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

診斷猶如兵法!方能用兵如神!很多診斷根據中醫理,來治療!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診斷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
第二節 中醫診斷學的原理及其原則
• 一、診斷學原理
• 二、診斷學原則

第三節 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四診
第一節 望診
• 一、整體望診
• 二、局部望診
• 三、望舌
• 四、望排出物
• 五、望小兒指紋
第二節 聞診
• 一、聽聲音
• 二、嗅氣味
第三節 問診
• 一、問一般專案
• 二、問主訴和病史
• 三、問現在症狀
第四節 切診
• 一、脈診 ◦
(-)脈象形成的原理 ◦
(二)脈診的臨床意義 ◦
(三)診脈的部位 ◦
(四)診脈有方法和注意事項 ◦
(五)正常脈象 ◦
(六)病理性脈象 ◦
(七)診小兒脈 ◦
(八)脈症順逆與從舍
• 二、按診

第三章 八綱
第一節 表裏
• 一、表證
• 二、裏證
• [附]半表半裏證
• 四、表證和裏證的關係
• 三、表證和裏證的鑑別

第二節 寒熱
• 一、寒證
• 二、熱證
• 三、寒證和熱證的鑑別
• 四、寒證和熱證的關係
• 五、寒熱與表裏的關係

第三節 虛實
• 一、虛證
• 二、實證
• 三、虛證和實證的鑑別
• 四、虛證和實證的關係
• 五、虛實與表裏寒熱的關係
第四節 陰陽
• 一、陰證和陽證
• 二、真陰不足與真陽不足
• 三、亡陰與亡陽

第四章 辨證
第一節 病因辯證
• 一、六淫、疫癘證候
• 二、七情證候
• 三、飲食、勞逸證候
• 四、外傷證候
第二節 氣血津液辯證
• 一、氣病辯證
• 二、血病辨證
• 三、氣血同病辯證
• 四、津液病辨證
第三節 臟腑辨證
• 一、肝與膽病辨證
• 二、心與小腸病辨證
• 三、脾與胃病辨證
• 四、肺與大腸病辨證
• 五、腎與膀胱病辯證
• 六、臟腑兼病辨證
第四節 經絡辯證
• 一、十二經脈病證
• 二、奇經八脈病證

第五節 六經辯證
• 一、六經病證的分類
• 二、六經病的傳變
第六節 衛氣營血辨證
第七節 三焦辯證

第五章 診斷與病案
第一節 診斷
• 一、證候診斷
• 二、疾病診斷
• 三、辯病與辯證的關係
第二節 病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一章 緒論
中醫診斷學是論述中醫診斷疾病,辨別證候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的一門課程。診斷即對人體健康狀態和病證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斷。它是由基礎醫學引申到臨床醫學的橋樑,具有基礎理論密切結合臨床實踐的特點,是中醫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確的防治取決於正確的診斷,正確的診斷來源於對患者四診的周密診察和精確的辯證分析,沒有正確的診斷就不會有正確的治療。所以診斷在防治疾病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第一節 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
中醫診斷學,是曆代醫家臨床診病經驗的積累,它的理論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五世紀著名醫家扁鵲就以“切脈、望色、聽聲、寫(猶審)形”等為人診病。

在《黃帝內經》和《難經》中,不僅奠定了望、聞、問、切四診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而且提出診斷疾病必須結合致病的內外因素全面考慮。《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

公元二世紀,西漢名醫淳于意首創“診籍”即病案,記錄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狀、方藥、日期等,作為復診的參考。公元三世紀初,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把病、脈、證、治結合起來,作出了診病、辨證、論治的規範。與此同時,著名醫家華佗的《中藏經》也記載了豐富的診病經驗,以論脈、論病、論臟腑寒熱虛實、生化順逆之法著名。

西晉王叔和的《脈經》,是我國最早的脈學專著,既闡明脈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脈法,對後世影響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一部論述病源與證候診斷的專著,載列各種疾病的證候1739論。唐代孫思邈認為,診病要不為外部現象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他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指出:“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營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

宋、金、元時期,診斷學又有新的發展,宋代朱肱《南陽活人書》強調治傷寒切脈是辨別表裏虛實的關鍵,陳言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論述了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因辨證。

金元之世,專攻診斷者,頗不乏人。滑伯仁的《診家樞要》專論診法。戴起宗的《脈訣刊誤集解》對脈學極為有益。金元四大家對診斷學的論述各有特色,如劉河間辨證重視病機,張子和重視症狀鑑別。李東垣重視外感內傷的征候的異同,朱丹溪重視氣血痰鬱的辨證。

明清時期,對四診和辨證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診的研究,以脈診和舌診的發展尤為突出。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著《瀕湖脈學》,摘取諸家脈學精華,詳分27種脈,編成歌訣,便於誦習。清代李延星《脈訣匯辨》、賀升平《脈要圖注詳解》等把脈學與生理、病理及證候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在舌診方面,繼元代杜清碧增補敖氏《傷寒金鏡錄》後,明代申鬥垣的《傷寒觀舌心法》,清代張登的《傷寒舌鑑》,傅松元的《舌胎統志》等對察舌辨證多有研究。清代《醫宗金鑑·四診心法要訣》以四言歌訣簡要地介紹四診理論和方法,便於實用。

明清時期對辨證的研究更為深入,尤以傷寒、溫病的診斷與辨證最為突出。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傳忠錄》,特別是清代程鐘齡《知覺心悟》,都把陰陽表裏、寒熱虛實作為辨證的大法。明清重《傷寒論》,致力於六經辨證研究的約百餘家,各有精避見解。如明初王初道的《醫經溯洄集》、清代柯韻伯《傷寒來蘇集》等等。明清創溫病的辨證,葉天士《外感溫熱篇》中衛氣營血辨證,吳鞠通《溫病條辨》中三焦辨證,分別開創了對溫熱病病變表坎特征與轉變規律的研究。

近代,診斷學的發展較慢。1917年,曹炳章著《彩圖辨舌指南》,把辨舌診斷與治法並提,內容翔實,多為經驗之談。建國以來,中醫診斷學受到教學、醫療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視,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研究,獲得了新的苗頭與成就。例如:運用電子儀器描記脈圖研究脈學,以微型電子電腦輸入常見病辨證論治系統研究辯證學等等。為中醫診病、辨證開避了新途徑。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二節 中醫診斷學的原理及其原則
一、診斷學原理
對於人體疾病的診斷程序是一個認識程序,認識的目的在於進一步指導實踐。而望、聞、問、切四診,是認證識病的主要方法。

人體疾病的病理變化,大都蘊藏於內,僅望其外部的神色,聽其聲音,嗅其氣味,切其脈候,問其所苦,而沒有直接察病變的所在,為什麼能判斷出其病的本質呢?其原理就在於“從外知內”(《靈樞·論疾診尺》),亦即“司外揣內”(《靈樞·外揣》)。

“視其外應,測知其內”,“有諸內者,必形諸外”,這是前人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方法。我國先秦的科學家很早就發現,許多事物的表裏之間都存在著相應的確定性聯系。聯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都與周圍事物發生一定聯系,如果不能直接認識某一事物,可以通過研究與之有關的其它事物,間接地把握或推知這一事物。同樣,機體外部的表征與體內的生理功能必然有著相應關系。通過體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體內部的變化規律。臟腑受邪發生病理變化必然會表現在外。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定的、相應的外在病形,即表現於外的症狀、體征、舌象和脈象。因此,可以運用望、聞、問、切等手段,把這些表現於外的症狀、體征、舌象、脈象等有關資料收集起來,然後分析其臟腑病機及病邪的性質,以判斷疾病的本質和征候類型,從而做出診斷。

-二、診斷學原則
對於疾病診斷的程序,是一個認識的程序,對疾病有所認識,才能對疾病進行防治。要正確的認識疾病,必須遵循三大原則。

1。審察內外,整體察病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一個基本特點。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在臟腑與外在體表、四肢、五官是統一的;而整個機體與外界環境也是統一的,人體一理發生病變,局部可以影響全身,全身病變也可反映於某一局部;外部有病可以內傳入裏,內臟有病也可以反映於外;精神刺激可以影響臟腑功能作用中,臟腑有病也可以造成精神作用中的異常。同時,疾病的發展也與氣候及外在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在診察疾病時,首先要把患者的局病看成是患者整體的病變,既要審察其外,又要審察其內,還要把患者與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加以審察,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所以說,審察內外、整體察病是中醫診斷學的一個基本原則。

2。辨證求因,審因論治

辯證求因,就是在審察內外、整體察病的基礎上,根據患者一系列的具體表現,加以分析綜合,求得疾病的本質和症結所在,從而審因論治。所謂辨證求因的“因”,除了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通常的致病原因外,還包括疾病程序中產生的某些症結,即問題的關鍵,作為辯證論治的主要依據。這就要求根據病人臨床表現出的具體證候,從而確定病因是什麼?

病位在何處?其病程發展及病變機理如何?

如病人自訴發熱,我們還不能得出辨證結果,只有進一步詢問有無惡寒頭痛,是否疾病初起,檢查是否脈浮、舌苔薄白等,才可以初步確定是外感表證發熱還是內傷裏證發熱。若是外感表證發熱,還要進一步辯證到底是外感風熱,還是外感風寒。假如有舌紅、口渴、脈浮數、發熱重、惡寒輕,就可知其發熱為外感風熱證,從而為治療指出方向。由此可知,仔細地辨證,就可對疾病有確切認識,診斷就更為正確,在治療上就能達到審因論治的較高境界。

3。四診合參,從病辨證

診斷疾病要審察內外,整體察病。那麼就要對患者做全面詳細的檢查和了解,必須四診合參,即四診並用或四診並重。四診並用,並不等於面面俱到。由於接觸患者的時間有限,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有目的、系統地重點收集臨床資料,才不致浪費時間。四診並重,是因為四診是永遠不同角度來檢查病情和收集臨床資料的,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不能相互取代。只強調某一診法而忽視其它診法都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故《醫門法律》說:“望聞問切,醫之不可缺一”。此外,疾病是復雜多變的,征候的表現有真象,也有假象,脈症不一,故有“舍脈從症”和“舍症從脈”的診法理論。如果四診不全,就得不到全面詳細的病情資料,辨證就欠準確,甚至發生錯誤。

從病辨證,是通過四診合參,在確診疾病的基礎上進行辨證,包括病名診斷和證候辨別兩個方面。例如感冒是一病名診斷,它又有風寒、風熱、暑濕等證候的不同,只有辨清病名和征候,才能進行恰當的治療。這裏,要弄清病(病名)、證(證候)、症(症狀)三者的概念與關系。病是對病症的表現特點與病情變化規律的概括。而證,即證候,則是對病變發展某一階段病人所表現出一系列症狀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所得出的有關病因、病性、病位等各方面情況的綜合概括。一個病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征候;而一個證候亦可見於多種病。

症,即症狀,是病人在疾病程序中出現的背離正常生理範圍的異常現象。征候由一系列有密切聯系的症狀組成。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病變的本質。祖國醫學強調辨證論治,但這不等於不要辨病,應該把辨病和辨證結合起來。才可作出更確切的判定。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三節 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四診、八綱、辨證、疾病診斷、症狀鑑別和病案撰寫等。

四診:也叫診法,是診察疾病的四種基本方法。望診,是對患者全身或局部進行有目的觀察以了解病情,測知臟腑病變。聞診,是通過聽聲音、嗅氣味以辨別患者內在的病情,問診,是通過對患者或陪診者的詢問以了解病情及有關情況。切診,是診察患者的脈候和身體其它部位,以測知體內、體外一切變化的情況。根據以上四診合參的原則,不能以一診代四診,同時症狀、體征與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審察準確,不能草率從事。

八綱:即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張景岳稱為“陰陽”、“六變”。四診所得的一切資料,須用八綱加以歸納分析:寒熱是分別疾病的內容;表裏是分辨疾病病位與病勢的淺深;虛實是分別邪正的盛衰;而陰陽則是區分疾病類別的總綱。它從總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別疾病屬陰屬陽,為治療指明總的方向。

辨證:包括病因、氣血津液、臟腑、經絡、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各種辨證既各有其特點和適應範圍,又有相互聯系,並且都是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加以深化。

診斷與病案:診斷分常見疾病診斷和征候診斷兩個方面。疾病診斷簡稱診病。就是對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並給以恰當的病名。征候診斷即辨證,是對所患疾病某一階段中證候的判斷。病案,古稱“診籍,又叫醫案,是臨床的寫實。它要求把病人的詳細病情、病史、治療經過與結果等,都如實地記錄下來,是臨床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病案分析統計,經驗總結,醫院管理等科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因此,臨床各科都應有完整病歷、病案記錄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二章 四診

第一節 望診
醫者運用視覺,對人體全身和區域性的一切可見征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狀態,稱為望診。

望診的內容主要包括:觀察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絡脈、皮膚、五官九竅等情況以及排洩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品質等,現將望診分為整體望診、局部望診、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兒指紋等五項敘述。舌診和面部色診雖屬頭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內臟病變較為準確。實用價值較高。因而形成了面色診、舌診兩項中醫獨特的傳統診法。故另立專案介紹。

一、整體望診
整體望診是通過觀察全身的神、色、形、態變化來了解疾病情況。



(-)望神

望神就是觀察人體生命作用中的外在表現,即觀察人的精神狀態和機能狀態。

神是生命作用中的總稱,其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作用中的外在表現,可以說神就是生命;狹義的神,乃指人的精神作用中,可以說神就是精神。望神應包括這兩方面的內容。

神是以精氣為物質基礎的一種機能,是五臟所生之外榮。望神可以了解五臟精氣的盛衰和病情輕重與預後。望神應重點觀察病人的精神、意識、面目表情、形體動作、反應能力等尤應重視眼神的變化。望神的內容包括得神、失神、假神,此外神氣不足、神志異常等等也應屬於望神的內容。

1.得神

得神又稱有神,是精充氣足神旺的表現;在病中,則雖病而正氣未傷,是病輕的表現,預後良好。

得神的表現是:神志清楚,語言清晰,面色榮潤含蓄,表情豐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內含;反應靈敏,動作靈活,體態自如;呼吸平穩,肌肉不削。

2.失神

失神又稱無神,是精損氣虧神衰的表現。病至此,已屬重篤,預後不良。

失神的表現是:精神萎靡,言語不清,或神昏諺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卒倒而目閉口開;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蟬神呆滯;反應遲鈍,動作失靈,強迫體位;呼吸氣微或喘;周身大肉已脫。

3.假神

假神是垂危患者出現的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是臨科的預兆,並非佳兆。

假神的表現是: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轉佳,目光轉亮,言語不休,想見親人;或病至語聲低微斷續,忽而響亮起來;或原來面色晦暗,突然顴赤如妝;或本來毫無食欲,忽然食欲增強。

假神與病情好轉的區別在於:假神的出現比較突然,其“好轉”與整個病情不相符,只是區域性的和暫時的。由無神轉為有神,是整個病情的好轉,有一個逐漸變化的程序。

假神之所以出現,是由於精氣衰竭已極,陰不斂陽,陽虛無所依附而外越,以致暴露出一時“好轉”的假象。這是陰陽即將離絕的危候,古人比做“殘燈復明”、“回光反照”。

4.神氣不足

神氣不足是輕度失神的表現,與失神狀態只是程度上的區別。它介於有神和無神之間,常見於虛證患者,所以更為多見。

神氣不足的臨床表現是:精神不振,健忘困倦,聲低懶言,怠惰乏力,動作遲緩等等。多屬心脾兩虧,或腎陽不足。

5.神志異常

神志異常也是失神的一種表現,但與精氣衰竭的失神則有本質上的不同。一般包括煩躁不安,以及癲、狂、病等。這些都是由特殊的病機和發病規律所決定的,其失神表現並不一定意味著病情的嚴重性。

煩燥不安,即指心中煩熱不安,手足躁擾不寧的症狀。煩與燥不同,煩為自覺症狀,如煩惱,燥為他覺症狀,如躁狂、躁動等。多與心經有火有關。可見於邪熱內鬱、痰火擾心、陰虛火旺等證。

癲病表現為淡漠寡言,悶悶不樂,精神癡呆,喃喃自語,或哭笑無常,多由痰氣鬱結,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兩虛者。

狂病多表現為瘋狂怒罵,打人毀物,妄行不休,少臥不饑,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多因肝鬱化火,痰火上擾神明所致。

癇病表現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後如常。多由肝風挾痰,上竄蒙蔽清竅,或屬痰火擾心,引動肝風。



(二)望色

望色就是醫者觀察患者面部色彩與光澤的一種望診方法。色彩就是色調變化,光澤則是明度變化。古人把色彩分為五種,即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診。五色診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診和全身五色診稱望色,但由於五色的變化,在面部表現最明顯,因此,常以望面色來闡述五色診的內容。

望面色要注意辨識常色與病色。

1.常色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狀態時的面部色澤。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

所謂主色,是指人終生不改變的基本膚色、面色。由於民族、稟賦、體質不同,每個人的膚色不完全一致。我國人民屬於黃色人種,一般膚色都呈微黃,所以古人微黃為正色。在此基礎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較黑、稍紅等差異。

(2)客色

人與自然環境相應,由於生活條件的變動,人的面色、膚色也相應變化叫做客色。例如,隨四時、晝夜、陰晴等天時的變化,面色亦相應改變。再如,由於年齡、飲食、起居、寒暖、情緒等等變化,也可引起面色變化,也屬於客色。

總之,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潤澤、隱然含蓄。

2.病色

病色是指人體在疾病狀態時的面部色彩與光澤,可以認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它一切反常的色彩都屬病色。病色有青、黃、赤、白、黑五種。現將五色主病分述如下:

(1)青色

主寒證、痛證、瘀血證、驚風證、肝病。

青色為經脈經阻滯,氣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滯,寒盛而留於血脈,則氣滯血瘀,故面色發青。經脈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痛也可見青色。肝病氣機失於疏洩,氣滯血瘀,也常見青色。肝病血不養筋,則肝風內動,故驚風(或欲作驚風),其色亦青。

如面色青黑或蒼白淡青,多屬陰寒內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屬心血瘀阻,血行不暢;小兒高熱,面色青紫,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明顯,是驚風先兆。

(2)黃色

主濕證、虛證。

黃色是脾虛濕蘊表現。因脾主運化,若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或脾虛失運,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氣血,致使肌膚失於充養,則見黃色。

如面色淡黃憔悴稱為萎黃,多屬脾胃氣虛,營血不能上榮於面部所致;面色發黃而且虛浮,稱為黃胖,多屬脾虛失運,濕邪內停所致;黃而鮮明如橘皮色者,屬陽黃,為濕熱熏蒸所致;黃而晦暗如煙熏者,屬陰黃,為寒濕鬱阻所致。

(3)赤色

主熱證。

氣血得熱則行,熱盛而血脈充盈,血色上榮,故面色赤紅。

熱證有虛實之別。實熱證,滿面通紅;虛熱證,僅兩顴嫩紅。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時,面紅如妝者,多為戴陽證,是精氣衰竭,陰不斂陽,虛陽上越所致。

(4)白色

主虛寒證,血虛證。

白色為氣血虛弱不能榮養機體的表現。陽氣不足,氣血執行無力,或耗氣失血,致使氣血不充,血脈空虛,均可呈現白色。

如面色晃白而虛浮,多為陽氣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屬營血虧損;面色蒼白,多屬陽氣虛脫,或失血過多。

(5)黑色

主腎虛證、水飲證、寒證、痛證及瘀血證。

黑為陰寒水盛之色。由於腎陽虛衰,水飲不化,氣化不行,陰寒內盛,血失溫養,經脈拘急,氣血不暢,放面色黛黑。

面黑而焦乾,多為腎精久耗,虛火灼陰,目眶周圍色黑,多見於腎虛水氾的水飲證;面色青黑,且劇痛者,多為寒凝瘀阻。



(三)望形體

望形體既望人體的宏觀外貌,包括身體的強弱胖瘦,體型特征、軀乾四肢、皮肉筋骨等等。人的形體組織內合五臟,故望形體可以測知內臟精氣的盛衰。內盛則外強,內衰則外弱。

人的形體有壯、弱、肥、瘦之分。凡形體強壯者,多表現為骨骼粗大,胸廓寬厚、肌肉強健、皮膚潤澤,反映臟腑精氣充實,雖然有病,但正氣尚充,預後多佳。

凡形體衰弱者,多表現為骨骼細小,胸廓狹窄、肌肉消瘦,皮膚乾澀,反映臟腑精氣不足,體弱易病,若病則預後較差。

肥而食少為形盛氣虛,多膚白無華,少氣乏力,精神不振。這類病人還常因陽虛水濕不化而聚濕生痰,故有“肥人多濕”之說。

如瘦而食少為脾胃虛弱。形體消瘦,皮膚乾燥不榮,並常伴有兩顴發紅,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症者,多屬陰血不足,內有虛火之證,故又有“瘦人多火”之說。其嚴重者,消瘦若達到“大肉脫失”的程度,臥床不起,則是臟腑精氣衰竭的危象。



(四)望姿態

正常的姿態是舒適自然,運動自如,反應靈敏,行住坐臥各隨所願,皆得其中。在疾病中,由於陰陽氣血的盛衰,姿態也隨之出現異常變化,不同的疾病產生不同的病態。望姿態,主要是觀察病人的動靜姿態、異常動作及與疾病有關的體位變化。如病人瞼、面、唇、指(趾)不時顫動,在外感病中,多是發痙的預兆;在內傷雜病中,多是血虛陰虧,經脈失養。

四肢抽搐或拘攣,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屬於痙病,常見於肝風內動之熱極生風、小兒高熱驚厥、溫病熱入營血、也常見於氣血不足筋脈失養。此外,癇證、破傷風、狂犬病等,亦致動風發痙。戰慄常見於瘧疾發作,或外感邪正相爭欲作戰汗之兆。手足軟弱無力,行動不靈而無痛,是為痿證。關節腫大或痛,以致肢體行動困難,是為痺證。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攣,或痿軟,皆為癱瘓。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續,多為厥證。

痛證也有特殊姿態。以手護腹,行則前傾,彎腰屈背,多為腹痛,以手護腰,腰背板直,轉動艱難,不得俯仰,多為腰腿痛;行走之際,突然停步,以手護心,不敢行動,多為真心痛。蹙額捧頭,多為頭痛。

如病人畏縮多衣,必惡寒喜暖,非表寒即裏寒;病人常欲揭衣被,則知其惡熱喜冷,非表熱即裏熱。伏首畏光,多為目疾;仰首喜光,多為熱病,陽證多欲寒,欲得見人;陰證則欲得溫,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

從坐形來看,坐而喜伏,多為肺虛少氣;坐而喜仰,多屬肺實氣逆;但坐不得臥,臥則氣逆,多為咳喘肺脹,或為水飲停於胸腹。但臥不耐坐,坐則神疲或昏眩,多為氣血雙虧或脫血奪氣。坐而不欲起者,多為陽氣虛。坐臥不安是煩躁之征,或腹滿脹痛之故。

從臥式來看,臥時常向外,身輕能自轉側,為陽證、熱證、實證;反之,臥時喜向裏,身重不能轉側,多為陰證、寒證,虛證;若病重至不能自己翻身轉側時,多是氣血衰敗已極,預後不良。蜷臥成團者,多為陽虛畏寒,或有劇痛;反之,仰面伸足而臥,則為陽證熱盛而惡熱。

-二、局部望診
望局部情況,或稱分部望診,是在整體望診的基礎上,根據病情或診斷需要,對病人身體某些局部進行重點、細致地觀察。因為整體的病變可以反映在局部,所以望局部有助於了解整體的病變情況。



(一)望頭面部

1.望頭:望頭部主要是觀察頭之外形、動態及頭發的色質變化及脫落情況。以了解腦、腎的病變及氣血的盛衰。

(1)望頭形: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伴有智力低下者,多因先天不足,腎精虧虛。頭形過大。可因腦積水引起。望小兒頭部,尤須診察顱囟。若小兒囟門凹陷,稱為囟陷,是津液損傷,腦髓不足之虛證,囟門高突,稱自填,多為熱邪亢盛,見於腦髓有病;若小兒囟門遲遲不能閉合,稱為解顱,是為腎氣不足,發育不良的表現。無論大人或小兒,頭搖不能自主者,皆為肝風內動之兆。

(2)望發:正常人發多濃密色黑而潤澤,是腎氣充盛的表現。發稀疏不長,是腎氣虧虛。

發黃乾枯,久病落發,多為精血不足。若突然出現片狀脫發,為血虛受風所致。青少年落發,多因腎虛或血熱。青年白髮,伴有健忘,腰膝酸軟者,屬腎虛;若無其它病象者,不屬病態。

小兒發結如穗,常見於疳積病。

2.望面部:面部的神色望診,已於前述。這裏專述面部外形變化。面腫,多見於水腫病。

腮腫,腮部一側或兩側突然腫起,逐漸脹大,並且疼痛拒按,多兼嚥喉腫痛或伴耳聾,多屬溫毒,見於痄腮。面部口眼歪斜,多屬中風證。面呈驚怖貌,多見於小兒驚風,或狂犬病患者,面呈苦笑貌,見於破傷風病人。



(二)望五官

望五官是對目、鼻、耳、唇、口、齒齦、嚥喉等頭部器官的望診。診察五官的異常變化,可以了解臟腑病變。

1.望目:望目主要望目的神、色、形、態。

(1)目神:人之兩目有無神氣,是望神的重點。凡視物清楚,精彩內含,神光充沛者,是眼有神;若白睛混濁,黑睛晦滯,失卻精彩,浮光暴露,是眼無神。

(2)目色:如目毗赤,為心火;白睛赤為肺火;白睛現紅絡,為陰虛火旺;眼胞皮紅腫濕爛為牌火;全目赤腫之眵,迎風流淚,為肝經風熱。如目眵淡白是血虧。白睛變黃,是黃疸之征。目眶周圍見黑色,為腎虛水氾之水飲病,或寒濕下注的帶下病。

(3)目形

目第微腫,狀如臥蠶,是水腫初起,老年人下臉浮腫,多為腎氣虛衰。目窩凹陷,是陰液耗損之征,或因精氣衰竭所致。眼球空起而喘,為肺脹;眼突而預腫則為癭腫。

(4)目態:目睛上視,不能轉動,稱戴眼反折,多見於驚風、痙厥或精脫神衰之重證。

橫目斜視是肝風內動的表現。眼瞼下垂,稱“瞼廢”。雙瞼下垂,多為先天性瞼廢,屬先天不足,脾腎雙虧。單瞼下垂或雙瞼下垂不一,多為後天性瞼廢,因脾氣虛或外傷後氣血不和,脈絡失於宣通所致。瞳仁擴大,多屬腎精耗竭,為瀕死危象。

2.望鼻:望鼻主要是審察鼻之色彩、外形及其分泌物等變化。

(1)鼻之色澤:鼻色明潤,是胃氣未傷或病後胃氣來復的表現。鼻頭色赤,是肺熱之征;色白是氣虛血少多征;色黃是裏有濕熱;色青多為腹中痛;以微黑是有水氣內停。

鼻頭枯槁,是脾胃虛衰,胃氣不能上榮之候。鼻孔乾燥,為陰虛內熱,或燥邪犯肺;若鼻燥衄血,多因陽亢於上所致。

(2)鼻之形態:鼻頭或鼻同色紅,生有丘疹者,多為酒糟鼻。因胃火熏肺,血壅肺絡所致。鼻孔內贅生小肉,撐塞鼻孔,氣息難通,稱為鼻痔,多由肺經風熱凝滯而成。鼻翼煽動頻繁呼吸喘促者,稱為“鼻煽”。如久病鼻煽,是肺腎精氣虛衰之危證;新病鼻煽,多為肺熱。

(3)鼻之分泌物:鼻流清涕,為外感風寒;鼻流濁涕,為外感風熱;鼻流濁涕而腥臭,是鼻淵,多因外感風熱或膽經蘊熱所致。

3.望耳:望耳應注意耳的色澤、形態及耳內的情況。

(1)耳廓諸部位候臟腑:

耳廓上的一些特定部位與全身各部有一定的聯系,其分布大致象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頭顱在下,臂足在上。當身體的某部有了病變時,在耳廓的某些相應部位,就可能出現充血、變色、丘疹、水泡、脫屑、糜料或明顯的壓痛等病理改變,可供診斷時參考。

(2)耳之色澤:正常耳部色澤微黃而紅潤。全耳色白多屬寒證;色青而黑多主痛證;耳輪焦黑乾枯,是腎精虧極,精不上榮所致;耳背有紅絡,耳根發涼,多是麻診先兆。耳部色澤總以紅潤為佳,如見黃、白、青、黑色,都屬病象。

(3)耳之形態:正常人耳部肉厚而潤澤,是先天腎氣充足之象。若耳廓厚大,是形盛;耳廓薄小,乃形虧。耳腫大是邪氣實;耳瘦削為正氣虛。耳薄而紅或黑,屬腎精虧損。耳輪焦乾多見於下消證。耳輪甲錯多見於久病血瘀。耳輪萎縮是腎氣竭絕之危候。

(4)耳內病變:耳內流膿,是為膿耳。由肝膽濕熱,蘊結日久所致。耳內長出小肉,其形如羊奶頭者,稱為“耳痔”或如棗核,胬出耳外,觸之疼痛者,是為“耳挺”。皆因肝經鬱火,或腎經相火,胃火鬱結而成。

4.望口與唇:望唇要注意觀察唇口的色澤和動態變化。

(l)察唇:唇部色診的臨床意義與望面色同,但因唇粘膜薄而透明,故其色澤較之面色更為明顯。唇以紅而鮮潤為正常。若唇色深紅,屬實、屬熱;唇色淡紅多虛、多寒;唇色深紅而乾焦者,為熱極傷津;唇色嫩紅為陰虛火旺;唇色淡白,多屬氣血兩虛;唇色青紫者常為陽氣虛衰,血行鬱滯的表現。嘴唇乾枯皺裂,是津液已傷,唇失滋潤。唇口糜爛,多由脾胃積熱,熱邪灼傷。唇內潰爛,其色淡紅,為虛火上炎。唇邊生瘡,紅腫疼痛,為心脾積熱。

(2)望口:望口須注意口之形態:口噤:口閉而難張。如口閉不語,兼四肢抽搐,多為痙病或驚風;如兼半身不遂者,為中風人臟之重證。口撮:上下口唇緊聚之形。常見於小兒臍風或成人破傷風。口僻:口角或左或右喝斜之狀,為中風證。口張:口開而不閉。如口張而氣但出不返者,是肺氣將絕之候。

5.望齒與齦:望齒齦應注意其色澤、形態和潤燥的變化。

(1)望齒:牙齒不潤澤,是津液未傷。牙齒乾燥,是胃津受傷;齒燥如石,是胃腸熱極,津液大傷;齒燥如枯骨腎精枯竭,不能上榮於齒的表現,牙齒松動稀疏,齒根外露,多屬腎虛或虛火上炎。病中咬牙齡齒是肝風內動之征。睡中齡齒,多為胃熱或蟲積。牙齒有洞腐臭,多為齲齒,欲稱“蟲牙”。

(2)察齦:齦紅而潤澤是為正常。如齦色淡白,是血虛不榮;紅腫或兼出血多屬胃火上炎。齦微紅,微腫而不痛,或兼齒縫出血者,多屬腎陰不足,虛火上炎;齦色淡白而不腫痛,齒縫出血者,為脾虛不能攝血。牙齦腐爛,流腐臭血水者,是牙疳病。

6.望嚥喉:嚥喉疾患的症狀較多,這裏僅介紹一般望而可及的內容。如嚥喉紅腫而痛,多屬肺胃積熱;紅腫而潰爛,有黃白腐點是熱毒深極;若鮮紅嬌嫩,腫痛不甚者,是陰虛火旺。

如嚥部兩側紅腫突起如乳突,稱乳蛾,是肺胃熱盛,外感風邪凝結而成。如嚥間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隨即復生者,是白喉,因其有傳染性,故又稱“疫喉”。



(三)望軀體

軀體部的望診包括頸項、胸、腹、腰、背及前後二陰的診察。

1.望頸項部:頸項是聯接頭部和軀乾的部分,其前部稱為頸,後部稱為項。頸項部的望診,應注意外形和動態變化。

(1)外形變化:頸前頜下結喉之處,有腫物和瘤,可隨吞嚥移動,皮色不變也不疼痛,纏綿難消,且不潰破,為頸癭,俗稱“大脖子”。頸側頜下,腫塊如壘,累累如串珠,皮色不變,初覺疼痛,謂之瘰癘。

(2)動態變化:如頸項軟弱無力,謂之項軟。後項強直,前俯及左右轉動困難者,稱為項強。如睡醒之後,項強不便,稱為落枕。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多為肝風內動。

2.望胸部:隔膜以上,鎖骨以下的軀幹部謂之胸。望胸部要注意外形變化。

正常人胸部外形兩側對稱,呼吸時作用中自如。如小兒胸廓向前向外突起,變成畸形,稱為雞胸,多因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骨骼失於充養。若胸似桶狀,咳喘、贏瘦者,是風邪痰熱,壅滯肺氣所致。患者肋間飽脹,咳則引痛,常見於飲停胸脅之懸飲證。如肋部硬塊突起,連如串珠,是佝樓病,因腎精不足,骨質不堅,骨軟變形。乳房局部紅腫,甚至潰破流膿的,是乳廱,多因肝失疏洩,乳汁不暢,乳絡壅滯而成。

3.望腹部: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軀乾是腹部。腹部望診主要診察腹部形態變化。

如腹皮繃急,脹大如鼓者,稱為膨脹。其中,立、臥位腹部均高起,按之不堅者為氣臌。

若立位腹部膨脹,臥位則平坦,攤向身側的,屬水臌。病人腹部凹陷如舟者,稱腹凹,多見於久病之人,脾胃元氣大虧,或新病陰津耗損,不充形體。嬰幼兒臍中有包塊突出,皮色光亮者謂之臍突,又稱臍疝。

4.望背部:由項至腰的軀乾後部稱為背。望背部主要觀察其形態變化。

如脊骨後突,背部凸起的稱為充背,常因小兒時期,失天不足,後天失養,骨失充,脊柱變莆所致。若患者病中頭項強直,腰背向前彎曲,反折如弓狀者,稱為角弓反張,常見於破傷風或痙病。廱、疽、瘡、毒,生於脊背部位的統稱發背,多因火毒凝滯肌腠而成。

5.望腰部:季肋以下,髂嵴以上的軀乾後部謂之腰。望腰部主要觀察其形態變化。

如腰部疼痛,轉側不利者,稱為腰部拘急,可因寒濕外侵,經氣不暢,或外傷閃挫,血脈凝滯所致。腰部皮膚生有水瘡,如帶狀簇生,累累如珠的,叫纏腰火丹。

6.望前陰:前陰又稱“下陰”是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總稱。前陰有生殖和排尿的作用。

(1)陰囊:陰囊腫大不癢不痛,皮澤透明的,是水疝。陰囊腫大,疼痛不硬的是頹疝。陰囊內有腫物,臥則入腹,起則下墜,名為狐疝。

(2)陰莖:陰莖萎軟,縮入小腹的是陰縮,內因陽氣虧虛,外感寒凝經脈而成。如陰莖硬結,破潰流膿者,常見於梅毒內陷,毒向外攻之下疳證。

(3)女陰:婦女陰中突物如梨狀,稱陰挺。因中氣不足,產後勞累,升提乏力,致胞宮下墜陰戶之外。

7.望後陰:後陰即肛門,又稱“魄門’,有排大便的作用。後陰望診要注意脫肛,痔瘺和肛裂。

肛門上段直腸脫出肛外,名為脫肛。肛門內外之周圍有物突出,肛周疼痛,甚至便時出血者,是為痔瘡,其生於肛門之外者,稱外痔;生於肛門之內者,叫內痔;內外皆有,叫混合痔。若痔瘡潰爛,日久不愈,在肛周發生瘺管,管道或長或短,或有分支或通人直腸,叫肛瘺。肛門有裂口,疼痛,便時流血,稱肛裂。



(四)望四肢

四肢,是兩下肢和兩上肢的總稱。望四肢主要是診察手足、掌腕、指趾等部位的形態色澤變化。

1.望手足:手足拘急,屈伸不利者,多因寒凝經脈。其中,屈而不伸者,是筋脈攣急;伸而不屈的,是關節強直。手足抽搐常見於邪熱亢盛,肝風內動之痙病;揚手擲足,是內熱亢盛,熱擾心神。手足振搖不定,是氣血俱虛,肝筋失養,虛風內動的表現。四肢肌肉痿縮,多因脾氣虧虛,營血不足,四肢失榮之故。半身不遂是癱瘓病。足痿不行,稱下痿證。脛腫或跗腫指壓留痕,都是水腫之征。足膝腫大而股脛瘦削,是鶴膝風。

2.望掌腕:掌心皮膚燥裂,疼痛,迭起脫屑,稱鵝掌風。

3.望指趾:手指攣急,不能伸直者,是“雞爪風”。指趾關節腫大變形,屈伸不便,多系風濕久凝,肝腎虧虛所致。足趾皮膚紫黑,潰流敗水,肉色不鮮,味臭痛劇,為脫疽。



(五)望皮膚

望皮膚要注意皮膚的色澤及形態改變。

1.色澤

皮膚色澤亦可見五色,五色診亦適用於皮膚望診。臨床常見而又有特殊意義者,為發赤、發黃。

(1)皮膚發赤,皮膚忽然變紅,如染脂塗丹,名曰“丹毒”。可發於全身任何部位,初起鮮紅如雲片,往往遊走不定,甚者遍身。發於頭面者稱“抱頭火丹”,發於軀乾者稱“丹毒”,發於脛踝者稱“流火”。因部位、色澤、原因不同而有多種名稱,但諸丹總屬心火偏旺,又遇風熱惡毒所致。

(2)皮膚發黃,皮膚、面目、爪甲皆黃,是黃疸病。分陽黃、陰黃二大類。陽黃,

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多因脾胃或肝膽濕熱所致。陰黃,黃色晦暗如煙熏,多因脾胃為寒濕所困。

2.形態

(1)皮膚虛浮腫脹,按有壓痕,多屬水濕泛濫。皮膚乾癟枯燥,多為津液耗傷或精血虧損,皮膚乾燥粗糙,狀如鱗甲稱肌膚甲錯。多因瘀血阻滯,肌失所養而致。

(2)痘瘡:皮膚起皰,形似豆粒,故名。常伴有外感證候,包括天花水痘等病。

(3)斑疹:斑和疹都是皮膚上的病變,是疾病程序中的一個症狀。斑色紅,點大成片,平攤於皮膚下,摸不應手。由於病機不同,而有陽斑與陰斑之別。疹形如慄粒,色紅而高起,模之礙手,由於病因不同可分為麻疹、風疹、隱疹等等。

(4)白菩與水泡:白菩與水泡都是高出皮膚的病疹,皰內為水液,白菩是細小的丘皰疹,而水泡則氾指大小不一的一類皰疹。

(5)廱、疽、疔、癤:都為發於皮膚體表部位有形可診的外科瘡瘍疾患。四者的區別是:

凡發病局部範圍較大,紅腫熱痛,根盤緊束的為廱。若漫腫無頭,根腳平塌,膚色不變,不熱少痛者為疽。若範圍較小,初起如粟,根腳堅硬較深,麻木或發癢,繼則頂白而痛者為疔。

起於淺表,形小而園,紅腫熱痛不甚,容易化膿,膿潰即愈為癤。

三、望舌
望舌屬五官的內容之一。但其內容非常豐富,至今已發展成為專門的舌診,故另立一節闡述。

舌診以望舌為主,還包括舌覺(味覺)診法之問診與捫擦揩刮之切診。望舌是通過觀察舌象進行診斷的一種望診方法之一。舌象是由舌質和舌苔兩部分的色澤形態所構成的形象。

所以望舌主要是望舌質和望舌苔。



(一)舌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舌與內臟的聯系,主要是通過經脈的循行來實作品的。據《內經》記載,心、肝、脾、腎等臟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過經脈、經別或經筋與舌直接聯系。至於肺、小腸、大腸、膽等,雖與舌無直接聯系,但手足太陰相配,手足太陽相配,手足少陽相配,手足陽明相配,故肺、小腸、膽、大腸之經氣,亦可間接通於舌。所以說,舌不僅是心之苗竅,脾之外候,而且是五臟六腑之外候。在生理上,臟腑的精氣可通過經脈聯系上達於舌,發揮其營養舌體並維持舌的正常功能作用中。在病理上,臟腑的病變,也必須影響精氣的變化而反映於舌。

從生物全息律的觀點來看,任何局部都近似於整體的縮影,舌也不例外,故前人有舌體應內臟部位之說。其基本規律是:上以候上,中以候右,下以候下。具體劃分法有下列三種。

l.以臟腑分屬診舌部位

心肺居上,放以舌尖主心肺;脾胃置中對齊,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腎位於下,故以舌根部來主腎;肝膽居軀體之側,故以舌邊主肝膽,左邊屬肝,右邊屬膽。這種說法,一般用於內傷雜病。

2.以三焦分屬診舌部位

以三焦位置上下次序來分屬診舌部位,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這種分法多用於外感病變。

3.以胃脘分屬診舌部位

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這種分法,常用於胃腸病變。

以舌的各部分候臟腑,這是目前研究生物全息律的課題之一,雖說法不一,但都有參考價值,臨床診斷上,可結合舌質舌苔的診察加以驗證,但必四診合參,綜合判斷,不可過於機械拘泥。



(二)望舌的內容

望舌內容可分為望舌質和舌苔兩部分。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和脈絡等組織。望舌質又分為望神、色、形、態四方面。舌苔是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望舌苔可分望苔色望苔質兩方面。

正常舌象,簡稱“淡紅舌、薄白苔”。具體說,其舌體柔軟,運動靈活自如,色彩淡紅而紅活鮮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適中,無異常形態;舌苔薄白潤澤,顆粒均勻,薄薄地鋪於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與舌質如同一體,乾濕適中,不粘不膩等。總之,將舌質、舌苔各基本因素的正常表現綜合起來,便是正常舌象。



1.望舌質

(1)舌神:舌神主要表現在舌質的榮潤和靈動方面。察舌神之法,關鍵在於辨榮枯。

榮者,榮潤而有光彩,表現為舌的運動靈活,舌色紅潤,鮮明光澤、富有生氣,是謂有神,雖病亦屬善候。枯者,枯晦而無光彩,表現為舌的運動不靈,舌質乾枯,晦暗無光,是謂無神,屬凶險惡候。可見舌神之有無,反映了臟腑、氣血、津液之盛衰,關系到疾病預後的吉凶。

(2)舌色:色,即舌質的色彩。一般可分為淡白、淡紅、紅、絳、紫、青幾種。除淡紅色為正常舌色外,其餘都是主病之色。

淡紅舌:舌色白裏透紅,不深不淺,淡紅適中,此乃氣血上榮之表現,說明心氣充足,陽氣布化,故為正常舌色。

淡白舌:舌色較淡紅舌淺淡,甚至全無血色,稱為淡白舌。由於陽虛生化陰血的功能減退,推動血液執行之力亦減弱,以致血液不能營運於舌中,故舌色淺淡而白。所以此舌主虛寒或氣血雙虧。

紅舌:舌色鮮紅,較淡紅舌為深,稱為紅舌。因熱盛致氣血沸湧、舌體脈絡充盈,則舌色鮮紅,故主熱證。可見於實證,或虛熱證。

絳舌:絳為深紅色,較紅舌色彩更深濃之舌。稱為絳舌。主病有外感與內傷之分。在外感病為熱入營血。在內傷雜病,為陰虛火旺。

紫舌:紫舌總由血液執行不暢,瘀滯所致。故紫舌主病,不外寒熱之分。熱盛傷津,氣血壅滯,多表現為絳紫而乾枯少津。寒凝血瘀或陽虛生寒,舌淡紫或青紫濕潤。

青舌:舌色如皮膚暴露之“青筋”,全無紅色,稱為青舌,古書形容如水牛之舌。由於陰寒邪盛,陽氣鬱而不宣,血液凝而瘀滯,故舌色發青。主寒凝陽鬱,或陽虛寒凝,或內有瘀血。

(3)舌形:是指舌體的形狀,包括老嫩、胖瘦,脹癟、裂紋、芒刺、齒痕等異常變化。

蒼老舌:舌質紋理粗糙,形色堅斂,謂蒼老舌。不論舌色苔色如何,舌質蒼老者都屬實證。

嬌嫩舌:舌質紋理細膩,其色嬌嫩,其形多浮胖,稱為嬌嫩舌,多主虛證。

脹大舌:分胖大和腫脹。舌體較正常舌大,甚至伸舌滿口,或有齒痕,稱胖大舌。舌體腫大,脹塞滿口,不能縮回閉口,稱腫脹舌,胖大舌。多因水飲痰濕阻滯所致。腫脹舌,多因熱毒、酒毒致氣血上壅,致舌體腫脹,多主熱證或中毒病證。

瘦薄:舌體瘦小枯薄者,稱為瘦薄舌。總由氣血陰液不足,不能充盈舌體所致。主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

芒刺:舌面上有軟刺(即舌乳頭),是正常狀態,若舌面軟刺增大,高起如刺,摸之刺手,稱為芒刺舌。多因邪熱亢盛所致。芒刺越多,邪熱愈甚。根據芒刺出現的部位,可分辨熱在內臟,如舌尖有芒刺,多為心火亢盛;舌邊有芒刺,多屬肝膽火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腸熱盛。

裂紋:舌面上有裂溝,而裂溝中無舌苔覆寫者,稱裂紋舌。多因精血虧損,津液耗傷、舌體失養所致。故多主精血虧損。此外,健康人中大約有0。5%的人在舌面上有縱橫印深溝,稱先天性舌裂,其裂紋中多有舌苔覆寫,身體無其它不適,與裂紋舌不同。

齒痕:舌體邊緣有牙齒壓印的痕跡,故稱齒痕舌。其成因多由脾虛不能過化水濕,以致溫阻於舌而舌體胖大,受齒列擠壓而形成齒痕。所以齒痕常與胖嫩舌同見,主脾虛或濕盛。

(4)舌態:指舌體運動時的狀態。正常舌態是舌體作用中靈敏,伸縮自如,病理舌態有強硬、疲軟、舌縱、短縮、麻痺、顫動、歪斜、吐弄等。

強硬:舌體板硬強直,運動不靈,以致語言著澀不清,稱為強硬舌。多因熱擾心神、舌無所主或高熱傷陰、筋脈失養,或痰阻舌絡所致。多見於熱入心包,高熱傷津,痰濁內阻、中風或中風先兆等證。

痿軟:舌體軟弱、無力屈伸,痿廢不靈,稱為痿軟舌。多因氣血虛極,陰液失養筋脈所致。可見於氣血俱虛,熱灼津傷,陰虧已極等證。

舌縱:舌伸出口外,內收困難,或不能回縮,稱為舌縱。總由舌之肌肉經筋舒縱所致。可見於實熱內盛,痰火擾心及氣虛證。

短縮:舌體緊縮而不能伸長,稱為短縮舌。可因寒凝筋脈,舌收引攣縮;內阻痰濕,引動肝風,風邪挾痰,梗阻舌根;熱盛傷津,筋脈拘攣;氣血俱虛,舌體失於濡養溫煦所致。無論因虛因實,皆屬危重征候。

麻痺:舌有麻木感而運動不靈的,叫舌麻痺。多因營血不能上營於舌而致。若無故舌麻,時作時止,是心血虛;若舌麻而時發顫動,或有中風症狀,是肝風內動之候。

顫動:舌體振顫抖動,不能自主,稱為顫動舌。多因氣血兩虛,筋脈失養或熱極傷津而生風所致。可見於血虛生風及熱極生風等證。

歪斜:伸舌偏斜一側,舌體不正,稱為歪斜舌。多因風邪中絡,或風痰阻絡所致,也有風中臟腑者,但總因一側經絡、經筋受阻,病側舌肌弛緩,故向健側偏斜。多見於中風證或中風先兆。

吐弄:舌常伸出口外者為“吐舌”;舌不停舐上下左右口唇,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皆稱為“弄舌”。二者合稱為吐弄舌,皆因心、脾二經有熱,灼傷津液,以致筋脈緊縮頻頻動搖。弄舌常見於小兒智慧發育不全。



2.望舌苔

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氣上蒸所生,故胃氣的盛衰,可從舌苦的變化上反映出來。病理舌苔的形成,一是胃氣夾飲食積滯之濁氣上升而生;一是邪氣上升而形成。望舌苔,應注意苔質和苔色兩方面的變化。

(l)苔質;苔質指舌苔的形質。包括舌苦的的厚薄、潤燥、糙粘、腐膩、剝落、有根無根等變化。

厚薄: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準。凡透過舌苔隱約可見舌質的為見底,即為薄苔。由胃氣所生,屬正常舌苔,有病見之,多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病情較輕。不能透過舌苔見到舌質的為不見底,即是厚苔。多為病邪入裏,或胃腸積滯,病情較重。舌苔由薄而增厚,多為正不勝邪,病邪由表傳裏,病情由輕轉重,為病勢發展的表現;舌苔由厚變薄,多為正氣來復,內鬱之邪得以消散外達,病情由重轉輕,病勢退卻的表現。

潤燥:舌面潤澤,乾濕適中,是潤苔。表示津液未傷;若水液過多,捫之濕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為滑苔。是有濕有寒的反映,多見於陽虛而痰飲水濕內停之證。若望之乾枯。捫之無津,為燥苔,由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見於熱盛傷津、陰液不足,陽虛水不化津,燥氣傷肺等證。舌苔由潤變燥,多為燥邪傷津,或熱甚耗津,表示病情加重;舌苦由燥變潤,多為燥熱漸退,津液漸復,說明病情好轉。

腐膩:苔厚而顆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揩之可去,稱為“腐苔”。因體內陽熱有餘,蒸騰胃中腐濁之氣上氾而成,常見於痰濁、食積,且有胃腸鬱熱之證。苔質顆粒細膩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脫,上面罩一層不同膩狀粘液,稱為“膩苔”多困脾失健運,濕濁內盛,陽氣被陰邪所抑制而造成,多見於痰飲、濕濁內停等證。

剝落: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剝脫,剝處見底,稱剝落苔。若全部剝脫,不生新苔,光潔如鏡,稱鏡面舌、光滑舌。由於胃陰枯竭、胃氣大傷、毫無生發之氣所致。無論何色,皆屬胃氣將絕之危候。若舌苔剝脫不全,剝處光滑,餘處斑斑駁駁地殘存舌苔,稱花剝苔,是胃之氣陰兩傷所致。舌苔從有到無,是胃的氣陰不足,正氣漸衰的表現;但舌苔剝落之後,復生薄白之苔,乃邪去正勝,胃氣漸復之佳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舌苔的增長或消退,都以逐漸轉變為佳,倘使舌苔驟長驟退,多為病情暴變征象。

有根苔與無根苔:無論苔之厚薄,若緊貼舌面,似從舌裏生出者是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著實,似浮塗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稱為無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病邪雖盛,但胃氣未衰;無根苔表示胃氣已衰。

總之,觀察舌苔的厚薄可知病的深淺;舌苔的潤燥,可知津液的盈虧;舌苔的腐膩,可知濕濁等情況;舌苔的剝落和有根、無根,可知氣陰的盛衰及病情的發展趨勢等。

(2)苔色:苔色,即舌苔之色彩。一般分為白苔、黃苦和灰、黑四類及兼色變化,由於苔色與病邪性質有關。所以觀察苔色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質。

(1)白苔:一般常見於表證、寒證。由於外感邪氣尚未傳裏,舌苔往往無明顯變化,仍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濕潤,常是裏寒證或寒濕證。但在特殊情況下,白苔也主熱證。如舌上滿布白苔,如白粉堆積,捫之不燥,為“積粉苔”是由外感穢濁不正之氣,毒熱內盛所致。常見於溫疫或內廱。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捫之粗糙,稱“糙裂苔”,皆因濕病化熱迅速,內熱暴起,津液暴傷,苔尚未轉黃而裏熱已熾,常見於溫病或誤服溫補之藥。

(2)黃苔:一般主裏證、熱證。由於熱邪熏灼,所以苔現黃色。淡黃熱輕,深黃熱重,焦黃熱結。外感病,苔由白轉黃,為表邪入裏化熱的征象。若苔薄淡黃,為外感風熱表證或風寒化熱。或舌淡胖嫩,苔黃滑潤者,多是陽虛水濕不化。

(3)灰苔:灰苔即淺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轉化而來,也可與黃苔同時並見。主裏證,常見於裏熱證,也見於寒溫證。苔灰而乾,多屬熱熾傷津,可見外感熱病,或陰虛火旺,常見於內傷染病。苔灰而潤,見於痰飲內停,或為寒濕內阻。

(4)黑苔:黑苔多由焦黃苔或灰苔發展而來,一般來講,所主病證無論寒熱,多屬危重。

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苔黑而燥裂,甚則生芒刺,為熱極津枯;苔黑而燥,一見於舌中者,是腸燥屎結,或胃將敗壞之兆;見於舌根部,是下焦熱甚;見於舌尖者,是心火自焚;苔黑而滑潤,舌質淡白,為陰寒內盛,水濕不化;苔黑而粘膩,為痰濕內阻。



3.舌質與舌苔的綜合診察

疾病的發展程序,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性變化程序,因此在分別掌握舌質、舌苔的基本變化及其主病時,還應同時分析舌質和舌苔的相互關系。一般認為察舌質重在辨正氣的虛實,當然也包括邪氣的性質;察舌苔重在辨邪氣的淺深與性質,當然也包括胃氣之存亡。從二者的聯系而言,必須合參才認識全面,無論二者單獨變化還是同時變化,都應綜合診察。在一般情況下,舌質與舌苔變化是一致的,其主病往往是各自主病的綜合。如裏實熱證,多見舌紅苔黃而乾;裏虛寒證多舌淡苔白而潤。這是學習舌診的執簡馭繁的要領,但是也有二者變化不一致的時候,故更需四診合參,綜合評判。如苔白雖主寒主濕,但若紅絳舌兼白干苔,則屬燥熱傷津,由於燥氣化火迅速,苔色尚未轉黃,便已入營;再如白厚積粉苔,亦主邪熱熾盛,並不主寒;灰黑苔可屬熱證,亦可屬寒證,須結合舌質潤燥來辨。有時二者主病是矛盾的,但亦需合看。如紅絳色白滑膩苔,在外感屬營分有熱,氣分有濕;在內傷為陰虛火旺,又有痰濁食積。可見學習時可分別掌握,運用時必綜合診察。



(三)望舌方法與注意事項

望舌要獲得準確的結果,必須講究方式方法,注意一些問題,茲分述如下:

1.伸舌姿勢:望舌時要求患者把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體。口要盡量張開,伸舌要自然放松,毫不用力,舌面應平展舒張,舌尖自然垂向下唇。

2.順序:望舌應循一定順序進行,一般先看舌苔,後看舌質,按舌尖、舌邊、舌中、舌根的順序進行。

3.光線:望舌應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線為好,面向光亮處,使光線直射口內,要避開有色門窗和周圍反光較強的有色物體,以免舌苔色彩產生假象。

4.飲食:飲食對舌象影響也很大;常使舌苔形、色發生變化。由於咀嚼食物反復磨擦,可使厚苔轉薄;剛剛飲水,則使舌面濕潤;過冷、過熱的飲食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常使舌色改變。此外,某些食物或藥物會使舌苔染色,出現假象,稱為“染苔”。這些都是因外界干擾導致的一時性虛假舌質或舌苔,與患者就診時的病變並無直接聯系,不能反應病變的本質。因此,臨床遇到舌的苔質與病情不符,或舌苔突然發生變化時,應注意詢問患者近期尤其是就診前一段時間內的飲食,服藥等情況。

四、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是觀察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洩物,如痰涎、嘔吐物、二便、涕唾、汗、淚、帶下等。這裏重點介紹痰涎、嘔吐和二便的望診,審察其色、質、形、量等變化,以了解有關臟腑的病變及邪氣性質。一般排出物色澤清白,質地稀,多為寒證、虛證;色澤黃赤,質地粘稠,形態穢濁不潔,多屬熱證、實證;如色澤發黑,挾有塊物者,多為瘀證。

(-)望痰涎

痰涎是機體水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其形成主要與脾肺兩臟功能失常關系密切,故古人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但是與他臟也有關系。臨床上分為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兩類,這裏所指的是咳唾而出的有形之痰涎。痰黃沾稠,堅而成塊者,屬熱痰。因熱邪煎熬津液所致。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點者,屬寒痰。因寒傷陽氣,氣不化津、濕聚,而為痰。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屬濕痰。因脾虛不運,水濕不化,聚而成痰,而滑利易出,痰少而粘,難於咳出者,屬燥痰。因燥邪傷肺。痰中帶血,或咳吐鮮血者,為熱傷肺絡。口常流稀涎者,多為脾胃陽虛證。口常流粘涎者,多屬脾蘊濕熱。

(二)望嘔吐物

胃中之物上逆自口而出為嘔吐物。胃氣以降為順,或胃氣上逆,使胃內容物隨之反上出口,則成嘔吐。由於致嘔的原因不同,故嘔吐物的性狀及伴隨症狀亦因之而異。若嘔吐物清稀無臭,多是寒嘔。多由脾胃虛寒或寒邪犯胃所致。嘔吐物酸臭穢濁,多為熱嘔。因邪熱犯胃,胃有實熱所致。嘔吐痰涎清水,量多,多是痰飲內阻於胃。嘔吐未消化的食物,腐酸味臭,多屬食積。若嘔吐頻發頻止,嘔吐不化食物而少有酸腐,為肝氣犯胃所致。若嘔吐黃綠苦水,因肝膽鬱熱或肝膽濕熱所致。嘔吐鮮血或紫暗有塊,夾雜食物殘渣,多因胃有積熱或肝火犯胃,或素有瘀血所致。

(三)望大便

望大便,主要是察大便的色彩及便質、便量。

大便色黃,呈條狀,乾濕適中,便後舒適者,是正常大便。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鴨溏者,多屬寒潟。如大便色黃稀清如糜有惡臭者,屬熱潟。大便色白,多屬脾虛或黃疸。

大便燥結者,多屬實熱證。大便干結如羊屎,排出困難,或多日不便而不甚痛苦者為陰血虧虛。大便如粘凍而夾有膿血且兼腹痛,裏急後重者,是痢疾。便黑如柏油,是胃絡出血。小兒便綠,多為消化不良的征象。大便下血,有兩種情況,如先血後便,血色鮮紅的,是近血多見於痔瘡出血;若先便後血,血色褐黯的,是遠血,多見於胃腸病。

(四)望小便

觀察小便要注意色彩,尿質和尿量的變化。

正常小便色彩淡黃,清淨不濁,尿後有舒適感。如小便清長量多,伴有形寒肢冷,多屬寒證。小便短赤量少,尿量灼熱疼痛,多屬熱證。尿渾如膏脂或有滑膩之物,多是膏淋;尿有砂石,小便困難而痛,為石淋。尿中帶血,為尿血,多屬下焦熱盛,熱傷血絡;尿血,伴有排尿困難而灼熱刺痛者,是血淋。尿混濁如米泔水,形體日瘦多為脾腎虛損。

五、望小兒指紋
指紋,是浮露於小兒兩手食指掌側前緣的脈絡。觀察小兒指紋形色變化來診察疾病的方法,稱為“指紋診法”,僅適用於三歲以下的幼兒。指紋是手太陰肺經的一個分支,故與診寸口脈意義相似。

指紋分“風”、“氣”、“命”三關,即食指近掌部的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
erkesizhen_1拷貝.jpg

(一)望指紋的方法

將患兒抱到向光處,醫者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握住患兒食指末端,以右手大拇指在其食指掌側,從命關向氣關、風關直推幾次,用力要適當,使指紋更為明顯,便於觀察。

(二)望指紋的臨床意義

正常指紋,絡脈色澤淺紅兼紫,隱隱於風關之內,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顯,多是斜形、單枝、粗細適中。

1。紋位變化--三關測輕重:紋位是指紋出現的部位。

根據指紋在手指三關中出現的部位,以測邪氣的淺深,病情的輕重。指紋顯於風關附近者,表示邪淺,病輕;指紋過風關至氣關者,為邪已深入,病情較重;指紋過氣關達命關者,是邪陷病深之兆;若指紋透過風、氣、命三關,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是所謂“透關射甲”,揭示病情危重。

2。紋色變化--紅紫辨寒熱:紋色的變化,主要有紅、紫、青、黑、白紫色的變化。

紋色鮮紅多屬外感風寒。紋色紫紅,多主熱證。紋色青,主風證或痛證;紋色青紫或紫黑色,是血絡閉鬱;紋色淡白,多屬脾虛。

3。紋形變化--浮沉分表裏,淡滯定虛實:紋形,即指紋的淺、深、細、粗等變化。

如指紋浮而明顯的,主病在表;沉隱不顯的,主病在裏。紋細而色淺淡的,多屬虛證;紋粗而色濃滯的,多屬實證。

總之,望小兒指紋的要點就是:浮沉分表裏,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紋形色相參,留神仔細看。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三章 八綱
八綱,即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之一。通過四診,掌握了辯證資料之後,根據病位的深淺,病邪的性質,人體正氣的強弱等多方面的情況,進行分析綜合,歸納為八類不同的征候,稱為八綱辨證。

疾病的表現盡管是極其復雜的,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綱加以歸納。如疾病的類別,可分為陰證與陽證;病位的淺深可分為表證與裏證;疾病的性質,可分為寒證與熱證;邪正的盛衰,可分為實證與虛證。這樣,運用八綱辨證就能將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歸納為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四對綱領性證候,從而找出疾病的關鍵,掌握其要領,確定其類型,預決其趨勢,為治療指出方向。其中,陰陽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綱,即表、熱、實證為陽;裏、寒、虛證屬陰,故陰陽又是八綱中的總綱。

八綱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各種辨證的總綱。在診斷程序中,有執簡馭繁,提綱摯領的作用。適應於臨床各科的辨證。無論內、外、婦、兒、眼、耳、鼻喉等科,無不套用八綱來歸納概括。在八綱的基礎上,結合臟腑病變的特點,則分支為臟腑辨證;結合氣血津液病變的特點,則分支為氣血津液辨證;結合溫病的病變特點,則分支出衛氣營血辨證等等。任何一種辨證,都離不開八綱,所以說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基礎。

八綱辨證並不意味著把各種證候截然劃分為八個欄位,它們是相互聯系而不可分割的。

如表裏與寒熱虛實相聯系,寒熱與虛實表裏相聯系,虛實又與寒熱表裏相聯系。由於疾病的變化,往往不是單純的,而是經常會出現表裏、寒熱、虛實交織在一起的夾雜情況,如表裏同病,虛實夾雜,寒熱錯雜。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轉化,如表邪入裏,裏邪出表,寒證化熱,熱證轉寒,實證轉虛,因虛致實等。在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還可以出現一些與疾病性質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等。陰證、陽證也是如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疾病可以由陽入陰,由陰出陽,又可以從陰轉陽,從陽轉陰,因此,進行八綱辨證,不僅要熟練的掌握各類證候的特點,還要注意它們之間的相兼、轉化、夾雜、真假,才能正確而全面認識疾病,診斷疾病。

第一節 表裏
表裏是辨別疾病病位內外和病勢深淺的一對綱領。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軀殼與內臟而言,軀殼為表,內臟為裏;就臟與腑而言,腑為表,臟為裏;就經絡與臟腑而言,經絡為表,臟腑為裏等等。從病勢深淺論,外感病者,病邪入裏一層,病深一層;出表一層,病輕一層。這種相對概念的認識,在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中尤為重要。以上是廣義之表裏概念。狹義的表裏,是指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為外,這些部位受邪,屬於表證;臟腑、氣血、骨髓為內,這些部位發病,統屬裏證。表裏辨證,在外感病辨證中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察知病情的輕重,明確病變部位的深淺,預測病理變化的趨勢。表證病淺而輕,裏證病深而重。表邪入裏為病進,裏邪出表為病退。了解病的輕重進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變規律,取得治療上的主動權,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

一、表證
表證是指六淫疫癘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時所產生的征候。多見於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病程短。

表證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外感時邪,表證是由邪氣入侵人體所引起。二是邪病輕。

表證的病位在皮毛肌腠,病輕易治。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噴嚏、嚥喉癢痛等證。

【理候分析】由於六淫邪氣客於肌表,阻遏衛氣的正常宣發,鬱而發熱。衛氣受遏,失去溫養肌表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溫煦,故見惡寒。邪氣鬱滯經絡,使氣血流行不暢,致頭身疼痛。肺主皮毛,鼻為肺竅,邪氣從皮毛、口鼻而入肺,肺系皆受邪氣,肺氣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噴嚏、嚥喉癢痛諸證常常並見。邪氣在表,未傷及裏,故舌苔可無變化,仍以薄白為主。正氣奮起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浮。

-二、裏證
裏證是疾病深在於裏(臟腑、氣血、骨髓)的一類證候。它與表征相對而言。多見於外感病的中、後期或內傷疾病。裏證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表邪內傳入裏,侵犯臟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臟腑而成;三是七情刺激,飲食不節,勞逸過度等因素,損傷臟腑,引起功能失調,氣血逆亂而致病。

裏證的範圍甚廣,除了表證以外,其它疾病都可以說是裏證。裏證的特點也可歸納為二點。一是病位深在。二是裏證的病情一般較重。

【臨床表現】裏證病因復雜,病位廣泛,症狀繁多,常以或寒或熱,或虛或實的形式出現,故詳細內容見各章辯證。現僅舉幾類常見症脈分析如下:

壯熱惡熱或微熱潮熱,煩躁神昏,口渴引飲,或畏寒肢冷,倦臥神疲,口淡多涎。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洩,小便清長,腹痛嘔惡,苔厚脈沉。

【證候分析】以上所列僅是寒熱虛實各裏證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常見症脈。就熱型與寒象看,裏證當是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熱可以是壯熱惡熱。微熱潮熱。壯熱惡熱是熱邪入裏,裏熱熾盛所致。微熱潮熱常見於內傷陰虛,虛火上炎。寒象表現為畏寒,得衣被可以緩解,此乃由於機體自身陽氣不足或寒邪內侵,損傷陽氣,陽虛生寒的結果。煩躁神昏是實熱擾亂心神的表現:口渴引飲、小便短赤是實熱耗傷津液。大便秘結由於熱結腸道,津液枯竭,傳導失司所致。陽氣不足者,多見蜷臥神疲,虛寒者即見口淡多涎,脾虛不運者可見大便溏洩。

腹屬陰為臟腑所居之處,該部症狀:腹痛嘔吐,便秘溏洩,小便短赤或清長,均是裏病的標記。苔厚脈沉均為疾病在內之征。

[附]半表半裏證
外邪由表內傳,尚未入於裏;或裏邪透表,尚未至於表,邪正相搏於表裏之間,稱為半表半裏證。其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嚥乾,目眩,脈弦等。這種關於半表半裏的認識,基本上類同六經辨證的少陽病證。

四、表證和裏證的關系
人體的肌膚與臟腑,是通過經絡的聯系、溝通而表裏相通的。疾病發展程序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出現表裏證錯雜和相互轉化,如表裏同病,表邪入裏,裏邪出表等。



(-)表裏同病

表證和裏證在同一時期出現,稱表裏同病。這種情況的出現,除初病即見表證又見裏證外,多因表證未罷,又及於裏,或本病未愈,又加標病,如本有內傷,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傷飲食之類。

表裏同病的出現,往往與寒熱、虛實互見。常見的表寒裏熱,表熱裏寒,表虛裏實、表實裏虛等,詳見寒熱虛實辨證。



(二)表裏出入

1。表邪入裏:凡病表證,表邪不解,內傳入裏,稱為表邪入裏。多因機體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氣過盛,或護理不當,或誤治、失治等因素所致。例如,凡病表證,本有惡寒發熱,若惡寒自罷,不惡寒而反惡熱,並見渴飲,舌紅苔黃,尿赤等症,便是表邪入裏的征候。

2。裏邪出表:某些裏征,病邪從裏透達於外,稱為裏邪出表。這是由於治療與護理得當,機體抵抗力增強的結果。例如;內熱煩躁,咳逆胸悶,繼而發熱汗出,或斑疹白菩外透,這是病邪由裏達表的征候。

表邪人裏表示病勢加重,裏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勢減輕,掌握表裏出入的變化,對於推斷疾病的發展轉歸,有重要意義。

三、表證和裏證的鑑別
辨別表證和裏證,主要是審察其寒熱、舌象、脈象等變化。一般說來,外感病中,發熱惡寒同時並見的屬表證,但熱不寒,但寒不熱的屬裏證,表證舌苔不變化,裏證舌苔多有變化,脈浮主表證,脈沉主裏證。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二節 寒熱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與熱證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陰盛或陽虛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表現為熱證。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索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兩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熱辨證,必須確切無誤。

一、寒證
寒證,是疾病的本質屬於寒性的證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機體自身陽虛陰盛而致。

由於寒證的病因與病位不同,又可分別出幾種不同的證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內臟,故有表寒、裏寒之別。內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陽虛者,故又有實寒、虛寒之分。這裏先就寒證的共性進行分析。

【臨床表現】各類寒證的臨床表現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臥,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潤滑,脈遲或緊等。

【證候分析】陽氣不足或為外寒所傷,不能發揮其溫煦形體的作用,故見形寒肢冷,蜷臥,面色晃光。陰寒內盛,津液不傷,所以口淡不渴。陽虛不能溫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為澄澈清冷。寒邪傷脾,或脾陽久虛,則運化失司而見大便稀溏。陽虛不化,寒濕內生,則舌淡苔白而潤滑。陽氣虛弱,鼓動血脈執行之力不足,故脈遲;寒主收引,受寒則脈道收縮而拘急,故見緊脈。

-二、熱證
熱證,是疾病的本質屬於熱性的證候。可以由感受熱邪而致,也可以由機體自身陰虛陽亢而致。

根據熱證的病因與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別出幾種不同的證型。如外感熱邪或熱邪入裏,便有表熱、裏熱之別。裏熱中,有實熱之邪入侵或自身虛弱造成,則有實熱和虛熱之分。這裏僅就熱證的共性進行分析。

【臨床表現】各類熱證的證候表現也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而乾燥,脈數等。

【征候分析】陽熱偏盛,則惡熱喜冷。火熱傷陰,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傷則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飲。火性上炎,則見面紅目赤。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寧。津液被陽熱煎熬,則痰涕等分泌物黃稠。火熱之邪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則吐血衄血。腸熱津虧,傳導失司,勢必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為熱證,舌乾少津為傷陰,陽熱亢盛,血行加速故見數脈。

三、寒證和熱證的鑑別
辨別寒證與熱證,不能孤立地根據某一症狀作判斷,就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分析,尤其是寒熱的喜惡,口渴與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涼溫,以及二便,舌象、脈象等方面更應細致觀察。

四、寒證和熱證的關系
寒證和熱證雖有本質的不同,但又相互聯系,它們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表現為寒熱錯雜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出現寒證化熱、熱征化寒。在疾病發展程序中,特別是危重階段,有時還會出現假寒或假熱的現象。



(-)寒熱錯雜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寒證和熱證,呈現寒熱交錯的現象,稱為寒熱錯雜。寒熱借來有上下寒熱情雜和表裏寒熱借雜的不同。

1。上下寒熱錯雜:患者身體上部與下部的寒熱性質不同,稱為上下寒熱錯雜。包括上寒下熱和上熱下寒兩種情況。上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以膈為界,則胸為上,腹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為上,下腹膀胱、大小腸等又屬下。

(1)上寒下熱: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寒,下部表現為熱的證候。例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同時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此為寒在胃而熱在膀胱之證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熱,就其相對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屬上寒下熱的證型。

(2)上熱下寒: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熱,下部表現為寒的證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熱,腸中有寒,既見胸中煩熱嚥痛口乾的上熱證,又見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證,就屬上熱下寒證。

2。表裏寒熱錯雜:患者表裏同病而寒熱性質不同,稱為表裏寒熱錯雜。包括表寒裏熱和表熱裏寒兩種情況。

(1)表寒裏熱;患者表裏同病,寒在表熱在裏的一種證候。常見於本有內熱,又外感風寒,或外邪傳裏化熱而表寒未解的病證。例如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氣喘、煩躁、口渴,脈浮緊即是寒在表而熱在裏的證候。

(2)裏寒表熱:患者表裏同病,表有熱裏有寒的一種證候。常見於素有裏寒而復感風熱;或表熱證未解,誤下以致脾胃陽氣損傷的病證。如平素脾胃虛寒,又感風熱,臨床上既能見到發熱,頭痛、咳嗽、嚥喉腫瘤的表熱證,又可見到大便溏洩,小便清長,四肢不溫的裏寒證。

寒熱錯雜的辨證,除了要辨別上下表裏的部位之外,關鍵在於分清寒熱的多少。寒多熱少者,應以治寒為主,兼顧熱證;熱多寒少者,應以治熱為主,兼顧寒證。



(二)寒熱轉化

1。寒證轉化為熱證:患者先有寒證,後來出現熱證,熱證出現後,寒證便漸漸消失,這就是寒證轉化為熱證。多因機體陽氣偏盛,寒邪從陽化熱所致,也可見於治療不當,過服溫燥藥物的病人。例如感受寒邪,開始為表寒證,見惡寒發熱,身病無汗,苔白,脈浮緊。病情進一步發展,寒邪入裏熱化,惡寒症狀消退,而壯熱,心煩口渴,苔黃,脈數等症狀相繼出現,這就表示其證候由表寒而轉化為裏熱。

2。熱證轉化為寒證:患者先有熱證。後來出現寒證,寒證出現後,熱證便漸漸消失,就是熱證轉化為寒證。多因邪盛或正虛,正不勝邪,機能衰敗所致;也見於誤治、失治,損傷陽氣的患者。這種轉化可緩可急。如熱痢日久,陽氣日耗,轉化為虛寒痢,這是緩慢轉化的程序。如高熱病人,由於大汗不止,陽從汗洩,或吐潟過度,陽隨津脫,出現體溫驟降,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的虛寒證(亡陽)這是急驟轉化的程序。

寒熱證的轉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況。由寒證轉化為熱證,是人體正氣尚盛,寒邪鬱而化熱;熱證轉化為寒證,多屬邪盛正虛,正不勝邪。



(三)寒熱真假

當寒證或熱證發展到極點時,有時會出現與疾病本質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極似熱”、“熱極似寒”,即所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這些假象常見於病情危篤的嚴重關頭,如不細察,往往容易貽誤生命。

1。真寒假熱:是內有真寒,外見假熱的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陰寒內盛格陽於外,陰陽寒熱格拒而成,故又稱“陰盛格陽”,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形成虛陽浮越陰極似陽的現象,其表現如;身熱,面色浮紅,口渴,脈大等似屬熱證,但病人身雖熱卻反欲蓋衣被,渴欲熱飲而飲不多,面紅時隱時顯,浮嫩如妝,不象實熱之滿面通紅,脈大卻按之無力。同時還可見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症狀。所以,熱象是假,陽虛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質。

2。真熱假寒:是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陽熱內盛,陽氣閉鬱於內,不能布達於四末而形成,或是陽盛於內,拒陰於外,故也稱為“陽盛格陰”、根據其陽熱閉鬱而致手足厥冷的特點習慣上又把它叫“陽厥”或“熱厥”。其內熱愈盛則肢冷愈嚴重,即所謂“熱深厥亦深”。其表現如:手足冷,脈沉等,似屬寒證,但四肢冷而身熱不惡寒反惡熱,脈沉數而有力,更見煩渴喜冷飲,嚥乾、口臭、譫語、小便短赤,大便燥結或熱痢下重,舌質紅,苔黃而乾等症。這種情況的手足厥冷,脈沉就是假寒的現象,而內熱才是疾病的本質。

辨別寒熱真假的要領,除了了解疾病的全程序外,還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注意體察:

(l)假象的出現,多在四肢、皮膚和面色方面,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在表現則常常如實反映著疾病的本質,故辨證時應以裏證、舌象、脈象等方面為主要依據。

(2)假象畢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僅在顴頰上見淺紅嬌嫩之色,時隱時現,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則是身蜷臥,欲得衣被。

五、寒熱與表裏的關系
寒證、熱證與表裏相互聯系。可形成多種證候,除上述表寒裏熱、表熱裏寒外,尚有表寒證,表熱證,裏寒證。裏熱證。茲分述如下:



(一)表寒證

是寒邪侵襲肌表所致的一種病證。

【臨床表現】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無汗,苔薄白潤,脈浮緊。

【征候分析】寒邪襲表,衛陽受傷,不能溫煦肌表而惡寒,正與邪爭,陽氣被遏則發熱,寒為陰邪,故惡寒重而發熱輕。寒邪凝滯經脈,經氣不利則頭身疼痛。寒邪收斂,腠理閉塞故無汗,脈浮緊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證是表證之一種,特點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脈浮而緊。



(二)表熱證

是熱邪侵襲肌表所致的一種病證。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乾,微渴,或有汗,舌邊尖紅赤,脈浮數。

【征候分析】熱邪犯表,衛氣被鬱,故發熱惡寒。熱為陽邪,故發熱重而惡寒輕且伴口乾微渴。熱性升散,腠理疏松則汗出,熱邪上擾則頭痛。舌邊尖紅赤,脈浮數均為溫熱在表之征。

表熱證也是表證之一種,特點是發熱重惡寒輕,常常有汗,脈浮而數。



(三)裏寒證

是寒邪內侵臟腑或陽氣虛衰的病症。

【臨床表現】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靜而少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潤,脈沉遲。

【證候分析】寒邪內侵臟腑損傷陽氣,或臟腑機能減退,陽氣虛衰,均不能溫煦形體,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陰寒內盛,津液不傷,故口淡不渴喜熱飲。寒屬陰主靜,故靜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潤,脈沉遲,均為裏寒之征。



(四)裏熱證

是熱邪內侵臟腑或陰液虧損致虛熱內生的病證。

【臨水表現】面紅身熱,口渴,喜飲冷水,煩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黃苔,脈數。

【征候分析】裏熱亢盛,蒸騰於外,故見面紅身熱,熱傷津液,故口渴冷飲。熱屬陽,陽主動,故躁動不安而多言。熱傷津液,故小便黃赤。腸熱液虧,傳導失司,故大便干結。

舌紅苔黃脈數,均為裏熱之征。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三節 虛實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虛指正氣不足;實指邪氣盛實。虛證反映人體正氣虛弱而邪氣也不太盛。實證反映邪氣太盛,而正氣尚未虛衰,邪正相爭劇烈。虛實辨證,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況,為治療提供依據,實證宜攻,虛證宜補。只有辨證準確,才能攻補適宜,免犯虛虛實實之誤。

一、虛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各種臨床表現的病理概括。虛證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和疾病耗損等多種原因。

由於虛證的臨床表現相當復雜。在此,僅介紹一些共同的、有規律性的表現。

【臨床表現】各種虛證的表現極不一致,很難全面概括,常見有的:面色淡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脫,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脈虛沉遲,或為五心煩熱,消瘦顴紅,口嚥乾燥,盜汗潮熱,舌紅少苔,脈虛紅數。

【征候分析】虛證病機主要表現在傷陰或傷陽二個方面。若傷陽者,以陽氣虛的表現為主。由於陽失溫運與固攝無權,所以見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大便滑脫,小便失禁等現象。若傷陰者,以陰精虧損的表現為主。由於陰不制陽,失去濡養、滋潤的功能,故同凶手足心熱,心煩心悸,面色萎黃或顴紅,潮熱盜汗現象。陽虛則陰寒盛,故舌胖嫩,脈虛沉遲;陰虛則陽偏亢,故舌紅乾少苔,脈細數。

-二、實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病理產物堆積而產生的各種臨床表現的病理概括。實證的成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體,一是臟腑功能失調以致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停積於體內所致。隨著外邪性質的差異,致病之病理產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症候表現。

由於實證的表現也是多處多樣的,所以也只介紹一些共同的、帶一般性的問題。

【臨床表現】由於病因不同,實證的表現亦極不一致,而常見的表現為:發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呼吸氣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結,或下利,裏急後重,小便不利,淋瀝澀痛,脈實有力,舌質蒼老,舌苔厚膩。

【證候分析】邪氣過盛,正氣與之抗爭,陽熱亢盛,故發熱,實邪擾心,或蒙蔽心神,故煩躁甚則神昏譫語;邪阻於肺,則宣降失常而胸悶,喘息氣粗。痰盛者尚可見痰聲漉漉。

實邪積腸胃則腑氣不通,大便秘結,腹脹滿痛拒按。濕熱下攻,可見下痢裏急後重,水濕內停,氣化不得,所以小便不利。濕熱下注膀胱,致小便淋漓澀痛。邪正相爭,搏擊於血脈,故脈盛有力。濕熱蒸騰則舌苔多見厚膩。

三、虛證和實證的鑑別
虛證與實證的證候表現已分別介紹如上,但從臨床來看,有一些症狀,可出現於實證,也可見於虛證。例如,腹痛,虛驗證證均可發生。因此,要鑑別虛實,必須四診合參,通過望形體,舌象,聞聲息,問起病,按胸腹,脈象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一般說來,虛證必身體虛弱,實證多身體粗壯。虛證者聲息低微,實證者聲高息粗。久病多虛,暴病多實。舌質淡嫩,脈象無力為虛;舌質蒼老,脈象有力為實。

四、虛證和實證的關係
疾病是一個復雜的發展程序,由於體質、治療、護理等諸因素的影響,虛證與實證常發生虛實錯雜、虛實轉化、虛實真假等證候表現。若不加以細察,容易誤診。分述如下:



(-)虛實錯雜

凡虛證中夾有實證,實證中夾有虛證,以及虛實齊見的,都是虛實錯雜證。例如表虛裏實,表實裏虛,上虛下實,上實下虛等。虛實錯雜的證候,由於虛和實錯雜互見,所以在治療上便有攻補兼施法。但在攻補兼施中還要分別虛實的孰多孰少,因而用藥就有輕重主次之分。虛實錯雜中根據虛實的多少有實證夾虛,虛證夾實,虛實並重三種情況。

1。實證夾虛:此證常常發生於實證程序中正氣受損的患者,亦可見於原來體虛而新感外邪的病人。它的特點是以實邪為主,正虛為次。例如《傷寒論》的白虎加人參湯證,本來是陽明經熱盛,證見壯熱、口渴、汗出、脈洪大。由於熱熾傷及氣陰,又出現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等氣陰兩傷的症狀,這就是邪實夾虛。治療以白虎攻邪為主,再加人參兼扶正氣。

2。虛證夾實;此證往往見於實證深重,拖延日久,正氣大傷、餘邪未盡的病人;亦可見於素體大虛,復感邪氣的患者。其特點是以正虛為主,實邪為次。例如春溫病的腎陰虧損證,出現在溫病的晚期,是邪熱動爍肝腎之陰而呈現邪少虛多的證候。症見低熱不退。口乾,舌質乾絳,此時治法以滋陰養液,扶正為主,兼清餘熱。

3。虛實並重;此證見於以下二種情況:一是原為嚴重的實證,遷延時日,正氣大傷,而實作品邪未減者;二是原來正氣甚弱,又感受較重邪氣的病人。他們的特點是正虛與邪實均十分明顯,病情比較沉重。例如小兒疳積,大便洩潟,貪食不厭,苔厚濁,脈細稍弦。病起於飲食積滯,損傷脾胃,虛實並見,治應消食化積與健脾同用。



(二)虛實轉化

疾病的發展程序往往是邪正鬥爭的程序,邪正鬥爭在證候上的反映,主要表現為虛實的變化。在疾病程序中,有些本來是實證,由於病邪久留,損傷正氣,而轉為虛證;有些由於正虛,臟腑功能失常,而致痰、食、血、水等凝結阻滯為患,成為因虛致實證。例如高熱、口渴汗出、脈洪大之實熱證,因治療不當,日久不愈,可導致津氣耗傷,而見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飲食,虛贏少氣,舌苔光剝,脈細無力等,證已由實轉虛,又如病本心脾氣虛,常見心悸,短氣,久治未愈,突然心痛不止,這是氣虛血滯引致心脈瘀阻之證,虛證已轉變為實證,治當活血去瘀止痛。



(三)虛實真假

虛證和實證,有真假疑似之分,辨證時要從錯雜的證候中,辨別真假,以去偽存真,才不致犯“虛虛實實”之戒。辯虛實之真假與虛實之錯雜證絕不相同,應注意審察鑑別。

1。真實假虛:指疾病本身屬實證,但又出現一些似乎是虛的現象。如熱結腸胃,痰食壅滯,大積大聚之實證,卻見神情沉靜,身寒肢冷,脈沉伏或遲澀等症脈。若仔細辨別則可以發現,神情雖沉靜,但語出則聲高氣粗;脈雖沉伏或遲澀,但按之有力;雖然形寒肢冷,但胸腹久按灼手。導致這類似虛之症脈其原因並不是病體虛弱,而是實邪阻滯經絡,氣血不能外達之故,因此稱這類症脈為假象、古稱之為“大實有贏狀”。此時治療仍然應專力攻邪。

2。真虛假實:指疾病本質屬虛證,但又出現一些似乎是實的現象。如素體脾虛、運化無力,因而出現腹部脹滿而痛,脈弦等症脈。若仔細辨別可以發現,腹部脹滿,即有時減輕,不似實證的常滿不減;雖有腹痛,但喜按;脈雖弦,但重按則無力。導致這類似實之症脈的原因並不是實邪,而是身體虛弱的結果,故亦穩定之為假象。古人所謂“至虛有盛候”,就是指此而言。治療套用補法。

虛實真假的鑑別,可概括為以下四點,作為辨別虛實真假的要點,指導臨床辨證。

(l)脈象的有力無力,有神無神,浮候如何,沉候如何。

(2)舌質的胖嫩與蒼老。

(3)言語發聲的亢亮與低怯。

(4)病人體質的強弱,發病的原因,病的新久,以及治療經過如何。

五、虛實與表裏寒熱的關係
虛實常通過表裏寒熱幾個方面反映出來,形成多種證候,臨床常見的有表虛、表實、裏虛、裏實、虛熱、實熱、虛寒、實寒等類。

(一)表虛證

表虛證有兩種,一是指感受風邪而致的表證,以惡風、自汗為特征,為外感表虛。二是肺脾氣虛,衛氣不能固秘,肌表疏鬆,經常自汗,易被外邪侵襲的表虛者,屬內傷表虛。

【臨床表現】外感表虛:頭痛、項強、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

內傷表虛:平時常自汗出,容易感冒,兼有面色淡白,短氣,動則氣喘,怠倦乏力,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等氣虛表現。

【證候分析】表證之表虛證,是感受風邪所致的一種表證,由於風邪外束於太陽經,所以頭痛,項強;正氣衛外,陽氣浮盛而發熱;肌腠疏,玄府不固,故汗出惡風;風邪在表,故脈浮緩。

裏證之表虛證,主要因肺脾氣虛。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其氣虛則肌表疏鬆,衛氣不固,而自汗出。衛外力差,故常常感冒。肺脾氣虛,必見氣虛的一般表現,如面色淡白,短氣,動則氣喘,怠倦乏力,納少便溏,舌淡白,脈細弱等。

(二)表實證

表實證是寒邪侵襲肌表所致的一種證候。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無汗,脈浮緊。

【證候分析】感受外邪,陽氣向上向外抗邪,便出現發熱,邪客於肌表,阻遏衛氣的正常宣發,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溫煦而惡寒。邪阻經絡,氣血流行不暢而致頭身疼痛。寒主收引,營氣不能通於表,玄府不通,則無汗。脈象浮緊,是寒邪束表之征。

(三)裏虛證

裏虛證的內容也較多,各臟腑經絡,陰陽氣血虧損,都屬裏虛證的範圍,將於以後各有關章節闡述。裏虛證若按其寒熱劃分,則可分為虛寒證、虛熱證兩類。詳見於後。

(四)裏實證

裏實證包括的內容也較多,不但有各臟腑經絡之分,而且還有各種不同邪氣之別。許多具體證型將在以後的各篇辨證中介紹,裏實證若按寒熱劃分,亦可分為實寒證、實熱證兩大類。詳見於後。

(五)虛寒證

虛寒證是由於體內陽氣虛衰所致的一種證候。

【臨床表現】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溫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少氣乏力,舌質淡嫩,脈微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的病機是陽氣衰虛。陽氣推動和氣化功能不足,則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少氣乏力,舌質淡嫩,脈微或沉遲無力。陽氣溫煦不足,則畏寒肢冷,腹痛喜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六)虛熱證

虛熱證是由於體內陰液虧虛所致的一種證候。

【臨床表現】兩顴紅赤,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嚥乾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人體陰液耗損,故人漸消瘦;陰虛,則不能制陽,虛火內擾故心煩,手足心熱,潮熱盜汗。虛火上升,則見兩顴紅赤,嚥乾口燥,舌紅少苔。陰血不足故脈細,內有虛熱,故脈細兼數。

(七)寒實證

寒實證是寒邪(陰邪)侵襲人體所致的一種證候。

【臨床表現】畏寒喜暖,面色蒼白,四肢欠溫,腹痛拒按,腸鳴腹瀉,或痰鳴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長,舌苔白潤,脈遲或緊。

【證候分析】寒邪客於體內,阻遏陽氣,故畏寒喜暖,四肢不溫,陰寒凝聚,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故見腹痛拒按,陽氣不能上榮於面,則面色蒼白,寒邪困擾中陽,運化失職,故腸鳴腹瀉。若為寒邪客肺,則痰鳴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長,舌苔白潤,皆為陰寒之征。

脈遲或緊,是寒凝血行遲滯的現象。

(八)實熱證

陽熱之邪侵襲人體,由表入裏所致的實證熱證。

【臨床表現】壯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躁或神錯譫語,腹脹滿痛拒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而乾,脈洪滑數實。

【證候分析】熱邪內盛,故身見壯熱喜涼;火熱上炎,而面紅目赤;熱擾心神,輕者煩躁,重者神昏譫語;熱結胃腸,則腹脹滿痛拒按,大便秘結;熱傷陰液,則小便短赤,口喜冷飲,引水自救;舌紅苔黃為熱邪之征,舌乾說明津液受傷;熱為陽邪,鼓動血脈,所以脈象洪滑數實。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四節 陰陽
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在診斷上,可根據臨床上證候表現的病理性質,將一切疾病分為陰陽兩個主要方面。陰陽,實際上是八綱的總綱,它可概括其它六個方面的內容,即表、熱、實屬陽;裏、寒、虛屬陰。故有人稱八綱為“二綱六要”。

在臨床上,由於表裏寒熱虛實之間有時是相互聯系交織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劃分。因此,陰證和陽證之間有時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往往出現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復雜證候。如上面幾節所說的表裏同病,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等證型就屬這類情況。

以陰陽命名的除了陰證、陽證以外,還有真陰不足,真陽不足及亡陰亡陽等證,茲分述如下。

一、陰證和陽證
(-)陰證

凡符合“陰”的一般內容的證候,稱為陰證。如裏證、寒證、虛證概屬陰證範圍。

【臨床表現】不同的疾病,所表現的陰性證候不盡相同,各有側重,一般常見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蜷臥,形寒肢冷,倦怠無力,語聲低怯,納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淡胖嫩,脈沉遲,或弱或細澀。

【證候分析】精神萎靡,乏力,聲低是虛證的表現。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溏,小便清長是裏寒的表現。舌淡胖嫩,脈沉遲,弱細澀均為虛寒舌脈。



(二)陽證

凡符合“陽”的一般內容的證,稱為陽證。如表證、熱證、實證概屬於陽證範圍。

【臨床表現】不同的疾病表現的陽性證候也不盡相同。一般常見的有:面色紅赤,惡寒發熱,肌膚灼熱,神煩,躁動不安,語聲粗濁或罵詈無常,呼吸氣粗,喘促痰鳴,口乾渴飲,大便秘結,奇臭,小便澀痛,短赤,舌質紅繹,苔黃黑生芒刺,脈象浮數,洪大,滑實。

【證候分析】陽證是表證、熱證、實證的歸納。惡寒發熱並見表證的特征。面色紅赤,神煩躁動,肌膚灼熱,口乾渴飲為熱證的表現。語聲粗濁,呼吸氣粗,喘促痰鳴,大便秘結等,又是實證的表現。舌質紅絳,苔黃黑起刺,脈洪大數滑實均為實熱之征。



(三)陰證和陽證的鑑別

陰證和陽證的鑑別,按四診對照如下:

1。 陰證

望診 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蜷臥,倦怠無力,萎靡不振,舌質淡而胖嫩,舌苔潤滑。

聞診 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怯弱,氣短。

問診 大便氣腥臭,飲食減少,口中無味,不煩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短少。

切診 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脈象沉微細澀,弱遲無力。

2。 陽證

望診 面色潮紅或通紅,喜涼,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質紅絳,苔色黃或老黃,甚則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聞診 語聲壯厲,煩而多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狂言叫罵。

問診 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惡食,口乾,煩渴引飲,小便短赤。

切診 腹痛拒按,身熱足暖,脈象浮洪數大滑實而有力。

陰陽消長是相對的,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如診得脈象洪大,舌紅苔燥,兼見口渴、壯熱等,便可知陽盛陰衰。如診得脈象沉遲,舌白苔潤,兼見腹痛,下利等證,便可知其陰盛陽衰。此外,陰陽錯綜復雜的變化,具體表現於表裏寒熱虛實等六綱中,已以前面各節述及,不再重復。

-二、真陰不足與真陽不足
陰虛證也叫虛熱證,陽虛證也叫虛寒證,前面已詳述。腎為人體陰陽之根本,當陰陽虛日久,或久病,會耗傷腎陰腎陽而致腎陰不足或腎陽不足之證,即真陰不足、真陽不足。



(一)真陰不足

【臨床表現】虛火時炎,面白顴赤,唇若塗丹,口燥,嚥乾心煩,手足心熱,頭暈眼花,耳鳴,腰腿酸軟無力,骨蒸盜汗,發夢遺精,大便秘結,小便短少,及脈細數無力,舌紅乾少苔。

【證候分析】病程日久,損傷陰精,累及真陰,陰不制陽,致虛火上炎,出現陰虛之症,故見面白顴赤,唇紅,口燥,五心煩熱,盜汗便秘,尿少,舌紅乾少苔,脈細數無力。同時由於病已傷及腎陰,故出現腎機能異常的症狀。如腎生髓、主骨的功能失常,見頭暈、眼花、腰腿酸軟無力,骨蒸;耳失腎陰濡養則耳鳴如蟬,腎主生殖,虛熱內擾精室,故發夢遺精。



(二)真陽不足(腎陽不足)

【臨床表現】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喘咳身腫,自汗,頭眩,不欲食,腹大脛腫,大便溏薄或五更洩潟,陽萎早洩、精冷不育,或宮冷不孕,舌淡胖嫩,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病程日久,損傷陽氣,累及真陽,陽不制陰,致陰寒內盛,出現陽虛之症,故見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自汗,不欲食,舌淡胖嫩,苔白滑,脈沉遲無力。同時由於病已傷及腎中之陽,故出現腎機能異常的症狀。如腎主納氣、主水的功能失常,則喘咳身腫,腹大脛腫。腎主生殖功能失常,則陽萎早洩,精冷不育,宮冷不孕;腎虛火衰,主二便的功能失常則五更洩潟。

三、亡陰與亡陽
亡陰亡陽是疾病的危險證候,辨證一差,或救治稍遲,死亡立見,亡陰與亡陽是兩個性質不同的病證,亡陰的根本原因是機體內大量脫失津液,從而導致亡陰。亡陽的主要病因是陽氣亡脫。因為氣可隨液脫,可隨血脫,所以亡陽也常見於汗、吐、下太過以及大出血之後,同時,許多疾病的危篤階段也可出現亡陽。由於陰陽是依存互根的,所以亡陰可導致亡陽,而亡陽也可以致使陰液耗損。在臨床上,宜分別亡陰、亡陽之主次,及時救治。



(一)亡陰

【臨床表現】身熱肢暖,煩躁不安,口渴嚥乾,唇乾舌燥,肌膚皺癟,小便極少,舌紅乾,脈細數無力。通常還以大汗淋漓主亡陰的特征,其汗溫、鹹而稀(吐、下之亡陰,有時可無大汗出)。

【證候分析】陰液耗竭,失去濡潤之功。故口渴嚥乾,唇乾舌燥,肌膚皺癟。津液化原告竭,故小便極少。陰虛則內熱,故身熱肢暖。虛熱上猶則煩躁不安。舌紅乾,脈細數無力為津枯虛熱之象。大汗淋漓多發生於原來為熱病之患者,熱邪逼迫則汗液外洩。也可見於治療不當,發汗太過的病人。此時,大汗出既是亡陰之因,又是亡陰之症。



(二)亡陽

【臨術表現】大汗出、汗冷、味淡微粘、身涼惡寒、四肝厥冷、蜷臥神疲,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淡白潤,脈微欲絕。

【證候分析】亡陽發生在各種原因所致的陽氣虛弱以致亡脫的階段。陽虛固攝無權,故腠理開而汗大出,汗冷,味淡微粘此乃亡陽的必備症狀。陽虛則寒,故身涼惡寒、四肢厥冷。

人體機能作用中低下,則見蜷臥神疲。口淡,舌淡白,脈微欲絕均為陽微虛寒之征。



亡陰亡陽證的鑑別:

1. 亡陰證

汗:汗熱,味鹹,不粘。

四肢:溫和。

舌象:紅乾。

脈象:細數無力。

其它:身熱,煩躁不安,口渴,喜冷飲。

2. 亡陽證

汗:汗涼,味淡,微粘。

四肢:厥冷。

舌象:白潤。

脈象:微細欲絕。

其它:身冷,蜷臥神疲,口淡,喜熱飲。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四章 辨證
辨證,就是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中醫學中的“症”、“證”、“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間又有著密切聯系。所謂“症”,是指疾病的單個症狀,以及舌象、脈象等體征。如發熱、畏寒、口苦、胸悶、便溏、苔黃、脈弦等。“證”,是指證候,即疾病發展程序中,某一階段所出現若干症狀的概括。例如,感冒病人有風寒證、風熱證的不同,所謂“風寒證”是以病人出現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緊,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狀的概括。它表示疾病在這一階段的病因是感受風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屬寒,邪正力量的對比處於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由此可見,症是疾病的現象,證則反映疾病的本質,病是對疾病全程序特點與規律概括。辨證是以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等基本理論為依據,通過對望、聞、問、切所獲得的一系列症狀,進行綜合分析,辨明其病變部位、性質和邪正盛衰,從而作出診斷的程序。而臨床上根據疾病的主要表現和特征,來確定疾病名的程序則稱為辨病。

綜上所述,“病”與“證”的確定,都是以症狀為依據的。一病可以出現多證,一證可見於多病之中。因此,臨床上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才能使診斷更加全面,準確。

曆代醫家通過長期臨床實踐,逐漸發展形成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經絡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這些辨證方法,雖有各自的特點和側重,但在臨床套用中是可以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的。其中病因辨證是著重從病因角度去辨別證候,是外感病辨證的基礎。臟腑辨證主要套用於雜病,是各種辯證的基礎。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主是是運用於外感熱懷病。經絡辨證與氣血津液辨證,是與臟腑辨證密切相關,相互補充的一種辨證方法。

第一節 病因辯證
病因辨證是以中醫病因理論為依據,通過對臨床資料的分析,辨識疾病屬於何種因素所致的一種辨證方法。

病因辨證的主要內容,概括起來可分為六淫疫癘、七情、飲食勞逸以及外傷四個方面,其中六淫、疫癘屬外感性病因,為人體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七情為內傷性病因,常使氣機失調而致病。飲食勞逸則是通過影響臟腑功能,使人生病。外傷屬於人體受到外力損害出現的病變。

一、六淫、疫癘證候
六淫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來的致病邪氣。六淫的致病特點:一是與季節和居住環境有關,如夏季炎熱,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濕之地,易感受濕邪;二是六淫屬外邪,多經口鼻、皮毛侵入人體,病初常見表證;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發展程序中,又常常相互影響或轉化。

疫癘為自然界一種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傳染性強,並迅速蔓延流行的特點。



(一)風淫證候

風證,是指因感受風邪而引起的一類病證。因風為百病之長,其性輕揚開洩,善行數變,故具有發病急、消退快、遊走不定的特點。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頭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緩,或肢體顏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頸項強直,四肢抽搐,或皮膚瘙癢。

【證候分析】風邪襲表,傷人衛氣,使腠理開合失常,故見發熱惡風、頭痛、汗出。風邪犯肺,肝氣失宣,故見咳嗽、鼻塞流涕。脈浮緩、苔薄白,為風邪犯衛之證候。風邪侵襲經絡,經氣阻滯不通則見麻木,口眼歪斜,強直,抽搐。風邪搏於皮膚,故見皮膚瘙癢。



(二)寒淫證候

寒證,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類病證。因寒為陰邪,其性清冷,凝滯收引,故易傷人陽氣,阻礙氣血執行。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脈浮緊。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腹痛腸鳴,洩潟,嘔吐等。

【證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閉塞,衛陽之氣被遏而不得宣發,故見發熱惡寒,無汗;寒邪鬱於經脈,則頭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內舍於肺,肺氣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脈浮緊,苔白簿,乃寒襲於表的征象。若寒邪鬱結於經脈、陽氣損傷,壅遏氣機,則手足拘急;寒邪凝結,陽氣不達四肢,則四肢厥冷;寒凝,氣失溫煦,筋脈收縮,而脈微欲絕。若寒中於裏,損及脾胃之陽,升降失常,運化不利,則見腹痛,腸鳴,嘔吐,洩潟。



(三)暑淫證候

暑證,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類病證。因暑性炎熱升散,故為病必見熱象,最易耗氣傷津,且暑多挾濕,常與濕邪相混成病。

【臨床表現】傷暑,感熱,汗出,口渴,疲乏,尿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象虛數。中暑,發熱,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氣急,甚或昏迷驚厥,舌降乾燥,脈濡數。

【證候分析】傷暑,為感受暑,濕之邪,汗出過多,耗傷津氣所致。暑性炎熱,蒸騰津液,則惡熱,汗多而口渴,尿黃;暑病汗多,氣隨汗洩,故疲乏而脈虛數;暑挾濕邪,濕氾上焦,故苔白或黃。至於中暑,則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勞動過久,暑熱炎蒸,上擾清竅,內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暑熱之熱,灼氣傷津,故發熱,口渴,汗出,氣急;暑熱扶濕,蒙蔽清竅,內陷心色,則神昏;暑熱傷津耗氣,肝風內動,陽氣不達四肢,則驚厥;暑熱熾甚,營陰受灼,舌絳乾燥,脈濡數。



(四)濕淫證候

濕證,是指感受濕邪所致的一類病證。因濕性重著,粘滯,易阻礙氣機,損傷陽氣,故其病變常纏綿留著,不易速去。

【臨術表現】傷濕,則頭脹而痛,胸前作悶,口不作渴,身重而痛,發熱體倦,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濡或緩。冒濕,則首如裹,遍體不舒,四肢懈怠,脈來濡弱,濕傷關節,則關節酸痛重著,屈伸不利。

【證候分析】傷濕,是濕邪犯表,發於多雨季節外感病初期,亦稱表濕證。濕性重著粘滯,陰礙氣機,清陽失宣,故見頭脹而痛,胸前作悶,體倦,身重而痛等症狀。濕邪與衛氣相爭,故發熱,汗出而熱不退。濕為陰邪,不傷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濡或緩,是濕邪為患之征。

冒濕則是冒犯霧露,或感受濕邪,陽氣被遏所致,濕在頭部,清陽被困,則頭重如裹。

濕邪彌漫全身,陽氣不得敷布,則遍體不舒。四肢懈怠,脈來濡弱,亦為濕邪困遏之征。濕邪侵入關節,氣血不暢,故酸痛,濕性重滯,故感受重著,臨床稱之為“著痺”。



(五)燥淫證候

燥證,是指感受燥邪所致的一類病證。燥性乾燥,容易傷津液,臨床有涼燥與溫燥之分。

【臨床表現】涼燥,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咳嗽,喉癢,鼻塞,舌白而乾,脈象浮,溫燥,身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口渴心煩,乾咳痰少,甚或痰中帶血,皮膚及鼻嚥乾燥,舌乾苔黃,脈象浮數。

【證候分析】涼燥多因深秋氣候轉涼,燥邪與寒邪合而致病。燥寒襲於肺衛,故見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等類似外感風寒表證的現象,又見咳嗽、鼻塞、嚥癢舌乾,脈象浮等肺燥的證候。溫燥則是秋初氣候尚熱,炎暑未消氣候乾燥,燥熱迫於肺裏,灼傷津液,故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等類似風熱表證的現象,又見乾咳、痰粘量少,皮膚及嚥乾燥,口渴心煩等燥熱傷津的症狀。舌乾苔黃,脈浮而數,均為燥熱之證。



(六)火淫征候

火證,是指廣義火熱病邪所致的一類病證。因火熱之邪,其性燔灼急迫,為病常見全身或局部有顯著熱象,容易耗傷陰津,使筋脈失於滋潤而動風,,亦可迫血妄行而出血。

【臨床表現】壯熱,口渴,面紅目赤,心煩,汗出,或煩躁譫妄,衄血,吐血,斑疹,或躁擾發狂,或見廱膿,舌質紅絳,脈象洪數或細數。

【證候分析】火熱之邪侵入氣分,則見壯熱、口渴、面紅目赤、脈洪數。若邪氣在氣分不解,進入營血,耗血動血,逼血妄行,則吐血、衄血、發斑、發疹。火熱壅盛,心肝受灼,則躁擾發狂。火毒壅於血肉之間,積聚不散,則肉腐血敗而見廱膿。舌紅絳,脈數,是火熱深入營血之征候。



(七)疫癘證候

疫癘又名溫病。是指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傳染性病證。疫癘致病的一個特點是有一定的傳染源和傳染途徑。其傳染源有二:一是自然環境,即通過空氣傳染;二是人與人互相傳染,即通過接觸傳染,其傳染途徑是通過呼吸道與消化道。疫癘致病的另一特點是傳染性強,死亡率高。

【臨床表現】病初惡寒發熱俱重,繼之壯熱,頭身疼痛,面紅或垢滯,口渴引飲,汗出,煩躁,甚則神昏譫語,四肢抽搐,舌紅絳,苔黃厚乾燥或苔白如積粉,脈數有力。

若兼有頭面,頸部紅腫疼痛,嚥喉劇痛,為大頭瘟。

兼有發熱,嚥喉紅腫糜爛疼痛,全身遍布猩紅色皮疹,為爛喉痧。

兼有嚥喉腫痛,復蓋白膜,咳聲嘶啞,狀如犬吠,吞嚥,呼吸困難,為疫喉。

若病初惡寒發熱,繼而陣陣痙咳不止,咳劇則面色青紫,涕淚俱出,嘔吐,咳止時伴有鴛鴦樣叫聲,多見於小兒,為疫咳,又稱為“頓咳”、“頓嗆”、“百日咳”。

兼有腹痛,下痢赤白膿血,裏急後重,時時欲潟,為疫毒痢。

【證候分析】疫癘之邪從口鼻而入,或內伏膜原,表裏分傳,故病初即見惡寒發熱俱重,疫毒迅速彌漫三焦,則致壯熱,頭身疼痛。瘟疫癘邪上攻,則見面紅,舌紅絳。若移濁疫邪上蒸於舌面,可致苔白如積粉,面色垢滯。熱盛迫津外洩,故汗出量多。熱擾神明,則見煩燥,重者神昏譫語。熱極生風,筋脈拘急,可見四肢抽搐。

若風溫毒邪壅滯於少陽膽經,致使氣血壅滯於局部,而見頭面、頸部紅腫疼痛,嚥喉劇痛。

若疫毒壅滯於肺胃,上攻嚥喉,則嚥喉紅腫糜爛,舌體鮮紅;外洩於肌膚,全身遍布猩紅色皮疹。

若燥火疫毒從口鼻而入,毒聚嚥喉不散,則嚥喉腫痛;復生白膜,拭之不去;若白膜覆寫,阻滯氣道,致咳聲嘶啞,狀如犬吠,吞嚥、呼吸困難。

若內有伏痰,又感疫癘之邪,疫毒與痰互結,深伏於肺,致肺失清肅,肺氣上逆,而見陣發性痙咳不止。咳劇則氣機逆亂,可出現面色青紫涕淚俱出,嘔吐等症。若飲食不潔,濕熱疫毒侵襲胃腸,阻滯氣機,灼傷氣血,致腹痛,時時欲潟,裏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

-二、七情證候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作用中。當精神刺激超越了病人自身的調節約能源力時,便可發生疾病。七情征候均見於內傷雜病。

情志致病有三個特點:一是由耳目所聞,直接影響臟腑氣機,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不和,陰陽失調。如怒則氣上,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思則氣結,喜則氣緩。二是與個人性格、生活環境有關。如性格急躁者,易被怒傷;而性格孤僻者,常被憂思所傷。三是不同的情志變化,所影響的內臟也不同。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臨床實踐證明,情志所傷,能夠影響內臟的功能,這是肯定的,至於具體傷哪一內臟,引起何種氣機變化,並不一定象上面所說的那樣機械,只有詳細審察病情,才能做出更為準確的診斷。

【臨床表現】喜傷,可見精神恍惚,思維不集中,甚則神志錯亂,語無倫次,哭笑無常,舉止異常,脈緩;怒傷,則見頭暈或脹痛,面紅目赤,口苦,胸悶,善嘆息,急躁易怒,兩脅脹滿或竄痛,或呃逆,嘔吐,腹脹,洩潟,其則嘔血,昏厥,脈弦;思傷,可見頭暈目眩,健忘心悸,倦怠,失眠多夢,食少,消瘦,腹脹便溏,舌淡,脈緩;憂傷,則情志抑鬱,悶悶不樂,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脈澀;悲傷,見面色慘淡,時時籲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脈弱;恐傷,少腹脹滿,遺精滑精,二便失禁;驚傷,則情緒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甚至神志錯亂,語言舉止失常。

【證候分析】喜為心之志,過喜,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而見精神恍惚,思維不集中,重者神明失主,致神志錯亂,語無論次,舉止異常。

怒為肝之志,怒則氣上,大怒可致肝失疏洩,氣機不暢,而致兩脅脹痛,胸悶,善嘆息,或見急躁易怒。肝氣橫逆,克犯脾胃,胃失和降則致呃逆、嘔吐;脾氣不升則見腹脹洩潟。

肝氣上逆,血隨氣升,氣血並走於上,故致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甚至氣血蒙蔽清竅,而突然昏厥,血隨氣妄行,則見嘔血。

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思慮太過,可使脾氣耗傷,心血虧虛。脾氣虛則運化失健,則見食少,腹脹便溏。心血不足以養心,致心悸,失眠多夢。形體不得氣血濡養,則清瘦,倦怠,頭暈目眩,健忘,舌淡脈緩。

憂愁日久不解,耗傷臟腑之氣,故見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過度悲哀,則使氣消,故見面色慘淡,時時籲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

恐則氣下,極度恐駭,可使腎之精氣下劫,腎氣不固,則遺精,滑精,二便失禁,下焦氣機不暢,而見少腹脹滿。驚則氣機逆亂,心神不能安藏,則情緒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重者神志錯亂,語言舉止失常。

三、飲食、勞逸證候
飲食、勞逸是人類生存的需要。但不知調節,也能成為致病因素。



(一)飲食所傷證

飲食所傷證,是指飲食不節而致脾、胃腸功能紊亂的一類病證。

【臨床表現】飲食傷在胃,則胃痛,惡聞食臭,食納不佳,胸膈痞滿,吞酸噯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飲食傷在腸,則見腹痛洩潟,若誤食毒品,則惡心嘔吐,或吐潟交作,腹痛如絞,或見頭痛、痙攣、昏迷等。

【證候分析】飲食過量,超過了脾胃的運化功能,致食物不能及時腐熟運化,胃氣不降,濁氣不得下行,則見惡聞食臭,食納不佳、胸膈痞滿、吞酸噯腐等症狀。飲食傷在胃,氣滯不通,故胃痛。飲食傷在腸,影響小腸受承和大腸傳導的功能,氣機不利,則見腹痛、洩潟。

誤食毒品,驟傷胃腸,氣機繚亂,則吐潟交作甚至出現頭痛、痙攣、昏迷等嚴重中毒的症狀。



(二)勞逸所傷證

勞逸所傷證,是指因體力或腦力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所引起的一類病證。

【臨床表現】過勞,則倦怠乏力,嗜臥,懶言,食欲減退。過逸,則體胖行動不便,動則喘喝,心悸短氣,肢軟無力。

【證候分析】過勞則消耗,致元氣損傷而見倦怠無力、嗜臥、懶言、飲食減退。過逸,則氣血執行不暢,脂肪蓄積,身體肥胖,加之肥人多痰,痰濕內阻;故動則心悸短氣、喘喝等。



(三)房室所傷證

房室所傷證,是指性生活過度,或早婚,產育過多,導致腎虧而表現為生殖系統疾患的症證。

【臨床表現】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形體消瘦。男子遺精,早洩,陽萎;女子夢交,宮寒不孕,經少經閉,帶下清稀量多。

【證候分析】腎精虧虛,不能滋養形體則消瘦,腰膝酸軟。腎精受傷,無以生髓,腦髓不充,元神失養,故頭暈耳鳴。腎主生殖,陽虛火衰,故男子陽萎、早洩,女子宮寒不孕、經少經閉。腎虛則帶脈不束,故帶下清稀量多。陰虛不能制陽,虛火內生,擾動精室,故男子遺精,女子夢交。

四、外傷證候
外傷征候,是指外受創傷,如金刃、跌打、獸類咬傷及毒蟲螫傷所引起的局部症狀及整體所反映的征候。外傷致病主要傷及皮肉筋骨,導致氣血瘀滯。其次為染毒,毒邪入臟,神明失主,甚至危及生命。



(一)金刃、跌僕所傷證

本證,是指因金刃、跌僕等意外事故所致皮肉筋骨或內臟損傷的一種類病證。

【臨床表現】輕者局部青紫。腫脹、疼痛,作用中不便,或破損出血;重者傷筋折骨,疼痛劇烈;若內傷臟腑,則吐血、下血;若陷骨傷腦,則戴眼直視,神昏不語。

【證候分析】局部受傷,脈絡破損,血滲於肌膚之間,故見患處青紫,腫脹、疼痛、作用中不便。若損傷皮肉,血液流於脈外,則見出血。如損傷過重,致筋傷骨折,疼痛劇烈,若傷臟腑,絡破血溢,則見吐血,下血。若頭部受傷,骨陷傷腦,元神損傷,故致戴眼直視,神昏不語。



(二)蟲獸所傷證

本證,是指由毒蟲、毒蛇、狂犬等動物傷害人體所引起的病證。

【臨床表現】毒蟲螫傷,輕者局部紅腫疼痛,出疹,肢體麻木疼痛;重者頭痛,昏迷。

毒蛇咬傷,則見傷口疼痛,麻木,或腫脹,起水泡,甚則傷口壞死,形成潰瘍;若全身中毒,則見頭暈,視物模糊,胸悶,四肢無力,牙關緊閉,呼吸困難,瞳孔散大,脈遲弱或結、代。

狂犬咬,發病後怕光、恐水、畏聲、怕風、吞嚥、呼吸困難,四肢抽搐。

【證候分析】若毒蜂、蠍子、蜈蚣、毛蟲等傷人,局部損傷,則見紅腫疼痛;若毒邪侵入經脈,則見肢體麻木疼痛;若毒邪彌漫全身,擾及清竅,則致頭暈,昏迷。

毒蛇傷人,邪毒聚於患處,致傷口麻木疼痛,或腫脹,起水泡,甚則局部壞死,形成潰瘍;若毒邪流竄全身(一般在受傷後1~6小時),可見頭暈,胸悶,視物模糊,牙關緊閉,四肢無力,呼吸困難,瞳孔散大。

狂犬咬傷,一般潛伏15~60天,長者達一年以上,毒邪逐漸彌漫擴散周身,使肌肉麻木,肌肉麻痺,吞嚥困難,遇風、光、水聲或其它響聲,則四肢抽搐。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二節 氣血津液辯證
氣血津液辨證,是運用臟腑學說中氣血津液的理論,分析氣、血、津液所反映的各科病證的一種辨證診病方法。

由於氣血津液都是臟腑功能作用中的物質基礎,而它們的生成及執行又有賴於臟腑的功能作用中。因此,在病理上,臟腑發生病變,可以影響到氣血津液的變化;而氣血津液的病變,也必然要影響到臟腑的功能。所以,氣血津液的病變,是與臟腑密切相關的。氣血津液辨證應與臟腑辨證互相參照。

一、氣病辯證
氣的病證很多《素問·舉痛論篇》說:“百病生於氣也”,指出了氣病的廣泛性。但氣病臨床常見的征候,可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四種。



(一)氣虛證

氣虛證,是指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表現的證候。常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作用中時諸證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全身機能作用中低下的表現為辨證要點。人體臟腑組織功能作用中的強弱與氣的盛衰有密切關系,氣盛則機能旺盛,氣衰則機能作用中減退。由於元氣虧虛,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以氣少懶言,神疲乏力;氣虛清陽不升,不能溫養頭目,則頭暈目眩;氣虛毛竅疏松,外衛不固則自汗;勞則耗氣,故作用中時諸症加劇;氣虛無力鼓動血脈,血不上營於舌,而見舌淡苔白;運血無力,故脈象按之無力。



(二)氣陷證

氣陷證,是指氣虛無力升舉而反下陷的征候。多見於氣虛證的進一步發展,或勞累用力過度,損傷某一臟器所致。

【臨床表現】頭暈目花,少氣倦怠,久痢久洩,腹部有墜脹感,脫肛或子宮脫垂等。舌淡苔白,脈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內臟下垂為主要診斷依據。氣虛機能衰退,故少氣倦怠。清陽之氣不能升舉,所以頭暈目花。脾氣不健,清陽下隱,則久痢久洩。氣陷於下,以致諸臟器失其升舉之力,故見腹部墜脹、脫肛、子宮或胃等內臟下垂等證候。氣虛血不足,則舌淡苔白,脈弱。



(三)氣滯證

氣滯證,是指人體某一臟腑,某一部位氣機阻滯,執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氣內阻,或陽氣虛弱,溫運無力等因素導致氣機阻滯而成。

【臨床表現】脹悶,疼痛,攻竄陣發。

【證候分析】本證以脹悶,疼痛為辯證要點。氣機以暢順為貴,一有鬱滯,輕則脹悶,重則疼痛,而常攻竄發作,無論鬱於臟腑經絡肌肉關節,都能反映這一特點。同時由於引起氣滯的原因不同,因而脹、痛出現的部位狀態也各有不同。如食積滯阻則脘腹脹悶疼痛;若肝氣鬱滯則脅肋竄痛;當然氣滯於經絡、肌肉,又必然與經絡、肌肉部位有關。所以,辨氣滯證候尚須與辨因辨位相結合。



(四)氣逆證

氣逆證,是指氣機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證候。臨床以肺胃之氣上逆和肝氣升發太過的病變為多見。

【臨床表現】肺氣上逆,則見咳嗽喘息;胃氣上逆,則見呃逆,噯氣、惡心、嘔吐;肝氣上逆,則見頭痛,眩暈,昏厥,嘔血等。

【證候分析】本證以症狀表現是氣機逆而向上辨證要點。肺氣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濁壅滯,使肺氣不得直發肅降,上逆而發喘咳。胃氣上逆,可由寒飲、痰濁、食積等停留於胃,阻滯氣機,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為呃逆。噯氣、惡心、嘔吐。肝氣上逆,多因鬱怒傷肝,肝氣升發太過,氣火上逆而見頭痛、眩暈、昏厥;血隨氣逆而上湧,可致嘔血。

-二、血病辨證
血的病證表現很多,因病因不同而有寒熱虛實之別,其臨床表現可概括為血虛、血瘀、血熱、血寒四種證候。



(-)血虛證

血虛證,是指血液虧虛,臟腑百脈失養,表現全身虛弱的證候。血虛證的形成,有稟賦不足;或脾胃虛弱,生化乏源;或各種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或瘀血阻絡新血不生;或因患腸寄生蟲病而致。

【臨床表現】面白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爪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婦女經血量少色淡,經期錯後或閉經,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虛弱為辨證要點。人體臟腑組織,賴血液之濡養,血盛則肌膚紅潤,體壯身強,血虛則肌膚失養,面唇爪甲舌體皆呈談白色。

血虛腦髓失養,睛目失滋,所以頭暈眼花。心主血脈而藏神,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神失滋養而失眠。經絡失滋致手足發麻,脈道失充則脈細無力。女子以血為用,血液充盈,月經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經血乏源,故經量減少,經色變淡,經期遷延,甚則閉經。



(二)血瘀證

血瘀證,是指因瘀血內阻所引起的一些證候。形成血瘀證原因有:寒邪凝滯,以致血液瘀阻,或由氣滯而引起血瘀;或因氣虛推動無力,血液瘀滯;或因外傷及其它原因造成血液流溢脈外,不能及時排出和消散所形成。

【臨床表現】疼痛和針刺刀割,痛有定處,拒按,常在夜間加劇。腫塊在體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內者,緊硬按之不移,稱為症積。出血反復不止。色澤紫暗,中夾血塊,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膚表絲狀如縷,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脹痛等。婦女常見經閉。舌質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脈象細澀。

【證候分析】本證以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拒按,腫塊,唇舌爪甲紫暗,脈澀等為辨證要點。由於瘀血阻塞經脈,不通則痛,故疼痛是瘀血證候中最突出的一個症狀。瘀血為有形之邪,阻礙氣機執行,故疼痛劇烈如針刺,部位固定不移。由於夜間血行較緩,瘀阻加重,故夜間痛甚。積瘀不散而凝結,則可形成腫塊,故外見腫塊色青紫內部腫塊觸之堅硬不消。

出血是由於瘀血阻塞絡脈,阻礙氣血執行,致血湧絡破,不循經而外溢,由於所出之血停聚不得,故色呈紫暗,或已凝結而為血塊。瘀血內阻,氣血執行不利,肌膚失養,則見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口唇、舌體、指甲青紫色暗等體征。瘀血內阻,衝任不通,則為經閉。絲狀紅縷、青筋顯露、脈細澀等,皆為瘀阻脈絡,血行受阻之象。舌體紫暗,脈象細澀,則為瘀血之症。



(三)血熱證

血熱證,是指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所表現的證候。本證多因煩勞,嗜酒,惱怒傷肝,房室過度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咳血、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婦女月經先期、量多、血熱、心煩、口渴、舌紅絳,脈滑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出血和全身熱象為辨證要點。血熱逼血妄行,血絡受傷,故表現為各種出血及婦女月經過多等。火熱熾盛,灼傷津液,故身熱、口渴。火熱擾心神則心煩。熱迫血行,壅於脈絡則舌紅絳,脈滑數。血分火熱熾盛,有內傷外感之別。此處所指血熱主要為內傷雜病。在外感熱病辨證中,有熱入血分的“血分證”亦是指血熱。但於此處所指的血熱在概念上完全不同。外感熱病之血熱,詳見“衛氣營血辨證”。



(四)血寒證

血寒證,是指局部脈絡寒凝氣滯,血行不暢所表現的征候。常由感受寒邪引起。

【臨床表現】手足或少腹冷痛,膚色紫暗發涼,喜暖惡寒,得溫痛減,婦女月經衍期,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舌紫暗,苔白,脈沉遲澀。

【證候分析】本證以手足局部疼痛,膚色紫暗為辨證要點。寒為陰邪,其性凝斂,寒邪客於血脈,則使氣機凝滯。血行不暢,故見手足或少腹冷痛。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所以喜暖怕冷,得溫痛減。寒凝胞宮,經血受阻,故婦女經期推遲,色暗有塊。舌紫暗,脈沉遲澀,皆為寒邪阻滯血脈,氣血執行不暢之征。

三、氣血同病辯證
氣血同病辨證,是用於既有氣的病證,同時又兼見血的病證的一種辨證方法。

氣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的密切關系,因而在發生病變時,氣血常可相互影響,既見氣病,又見血病,即為氣血同病。氣血同病常見的證候,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等。



(-)氣滯血瘀證

氣滯血瘀證,是指由於氣滯不行以致血運障礙,而出現既有氣滯又有血瘀的征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導致肝氣久鬱不解所引起。

【臨床表現】胸脅脹滿走竄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經閉或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乳房痛脹等症,舌質紫暗或有紫斑,脈弦澀。

【證候分析】本證以病程較長和肝臟經脈部位聘的疼痛痞塊為辨證要點。肝主疏洩而藏血,具有條達氣機,調節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則肝氣鬱滯,疏洩失職,故見性情急躁,胸脅脹滿走竄疼痛。氣為血帥,氣滯則血凝,故見痞塊疼痛拒按,以及婦女閉經痛經,經色紫暗有塊,乳房脹痛等症。脈弦澀,為氣滯血瘀之征。



(二)氣虛血瘀證

氣虛血瘀證,是指既有氣虛之象,同時又兼有血瘀的證候。多因久病氣虛,運血無力而逐漸形成瘀血內停所致。

【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晦滯,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疼痛如刺,常見於胸脅,痛處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脈沉澀。

【證候分析】本證虛中夾實,以氣虛和血瘀的征候表現為辯證要點。面色談白,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為氣虛之症。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緩慢,終致瘀阻絡脈,故面色晦滯。血行瘀阻,不通則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臨床以心肝病變為多見,故疼痛出現在胸脅部位。

氣虛舌淡,血瘀紫暗,沉脈主裏,澀脈主瘀,是為氣虛血瘀證的常見舌脈。



(三)氣血兩虛證

氣血兩虛證,是指氣虛與血虛同時存在的證候。多由久病不愈,氣虛不能生血,或血虛無以化氣所致。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等。”

【證候分析】本證以氣虛與血虛的征候共見為辨證要點。少氣懶言,乏力自汗,為脾肺氣虛之象;心悸失眠,為血不養心所致。血虛不能充盈脈絡,見唇甲淡白,脈細弱。氣血兩虛不得上榮於面、舌,則見面色淡白或萎黃,舌淡嫩。



(四)氣不攝血證

氣不攝血證,又稱氣虛失血證,是指因氣虛而不能統血,氣虛與失血並見的證候。多因久病氣虛,失其攝血之功所致。

【臨床表現】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氣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無華,舌淡,脈細弱等。

【證候分析】本證以出血和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氣虛則統攝無權,以致血液離經外溢,溢於胃腸,便為吐血、便血;溢於肌膚,則見皮下瘀斑。脾虛統攝無權,衝任不固,漸成月經過多或崩漏。氣虛則氣短,倦怠乏力,血虛則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皆為氣血不足之證。



(五)氣隨血脫證

氣隨血脫證,是指大出血時所引起陽氣虛脫的證候。多由肝、胃、肺等臟器本有宿疾而脈道突然破裂,或外傷,或婦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臨床表現】大出血時突然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暈厥。舌淡,脈微細欲絕,或浮大而散。

【證候分析】本證以大量出血時,隨即出現氣脫之症為辨證要點。氣脫陽亡,不能上榮於面,則面色蒼白;不能溫煦四肢,則手足厥冷;不能溫固肌表,則大汗淋漓;神隨氣散,神無所主,則為暈厥。血失氣脫,正氣大傷,舌體失養,則色淡,脈道先充而微細欲絕,陽氣浮越外亡,脈見浮大而散,證情更為險惡。

四、津液病辨證
津液病辨證,是分析津液病證的辯證方法。津液病證,一般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個方面。



(-)津液不足證

津液不足證,是指由於律液虧少,失去其濡潤滋養作用所出現的以燥化為特征的征候。

多由燥熱灼傷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所致。

【臨床表現】口渴嚥乾,唇燥而裂,皮膚乾枯無澤,小便短少,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皮膚口唇舌嚥乾燥及尿少便乾為辯證要點。由於津虧則使皮膚口唇嚥乾失去濡潤滋養,故呈乾燥不榮之象。津傷則尿液化源不足,故小便短少;大腸失其濡潤,故見大便秘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皆為津虧內熱之象。



(二)水液停聚證

水液停聚證,是反指水液輸布,排洩失常所引起的痰飲水腫等病證。凡外感六淫,內傷臟腑皆可導致本證發生。

1.水腫

水腫,是指體內水液停聚,泛濫肌膚所引起的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腫的病證。

臨床將水腫分為陽水、陰水兩大類。

(1)陽水 發病較急,水腫性質屬實者,稱為陽水。多為外感風邪,或水濕浸淫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眼瞼先腫,繼而頭面,甚至遍及全身,小便短少,來勢迅速。皮膚薄而光亮。并兼有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台,脈象浮緊。或兼見嚥喉腫痛,舌紅,脈象浮數。或全身水腫,來勢較緩,按之沒指,肢體沉重而困倦,小便短少,脘悶納呆,嘔惡欲汪,舌苔白膩,脈沉。

【證候分析】本證以發病急,來勢猛,先見眼瞼頭面,上半身腫甚者為辨證要點。風邪侵襲,肺衛受病,宣降失常,通調失職,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泛溢於肌膚而成水腫。

風為陽邪,上先受之,風水相搏,故水腫起於眼瞼頭面,繼而遍及肢體。若伴見惡寒,發熱,無汗,苔薄白,脈浮緊,為風水偏寒之征;如兼有嚥喉腫痛,舌紅,脈浮數,是風水偏熱之象。若由水濕浸漬,脾陽受困,運化失常,水氾肌膚,塞阻不行,則漸致全身水腫。水濕內停,三焦塊瀆失常,膀胱氣化失同,故見小便短少。水濕日甚而無出路,泛溢肌膚,所以腫勢日增,按之沒指,諸如身重困倦,脘悶納呆,氾惡欲嘔,舌苔白膩,脈象沉緩等,皆為濕盛困脾之象。

(2)陰水 發病較緩,水腫性質屬虛者,稱為陰水。多因勞倦內傷、脾腎陽衰,正氣虛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悶腹脹,納呆食少,大便溏稀,面色晃白,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脈沉緩。或水腫日益加劇,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溫,畏寒神疲,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發病較緩,足部先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為辨證要點。由於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所以脾虛或腎虛,均能導致水液代謝障礙,下焦水濕泛濫而為陰水。陰盛於下,故水腫起於足部,並以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虛及胃,中焦運化無力,故見脘悶納呆,腹脹便溏,脾主四肢,脾虛水濕內漬,則神疲肢困。腰為腎之府,腎虛水氣內盛,故腰膝冷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養肢體,故四肢厥冷,畏寒神疲。陽虛不能溫煦於上,故見面色晃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為脾腎陽虛,寒水內盛之象。

2.痰飲

痰和飲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以致水液停滯所產生的病證。

(1)痰證:痰證是指水液凝結,質地稠厚,停聚於臟腑,經絡,組織之間而引起的病證。常由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

【臨床表現】咳嗽咯痰,痰質粘稠,胸脘滿悶,納呆嘔惡,頭暈目眩,或神昏癲狂,喉中痰鳴,或肢體麻木,見瘰癘、癭瘤、乳癖、痰核等,舌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本證臨床表現多端,所以古人有“諸般怪證皆屬於痰”之說。在辨證上除掌握不同病變部位反應的特有症狀外,一般可結合下清單現作為判斷依據:吐痰或嘔吐痰涎,或神昏時喉中痰鳴,或肢體麻木,或見痰核,苔膩,脈滑等。

痰阻於肺,宣降失常,肺氣上逆,則咳嗽咯痰。痰濕中阻,氣機不暢,則見脘悶,納呆嘔惡等。痰濁蒙蔽清竅,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痰迷心神,則見神昏,甚或發為癲狂,痰停經絡,氣血執行不利,可見肢體麻木。停聚於局部,則可見瘰癘、癭瘤、乳癖、痰核等。

苔白膩,脈滑皆痰濕之征。

(2)飲證:飲證是指水飲質地清稀,停滯於臟腑組織之間所表現的病證。多由臟腑機能衰退等障礙等原因引起。

【臨床表現】咳嗽氣喘,痰多而稀,胸悶心悸,甚或倚息不能半臥,或脘腹痞脹,水聲漉漉,氾吐清水,或頭暈目眩,小便不利,肢體浮腫,沉重酸困,苔白滑,脈弦。

【證候分析】本證主要以飲停心肺、胃腸、胸脅、四肢的病變為主。飲停於肺,肺氣上逆則見咳嗽氣喘,胸悶或倚息,不能半臥。水飲凌心,心陽受阻則見心悸。飲停胃腸。氣機不暢,則脘腹痞脹,水聲漉漉。胃氣上逆,則氾吐清水。水飲留滯於四肢肌膚,則肢體浮腫,沉重酸困,小便不利。飲阻清陽,則頭暈目眩,飲為陰邪,故苔見白滑,飲阻氣機,則脈弦。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三節 臟腑辨證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對疾病證候進行歸納,借以推究病機,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情況的一種辯證方法,是臨床各科的診斷基礎,是辨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臟腑辨證,包括臟病辨證、腑病辨證及臟腑兼病辨證。其中臟病辨證是臟腑辨證的主要內容。由於臨床上單純的腑病較為少見,多與一定的臟病有關,故將腑病編人相關病中進行討論。臟腑的病變復雜,證候多種多樣,本節僅介紹臨床常見的一些證候。

一、肝與膽病辨證
肝位於右脅,膽附於肝,肝膽經脈相互絡屬,肝與膽相表裏,肝主疏洩,主藏血,在體為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其氣升發,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膽貯藏排洩膽汁,以助消化,並與情志作用中有關,因而有“膽主決斷”之說。

肝的病證有虛實之分,虛證多見肝血,肝陰不足。實證多見於風陽妄動,肝火熾盛,以及濕熱寒邪犯擾等。

肝的病變主要表現在疏洩失常,血不歸藏,筋脈不利等方面。直開竅於目,故多種目疾都與肝有關。肝的病變較為廣泛和復雜,如胸脅少腹脹痛、竄痛,情志作用中異常,頭暈脹痛,手足抽搐,肢體震顫,以及目痰,月經不調,睪丸脹痛等,常與肝有關。膽病常見口苦發黃,失眠和膽怯易驚等情緒的異常。



(-)肝氣鬱結證

肝氣鬱結證,是指肝失疏洩,氣機鬱滯而表現的證候。多因情志抑鬱,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擾而發病。

【臨床表現】胸脅或少腹脹悶竄痛,胸悶喜太息,情志抑鬱易怒,或嚥部梅核氣,或頸部癭瘤,或症塊。婦女可見乳房作脹疼痛。月經不調,甚則閉經。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情志抑鬱,肝經所過部位發生脹悶疼痛,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

作為辨證要點。肝氣鬱結,經氣不利,故胸脅乳房,少腹脹悶疼痛或竄動作痛。肝主疏洩,具有調節情志的功能,氣機鬱結,不得條達疏洩,則情志抑鬱;久鬱不解,失其柔順舒暢之性,故情緒急躁易怒。氣鬱生痰,痰隨氣逆,循經上行,搏結於嚥則見梅核氣;積聚於頸項則為癭瘤。氣病及血,氣滯血瘀,衝任不調,故月經不調或經行腹痛,氣聚血結,可釀成症瘕。



(二)肝火上炎證

肝火上炎證,是指肝臟之火上逆所表現的證候。多因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熱邪內犯等引起。

【臨床表現】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口苦口乾,急躁易怒,不眠或惡夢紛紜,脅肋灼痛,便秘尿黃,耳鳴如潮,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肝脈循行部位的頭、目、耳脅表現的實火熾盛症狀作為辨證要點。肝火循經上攻頭目,氣血湧盛絡脈,故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如挾膽氣上逆,則口苦口乾;肝失條達柔順之性,所以急躁易怒;火熱內擾,神魂不安,以致失眠,惡夢紛紜,肝火內熾,氣血壅滯肝部灼熱疼痛,熱盛耗津,故便秘尿黃,足少陽膽經入耳中,肝熱移膽,循經上衝,則耳鳴如潮;火傷絡脈,血熱妄行,可見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肝經實火熾盛之征。



(三)肝血虛證

肝血虛證,是指肝臟血液虧虛所表現的征候。多因脾腎虧虛,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傷肝血,或失血過多所致。

【臨床表現】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不榮,夜寐多夢,視力減退或雀目。或見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跳動,婦女常見月經量少、色淡,甚則經閉。舌淡苔白脈弦細。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筋脈、爪甲、兩目、肌膚等失血濡養以及全身血虛的病理現象為辨證要點。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面,故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失養,則乾枯不榮;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夢;目失所養,所以視力減退,甚至成為雀盲。肝主筋,血虛筋脈失養,則見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跳動等虛風內動之象。婦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衝任之脈,所以月經量少色淡,甚至閉經。舌淡舌白脈弦細,為血虛常見之征。



(四)肝陰虛證

肝陰虛證,是指肝臟陰液虧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慢性疾病、溫熱病等耗傷肝陰引起。

【臨床表現】頭暈耳鳴,兩目乾澀,面部烘熱,脅肋灼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嚥乾燥,或見手足蠕動。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肝病症狀和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肝陰不足,不能上滋頭目,則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虛火上炎,則面部烘熱;虛火內灼,則見脅肋灼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陰液虧虛不能上潤,則見口嚥乾燥;筋脈失養則手足蠕動。舌紅少津脈弦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象。



(五)肝陽上亢證

肝陽上亢證,是指肝腎陰虛,不能制陽,致使肝陽偏亢所表現的證候。多因情志過極或肝腎陰虛,致使陰不制陽,水不涵木而發病。

【臨床表現】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頭重腳輕,舌紅少苔,脈弦有力。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肝陽亢於上,腎陰虧於下的證候表現,作為辨證要點。肝腎之陰不足,肝陽亢逆無制,氣血上衝,則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肝失柔順,故急躁易怒;陰虛心失所養,神不得安,則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肝腎陰虛,經脈失養,故腰膝酸軟;陽亢於上,陰虧於下,上盛下虛,故頭重腳輕;舌紅少苔、脈弦有力,為肝腎陰虛,肝陽亢盛之象。

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四證的病機,常可互相轉化,如肝氣久鬱,可以化火;肝火上炎,火熱熾盛,可以灼爍肝陰;肝陰不足,可致肝陽上亢;而肝陽亢盛又可化火傷陰。所以在辨證上既要掌握其各自特征,又要分析其內在聯系,才能作出準確判斷。



小結 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四證的鑑別:

 肝氣鬱結:

性質:實證。

症狀:胸脅或少腹脹悶竄痛,胸悶喜太息,易怒,婦女月經不調。

舌象:薄白。

脈象:弦。

 肝火上炎:

性質:熱證。

症狀:頭暈脹痛,耳鳴如潮,面紅目赤,口苦口乾,急躁易怒,不眠多夢,脅肋灼痛,便秘尿黃,吐血衄血。

舌象:舌紅苔黃。

脈象:弦數。

 肝陰不足:

性質:虛證。

症狀:眩暈耳鳴,脅痛目澀,面部烘熱,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嚥乾燥,手足蠕動。

舌象:舌紅少津。

脈象:弦細數。

肝陽上亢:

性質:本虛表實。

症狀: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頭重腳輕。

舌象:舌紅少苔。

脈象:弦而有力。



(六)肝風內動證

肝風內動證,是指患者出現眩暈欲僕,震顫,抽搐等動搖不定症狀為主要表現的征候。

臨床上常見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血虛生風四種。

1。肝陽化風證

肝陽化風證,是指肝陽亢逆無制而表現動風的證候。多因肝腎之陰久虧,肝陽失潛而暴發。

【臨床表現】眩暈欲僕,頭搖而痛,項強肢顫,語言謇澀,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不語,喉中痰鳴,舌紅苔白或膩,脈弦有力。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根據患者平素具有肝陽上亢的現象結合突然出現肝風內動的症狀為辯證要點。肝陽化風,肝風內旋,上擾頭目,則眩暈欲僕,或頭搖不能自制;氣血隨風陽上逆,壅滯絡脈,故頭痛不止;風動筋攣,則項強肢顫;肝脈絡舌本,風陽擾絡,則語言謇澀;肝腎陰虛,筋脈失養,故手足麻木;風動於上,陰虧於下,上盛下虛,所以步履不正,陽亢則灼液為痰,風陽挾痰上擾,清竅被蒙,則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風痰流竄脈絡,經氣不利,可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阻舌根,則舌體僵硬,不能語言;痰隨風升,故喉中痰鳴。舌紅為陰虛之象,白苔示邪尚未化火,膩苔為挾痰之征,脈弦有力,是風陽擾動的病機反應。

2熱極生風證

熱極生風證,是指熱邪亢盛引動肝風所表現的證候。多由邪熱亢盛,燔灼肝經,熱閉心神而發病。

【臨床表現】高熱神昏,躁熱如狂,手足抽搐,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舌紅或絳,脈弦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高熱與肝風共見為辨證要點。熱邪蒸騰,充斥三焦,故高熱。熱入心包,心神昏憒,則神昏,躁猶如狂;熱灼肝經,津液受爍,引動肝風,而見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等筋脈攣急的表現。熱邪內狂營血,則舌色紅絳,脈象弦數,為肝經火熱之征。

3。陰虛動風證

陰虛動風證,是指陰液虧虛引動肝風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熱病後期陰液耗損,或內傷久病,陰液虧虛而發病。

本證的臨證表現,證候分析屬外感熱病所致者,詳見“衛氣營血辨證”;屬內傷病所致者,詳見“肝陰虛證”。

4。血虛生風證

血虛生風證,是指血虛筋脈失養所表現的動風證候。多由急慢性出血過多,或久病血虛所引起。

要證的臨床表現,征候分析詳見“肝血虛證”。



小結 肝風四證鑑別如下:

 肝陽化風:

性質:上實下虛證。

主症:眩暈欲僕,頭搖肢顫語言謇澀,或舌強不語,或卒然倒地,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兼症:頭痛項強,手足麻木,步履不正。

舌苔:舌紅苔白或膩。

脈象:弦而有力。

 熱極生風:

性質:熱證。

主症: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

兼症:高熱神昏,躁熱如狂,

舌苔:舌紅絳。

脈象:弦數有力。

 陰虛動風:

性質:虛證。

主症:手足蠕動。

兼症: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口嚥乾燥,形體消瘦。

舌苔:舌紅少津。

脈象:弦細數。

 血虛生風:

性質:虛證。

主症:手足震顫,肌肉跳動,關節拘急不利,肢體麻木。

兼症: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不榮。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細。



(七)寒凝肝脈證

寒凝肝脈證,是指寒邪凝滯肝脈所表現的證候。多因感受寒邪而發病。

【臨床表現】少腹牽引睪丸墜脹冷痛,或陰囊收縮引痛,受寒則甚,得熱則緩,舌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證候分析】本證以少腹牽引陰部墜脹冷痛為辨證要點。肝脈繞陰器,抵少腹,寒凝經脈,氣血凝滯,故見少腹牽引睪丸冷痛。寒為陰邪,性主收引,筋脈拘急,可致陰囊收縮引痛。寒則氣血凝澀,熱則氣血通利,故疼痛遇寒加劇,得熱則減。陰寒內盛,則苔見白滑,脈沉主裏,弦主肝病,遲為陰寒,是為寒滯肝脈之證。



(八)肝膽濕熱證

肝膽濕熱證,是指濕熱蘊結肝膽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感受濕熱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膩,釀濕生熱,或脾胃失健,濕邪內生,鬱而化熱所致。

【臨床表現】脅肋脹痛,或有痞塊,口苦,腹脹,納少嘔惡,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寒熱往來,或身目發黃,或陰囊濕疹,或睪丸腫脹熱痛,或帶濁陰癢等。

【證候分析】本證以右脅;肋部脹痛,納呆,尿黃,舌紅苔黃膩為辨證要點。顯熱蘊結肝膽,肝氣失於疏洩,氣滯血瘀,故脅肋痛,或見痞塊。肝木黃逆侮土,脾運失健,胃失和降,故納少,嘔惡,腹脹。膽氣上溢,可見口苦,濕熱蘊內,濕重於熱則大便偏溏,熱重於濕則大便不爽。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短赤。邪居少陰,樞機不利,則寒熱往來。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則身目發黃。肝脈繞陰器,濕熱隨經下注,則見陰部濕疹或睪丸腫脹熱痛,在婦女則見帶濁陰癢。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均為濕熱內蘊肝膽之證。



(九)膽鬱痰擾證

膽鬱痰擾證,是指膽失疏洩,痰熱內擾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遂,疏洩失職,生痰化火而引起。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耳鳴,驚悸不寧,煩躁不寐,日苦嘔惡,胸悶太息,舌苔黃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眩暈耳鳴或驚悸失眠,舌苔黃膩為辨證要點。膽脈絡頭目入耳,痰濁上擾故頭暈目眩、耳鳴。膽為清靜之腑,痰熱內擾,則膽氣不寧,故見驚悸不寧,煩躁不寐。膽氣鬱滯,則見胸悶善太息。熱蒸膽氣上溢口苦,膽熱犯胃,胃失和降,則氾惡嘔吐。

舌苔黃膩,脈象弦滑,為痰熱內蘊之征。

-二、心與小腸病辨證
心居胸中,心包絡圍護於外,為心主的宮城。其經脈下絡小腸,兩者相為表裏,心主血脈,又主神明,開竅於舌。小腸分清泌濁,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證有虛實。虛證多由久病傷正,稟賦不足,思慮傷心等因素,導致心氣心陽受損,心陰、心血虧耗;實證多由痰阻、火擾、寒凝、瘀滯、氣鬱等引起。

心的病變主要表現為血脈執行失常及精神意識思維改變等方面。便如,心悸,心痛,失眠,神昏,精神錯亂,脈結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變。小腸的病變主要反映在清濁不分,轉輸障礙等方面,如小便失常,大使溏洩等。



(-)心氣虛、心陽虛與心陽暴脫證

心氣虛證,是指心臟功能減退所表現的證候。凡稟賦不足,年老體衰。久病或勞心過度均可引起此證。

心陽虛證,是指心臟陽氣虛衰所表現的證候。凡心氣虛甚,寒邪傷陽,汗下太過等均可引起此證。

心陽暴脫證,是指陰陽相離,心陽驟越所表現的證候。凡病情危重,危症險症均可出現此證。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胸悶氣短,作用中後加重,面色談白或晃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脈虛,為心氣虛,若兼見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為心陽虛。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則是心陽暴脫的危象。

【證候分析】心氣虛證,以心臟及全身機能作用中衰弱為辨證要點;心陽虛證,以在心氣虛證的基礎上出現虛寒症狀為辨證要點;心陽暴脫證,以在心陽虛的基礎上出現虛脫亡陽症狀為辨證要點。心氣虛衰,心中空虛惕惕而動則心悸怔忡。心氣不足,胸中宗氣運轉無力則胸悶氣短。勞累耗氣,故稍事作用中後症請加重。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氣虛血運無力不能上榮則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動則脈虛無力。若病情進一步發展,氣虛及陽,陽虛不能溫煦肢體,故兼見畏寒肢冷;心陽不振,胸中陽氣痺阻,故見心痛;舌淡胖苔白滑,是陽虛寒盛之征;陽虛無力推動血行,脈道失充,則脈象微細。若心陽衰敗而暴脫,陽氣衰亡不能衛外則冷汗淋漓;不能溫煦肢體故四肢厥冷。心陽衰,宗氣驟洩,故呼吸微弱。陽氣外亡,無力推動血行致絡脈瘀滯,血液不能外榮肌膚,所以面色蒼白,口唇青紫。心神失養渙散,則致神志模糊,甚則昏迷。



小結 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三證的鑑別:

相同點:心悸怔忡,胸悶氣短,作用中後加重,自汗。

不同點:

心氣虛: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脈虛。

心陽虛: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晃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

心陽暴脫: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二)心血虛與心陰虛證

心血虛證,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臟所表現的征候。心陰虛證,是指心陰不足,不能濡養心臟所表現的征候。二者常則久病耗損陰血,或失血過多,或陰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氣火內鬱,暗耗陰血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心悸怔仲,失眠多夢,為心血虛與心陰虛的共有症。若兼見眩暈,健忘,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脈象細弱等症,為心血虛。若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兩顴發紅,舌紅少津,脈細數,為心陰虛。

【證候分析】心血虛證以心的常見症狀與血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心陰虛證以心的常見症狀與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血屬陰,心陰心血不足,則心失所養,致心動不安,出現心悸征忡;神失濡養,致心神不寧,出現失眠多夢。血與陰又同中有異,故血虛則不能濡養腦髓,而見眩暈健忘;不能上榮則見面白無華,唇舌色淡,不能充盈脈道則脈象細弱。陰虛則陽亢,虛熱內生,故五心煩熱,午後潮熱;寐則陽氣入陰,營液受蒸則外流而為盜汗;虛熱上炎則兩顴發紅,舌紅少津;脈細主陰虛,數主有熱,為陰虛內熱的脈象。



(三)心火亢盛證

心火亢盛證,是指心火熾盛所表現的證候。凡五志,六淫化火,或因勞倦,或進食辛辣厚味,均能引起此證。

【臨床表現】心中煩怒,夜寐不安,面赤口渴,溲黃便乾,舌尖紅絳,或生舌瘡脈數有力。甚則狂躁譫語,或見吐血衄血,或見肌膚瘡瘍,紅腫熱痛。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及舌、脈等有關組織出現實火內熾的症狀為辨證要點。心火內熾,心神被擾,則心中煩熱,夜寐不安,甚則狂躁譫語。面赤口渴,溲黃便乾,脈數有力,均為裏熱征象。心開竅於舌,心火亢盛,循經上炎故舌尖紅絳或生舌瘡。心火熾盛血熱妄行,見吐血衄血。火毒壅滯脈絡,局部氣血不暢則見肌膚瘡瘍,紅腫熱痛。



(四)心脈痺阻證

心脈痺阻證,是指心臟脈絡在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導致痺阻不通所反映的征候。常由年高體弱或病久正虛以致瘀阻、痰凝、寒滯、氣鬱而發作。

【臨床表現】心悸怔仲,心胸彆悶疼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若痛如針刺,並見舌紫暗有紫斑、紫點,脈細澀或結代,為瘀阻心脈。若為悶痛,並見體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膩,脈沉滑,為痰阻心脈。若劇痛暴作,並見畏寒肢冷,得溫痛緩,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為寒凝之象。若疼痛而脹,且發作時與情志有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為氣滯之證。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胸部彆悶疼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為辨證要點。本證多因正氣先虛,陽氣不足,心失溫養故見心悸怔忡。由於陽氣不足,血液執行無力,容易繼發瘀血內阻,痰濁停聚,陰寒凝滯,氣機阻滯等病理變化以致心脈痺阻,氣血不得暢通而發生心胸彆悶疼痛,手少陰心經循臂內,出腋下,故疼痛牽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



小結 心血淤阻證的病因鑑別如下:

共同症狀:心悸怔仲,心胸彆悶疼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

不同症狀:

 淤血內阻:

疼痛特點:痛如針刺。

症狀:舌紫暗有紫斑、紫點,脈細澀。

 痰濁停聚:

疼痛特點:悶痛特甚。

症狀:體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膩,脈沉滑

 陰寒凝滯:

疼痛特點:突發劇痛,得溫痛減。

症狀: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

 氣機鬱滯:

疼痛特點:脹痛,發作與精神因素有關。

症狀: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五)痰迷心竅證

痰迷心竅證,是指痰濁蒙閉心竅表現的證候。多因濕濁釀痰,或情志不遂,氣鬱生痰而引起。

【臨床表現】面色晦滯,脘悶作惡,意識模糊,語言不清,喉有痰聲,甚則昏不知人,舌苔白膩,脈滑。或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志癡呆,喃喃自語,舉止失常。或突然僕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鳴,兩目上視手足抽搐,口中如作豬羊叫聲。

【證候分析】本證以神志不清,喉有痰聲,舌苔白膩為辨證要點。外感濕濁之邪,濕濁鬱遏中焦,清陽不升,濁氣上氾,故見面色晦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脘悶作惡;濕邪留戀不化,醞釀成痰,痰隨氣升則喉中痰鳴;上迷心竅,神識受蒙則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甚則人事不省。舌苔白膩,脈滑是痰濁內盛之象。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志癡呆,喃喃自語,舉止失常多由肝氣鬱結,氣鬱生痰,痰濁上蒙心竅所致,屬於癲證。突然僕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鳴,兩目上視,手足抽搐,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為臟腑功能失調,痰濁內伏心經,時或痰涎上湧而致,屬於癇證。



(六)痰火擾心證

痰火擾心證,是指痰火擾亂心神所出現的證候。多因五志化火,灼液成痰,痰火內盛或外感邪熱,挾痰內陷心包所致。

【臨床表現】發熱氣粗,面紅目赤,痰黃稠,喉間痰鳴,躁狂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見失眠心煩,痰多胸悶,頭暈目眩,或見語言錯亂,哭笑無常,不避親疏,狂躁妄動,打人毀物,力逾常人。

【證候分析】本證外感內傷皆可見到,其中外感熱病以高熱,痰盛,神志不清為辨證要點;內傷雜病中,輕者以失眠心煩,重者以神志狂亂成為辨證要點。外感熱病中,邪熱蒸騰充斥肌膚故見高熱;火勢上炎,則面紅目赤,呼吸氣粗;邪熱灼津為痰,故痰黃稠,喉間痰鳴;痰火擾心,心神昏亂,故躁狂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痰火內盛之象。內傷病中,因痰火擾心而見失眠心煩;痰阻氣道則見胸悶痰多,清陽被遏故見頭暈目眩。若神志狂亂,氣機逆亂,則發為狂證,出現語言錯亂,哭笑無常,不避親疏,狂躁妄動,打人毀物,力逾常人等症狀。



(七)小腸實熱證

小腸實熱證,是指小腸裏熱熾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心熱下移所致。

【臨床表現】心煩口渴,口舌生瘡,小使赤澀,尿道灼痛,尿血,舌紅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火熱熾及小便赤澀灼痛為辨證要點。心與小腸相表裏,小腸有分清泌濁的功能,使水液入於膀胱。心熱下移小腸,故小便赤澀,尿道灼痛;熱甚灼傷陰絡則可見尿血;心火內熾,熱擾心神,則心煩;津為熱灼則口渴;心火上炎則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為裏熱之征。

小腸的常見病證除小腸實熱證外,尚有小腸虛寒和小腸氣痛,分別歸屬於“脾陽虛”和“寒滯肝脈”中討論。

三、脾與胃病辨證
脾胃共處中焦,經脈互為絡屬,具有表裏的關系。脾主運化水谷,胃主受納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又具有統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證,皆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脾的病變主要反映在運化功能的失常和統攝血液功能的障礙,以及水濕瀦留,清陽不升等方面;胃的病變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等方面。

脾病常見腹脹腹痛,洩潟便溏,浮腫,出血等症。胃病常見脘痛,嘔吐,噯氣,呃逆等症。



(一)脾氣虛證

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失調,勞累過度,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傷脾氣所致。

【臨床表現】納少腹脹,飯後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晃白,形體消瘦或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運化功能減退和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脾氣虛弱,運化無能,故納少,水谷內停則腹脹,食入則脾氣益困,故腹脹尤甚。水濕不化,流往腸中,則大便溏薄。

脾氣不足,久延不愈,可致營血虧虛,而成氣血兩虛之證,則形體逐漸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是脾氣虛弱之征。



(二)脾陽虛證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

【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運失健和寒象表現為辯證要點。脾陽虛衰,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中陽不足,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熱。陽虛無以溫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溫。水濕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較脾氣虛更為清稀,甚則完谷不化。中陽不振,水濕內停,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則全身浮腫;婦女帶脈不固,水濕下滲,可見白帶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虛濕盛之征。



(三)中氣下陷證

中氣下陷證,是指脾氣虧虛,升舉無力而反下陷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久洩久痢,或勞累過度所致。

【臨床表現】脘腹重墜作脹,食後尤甚,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渾濁如米泔。伴見氣少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氣虛證和內臟下垂為辨證要點。脾氣上升,能升發清陽和升舉內臟,氣虛升舉無力,內臟無托,故脘腹重墜作脹食入氣陷更甚,脘腹更覺不舒。由於中氣下陷,故時有便意,肛門墜重,或下利不止,肛門外脫。脾氣升舉無力,可見子宮下垂。脾主散精,脾虛氣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渾濁如米泔。中氣不足,全身機能作用中減退,所以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皆為脾氣虛弱的表現。



(四)脾不統血證

脾不統血證,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脾虛,或勞倦傷脾等引起。

【臨床表現】便血,尿血,肌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常伴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氣虛證和出血共見為辨證要點。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脾氣虧虛,統血無權,則血溢脈外。溢於腸胃,則為便血;滲於膀胱,則見尿血;血滲毛孔而出,則為肌衄;由齒齦而出,則為齒衄。脾虛統血無權,衝任不固,則婦女月經過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皆為脾氣虛弱之症。



小結 脾病虛證鑑別如下

相同症:腹脹納少,食後尤甚,便溏肢倦,少氣懶言,面色萎黃。

不同症:

 脾氣虛:形體或浮腫或消瘦。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緩弱。

脾陽虛:腹痛喜溫喜按,肢冷尿少,或肢體困重,或浮腫,或帶下清稀。

舌苔:舌淡胖,苔白滑。

脈象:沉遲無力。

中氣下陷:脘腹墜脹,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渾濁如米泔。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弱。

脾不統血:便血,尿血,肌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細弱。



(五)寒濕困脾證

寒濕困脾證,是指寒濕內盛,中陽受困而表現的證候。多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淋雨涉水,居處潮濕,以及內濕素盛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脘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氾惡欲吐,口淡不渴,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肌膚面目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熏,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的運化功能發生障礙和寒濕中遏的表現為辨證要點。寒濕內侵,中陽受困,脾氣被遏,運化失司,故脘腹痞悶脹痛,食欲減退。濕注腸中,則大使溏薄。胃失和降,故氾惡欲吐。寒濕屬陰邪,陰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寒濕滯於經脈,故見頭身困重。

濕阻氣滯,氣血不能外榮,故見面色黃晦。脾為寒濕所困,陽氣不宣,膽汁隨之外洩,故肌膚面目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熏。濕氾肌膚可見肢體浮腫;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皆為寒濕內盛的表現。



(六)濕熱蘊脾證

濕熱蘊脾證,是指濕熱內蘊中焦所表現的證候。常因受濕熱外邪,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濕生熱所致。

【臨床表現】脘腹痞悶,納呆嘔惡,便溏尿黃,肢體困重,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子,皮膚發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的運化功能障礙和濕熱內阻的症狀為辯證要點。濕熱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常,故脘腹痞悶,納呆嘔惡。脾為濕困,則肢體困重。濕熱蘊脾,交阻下迫,放大便溏洩,小便短赤。濕熱內蘊,熏蒸肝膽,致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故皮膚發癢,面目肌膚發黃,其色鮮明如橘子。濕遏熱伏,熱處濕中,濕熱鬱蒸,故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均為濕熱內盛之象。



(七)胃陰虛證

胃陰虛證,是指胃陰不足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後期陰液未復,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使胃陰耗傷而致。

【臨床表現】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口燥嚥乾,大便干結,或脘痞不舒,或乾嘔見逆,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胃病的常見症狀和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胃陰不足,則胃陽偏亢,虛熱內生,熱鬱胃中,胃氣不和,致脘部隱痛,饑不欲食。胃陰虧虛,上不能滋潤嚥喉,則口燥嚥乾;下不能濡潤大腸,放大便干結。胃失陰液滋潤,胃氣不和,可見脘痞不舒,陰虛熱擾,胃氣上逆,可見乾嘔呃逆。舌紅少津,脈象細數,是陰虛內熱的征象。



(八)食滯胃脘證

食滯胃脘證,是指食物停滯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現的證候。多由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脾胃素弱,運化失健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胃脘脹悶疼痛,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脹痛得減,或矢氣便溏,潟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

【證候分析】本證以胃脘脹悶疼痛,噯腐吞酸為辨證要點。胃氣以降為順,食停胃脘胃氣鬱滯,則脘部脹悶疼痛。胃炎和降而上逆,故見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實邪得消,胃氣通暢,故脹痛得減。食濁下移,積於腸道,可致矢氣頻頻,臭如敗卵,潟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為食濁內積之征。



(九)胃寒證

胃寒證,是指陰寒凝滯胃腑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腹部受涼,過食生冷,過勞倦傷中,復感寒邪所致。

【臨床表現】胃脘冷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劇痛,遇寒加劇,得溫則減,口淡不渴,口氾清水,或惡心嘔吐,或伴見胃中水聲漉漉,舌苔白滑,脈弦或遲。

【證候分析】本證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共凶為辨證要點。寒邪在胃,胃陽被困,故胃脘冷痛。寒則邪更盛,溫則寒氣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溫則減。胃氣虛寒,不能溫化精微,致水液內停而為水飲,飲停於胃,振之可聞胃部漉漉水聲,水飲不化隨胃氣上逆,可見口淡不渴,口氾清水,或惡心嘔吐,舌苔白滑,脈弦或遲是內有寒飲的表現。



(十)胃熱證

胃熱證,是指胃火內熾所表現的征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膩,化熱生火,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熱邪內犯等所致。

【臨床表現】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飲,消谷善饑,或牙齦腫痛齒衄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胃病常見症狀和熱象共見為辯證要點。熱熾胃中,胃氣不暢,故胃脘灼痛。肝經鬱火橫逆犯胃,則吞酸嘈雜,嘔吐,或食入即吐。胃熱熾盛,耗津灼液,則渴喜冷飲;機能亢進,則消谷善饑。胃絡於齦,胃火循經上熏,氣血壅滯,故見牙齦腫痛,口臭。血絡受傷,血熱妄行,可見齒衄。熱盛傷津耗液,故見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胃熱內盛之象。



小結 胃病寒熱虛實的鑑別

 胃寒:

疼痛性質:冷痛。

嘔吐:清水。

口味與口渴:口淡不渴。

大便:便溏。

舌象:舌淡苔白滑。

脈象:沉遲。

胃熱:

疼痛性質:灼痛。

嘔吐:清水。

口味與口渴:渴喜冷飲。

大便:秘結。

舌象:舌紅苔黃。

脈象:滑數。

胃陰虛:

疼痛性質:隱痛。

嘔吐:乾嘔。

口味與口渴:口嚥乾燥。

大便:干結。

舌象:舌紅少苔。

脈象:細數。

食滯胃脘:

疼痛性質:脹痛。

嘔吐:酸腐食物。

口味與口渴:口中腐酸。

大便:酸臭。

舌象:舌厚膩。

脈象:滑。

四、肺與大腸病辨證
肺居胸中,經脈下絡大腸,與大腸相為表裏。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外合皮毛,開竅於鼻。大腸主傳導,排洩糟粕。

肺的病證有虛實之分,虛證多見氣虛和陰虛,實證多見風寒燥熱等邪氣侵襲或痰濕阻肺所致。大腸病證有濕熱內侵,津液不足以及陽氣虧虛等。

肺的病變,主要為氣失宣降,肺氣上逆,或腠理不固及水液代謝方面的障礙,臨床上往往出現咳嗽、氣喘、胸痛、咯血等症狀。大腸的病變主要是傳導功能失常,主要表現為便秘與洩潟。



(-)肺氣虛證

肺氣虛證,是指肺氣不足和衛表不固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咳喘,或氣的生化不足所致。

【臨床表現】咳喘無力,氣少不足以息,動則益甚,體倦懶言,聲音低怯,痰多清稀,面色晃白,或自汗畏風,易於感冒,舌淡苔白,脈虛弱。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咳喘無力,氣少不足以息和全身機能作用中減弱為辨證要點。肺主氣,司呼吸,肺氣不足則咳喘氣短,氣少不足以息,且動則耗氣,所以喘息益甚。肺氣虛則體倦懶言,且動則耗氣,所以喘息益甚。肺氣虛則體倦懶言,聲音低怯。肺氣虛不能輸布津液,聚而成痰,故痰多清稀。面色晃白為氣虛常見症狀。肺氣虛不能宣發衛氣於肌表,腠理不固,故自汗畏風,易於感冒。舌淡苔白,脈虛弱為氣虛之征。



(二)肺陰虛證

肺陰虛證,是指肺陰不足,虛熱內生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咳傷陰,癆蟲襲肺,或熱病後期陰津損傷所致。

【臨床表現】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燥嚥乾,形體消瘦,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肺病常見症狀和陰虛內熱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肺陰不足,虛火內生,灼液成痰,膠固難出,故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陰液不足,上不能滋潤嚥喉則口燥嚥乾,外不能濡養肌肉則形體消瘦。虛熱內熾則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熱擾營陰為盜汗,虛熱上炎則顴紅,肺絡受灼,絡傷血溢則痰中帶血;喉失津潤,則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象細數,皆為陰虛內熱之象。



(三),風寒犯肺證

風寒犯肺證,是指風寒外襲,肺衛失宣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寒流清涕,微微惡寒,輕度發熱,無汗,苔白,脈浮緊。

【證候分析】本證以咳嗽兼見風寒表證為辯證要點。感受風寒,肺氣被束不得宣發,逆而為咳;寒屬陰,故痰液稀薄色白。肺氣失宣,鼻竅通氣不暢致鼻塞流清涕。邪客肺衛,衛氣鬱遏則惡寒,正氣抗邪則發熱,毛竅鬱閉則無汗。舌苔白,脈浮緊為感受風寒之征。



(四)風熱犯肺證

風熱犯肺證,是指風熱侵犯肺系,肺衛受病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咳嗽痰稠色黃,鼻塞流黃濁涕,身熱,微惡風寒,口乾嚥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咳嗽與風熱表證共見為辨證要點。風熱襲肺,肺失清肅則咳嗽。熱邪煎灼津液,故痰稠色黃。肺氣失宣,鼻竅津液為風熱所熏,故鼻塞不通,流黃濁涕。肺衛受邪,衛氣抗邪則發熱,衛氣鬱遇故惡風寒,風熱上擾,津液被耗則口乾嚥痛。舌尖候上焦病變,肺為風熱侵襲,所以舌尖發紅;苔薄黃,脈浮數皆為風進之征。



(五)燥邪犯肺證

燥邪犯肺證,是指秋令燥邪犯肺耗傷津液,侵犯肺衛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嚥、鼻乾燥欠潤,或身熱惡寒,或胸痛咯血。舌紅苔白或黃,脈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肺系症狀表現乾燥少津為辯證要點。燥邪犯肺,津液被傷,肺不得滋潤而失清肅,故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傷津化燥,氣道失其濡潤,所以唇、舌、嚥、鼻都見乾燥而欠潤。肺為燥邪所襲,肺衛失宣,則見血熱惡寒。若燥邪化火,灼傷肺絡,可見胸痛咯血。燥邪傷津則舌紅,邪偏肺衛,苔多白,燥邪襲肺,苔多黃。脈數為燥熱之象。



小結 風熱犯肺、燥邪犯肺的鑑別

風熱犯肺:

 發病季節:冬春多見。

主症:咳嗽痰稠色黃

兼症:。鼻塞流黃濁涕,身熱惡風,口乾嚥痛。

舌苔:舌尖紅苔薄黃。

脈象:脈浮數。

燥邪犯肺:

發病季節:秋季多見。

主症:乾咳痰少質粘,唇、舌、嚥、鼻乾燥。

兼症:惡寒發熱。

舌苔:舌紅苔白或黃。

脈象:數。



(六)痰濕阻肺證

痰濕阻肺證,是指痰濕阻滯肺系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虧虛,或久咳傷肺,或感受寒濕等病邪引起。

【臨床表現】咳嗽痰多質粘色白易咯,胸悶,甚則氣喘痰鳴,舌淡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本證以咳嗽痰多質粘色白易咯為辨證要點。脾氣虧虛,輸布失常,水濕凝聚為痰,上漬於肺;或寒濕外襲肺臟使宣降失常,肺不布津,水液停聚而為痰濕,阻於肺間,肺氣上逆,故咳嗽多痰,痰液粘膩色白易於咯出。痰濕阻滯氣道,肺氣不利,則為胸痛,甚則氣喘痰鳴。舌淡苔白膩,脈滑,是為痰濕內阻之征。



小結 風寒犯肺症、痰濕阻肺證的鑑別

風寒犯肺症

性質:實證。

主症:咳嗽痰液稀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惡寒發熱無汗。

舌苔:白苔。

脈象:浮緊。

痰濕阻肺證

性質:外感急性發作屬實,慢性發作為本虛表實證。

主症:咳嗽痰多,質粘,色白,易咯。

兼症:胸悶,甚則氣喘痰鳴。

舌苔:舌淡苔白膩。

脈象:滑。



(七)大腸濕熱證

大腸濕熱證,是指濕熱侵襲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因感受濕熱外邪,或飲食不節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腹痛,下痢膿血,裏急後重,或暴注下潟,色黃而臭,伴見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身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腹痛,排便次數增多,或下痢膿血,或下黃色稀水為辨證要點。濕熱在腸,阻滯氣機,故腹痛,裏急後重。濕熱蘊結大腸,傷及氣血腐化為膿血,故下痢膿血。

濕熱之氣下迫,故見暴注下潟,肛門灼熱。熱邪內積,濕痢傷津,故身熱口渴,小便短赤。

舌紅苔黃膩為濕熱之象。濕熱為病,有濕重、熱重之分,濕重於熱,脈象多見濡數,熱重於濕,脈象多見滑數。



(八)大腸液虧證

大腸液虧證,是指津液不足,不能濡潤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由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或熱病後津傷未復,或婦女產後出血過多等因素所致。

【臨床表現】大便秘結乾燥,難以排出,常數日一行,口乾嚥燥,或伴見口臭,頭暈等症,舌紅少津,脈細澀。

【證候分析】本證以大便乾燥難於排出為辨證要點。大腸液虧,腸道失其濡潤而傳導不利,故大便秘結乾燥,難以排出,甚或數日一行。陰傷於內,口嚥失潤,故口乾嚥燥。大便日久不解,濁氣不得下洩而上逆,致口臭頭暈。陰傷則陽亢,故舌紅少津。津虧脈道失充,故脈來細澀。



(九)腸虛滑洩證

腸虛滑洩證,是指大腸陽氣虛衰不能固攝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潟、痢久延不愈所致。

【臨床表現】利下無度,或大便失禁,甚則脫肛,腹痛隱隱,喜按喜溫,舌淡苔白滑,脈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大便失禁為辨證要點。下利傷陽,久潟久痢,陽氣虛衰,大腸失其固攝之用,因而下利無度,甚則大便失禁或脫肛。大腸陽氣虛衰,陽虛則陰盛,寒從內生,寒凝氣滯,故腹痛隱隱,喜按喜溫。舌淡苔白滑,脈弱均為陽虛陰盛之象。



小結 大腸病三證鑑別如下:

大腸濕熱證:

主症:下痢膿血或黃色稀水。

兼症: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身熱口渴,小便短赤。

舌苔:舌紅苔黃膩。

脈象:滑數或濡數。

大腸液虧證:

主症:大便秘結難解,數日一行。

兼症:口乾嚥燥,或口臭,頭暈。

舌苔:舌紅少津。

脈象:細澀。

腸虛滑洩證:

主症:便洩無度或失禁脫肛。

兼症:腹痛隱隱,喜按喜溫。

舌苔:舌淡苔白滑。

脈象:弱。

五、腎與膀胱病辯證
腎左右各一,位於腰部,其經脈與膀胱相互絡屬,故兩者為表裏。腎藏精,主生殖,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腦,在體為骨開竅於耳,其華在發。又主水,並有納氣功能。膀胱具有貯尿排尿的作用。

腎藏元陰元陽,為人體生長發育之根,臟腑機能作用中之本,一有耗傷,則諸臟皆病,故腎多虛證。膀胱多見濕熱證。

腎的病變主要反映在生長發育,生殖機能,水液代謝的異常方面,臨床常見症狀有腰膝酸軟而痛,耳鳴耳聾,發白早脫,齒牙動搖,陽萎遺精,精少不育,女子經少經閉,以及水腫,二便異常等。膀胱的病變主要反映為小便異常及尿液的改變,臨床常見尿頻、尿急、尿痛、尿閉以及遺尿小便失禁等症。



(一)腎陽虛證

腎陽虛證,是指腎臟陽氣虛衰表現的證候。多由素體陽虛,或年高腎虧,或久病傷腎,以及房勞過度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腰膝酸軟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精神萎靡,面色晃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沉弱。或男子陽萎,女子宮寒不孕;或大便久洩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洩潟;或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沒指,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咳喘。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全身機能低下伴見寒象為辨證要點。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腰府及骨骼,則腰膝酸軟疼痛;不能溫煦肌膚,故畏寒肢冷。陽氣不足,陰寒盛於下,故下肢尤甚。陽虛不能溫煦體形,振奮精神,故精神萎靡,面色晃白。腎陽極虛,濁陰彌漫肌膚,則見面色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沉弱,均為腎陽虛衰之象。腎主生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生殖機能減退,男子則陽萎,女子則宮寒不孕。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脾失健運,故久洩不止,完谷不化或五更洩潟。腎陽不足,膀胱氣化功能障礙,水液內停,溢於肌膚而為水腫;水濕下趨,腎處下焦,故腰以下腫甚,按之沒指;水勢泛濫,阻滯氣機,則腹部脹滿,水氣上逆凌心射肺,故見心悸咳喘。



(二)腎陰虛證

腎陰虛證,是指腎臟陰液不足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傷腎,或稟賦不足,房事過度,或過服溫燥劫陰之品所致。

【臨床表現】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男子遺精早洩,女子經少經閉,或見崩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嚥乾顴紅,溲黃便乾,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腎病主要症狀和陰虛內熱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腎陰不足,髓海虧虛,骨骼失養,故腰膝酸痛,眩暈耳鳴。腎水虧虛,水火失濟則心火偏亢,致心神不寧,而見失眠多夢。陰虛相火妄動,擾動精室,故遺精早洩。女子以血為用,陰虧則經血來源不足,所以經量減少,甚至閉經。陰虛則陽亢,虛熱迫血可致崩漏。腎陰虧虛,虛熱內生,故見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嚥乾顴紅,溲黃便乾,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症。



(三)腎精不足證

腎精不足證,是指腎精虧損表現的證候。多因稟賦不足,先天發育不良,或後天調養失宜,或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所致。

【臨床表現】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性機能減退。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智力和動作遲鈍,鹵門遲閉,骨骼痿軟。成人早衰,發脫齒搖,耳鳴耳聾,健忘恍惚,動作遲緩,足痿無力,精神呆鈍等。

【證候分析】本證以生長發育遲緩,生殖機能減退,以及成人早衰表現為辨證要點。腎精主生殖,腎精虧,則性機能低下,男子見精少不育,女子見經閉不孕。腎為先天之本,精不足則無以化氣生血,充肌長骨,故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無以充髓實腦,致智力遲鈍,動作緩慢,精虧髓少,骨骼失養,則鹵門遲閉,骨骼疲軟,成人早衰。腎之華在發,精不足,則發不長,易脫發;齒為骨之餘,失精氣之充養,故齒牙動搖,耳為腎竅,腦為髓海,精少髓虧,腦少空虛,故見耳鳴耳聾,健忘恍惚。精損則筋骨疲憊,故動作遲緩,足痿無力。腎衰精,腦失充,則靈機失運,可見精神呆鈍。



(四)腎氣不固證

腎氣不固證,是指腎氣虧虛固攝無權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年高腎氣虧虛,或年幼腎氣未充,或房事過度,或久病傷腎所致。

【臨床表現】神疲耳鳴,腰膝酸款,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後餘瀝不盡,或遺尿失禁,或夜尿頻多。男子滑精早洩,女子白帶清稀,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弱。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腎氣膀胱不能固攝表現的症狀為辨證要點。腎氣虧虛則機能作用中減退,氣血不能充耳,故神疲耳鳴。骨骼失之溫養,故腰膝酸軟。腎氣虛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而清長,或夜尿頻多,甚則遺尿失禁;排尿機能無力,尿液不能全部排出,可致尿後餘瀝不盡。腎氣不足,則精關不固,精易外洩,故滑精早洩。腎虛而衝任虧損,下元不固,則見帶下清稀。胎元不固,每易造成滑胎。舌淡苔白,脈沉弱,為腎氣虛衰之象。



(五)腎不納氣證

腎不納氣證,是指腎氣虛衰,氣不歸元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虛及腎,或勞傷腎氣所致。

【臨床表現】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弱。或喘息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脈浮大無根;或氣短息促,面赤心煩,嚥乾口燥,舌紅,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益甚和肺腎氣虛表現為辨證要點。腎虛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故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骨骼失養,故腰膝酸軟。肺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機能作用中減退,故神疲聲音低怯。舌淡苔白,脈沉弱,為氣虛之征。若陽氣虛衰欲脫,則喘息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虛陽外浮,脈見浮大無根。腎虛不能納氣,則氣短息促。腎氣不足,久延傷陰,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故面赤心煩,嚥乾口燥。舌紅,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小結 腎病五證的鑑別如下

相同點:均為虛證,均見腰膝酸軟,神倦無力。

不同點:

腎陽虛症:

生殖:陽萎,女子宮寒不孕。

二便:五更洩潟。

其它症狀:形寒肢冷,浮腫。

舌:舌淡胖苔白。

脈:沉細。

腎陰虛症:

生殖:遺精早洩,經少經閉。

二便:溲黃,便乾。

其它症狀:失眠多夢,潮熱盜汗,嚥乾顴紅。

舌:舌紅少津

脈:細數。

腎精不足症:

生殖:精少不育,經閉不孕。

二便:

其它症狀:痿軟,發脫齒搖,健忘耳聾,動作遲緩,足痿無力,精神呆鈍。

舌:舌淡紅苔白。

脈:沉細。

腎氣不固症:

生殖:滑精,早洩,帶多,滑胎。

二便:小便頻數而清,餘瀝不盡,遺尿失禁,夜間尿頻。

其它症狀:神疲耳鳴。

舌:舌淡苔白。

脈:沉弱。

腎不納氣症:

生殖:

二便:

其它症狀: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怯。

舌:舌紅苔白。

脈:細數。



(六)膀胱濕熱證

膀胱濕熱證,是濕熱蘊結膀胱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感受濕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膀胱所致。

【臨床表現】尿頻尿急,排尿艱澀,尿道灼痛,尿黃赤渾濁或尿血,或有砂石,小腹痛脹迫急,或伴見發熱,腰酸脹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尿頻尿急,尿痛,尿黃為辯證要點。濕熱蘊結膀胱,熱迫尿道,故尿頻尿急,排尿艱澀,尿道灼痛。濕熱內蘊,膀胱氣化失司,故尿液黃赤混濁,小腹痛脹迫急。濕熱傷及陰絡則尿血。濕熱久鬱不解,煎熬尿中雜質而成砂石,則尿中可見砂石。濕蘊鬱蒸,熱淫肌表,可見發熱,波及腎臟,則見腰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內蘊之象。

六、臟腑兼病辨證
人體每一個臟腑雖然有它獨自特殊功能,但它們彼此之間卻是密切聯系的,因而在發病時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常見有臟病及臟、臟病及腑、腑病及臟、腑病及腑。

凡兩個或兩個以上臟器相繼或同時發病者,即為臟腑兼病。

一般來說,臟腑兼病,在病理上有著一定的內在規律,只要具有表裏、生克、乘侮關系的臟器,兼病較常見,反之則為較少見。因此在辨證時應注意辨析發病臟腑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樣在治療時才能分清主次靈活運用。

臟腑兼病,證候極為復雜,但一般以臟與臟、臟與腑的兼病常見。具有表裏關系的病變,已在五臟辨證中論述,現對臨床最常見的兼證進行討論。



(-)心腎不交證

心腎不交證,是指心腎水火既濟失調所表現的征候。多由五志化火,思慮過度,久病傷陰,房室不節等引起。

【臨床表現】心煩不寐,心悸健忘,頭暈耳鳴,腰酸遺精,五心煩熱,嚥乾口燥,舌紅,脈細數。或伴見腰部下肢酸困發冷。

【證候分析】本證以失眠,伴見心火亢,腎水虛的症狀為辨證要點。心火下降於腎,以溫腎水;腎水上濟於心,以制心火,心腎相交,則水火既濟。若腎水不足,心火失濟,則心陽偏亢,或心火獨熾,下及腎水,致腎陰虧於下,火熾於上,水火不濟,心陽偏亢,心神不寧,故心煩不寐,心悸。水虧陰虛,骨髓不充,腦髓失養,則頭暈耳鳴,健忘。腰為腎府,失陰液濡養,則腰酸;精室為虛火擾動,故遺精。五心煩熱,嚥乾口燥,舌紅,脈細數,為水虧火亢之征。心火亢於上,火不歸元,腎水失於溫煦而下凝,則腰足酸困發冷。



(二)心腎陽虛證

心腎陽虛證,是指心腎兩臟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不愈,或勞倦內傷所致。

【臨床表現】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體浮腫,或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腎陽氣虛衰,全身機能作用中低下為辨證要點。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心陽為氣血執行、津液流注的動力,故心腎陽虛則常表現為陰寒內盛,全身機能極度降低,血行瘀滯,水氣內停等病變。陽氣衰微,心失濡養,放心悸怔忡,不能溫煦肌膚,則畏寒肢冷。三焦決瀆不利,膀胱氣化失司,則見小便不利,水液停聚,泛溢肌膚,故肢體浮腫。陽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可見口唇爪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皆為心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血行瘀滯,水氣內盛之征。



(三)心肺氣虛證

心肺氣虛證,是指心肺兩臟氣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或稟賦不足,年高體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心悸咳喘,氣短乏力,動則尤甚,胸悶,痰液清稀,面色晃白,頭暈神疲,自汗聲怯,舌淡苔白,脈沉弱或結代。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悸咳喘與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肺主呼吸,心主血脈,賴宗氣的推動作用以協調兩臟的功能。肺氣虛,宗氣生成不足,可使心氣亦虛。反之,心氣先虛,宗氣耗散,亦能致肺氣不足。心氣不足,不能養心,則見心悸。肺氣虛弱,肅降無權,氣機上逆,為咳喘。氣虛則氣短乏力,動則耗氣,故喘息亦甚。肺氣虛,呼吸機能減弱,則胸悶不舒;不能輸布精微,水液停聚為痰,故痰液清稀。氣虛全身機能作用中減弱,肌膚腦髓供養不足,則面色晃白,頭暈神疲;衛外不固則自汗;宗氣不足故聲怯。氣虛則血弱,不能上榮舌體,見舌淡苔白。血脈氣血執行無力或心脈之氣不續,則脈見沉弱或結代。



(四)心脾兩虛證

心脾兩虛證,是指心血不足,脾氣虛弱所表現的證候。多由病久失調,或勞倦思慮,或慢性出血而致。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等。舌質談嫩,脈細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悸失眠,面色萎黃,神疲食少,腹脹便溏和慢性出血為辯證要點。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又具統血功能。脾氣虛弱,生血不足,或統攝無權,血溢脈外,均可導致心血虧虛。心主血,血充則氣足,血虛則氣弱。心血不足,無以化氣,則脾氣亦虛。

故兩者在病理上常可相互影響,成為心脾兩虛證。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則心悸怔忡;心神不寧,故失眠多夢,頭目失養,則眩暈健忘;肌膚失榮,故面色萎黃無華。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故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氣虛機能作用中減退,故神倦乏力,脾虛不能攝血,可見皮下出血,婦女經量減少,色淡質稀,淋漓不盡。舌質淡嫩,脈細弱,皆為氣血不足之征。



(五)心肝血虛證

心肝血虛證,是指心肝兩臟血液虧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體虛,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所致。

【臨床表現】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眩暈耳鳴,面白無華,兩目乾澀,視物模糊,爪甲不榮,肢體麻木,震顫拘攣,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甚則經閉。舌淡苔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心肝病變的常見症狀和血主虛證共見為辯證要點。心方血,肝藏血,若心血不足,則肝無所藏,肝血不足,則心血不能充盈,因而形成心肝血虛證。心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健忘;心神不安,故失眠多夢;血不上榮,則眩暈耳鳴,面白無華;肝血不足,目失滋養,可致兩目乾澀,視物模糊;筋脈爪甲失血濡養,可見爪甲不榮,肢體麻木,震顫拘攣;婦女以血為本,肝血不足,月經來源匱乏,則經量減少,色淡質稀,甚至經閉。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血虛之征。



(六)肝火犯肺證

肝火犯肺證,是指肝經氣火上逆犯肺所表現的證候。多由鬱怒傷肝,或肝經熱邪上逆犯肺所致。

【臨床表現】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暈目赤,煩熱口苦,咳嗽陣作,痰粘量少色黃,甚則咳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胸脅灼痛,急躁易忽,目赤口苦咳嗽為辨證要點。肝性升發,肺主肅降,升降相配,則氣機調節平衡。若肝氣升發太過,氣火上逆,循經犯肺,即成肝火犯肺證。肝經氣火內鬱,熱壅氣滯,則胸脅灼痛。肝性失柔,故急躁易怒。肝火上炎,可見頭暈目赤。氣火內鬱,則胸中煩熱。熱蒸膽氣上溢,故覺口苦。氣火循經犯肺,肺受火灼,清肅時之令不行,氣機上逆,則為咳嗽。津為火灼,煉液為痰,故痰黃粘量少。火灼肺絡,絡傷血溢,則為咳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為肝經實火內熾之征。



(七)肝脾調證

肝脾不調證,是指肝失疏洩,脾失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遂,鬱怒傷肝,或飲食不節,勞倦傷脾而引起。

【臨床表現】胸脅脹滿竄痛,喜太息,情志抑鬱或急躁易怒,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或腹痛欲潟,潟後痛減。舌苔白或膩,脈弦。

【證候分析】本證以胸脅脹滿竄痛,易怒,納呆腹脹便溏為辨證要點,肝主疏洩,有助於脾的運化功能,脾主健運,氣機通暢,有助肝氣的疏洩,故在發生病變時,可相互影響,形成肝脾不調證。肝失疏洩,經氣鬱滯,故胸脅脹滿竄痛,太息則氣鬱得達,脹悶得舒,故喜太息,氣機鬱結不暢,放精神抑鬱;條達的失職,則急躁易怒。脾運失健,氣機鬱滯,故納呆腹脹;氣滯濕阻,則便溏不爽,腸鳴矢氣;腹中氣滯則腹痛,排便後氣滯得暢,故潟後疼痛得以緩解。本證寒熱現象不顯,故仍見白苔,若濕邪內盛,可見膩苔,弦脈為肝失柔和之證。



(八)肝胃不和證

肝胃不和證,是指肝失疏洩,胃失和降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寒邪內犯肝胃而發病。

【臨床表現】脘脅脹悶疼痛,噯氣呃逆,嘈雜吞酸,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象。或巔頂疼痛,遇寒則甚,得溫痛減,嘔吐涎沫,形寒肢冷,吞淡苔白滑,脈沉弦緊。

【證候分析】本證臨床常見有兩種表現,一為肝鬱化火,橫逆犯胃型,以脘脅脹痛,吞酸嘈雜,舌紅苔黃為辯證要點;一為寒邪內犯肝胃型,以巔頂痛,吐涎沫,舌淡苔白滑為辨證要點。肝主升發,胃主下降,兩者密切配合,以協調氣機升降的平衡。當肝氣或胃氣失調,常可演變為脾胃不和證。

肝鬱化火,橫逆犯胃,肝胃氣滯,則脘脅脹悶疼痛;胃失和降,氣機上逆,故噯氣呃逆;肝胃氣火內鬱,可見嘈雜吞酸;肝失條達,故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帶數,均為氣鬱化火之象。若寒邪內犯肝胃,陰寒之氣循肝經上達巔頂,經氣被遏,故巔頂疼痛;寒性陰凝,得陽始運,得寒則凝,故頭痛遇寒加劇,得溫痛減。胃府受病,中陽受傷,水津不化,氣機上逆,則嘔吐清稀涎沫;陽氣受傷,不能外溫肌膚,則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沉弦緊為寒邪內盛之象。



(九)肝腎陰虛證

肝腎陰虛證,是指肝腎兩臟陰液虧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失調,房室不節,情志內傷等引起。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失眠多夢,嚥乾口燥,腰膝酸軟;脅痛,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脅痛,腰膝酸軟,耳鳴遺精與陰虛內熱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肝腎陰液相互資生,肝陰充足,則下藏於腎,腎陰旺盛,則上滋肝木,故有“肝腎同源”之說。

在病理上,兩者往往相互影響,表現為盛則同盛,衰則同衰,形成肝腎陰虛證。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則頭暈目眩,耳鳴健忘;虛熱內擾,心神不安,故失眠多夢;津不上潤,則口燥嚥乾;筋脈失養,故腰膝酸軟無力。肝陰不足,肝脈失養,致脅部隱隱作痛。陰虛生內熱,熱蒸於裏,故五心煩熱;火炎於上,則兩顴發紅;內迫營陰,使夜間盜汗;擾動精室,故多見夢遺。衝任隸屬肝腎,肝腎陰傷,則衝任空虛,而經量減少。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征。



(十)脾腎陽虛證

脾腎陽虛證,是指脾腎兩臟陽氣虧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久潟或水邪久停,導致脾腎兩臟陽虛而成。

【臨床表現】面色晃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潟久痢,或五更洩潟,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甚則腹脹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腰膝、下腹冷痛,久潟不止,浮腫等與寒證並見為辨證要點。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在生理上脾腎陽氣相互資生,相互促進,脾主運化,布精微,化水濕,有賴命火之溫煦;腎主不液,溫養臟腑,須靠脾精的供養,若腎陽不足,不能溫養脾陽,則脾陽亦不足或脾陽久虛,日漸損及腎陽,則腎陽亦不足,無論脾陽虛衰或腎陽不足,在一定條件下,均能發展為脾腎陽虛證。脾陽虛不能運化水谷,氣血化生不足,故面色晃白。

陽虛無以溫煦形體,故畏寒肢冷。陽虛內寒,經脈凝滯,故少腹腰膝冷痛。脾腎陽虛,水谷不得腐熟運化,故潟下不止。不利清谷,五更洩潟。陽虛無以運化水濕,溢於肌膚,則面浮肢腫;停於腹內則腹脹如鼓;水濕內聚,氣化不行,則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屬陽虛水寒內蓄之象。



(十一)脾肺氣虛證

脾肺氣虛證,是指脾肺兩臟氣虛所表現的虛弱證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虛及脾;若飲食勞倦傷脾,脾虛及肺所致。

【臨床表現】久咳不止,氣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聲低懶言,疲倦乏力,面色晃白,甚則面浮足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本證主要以咳喘,納少、腹脹便溏與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久咳肺虛,肺失宣降,氣不布津,水聚濕生,脾氣受困,故脾因之失健。

或飲食不節,損傷脾氣,濕濁內生,脾不散精,肺亦因之虛損。久咳不止,肺氣受損,故咳嗽氣短而喘;氣虛水津不布,聚濕生痰,則痰多稀白。脾運失健,則食欲不振,腹脹不舒;濕濁下注,故便溏。聲低懶言,疲倦乏力,為氣虛之象。肌膚失養,則面色晃白,水濕泛濫,可致面浮肢腫。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為氣虛之征。



(十二)肺腎陰虛證

肺腎陰虛證,是指肺、腎兩臟陰液不足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咳肺陰受損,肺虛及腎或腎陰虧虛,腎虛及肺所致。

【臨床表現】咳嗽痰少,或痰中帶血甚至咳血,口燥嚥乾,聲音嘶啞,形體消瘦,腰膝酸軟,顴紅盜汗,骨蒸潮熱,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久咳痰血,腰膝酸軟,遺精等症與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肺腎陰液互相滋養,肺津敷布以滋腎,腎精上滋以養肺,稱為“金水相生”,在病理變化上,無論病起何臟,其發展均可形成肺腎陰虛證。陰虛肺燥,清肅失職,故咳嗽痰少;熱灼肺絡,絡損血溢,故痰中帶血甚或咳血;津不上承,則口乾嚥燥。喉為肺系,腎脈循喉,肺腎陰虧喉失滋養兼虛火熏灼會厭,則聲音嘶啞;肌肉失養,則形體日漸消瘦。虛火上浮則顴紅,虛熱迫津外洩則盜汗,陰虛生內熱,故骨蒸潮熱。腰為腎府,腎陰虧虛,失其濡養,則腰膝酸軟。熱擾精室,腎失封藏,則遺精。腎水不足,陰血虧虛則致經少;火灼陰絡受傷則見崩中,皆為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發熱之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四節 經絡辯證
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對病人的若干症狀體征進行分析綜合,以判斷病屬何經、何臟、何腑,從而進一步確定發病原因,病變性質、病理機轉的一種辨證方法,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是人體經氣執行的通道,又是疾病發生和傳變的途徑。其分布周身、執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使人體各部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各種生理作用中。故當外邪侵入人體,經氣失常,病邪會通過經絡逐漸傳入臟腑;反之,如果內臟發生病變,同樣也循著經絡反映於體表,在體表經脈循行的部位,特別是經氣聚集的腧穴之處,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如麻木、酸脹、疼痛,對冷熱等刺激的敏感度異常,或皮膚色澤改變,或見脫屑、結節等。

例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

脅下,少腹、肩背,便是該臟經絡循行之處。正由於經絡系統能夠有規律地反映出若干證候,因此臨床根據這些證候,用經絡辨證的方法,以進一步確定病變性質及其發展趨勢。

經絡辨證與臟腑辨證互為補充,二者不可截然分開。臟腑病證側重於闡述臟腑功能失調所出現的各種症狀,而經絡病證則主要是論述經脈循行部位出現的異常反應,對其所屬臟腑病證論述較為簡略,是臟腑辯證的補充,對臨床各科,特別是針灸、按摩、氣功等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一、十二經脈病證
十二經脈,包括手足三陰經和三陽經。它們的病理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出現的病證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膀胱經受邪,可是腰背、腋窩、足跟等處疼痛;二是與經脈特性和該經所屬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如肺經為十二經之首,易受外邪侵襲而致氣機壅塞,故見胸滿,咳喘氣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狀;三是一經受邪常影響其它經脈,如脾經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後作嘔等胃經病證。可見十二經病證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掌握其規律和特點,便可以說明我們推求出病因病機與病名,更好地指導臨床。



(-)手太陰肺經病證

手太陰肺經病證是指手太陽肺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肺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肺主氣,司呼吸、連喉系,屬於太陰經,多氣多血,每日寅時周身氣血僅注於肺。

【臨床表現】肺脹、咳喘、胸部滿悶;缺盒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氣,灑淅寒熱,自汗出,濡或臂內前廉痛,常中熱,小便頻數或色變等。

【證候分析】肺者生氣之源,其脈循胃口上膈屬肺。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內傳於肺,失其宣降,致胸悶脹滿,咳喘氣逆;缺盆為十二經通絡,與肺接近,肺氣不暢,故見疼痛;肺經行于時臂間,其經氣不利,則肩背及濡、臂內側前緣疼痛,掌中熱;邪客於肌表,衛氣鬱閉,故是惡寒發熱;腠理不固,則汗出;外邪入裏化熱,或肺經有熱,則可見煩渴、嚥乾;肺為腎母,邪傷其氣,故小便頻數或色變。



(二)手陽明大腸經病證

手陽是大腸經病是指手陽明大腸經經脈循行部位及大腸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大腸稟燥化之氣,主津液所生的疾病,屬手陽明經,每日卯時周身氣血懼注人大腸。

【臨床表現】齒痛、頸腫;嚥喉腫痛,鼻衄,目黃口乾;肩臂前側疼痛;拇、食指疼痛、作用中障礙。

【證候分析】手陽明大腸經的支脈,從缺盆上頓貫頰人齒,故病則齒痛、頸腫、嚥喉腫痛,大腸經之別絡達目,邪熱熾盛,則目黃口乾;熱盛迫血妄行,故鼻衄;病邪阻滯經脈,氣血不暢,則肩臂前例疼痛;拇、食指疼痛及作用中障礙,均為本經經脈所及的病變。



(三)足陽明胃經病證

足陽明胃經病證是指足陽明胃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胃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脾與胃相連,以臟腑而言,均屬土;以表裏而言,脾陰而胃陽;以運化而言,脾主運而胃主化。

足陽明胃經多氣血,每日辰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胃。

【臨床表現】壯熱、汗出、頭痛、頸腫、嚥喉腫痛、齒痛,或口角歪斜,鼻流濁涕;或鼻衄;驚惕狂躁;或消谷善饑,脘腹脹滿;或膝腹腫痛,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側、足背、足中趾等多處疼痛,足中肢作用中受限。

【證候分析】胃經多氣多血,受邪後易從陽化熱,剛見裏實熱證。裏熱內盛則壯熱;邪熱迫津外出致汗出;冒火循經上炎,則見頭痛、頸腫、嚥喉腫痛、齒痛,口唇瘡疹;若風邪侵襲,可見口角歪斜,鼻流濁涕;熱盛迫血妄行,則鼻衄;熱擾神明,則驚惕發狂而躁動,胃火熾盛,致消谷善饑;胃病及脾,中焦氣阻,則脘腹脹滿;胃經受邪,氣機不利,則所循行部位如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側,足背、足中趾等多處疼痛,且作用中受限。



(四)足太陰脾經病證

足太陰脾經病證是指足太陰脾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脾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脾為胃行其津液,為十二經脈的根本,屬足太陰經,主血少氣旺,每日已時周身氣血注於脾。

【臨床表現】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潟、症瘕、洩、水團、黃疸,不能臥,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證候分析】脾經血少氣旺,如果經氣發生變動,因其脈連舌本,所以發生舌根強硬現象。脾病失運,所以食則嘔,胃脘痛,腹脹。若陰盛而上走陽明,故氣滯而為噯氣;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為脾氣得以輸轉而氣通,所以矢氣或大便後腹脹和噯氣就得以衰減或暫時消除。脾主肌肉,濕邪內困,故身體皆重。碑不健運,筋脈失養,則舌本痛,肢體關節不能動搖。足太陰的脈,上膈注心中,故為煩心,心下急痛。脾經有寒,則為溏洩;脾經有鬱滯則為症瘕。脾病不能制水則為洩,為水閉,為黃疸,不能臥。足太陽脾經起於大趾。上膝股內前廉,故為腫為厥,為大趾不用等病。



(五)手少陰心經病證

手少陰心經病證,是指手少陰心經經脈循行部位及心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手少陰心經少血多,十二經之氣皆感而應心,十二經之精皆貢而養心,故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每日午時,周身氣血僅注於心。

【臨床表現】心胸煩悶疼痛、嚥乾、渴而欲飲、目黃、脅痛、撓臂內側後緣痛厥,掌中熱。

【征候分析】心屬火臟,故心經病變多見熱證。心火內盛,則心胸煩悶疼痛;本經的支脈從心系上挾於嚥部,放心火上炎,心陰耗損,則嚥乾,渴而欲飲;手少陰這脈系於目系,又出於脅下,故目黃脅痛。心脈又循撓臂內側入掌中,故而可見撓臂內側後緣痛和掌中發熱之征。



(六)手太陽小腸經病證

手太陽小腸經病證,是指手太陽小腸經經脈循行部位及小腸功能失調表現出的臨床證候。

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所出,與心為表裏,居太陽經,少氣多血。每日未時周身氣血懼注於小腸。

【臨床表現】耳聾、目黃、嚥痛;肩似拔、撓似折。頸項肩撓肘臂外後廉痛。

【證候分析】小腸經屬陽,其病多熱。小腸經支脈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即入耳中,故出現聾、目黃、嚥痛;肩似拔,撓似折,乃由於手太陽之脈循撓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的緣故。熱邪侵襲小腸經脈,則肩、肘、臂外側後緣等處疼痛。



(七)足太陽膀胱經病證

足太陽膀胱經病證,是指足太陽膀胱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膀胱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

膀胱為州都之官,藏津液,居太陽經,少氣而多血。每日申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膀胱。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寒,鼻寒流涕,頭痛,項背強痛;目似脫項如拔,腰似折,(月國)如結,踹如裂;癲癇、狂證、瘧疾、痔瘡;腰脊、(月國)窩,腓腸肌、足跟和小趾等處疼痛,作用中障礙。

【證候分析】膀胱經行於背部,易受外邪侵襲。邪客體表,衛陽鬱滯,故是發熱,惡風寒,鼻寒流涕。本經脈上額交巔入絡腦,故是頭痛,項背痛;又因足太陽經起目內眥,還出別下項、抵腰中、過髀樞、下合(月國)中、貫踹內,故本經有病,疼痛得眼珠好象要脫出一樣,頸項好象被人拉拔一樣,腰好象要折斷一樣,膝彎部位好象結紮一樣不能彎曲,踹部(即小腿肚)象撕裂一樣疼痛,股關節屬各曲不利,其所過部位均疼痛,足小趾不能隨意運動;熱邪極盛則發生癲癇、狂證、瘧疾;熱聚肛門,氣血壅滯,則釀生痔瘡。



(八)足少陰腎經病證

足少陰腎經病狂,是指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腎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腎臟藏精主水,屬陽氣初轉,陽氣乍生的少陰。足少陰腎經,多氣而少血。每日酉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腎。

【臨床表現】面黑如漆柴,頭暈目眩;氣短喘促,咳嗽咯血;饑不欲食,心胸痛,腰脊下肢無力或痿厥,足下熱痛;心煩、易驚、善恐、口熱舌乾,嚥腫。

【證候分析】腎雖屬陰,內藏元陽,水中有火;腎又為五臟之本,則易影響其臟腑而出現寒熱錯雜、虛實相兼的證候。腎主水,水色黑、腎精虧損,不能上榮於面,故見面黑如漆柴,頭暈目眩;金水相生,腎虛子病及母,故咳唾有血或氣促而喘。腎陰不足,虛火上犯於胃,致饑不欲食;心腎不交,故心煩,易驚、善恐和民主胸疼痛;病邪沮滯腎經,則腰脊下支無力或痿厥,足下熱痛。



(九)手厥陰心包經病證

手厥陰心包經病證,是指手厥陰心包經經脈循行部位及心包絡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臨床證候。心包絡為心之宮城,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屬於厥陰經,少氣而多血。每日戍時周身氣血俱注於心包絡經。

【臨床表現】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煩、心悸、心痛、喜笑不休面赤目黃等。

【證候分析】心包為心之周邊,內寄相火,其病多見熱證並往往影響到心。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循胸出脅,入於掌中,故其所循行的部位發生病變,引起手心熱,上部上肘部攣急腋腫,胸脅支滿;氣血執行不暢,則心悸,心痛;神魂不寧,則心煩甚或喜笑不休;心火上炎,故目赤目黃。



(十)手少陽三焦經病證

手少陽三焦經病證,是指手少陽三焦經經脈循行部位及三焦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

三焦為人體水谷精微生化和水液代謝的通路,總司人體的氣化,屬手少陽經,少血多氣。每日亥時周身氣血俱注於三焦。

【臨床表現】耳聾、心脅痛,目銳眥痛,頰部耳後疼痛,嚥喉腫痛,汗出,肩肘、前臂痛,小指、食指作用中障礙。

【證候分析】堿焦之脈上項系耳後,故本經受邪,熱邪上擾,則見耳聾,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故為汗出。三焦是主氣所生病者,氣機抑鬱,則心脅不舒而痛,肩肘,前臂疼痛,小指、食指作用中障礙,都是由於經脈循行之所處,經氣不利所引起。



(十一)足少陽膽經病證

足少陽膽經病證,是指足少陽膽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膽腑功能失常所表現臨床證候。膽為中精之府,十一經皆取決於膽,屬足少陽經,多氣少血。每日子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膽。

【臨床表現】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頭痛頷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為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證候分析】膽經為人體氣機出入之樞紐,邪客於此,氣機失常,則見膽液外溢而口苦,膽鬱不舒,故善太息。足少陽之別,貫心循脅裏,故心脅痛不能轉側;足少陽之別散於面,膽木為病,故面微有塵,體無膏澤。少陽屬半表半裏,陽勝則汗出,風勝則振寒而為瘧。其它各證,皆為其經脈所及經氣不利而成。



(十二)足厥陰肝經病證

足厥陰肝經病證,是指足厥陰肝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肝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肝主藏血,主疏洩,屬足厥陰經,少氣而多血。每日醜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肝。

【臨床表現】腰痛不可俯仰,面色晦暗,嚥乾,胸滿、腹潟、嘔吐、遺尿或癃閉,疝氣或婦女少腹痛。

【證候分析】足厥陰的支脈與別絡,和太陽少陽之脈,同結於腰踝下中部下部之間,故病則為腰痛不可俯仰。肝血不足,不能上養頭面,致面色晦暗;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上出額,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故病則嚥乾,肝經上行夾胃貫膈,下行過陰器抵少腹,故病則胸滿,嘔吐、腹潟,遺尿或癃閉,疝氣或婦女少腹痛等。

-二、奇經八脈病證
奇經八脈為十二正經以外的八條經脈,除其本經循行與體內器官相連屬外,並通過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發生間接聯系,尤其是衝、任、督、帶四脈與人體的生理、病理,都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奇經八脈具有聯系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分言之,督脈總督一身之陽;任脈總任一身之陰;衝脈為諸脈要衝,源起氣衝;帶脈狀如腰帶,總束諸脈;陽蹺為足太陽之別脈司一身左右之陽;陰蹺為足少陰之別動脈司一身左右之陰;陽維脈起於諸陽會,陰維脈起於諸陽交,為全身綱維。撰人體臟腑經絡有病通過奇經八脈表現出來。



(一)督脈病證

督脈病證,是指督脈循行部位及與其相關的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的總督,故又稱為“陽脈之海”,其別脈和厥陰脈會於巔,主身後之陽。

【臨床表現】腰骶脊背痛,項背強直,頭重眩暈。大人癲疾,小兒風癇。

【證候分析】脈起於會陰,並於脊裏,上風府、人腦、上巔、循額,故病邪阻滯督脈,經氣不利,故腰骶脊背痛,項痛強直;督脈失養,腦海不足,故見頭暈頭重;若陰陽氣錯亂,則可出現大小癲疾和小兒風癇。



(二)任脈病證

任脈病證,是指任脈循行部位及與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而行身之前,與衝脈主身前之陰又稱“陰脈之海”。任脈又主胞胎。

【臨床表現】臍下、少腹陰中疼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症瘕。

【證候分析】任脈主陰,易感寒邪,寒凝於脈,血行不暢,則臍下,少腹陰中疼痛;任脈固主血前之陰,陰凝寒滯,氣血瘀阻,則見男子疝氣,女子帶下症瘕積聚。



(三)總脈病證

衝脈病證,是指衝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衝脈起於氣街,與少陰之脈挾臍上行,有總領諸經氣血的功能,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又稱為“血海”、“經脈之海”,與任脈同主身前之陰。

【臨床表現】氣逆裏急,或氣從少腹上衝胸嚥、嘔吐、咳嗽;男子陽萎,女子經閉不孕或胎漏。

【證候分析】衝為經脈之海,由於衝脈之氣失調,與足陽明之氣相並而上逆,氣不得降,故出現氣從少腹上衝胸、嚥、嘔吐、咳嗽等症;衝為血海,與任脈共同參與生殖機能,衝任失調或氣血不充,致男子陽萎,女子經閉不孕等。



(四)帶脈病證

帶脈病證,是指帶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帶脈起於季脅,繞腰一周,狀如束帶,總約十二經脈及其它七條奇經。

【臨床表現】腰酸腿痛,腹部脹滿,赤白帶下,或帶下清稀,陰挺、漏胎。

【證候分析】帶脈環腰,總束諸脈,人身衝任二脈,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街,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則太衝所以能夠上養心肺,須賴帶脈以主持之,而人身之氣所以能上下流行,亦賴帶脈為關鎖。帶脈經氣不利,故出現腰酸腿痛;中氣不運,水濕困阻於帶脈,則腹部脹滿,帶下清稀量多;帶脈氣虛,不能維系胞胎,則見陰挺、漏胎。



(五)陽蹺、陰蹺脈病證

陽蹺、陰蹺脈病證,是指陽蹺、陰蹺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均起於眼中。蹺脈左右成對,均達於目內眥,有濡養眼目,司開合的作用。

【臨床表現】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急則狂走,目不昧;陽蹺急則陰厥。

【證候分析】陽蹺、陰蹺二脈均起於足跟,陽蹺循行於下肢外側,陰蹺循行於下肢內側,二者協調關節,有保持肢體動作矯捷的作用。如某側發生病變,則經脈拘急,另一側則相對弛緩。兩脈均達於目內眥,故陽蹺患病,陽氣偏亢則目內眥赤痛,或失眠而狂走;陰蹺患病;陰寒偏盛,寒盛則下肢厥冷。



(六)陽維、陰維病證

陽維、陰維病證,是指陽維、陰維二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陽維起於諸陽之會,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分別維系三陽經和三陰經。

【臨床表現】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若陰陽不能自相維系,則見精神恍惚,不能自主,倦怠乏力。

【證候分析】人身陽脈統於督,陰脈統於任,而諸陽清陰之散現而會者,又必有經脈以維系而主持之,二維脈有維系陰陽之功能。陽維脈起於諸陽會,以維系諸陽經,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故陽維脈受邪,可見發熱、惡寒;陰維脈起於諸陰交,以維系諸陰經,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故陰維脈受邪,則見心痛。若二脈不能相互維系,陰陽失調,陽氣耗傷則倦息無力,陽精虧虛則精神恍惚,不由自主。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五節 六經辯證
六經辨證,始見於《傷寒論》,是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在《素問·熱論》等篇的基礎上,結合傷寒病證的傳變特點所創立的一種論治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它以六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為綱,將外感病演變程序中所表現的各種證候,總結歸納為三陽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三陰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類,分別從邪正盛衰,病變部位,病勢進退及其相互傳變等方面闡述外感病各階段的病變特點。凡是抗病能力強、病勢亢盛的,為三陽病證;抗病力衰減,病勢虛弱的,為三陰病證。

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所以說六經病證基本上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運用六經辨證,不僅僅局限於外感病的診治,對內傷雜病的論治,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一、六經病證的分類
六經病證是外邪侵犯人體,作用於六經,致六經所系的臟腑經絡及其氣化功能失常,從而產生病理變化,出現一系列證候。經絡臟腑是人體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故某一經的病變,很可能影響到另一經,六經之間可以相互傳變。六經病證傳變的一般規律是由表入裏,由經絡而臟腑,由陽經入陰經。病邪的輕重、體質強弱,以及治療恰當與否,都是決定傳變的主要因素。如病人體質衰弱,或醫治不當,雖陽證亦可轉入三陰;反之,如病護理較好,醫治適宜,正氣得復,雖陰證亦可轉出三陽。因而針對臨床上出現的各種證候,運用六經辨證的方法,來確定何經為病,進而明確該病證的病因病機,確立相應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藥,這正是六經病證分類的意義所在。



(-)太陽病證

太陽病證,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內發,致使太陽經脈及其所屬臟腑功能失常所出現的臨床證候。太陽,是陽氣旺盛之經,主一身之表,簇攝營衛,為一身之藩籬,包括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外邪侵襲人體,大多從太陽而入,衛氣奮起抗邪,正邪相爭,太陽經氣不利,營衛失調而發病;病由內發者,系在一定條件下,疾病由陰轉陽,或由表出裏。由於病人體質和病邪傳變的不同,同是太陽經證,卻又有中風與傷寒的區別。

1。太陽經證

太陽經證,是指太陽經受外邪侵襲、邪在肌表,經氣不利而出現的臨床證候。可分為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

(l)太陽中風證

太陽中風證,是指風邪襲於肌表,衛氣不固,營陰不能內守而外洩出現的一種臨床證候。

臨床上亦稱之為表虛證。

【臨床表現】發熱,汗出,惡風,頭痛,脈浮緩,有時可見鼻鳴乾嘔。

【證候分析】太陽主表,統攝營衛。今風寒外襲肌表,以風邪為主,腠理疏松,故有惡風之感;衛為陽,功主衛外,衛受病則衛陽浮盛於外而發熱;正由於衛陽浮盛於外,失其固外開合的作用,因而營陰不能有內守而汗自出;汗出肌腠疏松,營陰不足,故脈浮緩。鼻鳴乾嘔,則是風邪壅滯而影響及於肺胃使然。此證具有汗出,脈浮緩的特征,故又稱為表虛證。

這是對太陽傷寒證的表實而言,並非絕對的虛證。

(2)太陽傷寒證

太陽傷寒證,是指寒邪襲表,太陽經氣不利,衛陽被束,營陰鬱滯所表現出的臨床證候。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頭項強痛,體痛,無汗而端,脈浮緊。

【證候分析】寒邪襲表,衛陽奮起抗爭,衛陽失去其正常溫分肉,肥腠理的功能,則出現惡寒;衛陽浮盛於外,勢必與邪相爭,衛陽被遏,故出現發熱,傷寒臨床所見,多為惡寒發熱並見。風寒外襲,腠理閉塞,所以無汗;寒邪外襲,太陽經氣不利,故出現頭項強痛;正氣欲向外而寒邪束於表,故見脈浮緊;呼吸喘促乃由於邪束於外,肌腠失宣,影響及肺,肺氣不利所致。因其無汗,故稱之為表實證。

2。太陽腑證

太陽腑證,是指太陽經邪不解,內傳入腑所表現出的臨床證候。

(1)太陽蓄水證

太陽蓄水證,是指外邪不解,內舍於太陽膀胱之腑,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能而致蓄水所表現出的臨床證候。

【臨床表現】小便不利,小腹脹滿,發熱煩渴、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脈浮或浮數。

【證候分析】膀胱主藏津液,化氣行水,因膀胱氣化不利,既不能布津上承,又不能化氣行水,所以出現煩渴,小便不利。水氣上逆,停聚於胃,拒而不納,故水入即吐。本證的特點是“小便不利,煩渴欲飲,飲入則吐”。

(2)太陽蓄血證

太陽蓄血證,是指外邪入裏化熱,隨經深入下焦,邪熱與瘀血相互搏結於膀胱少腹部位所表現出的;臨床證候。

【臨床表現】少腹急結,硬滿疼痛,如狂或發狂,小便自利或不利,或大便色黑,舌紫或有瘀斑,脈沉澀或沉結。

【證候分析】外邪侵襲太陽,入裏化熱,營血被熱邪煎灼,熱與蓄血相搏於下焦少腹,故見少腹拘急,甚則硬滿疼痛。心主血脈而藏神,邪熱上擾心神則如狂或發狂。若瘀血結乾膀胱,氣化失司,輕則小便自利,重則小便不利,溺澀而痛。瘀血停留胃腸,則大便色黑。

鬱熱阻滯,脈道不暢,故脈沉澀或沉結。本證婦女多見,除上述表現外,常兼有經水不調,病經或經閉等瘀熱阻於胞宮的見症。



(二)陽明病證

陽明病證,是指太陽病未愈,病邪逐漸亢盛入裏,內傳陽明或本經自病而起邪熱熾盛,傷津成實所表現出的臨床證候。為外感病的極期階段,以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為基本特征。病位主要在腸胃,病性屬裏、熱、實。根據邪熱入裏是否與腸中積滯互結,而分為陽明經證和陽明腑證。

1。陽明經證

陽明經證,是指陽明病邪熱彌漫全身,充斥陽明之經,腸中並無燥屎內結所表現出的臨床證候。又稱陽明熱證。

【臨床表現】身大熱,大汗出,大渴引飲,脈洪大;或見手足厥冷,喘促氣粗,心煩譫語、舌質紅、苔黃膩。

【證候分析】本證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臨床特征。邪入陽明,燥熱亢盛,充斥陽明經脈,故見大熱;邪熱熏蒸,迫津外洩故是大汗;熱盛煎熬津液,津液受損,故出現大渴引飲。熱甚陽亢,陽明為氣血俱多之經,熱迫其經,氣血沸騰,故脈現洪大;熱擾心神,神志不寧,故出現心煩譫語;熱邪熾盛,陰陽之氣不能順接,陽氣一時不能外達於四末,故出現手足厥冷,所謂“熱甚厥亦甚”正是此意;舌質紅、苔黃膩皆陽明熱邪偏盛所致。

2。陽明腑證

陽明腑證,是指陽明經邪熱不解,由經入腑,或熱自內發,與腸中糟粕互結,阻塞腸道所表現出的臨床證候。又稱陽明腑實證。臨床是症以“痞、滿、燥、實”為其特點。

【臨床表現】日哺潮熱、手足汗出,臍腹脹滿疼痛,大便秘結,或腹中轉失氣,甚者譫語,狂亂,不得眠,舌苔多厚黃乾燥,邊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脈沉遲而實;或滑數。

【證候分析】本證較經證為重,往往是陽明經證進一步的發展。陽明腑實證熱邪型多為日哺潮熱,即午後三至五時熱較盛,而四肢稟氣於陽明,腑中實熱,彌漫於經,故手中汗出;陽明證大熱汗出;或誤用發汗使津液外洩,于是腸中乾燥,熱與糟粕充斥腸道,結而不通,則臍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燥夭內結,結而不通,氣從下夭,則腹中夭氣頻轉。邪熱熾盛上蒸而熏灼心宮,出現譫語,狂亂,不得眠等症。熱內結而津液被劫,故苔黃乾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燥熱內結於腸,脈道壅滯而邪熱又迫急,故脈沉遲而實或滑數。



(三)少陽病證

少陽病證,是指人體受外邪侵襲,邪正分爭於表半裏之間,少陽樞機不利所表現出的臨床證候。少陽病從其病位來看,是已離太陽之表,而又未入陽明之裏,正是半表半裏之間,因而在其病變的機轉上屬於半表半裏的熱證。可由太陽病不解內傳,或病邪直犯少陽,或三陰病陽氣來復,轉入少陽而發病。

【臨床表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嚥乾,目眩,苔薄白、脈弦。

【證候分析】本證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口苦嘔惡為其主症。邪犯少陽,邪正交爭於半表半裏,故見往來寒熱;少陽受病,膽火上炎,灼傷津液,故見口苦、嚥乾;胸脅是少陽經循行部位,邪熱壅於少陽,往脈阻滯,氣血不和,則胸脅苦滿。肝膽疏洩不利,影響及胃,胃失和降,則見嘔吐,默默不欲飲食。少陽木鬱,水火上逆,則心中煩擾;肝膽受病,氣機鬱滯,故見脈弦。



(四)太陰病證

太陰病證,是指邪犯太陰,脾胃機能衰弱所表現出的臨床證候。太陰病中之“太陰”主要是指脾(胃)而言。可由三陽病治療失當,損傷脾陽,也可因脾氣素虛,寒邪直中而起病。

【臨床表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或舌苔白膩,脈沉緩而弱。

【證候分析】太陰病總的病機為脾胃虛寒,寒濕內聚。脾土虛寒,中陽不足,脾失健運,寒濕內生,濕滯氣機則腹滿;寒邪內阻,氣血執行不暢,故腹痛陣發;中陽不振,寒濕下注,則腹潟便溏,甚則下利清谷,下焦氣化未傷,津液尚能上承,所以太陰病口不渴;寒濕之邪,彌漫太陰,故舌苔白膩,脈沉緩而弱。



(五)少陰病證

少陰病證,是指少陰心腎陽虛,虛寒內盛所表現出的全身性虛弱的一類臨床證候。少陰病證為六經病變發展程序中最危險的階段。病至少陰,心腎機能衰減,抗病能力減弱,或從陰化寒或從陽化熱,因而在臨床上有寒化、熱化兩種不同證候。

1。少陰進化證

少陰進化證,是指心腎水火不濟,病邪從水化寒,陰寒內盛而陽氣衰弱所表現出的臨床證候。

【臨床表現】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脈微欲絕,反不惡寒,甚至面赤。

【證候分析】陽虛失於溫煦,故惡寒倦臥,四肢厥冷;陽氣衰微,神氣失養,故呈現“但欲寐”神情衰倦的狀態;陽衰寒盛,無力鼓動血液執行,故見脈微細;腎陽虛無力溫運脾陽以助運化,故下利清谷;若陰寒極盛,將殘陽格拒於上,則表現為陽浮於上的面赤“戴陽”假象。

2。少陰熱化征

少陰熱化證,是指少陰病邪從火化熱而傷陰,致陰虛陽亢所表現出的臨床證候。

【臨床表現】心煩不寐,口燥嚥乾,小便短赤、舌紅,脈細數。

【證候分析】邪入少陰,從陽化熱,熱灼真陰,腎陰虧,心火亢,心腎不交,故出現心煩不寐;邪熱傷津,津傷而不能上承,故口燥嚥乾;心火下移小腸,故小便短赤;陰傷熱灼,內耗營陰,故舌紅而脈細數。



(六)厥陰病證

厥陰病證,是指病至厥陰,機體陰陽調節功能發生紊亂,所表現出的寒熱錯雜,厥熱勝復的臨床證候。為六經病證的較後階段。厥陰病的發生,一為直中,系平素厥陽之氣不足,風寒外感,直入厥陰;二為傳經,少陰病進一步發展傳人厥陰;三為轉屬;少陽病誤治,失治,陽氣大傷,病轉厥陰。

【臨床表現】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吐蛔。

【證候分析】本證為上熱下寒,胃熱腸寒證。上熱,多指邪熱犯於上焦,此處應包括胃,患者自覺熱氣上衝於脘部甚至胸部,時感灼痛,此屬肝氣挾邪熱上逆所致;熱灼津液,則口渴多飲;下寒,多指腸道虛寒,此處亦應包括胃。胃腸虛寒,納化失職,則不欲食;蛔蟲喜溫而惡寒,腸寒則蛔動,逆行於胃或膽道,則可見吐蛔。此證反映了厥陰病寒熱錯雜的特點。

-二、六經病的傳變
傳變是疾病本身發展程序中固有的某些階段性的表現,也是人體臟腑經絡相互關系發生紊亂而依次傳遞的表現。一般認為:“傳”是指疾病循著一定的趨向發展;“變”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條件下發生性質的轉變。六經病證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經絡密切相關,故一經的病變常常會涉及到另一經,從而表現出合病,並病及傳經的病證候。

1。合病 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出現相應的證候。而無先後次第之分。如太陽經病證和陽明經證同時出現,稱“太陽陽明合病”;三陽病同病的為“三陽合病”。

2。並病 凡一經之病,治不徹底,或一經之證未罷,又見他經證候的,稱為並病。無先後次第之分。如少陽病未愈,進一步發展而又涉及陽明,稱“少陽陽明並病”。

3。傳經 病邪從外侵入,逐漸向裏傳播由這一經的證候轉變為另一經的證候,稱為“傳經”。傳經與否,取決於體質的強弱,感邪的輕重,治療的當否三個方面。如邪盛正衰,則發生傳變,正盛邪退,則病轉痊愈。身體強壯者,病變多傳三陽;體質虛弱者,病變多傳三陰。此外,誤汗、誤下,也能傳入陽明,更可以不經少陽,陽明而經傳三陰。但三陰病也不一定從陽經傳來,有時外邪可以直中三陰。傳經的一般規律有:

(l)循經傳:就是按六經次序相傳。如太陽病不愈,傳人陽明,陽明不愈,傳入少陽;三陽不愈,傳入三陰,首傳太陰,次傳少阻,終傳厥陰。一說有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相傳者。

(2)越經傳:是不按上述循經次序,隔一經或隔兩經相傳。如太陽病不愈,不傳少陽,而傳陽明,或不傳少陽、陽明而直傳太陰。越經傳的原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氣不足所致。

(3)表裏傳:即是相為表裏的經相傳。例如太陽傳入少陰,少陽傳入厥陰,陽明傳入太陰,是邪盛正虛由實轉虛,病情加劇的證候,與越經傳含義不同。

4。直中 凡病邪初起不從陽經傳入,而徑中陰經,表現出三陰征候的為直中。

以上所述,都屬由外傳內,由陽轉陰。此外,還有一種裏邪出表,由陰轉陽的陰病轉陽證。所謂陰病轉陽,就是本為三陰病而轉變為三陽證,為正氣漸復,病有向愈的征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診斷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六節 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是清代醫學家葉天士首創的一種論治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

四時溫熱邪氣侵襲人體,會造成衛氣營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壞了人體的動態平衡,從而導致溫熱病的發生。此種辨證方法是在傷寒六經辨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彌補了六經辨證的不足,從而豐富了外感病辨證學的內容。

衛、氣、營、血,即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這四類不同證候。當溫熱病邪侵入人體,一般先起於衛分,邪在衛分鬱而不解則傳變而入氣分,氣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氣虛弱,津液虧耗,病邪乘虛而入營血,營分有熱,動血耗陰勢必累及血分。



一、衛氣營血證候分類

溫熱病按照衛氣管血的方法來辨證,可分為衛分證候、氣分證候、營分證候和血分證候四大類。四類征候標記著溫熱病邪侵襲人體後由表入裏的四個層次。衛分主皮毛,是最淺表的一層,也是溫熱病的初起。氣分主肌肉,較皮毛深入一層。營血主裏,營主裏之淺,血主裏之深。



(-)衛分證候

衛分證候,是指溫熱病邪侵犯人體肌表,致使肺衛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候。其病變主要累及肺衛。

【臨床表現】本證的基本臨床特征是:發熱與惡寒並見,發熱較重,惡風(寒)較輕。風溫之邪犯表,衛氣被鬱,奮而抗邪,故發熱、微惡風寒。風溫傷肺,故咳嗽,嚥喉腫痛。風熱上擾,則舌邊尖紅。風邪在表,故脈浮,苔薄,兼熱邪則脈數。



(二)氣分證候

氣分證候,是指溫熱病邪內入臟腑,正盛邪實,正邪劇爭,陽熱亢盛的裏熱證候。為溫熱邪氣由表入裏,由淺入深的極盛時期、由於邪入氣分及所在臟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證候有多種類型,常見的有熱壅於肺、熱擾胸膈、熱在肺胃、熱迫大腸等。

【臨床表現】發熱不惡寒反惡熱,舌紅苔黃,脈數;常伴有心煩、口渴、面赤等症。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黃稠痰者,為熱壅於肺;若兼心煩懊惱坐臥不安者,為熱擾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煩悶、渴甚,脈數而苔黃燥者為熱在肺胃;若兼胸痞、煩渴、下利、譫語者,為熱迫大腸。

【證候分析】溫熱病邪,入於氣分,正邪劇爭,陽熱亢盛,故發熱而不惡寒,尿赤、舌紅、苔黃、脈數,邪不在表,故不惡寒而反惡熱;熱甚津傷故口渴;熱擾心神故心煩。熱壅於肺,氣機不利,故咳喘、胸痛;肺熱煉液成痰,故痰多黃稠。熱擾胸膈,鬱而不達故煩悶懊惱,坐臥不寧。熱在肺胃,熱在於肺,肺熱鬱蒸,則自汗、喘急;熱在於胃,胃在津液被熱所灼,則煩悶,渴甚而脈數,苔黃燥。肺胃之熱下迫大腸,腸熱熾甚,熱結旁流,則胸痞煩渴而下利、譫語。



(三)營分證候

營分證候,是指溫熱病邪內陷的深重階段表現的征候。營行脈中,內通於心,故營分證以營陰受損,心神被擾的病變為其特點。

【臨床表現】身熱夜甚,口渴不甚,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隱現,舌質紅絳,脈象細數。

【證候分析】邪熱人營,灼傷營陰,真陰被劫,故身熱灼手,入夜尤甚,口乾反不甚渴,脈細數。營分有熱,熱勢蒸騰,故舌質紅絳。若熱竄血絡,則可見斑疹隱隱。心神被擾,故心煩不寐,神昏譫語。



(四)血分證候

血分證候,是指溫熱邪氣深入陰分,損傷精血津液的危重階段所表現出的證候。也是衛氣營血病變最後階段的證候。典型的病理變化為熱盛動血,心神錯亂。病變主要累及心、肝腎三臟。臨床以血熱妄行和血熱傷陰多見。

1。血熱妄行證;是指熱入血分,損傷血絡而表現的出血證候。

【臨床表現】在營分證的基礎上,更見煩熱躁擾,昏狂,譫妄,斑疹透露,色紫或黑,吐衄,便血,尿血,舌質深絳或紫。脈細數。

【證候分析】邪熱入於血分,較諸熱閉營分更為重。血熱擾心,故躁擾發狂;血分熱極,迫血妄行,故見出血諸症;由於熱熾甚極故昏譫而斑疹紫黑。血中熱熾,故舌質深絳或紫。

實熱傷陰耗血,故脈見細數。熱入營分和血熱妄行二者在麻疹和舌象上的主要區別為;前者熱灼於營,斑疹隱隱,舌質紅絳,為病尚淺;後者熱灼於血,斑疹透紫色或紫黑,舌深絳或紫。

2。血熱傷陰證;是指血分熱盛,陰液耗傷而見的陰虛內熱的證候。

【臨床表現】持續低熱、暮熱朝涼、五心煩熱、口乾嚥燥、神倦耳聾、心煩不寐、舌上少津、脈虛細數。

【證候分析】邪熱久羈血分,劫灼陰液,陰虛則陽熱內擾,故低熱,或暮熱朝涼,五心煩熱;陰精耗竭,不能上榮清竅,故口乾、舌燥、舌上少津,耳聾失聰;陰精虧損,神失所養,故神倦;精血不足,故脈虛細;陰虛內熱,則見脈數。



小結 衛氣營血證候鑑別如下:

 衛分症:

症狀:發熱,微惡風寒,口渴,頭痛咳嗽,嚥喉腫痛。

舌苔:舌邊尖紅。

脈象:浮數。

 氣分症:

症狀:發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甚,或咳喘痰黃,或心煩懊惱,或壯熱大汗。

舌苔:舌紅苔黃。

脈象:數。

 營分症:

症狀:身熱夜甚,口渴不甚,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隱現。

舌苔:舌苔絳,

脈象:細數。

 血分症:

血熱妄行證:

症狀:煩熱狂躁,譫妄,斑疹透露,吐衄,便血,尿血。

舌苔:舌質深絳或紫。

脈象:細數。

血熱傷陰證:

症狀:低熱、暮熱朝涼、五心煩熱、口乾,神倦,耳聾、心煩不寐。

舌苔:舌體瘦小少津。

脈象:虛細數。



二、衛氣營血證候的傳變規律

在外感溫熱病程序中,衛氣營血的證候傳變,有順傳和逆傳兩種形式。

1。順傳:外感溫熱病多起於衛分,漸次傳入氣分、營分、血分,即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按照衛--氣--營--血的次序傳變,標記著邪氣步步深入,病情逐漸加重。

2。逆傳:即不依上述次序傳變,又可分為兩種:一為不循經傳,如在發病初期不一定出現衛分證候,而直接出現氣分、營分或血分證候;一為傳變迅速而病情重篤為逆傳,如熱勢彌漫,不但氣分、營分有熱,而且血分受燔灼出現氣營同病,或氣血兩燔。

第七節 三焦辯證
三焦辨證,是外感溫熱病辨證綱領之一,為清代醫家吳鞠通所倡導。它是根據《內經》關於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大體將人體軀乾所隸屬的臟器,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從嚥喉至胸隔屬上焦;脘腹屬中焦;下腹及二陰屬下焦,並在《傷寒論》六經分證和葉天士衛氣營血分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的傳變規律特點而總結出來的。



一、三焦病證的分類

三焦所屬臟腑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標記著溫病發展程序的不同階段。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經的病變,多為溫熱病的初期階段。中焦主要包括手、足陽明和足太陰脾經的病理變化。脾胃同屬中焦,陽明主燥,太陰主濕。邪入陽明而從燥化,則多呈裏熱燥實證;邪入太陰從濕化,多為濕溫病證,其中足陽明胃的病變。多為極期期階段。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經的病變,多為肝腎陰虛之候,屬溫病的末期階段。



(-)上焦病證

上焦病證,是指溫熱病邪,侵襲人體從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開始就出現的肺衛受邪的證候。溫邪犯肺以後,它的傳變有兩種趨勢,一種是“順傳”,指病邪由上焦傳入中焦而出現中焦足陽明胃經的證候;另一種為“逆傳”;即從肺經而傳入手厥陰心包經,出現“逆傳心包”的證候。

【臨床表現】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脈浮數或兩寸獨大;邪人心包,則舌蹇肢厥,神昏諺語。

【證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惡風寒。肺病不能化氣,氣鬱則身熱。肺氣不宣,則見咳嗽。午後屬陰,濁陰旺於陰分,故午後身熱。溫熱這邪在表,故脈浮數。邪在上焦;故兩寸獨大。

溫邪逆傳心包,舌為心竅,故舌蹇;心陽內鬱,故肢厥;熱迫心傷,神明內亂,故神昏譫語。



(二)中焦病證

中焦病證,是指溫病自上焦開始,順傳至於中焦,表現出的脾胃證候。若邪從燥化,或為無形熱盛,或為有形熱結,表現出陽明失潤,燥熱傷陰的證候。若邪從濕化,鬱阻脾胃,氣機升降不利,則表現出濕溫病證。因此,在證候上有胃燥傷陰與脾經濕熱的區別。

1。胃燥傷陰證:是指病入中焦,邪從燥化,出現陽明燥熱的證候。

【臨床表現】身熱面赤,腹滿便秘。口乾嚥燥。唇裂舌焦,苔黃或焦燥,脈象沉澀。

【證候分析】陽熱上炎,則身熱面赤。燥熱內盛,熱迫津傷,胃失所潤,則見身熱腹滿便秘,口乾嚥燥,唇裂苔黃或焦燥。氣機不暢,津液難於輸布,故脈沉澀。

本證病機與臨床表現和六經辨證中的陽明病證基本相同。但本證為感受溫邪,傳變快,人體陰液消耗較多。

2。脾經濕熱證:是指濕溫之邪,鬱阻太陰脾經而致的證候。

【臨床表現】面色淡黃,頭身重病,汗出熱不解,身熱不揚,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洩,苔黃滑膩,脈細而濡數,或見胸腹等處出現白菩。

【證候分析】太陰濕熱,熱在濕中,鬱蒸於上,則面色淡黃,頭重身痛。濕熱纏綿不易分解,故汗出熱不解,濕熱困鬱,阻滯中焦,脾運不健,氣失通暢,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洩。濕性粘滯,濕熱之邪留戀氣分不解,鬱蒸肌表,則見身熱不揚,白菩透露,苔黃滑膩,脈細而濡數,均為濕熱鬱蒸之象。



(三)下焦病證

下焦病證,是指溫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陰精,肝腎受損,而出現的肝腎陰虛征候。

【臨床表現】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口乾,舌燥,神倦耳聾,脈象虛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動,神倦脈虛,舌絳少苔,甚或時時欲脫。

【證候分析】濕病後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陰耗損,虛熱內擾,則見身熱面赤,手中心熱甚於手足背,口乾,舌燥等陰虛內熱之象。陰精虧損,神失所養則神倦。陰精不得上榮清竅則耳聾,肝為剛臟,屬風木而主筋,賴腎水以涵養。真陰被灼,水虧木旺。筋失所養而拘攣則出現手腳蠕動甚或痙攣。陰虛水虧,虛風內擾則心中詹詹大動。至於脈虛,舌絳苔少,甚或欲脫,均為陰精耗竭之虛象。



二、三焦病證的傳變規律

三焦病的各種證候,標記著溫病病變發展程序中的三個不同階段。其中上焦病證候,多表現於溫病的初期階段;中焦病證候,多表現於溫病的極期階段;下焦病證候多表現於溫病的末期階段。其傳變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陰肺經開始,由此而傳人中焦,進而傳入下焦為順傳;如感受病邪偏重,低抗力較差的病人,病邪由肺衛傳入手厥陰心包經者為逆傳。

三焦病的傳變,取決於病邪的性質和受病機體抵抗力的強弱等因素,如病人體質偏於陰虛而抵抗力較強的,感受病邪又為溫熱、溫毒、風溫、溫疫、冬瘟,若順傳中焦,則多從燥化而為陽明燥化證;傳入下焦,則為肝腎陰虛之證。如病人體質偏於陽虛而抵抗力較弱者,感受病邪又為寒濕,若順傳中焦,則多從濕化,而為太陰濕化證;傳入下焦,則為濕久傷陽之證。唯暑兼濕熱,傳入中焦可從燥化,也可以濕化;傳人下焦,既可傷陰,也可傷陽,隨其所兼而異。

三焦病的傳變程序,雖然有自上而下,但這僅指一般而言,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的病犯上焦,經治而愈,並無傳變;有的又可自上焦徑傳下焦,或由中焦再傳肝腎的,這又與六經病的循經傳、越經傳相似。也有初起即見中焦太陰病症症狀的,也有發病即見厥陰症狀的。這又與六經病證中的直中相類似。此外,還有兩焦症狀互見和病邪彌漫三焦的,這又與六經的合病、並病相似。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4.診斷、醫理、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