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低血壓 中醫觀

診斷猶如兵法!方能用兵如神!很多診斷根據中醫理,來治療!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FW:低血壓 中醫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主  題:FW:低血壓 中醫觀
發 表 人:懸壺子
公告日期:2004-12-27 19:31:21

低血壓 中醫觀 【廖桂聲╱桃園廖桂聲中醫院長】

人們總擔心血壓過高會殃及心臟和大腦,卻對血壓偏低缺乏認知。殊不知血壓降低後,由於血流緩慢、血凝成分增多,常易合併腦和內臟器官血栓形成,所以臨床對於低血壓患者,尤其是老年,應當充分重視。懸壺子按:感謝HOU簡報找尋。
低血壓症診斷,沒有絕對標準,一般而言,當血壓低於90/60(毫米汞柱)時,便可視為血壓過低。但低血壓的臨床意義要和自己平常的血壓做比較,一般是以收縮壓小於70毫米汞柱,或比以前降低40毫米汞柱左右來確定。此時長期血壓過低,容易導致血液無法順利流向腦部,造成腦部缺氧。患者常會感到頭暈、全身無力、心悸、發抖、畏寒、蒼白,甚至失神、休克等症狀。

血壓是維持全身血液循環的原動力,由心臟收縮力的強弱、血液量的多寡及血管壁的阻力來決定血壓的高低。引起低血壓的主因,有心臟輸出量低,末梢血管抵抗減少,或血液黏性降低等。原因可分為:

1.姿勢性低血壓,即臥位、下蹲位突然變成直立,或長時間站立所引起,原因在於中樞性或末梢性血管系統的調整障礙。

2.體質性低血壓,與體質瘦弱有關,常見於中年女性,多有家族史。無自覺病狀,只是容易疲勞而已,不必治療,常做些增強體質運動即可。

3.症狀性低血壓,由某些疾病或藥物引起,如脊髓空洞症、風濕性心肌病、慢性營養不良、服用降壓藥等。

根據低血壓的臨床表現,本病相當韝刈憛u眩暈」、「虛勞」、「暈厥」等範疇。究其本乃心、脾、腎三臟氣血陰陽不足。以慢性虛證為主。低血壓一症多為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導致氣血陰陽不足,臟腑功能失調。

本病按中醫辨症,以心、脾、腎三臟氣虛或陽虛為主,而且往往三臟之症參雜互見,主要辨別虛者以何臟為主:

1.心氣虛則頭暈心悸、胸悶氣短、自汗少氣懶言、面色白光白。治法以益心氣、滋心陰。方藥以生脈飲、四逆湯。

2.脾陽虛則見消瘦乏力、納少腹脹、便溏及中氣下陷症。治法以健脾助運。方藥以半夏天白木湯化裁。

3.腎虛常見眩暈目糊、腰痠膝痠、神疲健忘、身寒肢冷、動則氣短。治法以溫補腎陽。方藥以右歸丸合真武湯。

低血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亦不可輕怠,應注意預防與護理:

1.高年老人在起立坐臥時,動作應慢,不要突起突臥。每變體位,應休息2~3分鐘,起床最好分三個步驟,首先坐起腳吊下,最後站立。

2.避免過度劇烈運動和長久站立。

3.要有足夠的睡眠品質、勿熬夜晚睡。

4.作適當的運動,如日行萬步,具有血管張力調整功能。

5.避免大吃大喝而導致「餐後低血壓」。 (作者兼具中、西醫資格) 【2004/12/21 聯合報】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4.診斷、醫理、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