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荷生論色診

診斷猶如兵法!方能用兵如神!很多診斷根據中醫理,來治療!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姚荷生論色診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姚荷生論色診


色診是中醫通過辨色來診察病情的方法,由于“色為氣血之所榮,面為氣血之所湊,氣血變幻,色即應之,色之最著,莫顯於面”,加上面部診察之方便,經驗之豐富,故望面色在色診上幾乎取得了代表地位,成為臨床診察重點之一。然面部色診古人論述雖多,但如何既提綱摯領地掌握而又切合實際地運用,卻並非易事。我省中醫泰斗姚荷生先生,生前曾從理論緊密結合實踐的角度,對面部色診的運用方法,提出過較為系統的見解。下面即是筆者在師從於先生之際,根據先師有關的文稿和作者隨師所學,就其該方面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所作的初步總結。

   1 察色須分色調、色澤與色位

   大凡望面色,不僅要觀察色調之青、紅、黃、白、黑,尤須分辨色澤之明晦、澤夭、浮沉、聚散和色位之上下、內外等差異。因為別色調只能知其六氣之偏性,五臟之偏亢,而察色澤與色位乃關乎病機之虛實、病所之淺深、病程之遠近以及病勢之進退。就一般方法而論,在色澤方面,分明晦可以辨輕重,分澤夭可以觀勝敗,分浮沉可以知深淺,分聚散可以測遠近;在色位方面,分上下可以知病處,分左右可以別氣血,分內外可以辨進退。至於色調方面,五色既有五臟之分,又有六氣之辨。

   1.1 色分明晦澤夭,病別輕重勝敗

色有光澤,光明無形,屬陽主氣,潤澤有象,屬陰主血。氣分淺而血分深,陽易復而陰難填。因此,病色光明者,為陽氣未困,色見潤澤者,乃陰血未傷,此病必淺在陽分而氣血均未受其太大妨礙,其勢自然較輕;若色現晦暗,預示陽氣被困,陰血受累,故病必重;若救治得當,正氣尚有望調復,若再失潤澤而現枯槁,則是陰血已耗,病必難復,此時邪勝正敗,就已不祇是病勢輕重的問題,而更關乎生命之安危矣。所以臨床事實上,光明者未有不兼潤澤,此正能勝邪,病必較輕;而晦暗與枯槁則未必相兼,大致前者主邪實太盛,後者主正虛太深,皆候病重;而一旦晦枯相兼,是邪勝正敗之機顯露,則病易走向死亡轉歸。

   1.2 色分浮沉聚散,病別淺深遠近

色為氣血之華,病則必隨氣血之出入利滯而有浮沉聚散的相關表現。浮沉者,乃就色在皮膚淺深而言。色浮為著色淺薄於膚上,是正氣尚能與邪相抗,仍能照常執行外達之象,敘述病邪表淺,尚未內擾氣血;色沉為著色深厚於膚下,是正氣不能抵抗,已難自求外達之象,敘述病邪深入,氣血出入已受影響。此色之浮沉與脈之浮沉實出一理爾。聚散者,乃就色在面部分佈而言。遠近者,是指病程之久暫。色散是色氣瀰漫布散,沒有顯著邊際,常屬初感病邪,尚在氣分,邪入未穩而勢必飄浮不定;色聚是色素團聚一處,隱有固定界限,常屬抱病已久,漸及血分,得與有形之物相結,勢必固著而有定處。因此,以其說可測病之久暫,毋寧說可鑑別病之有形無形與氣血之流散滯結。

   1.3 色為上下內外,病別高下中外

色變於面,有氾於全部者,亦有偏著局部者,病之淺者,色變應無形之邪色,其色散漫無定,與分部關係不多。病之深者,色變應於有形之臟器,其色沉著摶聚,則有比較顯著的分佈關係。而色位的分屬與寸口脈位的分部相似,即根據上竟上、下竟下、外親外、內親內的法則,與內臟軀體有大致如下的對映關係:“自額而下闕上厲首(面)、咽喉之部分,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肺心肝脾腎五臟之部分。自目內眥挾鼻而下至承漿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部分,自牙車而斜下頤屬股脛足之部分。”(《內經知要》)即大體形成上病候上、下病候下、臟候中央、腑候兩側、形骸候邊緣的分屬關係。另外,在面色還有左右分部,即臨床確有左右濃淡偏勝,左右互相蔓延、互相轉移的事實,此均可以左為血分,右為氣分,由血及氣、由氣及血的規律加以運用,如女子內傷血分病多,肝經血熱往往左頰偏紅,男子外感氣分病多,氣分有熱往往右頰偏赤。至於有病雖入某臟,其色不現於本部而現於他部者,此仍生克關攸,更須以分部加以分析。

   2 五色須分五運六氣

   經以五臟應五運,而有五色皆現於面,即青為肝木,赤為心火,黃為脾土,白為肺金,黑為腎水;然六氣太過為淫,也足以影響氣血而色為之變。這兩種主病意義,並非矛盾,實有淺深之別。所謂“經有常色,絡變無常”,“經之常色……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是也,絡之變色,“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淖澤,淖澤則黃、赤”。由于經深而絡淺,五運之質內應五臟,病之深者循經脈而表現真色;六淫之氣外犯氣血,病之淺者隨絡脈而表現病色。因此,五色偏亢雖能分候五臟之病,但必是重病、久病,病勢已深入到五臟本質的境地,才會出現“臟真”之象;如果外感初病,先犯絡脈,內傷未深,先擾氣血,病尚輕淺者,儘管出現的還是五色變化,但它反映的不是五臟本質而是六淫與氣血了,此類現象臨床十恆八九,不可不明。例如:外感之邪,寒色常滯,氣血為之不揚也;濕色常黃,氣血為之化濁也;熱色常赤,氣血熏蒸,灼而然也;風則視所挾之寒熱不同而為淡為紅;濕亦視其所挾之寒熱不同而或明或暗;熱極化火而深入血分,則焮赤腫急;寒甚濕毒而深入血分,則或青或黑。若內傷正虛有邪,其所顯略有所異同:陽虛氣弱者,有風則青白,有寒則淡白,有濕則萎黃;陰虧血少者,火熱則顴赤,內燥則色枯。

   3 五臟主色須分平病生死

   五臟應主五色,始於生理,非獨病理。不過平人五臟調和、五色調勻則會顯平人淡黃隱紅之色。然常人也有臟氣稟賦之偏而成五形(注:《靈樞》有金木水火土“五形之人”)偏色之象,病入五臟失調,輕重不同,而有病色生死之異。因此,五色偏勝之。平病生死,其差異之大,不能不別。

   五臟平色者,正如經曰:生於心則如縞裹朱,生於肝則如縞裹紺,生於脾則如縞裹栝婁實,生於肺則如縞裹紅,生於腎則如縮裹紫。所謂縞,素帛白綢之類也,如裹者,朦朧光澤,合而不露之象。此乃五臟安和、氣血無乖,所生之色能為胃氣之黃色、皮膚之白色所掩護也。

   五臟病色者,不僅五色有偏,而且必因病變影響胃氣之衝和,不能包裹內含而彰然暴露於膚上。正如經曰:色青如翠羽,或赤如雞冠,或黃如蟹腹,或白如豬膏,或黑如烏羽。又如經曰:色青如草茲,或赤如衃血,或黃如枳實,或白如枯骨,或黑如煤煙者,皆呈獨亢不藏之病色。然前五色,雖暴露而有光明潤澤之象,敘述病雖重而氣血俱存,故為病中主生之色;後五色,不僅暴露無遺,且皆已沉晦枯槁,即氣失其光明、血失其潤澤,兩者俱亡,謂之真臟色見,故為病中主死之象。總之,含蓄明潤為平人之正色,暴露明潤為病中之生色,暴露枯晦為病中死色,此以色澤為鑑,可謂簡便精當。

   4 察色須知動態進退

   觀察面色,即要知其一定之征象,還要究其變動之趨勢,由此乃能察病於機先,把握其進退。

   如色之由顯而晦或自濁而清,則知邪有由外入內或自裏達表之機。又如察色之上下內外,以其反映具體病位之所在,不如顯示病變動態之趨勢,臨床意義更為突出而可靠。尤其對濕邪為病,色現沉濁晦滯者,可以根據色素之上下內外的移動趨向,測定它的發展情況究竟是“病益甚”還是“病欲已”,即色素從外向內為病邪自外入裏,由輕而重,從內走外為自裏達表、由重而輕。因為人身上清下濁,清靈之區,不易容邪,如果面部色素逐漸下行,好象雲霧降散,敘述病邪退卻,故可以預測它的好轉;反之,表現自下上行,乃病邪從濁陰地帶逐漸上衝,自然不是良好征象。

   5 察色須能綜合變通

   色調、色澤、色位雖各有特徵而各候其病,但彼此之間本是統一而互有關聯的,因此,言雖當分,用則當合,這樣才能互相啟發,由常而達變。

   僅就五色而言,每因六淫相兼而有混雜之象。如風挾寒則淡青,風挾熱則隱紅,濕挾寒則淡黃暗滯,濕挾熱則黃赤垢膩,涼燥則薄而枯滯,溫燥則隱紅急薄。

   再就色澤色位而言,常因病機病位以類相似而有一定關係。如病之淺者,色多浮薄,薄多清明,清多彌散,散漫不定則分部不確;病之深者,色多厚沉,沉多暗滯,滯多摶聚,聚有界限而分部較顯。

   色調、色澤與色位三者之間,候病雖有側重,但因病理的整體關係,會彼此互有變通。如色彩側重病因,但又有淡微主虛,濃甚主實之常例;色澤側重病機,但又有明亮多關乎風、熱陽邪,暗滯多關乎寒、濕陰邪,溼熱熏蒸而黃明如桔子色,寒濕沉著而黃晦如煙燻色等大致傾向;色位側重病位,但又有滿面充斥主邪盛正實(陽明實熱面合色赤),局部暴露主正虛邪賊(肺腎虛熱兩顴潮紅)等一般趨勢。

   再者,病有常變,症有真假,而色診亦然。如寒邪外來而鬱陽挾熱,其面赤緣緣而怫鬱不徹;陰盛格陽,其面赤足冷;熱深厥深,其面青唇紅,此皆色中之變也。又如古人以“有色無氣(光澤),不病命傾,有氣無色,雖困不凶”之論,強調光澤之重要,但又有暴感寒濕、鬱遏太甚而初病即見晦滯之色者,有久病神散而反現浮光之象者,還有虛勞瘦削臨近死亡而現錫光者,有陰虛火旺之肺疾,其陰被逼外洩而油光滿面者,皆為反常之假象。此又當色症合參,細緻觀察,則能發現其變中仍有常理貫通,其假象仍有真蹟流露。

   另外,前人指出:“新病脈奪,其色不奪;久病色奪,其脈不奪;色脈不奪,新病易已;色脈俱奪,久病難治;善色不病,於義誠當,惡色不病,必主凶殃;正病正色,為病多順;病色交錯,為病多過。”(《醫宗金鑑》)此皆有據之言。臨床若能冷靜耐心地加以觀察驗證,自能發現其中道理。如有不少內在痼疾(癌瘤、心血管疾病之類),有長期潛伏或潛在發展的前期程序,此時臨床並無顯著痛苦病症,但很早確會出現不良的病色或病脈,然往往不會引起足夠重視,待到病症暴露或體檢發現,多屬中、晚期而疾重難返。因此,臨床套用色診,如同脈診一樣,不能急功近利地只求一時之驗,而應注意客觀紀實、多方求證,否則不能真正領會《內經》強調“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之意,乃是就平病生死重大界限或長遠預後而言,甚至不免陷入“脈是假的”,“色不可靠”的觀念誤區。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4.診斷、醫理、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