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361講-恆時無謬地學習利他的方法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362講 363講 364講 365講 366講 367講 368講 369講 370講
371講 372講 373講 374講 375講

🍃廣海明月0361講🍁恆時無謬地學習利他的方法
廣海明月第361講【全廣 II】舊版:第1冊 P160-L1 ~ P160-LL1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61講🍁恆時無謬地學習利他的方法



講次 | 0361 (2021-09-13 ~ 2021-09-15)
標題 | 恆時無謬地學習利他的方法
音檔 | 5B 26:43 ~ 5B 28:18
廣論段落 | P9-L3 ~ P9-L4 如釋菩提心論云……善趣無謬誤。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0-L1 ~ P160-LL1 ( 2016 南普陀版:P160-L4 ~ P160-LL1 )
手抄段落 | 如《釋菩提心論》云……一點點沒有錯誤。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學到「《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我們可以把這段文自己反覆地讀誦幾遍。現在我們一起來聽師父的帶子。00:27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

  那麼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我們,或者我們任何一個人,自己啊一定要想幫助別人,啟發別人、幫助別人;確定要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這個時候自己一定要對於你所化導的那個眾生,及化導他的方法,要圓滿無錯地有一個認識。所以這個「智者」,就是指這一個菩薩們,他一直、一直,他菩薩的真正的行為,菩薩的願力,沒有別的,全部的精神就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然後也可以這麼說,他的全部的精神的目的,是創造這個淨土,乃至於成佛以後永遠是如此。而且他必然是沒有錯誤,因為你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儘管你的動機很好,錯了以後有沒有用?不行欸!所以他「善趣」,走得非常正確,一點點沒有錯誤。01:58
  在這一段中說:「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哪一部論?《釋菩提心論》,請大家把字看準。有的人就是不唸第一個字,然後唸成《菩提心論》,還有的人唸《釋菩提心》,不唸論──名字是《釋菩提心論》。說:「論上面告訴我們」,告訴我們的第一個結論是什麼呢?02:26

  當我們定解了一個內涵之後,也想要讓他人如同我們自己定解那般生起定解,如果自己確定一定要這麼做的話,師父說:「一定要想幫助別人,啟發別人、幫助別人。」然後下面師父又說一句:「確定要這樣去做的話」,這是不是第一個層次呢?我們中間的任何一個人或自己,一定要去做的話,確定要做一件什麼事情呢?就是一定要幫助別人、啟發別人。03:04

  什麼是幫助別人?怎麼幫助別人呢?如同自己定解的那樣,也令別人發起這樣的定解。先改變知見,依照自己對經典的定解,也讓別人對經典產生同樣的定解。為什麼?藉此改變生命離苦得樂。03:29

  那麼確定好了這樣的一個堅定的心意之後,接著看一看要做什麼呢?那麼這個時候一定要對於我們所化導的眾生,說:「自己一定要對於你所化導的那個眾生,及化導他的方法」,這裡邊講了幾個呀?對象有兩個:化導的眾生,還有化導他的方法。然後呢?有一個要求,叫「圓滿無錯地」,什麼?「有一個認識」注意!這個最重要的兩個字,要「認識」。開始我們要有一個認識,就是要幫忙別人;接下來還要有一個認識,就是對於化導的眾生還有化導他的方法要有一個圓滿無錯的認識。04:17

  什麼叫圓滿無錯的認識?沒有錯誤地、沒有遺漏地了解而產生的定解。以無常為例,如果想要令其他的所化機心中也生起沒有錯謬的證得無常的量,而透過這樣的量就能夠斷除常執,那麼在這個之前,我們自己一定要先親近善知識,正確無錯謬地聽聞正法,了解無常乃至生起證得無常的量,這樣才行,大家覺得呢?04:50

  然後接著到下一步了,對不對?「智者」是指誰呀?「菩薩們」。菩薩們一直做的事情是什麼?「全部的精神就利益眾生」。還可以再說一句,全部的精神的目的是什麼?創造這個淨土──「全部的精神的目的,是創造這個淨土」,就完了嗎?「全部的精神的目的,是創造這個淨土,乃至於成佛以後永遠是如此。」成佛以後永遠如此,沒成佛之前也做這個、成佛以後也做這個,這可以叫永恆嗎?永恆地利益眾生,對不對?05:42

  接著又出現了這個問題,說:他必然是沒有錯,因為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儘管動機很好,錯了以後是沒有用的,是不行的!所以師父說:「『善趣』,走得非常正確」,就是我們要特別注意沒有錯誤,走得非常正確。06:04

  這一小段如果我們定睛凝神,把《釋菩提心論》這個原文看個幾回,然後再把師父的解釋這一段一個字、一個字地看過幾回,然後我們會發現這裡邊的層次是非常清楚的。那後來大家的注意力會放在哪裡呢?諸位你們對這段話的理解,或者對師父講解這段話的理解,注意力會放在哪裡?就是你心中印象最深刻的那個部分?06:35

  要利樂有情前面確定好了之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要圓滿沒有錯誤地去了解所化導的眾生,及化導的方法,對不對?這裡邊我們會落在沒有錯誤,要善於趣入沒有錯誤地了解這一切。怎麼辦呢?哪裡有這樣的方法?就是沒有錯誤的方法?是不是佛陀的教正法,都在詮釋無錯謬的令有情離苦得樂的方法?如果依著教正法修行,就能生起證正法,生起證正法就是離苦得樂啊!那麼菩薩智者們應該恆時地對於經論的所詮無錯謬地了解乃至宣說,以此教誡所化機。菩薩們應該善巧地趣入這樣度化有情的方式,應該對所化機沒有顛倒地開示佛陀的密意。07:37

  第一步應該是什麼呀?是不是在《道次第》裡邊──要跟善知識學、要跟有經驗的人學啊!學什麼呢?整個的都要學,學習生起一種定解,就是離苦得樂的正確的量,在每一個次第上離苦得樂正確的量。學到了之後,為了令所化機也能夠擁有這樣的定解,因此需要無錯謬地宣說佛陀所闡釋的離苦得樂之道,以此接引所化機,化導眾生,令他們離開生老病死,離開愁憂苦嘆,正確地趣向於沒有老死、那個無憂的國度。08:21

  所以大家有沒有發現利益眾生需要一種能力,對不對?什麼能力呀?是不是學習能力?要非常海量的學習,對不對?還要跟有經驗的人去判斷。就像行醫一樣,給一個病人的身心開藥,要跟著師父學好多年,你才可以開藥方啊、什麼病吃什麼藥,然後才不至於開錯藥。佛陀是大醫王,我們應該要無錯謬地學習佛陀所詮釋的離苦得樂的方法,用多長時間學呢?恆時地、長時間地學習,並且無錯謬地宣說。為了無錯謬地宣說,所以要無錯謬地學習。所以在這裡邊學習能力就很重要!學習能力裡邊包括毅力和恆心嗎?要發長遠心學習。09:22

  所以這句話就顯示出一個我們平常最最忽略的東西,就是「學習怎樣利他」。對利益的這個眾生,還有──注意──他整個人的了解:什麼病呀?什麼法來治這個病?然後我有學會這個法嗎?我會清淨地、始終如一地貫徹佛陀的教導嗎?還是把自己非常雜染的煩惱、名聞利養各種東西都雜在一起,反而叫幫忙他人呢?還有的就是「隨流下」,隨著別人的惡習,自己被帶到深淵去了,這更談不到利樂有情了!所以在這裡邊,正確、圓滿、無錯謬地了解佛陀所宣說的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10:09

  所以這要經過長久地、非常認真地、刻苦地練習,然後才能夠正確地斧正一個人的習慣,讓所化機走上一個離苦得樂的正路,而不是偏路,或者說完全走向了反路。所以利益他人是一件非常非常莊重、嚴肅的事情,要經過長時的、大量的學習,對不對?要沒有錯謬的方法,才能夠真的幫到所化機。10:40

  這一點,就是我們平常幫人的時候非常容易忽略的部分,你們認為是這樣嗎?像我們都會注意我有沒有心幫人;有了心之後,其實要注意的是幫人的方法到底對不對、清不清淨?在這個之前還要說:我們有學過嗎?如何令所化機產生如同自己所定解的定解,也令所化機發起決定,為了這個純淨的目標,菩薩智者們應該長時間地對於佛菩薩所開示的經論的所詮,進行無錯謬地學習乃至宣說。想要利他,離不開拔苦與樂,怎樣拔苦?怎樣與樂?必須清淨沒有錯謬地為所化機開示,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想要做菩薩的人要做怎樣的準備呢?我們必須生生世世跟隨善知識學習佛菩薩的教典,對教典的所詮義產生定解,然後在幫忙他人的過程中,也是令他有情對佛菩薩的經論的所詮產生了定解,從而了解如何才是清淨的離苦得樂之道。11:56

  那是什麼呀?那即是──菩提道次第。12:01

:fun: :fun: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362講-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362講🍁 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廣海明月第362講【全廣 II】舊版:第1冊 P163-L1 ~ P164-LL3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62講🍁 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講次 | 0362 (2021-09-16 ~ 2021-09-19)
標題 | 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音檔 | 6A 00:04 ~ 6A 03:22
廣論段落 | P9-L4 釋量亦云……不現彼難宣。」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3-L1 ~ P164-LL3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那麼下面是……所以叫不現彼難宣。

  好!我們接著往下聽:00:04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下面是
《釋量》亦云:

「釋量」是《釋量論》,釋量是《釋量論》,它那個下面有兩句話,00:13

「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這個《釋量論》當中,實際上一個偈子四句,四句的一個偈子。說「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說真正的菩薩,具有悲心的菩薩,為了幫助自、他一切人哪,摧伏這個煩惱痛苦的關係呀,他要勤學、勤修種種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那麼你要學這個方法,為什麼呀?因為你必須要學了以後,你才能夠幫助別人哪,幫助別人哪,才能夠啟發他們,讓他們了解如何學習,就這樣。所以這個啟發他們認識佛法的這個種種的道理,這個因,這個方法,如果是你自己本身不了解的話,你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因為這種道理,這種道理啊,是很不容易懂的,這個道理不是我們眼前看得見的。01:44

  那麼什麼道理呢?譬如告訴你,這個是苦,這個苦還勉強可以,經過了說明,眼前可以體會得到。說這個是集,這苦的原因,那下我們就看不見了,那下我們看不見了。就是它不是眼前的,所以這個「不現彼難宣」哪!這個東西很難體會得到的,是業感緣起,大家都在這兒說,或者是因果報應,可是它這個因怎麼感得這個果呀?這個業又怎麼樣地產生這個果呀?這個不是眼前看得見的東西。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幫助別人,你非自己要親自地體會得到,眼前當下認識。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就沒有辦法說得清楚,沒辦法說得清楚,這樣。所以修學佛法的種種,這個說方便,生起修學佛法的種種方便的認識也好,然後呢道理也好,這個就是它的因。這個因很深細,普通看不見,也說不明白。一直要等到你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親自體驗、現證了,你才能夠說得清楚,所以叫不現彼難宣。03:20
  可不可以請大家先背一下《釋量論》的這四句:「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03:33

  師父在這一段的講解中說:「他要勤學」,他指誰?「真正的菩薩」。勤學什麼?摧伏自他煩惱痛苦的方法。為什麼一定要學習?因為自他痛苦,如果不摧伏痛苦,也談不到幫忙別人;如果不幫忙一切有情,不名為菩薩。為什麼要勤學?因為自己本身不了解的話,就沒辦法說清楚,「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那了解什麼呢?了解苦樂以及苦樂的原因,師父說:「這個不是眼前看得見的東西。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幫助別人,你非自己要親自地體會得到,眼前當下認識。」師父說:修學佛法的種種方便,認識它以後才能夠說得清楚。04:43

  師父又說:「所以這個『不現彼難宣』哪!這個東西很難體會得到的,是業感緣起,大家都在這兒說,或者是因果報應,可是它這個因怎麼感得這個果呀?這個業又怎麼樣地產生這個果呀?」在這裡邊提到了業感緣起和因果報應,這是佛教一個很深的真理,透過勤學、勤修,才能夠了解這個方便、為他人宣說,完成摧伏自他苦因及苦果的使命。05:17

  那麼我們看第一個「彼」——「彼方便生因」的「彼」,第一個「彼」指方便所生,就是自己已經證得、了解的東西,用此對他人宣說。證得經論的內涵叫「方便」,為人宣說是「方便所生」,自己了解就是為人宣說的「因」。所以第一個「彼」字是指「方便所生」,就是為人宣說,這個要依賴於「方便」。方便是什麼?聞思啊!沒有聞思,就不可能會為他人宣說。05:53

  那麼「不現彼難宣」,這個第二個「彼」,指的是「方便生因」。什麼是「方便所生的因」?《四家合註》裡面有解釋說:「方便所生的因」指的就是方便本身。那麼什麼是「方便」,就是前面所說的「自己了解了意涵」。自己了解了什麼意涵?所有聲聞、獨覺、菩薩三乘經論的內涵。凡有所說,必須先了解經論,自己不了解,就不能為他人宣說,所以「不現彼難宣」的意思,就是下面宗大師說的:「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意思就是說自己如果不能真正地了解意涵,就無法為他人宣說開示;自己如果不能如實地了知經論,不管是哪一部經論,也都沒有能力為他人宣說。06:48

  那麼回到開始,勤學什麼?佛菩薩的經論。對不對?真正的菩薩應該勤學經論、善巧經論,因為經論裡才有佛陀所宣說的摧滅苦因和苦果的清淨方法。聞思了解這樣的方法,宣說這樣的方法,實踐這樣的方法──聞思經論、宣說經論、實修經論──才是具悲心的人最應該做的,唯此才是摧滅苦因和苦果的康莊大道!07:24

  今天再來讀到《釋量論》的這個偈子以及師父的解釋,覺得比很多年前看到這個偈子,和看到師父的這一段解釋的時候,我的感動有變得更深;然後會想到:萬一沒有這樣的道,我們想要去摧滅自他的苦因和苦果可怎麼辦?我們要成為那個拓荒者再去找一條路。可是如果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找一條路的話,那就是佛陀走的路啊!怎麼能夠在這麼多、這麼多的學問之中,完全從內心開始,然後去找答案,而且最後徹底走成功,然後說法四十九年,講了這麼多的教典。然後還有這麼多頂級精彩的菩薩、祖師,他們解釋佛陀留下了這麼多論典。08:23

  所以對於我們這些後來的人來說,我們想要摧伏自他的苦因和苦果這件事,就變得有路可以走、有教典可以依靠,有這些大教典可以學,還有善知識可以問。對我們來說,雖然教典也不是很好學,但至少不是每一步都缺氧、每一步都是攀絕壁的感覺。因為已經有祖師在前邊,後面也有,佛陀已經走完了這條路。08:51

  所以當我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就會覺得《釋量論》的這個偈子好像是在講皈依,如果我們沒有去內心中皈依佛、皈依佛所說的法、再皈依這些助伴,實際上我們也沒法走完想要摧伏自他苦因和苦果的這條路。09:10

  所以《釋量論》是完全能夠激起我們內心中的信心,如果我們的心是一個海的話,它完全是可以讓我們這個心海波濤洶湧的,會現起那種對佛菩薩的強烈感恩心──幸虧您指出了這條路,幸虧您走通了這條路,您留下了這麼多的教典,給我們這些後來想要走同樣路的弟子們學。所以真的、真的很感恩佛陀,也很感恩這些祖師,也非常非常地感恩師父能給我們講,這真是難可值遇啊!你們認為呢?09:5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363講-勤學清淨正法,摧伏自他苦因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363講🍁勤學清淨正法,摧伏自他苦因
廣海明月第363講【全廣 II】舊版:第1冊 P163-L1 ~ P164-LL3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63講🍁勤學清淨正法,摧伏自他苦因



講次 | 0363 (2021-09-20 ~ 2021-09-22)
標題 | 勤學清淨正法,摧伏自他苦因
音檔 | 6A 00:04 ~ 6A 03:22
廣論段落 | P9-L4 釋量亦云……不現彼難宣。」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3-L1 ~ P164-LL3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那麼下面是……所以叫不現彼難宣。

  《廣論》就像一棵大藥樹,但是也只有醫生才能信手摘一片葉子就可以治病。在學習師父的講解的時候,發現師父怎麼那麼了解我們呀?把我們研究得透透地,抓煩惱現行,真是無處可逃,準確至極!00:22

  那麼接下來我們的注意力要放在「這個道理」,對不對?到底要學習一個什麼樣的道理,我們才能夠幫忙自他摧伏痛苦、煩惱?而且這個道理不去觀察的話,它為什麼不是眼前看得見的,又是很不容易懂的呢?00:42

  大家可以聽一聽師父是怎麼講的。如果這一段你們忘了的話,可以重聽一遍。是從「那麼什麼道理呢?」開始,到「所以叫不現彼難宣。」00:57

  「那麼什麼道理呢?」師父在這裡舉了什麼呀?「苦」可以嗎?勉強可以,眼前可以體會得到。那麼「集」呢?苦的原因就看不到了,對不對?看不到的原因是什麼?舉一例,因是如何生果的,業感緣起是怎樣的,對不對?因為是「不是眼前能看得到的東西」。那這個問題就有點玄了,不是眼前能看得到的,然後我們又希望它在眼前可以體會得到,對不對?那這件事要怎麼辦呢?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奇特的學習方式?眼前又看不到,然後它眼前又可以體會得到,那用什麼樣的辦法能讓別人也領會呢?所以,一定「自己要親自地體會得到,眼前當下認識」,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是沒辦法給別人說清楚的。02:11

  比如說持戒的經驗。當我們的心對境的時候,就跟著無始劫來的習氣跑了,這一點能不能當下認知到呢?最初學會把煩惱習氣和正念分開,要在自心上觀察抉擇,對境時,自己的正知力要能夠知道、能夠判斷現起來這種東西是個苦因,比如說有的時候苦因的念頭現起來,自己能不能判斷得出來呢?譬如貪煩惱,然後它的特點是有時候會帶點樂受的,有的樂受的結果就是三惡趣、甚至是開啟地獄的門,就看我們是煩惱到什麼程度,這就是一個苦因。可是如果從非常表面的感覺來看,它的感覺是貌似樂受,但是它卻是一個著實的苦因,而且有的是極其強烈的苦因。所以它顯現的東西,跟它結果的感受是完全顛倒的。03:23

  那麼在這種狀態下,如果我們把它顛倒過來的經驗不足的話,就會蒙昧於生起來的這個感受,也就是那個所謂的樂受,而忘記去衡量、去觀察、比對那個結果,因為觀察之後發現──樂受的感覺是如此地短促,而為了這個樂受墮落惡趣的果報卻那麼漫長!這樣我們抉擇之後,如果這個概念能夠算得過來,是沒有人願意為這麼點的蠅頭小利,去地獄裡受苦的,沒有人想這樣交換自己的生命。師父把貪欲形容成魚餌,就為了那一口魚餌,魚就失去了生命;迷惑於貪煩惱中的人,還有各種煩惱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但是愚癡的時候就容易犯這些錯誤,所以如果自己要學或者能夠引導他人,這個經驗是必須非常非常純熟的。大家認為呢?04:31

  還有,為什麼善知識的德相第一個就是戒的功德、戒律,他一定要向內調伏,就是「森然萬境,何事非持」。當他對境的時候,他把他自己持戒這個經驗,比如師父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一個狀態,他是怎麼樣用生命去實踐這個狀態的。所以我們獲得的真理很少的時候,我們會很怯懦、有時又很大膽──在不該怯懦的時候怯懦,在該勇敢的時候卻不夠勇敢,這都是顛倒的。一旦我們學習了真理,然後會了取捨法之後,我們將會為正義、會為正確的勇敢,為罪業而怯懦,不敢造次。05:24

  所以持戒的都是非常小心的,不敢去放縱自己。那麼就這一點來說,對境如何去提正念,然後如何正知──迅速地看到正念不見了然後馬上提起正念?我們在講到止觀的時候,這個所謂的「耽著樂受」,有時候就是串習,你越串習,就越出不來,然後越出不來,煩惱它就會越重;瞋習氣也是一樣的,也透過串習而變得特別地強烈。這件事我們如果不停止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出離。那這一生還不出離,來世就更慘;此時不出離,再串習兩小時就會更嚴重!06:07

  而善知識的這個德相,因為他這個功夫一定是練出來的,練出來之後,我們跟隨在善知識的身邊能夠學到什麼?學習到他持戒的這個本事、這個功德,對不對?才能夠學到善知識這些看家的功夫、這些真本事!所以我們親近善知識、親近善友,最需要得到的一個眼前的利益,就是來世得人身嘛,來世得人身,一定要持戒呀!淨戒為根本、施等為助伴,清淨持戒就是人身的基礎啊!所以我們的善知識的德相,才是戒功德要超勝,我們跟隨這個善友或善知識,他一定戒德超勝自己。一般都是遠超勝自己的,如果不如自己,那可能就不能為善知識了;如果不如自己,你跟著他有可能也就下去了。07:09

  所以師父在這裡邊提到說:為什麼想要利益眾生之後,接著想要摧伏他人的痛苦要勤學,勤學要教會一個人如何地學習?因為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功夫,是要在經典上學,學了之後對境要實戰,然後每天要看著自己的心,就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這樣的淬鍊,然後一天一天、一個月一個月、一年一年地這樣練出來!所以修行人才能夠背離無始劫來的習氣,離開欲塵,對不對?才能過上那種離欲的人生,然後在離欲之後覺得滿心清涼、滿足,而且又無限地歡喜。所以這些一定要戰鬥煩惱,這也一定要經驗傳承。08:01

  提到「苦因」的這件事,苦因的本質和它現起來的感覺,有的時候是反的,是顛倒的,而且這僅舉是一個什麼?因果。那空性呢?還有後面很多的,還是「不現彼難宣」啊!08:17

  談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可以再反觀一下自己:當我們想要去幫忙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深度是去摧毀他生命裡的苦因嗎?我們是基於這樣的一個原因去靠近一個生命、想要幫忙一個人嗎?摧毀他生命的苦因。我們有看到那個苦因嗎?有用我們的心眼觀察到那個苦因嗎?當觀察到那個苦因後,有沒有確定幫忙他的次第是什麼?那麼他遇到的最難的點會是什麼?有這樣詳細地抉擇過嗎?就是為他人詳細地做個計畫。然後當這個最難的點出現的時候,用什麼方法?這一路的艱辛要怎麼陪伴?是不是這都是一個發心要摧伏自他苦果的這樣的一個人──就是菩薩的發心要學的、要算的,對不對?他真的是要計算的──這個有情能不能爬上這個坡啊?次第要密一點嗎?要準備多少水啊?要糧食啊,然後還可能要準備藥,因為他會受傷啊!然後幫他完成這次登頂,也就是這次對他自己生命的超越。然後在這一路的陪伴、摸爬滾打中,教一個人、陪一個人,學習怎麼樣地去看到他自己生命的苦因,又怎麼樣地對治他的苦因、戰勝他的苦因,用清淨的法。09:56

  那麼清淨的辦法是什麼?是不是直達目標的辦法?直接離苦得樂的辦法?那直接離苦得樂的辦法到底是什麼?是不是佛陀的教證二法?要想摧伏自他的苦因和苦果,一定要勤學、勤修諸大教典,否則「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啊!10:25

:fun: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364講- 體會《釋量論》的精采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364講🍁 體會《釋量論》的精采
廣海明月第364講【全廣 II】舊版:第1冊 P164-LL2 ~ P165-L6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講次 | 0364 (2021-09-23 ~ 2021-09-26)
標題 | 體會《釋量論》的精采
音檔 | 6A 03:22 ~ 6A 04:34
廣論段落 | P9-L4 釋量亦云……不現彼難宣。」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4-LL2 ~ P165-L6 ( 2016 南普陀版:P164-LL2 ~ P165-L7 )
手抄段落 | 說到這兩個偈子……簡鍊到絕頂。


  現在我們接著聽師父的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說到這兩個偈子我要特別說一下,因為這個是在《釋量論》上,《釋量論》就是法稱論師寫的一部論,我們這裡也有,這個是個天書,你們不妨去看看。在我們一般來說,就是以我來說,翻開那個書的話,啊,真是不知所云!你們自己去看一看就曉得,它真正精采的地方,實在是絕頂精采。我們曉得南閻浮提六莊嚴,就是陳那、法稱兩位大論師,兩位大論師。他真正精采的地方,他就是把這個世間的理則,這個學問,透過這個佛法,然後把它變成功佛法當中最主要的一門學問,就是用世間的理則,說明世間的錯誤,說明成立佛法的正確。這個好了不起,好不簡單!好不簡單喔!因為這樣,所以他講的內容一定沒有一點點的這個浪費,也不容許一點點錯誤,所以他那文字簡鍊到絕頂。01:19
  師父在介紹《釋量論》,對吧?師父用什麼樣的詞句介紹的?首先是「天書」,對吧?天書!天書,又「絕頂精采」。我一直都覺得天書就是給天人看,不是給人類看的,所以叫天書。人類是怎麼發現天書的精采呢?難道是在我們人類中的天人嗎?接著出現了二勝六莊嚴,對吧?陳那、法稱兩位大論師。然後師父說:「他真正精采的地方」,注意!是什麼?你們回答。01:59

  (法師:「把這個世間的理則,這個學問,透過這個佛法,然後把它變成功佛法當中最主要的一門學問,就是用世間的理則,說明世間的錯誤,說明成立佛法的正確。」

  這段話深奧否?深奧。如果沒有學過《釋量論》,看到這段文字會覺得非常地驚訝,因為用世間的理則就是成立世間是對的,對不對?不可能用世間的理則來成立世間錯的。02:21

  所以這似乎是獨闢蹊徑的、讓有情能夠迅速地鍛鍊抉擇慧的一件事情,對吧?會讓我們看看我們的心到底可以淬鍊出什麼結論來。在這一個ཆོས་ཅན(事例)、在大家都共識的一件事上,看看論式會推導出什麼東西;而我們沿著這樣去推導的話,看我們能出現什麼?就是由可見推不可見,對不對?02:45

  所以覺得是很神奇的一本書!他天書就「天」在──我在人間能夠讀懂天書,我用平常這些共許的量則,能夠去成立一個完全是深不可測的事情。這樣的話,我覺得會極大地引起我們這些想要學習真理的人的興趣。你們呢?這段文字用這麼簡要的幾行字介紹《釋量論》,我還是覺得下面那段話我很想把它用來讚美師父。03:21

  我現在補充一下上一段,我再講一下。就是「用世間的理則,說明世間的錯誤,說明成立佛法的正確。」雖然在沒有學習的時候,你很難想像《釋量論》是什麼樣子,但是在靠近師父學習的時候,會發現師父就用眼前這所有的事情,來解釋佛法的深奧和質樸。跟在師父身邊,你會覺得他在每一件事上沒有一點點浪費的內容,從早到晚的事情隨便抓了一件,可以解釋任何道次第。比如說什麼都可以解釋空性、什麼都可以解釋菩提心、什麼都可以解釋暇滿,只要師父想詮釋,就可以在當前的那件事裡詮釋任何道次第,而且就是那種提起一個念珠的一個珠子,可以把整個道次第串一遍。04:13

  注意!所以,可以說在修行人的生命裡發生的事情沒有小事!因為這一件小事,你就可以證明世間的錯誤,成立佛法的正確,每一件小事是這樣的。但是凡夫的心恰恰是什麼?世間的量則就證明,我們就是像事相上顯現的那樣去感受,然後就停在感受,沒有在這個事相上裡讀出更深的東西。一旦我們學了經論,回到事相上的時候,事相上也是完全通不到經論的,它中間就是有一堵牆。那麼這一堵牆誰來拆呢?一定是善知識帶我們穿越那個佛教的教理和實際生活中間的隔閡,對不對?05:01

  所以從早晨起來,大家想一想:早晨起來的第一個動作應該是什麼?那你就看師父最想要做什麼──要提起心力來,應該要發心吧?對不對?要讓第一剎那就憶念發心,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我們連一秒鐘都不願意浪費,這一秒鐘就隨順著發心。所以一個睜眼睛的動作,你可以想很多,你可以想很多、很多!甚至有人一睜眼睛就可以懺悔在夢裡犯的錯誤,在一睜眼的一剎那:「啊,生有、死有、中有中,唯您是皈依!」馬上就憶念上師,所以他是不浪費時間的。05:41

  大家注意到:「所以他講的內容一定沒有一點點的這個浪費,也不容許一點點錯誤。」師父說:「簡鍊到絕頂。」其實我看師父解釋的《廣論》也有這種感覺,就是沒有什麼師父的喻或哪句話是可以浪費的,拿來都可以醒覺自心。所以,在平常二六時中的行為中怎樣去體現世間的過患、去體現佛法清淨的離苦得樂之道,這正是我們要實踐的。所以師父說:「精采!絕頂地精采。」06:24

  師父講《釋量論》的精采,是讓我們去體會這種精采,怎麼樣體會呢?就是要跟著善知識學習《釋量論》。那麼現在在我們僧團的五大論的學制裡邊,僧眾是怎樣學習《釋量論》的?就是透過學習攝類學、因類學、心類學來學習《釋量論》的內涵。那麼要花多長時間學呢?正確地說應該是生生世世,但是在學制裡至少要花四年的時間來學習,才能對《釋量論》的一些重要內涵有一個概略的認識。從這個概略的認識由此深入,不間斷地學習、不間斷地探索,把每個理路都用在修心上,去體認師父心中那絕頂的精采,大家認為這個學習值不值得投入呢?太值得投入了,所以我們一定要一起努力!一定要一起學上去!07:39


:fun: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365講-學精緻思想,過華美人生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365講🍁學精緻思想,過華美人生
廣海明月第365講【全廣 II】舊版:第1冊 P165-L7 ~ P165-LL1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65講🍁學精緻思想,過華美人生



講次 | 0365 (2021-09-27 ~ 2021-09-29)
標題 | 學精緻思想,過華美人生
音檔 | 6A 04:34 ~ 6A 05:51
廣論段落 | P9-L4 釋量亦云……不現彼難宣。」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5-L7 ~ P165-LL1 ( 2016 南普陀版:P165-L8 ~ P165-LL1 )
手抄段落 | 「簡鍊」兩個字我寫一下……這裡我隨便一點。


  大家準備好了嗎?那我們接著往下聽。00:04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簡鍊」兩個字我寫一下,簡是簡明、簡單,寫在這裡──簡;然後呢,鍊應該是金字旁還是火字旁啊?金字旁對嗎?應該是金字旁,簡鍊。簡是簡單,但是它那個簡單,不是馬馬虎虎的,是精鍊的,都是最精華的、千錘百鍊的東西。所以它這個每一個字,乃至一個句,一個偈,是包含的意義非常深細、非常深細。這個論是難學的,但是你學會了以後,就可以把我們這個思想,變得也這麼非常精緻。以最簡單的方法能夠提起、含攝很多乃至於深細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把我們短短的一生,昇華到絕高的一個層面。不過這個我們不要急,只要我們如理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將來都會得到的,要不然的話,花了極大部分的時間,摸一點東西都摸不到的話,這個一生浪費過去,你就沒有什麼成就,這裡我隨便一點。01:23
  「簡鍊」,有沒有發現一開始師父形容的是文字的簡鍊,對吧?文字的千錘百鍊之後,每個字、每個句、每個偈,它的意義都非常深遠、非常細緻,師父說難學。但是在此處的「簡鍊」,注意!此處由簡鍊而進入到什麼?答那兩個字:對!「精緻」,對吧?由簡鍊進入精緻。是什麼精緻?思想精緻。誰的思想精緻?《釋量論》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字都那麼簡鍊,怎麼到達的精緻?誰的精緻?請回答一下。你說:「學了《釋量論》的我們,思想就會變得精緻。」對嗎?再答一遍。你答:「學了《釋量論》」,這樣可以嗎?這樣準確嗎?對,你那個「會」字很重要!你把「會」字扔掉了,整句話該怎麼理解呢?學到什麼程度?沒有標示出準確的學習的程度,學習固然很好,但,沒有學會,拿什麼塑造精緻的思想呢?03:05

  所以這麼簡鍊的《釋量論》非常地難學,「但是你學會了之後,就可以把我們這個思想,變得也這麼非常精緻」。所以《釋量論》是淬鍊什麼的呀?思想的,對不對?像能工巧匠打造銀壺啊、建築師蓋房子啊、製造汽車呀,甚至健身,人們在各個領域都在追求精緻,但是用什麼鍛鍊精緻的思想呢?到底是什麼樣的學問把我們的思想變得那麼簡鍊而又精緻呢?居然是《釋量論》!對不對?03:59

  當然,這本論難學嗎?師父說是非常難學的。但是你說珠穆朗瑪峰難登嗎?從北坡上去全部是冰,攀登的人要在冰上爬上峰頂!為什麼有登山者敢去挑戰呢?因為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他想要超越自己,在頂端極目遠眺。所以雖然難,但對於想要攀登的人來說、想要獲得精緻的思想的人來說,他會覺得如果不用此生去完成這樣的一個旅程,簡直是太空虛了!所以對於有興趣的人來說這不叫難,這叫一個機會、一個驚喜──我可以把我的思想練成精緻!04:52

  當我讀到這一段師父用「精緻的思想」來形容《釋量論》的時候,我就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想了很久,一邊想、一邊微笑,很美!師父是怎麼去體會精緻的思想?師父用精緻的思想來形容《釋量論》,那麼精緻是怎麼達到的?它從簡鍊,然後哪怕一個字就包含了很多很多種意思。05:35

  師父說:「以最簡單的方法能夠提起」,提起什麼呢?大家可以考慮一下,用最簡單的方法提起的是一個很輕鬆的嗎?還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覺醒?就比如說一個火箭好了,那火箭發射的時候,一按鍵就可以超越地球引力,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操作。簡單操作嗎?非常簡單,手指一動!還有飛機呀,飛機那麼大,載三百人、五百人的那個大客機也是啊!你就看一看那按幾個按鈕,設定好就開始飛了。所以這是非常簡單的操作,然後五百個人就可以在天空中飛翔了!雖然我們都沒有翅膀。所以它經過一個簡單的操作之後,我們就可以飛。那麼這個簡單的操作是「含攝很多乃至深細的內容」。06:45

  注意!又到重點了。這個「含攝很多深細的內容」,要做什麼的呀?「能夠把我們短短的一生」,我們的一生前面加了個「短短的」,短短的一生,接著「昇華到絕高的一個層面」,就是用這麼短的生命的時光,達到了這麼高的一個精緻的程度!07:12

  不知道你們怎樣看待「精緻」兩個字?也許有的人會不喜歡太精緻,然後習慣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什麼都不用精緻,什麼都不用達到那麼高的水準。如果是物質上的,沒有太高要求,不想給自己太大壓力,基本夠用就可以了,那麼這麼想的人,有的人可能可以算在少欲知足系列;但是思想呢?思想就不同了吧?因為精緻的思想,標誌著精緻的抉擇慧,精確地離苦,用最快的理路超越煩惱的包圍。我們無法逃開自己的心,如果心裡有痛苦,卻沒有離開痛苦的精確的理路,那痛苦就會不折不扣地糾纏我們。所以,精緻的思想攸關我們生存的苦樂,攸關我們是否有脫離痛苦的精緻人生!08:18

  想一想,誰在過精緻人生呢?菩薩過的是精緻人生嗎?那佛陀更無與倫比了!所以《釋量論》要鑄造的是一個精美的、精緻的思想,這個思想在短短的一生中,可以把我們的慧力、把我們的抉擇慧,昇華到無法想像的、富麗堂皇的地步。08:42

  靜靜地讀師父這一段的解釋,去感受那種華美,真的是在心中引起華美的感覺,那是思想向未知的高空飛翔的自由,就像仰望星空,手上捧著星星,頭上頂戴著,心裡承載著,在星際間飛翔的華美和自由!師父把這種嚮往,送進了我們的心中,讓我想要披荊斬棘、突破一切困難去得到《釋量論》的學習機會、得到《釋量論》的精髓,因為它像無形的思想雙翼,可以讓我們的此生飛翔到最高的高度,最高的高度──超越老死!湛藍的空性的天空令眾生怖畏,但如果我們學會了真理,就可以自由地遨翔了!誰不想要呢?09:57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366講-《釋量論》殊勝(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366講🍁《釋量論》殊勝(一)
廣海明月第366講【全廣 II】舊版:第1冊 P165-L7 ~ P165-LL1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66講🍁《釋量論》殊勝(一)



講次 | 0366 (2021-09-30 ~ 2021-10-03)
標題 | 《釋量論》殊勝(一)
音檔 | 6A 04:34 ~ 6A 05:51
廣論段落 | P9-L4 釋量亦云……不現彼難宣。」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5-L7 ~ P165-LL1 ( 2016 南普陀版:P165-L8 ~ P165-LL1 )
手抄段落 | 「簡鍊」兩個字我寫一下……這裡我隨便一點。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了,你們準備好了嗎?那接著上一節課我們討論的問題,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師父在講《釋量論》,還是講佛法?《釋量論》就是佛法對不對?這還有疑義嗎?從來都沒有疑義嗎?以前是有人認為《釋量論》只是廣泛剖析外在的知識,其中沒有可修要旨,是宗大師徹底地回答了這個問題。00:46

  在克主傑大師所著的《起信津梁》中有提到:大師「研閱《釋量論解・正理庫》,並善加研讀了《釋量論》〈第二品〉當中道的論述,由此因緣,對法稱論師的教軌與正理生起不可抑制、極其猛利的無量信心。大師自己也說,當年的秋季,只要一讀到《釋量論》,總是會信毛直竪,無法抑制地一直流淚。」01:23

  在《起信津梁》中又提到:「過去雪域所認為的量論,僅限於詞句間的揣度,或是在廣泛剖析外在知識時,為了令慧力變得稍加猛利,能了解其他論典,才會需要的條件,誰也不曾懷疑過這是修持所需要的,因此大部分人生起非理的認知。」意思是什麼呢?意思就是,大家都確定修行的時候不需要量論,連「修行的時候需不需要量論?」這樣的懷疑都不會生起。接著說:「而現在,具有智慧而且公正客觀的人,都把《釋量論》看作開示修持的一本稀有教典;單就這一點,全都仰賴傑仁波切的悲心,僅僅這一個恩德,所有藏人都難以報答。」02:33

  這一段是說從過去到那個時候的現在,大家對《釋量論》的看法,已經全然地改觀了。因為誰啊?因為宗大師的悲心!02:49

  在《起信津梁》中有說:大師在四十多歲的時候,「依次來到勒普寺,」那個寺院叫勒普寺。「第一次到那裡的時候,就對許多具慧的三藏法師,以理路引導出《釋量論》的一切主要所詮,並且把此論排列為道的次第、結合修持而宣說。當時所在場的所有三藏法師,都因為領納聞所未聞的殊勝善說甘露妙味,而不由自主地傾心奪意,終日稱讚不已;從此以後,大師就時常會這樣開示。」其實這一段文字,他是講了一下四十多歲的宗大師來到了勒普寺,在那個地方講《釋量論》。他是對很多具慧的三藏法師開始講,然後是用理路引導出《釋量論》的一切所詮,而且排列為道的次第,結合修心啊!結合修心宣說。在場的聽眾──那些三藏法師,產生了什麼?就是前所未聞啊!聞所未聞的殊勝善說,而且非常地美味,聽得是無比地歡喜,叫「傾心奪意」。而且聽完了之後,可能在心上久久地徘徊不去,稱讚不已。而且從那時候開始,大師就經常這樣開示。所以這是大師常常講的一部論。04:33

  第二個問題,師父所說的精緻的理路,到底是精緻在哪裡呢?精緻的理路到底是指什麼呢?永津智幢大師所著的《釋量論廣釋正理大海・皈敬頌及立誓造論的解釋》中說:「所有三乘道的扼要並非只是依靠教典作為皈依,而是藉由理路獲得甚深的定解。」05:04

  《釋量論》第二品是《成量品》,在這一品裡邊,以順向與逆向來證明佛是一切智者。以順向論述的目的,是為了論證菩薩透過正確的修行,最終能夠成就佛果;破斥的觀點是認為一切智智是無因生,這是個邪見。以逆向論述的目的,是透過由果推因,推知佛陀成就圓滿的果位,是透過大悲心的意樂圓滿,以及證無我慧的加行圓滿,串習菩薩行,修持布施等六度四攝才成就的。05:50

  有些人就認為沒有獲得一切智智的方便,所以一切智智不存在。意思就是:佛果是不存在的,沒有那麼完美存在的一個相續。另外有些人認為一切智智是存在的,但是是無因生,應該本來就有的。意思就是:佛是存在,他本來就是佛。為了破除這些顛倒的分別,所以《釋量論》裡宣說了順向的能生所生的次第。06:27

  那麼宣說一切智智是從這些因出生,有人會產生一種疑惑:怎麼證成一切智智是從這些因出生的?透過宣說逆向由果推因的理路,讓我們明了佛果必須要具備的因有哪些。整品都是如此不斷地反覆論證,以正理證明如何才能成佛,以及前後世的存在。06:57

  可以想像一下這是多麼震撼人心的理路,所以在傳記上寫道:大師在閱讀到這一品的時候,對法稱論師的理路引起了無量無法抑制的猛利信心,毛髮直竪、悲欣交加、信淚橫流。也由此可知,大師對《釋量論》是多麼地重視。07:24

:fun: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367講-《釋量論》殊勝(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367講🍁《釋量論》殊勝(二)
廣海明月第367講【全廣 II】舊版:第1冊 P165-L7 ~ P165-LL1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67講🍁《釋量論》殊勝(二)

講次 | 0367 (2021-10-04 ~ 2021-10-06)
標題 | 《釋量論》殊勝(二)
音檔 | 6A 04:34 ~ 6A 05:51
廣論段落 | P9-L4 釋量亦云……不現彼難宣。」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5-L7 ~ P165-LL1 ( 2016 南普陀版:P165-L8 ~ P165-LL1 )
手抄段落 | 「簡鍊」兩個字我寫一下……這裡我隨便一點。


  精緻的理路,精緻到什麼程度呢?師父說此生可以達到的最高的高度。最高的高度是什麼?是所有的痛苦都解決、所有的快樂都圓滿。這是從理路開始,在因地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理路推導出有佛果存在、修成佛果的次第。如果我們願意種因──種成佛的因,那麼從因到果依次努力,我們這些凡夫透過修行就可以成為一切遍智、成佛!這些精緻的理路,將我們引向無苦的大樂的境界,引向功德圓滿、沒有一絲一毫欠缺的完美品德,斷除了所有的惡行,又修滿了所有的善行。請問:能達到這種境界的理路,精緻嗎?太精緻了吧!01:13

  第四個問題:師父說《釋量論》難,到底有多難呢?在《宗大師應化因緣集》中有一段:「論師顧念因明義理深奧,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所以在《釋量論》的卷首,補上了一頌:『眾生多著庸俗論,由其無有般若力,非但不求諸善說,反由嫉妒起瞋恚。故我無意謂此論,真能利益於他人,然心長樂習善說,故於此論生歡喜。』這個偈頌是說:一般人多半喜愛陳言庸常的俗論,由於缺乏分辨善惡的慧力,因此自己不但不肯探抉精微,反而對別人抉擇甚深義理的論著,心懷嫉妒加以惡恚的批評。所以我法稱寫這部論,並沒有懷著一定能利益別人的期望,然而寫這本書,我心中卻感到無限地滿足,因為我生平最喜愛追求幽深的真理,透過這本書,我的夙願得以暢遂了。」02:46

  讀了這一段之後,我們一定會被其中的一句話吸引,就是「故我無意謂此論,真能利益於他人」,字面上好像是說沒有懷著寫《釋量論》能利益他人的想法,但是賈曹傑大師與克主傑大師都認為:為什麼會說這部論不能對他人有廣大的利益呢?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一般的人對於證達善說有違緣,而且不具足證達善說的順緣,由此教誡希望學人能夠捨棄嫉妒他人的瞋恚,並且用智慧觀察他人的功德,而用棄捨惡說、希求善說的心來趣入這部論。也就是透過這句話,教誡我們學人應該像《四百論》所說的那樣:具足正住、具慧、希求的法器之相,才能夠受用本論。04:00

  賈曹傑大師還特別提到:「故我無意謂此論,真能利益於他人」,就間接顯示的層面來說,可以念成「故我有意謂此論,真能利益於他人」。意思就是:《集量論》過去無法對眾生產生廣大的饒益,現在為了對眾生產生廣大的利益,所以法稱論師我寫這部《釋量論》。這是顯示了法稱論師極大的悲心。04:32

  《釋量論》結尾的偈頌中說:「彼諸慧能無劣弱,亦無通達甚深性,彼諸增上精進者,亦無能見最勝性。諸眾生中我相等,繼持善說不可得,如眾河流歸入海,吾論隱沒於自身。」賈曹傑大師解釋這段論說:「法稱我的這部論,最初是從自己的智慧大海流出,最終也是隱沒於自己的智慧之身。譬如雲從大海中取水,在南贍部洲降雨,雨水匯成的河流最終也歸入了大海。最終隱沒於自己的智慧中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圓寂之後,在眾生中不可獲得與作者自己相等再度執持這個善說的人。慧力下劣的人固然無法證得,但具有殊勝智慧與殊勝精進的人為何不能證得?不只是智慧下劣的人,即使是智慧的能力不下劣的經部師等,也無法像我一樣,通達此論所說的甚深真實性補特伽羅無我,與法無我的空性;不只精進下劣,即使增上精進的人們,也無法像我一樣,看見此論所說的最殊勝的真實性──解脫、一切智智,以及趣向解脫與一切智智的道,還有事勢正理成立的那些道理。」這個偈頌是顯示了所詮甚深與果位的廣大。06:24

  克主傑大師對這段的解釋與賈曹傑大師的解釋略有不同,克主傑大師解釋說:「法稱我的這部《釋量論》,對眾生無所隱藏,普同善說,但很難再找到許多如實證得此論的內涵而執持的人。因為慧力不下劣、具足智慧的人們,也無法通達甚深正理的真實性;而具足了增上精進的人們,卻也無法看見這個最勝的善說。」06:54

  然後克主傑大師又說,《釋量論》的這段也可以解釋為:「慧力不下劣、具足智慧的自部有部師等,無法看見甚深法無我的真實性,這樣的甚深性就是此論的所詮。為了自利,如救頭燃般地成辦解脫、具足增上精進的人們,也無法看見最勝乘的真實性,這樣的甚深性就是此論的所詮。法稱論師之所以寫這段文,是想要令所化機看見《釋量論》的所詮難以通達,進而降伏增上慢,並且發起更強烈的欲求心。」請問讓誰發起更強烈的欲求心?就是讓我們這些後學啊!07:46

  不知道上面讀完了克主傑尊者和賈曹傑尊者的解釋,我們一起學完了這個解釋,大家心中的疑惑會有解除嗎?因為都說這部論難,那我們怎麼樣去學習呢?《釋量論》的難,被師父稱為「天書」。天書人類怎麼讀懂啊?怎麼讀得懂?08:19

  佛陀的教法深細、難以證達,而我們的慧力下劣、串習力也下劣,但佛菩薩永遠是不會棄捨我們的。你們在想這個問題嗎?正因為是這麼難的論,祖師寫了這麼難的論,那我們總得學,所以文殊化身的宗大師就來為我們解釋這部論,父子三尊的文集裡都有對《釋量論》的解釋。聽到這裡你們會不會很開心?這麼難的論沒人解釋,直接去讀法稱論師原文的偈頌,你怎麼能夠理解呢?幸好有父子三尊。09:06

  那我們可以了解一下父子三尊文集中,宗大師有寫了《正量匯道論》。大師不是在寺院裡邊跟很多三藏法師講《釋量論》嗎?講完了之後有沒有人記錄啊?你們是不是很關心這個?像我們很多學員都超能做筆記的。對!你們想準了。大師對《釋量論》的講解,賈曹傑大師與克主傑大師都有做成筆記喔。賈曹傑大師還有寫《釋量論》的解釋──《顯明解脫道》;克主傑大師也有寫《釋量論》的解釋──《廣註正理大海》。09:52

  很高興!但是這些著作目前還沒有漢譯本,怎麼辦?當然是請譯經院的法師們翻譯囉!所以大家好好地祈求,希望我們以後有機會一起再再地學習、仔細地學習這些論著。10:12

  那我們現在可以怎麼樣學習《釋量論》呢?大家都知道吧?在五大論的學制裡面,會透過學習攝類學、因類學、心類學來趣入《釋量論》,法師們是用藏文學,我們寺院從2006年開始建立五大論的學制,到現在已經幾年了?十五年了吧?難得啊!難得的因緣啊!已經十五年了,時光飛逝,我們還在堅持、我們還在學習啊!10:45

  由於師父的深恩,和諸大善知識的慈悲加持與教導,讓我們這個處在高科技發達、被電腦包圍的時代的人,也發起了想要學習《釋量論》的熱情和精進力,了解這部論在修行上的不可或缺。寺院裡的法師們在學習《釋量論》上真的非常地努力!可以說法師們不畏艱難、不怕難,透過聽聞啊、背誦、辯論,還有廣泛地閱讀,重複、重複地學習,越來越感受到學習《釋量論》的樂趣,被它深邃的魅力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堅持,想要一直學下去!所以像在這個季節天已經冷了,但是你在草地上、在外面,有的時候偶爾還會看到出家人拿著經典走來走去在看。所以大家是很珍惜時間的,想要永不停息地探索下去,這真是稀有的盛事啊!11:53

  想一想,如果沒有佛菩薩、傳承祖師的加持,芸芸眾生中的你我如何開始?又怎能堅持這樣的學程呀?所以至心感謝師長、佛菩薩、傳承祖師的慈悲加持!12:10

  想一想,要如果沒有師父給我們講《廣論》,我們會能認識到《釋量論》這部天書嗎?所以感恩師父啊!12:22

  也感恩那些為天書搭建了理路階梯的傳承祖師!12:27

無論如何,我們要一起相約,一定要生生世世跟隨善知識學下去,一直一直地學下去!

  有一天遇到法稱論師,他會怎麼說呢?

  他會微笑嗎?

  好想看到他的微笑!12:54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368講-菩薩所求是周遍饒益一切有情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368講🍁菩薩所求是周遍饒益一切有情
廣海明月第368講【全廣 II】舊版:第1冊 P165-LL1 ~ P166-LL4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68講🍁菩薩所求是周遍饒益一切有情


講次 | 0368 (2021-10-07 ~ 2021-10-09)
標題 | 菩薩所求是周遍饒益一切有情
音檔 | 6A 05:51 ~ 6A 07:39
廣論段落 | P9-L4 ~ P9-L6 自若未能如實決定……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5-LL1 ~ P166-LL4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所以下面就解說……一個正確的辦法。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所以下面就解說,00:03

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就是剛才說的這個話。那麼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第二段,第二段。00:15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說,菩薩要求的,他目的是要遍攝這個各式各樣的根機,所以他要學一切。那麼這個所學的內容呢,也把它分層次,這個層次所謂三乘,這個聲緣根性的等等,聲聞、緣覺、菩薩這樣的根性的人。那麼他每一個不同的根性,有他們相應的道路,這個道路平常我們說道諦,這是修道、修道就是這個,那麼這個東西正是菩薩所要學的善巧、方法。方便就是一種善巧的方法,這個方便,現在我們把它誤解了:開一個方便。這是什麼?走小路。欸,這個是真糟糕,真糟糕。佛法裡邊給我們的方便哪,是一條正確的方法,通達到你要達到地方去的一個正確的辦法。01:51
  好!在這一段先看第一個,那菩薩要求的是什麼?是遍攝各式各樣的根機,所以他要學一切。其實這句話是可以反覆地看一下的。因為「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注意!在這裡邊列出了一個尊貴的名字,就是「菩薩」。菩薩要求的是什麼呢?菩薩要求的是學,學多少?學一切。為什麼要學一切呢?因為要「遍攝」。02:43

  大家可以看到「遍攝各式各樣的根機」,在這個「遍攝」兩個字裡,其實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在我們的經驗來說,它應該是比較陌生的吧!因為平常我們跟人打交道都是有一個喜好,就是我偏好什麼類型的人、討厭什麼類型的人,這個觀點和習慣是非常明晰的。而菩薩不是這樣的,他是周遍地攝受各式各樣的根機,就是他是沒有選擇性的,他必須周遍地去饒益一切有情。所以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的現行和菩薩要求的事,出發點根本就是不一樣的。03:43

  通常我們還沒有開始練習發心的時候,可能會把自己看得比較重,會特別在意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喜歡學什麼、不喜歡學什麼,這個愛惡親疏是比較明顯的。但是一旦你決定了要利他之後,就要知道為了利他我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智慧或者善巧方法,那就要學,學一切!那為什麼要學一切呢?因為我們想周遍地把所有的有情離苦得樂的這件事是怎麼做到的都要學會。所以這個「遍攝」這兩個字,我希望大家不要輕鬆地放過,看到這兩個字的時候請專注一下、停頓一下,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師父用了「遍攝」,還有「各式各樣的根機」。04:52

  在這裡邊我們就會看到菩薩要求的事,他要求的事已經完全改變了他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要求的事就是要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那一切眾生就包含著各式各樣根機的有情,普同地、全部地都要離苦得樂。所以菩薩要做的事情,就是從眾生的痛苦、有多少類型的痛苦,他就要去學多少種解決痛苦的辦法,所以他會遍攝各式各樣的根機。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大家覺得菩薩的心胸是不是非常地遼闊?你說承載宇宙也好,你說承載所有的有情也好,他一出手的時候,胸襟實在是海闊天空,所以他才需要學那麼無邊無際的、那麼廣闊的東西。05:54

  大家會不會看到這個是非常清楚的?師父在這裡邊,給我們解釋了為什麼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要求的所有方便呢?因為菩薩要面對的是各式各樣的根機,要遍攝各式各樣的根機。那麼要怎麼樣去饒益各種根機的有情呢?就要跟隨佛學習,所以菩薩要學一切饒益眾生的法門。06:26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369講-發心觀待於膽量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369講🍁發心觀待於膽量
廣海明月第369講【全廣 II】舊版:第1冊 P165-LL1 ~ P166-LL4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69講🍁發心觀待於膽量


講次 | 0369 (2021-10-11 ~ 2021-10-13)
標題 | 發心觀待於膽量
音檔 | 6A 05:51 ~ 6A 07:39
廣論段落 | P9-L4 ~ P9-L6 自若未能如實決定……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5-LL1 ~ P166-LL4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所以下面就解說……一個正確的辦法。


  在這一段裡,師父還在後面講了一個「方便」,說「方便」不是一條小路,它是一個善巧的方法。最後講到:「是一條正確的方法,通達到你要達到地方去的一個正確的方法。」所以在這裡邊再再地提到了什麼呀?目的!有沒有發現?我們是要根據去哪兒,然後選擇什麼辦法,是這樣的吧!而不是先選擇辦法,再確定去哪兒。所以為什麼要學這麼多、這麼多?菩薩為什麼要了知三乘道者呢?因為菩薩的目的就是要饒益三乘種姓的人,他必須要有了知三乘道的這樣的本事,所以菩薩就必須學了!00:58

  像這樣的一小段,師父從這樣的一個角度解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為什麼要學習三乘道,是不是很清楚了?因為這就是菩薩的目的呀!菩薩是為了他心中的目的去學習,所以才心甘情願,甚至欣喜若狂地去學。大家認為有沒有可能?01:22

  所以在這一段,很希望我們可以拿這一句話對照一下自己的現行。對照現行的時候,通常會發生幾種狀況:有人對照現行之後,覺得自己完全不是發菩提心的那塊料,所以就徹底放棄──這樣是不可以的!因為所有的師長都告訴我們說:現能修學的就修,現在不能修學的要廣發正願、積聚資糧。總有一個0.01的進步空間是我們可以達到的,所以千萬不要輕言放棄。01:57

  那麼結合到我們的現行中的話,比如說在一個團隊裡面,我們要一起成辦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各有各的分工,你負責這一部分、他負責那個部分,但是自動地跨部門合作的人就不太多,對不對?除非你的職位就是跨部門合作。因為一個部門連著一個部門其實是不能切割的,一切割整體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菩薩要的是一個芸芸眾生的總體,是嗎?那你說芸芸眾生的總體是多少呢?就是無邊無際的有情、無邊無窮無盡的有情。所以菩薩的目標太大了是吧!會不會覺得大到我的心都裝不下?那你說天空大嗎?虛空大嗎?我們常常看到虛空,有的時候會覺得虛空就在心裡面,那你說心是不是比虛空大呢?03:02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當工作的部門分得越來越細的時候,跨部門的援助似乎就變成了分外的事情。但是從發心的角度來看,只注重本部門的事情,對其他兄弟部門不管死活,甚至產生惡性競爭的話,這確實有違一個發心的佛弟子的行誼。有的人很習慣地去補漏洞、去幫忙別人,他沒有什麼職位,看誰需要幫忙就幫忙。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有補漏洞的發心、又有本事──他不是越幫越忙──這個人應該會大受歡迎吧!因為誰都喜歡身邊能有這樣的朋友。03:51

  從這一小段的目的,我們會想到:當我要成為一個菩薩的時候,我要不要放棄自己的那點小執著,或者說大執著?因為這樣才能夠去喜好菩薩的道。如果我們把自己要求的東西看得非常重,那我們就沒有一個心力去為芸芸眾生的解脫去做非常周詳的、非常至誠的考慮。而菩薩就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芸芸眾生上,所以菩薩的道就是了知三乘道。自己的喜好,可能在還沒有看到更大的利益面前,自己是很重要的,但是一旦看到芸芸眾生的利益是那麼遼闊的時候,其實慢慢地、慢慢地天天聽聞教典、親近善知識、親近善友,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改變了。05:04

  回頭看看曾經把自己的喜好看得比天還大,就是千萬不能放棄自己的喜好,放棄了好像割肉一般,千萬不能發心去饒益那些自己並不喜歡的人,可是現在想一想,那是多麼狹隘的觀點!自己不喜歡的人也是苦惱的眾生啊,難道不是一個發心的菩薩要幫忙的嗎?而且在無量劫的過去,誰能夠確定他沒有當過我的親友呢?所以「發心」,這對我們習性應該是一個徹底的顛覆。你們覺得呢?05:46

  所以這點師父用「遍攝」兩個字,不知道你們聽起來感受是什麼?會不會有目瞪口呆的感覺啊?目瞪口呆就是──把你正在流淌著的那些習性的瀑流突然停下來,就是師父這「遍攝」這兩個字突然進入耳畔的時候,心裡的那個續流突然停下來了。然後在那一刻好像突然明白,或者突然領悟到:喔!原來菩薩想要做什麼,都不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而是從成辦眾生的角度出發,以成辦眾生離苦得樂的目的為自己的目的,然後再去安排自己該學什麼,完全不是從我怎麼樣舒服、我怎麼樣高興的角度去學這個的。06:48

  當然可能我們可以說:菩薩的喜好就是喜歡饒益眾生,所以他就喜歡學各種道。但是也有的菩薩可能他也不一定喜歡學那個,但是一旦發現有人需要他就去學。所以經過千番地磨礪,才能把那一顆菩提心磨礪得非常地純粹,就像最純的金子一樣。那我們要學習菩薩行、發菩提心,也要這樣做,很不容易,也很稀有吧!也很令人嚮往吧!07:28

  看看博朵瓦大師是怎麼說的。在《喻法寶聚詳解》中有這樣一個公案,說:有一個人叫祥門奇竹,他就請問博朵瓦大師說:「尊者,你說的那個發心,是怎樣的東西啊?」博朵瓦大師就回答他說:「那是一顆要將一切有情脫離輪迴苦、安置佛地的心。」然後這個祥門奇竹就說:「哎呀!那可需要很大的心力啊!」大家可以想一想,實際上這個祥門奇竹有沒有理解博朵瓦大師這句話呢?好像是理解了,對吧!同樣地,我們也需要有膽量發勝菩提心,然後利益有情,畏縮不前是沒有辦法的。像說:「智者雖力微,為他故不捨。」智者就算自己的力量很小,但由於以利他為主的緣故,也不會放棄的。08:44

  還有朗日塘巴也曾經說過:「認真來說,這也觀待於膽量。」大家知道這個「這」是指什麼吧?就是指發菩提心。再說一遍:「認真來說,發菩提心也觀待於膽量。」請問你們有膽量嗎?09:11

:fun: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370講-介紹《現觀》與三智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370講🍁介紹《現觀》與三智
廣海明月第370講【全廣 II】舊版:第1冊 P166-LL4 ~ P167-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70講🍁介紹《現觀》與三智




講次 | 0370 (2021-10-14 ~ 2021-10-17)
標題 | 介紹《現觀》與三智
音檔 | 6A 07:39 ~ 6A 08:59
廣論段落 | P9-L6 ~ P9-L7 阿逸多云……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6-LL4 ~ P167-L5 ( 2016 南普陀版:P166-LL4 ~ P167-L6 )
手抄段落 | 下面引……這個是一件事情的兩面。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下面引

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這個話是在《現觀莊嚴論》上的,因為是彌勒菩薩所講的,所以有的時候引說是論上,有的時候就直接講菩薩說的。說那個要想利益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由道種智。這個我們菩薩所要求的有三樣東西: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那麼這個裡面每一樣東西、每一樣東西的內涵的,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道種智呢?道種智就是用這個智慧,這種正確的認識能夠成辦、成就、完成世間的一切的利益。這個世間一切利益,就他人來說,是救濟了一切眾生;當你救濟一切眾生,對你自己來說的話,就成就了你的報身報土,這個是一件事情的兩面。01:20
  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請問你們知道阿逸多是哪位菩薩吧?對!是彌勒菩薩。那麼彌勒菩薩,就共通的角度來說示現為菩薩相,實際上已經成佛了。佛經上記載彌勒菩薩現在安住在哪裡呀?在兜率天的兜率內院。將來人壽八萬歲的時候,他會降生到人世間示現成佛,成為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大家會不會疑惑:兜率天是天界,那兜率天是輪迴之內,還是出輪迴?他住在兜率內院,是淨土,是天界中的淨土。對吧?02:28

  我們熟悉的玄奘大師、阿底峽尊者、種敦巴大師,還有很多噶當派的祖師,都是生往兜率天的兜率內院。還有誰呀?著名的無著菩薩,也去了兜率天。他聽彌勒菩薩宣說慈氏五論一個上午,回到人間的時候,人間已經過了多少年了?五十年了!有沒有很開心呢?現在我們在學習下一尊佛他宣說的論典,好親切吧!而這部論典就是在解釋釋迦佛宣說的《般若經》的隱義現觀的次第。03:08

  好!那再請問大家:這句話是出自彌勒菩薩所造的哪一部論啊?對!《現觀莊嚴論》。那彌勒菩薩最著名的論典,就我們所知的有哪幾部啊?數一下,你們可以跟我一起:《現觀莊嚴論》、《經莊嚴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還有什麼?《寶性論》。這就是非常著名的「慈氏五論」。昨天還有一個小沙彌跟我說,他背完了慈氏五論,不過他背的是藏文。03:55

  好!現在我們回到那一句,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師父在這一段的解釋裡,為我們介紹了「三智」。請問三智是哪三智?一起說: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以前有學過三智的定義,還記得吧?如果你們在我對面的話,我就會說:「記得的請舉手」,然後你就可以現場回答一下。那我們現在來一起再複習一下:04:40

  「一切智」,也可以稱為基智:就是由現證一切事補特伽羅無我的這一分安立的安住於小乘證類的聖者心中的智慧。那麼這一大串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大家以後可以好好地學《現觀》。05:01

  「道種智」,也可以稱為道智:現證,注意!現證三種道──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無諦實的智慧所攝持的大乘聖者現觀。那「現觀」是什麼呢?現觀是與道是同義的。大乘聖者的現觀,就是指大乘聖者心中的大乘道。什麼叫「大乘道」呢?在大乘發心的攝持下,為了獲得佛果而修的道就是大乘道。在《現觀莊嚴論》中,第二品有專門詳細地解說道智的內涵。05:54

  好!下面我們再看「一切智智」。一切智智也可以稱為一切相智:一剎那間現證一切如所有、盡所有行相的究竟智;也就是在一剎那間能夠現證一切法的究竟的智慧。「一切如所有、盡所有」包含了什麼呀?就包含了一切的法。06:23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371講-發願學習三智的內涵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371講🍁發願學習三智的內涵
廣海明月第371講【全廣 II】舊版:P166-LL4 ~ P167-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71講🍁發願學習三智的內涵


講次 | 0371 (2021-10-18 ~ 2021-10-20)
標題 | 發願學習三智的內涵
音檔 | 6A 07:39 ~ 6A 08:59
廣論段落 | P9-L6 ~ P9-L7 阿逸多云……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6-LL4 ~ P167-L5 ( 2016 南普陀版:P166-LL4 ~ P167-L6 )
手抄段落 | 下面引……這個是一件事情的兩面。
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段落 | 第1冊 P164-LL12 ~ P164-LL10 「所依身為菩薩……世間三種種姓的利益。」

  再回到那一句,「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好!我們現在來重點地學習一下「道種智」。00:18

  在《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一冊)第164頁──你們會常看這本書嗎?如果看的話,可以翻到164頁──巴梭尊者解釋這句話說:「所依身為菩薩,想要階段性及究竟地成辦利益眾生的諸位大士,應當透過方便──了知聲聞、獨覺、菩薩三種道的道種智,成辦所求的結果──世間三種種姓的利益。」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巴梭尊者的解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所依身為菩薩,想要階段性及究竟地成辦利益眾生的諸位大士」,有沒有發現這是一位已經發心的菩薩他所要學的?那麼上一段師父的第一句話也是說什麼?「菩薩要求的,他目的是要遍攝這個各式各樣的根機,所以他要學一切。」這裡邊特別強調所依身,這個所依身完全觀待於他的菩提心,所以這是在講菩薩道的內涵。01:50

  我們可以再看一看宗大師的《金鬘論》是怎麼解釋這句話?說:「乃至輪迴未空之間,想要饒益眾生的菩薩,透過證得三種道勝義中無生,名言中有因、體性、果的道智,能成辦一切眾生想要的增上生及決定勝的果位。」大家有沒有發現宗大師的解釋也是一樣的──「乃至輪迴未空之間,想要饒益眾生的菩薩」,清晰地標明這是菩薩要學的,而且學程有多長呢?乃至輪迴未空之間,他的發心貫徹盡未來際。這樣的大士他所要學的、要證得的就是道種智。有沒有特別地輝煌?02:46

  那麼,「三種道勝義中無生」,大家會不會又發現有個「勝義」?這裡邊的「勝義」不是指勝義諦或者空性,它另有解釋,是指正好是空性所要破的那個勝義。空性所要破的勝義是什麼?那就是「有諦實」。「三種道勝義中無生」,意思就是三種道沒有諦實的出生。03:16

  那麼勝義中無生是不是完全無生,就是什麼都沒有呢?在「名言中有因、體性、果」。那名言中有因、體性、果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三種道就是指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道智證得這三種道在勝義中無生,但是在名言中它從自己的因出生、具有自己的體性,而且也會出生自己的果,所以在名言中有什麼呀?有因,還有什麼?有體性,還有果。04:07

  這對我們來說不是現前分,因為我們還沒有現前證得。我不知道你們第一次聽到會不會緊張?如果你緊張的話,就請深呼吸,因為心無自性的原因,所以我們想要去學習。那麼透過聽聞、思惟、討論和串習,我們就會學懂以前不會的知識。世間很多知識都是這樣的,了脫生死的智慧也是這樣的。知識是財富、知識是命運,知識也是改變命運最有力的武器,所以不要拒絕去學習陌生的知識,不要拒絕自己的成長,對不對?對於陌生的這些法相名詞啊,還有我們將來要學的很多典籍,就像朋友一樣,初次見面的時候有點生,然後多走動走動就熟了。就是見面啊、多反覆看一看啊,以後就成為摯友,甚至分都分不開了;那麼我們對於三智的了解也是一樣的。05:21

  像在我們寺院的五大論的學程中,法師們總共要花十六年才能完成一輪五大論的學程。《現觀》的學程你們知道要幾年吧?總共要六年,所以是五大論中花的時間最長的。法師經過四年時間學習《攝類學》、《因類學》、《心類學》,然後就會依次進入《現觀》的學程了。在進入《現觀》的學程之前,就要要求法師要把《現觀莊嚴論》這本論背完,而且要一個一個考,要通過考試,考試要很準確,你不能背錯,甚至不考過是不能升班的。06:09

  很多法師把《現觀莊嚴論》都已經背完了,也通過了考試,甚至把《現觀莊嚴論》的解釋也背下來了,例如獅子賢論師的《顯明義釋》,還有非常著名的宗大師的《金鬘論》等等。你們知不知道《金鬘論》總共有多少字啊?去數一數吧!是藏文的,大約四十萬字喔!所以法師們背的書是很大量的,但是學得還不錯吧!所以學習《現觀》的時候,是很壯闊的學習,等到你們也一起學習的時候,我們再詳細地學習三智的內涵,所以現在要好好地希求啊!07:03

  請問你們會怕難,不敢學嗎?還是你們很想學,但是覺得此生的時間太短?是不是忘了一個事情:菩薩道是生生世世的!我們的迴向文中:「生生由勝宗喀巴,為作大乘知識力,願於佛讚善穩道,雖剎那頃不暫捨。」讓我們所有的善,都迴向能追隨善知識學習菩薩道。像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說:「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若發精進力,咸證無上覺。」這裡邊已經說:若蚊虻蜂這樣的小蟲,如果發起精進力,都可以證無上覺!07:58

  還記得有一次在辯論到「眾生都會成佛」的這個主題,我們寺院有一個法師當場痛哭流涕,因為這實在是太感人的一個佛陀的發現!因為佛陀這樣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自己感到退怯、認為自己無法成佛。因為如來是諦實語者,他說什麼呀?所有蚊、虻、蟲、蟻,就地上爬的螞蟻,那種非常非常脆弱的小蟲子,如果發起精進力都能夠成就無上正等覺,那如果我們發起精進力,也一定能成就佛果!08:45

  還記不記得普賢菩薩的大願?普賢菩薩說:「如今世尊毘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們一起也要如是發願吧!09:29



四家合註色碼:
紅色 #950D43
藍色 00639E
綠色 007F3C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372講-發心是自利利他的雙贏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372講🍁發心是自利利他的雙贏
廣海明月第372講【全廣 II】舊版:P167-L6 ~ P167-LL4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72講🍁發心是自利利他的雙贏


講次 | 0372 (2021-10-21 ~ 2021-10-24)
標題 | 發心是自利利他的雙贏
音檔 | 6A 08:59 ~ 6A 09:50
廣論段落 | P9-L6 ~ P9-L7 阿逸多云……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7-L6 ~ P167-LL4 ( 2016 南普陀版:P167-L7 ~ P167-LL3 )
手抄段落 | 我們還是用剛才那個比喻……你這個老闆是最大。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我們還是用剛才那個比喻說做生意人一樣,你得到了這個做生意人的利益,他把你要的東西送到你手上,派上用場,這個同時他就賺到了他的錢。這不是兩件事情,所以我們現在修習佛法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同時我之所以用這麼通俗的這種事情來比喻,為什麼原因?就讓我們當下體會到,哦!原來這個佛法是這個樣的,這樣的話效果更大。否則的話,我們在這裡做一點事情都是為了別人,為了別人覺得這個不願意。你要曉得這真是為你自己呀!這越為別人是越為你自己,要和做生意人一樣,人人手上用的東西都是你的商品的話,你這個老闆是最大。00:53
  如果想要完成世間的一切利益,那麼要成辦什麼呢?成辦道種智,對不對?這個「世間利益」對於他人來說,就是救濟了一切眾生、普度一切眾生。然後師父接著說:「當你救濟一切眾生,對你自己來說的話,就成就了你的報身報土」,注意下面那句話:「一件事情的兩面」。彌勒菩薩說:想要饒益眾生的話,一定要用道種智成辦世間的利益,但是師父在給我們解釋這段話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師父是從什麼樣的角度提示我們?是不是師父一直要告訴我們說:用道種智成辦世間的利益後,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勝利?似乎是從一個交換的角度在說,菩薩所應成就的事之後,菩薩自己換回來的結果是什麼。那做生意的例子也是一樣的,比如說:你要的東西到你手上派上用場,那麼做生意的人同時賺到他的錢。師父為什麼要用這麼通俗的事情來譬喻呢?想一想是什麼原因啊?有人回答說:「體會效果更大。」什麼效果更大?如果不強調這個效果的話,會怎麼樣嗎?02:46

  我們修學佛法應該要從這個地方著眼,師父這樣說:「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請問:是從什麼地方著眼啊?你們有找到嗎?我問的問題都在師父的解釋裡。從什麼地方著眼?一體兩面,是自他二利,對不對?尤其要觀察到自我成長那部分,就是要抉擇自己會得到什麼利益的部分。所以在這一段的時候,師父反覆地提到:其實你利他就是讓你自己會得到最多,其實就是在自利。為什麼要堅持利他呢?因為只有堅持利他才能夠最深刻地饒益自己。03:51

  師父在解釋菩薩道的時候,一直給我們這樣一條思路。這樣的一條思路大家認為好不好拒絕呢?如果師父從這樣的角度來勸發我們發心的話,不太好拒絕吧?因為如果一直要利他、要利他,有人就會說:「啊!我想要自利,我沒有能力利他。」可是師父說:「其實你利他,就是讓你自己會得到最多的,其實就是在自利。」04:29

  在講到菩薩道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師父一直在告訴我們修菩薩道能換回來對自己的利益到底是什麼?沒錯!你沒有想換回來自己的利益,你只想要別人快樂,想要芸芸眾生都得到解脫,乃至成就最究竟的快樂,可是卻成就了菩薩自己的報身、報土,也就是成就了自己的大樂。大家認為這是不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觀點呢?我們會很輕易拒絕嗎?不太能拒絕吧!05:12

  就像後面講到菩提心的部分,學過的同學應該可以翻到吧!在《廣論》的209頁「四緣發心」的段落中說:「故於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云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對佛陀的功德修信之後就能看見:不用說是利他,即使是成辦自利,如果沒有成佛的話也是無法成辦的,這就是不退墮小乘的最大因緣。這是不退菩提心一個非常有力的理路,對不對?就是你要成就最圓滿的功德,你也必須要成佛,不然我們的所知障沒辦法去掉。所知障沒有辦法去掉的話,會有什麼狀況?就自己永遠無法徹底地了解一切事物。06:24

  自己永遠無法徹底地了解一切事物會怎樣呢?會擔憂嗎?會有恐懼嗎?那就會承擔由於不了解或者顛倒了解所帶來的不圓滿,甚至是悲劇,太多的不確定感!如果我們知道未來我會有什麼痛苦發生,而現在我可以改變痛苦發生的因、可以避免未來的苦──佛陀可以徹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因果,那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自己真的不想要像佛陀那樣嗎?就是達到功德的極限、自利的極限──完美的自利的極限,最究竟地利益自己!非常奇妙的是,在最究竟地利益自己的同時,也是最大限度地利益眾生。在最大限度地利益眾生的時候,也會完成對自己最極限的利益,怎麼會有這麼雙贏的事情?這就是發菩提心啊!07:46

  那怎麼去做呢?「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還有「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我們可以看這兩句說:「啊,原來道種智有這麼大的利益,所以我一定要去學道種智,去成辦道種智!」但是我們也都知道,去學習任何自己未知的事情都要花上一番心血,那麼去學道種智和成辦道種智的這個過程也是非常艱辛的。所以在這裡邊又回到師父的那個理路,師父一再地提醒我們:我們會得到什麼。08:41

  那我們會不會覺得:菩薩是為利有情的,但師父一直要讓我們記得我們會得到什麼、我們要得到什麼。大家心裡會有排拒感嗎?為什麼要一直這樣勸說呢?難道講一直利益眾生,我們就不會去嗎?師父一直要我們抉擇會得到什麼,而且師父說為什麼要這樣譬喻:「哦!原來佛法是這個樣的,這樣的話效果更大。」就是一直、一直要算,一直要抉擇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如果不這樣的話──「否則的話,我們在這裡做一點事情都是為了別人,為了別人覺得這個不願意。」09:41

  我想問你們:為了別人會不願意嗎?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是這樣嗎?為了別人就真的不願意嗎?如果是真為自己的話,越為別人越為自己,在這兩句話的解釋中,師父特別強調「為別人就是為自己」!師父說是一個事情的兩面,就像手心、手背一樣,它是完整的一雙手,越利他就越自利。要像做生意的人一樣,人人手上的東西都是你的商品──我們遍及一切有情發心的話,最後就會成就佛果──自己這個老闆是最大的!10:29

  所以這是一個很清晰的抉擇。雖然「發心」它包括熱情、感動,但它不僅僅是一股熱情和感動,它是非常理性地抉擇了自己會得到什麼──自己怎麼樣會得到最徹底的、最圓滿的功德,在最究竟的、快樂的角度上,然後去抉擇這件事情的,是極大程度的雙贏。10:59

  我自己在學到這一講的時候也反覆地思考,認為這是一個難以辯駁和難以拒絕的必須發心的角度。你們認為呢?你們在學習討論的時候,有清晰地感覺到師父的這個觀點嗎?有感覺到這個見解的力度嗎?11:24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373講-對付委屈的辦法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373講🍁對付委屈的辦法
廣海明月第373講【全廣 II】舊版:P167-LL3 ~ P168-L8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73講🍁對付委屈的辦法


講次 | 0373 (2021-10-25 ~ 2021-10-27)
標題 | 對付委屈的辦法
音檔 | 6A 09:50 ~ 6A 11:16
廣論段落 | P9-L6 ~ P9-L7 阿逸多云……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7-LL3 ~ P168-L8 ( 2016 南普陀版:P167-LL2 ~ P168-L10 )
手抄段落 | 現在我們也是如此……那你弄了半天你就賺不到錢。


  我覺得一開始從這樣一個合理性的角度勸人發心是很好用的,因為這個可以抵擋退心。下面就說了。00:10

  我們接著聽下一段。00:15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現在我們也是如此。否則的話,我們做一點點,自覺得可以,稍微委屈一點就不行。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屈,這第一個。而且才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喔!佛法的特質喔!試想大家對不對?最好睡在那裡,一點都不委屈。然後你忙一點事情,忙完了給別人吃,別人吃完,他還這個不舒服,還嫌你這個淡了,嫌你這個鹹了,這油少了、油多了,就是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六度當中,它一層比一層高。布施容易,持戒就難;持戒還可以,忍就難。忍辱真正的忍是什麼?無生法忍。你能夠真正忍到那個時候,你才談得到方便,那個時候才談得到精進。你有了這個才能夠真正成就禪定,才能夠成就智慧,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所以就算那個做生意人也是一樣,做生意人做的時候也是一樣,那個顧客非常挑剔的呀!如果你不能滿足那個顧客的挑剔,那個顧客跑到你店裡,店裡買了東西,你說:「要就要,不要就拉倒,我就是這個樣!」那第二次那個保證顧客不上門,那你弄了半天你就賺不到錢。
  在這裡邊,注意第一句話:「現在我們也是如此。否則的話」,「否則的話」這句話什麼意思?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否則的話」這四個字?漏掉了嗎?這個「否則的話」是說哪一段呢?02:00

  就是上面那兩段為什麼要讓你想著這事情──行菩薩道你會換來什麼?因為我們這樣一想就會覺得:「哎呀!這樣好像把我的動機想下劣了,我有那麼不堪嗎?應該利他還是可以的吧!」你如果不這麼想的話,接著會出現什麼事呢?師父接著說:「我們做一點點,自覺得可以」,就是剛才我們那種心,我們是可以利他的,對不對?就是我們的現行啊!我們可以利他,不用考慮自利。但是稍稍委屈一點兒行不行呢?就不太行。「我得想辦法,得把那個委屈繞過去,我看有沒有不受委屈的路。」剛才這觀點不都這樣嗎?對不對?「為什麼利他要委屈呢?不要!」02:43

  然後師父說:「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屈」,我們會覺得一定會委屈嗎?這就是稍稍委屈一下就不行嘛!請告訴我,為什麼要去找一個不委屈的路?我們不想要委屈的動機是出自於什麼?是覺得被委屈不應該嗎?還是我不願意?(法師:覺得沒有必要。)「沒有必要」就是你不應該經歷委屈呀!對不對?如果它是個快樂,你會不會說:「我不應該經歷快樂」?你會有這種想法嗎?所以這是一種苦受嘛,對不對?所以一種苦受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要繞過去,或者你假定「我不應該委屈」,或者「我可以繞過去」。然後師父在這裡邊說:要嘛不做事,要做事情一定委屈!這是第一個。03:29

  後面還有一句話跟著來的:「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後面還有一句更爆炸的:「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喔!」有沒有發現:欸?這怎麼是又反了呢?前面不是說給別人越多我們得到越多嗎?現在怎麼所有的事情都在委屈中成辦呢?你們有對立起來嗎?那請問怎麼走出來?你們有什麼答案?03:57

  後面這一段話完全是為了成立上面那一段的。你為什麼覺得委屈呢?就是因為你為別人做多了就委屈,如果你想想自己能換來多少的話,委屈也願意受了!他的意思就是說:怎麼讓你能夠心甘情願地去受委屈呢?你要算算你能得到什麼?就是做生意人的道理。因為如果你不算你能得到什麼的話,師父說:「否則的話」,就是如果你一直都不算你會得到什麼,你就會成這樣,不願意受委屈。04:31

  這個兩段像一個繩子從兩邊綁一樣,他把他的立宗已經綁到牢固不可動搖,就是角力型的這種綁起來的感覺。所以如果你不去計算你會得到什麼、只是想要付出的話,我們就是稍稍委屈點兒就不行。而且說:在委屈中,才能夠成辦事情,這是佛法的特質喔!這怎麼受得了呢?佛法不是要清涼煩惱,怎麼會是好像越來越委屈、越來越委屈呢?05:00

  那麼你用什麼方式來對付這種委屈呢?當我們開始要服務很多人的時候,一定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眾口難調」,你累得個半死,還發現大家都不開心,這個時候你委屈嗎?想一下會不會委屈?這委屈的事情還要堅持嗎?你堅持下去的動力到底是什麼?你一定要找出那個堅持下去的動力到底是什麼。當你救濟一切眾生,對自己來說的話,就成了報身報土,一定是這個東西!對不對?不然就退心了,有沒有發現?05:34

  委屈它不僅僅是一點苦受而已,而這個委屈的感覺會讓我們的立宗徹底地變掉──這麼委屈的事我不幹!我們會從委屈的深淺決定我要不要做事情,而不是從抉擇那個事情該做不該做,很多都是感受性的人、感受性的生命。所以我覺得師父提出了堅定有力的遮止我們退心的辦法,就是算一算你會得到什麼。其實出家、在家抉擇也是這樣算,很多都是。五欲很美嗎?那你算一算得到它你會付出的代價,你就不敢上去了;解脫道很遙遠,好像很寒冷、很辛苦,那算一算你持戒修行、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利益,那你就會心甘情願地接受這些修行的痛苦,都是要計算!06:23

  其實這種計算就是一個抉擇,抉擇從因到果的這一條路。有的人一受委屈就會覺得:周遍的!這件事我開始受委屈、中間受委屈、到結果也是受委屈的。卻不知道為了大眾、成辦大眾的事情受委屈,削弱了我愛執之後,增加了內心的忍耐力,而且忍耐再往上升的是無生法忍。這個是自己的內心得到了很大的、很強猛的這種力量,而這種力量自己生生世世受用不盡的。有在聽嗎?06:58

  注意!「委屈」這兩個字,它一出現的時候,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要委屈!注意!我不要委屈,不要委屈,請問會受委屈嗎?誰可以說從生到死我不受委屈?那修菩薩道會受委屈嗎?會!那請問怎麼樣可以讓這個委屈有價值?就是拿你的委屈換什麼,還有怎麼消掉這委屈的辦法。先說怎麼消掉這委屈的辦法。消掉委屈有人選擇什麼?把委屈說出來,告訴對方,如果是好朋友看能不能理解,或者請求援助、勸自己幾句。還有什麼?當委屈到極致,我們就控訴別人,那就到了去爭鬥,到了那種地步,這都是一個想要消滅委屈的方法。那還有一種消滅委屈的方法是什麼呀?無生法忍。而這個無生法忍忍過了之後,你修了六度之後,我們的智慧就飛翔了,我們沒有什麼不能忍的。07:59

  那個力量越來越強之後,你看菩薩在因地裡的那些忍辱的境界,那簡直是一個人能忍受的想像力的極限!但是他為什麼都能練成那樣的,就是從最初一點點練。他忍受了一點的委屈之後,讓我們的內心的忍耐力量越來越強、越來越強、越來越強之後,實際上我們的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強悍的!這樣的話,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面對各種境界的時候,我們這個作主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我的生命我主宰──你能主宰得了嗎?比如委屈的感覺像浪一樣沖來的時候,會不會把我們沖離、偏離我們的航向──我們航向就利樂有情嘛!會不會偏離?08:43

  如果這個委屈力量特別特別強大,偏離之後用什麼把它拿回來?就是你一定要計算,你忍受這個委屈的代價是什麼?為什麼我可以接受我委屈?這裡邊就是千金難買願意──我願意委屈!為什麼我願意接受這個委屈?因為它太有價值了!就像做生意一樣,你辛辛苦苦地面對那種挑剔的顧客,是有時候有一點不愉快,但想想會有大把的黃金、白銀充盈自己家的倉庫,那就可以忍了。他還是計算他能得到的利益!09:16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4廣海明月 0374講-若不計算收穫,只能選擇退心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R4🍀廣海明月 0374講🍁若不計算收穫,只能選擇退心
廣海明月第374講【全廣 II】舊版:P167-LL3 ~ P168-L8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R4🍀廣海明月 0374講🍁若不計算收穫,只能選擇退心


講次 | 0374 (2021-10-28 ~ 2021-10-31)
標題 | 若不計算收穫,只能選擇退心
音檔 | 6A 09:50 ~ 6A 11:16
廣論段落 | P9-L6 ~ P9-L7 阿逸多云……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7-LL3 ~ P168-L8 ( 2016 南普陀版:P167-LL2 ~ P168-L10 )
手抄段落 | 現在我們也是如此……那你弄了半天你就賺不到錢。


  所以講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前面師父為什麼那麼想,因為我們會遇到委屈這件事。為自己的委屈,有的人就願意受了,遇到為他人的委屈怎麼處理呢?有的人乾脆不幹了,對不對?「我放棄!太辛苦就不做,我才不受這個氣。」他跑了!但是如果你是為芸芸眾生,你跑了,你要怎麼遮止這件事呢?就是你一定要算算你忍下去會得到什麼。這樣的話,要不要算呢?一定要算!不算的話,委屈一來你就停了,一點點都受不了。而且說:「什麼!要做事情一定要委屈,而且只有在委屈中才能成辦事情,這是佛法的特質!」一聽就嚇到了,這樣不是說修行就是受一個大委屈嗎?00:47

  但是請問受一個大委屈,怎麼處理這個大委屈呢?要修無生法忍。從布施開始一步一步地讓我們內心堅定,讓我們內心有智慧。所以他不是很沒有價值的受委屈,也不是折磨自己的、虐待自己的一個很奇怪的行為,他是為了一個理想奮鬥的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這些艱辛──因為各自的業力,他要經歷這些艱辛,而且他有辦法對付這種艱辛,他願意去經歷這種艱辛!01:19

  辦法就是什麼?考慮自己是拿這個委屈換什麼,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接受。比如說現在再看的話:「喔!原來做事情一定要委屈,在委屈中才能成辦事情,好吧!」那這句話你們現在看一看你要不要接受呢?會比剛才的接受度高一點,你就不反抗了吧!一開始是心裡反抗嘛──為什麼這麼說?01:46

  其實師父講的這一頁,師父講到哪兒我們是反抗到哪兒,你們有注意到嗎?「為什麼菩薩道非得要計劃自己得到什麼?」然後第二條是:「為什麼佛法一定要委屈?」我們都覺得:「師父為什麼要這樣?我們就是不想要這樣!」所以師父完全站在了我們的對立面,然後讓我們無處可逃,你們會認為嗎?這樣的說服是很不容易的,我覺得是很強而有力的,這應該叫調伏。02:19

  我覺得師父在這兩段的闡述中大刀闊斧,直擊內心最脆弱的、最反彈的那部分,然後給出清晰的答案。有發現嗎?這節課!每講一行我們都覺得:No!No!No!No!就是這樣的一堂課。除非你假裝你很柔順,你假裝說:「啊!是、是、是!」除非你裝腔作勢,不把那ཁ་ཅིག(他宗)拎出來,拎出來師父就是刀刀都逼到你眼前,你退不了的,你要面對自己那個不願承受的東西、不願意承認的東西。02:52

  「菩薩道是利他的,你怎麼上來就讓我算我自己得到什麼呢?」「誰說是委屈!我就不想委屈,我有不委屈的路。」而且師父還說:「這就是佛法!」這幾句話一句比一句嚇人。你看嘛!第一句「我們做一點點,自覺得可以。」那好,可以的。「稍稍委屈一點就不行」,很多人是這樣。然後呢?「要曉得要嘛你不做事,要做事一定要委屈。」這宗強硬嗎?那好吧!這是第一個。接著,「而且只有在委屈中才能成辦事情」喔!這樣、這樣可以。然後接著說:「這是佛法的特質喔!」「啊,這太強勢了!我們是佛弟子,如果我不承認這個,就等於說我就沒有要佛法了嗎?這個帽子是不是太大了?這簡直太強大了!」一記一記的重拳,我們徹底被打昏在地,我不知道你們是怎麼看這一段?你們有暈了嗎?有現起強烈的反抗意識嗎?還是你不敢反抗,假裝沒事?03:53

  (法師:所以「委屈求全」真的是佛法的特質嗎?)

  師父要詮釋的是:你要算你得到多少東西,然後你去付出多少東西。它完全是一個精確的理性的計算,是高強度的大腦那種計算,不是說委屈就是佛法的精神啊,不是這樣,這兩段要連起來看。因為為什麼會出現後一段,就是說他前一段為什麼這麼說。就是你必須計算,因為你會經歷委屈,你不算的話,你委屈的時候你就走不了了。我很懷疑你們沒有看懂這一段。04:22

  (法師:「否則的話」,這句話真的是很重要的切入點。)

  對!「否則的話」那是最嚴重的眼睛點。04:28

  (法師:弟子覺得「否則的話」指出只有兩條路:退心或計算你會得到什麼。因為我們眼前狀況就是如此,如果不計算,那就只有選退心。)

  所以師父不在乎挑戰我們內心中最反彈的那個東西,他不像是我們,有時候對小孩有反彈的東西的時候(我們會沒辦法)……。我們現在就是在菩薩道的叛逆期,他怎麼講都不對,反而就要順著你,順著你也不能成為菩薩,所以就師父直接挑戰那個。你看!就全逆著的,全逆著說的,你們感受到嗎?所以這一段的宗是相當地強硬、相當地威風的!你們感覺到了嗎?04:58

  我比較在意你們在看這一段的時候,是不是「否則的話」丟掉了?因為後一段完全是為了成立前一段的立宗。我們看了前一段之後,我們就很大的疑惑:為什麼要算?就完完整整地、清清淨淨地利他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算自己要得到什麼?這樣給我們一種一點不高尚的感覺、菩薩道還修得很自私的感覺,我們很拒絕這種。「這是怎麼回事?」就是好像心裡不太對。然後看下一段又覺得:「佛法就是委屈的嗎?哎喲,這……。」沒想到它倆中間卻是有一個橋──因為會遇到委屈,所以你要用上面的思路。05:36

  這節課要講的是:怎麼對付委屈?怎麼讓你戰勝要成辦道種智所遇到的那些障礙?我有時候看到這一段好像聽到師父說:「啊,孩子們,去!不用怕!因為你可以用透過計算你得到什麼的方式,來戰勝這種委屈。沒問題,這樣就可以過來!」所以這一段的精神是非常勇悍的,很符合菩薩道的精神──行菩薩道的人是精於打算的。06:05

  我很難想像「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師父還是踩到我們要發心那個點上,給我們提出非常有力的依據,用這樣一個嚴密的環環相扣的勸說。我很難想像!我很驚訝!06:26



【作業】
1.佛法的特質是受委屈嗎?還是戰勝委屈?
2.不戰勝委屈會怎樣?
3.戰勝委屈的方法是什麼?

:fun: :fun: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375講-本論最殊勝處──清楚抉擇利害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375講🍁本論最殊勝處──清楚抉擇利害
廣海明月第375講【全廣 II】舊版:P168-LL7 ~ P168-LL1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75講🍁本論最殊勝處──清楚抉擇利害


講次 | 0375 (2021-11-01 ~ 2021-11-03)
標題 | 本論最殊勝處──清楚抉擇利害
音檔 | 6A 11:16 ~ 6A 12:13
廣論段落 | P9-L6 ~ P9-L7 阿逸多云……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8-LL7 ~ P168-LL1 ( 2016 南普陀版:P168-LL6 ~ P169-L2 )
手抄段落 | 所以真正修學大乘佛法……自然會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所以真正修學大乘佛法,這個在本論的精采的地方,我告訴你,它不是一下把那個大乘怎麼好,怎麼內容先告訴你,不說這個。它先告訴我們,說你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你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就把那個利害分析得非常清楚。當你體會到這利害以後,你想:那我要去做,然後呢?就告訴你去做的時候,把從簡單的地方一步一步地來,增長你的能力。增長你的能力,讓你體會到這個好處,也讓你體會到去掉了這個壞處以後,能力嘛增長了,體會嘛加深了,慢慢地你走上去,成了!這樣。所以這個是本論最殊勝、最殊勝的好處!你們將來學下去,自然會了解不同於其他的地方。00:57
  最精采的地方是什麼?是不是我們在第一段拒絕的地方──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這個好處和壞處都是對誰說的?是對自己吧!你這樣做有什麼好處、然後你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是對聞法者的自己,對吧?所以看一看:「把那個利害分析得非常清楚」,在此處就是指我們利益眾生會怎樣、如果不利益眾生會怎樣,分析得非常清楚。如果我們不去重視不利益眾生的過患,我們將沒有辦法對付退心,所以一定要全神貫注,注意到當退的時候這個過患。如果因為受一點委屈就退了,那過患是什麼?過患太大了,就是得不到那個報土啊!這是一個芥子的委屈和一個宇宙的結果的關係,絕對地是因小失大。02:14

  這樣抉擇之後,我們就不甘心因為委屈而退心啊!因為我要得到那個最美好的結果,所以我們就會當下覺得,眼前受一點委屈、付出一點代價完全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有可能會轉成歡喜。大家覺得會不會是這樣呢?02:37

  因為我們的心就是很靈動的,它勝利和過患這樣來回想了之後,就會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去。所以這樣想一想、反覆抉擇之後,我們會翻轉了我們的認知,就會認為:事實上委屈這件事是可以被接納的,甚至可以轉成一種很美好的經歷,因為它換來的結果實在太殊勝了!就像賺錢,賺錢辛苦嗎?有的人非常地辛苦啊!早出晚歸。有的人晚上也歸不了,還要熬夜上夜班,為什麼那麼不辭辛苦,有的人會高高興興去做呢?還惟恐自己做不好。因為要用它來換資生的資具對吧?飲食、衣服、房子啊!還有父母親辛苦地工作,忍受委屈,換來小孩的教育費用把孩子養大。大家都知道這樣做的價值,然後會選擇欣然接受。03:40

  所以師父在後面說的就是前面講的,對不對?就是要去做,然後增長能力;增長能力又體會到好處、去掉壞處,然後注意!這個體會就又加深了。師父說:「這個是本論最殊勝、最殊勝的好處!」請問:「最殊勝、最殊勝的好處」到底是什麼呢?「利害分析得清楚」,所以強調了抉擇慧。「然後呢?」你們去想「然後」,還會有一連串的次第,對不對?04:23

  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是「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的這一點,師父還是從勝利、過患的角度,希望我們不要在心裡一遇到,就拒絕去學習道種智,就是我們在心念上一開始就沒有歡喜心。不要拒絕了知三乘道、不要拒絕菩薩所欲求的事,在這個點上一直勸我們什麼呢?就是走大乘到底合不合情理,對自己的好處是不是無限地大,經過層層地勝利、過患的抉擇,嚴格地抉擇之後,我們自然會說服我們的心,覺得這是合理的。是否會這樣呢?大家可以真實地來試一試!05:16

  所以這段文要把這三段連起來看,不然就會割裂掉了。最後一段正好是對前兩段的一個總結,所以這幅畫面就完美了,割裂開看就好像是不合理。所以這一段的研討的重點在於它的連結性!如果著眼於「否則的話」,其實了解起來就很簡單,也可以連起來。不知道你們在討論這幾段的時候會不會看走眼?因為我會遇到一些班長都直接看走了!同學也有看走。所以,要連起來討論的話,會清晰地討論出師父在此處的立宗到底是什麼。06:02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