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手抄稿(1A~40B)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卷 A面
日常法師


--------------------------------------------------------------------------------

教授本身是有圓滿傳承;有修持經驗,也就是沒有錯誤的話,他一定有這樣的一個特質,什麼特質啊?所以對大經大論告訴你,這個大經大論說的內容是什麼?產生決定的信解,你會曉得,千真萬確!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就告訴我們真正修持的重要的關鍵都在這裡,現在我們修行不要經論的,就是針對的這一點,看了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不但我們現在這裡是這樣,當年印度也有這種毛病,這個東西歷來已久。那麼現在我們看看。他下面繼續下去。

【若於教授雖多練習,然於廣大佛語釋論所有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或反顯示彼不順道,唯應棄捨。若起是解,諸大經論是講說法,其中無有可修要旨,別有開示修行心要正義教授,遂於正法執有別別講修二法,應知是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而作障礙。說彼等中,不顯內義,唯是開闢廣大外解,執為可應輕毀之處.是集誹謗正法業障。】

這一段話。其現在呢?如果說親近的教授,這個教授,這一個告訴我們的是沒有錯誤的話,那麼他一定對那個大經大論,確定讓我們了解內容,信得過,這個是修行的最佳指導,照著他去做,必然達到我們要的圓滿結果。反過來,對於他講的那些內容而說了很多,結果對於這個佛陀的這種義理,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不但是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而且反過來說這個不合理,應該棄捨的。這個話怎麼講呢?譬如:我們現在平常一般的來講修行,啊這個講修行不要用經教的,就這樣!講了半天既成現在我們講的道理,講了半天現在修行啦,怎麼辦啊?而這個不要了,現在我們跑著去修行是兩件事情,很多地方有這個毛病,雖然我們說的是:我們是要行解並重!結果呢?妙啦!既然行解並重的話,行在解處,一講的了解照著去做,現在你講完了半天,說:「現在好了,我們要去修行了,這個不要了。」跑著那去,那不是有問題嗎?所以這個地方說,假定他講的那個教授是感覺的那個經論當中你沒辦法產生決定的信解,不但是如此而且應該棄捨,說這個用不著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變成個什麼呢?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呢?說那些經、那些論這個裡邊,這是講講的,只是講講的,真正修行的道理其中無有修、可修的要旨,真正修行的重要的宗旨,說不在這裡,在別的地方才開示你,不過這個地方我們不要誤解啊!說這個教外別傳,好像是跟那個教沒關係,其實你真正了解這個心要去看那個經教的話,那個教本身的的確確是還包括在那個教理裡面,並沒有,這樣;這個裡邊有特殊意義,我們這裡暫時不去談它。所以因為有了前面這種錯誤的見解,所以他就覺得講是講;修是修,所以對於那個正法覺得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講的,一個是修的,所以正法只有別別兩樣分開來的,講跟修兩個法。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會產生:既然這個教是講的不是修的話,那個教就沒用啦!你就不重視它!於是呢?就不重視,我們不一定是很輕賤它,但是那恭敬心引不起來,要曉得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恭敬心,而反過來法的沈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恭敬,既然你現在說,修跟講是兩件事情的話,那麼你對這個恭敬這件事情就產生了大障礙。   

剛才我們已經說到這個修學佛法恭敬是最重要;因為我們現在沒有得到完整的如理的教授,所以就產生了這個流弊,說這個講是講,修是修,是兩件事情!因為是兩件事情,所以關於那個經論,那都是講講的不是修行的,那你就覺得沒有用,你就不去敬重它了,那個東西對我們是個障礙。不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方法,剛才已經說過了,眼前我們可能,不但可能,對我們極大部份的經論來說,眼前是用不上,這可能的,但是我們心裡面卻卻相反要慚愧!說你看那個善財童子,那是大善知識,他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法,而我們現在呢?用不上,幾乎沒有一個地方能用的是佛法,那這地方我們要深深感到自己慚愧,現在呢?我們卻卻相反,不但感受不到,還自己覺得這一些都不是佛法,你因地上面先種下了這個惡因的話,非常可怕!所以剛才黑板上面寫的那個五點,對我們目前修行非常重要,這習慣已經養成功了,這以後要真正努力改的就是改這個,不是說我們馬上,華嚴樣樣受持,這個不是這個意思,要了解我們到最後這條直路,就是這樣,你現在因地上面下對的話,不久就可修這個路了,這個是它的差別。我們現在繼續看下去。所以因為這樣的關係,你不敬重它,為什麼啊?說它這個裡邊並沒有真實的內涵,這內義的話,就是佛法的精要,而這些經論幹什麼?講講的,是不關修行,無關內義的,所以叫開闢廣大外解。因為這樣,所以你覺得這個都是可輕可毀之處,這個時候集了毀謗正法的業障!所以這個祖師的公案語錄當中,我們要了解,他這個話的主要的目的是為學人,所謂解黏去縛,那個時候這個學的人心裡上有這種執著,那個老師在他的心裡上把那執著拿掉,是這樣!他絕不是毀謗經論,卻卻相反而正是來弘揚經論,就像我們目前一樣的,我們現在常常有一種爭論,說我這個敲法器,我這個音正,你這個不正,然後呢?上面有個善知識,告訴你,你這個也不對,他並不是說不對,就是去掉你心裡的執著,我們要了解任何一個法的真正重要,是淨化我們的情執,結果你學會了以後,總覺得我這個對,他那個輕,你增長你的是非我慢,請問這是佛法嗎?所以那個時候,這一個夠條件的那個師長,他就會在那跟你相應的想辦法幫忙你,必要的時候乃至呵斥你,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並不僅僅古代祖師如此,眼前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認得了這一點的話,那自然而然處處體會,處處圓融,處處淨障,然後呢積資;要不然的話你學的越多,毛病越大,就在這個上頭。

【是故應須作如是思而尋教授,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實是無欺最勝教授,】

所以我們腦筋裡應該這樣的去思惟,作如是思,這個思有極重要的一個意念的關鍵在裡頭,後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關於業的時候,這裡我簡單說一下。我們平常的業引導我們上下轉染成淨等等,都是這個思,思心所的思。我們說受、想、行、識,受是什麼?想是什麼?思是什麼?這個就是種心裡的心行相,我們要了解的法相,就是這個,所以要去修學經論的真正目的,指出來這個。你經過經論的說明;善知識的指導,這個法相你真正應該認識的就是我們心裡想的,那個時候的行相說這個叫思心所,這個叫想心所,這樣的思心所是染污的;這樣的思心所是善的,這樣的善當中有漏,這樣的善當中無漏。那麼現在他告訴我們這樣的思是什麼?他是善法是隨順於無漏的,還是在有漏界,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就是這樣,說所以剛才我說隨順於,就是說方向對的,一步一步向上,因為我們凡夫,因為方向一步一步向上,你就在這個染污的這個世界當中,慢慢的淨化慢慢的向上向上,到最後超脫。我們應該這麼樣想,說諸大經大論,對於我們真正求解脫的人是千真萬確實實在在,是一點都不錯的最殊勝的重要、精要,但是為什麼得不到呀?

【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

原來這原因是這樣,是我們的自己的智慧太差,這個原因還有其它的因素等等,智慧又差,再加上這執著又重,那個固執的不得了!而那麼在這其它的外人,外面的人推波助瀾,有種種的惡友等等害了!所以單單在這種狀態當中,看那個經教也沒有辦法真正了解它裡邊的宗要。所以

【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

所以才必需要依靠善知識,從善知識的教授當中,然後把經論當中的重要的精義把握住,得到確定不疑的認識,你這一個認識了走上去,那這一條就是直路,增上生,你真正能夠增上生了以後,我們眼前什麼都不怕,為什麼呀?那很簡單!現在我們有沒有怕我們的人身?我們對這些現在的人身並沒有太怕,這個將來死了以後墮落才怕,假定再改善一點的話,現在已經覺得滿歡喜的放不下,再如果改善一點,當然覺得更歡喜嘛!然後你這樣的改善一步步向上的話;所以這真正的可怕,不是這個可怕處,問題在那裡?就是我們沒有把握住這個重點,你只要把握住重點一步步上昇的話,那自然好。這詳細的概念以後說。主要的原因始終把持住,我們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所以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缺乏善知識,所以沒有善知識,自己條件不夠,不認識善知識,以及沒有求善知識的心等等,而不要起下面這個錯誤的概念,下面什麼錯誤呀?

【莫作是念起如是執,謂諸經論唯是開闢廣博外解,故無心要。】

這個見解千萬使不得,千萬不要說有這個念頭乃至這樣的執著:這個經、論都是講講說說,沒有重要的!要曉得不是經論的錯,而是說我們聽的人沒聽到,或者容許有這個可能,講說的人沒有把那精要講到,這是絕對有的,絕對可能的,就是說他講的人講到了,我們聽見了以後還要一步一步上昇,就像我們剛才說的,譬如說:很多唱唸的儀軌,這個非常好!但是我們了解那個唱唸的儀軌以後你不執著,它儘管很好,你覺得很執著,哦!它是海潮音一個是鼓山調一個寶華山,各有各的完整的精彩的內容,如果說他本來的原意,說跑到這個地方把大眾統率起來,他已經有了,那麼你正好省事,這不是很好嗎?可是你偏偏覺得他這個不行,你這個好,毛病出在我自己,這一點是我們要真正了解的,我是隨舉一例。當然的的確確也有可能他把那個奇奇怪怪的哼哼哈哈的通通加進去,那個東西是人家帶進去的錯誤,有的!這我們要辨別的非常清楚,所以修學佛法為什麼要廣學經論,得到那個重要的真正的意趣就在這裡,你一定要把那個正、似,正是正確無誤的,似是是似而非的,辨別的清清楚楚知所取捨,這樣你走的話,不管環境多惡劣,對你來說你一定增長,環境越惡劣你越好,所以說經上面祖師菩薩都這麼說:善人的是我的師;惡人的我的資,什麼叫師?什麼叫資?好的我跟他學;不好的這個你的資(資糧)。為什麼這個惡的是你的資糧?那他如果乞丐來跟你要東西,他成就你的布施,如果一個壞蛋跑的來跟你發脾氣,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進,不是嗎?這個理論我們要知道,絕對要知道,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才能夠步步昇上。所以下面說故

【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

真正要曉得這個是實實在在把這個精要的內義能夠告訴我們的!所以他是最好,這一段話非常重要。下面繼續下去。

【大瑜伽師菩提寶云:】

這個就是尊者主要的弟子當中的一個,他是康地人,那個大瑜伽師是尊者的侍者,一生都侍候他,到了西藏以後,這個人真了不起。

【「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不但前面引經引論乃至於祖師,因為這個大瑜伽師這個人地位非常高,如果拿我們中國來說的時候,那是也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大祖師,譬如天台來說那個人的地位,至少不亞於灌頂章安尊者,這個我們說起來好了不起!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就這麼說:你要曉得真正的悟入教授,那個悟入教授對我們來說大開圓覺,你要曉得你要真正的這樣的認識的話,不是說我現在對這麼一點點量如掌許,就是像你手掌大,換句話說這一本書,這得到了定解,我確定,這定解是說不但認識而且有修行驗証的功夫,這個不夠,是說一切至言皆是教授,你要了解這個。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一句話;說:「一經通經經通」,有的人只通一經,餘經不通,這兩個就差別了,是,沒錯!你能夠廣博的認識了以後,它精要總是相順的幾樣東西,你從這一門深入,當深入了以後,其它的你都能夠把握得住,如果你要細部的時候,你可以處處體會,乃至廣用一切,但是另外一類的話,他就抱住這樣的東西,就這麼就這一個,是這種狀態!那一宗那一派當中都有這個現象,學的好的,那一宗那一派都可以包含一切,學不好的,那一宗那一派都執著在自己上頭,本來華嚴跟天台教下,它是含攝一切的,結果跑到日蓮宗到日本去了以後,他說什麼都不要了,只要五個字,那不是很明白的例子嗎?這個我們是要了解的。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

那麼下面這個括弧裡,那個祖師的話,就像剛才一樣,這個除了語錄的特別解釋以外,那個仔細的內容我們不太了解,只是意思就是說這個像阿底峽尊者啊!他講任何一個法門,他能夠非常深細的來說明分析,沒有一個不是,因為我們目前講修行的時候,好像很單純,實際上為什麼要修行啊?修行就是說,我們平常都是染污之業,這個染污之業不外乎總括起來,從身、口、意三業方面去的,他現在不,現在整個的轉過來了,要轉過來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這個教授的說明的話,的確是,在任何一個時候他能夠把身、語、意三業方面,細緻又細緻、細緻又細緻,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能夠這樣去了解的話,你自然而然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開口說話,無一不在增長,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可是我們現在不是的,要談修行要跑到殿堂裡磕頭這個叫修行,離開了就不算,往那兩個腿盤起來才是,否則就不是,或者身行心不是,心行身不是。他不是,為什麼?他有圓滿的教授,所以他說現在就了解一切經論都是教授,告訴我們個個每一部份有的是主,有的是支,乃至於有的是零細的。

【須如是知。】

這個我們開始的時候,要這樣知道,他意思說不是馬上叫你這樣做到修到,而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概念上面就應該這樣的認識,所以引導我們正知見從這一個地方入手,你這個正知見下去了,什麼?因啊!因正果實,否則的話呢我們說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我們還不知道,這是真正可憐的地方。不過說到這裡,反過來我們同樣說:只有這個是圓滿的教授,別的都不對!又錯了,又錯了又錯了,我們必定要知道,那你有了圓滿的教授,那個時候想辦法去幫助他,如果你覺得他不對的話,你怎麼想幫助他,你要懂得幫助的善巧去幫助他,那就對,如果你覺得我這個對,他那個錯的話,你這個因一樣的,講是對的做就不對了,我們真正重要的,講的要認得怎麼去做,這個才是重要的,你圓滿的因尚且不能否定不圓滿的,何況不圓滿的,這一個地方我們不斷的要思惟觀察,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一再強調,原因也是如此!下面又說

【如敦巴仁波卿云:】

下面都是引得祖師的語錄來証成。

【「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

他就說你學得很多了,然後就去修行了,那我們不談了,現在這要修行了,另外要學一套東西了,這是很錯誤的。

【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

同樣的修學了很多佛法,但是真正要修行的時候,說還要另外一套,那是錯誤。所以目前我們的的確確有很多脫節的地方,真正說起來二十四小時無不在修行,而我們現在看,這早晚課算,乃至有很多早晚課都覺得這個沒有意義,這不要它,跑這去大家徒有於形式,你說這個事實對不對?在某些地方,那是事實,可是我們絕對不能夠說,因為徒有形式,你把它拿掉,那是完全錯了!我是感覺怎麼樣?現在雖然末法了,總算還有個形式在,趁這個形式還沒毀掉之前,趕快把那個內容補足起來,那還有救,如果你把那形式一壞,完了!了解嗎?很重要,很重要哦!所以佛說的清清楚楚,儘管最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個佛像擺在這裡,大家不知道,你看它一眼還有功德,三寶有這麼的了不起的意義,我們卻輕輕鬆鬆的覺得,沒有內容你就不要了,害了!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心裡有這種知見的,務必要曉得我是凡夫,我是凡夫,這個概念太重要了,那麼這一點一定要靠什麼?一定要靠多學,如果說你已經學對了一門,你不想走剛才廣博的路,那個時候你牢牢抱住的,好說我現在一個參禪,就這一個,我現在念佛,就這一個,反正我見到阿彌陀佛以後,反正我見到這個本性以後就不怕,你其它就不要管,實際上佛世也是如此,當初小乘盛之所以各作各的不起爭論,為什麼?很簡單,他就聽到佛告訴他一句話,他生死心切的不得了,以整個的精神灌注在那裡,管你做些什麼東西,這樣啊!所以那個時候,叫正法住世毫無爭論,實際上那個爭論的因,早就已經擺在這個地方了,我不妨說一下,實際上的公案。佛在世的那個弟子當中有各式各樣的,迦葉尊者是專門講苦行的,大家曉得他,他那最後佛陀說:「某人啊!你現在年紀老了,你也可以休息休息不要行頭陀了。」迦葉尊者怎麼說:「世尊啊!我以前一直聽你,最後一個不聽你了。」但是世尊並不是說因為不聽了,說:「你怎麼不聽招呼啊?」說:「善哉!善哉!像迦葉那樣做的話,他能夠堅持下去,那個教法就靠那個力量。」但這個地方

【此中聖教,】

那麼真正的聖人完整的教法,怎麼樣呢?他首先還是引論:

【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

引那個俱舍上面,俱舍通常說小乘聰明論,換句話說小乘的最後的精華。那麼請問這個地方為什麼引小乘而不用大乘?這個地方說明,小乘尚且這樣,何況大乘,本來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卷 B面
日常法師


--------------------------------------------------------------------------------

本來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更說明這個基礎直通到最上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分起來就是這兩樣東西,一個教一個證,除了這個沒別的了,那麼這兩樣東西是什麼啊?

【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

教是什麼?就是來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怎麼樣去修行、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為,變成功跟聖人相應的,你了解以前錯的,現在認識以後對的,照著去做,雖然了解了心裡還是習性很重,那個時候你照著這個叫做修行,這個才真的修行。那麼我們這樣說起來難道你這個拜佛不是修行?拜佛當然修行,為什麼拜佛?因為平常以前,你把那個我看的最大,現在曉得這個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你把自己看的最低,所以要拜佛。念佛呢?因為你平常唸的都是煩惱現在這個不相應,所以你要唸佛所以我們把握住這個原則,沒有一個不是修行,固然在這種狀況下拜佛唸佛當然是修行,離開了佛堂不拜佛不唸佛你也在修行!假定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對不起!你現在固然不在修行你在這拜佛、唸佛也不是修行!所以祖師給我們說:「你假如真正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臚瞌破也徒然!拜佛這個徒然沒用,如果你不把握住這個原則,你去唸的話你唸的喉嚨喊破也徒然!」不是很明白嗎?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告訴我們,這個先要告訴我們你懂得這個道理照著去做。然後呢?既然懂得了,

【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決擇時,所決擇已而起修行。】

照著前面告訴你的道理,然後你照著這個懂得的道理,照著去做。所以,

【故彼二種,成為因果。】

所以這兩者之中互為因果的,教是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進了證了果,進了那個修的果,然後反過來修是因,證的那個證的果是果,這個次第是必然的,必然是由於教理的認識,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也許在這個地方大家問那你這樣說的話,你跑到廟裡就是講那個規矩,這個道理我也不懂,你先不要跟我講這個道理,這個有他的原因在,因為等到你進來了以後,把那個規矩講清楚了再修的話,那不可能,不可能,至少有一個這個現象,這個很清楚,你跑到廟裡來你就有這個心,我要修行,或者說曉得這個好的這個地方因地當中,已經說那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既然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當然你要拿掉世間的到這裡來學,再說等到你樣樣懂得了以後去做,做不到,那個時候太晚了,雖然你懂了萬一兩腳一伸完了,以後你懂了沒用變成了三世怨,那很可惜,所以進來的時候已經有了這個認識,說我世間的認識不行的,去聽善知識引導,這個本身就是最佳引導、最佳做法,就實說來,等到你真正懂了以後再去做,世間沒有這樣的事情,難道你懂了這個飯以後你再吃嗎?難道你懂得空氣以後你再呼吸嗎?難道你懂得媽媽以後你再讓她來養你嗎?天下的事情就這麼簡單!對不對呢?所以這個一點都沒有說亂來或者迷信的成份,是絕對合理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倒是我們愚痴,而我們的執著,大家想想看對不對?這麼簡單,所以我們現在了解原來是這樣!教證,所以儘管你還沒有懂得道理,而跑到廟裡說,這些廟裡你信的過的法師告訴你怎麼做,這個正是你聽他講,然後照著他去做,這還不是仍舊是不外這個教證二量在裡頭,一定這個次第,然後當你行持的時候,你慢慢的從驗證當中對這個教義加深認識,當你教加深認識,你的行持也加深認識,這個彼此有互相增上的,所以真正說起來這個教證不是截然的兩回事情,教完了以後證,不是的,教多少證多少慢慢的向上,就像我們唸書一樣,在小學裡面你們慢慢的一步一步上去,是不斷的在教證,教證當中,我們在小學裡面老師告訴這個一,一加一等於二你回去演習,因為你演習了以後,你可以能念二年級,所以你對那個教是愈來愈認識,然後你這個證是愈來愈深入,每一個地方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繼續看文,故彼二種成為因果下面,

【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

就像跑馬一樣,先告訴你怎麼跑,告訴你了,照著去跑,以我們現在來說開汽車一樣,拿了個地圖告訴你怎麼開,然後呢?你去開。

【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

如果告訴你向這邊跑的,剛講的時候,等到你真正跑的時候另外一個方向那是開玩笑,像我們開汽車,現在說你要到那裡去,看那個地圖,看完了半天真正開車的話反方向走,那你這個地圖看他幹什麼啊?那不是顛倒嗎?經論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樣。同樣的道理,譬如眼前我們跑到寺院裡面說既然你想來修行的話,跑到寺院裡面這個法師、師父告訴你怎麼做,你歪起了頭,我要這樣做,那你不必跑到廟裡來,這個很明白,同樣的這個道理在,你可以說明這個什麼,那麼然後呢解釋清楚這個是應該的,這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認識了解。

【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

那裡說聽的時候聽這個,然後呢思惟的時候是這個,這個聞思本來就是講教,然後修行的時候修別的,不可以!就像那個跑馬一樣,就像那個開車一樣。

【如是亦如修次第後編云:】

就像那個修次第那個編上面說這個是告訴我們修行的一個重要的教授。

【「復次聞及思慧之所通達,即是修慧之所應修,非應修餘,如示跑地,而應隨跑。」】

這個修行的次第,第一個從善知識那裡幹什麼?聽聞。聽聞了以後呢?如理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後,你決定了解他所以講的是什麼。然後呢?把你的思惟通達決定的照著這個去修,所以你修就應該修你確定認識的那個部份,這個才是道理,而不是別的,這個概念我們本身很重要,絕對不可以跑錯,就像上面所說那個跑馬那個公案。

【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

由於這樣的這個完整的教授,這樣才能夠把所有的一切經論的宗旨重要都得到,所以說第一點得到了,第二點那就是貫攝起來了,第一點是一切經論都是,然後為什麼你得不到?因為你自己的條件不夠,如果得到條件夠的人解釋說明了以後,就這樣的好處,然後你這樣的現在有下手之處,將來走上去的步步直路很快圓滿,而這個內容是什麼呢?內容他就下面細列:

【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

這個就是真正我們修學的次第,修學的次第第一步親近善知識,止觀就是你修的時候,最後的修一定從止觀兩樣東西結果。

【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

那麼照著這個次第那個地方應捨修就捨修,什麼叫捨修呢?就是不要做的,而這個不可以,不要做要捨掉它,應舉修者的,這個該做的你要去做,那麼該做的還要什麼?捨修很簡單你就捨掉,實際上捨修還是要經過你的智慧的決擇那個時候才捨得掉,要不然心裡面還牢牢保著那個,「這個我覺得這個好!」,這個樣子就是捨不得,你沒有智慧的決擇不能如理的認識取捨,捨也捨不掉提也提不起,前面叫我們捨後面叫我們提,應該要努力去做的,那麼要擇慧,觀察的慧正確的思惟觀察,然後把認識的編一個行持的次第,來引導我們一步一步走上去,從凡夫第一步到圓滿成佛,沒有一點遺漏,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聖言經教都眼前是最佳指導。

【若不爾者,】

假定你不走這樣的圓滿正確的路子,

【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廣博大外解,而謗捨之。】

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把握不住這個圓滿的原則的話,你就會對於不圓滿的道體一分,它不是說外道,他還是道,可是呢?這個一部份,而且這個一部分不圓滿的,一部份一定不圓滿,像我們現在房子一樣,你說這個柱子是不是房子?當然是,然後你把持抱著這個柱子,我說就用這個房子你行不行?沒有這個可能!這個非常明白!你開汽車拿這個輪胎,你說這個就是汽車了,這個不但不能開到那裡去,而且是個累贅。不過這個是笑話,當然我隨便強調一點。我們曉得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牢牢的把住這個,離觀察慧,然後呢你又沒有正式的那個思惟觀察,這個才是真實的智慧,在這種狀態下,雖盡壽修,你忙了一輩子還愈修愈遠。諸大經論不但那不眼前證的教授,而且你覺得這個是外面講講的,這是你自己走錯了。所以剛才這個,兩個似笑話一樣的舉例,也是如此,本來這個房子住在那裡又舒服,冬天不讓你吹風著涼,夏天是不讓你晒太陽,現在你抱著一根柱子的話,累嘛累的要命,冬天嘛照樣吹的個要死,夏天嘛熱的要命,就是這樣,所以弄錯了,同樣的這個地方說你因為把握不住,所以你覺得這個經論不是真實的教授,那都是講講說說的,於是你就毀謗他,捨棄他,毛病就來了。

【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詮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

眼前當下極大部份的經論當中所說明的道理,都要用思惟觀察這個智慧去如理的辨別邪正,是這樣的。

【此復修時若棄捨者,則於彼等何能發生定解,見為最勝教授。】

萬一你沒有這個認識把握不住這一點,那麼對於這個經典你就沒辦法產生確定的認識,因為你修行不要它,不要它當然不能,不會說這個是最深的,根本用不著,在這種狀態之下請問還有誰能給你最佳指導?真正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曉得最佳指導是佛,現在佛講的經論是沒有用了,請問佛以下的人反而有用嗎?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不應該學佛說我學某人啦,這個才對!現在你既然學佛的話,這個明白有問題在裡頭。這個下面說:

p. 14

【此等若非最勝教授,】

假定說前面那個佛所說的大菩薩說的經論不是最深教授,請問

【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為殊勝教授論師。】

還有誰能夠找到比這個更好的這種大論師,沒有了,所以說不可能,這個是錯誤。

【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為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

反過來這對的方向,你能夠把這個最深的契經,就是深廣的經典,覺得這原來是眼前我們最好的教授,那麼在這種狀態那麼其他的更深的不管是顯教、密教、經、論種種的大教典,你不要太努力都了解他真正的精要。在這種狀態之中既然這是我們修持最好的精要的話,你就會把它看的非常恭敬,就像尋寶那個地圖一樣,讓地圖丟掉了,對不起你這個寶貝就找不到!那個時候你絕對不讓人家拿掉,就算你記牢了丟掉了,被別人家拿去了,別人先捷足先登!這很清楚很明白。在這種狀態當中,

【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餘。】

罄無所餘。所以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那麼這個前面的毛病就沒有了。前面那個毛病是什麼啊?因為你不認識正確的教授,所以說這個大經大論不是真實的教授,結果這樣的話,你是毀謗背棄正法,這種都是錯誤的邪解、邪分別,那種東西一點都沒有了,所以現在我們真正要去掉的不是說不管什麼分別都要拿掉,是錯誤的分別要拿掉,所以現在祖師們動不動教授你不要分別是因為我們現在動不動都是錯誤的分別,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裡頭,這是一個真實的原因,這下面會詳細的告訴我們,那麼這個是第二點。那麼第三點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者。】

是前面所告訴我們一切教授都是成佛的必要的條件,那麼第一步。第二步呢?了解了這個的話,不但是我們必須要的,而且你眼前就能夠指導我們,都派上用場,不過這個同樣的派上用場當中你自己去摸,往往摸了半天很辛苦,就算你摸到也很辛苦,萬一摸不到,麻煩!現在有了這個善知識精要的教授的話,你很快很容易得到,這第三段看文。

【至言及論諸大教典,雖是第一最勝教授,然初發業未曾慣修補特伽羅,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

是的,佛所說的經以及諸大菩薩造的論,當然佛也有講的論,雖然是最殊勝的、最好的教授,但是對我們剛剛修學的初發業,就是初初修行的人來說,還沒有淨除罪障,還沒有積聚資糧,還沒有習慣走修行這條道路那些人,補特伽羅就是有情,如果不依靠一個真善知識的教授,自己的力量直接去找的話,他的真正的意趣得不到,就算你能得到下面說,

【設能獲得,亦必觀待長久時期,極大勤勞。】

就算你能得到也必須要經過很長的時候吃了極大的苦,我們往往是這樣,人家說不相信,等到你自己吃了大苦回過頭來,就是這樣,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但是這個不冤枉,我們人就是這樣,就怕你跑到了那個時候回過頭來還不反省,那就麻煩了,而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呢?你頭上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吃一些冤枉苦頭,多吃了幾次,聰明人就不,下次曉得不必樣樣東西自己去闖,自己闖不透很多東西,就想辦法找善知識,那個時候你下面就省很多氣力。反過來,他能夠依止,

【若能依止尊長教授,則易通達,以此教授,能速授與決定解了經論扼要,】

因為這個地方這個教授,能夠以最快速正確的方法告訴你,經論上面的精要何在。

【其中道理於各時中茲當廣說。】

上面就提出來,下面的整個本文就是說這一點,所以我們只要照著這個文一步步下去的話,質量次第,每一個部份,這麼個好,這麼個好法,你如果說能夠跟它相應的話,你跑到那裡就成就到那裡。譬如說我們說學淨土的,他去什麼地方,你這個時候就可以,然後呢這樣可以去的時候是下品的,再上去的為什麼中品的,為什麼上品,參禪學教沒有一個例外,他這個次第,因為這個什麼?共基,說的很清楚,顯密的共基。真正說起來這本書裡邊,密教跟密教的真正不共的內容,一點都沒有,而是什麼啊?大乘必須經過的跟密教必須經過的,完全共同,所以實際上,這個才是我們學本論的,我已經說過,我們現在大部分來說,最好的法門,也唯一的法門─念佛,這老實不客氣,但是我們絕對剛才這個毛病不要犯!念佛別的都不要了,我們就在這個理由上面,最佳的念佛的指導在這裡,如果你參禪一樣的,如果說你的的確確有大根性,你說我要學佛,那你要爬上去,這個共同的基礎還是這裡,那個在下頭。我們現在看最後一條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

他不但正面有這樣的功效,還有平常我們要淨除罪障是難之又難,他現在不要你這麼難,他自己消滅掉了,在還沒有說這個本文之前,我們大家曉得懺悔,說這個懺悔要得到淨罪相以後才算,這個梵網經上面說的很清楚,以及天台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乃至於小止觀都說清楚,很多地方都講這個,那麼準提陀羅尼當中也說,你要去懺悔,要得到什麼啊?要得懺悔的清淨相,晚上做些什麼夢?如果你定,定中應該有什麼現象,乃至於你平常,說外善根法相內善根法相,你有這種,所以我們祖師當中有一位蕅益大師,大家曉得,這是好了不起的人,他因為這個延約佛法的關係,覺得現在這個真正的得到的真實內容不容易。這個戒體得不到,所以就照著這個占察善惡業報經的辦法,拜那個占察懺,一直拜到幾歲啊?四十九歲,四十九歲?四十七歲?總是這兩個當中,你看他二十幾歲就出家,然後花了這麼多年代,然後什麼?清淨相、淨罪相,所以那個罪障一旦在這個地方,你要把他弄乾淨是難,難極了!你要沒有弄乾淨的話,對不起,這個佛法業果之間的話,是一點假不來的,一點沒情面的,你就得受這個罪,而現在呢他不要你花這麼多辛苦,他自己就消滅掉了,這個好處不得了的大,這也為什麼在經論上面,處處地方說明有了善知識的依靠的話,佔太大的光,佔太大的便宜,乃至於像善財這樣一生取辦,這個道理是有他特殊原因的。在這個地方,我們雖然說不一定,尤其是我覺得的確要學淨土,但是其他的各宗各派的很多祖師的傳記,值得我們參考的,談到這裡有一本傳記值得看一看,密勒日巴尊者傳,他也沒懺悔也沒有什麼就因為跟著他的老師,被他的老師磨折的千辛萬苦,最後不但所有的罪惡通通淨除掉了,而且達到這麼大的成就,這些事情我們可以值得作為我們的參考,現在我們看本論是怎麼消滅我們的罪業的。

【如白蓮華及諦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

這個引經上面,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個白蓮華就是妙法蓮華經,他說所有的佛講的話,不管他實或者權,實際上呢,佛一定是應不同根基的眾生說不同的法,一定的,所以有的是權,有的是實。什麼叫實?就是如理的全部顯發出來。什麼是權?慢慢的接引你,就像那小孩子一樣,剛開始進入小學幼稚園,一年級,這個教的書、教的內容,不是馬上可以叫你發明,或者做什麼的,這個叫權,權宜之計,當你一步一步的上去,到最後你行了,那麼這個必然需要的,這個都是最後走到成佛的方法,其實就算拿那個剛才的比喻來說,你說一個小學生,你能夠把大學的東西教他嗎?對他來說也祇有小學,當然佛是個三界導師,他一定能夠了解我們的根性,所以他用的方法,絕對正確。所以我們能夠毀謗他嗎?這個一點務必要注意。

【有未解是義者,】

有的人不了解這個。

【妄執一類為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為成佛障礙,】

因為有一些人不了解這個真實的佛說的義趣,所以他的邪妄的執著,說這個是成佛的,這個不對是障礙的。

【遂判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

所以他覺得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這個是合理的,這個是不合理的,這個大乘這個小乘,不過說到這裡他有一個問題了,好像他這個上面教示我們,大乘也不要管了,小乘也不要管了,好像這樣!不是這個意思。祖師們所以把佛的經教,判教說大乘小乘,乃至於大乘當中還要判,這個通教別教頓教圓教,他這個為什麼?告訴你的次第的必然性,你認識了、了解了次第必然性以後的話,你才不會是痴非愚,不會說我這個對,他這個不對,你曉得佛接引人有這樣的方法,一步一步上來,既然你要學佛的話,將來都是你必然須要學的,現在我剛開始發大乘心行的時候是一下不必廣學,但是你將來自己做到了要救人的時候你還得廣學,這不是很明白嗎?我們怎麼可以毀謗他?所以祖師判這個是這樣的。現在他這個地方說的,說我們不了解、我們妄執才說這個大的好,這個小的不好,反過來亦是如此,這非常糟糕,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說大的

【謂其菩薩須於是學,此不須學,執為應捨,遂成謗法。】

說菩薩學這個,這個不可以,那毀謗他。

【遍攝一切研磨經云:「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

就是這個很容易,說這個經上面佛告訴文殊師利,這個謗法這件事情很細微的,我們現在粗心大意,不大容易看的出來,假定有人這麼說,說這個是好,這個是下劣的,你有這種念頭,對不起,就是謗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舊版第九卷.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九卷.A面

00'13"
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

如來無量劫來,三大阿僧祇劫積累的法,你說這個不對,不是謗法嗎?然後這個法的
傳承靠僧伽,你說這個不對,不是謗僧伽嗎?所以啊,別的罪,你是造五無間罪可以救,
謗法罪是沒辦法救,道理在此。所以現在大家千萬不要犯這個毛病啊!

00'40"
作是云,此則應理,此非應理,是為謗法。

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是為謗法。

00'45"
作是言,此是為諸菩薩宣說,此是為諸聲聞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
諸獨覺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諸菩薩所學,是為謗法。」若毀謗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
其罪極重。
那麼同樣的前面那個道理,就是說,如果我們如理去辨別的話,也要曉得:哦,學這
樣的、這個地方,這個是共聲聞的,這個共獨覺的。有一些人偏向這個,那麼就是屬於聲
聞;有些人偏向那個,叫做獨覺。這我們要判別得清楚,曉得自己走上去,而不是以我們
的執著─我這個對,你這個不對。你一起這個心,錯了,這個裡邊很細緻、很細緻。我
們弄得不對的話,又不要去學了,那個又錯了。「若毀謗法,其罪極重」,很重啊!下面
引經。

01'40"
三摩地王》云:「若毀此贍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

你把南閻浮提所有的塔廟統統毀掉了,這個罪還好,而你謗法這個罪呀,比前面那個
重。下面

01'59"
弒盡殑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

你把恆河沙數的羅漢統統殺掉了,殺一個羅漢都不得了,五無間罪啊,你現在恆河沙
數的羅漢都殺掉了,這個罪不得了啊!他下面告訴說,如果你謗法的話,這個罪還要來的
重!經上面哦,《三摩地王經》,不是我們隨便講的哦!他處處地方引經,這個要注意!
5 舊版.第九卷 A

02'28"
起謗法總有多門,前說此門極為重大,故應勵力而斷除之。

真正謗法不單單這個,還有其他的,但這一點特別重要,罪也特別大,所以要努力去
斷掉它。

02'44"
亦若能獲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惡行自趣息滅。

假定你對前面這個三點,決定認識了解的話,自然而然你不會犯那個毛病,對不對?
所以說:「故其惡行自趣息滅。」所以,我們這個這麼可怕的罪業,自然就消失掉了。這
個論有這麼大的好處,正面告訴我們引上直路;反面的話,自然而然那個很多罪障就消失
掉了。

03'16"
定解者,應由多閱《諦者品》及《妙法白蓮華經》,而尋求之。

關於這個,你多看上面這二部經。

03'26"
餘謗法之門,如《攝研經》中,應當了知。

關於其他部分,你看一看那部經。現在我們不妨來溫習一下《法華經》,《妙法蓮
華經》大家都認識的。那個〈方便品〉當中前面的,它說得好清楚,說得好清楚啊!佛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
世的目的是幹什麼?就把他佛無始以來所集的,最圓滿的這個大法要告訴你們。但是因為
眾生的根性不一樣,他所以用種種方法來給你,而他這個種種方法,只要你碰到一點點,
都對!所以固然是你呀大經大論、驗證等等固然是,一點點的事情也是。所以他處處地方
說,乃至於童子戲,這個小孩子,趴在地上弄了個沙,捏一個佛像,他也最後成佛。然後
你隨便跑得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拿那個樂器去讚歎一聲佛,念一聲佛,拜一下,這些尚
且都要成佛,現在反而這個經論是不對了,這,有這樣的可能嗎?所以叫我們多看,這個
原因,這個原因。但是真的多看的話,的的確確要有一個人善巧指導的話,你就很容易
懂;要不然的話,你自己努力了一些時候,也多多少少可以。

05'01"
覺得諸位,你們的善根遠比我好,所以我非常讚歎。為什麼講這個話?我自己覺
得《妙法蓮華經》,我現在好像講給你們聽,講得頭頭是道,實際上我真的怎麼徹底……
我就是膚淺地了解一點點。這個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剛出家,人家說,這個大乘最圓滿經
典,我是以無比仰慕之心翻開來去唸,唸了半天哪是一點味道都沒有。為什麼一點味道都
沒有?它就是什麼─你也成佛、他也成佛。欸,這個成佛的道理沒講,我想這個話好像
那麼簡單哪!那時不懂,到後來才了解,那時候花了很長一段的工夫。原來它真正的重點
是什麼?就是說明了,佛出世的真正究竟目的。
7 舊版.第九卷 A

05'53"
麼為什麼不一口氣成就呢?那因為眾生根性不同。儘管佛生生世世引導那些人,告
訴他這樣做、這樣做啊,但是大家偏偏執著自己,結果所以還是走這個路。因為這樣,所
以只好應你們的機,就騙騙你們哪,說:好好,這樣也好、那樣也好!但是儘管這樣,你
最後啊也最後走到。所以說,這樣應那樣機的不同的方式來接引你,或者拿世俗的來說,
來騙騙你,這個叫權,這個叫權。所以所有的這些,無非都是佛三大阿僧祇劫,實際上是
無量阿僧祇劫,苦心積累的。而這個積累過程當中,都是捨身目、手足、腦髓,外面的妻
子、國城更不在話下,這樣地得來的東西啊!

06'51"
以它下面就有一個特殊的意義,你說怎麼說是「三」這麼長的時間呢?這個都在
《法華經》裡面。《法華經》不是〈從地涌出品〉當中,它最後有這段公案嗎?這個佛的
真正成佛的年代,是不曉得無量阿僧祇劫啊,從了這個以後,他生生世世一直在度眾生。
換句話,他這個法寶就是那樣地集起來的,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看。

07'18"
麼另外一點,我們要著眼這個《法華》,《法華》好像我們平常說總是走迂迴路
子,實際上不是的!法華是把那個直路跟迂迴路子,都比出來了。就是說,如果你一開頭
能夠聽從善知識,放下自己的執著,去照他的路線走的話,那是快速的路子,那是快速的
路子!在沒有說這個快速路子之前,我們不妨體會一下,我們現在的實際狀態。我們會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
想:對呀!那麼為什麼不這樣呢?那些人哪,這些羅漢,轉了個半天都走那個路啊!我們
平常難免會引起這樣的一個概念,單單這樣從文字上面去看的話,是會很容易,實際上我
們要心裡上去體驗一下。

08'08"
們現在眼前這麼小的小事情,你能捨得放掉你自己的見解跟別人嗎?做得到嗎?就
算勉強,你做了以後,心裡面還在嘀咕半天,總覺得不來勁,「我總要想什麼辦法,要照
我的意見去做才對。」是不是這樣?細細想一想。我這句話沒有一點點說笑話,或者指責
大家的意思,沒有。如果指責大家,那就我錯了!你們聽成這樣,你們錯了!我無非是讓
我們體會一下,我們要放掉這個執著是何等地難啊!不管這個道理現在聽的時候,聽得非
常來勁,你聽完了以後,你心裡面還是這個。聽了覺得好,我要照他做;等到你跑到那個
地方去啊,廚房裡的時候,一吃─哎呀!他燒得怎麼這麼不夠我的口味,最好要想辦法
多加一點鹽。你到時候就嘀嘀咕咕,萬一不行:我來,我來!是不是?你必定要從實際的
行相上面去體驗這件事情。那麼世間這麼一點小事情,何況現在成佛啊!就這樣。所以這
個裡邊真正的差別關鍵就在這裡。

09'21"
過在這種狀態之下,他有一個善巧的方法。一般來說,我們了解了這點往往想:哎
呀!走這個直路,改那個習氣這麼個慢法呀,既然這樣的話,好了、好了,我這個習氣又
9 舊版.第九卷 A
這麼重,反正最後總歸到,那我就慢慢地來吧!又容易引起這種心情。所以這個真正好的
教法,譬如像本論,它一開始不是告訴你,要這樣、要這樣、要這樣!很多高的條件,不
是的。它開始的時候,沒有講那麼完整的教法之前,告訴你,你照這樣的辦法走,有什麼
特別殊勝的好處,說:哎呀,這樣走的,這好處這麼個大!不但如此,反過來它告訴你,
如果你不這樣走的話,有什麼嚴重的缺陷。而處處地方,它把這個好處跟缺陷,讓你體會
得到。所以你還沒做的之前,心裡想:啊,一點都沒錯!而且這種好壞都是你眼前體會得
到的,當你真正能夠體會得到,你心裡想說:「對、對、對呀!我為什麼要省力?還是希
望省一點力,得到一點好處。既然這樣看起來的話,走我這個路子啊,不但省不下力來,
而且吃了大苦。走他這樣路子,雖然眼前是小苦一點,省了大力,得到大好處。」你這個
能力辨別了以後,那個時候做起來容易了,這個就是它告訴我們次第,以及很多關鍵,特
別的好處,殊勝的地方。

10'58"
到十五頁。由上面我們了解,說這個佛法,這樣無比珍貴的這法寶啊,現在有這
樣的一個殊勝的大成就者來造這個論。佛法深妙的意趣,我們不容易領會,那麼經過一個
菩薩祖師的解釋,才可以體會到。而由於造者的成就高低,所以解釋的內容同樣也有深、
廣或者偏、滿之間的不同。現在造本論的這一位菩薩,成就這樣殊勝圓滿的功德;不但如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
此,而且他一生造的論當中,以這一部是最究竟。那麼跟這樣圓滿的教法,如何才能相應
呢?我們現在學它,應該有些什麼準備呢?假定你事先有了完整的準備,那麼你將來就可
以得到完滿的結果。所以我們世間有一句話,孔老夫子儒家說的,「凡事豫則立」,你世
間哪,事前先準備好了,那這個事情就可以做得好,事情可以做得好。所以我們對於這樣
殊勝的法門,應該怎麼樣去聽、怎樣去講,才能夠跟這個法相應。

13'03"
想我們平常大概都有一個經驗,說哪個地方打七,哪個地方講法,我們趕快匆匆
忙忙,把家裡的事情放掉了跑得去。是,或者你可能覺得這麼難得的機會呀,把安排事情
弄弄好,匆匆忙忙騰出個幾天或七天。可是你剛跑得去,第一天的時候,那時候跟法不相
應。原因是你剛離開家裡面,家裡一大堆的雜務還在腦筋裡轉,對於眼前的環境你又摸不
熟。就算你家裡事情放掉了,大家在念,念些什麼你也不知道,趕快去找一本書本,怎麼
拜也不知道,怎麼弄也不知道。結果等到你七天下來,也許你知道了,念些什麼,拜些怎
麼個拜法,你樣子好像會了、了解了,可是它打七真正的意思,叫你跑得去,就學一個三
皈依嗎?就叫你學得去拜一下佛嗎?當然不是。為什麼?原因就是事先沒準備。假定說,
我們事先已經有準備了,說那個地方佛堂的規矩應該如何,打佛七的真正的宗旨,然後你
跑得去,樣樣準備好了,一開始全心全意照著去念的話,完全不一樣。其實任何一件事情
11 舊版.第九卷 A
都是如此,都是如此!

14'44"
這個地方我們也經常舉這個比喻,常常說六祖大師一聽就開悟了。那麼至於六祖
大師傳給他的學生,一講,那個學生就行了。他為什麼行?我們為什麼不行?經文是一樣
的,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這個地方主要的關鍵,這個內容我們只要好好地看下去、研究
下去,思惟、觀察、修習就會了解。這個文字本身是比較容易懂,而這個所以立這樣的次
第,這個內容重要在什麼地方,我在這地方特別加以說明。所以,在正式講聞佛法之前,
我們要曉得如何去講,如何去聽,你把這個工作準備好了以後,你講聽就有絕對大的好
處。

15'45"
們往往說:「哎呀,現在找不到好的法師,找不到善知識,聽不到好的法!」是,
這個是一個原因,但是裡邊更重要的原因─自己沒有準備好,自己一片荒田。我為了
證明這一件事情,說兩個公案給你們聽聽。這個在佛世,在《雜寶藏經》上面,有一個老
比丘,他是老年以後出家。修學佛法,年紀大了比較困難,年輕的時候就容易,為什麼?
真正修行要拿出全部精神,不是說老了什麼都沒有了啊!平常我們世間都說,啊,等退休
了,那時候修學佛法,來不及了!年輕的時候全部精神放下去都不一定,等到你年老了還
有希望嗎?但是這個老比丘真是啊,他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地有機會,有善根,到了晚年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
才進入佛門當中。但是他雖然晚進去,這個人意志倒是好樂之心非常強。

16'57"
到佛門當中,佛世的時候,那個僧團也是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很多人固然看見
老年出家,很憐憫他、同情他。但是就有這種年輕人,常常看見:嗨,這個傢伙老朽了,
怎麼樣都不行啊!總歡喜開他玩笑。可是這老比丘本身卻是非常認真、非常恭敬、非常虔
誠。他一點不會說像我們普通世間,往往倚老賣老,這是非常壞的大毛病,他沒有!他也
沒有─普通人年紀大了以後,有很多老的習慣,他總覺得修學佛法了,世間的用不上,
全部精神像年輕人一樣,跟著他去學。但是儘管你那個心裡有這樣的準備,這體力不行,
所以他處處地方總不如人家。這個年輕人常常開他玩笑,開他玩笑,他總歸逆來順受,人
家雖然故意開他玩笑,他還誠誠心心地聽人家去做。

18'04"
麼有一次,就有這個年輕的比丘在一起啊看見,那個年輕人看見他:欸,這個老
傢伙來、來、來,給他開開玩笑。經常歡喜這樣。他們本來幾個年輕人在開玩笑,看見這
個老比丘來了以後,大家故意裝得很莊嚴地在那裡講法。這個老比丘過去了,看見他們聽
法好歡喜地過去。過去了以後,他很恭敬仔細,很羨慕這些年輕人講法,其實這些年輕人
哪,都是調皮搗蛋的。看見來了,說:「好,你那個老上座,來、來、來!」這個上座有
幾種,僧年也是個上座,換句話說年紀大,或者戒臘上座,或者智慧上座。就是說他年紀
13 舊版.第九卷 A
雖然輕,出家雖然晚,但是他智慧很高,或者開悟了,這叫智慧上座。因為人家開他玩笑
啦,所以他出家雖然晚,年紀大了,說:「你這個老上座,來、來、來!歡迎!」然後坐
在這裡,就給他講法,他聽得歡喜、高興啊!那些年輕人肚子裡都在笑:「這個老傢伙,
老上當!」就這樣。然後有一位年輕人就說:「來、來、來!告訴你,讓你證得四果,佛
告訴我們法要證果的呀!」他好高興,好歡喜!「就這樣,你坐在那個角落裡邊!」然後
這個老比丘,就非常恭敬地坐在這個角落裡邊。

19'31"
一個年輕人拿了一個鞭子,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那個,禪堂裡面用的那個香板,給
他頭上面「叭!」一下,「好,這個加持你,使你得須陀洹果─初果。」這完全是開玩
笑,但是這老年人卻是至誠恭敬地,一心一意地聽他們。結果一棒下去啊,他真的開悟
了,證了個初果。哎呀,他歡喜啊!年輕人覺得開他玩笑而高興,這個老比丘因為開悟
了,哎呀!非常恭敬、非常歡喜地,高興地下座感謝他們。結果大家一般地歡喜,但是內
情完全不一樣。結果,「哎,你不要急,這個只是初果,還有二果。」「好、好、好!」
跑到這個角落裡面。然後那個年輕人是後面笑得笑壞了,覺得這個老傢伙就這麼糊塗,會
上那個當,這麼高興。這個老比丘心裡面真歡喜,證了果怎麼不歡喜啊?把生死了脫了,
見到這個道相,一心恭敬從這個角落跑到那裡去。然後另外換了一個人,拿著個香板,頭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
上又「吭!」一下,說:「加持你,給你二果!」就這樣,如此這般四個角上面敲了四
下,證了四果羅漢。

20'59"
們去看看,真實故事。這個說明什麼?意業很重要,很重要!就是他心裡上面已經
自己成熟了。佛法這個東西處處告訴我們:內學,內學!你學了法,自己內淨心意。我們
現在真正最大的毛病─學了法是專門當做照妖鏡看別人,看看所有的人都是妖怪。除了
這個以外,然後自己我慢心是越學越大,那個大得不得了!跑到任何地方,看看他不對,
看看他不對;只有一個地方沒看見,應該看的地方就是沒看見。大家就是這個就是錯的。
準備─真正的問題在這上面。換句話說,一開頭我們並不了解,佛法的特質是什麼,這
是很可憐的一件事情,也可以說非常可笑的事情。所以在這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不要
急著受什麼大法,你如果這個地方,你能夠轉化得過來的話,下面的法一一受用,馬上受
用而且!所以他這個地方,在沒有聽之前,先告訴我們怎麼去聽啊,就說聽聞的軌理。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一聽聞軌理,

22'08"
個佛法,聽聞佛法,應該有什麼樣的軌則?為什麼道理要這樣聽?在這裡再說一
遍,大家千萬不要講道理!大家聽了這個道理,看看哪,是不是你心裡面相應不相應,這
15 舊版.第九卷 A
個才是,這個才對,否則的話那個東西啊,越走越遠!第二呢,

22'29"
講說軌理,三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講應該怎麼講,它為什麼先聽後講呢?你聽,自己會了,體會了,那個時候才可以講
給別人聽。現在我們自己不會,先講給別人聽,這個是一個大遺憾。然後你聽會了自己,
還要講給別人聽,那時候才圓滿,自利利他,然後二利才圓滿。這個地方也是,做完了以
後,最後應該怎麼辦?一個法會是共同的。關於這個地方,聽聞應該怎麼辦,又分成三:
初23'04"
中分三: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三正聽軌理。 今初

這個聽聞佛法,又分三個步驟。第一個就告訴我們哪,「思惟」,就是觀察思惟,擺
在腦筋裡去想,說聽聞佛法有什麼殊勝的利益,這個非常重要。平常我們總覺得:好端端
地在那裡,舒舒服服、高高興興,為什麼要去聽啊?送到門上來啊我們還不一定聽咧!送
到門上來聽的時候,覺得:「欸!他講得不對,我這個對,他那個有什麼了不起啊,他這
個我也曉得!」這種心情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你首先先要想,這個聽
聞佛法有什麼好處?反過來不聽佛法有什麼壞處?那個時候你才心裡面會一心一意地會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
動你去做,推動你去做。實際上我們心裡面的,平常啊有各式各樣的煩惱擋在這裡,假定
你沒有一個準備的話,很容易都在煩惱上轉。儘管你坐在聽法的地方,在那個法會裡邊,
你心裡面還在煩惱上面相應,結果在這種狀態聽了法,害了你。下面會詳細說,為什麼叫
聽了法,害了你呢?就是剛才說的,聽了法,你不拿它來自己淨化而增長煩惱,這個原
因。所以你先聽聞它的殊勝的利益,然後推動你,推動你去一心求這個法。

24'45"
麼其次呢?對法是如此,對講法的法師應該怎麼辦?發起承事,發起承事。要對他
至誠恭敬,這個道理下面講。你有了這樣的準備,那下面就是正式聽聞。它每一部分有它
的特殊的理由在,我們哪必定要照著去做,必定要照著去做!你能照著去做就得到好處,
你能做多少就有多少好處。所以下面這個每一個部分,對我們現在是絕對,有絕大的意
義!真的照著去做,這個才是對我們真實的好處。現在我們看,說聽聞佛法有什麼殊勝的
利益?

25'33"
聽聞集》云:
那個是龍樹菩薩寫的。

25'37"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17 舊版.第九卷 A
四句話。這話的意思好像很簡單,你由聽聞啦才曉得法,這個法是代表一切,一切
法由聽聞你才知道。不,這個地方有個特別意義,佛法所講的法,它有一個目標,如果
說不能跟那個目標相應都是戲論,戲論是好聽的,另外一個名詞─魔業。魔跟佛有什麼
不同?魔跟佛的差別是恰恰相反。佛是把我們從生死輪迴當中救出來的,把這個錯誤的行
相指出來,讓我們了解這錯了,怎麼去覺悟;由於覺悟,然後從這個痛苦當中透脫出來。
魔不是!他恰恰相反,專門把你拖下去的。所以我們對這個法正確的了解,是要了解這一
點。假定你了解了這一點,而不能跟這個相應的話,那個就是一點意思都沒有,是戲論。
所以不是我們說懂得很多,我們有太多這種情況之下,一聽:啊,這個覺得都懂了,這個
東西好像一點意思都沒有。或者他講是那點,你有你的見解,那個東西啊,這是個很糟糕
的事情,很糟糕的事情。

27'14"
在這個地方說「聞知諸法」,特別的意義什麼呢?要得到真正的正見,了解這個法
的特質,了解這個法的特質。而我們眼前並不是完全不知道,我們曉得這個叫什麼、那個
叫什麼,說得一大堆,可是這些東西對我們真正的苦樂有關係嗎?

2017/02/24 校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九卷.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九卷.B面

01'11"
有直接關係。對我們眼前極大部分的事情,知道得越多,倒是知見稠林,煩惱叢生,不
如不知!所以他這個地方真正告訴我們的,由於聽聞佛法而得到正見,正見就是告訴你
迷悟的關鍵,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那麼曉得內外的差別。乃至於,內─內就是佛
道,佛道當中小、大的差別,乃至宗派的差別。你這樣就曉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
做的,以至取捨等等,能夠分別得清清楚楚。而主要的這個取捨,歸根結柢是在我們內心
上面。從外面的萬事萬物,一直慢慢、慢慢地認識到這一點,這個才是真正重要。這個必
須透過聽聞,必須透過聽聞,重要的!那麼這一點哪,換句話說,由於了解事相,一直到
究竟圓滿達成,整個的。

01'22"
面分三個步驟:「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對普通一般事情,因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
為我們並不了解,所以我們忙得很起勁,忙了半天,結果呢都是戲論,生死輪迴當中輾轉
不斷,這個沒有意義。所以佛法裡面告訴我們非常正確,你必定要了解這個關鍵所在,然
後應取,取、棄之間,所以對我們有害的去掉,對我們有好的努力去做。因為你能夠這樣
的話,懂得了以後,所以啊對於不應該做的事情不做─遮止了,該做的事情去做,然後
你就增長了。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斷除惡業,斷除惡業實際上另外一方面的是善業增加。
這一點呢特別指什麼?戒而言。尤其是我們平常啊一天到晚為惑業所綁住,那麼這個剛開
始入手的地方,就是以這個為主,指戒─從惡業當中透脫出來,透脫出來。

02'42"
一步,雖然透脫出來了以後,但是這個只是說初初的一步,進一步要把這個煩惱的
現行降伏,煩惱的現行降伏,所以「由聞斷無義」。惡是偏向於惡那方面,雖然我們不造
惡了,可是我們做的事情,對於真正地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還不一定有特別的意義。很多
情況之下,或者無記,或者戲論當中,所以進一步斷無義,這個特別是指「定」,所以使
煩惱的現行降伏。降伏了,最後一步的話呢,把種子斷盡,所以「得涅槃」,這個次第。
這個佛法真正重要的地方,關鍵在這裡!

03'36"
以諸位,大家這個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不要說:哎呀,我現在在
修行啦!那你看看你修行了半天,你的煩惱在減少,還是煩惱在增長?假定說你煩惱在增
21 舊版.第九卷 B
長的話,你怎麼做都是錯的。不要說:「我這個對,他這個不對!」啊,你根本不曉得錯
到那裡去了!不管你懂多少道理,不管你那個法器敲得多好,不管你那個腿盤得多實,乃
至於得了定,這個還是沒有用!佛法的特質我們要把握得住,這一點一定要靠什麼?靠聽
聞,靠聽聞!

04'20"
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

他下面又說,就一個比喻先說。說有一間房子,它遮蓋得非常好,因為遮蓋得非常
好,所以黑得一塌糊塗,什麼都看不見。雖然裡邊有種種美好的東西擺在這裡,但是沒有
光明,儘管你有眼睛啊,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看不見,這個很明白。就是這間房間,如
果說四邊把牆統統砌起來的話,那我們在裡面像黑暗地獄一樣,什麼都看不見。那麼這個
說什麼呢?說像我們人一樣,我們如果沒有覺者來指導我們的話,雖然我們有這雙眼睛,
真正的事情完全看不見,在無明長夜當中。所以說:

05'18"
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
現在我們在這個三界當中啊,雖然生為人身,三界當中畜生那不談,根本不可能有
能力去辨別是非;天上太快樂了,他也不想去辨別。唯一的人身有這個智慧,所以這個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
慧是世間的。但是他沒有聽聞這個覺悟者的說明之前,他並不真正了解善惡,這個善惡是
指出世的,不是世間的。世間的善惡的標準,只是維持這個社會的,說這樣做善,這個叫
世間的好人,表揚表揚他。這個價值有沒有?有,幾十年,幾十年。然後呢等到你兩腳一
伸,換一個地方,那麼一點用場都沒有。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覺得這個地方好,
跑到別的地方不一定好欸!所以這個善惡是在我們這個圈子裡。

06'25"
現在佛法裡指的善惡是什麼?佛法的標準!這個善法是使你增上,一直增上。不
過這個善有「有漏」跟「無漏」之別:有漏的話就是人天就叫善,無漏的話一定要超脫三
界。惡法的話呢,就是這樣,使你墮落的,使你墮落的。從有漏、無漏的方面來說:說是
有漏的,那麼在這種善法也是惡法,有漏的善法也是惡法,因為你還在輪迴當中。這樣,
是這個!所以說一定要聽聞了以後,我們才真正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能夠跳
出輪迴,解脫生死痛苦的。

07'10"
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剛才,這個房子裡邊雖然你有眼睛啊,但是「黑漆布嚕」什麼都看不見。現在呢有了
燈,嘿!有了燈你就看見房子裡面各式各樣美妙的東西。現在也是一樣,由於人家來告訴
23 舊版.第九卷 B
你了,你能夠曉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所以才知道取棄,什麼不要的、什麼該做的。
下面又引《本生論》,本生本來是佛陀的本生,不過有的是講佛的自己說的故事,有的是
後來菩薩照他那個敘述的,總之它的內容是一個。說:

08'00"
本生論》亦云:「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

買亦應理。
現在既然這樣,所以如果說,由於聽聞佛法以後,我們能夠「發信意」,這個「信」
字在這個地方說一下。由於聽聞了佛法以後,單單聽聞,聽過了算了,沒有用!而你聽聞
了以後,能夠啟發這樣的一個意樂,意樂就是心裡的這種狀態─信,這個信平常經上面
叫「淨心為性」,或者「心淨為性」,這個兩個字可以倒過來沒關係。它那個信字啊,淨
心為性,或者心淨為性,這兩個正倒沒關係啊!平常我們講的信─我相信、我相信,這
個是我們修學佛法,初機進去的必然步驟。你信什麼?信佛。但這個信字,是不是談得到
這個地方的信字?不!我們現在普通那個信心,是這地方信心的因,要達到我們書本上所
講的那個信的話,那時候就功效就產生了。那個信字有各種不同的解釋,現在我們用唯識
法相上頭的,原則上面雖然不同,它那個大意總不會差。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4

09'31"
個唯識上面講,「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於真實有功德、有能力
的,這個各別的慢慢地再說,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指什麼?三寶,三寶是真實的,世間是虛
妄的。這個東西它才有功德,自利、利他,他有能力能夠啟發種種世、出世,自他好事情
的。對這個東西,這個法,這個理,能夠深深地忍可於心,說:啊,是這個樣!然後因為
你深深地忍可於心,所以啟發你一心追求的好樂之心。有了這種狀態,你的心裡面就會得
清淨、寧靜,產生這樣一個特質的,這種的心相,這個才叫做信。所以啊這個信的,真正
具足信的話,這個條件是這樣的。

10'36"
們現在把它用最通俗的話說一下,我們立刻衡量一下,看看我自己,具足不具足這
個心。譬如說我們眼前,一點點小小的事情發生了,如果說你信得過佛法的話,你就能夠
拿佛法把這件事情淨化,心裡面不會生煩惱。比如我們廚房裡面哪,今天這個菜不配胃口
了,心裡想:不配胃口了!人家呢,人家說了你一句話了,心裡就嘀嘀咕咕。反過來你說
別人、看人家就覺得他不行,那個不行!聽聞了佛法嘛,又在這樣是非上轉。對不起!不
要說在家人沒有用,儘管是出了家了,儘管是一百年的老上座,一點用場都沒有,心裡面
沒有淨,在煩惱上轉。它的特質是什麼?心淨為信。就是佛法本來是淨化你身心的,遇見
什麼事情的話,你曉得哪個是對、哪個是錯;什麼是該取、什麼是捨。心裡很清楚,剛才
25 舊版.第九卷 B
這個東西─煩惱相,然後這是妄分別,你能夠把這個東西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後呢把不
該做的不做,該做的做,安忍在這個相應的上頭,一心地向上,心裡面絕不動搖,這個才
是。

11'59"
定說真正你有淨信心的話,今天廚房裡那個東西不配你胃口,乃至於營養不好。
要我所了解的佛法的話這樣:今天這個不配我胃口,法告訴我這樣,該這樣做,我今天吃
下去,吃死了我正好生天。假定你要往生求西方的話,你正好回向嘛,就怕你不死啊,死
了以後就去。這個世界,娑婆世界是一無是處啊!你哪裡還會:唉呀,這個不行、那個不
行!嘀咕個幾天,都很明白清楚的事相。不過這裡並不是要求我們要做到,我指出這個行
相來,讓我們自己反觀內心。體會到了以後作為目標,一步一步上升,這個才是真正重要
的,我特別說明這一點。

12'48"
以這些事情都要什麼?聞法!聞法!那麼反過來說,聞法的目的是在這個。所以反
過來說,不是聽聞了佛法以後,哎呀,自己執著得要命,這個就對、那個又不對啊,那並
不是真正地啟發你的淨信心。聞了法以後,去淨化自己內心的這個才是!那個時候你做對
了,就啟發自己的淨信心。

13'14"
個情況產生什麼效果?嘿!「成妙歡喜獲堅住」,那個時候這個歡喜是妙歡喜。平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
常我們聽完了以後,哎呀,真歡喜啊,法喜充滿!它現在這個法喜加一個字叫「妙」,這
個有很大的道理。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地方,不聽佛法,聽另外一個東西,譬如說他在那
兒講一個故事,或者說一樣什麼東西,我們一樣地眼睛瞪得大大地,聽得非常高興,說不
定聽得更高興欸!聽佛法,你在那兒聽得直打瞌睡;講那個故事啊你聽得來得個有勁,是
越聽越歡喜。你說同樣的歡喜,這個有什麼差別啊?所以我們往往有的時候,講的、聽的
佛法,覺得:哎呀!真歡喜,法喜充滿─不一定!聽聞了佛法以後,如果這個佛法針對
你內心的煩惱,你認得它,你能夠淨化你的煩惱,這個歡喜才是真正佛法相應的,叫「法
喜」。這個歡喜,妙的!妙歡喜。不是說今天你能說善道,哎呀,說得人家天花亂墜,聽
的人哪聽得興趣無窮、餘音裊裊這樣,幾天還回憶這個事情。但是不一定能夠淨化煩惱的
話,對不起,這個不是真實的法喜。

14'45"
實的法喜啊,有這樣的「妙」。功效呢?「獲堅住」!你就在法上能夠安住,不動
搖!所以才叫堅住。要不然聽見了以後,儘管講的法講得有道理,叫你淨除煩惱,碰見一
點點小小的事情,哎喲!貪、瞋、癡在那個地方轉,沒有安住,堅固更談不到。所以你在
這種情況之下,能夠剛開始的時候,在心裡的行相認得它,經過你思惟,經過修證的話,
最後儘管三千大千世界為劫火燒盡,你就在那個寂光當中安住不動,這是必然的次第,由
27 舊版.第九卷 B
聽聞入手。所以大家記住,這個修學佛法的四個要則當中,九個步驟,注意一下。就是當
你聽聞了,得到這個佛法真實的「慧」,慧的特質,那個時候那個歡喜才對,才叫妙,才
能夠獲得堅住。這個東西的特質是什麼?「啟發智慧」啊「無愚癡」啊!那個才是啟發你
智慧,智慧是對治煩惱的正對治。

16'00"
常你聽懂了歡喜,然後你也可以講給別人聽。喔唷!這個講給別人聽的時候很動
聽,你有這麼多信徒!這個,結一點緣非常好,但是佛法還遠,離開佛法還遠,這是獲得
智慧,慢慢的前方便你還在門外,乃至於門在那裡還沒摸到,這我們要了解的。

16'24"
個時候你沒有愚癡了,愚癡相的特質,另外一個名字就叫無明,就叫無明。在這種
情況之下,「用自肉買亦應理」,用自己的肉去買都合理的呀!不要說我們現在稍微辛苦
一點,唉呀,就覺得辛苦得要命,這個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所以常常要記住,這個一個
偈子啊,你可以很認真、深廣地去觀察思惟。我們不要說,佛陀生生世世用頭目腦髓去換
那個法,祖師們求法也是千里萬里,千辛萬苦。所以他告訴我們自肉買,那這個佛的的確
確是這樣的,他因為能夠這樣去做,所以成了佛;祖師因為肯千里萬里地求,所以成了祖
師菩薩。我們法在了面前還不願意接受,然後聽進去了以後還造罪,那就是我們凡夫!這
個概念我們應該認得很清楚。下面這個文字很容易懂,下面這個文字很容易懂,這個細細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8
的我不說它,念一遍。

17'29"
除癡暗為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

這個法財是你內心相應的,強盜拿不去,小偷偷不走。

17'40"
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

是愚怨的這個東西的啊,能夠摧害這個愚,我們愚怨啊,這就是我們無明。我們這
個愚癡無明,這個才是真正我們的冤家。我們講的「我、我、我」,我的見解、我的習
性,啊呀,我歡喜這個、我那個,這是我們的冤家啊!但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愚
癡嘛,就是無明。每個人真正的冤家不是外面,外面的人沒辦法害你的。我剛出家的時
候,我這個第一個依止阿闍黎,常常跟我說:「某人哪,別人不能害你呀!別人不能害你
呀!」因為剛出家的時候,難免自己跟法不相應。剛進去的時候,大家見了面還是老習氣
很多,所以你瞪我一眼,我瞪他一眼;你說他一句,我說你一句,一天到晚就在這個地方
轉。

18'40"
以我覺得一直憶念善知識,我一直感謝善知識!他就幾次跟我說:「某人哪,人家
不能害你呀!人家不能害你啊!」後來又加了一句,「真正害你的是你自己!」那時候我
29 舊版.第九卷 B
不太懂,現在了解了,慢慢地了解了,但願你們及早了解,及早了解。別人說了你一下,
你心裡嘀咕個三天,你自己在邪妄地分別,因為無明呀!你不理他,不是很好嗎?假如你
懂得佛法,人家說你的話,那他說對了,你感激他嘛,因為他說了你能改正哪!如果他說
不對,正好成就你忍辱嘛,不是增長你功德嗎?這再好不過的事情,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
你的善知識。你現在反過來不這樣,還在那裡自己心裡面嘰哩呱啦。所以的的確確不是人
家害你呀,自己害!那為什麼呢?愚癡!把這個不應該信的聽信他了,這個是它毛病的根
本,這個是它毛病的根本。那麼現在由於法來摧怨,所以「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

19'53"
貧不變是愛親,

所以修道的人,是身貧道不貧。欸,貧它這東西啊,對我們是絕對有幫忙的!

20'05"
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於大眾中
智者愛。

這個自己看一下。後面最後一句話聽一下,非常有道理。

20'21"
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0
啊,這幾句話美不可言!我一直在憶念,空下來常常想那句話。你修學佛法,如果能
夠正確地去聽聞,這個聽聞很重要,可是這個聽聞之前,一定還有一個條件。我想大家曉
得了,前面已經說過,後面還要詳細講。你能夠跟從這個善知識,如理聽聞,這第一件事
情。然後呢聽到了正確的方法以後,下面「隨轉」,要跟著它轉。平常我們這個心如生牛
皮,人家告訴你呀,剛強得不得了!人家告訴你─「告訴我這樣,你自己呢?」一點用
場都沒有。這種情況之下,千萬不要去找善知識!惡知識,大家打打架,反正都是地獄種
子,不怕;你看見那個善知識,你這樣一來的話,一定墮落!這話絕不是我講的,你們自
己好好地去翻開那個經教上面告訴我們,後面會詳細說明,我這裡順便一提。真正的善知
識如理跟你說的話,你起一念怨恨心的話,你就要那麼多世墮落在地獄當中,或者生到畜
生當中,這麼可怕!

21'40"
以這個佛菩薩不在世間,不是佛菩薩不肯來慈悲,他一來了話,非把你送下地獄去
不可,這樣嚴重欸!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嘛,現在我們粗裡粗氣的話,你隨便亂來一通沒
關係,反正粗裡粗氣的。如果這個地方都是很精細的東西,給你隨便一碰,跌倒一個是價
值連城哪,這個很明白的事情嘛!你自己傷害,也傷害別人。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在這
屋子裡面,反正跌筋斗沒關係。如果在這裡這價值連城的東西給他碰的話,這個絕對不讓
31 舊版.第九卷 B
小孩子來。再不然如果是電,很危險的東西叫他一碰的話,他自己也受傷。這個很清楚、
很明白,所以要隨轉。

22'21"
麼怎麼才能夠轉呢?為什麼我們轉不過來呢?我們聽說這個道理很有道理,好啊!
現在聽得覺得非常歡喜,聽得時候滿歡喜,書本一合,又還到書本上去了,又還到書本上
去。現在比較好一點還有這個,說:啊!沒有關係,再聽一遍。你聽完了以後,還在那個
裡頭,沒轉過來!下面會告訴我們怎麼轉,這個非常重要的!這個轉哪就在思惟。所以我
這次特別講,這一次我之所以要求大家很嚴的原因就是這樣,如果你們單單聽聽的話,慢
慢地別的有的是機會,還沒有準備好的,先不必聽這個,的的確確。然後我會繼續不斷地
在這個地方講下去,還沒準備好了,先準備好了再來聽,那時有大好處。

23'08"
是希望這次聽了以後,大家能夠跟著轉。那麼要想轉的話,就是整個的我們生活
必須要配合,這個是它的一個原因之一。那時候你能夠轉了,就可以照著去修,否則我們
談不到修!實際上這三個次第就是─聞、思、修。這個「隨轉」,就是真正關鍵就在思
惟,等到你思惟觀察這樣的話,那你就轉過來了,轉過來了。平常我們所以轉不過來的原
因就在這裡。關於這一點,講到後面業那一部分會特別說明。這業從那裡起?業的行相是
什麼?我們講了半天都不知道,實際上主要的關鍵,就是我們這個思惟心所這個上頭。你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2
能夠這樣做的話,「少力」─不要花多少氣力,「即脫生死城」。現在我們花好大的氣
力哦,唉,花了很大的氣力,還到地獄裡去受苦,冤枉,非常冤枉!如果說你拿這個法門
來念佛的話,的的確確萬修萬人去,這個祖師絕不騙我們的,絕不騙我們的,是千真萬確
的!乃至於根本不要出家,你在家的話,照著去做也能夠去,這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關鍵
就在這裡。

24'25"
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所以我們曉得,第一步都是靠聽聞。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先要對聽聞佛法的殊勝
利益有決定的認識。決定的認識這個從哪裡來?從聞、思來。所以第一件我們現在真正努
力的,不要說:「哎呀,我現在要趕快學學定,我趕快學學,要學這個、要學那個。」不
是!要怎麼樣對於這個法的勝解發起,你能夠發起來的話,不動搖,全部精神貫注進去的
話,那絕對有希望。尤其是現在佛給我們開的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這麼安全法!繼續
下去,那麼除了這個特別告訴我們,還要有一個這個應該有的準備。

25'19"
次應如〈菩薩地〉說,

這個聽聞之前哪,我們應該事先有的準備,這個是在《瑜伽師地論》上頭的。《瑜
33 舊版.第九卷 B
伽師地論》上面我們曉得的,〈本地分〉當中,分十七地,十七地,是五識身相應地、意
地,然後有尋有伺地等等。這本是好論哪!談到這地方,我心裡面常常著急得要命,也覺
得一點辦法都沒有,看到大家空下來沒什麼事情說閒話,我心裡面真是代大家覺得可惜
呀!倒不是,不是啊單單可惜你們,可惜我自己。我自己覺得年輕的時候不曉得用功,現
在年紀大了,實在來不及了,恨不得現在這種情況下,叫我一天有九十六小時,整個地看
書我還嫌少。我居然看見這麼多有寶貝的時間,坐在那沒什麼事情直聊天,然後一坐,坐
在那地方乘風涼。唉,好可惜!這樣難得的、寶貝的無價的這個暇滿人身就這麼浪費掉
了,說閒話還造罪。這種好書好好地去看,對我們絕對有好處,好處啊!我順便提起。關
於很多重要的概念,這裡邊都有清楚明白,順便一提。那這個〈菩薩地〉上面,十七地當
中〈菩薩地〉說:

26'42"
以五想聽聞正法。

要這樣的五種概念。聽聞佛法之前哪,你先準備自己,使得心理上面有這個認識,然
後以這種心情去聽的話,你就得到好處了。哪五樣?看下面:

27'00"
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4
佛出世不容易,非常難得!佛固然難得,法也是一樣。佛之所以成佛,三大阿僧祇劫
說起來,究竟說起來無量阿僧祇劫。單單時間長不稀奇,我們沒有一個人不經過無量阿僧
祇劫的,乃至於根本無法算,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所以單單時間長沒有用!

2017/02/23 訂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卷.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卷.A面

00'11"
麼啊?他長時地修習。這個修習,那真苦了,真苦了!我們為了確實體會到這個情況起
見,今天叫你多做一點,哎呀,你受不了了,不願意;叫你少吃一點,你受不了,不願
意;叫你委屈一點,你不願意。現在呢,什麼樣的苦事都我來擔,什麼樣的好事都送給人
家,受盡種種的委屈都我來,不容易吧?不容易!教我們在這地方受它一天都不容易,受
它一年都受不了,他是無量阿僧祇劫啊!不單是一個人哦,還有很多人哦!佛在這個整個
的團體當中成佛的時候,譬如我們佛出世,單單一個佛沒有用哦,還要這麼多菩薩弟子,
那些人每一個人都是經過這樣地修習。那個時候,自他圓滿的時候,那個時候佛才應世出
現。所以這個難,極難極啊,太難了!

01'13"
我們現在,乃至稍微辛辛苦苦挖寶,挖到一個金鋼石,哎呀,覺得寶貝得不得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8
比之金鋼石,那個佛算起來,那個金鋼石簡直是垃圾都不值啊!三千大千世界送給你,都
絕對不能比,這樣地難哪!然後呢,佛固然難,法也是如此。實際上法比佛更難,為什
麼?佛出世佛說得清清楚楚,說了很多法,他跟阿難說─地上挖了一點土─說:「阿
難哪,你看我爪上這個土多,還是地上土多啊?」「當然地上土多。」佛說:「我說的法
只是爪上那麼一點點,我沒有說的法地上那麼多。」喔唷,這個法啊這樣啊,這樣難得
呀!所以它時間又長,又這麼地難得,它更重要的,因為它能夠真正解決問題,所以珍貴
極了!這個法有什麼好處?

02'21"
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第二個。這樣難得的東西,能夠增長我們的「俱生慧」。這個俱生慧有幾種不同的解
釋,我現在這地方只用一種說明。什麼叫俱生慧?與生俱來的。為什麼是與生俱來的?就
是我宿生的福智資糧所集聚的,福智資糧所集聚的。這個相對什麼呢?相當於這個說聞所
得的慧,跟修證所得的慧。我宿生有這個智慧,福智資糧智慧,遇見善知識而聽聞,然後
這一生增長。不但聽聞了增長,如理修證,就這樣。那麼這個俱生的智慧是宿生來的,這
個宿生的智慧,而所以能夠增長的話,都要靠什麼?靠這一生聽聞這個佛法。所以聽聞這
個佛法是能夠增長這個東西,而究竟圓滿解決問題。所以它像眼目一樣。
39 舊版.第十卷 A

03'29"
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哦,所以他這麼一說的話,我們增長的幹什麼啊?它的目的始終要把握住。不是說:
哎喲,我又懂了,然後我說給別人聽,我名氣很大、賺錢很多。不是、不是、不是,完全
不是!戲論!而是說由於了解了這個東西,能夠得到這兩樣東西:如所有性、盡所有性。
一個是正知,一個是遍知,那兩個究竟圓滿就是佛陀。這個東西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所
以這個東西,不但是自己的眼睛,而且是外面的光明,這是第三個。這個東西有什麼好處
呀?

04'18"
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

這個東西到最後的話,給你涅槃菩提果。這個才是,這個是最殊勝,這個「大」是
絕待的無與相比的殊勝利益。你所有的、一切的惡斷盡,一切的德圓滿,這樣好處!那麼
說,這個好處雖然好啊,可是以後啊,妙了!以後固然好,有這樣的究竟圓滿,眼前就見
效。

04'55"
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

得到這個菩提涅槃,一個是斷德,一個是智德,這兩個是究竟的這個的果位,眼前就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0
可以得到。實際上如果眼前得不到,是究竟決定得不到,為什麼?眼前是因。請問你沒有
種下這個因,能得到果嗎?所以我們現在常常有這個說,講一個問題啊,人家說:哎呀這
個是菩薩境界,這個是聖人境界啊!我們常常會這樣,好像要求我太高啦!這個是一個錯
誤的概念,我自己當初就是從這個地方過來的。我自己又想起我的善知識,以前常常用這
個勉勵、要求我。我心裡面常常想:唉!法師講的,我還是一個凡夫啊,我還是一個凡夫
啊!有一次他就跟我說:「正因為凡夫所以才跟你講,那你聖人,我還跟你講什麼!我磕
你的頭向你學,你講給我聽啦!」我抓抓頭想:對呀!但是這個問題還是弄不清楚。我聽
完了回來想一想:「我還是凡夫,還是要求太高了!」以後慢慢才懂。說你凡夫才要學,
你感到了痛苦,所以要聽著佛法淨化自己,下這個因,將來才能夠步步上升,感得透脫痛
苦的果,非常清楚。

06'23"
以現在我們聽了以後,總覺得自己:我凡夫,凡夫啊!那時候你還沒有做,已經
先打了退堂鼓,先已經把「這……不行!不行!」你一打退堂鼓,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常
常記著!今天不要說別的,叫你到下面去掃個地,你說:「大家都坐在這裡,叫我掃地,
外面太陽這麼大。今天雙十節人家都放假,我們坐在這裡已經很委屈,還要叫我去掃個
地。」你掃個地都不行欸!你還沒有做,打了退堂鼓了,這必然結果!這麼小的小事情做
41 舊版.第十卷 A
不成,你現在說:啊,我要學佛,解救三界一切眾生。然後這種心裡面,請問你怎麼解救
法?往往有這種心情,叫你掃個地不行,跑著去說法可以的。為什麼?弘法利生!你自己
的心裡面真那麼煩惱都弄不清楚,你能弘法利生嗎?顛倒啊!錯誤啊!

07'17"
以這個真正的重要,始終這個概念要把握得住,現在下的因對了,必然感得將來的
果。所以懂得了這個,我們眼前很多障礙都可以去掉了。眼前做一點事你會想:哎呀,馬
上給我積聚什麼─福德資糧。不會說:他不做,叫我去做!那個嘴巴翹得這麼高,心裡
面增長的不是智慧,是煩惱。然後做了這個行為的話是鬥爭在這裡,很明白、很清楚。所
以你真的心理行相一看的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真正高明的地方。

07'51"
以他說現在的兩個因─止、觀,所以能夠得菩提涅槃,一個斷德,一個智德的
話,這個因就是這個東西。當然所以能夠得止觀,前面還要得正知見,得正知見的─
戒、定、慧,歸納起來都在這個止觀兩個。這個止觀本身不是痛苦的事情,樂!都是千真
萬確的。現在我們很遺憾,修學佛法,越修越痛苦,關在山裡面,真受不了,這個沒有
用。持了戒以後,教你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不行!戒真正的特質是什麼?調伏,調
伏你的煩惱。調伏你的煩惱了,什麼呢?得到清涼。清涼是快樂的,所以叫解脫。這個尸
羅有三個名詞,翻成我們中文的調伏、清涼、解脫。請問你清涼、解脫了還有煩惱嗎?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2
不快樂嗎?我們現在持了個半天戒,覺得:哎喲!我這個戒,某人傳給我的。啊,這個我
慢是那麼大!這個東西不相應,不快樂的事情,這個,千真萬確的。

09'04"
因為能夠調伏了這樣,所以你才進一步,才能夠學定、慧。戒相應尚且如此了,
何況是定,何況是慧呢?的的確確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深厚的內涵,能夠使得我們感受
到,這個跟法相應的樂。世間的樂有沒有?有!世間的樂,最後的結果,還是會輪迴生死
的。所以只有這個樂是無罪,它不講好的那方面,只講無罪是有這個原因的。世間我們今
天賺了個錢,眼前是快樂的,對不起,兩腳一伸,不曉得到哪裡去了,這個有罪的,這要
分得很清楚。所以這必然的情況,喏、喏、喏!就是這樣的五個次第。

09'50"
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你能夠照著這樣去想的話,那麼這個時候這樣的想法,你了解這個好處哪來的?聽
聞佛法來的,啊原來聽聞佛法,有這樣的殊勝的利益!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說:我要去修行
了,所以不要聽聞。欸,以前我也是這樣想,總覺得關起門來修行,現在想想才曉得,真
懊悔,什麼都不懂修習什麼呀!關在山裡面剛開始覺得滿清淨的,關了幾天以後,自己就關
不住了,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好一點的人就睡覺,不好一點的人,到外面去亂搞,所以原因
43 舊版.第十卷 A
就在這裡。你正確地認識了以後,整個的情況會徹底改善,這個都靠聽聞而來,這第一個。

10'40"
後呢我們說有這樣的好處,於是你那個時候,不會停止在那裡了,一心要去求善知
識,去聽聞佛法。不是馬上去聽聞,還要有一個條件。前面那個淨除了我們的障礙,就是
說,如果你沒有這個心理狀態的話,那個障礙擺在那裡。普通在世間的學問,物理上面常
常說,它這個任何一樣東西有一個惰性。什麼叫惰性呢?你譬如說任何一個東西,它本來
在這裡,靜止的,它就靜止,你要叫它推動它,要加一點力量。我們現在這個有情分上也
是如此,平常我們的心情就這樣,你要改變那個現狀不太容易,這個叫作惰性。改變這個
現狀一定要有一種力量,物理上的東西你把它推、是拉,那麼我們心理上的力量靠什麼?
就是靠思惟。

11'34"
到你思惟了說:這樣做有大好處,不這樣做有大害處,你會改變你。其實這個道理
我們很容易了解,我們在這裡滿好的,就不想動,如果說,你發現這個地方很不安、又危
險,那個力量推著你,把你推走。或者說,哪裡有一個什麼特別的好處,你想去,那個力
量拉著你去。那麼現在這裡也是如此,思惟了這個以後啊,它會拉著你去聽聞這個佛法。
那麼你要去聽了,那個時候說,前面那個障礙除掉了,你還要為自己準備一點東西。這個
什麼啊?對法及法師發起承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4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

12'17"
際上這個裡邊要恭敬地承事。不管所說的法也好,以及法師也好,你要一心恭敬地
去承事他。剛才老比丘這個故事就在這裡,他前面來的時候,就是覺得這個佛法的好,然
後呢他不管什麼人啊,他對佛法本身絕對沒有一點輕忽的心情。不管你講什麼,他至誠恭
敬地去聽;不管誰去講,他至誠恭敬地聽,因為這樣,他得到好處。所以在這個地方我不
是說講法的人一定都是佛,你一定要這樣去做。可是呢我們要了解我們該怎麼做,你能夠
這樣做,好處是你的,這個概念非常重要!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的,還是為了「我」。所
以我這地方不強調「無我」,我這個地方寧願講「我」,或者對你來說對你,真正為你自
己,這還是最好的辦法,千真萬確的。我們不妨把經上面,佛陀告訴我們的這個話,仔細
研究下去。

13'20"
《地藏經》云:

他都是引經、論、祖師的語錄,乃至於實際的說明。要怎麼辦哪?

13'30"
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這個對法跟法師,要怎麼辦呢?「專」,是專一,專一。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地
45 舊版.第十卷 A
方,只有這樣,這目的要擺得很清楚。所以說,我們世間念書是求文憑,是要賺錢,佛法
也同樣的,要求什麼啊?要得這個菩提涅槃之果。全部精神貫注跑到這地方來。不是說我
聽了法,過兩天我也講─這個大法師,也可以講法─那不對!這個專一、純一,然後
要以淨信心,這個時候還要一個恭敬。所以淨信當中有恭敬,而另外專,還加恭敬,恭敬
有個重要、絕其重要的功效在!平常我們無始以來,都跟著「我」這個行相轉。「我」這
個東西一定有個慢、一定有個慢,一定有個見,一定有個癡。見就是你的見解,然後呢其
他的習性。然後呢慢心,這個東西在的話,什麼好東西,佛法一定進不來,一定進不來!
聽聞哪要專、要信、要恭敬,這樣去聽聞,這樣去聽聞。那麼目前我們哪要想一下做到,
恐怕不大容易,盡自己的能力,你能夠多思惟聽聞佛法的殊勝的利益的話,那個時候慢
慢、慢慢地就可以了,要多思惟、多思惟。

15'23"
過來呢,「不應於彼起毀謗」。千萬不要起毀謗,這個事情非常嚴重,毀謗這件事
情非常嚴重。你前面已經聽不到這麼無價之寶,得不到,你還去毀謗它。本來這個無價之
寶,那可以解決你一切的問題,得到無比的快樂。結果你不但得不到,而且還得到了反效
果。你如果毀謗它的話,那個東西有無比的嚴重的後果。這個東西我們一定要自己多思惟
觀察,多思惟觀察。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6

16'09"
以現在容或人家會說:「啊,這個說法的法師,他自己不行啊!」不行,你不要去
聽他嘛!這個很簡單,你毀謗他幹什麼?他不行是他的事情!我們絕對不會跑去地獄的眾
生去罵他,你罵他幹什麼?他已經很可憐了。你不會去罵一個牛,牠很可憐。他不對,他
不對他的事情,如果說你自己覺得罵他的話,你並不比他好欸!他因為愚癡,如果是你有
智慧的話,要改善你自己。如果你不改善你自己,你罵他的話,豈不是你跟牛一樣,這個
千真萬確。所以你罵他啊,這正說明了你自己就是那個,比他還不如的,這樣的一個胚子
啊!所以這地方我是從反面來說,我們特別要了解的,對於這個法也好,說法的人也好,
絕對不要去毀謗啊!

17'08"
以後面曾經有一個這個例子,那個也是這些大祖師們。有一次一個大祖師經過一個
地方,正好那個地方有一個法會。然後他就叫他後面的這個伺候的侍從的人─侍者,
「停下,停下!這個地方有一個法會,去聽法。」結果那個法會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一個
人在那裡講法。結果那個下面的侍者,受了一肚鼻子委屈!覺得我這個老師,當代最高的
一個大善知識,跑到這個地方來聽這個人講,那個人講還不如我啊,怎麼跑到去聽這個東
西!但是他那個老師,善知識,在那兒認認真真地聽,他也莫可奈何,勉強一肚鼻子委
屈。聽完了以後,他心裡面有點不高興。他說:師父啊!這個人講的這麼個平常,你跑得
47 舊版.第十卷 A
去……。意思就好像不是委屈了你的身價了嗎?

18'12"
個善知識怎麼講?「哎,你怎麼這樣講的,我可是在這個地方得到了兩樣大好處
啊!」「得到什麼兩樣好處?」「法啊!他在這裡講法,我無比地恭敬,讓我又能夠在法
上面能夠隨轉。無比的好處啊!今天就因為聽了他講的這個法,我得到好處。然後呢,
他這個法會我去隨喜,這個都是無比的功德!平常跟你們說了個半天,你們聽的法都聽到
哪裡去了?有這麼個好機會!」啊,一點都沒有錯!那個大善知識的行持,樣子就是這
個樣。現在我們跑得去,懂了一點點跑著去聽:「唉,這個傢伙說這些是幹什麼啊,真
是!」然後他說得你好的,「他好!好些什麼?我才不在乎他咧,他好!」他比你好嘛,
又不行;他比你不好嘛,又不行。這不是他好不好,是我們心裡面;毛病就在這裡,這
真正我們要淨化自己的。下面「於說法師供養者。」特別強調這個法是要恭敬,法師要恭
敬,那麼除了這個以外,單單那個法師也要供養。

19'27"
謂於師起如佛想。」對於那個說法的法師,要把他看成佛,這個有大道理,有大道
理。這一點我們平常很不容易做得到,很不容易做得到。這個道理在這裡不多說,假定你
能夠把他看成佛的話,你會全心全意地去努力、去恭敬。你能夠有多少恭敬,嘿,妙了!
你就得到多少好處。當年印光大師,他在自己關房裡面閉關、拜佛。當然平常我們信佛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8
人,對他老人家恭敬得不得了。當時有一些人,仰慕他的名去,他倒不一定信佛,所以有
一個人哪,也是個知識分子跑得去,跟著他們的朋友。那些朋友都是很有名的人物,去拜
訪他,就拉著那個不信佛的人一起去。結果他就問:「老法師啊!你這個佛像是木頭,泥
塑、木雕呀,你拜他幹什麼啊?」印光大師怎麼講?「他是泥、木作的,我不是呀!」你
們懂得這個話嗎?沒錯,那個是泥塑木雕,我不是呀!

20'41"
樣的道理,擺在這裡,他跟人講的也許講得不對,我不是啊!我是要學佛的。請問
你們是要學佛的嗎?你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學佛而來,要學佛而來的話,你要往好的方
面去想。所以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這三
個人行,是必定有我的老師。其實啊三個人行,必定「是」我的老師,不是必定「有」。
他這個三個人,實際上不是指三個人哦!所以這個有三種行為:有一種好的,一種壞的,
一種不好不壞。好的,善者而從之,好,你就跟著他,當你的教授;不善,你看見他不
善,我可不要不善,我來改。

21'30"
法更精采!佛法真正超越的地方,這個壞人,不但是你不要跟他去做啊,所以說,
善人是師,惡人是自己的資。好的話,他教你,你跟著他;壞人的話,正好在這個上面,
把好人、師長教你的道理去運用,增長你的功德。那不是三個人必定都是老師嗎?如果你
49 舊版.第十卷 A
們不能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根本不能學佛。

21'56"
以佛告訴我們很清楚,佛成佛靠眾生哪!那個菩提樹王要慈悲水去灌的,這個慈悲
水靠廣大眾生,就是這樣。所以我們現在口口聲聲說學佛,口口聲聲地都說大乘,口口聲
聲要度眾生,從哪裡開始?就從這裡開始。所以剛才說,最後得到這個究竟的果地,眼前
這兩個因才是我們下手的地方。所以我剛才說,以前我不懂,說:「我現在是凡夫啊!」
現在要轉過來,「哎呀!我現在是凡夫啊,趕快努力!」怎麼把因地上面種下聖賢種子,
千萬再不要把那個凡夫的因,繼續增長,繼續增長永無了期。所以說,「這個人不對,那
個人對我這樣!」這都是凡夫的因,都是生死的因,都是輪迴的因!趕快把它切斷,這個
才是真正學佛的人。你能夠切斷了,至少你不會墮落。你能夠切斷了,把你切斷淨化這個
告訴別人,那真正幫忙別人,真正弘法,那個時候就可以開口了。道理這麼簡單哪!所以
這一件事情正是我們凡夫做的。

23'04"
解了這個,專一也專一得起來,信心也建立得起來,恭敬也必然,自然而然,講法
的人把他看成佛。不但講法的人看成佛,惡人你也把他看成佛,為什麼?惡人為什麼把他
看成佛?這個很簡單,沒有惡人,你就沒辦法成佛,你的成佛靠他啊!所以佛陀說得清清
楚楚,我之所以成佛,靠兩個人,第一個,我的老師,他是佛,告訴我這個道理。單單告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0
訴你道理行不行?沒有用,你還得去做!第二個,靠提婆達多。他為什麼靠提婆達多?這
提婆達多是個代表,世界最惡、最罪大惡極,沒有比這個更壞的。「沒有這個提婆達多,
我成不了佛!」他現在使你成佛,當然你要敬之如佛,這個很簡單嘛,這個道理說起來那
麼簡單哪!那何況他現在是佛,你能不敬他是佛嗎?提婆達多都把他敬之成佛,現在告訴
你道理,你反而不恭敬他了,有這個道理嗎?

24'06"
以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做不到啊!我們往往去修行,頭磕了半天,怪不得憨山
大師說:「你頭顱磕破也徒然」,然後呢你念佛,「喉嚨喊破也徒然」,你沒有得到正確
的認識、正確的方法。有了正確的方法,隨便一點事情都是功德,何況是念佛,何況是
拜佛,當然有無比的功德!這個念佛的功德,拜佛的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說看你有沒有正
知見。正知見哪來?非聽聞不行!從哪裡聽聞?善知識!就是這樣。你怎麼能不把他看成
佛!我們了解了,好,繼續下去。

24'51"
視如佛,
下面是解釋,那麼看成佛怎麼辦啊?要對他

24'56"
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斷不尊敬。

51 舊版.第十卷 A
要對他這樣地恭敬,要對他這樣地恭敬。

25'06"
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

那麼上面告訴我們,下面告訴我們〈菩薩地〉這個論上面,菩薩、祖師詳細說明,那
麼正式聽聞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25'21"
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

他主要的就是心裡面要純、敬、專一,不可雜染,這個雜染下面會解釋。另外特別舉
出來,我們腦筋裡面,不要從這個概念去想,不作意法師五處,這個都是非理作意。非理
作意把我們送下惡道的,如理作意把我們超脫輪迴,幫助別人的。那麼這雜染是什麼呢?
下面那個兩部分:

25'55"
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
此六事而聽聞之。

這個雜染當中,第一個,把自己舉得高高的!第二個,把對方看不起。這個高舉要拿
掉,輕慢要拿掉。什麼?恭敬,專信!這個因為你離開了高舉了,所以你謙恭,所以要時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2
時、要應時去聽聞,聽的時候要恭敬,不但恭敬而且要種種承事。這個承事分兩方面:第
一個,身語承事,第二個,如法修習,這個都是承事,這兩個都需要的。然後不應忿恚,
心裡面不要起不隨順的。這個忿恚有多種,或者由於自己方面,或者由對方方面。所謂自
己方面,譬如說你不舒服啦,或者什麼啦。對方呢,也許他說到的法,觸犯你的心等等的
話,那個時候千萬注意,這個很重要的,很重要的!我現在就體會到,我所以常常給大家
說,我今天所以多多少少能夠跟大家同學在那兒講講的話,最主要的原因,一開始就得到
那個善知識的攝受。

2017/02/23 訂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卷.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卷.B面

00'09"
部分同學都曉得我這個善知識的行相,今天再說一遍。我跟了那位善知識幾年的
時間,他很少說給你好好地笑一笑。你做什麼事情跟他說,他總歸覺得不對,總歸是呵斥
你,這樣的!結果,我現在一直感念他,就因為他這樣,所以多多少少把我這個煩惱降
伏了一點,降伏了一點。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不應忿恚,隨順正行」,聽完了以後,
要照著他去做,不是一口氣叫你做到,你總是跟著他所指點給我們看的,就是佛菩薩指點
給我們看的而去做。去做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說:「他教我這樣做,他自己還不是有毛
病!」那個千千萬萬不可以─「不求過失」,不要求他的過失。要求誰啊?要求自己的
過失,你求自己的過失,你就改善了,你就改善了。由此六事而正聽聞。

01'13"
以以前我在〈常憶念頌〉上面聽過一個頌:「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4
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我在這地方寫一下。我再說一遍,自己的過失,比
山還要高,積得如山,積不見,看不見!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哪,一直在惑業當中,豈止
山哪!像法界虛空一樣地這麼多,看不見!師過呢,老師的過失,秋毫一點點哪,你看得
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啊!我們修學了佛法不相應,原因就在這裡啊!勤加懺悔常
憶念,常常擺在心裡面。你能夠擺在心裡面,你就得到好處,就這麼一句話,就這麼一句
話!你要常常擺在心裡面,這最重要的,只有這一件事情,你就得到好處,千真萬確的!
你有多少時候能夠反過來看自己的過失,你看見了,那時候覺得:「哎呀,我自己修學佛
法的人哪,穿了這件衣服,原來自己還這麼差啊!」那時候你就有希望了,你就有希望
了!然後你把那個「師」字改一個「人」,那是更好。注意啊!就這麼一點點,佛法就這
麼一點點,所以叫內學,所以叫內學,所以叫內學!外學,就是看外面的,內學就是反過
來,反省自己的。

03'09"
記得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很有趣的公案,很有名的公案,與其說有趣,不如說
是最感人的一個公案。南山道宣律祖,那真了不起,對我們中國貢獻,對佛法的整個的貢
獻。他先跟他的老師學,他老師跟他講戒,聽了一遍覺得:欸,懂了。戒,這個東西嘛,
一聽,他絕頂聰明的人哪,覺得就是這樣了。然後呢,他也是講來講去就是這個東西,他
55 舊版.第十卷 B
自己覺得到外面去參學。那老師:好了,你要去外面就去參學。結果他就出去。結果轉了
個大圈子,看來看去外面也不過如此,沒比他師父更高明的,所以他又回來。回來啊,他
師父把他趕出去不要他,他又拼命地求懺悔,懺悔也不要他。跪在那裡苦苦地懺悔,怎麼
說他要努力,最後又回來了。

04'04"
來了以後,老師沒別的,還是講那個東西,還是講以前的東西。他自己多少年已經
聽了,已經都聽懂了,覺得沒有味道,所以出去的,回來老師還講這個。然後他一心一意
地聽了〈四分律〉二十遍,你們看看道宣律祖那個公案去,一代大祖師不是那麼簡單哪!
我們現在─哎呀,這個懂啦!實際上差得很遠,我這個隨便提一個公案。你如果聽懂
了,回過頭去一照的話,啊!我現在發現我這個渾身不曉得多少的罪惡在這個裡邊,全部
精神,拼命晚上二十四小時不睡覺都弄不過來。你只要一照,你就立刻發現。我想人人都
有這個本事,人人都有這個能力呀!可憐的就是,嗯,就在這裡!

04'57"
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找人家過失。固然是老師的過失不可以找,別
人的過失也不可以找。我們現在說,這個不修行,不行!因為這個習性已經非常厲害、非
常厲害了。我們緣法,跟法相應的心,沒有!可是一直一天到晚在那散亂當中,這樣。隨
便一點的風吹草動,你眼睛就……喔,這樣!然後看見,無非是看見,都是看見人家的過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6
錯,這個毛病就在這裡。然後呢因為過錯,分別那個邪妄分別的是非,然後鬥爭,然後造
業,都在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只有一個辦法─回過頭來看自己。你一旦看見了,不要說
老師的過失絕對不敢看,沒有一個人的過失你敢看見哪!你哪有時間去看那個,一看見自
己的過失─下地獄,啊,那個油鍋,那個刀山,等在那裡呀,你怎麼有時間去肯一步之
錯!那個油鍋就等在這裡。就是「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
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

06'03"
後呢高舉不可以,輕蔑也不可以。不輕蔑應該怎麼辦呢?「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
於彼二不生輕蔑。」法跟法師不要一點點輕蔑,要恭敬他。

06'16"
應作意五處所者,

這個五樣東西不要,特別的,我們很容易犯的,哪五處啊?

06'22"
戒穿缺,

這個地方不一定持戒,換句話,他自己的行持不夠。「穿缺」有它特別意義,簡單一
點說,他自己好像做不到。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固然可能的,做不到,實際上他做到了你
57 舊版.第十卷 B
看不見。千真萬確的!以我,不要說過來人如何高妙我們看不見,拿我們眼前來說,大家
都說:眼前的時候,我跑遍了台灣就看不見一個人!我卻是看見很多善知識哦,我的受用
就在這個台灣得到的,千真萬確!現在還有,眼前也有哦!那你們只要好好地去學,我保
證將來你們都會看見的。所以說你不要看人家呀,你真正過失改過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
會曉得這個善知識的行相,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點特別重要,以後慢慢地、慢慢地隨時
來說明這件事情。然後呢?

07'24"
性下劣,

我自己的出身高貴,這個人好像他……這個身分很低的樣子。
形貌醜陋,文辭鄙惡,

07'35"
嘛又醜陋,「形貌醜陋」,講起來的話,文辭嘛又鄙惡。人家講的是非常文雅,典
故、典章等等,他那個出起口來的話,好像很粗魯的樣子。

07'49"
發語句粗不悅耳。

別人跑得來告訴:「哎呀,某人你真了不起、你真好!」他又跑得來告訴:你這個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8
對,那這個不對!諸如此類的。因為你聽見了,
便
08'01"
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唉!這地方沒道理,那聽不進你跑掉了,完了!跑掉了,沒有希望了!
如《本生》中亦云:
那08'05"
麼應該怎麼辦呢?應該怎麼辦?佛陀告訴我們:

08'12"
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

你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低。這個不一定是叫你坐得最低,叫你心裡面放得低低的。換
句話說,你一定要把那個慢心拿掉:哎呀,我是最差的,我要努力去學啊!那個你能夠
「發起調伏德」。我們修學佛法三個步驟:戒、定、慧。戒的名字叫調伏,調伏什麼?調
伏煩惱。本來你這個慢心高得不得了,欸,你能夠這樣做的話,跟法相應了,馬上調伏你
的煩惱,那個時候你才有機會,法水才能夠進來。所以「慢如高山,法水不入」,像高山
一樣,它儘管甘露下下來,流掉了,沒有用!現在你把它反下來的話,進來的,啊,那對
了,才能夠調伏─德相。那個時候,
59 舊版.第十卷 B

09'04"
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

唉呀,你歡喜呀!就像飲甘露。甘露是治我們一切病的,現在呢治我們生死病。反過
來,如果你沒有這個,你拿這個心情去的話,你也能夠得到這個法的滋潤,體會到這個法
的美。說:

09'26"
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恭敬、專一、至誠,這樣地來淨化自己的內心,調善我們的內心,把心裡面的髒垢,
徹底地淨除乾淨。這個時候,有個什麼現象啊?你不會論這些是非,就像個病人,一心一
意地聽那個醫生招呼。我們現在是無明大病,聽那個佛、法、法師告訴我們這個法藥,然
後一心一意去承事他,去聽聞,這就對了。前面就是告訴我們準備。夠不夠?嘿,還不
夠。這個真正聽聞的前面,已經有了,後面這個正聽的軌理,究竟說起來,還是一個聽聞
之前的條件。下面,說:
正聽軌理分二:一斷器三過,二依六種想。

10'36"
正聽軌理」
,正式聽聞的軌理。實際上這個裡邊還有,還有的留到下面講,我們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0
步步講下去,自然會分得清清楚楚。所以現在好,沒錯,前面的障礙掃除掉了,用什麼方
法?思惟聽聞佛法的殊勝利益,把自己不想去聽,不願意去聽的拿掉了。那麼聽的時候又
是產生種種,不但得不到好處,而且啊反而反效果的,又淨化掉了,這樣。所以那個時候
可以正式聽聞,又分兩方面:一個是障礙方面,另外一方面,反面的,正面的。反面的,
自己的過失,叫「斷器三過」;正面的,還要具足這樣的條件,「具六種想」。
今11'27"

他告訴我們,哪三個過失呢?他先說明:

11'34"
器倒覆,

這第一個。

11'37"
縱向上然不淨潔,

第二個。第三個,

11'42"
雖淨潔若底穿漏。

61 舊版.第十卷 B
說倒了的器具,像那個杯子一樣的。這個杯子這樣擺,不行,那個法水進不去。然後
它向上,但是那個杯子裡邊有髒的、有毒的,沒有用。然後你把它洗乾淨了以後,那個杯
子下面有一個洞,漏掉了,也沒有用,這很明白。那麼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一樣。所以
他說那個杯子,

12'15"
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
這是第一種情況。如果倒過來的話,盛那個甘露,不能,進不去。你把它倒過來,不
再倒了,向上了。向上仰了,但是裡邊髒,

12'32"
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不能成辦餘須用事。

你不能用這個東西派它用場。

12'41"
雖不為不淨染污,然不住內,當瀉漏之。

雖然沒有髒,然而不住在裡邊,漏掉了也不行。這個比喻,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現在
聽法的時候,也是一樣。
如是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2

12'54"
法的時候,第一個呢,「不屬耳」,就是根本耳朵沒放在這裡,而他在那裡聽法。
我們呢,兩種情況,心裡面胡思亂想,乃至於有的人,平常我們上課有這種情況,在學校
裡,老師上課,抽屜裡面拿了一本小說,就在看小說。不看小說,胡思亂想。等到你散亂
心過去了以後,打瞌睡,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我們平常的時候聊天,聊了
個起勁,叫你去睡覺,叫你不要聊天,做不到,可是聽法的時候,他就打起瞌睡來了,
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業障,碰見這種情況,好好懺
悔,好好懺悔。這第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呢?

13'43"
雖屬耳然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等。

他耳朵聽見了,但是他心裡面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他這個「邪」是錯的,
「執」,可以說兩種,可以說一種。他沒辦法跟那個法相順,他聽見了以後,這個聽不
進,他有他的執著。也許他在這兒說:「哼!我在這兒可要學的參禪,他在這兒教我念
佛,不行,不行,這個沒有用。現在這個時候你還講這個幹什麼!」諸如此類的事情,他
心裡面總有他的。還有呢等起心,就是他聽了法,跟它相應起來的這種,他有他的特別的
概念,這個裡邊有錯誤,沒辦法跟那個法相順。譬如像我剛才說的,我自己以前的這種經
63 舊版.第十卷 B
驗,我自己的過失。這個法師真正告訴我們:「某人哪,你該怎麼辦……。」我心裡面怎
麼想?「法師,你告訴我,我是個凡夫啊!」說多了,有的時候受不了,我乃至於跟他
說:「法師啊,我還是個凡夫啊!」這個就是等起心有過失。就自己執著在這個,牢牢地
不肯捨棄自己錯誤的見解,就這樣。那這個是一點用場都沒有。

14'57"
無上說彼等眾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

上面你一步一步拿掉了以後,那麼很好了吧!聽過了記不住,也不想去記,那還是沒
有用,還是沒有用!所以正規地來說,一定要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然後聽的時候,還要
不要說拿我的想法去想,你一拿你的想法去想就不相應了。真正應該什麼呢?以菩提心相
應的心,你曉得真正要學無上菩提,要學一切法。他現在在教,全心全意先聽懂了他說的
什麼,照著他去做,這才是我們相應的。然後聽完了以後,牢牢地記在心裡面,這個是我
們必須要的條件。

15'41"
以這個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面,一開頭的就告訴我們,剛才那個偈子,我們
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有這種心情。看看:「專視聽聞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就
是全部的精神,全部精神它不是要瞪大了眼睛去看他,當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頭的話,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4
你自己不知不覺全部的精神啊,「專視」。這個專視,心志所在。換句話說,它真正重要
的,心志在那裡,你眼睛可以閉上,但是你全部心志在那裡。有的時候,我們有人習慣聽
得來勁的時候,全部精神瞪大了。我記得我那個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我就跟仁法師,我
這個聽了法,聽了,啊!全部精神在那裡,眼睛瞪得大大的。仁法師常常跟我說:「不要
看我!」可是我過了一下,眼睛又瞪得大大的,實在是!以後慢慢地跟了他才曉得他為什
麼說:「我晚上不能講法。」以後我發現哪,他晚上固然不能講,我也不能聽。我晚上聽
了,我晚上也睡不著,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你自然而然就歡喜,精神就提起來,到那時
候躺在床上睡不著。

16'45"
以我現在感覺得很多人,聽了這個打瞌睡,那實在不相應啊!這個東西毛病,只是
種種善根可以,你真正要聽法,不行的,專視!聽這個法。那個時候就要像什麼?像渴得
不得了,啊,那是這樣,看見那個水,你說擺在那裡,你不去理它,會嗎?當然不會啊!
然後那個時候,「一心入於語義中」,你全部的精神聽他,他講到哪裡,這意義把握住
了,心裡就相應了。你能這樣的─踴躍。聽了法心裡歡喜,歡喜啊!「心悲喜」。佛法
相應的必然情況。
65 舊版.第十卷 B

17'27"
一大師走的時候,寫了一個偈子,叫「悲欣交集」!一點都沒錯,你到那個時候法
相應的時候,就會有這種心情,你也說不上來,你到底是悲啊、是喜啊!說起來是又悲又
喜,悲─聞法之太晚,喜─從今天開始。實際上那個心情很混雜的,但是的的確確跟
它相應。那個時候這種情況應該說;反過來我們應該聽法,就應該有這種心情,這個是很
重要的!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這麼如果像上面這種情況,

18'05"
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

在這種情況之下,聽聞這佛法,沒有大益。他寫那個「大」字很有意思,還是有一點
好處的喲!佛法這東西真了不起啊!哪怕你討厭他,哪怕你在這個地方說辨別他:「是,
你講了半天,老是講了半天,他自己呢?」哪怕你起了這個心,是,你起了這個心以後你
要下地獄的,但是等到你地獄上面出來,還靠這個力量你又上來了。佛法之美啊,它必定
有好處!必定有好處!但是要想得到大好處,卻得不到。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他得到
大好處,每個人絕不希望聽聞了佛法,先下了地獄,回過頭來再生天哪,沒有這樣的事。
所以我們要想得到這個真正的大好處,一定要把那個過失拿掉。那麼過失拿掉的這個針對
的這個方法,所以叫對治。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6

19'04"
三對治,

是什麼呢?

19'05"
說三語,

經上面怎麼說啊?

19'07"
善,諦聽聞,意思念之。

聽的時候嘛好好聽,然後呢,好好地聽完了以後,要去如理思惟,這樣。

19'19"
亦猶如〈菩薩地〉說:「希於徧知,

你要希望得到這個,你一心好樂希求這個─徧知,正徧知,就是佛陀智慧。那怎麼
辦呢?

19'29"
注屬耳,

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把耳朵聽在那裡。

19'34"
善敬住,

67 舊版.第十卷 B
這個意,你心意要善、要敬,安住在這個地方。

19'40"
一切心,思惟聽聞。」

全部精神去聽,這個是論上面告訴我們的。完了以後,經上怎麼講啊?我們每看經
典,尤其是大乘經,它一定說,比如哪一個人聽聞,啟發那個問了,佛陀就說:「善哉!
善哉!」好極,好極,你問這個問題啊!然後呢他一定告訴我們:「諦聽!諦聽!善思念
之。」這個話,不一定用這個方式,可是很多經典上面都說這個,「諦聽、善思」。平常
我們看見那個佛經上面,好像這兩句話無關緊要的,場面話交代一下,這個地方就告訴我
們,這兩句話是何等重要!

20'26"
以本論的真正殊勝,列為四個大科,而這個是第三個主要的。你沒有這個前面的
準備,告訴你這個正文沒有用。你有了這個準備,來了。根據哪裡呀?佛經上說得清清楚
楚。所以我們現在說,不要人講啊,自己可以看看佛經就看懂啦!那這種都是天才。天才
是當然的,普通一般人是絕不可能。經裡面這個「諦聽、善思」,有這麼深刻的意義在,
平常我們不了解;你了解了,你就做到了,那個時候你就步步向上了,步步向上了。那麼
這個是斷器三過,這個過失要斷除掉。斷除了過失,然後呢,正面還要具足這個條件,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8
具六想。
依六想中,

21'13"
個最起碼的。不是說單單那個三個過失斷掉了,後面還要有。不過這個地方最前面
的,最起碼的這個要除掉。同樣要具足的,要六樣東西。這個六個東西,第一個,

21'27"
自安住如病想者。

聽聞佛法,第一個,先把自己,說我現在在病當中,在病當中。

21'36"
《入行》云:
這個《入行論》是叫《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我們《大藏經》裡這個名字
不叫《入菩薩行論》,叫《菩薩集學論》,好像這樣,我一下忘記掉了。這是寂天菩薩造
的,可是我們《大藏經》裡面說這個是龍樹菩薩造的。寂天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弟子,我不
敢肯定這兩個是一、是二?說不定是寂天菩薩,又把他師父說的這個內容增加修改一點,
或者是我們傳的人譯錯,這個不敢肯定。他怎麼說?

22'15"
若遭常病逼,尚須依醫言,況長遭貪等,百過病所逼。」

69 舊版.第十卷 B
說如果你遭到了一般普通的病苦所逼惱,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呢?一定要找醫生,聽照
著醫生的話去做。何況我們無始長時遭到三毒貪等,各式各樣的百病。這個百過不是一百
樣哦,這個「百」字,泛百,我們說泛百,泛百,是所有的。因為我們在無明長夜當中,
我們沒有一樣對的,沒有一個地方對的,全部都是錯的!我們為這個大病所逼,居然不知
道。現在我們生了一點小病:哎呀,我感冒,我頭痛,我要去看醫生,我在這躺一下。現
在我們這麼大病居然不管,這個人真可憐哪!所以第一件事情這個要了解,你了解了,你
才肯去找醫生,那個時候你聽了有用了。所以他下面解釋:

23'22"
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於長時中,而痛惱故,於彼應須了知是病。

說我們無明長夜當中,而這個病很難把它治得好啊!的的確確很難、很難哪!而這
個病,發猛利痛苦,我們眼前一切問題沒有一個例外,都在這個裡邊。是什麼?「貪等」
就是三毒,舉其綱要,整個說來,我們平常說的,以天台的說法,見思、無明、塵沙,總
之,沒有一點點例外的,都在這個裡頭。時間呢,無始以來,沒有一分一秒曾經脫離過。
這個痛苦得不得了,身上嘛痛苦,心上嘛懊惱,對於這個地方才是應該知道的,知道這個
是病啊!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0

24'20"
摩巴云:
那個祖師就告訴我們哪,

24'24"
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

這是說假定你修行,修行而修又修錯了,這個不對,顛倒啊!但是多多少少還知道修
行啊!我們現在什麼,我們現在的狀態怎麼辦?

24'41"
遭三毒,極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現在我們什麼狀態?我們遭到三毒大病,啊,這個病是大得不得了,大得不得了!
我們起心動念很清楚的,好的境相現起的時候,心裡面覺得很歡喜,這是什麼?貪相應
法!非常明白。哎呀,你這個歡喜,這個好!在貪當中,跟著它去掉了。不對的境界現起
的話,你又覺得這個不對勁,這瞋相應法!不在這個當中,什麼狀態?癡相應法!請問大
家每一個人仔細檢點、檢點看,有沒有一個時候跳開這個的?可憐的是,可惜的是還不知
道,還不知道,病大得不得了!醒來的時候是如此,睡覺的時候也是如此;上天的時候是
如此,下地獄的時候還是如此;小的時候如此,老的時候還是如此。唉,「病勢極重」,
71 舊版.第十卷 B
我等不知道這個是病,這第一個要知道的。想想看對不對?如果你聽法,對這個不了解,
那沒有用。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才要曉得,我這麼大的病,就會推動你去做了。

26'10"
常我們常常說,哎呀,我現在感覺到要去修行佛法啊!這個的的確確,在座的諸
位,不要說出家人是這樣,在家人也是這樣,都是很難得,有善根,要修行,要了生死!
但是啊,要修行,但是你真正跑到那裡,覺得:哎呀,提不起來,就是沒勁。為什麼?
沒有力量推動你。你不曉得自己病,如果你曉得自己病的話,這個推動的力量,必然。就
像比如我們坐在這裡,叫你去動一動,千難萬難。一下忽然地震了,嘿,就是你生病爬不
動,站起來跑得個快!我想這個我們人人都會體驗到吧!眼前很簡單,哇,馬上地震了,
你馬上跑!頭痛也好,腳痛也好,什麼病都沒有了,因為這個力量推動著你。他現在告訴
我們,假定你知道自己有這個病的話,你會一心一意去求了。所以他教我們具六想,它不
是空話,有絕大的道理在,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也就是這個。

2017/02/23校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一卷.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一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一卷.A面

00'13"
面那個過失在的話,你沒用。然後呢過失去掉了,推動的力量沒有。現在告訴你,一步
一步地來。現在你有了這個病,進一步要怎麼辦哪?欸,要去找醫生啊!那麼現在這個醫
生是什麼?法師。所以說,進一步,

00'30"
說法師住如醫想者。

對於說法的這個法師啊,這是醫生。

00'37"
遭極重風膽等病,便求善醫,若得會遇發大歡喜,隨教聽受恭敬承事。

假定我們遭到了病,病去求醫,而找到一個真正的好醫生啊,覺得好歡喜,啊,好
啊!一定跟著他所告訴我們的,然後恭敬承事照道理去做,這個不必說,人人都會。哪怕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6
小毛病,哎呀,你一下治好了,你一定去找他,再遠一點,如果大毛病的話,那不惜千里
萬里地去找。所以同樣地為什麼前面第一點,要教我們知得病,你曉得了病,你就拼命去
找。那麼找誰呢?找善知識,所以他下面說:

01'22"
是於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
我們真正的善知識也是這樣,就像你有病一樣。所以第一個條件你有了,第二個自然
跟著來。

01'34"
會遇已,莫覺如負擔,

碰到了以後不要覺得這是個擔子喔!

01'38"
持為莊嚴,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啊遇見了善知識了,善知識啊,平常真正的善知識,
他不是說這樣話:「哎呀!你好難得哦,你有善根哦!你怎麼樣哦!」然後呢,假如你唸
一點書他又捧你:「哎喲,你是個大學畢業哦!」乃至於「留學哦!」你就輕飄飄地坐在
那地方,「好了,好了,你在這個地方!」像鳳凰那樣捧你,完了!沒有用。反過來,倒
77 舊版.第十一卷 A
是他處處磨折你啊,嘿,那說不定行。他如果真的有本事磨折你,那你真的碰到了,那時
候你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個擔子,那是個真正的莊嚴。同樣的道理,碰見個好醫生,他有本
事跑得來的話,要該動手術,要該什麼,就老實不客氣地就這樣來了。當然現在這個醫生
啊,都是用種種地方,用糖漿來哄你。以前不是的啊,真正的好醫生針對著,譬如說這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也是一樣的「利於行」。修行亦是如此,我們有這麼
大的大病,一定針對著這個地方來的,所以你千萬不要覺得這是一個負擔,要把它看成莊
嚴。

02'49"
以在這裡我的的確確請了幾本書,譬如《一夢漫言》,那是我們清初明朝末年,
見月老人寫的。歷代祖師的傳記,特別是《密勒日巴尊者傳》,它有特別意義,你們好好
地看,我們不是說學哪一宗、哪一派,就看看人家為什麼有這樣成就的。然後,你不妨更
大一點,看這個《大般若經》的常啼菩薩、《華嚴經》當中的善財童子,他怎麼承事善知
識。我們現在不要說伺候善知識,給他做一點事情不行,他樣樣東西伺候你,你還覺得不
滿意咧!那是我們跟法不相應啊!跟法不相應啊!

03'32"
要說別人,就像我這麼,我自己覺得已經很不成氣候了。我的老師,今年春天我請
到他蓮社去的時候,下面有這麼多同修,我曉得這個同修不曉得老師怎麼辦,我自己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8
他們吃那個茶很特別的,就是偶然一次做了,我一定嚐嚐,味道不對,全部重來,一定自
己去弄。所以因為我沒有真正的相,做得比較差,的的確確不如那些祖師們,可是我覺得
比你們稍微好一點,所以我坐在這裡跟你們講,我但願你們每個人比我好,那恭喜你們。
這個地方注意,遇到了以後啊,千萬不要覺得這個負擔,因為這是莊嚴,這個是什麼?這
個才是真正的莊嚴。當年,我這個師長告訴我,說現在說你幾句聽不進啊,將來你會懊悔
的啊!我好幾個老師說,他說他呀,現在一直懊悔現在沒有人罵他啦!我現在才感覺到,
一點都沒錯,一點都沒錯。要怎麼辦呢?

04'33"
教奉行,恭敬承事。
你照著他去做。我們現在是依我行事,總是儘管講完了以後─他講他的,我就不聽
他,他也莫奈何我。唉!這個還算是好的,你不給他對嘴,已經是滿好的。這個就不相
應。所以一定要依教奉行,而且一心一意地恭敬去承事他,這個是相應的。所以

04'59"
攝德寶》中作是說故:「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
親善知識應無懈。」

下面告訴我們,說真正要求無上菩提的這種人,應該怎麼辦呢?「勇求」。修學佛
79 舊版.第十一卷 A
法兩個必要的條件,第一個正知見,第二個精進行,沒有這兩樣東西談不到。正知見的確
難,你有了正知見,前面的那些道理都容易解決。譬如我們前面說過了,我們平常看見的
這種覺得做不到的事,你有了正知見,理路上面都清楚,是啊!怎麼會做不到呢?必然做
到的。就像剛才說的,你一天到晚看人家不是,你了解了正知見的話,怎麼可以看人家不
是啊?眼睛專門看著自己,就怕出一點點小毛病,道理很簡單嘛!現在在這個娑婆的惡世
當中,一下不小心就出大毛病。就像現在這地方遍地盜賊,你在這個地方眼睛瞪大了,就
看一個小偷把你東西拿走,就怕一個強盜來把你東西搶走,你怎麼可以東張西望啊?這個
很明白的事情啊!你一望別的,你就完了!所以,啊,聽懂了,一點都沒錯。可是這個你
說你得到了正知見沒有?還沒有,只是人家告訴你的,你思相應慧產生起的時候,你就有
了正知見了,這個道理下面會講。

06'35"
面呢,要精進行。你懂得了,就是你相應了如果不精進,還是沒有用,你原地踏
步,何況我們現在在門外,不曉得在哪裡,目標都沒有做到。那個時候真正求法,一定要
是勇悍,一定要勇悍!我們不必說那個大善知識如何,所以一跑到這裡來啊,我感動不
已,我已經久已仰望我們這老和尚,來了以後,果然不錯。我那天跑到醫院裡看到病房裡
面去,他昏迷不省啊,張開了嘴巴在那兒念,聽聽幹什麼?他一下子念念讚佛偈,一下念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0
阿彌陀佛,一下念這個,表示他腦筋一直這個。回來了以後,我們說,唉呀,老和尚,現
在這裡你是我們的精神支持,你好好休息啊!欸!他早晨一聽見這個鈴聲,睡不住了,要
去上早殿。那我們現在呢,「唉!這個早殿實在是,最好搖了鈴了再睡一下。啊,這麼早
起來!」這個所以是真正的原因在這地方。心裡面實在是,叫你做一點事情,委屈得不得
了,這樣。總是覺得:啊,這個營養也不夠。然後呢,叫你早一點進去,跑得去,這空氣
又不好,不曉得在想些什麼啊!這是心裡面哪,問題就在這裡呀!

07'55"
個真正有正知見,真正精進行的人,這個是「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現在我
們要學。那時候,最主要的、難克服的─摧我慢。這個我慢倒不一定是說,處處地方我
對、你不對。就是說,當處處地方你以我為主的這種心情障礙著你,這個是我慢相。所
以這個我慢,它叫「我見、我慢、我愛、我癡」,見解固然是我,然後我愛、我癡,你保
護著我,也是我呀!唉呀,總覺得這樣子受不了,你要弄這個!就這種我愛,這個無非都
是在癡相當中。你真正地修學佛法,這個東西徹底要掃除,徹底掃除,你就成就了。現在
因地當中你怎麼辦哪?我懂得多少就下多少功夫,那時候隨時注意:欸,它又來了,拿掉
它!你能夠拿掉幾分,你就跟法相應幾分。因地當中這樣去,慢慢地果地當中慢慢地來
了。
81 舊版.第十一卷 A

08'50"
以現在大家總是修行很難哪!哎,就我現在了解,天下沒有比修行更容易的事情。
嗯,大家聽了話,覺得這個怎麼會啊?那我馬上理路告訴你。你要學開汽車,說現在很容
易,到處有;對不起,沒有汽車,你能嗎?有了汽車,沒馬路行嗎?有了馬路,沒汽油行
嗎?有了汽油,沒人教你行嗎?你還在這種條件哪,騎個腳踏車乃至於,對不對?做任何
事情欸!可是修行啊,嘿,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腦筋壞了,不行!腦筋壞了做什
麼事情不行,你只要腦筋好的人,你起心動念,莫非是這個,對不對?哪一樣事情比修行
更容易的?它不要任何條件,就坐在這裡也在修行。然後你做別的事情的話,白天你忙完
了,晚上總要休息吧!欸,修行,睡覺你也在修行。做別的事,你吃飯時總要停下來吧!
它吃飯也在修行。所以你真正懂得了,二十四小時無處不在修行,二十四小時無處不在淨
除罪障、積聚功德,修行這麼容易喔!

09'58"
什麼原因得不到?沒有正知見哪!沒有精進行啊!現在我們要怎麼辦呢?第一個摧
我慢,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每一個,不是說四個步驟分段喔!你任何四個
當中走到一個,你就在修行當中。所以現在我的感覺,大家求,真難的、最難的就是求到
善知識,而求到善知識真難的是摧伏這個東西,你只要這個找到了,下面問題都解決了。
淨土法門,也就是這個原則當中的一個特例,一個特例,這個以後再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2

10'34"
如諸病人」,像病人親近那個醫生,這個善巧的醫生哪,嘿、嘿!遇見「親善知
識」,應該不要懈怠,真正親近善知識不要一點懈怠。這個《華嚴》上面特別示給我們
看,這是所以善財當中一生取辦的原因。佛法不難哪,千真萬確一生可以成功啊!問題
在你如理不如理啊!想想看,別的東西都那麼難,修學佛法這麼最容易,別的東西都可以
間斷,修學佛法可以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當然一生取辦嘛!問題在哪裡?就是前面那些關
鍵。你只要那個關鍵一步步克服,每一個人都是善財童子,《華嚴》當中,真正圓滿的地
方就在這裡。

11'19"
以我前面一再說,你懂得了這個佛法─本論,你就曉得《法華》、《華嚴》的
差別在哪裡,佛出世的精神在哪裡。其實《法華》真正的意趣,還是通於《華嚴》的,我
那天提了個頭,這地方順便說一下。欸!怎麼是《法華》明明講的,好像它轉了個半天。
欸,《法華》裡邊那是個公案,我隨便提出來噢!大家如果沒有聽過的,以後慢慢地回
味,如果曉得《法華》的,馬上就會懂得這個公案。

11'52"
法華經》一開頭的時候,授記那些聲聞等等,一個、一個,乃至於凡夫,「小低
頭,一合掌,皆已成佛道。」授記這個,但是都是遠得不得了!所以這個才是佛出世的
究竟意趣。為了證明這件事情,那麼多寶如來那個塔來證明,然後呢,透過所有的化身
83 舊版.第十一卷 A
釋迦如來的與欲以後,開了這個寶塔的門。最後說,大家覺得那個,跟這個來的人說,那
好啦,我們現在回去了吧!欸!那個時候釋迦如來怎麼說?「慢慢地,慢慢地,你先不要
回去,看看我們這個世界上面弘揚《法華經》的效果如何?」說完了以後,文殊師利菩薩
來了。從哪裡來?從龍宮。哎呀,說無量無邊的人,那個時候幹什麼啊?他在說《法華
經》。所以說,「啊呀,你在幹什麼?」「我在這地方在龍宮當中說《法華經》。」所
以,說「欸,那麼你在這地方說《法華經》,說的效果怎麼樣啊?」「你看!」結果他說
完了,龍女出來了。「八歲成佛」這個公案,大家曉得吧?曉得,馬上轉過來!

13'16"
然這裡面還有很多關鍵。說明了……我們從這地方看,就是說,文殊師利菩薩就
在那個龍宮,給他們說佛出世的……你不要看,把那個《法華》不要看我們現在這個《法
華》,就是說《法華》的真正意趣的重點、概念,你要把握住─佛出世的真正重要的
關鍵,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把他無量無邊證得的真實內容和盤托出,告訴眾生,
也教你去做這個,這個才是《法華》的真正意趣─所以實際上,就是最直接的成佛的這
個。文殊菩薩說:「我在龍宮裡面講這些,效果呢?你看!」馬上就有一個龍女她聽了發
菩提心,當下成佛!不是嗎?我們真正了解了,你要從這地方去著眼,才了解佛法的真正
圓教可貴的地方。這個絕不是說單單圓教喔!通於我們一切眾生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4

14'20"
裡還有一個:妙咧!就是佛在這地方說《法華經》,那些人都是轉了個半天,結果
另外一個人說《法華經》,還不是佛,是菩薩講的,在龍宮當中,講了半天就一生取辦。
你們有沒有注意,有沒有疑問哪?這些都是大關鍵的問題喔!這個公案,就在《華嚴》上
面得到了最佳的答案。《華嚴》是最了不起的一個經,但是佛沒有說耶!剛開始的時候
〈世主妙嚴品〉,是世間的那些人,拿我們世間來說,也可以說,哎呀,土地、神王,一
個一個都在說。什麼地神、天神,哪一個神、哪一個神,乃至於通到菩薩─佛沒有講!
一直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的人也是一樣,第一個是和尚,第二個是和尚,下面
後頭都是在家人,最後一個是和尚。當然裡邊還有包括這個比丘跟比丘尼呀,那麼尤其是
後面那個什麼地神、主林神、主風神、主什麼神,也是這些啊!欸,奇怪咧!佛親口講
的,大部分的弟子就是羅漢;結果那個地方佛沒有講啊,就讓善財童子一生取辦,這麼一
個內容。

15'33"
後在《法華》裡面,也是同樣的,喏、喏、喏!佛在那裡說了那麼多,他就說:
「我呀多生多劫教你們哪,你們總是不能聽我的。所以我雖然雨那個甘露雨下來啊,可是
你們只能接受一點點。小草嘛吸收一點點,長一棵小草。中草嘛吸收多一點,長個中草。
大草嘛吸收多一點,長個大草,乃至於樹也是如此。所以啊,雖然我是把最好的法給了你
85 舊版.第十一卷 A
們,你們就轉了大圈子啊!」

16'04"
們說,這個對我們有用嗎?有用。那地方我們就仔細反省一下,善知識給我們講
了以後,我們是不是依教奉行了?我們聽了:「唉呀,不行啊!我現在是個凡夫,教我做
這個,做不到啊!」那是什麼啊?你完全排斥在外頭。那就是我就是吸收我那一點點,說
這是小草,或者是中草,或者是大草。你能夠「依教奉行,恭敬承事」,能夠「勇求」的
話,那對了,你一生取辦!概念就在這裡,清楚明白。想想看,對不對?所以這個是第二
條,啊,曉得自己病─找醫生,找了醫生以後怎麼辦哪?要吃藥啦!所以

16'48"
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如諸病者,於其醫師所配藥品,起大珍愛。

那麼醫師現在開給你那藥品了,照著去好好地做。

17'00"
說法師,所說教授,及其教誡,見重要已,應多勵力,珍愛執持,莫令由其忘念
等門,而致損壞。

佛也是一樣,像醫生一樣。佛沒有辦法把我們哪,叫你說加被你,讓你成佛。佛只是
如理地把他悟證的法告訴你,你如法行持,很清楚,理論是如此,事實也是如此。沒有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6
個佛例外的,都是大慈大悲,沒有一個佛例外的都是大智慧。他的慈悲心啊,要救渡一切
人,他的智慧了解一切,他的力量能做一切。如果是他能夠把我們轉化成佛的話,當然絕
對會做嘛!現在做不到,明白表示就是這樣。所以每一個佛都是說:「我沒辦法把你轉化
成佛,我只有告訴你怎麼成。告訴是非我不行,然後呢,成不成是要你如理去行持。」醫
生跟佛一樣,他告訴你這個教誡,你聽了這個教誡以後,然後呢,說哎呀,這個重要啊!
應該怎麼辦?「應多勵力」,要努力,這個才是我們珍愛執著之處。我們不應該珍愛執著
這個我,「唉呀,我這個不行啊!」不應該執著這個見,不應該執著這個情,應該執著這
個法,你能這樣做,那麼就對了。

18'31"
開《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十八頁。這個六想當中,第一個自己病─無明大病,無
明大病,這是一切病的病根所在,這是我們修學佛法首先必須應該認識的,這個概念非常
重要、非常重要!現在所以大部分人,說聽懂了道理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實際上就對於這
一點沒有正確的認識。認識的都是文字上的,然後把那文字上的還告訴別人去,結果有一
點功效,種下一點善根的種子。但是對於整個的佛法來說,眼前產生不了功效,不但產生
不到功效,反而成為鬥諍之因。這是我們應該為了這個,要深深地痛心疾首努力改過的,
努力改過的。那麼這個關鍵,本論順著次第一步一步告訴我們,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把
87 舊版.第十一卷 A
聽聞的道理應用在身心上面,淨化罪障,然後呢,把煩惱慢慢地淨化,積聚資糧,淨除自
己。等到你自己能夠淨除了,那個時候進一步去告訴別人,這個才真正弘法。

20'14"
以在座的各位,尤其是這裡非常難得,將來出去都是佛門龍象。說到這裡,我勉勵
各位同修啊,大家應該有這個志趣,不要忙著去說法,千萬不要忙著去說法,像普通這樣
說法,已經很多人啦!我們應該進一步提升我們自己,至少把這個法懂得怎麼淨化自己身
心,那個時候才告訴別人,幫助就大了,幫助就大了。法的真正的目的是淨化身心,你要
淨化,你至少曉得自己毛病在哪裡,這樣。所以不是說貪、瞋、癡啊,文字認得很容易,
要想認得自己這個身心上貪、瞋、癡的行相,這個是重要的。認得了,還要曉得怎麼去對
治它,它有什麼缺陷,對治了有什麼好處,就是這樣,這些都應該要知道。

21'17"
一點呢,說要曉得自己是病,因為有了病,所以就努力去找醫生。你有了這個,
然後那時候找到的醫生,你覺得這個醫生就是我的最好的莊嚴,醫我的病。你沒有這個概
念的話,那就麻煩就來了,麻煩就來了!我們跑到哪裡呀,要去求學問的。求學問,這是
世間的,我們反正付一點學費,然後呢這個老師求一點學問,就是如此而已,大家互相這
麼交換,世間的交換。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老師說一點什麼聽不進的話,他自己就不服
氣,大家就爭執。現在佛門當中也都是如此,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8
所22'03"
以我昨天已經鼓勵大家看看這個祖師們的傳記,不管是中國的……可惜的現在西藏
的祖師的傳記比較少,還有偶然有一點印度的傳記,尤其是《密勒日巴尊者傳》。我所以
鼓勵大家去看,看看他們是怎麼成就的,必須要師弟之間有這樣的關係,那麼你才能夠真
正地調伏自己的煩惱。要不然自己心裡面都是這個煩惱,這是講的佛法都是空話,都是空
話。那麼所以這個第二善知識。

22'40"
到了善知識呢,他的教誡就是藥品,拿這個藥品幹什麼?然後你進一步要去治病。
所以我們看第四,十八頁的第五行文字:

22'53"
殷重修起療病想者。

現在呢,我們知道有病,找到醫生,得到醫生開的藥,緊跟著自己去吃藥治病。那麼
在世間身體上的是吃藥治病,然後呢,在出世,我們整個的身心上面,是照著這個法師所
開的這個法藥去修行,這個才真正修行。你懂得了這個去修行的話,不管你做什麼,都在
這兒增長功德,淨除這個罪障。拜佛、念佛、參禪、早晚課、聽經,乃至於你睡覺吃飯,
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也許我們說:「欸,古人哪,他說穿衣、吃飯哪,無不是道,那是開
悟了以後的事情啊!」這是沒有錯。但是開悟是對我們現在來說,這個結果,你因地當
89 舊版.第十一卷 A
中,要怎麼樣做才能夠感得這個果?假定你因地當中一點消息都沒有,請問那個果能天上
掉下來嗎?佛法會是講天上掉下來那個果嗎?當然不會。

24'12"
麼現在我們因地當中應該怎麼辦呢?這就是修行。聞、思兩個階段應該怎麼修?拿
這個聞思階段的修作為因,你才能夠感得得到這個,說修相應的這個果呀!這樣的,這個
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對我們現在來說,目前這個完整的教授告訴我們的就是這
個。所以你要了解它,然後呢,在起心動念之間都跟法相應,拿這個心念在日常生活當中
行、住、坐、臥,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我們現在下面看文:

24'59"
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

就像病人哪,他很明白地看見,欸,這個醫生雖然開了藥方,也給了你藥,假定你不
吃的話,那個病不會好,所以我們緊跟著要去吃。那麼對我們現在呢,就是:

25'27"
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
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為究竟。

對於說法的這個師長,所告訴我們的這個教授啊,假定你不照著它去修習的話─修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0
就是修改,那麼習呢,這個就是不斷地照著這個辦法去做、做、做,就是這樣。修改些什
麼呢?就是我們的行,以前我們的行啊,是跟無明、煩惱相應的,見、思二惑,這一點很
重要。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有一點小聰明,啊,覺得這個樣的。這種小聰明,真正說起來是
害我們的,無始以來害我們的就是這個。我們真正的唯一的救護就是佛法,所以第一個要
把這個東西拿掉。那麼我們現在這個小聰明呢,自己的見解,就是見惑,這個大怨家是這
個東西;我們的習性呢,叫思惑,與情緒相應的。那麼細的部分就是塵沙、無明等等,都
是這個東西。那麼要把它修改過來,但是一次還不行,所以不斷地、不斷地努力叫修習,
不可以不修。

2017/02/23校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一卷.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一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一卷.B面
那麼,平常我們修
00'05"
學佛法重重難關。第一重難關呢,說我要修行哪,是不要聽的。這
個道理以前講過很多,倒不一定是說他的錯,因為看見太多人講了說了半天哪,一點樣子
都沒有,所以真正有志氣的人,覺得那些人講了半天沒有用,我可不學那個。他這個志氣
倒是本身好的,但是這種情況是前面說法的人的錯誤,並不是說真正的佛法不要講說、不
要聽聞的。

00'41"
麼現在呢,第一個難關如果克服了,說真正要修行啊,你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
要懂得道理,要去聽聞,結果聽聞了以後他真正要做的,是照著去修習。欸,假定說現在
呢聽聞了,說我懂了、懂了,不修行的話,這個沒有用。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變成什麼?
聽得很多,覺得這個是修行,害了下面這個毛病,是「多積異類文辭」。你無非是做得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2
以說文字很通達,就是這樣。啊!這個經上怎麼講的,中觀怎麼講,唯識怎麼講,小乘怎
麼講,大乘怎麼講……一大堆參考書,一大堆資料,把人家弄得是越弄越頭痛,以為這個
就是佛法。這個不是的,不是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01'31"
以近代現在這個佛法,從清末開始又漸漸地恢復了,各宗各派的氣象蓬勃。其中尤
其是法相一宗,譬如像當年太虛大師也是,歐陽竟無先生也是,那麼韓清淨等等。我曾經
聽說過,很早以前聽到過人家讚歎這個,後來我出了家以後,有機會看,人家就告訴我:
「唉呀,這個法相這個東西真難學啊!這唯識呀,不曉得多少名詞,越學越頭痛,背得你
暈頭腦脹。」那我剛開始的時候我是歡喜念佛,也覺得有這個感覺,一直等到後來過了一
些年,我總算幸運,自己的障礙除掉了。哎呀,我發現這個法相之美呀!美不可言!初機
修學佛法,你只有走這條路,如果說你不走這條路,那條路我是覺得非常辛苦。當然,你
宿生有大善根不在此例,因為你早就修過了嘛!

02'38"
麼關鍵在哪裡呢?這就是我的經驗,假定你把它看成功單單是文字,那麼這個麻煩
就來了。有很多人哪,就宿生有這個習氣,他是個念書人,碰見了書啊,書不怕多的,然
後說得頭頭是道;說完了以後,也到此為止,對修行上面哪,更進一步,暫時停在那裡。
這種情況之下對於不歡喜念書的人,這是件苦事情。
93 舊版.第十一卷 B

03'06"
真正的法相是這個嗎?不是,指出來法的行相是什麼,這個叫法相。你說貪,貪
是什麼樣子?你說瞋,瞋是什麼樣子?你要認得它呀!那個時候,非要靠那個經論指授給
你看,這個叫法相,是指這個,哪裡是講文字叫法相!這文字,只是法相百千萬分當中的
一個東西。所以你如果有了這個的話,經過它一指,你認得了,你認得了你才有機會淨除
它。你否則不認識,你說修行,去掉貪瞋癡,貪是什麼?不知道。瞋是什麼?不知道。你
怎麼去除掉它?很明白。像拔草一樣,你說要拔草,跑到那地方去,茫茫一片,那沒有用
啊!

03'53"
以我常常說的,我這個善知識,當年我剛依靠他之前,我旁邊有好幾個人常常說
笑話,說這個法師啊,大家已經出坡去了,他是做什麼事情,拿起全部精神來就做。就出
坡去了,跑到這個花圃裡邊、苗圃裡邊把那個草拔掉,他做的一定是最快,全部打起精神
來。結果等到他拔過了,你就看,草固然沒有了,菜、花也統統拔掉了。那時常常會笑,
我那時候也笑,現在才慢慢、慢慢地,啊,我是覺得:所以問題就在這個上頭,你必定先
要認得。所以修行一定要兩樣事情,第一個正知見,然後精進行、精進行。我剛才說那個
善知識,他兩樣東西都具足,正因為他具足,他那個精力他不會用在這種小事情上的,你
叫他管這個,他很多事情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真正的重點把得很牢。啊!我到現在所以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4
對他始終一生佩服不盡、感激不盡,受用也從這地方來的。

04'57"
個雖然是個笑話,我是說明,現在如果說我們講修行,固然你這個園圃的事情你不
了解,那剛開始當然你可以樣樣拔掉,現在如果叫你去是種菜的話,然後你這樣去做的,
你怎麼種菜?現在就是耕耘我們這個心田,你心裡面哪一個是雜草,哪一個是應該保留你
不知道,一股腦兒亂來的話,你能修行嗎?而且要認得這個,就是說這個才是真正的法
相,以後我們真的這個地方講的重點,就偏重在這地方,這一點大家要注意、要了解。否
則的話,是你自己對不起你自己,自己對不起自己。我們好好地世間可以做個很好的人,
放棄了不幹,跑到這地方來,那不是自己耽擱自己一生嗎?

05'48"
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說,不要多積異類文辭,然後你靠著這個指導你認得,認得
了去做的話,那真省事呀!真省力呀!你心一動,那心相就記得了,曉得這是什麼。然後
呢,不對,你把它改過來;對了,把它增上,這個時候你內心上面感到無比地歡喜,這個
是法喜,眼前那些東西都動不了你。否則你一天到晚在這裡直轉,自己還覺得得意。你得
意了半天,將來你下去,把別人也拖下去,這個東西很可怕的,很現實的而且。下面繼續
下去。
95 舊版.第十一卷 B

06'25"
亦猶如害重癩疾,手足脫落,若僅習近一二次藥,全無所濟。

說我們是修了,而單單修夠不夠?不夠,所以前面告訴我們殷重修。什麼叫殷重啊?
哎呀,很鄭重地、很殷切地。為什麼要這樣認真呀?因為我們這個無始長夜無明大病,就
像我們現在害了很重的痲瘋病,這個「癩病」就是痲瘋啊!這個痲瘋害了以後,哎呀,這
個會手、腳、鼻子、耳朵,不曉得什麼地方,它會掉掉的。碰到了這麼嚴重的病的話,你
隨便的一兩次藥的話,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他說:

07'11"
等自從無始,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義,僅一二次,非為完足。故於
圓具一切道分,應勤勵力,如瀑流水,以觀察慧,而正思惟。

說我們現在從無始以來,遭到這個煩惱大病所逼所惱。儘管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完整
的教授,了解了這個佛告訴我們真正的內涵,你雖然能修,但是修一兩次,不夠,假定說
我們不知道的話,更不談,更不談!所以我們真正說起來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圓具一切
道分」,要整個的內容要統統了解,統統認識,然後去修。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容或有一
點疑問,說等到你樣樣了解了你做,怎麼行呀?不,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要了解的。我現
在舉一個很簡單的譬喻,譬如說我們要造一個高樓大廈,造一個高樓大廈,造這個高樓大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6
廈,不是叫你一口氣就把它造起來。要造高樓大廈,你必須把那高樓大廈次第步驟完全把
握住,照著這個次第步驟去做的話,必定沒問題。如果你把握不住這個的話,那麼你東摸
西摸的話,那個啊,摸得一無是處,一無是處,我想我們大家了解。

08'53"
如說你隨便造個小房子,你說沒關係啦,反正地上草拔掉一點,大一點就是好了,
萬一覺得不對重來,可以。你造個高樓大廈你行嗎?你一定要每個步驟弄得非常完整,絕
對不是說要造房子嘛,反正我磚頭水泥統統進來嘛就算。你把它統統進來了以後,對不
起,他說那個要挖地基,你怎麼辦哪?再搬出去呀?搬出去了重來。你搬了幾趟以後,
錢固然花掉了,鋼筋嘛爛掉了,水泥嘛硬掉了,完啦!我們這個同樣的道理,我們這一生
哪,生命是快速得很哪!你浪費,要不了多少的話,一生就完了。然後養成功這習慣,下
一生這又來,匆匆忙忙地就碰上就碰,等到你碰完了,覺得不對重來的話,這一生又完
了。那個還算是你沒出大毛病喔!如果出了毛病的話,下一生人身得不到,就到地獄去
囉,這一轉不知道什麼時候出來喔,那是個事實欸!

09'49"
以他說的「圓具一切」,那是你把握住,像比如說我們造房子,我不急著去造。
先哪,我造這個房子要多大,然後請一個好的建築師畫一個藍圖,這個次第怎麼一步步上
來。表面上面你沒有動,可是你將來要嘛不動,一動的話一路上去,高樓大廈成功了,這
97 舊版.第十一卷 B
不是就是很簡單嗎?所以一開頭我特別告訴大家,你們記住《華嚴》、《法華》的這個真
實的境界,拿著這個好好地,這樣。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一定是一門深入,相當於我
們造房子,我們真正做的時候,一定是照著這個次第步驟完完整整這樣,這條是「大王
路!」本論的真正可貴的地方就在這上頭,真正可貴的地方就在這個上頭。那麼把握住這
個,那去努力;做的時候呢,「如瀑流水」,這個瀑流水像瀑布一樣,萬馬奔騰,永不停
馳地這樣來。

10'47"
這個地方叫我們修行啊,有意思!不是說叫我們:你趕快去拜佛,趕快叫你念佛,
趕快你去參禪打坐。他叫我們幹什麼?「觀察慧而正思惟」,這是我們眼前真正應該做到
的。這觀察慧跟正思惟是什麼意思?我們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的話─愚癡、邪見,我們要
想破除它的唯一的正對治是智慧,智慧,說聞、思、修慧。聞是從善知識那裡開始的,然
後從善知識得到你正確的教授,這是從外面來的。你聽懂了以後,你開始的第一步什麼?
就是思惟。那個思惟,就是不斷地把聽懂的道理觀察,欸,這個對不對?這個錯不錯?這
個是什麼一回事情?要觀察的什麼?要觀察自己的心行相,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所以它叫「內明」,所以它叫內明。

11'51"
以古來人哪,古德們總是告訴我們:銷歸自性、銷歸自性。什麼叫銷歸自性啊?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8
哪,就是回過頭來,你在你自己的心性上面找這個問題去,這個才真的法相,這個才真的
法相。而我們心性的所以起心動念,哪來的啊?有幾個原因,簡單地說,第一個,就是心
裡的種子,無始的識種,外面是外境的引誘,帶上根,「三事和合觸」。因為世間講心理
的,好像是心理跟物理,內、外是兩樣事情,佛法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也不是心物
一元論,它是個緣起論,當我們談到一個心理行相的話,一定有外面的東西在裡邊。你看
見這個人,這個人對你笑一笑,欸,你覺得很歡喜。你看見這個好吃的,你就貪;這個人
對你瞪大了眼睛罵你幾句,你就瞋,所以這個瞋貪的是你內心的,可是跟外面的外境卻有
這樣的關係。這個我們以後再談,我這裡順便一提。

12'52"
麼所以在這個時候都要靠什麼?觀察,觀察去思惟,這個叫作正思惟,叫做如理
作意,我們修行的第一步是這個。因為我們經過觀察,經過思惟,才曉得我們現在這個心
裡面哪,一天到晚無始以來的妄念如瀑流水啊!那麼現在唯一的辦法,說要阻止它,有種
種: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等等。而這個裡邊一個殊勝的法門,那時候你
念阿彌陀佛,那個時候你心裡面了解了,一心一意地去念。正在念的時候,當然!然後
呢,你也不斷地去觀察,那個正知,觀察這個叫正知,曉得它對了,就讓它念下去,不對
了,把它拉回來。然後在這地方開出來說,你要對治這個,產生這樣的功效是念佛;為對
99 舊版.第十一卷 B
治這個,產生這樣的功效是拜佛;然後要叫你去經行、要叫你去打坐,它那個中心,都在
從這上面開始的。所以八正道當中啊,正見下面第二個是正思惟呀!這個次第有它的必然
如此的,修行的最佳指導在此。

14'07"
大德月大阿闍黎《讚悔》中云:「此中心亦恆愚昧,長時習近重病疴,如具癩者
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

所以下面這一個大阿闍黎說,我們的心哪,一直長夜無明當中啊,愚癡,為這個無明
所遮蓋,所以我們平常的習性、認識都是跟三毒相應的那個大病。這個病得就像什麼?病
當中最厲害的是痲瘋,哎呀!那個手足都斷掉了。現在要去治療它的話,一點點藥是不行
啊!看下面:

15'00"
是於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如有此想,餘想皆起。

這個是最重要的,你這個認識一起來,其他的都起來了。這個想啊,想啊,產生功
效與否,對我們能否修行,產生的最直接的關係。現在這個道理,佛菩薩、祖師告訴我們
了,我們能不能真的運用,就靠什麼?靠能不能正思惟。就在正思惟之前,它還有一個關
鍵,還有一個關鍵。所以,以後慢慢地、慢慢地我們會照著這個次第去講,然後一步一步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0
來修習。所以在這裡,在這個地方啊,我明天會給大家簡單地說明一下,以後我們這地方
的進度。所以我說,我們這次的這個原則上面哪,這個學院跟常住是完全合起來的,完
全合起來的,希望每一位同修都得到這個相應的好處。那麼假定說不這樣,產生什麼效果
呢?

16'22"
若僅是空言,則亦不為除煩惱故修教授義,唯樂多聞,

假定說這個想、觀念只是空話,空話─就是講,講得頭頭是道,說得天花亂墜;
聽,聽得津津有味。講完了、聽完了書本一合,照樣地如此這般,那這個就是空話,這個
就是空話。這種情況他「不為除煩惱」,除煩惱才修那個教授,我們只是好樂聽聞,這樣
的話沒有意思。就像什麼?

17'06"
如病者,求醫師已,而不服藥,

找了醫生不吃藥有用嗎?有用嗎?

17'13"
唯愛著所配藥品,病終無脫。

不能脫啊!這個地方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同修,可能會有這種念頭:「是啊!我並
101 舊版.第十一卷 B
沒有不想修,我想修啊,但是為什麼心裡邊就提不起來呢?」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概念?有
沒有這樣的痛苦?我想很多同修有。所以上次我曾經問過一個問題,說我們現在明明了解
了,這個偏偏做不到,這樣,關鍵在哪裡?現在我們一定要從這地方找到病根所在,找到
病根所在。實際上呢本論後面,這個所謂教授、教授,不一定本論啦,反正有圓滿傳承教
授的話,都在這個地方,會給我們指出一條最好的路線來,最好的路線來。這條路線,那
個善知識、佛菩薩會告訴我們的,所以這裡要注意喔!修不修靠大家自己,如果說你不照
著去做的話,儘管最好的方法,你會聽得很歡喜,這個時候,沒多大用處,沒多大用處!

18'21"
三摩地王經》云:「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彼因重病久惱故,為療
病故亦求醫。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醫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
藥。受其珍貴眾良藥,若不服用療病藥,非醫致使非藥過,唯是病者自過失。

這個地方先停一下。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大家身體上面遭到了這個病苦,多少年
來這個病苦一直沒有能夠弄得好,那麼因為這個重病所困苦所以找醫生。找醫生啊,好辛
苦去求訪,幸而找到了真正精采的黠慧、黠明,「黠慧」就是很聰明的、明了,是的的確
確的好的醫生。而這個醫生呢,也的的確確肯幫助我們。現在這個醫生是佛、大醫王,他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2
不但有智慧,了解怎麼救我們,而且有悲心,也願意救我們。而這個悲跟智,都是無上的
大悲大智,了解圓滿,沒有一點點遺漏的。我們所有的病,病根、病因、治好的狀態他都
知道;然後呢悲心也是究竟圓滿的,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都要把我們救到最究竟的
地步,不到究竟絕不罷手。那麼在這種情況,這個醫生教我們要吃這個藥。是的,現在我
們受到了這個好藥,假定不照著他開的藥,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吃的話,這個不是醫生的過
失,也不是這個藥不好啊,這是病人自己的過失啊!

20'37"
這裡我覺得願意諸位同修跟我一樣的,自己閉上眼睛,想一想我該怎麼辦?我該怎
麼辦?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現在我們幸運,遇見了、了解了這個法,以後要策勵
自己。我們常常覺得「我、我、我」,是!後面告訴要「我慢」,這個地方什麼叫我慢?
這個慢倒不像普通的慢一樣,是我自己一定要做得起來!一定要成功它!所以我們現在經
論上面告訴我們的,我們要跟誰鬥?不是要征服別人,要征服自己的煩惱,這個就是大丈
夫,這個就是大丈夫。你跟別人鬥沒有用,你不鬥他,他到最後也是死的,天下沒有一個
人不死的。所以你不必去鬥他,哪一個人都要死,再大的怨家仇敵他到最後他也要死的。
那麼只有一樣東西呀!欸!這個煩惱啊,那才是永遠存在的,你有本事征服那個煩惱,你
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們要有這個志趣才對!
103 舊版.第十一卷 B

21'45"
是於此教出家,徧了力根靜慮已,若於修行不精進,不勤現證豈涅槃。」

現在我們普遍地都了解了,說五根啊、五力啊,這個那是止觀的方法啊,假定不照著
去做,做而不努力精進的話,那麼沒有辦法真正地驗證;沒辦法驗證,痛苦不能了。所以

22'17"
云:「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醫自體
病。」
說啊,這個經上面佛陀說啦:我現在已經把最圓滿的教法告訴你了,你假定不照著去
做,那就像病人把那藥背在身上啊,嘿!卻醫不好病。這個是經上面告訴我們的,那個菩
薩在論上面怎麼說呢?

22'44"
入行論》亦云:

入行就是入菩薩行,我們修習菩薩人,怎麼開始下手去做。

22'52"
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若唯誦藥方,豈益諸病者。」

這個要身體做的,單單講沒有用。就像治身體上的病一樣,要拿這個藥吃的,不是叫
你念的,單單念沒有用處。所以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4

23'12"
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

所以對我們認真地修行,要曉得這個是在治我們的病,這個治我們的病。

23'23"
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
喏,這個殷重修是什麼?對於善知識告訴我們的這個佛法裡邊的訣竅、精要,哪一個
該捨,哪一個該取,如實地、實實在在地照著它去做,這個才對。你要去做呀,它還有一
個條件哪!

23'47"
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

所以你真正去做的話,你一定要懂得你怎麼去做呀!你要曉得怎麼去做,一定要從
善知識那兒聽聞哪!所以對自己來說,聽聞是第一個關口,聽了以後要的的確確地、如實
地了知;那麼照著這個所曉得的,照著它去深入,這個就是行持。講起來,那個聽聞很容
易,實際上我現在才有這個經驗,聽聞不大容易。我以前曾經聽說過一個故事,後來自己
也親自碰見了。相傳以前那個軍隊裡邊哪,這樣的,一個傳令兵,不像現在這個電話、電
報很方便,所以一個命令啊,他就叫這個傳令兵來。那個傳令兵傳的時候很有意思的,在
105 舊版.第十一卷 B
那個指揮官前面,把那個指揮官告訴他的如此這般講一遍,講完了以後,一定要叫那個傳
令兵,然後呢「你重複一遍!」就這樣。我們剛聽見了覺得很奇怪,那個簡單地告訴你幾
句話,這還要重複嗎?欸,說這一定要重複,重複了一遍不夠,往往還要重複兩遍。當時
我只覺得這個很奇怪,後來我自己試,我也聽人家講,乃至於現在告訴別人哪,你們可以
試一試看,試一試看。

25'16"
天還發生了一個小小的一個小故事,因為我當年,記得我也是有一個同修,我就告
訴他這一件事情這個樣的,然後他─懂了、懂了!然後就說:你把我告訴你的話,簡單
地說一遍,他回答了半天,吱吱呀呀,答了半天哪,不曉得答到哪裡去了。我曉得不僅僅
是他,不僅僅是他,三、四十年以前我就遭遇到這個經驗。多少年以後,你們不妨自己想
一想看,所以我們以為是這個情況,一聽就懂啊,不那麼簡單喔,不那麼簡單喔!

25'50"
以你聽完了為什麼一定要努力好好地真正去看,凡是用過功的人,是,他已經摸
索了很久了,一聽─啊!訣竅把住了,他通了。這種人只有絕少數的人,大部分人聽了
一遍,聽的時候滿來勁,聽過了以後腦筋裡一片糊塗,又是那個老毛病現起了。這是我們
所以說為什麼不能用功的原因,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我這地方是特別提這件事情來,
是策勵大家真正想用功的人,必定要改頭換面,換另外一個方法。這也是為了什麼我們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6
裡,這個學院的內容有一套不同以前的辦法,順便一提。這個事情我明天會宣布,到那時
候給大家說,給大家說,這個是有它很特別的理由在的。那麼現在我們講,說這樣做才是
行持。

26'44"
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

對於聽聞這個道理,隨自己的力量去做,這是最重要。你啊一定要聽了馬上去做,並
不是叫你聽懂了,馬上做得到,一定做不到的,我告訴你。剛才說的乃至於聽,叫你重複
一遍,你都不能重複的,你就能做得到了嗎?這個是為什麼聞思等等的必然的關係。

2017/02/25 校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二卷.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二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二卷.A面

00'07"
常我們哪,應該是說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只是平常的時候不注意罷了!我現在隨便
提一下,讓你們自己好好地反省一下,看看對不對。你們歡喜看報紙吧?或者看什麼吧?
現在我們這裡沒有報紙,當然,是。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每天早上起來了第一件事
情,拿一個報紙看,看得很起勁。看完了問你:今天報紙上什麼事情呀?請問你能回答得
出嗎?你有印象嗎?大家想想看,有沒有?硬是沒有印象!欸,看過了,剛才什麼呀?天
大的事情,你記得的;好了,下面的事情,迷裡糊塗一片。平常我們太多這樣事情,想想
看對不對?

00'48"
以不是說:哎喲,我看過多少書了!你看過了腦筋一片糊塗,那有什麼用呀!所以
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現在學這個本論你也這樣學的話,是對不起你自己啊,你耽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0
擱了你一生哪!認都不認得,還談修;馬虎得碰都碰不到,還談殷重修;不殷重修,根本
改不過毛病來。跑到這地方來,白吃了人家心血,擺在這地方的話,下完了地獄,然後做
牛做馬還人家,這個東西不好吃的呀!這個東西不好吃的呀!

01'21"
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

那麼《聽聞集》上又來了!儘管你聽見了很多,如果你「不善護尸羅」,這個「尸
羅」說一下:簡單地我們來說─戒。大家了解這個尸羅的意思嗎?了解這個尸羅的意思
嗎?我不能說你們了解,可是我相信,不一定很多人了解,至少對我來說,我到現在為
止,還是糊裡糊塗當中。這我告訴你們老實話,講那個戒,我也早就幾十年以前就會寫
了,這個戒我以為講了,但是我真的懂啊,到現在開始才慢慢地才懂。戒的意思是什麼?
調伏、清涼、解脫。調伏了嗎?沒有,碰到煩惱上面,一點用場都沒有,你真的懂了嗎?
你既然不能調伏的,你能懂嗎?我們講過汽車,畫、畫個樣子很好,然後汽車什麼樣子?
怎麼會開的?怎麼弄?你真的懂了嗎?假定說這個戒是這樣講的話,那個佛法就沒有意思
了。佛法的真正好處,調伏煩惱,把人救出來,你現在既然沒調伏,你能說懂嗎?但是我
又不能說不懂啊!所以這裡大家了解哦─「不善護尸羅」啊!你如果不懂的話,請問你
111 舊版.第十二卷 A
能善護嗎?這個是它的真實內意喔!

02'56"
的感覺,不是說:「哇,今天受了戒了!」你有開始可以學這東西了。所以受了
戒以後要慢慢去善學學處,好好地跟著那地方去學,一步一步地上來好好去學,這個是開
始啊!好像進了學校一樣,不是你進了學校,你就是工程師啊!畢業了都不能做工程師,
何況你剛進學校。所以這個戒兩百五十條,這書本上的戒喔!這是在你心裡上面,一樣一
樣東西要把你的內在煩惱調伏,調伏了,你就有清涼之感,然後你在這個罪業上面得到解
脫,那時候你差不多懂了,這樣喔!

03'38"
以昨天晚上大家在這兒作布薩的時候,很多人起來懺悔,哎,我看了好讚歎、好
歡喜!儘管我們剛剛開始起步,只要這樣去做的話,自然而然,有它層層深入。不,始終
注意不在這個形式上面,但是不離這個形式喔!這個儀軌,是幫助我們深入的最重要的。
就像我們學開汽車,這部汽車很重要,在這個裡面去摸,現在也是如此,所以這個護尸羅
是這樣子的。你不善護,那麼由於你不善的話,「由戒故」,就你的行持來說,沒有,不
行!所以你儘管有多聞,因為你的行持不夠被呵斥,那你這個聽聞不圓滿。

04'24"
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2
你聽得雖然少,但是你能夠做到。因為你能夠做得很好,啊,那對了,那就對了!

04'35"
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俱故呵彼,其禁行非圓。

還有一種人,聽嘛也不聽,然後護嘛也不護,兩樣東西都不夠,那完了!

04'49"
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

那麼最後一種,就是聽也聽得多,行也行得夠,兩樣東西都到,那是圓滿。

05'04"
云:「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

又說,雖然現在有善知識,告訴你最完整的教誡,你也了解他說的什麼,那照著去
修,曉得必定可以真正得到好處。因為我們世間忙的這些東西都是虛幻的,唯有如實地
修法,這個才是實在的,這個才堅固的。但是你雖然知道了而不認真去做,你的「行放
逸」,然後結果啊你仍舊在粗重當中,在暴惡當中,那這個─你的聽聞、你的了解,沒
有多大意思啊!

05'55"
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

如果你很歡喜地聽見聖者告訴我們的如理言教,然後聽見了,了解了以後,跟著身語
113 舊版.第十二卷 A
照著去做,正確無誤地,這樣的作法,是真正「具忍友伴喜」。那一個「忍」呀,就是信
心具足以後的必然現象。對於真正的佛法,它佛法的特質─實的,實在的、有功德的、
有能力的,從轉染成淨的,深忍欲樂照著去做。那些真正修行的友伴,那個大家歡喜,你
這樣做的話,那個人會歡喜。於是你護持自己的,深深地「根護」,這個就是我們護持我
們六根門頭,這個就是得到了聽聞的益處,然後你能夠達到彼岸,達到彼岸。

07'10"
以前面告訴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這個上面那一句話當中
的三件事情,是要連下來的─聽聞、隨轉、修心要。聽的就是這個;然後隨轉的,就是
把自己從凡夫的習染,轉到跟法相應的;轉到那個地方,照著它去修,這個才是我們真正
的精要。你不要花多少氣力,就可以了脫生死,進而幫助別人。所以這個地方,處處地方
指給我們看的,就是這個。

07'54"
勸發增上意樂》亦云:「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
此是愛著言說失。」

說我現在沒有好好地修行,把時間空空地浪費掉啦!到這樣的話,死的時候,到死
的時候,懊悔就來不及了,那些人真是愚癡凡夫啊!現在貪眼前的小便宜,結果兩腳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4
伸,憂悔來不及了,為什麼?那個時候「未獲根底」啊!這個才是我們的根本,我們要從
這個上面要跳出來。那個時候,就苦惱了。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後悔、苦惱啊?「愛著言
說」,都在文字上面空話!這個是一個大失足,一個大失足。

08'54"
云:「如有處居觀戲場,談說其餘勇士德,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
失。」

就像我們去看戲一樣,看戲的戲場裡面看什麼?啊,看那個台上那些人打鬥,「哇,
好啊!」在我們這樣喝采、叫好,這看別人好;自己,沒有你的份,沒有!沒有!要自己
去做呀!這個才對呀!所以這個在在說明我們都在語言文字上面。啊,現在我們這是真可
憐哪,真可憐哪!我以前也是這樣,以後也遇見很多同修,常常覺得:「哎呀,這個我都
懂,這個我都了解了。啊,念了幾年書了。」結果念了幾年書,修行居然還在門外,反而
說這個念書沒有用。唉,實在可憐哪,實在可笑也是啊!這問題都在這個上面。就算懂了
吧,他也不照著去做,還是沒有用啊,還是沒有用啊!

10'01"
如說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往往有這個感覺,就好像講修行跟這個教理是兩件事情。
譬如說尤其是目前哪,譬如目前我們常常講唯識、中觀,在我現在的感覺,不管唯識、中
115 舊版.第十二卷 A
觀,這個兩樣東西,對我們修行都是最佳指導,實在好極了!你要了解這個心理的行相,
清楚明白的話─法相!沒有比法相更好,也是唯一的辦法。可是你把問題的根本,要想
從根本上面配合淨除的話,是中觀。然後反過來說,那個問題的根本,你要去運用它的
話,要靠那個法相。就好像我們說,啊,這個汽車,你要汽車怎麼開,你引擎的原理了解
了,然後呢這個引擎的原理了解了以後,你要用在這個車子裡邊的話,你擺在地上滾嘛變
成汽車,擺到天上飛嘛飛機,那這個法相一點都不能少,是這樣地配合啊!

11'01"
果你真的了解,日常生活當中處處地方,無非都是運用這個,深淺不同,最淺的地
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也是它,沒有一個離得開的而且。而我們現在學了半天,文字弄得
很美,修的時候說沒有用了,啊,實在覺得好遺憾!好可惜!也是好顛倒!所以慢慢地我
們從這個上面下去的話,我們都會摸到這條正路的,即算是並不徹底,但是這條路,是絕
對正確!絕對正確!

11'36"
云:「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

甘蔗的這個皮,它沒味道的呀,它真正要吃的在裡頭啊!如果人吃那個皮啊,他不
能得到甘蔗的味道。我們那天說那個笑話,人家沒有到過南方來的人啊,說這個甘蔗很好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6
吃,可是這個肉很難吞,這個甘蔗很好吃,說這個肉很難吞。這甘蔗,叫你吃那個汁啊,
那個肉不要叫你吞下去的,他不知道把它吞下去了,那當然難吃啦!現在更顛倒,他肉吐
掉了,只吃那個皮呀,那不是更笑話嘛!那不是更笑話嘛!我們現在就犯那個毛病。

12'27"
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就現在我們講話,講的話就像甘蔗皮一樣呀,所以要從那個語言文字上面,深入法
義啊!而這個裡邊的味道,就是在這個皮裡邊的味道啊!所以我們千千萬萬要遠離這個言
著。可是這個言著,要從這個上面進去,把那個皮拿掉了以後,然後思惟裡邊的真正的內
涵,不要放逸啊!不要放逸啊!所以這個地方,真正有心好學之士,務勸你們不要空下
來,往那個涼亭裡邊一坐,三個人那麼一聊,跑到那個地方一聊,聊個半天,跑到那裡去
一聊,聊個半天,一天亦得過,沒有用啊!這個沒有用啊!

13'25"
個是第四條,這個是最重要的!其實這個前後是首尾連貫的,首尾連貫的。你有了
第一條,前面的就跟著來了。但是第一條之所以能夠達到真正的成就,靠這一條,靠這一
條。同時,你有了這個修持,你前面這個聽聞等等,才能夠真正深入,才真正地深入。否
則的話,你始終在那個障礙當中,慢慢地轉。下面第五:
117 舊版.第十二卷 A

13'54"
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那麼我們對於這個所講說的這個老師,覺得這個就是佛;反過來,佛就是這個老師,
我們對他要發起恭敬。這個有什麼關係呢?好像跟前面的修行不太密切一樣。直接就修行
來說,這是我們……恭敬這是我們真正進入佛法第一重要的第一環,沒有恭敬,都不行,
絕對不行!所以大家注意:你不管任何人,這個如果你要去聽法的話,千萬不要懷著輕慢
的心,這輕慢的心對我們是最大的損害,最大的損害!不要說他是個大善知識,你不能
輕慢,就是一個普通人,再起碼的人,你要嘛不坐下來聽,聽他,聽他─你就得很恭敬
的。因為他這個「人」是有差別的,「法」卻是佛講的,你有多少恭敬心,你就得到多少
好處。

15'05"
以昨天跟你們講的,這個老比丘得四果那個公案,他這就是什麼啊?專、誠、敬
三個字。三個年輕人拿著個皮球,往他頭上打一下,打四下,他就證了四果了,這樣啊!
這個是我們所以恭敬第一個重要。那麼,這個地方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特別的理由,
就是我們真正要想修圓滿的佛法,什麼是圓滿?佛陀境界才是圓滿,佛陀境界才是圓滿。
所以你把說法的師看成佛陀的話,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你恭敬心,不會尋求過失。一尋求過
失,真正受害的是尋求的人,不是這個老師,這個我們要了解。向後處處地方都說這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8
你有一念尋求別人的心,那個尋求別人的心,就是你一念流落在生死當中受害的地方。

16'03"
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佛例外的或者說,他看不見人家的錯,不是看不見,他
總是把人家的錯,轉化成他的功德。欸,人家種種的煩惱,種種的不如理,他引發他的悲
心,引發他的智慧。因為他有了人家的不對,他要去救人家,欸,他是這樣的。他一看見
人家不對,要找什麼方法去救人家,所以引發他的大智啊!假定你能夠從這個地方著眼的
話,那就怕你不分別,現在我們不是,這個是我們必定要認識的。我們學的過程當中,也
是如此,我們一定要這樣,這個是對自己的利益。

16'48"
有呢,修學佛法,既然都是徹底圓滿的話,你把念這個說法的法師如世尊,於是你
的目標加深、擴大,這樣,這個才是你究竟圓滿的榜樣,你不會停止在現在這個階段。對
人來說是如此,這也是究竟圓滿的希望的,就步步向上。所以不是說眼前的這個,就不侷
限在我們現在所要修的這個圈子裡頭了。最後

17'23"
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最後一個呢,對「正法理」,覺得:怎麼樣啊由於聽聞這個法,而使得這個如來的正
教,久住在這個世間。那這個為什麼呢?這個又為什麼呢?因為世間的一切的好處都靠佛
119 舊版.第十二卷 A
法,不管世間、出世間,都是靠佛法而來的。這個佛法真正對世間有兩種功效,一個叫增
上生,一個叫決定勝;或者叫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眼前的世間的利樂,這個叫增上
生,當這個圓滿的時候就是「報土」。當我們初機開始一步步修行的時候,不斷地向上,
就是這個。所以如果說要想得到利樂的話,一定要佛法久住世間。然後有佛法久住世間的
話,那麼你能夠享受這個佛法;反過來,你能夠推展佛法的話,那麼增長你的功德,而這
個最後圓滿的境地,這個就是報土。所以這個東西,必定是自他互相─我們拿世間來
說,好像心、物是對待的;實際上,佛法裡邊是相互為緣的,分不開的。要這個好必須要
那個,要那個好必須要這個好,這是互相因待的,這第一個理由。

18'57"
二個理由呢,我們平常真正修行,固然是要精、要一,可是目標要廣大圓滿。所以
廣大圓滿的這個目標的榜樣是佛,達到圓成的境地是清淨的佛陀,而這個清淨佛陀的果,
這是果,下手的因,就是眼前。那個所以我們希望這個佛法久住,不斷地增上,增上的最
後的結果是究竟決定勝。所以我們對於這個所聽聞的佛法,一方面自己知下手處,一方面
要推展開來,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人是佛,然後這個境就是這個圓滿的報土,因就是現
在,所以第五、第六是這個而言。那麼,這樣一來的話,這個就是圓滿的教法行持者,應
該有的開始第一個概念。如果這個概念完整的話─因正,這個果實。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0

20'11"
個六條,這個是六想,所以我們要斷器三過、要具六種想。你如果真正的能夠這個
做到了以後,你說我們能不成就嗎?當然能成就,當然能成就!到那時候,不要說人家真
正教我們,我們一心一意去聽;就是人家跟你開玩笑,他也拿著個皮球,叫你坐在四個角
上面,我還找不到這個機會咧,就怕不來!他來找的話,我也證羅漢了。不是嗎?所以這
個真正重要的,現在我們主要的就是淨化自己。下面

20'49"
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
要。

再說,不管是講也好,不管是聽也好,如果說你講完了、聽完了以後,不真正用在
身心上頭─「自相續」就是身心,不用在那個身心上頭,而把講的跟聽的分開來,跟那
身心分開來,講的是一回事情,你的身心另外擺在一個地方,作另外的說法。那麼不管你
講什麼、聽什麼,沒有用!這話怎麼講?對於我常常引的這個例子,就我典型的例子,我
法師跟我說:「某人哪,你要這個樣啊!」我就說,哎呀,有的時候,嘴巴上面講,有的
時候心裡這麼念:「哼!我還是個凡夫嘛,我是個凡夫嘛!」那就是講的法是一件事情,
我的身心是放在另外一個地方,說另外的話。他本來叫你凡夫要你修,可是我就是不把那
個用的法用在我身心上面,偏偏講我是個凡夫,就是這樣。那你跑得來幹什麼?我一直把
121 舊版.第十二卷 A
這句話現在再來追悔,責問自己,這是我自己的毛病說給你們,但願你們少犯,你們能少
犯,你們就是能夠快成就。現在休息幾分鐘。
故須正為,決擇自身,而聽聞之。
……而
22'43"
且有大損害,所以我們要真實地抉擇身心而聽聞之。所以必須要為了抉擇自
身,什麼叫抉擇呢?就是來明辨這個法說些什麼,這個所說的內容,在我們身心上面指的
是什麼?現在我們的身心,是跟所說的相順,還是相逆。相順是對的,是好的,如何去增
上,如果不對的,如何去改善淨除,這個才是我們聽聞的目標,也是我們講說的希望,共
同的。

23'34"
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

就像說,我們要曉得我們面上有沒有髒,拿一個鏡子來照照看。看見了,然後要去去
掉它,不是拿這個鏡子來開玩笑的。

23'58"
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

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2
現在我們聽聞正法也是這個樣,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問題,所以去聽聞。聽聞了以
後,我們自己身心上頭種種錯誤的,都看出來了,在這個法鏡當中照出來了,對的是這個
樣,不對的是這樣。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就生熱惱,哎呀,懊惱啊!說:「怎麼我這個
身心這麼個差呀,差到這種程度啊!」那麼,有了這個了解,有了自己對於自己的煩惱不
能忍受的這種心情,進一步去修行哪,這個才對,這個「煩惱」,就怕你少。現在呢,我
們不是,我們也沒有發現自己的煩惱,只看人家的煩惱;還有呢,就是自己心裡面懶懶散
散哪,這樣。乃至更可憐的,我們在煩惱當中,還不知道,這是最可憐的。人的真正最可
憐的地方,就是我們在煩惱當中不知道,這是實在可憐哪!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唯一的目
標,就是要找到這個煩惱,然後要了解如何去淨除。發現了這個的話,然後,那是真正要
煩惱了:「啊,我怎麼這麼差啊!我一定要跟它鬥,一定要把它戰勝!」這樣,這樣我們
就有份。

25'52"
我們這本書上面的這個傳承哪,說是由阿底峽尊者帶到西藏。然後呢,西藏阿底峽
尊者有一個最大的大弟子,敦巴尊者;另外有一個弟子,這個人叫奔公甲。那個奔公甲,
這是個大強盜,哇!那個東西非常厲害。那個強盜,可怕的程度這樣:在當地那個時候,
如果有一個小孩子,要哭了、鬧了,只要人家說:「奔公甲來了!」那個小孩子馬上不
123 舊版.第十二卷 A
哭,會有這樣的靈驗。相傳有的時候,一個年紀老的一個老婆婆,人家跟她開個玩笑,說
奔公甲來了,大家聽見了,馬上逃,那個老婆婆一嚇,就嚇死在那個地上,這個人這麼個
厲害法。結果後來,他接觸了、接受了佛法以後,他一心修學,一心修學啊。他怎麼個修
法?這個故事真動人哪!

26'51"
麼他老師告訴了他很多事情,很多事情。比如我們現在說拜佛啊,念佛啊,早晚
課啊,他一概沒有做這些事情。他自己關在心裡面看自己,說:「欸,老師告訴我這個叫
煩惱,我要去掉它,怎麼轉化。」所以他起一個念頭,自己說:「欸,這個念頭對了!」
啊!好高興,把惡念克服了,高興。他把這個手,代表這個好的念頭,做對了,他就舉這
個手舉起來,自然自蹦、自慶,對了、對了!這個手代表惡念,他起了個惡念頭,他就打
它,「你又犯了!」啪!啪!一定把那個手打得又紅又腫。然後他在牆上面,起了一個善
念,就點一個,圈一個圈圈;然後起了一個黑念,就塗一個黑點。每天只做這個事情,做
得累得不得了。躺下去,一醒來,就看念頭,自己起心動念在這裡想什麼。他老師告訴他
了以後,他就關在裡面做一個這樣的事情。

27'48"
了幾個月以後,他的老師是誰呀?就是敦巴尊者,就是傳阿底峽尊者全部心法的這
個。

2017/03/02 校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二卷.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二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二卷.B面

00'03"
這個阿底峽尊者下面有很多非常精采的弟子,他經常去看他們。有一天,他也跑去看那
個奔公甲,奔公甲看見老師來好歡喜,恭恭敬敬地。說:「你這些以來,做了些什麼?」
「喏,就做這些。」他老師不知道,一看那個牆上,畫得滿牆都是這個,有的是黑點,有
的白圈圈。「什麼!你忙了幾個月就是忙這些啊?」「欸,對呀!就是這些啊!」他還很
起勁呢!心裡面很不高興:「你這個是什麼一回事情?」他然後告訴他如此這般。「啊,
對,對!」他就對著這個牆磕頭,他這個真正修行喔!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喲,我現在跑
得去喔,一天念多少咒,哎喲,盤多少腿;然後我這個唸唱是對,你那個唸唱不對呀!在
我的感覺當中,我們走上岔路了。

00'58"
公甲後來成為一代善知識,他有各式各樣的故事,到現在流傳不絕,他這個故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6
每一個故事動人得不得了。有一次,他在僧眾當中應供,大家很多人應供。應供啊,因
為他出家晚了,坐在後頭。他們那個行堂像我們現在一樣,那個行堂是好的……他們那
個西藏人吃那個茶,那個茶啊,供的時候有個奶茶,上面那個就是奶呀,那個“butter”
很厚,弄到後來,那個東西沒有了,越來越少了。他坐在後頭,慢慢地,開始的時候用
功,後來是起了一個念頭:「肚子又餓,又冷。哎呀,輪到我的時候,那上面的油都沒有
了。」他起了這麼一個念頭,心裡覺得:「啊!奔公甲,你又來了!」就這樣狠狠地瞪了
一下眼睛,他就把那個自己的那個缽啊,「叭!」蓋在那裡。蓋在那裡呀,那個行堂跑過
頭來:「欸,你,輪到你了,把它拿出來!」他說:「那個壞蛋已經吃過了,今天要餓他
一天。」那個人不曉得他幹什麼:「你拿出來!」「不行,壞蛋已經吃過了,要好好地餓
他一天!」他因為起這麼一個念頭,就把他那個缽擺在那裡。所以他終於成為一代大善知
識,修行人的典型。

02'13"
告訴我們,他不怕壞,佛世的時候,鴦堀摩羅這麼壞,然後種種這種典型,結果都
成為很了不起的人。怕不肯改─不肯改,拿你再聰明,一點用場都沒有。善星比丘、提
婆達多,都誦通六萬偈,無所不通,結果下了阿鼻地獄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
我們真正要該做的地方做這一個,真正要做的地方做這一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好好
127 舊版.第十二卷 B
地隨聞的修學、聽聞,如理行持。

02'52"
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我這個卑鄙的、惡劣的行為,這個影子啊,欸!被這個法鏡一照,照出來了。那個
時候才是真正我該痛恨的、厭惡的地方。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這樣。豈不見六祖大師
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不管是印度,不管是中國,乃至於哪一個修道人都是這
樣,真正修道人看不見人家過失,為什麼?看自己都來不及啊!等到你自己做好了以後,
然後你看見別人,救人都來不及!這是千真萬確啊!等到你把人家救起來,你就成了佛
了,然後你生生世世,永遠做這個工作,這一定的,所以我們下腳第一步是這樣的。那個
時候「意極起痛惱」,這個痛惱幹什麼?痛惱我不成材,然後一心一意去趣正法。

04'00"
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

前面那個蘇達薩子,請了月王子,月王子是個菩薩,他請他講法。

04'09"
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

曉得他,欸,他夠這個條件啦!夠什麼條件?就是前面說的,我們一定要「斷器三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8
過,具六種想」。所以佛在,尤其在大乘經典上面總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好
好地聽啊,認真地聽啊,實實在在地聽啊!而且一再教誡,要兩個「諦聽!諦聽!」不要
浮浮泛泛,不要馬馬虎虎。聽完了以後怎麼辦?「善、思、念、之!」這幾個字,修行的
都在這地方。「善」,善為抉擇,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後,一心憶念。這個念是在思
的後頭,有了這個念就是定慧跟著而來。定慧,那麼見了效了。你有了前面的準備,他才
告訴你下面這個法,然後你自然相應,所以這個講說要這樣。這個地方就是聽,我們現在
所以得不到好處的話,毛病前面已經指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覺得我好高興有這個機
會,了解怎麼真正深入,毛病在何處,今天大家一起從這地方深入。

05'38"
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

總之,這個總結起來,整個的大綱,我們真正開頭的發心應該怎麼?我要為利益一切
有情,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

05'54"
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
你要想成佛,這佛是果,那麼要種什麼種子呢?因地上面怎麼做呢?
129 舊版.第十二卷 B

06'07"
須先知,

因當中你先必定要知道,知道了照著去做呀!

06'12"
知須聽法,
要知道,一定要去聽啊!

06'16"
是故應當聽聞正法。
要聽聞正法,那麼這個照著次第都來了。

06'23"
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這個聽的過程當中,他是照著先是聞法的殊勝利益,有了這個,然後自然而然啟發
勇悍心。「勇悍」就是精進,所以叫「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聽聞了以後啟發信心,
啊!覺得這個才是你真正希望好樂的地方。然後呢,你有了這個好樂心,緊跟著勤健的行
為,精進的行為來了。然後去聽了以後,就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的前面第一步的準備,
就是這個─斷三過,具六想,這樣去真實地聽,這個是對於聽聞的道理。第二呢?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0
07'12"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
說法的軌理,那麼,講應該怎麼講?講應該怎麼講?平常在大乘教法當中,這個講,
有兩種方式:有一種是隨分隨力地講;有一種呢,等到你圓滿證得地講。佛陀這個是兩者
是同時並行,雙管齊下的。講,固然你的究竟的目標,是幫助別人,所以最後一定講。那
學的時候也講,就有兩個理由:一個,所謂對自己學來說,叫教學相長,你教別人,往往
自己得到的好處比聽的人更多,這第一個。第二個,既然我們要修學的是大乘圓滿佛道
的,所以你呀隨分隨力相宜的狀態當中,也多多少少講一點,因地當中也種下這個因,就
是這樣。不過呢,這個差別要曉得,要曉得,自己到什麼程度可以開始講了,到什麼程度
慢慢地把那個講的程度也可以加深,這個要了解。

08'22"
麼所以在這個地方說,雖然我們初機第一步也多多少少要曉得,不過曉得了這個之
後,注意哦!不要我們現在剛剛學,講的條件還不夠,看了這個講的條件這樣的話,然後
又拿那個高的標準去衡量別人,那又完全錯了。始終記住,佛法這個東西是淨化自己的,
講說的標準,還是當我們自己去講說的時候,看看:對,我夠不夠這個條件?不夠條件,
還暫時停一下,我要講說的基礎條件是這樣的。不是說我現在書本上面看了這個之後,馬
131 舊版.第十二卷 B
上就跟人家講一遍,這個那完全是我們像個唱片機器一樣。人家說鸚鵡學語,鸚鵡學語,
鸚鵡多多少少還有一點腦筋,唱片是個木頭。我們真像個木頭一樣。我想起來,如果這樣
的話,那個是對自他都是損失。所以說,這個說法的軌理是什麼呢?分幾部分:
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三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
有差別。 今初


09'22"
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講說法有殊勝的利益,這個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第
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講的之前,心裡面要承事─「大師」就是佛─佛跟法。
這個前面,那麼,真正講的時候呢?「以何意樂」,心裡應該怎麼樣;講的時候是行持,
意樂是心理,「加行」是行為應該怎麼樣。「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對所講的對
象,在什麼情況才該講,什麼情況之下不該講,這個差別何在。現在分四部分,這個地方
就所以簡單地說一下,說:

10'08"
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這個說法的殊勝利益非常大,但是必須要什麼?欸,不顧這個。如果說你為了利養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2
恭敬、名聞等等的話,這種染污這叫不淨說法,這個事情做不得,這個事情做不得!不過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到倒不大容易。而真正重要的,就是我們必定要先必定要拿這個
法來自己觀照自心,你不觀照不會認識的,不觀照不會認識的。我們總覺得:哎呀,我還
是法師咧,還是去度人呢,這樣。的的確確也未嘗……不錯,是一番好心。他真正的問題
就是自己的內心哪,染污、清淨的行相辨不清楚,辨不清楚。你辨清楚了,到那時候很清
楚、很明白,心裡一個念頭起來,你就曉得了,欸,它是什麼,那個才是最最重要的。那
個時候你能夠去做的話,那有殊勝功德,殊勝功德,不得了地殊勝!

11'14"
《勸發增上意樂》中云:「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此
二十種是其勝利。

慈氏就是彌勒菩薩,說這個佛告訴我們的這個彌勒菩薩說呀,這個「無染法施」就
是清淨的法施,清淨的法施。那麼換句話說,內心當中不要染污。平常我們常常說不淨說
法,不淨說法,內心不清淨的,貪圖前面這些事情,有所求而講。這個還有一個毛病,當
你有所求的時候,你會扭曲那個佛法的。比如說今天為了求什麼,那就讚歎布施,你要什
麼,你就讚歎什麼。你不知不覺當中啊,那個東西是非常壞、非常壞,非常壞、非常壞!
133 舊版.第十二卷 B
所以這一點特別注意,那麼無染的法施是什麼,這些東西都不需要。這個有二十種殊勝的
利益,下面就列出那個利益來:

12'22"
等二十?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
間慧,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癡微劣,魔羅於彼不能得便,

魔羅是普通一般的魔,包括魔王在裡邊。

12'45"
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諸非人等於彼守護,諸天於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
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讚,其行法
施是所堪念。」

這最後呢,這個「其行法施是所堪念」,就是說能夠隨分地一直行那個法施。這個
二十種利益,這個二十種利益不詳講。

13'21"
於眾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
除了這個二十種,其他的經上面處處地方,講那個說法的殊勝利益,在這一點,我們
要至心地發起那個殊勝的勝解來,殊勝的勝解來,這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4
其中成就堅固者,新譯《集學論》中,譯為成就勝解,諸故譯中,譯為成就勇進。

13'40"
「其中成就堅固者」,上面有一個「堅固者」,新譯的《集學論》中,譯成「成就
勝解」,以及「故譯」就是以前老的譯,譯成「勇進」。這個是二十種,那麼就是說法的
殊勝利益。這一點,這個點我們要隨分隨力地,從聽聞,然後有了認識了以後,說這個方
面,也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啟發它,啟發它,這對我們有絕大好處。

14'11"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者。
我們怎麼樣承事供養佛跟法呢?

14'18"
如薄伽梵說《佛母》時,自設座等,
佛講《般若》的時候,自己親自弄那個說法的法座,為什麼?他恭敬那個法呀!所以

14'31"
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田,故應於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
大敬重。

要曉得,「法」是佛母。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從佛法,聽聞佛法,然後照著
佛法行持,從法出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對於法要無比地恭敬,這個道理就是在此,這個道
135 舊版.第十二卷 B
理就是在此。講法的人容或他自己有所高下,法卻是諸佛的教誡,法卻是諸佛的教誡,這
一點我們要辨別得清楚。法本身,應機的不同,是有高下,大小三乘,從大到小,然後顯
密不同,性相的差別,這個只是應機的不同,圓滿一樣。每一個有它的特別的適應性,我
們千萬不要妄加是非。如果現在有這種毛病的時候,那個時候你要注意,那很明白的,就
是我們現在智慧微薄,所以不了解他為什麼安排這個。你能夠有了這個認識了以後的話,
對我們就不會妄加是非,對你就有好處。否則的話我們動不動啊,「這個大乘、這個小乘
……」大乘謗小乘尚且不可以了,現在有很多人,以小乘來謗大乘,那更是顛倒啊!

16'03"
以我上次特別給大家說的,說過的一個故事,這個無垢友,他五印度這麼了不起
的一個大成就者,就因為毀謗世親菩薩,毀謗大乘,馬上墮落地獄當中,阿鼻地獄!這麼
嚴重法。所以這個謗法之障,注意啊!凡是我們起這個概念的時候,覺得:「啊,我學禪
的,他這個念佛,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你馬上說:「錯了!錯了!這我內心上面的
染污。」同樣地,你念佛的也一樣的,不可以隨便輕毀任何一個人,你只有說:「啊,我
現在能力不夠,我只有念這個;等到我能力夠的時候,我也要學這個。」那你就對了,那
就對了。所以這個恭敬最重要,你能恭敬的話,就得到恭敬的好處。所以於法起大尊重!
大恭敬!並且隨念大師的功德,以及他的深恩,你單單念到他的功德跟深恩的話,就大敬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6
重。這個隨念三寶的功德對我們來說,它有無比的效應,無比的效應。因為後面,等講到
皈依的時候,他會提這個事情的,所以我這裡不詳細講,不詳細講。

17'21"
以平常我們說三皈依、三皈依,真正要三皈依的時候,當你念到的時候,你心裡就
跟它相應了,那時候你就會內心無比地歡喜,這個就是無限的功德。所以皈依的的確確有
無量無邊的福德,但是你要懂得怎麼皈依,你心念怎麼動法─那個時候,你不管是在幹
什麼,你坐在這裡,聽,不管聽什麼,你心裡面就相應歡喜;睡覺也是一樣。你做任何事
情的話你都覺得:啊,我跟法相應。你這一念跟它相應,一念的歡喜,這個功德隨時隨地
就把你送到極樂世界去了,這麼好啊!所以我們要善巧運用。所以念佛是很容易的,如果
你不是說要求往生的話,有其他的,一樣,你要得到的都可以從這個地方而得到。所以的
的確確,世、出世間所有的功德都是從三寶中來。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

18'16"
,那麼我們講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意樂,所謂意樂─心裡的狀態;加行─身口
的行為。

18'26"
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
137 舊版.第十二卷 B
我們概念也要具有五想。那個聽法的時候要六想,六想第一個是病想;現在講法講給
別人聽,自己是醫生,這個病想啊,不是,這是從醫生開始治別人病。

18'47"
謂於自所應起醫想,
這第一個,自己是醫生。因為自己是醫生,所以作醫生之前自己先問問:我是蒙古大
夫是騙人的,還是真正有本事醫得好人家?這個第一件重要的事情。然後呢,

19'05"
於法起藥想,
那我如果是真實的醫生,開出來的藥是可以救人的;如果不是真實的醫生的話,這個
這樣的藥開出來的話,不一定能夠把人救得好,這個很重要。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救得起人
的,這個法是藥。

19'23"
於聞法者起病人想,於如來所起善士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那個跟上面的一樣。

19'31"
及於徒眾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8
除了這個以外,對於徒眾,聽學的人,

19'36"
修習慈心。
你為什麼要跟他講的?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不是為了這個,要那個,是為了要把他們
救起來,慈悲心。因為你有這個,所以才能夠

19'52"
應斷恐他高勝嫉姤,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
不會說跟人家爭是非,啊,我對他錯,嫉妒別人,別人不對的話,嫉妒別人,這都沒
有。世間上面常常有這個「文人相輕,自古皆然」,或者我們說:「自古文人相輕」,這
是世間相。佛法不是,互相讚歎,道理就在這裡。你真正相應了,必然會,必然會的。否
則我們不相應的話,我們也同樣地必然會嫉妒別人去,自己的高明,這個法就害了自己,
害了自己。然後呢,同樣地還推延懈怠,哎呀,慢慢地來啊,懈怠,這種都不會,而且不
斷地講也不會疲厭。還有呢,

20'42"
讚自功德舉他過失,
這個都會避免,這個我們了解的,讚歎自己的,說別人的過失。
139 舊版.第十二卷 B

20'50"
於法慳吝,顧著財物謂衣食等。
這些都沒有,這都應該除掉它。

20'59"
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那我們真的一無所求吧?有,也可以說一無所求,也可以說有所求。這個怎麼說呢?
我們應該這樣:「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呀?無非是為了自他成佛。」這個是有所求;而成佛
的真正境界是歸無所得,所以這個叫無所求。關於這個無所求跟有所求之間,我們現在不
要拿我們的知見去辨別,我們對這知見還並不正確地了解,有所求是如何求法,無所求是
求些什麼,我們往往會弄錯、弄顛倒,我們好好地學下去。它對這個所求的,有一個嚴密
的定義,而所以這個嚴密的定義,就是指我們的心理相應的行相。那個時候,認得了行相
照著去做的話,那就對了。

22'01"
以因為這樣,所以說法的功德─當然我們說法一定有功德─這個才是我的安樂
的資具,而不是眼前的名聞利養,這個就是我們最高的目標。所以現在常常說:「啊,我
要無所求而求。」在我們凡夫要無所求而求真難哪!所以等到我得到了一點點的教授,現
在真歡喜,是有所求的!求什麼?求這個,因為我求這個,高的目標擺在這裡,所以眼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0
那種小小的名聞利養就擋不住你了,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我的經驗。平常叫你啊,你什
麼都不要,這個東西很難。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了:這個鄉下的老農老圃,你告訴他「只
問耕耘,不問收穫」,那忙了半天,你不管它收穫,可能嗎?我們都是凡夫,都是鄉下那
個老農老圃一樣的,你說:「好了!你現在無所求,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只要修行。」這
個事情很難,叫你名聞利養都不顧,這個做不到。他現在不,叫你不要顧那小名小利,然
後那個大名大利擺在這個上頭,就這樣。然後把這個利害擺在這裡,你自然而然很容易捨
得掉了。

23'15"
以印光大師開頭的教我們講因果大有道理,比如說在這個地方,以前這個講法一向
都是如此的,我們的這個老和尚都是……我就非常讚歎,剛開始的時候,跟大家講講《地
藏經》啊,那麼《沙彌律儀》講的很多故事啊,就是那個因果。先不說道理,就告訴你:
欸!你照著這個去做,眼前的小名小利捨掉了,但是它那個高遠的大利益來了。真正修學
佛法,那個高遠的還不算,還要比它更高,高到不能再高的。你有個大目標,而且這個大
目標非常具體、非常實在!那時候你用那個東西,你捨掉眼前的就容易了。而策發的這個
善法欲,尤其是大乘,並不叫我們斷除的,是淨化,把這個現在的貪心,轉成功追求無上
菩提,無上的善法欲,策發這個大精進。哈,這個力量真好啊!真好!
141 舊版.第十二卷 B

24'15"
以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我們現在這個國內,我們這裡呀那個山坡地很陡,哎呀,
每年來了個颱風,來了以後,真糟糕!哇,下來啊,把山上那個土都沖掉,那個肥土沖
掉。你別看那個土喔,這是無價之寶。金剛鑽什麼等等的話,有沒有,沒有關係,如果說
我們現在地表那個表土流失了話,將來一片沙漠,我們就沒辦法生存了,這樣。欸,現在
他說他有很善巧的方法,怎麼辦哪?上面造一個林,做一個壩。這麼一來的話,他善巧地
把那個水落下來,經過那個樹林,表土保護了,然後做了個壩,這水蓄住了。結果把這個
本來有害的東西,產生最大的電力。

25'08"
在我們這個腦筋裡這種貪也是如此,你不要一口氣,不要拿掉它,不要斷掉它;你
善巧地把它轉化,本來是最危害的東西,變成功最好的東西,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他
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轉煩惱為菩提,轉過患為功德」,最後的「即煩惱就是菩提」,不要你
轉,它本來就是,就因為你在癡、無明當中。這樣好、這樣好!所以他告訴我們:「啊!你
要貪,要貪這個。」這個就怕你不貪。不過,他不用同一個貪,因為用了同一個貪,我們不
知不覺把我們的老毛病又現起來了,所以另外一個名詞─善法欲,還是這個欲。

25'57"
其加行者,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2
上面說意樂,加行呢,我們行為怎麼辦呢?

26'03"
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於其清潔悅意處所,坐於座已,
這樣,前嘛要淨身口;不但內身,而且外面的衣服;然後不但是身上面,然後我們的
道場,然後呢,這樣地一步一步上來。所以平常我們的比丘戒,有種種的要求,歌舞倡伎
都不可以,但是我們讚歎佛就可以了,讚歎佛就可以了。乃至於譬如說,平常我們說這個
出家人,乃至於鬼神村─草木都不能動,但是維持道場,這個可以,莊嚴這個道場啊!
就這樣,諸如此類。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為了尊敬法,行為上面要有這樣的。進一步在講
的時候:

26'57"
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百踰繕那,魔羅及其魔眾諸天所不能
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

正式的,前面還要誦咒。比如說我們現在念《金剛經》啊,念很多,前面一定有什麼
安土地真言,安什麼,然後除災障、八金剛,就是這些,淨口業、淨身業,它有它的絕大
的功德,絕大的道理在。因為現在我們這個教法都支離破碎了,所以這套東西這個儀軌都
不完整,當年印度都有。你能夠這樣一做的話,那個「百踰繕那」,踰繕那,平常我們說
143 舊版.第十二卷 B
由旬,由旬,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就是輪王巡迴的這個一個里程,那麼這個大中小
各有不同。

2017.03.08訂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三卷.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三卷 A面
日常法師


--------------------------------------------------------------------------------


p. 22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三卷.A面

00'13"
這麼百踰繕那之內,那個魔及魔眾都不能來;縱算來,他也不能障礙,所以我們應該誦
咒。然後呢,其次,

00'28"
次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
真正講的時候要這樣哦,要審定這個義理,說現在我們講的這個真正的內涵是什麼,
這個很重要,這個很重要。這一點《阿底峽尊者傳記》一開頭的時候就說明,佛法有沒
有,靠什麼?靠教法住世與否─這個教法,就是教理所說的真正的內涵,這一點是靠有
否師承,有否傳承。我們千萬不可以依自聰辯哪!自己看了也覺得這個樣,覺得那個樣。
如果我們用這種方式的話,那就現在產生了這個流弊─儘管教法處處皆是,但是修行
啊是兩件事情,而這個就是它的問題所在。乃至於說譬如「法相」,本來是修行最好的指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8
導,因為你不得真實的內容啊,就變得苦苦惱惱,背這個名相,背得其苦無比。差別在這
裡,這個才是我們講說之前應該確定的。

01'50"
能夠確定了以後,那麼就是你文詞不美也沒關係。所以他上面告訴我們,那個講
法師,你不要覺得:啊!他的言詞這麼差、不文雅。他只要指出來那個道理,真正地合理
合義就好。然後呢,義理固然沒有錯,還要「因、喻、至教」,要幾樣東西:這個理路非
常清楚,這個非常清楚的理路。還要用種種比喻,因為佛法是很高深的東西,你要用容易
明白的事情作為比喻,讓學的人了解你所說的這個前後必然的關係。然後呢,這道理是這
樣,來說明這個聖教,然後引用這個聖教,這樣地去宣說。下面引經,

02'44"
《妙法白蓮經》云:「智者常應無嫉姤,說具眾義和美言,復應遠離諸懈怠,不應
起發厭患想。智者應離一切慼,應於徒眾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智以俱胝阿庾
喻,令眾愛樂生歡喜,於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噉嚼衣服及臥具,法衣
病緣醫藥等,於諸徒眾悉無求。餘則智者恒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為利世故而說
法,思彼即我安樂具。」

那個是在《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當中,說末世菩薩弘法,尤其是弘大乘經典的四
149 舊版.第十三卷 A
安樂行當中……。不過這個經,是經過印度傳到西藏再轉回來,所以這個翻譯的文句,字
句有一點不太相同,內涵卻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這個智慧不是世間的智慧,世智
聰辯的智慧喲,具佛法正知見的智者,應該沒有這個毛病。然後呢,種種的「眾義」,
這個意義要非常圓滿;「和美」,講出來的話─和、美。「復應遠離諸懈怠」;不要厭
患。「應離一切慼」,一切慼就是不相應的,這個都是。然後對於聽的人要有「慈力」,
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說法的最主要的條件。如果你沒有慈悲心的話,我們會想:你也不
求名也不求利,什麼都沒有,說了個半天我幹什麼?累嘛累得要命!欸,這慈悲,為了他
們好呀!就像父母一樣,天下沒有一個父母例外的,一心的精力都為了子女,為什麼?就
這個。所以這個修慈悲心,為什麼修慈悲心的七因果當中,第一個,就把一切眾生看成父
母,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現在我們既然要救他們,要講說法,也要有這種心力。「晝夜善
修最勝法」,這樣,自己講,也這樣認真去做,這個最殊勝的。

05'19"
種種「俱胝阿庾喻」,「俱胝、阿庾」,那兩個都是印度的數目字,大數目字,種
種譬喻令一切眾生愛樂歡喜,這個才是我們講法的目的,而不是對他們有所希求世間的事
情,不是。不要什麼?不管是飲食、衣服、臥具等等,「於諸徒眾悉無求」,這樣。那麼
真正的要什麼?「餘則智者恒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無非是一個目標─自他成佛。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0
為了這個目的,這個真正利益世間,所以要說法,這樣的說法這是我的「安樂具」,所以
稱它為叫安樂行,這個才是我們的安樂行。最後一個,那麼什麼樣的對象該說,什麼樣的
不該說呢?下面說,

06'21"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
什麼對象不講,什麼對象講。
如《毘奈耶經》云:「未請不應說。」

06'27"
《毘奈耶經》─戒經上面說:「未請不應說。」佛法這東西要請的,佛法這東西要
請的,這點我們很重要。現在送上門來自己還不願意,實在是覺得很有意思的事情,很有
意思的事情。對於這一點,大家也是,真正想學的人,這一點務必要注意!總覺得好像委
委屈屈啊,這個實際上說起來的話,是傷害了自己,傷害了自己。那以後如果說有機會的
話,的確這個地方要把它淨除掉,要把它淨除掉。

07'03"
謂未啟請不應為說,
如果沒有請的話不要說,不要說。也許我們說:「啊,你不是慈悲嗎?」錯了,不
151 舊版.第十三卷 A
是!我們不了解真正慈悲的行相,我們常常是方便出下流。這世間很明白,母親是最慈悲
的,但是母親教不好孩子的,溺愛教出來的孩子都是孽子,這個不是很明白嗎?例如我們
中國的歷史上面看看,昨天說的那個道宣律祖是這樣的。欸,要我們世間的眼光來看,這
個師父真不像樣,就硬是不要那個徒弟,怎麼求,不理他,最後終於把他鍛鍊成功一代偉
人,這樣啊!

07'49"
們當年禪宗的「河西獅子」,這個公案也是一樣。他們三個人約定去參那個汾陽
昭慶禪師,然後從南方跑得去,所謂河西就是河套以西,現在的陝西那個地方,山西、陝
西,那兒冷得不得了啊!南方去啊,是千辛萬苦,冰天雪地,這樣的。不像我們現在,好
簡單啊!飛機,飛機下來汽車,這樣,這樣的!雖然沒有汽車,沒有小包車嘛,有公共汽
車;那時候沒有,兩隻腳硬跑啊,還得去討飯哪!跑到那個地方去已經夜裡了,夜裡了跑
得去一看,「這三個冤鬼!」叭!把門一關,關在門外頭。要我們的話,說:「啊!這個
大善知識,跑得去親近,就這麼個殘忍啊!」我們不把他罵一頓才怪咧!他們三個人說:
「好、好,到了這個地方,那好好好,這個地方安安心心就去住一夜,明天再說。」

08'52"
果到了第二天,那個大禪師打開窗子一看─這個冤鬼還沒走!剛剛洗過臉,一盆
冷水「叭!」一下潑出去倒那三個人。這一下啊,三個人當中兩個人受不了了,兩個人都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2
跑掉了,最後第三個還是挨在那個地方。看見這個冤鬼還沒有走,「好好,沒有走就讓他
進來。」然後一跟,跟了幾年。有的時候忙了半天跑得去,一跑到老師面前,老師便將他
痛呵一頓。忙了幾年!最後河西獅子─一代大善知識,都是這樣出來的。

09'25"
以我們現在不了解真正的佛法。我鼓勵你們看這個《密勒日巴尊者傳》,絕對不是
說要看密宗怎麼樣,最主要的眼前一段,他經過這麼樣嚴格的鍛鍊,才鍛鍊出這樣的人才
來。但是這個現在我們看過了暫時不必忙,我們一定要把那個教法內容真正了解了,那個
時候你才曉得:哦,為什麼!為什麼是百鍊金鋼。天下沒有一樣東西例外的,沒有一樣東
西例外的,你必須經過這樣地鍊,才鍊得出來。要不然哪,為什麼要不然不成材呢?這我
們要了解。我們現在的心裡上的起心動念,請問是什麼?什麼?想想看,我想我們大家都
了解吧!什麼東西啊?兩樣東西。這是我自己的感覺,我多少年來的毛病,到現在一直懊
悔,一直努力做的就是這個:軟暖習氣;見煩惱、思煩惱。祖師也都是告訴我們是這個,
捨不下,不但捨不下還要保護它,以種種理由,種種理由。

10'42"
記得我剛出家的時候啊,二十多年以前了。我出家在獅頭山,獅頭山啊,我是跟我
師父住在後面那個小茅篷裡面,那前面的大眾啊總承蒙他們很看得起。那時候剛出家,很
固執也是很固執啊,現在想起來也是很糟糕。喔唷,我師父撿了一件破衣服穿在身上覺得
153 舊版.第十三卷 A
很好,好衣服就是不肯穿。現在才了解:隨分,沒有好衣服就穿破衣服,有好衣服就不妨
穿個好衣服。那個時候就覺得破衣服才可以,吃東西啊都是這個樣,你還自以為修行,覺
得這樣。那麼下面有人勸,說這個身體很重要啊,假借修真啊,就這樣!好,我就跟他們
辯論,反對說:「假借修真,其實我們認假作真!」說得頭頭是道。等到我過了幾年想想
啊,我真的像我說得那麼好嗎?不是,欸,不是欸!那時候我雖然嘴巴裡說得很對,這是
什麼?見煩惱,非常厲害,非常厲害!平常我們就是這個樣,第一點難,難就是難在這個
地方。

11'54"
以說他為什麼要請的原因就是這個樣,道理是這個。所以龍樹菩薩一開頭的時候
也告訴我們,乃至於我自己的經驗,我自己得到受用的也是這樣,得到自己受用的。我只
說出其中一個公案:有一次我聽我的老師說,聽我的老師說,他的一個老師,這個人是非
常了不起的人,要來。那麼事先的確也有很多跡象,那時我心裡已經一心對他仰望、對他
恭敬。這個心情啊實在是我無法說得明白,但是你們只要真正去做的話,你們也會感覺得
到。很早以前啊我就一直在盼望,什麼時候就想,啊!拜佛的時候就求這個。然後那天去
的時候啊,事前洗了個澡,頭髮剃得乾乾淨淨,然後也是做了一些供養在那裡,這都是一
個人偷偷地做,也沒有人看見。然後跑得去,跑每一步路,我自己現在還記得,那個時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4
就好像踩在地上那個腳特別有力那種感受。這個的的確確,當你心裡面啊一提起,這個情
況就完全不一樣,就不會那麼覺得輕飄飄,有也好,沒有也好,那個感受就完全不一樣。
然後坐在那個地方,一心一意地。

13'15"
,那個地方聽的人非常多!我就坐在那裡,然後就開始講。講的內容是平淡極了可
以說,好平淡、好平淡!就是這麼個平淡的,他就說:「現在的人哪,世間大家充滿了煩
惱啊,其實我們對象沒認清楚。」大意如此啦!「往往覺得責備對方。不是的,真正關鍵
還是自己內在,你只要把自己樹立在你心上的那個藩籬拿掉,就對!」他就舉一個比喻,
說:「你看見一個人的話,總覺得對面好像對方先要向你笑一笑,敬禮你才向他笑,你何
不先向他笑呢?這麼簡單的!你先以你相應的法對他,你做對了,自然而然這個反應是會
很好的。」就這麼平淡!

14'18"
只是講那個內容哦!欸,妙了!我第一次真正我自己覺得跟法相應,就是這種感
受:忽然之間身心上面就像,啊,我也說不上來啊!真說不上來,就渾身融在一個什麼裡
邊,這個一身就充滿著這種歡喜,我無法說得明白,歡喜得不得了!這個境界維持了好幾
天,維持了好幾天。然後回過頭來,我就覺得那經上面講的這個道理,它不是個道理,體
會得很清楚。隨便看見一個東西,就覺得經上的妙意啊,處處地方都現起來了─啊,原
155 舊版.第十三卷 A
來就是這個!那個還是很簡單的哦,不是說有什麼修證,我好幾次都是這樣。所以以後曉
得啊,原來這麼好,恭敬、專誠,專誠。怪不得這個老比丘,人家跟他開玩笑,他也這樣
的,何況是真正一個說法有成就的人。所以說,真正重要的在這個上頭,我因為得到了這
種好處以後,所以我常常在求。

15'28"
一次遇見一個老師之一,老師就問我:「最近怎麼樣啊?這裡生活如何啊?」那
個生活非常苦啊,他們也曉得,我年紀嘛又大了,身體嘛又不好。我以前在美國這個環境
過慣的,非常好的環境,後來我到那個地方去,那個地方苦得不得了。我早晨起來的飲
食啊,一杯茶一個大餅;然後中午饅頭,一碟菜。所謂那個菜的話,簡單極了!今天洋芋
就是洋芋,明天茄子就是茄子,後天白菜就是白菜,放點鹽、放點油煮一煮,向來就是這
樣,轉來轉去就是這個。到了晚上呢,白飯、湯,那個湯就是加點鹽嘛,就是這個樣子,
就這樣。然後就是有的時候啊,人家同學拿幾粒岩鹽,大家好高興,大家就搶著鹽來吃
吃,你可想而知那個生活單純到這個程度,但是同學沒有一個人叫怨的。

16'24"
以我的老師之一,跑得來就問我,他說:你怎麼樣啊?他們也有人說啦,哎呀,他
總是叫他叫我多買一點營養,我就不要,我已經歡喜得不得了,這樣。所以他問起了我,
我就跟他說,我說:「在這裡啊,樣樣歡喜、樣樣滿意,要求一樣東西。」他說:「求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6
什麼啊?」「希望師長的加持。」聽了一下,他眼睛一瞪,「加持?是你自己加持你自
己啊,這個還有求的嗎?」一句話!當時我在那兒好像打了根悶棍一樣,我還覺得很歡喜
咧!說實在的話。但是完了以後我想到:一點都沒錯,你自己加持自己。靠什麼啊?三個
字─專、誠、淨信,記牢!所以說,我們現在最起碼的啊,「未請不應說」。

17'28"
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
就是請白了,還要看他的是器非器哦!尤其是這種器很高的,這種器啊請了以後也不
說,要磨折他,這個理由。反過來呢,

17'50"
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如《三摩地王經》云:「若為法施故,請白於汝
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
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

那麼後面引一段經來說明。假定是你為了法施來講法,那麼對於來請你說的這個,你
前面先應該說:「哎呀,我……。」自己謙虛一下,說:「我自己學得沒有廣博,而你是
個善巧的人啊!像你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大菩薩前面,我怎麼能講呀?」說這個講法的人應
157 舊版.第十三卷 A
先說這個,不要說就匆匆忙忙地就說出來,應該先觀察那個對方是器非器,如果曉得他是
一個器具,那麼不請也應說。

19'00"
個裡邊也引一段公案,引一段公案。現在你們手上有一本《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
集》,這個宗喀巴大師有兩個大弟子,上首弟子。你們翻開那個大師的傳,有的人帶來,
有的人沒帶來,沒帶來回去的時候看一下。那個第一頁有一張照片,那個照片的下面有
兩個人,有兩個人,這兩個人就是大師的兩個上首弟子,他的整個的教法就在這上面,這
樣。一個叫賈曹傑,一個叫克主傑。這個賈曹傑啊,就是能夠圓滿傳承宗喀巴大師佛法的
這個弟子;克主傑是對大師教法最純正的保留者,他們兩個對於大師的教法,有最了不起
的貢獻。

20'10"
個賈曹傑第一次去見宗喀巴大師的時候啊,還有這麼一段公案:他自己是這個後
藏不曉得哪一部分,最了不起的一個大學者,聽見人家說,說宗喀巴大師這個人何等了不
起,他心裡不服氣:「真的這麼好嗎?我就不相信,我就要跑得去看看他!」就這樣。
那天他就懷了這種心情跑得來,宗喀巴大師正好在那地方講說,結果啊外面進來一個人,
那就是那個賈曹傑,大搖大擺地上來。宗喀巴大師一看那個對方上來了以後,他連忙從座
位上下來,旁邊坐一個小座,就坐在那個地方,然後繼續地講下去。那一位老兄啊,他居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8
然就乒乒乓乓跑上去,坐在那個宗喀巴大師讓出來的那個大座上面,就坐在那個地方,很
神氣地聽。結果,一座還沒聽完啊,他就下來了,等到聽完一座,就跪在宗喀巴大師前面
─啊!這個教法是聞所未聞,義理廣、深,這樣啊!從此以後他一生就完全跟著宗喀巴
大師,而把宗喀巴大師的教法弘傳。

21'23"
以我說,不怕我們沒有慢,就怕我們慢錯了!真正重要的我們要用對,真正要用
對,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真正修學佛法最怕的人是什麼?怕濫!不怕這個人狷,不怕這
個人狂,世間也是這樣,世間也是這樣。我這個地方隨便這麼提一下,那個是想到了。這
個上頭告訴我們,我們講法的時候應該這樣。但是假定說你確定曉得這個器的話呢,那麼
有另外一種方法,那是鑑別了以後,那是鑑別了以後。譬如說,我們剛才說那個祖師,中
國的祖師對那個弟子,曉得那個弟子成氣候的人,那你不必跟他謙虛,你就磨折他,結果
他就成了材了。

22'12"
復次《毘奈耶經》云:
《戒經》上面也告訴我們,這個是《戒經》上面的一個條規,這個唸一遍大家就曉得
了。諸位還沒有受戒的人,將來你們出了家受戒都曉得,目前呢,聽一下就行。
159 舊版.第十三卷 A

22'28"
「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底座為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
爾。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
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為頭結髻,著帽,著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為
乘象馬坐輦餘乘,及著鞋履不應說法,為手執杖,傘,器,劍,鉞及被甲者,不應
說法。」返是應說,依無病也。

這是《戒經》上面的,就是說如果他站得比你高,你說法的人站得低,你不可以跟他
說。這個倒不是在這個地方較量高下,表示尊重法,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我們重法就是
這樣,對這個法要無比地敬重。所以平常我們請法的時候啊,也應該了解,要至誠恭敬地
去請。不要隨隨便便的,好像無所謂的時候:「欸,這個怎麼講,這個怎麼弄啊?」這個
不可以、不可以,千萬注意!反過來呢?它下面,「返是應說,依無病也。」意思說假定
說上面之所以這樣的話,因為他有正常狀態當中,所以不可以;反過來,假如這個人有病
的時候,那就不受,這是戒上面的開緣,戒上面的開緣。譬如說,我們現在一個人病得半
死,躺在床上,照理說的話,他躺在那裡你不能跟他站在那裡說的,但是一個人病得要死
你跑得去的話,這個是開緣,是這個意思。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0

24'32"
麼前面是講怎麼講、聽怎麼聽,最後呢完結了。平常我們講說的時候一定有一方
講,有一方聽的人,我們講完了、聽完了馬上會說:算了!實際上不,講有講的儀軌,聽
有聽的辦法,講完、聽完以後還有一個。現在我們有沒有?有的,我們就把它唱一個迴向
偈,這個有大道理。但是呢這個迴向偈我們的形式是有的,內容啊不一定有。下面就告訴
我們怎麼樣跟那個內容配合,如果你真正地能夠配合的話,這個講也好、聽也好,就功德
就無量。

25'20"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
講完了怎麼辦啊?

25'24"
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講法也好、聽法也好,都有絕大的功德。這個功德啊,我們不要白白地讓它去。你
白白地也有的,但是你要曉得善巧地利用它,這樣才能增長無盡;你不曉得善巧地利用的
話,三世怨,三世怨。我先說一個三世怨的故事。這個憨山大師,他已經成了名了,成了
名了,非常了不起!然後從北方經過江南的時候,那個時候,在杭州停了一下,啊,不
曉得多多少少人,不曉得杭州、是哪裡,我一下記不住了,不曉得多少人哪就來聽法。有
161 舊版.第十三卷 A
一個人姓劉叫劉玉壽,他那一天來問那個憨山大師:「我今天早晨做了個夢,夢當中說有
一個人長得很魁梧,但是呢他那個嘴巴凸出來,很尖地凸出來,像個豬嘴巴一樣那種味
道。」他跟這個劉居士講:「我在唐朝的時候,有一次聽一個法師講一座經,我就跑得去
聽了一下,因為這個功德,所以轉生就到了宋朝去投為一個大將。」誰啊?曹彬。

27'01"
彬是宋朝宋初的一個很有名的大將,那個時候攻那個江州攻不下,久攻不下;最後
把那個江州攻下來了以後啊,他發了一個大瞋心,就把城裡的那些人統統殺光,就這樣,
屠城。因為這樣的因緣啊,受盡無比的痛苦,完了以後啊,生生世世投豬。「明天一大早
我是要被殺的那個豬,這個跟你有緣,要祈求你救我一救。」那個夢做完了就醒過來了,
真的醒的時候,就聽見,他那個時候住在船上面,江裡面來嘛,啊,聽見那個豬哇啦哇
啦叫。哎呀!他就想起那個夢,趕快他就跑到那家人家去,就想去救那個豬,跑得去那條
豬已經宰掉了。他就問那個大師,我這個夢是怎麼一回事情啊?大師就告訴他:「是啊,
是,沒錯。那個時候聽法那個人就是被宰那個豬─就是前生那個,說法那個人就是你
啊!」

28'07"
是那麼普普通通聽到,就有這樣大的功德,千真萬確的。不過在這種情況之下,
你不曉得怎麼迴向,這個叫三世怨。他聽了一座就得到這麼好的福報,結果得到了福報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2
造罪,造了罪啊,然後受盡地獄苦報,然後呢一世一世被人宰!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呢?
「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我想這個留著明天講,因為這兩句話,值得
我們好好地認真每次去用功,對我們有很大的功德。

2017/03/29 校稿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三卷.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三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三卷.B面

00'07"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二十三頁。與這個殊勝相應的大法,應該怎麼聽、應該怎麼
講。這個準備現在我們才知道,原來對我們這樣地重要!實際上呢,大乘經典上面處處都
是這樣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從來不知道,這個原來對我們有這麼大的關係。既然我們不知
道前面有這麼大的關係,我們又沒有準備,你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聽再多、聽再深的經,
卻沒有用處,原因在此。那麼不但聽之前,講的之前,要有這樣的準備,有了這樣的準
備,那麼你聽的時候、講的時候,馬上受用。而且聽完了以後它還有,聽完了以後還有繼
續地應該這樣的做法。所以,當時固然受用,完了以後啊,繼續在身心上面不斷地增長,
這是為什麼他們能夠如法如理地身心就跟佛法相應。而我們呢,就因為事前既沒有準備,
中間也不曉得怎麼樣跟法相應,聽完了以後書本一闔,所以依舊如此這般,依然故我,跟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4
法始終沒辦法相應。所以看!真正聽聞正法之前這麼重要。

02'00"
在呢,我們懂得了,說「由講聞法所獲眾善」─講也好,聽聞佛法也好,有這麼
大的殊勝的好處。這個眾多的好處啊,後來應該怎麼辦?怎麼樣使它在我們身心上面啊,
深深地種在八識田中,乃至於讓它繼續保持這個現行。如果你能夠使法繼續保持現行,
那就是我們的最佳的修行,自然而然,你會二十四小時都在積聚資糧,淨除罪障,層層無
窮地增上。所以他講完了以後啊,他有一個「迴向」,這個迴向,這裡告訴我們應該怎麼
樣的一個內容相應,那麼這樣的話,才跟我們現在的所謂一個迴向有不同,產生真實的功
效,產生真實的功效。

03'09"
文,「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告訴我們應該,這個是我們該
做的。「猛、利」、「猛、利」,這二個字,可以作為兩個情況講,可以作為一個情況
講,那麼現在說一下。「猛」呢就是勇猛,精進的一種狀態,精進的狀態。這種心理上面
啊,就是充滿著一種向上、向前的這種力量,這種強勁的心志。可是單單那個莽撞地衝還
不行,要什麼?要非常明利,要非常明利。你所以能夠明利,那個是什麼啊?得到正見、
智慧。然後呢有了這個正見,有了這個智慧相應的,再加上強悍的、向上的推動的力量的
話,事情就成功了,事情就成功了。我們做任何事情一樣,開車子,欸,一定要把那個舵
165 舊版.第十三卷 B
─駕駛盤把得很準,把準了以後,然後呢這個氣缸的力量很大,然後你走在那大路上面
啊,那非常快速,所以這個要我們體會到的。

04'41"
時這個時候,我們當時啊,也可以拿來觀照我們的一個心理狀態。我們平常的心理
是什麼?利不利?猛不猛?不,不相應!這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使然。有的時候我們
心裡也有猛的,但是我們這個猛啊,跟法不相應。平常我們最猛的時候─發大脾氣的時
候,那個時候心裡很猛!實際上這個是使得我們下地獄的,所以我們要把它轉過來。還有
呢,貪的時候也很猛,所以說為什麼我們修學佛法叫轉,也就是說把那個錯誤的把它轉過
來─轉染成淨。你還是用同樣的一樣東西,像汽車一樣,本來呢,向那個方向開的,你
把它轉過來,向那地方開。向那地方開的是壞的,三惡道,就是不在三惡道,輪迴生死;
向那個地方轉的話,然後呢從善道而跳出輪迴,就是這個!然後利不利,就是拿智慧來
說的話,一片迷糊。所以不是我們沒有這個能力,而是說我們用錯了地方。你了解了這一
點,才曉得哦,修學佛法為什麼是正見第一。

06'10"
常我們除了這個猛、利的貪瞋以外,剩下來的時間,心裡不是癡癡呆呆,就非常惶
恐,不曉得如何是好!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呢?不是在猛利的貪、瞋當中,剩下來的時間,
大家東啊去找一個人聊聊天,西啊去找一個人望一望、打打秋風,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情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6
況啊,這是一種最大的損失,最大的損失。那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養成功了以後,懂了這
個道理,一下還改不過來,這就是修行的關鍵所在。所以現在我們懂得了,怎麼辦呢?要
猛利!

06'52"
面「欲心」,這個「欲」還是什麼?我們心理的行相,就是這個,方向不同。行
相,還是跟我們的貪染之心,不過這個貪染是向那邊的,現在的欲是善法欲向那邊的,我
們現在要去做的,一心要去做這個。所以他所指的方向說,「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不但是說我們要究竟要成佛,眼前都需要!而是眼前的因對了,才能夠得到究竟的果。同
樣地,你眼前做的,做對的,必定達到究竟的果;你如果眼前做錯的話,叫「三世怨」。
所以分開來講是眼前、究竟是二件事情,因果不同,可是這個方向卻是一致,一定這樣,
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如果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那必然是就是這個!

07'56"
麼我們眼前受到的什麼好處呢?這個當下也可以體會得到。眼前,你如果做對的
話,那個時候你的心理上的一個狀態啊,法喜充滿。也許你在這個地方做得很辛苦哦,但
是你就很歡喜。如果你這樣的話,那這個結果,將來一定會步步引導你上究竟之路,這麼
清楚、這麼明白。而實際上呢,不要等到究竟的這個果報出現的時候,那個花報出現的時
候啊,很快的眼前,這個就是眼前所能夠感受得到的。那麼平常我們有沒有?有!佛法上
167 舊版.第十三卷 B
面不一定,世法上面處處都是,世法上面處處都是。今天你跟人家做一件什麼事情,譬如
說彼此有勝負可分的,你做得非常辛苦,然後你啊,把這件事情做好了,克服了困難,或
者是打球當中打勝了,問你做得辛苦不辛苦?當然辛苦!可是你那個時候心裡面,非常歡
喜!所以任何一個時候都是相應的。現在我們要戰的不是世間那個敵人,而是我們煩惱的
敵人。辛苦不辛苦?當然辛苦了!但是那個時候你心裡很歡喜啊!就是這樣,這個就是我
們眼前的,眼前的。

09'23"
後呢,同樣地因為你這樣去做,我們舉一個比喻吧!譬如說你眼前做事做得很好,
人家覺得:哎呀!這個人很好。上面的人他也肯不斷地來保護你、提拔你;旁邊的人擁護
你;後面的人跟著你,這就是眼前的花報啊!不是很明白嗎?然後你這樣上去的,將來最
後究竟的時候,你成就的就是佛果,周圍的就是菩薩、聲聞、緣覺等等,這是究竟的。所
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所希望的、所願求的地方啊!要這樣去迴向啊!

10'03"
你心裡面去這樣地迴向的時候,然後呢要猛利!這個「猛利」還有它特別的一個
意思哦。我們真正的業力─一直講業,染也是業,淨也是業,這個業的真正的樞要在哪
裡?就是我們的心念,這樣。如果你輕輕鬆鬆這樣的話,浮浮泛泛的話,這個沒有太大的
力量;如果你心情比較強的話,力量就強了,你愈強,這個力量就愈大。所以你迴向的時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8
候也是一樣:「啊!我聽完了,一心一意,我要這樣!要這樣。」你如果能這樣的話,這
個功德就很大,就很不可思議。

10'49"
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
假定你以這種軌則、這個道理,去聽也好,去講也好,講什麼?「正法」。這個
「正」字很重要,這個「正」字不是說一定翻開佛經叫正法,就是說你是不是跟它如實相
應,這個叫正法。如果講戒的話,「法」對不對,「體」得不得,「行」順不順,「相」
圓不圓。這四樣東西所謂法、體、行、相,對了─正法,有一點似是而非的─像法,
再不然的話就錯了,單單摸一個行相那不對,但是它也有它的好處。你只要在這種狀態當
中,只要一座,你哪怕是聽一座、講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他就能夠得
到殊勝的大利益。經上面告訴我們,講說、聽聞一座佛法的功德不得了地大!不得了地
大,不得了地大。平常我們說持戒一天一夜生天什麼等等,你如果這樣的話,一定也是一
樣的,這個這麼大的功德,啊!這個佛法的珍貴,實在是無比地呀!

12'27"
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
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

169 舊版.第十三卷 B
分成功這樣的三個層次。假定說你講也好、聽也好,能夠真正做對,把握住這個重
點的話,由於這樣的因緣啊,你以前造的這個種種的業障,這業障當中,它一樣東西代表
─不恭敬,對法跟法師的不恭敬。因為這個是最嚴重、最嚴重的,其他的再怎麼大的罪
惡,比起這個來,那很小、很小。所以經上面一直說,五無間罪,佛菩薩能救你,你謗法
跟這個,那個就沒辦法救你,你對法跟法師的毀謗,沒辦法救。所以平常我們這一點不大
注意,這是輕忽啊!輕視那個法啊!那是好可怕、好可怕!所以說,謗法這個罪尚且能夠
清除掉,何況其他的小罪,這樣啊!這個意思是這樣,那麼這第一點。所以這個業障「悉
能清淨」,只要講、聽哦!我們現在要去懺悔的話,哎呀,磕頭啊!磕上多少時候,都弄
不起來,但是他聽一座、講一座,就有這樣的功德。也許我們會心裡面會懷疑:會有嗎?
會!確定告訴你會。問題是大家現在還不相應,你真正地如法去做的話,它就會有這樣大
的功德。

14'25"
有呢,「新集積亦截其流」。既然你正式地了解了,你當然不會再犯,所以再犯
的原因,因為你的習氣還在,這個業習氣很大。現在你能夠清淨的話,那個業習氣,就把
它斬除掉了;那你既然斬除掉,你理路也懂了,它自然,修,後面就不會跟上來了!這樣
啊!平常的時候我們聽懂了,做不到,現在你如果前者做到了的話,下面的跟著也做到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0
了,就有這麼大的好處。

14'58"
個話要再說一遍的,平常我們所以聽懂了做不到的原因,就是理路你雖然懂了,
可是因為你的習氣,我們的習性啊,還是跟以前老習慣相應的。聽完了書本一闔,那個腦
筋裡面的現行的心識,還是這個老習氣相應的,這個就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所謂「業習
氣」,這個就是一種障礙,這個障礙。所以這個業的習氣它有個特別的名字叫「等流習
氣」,或者就是「等流的果」,所謂異熟、等流、士用增上,這個情況,這樣。你假定說
照著這樣去做的話,能夠懺悔乾淨的話,欸!它那個等流的習氣就截斷了!截斷了的時
候,它不會再繼續地向前推動。所以你只要第一點做到了,你停下來了以後啊,那個時候
你心裡面的生起的現行,就是跟法相應的現行,它也做到了!這個好處這樣大欸!那麼這
第二個。

16'02"
三「又講聞軌至於要故」,因為你講對了、聽對了,所以他所講的這個重要的內
涵,在你的身心上面,也能夠真正地饒益了,那個時候才真的有用,你的障礙在的話沒有
用。什麼叫「饒益」?什麼好處啊?那時候就是你的的確確跟法相應了!我們修行真正地
祈求的目的就是這個東西。你自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覺得是不斷地在增長功德,這個
罪障就擋不住你了。
171 舊版.第十三卷 B

16'34"
常的時候我們儘管說不要貪啊,但是好的、可愛的境界現起,你就是根本不曉得自
己在貪,完全跟著它跑掉了都不知道。叫它不要瞋啊,你根本不曉得自己在瞋,還覺得很
有道理,完全跟著它跑掉了,百分之百做了它奴隸都不知道。那個時候你如果真正地講、
聽的道理在相續上面得到饒益、得到好處的話,欸,那個時候你就不跟它跑了!不要說你
能夠認得它,認得已經不容易了,就是拿你莫奈何。貪心,再好的境界擺在那裡,你會很
輕視它,笑笑:「哈!以前啊,老被你抓著去做你的奴隸,現在,根本不動搖。」你有了
這個本事,那個時候你才可以做它的主人。現在我們眼前說起來,我們是煩惱的奴隸,我
們說我、我、我,實際上我們做它的奴隸啊;世間的人來說是,我們說是金錢的奴隸。你
有了這個本事,你不被它動,那個時候你進一步,才可以做它的主人啊!佛法在這個上面
講的。修行也好,講說也好,弘法也好啊,就是指這個而言。總結起來,

17'47"
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
以前的前輩、祖師大德,見到了這個道理,所以對這一點非常慎重,非常慎重。就見
到了這麼多人講法、這麼多人聽法,講了半天、聽了半天啊,戲論!為什麼?事前沒準備
好。所以這個地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2

18'15"
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特別呢,現在我們本論給我們的一個教授。那個以前的,凡是前面那些「尊重」─
尊重就是師長,那個傳承當中的師長,最主要的。凡是這個地方稱為的「尊重」,都是有
修有證的這個傳承相應的歷代祖師─就是這樣,特別重視,特別重視。事實上有它的
原因,有它的原因,我們只要輕輕一想就知道。阿底峽尊者他接受大、小、性、相、顯、
密,所有各宗各派的傳承,沒有一點遺漏。他把各宗各派的長處,統統歸納起來,用上;
各宗各派的缺點,統統歸納起來,能夠用在指導我們後人怎麼去避免、改善。所以這個地
方,我們不妨用一個我們可以體驗得到的小事情來說一下,說這個完結的時候,應該相應
是什麼狀態,相應是什麼狀態。

19'36"
在它這個地方講的法,我們現在呢,看看我們的法。我們對這個正法、淨法,的的
確確還沒有相應,我們在這兒起步,要學跟它相應。那我們相應的呢,就是染污世間法,
這個是相應的。而我們的心理,只是一個─你向那邊叫正法,向那邊的話呢,就是屬
於世間法。我們不妨看看我們這個心裡的力量如何,譬如說我們今天在這兒看球。我說青
少年棒球在美國比賽;假如你歡喜籃球的話,今天看一場籃球;假定你歡喜看電影的話,
173 舊版.第十三卷 B
你看一看電影。你說:「喔唷!這一場比賽是一個國際級的,然後呢,國際的爭奪的冠軍
賽!」本來你無所謂的,一聽的話,「哇,那個好、好、好!」那個別的事情放一邊啊,
你要想辦法去聽那個東西去了。總是引發你歡喜的,或者你歡喜看電影,或者你那個。如
果你前面了解了這個,你會把那件事情排開了,去一心一意地想看這個電視,想看這個電
影。我想我們可以體會得到這個心情,這是什麼?就是說,聽聞的之前,先說這個聽聞佛
法的殊勝的利益。

21'00"
句話說,欸!你要勾動你心裡邊的這個善法欲,那個時候你別的事情不管了,全部
精神去聽、去看!這樣。然後呢,聽的過程當中,它也有它的法的本身如何地殊勝,啊!
是這樣!那個時候,更引發你。然後呢表演那些人啊,的的確確也不負所望,當然,現在
表演那個佛菩薩當然不負所望。而講說的人呢,他譬如說拿著這個鏡頭,的的確確把那個
精要的東西能夠啊,一一地透過這個電視表達給你。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吸引你全部精神
貫注,乃至於你忘記掉你在這兒看,你全部的身心跟它在一塊兒了。他高興的時候你也鼓
掌,啊!這個高興得不得了;他萬一不對的話,你也愁眉苦臉的,好像自己失敗。如果說
你看電影的話,看到感動的地方啊,說不定你會流淚,我想這我們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吧!
這說明什麼啊?說明什麼?你的心跟他相應了!這麼簡單,這麼簡單。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4

22'10"
在,如果你聽聞佛法也這麼相應,這是什麼狀態啊?簡單極了嘛!做到了嘛!現在
就是做不到啊,你聽完了書本一闔你就跟它不相應,不曉得到哪裡去了。假定說你聽的之
前,事先準備好,聽的時候有勁的話,聽的時候多多少少還有一點,聽完了就不行了。可
是像剛才這種東西,欸!你聽完了以後,哎呀!這心裡面真是欲罷不能啊!就是坐在這個
電視機前面就捨不得,乃至於關掉了,大家還在談。回去三天當中啊,不想別的,就想這
個事情,我們人人有這個經驗吧!就是這個!這是我們的心理。非常清楚,你現在只要善
巧運用,我們怎麼做不到?當然做得到,絕對可以做得到!所以在佛經裡面有太多這種公
案:他宿生,或者是供養,或者聽法,或者生一念隨喜心,然後呢,啊!多生多劫地受了
福報,到最後福報盡了,這個因緣成熟了,小乘的證羅漢果,大乘的他也上去,大乘的不
要等到後來啊!

23'25"
以這個地方看看,為什麼我們講了這麼多、聽了這麼多,一點都不得受用?哪裡
呢?就是這個!所以我們看經的時候總是:「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一句話就帶過去
了,有這麼大的道理,有這麼大的學問呢!我們有這麼大可學的東西在裡邊哪!這些東西
都沒有的話,你講經說法說些什麼啊?聽經是聽些什麼啊?留一點種子還是好的,就是如
此而已。可是當這個種子真正要發芽、增長的時候,還必須經過這個呢!那是我們現在在
175 舊版.第十三卷 B
這裡正在研習的。繼續下去。

24'04"
現見此即極大教授,
喏,眼前事實證明,這個事情就是非常重大的、主要的,精義、精要在這個地方。

24'19"
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
而反成其煩惱助伴。

說現在,就看到太多因為對上面這個道理,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地了解,
這第一步。這個主要的是靠聞,就要靠善知識指導。這個地方特別說一下,不是沒有善知
識,我們現在剛強難調,善知識在眼前哪,你把他一腳踢得開開、踢得遠遠的,只有一個
「我」,這是跟法不相應,原因在此。那麼然後呢,你聽懂了、了解了以後,進一步還有
一個方法─心要轉。如果是你懂了,心轉了那就相應;否則的話不管說多深、多廣、多
大、正確的法門,沒有用!不但沒有用,反而還受害,「如天成魔」。「天」是專門幫助
我的,天是幫助我的。有二種天,世間的天是外護,「第一義天」那就是佛菩薩,引導我
們的,幫助我們的,就是這個天。「魔」呢!恰恰相反,是專門跟你搗蛋的,把你拖下來
的。本來這個佛法是幫忙你向上的,因為你沒有得到這個善巧,不曉得如何去聽、如何去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6
講,結果聽了法、講了法以後,嗨!不但沒有幫忙你,反而害了你啊!

26'07"
以在這種狀態中,這個正法反而幫助你增長煩惱啊!我們聽了這個佛法以後,就是
這樣:「喔唷!這個佛法的道理是這樣啊!」聽完了以後,拿這個照妖鏡到處去照,照照
天下都是妖魔鬼怪。然後聽懂了又講給別人聽的話,然後自己的增長名聞利養,都從這上
面來,就是這樣。這個情況,不管你聽也好、講也好啊,下面一生非常可怕。儘管到最後
的結果還是上來的,那誰願意?誰願意地獄裡面吃盡了苦頭,然後再來重修這個道呢?這
個所以說即彼正法反而助長我們的煩惱啊!所以下面,

27'00"
是故如云初一若錯乃至十五。
這個是他們的當地的一句土話,說你做這件事情哪,一開頭錯了,一錯錯到底。因為
印度人的習慣哪,佛世的時候,他那個月不是說一月一月,說白月從沒有到滿,黑月從沒
有到滿,就是這樣。上半月是白月,下半月是黑月;上半月這個白月是一點點到圓滿的,
下半月那個黑月是一點點到圓滿的。所以換句話說,不管是白月、黑月,它這個只有十五
天,你第一天錯了,以後一直錯下去。那麼現在我們也是一樣,是啊!不是沒有正法,而
是說你一開頭的時候怎麼去聽、怎麼去講不知道,所以這個正法,弄到你身上變成功魔,
177 舊版.第十三卷 B
別人是成佛的呀!所以我們現在怪,動不動就是怪,有很多人說東怪西怪,我現在他一說
啊我心裡真難過,我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現在要改啊,真的好難!我已經發現這個問題
不在外頭,在我自己錯誤,完全在我自己身上。所以說,記住這個話:
28'22"
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

2017/03/29 校稿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四卷.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四卷 A面
日常法師


--------------------------------------------------------------------------------

p. 23 (8)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四卷.A面

00'07"
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
真正講聞這個道理,你真正想,如果說修學佛法的人的話,那麼這些人真正具足智慧
的,要努力,要從這個地方努力啊!要從這個地方努力啊!這是我們開始下手的地方。所
以我在這個地方,很多其他地方比較次要的,也是這樣。因為當年我老師告訴我,我現在
深深體會到就是這樣。那時候我要學打坐也好,學什麼也好,學學盤腿啊,這些東西啊,
他老是呵斥我:「你忙這個幹什麼!」實際上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後來我才知道,
你一定要怎麼用心的心法你知道了,然後你兩個腿一盤,很快就上去了。否則的話,你把
那個惡習慣養成功了,叫你改是千辛萬苦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不是不注意,而是要注意
的,可是你要本末把握得清楚,就這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2

01'12"
凡講聞時,下至應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
所以不管是講也好,聽也好,對於這個所講所聽的教授,這個前面的加行─什麼叫
第一加行呢?喏,這個加行有好幾個層次吧!最重要的是根本,你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本
末的道,本末在什麼地方?是的我們現在說這個地方,哎呀,教室要好、要涼、要通風、
要什麼,這些東西萬一沒有,沒有關係!就是這個講的人,的確是個善知識;聽的人的的
確確是你如法如理的,然後呢你至誠恭敬地去聽,就這樣。所以我這個老師他就告訴我:
「那時候我們在印度的時候,那時候真苦啊!外面啊下大雨啊,裡面下小雨;外面颳大風
啊,裡面颳小風,就這樣一個狀態。中午吃飯的話,然後要吃,吃過了以後,趕快弄完了
以後,下午上課就在這個地方。」我去的時候,已經改善了一些。到那時候,有的人在那
個地方,覺得這地方……皺一皺眼,老師跑上去,大吼一聲:「你在那幹什麼!你還在想
著那個飯粒子啊!」這樣。他們當然也不大注意,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他的精神貫注在
這裡。這個地方說第一加行就是說,就是說你能夠圓滿當然好,不圓滿的話,最重要的。

02'39"
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一個故事。那地方很冷耶,那個海拔一千七百多公尺,可能
比阿里山還要高吧!啊,這個我就不知道了。可是到那個冬天,我那年在那地方,九月裡
面九月底,那個後面後山上都是雪,是這樣啊!九月底現在已經過了一段時候了,這個冬
183 舊版.第十四卷 A
天實在冷!他就跟我們說:「我們那時候在剛開始學的時候……」那時候他們在西藏,那
個真正冷的地方,到了這個冬天啊,那個山上有的出去,燒開水燒不開的,實在太冷了,
不管你怎麼大的火,就是燒不開,就這樣。然後呢他說:「我一直到三十幾歲沒穿過襪
子!」不是我們現在這樣的,哎喲,這個房子裡面這麼暖啊!老師講,講完了以後,馬上
準備下去,跑出去大家要論辯,這個就是一方面最佳的學習,一方面最佳的考試。

03'37"
以剛開始的實在受不了。到後來啊那個腳上那個厚皮,這麼厚!既沒有鞋子、也沒
有襪子穿,就「叭!」就出去就出去了,那個石頭上面。那剛踩上去,那個踩上去啊,說
冷,冷的感覺都沒有,都麻木掉了。欸,但是他慢慢、慢慢的,所以才能夠學出這樣好的
東西來。當然我並不是說希望我們諸位做到它,可是至少曉得古人的榜樣,所謂這古人並
不一定說幾百年以前的,就是它正法時候,像法時候,他們學法的精神根本差別何在,我
們一定要具足,一定要具足。

04'20"
寧願不來聽,說:「這我就不行,我就不想去聽。」那好。那乃至於現在這地方,
所以我前頭,我的的確確希望你們,強迫你們來有個原因的,大家多多少少曉得,這一個
它完整的教授是什麼。等到下面那個第一個共下士講完了,你們要不要來聽沒關係。你們
可以不要來聽,但是來聽的人,不准許打瞌睡,這個我今天先說明。當然特別的理由,你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4
晚上很晚回來,有特別的公事,那個絕對那個絕對原諒。在這種情況之下,哪怕你在這前
面,一個人打瞌睡,我也很認認真真地跟你講,講完了以後,我下面還要跟你說。這個原
因,我要這裡說清楚。就是我們心裡面,一定要跟這個相應,這個才是對得起自己,不要
說對不起人家,不要說,這個千真萬確的是一個事實。

05'13"
恐其此等文詞浩繁,總略攝其諸珍要者,廣於餘處應當了知。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好,那個不必說得太多了,那麼最重要的地方,最概略的把這個東西拿出來。如果
你要詳細知道的,其他地方。所以在我們正式講那個教授的之前,前面應該有的幾樣東西
啊,在這個地方先說明。

05'49"
了這樣的,說這樣的完整的一個教授─這個教授從什麼樣的情況來的?第一個,
造者這麼樣地殊勝;這樣的殊勝的成就者,他一生造的法當中造這樣圓滿的法;這樣的圓
滿法應該怎麼樣去講,怎麼樣去聽,才能夠跟他圓滿的情況相應。到那個時候啊,現在下
面來了,所以「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下面通常佛陀就開口說話。我們現在呢,就也
認真地學習這個大善知識告訴我們的。所以說,
06'28"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
185 舊版.第十四卷 A
那個是正確地相應地來說佛法的精要,把這個精要引導學徒。而這個時候,有它必然
的次第。那個分成兩部分:

06'48"
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修學佛法最主要的根本在哪裡?親近善知識。所以一開頭說過了,聽聞佛法分二部
分:第一個善知識,第二個自己,所以一百加一百等於一百。前面一百─善知識,這個
就在第一個大綱,這個第一個大子目當中;然後呢親近以後,如何修習在後面一個。
07'26"
初中分二:
這個親近善知識那個分二:

07'30"
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使得我們真正如何進去,所以先簡單地說明一下,讓我們產生一個確定的認識。有了
這個認識,下面告訴我們啊,簡單地也扼要地告訴我們,修行的最重要的原則。這兩個非
常重要,實際上呢,每一個部分在我的感覺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這個每一部分,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6
實把我們現在的所有的弊病,都一一指出來,你能夠改善多少,就能夠跟法相應多少。
08'21"
今初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

這一個,這一個祖師的語錄上面,這麼告訴我們,說這個《攝決定心藏》,我不能
肯定祖師語錄還是論,還是論,我不知道。「住性」這個「性」是什麼?平常我們分,一
般的凡夫分三個項目:一個叫決定性或者決定聚,或者另外一個呢叫不定聚,還有一個叫
邪定聚。那麼決定性就是這種人已經種了善根,決定是要向佛法上面走的。另外這邪定聚
呢,這種人沒有善根,決定不能進入佛法的。還有一種人叫不定聚,他不一定,碰見一般
的人嘛跟著一般人走,如果得到好的知識引導的話,他就進入佛法。現在那個「住性」的
話,就是決定性的眾生。通常這種人啊,我們通常說屬於因位的行者,因位的行者─習
種性、道種性、聖種性什麼等等,我們看不同的開合說明。平常我們說信、住、行、向、
地什麼等等,這個就是這個地方所指的住性的數取趣。「數取趣」就是有情,就是我們。
換句話說真正有善根想修學佛法的人,他決定應該親近善知識,這最重要的。這個是論上
面的,這是論上面的,我想這應該是論。
187 舊版.第十四卷 A

10'11"
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
那個下面啊祖師的語錄,祖師語錄怎麼說啊?說:

10'18"
「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
那個博朵瓦,那是敦巴尊者的三個最主要的大弟子,大弟子,換句話說這個是傳阿
底峽尊者最完整教授的。而阿底峽尊者是在那個時代,整個佛教界當中的頂嚴,把印度大
小各宗各派能夠完整圓滿的,能夠集聚起來的就是他。而真正能夠傳承完整佛法事業的,
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有主要三個弟子,這三個弟子其中之一個就是博朵瓦。博朵瓦、樸窮
瓦、慬哦瓦,平常稱他們為敦巴三子,而實際上西藏的佛法就靠他們三個人傳下來。那麼
他這麼說啊,他說:總攝一切教授的首,把所有的這個佛陀的教誡的精要積聚起來,這個
裡邊的頭,換句話說,這是綱要裡邊的綱要,綱要裡邊的綱要。什麼呀?一句話─不離
善知識。

11'39"
我們來說,我們平常比較宗仰的《華嚴》,《華嚴》一樣的,你要學一切智智,
要學佛法,只有一件事情:依靠善知識,不離善知識。你們把那個《華嚴.入法界品》去
看,從……好像從六十七卷開始看,處處地方強調這東西,一直到最後一直強調。所以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8
沒有一個例外的,佛、菩薩、祖師,凡是修行者皆是如此。說到這裡我也順便想起來了,
我們現在動不動看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看不起別人,那表示我們啊最多也只是一個不定
聚,弄得不好的話,我們就在邪定聚當中。所以決定種性的眾生,地上到賢位,沒有一個
人例外的,都是一心一意地仰賴依靠善知識,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學習的榜樣。下面
說:

12'48"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
能夠使我們學的人身心當中啊,得到好處的,而這個好處再微小,哪怕最起碼的一點
點─從功德方面來說,集聚功德;從減過方面斷德方面來說,就淨除罪障,消除過失
─最起碼的一點點,都靠善知識,都靠善知識!而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一切善樂的根
本。這我現在千真萬確地體會到!我記得我剛開始頭上那個出家的時候,那時候我們住在
台北同淨蘭若。我跟仁法師住在隔壁,中間有個小小的庫房,經常啊我們幾天不講一句話
的,這個是千真萬確。雖然每天有一個聊天的時間,總是到那時候大家,那時候你非出來
不可,平常是不可以出來,那時候非出來不可!

14'02"
那個生活也是啊很刻板,但我現在非常歡喜。那聽他講完了,一樣大家進去,儘管
189 舊版.第十四卷 A
如此,關在屋裡面的更是鴉雀無聲,沒幾個人嘛!但是你心裡面覺得:欸,他就在隔壁,
這樣,你隨時隨地這個心裡就感受到。那個時候啊,就不知不覺內心上面它有兩樣東西:
當你不安的時候,他是個靠山;當你亂的時候,他會保得你像兩個眼睛瞪大了,欸,你自
然就收攝起來了,就這樣。何況看見他的時候!平常很多小地方,就是因為日常生活當中
一舉一動,欸,現在你心目當中會留下來不可磨滅的。那時候我剛開始,以後每一個地方
層層上去,我始終是這種感覺,這是的的確確的,的的確確的。所以啊這個善知識實在太
重要,實在太重要!

14'56"
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
所以在這個地方啊,「依師」,注意哦,很有意思!這個「依」字是個大學問哦!不
是沒有老師啊,你懂不懂依師的道理,你能不能去依他,這個是個學問。這個軌則、這個
道理絕端地重要,絕端地重要!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們大家總覺得:哎呀,到處啊天下烏
鴉一般黑!那是凡夫啊!沒錯。但是這個黑的當中,卻有像太陽這麼光明的善知識在,就
看你有沒有這個眼睛了,看你有這個本事,有沒有去依靠他了。所以「依師」這個道理很
重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0

15'44"
《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
這個是總的,所有的菩薩的一切行,圓滿的是佛。

15'53"
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
法,皆賴尊重為本,

所有這種東西─大乘的這樣,波羅蜜多六度,地、忍、等持,這不一一細解釋。都
靠尊重,「尊重」就是你的善知識,就是你的善知識,這個非常重要。

16'20"
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
從這地方出生,從這個地方增長,一切地方一切時都是依靠著他,而主要的因,都在
這上頭。

16'39"
博朵瓦亦云
那麼下面又引那個博朵瓦的祖師的話來說,

16'45"
「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
真正要想修佛法的人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下面引:
191 舊版.第十四卷 A

16'55"
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
地,豈能無師。」

就看眼前世間的,那個世間的比起出世間的,不曉得方便多少,而你還可以看別人,
你看見了別人就可以做的,對不起!沒人教你,你還是不行,沒有人教你就是不行!世間
這麼簡單的人,你看別人都看不行,何況是這麼難、這麼深遠的。再說世間的事情是你平
常習慣的,單單看人家的都不行,現在這個出世間,你根本不習慣。我們無間以來,我們
一直從惡道當中,一直在惡道當中,對出世的法一點都不了解,如果說你自己能夠真正跑
得過去的話,那這佛、佛法也太容易了。所以我們不必拿佛法,世間的現象來看,你沒有
人教你都不行耶!

18'01"
麼現在呢,我們自己的條件是如何啊?無間從惡道來,我們剛剛從惡道當中來。
換句話說,我們惡道的習氣是非常重,對於這個善法是不相應。而要去的地方呢,卻是從
來沒去過的地方,那麼地陌生!怎麼可能不要老師而做得到呢?不要老師怎麼可能做得
到呢?這是我們啊真正的內心上面,不斷地反覆思惟觀察。當你這個腦筋裡面生起了這樣
量的話,你自然而然會重視去找善知識。如果這個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想去要去找善知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2
識,一直陷在自己現在的現行當中。現在的現行是什麼?煩惱。這個煩惱不是煩煩惱惱,
就是坐在那兒:「這個滿好啊,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啊!」就是提不起來這種狀態,就這
樣,這個就是我們的惰性。前面的是一個大要告訴我們了,那麼現在我們說,哦,既然親
近善知識這麼重要啊,那麼把下面:
19'11"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
把親近善知識,從這個層次來告訴我們。

19'18"
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要依靠的善知識他具足什麼的條件。

19'25"
二能依學者之相,
然後呢我們要跟他學的人,需要什麼條件。

19'32"
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有了這個條件,那麼然後去依止這個老師的時候,怎麼個依止方法,依止道理。
193 舊版.第十四卷 A

19'42"
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
依靠的殊勝的利益是些什麼?不依靠的大的害處是什麼?

19'52"
六攝彼等義。 今初
還有呢,總結起來,簡單地說一下,以及前面五項當中,遺漏的補一補,這個第六個
「攝彼等義」。「今初」,就是善知識的行相。

20'10"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
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這個整個的聖教,佛的經以及菩薩的論等等解釋當中,換句話說整個的佛法,它雖
然說啊,不同的方法─這個不同的方法,為什麼「由各各乘」?就是不同的,根性不
同的,說有人天、聲聞、緣覺等等。那麼引導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方法。而現在這個
地方所說的這個善知識是什麼呢?要對三士道,是人天乘、聲緣乘及菩薩乘能夠漸漸地引
導,而最後呢把他引到大乘佛道,那樣的一個善知識。

21'19"
個善知識,是有特別的好處,他最終的目的是把你引到佛地當中去的。但是啊他卻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4
不棄捨前面人天乘,所以他能夠普遍接引一切眾生。有一類能夠接引人天的,但是呢再上
去上不去了,聲聞緣覺不行,現在他全部包含,全部包含。總共的他能夠最高的卻有最善
巧的方便,從最低的地方引你上來,而他最終的目標,卻是這個─引入佛道。所以從
這個裡邊去看的話,它這個什麼?《法華》的精義,《法華》說:「佛說各式各樣的方
便,引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最後把他帶到佛地。」喏,這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那麼它下面
就引了:

22'15"
如《經莊嚴論》云:
就引這個經論:

22'21"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這個善知識要具足這樣的十個條件: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
性、具巧說、悲體、離厭,這十樣東西。這樣的善知識你一定要去依靠他。

22'48"
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學的人啊要依靠這樣的善知識,這是善知識分成十個項目。
195 舊版.第十四卷 A

22'59"
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這裡再說一下,這個自己沒有調伏能夠調伏別人的話,絕無是處,絕無是處。這個也
可以說在這地方啊,選善知識的標準,同時也告訴我們,作善知識應該怎麼樣。我們選別
人固然如此,教別人同樣地一樣。自己沒有調伏沒有用,沒有用。

23'31"
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
你自己先要在身心上面調伏,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佛法,就要調伏自己。調伏的另外
一個名字叫「尸羅」,叫「戒」。這是所以為什麼我們啊一出家一定要依靠善知識,學戒
學戒,喏,清楚明白了!現在這裡。不是說,啊!我出家了,依靠一個知識告訴我這件衣服
嘛怎麼穿,這個法器嘛怎麼打。當然這個也要啊,因為你要這個形象啊!但是假定單單這
個的話那就錯了。所以世間有一句話叫繡花枕頭,繡花枕頭,就是這個。如果你得到裡邊
的體、精要的話,外面這絕對重要,這樣才能夠裡外配合嘛。所以外面不是不要,但是要
把握住。反之,反過來,如果你裡邊的東西沒把握住,你在外面上去弄的話,那是越走越
遠,越走越遠。乃至於到後來,反而形成障礙。

24'36"
隨舉一例,譬如我們唱念什麼等等的話,他得到了這個體、內涵的話,那個音調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6
等非常重要。因為這個音本身自然跟法界相應的,它有一種音調自然而然能夠使你心情調
柔;有一種音調自然會激發你啊散亂。所以你得了體以後,它自然啊運用這個體的時候,
一定要靠種種的方便,這個東西一點都不能忽視,所以這個唱念非常重要。可是你不得
體,站在這個上面學,你把握不住它的精義何在,然後啊,你用你的那套東西的話,你說
不定是越學越遠,因為你不了解它的重心何在!你拿著世間的這種概念去看的話,你並不
曉得這個世間的,說不定是壞的呢!所以越唱越遠啊!樣樣東西都是如此。這是我們應該
了解的一點。

25'35"
若爾須一何等調伏,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要怎麼樣調伏呢?換句話說,這個善知識是怎麼樣自己先用過
功調伏了自己呢?下面就說出來了。

25'50"
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
欸,他不是一點都沒有哦!「隨宜略事修行」,「略事修行」容易懂,他是多多少
少修行的。什麼叫「隨宜」啊?什麼叫「隨宜」?隨他相宜的。真正的大乘的教法,尤其
是一定要了解知道完整的總體,然後本末,步步上去,不是說隨便碰到一個。隨便碰到一
197 舊版.第十四卷 A
個,對他自己是可以的,我碰到念佛就念佛,碰到參禪就參禪,乃至於你隨便念一卷經,
多少最後總是這個因緣而進去的,這個情況叫做「隨宜」。但是這種情況之下,他照他的
這個辦法去略事修行,自己能夠真的調伏自己嗎?不行,不行。在這種情形自己都不能調
伏自己,你怎麼幫助別人?

26'59"
以我們眼前看得見,有很多人去修行,哎喲,某人啊在這個地方能夠得定、打坐,
他得定是滿好啊,可是出了定啊,一跑到世間上他那個貪瞋癡還在。所以定是共世間的,
如果你用在出世,那個定是絕對重要的。然後你看見:哎喲,這個人得了定了,你要跟他
學佛法,不一定。說不定他是一個有大成就者,說不定是個外道啊!這很清楚很明白,所
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佛法的中心。

27'28"
外一點啊,你說:「哎喲,這個人的戒相行持非常好。」這是佛告訴我們的,但
是如果他得不到裡邊的真正的精要的話,形象做得很好啊,他也不一定。欸,這個人念佛
很好,可是他念佛的時候滿好,念完了佛下來的時候,他貪瞋癡照舊,這個都是叫作「隨
宜修行」。對於整個的大乘圓滿的教法來說的話,這個都不大夠!引導我們種善根那絕
對好,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所以始終這地方把握住,本論告訴我們的這條直、寬、
大、正這麼完整的大路,這個高標準我們不是拿去衡量別人的,而是把這個理路辨別得很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8
清楚,要求自己,說我一定要走這一條路,這個才真正重要的,說一下。

28'20"
以像前面說「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當中有假證德名」,為什麼叫作「假證德名」
呢?他因為隨宜修行,他有一點功夫的,但這一種功夫在佛法的整個的那個大體上來說,
不算!所以叫「假證德名」。我們說造房子那個公案也是一樣,欸,你跑著去要造房子
了,你說不定看見那地方,哎喲,堆了滿地鋼筋,那個水泥,欸,你覺得這地方大概造屋
子了,不一定!反之它什麼樣子都沒有,他坐在這個辦公室,建築事務所正在規劃,每一
個地方弄得很好的話,這個比前者要好。雖然樣子一點都看不見,因為他是走了正確的方
向這樣上去的,這個次第我們要弄得清楚。


2017/03/29 校稿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四卷.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四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四卷.B面
00'04"
所以這個地方說「假證德名」,將來對我們真正修學過程當中很重要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必
定要把握得住。要不然人家說,這個人好,你也跟著他去。我聽見各式各樣
的人,前幾天有人告訴我,有人就告訴我,說:「這個盧某人啊很了不起啊!他對世間有
這麼多貢獻,你們講佛法好的,好了半天,你們有什麼貢獻啊?」我真的想想,我就當時
想到了這個。所以我們進入佛門當中也是一樣,喔唷,看看這個法師啊,喔,他能夠打坐
打幾天,念佛念得如何,這個如何,這是好的,我們要辨別得清楚這個裡邊的差別何在。

00'38"
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
就這兩句話,真正的善知識把整個的佛教的總體,它那個次第絲毫不亂,把握住這個
原則。所以我剛才說,欸,他工地一動都沒有動,像造房子一樣,啊樣子全無!但是啊他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0
坐在這個辦公室裡面,這個藍圖啊就規劃得非常精巧,天衣無縫,這個保證沒有錯!差別就在這裡。

01'13"
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把它綱領說起來一定是這個三學─戒定慧,「調伏等三」。那麼把這個東西開開來
的話,我們又講六度又講什麼,現在這個地方,開為十相,開為十相。現在我們看看這個
十相是什麼:

01'38"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
調伏就是戒。

01'43"
《別解脫》云
《戒經》上面說:

01'47"
「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
我們這個心像個馬一樣,所以叫心猿意馬,心猿意馬。為什麼叫它馬啊?這個馬啊,
201 舊版.第十四卷 B
猴子一樣,一天到晚叮叮咚咚……不停地,又快又利,這是我們的心相,就這樣。等牠跑
累了,在那兒睡覺,就這個味道。雖然你經常地去努力要想制止牠,不行,不行。那要怎
麼辦啊?這個我們騎馬的人啊,馬上面有一個所謂馬勒,這個非常地利;還有那個馬靴上
面有一個刺,這上面利得不得了,這樣才能夠調伏這個,這匹悷馬。那麼現在這個東西是
什麼?就是別解脫,所以這個戒有這麼大的好處啊!

02'47"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
那麼《分辨教》也是,這個上面告訴我們……啊,這個就是《阿含》,《阿含》。那
個它說沒有調伏,實際上這個通於大小乘的,大小乘由基本開始,沒有調伏的人要去調伏
他,就是戒。所以這個戒就是啊,調伏那些剛強眾生的這個銜─那個我們騎馬的時候,
馬的嘴巴裡面有個東西拉著那裡,一拉,就控制那個馬的。

03'27"
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悷馬。
就是調馬的人,以最利的這種銜啊,調那匹悷馬,剛強得很!

03'39"
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2
我們這個五根就像一匹悷馬一樣,它一天到晚跟那個邪境轉的。當這個根,要這個
心猿意馬,隨著不應該作的境界走的時候,就要去調伏它,應制伏它,這個才是它戒的真
正的精神。這個不是在外頭,所以這個叫內學。假定我們偏偏都執著在形象上面,喔唷,
我這個地方,怎麼形象,這個外學!所以我們必定要懂得,當你心裡面趣向於這個五欲境
界,跟著境轉的時候,要把它拉回來,第一步的功夫就是戒。

04'28"
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那個才是我們學戒的目的,學戒的目的幹什麼?調伏這個心馬。以種種的方法,非常
努力地制伏它,制伏了它以後,使它心裡面啊,趣向於應該作的地方。所以說這個不應該
作的,止、不要作;應該作的,我們就要作,所以「止作持犯」,就是指這個而言,這個
才是戒的真正的目標。這個心本來就是這樣亂的,所以不是叫你消除它,叫你轉化它,這
個就是戒。現在我們休息一下。

05'26"
那麼所以第一個就是:它這個先用這個東西來調伏。關於這個內容啊,現在單單在這
地方,我們還不容易了解,也不必說清楚它。因為到後面在我們學的次第過程當中啊,自
然而然會關於戒的內容說得很詳細,這是我們要學的必然內容,這個地方我們只要曉得次
203 舊版.第十四卷 B
第。一方面曉得次第,一方面曉得那個真正戒的精要在哪裡,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我
們開始第一步,一定要了解這個戒的精要是在這個地方。

06'11"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認識一件事情:未得正見談持戒,暫時還談不到。所以在未得
正見之前,應該做的事情啊,就是應該具足「信心」,信賴這個善知識,聽他講。那麼這
個條件要靠什麼呢?要曉得自己在病─自己在無明大病當中。那個時候你了解了自己的
無明大病,心裡上面才曉得說我起心動念都是錯的,那個時候才肯依人家。否則總覺得自
己對,總看見別人不順眼,這個是一個必然的情形。

06'54"
這個佛經上面有過這麼一段公案,實際上這是一個故事。有一個地方啊,它這個地方
每年啊,固定到了某個季節它就下毒雨,下毒雨。譬如我們這裡黃梅,到那時候老下雨;
譬如北方到春天的話─落沙,固定到那個時候一定會有這個東西來。那麼這個毒雨啊,
就是空氣當中含了一種有毒的東西,這個倒不是把我們毒死,把我們會弄得昏迷的。那麼
下了這個雨以後,那個水裡面都含了這個東西,大家吃了以後,這個人就會顛倒。那麼過
了幾天以後呢,這個水就流走了,自然而然地清淨的水又來了,慢慢地就又恢復過來。所
以這個地方的人,每年都曉得,到了那個時候有段莫名其妙的日子,自己也不曉得什麼原
因,誰也都不知道。啊,但有的人早一點清醒覺得奇怪,到最後大家都清醒了,但不知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4
這個原因何在!

07'58"
那麼就是有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經過了長時觀察以後,他就想:可能這個雨有關
係。所以他事先啊經過了多少時候觀察以後,他就想:大概這個。所以他到那年那個時候
下雨的時候,他就不喝下下來的水,自己事先儲好的水啊,飲這個水。結果別人飲了這個
水,果然沒錯,像吃醉了酒一樣,大家顛顛倒倒的,生活完全顛倒了,是非完全顛倒了,
他保持得很清醒。因為他保持清醒,所以他就勸別人,說:「某人啊!你做錯了!不對
啦!」結果啊那個人不但不聽他的,反而覺得:我會怎麼錯啊?你顛倒了!覺得這個人沒
什麼好說的,勸別人去。結果勸一個人還好,跟他吵了一架就算了。勸兩個人,到處去勸
人,結果不但人人勸不醒啊,而且人人反過來說:「這個傢伙瘋了,這個傢伙瘋了!」最
後那些被他勸過的人,大家都覺得這個人瘋了,沒有瘋的人就把他關起來,打了一頓,關
在監牢裡邊,就這樣。一直等到事情過去以後啊,找這個人怎麼找不到了?發現他在監牢
裡邊,「欸,這個你好端端地,怎麼跑到監牢裡邊去啊?」他真是有苦說不出。這是個笑
話。

09'18"
但是這個故事說明什麼?說明了當我們眾人都在無明顛倒當中啊,這個有正確認識的
人在我們看起來覺得不對的,覺得不對的,這也是一個事實。那我們現在眼前啊,處處地
205 舊版.第十四卷 B
方都是這樣,我們不必說佛法。譬如說:就我們中國人來說,我們中國人兩個朋友,大家
難得見了面,一起大家吃一個館子,吃完館子,一定說:「我請你,你請我。」外國人可
不是啊!喔!大家見了面了,說:「那我們就一起去吃飯吧!」吃過了,「多少錢啊?」
參佰塊錢!兩個人,每一個人壹佰伍拾塊。要我們看起來:「這是什麼話!」你就看不
上眼他。反過來他也看不懂你,覺得大家吃過了各分各的,你們怎麼拉拉扯扯的,幹什麼
啊?世間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我想我們應該了解吧!

10'07"
這為什麼要說這個事情呢?就是在我們正式開始學,一下要想把正見把握住,這個
很難!那你既然沒有把握住正見,你覺得不能學,那你就沒有機會了。所以這是為什麼第
一個先要認識說我自己有了病,那然後呢你就肯信賴依靠他,這個才是我們學進去必然的
條件。所以前面一再說,這個法則不僅是佛法,世間所有的事情都如此。等到你樣樣弄清
楚了,要想再做的話,沒有一個事情做得通。第一個,我們,我們沒有今天,不可能有今
天,就長不大。你絕對不可能說:「媽媽的奶是什麼?我弄清楚了再吃。」長大了,「飯
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弄清楚了飯再去吃!」哪有這個可能!這個細講起來,這是我們必定
應該的,這個也是世間的正見隨順著。這是這一點上面啊,換句話說我順便一談,我們要
了解這個戒的這個行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6

11'11"
那麼有了戒以後,第二個講定。因為你在粗猛的現行上面,不讓它亂走,那個是粗猛
的現象慢慢地降伏了。你如果不降伏,儘管你關在屋子裡面,你心裡面還是胡思亂想,那
時候你能定嗎?你定不下,如果你勉強硬在那坐的話,這是為什麼人家學定,一定出毛病
的。你完全學不成,倒也就算了,反正浪費一點時間,打打瞌睡胡思亂想也就算了。你如
果真正地硬把它制抑下來,因為那個心裡面非常地猛啊,那時候就要出毛病了,那時出毛
病了。所以現在人家說,動不動走火入魔啊,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定基好的話,一定很
容易,這個我們要清楚,進一步那個時候就學定。

11'58"
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
那個就是定學。由於我們前面曉得:啊,這個是該作的妙行,所以以前不習慣不想
作,現在去作;這個是不該作的惡行,以前儘管一向歡喜,現在不要作。妙行應該進,惡
行應該止,這樣。那麼要想這樣作的話,是什麼啊?依念正知,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心
心念念。所以如果說你能夠這樣制伏了粗猛的,進一步把已經調息的那個心,一方面呢
心裡已經習慣了怎麼樣去調伏自己,一方面把粗猛的降伏了。所以進一步就用這個來調伏
207 舊版.第十四卷 B
細的,這個時候得到這個心相叫做「定」。這個「戒、定」有這樣必然的層次,必然的因
果關係。假定說我們這個戒就是說表面做一樣的話,那個定跟它毫無關係變得,要曉得這
個。那麼那個時候,內心就發起「寂靜住」,心就安住在最寂靜的狀態,這個定。那麼有
了這個定以後呢,然後把這個寧靜的心啊,再去深細地觀察,才了解世間的真實的狀態,
這個叫做「慧」。所以

13'29"
近寂靜者
為什麼叫「近寂靜」呢?它不是寂靜,完全寂靜相,但是要相當寂靜地去觀察,才能
夠把世間的真正的真相看清楚,這個才是智慧。所以

13'44"
依心堪能奢摩他故,
依定學,「奢摩他」就是梵文,翻成我們中文:定、等持、等至等等。那麼這個奢
摩他什麼呢?「心堪能」。我們現在是沒有力量的,胡思亂想,啊,不是向上昂就是向下
沉,你要叫它聽你招呼,就是像生牛皮一樣,一動都轉不動,這樣。所以你得到了定以
後,那心就如你所欲而轉,你要怎麼辦就怎麼辦,所以叫「心堪能」。

14'16"
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8
那個時候你才能夠真正地觀察那個真義,心散亂根本看不到,那是慧學。

14'26"
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
這個就是戒定慧三樣東西。但真正教人,這三個夠嗎?還不夠,還不夠,那麼下面還
要幾樣東西。

14'43"
尚須成就聖教功德。
還要成就聖教的功德,這個聖教功德叫什麼?

14'50"
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
還要對這個經律論成就多聞。你真正地要教他的話,跟單單自修不一樣。自修你摸清
楚你修的路;要想教別人的話,要廣泛地了解所教的對象。雖然你還沒有真正證得佛地,
可是佛的經驗,完完整整地在說,你有了這個戒定慧的這個功力再去看的話,就這個整
個的總相、別相,你有一個清楚的概念,那時去幫助別人就對了,所以他還要博通三藏。
這個多聞功德,就是對教法的豐富的認識。所以,

15'36"
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
209 舊版.第十四卷 B
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那麼這個善知識敦巴尊者就說:這個大乘佛法當中的師長,是什麼樣呢?他呀,那一
位師長說的時候,能夠發生無量知解。不是簡簡單單地就是告訴你:「就這個!」不是!
他能夠各方面問題都了解、都解決,對於認識─質正量圓,這麼圓滿的認識。那麼然後
你照著去修行的時候呢,他一定次第不誤,眼前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將來究竟果位是如
何,所以因果之間絲毫不差,次第步驟一點不亂,這個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說這個地
方,告訴我們的真正的,正是引導我們《華嚴》這條大王路的原因在此,在這裡。那麼更
進一步呢叫「達實性」,說不但是了解得透徹,還要通達實性。

16'59"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
前面已經說了戒定慧了,這個慧,跟這個地方達實性的慧,差別在哪裡呢?因為真正
的慧啊,我們說起來有三個次第:聞、思、修。而聞思修當中又開成六個:「聞」、「聞
所成慧」,「思」、「思所成慧」,「修」、「修所成慧」。那麼這個達實性就是「修所
成慧」─已經真正地通達法無我。那個大乘的達實性的地上菩薩─見道以後,這樣。

17'35"
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主。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10
真正從這個地方的要達實性,是要通達實性的,這是地上菩薩。如果說萬一沒有的
話呢,教理證成也可以,那個就是加行位上,乃至於資糧位上面也可以─「聞思相應」
的。平常呢,這個天台所謂「大開圓解」啊,就這個,可以了,可以了!這個都是加行位
上的,那個時候有這個老師。下面德增,

18'12"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
第四是特別講教,第五就是證。剛才前面,不是第四第五,就是說「教富」跟那個
「達實性」兩樣東西,一個是教,一個證,這兩樣功德。那麼戒定慧呢,統攝的,這麼說
啊!

18'32"
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
如果他的這個成就跟你一樣啊,或者比之於差,這個不行。當然對我們來說,我們一
點名堂都沒有,稍微有一點很好了。可是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啊,從下腳第一步,一直到成
佛,等覺還要依靠善知識。所以這個地方既然稱善知識,他這個圓滿的德相,換句話說,
總是要比你呀,還要來得高明的!不過單單高明夠不夠?還不夠,譬如像我們一點名堂都
沒有,他像三腳貓懂幾下,這個也不行。所以這個次第我們要很清楚的,很清楚的。他至
211 舊版.第十四卷 B
少的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說:三學當中有這個次第,還有呢德行比你增上。如果你一點都
沒有的話,他有了三學,當然比你高了,這個。

19'31"
《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
故應親近勝自者。

那麼《親友集》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這是菩薩造的論─啊,諸位啊!如果你依
靠差的人的話,你就退失。所以後面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依靠善知識。最
好的是善知識,最壞的就是惡知識。你如果靠不如你的話,你就退步了,依平等者大家不
能進步,如果說依比超勝於你的,你就獲得進步。所以我們應該親近超過自己的。

20'14"
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
所以這些道理當中啊,他又把善知識的相又說一下,應該什麼啊?以戒定慧為主,而
他也超過於你,依著這個次第,這樣來的這種人,是最超勝的、最精采的。那麼另外一個
祖師,

20'43"
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12
樸窮瓦就是剛才說的敦巴尊者的三個,三子之一,傳他法的最主要的。他自己怎麼說
啊?他說:「我看見那個前輩啊,那些祖師菩薩的傳記的時候,啊,心裡好羨慕、好仰望
啊!」這我也是有這個經驗。所以我也鼓勵諸位啊,剛開始多看那個前人的傳記,多看因
果典型的故事,你自然而然啟發向上的好樂之心,不必在理論上面了解得很多。

21'25"
面沒有基礎,你先了解這個理論,不一定好,這個次第井然,次第井然。你有了這
樣的心,然後那個理論一認識,馬上派上用場;你沒有這個基礎,認得了理論的話,往往
會害你。到那時候,你的眼睛啊,是高不可攀,看看樣樣東西都不在眼下,這個時候「如
天成魔」啊,你就會辛苦無比!這個事情是最痛苦的事情!眼前只是心裡面不知如何是
好,完了以後呢,這種心情就是把我們引導當中啊,向下墮落的因素。當你真正地了解業
這個行相以後的話,你一觀察就這麼清楚。到那時候,你自己會害怕,到時會害怕。所以
我們現在要看那個善知識他們怎麼作。

22'20"
如塔乙云:
又另外一個善知識,

22'23"
「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
213 舊版.第十四卷 B
「惹珍」那個就是敦巴尊者當年造這個廟。阿底峽尊者圓寂了以後,那麼敦巴尊者
就接受了他的教法,在那裡造一個廟叫惹珍寺。譬如說我們說前面的博朵瓦、樸窮瓦、慬
哦瓦,乃至於後代的,像西藏的什麼白教、黃教,主要的這個淵源,都從這個地方流出來
的。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我們就盛唐的那些大善知識,說我們把那些前面的前輩作為我
們的目標。所以說,

23'08"
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我們要這樣作,一定一心仰望他,層次很分明。我們現在看那個佛跟菩薩,一看,哎
呀,總覺得遠得不得了,這個佛動不動把生命啊、腦髓就捨出去,我們太遠了;看看祖師
啊,就對我們很近!所以自然而然他對我們呢,有這樣的一個接引的功效。就像《法華》
裡邊說的〈化城喻品〉,那麼這些祖師們對我們來說,也是個化城,我們更從這個上面找
到這個方向,再向上看,就看到最高的佛陀的情況。

23'51"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
上面這個是善知識自己應該的,那麼下面那些呢,就是幫助別人的!這個真正的善知
識,除了自調以外,他還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下面呢在這個地方有一句話很重要,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14
說那個幫助別人之前,有這麼一段話。為什麼要這樣說?看一看:

24'22"
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
脫。」

這佛啊,不是拿水來把你的罪洗掉,也不是用他的手,他雖然有神力神通,欸,沒
辦法幫你除掉苦,也絕對不是以自證的移到你身上面。他怎麼?把那個法的真實的內涵告
訴你、開示給你,教你這樣認真去做,得到解脫。那為什麼這個地方要插這段話?這個地
方特別告訴我們,善知識的行相認得了以後,你從善知識那裡得到……,不是說善知識
啊,你只要靠著他啊,然後他就把你一口氣一吹,然後呢像泥塑木雕捏一捏,把你捏成一
個佛,不是的。把這個佛法的道理告訴你,你還是要很認真努力精進去學,那時候得到解
脫。

25'24"
是為什麼我要鼓勵諸位看那個善知識的傳記,否則的話,我們大家總覺得:「哎
呀,現在我是凡夫啊,然後我在這裡磕了一個頭,磕到哪一天的話說不定開悟了!啊,
好!」沒有這件事情,絕對沒這件事情!必然的沒有一個例外的,你一定要了解,那時候
我們聽聞。聽聞啊如果你把握不住這個原則的話,也是這樣的,越聽越遠,是越講越遠!
215 舊版.第十四卷 B
這個重要的概念。下面才告訴我們:

25'58"
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所以總結一句話,一句話:除了把正確沒有錯誤的這個,告訴你攝受以外,其他的絕
無任何方便能夠淨化你的罪。在這個地方我提一個問題:既然佛告訴我們說,沒辦法淨除
我們罪的話,應該說來說去講「法」,那麼然後呢講完法我們要念「法」,為什麼我們要
念「佛」呢?不是好像有矛盾嗎?大家想想看!現在我們要念佛,假定是照他這樣的話,
那麼要念法啊,這個念佛不是沒有用了嗎?欸,念佛有用的!關鍵在哪裡呢?這個考考你
們,下個禮拜,你們啊每一個人給我一點答案。然後呢我在這裡看了這個答案,再給你們
評分,等一下我再說明這件事情。

27'13"
其中四法
那麼下面就是說這個開始幫助別人的這個方法,先說第一個,

27'26"
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
下面說「善巧說」,不但你懂,而且你懂了以後,要懂得怎麼善巧地表達,是說引導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16
的次第要懂得善巧。

27'46"
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能夠把這個道理啊,很巧妙地,很巧妙地能夠灌輸到聽的人的心目當中去,心目當中
去,這個很重要。

28'05"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
什麼叫「悲愍」呢?說你說法的時候─當然這利他的說法啦!那個時候「等起」,
就是你說法的相應的這個心情要清淨,不是不淨說法。現在這一點是最難避免、最難避
免!說實在地,我們真的說法的人啊,是為了利養名聞而去說法的人,這種人不太多;倒
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習氣相應的,這樣。我們習氣當中深細的不說,十惡業當中,語四業
當中─綺語。這個綺語就是無始以來就好歡喜說,說閒話,欸,就是你坐在這裡沒什麼
事情繼續說,嘴巴癢得很耶!正好有這堆人坐在這地方聽你講法,你講得很來勁!通常啊
我們最難避免也就這種狀態,倒不一定是真正地自己說為了貪名聞利養,但是這個跟煩惱
相應的,這個不行。所以他真正的說法─悲愍。

2017/04/10 校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五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五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五卷.A面

00'12"
這個等起心的話,就是你說法的時候你的心裡的動機,以及這個說法的時候,前面
的動機固然是,後來相應的那個心理狀態始終就這個,是清淨的。這個什麼才是清淨呢?
「不顧利養恭敬」,不是為煩惱,而是由什麼?「由慈悲」,就是你的的確確一心一意為
了別人,來幫忙別人。這個慈悲也有它特別的理由,應該說應該特別的標準,這個標準我
們到後面才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去了解它。

00'53"
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
生非苦惱故。」

他們師兄弟兩個說:「某人哪!我現在不管說多少法,我心裡面從來沒有受一個善
哉!」人家當然一定會稱讚他,哎呀,說:「你說得好!」儘管人家說,但是他心裡面清
楚明白,清楚明白,他心裡曉得:我說法不是受這個!為什麼?因為他感覺眾生的苦,他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0
是由悲心。這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心裡面一定是把持這個佛法的
根本,安住在這個上面,你不會動搖。否則的話,我們說法的時候不知不覺就偏向於我們
所好的─啊,這樣!今天假定說我有名相應、利相應的話,今天為了化一個緣特別讚歎
布施,明天又為了這個又特別說這個;今天心裡面啊,綺語很歡喜啊,就天花亂墜說了一
大堆,明天不高興了以後,就閉上了嘴巴就睡大覺!這個東西自然而然不相應;聽的人也
一樣。這主要的原因我隨便一提,這個是悲愍。下面是:

02'17"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這個不但有悲心,還要精進─具精勤。真正講法的時候,喔,這個幫助別人是不容
易的事情啊!不容易的事情啊!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那不要說說法,我們這裡最
簡單的就是燒飯,啊,發好心地去燒飯,跑到廚房裡,唉,這件事情是難哪!他要淡的、
他要鹹的,他要什麼煮得爛一點、他不要煮得太爛,你不曉得怎麼是好。沒有做的時候很
發心,做了兩天心裡面就說受不過。

03'06"
佛法也是一樣的,要去調伏別人,為我自己的……自己的煩惱你可以這麼說,為了幫
助別人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說這個真正修學佛法,自利固然難,利他是更難,那時
221 舊版.第十五卷 A
候要把那個大悲心具勤地……要想幫助人的話,不但要大智慧,而且要大精進的力量。所
以在利他當中勇、悍、剛、決!這「勇」是勇猛直前;「悍」是不怕一切;「剛」的時候
絕不摧折;果斷決定。

03'43"
遠離「厭患」,不要想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個單單說遠離厭患不容易的,後面他
又告訴我們種種善巧,你了解了這善巧,照著這善巧去做的話,你自然會做到。要不然單
單看文字上面,我們現在聽起來、看起來覺得:唉呀,過癮,做起來的話,還沒有做已經望
風披靡地逃走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絕不怕。「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
宣說的勞苦」。這已經是完全了,具勤是第五個,離厭是最後一個,這個就是十相,這個
十相已經圓滿具足了。

04'42"
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
那麼這裡邊三學及達實性、悲愍這個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其他的輔助。他就舉了
一個:

04'54"
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
悉能獲益。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2
博朵瓦的有一個老師,有一個老師,他的依止的老師嚮尊滾。他這個人啊,他實際
上並沒有多聞,而且也不耐勞,啊,是不耐勞;平常講話就算應酬語他也是說不來。但是
他前面上面這個說的三學有、又有達實性,又有悲心。任何人你只要跟他一起的話,就得
到好處─善知識就是這樣。我現在想起來了!仁法師也是一樣,他這應酬話他也不大善
巧。平常跑得去,我很少看見他跟人家說應酬話說它個五分鐘,通常三句話說完了,沒有
了,好了!坐在那裡你坐五分鐘,他就嗯,就是這樣。以前我曾經看過弘一大師的傳記,
哦!我覺得現在還是有這種人,還是有這種人,但是呢跟著他就有好處啊!

06'04"
嚀敦,
下面是另外一個人。

06'07"
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
能益。」

另外一個叫嚀敦,這個人也是一樣的,不善辭令,那完全不善辭令。就算施願─就
說施主來,然後給他祝願,那個時候我們通常說:「三寶加持你,或者增福延壽……」這
223 舊版.第十五卷 A
一類。這種話他都說不來,他說完了以後,人家也不知道他說些什麼,就這樣。這麼樣的
一個人!欸,但是因為他具有前面這個五個條件,所以任何人不管是哪一個,能夠親近他
就得到好處,就得到好處。這個就是前面告訴我們這個善知識的那個行相,善知識的那個
行相。舉了例子,舉了例子,博朵瓦告訴我們的兩位善知識。下面我們看這個文:

07'23"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
為善知識。

像上面我們說的這些,假定說他對於這些前面所說的,他並沒有認真地修行,乃至於
心裡面也並沒有好樂,好樂一心一意去修行,只是說讚美這個,讚美這個學處,說這樣有
什麼好,有什麼好。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地自己去體會,去認識它。也就是我
們修學佛法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對於佛法有很大的景仰心─啊,就這個佛陀真偉
大,真了不起。這個心情啊─對於三寶的讚美,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要怎麼樣去學習,怎
麼樣去學習,這個是兩件事情,這是兩件事情。

09'10"
所以在《高僧傳》上面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位大德他一生成就很高,那麼臨終的時
候,很多弟子、七眾信徒就向他請開示。向他請開示,大家總覺得,這個了不起的大德,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4
有修有證,這個開示總是非常玄奧的。結果啊他說了四句佛的略教戒經:諸惡莫作,眾善
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大家聽著再講下去,沒有了!大家心裡面就覺得好像很失
望,說:「怎麼?講了就是這個?」「唉!」說:「你們大家不錯,都仰望說這個善知識
想來求他,所以大家都曉得恭敬有道的人。你們不曉得照著去,他是怎麼成就的。所以說
『人皆知敬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我寫在黑板上,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曉得說
尊重、恭敬、讚歎有道的人,說,哎,這個人了不起、不了起!卻有一點事情對我們更重
要的:你呀,自己去做的話,那麼你也能夠有這樣的成就。

11'04"
是!讓我們讚歎等等有絕大好處,因為這個做為我們一心仰求的目標,做為我們心目
當中祈求的一個目標,這樣。可是真正要做到它的話,是什麼?你認真如法去做,這個才
是我們重要的事情。所以這位大德說完了以後,下面加了兩個字:「唉呀,真可惜啊!真
可惜啊!」這個「悲夫」就是,那個是文言。換句話說:「你們真正照著去做,是你們成
就。你別看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呀!」簡單的幾句話說起來好容易,你可以把它說得天花亂
墜,但是於事實有補否?有沒有真正的幫助?沒有!這一個是最值得我們警惕的。

12'08"
所以我們真正要在這個地方重要的,不要對別人去評頭論足,他好,讚歎不已,他
壞,你就說他。你自己看,我應該怎麼辦?「見賢思齊焉」。看見他精采,想:我怎麼樣
225 舊版.第十五卷 A
才能夠跟他學,他為什麼能夠做到,找到他做到的因,你能夠努力去做,你就是他,就是
佛。「見不賢是內自省也」,看見人家不對,自己反省,說:「啊,我可不要這樣!」我
們不要去評頭論足別人,那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一點意思都沒有。

12'58"
所以這個地方,注意!我們真正應該好樂的地方是要好樂修行,因為要修行所以才必
須要多聞,這個是重要的。所以這個多聞是修行必須的,如果說我們不幸弄錯了,聽懂了
以後講給別人聽的話,唉,實在非常可惜。產生什麼毛病呢?「唯讚學處所有美譽」─
就在那「哎呀,這個佛法好啊!」到處勸人,到處說什麼。自己不樂修行,這個是一個損
失,這是一種。「或其功德」,或者呢,讚美這個功德,說:「唉呀!你這樣去做有多少
功德,某人啊有多少大的成就。」幹什麼?「以謀自活」、「以謀自活」。這個地方說得
更實在,更實在!前面有的時候我們說名聞利養什麼等等,是各式各樣的,總之一句話,
我們弄這個東西是為了什麼?為了這個。錯了、錯了!這種情況「則不堪任為善知識」,
這種人不能做為善知識。下面說:譬如有人,

14'20"
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
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6
就好像有人說:「哎呀,這個檀香,栴檀香是多好啊!」他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嘿,
是為了賣狗皮膏藥,自己求活命。那麼有的人真的要求這個妙栴檀的就來問了:「你有
嗎?」「沒有,那是沒有。」那這種情況之下都是空話、都是空話,這毫無真實意義。這
個栴檀不一定,也不僅僅是我們現在點的檀香,佛法裡面通常講的栴檀是牛頭栴檀,這個
香它可以摧毀一切毒、一切毒,它一點點東西你碰上的話,什麼毒都消除掉了,香味那更
是不在話下。

15'31"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面曾經有過這麼一次,漢朝、漢朝,那時候有一個西域的使者來
進貢。那麼進貢的時候,這個裡邊有─那個名是「牛頭栴檀」,那個牛頭栴檀列出來的
份量多少?四銖,金字旁一個朱字,四銖。我們說斤、兩;兩下面是錢,錢下面是什麼?
分,分下面銖。那個小得簡直,一錢已經少得一點點了,錢下面是分,分下面是銖。換
句話說,一兩是十錢,一錢是十分,一分是十銖,換句話說只有一兩的千分之四,這一兩
已經不得了的少,千分之四。那麼那個時候這個朝廷的規矩,進貢再名貴的東西,它一定
有最低的限度,所以它不上兩,不曉得什麼東西,根本就這個你啊太開玩笑了,但是不曉
得這是無價之寶。所以那個時候這個官不曉得什麼名字,相當於現在我們的外交部,那時
候也就是禮部,先朝覲那個皇帝之前,先要經過這個禮部的大臣。那麼然後各式各樣有關
227 舊版.第十五卷 A
的,一看!說這個四銖,這個不行,不夠那個規定!就沒有讓他進貢。

17'14"
那麼那個使臣非常聰明,非常聰明,沒辦法進貢也就算了。那天早晨他就把那個四銖
當中拿出來好少、好少,象徵性的一點點,他就把那個牛頭栴檀一點!一點啊,整個那個
方方幾十里路都是那個香味,那種香味─此香只應天上有。那個上早朝的時候大家聞
到,說這個從來沒有聞到過這麼個美妙的香法,而且人人聞到了。大家就問了,說:「這
很吉祥的祥瑞,那個香哪來的呢?」大家不知道、大家不知道。那個時候,那個使臣也在
那個朝廷上面,那個樣子、表情很特別的樣子,所以旁邊那個禮部的大臣就想這大概有關
係,就問問他。他們當時說:「現在不便說。」那麼退了以後就問他:「怎麼,你曉得
嗎?」「是。」「這什麼東西呀?」「就是我送來進貢的。」「欸,你怎麼送來進貢的你
怎麼不來貢啊?」「按照這個天朝上國的規定,說不上兩是不行,我現在這個只有四銖,
那我沒辦法。」「啊,那這個事情好像有例外。」那麼就報告,結果接受下來了。這個中
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這麼一個公案,這個牛頭栴檀。所以這個東西,說要真正求這個妙栴
檀,有這麼一件事情。

18'48"
我們現在這個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就是說,這個有非常殊勝的種種的功效,但是要真
實的東西,真實的東西,不是我們嘴巴上面講。然後講或是自己羨慕而讚歎,乃至於為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8
自求活命,不管是名聞利養,空話、戲論!下面引經證:

19'14"
《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
求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就是說末法的時候,不要說一般人,就是那個苾芻出家人,苾芻本來他一心一意要
求得解脫,一心一意求得解脫,所以要照文字是要深入義理的,可是到了末世的時候,沒
有律儀,乃至律儀都沒有。律儀是什麼?上次我曾經簡單地提過,大家了解不了解,什麼
是律儀?平常我們說是戒,這律儀有幾個名詞叫律儀、非律儀,然後非律儀非非律儀。這
個我暫時還不說,下一個禮拜開始,我們這裡啊,再不然再下面,我們這裡會有覆講或者
有溫習,晚上還有課,那個時候我會提出幾個問題來問你們的。所以尤其是前面那個老同
學,我希望你們可以好好地溫習一下,如果不太了解,不妨翻翻字典。這地方只是簡單地
說─戒,平常說是戒。

20'40"
那麼後說,末法的時候苾芻都是沒有戒,只是求多聞。這個戒跟多聞在這個地方我們
感受當中好像是兩件事情,是的,你不了解是兩件事情,你真正了解的話是一件事情。你
要想真正地戒學得好,這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正確的認識要透過多聞。現在呢你了
229 舊版.第十五卷 A
解了以後多聞,聞了以後,你不去做,那沒有用、沒有用!所以前面已經一再地說,這個
戒、這個律儀,不是說我們今天剃了頭了,說:「你戒臘幾年了?」「我是十年,你十五
年。」這個是形相,真正有它的特別的內涵,這個才是真正的尸羅、律儀。所以我在黑板
上寫這幾樣東西,你們看一看。這個古人解釋「戒體」叫「無作戒體」。為什麼叫「無
作戒體」?為什麼戒能夠防非止惡?真正要學的三學,為什麼一定要從這個地方開始?這
個就是我們的關鍵所在。所以它這個地方講的尸羅,整個地來說就是佛法,因為這個佛法
一定是從這地方進去的。如果這個都談不到的話,下面根本就不談;這個有的話,下面跟
著自然會來。

22'18"
這個原因,所以經上面懸記是這個樣,說「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這種狀態。
那麼有的人又會這樣想:「哎呀,經上面佛都懸記了,所以我們就不管了啦!」這個現在
有很多人是有這種概念,這個概念務必要改過、務必要改過!修學佛法的人,跟世間不
同,在甚麼地方?世間的一般人整個地撥無因果,否定這個三世的概念,這是最愚癡的
人。另外一種世間的人的話呢,他講命運,講命運又變成三世的定命論,換句話說樣樣是
命,命定死的,實際上這也是個錯誤。

23'14"
所以有一本好書《了凡四訓》,我想大家大部分同學都了解。他前半生聽了算命先生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30
的話,就是算得死死,結果遇見了雲谷法會禪師以後,了解了佛法以後,把佛法來解釋,
整個命運改了。說明什麼?說明佛法的真正的特質,什麼?講業感緣起,拿我們世俗通
常的話─因果報應;既然有因果報應的話,你有這樣的因,就感得這樣的果報。因哪
來的?你自己造的。宿生造的是無可奈何,也不必去管;可是同樣的今生也是因,所以你
只要努力下下去就改了,不是很明白嗎?所以因為我們以前無始以來所積累的別業也好、
共業也好,而感得現在這個時候的末世。是,如果你是個凡夫的話,那注定就這個樣子。
既然你已經在修學佛法的話,請問:你讓命運擺布,還是你創造命運?佛法的特質告訴
我們,欸!業感緣起,然後這個業的因就操縱在自己手上,你只要自己能夠努力,馬上改
善。

24'43"
袁先生是個凡夫,他懂得這麼簡單的道理,照著去做,命運改變了;我們現在修學佛
法的人,還作為人天師表,居然也說:「啊!這個命。」不過命是這樣,我們就這麼守在
那裡,讓那個命來擺布,這是佛法嗎?這是佛法嗎?不管這個算命的人誰算的,一個普通
的算命先生,跟佛算的都是一樣,對不對?所以大家現在聽了:「唉呀,現在末法了,算
了、算了!」這話完全錯了。那麼難道不是末法嗎?不,我們要了解是末法,這一點是絕
對沒問題,佛講的;這個話:「現在末法了,趕快努力啊!」你就應該這樣,這個才是佛
231 舊版.第十五卷 A
法的真正的真義!所以我了解了,正因為末法所以我們更要努力啊;你只要努力,你就向
上了。
25'40"
所以經裡面說的好多地方,正法的時候也有末法,你不照法去做的話,一樣嘛;反過
來,末法的時候如果你行持認真的話,正法就住世了,這完全靠你自己。儘管眼前的果報
的行相是莫可奈何,因為這是以往的因已經種下來了,當那個因感得異熟的時候,我們沒
有力量能夠轉變它;但是現在眼前的因,卻是在我們的起心動念,然後由起心動念而身口
行為,就在這裡。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我現在從起心動念開始,這個行為,跟
正法相應的,這就對了嘛!這就對了!所以這個地方要了解,順便說一下。不要說:「末
法啦,佛已經說這樣了。」不是、不是!這個概念後面還要繼續地講。那麼戒是如此,根
本是如此,更深一層的「定、慧、解脫三種」,也是這個樣,「亦如是說」。這不對!

26'58"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
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
有其香。

那麼其次又說,就像有一類人啊稱揚讚歎,啊,說這個栴檀的功德是不得了,有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32
種種的好處,還這樣地香呀!那麼那個時候就有別的人問:「你說這個東西這麼好,你
有嗎?」他說:「對不起,我稱讚那個香,只是為了自己求活命啊,不是我真的有這個
香。」這個人還不錯,這個人還很老實啊,要我們真的那樣子老實的話,那還不錯咧!很
可惜的話,乃至於我們連他這一點老實都沒有。那麼下面說:

28'06"
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
等到末世是什麼現象呢?也就是這種現象,末世就是這種現象,那些人啊不認真去
修學。「瑜伽」就是相應,什麼叫相應呢?就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怎麼樣跟這個道理相
應:喔,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種行相,都在煩惱雜染當中,如何去轉染成淨;
然後你照著去做,跟這個道理相應了,這個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情,這個就是我們應該精
勤努力的事情。但是我們現在不,所以說「不勤瑜伽」。欸,不勤,但是呢就讚那個戒,
稱讚說:「哎呀,這個好!」到處去講,到處去說,到處去弘,這種狀態,那個是非常可
惜,實際上沒有真的內涵的。「所餘三種」,那麼戒以外的三樣,定、慧、解脫也是這個
樣。所以

2017/04/10校正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