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陽明胃經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三、足陽明胃經
三、足陽明胃經
1 承泣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
【主治】目赤腫痛,夜盲,迎風流淚,眼瞼瞤動,口眼喎斜,近視。
【刺灸法】先固定眼球,沿緣緩慢直刺 0.5-0.8 寸,不宜提插,以免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2 四白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眼瞼瞤動,口眼喎斜,頭痛暈眩。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小心勿刺傷眼球。
3 巨髎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與鼻翼下緣水準線的交點。
【主治】眼瞼瞤動,口眼喎斜,鼻衄,齒痛。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4 地倉
【定位】口角旁 0.4 寸處。
【主治】口喎,流涎,齒痛,頰腫痛。
【刺灸法】直刺0.2寸,向頰車方向平刺 0.8-1 寸。
5 大迎
【定位】下頷骨上,下頷角下1.3寸,咬肌附著部的前緣。
【主治】口喎,口噤,齒痛,頰腫痛。
【刺灸法】直刺或平刺 0.2-0.5 寸。
6 頰車
【定位】下頷角下前上方一橫指,上下齒咬緊時,咬肌隆起,的最高點處。
【主治】口喎,口噤,齒痛,面腫,頰腫痛。
【刺灸法】直刺 0.3 寸,平刺 0.5-1寸。
7 下關
【定位】顴骨弓下緣凹陷處,下頷骨髁狀的前方。
【主治】口噤,齒痛,耳鳴,耳聾。
【刺灸法】直刺 0.5-1寸。
8 頭維
【定位】額角發際直上 0.5 寸,距神庭穴 4.5 寸處。
【主治】眼瞼瞤動,目赤腫痛,頭痛,頭暈。
【刺灸法】平刺 0.5-1 寸,禁灸。
9 人迎
【定位】平喉結,喉結旁開 1.5 寸,當胸鎖乳突肌前緣處。
【主治】咽喉腫痛,胸滿喘息,瘰癧,癭氣,頭痛,眩暈,偏癱。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 0.3-0.5 寸。禁灸。
10 水突
【定位】人迎穴與氣舍穴之聯機中點,當胸鎖乳突肌前緣處。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氣喘,癭瘤。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避開血管。
11 氣舍
【定位】人迎穴直下,鎖骨內側端上緣。
【主治】咽喉腫痛,氣喘,頸項強痛,癭瘤。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切勿深刺和提插。
12 缺盆
【定位】前正中線旁開 4 寸鎖骨上窩正中處。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癧。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切勿深刺和提插。孕婦禁針。
13 氣戶
【定位】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 4 寸處。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脹滿。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14 庫房
【定位】第一肋間,前正中線旁開4 寸處。
【主治】咳嗽,氣喘,胸肋脹痛。
【刺灸法】斜刺0.5-0.8 寸。
15 屋翳
【定位】第二肋間,前正中線旁開 4 寸處。
【主治】咳嗽,氣喘,胸肋脹痛,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16 膺窗
【定位】第三肋間,前正中線旁開 4 寸處。
【主治】咳嗽,氣喘,胸肋脹痛,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17 乳中
【定位】乳頭正中。
【主治】作為取穴的定位標志。
【刺灸法】一般不作刺灸。
18 乳根
【定位】第五肋間,前中線旁開 4寸。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乳癰,乳汁少。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19 不容
【定位】臍上 6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痛,食欲不振。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20 承滿
【定位】臍上 5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痛,腸鳴,肋痛。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21 梁門
【定位】臍上 4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痛,腸鳴,食欲不振。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2 關門
【主治】臍上 3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腹脹痛,腸鳴瀉泄,水腫。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3 太乙
【定位】臍上 2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胃痛,腹痛,消化不良,心煩,癲狂。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4 滑肉門
【定位】臍上 2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胃痛,嘔吐,癲狂。
【刺灸法】直刺 0.5-1.5 寸。
25 天樞(大腸募穴)
【定位】臍旁 2 寸。
【主治】繞臍腹痛,腹脹腸鳴,瀉泄,便秘廁疾,腸癰,痛經,月經不調,症瘕。
【刺灸法】直刺 0.5-2 寸。
26 外陵
【定位】臍下1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腹痛, 痛經,疝氣。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27 大巨
【定位】臍下1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腹痛, 痛經,疝氣。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28 水道
【定位】臍下 3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29 歸來
【定位】臍下 4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小腹脹痛,痛經,月經不調,陽萎,遺精,疝氣。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30 氣衝
【定位】臍下 5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曲骨穴旁開 2寸)。
【主治】小腹脹痛,痛經,月經不調,陽萎,陰腫。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31 髀關
【定位】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聯機、與臀後橫紋延長線的交點。
【主治】腹痛,下肢不遂,腰膝酸痛。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2 伏兔
【定位】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聯機、膝髕骨上緣上6寸。
【主治】下肢不遂、疼痛,腰膝酸痛。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3 陰市
【定位】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聯機、膝髕骨上緣上3寸。
【主治】下肢不遂、痹痛,腰膝酸痛,步履無力,屈伸不利。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4 梁丘(郄穴)
【定位】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聯機、膝髕骨上緣上2寸。
【主治】胃痛,膝部腫痛,下肢不遂,乳癰。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5 犢鼻
【定位】髕骨下緣,髕韌帶外側凹陷處。
【主治】膝關節痛,骨關節退化。
【刺灸法】稍向韌帶內側方斜刺0.8-1.2寸。
36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峭外一橫指。
【主治】胃痛,腹脹,嘔吐,瀉泄,痢疾,消化不良,水腫,腸癰,乳癰,癲狂,下肢痿痹,喘咳,眩暈,心悸,疲勞羸瘦。
【刺灸法】直刺 0.5 - 2 寸。
37 上巨虛(大腸下合穴)
【定位】足三里下3 寸。
【主治】腹痛,腸鳴,瀉泄,痢疾,腸癰,下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 - 2寸。
38 條口
【定位】犢鼻穴下8寸(或外踝上8寸),脛骨前峭外一橫指。
【主治】下肢不遂,痹痛,轉筋,肩周炎,肩凝症。
【刺灸法】直刺悄 1- 2寸。
39 下巨虛(小腸下合穴)
【定位】犢鼻穴下8寸,脛骨前峭外一橫指。
【主治】腹痛,腸鳴,瀉泄,痢疾,下肢不遂,睪丸痛。
【刺灸法】直刺 1-1.5寸。
40 豐隆(絡穴)
【定位】條口外一橫指。
【主治】咳嗽,哮喘,癲狂,癲癇,頭痛,眩暈,下肢不遂,痰多。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41 解谿(經穴)
【定位】足背踝關節橫紋中點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陷窩中。
【主治】腹脹,便秘,狂癲,下肢不遂及痹痛,頭痛及暈眩。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42 衝陽(原穴)
【定位】足背,陷谷穴上3寸,動脈搏動處。
【主治】胃痛, 腹脹,口眼喎斜,面腫齒痛,足背腫痛。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 0.3-0.5 寸。
43 陷谷(俞穴)
【定位】足背,第二、三蹠趾關節後,二、三蹠骨關節結合部前凹陷處。
【主治】腹痛,腸鳴,面浮身腫,足背腫痛。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44 內庭(滎穴)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縫紋端。
【主治】胃痛, 腹脹,瀉泄,痢疾,齒痛,口喎,咽喉腫痛,足背腫痛。
【刺灸法】稍向上刺,避開動脈,直刺 0.3-0.5 寸。
45 厲兌(井穴)
【定位】第二趾外側甲角旁約 0.1 寸。
【主治】 腹脹,面腫,齒痛,口喎,咽喉腫痛,鼻衄,癲狂,足脛寒冷。
【刺灸法】淺刺0.1-0.2寸。
穴道: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
1 承泣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
【主治】目赤腫痛,夜盲,迎風流淚,眼瞼瞤動,口眼喎斜,近視。
【刺灸法】先固定眼球,沿緣緩慢直刺 0.5-0.8 寸,不宜提插,以免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2 四白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眼瞼瞤動,口眼喎斜,頭痛暈眩。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小心勿刺傷眼球。
3 巨髎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與鼻翼下緣水準線的交點。
【主治】眼瞼瞤動,口眼喎斜,鼻衄,齒痛。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4 地倉
【定位】口角旁 0.4 寸處。
【主治】口喎,流涎,齒痛,頰腫痛。
【刺灸法】直刺0.2寸,向頰車方向平刺 0.8-1 寸。
5 大迎
【定位】下頷骨上,下頷角下1.3寸,咬肌附著部的前緣。
【主治】口喎,口噤,齒痛,頰腫痛。
【刺灸法】直刺或平刺 0.2-0.5 寸。
6 頰車
【定位】下頷角下前上方一橫指,上下齒咬緊時,咬肌隆起,的最高點處。
【主治】口喎,口噤,齒痛,面腫,頰腫痛。
【刺灸法】直刺 0.3 寸,平刺 0.5-1寸。
7 下關
【定位】顴骨弓下緣凹陷處,下頷骨髁狀的前方。
【主治】口噤,齒痛,耳鳴,耳聾。
【刺灸法】直刺 0.5-1寸。
8 頭維
【定位】額角發際直上 0.5 寸,距神庭穴 4.5 寸處。
【主治】眼瞼瞤動,目赤腫痛,頭痛,頭暈。
【刺灸法】平刺 0.5-1 寸,禁灸。
9 人迎
【定位】平喉結,喉結旁開 1.5 寸,當胸鎖乳突肌前緣處。
【主治】咽喉腫痛,胸滿喘息,瘰癧,癭氣,頭痛,眩暈,偏癱。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 0.3-0.5 寸。禁灸。
10 水突
【定位】人迎穴與氣舍穴之聯機中點,當胸鎖乳突肌前緣處。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氣喘,癭瘤。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避開血管。
11 氣舍
【定位】人迎穴直下,鎖骨內側端上緣。
【主治】咽喉腫痛,氣喘,頸項強痛,癭瘤。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切勿深刺和提插。
12 缺盆
【定位】前正中線旁開 4 寸鎖骨上窩正中處。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癧。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切勿深刺和提插。孕婦禁針。
13 氣戶
【定位】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 4 寸處。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脹滿。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14 庫房
【定位】第一肋間,前正中線旁開4 寸處。
【主治】咳嗽,氣喘,胸肋脹痛。
【刺灸法】斜刺0.5-0.8 寸。
15 屋翳
【定位】第二肋間,前正中線旁開 4 寸處。
【主治】咳嗽,氣喘,胸肋脹痛,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16 膺窗
【定位】第三肋間,前正中線旁開 4 寸處。
【主治】咳嗽,氣喘,胸肋脹痛,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17 乳中
【定位】乳頭正中。
【主治】作為取穴的定位標志。
【刺灸法】一般不作刺灸。
18 乳根
【定位】第五肋間,前中線旁開 4寸。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乳癰,乳汁少。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19 不容
【定位】臍上 6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痛,食欲不振。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20 承滿
【定位】臍上 5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痛,腸鳴,肋痛。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21 梁門
【定位】臍上 4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痛,腸鳴,食欲不振。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2 關門
【主治】臍上 3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腹脹痛,腸鳴瀉泄,水腫。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3 太乙
【定位】臍上 2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胃痛,腹痛,消化不良,心煩,癲狂。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4 滑肉門
【定位】臍上 2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胃痛,嘔吐,癲狂。
【刺灸法】直刺 0.5-1.5 寸。
25 天樞(大腸募穴)
【定位】臍旁 2 寸。
【主治】繞臍腹痛,腹脹腸鳴,瀉泄,便秘廁疾,腸癰,痛經,月經不調,症瘕。
【刺灸法】直刺 0.5-2 寸。
26 外陵
【定位】臍下1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腹痛, 痛經,疝氣。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27 大巨
【定位】臍下1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腹痛, 痛經,疝氣。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28 水道
【定位】臍下 3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29 歸來
【定位】臍下 4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
【主治】小腹脹痛,痛經,月經不調,陽萎,遺精,疝氣。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30 氣衝
【定位】臍下 5 寸,前中線旁開 2 寸(曲骨穴旁開 2寸)。
【主治】小腹脹痛,痛經,月經不調,陽萎,陰腫。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31 髀關
【定位】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聯機、與臀後橫紋延長線的交點。
【主治】腹痛,下肢不遂,腰膝酸痛。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2 伏兔
【定位】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聯機、膝髕骨上緣上6寸。
【主治】下肢不遂、疼痛,腰膝酸痛。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3 陰市
【定位】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聯機、膝髕骨上緣上3寸。
【主治】下肢不遂、痹痛,腰膝酸痛,步履無力,屈伸不利。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4 梁丘(郄穴)
【定位】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聯機、膝髕骨上緣上2寸。
【主治】胃痛,膝部腫痛,下肢不遂,乳癰。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5 犢鼻
【定位】髕骨下緣,髕韌帶外側凹陷處。
【主治】膝關節痛,骨關節退化。
【刺灸法】稍向韌帶內側方斜刺0.8-1.2寸。
36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峭外一橫指。
【主治】胃痛,腹脹,嘔吐,瀉泄,痢疾,消化不良,水腫,腸癰,乳癰,癲狂,下肢痿痹,喘咳,眩暈,心悸,疲勞羸瘦。
【刺灸法】直刺 0.5 - 2 寸。
37 上巨虛(大腸下合穴)
【定位】足三里下3 寸。
【主治】腹痛,腸鳴,瀉泄,痢疾,腸癰,下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 - 2寸。
38 條口
【定位】犢鼻穴下8寸(或外踝上8寸),脛骨前峭外一橫指。
【主治】下肢不遂,痹痛,轉筋,肩周炎,肩凝症。
【刺灸法】直刺悄 1- 2寸。
39 下巨虛(小腸下合穴)
【定位】犢鼻穴下8寸,脛骨前峭外一橫指。
【主治】腹痛,腸鳴,瀉泄,痢疾,下肢不遂,睪丸痛。
【刺灸法】直刺 1-1.5寸。
40 豐隆(絡穴)
【定位】條口外一橫指。
【主治】咳嗽,哮喘,癲狂,癲癇,頭痛,眩暈,下肢不遂,痰多。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41 解谿(經穴)
【定位】足背踝關節橫紋中點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陷窩中。
【主治】腹脹,便秘,狂癲,下肢不遂及痹痛,頭痛及暈眩。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42 衝陽(原穴)
【定位】足背,陷谷穴上3寸,動脈搏動處。
【主治】胃痛, 腹脹,口眼喎斜,面腫齒痛,足背腫痛。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 0.3-0.5 寸。
43 陷谷(俞穴)
【定位】足背,第二、三蹠趾關節後,二、三蹠骨關節結合部前凹陷處。
【主治】腹痛,腸鳴,面浮身腫,足背腫痛。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44 內庭(滎穴)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縫紋端。
【主治】胃痛, 腹脹,瀉泄,痢疾,齒痛,口喎,咽喉腫痛,足背腫痛。
【刺灸法】稍向上刺,避開動脈,直刺 0.3-0.5 寸。
45 厲兌(井穴)
【定位】第二趾外側甲角旁約 0.1 寸。
【主治】 腹脹,面腫,齒痛,口喎,咽喉腫痛,鼻衄,癲狂,足脛寒冷。
【刺灸法】淺刺0.1-0.2寸。
穴道: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6-14 , 17:33 編輯,總共編輯了 5 次。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足陽明胃經 經脈循行路線
足陽明胃經 經脈循行路線
足陽明胃經 經脈循行路線
起於鼻之交_(鼻梁兩旁凹陷處)中
旁納太陽之脈
下循鼻外
入上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
下交承漿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
循頰車
上耳前,過客主人
循髮際
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
入缺盆
下膈
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
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髀關
抵伏兔
下膝矉中
下循脛外臁
下足趾
入中趾內間(應作次趾外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
下入中趾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足陽明胃經 經脈循行路線
起於鼻之交_(鼻梁兩旁凹陷處)中
旁納太陽之脈
下循鼻外
入上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
下交承漿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
循頰車
上耳前,過客主人
循髮際
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
入缺盆
下膈
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
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髀關
抵伏兔
下膝矉中
下循脛外臁
下足趾
入中趾內間(應作次趾外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
下入中趾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三、足陽明胃經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經穴
分佈於頭面部、頸部、胸腹部、下肢的前面外側;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45穴位。
承泣
正坐,兩目直視,瞳孔之下0.7寸,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
散風清熱,明目止淚 眼目赤痛、迎風流淚、夜盲、眼瞼瞤動、口眼歪斜 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
四白
正坐,承泣直下0.3寸,當眶下孔凹陷處取穴
散風明目,舒筋活絡 頭痛目眩、目赤動、目翳、眼瞼瞤動、目癢、流淚、口眼歪斜。
巨髎
目正視,瞳孔直下,與鼻翼下緣平齊處取穴
熄風明目、舒筋活絡 目翳、鼻衄、齒痛、唇頰腫、瘛瘲、口僻。 蹻脈、手足陽明之會
地倉
巨髎直下,與口角水平的交界點,約口角旁0.4寸取穴
散風止痛,舒筋活絡 唇緩不收、眼瞼瞤動、口角歪斜、齒痛頰腫、流涎 手足陽明、任脈、陽蹻之會
大迎
在下頷角前下1.寸,當咬肌附著部的前緣,下頷骨上。當閉口鼓氣時,下頷角前下方即出現一溝形凹陷中取穴。
熄風止痛,消腫活絡 牙關緊閉、口歪、頰腫、齒痛、面腫、唇吻閏動
頰車
開口取穴,在下頷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上下齒咬緊時,在隆起的咬肌高點處
散風清熱,開關通絡 頰腫、痄腮、牙關緊閉、頸項強痛、齒痛、口眼歪斜。
下關
在顴骨弓下緣凹處,當下頷骨?狀突的前方,閉口取穴
消腫止痛,聰耳通絡 齒痛,面疼、耳聾、耳鳴、聤耳、牙關開合不利、口眼歪斜、頰腫。 足陽明、少陽之會
頭維
當鬢髮前緣直上額之髮際角上0.5寸處取穴,距神庭穴4.5寸
熄風鎮驚,止痛明目 頭痛、眼痛、目眩、視物不明、迎風流淚、眼瞼瞤動 足少陽、陽明之會
人迎
與結喉相平,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距結喉1.5寸取穴
寬胸定喘、散結清熱 頭痛、胸滿喘息、咽喉腫痛、瘰癧、癭氣、飲食難下 足陽明、少陽之會
水突
在人迎與氣舍之中間,胸鎖乳突肌前緣取穴。
肅降肺氣、理氣化痰 咳逆上氣、喘息不得臥、肩腫、呃逆、癭瘤、瘰癧 、咽喉癰腫。
氣舍
水突穴直下,鎖骨內側端之上緣,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之外緣處取穴
利咽消腫、定喘降逆 咽喉腫痛、喘息、呃逆、頸項強痛、癭瘤。
缺盆
乳中線直上,當鎖骨上窩取穴
宣散外邪,止咳定喘 咳嗽氣喘、缺盆中痛、瘰癧 、腰痛、水腫、汗出寒熱 孕婦禁針
氣戶
在乳中線上,鎖骨中點之下緣,仰臥取穴
肅降肺氣、寬胸止痛 咳嗽、氣喘、胸脅脹滿、吐血、胸背痛、脅肋痛
庫房
在乳中線上,第一肋間隙中,仰臥取穴
止咳定喘,寬胸排膿 咳嗽多唾沫、氣逆、咳唾膿血、胸脅脹滿
屋翳
在乳中線上,第二肋間隙中,仰臥取穴
止咳化痰,通調水道 咳嗽、氣喘、唾膿血痰、胸脅脹滿、乳癰、皮膚疼痛、身腫
膺窗
在乳中線上,第三肋間隙中,仰臥取穴
止咳寧嗽,消腫清熱 咳嗽、氣喘、胸脅脹滿、乳癰
乳中
乳頭正中
不刺不灸
乳根
仰臥,乳頭直下,在第五肋間隙中取穴
止咳平喘、寬胸增乳 咳嗽、胸悶胸痛、乳癰、乳汁少、噎膈
不容
仰臥,在臍上6寸,巨闕(任脈)旁開2寸取穴
止嘔降逆,和胃平喘 腹脹、嘔吐、胃痛、食慾不振、喘咳、嘔血、胸背脅痛
承滿
仰臥,在臍上5寸,上脘(任脈)旁開2寸取穴
理氣和胃,降逆止吐 胃痛、嘔吐、腹脹、腸鳴、吐血、食慾不振、喘逆、脅下堅痛
梁門
仰臥,在臍上4寸,中脘(任脈)旁開2寸取穴
和胃降逆,消積化滯 胃痛、嘔吐、食慾不振、大便溏、腹中積氣結痛
關門
仰臥,在臍上3寸,建里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健脾和胃,利水消腫 腹痛、腹脹、腸鳴泄瀉、食慾不振、水腫、遺尿
太乙
仰臥,在臍上2寸,下脘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清心寧神、化痰和胃 癲狂、心煩不寧、胃痛、消化不良、吐舌
滑肉門
仰臥,在臍上1寸,水分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化痰安神、和胃止吐 癲狂、嘔吐、胃痛、吐舌、舌強
天樞
仰臥,在臍中旁開2寸取穴
升降氣機、斡旋上下 繞臍腹痛、嘔吐、腹脹、腸鳴、癥瘕、痢疾、泄瀉、便秘、腸癰、經痛、月經不調、狂言恍惚、疝氣、水腫 大腸之募穴
外陵
仰臥,在天樞下1寸,陰交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理氣止痛、調理月經 腹痛、疝氣、月經痛
大巨
仰臥,在天樞下2寸,石門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理氣消脹、通腸利水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驚悸不眠、偏枯、四肢不用、善驚
水道
仰臥,在天樞下3寸,關元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通調水道,調經種子 小腹脹滿、疝氣、經痛、妊胎不成、大小便不通
歸來
仰臥,在水道下1寸,中極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行氣疏肝,調經止帶 少腹疼痛、經閉、陰挺、白帶、疝氣、莖中痛
氣衝
仰臥,在天樞下5寸,曲骨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舒肝益腎,調經種子 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外陰腫痛、胎產諸疾、陽萎、陰莖中痛 衝脈者,會於氣衝
髀關
仰臥,在髂前上棘直下,平臀橫紋,即與承伏穴(膀胱經)相對處取穴
疏通經絡 髀股痿痺、足麻不仁、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
伏兔
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膝髕外上緣6寸處取穴
散寒化濕,疏通經絡 腰胯疼痛、腿膝寒冷、麻痺、腳氣、疝氣、腹脹
陰市
仰臥,在髕骨外上緣上3寸,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取穴
溫經散寒 腰腳如冷水、膝腿無力、屈伸不利、寒疝、腰脹腹痛
梁丘
仰臥,在膝髕骨外上緣上2寸凹陷處,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取穴
和胃消腫,寧神定痛 胃痛、膝腫、乳癰、大驚 郄穴
犢鼻
屈膝,在髕骨下方,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取穴
消腫止痛,通經活絡 膝關節腫痛,腳氣
足三里
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屈膝或平臥取穴
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氣機 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泄瀉痢疾、腹痛、胸中瘀血、胸脅支滿、納少、疳疾、喘咳、乳癰、頭暈、耳鳴、鼻塞、心悸、癲狂、恐人將補之、中風、腳氣、水腫、熱病頭重額痛、膝脛痠痛、產婦血暈、喉痺不能言。 小兒禁灸三里
上巨虛
臥位或坐位,在犢鼻下6寸,當足三里與下巨虛連線中點取穴
通降腸腑,理氣和胃 腹中切痛、痢疾、腸鳴、腹脹、便秘、泄瀉、腸癰、腳氣 大腸之下合穴
條口
仰臥,在犢鼻下8寸,犢鼻與下巨虛連線上取穴
祛濕溫經,舒筋活絡 小腿冷痛、脘腹疼痛、跗腫、轉筋、肩背痛、麻痺、足下熱、濕痺。
下巨虛 在犢鼻下9寸,條口下1寸,距脛骨前脊約一橫指處。當足背屈,穴在脛骨前肌尾端處
通降腑氣,寧神鎮驚 小腹痛,腰脊痛引睪丸,泄瀉、大便膿血、乳癰、下肢痿痺、驚狂言非常 小腸之下合穴
豐隆
仰臥,在犢鼻下8寸,當條口穴後方一橫指處取穴
化痰定喘,寧心安神 哮喘、咳嗽、痰多、胸疼、癲狂、善笑、癇症、咽喉腫痛、大便難、頭痛、頭暈、下肢痿痺。 絡穴
解谿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平齊外踝高點,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取穴
清胃降逆,鎮驚寧神 腹脹、便秘、胃熱譫語、癲狂、頭面浮腫、面赤、目赤、頭痛、眩暈、眉稜骨痛、悲泣。 經穴
衝陽
在足背部,距陷谷3寸,當足背動脈搏動處取穴
和胃健脾,鎮驚安神 胃脘脹痛、不嗜食、善驚久狂、口眼歪斜、面腫齒痛、足痿無力、腳背紅腫。 原穴
陷谷
在第二、三蹠趾關節後方,二、三蹠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調和腸胃,健脾利水 腸鳴腹痛、水腫、足背腫痛、腹脹滿喜噫、面腫目痛、熱病汗不出。 俞穴
內庭
在第二蹠趾關節前方,二、三趾縫間的橫紋頭處取穴
和胃健脾,清心安神 腹痛、腹脹、泄瀉、痢疾、熱病、鼻衄、齒痛、口歪、喉痺、喘滿、癮疹、皮痛。 滎穴
厲兌
在第二趾外側,距爪甲角0.1寸許,當爪甲角根部取穴
清化濕熱,調胃安神 胸腹脹滿、夢魘、癲狂、面腫、口歪、齒痛、鼻衄、鼻流黃涕、髭中瘡瘍、熱病、足脛寒冷、多臥好驚、消穀善飢、惡人與木音。 井穴
分佈於頭面部、頸部、胸腹部、下肢的前面外側;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45穴位。
承泣
正坐,兩目直視,瞳孔之下0.7寸,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
散風清熱,明目止淚 眼目赤痛、迎風流淚、夜盲、眼瞼瞤動、口眼歪斜 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
四白
正坐,承泣直下0.3寸,當眶下孔凹陷處取穴
散風明目,舒筋活絡 頭痛目眩、目赤動、目翳、眼瞼瞤動、目癢、流淚、口眼歪斜。
巨髎
目正視,瞳孔直下,與鼻翼下緣平齊處取穴
熄風明目、舒筋活絡 目翳、鼻衄、齒痛、唇頰腫、瘛瘲、口僻。 蹻脈、手足陽明之會
地倉
巨髎直下,與口角水平的交界點,約口角旁0.4寸取穴
散風止痛,舒筋活絡 唇緩不收、眼瞼瞤動、口角歪斜、齒痛頰腫、流涎 手足陽明、任脈、陽蹻之會
大迎
在下頷角前下1.寸,當咬肌附著部的前緣,下頷骨上。當閉口鼓氣時,下頷角前下方即出現一溝形凹陷中取穴。
熄風止痛,消腫活絡 牙關緊閉、口歪、頰腫、齒痛、面腫、唇吻閏動
頰車
開口取穴,在下頷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上下齒咬緊時,在隆起的咬肌高點處
散風清熱,開關通絡 頰腫、痄腮、牙關緊閉、頸項強痛、齒痛、口眼歪斜。
下關
在顴骨弓下緣凹處,當下頷骨?狀突的前方,閉口取穴
消腫止痛,聰耳通絡 齒痛,面疼、耳聾、耳鳴、聤耳、牙關開合不利、口眼歪斜、頰腫。 足陽明、少陽之會
頭維
當鬢髮前緣直上額之髮際角上0.5寸處取穴,距神庭穴4.5寸
熄風鎮驚,止痛明目 頭痛、眼痛、目眩、視物不明、迎風流淚、眼瞼瞤動 足少陽、陽明之會
人迎
與結喉相平,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距結喉1.5寸取穴
寬胸定喘、散結清熱 頭痛、胸滿喘息、咽喉腫痛、瘰癧、癭氣、飲食難下 足陽明、少陽之會
水突
在人迎與氣舍之中間,胸鎖乳突肌前緣取穴。
肅降肺氣、理氣化痰 咳逆上氣、喘息不得臥、肩腫、呃逆、癭瘤、瘰癧 、咽喉癰腫。
氣舍
水突穴直下,鎖骨內側端之上緣,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之外緣處取穴
利咽消腫、定喘降逆 咽喉腫痛、喘息、呃逆、頸項強痛、癭瘤。
缺盆
乳中線直上,當鎖骨上窩取穴
宣散外邪,止咳定喘 咳嗽氣喘、缺盆中痛、瘰癧 、腰痛、水腫、汗出寒熱 孕婦禁針
氣戶
在乳中線上,鎖骨中點之下緣,仰臥取穴
肅降肺氣、寬胸止痛 咳嗽、氣喘、胸脅脹滿、吐血、胸背痛、脅肋痛
庫房
在乳中線上,第一肋間隙中,仰臥取穴
止咳定喘,寬胸排膿 咳嗽多唾沫、氣逆、咳唾膿血、胸脅脹滿
屋翳
在乳中線上,第二肋間隙中,仰臥取穴
止咳化痰,通調水道 咳嗽、氣喘、唾膿血痰、胸脅脹滿、乳癰、皮膚疼痛、身腫
膺窗
在乳中線上,第三肋間隙中,仰臥取穴
止咳寧嗽,消腫清熱 咳嗽、氣喘、胸脅脹滿、乳癰
乳中
乳頭正中
不刺不灸
乳根
仰臥,乳頭直下,在第五肋間隙中取穴
止咳平喘、寬胸增乳 咳嗽、胸悶胸痛、乳癰、乳汁少、噎膈
不容
仰臥,在臍上6寸,巨闕(任脈)旁開2寸取穴
止嘔降逆,和胃平喘 腹脹、嘔吐、胃痛、食慾不振、喘咳、嘔血、胸背脅痛
承滿
仰臥,在臍上5寸,上脘(任脈)旁開2寸取穴
理氣和胃,降逆止吐 胃痛、嘔吐、腹脹、腸鳴、吐血、食慾不振、喘逆、脅下堅痛
梁門
仰臥,在臍上4寸,中脘(任脈)旁開2寸取穴
和胃降逆,消積化滯 胃痛、嘔吐、食慾不振、大便溏、腹中積氣結痛
關門
仰臥,在臍上3寸,建里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健脾和胃,利水消腫 腹痛、腹脹、腸鳴泄瀉、食慾不振、水腫、遺尿
太乙
仰臥,在臍上2寸,下脘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清心寧神、化痰和胃 癲狂、心煩不寧、胃痛、消化不良、吐舌
滑肉門
仰臥,在臍上1寸,水分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化痰安神、和胃止吐 癲狂、嘔吐、胃痛、吐舌、舌強
天樞
仰臥,在臍中旁開2寸取穴
升降氣機、斡旋上下 繞臍腹痛、嘔吐、腹脹、腸鳴、癥瘕、痢疾、泄瀉、便秘、腸癰、經痛、月經不調、狂言恍惚、疝氣、水腫 大腸之募穴
外陵
仰臥,在天樞下1寸,陰交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理氣止痛、調理月經 腹痛、疝氣、月經痛
大巨
仰臥,在天樞下2寸,石門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理氣消脹、通腸利水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驚悸不眠、偏枯、四肢不用、善驚
水道
仰臥,在天樞下3寸,關元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通調水道,調經種子 小腹脹滿、疝氣、經痛、妊胎不成、大小便不通
歸來
仰臥,在水道下1寸,中極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行氣疏肝,調經止帶 少腹疼痛、經閉、陰挺、白帶、疝氣、莖中痛
氣衝
仰臥,在天樞下5寸,曲骨穴(任脈)旁開2寸取穴
舒肝益腎,調經種子 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外陰腫痛、胎產諸疾、陽萎、陰莖中痛 衝脈者,會於氣衝
髀關
仰臥,在髂前上棘直下,平臀橫紋,即與承伏穴(膀胱經)相對處取穴
疏通經絡 髀股痿痺、足麻不仁、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
伏兔
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膝髕外上緣6寸處取穴
散寒化濕,疏通經絡 腰胯疼痛、腿膝寒冷、麻痺、腳氣、疝氣、腹脹
陰市
仰臥,在髕骨外上緣上3寸,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取穴
溫經散寒 腰腳如冷水、膝腿無力、屈伸不利、寒疝、腰脹腹痛
梁丘
仰臥,在膝髕骨外上緣上2寸凹陷處,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取穴
和胃消腫,寧神定痛 胃痛、膝腫、乳癰、大驚 郄穴
犢鼻
屈膝,在髕骨下方,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取穴
消腫止痛,通經活絡 膝關節腫痛,腳氣
足三里
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屈膝或平臥取穴
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氣機 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泄瀉痢疾、腹痛、胸中瘀血、胸脅支滿、納少、疳疾、喘咳、乳癰、頭暈、耳鳴、鼻塞、心悸、癲狂、恐人將補之、中風、腳氣、水腫、熱病頭重額痛、膝脛痠痛、產婦血暈、喉痺不能言。 小兒禁灸三里
上巨虛
臥位或坐位,在犢鼻下6寸,當足三里與下巨虛連線中點取穴
通降腸腑,理氣和胃 腹中切痛、痢疾、腸鳴、腹脹、便秘、泄瀉、腸癰、腳氣 大腸之下合穴
條口
仰臥,在犢鼻下8寸,犢鼻與下巨虛連線上取穴
祛濕溫經,舒筋活絡 小腿冷痛、脘腹疼痛、跗腫、轉筋、肩背痛、麻痺、足下熱、濕痺。
下巨虛 在犢鼻下9寸,條口下1寸,距脛骨前脊約一橫指處。當足背屈,穴在脛骨前肌尾端處
通降腑氣,寧神鎮驚 小腹痛,腰脊痛引睪丸,泄瀉、大便膿血、乳癰、下肢痿痺、驚狂言非常 小腸之下合穴
豐隆
仰臥,在犢鼻下8寸,當條口穴後方一橫指處取穴
化痰定喘,寧心安神 哮喘、咳嗽、痰多、胸疼、癲狂、善笑、癇症、咽喉腫痛、大便難、頭痛、頭暈、下肢痿痺。 絡穴
解谿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平齊外踝高點,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取穴
清胃降逆,鎮驚寧神 腹脹、便秘、胃熱譫語、癲狂、頭面浮腫、面赤、目赤、頭痛、眩暈、眉稜骨痛、悲泣。 經穴
衝陽
在足背部,距陷谷3寸,當足背動脈搏動處取穴
和胃健脾,鎮驚安神 胃脘脹痛、不嗜食、善驚久狂、口眼歪斜、面腫齒痛、足痿無力、腳背紅腫。 原穴
陷谷
在第二、三蹠趾關節後方,二、三蹠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調和腸胃,健脾利水 腸鳴腹痛、水腫、足背腫痛、腹脹滿喜噫、面腫目痛、熱病汗不出。 俞穴
內庭
在第二蹠趾關節前方,二、三趾縫間的橫紋頭處取穴
和胃健脾,清心安神 腹痛、腹脹、泄瀉、痢疾、熱病、鼻衄、齒痛、口歪、喉痺、喘滿、癮疹、皮痛。 滎穴
厲兌
在第二趾外側,距爪甲角0.1寸許,當爪甲角根部取穴
清化濕熱,調胃安神 胸腹脹滿、夢魘、癲狂、面腫、口歪、齒痛、鼻衄、鼻流黃涕、髭中瘡瘍、熱病、足脛寒冷、多臥好驚、消穀善飢、惡人與木音。 井穴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6-14 , 22:41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三、足陽明胃經穴歌
足陽明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 頭維下關頰車停 承泣四白巨豂經
地倉大迎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 氣戶庫房屋翳屯
聾窩乳中延乳跟 不容承滿梁門起 關門太乙滑肉門
天樞外陵大巨存 水道歸來氣衝次 髀關伏兔走陰市
梁丘犢鼻足三里 上巨虛連條口位 下巨虛跳下豐隆
解溪衝陽陷谷中 內庭厲兌徑穴終
四十五穴足陽明 頭維下關頰車停 承泣四白巨豂經
地倉大迎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 氣戶庫房屋翳屯
聾窩乳中延乳跟 不容承滿梁門起 關門太乙滑肉門
天樞外陵大巨存 水道歸來氣衝次 髀關伏兔走陰市
梁丘犢鼻足三里 上巨虛連條口位 下巨虛跳下豐隆
解溪衝陽陷谷中 內庭厲兌徑穴終
- 足陽明胃經經穴(ST)Stomach
(1)本經在十大干中以"戊"字代之。
(2)五行中屬陽土,起:頭維穴,終:厲兌穴。
(3)氣血俱多,辰時(當地時間早上7-9時),氣血注此。
(4)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三、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
<<傳統醫學的主治病症<;>
是動病
1.灑灑然振寒
2.善呻、數欠、顏黑
3.惡人與火
4.聞木聲則惕然而驚
5.心卻動
所生病
1.狂瘧溫淫、汗出
2.鼻衄
3.口喎
4.唇痺
5.喉痺
<<現代醫學觀點<;>
1.鼻炎、鼻出血
2.牙痛、口唇疾病
3.顏黑(色素沈著)
4.喉嚨痛
5.腹腔疾患
6.精神疾患
7.消化性疾患
地倉
<<取穴法<;>
正坐仰靠,口角外量取四分(微張口),本穴上與正視眼珠相垂直,旁與鼻唇溝延長線交叉。
<<穴性<;>
去風邪,通經滯,利機關。(有疏風活絡,扶正鎮痛作用)
<<主治<;>
顏面神經痛、顏麻、牙關不開、不能遠視、三叉神經痛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配頰車治口眼歪斜、牙關不開。
2.金匱:<[>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患側其實是歪斜的反側。
頰車
<<取穴法<;>
正坐或側臥,耳垂往下取八分,當曲頰端之前上方,張口現凹陷,咬緊牙關有嚼肌彈起,按之酸?
<<穴性<;>
開關通絡,去風調氣。
<<主治<;>
顏面神經痛及麻痺、口噤、失音不語、耳下腺炎
<<臨床應用與配伍<;>
配合谷、內庭治牙關不開;配合谷、翳風,治急性扁桃炎。
下關
<<取穴法<;>
側臥或正坐,以指按壓耳珠之前七八分處,摸到顴骨弓之下端,有明顯的三角凹陷,即下頜骨,
張口有骨
彈起,閉口凹陷又出,即是穴位,側臥閉口取之。
<<穴性<;>
有疏風活絡,開竅益聰作用。
<<主治<;>
口眼歪斜、耳鳴耳聾、齒神經痛。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配合谷、頰車,治療牙痛。
2.配耳門、聽宮、外關治療耳痛耳鳴。
梁門
<<取穴法<;>
不容下二寸,中脕旁二寸,第八肋軟骨尖端之下方一寸六分。
<<穴性<;>
各種胃痛、消化不良、脫肛。
<<臨床應用與配伍<;>
臨床常用:急慢性胃炎,胃神經痛,胃潰瘍。
天樞
<<取穴法<;>
仰臥,去肓俞一寸五分(肓俞在臍
旁五分),夾臍兩旁各二寸陷中。
<<穴性<;>
疏調大腸,扶土化濕。(調中和胃、理氣健脾)
<<主治<;>
慢性胃腸炎、泄瀉
<<臨床應用與配伍<;>
本穴為大腸經募穴,又為足陽明胃氣之所發,有調中和胃,理氣健脾的作用,為治療腸胃炎的要
梁丘
<<取穴法<;>
正坐屈膝,陰市下一寸,由膝蓋骨上際正中線往上量二寸,於此處往外側一寸,以手按之,微有?
<<穴性<;>
調理胃氣、和中降逆、通經活絡。
<<主治<;>
膝痛、屈伸不得;胃痛、局部癱麻。
<<臨床應用與配伍<;>
1.為胃經郤穴,調理氣血作用極強。
2.郤穴有止痛及收歛之功,對於胃潰瘍、
胃痙攣、盲腸炎胃腸出血的急性症狀。
犢鼻
<<取穴法<;>
正坐屈膝,在膝頭下、脛骨上陷中,俗名膝眼,以手按之得筋解,形如牛鼻故名。
<<穴性<;>
通經活絡、疏風散寒、消腫止痛。
<<主治<;>
關節風濕痛、腳氣、水腫。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配梁丘、足三里、陰陽陵泉。
2.膝關節病變
足三里
<<取穴法<;>
正坐垂足,先取犢鼻,從脛骨頭之上緣延脛骨往下量取三寸;或用自己橫排四指即是三寸。再?
其溝中是穴,掐住穴位,令抬舉足尖必覺酸賬,針中穴位,痠麻直達腳背。
<<穴性<;>
調理腸胃、促進代謝、定喘止痰、止痛消炎、增強抗力、保健延年。能升清降濁、化濕、壯
<<主治<;>
胃炎、潰瘍、腸炎、急性胰腺炎、小兒消化不良、腹瀉、痢疾、失眠、高血壓等。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配合谷、中脕、天樞、關元、脾俞、三陰交等穴治急慢性胃炎、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
2.配中脕、間使治嘔吐。
3.配內關合谷、中脕治幽門痙巒及食慾不振。
4.配曲池、合谷、中渚、液門、三陰交等穴治浮......????
上巨虛
<<取穴法<;>
正坐垂足,舉足取之以足跟著地,足尖足背聳起,三里下三寸,兩筋骨隙宛宛中。
<<穴性<;>
理脾和胃,通陽化滯,疏經調氣。(有清利濕熱,調理胃腸功能的作用)。
<<主治<;>
腰痛與下肢麻痺(腰腿手足不仁足脛酸),浮腫性腳氣(風水膝腫),胃腸疾患(腸鳴、腹滿、夾?
<<臨床應用與配伍<;>
1.臨床常用:闌尾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腳氣病。
2.本穴為大腸經之上合穴,對於大腸與胃相關之病變有較好 療效,對於便秘與泄瀉皆有調?
條口
<<取穴法<;>
正坐垂足,舉足取之,在上廉下二寸,下廉上一寸。
<<穴性<;>
消炎止痛。
<<主治<;>
下肢神經麻痺(足膝麻木),膝關節炎(寒酸腫痛),腳氣(脛痛、足緩失履),腸出血,扁桃腺炎。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透承山治肩凝不舉
2.配懸鐘治雙足難移
下巨虛
<<取穴法<;>
蹲地舉足取之,足三里下六寸,上廉下方三寸。
<<穴性<;>
行氣止痛
<<主治<;>
腳氣,風濕病(脛骨痛不可忍,寒熱身痛),膝關節炎,下肢之麻痺痙巒等(冷痺脛痛,足拊不收,?
<<臨床應用與配伍<;>
1.本穴主瀉胃中之熱。
2.治濕痺脛酸可配合膝陽關,陽陵泉,崑崙。
豐隆
<<取穴法<;>
正坐垂足,據內經骨度,從膝膕至拊長十六寸,故本穴當膝至踝之中點。按取足三里法,從犢鼻
<<穴性<;>
能理脾胃、化痰濁。
<<主治<;>
咳喘、痰多、頭痛、眩暈、腹痛、下肢痛、癲癇。
<<臨床應用與配伍<;>
本穴因有輕降痰濁之功,因此對於哮喘(是痰喘)痰嗽均有卓效。
解谿
<<取穴法<;>
醫以兩中指從後跟正中,左右向前推移至兩指相會處,陷者中是穴,即結鞋帶之處,如將足做上
<<穴性<;>
能行水、消腫、通絡、對臟器有強壯作用。
<<主治<;>
頭痛、足下垂、 下肢部及踝關節周圍軟組織病。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配商丘、丘墟可治腳背痛及足踝腫。
2.配陽交穴可治頦部、下頜及前頸之病變。
內庭
<<取穴法<;>
正坐垂足,在足次趾、中趾之間腳叉縫盡處凹陷中,當次趾本節前外側,掐住穴位偏向次趾切?
<<穴性<;>
能疏風、清熱、止癢、幫助消化。
<<主治<;>
牙痛、三叉神經痛、扁桃腺炎、脕腹痛及四肢逆冷。
<<臨床應用及配伍<;>
1.本穴配合谷,治寒瘧面腫及腸鳴
2.本穴配足三里可治肚腹泄瀉諸疾
<<傳統醫學的主治病症<;>
是動病
1.灑灑然振寒
2.善呻、數欠、顏黑
3.惡人與火
4.聞木聲則惕然而驚
5.心卻動
所生病
1.狂瘧溫淫、汗出
2.鼻衄
3.口喎
4.唇痺
5.喉痺
<<現代醫學觀點<;>
1.鼻炎、鼻出血
2.牙痛、口唇疾病
3.顏黑(色素沈著)
4.喉嚨痛
5.腹腔疾患
6.精神疾患
7.消化性疾患
地倉
<<取穴法<;>
正坐仰靠,口角外量取四分(微張口),本穴上與正視眼珠相垂直,旁與鼻唇溝延長線交叉。
<<穴性<;>
去風邪,通經滯,利機關。(有疏風活絡,扶正鎮痛作用)
<<主治<;>
顏面神經痛、顏麻、牙關不開、不能遠視、三叉神經痛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配頰車治口眼歪斜、牙關不開。
2.金匱:<[>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患側其實是歪斜的反側。
頰車
<<取穴法<;>
正坐或側臥,耳垂往下取八分,當曲頰端之前上方,張口現凹陷,咬緊牙關有嚼肌彈起,按之酸?
<<穴性<;>
開關通絡,去風調氣。
<<主治<;>
顏面神經痛及麻痺、口噤、失音不語、耳下腺炎
<<臨床應用與配伍<;>
配合谷、內庭治牙關不開;配合谷、翳風,治急性扁桃炎。
下關
<<取穴法<;>
側臥或正坐,以指按壓耳珠之前七八分處,摸到顴骨弓之下端,有明顯的三角凹陷,即下頜骨,
張口有骨
彈起,閉口凹陷又出,即是穴位,側臥閉口取之。
<<穴性<;>
有疏風活絡,開竅益聰作用。
<<主治<;>
口眼歪斜、耳鳴耳聾、齒神經痛。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配合谷、頰車,治療牙痛。
2.配耳門、聽宮、外關治療耳痛耳鳴。
梁門
<<取穴法<;>
不容下二寸,中脕旁二寸,第八肋軟骨尖端之下方一寸六分。
<<穴性<;>
各種胃痛、消化不良、脫肛。
<<臨床應用與配伍<;>
臨床常用:急慢性胃炎,胃神經痛,胃潰瘍。
天樞
<<取穴法<;>
仰臥,去肓俞一寸五分(肓俞在臍
旁五分),夾臍兩旁各二寸陷中。
<<穴性<;>
疏調大腸,扶土化濕。(調中和胃、理氣健脾)
<<主治<;>
慢性胃腸炎、泄瀉
<<臨床應用與配伍<;>
本穴為大腸經募穴,又為足陽明胃氣之所發,有調中和胃,理氣健脾的作用,為治療腸胃炎的要
梁丘
<<取穴法<;>
正坐屈膝,陰市下一寸,由膝蓋骨上際正中線往上量二寸,於此處往外側一寸,以手按之,微有?
<<穴性<;>
調理胃氣、和中降逆、通經活絡。
<<主治<;>
膝痛、屈伸不得;胃痛、局部癱麻。
<<臨床應用與配伍<;>
1.為胃經郤穴,調理氣血作用極強。
2.郤穴有止痛及收歛之功,對於胃潰瘍、
胃痙攣、盲腸炎胃腸出血的急性症狀。
犢鼻
<<取穴法<;>
正坐屈膝,在膝頭下、脛骨上陷中,俗名膝眼,以手按之得筋解,形如牛鼻故名。
<<穴性<;>
通經活絡、疏風散寒、消腫止痛。
<<主治<;>
關節風濕痛、腳氣、水腫。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配梁丘、足三里、陰陽陵泉。
2.膝關節病變
足三里
<<取穴法<;>
正坐垂足,先取犢鼻,從脛骨頭之上緣延脛骨往下量取三寸;或用自己橫排四指即是三寸。再?
其溝中是穴,掐住穴位,令抬舉足尖必覺酸賬,針中穴位,痠麻直達腳背。
<<穴性<;>
調理腸胃、促進代謝、定喘止痰、止痛消炎、增強抗力、保健延年。能升清降濁、化濕、壯
<<主治<;>
胃炎、潰瘍、腸炎、急性胰腺炎、小兒消化不良、腹瀉、痢疾、失眠、高血壓等。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配合谷、中脕、天樞、關元、脾俞、三陰交等穴治急慢性胃炎、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
2.配中脕、間使治嘔吐。
3.配內關合谷、中脕治幽門痙巒及食慾不振。
4.配曲池、合谷、中渚、液門、三陰交等穴治浮......????
上巨虛
<<取穴法<;>
正坐垂足,舉足取之以足跟著地,足尖足背聳起,三里下三寸,兩筋骨隙宛宛中。
<<穴性<;>
理脾和胃,通陽化滯,疏經調氣。(有清利濕熱,調理胃腸功能的作用)。
<<主治<;>
腰痛與下肢麻痺(腰腿手足不仁足脛酸),浮腫性腳氣(風水膝腫),胃腸疾患(腸鳴、腹滿、夾?
<<臨床應用與配伍<;>
1.臨床常用:闌尾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腳氣病。
2.本穴為大腸經之上合穴,對於大腸與胃相關之病變有較好 療效,對於便秘與泄瀉皆有調?
條口
<<取穴法<;>
正坐垂足,舉足取之,在上廉下二寸,下廉上一寸。
<<穴性<;>
消炎止痛。
<<主治<;>
下肢神經麻痺(足膝麻木),膝關節炎(寒酸腫痛),腳氣(脛痛、足緩失履),腸出血,扁桃腺炎。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透承山治肩凝不舉
2.配懸鐘治雙足難移
下巨虛
<<取穴法<;>
蹲地舉足取之,足三里下六寸,上廉下方三寸。
<<穴性<;>
行氣止痛
<<主治<;>
腳氣,風濕病(脛骨痛不可忍,寒熱身痛),膝關節炎,下肢之麻痺痙巒等(冷痺脛痛,足拊不收,?
<<臨床應用與配伍<;>
1.本穴主瀉胃中之熱。
2.治濕痺脛酸可配合膝陽關,陽陵泉,崑崙。
豐隆
<<取穴法<;>
正坐垂足,據內經骨度,從膝膕至拊長十六寸,故本穴當膝至踝之中點。按取足三里法,從犢鼻
<<穴性<;>
能理脾胃、化痰濁。
<<主治<;>
咳喘、痰多、頭痛、眩暈、腹痛、下肢痛、癲癇。
<<臨床應用與配伍<;>
本穴因有輕降痰濁之功,因此對於哮喘(是痰喘)痰嗽均有卓效。
解谿
<<取穴法<;>
醫以兩中指從後跟正中,左右向前推移至兩指相會處,陷者中是穴,即結鞋帶之處,如將足做上
<<穴性<;>
能行水、消腫、通絡、對臟器有強壯作用。
<<主治<;>
頭痛、足下垂、 下肢部及踝關節周圍軟組織病。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配商丘、丘墟可治腳背痛及足踝腫。
2.配陽交穴可治頦部、下頜及前頸之病變。
內庭
<<取穴法<;>
正坐垂足,在足次趾、中趾之間腳叉縫盡處凹陷中,當次趾本節前外側,掐住穴位偏向次趾切?
<<穴性<;>
能疏風、清熱、止癢、幫助消化。
<<主治<;>
牙痛、三叉神經痛、扁桃腺炎、脕腹痛及四肢逆冷。
<<臨床應用及配伍<;>
1.本穴配合谷,治寒瘧面腫及腸鳴
2.本穴配足三里可治肚腹泄瀉諸疾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三、足陽明胃經
三、足陽明胃經(共45穴)
1•經脈循行: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處,再向後沿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上關,沿髮際,到達前額(前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過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盤部直行的脈:經乳頭,向下挾劑旁,進入少腹兩側氣衝;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裏向下到氣衝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里)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2•主要病候: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髕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
3•主治概要: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證。
(1) 承泣 Chéngqì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解剖] 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主治] 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瞤動,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陽治目赤腫痛,配陽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附註] 足陽明經、陽蹻、任脈交會穴。
(2) 四白 Sìbái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 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主治] 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瞤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配伍] 配陽白,地倉,頰車,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攢竹治眼瞼瞤動。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3) 巨髎 Jù1iáo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 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口眼歪斜,眼瞼瞤動,鼻衄,齒痛,唇頰腫。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註] 足陽明胃經與陽蹻脈交會穴。
(4) 地倉 Dìcāng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 口歪,流涎,眼瞼瞤動。
[配伍] 配頰車、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註] 手足陽明經,陽蹻脈交會穴。
(5) 大迎 Dàyíng
[定位] 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主治] 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配伍] 配頰車治齒痛。
[刺灸法]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6) 頰車 Jiáchē
[定位] 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解剖] 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主治] 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配伍] 配地倉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1寸。
(7) 下關 Xiàguān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主治] 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 配翳風治耳疾。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8) 頭維 Tóuwéi
[定位] 在頭側部,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解剖] 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穎支。
[主治] 頭痛,目眩,口痛,流淚,眼瞼瞤動。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配太衝治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1寸。
[附註] (1)足陽明、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2)《甲乙》禁不可灸。
(9) 人迎 Rényíng
[定位] 在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解剖] 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軟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乾,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 咽喉腫痛,氣喘,瘰疬,癭氣,高血壓。
[配伍] 配大椎、太衝治高血壓。
[刺灸法] 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
[附註] (1)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2)《甲乙》:禁不可灸。
(10) 水突Shǔitū
[定位] 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
[解剖] 有頸闊肌,在甲狀軟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乾。
[主治] 咽喉腫痛,咳嗽,氣喘。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氣喘。
[刺灸法] 直刺0.3~0.8寸。
(11) 氣舍 Qìshě
[定位] 在頸部,當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 有頸闊肌,胸鎖乳突肌起始部;有頸前淺靜脈,深部為頸總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舌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咽喉腫病,氣喘,呃逆,癭瘤,瘰疬,頸項強。
[配伍] 配水突治癭瘤。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本經氣舍至乳根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及肺、肝等重要臟器。不可深刺。
(12) 缺盆 Qūepén
[定位] 在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鎖骨上窩之中點,有頸闊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頸橫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肩叢的鎖骨上部。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
[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附註] 《圖翼》:孕婦禁針。
(13) 氣戶 Qìhù
[定位] 在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鎖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層上方的鎖骨下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外上方為鎖骨下靜脈;為鎖骨上神經,胸前神經分支分佈處。
[主治] 咳嗽,氣喘,呃逆,胸脅支滿,胸痛。
[配伍] 配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 庫房 Kùfáng
[定位] 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第一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減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
[配伍] 配屋翳治胸肋脹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 屋翳 Wūyì
[定位] 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第二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乳廱。
[配伍] 配天宗治乳廱。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6) 膺窗 Yìngchuāng
[定位] 在胸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第三肋間隙,有胸大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胸肋脹痛,乳廱。
[配伍] 配屋翳治乳廱。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 乳中 Rǔzhōng
[定位] 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附註] 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誌。
(18) 乳根 Rǔgēn
[定位] 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第五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乾。
[主治] 咳嗽,氣喘,呃逆,胸痛,乳廱,乳汁少。
[配伍] 配少澤、羶中治乳廱;配少澤、足三里治乳少。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 不容 Bùróng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探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嘔吐,胃病,食慾不振,腹脹。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20) 承滿 Chéngmǎ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佈;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胃痛,吐血,食慾不振,腹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寸。
(21) 梁門 Liángmé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八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部)。
[主治] 胃痛,嘔吐,食慾不振,腹脹,瀉泄。
[配伍]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2) 關門 Guānmé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腹脹,腹痛,腸鳴瀉泄,水腫。
[配伍] 配足三里、水分治腸鳴腹瀉。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3) 太乙 Tàiyǐ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胃病,心煩,癲狂。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4) 滑肉門 Huáròumé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胃痛,嘔吐,癲狂。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5) 天樞 Tiānshū
[定位] 在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祕,瀉泄,痢疾,月經不調。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脹腸鳴;配氣海治繞臍痛;配上巨虛,下巨虛治便祕、瀉泄。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註] (1)大腸的募穴;(2)《千金》孕婦不可灸。
(26) 外陵 Wàilíng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腹痛,疝氣,痛經。
[配伍] 配子宮、三陰交治痛經。
[刺灸法] 直刺1~1.5寸。
(27) 大巨 Dàjù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洩。
[配伍] 配中極、次髎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1~1.5寸。
(28) 水道 ShuǐDào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二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疝氣。
[配伍] 配三陰交、中極治痛經、不孕。
[刺灸法] 直刺1~1.5寸。
(29) 歸來 Guīlái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 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氣;配三陰交、中極治月經不調。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0) 氣衝 Qìchōng
[定位] 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 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配伍] 配氣海治腸鳴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衝脈所起。
(31) 髀關 Bìguān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解剖] 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腰痛膝冷,痿痺,腹痛。
[配伍] 配伏免治痿痺。
[刺灸法] 直刺1~2寸。
(32) 伏兔 Fútù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腰痛膝冷,下肢痲痺,疝氣,腳氣。
[配伍] 配髀關、陽陵泉治下肢痿痺。
[刺灸法] 直刺1~2寸。
(33) 陰市 Yīnshì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3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腿膝痿痺,屈伸不利、疝氣,腹脹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陽陵泉治腿膝痿痺。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4) 梁丘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廱,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1~1.2寸。
[附註] 足陽明經郄穴。
(35) 犢鼻 Dúbí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解剖] 在髕韌帶外緣;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主治] 膝痛,下肢痲痺,屈伸不利,腳氣。
[配伍] 配陽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刺灸法] 向後內斜刺0.5~1寸。
(36) 足三里 Zúsānlǐ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佈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胃痛,嘔吐,噎膈,腹脹,瀉泄,痢疾,便祕,乳廱,腸廱,下肢痺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內關治嘔吐;配氣海治腹脹;配羶中、乳根治乳痛;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痺痛;常灸天裏可養志保健。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註] (1)足陽明經所人為“合”。(2)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3)參考資料:1、據報道,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痙攣。2、據報道,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3、據報道:針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後12小時增加最顯。4、據報道:針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昇,增強其免疫能力。
(37) 上巨虛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腸鳴,腹痛,瀉泄,便祕,腸廱,下肢痿痺,腳氣。
[配伍] 配足三里、氣海治便祕、瀉泄。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註] 大腸經下合穴。
(38) 條口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脘腹疼痛,下肢痿痺,轉筋,跗腫,肩臂痛。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9) 下巨虛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脛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小腹痛,瀉泄,痢疾,乳廱,下肢痿痺。
[配伍] 配天樞、氣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註] 小腸經下合穴。
(40) 豐隆 Fēnglóng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解剖] 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主治] 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祕,水腫,癲狂痛,下肢痿痺。
[配伍] 配風池治眩暈;配羶中、肺俞治痰多咳嗽。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註] 足陽明經絡穴。
(41) 解谿
[定位]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 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祕,下肢痿痺。
[配伍] 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痿痺。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足陽明經所行為“經”。
(42) 衝陽
[定位] 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二支本乾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口眼歪斜,面腫,齒痛,癲狂癇,胃病,足痿無力。
[配伍] 配大椎、豐隆治癲狂癇。
[刺灸法] 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附註] 足陽明經所過為“原”。
(43) 陷谷 Xiàngǔ
[定位] 在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 有第二蹠骨間肌;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
[主治] 面目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配伍] 陷谷、上星、囟會、前頂、公孫、治卒面腫。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 足陽明經所注為“輸”。
(44) 內庭 Nèitíng
[定位] 在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主治] 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脹,瀉泄,痢疾,便祕,熱病,足背腫痛。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註] 足陽明經所溜為“滎”。
(45) 厲兌 Lìduì
[定位] 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 鼻衄,齒痛,咽喉腫痛,腹脹,熱病,多夢,癲狂。
[配伍] 配內關、神門治多夢。
[刺灸法] 淺刺0.1寸。
[附註] 足陽明經所出為“井”。
1•經脈循行: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處,再向後沿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上關,沿髮際,到達前額(前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過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盤部直行的脈:經乳頭,向下挾劑旁,進入少腹兩側氣衝;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裏向下到氣衝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里)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2•主要病候: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髕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
3•主治概要: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證。
(1) 承泣 Chéngqì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解剖] 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主治] 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瞤動,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陽治目赤腫痛,配陽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附註] 足陽明經、陽蹻、任脈交會穴。
(2) 四白 Sìbái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 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主治] 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瞤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配伍] 配陽白,地倉,頰車,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攢竹治眼瞼瞤動。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3) 巨髎 Jù1iáo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 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口眼歪斜,眼瞼瞤動,鼻衄,齒痛,唇頰腫。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註] 足陽明胃經與陽蹻脈交會穴。
(4) 地倉 Dìcāng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 口歪,流涎,眼瞼瞤動。
[配伍] 配頰車、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註] 手足陽明經,陽蹻脈交會穴。
(5) 大迎 Dàyíng
[定位] 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主治] 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配伍] 配頰車治齒痛。
[刺灸法]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6) 頰車 Jiáchē
[定位] 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解剖] 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主治] 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配伍] 配地倉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1寸。
(7) 下關 Xiàguān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主治] 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 配翳風治耳疾。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8) 頭維 Tóuwéi
[定位] 在頭側部,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解剖] 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穎支。
[主治] 頭痛,目眩,口痛,流淚,眼瞼瞤動。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配太衝治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1寸。
[附註] (1)足陽明、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2)《甲乙》禁不可灸。
(9) 人迎 Rényíng
[定位] 在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解剖] 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軟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乾,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 咽喉腫痛,氣喘,瘰疬,癭氣,高血壓。
[配伍] 配大椎、太衝治高血壓。
[刺灸法] 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
[附註] (1)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2)《甲乙》:禁不可灸。
(10) 水突Shǔitū
[定位] 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
[解剖] 有頸闊肌,在甲狀軟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乾。
[主治] 咽喉腫痛,咳嗽,氣喘。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氣喘。
[刺灸法] 直刺0.3~0.8寸。
(11) 氣舍 Qìshě
[定位] 在頸部,當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 有頸闊肌,胸鎖乳突肌起始部;有頸前淺靜脈,深部為頸總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舌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咽喉腫病,氣喘,呃逆,癭瘤,瘰疬,頸項強。
[配伍] 配水突治癭瘤。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本經氣舍至乳根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及肺、肝等重要臟器。不可深刺。
(12) 缺盆 Qūepén
[定位] 在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鎖骨上窩之中點,有頸闊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頸橫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肩叢的鎖骨上部。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
[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附註] 《圖翼》:孕婦禁針。
(13) 氣戶 Qìhù
[定位] 在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鎖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層上方的鎖骨下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外上方為鎖骨下靜脈;為鎖骨上神經,胸前神經分支分佈處。
[主治] 咳嗽,氣喘,呃逆,胸脅支滿,胸痛。
[配伍] 配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 庫房 Kùfáng
[定位] 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第一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減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
[配伍] 配屋翳治胸肋脹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 屋翳 Wūyì
[定位] 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第二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乳廱。
[配伍] 配天宗治乳廱。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6) 膺窗 Yìngchuāng
[定位] 在胸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第三肋間隙,有胸大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胸肋脹痛,乳廱。
[配伍] 配屋翳治乳廱。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 乳中 Rǔzhōng
[定位] 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附註] 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誌。
(18) 乳根 Rǔgēn
[定位] 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第五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乾。
[主治] 咳嗽,氣喘,呃逆,胸痛,乳廱,乳汁少。
[配伍] 配少澤、羶中治乳廱;配少澤、足三里治乳少。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 不容 Bùróng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探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嘔吐,胃病,食慾不振,腹脹。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20) 承滿 Chéngmǎ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佈;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胃痛,吐血,食慾不振,腹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寸。
(21) 梁門 Liángmé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八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部)。
[主治] 胃痛,嘔吐,食慾不振,腹脹,瀉泄。
[配伍]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2) 關門 Guānmé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腹脹,腹痛,腸鳴瀉泄,水腫。
[配伍] 配足三里、水分治腸鳴腹瀉。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3) 太乙 Tàiyǐ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胃病,心煩,癲狂。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4) 滑肉門 Huáròumé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胃痛,嘔吐,癲狂。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5) 天樞 Tiānshū
[定位] 在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祕,瀉泄,痢疾,月經不調。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脹腸鳴;配氣海治繞臍痛;配上巨虛,下巨虛治便祕、瀉泄。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註] (1)大腸的募穴;(2)《千金》孕婦不可灸。
(26) 外陵 Wàilíng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腹痛,疝氣,痛經。
[配伍] 配子宮、三陰交治痛經。
[刺灸法] 直刺1~1.5寸。
(27) 大巨 Dàjù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洩。
[配伍] 配中極、次髎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1~1.5寸。
(28) 水道 ShuǐDào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二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疝氣。
[配伍] 配三陰交、中極治痛經、不孕。
[刺灸法] 直刺1~1.5寸。
(29) 歸來 Guīlái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 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氣;配三陰交、中極治月經不調。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0) 氣衝 Qìchōng
[定位] 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 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配伍] 配氣海治腸鳴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衝脈所起。
(31) 髀關 Bìguān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解剖] 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腰痛膝冷,痿痺,腹痛。
[配伍] 配伏免治痿痺。
[刺灸法] 直刺1~2寸。
(32) 伏兔 Fútù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腰痛膝冷,下肢痲痺,疝氣,腳氣。
[配伍] 配髀關、陽陵泉治下肢痿痺。
[刺灸法] 直刺1~2寸。
(33) 陰市 Yīnshì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3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腿膝痿痺,屈伸不利、疝氣,腹脹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陽陵泉治腿膝痿痺。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4) 梁丘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廱,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1~1.2寸。
[附註] 足陽明經郄穴。
(35) 犢鼻 Dúbí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解剖] 在髕韌帶外緣;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主治] 膝痛,下肢痲痺,屈伸不利,腳氣。
[配伍] 配陽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刺灸法] 向後內斜刺0.5~1寸。
(36) 足三里 Zúsānlǐ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佈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胃痛,嘔吐,噎膈,腹脹,瀉泄,痢疾,便祕,乳廱,腸廱,下肢痺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內關治嘔吐;配氣海治腹脹;配羶中、乳根治乳痛;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痺痛;常灸天裏可養志保健。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註] (1)足陽明經所人為“合”。(2)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3)參考資料:1、據報道,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痙攣。2、據報道,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3、據報道:針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後12小時增加最顯。4、據報道:針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昇,增強其免疫能力。
(37) 上巨虛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腸鳴,腹痛,瀉泄,便祕,腸廱,下肢痿痺,腳氣。
[配伍] 配足三里、氣海治便祕、瀉泄。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註] 大腸經下合穴。
(38) 條口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脘腹疼痛,下肢痿痺,轉筋,跗腫,肩臂痛。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9) 下巨虛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脛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小腹痛,瀉泄,痢疾,乳廱,下肢痿痺。
[配伍] 配天樞、氣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註] 小腸經下合穴。
(40) 豐隆 Fēnglóng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解剖] 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主治] 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祕,水腫,癲狂痛,下肢痿痺。
[配伍] 配風池治眩暈;配羶中、肺俞治痰多咳嗽。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註] 足陽明經絡穴。
(41) 解谿
[定位]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 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祕,下肢痿痺。
[配伍] 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痿痺。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足陽明經所行為“經”。
(42) 衝陽
[定位] 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二支本乾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口眼歪斜,面腫,齒痛,癲狂癇,胃病,足痿無力。
[配伍] 配大椎、豐隆治癲狂癇。
[刺灸法] 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附註] 足陽明經所過為“原”。
(43) 陷谷 Xiàngǔ
[定位] 在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 有第二蹠骨間肌;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
[主治] 面目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配伍] 陷谷、上星、囟會、前頂、公孫、治卒面腫。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 足陽明經所注為“輸”。
(44) 內庭 Nèitíng
[定位] 在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主治] 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脹,瀉泄,痢疾,便祕,熱病,足背腫痛。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註] 足陽明經所溜為“滎”。
(45) 厲兌 Lìduì
[定位] 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 鼻衄,齒痛,咽喉腫痛,腹脹,熱病,多夢,癲狂。
[配伍] 配內關、神門治多夢。
[刺灸法] 淺刺0.1寸。
[附註] 足陽明經所出為“井”。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三、足陽明胃經
三、足陽明胃經
多氣多血 陽明胃經多氣多血,氣血物質的執行變化是由液態向氣態再向液態的不斷反複變化,且為散熱冷降的程序。
1 承泣 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
[別名] 鼷穴,面髎,溪穴。
[穴義] 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由本穴而出。
[名解]
1)承泣。承,受也。泣,淚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經體內經脈氣血物質由本穴而出。胃經屬陽明經,陽明經多氣多血,多氣,即是多氣態物,多血,血為受熱後變為的紅色液體,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熱。胃經的體表經脈氣血執行是由頭走足,為下行,與其構成無端回圈的胃經體內經脈部分,氣血物質的執行則為散熱上行。本穴物質即為胃經體內經脈氣血上行所化,在體內經脈中,氣血物質是以氣的形式而上行,由體內經脈出體表經脈後經氣冷卻液化為經水,經水位於胃經之最上部,處於不穩定狀態,如淚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2)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溝通陽明胃經體內與體表經脈,氣血物質內外相通。
3)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由胃經體內經脈氣血外出變化而來,胃經體內經脈氣血出體表後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溫熱之氣,氣血物質的陰陽相濟之性同於蹻脈,故為蹻脈足陽明之會。此外,本穴的地部經水其性又同於任脈,可循地部別走任脈的承漿穴,故其又為任脈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以及天部的溫熱之氣。
[執行規律] 經水循地部層次下走任脈的承漿穴,溫熱之氣的濁重部分循胃經下行,陽熱之氣交於陽蹻脈。
[功能作用] 將體內胃經的物質營養及能源輸送頭面天部及任脈、陽蹻脈等。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無灸。
2 四白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快速氣化成為天部之氣。
[名解] 四白。四,數詞,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週圍空間。白,可見的色彩、肺之色也。四白名意指胃經經水在本穴快速氣化成為天部之氣。本穴物質為承泣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其性溫熱,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時,因吸收脾土之熱而在本穴快速氣化,氣化之氣形成白霧之狀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見,故名四白。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霧狀之氣,所在為不太高的天部層次。
[執行規律] 散熱後聚集並向巨髎穴下行。
[功能作用] 散發脾熱,向天部提供水濕。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3 巨髎
蹻脈足陽明之會。
[穴義] 胃經濁氣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名解]
1)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內氣血場覆寫的欄位巨大。髎,孔隙。巨髎名意指胃經天部濁氣化雨冷降歸于地部。本穴物質為四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行至本穴後散熱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處天之上部(頭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寫的欄位大,名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細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為之髎,故名巨髎。
2)蹻脈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既有天部之氣又有地部之水,氣血物質同合蹻脈陰陽相濟之性,故為蹻脈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雨狀雲系和降地之水。
[執行規律] 雨狀雲系由天之下部歸降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胃濁。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 地倉
蹻脈手足陽明之會。
[別名] 會維,胃維。
[穴義] 胃經地部經水在此聚散。
[名解]
1)地倉。地,脾胃之土也。倉,五穀存儲聚散之所也。地倉名意指胃經地部的經水在此聚散。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諸穴的地部經水匯聚而成,經水匯聚本穴後再由本穴分流輸配,有倉儲的聚散作用,故名地倉。(地倉穴之所以在頭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倉穴為一身之糧倉,國家之糧庫,為君皇所管轄,頭乃皇室之位,故穴在頭而不在腹。)
2)會維、胃維。會,相會也。胃,胃經氣血也。維,維持、維繫也。會維、胃維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對人體的正常執行有維繫的作用。胃為人的後天之本,人的頭部及身體中下部的氣血要靠本穴輸配,本穴氣血的輸配正常與否直接維繫著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故而名為會維、胃維。
3)蹻脈手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既有天部之氣又有地部之水,氣血物質同合蹻脈陰陽相濟之性,故為蹻脈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經水氣化後交於陽蹻脈。
[功能作用] 分流胃經地部經水,為陽蹻脈提供陽熱之氣。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熱則瀉之。
5 大迎
[別名] 髓孔。
[穴義] 胃經氣血中的精微物質由此上輸於頭。
[名解]
1)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輸頭部。大迎穴的物質由地倉穴分配而來,一支是由頭面循項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頭部。由于頭部為君主之地,因而上輸頭部的皇糧其量也大、其質也精,運送亦有浩蕩之勢,故名大迎。
2)髓孔。髓,腦為髓海,髓即頭之腦也。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質上輸腦部。本穴為胃經氣血上輸頭腦的重要通道,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清濁混雜,而腦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濁氣,故要對胃經上輸的氣血物質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對胃經上輸氣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關卡。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由經水蒸發的氣體。
[執行規律] 循胃經向頰車穴傳輸。
[功能作用] 接受並轉送胃經向頭部輸送的氣血物質。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6 頰車
[別名] 曲牙,機關,鬼床,牙車。
[穴義] 胃經的五穀精微物質由此上輸於頭。
[名解]
1)頰車。頰,指穴所在的部位為面頰。車,運載工具也。頰車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運送胃經的五穀精微氣血循經上頭。本穴物質為大迎穴傳來的五穀精微氣血,至本穴後由于受內部心火的外散之熱,氣血物質循胃經輸送於頭,若有車載一般,故名頰車。
2)曲牙。曲,隱秘之意。牙,腎所主之骨也,指穴內物質為水。曲牙名意指本穴上傳頭部的氣態物中富含水濕。本穴物質為大迎穴傳來的水濕氣態物,水濕濃度較大,如隱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3)機關。機,巧也。關,關卡也。機關名意指本穴有關卡大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的作用。本穴因位處上部,大迎外傳的地部經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場的原因自然被關卡在本穴之外,關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機關。
4)鬼床。鬼,與神相對,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床,承物之器也。鬼床名意指穴內經水被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質為大迎穴傳來的水濕氣態物,其執行是循胃經上行下關穴,氣態物中水濕濃度較大,如同載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
5)牙車。牙,腎所主之骨也,指穴內物質為水。車,運載工具也。牙車名意指本穴有運送胃經經水上頭的功能。理同曲牙之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氣態物,水濕濃度較大。
[執行規律] 水濕氣態物由本穴循胃經上行下關穴。
[功能作用] 傳輸胃經精微物質上行頭部。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7 下關
[穴義] 胃經提供頭部的氣血物質在此分清降濁。
[名解] 下,指本穴調節的氣血物質為屬陰、屬下的濁重水濕。關,關卡。下關名意指本穴對胃經上輸頭部的氣血物質中陰濁部分有關卡作用。本穴物質為頰車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上行至本穴後,水濕之氣中的濁重部分冷降歸地,本穴如有對上輸頭部的氣血精微嚴格把關的作用,故名下關。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滯重的水濕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輕質的陽氣循經上傳頭維穴。
[功能作用] 胃經氣血在此分清降濁。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8 頭維
足少陽陽明陽維之會。
[別名] 顙大。
[穴義] 胃經的五穀精微由本穴分送頭之各部。
[名解]
1)頭維。頭,穴所在部位,亦指穴內物質所調節的人體部位為頭。維,維持、維繫之意。 頭維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有維持頭部正常秩序的作用。頭部為諸陽之會,它要靠各條經脈不斷地輸送陽氣及營養物質才能維持它的正常執行。胃經屬多氣多血之經,在輸送頭部的陽氣當中占有一定比例,對頭部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起著重要作用,而胃經氣血傳之於頭又是靠本穴傳輸,故本穴名為頭維。2)顙大。顙,額頭。大,多也,指穴內的氣血盛大之意。胃經屬陽明,多氣多血之經,與其它經脈相比,胃經輸送頭部的氣血物質要多,而本穴又為胃經氣血上供頭部的出口,其轉運的氣血物質也多,故名為顙大。
3)足少陽陽明陽維之會。本穴為胃經向頭部輸送氣血之處,因其輸送氣血的量大且強,執行為風行之狀,性同膽經氣血,故為足少陽陽明之會。又因本穴輸送頭部的為純陽之氣,性同陽維脈氣血,故為足陽明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執行規律] 陽氣以風行之狀由本穴分散於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 向頭之各部輸送胃經的陽氣及精微物質。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9 人迎
[別名] 天五會,五會。
[穴義] 胃經氣血由此輸供頭以下的身體各部。
[名解]
1)人迎。人,民眾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胃經氣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體部位傳輸。本穴物質為地倉穴分流傳來的地部經水,其傳輸部位是頭部以下的胸腹手足。與大迎穴轉送上頭的氣血相比,頭部為君,其所受氣血為大、為遵,胸腹手足部則為民,氣血物質的配送方式不同,故本穴名為人迎。
2)天五會、五會。天,指本穴所在部位在天。五會,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由胃所受的五穀雜糧精微物質所化,穴內氣血包含人體五臟六腑等各個部位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故名。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性溫熱。
[執行規律] 經水循胃經地部下行水突穴。
[功能作用] 接收胃經氣血並分流胸腹。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10 水突
[別名] 水門,水天,天門。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大量氣化上行天部。
[名解]
1)水突。水,指穴內的物質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水突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受心火上炎之熱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人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位處頸部,受心火上炎之熱經水大量氣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熱時的翻滾上突之狀,故名水突。
2)水門。水,指穴內物質為水。門,出入之處,開闔的機關也。水門名意指本穴為經水出入的門戶。本穴物質為人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頸部,是心火上炎於頭面的路徑之處,而本穴循經傳輸的地部經水多少則與上炎的心火有關,火強則水弱,火弱則水強,本穴成了胃經經水出與不出的門戶,故名水門。3)水天。水,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天,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經氣。水天名意指本穴物質既有天部之氣又有地部之水。本穴物質為人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受心火上炎之熱,經水部分氣化上行於天,故名水天。
4)天門。名意與水門近同,水門名意強調胃經向下傳輸的地部經水,天門名意強調胃經向上傳輸的天部經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由經水氣化的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循胃經下行氣舍穴,氣化之氣則上行頭面天部。
[功能作用] 冷卻循頸項上炎的火熱之氣併為天部提供水濕陽氣。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11 氣舍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大量氣化並充補胃經。
[名解] 氣舍。氣,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舍,來源之意。氣舍名意指本穴為胃經經氣的重要來源。本穴物質為水突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位處頸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區,故其水液氣化更多,所生氣亦更大,為胃經之氣和重要來源,故名氣舍。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的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循胃經下行,天部之氣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 冷卻循頸項上炎的火熱之氣併為天部提供水濕陽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12 缺盆
[別名] 天蓋,尺蓋。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潰缺流散並輸布人體各部。
[名解]
1)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缺盆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潰缺破散並輸布人體各部。本穴物質為氣舍穴外溢而來的地部經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地部經水滿溢外散輸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狀,故名缺盆。2)天蓋、尺蓋。天,指穴內物質為氣。尺,小也。蓋,封蓋、護蓋也。天蓋、尺蓋名意旨在強調本穴的天部層次存在氣態物,對本穴的地部經水起著護蓋作用,不使地部經水氣化散失。尺,在此意為穴內的天部之氣範圍較小,僅侷限於本穴的天部範圍。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由本穴分流胸之各部。
[功能作用] 向胸部提供胃經的水濕精微。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注] 經言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此即指缺盆穴的缺散功能。如果缺盆穴腫脹滿痛,胃經氣血不能經此穴順利傳輸,則承泣穴外輸的經脈氣血就會因本穴的閉塞而上積於頭頸部使人致死,但缺盆穴外潰後則不會造成經脈氣血阻塞於頭,故言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
13 氣戶
[穴義] 胃經與外界氣血置換的門戶。
[名解] 氣,指本穴調節的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戶,古指單扇門,引伸為出入的通道。氣戶名意指本穴為胃經氣血與外界置換的門戶。本穴物質為缺盆穴地部傳來的經水,因本穴位置較胃經上部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區,流至的地部經水會更多更快的氣化並由胃經傳至身體其餘各部,是胃經與外界氣血置換的門戶,故名氣戶。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少量的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的大量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在本穴大部分氣化為天部之氣,天部之氣一方面充補胃經,一方面傳向胃經以外的天部層次。
[功能作用] 燥化胃經水濕,向天部輸送陽熱之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14 庫房
[穴義] 胃經的五穀精微在此屯庫。
[名解] 庫房,儲物之倉也,地面建築之物也。庫房名意指胃經氣血中的五穀精微物質在此屯庫。本穴物質為氣戶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胃經經水有缺盆穴的潰散、氣戶穴的水液氣化,流至本穴的地部經水較為乾枯,經水中所含的脾土微粒則因無水的承載運化而沉積於胃經所過之處,如在庫房存積一般,故名庫房。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脾土微粒及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脾土物質堆積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散於胃經之外。
[功能作用] 存儲脾土微粒,燥化脾土水濕。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15 屋翳[穴義] 胃經經氣在此形成天部的氣體摒障。
[名解] 屋,地面建築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華蓋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內物質為衛外之氣。屋翳名意指本穴有地部氣化之氣為胸部提供衛外摒障。本穴物質為庫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乃庫房穴地部脾土外滲之液,在本穴處受心室外傳之熱而氣化為氣,性濕濁,所處為天之下部,如胸部的衛外摒障,故名屋翳。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濕濁。
[執行規律] 由本穴輸向胸膺各部。
[功能作用] 散化胸部之熱,為胸部提供陽熱之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
16 膺窗
[別名] 膺中。
[穴義] 胸腔內的高溫之氣由此外出胃經。
[名解] 膺,胸也。窗,空孔也。膺窗名意指胸腔內的高溫之氣由此外出胃經。本穴位處乳之上、胸之旁,地部有孔隙通道與胸腔內部相通,如胸腔與體表間氣血物質交流的一個視窗,故名膺窗。膺中名意與膺窗義同,中與外相對,指胸腔。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高溫氣態物。
[執行規律] 氣態物由胸腔內部外出體表胃經。
[功能作用] 減卸胸腔內部高壓,釋放胸腔內部能量。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7 乳中
[別名] 乳首,當乳。
[穴義] 五穀生化的乳汁精微輸出之所。
[名解] 乳,乳房也。中,正也。首,頭也。當,正對也。乳中、乳首、當乳名意皆指本穴為乳頭標誌,無它意。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氣態物。
[執行規律] 氣態物質由天之下部上昇至天之上部後液化冷降。
[功能作用] 男子為定位標誌,女子為餵乳之用。
[治法] 寒則灸之,熱則涼藥敷之,無針。
[注] 乳中為乳汁外出之處,乳汁為液態物,而乳頭在人體坐標系中位處高位元,何以人體的液態物能從高位元而出?這是因為人之乳汁為精血所化,精血性熱,在體內的運動變化是氣化程序,氣化之氣由地部升至天部,此氣上昇天部後又冷卻液化,液化之乳則在人體系統的內部高壓作用下外出乳頭(乳孔在張開的情況下致使內外存在壓差),此即是乳汁能從屬氣的層次外出體表的原因。
18 乳根
[別名] 薛息。
[穴義] 胃經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屯駐。
[名解]
1)乳根。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乳根名意指本穴為乳房發育充實的根本。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經脈氣血下行而來,由于氣血物質中的經水部分不斷氣化,加之膺窗穴外傳體表的心部之火,因此,本穴中的氣血物質實際上已無地部經水,而是火生之土。由于本穴中的脾土微粒乾硬結實,對乳上部的肌肉物質(脾土)有承托作用,是乳部肌肉承固的根本,故名乳根。
2)薛息。薛息,歇息之假用也,亦為停駐之意。薛息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停駐,故名。理同乳根之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及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脾土微粒存留穴周內外,氣化之氣循胃經疏散。
[功能作用] 燥化脾濕。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注] 庫房與乳根為調節乳肌的二個重要穴道,若單純為胃氣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細小或乳房下墜,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療有奇效。
19 不容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此通過。
[名解] 不容,胃經的氣血物質本穴不為容納也。本穴位處乳之下部,所受氣血乃胃經上部欄位脾土中的外滲水液,至本穴後因無外界之熱使其氣化轉變,其執行祇是單純的循經下傳,故名不容。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胃經下傳承滿穴。
[功能作用] 承傳胃經的地部經水。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20 承滿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滿溢。
[名解] 承,受也。滿,滿盛也。承滿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滿溢而行。本穴物質為不容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所處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經水為屯積之狀,又因本穴肉陷也淺,經水一注即滿,故名承滿。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胃經下傳梁門穴。
[功能作用] 存儲胃經腹部的地部經水。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1 梁門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被約束。
[名解] 樑,屋頂之橫木也。門,出入之通道也。
梁門名意指胃經的氣血物質被本穴約束。本穴物質為承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本穴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積)處,有約束經水向下流行的作用,經水的下行是滿溢之狀,如跨樑而過,故名梁門。(承滿穴的經水是從上流下,何以梁門穴的堆積脾土能阻其下行?提問是站在地球重力場的角度看,若站在人體重力場的角度看則梁門穴的隆起部位為高地勢,下行之水故而被阻。)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執行規律] 循胃經下傳關門穴。
[功能作用] 約束胃經的地部經水並使其維持一定的數量。
[治法] 寒則瀉之或點刺出血,熱則補之或水針。
[注] 承滿與梁門為一組對穴,它是調節中焦水濕的要穴。
22 關門
[別名] 關明。
[穴義] 胃經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屯駐。
[名解]
1)關門。關,關卡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關門名意指胃經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屯駐。本穴物質為梁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其水為滿溢之水,量小,但因其由上而下,故有脾土微粒隨水而下。經水傳至本穴後,由于受腹內部的外散之熱及胃經欄位自身之熱,經水氣化為枯竭之狀,脾土物質隨之屯駐,如被關卡一般,故名關門。
2)關明。關,關卡也。明,明白可見也。關明名意指胃經中運化的脾土微粒明白可見。本穴物質為梁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受腹部外傳之熱後而不斷氣化,水液氣化乾涸後隨經水衝行的脾土微粒變得清楚可見,故名關明。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及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脾土微粒屯留穴周內外,經水則循胃經下行。
[功能作用] 固化脾土。[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溼熱則瀉針出氣。
23 太乙
[別名] 太一。
[穴義] 胃經氣血在此形成強盛風氣。
[名解]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風也。太乙名意指胃經氣血在此形成強盛風氣。本穴物質為關門穴傳來的水濕雲氣,因其較為滯重,執行是從關門穴的天之上部傳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因受腹部外傳之熱的作用,水濕之氣膨脹擴散形成橫印執行的強盛風氣,故而本穴名為太乙。太一名意與太乙同,一通乙。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強勁的風氣。
[執行規律] 風氣循胃經向穴外傳輸。
[功能作用] 除濕散熱。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4 滑肉門
[別名] 滑肉,滑幽門。
[穴義] 脾土微粒在風氣的運化下輸布人體各部。
[名解] 滑肉門。滑,滑行也。肉,脾之屬也,土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滑肉門名意指胃經中的脾土微粒在風氣的運化下輸布人體各部。本穴物質為太乙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而本穴所處的位置為脾所主的腹部,土性燥熱,在風氣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執行如滑行之狀,故名滑肉門。滑肉、滑幽門名意與滑肉門同,幽為隱秘之意,指脾土微粒的運化不易被覺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風氣及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微粒。
[執行規律] 脾土微粒隨風氣輸散胸腹各部。
[功能作用] 運化脾土。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5 天樞
大腸經募穴。
[別名] 長溪,谷門,長谷,循際,谷明,補元,循元。
[穴義] 募集氣血上輸大腸經。
[名解]
1)天樞。天星名,即天樞星,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連線為北斗二天璇星,右連線為北斗四天權星。天樞之名意指本穴氣血的執行有二條路徑,一是穴內氣血外出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二是穴內氣血循胃經執行。本穴氣血物質來自二個方面,一是太乙、滑肉門二穴傳來的風之餘氣,其二是由氣衝穴與外陵穴間各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胃經上、下兩部經脈的氣血相交本穴後,因其氣血飽滿,除胃經外無其它出路,因此上走與胃經處於相近層次的大腸經,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輸送,故名天樞。
2)長溪、長谷。長,源源不斷也。溪,水流的路徑也。谷,狹谷也。長溪、長谷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向外輸出源源不斷。本穴物質由胃經上下二部匯聚而成,其氣強盛,源源不斷地輸往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
3)谷門、谷明。谷,胃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明,可見之物也,指本穴氣血強盛,外輸氣態物為可見之物。谷門、谷明名意指胃氣由本穴源源不斷地輸送大腸經。理同天樞名解。
4)循際、循元。循,循氣血執行的固有道路執行也。際,際會也。元,本元也。循際、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循氣血物質的固有通路外輸大腸經。理同天樞名解。
5)補元。補,充補也。元,本元也。補元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為人體後天之氣的充補之元。人體之氣分為多種,有元氣、宗氣、神氣等等。元氣為先天之氣,也就是腎氣,它與生俱來,不可改變。元氣為人的先天之本,它隨著人的生長發育而不斷消耗,但元氣的消耗隨人體後天之氣的盛衰而改變,後天之氣盛則元氣消耗慢,後天之氣衰則元氣消耗快。同理,補充了人的後天之氣也就是間接地補充了人的元氣,本穴輸出的強盛之氣即是有補充強化人體後天之氣的功用,故名為補元。
6)大腸經募穴。因本穴氣血強盛,氣血物質與大腸經特性相符,向外傳輸是輸入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為大腸經氣血的主要來源之處,故為大腸經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濁氣,性溫熱。
[執行規律] 水濕濁氣由本穴交於大腸經氣血所處的天部層次。
[功能作用] 募集大腸經的氣血物質。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多氣多血 陽明胃經多氣多血,氣血物質的執行變化是由液態向氣態再向液態的不斷反複變化,且為散熱冷降的程序。
1 承泣 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
[別名] 鼷穴,面髎,溪穴。
[穴義] 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由本穴而出。
[名解]
1)承泣。承,受也。泣,淚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經體內經脈氣血物質由本穴而出。胃經屬陽明經,陽明經多氣多血,多氣,即是多氣態物,多血,血為受熱後變為的紅色液體,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熱。胃經的體表經脈氣血執行是由頭走足,為下行,與其構成無端回圈的胃經體內經脈部分,氣血物質的執行則為散熱上行。本穴物質即為胃經體內經脈氣血上行所化,在體內經脈中,氣血物質是以氣的形式而上行,由體內經脈出體表經脈後經氣冷卻液化為經水,經水位於胃經之最上部,處於不穩定狀態,如淚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2)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溝通陽明胃經體內與體表經脈,氣血物質內外相通。
3)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由胃經體內經脈氣血外出變化而來,胃經體內經脈氣血出體表後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溫熱之氣,氣血物質的陰陽相濟之性同於蹻脈,故為蹻脈足陽明之會。此外,本穴的地部經水其性又同於任脈,可循地部別走任脈的承漿穴,故其又為任脈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以及天部的溫熱之氣。
[執行規律] 經水循地部層次下走任脈的承漿穴,溫熱之氣的濁重部分循胃經下行,陽熱之氣交於陽蹻脈。
[功能作用] 將體內胃經的物質營養及能源輸送頭面天部及任脈、陽蹻脈等。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無灸。
2 四白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快速氣化成為天部之氣。
[名解] 四白。四,數詞,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週圍空間。白,可見的色彩、肺之色也。四白名意指胃經經水在本穴快速氣化成為天部之氣。本穴物質為承泣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其性溫熱,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時,因吸收脾土之熱而在本穴快速氣化,氣化之氣形成白霧之狀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見,故名四白。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霧狀之氣,所在為不太高的天部層次。
[執行規律] 散熱後聚集並向巨髎穴下行。
[功能作用] 散發脾熱,向天部提供水濕。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3 巨髎
蹻脈足陽明之會。
[穴義] 胃經濁氣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名解]
1)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內氣血場覆寫的欄位巨大。髎,孔隙。巨髎名意指胃經天部濁氣化雨冷降歸于地部。本穴物質為四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行至本穴後散熱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處天之上部(頭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寫的欄位大,名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細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為之髎,故名巨髎。
2)蹻脈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既有天部之氣又有地部之水,氣血物質同合蹻脈陰陽相濟之性,故為蹻脈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雨狀雲系和降地之水。
[執行規律] 雨狀雲系由天之下部歸降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胃濁。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 地倉
蹻脈手足陽明之會。
[別名] 會維,胃維。
[穴義] 胃經地部經水在此聚散。
[名解]
1)地倉。地,脾胃之土也。倉,五穀存儲聚散之所也。地倉名意指胃經地部的經水在此聚散。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諸穴的地部經水匯聚而成,經水匯聚本穴後再由本穴分流輸配,有倉儲的聚散作用,故名地倉。(地倉穴之所以在頭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倉穴為一身之糧倉,國家之糧庫,為君皇所管轄,頭乃皇室之位,故穴在頭而不在腹。)
2)會維、胃維。會,相會也。胃,胃經氣血也。維,維持、維繫也。會維、胃維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對人體的正常執行有維繫的作用。胃為人的後天之本,人的頭部及身體中下部的氣血要靠本穴輸配,本穴氣血的輸配正常與否直接維繫著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故而名為會維、胃維。
3)蹻脈手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既有天部之氣又有地部之水,氣血物質同合蹻脈陰陽相濟之性,故為蹻脈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經水氣化後交於陽蹻脈。
[功能作用] 分流胃經地部經水,為陽蹻脈提供陽熱之氣。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熱則瀉之。
5 大迎
[別名] 髓孔。
[穴義] 胃經氣血中的精微物質由此上輸於頭。
[名解]
1)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輸頭部。大迎穴的物質由地倉穴分配而來,一支是由頭面循項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頭部。由于頭部為君主之地,因而上輸頭部的皇糧其量也大、其質也精,運送亦有浩蕩之勢,故名大迎。
2)髓孔。髓,腦為髓海,髓即頭之腦也。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質上輸腦部。本穴為胃經氣血上輸頭腦的重要通道,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清濁混雜,而腦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濁氣,故要對胃經上輸的氣血物質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對胃經上輸氣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關卡。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由經水蒸發的氣體。
[執行規律] 循胃經向頰車穴傳輸。
[功能作用] 接受並轉送胃經向頭部輸送的氣血物質。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6 頰車
[別名] 曲牙,機關,鬼床,牙車。
[穴義] 胃經的五穀精微物質由此上輸於頭。
[名解]
1)頰車。頰,指穴所在的部位為面頰。車,運載工具也。頰車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運送胃經的五穀精微氣血循經上頭。本穴物質為大迎穴傳來的五穀精微氣血,至本穴後由于受內部心火的外散之熱,氣血物質循胃經輸送於頭,若有車載一般,故名頰車。
2)曲牙。曲,隱秘之意。牙,腎所主之骨也,指穴內物質為水。曲牙名意指本穴上傳頭部的氣態物中富含水濕。本穴物質為大迎穴傳來的水濕氣態物,水濕濃度較大,如隱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3)機關。機,巧也。關,關卡也。機關名意指本穴有關卡大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的作用。本穴因位處上部,大迎外傳的地部經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場的原因自然被關卡在本穴之外,關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機關。
4)鬼床。鬼,與神相對,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床,承物之器也。鬼床名意指穴內經水被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質為大迎穴傳來的水濕氣態物,其執行是循胃經上行下關穴,氣態物中水濕濃度較大,如同載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
5)牙車。牙,腎所主之骨也,指穴內物質為水。車,運載工具也。牙車名意指本穴有運送胃經經水上頭的功能。理同曲牙之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氣態物,水濕濃度較大。
[執行規律] 水濕氣態物由本穴循胃經上行下關穴。
[功能作用] 傳輸胃經精微物質上行頭部。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7 下關
[穴義] 胃經提供頭部的氣血物質在此分清降濁。
[名解] 下,指本穴調節的氣血物質為屬陰、屬下的濁重水濕。關,關卡。下關名意指本穴對胃經上輸頭部的氣血物質中陰濁部分有關卡作用。本穴物質為頰車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上行至本穴後,水濕之氣中的濁重部分冷降歸地,本穴如有對上輸頭部的氣血精微嚴格把關的作用,故名下關。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滯重的水濕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輕質的陽氣循經上傳頭維穴。
[功能作用] 胃經氣血在此分清降濁。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8 頭維
足少陽陽明陽維之會。
[別名] 顙大。
[穴義] 胃經的五穀精微由本穴分送頭之各部。
[名解]
1)頭維。頭,穴所在部位,亦指穴內物質所調節的人體部位為頭。維,維持、維繫之意。 頭維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有維持頭部正常秩序的作用。頭部為諸陽之會,它要靠各條經脈不斷地輸送陽氣及營養物質才能維持它的正常執行。胃經屬多氣多血之經,在輸送頭部的陽氣當中占有一定比例,對頭部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起著重要作用,而胃經氣血傳之於頭又是靠本穴傳輸,故本穴名為頭維。2)顙大。顙,額頭。大,多也,指穴內的氣血盛大之意。胃經屬陽明,多氣多血之經,與其它經脈相比,胃經輸送頭部的氣血物質要多,而本穴又為胃經氣血上供頭部的出口,其轉運的氣血物質也多,故名為顙大。
3)足少陽陽明陽維之會。本穴為胃經向頭部輸送氣血之處,因其輸送氣血的量大且強,執行為風行之狀,性同膽經氣血,故為足少陽陽明之會。又因本穴輸送頭部的為純陽之氣,性同陽維脈氣血,故為足陽明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執行規律] 陽氣以風行之狀由本穴分散於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 向頭之各部輸送胃經的陽氣及精微物質。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9 人迎
[別名] 天五會,五會。
[穴義] 胃經氣血由此輸供頭以下的身體各部。
[名解]
1)人迎。人,民眾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胃經氣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體部位傳輸。本穴物質為地倉穴分流傳來的地部經水,其傳輸部位是頭部以下的胸腹手足。與大迎穴轉送上頭的氣血相比,頭部為君,其所受氣血為大、為遵,胸腹手足部則為民,氣血物質的配送方式不同,故本穴名為人迎。
2)天五會、五會。天,指本穴所在部位在天。五會,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由胃所受的五穀雜糧精微物質所化,穴內氣血包含人體五臟六腑等各個部位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故名。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性溫熱。
[執行規律] 經水循胃經地部下行水突穴。
[功能作用] 接收胃經氣血並分流胸腹。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10 水突
[別名] 水門,水天,天門。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大量氣化上行天部。
[名解]
1)水突。水,指穴內的物質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水突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受心火上炎之熱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人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位處頸部,受心火上炎之熱經水大量氣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熱時的翻滾上突之狀,故名水突。
2)水門。水,指穴內物質為水。門,出入之處,開闔的機關也。水門名意指本穴為經水出入的門戶。本穴物質為人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頸部,是心火上炎於頭面的路徑之處,而本穴循經傳輸的地部經水多少則與上炎的心火有關,火強則水弱,火弱則水強,本穴成了胃經經水出與不出的門戶,故名水門。3)水天。水,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天,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經氣。水天名意指本穴物質既有天部之氣又有地部之水。本穴物質為人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受心火上炎之熱,經水部分氣化上行於天,故名水天。
4)天門。名意與水門近同,水門名意強調胃經向下傳輸的地部經水,天門名意強調胃經向上傳輸的天部經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由經水氣化的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循胃經下行氣舍穴,氣化之氣則上行頭面天部。
[功能作用] 冷卻循頸項上炎的火熱之氣併為天部提供水濕陽氣。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11 氣舍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大量氣化並充補胃經。
[名解] 氣舍。氣,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舍,來源之意。氣舍名意指本穴為胃經經氣的重要來源。本穴物質為水突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位處頸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區,故其水液氣化更多,所生氣亦更大,為胃經之氣和重要來源,故名氣舍。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的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循胃經下行,天部之氣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 冷卻循頸項上炎的火熱之氣併為天部提供水濕陽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12 缺盆
[別名] 天蓋,尺蓋。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潰缺流散並輸布人體各部。
[名解]
1)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缺盆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潰缺破散並輸布人體各部。本穴物質為氣舍穴外溢而來的地部經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地部經水滿溢外散輸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狀,故名缺盆。2)天蓋、尺蓋。天,指穴內物質為氣。尺,小也。蓋,封蓋、護蓋也。天蓋、尺蓋名意旨在強調本穴的天部層次存在氣態物,對本穴的地部經水起著護蓋作用,不使地部經水氣化散失。尺,在此意為穴內的天部之氣範圍較小,僅侷限於本穴的天部範圍。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由本穴分流胸之各部。
[功能作用] 向胸部提供胃經的水濕精微。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注] 經言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此即指缺盆穴的缺散功能。如果缺盆穴腫脹滿痛,胃經氣血不能經此穴順利傳輸,則承泣穴外輸的經脈氣血就會因本穴的閉塞而上積於頭頸部使人致死,但缺盆穴外潰後則不會造成經脈氣血阻塞於頭,故言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
13 氣戶
[穴義] 胃經與外界氣血置換的門戶。
[名解] 氣,指本穴調節的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戶,古指單扇門,引伸為出入的通道。氣戶名意指本穴為胃經氣血與外界置換的門戶。本穴物質為缺盆穴地部傳來的經水,因本穴位置較胃經上部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區,流至的地部經水會更多更快的氣化並由胃經傳至身體其餘各部,是胃經與外界氣血置換的門戶,故名氣戶。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少量的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的大量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在本穴大部分氣化為天部之氣,天部之氣一方面充補胃經,一方面傳向胃經以外的天部層次。
[功能作用] 燥化胃經水濕,向天部輸送陽熱之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14 庫房
[穴義] 胃經的五穀精微在此屯庫。
[名解] 庫房,儲物之倉也,地面建築之物也。庫房名意指胃經氣血中的五穀精微物質在此屯庫。本穴物質為氣戶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胃經經水有缺盆穴的潰散、氣戶穴的水液氣化,流至本穴的地部經水較為乾枯,經水中所含的脾土微粒則因無水的承載運化而沉積於胃經所過之處,如在庫房存積一般,故名庫房。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脾土微粒及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脾土物質堆積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散於胃經之外。
[功能作用] 存儲脾土微粒,燥化脾土水濕。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15 屋翳[穴義] 胃經經氣在此形成天部的氣體摒障。
[名解] 屋,地面建築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華蓋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內物質為衛外之氣。屋翳名意指本穴有地部氣化之氣為胸部提供衛外摒障。本穴物質為庫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乃庫房穴地部脾土外滲之液,在本穴處受心室外傳之熱而氣化為氣,性濕濁,所處為天之下部,如胸部的衛外摒障,故名屋翳。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濕濁。
[執行規律] 由本穴輸向胸膺各部。
[功能作用] 散化胸部之熱,為胸部提供陽熱之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
16 膺窗
[別名] 膺中。
[穴義] 胸腔內的高溫之氣由此外出胃經。
[名解] 膺,胸也。窗,空孔也。膺窗名意指胸腔內的高溫之氣由此外出胃經。本穴位處乳之上、胸之旁,地部有孔隙通道與胸腔內部相通,如胸腔與體表間氣血物質交流的一個視窗,故名膺窗。膺中名意與膺窗義同,中與外相對,指胸腔。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高溫氣態物。
[執行規律] 氣態物由胸腔內部外出體表胃經。
[功能作用] 減卸胸腔內部高壓,釋放胸腔內部能量。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7 乳中
[別名] 乳首,當乳。
[穴義] 五穀生化的乳汁精微輸出之所。
[名解] 乳,乳房也。中,正也。首,頭也。當,正對也。乳中、乳首、當乳名意皆指本穴為乳頭標誌,無它意。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氣態物。
[執行規律] 氣態物質由天之下部上昇至天之上部後液化冷降。
[功能作用] 男子為定位標誌,女子為餵乳之用。
[治法] 寒則灸之,熱則涼藥敷之,無針。
[注] 乳中為乳汁外出之處,乳汁為液態物,而乳頭在人體坐標系中位處高位元,何以人體的液態物能從高位元而出?這是因為人之乳汁為精血所化,精血性熱,在體內的運動變化是氣化程序,氣化之氣由地部升至天部,此氣上昇天部後又冷卻液化,液化之乳則在人體系統的內部高壓作用下外出乳頭(乳孔在張開的情況下致使內外存在壓差),此即是乳汁能從屬氣的層次外出體表的原因。
18 乳根
[別名] 薛息。
[穴義] 胃經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屯駐。
[名解]
1)乳根。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乳根名意指本穴為乳房發育充實的根本。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經脈氣血下行而來,由于氣血物質中的經水部分不斷氣化,加之膺窗穴外傳體表的心部之火,因此,本穴中的氣血物質實際上已無地部經水,而是火生之土。由于本穴中的脾土微粒乾硬結實,對乳上部的肌肉物質(脾土)有承托作用,是乳部肌肉承固的根本,故名乳根。
2)薛息。薛息,歇息之假用也,亦為停駐之意。薛息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停駐,故名。理同乳根之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及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脾土微粒存留穴周內外,氣化之氣循胃經疏散。
[功能作用] 燥化脾濕。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注] 庫房與乳根為調節乳肌的二個重要穴道,若單純為胃氣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細小或乳房下墜,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療有奇效。
19 不容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此通過。
[名解] 不容,胃經的氣血物質本穴不為容納也。本穴位處乳之下部,所受氣血乃胃經上部欄位脾土中的外滲水液,至本穴後因無外界之熱使其氣化轉變,其執行祇是單純的循經下傳,故名不容。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胃經下傳承滿穴。
[功能作用] 承傳胃經的地部經水。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20 承滿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滿溢。
[名解] 承,受也。滿,滿盛也。承滿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滿溢而行。本穴物質為不容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所處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經水為屯積之狀,又因本穴肉陷也淺,經水一注即滿,故名承滿。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胃經下傳梁門穴。
[功能作用] 存儲胃經腹部的地部經水。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1 梁門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被約束。
[名解] 樑,屋頂之橫木也。門,出入之通道也。
梁門名意指胃經的氣血物質被本穴約束。本穴物質為承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本穴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積)處,有約束經水向下流行的作用,經水的下行是滿溢之狀,如跨樑而過,故名梁門。(承滿穴的經水是從上流下,何以梁門穴的堆積脾土能阻其下行?提問是站在地球重力場的角度看,若站在人體重力場的角度看則梁門穴的隆起部位為高地勢,下行之水故而被阻。)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執行規律] 循胃經下傳關門穴。
[功能作用] 約束胃經的地部經水並使其維持一定的數量。
[治法] 寒則瀉之或點刺出血,熱則補之或水針。
[注] 承滿與梁門為一組對穴,它是調節中焦水濕的要穴。
22 關門
[別名] 關明。
[穴義] 胃經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屯駐。
[名解]
1)關門。關,關卡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關門名意指胃經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屯駐。本穴物質為梁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其水為滿溢之水,量小,但因其由上而下,故有脾土微粒隨水而下。經水傳至本穴後,由于受腹內部的外散之熱及胃經欄位自身之熱,經水氣化為枯竭之狀,脾土物質隨之屯駐,如被關卡一般,故名關門。
2)關明。關,關卡也。明,明白可見也。關明名意指胃經中運化的脾土微粒明白可見。本穴物質為梁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受腹部外傳之熱後而不斷氣化,水液氣化乾涸後隨經水衝行的脾土微粒變得清楚可見,故名關明。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及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脾土微粒屯留穴周內外,經水則循胃經下行。
[功能作用] 固化脾土。[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溼熱則瀉針出氣。
23 太乙
[別名] 太一。
[穴義] 胃經氣血在此形成強盛風氣。
[名解]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風也。太乙名意指胃經氣血在此形成強盛風氣。本穴物質為關門穴傳來的水濕雲氣,因其較為滯重,執行是從關門穴的天之上部傳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因受腹部外傳之熱的作用,水濕之氣膨脹擴散形成橫印執行的強盛風氣,故而本穴名為太乙。太一名意與太乙同,一通乙。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強勁的風氣。
[執行規律] 風氣循胃經向穴外傳輸。
[功能作用] 除濕散熱。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4 滑肉門
[別名] 滑肉,滑幽門。
[穴義] 脾土微粒在風氣的運化下輸布人體各部。
[名解] 滑肉門。滑,滑行也。肉,脾之屬也,土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滑肉門名意指胃經中的脾土微粒在風氣的運化下輸布人體各部。本穴物質為太乙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而本穴所處的位置為脾所主的腹部,土性燥熱,在風氣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執行如滑行之狀,故名滑肉門。滑肉、滑幽門名意與滑肉門同,幽為隱秘之意,指脾土微粒的運化不易被覺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風氣及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微粒。
[執行規律] 脾土微粒隨風氣輸散胸腹各部。
[功能作用] 運化脾土。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5 天樞
大腸經募穴。
[別名] 長溪,谷門,長谷,循際,谷明,補元,循元。
[穴義] 募集氣血上輸大腸經。
[名解]
1)天樞。天星名,即天樞星,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連線為北斗二天璇星,右連線為北斗四天權星。天樞之名意指本穴氣血的執行有二條路徑,一是穴內氣血外出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二是穴內氣血循胃經執行。本穴氣血物質來自二個方面,一是太乙、滑肉門二穴傳來的風之餘氣,其二是由氣衝穴與外陵穴間各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胃經上、下兩部經脈的氣血相交本穴後,因其氣血飽滿,除胃經外無其它出路,因此上走與胃經處於相近層次的大腸經,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輸送,故名天樞。
2)長溪、長谷。長,源源不斷也。溪,水流的路徑也。谷,狹谷也。長溪、長谷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向外輸出源源不斷。本穴物質由胃經上下二部匯聚而成,其氣強盛,源源不斷地輸往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
3)谷門、谷明。谷,胃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明,可見之物也,指本穴氣血強盛,外輸氣態物為可見之物。谷門、谷明名意指胃氣由本穴源源不斷地輸送大腸經。理同天樞名解。
4)循際、循元。循,循氣血執行的固有道路執行也。際,際會也。元,本元也。循際、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循氣血物質的固有通路外輸大腸經。理同天樞名解。
5)補元。補,充補也。元,本元也。補元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為人體後天之氣的充補之元。人體之氣分為多種,有元氣、宗氣、神氣等等。元氣為先天之氣,也就是腎氣,它與生俱來,不可改變。元氣為人的先天之本,它隨著人的生長發育而不斷消耗,但元氣的消耗隨人體後天之氣的盛衰而改變,後天之氣盛則元氣消耗慢,後天之氣衰則元氣消耗快。同理,補充了人的後天之氣也就是間接地補充了人的元氣,本穴輸出的強盛之氣即是有補充強化人體後天之氣的功用,故名為補元。
6)大腸經募穴。因本穴氣血強盛,氣血物質與大腸經特性相符,向外傳輸是輸入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為大腸經氣血的主要來源之處,故為大腸經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濁氣,性溫熱。
[執行規律] 水濕濁氣由本穴交於大腸經氣血所處的天部層次。
[功能作用] 募集大腸經的氣血物質。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三、足陽明胃經
接續上面
26 外陵
[穴義] 胃風吹揚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名解] 外,指本穴氣血作用的部位在經脈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
外陵名意指胃經的脾土微粒輸送胃經之外。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太乙、滑肉門、天樞諸穴,胃經下部氣衝等穴傳來的天部風氣及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塵埃,上下風氣交會後在本穴形成了一個風氣場的駐點,隨風氣揚散的脾土微粒則隨著在本穴的風停氣止由天部沉降於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積的土丘,故本穴名為外丘。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及地部脾土。
[執行規律] 脾土微粒隨氣態物冷降並由天部沉降於穴外的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胃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27 大巨
[別名] 腋門,液門。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形成寬大的水道。
[名解]
1)大巨。二詞合解,指穴內氣血物質所占據的欄位為大為巨。本穴物質為外陵穴傳來的地部水液,其下傳之水為脾土中的外滲之水,來源及流經欄位巨大,如同巨大的淺溪,故名大巨。
2)腋門、液門。腋,通液。液,地部水液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腋門、液門名意皆指本穴為胃經經水出入的門戶。理同大巨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胃經下傳水道穴。
[功能作用] 傳輸胃經水液。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8 水道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循經下流。
[名解]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質為大巨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由本穴循胃經向下部經脈傳輸,本穴為胃經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水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胃經下傳歸來穴。
[功能作用] 傳輸胃經的地部經水。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29 歸來
[別名] 溪穴,豁谷,溪谷。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氣化並上行於天。
[名解]
1)歸來。指胃經下行的地部經水受熱後氣化逆胃經上行。本穴物質為水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受衝脈外散之熱,經水復又氣化逆胃經上行,如流去之水復又歸來,故名歸來。
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徑也。穴,孔隙也。谷,狹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經水細小。本穴物質為水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有大量經水氣化逆胃經上行,本穴下傳的地部經水細小,故名。
3)豁谷。豁,曠達開闊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氣化之氣上行於天部的曠達開闊之處,故名豁谷。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循胃經下行氣衝穴,天部之氣逆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 傳輸胃經下行經水,散化衝脈外傳之熱。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0 氣衝
衝脈足陽明之會。
[別名] 氣街,羊屎。
[穴義] 體內衝脈氣血外出交於胃經。
[名解]
1)氣衝。氣,指穴內氣血物質為氣也。衝,突也。氣衝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氣,其執行狀況是衝突而行。本穴物質來源有二,一為歸來穴下行的細小經水,二為體內衝脈外傳體表之氣。由于衝脈外傳體表之氣強勁有力,執行如衝突之狀,故名氣衝。
2)氣街。氣,指穴內氣血物質為氣也。街,通行的道路也。氣街名意指衝脈外傳之氣循胃經傳遞長遠距離。本穴物質有體內衝脈外傳之氣,因其氣強勁有力,循胃經通道執行較遠,如長街一般,故名氣街。
3)羊屎。羊屎,細小的顆粒,質堅硬。羊屎名意指本穴外傳之氣堅實飽滿。理同氣衝名解。
4)衝脈足陽明之會。本穴有地部通道與體內衝脈相通,衝脈氣血循本穴外出交於胃經,故為衝脈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由歸來穴傳來後氣化為天部之氣,天部之氣大部分循胃經上行,小部分循胃經下行。
[功能作用] 將衝脈之氣滲灌胃經。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無灸。
[注]
1)本穴經書不載其為衝脈足陰明之會,但實為衝脈所出也。《素問痿論篇》曰:“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此段文字即敘述衝脈為諸經脈之源,且會於足陽明氣街穴,足陽明受其氣血而為之長。氣街穴即氣衝穴。從氣衝穴的物質運動變化規律分析,不難得出,衝脈氣血的特徵是體內的高溫高壓之氣作用變化而成。因此,衝脈氣血從體內外出體表經脈則化為強勁的熱性水濕之氣,可滲灌於諸經脈之中。
2)《甲乙》言氣衝穴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亦因衝脈氣血為體內高溫高壓的水液氣化而成,其正常的執行即是由內向外傳輸,滲灌諸經。氣衝穴為衝脈氣血的一個出口,衝脈氣血能出於此是在溫差壓差條件下實作的,灸則使穴處的溫壓升高,衝脈內部氣血不得出,故熱脹於內,使人不得息。
3)人體腹股溝處何以會形成肌肉的凹陷之狀,而氣衝穴的穴周肌肉又是較為豐滿,此原因即是氣衝穴外衝的風氣作用之故。一方面,氣衝穴強盛的外衝之氣將體內的五穀精微物質輸向了體表,另一方面,氣衝穴外衝的風氣又將穴內地部的脾土微粒吹刮而起,脾土微粒在空中吸濕後又回降於氣衝穴穴周地部,故而氣衝穴位處凹陷之處而穴周部分則肌肉豐滿。
31 髀關
[穴義] 胃經氣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
[名解] 髀,股部、大腿骨,指穴所在的部位也。關,關卡也。髀關名意指胃經氣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本穴物質為氣衝穴傳來的強勁水濕之氣,謎語即風氣,至本穴後氣勢減弱,隨風氣衝刮揚散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積於穴周,如被關卡一般,故名髀關。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風氣和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塵埃及地部脾土的外滲水液。
[執行規律] 天部的強勁風氣在此勢減散化,風氣中的脾土微粒則沉降穴周內外,地部的外滲水液則循胃經下行。
[功能作用] 健脾除濕,固化脾土。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2 伏兔
[別名] 外勾,外丘。
[穴義] 胃經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
[名解]
1)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風也。伏兔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本穴物質為氣衝穴、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及水濕風氣,至本穴後風停氣息,隨風氣飄揚和隨經水衝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積,如停伏之狀,故名伏兔。
2)外溝、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溝、外丘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且沉降在胃經經脈之外。本穴物質為氣衝穴、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及水濕風氣,至本穴後風停氣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積於胃經之外,故名。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脾土微粒。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由脾土中滲出後下行陰市穴,脾土微粒則固化於穴周內外。
[功能作用] 排滲脾土中水濕,固化脾土微粒。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3 陰市
[別名] 陰鼎。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匯合。
[名解]
1)陰市。陰,水也。市,聚散之地。陰市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為脾土中的外滲之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經水在此為匯合之狀,故名陰市。
2)陰鼎。陰,水也。鼎,爐鼎也。陰鼎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匯合且不斷氣化。本穴物質為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在此為匯合之狀,因受脾土所傳之熱,地部經水不斷氣化,故名陰鼎。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匯聚本穴後循胃經下行梁丘穴,氣化之氣則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匯聚上源經水回流胃經。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注] 本穴因彙集的經水多而性寒涼,地部經水較少氣化,其功用即為匯聚上源經水並傳輸給胃經下部經脈,如在本穴施以艾灸則會改變本穴固有的寒涼特性,促使穴內經水的氣化,穴內的經水則會因此而變得乾少,經水不足也就不能濡養胃經梁丘穴以下經脈諸穴,故而經書對陰市穴作出禁灸的規定。
34 梁丘
足陽明郄穴。
[別名] 鶴頂,跨骨。
[穴義] 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泄。
[名解]
1)梁丘。樑,屋之橫樑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為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質為陰市穴下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位處肌肉隆起處,對流來的地部經水有圍堵作用,經水的傳行只能是滿溢越樑而過,故名梁丘。鶴頂、跨骨名意與梁丘同,鶴頂名意指氣血物質通行的道路是從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則指從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2)足陽明郄穴。本穴言為胃經郄穴,它是從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點是善於調治各種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徵是屯積的胃經水液,如胃經的水庫一般,針刺本穴有水庫的開閘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調節胃經氣血的有餘與不足狀態,故為足陽明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胃經下傳犢鼻穴。
[功能作用] 約束並屯積胃經經水。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藏象] 梁丘穴如同位於胃經經脈中部的一個攔河水壩,針刺時它通過開放或升高攔河水壩來調節胃經上、下二部經脈中的經水量,以此達到改變胃經不同部位的氣血比例從而實作調治疾病的。
[注] 梁門穴與梁丘穴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門而在梁丘?此是因為梁門穴所處為肉之小會,為溪,而梁丘穴所在為肉之大會,為谷,梁丘穴所約束的陰市穴內經水較梁門穴所約束的承滿穴經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穴為胃經之郄穴,且善治本經急性病。
35 犢鼻
[別名] 外膝眼。
[穴義] 胃經經水由此經過並帶走脾土微粒。
[名解]
1)犢鼻。犢,小牛也,脾土也。鼻,牽牛而行的上捫之處。犢鼻名意指流過的胃經經水帶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質為梁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為從梁丘穴的高位元流落本穴的低位,經水的執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經水承運而行,如被牽之牛順從而行,故名犢鼻。
2)外膝眼。外,外部。膝,膝部。眼,凹陷之處。外膝眼名意指本穴為膝外凹陷處,無它意。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經水循胃經下流足三里穴。
[功能作用] 清刷膝關節中的脾土微粒,保証膝關節的伸縮自如。
[治法] 寒則瀉之,熱則補之。
36 足三里 合穴,屬土。
[別名] 三里,下陵,胃管,鬼邪,下三里。
[穴義] 胃經氣血在此形成較大的氣血場。
[名解]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於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內物質作用的範圍也。足三里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在此形成較大的範圍場。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散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大量氣化上行於天,形成一個較大氣血場範圍,如三里方圓之地,故名足三里。三里、下三里名意與足三里同,下,指本穴位處足之下部,別於手三里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為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沉積之處。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中夾帶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後,因經水散行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被較多氣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駐,形成了本穴大範圍的脾土堆積之狀,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路也。胃管名意指本穴為脾土微粒運送的通道。
4)鬼邪。鬼,與神相對,指地部的經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氣血中地部經水偏多則為胃之害。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而本穴功用為氣化水濕上補天部胃經之氣,維持胃經溼熱之性,若受以寒、經水偏多,則本穴氣化之氣少,胃經溼熱之性無存,故名鬼邪。
5)胃經合穴。因胃經自厲兌穴起,足三里穴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氣皆匯合於此,故為胃經合穴。
6)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氣血的主要變化是地部經水氣化於天,變為天部經氣,物質的運動無風木的橫行、火的炎上、水的潤下等特徵,祇有土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
[執行規律] 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後固化於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 燥化脾濕,生發胃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7 上巨虛
大腸合穴。
[別名] 巨虛上廉,上廉,巨虛,足上廉。
[穴義] 胃經氣血在處於較低的天部層次。
[名解]
1)上巨虛。上,上部也。巨,範圍巨大也。虛,虛少也。上巨虛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處於較低的天部層次,較高的天部層次氣血物質虛少。本穴物質為足三里穴傳來的氣化之氣,因其氣水濕較多而滯重,至本穴後所處為較低的天部層次,天之上部的氣血相對處於空虛之狀,故名上巨虛。巨虛上廉等其餘穴名之名意與上巨虛同,上廉,指上部氣血物質虛少、廉潔之意。
2)大腸合穴。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之氣,其性及所處層次與大腸經氣血相同,故為大腸經合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後的溼熱濁氣。
[執行規律] 散熱縮合後循胃經下行。
[功能作用] 匯聚天部濁氣冷降下行。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8 條口
[穴義] 胃經氣血在此形成風氣。
[名解] 條,木之條也,風也。口,氣血出入的門戶也。條口名意指本穴氣血物質以風的形式而執行。本穴物質為上巨虛穴傳來的天之下部水濕雲氣,其量及範圍皆大,經本穴的狹小通道下行時是快速的通行之狀,如風之執行,故名條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風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降循胃經下行。
[功能作用] 快速傳輸胃經的冷降水濕濁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濕、熱則瀉針出氣。
39 下巨虛
小腸合穴。
[別名] 下廉,巨虛下廉。
[穴義] 胃經氣血在此處於較高的天部層次。
[名解]
1)下巨虛。下,下部也。巨,範圍巨大也。虛,虛少。下巨虛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處於較高的天部層次,較低的天部層次氣血物質虛少。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經諸穴匯聚而成,為天之上部的水濕雲氣。由于氣血物質位於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虛少,故名下巨虛。下廉、巨虛下廉名意與下巨虛同,廉為廉潔,指氣血虛少之意。
2)小腸合穴。本穴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水濕雲氣,其性及所處層次與小腸經氣血相同,故為小腸經合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氣態物。
[執行規律] 氣態物質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 為胃經提供陽熱之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0 豐隆
足陽明絡穴。
[穴義] 胃經濁氣在此沉降。
[名解]
1)豐隆。豐隆,象聲詞,為轟隆之假借詞。本穴物質主要為條口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轟隆有聲,故名豐隆。
2)足陽明絡穴。本穴位處胃經下部,氣血物質為匯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濕雲氣,為雲化雨降之處,氣壓低下,胃經及脾經天部水濕濁氣匯合於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經及脾經各部,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物質的作用,故為足陽明絡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
[執行規律] 水濕雲氣化雨從天部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胃濁。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1 解谿
經穴,屬火。
[別名] 草鞋帶穴,鞋帶。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流四方。
[名解]
1)解谿。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經水也。解谿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為豐隆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狹小,地部經水滿溢而流散經外,故名解谿。
2)草鞋帶穴、鞋帶。穴名當為意解。本穴物質為豐隆穴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如鞋帶般散解,喻意經水流行無固定的路線,故名。
3)胃經經穴。經,經過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從本穴經過而無大的變化,故為胃經經穴。
4)本穴屬火。屬火,指穴內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外散之處,為胃經經水的輸配樞組,由本穴回流胃經的經水多少能最快地改變胃經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大部分為地部經水,小部分為經水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經水散流足背各部,氣化之氣循胃經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分流胃經經水。
[治法] 寒則逆經而刺,熱則循經而刺。
42 衝陽
胃經原穴。
[別名] 會原,跗陽,會屈,會湧,會骨。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氣化為陽熱之氣。
[名解]
1)衝陽。衝,穴內物質運動之狀。陽,陽氣。衝陽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氣化衝行天部。本穴物質為解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有解谿穴的分流,傳至本穴的經水較為稀少,經水受脾土之熱而大量氣化衝行於天,故名衝陽。
2)會原。會,聚會。原,本源。會原名意指本穴氣化之氣為胃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本穴物質為胃經經水的氣化之氣,其氣性溫溼熱,同合於胃經氣血之性,為胃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故名會原。
3)跗陽。跗,腳背也。陽,陽氣也。跗陽名意指本穴為腳背陽氣的主要輸供之處。本穴為胃經之穴,位處腳背,氣血物質為氣化的陽熱之氣,較之足部其它經脈各穴提供的陽熱之氣為多為強,故名跗陽。
4)會屈。會,聚會。屈,虧缺。會屈名意指胃經經水在此虧缺。本穴物質為解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執行變化為水液氣化,流來的經水因氣化而不斷虧缺,故名會屈。會湧名意與會屈同,湧指本穴的氣化之氣湧出穴外。
5)會骨。會,聚會也。骨,水也。會骨名意指解谿穴散解的地部經水有部分會聚本穴。
6)胃經原穴。本穴地部經水的氣化之氣性合胃經之氣血,為胃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故為胃經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經水快速氣化並循胃經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燥化胃經水濕,生發陽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3 陷谷 俞穴,屬木。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聚集。
[名解]
1)陷谷。陷,凹陷之處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衝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2)胃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衝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和內庭穴傳來的天部之氣,天部之氣是橫印傳於衝陽穴,地部經水則下傳內庭穴,本穴有傳輸胃經氣血的功能,故為胃經俞穴。
3)本穴屬木。屬木,指穴內物質執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內容。本穴的天部之氣向胃經的上部傳輸,其執行方式為橫印移動,表現出風木的運動特徵,故本穴屬木。[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風氣。
[執行規律] 經水循胃經下行內庭穴,風氣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 輸送胃經氣血。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44 內庭
滎穴,屬水。
[穴義] 胃經經氣在此冷降。
[名解]
1)內庭。內,裡面也。庭,庭院也。內庭名意指胃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既有陷谷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又有厲兌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經水由本穴順流至厲兌穴,天部的水濕之氣則急速散熱而冷降於地,降地之水侷限在本穴之內,氣血生於胃經亦回於胃經,如在庭院之內運動,故名內庭。
2)胃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回歸之處,經水極為細小,故為胃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的氣血變化主要為天部之氣,由厲兌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在本穴處是散熱冷降的變化,表現出水的潤下特性,故本穴屬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濕冷之氣及地部的細小經水。
[執行規律] 大部分天部之氣冷降歸地,小部分天部之氣上炎天之天部,經水則循胃經下行厲兌穴。
[功能作用] 分清降濁。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45 厲兌
井穴,屬金。
[穴義] 胃經經水由此回歸胃經的體內經脈。
[名解]
1)厲兌。厲,危岸也。兌,口也,八卦之中以兌為口。厲兌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回流胃經的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內庭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有地部通道與胃經體內經脈相通,因此體表經水從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體內,經水的執行如從高處落入危險的深井一般,故名厲兌。
2)胃經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與胃經體內經脈相通,故為胃經井穴。
3)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的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地部的經水,其執行是從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由于受地之地部的高熱作用,流入的經水快速氣化而成為氣態物並由本穴上行天部,氣化之氣有肺金的秋涼之性,故本穴屬金。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極小的地部經水及大量的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經水由體表流入體內,溼熱水氣由體內外出體表。
[功能作用] 溝通胃經體表與體內經脈及置換氣血物質。
[治法] 點刺出血。
[注] 承泣、厲兌二穴皆為胃經連通體內體外經脈氣血的出入口,與中脘穴募集的氣血物質有較大的關係,中脘穴所募氣血中陽氣上走承泣穴,陰液下傳厲兌穴。
26 外陵
[穴義] 胃風吹揚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名解] 外,指本穴氣血作用的部位在經脈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
外陵名意指胃經的脾土微粒輸送胃經之外。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太乙、滑肉門、天樞諸穴,胃經下部氣衝等穴傳來的天部風氣及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塵埃,上下風氣交會後在本穴形成了一個風氣場的駐點,隨風氣揚散的脾土微粒則隨著在本穴的風停氣止由天部沉降於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積的土丘,故本穴名為外丘。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及地部脾土。
[執行規律] 脾土微粒隨氣態物冷降並由天部沉降於穴外的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胃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27 大巨
[別名] 腋門,液門。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形成寬大的水道。
[名解]
1)大巨。二詞合解,指穴內氣血物質所占據的欄位為大為巨。本穴物質為外陵穴傳來的地部水液,其下傳之水為脾土中的外滲之水,來源及流經欄位巨大,如同巨大的淺溪,故名大巨。
2)腋門、液門。腋,通液。液,地部水液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腋門、液門名意皆指本穴為胃經經水出入的門戶。理同大巨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胃經下傳水道穴。
[功能作用] 傳輸胃經水液。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8 水道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循經下流。
[名解]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質為大巨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由本穴循胃經向下部經脈傳輸,本穴為胃經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水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胃經下傳歸來穴。
[功能作用] 傳輸胃經的地部經水。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29 歸來
[別名] 溪穴,豁谷,溪谷。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氣化並上行於天。
[名解]
1)歸來。指胃經下行的地部經水受熱後氣化逆胃經上行。本穴物質為水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受衝脈外散之熱,經水復又氣化逆胃經上行,如流去之水復又歸來,故名歸來。
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徑也。穴,孔隙也。谷,狹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經水細小。本穴物質為水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有大量經水氣化逆胃經上行,本穴下傳的地部經水細小,故名。
3)豁谷。豁,曠達開闊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氣化之氣上行於天部的曠達開闊之處,故名豁谷。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循胃經下行氣衝穴,天部之氣逆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 傳輸胃經下行經水,散化衝脈外傳之熱。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0 氣衝
衝脈足陽明之會。
[別名] 氣街,羊屎。
[穴義] 體內衝脈氣血外出交於胃經。
[名解]
1)氣衝。氣,指穴內氣血物質為氣也。衝,突也。氣衝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氣,其執行狀況是衝突而行。本穴物質來源有二,一為歸來穴下行的細小經水,二為體內衝脈外傳體表之氣。由于衝脈外傳體表之氣強勁有力,執行如衝突之狀,故名氣衝。
2)氣街。氣,指穴內氣血物質為氣也。街,通行的道路也。氣街名意指衝脈外傳之氣循胃經傳遞長遠距離。本穴物質有體內衝脈外傳之氣,因其氣強勁有力,循胃經通道執行較遠,如長街一般,故名氣街。
3)羊屎。羊屎,細小的顆粒,質堅硬。羊屎名意指本穴外傳之氣堅實飽滿。理同氣衝名解。
4)衝脈足陽明之會。本穴有地部通道與體內衝脈相通,衝脈氣血循本穴外出交於胃經,故為衝脈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由歸來穴傳來後氣化為天部之氣,天部之氣大部分循胃經上行,小部分循胃經下行。
[功能作用] 將衝脈之氣滲灌胃經。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無灸。
[注]
1)本穴經書不載其為衝脈足陰明之會,但實為衝脈所出也。《素問痿論篇》曰:“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此段文字即敘述衝脈為諸經脈之源,且會於足陽明氣街穴,足陽明受其氣血而為之長。氣街穴即氣衝穴。從氣衝穴的物質運動變化規律分析,不難得出,衝脈氣血的特徵是體內的高溫高壓之氣作用變化而成。因此,衝脈氣血從體內外出體表經脈則化為強勁的熱性水濕之氣,可滲灌於諸經脈之中。
2)《甲乙》言氣衝穴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亦因衝脈氣血為體內高溫高壓的水液氣化而成,其正常的執行即是由內向外傳輸,滲灌諸經。氣衝穴為衝脈氣血的一個出口,衝脈氣血能出於此是在溫差壓差條件下實作的,灸則使穴處的溫壓升高,衝脈內部氣血不得出,故熱脹於內,使人不得息。
3)人體腹股溝處何以會形成肌肉的凹陷之狀,而氣衝穴的穴周肌肉又是較為豐滿,此原因即是氣衝穴外衝的風氣作用之故。一方面,氣衝穴強盛的外衝之氣將體內的五穀精微物質輸向了體表,另一方面,氣衝穴外衝的風氣又將穴內地部的脾土微粒吹刮而起,脾土微粒在空中吸濕後又回降於氣衝穴穴周地部,故而氣衝穴位處凹陷之處而穴周部分則肌肉豐滿。
31 髀關
[穴義] 胃經氣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
[名解] 髀,股部、大腿骨,指穴所在的部位也。關,關卡也。髀關名意指胃經氣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本穴物質為氣衝穴傳來的強勁水濕之氣,謎語即風氣,至本穴後氣勢減弱,隨風氣衝刮揚散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積於穴周,如被關卡一般,故名髀關。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風氣和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塵埃及地部脾土的外滲水液。
[執行規律] 天部的強勁風氣在此勢減散化,風氣中的脾土微粒則沉降穴周內外,地部的外滲水液則循胃經下行。
[功能作用] 健脾除濕,固化脾土。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2 伏兔
[別名] 外勾,外丘。
[穴義] 胃經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
[名解]
1)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風也。伏兔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本穴物質為氣衝穴、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及水濕風氣,至本穴後風停氣息,隨風氣飄揚和隨經水衝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積,如停伏之狀,故名伏兔。
2)外溝、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溝、外丘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且沉降在胃經經脈之外。本穴物質為氣衝穴、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及水濕風氣,至本穴後風停氣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積於胃經之外,故名。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脾土微粒。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由脾土中滲出後下行陰市穴,脾土微粒則固化於穴周內外。
[功能作用] 排滲脾土中水濕,固化脾土微粒。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3 陰市
[別名] 陰鼎。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匯合。
[名解]
1)陰市。陰,水也。市,聚散之地。陰市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為脾土中的外滲之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經水在此為匯合之狀,故名陰市。
2)陰鼎。陰,水也。鼎,爐鼎也。陰鼎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匯合且不斷氣化。本穴物質為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在此為匯合之狀,因受脾土所傳之熱,地部經水不斷氣化,故名陰鼎。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匯聚本穴後循胃經下行梁丘穴,氣化之氣則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匯聚上源經水回流胃經。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注] 本穴因彙集的經水多而性寒涼,地部經水較少氣化,其功用即為匯聚上源經水並傳輸給胃經下部經脈,如在本穴施以艾灸則會改變本穴固有的寒涼特性,促使穴內經水的氣化,穴內的經水則會因此而變得乾少,經水不足也就不能濡養胃經梁丘穴以下經脈諸穴,故而經書對陰市穴作出禁灸的規定。
34 梁丘
足陽明郄穴。
[別名] 鶴頂,跨骨。
[穴義] 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泄。
[名解]
1)梁丘。樑,屋之橫樑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為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質為陰市穴下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位處肌肉隆起處,對流來的地部經水有圍堵作用,經水的傳行只能是滿溢越樑而過,故名梁丘。鶴頂、跨骨名意與梁丘同,鶴頂名意指氣血物質通行的道路是從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則指從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2)足陽明郄穴。本穴言為胃經郄穴,它是從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點是善於調治各種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徵是屯積的胃經水液,如胃經的水庫一般,針刺本穴有水庫的開閘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調節胃經氣血的有餘與不足狀態,故為足陽明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胃經下傳犢鼻穴。
[功能作用] 約束並屯積胃經經水。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藏象] 梁丘穴如同位於胃經經脈中部的一個攔河水壩,針刺時它通過開放或升高攔河水壩來調節胃經上、下二部經脈中的經水量,以此達到改變胃經不同部位的氣血比例從而實作調治疾病的。
[注] 梁門穴與梁丘穴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門而在梁丘?此是因為梁門穴所處為肉之小會,為溪,而梁丘穴所在為肉之大會,為谷,梁丘穴所約束的陰市穴內經水較梁門穴所約束的承滿穴經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穴為胃經之郄穴,且善治本經急性病。
35 犢鼻
[別名] 外膝眼。
[穴義] 胃經經水由此經過並帶走脾土微粒。
[名解]
1)犢鼻。犢,小牛也,脾土也。鼻,牽牛而行的上捫之處。犢鼻名意指流過的胃經經水帶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質為梁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為從梁丘穴的高位元流落本穴的低位,經水的執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經水承運而行,如被牽之牛順從而行,故名犢鼻。
2)外膝眼。外,外部。膝,膝部。眼,凹陷之處。外膝眼名意指本穴為膝外凹陷處,無它意。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經水循胃經下流足三里穴。
[功能作用] 清刷膝關節中的脾土微粒,保証膝關節的伸縮自如。
[治法] 寒則瀉之,熱則補之。
36 足三里 合穴,屬土。
[別名] 三里,下陵,胃管,鬼邪,下三里。
[穴義] 胃經氣血在此形成較大的氣血場。
[名解]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於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內物質作用的範圍也。足三里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在此形成較大的範圍場。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散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大量氣化上行於天,形成一個較大氣血場範圍,如三里方圓之地,故名足三里。三里、下三里名意與足三里同,下,指本穴位處足之下部,別於手三里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為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沉積之處。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中夾帶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後,因經水散行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被較多氣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駐,形成了本穴大範圍的脾土堆積之狀,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路也。胃管名意指本穴為脾土微粒運送的通道。
4)鬼邪。鬼,與神相對,指地部的經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氣血中地部經水偏多則為胃之害。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而本穴功用為氣化水濕上補天部胃經之氣,維持胃經溼熱之性,若受以寒、經水偏多,則本穴氣化之氣少,胃經溼熱之性無存,故名鬼邪。
5)胃經合穴。因胃經自厲兌穴起,足三里穴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氣皆匯合於此,故為胃經合穴。
6)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氣血的主要變化是地部經水氣化於天,變為天部經氣,物質的運動無風木的橫行、火的炎上、水的潤下等特徵,祇有土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
[執行規律] 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後固化於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 燥化脾濕,生發胃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7 上巨虛
大腸合穴。
[別名] 巨虛上廉,上廉,巨虛,足上廉。
[穴義] 胃經氣血在處於較低的天部層次。
[名解]
1)上巨虛。上,上部也。巨,範圍巨大也。虛,虛少也。上巨虛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處於較低的天部層次,較高的天部層次氣血物質虛少。本穴物質為足三里穴傳來的氣化之氣,因其氣水濕較多而滯重,至本穴後所處為較低的天部層次,天之上部的氣血相對處於空虛之狀,故名上巨虛。巨虛上廉等其餘穴名之名意與上巨虛同,上廉,指上部氣血物質虛少、廉潔之意。
2)大腸合穴。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之氣,其性及所處層次與大腸經氣血相同,故為大腸經合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後的溼熱濁氣。
[執行規律] 散熱縮合後循胃經下行。
[功能作用] 匯聚天部濁氣冷降下行。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8 條口
[穴義] 胃經氣血在此形成風氣。
[名解] 條,木之條也,風也。口,氣血出入的門戶也。條口名意指本穴氣血物質以風的形式而執行。本穴物質為上巨虛穴傳來的天之下部水濕雲氣,其量及範圍皆大,經本穴的狹小通道下行時是快速的通行之狀,如風之執行,故名條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風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降循胃經下行。
[功能作用] 快速傳輸胃經的冷降水濕濁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濕、熱則瀉針出氣。
39 下巨虛
小腸合穴。
[別名] 下廉,巨虛下廉。
[穴義] 胃經氣血在此處於較高的天部層次。
[名解]
1)下巨虛。下,下部也。巨,範圍巨大也。虛,虛少。下巨虛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處於較高的天部層次,較低的天部層次氣血物質虛少。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經諸穴匯聚而成,為天之上部的水濕雲氣。由于氣血物質位於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虛少,故名下巨虛。下廉、巨虛下廉名意與下巨虛同,廉為廉潔,指氣血虛少之意。
2)小腸合穴。本穴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水濕雲氣,其性及所處層次與小腸經氣血相同,故為小腸經合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氣態物。
[執行規律] 氣態物質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 為胃經提供陽熱之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0 豐隆
足陽明絡穴。
[穴義] 胃經濁氣在此沉降。
[名解]
1)豐隆。豐隆,象聲詞,為轟隆之假借詞。本穴物質主要為條口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轟隆有聲,故名豐隆。
2)足陽明絡穴。本穴位處胃經下部,氣血物質為匯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濕雲氣,為雲化雨降之處,氣壓低下,胃經及脾經天部水濕濁氣匯合於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經及脾經各部,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物質的作用,故為足陽明絡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
[執行規律] 水濕雲氣化雨從天部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胃濁。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1 解谿
經穴,屬火。
[別名] 草鞋帶穴,鞋帶。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流四方。
[名解]
1)解谿。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經水也。解谿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為豐隆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狹小,地部經水滿溢而流散經外,故名解谿。
2)草鞋帶穴、鞋帶。穴名當為意解。本穴物質為豐隆穴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如鞋帶般散解,喻意經水流行無固定的路線,故名。
3)胃經經穴。經,經過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從本穴經過而無大的變化,故為胃經經穴。
4)本穴屬火。屬火,指穴內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外散之處,為胃經經水的輸配樞組,由本穴回流胃經的經水多少能最快地改變胃經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大部分為地部經水,小部分為經水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經水散流足背各部,氣化之氣循胃經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分流胃經經水。
[治法] 寒則逆經而刺,熱則循經而刺。
42 衝陽
胃經原穴。
[別名] 會原,跗陽,會屈,會湧,會骨。
[穴義] 胃經經水在此氣化為陽熱之氣。
[名解]
1)衝陽。衝,穴內物質運動之狀。陽,陽氣。衝陽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氣化衝行天部。本穴物質為解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有解谿穴的分流,傳至本穴的經水較為稀少,經水受脾土之熱而大量氣化衝行於天,故名衝陽。
2)會原。會,聚會。原,本源。會原名意指本穴氣化之氣為胃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本穴物質為胃經經水的氣化之氣,其氣性溫溼熱,同合於胃經氣血之性,為胃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故名會原。
3)跗陽。跗,腳背也。陽,陽氣也。跗陽名意指本穴為腳背陽氣的主要輸供之處。本穴為胃經之穴,位處腳背,氣血物質為氣化的陽熱之氣,較之足部其它經脈各穴提供的陽熱之氣為多為強,故名跗陽。
4)會屈。會,聚會。屈,虧缺。會屈名意指胃經經水在此虧缺。本穴物質為解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執行變化為水液氣化,流來的經水因氣化而不斷虧缺,故名會屈。會湧名意與會屈同,湧指本穴的氣化之氣湧出穴外。
5)會骨。會,聚會也。骨,水也。會骨名意指解谿穴散解的地部經水有部分會聚本穴。
6)胃經原穴。本穴地部經水的氣化之氣性合胃經之氣血,為胃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故為胃經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經水快速氣化並循胃經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燥化胃經水濕,生發陽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3 陷谷 俞穴,屬木。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聚集。
[名解]
1)陷谷。陷,凹陷之處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衝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2)胃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衝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和內庭穴傳來的天部之氣,天部之氣是橫印傳於衝陽穴,地部經水則下傳內庭穴,本穴有傳輸胃經氣血的功能,故為胃經俞穴。
3)本穴屬木。屬木,指穴內物質執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內容。本穴的天部之氣向胃經的上部傳輸,其執行方式為橫印移動,表現出風木的運動特徵,故本穴屬木。[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風氣。
[執行規律] 經水循胃經下行內庭穴,風氣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 輸送胃經氣血。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44 內庭
滎穴,屬水。
[穴義] 胃經經氣在此冷降。
[名解]
1)內庭。內,裡面也。庭,庭院也。內庭名意指胃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既有陷谷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又有厲兌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經水由本穴順流至厲兌穴,天部的水濕之氣則急速散熱而冷降於地,降地之水侷限在本穴之內,氣血生於胃經亦回於胃經,如在庭院之內運動,故名內庭。
2)胃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回歸之處,經水極為細小,故為胃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的氣血變化主要為天部之氣,由厲兌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在本穴處是散熱冷降的變化,表現出水的潤下特性,故本穴屬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濕冷之氣及地部的細小經水。
[執行規律] 大部分天部之氣冷降歸地,小部分天部之氣上炎天之天部,經水則循胃經下行厲兌穴。
[功能作用] 分清降濁。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45 厲兌
井穴,屬金。
[穴義] 胃經經水由此回歸胃經的體內經脈。
[名解]
1)厲兌。厲,危岸也。兌,口也,八卦之中以兌為口。厲兌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回流胃經的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內庭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有地部通道與胃經體內經脈相通,因此體表經水從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體內,經水的執行如從高處落入危險的深井一般,故名厲兌。
2)胃經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與胃經體內經脈相通,故為胃經井穴。
3)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的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地部的經水,其執行是從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由于受地之地部的高熱作用,流入的經水快速氣化而成為氣態物並由本穴上行天部,氣化之氣有肺金的秋涼之性,故本穴屬金。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極小的地部經水及大量的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經水由體表流入體內,溼熱水氣由體內外出體表。
[功能作用] 溝通胃經體表與體內經脈及置換氣血物質。
[治法] 點刺出血。
[注] 承泣、厲兌二穴皆為胃經連通體內體外經脈氣血的出入口,與中脘穴募集的氣血物質有較大的關係,中脘穴所募氣血中陽氣上走承泣穴,陰液下傳厲兌穴。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三、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ST)
主治概要: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目、鼻、口、齒痛、頭痛、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穀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皮膚病,口眼喎斜、高熱、汗出,發狂等病證。
本經腧穴:足陽明胃經經穴分佈在頭面部、頸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于承泣,止于厲兌,左右各45穴。
1.承泣(Chéngqì,ST 1) 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
【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正坐,兩目直視,瞳孔之下0.7寸,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
【解剖】 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功能】 散風清熱,明目止淚
【主治】 ①目疾,眼目赤痛、迎風流淚、夜盲、眼瞼潤動;②口眼歪斜,面肌痙攣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出針時稍加按壓,以防出血
2.四白(Sìbái, ST 2)
【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正坐,承泣直下0.3寸,當眶下孔凹陷處取穴
【解剖】 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 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功能】 散風明目,舒筋活絡
【主治】 ①目疾;②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③頭痛,眩暈
【操作】 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眼球,不可過度提插撚轉
3.巨髎 (Jù1iáo, ST 3)
【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 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①口角歪斜;②鼻衄,齒痛,唇頰腫。
【操作】 斜刺或平刺0.3~0.5寸。
4.地倉 (Dìcān g, ST 4) 手足陽明、任脈、陽蹻之會
【定位】 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瞳孔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 ①口角歪斜,流涎。②三叉神經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頰車穴透刺。
5.大迎 (Dàyíng, ST 5)
【定位】 在下頜角前下方約1.3寸,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閉口鼓氣時,下頜角前下方出現一溝形的凹陷中取穴
【解剖】 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功能】 熄風止痛,消腫活絡
【主治】 口角歪斜、頰腫、齒痛、牙關緊閉、面腫、唇吻閏動。
【操作】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6.頰車 (Jiáchē, ST 6)
【定位】 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按之凹陷處,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開口取穴,在下頷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上下齒咬緊時,在隆起的咬肌高點處
【解剖】 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功能】 散風清熱,開關通絡
【主治】 ①齒痛,牙關不利,頰腫;②口角歪斜。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l寸。 可向地倉穴透刺。
7.下關 (Xiàguān, ST 7) 足陽明、少陽之會
【定位】 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宜閉口取穴
【解剖】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功能】 消腫止痛,聰耳通絡
【主治】 ①牙關不利,三叉神經痛,齒痛;②口眼歪斜;③耳聾,耳鳴,聤耳。
【操作】 直刺0.5~l寸。留針時不可作張口動作,以免折針。
8.頭維 (Tóuwéi , ST 8) 足少陽、陽明之會
【定位】 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當鬢髮前緣直上額之髮際角上0.5寸處取穴,距神庭穴4.5寸
【解剖】 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顳支。
【功能】 熄風鎮驚,止痛明目
【主治】 ①頭痛;②目眩,目痛。
【操作】 平刺0.5~l寸。
9.人迎 (Rényíng, ST 9)
【定位】 喉結旁1.5寸,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之後
【解剖】 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輭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幹,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 ①癭氣,咽喉腫痛,瘰癧;②高血壓;③氣喘。
【操作】 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
10.水突 (Shǔitū, ST 10)
【定位】 在頸部,當人迎穴與氣舍穴連線的中點,胸鎖乳突肌的前緣
【解剖】 有頸闊肌,在甲狀輭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幹。
【主治】 ①咽喉腫痛;②咳嗽,氣喘。
【操作】 直刺0.3~0.8寸。
11.氣舍 (Qìshě, ST 11)
【定位】 人迎穴直下,在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 有頸闊肌,胸鎖乳突肌起始部;有頸前淺靜脈,深部為頸總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舌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①咽喉腫痛,癭瘤,瘰鬁;②氣喘,呃逆;③頸項強
【操作】 直刺0.3~0.5寸。本經氣舍至乳根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及肺、肝等重要臟器,不可深刺。
12.缺盆 (Qūepén, ST 12)
【定位】 在鎖骨上窩中央,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鎖骨上窩之中點,有頸闊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頸橫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肩叢的鎖骨上部。
【主治】 ①咳嗽,氣喘;②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鬁。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圖翼》:孕婦禁針。
13.氣戶 (Qìhù, ST 13)
【定位】 在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鎖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層上方的鎖骨下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外上方為鎖骨下靜脈;為鎖骨上神經,胸前神經分支分佈處。
【主治】 ①咳嗽,氣喘,呃逆;②胸脅滿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庫房 (Kùfáng, ST 14)
【定位】 在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第1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減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①咳嗽,氣喘,咳唾膿血;②胸肋脹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屋翳 (Wūyì, ST 15)
【定位】 在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第2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①咳嗽,氣喘,咳唾膿血;②胸肋脹痛;③乳癰。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6.膺窗 (Yìngchuāng, ST 16)
【定位】 在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第3肋間隙,有胸大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①咳嗽,氣喘;②胸肋脹痛;③乳癰。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乳中 (Rǔzhōng, ST 17)
【定位】 在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
【附注】 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誌。
18.乳根 (Rǔgēn, ST 18)
【定位】 在第5肋間隙,當乳頭直下,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第5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5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幹。
【主治】 ①乳癰,乳汁少;②咳嗽,氣喘,呃逆;③胸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不容 (Bùróng, ST 19)
【定位】 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7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嘔吐,胃痛,納少,腹脹等胃疾。
【操作】 直刺0.5~0.8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0.承滿 (Chéngmǎn, ST 20)
【定位】 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佈;當第7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胃痛,吐血,納少等胃疾。
【操作】 直刺0.8~l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1.梁門(Liángmén, ST 21)
【定位】 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8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部)。
【主治】 納少,胃痛,嘔吐等胃疾。
【操作】 直刺0.8~1.2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2.關門 (Guānmén, ST 22)
【定位】 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8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腹脹,腹痛,腸鳴腹瀉等胃腸疾。
【操作】 直刺0.8~1.2寸。
23.太乙 (Tàiyǐ, ST 23)
【定位】 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8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①胃病;②心煩,癲狂。
【操作】 直刺0.8~1.2寸。
24.滑肉門 (Huáròumén, ST 24)
【定位】 臍中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9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胃痛,嘔吐;②癲狂。
【操作】 直刺0.8~1.2寸。
25.天樞 (Tiānshū,ST 25) 大腸募穴
【定位】 臍中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9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②月經不調,痛經。
【操作】 直刺 l~1.5寸。《千金》:孕婦不可灸。
26.外陵 (Wàilíng, ST 26)
【定位】 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腹痛,疝氣;②痛經。
【操作】 直刺 l~l.5寸。
27.大巨 (Dàjù, ST 27)
【定位】 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1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1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②遺精,早洩。
【操作】 直刺 l~1.5寸。
28.水道 (Shuǐdào, ST 28)
【定位】 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2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2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②痛經,不孕。
【操作】 直刺 l~1.5寸。
29.歸來 (Guīlái, ST 29)
【定位】 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 ①小腹痛,疝氣;②月經不調,帶下,陰挺。
【操作】 直刺 l~l.5寸。
30.氣衝 (Qìchōng, ST 30)
【定位】 在腹股溝稍上方,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 ①腸鳴腹痛,疝氣;②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操作】 直刺0.5~l寸。
31.髀關 (Bìguān, ST 31 )
【定位】 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解剖】 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下肢痿痹,腰痛膝冷。
【操作】 直刺 l~2寸。
32.伏兔 (Fútù, ST 32)
【定位】 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①下肢痿痹,腰痛膝冷;②疝氣,腳氣。
【操作】 直刺 l~2寸。
33.陰市 (Yīnshì, ST 33)
【定位】 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①下肢痿痹,膝關節屈伸不利;②疝氣。
【操作】 直刺 l~l.5寸。
34.梁丘 (Liángqiū, ST 34) 郄穴
【定位】 屈膝,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①膝腫痛,下肢不遂;②急性胃痛,乳癰,乳痛。
【操作】 直刺 l~1.2寸。
35.犢鼻 (Dúbí, ST 35)
【定位】 屈膝,在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又名外膝眼。
【解剖】 在髕韌帶外緣;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主治】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
【操作】 向後內斜刺0.5~l寸。
36.足三里 (Zúsānlǐ, ST 36) 合穴;胃之下合穴
【定位】 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
【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 皮支分佈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①胃痛,嘔吐,噎膈,腹脹,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諸疾;②下肢痿痹;③心悸,高血壓,癲狂;④乳癰;⑤虛勞諸症,為強壯保健要穴。
【操作】 直刺1~2寸。強壯保健用,常用溫灸法。
37.上巨虛 (Shàngjùxū, ST 37) 大腸下合穴
【定位】 在犢鼻穴下6寸,足三裏穴下3寸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①腸鳴,腹痛,腹瀉,便秘,腸癰等腸胃疾患;②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 l~2寸。
38.條口 (Tiáokǒu, ST 38)
【定位】 上巨虛穴下2寸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①下肢痿痹,轉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 直刺 l~1.5寸。
39.下巨虛 (Xiàjùxū, ST 39) 小腸下合穴
【定位】 上巨虛穴下3寸
【解剖】 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脛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①腹瀉,痢疾,小腹痛;②下肢痿痹;③乳癰。
【操作】 直刺l~1.5寸。
40.豐隆 (Fēnglóng, ST 40) 絡穴
【定位】 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脊外二橫指處
【解剖】 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主治】 ①頭痛,眩暈,癲狂;②咳嗽痰多;③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l~1.5寸。
41.解蹊 (Jiěxī, ST 41) 經穴
【定位】 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 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①下肢痿痹,踝關節病,垂足;②頭痛,眩暈,癲狂;③腹脹,便秘。
【操作】 直刺0.5~l寸。
42.衝陽 (Chōngyáng, ST 42) 原穴
【定位】 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2支本幹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①胃痛;②口眼歪斜;③癲狂癇;④足痿無力。
【操作】 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43.陷谷(Xiàngǔ, ST 43) 俞穴
【定位】 足背第2、3蹠骨結合部前,第2、3蹠趾關節後凹陷處
【解剖】 有第2蹠骨間肌;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
【主治】 ①面腫,水腫;②足背腫痛;③腸鳴腹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
44.內庭 (Nèitíng, ST 44) 滎穴
【定位】 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主治】 ①齒痛,咽喉腫痛,鼻衄;②熱病;③胃病吐酸,腹瀉,痢疾,便秘;④足背腫痛,蹠趾關節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45.厲兌(Lìduì, ST 45) 井穴
【定位】 第2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 ①鼻衄,齒痛,咽喉腫痛;②熱病,多夢,癲狂。
【操作】 淺刺0.1寸
主治概要: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目、鼻、口、齒痛、頭痛、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穀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皮膚病,口眼喎斜、高熱、汗出,發狂等病證。
本經腧穴:足陽明胃經經穴分佈在頭面部、頸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于承泣,止于厲兌,左右各45穴。
1.承泣(Chéngqì,ST 1) 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
【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正坐,兩目直視,瞳孔之下0.7寸,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
【解剖】 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功能】 散風清熱,明目止淚
【主治】 ①目疾,眼目赤痛、迎風流淚、夜盲、眼瞼潤動;②口眼歪斜,面肌痙攣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出針時稍加按壓,以防出血
2.四白(Sìbái, ST 2)
【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正坐,承泣直下0.3寸,當眶下孔凹陷處取穴
【解剖】 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 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功能】 散風明目,舒筋活絡
【主治】 ①目疾;②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③頭痛,眩暈
【操作】 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眼球,不可過度提插撚轉
3.巨髎 (Jù1iáo, ST 3)
【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 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①口角歪斜;②鼻衄,齒痛,唇頰腫。
【操作】 斜刺或平刺0.3~0.5寸。
4.地倉 (Dìcān g, ST 4) 手足陽明、任脈、陽蹻之會
【定位】 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瞳孔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 ①口角歪斜,流涎。②三叉神經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頰車穴透刺。
5.大迎 (Dàyíng, ST 5)
【定位】 在下頜角前下方約1.3寸,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閉口鼓氣時,下頜角前下方出現一溝形的凹陷中取穴
【解剖】 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功能】 熄風止痛,消腫活絡
【主治】 口角歪斜、頰腫、齒痛、牙關緊閉、面腫、唇吻閏動。
【操作】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6.頰車 (Jiáchē, ST 6)
【定位】 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按之凹陷處,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開口取穴,在下頷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上下齒咬緊時,在隆起的咬肌高點處
【解剖】 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功能】 散風清熱,開關通絡
【主治】 ①齒痛,牙關不利,頰腫;②口角歪斜。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l寸。 可向地倉穴透刺。
7.下關 (Xiàguān, ST 7) 足陽明、少陽之會
【定位】 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宜閉口取穴
【解剖】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功能】 消腫止痛,聰耳通絡
【主治】 ①牙關不利,三叉神經痛,齒痛;②口眼歪斜;③耳聾,耳鳴,聤耳。
【操作】 直刺0.5~l寸。留針時不可作張口動作,以免折針。
8.頭維 (Tóuwéi , ST 8) 足少陽、陽明之會
【定位】 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當鬢髮前緣直上額之髮際角上0.5寸處取穴,距神庭穴4.5寸
【解剖】 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顳支。
【功能】 熄風鎮驚,止痛明目
【主治】 ①頭痛;②目眩,目痛。
【操作】 平刺0.5~l寸。
9.人迎 (Rényíng, ST 9)
【定位】 喉結旁1.5寸,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之後
【解剖】 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輭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幹,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 ①癭氣,咽喉腫痛,瘰癧;②高血壓;③氣喘。
【操作】 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
10.水突 (Shǔitū, ST 10)
【定位】 在頸部,當人迎穴與氣舍穴連線的中點,胸鎖乳突肌的前緣
【解剖】 有頸闊肌,在甲狀輭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幹。
【主治】 ①咽喉腫痛;②咳嗽,氣喘。
【操作】 直刺0.3~0.8寸。
11.氣舍 (Qìshě, ST 11)
【定位】 人迎穴直下,在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 有頸闊肌,胸鎖乳突肌起始部;有頸前淺靜脈,深部為頸總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舌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①咽喉腫痛,癭瘤,瘰鬁;②氣喘,呃逆;③頸項強
【操作】 直刺0.3~0.5寸。本經氣舍至乳根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及肺、肝等重要臟器,不可深刺。
12.缺盆 (Qūepén, ST 12)
【定位】 在鎖骨上窩中央,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鎖骨上窩之中點,有頸闊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頸橫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肩叢的鎖骨上部。
【主治】 ①咳嗽,氣喘;②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鬁。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圖翼》:孕婦禁針。
13.氣戶 (Qìhù, ST 13)
【定位】 在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鎖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層上方的鎖骨下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外上方為鎖骨下靜脈;為鎖骨上神經,胸前神經分支分佈處。
【主治】 ①咳嗽,氣喘,呃逆;②胸脅滿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庫房 (Kùfáng, ST 14)
【定位】 在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第1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減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①咳嗽,氣喘,咳唾膿血;②胸肋脹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屋翳 (Wūyì, ST 15)
【定位】 在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第2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①咳嗽,氣喘,咳唾膿血;②胸肋脹痛;③乳癰。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6.膺窗 (Yìngchuāng, ST 16)
【定位】 在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第3肋間隙,有胸大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①咳嗽,氣喘;②胸肋脹痛;③乳癰。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乳中 (Rǔzhōng, ST 17)
【定位】 在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
【附注】 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誌。
18.乳根 (Rǔgēn, ST 18)
【定位】 在第5肋間隙,當乳頭直下,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第5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5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幹。
【主治】 ①乳癰,乳汁少;②咳嗽,氣喘,呃逆;③胸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不容 (Bùróng, ST 19)
【定位】 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7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嘔吐,胃痛,納少,腹脹等胃疾。
【操作】 直刺0.5~0.8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0.承滿 (Chéngmǎn, ST 20)
【定位】 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佈;當第7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胃痛,吐血,納少等胃疾。
【操作】 直刺0.8~l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1.梁門(Liángmén, ST 21)
【定位】 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8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部)。
【主治】 納少,胃痛,嘔吐等胃疾。
【操作】 直刺0.8~1.2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2.關門 (Guānmén, ST 22)
【定位】 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8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腹脹,腹痛,腸鳴腹瀉等胃腸疾。
【操作】 直刺0.8~1.2寸。
23.太乙 (Tàiyǐ, ST 23)
【定位】 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8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①胃病;②心煩,癲狂。
【操作】 直刺0.8~1.2寸。
24.滑肉門 (Huáròumén, ST 24)
【定位】 臍中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9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胃痛,嘔吐;②癲狂。
【操作】 直刺0.8~1.2寸。
25.天樞 (Tiānshū,ST 25) 大腸募穴
【定位】 臍中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9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②月經不調,痛經。
【操作】 直刺 l~1.5寸。《千金》:孕婦不可灸。
26.外陵 (Wàilíng, ST 26)
【定位】 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腹痛,疝氣;②痛經。
【操作】 直刺 l~l.5寸。
27.大巨 (Dàjù, ST 27)
【定位】 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1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1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②遺精,早洩。
【操作】 直刺 l~1.5寸。
28.水道 (Shuǐdào, ST 28)
【定位】 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2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2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②痛經,不孕。
【操作】 直刺 l~1.5寸。
29.歸來 (Guīlái, ST 29)
【定位】 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 ①小腹痛,疝氣;②月經不調,帶下,陰挺。
【操作】 直刺 l~l.5寸。
30.氣衝 (Qìchōng, ST 30)
【定位】 在腹股溝稍上方,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 ①腸鳴腹痛,疝氣;②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操作】 直刺0.5~l寸。
31.髀關 (Bìguān, ST 31 )
【定位】 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解剖】 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下肢痿痹,腰痛膝冷。
【操作】 直刺 l~2寸。
32.伏兔 (Fútù, ST 32)
【定位】 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①下肢痿痹,腰痛膝冷;②疝氣,腳氣。
【操作】 直刺 l~2寸。
33.陰市 (Yīnshì, ST 33)
【定位】 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①下肢痿痹,膝關節屈伸不利;②疝氣。
【操作】 直刺 l~l.5寸。
34.梁丘 (Liángqiū, ST 34) 郄穴
【定位】 屈膝,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①膝腫痛,下肢不遂;②急性胃痛,乳癰,乳痛。
【操作】 直刺 l~1.2寸。
35.犢鼻 (Dúbí, ST 35)
【定位】 屈膝,在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又名外膝眼。
【解剖】 在髕韌帶外緣;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主治】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
【操作】 向後內斜刺0.5~l寸。
36.足三里 (Zúsānlǐ, ST 36) 合穴;胃之下合穴
【定位】 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
【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 皮支分佈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①胃痛,嘔吐,噎膈,腹脹,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諸疾;②下肢痿痹;③心悸,高血壓,癲狂;④乳癰;⑤虛勞諸症,為強壯保健要穴。
【操作】 直刺1~2寸。強壯保健用,常用溫灸法。
37.上巨虛 (Shàngjùxū, ST 37) 大腸下合穴
【定位】 在犢鼻穴下6寸,足三裏穴下3寸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①腸鳴,腹痛,腹瀉,便秘,腸癰等腸胃疾患;②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 l~2寸。
38.條口 (Tiáokǒu, ST 38)
【定位】 上巨虛穴下2寸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①下肢痿痹,轉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 直刺 l~1.5寸。
39.下巨虛 (Xiàjùxū, ST 39) 小腸下合穴
【定位】 上巨虛穴下3寸
【解剖】 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脛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①腹瀉,痢疾,小腹痛;②下肢痿痹;③乳癰。
【操作】 直刺l~1.5寸。
40.豐隆 (Fēnglóng, ST 40) 絡穴
【定位】 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脊外二橫指處
【解剖】 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主治】 ①頭痛,眩暈,癲狂;②咳嗽痰多;③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l~1.5寸。
41.解蹊 (Jiěxī, ST 41) 經穴
【定位】 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 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①下肢痿痹,踝關節病,垂足;②頭痛,眩暈,癲狂;③腹脹,便秘。
【操作】 直刺0.5~l寸。
42.衝陽 (Chōngyáng, ST 42) 原穴
【定位】 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2支本幹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①胃痛;②口眼歪斜;③癲狂癇;④足痿無力。
【操作】 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43.陷谷(Xiàngǔ, ST 43) 俞穴
【定位】 足背第2、3蹠骨結合部前,第2、3蹠趾關節後凹陷處
【解剖】 有第2蹠骨間肌;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
【主治】 ①面腫,水腫;②足背腫痛;③腸鳴腹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
44.內庭 (Nèitíng, ST 44) 滎穴
【定位】 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主治】 ①齒痛,咽喉腫痛,鼻衄;②熱病;③胃病吐酸,腹瀉,痢疾,便秘;④足背腫痛,蹠趾關節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45.厲兌(Lìduì, ST 45) 井穴
【定位】 第2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 ①鼻衄,齒痛,咽喉腫痛;②熱病,多夢,癲狂。
【操作】 淺刺0.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