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腑鬱熱

診斷猶如兵法!方能用兵如神!很多診斷根據中醫理,來治療!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膽腑鬱熱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證型:膽腑鬱熱
別名:膽熱

【解說】
膽熱證係指膽氣鬱而化熱或鬱熱壅於膽腑而引起的以口苦、咽乾為主症的一系列證候。多因七情內傷,或六淫外感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耳鳴、口苦、咽乾、心煩不寐、面紅耳赤、胸脅苦滿、舌紅苔黃、脈弦等。
本證常見於「眩暈」、「脅痛」,「黃疸」、「不寐」等病中。
本證應與「肝火上炎證」、「肝膽濕熱證」、「肝氣鬱結證」、「心膽不寧證」相鑒別。


【症狀處置】
膽熱證
見於眩暈病中,常因長期憂慮,膽鬱化熱,上擾清竅所致。多見頭暈目眩、胸脅苦滿、口苦、嘔吐苦水、夜寐不安、多夢、舌紅苔黃、脈弦而數,治當瀉膽清熱,方選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
出現於脅痛中,常因外邪入裏化熱,或七情失調,膽腑鬱熱,竄於肝絡故脅痛,可兼口苦咽乾、泛惡苦水、心煩不寐、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肝膽而調氣機,方用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化裁。
見於黃疽病中,常因時邪外襲,鬱而不達,膽汁不得正常疏泄,外溢肌膚,下注膀胱引起,則見面目肌膚及溲色皆黃,治應清熱退黃,方用茵陳蒿湯(《傷寒論》)加黃柏、枳實、車前子等。
見於不寐病中,因情志不遂,或驚恐憂鬱,氣機失調,膽熱內擾心神,症見夜寐不安心悸易驚、舌紅苔黃、脈數,治宜疏膽瀉熱,佐仰安神,方用溫膽湯(《千金方》)加入夜交藤等。
膽附於肝,稟春木之氣,其性條達,膽汁賴肝之疏泄以助運化。膽熱證在病機演變過程中,由於疏泄失常,易影響脾胃功能,如膽熱橫逆,可形成膽胃不和證,而見胃脘脹滿疼痛、噯氣、吞酸嘈雜、胸脅不舒、煩躁易怒、舌苔薄黃。脈弦等症。因此,治療膽熱證,要時時注意維護胃氣,切勿過用苦寒,以免傷胃。


【證比較】

肝火上炎證與膽熱證:兩證雖均為鬱怒化熱、化火所致,且肝膽相表裏,致病之後常常相互影響,但肝膽兩經循行部位不同,功能稍別,所以臨證表現亦有所差異。肝火上炎證為肝經實火證候,火性炎上,最易擾動清竅,如頭痛、目赤、耳鳴、口苦;肝火擾動心神,可見狂躁不安;肝火犯肺,可見咯血。膽熱證雖亦上擾清竅,但以口苦、咽乾、目眩、耳鳴為主,它如頭痛,目赤都不如肝火上炎證嚴重。總之,從火熱性質來說,火為熱之甚,熱為火之漸;從肝膽功能來說,肝主怒,膽主決斷,所以肝火上炎證多性急易怒,膽熱證則多嘆息。
肝膽濕熱證與膽熱證:肝膽濕熱證多因濕熱蘊結,肝膽疏泄失常而致,其脅痛、口苦與膽熱證相似。然肝膽濕熱證多由外感濕熱,或嗜食肥甘,濕鬱化熱,肝膽氣機阻滯,木不疏土,脾胃升降失司引起,可見納呆嘔惡、脘腹脹悶、大便不調,或濕熱熏蒸,膽汁外溢而出現身目發黃,脾胃症狀或黃疽為肝膽濕熱證的主症。如肝膽濕熱下注,則可引起陰囊濕疹、外陰搔癢、婦女帶下黃臭等症。苔黃膩,脈弦滑而數。與膽熱證此較;一為膽腑受邪;一為肝膽合病;一為熱邪致病,一為濕熱致病。可以鑒別。
肝氣鬱結證與膽熱證: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因此,情懷抑鬱乃是形成肝氣鬱結證之主因。與膽熱證可由七情內傷、氣機鬱滯,或六淫化熱所致有所不同。肝氣鬱結證常見有脅痛、嘔逆、乳房脹痛、腹痛便泄、痛經、月經不調等,還可因血行瘀阻,發為積聚。膽熱證除胸脅不舒、嘔逆等症外,尚有目眩、口苦,煩躁失眠、大便秘結等熱證表現,而肝氣鬱結證則無熱象。
心膽不寧證與膽熱證: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心膽均與情志密切相關。平素心虛膽怯之人,若突受驚恐,易致心膽不寧證,屬虛證,而膽熱證則屬實證,二者有本質區別。心膽不寧證因情志所傷,膽氣失調,心神不能自主,可見驚悸、膽怯,頭暈欲嘔,少寐多夢,舌淡紅,苔薄白,脈虛數。膽熱證則以耳鳴、口苦、咽乾、胸脅苦滿為特徵。
【文獻別錄】

《醫學心悟.少陽經證》:「足少陽膽經,上絡於耳,邪在少陽,則耳聾也。…少陽耳聾,必往來寒熱;厥陰耳聾,則舌踡、囊縮,自有別耳。」
《症因脈治‧膽火不得臥》:「膽火不得臥之症,膈寒不利,脇肋脹滿,膽火乘脾也,心煩躁亂,恍惚不寧,膽涎沃心也;甚則目黃…。」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4.診斷、醫理、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