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分論

推拿、按摩、刮痧
版面規則
有關推拿、按摩、刮痧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推拿手法分論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推拿手法分論
1 按法
動作要領:用指、掌或肢體的其他部分按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緩緩下按,由輕而重,持續一定的時間,然後由重至輕慢慢抬起,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A 拇指按:拇指伸直,其餘四指自然伸開或握拳,用拇指端或螺紋面按壓.
B 掌根按:用單掌或雙掌掌根著力向下按壓,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或雙掌交叉抻壓
C 屈指按: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第一指間關節的屈曲突起部,點按一定的穴位或部位。
D 屈肘按 :(肘壓法)是用屈肘時突出的鷹嘴部按壓.
     拇指按法適用於全身各部位;掌根按法常用於腰背部及下肢部;屈指按法適用于肌肉較薄的骨健處;屈肘按法壓力較大,常用於腰背臀部等肌肉豐厚的部位
臨床應用:按法是一種較強的刺激手法,具有調理氣機、開通閉塞、活血止血、散瘀止痛、調整臟腑功能及放鬆肌肉,矯正畸形的作用。
      按法隨其應用的部位、穴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如:按在穴位上有通經活絡、調氣血的作用;按在血脈上有遏止血脈流通的作用;高起者可下按,整複隆起;節結腫塊可按壓消散平復;按法又常用於治療臟腑疾病、各種疼痛、肢體麻木、疲勞、外傷等。
2 摩法
動作要領:摩法分掌摩法、指摩法。掌摩法是用掌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指指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摩法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動作緩和而協調,頻率120次/分。
臨床應用: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部常用的手法。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健脾利水、活血生肌等作用。
3 推法
動作要領:用指掌或肘部著力於一定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速度要緩慢而均勻。
臨床應用:推法可在人體各部分使用具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促進氣血運行等作用。
4 拿法
動作要領:用拇指和中食兩指、或拇指與其餘四指作相對用力提捏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力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和緩
臨床應用:可用於全身各部位.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散熱、疏經活絡、調暢氣機、開竅止痛等作用
5 一指禪推法
動作要領:手握空拳,拇指蓋住拳眼,用拇指螺紋面、偏峰或指峰,著力與治療部位上,全臂自然放鬆,不可用蠻力,沉肩垂肘懸腕,腕關節作屈腕外旋,伸腕還原,均勻擺動,帶動拇指指掌關節作外展,內收動作。壓力均勻,動作靈活,緊推慢移,擺動速度:120次/分
臨床應用:本法接觸面積較小,但深透度較大,可用於全身各部位,具有調和營衛、舒筋活絡、祛瘀消積、行氣止痛、滑利關節、健脾和胃等作用
6 滾法
動作要領:用小魚際掌背側至中指本節部著力於一定部位上,手腕肩放鬆,肘關節微屈作屈腕外旋,伸腕還原的連續往返活動,使手背作滾動狀,手法吸定的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拖動、輾動、或跳動,壓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不可忽快忽慢、或時重時輕,一般速度120-160次/分
臨床應用:滾動壓力較大,接觸面積也較大適用於肩、背、腰及四肢等肌肉較豐富的部位,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緩急止痛等作用。
7 揉法
動作要領:揉法分為掌揉法和指揉法。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魚際或掌根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一同做迴旋活動。指揉法是用手指螺紋面吸定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以指腕關節連同前臂一起做迴旋運動。揉法操作時壓力要輕柔,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一般速度:120-160次/分。
臨床應用:本法輕柔緩和刺激量小,是用於全身各部位。具有寬胸理氣、消積導滯、通經止痛、祛瘀散結、消腫生肌作用。
揉法應用在穴位上與使用按法的作用基本相同,應用上也基本一致,因此,揉法應用在穴位上的作用與治療可參考按法。
8 擦法
動作要領:用手掌的大魚際或掌根或小魚際附著於一定部位上,手指自然伸開,腕關節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作前後上下直線往返連續均勻的磨擦。壓力不宜過大,但推動幅度要大,頻率100-120次/分。
掌擦法多用於胸脅及腹部。小魚際擦法多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大魚際擦法在胸、腹、腰、背、四肢等部位均可使用。
擦法在操作時,治療部位要暴露,並且可塗適量的潤滑劑或配製的藥膏。這樣既可防止擦破皮膚又可以加強藥物的滲透,加強療效。
臨床應用:本法是一種柔和溫熱的刺激,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健脾和胃、益腎強腰、清利濕熱等作用。常用於治療內臟虛損及氣血功能失常的病症。尤其是活血祛瘀的作用為更強。
9 搓法
動作要領:用雙手掌面挾住一定部位相對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時做上下往返移動,雙手用力要對稱,移動要慢。
臨床應用:搓法適用於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最常用。一般作為推拿的結束手法,具有調和氣血、舒筋通絡等作用。
10 抹法
動作要領:用單手或雙手拇指螺紋面緊貼皮膚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動,用力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臨床應用:本法常用於頭面及頸項部,具有開竅鎮驚、醒腦明目等作用
11 抖法
動作要領:用雙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遠端,用力做持續的小幅度的上下顫動,頻率要快。
臨床應用:可用於四肢,以上肢為常用,常作為治療的結束手法。具有調和氣血、舒筋活絡、滑利關節等作用。
12 振法
動作要領:用手指或手掌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前臂或手部肌肉強力的靜止性用力。使力量集中於指端或手掌上,而使被推拿的部位發生振動,振動的頻率要快,著力稍重。
臨床應用:適用於全身各部位,具有祛瘀止痛、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腸胃功能等作用
13 捏法
動作要領:捏法有三指捏和五指捏。三指捏是用拇指與食中兩指夾住肢體。五指捏適用拇指與其他四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擠壓,並循序而進,均勻而有節律性。
臨床應用:具有舒筋活絡、行氣活血等作用。
14 撚法
動作要領:用拇指和食指螺紋面捏住一定部位,兩指相對用力搓揉,動作要靈活、快速、用力不可呆滯。
臨床應用:一般用於四肢小關節。具有理筋通絡、消腫止痛、滑利關節等作用。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療指(趾)間關節的酸痛腫脹或屈伸不利等
15 拍法
動作要領:手指自然併攏,掌指關節微屈,用虛掌平穩而有節奏的拍打一定的部位
臨床應用:適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具有舒筋活絡、行氣活血等作用。
16 擊法
擊法是用拳背、掌根、掌側小魚際、指尖或桑枝棒擊打體表。
動作要領:a 拳擊法:手握空拳,腕伸直,用拳背平擊體表;b 掌擊法:手指自然鬆開腕伸直,用掌根叩擊體表;c 側擊法:(小魚際擊法)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屈,用單手或雙手小魚際部擊打體表;d 指尖擊法:用指端輕輕擊打體表,如雨點下落;e 棒擊法:用桑枝棒擊打體表。
擊法用勁要快速而短暫,垂直擊打體表。
在叩擊體表時不能有拖抽動作,速度要均勻而有節奏。
拳擊法常用於腰、背部。掌擊法常用頭頸、腰臀及四肢部。側擊法常用於腰背及四肢。指尖擊法可用於全身各部位。棒擊法常用於腰背和下肢部。
臨床應用:本法具有舒筋活絡、宣通氣血、振奮陽氣等作用。
17 彈撥法
動作要領:用拇指或食、中、無名指指端,按壓於穴位、肌肉、肌腱等的一側向另一側橫向撥動,用力要均勻和有節奏。
臨床應用:本法具有舒暢經絡氣血、緩解筋脈拘急等作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8 關節活動法
定義:對關節做被動性活動的一類手法,稱為關節活動法。包括:扳、搖、拔伸等手法。
動作要領 :
頸椎搖法:用一手扶住患者頭頂後部,另一手托住下頦,作頸椎環轉搖動。
肩關節搖法: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作環轉搖動。
腕關節搖法:用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四指根部,做環轉搖動。
髖關節搖法:患者仰臥位,髖膝屈曲,醫生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扶住膝部作髖關節環轉搖動。
踝關節搖法: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趾部,做踝關節環轉搖動。
以上搖法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搖動幅度由小到大(在生理範圍內)。
頸椎斜扳法:患者頭部略向前屈,醫生一手抓住患者頭側後部,另一指手抵住對側下頦部,使頭向一側旋轉至最大限度時兩手同時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動。
頸椎旋轉復位法:患者坐位,囑患者頸部前屈至一定角度,醫生一手掌或肘托住其下頦,另一手拇指抵住偏歪的棘突,托其下頦部的手先將患者頭部旋轉至一定限度後,再稍微用力上旋。同時另一隻手拇指扳動棘突,使其復位,做到兩手配合,相向用力,同時扳動。
胸椎扳法:患者坐位,令其雙手指交叉扣住,置於項部,醫生在其後面用兩手從患者腋下伸入,深入其上臂之前,前臂之後,並握住其前臂下端,同時醫生用一側膝部抵住患部脊柱,囑咐患者身體略向前傾,醫生兩手同時向後上方用力扳動。
腰椎斜扳法:患者側臥位,醫生面向患者站立,患者兩上肢屈肘抱於胸前,近床下肢伸直,遠床下肢屈曲,腰略前屈,全身放鬆。醫生一肘抵住患者肩前,另一肘抵住患者股骨大轉子後方,並向懷內收,使患者腰部扭轉到一定限度後,再稍加用力扳動。
腰椎旋轉復位法:患者坐在平凳上(凳高與患者小腿長度相等),醫生坐在患者背後,助手面對患者用兩膝夾住患者一側膝部(棘突偏歪方向的對側膝部),用手扶住大腿跟部,向外下用力(也可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助術者完成旋轉) ,醫生一手從患者腋下穿過(棘突左偏者用左手,右偏者用右手)扳住患者項部,使患者腰部前屈至一定角度(上段腰椎棘突偏歪前傾角度小,下段腰椎偏歪前傾角度大) ,另一手拇指抵住偏歪棘突的一側,前手使患者腰部側轉然後上旋,同時另一手拇指相對側扳動偏歪的棘突,使其復位。
腰部後伸扳法:患者俯臥位,醫生一手托住患者兩膝部,緩緩向上托起另一手緊壓住腰部患處,當腰椎後伸到一定限度時,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動。
肩關節扳法一:患者坐位或仰臥位,醫生一手握住肘部,另一手握住腕部,將患者上肢伸之上舉至最大限度,再稍用力扳動肩關節。
肩關節扳動二:患者坐位,醫生位於其後一手握住患側肘部,另一指手從健側肩上伸向胸前握住患者腕部,使患側肩關節內收至最大限度兩手同時用力, 使患肩內收扳動。本法操作時應使患者肘部始終平貼胸部不要翹起。
肩關節扳法三:患者坐位,醫生位於其後,一手握住患者肩部,另一隻手握住患者患側腕部,將患者肩後伸內旋,上肢置於背後,使手稍貼脊柱,徐徐向後上方做頓挫性屈肘扳動
以上扳法操作時動作必須果斷而快速,用力要穩,兩手動作要協調,扳動幅度不能超過各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
頸部拔伸法一:患者坐位醫生位於患者側面,一手托住患者下頦部,另一手托住後枕部,兩手協調向上用力,借助患者身體的重力,緩緩將頭頸向上拔伸,並可稍作左右稍稍旋轉活動。
頸部拔伸法二:患者正坐醫生站在患者背後,用雙手拇指托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兩側下頜角下方,並用前臂壓住患者兩肩,兩手用力向上,兩前肩向下壓,同時作相反方向用力,以拔伸頭頸部。
肩關節拔伸法三:患者坐位,醫生用雙手握住其腕部或肘部,逐漸用力牽拉,囑患者身體向另一側傾斜,與牽拉之力對抗或有助手幫助患者固定身體。
腕關節拔伸:醫生用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隻手握住其手部。兩手同時作相反方向用力逐漸牽拉。
指間關節拔伸法:用一手捏住被拔伸關節的近側端,另一隻手捏住起遠端兩手同時作相反方向用力牽拉。
腰部扳伸法:患者俯臥或仰臥上身固定,醫生握住雙踝部用力牽拉以拔伸腰椎.
踝部扳伸法:固定患者小腿,醫生一手握住足背,另一隻手握住足跟,雙手同時用力牽拉。
以上拔伸法操作時,用力要均勻而持久,動作要緩和,力量要由小到大。
關節活動法注意事項  :
必須排除骨病(例骨髓炎、骨結核、腫瘤、缺血壞死)避免造成病理性骨折。
外傷骨折不能亂用關節活動法。
在作任何關節活動法之前必須放鬆關節周圍的軟組織,並囑病人全身放鬆。
操作時用力要穩、動作要緩和自然不可粗暴或用蠻力,避免造成脫位及軟組織損傷,活動時要由輕到重、由慢到快、由小到大、不可超出正常活動範圍。
臨床應用:關節活動法具有舒筋通絡、整複關節錯落、肌腱移位、滑利關節、擴大關節活動範圍、松解粘連、行氣活血,緩急止痛等作用
頸椎搖法能舒筋活絡、滑利關節。
頸椎斜扳法:舒筋活絡、整複錯位、滑利關節。
頸椎旋轉復位法:舒筋活絡、整複錯位、滑利關節、緩急止痛。
頭頸部拔伸法:舒筋活絡、松肌解痙、滑利關節、整複錯位。
除方法一以外後三個均有擴大椎間隙,有助於頸椎間盤還納,擴大椎間孔解除或減輕對神經血管的刺激,有助於頸椎生理曲度的回復。
胸椎扳法:舒筋活絡 、松肌解痙、整複錯位,能治療胸脅屏傷,胸椎後關節紊亂等病後。
腰部斜扳法:舒筋活絡、緩急止痛、滑利關節、整複錯位。
腰椎旋轉復位法能舒筋緩急、滑利關節、整複錯位。
腰部後伸扳法能滑利關節、整複關節
腰椎扳伸法能舒筋活絡、行氣活血、整複錯位、滑利關節。
四法均有增寬腰椎椎體間隙,減小間盤內壓力,增大盤外壓力,促進間盤還納,擴大椎間孔,解除或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矯正腰椎側彎,恢復腰椎生理曲度。可治療腰扭傷、腿痛、腰椎後關節紊亂、棘突偏歪、腰部肌肉韌帶勞損,腰間盤突出症等病。
肩關節搖法能舒筋活絡、松解粘連、活血止痛滑利關節。
肩關節扳法能舒筋活絡、松解粘連、活利關節。
肩關節扳伸能舒筋活絡、行氣活血、松解粘連、滑利關節。
腕關節搖法能舒筋活絡、活血止痛、滑利關節。
腕關節拔伸法能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整複錯位。
指間關節扳伸法能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滑利關節,治療指間關節扭傷、屈指肌腱腱鞘炎、痹證等病。
髖關節搖法能舒筋活絡、滑利關節、治療髖關節病變、下肢癱瘓的病症。
踝關節搖法能舒筋活絡、行氣活血、緩急止痛、滑利關節,治療踝關節扭傷、痹症、下肢癱瘓等病。
踝部扳伸法能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治療踝關節扭傷,下肢癱瘓等病症。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第三節 推拿手法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三節 推拿手法
一 . 推拿手法的基本知識
1 推拿手法的定義:  用手或肢體的其他部分,按各種特定的技巧動作,在體表操作的方法,稱作推拿手法。
2 手法的基本要求:
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從而達到"深透"。
"持久"是指手法能夠按要求持續運用一定時間
"有力"是指操作手法具有一定力量 。這種力量應根據體質、病情、部位等不同情況而增減。
"均勻"是指手法的動作有節奏,速度不能時快時慢,壓力亦不能時輕時重,按一定節奏進行。
"柔和"是指手法要求和緩自如,做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手法不可粗暴生硬或用蠻力,變換動作要自然流暢。
3 手法與陰陽五行
A 手法與陰陽:
動法:屬陽,指手法與手法所施的部位之間發生移動的一類手法。
靜法:屬陰,指手法與手法所施的部位不發生位移,處於相對靜止狀態。
動法用於治療屬靜(屬陽)的疾病;靜法用於治療屬動(屬陰)的疾病。
此即所謂:動極者鎮之以靜;陰勝者勝之以陽。
B 手法與五行:按五行的理論將手法分為五類:
第一類:從革屬金的手法 謂之拿,。即手法作用力的方向向上的一類手法,屬拿法類。如:捏法、提法、拿法等。據皮立法,在五臟屬肺。具有:發散、瀉熱、升提衛氣、調整氣機等作用。
第二類:火曰赫曦為推。即手法作用力方向屬直線運動的一類手法,屬推法類。如刮法、推法、擦法、循法等。據脈立法,在五臟屬心,具有有通血脈、瀉血熱等作用。
第三類:敦阜屬土為摩。即手法的作用力方向屬環形運動的一類手法,屬摩法類。如運法、摩法、揉法、撚法等。據肌立法,在五臟屬脾,具有健脾胃、助運化、助肌生長、增加肌力等作用
第四類:木曰曲直為關節運動。即手法作用力方向沿關節軸線運動的一類手法,屬關節活動法。如屈、伸、扭、搖、收、展、扳、搓等。據筋立法,在五臟屬肝,具有舒筋緩急、通神氣、利關節、整複錯落等作用。
第五類:水曰潤下為按。即手法作用力方向的一類手法,屬按法類。如切法、按法、壓法等。據骨立法,手法可深按至骨,在五臟屬腎。據有抑滯、通經氣、回陽取熱,平陰陽等作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第四節 頸椎病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四節  頸椎病
一 概述:頸椎病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由於頸椎增生、椎間盤退變而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頸動脈或交感神經,而產生的臨床征侯群,又稱頸椎綜合症。
二 病因病機
(一)外因:各種急慢性損傷造成椎間盤、韌帶、椎間關節、鉤椎關節等組織的不同程度損傷,而使頸椎的穩定性下降,促使頸椎退變和代償性增生。
1 增生物直接刺激或壓迫神經、血管、脊髓而產生相應症狀。
2 增生物間接刺激或壓迫神經、血管、脊髓
a 頸部過度或不協調的活動,使增生物對周圍組織的軟組織過度刺激而發生局部的損傷性炎症,因炎症、水腫而發生間接刺激或壓迫。
b 頸部受寒涼刺激使局部肌肉痙攣,使血管收縮血供減少,造成了增生物對周圍軟組織的刺激量相對增加,而發生局部損傷性炎症而出現症狀。
(二)內因:椎間盤退變和椎間隙變窄。
軟骨板退變:軟骨板變性、變薄、骨化,甚至為髓核所侵蝕發生缺損。軟骨板變形,使纖維環在軟骨板的附著點變弱,並失去軟骨板的半透明作用,,其通透性逐漸降低,使得到體液營養物質的交換減少,促進了纖維環和髓核的變性。
纖維環退變:20歲以後纖維環停止發育,開始變性,彈性減少由於其解剖特點多在後側破裂,為髓核突出提供了條件。由於頭顱重力及勞動、外傷等因素的影響,加之髓核脫水、椎間隙變窄,纖維環向周圍膨出,其膨出之椎間盤可以鈣化及骨化,參與形成增生。
髓核退變:髓核水分下降,逐漸纖維化,導致椎間盤變窄。這種變化多發生在30歲開始,至50歲時變化明顯。椎間隙變窄,可使脊柱的穩定性下降,椎間關節囊鬆弛,關節腔變小。
機理:
1 椎間隙變窄,上下錐體接近,故椎間孔上下徑變窄,由於錐體的小關節面具有自前上向後下傾斜的特點,故當椎間隙變窄時,上面的錐體即沿著這個斜面向後面滑動而發生半脫位,造成椎間孔前後徑變窄而壓迫神經根--神經根型頸椎病。
2 後關節囊鬆弛,關節腔變小,關節面發生摩擦--後關節突增生。
A  後關節前緣增生,使椎間孔變小,出現頸叢、臂從、神經根症狀--神經根型頸椎病。
B  後關節增生伴半脫位亦對椎動脈產生刺激,可出現交感神經症狀--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3 鉤椎關節間隙變小,發生摩擦而增生:
A 鉤椎關節側方增生,壓迫椎動脈--椎動脈型頸椎病。
B 如鉤椎關節後方增生,椎間孔變小,出現頸叢或臂叢神經根受壓而形成神經根型頸椎病。
4 前、後縱韌帶鬆弛,使椎體穩定性下降,--椎體代償性增生
A 椎體前緣增生,一般無症狀,少數出現食管、氣管頸前刺激症狀。
B 椎體後緣增生,椎管前、後徑變窄,壓迫脊髓,--脊髓型頸椎病。
C 椎體側後方增生,椎間孔變小,出現頸、臂叢神經根症狀--神經根型頸椎病。
5 椎間隙變窄,變窄的椎間隙穩定性下降,黃韌帶負擔增大,久而久之,即增生變厚。鈣化或骨化,鈣化或骨化的黃韌帶壓迫脊髓--脊髓型頸椎病。
總之,頸椎隨年齡的增長和急、慢性外傷刺激在20~30歲以後,開始發生退變,逐漸加重,是頸椎病的病理基礎。寒涼刺激也常常是發病的誘因。因寒涼使肌張力增加了對椎間盤的壓力,使疼痛突發。
三 臨床表現和診斷
臨床表現依據其病變部位及受壓組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症狀輕者可自行減輕或緩解,亦可反復發作;症狀重的可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不經治療,不易緩解。臨床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及混合型頸椎病。
(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是頸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所致,在各型中發病率最高,占60%以上。各種原因的外傷、勞損或頸部受寒涼冷刺激等均可誘發本病。
1 頸肩背部疼痛:頸後、肩背或枕後疼痛。可呈`持續性隱痛或酸痛,也可是陣髮型劇痛。(不伴有頸椎病其他症狀者,有時被稱為頸型頸椎病或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但一般不單獨算作一型)
2 頸神經的壓迫和刺激症狀:表現單側或雙側頸、肩、臂、手放射性疼痛。可呈灼燒樣或刀割樣疼痛,伴有針刺樣或過電樣串麻感。
C3-4椎間隙以上:頸部痛、後枕部痛、枕大神經痛和枕部感覺障礙。
C4-5椎間隙: (刺激頸5神經根)頸部痛, 經肩頂至上臂外側和前臂橈側至腕部有放射疼痛及麻木。
C5-6椎間隙: (刺激頸6神經根)表現為沿上述路線疼痛和麻木並放射至拇指和食指,肩胛內上緣有壓痛。
C6-7椎間隙 :  (刺激為頸7神經根)麻木疼痛症狀,沿上述路線至食指及中指放射,肱三頭肌肌力改變,肱三頭肌肌腱反射和橈骨膜反射改變。肩胛骨內緣中點壓痛。
C7-T1:椎間隙(刺激頸8神經根)疼痛麻木沿上臂內側和前臂尺側至無名指和小指,無腱反射障礙,痛點在肩胛骨內下緣壓痛。
3 上肢可有肢冷、發沉、無力、握力減退、持物墜落等症狀。
4 頸部發疆、活動受限、頸部肌肉緊張、頸椎後伸和向病側旁屈的活動受限明顯。
5 受累脊神經在相應棘突旁有壓痛,並向遠隔部放射痛。
6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
7 頸神頸根受刺激時,其遠隔部位早期表現為疼痛過敏。而神經受壓過久過重,則表現為感覺減退。
8 腱反射改變,臨床檢查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肌腱反射和橈骨膜反射。當支配相應肌腱的神經興奮時則反射活躍,否則反射減弱或消失。
9 肌力改變:輕者相應支配的肌力減弱;重者可見到肌肉萎縮。
10 X線檢查、CT、MRI檢查:側位片: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減小、變直或反弓)。病變椎間隙可變窄、骨質增生,輕度滑脫、項韌帶鈣化。斜位片:椎間孔變小。
(二) 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可由因頸椎間盤向後突出、椎體後緣骨刺、黃韌帶肥厚、椎管狹窄、頸椎椎體滑脫等原因對脊髓壓迫或影響脊髓血循環,造成脊髓變性,產生肢體功能障礙,甚至二便功能障礙的症侯群。脊髓型頸椎病約占頸椎病的10%左右。脊髓型頸椎病多以下肢症狀為主,上肢症狀有時輕微,頸肩疼痛症狀或有或輕微,因此常引起誤診。
脊髓型頸椎病臨床症狀繁多,有感覺方面的、有運動方面的、有頸脊神經的、也有椎體束的。因此在早期應細緻檢查和密切觀察病人的變化,以防誤診。
1 下肢症狀:一側或兩側下肢可出現單純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如:無力、發抖、腿軟、易絆倒,也可表現單純下肢感覺障礙,如:雙下肢發麻、雙足感覺異常等,或表現為感覺運動均由障礙。
2 上肢症狀:可出現一側或兩側上肢單純運動障礙、單純感覺障礙,或同時存在感覺和運動障礙,常見症狀有麻木、酸脹、燒灼、疼痛、發抖或無力感,可發生於一個手指或多個手指,手的尺側或手臂,也可出現於臂部或肩部。
有時可出現同側上下肢感覺運動障礙,也有時可出現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感覺或運動障礙。
3 其他症狀:部分病人有頭痛、頭暈或頭皮痛或有排尿、排便障礙。
單側脊髓受壓:可出現典型或非典型布朗塞卡綜合症,即表現為病變水準以下同側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退、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病理反射陽性、甚可出現髕陣攣和踝陣攣,並可有觸覺及淺感覺障礙,對側也以感覺障礙為主,而 運動機能正常。
雙側脊髓受壓表現:早期可有感覺障礙及運動障礙,晚期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不全痙攣性癱瘓,上肢癱可為中樞性,也可為周圍性,但下肢均為中樞性,下肢癱出現早而重。癱瘓:可有四肢癱、三肢癱、雙下肢癱、雙上肢癱、偏癱、交叉癱。
X 線:可有退行性改變,即頸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弓,椎間隙狹窄,椎體後緣骨刺,鉤椎關節和後關節增生,椎間孔狹小或錐體滑脫。頸椎的CT、MRI有診斷意義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推拿手法分論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多由頸椎不穩、滑脫、退變、直接壓迫刺激椎動脈,或刺激頸椎關節囊、韌帶、或椎動脈壁周圍的交感神經引起椎動脈的痙攣而發生本病。其臨床症狀複雜,特點是椎動脈供血不足,約占頸椎病總數的10~15%。
特點: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腦供血不足。占10-15%
1 眩暈:大多數病人均有眩暈,可伴有複視、眼震、耳鳴、耳聾、嘔吐、噁心等症狀。常在頭後伸或旋轉到某一位置時誘發或加重。
2 猝倒:病人肢體突然失去支持而猝倒,猝倒時尚能保持頭腦清醒,猝倒後還能自行慢慢起來。
3 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
4 頭痛:頭痛多位於枕部、枕頂部或顳部,多是跳痛,在晨起頭部活動或乘車顛簸時出現或加重。
5 部分病人還可出現失音、聲嘶、吞咽困難及Horner征,即瞳孔縮小、眼瞼下垂、眼球下陷。
6 病認可有頸部肌肉發僵,活動受限。(頸部活動與眩暈有關,稱頸性眩暈)
7 枕部壓痛,項韌帶部位有壓痛、觸摸時常有局部增厚及摩擦感。
8 X線:正位元片可見鉤椎關節密度高,椎間隙狹窄,兩側鉤椎關節間隙不對稱。側為片可見椎間隙狹窄,椎體滑脫,椎間孔改變及項韌帶鈣化,斜位片可見到椎間孔和鉤椎關節改變。
(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是由頸椎退變直接或間接刺激交感神經,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可由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小關節錯位、錐體滑脫、鉤椎關節及椎體的增生等對椎動脈、硬膜、後叢韌帶、關節囊等部位的交感神經末梢的刺激或壓迫:也可由頸椎退變對頸脊神經的刺激引起交感神經的反射,產生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臨床上出現某一臟腑或器官的症狀,常稱為"頸性心律不齊""頸性視力障礙""頸性類冠心病征""頸性血壓升高",可單獨由頸椎病變引起也可與其他內科疾病同時存在。
如"頸性類冠心病征"既可有頸椎病交感神經刺激而引起的胸痛症狀,又可有冠狀動脈硬化引起的冠心病。因二病都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上應仔細分析何種原因引起,或單獨存在,或二病同時存在。
交感神經興奮症狀。
1 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暈、枕部痛或頸部痛,其頭痛不被頭部轉動加重。
2 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眼球脹痛,眼目乾澀,視野內冒金星。
3 心跳加速,心律紊亂,心前區疼痛和血壓上升。
4 周圍血管痙攣,肢體發涼,局部溫度偏低,表現位元多汗,可出現在頭部、頸、雙手、雙足等。
交感神經抑制症狀:可有頭暈眼花,眼瞼下垂,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胃腸蠕動增加或噯氣等症狀。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表現出一系列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病人常首先就診於內科,常常排除其他內科疾病以後,結合頸椎x片及其他物理診斷,才有助於診斷本病。
(五)混合型頸椎病
在臨床上,以上各種症狀如果不是單獨出現,而是兩型或兩型以上的各種症狀同時存在,即混合型頸椎病。
頸椎病尚可引起"頸性吞咽困難",可以由頸椎骨質增生直接刺激或壓迫食管後壁或植物神經受刺激或壓迫引起食道痙攣或無力,而產生這種病症,一般沒有疼痛,反復發作,並與頸部不時有聯繫,可自行緩解,手法可使大多數病人症狀消除,只有少數病人需手術治療,另外尚可引起"頸性排尿異常""頸性聽力障礙"。
頸椎病病情複雜,應根據病人頸部體征及神經、脊髓受刺激壓迫出現症狀,結合x線片,頭或頸部的CT或MRI等檢查全面細緻分析病情,做出正確的診斷,給與恰當治療。
四 治療
首先確定頸椎病的診斷,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或認定同時伴有其他疾病。然後應分析屬哪種類型。推拿手法治療頸椎病大多可獲得良好療效,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顯著,對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也可收到練好療效,對椎動脈型頸椎病及脊髓型頸椎病根據病人具體病情可使部分病人取得好效果。手法使用時應輕柔和緩,力量大小應適中,可根據病人的耐受程度決定手法的輕重。
(一)治療原則:
手法應以疏筋活絡、理筋整複、活血化瘀為原則。
手法的作用a 擴大椎間隙及椎間孔;b 使椎體滑脫和小關節復位;c 恢復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緩解對神經、脊髓、椎動脈的刺激和壓迫;d 消除腫脹,分解粘臉,緩急止痛;e 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痙攣,改善血液迴圈、增強局部血液供應,促進病變組織的修復。
(二)基本治療:
1 在頸後部及肩背部用滾法和一指禪退法治療。
2 拿肩井、拿風池並循序而下至大椎兩側.
3 按揉阿是穴,大多指棘突旁壓痛點、缺盆穴、肩中俞穴、肩外俞、天宗穴及兩肩胛骨內緣之間
4 作頸椎搖法、頸椎斜板法或頸椎旋轉復位法
5 拔伸頸椎。
(三)辨證治法:
1 神經根型頸椎病:基本手法a 在上肢做滾法和一指禪推法;b 按揉臂臑、天府、俠白、曲池、尺澤、手三裏、內關、外關等穴;c 拿捏患臂由上循序而下至腕;d 彈撥極泉穴;e 撚按手指;f 拔伸手指關節;g 搓或抖上肢。
2 脊髓型頸椎病:基本手法
上肢: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手法的基礎上加上各關節活動法和拍打上肢及手掌
下肢:A 仰臥位:a 在患側下肢前面用滾法(腹股溝至踝及足背);b 按揉患側髀關、伏兔、風市、血海、梁丘、足三理、陽陵泉、懸鐘、三陰交、解溪、丘墟、湧泉等穴;c 用指尖擊法擊打患側下肢;d 作患側下肢各關節活動法;e 撚按足趾。B 俯臥位:a 在患側下肢後側用滾法;b 按揉患側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昆侖、太溪等穴;c 用指尖擊法擊打患肢。
3 椎動脈型頸椎病:基本手法a 用拇指推法從印堂推到神庭,再從神庭向兩側經頭維,沿發際至兩耳前,再從印堂向兩側沿眉弓至太陽;b 按揉印堂、魚腰、絲竹空、太陽、神庭、頭維、角孫、率谷、百會、完骨、風池等穴;c 用五指拿法從頭頂向後至風池;d 在頭側膽經循行部位用掃散法。
4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基本手法a 在用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手法的基礎上加按揉四白、心俞、虛裏;b 血壓高者加推橋弓(用拇指從上至下推20-30次,兩側交替不可同時)
5 混合型頸椎病:基本手法(出現哪型症狀則可選擇使用該類型治療手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第五節 腰椎間盤突出症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五節 腰椎間盤突出症
一 概述:
定義: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指由於椎體之間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引起脊神經根或馬尾的壓迫症狀。
二 病因病機
腰椎間盤突出的病因有內因和外因。
(一)內因:
唇樣變化---髓核變性早於纖維環變性。
間盤突出---纖維環的退變大於髓核的退變。
骨刺---纖維環部分斷裂和部分韌帶骨化。
椎間隙變窄---纖維環與髓核同時相應變性。
纖維環與髓核退變的同時,棘間韌帶與黃韌帶也伴有退行性變化,主要是韌帶的彈性減小、變脆,靠近骨的附著點如棘突和椎板的邊緣由於鈣化而增大,久之增大到一定程度及能妨礙腰的後伸。黃韌帶最後亦增厚、變脆。鏡下可見囊樣變,甚至部分斷裂。椎小關節也因椎體下落,椎間隙變窄,關節突互相嵌壓加重,最後因軟骨磨損而產生增生性關節病。
脊柱的退行性變化(增生、骨刺、間隙變窄、間盤突出)。X線常見退行性變化:唇樣變、骨刺、間盤突出、間隙變窄。
不平衡退變:若髓核退變早於纖維環,則纖維環突出,出現代償性增生、唇樣變,突破後總韌帶,出現縱韌帶的局部骨化,成為骨刺;若纖維環退變早於髓核,則纖維環斷裂,使髓核突入,並最終突破形成突出。
(二)外因:
由於腰椎排列呈生理性前凸,椎間盤後薄前厚,當向前彎腰時髓核就向後方移動,由於受到體重、肌肉和韌帶等的張力影響,髓核產生強大的反抗性彈力,其反抗性彈力的大小與負重的壓力大小成正比。在此情況下, 如果這種力量過大 , 或椎間盤纖維環本身已有缺陷,就有可能使髓核衝破纖維環 而向側後方膨出或突出,引起神經根、馬尾等的壓迫症狀。
急劇外傷所造成的腰間盤突出 立即產生腿痛(坐骨神經痛),不經過先腰痛的階段。 另一種情況也可能並無外傷史,僅因日常的輕微動作 ,先發生腰痛,以後逐漸發展到一側腿痛 。無外傷史而造成的間盤突出多是因為間盤先有退行性變化,然後再加上輕微的動作就能發生纖維環的破裂。突向椎管內的髓核或纖維環的裂片還未壓及神經根時, 只有後縱韌帶被刺激的腰痛。待突後縱韌帶而壓及神經根時, 腰反而不痛只有腿痛。  
感受寒涼的發病機制多緣於兩側腰肌張力不等。凡疼痛側腰肌張力高,向張力低處擠壓髓核,並且腰椎形成側凸彎,使髓核向凸彎側突出。加之感受寒涼後使小血管收縮,影響局部的血循環,進而影響椎間盤的營養,椎間盤更易損害致使髓核突出。
三 分型(根據症狀)
1 單側型:指髓核突出和神經根受壓只限於一側。
2 雙側型:指髓核向後縱韌帶的兩側突出,兩側下肢皆有坐骨神經痛。兩側症狀往往是一先一後或當一側症狀出現後另一側症狀一減少或消失;兩側症狀同時存在時,多是一輕一重或最後一側症狀消失另一側症狀存留。
3 中央型:指椎間盤自後中部突出。若突出物較小,在突出平面既不能壓迫左側神經根,也不能壓迫右側神經根,而受壓的是馬尾神經。其受壓者皆為3、4、5骶神經,所產生的症狀多為鞍區麻痹和大小便功能障礙。除非突出很大一般不會引起雙側的典型的坐骨神經痛。
四 臨床表現:
1 腰部疼痛。多數病人有數月或數周的腰痛史或有反復腰痛發作史。其腰痛程度輕重不一(輕者可只有隱痛、酸痛,重者可出現劇烈疼痛)
2 下肢放射痛:a 若L4-5、L5-S1突出,,可出現一側下肢坐骨神經區域的放射痛(這種坐骨神經痛的特點是只表現組成坐骨神經5個神經的一個神經的受壓症狀,而不是整個坐骨神經支配區的障礙)其疼痛可由臀部開始,逐漸放射至大腿後側小腿外側,有時可發展到足背外側,足根或足底,影響站立和行走。;b雙側型突出者,反射痛可出現兩側症狀交替現象或雙側型;C 若位中央型,則表現為馬尾神經受壓症狀即鞍區麻痹、大小便障礙;d 若病變部位在L3-4、L2-3可出現股神經和閉孔神經區放射痛。
3 腰部活動受限:a 輕度間盤突出纖維環的裂片,將接觸到而未接觸到神經根時,躺臥時腿無痛,而坐起或站立時則產生腿痛;b 腰不能前屈,腰前屈時神經根被拉緊而腿痛,腰後伸時神經根離開突出間盤則無腰痛和腿痛;c如果間盤突出過大或椎管前後徑較小,則把神經根推擠到椎管後壁和黃韌帶靠緊,這是腰反而不能後伸,腰越後伸黃韌帶越能起皺加厚,加重神經根的壓迫。
4  腰部後凸和側凸:側突的機理與突出部和神經根的位置關係有關,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 突出部在神經根的外上方(或稱肩上突出),則上身倒向健側,局部凸向患側(記錄時用"患側凸"來表示);另一種是突出部在神經根的內下方(或稱腋下突出)則上身導向患側,局部凸向健側(記錄時用"健側凸"來表示)。後凸是腰椎生理屈變直或後凸的表現。
5 感覺的改變:對神經壓迫的程度可分為疼、麻、木三種; a 神經處於興奮狀態,神經支配區感覺敏感,每當牽拉坐骨神經(直腿抬高試驗)或脊髓壓力試驗的增高(咳,加腹壓)都能加重腿痛。;b 木是神經有破壞性表現,處於完全無痛狀態:c 麻是介於痛與木之間的狀態,所以沒有單純的麻,多數是又麻又痛。
感覺減退多局限於小腿外側和足背(L5神經支配);小腿外後方,足底外緣感覺改變(S1神經支配);中央型間盤突出,感覺改變出現于鞍區。
五 檢查:
1 腰椎改變;
a 腰椎生理曲度減小、變直或後凸;
b 腰椎呈"S"型側彎;
c 部分病人,有腰椎棘突間隙不等寬。
2 壓痛點:突出平面患側棘突旁邊常有明顯壓痛。用力按壓時,可引起下肢放射痛加劇。(亦可有相應支配區壓痛點,如:環跳、委中、陽陵泉、絕骨可出現不同程度壓迫)
3 特殊檢查:
A 直腿抬高試驗(牽拉坐骨神經):患者抬高可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嚴重的有膕繩肌痙攣,抬至20~30度就產生骨盆的旋轉,腰椎也被牽動就會出現坐骨神經痛(一般直腿抬高到90度時,做坐骨神經可以被牽拉長6~7mm,所以直腿抬高實驗是檢查坐骨神經痛的有效方法之一)。直腿抬高試驗到出現疼痛時,在輔以足向背屈,用以證實是坐骨神經受累,而不是臀筋膜或髖關節的疼痛。
B 屈頸試驗:做屈頸試驗前儘量把坐骨神經緊張起來,不能坐直者,用雙手在身後作支撐,也儘量坐直。能坐直者,囑其雙手放在膝上,順著小腿向前滑動,以摸到足趾為目標,儘量使身體前屈,然後作屈頸試驗。問病人低頭和抬頭有何區別。如果病人說低頭時患側膕窩部有牽扯通,即證明患側坐骨神經痛的病因在椎管內。
C 皮膚感覺檢查:L4-5間盤突出--腓骨前皮膚過敏(興奮狀態)、遲鈍(受壓現象)或痛覺消失(N神經有破壞改變)。若L5-S1突出--腓骨後皮膚感覺障礙。
D腱反射:跟腱反射減弱或小時(雙側對比)者多是腰骶間盤突出。除非L4-5腰間盤突出較大,不僅壓迫L5神經,而且也能波及到其內側旁邊的S1神經根,所以也影響跟腱反射。但對照巨大間盤突出的其他症狀體征(放射痛較重,脊椎側凸是否符合)
E小腿萎縮的檢查:症狀重,病理時間長者應該有肌萎縮(小腿廢用程度)。輕度坐骨神經痛不影響左路者,尤其是肥胖的患者,可測不出肌肉萎縮。
F 肌力檢查:足背伸和伸趾力減弱是L4-5間盤突出,蹠屈和立位單腿蹺足跟力減弱時,L5-S1間盤突出
G x線檢查:如發現間盤變窄並有增生現象,說明間盤有退變存在,但必須與臨床檢查定位相符合才有意義。至於發現問題間盤前窄後寬,左右不等寬都與保護性姿勢有關,都不能作為診斷的肯定性的依據。所以,腰椎X線診斷多排除骨病起作用。
治療
(一)治療原則:
中醫:舒筋活絡、整筋整複、活血止痛。
西醫:a 降低椎間盤內壓,增加椎體外壓,促使突出物縮小或回納。
b 改變突出物的位置、松解粘連、減輕或消除對神經根的壓迫。
c 放鬆肌肉,促進局部血液迴圈,促使受傷的神經恢復。
(三)治法:
基本手法:
1 腰及患肢用滾法
2 按壓腰椎(以矯正腰椎側突和恢復其生理屈度)
3 點按:選擇脾俞、腎俞、大腸俞、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昆侖穴按壓。
4 一指禪推腰部
5 橫擦或直擦腰骶部,急性期、早期症狀明顯用直擦,清熱利濕,晚期症狀部明顯時橫擦以溫腎助陽。
6 做腰椎活動法:斜板或旋轉復位、拔伸、搖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第六節 腰部勞損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六節 腰部勞損
腰部勞損是指腰部肌肉、筋膜與韌帶等軟組織慢性損傷.這是腰腿痛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
病因病理:
⒈在勞動中長期維持某種不平衡的體位(如經常用同一側肩部扛抬重物,長期從事彎腰工作等),或由於習慣性姿勢不良,可引起腰背筋膜肌肉勞損,以致腰痛難愈。
⒉腰部軟組織急性損傷後,未作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或反復多次損傷,局部出血滲液,產生纖維性變或疤痕組織,壓迫或刺激神經而形成慢性腰痛。
⒊腰骶部骨骼的先天性結構異常,常為腰部慢性勞損的內在因素,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骶椎隱裂,游離棘突等。由於骨骼的異常,使肌肉的起止點隨之發生異常或該部位活動不平衡而易致勞損。
臨床表現和診斷要點
腰部勞損主要表現為腰痛。但不同的損傷其疼痛程度和性質往往有差別。因此要注意發病的經過,症狀特點,結合各種檢查,盡可能明確診斷。
⒈腰部勞損患者多有不同程度外傷史。
⒉疼痛多為隱痛,時輕時重,經常反復發作,休息後減輕,彎腰時腰痛加劇,常喜用雙手捶腰,以減輕疼痛,少數患者有臀部和大腿後上部脹痛。
⒊檢查:勞損處可有壓痛點,有的可觸摸到索條結節等陽性體征。脊柱外形一般正常,俯仰活動多無障礙。
(臨床上經常遇到許多腰痛的患者,在x線和化驗檢查均無明顯改變,只有局部壓痛點。對這類腰痛,過去常診斷為"腰肌勞損"。但究竟屬哪一塊肌肉勞損卻很模糊,而且這一病名所包括的含意也很不確切。與其說是肌肉勞損,不如說是肌肉以外部位的勞損。按病理是一種退行性改變。韌帶的囊樣變或纖維斷裂。筋膜的纖維化和粘連,進一步攣縮,而對皮神經產生壓迫)。常見有以下八種:
(一) 棘間韌帶勞損
主要表現:局部疼痛,痛點在兩個棘突之間,以腰前屈的牽拉痛為主。中年以後韌帶變性增厚,棘間距變小,這時也有腰後伸的擠壓痛。以腰5骶1之間為最多。可能是因為這一部位的活動較多,又因骶骨無活動性,缺乏緩衝和吸收震盪的能力,故易遭受損傷。
(如用0.5~2.0﹪普魯卡因,注入疼痛部位及其兩側,腰的前屈痛可以立即消失,這個診斷方法比較準確。)
(二)棘上韌帶勞損
棘上韌帶勞損其壓痛點在棘突上或稍偏於棘突一旁,檢查時用兩拇指作觸診,在疼痛部位作左右推動,可感到有小索條在手指下左右移動或有橫斷的溝痕。(在此壓痛點用普魯卡因作局部封閉,部位和量選擇適當時,疼痛可立即消失。)棘上韌帶多在下胸段或胸腰段的後凸部位。
壓痛點在棘突上或稍偏棘突一旁,右側多於左側的緣故可能是右利的人較多。右側斜方肌、菱形肌使用較多,此處棘上韌帶長期遭受反復牽拉容易勞損。下胸段和胸腰段的後凸部位也是坐椅時與椅背相接觸的部位,此處也是棘上韌帶剝離的好發部位。
另外,棘上韌帶為腰背筋膜後葉的附著點,一般下腰部的棘上韌帶趨於消失,止於腰3占22%,止於腰4占73%,止於腰5占5%。故四五棘上韌帶勞損的診斷,要慎重考慮。  
(三)腰臀皮神經粘連
解剖與病理
脊神經走出椎間孔後分為前枝和後枝,腰骶神經的前枝,伸延而構成股神經和坐骨神經。其後枝向背後伸延,有分內枝和外枝;內枝分佈背部肌肉,外枝分佈於腰臀的皮膚。胸後的皮神經均從腰背筋膜即橫凸尖處傳出,第1~3腰神經的後枝在髂脊上方從淺筋膜穿出,支配臀部後外側皮膚,稱臀上皮神經。唯第4~5腰神經無後側皮枝,不支配腰臀部皮膚,故靠臀部內側的臀中皮神經是屬於骶1~2的分枝,而不是按順序排列為腰4~5的神經分枝。這些皮神經從筋膜孔傳出至皮下的沿途,由於慢性勞損、無菌性炎症,以至最後粘連,或肥胖者在筋膜孔外形成脂肪疝,終至壓迫神經而下腰痛或臀部疼痛。
臨床表現和診斷:
1.腰臀部疼痛(腰臀皮神經分佈區),也可有大腿前部或小腿後部的反射痛。
(主訴是腰臀部疼痛,自覺疼痛區除腰臀的神經後枝分佈區外,還有反射痛到前枝分佈區的大腿前部<2>或小腿後部<1>,一般反射痛無針刺麻木區。)
2.壓痛點在骶棘肌外側緣或臀上皮神經及臀中皮神經從筋膜穿出處(髂脊上方)。
(骶棘肌外緣是腰背筋膜前後層移行部,常是發生慢性粘連的部位。臀部皮神經的筋膜穿出處的狹窄,都是壓迫皮神經的根源。從局部壓痛點可以找到診斷的依據。如果原發病灶的壓痛點用普盧卡因麻醉後,臀部的原發痛和腿的反射痛均能消失。)
(與腰椎間盤突出不同是:椎管內外症狀的鑒別,所以本病的屈頸試驗和足背屈附加試驗均不明顯。用普盧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後,再檢查有無疼痛是最好的判定病灶部的方法。)
(四)闊筋膜攣縮
闊筋膜:是大腿的深筋膜,為全身最後的筋膜,呈鞘狀包裹大腿諸肌,並向肌群之間突入形成三個肌間隔。在近側,它與腰胸筋膜和腹外筋膜相延續。外側部分,因有闊筋膜張肌的腱纖維編入而特別增厚呈扁帶狀,稱為髂脛束。
闊筋膜張肌:位於大腿的前外側,起自髂前上棘,肌腹在闊筋膜兩層之間,向下移行於髂脛束,後者止於脛骨外側髃,能使闊筋膜緊張,可屈髖並使之內旋。
臨床表現和診斷:
1.患腿不能內收,患腿顯長。
2.壓痛點在髂脊的前部和股骨大粗隆的前方。
3.闊筋膜緊張試驗陽性。
(用普盧卡因封閉效果不明顯,因為闊筋膜的攣縮緊張範圍很廣,不易用普盧卡因達到完全麻醉的目的,所以封閉效果不能令人滿意。)
(五)股骨大粗隆部滑囊炎
股骨大粗隆向外側稍有突出,每當髖關節前屈和後伸的動作時,此突出部與闊筋膜和臀大肌的聯合腱膜互相摩擦,股骨大粗隆部的皮下和腱膜下部有緩衝這種摩擦作用的滑囊。如果滑囊慢性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症,每當邁步,腱膜劃過大粗隆時即產生疼痛。慢性滑囊炎的囊壁變厚,所以走路時不但疼痛而且有"咯嗒"的音響,旁人雖聽不到而患者通過骨傳導感到有明顯的響聲,檢查者用手扶在大粗隆的外側並囑患者兩腿坐原地踏步的動作,可以觸到有條索狀的東西在手下滑動,並且有疼痛。
主要體征:
1.患側大粗隆前外側腫脹。(因滑囊位於髂脛束深面,故輕度腫脹不易查出。)
2.局限性壓痛明顯,有時可觸及條索狀物在大粗隆上滑動。
3.患肢內收受限,但旋轉活動正常(此點可與髖關節膿性關節炎鑒別)。
(六)梨狀肌綜合征
應用解剖:
梨狀肌起於2、3、4骶椎的前面,骶前孔的外側,外出坐骨大孔達臀部,止於股骨大轉子,可使髖關節旋外。該肌與骶髂關節的前韌帶及骶1、2、3神經根緊密接觸,受骶1、2神經支配。大部分臂部的血管和神經從坐骨大孔穿出。梨狀肌亦穿過坐骨大孔並把血管、神經分為兩部分。梨狀肌上孔有臀上動.靜脈、和臀上神經,梨狀肌下孔有臀下動.靜脈、臀下神經、坐骨神經、股後皮神經和陰部神經。
坐骨神經和梨狀肌的關係:
分為6型:
第1型(正常型):即坐骨神經從梨狀肌下孔穿出,約占60~70%左右。
第2型(腓總神經從肌腹穿出):坐骨神經分兩枝,即腓總神經從梨狀肌肌腹穿出,脛神經從梨狀肌下孔穿出,然後合成坐骨神經走在股骨後面,此型約占20~30%。
第3型:腓總神經從梨狀肌上孔穿出,脛神經從梨狀肌下孔穿出,約占5~6%。
第4型:坐骨神經的兩枝均從梨狀肌肌腹中間穿出,此型約占3%。
第5型:腓總神經從梨狀肌上孔穿出,脛神經從梨狀肌肌腹中間穿出,很少見。
第6型:坐骨神經在梨狀肌上孔穿出,極少見。
病因病理:
梨狀肌本身的原發性病變,除外傷和慢性勞損外,還有自然衰退和變性等病理變化。纖維化變硬的梨狀肌再加上解剖變異就容易牽拉和擠壓坐骨神經,產生坐骨神經痛。婦女的骶髂關節鬆動症和盆腔炎均能波及到坐骨神經和梨狀肌的疼痛。
主要體征:
1.臀部酸痛和下肢沿坐骨神經分佈區放射痛,可因勞累或遇涼而加重,嚴重者臀部呈"刀割樣"或"燒灼樣"劇痛。不能入睡,不敢行走,呈外旋跛行(八字腳)
2.臀部肌肉萎縮、鬆弛(腰部檢查多無陽發現)
3.可捫及梨狀肌肌腹腫脹如梨形,或在該肌走行位置上觸及條索狀隆起,肌束變硬、堅韌、彈性減退。
4.壓痛明顯,並向下肢放射。
5.直腿抬高試驗及附加試驗有時為陽性,但直腿抬高超過60 ° 疼痛反而減輕。
6.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梨狀肌封閉後疼痛消失)
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鑒別:
間盤:
1.有椎管內症狀,有根痛
2.小腿外側痛覺減退
3.腰椎改變
(七)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
病因病理:
腰椎橫突中以第3腰椎為最長。根據功能與結構的因果關心,橫突最長的原因就是它所接受肌肉拉力最大,反之,橫突長也能增加肌肉的杠杆作用。同時也說明人類在日常勞動中第3腰椎的橫突使用機會多,使用量也大。
從形態來看,第1.2腰椎錐體的厚度是前小後大,而第4.5腰椎錐體的厚度則相反,即前大後小,唯有第3腰椎錐體的厚度前後一致,這說明第3腰椎錐體的重力傳導(重力支撐)不像1.2腰椎在前部,4.5腰椎在後部,而第3腰椎在中間,這就說明第3腰椎是個活動中心。
總之,第3腰椎橫突在日常勞動,腰的各方向活動中,受肌肉牽拉機會最多,受力最大,因此有人認為橫突痛是一種慢性損傷性病變,甚至因局部的筋膜損傷而產生的小肌疝或局部肌肉痙攣壓迫第2腰神經的後枝。從黑龍江中醫學院手術病例局部探查結果看,並未發現明顯異常,只是第3腰椎橫突尖部後方緊貼第2腰神經後枝。當腰向前屈和向對側屈時,第2腰神經後枝被橫突尖挑起,如此經常磨損而引起此神經支配區的疼痛和麻木,也能牽涉到第2腰神經前枝的反射痛。此神經後枝的支配區是臀部,其前枝的支配區是大腿內側肌肉和皮膚。
主要體征:
1.第三腰椎橫突出疼痛,橫突尖部有壓痛,可觸及結節狀物。
2.臀上皮神經分佈區皮膚感覺異常,沿臀上皮神經走行有壓痛。
3.臀中皮外緣可觸及條索物,並有壓痛。
4.有時自訴向大腿內側放散痛。
5.腰側彎可使疼痛稍重,腰後伸無痛。
(八)腰臀部纖維組織炎
有人稱之為:即筋膜炎、肌風濕症、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等。
病因病理:
這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軟組織疾病,也可能與病原體感染灶有關,也可能屬於慢性衰退的一種全身代謝障礙的局部表現,還可能是某些內科病的早期,沒有明顯表現某些臟器的變化,只表現腰背酸痛或輕度組織水腫症狀,是纖維組織的一種無菌性炎症。症狀常與受寒,潮濕,過勞有關。病變主要位於白色纖維組織。如肌膜、脂膜、腱鞘、筋膜和肌間隔、皮下纖維組織等。本病雖可發生於身體各部,但以腰背部為最多,肩臀部次之。
臨床表現和診斷:
1.腰或臀部疼痛,呈隱性鈍痛或酸痛,休息後反而加重,稍事活動反而好轉,有的可放散至下腹部(反射區),重症疼痛,夜間影響睡眠。
2.受天氣變化影響其疼痛程度變化敏感,常因受寒或過勞而反復發作,即疼痛常持續數日或數周,自動緩解,不留痕跡,容易復發。
3.某一塊或數塊肌肉有壓痛,刺激該處可引起疼痛發作,稱為"觸發點",疼痛發作時可有肌緊張。觸發點常發生在:①骶棘肌外緣,②骶髂關節部位,③腰方肌在第1.2.3腰椎橫突及第12肋止點部位,有時能摸到大小不等的結節或肌僵硬等。
4.血沉有輕度加快,X線照片無改變
治療:
治則:溫經通絡,益氣補腎,舒筋活血,散結止痛
1.基本治法:
①用滾法在患者兩側膀胱經上下往返操作
②揉、摩兩側骶棘肌
③拿兩側肩井
④按:脾俞、腎俞、命門、大腸俞、八髎、秩邊、環跳、委中、昆侖。
⑤直擦腰背部兩側膀胱經
⑥橫擦腰骶部
⑦作腰椎斜扳法或拔伸腰椎部
2.辯證加減:
1)棘間韌帶勞損:a.用拇指按揉局部 b.提捏患處c.雙掌交叉抻壓腰椎d.作腰椎的被動屈伸活動
2)棘上韌帶勞損:a.彈撥患處b.指摩患處c.用指尖輕輕擊打患處
3)腰臀皮神經粘連:a.在壓痛點處施輕輕彈撥法b.輕輕按揉痛點處c.在痛處用一指禪推法
4)闊筋膜攣縮:a.用指推法沿闊筋膜的走行推b.作髖關節內收牽拉手法c.在髂脊和股骨大粗隆的前方用一指禪推法
5)股骨大粗隆部滑囊炎:a.用一指禪推法施與股骨大粗隆部b.在大腿外側由下而上用滾法c.用掌揉法輕輕按揉股骨大粗隆部
6)梨狀肌綜合征:a.用拇指在梨狀肌處輕輕按揉b.用一指禪推法施與梨狀肌處c.點按承扶、殷門等穴d.被動屈髖(直腿)牽拉坐骨神經
7)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a.用拇指輕輕按揉患側第三腰椎橫突處b.提拿患側第三腰椎橫突處c.一指禪推患處
8)腰臀部纖維組織炎:a.提拿患處b.輕輕彈撥患處c.用掌揉法按揉患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第七節 損傷腰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七節 損傷腰痛
損傷腰痛又稱腰部傷筋,是由於腰部損傷而引起疼痛,發病率較高,是傷科的常見病之一.古稱腰痛或瘀血腰痛,俗稱閃腰.
《金匱翼》:"蓋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無不由之."
一 腰部扭挫傷
腰部扭挫傷是常見的腰部損傷性疾病,多發於青壯年.
(一)病因病理
扭傷:系間接暴力使肢體和關節周圍的筋膜,肌肉,韌帶過度扭曲,牽拉,引起損傷或撕裂.扭傷多發生在關節及關節周圍的組織
挫傷:系指直接暴力打擊或衝撞肢體局部,引起該處皮下組織,肌肉,肌腱等損傷.挫傷症狀以直接受損部位為主.
1扭傷:遭受間接暴力所致.
⑴ 病因:
①遭受巨大暴力,肌肉和韌帶不足以防衛而損傷.
②外力不大,但沒有精神準備,姿勢不良,肌力的保護作用沒有發揮出來,韌帶等組織被拉傷.
③有精神準備,但因所搬物體距身體過遠,超過了肌肉承擔的力量,肌肉未能保護韌帶而被過度牽拉傷.
⑵病理
腰部扭傷多發於腰骶.骶髂關節.椎間關節或兩側骶棘肌等部位.腰骶關節是脊柱的樞紐,骶髂關節是軀幹與下肢的橋樑,體重的壓力和外來的衝擊力多集中在這些部位,故受傷的機會較多.
①當脊柱屈曲時,兩旁的伸脊肌(特別是骶棘肌)收縮,以抵抗體重和維持軀幹的位置,這時如負重過大,易使肌纖維撕裂.
②當脊柱完全屈曲時,主要靠韌帶(尤其是棘間韌帶,棘上韌帶,髂腰韌帶等)來維持軀幹的位置,這時如負重過大,易造成韌帶的損傷.
③腰部活動範圍過大,椎間小關節受過度牽拉或扭轉,可致骨節錯縫或滑膜嵌頓。
2、挫傷:多為直接暴力所致
如車輛撞擊,高處墜落,重物挫壓等。致使肌肉挫傷,血脈破損,筋膜損傷,引起瘀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嚴重者還可合併腎臟損傷。
(二)臨床表現和診斷要點
Ⅰ.傷後即痛,疼痛劇烈,呈持續性,休息後減輕但不消失。
Ⅱ.咳嗽,噴嚏,用力大便時可使疼痛加劇。
Ⅲ.腰部僵硬不能挺直,活動受限。(行走不力,患者用兩手撐腰,藉以防止活動而發生更劇烈的疼痛。嚴重者臥床難起,輾轉困難。檢查時,可發現腰部僵硬,俯仰和轉側活動受限。)
腰部扭挫傷一般無下肢痛,但有時可出現下肢反射性疼痛,多為屈髖時臀大肌痙攣,骨盆有後仰活動,牽動腰部的肌肉,韌帶所致。所以,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加強試驗為陰性,可與神經根受壓的下肢痛相鑒別。
1.棘間韌帶損傷
①好發部位
腰骶棘間韌帶損傷為最多。腰骶之間是活動的腰椎與固定的骶椎相接之處,因骶椎無活動性,缺乏緩衝外力和吸收震盪的能力,故腰骶間容易遭受損害;另外,彎腰取物時,發動運動不是骶棘肌,而是臀肌和膕繩肌,這時骶棘肌只處於保護狀態,所以力量落於棘上和棘間韌帶上,著力最大者(是杠杆的下部)是腰骶關節。
胸腰交界處也容易受傷。因為胸腰交界處是脊柱的彎曲中心,不但韌帶損傷多發於此,脊柱壓縮骨折也多發生於此。
②外傷特點:多是彎腰取物引起。
③疼痛:損傷韌帶處疼痛,壓痛點在棘突間。
④活動受限:不能向前彎腰,後伸也有微痛,不能達到最大限度的後伸。
2.棘上韌帶損傷
好發部位:胸腰段的棘上韌帶易發生拉傷或斷裂。
外傷特點:多是彎腰取物引起。
疼痛:損傷韌帶處疼痛,壓痛點在棘突上。
活動受限:不能向前彎腰。
棘上韌帶損傷與棘間韌帶損傷的鑒別:
棘上:
壓痛表淺,壓痛點在棘突上。
無論腰前屈和後伸位檢查,其壓痛的程度不變。
棘間:
壓痛略深,壓痛點在棘突間。
在腰前屈位檢查壓痛不明顯,後伸位檢查可有壓痛。這是因為腰前屈棘上韌帶被拉緊,隱藏了棘間韌帶;若後伸位用指壓時,棘上韌帶鬆弛,深層的棘間韌帶也能受到壓力。所以,在臨床上棘上韌帶損傷和棘間韌帶損傷的鑒別並不困難。
3.黃韌帶損傷
①外傷特點:腰極度前屈。例如彎腰時重物從上落到肩上,猛然使腰前屈,可以造成黃韌帶斷裂;以彎腰姿勢從高處跳下,也能損傷黃韌帶。黃韌帶斷裂的瞬間,患者自己也能感到"哢嚓"一聲的音響。
②疼痛:損傷處疼痛,疼痛的範圍,因損傷的部位和程度而異。並有骶尾部的疼痛或腿疼(黃韌帶在板正中處斷裂,則在骶尾部疼痛;破裂偏於一側,則同側腿痛)。
③活動受限:損傷後立即不能直腰。因為直腰時,已斷裂縮回變厚的黃韌帶更加刺激硬脊膜或神經根,這時感到臀部和大腿後部疼痛。
④查體:a.傷後早期咳嗽痛很重。b.腰在前屈位置固定,不能前彎,也不能後伸。後伸疼痛加重,並放散到腿部。
黃韌帶損傷與棘間韌帶損傷的鑒別:
在於黃韌帶是構成椎管後壁的主要成分,所以它的損傷伴有椎管症狀,亦有腰的後伸動作伴有臀部或大腿的放散痛。
4.腰背筋膜和骶棘肌的損傷:
①外傷特點:用一手彎腰取物,身向側前方彎曲的姿勢受傷時,常把左(或右)側下腰部的腰背筋膜和骶棘肌拉傷。
②疼痛:腰向前屈患處有牽拉痛,壓痛點在第五腰椎棘突的側下方,相當於椎小關節處。
③活動受限:前屈活動受限。
5.後縱韌帶和纖維環的損傷:
①外傷特點:有多種腰扭傷的同時可能累及後縱韌帶和纖維環。(是腰間盤突出的前階段)
②疼痛:腰部疼痛,出現明顯的椎管內症狀。
後縱韌帶上分佈著非常敏感的硬腦膜返枝的神經末梢。後縱韌帶是在椎管的前臂,椎管前臂有著特殊的敏感性,當後縱韌帶和纖維環受到損傷後,出現明顯的椎管內症狀,即一切椎管內壓力增加均能引起疼痛。咳嗽痛不僅明顯,甚至深呼吸,笑都能引起很重的腰痛。
③活動受限:腰不能負重,不能轉動身體,翻身起立均感困難。
④檢查:可有輕度腰椎生理曲度減少。直腿抬高超過30°時可有腰部疼痛,足背屈試驗(-),屈頸試驗表現腰痛,咳嗽痛明顯。
(本病是腰椎間盤推出症的前階段,但這個診斷沒有普遍被應用。從腰間盤突出的病史可以得到大量的資料證實是有此病的。也是病人陳述腰扭傷史,數日或數周的腰痛史,腰椎間盤突出前經過後縱韌帶和纖維環的損傷階段。如果醫生能夠在纖維環損傷,間盤尚未突出的階段正確診斷,積極治療和保護,對間盤突出的預防就有了可能。如果此時未能很好固定腰部,積極治療,後縱韌帶和纖維環不能牢固癒合,在活動和負重時,則容易繼發腰椎間盤突出。)
以上腰扭傷中的幾個部位的軟組織損傷可以同時發生,也可單獨存在,也可能2~3種合併發生。診斷時要尋找準確的壓痛點,分析腰活動的方向和引起疼痛的關係,注意椎管內外的鑒別特點,掌握這些要領就可以作出損傷部位的診斷。
(軟組織損傷的簡易鑒別方法是用普魯卡因做局部浸潤麻醉。濃度要低些,液量要大些,按自己診斷部位的深淺和廣窄,做到充分麻醉。注射後再檢查腰的前彎後伸有無疼痛。這時就能檢驗自己診斷是否正確,也能做到上述5種損傷的鑒別。)
(三)治療
治則: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緩急止痛。
1.基本治法 :(患者俯臥位)
①用滾法在腰背部操作。
②用一指禪推法在腰部治療。
以上手法可先在傷處周圍操作,逐漸移至疼痛處。疼痛處手法壓力要輕。
③點按:腎俞、命門、脾俞、大腸俞、關元俞、環跳、殷門、委中等穴。
④擦腰骶部,以透熱為度
⑤提捏腰脊部
2.辯證加減
①棘間韌帶損傷:A.拿患處 B.用掌按法輕按患處腰椎  C.輕輕彈撥患處  
②棘上韌帶損傷: A.輕摩患處 B.彈撥患處上下的棘上韌帶
③黃韌帶損傷:A.橫擦患處,以透熱為度 B.用掌按法按壓患處腰椎
④腰背筋膜和骶棘肌的損傷:A.彈撥患處,手法宜輕 B.輕摩患處 C.拔伸腰部
⑤後縱韌帶和纖維環損傷:A.用掌按法按壓腰椎 B.拔伸腰椎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第八節 頭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八節  頭痛
頭痛是一個自覺症狀,臨床上頗為常見,可以出現與各種急慢性疾病之中,本節所討論的頭痛,主要是內科雜病範圍內以頭痛作為主要症狀者。若屬某一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兼證,不屬討論範圍。
本證歷代除有"頭痛"記載外,還有"頭痛""腦風""首風"等記載,實際上仍屬頭痛。《證治準繩頭痛》說:"醫書多分頭痛,頭風二門,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 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遇角復發也。皆為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說明"頭風"與頭痛"是同一種病。
病因病機:
(一)外感頭痛:能引起頭痛的外邪有風,寒,濕熱等,其中以風邪為主,所謂"風者,百病之長也","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巔高之上,惟風可到",多因起居不慎,做臥當風等,而寒,濕,熱邪多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其形成機理在於外邪自表侵襲於經絡,上犯巔頂,使清陽之氣受阻,氣血凝滯,阻遇絡道。若風挾寒邪,則寒凝血滯,阻遏脈絡,血郁於內而致疼痛,若風挾邪,則濕邪為患,易阻氣機,蒙蔽清陽,清陽不升而致頭痛;若風邪熱邪上炎,侵擾清竅,氣血逆亂而為頭痛。
(二)內傷頭痛::腦為髓之海"主要依賴肝腎精血濡養,及睥胃化水穀精微,輸布氣血。上充於腦,幫內傷頭痛其發病原與肝,睥,腎三髒有關。
1.因於肝者:情志不和,肝失疏泄,鬱而化火 ,上擾清竅,而為頭痛 ;火 盛傷陰,肝失濡養或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上擾清空而致頭痛)    (肝陽頭痛,天麻鉤藤飲加減)
2.因於腎者:稟賦不足,腎精久虧,腦髓空虛而致頭痛;陰損及陽,腎陽誤微,清陽不展,而為頭痛。(腎虧頭痛,大補元煎加減);
3.因於脾者:操勞過度或病後產後體虛,脾胃虛弱,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後,營血 虧虛,不能上榮於腦,髓脈絡而致頭痛。(血虛頭痛,八珍湯加減);飲食失節,過食肥甘,脾失健運,痰濕內生,上擾清空,阻遏清陽而致頭痛。(痰濁頭痛,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4.外傷跌撲及久病入絡,氣滯血瘀,脈絡瘀阻,而致頭痛(瘀血頭痛,通竅洛血湯加減)
三。臨床表現
中醫臨床治病的特點辨證施治,頭痛的辨證除了詳細詢問病史,根據各種症狀表現的不同,辨別致病之由,還應從頭痛之久暫,疼病這性質,特點及部們之不同,辨別虛實,從各個方面來分別進行辨證施治。首先應區別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
外感頭痛:
一般發病較急,痛勢較劇
多表現掣痛,跳痛,灼痛,脹痛,重痛
發無休止
多因外邪致病
多屬實證
治法以祛風散邪為主
內傷頭痛    
一般起緩慢,痛勢較緩
多表現隱痛,空痛,昏痛
痛勢悠悠,疲勞則劇,時作時止
非外邪致病
多屬虛證
治法以補虛為主。但也有虛中挾實者。如痰濁,瘀血所致頭痛,當分別施治。
頭為諸陽之會同,手足三陽經均循頭面,厥陰經亦上會於巔頂,故頭痛可以根據發病部位之異,參照經絡循行,加以判斷,則對審因施治,均有所幫助。
太陽頭痛:多在頭後部,下連于項
陽明經頭痛:多在前額部及眉棱等處
少陽頭痛:多在頭之兩側,並連及耳部
厥陰經頭痛:則在巔頂部位,或連於目系
(一)外感
1.風寒頭痛:頭痛時作,痛連項背,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
2.風熱頭痛:頭痛而脹,甚則如裂,發熱惡風,面紅目赤,口渴欲飲,咽紅腫痛,尿黃便秘,舌質紅,苔薄黃中,肪浮數
3.風濕頭痛: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小溲不利,苔白膩,脈濡
(二)內傷
1.肝陽頭痛:頭痛而眩,心煩易怒.睡眠不安,面紅目赤,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弦細數。
2.腎虛頭痛:頭痛而空,耳鳴目眩,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舌紅少苔,脈細無力。
3.氣血虧虛:頭痛頭暈,勞累則甚,神疲乏力,面色少華,心悸氣短,舌淡,脈細無力。
4.痰濁頭痛:頭痛昏蒙,胸滿悶,嘔惡痰涎,舌苔白膩,脈滑。
5.瘀血頭痛:痛處固定,經久不愈,痛如錐刺,舌質紫,有瘀斑,脈細或澀。
四。治療
(一)治則:通經絡,和氣血
風寒頭痛:祛風散寒
風熱頭痛:祛風清熱
風濕頭痛:祛風 勝濕
肝陽頭痛:平肝潛陽
腎虛頭痛:養陰補腎
氣血虧虛:健脾以助生化
痰濁頭痛:健脾化濕,降逆除痰
瘀血頭痛:活血祛瘀
(二)基本治法
1.頸項操作:患者坐勢
用一指禪推法沿項部兩側膀胱經上下往返治療
按完骨,風府,天柱等穴
拿兩側風池
2。頭面部操作:
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開始向上沿前額發際至頭維,太陽
用分推法從印堂開始向兩側沿眉際到太陽
按揉印堂,魚腰,太陽,百會,角孫,率谷等穴。
拿頭頂,拿風池
(三)辨證加減
1.風寒頭痛:
用袞法施於上背部
按肺俞,風門
拿兩側肩井,肩髃,天宗
提捏脊柱兩側膀胱經
直擦脊柱兩側膀胱經,以透熱為度
2.風熱頭痛:
按大椎,肺俞,風門,合穀等穴
拿兩側肩井,肩髃,曲池。以酸脹為度
拍擊背部兩側膀胱經。以皮膚微紅為度
3.風濕頭痛
揉大椎,曲池
拿肩井,合穀
拍擊背部兩側膀胱經,以皮膚微紅為度
4.肝陽頭痛
推橋弓(耳後翳風到缺盆一線,用拇指推橋弓,單和向下,只能單側交替進行,不可兩側同時進行)
用指推法在頭側膽經循行部自前上方向後下操作
按兩側太沖,行間,以酸脹為度
5.腎虛頭痛
摩腹,以氣海,關元為重點
揉腎俞,命門
擦腰骶
擦前額及兩側太陽穴部位
6.氣血虧虛
摩腹,以中脘,氣海,關元為重點
橫擦背部脾俞,胃俞處
按心俞,膈俞,足三裏
7.痰濁頭痛
用一指禪推法及摩法在腹部治療。重點在中脘,天柱穴。
揉脾俞,胃俞 ,大腸俞
揉兩側足三裏,豐隆,內關
8.痰濁頭痛
揉抹前額,頭側膽經循行部位
擦前額及兩側太陽穴部位,以透熱為度
圖檔
fiend
恆心會員
恆心會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218
註冊時間: 2008-05-27 , 10:49
個人狀態: 安心
職稱: 岐黃好友
性別:

Re: 推拿手法分論

未閱讀文章 fiend »

非常實用的方法。感謝懸壺子。。。。。。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推拿手法分論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fiend 寫: 2019-06-21 , 7:24 非常實用的方法。感謝懸壺子。。。。。。
fiend兄,不客氣 30: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推拿、按摩、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