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中國醫學家典故集錦{轉貼}
在我國醫學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的女性醫學家,她們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救死扶傷、為民除病,深得後人的敬仰和稱道。
醫技高超 征召入宮
遠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河東地方(今山西省復縣),有一個名叫義妁的女子,她是我國歷史上早期著名的女醫生。義妁從小就對藥草有興趣,十幾歲就上山採藥,搗爛後給鄉親們敷治外傷。平時祇要有郎中路過,她總是虛心請教,日積月累,學到了許多醫葯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有一次,從外地抬來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將要臨產的孕婦還大,臍眼突出,身軀瘦得皮包骨頭,氣息奄奄。義妁對她仔細診視後,取出幾根銀針,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連紮了幾下,又取出一包藥粉撒在病人的臍眼上,用熱水浸濕的絹帛裹住,並給病人餵服中藥。幾天之後,病人的腫脹竟漸漸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作用中。後來,義妁的醫術被漢武帝知道了,便將她征入宮,封為女侍醫,專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擅長針灸 施醫利民
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的女兒鮑姑也是—代女名醫,其夫葛洪是晉代著名的煉丹家,曾著有《肘後備急方》等醫學名著。由于長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響,給她行醫治病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她長期跟隨丈夫在廣東羅浮山煉丹行醫,為民治病,嶺南—帶民眾尊稱她為“鮑仙姑”。
鮑姑行醫採藥,足跡遍及廣州、南海、惠陽、博羅等地。她醫術精良,一絲不苟,擅長針灸,以專治瘤與疣而聞名。她採用越秀山腳下滿山遍野生長的紅腳艾作艾絨進行灸療治疾,因此,後人稱此艾為“鮑姑艾”。鮑姑死後,嶺南人民為紀念她對醫學事業的貢獻,在廣州越秀山下三元宮內修建了鮑姑祠,以志紀念。
著書立說 行醫為民
明代女醫談允賢,江蘇無錫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當地的名醫,祖母也對醫葯十分精通。談允賢從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導下學習醫葯知識。婚後不久,她得氣血失調之病,她不僅沒有放棄學醫,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為研習對象,自己開方配藥,終於治好了病。不久,她祖母臥床不起,臨終前將全部祕方和製藥工具傳授給她。在封建社會裏,一些閨閣千金和富豪眷屬,生了婦科之病,由于封建社會禮教的束縛,羞於請男醫診治,因而常常貽誤病情。談允賢醫術精湛,遠近聞名,女性患者紛紛前往。後來,談允賢成了當地專治婦科病的女醫。50歲時,談允賢將祖母傳授的醫術和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寫成了一部《女醫雜言》,傳給後人。
精通外科 手到病除
宋代有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名叫張小娘子,她的醫術既非祖傳,也不是隨夫行醫所得,那麼究竟從何而來呢?據說,在張小娘子年輕的時候,有一天,一位雲遊郎中路過門前,向她討杯水喝。張小娘子見是一位銀髯老人,氣度不凡,便將他請進屋裏,讓座沏茶,還熱情地招待飯菜。那位老郎中見她聰明賢慧、手腳勤快,便將開刀和制膏等外科祕方傳授給她,還贈她一部秘而不傳的《廱疽異方》。後來,經過不斷實踐,張小娘子終於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醫生。凡是瘡瘍廱腫的病人前來求醫,經她診治,無一不見奇效。—時名聲大噪,病人應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術傳給丈夫,于是,夫婦倆都成了當地名醫。
古代女性中國醫學家典故集錦{轉貼}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2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轉帖]我國古代最著名女中醫——曾懿
[轉帖]我國古代最著名女中醫——曾懿
——
遠在漢武帝時,就有一個女中醫義構,醫術比較高明,治療了很多疑難重病,因此享有盛譽。後來在漢宣帝時,有個女中醫淳於衍,醫道精深,尤其專長婦科,據說曾給當時皇后接過產,是一位醫葯兼能的多面手。到了晉朗,著名學者葛洪的妻子鮑姑,跟她父親和丈夫學習醫術,以後就奔波於外,施醫舍藥,她尤其專長於灸法,在群眾中威信很高。當地群眾為了紀念鮑姑,還特地修建了一座三元宮,宮內專門設了鮑姑的塑像供俸。宋朝專治重病的馮氏、專長婦科的汪夫人、精通外科的張小娘子,都是名見經傳的女中醫。至於明朝善究醫理的陸氏、眼科專家彭醫婦、走方行醫的韓醫婦,也是有一定聲望的女中醫。但在我國古代女中醫中最著名的要算是曾懿了。
曾懿,又叫伯淵,是四川華陽人。她生於清朝道光十七年,相當於公元1837年。當時正處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而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的時代。在這樣的環境中,曾懿接受了進化論和改良主義思想。她認為國家要富強的話,必須家庭"保康強",國家"強種族",而行醫正合此道。所以曾懿在醫人醫國的思想指導下,深究醫理,著書立說,對中國醫葯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曾懿的思想和學識主要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歡室叢書》中。這部叢書由《女學篇》、《醫學篇》、《詩詞篇》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而談論醫學的主要是《醫學篇》這本書。該書寫成於光緒三十二年,相當於公元1906年。當時曾懿已經54歲了。《醫學篇》一共有兩冊,是木刻本。上冊共4卷。第一卷有脈論、舌色論、溫病、傷風,傷寒病論等,第二卷為溫病傳入中焦治法,第三卷為溫病傳入下焦治法,第四卷為傷寒治法。下冊也有4卷。第一卷為雜病,第二卷為婦科,第三卷為小兒科,第四卷為外科。
曾懿曾得過四次溫病,全賴著名溫病醫家吳鞠通的理論指導方轉危為安。因此,她十分祟拜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採用吳鞠通的學說和醫方。經過39年的刻苦鑽研,曾懿對傷寒和溫病的病證及其治法有了十分深刻的體會,所以選了些精華寫了下來,這就成了《醫學篇》的主要內容。
曾懿往往自己配製方藥,用藥十分精當,配合非常巧妙,有的還是親身經歷過。比如她32歲時,曾得了陰症喉痺,十分危險,她將上桂心、砲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開水衝入,又將有藥的茶碗隔水蒸後,將茶碗中的藥含上一口,慢慢嚥下,總算脫離了危險。後來她就用這個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曾懿十分重視民間經驗。她在院北某地聽到一個士兵說,以前他從軍到一個地方,得了噎病,能飲不能食,一點辦法也沒有。過了數日,他到一個集市游盪,走得口渴,又沒有茶水可買。只見一個小販,用一大鍋煮雞十幾只現賣、這個士兵實在口渴得厲害,就與小販協商,買了點鍋中雞汁飲以解渴。不料這雞汁又濃又鮮,食下即到了下焦,不象從前飲水進食,往往阻於上焦而不入。于是,此兵就連買幾大碗雞汁飲服。以後他常用雞湯煮粥作為主要飲食,胃膈漸開,毛病也慢慢好了。言者無心,聞者有意。曾懿聽了以後,用心記住,以後凡遇到這類噎膈症,她就用濃雞汁,略加薑汁治之,都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還十分重視醫學衛生知識的普及。如她提出要注意休息,"以保腦力";"時吸新鮮空氣以保肺氣';要多作用中,以使血脈流通等等。曾懿生長在封建時代,但醫學知識十分淵博,尤其思想很進步。在我國古代既通曉醫理,又有行醫救國思想的女中醫不多,而其中當以曾懿為最出色。
——
遠在漢武帝時,就有一個女中醫義構,醫術比較高明,治療了很多疑難重病,因此享有盛譽。後來在漢宣帝時,有個女中醫淳於衍,醫道精深,尤其專長婦科,據說曾給當時皇后接過產,是一位醫葯兼能的多面手。到了晉朗,著名學者葛洪的妻子鮑姑,跟她父親和丈夫學習醫術,以後就奔波於外,施醫舍藥,她尤其專長於灸法,在群眾中威信很高。當地群眾為了紀念鮑姑,還特地修建了一座三元宮,宮內專門設了鮑姑的塑像供俸。宋朝專治重病的馮氏、專長婦科的汪夫人、精通外科的張小娘子,都是名見經傳的女中醫。至於明朝善究醫理的陸氏、眼科專家彭醫婦、走方行醫的韓醫婦,也是有一定聲望的女中醫。但在我國古代女中醫中最著名的要算是曾懿了。
曾懿,又叫伯淵,是四川華陽人。她生於清朝道光十七年,相當於公元1837年。當時正處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而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的時代。在這樣的環境中,曾懿接受了進化論和改良主義思想。她認為國家要富強的話,必須家庭"保康強",國家"強種族",而行醫正合此道。所以曾懿在醫人醫國的思想指導下,深究醫理,著書立說,對中國醫葯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曾懿的思想和學識主要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歡室叢書》中。這部叢書由《女學篇》、《醫學篇》、《詩詞篇》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而談論醫學的主要是《醫學篇》這本書。該書寫成於光緒三十二年,相當於公元1906年。當時曾懿已經54歲了。《醫學篇》一共有兩冊,是木刻本。上冊共4卷。第一卷有脈論、舌色論、溫病、傷風,傷寒病論等,第二卷為溫病傳入中焦治法,第三卷為溫病傳入下焦治法,第四卷為傷寒治法。下冊也有4卷。第一卷為雜病,第二卷為婦科,第三卷為小兒科,第四卷為外科。
曾懿曾得過四次溫病,全賴著名溫病醫家吳鞠通的理論指導方轉危為安。因此,她十分祟拜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採用吳鞠通的學說和醫方。經過39年的刻苦鑽研,曾懿對傷寒和溫病的病證及其治法有了十分深刻的體會,所以選了些精華寫了下來,這就成了《醫學篇》的主要內容。
曾懿往往自己配製方藥,用藥十分精當,配合非常巧妙,有的還是親身經歷過。比如她32歲時,曾得了陰症喉痺,十分危險,她將上桂心、砲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開水衝入,又將有藥的茶碗隔水蒸後,將茶碗中的藥含上一口,慢慢嚥下,總算脫離了危險。後來她就用這個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曾懿十分重視民間經驗。她在院北某地聽到一個士兵說,以前他從軍到一個地方,得了噎病,能飲不能食,一點辦法也沒有。過了數日,他到一個集市游盪,走得口渴,又沒有茶水可買。只見一個小販,用一大鍋煮雞十幾只現賣、這個士兵實在口渴得厲害,就與小販協商,買了點鍋中雞汁飲以解渴。不料這雞汁又濃又鮮,食下即到了下焦,不象從前飲水進食,往往阻於上焦而不入。于是,此兵就連買幾大碗雞汁飲服。以後他常用雞湯煮粥作為主要飲食,胃膈漸開,毛病也慢慢好了。言者無心,聞者有意。曾懿聽了以後,用心記住,以後凡遇到這類噎膈症,她就用濃雞汁,略加薑汁治之,都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還十分重視醫學衛生知識的普及。如她提出要注意休息,"以保腦力";"時吸新鮮空氣以保肺氣';要多作用中,以使血脈流通等等。曾懿生長在封建時代,但醫學知識十分淵博,尤其思想很進步。在我國古代既通曉醫理,又有行醫救國思想的女中醫不多,而其中當以曾懿為最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