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眼科備讀

有關中醫眼科
版面規則
有關中醫眼科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醫眼科備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眼科備讀》
作者:聶天祥
致讀者
前言
編者說明
《中醫眼科備讀》目錄
卷一目論語摘
解剖生理
概論
目與肝
五輪
三神三真[1]
病因病機
六淫
精虧
血病
脾胃虛弱
目竅閉塞
辨證
概論
五輪辨證
辨虛實、陰陽、經絡
辨風熱濕痰
辨目病難易
治法
概論
散清補瀉
通利玄府
卷二目病條辨
風證
附錄:改良淚點咬切術
風熱證
火熱證
水濕證
燥證
寒證
血證
虛證
痰證
附錄眼科辨證九分法
一.九分法簡介
二.九分法的產生
三.九分法內容
四.九分法的應用
卷三眼科方歌
祛風劑
1.羌活勝風湯(《原機啟微》)
2.四味大發散(《眼科奇書》)
3.驅風一字散(《證治準繩》)
4.菊花散(《秘傳眼科龍木論》)
5.排風散(《濟生方》)
6.除風益損湯(《原機啟微》)
7.當歸活血飲(《審視瑤函》)
註釋
瀉火劑
1.涼膈連翹散(《銀海精微》)
2.眼珠灌膿方(韋文貴方)[2]
3.瀉腦湯(《審視瑤函》)
4.銀花解毒湯(《中醫眼科臨床實踐》)
5.內疏黃連湯《審視瑤函》
6.玄參飲(《審視瑤函》)
7.瀉肺湯(《審視瑤函》)
8.退熱散《審視瑤函》
9.明目消炎飲(《眼科臨證錄》)
註釋
疏清劑
1.驅風散熱飲子(《審視瑤函》)
2.七寶洗心散(《銀海精微》)
3.瀉肺飲(《秘傳眼科纂要》)
4.加減四物湯《審視瑤函》
5.新制柴連湯(《秘傳眼科纂要》)
6.抑陽酒連散(《原機啟微》)
7.綠風羚羊飲(《醫宗金鑑》)
註釋
祛濕劑
除濕湯[1](《秘傳眼科纂要》)
化痰劑
1.正容湯(《審視瑤函》)
2.化痰丸(《秘傳眼科纂要》)
3.將軍定痛丸(《審視瑤函》)
退翳劑
1.撥雲散(《葉氏眼科良方》)
2.蒙花散(《秘傳眼科纂要》)
3.滋陰退翳湯(《眼科臨症筆記》)
4.退翳仙術散(《聖濟總錄》)
5.退翳散(《眼科臨證錄》)
註釋
疏肝劑
柴胡參術湯(《審視瑤函》)
治血劑
1.當歸補血湯[1](《原機啟微》)
2.寧血湯(經驗方,錄自《中醫眼科學》)
3.祛瘀湯(經驗方,錄自《中醫眼科學》)
4.人參蘇木湯(《眼科集成》)
5.破瘀湯(何有全方)[4]
6.歸芍紅花散(《審視瑤函》)
7.經效散(《濟生方》)
8.分珠散(《眼科集成》)
註釋
補益劑
1.明目地黃丸(《審視瑤函》)
2.四物五子丸(《濟生方》)
3.菊睛丸(《審視瑤函》)
4.杞實粥(《眼科闡微》)
註釋
補清劑[1]
1.益氣解毒湯(吳連璽方)
2.石斛夜光丸(《原機啟微》)
3.明目珠還散(包寅嘉方)
4.補水寧神湯(《審視瑤函》)
5.滋陰降火湯(《審視瑤函》)
6.地芝丸(《審視瑤函》)
註釋
助陽劑
1.定志丸(《審視瑤函》)
2.助陽活血湯[1](《蘭室秘藏》)
3.河間當歸湯(《證治準繩》)
4.加減駐景丸(《審視瑤函》)
5.溫經益元散(《目經大成》)
註釋
平肝劑
1.決明夜靈散《原機啟微》
2.磁朱丸(原名神曲丸)(《備急千金要方》)
註釋
婦人劑
1.順經湯(《審視瑤函》)
2.保胎清火湯(《審視瑤函》)
3.四物補肝散(《審視瑤函》)
註釋
小兒劑
1.逍遙散驗方(《韋文貴眼科臨床經驗選》)
2.歸芍八味湯(《中醫眼科臨床實踐》)
3.紅花散(《銀海精微》)
4.目眨方[3](《中西醫結合治療眼病》)
註釋
外洗劑
1.杏仁龍膽草泡散(《原機啟微》)
2.三黃湯洗眼方(《聖濟總錄》)
3.廣大重明湯[6](《蘭室秘藏》)
4.七仙丹(《國醫百家簡明眼科學》)
5.四物澄波散(《聖濟總錄》)
註釋
附錄眼科常用基礎方劑歌訣
附錄擴充材料:眼科常用基礎方劑
1.白虎湯(《傷寒論》)
2.犀角地黃湯(《千金方》)
3.清營湯(《溫病條辨》)
4.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5.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6.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
7.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8.龍膽瀉肝湯(見於《醫方集解》)
9.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10.銀翹散(《溫病條辨》)
11.桑菊飲(《溫病條辨》)
12.小柴胡湯(《傷寒論》)
13.三仁湯(《溫病條辨》)
14.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濟解毒丹)(錄自《溫熱經緯》)
15.連樸飲(《霍亂論》)
16. 二妙散(《丹溪心法》)
17.五苓散(《傷寒論》)
18.五皮飲(《華氏中藏經》)
19.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0.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1.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2.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
23.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24.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25.六味地黃丸(原方名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26.腎氣丸(《金匱要略》)
27.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28.參苓白朮散(《和劑局方》)
29.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30.歸脾湯(《濟生方》)
31.炙甘草湯(《傷寒論》)
32.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33.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34.吳茱萸湯(《傷寒論》)
35.真武湯(《傷寒論》)
36.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37.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38.天麻鉤藤湯(《雜病證治新義》)
39.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40.硃砂安神丸(又名安神丸)(《醫學發明》)
41.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卷四眼科藥對
解表藥
1.麻黃
2.桂枝
3.荊芥
4.羌活
5.防風
6.藁本
7.薄荷
8.牛蒡子
9.蟬蛻
10.桑葉
11.菊花
12.柴胡
13.葛根
清熱藥
1.石膏
2.知母
3.夏枯草
4.寒水石
5.谷精草
6.黃芩
7.黃連
8.黃柏
9.龍膽草
10.生地黃
11.牡丹皮
12.金銀花
13.蒲公英
14.白蘚皮
15.胡黃連
瀉下藥
大黃
祛風濕藥
1.秦艽
2.木瓜
3.藿香
利水滲濕藥
1.茯苓
2.薏苡仁
溫裡藥
1.附子
2.肉桂
3.細辛
4.花椒
理血藥
1.白茅根
2.蒲黃
3.鬱金
4.三棱
5.益母草
6.澤蘭
7.茺蔚子
8.桃仁
9.穿山甲
化痰止咳平喘藥
1.半夏
2.桔梗
3.海藻
4.杏仁
5.桑白皮
安神藥
1.遠志
2.硃砂
平肝息風藥
1.羚羊角
2.石決明
3.牡蠣
4.白蒺藜
5.決明子
6.蜈蚣
補益藥
1.人參
2.黃芪
3.白朮
4.山藥
5.甘草
6.當歸
7.熟地黃
8.枸杞子
9.女貞子
10.龜板
收澀藥
1.山萸肉
2.五倍子
《中醫眼科備讀》附錄
高健生教授發表文章推薦《中醫眼科備讀》
《中國中醫眼科雜誌》載文評介《中醫眼科備讀》
附:《中醫眼科備讀》對神光的認識
《中醫眼科備讀》勘誤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醫眼科備讀》 致讀者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眼科備讀》
致讀者
nietianxiang.jpg
http://www.rich8.com/8/shop/wdgsjs.php?wdid=020918

我是《中醫眼科備讀》的作者聶天祥,網店中所售書籍,為個人承擔的自銷部分,著書者要賣書,實無奈之舉。為使網店減少商業色彩,增加學術氣氛,專立了“閱讀全書”、“參考資料”等欄目,登載了《中醫眼科備讀》的全部內容及著作以外的相關資料,歡迎廣大讀者瀏覽。網店設有“作者論壇”欄目,發表與《中醫眼科備讀》相關的學術文章,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眼科知識”欄目的宗旨在於普及眼科知識,特別著重普及中醫眼科知識。在網店的首頁,並增加了“中國中醫眼科雜誌”、“中國眼科網”、“中國中醫眼科專業網”、“中國青光眼網”、“中國眼科醫生網”、“中國眼視光網” 、“眼視光學院”、“北京華德眼科醫院”、、“中醫眼科副主任醫師張彬個人主頁”、“中醫治療眼病網”、“沈希成眼科公社”等眼科網站及“江蘇中醫藥信息網”、“商務網上書店”等網站的友情鏈接,希望大家喜歡。所有這些,嘗試將《中醫眼科備讀》專賣店辦成學術型網店。

作者簡介:1945年11月出生,大專學歷,副主任中醫師,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長期從事中醫眼科、中西醫結合眼科臨床工作,在國內多種刊物上發表中、西醫眼科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醫眼科備讀》前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眼科備讀》
前言
中醫眼科是中醫臨床學科的一門分支,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內容.。學習中醫眼科與學習中醫其他臨床學科一樣,面臨著古籍的閱讀理解、臨床的辨證施治、方劑的記憶、藥物的配伍等問題。本著解決這些問題的目的,歷經十載,編著成《中醫眼科備讀》一書。“備”者,後備也,以補中醫眼科教科書與專著之所未及;“讀”者,學習也,以供學習時參考之用。全書分四卷。卷一目論語摘:選摘古典醫籍中精闢論述,以語錄形式歸類,逐條加以註釋、分析和發揮,幫助讀者研讀原著,從而對中醫眼科的基礎理論有一個較系統的認識;卷二目病條辨:以條辨形式論述眼科常見病及一些疑難病證的辨證與治療.不同於一般教科書以“病”分述,而以“證”歸類。條辨中的證治,以編者臨床實踐為主,結合近年來國內各地的研究成果及傳統治法,切合臨床實際,較好地解決了眼病常無證可辨的問題;卷三眼科方歌:選錄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眼科方劑111首,編成七言歌訣,並附組成、功用和應用等;卷四眼科藥對:列眼科臨床常用的藥對192對,闡述每對藥物之配伍意義及其在眼科的臨床應用,不同於對單一藥物的論述。本書普及與提高並重,既適合於中醫眼科、中西醫結合眼科的各級醫生在工作中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醫藥院校中醫專業學生學習《中醫眼科學》的參考書。

當今現代眼科學迅猛發展,中醫眼科要求得生存和發展,需要各級中醫眼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編者長期在基層醫療單位從事中醫眼科及中西醫結合眼科的臨床工作,並致力於中醫眼科的理論研究,本書為編者傾心之作,若能為中醫眼科的繼承和發揚略盡綿薄之力,則於願足矣。編者2001年1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醫眼科備讀》編者說明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眼科備讀》
編者說明
1.卷一中每條語摘均標明出處,並附按語。

2.卷二中每條後加按。

3.為便於論述清楚,卷二各條採用西醫病名,症狀描述亦多用西醫術語。

4.卷二中各條的治療以內服方為主,目的在於論述眼病辨證、辨病論治的規律。為突出本書中醫特色,有關西醫治療方面的內容從簡、從略。

5.卷二中所列方劑,凡屬引用者,在方劑後註明出處,凡是編者自擬方劑則不註明。

6.卷三系眼科專用方劑歌訣。凡屬眼科常用的基礎方劑歌訣,則作為附錄,列於該卷後,其歌訣大多摘自高等醫藥院校教材《方劑學》,部分摘自《湯頭歌訣》。

7.卷三中每則方歌下列組成、功用、應用、附方等條目。

8.凡卷二中編者擬定的方劑,未編入卷三眼科方歌。

9.卷四藥物的分類及排列,按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藥學》的分類方法及排列順序。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醫眼科備讀》目錄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眼科備讀》目錄
卷一目論語摘

一、解剖生理

1.概論2.目與肝3.五輪4.三神三真

二、病因病機

1.六淫2.精虧3.血病4.脾胃虛弱5.目竅閉塞

三、辨證

1.概論2.五輪辨證3.辨虛實、陰陽、經絡4.辨風熱濕痰5.辨目病難易

四、治法

1.概論2.散清補瀉3.通利玄府

卷二目病條辨

一、風證

二、風熱證

三、火熱證

四、水濕證

五、燥證

六、寒證

七、血證

八、虛證

九、痰證

卷三眼科方歌

一、祛風劑

1.羌活勝風湯(附選奇場) 2.四味大發散(附八味大發散) 3.驅風一字散(附烏蛇湯) 4.菊花散(附仙棗湯) 5.排風散6.除風益損湯(附當歸養榮湯) 7.當歸活血飲

二、瀉火劑

l涼隔連翹散2.眼珠灌膿方(附通脾瀉胃湯) 3.瀉腦湯(附瀉肝湯) 4.銀花解毒湯5.內疏黃連湯(附清解散、解毒散結湯) 6.玄參飲7.瀉肺湯(附退散) 8.退熱散(附溫清飲、黃連天花粉丸、宣明丸) 9.明目消炎飲

三、疏清劑

l.驅風散熱飲子(附散熱消毒飲子) 2.七寶洗心散3.瀉肺飲4.加減四物湯(附涼膈清脾飲、調脾消毒飲) 5.新制柴連湯(附四順清涼飲子、瀉熱黃連湯) 6.抑陽酒連散(附抑陽湯) 7.綠風羚羊飲

四、祛濕劑

除濕湯

五、化痰劑

1.正容湯2.化痰丸(附化堅二陳丸) 3.將軍定痛丸(附清痰飲)

六、退翳劑

l.撥雲散(附消翳湯) 2.蒙花散3.滋陰退翳湯4.退翳仙術散5.退翳散

七、疏肝劑

柴胡參術湯

八、治血劑

1.當歸補血湯2.寧血湯3.祛瘀湯(附生蒲黃湯) 4.人參蘇木湯(附《眼科捷徑》人參蘇木湯) 5.破瘀湯6.歸芍紅花散7.經效散8.分珠散(附止痛沒藥散、當歸立效散)

九、補益劑

l.明目地黃丸2.四物五子丸(附三仁五子丸) 3.菊睛丸(附《普濟方》菊睛丸) 4.杞實粥

十、補清劑

l.益氣解毒湯2.石斛夜光丸3.明目珠還散4.補水寧神湯5.滋陰

降火湯(附加味坎離丸) 6.地芝丸(附明目固本丸)

十一、助陽劑

1.定志丸(附加味定志丸) 2.助陽活血湯(附神效黃芪湯) 3.河間當歸湯4.加減駐景丸5.溫經益元散

十二、平肝劑

1.決明夜靈散(附《眼科集成》決明夜靈散)2.磁朱丸(附既濟丸)

十三、婦人劑

l.順經湯2.保胎清火湯3.四物補肝散(附補肝方)

十四、小兒劑

l.逍遙散驗方(附開竅引) 2.歸芍八味湯(附蒼朮豬肝散) 3.紅花散4.目眨方

十五、外洗劑

l.杏仁龍膽草泡散(附蕤仁煎、秦皮散) 2三黃洗眼方3.廣大重明湯(附姜連散) 4.七仙丹5.四物澄波散(附艾連洗、菊礬湯)

卷三附錄眼科常用基礎方劑歌訣

卷四眼科藥對

一、解表藥

l.麻黃(l)麻黃、大黃(2)麻黃、石膏(3)麻黃、細辛

2.桂枝(l)桂枝、茯苓(2)桂枝、炙甘草(3)桂技、阿膠

3.荊芥(l)荊芥、防風(2) 荊芥、生地黃(3)荊芥、黃連

4.羌活(l)羌活、防風(2)羌活、獨活(3)羌活、大黃

5.防風(1)防風、白芷(2)防風、膽星(3)防風、木賊(4)防風、防已

6.藁本(l)藁本、防風(2)藁本、細辛

7.薄荷(l)薄荷、黃芩(2)薄荷、連翹(3)薄荷、菊花

8.牛蒡子(l)牛蒡子、天花粉(2)牛蒡子、白芷(3)牛蒡子、蟬蛻

9.蟬蛻(l)蟬蛻、菊花(2)蟬蛻、木賊(3)蟬蛻、蛇蛻(4)蟬蛻、鉤藤(5)蟬蛻、蒼朮

10.桑葉(l)桑葉、菊花(2)桑葉、黑脂麻

11.菊花(l)菊花、枸杞子(2)菊花、白蒺藜(3)菊花、密蒙花

12.柴胡(1)柴胡、黃芩(2)柴胡、升麻(3)柴胡、薄荷(4)柴胡、石菖蒲(5)柴胡、香附(6)柴胡、川芎

13.葛根(1)葛根、升麻(2)葛根、黃柏(3)葛根、川芎(4)葛根、天花粉

二、清熱藥

l.石膏(l)石膏、知母(2)石膏、大黃(3)石膏、細辛(4)石膏、青黛(5)石膏、生地黃(6)石膏、滑石(7)石膏、荊芥

(8)石膏、白芷(9)石膏、蒼朮

2.知母(1)知母、麥門冬(2)知母、貝母(3) 知母、天花粉

3.夏枯草(1)夏枯草、香附(2)夏枯草、貝母

4.寒山石寒水石、獨活

5.谷精草(l)谷精草、蒼朮(2)谷精草、本賊(3)谷精草、防風

(4)谷精草、紅棗

6.黃芩(1)黃芩、百部(2)黃芩、白芷3)黃芩、滑石

7.黃連(l)黃連、天花粉(2)黃連、秦皮(3)黃連、半夏(4)黃連、厚朴(5)黃連、羊肝(6)黃連、乾薑

8.黃柏(1)黃柏、知母(2)黃柏、蒼朮

9.龍膽草(1)龍膽草、柴胡(2)龍膽草、桑白皮(3)龍膽草、羚

羊角(4)龍膽草、青黛

10.生地黃(l)生地黃、熟地黃(2)生地黃、木通

11.牡丹皮(l)牡丹皮、梔子(2)牡丹皮、地骨皮(3)牡丹皮、丹參

12.金銀花(l)金銀花、連翹(2)金銀花、生甘草(3)金銀花、蒲公英

13.蒲公英蒲公英、牛膝

14.白鮮皮白鮮皮、地膚子

15.胡黃連胡黃連、白芍藥

三、瀉下藥

1.大黃(l)大黃、芒硝,(2)大黃、蔓荊子(3)大黃、車前子(4)大黃、血竭(5) 大黃、茵陳

四、祛風濕藥

l.秦艽(l)泰艽、羌活(2)秦艽、木瓜

2.木瓜木瓜、白芍藥

3.藿香(l)藿香、茯苓2)藿香、薏苡仁(3)藿香、蟬蛻(4)藿香、石菖蒲

五、利水滲濕藥

1.茯苓(1)茯苓、澤瀉(2)茯苓、豬苓

2.薏苡仁薏苡仁、茯苓

六、溫裡藥

l.附子附子、肉桂

2.肉桂肉桂、升麻

3.細辛細辛、川芎

4.花椒(l)花椒、熟地黃(2)花椒、細辛

七、理血藥

l.白茅根(l)白茅根、仙鶴草(2)白茅根、車前子

2.蒲黃(l)蒲黃、梔子(2)生薄黃、制大黃(3)蒲黃、阿膠(4)生蒲黃、五靈脂

3.鬱金(l)鬱金.香附(2)鬱金、石菖蒲

4.三棱三棱、莪朮

5.益母草益母草、澤蘭

6.澤蘭澤蘭、側柏葉

7.茺蔚子茺蔚子、車前子

8.桃仁桃仁、紅花

9.穿山甲(l)穿山甲、皂角刺(2)穿山甲、地鱉蟲

八、化痰止咳平喘藥

l.半夏(l)半夏、茯苓(2)半夏、貝母(3)半夏、天麻

2.桔梗(l)桔梗、枳殼(2)桔梗、前胡(3)桔梗.茺蔚子(4)桔梗、生甘草

3.海藻(l)海藻、昆布(2)海藻、夏枯草

4.杏仁(1)杏仁、桃仁(2)杏仁、龍膽草(3)杏仁、通草

5. 桑白皮(1)桑白皮、地骨皮(2)桑白皮、黃芩(3)桑白皮、葶藶子

九、安神藥

l.遠志(l)遠志、石菖蒲(2)遠志、酸棗仁

2.硃砂(l)硃砂、磁石(2)硃砂、茯神(3)硃砂、燈心草

十、平肝熄風藥

1.羚羊角(1)羚羊角、細辛(2)羚羊角、升麻(3)羚羊角、鉤藤

2.石決明(1)石決明、赤石脂(2)石決明、夜明砂()石決明、決明子(4)石決明、鉤藤(5)石決明、谷精草( 6)石決明、防風

3.牡蠣(l)牡蠣、澤瀉(2)牡蠣、龍骨

4.白蒺藜(1)白蒺藜、蟬蛻(2)白蒺藜、鉤藤

5.決明子(1) 決明子、青箱子(2)決明子、山楂(3)決明子、地膚子

6.蜈蚣蜈蚣、全蠍

十一、補益藥

l.人參人參、黃芪(2)人參、蘇木(3)人參、大黃(4)人參、珍珠

2.黃芪(1)黃芪、紫草(2)黃芪、蔓荊子(3)黃芪、防己(4)黃芪、地龍

3.白朮(1 )白朮、茯苓(2) 白朮、澤瀉(3)白朮、蒼朮

4.山藥(1)山藥、茯苓(2)山藥、扁豆

5.甘草(1)甘草、枳殼(2)甘草、白芍藥(3)甘草、滑石

6. 當歸當歸、積殼

7.熟地黃(l)熟地黃、防風(2)熟地黃、澤瀉(3)熟地黃、沙苑子(4)熟地黃、何首烏(5)熟地黃、砂仁

8.杞枸子(l)枸杞子、芡實(2)枸杞子、桑椹子

9.女貞子女貞子、旱蓮草

10.龜版(l)龜版、鱉甲(2)龜版膠、鹿角膠

十二、收澀藥

1.山萸肉山萸肉、牡丹皮

2.五倍子五倍子、蔓荊子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卷一目論語摘>>解剖生理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眼科備讀>>卷一目論語摘>>解剖生理
解剖生理
概論
大哉目之為體,乃先天之空竅,肇始之元明[1] ,經絡之精華,榮衛之膏液,故有金珠玉液之稱,幽戶神門之號。究其源,實陰陽蘊氣之始,二五[2] 凝精之際[3] 。神哉空竅,列分左右,妙合先天,大玄[4] 既備,神物[5] 漸凝,精明其聚,普照無窮。(《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眼為上七竅之一,乃視覺器官。眼與整個機體緊密相聯,周身經絡將臟腑的精氣輸送至眼,氣血為生成和滋養眼內組織(膏、液)的主要成分。當胚胎形成之時,眼即隨之發生。出生後,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開始的同時,視覺也就產生。視覺的產生是個複雜的過程,主要是由於體內水(陰精)火(陽氣)兩種精華物質的結聚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大概目圓而長,外有堅殼數重,中有清脆[6] ,內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則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則皆血,血以滋水。(《證治準繩·五輪》)

按:本條論述眼的解剖和生理,建立了“血—水—膏”模式。古人對眼解剖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對正常眼及外傷眼的外部觀察。因此,“血—水—膏”模式雖有一定的解剖學基礎,但與眼的結構不盡相同,主要用以說明眼內支撐和營養物質的層次,突出血在眼內的重要地位。血是產生視覺的重要物質基礎,眼內各層次組織受血的滋養後,共同完成產生視覺的功能。血在眼內進行功能的轉換,才能適應視覺這一特殊功能的需要。“血—水—膏”模式中,血在最外層,其內為神水,血水比鄰,血中的營養物質滲透到神水之中,滋養神水,使神水俱備血的濡養之性,而滋養神膏,保護瞳神,即所謂“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證治準繩·五輪》),從而保證瞳神“燭照鑑視,空闊無窮”功能的發揮。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註於目而為之精[7] ,精[8] 之窠[9] 為眼,骨[10] 之精為瞳子,筋[10] 之精為黑眼,血[10] 之精為絡[11] ,其窠[12] 氣[10] 之精為白眼,肌肉[10] 之精為約束[13] ,裹擷[14] 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15] ,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靈樞·大惑論》)

按:本條具體體現了中醫學說的整體觀點,將眼的視覺形成,歸納為五臟六腑之精微物質上供的結果。根據五臟與五行的配伍規律,將眼的五個部分與五臟相配,這種分配法為後世的五輪學說奠定了基礎。

大抵目竅於肝,生於腎,用於心,潤於肺,藏於脾。(《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上條根據五臟與五行的相配規律,將眼的五個部分分屬於五臟。本條則根據五臟的生理特點,論述各自對眼所起之作用。肝開竅於目,肝藏血,豐富的血供是視覺產生的基礎。眼起源於先天之精,精藏於腎,眼即為腎所生。眼的視覺功能是神的活動之一,心主神明而支配之。肺主宣發,輸布津液於周身,眼得津液而滋潤。上、下瞼為脾所主,其功能主乎啟合,包藏並保護眼球。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16] 魄[17] 之所常營[18] 也,神氣之所生也。(《靈樞·大惑論》)

按:本條進一步闡述了眼與全身的密切關係。周身的血脈流經於目(諸脈者,皆屬於目),運行在血脈中的營氣和行走在血脈外的衛氣,同時經過眼部,並作為寓居之處,以維持眼的正常功能。魂舍於血,隨血液的流動,到達並活動於眼。精是構成眼的最基本物質,魄附於精,並精而入於眼。因此,眼的視覺功能,得到了神氣的生養。

是故瞳子黑眼法[19] 於陰,白眼赤脈法[20] 於陽也,故陰陽合傳[21] 而精明也。(《靈樞·大惑論》)

按:本條運用陰陽學說來闡明眼之解剖與生理。從眼的各部色澤分析,黑睛(包括角膜、虹膜)色青、瞳子色黑屬陰;白睛色白、絡色赤屬陽。從臟腑所屬分析,黑睛、瞳子為肝腎之精氣所注,二臟居於體之下部皆屬陰;白睛、絡為心肺之精氣所注,二臟居於體之上部皆屬陽。由於陰陽二氣的聚結和相互作用,而產生了視覺—精明。在視覺產生的這一複雜過程中,主要由於陽氣的蒸騰,但陽氣的蒸騰必須以陰精為基礎。眼之所以遠近髮用,各得其宜,正是由於陰陽合摶的結果。眼之視遠功能來自陽氣的發越,而視近功能則是由於陰精的凝靜。陽氣發越,有陰精鎮守而不散;陰精凝靜,有陽氣布散而能視。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22] ,其精陽氣[23] 上走於目而為睛[24] 。(《靈樞·邪氣藏腑病形》)

按:十二經脈皆直接或間接與眼發生聯繫。足三陽經起於眼或眼周圍,手三陽經止於眼或眼周圍,足厥陰經、手少陰經行經於眼,其餘各經由於臟腑表里相通,經脈相互會絡而間接與眼相貫通。經絡將臟腑的陰精、陽氣輸送於眼,由於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視覺功能。在眼與臟腑的關係中,經絡起著聯繫通道作用。

諸脈者,皆屬[25] 於目。(《素問·五藏生成論》)

按:在眼的“血—水—膏”模式中,血為基礎,眼的豐富血供來自全身血脈的輸送。脈,亦指經脈。五臟六腑之精氣所以能上註於目,係經脈為之貫通。在藏象學說中,血脈為心所主,本條之義,非言目主脈,而是強調血脈和經脈對眼的聯絡作用。

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靈樞·五癃津液別》)

按:五臟六腑之津液系五臟六腑之精氣所化生,既然五臟六腑之精氣上註於目,五臟六腑之津液亦滲注於目,構成眼內各種液體,如神水、神膏、淚液等,對眼球起支撐、潤澤、營養和抵禦外邪侵襲等作用。

目者,宗[26] 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靈樞·口問》)

按:眼是眾多經脈匯聚之處,五臟六腑之津液通過經脈的輸送而滲注於眼,其中肝之液為淚,流出眼外,故眼為人體上部水液外洩的途徑之一。

【註釋】

[1]元明:產生視覺的本源。

[2]二五:代指火、水。五運主五時的順序由木運開始,按照五行相生規律依次排列,即首運木運,二運火運,三運土運,四運金運,五運水運。在這一順序中,二為火,五為水。

[3]際:會合之地。

[4]大玄:玄,奧妙。大玄在這裡引申為生命活動。

[5]神物:產生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

[6]清脆:指風輪。

[7]精:指視覺功能。

[8]精:精氣。

[9]窠:窠穴,引申為匯集。

[10]骨、筋、血、氣、肌肉:分別為腎、肝、心、肺、脾的代詞。

[11]絡:指內、外眥部結膜血管及淚阜。

[12]其窠:《甲乙經》卷十二第四無此二字,當從。

[13]約束:開合功能,此特指上、下瞼。

[14]裹擷:裹,包纏。擷(xié鞋),用衣襟兜東西。裹擷即包裹羅網之意,代指上、下瞼肌肉。

[15]系:目系,即眼球聯繫腦的筋脈。

[16]魂:精神活動之一,隨神而往來。

[17]魄:精神活動之一,產生本能的感覺和動作。

[18]營:寓居。

[19]法:按理屬。

[20]赤脈:指血絡。

[21]傳(tuán 團):摶的通假字,聚結之意。

[22]空竅:指上七竅。

[23]精陽氣:陰精、陽氣。《類經》注為“陽氣之精華”;亦有人認為是“清陽氣”。

[24]睛:《太素》作精,合於文理。精即精明,指視覺功能。

[25]屬:歸聚之意。

[26]宗:眾。

目與肝
東方色青,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素問·金匱真言論》)

按:本條根據五行學說理論,應用取類比象方法,將人體五臟與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黃、白、黑)、五竅(目、舌、口、鼻、耳)等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其中肝與東方、青色、目相配,肝開竅於目,為中醫眼科的主要理論之一,無論在闡述眼的生理、病理或指導臨床診斷、治療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內經》中另有目為心竅之說。《素問·解精微論》載:“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按照藏象學說的觀點,心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故五臟之精氣為心所統轄和支配。心之與眼有兩個重要的聯繫。其一,心主血脈,身之血受心氣之推動而注於眼。其二,心主神明,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同時也支配了眼的視物和辨色功能。故《靈樞·大惑論》載:“目者心使也”。在眼的血供和視覺功能方面,心和肝有著類似的功能。但根據五行學說五臟與五竅的分配原則,肝開竅於目為正說。目為心竅之說,實際上是突出心與眼有著肝與眼同樣重要的聯繫。

目者,肝之官[1] 也。(《靈樞·五閱五使》)

按:上條言肝開竅於目,本條則言目為肝之外候。十二經脈中唯足厥陰肝經直接上連目系,因此,肝的病理變化可以從眼部反映出來。反之,觀察眼部的證狀,同樣能察知肝的病變。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素問·五臟生成論》)

按:肝臟具藏血功能,有雙重意義,一是貯藏血液,二是調節血量。當休息(包括睡眠)之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相對減少,大量的血液流歸到肝臟。肝以血為體,而目為肝之竅,肝臟的藏血功能為眼的視覺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故曰“肝受血而能視”。後世醫家把目與肝的關係明朗化,直接提出了“目得血而能視”的理論,在中醫眼科領域廣為流行和運用。

五臟常內閱[2] 於上七竅也……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靈樞·脈度》)

按:肝對眼的作用,一是上條所言,肝血對於眼的濡養,一是本條所言,肝氣對於眼的通利作用。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只有肝氣條達,才能保證肝血的流暢,並循經上輸於眼,使眼產生視物和辨色功能。因此,對於肝開竅於目的認識,要從肝血、肝氣兩個方面來理解。

五臟化液……肝為淚……(《素問·宣明五氣》)

按:目為肝竅,故眼中所出之淚為肝所主。臨床上,淚液減少或淚液過多,可從肝論治,或補或清,或收或散,視證之虛實而定。

【註釋】

[1]官:指官竅。中醫所說的五官是指人體目、舌、口、鼻、耳五種器官。

[2]閱:經歷,引申為相通。

五輪
故眼通五臟,氣貫五輪。(《太平聖惠方·眼內障論》)

夫目有五輪,屬於五臟。五輪者,皆五臟之精華所發。名之曰輪,其像如車輪圓轉,運動之意也。(《審視瑤函·五輪所屬論》)

肺之精騰[1] ,結而為氣輪;肝之精騰,結而為風輪;心之精騰,結而為血輪;脾之精騰,結而為肉輪;腎之精騰,結而為水輪。(《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五輪學說的基本觀點是輪臟相應,這種理論的基礎源於《靈樞·大惑論》。五輪學說將眼的五個部位,分別與五臟相配合,用以說明眼的生理、病理,指導診斷、辨證、治療及預後。

肉輪者,脾土是也,脾主肉,故曰肉輪。夫土為五行之主,故四輪皆脾之包含。土性主靜,其色宜黃,得血為潤,故黃澤為順也。(《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肉輪包括了上、下瞼皮膚,皮下組織,輪匝肌,瞼板,瞼結膜,睫毛,提上瞼肌等。上、下瞼為全身肌肉的一部分,故為脾所屬。脾氣強健,氣血旺盛,則黃而光澤。土為萬物之主,肉輪亦包藏其他四輪,具有保護眼球的功能。

脾土主乎運動,磨化水穀,外應目之兩胞,動靜相應,開則萬用,如陽動之發生,閉則萬寂,如陰靜之收斂,象土能藏萬物而主靜,故睥[2] 一合,則萬有寂然而思睡,藏納歸靜之應也。(《審視瑤函·五輪所屬論》)

按:天人相應是中醫的基本理論之一。自然界中,土能藏萬物,又能生萬物,與上、下瞼開則萬用,閉則萬寂相應。然而,眼瞼的啟閉功能主要與脾主肌肉相關。脾司運化,主升清,水穀精微不斷上升與輸布,以營養全身肌肉,眼瞼肌肉強健,則啟閉自如。若脾氣不升,眼瞼肌肉失養,無力升舉而下垂。

手太陰肺為辛[3] 為金也,主一身皮毛[4] ,而目之上、下睫[5] 之外者,亦其屬也。(《原機啟微·內急外馳之病》)

按:肉輪屬脾,主要就胞瞼肌肉而言。肺主皮毛,上、下瞼之皮膚則為肺所屬。故病及胞瞼之皮膚者,可從肺論治,或宣洩,或補益,視病之表裡虛實而定。

氣輪者,白睛是也,內應乎肺,肺為華蓋[6] ,部位至高,主氣之升降……金色宜白,故白而光澤者順也。(《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金為五行中之最堅,故白睛亦堅於四輪。(《審視瑤函·五輪所屬論》)

按:氣輪包括了鞏膜、球結膜。白睛色白,與五行中金色相應,若肺氣清肅,肺陰滋潤,則白睛白而潤澤。氣輪質地堅韌(指鞏膜),有保護球內組織的重要功能。

血輪者,兩目角大、小紅眥是也,內應於心,心主血,故曰血輪……火色宜赤,惟紅活為順也。(《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血輪包括了內外眥部的皮膚和鄰近的球結膜、血管,及內眥部的淚阜、半月皺襞及上、下淚點、淚囊等。大、小眥部色紅(主要指內眥部),與五行中火色相應。就正氣而言,心火即為心氣,若心氣旺盛,心血流暢,則眥部紅而不瘀滯。

風輪者,白睛內之青睛是也。內應乎肝,肝在時為春,春生萬卉,而肝開竅於目,肝木主風,故曰風輪。此輪清脆,內包膏汁[7] ,有涵養瞳神之功,其色宜青,故青瑩者順也。(《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風輪包括了角膜、虹膜及前房,其中虹膜的顏色與五行中木色相應,故風輪為肝所主。若肝血旺盛,肝陰充沛,則色澤光潔。高氏[8] 認為,風輪當特指虹膜,而角膜無色透明,質地堅韌,並與球結膜和鞏膜在組織學上有著密切的聯繫,應屬氣輪,為肺所主。

青睛之內一點黑瑩者,則為瞳神,屬乎腎水……腎主水,故曰水輪。(《審視瑤函·五輪所屬論》)

按;水輪係指廣義的瞳神,包括了瞳孔、晶狀體、房水、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睫狀體及視路等。因水輪色黑,與五行中水色相應,為腎所主。

膏中一點黑瑩,乃是腎膽所聚之精華,惟此一點,燭照鑑視,空闊無窮者,是曰瞳神,此水輪也。其妙有三:膽汁、腎氣、心神也。(《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水輪屬腎,瞳神為腎精所聚。肝開竅於目,肝為眼藏精之所。肝之餘氣溢入於膽為膽汁,膽汁隨少陽春生之氣上達於目,亦為構成瞳神的物質之一。故瞳神是腎膽所聚之精華。視覺是水輪的重要功能,視覺的產生,需要多個臟器的配合,主要包括膽汁的滋潤,腎氣的蒸騰,心神的駕馭。因此,在治療水輪病變時,不能單一從腎論治。

【註釋】

[1]精騰:精氣升騰。

[2]睥:眼瞼。原著中為脾,根據《證治準繩·五輪》改動。

[3]辛:十乾之一,相配五行中金,分屬五臟中肺。

[4]主一身皮毛:肺主皮毛,指身之皮毛,賴肺所輸布的衛氣和津液所溫養。

[5]睫:睫毛。

[6]華蓋:帝王的傘蓋。

[7]膏汁:神膏、神水。

[8]北京中醫學院眼科教研組資料選編,1985:21(內部資料)

三神三真[1]
神光者,謂目中自然能視之精華也[2] 。夫神光原於命門,通於膽,發於心,皆火之用事[3]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神光係指視功能。自《內經》以來,歷代醫家對視覺產生的認識,多從血、精、氣、神四個方面論述。本條則突出“火”字。從生理角度言,火是人體正氣之一,當謐藏於臟腑之內,具有溫煦生化作用時,是為陽氣。本條言神光“皆火之用事”,實際上是指神光為體內陽氣升騰而產生。自然界中,火能生光照明,火與光互相依存。命門又稱命門火,即腎中陽氣,為人體陽氣之根本,故為神光之源。心中陽氣,稱為君火,是全身陽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心主神明(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在目則為視。心之神,賴陽氣所生,故謂神光發於心。肝膽相為表裡,內寄相火,相火為機體活動動力之一,為君火之輔助。而膽為陽腑,主少陽春生之氣,能載相火循肝經上行於目,神光通於膽,即為此意。神光“皆火之用事”的論述,為溫陽法在眼科的運用,特別在治療眼底病方面,奠定了理論基礎。

夫氣之所用謂之火,在身為運用,在目為神光。(《審視瑤函·能近怯遠症》)

按:本條概括了氣—火—神光三者之間的關係。體內陽氣的活動稱為生理之火,即《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所稱“少火”。陽氣的生化和推動作用形成行、握、嗅、聽等機體的活動,陽氣升騰於目則形成視覺。

神水者,由三焦而發源,先天真一之氣[4] 所化,在目之內,雖不可見,若被物觸損傷,則見黑膏之外,有似稠痰出者是也。即目上潤澤之水,水衰則有火盛燥暴之患,水竭則有目輪大小[5] 之疾,耗澀則有昏眇之危。(《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夫人水穀入胃,化為氣血,在身為津液,升於目即為神水。(《目經大成·神水變色五十四》)

按:神水係指眼內的水液,因其與瞳神精明相關而得名。神水澄淨清瑩,藏於眼內而不可見,輸佈於眼外則為潤澤眼球表面的水液。神水相當於眼內的何種內容物,爭議較多,現代中醫眼科教科書將之特指房水。從前條描述分析,神水係指玻璃體,這是古人對受傷眼的觀察,無法辨別房水與玻璃體。根據前條所示,神水一是指球內液體(包括房水與玻璃體),二是指基礎分泌器(副淚腺)和結膜杯狀細胞的分泌液。

神水之生成來自水穀精微。飲食物通過胃的“遊溢”、脾的“散精”作用後而生成津液,其輕清部分以三焦為道路,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眼內,而為神水之源。水穀精微化生神水,必須得到元氣的蒸化和推動,元氣的分佈亦以三焦為道,故津液在輸佈到眼內的過程中,與元氣同行。《審視瑤函·神水將枯症》中明確指出:蓋神水即氣中之精液。

神水之功能有四。其一,滋養神膏,維護瞳神,保證瞳神“燭照鑑視,空闊無窮”功能的發揮。神水耗澀,則目光昏眇。其二,維持眼球形狀,水竭則眼球萎縮塌陷。其三,保持眼的水火平衡,水衰火盛,眼或紅腫,或突出,或翳障。其四,潤澤眼球表面,保持其光澤,利於眼瞼的啟閉,預防外邪的侵襲。

神膏者,目內包涵之膏液,膏液如破,則黑稠水出是也。此膏由膽中滲潤精汁,升發於上,積而成者,方能涵養瞳神,此膏一衰,則瞳神有損。(《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在眼內,神膏是介於神水與真精之間的一種成分。《類經》載:“精液和合為膏,以填補於骨空中。”根據此說,神膏乃是精與液的結合,故由膽中滲潤精汁積聚而成,與真精之起於腎,施於膽者有別。神膏之功能,一是填充空竅,二是滋養瞳神。

神膏屬於眼內何種組織,爭議亦多。本條通過對受傷眼的觀察,所謂“黑稠水”,當包括脫出的葡萄膜及溢出的新鮮玻璃體或房水。分析《審視瑤函》其他條文,該書中所指神膏,乃是虹膜,如“膏中一點黑瑩……是曰瞳神”,“凝脂破壞風輪,神膏綻出黑顆,小如蟹睛,大如黑豆,甚則損及瞳神”,這些描述,觀點都很明確。本條論說神膏是膽中精汁滲潤,也正是因為膽汁與虹膜的顏色相近。現代中醫眼科教科書根據《張氏醫通·金針開內障》中“年高衛氣不固,針時神膏微出”的描述,將神膏特指玻璃體。

真血者,即肝中昇運於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間混濁易行之血,因其輕清上升於高而難得[6] ,故謂之真也。(《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血是維持眼的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基礎。本條言目中之血為真血,乃是為了強調目中之血的特殊功用。眼的血供與心、脾、肝三臟相關,其中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肝中所藏之血,隨經絡昇運於眼,灌充、滋養眼之經絡,從而發揮其生理功能。

真精者,乃先後二天元氣所化之精汁,先起於腎,次施於膽,而後及乎瞳神也[7]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精是構成人體的基礎物質,同樣也是構成瞳神的最基本成分。達於瞳神之精稱真精,因其參與視覺的產生,功能特殊而謂之真。人體之精,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於父母,藏於腎。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物,為脾胃所化生。先天之精為後天之精的根本,後天之精不斷供養先天之精。究其源,精起於腎,然腎所藏之精達於瞳神,又需以肝膽為轉輸。肝開竅於目,肝膽相為表裡,膽禀少陽春生之氣,其生髮功能在臟腑中起著舉足輕重之作用。故《素問·六節藏象論篇》有“十一臟取決於膽”之說,腎精施於膽而升騰至瞳神。

真氣者,即目經絡中往來生用之氣,乃先天真一發生之元陽也,大宜和暢,少有鬱滯,諸病生焉。(《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體內真氣即原氣,又稱元氣。《靈樞·剌節真邪》載:“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真氣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出生後,得到水穀精微的滋養,通過三焦分佈周身。體內各個臟腑組織得到真氣的激發而發揮其不同功能。眼內真氣是體內真氣的一部分,其作用有四:其一,推動真血的運行和神水的輸布。其二,固攝真血、神水和神膏。其三,調節神水有節制的輸出,開合有度。其四,激發神光的發越。若眼內真氣鬱滯或不足,就會影響眼內血液、水液和神光的生理活動。在治療眼病中,應當重視對眼內真氣的調整。

【註釋】

[1]三神三真:指神光、神水、神膏、真精、真血、真氣。三神三真較早見於《證治準繩·五輪》,《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引用並發揮。

[2]此句在《證治準繩·五輪》作“謂目自見之精華也”。

[3]此句在《證治準繩·七竅門》作“夫神光發於心原於膽,火之用事” 。

[4]先天真一之氣:指元氣,亦稱真氣、原氣。

[5]大小:偏義復詞,偏指小。

[6]此句在《證治準繩·五輪》作“因其脈絡深高難得“。

[7]此段在《證治準繩·五輪》作“真精者,乃先後天元氣所化,精汁起於腎,施於膽,而後及瞳神也。”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卷一目論語摘>>病因病機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眼科備讀>>卷一目論語摘>>病因病機
病因病機
六淫
寒暑燥濕風火是為六氣[1] ,當其位則正,過則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為目患。風則流淚赤腫,寒則血凝紫脹,暑則紅赤昏花,濕則沿爛成癬[2] ,燥則緊澀眵結,火則紅腫壅痛。(《銀海指南·六氣總論》)

按:風寒暑濕燥火為自然界中六種氣候變化,正常情況下稱六氣,如果侵犯機體,導致疾病的發生,則成為六種不同的致病因子,稱為六邪或六淫。六邪客於機體,均能傷於眼。六邪是六種不同個性的病因,各有特點。邪不可見,但證可辨,根據證狀的特異性可以辨別邪的性質。風性動,能激發淚水而出,流淚為風證常見之證狀。風為陽邪,亦能致眼紅腫,但紅而較淡,腫而不硬;寒能使經脈凝閉,氣阻血滯,病變部色紫而脹;暑亦火熱之性,但易傷津耗氣,使眼失供養,除紅赤外,可發生視物模糊;濕易傷脾,其性類水,故脾所屬之上、下胞瞼糜爛、滲出、搔癢者,濕之徵象;燥邪易傷津耗液,經絡缺液之滋養則眼瞼拘急,眼內乏液之濡潤則乾澀不舒。燥勝則乾,故眵乾而結;火乃熱之極,火性急迫,壅遏氣血,紅腫熱痛為其發病特點。

《生氣通天論》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夫肉腠固,皮毛密,所以為害者,安從其來也。今為物之所傷,則皮毛肉腠之間,為隙必甚,所傷之際,豈無七情內移,而為衛氣衰憊之原,二者俱召,風安不從。(《原機啟微·為物所傷之病》)

按:眼外傷引起機體衛外功能的失常,其機理,一是眼部皮膚、肌肉及眼球組織的直接損傷,二是外傷後情志變化,影響了衛氣的固密。風為陽邪,善於上行,眼外傷之時,風邪最易乘虛侵犯,而出現畏光、流淚、頭眼疼痛等風邪見證。本條闡述正常情況下,作為六氣之一的風,不能致病,只有當機體防禦能力下降時,風邪才能傷害於眼。

風邪發於前,火邪繼於後,故凡人之病目者,皆以為風火也。(《銀海指南·六氣總論》)

按:風為百病之長,為六淫發病之先導,且風性上行,更易侵眼,其餘幾種病邪常附於風邪為患,其中又以火(熱)邪為多見。火邪發於後,包括風邪化火,風邪挾火,外風引動內火種種,故風火(熱)眼病在臨床多見。

是以沖風[3] ,泣[4] 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5] 內守[6] 於精[7] ,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素問·解精微論》)

按:本條有二層含意,一為風激淚下,一為體內有火邪灼液。本條乃外風引動內火,屬風熱之證,流出之淚,當熱而濁,即後世所稱迎風熱淚症。

故因虛竅[8] 不密,而風邪引出其淚也。中有隱伏之火發,故淚流而熱。(《審視瑤函·迎風熱淚症》)

按:本條進一步闡述迎風熱淚症,突出竅虛之病機。眼為五官之一,亦在體表,需得到衛氣的護衛。若衛氣不密,則竅虛,遇風不能拒,風邪乘虛侵入而發病。竅虛,亦包括肝虛,目為肝之竅,肝虛其竅亦不固。

且目為竅至高,火性上炎,最易從竅而出。(《審視瑤函·眼不醫必瞎辯論》)

按:金代張子和氏提出“目不因火則不病”(語見《儒門事親·目疾頭風出血最急說》),本條闡明其理。上七竅之中,目竅部位最高,火性特點之一為炎上,故易從其空竅而發,此亦循自然界之規律。火邪有由外而感,有自內而生。就內而言,臟腑功能失調,皆可產生火邪,故火邪目病又當詳辨某臟某腑。然火之性,又有虛實之分,實火上炎,從目竅而出,虛火亦然。

夫火在目為神光,火衰則有昏暝之患,火炎則有焚燥之殃。(《證治準繩·五輪》)

按:火有生理之火與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體內陽氣,亦稱少火,升騰於目為神光。若陽氣衰弱,即少火不足,而致神光不充,視物模糊。病理之火,即亢盛之陽氣,上炎於目則為火熱諸病。

設觸冒嚴寒,即傷膀胱寒水之經,頭疼腰強,發熱惡寒,因循不治,傳變多端,上乘空竅,發為目病,冷淚翳障,視物昏花。(《銀海指南·寒》)

目為五臟之精華,禀天陽之真氣,若為陰寒所製,必致失光昏眊[9] ,內障遮睛。(《銀海指南·寒》)

按:寒有外寒、內寒之別。前條言外寒,後條言內寒。外寒傷目,鬱遏陽氣,發為紅赤、冷淚、風輪翳障等症。內寒傷目,陰寒內盛,陽氣不能發越,則神光喪失或不充。

【註釋】

[1]此句在原著為:《素問·天元紀大論篇》曰:天有五行,以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火,是為六氣。因所引經文有誤,故根據文義,稍加改動。

[2]癬:指眼瞼皮膚增厚,伴有鱗屑,或有滲液,痛癢,經久不愈。

[3]衝風:被風刺激。

[4]泣:淚水。

[5]陽氣:指亢盛之陽氣,即壯火。

[6]守:搏。

[7]精:泛指陰精,包括水液。

[8]虛竅:指目竅。

[9]眊(mào 冒):看不見。

精虧
夫精明[1] 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2] 矣。(《素問·脈要精微論》)

按:眼的視物和辨色功能是由於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承的結果,如果視物和辨色功能發生病變,則表明臟腑某一部分精氣的產生或傳送發生障礙。

髓海[3] 不足,則腦轉[4] 耳鳴,脛[5] 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6] 安臥[7] 。(《靈樞·海論》)

按:目系上屬於腦,腦為髓海,髓海不足,則能引起視功能障礙。腎藏精,精能生髓(骨髓、脊髓、腦髓),髓海不足,實質為腎精不足,故同時顯現腎精虧虛證候群。

精[8] 生氣[9] ,氣生神,腎精一虛,則陽光[10] 獨治。陽光獨治,則壯火[11] 食[12] 氣,無以生神,令人目暗不明。(《審視瑤函·瞻視昏渺症》)

按:本條從生理、病理兩方面論述了精、氣、神、視覺四者的相互關係。腎精化生原氣,原氣推動生命的活動,產生了精神、意識、思維等神的活動,其中包括了眼的視覺功能。如果腎精不足,則腎中水火失去平衡,以致腎陽亢盛,因而消耗體內的原氣,神的活動受到影響,作為神的活動之一的視覺功能,同時也會發生障礙。

腎屬於水輪為瞳人。腎水衰不能濟於肝木,使肝木血衰不營於眼目,故精少短不能久視。腎衰不為心火交濟,故心火上炎,眼目必熱,則看物不准。今腎水衰,乃虛陽攻上,肝血衰則目不得血,豈非血衰而氣旺[13] 也。(《銀海精微·視物不真》)

按:本條從五行生剋規律來闡述腎虛引起視物不真的病理機制。水生木,腎精虧虛不能榮肝,肝虛血少不能養目,為其一。水克火,腎虛水衰不能上濟心火,以致陰虛火旺上犯空竅,為其二。

故肝腎之氣[14] 充則精采[15] 光明,肝腎之氣乏則昏矇暈眩。(《仁齋直指方·眼目方論》)

按:肝藏血,血為目之源。腎藏精,精為目之本。精血兩相資生,目雖為肝之竅,實為肝腎二臟所繫,故其氣之盛衰,直接關係到視覺功能。

【註釋】

[1]精明:指視覺功能。

[2]衰:減少,虛弱。

[3]髓海:脊髓匯聚之處,即指腦。

[4]腦轉:頭目眩暈旋轉。

[5]脛:小腿至腳跟的部位。

[6]懈怠:鬆馳,懶動。

[7]安臥:嗜睡。

[8]精:指腎精。

[9]氣:指原氣。

[10]陽光:指腎陽。

[11]壯火:亢盛之火,即病理之火。

[12]食:消蝕。

[13]氣旺:氣有餘便是火,氣旺即火盛。

[14]氣:精氣。

[15]精采:瞳神中顯露的神采和光澤。

血病
夫目之有血,為養目之源。充和[1] 則有發生長養[2] 之功,而目不病,少有虧滯,目病生矣。(《審視瑤函·開導之後宜補論》)

按:因血目病,有虛實之別,虛者血不足,實者血瘀滯,此乃概括之言。

五勞[3] 所傷:久視傷血……(《素問·宣明五氣》)

按:目以血為供養之源,得之而能視。反之,用眼過度而耗血,則會發生模糊、痠痛等疲勞證狀。

故血為目之主,血病則目病,血凝則目脹,血少則目澀,血熱則目腫。(《秘傳眼科七十二症全書·行血一法治目病之綱》)

按:血凝則氣滯而脹,血少則液虧而澀,血熱則火壅而腫。

目之為血所養者明矣。手少陰心生血,血榮於目;足厥陰肝開竅於目,肝亦多血。故血亡目病,男子衄血、便血,婦人產後崩漏,亡之過多者,皆能病焉。其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視,羞明隱澀,眼睫無力,眉骨太陽[4] ,因為酸疼。(《原機啟微·亡血過多之病》)

按:眼失血榮,有因生化之源乏,有因亡血過多,本條論述後者。眼中經脈血少而澀滯,發為疼痛,此為虛痛。虛痛特徵之一,痛而不能視,因視耗血,血傷愈痛。

產後百脈皆動,氣血俱傷,大虛不足,邪易以乘,肝部發生之氣甚弱,血少而膽失滋養,精汁不盛則目中精膏氣液皆失化源,所以目病者多。(《證治準繩·產後目病》)

按:產後眼病之因,一是體虛而外邪侵襲,二是肝血虛不能滋養眼內膏液、真精。前者必因感邪,後者必因素體虧虛,或產時出血過多。

【註釋】

[1]充和:旺盛,流暢。

[2]發生長(zhǎng 掌)養:生長,奉養。

[3]勞:過度疲勞。

[4]太陽:太陽穴部位。

脾胃虛弱
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禀受於脾,上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1] 也,目者血脈之宗[2] 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蘭室秘藏·諸脈者皆屬於目論》)

按:《靈樞·大惑論》中“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註於目而為之精”的論說,為視覺形成的主要理論,李東垣氏加以發揮,突出脾與眼的重要聯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也是後天滋養其他臟腑的資源。脾虛則臟腑失養,五臟六腑上註於目之精氣不足,影響視覺功能的產生。另一方面,氣血為維持眼之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物質,脾虛則氣血衰少,或運行紊亂,使眼的功能發生障礙。

夫竅[3] 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證。(《原機啟微·羌活勝風湯方解》)

按:上七竅雖為各臟分別所主,但皆需賴清陽之氣上奉。《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載:“清陽出上竅”。清陽之氣上升,主要依賴脾氣之升發。上部諸竅,得到清陽的輸布和奉養而發揮各自的作用。如上條所述,目竅與脾有著密切的關係,脾胃相為表裡,共同完成受納、運化水穀的功能。故脾胃虛弱,目竅易發生病變。竅不利非皆虛證,本條提示在眼病治療過程中,要重視保護和調補脾胃。

或因七情內傷,五賊[4] 外攘,飢飽不節,勞役異常,足陽明胃之脈,足太陰脾之脈,為戊己[5] 二土,生生之原也。七情五賊,總傷二脈。飢飽傷胃,勞役傷脾,戊己既病,則生生自然之體,不能為生生自然之用,故致其病,曰七情五賊勞役飢飽之病。其病紅赤珠痛,痛如針剌,應太陽[6] ;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敢久視,久視則酸疼;生翳皆成陷下,所陷者,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如點,或如縷,或如錐,或如鑿。(《原機啟微·七情五賊勞役飢飽之病》)

按:本條論述中虛挾邪之病因、病機及證狀。眼睫無力、不能久視、生翳下陷等證,皆脾胃損傷,生化乏源,清氣不升使然。七情五賊之邪從火化,火邪上攻,則發為紅赤剌痛。綜觀全局,虛多邪少,中氣虛弱為其主要病機。

【註釋】

[1]脾者諸陰之首:脾在十二經中為足太陰。六經排列順序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陰緊居三陽之後,故謂脾為諸陰之首。

[2]宗:匯聚。

[3]竅:上七竅,這裡主要指目竅。

[4]五賊:指寒、暑、燥、濕、風五種致病因子。

[5]戊己:天干符號,分屬五行中土。

[6]應太陽:應(yìng 映),對應。太陽,太陽穴。

目竅閉塞
眼乃五臟六腑之精華,上註於目而為明,如屋之有天窗也,皆從肝膽發源,內有脈道、孔竅,上通於目,而為光明,如地中泉脈流通,一有瘀塞,則水不通矣。夫目屬肝,肝主怒,怒則火動痰生,痰火阻隔肝膽脈道,則通光之竅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煙如霧。目一昏花,愈生鬱悶,故云:久病生鬱,久郁生病。(《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

按:臟腑之精氣為眼之營養源泉,但須賴脈道、孔竅之輸送,始得上承。若源泉不虛,通光之道蔽塞,精氣上承障礙,亦致眼病。這種理論在眼科臨床上,特別是對眼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嗅,舌不知味……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塞,而致氣液血脈營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甚而察病之輕重也。故知熱鬱於目,則無所見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也,隔縑[1] 視物之像也,或視如蠅翼者,玄府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盛而發之於目。(《素問玄機原病式·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於熱》)

按:本條強調熱氣怫鬱是玄府閉塞的主要病因。玄府,《內經》中原指汗孔,所以稱玄府者,一因汗屬水,水色玄,二因汗由氣化,出乎玄微。劉玄素氏創立玄府學說,認為玄府存在於各組織器官之中,是氣機升降出入的門戶,將玄府的概念引申為奧秘之處。根據劉氏的立論,眼部玄府即為肝氣出入之門戶,即上條所言之孔竅,相當於視神經孔的部位。臨床上常把球後病變用玄府病理來闡述,因為球後病變不能直接窺見,符合劉氏引申的玄府概念。

【註釋】

[1]縑(jiān 兼):細絹。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卷一目論語摘>>辨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眼科備讀》卷一目論語摘>>辨證
辨證
  • 概論
  • 五輪辨證
  • 辨虛實、陰陽、經絡
  • 辨風熱濕痰
  • 辨目病難易
辨證
概論
論目之病,各有其症,識症之法,不可不詳。故曰:症侯不明,愚人迷路,經絡不明,盲子夜行,可不慎乎!(《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故宜先察部分形色[1] ,次辨虛實陰陽,更別浮沉[2] ,當知滑澀[2] ,看形色之難易,詳根腳[3] 之淺深。(《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前條論述眼部識症的重要性,後條論述眼病辨證的方法。辨證首先要識症,辨證是識症的高級階段。症狀和體徵的蒐集,來自詳細的問診和檢查。中醫眼科辨證的基礎是整體觀點,根據這一原理,產生了許多辨證方法,如五輪辨證、內外障辨證、眼底辨證等。這些辨證方法的要點,是將眼部病變與機體功能的失調有機地聯繫。因此,臨床上一是要掌握眼部病變的部位和特點,二是要把握全身相關的證候群。

【註釋】

[1]部分形色:指五輪各部的形態和顏色。

[2]浮沉、滑澀:指翳障部位的淺深和形態的光滑與否。

[3]根腳:指病變的基底部。

五輪辨證
大約輪標也,臟本也。輪之有證,由臟之不平所致,未有標現證而本不病者。(《審視瑤函·五輪不可忽論》)

夫目之有輪,各應乎臟,臟有所病,必現於輪,勢必然也。肝有病則發於風輪,肺有病則發於氣輪,心有病則發於血輪,腎有病則發於水輪,脾有病則發於肉輪。(《審視瑤函·五輪不可忽論》)

按:五輪辨證的核心理論是輪臟相應。根據五輪見證及其相互影響,判斷臟腑病變及其生剋乘侮關係,從而指導治療。然而五輪辨證最忌機械地運用,應和其他辨證方法有機地結合。

肺盛兮白膜腫起,肝盛兮風輪泛高。(《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熱勝則腫,根據五輪各部的腫脹,診斷邪熱屬於何臟,這是五輪辨證的基本格局。

赤膜侵睛[1] 火鬱肝,白膜侵睛[2] 金凌[3] 木。(《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赤膜侵睛與白膜侵睛均是由氣輪影響風輪的病變。前者因赤膜為火色,辨證為火邪鬱於肝經。後者因白色為金色,辨證為肺熱傳於肝經(金乘木)。故五輪之間的傳變,不能簡單的用五行生剋乘侮關係來辨證,而要結合病變形色的辨證。

似胭脂[4] ,血熱妄侵白睛赤。白珠俱青[5] ,肝邪蒸逼氣輪藍。(《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色似胭脂、白珠俱青二症皆見於氣輪,但前者為血熱妄行,溢於絡外,雖病位在氣輪,其因非皆肺熱所致。後者病位同樣在氣輪,青為木色,因金氣不足,木氣相侮(反克),為肝熱迫蒸。此二例,同樣說明運用五輪辨證不能機械,要結合其他辨證方法。

【註釋】

[1]赤膜侵睛:病症名,相當於角膜血管翳。

[2]白膜侵睛:病症名,相當於硬化性角膜炎。

[3]凌:侵犯。

[4]色似胭脂:病症名,相當於球結膜下出血。

[5]白珠俱青:病證名,相當於藍鞏膜。

辨虛實、陰陽、經絡
是以肝膽虧弱目始病,臟腑火盛珠方痛。赤而且痛火邪實,赤昏不痛火邪虛。故腫痛澀而目紅紫,邪氣之實。不腫不痛而目微紅,血氣之虛。大眥赤者心之實,小眥赤者心之虛。(《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本條根據目赤是否伴腫痛而辨別實火、虛火,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虛火亦能致目痛(後面有關條文將進一步論述)。從大、小眥赤的部位來辨別心經實火、虛火,過於機械,應結合眼部其他證狀及全身見症綜合分析。

淡紫而隱紅者為虛熱,鮮紅而蠹[1] 赤者為實熱。(《仁齋直指方·眼目方論》)

按:紅赤為熱之徵象,虛熱勢緩,故淡而隱,實熱勢急,故鮮而顯。

眼疼屬火,有虛火、實火不同。暴疼為實,久痛為虛。腫起為實,細小沉陷[2] 為虛。實痛腫且脹,虛痛陷且澀[3] 。此眼疼虛實之辨也。(《眼科闡微·辨眼疼有虛實論》)

按:本條從病程長短和眼部病變特徵來辨別眼病之虛實。實火乃陽熱亢盛,虛火乃陰虛不濟。實火邪實而無虛,虛火則不足而兼邪。故實火病勢急,虛火病勢緩。實火見腫脹,有餘之象;虛火現陷下、乾澀,不足之徵。

火邪有餘在心經,則痛如針剌。(《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隱隱珠疼,只為精虛火動。(《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實火急迫,故痛如針刺。虛火勢緩,故隱隱作痛。然而,痛如針刺非皆火使然,眼部血瘀證亦可出現,當結合其他見證細辨。

氣實則痛而燥悶,氣虛則痛而惡寒。(《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氣實者,正氣不衰而火邪盛,正邪爭搏於胸中則燥悶。氣虛者,正不勝邪,衛陽不固而惡寒。然氣虛目痛,惡寒而不發熱,當與風寒、風熱等證惡寒而發熱者相別。

血實亦痛,血虛亦痛,須當細辨。(《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血實目痛,或因寒凝,或因瘀熱,或因痰瘀,或因外傷,血滯不通而痛。血虛目痛,血不養睛,絡脈虛滯而痛。血實目痛,多伴紅赤瘀滯。血虛目痛,多無紅赤。血實目痛,痛而且脹,或痛如針剌。血虛目痛,則痛而酸,不能久視,久視則痛甚。

怕熱羞明,要辨血虛火燥,血少羞明,火怕熱。(《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眼病怕熱者,多因於火,屬實。但羞明一症,不能皆以虛論之。當羞明出現於風火眼病時屬實。本條所指羞明,應不赤痛,常伴乾澀模糊等證,為血少肝絡虛,不能運精華以勝外之陽光,屬虛。

眵多熱結肺之實,眵多不結肺之虛。(《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生眵一症,多由白睛病變引起,白睛屬肺,肺主宣布津液,肺熱上蒸,灼液為眵。肺實火盛,則眵結。肺虛火衰,則眵不結。但生眵僅是臨床一個症狀,並非皆肺熱所致,也不能單純從結與不結來辨別證之虛實,只能作為綜合辨證中的參考。

迎風極癢肝之虛,迎風剌痛肝邪實。(《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肝虛則竅不實,風邪襲入,邪氣往來流行於瞼眥腠理之間,則癢甚。肝實多為有火,經外風引動而上炎,則刺痛。

胞脹如杯[4] ,木剋土而肝火盛。(《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胞虛如球[5] ,血不足而虛火壅。(《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胞脹如杯、胞虛如球二症,皆為眼瞼腫脹。一者為實火,一者為虛火。一者為血熱,一者為血虛。二者鑑別為:胞脹如杯,眼瞼高度腫脹紅硬,疼痛拒按,可潰膿。胞虛如球,腫脹不甚,按之不痛,揉擦之浮腫稍平,不潰膿,偶有眼瞼皮膚輕度紅赤。

風木[6] 克乎脾絡,故迎風即作赤爛。血虛不潤乎肌,故無風常作爛赤。(《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肝熱與脾濕相合,加之外風引動,風濕熱三者為患,發為眼瞼赤爛,滲出粘液,瘙癢異常。血虛肌膚失潤而赤爛,眼瞼皮膚乾燥,鱗屑多,無外風引動亦然。

血少神勞精氣衰,則瞻視昏渺[7]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精血虧損,則眼乏資源。心神有損,則神光暗淡。血少神勞精衰與心肝腎脾四臟關係密切,常見病機有肝腎虧損、心脾兩虛、心腎不交等,結合全身證狀作出診斷。然而,瞻視昏渺可有多種眼底改變,在病變之初,屬實者多,屬虛者少,應結合眼底辨證。在病變後期,可循血少神勞精氣衰的病因進行辨證施治。

神光蕩漾[8] ,晝夜不寧,此神思間無形之火妄動故也。(《審視瑤函·神光自現症》)

按:神光發於心,乃神明活動之一。若心經虛火擾動,則神光不寧,而見閃光。此條乃概述之言,當結合眼底辨證。

近視乃火少,遠視因水虛。(《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本條根據“陽光發越”、“陰精凝聚”的理論,來進行近視、遠視的辨證。近視為陽光不能發越於遠,遠視則為陰精不能凝聚於近。臨床上不能機械地運用,須作綜合辨證。

日間痛者是陽邪,夜間痛者是陰毒。(《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晝,天之陽盛,以助陽邪之威。夜,天之陰盛,以助陰邪之勢。故當其時眼痛始生或加劇。

陽虛頭風夜間暗,陰虛腦熱早晨昏。(《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陽虛則陰盛,當夜間天之陰盛之時,則助其邪,故頭痛而視暗。陰虛則陽亢,晨為天之陽氣始生之時,引動虛陽上撓,故腦熱而目昏。

以上二條,從發病時間來診斷病變的性質。臨床上亦不能機械地運用,要結合其他辨證方法綜合分析。

診目痛[9] 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靈樞·論疾診尺》)

按:足太陽經行走在眼眶上方,其經筋為目上網。足陽明經行走在眼眶下方,其經筋為目下網。足少陽經起於目銳眥,其經筋為目之外維。故可從白睛赤脈的走向,來辨別其為某經受邪。臨床上並擴大為黑睛翳障的輔助辨證手段,從翳障分佈的部位和發展的趨勢來辨認病變所在經絡。如黃液上沖(前房積膿),從下而上,診為陽明積熱,從而使用清泄陽明的方藥治療。但運用經絡辨證時,同樣忌機械,要結合眼部及全身證狀綜合辨證。

【註釋】

[1]蠹(dù 渡):指病灶如蛀蟲損害而紅赤。謂紅赤顯著,針對前句隱紅而言。

[2]細小沉陷:指眼部病變的範圍和形狀。

[3]澀:乾澀感。

[4]胞脹如杯:又名胞腫如桃,相當於眼瞼嚴重的急性炎性水腫。

[5]胞虛如球:病症名,相當於眼瞼非炎性水腫及某些慢性炎性水腫。

[6]風木:代指肝。

[7]瞻視昏渺:指外眼正常,視力逐步下降的病變,包括多種慢性眼底病變。

[8]神光蕩漾:指患者自覺眼前閃光現象。

[9]痛:《脈經》卷五節四中作“病”。

辨風熱濕痰
風加頭痛,風加鼻塞,風加腫脹,風加涕淚,風加腦巔沉重,風加眉骨酸疼。(《原機啟微·風熱不制之病》)

按:本條列舉目病風勝所伴六大症狀。頭為三陽之會,手、足三陽經起止於眼或眼之周圍,風邪襲目,首客三陽。經絡中陽氣被遏,發為頭痛,腦巔沉重,眉骨痠痛和眼瞼腫脹。風邪激淚而出則流淚。風邪客於體表,內合於肺,肺開竅於鼻,則鼻塞流涕。然此六大證狀,非風邪所特有,風邪為患,自有特點,如頭痛且脹,鼻塞涕清,胞腫而浮等,臨床須細辨。

風熱邪侵,眉棱骨重而痛。風熱邪盛,眼胞睛眶硬腫。(《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風熱之邪客於眼眶,發為眉棱骨痛,痛而且重,中午痛甚,鼻流黃涕,舌紅苔薄黃,當與單純風邪及血虛所致的眉棱骨痠痛相鑑別。若所客之邪重,風火相煽,氣血壅滯,則發為眼眶及眼瞼腫脹而硬,常伴發於風輪及眶內疾患。

粟瘡[1] 濕熱椒風熱,椒瘡[2] 紅硬粟黃軟。(《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粟瘡、椒瘡均生於瞼內,其色和質不同,辨證也各異。但此為概論,臨床上當須綜合辨證,粟瘡亦有屬風熱者,椒瘡亦有屬濕熱者。

實熱生瘡[3] ,心火熾而有瘀滯。迎風赤爛,肝火赤[4] 而睥淚濕[5]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實熱生瘡以胞瞼紅腫、痛癢、起泡為主症,根據《內經》“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的理論,為心火熾盛,血熱瘀滯成瘡。迎風赤爛,病變亦在胞瞼,為肝火乘脾,脾濕不化,因風邪引發而作,故眼瞼赤而濕爛。

故睛突出眶者,火極氣盛。筋牽胞動者,血虛風多。(《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火性暴烈,火迫氣逆,發為目睛突出。血不養筋,經脈痙攣,發為筋牽胞動,動者風之象,故曰血虛風多。然而筋牽胞動有因外風,有因肝風,有因痰阻,有因血瘀,本條列為血虛證,以與前者火熱實證相比較。

小便澀乃熱結膀胱。(《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大便閉乃火居臟腑。(《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三焦火盛,口渴瘡生。六腑火炎,舌乾唇燥。(《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眼病乃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之一,眼病的辨證應當結合全身的辨證。諸條列出眼病火邪為患的相關證候群。

凝脂翳[6] 生,肥浮嫩而易長,名為火鬱肝膽。花翳白陷[7] ,火爍絡而中低,號為金來克木。(《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凝脂翳係指黑睛潰瘍,壞死組織如脂膜复蓋。肥者,壞死組織多而厚;浮者,壞死組織高於潰瘍之上;嫩者,壞死組織初生而色淡;易長者,潰瘍發展迅速。花翳白陷係指黑睛周圍潰瘍向中部發展,以中央凹陷為主。凝脂翳為肝膽火熾,黑睛熱腐潰爛。而花翳白陷由黑睛四周而起,病變鄰近白睛,為肺肝同病。

黃膜上沖[8] ,雲生膜內,蓋因火瘀邪實。赤膜下垂[9]  ,火鬱絡中,故此血滯睛疼。(《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黃液上沖,位於黑睛之內,多伴發於凝脂翳、瞳神縮小等症,為熱毒深重,蒸灼膏液,熱腐成膿。熱與血結,瘀滯內阻,其證抱輪紅甚,血色多呈紫暗。赤膜下垂,亦為血熱瘀滯,但位於黑睛之外,病位較淺,非比黃液上沖症火邪深重。

赤爛者,土木之正病耳。赤者木中火證,爛者土之濕證。若痰若濕盛者,爛勝赤。若火若燥盛者,赤勝爛。(《證治準繩·迎風赤爛症》)

按:本條從眼瞼皮膚紅赤與糜爛的程度來辨別熱重於濕、濕重於熱,從而權衡施治,具有一定的臨床實用價值。

聚開之障[10] ,時圓缺而時隱見,症因於痰火濕熱。聚星之障[11] ,或圍聚而或連絡,病發多見於痰火。(《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聚開障和聚星障在形態上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點,即病灶易於變化,易於反复。其因可咎於痰,痰隨火動,出沒無常。臨床上,聚星障初起多屬風熱、熱毒,對於病程長者,可從痰火論治。

火重於痰者,其色紅紫,乃痰因火滯而結。(《審視瑤函·睥生痰核症[12]》)

按:痰核為痰濕凝聚,痰濕屬陰,病位皮膚顏色常無變化。若痰郁生火,痰火互結,則病位皮膚紅紫,甚至紅腫化膿,赤乃火之色。

【註釋】

[1]粟瘡:病症名,相當於沙眼濾泡病變及濾泡性結膜炎。

[2]椒瘡:病症名,相當於沙眼乳頭病變。

[3]實熱生瘡:又名風赤瘡痍。相當於眼瞼濕疹、熱性皰疹、帶狀皰疹等病變。

[4]赤:眼瞼皮膚紅潤。

[5]睥淚濕:眼瞼皮膚糜爛,淚水浸濕。

[6]凝脂翳:病症名,相當於化膿性角膜潰瘍。

[7]花翳白陷:病症名,相當於從角膜四周發展的化膿性角膜潰瘍、地圖狀角膜潰瘍及蠶蝕性角膜潰瘍等病。

[8]黃膜上沖:又名黃液上沖。相當於前房積膿。

[9]赤膜下垂:病症名,相當於角膜上方血管翳。

[10]聚開之障:聚開障指黑睛生翳,或圓或缺,或厚或薄,或如云如月,或數點如星,痛則見之,不痛則隱,聚散不一,來去無時,或月數發,或年數發。相當於病毒性角膜炎反復發作者。

[11]聚星之障:聚星障相當於單純皰疹性角膜炎及其他一些淺層角膜炎,病灶呈星點狀分佈者。

[12]睥生痰核症:相當於瞼板腺囊腫。

辨目病難易
勿以障薄而為喜,勿以翳厚而為憂。與其薄而沉損[1] ,不若厚而浮嫩。紅者畏紫筋爬住,白者怕光滑如磁[2] 。故沉澀[3] 光滑者醫必難愈,輕浮脆[4] 嫩者治必易除。(《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本條從肉眼觀察黑睛翳障的病位和形態,來預測治療的難易。一般而言,翳障沉澀光滑者,瘢痕形成,氣血已定,為痼疾;浮脆厚嫩者,邪正相爭,氣血未定,為新病。新病易治,痼疾難療,這是通常的預後規律。運用現代醫學手段,通過對角膜病變形態、病因等方面的分析,來判斷預後,更為準確。條中所謂“薄而沉損”,若是角膜深層的炎證,通過適當的治療,能夠消退。另外,條中所謂“輕浮脆嫩者,治必易除”,指刺激證狀的消失和炎性病灶的吸收。

目紅似火,絲脈忌紫如虯[5] 。淚熱如湯,濁水怕稠如眵。(《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白睛深紅,血管擴張迂曲為血熱瘀結之重證。淚多熱而濁稠,為熱毒深重之徵。

腦脹痛,此是極兇之症。連眶腫,莫言輕緩之災。(《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目系上屬於腦,後出項中。邪氣循目系深入,則腦脹痛。邪氣深入眶內,或邪氣由眼球向周圍彌散,則眼眶腫脹。故腦脹痛及連眶腫均示眼病的嚴重程度。

【註釋】

[1]沉損:沉,深。損,傷害。

[2]磁:通“瓷”。

[3]澀:收斂,引申為靜止。

[4]脆:指角膜易穿孔。

[5]虯(qiú 求):虯龍,傳說中的一種無角喜盤曲的龍。這裡形容球結膜血管高度擴張貌。典型的絲脈如虯可見於頸動脈—海綿竇瘺,亦稱為蛇頭樣血管擴張。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卷一目論語摘>>治法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眼科備讀》卷一目論語摘>>治法
治法
  • 概論
  • 散清補瀉
  • 通利玄府
概論
識經絡之通塞,辨形勢[1] 之進退。當補當瀉,或止或行。內王外霸[2] ,既了然於胸中。攻守常[3] 劫[4] ,其無誤於指下。知病症之虛實陰陽,熟藥性之溫涼寒熱,症的治當[5] ,百發百中。吾輩能以藥代刀針,則技之精妙,更入乎神。(《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施治的前提是正確的辨證,施治的原則是以藥的溫涼寒熱調整機體的虛實陰陽,即所謂“症的治當”。

病有內外,治各不同。內疾已成,外症若無,不必點之,點之無益,惟以服藥內治為主。若外有紅絲赤脈,如係初發,不過微邪,邪退之後,又有餘邪,點固可消,服藥夾攻猶愈。(《審視瑤函·點服之藥各有不同問答論》)

按:眼病的治療包括內治、外治及內外並治等方法,應根據病變的內外、邪氣的輕重而定。正確掌握各種治法,才能使藥物直達病所,從而使未病部位與未病臟腑不無辜受到藥物的戕伐。

經云:欲無其患,先制其微。蓋言疾之初起,即當療治也。制之之法,豈獨藥哉。內則清心寡欲[6] ,外則惜視緘光[7] 。蓋心清則火息,欲寡則水生,惜視則目不勞,緘光則膏常潤。臟腑之疾不起,眼目之患即不生,何目疾之有哉。(《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眼病除藥物治療外,還須注意自身保養。本條提出清心、寡欲、惜視、緘光四點。前兩點指減少過度的情志變動,後兩點指注意視力的保護。這對於預防眼病的發生和促進眼病的恢復均有積極的意義。

【註釋】

[1]形勢:病態。

[2]內王外霸:內王,指內服藥治療,是屬王道。外霸,指手術療法及一些烈性外用藥的劫劑。

[3]常:常規治法。

[4]劫:強取,劫伐。

[5]症的治當:辨證正確,治療得當。

[6]寡欲:少貪欲。

[7]緘光:緘,閉。緘光,閉目。

散清補瀉
目症雖多,不外風熱虛實之候,治亦不離散清補瀉之法。(《審視瑤函·診視》)

按:本條將眼病歸納為風、熱、虛、實四大證型,制定出散、清、補、瀉四大治則,即風者散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以概括眼病的一般治療方法。

按目病屬火,故其理也。病之始起,可以峻用寒涼。或兼七情鬱滯,氣血停凝,以致熱壅而為目病,則當於苦寒劑中,加之以辛溫之藥而發散之,導滯開鬱,則氣血風火,豈不從而發散者乎。(《秘傳眼科七十二症全書·散熱一方治目病之要》)

按:“熱壅而為目病”,即火熱上壅,鬱滯為病,亦即鬱火。或因火熱久客,或因氣鬱化火,其證既有熱之徵,又有鬱之象。治法有別於單純火熱證,應於苦寒劑中加少量辛溫之品以散之,即《內經》所謂“火鬱發之”。《小兒藥證直訣》中瀉青丸(龍膽草、當歸、川芎、山梔、大黃、羌活、防風)即是代表方劑。在傳統眼科方劑中,類似此種配伍者為數亦多。臨床上運用此法應注意兩點,一是辨證準確,二是掌握劑量的比例,方能免於誤用辛溫而助火燔燎之變。

治實痛則洩其火,治虛痛則養其氣,生其血。泄火不可驟用寒涼,補氣不可遽[1] 為助長。且眼以氣血為主,養血不可損血,補氣不可動火。(《眼科闡微·辨眼疼有虛實論》)

按:目病實痛多因火邪上炎,虛痛多因血不養睛。故本條提出泄火及養氣生血的治療法則。本條告誡:治虛痛時不可忘乎火,補氣不能過於溫熱,防其助邪;治實痛時不可忘乎氣血,驟用寒涼則凝血傷氣。治療時,可於補氣方中加入少量清潤之藥以製火,於瀉火方中加入少量辛溫之品以行散。

上四方(指人參補胃湯、益氣聰明湯、圓明內障升麻湯、復明散—編者註)治目不明,皆氣虛而未脫,故可與參、芪中微加連、柏。若氣即脫,則黃柏等涼劑不可施。(《醫學綱目·內障》)

按:本條為“補氣不可助火”的實例。在補氣方中加少量苦寒之品,以防甘溫藥物助火之虞,但這種方法對於陽氣過度耗損的病例則不宜使用。

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者,屬太陽,以太陽主表,其病必連眉棱骨痛,或腦項[2] 痛,或半邊頭腫痛是也,治法宜溫之散之……赤脈翳初從下而上者,或從內眥出外者,皆屬陽明,以陽明主裡,其症多熱,或便實是也,治法宜下之寒之… …赤脈翳初從外眥入內者,為少陽,以少陽主半表半里,治法宜和解之……(《醫學綱目·外障》)

按:本條根據眼部經絡的分佈及《傷寒論》三陽經的治療法則,提出不同部位的赤脈翳的不同治則。非但赤脈翳,白睛、黑睛病變均可參照此治法。但運用時不可機械,應結合其他辨證方法施治。

多有赤脈,視其從上而下者太陽病也,羌活為使。從下而上者陽明病也,升麻為使。從外走內者少陽病也,柴胡為使。(《證治準繩·白眼病》)

按:本條根據經絡辨證及藥物歸經的基本原理,列舉了眼部赤脈在不同方位和走向的藥物使用。羌活、升麻、柴胡分別為太陽、陽明、少陽經的引經藥。作為引經藥物使用時,劑量宜小,但當治療風證、風熱證時,則可使用常規劑量。

翳膜者,風熱重而有之,或斑入眼,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宜發散而去之,反疏利,則邪氣內蓄,為翳則深也。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邪氣已定,謂之冰翳而沉。邪氣牢而深者,謂之陷翳,當以焮發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輔以退翳之藥,則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當以歲月除之。(《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論目分錶裡易治難治辨》)

按:本條論述翳膜宜發散之理。在表之時,發散以疏風祛邪。日久翳陷邪深,發散以昇陽祛邪。運用發散法應注意舌診及全身證狀,熱毒熾盛者不宜應用。

是皆陽氣[3] 強盛而搏陰,陰氣[4] 堅實而有禦,雖受所搏,終止於邊鄙[5] 皮膚也,內無所傷動,治法當抑陽緩陰則愈。以其強耶,故可抑。以其實耶,惟可緩而弗宜助,助之則反勝。(《原機啟微·強陽搏實陰之病》)

按:本條論述瞳神縮小之病理及治則。瞳神縮小之因,《原機啟微》原著中歸納為火強搏水,水實自收。水實自收為其關鍵,火邪雖盛,而陰液堅實,非火亢水虧之證,故其治則為抑陽緩陰。抑陽,即抑制陽氣之亢盛;緩陰,即舒緩陰氣之緊急。抑陽以清火之劑,緩陰以疏散之劑,而無需補腎滋水。本條告誡:如用滋補之劑則邪氣反勝。

痘疹害眼,多因胎毒,或前或後,積熱蘊深,或餘毒攻侵,自臟達外,致成星翳膜矇,宜分虛實,但以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致於熱,解毒不致於涼。(《審視瑤函·痘疹》)

按:活血解毒是痘疹害眼的治療法則。活血不致於熱,防其助邪;解毒不致於涼,防其凝血。此兩點亦為治療血熱瘀結目病之原則。

按胎前產後,多因氣血失和,以致燥火上攻,陰陽澀滯,或風邪乘虛,邪火侵淫,七情抑鬱,六氣引邪,不必拘泥其翳膜紅痛,胎前惟用安胎清火,產後惟用養榮散鬱。二證須分有餘不足,在氣分者宜調之散之,在血分者宜補之行之,自無變症矣。(《審視瑤函·妊娠》)

如治胎前目病,不厭疏利,但避硝黃等峻藥,破血及洩小腸之劑勿用。經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或以白朮、黃芩固胎之藥監製之藥佐之,則無礙矣。(《審視瑤函·兼胎症》)

若治產後,無有餘之血,須護肝氣,不可輕用薄[6] 肝之劑,當以四物湯養血之劑為主藥也。(《審視瑤函·為產症》)

按:以上三條皆論胎前產後眼病之治法,原則是祛邪為主,有是證即用是藥。但與常人眼病有別,胎前兼以安胎,礙胎之藥慎投。產後兼以養血,損肝之劑忌用。

今吾輩治目,務宜先審其邪正之虛實,當首驅其有餘之邪氣,而後補其不足之正氣,治斯當而病斯愈矣。(《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

因知肝腎無邪,則目決不病。專是科者,必究其肝腎果無邪而虛耶,則以補劑投之。倘正氣虛而邪氣有餘,必先驅其邪氣,而後補其正氣,斯無助邪害正之弊。則內障雖云難治,亦可以少[7] 盡[8] 病情矣。(《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

按:先驅邪,後扶正,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對於內障眼病,特別要探求邪之有無及其性質。現代醫學的檢查方法,為這種探求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凡病目後,宜滋腎水,何也?目以肝為主,肝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若滋腎水,則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生生不已,其益無窮。(《審視瑤函·診視》)

按:本條運用五行相生的理論來闡述眼病後補腎之理。臨床上,眼病後期或恢復階段,通常以補益肝腎為法,特別是對眼底病更為重要。

胃乃五臟六腑之源,開發[9] 神機[10] 之本。欲養精血,先調胃氣,胃氣一壯,自然生氣生血,氣血即足,則氣血之精粹者,自然上升於目,而光明生焉。(《眼科闡微·老年眼症》)

按:調胃氣為治療眼病的培本法之一,常用於眼病的恢復階段及虛證眼病。“調胃氣”的概念,除了調養胃氣外,還包括了眼病治療過程中註意保護胃氣。特別是運用清熱瀉火法時,苦寒藥物的劑量不宜過重,亦不可長期使用,應用時還須配以少量無助邪之弊的調氣益胃藥物,如枳殼、甘草等。本條與上條皆是論述眼病培本之法,上條強調補腎水,本條注重調胃氣。上條重於先天,本條重於後天。臨床上應結合眼病種類及全身辨證,權衡使用,或兩法並進。

水升而火自降,火降而邪氣自除,目自明矣。(《審視瑤函·濁害清和症》)

滋陰則火自降,養腎則精自生。(《審視瑤函·瞻視昏渺症》)

陰陽和而水火濟,精華盛而目力全。(《審視瑤函·因他症》)

治惟滋陰養水,略帶抑火以培其本,本正則清純之氣和而化生之水潤。(《證治準繩·乾澀昏花症》)

按:以上四條皆論述目病補陰法。腎為水火之宅,內藏腎陰與腎陽,二者互相制約,以保證生理上的平衡。若水虧則火旺,虛火上炎,從目竅出,亦致目病。原則上宜填腎精,滋腎陰,以製虛火。如同時略以抑火,更為合拍。體內陰陽調和,水火平衡,則病邪去,腎精上承,則目自明。

補腎水,則火不妄動。寧心神,則光[11] 自消除。(《審視瑤函·神光自現症》)

按:前四條,言腎中水火失調之治則,本條則言腎水與心火失調之治法。腎水不能上濟,則心經虛火妄動,致神光不寧。治療須上下同治,下則滋腎水以濟心火,上則清虛火以寧心神。

陽不足,陰有餘,病於火少者也。無火,是以光華不能發越於遠,而拘斂近視耳。治在膽腎,膽腎足則神膏厚,神膏厚則經絡潤澤,經絡潤澤則神氣和暢,而陽光盛矣。(《審視瑤函·能近怯遠症》)

按:能近怯遠症之治法,當補益陽氣。本條強調滋養膽腎。治膽腎,即治肝腎,補肝腎之陽,亦當滋肝腎之陰,乃“無陰則陽無以生”之理。

【註釋】

[1]遽(jù 聚):急。

[2]項: 《證治準繩·外障》中為頂.

[3]陽氣:原著中指手厥陰心包絡相火。

[4]陰氣:原著中指足少陰腎水。

[5]鄙:邊遠之地。

[6]薄(báo雹):厚度小的,引申為損傷之意。

[7]少:通“稍”。

[8]盡:已,休止。此處作“去除”解。

[9]開發:產生。

[10]神機:事物的樞要,此處指臟腑功能活動。

[11]光:指患者眼前閃光現象。

通利玄府
誠哉!河間斯言也。目盲耳聾,鼻不聞臭,舌不知味,手足不能運用者,皆由其玄府閉塞,而神氣出入升降之道路不通利。故先賢治目昏花,如羊肝丸,用羊肝引黃連等藥入肝,解肝中諸鬱。蓋肝主目,肝中鬱解,則目之玄府通利而明矣。故黃連之類,解鬱熱也。椒目之類,解濕熱也[1] 。茺蔚之類,解氣鬱也[2] 。芎、歸之類,解血鬱也。木賊之類,解積鬱也[3] 。羌活之類,解經鬱也[4] 。磁石之類,解頭目鬱,墮邪氣使下降也。蔓菁下氣通中[5] ,理亦同也。凡此諸劑,皆治氣血鬱結目昏之法。(《醫學綱目·內障》)

按:眼部玄府閉塞,大多因邪氣鬱結,氣血阻滯,通利玄府,即解玄府鬱結之義。本條所列舉解諸鬱之法,皆可通利玄府而明目。由此可知,通利眼部玄府,並非單純指芳香開竅及疏肝之法。

蓋目主氣血,盛則玄府得利,出入升降而明。虛則玄府無以出入升降而昏,此則必用參、芪、四物等劑,助氣血運行而明也。(《醫學綱目·內障》)

按:氣血是維持眼的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物質,營養眼部玄府是其功能之一。若氣血不足,則玄府萎縮,不能司出入升降之職,而致眼病。當以參芪之益氣,四物之養血,氣血旺盛,則玄府通利矣。上條論述因鬱而玄府閉塞,言實。本條論述因虛而玄府萎縮,言虛。

夫人之眼病日久,邪熱、痰涎、瘀滯於肝肺二經,漸漸將通明孔竅閉塞,經絡壅滯,氣血不能升降流行以滋於目,則諸病生焉。先用開竅之藥,將道路通利,使無阻礙,虛者[6] 還[7] 其虛[8] ,靈者[9] 還[7] 其靈[10] ,一用滋補之劑,即可直入腎經,助出光明。是以開竅為先,蓋竅通而補養流行之藥始能入也。若竅不開,遂用補益之藥,反助邪火上行,其病更甚。(《眼科闡微·老年眼症》)

按:通明孔竅(即眼部玄府)的閉塞,可因於邪熱、痰涎或血瘀,因之,解熱、逐痰、化瘀諸法皆屬於開竅之列。

【註釋】

[1]椒目之類,解濕熱也:椒目苦寒,能行水消腫,故能解濕熱之鬱。

[2]茺蔚之類,解氣鬱也:茺蔚子涼血活血,無行氣之功,言能解氣鬱,存疑。

[3]木賊之類,解積鬱也:木賊退翳膜,又能消積塊,故能解積鬱。

[4]羌活之類,解經鬱也:羌活能驅經絡之風,故能解經鬱。

[5]蔓菁下氣通中:存疑。

[6]虛者:虛竅,指目竅。

[7]還(huán環):恢復。

[8]虛:空虛,引申為通利。

[9]靈者:靈竅,即目竅。

[10]靈:神靈之義,引申為視覺功能。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中醫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