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0101-151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46-了相作意並非第一靜慮之首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46講 147講 148講 149講 150講
151講


廣論止觀初探0146-了相作意並非第一靜慮之首

講次 | 0146 (2023-08-26 ~ 2023-09-01)
標題 | 了相作意並非第一靜慮之首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26-L2 ~ P127-LL5又先修成……毘缽舍那。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3-LL1 ~ P394-LL4又先具足……毘缽舍那。

0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有很高興嗎?如果歡喜的話,我們做的善業會成倍、成倍地增長,這個是有經典依據的。今天我們要學《廣論》393頁最後1行,在校訂本中是126頁第2行。開始囉!有沒有準備好?專注!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00:49
又先修成如前所說正奢摩他,次修世間及出世間毘缽舍那斷煩惱理,於餘對法論中,亦未明顯如此極廣宣說。故見往昔善巧上下《對法》諸先覺等,於此先修專住一緣正奢摩他,及依於彼斷煩惱理,皆未能顯。01:28
  這段是在講什麼呢?是說:先修成前文《聲聞地》中所說的寂止,接著要修成世間與出世間的勝觀進而斷除煩惱的方法,在其他對法的教典當中,沒有清晰地做出如此極其詳盡的闡釋。因此見到過去善求精通上下《對法》的先輩大德,也無法清晰地提出先修成專注一境的寂止,之後依此斷除煩惱的方法。那麼在這裡邊,上部《對法》指的就是《阿毗達摩集論》,是無著菩薩所造的;下部《對法》就是指《阿毗達摩俱舍論》,是世親菩薩所著作的。好!接著往下看:02:31
故若未能善解此《聲聞地》所說,便覺靜慮、無色最下之道,是初靜慮之近分。於彼說有六種作意,初是了相。故起誤解,謂初生近分攝心,即了相作意。02:56
  這裡邊說了一個誤解。因此如果沒有善加定解《聲聞地》所說的這些內容,就會產生一種誤解,認為靜慮、無色最初階段的道就是第一靜慮近分定。其中提到有六種作意,就是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為、攝樂作意、觀察作意,還有加行究竟作業。這六種作意中的第一種就是了相作意,因此最初生起的近分定所含攝的心,就是了相作意。問大家:這是對的、還是錯的?這是一種誤解!03:40

  這個誤解是怎麼產生的?「你沒有善加定解《聲聞地》!」就是看書沒好好看,沒有好好看經中所說這些道理,認為:靜慮及無色中的最低道是第一靜慮的近分定,而且《聲聞地》中又說第一靜慮的近分定有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六種作意。其中第一種作意是什麼?就是了相作意,所以誤認為了相作意就是第一靜慮近分定之首。沒有好好看就會這樣喔!那我們看一看大師是怎麼破斥這種誤解的呢?看書:04:27
若如是計,極不應理,以若未得正奢摩他,必不能生初靜慮之近分;若未得此近分,定不能得奢摩他故;又復了相是觀察修,故由修此,若先未得正奢摩他,不能新生故。04:55
  大師說:這麼認為是極不合理的,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還沒有獲得寂止,就無從生起第一靜慮近分定;同樣地,還沒有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就不能獲得寂止。最初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與最初獲得奢摩他是同時的,獲得其中的一者必定獲得另外一者。第二個原因:因為了相作意是觀察修,因此要透過修持了相作意,先前未獲得寂止就無法新修成的緣故。05:40

  認為「了相作意就是第一靜慮近分定之首」這種想法,問大家是不是合理的呢?是不合理的!為什麼呢?因為奢摩他與第一靜慮的近分定二者,在最初是同時生起的還是不同時生起的?在最初是同時生起的。如果沒有獲得奢摩他,就無法生起第一靜慮近分定;相同地,如果沒有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也就等同還沒有獲得什麼?沒有獲得奢摩他。另外一點是什麼?就提到了觀察修,對吧?由於了相作意是要觀察上下地的功過,屬於觀察修,如果先前還沒有獲得奢摩他,只是透過觀修的話,有辦法修成奢摩他嗎?是沒有辦法修成奢摩他的。對不對?合理!06:37

  好!我們再往下看。會不會太快?你們還可以嗎?看書:06:46
又如先引《本地分》文,欲界心一境性無諸輕安;《解深密經》等說,未得輕安即不得止。故若未得第一近分,即未能得正奢摩他。07:08
  如同前面所引的《本地分》的文中說:欲界的專注一境中有沒有輕安?沒有輕安。而《解深密經》等提到,如果還沒獲得輕安的話,就無法修成寂止。所以如果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就不會獲得什麼?不會獲得寂止。接著再往下看:07:40
故初近分六作意之最初者,是修近分所攝毘缽舍那之首,非僅是第一近分之初,其前須成近分所攝奢摩他故。08:01
  因此,第一近分定六種作意之首也就是了相作意,這是修持近分定所包含的勝觀的一個起始,並不是單純第一近分定的起始,因為在了相作意之前,還必須修成近分定所含攝的寂止。08:25

  他宗之所以產生誤解,認為了相作意就是第一靜慮近分定之首,為什麼?為什麼?是因為不了解第一靜慮近分定六種作意是指「修持近分定所攝毗缽舍那的作意」,並不是「單純近分定的作意」。對不對?單純的初修業作意,是近分定修持奢摩他的作意所攝;從了相作意開始的六種作意,則是近分定中修持毗缽舍那的作意所攝。09:08

  複雜嗎?還好吧!如果覺得有點快,深呼吸!再看我今天要講的最後一段:09:29
未得初近分所攝三摩地前,一切等持唯是欲界心一境性。若依諸大教典所說,現見得奢摩他者亦極稀少,況云能得毘缽舍那。09:52
  在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所攝的三摩地以前,一切等持都只是欲界的一心專注。因此如果是依照諸大教典而說,先不用說勝觀,即使是獲得了寂止都是極其稀少的。10:16

  了相作意雖然是第一近分中六種作意之首,但是那只是毗缽舍那所攝近分定之首,而不是第一近分定之首。因為在了相作意之前,必須要做什麼?必須要先有奢摩他所攝的近分定,它是一個非常單純的初修業作意。在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所攝的三摩地以前,所有的三摩地都是屬於欲界心一境性,所以假如依循著經論的內涵來檢視的話,真正獲得奢摩他的人實在是太稀少了,何況還能得到毗缽舍那呀!11:05

  這段經文激勵我們要好好認真地學教典,並且依著教典努力地修持,在內心中生起如大師所講的這樣的道,進而做什麼?去求取無上菩提。11:30

  好!今天就上到這裡。如果你們覺得有點複雜,其實重複幾遍就可以了。重複了之後就不覺得陌生,反而覺得:「欸!是這個道理。」然後你就會獲得一種輕鬆感。好!下期再見。11:55

146.jpg
146.jpg (85.76 KiB) 已瀏覽 500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47-依靠寂止而對欲界離欲的方法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47-依靠寂止而對欲界離欲的方法



講次 | 0147 (2023-09-02 ~ 2023-09-08)
標題 | 依靠寂止而對欲界離欲的方法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27-LL4 ~ P128-LL2第二、依奢……是為能修。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4-LL3 ~ P395-L6第二依奢……是能修因。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掐指一算,還有大概7、8講,我們就學完第一輪的〈奢摩他〉了,你們覺得開不開心?所以要打起精神來專注地聽聞。今天我們要學《廣論》394頁倒數第3行,校訂本是127頁倒數第4行。好!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0:58
第二、依奢摩他離欲界欲之理:唯修前說具足明顯、無分別等眾多殊勝正奢摩他,全不修習二種勝觀,不能暫遮欲界所有現行煩惱,況能永斷煩惱種子及所知障。故欲離欲界欲得初靜慮者,應依此止而修勝觀。01:38
  依靠寂止而對於欲界離欲的方法:如果僅僅串習前面所說的具足清晰、無分別等等眾多特徵的寂止,而不修持兩種勝觀中的任何一種,如果這樣的話,就是連欲界現行煩惱都沒辦法暫時壓制,更何況要斷除煩惱種子和所知障呢?因此,如果想要獲得能對於欲界離欲的第一靜慮的話,應當依靠這種寂止而修持勝觀。02:31

  好!我們再往下看。有人提問題了,說:02:40
若爾,前說唯修寂止能伏現行煩惱,豈不相違?02:48
  有人提出一個問題說:「如果獲得了寂止之後,不修持世、出世間的任何一種勝觀,就無法壓制欲界現行煩惱的話,前面好像不是這麼說的,前面說僅僅是串習寂止就能夠壓制現行煩惱,有這種說法,那這樣不是相違了嗎?」有沒有聽清這個問題?就是:你說唯有透過毗缽舍那才能壓伏或斷除煩惱,但前面也說奢摩他具有令煩惱不現行的功德呀!意思就是奢摩他也可以壓伏煩惱,前面那麼說、現在這樣說,那是不是自語相違了?03:36

  然後我們看看大師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你們有答案嗎?還是覺得這個問題是合理的:我也這麼想!看原文:03:51
答:無有過失。前者是依世間毘缽舍那攝入奢摩他中而說,此依二種毘缽舍那前行第一近分所攝奢摩他說。04:07
  大師回答說:「沒有過失!因為前面所說的寂止,是就世間勝觀納入寂止的範疇而言」,注意!世間勝觀納入了寂止的範疇而言,「而此處是就兩種勝觀的前行第一近分定所包含的寂止而說。」前面提到奢摩他可以壓制煩惱,是將世間毗缽舍那也攝為奢摩他而說的,意思就是透過世間的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可以壓制煩惱。這裡邊提到只有奢摩他的話,連煩惱現行也無法壓制,是指完全沒有獲得世間或出世間的毗缽舍那,只獲得了兩種勝觀前行的第一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單純這樣,就連煩惱的現行也是無法壓制的。有沒有聽清?05:19

  大師認為那兩個問題有沒有相違背呢?沒有的!因為什麼?因為我們觀察一下,它解釋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前面說到奢摩他的功德的時候,提到僅僅串習寂止就能壓制現行煩惱,那是以什麼?是以世間毗缽舍那攝為奢摩他的角度而說的,並不是說只用奢摩他對治煩惱。現在講到對治煩惱──對治煩惱分為兩種,哪兩種?暫時壓伏和根本斷除的對治。從對治的角度來說,僅僅具有奢摩他沒有壓伏煩惱的作用。06:03

  此處的奢摩他,是指還沒有生起毗缽舍那的奢摩他,生起了奢摩他的時候,因為在定中內心會非常寂靜、非常沉穩,煩惱不會現行的。現在說的是對治煩惱,是讓欲界的上品煩惱不會現起、中品煩惱不會現起、下品煩惱也不會現起,講到各別煩惱的對治。從這個角度來說,僅僅具有奢摩他是無法成辦的,唯有透過什麼?毗缽舍那才有辦法。對不對?06:48

  有沒有發現要對付煩惱的話,沒有毗缽舍那有沒有辦法?是沒有辦法的,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好好發願了解什麼是毗缽舍那,乃至深學。07:08

  好!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注意!注意!不要走神。07:17
能引離欲毘缽舍那略有二種,謂由諦為相及粗靜為相離欲之理,此說由其後道成辦離欲之理。此中所依者,謂未少得無我正見諸外道眾,及正法中具足無我見者,二所共修。07:44
  看這一段,修成離欲的勝觀,要透過幾種辦法呢?透過二種辦法。第一種辦法,就是具有諦實行相的離欲。第二種是什麼?是具有粗靜行相的離欲。這裡邊講的是指透過後面的那種道修成離欲的方法。這之中的所依,有毫無無我正見的外道,以及具足無我正見的內道,這兩種人都有在修習。08:23

  我們再往下看。所以又有問題了!08:34
彼修何道而斷煩惱,如《聲聞地》云:「為離欲界欲,極起精勤諸瑜伽師,由七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何等為七?謂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作意、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09:02
  至於是修持什麼道而斷煩惱呢?就如《聲聞地》中說:「為了遠離欲界的貪欲而至極精勤的瑜伽師,他們會怎麼做呢?他們會透過幾種作意?七種作意,而獲得遠離欲界的貪欲。注意!這個作意是這樣作意。哪七種呢?你們會說吧!一起說: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作意,以及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再往下看:09:49
此中最後,是離欲界欲而入根本定時作意,故是所修;前六是為能修。10:05
  這裡邊大師又幫我們做一個簡別了。說其中最後一者「加行究竟果作意」,是對於欲界已經離欲而進入了根本定時的作意,所以是什麼?是修持的成果了,他已經修成了那個成果。那麼從「了相作意」到「加行究竟作意」之間的前六種作意都是能修的因。就是能達到最後一種作意的什麼?因啊!最後一個是果。有沒有聽清?10:48

  在我們學習經典的時候,師父也常教我們要認真閱讀,祈求上師與本尊無二無別的加持,還要集資淨懺,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深入教典的內義,不只是浮泛地聽聞。那麼深入教典的內義,能使我們得到什麼利益呢?增加智慧!一邊隨喜也會有福報,對不對?那增加智慧又能做什麼呢?像我們在很多事上不知取捨,陷入迷悶的一種狀態,或者常常惆悵,或者有一些事放在心上就去不掉了,看起來那事情非常大,但是究竟是因為智慧無法超越它,所以提升智慧可以使我們的生命遠離各種憂惱。那麼提升智慧的最佳方式就是深入經藏啊!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深入經藏怎麼深入?就是聽啊!學啊!提問題啊!再研究啊!反覆地切磋啊!多閱讀教典。就是大家現在正在做的這種善行,所以要堅持下去。好!謝謝大家!12:06
147.jpg
147.jpg (68.71 KiB) 已瀏覽 490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48-七種作意的內涵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48-七種作意的內涵



講次 | 0148 (2023-09-09 ~ 2023-09-15)
標題 | 七種作意的內涵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27-LL4 ~ P128-LL2第二、依奢……是為能修。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4-LL3 ~ P395-L6第二依奢……是能修因。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希望你們準備好了勝解作意和殊勝的發心。今天我們主要想要一起學習一下七種作意的內涵,因為在上一講的最後,我們約略地了解了一下七種作意是哪七種,還記得嗎?以及前六種是因,最後一種是果。那麼今天我們會再詳細一點地學。00:53

  前面我們學到:透過世間道的毗缽舍那來斷除欲界的煩惱。講到世間道斷煩惱的時候,要知道這種斷除是暫時的,還是究竟的?對!要知道這種斷除是指暫時壓伏煩惱,讓煩惱不會現起,但是不是從根本上斷除煩惱呢?完全談不到從根本上斷除煩惱!01:27

  第一靜慮的加行從因地上講,再說一遍:第一靜慮的加行從因地上講有六個,加上第七個是果位,共有七種。那麼因地的六種──開始了喔!01:49

  第一、了相作意,就是了知自地為粗相、上地為靜相。就是現在所在的是粗相,要往上達到的部分為靜相。02:05

  第二個是勝解作意,透過前面的了相作意反覆地思惟自地的過患、上地的功德,這個時候會生起什麼呢?會生起毗缽舍那。02:27

  第三個是遠離作意。遠離是指遠離什麼呢?是指遠離欲界的「上三品」煩惱,也就是欲界的什麼?上上品、上中品,和上下品的煩惱。這是遠離作意喔!02:49

  攝樂作意,注意!攝樂作意它也是指遠離,它遠離了欲界「中三品」的煩惱。哪個是中三品?中上品、中中品,還有什麼?中下品的煩惱。這是攝樂作意。03:12

  觀察作意是指什麼呢?是指因為已經遠離了上品與中品這個界的煩惱,遠離了大部分的欲界煩惱,所以會覺得已經斷除了欲界所有的煩惱,但實際上並沒有斷除欲界所有的煩惱。這個時候該怎麼做呢?要透過觀察的力量,讓自己察覺到仍然還有欲界煩惱!然後再一次地去行加行,這樣的話就進入了第六種作意。04:00

  第六個、加行究竟作意,就是第六個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是斷除了欲界「下三品」的煩惱。哪個下三品?就是下上品、下中品,還有什麼?下下品的煩惱。這是什麼?第六個。04:29

  該到第幾個了?第七個。加行究竟果作意,完全斷除或壓伏欲界的九品煩惱之後,獲得了第一靜慮的根本定,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04:54

  所謂的了相作意,就是思惟觀察自地為粗相、上地為靜相的這種作意。獲得了第九住心,生起了奢摩他,可是還沒有達到了相作意喔!這個時候的奢摩他稱之為──還記得嗎?「單純的初修業作意」,也可以稱之為什麼?「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05:24

  為了壓伏欲界煩惱修持了相作意,這時候的奢摩他稱之為「淨煩惱初修業者」。所以「單純的初修業作意者」與「淨煩惱初修業者」相不相同?是不同的。淨煩惱初修業者的奢摩他稱之為──我再說一遍──淨煩惱初修業者的奢摩他稱之為「了相的奢摩他」;可是單純的初修業作意者,並不是了相的奢摩他,只是獲得身心輕安之後生起的奢摩他而已,這時候行者並沒有刻意去觀察自地為粗相、上地為靜相。06:16

  許多的瑜伽師常常對一開始獲得的這個奢摩他產生了什麼?誤解、誤會。因為一旦生起了奢摩他,就獲得了第一靜慮近分定,所以他們會把「第一靜慮近分定」和「第一靜慮近分定的了相作意」混起來了,混為一談!認為同時獲得了第一靜慮近分定和第一靜慮近分定的了相作意這兩者,意思就是同時獲得「初修業作意」與「淨煩惱初修業者」──誤會了!07:04

  所以近分定的六種作意,是從了相作意開始算起,而不是從初修業作意開始算起。六種作意的第一個──了相作意,是近分定所攝的毗缽舍那的第一種,它是勝解作意的前因,但不是近分定的第一種。在了相作意之前,就已經生起了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也就是單純的初修業作意。在還沒有獲得單純的初修業作意之前,所有的禪定都屬於欲界心。07:44

  這樣學習一下這七種,希望覺得有混淆的地方就可以反覆地聽一下,然後把心安穩下來。當我們覺得有點聽不清楚的時候,不要慌張,或者馬上:「哎呀,是不是我學不會呀!」就開始一大串地給自己下定義。現在學不會,我再看幾遍也許又懂一點了,然後再看幾遍又懂一點!就像我們一開始學習《攝類學》,學到「紅白顏色」,一開始答得一塌糊塗;但是你學個幾年之後,就會把這個「紅白顏色」跟低班的同學講一講,當自己在講起來的時候,紅白顏色這一課,比如說:「是顏色遍是紅色嗎?」這樣討論一下,就覺得這道題好像沒有一開始那麼撞牆。為什麼?因為無他──沒有什麼其他原因,就是慢慢、慢慢地熟悉了!慢慢、慢慢地學習,我們的慧力就會有所增進,很多學習的難題就在慧力面前迎刃而解了。所以大家要加油!好,謝謝!09:0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49-雙修止觀方能斷除煩惱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49-雙修止觀方能斷除煩惱

講次 | 0149 (2023-09-16 ~ 2023-09-22)
標題 | 雙修止觀方能斷除煩惱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28-LL1 ~ P130-LL5若此非由……而斷煩惱。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5-L7 ~ P396-L4若此非由……而斷煩惱。

0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應該學幾頁啦?395頁第7行,在校訂本是128頁最後一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提問題:00:38
若此非由修無我義而斷煩惱,為決擇而修何義以斷煩惱耶?00:48
  這裡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如果在此不是透過修持無我的義理而斷除煩惱的話,那麼是抉擇了什麼內容,接著修持意涵而斷煩惱呢?我們再往下看:01:10
其中雖由此道亦斷欲界餘現行惑,然唯說名「離欲界欲」。故主要者,謂由貪欲對治而斷煩惱。又貪欲者,此為欲、貪五種欲塵,故其對治,是於欲塵多觀過患,倒執貪執取相而串習之,由此能於欲界離欲。01:48
  如果不修無我義斷煩惱,那到底修何義而斷煩惱?大師回答說:透過這種道,雖然也會斷除欲界其他的現行煩惱,但是仍然稱為「對欲界離欲」,所以主要是透過貪欲的對治品而斷除煩惱。那麼這裡的貪欲是指什麼呢?在此處是指追求並貪著五妙欲、視五欲為功德而貪著──就是五欲太好了!這個很好的,來貪!那麼貪欲的對治品怎麼辦呢?因此貪欲的對治品,就是透過各種角度把五欲視為過患,而且要執取貪欲執取相的反面而串習──就是執取它的過患,比如說修不淨觀等等,由此而對欲界離欲。有沒有聽清?03:07

  好!接著再往下看:03:10
又雖無倒分別解了欲界過失及初靜慮功德,而有堅固了相定解,若先未得正奢摩他,則於觀擇此二德失,任經幾許串習,然終不能斷除煩惱。03:35
  即使無誤地各別了知欲界的過失和第一靜慮的功德,而且具有堅固的了相定解了,注意!但是如果沒有先修成寂止,那麼無論再怎麼串習對於功德、過失兩者的觀擇,也都無法斷除煩惱。接著再往下看:04:08
又雖已得正奢摩他,若無明了觀察,隨修幾久,亦定不能斷除煩惱。故須雙修止觀方能斷除,此乃一切斷除煩惱建立。04:28
  另外,即使修成了寂止,如果不以了相作意進行觀擇的話,無論再怎麼修持寂止,也都無法斷除煩惱。所以必須透過修持止觀二者而斷除,這是一切關於斷除煩惱的觀點。04:53

  我們再接著看:04:57
若如是者,分別簡擇上下諸地功德、過失之了相,時為聞成,時為思成,故為聞思間雜。由如是修,超過聞思,以修持相,一向勝解粗靜之義,是名勝解作意。05:28
  既然如此,各各分辨上下地功德與過失的了相作意,有時候它屬於聞所成,有的時候它屬於思所成,所以它是聞、思間雜在一起。透過如此地串習,超越了聞、思,以修的行相徹底地勝解粗靜的意涵,這就是「勝解作意」。那麼透過觀察修獲得殊勝輕安。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的勝解作意」,與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毗缽舍那」同時。我們再往下看:06:22
於此《聲聞地》云:「由緣彼相修奢摩他、毘缽舍那。」第六作意時亦云修奢摩他、毘缽舍那;初作意時說緣義等六事,此於餘處多返說為毘缽舍那,是故此等雖非修習無我正見,然是毘缽舍那亦不相違。故此諸作意之時,是由雙修止觀之理而斷煩惱。07:01
  在《聲聞地》中提到:「透過緣著這種相狀而修持寂止與勝觀。」並且在第六作意的段落中也有提到修持止、觀;在第一種作意的段落中有提到緣著意涵等六事,在其他地方也多次宣說了這些是勝觀,因此這些雖然不是修持無我正見,然而會違背是勝觀嗎?不違背是勝觀。所以在這些作意的階段中,是以修持止、觀二者的方式而斷除煩惱。07:49

  有沒有回答一開始這個問題?論述了很長篇回答那個問題,就是:如果不修無我義而斷煩惱,那為抉擇修何義而斷煩惱呢?修持止、觀二者的方式而斷除煩惱。到現在為止,想一想前邊我們學過的,有沒有發現斷煩惱需不需要止、觀二者?是需要的!如果沒有的話,只有一個輪子還是不行。08:20

  所以現在能夠聽聞大師對於如何斷煩惱的這種清淨論述,不是三生有幸的問題,對吧?是如獲至寶的問題。啊!應該發願要生生世世值遇這樣的教法,然後依著這樣的教法進行清淨的修行,那是難可值遇啊!每次發現講得這麼精彩和清晰的時候,我都感覺到很幸運!你們呢?好好學呀!好好學!說無以為報,還有一個〈無以為報品〉,我們都無以為報了,如果不好好學的話,就更無以為報佛恩了!所以大家要珍惜現在能夠在一起學法的因緣,好好地努力!謝謝!09:17
149.jpg
149.jpg (78.17 KiB) 已瀏覽 488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50-七種作意漸次摧壞煩惱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50-七種作意漸次摧壞煩惱


講次 | 0150 (2023-09-23 ~ 2023-09-29)
標題 | 七種作意漸次摧壞煩惱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30-L6 ~ P132-L1故彼修習……永害種子。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6-L4 ~ P397-L1修習之理……永害種子。

0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嗎?有沒有造集很多善業,而且時時懺悔過去的惡業?如果這樣的話就隨喜大家。今天我們要學習《廣論》396頁第4行,《廣論》校訂本是第130頁第6行。有注意聽嗎?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0:52
故彼修習之理,謂於分辨粗靜之義數數觀察,即是修習毘缽舍那;觀察之後於粗靜義一趣安住,即是修習正奢摩他。如是所修初、二作意,是為厭壞對治。01:22
  說:因此修持的方式,是各各區分粗劣與寂靜的內涵,對這點數數地觀察、抉擇,就是修持勝觀;在觀察之後,最終要專注地安住於或粗、或靜的內涵上,這個就是在修持寂止。如此修持的第一種與第二種作意,就是「厭壞對治」。02:02

  厭壞對治是四種對治之一。想一想:厭壞對治是什麼呢?是透過看見過患而厭離,如果沒有觀察到過患是不會厭離,所以觀察到過患而厭離、破壞所斷的這個對治品,就是厭壞對治。比如說看見輪迴的過患這顆心,就是輪迴的厭壞對治。那輪迴存在在哪兒?是不是也存在在心上?有善知識說:「了相作意、勝解作意是厭壞對治;遠離作意、攝樂作意還有加行究竟作意是能斷對治;加行究竟果作意是遠離對治。」就是把它們分一下。03:05

  好!那我們接著再看《廣論》。注意聽!注意!03:11
如是交替修習止觀二者,由依串習,若時生起欲界上品煩惱對治,是名「遠離作意」。03:25
  如此交替地修持止觀二者,依靠這樣的串習,當欲界上品煩惱的──注意──當欲界上品煩惱的對治品生起的時候,就稱為「遠離作意」。遠離作意是第幾種作意?是第三種作意。接著看:03:53
又由間雜薰修止觀,若能伏斷中品煩惱,是為攝樂作意。04:02
  再講什麼是攝樂作意。接著再透過間雜地修持止觀,當能夠斷除中品煩惱的時候,就是「攝樂作意」。攝樂作意是第四種作意。好!我們再接著看。接著出現一個自我觀察的問題,可以看一下。04:27
次若觀見能障善行欲界煩惱,住定、出定皆不現行,不應粗尋,謂我今已斷除煩惱。當更審察:為我實於諸欲希求,尚未離欲而不行耶?抑由離欲而不行耶?作是念已,為醒覺彼,攀緣隨一極其可愛貪境之時,若見貪欲仍可生起,為斷彼故喜樂修習,是為觀察作意。由此能捨未斷謂斷我慢。05:21
  接著,當這個行者見到阻礙行善的欲界煩惱──欲界煩惱這個作用就是阻礙行善──當見到阻礙行善的欲界煩惱,在安住於等持──就是住定──與出定的時候它都不會現行,好像消失了一樣。在這個時候不應該粗略地尋思,自己說:「啊!我已經斷除煩惱了。」注意那個「粗略」。不應該想:「我已經斷除煩惱了!」就像增上行外道一樣,以為自己已經斷除了煩惱。06:01

  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要觀察,注意!應該要觀察:究竟我是在尚未遠離追求欲塵的貪欲狀態下不現行──就是它沒有離開,還是已經離欲而不現行呢?於是為了使這個復甦,或者使這個再現行,就緣著某一個極其可愛的貪著境界,然後開始試驗了。這個時候如果看到貪欲仍然會在心中生起,這個時候會怎麼辦呢?有人說:「哇!費了這麼大力氣,結果貪欲對境又現起了。」然後心要掉下去嗎?還是怎麼做呢?這裡邊提供給我們的修行方式:接著,為了斷除貪欲而樂於修持,這就是觀察作意。07:02

  有沒有發現他發現了自己心中還有貪欲的時候,他是為了斷除這個貪欲而樂於修持,而沒有厭患,說:「我已經這麼努力了,住定、出定都不現行,怎麼我一試驗,對境的時候它又出來了呢?」他不是這種懷疑,或者對自己的修行持予否定的態度;他是非常積極和樂觀地、非常習慣地斷除貪欲的修持,非常樂於修持。這個心態應該是前面的等流,對不對?前面就是樂於修持,所以才會做到住定、出定那個貪欲都不現行。07:43

  這個是什麼作意?這個就是「觀察作意」。觀察作意是第五種作意。這個作意最偉大的作用是,藉由觀察作意就能夠去除一種我慢。什麼我慢呢?就是尚未斷除,卻以為已經斷除某種煩惱的我慢。對不對?有沒有發現我慢也不是那麼可怕,好像很難去除,你透過觀察,然後依據教理對境去試驗一下,就可以知道自己有沒有這種煩惱了。08:24

  我們再接著看原文:08:28
次更如前於粗靜義別別觀察,於觀察後安住一趣,由於薰修此二事故,若時生起欲界下品煩惱對治,是名「加行究竟作意」。第三、第四、第六作意,是能斷除煩惱對治。08:54
  說:之後與前面是相同的,別別觀察粗靜的意涵,以及在觀察之後,最終專注地安住,透過修持這兩者──哪兩者?觀察修和止修。透過修持這兩者,當欲界下品煩惱的對治品生起的時候,就稱為「加行究竟作意」。第三種、第四種與第六種作意,是能斷除煩惱的對治品。09:35

  我們可以看到,透過世間的毗缽舍那斷除欲界煩惱的時候,是不是透過無我見?不是透過無我見,對吧?不是透過無我見,而是透過修粗靜相。反覆地思惟欲界的過患、色界的功德,而產生堅固的定解,這是什麼作意?這就是了相作意。如果沒有獲得奢摩他,再怎麼長久地觀修欲界的過患與上界的功德,也無法斷除欲界的煩惱;獲得奢摩他之後,沒有觀修自地為粗、上地為靜,也無法斷除欲界的煩惱,所以在獲得奢摩他之後,必須要透過奢摩他引生毗缽舍那。然後為了引生毗缽舍那,怎麼辦?要多多地聽聞、思惟,還有反覆地觀察修,去觀察,把我們聽聞來的教理,在對到這個生老病死世界的煩惱的時候,要去數數地觀察。10:55

  當觀察無法生起的時候,怎麼辦?就從奢摩他出定,再次地聽聞、思惟,然後再去觀修,直到透過觀察力生起毗缽舍那為止。當透過觀察力生起毗缽舍那的時候,稱之為「勝解作意」。雖然沒有了解空性,可是藉由觀察力所生,可不可以是毗缽舍那?也可以是毗缽舍那,這是沒有任何的相違。11:34

  那麼在「遠離作意」的階段,能夠斷除欲界的上品煩惱;在「攝樂作意」的階段,能夠斷除欲界的中品煩惱;在「觀察作意」的階段,觀察自己是否已經真正斷除欲界煩惱;然後在「加行究竟作意」的階段,能夠斷除欲界的下品煩惱;完全斷除欲界下品煩惱的時候,就獲得了第一靜慮根本定。在第三、第四、第六種作意的階段,就是正對治欲界上品煩惱、中品煩惱、下品煩惱。這裡邊的「正對治」,大家想想這個正對治是什麼意思呢?是壓伏的意思,它不是連根斷除的意思。12:28

  在這裡是針對從欲界開始走、走、走到第一靜慮的過程這一段而說的。那麼同樣地,從第一靜慮到第二靜慮,從第二靜慮到第三靜慮等等,也要具足幾種作意?也要具足七種作意。有沒有聽清?也要這樣子,可以以此類推。12:57

  會太快嗎?你們是不是說不會?還是有人說會?好!我們要接著再看最後一段,今天要講的最後一段。13:16
如是若斷軟品煩惱,即是摧壞一切欲界現行煩惱,暫無少分而能現起,然非畢竟永害種子。13:31
  就這樣地像上面那樣如此斷除了軟品煩惱,軟品煩惱是什麼?也就是下品煩惱,摧毀了欲界的一切──注意──現行煩惱,暫時絲毫都不會現行。不會現行就是顯示不出來了,在心續上顯示不出來這個欲界的煩惱。但是,並非徹底摧毀了種子,那個種子可能還有機會發芽的喔!玄奘大師翻這個「軟品」,就是「下品」的意思。14:18

  有沒有發現?今天學這些的時候,在斷除煩惱的這件事上,大師教誡我們要非常仔細、嚴謹,不能只看表面的現象,比如說現在沒有現起煩惱?他多長時間沒有現起?他入定和出定都沒有現起煩惱。想想,從修行到他能夠入定那要很久時間,但沒有現起是不是可以作為煩惱消失的證據呢?沒有現起並不能作為煩惱消失的證據,不能輕易地得出結論說:「啊,煩惱被我消滅掉了!」還要再再地反覆觀察、測試自己。15:06

  怎麼測試?前面說要找一個可愛的、極可愛的境,他去測試。為什麼這個人會有這樣的正念,他會想要去測試,他能夠知道要這樣測試呢?那一定是之前親近了善知識、聽聞了教理,不是憑個人的感覺,他學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依憑著教理,多多地請問善知識,一步一個腳印非常紮實地斷除煩惱。等待我們的是什麼?是大自在、大解脫,還有大慈悲,乃至大樂的境界──我們的生命要達到的境界!所以這樣穩紮穩妥地一步一步斷除煩惱,對於我們的究竟目標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好,謝謝大家!16:07
0150.jpg
0150.jpg (72.68 KiB) 已瀏覽 479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0151講-僅修粗靜相道不能度脫生死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0151講-僅修粗靜相道不能度脫生死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0151



講次 | 0151 (2023-09-30 ~ 2023-10-06)
標題 | 僅修粗靜相道不能度脫生死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32-L1 ~ P132-LL2此理能離……無我正見。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7-L1 ~ P397-L5由此能離……毘缽舍那。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生歡喜心了吧?好!今天我們要學《廣論》397頁第1行,《廣論》的校訂本是第132頁第1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經典。精神有收攝吧?可以專注嗎?00:45
此理能離無所有處以下諸欲,然尚不能滅除有頂現行煩惱,是故不能度越生死。然依靜慮亦能獲得五種神通,此等恐繁不錄,如《聲聞地》極廣宣說,故應觀閱。01:13
  這個「此理」是什麼道理呢?就是透過修行粗靜行相的這種方式,能對於無所有處以下離欲,然而對於有頂的煩惱就連現行都沒法遮除,所以無法度越生死。但是依靠靜慮,注意喔!但是依靠靜慮仍然能獲得五種神通,這部分內容由於顧慮詞句特別地多,宗大師說就不在這裡講。詳細的內容在《聲聞地》裡有,大師說應該去閱讀、應該去看。02:08

  這裡邊的靜慮能獲得五種神通,像有的善知識說:「如《道炬論》中所說,為了利他應該修習神通,但如果沒有出離心或菩提心的這個意樂攝持的話,那麼畜生也能飛翔、遁地,地獄及鬼道也有神通及變化等等。」可是這些都不能離苦!這些神通變化還是在生老病死、在種種煩惱的壓迫之下而不得自在。02:43

這一段是說:修粗靜相可以壓伏無所有處以下的煩惱,但是不能壓伏非想非非想天的現行煩惱。問大家一個問題:三界中的最高天是什麼天?有頂天,對吧?如果有本事投生到三界中最高的天界有頂天,他是由於禪定的力量修行修上去的,那麼由於禪定的力量──三界中第二高的天就是無所有處天──無所有處天以下的這個粗分的煩惱就都不會現行了,因為他在有頂天嘛!03:28

  色界第一靜慮有三重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你看它一路超越多少天!第二靜慮有幾重天?有三重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或者極光淨天;第三靜慮還是有三重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還有遍淨天,這都是要超越的;第四靜慮有八重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色界總共就有十七重天。然後再加上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你想想,這個修行者從欲界一直到無所有處之間,粗分的煩惱全部都不會現行了,甚至到什麼程度?他把念頭都遮止了,無念!無念啊!我們可以想像,得多用功才能一路超越這麼多的天,這麼多高的天全超越了!然後到了非想非非想天的時候──三界最高天,那個時候他的意識已經變得非常非常地細、非常非常地細微,幾乎處於一種不現行的狀態。所以除了出生的時候有一個「我出生了」這個念頭,然後死亡的時候有一個「我死亡了」的念頭,除此以外,就沒有其他的念頭。05:11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無所有處天的時候,行者會覺得只要有念頭就會有煩惱,所以就把所有的念頭全部遮止了,因為這樣的因,而感得了這樣的果。因為意識太過細微,除了出生的時候、死亡的時候以外,念頭完全不會生起了!所以他會生起了相作意嗎?根本無法產生了相作意、勝解作意等等的這個對治力,產生不了!因為沒有對治力,所以他就無法壓伏非想非非想天的這個煩惱。然後非想非非想天的煩惱──三界最高天的煩惱他都壓伏不了了,更何況怎麼樣得到解脫呢?沒法得到解脫!06:06

  好!我們接著再往下看。06:13
今無此等修靜慮等根本定理,故因彼等導入歧途,亦復無由。然於此等若生領解,非徒空言,則於遮斷餘定歧途,見有大益。06:32
  由於現今──就是大師著作《廣論》的那個時候──並沒有這些修持靜慮等根本定的方法,所以固然無從由於那些而導入歧途。但是對於這些內容,如果能夠生起不僅僅停留於字面的理解,發現會對於截斷其他等持的歧途極為有益。07:02

  這裡邊的「故因彼等導入歧途」,格西拉解釋:這個「彼等」是指修習四靜慮、四無色等至等等的這個修法;「歧途」是指因由獲得這些根本定而感到滿足,背離原先修定的目的。就如同宗大師在前文所說,有人把具足明分還有輕安的等持安立為大乘道,有人則承許為無上瑜伽圓滿次第,認為無分別就是空三摩地的見解等等,這些都是歧途。我們可以再接著看:07:43
如是四種靜慮、四無色定及五神通,與外道共,故雖得此殊勝等持,唯此非但不能脫離生死,反於生死而為繫縛。故唯奢摩他不應喜足,更當尋求別別觀察毘缽舍那無我正見。08:12
  像這樣精彩的四種靜慮、四種無色定與五神通──五神通是指除了漏盡通以外的五種神通,分別為: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由於這些都是與外道共通的,因此縱然獲得了如此殊勝的等持、這樣的禪定,僅僅是這樣,非但不能脫離輪迴,反而還被這些東西束縛於輪迴中。08:47

  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有了這些禪定的功德之後,神通非但不能脫離生死,它還反而成了一種把自己束縛在生死中的東西呢?你們想:你們假如得了,會不會很耽著這些神通呢?你會不會想用這些神通做點什麼?唯獨沒有想到了脫生死,所以就偏離了目標了。對吧?09:18

  所以有一位善知識也說過:「比如說有頂天,他有沒有煩惱?有沒有貪煩惱?有頂天的貪煩惱到底是什麼?他就是對有頂的這個殊勝的禪定、這個等引的快樂,生起了什麼?愛著。」綜上所述,不應該僅僅滿足於寂止,更應該尋求分別觀察的勝觀無我正見。所以在獲得奢摩他的基礎之上,一定要更進一步修學毗缽舍那,而且是證得空性的毗缽舍那。這才是我們所有生命能夠超越輪迴的理想,一個實現的可能性。對不對?一個機會。10:11

  大師在《廣論》中數數地告誡我們,修定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斷除煩惱。斷除煩惱是為了暫時壓伏煩惱,還是究竟永害煩惱種子?怎麼樣才能夠出離生死,才是修定的根本,對吧?所以要出離生死的話,一定要修學毗缽舍那,而且必須是能夠證得空性的那個毗缽舍那。有沒有聽清?會不會覺得大師講得極為清晰,在《廣論》裡寫得非常地清楚!會不會覺得:把這樣的教理反覆地閱讀、反覆地閱讀之後,可以說心如明鏡嗎?就不會再踏上歧途,像有一盞燈一樣,在我們修行的前面照著,所以我們就沒有那麼多憂惱了,就可以很歡喜了。謝謝大家!11:21
奢摩他0151.jpg
奢摩他0151.jpg (73.76 KiB) 已瀏覽 262 次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