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介紹單味藥物!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土茯苓

未閱讀文章 MissC »

頭皮感染出現熱毒 土茯苓療效不惡
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茯苓與土茯苓都常被用於改善皮膚問題,但後者對改善感染發炎,效果更好。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師林在裕表示,茯苓雖被認為有助除濕、健脾胃,但若皮膚感染發炎,使用土茯苓,藥效更強。


中醫師林在裕指出,茯苓雖被認為有助改善膚質,但若是感染造成皮膚問題,或出現熱毒型因素,常需使用土茯苓。中醫認為,熱毒型皮膚病患者可見膿皰,舌質紅,常用藥除了土茯苓,還有百部、黃連、苦參,白蘚皮等。黃柏為苦寒且清熱燥濕且能殺菌的中藥,溼熱嚴重者加重黃柏,百部則可殺蟲;地膚子去除紅腫;土茯苓去除溼熱,能解毒;白蘚皮去風除濕;蒼朮也除濕。


對於皮膚發炎,也有中醫師建議,針對手部的曲池、合谷等穴位按壓,對改善症狀也有幫助。曲池的取穴位置在彎曲手肘出現橫紋處的外側,係改善皮膚問題常用穴位,有助對抗感染。


io: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頭皮感染出現熱毒 土茯苓療效不惡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土茯苓
性味:甘淡而平
歸經:陽明經主藥(胃大腸)。
功能:
  • (1)健脾胃,祛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
    (2)風濕除則筋骨利,利小便,止瀉泄。
主治: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瘰癧瘡腫。
性狀:
  • (1)大如鴨子,連綴而生,俗名冷飯團。
    (2)有赤白二種,白者良,可煮食,亦可生啖,忌茶。
備註:
  • (1)「楊梅瘡毒」:楊梅瘡古方不載,明正德間起於嶺表,其証多屬陽明厥而兼及他經
    ,醫用輕粉劫劑,其性燥烈,入陽明劫去痰從口齒出瘡即乾愈,然毒氣入竅經絡,筋骨
    血液枯槁,筋失所養變為拘攣癰漏,竟至廢涸,土茯苓能制輕粉之毒,去陽明濕熱,
    用一兩為君,苡仁金銀花防風通木瓜白鮮皮各五分,皂角子四分,氣虛加人參七分,血
    虛加當歸七分,名搜風解毒湯。
    (2)「瘰癧瘡腫」:濕鬱而為熱,營衛不和則生瘡腫,經云:濕氣害人皮肉筋脈是也,土
    茯苓淡能滲甘能補,患膿疥者煎湯代茶甚妙o
    (3)楊梅毒用為主藥o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


土茯苓-光葉菝葜
土茯苓-光葉菝契.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土茯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土茯苓

【性味】氣味甘、淡、平,無毒。
【功效】主治食之當穀不飢,調中止洩,健行不睡。(藏器)
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銀朱毒。(時珍)
土茯苓.jpg
神農本草經讀 --- 清 -- 陳修園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土茯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土茯苓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契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入肝、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除濕通絡。
【臨床應用】用於濕熱瘡毒、梅毒、筋骨拘攣疼痛及瘰歷瘡腫等症。土茯苓味甘淡而性平,為利濕解毒的藥品。用本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銀花、白蘚皮、威靈仙、甘草等同用。現臨床上主要用於濕熱瘡毒,常與白蘚皮、地膚子、苦參、蒼朮等配伍同用。此外,本品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據報導。有一定療效。
【處方用名】土茯苓(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午前治二兩,煎服。據文獻記載,服藥時不可飲茶。
【方劑舉例】搜風解毒湯《本草綱目》:土茯苓、苡仁、銀花、防風、木瓜、木通、白蘚皮、皂莢子。治梅毒筋骨攣痛。

中草藥入門學
20090707192058111.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土茯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土茯苓
土萆解、刺豬苓、山豬糞、草禹餘糧、仙遺糧、冷飯團、硬飯、山地栗。
  氣味(根)甘、淡、平、無毒。
  主治
  • 1、梅毒。用土茯苓四兩、皂角子七個,煎水代茶飲。
      2、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為廢疾)。用土茯苓一兩,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又方:用土茯苓四兩、四物湯一兩、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煎水代茶飲。
      3、瘰癧潰爛。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
      多吃為好。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土茯苓2.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土茯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土茯苓(金蕎麥)
內容:一名冷飯團,子名仙遺糧。
味苦、微澀,性平。治五淋、赤白濁,兼治楊梅瘡毒。
(附方) 治婦人紅崩白帶。
土茯苓 水煨,參照紅沙糖治紅崩,白沙糖治白帶。
(又方) 治楊梅瘡毒。
土茯苓(或一兩或五錢) 水酒濃煎服。
(又方) 治大毒瘡紅腫。
土茯苓 為細末,好醋調敷。
(補注) 子名仙遺糧,治楊梅結毒,丹流等症。
——務本卷二

書名:滇南本草
作者:蘭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96-1476年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土茯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國藥典》:土茯苓
【拼音名】 Tǔ Fú Línɡ
【英文名】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別名】 冷飯團、紅土苓、山豬糞、毛尾薯、山遺糧、山奇良
【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乾燥根莖。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成薄片,乾燥。
【原形態】 多年生攀援灌木,莖無刺。根狀莖橫生於土中,細長,生多數鬚根,每隔一段間距生一肥厚的塊狀結節,質堅實,外皮堅硬,褐色,凹凸不平,內面肉質粉性,黃白 色,密佈淡紅色小點。單葉互生,革質,長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表面綠色,下面有白粉。7~8月間開小白花,花單性,雌雄異株,為腋生傘形花序。漿果球形, 熟時紫紅色,外被白粉。
【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稍扁或呈不規則條塊,有結節狀隆起,具短分枝,長5~22cm,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堅硬的鬚根殘基,分枝 頂端有圓形芽痕,有的外皮現不規則裂紋,並有殘留的鱗葉。質堅硬。切片呈長圓形或不規則,厚1~5mm,邊緣不整齊;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可見點 狀維管束及多數小亮點;質略韌,折斷時有粉塵飛揚,以水濕潤後有黏滑感。無臭,味微甘、澀。
【鑒別】 本品粉末淡棕色。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8~48μm,臍點裂縫狀、星狀、三叉狀或點狀,大粒可見層紋;複粒由2 ~4 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或散在,針晶長40~144μm,直徑約5μm。石細胞類橢圓形、類方形或三角形,直徑25~128μm,孔溝細 密;另有深棕色石細胞,長條形,直徑約50μm,壁三面極厚,一面菲薄。纖維成束或散在,直徑22~67μm。具緣紋孔導管及管胞多見,具緣紋孔大多延長 成梯狀。
【炮製】 除去雜質;未切片者,浸泡,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性味】 甘、淡,平。
【歸經】 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 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用於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鬁,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15~60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備註】 (1)用本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銀花、白蘚皮、威靈仙、甘草等同用。現臨床上主要用於濕熱瘡毒,常與白蘚皮、地膚子、苦參、蒼朮等配伍同用。此外,本品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有一定療效。
【摘錄】 《中國藥典》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土茯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辭典》:土茯苓
【出處】 《滇南本草》
【拼音名】 Tǔ Fú Línɡ
【別名】 禹餘糧,白餘糧(陶弘景),革禹餘糧(《本草拾遺》),刺豬苓(《本草圖經》),過山龍、硬飯(《朱氏集驗醫方》),仙遺糧(《滇南本草》),土萆薢(《本草會編》),冷飯團(《衛生雜興》),山豬糞、山地栗、過岡龍(《綱目,),山牛(《本經逢原》), 冷飯頭(《生草藥性備要》),山歸來(《有用植物圖說》),久老薯(《廣西中獸醫藥植》),毛尾薯(《中藥材手冊》),地胡苓、狗老薯、飯閉根,硬飯頭薯 (《廣西中藥志》),土苓(《四川中藥志》),山遺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狗朗頭、尖光頭(《常用中草藥彩色圖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莖。秋末冬初採挖,除去蘆頭及鬚根,洗淨泥沙,曬乾,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 攀援狀灌木。根莖塊根狀,有明顯結節,著生多數鬚根。莖無刺。單葉互生;革質,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6~20釐米,寬1.2~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 圓形,全緣,下麵常被白粉,基出脈3~5條;葉柄長1~2釐米,略呈翅狀,近基部具開展的葉鞘,葉鞘先端常變成2條捲鬚。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 生,花序梗極短;小花梗纖細,基部有多數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徑約4毫米;花被裂片6,2輪;雄花的雄蕊6,花絲較花藥短,退化雌蕊缺;雌 花的退化雄蕊線形,子房上位,3室,柱頭3歧,稍反曲。漿果球形,直徑6~8毫米,紅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長於山坡、荒山及林邊的半陰地。分佈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主產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廣西、江蘇等地亦產。
【性狀】 土茯苓,又名:紅土苓。乾燥根莖為不規則塊狀,略呈扁圓柱形而彎曲不直,多分歧,有結節狀隆起,長約5~15釐米,直徑約2~5釐米。表面土棕色或棕色, 粗糙,常有刀傷切口及側根殘餘部分,上端具莖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氣微,味甘淡。土茯苓片為長形薄片,大小不等,厚約1~3 毫米。邊緣不整齊,淡棕色或淡黃色;表面光滑(薄片)或稍粗糙(厚片)。中間略具維管束點,仔細觀察時可見砂礫樣的光亮。縱切片常見花紋。導管不規則,富 粉質,微有彈性,用水潤濕後,手摸之有光滑感。以淡棕色、粉性足、纖維少者為佳。
【炮製】 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換水1次,春、秋每2日換水1次,冬季可3日換水1次,防止發臭,以泡透為度,撈出切片,及時乾燥。
【性味】
甘淡,平。
①《本草圖經》:"味甘,性涼,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平,味苦微澀。"
③《綱目》:"甘淡,平,無毒。"
【歸經】
入肝、胃經。
①《綱目》:"為陽明本藥。"
②《本草通玄》:"入胃、肝二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
解毒,除濕,利關節。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疔瘡,癰腫,瘰鬁。
①《本草拾遺》:"調中止泄。"
②《本草圖經》:"敷瘡毒。"
③《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④《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⑤《本草正》:"療癰腫、喉痹,除廚身寒濕、惡瘡。"
⑥《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塗敷之,煲酒亦可。"
⑦《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
⑧《陸川本草》:"治腳氣。"
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
⑩《江西草藥》;"殺蟲解毒。治瘰鬁,小兒疳積。"
⑾《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濕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O.5~1兩。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
肝腎陰虧者慎服。
①《萬氏家抄方》:"不犯鐵器。"
②《綱目》:"服時忌茶。"
③《本草從新》:"肝腎陰虧者勿服。"
【附方】
①治楊梅瘡毒:土茯苓一兩或五錢,水酒濃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楊梅風十年二十年,筋骨風泡腫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錢,甘草三錢,黑鉛一斤,青藤三錢。將藥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
③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錢。水煎服,白糖為引。(《江西草藥》)
④治風濕骨痛,瘡瘍腫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豬肉燉爛,分數次連滓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風氣痛及風毒瘡癬:土茯苓(不犯鐵器)八兩。石臼內搗為細末,糯米一鬥,蒸熟,白酒藥造成醇酒用,酒與糟俱可食。(《萬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⑥治大毒瘡紅腫,未成即濫:土茯苓,為細末,好醋調敷。(《滇南本草》)
⑦治瘰鬁潰爛:冷飯團,切片或為末,水煎服。或入粥內食之,須多食為妙。忌鐵器、發物。(《積德堂經驗方》)
⑧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兩。水煎,當茶飲。(《江西草藥》)
⑨治婦人紅崩、白帶:土茯苓,水煨,引用紅沙糖治紅崩,白沙糖治白帶。(《滇南本草》)
⑩治小兒疳積面黃肌瘦,肚子大,煩躁愛哭,啼哭無聲,不想吃東西,大便失調,皮膚粗糙:土茯苓三錢,野棉花根三錢。研細末,加豬肝二兩與水燉服,或米湯沖服。(《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⑾治癭瘤:土茯苓五錢,金鎖銀開、黃藥子各三錢,白毛藤五錢,烏蘞莓根、蒲公英各四錢,甘草、金銀花各二錢,煎服。(《浙江民間中藥》)
【臨床應用】
①防治鉤端螺旋體病
㈠預防:每日1兩,1次或2次煎服,每週連服3日,共服5周。2000餘人服藥結果表明,服藥組與未 服藥組發病率之比為1:5.58。㈡治療:土茯苓2兩(病情重而體質較好者可用至5兩),甘草3錢,水煎每日2次分服。同時可根據病情辨證加減;對高熱、 重症者給葡萄糖液及維生素丙,個別有出血傾 向者加用激素。治療18例均愈,16例於服藥2~3劑、3例於服藥4~5劑後症狀消失。平均住院時間3.6天。或用土茯苓4兩,地榆、青蒿、白茅根各1兩 煎服。每日1~3劑,熱退後每日1劑,4次分服。同時配合對症處理,如鎮靜、止血、補液等。治療14例,失敗4例。其中血培養陽性者9例,5例治癒,4例 失敗。治癒病例體溫降至正常時間在1~7日內,主要症狀隨體溫下降而逐漸減輕或消失,大部分病人頭痛、身痛、球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血痰等均於1~2天內消失。治療中少數病例出現噁心、嘔吐等反應。
②治療梅毒
據早年臨床觀察報告,以土茯苓為主,配合銀花、甘草,或配合蒼耳子、白蘚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馬齒莧、甘草。煎服.治療現症梅毒及隱性梅毒,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現症梅毒的治癒率為50%左右。對晚期麻痹性癡呆,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而且精神症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對於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芩1.5~2兩,水煎,2~3次分服,以10~20天為一療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兩的,療程有長達2個月的。
③其他
㈠防治麻疹:預防用100%煎液內服,3歲以下每日30~50毫升,3~6歲50~60毫升,分3次服,連服3日。或製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劑量亦可作為治療之用。㈡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每日用4~8兩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7天為一療程。㈢治療急慢性腎炎:每日3兩,水煎,分3次服。退腫作用較好,肚後,小便增加。亦有用於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導。㈣治療須淋巴結核:每日用鮮品1斤,水煎分2次服。
【備註】
下列幾種同屬植物的根莖在少數地區亦作土茯苓使用:
①暗色菝葜,產四川,又稱白土苓。
②無刺菝葜,其根莖在西藏作土茯苓用,在雲南則為紅萆薢,參見"紅萆薢"條。
③防已葉菝葜,產西藏。
【摘錄】 《*辭典》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土茯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華本草》:土茯苓
【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陶弘景: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蕷,謂為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糧,而棄其餘。此雲白餘糧也。生池澤。
【拼音名】 Tǔ Fú Línɡ
【英文名】 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Rhizome of Glabrous Greenbrier
【別名】 禹餘糧、白餘糧、草禹餘糧、刺豬苓、過山龍、硬飯、冷飯團、仙遺糧、土萆薢、山豬糞、山地栗、過岡尤、山牛、冷飯頭、山歸來、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飯團根、土苓、狗朗頭、尖光頭、山硬硬、白葜、連飯、紅土苓、山奇良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及暗色菝葜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milax glabra Roxb. 2.Smilax lanceaefolia Roxb.var.opaca A.DC.[S.opaca(A.DC.)Norton]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挖,洗淨浸漂,切片曬乾;或放開水中煮數分鐘後,切片曬乾。
【原形態】 1.土茯苓 攀援灌長,長1-4mm。莖光滑,無刺。根狀莖粗厚、塊狀,常由匍匐莖相連接,粗2-5cm。葉互生;葉柄長5-15(-20)mm,約占全長的 3/5-1/4,具狹鞘,常有纖細的捲鬚2條,脫落點位於近頂端;葉片薄革質,狹橢圓狀披針形至狹卵狀披針形,長6-12(-15)cm,寬 1-4(-7)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鈍,下麵通常淡綠色。傘形花序單生於葉腋,通常具10餘朵花;雄花序總花梗長2-5mm,通常明顯短於葉柄,極 少與葉柄近等長,在總花梗與葉柄之間有1芽;花序托膨大,連同多數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蓮座狀,寬2-5mm,花綠白色,六棱狀球形,直徑約3mm;雄花外 花被片近扁圓形,寬約2mm,兜狀,背面中央具縱槽,內花被片近圓形,寬約1mm,邊緣有不規則的齒;雄花靠合,與內花被片近等長,花絲極短;雌花序的總 梗長約1cm,雌花外形與雄花相似,但內花被片邊緣無齒,具3枚退化雄蕊。漿果直徑6-8mm,熟時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 月。 2.暗色菝葜 本種與土茯苓的區別在於:葉片卵狀披針形,背面無白粉,幹時不呈青灰色,葉脈在上面凸起。雄花序的總花梗通常在5mm以上,雄花蕾圓柱狀。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長於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灌木叢中、河岸或山谷中,也見於林緣與疏林中。 2.生長於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叢或山坡陰處。
資源分佈:1.分佈于甘肅(南部)、長江流域以南以及臺灣、海南、雲南等地。 2.分佈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乾旱和蔭蔽。砂質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季播種。生長期應經常鬆土除草,苗高30cm左右,應搭架以利藤蔓攀援。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近圓柱形,或不規則條塊狀,有結節狀隆起,具短分枝;長5-22cm,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凹凸不平,突起尖端有堅硬的鬚根殘基,分枝頂端有 圓形芽痕,有時外表現不規則裂紋,並有殘留鱗葉。質堅硬,難折斷。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中間微見維管束點,並可見沙礫樣小亮點(水煮後依然存 在)。質略韌,折斷時有粉塵散出,以水濕潤有粘滑感。氣微,味淡、澀。以斷面淡棕色、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下皮為3-5列黃棕色細胞,排列緊密,壁較厚,木化,有的具壁孔。皮層散有大形粘液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中柱薄壁細胞徑向延長;散列有限 外韌型維管束,中心分佈較密;木質部常有兩個大導管及數個小導管;韌皮部含少量纖維。薄壁細胞含大量澱粉粒。
【化學成份】 根莖中含落新婦甙(astilbin),黃杞甙(engeletin),3-O-咖啡醯莽草酸(3-O-caffeoylshikim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β-穀甾醇(β-sitosterol),葡萄糖(glucose)。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1.1對大鼠膀胱化學致癌的影響 實驗動物雌Wistar大鼠,體重70-110g,致癌劑 N-J基一N(4-羥丁基)亞硝胺(BBN),實驗時以20%乙醇將BBN原液配成36%的溶液。正常對照組:在乙醚淺麻醉下,單純以溶劑(20%乙 醇)0.25ml經導管ig,每週2次,共12wk。病理對照組:36%BBN溶液0.25ml(90mg)ig,每週2次,共12wk、每只鼠BBN總 劑量2.16g。土茯苓組:BBN處理同病理對照組,以每lkg含120g土茯苓乾粉的飲食飼養。至wk30實驗結束,處死動物,取膀胱、輸尿管、腎盂, 腎、肝和脾作組織學檢查。結果表明,土茯苓組對BBN膀胱腫瘤的發生無明顯抑制作用,而且發生了較多的鱗狀細胞型腫瘤,因此在使用本品防治膀胱腫瘤時,應持慎重態度。
1.2對黃麴黴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響 取性Wistar大鼠,8wk齡,ipAFB1(280ug/kg,6次/wkx2)作肝癌啟動動劑。2wk後,施以促癌程式:給含0.015%2-乙醯氨基芴(2AAF)飼料2wk,在wkl末,切除大鼠肝中葉和左外側葉。10d後,斷頸處列大鼠,肝臟取材作r-穀氨醯轉肽酶(r一GT)染色。大鼠從注射AFB1前10d起,至停注AFB1後3d止,進食含受試物飼料。結果,大鼠肝癌前病變r一GT染色陽性肝細胞灶,土茯苓組(飼料中含377.7g/kg)的病灶也稍少,且顯著小於對照組。提示土茯苓對預防肝癌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2. 對棉酚的解毒作用 採用土茯苓水煎劑(劑量:每鼠每日相當生藥1g和0.5g兩種),土茯苓稀醇製劑(劑量:相當生藥1g和2g),土茯苓粗黃酮(劑量:50mg和 100mg),土茯苓多糖(劑量:0.5ml和1.0ml),硫酸亞鐵(劑量8mg),每組用藥3d後分別igl次純棉酚650mg/kg、850mg /kg和100mg/kg,觀察解毒作用。結果,土茯苓水煎劑、稀醇製劑和粗黃酮均具有拮抗急性和亞急性棉酚中毒(P<0.05,P<0.001和 P<0.001)。一般棉酚中毒時可用硫酸亞鐵拮抗,但能影響抑精作用。土茯苓稀醇提取物在拮抗棉酚毒性的同時不影響棉酚對雄性大鼠的抑精作用。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在60度水浴上加熱10min,濾過,濾液作以下試驗。①取濾液2ml,置帶寒試管中,用力振搖1min,產生多數 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不明顯減少。(檢查皂甙)②取濾液2ml置試管中蒸幹,加醋酐0.5ml,再沿試管壁加濃硫酸,兩液面交界呈紫紅色 環。(檢查皂甙)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醇50ml,于水浴中回流1h,放冷,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殘渣加稀硫酸20ml,回流水解3h,放冷,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 20ml。合併氯仿液,用少量水洗去殘存的酸,脫水後,蒸去氯仿。殘渣加少量已烷溶解,作供試液。以薯蕷皂甙元、替告皂甙元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 G-7.5%硝酸銀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9:1)展開。用飽和磷鉬酸的乙醇溶液噴霧後,於110度烘5min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 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炮製】 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換水1次,春、秋每2日換水1次,冬季可3日換水1次,防止發臭,以泡透為度,撈出切片,及時乾燥。
【性味】 甘淡;平
【歸經】 肝;胃;脾經
【功能主治】 清熱除濕;泄濁解毒;通利關節。主梅毒;淋濁;泄瀉;筋骨攣痛;腳氣;癰腫;瘡癬;瘰鬁;癭瘤及汞中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 肝腎陰虛者慎服。
【各家論述】
1.《本草彙編》:病楊梅毒瘡, 藥用輕粉,愈而復發,久則肢體拘攣,變為癰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皂甙、牽牛各一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劑多瘥。蓋此疾 始由毒氣幹于陽明而發,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淩脾土,土屬濕,主肌肉,濕熱郁蓄於肌腠,故發為癰腫,甚則拘攣,《內經》所謂濕氣害人皮肉 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濕未鬱也。此藥長於去濕,不能去熱,病久則熱 衰氣耗而濕鬱為多故也。
2.《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雲,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
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
4.《本草拾遺》:草禹餘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穀,不饑。......調中止泄。
5.《本草圖經》:敷瘡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7.《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8.《本草正》:疔癰腫、喉痹,除周身寒濕、惡瘡。
9.《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塗敷之,煲酒亦可。
10.《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
11.《陸川本草》:治腳氣。
1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
13.《江西草藥》:殺蟲解毒。治瘰鬁,小兒疳積。
14.《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濕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臨床應用】
1.治療梅毒及隱性梅毒,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現症梅毒的治癒率為50%左右。對晚期麻痹性癡呆,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而且精神症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對於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苓1.5-2兩,水煎,2-3次分服,以10-20日為1療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兩的,療程有長達2個月的。
2.預防用100%煎液內服,3歲以下每日30-50ml,3-5歲50-60ml,分3次服,連服3日。或製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劑量亦可作為治療之用。
3.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每日用4-8兩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7日為1療程。
4.治療急慢性腎炎:每日3兩,水煎,分3次服。退腫作用較好,服後小便增加。亦有用於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導。
5.治療頸淋巴結核:每日用鮮品1斤,水煎分2次服。
【摘錄】 《中華本草》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