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蘚皮
性味:苦寒。
歸經: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腸。
功能:
(1)氣寒善行,味苦性燥,入脾胃,除濕熱。
(2)兼入膀胱小腸,行水道,通關節,利九竅。
主治:為諸黃風痺之要藥,兼治風瘡疥癬,女子陰中腫痛。
性狀:根黃白而心實。
炮製:取皮用。
配伍: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備註:
(1)「為諸黃風痺之要藥」:一味白蘚皮湯,治產後風,時珍曰: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
(2)「女子陰中腫痛」:濕熱乘客腎與膀胱所致。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
白蘚皮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白蘚皮
白蘚皮
(《藥性論》)
【異名】北鮮皮(《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白蘚的根皮。
【植物形態】白蘚(《本經》),又名:白蘚(《本草經集注》),白羶、白羊蘚(陶弘景),金雀兒椒(《日華子本草》),地羊羶(《本草圖經》),八圭牛、野花椒、八股牛。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異的刺激味。根木質化,數條叢生,外皮淡黃白色。莖直立,高50~65釐米。單數羽狀復葉互生;有葉柄;葉軸有狹翼,小葉通常9~11片,無柄,卵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5~9釐米,寬2~4釐米,先端銳尖,邊緣具細鋸齒,表面密布腺點,葉兩面沿脈有柔毛,尤以背面較多,至果期脫落,近光滑。總狀花序;花軸及花梗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梗基部有線狀苞片1枚;花淡紅色而有紫紅色線條;萼片5,長約花瓣的1/5;花瓣5,倒披針形或長圓形,基部漸細呈柄狀;雄蕊10;子房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時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枚,黑色,近圓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於山坡及叢林中。分布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內蒙古等地。
【擷取】北方於春、秋二季採收,南方於夏季採收。挖出後,洗淨泥土,除去須根及粗皮,乘鮮時直印剖開,抽去木心,曬乾。
【藥材】乾燥根皮,呈卷筒狀或雙卷簡狀,長7~12釐米,直徑1~2釐米,厚2~5公釐,表面黃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時有縱皺和側根痕。內表面淡黃色,光滑而具側根形成的圓孔。質松脆,易折斷,斷面乳白色,呈層狀。在日光或燈光下,可見閃爍的白色細小結晶物。氣羶,味微苦。以卷筒狀、無木心、皮厚、塊大者佳。
主產遼寧、河北、四川、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新疆地區尚以同屬植物狹葉白蘚的根皮作白蘚入藥。
【化學成分】根含白蘚堿、白蘚內酯、谷甾醇、黃柏酮酸、胡蘆巴堿、膽堿、梣皮酮。尚含菜油甾醇、茵芋堿、γ-崖椒堿、白蘚明堿。
地上部分含有補骨脂素和花椒毒素。
【砲制】揀淨雜質,除去粗皮,洗淨,稍潤,切片;曬乾。
《得配本草》:"酒拌炒。"
【性味】苦鹹,寒。
《本經》:"味苦,寒。"
《別錄》:"鹹,無毒。"
《本草述》:"苦微鹹微辛。"
【歸經】入脾、胃經。
《綱目》:"入足太陰、陽明經,兼人手太陰、陽明。"
《本草原始》:"入肺、小腸經。"
《本草從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腸。"
【功用主治】祛風,燥濕,清熱,解毒。治風熱瘡毒,疥癬,皮膚癢疹,風濕痺痛,黃疸。
《本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別錄》:"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太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後餘痛。"
《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
《兵部手集方》:"療肺嗽。"
《日華子本草》:"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並一切風痺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5錢。外用:煎水洗。
【宜忌】虛寒證忌服。
《本草經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勿用。"
【選方】治肺藏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胸膈不利,時發煩躁:白蘚皮、防風(去叉)、人參、知母(焙)、沙參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後臨臥。(《聖濟總錄》白蘚皮散)
治癇黃:白蘚皮、茵陳蒿各等分。水二鐘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書》白蘚皮湯)
治鼠疫已有核,膿血出者:白蘚皮,煮服一升。(《補缺肘後方》)
療產後中風,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白蘚皮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蘚湯)
(《藥性論》)
【異名】北鮮皮(《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白蘚的根皮。
【植物形態】白蘚(《本經》),又名:白蘚(《本草經集注》),白羶、白羊蘚(陶弘景),金雀兒椒(《日華子本草》),地羊羶(《本草圖經》),八圭牛、野花椒、八股牛。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異的刺激味。根木質化,數條叢生,外皮淡黃白色。莖直立,高50~65釐米。單數羽狀復葉互生;有葉柄;葉軸有狹翼,小葉通常9~11片,無柄,卵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5~9釐米,寬2~4釐米,先端銳尖,邊緣具細鋸齒,表面密布腺點,葉兩面沿脈有柔毛,尤以背面較多,至果期脫落,近光滑。總狀花序;花軸及花梗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梗基部有線狀苞片1枚;花淡紅色而有紫紅色線條;萼片5,長約花瓣的1/5;花瓣5,倒披針形或長圓形,基部漸細呈柄狀;雄蕊10;子房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時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枚,黑色,近圓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於山坡及叢林中。分布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內蒙古等地。
【擷取】北方於春、秋二季採收,南方於夏季採收。挖出後,洗淨泥土,除去須根及粗皮,乘鮮時直印剖開,抽去木心,曬乾。
【藥材】乾燥根皮,呈卷筒狀或雙卷簡狀,長7~12釐米,直徑1~2釐米,厚2~5公釐,表面黃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時有縱皺和側根痕。內表面淡黃色,光滑而具側根形成的圓孔。質松脆,易折斷,斷面乳白色,呈層狀。在日光或燈光下,可見閃爍的白色細小結晶物。氣羶,味微苦。以卷筒狀、無木心、皮厚、塊大者佳。
主產遼寧、河北、四川、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新疆地區尚以同屬植物狹葉白蘚的根皮作白蘚入藥。
【化學成分】根含白蘚堿、白蘚內酯、谷甾醇、黃柏酮酸、胡蘆巴堿、膽堿、梣皮酮。尚含菜油甾醇、茵芋堿、γ-崖椒堿、白蘚明堿。
地上部分含有補骨脂素和花椒毒素。
【砲制】揀淨雜質,除去粗皮,洗淨,稍潤,切片;曬乾。
《得配本草》:"酒拌炒。"
【性味】苦鹹,寒。
《本經》:"味苦,寒。"
《別錄》:"鹹,無毒。"
《本草述》:"苦微鹹微辛。"
【歸經】入脾、胃經。
《綱目》:"入足太陰、陽明經,兼人手太陰、陽明。"
《本草原始》:"入肺、小腸經。"
《本草從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腸。"
【功用主治】祛風,燥濕,清熱,解毒。治風熱瘡毒,疥癬,皮膚癢疹,風濕痺痛,黃疸。
《本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別錄》:"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太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後餘痛。"
《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
《兵部手集方》:"療肺嗽。"
《日華子本草》:"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並一切風痺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5錢。外用:煎水洗。
【宜忌】虛寒證忌服。
《本草經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勿用。"
【選方】治肺藏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胸膈不利,時發煩躁:白蘚皮、防風(去叉)、人參、知母(焙)、沙參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後臨臥。(《聖濟總錄》白蘚皮散)
治癇黃:白蘚皮、茵陳蒿各等分。水二鐘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書》白蘚皮湯)
治鼠疫已有核,膿血出者:白蘚皮,煮服一升。(《補缺肘後方》)
療產後中風,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白蘚皮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蘚湯)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白蘚皮
白蘚皮
http://www.100md.com
【藥用】本品為雲香科植物白蘚的根或根皮。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脾、胃、膀胱、小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臨床套用】用於濕熱瘡毒、遍身膿窠、黃水淋漓,以及皮膚瘙癢、瘡癬疥癩、陰部腫痛等症。
白蘚皮為祛風、除濕熱的藥品,並可滲濕熱於下竅,適用於瘡癬濕癢等症,常配合苦參、地膚子等藥同用,既可內服,亦可煎湯外洗。
【處方用名】白蘚皮、白鮮皮(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四物消風飲(驗方):生地、當歸、川芎、赤芍藥、白蘚皮、荊芥、防風、柴胡、獨活、薄荷、蟬衣、紅棗。
http://www.100md.com
【藥用】本品為雲香科植物白蘚的根或根皮。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脾、胃、膀胱、小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臨床套用】用於濕熱瘡毒、遍身膿窠、黃水淋漓,以及皮膚瘙癢、瘡癬疥癩、陰部腫痛等症。
白蘚皮為祛風、除濕熱的藥品,並可滲濕熱於下竅,適用於瘡癬濕癢等症,常配合苦參、地膚子等藥同用,既可內服,亦可煎湯外洗。
【處方用名】白蘚皮、白鮮皮(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四物消風飲(驗方):生地、當歸、川芎、赤芍藥、白蘚皮、荊芥、防風、柴胡、獨活、薄荷、蟬衣、紅棗。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白蘚皮套用體會
白蘚皮套用體會
www.shouxi.net 文明昌 2004-7-24 15:44:00 中華中西醫雜志 2003年 第四卷 第六期
關鍵詞: 白蘚皮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06-8106(2003)06-0915-01
臨床套用白蘚皮治療皮膚病3000多例,取得較好療效。白蘚皮,味苦、性寒,入脾胃二經,以其苦能燥濕,寒能清熱,功專清利濕熱,多用於濕熱黃疸,風痺作痛及濕熱瘡毒、疥癬諸症。本人從醫20多年來據《神農本草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漓……”,《本草綱目》“治一切熱毒惡風”之說,知其非一般苦寒之品,且具辛散疏風之功。對於皮膚科瘙癢諸病,分別以風、濕、熱、毒、蟲為誘因。在臨床中的套用做一介紹。
瘙癢一症以風邪為首,故治療時當以疏風為主要治法。白蘚皮不但具有清熱、燥濕、殺蟲之功,而且具有散風祛邪作用,苦寒而不傷陰,大量使用安全可靠。臨床多以白蘚皮40g內服,另以白蘚皮60~100g,水煎外洗患處,止癢、消腫效果極佳。
1 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是一種以瘙癢為主的感覺神經機能異常性皮膚病。它是由於濕熱內蘊不得疏洩,或血虛生風所致。以陣發瘙癢、間歇加重、皮膚無原發皮疹為特點,一般分兩型治療。濕熱型,主要與濕熱內蘊致風邪內伏有關。處方:苦參15g,白蘚皮40g,黃芩15g,金銀花12g,全蠍5g,生甘草10g,水煎服。功在濕熱既清,風邪盡去,瘙癢立止。對於血虛生風者,用當歸飲子,加白蘚皮30g以養血熄風。
2 蕁麻疹
蕁麻診,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以周身起風團,癢甚劇為特征。本病是由於素體稟性不耐,外受風、寒、熱邪,或脾胃
運化功能失調,濕熱內生所致。在臨床套用中把急性蕁麻疹責之為風邪外襲所致,慢性蕁麻疹責之為肝脾失調引起。對於風邪外襲型所致,慢性蕁麻疹治以疏風散邪,自擬疏風飲:荊芥10g,防風10g,白蘚皮30g,蟬蛻10g。偏於風熱者,加金銀花20g;偏於風寒者,加生姜10g;偏於風濕者,加姜活10g。對於肝脾失調型,用逍遙散,加白蘚皮30g以止癢。
3 濕疹
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特點為皮疹多形性,明顯的滲出傾向,易於復發、自覺瘙癢。中醫文獻有不同的命名,如濕疹、浸淫瘡、四彎風等。認為內蘊溫熱,外熱內生,外感風濕熱邪是其病因,在臨床實踐中,對於急性濕疹以清利濕熱為主,白蘚皮亦作偏好藥物,取其清熱燥濕、散風止癢之效。常用自擬膽草除濕止癢湯:龍膽草15g,白蘚皮30g,蚤休30g,滑石20g,土茯苓20g,白蒺藜12g,地膚子20g,生甘草15g。對於反復發作,慢性經過,屬血虛風燥者,治以養血潤燥,用四物湯,加白鮮皮30g,以加強止癢之功。
白蘚皮之所以對瘙癢類疾病確有良效,不僅因為其苦寒燥濕,而且更能散風驅邪,尤其是後者,更擴大了其運用範圍。
作者單位:558000貴州省黔南州中醫院皮膚病專科
(編輯 張璇)
www.shouxi.net 文明昌 2004-7-24 15:44:00 中華中西醫雜志 2003年 第四卷 第六期
關鍵詞: 白蘚皮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06-8106(2003)06-0915-01
臨床套用白蘚皮治療皮膚病3000多例,取得較好療效。白蘚皮,味苦、性寒,入脾胃二經,以其苦能燥濕,寒能清熱,功專清利濕熱,多用於濕熱黃疸,風痺作痛及濕熱瘡毒、疥癬諸症。本人從醫20多年來據《神農本草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漓……”,《本草綱目》“治一切熱毒惡風”之說,知其非一般苦寒之品,且具辛散疏風之功。對於皮膚科瘙癢諸病,分別以風、濕、熱、毒、蟲為誘因。在臨床中的套用做一介紹。
瘙癢一症以風邪為首,故治療時當以疏風為主要治法。白蘚皮不但具有清熱、燥濕、殺蟲之功,而且具有散風祛邪作用,苦寒而不傷陰,大量使用安全可靠。臨床多以白蘚皮40g內服,另以白蘚皮60~100g,水煎外洗患處,止癢、消腫效果極佳。
1 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是一種以瘙癢為主的感覺神經機能異常性皮膚病。它是由於濕熱內蘊不得疏洩,或血虛生風所致。以陣發瘙癢、間歇加重、皮膚無原發皮疹為特點,一般分兩型治療。濕熱型,主要與濕熱內蘊致風邪內伏有關。處方:苦參15g,白蘚皮40g,黃芩15g,金銀花12g,全蠍5g,生甘草10g,水煎服。功在濕熱既清,風邪盡去,瘙癢立止。對於血虛生風者,用當歸飲子,加白蘚皮30g以養血熄風。
2 蕁麻疹
蕁麻診,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以周身起風團,癢甚劇為特征。本病是由於素體稟性不耐,外受風、寒、熱邪,或脾胃
運化功能失調,濕熱內生所致。在臨床套用中把急性蕁麻疹責之為風邪外襲所致,慢性蕁麻疹責之為肝脾失調引起。對於風邪外襲型所致,慢性蕁麻疹治以疏風散邪,自擬疏風飲:荊芥10g,防風10g,白蘚皮30g,蟬蛻10g。偏於風熱者,加金銀花20g;偏於風寒者,加生姜10g;偏於風濕者,加姜活10g。對於肝脾失調型,用逍遙散,加白蘚皮30g以止癢。
3 濕疹
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特點為皮疹多形性,明顯的滲出傾向,易於復發、自覺瘙癢。中醫文獻有不同的命名,如濕疹、浸淫瘡、四彎風等。認為內蘊溫熱,外熱內生,外感風濕熱邪是其病因,在臨床實踐中,對於急性濕疹以清利濕熱為主,白蘚皮亦作偏好藥物,取其清熱燥濕、散風止癢之效。常用自擬膽草除濕止癢湯:龍膽草15g,白蘚皮30g,蚤休30g,滑石20g,土茯苓20g,白蒺藜12g,地膚子20g,生甘草15g。對於反復發作,慢性經過,屬血虛風燥者,治以養血潤燥,用四物湯,加白鮮皮30g,以加強止癢之功。
白蘚皮之所以對瘙癢類疾病確有良效,不僅因為其苦寒燥濕,而且更能散風驅邪,尤其是後者,更擴大了其運用範圍。
作者單位:558000貴州省黔南州中醫院皮膚病專科
(編輯 張璇)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白蘚皮
白蘚皮 Dictamni Radicis Cortex
清熱解毒 -
分 布 : 東 北 、 華 北 、 華 中 等 地 。
成 分 : 含 菜 油 脂 醇 (Campesterol) 和 麥 胚 固 醇 (β-Sitosterol)
來 源 : 本 品 為 芸 香 科 植 物 白 蘇 (Dictamnus dasycaspus TURCZ.) 之 根 皮 。
功 用 : 袪 風 , 燥 濕 , 清 熱 , 解 毒 。
主 治 : 惡 風 瘡 毒 , 疥 癬 , 皮 膚 癢 疹 , 風 濕 痺 痛 , 黃 疸 。
貯 藏 : 置 通 風 乾 燥 處 。
鑑 別 : 以 卷 筒 狀 , 條 大 , 色 粉 白 , 無 木 心 為 佳 。
http://www.herbno1.com/cmed/html/cmed-20000206a.html
清熱解毒 -
分 布 : 東 北 、 華 北 、 華 中 等 地 。
成 分 : 含 菜 油 脂 醇 (Campesterol) 和 麥 胚 固 醇 (β-Sitosterol)
來 源 : 本 品 為 芸 香 科 植 物 白 蘇 (Dictamnus dasycaspus TURCZ.) 之 根 皮 。
功 用 : 袪 風 , 燥 濕 , 清 熱 , 解 毒 。
主 治 : 惡 風 瘡 毒 , 疥 癬 , 皮 膚 癢 疹 , 風 濕 痺 痛 , 黃 疸 。
貯 藏 : 置 通 風 乾 燥 處 。
鑑 別 : 以 卷 筒 狀 , 條 大 , 色 粉 白 , 無 木 心 為 佳 。
http://www.herbno1.com/cmed/html/cmed-20000206a.html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白蘚皮
白蘚皮
【藥用】本品為雲香科植物白蘚的根或根皮。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脾、胃、膀胱、小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臨床應用】用於濕熱瘡毒、遍身膿窠、黃水淋漓,以及皮膚瘙癢、瘡癬疥癩、陰部腫痛等症。白蘚皮為祛風、除濕熱的藥品,並可滲濕熱於下竅,適用於瘡癬濕癢等症,常配合苦參、地膚子等藥同用,既可內服,亦可煎湯外洗。
【處方用名】白蘚皮、白鮮皮(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四物消風飲(驗方):生地、當歸、川芎、赤芍藥、白蘚皮、荊芥、防風、柴胡、獨活、薄荷、蟬衣、紅棗。治游風丹毒。
中草藥入門學
【藥用】本品為雲香科植物白蘚的根或根皮。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脾、胃、膀胱、小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臨床應用】用於濕熱瘡毒、遍身膿窠、黃水淋漓,以及皮膚瘙癢、瘡癬疥癩、陰部腫痛等症。白蘚皮為祛風、除濕熱的藥品,並可滲濕熱於下竅,適用於瘡癬濕癢等症,常配合苦參、地膚子等藥同用,既可內服,亦可煎湯外洗。
【處方用名】白蘚皮、白鮮皮(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四物消風飲(驗方):生地、當歸、川芎、赤芍藥、白蘚皮、荊芥、防風、柴胡、獨活、薄荷、蟬衣、紅棗。治游風丹毒。
中草藥入門學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白蘚皮
白蘚皮
2004-1-13 10:05:18
白蘚皮呈卷筒狀,表面類白有側根,斷面層狀小白晶,清熱解毒祛風濕。
[來源] 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的白蘚Dictammnus dasycar pusTurcz的根皮。
[產地] 遼寧、河北、山東、四川、江蘇等地。
[採收] 春秋兩季採挖,洗淨,除去細根及粗皮,直印剖開,抽去木心,曬乾或烘乾。
[藥材形性] 呈卷筒狀,長5-15cm,表面黃白色或類白色,略光滑,有的可見縱皺紋和側根痕。內表面淡黃色,質松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白粉飛揚,斷面乳白色,呈層狀,可見白色細小的結晶體。氣微,味特異而微苦。
以條肥勻,反厚、灰白色,無木心者佳。
[砲制] 原藥揀去雜質,清水浸半-1小時,洗淨撈出潤軟,切0.2—0.25cm頂頭片,曬乾。
[性味、歸經] 苦寒,入脾,胃經。
[功用]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用於濕熱瘡毒、風疹、疥癬、皮膚抓癢、濕痺、黃疸等症。
[處方名] 白蘚皮 北蘚皮
[用法、用量) 煎服6—12克,外用適量,煎洗或研末撒敷患處。
[保貯] 放箱內或其它容器內,置乾燥處,防黴變。
[注意] 天熱之時,飲潤白蘚皮要注意發粘,如發粘即以清水淘洗後攤陰涼處,潤軟切片,切片後亦要立即攤薄曬乾,否則易發粘變質。
按:湖北、四川、貴州、江西等省用的白蘚皮為豆科植物錦雞兒Caragana sinica Rehd·的根皮。藥材呈卷筒狀,粗大,直徑1-3cm,厚0.3-0.6cm。表面淡黃白色,有棕色橫長的皮孔。質堅硬,斷面呈纖維狀,香氣微弱,味淡。
http://www.caspm.com/ReadNews.asp?newsi ... lassid=518
2004-1-13 10:05:18
白蘚皮呈卷筒狀,表面類白有側根,斷面層狀小白晶,清熱解毒祛風濕。
[來源] 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的白蘚Dictammnus dasycar pusTurcz的根皮。
[產地] 遼寧、河北、山東、四川、江蘇等地。
[採收] 春秋兩季採挖,洗淨,除去細根及粗皮,直印剖開,抽去木心,曬乾或烘乾。
[藥材形性] 呈卷筒狀,長5-15cm,表面黃白色或類白色,略光滑,有的可見縱皺紋和側根痕。內表面淡黃色,質松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白粉飛揚,斷面乳白色,呈層狀,可見白色細小的結晶體。氣微,味特異而微苦。
以條肥勻,反厚、灰白色,無木心者佳。
[砲制] 原藥揀去雜質,清水浸半-1小時,洗淨撈出潤軟,切0.2—0.25cm頂頭片,曬乾。
[性味、歸經] 苦寒,入脾,胃經。
[功用]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用於濕熱瘡毒、風疹、疥癬、皮膚抓癢、濕痺、黃疸等症。
[處方名] 白蘚皮 北蘚皮
[用法、用量) 煎服6—12克,外用適量,煎洗或研末撒敷患處。
[保貯] 放箱內或其它容器內,置乾燥處,防黴變。
[注意] 天熱之時,飲潤白蘚皮要注意發粘,如發粘即以清水淘洗後攤陰涼處,潤軟切片,切片後亦要立即攤薄曬乾,否則易發粘變質。
按:湖北、四川、貴州、江西等省用的白蘚皮為豆科植物錦雞兒Caragana sinica Rehd·的根皮。藥材呈卷筒狀,粗大,直徑1-3cm,厚0.3-0.6cm。表面淡黃白色,有棕色橫長的皮孔。質堅硬,斷面呈纖維狀,香氣微弱,味淡。
http://www.caspm.com/ReadNews.asp?newsi ... lassid=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