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

介紹單味藥物!
頭像
Enmo
石斛養胃陰者
石斛養胃陰者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8471
註冊時間: 2006-01-03 , 13:08
個人狀態: 開心享受幸福
性別:
來自: 直達你心 ^o^

荔枝

未閱讀文章 Enmo »

荔枝

基原:為無患子科(Sapindaceae)植物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果實。原產於中國南方。清.乾隆年間,移種於台灣。

成分:含葡萄糖、果糖、蔗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葉酸以及檸檬酸、蘋果酸等,尚含有多量的精氨酸、色氨酸。含葡萄糖高達66%。含維生素A、B、C,含量多很高,適合老年人和產婦食用。

性味:微溫(《食療本草》)。酸(《本草拾遺》)。甘 酸(《海藥本草》)。甘,平,無毒(《開寶本草》)。

保健功能:生津和胃,補養氣血。用於胃燥津液不足,病後體虛,神經衰弱等。

保健方:
1. 健忘失眠:每天早晚各食10~20枚荔枝乾肉。此方也有補脾、益肝、養心神、止煩渴等功效。
2. 胃寒腹痛:荔枝核30公克,打碎,加生薑或陳皮6公克,水煎服。

附註:
1. 《玉楸藥解》云:「荔枝,甘溫滋潤,最益脾肝精血。陽敗血寒,最宜此味。功與龍眼相同,但血熱宜龍眼;血寒宜荔枝。乾者味減,不如鮮者,而氣質和平,補益無損,不至助火生熱,則大勝鮮者。」
2. 荔枝果肉中含有豐富的糖類以及維生素B、維生素C、鈣、磷、鐵以及有機酸、果膠等成分。中醫學認為,它具有滋養益心、填精髓、養肝血、止煩渴、益顏色等功用。尤宜身體衰弱、病後津液不足的人作為食補之用。
3. 荔枝酒有二種:一種是以鮮荔枝經醱酵、除釀精製而成;另一種是將鮮荔枝果汁加入陳釀米酒中,並以紅麴調色,配製而成。

注意:
1. 荔枝性溫熱助火,凡陰虛火旺和胃熱口苦者不宜多食。
2. 食荔枝肉過多可醉人,乃是吃得太多,在體內引起糖代謝紊亂,並有頭昏、乏力、噁心等症狀,有如酒醉狀態。
3. 多吃荔枝對牙齒的保健有害,產生口腔內熱,形成齲齒等口腔病證。《本草綱目》云:「即齦腫口痛,或衄血、病齒及火病人尤忌之。」楊維禎曰:「熏風殿角日初長,南貢新來荔枝香。西邸阿環方病齒,金籠分賜雪衣娘。」


from~中醫藥健康

有你在,真的很幸福  ...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荔枝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主  題:荔枝
發 表 人:懸壺子
公告日期:2002-03-12 16:54:31

荔枝
[別名] 大荔、丹荔、荔支、麗支、勒荔。

[概述]
荔枝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水果。"荔枝"兩字出自西漢,而栽培時代始於秦漢、盛於唐宋,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歷史。為什麼叫"荔枝"呢?據宋應《上林賦.扶南記》說:"此木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剝取其枝,故以為名"。荔枝是無患子科常綠果樹。果實心臟形或圓形,果皮具有多數鱗斑狀突起,顏色鮮紅,紫紅、青綠或青白色,果肉新鮮時,呈半透明的凝脂狀,細嫩多汁,味甜清香味美芳香,生食特別優良。

[來源]
為無患子科荔枝屬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以根、果肉(假種皮)及果皮(果殼)、種子(核)入藥。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8~20公尺。莖上多分枝,灰色;小枝圓柱形,有白色小斑點和微柔毛。雙數羽狀複葉互生,連葉柄長10~25cm;小葉2~4對,對生,具柄,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6~15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而稍偏斜,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粉綠。春季開綠白色或淡黃色小花,圓錐花序,花雜性。核果球形或卵形,果皮暗紅色,有小瘤狀突起。種子外被白色,肉質、多汁、甘甜的假種皮,易與核分離。種子矩圓形,褐色至黑紅色,有光澤。

[生境分布] 栽培的果樹,分布中南部。中國福建、廣西、廣東、四川及雲南東南部。

[採集加工] 6~7月(夏秋)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備用。

[藥材性狀] 球形、紅色,有多數尖銳的疣狀突起。

[化學成分]
種子含L-α-亞甲基環丙基-甘氨酸(L-α-(methyl-enecyclopropyl)-glycine)及無色矢車菊素(leucocyanidin)。假種皮(荔枝肉)含蔗糖、葡萄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及檸檬酸等有機酸。

[藥理作用]
1. 荔枝核的乾浸膏製成的水溶液對大鼠四氧嘧啶性糖尿病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
2. 荔枝核乾浸膏毒性很小,按20g/kg給小鼠灌胃,連續給藥三天,未見小鼠死亡。

[性味功能]

根:微若、澀,溫。消腫止痛。

核:甘、微苦、澀,溫。理氣,散結,止痛。

果皮(果殼):甘、微苦、澀,補血生津。

假種皮(果肉):甘、酸,溫。益氣補血。

[主治]
用於煩渴,呃逆,胃痛,瘰癧,疔腫,牙痛,外傷出血。

核:疳氣痛,鞘膜積液,睪丸腫痛,胃痛,痛經。

假種皮(果肉):病後體弱,脾虛久瀉,血崩。

果皮(果殼):煩渴,呃逆

根:胃脘脹痛。

[用法用量]
內服:果、果皮、果核9~15克(5~10枚),煎湯。燒存性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撒。根30克。

[附方]
1. 胃脘脹痛:荔枝根、枇杷根各30克,水煎服。

2. 脾虛久瀉:荔枝果(乾果)7枚,大棗5枚,水煎服。

3. 哮喘:乾荔枝肉120克,燉服。

4. 象皮腿、鞘膜積液:乾荔枝果15克。浸入鹽水一夜,取出炒乾研末;小茴香15克,食鹽4.5克,共炒焦,研末。以上兩種藥末混勻,每用9克,可逐漸增至24克,和青殼鴨蛋兩個,油炒,晚間用黃酒送服。

5. 呢逆不止:荔枝七個,連皮核燒存性,為末,白湯調下(《醫方摘要》)。

6. 風火牙痛:荔枝一個,剔開,填鹽滿殼,鍛研,搽之(《孫天仁集效方》)。

7. 胃痛、睪丸腫痛:荔枝核配橘核焙焦為末,開水衝服(《滇南本草》)。


[食用驗方]
1. 牙痛:
荔枝10個,食鹽適量。在荔枝肉內填入食鹽,用火煨乾後研末,頻擦痛牙,清可立止。

2. 婦女貧血、崩漏:荔枝乾果30克,水煎服。

3. 瘰病(淋巴結核): 乾荔枝果5~7枚,海藻、海帶各15克,加黃酒和水煎服。

4. 麻疹初起或發表不透: 荔枝肉10克,水煎服。

5. 小兒遺尿: 每天吃荔枝乾10個。

[附注]

1. 荔枝十分嬌嫩,極易腐敗,因此,常用人工乾制法制成荔枝乾。

2. 荔枝不但好吃而且含有多量的蛋白質、果糖、蔗糖、脂肪、維生素A、B、C和果酸、檸檬酸等多種成分,還含有多種氨基酸,食之對人體有益。它性溫味甘,有補精髓、養肝血、止煩渴、益顏、理氣、止痛之功效。

3. 荔枝核和花都可入藥,荔枝核煎水服,可散寒祛濕,行血氣,可治胃寒和胃氣痛,荔枝花煮瘦肉可治療糖尿病,功效良好,病者可以試服。

4. 荔枝雖好吃不宜多食,有的人多食幾個覺得燥熱、喉嚨上火、咳嗽,過食還可得荔枝病。

5. 荔枝病就是低血糖病,荔枝果裡的糖為果糖,這種糖進入人體後,很快進入血液,因此糖比葡萄糖難以吸收,只有依靠肝臟一係列轉化?的催化,把果糖變成葡萄糖後,才變成糖元貯存,可供身體利用,如果過食,大量堆積於胃裡,加上荔枝的水分可以引起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這樣引起低血糖症,出現飢餓、口喝、惡心、頭暈、眼花、心慌、出汗、面色蒼白、皮膚冰冷,嚴重會發生昏迷,呼吸不規律、血壓下降、以及呼吸困難,導致死亡。

6. 本品因為是栽培果樹,所以品系較多,台灣一般黑葉種較受歡迎,因為肉多子小而甜。

[參考資料] 1. 《全國中草藥匯編.上冊》 2. 《家庭食品全書》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7-01 , 7:09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荔枝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荔枝
無患子科,荔枝屬
果殼甘澀涼無毒,有清心、降火、理血、解表,
治婦人血崩、虛火上升、小兒痘瘡無漿、產婦口渴
感冒、頭痛、赤白痢。
種子甘澀溫無毒,為止咳劑、收斂、鎮痛、消炎
治疝氣、瘰癧、胃痛、腸疝痛、睪丸痛、婦人瘀聚腫痛
根治喉痹腫痛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本草備要云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本草備要云
荔枝核

宣散寒濕
甘濇而溫,入肝、腎。
散滯氣,辟寒邪。治胃脘痛,婦人血氣痛。煆成性,五錢,香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鹽湯或米飲下,蠲痛散。單服,醋湯下亦效。其實雙結,核似睪丸。睪音皋。腎子也。故治頹疝卵腫,有述類形象之義。煆存性,酒調服,加茴香、青皮,各炒為末,酒服亦良。殼發痘瘡。
燒存性用,荔枝連殼煆研,止呃逆。生荔枝多食則醉,以殼浸水解之。即食物不消,還以本物解之之義。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荔枝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荔枝

  荔枝是果中佳品,含有豐富的糖分、蛋白質、多種維生素、脂肪、檸檬酸、果膠以及磷、鐵等,是有益人體健康的水果。荔枝味道鮮美甘甜,口感軟韌,是人們心目中的進階果品。當年“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故事更讓荔枝披上了一層迷人的光輝。

  常食荔枝能補腦健身,開胃益脾,有促進食慾之功效。荔枝擁有豐富的維生素,可促進微細血管的血液回圈,防止雀斑的發生,令皮膚更加光滑。除有上火症狀的人外均可食用。尤其適合產婦、老人、體質虛弱者、病後調養者食用。貧血、胃寒和口臭者也很適合。

  溫馨提示:不宜一次食用過多或連續多食,尤其是老人、小孩和糖尿病人。千萬不要學古人“日啖荔枝三百顆”。大量食用鮮荔枝,會導致人體血糖下降、口渴、出汗、頭暈、腹瀉,甚至出現昏迷和回圈衰竭等症,醫學上稱為“荔枝病”,即低血糖症。上火的人不要吃荔枝,以免加重上火症狀。

資料來源http://www.familydoctor.com.cn/detail.asp?id=44358
圖檔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荔枝

未閱讀文章 MissC »

荔枝肉與核均可做粥




多數人吃荔枝都把果核當作廢物扔掉了,殊不知,荔枝核還能入藥,有行氣止痛之功。

  荔枝核性溫,味甘、澀,入胃、肝經,有散寒行滯、理氣止痛之功,適用於肝郁氣滯、胃脘久痛、痛經、產後腹痛、睪丸腫痛、疝氣疼痛等。

  荔枝肉,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成熟果實,主產於兩廣、福建、四川等地。荔枝香甜適口,營養豐富。中醫認為,荔枝性溫,味甘、酸,入脾、心、肝經,有健脾益氣、養肝補血、理氣止痛、養心安神之功。《本草綱目》言其「性平無毒,發小兒痘瘡」。荔枝不宜多食,以免發生「荔枝病」。荔枝病實際上是低血糖反應,輕則噁心,四肢無力,重則頭暈,心悸,出冷汗。出現這種現象時,可用荔枝殼水煎服,或靜脈注射葡萄糖等。若經上述治療病情仍不見緩解時,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現介紹兩則粥療方,供選用:

  荔枝肉粥 荔枝肉10g,大米100g,白糖少許。將荔枝去殼取肉,與大米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可健脾益氣,養肝補血,理氣止痛,養心安神。適用於脾胃虧虛所致的飲食減少、久瀉不止、頭目昏花、血虛崩漏、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

  荔枝核粥 荔枝核10g,大米100g,白糖少許。將荔枝核擇淨,水煎取汁,與大米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可散寒行滯,理氣止痛。適用於胃痛、痛經、產後腹痛、睪丸腫痛等。


來源:華夏中醫網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荔枝

未閱讀文章 MissC »

荔枝味美 當心惹病


  荔枝不僅味美,營養也比較豐富。據分析,每100克鮮荔枝肉含糖13.3克、蛋白質0.7克、脂肪0.6克、鉀193毫克、鈣6毫克、鐵0.5毫克、鎂17.8毫克、磷34毫克及多種維生素、有機酸和果膠等。

  祖國醫學認為,荔枝味甘酸,性溫,歸脾、肝兩經,有生津益血、健脾止瀉、溫中理氣、降逆等功效,能治貧血、脾虛久瀉、氣虛胃寒、呃逆等病症。

  據《本草綱目》記載,荔枝有「補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腫止痛、鎮咳養心」等功效,較適於產後血虛的婦女及老年體弱多病者食用。

  「荔枝病」病在低血糖

  雖然荔枝有很多保健功效,但也不能多吃,否則很可能會患上「荔枝病」。中醫認為,荔枝性溫,所以,凡是陰虛不足、虛火偏旺體質者不宜食用。

  現代醫學認為,所謂荔枝病,實際上就是低血糖症,以兒童為多見。因為荔枝含有大量果糖,果糖經胃腸道黏膜吸收可很快入血,並在肝臟內轉化為能直接為人體所利用的葡萄糖。如果過量食入荔枝,肝臟內將果糖轉化為葡萄糖的酶就會供不應求,使過多的不能被人體利用的果糖進入人體血液,同時可抑制食慾,致使人體血糖不足,從而導致荔枝病。

  荔枝病通常表現為頭暈心悸、疲乏無力、面色蒼白、皮膚濕冷,有些患者還可出現口渴和飢餓感,或發生腹痛、腹瀉症狀。個別嚴重患者可突然發生昏迷、陣發性抽搐,檢查可有脈搏細弱而快、瞳孔縮小、呼吸不規則(呈間歇性或歎息樣)、面色青灰、皮膚紫紺、心律失常、血壓下降等。此外,還有個別人對荔枝過敏,會出現皮疹、瘙癢等過敏性皮炎的症狀。

  一旦發生荔枝病,輕者(僅有頭暈、乏力、出虛汗等)可服葡萄糖或白糖水糾正低血糖,重者(如出現抽搐、虛脫或休克等)應及時送醫院靜脈推注或靜脈點滴高濃度的葡萄糖,可迅速緩解症狀。

  怎樣正確食用荔枝

  1.充分浸泡和清洗荔枝殼表面的保鮮劑及農藥。

  2.不空腹吃荔枝,最好是在飯後半小時食用。

  3.每日進食荔枝量一般不應超過300克。

  4.糖尿病患者、陰虛火旺者及對荔枝過敏者要禁食或慎食荔枝。

  5.進食荔枝後適量飲用綠豆湯或綠茶,以減少「上火」症狀。

文章來源: 華夏中醫網
io: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