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廣 II】101講~200講(廣海明月)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75講_3B舊版第1冊 P83-L7 ~ P84-L6
175講 176講 177講 178講 179講 180講 181講 182講 183講 184講
185講 186講 187講 188講 189講
【全廣 II】175講_3B舊版第1冊 P83-L7 ~ P84-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5 (2019/12/02 ~ 12/0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5:42 ~ 07:41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3-L7 ~ P84-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3-L7 ~ P84-L6 )
手抄段落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不了解......最殊勝圓滿的教授啊!
【全廣 II】175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所以真正具足上面這種善根的人哪,你要想修行吧!」下面又有一個:「又能夠辨別是非、又沒有障礙」,又多一個。「那麼那個時候要好好地,這地方聽聞這個最殊勝圓滿的教授!」想一想,此時此刻的你、我,就在用我們生命中珍貴的時間聽聞,聽聞這個殊勝、圓滿、清淨的教授。所以此刻對我們來說彌足珍貴、千載難逢、萬劫難遇!我們就在聽哦!有沒有具足辨別是非?有具足一點吧!有沒有障礙?是有一些障礙,但是我們穿越,我們都在聽啊!此刻就在聽。 [00′45″]
所以師父說:那麼這個時候要好好地,這地方聽聞這個最殊勝圓滿的教授!此時此刻我們即是正在做這些事情,所以真的要好好地隨喜。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一定是令師父非常歡喜和欣慰的。他那麼想把《廣論》講給我們,費了那麼多心力,希望我們能夠對這樣殊勝圓滿的離苦得樂之道生起信心、依之而修。費了那麼多的辛苦,就是希望我們達成我們自身的目的——令自他都離苦得樂。 [01′24″]
想一想,此時此刻我們有多少弟子都在聽,希望我們如理聽聞能夠令師父歡喜,生生世世得到他的攝受。也上供十方佛,令所有的佛陀、祖師、菩薩都能夠歡喜,加持我們,讓我們的聽聞沒有障礙、思惟沒有障礙,乃至修習都沒有障礙,一切都如法如量地能夠生起。 [01′50″]
想一想,儘管生命中有數不清的煩惱,有那麼多的求不得苦,或者我們現在損失錢財、學業不利、感情不順,甚至是生了大病,但是我們還有信心啊!我們還具足這些能夠聽聞的條件。因為我們知道這是最清淨的離苦得樂之道,我依靠它能夠成辦究竟離苦、究竟得樂這樣的一個目標,而且現在我具有這個條件。所以師父又說:「趕快!」就是不要耽擱啊,不要耽擱!用一切可能運用的時間,要來聽聞離苦得樂之道,並且思惟、修行。 [02′34″]
所以在這裡,會不會想到在度母救八難那裡邊,她都有說:「趕快呀、趕快呀!要趣向解脫呀!要趣向解脫呀!」很多的咒語裡也有這樣的善知識的催促。所以善知識有一個非常不共的功德,就是鞭策我們、催促我們的心能夠入道。他一直要鞭策我們、一直要催促我們,不然我們走到哪裡就會黏到哪裡,無論是苦、無論是樂,苦也會像進入沼澤一樣出不來,樂也是就黏在那兒走不開。但是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啊!我們必須利用得到修行條件的這個暇滿人身的機會——遇到殊勝圓滿的教法、又能夠聽聞、又具足辨別善惡、又沒有什麼障礙,或者有遇到障礙但是可以穿越——利用這個時間要趕快、趕快地修行,千萬不要耽擱啊!要把修行排在前面,就比如說每天聽聞你為什麼能堅持?哪怕是幾分鐘,哪怕是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小時,它將對我們的生命產生不可思議的影響力!所以這時間對我們來說,真的是非常非常地珍貴,真的是很莊嚴、很難得的時光——會遇教法,而且我們有信心。 [03′50″]
想一想,儘管生命中發生了很多很多的痛苦,但是我們遇到教法了,我們有善知識攝受,而且有信心,這件事應該永久地、永遠地讓我們想起來就高興吧!就歡喜吧!比如說從一開始全廣講到現在,你都在聽,都沒有間斷,無論家裡有什麼事、工作、學習......,都在聽。還有在學習五大論的過程中,有很多出家人無論遇到多少困難都在堅持,堅持十五年都沒有間斷地學習,這將累積多大的善根,累積多大的善行!所以一定不要去追悔,說:「好像我學這麼多我沒修行、我沒用,那沒用還不如享樂。」是這樣嗎?無量劫來難可值遇的佛法我們聽聞到了,怎麼可能沒用? [04′42″]
那麼我們的心續有沒有顯現它磅礡的,比如空性那樣,像一把鋒利的寶劍,碰到煩惱立刻斬斷煩惱,有沒有修鍊出那樣俐落地斬斷煩惱的力量?還沒有。但是有種下種子嗎?有在培植我們的信根嗎?儘管遇到多少困難,我們都不願意放棄、都捨不得放棄,因為宗大師教法實在是太珍貴了,師父這樣善巧的講說,將佛法送進我們的內心,我們就賴以存活。很多人都是這樣,不學《廣論》,不知道怎麼面對一天大大小小內心的波折和煩惱;離開善知識,我們也不知道如何在佛法上發心、集資糧,都不知道怎麼做。 [05′29″]
所以遇到了教法,有善知識講說,我又能夠具足善根,千萬不要追悔自己,認為聽聞沒用。大家都知道,如果一座如法的聽聞,會在我們的心續上造成一種饒益,這個力量能夠切斷正在進行的惡行,會變成一個很強的勢力趣向於正法、趣向於三主要道;就像陰天陰了很久突然太陽出現,那世界都是光亮和燦爛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地隨喜自己在正法上所做的努力,不要因為現在生了一個煩惱,我還切斷不了,就認為佛法沒有切斷煩惱的力量。No!不是這樣的!一旦我們一直練、一直練,一直磨那個抉擇的寶劍,劍鋒就會慢慢地鋒利,有一天它就會劍起劍落,煩惱就斷掉了,抖掉煩惱的速度就像抖落灰塵那麼輕鬆,不會像把一個巨石搬開那麼沉重,因為這個心已經慢慢地熟練了。 [06′35″]
不要因為現在不得力,就認為未來也不會得力,不要認為過去和現在我都沒有得力,就推斷說未來也不會得力,就看我們怎麼做。因為這個教法能夠對我們的痛苦有悲憫,能夠轉化內心、救拔我們的苦,這是它的作用,法的力量就是這樣。那麼法的力量為什麼沒有在我們的相續中顯現它強而有力的力量?就是修力不足,不是佛法不靈。這個概念的承許要有邊界,不是它不靈,而是一把寶劍你給一個小孩他舉不起來,它根本沒有什麼作用;可是你把寶劍給了一個勇士,他就能做太多了——要斷煩惱的勇士砍斷煩惱貪瞋癡,要一個有力的手拿起這個寶劍。那麼這個有力的手,就要天天練、天天練。在對境的時候不要讓心念空過,天天練我們的抉擇慧去抉擇、斷除煩惱,因為煩惱就痛苦的因啊! [07′35″]
然後不要有事沒事就習慣攪煩惱,一個煩惱攪得非常非常長,像藤蔓一樣沒完沒了的,要知道這對自己並沒有任何好處。還有遇到煩惱,無休止地去跟別人理論,讓別人認錯、讓別人道歉。當然別人道歉我們會覺得心裡會舒服一點,但是也並不能解決真正痛苦的根本,痛苦的根本還必須要修學佛法來把它去掉。別人幾句道歉、幾句服軟,不可能解決我們生命中最深重的痛苦,因為那個太深了,要用那麼深邃的理路去把那個根挖掉才會快樂。大家覺得呢? [08′21″]
【全廣 II】第 175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1′50″] 我在聽聞殊勝圓滿的教授時,要隨喜什麼呢?
2. [01′50″]~[02′34″] 在數不清的煩惱中,「信心」、「聽聞」有用嗎?
3. [02′34″]~[03′50″] 為什麼聞思修離苦得樂之道要「趕快」呢?
【全廣 II】第 175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此講可分成哪幾個重點?
2. 此講中老師提到很多次「不要……一定要……」,請問這些叮囑是要破除我們內心哪些錯誤見解,反之是希望我們建立哪些正確見解?請至少舉出一個來說明。
3. 最後老師叮囑我們「不要有事沒事就習慣攪煩惱」,我有發現此現行嗎?發現後如何調整?
185講 186講 187講 188講 189講
【全廣 II】175講_3B舊版第1冊 P83-L7 ~ P84-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5 (2019/12/02 ~ 12/0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5:42 ~ 07:41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3-L7 ~ P84-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3-L7 ~ P84-L6 )
手抄段落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不了解......最殊勝圓滿的教授啊!
【全廣 II】175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所以真正具足上面這種善根的人哪,你要想修行吧!」下面又有一個:「又能夠辨別是非、又沒有障礙」,又多一個。「那麼那個時候要好好地,這地方聽聞這個最殊勝圓滿的教授!」想一想,此時此刻的你、我,就在用我們生命中珍貴的時間聽聞,聽聞這個殊勝、圓滿、清淨的教授。所以此刻對我們來說彌足珍貴、千載難逢、萬劫難遇!我們就在聽哦!有沒有具足辨別是非?有具足一點吧!有沒有障礙?是有一些障礙,但是我們穿越,我們都在聽啊!此刻就在聽。 [00′45″]
所以師父說:那麼這個時候要好好地,這地方聽聞這個最殊勝圓滿的教授!此時此刻我們即是正在做這些事情,所以真的要好好地隨喜。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一定是令師父非常歡喜和欣慰的。他那麼想把《廣論》講給我們,費了那麼多心力,希望我們能夠對這樣殊勝圓滿的離苦得樂之道生起信心、依之而修。費了那麼多的辛苦,就是希望我們達成我們自身的目的——令自他都離苦得樂。 [01′24″]
想一想,此時此刻我們有多少弟子都在聽,希望我們如理聽聞能夠令師父歡喜,生生世世得到他的攝受。也上供十方佛,令所有的佛陀、祖師、菩薩都能夠歡喜,加持我們,讓我們的聽聞沒有障礙、思惟沒有障礙,乃至修習都沒有障礙,一切都如法如量地能夠生起。 [01′50″]
想一想,儘管生命中有數不清的煩惱,有那麼多的求不得苦,或者我們現在損失錢財、學業不利、感情不順,甚至是生了大病,但是我們還有信心啊!我們還具足這些能夠聽聞的條件。因為我們知道這是最清淨的離苦得樂之道,我依靠它能夠成辦究竟離苦、究竟得樂這樣的一個目標,而且現在我具有這個條件。所以師父又說:「趕快!」就是不要耽擱啊,不要耽擱!用一切可能運用的時間,要來聽聞離苦得樂之道,並且思惟、修行。 [02′34″]
所以在這裡,會不會想到在度母救八難那裡邊,她都有說:「趕快呀、趕快呀!要趣向解脫呀!要趣向解脫呀!」很多的咒語裡也有這樣的善知識的催促。所以善知識有一個非常不共的功德,就是鞭策我們、催促我們的心能夠入道。他一直要鞭策我們、一直要催促我們,不然我們走到哪裡就會黏到哪裡,無論是苦、無論是樂,苦也會像進入沼澤一樣出不來,樂也是就黏在那兒走不開。但是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啊!我們必須利用得到修行條件的這個暇滿人身的機會——遇到殊勝圓滿的教法、又能夠聽聞、又具足辨別善惡、又沒有什麼障礙,或者有遇到障礙但是可以穿越——利用這個時間要趕快、趕快地修行,千萬不要耽擱啊!要把修行排在前面,就比如說每天聽聞你為什麼能堅持?哪怕是幾分鐘,哪怕是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小時,它將對我們的生命產生不可思議的影響力!所以這時間對我們來說,真的是非常非常地珍貴,真的是很莊嚴、很難得的時光——會遇教法,而且我們有信心。 [03′50″]
想一想,儘管生命中發生了很多很多的痛苦,但是我們遇到教法了,我們有善知識攝受,而且有信心,這件事應該永久地、永遠地讓我們想起來就高興吧!就歡喜吧!比如說從一開始全廣講到現在,你都在聽,都沒有間斷,無論家裡有什麼事、工作、學習......,都在聽。還有在學習五大論的過程中,有很多出家人無論遇到多少困難都在堅持,堅持十五年都沒有間斷地學習,這將累積多大的善根,累積多大的善行!所以一定不要去追悔,說:「好像我學這麼多我沒修行、我沒用,那沒用還不如享樂。」是這樣嗎?無量劫來難可值遇的佛法我們聽聞到了,怎麼可能沒用? [04′42″]
那麼我們的心續有沒有顯現它磅礡的,比如空性那樣,像一把鋒利的寶劍,碰到煩惱立刻斬斷煩惱,有沒有修鍊出那樣俐落地斬斷煩惱的力量?還沒有。但是有種下種子嗎?有在培植我們的信根嗎?儘管遇到多少困難,我們都不願意放棄、都捨不得放棄,因為宗大師教法實在是太珍貴了,師父這樣善巧的講說,將佛法送進我們的內心,我們就賴以存活。很多人都是這樣,不學《廣論》,不知道怎麼面對一天大大小小內心的波折和煩惱;離開善知識,我們也不知道如何在佛法上發心、集資糧,都不知道怎麼做。 [05′29″]
所以遇到了教法,有善知識講說,我又能夠具足善根,千萬不要追悔自己,認為聽聞沒用。大家都知道,如果一座如法的聽聞,會在我們的心續上造成一種饒益,這個力量能夠切斷正在進行的惡行,會變成一個很強的勢力趣向於正法、趣向於三主要道;就像陰天陰了很久突然太陽出現,那世界都是光亮和燦爛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地隨喜自己在正法上所做的努力,不要因為現在生了一個煩惱,我還切斷不了,就認為佛法沒有切斷煩惱的力量。No!不是這樣的!一旦我們一直練、一直練,一直磨那個抉擇的寶劍,劍鋒就會慢慢地鋒利,有一天它就會劍起劍落,煩惱就斷掉了,抖掉煩惱的速度就像抖落灰塵那麼輕鬆,不會像把一個巨石搬開那麼沉重,因為這個心已經慢慢地熟練了。 [06′35″]
不要因為現在不得力,就認為未來也不會得力,不要認為過去和現在我都沒有得力,就推斷說未來也不會得力,就看我們怎麼做。因為這個教法能夠對我們的痛苦有悲憫,能夠轉化內心、救拔我們的苦,這是它的作用,法的力量就是這樣。那麼法的力量為什麼沒有在我們的相續中顯現它強而有力的力量?就是修力不足,不是佛法不靈。這個概念的承許要有邊界,不是它不靈,而是一把寶劍你給一個小孩他舉不起來,它根本沒有什麼作用;可是你把寶劍給了一個勇士,他就能做太多了——要斷煩惱的勇士砍斷煩惱貪瞋癡,要一個有力的手拿起這個寶劍。那麼這個有力的手,就要天天練、天天練。在對境的時候不要讓心念空過,天天練我們的抉擇慧去抉擇、斷除煩惱,因為煩惱就痛苦的因啊! [07′35″]
然後不要有事沒事就習慣攪煩惱,一個煩惱攪得非常非常長,像藤蔓一樣沒完沒了的,要知道這對自己並沒有任何好處。還有遇到煩惱,無休止地去跟別人理論,讓別人認錯、讓別人道歉。當然別人道歉我們會覺得心裡會舒服一點,但是也並不能解決真正痛苦的根本,痛苦的根本還必須要修學佛法來把它去掉。別人幾句道歉、幾句服軟,不可能解決我們生命中最深重的痛苦,因為那個太深了,要用那麼深邃的理路去把那個根挖掉才會快樂。大家覺得呢? [08′21″]
【全廣 II】第 175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1′50″] 我在聽聞殊勝圓滿的教授時,要隨喜什麼呢?
2. [01′50″]~[02′34″] 在數不清的煩惱中,「信心」、「聽聞」有用嗎?
3. [02′34″]~[03′50″] 為什麼聞思修離苦得樂之道要「趕快」呢?
【全廣 II】第 175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此講可分成哪幾個重點?
2. 此講中老師提到很多次「不要……一定要……」,請問這些叮囑是要破除我們內心哪些錯誤見解,反之是希望我們建立哪些正確見解?請至少舉出一個來說明。
3. 最後老師叮囑我們「不要有事沒事就習慣攪煩惱」,我有發現此現行嗎?發現後如何調整?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76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54-L5 ~ P54-LL4
【全廣 II】176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54-L5 ~ P54-L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6 (2019/12/05 ~ 12/0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新版 02 46:40 ~ 47:41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4-L5 ~ P54-LL4
手抄段落 那現在的欲是什麼呢......來聽聞這個教法。
【全廣 II】176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那我們來聽下一段。今天想要聽一下師父在新版《廣論》裡講的「欲令暇身」的這一小段。
那麼,反觀一下我們自己的現行,譬如說我們在寺院裡面,每天好像都做一樣的事情——聽聞佛法、早晚課、背書、辯論......,似乎日子是重複的,但是什麼是不重複的呢?我們每一次對佛法的聽聞,在我們心續上產生的信仰的力量;每一次思惟,拿所聽聞的道理來對治煩惱、結合心續,內心中收穫的那一分感動;那一分覺得值遇了大寶的教法,在這樣一個大寶的僧團中修行是多麼地來之不易!在整個從過去到現在的輪迴裡,我到底有幾次能夠得到這樣的機會,穿上袈裟、值遇宗大師教法,又對宗大師教法具有信心,可以經年累月地聽聞、思惟、修行?這樣的時光對我們來說,從過去、到現在我重複幾次了?是隨處都可以見到這樣的時光嗎?可能早晨起來我們就會到大殿,就會看到佛陀,但是看到佛陀、看到佛像,經典就在自己的書櫃裡面,在書房裡馬上去就可以拿到經典,真的這一切那麼容易嗎?觸手可及、抬眼就能看到,同行都是跟我一樣穿著袈裟的出家人,真的是生來如此,就像從天上隨便掉下來、被大風隨便吹來那麼容易的嗎? [04′17″]
上一講師父講了那麼多次的難得,這麼多難得的條件而今得到了,那些難得是怎麼得到了?都是過去拼命地修行持戒、布施、忍辱等等,那些苦行換來這一輩子修學佛法的條件。當我們得到了這個條件之後,是否會覺得這似乎是千篇一律的?在寺院裡的時光,對我們的生命到底具有怎樣非凡的意義? [04′51″]
所以,正在聞思的路上拼命地戰勝自己,我們寺院所有的法師們、小沙彌在努力地背書;沒進僧團的時候可能沒有這樣的一個習慣,但進入僧團之後,就要大量地背誦。那麼背誦這些教典,對我們的生命到底具有怎樣的意義?在我感覺苦的時候、樂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甚至吃飯不太合胃口的時候,我是否都能夠堅持那一節背書課,把這些經典上佛陀的教言裝入我的心續裡?到底它會對我的心續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力量? [05′26″]
背書是修行嗎?聽聞佛法是修行嗎?辯論是修行嗎?乃至從寮房走到大殿,每一步路是去朝聖嗎?我們都想千辛萬苦地到聖地去朝聖,那麼佛陀就坐在大殿裡,經典就在經櫃裡面,甚至在我們的書桌上。離苦得樂之道在經典裡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有善知識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一行、一個字、每一部論怎麼解釋、諸家的解釋、那匯歸的解釋是什麼。這個傳承從未間斷,而且如此清晰,就在我們這個僧團,如果稍加思考,考慮、考慮這一切所有的聚合,是否不可思議呢? [06′21″]
是不是像有的時候感受的那樣,好像很容易的樣子?因為這一輩子就是沒費吹灰之力,可能是父母就送我來出家了,或者我小時候就想出家了,好像永遠是個出家人、本來就是出家人一樣,是這樣嗎?還是在六道輪迴裡,我們經歷了那麼多次的重新選擇、重新的選擇,然後好不容易具足了聽聞離苦得樂之道的這個必要條件?那麼當這個條件聚合的時候,師父說:「要趕快呀!」趕快呀,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呀!這個時光要再再地去思考、去抉擇。因為我們的心會有一種惰性,對到境的時候它不習慣去觀察,好像境那邊方面出生的就是我的感受。實際上我們的心,要主動地對現在的境進行抉擇、觀察,去思惟這一切是為什麼,是怎麼得來的?凡事都有因。 [07′24″]
所以師父接下來又舉了不具足善根的人什麼樣啊?說看我們——啊,這些人就坐在這個地方!他是不會來做這些事情的,因為他想要到處跑吧!坐不住啊!因為心無量劫來已經散慣了,沒法收攝,不可能收攝在教典上。無法專注於聽、說、讀誦經典、背誦經典、辯論這些事情;也無法對於聽聞、讀寫教典、辯論教典產生殊勝的勝解,認為這就是淬鍊我們內心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唯一方式,也是最佳方式。他不會見解成這樣子,總認為有一些其他的方式可以達到快樂、可以離開痛苦的。一直讓自己的心留戀、拖延在那些其他方法上,甚至滯留在那些上面,以為那就是離苦得樂之道,因為他的見解是沒有轉過來的。 [08′27″]
那麼我們比如說學辯論的第一課——顏色,討論那些辯論題,我們會覺得:討論白法螺是不是白色,對我心續的煩惱有沒有作用呢?那麼在磨刀的時候,對割麥子有作用嗎?麥田是都沒割的,很多很多麥子成熟了沒有割,但是他在磨刀,那你說磨刀的這件事重不重要?還是就拿一把鈍刀去割好了?這是在磨練我們內心的抉擇力量,讓我們看到我們因不成啊、因不周遍,我們就匆匆忙忙得出那個立宗,實際上是經不起正理的觀察,也經不起智者的一句回答的。所以如何讓我們心裡拿出來的定義,具足周遍的正因,完全沒有什麼過失,在內心要經過一番理路辛苦的訓練。這種訓練的過程就像教一個小孩寫一二三四五,請問你學會了「一」之後可以去除痛苦嗎?你寫了幾個漢字之後可以去除痛苦嗎?那為什麼所有的小孩都要從那兒開始學?學著、學著就可以學高深的道理了,一定要循序漸進。 [09′32″]
所以師父禮讚這些能夠如理地聞思修的人,認為是具有善根的人。那我們是否把師父這樣的看法放在心上,自己抉擇一下自己的生命?哪怕是看一行、哪怕是背誦幾個字,我們能否用師父那樣的一個觀點,來看待此時此刻我們這樣度過生命的這種態度、度過生命時光的這種運用方式呢?如果沒有的話,可否改變呢?如果思惟了也轉變不了的話,是否可以持續地思惟,直到它轉變呢?因為那是事實嘛!看不到、感覺不到,事實就不存在嗎?努力去看啊、努力去感覺呀,終究烏雲遮不住太陽,一切會水落石出的,因為那是真實嘛! [10′33″]
【全廣 II】第 176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00′00″]~[01′14″]
(1) 我們得到難得的有暇之身,這個暇身是做什麼用的?
(2) 為什麼很多在家人儘管有優越的條件,還是很羨慕出家人?
(3) 不具足善根的人是怎麼看待出家人的呢?
(4) 具足這樣的條件後,要做什麼呢?
2. [01′14″]~[04′17″]
(1) 為什麼要如法修行呢?要如法修行需要工具,這工具是什麼?
(2) 真正要解脫生死的人身條件,老師舉了什麼例子來解釋?
(3) 反觀我們自己的現行,老師舉了僧團法師的例子,似乎日子是重複的,但是什麼是不重複的呢?
3. 思考題:師父說有暇之身是非常珍貴的。請問我們現在應該如何運用這隨順的暇身,才不會白白浪費?
【全廣 II】第 176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這一段開示師父、老師的開示似乎都是對出家人講的?諸位聽的時候是怎麼理解的?
2. 你有沒有想過:倘若自己此生來世有一天成為了出家人,會不會回頭去羨慕那些條件優越的在家人?怎麼辦?
3. 這裏所說的「諸具善者」的標準到底在哪裏?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6 (2019/12/05 ~ 12/0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新版 02 46:40 ~ 47:41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4-L5 ~ P54-LL4
手抄段落 那現在的欲是什麼呢......來聽聞這個教法。
【全廣 II】176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那我們來聽下一段。今天想要聽一下師父在新版《廣論》裡講的「欲令暇身」的這一小段。
在新版的這個手抄裡邊,師父又一次提到了:「欲令暇身」。說:「我們得到這個難得的有暇之身,這暇身是專門指如法修行必須的條件。」注意!為什麼要如法修行呢?為了究竟地離苦得樂。那麼就觀察一下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師父就針對僧團在講,很多在家人有很多優越的條件,但是他羡慕我們,因為他沒有時間、沒有機會。譬如說學十五年、二十年的五大論,詳細地聽聞每一部論的解釋,把該背的都背了——五大論的根本頌,還有很多要背;還有需要辯論的,都拿時間來辯論,生命的主軸和所有的時間都是來聞思修的。師父說:「這是非常值得珍貴的!」然後讚美這些具足善根的人,不讓它白白地浪費掉這個暇滿。 [02′31″]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那現在的欲是什麼呢?「欲令暇身」,我們得到這個難得的有暇之身,這暇身是專門指如法修行必須的條件。所以我們現在坐在這裡,人家很多在家人,儘管他有很優越的條件,他羨慕我們,因為他無暇,他沒有時間、沒有機會來修行。這是非常值得珍貴的!那白白地浪費,不讓它白白地浪費,這些「具諸善者」,這些真正具足善根的人。不具足善根的人不一樣,不具足善根的人看我們:哪,你們這些人!坐在這地方,我不會跑出去玩一下的?我不會去做這件事情的!我們絕對不會願意坐在那裡聽、寫、讀、背,所以這個需要的很多條件。那麼專心、努力地「專勵」來聽聞這個教法。 [01′14″]
那麼,反觀一下我們自己的現行,譬如說我們在寺院裡面,每天好像都做一樣的事情——聽聞佛法、早晚課、背書、辯論......,似乎日子是重複的,但是什麼是不重複的呢?我們每一次對佛法的聽聞,在我們心續上產生的信仰的力量;每一次思惟,拿所聽聞的道理來對治煩惱、結合心續,內心中收穫的那一分感動;那一分覺得值遇了大寶的教法,在這樣一個大寶的僧團中修行是多麼地來之不易!在整個從過去到現在的輪迴裡,我到底有幾次能夠得到這樣的機會,穿上袈裟、值遇宗大師教法,又對宗大師教法具有信心,可以經年累月地聽聞、思惟、修行?這樣的時光對我們來說,從過去、到現在我重複幾次了?是隨處都可以見到這樣的時光嗎?可能早晨起來我們就會到大殿,就會看到佛陀,但是看到佛陀、看到佛像,經典就在自己的書櫃裡面,在書房裡馬上去就可以拿到經典,真的這一切那麼容易嗎?觸手可及、抬眼就能看到,同行都是跟我一樣穿著袈裟的出家人,真的是生來如此,就像從天上隨便掉下來、被大風隨便吹來那麼容易的嗎? [04′17″]
上一講師父講了那麼多次的難得,這麼多難得的條件而今得到了,那些難得是怎麼得到了?都是過去拼命地修行持戒、布施、忍辱等等,那些苦行換來這一輩子修學佛法的條件。當我們得到了這個條件之後,是否會覺得這似乎是千篇一律的?在寺院裡的時光,對我們的生命到底具有怎樣非凡的意義? [04′51″]
所以,正在聞思的路上拼命地戰勝自己,我們寺院所有的法師們、小沙彌在努力地背書;沒進僧團的時候可能沒有這樣的一個習慣,但進入僧團之後,就要大量地背誦。那麼背誦這些教典,對我們的生命到底具有怎樣的意義?在我感覺苦的時候、樂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甚至吃飯不太合胃口的時候,我是否都能夠堅持那一節背書課,把這些經典上佛陀的教言裝入我的心續裡?到底它會對我的心續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力量? [05′26″]
背書是修行嗎?聽聞佛法是修行嗎?辯論是修行嗎?乃至從寮房走到大殿,每一步路是去朝聖嗎?我們都想千辛萬苦地到聖地去朝聖,那麼佛陀就坐在大殿裡,經典就在經櫃裡面,甚至在我們的書桌上。離苦得樂之道在經典裡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有善知識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一行、一個字、每一部論怎麼解釋、諸家的解釋、那匯歸的解釋是什麼。這個傳承從未間斷,而且如此清晰,就在我們這個僧團,如果稍加思考,考慮、考慮這一切所有的聚合,是否不可思議呢? [06′21″]
是不是像有的時候感受的那樣,好像很容易的樣子?因為這一輩子就是沒費吹灰之力,可能是父母就送我來出家了,或者我小時候就想出家了,好像永遠是個出家人、本來就是出家人一樣,是這樣嗎?還是在六道輪迴裡,我們經歷了那麼多次的重新選擇、重新的選擇,然後好不容易具足了聽聞離苦得樂之道的這個必要條件?那麼當這個條件聚合的時候,師父說:「要趕快呀!」趕快呀,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呀!這個時光要再再地去思考、去抉擇。因為我們的心會有一種惰性,對到境的時候它不習慣去觀察,好像境那邊方面出生的就是我的感受。實際上我們的心,要主動地對現在的境進行抉擇、觀察,去思惟這一切是為什麼,是怎麼得來的?凡事都有因。 [07′24″]
所以師父接下來又舉了不具足善根的人什麼樣啊?說看我們——啊,這些人就坐在這個地方!他是不會來做這些事情的,因為他想要到處跑吧!坐不住啊!因為心無量劫來已經散慣了,沒法收攝,不可能收攝在教典上。無法專注於聽、說、讀誦經典、背誦經典、辯論這些事情;也無法對於聽聞、讀寫教典、辯論教典產生殊勝的勝解,認為這就是淬鍊我們內心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唯一方式,也是最佳方式。他不會見解成這樣子,總認為有一些其他的方式可以達到快樂、可以離開痛苦的。一直讓自己的心留戀、拖延在那些其他方法上,甚至滯留在那些上面,以為那就是離苦得樂之道,因為他的見解是沒有轉過來的。 [08′27″]
那麼我們比如說學辯論的第一課——顏色,討論那些辯論題,我們會覺得:討論白法螺是不是白色,對我心續的煩惱有沒有作用呢?那麼在磨刀的時候,對割麥子有作用嗎?麥田是都沒割的,很多很多麥子成熟了沒有割,但是他在磨刀,那你說磨刀的這件事重不重要?還是就拿一把鈍刀去割好了?這是在磨練我們內心的抉擇力量,讓我們看到我們因不成啊、因不周遍,我們就匆匆忙忙得出那個立宗,實際上是經不起正理的觀察,也經不起智者的一句回答的。所以如何讓我們心裡拿出來的定義,具足周遍的正因,完全沒有什麼過失,在內心要經過一番理路辛苦的訓練。這種訓練的過程就像教一個小孩寫一二三四五,請問你學會了「一」之後可以去除痛苦嗎?你寫了幾個漢字之後可以去除痛苦嗎?那為什麼所有的小孩都要從那兒開始學?學著、學著就可以學高深的道理了,一定要循序漸進。 [09′32″]
所以師父禮讚這些能夠如理地聞思修的人,認為是具有善根的人。那我們是否把師父這樣的看法放在心上,自己抉擇一下自己的生命?哪怕是看一行、哪怕是背誦幾個字,我們能否用師父那樣的一個觀點,來看待此時此刻我們這樣度過生命的這種態度、度過生命時光的這種運用方式呢?如果沒有的話,可否改變呢?如果思惟了也轉變不了的話,是否可以持續地思惟,直到它轉變呢?因為那是事實嘛!看不到、感覺不到,事實就不存在嗎?努力去看啊、努力去感覺呀,終究烏雲遮不住太陽,一切會水落石出的,因為那是真實嘛! [10′33″]
【全廣 II】第 176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00′00″]~[01′14″]
(1) 我們得到難得的有暇之身,這個暇身是做什麼用的?
(2) 為什麼很多在家人儘管有優越的條件,還是很羨慕出家人?
(3) 不具足善根的人是怎麼看待出家人的呢?
(4) 具足這樣的條件後,要做什麼呢?
2. [01′14″]~[04′17″]
(1) 為什麼要如法修行呢?要如法修行需要工具,這工具是什麼?
(2) 真正要解脫生死的人身條件,老師舉了什麼例子來解釋?
(3) 反觀我們自己的現行,老師舉了僧團法師的例子,似乎日子是重複的,但是什麼是不重複的呢?
3. 思考題:師父說有暇之身是非常珍貴的。請問我們現在應該如何運用這隨順的暇身,才不會白白浪費?
【全廣 II】第 176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這一段開示師父、老師的開示似乎都是對出家人講的?諸位聽的時候是怎麼理解的?
2. 你有沒有想過:倘若自己此生來世有一天成為了出家人,會不會回頭去羨慕那些條件優越的在家人?怎麼辦?
3. 這裏所說的「諸具善者」的標準到底在哪裏?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77講_3B舊版第1冊P84-L7 ~ P84-LL5
【全廣 II】177講_3B舊版第1冊P84-L7 ~ P84-LL5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7 (2019/12/09 ~ 12/1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7:41 ~ 08:24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手抄頁/行 第1冊 P84-L7 ~ P84-L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4-L7 ~ P84-LL5 )
【全廣 II】177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現在我們要聽下一段。在聽聞之前,大家還是要策勵一下自己的動機,這件事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沒有特別策勵發心就聽。養成習慣,當我們開始要聽聞佛法的時候,一定要一個大乘的發心——為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我必須去證得正等覺的佛果,因為只有那樣我才會有能力去饒益一切如母有情。 [00′36″]
當這樣造作的大乘發心發下去之後,成為一個強烈的牽引力,也是一個習氣,有一天我們就會對這個目標產生真實的渴仰,會覺得那是我一定要得到、一定要那樣做的一件事,變成自己的生命計畫本身,非常地親切、務實。就好像我們每天做的行程規劃一樣,幾點到幾點做什麼、幾點到幾點做什麼;我未來的生命一定要走大乘、一定要去證得佛果,用這樣的修心的方式,去得到正遍知這樣的一個果位,來幫助對我有恩的所有如母有情。 [01′24″]
好!那我們就接著聽舊版的師父講的《廣論》。
這一小段很短,師父強調了聽聞要有一個條件,就是那兩個字叫「專、勵」,說:「具善者專勵聽」,「要專心、要努力。」師父說平常我們的聽聞狀態浮浮泛泛,請問浮浮泛泛是一種什麼狀態呢?要自己想一下。應該是沒有全神貫注吧!沒有用自己全部的心去傾聽,也沒有投入情感、投入全部的力量。浮浮泛泛的,應該印象不深刻吧?師父說:「這個聽沒有用,種一個善根。」他的沒有用是就某個角度說的,種善根是有用的,種善根什麼時候有用呢?就是等到特別特別漫長的時間之後,譬如無量阿僧祇劫以後,不知道多久多久的時間,轉了一個大圈子,最後種這個善根的種子起現行的時候就成就了。這是浮浮泛泛聽的一個狀況——他從種下善根的種子,到有一天發芽、開花、結果,中間經歷的時間實在是太過漫長!那麼在下一段,師父會分析這漫長的時間我們都在哪裡、都在做什麼,能不能承受?所以這麼漫長的時間才有收穫,就是浮浮泛泛地聽聞感得的結果嗎?大家要思考一下。 [04′06″]
為什麼不能浮浮泛泛地聽呢?浮浮泛泛就那麼長、那麼長的時間才有收穫嗎?那麼不是浮浮泛泛的狀態是什麼樣呢?師父說:「真正地聽到了,馬上緊跟著一步上去的話,這個浮浮泛泛不行,要專心!」專心聽完了之後,還要努力!一定要這兩個條件。說真正聽到了之後,我們的心力就要跟上去,就是馬上要向內調伏。然後我們的內心會有一種渴望,渴望我的心成為我所聽聞的法,變成那個樣子。所以當自己用全神貫注的注意力在聽聞的時候,有的時候感覺不到時光的流逝,你感覺不到有什麼東西打擾自己,彷彿只有師父的法音,好像自己都不存在了!其實那樣的時光是很澄澈的,有深度的寧靜和投入,然後我們心裡的諸多牽掛也都放下了。 [05′18″]
在全神貫注的時候,其實是會有一種愉悅。這種愉悅感只要專心致志聽法就能得到,是非常容易得到的,如果我們真正地按照師父提出的這個要求去做的話——永不停息地訓練自己要專心聞法,在聽法的時候要斷除那種不在意的、散亂的,覺得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珍貴的那些需要被對治的心態;每一次聽聞的時候,要產生極其稀有的、難可值遇的,就像於正法聽聞作五想:光明想、無罪想,還有眼目想......,所以內心裡會產生一個非常非常大的珍惜的感覺;每一秒鐘都不想讓它空過,都不想讓法音空過,都不想讓自己的注意力流散在其它地方,想全部地注意傾聽師父在講什麼、《廣論》在講什麼? [06′24″]
記得《略論釋》總是有一個譬喻,說全神貫注地聽法的狀態是什麼呢?「猶如野獸乍聞聲」,就是走在曠野裡的一個小動物,突然聽到一個霹靂,牠整個都全神貫注在聽,什麼其他的注意都沒有,只有聽到那個聲音。所以「專勵」,專心勵力這樣的一個聽聞狀態,就是我們要達到的一個狀態。那麼現在對比那樣的狀態,可能很多時候我們是有參差的,甚至有很大的參差、很大的一個距離。怎麼辦呢?就是不要讓這種不專心的狀態一天比一天嚴重,要去對治! [07′11″]
【全廣 II】第 177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4′06″] 請問「浮浮泛泛」是什麼樣的狀態?浮浮泛泛地聽法有用嗎?
2. [04′06″]~[07′11″] 不是浮浮泛泛的狀態是什麼樣呢?這樣聽聞後,內心有什麼狀況?
【全廣 II】第 177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我們應該如何練習,讓自己漸漸遠離「浮浮泛泛」,漸漸趨近「專勵聽聞」?
2. 我們如何由本段師父和老師的開示,去體會到師父和老師對我們的用心?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7 (2019/12/09 ~ 12/1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7:41 ~ 08:24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手抄頁/行 第1冊 P84-L7 ~ P84-L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4-L7 ~ P84-LL5 )
【全廣 II】177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現在我們要聽下一段。在聽聞之前,大家還是要策勵一下自己的動機,這件事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沒有特別策勵發心就聽。養成習慣,當我們開始要聽聞佛法的時候,一定要一個大乘的發心——為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我必須去證得正等覺的佛果,因為只有那樣我才會有能力去饒益一切如母有情。 [00′36″]
當這樣造作的大乘發心發下去之後,成為一個強烈的牽引力,也是一個習氣,有一天我們就會對這個目標產生真實的渴仰,會覺得那是我一定要得到、一定要那樣做的一件事,變成自己的生命計畫本身,非常地親切、務實。就好像我們每天做的行程規劃一樣,幾點到幾點做什麼、幾點到幾點做什麼;我未來的生命一定要走大乘、一定要去證得佛果,用這樣的修心的方式,去得到正遍知這樣的一個果位,來幫助對我有恩的所有如母有情。 [01′24″]
好!那我們就接著聽舊版的師父講的《廣論》。
[02′17″]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聽聞這東西的話,還要一個條件,要怎麼辦?「專、勵」,要專心、要努力。平常的時候我們聽哪,浮浮泛泛的話,這個聽沒有用,種一個善根。就種善根來說,有用的,用在什麼時候呢?等到無量阿僧祇劫以後,轉了一個大圈子,最後還是要等到這個種子起現行的時候成就。所以真正地聽到了,馬上緊跟著一步上去的話,這個浮浮泛泛不行,要專心!專心聽完了以後,還要什麼?努力!一定要這兩個條件。
這一小段很短,師父強調了聽聞要有一個條件,就是那兩個字叫「專、勵」,說:「具善者專勵聽」,「要專心、要努力。」師父說平常我們的聽聞狀態浮浮泛泛,請問浮浮泛泛是一種什麼狀態呢?要自己想一下。應該是沒有全神貫注吧!沒有用自己全部的心去傾聽,也沒有投入情感、投入全部的力量。浮浮泛泛的,應該印象不深刻吧?師父說:「這個聽沒有用,種一個善根。」他的沒有用是就某個角度說的,種善根是有用的,種善根什麼時候有用呢?就是等到特別特別漫長的時間之後,譬如無量阿僧祇劫以後,不知道多久多久的時間,轉了一個大圈子,最後種這個善根的種子起現行的時候就成就了。這是浮浮泛泛聽的一個狀況——他從種下善根的種子,到有一天發芽、開花、結果,中間經歷的時間實在是太過漫長!那麼在下一段,師父會分析這漫長的時間我們都在哪裡、都在做什麼,能不能承受?所以這麼漫長的時間才有收穫,就是浮浮泛泛地聽聞感得的結果嗎?大家要思考一下。 [04′06″]
為什麼不能浮浮泛泛地聽呢?浮浮泛泛就那麼長、那麼長的時間才有收穫嗎?那麼不是浮浮泛泛的狀態是什麼樣呢?師父說:「真正地聽到了,馬上緊跟著一步上去的話,這個浮浮泛泛不行,要專心!」專心聽完了之後,還要努力!一定要這兩個條件。說真正聽到了之後,我們的心力就要跟上去,就是馬上要向內調伏。然後我們的內心會有一種渴望,渴望我的心成為我所聽聞的法,變成那個樣子。所以當自己用全神貫注的注意力在聽聞的時候,有的時候感覺不到時光的流逝,你感覺不到有什麼東西打擾自己,彷彿只有師父的法音,好像自己都不存在了!其實那樣的時光是很澄澈的,有深度的寧靜和投入,然後我們心裡的諸多牽掛也都放下了。 [05′18″]
在全神貫注的時候,其實是會有一種愉悅。這種愉悅感只要專心致志聽法就能得到,是非常容易得到的,如果我們真正地按照師父提出的這個要求去做的話——永不停息地訓練自己要專心聞法,在聽法的時候要斷除那種不在意的、散亂的,覺得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珍貴的那些需要被對治的心態;每一次聽聞的時候,要產生極其稀有的、難可值遇的,就像於正法聽聞作五想:光明想、無罪想,還有眼目想......,所以內心裡會產生一個非常非常大的珍惜的感覺;每一秒鐘都不想讓它空過,都不想讓法音空過,都不想讓自己的注意力流散在其它地方,想全部地注意傾聽師父在講什麼、《廣論》在講什麼? [06′24″]
記得《略論釋》總是有一個譬喻,說全神貫注地聽法的狀態是什麼呢?「猶如野獸乍聞聲」,就是走在曠野裡的一個小動物,突然聽到一個霹靂,牠整個都全神貫注在聽,什麼其他的注意都沒有,只有聽到那個聲音。所以「專勵」,專心勵力這樣的一個聽聞狀態,就是我們要達到的一個狀態。那麼現在對比那樣的狀態,可能很多時候我們是有參差的,甚至有很大的參差、很大的一個距離。怎麼辦呢?就是不要讓這種不專心的狀態一天比一天嚴重,要去對治! [07′11″]
【全廣 II】第 177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4′06″] 請問「浮浮泛泛」是什麼樣的狀態?浮浮泛泛地聽法有用嗎?
2. [04′06″]~[07′11″] 不是浮浮泛泛的狀態是什麼樣呢?這樣聽聞後,內心有什麼狀況?
【全廣 II】第 177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我們應該如何練習,讓自己漸漸遠離「浮浮泛泛」,漸漸趨近「專勵聽聞」?
2. 我們如何由本段師父和老師的開示,去體會到師父和老師對我們的用心?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78講_3B舊版第1冊P84-L7 ~ P84-LL5
【全廣 II】178講_3B舊版第1冊P84-L7 ~ P84-LL5
來源:全球廣論II
【全廣 II】178講-廣海明月{光明版}|真如老師|全球廣論2
講次 0178 (2019/12/12 ~ 12/1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7:41 ~ 08:24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4-L7 ~ P84-L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4-L7 ~ P84-LL5 )
手抄段落 聽聞這東西的話......一定要這兩個條件。
【全廣 II】178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為什麼聽法的時候會不專心呢?大家想一想。說:我有事情啊、我身體不舒服啊......,有諸多的理由,但是總歸起來大概就是前行沒做好。那麼前行就要思惟聞法勝利呀!思惟的時候,對一個聽聞者想要得到聽聞勝利的那個要求,比如斷器三過、具六種想,這些雖然我們都聽聞過《廣論》了,但是是否特別特別重視聽聞前行?因為如果在正聽的時候我們無法全神貫注,就會無量阿僧祇劫之後轉了一個大圈才收穫聽聞的結果,那豈不是太冤枉嗎?如果我們用幾分鐘的時間做一做聽聞前行,而使所有的聽聞具有非凡的意義、對我們的生命產生那麼強而有力的饒益的話,我認為這筆時間的投資還是非常划算的! [01′00″]
所以在每一次、每一次聽佛法之前,做一個心理準備是很必要的!因為做很多事情之前都需要準備,沒有準備倉促上陣,除非是你已經非常熟練。但是越是熟練的人,有的時候他越會注意準備。因為那個熟練是怎麼來的?就是非常注意聽法前行的準備來的,所以他熟練之後會有這個習慣,就是特別重視聽法之前策勵自己的發心,把自己的狀態——主要是狀態——調整到一個非常虔誠、專注、對這個法很珍惜的這樣一個狀態。 [01′39″]
一旦我們浮浮泛泛地聽——跟聽其他事情沒什麼差別,那麼佛法珍貴的意義,我們離苦得樂的唯一的依靠,如眼目、如明燈一樣,這樣的作用,在當下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忽略、就會輕視。輕視到眼前的這個聞法的機會,我們不會那樣稀有地珍惜自己善根,珍惜值遇到教法的這個因緣、這種時機啊!不會珍惜!可是稍作策勵的話,我們就會想到暇滿很珍貴,因為難得易失,無常這麼迅速,剎那不停地向老死奔去。在這個過程中,我居然能夠值遇到如此絢麗的教法,如此清淨的離苦得樂之道,那麼我解決生、老、病、死痛苦的辦法,下手處就是聽聞,而聽聞要求的條件就是全神貫注。 [02′40″]
我會全神貫注嗎?從小學、幼兒園的時候,上學就訓練這個——全神貫注。那麼我們平常滑手機的時候全神貫注嗎?通常滑手機走路都撞東西,別人叫你也聽不到,那就是全神貫注。為什麼?我們全被這個目標吸引,被那個全部吸引了!那麼我們的心為什麼不能被清淨的離苦得樂之道吸引呢?因為那就是我全部的身心想要的一切呀!想解脫老死,想能夠自利,也想能夠利人,能夠幫助所有我關注的生命不要受苦。這就是我從心髓裡要做的一件事情,那為什麼不能全神貫注呢?難道我忘記了嗎?還是永遠都有其他的事情比聞法更重要?我把我最重要的全神貫注都投注給其他的,而在最該全神貫注的時候卻任精神流散,而且還沒有對治! [03′43″]
當不如法的聽聞狀態出現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覺察——發現走神了,或者發現自己在昏沉,或者發現自己提不起心力來。注意,前行沒做好!千萬不要忽略前行,就像助跑一樣,像那種跳高、跳遠的運動員都要助跑,沒有助跑的話肯定是跳不高、也跳不遠。所以這個聽聞前行的訓練,我會認為是整節的聽聞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一個作用非常關鍵的一步!我覺得它又像火箭的發射器一樣,非常非常重要! [04′22″]
希望大家能夠不要忽略聽聞前行,把《廣論》的書打開看一看「斷器三過、具六想」,還有「以五想聽聞正法」。這些要非常非常地熟練,比如說佛法為什麼是眼目?我們看到那兒可以想一想:是看什麼的眼目?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路,那該有多痛苦!可是佛法像眼睛一樣,讓我們能夠抉擇哪裡是苦、哪裡是樂。這樣想一想,它就跟我的內心發生非常直接的關連。 [05′03″]
每天生活追著事項跑,我們的心不停地被遇到的事情綁住,一次一次地綁住,綁住的時候就會發生執著、發生痛苦、發生顛倒的認知。當顛倒的認知出現的時候,我們用什麼力量讓我的顛倒再恢復正常,變成是希求三主要道呢?所以每天的聽聞就變得非常必要!因為它會醒覺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知道在這所有所有的奔忙中,有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聽聞何種是離苦得樂之道,而且讓我的心沿著那樣的離苦得樂之道去修正我所有的思想和行為。這件事就攸關乎我自己的苦樂,乃至他有情的苦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覺得呢? [05′56″]
【全廣 II】第 178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00′00″]~[01′00″] 老師問:「為什麼聽法的時候會不專心?」不專心的時候在做什麼呢?可能有諸多理由,但總歸是什麼原因?廣論一開始談到聽聞前行該怎麼做?
2. [00′00″]~[01′00″] 聽聞佛法沒做前行好像不會怎麼樣,為什麼師父、老師這麼強調聽聞前行呢?
3. [01′00″]~[01′39″] 老師說:「每一次聽佛法之前,做一個心理準備是很必要的!」老師講的聽聞前行應該要做到內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
4. [01′39″]~[02′40″] 浮浮泛泛地聽,會產生什麼過患?
5. [02′40″]~[03′43″] 我會全神貫注嗎?什麼時候會全神貫注?
6. [05′03″]~[05′56″] 我們每天的生活追著事項跑,老師形容我們心的狀態是什麼樣?當顛倒的認知出現時,要用什麼力量讓顛倒的心恢復正常,轉變為「希求三主要道」呢?所以,為了要讓追著事項跑的生活不會顛倒,必須如何做?
【全廣 II】第 178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聽法時是什麼東西讓你不專心的?跟聽聞前行有關嗎?
2. 我想跳過那個高欄卻不助跑,問題出在
(1) 不知道要助跑?
(2) 知道了但是不相信?
(3) 相信了但老是忘?
(4) 根本不想跳過欄?
來源:全球廣論II
【全廣 II】178講-廣海明月{光明版}|真如老師|全球廣論2
講次 0178 (2019/12/12 ~ 12/1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7:41 ~ 08:24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4-L7 ~ P84-L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4-L7 ~ P84-LL5 )
手抄段落 聽聞這東西的話......一定要這兩個條件。
【全廣 II】178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為什麼聽法的時候會不專心呢?大家想一想。說:我有事情啊、我身體不舒服啊......,有諸多的理由,但是總歸起來大概就是前行沒做好。那麼前行就要思惟聞法勝利呀!思惟的時候,對一個聽聞者想要得到聽聞勝利的那個要求,比如斷器三過、具六種想,這些雖然我們都聽聞過《廣論》了,但是是否特別特別重視聽聞前行?因為如果在正聽的時候我們無法全神貫注,就會無量阿僧祇劫之後轉了一個大圈才收穫聽聞的結果,那豈不是太冤枉嗎?如果我們用幾分鐘的時間做一做聽聞前行,而使所有的聽聞具有非凡的意義、對我們的生命產生那麼強而有力的饒益的話,我認為這筆時間的投資還是非常划算的! [01′00″]
所以在每一次、每一次聽佛法之前,做一個心理準備是很必要的!因為做很多事情之前都需要準備,沒有準備倉促上陣,除非是你已經非常熟練。但是越是熟練的人,有的時候他越會注意準備。因為那個熟練是怎麼來的?就是非常注意聽法前行的準備來的,所以他熟練之後會有這個習慣,就是特別重視聽法之前策勵自己的發心,把自己的狀態——主要是狀態——調整到一個非常虔誠、專注、對這個法很珍惜的這樣一個狀態。 [01′39″]
一旦我們浮浮泛泛地聽——跟聽其他事情沒什麼差別,那麼佛法珍貴的意義,我們離苦得樂的唯一的依靠,如眼目、如明燈一樣,這樣的作用,在當下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忽略、就會輕視。輕視到眼前的這個聞法的機會,我們不會那樣稀有地珍惜自己善根,珍惜值遇到教法的這個因緣、這種時機啊!不會珍惜!可是稍作策勵的話,我們就會想到暇滿很珍貴,因為難得易失,無常這麼迅速,剎那不停地向老死奔去。在這個過程中,我居然能夠值遇到如此絢麗的教法,如此清淨的離苦得樂之道,那麼我解決生、老、病、死痛苦的辦法,下手處就是聽聞,而聽聞要求的條件就是全神貫注。 [02′40″]
我會全神貫注嗎?從小學、幼兒園的時候,上學就訓練這個——全神貫注。那麼我們平常滑手機的時候全神貫注嗎?通常滑手機走路都撞東西,別人叫你也聽不到,那就是全神貫注。為什麼?我們全被這個目標吸引,被那個全部吸引了!那麼我們的心為什麼不能被清淨的離苦得樂之道吸引呢?因為那就是我全部的身心想要的一切呀!想解脫老死,想能夠自利,也想能夠利人,能夠幫助所有我關注的生命不要受苦。這就是我從心髓裡要做的一件事情,那為什麼不能全神貫注呢?難道我忘記了嗎?還是永遠都有其他的事情比聞法更重要?我把我最重要的全神貫注都投注給其他的,而在最該全神貫注的時候卻任精神流散,而且還沒有對治! [03′43″]
當不如法的聽聞狀態出現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覺察——發現走神了,或者發現自己在昏沉,或者發現自己提不起心力來。注意,前行沒做好!千萬不要忽略前行,就像助跑一樣,像那種跳高、跳遠的運動員都要助跑,沒有助跑的話肯定是跳不高、也跳不遠。所以這個聽聞前行的訓練,我會認為是整節的聽聞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一個作用非常關鍵的一步!我覺得它又像火箭的發射器一樣,非常非常重要! [04′22″]
希望大家能夠不要忽略聽聞前行,把《廣論》的書打開看一看「斷器三過、具六想」,還有「以五想聽聞正法」。這些要非常非常地熟練,比如說佛法為什麼是眼目?我們看到那兒可以想一想:是看什麼的眼目?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路,那該有多痛苦!可是佛法像眼睛一樣,讓我們能夠抉擇哪裡是苦、哪裡是樂。這樣想一想,它就跟我的內心發生非常直接的關連。 [05′03″]
每天生活追著事項跑,我們的心不停地被遇到的事情綁住,一次一次地綁住,綁住的時候就會發生執著、發生痛苦、發生顛倒的認知。當顛倒的認知出現的時候,我們用什麼力量讓我的顛倒再恢復正常,變成是希求三主要道呢?所以每天的聽聞就變得非常必要!因為它會醒覺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知道在這所有所有的奔忙中,有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聽聞何種是離苦得樂之道,而且讓我的心沿著那樣的離苦得樂之道去修正我所有的思想和行為。這件事就攸關乎我自己的苦樂,乃至他有情的苦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覺得呢? [05′56″]
【全廣 II】第 178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00′00″]~[01′00″] 老師問:「為什麼聽法的時候會不專心?」不專心的時候在做什麼呢?可能有諸多理由,但總歸是什麼原因?廣論一開始談到聽聞前行該怎麼做?
2. [00′00″]~[01′00″] 聽聞佛法沒做前行好像不會怎麼樣,為什麼師父、老師這麼強調聽聞前行呢?
3. [01′00″]~[01′39″] 老師說:「每一次聽佛法之前,做一個心理準備是很必要的!」老師講的聽聞前行應該要做到內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
4. [01′39″]~[02′40″] 浮浮泛泛地聽,會產生什麼過患?
5. [02′40″]~[03′43″] 我會全神貫注嗎?什麼時候會全神貫注?
6. [05′03″]~[05′56″] 我們每天的生活追著事項跑,老師形容我們心的狀態是什麼樣?當顛倒的認知出現時,要用什麼力量讓顛倒的心恢復正常,轉變為「希求三主要道」呢?所以,為了要讓追著事項跑的生活不會顛倒,必須如何做?
【全廣 II】第 178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聽法時是什麼東西讓你不專心的?跟聽聞前行有關嗎?
2. 我想跳過那個高欄卻不助跑,問題出在
(1) 不知道要助跑?
(2) 知道了但是不相信?
(3) 相信了但老是忘?
(4) 根本不想跳過欄?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79講_3B舊版第1冊P84-LL4 ~ P85-L6
【全廣 II】179講_3B舊版第1冊P84-LL4 ~ P85-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9 (2019/12/16 ~ 12/1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8:24 ~ 09:50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4-LL4 ~ P85-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4-LL4 ~ P85-L7 )
手抄段落 那麼這個地方也說一下......告訴我們。
【全廣 II】179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在聽下一段之前,大家想一想,上一段講了:要是浮浮泛泛地聽聞的話,那麽就種一個善根。這善根什麽時候熟啊?就要等到無量阿僧祇劫以後,轉了一個大圈,到最後這個種子起現行的時候成就。下一段師父就再講了一下這個事情,說:「浮浮泛泛地聽,到最後還是會成熟啊,只不過是慢了一些吧?」聽聽師父對這種想法的看法。 [00′40″]
「而在你沒有經歷這個修行成就之間轉個大圈子,在哪裡?都在三惡道當中。」師父講完這個之後,又說了一遍:「記住哦!」又說了一遍。注意!前一個記住,說:「記住這個話」,什麽話?種子慢慢地成熟的時候,不需要經歷那個過程嗎?不是的,當開始成熟還要經歷那個修行的過程,所以還是要修行,不可能不修行。比如「聽聞軌理」,你不修行的話有沒有可能跨過去呢?是跨越不了的。如果能跨越就不叫次第了,對不對?所以要慢慢地成熟還是要經歷如此這般的修行,然後成就,絕對不會從天上自己掉下來——師父說要記住這個! [03′55″]
轉了一個大圈子,那麼長的時間在哪裡?都在三惡道中。又說一句:「記住哦!」既然到最後還是要修行再成就,為什麼要讓它受盡千辛萬苦才成就?「讓它受盡千辛萬苦」,這個換成自我,為什麼我要讓我自己受盡千辛萬苦、墮惡道等等,經歷那麼多難以忍受的痛苦?我們現在只是說說惡道,惡道的有情過一天、過一秒鐘可能都很痛苦哦!我們現在是推斷挺痛苦的,但是實際去想一下,真的是很難堪忍的哦!因為心續是不會斷滅的,很難堪忍也不會終極斷滅,所以那一切苦都是要硬忍受過來的。那麼為什麼要給自己的未來鑄造一個那麼大的苦,然後再去承受,又無處可逃,沒辦法逃了,一入惡道就沒法修行?那為什麼要變成那樣子呢?這是一個天大的委屈、冤枉的事情呀!所以師父連著說:「要記住啊!要記住啊!」 [05′17″]
說:為什麼受盡千辛萬苦才去成就?因為不瞭解。所以我們瞭解了這個之後,自然必定會專心、努力。那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對每一次的浮浮泛泛、不專心聽聞的狀態,我們有沒有認真地考慮如此這般聽聞的後果?當然還是會種善根,比不聽聞好,但是既然聽聞了,為什麼不要最好的、不給自己最輝煌的未來?為什麼要有一個那麼暗淡的、可怕的、令人怖畏的未來? [06′02″]
聽聞一定是鑄造幸福的,對吧?因為聞思修就可以改變整個輪迴、整個生命現狀的苦狀,我們不需要去打別人、不需要去罵別人、不需要去搶什麼,就是聽聞、受持佛陀的語教,痛苦就可以消滅了。那麼這麼重要的一件事,為什麼用浮浮泛泛的態度去完成呢?時間花下了、精力花下了,目的也是為了聽聞佛法,那為什麼要有浮浮泛泛的狀態呢?這不是很奇怪嗎?這件事對我們那麼重要,為什麼不認真呢?是忘記了嗎? [06′44″]
所以師父在這裡邊連講了幾個:「記住啊!始終記住啊!記住啊!」連講這個,就是一再地告訴我們,那樣浮浮泛泛地聽聞,它所感得的結果是我們不願意面對、無法面對的,到最後還得要做聽聞前行,把聽聞軌理好好地做好,是不可能跨越這個次第的! [07′11″]
【全廣 II】第 179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2′08″] 「最後還是成熟,那我就慢慢地就好了」請問我有這種想法嗎?
2. [02′08″]~[05′17″] 請問前一個「記住」跟後一個「記住」是指什麼呢?我能夠記住嗎?
3. [05′17″]~[07′11″] 我有認真思考過每次浮浮泛泛聽聞的結果嗎?
【全廣 II】第 179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00′00″]~[02′08″] 師父、老師對於「浮浮泛泛地聽聞」這件事情提供我們兩種看法,是哪兩種?我們是哪一種見解?為什麼我這樣覺得我是這種見解?
2. [05′17″]~[07′11″] 為什麼這種難以勘忍的生命狀態是浮浮泛泛聽聞造成的?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9 (2019/12/16 ~ 12/1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8:24 ~ 09:50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4-LL4 ~ P85-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4-LL4 ~ P85-L7 )
手抄段落 那麼這個地方也說一下......告訴我們。
【全廣 II】179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在聽下一段之前,大家想一想,上一段講了:要是浮浮泛泛地聽聞的話,那麽就種一個善根。這善根什麽時候熟啊?就要等到無量阿僧祇劫以後,轉了一個大圈,到最後這個種子起現行的時候成就。下一段師父就再講了一下這個事情,說:「浮浮泛泛地聽,到最後還是會成熟啊,只不過是慢了一些吧?」聽聽師父對這種想法的看法。 [00′40″]
好!師父在這一段裡回答了我們那種想法:最後還是成熟,慢慢地會怎樣呢?師父先說了兩個字:「記住!始終記住這個話,」師父要我們記住什麽呢?而且要始終記住這個話,記住什麽呢?說:「慢慢地不是說你等它慢慢地種了個種子,到那時候它自己天上掉下來,一口氣讓你成佛了。沒有這件事情!到那個時候還是啊仍舊經過如此這般修行,然後成就。」所以慢慢地那個種子發芽的時候,還是要經歷所有的努力過程。 [03′02″]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那麼這個地方也說一下。說:那麼最後還是成熟嘛,那我就慢慢地好了。記住!始終記住這個話,慢慢地不是說你等它慢慢地種了個種子,到那時候它自己天上掉下來,一口氣讓你成佛了。沒有這件事情!到那時候還是啊仍舊經過如此這般修行,然後成就。而在你沒有經過這個修行成就之間轉個大圈子,在哪裡?都在三惡道當中。記住哦!既然到最後你還是要這樣地修行了再成就,請問你為什麼要讓它受盡了千辛萬苦才成就?所以呀我們瞭解了這個,自然而然必定會專心、努力。反過來說,你之所以能夠這樣做的話,這個是善根哪!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要聽到這個真不容易呀!你們現在有幸聽見了,這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你現在因為宿生積了這麼多善根,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千萬要努力啊!現在怎麼樣努力法?專心、努力!這是他最後又特別地諄諄叮囑,告訴我們。 [02′08″]
「而在你沒有經歷這個修行成就之間轉個大圈子,在哪裡?都在三惡道當中。」師父講完這個之後,又說了一遍:「記住哦!」又說了一遍。注意!前一個記住,說:「記住這個話」,什麽話?種子慢慢地成熟的時候,不需要經歷那個過程嗎?不是的,當開始成熟還要經歷那個修行的過程,所以還是要修行,不可能不修行。比如「聽聞軌理」,你不修行的話有沒有可能跨過去呢?是跨越不了的。如果能跨越就不叫次第了,對不對?所以要慢慢地成熟還是要經歷如此這般的修行,然後成就,絕對不會從天上自己掉下來——師父說要記住這個! [03′55″]
轉了一個大圈子,那麼長的時間在哪裡?都在三惡道中。又說一句:「記住哦!」既然到最後還是要修行再成就,為什麼要讓它受盡千辛萬苦才成就?「讓它受盡千辛萬苦」,這個換成自我,為什麼我要讓我自己受盡千辛萬苦、墮惡道等等,經歷那麼多難以忍受的痛苦?我們現在只是說說惡道,惡道的有情過一天、過一秒鐘可能都很痛苦哦!我們現在是推斷挺痛苦的,但是實際去想一下,真的是很難堪忍的哦!因為心續是不會斷滅的,很難堪忍也不會終極斷滅,所以那一切苦都是要硬忍受過來的。那麼為什麼要給自己的未來鑄造一個那麼大的苦,然後再去承受,又無處可逃,沒辦法逃了,一入惡道就沒法修行?那為什麼要變成那樣子呢?這是一個天大的委屈、冤枉的事情呀!所以師父連著說:「要記住啊!要記住啊!」 [05′17″]
說:為什麼受盡千辛萬苦才去成就?因為不瞭解。所以我們瞭解了這個之後,自然必定會專心、努力。那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對每一次的浮浮泛泛、不專心聽聞的狀態,我們有沒有認真地考慮如此這般聽聞的後果?當然還是會種善根,比不聽聞好,但是既然聽聞了,為什麼不要最好的、不給自己最輝煌的未來?為什麼要有一個那麼暗淡的、可怕的、令人怖畏的未來? [06′02″]
聽聞一定是鑄造幸福的,對吧?因為聞思修就可以改變整個輪迴、整個生命現狀的苦狀,我們不需要去打別人、不需要去罵別人、不需要去搶什麼,就是聽聞、受持佛陀的語教,痛苦就可以消滅了。那麼這麼重要的一件事,為什麼用浮浮泛泛的態度去完成呢?時間花下了、精力花下了,目的也是為了聽聞佛法,那為什麼要有浮浮泛泛的狀態呢?這不是很奇怪嗎?這件事對我們那麼重要,為什麼不認真呢?是忘記了嗎? [06′44″]
所以師父在這裡邊連講了幾個:「記住啊!始終記住啊!記住啊!」連講這個,就是一再地告訴我們,那樣浮浮泛泛地聽聞,它所感得的結果是我們不願意面對、無法面對的,到最後還得要做聽聞前行,把聽聞軌理好好地做好,是不可能跨越這個次第的! [07′11″]
【全廣 II】第 179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2′08″] 「最後還是成熟,那我就慢慢地就好了」請問我有這種想法嗎?
2. [02′08″]~[05′17″] 請問前一個「記住」跟後一個「記住」是指什麼呢?我能夠記住嗎?
3. [05′17″]~[07′11″] 我有認真思考過每次浮浮泛泛聽聞的結果嗎?
【全廣 II】第 179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00′00″]~[02′08″] 師父、老師對於「浮浮泛泛地聽聞」這件事情提供我們兩種看法,是哪兩種?我們是哪一種見解?為什麼我這樣覺得我是這種見解?
2. [05′17″]~[07′11″] 為什麼這種難以勘忍的生命狀態是浮浮泛泛聽聞造成的?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80講_3B舊版第1冊P84-LL4 ~ P85-L6
【全廣 II】180講_3B舊版第1冊P84-LL4 ~ P85-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0 (2019/12/19 ~ 12/2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8:24 ~ 09:50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4-LL4 ~ P85-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4-LL4 ~ P85-L7 )
手抄段落 那麼這個地方也說一下......告訴我們。
【全廣 II】180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如果發現等到慢慢地成熟,我們根本也占不到便宜,而且會吃更大的苦頭。比如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慢慢走的,不要著急;一條路就是要精進,不可以懈怠、不可以遲緩。那說:啊!一邊走著、一邊坐著、一邊喝茶,然後看風景,有的人就願意走這樣的路。但是如果跟你說這個慢慢走的路裡邊有很多猛獸、強盜,還有可能會掉進深淵,那是一條慢路嗎?No!那是一條危險的路,非常非常危險的路!所以慢慢成熟和危險好像劃等號了,有注意到嗎?慢慢成熟,我們的生命就要經歷更深刻的痛苦,更難以面對的那些情景和感受,難以堪忍的痛苦就等在未來。浮浮泛泛地聽聞,就遮除不了惡道的痛苦,因為在一開始我們就沒有認真了,我們怎麼能夠在滅苦的因上全力以赴呢? [01′08″]
有沒有注意到師父把我們聽聞佛法的一個狀態,跟離苦得樂直接連結起來?為什麼要去聽聞佛法?就是為了離苦得樂呀!如果對離苦得樂這件事本身一點都不在意,怎麼能離苦?怎麼能得樂呢?這個推理是非常通透的呀!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平常就覺得我浮浮泛泛地聽聞也不會被罰款呀,也不會被老師叫起來罰站,因為不是小學生啦!小學上學的時候不好好學習,家長開會回來可能還要被罰站、被父母數落,可能應得的一些利益都得不到了,好像有懲罰。那現在浮浮泛泛地聽聞,沒人管、沒人懲罰自己,好像也沒有一個什麼管束自己的。但是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自律呀!為什麼我們要自律,因為要主動地去離開痛苦、得到快樂。如果自己是一個浮浮泛泛的狀態,不要任由它發展下去,記住——我也說了記住——要起對治啊!要起對治,把這種浮浮泛泛的狀態對治下去!因為照理這樣推下去,浮浮泛泛地聽聞、不認真地聽聞,我們豈能認真地消滅痛苦?豈能認真地得到快樂呢? [02′34″]
我們好像對自己未來的幸福一點都不關心啊!對自己未來要受的那些危險,沒有一種猛烈地想把它遮除、把它滅掉、不要發生那樣的決斷。好像就任由自己的心這樣向前,像河一樣流去,不管它流在哪裡,反正此處、此時我沒感覺到極端的痛苦就行!這是一種沒有對因果進行觀察,沒有觀察自己生命的現行——其實盡頭還是有個老死的,老死之後到底會在三惡趣還是再得到暇滿人身修行?這個問題完全是我們這一生要決斷的、要做主的! [03′16″]
所以師父在聽聞狀態這件事,由「專、勵」兩個字,講到了我們必須對我們的後世要負有完全的責任感,要去考慮我要什麼樣的未來我就要有什麼樣的聽聞狀態。有沒有發現這個劃等號是畫得這麼直線的?意思就是:不要認為這樣浮浮泛泛的聽聞狀態不會感得一個結果,是會有那樣一個結果的!那樣的結果是什麼呢?不是要恐嚇我們,而是所有的智者如是說。所以我們要說服我們的心,沿著佛菩薩所說的那樣的安穩道去修鍊自己。不要漫不經心,不要不以為然、以為沒有惡趣、此生的生命沒有盡頭!這些都是常執吧,是需要被點醒的,需要覺察、對治! [04′20″]
在講了上一段之後,師父又接著說,如果能夠努力、能夠專心的話,這就是我們的善根啊!所以師父說:「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要聽到這個真不容易呀!」又說一個不容易,前面也有很多不容易呀!然後說:「現在有幸聽見了」——現在我們能聽到師父的法音在宣說《廣論》,是多麼大的一個幸運啊——「這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 [04′53″]
「現在因為宿生積了這麼多善根,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注意哦!師父用了「眼看著」,眼看著是什麼速度啊?比如說:「欸!看著、看著、看著,這個人走到眼前了!」「看著、看著、看著,這人爬上山頂了!」它的速度是很快的。因為我們這輩子遇到了教法,而且我們對教法有這樣的一個信心,眼看著可以上去了!接著說:「千萬要努力呀!」每次看到這幾個字內心都很感動,好像又看到師父在眼前殷切的那種眼神,還有那種語氣——怕我們受苦啊!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為什麼眼看著上去了?因為有幸聽見了,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啊!真正具足善根的人!說:「現在因為宿生積了這麼多善根,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千萬要努力呀!」怎麼努力?「專心、努力!」師父這樣說的,宗大師也是這樣說的,佛陀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都是這樣說的。千古的叮嚀啊!從未改變、從未改變的叮嚀! [06′25″]
我們的耳畔到底是多少次又響徹這樣的叮嚀?又可以聽到善知識、佛菩薩這樣叮嚀我們了?猶如慈母的叮嚀一般,能否把這種叮嚀放在心上?能否珍惜這種叮嚀?覺得真的是怕我們受苦,全心全意地想著我們、把我們放在心上的人——善知識,具有菩提心的善知識,一刹那的苦都不願意我們受,想要把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拿去他受,那樣的佛菩薩,對我們這樣的叮嚀!所以「諸具善者專勵聽」,師父傳遞了佛菩薩的痛切之心、難忍我們受苦的心。諄諄地叮嚀,你我千萬要放在心上啊! [07′26″]
【全廣 II】第 180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師父說:「不專注聽聞,來生成佛會是又慢又危險的路」。但我們認為求往生極樂就可以慢慢走又安全。所以我們幹嘛這麼擔心聽聞浮浮泛泛呢?
請問以上這種心態有沒有問題?問題在哪裡?
2. 我們浮浮泛泛地聽,會沒辦法滅除三惡趣的苦和苦因。但我已經學廣論這麼多年,當義工、護持法人事業,乃至於全職了。來生我會下三惡趣嗎?我還有會下三惡趣的因嗎?
3. 既然拜 35 佛可以懺除墮落三惡趣的罪業。我還需要靠專注聽聞佛法來遮除墮落的因嗎?
【全廣 II】第 180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你是用什麼標準來評估這一次聽聞的效果的?
2. 離開痛苦、得到快樂一定要主動嗎?不是讓善知識拉著我一步步前進就好嗎?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0 (2019/12/19 ~ 12/2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8:24 ~ 09:50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4-LL4 ~ P85-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4-LL4 ~ P85-L7 )
手抄段落 那麼這個地方也說一下......告訴我們。
【全廣 II】180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如果發現等到慢慢地成熟,我們根本也占不到便宜,而且會吃更大的苦頭。比如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慢慢走的,不要著急;一條路就是要精進,不可以懈怠、不可以遲緩。那說:啊!一邊走著、一邊坐著、一邊喝茶,然後看風景,有的人就願意走這樣的路。但是如果跟你說這個慢慢走的路裡邊有很多猛獸、強盜,還有可能會掉進深淵,那是一條慢路嗎?No!那是一條危險的路,非常非常危險的路!所以慢慢成熟和危險好像劃等號了,有注意到嗎?慢慢成熟,我們的生命就要經歷更深刻的痛苦,更難以面對的那些情景和感受,難以堪忍的痛苦就等在未來。浮浮泛泛地聽聞,就遮除不了惡道的痛苦,因為在一開始我們就沒有認真了,我們怎麼能夠在滅苦的因上全力以赴呢? [01′08″]
有沒有注意到師父把我們聽聞佛法的一個狀態,跟離苦得樂直接連結起來?為什麼要去聽聞佛法?就是為了離苦得樂呀!如果對離苦得樂這件事本身一點都不在意,怎麼能離苦?怎麼能得樂呢?這個推理是非常通透的呀!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平常就覺得我浮浮泛泛地聽聞也不會被罰款呀,也不會被老師叫起來罰站,因為不是小學生啦!小學上學的時候不好好學習,家長開會回來可能還要被罰站、被父母數落,可能應得的一些利益都得不到了,好像有懲罰。那現在浮浮泛泛地聽聞,沒人管、沒人懲罰自己,好像也沒有一個什麼管束自己的。但是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自律呀!為什麼我們要自律,因為要主動地去離開痛苦、得到快樂。如果自己是一個浮浮泛泛的狀態,不要任由它發展下去,記住——我也說了記住——要起對治啊!要起對治,把這種浮浮泛泛的狀態對治下去!因為照理這樣推下去,浮浮泛泛地聽聞、不認真地聽聞,我們豈能認真地消滅痛苦?豈能認真地得到快樂呢? [02′34″]
我們好像對自己未來的幸福一點都不關心啊!對自己未來要受的那些危險,沒有一種猛烈地想把它遮除、把它滅掉、不要發生那樣的決斷。好像就任由自己的心這樣向前,像河一樣流去,不管它流在哪裡,反正此處、此時我沒感覺到極端的痛苦就行!這是一種沒有對因果進行觀察,沒有觀察自己生命的現行——其實盡頭還是有個老死的,老死之後到底會在三惡趣還是再得到暇滿人身修行?這個問題完全是我們這一生要決斷的、要做主的! [03′16″]
所以師父在聽聞狀態這件事,由「專、勵」兩個字,講到了我們必須對我們的後世要負有完全的責任感,要去考慮我要什麼樣的未來我就要有什麼樣的聽聞狀態。有沒有發現這個劃等號是畫得這麼直線的?意思就是:不要認為這樣浮浮泛泛的聽聞狀態不會感得一個結果,是會有那樣一個結果的!那樣的結果是什麼呢?不是要恐嚇我們,而是所有的智者如是說。所以我們要說服我們的心,沿著佛菩薩所說的那樣的安穩道去修鍊自己。不要漫不經心,不要不以為然、以為沒有惡趣、此生的生命沒有盡頭!這些都是常執吧,是需要被點醒的,需要覺察、對治! [04′20″]
在講了上一段之後,師父又接著說,如果能夠努力、能夠專心的話,這就是我們的善根啊!所以師父說:「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要聽到這個真不容易呀!」又說一個不容易,前面也有很多不容易呀!然後說:「現在有幸聽見了」——現在我們能聽到師父的法音在宣說《廣論》,是多麼大的一個幸運啊——「這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 [04′53″]
「現在因為宿生積了這麼多善根,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注意哦!師父用了「眼看著」,眼看著是什麼速度啊?比如說:「欸!看著、看著、看著,這個人走到眼前了!」「看著、看著、看著,這人爬上山頂了!」它的速度是很快的。因為我們這輩子遇到了教法,而且我們對教法有這樣的一個信心,眼看著可以上去了!接著說:「千萬要努力呀!」每次看到這幾個字內心都很感動,好像又看到師父在眼前殷切的那種眼神,還有那種語氣——怕我們受苦啊!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為什麼眼看著上去了?因為有幸聽見了,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啊!真正具足善根的人!說:「現在因為宿生積了這麼多善根,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千萬要努力呀!」怎麼努力?「專心、努力!」師父這樣說的,宗大師也是這樣說的,佛陀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都是這樣說的。千古的叮嚀啊!從未改變、從未改變的叮嚀! [06′25″]
我們的耳畔到底是多少次又響徹這樣的叮嚀?又可以聽到善知識、佛菩薩這樣叮嚀我們了?猶如慈母的叮嚀一般,能否把這種叮嚀放在心上?能否珍惜這種叮嚀?覺得真的是怕我們受苦,全心全意地想著我們、把我們放在心上的人——善知識,具有菩提心的善知識,一刹那的苦都不願意我們受,想要把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拿去他受,那樣的佛菩薩,對我們這樣的叮嚀!所以「諸具善者專勵聽」,師父傳遞了佛菩薩的痛切之心、難忍我們受苦的心。諄諄地叮嚀,你我千萬要放在心上啊! [07′26″]
【全廣 II】第 180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師父說:「不專注聽聞,來生成佛會是又慢又危險的路」。但我們認為求往生極樂就可以慢慢走又安全。所以我們幹嘛這麼擔心聽聞浮浮泛泛呢?
請問以上這種心態有沒有問題?問題在哪裡?
2. 我們浮浮泛泛地聽,會沒辦法滅除三惡趣的苦和苦因。但我已經學廣論這麼多年,當義工、護持法人事業,乃至於全職了。來生我會下三惡趣嗎?我還有會下三惡趣的因嗎?
3. 既然拜 35 佛可以懺除墮落三惡趣的罪業。我還需要靠專注聽聞佛法來遮除墮落的因嗎?
【全廣 II】第 180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你是用什麼標準來評估這一次聽聞的效果的?
2. 離開痛苦、得到快樂一定要主動嗎?不是讓善知識拉著我一步步前進就好嗎?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81講_廣論段落P2-L2
【全廣 II】181講_廣論段落P2-L2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1 (2019/12/23 ~ 12/2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全廣 II】181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調整好自己為了成就無上菩提而研討《廣論》的動機——是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必須去證得佛果;為了這樣一個目標,現在要學習聽聞和研討《菩提道次第廣論》。 [00′31″]
前兩天收到一個沙彌的信,他在信裡問我說:「師父說聽聞的時候不能浮浮泛泛,聽聞的時候浮浮泛泛就一定會長劫流轉惡趣嗎?在內心裡怎麼能夠產生這樣的決斷的認知呢?怎麼斷除疑惑呢?」我會覺得他就這個問題有非常認真地思考,所以首先他不是浮浮泛泛地聽聞。那麼浮浮泛泛地聽聞,到底為什麼師父會推演出那樣的結果呢?還記得在《廣論》上《事教》中記載:阿難的兩個外甥出家後,親教師教他們讀誦,大概就是背誦經典,結果他們讀了短短的幾天就不肯再讀了。為什麼呢?可能沒興趣啊,或者找理由、懈怠。後來就把他託付給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吧!然後阿難的這兩個外甥去跟目犍連尊者學習的時候,居然也還是這樣不肯再讀,依然故我。 [01′53″]
這個時候阿難就得為他們想辦法,應當讓他們倆心生厭離,一定是被現世的一些快樂綁住了吧?所以就請目犍連尊者帶領他們到白天活動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在那兒玩的地方——然後變化出有情地獄,讓這兩個小沙彌聽到了切割、鋸砍可怕的聲音。他們倆聽到了之後就趕快去看,看到了砍、殺等痛苦。而且看到了這種慘狀之後,還看到了有兩個沸騰的大鐵鍋,於是就問道:「那鐵鍋好像是空的,沒有任何人被扔進這裡面嗎?」就有聲音答道:「阿難有兩個外甥,出家後懶散度日,死後就會投生這裡。」 [03′00″]
可以想像這兩個沙彌聽到會嚇成什麼樣!所以他倆是極度地驚慌,心裡想:如果被那個聲音知道,現在可能就扔進去了。他們就趕快回到目犍連尊者這裡,把發生的事情跟老師講一遍。尊者就告訴他們說:「兩位沙彌!這些禍害以及其他的災殃都是從懈怠產生的,所以要精進!」他倆因此就發起了精進。精進到什麼程度呢?說如果用餐前想起地獄,就有點沒法吃;如果用餐後想起來就會嘔吐。 [03′45″]
現在他們開始發起精進來用功了。用功一段時間,又帶他們到一個白天活動的地方,在某個方位就變化出眾多的天人。這兩個沙彌聽到了琵琶等等的音樂聲,想:什麼這麼熱鬧,這麼好看呀?就前去觀看。結果看到了無量宮裡邊充滿了天女,卻沒有天子,就問說:「為什麼沒有天子呢?」就有聲音答道:「阿難的兩個外甥出家後發起精進,因此他們死後會投生在這裡。」兩個沙彌聽起來高興極了,就歡天喜地地跑回來告訴他們的老師目犍連尊者。然後尊者又諄諄教誨他們說:「兩位沙彌!這些利益還有其他利益都是從發起精進產生的,所以要精進!」因而他們也就奮發精進。 [04′41″]
當他們受學經教時,也看到了《真實相應經》中提到會從善趣投生惡趣。阿難尊者的這兩個外甥就請問目犍連尊者說:「聖者,我們從人天當中死後,也必須投生三惡趣嗎?」請聽尊者的回答!尊者回答說:「二位賢首,只要眾多煩惱的續流還沒有截斷,就必須像水車運轉的道理一般在五道中流轉!」說完之後他倆就心生厭離,然後稟告尊者說:「從此再也不作煩惱行,懇請宣說這樣的正法。」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為他們說法,他們最終證得了阿羅漢果。 [05′27″]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浮浮泛泛地聽聞,到底能不能對治我們心目中眾多煩惱的續流呢?能不能截斷呢?如果不能截斷的話,像水車運轉的道理一般在五道中輪轉的話,那麼「得人身者如爪上塵」,得暇滿人身就像盲龜遇浮木一般那樣的可能性,大多數都墮落了。所以當我們遇到正法的時候,浮浮泛泛地聽,絕對是一個懈怠吧?對吧?絕對不是發起精進的狀況!那麼不是發起精進的狀況,怎麼可能截斷墮落惡趣的這些苦因呢?截不斷的話,惡趣的苦因就會生苦果吧? [06′11″]
所以應該制止懈怠,發起修道的精進,鞭策內心希求解脫並且獲得解脫的根本因素。那麼能夠制止懈怠,發起修道的精進,鞭策內心希求解脫、獲得解脫的根本因素,到底是什麼呢?推崇稱讚的就是要修習「苦」。像剛才那個墮落地獄的苦,還有即使受生為天人,如果那個續流沒斷還是會再墮落。所以一定要用一種厭離輪迴的一個心希求解脫,才把那個輪迴裡的苦因能夠徹底地斬斷。 [06′54″]
導師世尊的遺訓就是經典,所以必須閱讀;閱讀經典又必須要善知識。博朵瓦大師就曾說過:「還沒有遇到其他的善知識之前,自己雖然閱讀些許,往往是睜著眼睛卻看不見。」但是樸窮瓦大師置身在典籍當中,說:「現在必須分辨出上、中、下根機,產生符合程度的長進,這些都能對治由於無知而產生的墮罪。應該把這些典籍放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不離開視線的範圍這樣去閱讀。」其實這都是大善知識的教誨。 [07′36″]
像師父就教誨我們說:「在聽聞的時候千萬不要浮浮泛泛,要全神貫注!」其實這都是一向連貫的傳承,讓我們能夠在聽聞的時候就斷除懈怠。斷除懈怠也就斷除了我們會墮落惡趣、生不起精進所能生起的那些證德,應該斷除這些。所以我會認為師父這樣的說法是有依據的。 [08′08″]
大家認為怎樣呢?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是苦因、會結苦果的這個事實往往連接不起來,認為我就只是漫不經心地不太專注,難道由於這個狀態就會墮落惡趣嗎?在因果裡邊通常都是一個小小的因,可能對法呀、對於佛菩薩、對於善知識、對於出家人等等,還有對父母親,對於這些具力業門、殊勝福田,一個很小、很小的惡念會產生一個很大、很大的苦果。這些事情如果佛陀不在經典裡給我們講,我們是連聽都不會聽過;就是佛陀在經典裡給我們講,如果沒有善知識諄諄這樣地叮嚀,我們聽了也就都忘記了。 [09′05″]
所以能感得善知識常常地在耳邊叮嚀我們注意這個、注意那個,如果能夠體會到善知識呵護我們,希望我們能夠離苦,把相續中的苦因都去掉,不要出生苦果——到時候自己會苦不堪言啊,能夠體會到這樣一番善知識的慈悲之心的話,產生在自己的行為上就是如教修行供養,自己不如法的聽聞狀態,要發起精進斷除掉,尤其要斷除懈怠。大家認為呢? [09′44″]
【全廣 II】第 181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1′53″] 在聽聞的時候浮浮泛泛,就一定會長劫流轉惡趣嗎?
2. [01′53″]~[05′27″] 請在公案裡找答案,浮浮泛泛聽聞就一定會長劫流轉惡趣嗎?
3. [05′27″]~[06′11″] 透由這個公案,回到原本那個問題,老師怎麼回答?
【全廣 II】第 181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經過 12/23(一) 的三條題綱研討,確定「聽聞時浮浮泛泛就一定會長劫流轉惡趣」之後,接下來要怎麼辦?要如何才能有動力,有條件,有方法……等,不令流轉惡趣?
2. 關於「專勵聽」這個主題,如果:
177-178 講主要是開示「快慢」的對比;
179-180 講主要是開示「苦樂」的對比;
那麼,您會如何總攝出 181 講的主題?
3. 關於「專勵聽」這個主題,您覺得已經學完了,可以換下一個段落了?還是還有哪個內涵要再探討?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1 (2019/12/23 ~ 12/2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全廣 II】181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調整好自己為了成就無上菩提而研討《廣論》的動機——是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必須去證得佛果;為了這樣一個目標,現在要學習聽聞和研討《菩提道次第廣論》。 [00′31″]
前兩天收到一個沙彌的信,他在信裡問我說:「師父說聽聞的時候不能浮浮泛泛,聽聞的時候浮浮泛泛就一定會長劫流轉惡趣嗎?在內心裡怎麼能夠產生這樣的決斷的認知呢?怎麼斷除疑惑呢?」我會覺得他就這個問題有非常認真地思考,所以首先他不是浮浮泛泛地聽聞。那麼浮浮泛泛地聽聞,到底為什麼師父會推演出那樣的結果呢?還記得在《廣論》上《事教》中記載:阿難的兩個外甥出家後,親教師教他們讀誦,大概就是背誦經典,結果他們讀了短短的幾天就不肯再讀了。為什麼呢?可能沒興趣啊,或者找理由、懈怠。後來就把他託付給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吧!然後阿難的這兩個外甥去跟目犍連尊者學習的時候,居然也還是這樣不肯再讀,依然故我。 [01′53″]
這個時候阿難就得為他們想辦法,應當讓他們倆心生厭離,一定是被現世的一些快樂綁住了吧?所以就請目犍連尊者帶領他們到白天活動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在那兒玩的地方——然後變化出有情地獄,讓這兩個小沙彌聽到了切割、鋸砍可怕的聲音。他們倆聽到了之後就趕快去看,看到了砍、殺等痛苦。而且看到了這種慘狀之後,還看到了有兩個沸騰的大鐵鍋,於是就問道:「那鐵鍋好像是空的,沒有任何人被扔進這裡面嗎?」就有聲音答道:「阿難有兩個外甥,出家後懶散度日,死後就會投生這裡。」 [03′00″]
可以想像這兩個沙彌聽到會嚇成什麼樣!所以他倆是極度地驚慌,心裡想:如果被那個聲音知道,現在可能就扔進去了。他們就趕快回到目犍連尊者這裡,把發生的事情跟老師講一遍。尊者就告訴他們說:「兩位沙彌!這些禍害以及其他的災殃都是從懈怠產生的,所以要精進!」他倆因此就發起了精進。精進到什麼程度呢?說如果用餐前想起地獄,就有點沒法吃;如果用餐後想起來就會嘔吐。 [03′45″]
現在他們開始發起精進來用功了。用功一段時間,又帶他們到一個白天活動的地方,在某個方位就變化出眾多的天人。這兩個沙彌聽到了琵琶等等的音樂聲,想:什麼這麼熱鬧,這麼好看呀?就前去觀看。結果看到了無量宮裡邊充滿了天女,卻沒有天子,就問說:「為什麼沒有天子呢?」就有聲音答道:「阿難的兩個外甥出家後發起精進,因此他們死後會投生在這裡。」兩個沙彌聽起來高興極了,就歡天喜地地跑回來告訴他們的老師目犍連尊者。然後尊者又諄諄教誨他們說:「兩位沙彌!這些利益還有其他利益都是從發起精進產生的,所以要精進!」因而他們也就奮發精進。 [04′41″]
當他們受學經教時,也看到了《真實相應經》中提到會從善趣投生惡趣。阿難尊者的這兩個外甥就請問目犍連尊者說:「聖者,我們從人天當中死後,也必須投生三惡趣嗎?」請聽尊者的回答!尊者回答說:「二位賢首,只要眾多煩惱的續流還沒有截斷,就必須像水車運轉的道理一般在五道中流轉!」說完之後他倆就心生厭離,然後稟告尊者說:「從此再也不作煩惱行,懇請宣說這樣的正法。」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為他們說法,他們最終證得了阿羅漢果。 [05′27″]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浮浮泛泛地聽聞,到底能不能對治我們心目中眾多煩惱的續流呢?能不能截斷呢?如果不能截斷的話,像水車運轉的道理一般在五道中輪轉的話,那麼「得人身者如爪上塵」,得暇滿人身就像盲龜遇浮木一般那樣的可能性,大多數都墮落了。所以當我們遇到正法的時候,浮浮泛泛地聽,絕對是一個懈怠吧?對吧?絕對不是發起精進的狀況!那麼不是發起精進的狀況,怎麼可能截斷墮落惡趣的這些苦因呢?截不斷的話,惡趣的苦因就會生苦果吧? [06′11″]
所以應該制止懈怠,發起修道的精進,鞭策內心希求解脫並且獲得解脫的根本因素。那麼能夠制止懈怠,發起修道的精進,鞭策內心希求解脫、獲得解脫的根本因素,到底是什麼呢?推崇稱讚的就是要修習「苦」。像剛才那個墮落地獄的苦,還有即使受生為天人,如果那個續流沒斷還是會再墮落。所以一定要用一種厭離輪迴的一個心希求解脫,才把那個輪迴裡的苦因能夠徹底地斬斷。 [06′54″]
導師世尊的遺訓就是經典,所以必須閱讀;閱讀經典又必須要善知識。博朵瓦大師就曾說過:「還沒有遇到其他的善知識之前,自己雖然閱讀些許,往往是睜著眼睛卻看不見。」但是樸窮瓦大師置身在典籍當中,說:「現在必須分辨出上、中、下根機,產生符合程度的長進,這些都能對治由於無知而產生的墮罪。應該把這些典籍放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不離開視線的範圍這樣去閱讀。」其實這都是大善知識的教誨。 [07′36″]
像師父就教誨我們說:「在聽聞的時候千萬不要浮浮泛泛,要全神貫注!」其實這都是一向連貫的傳承,讓我們能夠在聽聞的時候就斷除懈怠。斷除懈怠也就斷除了我們會墮落惡趣、生不起精進所能生起的那些證德,應該斷除這些。所以我會認為師父這樣的說法是有依據的。 [08′08″]
大家認為怎樣呢?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是苦因、會結苦果的這個事實往往連接不起來,認為我就只是漫不經心地不太專注,難道由於這個狀態就會墮落惡趣嗎?在因果裡邊通常都是一個小小的因,可能對法呀、對於佛菩薩、對於善知識、對於出家人等等,還有對父母親,對於這些具力業門、殊勝福田,一個很小、很小的惡念會產生一個很大、很大的苦果。這些事情如果佛陀不在經典裡給我們講,我們是連聽都不會聽過;就是佛陀在經典裡給我們講,如果沒有善知識諄諄這樣地叮嚀,我們聽了也就都忘記了。 [09′05″]
所以能感得善知識常常地在耳邊叮嚀我們注意這個、注意那個,如果能夠體會到善知識呵護我們,希望我們能夠離苦,把相續中的苦因都去掉,不要出生苦果——到時候自己會苦不堪言啊,能夠體會到這樣一番善知識的慈悲之心的話,產生在自己的行為上就是如教修行供養,自己不如法的聽聞狀態,要發起精進斷除掉,尤其要斷除懈怠。大家認為呢? [09′44″]
【全廣 II】第 181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1′53″] 在聽聞的時候浮浮泛泛,就一定會長劫流轉惡趣嗎?
2. [01′53″]~[05′27″] 請在公案裡找答案,浮浮泛泛聽聞就一定會長劫流轉惡趣嗎?
3. [05′27″]~[06′11″] 透由這個公案,回到原本那個問題,老師怎麼回答?
【全廣 II】第 181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經過 12/23(一) 的三條題綱研討,確定「聽聞時浮浮泛泛就一定會長劫流轉惡趣」之後,接下來要怎麼辦?要如何才能有動力,有條件,有方法……等,不令流轉惡趣?
2. 關於「專勵聽」這個主題,如果:
177-178 講主要是開示「快慢」的對比;
179-180 講主要是開示「苦樂」的對比;
那麼,您會如何總攝出 181 講的主題?
3. 關於「專勵聽」這個主題,您覺得已經學完了,可以換下一個段落了?還是還有哪個內涵要再探討?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1廣海明月 0182講-持續學習,成為聽聞廣論的具器者
廣海明月 0182講持續學習,成為聽聞廣論的具器者|【全廣II】光明版4K|真如老師
【全廣 II】182講_入門段落第1冊 P77-L6 ~ P78-LL5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182 (2019-12-26 ~ 2019-12-29)
標題 | 持續學習,成為聽聞廣論的具器者
廣論段落 |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廣海明月 | 第3卷 P431 ~ P435
入門段落 | 第1冊 P77-L6 ~ P78-LL5 第三、勸勵具器人應聽聞者……因為是具器者。
【全廣 II】182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請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 77 頁,看中間的藍字和黑字。
妙第三、勸勵具器人應聽聞者:巴謂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00:27
現在我們講到妙音笑大師的第三個科判,從巴梭法王的科判來看它也是第三科,兩個註釋的內涵是一樣的——「勸勵具器人應聽聞」,就是規勸具足這種根器的人要好好地聽聞。那麼接下來有一偈說:「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請問什麼是「偏執」呢?不了解圓滿教法的扼要,只執持片面的,把這一點比擬為「暗」。01:09
如果為這個暗所覆蓋,比如沒有燈,黑暗籠罩了這個房子的話,其實除了黑什麼都看不到了,「偏執」就像黑暗覆蓋一樣。那麼如同這樣,去除黑暗後,就將此道的扼要完全地光顯,就是「暗未覆」。所以「諸有偏執暗未覆」,這裡邊解釋了「暗」是什麼,「未覆」又是什麼——去除了那個過失的。01:45
那麼「具辨善惡妙慧力」,就要具備辨別什麼呀?正確與不正確的清晰慧力。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善惡和正確、不正確連在一塊兒了,為什麼呢?那麼善的是正確的否?惡的是不正確的否?為什麼呢?因為善的會達到快樂,所有的眾生都希望離苦得樂,惡的會讓人痛苦,所以要具備能夠辨別什麼是苦樂的因、苦樂的果,對吧?辨別善惡妙慧力。欲令賢善的所依暇身具義而不唐捐的這些具善緣的人們,對於此論應該專一、勵力地聽聞!這個就是「勸勵具器人應聽聞」。後面仁波切講一句:「如果不是器,就不會這樣說。」很顯然是對於具器的人、能聽聞此論的人說的。02:59
下面有一個問答,他的問題是說:「具善」就是指具器嗎?然後仁波切說:「是的。『具善』就是指具有修習此論的善緣。」注意!它後兩個字是「善緣」。什麼樣的善緣呢?就是具有修習此論的善緣,也就是此論的具器者、此論的所化機。什麼樣是此論的所化機呢?就是指遠離前面所講述的那個過失的人。什麼過失啊?偏執一方啊!他就會說:「大乘有問題」、「小乘又怎麼怎麼樣」這種偏執。03:35
具足沒有被這類黑暗蒙蔽的功德,還要具足什麼呀?分辨善惡妙慧力;還有那個欲令暇身不唐捐的善緣者,擁有上述功德的人才能將法聽進耳朵裡。不是這樣的人,根本聽不進去。雖然不是不能聽,但是不具信心、不具器、有偏執、又不具備分辨善惡慧力的人,即使講給他們聽也聽不進去,無法利益到他們。因此,聽聞《廣論》應該具備這些功德,能具足這些就能有所饒益。為什麼?因為是具器者、具善者,對吧?04:23
像有的同學學《廣論》都三十年了,我們不是有那個徽章嗎?我給二十年、三十年的都發了那個徽章——還沒有去臺灣發,以後去臺灣發。這麼長時間持續地學習《廣論》,持續地聞、思、修。我們是不是大師在這裡邊指出的所謂具器者呢?能夠聽聞《廣論》的,能夠按照《廣論》聞、思、修的這樣的人呢?具備這些。那麼具備這些就會被《廣論》饒益到,因為是《廣論》的所化機。04:58
所以想一想廣論班的那些所有的居士,還有青少年班有在學,園區也在學,大專班這些所有的同學們,能夠具足這樣的善根聽聞道次第,這是一個多麼大的福報!不然的話,是沒法聽的。這件事,沒有善知識這樣認真地告訴我們的話,我們也會覺得好像隨隨便便地就遇到了,有人介紹我就來聽了;一聽很歡喜,就離不開《廣論》了!有的人會相見恨晚,有的人會覺得找到了一生的皈依,簡直是太好了!但這一切,這裡邊說——具器人,遠離了某些過失、具足了這些功德的人,才能夠受用這樣的法,才能夠有善緣聽聞這樣的法。05:51
那再想一想:如果善知識不是生生世世地引領我們,還有我們的父母親要不是把我們養大,讓我們擁有很多很多的能力,我們也沒法學習。想一想能夠成熟我具足能夠聽聞《廣論》的善根的所有善知識、父母親,還有我的恩人,也就一併地感恩他們。06:12
所以能聽聞《廣論》、能具足聽聞《廣論》的條件、能具有這樣的善根,確實是來之不易的!大家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聽聞!所以宗大師才在〈皈敬頌〉裡邊勸勵具器人能夠聽聞,說:「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這是宗大師對我們的教誨,也是所有的傳承上師對我們的深恩!所以大家好好地珍惜學習《廣論》的機會,一起努力學下去!06:54
R1
【全廣 II】第 182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妙音笑大師的第三個科判是什麼?這一偈的「偏執暗未覆」,如何解釋?老師用什麼比喻來描述?
2. 此論的所化機,是遠離前面所講述的那個過失的人。是什麼樣的過失?
3. 「具善」就是「具器」嗎?
4. 具足沒有被這類黑暗蒙蔽的功德、擁有分辨善惡妙慧力,是能夠聽聞《廣論》的條件。相信你我有擁有這樣的功德嗎?
5. 老師說:「有的人會相見恨晚,有的人會覺得找到了一生的皈依,簡直是太好了!」我是不是那種覺得廣論可有可無的人?還是找到一生的皈依、不想離開廣論?
6. 老師說:「再想一想:我為什麼能具足這樣的善緣呢?」我們現在能具足這樣的善緣,是哪些人的幫忙呢?我們是否應該感恩他們?
7. 老師說:「能聽聞《廣論》、能具足聽聞《廣論》的條件、能具有這樣的善根,確實是來之不易的!」我們會珍惜這善根嗎?
8.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具足這樣的善緣,希望此生不唐捐,就一定會想要專勵聽嗎?
【全廣 II】第 182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這一季我們基本就學了這一偈,會不會太慢、太少了?
2. 這段四家合註入門裏有沒有提到這四句偈的總攝?
3. 我是個具器的人嗎?怎麼成立的?
【全廣 II】182講_入門段落第1冊 P77-L6 ~ P78-LL5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182 (2019-12-26 ~ 2019-12-29)
標題 | 持續學習,成為聽聞廣論的具器者
廣論段落 |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廣海明月 | 第3卷 P431 ~ P435
入門段落 | 第1冊 P77-L6 ~ P78-LL5 第三、勸勵具器人應聽聞者……因為是具器者。
【全廣 II】182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請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 77 頁,看中間的藍字和黑字。
妙第三、勸勵具器人應聽聞者:巴謂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00:27
現在我們講到妙音笑大師的第三個科判,從巴梭法王的科判來看它也是第三科,兩個註釋的內涵是一樣的——「勸勵具器人應聽聞」,就是規勸具足這種根器的人要好好地聽聞。那麼接下來有一偈說:「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請問什麼是「偏執」呢?不了解圓滿教法的扼要,只執持片面的,把這一點比擬為「暗」。01:09
如果為這個暗所覆蓋,比如沒有燈,黑暗籠罩了這個房子的話,其實除了黑什麼都看不到了,「偏執」就像黑暗覆蓋一樣。那麼如同這樣,去除黑暗後,就將此道的扼要完全地光顯,就是「暗未覆」。所以「諸有偏執暗未覆」,這裡邊解釋了「暗」是什麼,「未覆」又是什麼——去除了那個過失的。01:45
那麼「具辨善惡妙慧力」,就要具備辨別什麼呀?正確與不正確的清晰慧力。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善惡和正確、不正確連在一塊兒了,為什麼呢?那麼善的是正確的否?惡的是不正確的否?為什麼呢?因為善的會達到快樂,所有的眾生都希望離苦得樂,惡的會讓人痛苦,所以要具備能夠辨別什麼是苦樂的因、苦樂的果,對吧?辨別善惡妙慧力。欲令賢善的所依暇身具義而不唐捐的這些具善緣的人們,對於此論應該專一、勵力地聽聞!這個就是「勸勵具器人應聽聞」。後面仁波切講一句:「如果不是器,就不會這樣說。」很顯然是對於具器的人、能聽聞此論的人說的。02:59
下面有一個問答,他的問題是說:「具善」就是指具器嗎?然後仁波切說:「是的。『具善』就是指具有修習此論的善緣。」注意!它後兩個字是「善緣」。什麼樣的善緣呢?就是具有修習此論的善緣,也就是此論的具器者、此論的所化機。什麼樣是此論的所化機呢?就是指遠離前面所講述的那個過失的人。什麼過失啊?偏執一方啊!他就會說:「大乘有問題」、「小乘又怎麼怎麼樣」這種偏執。03:35
具足沒有被這類黑暗蒙蔽的功德,還要具足什麼呀?分辨善惡妙慧力;還有那個欲令暇身不唐捐的善緣者,擁有上述功德的人才能將法聽進耳朵裡。不是這樣的人,根本聽不進去。雖然不是不能聽,但是不具信心、不具器、有偏執、又不具備分辨善惡慧力的人,即使講給他們聽也聽不進去,無法利益到他們。因此,聽聞《廣論》應該具備這些功德,能具足這些就能有所饒益。為什麼?因為是具器者、具善者,對吧?04:23
像有的同學學《廣論》都三十年了,我們不是有那個徽章嗎?我給二十年、三十年的都發了那個徽章——還沒有去臺灣發,以後去臺灣發。這麼長時間持續地學習《廣論》,持續地聞、思、修。我們是不是大師在這裡邊指出的所謂具器者呢?能夠聽聞《廣論》的,能夠按照《廣論》聞、思、修的這樣的人呢?具備這些。那麼具備這些就會被《廣論》饒益到,因為是《廣論》的所化機。04:58
所以想一想廣論班的那些所有的居士,還有青少年班有在學,園區也在學,大專班這些所有的同學們,能夠具足這樣的善根聽聞道次第,這是一個多麼大的福報!不然的話,是沒法聽的。這件事,沒有善知識這樣認真地告訴我們的話,我們也會覺得好像隨隨便便地就遇到了,有人介紹我就來聽了;一聽很歡喜,就離不開《廣論》了!有的人會相見恨晚,有的人會覺得找到了一生的皈依,簡直是太好了!但這一切,這裡邊說——具器人,遠離了某些過失、具足了這些功德的人,才能夠受用這樣的法,才能夠有善緣聽聞這樣的法。05:51
那再想一想:如果善知識不是生生世世地引領我們,還有我們的父母親要不是把我們養大,讓我們擁有很多很多的能力,我們也沒法學習。想一想能夠成熟我具足能夠聽聞《廣論》的善根的所有善知識、父母親,還有我的恩人,也就一併地感恩他們。06:12
所以能聽聞《廣論》、能具足聽聞《廣論》的條件、能具有這樣的善根,確實是來之不易的!大家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聽聞!所以宗大師才在〈皈敬頌〉裡邊勸勵具器人能夠聽聞,說:「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這是宗大師對我們的教誨,也是所有的傳承上師對我們的深恩!所以大家好好地珍惜學習《廣論》的機會,一起努力學下去!06:54
R1
【全廣 II】第 182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妙音笑大師的第三個科判是什麼?這一偈的「偏執暗未覆」,如何解釋?老師用什麼比喻來描述?
2. 此論的所化機,是遠離前面所講述的那個過失的人。是什麼樣的過失?
3. 「具善」就是「具器」嗎?
4. 具足沒有被這類黑暗蒙蔽的功德、擁有分辨善惡妙慧力,是能夠聽聞《廣論》的條件。相信你我有擁有這樣的功德嗎?
5. 老師說:「有的人會相見恨晚,有的人會覺得找到了一生的皈依,簡直是太好了!」我是不是那種覺得廣論可有可無的人?還是找到一生的皈依、不想離開廣論?
6. 老師說:「再想一想:我為什麼能具足這樣的善緣呢?」我們現在能具足這樣的善緣,是哪些人的幫忙呢?我們是否應該感恩他們?
7. 老師說:「能聽聞《廣論》、能具足聽聞《廣論》的條件、能具有這樣的善根,確實是來之不易的!」我們會珍惜這善根嗎?
8.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具足這樣的善緣,希望此生不唐捐,就一定會想要專勵聽嗎?
【全廣 II】第 182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這一季我們基本就學了這一偈,會不會太慢、太少了?
2. 這段四家合註入門裏有沒有提到這四句偈的總攝?
3. 我是個具器的人嗎?怎麼成立的?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83講_師父日記
【全廣 II】183講_師父日記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3 (2019/12/30 ~ 2020/01/01)
科判 無
主題 師父日記
【全廣 II】183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有看到師父 1988 年 5 月 7 號的一段日記,想給大家唸一下,我們一起學習一下。說 5 月 7 日有一位法師提示: [00′28″]
知道這一切是苦、空、無常,是有它的欺誑性。它的欺誑性是什麼?就是會顯現為樂的、久住的,如果不去觀察的話,我們會產生一個概念上的顛倒、認識上的顛倒。所以師父說:「識罪福業因」,就是能夠在當下的觀察中觀察出什麼是罪、什麼是福的因由。因為了解了這些之後,能夠去把苦因斷了、樂因修了,把輪迴的根本截斷。 [04′07″]
那麼如何去切斷輪迴的根本?還有如何去斷除苦因?「由是一心仰皈三寶」,唯有佛陀深刻地講解了業果見和空性見,所以仰皈三寶。到什麼程度呢?「直如死囚求救」,記得在《廣論》上說,對三界一剎那的貪戀都不會生起來,就像一個死囚想要馬上出獄一樣,就是一剎那間都不想在這個牢獄裡邊。我們對三界的厭離心應該是修成這樣子!所以師父對自己的生命提出了如經典上那樣的要求,因為他的日記是不給別人看,就是寫給自己看,所以「直如死囚求救,庶幾不為妄情俗塵所牽,不為『如似而非』的妄見所惑」。[05′04″]
接下來說:「能不為惑、不被牽,方能肯心向道」,就是死盡偷心了,覺得這個世間真的是苦的。那麼怎麼樣去把這個苦因斷掉?就是一定要修行。然後才能「自淨以化他也」,自己要淨化自己的煩惱,然後再幫忙他人淨化。那麼想要求自淨自己的煩惱,「必依三寶」,又說了這樣一句,說一定要依靠三寶,不然拿什麼來淨化我們的心續呢?那麼上師就是三寶的總聚體,是三寶的化身,所以一定要一心皈投。這樣的話,「情自切」,就是我們去求善知識教、皈依上師的這個信心自然是懇切。「由此修習」,如果能夠因為前面上述的原因這樣修習的話,才能夠真實地——師父在這裡邊沒寫「向道」而寫「上道」,可能是走上修道的這條路。然後後面兩個字是「勉之!」師父的日記裡常常出現「勉之」,就是自己要努力呀! [06′26″]
寫完這一段之後,師父隔了一行又寫了一段,說:「眼下第一要務:懺罪積資!殷重祈求上師本尊三寶!研閱無垢經論正法。」所以「第一要務」,就是最緊要的事情要懺罪集資——懺悔罪障、集聚資糧。這和所有的祖師大德修行的方式和教導他人的方式是一樣的。說:「殷重祈求上師本尊三寶!研閱無垢經論正法。」就是要努力地學教典、學有清淨傳承的教典。 [07′05″]
師父他自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自己走這樣的路,也在前面走著,希望我們走這樣的路。所以看一看希求善知識的那個心,是以出離心,還有想要化他的這個菩提心為牽引,以這樣皎潔的目標去希求善知識。因為想要離苦得樂,如果沒有離苦得樂的法,我們縱然有離苦得樂之心也是枉然。那麼離苦得樂的法,只有佛陀會清淨地宣說,所以會一心皈投三寶;而上師是三寶的總聚體,所以皈依上師的心自然就會來得懇切! [07′50″]
在這樣動機的牽引下,還要注意淨罪集資,然後同時學習經論,都是在這樣的一個發心的攝持下學習經論。所以我們每次研討《廣論》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提醒自己,要知道這個輪迴世界仔細去觀察的話,是有諸多的苦痛。確切地再去思考「三界如火宅」,我們應該想要從這火宅裡趕快地出來。那麼趕快出來的方法,就必須去聽聞正法,要了解怎麼樣能從火宅裡出來。所以每一次聽法的時候,就不能以浮浮泛泛之心來聽,因為這攸關離苦得樂生死大事!所以要發一個殷重的心,研閱無垢的經論。 [08′48″]
【全廣 II】第 183 講 討論題綱/盧克宙學長
1. 就師父日記的內容,我們可以學到些什麼?
2. 效學師父面對別人對他評論的反應,我們可以學到些什麼?
3. 請揣摩,為什麼老師在第 183 講,要放這一篇內容?
【全廣 II】第 182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這一季我們基本就學了這一偈,會不會太慢、太少了?
2. 這段四家合註入門裏有沒有提到這四句偈的總攝?
3. 我是個具器的人嗎?怎麼成立的?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3 (2019/12/30 ~ 2020/01/01)
科判 無
主題 師父日記
【全廣 II】183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有看到師父 1988 年 5 月 7 號的一段日記,想給大家唸一下,我們一起學習一下。說 5 月 7 日有一位法師提示: [00′28″]
這一小段是寫有一位法師應該是跟師父直接討論問題,說:「你依止力不夠。」可以考慮一下,如果有人說我們依止力不夠,我們是會直接反省自己呢?還是會去辯解?師父接著是說:「一語提醒了自己的大毛病。」在聽到提醒的時候,師父會立刻反省自己,而且是非常認真地反省。說:「所言依止力,必先深明四諦」,佛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諦,然後「知世間之苦、空、無常,四大、五蘊之虛誑顛倒」,這一切,如果我們會認為世間是樂的、是久住的,沒有了解它的本性是無自性的;沒有了解到無常——粗無常和細無常,粗無常就是死亡,細無常就是念念的流轉,念念都不會停息、剎那剎那都不會停息;「四大」——地、水、火、風,「五蘊」就是我們這個五蘊之身,它的虛誑顛倒,就是它一段時間就不歸我們了。 [03′24″]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彼云:「你依止力不夠。」一語提醒了自己的大毛病。所言依止力,必先深明四諦,知世間之苦、空、無常,四大、五蘊之虛誑顛倒,識罪福業因,由是一心仰皈三寶,直如死囚求救,庶幾不為妄情俗塵所牽,不為「如似而非」之妄見所惑。能不為惑、不被牽,方能肯心向道,由自淨以化他也。而欲求自淨,必依三寶、上師——三寶之化身,則一心皈投之情自切,由此修習,庶幾真實上道矣!勉之! [01′39″]
知道這一切是苦、空、無常,是有它的欺誑性。它的欺誑性是什麼?就是會顯現為樂的、久住的,如果不去觀察的話,我們會產生一個概念上的顛倒、認識上的顛倒。所以師父說:「識罪福業因」,就是能夠在當下的觀察中觀察出什麼是罪、什麼是福的因由。因為了解了這些之後,能夠去把苦因斷了、樂因修了,把輪迴的根本截斷。 [04′07″]
那麼如何去切斷輪迴的根本?還有如何去斷除苦因?「由是一心仰皈三寶」,唯有佛陀深刻地講解了業果見和空性見,所以仰皈三寶。到什麼程度呢?「直如死囚求救」,記得在《廣論》上說,對三界一剎那的貪戀都不會生起來,就像一個死囚想要馬上出獄一樣,就是一剎那間都不想在這個牢獄裡邊。我們對三界的厭離心應該是修成這樣子!所以師父對自己的生命提出了如經典上那樣的要求,因為他的日記是不給別人看,就是寫給自己看,所以「直如死囚求救,庶幾不為妄情俗塵所牽,不為『如似而非』的妄見所惑」。[05′04″]
接下來說:「能不為惑、不被牽,方能肯心向道」,就是死盡偷心了,覺得這個世間真的是苦的。那麼怎麼樣去把這個苦因斷掉?就是一定要修行。然後才能「自淨以化他也」,自己要淨化自己的煩惱,然後再幫忙他人淨化。那麼想要求自淨自己的煩惱,「必依三寶」,又說了這樣一句,說一定要依靠三寶,不然拿什麼來淨化我們的心續呢?那麼上師就是三寶的總聚體,是三寶的化身,所以一定要一心皈投。這樣的話,「情自切」,就是我們去求善知識教、皈依上師的這個信心自然是懇切。「由此修習」,如果能夠因為前面上述的原因這樣修習的話,才能夠真實地——師父在這裡邊沒寫「向道」而寫「上道」,可能是走上修道的這條路。然後後面兩個字是「勉之!」師父的日記裡常常出現「勉之」,就是自己要努力呀! [06′26″]
寫完這一段之後,師父隔了一行又寫了一段,說:「眼下第一要務:懺罪積資!殷重祈求上師本尊三寶!研閱無垢經論正法。」所以「第一要務」,就是最緊要的事情要懺罪集資——懺悔罪障、集聚資糧。這和所有的祖師大德修行的方式和教導他人的方式是一樣的。說:「殷重祈求上師本尊三寶!研閱無垢經論正法。」就是要努力地學教典、學有清淨傳承的教典。 [07′05″]
師父他自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自己走這樣的路,也在前面走著,希望我們走這樣的路。所以看一看希求善知識的那個心,是以出離心,還有想要化他的這個菩提心為牽引,以這樣皎潔的目標去希求善知識。因為想要離苦得樂,如果沒有離苦得樂的法,我們縱然有離苦得樂之心也是枉然。那麼離苦得樂的法,只有佛陀會清淨地宣說,所以會一心皈投三寶;而上師是三寶的總聚體,所以皈依上師的心自然就會來得懇切! [07′50″]
在這樣動機的牽引下,還要注意淨罪集資,然後同時學習經論,都是在這樣的一個發心的攝持下學習經論。所以我們每次研討《廣論》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提醒自己,要知道這個輪迴世界仔細去觀察的話,是有諸多的苦痛。確切地再去思考「三界如火宅」,我們應該想要從這火宅裡趕快地出來。那麼趕快出來的方法,就必須去聽聞正法,要了解怎麼樣能從火宅裡出來。所以每一次聽法的時候,就不能以浮浮泛泛之心來聽,因為這攸關離苦得樂生死大事!所以要發一個殷重的心,研閱無垢的經論。 [08′48″]
【全廣 II】第 183 講 討論題綱/盧克宙學長
1. 就師父日記的內容,我們可以學到些什麼?
2. 效學師父面對別人對他評論的反應,我們可以學到些什麼?
3. 請揣摩,為什麼老師在第 183 講,要放這一篇內容?
【全廣 II】第 182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這一季我們基本就學了這一偈,會不會太慢、太少了?
2. 這段四家合註入門裏有沒有提到這四句偈的總攝?
3. 我是個具器的人嗎?怎麼成立的?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84講_3B 舊版第1冊 P85-L6 ~ P87-L6
【全廣 II】184講_3B 舊版第1冊 P85-L6 ~ P87-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4 (2020/01/02 ~ 01/0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3B 09:50 ~ 14:20
廣論段落 P2-L3 ~ P2-L4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依菩提道次第門中
手抄頁/行 第1冊 P85-L6 ~ P87-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5-L7 ~ P87-L6 )
手抄段落 下面我們就正式開始......引導我們走上菩提大道的。
【全廣 II】184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聽師父講的廣論。 [00′08″]
現在看到這段話的時候,觀察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會為這個目標振奮嗎?有一天可以解決一切痛苦、一切問題,圓滿一切福德嗎?我們可以為我們的生命安立最高最高的目標嗎?我們常常為一些大大小小的目標奮鬥嘛,也為一些大大小小目標達不到而憂悲苦惱。比如說求別人的理解呀,希望有的時候可以得到幾句溫暖的話;還有的時候希望自己為別人做的事不要被誤會等等,我們生命中充滿大大小小的目標。可以說從早到晚、從小的時候到大,我們已經有多少目標了?很多目標就付之東流了,而且安立了之後,我們每天也為那個目標受苦吧! [07′27″]
那麼學習《廣論》,是要我們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呢?是要成佛!成佛要解決一切痛苦。誰的一切痛苦呢?發心記得吧?是要解決芸芸眾生的一切痛苦。但是如何解決芸芸眾生的一切痛苦,令他們都離苦得樂?是自己要明暸這件事情,就是說自利和利他都要圓滿的。那我們有沒有想到——注意哦!我說想到的意思是: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邊,在我們深深的那個心裡邊,是否安立出了這樣最高的生命目標——我是要成佛的? [08′10″]
跟在師父身邊學習的時候,常常會看到有大大小小不如意的事情出現的時候,師父常常說:「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希求佛果啊!」在大大小小的痛苦和求不得的這樣一個狀態下,師父常常會這樣講,說:「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希求成佛啊!」但是相比於我們,就會發現當很多求不得苦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被這個求不得苦所困,就會困在負面的情緒裡,比如說沮喪啊、失望啊,或者抱怨別人,甚至心灰意冷,會被這種負面的情緒籠罩,動彈不得。但是當這些痛苦出現的時候,師父在我們的眼前示現的,就是馬上就去希求佛果了,說:「正因為人生有種種不如意,所以我們才要去成佛呀!」 [09′12″]
【全廣 II】第 184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佛所說的圓滿的綱要分為哪兩支呢?
2. 「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在這段話裡面,你看到什麼內容?
3. 師父在開示中提到「煮飯燒菜」的例子,這例子師父要告訴我們什麼?
4. 在今天這段文裡,本論要教導我們什麼?
5. 老師問:「觀察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會為這個目標振奮嗎?」請問,我們會振奮嗎?原因是什麼?
6. 老師跟在師父身邊學習時,師父遇到不如意的事,師父是怎麼面對?相比於我們,當很多求不得苦出現時,我們是怎樣的反應?為什麼我們和師父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7. 觀察一下我們的內心有沒有為這個目標振奮呢?有的原因是什麼?沒有的原因是什麼?
【全廣 II】第 184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針對今天 184 講,師父、老師都如何強調《廣論》的圓滿特色?
2. 針對生命最高目標,我們應該要破除的想法和應該建立的想法各是什麼?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4 (2020/01/02 ~ 01/0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3B 09:50 ~ 14:20
廣論段落 P2-L3 ~ P2-L4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依菩提道次第門中
手抄頁/行 第1冊 P85-L6 ~ P87-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5-L7 ~ P87-L6 )
手抄段落 下面我們就正式開始......引導我們走上菩提大道的。
【全廣 II】184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聽師父講的廣論。 [00′08″]
現在看第一句:「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徧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在這裡邊師父解釋此論就是本論,把佛所說的圓滿的教法的綱要,就是「佛語扼要」,統統包含在裡邊,就是指《廣論》。有了這個圓滿的綱要,接下來就傳承到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有了這樣的一個傳承,接著要把我們引導到哪裡呢?就引導到「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請大家往下聽。 [02′11″]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下面我們就正式開始。現在我們講,那麼下面講些什麼呢?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徧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
現在這個裡邊所講的,這是本論所講的,把佛所說的圓滿的教法的綱要,統統包含在裡頭了。而這個圓滿的綱要,下來又分性、相二支,一個是智慧資糧,一個福德資糧。經過彌勒菩薩以及文殊菩薩,向下傳到——無著、世親菩薩,龍樹、聖天菩薩,又分成功這個兩個大軌。那麼現在這裡有圓滿的包容,有了這個東西就可以把你引導到:
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01′30″]
大家看這一段,說:「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師父在這裡面講:「這是引導我們到佛地。『一切種智』,那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這個裡邊這個道理啊是引導我們圓滿達到佛地,這就是說解決一切痛苦、一切問題,圓滿一切福德。那麼這個最高的目標是如此。」開宗明義啊,《廣論》!「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就是這本論是教導我們成佛的。那麼生命最高的目標即是如此,成佛的境界是怎樣的呢?解決一切痛苦、一切問題,圓滿一切福德! [06′24″]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這是引導我們到佛地。「一切種智」,那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這個裡邊這個道理啊是引導我們圓滿達到佛地,這就是說解決一切痛苦、一切問題,圓滿一切福德。那麼這個最高的目標是如此,上去又分成三個大的段落,每一個段落稱它為一種士夫,所謂下士、中士、上士。這個是上去一步一步的次第,就像我們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所有的這個內容,所謂教、理、行、果,圓滿一點都不少。在圓滿的教授當中,如果我們把它的內涵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的話,可以分成三個項目:第一個「質」,它的質本身要純正,一點不錯。這個「量」呢?要圓滿,一點無缺。還有呢?還要「次第」本身不可以紊亂。平常我們對於這個質跟量是容易了解,這個次第非常重要卻是往往忽視,我現在這個地方說一個比喻。 [03′46″]
譬如說我們燒飯,然後呢你要菜啊、飯啊、米啊、樣樣東西。是的,說這個米就是米,平常我們說蒸沙煮飯,如果你用泥沙來,那不行!那時候米嘛、菜嘛這是沒錯啦!然後呢量,說幾個人嘛要吃多少,也沒有錯啦!可是次第同樣地重要。假定你弄錯了次第的話,那個不行。譬如說,你說你拿了菜來嘛,一定先把它整理一下,洗洗好,然後切好,然後放到鍋子裡燒。假定說你這個次第弄不清楚,你說:好!先把那個菜拿過來,燒完了再洗,這個行不行啊?絕對不行!因為菜上面種種的泥巴、種種的農藥,你燒完了能洗嗎?根本不能洗!本來這個菜吃了以後讓你增加營養的,結果你吃進去啊還有泥巴,你怎麼可能吃?這個毒藥不但不增加營養,還把你毒死啊!所以這個裡邊一定要有它的質、量、次第,現在本論這三樣東西一點都不缺少,所以這才圓滿。這個就是,喏,引導我們走上這一條圓滿的覺道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所以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
這個,這條門哪引導我們走上菩提大道的。 [05′26″]
現在看到這段話的時候,觀察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會為這個目標振奮嗎?有一天可以解決一切痛苦、一切問題,圓滿一切福德嗎?我們可以為我們的生命安立最高最高的目標嗎?我們常常為一些大大小小的目標奮鬥嘛,也為一些大大小小目標達不到而憂悲苦惱。比如說求別人的理解呀,希望有的時候可以得到幾句溫暖的話;還有的時候希望自己為別人做的事不要被誤會等等,我們生命中充滿大大小小的目標。可以說從早到晚、從小的時候到大,我們已經有多少目標了?很多目標就付之東流了,而且安立了之後,我們每天也為那個目標受苦吧! [07′27″]
那麼學習《廣論》,是要我們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呢?是要成佛!成佛要解決一切痛苦。誰的一切痛苦呢?發心記得吧?是要解決芸芸眾生的一切痛苦。但是如何解決芸芸眾生的一切痛苦,令他們都離苦得樂?是自己要明暸這件事情,就是說自利和利他都要圓滿的。那我們有沒有想到——注意哦!我說想到的意思是: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邊,在我們深深的那個心裡邊,是否安立出了這樣最高的生命目標——我是要成佛的? [08′10″]
跟在師父身邊學習的時候,常常會看到有大大小小不如意的事情出現的時候,師父常常說:「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希求佛果啊!」在大大小小的痛苦和求不得的這樣一個狀態下,師父常常會這樣講,說:「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希求成佛啊!」但是相比於我們,就會發現當很多求不得苦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被這個求不得苦所困,就會困在負面的情緒裡,比如說沮喪啊、失望啊,或者抱怨別人,甚至心灰意冷,會被這種負面的情緒籠罩,動彈不得。但是當這些痛苦出現的時候,師父在我們的眼前示現的,就是馬上就去希求佛果了,說:「正因為人生有種種不如意,所以我們才要去成佛呀!」 [09′12″]
【全廣 II】第 184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佛所說的圓滿的綱要分為哪兩支呢?
2. 「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在這段話裡面,你看到什麼內容?
3. 師父在開示中提到「煮飯燒菜」的例子,這例子師父要告訴我們什麼?
4. 在今天這段文裡,本論要教導我們什麼?
5. 老師問:「觀察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會為這個目標振奮嗎?」請問,我們會振奮嗎?原因是什麼?
6. 老師跟在師父身邊學習時,師父遇到不如意的事,師父是怎麼面對?相比於我們,當很多求不得苦出現時,我們是怎樣的反應?為什麼我們和師父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7. 觀察一下我們的內心有沒有為這個目標振奮呢?有的原因是什麼?沒有的原因是什麼?
【全廣 II】第 184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針對今天 184 講,師父、老師都如何強調《廣論》的圓滿特色?
2. 針對生命最高目標,我們應該要破除的想法和應該建立的想法各是什麼?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85講_3B 舊版第1冊 P2-L3 ~ P2-L5
【全廣 II】185講_3B 舊版第1冊 P2-L3 ~ P2-L5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5 (2020/01/06 ~ 01/0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3B 09:50 ~ 14:36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手抄頁/行 第1冊 P85-L6 ~ P87-L8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5-L7 ~ P87-L8 )
手抄段落 下面我們就正式開始......就是我們裡邊所說的。
【全廣 II】185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這一段可以考慮一下自己,《廣論》的目標就是這樣——安立生命成佛的目標。但是這種目標是否深刻地安立在我們的生命之中?乃至在大大小小的如意、不如意的事相上,是否都能夠提醒我們去嚮往這樣的目標、憶持這樣的目標,而且踏踏實實地一定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是否從心髓深處真的想要這個?就是自己生命的需要——我想要這個,我全部的生命力就只想要這個! [00′38″]
如果我們全部的生命想要這個的話,那麼這本論就是要送給我們這樣的一個佛果,就是引導我們到那裡去的!如果全心想要這樣一個目標,而本論正是引領我們達到那樣的目標,那應該欣喜若狂吧!至少聽到這幾句話不會漫不經心,也不會好像覺得跟自己無關,或者沒有任何感動的心來學習。因為這是我最關切的,我生命全部的需要。全部的需要是什麼?引導我們圓滿達到佛地,解決一切痛苦、一切問題。解決一切問題喔!不是解決一點小問題,是解決一切問題喔! [01′28″]
接下來,師父說會分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再解釋了一下下面的部分。解釋了之後,師父強調說質和量好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次第常常被忽略。師父用煮飯的例子——前面已經講過,又再次地提到——考慮考慮要不要重視次第?如果不重視次第的話,拿煮飯這件事把次第顛倒了來說,我們都會覺得:可能是那個人不太正常,才會把菜煮熟了再去洗!但是我們對於解脫這條路不了解的時候,就是在顛倒行啊! [02′10″]
比如說《菩提道次第》的次第之中,,我們會不會覺得聽聞軌理實際上這樣的次第正是我們凡夫從一開始修行最最需要的?比如不學會聽法的話,那一開始聽就沒有聽對,怎麼思惟、怎麼修行呢?聽法的話,一定跟善知識聽法——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果沒有好好地修信,斷除非理作意和觀過這些習氣的話,影響信心也會影響聽法,也是沒辦法的。所以次第井然,這個次第就是非此不可的!沒有這樣的次第是沒辦法成佛的。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再再地提醒我們,一定要依照次第,就是三士道——「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03′07″]
接下來說:「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聽一下最後一句: [03′19″]
前面都說了,具善者是什麼?「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接著什麼?「諸具善者專勵聽。」所以那個具善者就是《廣論》所化機呀!正所化機,是不是就是正在學習的我們呢?引導我們到哪裡去呀?去佛地喔!去那個最高最高的、最美最美的,斷除了一切痛苦、圓滿了一切快樂的生命的最高理想,去那裡!就是此中所詮的諸法,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裡所說的。 [05′06″]
拿掉我們所有的苦,讓我們修起所有的樂,就是《廣論》裡所要告訴我們的。會不會覺得是難可值遇呀!會不會覺得內心很開心?遇到可以拔除生命所有的苦,給予我們生命所有快樂這樣稀有的正法,就在耳邊、就在眼前啊!這本論就在諸位的手上!所以為什麼叫《掌中解脫》?我們聽到了這樣的道理,如果能夠依教奉行的話,為什麼不能解脫呢?為什麼不能夠像《廣論》上所說的按照次第修行,像師父希望的質、量,然後按照次第去依次地生起親近善知識,乃至皈依三寶、業果、出離心、菩提心......等等,為什麼不行呢?因為我們是《廣論》的所化機,對否?就是引導我們要去佛地的,為什麼我們會不行呢?佛菩薩都說:「具足那樣聽聞條件的人,想要暇身不唐捐的話,就努力地聽!」我們有沒有努力聽呢?「專勵聽」,有認真地聽,那麼為什麼不能夠趣向佛地呢? [06′25″]
所以我們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要斷除懈怠,努力地精進,要讓我們這一次的暇身絕不唐捐!所以就從認真聞法開始,聽到如何是成佛的次第,會不會非常非常地開心呀? [06′49″]
【全廣 II】第 185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複習 184 講,師父開示的內容是什麼?
2. 針對這兩講的內容,師父對「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這段話的開示,老師是如何因應我們的現況,引導我們去深入?
3. 煮飯的喻,師父是要說明什麼?老師是如何引導我們結合相續,看到眼前的下手處?
【全廣 II】第 185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我們到底有沒有建立起「成就無上菩提」,這樣的高遠目標?要如何去檢查?
2. 如果是沒有,或是不足,要如何努力改進?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5 (2020/01/06 ~ 01/0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3B 09:50 ~ 14:36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手抄頁/行 第1冊 P85-L6 ~ P87-L8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5-L7 ~ P87-L8 )
手抄段落 下面我們就正式開始......就是我們裡邊所說的。
【全廣 II】185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這一段可以考慮一下自己,《廣論》的目標就是這樣——安立生命成佛的目標。但是這種目標是否深刻地安立在我們的生命之中?乃至在大大小小的如意、不如意的事相上,是否都能夠提醒我們去嚮往這樣的目標、憶持這樣的目標,而且踏踏實實地一定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是否從心髓深處真的想要這個?就是自己生命的需要——我想要這個,我全部的生命力就只想要這個! [00′38″]
如果我們全部的生命想要這個的話,那麼這本論就是要送給我們這樣的一個佛果,就是引導我們到那裡去的!如果全心想要這樣一個目標,而本論正是引領我們達到那樣的目標,那應該欣喜若狂吧!至少聽到這幾句話不會漫不經心,也不會好像覺得跟自己無關,或者沒有任何感動的心來學習。因為這是我最關切的,我生命全部的需要。全部的需要是什麼?引導我們圓滿達到佛地,解決一切痛苦、一切問題。解決一切問題喔!不是解決一點小問題,是解決一切問題喔! [01′28″]
接下來,師父說會分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再解釋了一下下面的部分。解釋了之後,師父強調說質和量好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次第常常被忽略。師父用煮飯的例子——前面已經講過,又再次地提到——考慮考慮要不要重視次第?如果不重視次第的話,拿煮飯這件事把次第顛倒了來說,我們都會覺得:可能是那個人不太正常,才會把菜煮熟了再去洗!但是我們對於解脫這條路不了解的時候,就是在顛倒行啊! [02′10″]
比如說《菩提道次第》的次第之中,,我們會不會覺得聽聞軌理實際上這樣的次第正是我們凡夫從一開始修行最最需要的?比如不學會聽法的話,那一開始聽就沒有聽對,怎麼思惟、怎麼修行呢?聽法的話,一定跟善知識聽法——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果沒有好好地修信,斷除非理作意和觀過這些習氣的話,影響信心也會影響聽法,也是沒辦法的。所以次第井然,這個次第就是非此不可的!沒有這樣的次第是沒辦法成佛的。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再再地提醒我們,一定要依照次第,就是三士道——「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03′07″]
接下來說:「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聽一下最後一句: [03′19″]
「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看到這一行的時候,我知道大家都很熟了,但是你們的注意力會放在哪兒?會注意那個「具善者」嗎?還是注意那個「導」字?還是會注意「趣佛地理」?大家可能注意力都有所不同。還是你們會看到整句的,每一個字都注意?那麼「導具善者」是誰導?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對吧?此論!「引導」,引導誰呢?具善者。誰是「具善者」呢?是不是在聽聞的你自己呢、我自己呢? [04′21″]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是引導具足善根的人達到圓滿佛地的這個道理,就是我們裡邊所說的。 [03′36″]
前面都說了,具善者是什麼?「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接著什麼?「諸具善者專勵聽。」所以那個具善者就是《廣論》所化機呀!正所化機,是不是就是正在學習的我們呢?引導我們到哪裡去呀?去佛地喔!去那個最高最高的、最美最美的,斷除了一切痛苦、圓滿了一切快樂的生命的最高理想,去那裡!就是此中所詮的諸法,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裡所說的。 [05′06″]
拿掉我們所有的苦,讓我們修起所有的樂,就是《廣論》裡所要告訴我們的。會不會覺得是難可值遇呀!會不會覺得內心很開心?遇到可以拔除生命所有的苦,給予我們生命所有快樂這樣稀有的正法,就在耳邊、就在眼前啊!這本論就在諸位的手上!所以為什麼叫《掌中解脫》?我們聽到了這樣的道理,如果能夠依教奉行的話,為什麼不能解脫呢?為什麼不能夠像《廣論》上所說的按照次第修行,像師父希望的質、量,然後按照次第去依次地生起親近善知識,乃至皈依三寶、業果、出離心、菩提心......等等,為什麼不行呢?因為我們是《廣論》的所化機,對否?就是引導我們要去佛地的,為什麼我們會不行呢?佛菩薩都說:「具足那樣聽聞條件的人,想要暇身不唐捐的話,就努力地聽!」我們有沒有努力聽呢?「專勵聽」,有認真地聽,那麼為什麼不能夠趣向佛地呢? [06′25″]
所以我們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要斷除懈怠,努力地精進,要讓我們這一次的暇身絕不唐捐!所以就從認真聞法開始,聽到如何是成佛的次第,會不會非常非常地開心呀? [06′49″]
【全廣 II】第 185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複習 184 講,師父開示的內容是什麼?
2. 針對這兩講的內容,師父對「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這段話的開示,老師是如何因應我們的現況,引導我們去深入?
3. 煮飯的喻,師父是要說明什麼?老師是如何引導我們結合相續,看到眼前的下手處?
【全廣 II】第 185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我們到底有沒有建立起「成就無上菩提」,這樣的高遠目標?要如何去檢查?
2. 如果是沒有,或是不足,要如何努力改進?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86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54-LL3 ~ P56-L4
【全廣 II】186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54-LL3 ~ P56-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6 (2020/01/09 ~ 01/1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新版 02 47:41 ~ 50:38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4-LL3 ~ P56-L4
手抄段落 那麼這個就是......照著次第沒有一點缺少。
【全廣 II】186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還是一如既往地觀察一下自己的現行——有沒有做好聽聞前行,尤其是大乘發心的部分?每次在研討之前,都希望我們能夠殷重發心,也希望這樣的提醒大家不要覺得:我都知道了,你不用提醒了!因為發心的練習是要一直練習下去的,直到它成為自己的習慣。就是當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立刻就有一個為成就無上正等菩提這樣的發心,而不是為了此生過得舒服一點啊,或者為名、為利這樣的心,或者想要自己了脫生死,要把這樣的動機去除掉,用完全清淨的動機學習佛法——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必須去希求一切遍智的果位;為了得到一切遍智的果位,我們要按著三士道的次第來聞思修。所以聽聞正法,是趣向於一切智智的一個必要的條件,所以現在大家要打起精神來好好地聽聞。 [01′19″]
今天想請大家把師父新版的《廣論》這一段再聽一下,就是「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這一小段。因為這一小段是講整本《廣論》到底在講什麼的,師父在舊版《廣論》已經講了,大家再聽一下師父在新版的《廣論》裡講的角度,聽的時候不要散亂、不要昏沉! [01′46″]
聽到此處,大家可以想一想:這麼厚的一本《廣論》,這裡邊「總攝一切佛語扼要」,能不能信得過這句話呢?為什麼說這本論它總攝了一切佛語扼要?有那麼精要嗎?如果是那麼精要的話,那我跟遇到寶一樣!因為十方三世一切佛他們所說的佛語扼要都在本論之中,看了這本論如果我瞭解了的話,我不是懂了一切十方三世佛他所說法的扼要了嗎?所以這句話是令人非常驚喜的! [06′17″]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6 (2020/01/09 ~ 01/1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新版 02 47:41 ~ 50:38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4-LL3 ~ P56-L4
手抄段落 那麼這個就是......照著次第沒有一點缺少。
【全廣 II】186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還是一如既往地觀察一下自己的現行——有沒有做好聽聞前行,尤其是大乘發心的部分?每次在研討之前,都希望我們能夠殷重發心,也希望這樣的提醒大家不要覺得:我都知道了,你不用提醒了!因為發心的練習是要一直練習下去的,直到它成為自己的習慣。就是當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立刻就有一個為成就無上正等菩提這樣的發心,而不是為了此生過得舒服一點啊,或者為名、為利這樣的心,或者想要自己了脫生死,要把這樣的動機去除掉,用完全清淨的動機學習佛法——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必須去希求一切遍智的果位;為了得到一切遍智的果位,我們要按著三士道的次第來聞思修。所以聽聞正法,是趣向於一切智智的一個必要的條件,所以現在大家要打起精神來好好地聽聞。 [01′19″]
今天想請大家把師父新版的《廣論》這一段再聽一下,就是「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這一小段。因為這一小段是講整本《廣論》到底在講什麼的,師父在舊版《廣論》已經講了,大家再聽一下師父在新版的《廣論》裡講的角度,聽的時候不要散亂、不要昏沉! [01′46″]
師父在新版的《廣論》裡解釋了這一段話。你們都有新版那個書吧?「此中」就是指本論。然後「總攝」是對什麼的總攝呢?是一切佛語扼要的總攝,所以包含了一切佛。師父說:不僅僅是我們釋迦佛,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佛佛道同,所有十方三世諸佛所瞭解的正確的內涵,完全是一樣的,沒有一點缺少。而且這個扼要,師父解釋說:「把佛告訴我們的精要,都含攝在裡邊,這是第一部分。」就是「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 [05′40″]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這個就是前面整個的序分當中,序分當中,那個主要的就歸敬。下面繼續地說一下,然後整個開顯。下面要正說正文之前,有一個說法,那個我一個人單單唸一下就可以了。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02′38″]
「此中」就是指這本論,這本論當中整個的說的內涵,是包含了——「總」是包含了一切佛,不僅僅是我們釋迦世尊,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所以通常說「佛佛道同」,達到佛的地度,所有十方三世佛所瞭解的正確的內涵,完全一樣,沒有一點缺少。現在這一本論所講的,並不是把佛的所有的話都包含在裡頭,而把佛告訴我們的精要,都含攝在裡頭了。這是第一部分,這個是佛的話。然後這個佛的話,要傳下來的話,又一定有它的這個傳承。所以說「遍攝」,這個裡邊也含攝了分兩部分:一個是廣行,一個是深見,兩個大乘的流派。那麼這個流派,一個是龍樹菩薩的,一個是無著菩薩的,這兩個大車。相當我們現在走這條像道路,那個道路像軌道一樣,所以兩個道軌。這個道軌是幹什麼的呢?透過這個道軌,能夠「往趣一切種智地位」——這個就是佛。能夠達到佛地的「勝士法範」,這種殊勝的士夫,這個勝士就是殊勝的人,如果是儒家來說就是君子,不是一個普通小人哪!就是這樣。那這個方法、軌範都在裡頭。那麼現在把這個方法分三個次第,所以叫「三種士夫」,初級的、中級的、高級的,現在這個地方初級的叫下士、中士、上士。那分著這個次第,我們應該修行的所有的內涵,「一切行持」,要所有修行的,照著次第沒有一點缺少。 [04′43″]
聽到此處,大家可以想一想:這麼厚的一本《廣論》,這裡邊「總攝一切佛語扼要」,能不能信得過這句話呢?為什麼說這本論它總攝了一切佛語扼要?有那麼精要嗎?如果是那麼精要的話,那我跟遇到寶一樣!因為十方三世一切佛他們所說的佛語扼要都在本論之中,看了這本論如果我瞭解了的話,我不是懂了一切十方三世佛他所說法的扼要了嗎?所以這句話是令人非常驚喜的! [06′17″]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87講_新版 02 50:38 ~ 52:10
【全廣 II】187講_新版 02 50:38 ~ 52:10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7 (2020/01/13 ~ 01/1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新版 02 50:38 ~ 52:10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6-L5 ~ P56-LL1
手抄段落 現在關於這一個部分......從這個上面來講。
【全廣 II】187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接下來說:「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遍攝」,師父又解釋了就是兩大傳承,深見——龍樹菩薩的,還有無著菩薩的兩大車軌。接著解釋「道軌」,像一條路,這個道路像軌道一樣。大家都知道如果火車離開了軌道那就沒法行駛,在這個軌道上行駛它就是安全的,就一定會到達目的地。因為鋪設這個軌道,就是為了此地到彼地這個目的地鋪設的。那麼道軌,師父說:「透過這個道軌,能夠『往趣一切種智地位』。」那是什麼呢?就是佛、佛果。 [00′41″]
而且師父說:這就是殊勝的士夫,這個勝士就是殊勝的人,在儒家來說是一個君子,不是普通的小人。在這裡邊是最圓滿的一切智智的果位。此處尤其標示出它是「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可以成佛的。我們沿著二大車的道軌要去哪裡呢?去佛地的。包括什麼?要經過三種士夫的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要經過這樣的道次第。師父說:「初級的、中級的、高級的。」所以叫下士、中士、上士,分這個次第。「一切行持」,我們所要修行的,照著次第,注意那四個字「無所缺少」。「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這幾句話如果大家仔細地把它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過,然後再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會不會又很驚愕呢?雖然你學了好多次了。 [01′52″]
總攝一切佛語扼要,趣向一切種智地位,還有三種士夫一切行持哦!所有次第無所缺少,那這是一本什麼論呀?太驚訝了!那麼我能夠學到這一本論,就等於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的次第都沒缺少地了解到了,如果我們真的學到了的話。所以很高興啊!一開始很驚訝,現在越來越高興! [02′22″]
接下來就要聽「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聽一下師父講的。 [02′31″]
師父說:「我們沒有善根在這個時代絕不可能聽到這個法。」諸位能聽到這麼精彩的《廣論》,一定是宿植德本、很有善根。師父接著說:「聽到了以後,還要看個人善根的深淺。」然後師父就馬上結合自己的例子再講一個事情。因為有的時候會聽到二十多歲的人為什麼說老了呢?因為他比十多歲的就老了,然後二十幾歲的比剛二十的就是更老了,所以有的時候年輕人就喜歡這樣比:「我比你更老了!」 [05′19″]
但是師父說:「我今年快七十歲我說年輕了!」為什麼?師父說:「我不是說笑話,因為我感覺到我條件太差。」那麼年輕的幹什麼呢?就說:「好的人高高在上享受,我小的事情我來做。」七十歲哦!就是用一個來做小事情這樣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就像一個小孩一樣,小孩就忙一些小的事情——照顧人啊、給人家服務啊等等,就做很多這樣的小的事情。為什麼呢?師父說:「我要集聚資糧!」我要集聚資糧!然後接著說:「這是真的,你越是到那時候,你越會感覺到我們資糧不夠,盡我們的力量,我能做的地方就我該我做。」我能做的地方就該我做,就是我! [06′18″]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7 (2020/01/13 ~ 01/1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新版 02 50:38 ~ 52:10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6-L5 ~ P56-LL1
手抄段落 現在關於這一個部分......從這個上面來講。
【全廣 II】187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接下來說:「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遍攝」,師父又解釋了就是兩大傳承,深見——龍樹菩薩的,還有無著菩薩的兩大車軌。接著解釋「道軌」,像一條路,這個道路像軌道一樣。大家都知道如果火車離開了軌道那就沒法行駛,在這個軌道上行駛它就是安全的,就一定會到達目的地。因為鋪設這個軌道,就是為了此地到彼地這個目的地鋪設的。那麼道軌,師父說:「透過這個道軌,能夠『往趣一切種智地位』。」那是什麼呢?就是佛、佛果。 [00′41″]
而且師父說:這就是殊勝的士夫,這個勝士就是殊勝的人,在儒家來說是一個君子,不是普通的小人。在這裡邊是最圓滿的一切智智的果位。此處尤其標示出它是「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可以成佛的。我們沿著二大車的道軌要去哪裡呢?去佛地的。包括什麼?要經過三種士夫的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要經過這樣的道次第。師父說:「初級的、中級的、高級的。」所以叫下士、中士、上士,分這個次第。「一切行持」,我們所要修行的,照著次第,注意那四個字「無所缺少」。「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這幾句話如果大家仔細地把它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過,然後再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會不會又很驚愕呢?雖然你學了好多次了。 [01′52″]
總攝一切佛語扼要,趣向一切種智地位,還有三種士夫一切行持哦!所有次第無所缺少,那這是一本什麼論呀?太驚訝了!那麼我能夠學到這一本論,就等於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的次第都沒缺少地了解到了,如果我們真的學到了的話。所以很高興啊!一開始很驚訝,現在越來越高興! [02′22″]
接下來就要聽「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聽一下師父講的。 [02′31″]
在這一小段,說:「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師父解釋了這個「具善者」要去成佛的。說這本論是做什麼的呢?就是引導具有善根的人去成佛的,依著道次第引導。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會評估自己:我是不是具善者呢?因為如果是具善者的話,我就被這本論引導去成佛。[04′38″]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現在關於這一個部分,它這整個的這個走法,含攝整個的內涵的,這個依照著次第,排出一條路來,這叫「菩提道」,這樣,「菩提道次第門」。然後這個是幹什麼的呢?引導具足善根的人。我們沒有善根在這個時代絕不可能聽到這個法,然後聽到了以後,還要看個人善根的深淺。所以對我來說,我現在談不到在這裡講,我只是願意盡我的一點力量,集一點資糧。所以昨天那個法會上面,我跟大家講的,二十歲的人說老了,二十幾歲說更老了,我今年快七十歲我說年輕了。我不是說笑話,因為我感覺到我條件太差,你們好的人高高在上享受,我小的事情我來做,為什麼?我要集聚資糧。這是真的,你越是到那時候,你越會感覺到我們資糧不夠,盡我們的力量,我能做的地方就我該我做。到底做什麼?我不一定一定是我要做什麼才算,那裡欠缺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總是對整個的學習、對佛法,能夠產生最有效的這個最好,從這個上面來講。 [04′05″]
師父說:「我們沒有善根在這個時代絕不可能聽到這個法。」諸位能聽到這麼精彩的《廣論》,一定是宿植德本、很有善根。師父接著說:「聽到了以後,還要看個人善根的深淺。」然後師父就馬上結合自己的例子再講一個事情。因為有的時候會聽到二十多歲的人為什麼說老了呢?因為他比十多歲的就老了,然後二十幾歲的比剛二十的就是更老了,所以有的時候年輕人就喜歡這樣比:「我比你更老了!」 [05′19″]
但是師父說:「我今年快七十歲我說年輕了!」為什麼?師父說:「我不是說笑話,因為我感覺到我條件太差。」那麼年輕的幹什麼呢?就說:「好的人高高在上享受,我小的事情我來做。」七十歲哦!就是用一個來做小事情這樣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就像一個小孩一樣,小孩就忙一些小的事情——照顧人啊、給人家服務啊等等,就做很多這樣的小的事情。為什麼呢?師父說:「我要集聚資糧!」我要集聚資糧!然後接著說:「這是真的,你越是到那時候,你越會感覺到我們資糧不夠,盡我們的力量,我能做的地方就我該我做。」我能做的地方就該我做,就是我! [06′18″]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88講_新版 02 50:38 ~ 52:10
【全廣 II】188講_新版 02 50:38 ~ 52:10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8 (2020/01/16 ~ 01/1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新版 02 50:38 ~ 52:10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6-L5 ~ P56-LL1
手抄段落 現在關於這一個部分......從這個上面來講。
【全廣 II】第188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聽到這一小段,大家有沒有反思一下自己的狀況?因為我在拜讀師父的日記,常常跟大家說,在師父的日記裡師父都是寫弟子怎樣怎樣,好像他所有的日記都是寫給上師和本尊的,而且弟子兩個字都寫得很小。在每一件事發生的時候,他都非常非常認真地檢討自己,即使在教鳳山寺的法師、教法人的一些同學做什麼、做什麼的,大大小小的會議、大大小小的提醒,都是在檢查自己是不是有一個清淨的饒益他人的心,還是看對方不對才說對方的? [00′46″]
所以大事、小事情,他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非常認真而又嚴謹的。比如說有的時候,像掃地這種事情是不需要師父做的,像收垃圾這種事情也是不需要師父做的,但是我就看過師父去掃地,七十多歲了去收垃圾。而且師父在大家掃過的地方,還會檢查那個垃圾裡有沒有什麼被無意丟掉的東西。還有像有的時候跟師父去機場,法師們在忙的時候,師父就站在那個地方,會說:「哎呀!那個行李往裡邊拿一拿,不要妨礙走路的人。」他一方面怕妨礙要走路的人,一方面看法師的東西不要丟了、自己忘了沒有拉到,師父還給大家看包——高僧呀! [01′44″]
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該穿什麼樣的衣服適合外面的天氣,怎麼喝水,吃飯的時候要怎麼樣,師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非常仔細地教導法師們,教導他的弟子們。這些所有的事情,沒有一件事師父會覺得他是不應該做的、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他什麼小事情都是去關注大家。因為在小事上會看到我們每個人造的那一分業,師父希望透過每一件事情,讓我們能夠淨化我們的業障、能夠集聚到資糧!他是自己這樣做的,他引導弟子們也是這樣做的。 [02′28″]
所以看到這幾句話的時候我尤為感動,會想念師父啊!想念看到師父的時光。覺得他這裡邊講的,其實把他做到的部分只講了一點點而已,他做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每次拜讀師父的日記的時候都非常非常地感動,在其中看到的就是一個非常非常認真修行的修行者,非常非常地虔誠!他的生命就是用來改變自己、用來奉獻給大眾的,完全沒有一點點享樂的念頭,沒有一點點!所以他說:「我能做的地方就我該我做。到底做什麼?我不一定一定是要我做什麼才算,那裡欠缺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總是對整個的學習、對佛法,能夠產生最有效的這個最好。」 [03′36″]
這個觀點我也是聽師父講過很多次。比如說大家常常會覺得:「這不是我該負責的,為什麼我要負責這個?應該是你負責。」有的時候大家在一起合作的時候,就會出現這個問題。但是師父會看哪裡欠缺他就去補!說:「哪裡欠缺什麼,我就該做什麼。」沒有一定是我要做什麼的,但是總體是必須對整個學習教法能夠產生最有效的,就做那個事情。那麼對整個的學習最有效的,就是把法留下來,就是如法——說的人如法地說、聽的人如法地聽,能把這個清淨的傳承留下來,師父所有的生命都致力於此。所以既能看到生命中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又在大事、小事中貫徹始終如一的宗旨!這是跟師父學習的時候,感觸最深的地方。 [04′33″]
比如說以前跟師父討論,就常常會說:「我不一定要去帶僧團呀,這個對我壓力太大了!我可能帶居士們,大家一起研討《廣論》,就覺得已經是很奢侈了,也不能做什麼,當個大班長就不錯了!」師父那時候就像這原話一樣,說:「你一定要做什麼才能修行嗎?佛法需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不一定你一定要做什麼,缺你做什麼就做什麼。」那個時候就是這樣的觀點。所以我在這個新版《廣論》又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好像又聽到師父在我耳邊再重複地講這個他一生奉行的很重要的——說思想也好,說他的行為準則也好,就是需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什麼對眾生有利、對佛法最有利,就做那件事,哪裡缺什麼,就去做什麼,自己不一定是一定要做哪個。所以每每為師父這樣的心所感動。 [05′36″]
對我們來說,檢查到自己,平常根據分工不同啊,你負責這個、我們負責那個。我們開會的時候,大家可以想想,法人有會呀、園區有會呀,僧團也有會呀,各個部門都有會。在開會的時候,我們對於那種他在負責他的事情上沒負責好的那個人,我們通常都會不太高興,但是有沒有想:「他沒有負責好,我有沒有給他一定的援助呢?」然後這就又涉及到:各人在各人的本分內負責自己的事情,這不是我的本分,我為什麼要去幫他?好像會跨越某種管理制度一樣。但是我們的發心本身就是跨越一切管理制度,我們的心要遍及一切法界有情,要幫忙一切有情離苦得樂,不能說那塊兒歸文殊菩薩管、這塊兒歸地藏菩薩管、這塊歸觀世音菩薩管,那我們管什麼呢?現在佛菩薩都已經遍及法界有情的發心,那我們什麼都不用管了!所以當我們的發心要遍及一切有情的時候,是不能受限於這些——分工、分工,受限之後就覺得不能去援助那個人,沒有援助他的心。這一點希望在這一段供諸位參考,反思一下自己。 [06′47″]
因為師父在這一段講的是具足善根的人,說我們善根不具足的狀態下,怎麼樣讓這個淺的善根變得很深呢?就是要培福,要集資、淨懺。所以在一切事情上,能夠低下心來幫忙大家成辦他要成辦的善業,努力地去幫忙別人。做這個是為了什麼?因為資糧不夠啊!就是要積累善根、要積累福報。 [07′20″]
在這一點上,師父的觀點是非常明確的。所以我會想要請大家聽一下,「導具善者趣佛地理」這具善者,如果感覺到自己善根不夠,應該怎麼做?師父在這裡講的下腳處是非常明晰的! [07′38″]
【全廣 II】第 188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2′28″] 老師說:「聽到這一小段,大家有沒有反思一下自己的狀況?」聽到什麼?反思什麼?
2. [02′28″]~[05′36″] 老師說:「這是跟師父學習的時候,感觸最深的地方。」跟師父學的時候,老師感觸最深的地方為何?
3. [05′36″]~[07′38″] 老師說:「對我們來說,檢查到自己」檢查自己什麼呢?
【全廣 II】第 188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00′00″]~[03′36″] 「看到這幾句話的時候我尤為感動」老師看到的是哪幾句話?
2. [03′36″]~[07′38″] 老師說:「如果感覺到自己善根不夠,應該怎麼做?師父在這裡講的下腳處是非常明晰的!」這個很明晰的下腳處是什麼呢?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8 (2020/01/16 ~ 01/1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新版 02 50:38 ~ 52:10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6-L5 ~ P56-LL1
手抄段落 現在關於這一個部分......從這個上面來講。
【全廣 II】第188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聽到這一小段,大家有沒有反思一下自己的狀況?因為我在拜讀師父的日記,常常跟大家說,在師父的日記裡師父都是寫弟子怎樣怎樣,好像他所有的日記都是寫給上師和本尊的,而且弟子兩個字都寫得很小。在每一件事發生的時候,他都非常非常認真地檢討自己,即使在教鳳山寺的法師、教法人的一些同學做什麼、做什麼的,大大小小的會議、大大小小的提醒,都是在檢查自己是不是有一個清淨的饒益他人的心,還是看對方不對才說對方的? [00′46″]
所以大事、小事情,他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非常認真而又嚴謹的。比如說有的時候,像掃地這種事情是不需要師父做的,像收垃圾這種事情也是不需要師父做的,但是我就看過師父去掃地,七十多歲了去收垃圾。而且師父在大家掃過的地方,還會檢查那個垃圾裡有沒有什麼被無意丟掉的東西。還有像有的時候跟師父去機場,法師們在忙的時候,師父就站在那個地方,會說:「哎呀!那個行李往裡邊拿一拿,不要妨礙走路的人。」他一方面怕妨礙要走路的人,一方面看法師的東西不要丟了、自己忘了沒有拉到,師父還給大家看包——高僧呀! [01′44″]
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該穿什麼樣的衣服適合外面的天氣,怎麼喝水,吃飯的時候要怎麼樣,師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非常仔細地教導法師們,教導他的弟子們。這些所有的事情,沒有一件事師父會覺得他是不應該做的、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他什麼小事情都是去關注大家。因為在小事上會看到我們每個人造的那一分業,師父希望透過每一件事情,讓我們能夠淨化我們的業障、能夠集聚到資糧!他是自己這樣做的,他引導弟子們也是這樣做的。 [02′28″]
所以看到這幾句話的時候我尤為感動,會想念師父啊!想念看到師父的時光。覺得他這裡邊講的,其實把他做到的部分只講了一點點而已,他做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每次拜讀師父的日記的時候都非常非常地感動,在其中看到的就是一個非常非常認真修行的修行者,非常非常地虔誠!他的生命就是用來改變自己、用來奉獻給大眾的,完全沒有一點點享樂的念頭,沒有一點點!所以他說:「我能做的地方就我該我做。到底做什麼?我不一定一定是要我做什麼才算,那裡欠缺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總是對整個的學習、對佛法,能夠產生最有效的這個最好。」 [03′36″]
這個觀點我也是聽師父講過很多次。比如說大家常常會覺得:「這不是我該負責的,為什麼我要負責這個?應該是你負責。」有的時候大家在一起合作的時候,就會出現這個問題。但是師父會看哪裡欠缺他就去補!說:「哪裡欠缺什麼,我就該做什麼。」沒有一定是我要做什麼的,但是總體是必須對整個學習教法能夠產生最有效的,就做那個事情。那麼對整個的學習最有效的,就是把法留下來,就是如法——說的人如法地說、聽的人如法地聽,能把這個清淨的傳承留下來,師父所有的生命都致力於此。所以既能看到生命中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又在大事、小事中貫徹始終如一的宗旨!這是跟師父學習的時候,感觸最深的地方。 [04′33″]
比如說以前跟師父討論,就常常會說:「我不一定要去帶僧團呀,這個對我壓力太大了!我可能帶居士們,大家一起研討《廣論》,就覺得已經是很奢侈了,也不能做什麼,當個大班長就不錯了!」師父那時候就像這原話一樣,說:「你一定要做什麼才能修行嗎?佛法需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不一定你一定要做什麼,缺你做什麼就做什麼。」那個時候就是這樣的觀點。所以我在這個新版《廣論》又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好像又聽到師父在我耳邊再重複地講這個他一生奉行的很重要的——說思想也好,說他的行為準則也好,就是需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什麼對眾生有利、對佛法最有利,就做那件事,哪裡缺什麼,就去做什麼,自己不一定是一定要做哪個。所以每每為師父這樣的心所感動。 [05′36″]
對我們來說,檢查到自己,平常根據分工不同啊,你負責這個、我們負責那個。我們開會的時候,大家可以想想,法人有會呀、園區有會呀,僧團也有會呀,各個部門都有會。在開會的時候,我們對於那種他在負責他的事情上沒負責好的那個人,我們通常都會不太高興,但是有沒有想:「他沒有負責好,我有沒有給他一定的援助呢?」然後這就又涉及到:各人在各人的本分內負責自己的事情,這不是我的本分,我為什麼要去幫他?好像會跨越某種管理制度一樣。但是我們的發心本身就是跨越一切管理制度,我們的心要遍及一切法界有情,要幫忙一切有情離苦得樂,不能說那塊兒歸文殊菩薩管、這塊兒歸地藏菩薩管、這塊歸觀世音菩薩管,那我們管什麼呢?現在佛菩薩都已經遍及法界有情的發心,那我們什麼都不用管了!所以當我們的發心要遍及一切有情的時候,是不能受限於這些——分工、分工,受限之後就覺得不能去援助那個人,沒有援助他的心。這一點希望在這一段供諸位參考,反思一下自己。 [06′47″]
因為師父在這一段講的是具足善根的人,說我們善根不具足的狀態下,怎麼樣讓這個淺的善根變得很深呢?就是要培福,要集資、淨懺。所以在一切事情上,能夠低下心來幫忙大家成辦他要成辦的善業,努力地去幫忙別人。做這個是為了什麼?因為資糧不夠啊!就是要積累善根、要積累福報。 [07′20″]
在這一點上,師父的觀點是非常明確的。所以我會想要請大家聽一下,「導具善者趣佛地理」這具善者,如果感覺到自己善根不夠,應該怎麼做?師父在這裡講的下腳處是非常明晰的! [07′38″]
【全廣 II】第 188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2′28″] 老師說:「聽到這一小段,大家有沒有反思一下自己的狀況?」聽到什麼?反思什麼?
2. [02′28″]~[05′36″] 老師說:「這是跟師父學習的時候,感觸最深的地方。」跟師父學的時候,老師感觸最深的地方為何?
3. [05′36″]~[07′38″] 老師說:「對我們來說,檢查到自己」檢查自己什麼呢?
【全廣 II】第 188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00′00″]~[03′36″] 「看到這幾句話的時候我尤為感動」老師看到的是哪幾句話?
2. [03′36″]~[07′38″] 老師說:「如果感覺到自己善根不夠,應該怎麼做?師父在這裡講的下腳處是非常明晰的!」這個很明晰的下腳處是什麼呢?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89講_新版 02 52:10 ~ 53:18
【全廣 II】189講_新版 02 52:10 ~ 53:18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9 (2020/01/20 ~ 01/2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新版 02 52:10 ~ 53:18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7-L1 ~ P57-L8
手抄段落 所以說這個情況之下......那根據各派不同的傳承。
【全廣 II】第189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接著聽師父在新版《廣論》裡的一小段。
師父說:「這個情況之下,具足善根固然好,然後呢,我們現在聽聞教法大概多少是有一點,然後呢,希望從上面增上」,增上要怎麼辦呢?「大家還要靠自己的努力。」說現在已經具足善根,可以聽到《菩提道次第廣論》,而且很多、很多人聽了之後非常地歡喜,甚至是欲罷不能!有的居士就一聽,聽了三十年,還在繼續地學。像這次去南北加,就看到有三十多年的居士,真的是非常非常地歡喜。當時給大家發三十年的那個下面有寶石的蓮花徽章的時候,其實我是懷著非常非常尊敬的心獻給他們的,我會覺得真是太有善根了! [02′15″]
那麼怎麼樣要憑藉自己已經有的善根,繼續不斷地在上面增長?師父為我們提出了目標,就是能夠百分之百跟大師引導我們的條件相應。宗大師把《廣論》講到「三種士夫所有行持一切次第無所缺少」,這樣的一個法在我面前,我們怎樣能夠具足百分之百的善根跟這個相應呢?相應的話,我們就上去了!師父說:所以「具善者趣佛地」,就能夠一直達到佛這樣的一個果位,這就是我們的目標。然後師父說:「我們還有滿遙遠的一段距離」,離成佛很遙遠的一段距離,但是師父接著說:「我們有的是機會」,什麼機會呀?「只要我們認識了,我們能不斷地在這個環境之下,好好地淨除罪障、積聚資糧那就對,那就是這個就是現在本論所說的主要的整個的內涵。」 [03′23″]
成佛好像離我們非常遙遠,或者確定是很遙遠的距離,我們看到我們想要那個目標。但是我們現在擁有的是什麼?機會!什麼機會?認識了宗大師、認識了《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麼多傳承祖師,只要能夠不斷地在這個環境下,環境是指什麼呀?有師、有友、有法,對吧?生活資具都不缺,然後自己又具足暇滿的那些條件嘛!還有這樣的一個僧團,僧團的法師們在前面帶著繼續地修學,然後我們都有廣論班;在家裡聽了聽有點事情可能就中斷了,但是有個班,你不去的話,可能同學就打電話給你。有的時候還有一些同學很進步啦!然後你看著別人,「欸,他進步了,我得考慮考慮我自己呀!我有沒有長進啊?」 [04′21″]
出家人也是一樣啊!大家都歸屬於各自的學制班,比如說你到底是戒論班的啊?俱舍班的啊?還是現觀班的啊?還是因類學班的?還是攝類學班的?有了一個班之後我們就會有進度,一直沿著那個進度往下走,就會有三十年不會間斷的聞思的這樣的一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學法的環境啊,對不對?僧俗差不多都有一個這樣的學制。 [04′53″]
雖然居士的學制還不是特別地完整,我們要一起努力呀!然後把它規劃得特別完整。但是畢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法環境,所以在這個環境裡,師父勸勉我們要好好地淨除罪障、積聚資糧那就對了!所以當我們心慌的時候想想:我有沒有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我所做的一切事情有沒有朝著這樣的方向?大乘發心有沒有在策勵、策發自己?如果有朝著這樣的方向,那就是對的。 [05′28″]
【全廣 II】第 189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導具善者趣佛地理對我們現有的善根還需繼續不斷增長,師父但願我們達到何種目標?
2. 我們離佛地仍有遙遠的距離,師父說:但是我們有的是機會,機會是什麼?
3. 我們在現有環境下好好不斷凈罪集資,是師父對我們的勸勉,老師對此,引導我們如何觀察思維?
【全廣 II】第 189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具有」善根者和「具足」善根者,有何同?有何異?我們是哪一個?
2. 我們大部分人,是具有善根者、是有機會的。請問,是具有什麼機會?
3. 我們具有哪些條件,故說有機會?
4. 老師如何證成我們是有機會的人?
5. 過年在即,這就是老師 / 師父送我們的紅包:
「你們是具有善根,有機會變成具足善根,可以 100% 和大師引導我們的條件相應的人。然後我們就可以直上去,直達佛地了!」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89 (2020/01/20 ~ 01/2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辨識名義及所說法
音檔 新版 02 52:10 ~ 53:18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7-L1 ~ P57-L8
手抄段落 所以說這個情況之下......那根據各派不同的傳承。
【全廣 II】第189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接著聽師父在新版《廣論》裡的一小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說這個情況之下,具足善根固然好,然後呢,我們現在聽聞教法大概多少是有一點,然後呢,希望從上面增上,這個大家還要靠自己的努力,這樣。所以但願我們憑藉著已經有的這個善根,繼續地不斷地在上面增長,那麼使得能夠百分之百能夠跟大師引導我們的條件相應,我們就上去了。所以「具善者趣佛地」,能夠一直達到佛這個地位,對這個——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還有滿遙遠的一段距離。但是我們有的是機會,只要我們認識了,我們能不斷地在這個環境之下,好好地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那就對,那就是這個就是現在本論所說的主要的整個的內涵。他那講的時候他有不同的方法,那根據各派不同的傳承。[01′18″]
師父說:「這個情況之下,具足善根固然好,然後呢,我們現在聽聞教法大概多少是有一點,然後呢,希望從上面增上」,增上要怎麼辦呢?「大家還要靠自己的努力。」說現在已經具足善根,可以聽到《菩提道次第廣論》,而且很多、很多人聽了之後非常地歡喜,甚至是欲罷不能!有的居士就一聽,聽了三十年,還在繼續地學。像這次去南北加,就看到有三十多年的居士,真的是非常非常地歡喜。當時給大家發三十年的那個下面有寶石的蓮花徽章的時候,其實我是懷著非常非常尊敬的心獻給他們的,我會覺得真是太有善根了! [02′15″]
那麼怎麼樣要憑藉自己已經有的善根,繼續不斷地在上面增長?師父為我們提出了目標,就是能夠百分之百跟大師引導我們的條件相應。宗大師把《廣論》講到「三種士夫所有行持一切次第無所缺少」,這樣的一個法在我面前,我們怎樣能夠具足百分之百的善根跟這個相應呢?相應的話,我們就上去了!師父說:所以「具善者趣佛地」,就能夠一直達到佛這樣的一個果位,這就是我們的目標。然後師父說:「我們還有滿遙遠的一段距離」,離成佛很遙遠的一段距離,但是師父接著說:「我們有的是機會」,什麼機會呀?「只要我們認識了,我們能不斷地在這個環境之下,好好地淨除罪障、積聚資糧那就對,那就是這個就是現在本論所說的主要的整個的內涵。」 [03′23″]
成佛好像離我們非常遙遠,或者確定是很遙遠的距離,我們看到我們想要那個目標。但是我們現在擁有的是什麼?機會!什麼機會?認識了宗大師、認識了《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麼多傳承祖師,只要能夠不斷地在這個環境下,環境是指什麼呀?有師、有友、有法,對吧?生活資具都不缺,然後自己又具足暇滿的那些條件嘛!還有這樣的一個僧團,僧團的法師們在前面帶著繼續地修學,然後我們都有廣論班;在家裡聽了聽有點事情可能就中斷了,但是有個班,你不去的話,可能同學就打電話給你。有的時候還有一些同學很進步啦!然後你看著別人,「欸,他進步了,我得考慮考慮我自己呀!我有沒有長進啊?」 [04′21″]
出家人也是一樣啊!大家都歸屬於各自的學制班,比如說你到底是戒論班的啊?俱舍班的啊?還是現觀班的啊?還是因類學班的?還是攝類學班的?有了一個班之後我們就會有進度,一直沿著那個進度往下走,就會有三十年不會間斷的聞思的這樣的一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學法的環境啊,對不對?僧俗差不多都有一個這樣的學制。 [04′53″]
雖然居士的學制還不是特別地完整,我們要一起努力呀!然後把它規劃得特別完整。但是畢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法環境,所以在這個環境裡,師父勸勉我們要好好地淨除罪障、積聚資糧那就對了!所以當我們心慌的時候想想:我有沒有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我所做的一切事情有沒有朝著這樣的方向?大乘發心有沒有在策勵、策發自己?如果有朝著這樣的方向,那就是對的。 [05′28″]
【全廣 II】第 189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導具善者趣佛地理對我們現有的善根還需繼續不斷增長,師父但願我們達到何種目標?
2. 我們離佛地仍有遙遠的距離,師父說:但是我們有的是機會,機會是什麼?
3. 我們在現有環境下好好不斷凈罪集資,是師父對我們的勸勉,老師對此,引導我們如何觀察思維?
【全廣 II】第 189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具有」善根者和「具足」善根者,有何同?有何異?我們是哪一個?
2. 我們大部分人,是具有善根者、是有機會的。請問,是具有什麼機會?
3. 我們具有哪些條件,故說有機會?
4. 老師如何證成我們是有機會的人?
5. 過年在即,這就是老師 / 師父送我們的紅包:
「你們是具有善根,有機會變成具足善根,可以 100% 和大師引導我們的條件相應的人。然後我們就可以直上去,直達佛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