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81A~120B)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八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八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所說的解脫,中士所說的解脫跟下士不一樣,下士雖然眼前啊!增上生,說這個眼前增上生不是講現世,一定是後世的,而現世在整個的佛法當中,絕沒有這個求現世快樂,這絕沒有,那怕下世,所以說真正的講佛法裡的下士道指什麼呢?指求下世的,下一世,不是求這一世的,所以如果是貪這一世的話那完全不是修學佛法,完全不是修學佛法,連它下士道都談不到,那麼下世雖然得到下一世的好啊!但是對不起,好了又升了天,到最後又下去,又完了,這個會退失的,那麼中士裡邊所講的這個解脫都不退失的,所以不像善趣,但是呀!儘管它不退失啊!他所斷的過失以及所證的功德不圓滿,這是很少的一點點,所以對於自利來說,不要說利他,連他自利都不圓滿,而利人呢?也有的,還是有的,少分,所以不管是在自利也好,利他也好,究竟的來說,要想自利,一定要包括利他,利他一定是自利,真正圓滿的,不管是自他二利,這個分不開的,而佛到那個時候勸發應該走這個路,究竟圓滿的路,這個大就是指究竟圓滿的,前面那個不圓滿的。
【 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所以真正具有智慧的,能夠明白事理,辨別的清楚的呢?一開頭就應該走這個大乘,那麼說耶!你得到了解脫,然後回過頭來,不也蠻好的嗎?是的,回到頭來一定還可以走得回來,可是這條路很迂曲、很遠,啊!既然你最後要這樣去走上的,你何必走這個迂曲的路子呢?譬如說,我們很簡單說到正覺寺,一下去就得了吧!結果你這正覺寺怎麼走呀!你從那邊轉了個大圈子,跑了個三天跑到了正覺寺,那你不顛倒嗎?你幹什麼嗎你,那不需要,呀!這不需要,這是所以我們真正有智慧的話,事情看得清楚的話,一開頭就走這。
【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捨此二乘,一味利他為性者,應趣佛乘由悲說」。】  
啊這個,啊二乘人他雖然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啊,但是啊!對於別人啊,他沒辦法,他沒有能力引發其他的人的好處,這是他在自利過程當中,他可以兼讓人家得到一點好處,譬如他要修行他要乞食,要去乞食因為他證了聖果,所以送給他的人,可以得到一點福德,所以他叫福田,只是如此,而他並不是自己的自力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個,這種都不好,畢竟引起,這畢竟兩個字,一定應該棄捨,那麼怎麼辦呢?你真的要做的是全部的精神啊!都是利益別人,所以一味利他,這個才是大乘,這個大乘,這個大乘才是我們該走的,而入大乘之門,這是什麼呢?悲心,現在我們哪要講的就是這個。
【 又云:「知樂非樂等如夢,見癡過逼諸眾生,捨棄利他殊勝業,此於自利何精勤」。】  
啊!我們現在了解了世間一切的行相,快樂的也好,苦的也好,不管它是什麼?就像夢當中一樣,啊!所以不了解它的原因,是愚痴,因為愚痴產生種種的禍害,然後呢?遭到種種的苦惱逼迫。現在呢?見到了,見到了,所以啊!不再走這個路,不再走這個路,一心只求自利,但是他並不修這個殊勝的利他的這個這一條路,專門忙這個自利,他很努力,這個不好,這個不好。
【 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有海與我相同,盲閉慧眼不辨取捨,履步蹎蹶不能離險,諸有成就佛種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應正理。】  
那麼就像前面我們修學過來,說見到一切眾生,這個見到一切眾生,就是從自己身上深深體驗,體驗到了以後,推己及人,這原來我是這樣,我們周圍的人啊!大家都是這樣,都在這個三有的苦海當中,就正像我一樣,為什麼呀!啊!原來盲無慧目,這是根本啊!那是無明不了解的事實的真相,不曉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所以在這個裡邊呀!一天到晚啊!跌跟斗啊,跑起路來,不能正規的走該走的路啊!因為這樣啊,所以一直在這個生死的險惡道當中啊,現在我們了解了真正要想成就的,圓滿成就的,所謂有這種大乘種性的這種人,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合理的,我們自己在這個生死苦海當中看見,哎呀!這個這麼不理想啊!由於這樣見到這個痛苦,所以啊!自己既然要出離,那麼當然一定要推己及人,想想世間的這麼多的人,對我有這麼大的恩,我之所以有今天的話都是靠他們,結果呢你看見了苦了,自己一個人解決了,不去管別人,這說得過去嗎?說不過去啊!說不過去啊!啊!所以真正的,真正的,世間的人尚且不可以啊!何況現在修學佛法的人,自然而然我們從這上面會策發我們的大乘種性,所以凡是有大乘種性的人,不想救別人啊!這是不合理,不過在這個地方啊!要特別的說明一下,這個利他什麼?你懂得怎麼利他呀!這個時候才利他,你自己不懂得利他,藉利他之名然後自害害人,這個不是佛法唷!這是我們把握得住的,這後面會詳細談論這件事情。
【 即前論云:「盲閉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間有佛種,何人不起悲愍心,誰不精勤除其愚」。】  
就是這個論上面的攝波羅蜜多論又說呀,由於我們啊!缺乏慧眼,在無明當中,所以一直在困頓當中啊!現在我們真正要想由於這一個感受推己及人,要想利益一切世間啊!這一種種性的這種人啊,任何一個人有了這種情況,他一定會引發這個大慈悲心,在這種情況之下,那一個人例外的,那換句話說,那一個人都不例外的,一定精勤努力的要把世間一切人的這個愚痴,把它淨除乾淨,那麼一起解決這個生死輪迴的這個痛苦。
【 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  
前面說的這些道理,這些道理說,這個地方前面是指這一段話,攝波羅蜜多論,換句話說,這個士夫就是上士士夫,這個上士他的安樂,他內心當中所感受到的,希望做的以及他做了以後,他的功德威力,與他殊勝的能力等等,在什麼地方呀擔負利他的重擔,他能夠幫別人忙,這個才是上士,這個才是上士,譬如我們現在隨便一般人吧!一個人自己覺得唉呀!很神氣,為什麼你很神氣,你比別人強,對!現在你比別人強在那裡,哪你見到別人作不到,你能作到,可是如果說別人作不到的事是壞事,你做到了,這有什麼稀奇,不,這個是好事,而且好事當中最究竟、最圓滿的你能夠作,那個真是好漢,這個才是上士,所以這個地方所指的,他的內心當中,因為作到了這個,所以他感到歡喜,然後呢?因為這樣呢,所以他的威德,所以他的殊勝的力量,都是從這個上面講起的。
【 唯緣自利共旁生故,】  
啊!如果你只管自己的話,對不起,那畜生也是一樣呀!不要說得到人哪,普通的一個畜生啊,它也曉得只是忙它自己的利益,這樣,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也只管自己,那豈不是白得了這個人身了嗎?這個話我們要常常啊擺在心裡邊策勵自己?常常策勵自己。
【 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利他樂。】  
啊!那個就是大乘行者的心性,他專心一意的為了利益別人,這個才是他真正的好樂,他的意樂所在。
【 弟子書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亦歡飲,士夫此為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  
啊!要曉得,說假定我們單單為了自己的利益,那麼稍微吃飽了那也可以啦!得到一點點可以啦!那很容易,這樣的作法,那個畜生也是,啊!你稍微辛苦一點,嗯!實際上談不到什麼辛苦啦,那到底你稍微吃飽了就好了!然後呢?嘴巴渴的時候喝一點水,那麼就好了,這個,這個不行,這個不行,啊!這個不行,我們得到這個殊勝的人身,而居然祇求這麼一點點的話啊,那個不對,所以我們現這個地方真正的所謂作為一個士夫,像我們說,喔!我們是一個像樣的一個人的話,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努力作的勤利他,而不是得到一點小小的自己的吃飽、穿暖,那就算,現在地方的是什麼呢?就是啊!所謂得這個涅槃城,法華上面的那個譬喻,不要自己得到快樂了,不是這個。
p. 204
【 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  
平常我們這個,這個走路的時候是慢慢走,在古代呀,那時最快的是馬,現在的走路不是,不是自己慢慢的走,乘了這個馬一樣這樣的快,而平常我們自己的一點點的溫暖光明,祇管自己;現在不是,像太陽一樣,普遍照一切世間,普遍照一切世間,這樣的利人,那麼為了要幫忙別人起見啊要負擔起一切利人的重擔,這個負擔的方式像什麼,像大地一樣,這個大地呀!擔任何喔,你這高樓大廈它也擔,你大如須彌山它也擔,小草它也擔,乾淨的東西它也擔,最髒東西它也擔,不管任何東西,我都一肩擔起,那真正那個大丈夫,真正的算是一個人,應該怎麼辦呢?大士無私性亦然,嘿!他這個本性這樣的,你所以作不到為什麼?還是為了這個私啊!我啊!所以實際上你真正把這個拿掉,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解決了,所以真正的大士,一味利樂諸世間。
【 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為利他故而發匆忙,是名士夫亦名聰叡。】  
哪像這樣,因為見到眾生啊,眾苦逼迫,所以為了利益別人,然後這樣子的精勤,這個對了,這個就對了,這個才算是一個人,這個才算是有智慧者。
【 即前書云:「見世無明煙雲覆,眾生迷墮苦火中,如救頭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聰叡」。】  
上面就說明這個道理。
【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眾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  
所以這個地方啊!能這樣去作的話,那麼你呀!利益別人,結果呢?自己的利益,別人的利益,一切的利樂的根本根源從這個地方,從這地方作起,所以能夠除掉一切的不好的事情,得到一切圓滿的好的事情,這個是什麼?一切有智慧的人,任何一個所有有智慧的人,該走的這個這條大路,這個大路在這種狀態當中,不管你做什麼,起心動念,見聞念觸,在任何情況之下,無非是什麼,能夠長養一切眾生,能夠啊增長這個世間,盡世間一切人的利樂,你能夠這樣作的話,耶!由行利他的兼成自利,妙咧!你的真正的自己的利益啊!就從這個上面來的,反過來說你要真正的自利啊!還非從這個上面做不可,所以說,你真正的完全利他,卻是結果利了自己,同樣的,你要真正地利益自己,還必須從這個地方開始作起,那個時候啊圓滿了,一點也沒有缺少,具足了,你這個時候你才能夠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那個成就的時候才是佛。
【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當思希哉,】  
既然現在有這樣的一條路,啊!而可以走的話,我們想哎呀這希有難得,是嘛!本來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就見到痛苦的不可愛,就見到啊!安樂的可愛,現在居然有這樣的圓滿的一條路,把所有的痛苦徹底解決,把所有的安樂圓滿得到,而居然這一條路就這麼眼前哪,而當然殊勝啊!當然我們要走啊!而且你不走,還真冤枉呢!結果呢?你總歸還是要走,這是走了冤枉路啊,所以你一開頭如果了解的話,一定從一開頭就走這個路啊!
【 我今所得誠為善得,】  
哎呀!現在想到了,好啊!歡喜啊!這個別人求的無價之寶怎麼找也找不到,哎喔!我現在得到了,真高興啊!
【 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那個時候,我們盡心盡力沒有別的,一心一意作這個。
【 此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淨慧引發最勝乘,能仁遍智從此出,此是一切世間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種種門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那麼還是引這個攝波羅蜜多論,這個就是大乘的,特別的,特別的法門,那個由於這個智慧,而這個智慧才是清淨的,才究竟的,能夠引發這個最殊勝的這一條大路,而一切諸佛的一切種智,從也從這個地方出生的,這個才是一切世間的眼目,一切世間的眼目能夠破盡一切無明黑暗,照了所有的愚痴,把它解決,像日的光明,平常像燈,乃至於像月,像什麼,那個一碰到日光通通都隱蔽住了,這個才是我們該走的,所以一開頭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有種種門,有各同,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觀察,思惟大乘的殊勝的好處,大乘的種種的功德,幹什麼?引發我們的欲樂,使得我們對這個愛樂,然後呢?策發大恭敬心,一心求它,哎呀,這本論真妙,從一開頭到這理,它處處地方一定拿這個主題,來開這個頭,什麼說這樣作不好,那樣作好,先把這個利害擺在這上頭,然後呢?策發我們的心意,有了這個心意,然後呢?真正的進入,實際上呢?正規的說起來這個是啊一切諸佛的真正的善巧方便,所以佛經上面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哪!在這個地方看見沒有,千真萬確的,所以我們要懂得的喔!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這樣的,處處都要善巧,當你了解了這個,然後呢?你有追求的心,有追求的心,下一步才要找那一個是正確的路子,這樣步步上去的話,就沒問題,否則的話你雖然見到了,你覺得啊這個好,但是因為內心當中這種強有力的推動的力量沒有,所以啊!說呀好好呀!你要去跑,跑了兩步啊覺得,哎呀!這個啊很辛苦啊!但是前者他有強烈的推動的力量,再辛苦,啊!他有大利益,有大利益的話呢,當然嘛當然你要付出相當的努力呀!他就成功了,他就成功,反之的話,哎呀!雖然一點點小小的啊,你就在那兒擋不住,那麼你就完了,所以這個兩句話,我們時時啊!擺在腦筋裡面,多對自己呀反覆反覆的策勵,如果我們自己眼前己經提起來了,那當然很容易善巧的來策勵自己,萬一不行的話,這是最佳方便,最佳方便,實際上反過來說,我們為什麼提不起勁來的,就是陷在現在這種安樂當中,還有就是怕這個苦,當你能夠如理的了解了真正的苦的行相,真正安樂的內容了以後,那個時候啊,你一定會把追求正法的這個心意提起來了,所以這一點啊,的的確確是我們修行人,最佳的正對治,這個是所以講到那裡他總歸會以這個來提醒我們,同時呢?我也時時把這個真正重要的內涵,意義啊!重說一遍,繼續說下去。
【 由是因緣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那麼既然啊!我們現啊在已經策發了,這個了解了我們該走的這個上士,那麼這個上士道修行的次第,怎麼樣呢?分這樣的幾部份,
【 ①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②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③ 既發心已學行道理。今初,】  
第一個呢先說明,那告訴我們現在你要進入大乘,那麼大乘進入之門,大乘的根本他的基礎在那裡呢?是發心,就發大菩提心,換句話說,喔!曉得了,那麼怎麼樣去發呢?所以第二個如何發此心,發那個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道理,第三既發心已發了這個心以後,心是發了,你要去做啊!才能夠圓滿啊!那個時候,講那個修學的,修學的這個道理。現在次第說下去,
【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  
哦我們現在曉得了,現在要學大乘,那麼進入大乘的門從那裡進去呢?
【 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  
在這個地方呀!佛講的大乘啊!一共有兩條路,一共有兩條路,一條是平常說顯教的,一條就是密教的,除了這個以外,再沒有大乘了,它為什麼這個地方要這樣說一下,這句話有什麼意義呢?前面已經說過好幾次,這是圓滿的教法,它交待出來的時候一定是一無遺漏,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因地當中沒有一點遺漏,那麼你果位上面,才能夠究竟圓滿,要不然你剛開始的時候你覺得摸到了,實際上不圓滿,摸摸摸,摸到最後的話,得出來的結果是殘缺的,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要特別點點,現在你要進入大乘,整個的大乘包含內的內容就這個,換句話說,不管是顯教、密教,再沒有了,如果有的話,你在這講了半天還有遺漏,那這講了半天就出了毛病了嗎?就這樣。
【 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是的,大乘一共分兩個,一個是顯教、密教,但不管你走顯教大乘或者是密教大乘,真正的能夠進入的時候,這個進入之門卻是一樣的,什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這樣,由於這樣的一個抉擇,所以我們就曉得了,不管你將來走的方便是那一個,只要你是大乘,對不起,那個真正的進入的門它的根本在這裡,這個抉擇非常重要的,這個抉擇是非常重要的,啊!前面已經講過很多次,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不去講它,不再提它了。
【 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  
你有了這個認識,然後呢?照著這個修學,在什麼時候,在你的身心相續就是身心,在你的身心上面能夠生起這個就大菩提心生起來了,其他的還沒有,其他的都沒生起來,即便是其他的任何功德都沒生起來,只要你這個大菩提心生起來的話,你這個就大乘行人,大乘行人。
【 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  
反過來,你什麼時候一旦離開這個,所以換句話說,即使你發了這個心離開了尚且如此,何況你沒有發呢?所以什麼時候你那個心裡面把那個大菩提心拿掉了,或者你離開了那個大菩提心了,那個時候,儘管你有很多功德,功德到什麼程度啊!通達空性,喔!你就算大澈大悟了,對不起,這個還不是,你還墮落在聲聞地當中,你不算大乘,又退心了。
【 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上面這個,很多的大乘經典上面都說的清楚,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大乘教典多所宣說,這個就是大乘的教典,所以談到這地方關於這一點有的時候,南傳的人容或跟我們彼此意見不同,這個我們不必多提,因為他們的觀念當中,他所接受的只是小乘的,所以個人的認識不一樣,那個沒什麼好談地,千萬不要爭論,這一點注意,這是我們自己今天有這樣的殊勝機會了解了,一定要把他這兩個內涵,差別在那裡,當然你一樣的可以選小乘的路子,絕對這是個人的方便。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九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九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然你一樣的可以選小乘的路子,絕對這是個人的方便,而且走到最後你還是走得上的,啊!但是一定要把這個內涵啊分別了得清楚以後那才對!那才對!同樣的你分別了清楚以後呢,如果對方他自己不了解,那也不必談,就像一個大學生跟幼稚園的學生,你沒有什麼好講的,幼稚園的學生,拿了這個啊說,就告訴他這個啊扇像個什麼?像個耳朵他說扇像個耳朵。你不必告訴他耳朵不是扇啊,這個話用不著跟他講,唉!他就是讓他這樣,然後排排坐吃果果,他就是這個條件,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跑到去跟他爭論的話,不是他的幼稚,你根本談不到大學,是你的無知,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啊!這順便一提,以前啊不會有這種問題,以後我想我們可能啊會遭遇到,啊!那麼不但是啊經教上面這麼說,還有呢,就是你理論上面正確無誤的理論上面啊!你也能夠圓滿的說明這件事情。啊!
【 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  
所以說真正進入大乘第一步是從這個地方開始起的,啊!你一旦發了這個心,你啊就安立在大乘道上了。
【 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  
如果你一旦退出了,那麼還是指這心,所以在後面很多地方會告訴我們,同樣的在這裡一開始我們要了解到,不要說唉呀這個法大喔,你求就大喔,尤其是現在密教盛行了,不要說哎呀這個法了不起喔!對不起!不管它法再了不起如果你跟大菩提心不相應的話,沒有用!一點用場都沒有,啊!是,結個緣哪是有的,前面要了解喔,這個強調的,這特別要說明的。啊!真正進入大乘的話一定從這個上面,所以你看密教的儀軌的上面,一開頭的時候一定有發菩提心,它那個菩提心啊!不是嘴巴上面講講喔!如果說我們沒有照這個本論的次第學上去還不懂,在本論的次第學的時候,它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任何一個地方,你要把正確的量認識,然後呢,啊!正確的質認識,然後衡準內心的量相應不相應喔,它不是嘴巴上面講講喔,嘴巴上面講講念一句的話啊!這個不算的喔,這是我們這地方要了解的。
【 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  
啊!這個很清楚,所以大乘的話,完全看你有沒有這個大菩提心。
【 如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  
你只要一旦發了,那怕才發心了一剎那,那個時候的確心雖然發了,我是個凡夫,就還繫縛在這個生死的牢獄當中,但是這個真正的佛子喔!這個是佛的真的法子喔!所以佛法當中啊!二乘聲聞,他不算,證了聲聞果了不是佛子。佛子是什麼?耶!大菩薩。所謂菩薩什麼?就是發那個大菩提心的,雖然你還是個生死的凡夫,但是你是真正的佛子。是指這一點而言!
【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  
就是今天,你什麼時候發這個心,那你就是真正進到佛的家族裡面去了。那個不但是這個佛,而且一切諸佛的真正的佛子。
【 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  
這經上面說,特別說,經上說善男子啊,舉個比喻,像金剛寶石一樣,啊!雖然它破碎了,不管它是破碎了,但是啊!其他的任何金莊嚴具,它比它強,這個第一個,而且呢?它,雖然破碎了,它還是金剛寶石,名字一定是金剛寶石,這個道理也是一樣,譬如我們隨便舉個比喻,這個金子的東西,雖然破掉了,破掉了這個金子的東西,還是很值錢耶!對吧!你比起外面那個砂土,比起什麼東西來,哎!這個價錢還是貴得不得了,而且它還是金子耶!那麼現在那個菩提心,就像那個金剛寶石,那世界最珍貴,能摧毀一切,而不被一切摧毀的,就這個。
【 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  
那現在佛進一步說,善男子啊!這一切智心啊,就是佛的心,就是大菩提心,你能夠發起來這個心,就像相當於世間的金剛寶石一樣,縱然你才發,你發,是發了,還沒有修行,而那個時候發這個心啊!已經超過了一切聲聞獨覺,聲聞獨覺是有了修習,而且證了果的喔!啊!這樣喔!所以我們這個地方也可以想起那個小沙彌跟那個羅漢那個公案,說實在的那個小沙彌啊!只是因地上面種子上面種,他的真的菩提心還沒發起喔!喔這個羅漢馬上喔喔……你的東西我來擔,請得你走前面去走,他沒正式的發菩提心喔!這個我們現在並不了解,真實菩提心的心相的內容,下面很快的就告訴我們,這是他發那個心的種子已經有了,啊!說我要學佛,只能說由這個菩提心的種子,那一個羅漢證了果的,馬上對他尊重,這千真萬確的事實,還在這地方啊,所以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 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  
這個比喻 ,這說明跟上面一樣的。
【 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  
是,你發了心以後,還沒有修行,那個時候就叫著菩薩了,不過這個地方發心的內容啊!我們有待後面學會了以後才能那個時候正式的了解,啊!現在我們說我要發大菩提心,那個只是一個因的種子,那個因的種子啊!推動我們努力去學習,到那時候我們會走到發起正發此心的果來,所以我們對這個心還是非常尊重的,看好啊!我要發這個心,目前對我們來說,這個是很重要的。
【 龍猛菩薩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  
那啊我們的龍樹菩薩就告訴我們啊!啊!耶你不是要解決一切世間嗎,啊對啊那麼所以不但自己,自己見到生死的痛苦要解決,而且要幫一切人解決,要證得什麼,究竟圓滿的這個才是無上正覺,那根本什麼呢?菩提心,把這個東西啊!要建立起來,不但建立起來,要堅固,堅固像什麼?山中之王,最高、最大、最強。
【 『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  
這第一個,那麼這個是密教的經典,說,大菩薩啊這個裡邊啊最最大最最勝,難可測量最秘密當中最秘密,一切陀羅尼當中最殊勝最奧妙的,這樣的殊勝奧妙的東西啊!這個是我們現在真正啊!學習進步的,諸惡有情,連他給他講都不用講,啊,連給他講都不用講。
【 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希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  
這個密續,密續裡邊,密教的經典上邊哪!告訴我們這句話,啊這個話對我們現在啊!學密教的同修特別有用有用,這個啊在我們普通一般的顯教裡邊啊!文殊師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啊!金剛手,實際上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密教裡邊,不,文殊師利代表一
【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哪!現在不管那一個,因為這一個經,這一個論是在西藏來的,所以特別舉這個啊,如果在我們國內的話,我們不管是禪,不管是什麼,不是說你這個方法是如何的珍貴,如何的大,而是要看你的發的心是不是,啊!真正進入大乘的中心,是什麼,菩提心,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他說,法雖然是大乘,這個不滿足,根本的主因是什麼,大菩提心,有了這個大菩提心,那麼進入大乘然後才能夠修這個相應的大法。
【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  
來了,是的呀!現在我們了解了,說啊!大乘是以什麼建立的,以菩提心,但是假定這個菩提心只是了解或者聽見一個名詞,對不起,那麼你的的大乘啊!也是聽見一個大乘的名詞,或是解了,了解這個大乘這個名字,心裡面跟它不相應。
【 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  
所以進一步你對於這個心,這個相應了,所以這個德相的話就是你如此知如此行,真正的相應了而且圓滿了,那麼那個時候,你這個大乘啊也是真實而且清淨的,所以我們既然現在要學這個,求這個的話,那個是應該努力學的,學這個。
【 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故更釋之,】  
那麼現在就引華嚴經,引那個華嚴經,實際上不但是中國;西藏與印度,也的的確確這是最圓滿的大乘的教法,所以他處處地方引這個,說善男子啊!要曉得菩提心是什麼是一切佛法的種子,作任何東西,這個種子是根本,你有了這個種子,然後加上土啊水啊土啊肥料啊!什麼這些東西啊!那些東西長出來啊!那種子沒有,其他的不行,其他的不行。所以啊!關於這一點啊!我們要獲定解,這個定解二字前面已解釋過很多次了!啊否則的話,你現在聽懂了一點,因為啊你沒有獲得殊勝的定解,聽的時候蠻好,等一下啊心動搖了,又跑不知跑到那裡去了,所以為了讓我們策發定解,所以我們要正確的認識,所以他下面詳細的來,再說明一下,
【 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為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為彼芽因,故是共因。】  
他舉一個比喻,譬如水啊肥料、土地啊然後呢天氣的暖和太陽啊,其他種種啊!把那些東西啊把這個稻的種子合起來就長出稻的芽,然後把這些東西,如果麥或者豆或其他任何一個種子合起來的話,那麼跟麥芽合擺在一塊就長出麥的芽來啊!如果把豆長出來是豆的芽,豆的這個因啊!豆的這個芽長出來了,所以故是共因,這是什麼叫共因啊?哪這是共同的,啊
【 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為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  
這 個裡邊只有一樣東西不共的,什麼啊!麥,如果你要麥芽的話,只有麥種子,這個麥種子不管你碰到什麼,它長出來只是麥芽,它不會長出來稻的芽,所以在這個裡邊儘管啊你要長出這個麥來要很多東西,要很多東西,可是這個裡邊只有一樣東西最主要的這個叫不共因,這個我們要把握得住,啊,所以,
【 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  
因為在這個地方呀你啊有了這個麥的種子,那麼再加上面其他的共因,共同必需要的條件,水啊!肥料,那麼這個麥的芽就長出來了,所以啊這個
【 無上菩提之心】  
啊在增長啟發佛芽當中是像種子一樣,這
【 是不共因,】  
不共之因。最主要的,由於這個不共的因,然後呢你再加上智慧,
【 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  
解了空性,拿一句話說,我們現在說啊大澈大悟。不過這個大澈大悟有深有淺喔!我們不要誤解,暫時我們不去管它,換句話說,你見到空性,所以詳細的這個空性的內涵,一直到最後啊昆缽舍那,那一章再會啊深入的仔細的說明它,啊,其他的解空之慧等等啊!就像啊長那個稻芽、麥芽一樣,這個裡邊的水啊肥料啊等等啊,是什麼三種菩提的共同之因,不管你是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佛無上菩提,耶!共同的,啊!在這個裡邊,所以說明了,你要真正啊!要求佛無上菩提,它最主要的,主要的主因在那裡,你要把握得住。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要修學佛法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先忙說解了空性啊!要這個,啊!不要說現在要求忙這個開悟啊!要,不要忙這個事這些東西啊,先檢點檢點你因在那裡;你先不要忙說學密啊,學什麼……學顯啊;不是。是要你走的路是大乘、是小乘。那麼大乘的主因在那裡,這個先要把握得住,找到了這一點,然後呢使得這個主因啟發的其他的緣再去找,然後你配合上的話,那個大乘的芽發起來,果就能夠得到。
【 故上續論云:「信解大乘為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  
啊上面就是解釋啊,這個我們哪要了解,第一個要認識,要內心當中建立正確的這個認識以後,啟發信心,啟發了信心了然後呢認識了解,了解這個大乘的種子,大乘的種子是大菩提心,啊,然後呢這個大菩提心有了以後啊,大菩提心怎麼的圓滿呢?那個時候才講到智慧。所以慧是能生佛法的母。平常為什麼要說這個母呢?這個大有道理喔!看下面,
【 謂菩提心如父之種,證無我慧如同慈母。】  
嗯!這個裡邊就差,這個差別不同在這個上,所以這個菩提心啊就像父親一樣,然後呢?證得空性的智慧像母親一樣,我這個姓是根據誰,是根據父親而決定的,
【 如父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父是子姓決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種種子,故是共因。】  
耶!在這個地方就說明了啦這一點,我們最主要的他說來說去一句話,我們一開始一定要抉擇,換句話說,選擇認識了解他真正的主因在那裡,如果說你父親是西藏人,那麼你生的兒子啊!一定是西藏人,不會是別的啊!所以這個決定這個兒子的姓氏,是父,那母親沒有關係,那母親儘管是西藏人,如果這個父親是,不是西藏人的話,那生的兒子不一定是西藏人,所以他說是共因。今天請翻到廣論二百零六頁,我們昨天已經把真正大乘的根本在那裡指出來,然後他又說舉個簡單的比喻,第一個比喻是指植物一般的,比如說隨便一樣東西,稻啊,麥啊,然後拿眼前我們任何一樣東西,你要想把那個稻也好,麥也好長出來,須要很多條件,啊!很多條件,很多條件就是很多的因緣,可是很多的因緣當中啊!有很多是共因,啊這個裡邊最主要的有一樣東西不共因,這個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然後呢他又說人,父親母親除了父親母親,還要其他太多東西耶!還要吃,還要穿還要很多東西,少掉一樣東西都不行,可是這個人的種姓只有他父親來決定,比如說我們眼前隨便一件衣服,我們身上穿的那個衣服,啊!那個除了這個棉紗以外,還要呢很多人工啊!還要很多這個那個。這個人工沒有一個地方用、用不上的,但是呢?你用在這個衣服上面,就這個裁成布,作成衣服,你作在這個上去作成抬子,作在這個上面就作成這個,都是共因。啊!那麼這件衣服的不共因是什麼地方呢?衣服的不共因就是那個紗、棉花,就這樣。沒有一個例外的,你必定要找到。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所以轉大圈子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面,為什麼平常說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必定要把根本把握得住,你有了根本然後在根本上面慢慢慢慢的擴張,一定有,否則你枝末上面摸的話,是的你最後還是摸得到,是不曉得多辛苦,這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現在我們啊往往想求捷徑,然後呢碰到一點就來,一直在枝末上面轉,最後雖然轉得進去啊,這個冤枉苦頭實在吃得太多,這個大家了解不了解,這個觀念第一個要了解。第二個呢要加深這個認識,這是現在的第一步,加深的這個認識,然後你談修行的話,你根據你的認識去修行就對,那麼現在我們今天繼續下去啊! 繼續下去,
【 龍猛菩薩云:「諸佛辟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唯汝,決定更無餘。」此讚般若波羅密多,聲聞獨覺亦須依此,故說般若波羅密多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  
啊這個一點,所以上面是用幾個比喻啊,來說,現在呢,合法。這個龍樹菩薩說佛那就是大乘的,辟支佛是緣覺,聲聞,他不管是那一乘的人,他最後一定要依這個啊來解脫。他的解脫道只有你,除了你以外,再沒有其他的了,換句話說,這一個是確定的三乘彼此。此讚般若波羅密多,聲聞獨覺也必定要依這個,所以說這個般若波羅密多智慧啊!這個是,是什麼,大小二乘的母,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 故證空慧,不能判別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廣大行而分判之。寶鬘論云:「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薩。」此說不由見分,當以行分。】  
耶!以證得空性的智慧啊!不能用這個智慧來判別那個大乘跟小乘;大乘、小乘不是說你有證得空性的智慧,不是;而是以菩提心,由於這個菩提心,所以你行廣大行,拿這個來辨別的,在這個地方有一點點問題啊!平常我們現在說中觀、唯識;這個兩家對於這個概念上面有一點差別,有一點差別,在我們目前並沒有徹底認識之前哪!這個爭論哪我們也無法能夠很徹底圓滿的去了解它,啊,乃至於他究竟爭論些什麼都不知道,不過呢?至少有一點,一般大家我們說中觀是究竟的最徹底的、最圓滿的,現在,那麼換句話說,哪,根據那些歷來的祖師大德,已經經過了千百年的詳細的辨別以後,說最究竟圓滿的道理,那個就是叫作中觀。中觀裡邊告訴我們最後也會說,我們現在哪證得的空,空性,了解的空性譬如說在禪宗裡說大澈大悟,所見的那個內容等等的話,這個就是這地方說的真空的這個慧啊!這個不是判別大乘小乘的關鍵,而判別的關鍵在那裡,菩提心及廣大行。注意喔!注意喔!所以這是為什麼?為什麼?看在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上面,在印度當年,阿底峽尊者見過這麼多的大善知識,他第三位大善知識--阿賻都帝,阿賻都帝就是什麼?是對中觀有認識的,正確認識的一個人,而且跟他學了以後啊,他就能夠見到了阿賻都帝以後,還見到大明杜鵑論師,就真實徹了那個空性,那個當時他的老師就告訴他,「對!你現在在加行位上的。」實際上這種情況啊,以前我們說過很多遍,在我們中國的祖師當中,達到這種位次的沒有幾個,啊!但是後面的人告訴他,「你單單學這個啊!不行啊!不行啊!」耶!而以後遇見金洲大師,他把金洲大師看成老師當中最珍貴最主要的原因,為什麼?就是因為金洲大師把大乘的主因傳給他,那個完整的教授,平常書本上,大家都看得見,但是完整的教授卻是從金洲大師得到的。現在我們最主要的是辨別這一點。
【 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餘道】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九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九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從這地方就可以看見證得空性,換句話說到大澈大悟這件事情啊!這,這樣達到這樣高的程度啊,我們現在不必說大澈大悟,因為往往有的人不了解我們哪就是啊就算是這樣吧!就是說哪你證得空性了,因為關於大澈大悟這個境界啊!我自己也沒大澈大悟,所以啊並不究竟了解,不過我所了解就是這樣,你真正的發了心以後,要想上去的時候,那個時候第一件事情啊!的的確確要大澈大悟,那是千真萬確絕對不可少,像母一樣,但是呢它並不是啊這個種姓決定的因,這一點啊並不是忽視這個大澈大悟,絕對重要,必不可少,這一點這個地方說明。啊那麼當然這個見解是以中觀來別,而其他的別的宗派見解不同,這個地方啊我們暫時不太討論它,就是達到這種狀態,這個還不算是大乘不共之道,這句話是說這些是大乘道,但是並不是說它的不共道,現在大家分得清楚嗎?就好像我們前面比喻當中,你要長一個東西的話,是要種在土裡,要灌了水,又加肥料,還要太陽曬啊,還要種種的培植才長得起來的,但是所以長得起來,你要的東西,長得起來是要這個種子種對。如果你要蘋果,結果你種個麥子種下去,長了半天長出來個麥,你那蘋果啊不行,就這樣,你把那蘋果的種子種下去了,有了這個種子以後,不是說就能夠長出蘋果來喔,你還是要其他的,哪!水啊土啊太陽、肥料,這些東西叫共因。啊!所以這個共不共我們要分別得清楚。不是忽視其他的,而是說我們進去的時候要了解把握住根本的主因,然後呢?跟這個相應的其他的輔助的,怎麼使得這個能夠圓滿成就的輔助的緣,一一加上去。啊!現在我們是辨別這個主因跟其他的餘,所餘的助因。啊那麼證空慧尚且不是,何況其他的呢?何況其他的呢?所以這一個何況其他的這句話啊!值得我們深一層啊深一層啊。啊!現在連他證空慧,拿我們現在說,達到這樣的情況,尚且不是大乘的餘道,現在我們連他這個其他的,還差得十萬八千里啊!所以更應該注意啊!更應該注意啊!啊!所以我們第一個首先啊在見解上面要,一定要認識這個。
【 故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  
哪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應該把菩提心作為我們修學的中心哪!努力去作啊!不是說,啊剛開頭的時候啊,略憶文句,像平常我們一開始念的時候啊都是念嘛幾下,我們早晚課也是一樣;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四句,啊,然後呢在我們修密宗的儀軌當中,開頭的時候也這麼念幾下,啊很多地方啊就這樣,就是啊,還算好哩還略略知道一些文句咧,耶這個不對!這個不對!而我們真正主要的修習是這個才對。啊,所以說你略略把這個文句念一遍,而其他的餘道;這個餘道不是非道喔!是道,但是呢他是什麼?微細一分,多殷重修。哎呀努力忙這些東西啊!那個很明白的你對佛法認識得太不夠,認識得太淺,認識得太差。我們一定先要把那個根本的主因把握到了,然後呢,盡你的力量,隨分隨力,你作那一個都可以,啊,你念佛,念佛好;參禪,參禪好;學教,學教好。顯教也好、密教也好。然後呢,你在這兒坐禪以外,不管我們說出家人有三件事情,行福、坐禪、讀誦誦經都可以,在家人也可以。就是再結其他的因緣啊!這一點啊是這個地方特別需要了解的。
【 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  
啊。就是這個比喻當中告訴我們哪!我們一個孩子的出生,一定要父母兩樣,那麼現在你圓滿這個道的道體,一定還要什麼呢?也要兩樣,一個是方便,一個是智慧。方便是父、智慧是母,這個兩個啊是最重要的不能合。
【 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  
那麼我們一般說起來兩樣東西,那麼這個兩樣東西的兩個呢,有兩個主要的,方便的這個,這個這個主要的啊上首是發菩提心,智慧的上首達空性慧。這個說明了,那這兩樣東西啊,還有其他的眷屬各方面的配合,譬如我們現在說鋼筋混凝土,是的,要混凝土跟鋼筋,好像說起來要兩樣東西。其實呢這個混凝土,哎!還牽涉到
【 設修一分而未全修】  
啊,這個假定你單單這個修裡邊一部份而並不全部修的話,對不起你要求的這個圓滿的結果一定得不到,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所以啊從這個地方,現在我們可以返回頭去,為什麼它本論一開頭並不直接告訴你怎麼修,一定把那個次第讓你認得了清清楚楚,然後了解了再去修,就是你因地當中啊必定要把你所學的內容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本末在那裡,次第如何,一點沒有錯了,然後你做下去的話,耶!非常省力,很快得到。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的的確確是看起來比別人比較慢,也許是慢的時候你慢了三年五年,乃至於三生五生,可是最後的結果啊!比別人快,快到什麼?快無量阿僧胝劫,這個裡邊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啊,所以諸位如果說大家對這個概念弄不清楚,首先要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呀,你們呀有時間的時 候呀,譬如說今年或者等廣論完了,或者假期裡邊你們可以把,好好的法華、華嚴這種大經大論約略的看一看,那時候你就很清楚明白了,那時候你才會知道,為什麼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為什麼大智如舍利弗、乃至於這麼多的大了不起的大聖者,沒有一個例外的,都要轉無量阿僧胝劫,啊在這個裡佛一再說,哎呀我出世只有一個目的啊,就把佛的圓滿的這一個教法給你啊,啊我的目的就這一個啊,而且多生多劫就告訴你們啊!但是你們偏偏啊就沒辦法聽我的啊!拿我們平常常常說的,我們不是來這裡學佛;來學我啊!哪哪你怎麼用呢?所以佛儘管給他講了,但是他只選他自己願意的,其他的聽不進。那就害了,拿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我們眼前就可以看得見的,眼前就可以看得見的,啊,平常我們在圓圓滿滿的講那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如果正規的學的話,我們一定哪把自己心裡那些東西拿掉了以後,然後一步一步要了解說,它論上告訴我們的什麼?就這樣!這個是正規的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什麼,要啊除了我們自己內心的三過,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樣,除了三過還夠不夠?不夠。耶下面還啊學的時候還具三相那個三過,第一個覆蓋固然不行;第二個呢?內心的等起有問題,現在這地方又可以重新溫習一下,覆蓋不管你什麼,你沒有真正的能夠聽。第二種情況呢?你心裡面你有你這種相應的這個東西,聽見了這個覺得歡喜。啊!其他東西啊,就算你不排斥,你聽了以後當耳邊風聽過了,所以他那個整個的全貌啊,你把握不住。乃至於弄得不好的,你聽了其他的,你心裡面以你的概念排除掉了,結果不行。這個圓滿的教授你就得不到,所以今天早晨,還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問我,他聽了這個以後啊,說其中有一段啊!我以前用過功,一天啊這個用多少功,他要問這個方法。我可以說用兩種心情。一個,很歡喜他來問一個我自己覺得,就像剛才提這問題一樣,啊!他就完全弄錯了。歡喜是什麼呢?歡喜他肯來問,肯來問肯來問才能夠把問題指出來。他好的是他聽過以後,他好高興,他覺得,啊!現在了解了。如果他不問的話,他就是執著在他這個問題上,他問什麼問題啊!說哎呀你以前哪一天念幾萬聲佛,怎麼個念法。這那時候我就了解了,他心裡面哪!他真正的心裡面就是什麼?他的等起啊!他自己有他的偏好,他跑到這裡只想念佛,聽見你說喔!你一天念兩萬聲佛,他學到了,好了,其他的腦筋裡面,耳邊風,就這樣,所以儘管有圓滿的教法擺在那裡,不行。眼前的事實就是這樣,然後我們引到經證上面呢?你就立刻了解了。那華嚴經上說得清清楚楚,佛無量劫來就告訴我們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哪,心裡就只聽見歡喜這種種東西,如果你要參禪的話,你只聽見這個,然後你去參,別的就聽不見。不但是法華,華嚴上面怎麼說,華嚴也這麼說嘛!說大智如舍利弗尊者,坐在那裡如聾如啞,為什麼如聾如啞?大家我們說,我們相信他;這個不夠的呀!他後來又說得清楚,因為你因地當中啊!你沒有學這個東西,心裡跟它不相應,我們好像看那文字信得過,但是真正的行相不一定懂,現在馬上把眼前的狀態指出來,就是我們現在的學那個廣論,但是因為我們心裡呢?真正的心裡面所執著的什麼?你好參禪的你聽見禪聽得很來勁,別的東西你不排斥已經算蠻好的,或者你在這裡想念佛,你又想念佛,聽到念佛的時候蠻來勁。如果有地方不對勁的話,你聽不進,乃至於你排斥它,或者你心裡面更忙你的事情,哎喲!你真正一天到晚想著,叫你坐在那兒聽個這東西啊,你越聽越煩。對不對?所以說,這個不但法華,華嚴上面也說,說你本來的因地當中,你在這一方面你就沒有啊在下那個種啊!你種子沒有的話,雖然啊那個土很肥沃,水、太陽擺在那裡,長出來的沒有用,長不出這東西來,就是你以前下的東西長出來了,對不對?所以到這地方,我們不但那個經文了解,而且內心的行相,啊原來這樣啊,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這地方的,大家特別說一下,記住大家跑到這地方來啊!你們一定要把以前那個內心的垃圾啊!拿掉它,說我現在跑到這地方來的,先自己啊抽空,啊自己抽空,所以,那個過失一樣,你不要把它這樣放,倒蓋不行,要仰上,然後裡邊啊我們心裡這種東西啊,把它拿掉,啊,然後記住它,那你就有用,那個時候有用,眼前哪!花不了太大,將來是畢竟能夠快速的成就,完全靠在這裡,諸位啊欲速,好啊我讚歎啊!但是欲速要有速的方法,你如果要求快,而得不到快的方法的啊,結果下面什麼?欲速而不達。啊可惜啊,可惜啊,所以在這地方啊,要告訴我們啊,單單哪修其他的一部分啊,這個不行的,
【 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須莫誤為毘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  
就是啊上面是大乘佛法固然如此,就算小乘吧!小乘人哪他不要求圓滿大菩提,只求自己解脫生死,要求解脫生死,要學兩樣東西,什麼,定、慧,戒是定、慧的根,是啊,你就算是要得到解脫生死,這是二乘之果,也一定要了解內容是有兩樣,定跟慧。你絕對不能把定啊誤會以為是慧,啊,這個慧的特質是什麼呢?是了解啊無我空性之義,這個才是慧,定是作這個的根本,這個差別啊,到後面詳細的講,眼前 有個實際上的例子,我可以告訴你們了,以前很多年以前我遇見這樣,以後又遇見,遇見好幾個人,有的人在文字上面,只是啊玩一點文字遊戲,有的人真的倒下一點功夫,得了一點定功,然後呢坐,打坐的時候,哇,那真精采喔,一坐幾個鐘點,然後在坐當中啊!心念一念不起,然後呢他覺得定當中啊,好像剛開始的時候啊,如雲如霧,現在實際上呢,這種實質的東西啊,他慢慢的微薄、輕微了,到後來啊覺得空空洞洞。啊他覺得啊証了空了,以前我的確不懂,現在我完全了解了,我這個了解啊不是修証的了解,將來你們只要如法的去學的話,你就指得很清楚,像這種啊連他的根本定都沒得到,啊我們真的學定的時候啊,有幾個次第,第一個叫住心,住心又分粗細,心住,然後呢,住了安住平常我們的心散亂的,不是昏沉就是掉舉,你要念佛,它就不聽你招呼,你要數息,它就胡思亂想,就這樣,所以不聽你招呼的話,不是胡思亂想就是昏沉,到那時候啊,耶那內心安住在這個上頭,那時候有種種的相應的很微妙的境界出現,更進一步他心慢慢的越來越寧靜了,到後來他得到所謂欲界定,這個欲界定的狀態啊,他那時候啊已經心裡覺得,就剛才那種狀態,實際上只是欲界定喔!再進一步叫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時候啊,覺得眼前的這種啊,身體的珍愛東西都不見了,好像空掉了,實際上呢?連他根本都沒得到,然後呢從這地方還要超越,才得到根本定,這樣耶!這個完全是共凡夫的耶,他說啊他已經見到空性了,實際上他不是說平白的說空話,因為平常我們在這地方,眼前的感受到身心上那個心裡的煩惱,身上的粗重,他那時候在定當中慢慢一一消失掉了,到最後連那身體的形相不見了,對嘛!空嘛!實際上呢這個啊定的境界都沒有啊,所以啊好可惜;除非你有善知識在旁邊,他過來,經驗人告訴你這錯了,再不然你一定要圓滿的教授,你沒有這東西,你自己覺得很對啊!走上了錯路都不曉得,啊走上了錯路都不曉得,好可惜好可惜,這個地方啊我們千萬不能誤解。啊所以,「然」,繼續下去,
p. 207
【 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  
所以說,你小乘尚且要如此,如果是大乘的話,那麼也兩樣東西千萬不要誤會,一分是不夠的,而這個主要的剛開始是菩提心,那麼
【 如慈尊云:】  
這個就是引,我們的,這個慈尊就是慈氏菩薩,
【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  
實際上呢?所有的大乘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大乘的行者要圓滿兩樣東西,一個是悲,一個智。一個是方便,一個是智慧。因為你有智慧,所以能夠不住三有,三有我們生死輪迴,所以你不被生死輪迴所綑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你的智慧,了解這空性,但是了解了空性以後啊,沒有大悲方便的話,你就安住在這空性當中,你就沒有辦法廣行利他事業,那麼這一個用什麼東西提起來呢?這個要悲,悲所以不住寂滅。下面的解釋,
【 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  
因為你有智慧,所以啊你能夠從生死苦海當中跳出來,所以悲啊,把你墮落在生死當中的缺陷啊!遮止了,啊能夠消除了。還有呢?你雖然了解了生死的空,但是你安住在空上面,安住在這個寂滅當中,不能廣行一切利他,有大益的事情,這個靠什麼,靠悲,又
【 慧不能遮墮寂滅故,】  
單單那個智慧呢,沒辦法遮止,沒辦法防止這個毛病,什麼毛病啊!你啊乘空持寂,你見到那個一切都是空的,是嘛,見到了空你還有什麼,沒什麼好動的了,就這樣,所以你自然不願意啊,這原因。
【 不墮有邊小乘有故】  
啊,要曉得你不墮在三有苦海當中,不單單是菩薩啊,二乘他也有這個本事,也有這個能力,所以啊你真正的大乘行者,不是在這個上頭啊,大乘的真正的行者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不是說你能夠跳出生死輸迴苦海,而是說你有跳出來的本事啊,而還能夠進去救他們,耶這個才是。
【 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真正修菩薩行者他最主要的一點哪,這個主要的一點哪不是共凡夫的喔!是共三乘聖者的喔,這個我們要了解喔,啊他這個每一個地方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你弄錯一點點就出毛病的,啊所以他正所斷除的,是不墮在這個寂滅邊,不會安住在這個寂滅邊,他會在三有當中,這樣,啊這個意思是說啊,他有這個証寂滅的能力,但是呢不墮在這個地方,這句話特別說明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凡夫也說對啊,那麼菩薩道他不墮在這個裡邊,我們凡夫我們也講救人,我們說起來,我們學菩薩,我們不墮寂滅邊,你談得到墮寂滅嗎?你有本事墮寂滅嗎?耶他是能夠証得寂滅,但是他不墮在裏邊,你真的有本事墮在裏邊啊,我還佩服你咧,你還成個聖者咧,現在我那個寂滅是什麼?知道都不知道,然後呢拿這個菩薩呢作一個藉口,自己騙自己還是哄別人哪?這一個要分別得清楚,啊這個順便一提,針對著有一些人的誤解,所以啊特別加上末下末後一段話。
【 ◎ 解佛密意堪為定量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於內生起執為希,有歎生如此希有妙道」,】  
這個對佛的真正的深密的內在的意趣,啊能夠不錯的,啊如理如量了解的那些人,這個才是真正什麼?佛子,佛子啊。如果說,這個有了這樣的生起了,這個是最最寶貝的菩提心寶,那個時候,應該執為希有啊,這個才讚歎啊!這個才好啊!這個才是啊真正的無上深妙的大法啊!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啊,現在我們真正修學的根本在那裏?指出來。指出來了以後啊告訴我們,我們哪全部精神應該努力在這個上頭,這個才是對的,如果說我們對這一點不認識呢,就犯了一個毛病,什麼毛病?下頭說,
【 若內心生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則不執為如是希奇」。】  
一般人是怎麼呢?他也要嘛不修行,修行一定啊馬上見效,但是這個什麼啊!微分功德。這種微分功德啊是愚夫所愛,愚夫所愛,這個愚夫是對了這個會執的,但真正啊,能夠了解佛陀密意的,如理如量的這些稱得上佛子的人哪,對這些微分功德,他不會覺得啊希奇,不會覺得希有,不會的。這個平常啊,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一個道理,譬如說,我們不要說,哎呀那個開悟了,不要說念佛得到三昧了,不要說這些吧,現在我們隨便啊,做一點小小的小事情啊,這麼一點點,啊,哎呀覺得很歡喜,就這樣。今天拜了一下佛,平常的時候啊,哎呀我就是要妄想啊,就是昏沉,今天拜了一下佛啊,哎,覺得心裏面啊很寧靜,大家就哎呀歡喜得不得了,覺得哎喲這個拜佛啊,那個實在是啊連他功德都談不到,啊或者是做了一點點事情啊,哎呀那就歡喜啊,這個都是什麼啊?愚夫所執的微分功德,啊微分功德,但有沒有?有的。所以它還是叫它功德啊,所以現在這個圓滿的教授告訴我們真正重要的在這個地方,啊乃至於我們外面去看看,哎呀看見的這個,看見那個就覺得這個也要做,那個也要做,這個也要做,不曉得有多少事情要做,但是你在這些事情當中,你一定要分辨得出來本末,本末最重要,啊還有呢就是啊不要停在這裡,就算是正確的這個得到了以後,還要從這個上面步步上升,千萬不能停在這裡。
【 入行論云:「餘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又云:「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又云:「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又云:「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入行論上面一段一段,它這個地方特別,就是說這個論本身叫入菩薩行論,你要修學菩薩,就從這個地方進去的,它一開頭就特別強調,其他的那些單單求自利的、只管自己的人哪,他生不起這樣的這個利益有情之心,啊廣利一切有情,前面已經說過了,真正要自利啊必定要從利他起,反過來你真正利他啊是真正是利你自己,這個才是什麼?稀有的、才是殊勝的,我們啊心學之寶。現在啊由於修學了如理如量的佛法,了解了修行啊,耶以前沒有啊,現在得到了,歡喜啊!高興啊!啊覺得那有比這個更好的啊!豈有等此善。啊的的確確這個才是好的啊,以前那種微分的功德,是愚夫所愛啊,這個實在是錯啦,天底下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跟它相比的,所以說豈有等此善啊!你怎麼得到的呢?哎呀這個要真實靠善知識,大善知識啊!沒有大善知識的引導,是絕無可能啊!豈有如此福,得到了這個東西,這一個東西的福德是不可思議啊!不可稱量啊!下面會詳細的說,這個的確是菩提心寶啊!所以我們哪經常要思惟,那怕一個很小的小地方,你心念一動,哎呀那個証果的羅漢果上把你啊恭恭敬敬的,那個時候這個種子才有一念這麼落下去喔!這樣殊勝喔!就因為什麼,就因為這個東西真正寶貝啊,所以我們現在在這一點上面,才是修學佛法第一步,如果你只求解脫或只求自了,那不必忙這個,你要想談佛法的話,這個才是它的真正的中心,最重要的啊!啊所以說下面又說,誰發,不管是那一個人哪,他一旦發起了這個殊勝的心寶的話,那就是我們真正應該恭敬的,即禮彼士身啊!這個才是真正尊貴的,所以華嚴經上面說嘛!華嚴經上面叫「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當你發菩提心,以及証到究竟佛果的時候啊,這個兩個的內心,這個心裡的特質,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兩者當中啊,嘿!這個初心啊!初發心還難唉!不是我們現在要敬禮諸佛嗎?佛那來的,就這個因哪!所以呀我們真正最珍貴的是這個,所以你看哪的的確確有他的根據,佛親口說的,那一個人發了這個心,我們最真正要,那個才真正我們禮敬之處,那來的呀!嘿!不是馬馬虎虎來的呀!
p. 207 (7)
【 「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我們聽到了正法以後,為什麼叫搖正法乳,不是說你聽一聽就算了,的的確確是要努力的在這個上頭的不斷的努力,才能夠啊得到這個妙醍醐啊!這個提醐,我們就是說,從這個裡邊那出生酥酥酥然後醍醐,從那牛奶當中提煉那個醍醐的時候,要經過很多手續啊!把它最後啊!要搖啊要弄啊!這個我也不大清楚,不過我簡單的曉得的,不是說拿這個牛奶隨便一來就可以的哦!要經過很多努力,最後才提煉得出來。所以不但你要得到正法,而且還要對那個正法啊,真正的下一番很切實的功夫,那個時候啊,才能夠得到這個菩提心寶啊,
【 此說是出佛語心藏勝教授故。】  
哦!這個地方啊!再把什麼佛語的心藏,那個佛整個告訴我們的中心教授寶藏,這個最殊勝的,所以在這個法華上面,佛處處地方說明哪!說啊!以前哪!那些人哪!做了一點功德啊,佛就要像一個皇帝一樣賜給他什麼,有一樣東西啊!平常不賜,什麼啊!頂髻當中的這個明珠,到最後才能夠決定拿出來,給最了不起的人,現在這個菩提心寶,就是佛的真正的宗要,所以他一直說了多少四十九年以後,最後才說出來!哪哪哪這個才是啊十方一切諸佛啊究竟根本意趣所在,這樣所以你看,別的經一開頭的時候,放光現瑞,人家問了佛就把那道理說說完了就算了,法華可不是哦!放光現瑞,然後呢?三止,三請,三止,然後呢?說十方一切諸佛証,沒有一個例外的,真正的十方一切諸佛的中心教授就在這裡,現在這個地方呢!告訴我們,所以這是我們特別應該了解的。
【 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為師中恩最重者。】  
哪剛才說過了,現在這個地方出來,阿底峽尊者,吉祥啊,就是最通常呢印度人哪!稱呼人最尊貴的,譬如我們現在念佛的時候,南無薄伽梵,這個有含有這個意思,凡是對這個尊、聖的那個人哪,我們稱呼他,我們通常中國人稱呼把那個啊!尊貴的這個頭銜擺在後頭,他們西洋人、印度人擺在前頭,喔這個阿底峽尊者啊,他自己呀持中觀見,而他的老師就是誰啊?金洲大師啊持唯識見,他那個真正見解的實相之見哪,阿底峽尊者高過他的老師,妙哩僅管啊他的見解比老師還要高,結果啊,他拜他做老師,不但拜他做老師,而且他有幾十員大善知識,這個大善知識,最起碼的都是加行位上的菩薩,他不把那些老師作為最珍貴的,而把金洲大師啊!作為恩師,師恩當中最珍貴的,為什麼呀!哪因為這個菩提心哪,是啊從金洲大師傳來的,換句話說,成佛與否的中心根本是這個,現在我們不是要學佛嗎?哪哪學佛就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從這個地方我們也看,為什麼阿底峽尊者有這樣了不起的成就,對佛法有這麼了不起的貢獻,種種理由在這裡,所以諸位,你們不想學佛則已,想學佛就從這地方,這個才是我們哪,真正應該注意的,我們不妨再退一步說,學佛為什麼要學佛啊,簡單的很,就把你一切的痛苦澈底圖滿的解決,把你所要得到的一切的安樂最究竟圖滿的成就,所以我們最後退到這樣,假定你想澈底圖滿解決你的痛苦,從那裡學,這裡學,假定你想究竟圓滿得到你的安樂,從那裡找,這裡找這個,就是這個,就這麼簡單法,說它簡單呢!也真簡單,說它重要,卻是那麼重要。
【 若有了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於道扼要有大了解。】  
啊,如果說有人對這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要點了解的話,只要這個地方看一看的話,他就了解了啊!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傳記,所以呀!這本傳記發給你們啊,希望你們好好看,如果說將來有因緣的話,我心裡面現在一直,心裡想有因緣,我一定要想講這個,講這個,他為什麼這個傳記當中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那個簡單的傳當中啊,有他很重要的特別的內涵在,這個意趣啊!如果你能夠分辨得清楚,然後你照著去做的話,那個殊勝的利益是我們人人可得,人人可得。
【 若勤修此生真實心,雖施烏鴉少許飲食,由此攝持亦能墮入菩薩行數。】  
如果說你努力的修,了解了以後,當然認真去修了,只要這個真實的菩提心生起來了這個真實的菩提心啊!是,對比於上面說僅於起首略憶文句,前面啊這是剛開始的時候,照著文章念一遍,啊!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如此,啊這個,現在這裡呢,真實生起來了,乃至於你不念,可是你心裡面,真實的狀態生了這個心以後,那怕你呀,布施烏鴉,烏鴉就是鳥類的。通常我們施鳥類什麼,唉呀!自己吃剩或者不要的,隨便啊!給牠們吃,那麼一點的糖給螞蟻,再小的任可一點,你由於這個心,真實心生起了,那個時候啊,你就啊是菩薩了,他並沒有這個功德,功德在後面會講的,那個功德是大的不得了。
【 若無此心。】  
反過來,你如果沒有這個大菩提心,這個真實的心,如果沒有真實,比要明白哦!啊,我們現在啊供養人家一點點,唉啊,你幫了他忙,我幫他幾仟塊錢,幾萬塊錢,唉啊
【 縱將珍寶充三千界而為布施,亦不能入菩薩之行。】  
噢!這個對,好像了不起,我就做了那個!做了這個,對不起,就把你三千大千世界整個的都是珍寶,都是布施,對不起不是菩薩,不是菩薩是什麼呢!啊昇天福,修二乘用不著這些福,昇天的福是三世怨,經上處處地方的,在你做多少布施,因為這個是啊有限的,你跟那個無限的永遠不能比,
【 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  
不但是布施哦!然後呢?布施持戒,換句話說,你儘管啊,這個內容是六度,啊這個六度沒有用,如果說你沒有菩提心的話,這個是顯教的,進一步密教的是什麼呢?密教的說你修本尊氣脈明點,也沒有用,你有了菩提心,然後呢!這個完全就成就了,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換句話說,你沒有這個真實的菩提心的話,然後修這些東西的話,不能算是菩薩,也不能成就你這個菩薩的果,成就菩薩的果嘛!就是佛果啦!
【 猶如世說刈草磨鐮,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  
就像我們世間來說啊!要割草的時候啊!先要弄個鐮刀把那個刀磨磨快,現在呢!你這把刀是什麼,就這個磨這個,就像這個啊,這這菩提心一樣,假定說你這個菩提心啊!沒有達到如理如量的正確的內涵,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不管你呀經過多長的時候,不管是多少努力,修多少好事啊!進趣甚少,真正的進步很少,很少,就像什麼,
【 如以鈍鐮刈諸草木。】  
就像拿那個鈍的刀啊!嘎答嘎答割了個半天啊!怎麼割也割不下,現在我們啊不必先忙割草,先幹什麼,先忙磨刀,現在這把刀就是什麼呢?我們練那個菩提心。
【 若令此心至於扼要,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  
現在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怎麼修行的重點哦!現在我們第一步啊,幹什麼呀!哪!啊!努力的把這個心哪,能夠做到啊!所以令這個心啊至於扼要,使真正的根本上面把握住了,把菩提心先生起來了,不必忙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不必修啊,什麼啊觀本尊哪,什麼學定啊!學這個、學那個,一大堆啊,這個暫時先不必忙,要忙的什麼,對於這個菩提心的正確的認識,認識如理如量的去修習,就像那個割草一樣,你不要忙著去割草,先磨刀,磨的這把刀快了以後,然後你去割,一下就割了很多了,說,
p. 208
【 一一剎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  
前面這個比喻,現在我們修行,修行本身要做的幾件事情啊第一個淨除罪障,第二個積集資糧,第三個呢,增廣無盡,現在我們如果把握住重點,說,不忙著做這些,先把那個菩提心的教授認識了,你如果這個能夠做到了,那麼你很短的時候之內啊!依這個菩提心的動力,推動你去淨除罪障,或者積集資糧,很快一剎那,乃至於很快的時間之內啊!把所有的罪障統統淨除,你要集的資糧很快的就積集起來,而且任何一個微少的善哪,便能夠增廣到無窮無盡啊!它這個根本的原因就在這裡,你要淨除罪障,做一點點小事情,因為跟菩提心相應,所以呀這個力量大的不得了的大,大的不得了的大,譬如說你欠人家錢,十塊錢也好,一百塊錢、一萬塊、一千萬也好,但現在呢,一旦如果啊!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那怕做一點點,那就無量無邊的價值,譬如我們現在常常說你賺錢,唉呀!你就拼命去賺錢,啊然後譬如說我們到山上去打柴,打了一百斤,換了十塊錢,啊你拼命的打,把那個山上的柴統統弄下來了,哇,賺它嘛幾千塊錢,只是如此,現在我不忙,啊換另外一條路去尋寶,這個寶很難尋,你要打柴遍地都是啊!所以你眼前到處都是柴的拼命去忙,忙的一天到晚你也覺得忙的滿頭是汗、可是忙了完了半天,你換下來的,換到一百塊錢,現在我不忙這個,我去找寶,啊然後呢吃盡了千辛萬苦,你看佛陀因地當中,結果找到了如意寶,唉!把那個寶一來的話,那整個啊三千大千世界那七寶啊!就充滿了,你打柴呀!你怎麼打也打不到,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經上面很多,譬如說像那個牛頭栴檀,這個牛頭栴檀啊乃至於很少的一點點,它那個價值啊,超過我們全部的南閻浮提,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就是要了解真正中心在什麼地方,你把握住,那怕一點點,對不起,你要淨罪,什麼罪都淨除掉了,要集資,什麼資糧都很快就集起來了,就像治病一樣,這個牛頭栴檀有很多這種妙藥啊,一拿到,什麼樣的病啊,啊一下子就完全拔除掉了,現在你找了好多的藥,弄了個半天,這個藥啊就是不生效,所以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要有方便善巧,啊現在有太多人大家都說,哎呀這個要忙,這個忙啊,這個要忙啊,是的啊!啊,是要忙,但是啊,你要了解怎麼個忙法呀?怎麼個忙法呀,啊這個一點在這個地方啊大家值得我們再三啊,多學習思惟觀察。
【 入行論云:「大力極重惡,非大菩提心,餘善何能映。」】  
啊!以你極大的量造的極重的惡業啊!這一個惡業之大不得了,除非是大菩提心,其他的善啊,不大容易啊淨除。所以啊在小乘當中,犯了五無間罪不通懺悔,為什麼大乘能懺悔呢?就因為菩提心,這個菩提心這個力量大得不得了,所以你再重的罪只要跟那個心相應的話,它很快就淨除掉了,原因就在這裡,原因就在這地方
【 又云:「此如劫火一剎那,定能燒毀諸罪惡。」】  
就像火一樣,那火本身就夠厲害了,嘿,但是啊,對不起這個火雖然厲害的話,你比如說那火燒樹木乾的固然燒,如果火旺的話,那個濕的也一樣的燒,但是啊它雖然能夠燒樹木啊,那樹木燒乾淨了以後啊,這個其他的燒不了,劫火來的時候啊,它把須彌山燒成灰塵了,大海水沒有一樣東西不燒光的,就這麼個厲害法,所以啊這個說明了我們淨罪也好,集資也好,作任何事情也好,大乘菩提心的真正珍貴,所以你了解了這個,第一件事情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那怕是一點點小東西,施給烏鴉吃,啊,這個力量大得不得了,功德大得不得了,啊否則的話,你儘管現在說哎呀忙法,哎呀弘法,哎呀這個要弘法,要弘法你先問問心裡面,說現在你拿什麼心去弘法,你拿菩提心吧!啊那我讚嘆,哇,雖然我沒有力量去,我在後面啊,為了你啊,日日夜夜睡在那裡啊,我也笑,要歡喜,啊否則的話,如果心裡面不相應的話,暫時不必忙,如果你染污心的話,那種心裡更不可以啊,騙人容易啊!騙自己啊騙不了,這一點啊務必要知道,到現在說實在的話,我們騙是不會騙,真正的重要的還是什麼?就是啊我們的內心啊煩惱,並不認識真正心裡的行相,乃至於有的雖然認得一點啊,但是認得是認得了,就是它煩惱的現行的力量很強盛,擋不住,這個才是我們目前真正應該注意,應該對治的
【 又云:「若思為除療,諸有情頭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無量。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為一一所,成無量功德。」又云:「餘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恆無盡增長。」】  
這個上頭又說,假定說你發一個心,要想把一切有情的頭痛的毛病都治好的話,哇!這個心哪就無量無邊的福德吧!你有這樣利益旁人的心啊這個福德就大得不得了吧,何況現在你發了菩提心哪!不但是除頭痛啊,所有有情的一切的苦啊,你都要把它淨除,這個功德,怎麼能衡量呢?怎麼能衡量呢?啊,現在我們不是正在溫習那個了凡四訓嗎?記得了凡四訓立命篇最後有一段話,他前面啊作這個功德啊,立了一個心,作了十幾年才成功,後面哪反正發了心啦,作了很久,到後來慢慢慢慢的啊,心裡面慢慢的越來越成熟了,最後求那個進士的時候啊,他才發了一個善念,功德就圓滿了,他在懷疑,哎?我還沒作啊,怎麼會功德圓滿呢?啊這個夢裡邊啊,就那個金甲神夢告訴他嘛,啊你那個要求那個功行就圓滿了,他懷疑,他就問那個五台山的幻余禪師,幻余禪師說那當然了,你發了這個心,他發了什麼心啊,他作了那個地方的縣長,他就想,哎呀那個今年啊年成不好,老百姓這麼個苦啊!怎麼樣想辦法把他們收的,那個收的稅啊,減輕一點,就這麼發了這麼一個念頭喔,他是只注意到一個縣喔,一縣能有幾個人喔,啊要我們現在算的話,一縣的話,那最多啊幾萬個人,我們現在人口密度是世界最高的幾萬個人,何況是一切有情的心,那不得了啊,所以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你從這地方可想的,的的確確這個菩提心,菩提心是普緣一切眾生,法界一切有情,我們不要說法界,這個法界是無法想像的多大,我們現在說,哎唷現在這南普陀這地方的一切有情,你看看白天出來的螞蟻,晚上的飛蛾,啊都是數以萬計啊,你現在幫了一個人的忙,哎呀這個人感激不盡,的的確確啊,如一家之主,喔你外面賺了個錢啊是養太太生兒子,啊那家裏面以為你中心,就這樣啊,所以你可想而知從這地方啊,我們哪從事實上面啊去體會到為什麼這個菩提心的力量這麼強,這我再說一遍,我們不要把那個文字啊,聽過了就說啊懂了懂了,不,不要這樣,這樣你雖然懂了,力量不強的,你務必在很多事情上面去想,對,沒錯,沒錯,譬如說有一個人啊,對你好啊,你總歸感激他,常常不忘記,為什麼?他對你幫你一點忙嘛,啊你有病痛,他幫你一點忙啊,你就對他這麼好。這樣,然後呢不但是病痛的幫你忙,你吃的用的他都給你,你一生是啊感激不盡,假定說現在你能夠幫助對方的話,那個對方這樣幫助,你能夠幫助兩個人,兩個人,幫助三個人,現在你能夠幫助一切人,請問是不是這個功德是無法想像的大,從那裡開始,發心開始,發心開始!然後呢我們又了解了業,業是什麼?業的真正重要的意業,當你心裡面一動,就來了,所以它下面又說啦,其他的善像芭蕉,作的善事,但是啊,一結了果就完了,芭蕉啊外面看起來實的,不到裡邊沒有中心的,這個菩提心,不,這個是啊,不但是有這麼大的好處,而且無盡增長,無盡增長,所以儘管我們現在真實的菩提心沒有發,但是我們每一次完了以後我們要迴無上菩提,就算嘴巴上面唸一下,這個種子落下去也是好的,看看這有多大的意義,多大的功德。現在啊我們前面啊已經了解了啊,前面了解了啊,這個道理,道理,這個真正入大乘的門是什麼?發心,這個務必要了解的,這個概念,前面講的只是一個很粗淺的一個概念,我們目前第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務必要對這件事情很重要,啊!所以這個注意,樣樣東西啊,都是啊正知見最重要,什麼事情啊都是正確的認識最重要,啊那麼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小乘最重要的什麼,所謂共中士的,那麼世間求共下士的什麼,然後呢?不共他們的,是真正的上士的真正重要的什麼,這個我們首先應該認識的,就是發這個大菩提心,那麼第二呢,進一步我們現在認識了,既然認識了,說這個這樣重要,那麼這個心怎麼個發呢?看見沒有,那個次第有沒有,很清楚很明白,你因為了解了重要,所以那時候一心好要的去求,要去求它,那時候進一步,怎麼個弄法,然後呢你有了這樣的強烈的推動的心,了解了怎麼發,那時候作起來就沒問題了,所以現在我們作事情,所以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啊內心當中對那個東西本身啊,還沒有正確的認識,聽人家好,好也跟著好,後面缺乏那個動力,就這樣,所以啊這個作起來也沒有勁,其次呢?因為你沒有正確的了解,又沒有強烈推動的心啊,碰到了一點點困難了,唉啊呀覺得這個不行了,好,完了,所以這個十之八九啊就因為這個圓滿的認識不夠啊,結果啊白白浪費掉了,這樣的難得的暇滿的人身啊!所以這地方再說一遍,你必定要首先啊了解它所以安立這樣次第的必然的原因,所以這個必然的原因就是所以能夠感果的正確圓滿之因,你只要照著去作的話,一定能夠得到正確圓滿之果,現在我們說,好了,那麼現在我們哪進一步說一心一意要了解了去求,那麼請問怎麼發呢?它分成四部分。
【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①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② 修菩提心次第,】  
對,你要去發,因為什麼原因,一切都是這樣,如此因哪如是果,反過來說,你要求這個果,那麼這個果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你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是怎麼生起來的呢?你有了這個,那麼好,啊,然後呢?照著去修。次第又是如何呢?所以那麼內涵也了解,修學的次第又有了,去修行的時候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所以
【 ③ 發起之量。】  
了解了,然後受的時候受的方法,所以
【 ④ 儀軌受法。】  
啊那時候才講,一一了解了,然後如理去行持的話,以最快速的方法得到最圓滿的結果,
【 ◎ 初中有三。】  
是啊這個初就是以什麼原因,怎麼生起的,分三部份,第一個有
【 四緣。】  
有四種原因發心,其中第一個,
【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這第一個親自看見諸佛諸大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啊,叫你啊心裡面不得了的歡喜,我們眼前也是一樣,隨便看見一個一看見了,哎呀這個好啊,你心裡面就癢癢的就想跟著去了,其實說起來的的確確我們人人都有這個力量,人人都有這個本能,其實何只我們一個人呢?一個小孩子、一個狗,任何一個動物,啊,說起來啊,乃至於一個蚊蟲,哎呀它要來吃你的血,這個地方熱了,在那個地方叮著你,你趕它,它明明曉得拍上去要打死的,平常你遠遠的一動它就飛掉了,那時候這麼好吃的,你趕它揮之不去也!啊所以的的確確這個能力是十方一切眾生都具足的,什麼呢?就有他的好處啊,現在這個好處不得了的偉大啊!哎啊我們現在看見這個人哪,哎呀稍微有頭有臉,我們羨慕他,我們真沒出息,這個佛是這麼了不起啊,這個我們才要啊真正的啊去仰望的,所以常常提起告訴自己,我要作一個了不起的人,是我要羨慕,當然要羨慕,當然要學,要學,要學什麼,你要跟人家學了半天,學了乞丐你願意嗎?當然不願意,啊乞丐有他的好處的喔,你到處去討,很省事就討到了,對不起,這個不是我們要學的,啊,現在作個大老板都不願意,要作作個帝王,這樣,真正有志趣的人要這樣,所以我們現在說我們要撐諸佛清淨幢相,人天導師,當然我們應該有這樣,所以看見,啊!這個才是,這個是第一個親眼看見。再不然呢,聽見,聽見呢?可信的,有很多人亂扯一氣,這個不相信,那的確是這個很可信的聽見了,然後呢,啊說對了,根據你所聽見看見的發這個心,然後呢一心一意啊覺得啊這個有這樣的不得了的好處啊,然後你修這個菩提心,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這樣的不得了的好處啊,然後你修這個菩提心,第一。第二
p. 208 (7)
【 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  
第二個,你既沒有看見,也沒聽見,但是我們聽聞了無上的菩提法藏,就是大乘教法,因為聽見了大乘教法,所以信得過,由於信得過,所以進一步去追求了解說,這個佛啊有這麼樣的了不起的功德,他為什麼有這麼了不起的功德,因為他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啊,這個才是我要學的,那時候啊發他的心,這是為什麼說,他前面懺悔的時候,對治當中有一個,讀誦甚深、大乘甚深經典,你單單念一遍,為什麼有這樣的大的功德啊,啊因為當你讀了以後啊,你一定把那個,這個讀的內容啊,落在你的心識當中,只要落在心識當中,它將來一定產生那個影響力量,因為它本身的這個內涵是無量無邊,所以你只要是任何沾到一點邊,它就有這麼大的力量,何況現在呢?你根據了這個能夠啟發啊,啊所以第二個呢,就是聽見了以後呢啟發這個心,啟發這個心。這個就是我們目前的狀態,所以我們平常啊,為什麼應該多讀誦大乘經典,你讀誦大乘經典啊,自然而然啊有不可思議的,內心當中策發你這種好樂之心,啊!真叫你啊覺得歡喜啊!讚嘆啊!羨慕啊!對了,就這個,你有了這個心,然後呢進一步你要怎麼去學它,這個眼前重要的。第三
【 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  
那麼第三個呢說,雖然你沒有像第二個那樣,啊,而是看見了現在這個大乘的正法快要滅了,菩薩正法將滅,那麼心裡上面想,哎呀不行啊,現在的法滅了,啊
【 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  
這是第三個,看見了法滅,所以啊發心,說啊我一定要好好的學啊,怎麼樣使得那個菩薩的正法啊能夠安住,啊這個眼前,這個是眼前我們証得的,所以前面告訴我們的,你呀如果在正法將滅的時候,你任意持一個學處的話,功德無量無邊,啊現在這個地方啊,它不但是指這個事相,而且出這個理由,因為它法滅的時候啊,你能夠發這個心能夠持,啊那這個法就有希望了,法就有希望了。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特別注意,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不過注意喔,發這個心不是說,啊我單單發那個心喔,哪發那個心要跟發那個心的內涵相應喔,你不要弄錯喔,前面所以的一路上面來都抉擇這個什麼?正誤是非之間,你弄錯一點點,那就最好的東西啊,就受到了大損害。那麼下面是啊第四個,
【 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垢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  
最後一個,啊看見哪現在法滅的時候啊,這個惡世啊,哎呀這一般的人啊太愚痴了,他不說,現在這個地方啊貪瞋而說愚痴,為什麼?愚痴是根本因,,有了愚痴,樣樣都有了,一有愚痴,什麼毛病都來了,所以這個末法的時候,真正最嚴重的,就是這個愚痴,啊因為愚痴啊,所以不曉得自己錯誤啊,於是無慚無愧啊,慳貪等等啊,樣樣跟著而來啊,所以說啊,哎呀這些人都愚痴到極點啊,啊真正要覺醒自己啊,不要走那個錯誤的路子啊,啊那個時候就要發心,啊就是啊這個時候發這個正確認識了解事相的心,說啊發菩提心有三種,菩提的覺啊,聲聞也是覺得世間啊顛倒啊,然後呢發緣覺也是覺得這個不對啊,現在呢發這種心都是難得啊,啊何況是無上大菩提心,但是我要發,我要發,所以啊他就發這個心,發了心啊其他的慢慢的隨份隨力的去學,它越是難我越是要發,嗯這個是第四種,它越是難,我越是要發,這個第四種。這個裡邊啊有兩點,第一個呢我們哪見到世間的行相的錯誤顛倒,啊,然後呢所以要改正它,還有一個呢,也看見它難發而發,這個兩個心,我為什麼要這樣辨呢?你們了解了這個以後,然後可以檢查自己的內心,然後學的時候,就可以啊根據正誤,然後呢拿正的,來淨除自己內心的錯誤的,那我們就有希望呢學上去,關於這一點哪,我們往往發現我們很多同學啊,來,未嘗不想學,但是,你要學學些什麼,正是把你所不知道的,你所不會的學會啊!這個是非常明白的一件事情,結果他要學,學了以後呢!他對他不知道的事情啊!哎呀萎縮,對他不會作的事啊,又不肯,請問你來學,原來是要學你不知道的把它學會,把你不會的要作會,結果來了以後告訴你,耶,你又不想學。叫你去作,你又不想作,你跑來幹什麼,這個概念我這地方特別指出來喔!針對著毛病,啊!這個很正確的,所以啊我們現在要每一個地方找到的病裡的行相,說暫時不一定馬上找醫,可是你必定要先曉得你的病,曉得了病你才肯找醫生啊,對不對?想想看對不對,再說一遍,說你跑得來幹什麼,說這個學院,是來學的,好,你學些什麼,對你不知道的,你要知道,對你不會的要會,是不是這樣。所以現在看,哎呀學了我不懂啊,這個所以你要來嘛!你懂了你來幹什麼,想到這地方的話,那對了,是的,正因為這個地方能夠讓我懂啊,所以這個關鍵所在找到了,所以進一步不是說,哎呀能退縮,進一步,啊,對,然後我找到了以後,總有什麼地方在細節上面,這個總相找到了,細節上面找對了,你就會了嘛,你之所以處處地方不如人,就因為你不會嘛,現在這個地方讓你了解會的話,豈不是最好的機會嘛,你放棄了你完了,不要說佛法啊,要解救一切眾生哪,小乘要自己解決尚且如此,不要說佛法,這世間哪你要作一件事情都要懂得,現在碰見了這關鍵了,最好解決了問題了,你反而退縮了,你豈不是顛倒了嗎?啊這個順便一提啊,所以儘管我們眼前說大菩提心一時還談不到,但是呢就這個關鍵,你能夠把這個克服了,到那個時候的話啊,像碰見這種事情啊,自然啊迎刃而解,它所以,我們本論哪,下士、中士、上士那個次第真正妙的就是妙在這個地方,就在你眼前生活當中,每一個關結所在,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只要了解跟走上去,就拿這個東西,你能夠一直走到最究竟的地方去,對不對,啊好啊!大家注意,啊所以這件事你真正把握住了的的確確不難呀,反過來啊,你覺得難而不走的話,那個才真正痛苦啊,因為並不是你作不到,就在那裡躺在床上睡覺啊,你卻是在地獄當中煎熬啊!到那時候來不及,現在眼前一點點的小苦都受不了、衝不過,到那時候啊,對不起,你逃也逃不走啊!這是一個問題,我們現在必定應該認識的呀!好,下面,啊!
【 發心之理,論說於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  
啊!那麼這個發的心是發什麼心呢?啊這個前面的依什麼原因,啊這麼是說,哎呀看見了這個啊,所以要求,要求的什麼,原來他所以能夠這樣的話,他是什麼啊,發了大菩提心,所以啊你要求的東西啊!就看見了羨慕他,所以你要求的就是這個,你發這個心,所以發心啊欲証菩提,你要証得。那麼為什麼緣?就是見到了這東西以後,內涵,它下面就是啊,剛才說的這個,啊我們進一步看見了諸佛的難思神力而發心。怎麼一回事情啊,
【 初由見聞希有神變生希有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  
就這樣,前面告訴我們啊,論上面說就是對這個所盼望的,所景仰的,所羨慕的這個,發欲證得之心,就是這個,是啊,因為你親自看見,或者親自聽見,諸佛、諸大菩薩的無量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說啊,我也要得到它,第一個就是這個。第二個呢?
【 謂從說法師所,聞佛功德先生淨信,次於此德發欲證心。】  
第二個是聽見了人講了,因為為什麼?聽見人講了以後啊,那個時候說啊,這個佛的功德有這樣啊!下面有一句話,
【 先生淨信。】  
這很有意思,什麼叫先生淨信啊,清淨的信心,我們說,哎我們相信,這個相信,信心啊不清淨的,不清淨的。實際上你對這個真正所聽見的,看見的這個內涵你了解都不了解,你怎麼發清淨心,不可能。啊所以我們必定要對這個內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啊說你現在羨慕他,你為什麼羨慕他?這個你一定要把握的很清楚,啊說原來啊,這個佛啊有這樣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你能夠心裡上面真正相應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清淨心就生起來了,以我們現在來說,譬如說啊你聽見了佛覺得好,好是好,對不起好他的,你心裡上面沒有這個感受,人家告訴你念佛,念佛以後,你得到這念佛的殊勝的功德,或者有什麼感應,或者什麼啊,居然一個病啊,怎麼弄也弄不好,醫生說你絕症,結果你念佛念好了,啊!自己覺得這個信心,就是這樣。或者你聽懂了這個道理,覺得它能淨除你的煩惱,你照著去作,這個煩惱居然抵消淨除掉了,那時候你對這個道理,能夠淨化你內心煩惱,跟這個法相應的,這種叫淨信心,這樣那個佛的不可思議的威神的功德,在你內心當中產生這樣的正碓的,不可動搖的力量,那個時候你才說,對,對,對,這個才是我要的,這個才是我要的,要不然你眼前始終啊,跟眼前那種小名小利,莫不相干的世間的染污,擋在那裡,擋在那裡進不去,
【 第三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於佛妙智發欲得心。】  
第三個,因為你對大乘的聖教,了解它的真正的殊勝的內涵,然後一心要修學弘揚,結果發現這樣很快要消失掉了,你惟有的一個辦法,也只有發那個心,學這個行,你才能夠把它振興,那個時候才發這個心,這前面說,由這個念這個正法久住能夠利益大乘,能夠利益一切有情啊,這個是由於悲,啊,那麼所以這一條當中,有兩種可能,有一個是說看見佛的法消滅而發心;還有一個呢因為看見佛法安住世間,能夠利益有情,分兩樣,現在這地方,特別指第一樣,不是指第二樣,第二樣啊在最後一項當中,所以它這地方辨別。
p. 209
【 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然其發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爾者,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  
說現在這個第三條的發心,主要的就是指出,不忍心看見這個佛的聖教有這麼好的好處,現在眼看著它快要消失掉了,我不忍心,就好像我們說,哎呀!看見啊這個大廟這麼好啊,前人那麼辛苦啊,眼看著支離破碎啊,啊那我們發心,這是一種。還有呢,你覺得啊,然後把那個大廟,修起來了以後,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啊,在這地方得到利益。是的,你只要作到了,後面的一一都跟著來了,對不對?但是當時你那個發的心,你只看見,哎呀這個大廟這麼好啊,你怎麼讓它毀滅掉了,這個不可以,這個。至於說這個廟存在了以後,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在下面一條。它為什麼在這個地方要這樣辨別呢?這個,所有的這個,前面一再說過的,它這個像圓滿的教典,它處處地方啊,把事情都分的有條有理,一點都不含糊。談論任何一個問題,說這個關於這一點,這個問題的癥結在那裡,不是牽絲盤的一扯扯到不曉得那裡去,這樣永遠扯不清楚,啊它每一條有每一條的特質,就這樣,然後呢你每一樣東西,每一樣作得到那時候兜起來,行了,這個概念哪,我這裡不詳細講,所以,平常我們,我常常說,說我們哪,對這個理論的方法,所謂理則啊不了解,是犯了太多的錯誤,比如像切題兩個字就是這樣,它這個題目明明在這個地方,可是啊,你看見了,也不曉得扯到什麼地方去了,啊,像它那個地方啊,雖然很小一個小範圍,它確定了就這麼這樣,就這麼嚴密,其實這個道理啊,我們作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你看現在的科學,所以發達的這樣的原因的地方,它任何一個地方,它一點都不能馬虎,這個尺寸,絕對不能說我們現在大而化之,你們想如果是大而化之,像這麼一個小小的機器行嗎?短一點點不行,長一點點不行,凡是精密的任何東西,都這樣的,所以它如此,我現在這一條是說的什麼,啊這樣。所以這一條是不忍那個聖教隱沒,啊,所以聖教存在世間有什麼大利益,這是第四條,
【 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為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於佛所發欲得心。】  
由於見這個此心,這個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什麼呢?就是啊唯有這個心,才能夠救濟一切眾生離一切痛苦,就這樣這一個大利益。而前面第三條當中聖教的真正的功德,也是利益一切眾生,也能夠救濟一切眾生,所以第三條當中的這個辨就是應該,關於第三條當中,也兼具利益一切眾生的功能,實際上在這個第四條當中,由於這樣的心情,啊說這個真是啊難能可貴,而且稀有極了,由於這樣的因緣哪,「激動」!,策發了他的心裡了,那麼那個時候啊,就發欲得心,發欲得心。這個激動兩個字很美,很美。所以這個地方的文字本身哪,不一定雅,但是意義本身啊非常的信達,平常我們看見這東西啊,蠻好,心動了,但是呢心動一動也就算了,「激」的話就是這強烈的推動你的心,啊你是非動不可,啊看到了這一點的話,強烈的推,策勵你的心,啊一定要去作,就這個,就是由於前面這四樣東西,策發你內心這樣的行相,那麼發這個心,發這個心,啊,下面更進一步辨發心的內涵,這一個辯,不要小小的看它喔,它這個辨一個地方有它絕對重要的理由在,你弄錯一點點的話,將來發起心來的話,就因為小小的漏洞,對不起這個心就不圓滿,不圓滿,因為不圓滿哪!所以出了大毛病,這話怎麼講啊,啊你常常記得,像那個引擎哪,這個汽缸一樣,引擎的那個汽缸的-PISTON-的活塞啊,你不能錯一點點,錯一點點哪,對不起,一漏氣引擎就沒用,現在它這個,要解、救濟法界一切有情的一個大船,我們像一個飛機,最大的一個大飛機,一載載個幾百萬人擺在上頭,你引擎出了一點小小毛病,對不起幾百萬人,豈不是送命怎麼得了呢?所以每一個地方的細節辨得這麼嚴密,也可以說,反過來說呢?正因為它辨得這麼嚴明,所以你走上去沒有一點漏洞,才千穩百當,它現在成佛都是千穩百當,何況你只是要想求生西方,要想生天啊,要想得到現世啊,那更是啊一萬個人哪,保証一萬個人沒有一個遺漏。就在這種地方,這細的地方它就辨別這麼清楚,下面看哪,說
【 又此發心。】  
哪,這個發心是什麼?
【 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  
一步一步來說,現在發的菩提心是什麼,就是說你心裡面想,啊你要得到這個,我要得到這個,得到什麼,要得到佛圓滿的果位,就這麼一個心,我要得到佛圓滿的果位,非就所為,不是就菩提所為,菩提的所為是什麼?就是哎呀他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功德,能夠救濟這麼多的眾生,是的推動你所以去發這個心的是因為他有這麼大的功德,因為他能夠救濟這麼多眾生,因為它有這麼多威神。所以你羨慕他,羨慕他了以後,如果你心裡那個時候想的心是什麼,我也要得到這個,就這個心。把這個心建立起來了以後,你說佛,了不起,我羨慕他,那麼他為什麼得到?他是因為啊,這樣,就他所作的內涵,來去,來進一步去找,所以下面就他所為,那是發了心以後的這個次第步驟是井然不紊。一點都不錯,一點都不錯。平常我們現在討論問題啊,一口氣把那些問題啊,像雜碎一大堆在那地方,啊,有一天想起來很有意思,有一位同學呀,跑得來問我一個問題,他一口氣問了很多問題,啊!最後啊我叫他停止啊,他談到那個問題他又牽扯到那裡,談到那裡牽到那裡,我沒辦法,我就問他,說,也你假定燒飯的時候啊,你一股腦兒燒一個,燒一個大鍋菜行不行,我想我先代他回答,我說當然可以,可是我要首先說明啊,你就算燒大鍋菜,你第一步什麼啊!拿來分的清楚,洗洗乾淨,次第一步一步來,對不對?說,對。假定你不能這樣作,一股腦兒菜啊、油啊、鹽啊、米啊,那個菜上面的根哪!什麼泥啊!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一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一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所以說我們現在做樣樣事都大而化之,他們做世間小小事情成功都有這種理由在,我們現在要求無上菩提就大而化之,好了好了,就拜幾下佛,好了好了念幾聲佛,好了好了出了家,然後坐在這個地方,喔喲,畏畏縮縮,這個事情也不要做,那個事情也不要做,說起來我要修行,成嗎?這個是所以啊大家務必在因地當中啊要注意的,假定就這樣成的話,那我覺得這些佛菩薩那跑得來給你作佣人是都沒用場,他要學無量阿僧祇劫,我們就坐這個地方,好了好了籠起袖子來反正是要吃東西,人家送給你,這個策勵我們自己啊!雖然這種小地方,「雖然這種小地方」,這個話實在說起來,是不應該說,但是我特別這樣強調的原因就是我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我剛出家也是這個樣的,啊!總覺得啊這個出家很好,總覺得啊……忙這些東西幹什麼?結果我總算還幸運由於善知識的提示把我救起來。所以我願意把我自己的毛病擺在這地方告訴大家,那現在經論上他任何地方都從這個地方很細緻告訴我們,所以這雖然是一個閒話,但對我們有大的指示。
p. 209 (4)
【 若不於佛功德修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  
喏,這二句話,他前面是告訴我們什麼?這個發心是發什麼心?喏對菩提,換句話說,這個是大菩提,由於求這個心,就發求這個心,那麼你要發這個心怎麼辦呢?一定要看見為什麼你要欲得這個啊,原來說你要得到的有這樣大的功德,所以說你要想求這個的話,要得到這個,一定是什麼對佛的功德了解,了解以後發起淨信心,因為發起淨信心,由於這種心理策發你,所以你一心希求證得,這個才是我要的,這個才是我要的,真正大菩提心的主因就是這個,真正主因就是這個,所以說你不對佛的功德沒有淨信,對於佛位不希證得,在這種情況之下。
【 不能滅除於辦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  
所以你沒有這個求佛位的心,你覺得這個痛苦你要除掉,對嘛!你自己除掉就行了嘛!所以只管你自己啊!自己解決問題了,安住在這個息滅,這個就行了,你不會想到還要幫忙別人,說這一點不能滅除,不能滅除什麼?只求自利,自己解決問題就算了,這個不能滅除,這種情況的話呢!就是聲聞乘性,二乘之心。說到這裡關於念佛的同修們,我特別提醒大家一下,我一再說念佛是最好法門,的的確確末法的時候要想解決是唯一的法門,但是千萬不要說「唉啊!我念佛自己去了就算了。」要怎麼辦呢?我念佛一定要學佛這樣,因為要學佛這樣,我所以一定要找到佛做為老師,所以我拚命念佛就去,你同樣的念佛,這個心情完全不一樣,對不對?你拿前者這種心情去了以後啊,去了以後,你自己這個地方我自己的問題解決了,這種心情到了那邊,你儘管說是大乘法門,但是呢在佛所演的教法當中,你只聽到苦空無常,然後證了二乘之果,經上說得很清楚,明明說這個地方二乘種不生,為什麼很多人證這個果呢?就是因地當中這個,所以你對教法了解了,很清楚,這個因不在別的,就在你心裡上面。現在我不,我念佛當然要念的,為什麼?我要學這個--要學佛。要學佛靠那個最好的老師,阿彌陀佛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一心一意要去念佛,結果你跑得去,聽人家講這個東西。對不起,這個不是我要學的,我是要學那個,結果你這樣走下去,走的是華嚴的路子,到那時候你一生取辦,關鍵很細微,但是也很重要。你同樣的念佛,前面一種念,說老實話,還不一定念得去,而後面你發這個心去念的話,去的可能是遠來的增大,而且位次是一定的高,最後成佛是這麼近,有這麼好的不走,哎!說來說去啊!愚癡。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要辨別得非常清楚。念佛是如此,參禪,然後是學教,學密沒有一個例外,而根本在那裡─持戒,所以這是我們要把握得住的。那麼另外呢?
【 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於利他中執唯寂滅為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餘法能遮彼故。】  
說噯!前面你不是講說有一類人啊!只求自利,自利寂滅了就以此滿足啊!現在呢!我不一定要修學說要求佛啊!我修慈悲要慈悲去濟別人,你能夠以啟發了大慈悲心要去救濟別人的話,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上面所說的,只管自己,不救別人的心,不就能夠清除掉了嗎?對的,這話沒錯。但是還有問題,所以他說,由於能夠修習慈悲,為什麼慈啊悲啊?就看到利他須要這個大菩提,這個是沒錯,你能夠以策發大悲心,把這個大慈悲心策發了以後,就不會陷於只求自利為足的這個心,但是啊!你沒有求佛位,所以對於這個不求佛位的這個心不行啊,還沒有滿足,而且除了前面第一條所說的,沒有其他任何法門能夠在這地方補救,是的你現在是要大慈悲,是啊你大慈悲,由於你慈悲心是起來了,然後你要去救別人去了,因為你有這個慈悲的心,推動你去救人去了,你人能救得起來嗎?救不起來。天下沒有一個母親例外的,對自己的子女都是慈悲心,可是啊偏偏啊那個母親管那個子女啊,是一萬個當中,幾乎一萬個都管不好,所以單單那個慈悲心是不夠的,由於慈悲心還要另外轉一個彎叫策發,所以它真正重要的,歸結到這個地方來說,我們所謂的發心,不管你那一個理由,它最後真正重要的,是對於佛這個位次,佛這個果位,要求證得,這才是發菩提心最重要的發心的中心。這樣平常我們常常說,噯啊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真實內容,真正能夠如理如量完整認識的是少之又少,既然了解都不了解,你怎麼個發法?這是所以嘴巴上面是到處都是,真實內容是希見,有如鳳毛麟角,現在這個地方,一一把它辨別清楚。
【 又於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非不須遮,以於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  
再說只求自利為滿足這個的心,這種心也同樣地也要遮止的,不是不要遮止,要遮止的,不過呢,這個小乘啊脫生死啊,就算對自利啊,自利還只有得到很小的一分功德,就是自利本身都不圓滿,自利的本身都不圓滿。
【 又此雖脫三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故於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云利他即辦自利。】  
現在我們退一步,就說那個自利來說吧!對不對?小乘不是不要自利啊!但是小乘的自利,本身都並沒有真的利啊!因為不圓滿嘛!對於三有,就是淪落在生死當中的這個種種過患,雖然小乘解決了,但是跳出了三有以外,你成空持戒你不能動彈的,在這個地方,這個缺點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啊,所以你實際上你還並不圓滿啊,所以真正就自利來說要想圓滿啊,還只有佛的法身,而不是聲聞緣覺所證的,所以你經過這樣,不管是求自利求利他,單獨求自利,單獨求利他,一定要證佛的功德,求自利,利他也要佛的功德,現在這裡說,單單求自利,對不起三有雖然跳出來,但是呢?在寂滅當中,你不能動,所以自利不圓滿,你要求利他,雖然你有大慈悲心,你慈悲心是有,但是呢?你沒有能力把他們救出來,單單發那個心,沒有用,所以有了這個大慈悲心要救他們起來,還一定要有佛的智慧跟威神,所以你為了,喔!沒錯!沒錯!不管是你自利,利他單獨的。「況云利他即辦自利。」進一步更說這個利他就是你自利,這個自利就是利他,噯所以就這樣的微妙不可思議啊!
【 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  
最後說出來了是不管是利他自利,兼辦二利,不得佛絕不可能圓滿,這一點你看見了以後,自然你不會退墮小乘,現在看見沒有,所以真正了解這個教法,不管你目的為什麼,你要求利他,對不起要成佛,你要求自利一定要成佛,你要自利利他一定要成佛,要利他自利一定要成佛,不管你怎麼講,有一個例外─無知,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說我們來了以後,千萬注意喔!不要把學我看成學佛,這個話是容易講,但是你們務必要內心上深深地體會,你把學我看成學佛你就完了,然後自己看了佛經,覺得懂了,然後懂些什麼,根據你自己的解釋認識的然後從這條路上去走的話,那走上錯路去了,就是這樣,所以你,為什麼他這麼重視那個傳承,有了這個傳承,還要經過像印度當年這個辯論是為什麼,他還要在這個裡面你仔細明辨,所以我們覺得我們現在晚上,我聽了幾堂課,我愈來愈歡喜,以後你們不要擔心啊,唉呀我講得支離破碎,我歡喜的就是這個支離破碎,就在這個支離破碎當中,我們能夠慢慢地進步嘛,因為這是一個現況啊,如果你這個現況把它抹剎了,閉上眼睛不看,請問你學的什麼呀?對不對?我們都是學想像當中,想像當中不要學,最好想像人造衛星,都沒有用,人造嘛自然地多好嘛,你就想這個,所以我一直舉這個公案,啊我們千萬不要學那個老公公,老婆婆,六祖都不要學他,要學要學佛,說實在的,佛前面的那個六年苦行我也不願意學,學他幹什麼?我只學他最後坐在那個尼連禪河邊,抬頭一看,我這麼一學就會了嘛,這個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清楚,我們一定要把眼前實際的狀態,認得的清清楚楚,拿什麼東西去衡量?就是拿正法,所以現在我們一方面呢學圓滿的教法,一方面把我們現在實際上,內在的狀態是什麼?擺在這個地方一一衡準,那時候你就有機會淨化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教法你學得再好的話,那就變成什麼?那這些人講講道理的,修行沒有用,千真萬確,因為這樣的關係,既然是講講道理沒用,那好好好!不要學了,去修行了,結果盲修瞎練,不管走那兩條路子,愈修愈遠,教法是愈來愈衰,自己呢?每況愈下,啊在這個地方,我們現在把握住了,喔!原來這個重點在這裡,原來這個重點在這裡,現在續繼下去。
【 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  
再說前面二樣東西,前面是第一個是什麼呢?看見諸佛菩薩的威神或者聽見,第二個呢?雖然沒有聽見看見而聽見那個教法上面,這二種發心呀,他並沒有說慈悲所引呀,不但是這個地方,而且其他的經論上很多地方看見很多佛的色身,法身,啊然後呢,要引發這個菩提心,他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喔,說二句話喔,後面儘管說你發了這個心,怎麼樣去修的時候,一定要經過那個慈悲,可是引發那個心卻不一定,所以他每個地方分得非常細,非常細,看你了解了沒有,眼前容或你們不太了解,所以要好好學下去,學下去有很多好處,第一個呢就是你對這個學的方式,理則方面,非常清楚,第二個次第是一點都不會亂,而且絕對的正確,所以我們啊有了這樣完整的認識,才不會把事情混淆,像剛才的譬喻當中我們才不致於燒起大鍋菜來,連根帶泥,農藥通通塞到鍋子裡面去,我們才可以避免這個毛病。繼續
【 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  
啊說!第一種的發心,他只是看見佛色身法身的功德,並不由於悲心,下面呢?由於發誓要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這個是為利一切有情,他這二種都是發心,而且都是正確的。
【 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  
這個二種,不管那一個都是在發心這個範圍之內,你正式的發心是這樣的,但是,
【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  
這個地方說明這個,說真正圓滿的德相,是這個樣的,引發的因,可能是單單單獨這一個,由於這個引發,可是這個引發進來了以後,單單靠這個的話,不圓滿的,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這樣的,沒有一個例外的。譬如我們來念書,絕對不是說把所念的書的內容樣樣知道,樣樣知道,你還念什麼書?你這是總有一個原因,覺得這個好然後進來,進來了以後,然後再引導你,使得你要學的內容圓滿,現在這地方也是一樣,說圓滿的德相是什麼呢?單單量質以二者當中任何一個都不夠,一定要把二者都圓滿,不但要利他還要自利,也必不可少。
【 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這個就是最後的結論,這是說不管你自利也好,利他也好,自利啊還要利他,利他啊還要自利,所以這個現觀莊嚴論上面,現觀莊嚴論就是大般若經的藍圖,說啊,喏我發心為了利他,為了利他啊!那個時候要求無上正等菩提,無上正等菩提就是你自己證得,所以一定包括自他二樣東西都圓滿,這個才是發菩提心圓滿相,引我們進來的是其中的任何一個,或者是幾個,可是究竟圓滿的時候達到這樣的狀態,到現在為止,我們了解了是第一個。那麼第二個
p. 210
【 ◎ 二從四因發心者謂種姓圓滿,善友攝受,悲愍有情,而不厭患生死難行,依此四因 】  
第二個解釋一下,種姓圓滿,種就是宿種,平常啊,我們這個啊種姓族,換句話說這個人善根夠,這個人大乘種姓,這個小乘種姓,這個因種他圓滿,不但因種圓滿,然後他現生啊,還有善友攝受,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無量劫來各式各樣種子,這個種子,要想圓滿的話,還要其他的各式各樣條件,這個條件當中最主要的,裡邊是裡邊的宿生的種姓,就是你的種子,外面外緣是善友攝受,這個善友包括了二樣,上面的善知識,中間同行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所以這個僧團真正重要就是在這裡,這個僧以什麼正勝義為主,現在我們學習隨順於他的,然後呢?悲愍有情,而這個心一定是什麼自利利他,所以這個心所緣的,宿生為什麼有種姓呢?增長一定要靠這個悲愍有情,所以滋長那個心,以及宿生培植這個心是這個,你要想悲愍有情,圓滿這個功德的話,一定要在生死當中,所以不厭患生死難行,這個四因發他的心,說這個不厭患啊!就從文字上面看,就從表面上看是很難,唉呀現在做一點小小的事情,這麼麻煩,叫你不厭煩呀!真做不到,是的,從表面看是難,所以他處處地方把這個道理說,讓你看到裡邊真實的意義,你了解真實利益,有這麼無邊的大利益,你這個心就提起來了,更深一步,你再深一步探索的話,你發現,嘿!只有這一條路,你怕難而不走這條路啊!這個痛苦是無量無邊永不解決,你走這一條路雖然難一點的話,一點小難啊!把大問題都解決,所以你得到正確的正見,愈深入最後愈發現,唯此一條路最佳最好最容易而且,哪這詳細的內容,後面會一一,所有的大經大論每個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三呢
【 ◎ 三從四力發心者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  
叫做自力,自己的功力。第二
【 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  
第三
【 昔修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讚美而能發心是名因力,】  
第四
【 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等長修善法,名加行力】  
四個力是,
【 依此四力而發其心,菩薩地說依上總別八種因緣,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發心者是名堅固,又由依止此諸因緣,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發心者名不堅固。】  
這就是差別。
【 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為惡濁,現於此世應當了知至誠發心極為希少。】  
像我們上面正確的了解了整個佛法,以及特別是大乘佛法,現在是將近隱沒的時候,目前這個狀態是惡濁世當中,最惡濁的時候,而在這個時候了解了,去至誠發心更是難能可貴,不但難能可貴,更是功德無邊啊!我們要了解,不但是功德無邊,而且難能可貴,為什麼難能可貴?你想啊,在這樣難的情況之下,得到這樣無上的寶貝,試想你們諸位如果說在絕端困難之下,譬如說你生一個必死之病,居然人人去找,被你找到了,你是什麼!你會寶貝得不得了,一心一意拿這個藥來治你的病,現在我們就是這個狀態,所以我們現在得到了,
【 當依善士聽大乘藏。】  
應該依大善知識聽聞這個真正的圓滿的教授,
【 諦思惟等,勤修加行。】  
啊要認真地思惟觀察努力去修啊,
【 非唯他勸非隨他轉,】  
不是由於別人,
【 非為仿效其規式等。】  
不是仿效規式,在這個仿效規式很容易,我們啊!唉呀!乃至唱念這個人唱念啊!這個樣的,那個人唱念那個樣的。好一點的持戒,喔他們的規矩怎麼好,我們這個規矩,這個是外表形式;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內涵,小乘制戒的心意尚且需要內涵,何況大乘根本在此,這一點是特別重要。
【 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我們必定要有自力至誠發心把那個根本建立起來,為什麼啊?這是菩薩的根本,這是菩薩的根本,關於這個道理,譬如自力他力,好像自力是宿生的,宿生怎麼來的?還是努力積累的結果啊,所以有了固然好,沒有!你只要這一生努力肯,不要聽別人那就對了,聽別人什麼,人家講有的,書本一合,好了!啊,在那裡啊?或在書本裡或在人家嘴巴裡,這個不算,現在我聽見了,牢牢得記在耳朵裡,擺在腦筋裡,從他的嘴巴裡,到了我的腦筋裡,我看了這個書,從書本上,經過我的眼根進入我的腦筋,你一心一意能夠這樣深入的話,這就變成自己的了,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這樣,這個才是堅固的,要不然啊!聽得時候有,等下就沒有了,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這樣的方式去把根本建立起來,現在我們已經講到了啊,不共的部分,上士道的部分,上士道部分那麼,他一開頭啊,一開頭啊,說啊在二百零六頁,你們注意一下,這個概念一開頭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弄清楚,這個地方的,他那個主要的題目,是說明入大乘的門啊是發心,入大乘門啊是發心,那麼在這個時候他就特別說明一點在二百零六頁上面,第一行說「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說關於這件事情啊,一定要獲得確定的見解,這個確定的見解分二部分,一部份這個內涵本身你絕對不能弄錯啊!絕對不能弄錯,然後呢?對這個正確無誤的這個概念要產生確定不移的信念,那麼就第一點來說,解釋下面他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現在要種稻子,那麼種稻子的時候啊,他要把那個稻種出來啊,有幾個條件,譬如說稻的種子啊,然後呢?要種在這個田裡邊啦,而且種的時間,一定是春天暖和的時候啦,那麼還要有水啦,還要有肥料啦,那麼這些東西加在一塊兒,那麼稻與芽長起來,乃至於稻的種子就可以收穫,這樣,這個裡邊有一個事情是特別重要,什麼是稻種!稻種!因為你要的是稻芽,如果妳這個問題,不能把握得住的話,你儘管這個地方,有水有土天氣暖和,有肥料可是他長出來的東西,長不出稻的芽,也結不出稻的果,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辨別這件事情呢?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這地方,今天我特別要說明一下,特別說明一下,不但是發大乘,我們做任何一件事啊,做任何一件事,事無大小,那麼為了針對我們目前的一般的修行來說,是究竟我們圓滿達成的是佛果沒錯,曉得要發菩提心,乃至於要行六度萬行,可是我們常常有一個感覺,現在末法的時候不容易做,不要說在家人做不到,出家人也的的確確很難,通常我們會走佛陀給我們的一條方便的法門—說念佛,這是個方便法門,它儘管是個方便法門,這個法門你還是要把握得很正確,前面的辨別也要很正確,你了解他往生的最主要的條件是在那裡,換句話說根本的原因在那裡,就像前面這個譬喻當中,像前面這個譬喻說要種稻,你要稻種出來,田裡一定要水啊、土啊、陽光啊,這是一定需要的,可是這個水土、陽光,放在這個地方是,沒有他的的確確長不出,但是單單他,因為沒有他長不出來,所以你也可以確定的說,要得到稻種是一定要的東西,這個是沒錯!但是單單有這個東西的話,去掉一樣東西的話,其他的再怎麼弄都不行,對不對?這個概念我們要弄得清楚,萬一你雖然有了水土陽光肥料等等,放進去的是草,長出來是草,放進去是麥子,長出來是麥子,放進去的是花,長出來是花,所以這個叫共因,不是不共因,他的特質。那麼我們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根本原因在那裡?有了根本原因以後呢?然後使得這個根本原因圓滿;在我們業當中,有一個叫引業,有一個叫滿業,這個引業是確定,你這一生到那裡去的根本原因,滿業是然後把這個你所要的這個內涵把他加圓滿,所以如果說,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求往生,你一定要把握住往生的根本因在那裡,然後你進一步,求他的圓滿因,往生的根本因把握住了,那麼去一定去,問題只是高下問題,那怕只擠到一個邊地,擠到邊地也好啊,當然啊,我們希望擠上品上生,乃至有人提出不但是上品上生,還希望成佛哩,對啊!這個是圓滿因,就這樣那麼他的根本因在什麼地方?你首先要把握住,如果你這個把握不住的話,他會產生什麼流弊呢?產生流弊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業裡邊,它有引業有滿業,你引業根本把握不住,如果你滿業雖然做得很圓滿,產生什麼效果啊,佛經也有這個公案的,修慧不修福,象身帶瓔珞,喔他做的這個因,圓滿但是不是根本,修了很多慧啊,結果人道得不到,跑到畜生道當中去,雖然那個畜生很享受,這個不是我們要的,換句話說,你雖然念佛,你念了半天噯不能往生啊,結果說不定你生天了,說不定你在人間,結果弄了半天弄個三世怨,這個是為什麼我們要辨別的,這一點很重要喔,那麼究竟往生什麼根本因,現在我們這裡先不深一層談,同樣的持戒,持戒我們要把握住持戒的根本因是什麼,然後從這個根本上面再講圓滿,這點我們一樣的道理,所以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去做的話,那問題自然解決,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講大乘,前面每一個地方講辨的時候,我一定把那個概念說清楚,那譬如說他本論前面辨很多,我已經舉很多譬喻,你們只要重新溫習一下,我簡單的說一下,為什麼事前先要把那個事情弄得這麼清楚?因為你的的確確是要學這個方法,然後能夠得到你所要的結果,而我們現在 ?
第二個這個輪胎車身,一定不能出毛病,這二樣東西出了毛病的話,你如果弄得不正確的話,擺在那個地方可以,你玩玩可以,開出去的話,馬上出毛病,至於車身本身不圓滿一點,不舒服一點,那沒關係,這個概念我己經說過很多次,啊!這樣,那麼所以這在個地方要進入上士道,萬一對這個概念弄不清楚的時候,這地方請大家注意一下,千萬你們不要說,唉呀,我只要學念佛,學這麼多,幹什麼?不幸的是,很多念佛的人,不曉得這句佛號怎麼念,所以信願,信些什麼?願,願些什麼?所以信願,信應該信些什麼?應該願些什麼?不是說我信過了就算了,我願意就算了,那麼在以前容或我們不懂,但現在,從道前基礎下士乃至中士那地方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那麼整個佛法跳出生死輪迴都是講這個事情,因為生死輪迴的本質就是痛苦,我們世間人不認識他,那麼現在特別指出來,這一點我們必定要認識的,如果不認識這一點的話,儘管你念佛,念佛也沒有用,因為念佛的目的,告訴你清清楚楚什麼,這個世間是苦啊,一無是處啊!所以你現在只有修學佛法,修學佛法要這麼多條件,哪,現在在五濁惡世,這個條件不具足,所以那個時候你只有用這個方法啊!條件不具足告訴你,修學佛法的條件不具足,所以給你最簡單的方法,給你在最簡單的方法當中,你不要忘記,這圓滿因不具足,不是說那根本因沒有喔,如果你根本因也沒有的話,剛才說的,啊這個就像那個種田一樣,啊這個土地比較瘦,然後呢,這個水份不大夠,然後肥料不大夠,那多多少少還可以長一個稻子喔,根本因沒有的話,不管你弄得多好,你種下去的是草,對不起,那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概念我們要弄得清楚呀,所以他一定是主要的目的是解說生死就這一件事情,那麼生死的根本在那裡呢?這我們要把握得清楚,就這樣,同時為了策勵你解脫生死之前,應該有些什麼準備,這些概念都要清楚,所以你前面愈清楚不要急,你能夠順著這個次第來做的話,將來這個結果愈圓滿,這點原則特別說,當然最起碼的,念佛固然是如此,然後最圓滿的佛果還是如此,再退一步說啊,我現在只希望想學袁了凡先生一樣,怎麼改善自己命運,好啊!你只要肯做,一定達到,但是你同樣在這裡面,一定要把握得住二樣東西,根本因是什麼?然後圓滿因是什麼?這個就辯就辯在這裡,不要弄錯,不要弄錯,那麼為了使得我們得到正確的認識起見,所以我們一定要去找圓滿的教授,現在我們己經了解圓滿的教授,有的,絕對有的,因為佛之所以成佛,他的條件是什麼,他要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他有這個大慈悲心,他不但有這個大慈悲心,而且大智慧,他曉得怎麼解決,不但曉得怎麼解決,徹底圓滿曉得,而且有大威神力,他有這個力量,能夠幫助我們,所以不是沒有善知識,不是沒有圓滿教授,問題在那裡,還是在我們自己,這個概念你一開頭一定要認識,如果關於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那麼我們回過頭去看一下本論第三個大科,如何聽聞相應正法的軌則,這個概念請大家特別注意,為了這一點請翻到第十七頁,他第一個十七頁之前面先告訴我們啊說聽聞正法的時候,應該怎麼個去聽,事先嘛,要先思惟他的殊勝的利益,然後呢法師發起承事,然後正聽軌理,前面二個我們都不在這裡溫習,特別是十七頁上面說正聽的這個,正式聽聞時候,你一定要具足斷器三過,依六種想,那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已經概念清楚了哦!那三樣過錯?這個自己好好溫習一下,在這個過錯當中,如果說你不能把他淨化的話,儘管佛是徹底圓滿成了佛,他的的確確要救我們,不幸的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有這個問題啊,這個佛法就是進不來,就像一個盆,倒過來擺在那裡,不管他那個甘露多好,那就是弄不進去,就是這種,你不願聽你不想聽,這個就沒有用,為了策發我們聽,所以他前面要告訴我們思惟聽法的殊勝利益啊,你想著他這麼好的好處,那個時候能夠把第一個毛病拿掉他,然後呢你聽的時候,你內心啊,所謂啊,等起心啊,他有問題,換句話說,我們心裡面自己啊有我們自己的想法,所以這一點大家千萬記住,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來學佛,這個學佛這二個字有二個內涵,一個是學就是我自己的態度是什麼?第二呢要學的對象是什麼?千萬不要忘記我跑到這來學的,所以很多人跑到那個廟,總覺得我要這樣,我要這樣,你不是來學哎,這種心情是什麼,心情好像跑到店裡去買東西一樣,我以前小的時候看見人家店家吵架,那個事情很多年以前,那在吵架,那個人跑到店裡面就跟那店裡面吵起來,那個買的人怎麼說:「老子有的是錢,我就……這樣,就這樣跟他吵起來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這種味道,老子有的是錢,跑到這個來我要這個東西,那不是學的態度,這個你們要記住喔,學是表示什麼,就是我不知道,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千萬尤其是出家,不要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個是你做生意的方式,你好像我跑得這裡來,或者說,我付了學費,當然我們這裡不付學費,乃至有人說我放棄了一切跑到這個地方來,自己好像……正因為你放棄了一切,跑到這來,你更應該認真的學啊,你放棄了一切跑到這個地方來享受,那何必跑到這個地方來呢?你大可在外面賺了大錢,然後你去享受去啊,所以這個態度你要了解喔,你是來學的,是不懂,第二個你學的內容是什麼?你學的是佛,佛的特質是什麼?覺。你所以要學佛,因為你迷啊,這個概念你要很清楚啊,所以你在內心當中說明了一個什麼?你在迷的當中,這個你一定是要認得很清楚啊,所以你的起心動念,如果說你在這種心念當中,你覺得你要這樣,你要這樣的話,這個就像那個容器,雖然朝了天,有毒的,沒有用,那麼第三個大家已經了解了,不去細講了。   
下面呢?依六種想,前面則告訴我們如病,啊!那個病是什麼三毒啊!當初的時候曉得名詞,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學了下士跟中士,下士告訴我們暇滿人身難得,暇滿人身的意義,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然後無常這件事情應該牢牢記住,由無常怎麼引發皈依?皈依的特質內容如何?再更進一步,進到中士道,中士道就講是的特別講那個苦,為什麼講苦?這個我們要好好的體會一下,加深這個認識,一定要了解眼前我們貪著難捨的真正內涵是苦,因為我們了解了這個苦,所以要策勵我們跳出來,那要找一找是不是有方法、可能,結果找到,是的由他苦的因,所以才感得苦的果,你只要把因拿掉,這個苦的果就可以解決,所以由苦諦由苦推動我們去修行,由集諦找到我們從那裡去下手,從這個上頭的話,我們進一步就認識到煩惱,那是繫縛我們的生死的根本,實際上我們現在在什麼?在什麼病當中?就在那個煩惱病,這個就跟前面說具六想當中那個第一個概念就有了,當初告訴我們具六想,怎麼說?假如說第一個想不起的話,下面都是空話。第一個想認識了以後,下面都有了,現在從中士道這個上面就讓我們認識,哎呀!說我們現在千真萬確啊,真是在那個大病當中,所以在這點,大家請翻到一百七十頁,一百七十頁,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再看一下,看一下,前面是先告訴我們啊,他生死輪迴當中的主要的因啊,所以集諦正因就是這個惑跟業二樣東西,那個時候是會把我們綁在生死當中的,而最主要的上首啊是惑,就是煩惱,那麼這裡它告訴我們─正明煩惱生起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那麼煩惱的過患,大家要好好的觀察去思惟,因為了解了過患,所以要去斷除他,煩惱是什麼行相呢?今天晚上,我重新再跟大家說一下,以及生起的次第,總相那個不講了,就是反正任何一樣東西生起來的時候,那個心裡不寂靜,不寂靜,我們體會不到,但是那個生起來的時候,你跟著他在轉就是這樣,實際上眼前我們一切時處,我們現在的心相就是這個煩惱相,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好好的,這個煩惱是什麼呢,可以說在痴相當中,還在集諦,雖然我們啊認真聽什麼等等啊,是隨順出生死的,但是呢,仍舊是,如果一般狀態當中,今天沒有什麼特殊狀態的話,那個是具足了痴相,實際上不祇一個相,我一個一個分析的話,你們了解,在我們平常狀態當中,我們是什麼心裡相,第一個貪,貪這個相是我們容易感受得到的,貪這個相我們容易感受到的,但是這個貪的細微相,我們就不大容易感受到了,實際上呢,我們一切時處,譬如說我們坐得累了,唉呀我疲倦得要命,要去休息一下,想去躺一下,舒服一下,或者覺得今天什麼不好了什麼,這個裡頭就有貪相在裡頭,第一個呢,你要求一個舒服,喔你貪那個舒服,第二個呢,你覺得累了,或者你有種種理由啊,什麼,或者要睡一下,保護那個身體啊,或者什麼啊,那個還是個貪相,但是這個是細微,在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世間人本來應該是這樣,修學佛法的人,這個是我們要去對治的,要精進去對治的,所以這個貪相,若粗若細我們都應該認得,那麼這個瞋相也容易了解,這個痴相本身不說不知道,現在說了慢慢就知道了,我們別以為我們平常當中覺得不起煩惱,在痴相當中,那麼這個慢相,這個就是在實際上這個慢相也就是隨時隨地都在生起,但是這個慢相我們不太容易發現它,總之當人我之間產生任何問題的話,這個慢相一定存在的,因為他這個慢的根本是隨著我來轉。那麼這個疑本身,平常我們覺得我們沒有懷疑嘛,要曉得這個懷疑,這個煩惱當中的懷疑是他有他一個特質,平常你對事情不能肯定是懷疑,是!可是呢?這個地方特別是指什麼?對於我們對業感緣起的這個道理,四諦啊三寶啊,這些東西,所以這個疑,對淨信心來說的,對淨信心來說的,我們平常所以啊,要想修學佛法,而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疑,對於正確的道理沒有清淨的淨信心,所以常常說啊呀這明曉得為什麼做不到啊,不檢查不曉得,仔細檢查的話,那個時候就會發現啊,那是原來是什麼?原來你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淨信心,那麼要怎麼產生淨信心呢?那東西的的確確,關於這些道理都要了解得很清楚,下面這個見啊我們稱做利使,因為啊,這個使啊實際上就是煩惱的別名,這個東西非常利,一下就起來了,一下就起來了,而且我們一直在這個地方轉,關於這個利使在這個地方今天重新說一下,第一個叫壞聚見,平常我們壞聚見就是身見,或者叫有身見,實際上就是我,這個東西根本,這個東西一切煩惱的根本,你在任何一件情況之下,如果我們不要說佛法了,我們能推己及人,代人家想一想的話,你的問題,就自然而然會減輕很多,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學上士道當中,尤其到後面毗缽舍那部分,我們對於這個我見的根本不認識他,我們只能這樣說,平常起來的時候,你經常都是總歸覺得,我,人家好像委屈了我,他為什麼不代我著想,我的立場是如何?我覺得什麼什麼道理,我如何如何,那都是在以我為主的生起種種概念來,這個一切的根本,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退一步想,或者代別人想一想,那麼同樣的,好像念佛法門當中並沒有強調這個東西唉!你不懂了,你會感覺到沒有強調,你懂了以後,念佛法門當中也強調這個,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心裡面啊自然而然轉起來的,一天到晚緣著我在轉,念佛法門強調的是什麼,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一心皈投阿彌陀佛,當這個念頭念起來的時候,你一心一意只有皈投阿彌陀佛,那個皈投阿彌陀佛的時候,這個我啊就不再重視他了,所以說當死的時候,平常一般人死了以後,唉喔!生了病了,趕快保護它,可是前面啊,唉你曉得很清楚這個東西就是生死痛苦的根本,所以我現在一心皈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我救去了,這個正是我不要的,生病了死了,死了正好往生的因啊,所以你生病時候,你不會去求醫生去治那個病,只說唉呀!趕快阿彌陀佛你早些來救我,假定我能今天晚上走的話,我等不到明天啊,你不會去想,找醫生了吧對不對?這是我們平常真正講的,所以它儘管道理沒有講的道理,可是告訴你這個方法上面,你只要信得過照著去做的話,就暗暗地吻合了這個道理,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今天我們有機會認識那個的話,從根本上面把握住了,然後你去念佛的話,那事半功倍,所以說這個第二個什麼叫邊執見?這個邊執見平常總是說啊這個常啊、斷啊、常啊、要注意啊,這不是普通常斷,這是由於什麼由於計著這個我,所以計著這個我以後的話,它自然而然產生兩種概念,有一種概念說這恆常不變的,平常我們講靈魂講靈魂就是這個樣的,好像一個人啊從這個房子裡面,搬到那一個房子裡面,這樣,那麼有人會問喂有人會問了,不是講那十二因緣圖當中是這樣嗎,他只是個譬喻真正佛法裡面,並沒說像靈魂有這麼一個東西,跑到那裡,這個道理,我們慢慢以後再去說,如果有這種情況叫常見,這個到後面我們再深一步去說它,至於普通一般念佛的人,如果不了解你關於這個常見,也可以不必很深入的,總之你只要把握住念佛的根本因,厭惡這個生死這個東西,我這個的東西,一心皈投依靠就可以,所以斷見就是斷滅見,現在世間一般的,只講究所謂科學上大部份持的態度,就是斷滅見,人就是這樣,死了以後就完了,曉得這個斷不是指這個以外的事情這個特別的下面啊,二樣東西,見,見解的見,見取跟禁戒取,在我們平常啊一般犯的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最容易,看看它的定義是什麼?
【 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這個叫見取。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二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二卷 A面
日常法師


--------------------------------------------------------------------------------


「見取」的定義是「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這是特別針對解脫果位的見解而言,指外道對究竟目標的認識錯誤,執著這些見解以為是最殊勝的,所以又稱「非果計果」。實際上要達到什麼果位才是正確、殊勝的呢?至少要阿羅漢果位以上。

「戒禁取」是「謂緣壞戒、可捨之戒(指外道的牛、狗戒這一類),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戒禁取特別是針對中士道中究竟解脫煩惱的特質來說的。戒一定要是佛戒,除了佛制定的戒以外,都是不究竟的。但是佛戒的內容我們不容易真正的了解哦!佛制戒的目的是解脫煩惱、出離生死,這個才是戒的根本。不要因為自己受了戒了,就執著戒當中是這樣說的,因此和別人起爭執,認為「我持戒,你不持戒!」本來持戒的目的是淨化煩惱,結果你因為戒而增長煩惱,請問這樣「持戒」到底是在煩惱當中,還是真的在出煩惱當中?這些概念要清楚。

剛才說到先掌握根本因,然後才是圓滿因。一開始持戒就想持清淨是不大容易的,究竟來說,大乘要到二地菩薩才能夠持戒清淨,那是何等不容易啊!所以對於圓滿因的確我們心裡面只有一心一意追求,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這個因要正確不誤。不要說:「唉!要到二地菩薩才可以啦!當然我現在一定做不到!」那你的因已經錯了。基於這個理由我們現在要一心恭敬去學,可是學的時候,本末要分得很清楚,根本因要把握得住,這是個重要的概念。

戒主要的功效是破煩惱現行,所以假定持了戒,煩惱卻在增長當中,那就走錯了,因為根本因沒把握住,這一點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暫時不在形相上面太在意,將來條件夠了,形相上也是要一一圓滿的。可是現在第一個是掌握根本因,就是所謂「智」這個特質||要認識煩惱,淨除煩惱。

如果把握住這一點,就曉得念佛就是在這一個法則當中,參禪也還在這法則當中,都是以戒為根本。以念佛而言,真正根本因把握住的時候,一定是一心皈投阿彌陀佛,其他的是一無是處,這個心就是真實淨化煩惱的心,這就是真正在持戒,所以這一句佛號包括了持戒、念佛。參禪的人不管參的是「什麼是你本來面目?」、「什麼是無?」、「念佛的是誰?」一定要找到它,當找到了那根本,要把它連根挖除。實際上這根本不在別的地方,就在起心動念之中。所以參禪就是用這個方法,全部精神貫注在這一念上,把所有的雜念統統擋掉,最後找到了執著的根本而破除掉,這正是在持戒當中,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如果把握淨化煩惱這一個原則︵根本因︶去做就對,如果把握不住,那都是在戲論。平常我們說戒禁取是非因計因,見取是非果計果,說了半天,根本的觀念在這裡,所以特別跟大家說明。

當把煩惱的行相認識清楚了,就曉得平常我們都在病當中,自己不曉得病,還跟人家講道理,愈講道理是愈錯,病是愈弄愈深啊!學了佛法,還在這上面轉,轉些什麼呀?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煩惱的行相。了解了煩惱相,就能真正很清楚地感受到:沒錯,我在無明大病中。有了前面這個力量,自然而然能夠推動我們去認識、淨化煩惱之因。

現在把煩惱的生因也重新溫習一下。一百七十二頁第一行:能生煩惱的因有六個,「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這個就是煩惱的種子。前面講業果時提到異熟果、等流果,現在就可以融貫起來了:當異熟感果之時,等流一定同時現起;境界現起的時候,為什麼心裡有這種狀態?那就是從以前串習來的,所以煩惱的隨眠就是一種等流因果。這在十二因緣中,觸受是第一重因果,當受現起的時候,一定又有愛跟它相應。「愛」支共有三種:對歡喜的叫「不離愛」,這個是貪相應的;對不歡喜的是「乖離愛」,瞋相應的;對於不喜歡也不討厭的,這個就是跟癡相應的。愛支就是煩惱的隨眠,用哪一個定義來解釋它都沒關係,你一定要認識這個心裡的行相。

隨眠生起的時候還要有一個所緣,所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十二因緣當中說得很清楚叫觸受,然後下面就是跟著愛。觸的特質是根、境、識三種和合生觸,所以煩惱一定是在境界上面生起來的。猥雜是指引生煩惱的那些人,也就是惡知識、非善友。善知識和惡知識的判別就在這裡,當境界現起的時候,譬如看見喜歡的東西,假定當時有你很尊敬的人(譬如師父或老法師)在,你的心就不會跟它去。反過來,若在場的是平常的人,也許他就會鼓勵你:「這個東西好!」你就隨著煩惱轉了,所以對善、惡友要辨別得清楚。

猥雜(惡知識)、言教實際上就是從順生煩惱所緣本身(總相)所別開出來的幾個內容。這個非常重要,現在我們修學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親近善知識、遠離惡友。大家注意,惡友不是跟你吵架、打架的對頭,而是跟佛法不相應的人。平常你和他在一起,大家很好,他告訴你:「這裏的師父老逼著你!」然後兩個人偷一點巧,聊聊天,偶爾也給你一點好處,那完了,這是惡知識!這個要了解得很清楚,現在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概念就在這裡。惡知識會寬慰你:「某人哪!你現在怎麼樣啊?我們是凡夫,他要求的條件太高……。」你聽了就想:「對啊!我就是個凡夫!他要求我這麼高的條件,對我是不行啊!」這是最危險的事情。

我們應該了解: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要趕快努力!菩薩都那麼精進,我這個凡夫再不精進那就完了!並不是叫我們現在就學菩薩一樣捨頭目腦髓,菩薩有菩薩的精進,我們有我們的精進,精進的內容不同,這要分別得很清楚。菩薩的精進是捨頭目腦髓,現在我們做得到的精進,是見了面就互相提策。阿底峽尊者就是這樣,不管看見什麼人,見了面他一定問你:「你現在生善心否?」換句話說,碰見了以後他會說:「你功夫怎麼樣啊?是不是正在緣念善法?是不是拿精進來策勵自己啊?」這樣就對了。或者我們還摸不清楚師長教誡的內容,想了解那時候的心相是怎麼樣的,這樣去和同行切磋就對了,我們要從這地方去體驗,所以這個概念很重要。

言教指「聽聞邪法」,這個就包括很廣了,現在的人極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聽聞邪法中,邪知見實在是好可怕!不管是報紙、電視,乃至於很多的雜誌等等,處處都是。雖然說大乘要廣學一切,等到我們慢慢摸著根本因了,以後才忙圓滿因,這個大家千萬注意,否則本末弄錯那就害了。還有串習、非理作意,這兩個對我們眼前的修行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下手處。

以上就是生起煩惱的幾個主要原因。如果能夠把煩惱的行相,跟生起煩惱的原因認識了,平常心裡面多去觀察、認得它的話,要修行就比較容易了。此處是從煩惱的生因講,後面是從十二因緣講,現在我們把這兩樣東西連在一塊。

十二因緣告訴我們:無始以來一直隨著無明,由無明而行,行而識,已經種下了無量無邊的因位識,我們目前的狀態,它既沒有感異熟也沒有對治,所以本來一定會感生死的果。但是感生死還要有個條件──俱有緣(就是一個圓滿因 ),那就是愛取,愛取就是煩惱。以前由於煩惱而造業留下識種,但識種不一定感果。當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果你以原來這個煩惱跟它相應、滋長,那麼到時候就會感果了。既然我們修學佛法,要跳出生死,所以面對境界之時,心裡就要很清楚,勿再以愛取滋潤它。

這裡講煩惱的生因,是從煩惱的所依跟所緣境界現起來說明;這在十二因緣當中就說得更清楚。當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就生觸,觸了以後就會有感受。我們一切時處都在感受當中,下面緊跟著愛就來了,煩惱就是在這時候生起來的。我們要認識煩惱的話,煩惱的行相不外乎前面說的五鈍使、五利使,通常一定有見解或者習性在裡頭,或者兩樣都有。這裡千萬注意,不要說:「我現在煩惱還很重啊!做不到啊!」就因為煩惱很重,所以才要修學佛法去認得它,這個是最重要的概念。如果不認識煩惱的話,不管做任何修行都是浪費時間。如果你覺得現在種了一個種子下去,將來它就會感果。能夠這樣我還是非常讚歎,有很多人眼前能力不夠,就是沒辦法,所以佛也只能給他種一個善根,我們當然不願意只是種種善根,所以要認得煩惱。

認得了以後下一步應該跟它鬥!如果不鬥煩惱的話,持戒沒辦法真正的清淨,所以要修行就必須要鬥煩惱。本論第一九八頁有一句話:「現在於內與煩惱鬥」,這個「內」字就是要往內心看,不要老看別人不對,我們的煩惱都是這麼來的。當境界現起,以前無始相應而轉的等流因果就現起來了,所以相應的你就愛,不相應的就瞋,這個都在癡相當中。現在懂得了煩惱以後,當境界現起時,看看自己內心的狀態是與煩惱相應的,還是與出離煩惱相應的。當你覺得別人不合理時,他不合理是他的事情,你覺得他不合理,那就是你的煩惱。如果你要修學佛法,就從對境當下把煩惱降伏,所以叫「現在於內與煩惱鬥」,「不鬥煩惱戒不能淨」,這是戒的真正特質。戒的真正的目的就在調伏煩惱,如果進一層要想學定慧,那更非從這地方下手不可,如果煩惱不能清淨的話,「畢竟漂流生死」。

至於怎麼持戒,下面說「以念正知而為防慎」,我們現在要練習保持正知正念,煩惱只要一出來,馬上就用正念知的矛來刺它。所以說菩薩要大瞋,他所瞋的就是煩惱。所以論上說:煩惱生起來,應該不能忍受啊!我們現在卻是「忍非所應」,不應該忍貪等煩惱一大堆,我們都忍了,還歡歡喜喜;應該忍的修行,卻偏偏做不到,這就是我們現在真正應該要努力的。

我們現在還不一定完全懂得如何跟煩惱鬥,正因為不懂更要努力,所以此處說明如何學戒時,先不講怎麼持,而是先告訴我們破戒的四個原因。在一九五頁,四個犯因當中第一個是無知,要對治無知的話,要多聽聞多了知。可是我們在無明大病當中,就是不知道啊!如果碰見這種情況,自己心平氣和地想一想該怎麼辦,不論懺悔、皈依等等,整個都繞著這個中心轉。

聽了道理以後注意,千萬不要拿道理去衡量別人,這樣就完全錯了。那是無價之寶,你卻把它丟在水裡。古人有一句話叫「買櫝還珠」,有一個無價之寶,用一個非常美的木匣裝著,有人跑去看,覺得這個裝飾用的木匣很好,就買了。買了以後打開來,看見裡面有一粒珠,不認得,就說:「我要買的是漂亮的木匣!」就把珠還給人家。那是個笑話,但是是我們現在應該注意的。(以上複習)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二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二卷 B面
日常法師


--------------------------------------------------------------------------------

今天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10頁,上次我們已經把如何發生此心的道理,前面以什麼因而發,以什麼因、那麼四因四緣四力等,然後呢?其次有了這個因,我們要發,那麼發的時候這個因策勵我們要發這心、策勵我們推動的力量有了,進一步怎麼修啊?雖然有了這個力量,你不曉得方法去修的話,我們雖然很著急,但是不能如理的生超,現在我們平常有很多人啊,是宿生善根所使,他對佛法或者修行,或者出家非常好樂,然後一番的好心出了家,但是不了解出家怎麼修法,所以往往把宿生的善根

你啟發,所以大菩提心跟大悲,不同樣的,然後呢?前面由於這個幾種原因而策發你大菩提心以後可是策發的是什麼,你覺得你啊要學佛啊!你要成佛啊!就是這個願望,這個希望,但,這個希望呢!是不是具體了,沒有具體,這個心本身還是個凡夫心,進一步怎麼樣,,達到你所願望的一樣的內容,那個時候啊!它不僅僅是前面我想,比如說,假定我想就等於成就的話,那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我們都想成佛或者說我們都想把一切痛苦去掉一切快樂成就,想了半天行不行啊!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單單想不行,因為你想所以啊!你要找怎麼樣才夠達到這個目的,我對了這個方法如理去做了,那個時候,你的目的達到了,若去掉快樂得到,那麼現在這裡也是一樣,你由於前面這個原因又想我要成佛,那麼怎麼樣才能夠達到你要成佛的這個心,要成佛那就是大菩提心,現在啊!那個要成佛,大菩提心的那個根本啊!換句話這個因主要的根本原因在那裡,大悲,大悲所以我們一步一步深入彼此之間並不衡突,而是必然的層次的關係,必然層次的關係,譬如說我們遠遠的看見啊!這個山,而我們啊目的是要跑到那個山然後呢!一跑到那個山腳下,上去的時候啊!你不覺得好像那個山不見掉了,實際上你正在那兒往上面一步一步爬上去,在爬那個山,現在就是這樣啊!前面你整個的目的,像看見那個房子,然後呢?你動作那個房子下面樓梯上面一階一階上去啊,正是你到那個子裏邊去的時候,現在這個大悲啊就是啟發大菩提心的根本而大菩提心,也是大乘道的根本,所以說大乘道的根本就是大悲,那麼現在這個分幾個道理來說一下,為什麼說這個根本是大悲呢!分三部份,初、中、後,那個大乘道整個內容啊分幾個步驟你來看,不管那一個部份來說,那個大悲都是最重要的,初重要者,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一開始這個悲心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大菩提心是什麼,你了利樂一切有情,包括你自己在裏頭,你真正要意樂他,一定要把他從生死苦海當中救出來,那個時候那叫大菩提心,所以假定你有了這個大悲心,所以大悲的話,要把一切人的痛苦解決,一切人的快樂給他,所以如果你個悲下劣,啊!我這是給幾個人其他人不給,那對不起!你根本就不相應這個心,所以它說要想發這個,把一切有情從生死這個決定的誓願啊!一定要圓滿的大悲,如果這個悲不足的話,或者差的話,那不行,所以啊故荷盡度眾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這個所以說呀!要把度眾生的這個重擔一肩擔起啊!這個一定要有大悲心,一定要靠這個大悲心,反之如果說你不能擔起這個擔子來的話,那不算大乘,這個道理,然後呢?我們引經証說,悲初重要,如無盡慧經云,「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導,,如是諸菩薩所有大悲,亦是成辦大乘前導。」這個是引無盡慧經上面,佛說得清清楚楚菩薩大悲是無窮無盡的,為什麼啊!它是根本的引導,就像人的呼吸一樣,那這個是根本,那呼吸停止了,什麼都沒有了,就是這樣。下面另外一個經伽耶經云:「曼殊室利,諸菩薩行,云何發起何為依處。曼殊室利告白,天子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為依。」這個經上面啊!這個天子跟文殊師利菩薩的問答當中也這應說,這天子問菩薩,這個菩薩心怎麼發起,發起了以後呢!何所依,這個心啊!依什麼地方來繼續的增長來成就,說:「天子啊!菩薩心行啊!是從大悲發起,大悲的新行相什麼呢!就是一定啊!說緣苦惱有情,它悲的特是啊要把人家的痛苦除掉,假定沒有痛苦的話,那你這個悲就沒有生起的地方,所以啊他這個悲一定是緣就是看見苦惱有情,所以這苦惱有情是悲心所依的,說到這地方我們也可以想一想,啊!是的看見平常一般的人啊!他或者身上的病,或者心上的病,我們就曉得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應該如何對他,是心理病、生理病,怎麼講呢!身上病,譬如說他有了病了,這樣有了病了我們應該,至少應該先眼前第一步大悲不一定做得到應該啊憐憫他,唉呀!這個人很可憐啊!如果我們有這個心就對了,千萬不要拿我們自己的想法,我們自己的想法,無非啊!昨天說過,都是啊煩惱之法薩迦耶貝然後呢!戒取見,境戒取見,邪見。還有一種呢!也許啊,他倒不一定身上的病,他覺得他騙你的,乃至於這種狀態,其實他為什麼要騙你,他心裏病啊!他心裏煩惱,你還是要憐憫他,所以,當我們了解了這個特的話,不管他用什麼方式,你了解他這個人啊,身心都在煩惱當中,所以,如果你真的有了悲心的話。哪你至少啊這個煩惱都解決掉了,你只有有同情憐憫,你只有同情憐憫,你只有同情憐憫,所以呀說過大悲於有情,若不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料,終不能滿如是誓願。然後呢?我們曉得發大菩提心要成熟一切眾生,他必須要圓滿兩樣東西,福智這個福智啊!是要究竟圓滿一點都不能差,所以至極廣大,如果你不能學這個圓滿這個的話決不可能滿誓願。見是已轉趣難行廣大資料,故為轉入諸行所依。你了解了你發大菩提心為什麼呀!要救一切眾生,要救一切眾生,不管是你自利也好,乃至於你自利利他也好,自利也好都必定要成佛,成佛的因一定要這個,要這個的話,怎麼辦呢?哪一定呀!要救眾生,反過來,你看見這個成佛的無邊的大利益,為了達到無邊的大利益,當然你要努力的集聚資料,為了集聚資料所以你覺得啊,這非要大悲不可,那時你的心裏面呀,就不怕難,你覺得不是難耶!所以克服那個難關啊!你要承辦無量無邊的功德,有了這個心,那麼然後呢?你為了滿這個願哪,種種的難行呀,你跟著而去做,要不然點點的事呀,你總覺得噯呀,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啊,心裏面啊,就提不起來,這個大悲心是第一個重要,你有了大悲心以後呀,什麼東西都擋不住你,否則的話啊稍微作一點點事情啊,唉唷就覺得自己辛苦了,嘴巴上面的面啊!講的大乘講的菩提心,實際上心裏面啊一點影子都沒有,最可憐的,就是連他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在那裡都不知道,然後呢說是說大悲,這個大悲的真實內容如何又不知道,所以說我們現在啊,很幸運的,啊曉得了,原來從這個地方開始,所以它是根本重要的,第一個,根本,初,中間呢!中重要者。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眾多行為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功無量,見已怯畏退角不乘,嗯就說!進一步是說我們前面一開頭就是了解大悲的重要,如法修持發起了這個心,然後呢!發了這個心以後啊!就要緊跟著行那個菩薩,大菩提心相應的行為叫菩薩行,要去行的時候啊!行種種難行,救度一切眾生,但是眾生的數量是無量無邊而每一個人的行為是啊!非常的可惡啊,然後呢?你要學的也是非常的難學,多得不得了,論數量是多得不得了論時間是長得不得了,看見了以後啊,就心裏面害怕噯呀!這個不行啊,慢慢的就退下來了,所以這個時候能夠保持你不退的什麼呢?這是原來這個心,所以不是說開頭有了就可以,這要繼續的策發,所以啊,非唯一次發起大悲,應恒修習漸令增長。說推動你的心既然是大悲,有了這個大悲乃起行,一行持時一碰到啊,你就唉啊!覺得好辛苦啊,就退下來了,所以這個時候啊還要有一樣東西,什麼?還是這個心。你繼續不斷的把那個心啊策發、策發、又策發,因為在這個心現起,所以在這個情境當前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對呀,這正是我要做的,這正是是我要克服的,你有這個心力,去破這個難關了,所以中間正式發了心,行這個菩提心行,或者是菩薩行的時候啊,還要這個大悲,所以啊,初發了以後後面啊!要恒修習,一直修,不是說前面修一下就算於自苦樂全不顧慮,於利他事毫無壓捨,故易圓滿一切切資料。你能夠發了這個心以後,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別人,對自己的苦樂完全不管,啊!能夠這樣,然後對別人的事情啊一點都不壓捨,你真的能夠這樣做的話,那樣的心裏啊!你才能夠啊推動你去做種種難行苦行而經無量始數,因為有這樣的力量啊!所以這資料很快圓滿哪!喏這個地方很重要,所以啊我們現在啊說噯呀!我要求大乘,這個心是好的,但是呢!內容不了解!實際上呢這個心!根本還沒有發起,就是覺得看見那個果啊!很好啊!覺得要那個果稍微一點點困難啊!就頭縮在那個地方啊!就不成樣子了,那所以呀!根本沒有用的原因啊,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我們現在不忙著說那些空話,現在要先緊要的認識這個漸次,必然的次第因果層層的怎麼上去的這個次第,你然後在這個裏邊找,說我缺那一個,在這個地方補滿了,一步一步走上去,自然問題都解決,所以我們啊,眼前不是急著去忙,唉呀!我要宏法啊!我要度眾生啊!法是什麼?先要知道如何度眾生。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如修次初篇云,這告訴我們如是菩薩大悲所動,全不自顧,極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料,如聖發生信力經說。嗯!是現在是下面說這個菩薩己經發了大慈悲心了,由於這個大慈悲心的推動啊,大慈悲是一心只有幫忙別人,對自己的利益啊,完全不管,啊一心一意只求利益別人,在這種狀態當中,他利益別人的話,幫忙別人的話,別人的種種的事情正是他要做的,他就不會怕難啊!然後呢?時間也不會怕長啊,就像做生意的人一樣。說克服種種困難,他覺得這下賺到錢了於是啊!他愈做愈起勁,愈做愈高興,這個叫見取,就是說他主要的中心啊,一定有一個原因,平常我們無緣無故啊!不會有什麼事情,當你又起來的時候,一定是為什麼啊?一定是為了這個我啊!這個我是根本,然後呢?這個我的常或者斷,所以這個邊見本身啊,也一定是離不開這個我,就是邪見,是邪見本身哪,好像跟那個這個薩迦耶見哪不太一樣,細來說一定跟著它相應的,粗的來說是有不太一樣的地方,那,那沒關係,總之這什麼呢,就是由於我們不正確的見解,然後呢?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很執著,平常我們跟人家的爭論問題什麼等等啊,都在這上頭引起的,對不對啊?這個是個煩惱所以大家不要講道理啊!真正的講佛法上的道理啊!你要看看這個道理所的內容是什麼,佛法上的根本因,它所以講那個道理,告訴你哪,你這樣的話,是生死痛苦的因哦,這個道理指給你看這個,結果你學會了那道理沒有把那生死的痛苦的因認得,然後呢!跟人家吵,那完全是走上這一條路去,這一條死路,這我們要清楚,很明白的,啊!佛法的特則─智慧。智慧是什麼?就是見到事實的真像,那麼到現在為止,見到事實的真像是什麼呢?就是你之所以沈輪在生死苦海的當中的原因啊!就由於這個煩惱的主因把你綁住了,煩惱的原因就是前面那個總相,這理的別相,就這個別相當中見取你的見解,所以它叫染慧為性,同樣的你認得清楚的話呢!那個正智慧現起的話這個煩惱就拿掉了,所以不是跟人家講道理,內明就是你懂得了道理,返照自己,說噢!現在我懂得道理了,你要講的這個道理,是原來我現在起心動念,只是懂得煩惱,那不管你所講的佛法,那一點用處都沒有,那都是騙自己的,騙人用語,騙自己那騙不了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見取的這個特則,除了這個以外,這所依見者之蘊,所依見者之蘊就是我們五蘊體嘛!啊把它執為最勝染慧為性,啊把它這個看得最重要,把它看得最重要,那麼五蘊當中也許,你可以把五蘊的和合那就是我們所謂的補特伽羅我,五蘊分開來的話呢?色、受、想、行、識,就你把那個身體看得很重要,這個是色那部份顏色的色,然後呢?你的想,你的想法,你的感受啊,以及最後的心識,你的心裏,執它的總相也好,執它的別相也好,在這個上頭,如果你不認得,說這個東西本身哪是煩惱的根本的話,那你講的道理啊!那都是空話,世間的人哪,本來都是啊!戲論當中,佛法而在這一點認不識的話那你就錯了,所以這一個見取這一點哪,這是我們平常最容易犯的,起心動念,在這種狀態當中,如果說沒有不起心動念,就是最前面的痴相,當中一起心來的時候落在這個裏頭,而這個根本的話還是第一個,前面的說坯聚見,就這樣那麼另外一種呢!禁戒取,禁戒取的話,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緣坯戒可捨之戒,平常我們說這種啊,指外道的牛狗戒啊,生狗戒啊這一類東西,也看看它的必定啊,說及諸行動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見者之蘊,視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這地方啊!我們它的特別的來講的話還是指究竟於中道上,究竟解脫惱煩的特則來說,那麼這個戒一定是佛戒,除了佛的制定的戒以外,那都錯的,可是就算是佛戒哦,它的內容我們有的時候還不真正的了解哦!他佛戒制的目的,幹什麼啊!能解煩惱、能出生死道,這個才是戒的根本噢,所以大家不要說啊!我現在啊!受了這個戒啊,然後呢?這個戒當中啊!是這樣的,這個戒當中是那樣的,大家起爭執,我是持戒啊,你啊不持戒啊!那時你又犯了前面這個毛病了,啊!所以它本來這個戒的目的是淨煩惱,結果你因為弄了這東西而增長煩惱,請問你這個到底是在煩惱當中啊!還是真的在出煩惱當中啊!這些概念要清楚,啊所以眼前啊!我們從前面剛才說根本因然後圓滿因,持戒我們一開頭就想持清淨,這不大容易,不大容易,究竟來說的話大乘要到二地菩薩才能夠持清淨啊,那何等不容易啊!所以這個圓滿因啊,的的確確我們心裏面只有一心一意說追求我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因要不錯,不要說,唉!二地菩薩才可以啦!我們現在已經做不到啦!那你這個因已經弄錯了不管,那麼基於這個理由我們現在要一心恭敬去學,可是學的時候那個本末要分得很清楚,根本因把握得住,啊!這個大家重要的概念,大家記一記煩惱它的主要的功效是幹什麼,戒的主要的功效是幹什麼,破煩惱現行對不對,所以假定你現在講戒,而在煩惱增長當中的話你就錯了,根本因,根本沒把握得住,這樣,這個所以在這一點哪請大家特別注意,請大家特別注意,所以這個後面的幾位將來你們都會出家的,那麼這一點要注意,不要我們說,唉看見哪,比如隨便來講吧,尤其現在啊!怎麼這個人也是那個樣,這個人也是這樣呢?乃至於我們的唱念各式各樣什麼等等的話,這個不在行相上面,暫時不在這上面注意,圓滿的時候我們一一要圓滿的,可是現在第一個根本因,就是當這一個所謂智這個特則,我們要認識煩惱,淨除我們煩惱,你如果是把握住這一點的話那麼你就曉得了,念佛它還在這一個法則當中,參禪還在這法則當中,我根本當然是這個,為什麼呢?念佛,請問念佛的時候他的心裏現在是什麼狀態,真正的把那個念佛的根本因把握得住的時候,他一定說南無阿彌陀佛,換句話說一心皈頭阿彌陀佛,這個其他的是一無是處,這個心哪,就是啊,真實淨化煩惱的心,對了,他在持戒當中,所以這一句話包括了持戒念佛,這樣,參禪的呢!參什麼啊,什麼是你明上面本來面目?什麼是個無,啊念佛的是誰,一定要找到它,當你找到了那根本,就換句話說,這根在那裏我要把它連根挖除,實際上呢!這根本不在別的地方就在你起心動念,所以他這東西妙極了,就用這個方法全部精哪,以一念哪把所有的雜念統統擋掉,然後呢?最後的話,這一念本身呢!就是啊!把它自己的本身,噯找到了破除的,所以這一念一直擺在這地方,它是正在,正在持弁當中,這一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人家說啊,有的人家乘成戒,有的人解戒,你如果把握得這一個原則,根本因去做的話,乘成我也好、解戒也好,都行,如果你把握不住住的話,那都在那兒戲論,所以這一點哪,注意哦,這個文字啊,平常我們都說非因即因,非果即果,說了個半天,但是呢!根本的關念在這裡,所以我在這地方呢,今天特別根大家說明一下,當你們把這個煩惱的這個行相認識了清楚啊,那時候就曉得了。唉呀!一點都沒有錯啊!現在我們平常都在病當中,自己不曉得病,還跟人家談談你有什麼呢,啊還跟人家講道理,那個道理是愈講愈錯啊,那個病是愈弄愈深哪,如果那不學佛法,那本來就是在亂搞一通,你那個學了那個佛法,你還在這上面轉哪,轉些什麼呀?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煩惱的相。了解了煩惱相,那麼前面哪,所告訴我們想當中第一想你就對了,啊!沒錯、沒錯、沒錯啊,這概念就很清楚了,所以至於他煩惱生起的因哪等哪!那麼我們有了這前面這個力量啊,自然而然你能夠推動,那麼你們進一步把那個煩惱的生因啊,在這地方也重新的溫習一下,煩惱的生因,在那裏煩惱的生因,這在172頁,第一行就說能生煩惱的生因哪個所依者謂煩惱的隨眠,我們曉得,這個就是煩惱的種子,前面當我們講業的時候,業感果的時候,就異熟果,等流果,現在我們可以融貫起來了,當異熟感的時候,現起的時候那個等流同時一定現起的,等流現起的時候你為什麼心裏有這種狀態,那就是以前跟著來的,所以前面所說的異熟因果這個地方所講的是什麼?煩惱的隨眠,然後呢?在十二因緣這裏講的什麼呢!十二因緣當中就是啊!前面的觸、受,然後呢:當那個受現起的時候啊!你一定哪!有愛跟它相應這個愛不是單單你歡喜的噢!三種愛,對你歡喜的東西啊!叫不捨,這個是貪相應的,對你不歡喜的是乘離─瞋相應的,對於另外一種東西的話,你捨這個就是跟痴相應法,這個什麼呢?就是煩惱的隨眠,所以不管是你那一個,用那一個定必來解釋它,這個沒關係,你一定要認識這個心裏的行相,那麼這個隨眠生起的時候還要于所緣,所緣者謂順生,煩惱的境界現前,那麼十二因緣當中說的,所以它說得很清楚叫觸受,然後呢?下面就是跟著愛,這個觸的特則是什麼,三世和合生觸,根、境、識,那個地方我們就認得很清楚,所以它煩惱生起來的時候一定是在境界上面生起來的,境界上面生起來的,境界上面生起來的,當然,前面說猥雜言教,那個是指說對方那個人,所以生煩惱的那些人的就是惡知識非善友,善知識的惡知識的判別就在這個地方,當那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果說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啊,假定說你有很尊敬的情況,你平常看見有好看東西在那裏,你看見,噯這個師在這裏老法師在那裡?心裏面就沒有跟它去啊,反過來這個平常的人哪,鼓勵你,大家唉呀!這個好的,什麼東西,大家覺得好朋友,酒肉朋友跑在一塊的話就對,所以你們要辨別的清楚哦,這個地方的善惡知識的,實際上呢!就是前面這個順生煩惱的現起啊!哦不順生煩惱所緣本身哪將它的總相,那個總相裏邊哪,別開出來幾個內容,這個非常重要,現在我們修學第一步最重要的這一個,大家注意這個惡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一天到晚跟你打架的對頭,這個惡友就是如果說這個人跟佛法不相應的平常兩個人碰在一塊,唉呀!大家很好,噯唷,說這個跑到這個地方來啊,哦!這個地方的這個老師啊!這個老法師,這個師啊,逼著你然後跑到這地方啊!兩個可以偷一點巧,然後聊聊天跑到你這地方,他也我也給你暗示一點,你也給我暗示一點,完了,這個是惡知識!這個要了解的很清楚的!這樣反過來是善知識噢!所以,現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舊版} 第九十三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三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九十三卷.A面

00'07"
那麼,現在我們賺那個佛法無量無邊的法財,亦復如此。做的時候固然高興,時間還怕它
短哪,都是積聚資糧啊!就是像那個經上面說的:

00'23"
『其大悲者,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捨。』若趣
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
悲。」

那個大悲心是什麼呢?他是要成熟一切有情,在這種狀態當中,他任何苦,沒有一
點點苦是例外的,他絕對不推辭任何一點苦。所以我們現在稍微受了一點苦了,喔唷,覺
得委委屈屈啊,自己覺得怎麼樣。這個苦包括兩方面,身、心兩方面,這樣。總之我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0
身、心兩樣東西沒有別的,都是在什麼啊?都是在煩惱當中,我們要了解,我們只求自利
都要淨化它。不過呢,自利淨化它,你淨化了以後,停在那裡不能動了,被人家一碰啊,
它那個毛病又起來了,所以實際上沒有弄乾淨。實際上別人碰了你,發現你心裡面不對
勁,那正是你的毛病。所以你真正要想圓滿解決自利,在任何人來碰你的時候,如果你這
個「我」徹底淨除乾淨的話,什麼樣地碰,沒有我了,還有什麼問題嘛!所以當人家說了
一個話,昨天我們曾討論,人家說了你的話,或者你就慢心,或者瞋心,或者懊惱,正是
說明了,喏、喏、喏、喏,你這個無始的怨家都在那裡呀!要靠人家碰了,你認得了淨化
它,所以你真正要自利,還得非靠這種暴惡有情欸!這個地方我們清楚了。

02'11"
所以他說現在呀,是,要為了成熟一切有情,欸,結果呢,你努力幫別人,結果第一
個得到好處的是你。還妙咧!世間上面的事情,你幫了別人就害了自己;這個地方,你幫
了別人家,利了自己。反過來,你真正為了利了自己,你卻又幫了別人。這佛法之美啊,
是天下無出其右,也無上、無比啊!一切的苦都受,一切的樂都捨給別人,如果能夠趣向
這樣的難行,這個最難的難行,那麼,你不久就可以得到「圓滿資糧」。因為這個必須要
的,你要成佛,必須要的滿足的這個條件。你越畏縮越怕,怕的結果,你不做,不做,天
上不會掉下來的。所以你唯一的辦法─要做,要做的話,一定要有後面推動的心。
141 舊版.第九十三卷 A

03'15"
所以現在注意,這個地方呢第一件重要的─正知見,心理建設是非常重要、非常重
要!這一點自己最清楚不過。所以說一定要回過頭來,觀察自己的內心。而從前面這個地方
觀察起,從細微的地方觀察。不要一開頭的時候就大悲,喔唷,這個內容太複雜、太大了!
你呀,不要說觀起來了做不到,就是觀,也是那麼多東西,無法觀哪!這是必然的次第。
那麼這裡已經到了上士了修,所以我們也同樣地要了解這個。你能夠這樣的話,很快圓滿資
糧,圓滿資糧就成就佛果,所以決定得到這個「一切智位」。所以說,喔,原來推動我們的
力量,中間保持繼續昇進,根本原因─則是大悲,所以是「中重要」。後重要呢,

04'20"
後重要者。諸佛獲得果位之時,不如小乘而住寂滅,盡虛空住義利眾生,亦是由於
大悲威力,此若無者同聲聞故。

這個容易了解。這個二乘人解脫了以後,就住在這個寂滅裡邊,所以叫「無為坑」。佛
不是的,證了果了以後,「盡虛空」,論空間是無限、論時間是無限,幹什麼?一直利益眾
生。那麼,他為什麼能夠這樣做呢?那就是這個大悲的威力,所以後面也同樣地靠這個。

05'00"
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攝持故,諸佛世尊雖得圓滿一切自利,盡有情
界究竟邊際而善安住。」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2
佛雖然得到了一切的究竟圓滿了,但是,欸,他一直不停地,有情有多少,他就有多
少的心;有情維持多久,他就跟他相應地恆常不斷地,一直在這個有情界當中濟渡這個眾
生,這個就是佛的大悲威力。

05'37"
又云:「佛薄伽梵無住大涅槃,因即大悲。」
他為什麼能得個「無住」呢?喏,這個主因就是,就是這個。「譬如」,下面舉個
譬喻:

05'50"
譬如稼禾初以種子,中以雨澤,後以成熟而為最要。佛之稼禾,初中後三,悲為最要。
那麼我們舉個例子,譬如說我們要種任何的收成。那個收成開始的時候,這個種子
種下去;然後呢種子種下去了以後,要雨露啊、肥料啊;然後呢後面的最後,成熟結出果
來,這個三個次第。現在呢,成佛的這個結果,欸,開頭種子是悲,中間滋潤的這個也是
悲,最後成熟的時候、受用的時候又是這個悲,所以這個悲是最重要!那麼下面就是月稱
論師,「吉祥月稱」就是月稱論師,那個下面那個頌,是在《入中論頌》當中,有這麼一
段話:
143 舊版.第九十三卷 A

06'45"
吉祥月稱云:「以許悲為佛勝苗,初如種子增如水,長時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讚
大悲。」

這個論上面一開頭時候,有個讚。平常他造論前面,都有個讚或者是什麼。那個平常
的讚,讚佛啊或者什麼,這個論上面先讚大悲心,為什麼呀?是說因為悲這個東西,開頭
的時候呢,像苗芽的種子;中間增長的時候,像水;到後面受用的時候,就是成熟,它都
要靠這個大悲。所以現在那個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啊,所以造論的時候,先讚那個大悲。

07'34"
由見此義,《正攝法經》云:「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
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謂大悲。

嗯!這個道理很簡單,不要學別的,只要學一樣─大悲。這裡我們不要誤解喔,
說:「那我們不要學別的了,學大悲。」如果你真的把大悲學會了,那是千真萬確不要別
的了。可是要注意喔!要把這個大悲學會了,前面那個次第每一樣東西都學喔!就像我們
現在說造房子,你房子造好了是不要了;可是對不起,你房子造好之前哪,下面挖基礎,
清除這個雜障,然後呢鋼筋、水泥、瓦、木頭、磚頭……啊,一大堆東西,沒有一樣東西
要少的─造好了,那是一棟房子。這個概念要非常清楚、非常清楚。所以現在我們平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4
常往往很籠統地,根本不曉得大悲是什麼,說起來:「哎呀,你發個大菩提心。」實際上
呢,影子都沒得。這一點哪,順便一說。

08'46"
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一
切軍眾皆至其處。世尊,如是菩薩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

那麼他下面,說你有了這個大悲,一切的佛法就自己就來了。就像轉輪聖王那個輪寶,
這個輪寶一到,下面的跟著來了;那麼現在菩薩也是一樣,一個大悲心所至,那佛法都來
了。我們不要從文字上面看喔!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內容,你曉得那個內容,自然而然曉得
這個說什麼。所以平常我們如果不懂得這個內容的話,說空話,那好容易啊!「哎呀!你只
要大悲心,別的都不要了。」實際上,真的大悲心是什麼啊,他也不懂,大悲心有沒有那當
然更談不到,這樣。什麼東西也不要了,結果呢,大悲既沒有,什麼也沒有;這些好的東西
是一樣都沒有,但是壞的東西樣樣有!這一點哪,我們必定要分辨得很清楚。

10'00"
世尊,譬如命根若在,餘根亦在。
就同樣的道理。
145 舊版.第九十三卷 A

10'04"
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餘法亦當生起。」
因為你有了大悲心,那個大悲不是一個空洞的東西,是一種強烈的推動的念頭。自然
而然在這種推動的念頭當中,你一心一意追求。就好像我們強烈的貪心,到那個時候,叫
你坐在那,你就坐不住。我們那個掉舉心很重,叫你說在那裡安穩地坐一下,逼著你坐在
那裡,你心裡面胡思亂想,就在那兒的話……就是這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個猴子那
樣的這個狀態。所以我們了解了大悲的特質以後,自然而然你起心動念,然後呢由於這個
起心動念呢,身口的行持自然都跟著一起都來了。這一點哪,再三地策勵諸位同修,要認
真地體驗到!

10'58"
若於如是勝道扼要,無邊教理之所成立,獲得定解,於菩薩心根本大悲所有法類,
何故不執為勝教授。

假定你對於上面所說的,這個無上勝妙之道的宗要的這個道理,有各式各樣的,所
有的圓滿的聖教,這個道理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整個的佛法的宗要、中心─
喏,就是這個!關於這個道理,你如果認識了,而且發生確定見解的話,你一定會把這個
大悲心作為我們修學的中心,作為修學的最殊勝的教授,決定會!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6
特別告訴我們對這個道理要發決定勝解,然後你努力去修行。所以對我們,這個概念太重
要、太重要了!我們一再平常說明、辨別,無非在這裡。

12'16"
如果你這個不清楚的話,總歸在枝末上面轉,哎呀,等一點點小小的無關緊要的事
情,又去忙去了;無關緊要的說起來是修行,實際上呢,人家說枝末在轉哪!枝末在轉,
你從枝末,如果從枝末而慢慢地從根本上面去尋,你還可以一步一步尋到那個根本上面
去。現在如果不認識的話,你把住了枝末,就以為那個根本的話,那你永遠停在這地方,
就顛倒了,枉受種種的辛苦,這一點我們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

12'59"
所以這個一點沒有別的,我們以前的溫習,一句話提醒─怎麼樣去觀照自己內心,
了解我現在修學的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從淨除自己煩惱下手,然後這麼一步一步地深入。
所以最後呢,這樣地深入的結果,你自然而然會了解,啊,整個的中心是什麼─大菩提
心。而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悲心。那個時候我們的全部的精神就緣著它,從這個地方
作為我們第一步目標,然後照著次第應該走的路線,一步一步上升。

13'53"
故如響那窮敦巴說:「於覺窩所雖請教授,終唯教云,捨世間心,修菩提心。」
這個善知識說了,說:如果你從覺窩那個地方,是指阿底峽尊者,如果你有人去請問
147 舊版.第九十三卷 A
他重要的教授,這個就是佛法的中心,他說來說去一句話─捨世間心、修菩提心。這個
前面那句話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就兩句話,出離心、菩提心。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是菩提
心,而菩提心的根本是什麼?就是出離心。這個前面已經了解了,所以他只教你這個。如
果你沒有厭離心的話,佛法根本邊都沒碰到;然後你碰到了,了解了真正要掌握得住圓滿
的話,必然進入菩提心,所以這個才是佛法的中心。

14'57"
得前面說嗎?有人後面來問你,說:「你現在修習什麼?」大家說:「哎呀,我啊
見到本尊囉,氣脈、明點了。」拿我們現在說,我一天磕幾個頭,哎唷,我早晚幾點鐘起
來,我能夠盤幾個鐘頭的腿,乃至於我持的戒又怎麼樣、怎麼樣……。欸,他善知識怎麼
告訴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對於這個業果的道理,要產生決定的見解、決定的認識,就是
這樣。由這個上面,然後一步一步地來,那麼這個是前面說的,就是捨世間心、出離心,
進入菩提心。那麼下面,

15'45"
善知識敦巴譏笑告曰:
這個譏笑不是普通的譏笑喔!就是好像開玩笑,實際上,真實的就是以很輕鬆的態
度,說出很嚴肅的內容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8

16'00"
「此是掘出覺窩所有教授中心。」
因為前面一個人說了這個話,所以,那個敦巴尊者就說的:「是啊!一點都沒有錯。
這個正是阿底峽尊者所有教授的全部的中心哪!」看看!看看!這樣的一位當代印度幾百
年來,所有的這個印度佛教界的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大德,在當時他們稱為是「能仁第
二」。換句話說,喏,釋迦世尊再來所說的教法,也只是如此,再不會有比這個更圓滿的
了。那麼他的教授的中心是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兩句話─出離心、菩提心。所
以說,

16'52"
知法扼要,獲決定解,唯此最難。
要真正了解佛法的綱要,了解了以後,對這個綱要要產生決定不疑的見解,這最難,
這個也是最重要。平常我們修行,大家都說:「哎呀,你要忙這個,我要忙這個,忙這個
……。」就是在根本上面轉,就難於在這個重點上面把握得住,所以它是最重要,也是最
難呀!為了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要,

17'30"
故應數數集聚淨治,閱《華嚴》等諸大經論,求堅定解。
我們所以不行的原因,就是什麼?罪障未除,所以要淨治罪障;資糧未聚,所以要積
149 舊版.第九十三卷 A
聚資糧。那麼萬一見解還不夠的話呢,那麼就應該看這種大經大論,先有確定的認識,然
後照著這個認識努力地行持啊!所以下面是,

18'05"
如吉祥敬母云:「尊心寶即是,正等菩提種,唯尊知堅實,餘凡莫能曉。」
世尊的中心教授,最最寶貝的東西是什麼?就是這個「正等菩提種」,就是大菩提
心。那這個東西啊,只有世尊才知道,真正重要的、實在的、堅牢的。其他的人哪,因為
凡夫愚癡所以不了解啊!現在我們既然學佛,很幸運地經過祖師、菩薩,經過大經大論開
示我們,我們何等幸運呀!一定要從那個根本上面把握得住,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
去。那麼這個呢是說:噢!現在了解了,大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下面說,

19'07"
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我們學每一樣東西,都是從因這麼感果,那麼現在這個所有的,後面那個大菩提心,
要大菩提心要發大悲。這些從每一個前一個層次,推到後一個層次,前面這個是因,到後
面這個是果。然後再昇一步的話呢,上面剛才說那個果,又變成下一步更昇進的因,再上
去,一步一步。這一步一步的,各式各樣的這些道理,這「餘因果」是什麼?它的根本的
原因是什麼,就是說在這裡─「是此因果」,是這個因的果,哪個因哪?下面就告訴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0
們。就是說所以現在我們要求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那麼大悲從哪裡來的
呢?這個大悲的因─根本,下面說:

20'18"
初從知母乃至於慈,為因之理者。
這個根本的因,從「知母」一步一步地升上來,這個是它的根本的因。下面就說明,
說明為什麼從知母親開始,說這個是因。而從這個知母,然後呢這個念恩,要報恩;因為
曉得是母親,所以曉得母親的恩,所以曉得母親是因,要報那個母親的恩是果。為了要報
她的恩,所以你要給她的快樂、去掉她痛苦,這樣地一層一層的因果上去,來現在說明這
個。為什麼要這樣呢?就是我們從這個果上面反推,找到它的基本的因在哪裡,找到了基
本的因,從基本的因上面下手。你因如果對了,果當然決定不錯;然後呢,這個不錯的因
做圓滿了,這個圓滿的結果你就完全得到。下面就說明這個道理。

21'35"
總欲離苦,數數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堅固者,
所謂大悲的話,就是要幫一切有情的痛苦拿掉。是,總之你的目的無非是要幫一切
眾生解決這個痛苦,你只要多觀察、思惟一切有情的苦的話,覺得他苦得不得了啊,你自
然而然能夠生起幫他解決痛苦的。就算我們平常人,說這個心腸很硬的人,忽然看見一個
151 舊版.第九十三卷 A
可憐的人,他心裡覺得:「唉呀,這個人好可憐喔,唉!」這樣。那我們平常都是有,你
只要能夠觀察有情的苦,思惟它的話,就能夠生起這個心。但是這個心啊,就是這種狀態
當中,它不堅固的,也不猛利的。現在我們要想修行的時候,如果浮浮泛泛的心根本沒有
用,所以它一定要產生一個非常猛利而堅固的。為了要達到這個,為令「易生猛利堅固」
的話,那麼

22'54"
則彼有情先須悅意愛惜之相。
他先要把你所緣的那個有情啊,那個是非常可愛的,你非常親近的,這個非常憐惜的。
這個親密的人越苦的話,你這個憐憫不能忍受的心越強,這個心就猛利而且堅固。所以說,

23'24"
如親有苦不能安忍,
反過來呢,

23'29"
怨敵有苦心生歡喜,
如果他是怨家,怨家有苦的話,你還說:「活該,這個傢伙,我才高興咧!」他有
苦,你不但不會生悲心,你反而生歡喜。所以為了這個真正要生的話,我們先要了解這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2
點。其次,另外一類呢,

23'54"
親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捨置。
還有一種人呢,這個人跟你無關緊要的,他雖然痛苦,無關緊要的,你根本心裡面生
不起來。那麼為什麼第一種是這樣呢?

24'09"
其中初者,因有可愛
因為你覺得他可愛啊,所以你心本來就對他有難捨難分的這種,當他受苦的時候,就像
你自己受苦一樣,這種感受就來了。既然現在你悲心就要緣別人,所以為了使得這個悲心生
起的話,你不能緣自己的苦,這推己及人嘛看別人。那麼這個別人的話,跟你的越密切、越
愛惜,這個心越強。所以他從這個地方,也辨別得很清楚,一步一步告訴我們怎麼。

24'45"
此復隨其幾許親愛,便生爾許不忍其苦,中下品愛下品不忍,若極親愛,雖於微苦
亦能生起廣大不忍。見敵有苦,非但不生欲拔之心,反願更大願不離苦,是不悅意
相之所致。

說這個你不忍的心,換句話說,憐惜、要想幫他去苦的這個心,就看你跟他之間的關
153 舊版.第九十三卷 A
係。你越是親密嘛,這個不能忍受他痛苦的心情越是強烈。假定你跟他的這個親密的關係
中等的,或者下等的,那麼這種心情也同樣地降低。假定說─這個下面這個「苦」寫錯
了,「若極親愛」,不是苦極親愛─若非常親愛的,那麼雖然是一點點的小苦啊,你看
見那個親愛的人生起一點小苦啊,你心裡面是絕大地不能忍受。而看見敵人有苦的話,不
但你不會幫他拔掉,反而希望他,「欸,這個,嗨呀,這個傢伙這是……就希望它更大一
點,最好他死掉了才好!」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不是緣一個有情,你想想他的苦就算
了,這個要生起堅固、猛利。下面還要詳細地說,他第一個為什麼要先取這個可愛之相,
這個是他的道理。

26'24"
此亦由其不悅大小,於苦歡喜而成大小。親怨中庸所有痛苦,既無不忍亦無歡喜,
是由俱無悅非悅意相之所致。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你對對方的是不是引起這個,它不是因為對方,不是因為你單
單,是跟你跟對方的親、怨、中庸的不同,而生起你內心的反應的不同。所以我們真正修
的時候,這應該觀察到這一點。你看這一個地方,他每一個地方,把我們心理的行相,辨
別得這麼地仔細,在這種狀態當中,你修的時候才不會有一點遺漏。否則你貿貿然地修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4
以後,欸,你雖然修了,看見了個怨家,到時候你看見了怨家的時候,你覺得:「這個傢
伙,我才不會怎麼樣咧!」你前面這些完全白修了嘛!現在了解了沒有?所以以前為什麼
處處地方要辨別清楚的原因,就是這樣。萬一辨別不清楚,到那時候是修了半天,那個漏
洞在。

27'32"
所以你們常記得這個比喻:你造了個飛機,在地上覺得造得滿好,飛到天空當中,這
個漏洞一出來的話,對不起,送命!前面白修是小事啊,還把你命送掉啊!所以現在不要
大家忙著去修行,這是千萬重要的一件事情啊!這一點啊,我們自己應該再三反省,然後
呢,步步如理如量地深入。現在我們看下去:

28'06"
如是應知,修諸有情為親屬者,是為令起悅意之相。
那麼,所以我們曉得:哦!所以我們開始修的時候,不是一下說,馬上緣著有情去想
他苦,而是先把一切對象看成功是可愛的。而這個可愛的當中,最究竟的是什麼?

28'34"
親之究竟是為慈母,故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恩三,是為引發悅意可愛。
從這樣地辨別以後,我們了解,既然你要引發這種心情的話,那最親密的人。而最親
155 舊版.第九十三卷 A
密的人當中,最究竟的是什麼?是母親,是母親。所以,第一個要曉知母。而母,而講知
母,這個詳細,這個「知」字在下頭。然後曉得了這個母親的話,那麼進一步你想:母親
對我們有什麼恩?你想到了這個恩哪,那時候由不得你就不報,「報恩三」。因為你要報
恩的話,所以下面那個與他的樂、拔他的苦都生起來啦!所以這個東西是這根本因。所以
這三樣東西,主要的目的為什麼呢?是「引發悅意可愛」,我們了解了。這個次第何等地
清楚,何等地清楚!所以平常我們總是覺得:「哎呀,我們趕快修啊!」現在到了這裡,
「趕快修」這個概念是千萬使不得!

2018/10/16 校正一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舊版} 第九十三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三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九十三卷.B面

00'05"
只有一種情況例外,比如說:你現在老了,眼看著歲月無多,而眼前的環境又不行,
條件又不夠,你說等到你忙完了不行,那麼你是把握住一句佛號,這個是對的。但那個時
候注意喔!你不要說,啊,別的都放掉了,你把握一句佛號。結果真實的內容呢,佛號也
沒提起來,這些東西也放掉了,那就完了,那就完了!所以每一個地方的這個層次,我們
一定要辨別得非常清楚。現在我們照著我們現在這個情況,來一步一步地深入。

00'53"
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三果。
因為你由於前面這個知母、念恩、報恩,策發了你這個可愛之相。這可愛到什麼情形
啊?就像自己的一個兒子一樣。也許我們說:「什麼前面是母,怎麼一下子?」這個無關
緊要的,這個不是,重點不在母跟子上面,只是說把一切的有情,從念母然後引發你內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8
對於她的這個心情,這是你所要的。如果這種情況,用「母」來引發這個最強烈,就用這
個;如果用「子」引發你最強烈,你就用這個,這個是它真正重要的內涵。所以這裡我們
要分別得─每一個地方的行相,要分別得清清楚楚。

01'49"
所以當你由前面這個三樣東西,真的主要的「悅意慈,是前三果」,因為你由前面
這三樣,看見他這麼可愛,一心一意要報恩,所以你要把種種的好處給他。好處是什麼?
慈嘛!慈是與樂,與樂之慈,這個心理就產生了。這個所以,對於前面三個結果產生與樂
慈,這個是個結果。這個結果是什麼?由於前面三樣東西引發的,所以這個悅意慈是前面
三樣東西的果。

02'34"
由此即能引發悲心。欲與樂慈及拔苦悲,因果無定。
那麼「由此即能引發悲心」,因為你要把他,幫助他,一切快樂給他。你要快樂給
他,當然你不忍心他有痛苦啊,要把他的痛苦拿掉啊!那麼,你要去掉痛苦的這個心理叫
悲心。是啊,所以由於慈,悲也生起來了;反過來呢,由於悲,慈也生起來了。說「欲與
樂慈與拔苦悲,因果無定」,這個慈、悲之間,哪一個是因,哪一個果,沒有一定。這個
話很容易懂,但是我還要解釋,因為容或有的同學一時轉不過來。現在到這裡為止,它每
159 舊版.第九十三卷 B
一個地方,一定有這個因,前面這個因,引發後面這個果。

03'25"
現在前面說的什麼因啊?說,喏,你把一切眾生看見得像你母親一樣,了解她是你
母親。然後進一步呢,既然是母親呢想想,她母親對你有多少的恩。哎呀,你想到這個恩
啊,覺得你要報她的恩,要報她的恩啊,所有的好處統統要給她。統統要給她這種心情,
實際上世間最好的給他快樂的這個心情,倒不是說給母親,而是像個母親給兒子一樣,所
以他下面說「猶如一子」。那時候你的心一心一意說:我把所有的好處都要給他─與
樂,這個叫慈心。因為你要把好處給他呀,所以你不忍心看見他的痛苦,你同樣地要把他
的痛苦拿掉它,這個是說由於慈而引發悲。

04'18"
反過來呢,由於悲,你看見他痛苦要拿掉,要他拿掉痛苦的話,所以同樣地,你看見
他痛苦要給他快樂,所以這個悲也可以引發慈。所以悲跟慈之間,不一定哪一個在先。但
是前面這個知母,然後呢念恩、報恩,這個一定是前面的這個因,引發這個與樂慈的這個
果,這個次第是一定的,這個地方我們要清楚。當我們把因果之間的次第弄清楚了,那個
時候才曉得我們修學的必然次第是如何。
故知母等三種所緣,即是與樂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於此中當勤修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0

04'58"
上面我們已經了解到說,由知母、念恩、報恩而引發那個慈跟悲,所以曉得說,這
個「故知母等三種所緣,即是與樂慈與拔苦悲兩者根本」。噢,現在找到了!說所以由此
我們曉得:知母、念恩以及報恩三樣東西,就是慈、悲的根本。你慈、悲一旦發起來了,
其他所有要的都來了,所以說:所餘因果它是此因之果。是此因,哪個因啊?就是知母這
個,由於這個而引發的慈悲;慈悲為因,其他的一切都起來了。所以記得上面,經上面、
論上面,以及宗大師所得出來的結論是什麼?菩薩只要一法在手當中,其他一切都來了。
一法是什麼?大悲。以大悲為因,所有的其他東西都來了,所以所有的其餘的果,都是這
個大悲為因,所以「其餘因果」。從哪裡來的呢?從這個地方的因感得的果,所以我們第
一個要知母。「故於此中當勤修學」啊!所以既然一切的根本的原因在這裡的話,當然我
們真正應該努力修學的在這裡。

06'53"
又發心因,修諸有情皆為親者,是月稱論師及大德月,蓮花戒論師等之所宣說。
他不但前面那個傳承喔,還有其他的那些大有名的大德祖師們也這麼說。所以現在我
們有了幾樣東西:第一個知母,第二個念恩─由於曉得母親,所以感念她的恩;由於感
念她的恩,第三個是報她的恩;要報她的恩,所以要給她快樂;要給她快樂,當然不忍她
161 舊版.第九十三卷 B
的痛苦,第五。那麼就第五了以後,下面:

07'36"
增上意樂及以發心為果之理者。
這個七因果當中,次第就是前面五樣,再來增上意樂以及發菩提心。為什麼要這樣
呢?下面說:

07'50"
由其如是漸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於此
添增上心?

他又問一個問題。實際上這個地方就是一個辨別,我們處處地方現在了解了說,為什
麼本論處處辨別?也就是說,本論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圓滿的傳承、圓滿的教授,必然應
該指出的具足的重點在這個地方。說像你前面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修,如果你的這個悲心生
起來了,悲心是什麼?要利益一切有情啊!那麼既然你要利益一切有情,你就要為利益一
切有情成佛啦,為什麼這個地方還要加上個增上意樂呢?那麼增上意樂又是怎麼一回事情
呢?他就說呀:

08'51"
欲令有情得樂離苦,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2
欸!說這個增上意樂有它特別的意義的,你說我們欲與有情樂,然後拔有情苦,這
個心情聲聞、緣覺也有的。很多南傳小乘的,不,南傳我們不去管他,現在我們不必說南
傳。小乘行者,佛世的時候他都要修什麼?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什麼?慈無量、悲無
量、喜無量、捨無量。所以無量慈、無量悲,聲聞、緣覺也有的,但是這個不是增上意
樂。什麼叫增上意樂啊?就是說要自己去做,給他快樂要自己去做,去掉痛苦要自己去。
這個無量,四無量當中啊,只是一個無量的慈心跟悲心,只是一個心,而不是自己親自要
去做,所以說:

10'02"
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故須發此心力強勝增上意樂。
喏,這個地方點出來了!所以我們平常不了解這個大菩提心的真實內涵,往往把這個
混淆不清的根本原因在這裡,現在看清楚。所以要親自去─喔,是的,我要與一切有情
樂,我要拔一切有情苦!這個不是拔一個、兩個喔,要「一切」,沒有一個餘剩的。不但
你有這個心,而且要親自去做,這個心情除了大乘以外,任何其他人都沒有的。所以真正
的大乘行者一定要發這個心!而發這個心是什麼?一定要先有了大慈悲心,由慈無量、悲
無量,從這個心上面進一步說,你雖然有這個無量的心,但是這個心不派用場吧?你親自
163 舊版.第九十三卷 B
要去做,那個叫作「增上意樂」。

11'11"
是故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樂云何離苦,非為滿足,
下面兩個字看看!

11'19"
須自至誠荷此重擔,
所以單單唸說:「哎呀,一切有情怎麼樣要得到快樂?哎呀,使得一切有情都快樂,
以及使得一切有情都離苦……。」這個無量心,這個無量已經了不起喔!欸,但是這個不
夠,還要進一步,要什麼?自己去荷擔。而自己荷擔的這個心哪─至誠!從內心深深
地、一點不假,實實在在,沒有一點餘剩的,要這樣!

11'55"
故當分辨此等差別。
這個地方的差別要分得清清楚楚啊!所以處處地方注意喔!這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
方,你們如果從這個地方認識了,然後你去看,我們往往說:「哎呀,看看這個跟這個書
差不多啊!」是,如果你不細辨的話是差不多,如果你細辨的話,這個裡邊差得天差地
遠!本論它每一個地方辨別這麼清楚。了解了辨別得清楚的話,你絕對不會「啊,這樣也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4
好,那樣也好!」絕對不可能!你要這樣的果,一定要如此的因,差一點不行。很多地
方,別的地方雖然指出來了,對不起,這個因果之間混淆不清;讓你懂一個概念、種一個
善根好像一樣,要想如法修持的話,完全兩件事情。這個差別,在這個地方我們漸漸了解
了,這個是它的根本問題,根本問題。

12'56"
所以現在乃至於有的人說:「宗教嘛都是好的啦,勸人為善哪!」你不能說他這句話
錯,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我們都是差不多先生,都樣樣都是差不多,就這樣。差不多到
最後的話,地獄、天堂也差不多;然後呢,地獄跟佛陀也差不多;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
菩薩,佛嘛也是菩薩,就這樣。這個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要分別得清楚明白。喏,下面就引
經上面證明,前面這個道理說清楚了以後,馬上說:喏,這個是經上說得明明白白的喔!

13'39"
《海慧問經》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唯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
這麼好法!

13'48"
見無違逆,
你任何這個告訴他的話,他一定聽從你,又這麼好。
165 舊版.第九十三卷 B

13'57"
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墮不淨坑。
年紀小啊,去隨便去玩,一下子掉到糞坑裡了。

14'06"
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嘆,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
出其子。

而其他的人,母親啊、其他的親人看見了,就跳啊、叫啊,但是沒辦法跳下去救出來。

14'22"
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擧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
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

說那個時候,他那個孩子的父親跑得來,看見這麼好的唯一的獨生子,掉了這個不淨
坑當中,心裡面毫沒有其他的想法,只是慌慌張張地,一心只要救他的一個愛子啊,跳下
去!一點不怕那個糞坑的髒,把他的獨生愛子救出來。那麼經上面是說明這個道理,舉這
個比喻。這個比喻當中,我們不必為了這個比喻當中這個母啊、父啊、親啊,這種諍論,
就特別說明這個心情是這樣的一個心情。這個心情就是前面說增上意樂,他不是說單單有
這個心在那邊哭哭叫叫,要是跳下去把他救出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6

15'30"
此說三界為不淨坑,
我們整個的三界就像那個糞坑,所以我們平常啊……了解這個三界之內,這佛菩薩看
見了就是這樣。
15'40"
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若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
「獨愛一子」就是有情,「若母若親」就像聲聞、獨覺,雖然他見諸有情墮不淨坑,
也是

15'51"
憂慼嘆嗟然不能出。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譬合說。
那麼上面這個例子當中是說,母親或者親戚也看見這個孩子掉下去,在這地方叫呀、憂
愁啊,但是不能跳下去。只有這個「長者」,長者就是表示有力大人,那個人看見了以後,
就跳下去了。那麼在三界這個不淨坑當中,把我們救出來的,也不是那心力薄弱的那些人,
而是一個絕有強力的這個,這個人是什麼呢?菩薩。前面這個比喻就說明這個道理。

16'38"
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眾
生擔增上意樂。

167 舊版.第九十三卷 B
所以特別這個地方說明,這個比喻當中說的,這個掉在糞坑裡的這個兒子,就是我
們現在這個比喻當中所指的,在三界之內淪落的這個眾生。要救我們出來的這種悲心,聲
聞、緣覺也有的,所以單單這個是不算。要怎麼辦呢?要從這個無量的慈悲心當中,「當
發荷負度眾生擔的增上意樂」,還要根據這一點,要發那個增上意樂。現在我們了解,這
裡所謂增上意樂的話,就是把那個慈悲之心還要增加。增加到什麼程度呢?增加的內涵是
什麼呢?就是說我親自把那些人,從這個糞坑裡邊救出來,解除他的痛苦,親自把一切的
快樂給他,這個叫作增上意樂。這個七因果當中的最後一個因,第六個。

17'58"
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
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
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好,最後這個結果就出來了。就因為我們發了說,要自己親自至誠跳下這個三界的不
淨坑,把他一切痛苦解決,把一切快樂圓滿給他。雖然我發了這個心,但是我現在幫一個
人的忙,都不行欸,連我自己都不行欸!所以你真正要想解脫,雖然你自己可以解脫─
證羅漢。證了羅漢以後,或者是聲聞、或者緣覺,這兩樣東西,雖然還可以多多少少幫助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8
別人,但是要想幫一切人解決問題,而且使得一切人達到一切種智的地位的話,這個不
行,這個不行!

19'26"
那麼誰能夠做到呢?誰能夠沒有一點無餘,所有無邊有情都救,而且達到的位次也高
到最高圓滿,誰有這個力量呢?只有佛!聲聞跟緣覺他能夠解脫,連他自己都是解脫了一
點點,這是質上面根本啊微乎其微;量方面,他也能夠幫一點人忙,但也就這麼一點點。
所以不管若質、若量不夠啊!那麼要想真正解決的,不管是眼前以及究竟的一切真正的殊
勝的利義,只有佛。所以說,啊!由於你這個增上意樂心,所以發現只有成佛─必然得
到最後這個果,所以這個叫七因果,或者是六因一果。這個就是因果這個教授,這方面傳
來的,這是第一個。這個次第為什麼要這樣地從因到果,了解了這個,然後照著這個次第
正修。
20'50"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
那麼,正式修的時候分三:

20'53"
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169 舊版.第九十三卷 B
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了,我們怎麼樣求這個利他,怎麼樣從這個上面而求菩提。然後
最後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地方要修的,是修的什麼?就修那個發的菩提心。現在又說:
21'19"
初中分二: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二正發此心。
你要引發生起這個心,「所依」,就是換句話說依於什麼條件、什麼原因,這個原因
是仗因緣當中說。所依的話就是我們這個心情,譬如說:欸,你看這個人苦啊!這個苦是
你所依,引發你要拔苦等等。然後你有了這個,因為我們平常普通的凡夫的心量,就是你
的內心根據這個緣對象的時候產生的這個效果。現在我們要這個效果的話,就看看你所依
的是什麼,當然這裡還有正知見這個道理。那麼第二個發心,現在我們說,這個,
22'07"
初中分二: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先要對一切有情生平等心。

22'14"
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今初
第二,進一步修成一切悅意相。欸,妙咧!前面先告訴我們,先要使得一切有情先產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0
生一個悅意可愛的;結果正修的時候啊,這個地方又教我們「令心平等」,好像這個裡邊
又有矛盾,又有不同。真是有矛盾嗎?我們看下去。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要停一下,這個
有它大原因在喔,大原因在喔!學到這裡,我們現在漸漸發現本論的殊勝的什麼地方,它
就是每一個地方,它每一個地方的行相都指得清清楚楚,而這個每一個行相彼此間的必然
的因果關係,點得明明白白。

23'08"
這個行相說清楚,讓你了解它真實所指的是什麼。所以這個行相,譬如說,隨便說,
啊,我現在要講一個錄音機,那他把錄音機拿得清清楚楚,這個開關在哪裡,讓你弄得一
點都不含糊。否則我們講修行,講了半天那個道理是啊,那動聽極了,但是所指的內容
到底是什麼啊?一片模糊。佛法明明是叫「覺」,結果你學了半天是越學越糊塗,腦筋裡
面是堆了一大堆這種文字垃圾。這個文字所指的內容是一無所知,仍舊是一片大無明,自
己還覺得懂得很多道理,這個叫知見稠林。他現在不是,把文字所指的真實的內涵指給你
看,到那時候你看:喔!曉得這是什麼。這第一個。

24'06"
你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然後這個東西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效果,它必然的次
第,彼此一點都不紊亂,有了這個你要想去找它,那千真萬確。從這個地方我們才曉得,
平常我們修行,總覺得:「哎呀,要修行、修行!」看看哪!為什麼修行不成功的,原
171 舊版.第九十三卷 B
因在哪裡?就是一片糊塗。那麼世間一件小事情,我們常常比喻你拔草,你不認得草是什
麼,你跑著去乒拎乓啷拔,結果拔掉的是菜,不是草。這麼簡單的事情耶,何況是修學佛
法。所以眼前我們處處地方,再再點醒我們自己:不要一片糊塗啊!

24'56"
所以我們常常有一個大誤解,常常說:「哎呀,你不要去分別啦!」嗯,這句話對不
對?是有它的特別的道理在,這個是你求的果;你要它不要它妄分別,一定要了解:什麼
是錯的妄分別,你如何去掉它,那要分得清楚啊!要不然你說,你不要分別,那好了、好
了,那糊裡糊塗地就坐在那個地方,那是無比的大愚癡,完全是畜生相。如果這樣地學佛
的話,那天底下都是佛了,對不對?如果是這樣佛的話,那螺螄、蚌蛤睡在那裡打瞌睡,
牠就是佛嘛!那打瞌睡不分別的呀,就在那裡睡著了啊!那豈不是最好嗎?這個我們要清
楚。所以本論一開頭,就把這個行相辨得非常清楚,然後下面就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這樣
地來。

25'57"
所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欸,為什麼前面先說悅意,這個地方又要先「於一切有情
令心平等」呀?現在我們看下去。這個地方一點都不能放空喔!一放掉一點,然後你修上
去的時候,對不起,你就漏掉那一點。等到真正地現起的時候,你不知不覺當中,因為這
個漏洞還在,於是跑上去的時候就出毛病,跑上去就出毛病。所以我們常常舉個比喻,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2
不要說飛機,就是個騎個腳踏車吧!欸,那個腳踏車,那個輪胎當中,有一個砂孔在那
裡,嗯,就是打氣打得滿好,那沒用力。等到你一騎上去,一用力,那個砂孔受不住了,
「蹦!」一下爆掉了,你正在馬路上,一個筋斗摔下去,完了!所以這個地方,要特別注
意啊!特別注意!

26'56"
所以我們平常這個心裡邊,一向以來總覺得:「哎呀!馬馬虎虎,馬馬虎虎。」這個
是無始以來的惡習所在。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即便我們說自己「哎呀,這個東西,
還有這麼深的道理啊!」那個時候也許你會委委屈屈,那個時候要了解喔:是,就是我們
以前善根不夠。所以他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前面一定要什麼?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有
罪障,障在那裡,固然學不進去,你資糧不夠也學不上來,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

27'38"
所以他前面為什麼用三士引導的次第,現在大家清楚吧?喏,對於這個上士來說,這
是必然要一步一步上來,必不可少的步驟,這第一個。你沒有這個的話,你雖然說上士是
空話。而對這條件不夠的人,你給他上士不行,所以他─欸!沒關係,那麼你既然不
夠的話,從下士慢慢做起。他也有他的入手,可以一步一步上升的走的地方。處處地方說
明,這個圓滿教授的珍貴難得,正確無比啊!現在我們看文:
173 舊版.第九十三卷 B

28'24"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
那第一句話已經說出來了,對啊,這是我們次第這麼上來的呀!所以你必定要把前面
這個次第,拿來在這個地方增上、繼續下去。

28'44"
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
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

從前面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現在跑到我們這裡是什麼?正修這個大菩提心了。那
麼修大菩提心,我們曉得這個必然的因果是這樣的次第,所以先要知母引發慈悲。那麼,
但是呢,欸,他不是說先知母引發慈悲,在正修之前,先要什麼?要最開始的時候「遮止
分黨」。什麼叫分黨啊?黨是叫黨同伐異,跟你好的你就歡喜,哎呀,好得不得了;跟你
不一樣的,你就排斥他。

2018/10/16 校正一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四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四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你不一樣的就排斥它,自己心裡邊啊!不平等啊!不平等,一開始的時候,你要把它去掉遮止,就是不要讓這個心相影響你。換句話說你一定要把這個心裡的狀態拿掉它,假定這個心裡面的沒有淨除,在這種心情當中,於是什麼呢?對於有一些人啊!你看見了起貪歡喜他,有一些人你起瞋,在這一個情況之下,修了以後你的慈悲,你的慈悲也有差別的,哦!你看見他,啊那麼你好的這個慈悲心啊強一點,看見那個討厭的人哪,慈悲心就不靈光。這樣,要想重生不分彼此的,這個不可能。所以這個無量慈、無量悲啊!它不但數量上面無量,而且啊這個無量的話,緣一切有情,沒有任何一點例外。你的內涵本身也是無量,所以緣的對象也是無量,在無量的有情當中喲!有一些人歡喜的,有一些人討厭的,結果你凡是歡喜的話,你偏他那一邊心就偏,對於不歡喜的人的話,你就這樣的話,你那個慈悲就完了。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啊!他一定要避免這個你的平等的、沒有偏心的這個基礎,先要建立起來。這個基礎是什麼呢?修捨心,修捨心,所以呢先要修捨,那麼捨有三種,看看哦!他每一個地方的行相辯得很清礎,那三種啊!
p. 215 (9)
【 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
這個三個名詞所指的三個行相說一下,受捨我們最容易懂,一個感受啊!坐在這個地方你覺得很舒服,或者看著對方讓他讚歎你幾句,跟你笑一下,你又很歡喜,這個感受上頭的受。感受上有三種,就叫做樂受、苦受、捨受,這是一種捨的行相。還有什麼叫行捨呢?五蘊當中啊受、想、行,行蘊當,行蘊當中的捨。行就是我們心理狀態,那個心理狀態啊平等而住沒有執著。平常我們的心裡什麼狀態啊?我們心裡面啊不是掉舉嘛就是昏沉,胡思亂想,耶!他現在呢?行捨這個心相裡邊啊!平等正直無功用住,那這個要用了功跟定相應的境界才有喲!要這樣啊!所以啊他心裡邊沒有一點掉舉相,而這個已經很高明,唉!這個地方還不是,這個地方捨叫無量捨,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的心裡邊不管緣任何有情,沒有一點點討厭,沒有一點點執著,沒有一點點其他的,就是一模一樣的這個心情,這個才是我們第一步要修的。所以這個是最後的。
【 此復有二。】
這個裡邊還有什麼兩樣東西?啊!那個細緻又細,換句話說他真正重要的地方,是真是絲毫不差,看看哦!這個因地當中這樣的沒有一點點差別,質量上面不能有一點點雜質,假定有一點點雜質,請問能成徹底圓滿無垢的佛位嗎?不可能。尤其是最開始的因地當中,所以說我們常常記著你造一個,譬如說摩天大廈,我說造到最後頂端發現一點點小小的毛病,啊!沒有關係啊!你把頂端拆掉了重來,現在我們最開始那個的基礎出了這個這毛病啊!你造了一百零八層乃至造了一千層,發現那個基礎啊不行的話,對不起一千層那怕一萬層統統垮掉,對不對!這個很清礎很明白,像你燒飯一樣,等到你燒好拿出飯來,那個時候裝出來的,一個蒼蠅,叭!掉下來,你只要把蒼蠅掉的地方,把牠拿掉就行了,如果說這個蒼蠅帶著細菌的話,拿掉了以後,那其他的地方不沾染,可是你剛開始的時候,那個蒼蠅叭一下掉進了水裡,那個蒼蠅身上帶著那個霍亂菌,然後整個的水裡都是。所以他一定從一開頭的時候,就是這麼細辨。開頭的地方,也是我們能力所及,他有種種的這個特別在這個地方,我們所以現在修學佛法,那麼糊塗一片糊塗帳的話,道理就在這個上面。唉呀!都是講那個大道理啊!講得來哎呀也去弘法了,看見別人弘法,大家也去忙了。那麼所以現在啊!為什麼我們弘不起來?及至於有人這麼說呀!你這個法不弘呀!藏之深山,傳之其人啊!你寧願不弘擺在山裡邊,真正一旦有條件出來的人,他又把他撐起來了,結果被你這一來,金字招牌一旦砸跨了以後,完了,人家對金字招牌,從此不再信任那就完了,不弘還好,弘了反而把法損掉了,有人這麼說,道理就在這裡。這樣,所以我們現在有這個幸運,瞭解了以後要感到高興啊!不是忙著去弘啊!忙著要去認識、去做到,那個是真弘法。現在我們看,又辯,這個地方哦!就是這個無量捨啊!這個還有兩樣東西。
【 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念心平等,此是後者。】
當你緣這個有情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可能有兩種,你看見這個有情本身啊每一個有情啊!他都是和和平平啊!這個是一種,因為他有情本身和和平平,既沒有貪也沒有瞋,當然你看了以後,你的心裡面也引不起貪跟瞋來,對吧!這個是一種,還有一個呢?不是的,他這個有情本身啊!是有貪、瞋相啊!或者說你對這個有情是可愛的,你對這個有情是並不可愛的,但是儘管這個人,對你啊一個是怨一個親,可是你對這個怨跟親的人心裡的反應啊!卻是在無量捨當中。這個人跟你很要好,要好也沒關係,我心裡不為要好所動。這個是你的冤家,你的冤家也不動我的心,我的心始終在那個在捨相應當中,現在是真正重要的在這裡,他這為什麼這樣?這很明白,你要有情離開這個貪瞋這是不可能的,對不對?在我們張開眼睛來,這個是跟你好朋友,這個跟你不好,以前這個人哪他要發脾氣,這個人哪很快樂,如果你跟著外面轉的話,你這個修什麼?根本修不起來,這個你自己要修,不管外面任何境界,他在轉,你不動,他跟你的關係有親疏,你不動。那個時候你不為外面一切所動,站在這個上頭,你才能夠修啊!這個地方就辨是辨這一點,所以我們正式下腳的第一步要這一個,有了這一個,那麼令我們的心離於平等,這個是指這點。
【 修此漸次為易生故。】
那麼我們正修的時候,他又說了,耶!你要想修的話,必需要這樣的一種心裡的狀態,而要修這個心理狀態,這個心本身是什麼?我們現在的心是心識的識,心識的心啊!那麼這個心識本身一定三事和合觸。你的根對了境,然後升起了這個心理來,既然是因為對了境的話,由借重這個外境的這個一個重要的因素在這裡頭,所以呀他一定呀藉重那一種外境啊!中庸境,因為這個中庸境界就是既沒有利又沒有害,你看見他自然而然心平等,先啊把那個平等的心升起來,堅固了以後,然後呢進一步呀,看別人的時候不為它所動,不為它動了,然後呢在他身上面把它的原來動的都拿掉,於是你心裡面一步比一步穩固。你看,他那個次第這麼個完整法,所以平常我們修行,我們往往說,哎呀!看見這個好呀就忙著去修,像我們現在說懺悔,哎呀說一百零八拜,好呀!我也跑得去懺悔去,聽的很好,結果跑上去拜了第一次沒拜完,拜的當中就腰酸背痛,第二次就想一個辦法,哎喲!所以它每一個地方,這麼小地方,大地方也是如此。你們千萬注意呀,我們真正的毛病始終在這個地方,一聽見這個好樂,是,你要把這個好的樂,但是呢你必定要曉得,他這個好的是怎麼樣的次第上去,你要曉得這個好的果一定要好的因,這個因是一點都不能錯,你從這個上面了解了,然後你必然退到什麼,啊!這個第一步--親近善知識,然後呢--如理聽聞,看起來好像慢一點,實際上是最快速的路子,而且也是唯一的路子。後面這句話在剛開始我們不懂的,現在我們學了十二因緣以後就懂得了,大家記得不記得十二因緣當中說,這個從因感果最快的二世,最慢的三世,大家還記得嗎?為什麼最慢的三世呀!它有一句話說從前經過的無量世感果呀,這個無量世是其他因果在這裡面轉,不是這個因感果的,這句話容或有的人還不了解,如果不了解你們好好的看一下。換句話說這個因下去了以後感果,最快的是二世,最慢是三世,中間雖然經過無量世不感果的因,因為這個因呀,他沒有遇到緣啊!沒有結果,所以如果這個因要結果,在任何情況之下,必定還要跟那個因緣相順的,他才能夠感果,壞的是如此,好的也是如此。現在我們要求好的果,要想得到這樣的圓滿的果,你必定要有圓滿的因,不是說!現在你啊害怕覺得不行啊!你停在那裡,停在那裡就沒有辦法引發你要求這個善果的這個因,不下去這個善果會不會自己掉下來,不會,到什麼時候會呢?一直等到有其他的因緣,你到那個時候又想啊!哎呀!我要去做,然後你還得照著他如理如量的去做,那個時候當初你一念想求圓滿這個果的這個心啊!不斷的以善法欲,然後努力勤精進去策發,然後再感果,對不對,中間啊可能隔無量世,是的,但是在其他的無量世都是你在惡法當中,既然是在惡法當中也說明了什麼?你要嘛不讓他感果,要感果唯一的方法,你一定要拿正確的善法欲,把這個因做對了,去做到。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瞭解,這也是唯一的一條路。假定你瞭解了以後,現在這樣做的話,耶!不會中間隔無量世,所以結果是什麼呢?也是最快速的一條路,現在懂了嗎?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你如果弄清楚的話,我們才不會偷懶說唉啊!馬馬虎虎不行啊!因為你現在怕苦,馬虎的結果是什麼啊!墮地獄。現在這麼一點點小苦啊!你還有機會啊!稍為撐起來就行了克服了,到了墮了地獄,不但沒有機會,而且大苦是無量無邊就行了嗎?所以這也是我們啊要瞭解的啊!我在處處地方聽見這種,我的師長常常告訴我,你平常的時候儘管做不到,可是你一直發那個願,說我決心一定克服這個,克服這個什麼呢?不但現行一定要破,這個種子習氣一定要徹底拔除絕不餘剩。不要單單發那個心哦!發了那個心,然後呢你找種種的方法,怎麼樣在行持上面去做到它,千萬不要一點寬恕,不要一點藉口,因為這樣的原因我所以才瞭解到,平常有很多人跑得來說!法師你現在不舒服,休息休息啊!你該休息休息啊!我一聽了就覺得這是毒藥,儘管他是好心,我真是憐愍他,我現在沒有能力救他,我只有唯一的辦法把他趕出去。如果說他是我尊長,我恭敬下次不敢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怎麼辦呢?這反而過來這個人跑得來告訴你某人啊!生病啦!你趕快努力啊!再不努力的話,兩腳一伸那就完了,哦!我感謝他,這個心情我們千萬要瞭解的。前天我才跟老和尚講,我覺得我們這個地方,有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他就告訴我這麼一個公案,昨天不是老和尚坐在這邊的門口啊!我每次一看見他,我就歡喜,一方面就是景仰讚歎,所以我有機會總是只要有空,平常我自己忙也是沒辦法了,我一定跑過去隨便啊!也可以說是談談也可以說是請安。你只要跟他隨便聊,你一定得到好處,他就跟我講講!這我就請示他一點小事情,他就告訴我一個公案,唉呀!我聽了真感動,他說這裡不曉得是聖印法師或是那個地方請他到他佛院當教務主任,他一定不答應,鬧了很久啊!有一次啊!終於鬧了很久,他就答應了。答應了一去了以後,可是那個地方是個女眾佛學院,他之所以不答應,他痔瘡非常厲害,那個痔核你們不曉得這個痔核之嚴重呀!經常流了很多血,那一次開學典禮,那開學典禮是很慎重莊重的,還請了什麼市長啊!什麼一大堆的長啦!結果他那坐也不能坐,那兩條腿伸直坐在那裡,那麼完了以後,休息的時候啊!他休息完了以後,他覺得下面溼溼的站起來一看,哦!下面一大堆都是血,他心裡覺得不得了,唉!雖然這個是痔瘡,但是這是一個女眾地方,人家不瞭解的,尤其他老人家持戒,萬一起一念的這個誤解不可以,佛本來很多戒是譏嫌戒,唉!一定要想辦法拿掉他
【 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
那麼那先看這個,這個對象,對象本身跟你沒有冤親的,沒有冤親的人,在這個上頭除掉貪瞋之心,這樣因為這個冤親的人本身啊並沒有貪瞋,然後在這個身上本身的現象就是捨。然後在這個時候他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的,他不是對方使你親愛或者冤家,而是說緣對方的時候你拿你的內心啊!這個貪瞋之心拿掉。所以對方第一個是引發你的心是平等的,但是呢真正重要的還是從這個身上面,你回過頭來檢查你自己的內心,這個在這個上頭使得不被這個冤親的心而動他,在這個上頭你得到了這個捨平等了,然後緣親友的心,因為親友的心啊!雖然有這個耽著,但是這個耽著本身力量比較弱,所以啊在這個上頭你啊!再進一步推展。
【 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
這些都不可以哦!假定說看見這個親友心以後的話呢?那個時候啊你會發覺到耶!看見這個歡喜的人,那麼自然而然,雖然你看見中庸的人,你心裡邊不動,看見歡喜的人,心裡邊跟著歡喜而去了,那時候把他拿掉,把他拿掉,就是這樣。然後再進一步對有怨的人再把他拿掉,假定說有親的人,而有親愛的人,你不能拿掉的話,看見親愛的人,你就耽著跟著這個而去。如果看對這個怨的人,你沒有拿掉的話,由於怨的人你就跟怨而去。這個捨心就升不起來,如果這個捨心升不起來,然後在這個心裡不平等的情況之下,你修這個慈悲的話,那這個慈悲始終是像爬山一樣,一腳高低,那個慈悲根本大不起來,所以啊當這些都平了。
【 若此亦平,次當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那個時候你的質完全對了,然後呢把他的量擴大,擴大到在任何人身上面,到那時候你看見任何人,不管這個人親、怨、平等跟你再好你看見了心裡面了不動心,跟你再怨你心裡面了不動心,這是第一步,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動你不為外面所動,然後你運用你的心,你要他什麼樣,你就成什麼樣,否則你這個心,一直跟著外境轉,你雖然覺得,耶!要怎麼樣,可是境風一動,你又跟著他被他動掉了,那是不行,那個不行,譬如說我們以寫字來說,你寫字那個筆啊!那個筆寫在那個紙上面,是現在蠻好,但是萬一那個紙,碰見那個水的話,啊!那個筆啊!就化掉了,那紙也就沒有了,對吧!那現在呢?我現在用的紙是不怕水,現在那個筆啊是油質的也不怕水,你本身不怕水,然後你寫的子擺在上面那個水儘管來了,對不起,動不了他,是不是這樣,那個字還在上面一動不動,這是為什麼你事先必定要先準備好了,瞭解清楚不清楚這一點。所以我們事先那個心裡邊啊!先要不為他不動,就像剛才說那個紙啦!不是說擺在這個地方,擺在這個地方可以,但是你現在要緣的是一切有情,所以換句話說這張紙啊,不但要擺在房間裡,還要擺出去哦!還要風吹雨打哦!所以你在室內雖然是啊蠻好,被水一泡完了,那個不行啊!所以這個紙本身啊經得起風吹雨打,然後你在那個上面寫字,寫字的時候啊!你現在寫得乾乾的蠻好,但水一來的話,那個墨水一沖掉這個不行,這個墨水也要經得過風吹雨打,現在我們的心裡也是這樣,所以你不要去忙著去寫字,換句話說你不要忙著,在心裡上面呢先把那個慈悲放下來修成功,不要,因為你那個慈啊!在這個不平等的心,心裡沒有擺平之前,擺在這裡溫室當中,就好像擺在這裡,那可以,萬一碰到境風上面那一動的話,好碰見水被水掉,碰見風被吹掉,那沒有用,這個道理懂不懂,這個地方所以要我們說這個,就這樣。若爾,我們翻過來。
【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
那麼進一步我們說,對呀!這明明是啊!他是親愛的人,親愛的人嘛!難免啊喜好了、貪著了哦!明明是你的冤家啊!冤家嘛當然我們發瞋恙了,你怎麼辦能夠對他捨掉呢?耶!他告訴我們啊!這裡進一步,前面先說道理,道理告訴我們來就告訴我們怎麼個修法,修兩件事情。
【 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
說第一個你求兩類為對方來說,有情對方來說,就他來說你不是要利益於他嗎?那麼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大家都希望快樂,大家都厭惡痛苦,就他來說沒有一點差別,人是這樣,畜生是這樣,不管是那一個,現在你對他說有一類啊給他好處,有一類啊要疏遠啊!給他好處或者疏遠,這個不合理、不合理,這個是就他那方面,這個很明白啊!那麼另外呢就我自己方面,就我自己方面那怎麼辦呢?我自己說明明是這裡有情的人我歡喜啊!這瞋恙的人我討厭啊!他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辦呢?
【 就自己者,當作是恩,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
嗯!你如果能這樣的觀察,我們眼前啊雖然凡夫,現在眼前境界明當中,實際上啊我們無始生死當中,現在凡夫當中已經轉了不曉得多少趟了,轉了多少趟當中,大家沒有一種關係沒有發生過,各式各樣的關係都有過,所以你隨便要想找一個說,這個人啊跟你沒有作何關係的找不出來,任何一個人都跟你一樣有各式各樣的關係。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四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四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an: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九十四卷. B 面
00'06"
是你的最親愛的人,也你的大對頭,也你的毫不相干的人。既然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話,
你然後分他、這樣分,這有什麼好分的呢?就像我們平常相處的,今天好得要命,明天吵
得要命,到後天又是如此,後天又是……。你天天這樣,你還何必再忙這些事情?這不是
毫無意思嗎?就是這樣。所以啊,如果你能夠懂得這個道理,放遠了眼光去看的話,那問
題都沒有了。
00'40"
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那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這個是性宗的修行的方法,特別地告訴我們有次第,這個
初、中、後三篇。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196
00'55"
又於親屬起貪愛時,
那麼其次「起貪愛時」,再引經上面,這個經上面:
01'00"
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

如果說你起貪心了,起貪心的最好的對治,就想:「唉!以前啊,我也殺過你,你也
殺過我,這樣地大家互相殺,有什麼好貪著的?」
01'25"
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
在前面,我們想那個六苦當中說過了。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定的,一下親得要
命,一下怨得要命。所以當你想到親的時候,你想一想怨,想到怨的時候,想到親。你這
樣一想的話,就是正好把它扳平:好囉,好囉,沒有什麼好想的。心裡面就行了嘛!這
樣,很快地就把那心弄平了。
01'52"
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你只要善巧地思惟這個的話,這兩樣心裡面哪,就把它淨除掉了。
舊版.第九十四卷 B197
02'03"
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他每一個地方,他又來告訴我們,現在這個是什麼?取怨、親的差別。就是說,你
在這個……是,這個人本身,一定的,我們人在世間當中,自然這個人比你親近一點,這
個人比你疏遠一點,乃至於這個人怨家,這個是事實擺在這裡,這個也你不去管它。而
真正重要的就是說,當這種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內心當中親的人哪,你對他,哎呀,貪著
之心,要遣除掉這一個;怨的人,你排斥之心,要拿掉這一個。剛才說過了,在這種狀態
當中,你能夠做好了,一切任何的境風,你的心裡邊就在捨當中,不為它所動。我們不要
以為如如不動哦!離開如如不動,還天差地遠哦!現在我們心裡面一天到晚跟境風所轉,
我們說:「不分別,如如不動。」那真是顛倒不異!所以這個次第我們,我所以這樣提的
話,千萬要注意每一個地方的行相,你必定弄得清清楚楚。要不然的話呢,你隨便一開口
也錯,一聽哪,也弄到不曉得哪裡去啦!嗯,下面繼續說,
03'27"
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修次中篇》云:「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
種易於增廣,

那麼有了這個平等的心,進一步就告訴我們,怎樣辦呢?欸,那個時候引發悅意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198
了。要慈水,能夠潤澤你內心的相續,當你內心經過了那個慈悲潤澤了以後,像那個田
哪,先滋潤了,然後滋潤了以後,下那個悲的種子,它易於增廣。
03'57"
故心相續以慈薰習,次應修悲。」
哦!那個時候,我們在這個上頭啊,就可以先引發悅意,先修悲心。
所 04'08" 說慈者,謂於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
這個慈的內容,就是對一切有情啊,就像可愛這個獨生兒子那樣的可愛法。
04'19"
又此所說由修等捨,息滅貪瞋不平惡澀,如調善田。
那麼修這個悅意相之前,先要什麼,這所以為什麼先要修內心的這個「等捨」。先把
這個內心當中不平的這個惡念,「粗澀」就是不平的那個貪瞋之念,弄乾淨。就像先把那
個田,先把田弄乾淨,弄乾淨了以後,弄平了,然後加慈水,然後呢灌那個悲種。所以他
這個下面說明:
04'54"
次以見為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為切要。
舊版.第九十四卷 B199
你能夠照著這樣的次第去一步一步欲修的話,那個大悲心啊,很快生起來。「應當了
知極為切要」,這個話,這樣子最快速的,這樣最快速的!所以現在我們這裡呀,修行儘
管還沒有行,但是馬上用得上剛才說那個道理。喏!這個是最快的,也是唯一的,現在大
家都懂了吧?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先建立起來。建立起來了以後啊,你自己曉得這個是沒
有退路。不是沒有退路啊!我們所以要退的原因是什麼?求安樂。結果你發現,退下去的
結果是只有苦,一條路,而且大苦!進前去雖然是苦,小苦卻是大樂!現在我們處處地方
為求一點點快樂,那個時候你了解了正確的行相,正知見得到了以後,為什麼說到最後一
定會走上這條路的原因,現在大家了解了沒有?喏!就是這個地方。所以如果是這個概念
還不懂的話,你不必忙,只要這個概念建立起來,這個修行是一定成功!而且是最快速、
最圓滿、最好!
06'26"
今天《菩提道次第廣論》兩百一十六頁,兩百一十六頁。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就是
「正修」啊,正修修習菩提心,正修菩提心。那麼正修菩提心當中呢,前面已經說了,引
發這個心要什麼條件;然後呢根據這個條件,來正式地策發這個心裡面。前面所有的這個
辨,這個地方現在大家已經了解了,說真正圓滿教授,真正無垢正確的這個指導,它每一
個地方辨得這麼細緻。然後你把這個兩個跟以前一比的話,立刻就有這個感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200
07'26"
以前我們聽見了這佛法,哎呀,感到非常歡喜啊,好得不得了啊,人人想求啊!這
個是非常好的現象,種一下一個種子。當你真正想努力深入,要想契入的時候啊,就不得
其門而入。感受上的好的,說起來是圓融無礙的,但是呢做起來的話,卻像什麼呢?像這
個摸著一個人家說水上葫蘆一樣,你碰上,它就跑掉了,碰上就跑掉了,碰上就跑,你怎
麼抓也抓不住,怎麼抓也抓不住!所以弄了半天啊,就莫可奈何。幸好還有一個法門,那
麼我們也只有這一個法門,說:「啊,念佛啦!」所以這個叫作末法的善方便。現在你正
確地了解了這個方法以後的話,你由這個次第是步步深入。同樣地你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念
佛,這個方法來念佛就上品上生,如果你修其他的法門,照樣地,任何哪一個法門,你都
可以如理如量地達到要達到的量。所以達到多少,那是看你自己的認識跟精進。
08'56"
現在呢,我們繼續地把它那個每一個部分,一步一步地順著次第來了解它。上次講到
說,啊!我們正式要修的時候,先要慈水來潤澤我們的這個內心身心相續,身心相續。有
了這一個,然就呢就像種田一樣,把那個田啊,先把它不平的硬塊什麼等等,把它弄乾淨
了,然後呢,再以慈水來滋潤它。這樣做的話,那麼這個悲的種子就很快生起。所以兩句
話,「應當了知極為切要」,那這個才是最最重要的部分,這個才是我們應當了解的。
10'05"
所以我們剛才說,前面之所以聽得歡喜,感覺得又覺得圓融無礙,又這麼好,而所以
舊版.第九十四卷 B201
無從下手的話,你望洋興嘆的話,實際上就是你沒有抓到這個根本。所以現在我們哪,了
解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進一步認識的。有了進一步認識以後,產生的效果是什麼呢?
以前這個只是種一點的善根,現在卻是結的善果。
10'46"
我們立刻可以回想一下,在講十二因緣的時候,說感果快則兩生,慢則三生。實際
上那個三生哪,真正說起來,時限是無量阿僧祇劫。那麼這個三生就是說,你種下那個種
子,要快的話兩生,慢的話第三生。第三生靠什麼?就是那個種子啊,經過如理如法地去
滋潤它。那麼以前呢我們雖然聽懂了,雖然歡喜,可是你沒有方法,不曉得怎麼去滋潤它
啊!不曉得怎麼滋潤它,說:「好啊!」大家說好,說了好了半天,就像天上的人造衛星
一樣,好是好,你只能望望它!只能望望它,其他的就不行了。現在是不但的好,你曉得
怎麼登堂入室,它就可以把你送到天外,超出我們現在這個生死輪迴的苦海!那麼這個裡
邊分三部分:
12'01"
此中有三,初修母者。
這個第一個知母,曉得這是母親。
12'07"
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202
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
我們這個生死,啊!無始以來這個時間,你根本無法想像的。所以呀,因為生死無
始,所以一生一生地受生,也不曉得多長、多遠。從這樣的生死當中,不斷地來,說哪一
個身體沒有受過的?沒有這樣的事情!哪一個地方沒有去過的?沒有這樣的事情!哪一個
人沒有做過你母親的?沒有這樣的事情!換句話說,我們在生死當中啊,什麼樣的身都生
過,從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到十八層地獄當中的這個阿鼻地獄種子,這個是六道。然後
每一道當中啊,哎呀,當蜎飛、螣動,螞蟻、國王,最大的到最小的,最窮的到最富的,
最苦的到最樂的,沒有一個地方沒去過,都去過。然後呢,所有的地方也都去過;還有呢
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曾經彼此做過父母。所以在這個地方特別強調,沒有一個人不是自
己的母親。
13'42"
如〈本地分〉引經說云:
他下面特別說論、經,下面就是證成這件事情。

13'50"
「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
這個經上面還是說,看那個大地上面哪,沒有一個地方啊,你們沒有去過的。
舊版.第九十四卷 B203
14'06"
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餘尊重,若
等尊重。」

上面講次數,這個上面講人。在這個整個生死輪迴當中,找不到一個人說沒有做過你
的父親、母親、兄弟、親戚、朋友……找不到!
14'33"
此復非僅昔曾為母,於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
過去是如此,將來呢還是如此!就這樣。
14'43"
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
你這樣地了解了、思惟了以後啊,那麼要——所有的有情都曾經為自己的母親這件事
情啊,應該求得決定的了解。「決定」是決定不移,這個決定不移的信念還要堅固。那麼
這裡說,他為什麼別的東西啊,不講那個地方、不講別的人,講母親呢?這個道理一層一
層地說下去,說到下面我們自然容易了解。
15'17"
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
當這個了解到,為自己母親的這個了解堅固了、生起了,那麼念恩也容易生起。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204
15'30"
此若未生,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就是你如果說這個概念沒有的話,你無從念恩。現在這個地方已經很清楚,這個次
第,必然的次第。說,曉得是母親,然後你在母親身上可以念她的恩。昨天有位同學,他
先看了以後,他說:「欸!那個三寶不是對我們有很有恩嗎?其他很多,為什麼不念佛
恩,念母恩呢?」對呀!你們大家想想看這什麼原因啊?
16'05"
所以這個地方,它每一個地方有它特別的地方。說我們現在是什麼?我們現在是個
凡夫,我們凡夫啊,儘管信得過佛,可是對佛法的真正的內涵,淨信心不一定人人有,不
一定人人有。而大部分所以為凡夫的,就正因為一步一步上去,膚淺的信心是有的,淨信
心可是沒有;這個淨信心,必須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反過來說,你自己思惟觀察的這個經
驗,對我們產生最大的力量。這三寶啊,雖然人家說:「恩大、恩大!」可是你沒有經驗
過,無從從你的經驗當中,引發它深刻的這種感受,引發不出來。所以這個不念佛,儘管
佛的恩再大,是念母親,這第一個。
17'00"
第二個呢,眼前尚且如此,在以前那對你亦復如是。他現在真正的重要的話,要引發
我們大菩提心,要普緣一切眾生去救濟他。為什麼要這樣呢?還是要從這個知母、感恩、要
舊版.第九十四卷 B205
報恩上去。要報恩,那麼你想到母親,然後呢每一個人都是你母親,你要報每一個人母親的
恩,所以你這個大悲心啊,就能夠徧緣一切一無遺漏。所以這一點哪,產生這樣力量的,世
間、出世間,對我們初機來說,在我們的感受上面,真實要想找到這個,只有母親,這是它
的原因。所以它每一個地方啊,就那個關鍵在什麼地方,我們必定要把握得準。
17'52"
而且呢,我們要曉得,真正初機修學佛法,一定在人道當中。那個畜生的話,儘管你
告訴牠母親,那母親是什麼牠誰也不知道,誰曉得誰是母親啊?那個卵生畜生,牠根本不
曉得,就是那個胎生的畜生,牠也不認識母親啊!這個人是不一樣的。而且你看同樣的動
物當中,這個人間這個母親對這個子女的養護啊,那六道當中,沒有其他任何一道可以堪
與相比的。再加上只有我們人道當中啊,他有這個思惟的力量。而要想跳出輪迴,要想擺
脫那個,最主要的力量就是什麼呢?就是那個思惟。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18'48"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說有了這個,下面的根據就有了依了——依止著這個上頭,這個
因。曉得了母親,下面怎麼辦呢?念恩哪!所以,
19'00"
二修念恩者。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
有了這個基礎以後,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206
19'06"
若先緣於現世母修速疾易生。
先從眼前的母親來修起。
19'12"
如博朵瓦所許而修,
那個祖師怎麼告訴我們的。博朵瓦呢,就是傳那個敦巴尊者、阿底峽尊者;就是這個
完整教授,阿底峽尊者從金洲大師,那最圓滿的教授傳承。就表示,喏!這個最圓滿的教
授傳承那些祖師們,從佛以來沒有斷過,如理如量地,他們都是這樣修。
19'39"
先想前面母相明顯,次多思惟非唯現在,即從無始生死以來,此為我母過諸數量。
先想面前母親現起,母親現起。說到這個地方,當然我們懂道理一下懂了,如果要
真正修的話,覺得:「喔唷,這個母親怎麼現得起來啊!」大家記得吧!在本論剛一開始
的時候,教我們修行的時候,先修什麼啊?修皈依。他修皈依的時候,幾個條件,第四個
條件,坐下了,然後你就坐在這個地方啊,皈依觀想資糧田,那就是我們的三寶,它一定
要明顯,跟你的身心相續和合。因為你看得清清楚楚前面是佛,然後你了解得明明白白你
現在是苦,所以啊我現在的苦,一心皈投這個佛。那是下腳第一步,這已經有了;萬一沒
舊版.第九十四卷 B207
有,那麼你要怎麼樣?懺悔業障、積聚資糧,然後等等。所以前面這個次第一步,這是共
下士的事情,他到那個時候要觀想什麼,嗯!他就觀起來了。所以到這個時候,已經進入
上士了,觀想母當然很容易。
21'11"
所以至於說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所以為什麼眼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那個懺悔,就是
那個懺悔;還有呢,就是積聚資糧。所以說目前啊,這要想積聚資糧,我們諸位是最佳的
地方。你在這個寺院當中,一個出家身一舉一動啊,無處不是!而且以出家身去做的話,
你隨便做一點點,所積聚的那個功德資糧啊,那個在家人是不曉得要做多少!大家還記得
吧?把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的東西拿出來是供養三寶,供養了多少時候,不如做個出家人
跑去點一個燈。有這麼大的好處啊!啊,所以當你想到這個時候,那你叫你不出家也辦不
到,就是這樣。
22'04"
我們處處地方要了解這個地方,你這些做到了以後,然後你坐下來觀啊,很容易生起
來了!然後呢,你觀了生起來了以後,你說等到這個生起來了以後,那個大慈悲心生起來
了,大菩提心生起來了,你回向往生——上品!就是這樣了。它也不要你念,拼命地念多
少佛,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然後你回過頭去,看《觀經》也好,看《無量壽經》也好,
欸!這個道理你完全能夠明白、能夠貫通。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208
22'40"
現在我們歸屬還到本論上面,說把母親看得清楚,那麼然後呢,其次不但修現在的母
親,還要想:對啊,這現在的母親啊,這一世,可是我們生死的無始以來,哎呀,這個曾
經為自己的母親的這個數量無法想像啊!
23'07"
如是此母為母之時,一切損害悉皆救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
所以所有的這些母親,當她生育我的時候,當她做母親的時候,所有我的一切的不相
應的損害,她樣樣地方來救護我們,所有的快樂都給我們。這我想啊,這兩點,我們人人
可以體會得到。
23'37"
特於今世先於胎藏恆久保持,次產生已黃毛疏竪,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
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

啊!那個時候我們就從一開頭,先哪,這個肚子裡面懷著,啊呀,那真是、真是樣
樣東西靠母親。然後呢剛剛生下來的時候,那母親抱著我,那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身心上
面。啊!這種狀態。然後呢,餵奶、吃食,髒的東西跟你擦,哪怕是大便、小便,沒有一
樣東西不做得千妥萬當。所有的髒的東西』——哎喲,我們現在平常看見一點這種東西,不
要說叫你去擦、叫你去摸,人家跑得去隨便吐一個痰,你看了心裡面:「喔唷……」可是
舊版.第九十四卷 B209
這個母親對於自己的話,不管是這一個,乃至於大便、小便,她跟你弄得個乾乾淨淨啊!
我們想到這裡,是母親之恩是無法想像啊!而且做這種事情,心裡是沒有一點的厭煩,而
用種種方法資養。現在我們做一點點事情,心裡邊哪,哎呀,這個嘀咕得不得了!
25'11"
又饑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肚子餓了馬上給你吃,冷了給你衣服,少了,什麼少了就給你,都是自己父母不肯用
的,不肯用的。我自己是出了家沒體驗到,但是以前的朋友、同學們,後來見了面了,大
家談起來,大家有一個共同的一句話,有意思極了:「唉,忙了半天還不是為了孩子!」
這句話,當年自己的的確確不曉得父母的心血。我想將來你們諸位,也大部分人如此,也
就是幼年出家,也可以說最幸運。就是有機會的時候,如果你們要回家,這是唯一的事
情,將來應該體會的。其他的事情,看見那個家,是一無是處!這個「家」,這個下頭一
窩豬,表示啊,哎呀,這麼地愚癡,這麼地髒垢,一無是處!但從這個地方我們要感受得
到,在這樣的一個父母對你的恩,你能夠從這個地方感受到了,然後這個大菩提心生起來
了。這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26'28"
所以平常我們不要輕輕易易啊,這個人家世間的人說:「忘恩負義,世間第一等大罪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210
人。」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居然也是啊,哈哈,說講仁義道德,都覺得:「哎呀!這
個世間的。」佛法的仁義道德最高的,卻做了最忘恩負義的人,這怎麼可以啊!所以這個
地方我們千萬要深刻地認識。正式修的時候,它每一個地方,必須要它很深細地你去思惟
觀察。所以我剛開始的時候也隨便看過,後來善知識告訴我了,我就在那個地方想。現在
我不大願意想,我一想啊,我實在忍不住,我每一想,我實在忍不住!這個的的確確地,
你們要的確好好想,好好地想想它,對你們有絕對的好處。母親的恩德,你的的確確無法
想像的,哪怕你老了……。
27'28"
唉,我自己記得,前年我回去了,我母親八十幾歲了。我母親出門哪,我母親就給
我說:「欸,還要這個、還要這個……。」那我那個弟弟就說:「哎呀,媽,你不要去管
啦,難道還不知道嗎?」然後我弟弟就給我說:「欸!她老人家就是放不下。」我就給——我弟弟說:「啊,你錯了,你不要這樣想啊!你想,天底下除了母親以外,有哪一個人一生這樣關心你的,有沒有?」你們仔細想想看。以後如果,尤其是在家人,總覺得:唉呀!
這個父母囉嗦。你從她那一方面去看,是囉嗦。但是她為什麼囉嗦,不囉嗦旁人啊?她心
當中始終把你看成她的孩子,她一心一意,從你在她肚子裡結生那段開始,一直到她兩腳
一伸,她心裡沒有別的,就是關心你,這樣。
舊版.第九十四卷 B211
28'25" 所以我四十年沒有回去了,回去了,啊!我母親也不能跑了,門口一聽,聽見聲音,
她還是纏著那個小腳,叮叮蹬蹬出來。然後我當然看了很歡喜,然後我出門,她也叮囑
我這個、叮囑我那個……。是啊!她那個是五、六十年以前的概念,跟現在怎麼,完全不
相應。但是我看見的,絕不是看見她的囉嗦,看見她始終把你看成一個孩子一樣,她全部
精神貫注在上頭。然後一再跟我弟弟們講,到後來,所以他們整個地改變過來了。不管母
親怎麼囉嗦,啊!她越是這樣,我越心裡面感到的溫暖啊!這天底下的的確確,你們仔細
這樣想的話,你沒有一個人不會孝順,你絕對想不到一點點要違背父母的地方,你找不到
了,這樣。
29'13"
然後呢,你說你有沒有聽她?說實在我沒聽她。也曉得,當然你跑出去,你不可能照
著你母親這樣去做,不可能哪!我做的事完全跟我母親不一樣。有的時候她回來了叮囑過
了,她也就忘記掉了,回來她只看見,哎喲,你回來她很高興啊!有的時候她問你:「今
天怎麼樣啊?」然後呢,你告訴她。啊!所以啊,儘管你告訴她的事情跟事實完全不一樣,她叮囑你要你向東,你偏偏向了西,她也沒有關係。這母親之真正偉大!


2018/4/14 校正一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五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五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九十五卷.A面

00'02"
所以你只要體會到這個心情,不管她怎麼弄,不管她怎麼說,你只有一個,那個時候
你只有一個念頭:你總怎麼方式去報答她的恩?我現在能夠做到,別的做不到,唉!她這
樣告訴我,總是好歡喜地接受。啊!對她這麼歡喜,因為我心裡很高興。這人這個感情就
是這個樣,你歡喜呀,她不用你講的,她也歡歡喜喜。所以在我家裡面,我覺得短短的,
我小的時候就這樣,現在還是這樣;別的人呢講他母親,那母親總覺得:「我這個幾十
年的經驗……。」在父母的心裡你總覺得孩子,她覺得你不懂事,所以你告訴她怎麼,
她也聽不進的。欸,可是我母親,我告訴她什麼,她總歸聽得進。後來我了解了,因為什
麼?因為她告訴你什麼,你無條件接受她;她也了解,的的確確你對她的心情就是這樣。
所以你不管怎麼告訴她,她也會感受到你全部精神對她。所以儘管幾十歲的人改不過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16
可是我告訴我母親教她改的話,她就改了。

01'07"
那個時候,大陸上面很流行的一貫道,她也信一貫道,什麼人跟她講也沒有用。我
就告訴我母親說:「這個一貫道騙人的。」「欸!真的啊?」「當然!」她這句話不是懷
疑我,聽見我講,就這麼憑一句話。然後我就告訴她,只有念「阿彌陀佛」,「那好,那
好!」那說什麼她這個東西就不念了,所以有這種力量,就這樣。以後我離開了,我當然
不曉得,可是我立刻反應就來了。那個時候,那個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因為我有一個重
要的親戚,是這個裡邊影響很大的一個人,也住在那個地方。他們就從此以後……多少年
沒辦法疏遠的,我母親就給他打開了。所以這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個樣,我只是隨
便一說,順便談到。

02'01"
這個地方,大家儘量地,你好好地從這個上頭去看,你一定要把它那個因,慢慢地
找到,這樣。你不要在那個外面的行相上轉,那自然而然你能夠深入這個裡面地去。繼續
下去,

02'19"
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與。
啊,這些東西,都不是容易得到的呀!在我們眼前最清楚了,噢喲!賺一點點錢是千
217 舊版.第九十五卷 A
辛萬苦啊!都是做了種種的罪苦、惡名等等,求來了以後,自己不用就給你。

02'41"
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肯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
出於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
凡有損苦無不遣除,於此道理應專思惟。

這個文字很容易懂。不管是你最嚴重的,如果說有病苦了,寧願她自己死,寧願她
自己病,寧願她自己苦,她總是甘心情願地用種種的方式來幫你忙,所有的利樂,沒有一
樣東西不辦的。容或現在大家有感覺說:「咦,我這個父母好像不這樣嘛?」這個倒是
事實,眼前的,千真萬確地,這個兩代之間的代溝非常大。其實,像剛才一樣,原因為什
麼?因為時代不同,所以對同樣的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樣。看法不一樣的話,當然所產生
的效果不一樣;然後見解不一樣,這個問題就來了。所以,懂得了佛法,佛法的中心思想
叫什麼?緣起空,任何東西都因緣而起。他這個概念所以這樣,因為他有產生他這個概念
的因緣。我這個概念所以這樣,因為我現在所面對的接觸的客觀環境如此。既然接觸的環
境、因緣、條件不一樣,我的見解感受,自然跟父親的、跟母親的見解感受,自然不一
樣。這個很明白,所以不能用我的感受去衡量她。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18

04'44"
更進一步,當然你也可以說,欸,那麼她也不應該用她的標準來衡量你呀!這個是
對。問題現在是:她學佛?你學佛?你學佛啊,不是她學佛啊!你學佛的話,很簡單嘛,
就是你應該了解。否則的話,輪到她學佛,她成了佛來救你。我們現在學佛的話很明白,
這懂得佛法以後的必然現象,世間人都不知道。所以這個只有能夠自己說:「啊,現在我
了解了!」你了解了,你就不會在這個行相上面轉。而在這個原則上面,只了解到她真正
的動機,你了解得清清楚楚,不會被眼前她不同的見解上面,那個代溝啊,對你來說是不
會產生任何影響。那個時候,行了!那個時候,行了!

05'41"
所以,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我們之所以不能體會到這一點,就是不懂得這個道理。
就是不懂得道理,於是覺得:「唉,這個老朽,這個人的腦筋這麼糊塗,想這種事情莫名
其妙!」你把她當初對你的這些恩,你忘得乾乾淨淨,等同畜生。既然造了這個業,對不
起,一旦這一生一失去的話,連它人天都保持不住啊!所以現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做
子女的,應該這樣想。反過來,我們做父母的不必要求子女,他子女沒學佛嘛,既然沒學
佛,他現在這個概念是自然這樣的。不要希望他這個子女來孝順你,不要希望;但願我能
夠孝順我父母,將來成了佛,把父母救起來,把子女也救起來,那個才是對的,那個才是
對的。
219 舊版.第九十五卷 A

06'34"
那麼關於這一點,要幹什麼?了解。了解了呢,專一、精純地思惟!喏,眼前我們真
正修的就是這個。所以眼前真正修的,都要如理思惟,如理思惟,這是最重要的。

06'54"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於父等諸餘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
當這樣的念恩的心裡邊哪,真實地生起來了─這個不是空話喔,這個不是空話喔!
不是講一個道理喔!這一點哪,在這個地方是特別強調喔!所以大家不要忙著懂得很多道
理,我們往往看見:「哎呀,他懂得很多道理了。」然後呢,自己覺得很懂,看別人覺
得:「啊,這個還差得很遠,這個不懂!」實際上呢,對不起,這個文字上面哪!這個文
字上面,這做世間學問是有用的,做佛法深入,沒有用啊!世間的學問跟佛法的深入不一
樣的地方,就是你儘管是佛法,你辨別得很清楚,講得頭頭是道,如果說內心當中不能如
實生起的量,你轉了一世,變成很會動腦筋的人,然後呢,啊!這個做起學問來,念起書
來念得很好,但是對佛法深入沒有你的份,這個是它最大的差別,就是這樣。

08'10"
所以,你如理思惟了以後,也許你文字都忘記掉了,但是你起心動念的話,就會有這
種念頭─啊,一個念起來了,你這個母親,你只會感激她的恩,你不會感覺其他的不
是。當然其他的也是如此啊,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也是如此。那麼,對母親這樣了,「次於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0
父等」,其餘的親友啊,也這個樣去修,因為那些人呀,以往多生以來都是自己的父母。

08'41"
次於中人知母而修,
那麼更進一步呢,跟你毫不相關的陌生人,也是這樣想:那前生那些都是母啊!

08'50"
若能於此生如親心,則於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
那個時候,在怨敵上面再開始修。前面,第一個告訴我們修「無量捨」,有一個原
因的:無量捨就是並不是教我們捨這怨親,他怨跟親沒關係,但是不管若怨、若親到你現
前的時候,你自己心裡面不會有他親疏之感,只是調柔這個心。那麼,進一步你修了這慈
心以後,修了那個念恩心以後,你第一個看見那個怨家的時候,你不會呀……怨的這個概
念,你腦筋當中已經拿掉了。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你要念他的恩就很容易。所以,

09'38"
若於怨敵起同母心,
這個時候,「質」對了,質對了。就是自己的母親固然是母親,其餘的親友─母
親,完全不認識的事情,也是母親,乃至於怨家對頭都是母親。這個時候,任何一個人沒
有一個例外的,你都能夠從他身上緣想、思惟、感恩。其次呢,把這個「量」擴大。
221 舊版.第九十五卷 A

10'06"
次於十方一切有情,知母為先,漸廣修習。
質對了,慢慢地推廣,所以這個質跟量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呢,這個質跟量之間的關
係,那個次第完整、圓滿地都在裡頭。念了恩,念了恩,第三呢,進一步,那就要去報恩
了,進一步要報恩了。

10'32"
三修報恩者。如是唯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而實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無所依
怙,捨而不慮自脫生死,薄無慚愧何甚於此。

這麼一來呀,這時候我們就了解啦,只因為大家在生死輪迴當中,一直在轉,所以
不認識啊!不認識是不認識,但是確實是母親啊,所以這是千真萬確的!而他們受苦,一
無依靠啊,這種我們就不去管,只求自己解脫,那個這種人哪,是「薄」,這是太刻……
不要說刻薄吧,那實在這個談不到啊!對這點不感到慚愧嗎?如果說無慚無愧是莫甚於此
啊!我們不要說轉了一世,你小的時候離開了父母,你長大了不知道。不要說小的離開父
母,我們現在沒有離開父母欸,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父母的恩欸!這樣。

11'43"
那你們看,為什麼畜生感得畜生的原因,就是牠主要的最大的原因,牠並沒有造嚴
重的惡業,但是不懂得父母恩,這世間來說,感得畜生相。牠多多少少還曉得一點,牠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2
個畜生越高,這個胎生的畜生就比較高,這母親還會帶一點牠,因為這個母子的關係,這
個就是牠的業嘛!你有多少感恩的這個心,感恩的業相應,你多少感得多少的果報,越
是下等的越是沒有。所以這因果之間的法則,你了解了,隨便一看,就這麼清楚、就這麼
明白,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那個雞生了個蛋就算完了,牠還要孵牠一下,小雞出來
也不曉得,就這樣。那個濕生更是糟糕!譬如說我說,我們啊,人是……所以為什麼「五
倫」,這個仁、義、禮、智、信,跟這個什麼「五戒」,這人的根本等等,都有它的必然
的這樣的因果關係,就是這個。所以實實在在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啊!實實在在我們應該
要了解,這我們真正應該為此而感到慚愧啊!那麼這個道理說明了,下面就引論:

13'02"
如《弟子書》云:「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沈沒大水中,易生不識而棄捨,自脫無
愧何過此。」

所有的這個親人哪、母親啊,在生死大海當中,就像沈在這個大水當中─生死苦海
當中。因為轉了一個身,大家不認識而拋棄不管,只求自己解脫,那天下哪有這個,比這
個事情更糟糕的啊!更應該自己感到慚愧的啊!現在我們居然說修學佛法,講道德仁義的
人哪,連他自己最親的人都不管,還講什麼個道德仁義!我們罵人說:「這個人刻薄得不
223 舊版.第九十五卷 A
得了!」就這樣。那刻薄,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現在對你自己的母親都不管,還說修學佛
法,天下還有這樣的刻薄的人嗎?唉!想到這地方,所以我們真正懂得了佛法,你一天到
晚都是只有反省改過啊!

14'13"
故若棄捨如是有恩,於下等人且不應理,況與我法豈能隨順。
這下賤的人都不合理啊!如果有恩不報而棄捨的話,何況我佛法當中,豈是我佛法
當中相應相順的?所以這個證二乘的,對我們凡夫來說,聖者好了不起,因為我們不能解
決的他解決了,所以我們是絕對地尊重。但是佛為什麼要呵斥?為什麼呵斥他焦芽敗種的
原因,現在我們了解了。這不是我們呵斥喔!我們可不能呵斥,我們呵斥的話,都要墮
落的喔!我們呵斥的,不是呵斥外面,呵斥我們自己內心。所以想想看,我是不是這樣的
人哪?啊,不啊!不但不,還要感激啊!說那些大阿羅漢,都是菩薩示現哪,他是菩薩,
他示現這個身,然後呢佛呵斥他,然後做個樣子給我們看。就好像兩個人扮了個戲給我們
看,我們要感激他,這個是我們現在應該了解的用心之處。

15'28"
如是思已,取報恩擔,即前書云:「嬰兒始產全無能,飲誰慈力授乳酪,依慈多勞
此諸母,雖最下等誰樂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4
他又說了,小孩子剛下地呀,你是的的確確地,天下沒有一個人例外,沒有母親的
話,沒有一個人生活得下來。沒有母親,人類喔,畜生當然例外。所以,我們要想:不要
說生人天、成佛作祖,你要保持人身這點都要記得千真萬確─是誰的慈悲的心力,這樣
去做啊!這樣的,由於這樣的慈悲心,多少辛苦的這樣的母親,最下等、最下賤的人,他
也絕對不會棄捨不顧啊!

16'25"
又云:「由得誰腹而安住,由誰悲慎而取此,此母煩惱苦無依,最下眾生孰樂
捨。」

也是一樣的道理。

16'37"
《無邊功德讚》云:「有情無明盲,意樂衰損慧,為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棄此
獨解脫,非是我之法,故汝發願度,無怙諸眾生。」

那個《無邊功德讚》上面,這讚佛的。換句話說,我們要應該修學的,一切的有情為
這個無明所遮蓋的─盲無慧目,有了眼睛,是開眼瞎子。所以他不認識啊,他這個心念
當中沒有智慧,都是想錯的。這個必定要前面這個樣地一步一步來,都是要這個親子的慈
悲,才能夠我們得到這樣。可是我們不認識,由於無明覆蓋,居然不管那個無上的大恩,
225 舊版.第九十五卷 A
只求自己解脫,這可不是我應有之法喔!可不是我應有之法喔!所以你們應該發願,度所
有那些曾經做過你母親的眾生。現在他們那些眾生無依無靠,輪迴在生死苦海當中。

18'03"
這裡有人問:「欸,既然這樣的話,佛就應該一次說大乘法,他為什麼要說三乘法
呀?」大家有沒有這個疑問哪?對呀,佛就應該一開始就不要說三乘呀!這個地方我們要
了解,正因為佛之成了佛,佛之所以成佛,是為什麼成佛的呀?他就是因地當中,要了解
了這一點,感一切人的恩,報一切人的恩,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他們救度出來。所以他由於
這樣的心,行這樣的行,成了這樣的佛。成了佛果以後,仍舊有這個大悲心的策動他,絕
對不會安住,說「無住涅槃」,盡未來際,由悲心策動,以他的大智、大威神力,一直度
眾生,那時候他只有一個目標─度你!只是如此而已。那麼,由什麼方法相應呢,就用
這個方法度你。這是他的悲願的必然結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19'08"
更進一步來說,有很多人就這樣,譬如說,拿我們現在來說吧,教你學佛啊……現
在大家好了,聽見了本論了,聽了相應了。大部分人一聽:「哎呀,這麼難學啊!好了、
好了,打退堂鼓回去了。我還是在那兒,關在那兒念念佛就算了!」肯念佛的已經很了不
起了,這個很明白的事實,對不對?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那麼,那個時候你對這裡
邊,就一點不會有問題了。因為沒有問題,所以你走上去的時候,步步平實,步步平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6
好,現在我們念了,了解了。

19'50"
若爾如何報其恩耶?生死富樂母自能得,然彼一切無不欺誑,故我往昔於由煩惱魔
力所傷,如於重傷注硝鹽等,於性苦上更令發生種種大苦。慈心饒益,應將彼等安
立解脫涅槃之樂而報其恩。

那麼現在我們說:「對啊!這個最下賤都不可以,何況是我們學佛啊!我們要報。」
那麼怎麼報法呢?要曉得,在生死輪迴當中,這種富有、快樂,就是我們眼前的世間這個
名利、恩愛這些,這些啊不要我們,他自己一樣會得到的。但問題呢,這些東西都是欺誑
的啊!都是欺誑的啊!說以前由於我們煩惱,煩惱就是惑─迷惑、無明,被這個煩惱魔
所傷明明是苦不知道,就像已經受了重傷,重傷了還加那個硝鹽。硝鹽平常不傷的時候,
加上去痛得個要命,弄傷了,這痛上加痛呀!而這「性苦」這上面,它本來這個生死輪
迴,本質就是苦的,你還要加恩恩愛愛,貪瞋癡纏哪,苦上加苦啊!所以,你現在真正地
以慈悲心腸,要救濟幫助他們,應該怎麼辦呢?要把他們「安立解脫涅槃之樂」,那個才
是報他們的恩哪!

21'33"
所以現在我們大家說:「哎呀,你要度眾生哪,你要慈悲呀!」是一點都沒有錯。你
227 舊版.第九十五卷 A
慈悲,要救他們怎麼救啊?要把他們從煩惱當中救出來,要使他們得到涅槃之樂。如果不
懂得這個道理,也是跟他們這樣臆想的話,那個不是佛法耶,這個地方很清楚啊!所以我
們必定要知道啊!不要說:「哎呀,我在救眾生哪!」你如果這不了解的話,我們一定也
是會忙什麼?忙這種世間的慈善事業。大家都說:「你看別人都做,你怎麼不做呀?」再
加上別人再說:「啊,你們佛教講大慈悲!」對不起!我不一定。不是不做喔,不一定!
看你怎麼做法。

22'19"
是你已經發了這種大菩提心,那時候你救濟他,你明明曉得這個這是苦的,你也產
生絕大厭患之心;可是對他來說,你曉得唯一的方法,結他這個緣,只有這樣做,那是絕
對了不起!因為你自己明明白白,對它產生絕大的厭患。反過來,你心裡面對這東西,乃
至於又不了解,又捨不得,喔唷,就像什麼?就像螞蟻碰見糖,螞蟻碰見蜜一樣,就像
蒼蠅碰見那個大糞一樣,馬上沾在上面呀,趕都趕不走,然後自己就說:「哎呀,我是大
慈悲!」那是完全錯,完全是自欺欺人!這個事情自己衡量心裡很容易明白,所以這個道
理,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知道!

23'16"
那麼這樣了解的時候,我們才曉得,噢,我們要幫人家的是幫些什麼啊!絕對不是
他在那兒火上加油啊,他在生死輪迴熾燃當中,你再給他來這個恩恩愛愛,絕對不是這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8
意思啊!

23'36"
《中觀心論》云:「又由煩惱魔,傷害已成瘡,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
就像那個論上面說,由於煩惱魔所傷害,傷害了已經成了瘡了,那個時候我在上面,
反而加一點灰水,就是石灰水,喔,那個東西痛得很欸!等於苦上加苦啊!這個不是我們
要做的事情,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檢查,如果我們現在心裡邊不檢查,
你乃至於不曉得自己在煩惱當中,那時候談佛法,那都是開玩笑,都是空話。所以我們第
一件事情一定要從下士、中士,一步一步上來,而這個不是講一個空話,硬是你了解了道
理,內心當中去觀照:欸,看見了事實了!把這個量加大,從這個上面才進入到上士來。

24'41"
若有於餘生,慈敬及恩益,欲報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那麼,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說現在由於我們輾轉地這樣了解了這個狀態,感恩、念
恩,然後要去報他的真正的恩的話,只有一件事情:不是用世間這種恩恩愛愛,跟三毒相
應的方法,而是要告訴他世間的真相─苦。然後呢,從苦集滅道當中,不是走流轉,
而是走還滅,使他得到涅槃。除了這個,其他沒有了,除了這個,沒有了!這一句話,這
是唯一的。所以現在很多修學佛法的人哪,還覺得這個放不下,「哎呀!我還有這個事情
229 舊版.第九十五卷 A
……。」你完全錯了!修學佛法的事情,你正因為要幫他忙,所以眼前必須先放下,你必
須自己做到了,你才能報他的恩。自己都做不到,然後呢,把他纏在一兒的話,那完全是
說空話,這一點是最重要!

26'09"
不報恩擔,重於大海及須彌擔,若能報恩,即是智者稱讚之處。
不能報恩的這個,真正負的擔子最大的就是這個,那個重得比大海還要重,比須彌
還要重。世間最大、最重的就是這兩樣東西,換句話說,沒有比這個更重的了,還超過這
個。若能報恩的話,那個才是真正智者,這個智者就是聖者─佛菩薩。

26'36"
如《龍王鼓音頌》云:「大海及須彌,地等非我擔,若不知報恩,即是我重擔。
呵!拿它來說,大海雖然大、雖然重,跟須彌,但是,嘿嘿,這我不在乎!我現在如
果不能報父母的恩,那個才是我真正的重擔哪!這我們要了解。

27'00"
若人心不掉,報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壞,智者極讚此。」
假定我們心裡面,真實地不散掉、胡思亂想,正確地了解。那麼,要了解了恩,報答
這個恩,使得這個恩不會走上錯路,那個才是真正智慧者所稱讚,所應該行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30

27'29"
總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復無引導,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險崖而行,其母若不祈
望其子,復望於誰。

總之一句話,自己的母親在生死輪迴當中,她沒有正知、正念,所以呀……當然,沒
有正知,就不能有正念哪!心是狂的、眼是盲的,換句話說,愚癡無明當中。又沒有人去
引導她,走路一腳高低呀,像這個正在於黑夜走在險處一樣,這個懸崖上面哪!在這種狀
態當中,做母親的不期望她的兒子,望誰呢?

28'24"
若子不應從其險怖救度其母,又應誰救,
做兒子的人哪,那個時候不從那個恐怖的地方,把母親救出來,那麼靠誰來救她呢?

28'41"
故應從此而救度之。如是若見為母眾生,由煩惱魔擾亂其心,自心無主而成狂亂。又
離慧眼觀增上生,決定勝道。又無真實善友引導,一一剎那造作惡行,如步蹎蹶。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看見像自己母親一樣的所有的這些眾生,由於自己的煩惱魔,換
句話說這個就是無明。心裡面一天到晚在這個裡面,自己做不了主,那是狂亂當中,卻偏
偏也沒有正知見、慧眼,不管是增上生也好,抑是決定勝也好,這個都不了解,看不到。
231 舊版.第九十五卷 A
自己既不了解,也沒有別的人哪,真實的善知識去引導他。因為沒有人引導,自己又不了
解,所以任何時候都在造惡,就像一腳高低地這樣地在這險路上面哪!總之,

29'55"
總於生死,別於惡趣奔馳懸險,母當望子,子應濟母。

2018/4/14 校正一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9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五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五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麼總共的來說,不管怎麼樣,都在生死痛苦當中,天、人、修羅,惡道等等,而特別在惡道當中更是可怕!所以在這個時候啊!母親只有希望兒子,而兒子呢?應該做的就是啊救度母親。
p. 219 (5)
【 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集學論云:「煩惱狂癡盲,於多懸險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恆憂事,眾生苦皆同。」】
嗯!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是的,我們為煩惱所縛啊!所以啊!心是痴的!眼睛是盲的,都在這個啊!懸崖險路上面哪!一腳高低地走啊!所以這個時候啊,不管為自已,不管為他人哪,也不管是那一個人,真正自己跟別人哪,種種的憂愁苦惱事都是一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
【 此說如是觀已,不應於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上面說了這個道理,還妙咧!不但一方面感恩、修恩、啟發菩提心,小一點嘛,能夠啊!少一點至少嗎,能夠把我們得到上品去!更好一點啊,很快成佛,嘿!妙了!眼前啊,還有特別好處,下面說不應於他尋求過失,你就不會跟他找過失了,只見一切功德覺為希有,覺得殊勝希有,剛才我曾經講過的,那我自己覺得我對我母親一樣,不管她怎麼講,唉!我只看見她,她對我這麼好!然後呢?因為我由於這樣心理,我也歡喜,我不管她怎麼講,我總是就是歡喜,就是感激!然後呢?我回過頭去也是如此,當你想到任何一個人都是你母親的話,你也這樣的話,請問: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問題啊?一點問題都沒有啦!所以這個教授之善巧啊!眼前一點問題都沒有了,這不是馬上增上生嘛?所以我們要想改善,你想盡千辛萬苦,你怎麼弄都改不過來,唉!這個地方,就這麼一個簡單的辦法,把你完全改過來了,人真正的啊,窮,不窮在物質上面,苦,不苦在物質上面,就是這樣,那怕你再窮再苦,大家一起來唉呀!過得真開心,真快樂!我記得我那年到鄉下去的時候啊!唉呀!看看大陸上那個,的的確確啊,比起我們這裏來,那真的是差的不曉得差到那裏去了!看見了我回來了,連忙啊!去買一點菜,我心裏想:唉,是這樣啊!他那個自己啊,有一點小小的一塊田,他可以種一點,我就告訴他,唉啊,自己種的特別好,那怕一點點,他也蠻歡喜,但的的確確的那談物質,什麼都談不到,但是我自己啊,立刻就感覺到的,一生的最快樂的時候,就是自己跟母親的時候!小的時候,現在回想,回想小的時候固然如此,眼前還是如此啊!這千真萬確的,你只要能夠如理的觀察,你們大家想一想看,我想沒有一個人例外,想想最快樂的是什麼時候?小的時候嘛!無憂無慮!唉,所以小的時候啊,你看,那怕那個父母親打了你,那個孩子啊,一定抱著母親的腿在哭的!唉,你看看,對不對?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這個關係如此的完美,如此的完善,現在你把一切眾生看成這樣的話,還有什麼過失啊?找不到啦!就這麼找不到了!唉!所以這個教法的完美啊!教法的真的完美啊!所以說,你啊!多聞!了解的愈多,然後呢?你思惟的愈多!除過增德,除那過失的方法,增長功德的資糧的方法是愈多,不管你那一個想,你用因感業感緣起的來想也好,現在又告訴我們這個辦法也好,不管你那一個辦法,想到那裏啊,嘿,功德就增長到那裏,苦惱就淨化到那裏,當下是增上生,別的這個增上生啊,對不起啊,還慢慢地要出毛病,這個增上生到最後一定是決定勝,這樣的殊勝啊!所以啊!對這一點啊!應覺為希有啊!的的確確,啊!這個除了佛以外,真正佛法的真正不共的地方就這個!然後呢?此亦合苦惱道理,耶,它還是從這個,概念還是從什麼上面啊?不要忘記掉噢:苦集滅道,它的根本教法並沒有離開,始終是繞著這個中心在轉。好了,那麼這時候啊,我們發依這個心哪,然後呢?一步一步上來,啊,依了這個心,下面的正發什麼?正發大慈悲心!因為大慈悲心有了,其它的一一也來了,
【 ◎ 第二正發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
那個地方啊,分三部份來說第一個呢?修慈!慈是什麼?一種心理狀態,就是啊你要把快樂給人家,所以一定有一個對象受你快樂的,所以這個慈心所緣的是什麼?是不具足安樂有情,說那些有情啊,他沒有快樂,那是你所緣的,行相呢?那個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呢?
【 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遇安樂,】
你怎麼樣使他得到快樂?
【 惟願令其獲得安樂,】
你一心一願,一心一意只有想,怎麼使他快樂,還有重要的,這個快樂,
【 我應令其遇諸安樂。】
這三樣,第一個:怎麼樣使他快樂?第二個:你心裡面一心一意只有想使他快樂!進一步:我要使他快樂!現在,講到這地方,我們又停一下,現在我們平常啊!人與人之間,是種種毛病,無非是為什麼啊?你希望快樂,不希望他快樂?現在你有了這個心,你只希望人家快樂的話,眼前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找不到了,對不對?結果呢?這個時候,你卻增長什麼?增長了無上大菩提的功德!啊!那個是佛法之美啊!前面已經告訴我們,那麼好!所以,你看這愈向後啊,這個愈好,然後呢?你的煩惱啊,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淨化掉,淨化掉了,如果你能夠把現在這個東西跟前面的再配合起來的話,哇,那運用的天衣無縫!那個是真的叫圓融無礙啊!你跑到那裡,處處體會,就問題解決!跟以前的圓融無礙有個絕不一樣的地方,前面的圓融無礙啊!那是個大雜燴,反正啊!那就像說那個笑話一樣,唉呀,那個髒垢不分,統統混在一塊,現在不,每一個地方弄得清清楚楚,該怎麼就怎麼!處處體會,處處圓融,沒有一樣東西用不上,這個是真的美呀!繼續,繼續,勝利者,它有什麼好處呀?說這個修慈心有什麼好處呀?唉,實際上,我剛才說那個,是最起碼的唷!還是最起碼的,不過呢,我說的是我們眼前感受得到的,經上面可說的,那不得了啊!
【 勝利者,三摩地王經云:「偏於無邊俱胝剎,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
下面有解釋,
【 此說較以廣大財物,於究竟田常時供養,其福尤大。】
經上面告訴我們,普偏是一無遺漏的,與無邊俱胝剎,唉呀!不得了啊!這不僅是說我們現在,這南普陀,下面加上個正覺寺,等下還有個慈善寺,那台中、台灣,整個的我們這個地球,整個的銀河系,整個的無邊剎海當中,所有的最好的供養,你拿來供養一切佛,這個功德多大,不得了得,耶!不及慈心一分數,你呀產生了那個慈心,那怕那很小一點點啊,唉!遠超過它!上面哪,啊!引那個三摩地王經說,啊!引那個三摩地王經說,你看,這麼大的供養,那不得了的啊,那是不得了的啊!但是啊,嘿!不如慈心的一分數啊,你修那慈心很少一點點,你看看這功德多大,他一再處處地方告訴我們啊!殊勝的利益,殊勝的利益,所以我們現在,從兩方面,一方面嘛,像我剛才說的,眼前馬上讓你感受到,讓你感受到的話,你會覺得,哎呀!這個的確這麼好,心裡面哪就願意,樂意地推動,然後呢?再引佛經上面,所以原來實際上這個東西這麼個好法啊!這是雙重的力量!這我們平常啊!你只要肯這樣如理去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大菩提心無有生不起的道理,因為這個,這麼眼前的,這樣的一個好,而又這麼現實的一個問題,繼續下去,
【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云:「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這麼一個佛國,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苾芻入滅定樂。】
這個安樂像什麼,苾芻入滅定樂,這個滅定樂是快樂啊,是不曉得多快樂!在我們世間哪,三世間最快樂的是什麼..色界第三禪,啊!第三禪,這個第三禪真是快樂啊!不要說第三禪,你得到一旦得到了色界的這個快樂的話,人間哪最快樂東西,你對他味同嚼蠟,是一點味道都沒有,聞起來臭不可言,人間呢,最快樂的是男女,那時候,你對它啊!那簡直是呀!你們還記得不記得阿難那個公案啊?他的太太美成這個樣,一看這個天女,他就覺得自己太太啊,哎呀!像一個瞎眼的老母猴一樣,那個還只是欲界天噢!色界還要比它深噢,一層比一層,然後呢?滅定樂的話,那又更不曉得快樂多少倍,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快樂,就都得到這樣大的滅定樂,
【 設於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在這個地方,修這麼長,哎呀,無量無邊的年數,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呀,一彈指頃,就這麼「答」一來,換句話說,一秒鐘的很短的時候,你能夠緣一切有情,修那個慈悲心,那個福啊,比其它前面還要來得大,所以這個千真萬確的,真正的菩薩,如果如理如量的學了以後啊,他會產生那個心量,那個時候,我們才會曉得,為什麼慈航菩薩,人家叫他到淨土去,他不願意去,這個很明白呀!啊,到那淨土去,對不起,你要賺那個法財賺不到,賺不到。在那個世間,你只要一剎那,修這個,不得了的功德,因為慈心,一定什麼?一定要緣苦眾生,跑到那地方,快樂的不得了啊!啊!你是最起碼的,你那個慈心從何緣起呢?你只有羨慕人家的心情,那裡有慈悲心呢?跑到那個地方去的話啊,你懂得了道理這個,哎呀,那些人多苦啊!你只要看見他的苦,你的慈心就生起來了,那個時候,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真正的觀念就在一個上頭,正知見!你如果沒正知見的話,自然哎呀!這地方怕的不得了呀!就這樣,這個是必然的道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p. 220
【 寶鬘論云:「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
說你每天三時:早、中、晚,每次送這麼多東西,不及須臾,一剎那的時候修慈福,前面這個是,是緣一切有情,現在呢,這這一句話呢?它並不一定是,你只要如理如量去修,啊!就這麼大功德呀!
【 天人皆慈愛,彼等恆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啊!你能夠這樣的話,所有的天人哪,天人是保護人間最好的,他也是這樣無比慈悲的心情、愛念、觀護於你,一切時處來守護,啊你在這,快樂的東西愈來愈多,愈來愈快樂,而一切的毒害、一切的這個傷害,不能害你,你不要多大的辛苦啊,你要做的事情都成就,現世如此,將來呢?當來呢?你能夠生到梵世間,你就是不能得到解脫的話,你都可以得到這個慈相應的八德,那種種的功德,種種的功德。那慈法的八德,我也不清楚,不過沒關係,總之,包含了上面的這些東西,可能就是上面的,可能什麼?這個我還沒找到這個正確的根據,
【 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故雖難生然須勵力。】
啊!如果有了慈心的話,天人自然而然以這樣的慈心來愛護照顧你,自然他樣樣東西都來了,不但我們凡夫,佛,戰勝魔軍哪,不是別的噢!他以慈力戰勝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真正最佳的守護是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個。那我們仍舊像剛才談論的,對自己的母親一樣,當你因對任何一個人,能像自己母親的時候,天下就被你完全克服,而且你會得到最佳守護,是每一個人都會像你母親這樣看顧你,請問:你還有何所求呀?自然而然無往不利啊!現在我們動不動看那個,哎呀!煩惱啊,就因為我們不得善巧,不了解這個道理啊!有它有這麼多的好處啊,所以雖然難生哪,要努力!雖然是難生,你只要去努力,得到這個功德是不得了的,世間那有一樣東西能夠跟它相比?現在,你再富,富為世界第一富翁啊,你周圍的冤家,不曉得有多少?人家瞪大了眼睛啊,時時刻刻啊,要在那兒刮你的肉,搶你的錢,不管你有多大的地位啊,人家那個正的背後啊,想盡辦法把你拖下來。要是現在,你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啊,你把人家看成母親的話,他全部的精神就貫注在你身上,請問,天下那有一樣東西能夠跟她相比的?但是呢,對不起,你要想世間啊!得到一個,競選一個什麼啊,那是不曉得千辛萬苦啊!賺一點財富,更是啊,無比的困惱、困難,那麼你修這個法門哪,嘿!卻容易的不得了啊!真正比起那些來,所以你只要把忙世間的這個東西的啊,一部份力量移過來這裡,結果得到的果報的話,那世間是完全不能比啊!這個利害關係,我們一定要知道,要知道了以後,自然而然,你對眼前哪,絕對不會感到的苦,絕對不會感到的苦,同樣地,你要不求快樂則已,現在我們總是要求快樂,這都是顛倒了啦,求快樂這樣求法的啊?這個快樂才是無比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 集學論說,當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
那個論上面那引說,我們任何情況之下,集中心力要思惟,金光明是經啊,就是三十五佛懺當中啊,嗯,不是三十五佛懺,前面我們講四力懺悔當中,它舉了兩個,金光明懺,那實際上呢?他是金光明經上面,他是特別說明了這個偈文,那怕嘴巴上面念念,唉,我們要一面去念啊,一面緣想這個文。
【 其文為「以此金光勝鼓音,於三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匱乏苦苦願息滅」等。】
就是念他的文,跟它相應的,修這個慈法,
【 修慈次第先於親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偏於一切有情如次修習。前面已經說過了,照著這個次第,修習道理,如於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於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
嗯!那麼,修的道理呢?怎麼修法呢?你只要不斷的去思惟觀察世間上面種種苦啊,你一看到那個苦啊,你這個悲愍心就生起來了,因為你已經曉得這些都是你的母親呀!然後你看見那母親受這麼多苦啊,你的不忍的心就生起來,你要救濟她的心呀,就生起來了,所以啊這樣的修,這樣的修。在世間哪,不管什麼快樂,啊,無漏的固然不談哪,根本談都談不到,有漏的,就是有漏的快樂也是啊!那個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快樂,你能夠這樣修習的話,那麼這個欲與樂,就這個慈心,自然生起來了,看見她這麼苦,然後你要報她的恩,當然你用種種方法,就給她快樂嘛!這個自然而然哪,你看見她的苦嘛,你就生起來,就像母親看見那個兒子苦啊,不要想唉,我要不要把那兒子怎麼弄啊,她完全自然而然反應的,叫任運,當我們能如理去修學的話,也一定能夠啊!任運自然產生,
【 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那麼,進一步,最好的快樂來啊布施、來供養、來給一切有情啊!這個就是:「慈」所緣的,慈所緣的。那麼在這個地方啊,有一件事情,我們容或有的時候啊,就像唉呀眼前我們哪,總覺得這個事情啊,覺得千辛萬苦,好像很難,往往這個概念,會把我們修行會障礙住了,會障礙住。聽了道理呀!容易。做起來?哎呀!覺得很難!現在呢?你換個方法想想看,比如說,我們現在眼前哪,有的人哪有各種不同的嗜好,就吃辣椒你剛開始吃辣的時候,天生下來就好吃啊?不會呀,一吃哎呀!辣了個要命,喲,尤其是小孩子,吃了吐啊,弄了個半天,不曉得怎麼樣是好,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就看見,我自己也沒這個經驗,我自己的事情,總是忘得乾乾淨淨,啊!看見那弟弟妹妹啊,或是別的人哪,那個小孩子斷奶的時候啊,就是斷不了,那麼怎麼辦呢?唉,那個母親啊,就用點辣的東西塗在奶頭上,那他一吃,哎呀!從此以後看見那就不要吃了,幾乎沒有一個例外的,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等到有一段哪,你上了這個,這個嗜好養成功了,叫你沒辣的,你就沒胃口了,對不對?啊!那這人人有這個經驗啊!所以問題在什麼地方呢?你就不斷地薰習,所以叫習啊!修習修習,然後你吃,沒有一個例外的,比如說茶,現在我也蠻歡喜喝茶,可是我現在因為啊,這個不好,所以不喝茶,剛開始的時候啊,喝一口,苦苦的,有什麼好吃?到後來,就是覺得,到那時候,你沒這個茶下肚子啊,覺也睡不著,那個味道就來了,很多各式各樣的人,然後呢?抽煙什麼,眼前所有,沒有一個例外的,你只要這樣想到的話啊!你就曉得不難,一點都不難。這個概念不是難不難,要你克服你的心理,所以我們往往啊,一再告訴大家,不是這個事情本身難,就是你自己的執著障礙啊!這無始以來的習氣,你還沒有做就心裡哎,對不起,你啊就沒有機會啦。所以第一個要把知見轉過來,知見轉過來,你只要去努力去做,練習的話,耶,養成習慣了,到那時候啊,叫你不做還做不到,這個概念,你第一個要養成功,第一個要認識。所以,我在這個地方舉世間的幾個比喻,像佛陀啊,像愛迪生啊,像這種啊,這明明世間大家覺得不可能,他都做到了,現在呢?佛法,以前你不懂的時候啊,聽了這樣,現在那個次第這麼明白,而且每個次第所講的內涵,在我們心底的心相上面,馬上讓你感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有做不到的道理?所以始終只是一樣東西,什麼呢?就是自己的業障,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要懺悔啊!聽的時候蠻來勁的,聽過了以後,等下你回去,又那麼一躺,好了,我說這個心理狀態啊,你那個時候,心裏面提起來,對啊!你只要把持這個概念,你只要衝過去,所以那天,我告訴你們這個老和尚的公案,你們記著:不是叫你們要去做,那表示呢,他這樣的狀態當中,他只要肯那個克服的話,沒有一樣事情例外的,都能克服,何況,這件事情有這麼殊勝的利益,這個利益之高,是不得了的利益啊!你時時記得一句話,你之所以不能做的話啊,為什麼不做啊?貪眼前的小便宜!如果你能夠如理如量的觀察的話,結果發現:你貪了一點點小便宜,受無邊大苦啊!你大虧本哪!我們人就這麼愚痴啊,明明賺大錢就偏偏不要,偏偏要做那虧本生意,這個人的愚痴到極點哪,所以這個概念,你第一個擺在腦筋裡頭,下面的問題都解決了,然後呢?到那時候,我們眼前哪,就好好的去懺悔,這個時候,這個次第等等啊,記著啊,不是說,噢!那我也學學,不是!不是,唉,他告訴我們一定的次第的,所以啊,現在我們啊!真正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把這個次第啊學好了,然後呢?安排自己相應的量,總一直逼著你自己,要逼三分,啊!最大逼七分,絕對不能再超過,超過了不行的,在後面講精進的時候,他有非常完整的說明,一直要逼,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心裡面哪,還沒有做事情,已經是啊,癱掉在那裡的話,沒有一樣事情做得成功的。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 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
慈是給他快樂,悲呢?是把他痛苦拿掉,是拔苦,那麼所以呢?是要看他的苦,苦嘛!就是三苦啦:壞苦啦、苦苦啦、行苦啦。苦惱有情,就像上面所說的,在三苦當中受種種苦惱的一切有情。
【 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離此苦,願其捨離我當令離。】
同樣地,三個次第,啊!怎麼樣想辦法使他離開苦,希望他離開苦,還有我要親自幫忙他離開苦,
【 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
這個次第也是必然的,
【 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這個像前面一樣,次第如此,此如是於其等捨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華戒論師隨順阿毘達磨經說,此極扼要。】
這句話重要噢!不要隨便看過噢!就像上面告訴我們修習的次第,第一個:修等捨,就是無量捨,令心調柔;然後呢?再修慈,慈是依什麼?依知母、念恩報恩開始,然後呢?慈、悲,各別各別分開來對境而修,要這樣的次第,一步一步來,這個次第是誰講的?是蓮華戒論師說的,他不是沒有根據,他是隨順著阿毘達磨論藏極扼要。下面說啦,
【 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
如果你各別這樣不分開來,一下開始啊總共的來修,一修好像生起了,等到你各別思惟的時候啊,沒有了!這點非常重要噢,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常常這樣,叫你一步一步來,哎呀,就麻煩得要命,你就坐下來想一個佛這不就行了嗎?你想慈悲,對啊!你想,哎呀!苦啊,好像有了耶!這個事情似生起似,你緣個總相去修啊!好像生起,但是你各別各別去思的時候啊,沒有!
【 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
反過來,你各別各別的照著前面這個次第而修,然後呢?變意,這個什麼意思啊?本來你沒有修這之前,你的心是什麼啊?這種狀態,一直跟煩惱相應的,看見別人家快樂,羨慕他、嫉妒他,看見別人的痛苦,活該的!現在不是,看見人家痛苦啊,你要拔掉它,看見人家快樂,正是我要給他啊!就是這樣,心情轉變過來了,就像以前哪,對辣的東西,哎喲,一碰到就害怕的要命,現在呀,哎呀!就少不了它!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