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虛邪犯 標本兼治
台灣新生報作者: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2月29日 上午12:00
類風濕性關節炎按時服藥很重要。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不外乎邪、正兩個方面,病位在肌肉、筋骨。其病理性質是正虛邪犯,正虛為本,邪實為標。治療時就要「標本兼治」,同時分清「標本緩急」。活動期要以袪邪為主,緩解期以「益氣健脾養血」,「養肝腎」為主。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類風濕關節炎纏綿難癒,且容易反覆發作,時輕時重,用藥時間長,所以堅持吃藥是關鍵。在用藥時「袪邪」也應勿忘「扶正」,扶正勿忘「袪邪」。因為風、寒、濕三氣中濕邪最難除,且濕為陰邪,非溫不散,因此,用藥偏溫燥些,所以易傷陰血,所以治療時要酌情加「養陰血」的藥。做到攻補兼施溫,散而不傷陰,養陰而不礙陽。
濕度改變影響關節組織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造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症狀加重的主要原因,其中濕度的改變起著主要作用。濕度的改變對關節周圍組織影響很大,可使血管擴張,關節囊充血,關節神經的敏感性增強。氣壓降低時,可使關節組織間隙液體積聚,導致細胞內壓力升高,出現關節疼痛劇烈和腫脹。
羅明宇表示,中醫辨證治療,針對「風濕熱盛,阻痹經絡證」者,可見發熱,關節紅腫疼痛,遊走不定,煩躁,舌淡紅,苔白或黃膩,脈滑數等。治法可配合疏風清熱,利濕通絡。藥方可用大秦艽湯加減。若發熱重,關節紅腫,口渴者,加青黛、知母清熱降火滋陰;若關節腫脹、麻木,肢體沉重者,加薏苡仁、蒼朮、防己、海桐皮以利濕通絡。
若屬「風寒濕盛,留著關節證」者,可見關節腫脹疼痛,肢體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或關節屈伸不利,舌質淡,苔白,脈弦細。治法可配合袪風散寒,利濕通痹。藥方可用獨活寄生湯加減。若關節腫脹者,可加木通、薑黃利水通絡。
羅醫師表示,而「濕熱內侵,心脈受累證」者,可見關節疼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胸悶,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脈細弱或有結代。治法可配合益氣通脈,養心安神。藥方可用炙甘草湯加減。以及「邪犯筋脈,引動肝風證」者,可見患者肢體不自主動作,擠眉弄眼,吐舌歪嘴,舌質紅,苔白,脈弦滑。治法可配合平肝息風,袪風解痙。可用玉真散加減。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類風濕關節炎在緩解期的治療,主要症狀有晨僵時間縮短;疲乏無力減輕,活動時無關節痛或關節無壓痛;關節腫脹不明顯。緩解期多為正氣虛弱,往往以營衛氣血、肝腎虧虛為其根本。因此,在病變的這個時期,都應選用相應的「扶正」之品。
黨參、黃耆…化濕消腫
陳萍和表示,中醫古籍中提到「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還有,「皆因體虛,腠理空虛,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這些都說明了「營衛氣血虧虛」為此症發生的先決條件,也是內因。患者常見關節腫脹明顯。而「氣血」主要是由「脾胃運化」水穀精微所化生。因此,治療主要應以「益氣健脾」為主。治療上,常選用藥物有黨參、黃耆、白朮、蒼朮、茯苓、生山藥、威靈仙、桂枝、炒麥芽、甘草以益氣健脾,化濕消腫,增強肌肉的功能,濡養筋脈修復受損關節。
還有,針對「肝腎虧虛」者;由於中醫認為,骨由腎所主,筋由肝所主。若肝腎虧虛,不能充養骨髓,髓少則筋骨失所養,而至骨關節疼痛、增生、變形。臨床表現以見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筋脈拘急,肢體活動不便,腰膝痠軟,舌質淡或淡紅,苔薄白而乾,脈沉細或沉細無力。治療時「補肝血,補腎精」就為關鍵,同時「袪風除濕」。多選用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鹿角霜、菟絲子、白朮、茯苓、甘草等來以養肝血,填補腎精充髓,濡養筋骨。
正虛邪犯 標本兼治
Re: 正虛邪犯 標本兼治
用藥....有些病患吃了難見其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本暖陽氣不足
故....需要放一定量的薑...方可見效
故....需要放一定量的薑...方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