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與製劑

介紹單味藥物!
頭像
Enmo
石斛養胃陰者
石斛養胃陰者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8471
註冊時間: 2006-01-03 , 13:08
個人狀態: 開心享受幸福
性別:
來自: 直達你心 ^o^

中藥炮製與製劑

未閱讀文章 Enmo »

中藥炮製與製劑

中藥局製劑股長 黃義時藥師

  中藥炮製是根據中醫中藥理論,按照醫療、製劑、調劑的不同要求,以及藥材自身性質,所採取的一項製藥技術。在目前環境中,由於人力資源短缺,工資昂貴,導致一般中藥業者因炮製所需工資貴於藥材的本錢,而放棄應有的炮製步驟,此乃非患者之福。

 

【中藥炮製的目的及對藥物的影響】

  中藥來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絕大多數要經過加工炮製後才能應用。中藥炮製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目的歸納如下: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變或緩和藥性、提高療效、改變或增強藥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便於調劑和製劑、保持藥物淨度,利於儲藏、有利於服用等。

 

  炮製對藥物理化性質的影響,由於加熱、水浸及酒、醋、藥汁等輔料的處理,使某些藥物的理化性質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來,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轉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其浸出量也有增減,所有這一切,對中藥藥性與療效都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正確合理的炮製才能確保中藥臨床的療效。

 

  中藥炮製的方法一般可分為淨選切片、水製、火製、水火共製和其他製法五種:

1.淨選、切片:去除非藥用部位及切製成一定大小之飲片,以利煎煮及調劑。

2.水製:用水處理藥材,使其達到潔淨,除去非藥用部分,便於切製,或降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等目的。常用水製法有洗、泡、潤、漂等。

3.火製:有些藥材使用前需經加熱處理,稱之為火製法。主要包括炒、燙、炙、處、煨等。炒法依據受熱程度不同,又分為炒黃、炒焦、炒碳三種。加輔料炒又分為麩炒、米炒、土炒等。

4.水火共製:將藥材通過水、火共同處理的方法稱為水火共製法。主要分為蒸、煮、燀等。

5.其它製法:如製霜、提淨、發酵、發芽等。

 

【中藥製劑在臨床上的應用】

  長期以來,中醫與中藥緊密相關,互為依存,共同發展。中藥製劑乃根據中醫臨床用藥要求和中藥藥料的性質,以及生產、儲藏、運輸、攜帶、服用等方面的需要,將中藥製備成適宜的劑型,並指導合理應用。因病有緩急,證有表?堙A須因病施治,對證下藥,所以對劑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例如治療急性病,為使藥效迅速,宜用湯劑、茶包劑;有些疾病則需要藥物的持久或延緩作用,可用丸劑、散劑、膏藥。另外,為了適應給藥部位的特點和治療的需要,也要選用不同的劑型。如皮膚疾患一般可選硬膏、軟膏、糊劑等;而對某些腔道疾患,如痔瘡、潰瘍等則用栓劑。至於針劑因國內法令中醫不准打針之規定,而未積極發展。

有你在,真的很幸福  ...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藥材炮製通則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藥材炮製通則
藥材炮製系指將藥材通過淨制、切制或砲炙作業,製成一定規格的飲片,以適應醫療要求及調配、制劑的需要,保証用藥安全和有效。

炮製藥材的用水,應為飲用水。炮製藥材除另有規定外,應符合下列有關要求。

一、淨制 即淨選加工。經淨制後的藥材稱為“淨藥材”。藥材在切制、砲炙或調配製劑時,均應使用淨藥材。

淨製藥材可根據其具體情況,分別選用挑選、風選、水選、篩選、剪、切、刮削、剔除、刷、擦、碾串及泡洗等方法達到品質標準。

二、切制 藥材切制時,除鮮切、乾切外,須經浸潤使其柔軟者,應少泡多潤,防止有效成分流失。並應按藥材的大小、粗細、軟硬程度等分別處理。注意掌握氣溫、水量、時間等條件。切後應及時乾燥,保証品質。

切製品有片、段、塊、絲等。其厚薄大小通常為:

片 極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

段 長10~15mm;

塊 8~12mm的方塊;

絲 皮類藥材絲寬2~3mm,葉類藥材絲寬5~10mm。

其它不宜切制的藥材,一般應搗碎用。

三、砲炙 除另有規定外,常用的砲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炒 炒制分清炒和加輔料炒。炒時應火力均勻,不斷翻動。掌握加熱溫度、炒制時間及程度要求。

清炒 取淨藥材置熱鍋中,用文火炒至規定程度時,取出,放涼。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黃色,斷面色加深為度,取出,放晾。炒焦後易燃藥材,可噴淋清水少許,再炒乾或曬乾。

麩炒 取麩皮,撒在熱鍋中,加熱至冒煙時,放入淨藥材,迅速翻動,炒至藥材表面呈黃色或色變深時,取出,篩去麩皮,放涼。

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淨藥材,用麩皮10kg。

2.燙 燙法常用的輔料為潔淨的沙子、蛤粉或滑石粉。取沙子(蛤粉、滑石粉)置鍋內,一般用武火炒熱後,加入淨藥材,不斷翻動,燙至泡酥或規定的程度時,取出,篩去沙子(蛤粉、滑石粉),放涼。

如需醋淬時,應趁熱投入醋中淬酥。

3.煅 煅制時應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

明煅 取淨藥材,砸成小塊,置無煙的爐火上或置適宜的容器內,煅至酥脆或紅透時,取出,放涼,碾碎。

含有結晶水的鹽類藥物,不要求煅紅,但須使結晶水蒸發盡,或全部形成蜂窩狀的

塊狀固體。

煅淬 將淨藥材煅至紅透時,立即投入規定的液體輔料中,淬酥(如不酥,可反複煅淬至酥),取出,乾燥,打碎或研粉。

4·制炭 制炭時應“存性”,並防止灰化。

炒炭 取淨藥材,置熱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或至規定程度時,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乾。

煅炭 取淨藥材,置煅鍋內,密封,燜煅至透,放涼,取出。

5.蒸 取淨藥材,照各該品種炮製項下的規定,加入液體輔料拌勻(清蒸除外),置適宜的容器內,加熱蒸透或至規定的程度時,取出,乾燥。

6.煮 取淨藥材加水或液體輔料共煮,輔料用量照各該品炮製項下的規定,煮至液體完全被吸盡,或切開內無白心時,取出,乾燥。

有毒藥材煮制後的賸餘汁液,除另有規定外,一般應棄去。

7·燉 取淨藥材照各該品種項下的規定,加入液體輔料,置適宜的容器內,密閉,隔水加熱,或用蒸汽加熱燉透,或燉至輔料完全被吸盡時,放涼,取出,乾燥。

8.燀 取淨藥材投入沸水中,翻動片刻,撈出。有的種子類別藥材,燀至種皮由皺縮至舒展、能搓去時,撈出,放冷水浸泡,除去種皮,曬乾。

9.酒制 包括酒炙、酒燉、酒蒸等。酒制時,除另有規定外,一般用黃酒。

酒炙 取淨藥材,加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規定的程度時,取出,放涼。

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淨藥材,用黃酒10kg。

酒燉 取淨藥材,加酒拌勻,照上述燉法制備。

酒蒸 取淨藥材,加酒拌勻,照上述蒸法制備。

酒燉或酒蒸,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淨藥材,種子類別用黃酒20kg,根及根莖類用黃酒30kg。

10·醋制 包括醋炙 、醋煮 、醋蒸等。醋制時,套用米醋或其它發酵醋。

醋炙 取淨藥材,加醋拌勻,悶透,置鍋內,炒至規定的程度時,取出,放涼。

醋煮 取淨藥材,加醋,照上述煮法制備。

醋蒸 取淨藥材,加醋拌勻,照上述蒸法制備。

醋炙、醋煮或醋蒸,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淨藥材,用醋20kg, 必要時可加適量水稀釋。

11·鹽制 包括鹽炙、鹽蒸等。鹽制時,應先將食鹽加適量水溶解後,濾過,備用。

鹽炙 取淨藥材,加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個別藥物則先將淨藥材放鍋內,邊拌炒邊加鹽水),以文火加熱,炒至規定的程度時,取出,放涼。

鹽蒸 取淨藥材,加鹽水拌勻,照上述蒸法制備。

鹽炙或鹽蒸,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淨藥材,用食鹽2kg。

12·薑汁炙 薑汁炙時,應先將生姜洗淨,搗爛,加水適量,壓榨取汁,姜渣再加水適量重複壓榨一次,合併汁液,即為“薑汁”。如用乾姜,搗碎後加水煎煮二次,合併,取汁。

取淨藥材,加薑汁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薑汁被吸盡,或至規定的程度時,取出,晾乾。

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淨藥材,用生姜10kg或乾姜3kg。

13·蜜炙 蜜炙時,應先將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淨藥材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規定程度時,取出,放涼。

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淨藥材,用煉蜜25kg。

14·制霜(去油成霜) 除另有規定外,取淨藥材碾碎如泥狀,經微熱後,壓去部分油脂,製成符合一定要求的鬆散粉末。

15·水飛 取按規定處理後的藥材,加水適量共研細,再加多量的水,攪拌,傾出混懸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複運算元次,除去雜質,合併混懸液,靜置後,分取沉澱,乾燥,研散。

『來源』中華藥典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杏林漫步】 中藥的炮製和制劑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杏林漫步】 中藥的炮製和制劑

胡乃文
(http://www.epochtimes.com)
中藥的炮製在中醫的療效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所謂“炮製”就是藥物拿來以後,通過洗、剪和去除中藥裡毒性的各種方式。

《本草備要》是清朝汪昂所著的關於備藥的書,根據本草綱目而改編。《本草綱目》為明朝的李時珍所著。書中有一千多種藥,每一種藥下有注解及其作用,可以組成的方劑等,非常詳細清楚。《本草備藥》以備藥型的方式寫出,比較簡約、簡要。它包括三百多種藥物,如果加上小的藥物大概五百多種。此書中在藥性總義和藥性種類部份,提到藥物的炮製方法。

藥物炮製的方法中“凡藥火制有四”,就是說用火來炮製的有四種,叫段、煨、炙、炒。“段”就是用火段,“煨”就是把藥物放在火上面去烤一烤,“炙”就是用蜜炒或用其它的各種方式去炒過,“炒”就是幹炒。

“水制有三”,是說用水來製造的有三種,即漬、泡、洗。就是把藥物放在水裡去浸,或者去泡,或者是洗。當然除了水以外,還有酒也可以用作浸泡洗的。

“水火共制”,就是用水也用火的方式來製造的,有蒸的,有煮的。蒸就是隔著水來蒸,煮就是直接放在水裡頭來煮。

現在炮製有的用酒,有的用水。酒制的它可以使這個藥物升提,就是往上帶走。也就是說我們假如要一個藥物走到比較上面的地方,例如頭,或者是上膈、胸上這些地方,那麼就用酒制,因為酒制有升提的作用。

姜制,是用姜來製作。姜制有溫散的作用,因為姜是溫的,是散的、辛溫而散的藥物。鹽來製藥的話可以使藥物走入腎。鹽是鹹的,中醫學認為鹹的能夠軟堅,所以用鹽可以走腎而且軟堅。軟堅就是把一個硬的物質藥物變軟。用醋來製造的話可以注入肝,因為醋是酸的可以走入肝,而且醋是酸,有收斂的作用。\r

另外,藥物也可以用童便來制。童便就是說12歲以下小男孩的小便,用童便製藥,可以除劣性。而且因為尿是往下跑的,所以能除劣性而且降下。另外還有一種就是用米泔來制,米泔就是洗米水,它有潤的作用,所以米泔制可以去燥性而且中和。另外用乳制,乳就是牛奶、人奶之類的。那麼用乳制可以潤枯生血,因為乳、奶裡邊含蛋白質相當豐富。並且呢,它又有潤的作用,消除藥物的枯燥,潤枯生血。

蜜制,蜜是甜的,可以緩藥性,所以說蜜制甘緩,又甘又緩還可以益元氣,甘緩益元。另外還有就是陳壁土,陳壁土就是古時候人的房子,牆壁糊有的是用米土、泥巴來糊上去作的房子的牆壁,這種牆壁土就叫陳壁土。陳壁土製造藥物,可以使藥物藉這個土氣補中洲。中洲就是脾胃,即消化系統。用面裹麴制,即將藥物用麵粉加了水以後,變成黏黏糊糊的面泥,來裹藥物,然後把它放到發霉,而作成了麴。麴制可以抑製藥物的酷性,如果藥物作用非常強烈,這種酷性就能夠被壓制,而且不傷到上焦也就是上膈的地方。

如果用黑豆甘草湯來製藥,來浸藥的話,則可以解毒。黑豆甘草加在一起就能夠解毒,並且可以令致中和,能夠平和藥物。用羊酥豬脂,羊酥就是羊油,豬脂就是豬油。用羊油豬油來塗藥物然後去燒,可以使得骨骼的藥物,例如虎骨等,很容易滲入骨頭裡去,咸滲骨容易脆斷,使這個骨類藥物能夠很快被打碎了。去瓤者免脹,有些藥物要去掉它裡頭的瓤。例如,西瓜裡頭的西瓜瓤子。果肉叫果瓤,去瓤者可以免脹,就不會使藥物讓人脹肚子。另外去心者,有些藥物它裡頭有心,例如蓮子、麥冬,把心去掉可以除煩。

為了發揮藥物的特殊作用,中醫使用炮製藥物各種不同的方法。例如治腸胃,有一種藥物是牛胃的抽取物,可以幫助消化纖維或是澱粉之類的東西。如果希望藥物能夠在腸子裡面崩解,這個時候我們就把藥物外面裹一層腸衣,這種藥稱為“腸衣錠”。假如說這個希望藥物在胃裡崩解,就在藥上面裹一層胃衣,就是胃黏膜的分泌物。那麼它就會在胃裡面崩解。有的藥物希望它能夠進入腸胃以後,很快的崩解,那麼就用糖衣就可以了。中國古時候治療不同的病情,有相應不同的炮製藥物的方法。制劑的時候,也用很特殊的方法,例如作丸子,就有水丸子、蜜丸子,或者糯米飯搗碎包丸子或者用朱砂當作丸子的外衣。

中國在很早以前,也就是上千年以前就已經知道制劑的重要性。在《本草綱目》的卷一部份就提到了“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意思是說藥物有的可以作丸子,有的可以作散,不同的藥物用不同的方式,而且對於個人吃下去也有不同的作用。陶弘景說,按病有宜服丸、服散、服湯、服酒、服膏煎者,易兼參用以為其制。華陀說病有宜湯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有的藥它可以作丸子,作散作湯。有的吃下去可以往下跑的,有的藥吃了以後要吐出來,有的要發汗的,叫汗吐下三種方式來治病。

藥作成湯,湯者可以盪滌臟腑。可以使得五臟六腑很快的被衝激、沖洗下去。能夠盪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和陰陽,湯有這樣的作用。湯藥是盪滌的,是開經絡的,湯藥它速度快。但是速度快盪滌的時候,有時候也會傷到臟腑。丸藥可以“逐風冷,破堅積”,裡頭有堅硬的、積聚的能夠破掉進飲食。藥物作成散,“散可以去風寒,暑濕之邪”。風寒暑濕都適用,也就是說外感的病都可以用散劑來治療,散劑就是用來治療急性的外感病。外感病就是風寒暑濕燥火所感染的病情,也就是流行病,或者是由於細菌、病毒所感染的的病情。例如“銀翹散”就是一個例子,銀翹散就是把藥物,打成比較細一點的藥,煮的時候可以煮的時間很短,讓它很快地能夠煮出藥的作用來,叫作散。現在所作的散多半是粉劑。把藥打成比較粗糙的散,然後煮一煮,煮出裡頭的味道。

中藥有用氣者,有用質者。用氣的煮的時間要短,只要它的香氣。另外一種是要用它的質,藥要煮得很久。如果要讓藥效進入身體的裡面,就要煮的時間很長。所以煮藥有很多方法,不是一概而論。煮補藥一般時間要長,用其質,可以用來治療比較上面的,但是對發散的效果就不見得好了。

有一個方子叫作桂枝湯,古時候它是用嘴咬碎,之後再去煮。讓它被咬碎了以後再煮,煮很短的時間藥物就可以起鍋,就是用其氣而不是用其質,所以煮這種藥物只要香氣大出就可以使用了。假如說要散五臟的結伏開腸利胃,這些都可以用剛才講的散劑。

李杲,也就是李東垣,脾土派的祖師爺,他治療的病情都是治療中焦的病或中土,就是脾胃部位的病。李杲說:“湯者盪也,去大病用之”。是說這湯是盪滌的,能夠很快洗清臟腑裡頭不好的東西。“湯者盪也”,所以這種用來治大病可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說用散的話呢,有發散的作用,急性病即剛剛得的病,那麼急性病也就是像感冒之類的病,可以用散劑的藥物來治。“丸者緩也”,是說丸是緩的,是慢的,有舒緩而治之也,病是一種慢性的,我們吃了以後可以舒緩這個病情。另外他又提到藥物要用咬,咬碎有它的作用,例如桂枝湯,裡頭的桂枝、芍藥 甘草、生薑、大棗這些東西,把它給咬碎,他說這是“古制也”,是古時候的一種方法。“古無鐵刃”古時候沒有鐵沒有刀,沒有鐵刃。“以口咬細,煎汁飲之”,用嘴巴來把它給咬碎,咬碎了以後去煮,煮成湯來喝,“則易生易散”,這種藥物可以生可以散,生就是往上跑散就是發散、發汗。凡治這種病情,就是跑到要治比較高的地方的病,要加酒來煎,要用酒來煎。假如要去病情的濕氣的話,要用生薑來治。補元氣就用大棗,發散風寒就要用蔥白。“去膈上痰”,膈就是橫膈,膈上之痰就要用蜜。“細末者不循經絡”,假如把藥打成細末,制成散劑,它就不走經絡,只能“去胸中以及臟腑之積”。“氣味厚者用白湯調”,假如藥物氣味很強很厚,則用白開水來配一配喝下去。假如氣味比較薄,也就是氣味不很強的,則“煎之和渣服”,就是把它煮一煮而且還要把它連滓子一起喝下去了。

治上焦則用稠面糊、面泥來把藥物糊起來作成藥丸子,因為這種面糊比較難被化開,所以可以留在腸胃裡面時間久一點,而用於治下部之病其丸極大,並且要把它給打光,那就不容易融化,留在腸胃裡的時間就更久一些。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就極小。治療下焦的要用很大藥丸子,治療中焦就小一點,治療上焦的藥丸就要更小了。

中國古時候製藥非常講究,可見中國古老的醫學的發展程度已經是非常先進的了。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