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趣生死輪圖
生死之輪--六道輪迴圖釋義開示
生死之輪圖的起源
衲由今晚開始一連數天,應求為大家講述有關西藏佛寺中常見的生死之輪繪畫的種種。為了能得到最大的聞法利益,聽者應在聽法前思維:「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必須成佛;為了成佛,我必須學習成佛之道;故此,我現在要好好地聽受佛法!」
生死之輪,藏文中稱為「輪迴之輪」(Sipay korlo,梵語Bhava-chakra),但西方人稱它為「生死之輪」或「生命之輪」(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註:漢傳佛教中稱其為「五趣生死輪」、「五道輪」、「生死輪」及「十二緣起圖」)。這種圖畫,我們常常會在西藏寺院的外牆上見到。對佛法不理解的人,只會以好奇的目光欣賞它,卻不知道這幅畫其實蘊藏描述眾生生死輪迴、受苦及脫苦的教法在內。
在佛法上,我們必須注重傳承。既然我們要修佛法,就當然必須謹慎地決擇甚麼是佛所開示的法、甚麼不是佛所開示的法、甚麼是有傳承的正法和甚麼是似是而非、某些人自創的無傳承「佛法」!換言之,我們不要大意,必須確定自己所聽、所學、所修的法的而且確是佛陀所開示的。為這個原因,衲現在先講一講生死之輪圖的傳承,亦即這種圖畫的來源。
在佛陀於人間示現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國(Magadha,中印度當年十六大國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說法之處,即今之Rajgir,城境內有一山稱為「靈鷲山」,即佛陀開示《般若心經》的聖地)。摩揭陀國王舍城的國王名為「頻毗娑羅王」(Bimbisara,亦譯作「影堅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勝王」等)。這個國王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國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 — 竹林精舍(Venuvana) — 亦是由這位國王所供養予僧團的(註:見《因果經》中記載)。在印度有另一個大城,名叫「勝雲城」(Rauruka),此城則有一位稱為「優填王」(Udrayana,亦譯作「優陀延王」及「烏扎衍那王」等)的國王。上述的兩位國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頻毗娑羅王在現在所說的典故發生時,早已皈依了佛教,而優填王則未信佛教,亦未見過釋迦牟尼本師。
王舍城與優填王所管轄的地方,堪稱國富民強。兩個城之間常常有商人來往作買賣,兩位國王就常常托來往兩地的商旅代捎書信及禮品予對方。在多次互相送贈了珍寶及上等布料後,優填王把一件鑲滿了各種寶石的珍貴鎧甲贈予頻毗娑羅王。這套珍貴的盔甲,不單鑲滿了多種寶石,更有防火、防毒及護身的功能,所以它價值連城,令當時的見者讚嘆不絕。在收禮後,頻毗娑羅王召集了大臣,向他們說:「這麼貴重的大禮,朕應當如何回禮呢?朕必須以一件同等的厚禮或更有價值的禮品回贈,你們快幫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這些建議都不太恰當,令國王傷透了腦筋。這時候,一位屬婆羅門階級的大臣開口說:「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珍寶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現正在我們國境中駐錫,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畫回禮呢?這份禮既吉祥,且又能令優填王積聚福德!」,頻毗娑羅高興地決定:「就這樣辦吧!」
在佛陀聽到頻毗娑羅王的要求時,祂在應允之餘,還授記說:「優填王見畫時,將生大信心及見諦!」在畫師為佛陀作畫時,由於佛陀的聖身自然放出光明萬丈,又因畫師出於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繪畫便變得極難進行下去了。後來,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畫布上,由畫師依祂的身相比例勾劃身形,再為佛畫上色。畫師又依佛之開示,在佛身相圖畫下,加上了開示皈依、三學、六道生死輪迴及十二因緣教法的生死之輪圖。這幅布畫,被塗上香料而包於上好的絲布內,再放入一個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點的銀盒中;銀盒又復被收藏於更大的紅銅盒中。頻毗娑羅王寫了一信,派使者把信交予優填王,請他在城中張燈結綵,再由大象、步兵及戰車等四軍陪同,出城十一哩恭迎佛畫。這幅包裝好了的佛畫,便被供在一匹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優填王手中。
本來不信佛的優填王在恭敬地展開佛畫後,便仔細地觀看圖中的內容及參想畫中偈文的內義,同時亦在心中禪思十二因緣的順逆流轉過程、四諦及六道輪迴之苦。由於佛陀的加持、優填王的過往善業力及因緣成熟,優填王在當下便證得了阿羅漢聖人的預流果位境界(註:一種修行的境界)。此後,這位國王為佛教亦作了極大的貢獻。他的生平故事,可見於《大藏經》中的戒律教法等典著中(註:漢文《大藏經》中之《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阿含經》及《四分律》等,俱有有關優填王之章句片段)。衲在幾年前曾往印尼的浮羅布多(Borobudur)大塔朝禮,留意到塔上的石刻中亦有極多有關此王生平的雕刻圖像。
由上述典故可見,生死之輪圖並非西藏人的發明,而是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時代(註: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號窟殿中,便存有古老之生死之輪圖像)。在優填王看畫證道後,古印度的佛教寺院(乃至後來的藏傳佛教寺院)便開始有把這幅畫繪於寺門外的傳統,以令來訪或路過的人見畫而心念畫內含藏的教義(註:見漢文《大藏經》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是故我今敕諸苾芻,於寺門屋下畫生死輪…應差苾芻於門屋下坐,為來往諸人婆羅門等,指示生死輪轉因緣…」及《釋氏要覽》卷三:「毘奈耶云:給孤長者造寺後作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即白佛。佛言,於門兩頰…次一面,畫五趣生死輪…」)。
編者按:五趣生死輪圖
在漢地,雖然並未及其在古印度與西藏之普及,但由《法苑珠林》卷二十三及《諸寺緣起集》興福院條史料中,可知此圖在漢地乃至日本亦曾有某程度上的流傳。此外,漢傳佛教及日本佛教中各種版本之十法界圖(亦稱「十界圖」及「十界大曼荼羅」)亦源出於五趣生死輪圖(註:參考宋.遵式《天竺別集》卷二及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八)。
來源http://www.b-i-a.net/d-t-m/books/book16_3_b5.html
五趣生死輪圖 (六道輪迴圖、生死之輪圖)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五趣生死輪圖
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十二因緣
剛才說過參出離心有兩種方法,一為前述之依苦及集諦修,二為依十二因緣教法而修。此二法中,依任何一法皆可。
在印度及西藏的寺院外牆,有一種稱為“五趣生死輪”的繪畫,這種畫開示了眾生因十二因緣流轉,而輪回在六道之中的景況及因果關係,同時也開示四諦。這幅圖是當初佛陀親自教王舍城頻毗娑羅王(Bimbisara)畫的。王舍城國王把畫送予鄰國的優填王(Udrayana),優填王在看畫後,細思十二因緣,沒多久便證得羅漢境界了。自此以後,佛陀還命弟子必須把畫繪於寺院外牆上,讓人可以透過觀視而思維十二因緣教法。由此可知,十二因緣是極為深妙的教法。大家以後有機會見到這種壁畫,不妨仔細觀賞及研究(注:有關此圖之釋義開示,見法師著作《生死之輪》)。
十二因緣教法,是一套濃縮地描述眾生如何被煩惱及業所控制、無奈地在六道中經歷無數生死的教義。這十二支因緣互為因果,環環相扣,一支引發另一支,周而復始。明白十二因緣後,我們便會瞭解生死流轉的運作方式及懂得如何切斷這種迴圈。
五趣生死輪
依傳統講說十二因緣必須分四支講解,一為十二支的個別說明,二為其功能分別,三為其流轉週期,最後講其流轉之運作方式。
l 十二因緣之個別說明
十二因緣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這十二支運作如輪旋轉,並無始末或首尾。把無明放在十二支之首,是為了解釋一生之初而已,並非指它是十二因緣之最初起源。大家對這十二支的名字可能感到茫然無頭緒,但在聽完講解後,它們便並不陌生了。
(1) 無明
一切生死皆源出於無明。“無明”尤指執戀自我為實有的我執。自無始輪回以來,無明便一直伴隨著我們,從沒一刻相離。這種影響便似一塊黑布,把我們的眼睛蓋著了,令我們不知事物的真相。
(2) 行
由於無明,我們便會造作種種善惡不同之業,這便稱為“行”。
(3) 識
“識”是業之載體。由無明所引致之任何行,會被紀錄在識之中。無明、行及識就如播種人、種子及大地之相互關係及組合。如果把生死輪回比作一座房子,無明、行及識便是其最主要的三根柱頭。
(4) 名色
“名色”是指眾生在受孕入胎一刹的蘊身。這一身體是負載識的容器,亦是後來發展出之各支的基礎。如果沒有這蘊身,識便沒有附托的物件,亦無從發展出後來之視覺及聽覺等。如果把前三支比作房子的柱,名色則好比牆及屋頂等。
(5) 六入
在名色蘊身存在後,並不馬上有感官功能,但在沒多久後,它便發展出眼、耳、鼻、舌、身等根,而具備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功能,這便稱為“六入”。如果把名色比作房子,六入便是它的窗及門。透過這些窗及門,房內的人便能與外界有所接觸。
(6) 觸
由於有了六根及各感官功能,我們便藉此媒介與外境發生關連,這便是“觸”的意思,譬如說我們有了眼根,而又有視覺功能,現在面前有一朵花,我們的視覺感官便透過眼根與這外境發生關連了。
(7) 受
有了感官等與外境的接觸,我們便生樂、苦或不樂不苦之中性感受,這是“受”支的意思。舉些例子:當眼睛與面前的漂亮花朵二者相遇時,眼識便生起作用,我們便會有樂的感受;當鼻根與臭味相遇時,嗅覺便生起作用,我們生出苦的感受。
(8) 愛
因為有了前一支 —— 受,我們便會有所貪愛,眼喜歡見美麗的事物,耳愛聽悅耳的音樂。不願與好事物及感受分離,又不願與不好的事物及感受相遇……,這是“愛”支的意思。
(9) 取
因為有上一支,我們便有強烈的欲望,這便是“取”。
(10)有
由愛支及取支,再加上第二支 —— 行,我們便具足了以後再受生的因緣了,這是“有”的意思。前面講過無明、行及識好比播種人、種子及大地,而愛支及取支正好比肥料,有支則是長出之幼苗。
(11)生
因為上述各支,便衍生出又一次的投生,這便是“生”支的意思。
(12)老死
既有生、其必然後果是有“老死”。
十二因緣之功能分別
無明、行及識稱為“能引支”,它們是能牽引結果的因。被牽引出之結果是名色、六入、觸及受,這四支稱為“所引支”。衲再解釋一下∶由於過往生之無明、行及識,牽引出今生之名色、六入、觸及受,所以前三支是能引發的因,後四支是被它們所引發出之果。愛、取及有這三支是“能生支”,因為它們能導致“所生支” —— 生及老死。
如以因及果來分類,無明、行、識、愛、取及有屬因,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屬果。
以四諦來分類的話,無明、行、愛、取及有屬於苦的來源 —— 集諦,而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為苦諦。無明、愛及取屬煩惱,行及有則屬業。
前面已談過,苦乃由業而生,業乃由煩惱所引發。如果想斷苦及生死,必須把它從根上斷除,所以必須斷除無明。
十二因緣之迴圈週期
十二因緣一支導致下一支,整個迴圈少則兩世完成,多則三世完成。在三世之間,極可能有許多世的間隔,因為這些間隔是另外的業力迴圈。衲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因為無明而作了某些惡業,這些業留在識中,在今世或以後的某一世死時,由於愛及取之引發,便感到下一世之名色、六入、觸及受,而且亦有生及老死。以此為例,若於今生死時馬上有相應的愛及取支引發,下一世便會得到六支果,這便剛好完成了上述惡業之迴圈。但如果在今生死時未有相應的愛及取支,此個別迴圈中的無明、行及識便被擱置了,順數的下一生會是由另一個別、未完成之迴圈的六支果。在此迴圈中被擱置了的潛伏三支能引支,始終亦會被引發,但這可能是許多世以後的事。在該世死時,由於各種因緣,這三支突然被引發了,那一世的下一生便會有此迴圈的六支果。所以,這裏所說的三世之間,可以間隔許多世,而這中間的許多世,又各是其他很多套十二因緣迴圈的果,與現在所說的這套迴圈並無關係。在每一世中,我們得到六支果,即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但同時亦造作了許多新的業,啟動了許多套新的迴圈。
十二因緣之流轉方式
十二因緣一環扣著一環,一支導致下一支,由三支煩惱驅使而造作兩支業,由此起七支苦,又由苦再生三支煩惱,一個迴圈又引發更多套之迴圈,令我們暈頭轉向,一次又一次地生、死、轉生、再死……無從出離,甚至還以此為樂。我們對這種迴圈,根本找不到它的起點,所以龍樹祖師便說過一偈:“從三生出二,從二而生七,從七複生三,數轉三有輪”
如果從無明開始數下去,它直接導致行,行又載於識中……一支導致下一支,這便是輪回之本質 —— 苦諦。我們亦可以從老死開始反過來逆參,導致老死的因是生,導致生的因是有支……這樣便能明白苦之來源 —— 集諦。從斷除的方面來參思,若沒有無明支,便不會有行支……所以便沒有生支,亦沒有老死支。這樣地參便是參思無苦之境界 —— 滅諦。反過來推論,想斷除老死,便應斷除生支的發生,想避免生支,便應設法斷除有支……欲脫離行支,我們必須斷除無明。如此去參,我們便會明白如何達到無苦之涅槃解脫境界,這斷生死之方法便是道諦。最終來說,由於其他支均源出於無明支,故我們必須斷除的是無明。若沒有無明,便沒有十二因緣迴圈,所以便無生死輪回。
參十二因緣之目的,是為了修出離心及明白解脫之道,以打破無休止的生閉環。如果強調導致在三惡道中轉生的十二因緣流轉,乃共下士道所修之法。若以六道之角度去參,則為共中士道之法門,能培養出離心。若想如母眾生正在以這種公式不斷輪回受苦,而培養悲心及菩提心等,這是上士道的修法。所以,十二因緣在三士道中各有不同功能及用途。
來源:http://www.b-i-a.net/iblphk/books/book39_29_b5.html
十二因緣
剛才說過參出離心有兩種方法,一為前述之依苦及集諦修,二為依十二因緣教法而修。此二法中,依任何一法皆可。
在印度及西藏的寺院外牆,有一種稱為“五趣生死輪”的繪畫,這種畫開示了眾生因十二因緣流轉,而輪回在六道之中的景況及因果關係,同時也開示四諦。這幅圖是當初佛陀親自教王舍城頻毗娑羅王(Bimbisara)畫的。王舍城國王把畫送予鄰國的優填王(Udrayana),優填王在看畫後,細思十二因緣,沒多久便證得羅漢境界了。自此以後,佛陀還命弟子必須把畫繪於寺院外牆上,讓人可以透過觀視而思維十二因緣教法。由此可知,十二因緣是極為深妙的教法。大家以後有機會見到這種壁畫,不妨仔細觀賞及研究(注:有關此圖之釋義開示,見法師著作《生死之輪》)。
十二因緣教法,是一套濃縮地描述眾生如何被煩惱及業所控制、無奈地在六道中經歷無數生死的教義。這十二支因緣互為因果,環環相扣,一支引發另一支,周而復始。明白十二因緣後,我們便會瞭解生死流轉的運作方式及懂得如何切斷這種迴圈。
五趣生死輪
依傳統講說十二因緣必須分四支講解,一為十二支的個別說明,二為其功能分別,三為其流轉週期,最後講其流轉之運作方式。
l 十二因緣之個別說明
十二因緣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這十二支運作如輪旋轉,並無始末或首尾。把無明放在十二支之首,是為了解釋一生之初而已,並非指它是十二因緣之最初起源。大家對這十二支的名字可能感到茫然無頭緒,但在聽完講解後,它們便並不陌生了。
(1) 無明
一切生死皆源出於無明。“無明”尤指執戀自我為實有的我執。自無始輪回以來,無明便一直伴隨著我們,從沒一刻相離。這種影響便似一塊黑布,把我們的眼睛蓋著了,令我們不知事物的真相。
(2) 行
由於無明,我們便會造作種種善惡不同之業,這便稱為“行”。
(3) 識
“識”是業之載體。由無明所引致之任何行,會被紀錄在識之中。無明、行及識就如播種人、種子及大地之相互關係及組合。如果把生死輪回比作一座房子,無明、行及識便是其最主要的三根柱頭。
(4) 名色
“名色”是指眾生在受孕入胎一刹的蘊身。這一身體是負載識的容器,亦是後來發展出之各支的基礎。如果沒有這蘊身,識便沒有附托的物件,亦無從發展出後來之視覺及聽覺等。如果把前三支比作房子的柱,名色則好比牆及屋頂等。
(5) 六入
在名色蘊身存在後,並不馬上有感官功能,但在沒多久後,它便發展出眼、耳、鼻、舌、身等根,而具備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功能,這便稱為“六入”。如果把名色比作房子,六入便是它的窗及門。透過這些窗及門,房內的人便能與外界有所接觸。
(6) 觸
由於有了六根及各感官功能,我們便藉此媒介與外境發生關連,這便是“觸”的意思,譬如說我們有了眼根,而又有視覺功能,現在面前有一朵花,我們的視覺感官便透過眼根與這外境發生關連了。
(7) 受
有了感官等與外境的接觸,我們便生樂、苦或不樂不苦之中性感受,這是“受”支的意思。舉些例子:當眼睛與面前的漂亮花朵二者相遇時,眼識便生起作用,我們便會有樂的感受;當鼻根與臭味相遇時,嗅覺便生起作用,我們生出苦的感受。
(8) 愛
因為有了前一支 —— 受,我們便會有所貪愛,眼喜歡見美麗的事物,耳愛聽悅耳的音樂。不願與好事物及感受分離,又不願與不好的事物及感受相遇……,這是“愛”支的意思。
(9) 取
因為有上一支,我們便有強烈的欲望,這便是“取”。
(10)有
由愛支及取支,再加上第二支 —— 行,我們便具足了以後再受生的因緣了,這是“有”的意思。前面講過無明、行及識好比播種人、種子及大地,而愛支及取支正好比肥料,有支則是長出之幼苗。
(11)生
因為上述各支,便衍生出又一次的投生,這便是“生”支的意思。
(12)老死
既有生、其必然後果是有“老死”。
十二因緣之功能分別
無明、行及識稱為“能引支”,它們是能牽引結果的因。被牽引出之結果是名色、六入、觸及受,這四支稱為“所引支”。衲再解釋一下∶由於過往生之無明、行及識,牽引出今生之名色、六入、觸及受,所以前三支是能引發的因,後四支是被它們所引發出之果。愛、取及有這三支是“能生支”,因為它們能導致“所生支” —— 生及老死。
如以因及果來分類,無明、行、識、愛、取及有屬因,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屬果。
以四諦來分類的話,無明、行、愛、取及有屬於苦的來源 —— 集諦,而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為苦諦。無明、愛及取屬煩惱,行及有則屬業。
前面已談過,苦乃由業而生,業乃由煩惱所引發。如果想斷苦及生死,必須把它從根上斷除,所以必須斷除無明。
十二因緣之迴圈週期
十二因緣一支導致下一支,整個迴圈少則兩世完成,多則三世完成。在三世之間,極可能有許多世的間隔,因為這些間隔是另外的業力迴圈。衲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因為無明而作了某些惡業,這些業留在識中,在今世或以後的某一世死時,由於愛及取之引發,便感到下一世之名色、六入、觸及受,而且亦有生及老死。以此為例,若於今生死時馬上有相應的愛及取支引發,下一世便會得到六支果,這便剛好完成了上述惡業之迴圈。但如果在今生死時未有相應的愛及取支,此個別迴圈中的無明、行及識便被擱置了,順數的下一生會是由另一個別、未完成之迴圈的六支果。在此迴圈中被擱置了的潛伏三支能引支,始終亦會被引發,但這可能是許多世以後的事。在該世死時,由於各種因緣,這三支突然被引發了,那一世的下一生便會有此迴圈的六支果。所以,這裏所說的三世之間,可以間隔許多世,而這中間的許多世,又各是其他很多套十二因緣迴圈的果,與現在所說的這套迴圈並無關係。在每一世中,我們得到六支果,即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但同時亦造作了許多新的業,啟動了許多套新的迴圈。
十二因緣之流轉方式
十二因緣一環扣著一環,一支導致下一支,由三支煩惱驅使而造作兩支業,由此起七支苦,又由苦再生三支煩惱,一個迴圈又引發更多套之迴圈,令我們暈頭轉向,一次又一次地生、死、轉生、再死……無從出離,甚至還以此為樂。我們對這種迴圈,根本找不到它的起點,所以龍樹祖師便說過一偈:“從三生出二,從二而生七,從七複生三,數轉三有輪”
如果從無明開始數下去,它直接導致行,行又載於識中……一支導致下一支,這便是輪回之本質 —— 苦諦。我們亦可以從老死開始反過來逆參,導致老死的因是生,導致生的因是有支……這樣便能明白苦之來源 —— 集諦。從斷除的方面來參思,若沒有無明支,便不會有行支……所以便沒有生支,亦沒有老死支。這樣地參便是參思無苦之境界 —— 滅諦。反過來推論,想斷除老死,便應斷除生支的發生,想避免生支,便應設法斷除有支……欲脫離行支,我們必須斷除無明。如此去參,我們便會明白如何達到無苦之涅槃解脫境界,這斷生死之方法便是道諦。最終來說,由於其他支均源出於無明支,故我們必須斷除的是無明。若沒有無明,便沒有十二因緣迴圈,所以便無生死輪回。
參十二因緣之目的,是為了修出離心及明白解脫之道,以打破無休止的生閉環。如果強調導致在三惡道中轉生的十二因緣流轉,乃共下士道所修之法。若以六道之角度去參,則為共中士道之法門,能培養出離心。若想如母眾生正在以這種公式不斷輪回受苦,而培養悲心及菩提心等,這是上士道的修法。所以,十二因緣在三士道中各有不同功能及用途。
來源:http://www.b-i-a.net/iblphk/books/book39_29_b5.html
- 附加檔案
-
- 五趣生死輪2
- 五趣生死輪2.jpg (63.17 KiB) 已瀏覽 10015 次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生死輪迴圖
生死輪迴圖
生死流轉,又稱六道輪迴,是佛教因緣生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信仰佛教的第一步就是深信六道輪迴和因果相續,因緣生法,從而產生怖畏心和出離心。這是促進學佛的善士修行的最基本的動力,不瞭解六道輪迴,就無從瞭解十二因緣;不瞭解十二因緣,就無法解開生死輪迴的環子而得到解脫。有個別信士學佛多年還在原地打轉,追求神通和旁門左道,對于修行不能精進,不能吃苦,究其原因即在於此。佛教認為,人及眾生並非僅有一次生死,而是有前世、後世乃至生生世世,絕大多數皆在生死中流轉,依眾生所具善惡之業的多少,而輪迴於六道。這六道是(1)天道;(2)人道;(3)阿修羅道;(4)畜生道;(5)餓鬼道;(6)地獄道。此六道中,前三道為善道,後三道為惡道,又稱“三惡道”、“三塗”。初學佛的人無論大乘小乘,皆從畏懼流轉三惡道受無窮苦而初發出離心,之後,學修大乘之人才有可能發菩提心,入菩薩行。沒有出離心作基礎,發菩提心就是空中樓閣,毫無意義。比如人類,生來不會飛,如果沒有對昇空的嚮往,沒有對鳥兒自由飛翔的羡慕與模倣,就永遠不可能發明創造飛機,修行亦然。一個人自己樂於享受人間的五欲,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對于三惡道。三善道,將信將疑,怎麼會自度度他,救度眾生脫離苦海呢?
所以,儘管有個別人,對小乘存有成見,但對修行人必須具備出離心則不能提出異議。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眾生在生死中流轉,又怎樣能獲得覺悟和出離呢?我們此處不做純理論上的論述,而是結合一幅藏傳佛教的《生死流轉圖》(又稱《六道輪迴圖》)來詮釋此理。
藏傳佛教十分重視形象思維,眾多的藏傳佛教寺廟都以唐卡畫、壁畫、酥油花、剪堆(又稱堆繡)來解釋佛理,而《生死流轉圖》往往是被畫在各寺廟的大經堂的外壁上,是不可或缺的圖畫之一。《生死流轉圖》的階組嚴謹,寓意深刻,畫面中心部分是一個圓輪,它由一只大烏龜所抓執。實際上,按照古代的傳說,是烏龜揹負大地,這與漢帛畫上所表現的由蟾蜍揹負大地的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畫面上的烏龜被畫匠們美化成了護法形象,天衣瓔珞莊嚴其身。圓輪的內涵相當豐富,現參照圖2中所標出的具體位置陳述如下:
圖2中D、E、F、G、H、l六部分是描寫六道輪迴的畫面,牠們分別是: D圖:天道(天界)。中間是須彌山,下部是大海,左側是作樂的天人,還有一排天將披甲戴盔手執弓箭,箭的方向指向下圖(即“人非人道”)。據說天界眾生壽命很長,又很富有,其它宗教把“升天”看作最高的終極。但佛教理論說,天神、天仙也有煩惱,他們常常和阿修羅(非人)道作戰,爭奪美女和財富。而且他們壽命終時,或偶有疏漏,還是會流前往其它五道去。
E圖:人道。圖中有山川。房子、耕作、牛羊等,但人類的生活並不美滿,生下來就一步步走向死亡,中間祇有短短的幾十年,還會生病和衰老,不知何時死無常就會突然降臨,所以生、老、病、死都是苦,再加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真是苦不堪言。
F圖:阿修羅道,又稱人非人,非人道。是一種看不見形體的非人類,很富有,阿修羅女美貌無比,就是忌妒心盛,特別愛打仗,所以圖中也有一排阿修羅張弓搭箭指向天界,他們常常用打仗的方式向天界要酒喝,而天界則搶他們的阿修羅女。
G圖:畜牲道。水里有魚、龍,陸地上有象、鹿、牛、馬、羊等。他們大到鯨魚,小到細菌,經常被人類殺死或鞭笞、驅使,牠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個個物種趨向滅絕而有口難言。
H圖:餓鬼道。生於該道的主要業因是慳吝。餓鬼形象醜陋,腹部大如鼓,咽喉細如針,一切飲食到了口邊都化成火焰,雖飢餓難耐,卻滴水粒食難進。
I圖:地獄道。關于地獄的十八層地獄、八大地獄、十六小地獄等種種說法大家已熟知。畫面上正中(稍下)為兩位鬼卒正在大鐵鑊中煎煮人頭,正中上部是閻羅王正在審案,左側下方是燒熱地獄,右側下方是寒冰地獄,地獄眾生的壽數是人間的無數倍,彼之一日等於人間九百萬年,亦以30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在地獄受苦千萬年,可以說是天文數位,故苦無出期。
那麼,是什麼因緣造成眾生在六道中輪迴不止呢?
佛教不崇拜超人的主宰大神,六道眾生輪迴不止,不是有什麼特殊的外在力量在那裡懲罰或主宰眾生,造成眾生不斷在六道中流轉的惟一的原因,就是眾生自身所造作的“業”。“業”為事業之意,或可理解為“心念”和既成事實的總和。由于我執無明,而生貪。嗔、癡,由貪、嗔、癡三毒的驅動而造諸惡業;由于慈心、悲心、菩提心而造諸善業;還有一些屬於無善無惡的“無記業”,如飲食、便溺等,不過也不絕對,比如有人貪如饕餮,經常以吃生猛海鮮、珍稀動物及宰殺生畜為樂,則是大惡業。
畫面的中心圓中(A),畫著一只鳥、一條蛇和一口豬,分別代表貪、嗅、癡三毒,敘述六道輪迴的根本因緣在此。那麼,一個生命體死去,又是怎樣流前往其它道中去的呢?這就是中陰身之說,在唯識學派和一些顯宗的理論中則稱為“阿賴耶識”。它即是業的無形質的載體,是眾生自無始以來所做善惡業的總訊息庫。畫面中A圓外而有B、C兩個半圓圍繞,即是對中陰身的描繪。B圖中,是善業較多的中陰身,在彩雲中間更高的境界進行;C圖中是承載惡業的中陰身,赤條條地被鬼王牽向地獄及其它惡道。
這樣說還不能算作詳盡,因為從A圖到I圖祇是敘述瞭六道輪迴的因果關係,具體的更深層的意義還沒有詮釋。故在這些圖的外面,又有一個圓環,用“圖說”的方式來解讀世尊所說十二因緣的教理:
1·畫著一位盲人在行路,代表“無明”;
2·畫著一位陶匠在做陶器,代表“行”;
3·畫著猴子上樹,代表“識”;
4·畫中有船,代表“名色”;
5·畫有空房子,代表‘六入”;
6·男女接觸,代表“觸”;
7·一個人眼睛中箭,代表“受”;
8·一個人飲酒,代表“愛”;
9·畫中一人採摘果子,代表“取”;
10·畫中有帳,男女合歡或畫孕婦,代表“有”;
11·畫中有臨產的孕婦,代表“生”;
12·老人和死屍,代表“老死”。
釋迦牟尼佛現化於世,說法四十九年,其目的是教化一切有情離苦得樂。而造成眾生受苦的因即是眾生往昔由貪、嗔、癡無明暗覆所造的諸多惡業,而離苦得樂的最初動因,應歸結為對十二因緣的理解。有人認為,十二因緣理論祇是小乘修行人學習的綱宗,我等修習大乘無須去瞭解。其實無論大、小乘,無論何宗何派,不瞭解因緣生法的理論,不瞭解十二因緣造成生死流轉的內涵,僅僅是燒香磕頭,仍離不開迷信的範疇,而造成生死流轉的根本原因——無明就難以除掉。十二因緣是眾生生死流轉程序的十二個環節。也稱為“十二有支”、“十二緣生”,以無明為最初的起因,無明即愚癡、糊塗、蒙昧而無智慧。由此無明而生行,作諸身、口、意業;由行生識;由識生名色(五蘊);由名色生六入(又稱六處,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由六入生觸(六根對六塵);由觸而領納,謂為受;由受而生愛;貪愛熾盛而生取(執著的追求);由取而生有;(各種生命作用中,受生於三界六道);由有而緣生;由生而得老死。這個眾生生命惡性回圈的環子,一天打不開,便一天得不到解脫;隨著無明的催使,眾生浪費著生命,不斷在六道中受苦。這個道理不可能幾句話就講清楚,而在畫面中則通過形象化的手法使我們比較容易理解。整個的圓輪包涵著四聖諦中的苦諦和集諦。我們平時經常掛在嘴邊的“解脫”二字,就是要行者先對六道輪迴產生怖畏心,繼而生起出離心(小乘);再進一步回小向大,培植慈悲心,開發菩提心,通過戒、定、慧三學,達到開顯智慧,斷除無明的目的,無明斷則行斷,行斷則識斷……依次類推,最後斷除老死,則生滅永滅,不生不滅,臻於涅槃。一般修行人皆循此道。不過,筆者還有一拙見,即對治十二因緣,無論從哪一環入手,將其斷除(如斷愛),都可依教奉行,臻於解脫。
在畫面的右上方K圖代表四聖諦中的道諦,有很多修行人駕著祥雲走向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宏偉宮殿。
J圖代表滅諦,畫著釋迦牟尼佛用右手指著日、月,表示離苦得樂的滅諦清淨。
想不到一幅畫能表達這麼深刻的佛學理論:三毒中陰境界、六道、十二因緣、四聖諦……把它畫在大經堂的門外,隨時提起行者的中觀正念,實在是非常必要。
生死流轉,又稱六道輪迴,是佛教因緣生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信仰佛教的第一步就是深信六道輪迴和因果相續,因緣生法,從而產生怖畏心和出離心。這是促進學佛的善士修行的最基本的動力,不瞭解六道輪迴,就無從瞭解十二因緣;不瞭解十二因緣,就無法解開生死輪迴的環子而得到解脫。有個別信士學佛多年還在原地打轉,追求神通和旁門左道,對于修行不能精進,不能吃苦,究其原因即在於此。佛教認為,人及眾生並非僅有一次生死,而是有前世、後世乃至生生世世,絕大多數皆在生死中流轉,依眾生所具善惡之業的多少,而輪迴於六道。這六道是(1)天道;(2)人道;(3)阿修羅道;(4)畜生道;(5)餓鬼道;(6)地獄道。此六道中,前三道為善道,後三道為惡道,又稱“三惡道”、“三塗”。初學佛的人無論大乘小乘,皆從畏懼流轉三惡道受無窮苦而初發出離心,之後,學修大乘之人才有可能發菩提心,入菩薩行。沒有出離心作基礎,發菩提心就是空中樓閣,毫無意義。比如人類,生來不會飛,如果沒有對昇空的嚮往,沒有對鳥兒自由飛翔的羡慕與模倣,就永遠不可能發明創造飛機,修行亦然。一個人自己樂於享受人間的五欲,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對于三惡道。三善道,將信將疑,怎麼會自度度他,救度眾生脫離苦海呢?
所以,儘管有個別人,對小乘存有成見,但對修行人必須具備出離心則不能提出異議。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眾生在生死中流轉,又怎樣能獲得覺悟和出離呢?我們此處不做純理論上的論述,而是結合一幅藏傳佛教的《生死流轉圖》(又稱《六道輪迴圖》)來詮釋此理。
藏傳佛教十分重視形象思維,眾多的藏傳佛教寺廟都以唐卡畫、壁畫、酥油花、剪堆(又稱堆繡)來解釋佛理,而《生死流轉圖》往往是被畫在各寺廟的大經堂的外壁上,是不可或缺的圖畫之一。《生死流轉圖》的階組嚴謹,寓意深刻,畫面中心部分是一個圓輪,它由一只大烏龜所抓執。實際上,按照古代的傳說,是烏龜揹負大地,這與漢帛畫上所表現的由蟾蜍揹負大地的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畫面上的烏龜被畫匠們美化成了護法形象,天衣瓔珞莊嚴其身。圓輪的內涵相當豐富,現參照圖2中所標出的具體位置陳述如下:
圖2中D、E、F、G、H、l六部分是描寫六道輪迴的畫面,牠們分別是: D圖:天道(天界)。中間是須彌山,下部是大海,左側是作樂的天人,還有一排天將披甲戴盔手執弓箭,箭的方向指向下圖(即“人非人道”)。據說天界眾生壽命很長,又很富有,其它宗教把“升天”看作最高的終極。但佛教理論說,天神、天仙也有煩惱,他們常常和阿修羅(非人)道作戰,爭奪美女和財富。而且他們壽命終時,或偶有疏漏,還是會流前往其它五道去。
E圖:人道。圖中有山川。房子、耕作、牛羊等,但人類的生活並不美滿,生下來就一步步走向死亡,中間祇有短短的幾十年,還會生病和衰老,不知何時死無常就會突然降臨,所以生、老、病、死都是苦,再加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真是苦不堪言。
F圖:阿修羅道,又稱人非人,非人道。是一種看不見形體的非人類,很富有,阿修羅女美貌無比,就是忌妒心盛,特別愛打仗,所以圖中也有一排阿修羅張弓搭箭指向天界,他們常常用打仗的方式向天界要酒喝,而天界則搶他們的阿修羅女。
G圖:畜牲道。水里有魚、龍,陸地上有象、鹿、牛、馬、羊等。他們大到鯨魚,小到細菌,經常被人類殺死或鞭笞、驅使,牠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個個物種趨向滅絕而有口難言。
H圖:餓鬼道。生於該道的主要業因是慳吝。餓鬼形象醜陋,腹部大如鼓,咽喉細如針,一切飲食到了口邊都化成火焰,雖飢餓難耐,卻滴水粒食難進。
I圖:地獄道。關于地獄的十八層地獄、八大地獄、十六小地獄等種種說法大家已熟知。畫面上正中(稍下)為兩位鬼卒正在大鐵鑊中煎煮人頭,正中上部是閻羅王正在審案,左側下方是燒熱地獄,右側下方是寒冰地獄,地獄眾生的壽數是人間的無數倍,彼之一日等於人間九百萬年,亦以30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在地獄受苦千萬年,可以說是天文數位,故苦無出期。
那麼,是什麼因緣造成眾生在六道中輪迴不止呢?
佛教不崇拜超人的主宰大神,六道眾生輪迴不止,不是有什麼特殊的外在力量在那裡懲罰或主宰眾生,造成眾生不斷在六道中流轉的惟一的原因,就是眾生自身所造作的“業”。“業”為事業之意,或可理解為“心念”和既成事實的總和。由于我執無明,而生貪。嗔、癡,由貪、嗔、癡三毒的驅動而造諸惡業;由于慈心、悲心、菩提心而造諸善業;還有一些屬於無善無惡的“無記業”,如飲食、便溺等,不過也不絕對,比如有人貪如饕餮,經常以吃生猛海鮮、珍稀動物及宰殺生畜為樂,則是大惡業。
畫面的中心圓中(A),畫著一只鳥、一條蛇和一口豬,分別代表貪、嗅、癡三毒,敘述六道輪迴的根本因緣在此。那麼,一個生命體死去,又是怎樣流前往其它道中去的呢?這就是中陰身之說,在唯識學派和一些顯宗的理論中則稱為“阿賴耶識”。它即是業的無形質的載體,是眾生自無始以來所做善惡業的總訊息庫。畫面中A圓外而有B、C兩個半圓圍繞,即是對中陰身的描繪。B圖中,是善業較多的中陰身,在彩雲中間更高的境界進行;C圖中是承載惡業的中陰身,赤條條地被鬼王牽向地獄及其它惡道。
這樣說還不能算作詳盡,因為從A圖到I圖祇是敘述瞭六道輪迴的因果關係,具體的更深層的意義還沒有詮釋。故在這些圖的外面,又有一個圓環,用“圖說”的方式來解讀世尊所說十二因緣的教理:
1·畫著一位盲人在行路,代表“無明”;
2·畫著一位陶匠在做陶器,代表“行”;
3·畫著猴子上樹,代表“識”;
4·畫中有船,代表“名色”;
5·畫有空房子,代表‘六入”;
6·男女接觸,代表“觸”;
7·一個人眼睛中箭,代表“受”;
8·一個人飲酒,代表“愛”;
9·畫中一人採摘果子,代表“取”;
10·畫中有帳,男女合歡或畫孕婦,代表“有”;
11·畫中有臨產的孕婦,代表“生”;
12·老人和死屍,代表“老死”。
釋迦牟尼佛現化於世,說法四十九年,其目的是教化一切有情離苦得樂。而造成眾生受苦的因即是眾生往昔由貪、嗔、癡無明暗覆所造的諸多惡業,而離苦得樂的最初動因,應歸結為對十二因緣的理解。有人認為,十二因緣理論祇是小乘修行人學習的綱宗,我等修習大乘無須去瞭解。其實無論大、小乘,無論何宗何派,不瞭解因緣生法的理論,不瞭解十二因緣造成生死流轉的內涵,僅僅是燒香磕頭,仍離不開迷信的範疇,而造成生死流轉的根本原因——無明就難以除掉。十二因緣是眾生生死流轉程序的十二個環節。也稱為“十二有支”、“十二緣生”,以無明為最初的起因,無明即愚癡、糊塗、蒙昧而無智慧。由此無明而生行,作諸身、口、意業;由行生識;由識生名色(五蘊);由名色生六入(又稱六處,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由六入生觸(六根對六塵);由觸而領納,謂為受;由受而生愛;貪愛熾盛而生取(執著的追求);由取而生有;(各種生命作用中,受生於三界六道);由有而緣生;由生而得老死。這個眾生生命惡性回圈的環子,一天打不開,便一天得不到解脫;隨著無明的催使,眾生浪費著生命,不斷在六道中受苦。這個道理不可能幾句話就講清楚,而在畫面中則通過形象化的手法使我們比較容易理解。整個的圓輪包涵著四聖諦中的苦諦和集諦。我們平時經常掛在嘴邊的“解脫”二字,就是要行者先對六道輪迴產生怖畏心,繼而生起出離心(小乘);再進一步回小向大,培植慈悲心,開發菩提心,通過戒、定、慧三學,達到開顯智慧,斷除無明的目的,無明斷則行斷,行斷則識斷……依次類推,最後斷除老死,則生滅永滅,不生不滅,臻於涅槃。一般修行人皆循此道。不過,筆者還有一拙見,即對治十二因緣,無論從哪一環入手,將其斷除(如斷愛),都可依教奉行,臻於解脫。
在畫面的右上方K圖代表四聖諦中的道諦,有很多修行人駕著祥雲走向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宏偉宮殿。
J圖代表滅諦,畫著釋迦牟尼佛用右手指著日、月,表示離苦得樂的滅諦清淨。
想不到一幅畫能表達這麼深刻的佛學理論:三毒中陰境界、六道、十二因緣、四聖諦……把它畫在大經堂的門外,隨時提起行者的中觀正念,實在是非常必要。
- 附加檔案
-
- 生死輪迴圖3
- 生死輪迴圖3.jpg (29.5 KiB) 已瀏覽 10013 次
-
- 生死輪迴圖4
- 生死輪迴圖4.jpg (27.22 KiB) 已瀏覽 10008 次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生死輪迴——六道輪迴圖
生死輪迴——六道輪迴圖
“六道輪迴圖”又名“六趣唯心圖”、“六趣生死輪”。造像據自《六趣輪迴經》。刻於寶頂大佛灣南岩,編為第三號。龕高7.8、寬 4.8米。
龕中刻有一個直徑為2.7米的圓形巨輪,名“六趣輪”。按照佛教的說法,此輪是載人於三界六道中生死運轉的車輪。輪外刻“轉輪聖王”,頭頂“三世佛”,面目醜怪,蓬頭獠牙,腳踏鰲頭,口銜輪沿,雙臂環抱巨輪,以此表示人生之“業力”不可逆轉。
六趣輪可分為四層。內層中心刻結跏跌坐的卷髮修行者。其左側有一只豬,右側有一只鴿,座下有一條蛇。此三種動物,分別表示愚癡、貪染、嗔恚“三毒”。佛教認為,人生有諸多惡業因,其中尤以“三毒”為最,成為產生諸惡業的根本,故又稱為“三不善根”,列為“根本煩惱”之首。
另從行者胸部(圓心),發出六道毫光,直射輪外,將巨輪分為六份。第二層的六份即是所謂的“六趣”、“六道”、即六種因“業力”導至的果報。
第二層正上方為“天道,刻日月繞須彌山頂,頂上有安宮殿。此道清潔光明,富麗堂皇,非人類世間所能比擬。“天道”之右為“人道”,刻四人戴冠著袍,持物站立,此道為世人所居,人類之所。“天道”之左為“阿修羅道”,刻一位三頭六臂,手持諸般兵器的阿修羅像。
第二層正下方為“地獄道”,刻有漆黑的地獄門,一馬面獄卒正欲把一“罪人”扔進油鍋中。此道為眾苦聚集、悲慘至極之所。“地獄道”之右是“餓鬼道”,刻一餓鬼手擎一人,口咬人頭。“地獄道”之左是“畜性道”,刻一獅一牛一馬任人馳驅,互相蠶食。此道是一切動物群聚之處。
以上“六道”中的前三道被稱為上三道(又稱三善道),後三道被稱為下三道(亦稱三惡道)。其中最悲慘、最痛苦的是“地獄道”,最快樂、最美好的是“天道”。
在佛教看來,一切眾生都處於因果輪迴之中,生生死死,世世浮沉,此生彼滅,彼生此滅。凡有情識的生命體,在未解脫之前,都“生生於老死,輪迴周無窮”。做善事者隨“善業”而上昇,做惡事者隨“惡業”而下沉。“善業”消盡,“惡業”顯報,如此反複,無有終了。即使“天道”位居“六道”之首,也仍處於生死輪迴之中,不免輪迴之苦。
在佛教教義中,苦、集、滅、道四聖諦是其基本教義之一。苦諦是佛教人生觀的理論基本。佛教的一切理論都建立在“眾生皆苦,苦海無邊”這塊基石上。有所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五盛陰)等八苦。集諦就是探尋造成各種痛苦的根源。滅諦是指斷滅世俗諸苦得以產生的原因和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無苦境界——涅pan。道諦是指達到涅pan境界的道路,即必須遵循的“八正道”。
其重要性僅次於“四聖諦”的是“十二因緣說”,它以唯心主義的觀點,進一步解釋社會不平等和人生痛苦的原因,是對“四聖諦”中“集諦”的詳細敘述。六趣輪等三層的造像就具體表現了“十二因緣說”的基本內容,即展現眾生痛苦的原因和“名狀”。
第三層上方正中小圓龕內,刻一羅剎將軍,身著將服,手執寶劍,危襟端坐。以下沿反時針方向依次刻,表現了“十二因緣說”中“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人生彼此互為條件或互為因果聯繫的十二個環節。
在這一因果鏈條中,貪愛又被視為眾毒之首。佛教認為,人們若要解脫人生的痛苦,首先就應從去掉貪愛著手。
為了更形象地敘述生死輪迴的具體程序,于是第四層分十八格,每格中於瓦罐似的套筒裏刻出一個個生靈轉世輪迴的影像。從“天道”開始,沿反時針方向依次可見套筒兩端刻有:人頭人尾,人頭畜尾(天道);狼頭人尾,牛頭畜尾,獅頭畜尾(阿修羅道);禽頭畜尾,畜頭蛇尾(畜牲道);馬頭蛇尾,魚頭人尾,蛇頭畜尾(地獄道);人頭畜尾,畜頭畜尾(餓鬼道);豬頭畜尾,龍頭人尾,鳥頭畜尾(人道)等等,這可能表示的是受胎生死像,以頭示生所屬,以尾示亡所屬。
然而,佛教又認為,墜入輪迴之中並非無法解脫。輪外左右上方刻有頌偈,意思是祇要勤修戒、定、慧,斷除無明,斬斷煩惱,息滅“三毒”,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得正果而成佛。
“六道輪迴圖”是佛教人生觀的物化表述。它以具體可視的形象,闡述了佛教因果論、因緣說、業力說的基本教義。
來源http://www.sheng-si.com/SWGS/ShowArticle.asp?ArticleID=314
“六道輪迴圖”又名“六趣唯心圖”、“六趣生死輪”。造像據自《六趣輪迴經》。刻於寶頂大佛灣南岩,編為第三號。龕高7.8、寬 4.8米。
龕中刻有一個直徑為2.7米的圓形巨輪,名“六趣輪”。按照佛教的說法,此輪是載人於三界六道中生死運轉的車輪。輪外刻“轉輪聖王”,頭頂“三世佛”,面目醜怪,蓬頭獠牙,腳踏鰲頭,口銜輪沿,雙臂環抱巨輪,以此表示人生之“業力”不可逆轉。
六趣輪可分為四層。內層中心刻結跏跌坐的卷髮修行者。其左側有一只豬,右側有一只鴿,座下有一條蛇。此三種動物,分別表示愚癡、貪染、嗔恚“三毒”。佛教認為,人生有諸多惡業因,其中尤以“三毒”為最,成為產生諸惡業的根本,故又稱為“三不善根”,列為“根本煩惱”之首。
另從行者胸部(圓心),發出六道毫光,直射輪外,將巨輪分為六份。第二層的六份即是所謂的“六趣”、“六道”、即六種因“業力”導至的果報。
第二層正上方為“天道,刻日月繞須彌山頂,頂上有安宮殿。此道清潔光明,富麗堂皇,非人類世間所能比擬。“天道”之右為“人道”,刻四人戴冠著袍,持物站立,此道為世人所居,人類之所。“天道”之左為“阿修羅道”,刻一位三頭六臂,手持諸般兵器的阿修羅像。
第二層正下方為“地獄道”,刻有漆黑的地獄門,一馬面獄卒正欲把一“罪人”扔進油鍋中。此道為眾苦聚集、悲慘至極之所。“地獄道”之右是“餓鬼道”,刻一餓鬼手擎一人,口咬人頭。“地獄道”之左是“畜性道”,刻一獅一牛一馬任人馳驅,互相蠶食。此道是一切動物群聚之處。
以上“六道”中的前三道被稱為上三道(又稱三善道),後三道被稱為下三道(亦稱三惡道)。其中最悲慘、最痛苦的是“地獄道”,最快樂、最美好的是“天道”。
在佛教看來,一切眾生都處於因果輪迴之中,生生死死,世世浮沉,此生彼滅,彼生此滅。凡有情識的生命體,在未解脫之前,都“生生於老死,輪迴周無窮”。做善事者隨“善業”而上昇,做惡事者隨“惡業”而下沉。“善業”消盡,“惡業”顯報,如此反複,無有終了。即使“天道”位居“六道”之首,也仍處於生死輪迴之中,不免輪迴之苦。
在佛教教義中,苦、集、滅、道四聖諦是其基本教義之一。苦諦是佛教人生觀的理論基本。佛教的一切理論都建立在“眾生皆苦,苦海無邊”這塊基石上。有所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五盛陰)等八苦。集諦就是探尋造成各種痛苦的根源。滅諦是指斷滅世俗諸苦得以產生的原因和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無苦境界——涅pan。道諦是指達到涅pan境界的道路,即必須遵循的“八正道”。
其重要性僅次於“四聖諦”的是“十二因緣說”,它以唯心主義的觀點,進一步解釋社會不平等和人生痛苦的原因,是對“四聖諦”中“集諦”的詳細敘述。六趣輪等三層的造像就具體表現了“十二因緣說”的基本內容,即展現眾生痛苦的原因和“名狀”。
第三層上方正中小圓龕內,刻一羅剎將軍,身著將服,手執寶劍,危襟端坐。以下沿反時針方向依次刻,表現了“十二因緣說”中“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人生彼此互為條件或互為因果聯繫的十二個環節。
在這一因果鏈條中,貪愛又被視為眾毒之首。佛教認為,人們若要解脫人生的痛苦,首先就應從去掉貪愛著手。
為了更形象地敘述生死輪迴的具體程序,于是第四層分十八格,每格中於瓦罐似的套筒裏刻出一個個生靈轉世輪迴的影像。從“天道”開始,沿反時針方向依次可見套筒兩端刻有:人頭人尾,人頭畜尾(天道);狼頭人尾,牛頭畜尾,獅頭畜尾(阿修羅道);禽頭畜尾,畜頭蛇尾(畜牲道);馬頭蛇尾,魚頭人尾,蛇頭畜尾(地獄道);人頭畜尾,畜頭畜尾(餓鬼道);豬頭畜尾,龍頭人尾,鳥頭畜尾(人道)等等,這可能表示的是受胎生死像,以頭示生所屬,以尾示亡所屬。
然而,佛教又認為,墜入輪迴之中並非無法解脫。輪外左右上方刻有頌偈,意思是祇要勤修戒、定、慧,斷除無明,斬斷煩惱,息滅“三毒”,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得正果而成佛。
“六道輪迴圖”是佛教人生觀的物化表述。它以具體可視的形象,闡述了佛教因果論、因緣說、業力說的基本教義。
來源http://www.sheng-si.com/SWGS/ShowArticle.asp?ArticleID=314
- yehrussell
- 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
- 主題中的帖子: 1
- 文章: 1135
- 註冊時間: 2006-01-20 , 10:19
- 個人狀態: 非常忙碌中!
- 性別: 公仔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五趣生死輪圖
密宗生死之輪的啟示
在西藏的寺院中,常常會看到一種稱為「生命之輪」的圖畫,圖中有一凶猛獸類持掌一個大圓輪,形象及色彩生動鮮明,往往令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命之輪圖其實並非西藏文化的產品,而是佛陀親自製定的一種佛法表象化的教育工具,出自《有部昆奈耶》第三十四冊等佛經記載。
在佛陀時代,王舍城附近城邑有一個國王叫頻毗娑羅王,這位國王得到了鄰國國王的厚禮,無以為報,便請教於佛陀應以何種禮物回贈。佛陀以其遍知神通力,知道鄰國之王業力已熟,便開示了繪製生命之輪的方法,命國王以此圖回禮。在鄰國之王看到了這幅圖案時,由於過往的善業力種子,即使從未聽受過佛法,他當下便參透了圖中表達的法義,生起了真正的出離心,更得到了直接見空的證悟。佛陀更命弟子於寺院牆上畫上此圖,以示教化。
生命之輪表達了三毒、六道輪迴、十二因緣及四聖諦等教法。最中央的三種動物分別是豬、蛇及鴿,牠們表義痴(豬是愚痴的象徵)、嗔(蛇是嗔恨的象徵)及貪(鴿是貪欲的象徵,此表徵與現代生物研究一致,鴿是畜牲中性交頻度最密的生物)三毒。蛇及鴿由豬的口所出,表義嗔及貪皆由痴所產生。在中央第二圈中,左邊白半圈代表善業引生於人、修羅或天界轉生,圖中可見此三種轉生之圖示,三者頭部都向上,表義此為三善道。右黑半圈中是指惡業引致墮入三惡道,圖中的畜牲、餓鬼及地獄道生命都是形如下墮的姿勢。在再對外的一圈,分為六種界別,畫有六道輪迴中的各別情況。在最外的一圈有十二個小圖,分別表義十二因緣流轉。整個圓輪由猛獸狀的死王手持口咬,表義眾生因為貪、嗔、痴三毒,造作善業或惡業,便因此在六道中受生,又因十二因緣之流轉,便循環不息地生生死死,被困於此六道輪迴之中不得出脫,永在無常死主(以猛獸表達)的掌握之內,同時亦包含了苦諦及集諦的教義在內。圖上方有一尊佛,表佛陀已超出輪迴的掌握。祂手指向月亮,表義祂的開示是趨向滅諦的道(月亮表義寂靜境界)。 圖中有一出自《戒經》的偈句: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這種生命之輪圖並非藝術裝飾品,而是一種供修行人參想禪思的工具,也是佛法的圖象表示。
文‧林聰
來源http://www.fengshui-magazine.com.hk/No.43-Jan/A6.htm
在西藏的寺院中,常常會看到一種稱為「生命之輪」的圖畫,圖中有一凶猛獸類持掌一個大圓輪,形象及色彩生動鮮明,往往令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命之輪圖其實並非西藏文化的產品,而是佛陀親自製定的一種佛法表象化的教育工具,出自《有部昆奈耶》第三十四冊等佛經記載。
在佛陀時代,王舍城附近城邑有一個國王叫頻毗娑羅王,這位國王得到了鄰國國王的厚禮,無以為報,便請教於佛陀應以何種禮物回贈。佛陀以其遍知神通力,知道鄰國之王業力已熟,便開示了繪製生命之輪的方法,命國王以此圖回禮。在鄰國之王看到了這幅圖案時,由於過往的善業力種子,即使從未聽受過佛法,他當下便參透了圖中表達的法義,生起了真正的出離心,更得到了直接見空的證悟。佛陀更命弟子於寺院牆上畫上此圖,以示教化。
生命之輪表達了三毒、六道輪迴、十二因緣及四聖諦等教法。最中央的三種動物分別是豬、蛇及鴿,牠們表義痴(豬是愚痴的象徵)、嗔(蛇是嗔恨的象徵)及貪(鴿是貪欲的象徵,此表徵與現代生物研究一致,鴿是畜牲中性交頻度最密的生物)三毒。蛇及鴿由豬的口所出,表義嗔及貪皆由痴所產生。在中央第二圈中,左邊白半圈代表善業引生於人、修羅或天界轉生,圖中可見此三種轉生之圖示,三者頭部都向上,表義此為三善道。右黑半圈中是指惡業引致墮入三惡道,圖中的畜牲、餓鬼及地獄道生命都是形如下墮的姿勢。在再對外的一圈,分為六種界別,畫有六道輪迴中的各別情況。在最外的一圈有十二個小圖,分別表義十二因緣流轉。整個圓輪由猛獸狀的死王手持口咬,表義眾生因為貪、嗔、痴三毒,造作善業或惡業,便因此在六道中受生,又因十二因緣之流轉,便循環不息地生生死死,被困於此六道輪迴之中不得出脫,永在無常死主(以猛獸表達)的掌握之內,同時亦包含了苦諦及集諦的教義在內。圖上方有一尊佛,表佛陀已超出輪迴的掌握。祂手指向月亮,表義祂的開示是趨向滅諦的道(月亮表義寂靜境界)。 圖中有一出自《戒經》的偈句: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這種生命之輪圖並非藝術裝飾品,而是一種供修行人參想禪思的工具,也是佛法的圖象表示。
文‧林聰
來源http://www.fengshui-magazine.com.hk/No.43-Jan/A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