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困難腸梭菌?

有關西醫方面,請在此貼!謝謝!如果有侵權,歡迎來信告知!
頭像
紫蝶兒
珍珠拔毒悅顏者
珍珠拔毒悅顏者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10086
註冊時間: 2006-01-03 , 18:42
個人狀態: 忙碌!
貼心留言: 忙歸忙~心~還是唸著大家的^^
性別: 可愛的女生

什麼是困難腸梭菌?

未閱讀文章 紫蝶兒 »

加拿大驚傳蒙特羅市及卡加利市部分醫院,自2003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曾陸續爆發Clostridium difficile(困難腸梭菌)院內感染事件,至少已造成將近90人死亡,已引起醫界的高度關切。

  事實上,此菌在2000年到2001年間就曾在卡加利市部分醫院造成院內感染群突發,不過,當時並無人死亡;目前懷疑此次流行所造成的死亡,可能是由於新的突變種出現。

  困難腸梭菌的感染在加拿大並不屬於需通報的傳染病,因此實際感染的人數應該更多;事實上,此菌本來就是院內感染較少見的病原菌之一,偶爾才會引起院內感染群突發事件,世界各國也都有零星報導,不過,以往造成死亡的情形,並不常見。

  困難腸梭菌為革蘭氏陽性梭狀厭氧菌,在缺氧的環境較易生存,其適合生長的溫度為30℃~37℃,當生長環境惡劣時可以產生芽胞,芽胞對於惡劣環境具有抗性,一般消毒方法無法將其殺死,由於很難在實驗室中培養因而得名。

  困難腸梭菌原是人體腸道中的正常菌叢之一,由於其他腸道菌叢的競爭及壓抑才不易致病,不過因為抗生素的使用會導致腸道其他正常菌叢減少,困難腸梭菌因此大量繁殖因而造成疾病。

  困難桿菌可以產生兩種毒素,其中腸毒素(又稱A毒素)具趨化性,能刺激細胞激素釋放,造成出血性壞死;而細胞毒素(又稱B毒素)會破壞細胞骨骼,使肌肉動蛋白去聚合,以達到使大腸黏膜更嚴重的損壞。

  困難腸梭菌本來就是院內感染較少見的病原菌之一,偶爾才會引起院內感染群突發事件;癌症病患、老年人、免疫功能缺乏、長期住院及使用抗生素治療等病患是較容易發生感染的族群;世界各國也都有零星報導,不過造成死亡的情形在以前並不常見。

  近來加拿大傳出困難腸梭菌院內感染導致將近90人死亡,的確讓醫界相當震驚;根據疾管局統計,從去年年初至今,國內共有5起通報病例,其中4人痊癒,一人死於其他病症。

  由於困難腸梭菌的感染目前在臺灣並不屬於法定傳染病,醫療單位並不需通報衛生機關,因此實際感染的人數應該更多;至於有人擔心困難腸梭菌會不會像SARS一樣造成跨國性傳播,依據目前的證據推斷應該不太可能,民眾毋須恐慌。

  困難腸梭菌感染會引起偽膜性結腸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病患的大腸粘膜會出現由發炎性滲出物構成的黃色斑塊,又稱偽膜為此病之特徵;臨床上病患會出現腹瀉、軟便、腹脹、腹痛、發燒、脫水、電解質流失、大腸穿孔、敗血症、休克甚至死亡;住院的病患在使用抗生素5到10天後,若出現這些症狀,就必須注意是否已經受到感染。

  診斷需要靠細菌培養、大腸鏡及病理切片或毒素偵測,治療方面包括停止不必要抗生素之使用,對水份及電解質之補充,用陰離子吸附樹酯如Cholestyramine結合困難腸梭菌的毒素,也可用乳酸桿菌等益生菌來重建腸內正常菌叢之平衡。此外可以給予口服Metronidazole或萬古黴素〈Vancomycin〉,此兩種抗生素幾乎不會被腸道吸收,所以腸內濃度很高,是治療偽膜性結腸炎非常有效之藥物,療程約為7到14天。

  在嚴重的腸穿孔、出血、腹膜炎、毒性巨結腸,及接受外科手術而無法進食者,可考慮給予靜脈注射Metronidazole。據統計,約有5%到50%病患會有復發的情形,如果沒有及時給予適當治療,死亡率甚至可達五成。

  困難腸梭菌傳染途徑是經由手部及體表接觸感染,因此院內感染通常發生在同病房的病人,除了住院或手術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患容易感染外,醫療照護者也曾傳出交叉感染案例,因此多洗手,將感染偽膜性結腸炎的病患分區照護並加強各種院內感染管制措施,才是阻絕困難腸梭菌造成院內感染群突發的根本之道。

  此外,困難腸梭菌院內感染的發生,也凸顯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如果是因為不必要抗生素之使用,而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則真是「得不償失」了。

  有關困難腸梭菌感染的預防之道,包括避免非必要抗生素的使用,環境勤於消毒,醫護人員更應勤洗手及更換手套;對於感染此菌的腹瀉病患,應留意其排泄物的處理,以免污染環境。

  疾病管制局表示,將持續加強各醫院的院內感染監測,並呼籲各醫療院所及醫師慎用抗生素,如有疑似群聚個案應主動通報,以避免疫情擴大,造成民眾及醫護人員健康的威脅。

   文/秀傳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馬瑞杉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2.西醫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