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白豆蔻
白豆蔻(附:豆蔻殼、豆蔻花)
【藥用】薑科草本植物白豆蔻AmonumKravanhPirreex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compactumSolandexMaton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臨床應用】
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胸悶氣滯,以及濕溫初起等症。白豆蔻氣味芳香,辛溫通散,功能化濕醒脾,兼能行氣對濕阻氣滯作用較好,可與蒼朮、半夏、陳皮等同用。本品氣清上浮,能入肺經,又可用於氣滯胸悶之症,可配厚朴、枳殼等同用。此外,還可用於濕溫初起,如屬熱盛者可配黃芩、連翹、竹葉等同用;濕重者可合淡滲利濕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2.用於噁心嘔吐。白豆蔻能溫中散寒,具有止嘔作用,用治胃寒嘔噁,常合半夏、藿香、生薑等同用。治小兒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細末,常滲口中。
【處方用名】白豆蔻、豆蔻、紫豆蔻(帶殼,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入湯劑宜後下。【附藥】
1.豆蔻殼:即白豆蔻的果殼。工用與豆蔻相同,但溫性略減,力亦較弱。適用於寒濕氣滯、脘腹脹悶、胃呆、嘔吐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二錢,煎服。
2.豆蔻花:即白豆蔻的乾燥花。功用與用量同豆蔻殼。
【按語】
1.白豆蔻辛溫而不熱,芳香而氣清,入肺經宣滯寬胸,入脾胃化濕行氣,溫中而能止嘔,為中上二焦寒濕氣滯之要藥。
2.砂仁與白豆蔻,性味相同,皆入脾胃,均有化濕醒脾、行氣寬中作用,惟砂仁芳香而氣濁,能溫中止瀉,且入腎經,適用於中下二寒濕氣滯,尚有安胎作用;白豆蔻芳香而氣清,能溫中止嘔,且入肺經,適用於中上二焦寒濕氣滯之症。
【方劑舉例】白豆蔻湯(《沈氏遵生》):白豆蔻、藿香、陳皮、生薑治反胃嘔吐。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醫學啟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藥,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白睛紅者。」《本草經疏》:「主積冷氣及傷積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有主消谷;溫能通行,故主下氣。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玉揪藥解》:「最驅膈上鬱濁,極療噁心嘔穢,嚼之辛涼,清肅肺腑,鬱煩應時開爽。」《本草求真》:「本與縮砂密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一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其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
中草藥入門學
【藥用】薑科草本植物白豆蔻AmonumKravanhPirreex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compactumSolandexMaton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臨床應用】
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胸悶氣滯,以及濕溫初起等症。白豆蔻氣味芳香,辛溫通散,功能化濕醒脾,兼能行氣對濕阻氣滯作用較好,可與蒼朮、半夏、陳皮等同用。本品氣清上浮,能入肺經,又可用於氣滯胸悶之症,可配厚朴、枳殼等同用。此外,還可用於濕溫初起,如屬熱盛者可配黃芩、連翹、竹葉等同用;濕重者可合淡滲利濕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2.用於噁心嘔吐。白豆蔻能溫中散寒,具有止嘔作用,用治胃寒嘔噁,常合半夏、藿香、生薑等同用。治小兒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細末,常滲口中。
【處方用名】白豆蔻、豆蔻、紫豆蔻(帶殼,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入湯劑宜後下。【附藥】
1.豆蔻殼:即白豆蔻的果殼。工用與豆蔻相同,但溫性略減,力亦較弱。適用於寒濕氣滯、脘腹脹悶、胃呆、嘔吐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二錢,煎服。
2.豆蔻花:即白豆蔻的乾燥花。功用與用量同豆蔻殼。
【按語】
1.白豆蔻辛溫而不熱,芳香而氣清,入肺經宣滯寬胸,入脾胃化濕行氣,溫中而能止嘔,為中上二焦寒濕氣滯之要藥。
2.砂仁與白豆蔻,性味相同,皆入脾胃,均有化濕醒脾、行氣寬中作用,惟砂仁芳香而氣濁,能溫中止瀉,且入腎經,適用於中下二寒濕氣滯,尚有安胎作用;白豆蔻芳香而氣清,能溫中止嘔,且入肺經,適用於中上二焦寒濕氣滯之症。
【方劑舉例】白豆蔻湯(《沈氏遵生》):白豆蔻、藿香、陳皮、生薑治反胃嘔吐。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醫學啟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藥,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白睛紅者。」《本草經疏》:「主積冷氣及傷積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有主消谷;溫能通行,故主下氣。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玉揪藥解》:「最驅膈上鬱濁,極療噁心嘔穢,嚼之辛涼,清肅肺腑,鬱煩應時開爽。」《本草求真》:「本與縮砂密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一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其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
中草藥入門學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白豆蔻
白豆蔻〔芳草〕
{宜散肺分寒滯,溫煖脾胃}
白豆蔻〔耑入肺脾胃,兼入大腸〕本與縮砂密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
然此另有一種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且其辛溫香竄,
流行三焦,溫煖脾胃,而使寒濕膨脹,虛瘧吐逆,反胃腹痛,並翳膜
〔必白睛見有白翳方用〕目眥紅筋等症悉除。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
功耑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是以肺胃有火,及肺胃氣薄切忌。
故凡用藥治病,最宜審諒氣味,分別形質,以為考求,不可一毫忽略,
竟無分別於其間耳。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宜散肺分寒滯,溫煖脾胃}
白豆蔻〔耑入肺脾胃,兼入大腸〕本與縮砂密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
然此另有一種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且其辛溫香竄,
流行三焦,溫煖脾胃,而使寒濕膨脹,虛瘧吐逆,反胃腹痛,並翳膜
〔必白睛見有白翳方用〕目眥紅筋等症悉除。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
功耑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是以肺胃有火,及肺胃氣薄切忌。
故凡用藥治病,最宜審諒氣味,分別形質,以為考求,不可一毫忽略,
竟無分別於其間耳。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白豆蔻
白豆蔻
釋名多骨。
氣味(仁)辛、大溫、無毒。
主治
釋名多骨。
氣味(仁)辛、大溫、無毒。
主治
- 1、胃冷噁心(進食即想吐)。用白豆蔻仁三枚搗細,溫酒送服。數服以後,即見效。
2、突然噁心。取白豆蔻仁細嚼止吐。
3、小兒吐乳。用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共研為末,常抹入小兒口中。
4、反胃。用白豆蔻、縮砂仁各二兩,丁香一兩,陳為一升(黃土炒焦,去土),共研為末,加薑汁合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薑湯送下。此方名「太倉丸」。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白豆蔻
白豆蔻
內容:(宋開寶)
【氣味】辛大溫,無毒。
【主治】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核】曰︰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今廣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來者佳。本似芭蕉,
葉似杜若,長八九尺,光澤而濃,冬夏不凋。開花淺黃色,結子作朵似葡萄,初出微青,熟
則紅白,殼白而濃,仁似縮砂仁也。修事,去皮,微炒用。
【 】曰︰谷府之受盛水谷,以成醞釀,若釜中之靡爛有形也。其所以成醞釀者,藉腎
間動氣曰先天。又若釜底之灼然薪炭耳。更藉肺氣吸呼曰後天。又若釜底薪炭,輪機動扇,
乃得灼然薪炭耳。白者肺色,潔白以成休德也。豆者腎谷,受盛 肉之釜器也。味大辛,氣
大溫,寧非火然泉達之機乎。蔻者,寇也,當其完聚而即寇之也。是以醞釀成精氣,當其完
聚。肺即寇之轉灌溉,朝百脈,留四藏,歸權衡,成休德矣。主治證名,能以此反復推度,
便可迎刃而解。
(三緣和合,體用始備,宛如∴字,缺一已不成三。王維詩云︰三點成∴猶有想。)
書名:本草乘雅半偈
作者:盧之頤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內容:(宋開寶)
【氣味】辛大溫,無毒。
【主治】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核】曰︰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今廣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來者佳。本似芭蕉,
葉似杜若,長八九尺,光澤而濃,冬夏不凋。開花淺黃色,結子作朵似葡萄,初出微青,熟
則紅白,殼白而濃,仁似縮砂仁也。修事,去皮,微炒用。
【 】曰︰谷府之受盛水谷,以成醞釀,若釜中之靡爛有形也。其所以成醞釀者,藉腎
間動氣曰先天。又若釜底之灼然薪炭耳。更藉肺氣吸呼曰後天。又若釜底薪炭,輪機動扇,
乃得灼然薪炭耳。白者肺色,潔白以成休德也。豆者腎谷,受盛 肉之釜器也。味大辛,氣
大溫,寧非火然泉達之機乎。蔻者,寇也,當其完聚而即寇之也。是以醞釀成精氣,當其完
聚。肺即寇之轉灌溉,朝百脈,留四藏,歸權衡,成休德矣。主治證名,能以此反復推度,
便可迎刃而解。
(三緣和合,體用始備,宛如∴字,缺一已不成三。王維詩云︰三點成∴猶有想。)
書名:本草乘雅半偈
作者:盧之頤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白豆蔻
白豆蔻
內容:白豆蔻,味辛,氣大溫,陽也,無毒。入手太陰肺經。別有清高之氣,非草豆蔻之可比
也。
散胸中冷滯之氣,益心包之元陽,溫脾胃,止嘔吐翻胃,消積食目翳。但此物尤難識,鋪家多
以草豆蔻充之,所以用多不效。總之,必須白者為佳,正不必問真假也。
或問白豆蔻與砂仁相似,用砂仁,可不必用白豆蔻矣,而不知各有功效,砂仁宜用之於
補藥丸中,而白豆蔻宜用之於補劑湯中。蓋砂仁性緩,而白豆蔻性急也。
書名:本草新編
作者:陳士鐸
朝代:清•公元1644-1911年
內容:白豆蔻,味辛,氣大溫,陽也,無毒。入手太陰肺經。別有清高之氣,非草豆蔻之可比
也。
散胸中冷滯之氣,益心包之元陽,溫脾胃,止嘔吐翻胃,消積食目翳。但此物尤難識,鋪家多
以草豆蔻充之,所以用多不效。總之,必須白者為佳,正不必問真假也。
或問白豆蔻與砂仁相似,用砂仁,可不必用白豆蔻矣,而不知各有功效,砂仁宜用之於
補藥丸中,而白豆蔻宜用之於補劑湯中。蓋砂仁性緩,而白豆蔻性急也。
書名:本草新編
作者:陳士鐸
朝代:清•公元1644-1911年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白豆蔻
白豆蔻
內容:俗名殼蔻
辛溫,無毒。忌見火,去淨膈膜,不爾令人膈滿。凡草果、草豆
蔻、縮砂皆然,不獨白蔻也。
發明 白豆蔻辛香上升,入脾肺二經,散肺中滯氣。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
,流行三焦,營衛一轉,諸證自平。古方治胃冷積氣,嘔逆反胃,消谷下氣,寬膈進食,解
酒毒,皆相宜也。若火升作嘔,蘊熱作痛者勿服。
書名:本經逢原
作者:張璐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17-1700年
內容:俗名殼蔻
辛溫,無毒。忌見火,去淨膈膜,不爾令人膈滿。凡草果、草豆
蔻、縮砂皆然,不獨白蔻也。
發明 白豆蔻辛香上升,入脾肺二經,散肺中滯氣。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
,流行三焦,營衛一轉,諸證自平。古方治胃冷積氣,嘔逆反胃,消谷下氣,寬膈進食,解
酒毒,皆相宜也。若火升作嘔,蘊熱作痛者勿服。
書名:本經逢原
作者:張璐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17-1700年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白豆蔻
白豆蔻
內容:宣、行氣暖胃。
辛熱。流行三焦。溫暖脾胃。(三焦利、脾胃運、諸證自平。)而為肺家本藥。(肺主氣。)
散滯氣。消酒積。除寒燥濕。化食寬膨。治脾虛瘧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白睛翳膜。(白
睛屬肺、能散肺滯。)太陽經目 紅筋。(太陽脈、起目 。)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氣虛諸
證。鹹宜禁之。番舶者良。去衣微焙。研細。(胃冷惡心、食即欲吐、白豆蔻三枚、搗細、
好酒服。)
書名:本草從新
作者:吳儀洛
朝代:清•公元1644-1911年
內容:宣、行氣暖胃。
辛熱。流行三焦。溫暖脾胃。(三焦利、脾胃運、諸證自平。)而為肺家本藥。(肺主氣。)
散滯氣。消酒積。除寒燥濕。化食寬膨。治脾虛瘧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白睛翳膜。(白
睛屬肺、能散肺滯。)太陽經目 紅筋。(太陽脈、起目 。)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氣虛諸
證。鹹宜禁之。番舶者良。去衣微焙。研細。(胃冷惡心、食即欲吐、白豆蔻三枚、搗細、
好酒服。)
書名:本草從新
作者:吳儀洛
朝代:清•公元1644-1911年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白豆蔻《中藥大辭典》
白豆蔻
《中藥大辭典》:白豆蔻
拼音注音 Bái Dòu Kòu
別名 多骨(《本草拾遺》),殼蔻(《本經逢原》),白蔻(《本草經解》)。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 10~12月果實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採收,除去殘留的果柄,曬乾。
生境分佈 栽培於熱帶地區。 分佈泰國、越南、柬埔寨、寮國、斯裡蘭卡、瓜地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 我國廣東、廣西、雲南亦有栽培。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 根莖匍匐,粗大有節,近木質。 莖直立,圓柱狀,高2~3米。 葉2列,無葉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達23釐米,寬7.5釐米,罕達10釐米,先端狹漸尖,基部狹,邊緣近波狀,兩面光滑,葉舌長達7毫米,先端2裂,被長硬毛。 穗狀花序生於根莖上,花莖連花梗長達8釐米; 有卵圓形的鱗片,鱗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絹毛; 苞片卵圓形,先端急尖,被纖毛,灰色,長達3釐米; 小苞片管狀,3齒裂,稍被絹毛,長15毫米; 花萼管狀,3裂,被長柔毛,裂片刷狀; 花冠透明黃色,管部狹,長2釐米,喉部被小柔毛。 裂片鈍,長約1釐米,唇瓣倒卵形,長1.6釐米,先端微呈3裂狀,中間厚,被微柔毛,黃色或帶赤色條紋;側生退化雄蕊鑽狀,長3毫米;花絲寬而有溝,長5毫米,花藥長3毫米,藥隔附屬物3裂,3裂片等長,長方形反折;蜜腺2枚,半圓柱狀,長2毫米;子房下位,被絹毛,3室,胚珠多數。 蒴果扁球形,直徑約1.5釐米,灰白色,3爿裂。
性狀 乾燥果實,商品即稱“豆蔻”。 略呈圓球形,具不顯著的鈍三棱,直徑約1.2~1.7釐米。 外皮黃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縱紋25~32條,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 兩端的棱溝中常有黃色毛茸。 果皮輕脆,易縱向裂開,內含種子20~30粒,集結成團,習稱“蔻球”。 蔻球分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種子7~10粒,習稱“白蔻仁”或“蔻米”。 為不規則的多面體,直徑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細的波紋,一端有圓形小凹點。 質堅硬,斷面白色,有油性。 氣芳香,味辛涼。 以個人飽滿,果皮薄而完整、氣味濃厚者為佳。 主產越南、泰國等地。
化學成分 果實含揮發油,其中有d-龍腦、d-樟腦、葎草烯及其環氧化物、1,8-桉葉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縷酮、松油烯-4-醇、香檜烯等。
炮製 揀淨雜質,篩去皮屑,打碎,或剝去果殼,取仁打碎用。
《綱目》:「白豆蔻入藥去皮炒用。 "
歸經 入肺、脾經。
(1)《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
(3)《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經。 "
性味 辛,溫。
(1)《開寶本草》:“味辛,大溫,無毒。 "
(2)《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 "
注意 陰虛血燥而無寒濕者忌服。
(1)《本草經疏》:“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鹹忌之。 "
(2)《本草匯言》:“凡喘嗽嘔吐,不因於寒而因於火者; 瘧疾不由於瘴邪,而因於陰陽兩虛者; 目中赤脈白翳,不因於暴病寒風,而因於久眼血虛血熱者,皆不可犯。 "
(3)《本草備要》:“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 "
(4)《本經逢原》:“忌見火。 "
功能主治 行氣,暖胃,消食,寬中。 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
(1)《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
(2)《本草圖經》:“主胃冷。 "
(3)《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肺金本葯,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白睛紅者。 "
(4)楊士瀛:“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
(5)王好古:「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收脫氣。 "
(6)《綱目》:「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 "
(7)《本草備要》:“除寒燥濕,化食寬膨。 "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不宜久煎),0.5~2錢; 或入丸、散。
複方 (1)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 為末,酒送下。 (《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2)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並飲三、兩盞。 (《隨身備急方》)
(3)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泄瀉痢:白豆蔻二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二兩(洗)。 上六味,杵為末,每服-錢,水一中盞。 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 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細研,為丸如桐子大。 以薑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 (《博濟方》白豆蔻散)
(4)治氣膈脾胃,全不進食:白豆蔻仁、縮砂各二兩,陳米一升(淘洗,略燕過,銣內炒),丁香半兩(不見火)。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赤豆大。 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飲下。 (《魏氏家藏方》太倉丸)
(5)治妊娠嘔吐:白豆蔻一錢,竹茹三錢,大棗三枚,鮮薑一錢。 將生薑搗碎取汁,前三藥煎取一茶杯(約50~60毫升)過濾,沖薑汁服。 (《武漢醫藥衛生》(3):288,1959)
(6)治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 (《世醫得效方》)
(7)治嘔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陳皮、生薑。 水煎服。 (《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
(8)治產後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 研細,桃仁湯服一錢,少頃再服。 (《乾坤生意》)
備註 另有一種小豆蔻,系姜科植物小豆蔻的乾燥果實,呈長卵形,兩端尖,具3鈍棱,長1~1.5釐米,徑約1釐米,表面乳白色至淡黃棕色。 種子團3瓣,每瓣5~9粒,每粒種子長卵形或3~4面形,表面淡橙色至暗紅棕色。 斷面白色。 氣芳香,味辣、微苦。 產越南、斯裡蘭卡、印度等地。 這種豆蔻,市場上亦有作白豆蔻消費者,但品質較差。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藥大辭典》:白豆蔻
拼音注音 Bái Dòu Kòu
別名 多骨(《本草拾遺》),殼蔻(《本經逢原》),白蔻(《本草經解》)。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 10~12月果實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採收,除去殘留的果柄,曬乾。
生境分佈 栽培於熱帶地區。 分佈泰國、越南、柬埔寨、寮國、斯裡蘭卡、瓜地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 我國廣東、廣西、雲南亦有栽培。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 根莖匍匐,粗大有節,近木質。 莖直立,圓柱狀,高2~3米。 葉2列,無葉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達23釐米,寬7.5釐米,罕達10釐米,先端狹漸尖,基部狹,邊緣近波狀,兩面光滑,葉舌長達7毫米,先端2裂,被長硬毛。 穗狀花序生於根莖上,花莖連花梗長達8釐米; 有卵圓形的鱗片,鱗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絹毛; 苞片卵圓形,先端急尖,被纖毛,灰色,長達3釐米; 小苞片管狀,3齒裂,稍被絹毛,長15毫米; 花萼管狀,3裂,被長柔毛,裂片刷狀; 花冠透明黃色,管部狹,長2釐米,喉部被小柔毛。 裂片鈍,長約1釐米,唇瓣倒卵形,長1.6釐米,先端微呈3裂狀,中間厚,被微柔毛,黃色或帶赤色條紋;側生退化雄蕊鑽狀,長3毫米;花絲寬而有溝,長5毫米,花藥長3毫米,藥隔附屬物3裂,3裂片等長,長方形反折;蜜腺2枚,半圓柱狀,長2毫米;子房下位,被絹毛,3室,胚珠多數。 蒴果扁球形,直徑約1.5釐米,灰白色,3爿裂。
性狀 乾燥果實,商品即稱“豆蔻”。 略呈圓球形,具不顯著的鈍三棱,直徑約1.2~1.7釐米。 外皮黃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縱紋25~32條,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 兩端的棱溝中常有黃色毛茸。 果皮輕脆,易縱向裂開,內含種子20~30粒,集結成團,習稱“蔻球”。 蔻球分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種子7~10粒,習稱“白蔻仁”或“蔻米”。 為不規則的多面體,直徑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細的波紋,一端有圓形小凹點。 質堅硬,斷面白色,有油性。 氣芳香,味辛涼。 以個人飽滿,果皮薄而完整、氣味濃厚者為佳。 主產越南、泰國等地。
化學成分 果實含揮發油,其中有d-龍腦、d-樟腦、葎草烯及其環氧化物、1,8-桉葉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縷酮、松油烯-4-醇、香檜烯等。
炮製 揀淨雜質,篩去皮屑,打碎,或剝去果殼,取仁打碎用。
《綱目》:「白豆蔻入藥去皮炒用。 "
歸經 入肺、脾經。
(1)《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
(3)《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經。 "
性味 辛,溫。
(1)《開寶本草》:“味辛,大溫,無毒。 "
(2)《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 "
注意 陰虛血燥而無寒濕者忌服。
(1)《本草經疏》:“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鹹忌之。 "
(2)《本草匯言》:“凡喘嗽嘔吐,不因於寒而因於火者; 瘧疾不由於瘴邪,而因於陰陽兩虛者; 目中赤脈白翳,不因於暴病寒風,而因於久眼血虛血熱者,皆不可犯。 "
(3)《本草備要》:“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 "
(4)《本經逢原》:“忌見火。 "
功能主治 行氣,暖胃,消食,寬中。 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
(1)《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
(2)《本草圖經》:“主胃冷。 "
(3)《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肺金本葯,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白睛紅者。 "
(4)楊士瀛:“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
(5)王好古:「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收脫氣。 "
(6)《綱目》:「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 "
(7)《本草備要》:“除寒燥濕,化食寬膨。 "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不宜久煎),0.5~2錢; 或入丸、散。
複方 (1)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 為末,酒送下。 (《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2)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並飲三、兩盞。 (《隨身備急方》)
(3)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泄瀉痢:白豆蔻二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二兩(洗)。 上六味,杵為末,每服-錢,水一中盞。 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 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細研,為丸如桐子大。 以薑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 (《博濟方》白豆蔻散)
(4)治氣膈脾胃,全不進食:白豆蔻仁、縮砂各二兩,陳米一升(淘洗,略燕過,銣內炒),丁香半兩(不見火)。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赤豆大。 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飲下。 (《魏氏家藏方》太倉丸)
(5)治妊娠嘔吐:白豆蔻一錢,竹茹三錢,大棗三枚,鮮薑一錢。 將生薑搗碎取汁,前三藥煎取一茶杯(約50~60毫升)過濾,沖薑汁服。 (《武漢醫藥衛生》(3):288,1959)
(6)治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 (《世醫得效方》)
(7)治嘔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陳皮、生薑。 水煎服。 (《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
(8)治產後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 研細,桃仁湯服一錢,少頃再服。 (《乾坤生意》)
備註 另有一種小豆蔻,系姜科植物小豆蔻的乾燥果實,呈長卵形,兩端尖,具3鈍棱,長1~1.5釐米,徑約1釐米,表面乳白色至淡黃棕色。 種子團3瓣,每瓣5~9粒,每粒種子長卵形或3~4面形,表面淡橙色至暗紅棕色。 斷面白色。 氣芳香,味辣、微苦。 產越南、斯裡蘭卡、印度等地。 這種豆蔻,市場上亦有作白豆蔻消費者,但品質較差。
摘錄 《中藥大辭典》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6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白豆蔻《中華本草》
《中華本草》:白豆蔻
拼音注音 Bái Dòu Kòu
別名 多骨、殼蔻、白蔻、圓豆蔻、扣米、豆蔻
英文名 cardamom, cluster, katsumadai seed,Round Cardamom, Fruit Java Amomum, Round Cardamom Fruit, round cardamon seed, Semen Amomi Cardamomi
出處 出自1.《本草拾遺》:白豆蔻,其草形如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雕; 花淺黃色; 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採之。
2.《本草圖經》:白豆蔻,今廣州、宜州亦有之。 不及番舶者佳。
3.《綱目》:白豆蔻子圓大如白牽牛子,其殼白厚,其仁如縮砂仁。
4.廣西產一種桂白蔻,又稱土白蔻,為Alpinia sp.的果實,《證類本草》所圖之廣州白豆蔻,可能即為此類。 桂白蔻形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實。 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 Amomun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2.Amonum compactum Soland.ex Maton
採收和儲藏:當果實成熟時,剪下果穗,曬乾或烤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的林下。
2.生於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熱帶林下。
資源分佈:1.我國廣東、雲南有栽培。 原產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
2.我國海南、雲南有栽培。 原產印尼。 (爪哇)
原形態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 根莖粗壯,棕紅色。 葉近無柄; 葉片狹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60cm,寬5-12cm,先端尾尖,基部檀形,兩面光滑無毛; 葉舌圓形,長3-10mm; 葉蒜口及葉舌密被長粗毛。 穗狀花序2-多個,自莖基處抽出,圓柱形或圓錐形,長7-14cm,直徑3-5cm,密被枯木逢春瓦關排列的苞片; 苞片三角形, 長3.5-4cm,麥稈黃色,被柔毛,具明顯的方格狀網紋;花著生於苞片的腑內;花萼管狀,白色微透紅,長約1.2cm,先端3齒裂;花冠管與花萼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管狀,白色微透紅,長約1.2cm,先端3齒裂;花冠管與花萼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管 橢圓形;唇瓣橢圓形,長1.5-2cm,寬約1cm,勺狀,白色,中央黃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彎,長約6mm,花藥寬橢圓形,長約3mm,藥隔附屬體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狀附屬體。 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黃色,略具鈍三棱,直徑1.5-1.8cm,易開裂。 種子團3瓣,每瓣有種子7-10顆。 花期2-5月,果期7-8月。
2.爪哇白豆蔻,本種與前種的主要區別點為植侏較小,高1-1.5m。 葉揉之有松節油氣味,葉鞘口無毛,葉舌僅邊緣疏被柔毛。 苞片小,長2-2.5cm。
栽培 生物學特徵性,喜溫暖、涼爽、濕潤氣候,幼苗遇短時9.5°C低溫時,停止生長,葉片乾縮,葉尖焦枯。 成年植株遇0°C時地上部分死亡。 極端高溫達41°C,有蔭蔽條件下,能正常生長。 以選向陽、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砂礫土種植。
栽培技術用種子和分株繁殖。 種子繁殖:採收成熟果實,剝除果殼. 搓洗凈果肉,將種子攤於室內阻於,播前在露天濕沙催芽兩星期。 條播,行距12cm。 實生苗長葉2-3片時,間苗移於新的苗畦或營養袋中,畦裁行株距 12cm ×5cm。 經培育1年便可定植於大田。 分株繁殖:從大田株叢中,選取莖3-5條相連在一起的壯實幼齡植株,用小刀將與母叢相連的根莖切斷后拔出,便可直接定植。 種植前先種好蔭蔽樹。 海南省於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進行; 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於5-6月定植,行株距為(2-1.5)m ×1m。 每1hm2種植4995-6660叢。
田間管理定植后新株每年除草4-5次。 至開花結果年限,在開花前要清除株叢內的雜草及枯枝落葉,收果后,要剪除枯、病、殘株。 每年施肥5-6次,以施土雜肥為主。 在海南平原地區,因缺少傳粉昆蟲,必須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可提高成果率。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摔倒病、莖枯病、葉枯病,可用多靈菌、托布律或銅氨液噴灑。
性狀 性狀鑒別,(1)白豆蔻,果實類球形,長1.1-1.2cm,直徑1.2-1.8cm,具3條鈍棱,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光滑,有多數縱向脈紋,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兩端均有黃色絨毛;果皮薄,受壓易開裂,內表面淡黃色且有光澤,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7-10顆,種子集結成團。 種子呈不規則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規則的顆粒狀突起,外被類白色膜狀假種皮,較窄端有圓形窩點狀種臍,另端有合點,種脊位於腹面,凹陷為一淺縱溝。 氣味芳香而濃烈,略似樟腦。
(2)爪哇白豆蔻,果實類球形,全3鈍棱,直徑0.8-1.2cm,果皮無光澤,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2-4粒。
均以粒大、果皮薄而色潔白、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1)白豆蔻,尖梯形或不規則三角形,外周微波狀。 假種皮細胞多列,切向延長。 種皮表皮細胞徑向延長,長圓形或類長方形,長40-90μm,直徑10-45μm,外被角質層。 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含紅棕色或黃棕色色素。 油細胞1列,褐紅色或棕紅色,徑向延長,圓柱形,長至26μm,直徑至21μm,胞腔含矽質塊,外胚乳細胞含由微小澱粉粒集紅成的澱粉團,並有細小草酸鈣方晶。 骨胚乳細胞含糊粉粒。 胚細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2)爪哇白豆蔻種皮表皮細胞較小,長12-40μm,直徑8-20μm; 油細胞多和徑向延長。
粉末特徵:白豆蔻淡棕色或紅灰色。 (1)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條形,長至662μm,直徑18-58μm。 (2)下皮細胞長方形或多角形,長72-146μm,直徑16-50μm,常與種皮表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 胞腔內含黃棕色或紅棕色色素塊。 (3)油細胞切面觀類方形。 (4)內種皮厚壁細胞表面觀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直徑7-23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內矽質塊,直徑5-16μm; 切面觀細胞排成柵狀,外壁較薄,內壁極厚,胞腔位於上端,含矽質塊。 此外,有假種皮細胞、色素細胞、外胚乳細胞、內胚乳細胞及草酸鈣方晶、簇晶等。
毒性 本品揮發油中所含的α-萜品醇,小鼠口服的LD50為12.08ml/kg。
化學成分 1.白豆蔻,種子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遍的為1,8-桉葉素(1,8-cineole)達66.81%,相對較高的有β-蒎烯(β-pinene)10.93%,α烯(α-pinene)3.71%,丁香烯(caryophellene)3.01%,龍腦乙酸酯(bornyl acetate)2.04%,α-松油醇(α-terpineol)2.03%,芳樟醇(linalool)1.39%,此外還含有4-松油烯醇(terpinene-4-ol),香橙烯(aromadendrene),γ-廣藿香烯(γ-patchoulene),α-欖香烯(α-elemene),γ-荜澄茄油烯(γ-cubebene),水化梨松烯(sabinene hydrate),橙花步醇( nerolidol),甜沒藥烯(bisabolene),樟烯(camphenen)及葛縷酮(carvone)等。 葉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為1,8-桉葉油素(59.91%),其次為α-松油醇(10.69%),此外還有檸檬烯(limonene),β-蒎烯,樟烯,對-聚傘花素(p-cymene)等。
2.爪哇白豆蔻,種子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為1,8-桉葉油素(68.56%),相對較高的有葛縷酮(14.67%),α-蒎烯(1.63%),芳樟醇(1.41%),對-聚傘花素(1.11%),此外還含有香檜烯(sabinene),月桂烯(myrcene),月桂烯醇(myrcenol),1,4-檜葉油素(1,4-cineole), 檸檬烯,3-蒈烯(3-carene),β-松油醇,樟腦(camphor),龍腦(borneol)等。 葉子所含揮發油,其成分主要為1,8-桉葉油素(80.03%),另外還有少量的檸檬烯(0.80%),α-蒎烯(0.56%),α-松油醇(0.46%),β-蒎烯(0.33%),樟烯(0.13%)及對-聚傘花素(<1%)等。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本品100%殼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痢疾桿菌有抑製作用。 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對Bacillcus thurin giensis體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較強,對豚鼠氣管平滑肌0.05ml/kg劑量時,作用強於艾葉油。 4-松油醇亦有顯著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驅風作用,豆蔻油很不穩定,即使儲藏很好,也常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 種子應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管蠕動,驅除腸內積氣,並抑制腸內異常發酵。
4.白豆蔻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 高於1%及揮發油飽和水溶液均呈抑製作用。
5.其他作用:其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的作用。
炮製 揀淨雜質,篩去皮屑,打碎,或剝去果殼,取仁打碎用。
鑒別 理化鑒別,薄層角譜:取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揮發油作供試品溶液,另取桉油作對照品溶液(必要時可分別加乙醇適量稀釋),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 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9:5: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C烘5-10min,立即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品質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原豆蔻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5.0%(ml/g); 印尼白蔻仁不得少於4.0%(ml/g)。
歸經 肺; 脾; 胃經
性味 味辛; 性溫
注意 陰虛血燥者禁服。
功能主治 化濕行氣; 溫中止嘔; 開胃消食。 主濕阻氣滯; 脾胃不和; 脘腹脹滿; 不思飲食; 濕溫初起; 胸悶不饑; 胃寒嘔吐; 食積不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後下; 或入丸、散。
複方 三仁湯《溫病條辨》; 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 白豆蔻湯《聖濟總錄》; 沉香湯《聖濟總錄》; 補和湯《聖濟總錄》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白豆蔻,主積冷氣及傷冷吐逆,因寒反胃。 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 溫能通行,故主下氣。 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氣,一經火炒,便減功力; 即入湯液,但當研細,待諸葯煎好,乘沸點服尤妙。
3.《玉楸藥解》: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驅膈上鬱濁,極療噁心嘔嗶. 嚼之辛涼,清肅肺腑,鬱煩應時開爽。 古方謂其大熱,甚不然也。
4.《醫林纂要》:白豆蔻,辛熱,溫養命火,達中州而上浮膻中,瀉肺散寒潤澡。 燥,清冷也。 …… 辛潤能瀉清燥之邪,故主治寒瘧,破滯解酒,止吐逆,和膻中,兼能溫脾胃,化食,去冷積。
5.《本草求真》:白豆蔻,本與縮砂密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一種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 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而使寒濕膨脹、虛瘧、吐逆、反胃、腹痛、並翳膜、目眦紅筋等症悉除,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
6.《本草求原》:按白豆蔻能和寒熱之氣,故升陽劑中,降收劑中,與寒熱互用之劑,皆可用之。 佐入血葯又能通潤二腸,使氣行血自潤,不論血寒血熱,俱可於寒熱方中少佐之,以行其升降。 故海藏謂其理脾胃元氣,補肺氣,收脫氣。
摘錄 《中華本草》
拼音注音 Bái Dòu Kòu
別名 多骨、殼蔻、白蔻、圓豆蔻、扣米、豆蔻
英文名 cardamom, cluster, katsumadai seed,Round Cardamom, Fruit Java Amomum, Round Cardamom Fruit, round cardamon seed, Semen Amomi Cardamomi
出處 出自1.《本草拾遺》:白豆蔻,其草形如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雕; 花淺黃色; 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採之。
2.《本草圖經》:白豆蔻,今廣州、宜州亦有之。 不及番舶者佳。
3.《綱目》:白豆蔻子圓大如白牽牛子,其殼白厚,其仁如縮砂仁。
4.廣西產一種桂白蔻,又稱土白蔻,為Alpinia sp.的果實,《證類本草》所圖之廣州白豆蔻,可能即為此類。 桂白蔻形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實。 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 Amomun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2.Amonum compactum Soland.ex Maton
採收和儲藏:當果實成熟時,剪下果穗,曬乾或烤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的林下。
2.生於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熱帶林下。
資源分佈:1.我國廣東、雲南有栽培。 原產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
2.我國海南、雲南有栽培。 原產印尼。 (爪哇)
原形態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 根莖粗壯,棕紅色。 葉近無柄; 葉片狹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60cm,寬5-12cm,先端尾尖,基部檀形,兩面光滑無毛; 葉舌圓形,長3-10mm; 葉蒜口及葉舌密被長粗毛。 穗狀花序2-多個,自莖基處抽出,圓柱形或圓錐形,長7-14cm,直徑3-5cm,密被枯木逢春瓦關排列的苞片; 苞片三角形, 長3.5-4cm,麥稈黃色,被柔毛,具明顯的方格狀網紋;花著生於苞片的腑內;花萼管狀,白色微透紅,長約1.2cm,先端3齒裂;花冠管與花萼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管狀,白色微透紅,長約1.2cm,先端3齒裂;花冠管與花萼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管 橢圓形;唇瓣橢圓形,長1.5-2cm,寬約1cm,勺狀,白色,中央黃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彎,長約6mm,花藥寬橢圓形,長約3mm,藥隔附屬體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狀附屬體。 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黃色,略具鈍三棱,直徑1.5-1.8cm,易開裂。 種子團3瓣,每瓣有種子7-10顆。 花期2-5月,果期7-8月。
2.爪哇白豆蔻,本種與前種的主要區別點為植侏較小,高1-1.5m。 葉揉之有松節油氣味,葉鞘口無毛,葉舌僅邊緣疏被柔毛。 苞片小,長2-2.5cm。
栽培 生物學特徵性,喜溫暖、涼爽、濕潤氣候,幼苗遇短時9.5°C低溫時,停止生長,葉片乾縮,葉尖焦枯。 成年植株遇0°C時地上部分死亡。 極端高溫達41°C,有蔭蔽條件下,能正常生長。 以選向陽、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砂礫土種植。
栽培技術用種子和分株繁殖。 種子繁殖:採收成熟果實,剝除果殼. 搓洗凈果肉,將種子攤於室內阻於,播前在露天濕沙催芽兩星期。 條播,行距12cm。 實生苗長葉2-3片時,間苗移於新的苗畦或營養袋中,畦裁行株距 12cm ×5cm。 經培育1年便可定植於大田。 分株繁殖:從大田株叢中,選取莖3-5條相連在一起的壯實幼齡植株,用小刀將與母叢相連的根莖切斷后拔出,便可直接定植。 種植前先種好蔭蔽樹。 海南省於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進行; 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於5-6月定植,行株距為(2-1.5)m ×1m。 每1hm2種植4995-6660叢。
田間管理定植后新株每年除草4-5次。 至開花結果年限,在開花前要清除株叢內的雜草及枯枝落葉,收果后,要剪除枯、病、殘株。 每年施肥5-6次,以施土雜肥為主。 在海南平原地區,因缺少傳粉昆蟲,必須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可提高成果率。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摔倒病、莖枯病、葉枯病,可用多靈菌、托布律或銅氨液噴灑。
性狀 性狀鑒別,(1)白豆蔻,果實類球形,長1.1-1.2cm,直徑1.2-1.8cm,具3條鈍棱,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光滑,有多數縱向脈紋,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兩端均有黃色絨毛;果皮薄,受壓易開裂,內表面淡黃色且有光澤,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7-10顆,種子集結成團。 種子呈不規則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規則的顆粒狀突起,外被類白色膜狀假種皮,較窄端有圓形窩點狀種臍,另端有合點,種脊位於腹面,凹陷為一淺縱溝。 氣味芳香而濃烈,略似樟腦。
(2)爪哇白豆蔻,果實類球形,全3鈍棱,直徑0.8-1.2cm,果皮無光澤,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2-4粒。
均以粒大、果皮薄而色潔白、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1)白豆蔻,尖梯形或不規則三角形,外周微波狀。 假種皮細胞多列,切向延長。 種皮表皮細胞徑向延長,長圓形或類長方形,長40-90μm,直徑10-45μm,外被角質層。 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含紅棕色或黃棕色色素。 油細胞1列,褐紅色或棕紅色,徑向延長,圓柱形,長至26μm,直徑至21μm,胞腔含矽質塊,外胚乳細胞含由微小澱粉粒集紅成的澱粉團,並有細小草酸鈣方晶。 骨胚乳細胞含糊粉粒。 胚細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2)爪哇白豆蔻種皮表皮細胞較小,長12-40μm,直徑8-20μm; 油細胞多和徑向延長。
粉末特徵:白豆蔻淡棕色或紅灰色。 (1)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條形,長至662μm,直徑18-58μm。 (2)下皮細胞長方形或多角形,長72-146μm,直徑16-50μm,常與種皮表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 胞腔內含黃棕色或紅棕色色素塊。 (3)油細胞切面觀類方形。 (4)內種皮厚壁細胞表面觀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直徑7-23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內矽質塊,直徑5-16μm; 切面觀細胞排成柵狀,外壁較薄,內壁極厚,胞腔位於上端,含矽質塊。 此外,有假種皮細胞、色素細胞、外胚乳細胞、內胚乳細胞及草酸鈣方晶、簇晶等。
毒性 本品揮發油中所含的α-萜品醇,小鼠口服的LD50為12.08ml/kg。
化學成分 1.白豆蔻,種子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遍的為1,8-桉葉素(1,8-cineole)達66.81%,相對較高的有β-蒎烯(β-pinene)10.93%,α烯(α-pinene)3.71%,丁香烯(caryophellene)3.01%,龍腦乙酸酯(bornyl acetate)2.04%,α-松油醇(α-terpineol)2.03%,芳樟醇(linalool)1.39%,此外還含有4-松油烯醇(terpinene-4-ol),香橙烯(aromadendrene),γ-廣藿香烯(γ-patchoulene),α-欖香烯(α-elemene),γ-荜澄茄油烯(γ-cubebene),水化梨松烯(sabinene hydrate),橙花步醇( nerolidol),甜沒藥烯(bisabolene),樟烯(camphenen)及葛縷酮(carvone)等。 葉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為1,8-桉葉油素(59.91%),其次為α-松油醇(10.69%),此外還有檸檬烯(limonene),β-蒎烯,樟烯,對-聚傘花素(p-cymene)等。
2.爪哇白豆蔻,種子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為1,8-桉葉油素(68.56%),相對較高的有葛縷酮(14.67%),α-蒎烯(1.63%),芳樟醇(1.41%),對-聚傘花素(1.11%),此外還含有香檜烯(sabinene),月桂烯(myrcene),月桂烯醇(myrcenol),1,4-檜葉油素(1,4-cineole), 檸檬烯,3-蒈烯(3-carene),β-松油醇,樟腦(camphor),龍腦(borneol)等。 葉子所含揮發油,其成分主要為1,8-桉葉油素(80.03%),另外還有少量的檸檬烯(0.80%),α-蒎烯(0.56%),α-松油醇(0.46%),β-蒎烯(0.33%),樟烯(0.13%)及對-聚傘花素(<1%)等。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本品100%殼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痢疾桿菌有抑製作用。 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對Bacillcus thurin giensis體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較強,對豚鼠氣管平滑肌0.05ml/kg劑量時,作用強於艾葉油。 4-松油醇亦有顯著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驅風作用,豆蔻油很不穩定,即使儲藏很好,也常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 種子應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管蠕動,驅除腸內積氣,並抑制腸內異常發酵。
4.白豆蔻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 高於1%及揮發油飽和水溶液均呈抑製作用。
5.其他作用:其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的作用。
炮製 揀淨雜質,篩去皮屑,打碎,或剝去果殼,取仁打碎用。
鑒別 理化鑒別,薄層角譜:取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揮發油作供試品溶液,另取桉油作對照品溶液(必要時可分別加乙醇適量稀釋),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 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9:5: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C烘5-10min,立即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品質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原豆蔻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5.0%(ml/g); 印尼白蔻仁不得少於4.0%(ml/g)。
歸經 肺; 脾; 胃經
性味 味辛; 性溫
注意 陰虛血燥者禁服。
功能主治 化濕行氣; 溫中止嘔; 開胃消食。 主濕阻氣滯; 脾胃不和; 脘腹脹滿; 不思飲食; 濕溫初起; 胸悶不饑; 胃寒嘔吐; 食積不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後下; 或入丸、散。
複方 三仁湯《溫病條辨》; 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 白豆蔻湯《聖濟總錄》; 沉香湯《聖濟總錄》; 補和湯《聖濟總錄》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白豆蔻,主積冷氣及傷冷吐逆,因寒反胃。 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 溫能通行,故主下氣。 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氣,一經火炒,便減功力; 即入湯液,但當研細,待諸葯煎好,乘沸點服尤妙。
3.《玉楸藥解》: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驅膈上鬱濁,極療噁心嘔嗶. 嚼之辛涼,清肅肺腑,鬱煩應時開爽。 古方謂其大熱,甚不然也。
4.《醫林纂要》:白豆蔻,辛熱,溫養命火,達中州而上浮膻中,瀉肺散寒潤澡。 燥,清冷也。 …… 辛潤能瀉清燥之邪,故主治寒瘧,破滯解酒,止吐逆,和膻中,兼能溫脾胃,化食,去冷積。
5.《本草求真》:白豆蔻,本與縮砂密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一種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 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而使寒濕膨脹、虛瘧、吐逆、反胃、腹痛、並翳膜、目眦紅筋等症悉除,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
6.《本草求原》:按白豆蔻能和寒熱之氣,故升陽劑中,降收劑中,與寒熱互用之劑,皆可用之。 佐入血葯又能通潤二腸,使氣行血自潤,不論血寒血熱,俱可於寒熱方中少佐之,以行其升降。 故海藏謂其理脾胃元氣,補肺氣,收脫氣。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