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傷口大問題 糖尿病足治療展望
郭耀仁(高雄長庚整形外科醫師)
依據資料顯示,台灣地區45歲以上罹患糖尿病盛行率約12%,糖尿病足潰瘍是台灣地區糖尿病患者常見慢性併發症之一。許多原因會造成糖尿病患者需要下肢截肢,小傷口皮膚潰瘍感染往往是病人必須住院治療甚至下肢截肢主要原因,因此一旦有小傷口即須積極治療,才能減少下肢截肢命運。
根據資料顯示,糖尿病患一生中有15%機會產生足潰瘍,而有25%病患因足潰瘍感染而住院治療,所以當糖尿病患者如發生足部潰瘍時,應立即請專科醫生診治,不可塗中藥或相信偏方,並控制血糖,減少水腫的發生,若有紅、腫、熱、痛,則須適時清創,切除壞死組織。而傷口換藥除局部抗生素,生理食鹽水溼敷外,如果傷口較乾淨,可使用目前較新的生物敷料來加速傷口癒合。
若在足底或深層傷口,建議可嘗試使用負壓抽吸輔助器 (VAC)治療,國外已有報告可加速傷口癒合,但目前健保大多不給付。而近年臨床嘗試使用生長因子製劑,如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亦可幫助潰瘍加速癒合,可是並未納入健保給付。另外還可利用高壓氧治療及植皮手術或皮瓣組織移植手術來加速傷口癒合。
治療糖尿病患周邊血管阻塞,目前的藥物治療如Cilostazol、Pentoxifylline等,部分臨床證明可改善周邊血管循環。至於周邊神經病變治療藥物如Aldose reductase抑制劑、Linolenic acid等,臨床效果仍待證明。
「預防勝於治療」這是照護糖尿病足重要觀念,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平常足部的照顧上應穿著合適鞋襪,或請復健職能治療師製作特殊功能性減壓鞋墊保護,以分散足底壓力。每次穿鞋前要檢查鞋內異物,不可打赤腳,並定期修剪趾甲。鞋子亦應買較大;新鞋磨合期時,應特別小心。並避免自行修剪胼胝或去除雞眼導致受傷,因為易皮膚感染。
另外,須小心洗淨雙腳並保持乾淨清潔,尤其趾間要保持乾燥。每日檢查足底,有無受傷或紅腫、水泡、裂縫;如有異樣,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