總之,凡是巴達干、赫依所轉化之一切寒性疾病,尤其是脈病、黃水病等,均适用灸法治療,效果顯著。

灸療的禁忌症為凡屬于希拉性熱症、血症、五官疾病、男女生育脈道疾病等,皆禁忌火炙施治。

灸療之种類

蒙醫常用灸療為蒙古灸、白山薊灸、西河柳灸、溫針灸、火把灸等。

蒙古灸

將小茴香与黃油攪拌后,放進鐵鍋里用溫火加溫,其色變黃后取出,用白淨的羊毛氈包裹,置于應灸部溫熨;或將一小塊白淨的羊毛氈,浸泡于黃油內煮開后取出敷于應灸部。

白山薊灸

目前廣泛應用的一种灸法。白山薊易于點燃,其火溫柔而持久,灰燼不散。具有改善气血運行,祛除巴達干、赫依之邪、燥黃水之作用,是較理想的灸料,此草內蒙各地均產。如無此草,可以艾絨代替。

此灸療适用于療癰、痞塊、脈病、巴達干性病、黃水病、赫依性心病、尿閉、水腫等疾病。白山薊灸又分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种。直接炙是將灸蛀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間接灸不是把灸炷直接放在皮膚上,而是隔姜灸或隔蒜灸。

西河柳灸

取兩條西河柳,每條長10cm、直徑約10mm,用刀將皮削光。施灸前將兩條西河柳放入芝麻油鍋或豆油鍋內煮沸,先取出一根置于所選穴位上熱貿。冷卻后再取另一根施灸,保持熱力不斷,如此交替使用。本法是間接灸法,即隔布灸。一般每處灸10-30分鐘,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至皮膚稍起紅暈為度。

此法主要适用于胃癌、食道癌等疑難危重疾病。

溫針灸

溫針灸是与針刺和白山薊灸結合使用的一种灸療。适用于施灸不達深度或既需要留針又必須施灸的疾病。

操作方法是:將銀針刺入所選穴位适當的深度,將白山薊灸注懸于針柄上點燃,直到灸炷燃完為止。使熱溫通過針身傳入体內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火把灸

將棉花揉成圓球狀,大小根据施術部位的面積而定,把棉球蘸于芝麻油點燃后,直接置于病痛部位。當患者感覺灼痛時,換棉球再灸,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

灸療之部位及灸法

人体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有机整体,其五臟六腑及各個組織器官之間,不論是体表、体內都有著通過白脈、黑脈以及三根--赫依、希拉、巴達干相互聯系的极為密切的內在關系。体內所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必然反映到体表的某一部位,可以說是反映點。這個反映點位于臟腑及其它器官、三根、白脈經絡之相互連結的通路上。所以,灸療就是用火灸、針刺等方法給反映點以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有關論述灸療穴位的歷史文獻資料見到的并不多。然而,人類在長久的生活、生產斗爭的歷史過程中,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積累了丰富的經驗,逐漸發現和認識灸療這种療法,隨而對体表与体內各臟腑組織器官之間的內在聯系也有了比較系統的認識。

人体某一臟腑或器官患病時,在其体表相應的部位自然產生疼痛、触痛、敏感、皮色改變以及電阻降低等表現,這种反映點--穴位,不但給以刺激后能治病,而且對診察疾病也有很重要的意義。《藍琉璃》灸療章中云:"部位取穴,分為依据患者自述症狀部位定穴和醫生所指定的穴位兩种。病人自述部位是指按 病人所指的疼痛部位,按之則略感舒服而現出壓痕,或脈形閃動和血管高超之所,即是應行灸療的部位。

醫生選定穴位是根据五臟六腑經絡而選定的穴位和某一部位的指定穴位。

所謂病人自述之病痛部位,是指在某臟腑器官發生的病變在体表相應部位上的反映點而言,此類反映點--穴位沒有固定的位置。醫生指定的穴位則早已确定的固定穴位。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灸療穴位可以理解為体內一定結构的活動在体表相應部位的反映,体內結构包括臟腑及所有組織器官、肌肉、骨路以及連結它們的神經、血管、淋巴等。從解剖學角度看,所有穴位都在神經分布的地方。

灸法

灸法是根据燙熱刺激的強弱度來分為如下四种灸法,即深灸法、燒灸法、烤灸法和微灸法。

1.深灸法:以灸炷在選定之穴位上,每次連灸二十壯以上。主要适用于癰疽、痞瘤等較重而難治的病症。

2.燒灸法:每次灸十五壯左右。本法主要适用于灰色巴達干病、黃水病、心臟赫依病等較嚴重的病症。

3.烤灸法:每次灸五一七壯。本法主要适用于赫依病、虫病、脈病、水腫等病症。

4.微灸法:炙炷豌豆大者一枚灸,放炙時不至燒燎皮膚、略感惊痛時即移去。本法主要适用嬰幼儿患者。

施灸要從赫依之部位,即從身体之上部開始逐漸下移。在灸注下墊穿几個小孔的姜片或蒜片,因為灸療的目的不是為燒燙而燒,主要是把溫熱傳導于穴位。如欲繼續灸時,在前一灸炷燃完之前,如燃三分之二,再燃另一只,保持熱力不斷。產后、服用瀉藥后,斷脈(止血)等,火灸過度則有危險,切勿多灸。灸火燃至灸炷度部,其周圍產生小泡,則病除的象征。

火灸的程度,除視疾病的本質和患者体質強弱外,亦注意溫熱傳導的情況,如出現前灸背痛,背變前痛的現象;惡心嘔吐說明灸已過度,應立即停灸。如火炷作聲爆裂則說明已奏功效。

火灸后,要用手指按揉穴位,讓患者活動片刻。當晚禁忌飲水,飲水會熄滅胃火。進食的不能火灸施治。

火灸之功效

灸療總的功效是調理体素,強壯身体,增強抗病能力。如防護脈道要隘,通暢筋脈,鎮痛止痛,抑制赫依病之擴散,治不消化病、破痞塊,治舊傷,除癰疽,消腫,護臟腑要隘,干涸黃水。其他治術窮盡時,還可采用火灸施治。

根据有關灸療的報道,對气喘、肺結核、咯血、痢疾、腹瀉消炎、胎儿整位、止痛(麻醉)、白細胞減低和預防疾病及強身等均有效。 關于灸療的理論,根据國內外研究報道,在火灸施療期間,紅細胞和血紅素雖無明顯變化,但從灸療結束后和第一周起逐漸增至第八周達到高峰,有的持續至第十周。特別是貧血者之血沉快速,經灸療后即恢复正常。灸療后白細胞明顯增加。

另外,灸療對發熱、心功能、抗癌、尿糖、改善換气等所起的作用,都有研究報告。

施灸注意事項

施灸之前,對患者詳細解釋有關灸療的內容,以取得其合作。根据患者体質和病情,采用适當灸法施治。施灸時令患者身体自然放松,施療過程中注意灸火掉落燒及其他部位或衣物。對昏迷者和局部感覺麻木者時,要嚴格掌握火灸之輕重度。灸后發生的水泡小時可用針刺破排出內含之黃水,如果較大水泡則宜用注射器吸取后涂抹紫藥水用繃帶包扎。灸傷流黃水是正常現象,不用作任何處置;如感染化膿則應按一 般創傷處置之。如果出現昏迷征兆時,按處置暈針法處置之。施灸,先從赫依穴開始。一般程序是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頭身,后灸四肢,但在特殊情況下,可靈活運用。施灸后,給患者喝一碗煮開的牛奶,如當晚睡熟而無其他反應,即是奏效之証。顏面部、心前區、大血脈、肌腿、皮膚榴皺等部位,灸則疲痕收縮,故不可施灸。孕婦之腰部及腹部禁忌火灸。灸后局部流黃水化膿期間,禁忌勞力強作。

對六腑之病火灸時,禁忌在飽食后或空腹時施療,灸后令患者小事活動則能調理体素,散黃水,并有利于傳導火力。特別一晝夜間不能喝冷茶涼水及吃生冷食物,以免散失熱力。在灸傷痊愈之前禁忌步水雨淋,冒風著涼及睡臥潮濕之地。

穴位及其功效

赫依穴

也叫第一椎;位于第一胸椎下凹正中和從此點再向左右量1寸處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在一條橫線上,也叫第一椎穴。准确位置在第七頸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間隙窩中和左右兩側。即中醫之大椎穴。

功效:主治瘋狂、心悸、啞結、夜不安寐,白晝嗜眠,耳聾,舌苔灰白,頸項強直等各种赫依性病症。如三穴同時施灸,則對老年病人最有良效,而且對滲 于骨路之陳舊熱、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腰背僵硬疼痛、心煩不宁、食欲不振以及對平息赫依病,療效顯著。

灸法:視病情可火灸3-9炷,如赫依偏盛者施以隔蒜灸,巴達干偏盛者施以隔姜灸。根据臨床觀察,赫依穴施灸,對赫依性癲狂与巴達干性癲狂症、抽風、癲癇等症療效尤為顯著。

施灸前要觀察第一胸椎的鼓起程度,如鼓起較大者,三穴皆施灸,較小者,灸中間穴即可。如施灸深度不夠,則用銀針刺該穴,用灸草包繞針身,點燃加溫。

希拉穴

位于第二胸椎下凹正中和從此點再向左右量l寸處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也叫第二椎穴。即中醫之陶道穴。 功效:主治寒性希拉諸症、神心不宁、胸悶等;如并列三穴同灸則治熱邪滲于內、癭病、上身沉重及寒性希拉諸症等。

灸法:火灸3-5炷。

巴達干穴

位于第三胸椎下凹下中和從此點再向左右量l寸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也叫第三椎穴。即中醫之胸三 穴。

功效:主治巴達干寒症、赫依病和巴達干、希拉增盛擴散于心、肺、頭、胸部等症;如三穴同灸則可治巴達干亢盛,鼻塞不通,由赫依性熱症而口舌干燥等。

灸法:火灸3-7炷,亦可施隔姜灸。 除了以上灸療穴位外還有頭部穴位、四肢穴位、五臟六腑穴位等諸穴位。

來源http://www.mongolculture.com/big/medical/04/200509270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