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81A~120B)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六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六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啊!唉呀!就少不了他,就這樣,所以一定要內心當中如理如量生起,不是一個空話啊!然後呢?有了這個質,漸漸增多,你達到了這個時候,然後呢?若總若別啊清淨生故,不過你緣總緣修,你總共的修或者各別的生起來了,這個生起來了,正確的不會壞的,所以清淨的,清淨的。其實我們眼前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你說那有一樣例外,那有一樣例外,我們常常說那個譬喻燒菜燒飯,你絕對是這樣啊!先把那個菜拿來把他弄乾淨撿乾淨,泥土嘛抖掉,然後呢髒嘛洗掉,那個毒嘛還要泡,樣樣切好,然後呢?把這個菜那一樣東西弄好,最後放進去燒,絕對不可能一股腦兒拿來碰往裡面一塞,你一塞塞進去蠻好的,弄到後來啊!對不起你要的東西完全沒有,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情啊!這我們平常常常犯的毛病,總是啊!覺得唉呀!快一點啊!這個就是我們自己的什麼啊?自己的無明障礙啊!這是我們要瞭解的啊!
p. 220 (13)
【 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
前這一句話容易,最重要的這個地方呢?上面啊!上面啊!這個蓮華戒論師的這個,蓮華戒論師他是寂靜論師的弟子,他就是啊!把佛法帶到西藏去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剛才那句話,你從頭至尾一直用到尾,用一直用下去,你能夠用這句話你就有成就,你不照著這個次第修的話,對不起,你始終在那裡瞎摸,始終在那裡瞎摸,始終這是種一點種子,你要想真正把那個種子成熟的話,這個次第是必不可少的,前面很多地方講的就是這個,後面將來也講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兩句話,一直要擺在心裡,從我們現在聞開始,思中間修,步步都是如此,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著急說,唉呀!你趕快告訴我,怎麼個得定啊!啊!你趕快告訴我怎麼個弄法呀?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個,如果你只想種個善根的話,反正你到那裡去,你只要聽他們講,那一定善根一定種下去,那已經夠了,跑到這地方來真正重要的,就完整的教授,我想在座的絕大部份啊!都已經體會到了!
【 此復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
這個若字不是苦字哦!那麼假定呀!你修前面中士道當中,這個道理已經生起了,中士道是修習什麼呀!苦嘛!苦諦嘛!就是這樣啊!啊!苦的當然是苦,快樂的也是苦,不苦不樂的尤其是苦,而根本還在行苦上面,所以當你看見行都是苦的話,那個是啊三世之間,三有當中無不是苦,然後以這個生起的這個道理。
【 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
然後呢?你呀!這要你自己內心當中去照著去如法去做,很容易就生起來了,照著前面的,如果說這個苦只想著自己的苦的話,哇!那一心一意要跳出來,出離心就生起來了。
【 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
哪!那更進一步,然後呢!再推己及人的話,唉呀!他也是一樣的跟我受苦啊!而我要幫忙他,就那個悲心就生起來了啊!下面又看到。
【 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
假定你自己沒有自己思惟的話,對不起,要想推己及人做不到,做不到,他一定要懂得了苦才要拔苦,現在你苦都不懂,請問你拔什麼苦啊!像拔草一樣,你曉得了草才去拔草,草在那裡呢?去拔草,草又不知道,草在那裡也不知道你要拔草,拔什麼草?所以這個大乘,大乘啊!我們現在曉得了哦!那還必定從出離心上面講起的,要不然的話,那個都是嘴巴上面啊!所以啊有一位同學常常唉唷!我看見那裡有苦啊!我就心裡上要救他們去啊!我非常讚歎他,好啊,可是呢我常常建議他,你自己看看你自己啊對那苦的行相認識了嗎?對不起,他並沒有認識,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他就是啊根本上面沒有把握住,一定要自己策發這個厭離心,唉呀!平常的時候啊!自己呀想看見一點小事情,像蒼蠅碰見大糞一樣,沾在上面離都離不開的時候啊!那時暫時啊!不要說唉唷!我看見有情的苦啊!就大悲心生起來了,不可能的這個事情啊,那是一定要正式的瞭解,他的的確確是苦,你看見的東西啊!啊你就害怕的不得了,那自己的出離心,那個時候你推己及人的話,這個時候真正生起來了,所以說如果自己沒有生起來的話,你要想生悲心緣別人!你不行,因為這個質是同樣一個東西,對吧!同樣一個內涵嘛!就像你賺錢一樣,你不認得那一個錢,然後呢叫你去賺,你不認得怎麼個賺法,你賺些什麼哦!你賺回來的啊!都是莫明其妙的東西。
【 此乃略說。】
簡單把那個綱要,可是這個略是個最重要的原則說出來了。
【 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彊心力應當修學。】
如果詳細的那是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他講總總的苦,一共是一百一十樣,那就是我們啊修悲心的時候所去觀察的,如果你心力強的話,那就照這一個。
【 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意苦諦,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眾多。】
嗯!現在這個地方根據來了,哪哪經論上面說得明明白白的,這個聲聞啊!為了怕苦,所以現證究竟了解,了解這個苦認識了,然後厭患求出離,那個時候他就推動他去修道而得到解脫,所以啊!聲聞的的確確對這個苦諦啊!認識得很清楚,厭離心很強,嘿!但是菩薩啊!修悲啊!思苦眾多,菩薩啊!真正講起來這個菩薩的厭離心,要比聲聞的遠來的超過,遠來的大哦!所以現在說唉呀!我是大乘行者,哦!這個厭離心是小乘的不要管苦的話,這個有問題的哦!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哦!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哦!
【 若無量門思惟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
你啊!能夠觀察的越多,那麼然後因為苦惱越多,所以啊!你啊!這個慈悲之心也越多哦,所以聲聞只要救一個人--自己,你只要把自己一個人的苦觀出來就夠了,菩薩要救一切人,必定要廣緣一切啊!這樣的一個慈悲心才能廣啊!所以這個啊概念要非常清楚哦!
【 若恆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
啊!所以呀!你經常,恆是經常的不斷的思惟,那麼這樣的話,這個上面的這個慈悲之心啊,發生而且猛利而且堅固,你不去想的話生不起來,然後生起來了以後,繼續的話才猛利,繼續下去的話才堅固,而這個都要靠什麼?要了解的多、思惟的切,愈多愈切愈好,反過來如果是你不了解,請問你根本不了解,你做些什麼?不能做啊!所以。
【 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
所以現在我們哪!稍微聽見一點點覺得唉夠了,夠了啊!然後哪!很多這個大經大論告訴我們啊!我們放棄不照著他去說啊!這個時候啊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微不足道,那至少他還有一點少教授囉,多多少少有一點點教授哦!現在我們可憐的很多人連他一點起碼的教授都沒,沒有,乃至於說唉呀!那這個都不要啦!這個都不要啦!要講修行這個不要的,那這一點連根把他切除掉了,請問你這個大乘大悲心那裡生起啊!當然你宿生已經有了,那個我們不談了,所以這一點哪很重要,就這樣,就是你宿生有了,你現在要教別人的話,你還要引經據典哦!這所以為什麼祖師們示現,乃至於像文殊大士他是諸佛之師哪,可是啊!他如果現一個寒山拾得,他這個乞丐他不認得這個字,他這種道理也講不出來,只能把自己見的境界,所以如果說你要教人的話,還是要照著這個次第,因此宗喀巴大師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示現的,他跑到青海那個地方去,示現了什麼?廣學一切,然後呢?教授的時候,一定是經怎麼說?論怎麼說?祖師怎麼講?有根有據,他自己也如量如理的去修,然後呢教我們,這個是我們要瞭解的哦!所以說自許為大乘者,就算你宿生帶來我們尚且要認真去修,何況是我們現在實際上還是初步哦!所以呀千千萬萬這一點要注意要瞭解哦!不要說,唉呀!懂了一點點啦!就夠啦!這樣啊!乃至於要去弘法啦!乃至於自己都不懂啊!那個時候啊!這個地方啊!要痛下決心好好努力。
【 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為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
那麼像前面所說的,進入大乘門啊!是什麼?是發菩提心,而這個菩提之所以能夠發生,是由他其他的種種原因,而這個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在什麼?在大慈悲,那麼這個道理啊!現在非常善巧的了解了,然後哪!以觀察智,思惟觀察,分別抉擇,如理如量的聽到思惟、修學、悟證達到了。
【 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
哦!在這裡,假定你的認識這瞭解啊!不懂不談,就算你懂了,你不能把內涵分別得非常清楚,覺得善是善巧,就像我們前面,他一定抉擇得很細,他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那樣?他每一個地方啊!毫不含糊,是非之間一點都不遺漏,所以這個是啊善分別,假定你沒有這樣的善巧的分別,只是專門自己策勵,啊!自己覺得我就去做去了,然後呢?我那定定了啊!所以很多人說噯喔法師啊!我這個人心不定你教我一個定啊!呀!我覺得啊!世間事對,沒有錯,佛法可不是這樣,尤其是大乘的教法更不是這樣,就算你得到了一點點啊!你這樣去略生感觸,是的,你要麼不做,做下來一定有感受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啊全無所知,真正的大乘佛法,你影子都沒有碰到,就把我們最圓滿的暇滿人身一生浪費,非常可惜,所以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故事,有兩個名人蘇秦、張儀,兩個人都掛六國相印,哦!好了不起哦!他們當初用功的時候,所謂火鎚掌錐刺骨,懸樑刺骨那個公案啊!到了這個晚上念書念得累的不得了,實在打瞌睡了,啊!怎麼辦呢?有一個人拿了很快的棰子啊!一往大腿上一棒,痛得不得了,唉呀!咬緊牙關!然後回來坐就是這樣,然後呢?還有一個啊!啊那點一個燈啊!把那個掌擺在那個上面烤,唉呀!痛得這樣了,那就是世間的義理哦!他們還要尚且這麼努力哦!他最後有一句話,我為什麼能夠這樣努力啊!因為窮無立椎之地,太窮了,人人看不起他,所以他說假定我呀!有一點點富國之田,這句話很有意思,假定我有幾畝田的話,那自己覺得日子過得蠻好的,就不會這麼策勵的,我為什麼說這個話,就是你們千萬不要現在忙修那些,修了一點點啊!你自己覺得有一點點感受了,啊你還自己覺得很得意哦!或者你看懂了一點什麼,或者嘛!你做了學定得到了什麼,那個時候啊!會執著得不得了,啊!這個人呢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養成功無明的力量,不管你做什麼不要說世間的,不要出世間的,乃至於出世間的一點點啊!你得到了一點啊!唉呀!覺得這個這個沾沾自喜,總覺得這個好的不得了,我們看了一點報紙上的常識就講營養,唉呀!這個營養,那個營養,又放不下,懂得了這麼一點點啊!又講那一個,然後修學了一點佛法,又講那一個,都是富國之田,你要想再進步啊!進不了,所以這一個地方啊!我特別注意哦!這幾句話,你千千萬萬不要自己覺得你有了一點東西了,然後呢?我們常常有人說,唉唷!這個道場,這個樣好,嗯!現在認識了這個教法,什麼都放下來,你先把他那個圓滿的教法認識,然後呢把前面那個圾圾啊!拋得越乾淨越好,不要讓他沾到一點邊,那些垃圾啊!沾到一點點邊,就把他拖了你呀!你就上不去了,我告訴你,那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這樣所以我們呀!眼前要正歸走這條完整的路子的話,第一件事情你必定要把那整個圓滿的構架,認識的很清楚,然後在那個地方,找到你自己眼前下腳的那一步,這麼上去的話,那是一條大路,你這個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然後呢你一生的精力就是如此,這個地方沾掉一點點,那個地方去掉一點點,那個地方去掉一點,七折八扣拿掉零頭,剩下了沒有了。
【 至修餘事時皆如是知。】
那整個的講修行都是這樣的,我們要懂得的,我們要懂得的,那麼現在呢說到這個地方來,我們再回憶一下,次第如何:依善知識,我們好幸運,從佛經過兩個系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然後呢?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最後到阿底峽尊者,然後呢?經過宗喀巴大師傳進來,這麼完整的教授、善知識在這裡,我們要聽聞、思惟,這是眼前我們真正要重要的,把這個構架把握住了,把前面那些垃垃圾圾東西啊!現在正確認識的一概拋到東洋大海,然後照這個去做,好,問題就解決,繼續說下去。
【 ◎ 其悲生量者。】
好,現在修了慈悲了,質對了,量呢?
【 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
這個量要到什麼程度呢?那時候就像前面這個最可意的愛子,啊!身體不舒服了,那個時候你對一切有情啊!就看起來像自己的最可意的兒子一樣,要想把他的不舒服拿掉,這個心情啊就是悲心,去掉苦嘛!而這個心情啊任運,自然的一碰到,唷!一看見你任運自然就生起來了,絕對不像看見了他好像跟你莫不相關,乃至於如果是冤家的話,你這心裡就想這活該這個傢伙,完全不是,你看見了之後,你覺得唉呀!他在受苦你要幫忙這個還不夠,看見了一點點小苦,你自己就無法忍受那一種,這個時候對了。這個性,你這個那個這個性,本性就是你的心體啊!跟這種狀態相應而轉,現在我們跟什麼相應呢?我們現在心裡跟什麼相應的,跟煩惱相應的,這個我們要瞭解的,那任運起來的都是這一個,所以講修修修,真的要修就是修這個,這種我們要瞭解的,那個時候悲心圓滿,得到大悲名,這個名字沒錯,那個時候相應的叫大悲心,這個世俗的,還不是菩提心哦!記得吧!這個悲啊!是在七因果當中,六因果當中第六位,然後呢?大悲以後上面還有一個增上意樂,增上意樂以後,最後的一個果才是大菩提心。
【 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為心量。】
哦!這個道理。
【 若於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為圓滿大悲體相。】
這個很容易懂,就是上面說的。
【 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悲是就除掉他痛苦來說,慈是給他快樂,這個量是一樣的。
【 又彼論緒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
由於你像上面的修這個大悲的力量,那麼這個大慈悲生起來呢?還要自己什麼立誓,誓拔要我自己親自去救他們,這個就是增上意樂,然後呢?你要救他們的話,怎麼辦呢?那時候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啊!你要救他們,要救他們的認識就是智慧,也就是救他們力量,所以那個時候啊!要求佛的智慧,求佛的力量,那個時候啊!才是說啊!為利有情願成佛,這個就是大菩提心,這個大菩提心是無上的,所以這一個自性啊!心裡邊,這種心裡邊生起來,不須策勵,你到了那個時候啊!你不要努力自然生起,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啊!你只要個別的次第,但是一步一步的上來,到那個時候啊!你不知不覺心裡邊起心動念,無非都是這個,就像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哦!剛才說那個譬喻笑話當中,開始的時候你看見辣椒啊就害怕,到後來你啊看見辣椒啊,你就口水直流啊,然後不看見辣椒啊,那頓飯就吃不下,就是這樣啊!我們現在修行一定要這個概念認識,那時候你的功德就無比增長了。
【 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慈。】
這個是願心哦!願菩提心,還不是行菩提心。
p. 222
【 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
這一種情況你就曉得啊,那麼大菩提心也曉得了,不但是質是什麼?發生的量也曉得了。
【 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為如是。】
這個不是說得到這個聖道很高的發心哦!只是我們初修行的人哪是這個樣哦!所以平常我們總覺得唉呀!我是個凡夫呀!初機啊!對嘛!正是因為你凡夫初機啊!才修這個嘛!這樣啊!
【 攝大乘論亦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
這個是正式的相應的清淨的增上力,前面我們所集增上意樂,這個意樂是一種力量,換句話說,這樣的相應的才是清淨的,否則的話,你看你的這個親愛的人啊!你對他有慈有悲,其他的人啊就沒有了,冤家的話不但沒有慈悲,而且還要傷害他,而且一點都不清淨的,還有呢?就是你緣啊一小範圍可以,大範圍又不可以,上面說這個則是徹底圓滿的、清淨的,然後呢?這個力量堅固,堅固了還要昇進,這個是什麼啊!這個就是啊菩薩,這個菩薩要修三大阿僧祗劫,那個是三大阿僧祗劫剛開始的時候,修修這個,所以說:
【 三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這個就是我們要修的,所以說真正修學菩薩,他有五個位次資糧位、加行位、然後呢見道位、修道位、無學道最後一個,就是下品資糧發心,第一剎那開始到這個心圓滿叫做下品資糧位,譬如現在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唉!我一定要學這個,乃至於像那個小沙彌一樣,對!我不要像我師父證一個羅漢果,我想學這個,你就是那個時候開始,這個是啊進入下品資糧位開始,但是下品資糧位什麼時候圓滿的,就是你任運遇見任何一個有情的話啊!你說唉呀!我要救他,我為了要救他一定要成佛,任運生起,這個就是下品資糧位圓滿,那個下品資糧位圓滿,如果你迴向往生的話是上品,保證上品,你去翻看,淨土三經、小本阿彌陀經沒有講,其他的二本上面,說的清清楚楚,昨天還有位同學來問我,說那個我們做得到嗎?對我們做得到,我第一次遇見我一個老師的時候,那是在紐約,遇見了後來啊!這個故事我跟你們講過的,剛開始的時候啊!唉唷我還覺得好像看不起他的樣子,唉唷!到後來越看越不對,越看越不對,以後他就告訴我這個,告訴我這個以後,他最後給我一份解釋,這個次第綱要,從親近善知識每一個地方,一直到圓滿這個東西,當初很多同學學,有人懷疑說,唉呀!這個要修多少時候,他說他自己的老師親口告訴他的,他修成功,從下腳第一步開始修成功達到這樣的時間,經過兩年,就這樣,啊!我們就說我們不可能啊!只要我現在估算起來,你如果認真肯學的話五年,再加上二年嘛七年,這個有根據的哦!這個有根據的哦!譬如我們現在是罪障很重,這個地藏三經啊!有一本占察善惡業報經,他說,你再重的罪去懺悔的話,不出千日一定見效,再嚴重的罪一千天,不到三年吧!然後呢你這個懺悔乾淨了以後,然後你去修的話要二年,所以五年就行了,那我們現在不行七年,再加二年吧!九年,實際上呢現在我們有太多人忙了半天,忙了十年了無消息,為什麼呢?那就是自己啊剛開始的時候啊!唉呀!好像是在修,實際上呢?就是看見天上的人造衛星,唉呀!好的不得了,張開了以後,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啊!我們就說他說什麼,就像我們啊看戲一樣,啊!讚歎,唉呀!這一台連台好戲大家拍掌鼓叫了半天,對不起他好他的你還坐在這個地方,現在不是,瞭解這個道理,你只要這個如理的去走,你去翻看,翻翻那個經典上看,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們現在辛辛苦苦說唉呀!這個念佛是省事啊省力啊好像只要七天啊,阿彌陀佛!有幾個七天啊!真的能唸到一心不亂啊!我看到處都是打七,我也不曉得打過多少七,那還說那個精進七啊!那時候是講的笑話,這不千真萬確的事實哦!那個煮老當年真的了不起,我不是說笑話,我實際上我還是很佩服這種善根的確好了不起哦!精進佛七不准講話,啊!結果啊!弄了個六天到第七天一個晚上沒有睡覺,幹什麼啊!因為閉了六天到了第七天晚上不睡覺了,大家講了一晚,請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怎麼個唸法,你真的相應了以後,到那個時候你看那個世界啊!一無可取啊!唸完啊!在這個地方你回去了最後一夜,你還是拚命啦!那你還有什麼閒功夫呢?這個是處處地方說明啊!這樣,所以我們有太多的人弄了多少年還在那裡,大家還偏偏還要這樣說,唉呀!你不要去管了哦!我趕快弄了個七天就可以了,這個概念要清楚哦!這個概念要清楚,所以處處地方我們說唉!是,現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清楚,並不是叫我們哦我們要完全學他,不!不是這個意思,就是看自己的量,看你自己的量,你有了這個圓滿的教法,然後你處處體會,處處地方積聚資糧,然後你把那個資糧再去迴向的話,那無有不成功者,唸佛是的的確確萬修萬人去,這地方就告訴我們了,喏你只要這樣做,上品那麼簡單,那就是願心哦!他下面告訴我們,有了這個願心再加行心的話,那就是上品中生,上品上生,所以這一生的的確確這不是說空話,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繼續下去。
【 ◎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啊!唉呀!就少不了他,就這樣,所以一定要內心當中如理如量生起,不是一個空話啊!然後呢?有了這個質,漸漸增多,你達到了這個時候,然後呢?若總若別啊清淨生故,不過你緣總緣修,你總共的修或者各別的生起來了,這個生起來了,正確的不會壞的,所以清淨的,清淨的。其實我們眼前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你說那有一樣例外,那有一樣例外,我們常常說那個譬喻燒菜燒飯,你絕對是這樣啊!先把那個菜拿來把他弄乾淨撿乾淨,泥土嘛抖掉,然後呢髒嘛洗掉,那個毒嘛還要泡,樣樣切好,然後呢?把這個菜那一樣東西弄好,最後放進去燒,絕對不可能一股腦兒拿來碰往裡面一塞,你一塞塞進去蠻好的,弄到後來啊!對不起你要的東西完全沒有,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情啊!這我們平常常常犯的毛病,總是啊!覺得唉呀!快一點啊!這個就是我們自己的什麼啊?自己的無明障礙啊!這是我們要瞭解的啊!
p. 220 (13)
【 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
前這一句話容易,最重要的這個地方呢?上面啊!上面啊!這個蓮華戒論師的這個,蓮華戒論師他是寂靜論師的弟子,他就是啊!把佛法帶到西藏去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剛才那句話,你從頭至尾一直用到尾,用一直用下去,你能夠用這句話你就有成就,你不照著這個次第修的話,對不起,你始終在那裡瞎摸,始終在那裡瞎摸,始終這是種一點種子,你要想真正把那個種子成熟的話,這個次第是必不可少的,前面很多地方講的就是這個,後面將來也講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兩句話,一直要擺在心裡,從我們現在聞開始,思中間修,步步都是如此,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著急說,唉呀!你趕快告訴我,怎麼個得定啊!啊!你趕快告訴我怎麼個弄法呀?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個,如果你只想種個善根的話,反正你到那裡去,你只要聽他們講,那一定善根一定種下去,那已經夠了,跑到這地方來真正重要的,就完整的教授,我想在座的絕大部份啊!都已經體會到了!
【 此復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
這個若字不是苦字哦!那麼假定呀!你修前面中士道當中,這個道理已經生起了,中士道是修習什麼呀!苦嘛!苦諦嘛!就是這樣啊!啊!苦的當然是苦,快樂的也是苦,不苦不樂的尤其是苦,而根本還在行苦上面,所以當你看見行都是苦的話,那個是啊三世之間,三有當中無不是苦,然後以這個生起的這個道理。
【 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
然後呢?你呀!這要你自己內心當中去照著去如法去做,很容易就生起來了,照著前面的,如果說這個苦只想著自己的苦的話,哇!那一心一意要跳出來,出離心就生起來了。
【 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
哪!那更進一步,然後呢!再推己及人的話,唉呀!他也是一樣的跟我受苦啊!而我要幫忙他,就那個悲心就生起來了啊!下面又看到。
【 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
假定你自己沒有自己思惟的話,對不起,要想推己及人做不到,做不到,他一定要懂得了苦才要拔苦,現在你苦都不懂,請問你拔什麼苦啊!像拔草一樣,你曉得了草才去拔草,草在那裡呢?去拔草,草又不知道,草在那裡也不知道你要拔草,拔什麼草?所以這個大乘,大乘啊!我們現在曉得了哦!那還必定從出離心上面講起的,要不然的話,那個都是嘴巴上面啊!所以啊有一位同學常常唉唷!我看見那裡有苦啊!我就心裡上要救他們去啊!我非常讚歎他,好啊,可是呢我常常建議他,你自己看看你自己啊對那苦的行相認識了嗎?對不起,他並沒有認識,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他就是啊根本上面沒有把握住,一定要自己策發這個厭離心,唉呀!平常的時候啊!自己呀想看見一點小事情,像蒼蠅碰見大糞一樣,沾在上面離都離不開的時候啊!那時暫時啊!不要說唉唷!我看見有情的苦啊!就大悲心生起來了,不可能的這個事情啊,那是一定要正式的瞭解,他的的確確是苦,你看見的東西啊!啊你就害怕的不得了,那自己的出離心,那個時候你推己及人的話,這個時候真正生起來了,所以說如果自己沒有生起來的話,你要想生悲心緣別人!你不行,因為這個質是同樣一個東西,對吧!同樣一個內涵嘛!就像你賺錢一樣,你不認得那一個錢,然後呢叫你去賺,你不認得怎麼個賺法,你賺些什麼哦!你賺回來的啊!都是莫明其妙的東西。
【 此乃略說。】
簡單把那個綱要,可是這個略是個最重要的原則說出來了。
【 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彊心力應當修學。】
如果詳細的那是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他講總總的苦,一共是一百一十樣,那就是我們啊修悲心的時候所去觀察的,如果你心力強的話,那就照這一個。
【 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意苦諦,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眾多。】
嗯!現在這個地方根據來了,哪哪經論上面說得明明白白的,這個聲聞啊!為了怕苦,所以現證究竟了解,了解這個苦認識了,然後厭患求出離,那個時候他就推動他去修道而得到解脫,所以啊!聲聞的的確確對這個苦諦啊!認識得很清楚,厭離心很強,嘿!但是菩薩啊!修悲啊!思苦眾多,菩薩啊!真正講起來這個菩薩的厭離心,要比聲聞的遠來的超過,遠來的大哦!所以現在說唉呀!我是大乘行者,哦!這個厭離心是小乘的不要管苦的話,這個有問題的哦!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哦!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哦!
【 若無量門思惟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
你啊!能夠觀察的越多,那麼然後因為苦惱越多,所以啊!你啊!這個慈悲之心也越多哦,所以聲聞只要救一個人--自己,你只要把自己一個人的苦觀出來就夠了,菩薩要救一切人,必定要廣緣一切啊!這樣的一個慈悲心才能廣啊!所以這個啊概念要非常清楚哦!
【 若恆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
啊!所以呀!你經常,恆是經常的不斷的思惟,那麼這樣的話,這個上面的這個慈悲之心啊,發生而且猛利而且堅固,你不去想的話生不起來,然後生起來了以後,繼續的話才猛利,繼續下去的話才堅固,而這個都要靠什麼?要了解的多、思惟的切,愈多愈切愈好,反過來如果是你不了解,請問你根本不了解,你做些什麼?不能做啊!所以。
【 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
所以現在我們哪!稍微聽見一點點覺得唉夠了,夠了啊!然後哪!很多這個大經大論告訴我們啊!我們放棄不照著他去說啊!這個時候啊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微不足道,那至少他還有一點少教授囉,多多少少有一點點教授哦!現在我們可憐的很多人連他一點起碼的教授都沒,沒有,乃至於說唉呀!那這個都不要啦!這個都不要啦!要講修行這個不要的,那這一點連根把他切除掉了,請問你這個大乘大悲心那裡生起啊!當然你宿生已經有了,那個我們不談了,所以這一點哪很重要,就這樣,就是你宿生有了,你現在要教別人的話,你還要引經據典哦!這所以為什麼祖師們示現,乃至於像文殊大士他是諸佛之師哪,可是啊!他如果現一個寒山拾得,他這個乞丐他不認得這個字,他這種道理也講不出來,只能把自己見的境界,所以如果說你要教人的話,還是要照著這個次第,因此宗喀巴大師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示現的,他跑到青海那個地方去,示現了什麼?廣學一切,然後呢?教授的時候,一定是經怎麼說?論怎麼說?祖師怎麼講?有根有據,他自己也如量如理的去修,然後呢教我們,這個是我們要瞭解的哦!所以說自許為大乘者,就算你宿生帶來我們尚且要認真去修,何況是我們現在實際上還是初步哦!所以呀千千萬萬這一點要注意要瞭解哦!不要說,唉呀!懂了一點點啦!就夠啦!這樣啊!乃至於要去弘法啦!乃至於自己都不懂啊!那個時候啊!這個地方啊!要痛下決心好好努力。
【 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為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
那麼像前面所說的,進入大乘門啊!是什麼?是發菩提心,而這個菩提之所以能夠發生,是由他其他的種種原因,而這個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在什麼?在大慈悲,那麼這個道理啊!現在非常善巧的了解了,然後哪!以觀察智,思惟觀察,分別抉擇,如理如量的聽到思惟、修學、悟證達到了。
【 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
哦!在這裡,假定你的認識這瞭解啊!不懂不談,就算你懂了,你不能把內涵分別得非常清楚,覺得善是善巧,就像我們前面,他一定抉擇得很細,他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那樣?他每一個地方啊!毫不含糊,是非之間一點都不遺漏,所以這個是啊善分別,假定你沒有這樣的善巧的分別,只是專門自己策勵,啊!自己覺得我就去做去了,然後呢?我那定定了啊!所以很多人說噯喔法師啊!我這個人心不定你教我一個定啊!呀!我覺得啊!世間事對,沒有錯,佛法可不是這樣,尤其是大乘的教法更不是這樣,就算你得到了一點點啊!你這樣去略生感觸,是的,你要麼不做,做下來一定有感受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啊全無所知,真正的大乘佛法,你影子都沒有碰到,就把我們最圓滿的暇滿人身一生浪費,非常可惜,所以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故事,有兩個名人蘇秦、張儀,兩個人都掛六國相印,哦!好了不起哦!他們當初用功的時候,所謂火鎚掌錐刺骨,懸樑刺骨那個公案啊!到了這個晚上念書念得累的不得了,實在打瞌睡了,啊!怎麼辦呢?有一個人拿了很快的棰子啊!一往大腿上一棒,痛得不得了,唉呀!咬緊牙關!然後回來坐就是這樣,然後呢?還有一個啊!啊那點一個燈啊!把那個掌擺在那個上面烤,唉呀!痛得這樣了,那就是世間的義理哦!他們還要尚且這麼努力哦!他最後有一句話,我為什麼能夠這樣努力啊!因為窮無立椎之地,太窮了,人人看不起他,所以他說假定我呀!有一點點富國之田,這句話很有意思,假定我有幾畝田的話,那自己覺得日子過得蠻好的,就不會這麼策勵的,我為什麼說這個話,就是你們千萬不要現在忙修那些,修了一點點啊!你自己覺得有一點點感受了,啊你還自己覺得很得意哦!或者你看懂了一點什麼,或者嘛!你做了學定得到了什麼,那個時候啊!會執著得不得了,啊!這個人呢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養成功無明的力量,不管你做什麼不要說世間的,不要出世間的,乃至於出世間的一點點啊!你得到了一點啊!唉呀!覺得這個這個沾沾自喜,總覺得這個好的不得了,我們看了一點報紙上的常識就講營養,唉呀!這個營養,那個營養,又放不下,懂得了這麼一點點啊!又講那一個,然後修學了一點佛法,又講那一個,都是富國之田,你要想再進步啊!進不了,所以這一個地方啊!我特別注意哦!這幾句話,你千千萬萬不要自己覺得你有了一點東西了,然後呢?我們常常有人說,唉唷!這個道場,這個樣好,嗯!現在認識了這個教法,什麼都放下來,你先把他那個圓滿的教法認識,然後呢把前面那個圾圾啊!拋得越乾淨越好,不要讓他沾到一點邊,那些垃圾啊!沾到一點點邊,就把他拖了你呀!你就上不去了,我告訴你,那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這樣所以我們呀!眼前要正歸走這條完整的路子的話,第一件事情你必定要把那整個圓滿的構架,認識的很清楚,然後在那個地方,找到你自己眼前下腳的那一步,這麼上去的話,那是一條大路,你這個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然後呢你一生的精力就是如此,這個地方沾掉一點點,那個地方去掉一點點,那個地方去掉一點,七折八扣拿掉零頭,剩下了沒有了。
【 至修餘事時皆如是知。】
那整個的講修行都是這樣的,我們要懂得的,我們要懂得的,那麼現在呢說到這個地方來,我們再回憶一下,次第如何:依善知識,我們好幸運,從佛經過兩個系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然後呢?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最後到阿底峽尊者,然後呢?經過宗喀巴大師傳進來,這麼完整的教授、善知識在這裡,我們要聽聞、思惟,這是眼前我們真正要重要的,把這個構架把握住了,把前面那些垃垃圾圾東西啊!現在正確認識的一概拋到東洋大海,然後照這個去做,好,問題就解決,繼續說下去。
【 ◎ 其悲生量者。】
好,現在修了慈悲了,質對了,量呢?
【 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
這個量要到什麼程度呢?那時候就像前面這個最可意的愛子,啊!身體不舒服了,那個時候你對一切有情啊!就看起來像自己的最可意的兒子一樣,要想把他的不舒服拿掉,這個心情啊就是悲心,去掉苦嘛!而這個心情啊任運,自然的一碰到,唷!一看見你任運自然就生起來了,絕對不像看見了他好像跟你莫不相關,乃至於如果是冤家的話,你這心裡就想這活該這個傢伙,完全不是,你看見了之後,你覺得唉呀!他在受苦你要幫忙這個還不夠,看見了一點點小苦,你自己就無法忍受那一種,這個時候對了。這個性,你這個那個這個性,本性就是你的心體啊!跟這種狀態相應而轉,現在我們跟什麼相應呢?我們現在心裡跟什麼相應的,跟煩惱相應的,這個我們要瞭解的,那任運起來的都是這一個,所以講修修修,真的要修就是修這個,這種我們要瞭解的,那個時候悲心圓滿,得到大悲名,這個名字沒錯,那個時候相應的叫大悲心,這個世俗的,還不是菩提心哦!記得吧!這個悲啊!是在七因果當中,六因果當中第六位,然後呢?大悲以後上面還有一個增上意樂,增上意樂以後,最後的一個果才是大菩提心。
【 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為心量。】
哦!這個道理。
【 若於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為圓滿大悲體相。】
這個很容易懂,就是上面說的。
【 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悲是就除掉他痛苦來說,慈是給他快樂,這個量是一樣的。
【 又彼論緒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
由於你像上面的修這個大悲的力量,那麼這個大慈悲生起來呢?還要自己什麼立誓,誓拔要我自己親自去救他們,這個就是增上意樂,然後呢?你要救他們的話,怎麼辦呢?那時候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啊!你要救他們,要救他們的認識就是智慧,也就是救他們力量,所以那個時候啊!要求佛的智慧,求佛的力量,那個時候啊!才是說啊!為利有情願成佛,這個就是大菩提心,這個大菩提心是無上的,所以這一個自性啊!心裡邊,這種心裡邊生起來,不須策勵,你到了那個時候啊!你不要努力自然生起,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啊!你只要個別的次第,但是一步一步的上來,到那個時候啊!你不知不覺心裡邊起心動念,無非都是這個,就像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哦!剛才說那個譬喻笑話當中,開始的時候你看見辣椒啊就害怕,到後來你啊看見辣椒啊,你就口水直流啊,然後不看見辣椒啊,那頓飯就吃不下,就是這樣啊!我們現在修行一定要這個概念認識,那時候你的功德就無比增長了。
【 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慈。】
這個是願心哦!願菩提心,還不是行菩提心。
p. 222
【 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
這一種情況你就曉得啊,那麼大菩提心也曉得了,不但是質是什麼?發生的量也曉得了。
【 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為如是。】
這個不是說得到這個聖道很高的發心哦!只是我們初修行的人哪是這個樣哦!所以平常我們總覺得唉呀!我是個凡夫呀!初機啊!對嘛!正是因為你凡夫初機啊!才修這個嘛!這樣啊!
【 攝大乘論亦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
這個是正式的相應的清淨的增上力,前面我們所集增上意樂,這個意樂是一種力量,換句話說,這樣的相應的才是清淨的,否則的話,你看你的這個親愛的人啊!你對他有慈有悲,其他的人啊就沒有了,冤家的話不但沒有慈悲,而且還要傷害他,而且一點都不清淨的,還有呢?就是你緣啊一小範圍可以,大範圍又不可以,上面說這個則是徹底圓滿的、清淨的,然後呢?這個力量堅固,堅固了還要昇進,這個是什麼啊!這個就是啊菩薩,這個菩薩要修三大阿僧祗劫,那個是三大阿僧祗劫剛開始的時候,修修這個,所以說:
【 三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這個就是我們要修的,所以說真正修學菩薩,他有五個位次資糧位、加行位、然後呢見道位、修道位、無學道最後一個,就是下品資糧發心,第一剎那開始到這個心圓滿叫做下品資糧位,譬如現在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唉!我一定要學這個,乃至於像那個小沙彌一樣,對!我不要像我師父證一個羅漢果,我想學這個,你就是那個時候開始,這個是啊進入下品資糧位開始,但是下品資糧位什麼時候圓滿的,就是你任運遇見任何一個有情的話啊!你說唉呀!我要救他,我為了要救他一定要成佛,任運生起,這個就是下品資糧位圓滿,那個下品資糧位圓滿,如果你迴向往生的話是上品,保證上品,你去翻看,淨土三經、小本阿彌陀經沒有講,其他的二本上面,說的清清楚楚,昨天還有位同學來問我,說那個我們做得到嗎?對我們做得到,我第一次遇見我一個老師的時候,那是在紐約,遇見了後來啊!這個故事我跟你們講過的,剛開始的時候啊!唉唷我還覺得好像看不起他的樣子,唉唷!到後來越看越不對,越看越不對,以後他就告訴我這個,告訴我這個以後,他最後給我一份解釋,這個次第綱要,從親近善知識每一個地方,一直到圓滿這個東西,當初很多同學學,有人懷疑說,唉呀!這個要修多少時候,他說他自己的老師親口告訴他的,他修成功,從下腳第一步開始修成功達到這樣的時間,經過兩年,就這樣,啊!我們就說我們不可能啊!只要我現在估算起來,你如果認真肯學的話五年,再加上二年嘛七年,這個有根據的哦!這個有根據的哦!譬如我們現在是罪障很重,這個地藏三經啊!有一本占察善惡業報經,他說,你再重的罪去懺悔的話,不出千日一定見效,再嚴重的罪一千天,不到三年吧!然後呢你這個懺悔乾淨了以後,然後你去修的話要二年,所以五年就行了,那我們現在不行七年,再加二年吧!九年,實際上呢現在我們有太多人忙了半天,忙了十年了無消息,為什麼呢?那就是自己啊剛開始的時候啊!唉呀!好像是在修,實際上呢?就是看見天上的人造衛星,唉呀!好的不得了,張開了以後,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啊!我們就說他說什麼,就像我們啊看戲一樣,啊!讚歎,唉呀!這一台連台好戲大家拍掌鼓叫了半天,對不起他好他的你還坐在這個地方,現在不是,瞭解這個道理,你只要這個如理的去走,你去翻看,翻翻那個經典上看,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們現在辛辛苦苦說唉呀!這個念佛是省事啊省力啊好像只要七天啊,阿彌陀佛!有幾個七天啊!真的能唸到一心不亂啊!我看到處都是打七,我也不曉得打過多少七,那還說那個精進七啊!那時候是講的笑話,這不千真萬確的事實哦!那個煮老當年真的了不起,我不是說笑話,我實際上我還是很佩服這種善根的確好了不起哦!精進佛七不准講話,啊!結果啊!弄了個六天到第七天一個晚上沒有睡覺,幹什麼啊!因為閉了六天到了第七天晚上不睡覺了,大家講了一晚,請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怎麼個唸法,你真的相應了以後,到那個時候你看那個世界啊!一無可取啊!唸完啊!在這個地方你回去了最後一夜,你還是拚命啦!那你還有什麼閒功夫呢?這個是處處地方說明啊!這樣,所以我們有太多的人弄了多少年還在那裡,大家還偏偏還要這樣說,唉呀!你不要去管了哦!我趕快弄了個七天就可以了,這個概念要清楚哦!這個概念要清楚,所以處處地方我們說唉!是,現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清楚,並不是叫我們哦我們要完全學他,不!不是這個意思,就是看自己的量,看你自己的量,你有了這個圓滿的教法,然後你處處體會,處處地方積聚資糧,然後你把那個資糧再去迴向的話,那無有不成功者,唸佛是的的確確萬修萬人去,這地方就告訴我們了,喏你只要這樣做,上品那麼簡單,那就是願心哦!他下面告訴我們,有了這個願心再加行心的話,那就是上品中生,上品上生,所以這一生的的確確這不是說空話,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繼續下去。
【 ◎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六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六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222 (5)
【 發此意樂便大誤會。】
哪!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所以啊!假定我們哪根本就不曉得上面所說的這個內涵,這個方便善巧,這個境界行相,我們這是啊聽見了一點名字,然後說唉呀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哦!我要發願成佛啊!這個就是說啊!唉呀!我們發了大菩提心念佛了,然後呢?這樣啊!哦!我要這樣去做呀!對不起,這種情況啊!是大誤會啊!完全錯了。
【 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
你根本懂都沒有懂啊!還自以為得到了,所以啊!未得謂得這個都是增上慢,還自己還牢不可拔,覺得自己啊對了,這是堅固了增上慢,既然你堅固了增上慢,得到的是什麼?到那時候我們大家瞭解了啊!所以當年我的老師啊,對我說某人啊!你一來是學佛,還是學我呀!嗯!那時候我不懂,現在我了解了,哪哪哪這個地方就是這樣,我們是要學佛啊!我們不要學我呀!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自己以為懂的話,堅固了增上慢哪!我的特別行相就是這個慢,啊這個貪瞋痴慢疑啊,這些東西毛病都來了,所以應該怎麼辦呢?應該以菩提心教授中心而善修習,反之如果你:
【 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善修習。】
而好好的修習。
【 追求餘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了知大乘扼要觀之,實可笑處。】
這地方就告訴我們,真正修學的重心在修菩提心,如果這個不瞭解,不好好的善巧修學啊!就忙別的事情,就想唉呀!這樣去做的話就可以很快的得到了,超邁多級啊!在這種狀態當中,真正了解大乘綱要的人看起來那可笑啊!那可笑啊!當然我們現在啊!小乘的這裡根本不談,他不談的!所以由小乘自己也覺得大乘,我們以前說過,不必跟他談,然後呢學大乘的人哪!這個地方就應該有一個衡準的標準了,尤其是學密乘的人看看,看見的,所以啊!這個密乘一開頭任何的儀軌啊!他一定是念死無常等等,然後發菩提心哦!請問這個時候菩提心是不是說,啊!儘做是念這嘴巴裡瞭解說為利有情,有情願成佛,就算我發了菩提心,就算我有了大根性,就算我灌了一個頂,不會有這種增上慢了,這個瞭解了以後啊!我們就腳踏實地的,你能夠腳踏實地去做的話,你的成就馬上就行。
【 多經宣說諸勝佛子,於多劫中尚須執為修持中心,而正修學,況諸唯能了知名者。】
所以很多經論上面啊!勝佛子,換句話說,他已經啊進入菩薩位的了,他多劫當中還要拿這個做為中心而去修啊!何況我們現在啊!只曉得這個名字啊!就不去管他了,記得吧,前面告訴我們哪!悲啊!初重要、中重要、後重要對不對?而初固然是他,中間還是他啊!所以真正的大菩薩中間修的時候,他還隨時隨地在修,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以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他這麼年輕這麼絕頂聰明,見到了明了杜梋論師以後,跟他一講,他馬上證得這個加行位上的最高的位次,然後上去也給見到了,唉!但是後來遇見了金洲大師告訴他的什麼,那就是告訴他這個方法,啊!然後他覺得這個最了不起,說明什麼呢?說明啊!真正這種大乘的菩薩,他還要努力的修啊!這個是告訴我們啊!我們千萬不要增上慢啊!覺得唉呀!現在夠了,那是我們的業障。
【 又此非說不修餘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為教授中心修習。】
這個一點很重要,如果說我們什麼都不管了,我們瞭解這是我們的教授的中心,就像我們的眼前的一樣,不是說我們現在只是講這個事情了,什麼東西都不要了,飯也不吃了,不是,樣樣都要,上殿、過堂、掃地樣樣都做,這中心就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瞭解這個東西。
【 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為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
總之,總綱來說,假如前面說的這個道理,還沒有如理如量的生起,你已經把大乘整個的要學的了解了,然後呢?產生了堅定的信心,這個堅信是淨信心哦!不是我們虛浮的哦!那個時候啊!同樣的可以啊!先受菩薩戒,進一步再修菩提心,這個可以的。
【 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於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
那個是入行論上次第的,也可以的。
【 然為成就此法器故,於先亦須修眾多心。】
但是呢?雖然你不照著前面所說的先發願心,後受戒,而是你先瞭解了大乘的好處先受菩薩戒,可以,但是你啊!為了真正成就你法器啊!也同樣的要修眾多心,前面所說的,譬如:
【 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
這個啊!我們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一定要照著次第來。
【 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昇進名亦弗存。】
所以啊!我們真正在修學佛法當中,主要的有兩樣東西,一個呢?是智資糧,一個福資糧,智慧資糧就是像母一樣,這是空解,然後呢?福德資糧方便,那個就是什麼呢?就是啊大悲為上首的菩提心就像父,這兩樣東西啊!同樣的所以進道過程當中,關於那個智資糧修空性解啊!他漸次這樣上來尚有名在,這那個宗喀巴大師說他那個告訴你的道理還有,但是呢?現在我們這個地方大菩提心,這個是大乘佛法的上首啊!同樣的也要好好的修,而且修了以後不斷的向上增勝啊!這樣才可以,而目前啊這個重要的東西啊!連他名字都沒有,實際上呢我們現在就這個狀態,唉呀!我們講啊!唉呀!要求啊大徹大悟啊!這個的的確確,但是那修真正的佛道的大菩提心的內容啊!我們啊!唉!真正的內容都沒有,這是好可惜的一件事情,反過來說我們現在啊!高興啊!現在我們有了,懂了。
【 此於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
這個道理,任何一個修學菩薩道的佛子,這是唯一的正確圓滿的波羅蜜多教授論,就是現觀莊嚴論,他實際上這個是大般若經,乃至於像華嚴等等,廣略的不同,發那個菩提心啊!又分成功二十二個層次,這個不在這裡說他,啊!那麼還有呢?這個是唯一的真正的許多的論師,就是祖師菩薩們啊!都解說怎麼樣層次上去,這個正修的時候,我們應該瞭解的,那麼關於這一個,今天講到這裡。上面有一個題目,照樣的大家看一下啊!就是前面啊!在這個一百八十六頁上頭,前面曾經說,說了十二因緣當中就告訴我們,啊這個十二因緣當中告訴我們啊!這個從無明到受是第一重因果,然後哪!愛下面是第二重因果,我們正修的時候從受境現前的時候斷愛開始,十二因緣這樣講的,但是呢?妙咧!一百八十六頁上第二行,它說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這是一個正式修行的祖師哦!專於十二緣起的有支淨修其心!耶妙咧!他真正修的時候不從受境上面啊斷那個愛,他從有支淨修其心,然後呢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而著道次第,他告訴我們這樣修,那我現在這是一個考題哦!大家想想看,這為什麼不從有,不從這個受支上面斷愛開始,從有支開始。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23頁,關於這個修習希求利他之心,這個七因果前面最主要的這個已經有了,怎麼樣從知母、念恩、報恩,然後呢?慈悲,那麼到了這個情況之下,緊跟著說,雖然已經有了這樣的大的慈悲心,無量的慈悲心,但是單單這個心啊!還不夠,前面已經說過,聲聞緣覺也有,還要一樣東西要親自來負擔,啊!親自給一切有情樂,親自負擔起拔除一切眾生苦,這增上意樂,現在講這個。
p. 223
【 ◎ 第三修增上意樂者。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可愛悅意如是乏樂,眾苦逼惱,云何能令得諸安樂,解脫眾苦。】
那麼就像上面這樣,一步一步過來,把大慈悲心把那個無量的慈悲之心引發之後,應該進一步這樣的思惟,啊!不僅僅是說有這個慈跟悲,還應該這樣想,對呀!這些有情啊!快樂嘛沒有,痛苦嘛這樣的多,怎麼樣能夠使他得到快樂呢?怎麼樣解脫眾苦呢?啊!這樣,所以上面告訴我們啊!怎麼樣使他快樂,然後乃至於要我親自去給他快樂,上面每一個地方都這麼說,所以到了現在這裡呢?由於這個慈悲心的策勵。
【 便能荷負度此重擔,下至語言亦當修心。】
到那個時候啊!就一心願說我親自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擔負起解救一切眾生苦惱,給他快樂的這個重擔,這個起來了以後,就是行持方面呢?什麼叫下至語言,換句話說既然有了這個心,他一切時處無不為了這個而努力啊!只要能夠引發策勵他的心,隨便講話一開口,平常舉心動念,開口什麼,他一直呀!策發這個心裡面,修持這個心裡,把這個心哪要能夠生起堅固。
【 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為顯示須有慈悲,能引是心,我為有情成辦利樂。】
是前面的報恩的時候,也說為了要報恩,所以啊!你要還報他,那個時候這個還報的心,既然就曉得一切有情皆是母,當然你針對的一切有情啊也生起,這樣,那麼前面所說的就是單單這種心裡邊啊!還不夠還不夠,這個是說你單單還報啊!單單是慈心跟悲心,而主要的這個慈心跟悲心啊!是主要的有了這個慈悲要還報他,才進一步能夠引發現在這個增上意樂,既然你要還報他,要解決他的痛苦,要給他的快樂,那麼當然你要究竟圓滿的要完成這一件事情,所以由於知道這個恩,要報這個恩,而策發這個慈悲心,因為這個慈悲心,所以要究竟利樂,這個一步一步這個前面的因,感得後面的這個果,而達到眼前這個增上意樂。
【 又此非唯於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
那前面所說的,整個的彼此前一重引發後一層的這個次第步驟,到了引發了以後,這樣的修習,這一個修行不但是說你正修的時候,他那個正修就是前面說的,我們正歸修的時候每天是四座,實際上初學的時候還不只四座,有的時候是六座,乃至於更多,不但如此,而且修完了以後,在其他的一切狀態當中,一切威儀就是說行住坐臥,除了這個正修以外啊!你繼續的還要相續修習,那麼這樣的話呢?這個力量就大,就大,在前面啊!大家還記得吧?這個講那個真正修行的時候,修完了以後,應該如何去迴向,迴向完了以後啊!那麼就起座了,那下一座還沒有開始之前,那個中間應該怎麼辦啊!也說得清楚,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不妨回憶一下,說你前一座修完了,迴向完了站起來到下一座中間,假定你令你的心就放逸的話,那
【 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儀之中,於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
哪!到處都是這樣講,那個正式告訴我們的修行的這個教授當中啊!就是說啦!現在你學的、修的這個大悲,在定當中就是正修的時候是如此,剩下來其他的一切威儀當中也是這樣,這個包括了什麼呢?一切時,對時間,中間是絕不斷,然後呢?大悲所緣的是一切有情,是沒有一個例外,你一直在修他,就這樣,所以說:
【 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
這幾句話記一下,我們真正要修行的話,必然是如此,那麼反過來呢?我們現在所以流落生死也就是如此,昨天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大家記得不記得,這個袁先生是真正改變命運,固然有他的很多必要的條件在,可是等到那些條件一一具足了,最後他正式行持的時候,他那時候心裡上有一個感覺,那個感覺就是怎麼呢?說從此以後他改了名字叫了凡,這個改不是改一個名字哦!他心裡面的的確確曉得,說以前啊這是凡夫做法,以後啊不可以再這樣做,瞭解了他做的時候的心裡狀態呢!很明白的,他說的清楚,從前這是悠遊放任,這是以前的,現在呢?因為照了這個辦法做啊!內心當中有個戰兢惕勵現象,他隨時隨地就是戰戰兢兢,就這樣,那就說明了我們平常啊!在無始相應的一直隨順著這個轉,那麼修行呢!反方向,所以隨著無明走流轉生死,反方向的逆生死,這個道理我們必定要知道,必定要知道,然後呢你修行的時候,必定要如法如理的去做,這是為什麼我們啊!特別把那個教法,這麼認真的來說明他,如果說你這一點做不到,聽見了完了以後,你心裡什麼狀態呢?很清楚仍舊是以前無始以來,這個無明相應的這種行業流轉,根據這個你說要除苦,可能嗎?不可能,明明白白的擺在這裡,因擺在這個地方,那麼這種因必然感這個果,所以這個地方特別的說明一下,我們必須應該認識的,所謂修
【 如大德月大論師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我們的心裡啊!這個像跟大樹一樣,從無始以來一直灌的是煩惱苦汁,就是為無明行啊!這個痛苦的這個事情啊!在滋潤,那你啊!要想改變過來的話,稍為加一點點的德水,加一滴啦!那了不相干,了不相應哦!就好像一個大海一樣,這裡邊整個的都是鹽巴,然後呢?你想稍為加一滴糖進去,把那個鹽味拿掉絕不可能。
【 謂如極苦,「滴噠」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薰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
像這一種非常苦極的這種樹,一兩滴糖汁啊!就加上去要想令他甜啊!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222 (5)
【 發此意樂便大誤會。】
哪!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所以啊!假定我們哪根本就不曉得上面所說的這個內涵,這個方便善巧,這個境界行相,我們這是啊聽見了一點名字,然後說唉呀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哦!我要發願成佛啊!這個就是說啊!唉呀!我們發了大菩提心念佛了,然後呢?這樣啊!哦!我要這樣去做呀!對不起,這種情況啊!是大誤會啊!完全錯了。
【 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
你根本懂都沒有懂啊!還自以為得到了,所以啊!未得謂得這個都是增上慢,還自己還牢不可拔,覺得自己啊對了,這是堅固了增上慢,既然你堅固了增上慢,得到的是什麼?到那時候我們大家瞭解了啊!所以當年我的老師啊,對我說某人啊!你一來是學佛,還是學我呀!嗯!那時候我不懂,現在我了解了,哪哪哪這個地方就是這樣,我們是要學佛啊!我們不要學我呀!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自己以為懂的話,堅固了增上慢哪!我的特別行相就是這個慢,啊這個貪瞋痴慢疑啊,這些東西毛病都來了,所以應該怎麼辦呢?應該以菩提心教授中心而善修習,反之如果你:
【 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善修習。】
而好好的修習。
【 追求餘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了知大乘扼要觀之,實可笑處。】
這地方就告訴我們,真正修學的重心在修菩提心,如果這個不瞭解,不好好的善巧修學啊!就忙別的事情,就想唉呀!這樣去做的話就可以很快的得到了,超邁多級啊!在這種狀態當中,真正了解大乘綱要的人看起來那可笑啊!那可笑啊!當然我們現在啊!小乘的這裡根本不談,他不談的!所以由小乘自己也覺得大乘,我們以前說過,不必跟他談,然後呢學大乘的人哪!這個地方就應該有一個衡準的標準了,尤其是學密乘的人看看,看見的,所以啊!這個密乘一開頭任何的儀軌啊!他一定是念死無常等等,然後發菩提心哦!請問這個時候菩提心是不是說,啊!儘做是念這嘴巴裡瞭解說為利有情,有情願成佛,就算我發了菩提心,就算我有了大根性,就算我灌了一個頂,不會有這種增上慢了,這個瞭解了以後啊!我們就腳踏實地的,你能夠腳踏實地去做的話,你的成就馬上就行。
【 多經宣說諸勝佛子,於多劫中尚須執為修持中心,而正修學,況諸唯能了知名者。】
所以很多經論上面啊!勝佛子,換句話說,他已經啊進入菩薩位的了,他多劫當中還要拿這個做為中心而去修啊!何況我們現在啊!只曉得這個名字啊!就不去管他了,記得吧,前面告訴我們哪!悲啊!初重要、中重要、後重要對不對?而初固然是他,中間還是他啊!所以真正的大菩薩中間修的時候,他還隨時隨地在修,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以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他這麼年輕這麼絕頂聰明,見到了明了杜梋論師以後,跟他一講,他馬上證得這個加行位上的最高的位次,然後上去也給見到了,唉!但是後來遇見了金洲大師告訴他的什麼,那就是告訴他這個方法,啊!然後他覺得這個最了不起,說明什麼呢?說明啊!真正這種大乘的菩薩,他還要努力的修啊!這個是告訴我們啊!我們千萬不要增上慢啊!覺得唉呀!現在夠了,那是我們的業障。
【 又此非說不修餘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為教授中心修習。】
這個一點很重要,如果說我們什麼都不管了,我們瞭解這是我們的教授的中心,就像我們的眼前的一樣,不是說我們現在只是講這個事情了,什麼東西都不要了,飯也不吃了,不是,樣樣都要,上殿、過堂、掃地樣樣都做,這中心就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瞭解這個東西。
【 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為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
總之,總綱來說,假如前面說的這個道理,還沒有如理如量的生起,你已經把大乘整個的要學的了解了,然後呢?產生了堅定的信心,這個堅信是淨信心哦!不是我們虛浮的哦!那個時候啊!同樣的可以啊!先受菩薩戒,進一步再修菩提心,這個可以的。
【 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於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
那個是入行論上次第的,也可以的。
【 然為成就此法器故,於先亦須修眾多心。】
但是呢?雖然你不照著前面所說的先發願心,後受戒,而是你先瞭解了大乘的好處先受菩薩戒,可以,但是你啊!為了真正成就你法器啊!也同樣的要修眾多心,前面所說的,譬如:
【 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
這個啊!我們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一定要照著次第來。
【 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昇進名亦弗存。】
所以啊!我們真正在修學佛法當中,主要的有兩樣東西,一個呢?是智資糧,一個福資糧,智慧資糧就是像母一樣,這是空解,然後呢?福德資糧方便,那個就是什麼呢?就是啊大悲為上首的菩提心就像父,這兩樣東西啊!同樣的所以進道過程當中,關於那個智資糧修空性解啊!他漸次這樣上來尚有名在,這那個宗喀巴大師說他那個告訴你的道理還有,但是呢?現在我們這個地方大菩提心,這個是大乘佛法的上首啊!同樣的也要好好的修,而且修了以後不斷的向上增勝啊!這樣才可以,而目前啊這個重要的東西啊!連他名字都沒有,實際上呢我們現在就這個狀態,唉呀!我們講啊!唉呀!要求啊大徹大悟啊!這個的的確確,但是那修真正的佛道的大菩提心的內容啊!我們啊!唉!真正的內容都沒有,這是好可惜的一件事情,反過來說我們現在啊!高興啊!現在我們有了,懂了。
【 此於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
這個道理,任何一個修學菩薩道的佛子,這是唯一的正確圓滿的波羅蜜多教授論,就是現觀莊嚴論,他實際上這個是大般若經,乃至於像華嚴等等,廣略的不同,發那個菩提心啊!又分成功二十二個層次,這個不在這裡說他,啊!那麼還有呢?這個是唯一的真正的許多的論師,就是祖師菩薩們啊!都解說怎麼樣層次上去,這個正修的時候,我們應該瞭解的,那麼關於這一個,今天講到這裡。上面有一個題目,照樣的大家看一下啊!就是前面啊!在這個一百八十六頁上頭,前面曾經說,說了十二因緣當中就告訴我們,啊這個十二因緣當中告訴我們啊!這個從無明到受是第一重因果,然後哪!愛下面是第二重因果,我們正修的時候從受境現前的時候斷愛開始,十二因緣這樣講的,但是呢?妙咧!一百八十六頁上第二行,它說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這是一個正式修行的祖師哦!專於十二緣起的有支淨修其心!耶妙咧!他真正修的時候不從受境上面啊斷那個愛,他從有支淨修其心,然後呢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而著道次第,他告訴我們這樣修,那我現在這是一個考題哦!大家想想看,這為什麼不從有,不從這個受支上面斷愛開始,從有支開始。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23頁,關於這個修習希求利他之心,這個七因果前面最主要的這個已經有了,怎麼樣從知母、念恩、報恩,然後呢?慈悲,那麼到了這個情況之下,緊跟著說,雖然已經有了這樣的大的慈悲心,無量的慈悲心,但是單單這個心啊!還不夠,前面已經說過,聲聞緣覺也有,還要一樣東西要親自來負擔,啊!親自給一切有情樂,親自負擔起拔除一切眾生苦,這增上意樂,現在講這個。
p. 223
【 ◎ 第三修增上意樂者。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可愛悅意如是乏樂,眾苦逼惱,云何能令得諸安樂,解脫眾苦。】
那麼就像上面這樣,一步一步過來,把大慈悲心把那個無量的慈悲之心引發之後,應該進一步這樣的思惟,啊!不僅僅是說有這個慈跟悲,還應該這樣想,對呀!這些有情啊!快樂嘛沒有,痛苦嘛這樣的多,怎麼樣能夠使他得到快樂呢?怎麼樣解脫眾苦呢?啊!這樣,所以上面告訴我們啊!怎麼樣使他快樂,然後乃至於要我親自去給他快樂,上面每一個地方都這麼說,所以到了現在這裡呢?由於這個慈悲心的策勵。
【 便能荷負度此重擔,下至語言亦當修心。】
到那個時候啊!就一心願說我親自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擔負起解救一切眾生苦惱,給他快樂的這個重擔,這個起來了以後,就是行持方面呢?什麼叫下至語言,換句話說既然有了這個心,他一切時處無不為了這個而努力啊!只要能夠引發策勵他的心,隨便講話一開口,平常舉心動念,開口什麼,他一直呀!策發這個心裡面,修持這個心裡,把這個心哪要能夠生起堅固。
【 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為顯示須有慈悲,能引是心,我為有情成辦利樂。】
是前面的報恩的時候,也說為了要報恩,所以啊!你要還報他,那個時候這個還報的心,既然就曉得一切有情皆是母,當然你針對的一切有情啊也生起,這樣,那麼前面所說的就是單單這種心裡邊啊!還不夠還不夠,這個是說你單單還報啊!單單是慈心跟悲心,而主要的這個慈心跟悲心啊!是主要的有了這個慈悲要還報他,才進一步能夠引發現在這個增上意樂,既然你要還報他,要解決他的痛苦,要給他的快樂,那麼當然你要究竟圓滿的要完成這一件事情,所以由於知道這個恩,要報這個恩,而策發這個慈悲心,因為這個慈悲心,所以要究竟利樂,這個一步一步這個前面的因,感得後面的這個果,而達到眼前這個增上意樂。
【 又此非唯於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
那前面所說的,整個的彼此前一重引發後一層的這個次第步驟,到了引發了以後,這樣的修習,這一個修行不但是說你正修的時候,他那個正修就是前面說的,我們正歸修的時候每天是四座,實際上初學的時候還不只四座,有的時候是六座,乃至於更多,不但如此,而且修完了以後,在其他的一切狀態當中,一切威儀就是說行住坐臥,除了這個正修以外啊!你繼續的還要相續修習,那麼這樣的話呢?這個力量就大,就大,在前面啊!大家還記得吧?這個講那個真正修行的時候,修完了以後,應該如何去迴向,迴向完了以後啊!那麼就起座了,那下一座還沒有開始之前,那個中間應該怎麼辦啊!也說得清楚,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不妨回憶一下,說你前一座修完了,迴向完了站起來到下一座中間,假定你令你的心就放逸的話,那
【 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儀之中,於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
哪!到處都是這樣講,那個正式告訴我們的修行的這個教授當中啊!就是說啦!現在你學的、修的這個大悲,在定當中就是正修的時候是如此,剩下來其他的一切威儀當中也是這樣,這個包括了什麼呢?一切時,對時間,中間是絕不斷,然後呢?大悲所緣的是一切有情,是沒有一個例外,你一直在修他,就這樣,所以說:
【 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
這幾句話記一下,我們真正要修行的話,必然是如此,那麼反過來呢?我們現在所以流落生死也就是如此,昨天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大家記得不記得,這個袁先生是真正改變命運,固然有他的很多必要的條件在,可是等到那些條件一一具足了,最後他正式行持的時候,他那時候心裡上有一個感覺,那個感覺就是怎麼呢?說從此以後他改了名字叫了凡,這個改不是改一個名字哦!他心裡面的的確確曉得,說以前啊這是凡夫做法,以後啊不可以再這樣做,瞭解了他做的時候的心裡狀態呢!很明白的,他說的清楚,從前這是悠遊放任,這是以前的,現在呢?因為照了這個辦法做啊!內心當中有個戰兢惕勵現象,他隨時隨地就是戰戰兢兢,就這樣,那就說明了我們平常啊!在無始相應的一直隨順著這個轉,那麼修行呢!反方向,所以隨著無明走流轉生死,反方向的逆生死,這個道理我們必定要知道,必定要知道,然後呢你修行的時候,必定要如法如理的去做,這是為什麼我們啊!特別把那個教法,這麼認真的來說明他,如果說你這一點做不到,聽見了完了以後,你心裡什麼狀態呢?很清楚仍舊是以前無始以來,這個無明相應的這種行業流轉,根據這個你說要除苦,可能嗎?不可能,明明白白的擺在這裡,因擺在這個地方,那麼這種因必然感這個果,所以這個地方特別的說明一下,我們必須應該認識的,所謂修
【 如大德月大論師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我們的心裡啊!這個像跟大樹一樣,從無始以來一直灌的是煩惱苦汁,就是為無明行啊!這個痛苦的這個事情啊!在滋潤,那你啊!要想改變過來的話,稍為加一點點的德水,加一滴啦!那了不相干,了不相應哦!就好像一個大海一樣,這裡邊整個的都是鹽巴,然後呢?你想稍為加一滴糖進去,把那個鹽味拿掉絕不可能。
【 謂如極苦,「滴噠」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薰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
像這一種非常苦極的這種樹,一兩滴糖汁啊!就加上去要想令他甜啊!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七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七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一兩滴糖汁啊!就加上去要想那令它甜啊!這不可能,所以我們的內心啊!無始煩惱苦味,所薰的這個相續啊!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少少修習一點不行。是故應須相續修習,所以你要繼續不斷的修習,繼續不斷的修習。凡是這種道理啊,這個你把十二因緣這個前後的觀念弄清楚了,四諦、十二因緣的觀念弄清楚了,你把這個道理用到那裡,這那裡這個概念就非常具體,非常完整的現起來了。不同的,這是你如果只管自己叫小乘,如果說你用這個方法幫忙別人,是大乘;方法本身無所謂大小,這是你的發心。這個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所在,那麼講到這裡,這上面啊!也就是說我們正修的三樣當中啊,這個正修希求菩提心當中,第一點希求利他之心,那麼從這個上面已經有了,希求利他之心,在下面的話呢?為了要利他,所以你必然歸集到現在啊!要利他,就要有這樣的心。
第二個呢
p. 223 (10)
【 ◎ 第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者。由如前說次第所致,便見利他定須菩提,起欲得心,】
那麼這個欲得心啊!還不滿足,這講一下,就像我們照著前面這個次第哦!怎麼樣想辦法策發這個利他的心,說既然你要利他啊!對不起,你雖然有這個幫助別人的心,但是呢?你必定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你沒有幫助別人的能力的話,雖然你想利他,不行,同樣的道理,雖然我們看見的苦啊!我們呢?想脫苦,但是你必定要有脫苦的方法啊!這一點非常重要哦!非常重要用在別人身上就要利他,用在自己身上是自利,同時你如果沒有自利的話,畢竟沒有利他,這個話,再怎麼隨便,是的,我們現在看見的啊!一切的苦,不管你這個苦,來由什麼樣,或者是自己自身親身感受,或者是身上感受,或者心裡上的逼迫,身上感受啊!自己呀!種種的殘缺病痛,然後呢?自己病痛呀!固然苦惱,殘缺不全啊!被人譏笑,心裡上的呢?譬如說啊!遭到種種心裡上的逼惱,從小的時候家庭的失去溫暖,然後呢?長大了,看見社會
【 如皈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三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
這個道理,前面說過了,皈依,你為什麼要皈依啊?現在我們簡單的說一下,自己啊!感覺得哎呀!生死無常,然後呢?又一切都是痛苦,一無依靠,唯一這個時候可以啊!要救我們出來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對象,他也解決一切問題等等。既然你現在要幫忙人家解決,你當然也必須要具足這個條件,對吧!只求自己是皈依,也要幫助別人。你不但要皈依,你要學你所皈依的對象,這個是必然的道理嘛!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啊!那就是前面所說的,那麼那個時候,你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僅僅是皈依他,你還要說我一定還要學他呀!然後能夠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呀!所以這個時候,你對所學的這個對象,又更進一步的要產生淨信心,了解他的殊勝的地方,增長你自己的淨信心,效學他大乘這個目標,所以先應建立增長淨心,在這一個隨念三寶功德經啊!所以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天天念,你天天念啊!你隨時隨地啊!把這個目標懸在那裡,不要說你要發大乘心,就是你要皈依,你要想啊!你為什麼要皈依他啊!原來他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這樣圓滿的利益,你
【 能為引生發心之心雖有多種,然悲為勝。】
那這一點告訴我們了,是的啊!引發你發大菩提心的因有很多種,前面說過了,前面主要的具了四因四緣四力等等,可是這個裡邊啊!最堅強最有力最殊勝的是什麼?前面告訴我們這個悲,
【 自力所發極為殊勝,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經所說。】
大家還記得吧!四力是那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這個裡邊啊!由於自力和因力發的是堅固,由於他力和加行力發的就是不堅固,那麼?這個是什麼的?修次初篇引經上面所說的,我在黑板上寫了這個華嚴經上的偈子-魚子安樹果菩薩發大心,三世因眾多,結果則勝少。這個魚啊那個產卵的時候啊!非常多非常多,一大堆成千上萬的,但是最後那些能夠長出來的很少;安樹也是另外一種;還有菩薩發心,發心的人非常非常多,所以因地當中啊!就是發那個菩薩心的人非常多,但是結果的時候啊!非常少非常少,為什麼呢?為什麼呢?在這個地方啊!告訴了我們一部份,當然理由很多,所以前面說,四因四緣四力等等,是由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說法,現在這個地方啊!告訴我們最殊勝的是什麼呢?悲心。而且這個悲心還要什麼呢?初、中、後一直,不是說你一趟發了就可以的,因為啊!眾生無邊,而且呢?剛強難調,所以如果你不繼續增長那個悲心的話,雖然你有了這個心,開始很猛利,磨磨磨磨磨磨磨慢慢的就要磨掉了,我想我們啊!一般都有這個,一開始的時候發一個很猛利心,唉呀!我想做這個,大家都有這個,唉呀!一聽修行好,馬上要去修行,一聽出家好,馬上要出家,一聽這個好,就要這個,然後呢跑得去呀!慢慢慢弄弄弄越弄越糟,越弄越糟,弄到後來就塌掉了,太多的事情這個樣,為什麼原因呢?就是這個理路不清楚,這個次第不明白,乃至於明白了以後呢?也沒有如量如理如量的修正,去增上它,現在這一個地方,每一個地方它那個必然的關係啊,抉擇的鑑別的絲毫無差,所以在因地當中沒有一點點遺漏,要不然你因地當中稍微一點遺漏,將來你一旦開始走了以後啊!到那個時候漏洞沒有發現,跑到半路上就來不及了,那只有拋錨,像車子一樣。所以我們平常啊,急急忙忙的開始,結果呢?半途而廢啊,多多少少還走了一半呢?不管是半途不半途啦,反正你總歸是白走,這一點我們要瞭解,所以本論的前面每一個地方的細辯,真正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這一點我們要瞭解,那麼在這個地方啊!自、他、因、加行四力,在前面啊!二百一十一上面如果你們要看的話,你們自己可以看,我在這裡說一下,什麼自力?就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這個地方啊!那就以我們的悲心說我啊!曉得這是我母親啊!念他的恩啊!要還報,不報真是不行啊!然後呢?這個完全是由你自己內心發出來的,你一心一意只想,哎呀!要做這個要做這個,不是別人別人告訴你,唉呀!這個好啊!或者什麼你聽了蠻來勁,但是你內心心裡面啊!總是被人家,這個兩個不一樣。那麼因力呢?就是由於你這樣的這一生修行到下一生,那個心裡面就有很強有的力量,那個加行力是這一生努力的,但是加行跟因力有直接的關係哦!就是你這一生不斷的加行到下一生變成因力了,所以你生生把那個加行你只要做對的話,每向上去每向後去這個力量就越來越增長,所以你眼前是以自力,然後呢那個因力不斷的加行,再加上外面的力量來配合的話,你四力具足的話,那更是堅固啊!這個裡邊最主要的,你把持著這個根本因,然後呢有了根本因以後啊!再輔助於這個圓滿因的話自然一定成功,所以這個地方啊!我們既然瞭解了,說這個大菩提心有這麼個殊勝法,而經論上面告訴我們,實際上也的的確確如此,這麼個難得,現在我們非常幸運,也可以說我們宿生大善根所使,能夠得到這樣圓滿的教法,自己要無比的珍惜啊!唉呀!這個無價之寶啊!好好的努力啊!好好的努力啊!所以昨天晚上溫習的時候,大家記得不記得,如果我們善根不夠,力量不足的時候,廣論告訴我們種種不同的方法,來加強他,最好的一樣東西,記住,「隨喜」,真妙不可言,妙不可言,你在任何時候,少用功力,還有一個是供養,你不要用太大的功力,就可以積聚無比的圓滿的廣大資糧。這個話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的的確確不大容易,關鍵在那裡?就是你知道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時候,自己還覺得很對了。所以,第一個你正確的如理的瞭解了,你只要去做,我們總是看見什麼呀,總是馬上反應到,看見的事情是外面的,然後呢?你現在修的是修你自己的,怎麼樣把外面看見的情況,經過你的正知見,變成功你的功德,他不對,你瞭解了他不對!你要策發你的悲憫心;他對了,你瞭解了這個,隨喜心。所以不管他對!不對!對你來說,總是增長功德。否則你看見不對,你就輕視他;看見他對了,你嫉妒他,結果同樣的,不管是對是不對,你總歸自己傷害自己。做對了以後,更進一步你還要隨喜,別人你也隨喜,自己也隨喜,所以不管遇見任何環境一切時處,你一直在增長。我這是隨舉一例,你們只要能夠這樣善巧的步步的不放鬆這樣來,那個時候你自己內心上面也會感覺的到,跟以前這種悠悠放任就讓他去,啊,心裡面不一樣了,你會戰兢惕厲,為什麼?你瞭解了很清楚,所以以前那種惡劣的現行!唉!不可以不可以,你隨時用正知見,因為那個正知見的力量很微弱,你保護正知見的力量,那就是啊!內心當中必然產生的這種戰兢惕厲,有很多大而化之的那種人!總是覺得,希望跑來念他幾聲佛,學禪的,兩腿一盤就希望開悟了,那種的的確確天差地遠,真的說起來,這種都是懶骨頭。明朝末年的四大師,紫柏大師就特別說,現在人啊!動不動說這樣啊!那樣啊!這變成什麼?那些懶骨頭的府?逃術,唉呀!他找到最後的藉口,總覺得這個叫修行,然後躲在這個裡邊,說起來什麼都不知道,說是老僧我在修行,關在山裡。那真是非常可憐,真正的修行人他可以關在山裡面,身雖然隱在那個地方,但他心一直是戰兢惕厲,這樣的努力法,所以禪宗,那個禪宗何等的精神啊!他任何一切時候咬緊了牙關,就這樣的,你不妨看看他看,所以同樣的念佛,也是咬緊了一句阿彌陀佛,硬是要像金鋼王寶劍一樣,抵得過那個生死,所以不管是若淨若禪乃至於持戒也是。雖小小戒啊!看的像大戒一樣,所以你從這個地方就看見,凡是正確修行絕對沒有說,馬馬虎虎、懶懶散散、隨隨便便;絕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個是發心的第二增上意樂。最後顯所修果即是發心,這一段修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發這個菩提心。既然我現在要自己附合增上意樂,要想自己去承擔這個事情,對不起,非佛不可。為什麼呀?一定要懂得怎麼方法去做,而這個只有佛的一切智智,所以你必然說為利益有情是願成佛啊!否則的話,你儘管發了這個心啊!空發浪費啊!所以第三說明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教義,那麼這個原則呢?是現觀莊嚴論上面說得非常清楚,
p. 224
【 ◎ 第三顯所修果即為發心者。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教義。其差別者,隨順華嚴經義,】
仔細來說,華嚴經義是這樣說,不管是那一個大經大論,上面說的都是,不過現觀莊嚴論是綱領,最重要的核心;華嚴經詳細的說明他的內涵,整個的廣泛的說明,所以從最大的綱要最仔細的內涵啊!都是這樣說的。下面是論,
【 入行論云:「應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別,如是智應知,此二別如次。」此說分為願行二種。】
此說分為願行兩種。發的這個大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有兩種,一種叫願菩提心,一種叫行菩提心。這兩個什麼差別呢?就像你還沒有到那個地方去的時候,要想去,這個叫願菩提心,你想去嘛!所以應知如欲往,你想去,因為要想去!所以就準備!怎麼個走法,要瞭解走的路線,找到地圖,然後去的時候,用什麼交通工具,要多少錢,路上的資糧,所以叫資糧位,正往,就是正式開始去做啦!這是正往之差別,那是正行菩薩行。就是這一個。這個大菩提啊!有願行兩種就是,如是智應知,此二別如次,所以那我們要曉得的,這兩個的差別就是這樣。
【 異說雖多,然作是念,為利有情,願當成佛或應成佛,作是願已於施等行隨學未學,乃至何時未受律儀,是名願心。】
下面就解釋願心跟行心的差別,願菩提心是什麼?行菩提心是什麼?是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我們總結起來,當你心裡邊如理如量的生起這個念頭,要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要想利益一切有情,一定要成佛。在這一種情況之下,你發了願,但是你還沒有認識去做,因為你還沒有正式去受,或雖然正式去受,還沒有受儀軌,受菩薩戒,這個叫願菩提心;
【 受律儀已,當知此心,是名行心。 】
受律儀已,受了菩薩戒以後,那麼叫行心,這是開始行菩薩道了。行菩薩道一定有一個軌則可尋,就像我們說,跑到南普陀來,我們寺院裡面做了個僧伽,一定有僧相、僧儀、僧行,乃至於穿衣吃飯一切一切不一樣。否則雖然你想出家還是個在家人的行持等等,總是以在家人為標準,現在我們菩薩也是如此,受戒以後叫做行菩提心,正規的來說,受菩薩戒,不是我們現在說,這個菩薩戒有多大的功德,我去受一下,就算菩薩了。不,它只是種一個善根、種一點種子,名字是的,內涵一定要先發了願,為了這個願,滿願,照著這個軌則去做,那個就叫行心。這個兩點啊!在這個位次上面從你初發心開始到發了那個願心圓滿啊!叫下品資糧位,
【 修次初篇云:「為利一切諸有情故願當成佛,初起希求是名願心,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心。」】
也是這麼說,
【 此中雖有多種徵難,茲不廣說。】
別的地方的的確確有個人的說法,原則告訴你,詳細的這裡沒有說,這個是七因果或者六因一果的發心的方法。下面另外一種,叫自他換,現在我們看第九卷。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終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一兩滴糖汁啊!就加上去要想那令它甜啊!這不可能,所以我們的內心啊!無始煩惱苦味,所薰的這個相續啊!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少少修習一點不行。是故應須相續修習,所以你要繼續不斷的修習,繼續不斷的修習。凡是這種道理啊,這個你把十二因緣這個前後的觀念弄清楚了,四諦、十二因緣的觀念弄清楚了,你把這個道理用到那裡,這那裡這個概念就非常具體,非常完整的現起來了。不同的,這是你如果只管自己叫小乘,如果說你用這個方法幫忙別人,是大乘;方法本身無所謂大小,這是你的發心。這個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所在,那麼講到這裡,這上面啊!也就是說我們正修的三樣當中啊,這個正修希求菩提心當中,第一點希求利他之心,那麼從這個上面已經有了,希求利他之心,在下面的話呢?為了要利他,所以你必然歸集到現在啊!要利他,就要有這樣的心。
第二個呢
p. 223 (10)
【 ◎ 第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者。由如前說次第所致,便見利他定須菩提,起欲得心,】
那麼這個欲得心啊!還不滿足,這講一下,就像我們照著前面這個次第哦!怎麼樣想辦法策發這個利他的心,說既然你要利他啊!對不起,你雖然有這個幫助別人的心,但是呢?你必定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你沒有幫助別人的能力的話,雖然你想利他,不行,同樣的道理,雖然我們看見的苦啊!我們呢?想脫苦,但是你必定要有脫苦的方法啊!這一點非常重要哦!非常重要用在別人身上就要利他,用在自己身上是自利,同時你如果沒有自利的話,畢竟沒有利他,這個話,再怎麼隨便,是的,我們現在看見的啊!一切的苦,不管你這個苦,來由什麼樣,或者是自己自身親身感受,或者是身上感受,或者心裡上的逼迫,身上感受啊!自己呀!種種的殘缺病痛,然後呢?自己病痛呀!固然苦惱,殘缺不全啊!被人譏笑,心裡上的呢?譬如說啊!遭到種種心裡上的逼惱,從小的時候家庭的失去溫暖,然後呢?長大了,看見社會
【 如皈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三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
這個道理,前面說過了,皈依,你為什麼要皈依啊?現在我們簡單的說一下,自己啊!感覺得哎呀!生死無常,然後呢?又一切都是痛苦,一無依靠,唯一這個時候可以啊!要救我們出來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對象,他也解決一切問題等等。既然你現在要幫忙人家解決,你當然也必須要具足這個條件,對吧!只求自己是皈依,也要幫助別人。你不但要皈依,你要學你所皈依的對象,這個是必然的道理嘛!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啊!那就是前面所說的,那麼那個時候,你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僅僅是皈依他,你還要說我一定還要學他呀!然後能夠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呀!所以這個時候,你對所學的這個對象,又更進一步的要產生淨信心,了解他的殊勝的地方,增長你自己的淨信心,效學他大乘這個目標,所以先應建立增長淨心,在這一個隨念三寶功德經啊!所以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天天念,你天天念啊!你隨時隨地啊!把這個目標懸在那裡,不要說你要發大乘心,就是你要皈依,你要想啊!你為什麼要皈依他啊!原來他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這樣圓滿的利益,你
【 能為引生發心之心雖有多種,然悲為勝。】
那這一點告訴我們了,是的啊!引發你發大菩提心的因有很多種,前面說過了,前面主要的具了四因四緣四力等等,可是這個裡邊啊!最堅強最有力最殊勝的是什麼?前面告訴我們這個悲,
【 自力所發極為殊勝,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經所說。】
大家還記得吧!四力是那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這個裡邊啊!由於自力和因力發的是堅固,由於他力和加行力發的就是不堅固,那麼?這個是什麼的?修次初篇引經上面所說的,我在黑板上寫了這個華嚴經上的偈子-魚子安樹果菩薩發大心,三世因眾多,結果則勝少。這個魚啊那個產卵的時候啊!非常多非常多,一大堆成千上萬的,但是最後那些能夠長出來的很少;安樹也是另外一種;還有菩薩發心,發心的人非常非常多,所以因地當中啊!就是發那個菩薩心的人非常多,但是結果的時候啊!非常少非常少,為什麼呢?為什麼呢?在這個地方啊!告訴了我們一部份,當然理由很多,所以前面說,四因四緣四力等等,是由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說法,現在這個地方啊!告訴我們最殊勝的是什麼呢?悲心。而且這個悲心還要什麼呢?初、中、後一直,不是說你一趟發了就可以的,因為啊!眾生無邊,而且呢?剛強難調,所以如果你不繼續增長那個悲心的話,雖然你有了這個心,開始很猛利,磨磨磨磨磨磨磨慢慢的就要磨掉了,我想我們啊!一般都有這個,一開始的時候發一個很猛利心,唉呀!我想做這個,大家都有這個,唉呀!一聽修行好,馬上要去修行,一聽出家好,馬上要出家,一聽這個好,就要這個,然後呢跑得去呀!慢慢慢弄弄弄越弄越糟,越弄越糟,弄到後來就塌掉了,太多的事情這個樣,為什麼原因呢?就是這個理路不清楚,這個次第不明白,乃至於明白了以後呢?也沒有如量如理如量的修正,去增上它,現在這一個地方,每一個地方它那個必然的關係啊,抉擇的鑑別的絲毫無差,所以在因地當中沒有一點點遺漏,要不然你因地當中稍微一點遺漏,將來你一旦開始走了以後啊!到那個時候漏洞沒有發現,跑到半路上就來不及了,那只有拋錨,像車子一樣。所以我們平常啊,急急忙忙的開始,結果呢?半途而廢啊,多多少少還走了一半呢?不管是半途不半途啦,反正你總歸是白走,這一點我們要瞭解,所以本論的前面每一個地方的細辯,真正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這一點我們要瞭解,那麼在這個地方啊!自、他、因、加行四力,在前面啊!二百一十一上面如果你們要看的話,你們自己可以看,我在這裡說一下,什麼自力?就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這個地方啊!那就以我們的悲心說我啊!曉得這是我母親啊!念他的恩啊!要還報,不報真是不行啊!然後呢?這個完全是由你自己內心發出來的,你一心一意只想,哎呀!要做這個要做這個,不是別人別人告訴你,唉呀!這個好啊!或者什麼你聽了蠻來勁,但是你內心心裡面啊!總是被人家,這個兩個不一樣。那麼因力呢?就是由於你這樣的這一生修行到下一生,那個心裡面就有很強有的力量,那個加行力是這一生努力的,但是加行跟因力有直接的關係哦!就是你這一生不斷的加行到下一生變成因力了,所以你生生把那個加行你只要做對的話,每向上去每向後去這個力量就越來越增長,所以你眼前是以自力,然後呢那個因力不斷的加行,再加上外面的力量來配合的話,你四力具足的話,那更是堅固啊!這個裡邊最主要的,你把持著這個根本因,然後呢有了根本因以後啊!再輔助於這個圓滿因的話自然一定成功,所以這個地方啊!我們既然瞭解了,說這個大菩提心有這麼個殊勝法,而經論上面告訴我們,實際上也的的確確如此,這麼個難得,現在我們非常幸運,也可以說我們宿生大善根所使,能夠得到這樣圓滿的教法,自己要無比的珍惜啊!唉呀!這個無價之寶啊!好好的努力啊!好好的努力啊!所以昨天晚上溫習的時候,大家記得不記得,如果我們善根不夠,力量不足的時候,廣論告訴我們種種不同的方法,來加強他,最好的一樣東西,記住,「隨喜」,真妙不可言,妙不可言,你在任何時候,少用功力,還有一個是供養,你不要用太大的功力,就可以積聚無比的圓滿的廣大資糧。這個話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的的確確不大容易,關鍵在那裡?就是你知道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時候,自己還覺得很對了。所以,第一個你正確的如理的瞭解了,你只要去做,我們總是看見什麼呀,總是馬上反應到,看見的事情是外面的,然後呢?你現在修的是修你自己的,怎麼樣把外面看見的情況,經過你的正知見,變成功你的功德,他不對,你瞭解了他不對!你要策發你的悲憫心;他對了,你瞭解了這個,隨喜心。所以不管他對!不對!對你來說,總是增長功德。否則你看見不對,你就輕視他;看見他對了,你嫉妒他,結果同樣的,不管是對是不對,你總歸自己傷害自己。做對了以後,更進一步你還要隨喜,別人你也隨喜,自己也隨喜,所以不管遇見任何環境一切時處,你一直在增長。我這是隨舉一例,你們只要能夠這樣善巧的步步的不放鬆這樣來,那個時候你自己內心上面也會感覺的到,跟以前這種悠悠放任就讓他去,啊,心裡面不一樣了,你會戰兢惕厲,為什麼?你瞭解了很清楚,所以以前那種惡劣的現行!唉!不可以不可以,你隨時用正知見,因為那個正知見的力量很微弱,你保護正知見的力量,那就是啊!內心當中必然產生的這種戰兢惕厲,有很多大而化之的那種人!總是覺得,希望跑來念他幾聲佛,學禪的,兩腿一盤就希望開悟了,那種的的確確天差地遠,真的說起來,這種都是懶骨頭。明朝末年的四大師,紫柏大師就特別說,現在人啊!動不動說這樣啊!那樣啊!這變成什麼?那些懶骨頭的府?逃術,唉呀!他找到最後的藉口,總覺得這個叫修行,然後躲在這個裡邊,說起來什麼都不知道,說是老僧我在修行,關在山裡。那真是非常可憐,真正的修行人他可以關在山裡面,身雖然隱在那個地方,但他心一直是戰兢惕厲,這樣的努力法,所以禪宗,那個禪宗何等的精神啊!他任何一切時候咬緊了牙關,就這樣的,你不妨看看他看,所以同樣的念佛,也是咬緊了一句阿彌陀佛,硬是要像金鋼王寶劍一樣,抵得過那個生死,所以不管是若淨若禪乃至於持戒也是。雖小小戒啊!看的像大戒一樣,所以你從這個地方就看見,凡是正確修行絕對沒有說,馬馬虎虎、懶懶散散、隨隨便便;絕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個是發心的第二增上意樂。最後顯所修果即是發心,這一段修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發這個菩提心。既然我現在要自己附合增上意樂,要想自己去承擔這個事情,對不起,非佛不可。為什麼呀?一定要懂得怎麼方法去做,而這個只有佛的一切智智,所以你必然說為利益有情是願成佛啊!否則的話,你儘管發了這個心啊!空發浪費啊!所以第三說明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教義,那麼這個原則呢?是現觀莊嚴論上面說得非常清楚,
p. 224
【 ◎ 第三顯所修果即為發心者。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教義。其差別者,隨順華嚴經義,】
仔細來說,華嚴經義是這樣說,不管是那一個大經大論,上面說的都是,不過現觀莊嚴論是綱領,最重要的核心;華嚴經詳細的說明他的內涵,整個的廣泛的說明,所以從最大的綱要最仔細的內涵啊!都是這樣說的。下面是論,
【 入行論云:「應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別,如是智應知,此二別如次。」此說分為願行二種。】
此說分為願行兩種。發的這個大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有兩種,一種叫願菩提心,一種叫行菩提心。這兩個什麼差別呢?就像你還沒有到那個地方去的時候,要想去,這個叫願菩提心,你想去嘛!所以應知如欲往,你想去,因為要想去!所以就準備!怎麼個走法,要瞭解走的路線,找到地圖,然後去的時候,用什麼交通工具,要多少錢,路上的資糧,所以叫資糧位,正往,就是正式開始去做啦!這是正往之差別,那是正行菩薩行。就是這一個。這個大菩提啊!有願行兩種就是,如是智應知,此二別如次,所以那我們要曉得的,這兩個的差別就是這樣。
【 異說雖多,然作是念,為利有情,願當成佛或應成佛,作是願已於施等行隨學未學,乃至何時未受律儀,是名願心。】
下面就解釋願心跟行心的差別,願菩提心是什麼?行菩提心是什麼?是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我們總結起來,當你心裡邊如理如量的生起這個念頭,要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要想利益一切有情,一定要成佛。在這一種情況之下,你發了願,但是你還沒有認識去做,因為你還沒有正式去受,或雖然正式去受,還沒有受儀軌,受菩薩戒,這個叫願菩提心;
【 受律儀已,當知此心,是名行心。 】
受律儀已,受了菩薩戒以後,那麼叫行心,這是開始行菩薩道了。行菩薩道一定有一個軌則可尋,就像我們說,跑到南普陀來,我們寺院裡面做了個僧伽,一定有僧相、僧儀、僧行,乃至於穿衣吃飯一切一切不一樣。否則雖然你想出家還是個在家人的行持等等,總是以在家人為標準,現在我們菩薩也是如此,受戒以後叫做行菩提心,正規的來說,受菩薩戒,不是我們現在說,這個菩薩戒有多大的功德,我去受一下,就算菩薩了。不,它只是種一個善根、種一點種子,名字是的,內涵一定要先發了願,為了這個願,滿願,照著這個軌則去做,那個就叫行心。這個兩點啊!在這個位次上面從你初發心開始到發了那個願心圓滿啊!叫下品資糧位,
【 修次初篇云:「為利一切諸有情故願當成佛,初起希求是名願心,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心。」】
也是這麼說,
【 此中雖有多種徵難,茲不廣說。】
別的地方的的確確有個人的說法,原則告訴你,詳細的這裡沒有說,這個是七因果或者六因一果的發心的方法。下面另外一種,叫自他換,現在我們看第九卷。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終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七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七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九
p. 225
【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寂天是一位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再傳弟子,那個也是在性宗當中是絕對重要的一位大菩薩、一位大祖師,他所寫的入菩薩行論那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行持菩薩的根本原則,那個是本論啊!很多地方引的入行論入行論就是他寫的。自他換啊!分幾部份分三,
【 ①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的過患,② 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③ 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
那第一點啊我們要思惟,自己跟別人啊!能夠對換的殊勝的利益,是什麼?不換有什麼特別的禍害,這樣。要去換。但是呢?這個換這個自他怎麼怎麼換呀,這東西好像很難呀!耶!這他下面告訴我們啊!是的,平常我們一般人啊!自己就自己只管自己不管別人的,是很難。但是呢?你要有了正確的辦法照他去做的話,是一定換得過來。所以第二呀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你不修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只要你肯修,如理的修,這樣的心量是一定能發起的。這個兩個概念有了,才下面告訴我們啊修的方法。為什麼有這個次第?我們已經瞭解了。所以由於第一個這樣才會推動我們啊,努力你去做,啊否則的話,為什麼你不忙自己的,而忙別人呢?每一個人都只忙自己的,耶!現在曉得了,啊,這個忙自己啊沒有好處啊,忙別人才有好處啊!你曉得了殊勝的好處,以及反過來不做的害處,推動我們的力量產生了,雖然有了推動的力量,但是你懷疑你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你怎麼轉得過來呀!耶!那個時候這個心理障礙如果不除掉的話,你沒辦法,像我們平常一樣,唉呀!又要修行啊!還沒有修行,總覺得這個事情不行啊!你還沒有做已經打了退堂鼓了,現在告訴你耶,你只要這個心理障礙除掉了以後,那個時候才告訴你,要不然雖然你聽到這個辦法,沒有用。所以他那個次第所以這樣安立的必然性,同時也可以告訴我們,那這個次第就是我們的的確確要想如理如量走上去必然按照的,你按照這個次第是必然走得上的。否則的話,你必然會產生像黑板上所說的結果,啊!就是啊!發了一個心,發了一個心啊就完了,利他固然是如此,自利也是如此,雖然你想啊跳出苦,但是你怎麼樣想啊!苦就是跳不出,還在痛苦當中。所以現在我們啊!看看。第一個思惟自他能換勝利,不換過患者。
【 ◎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的過患者。入行論云:「若有欲速疾,救護自及他,彼應自他換,密勝應受行。」】
啊說你要想很快的救護自己,救護他人的話,那你必定要用這個方法,這一個自己別人換一換,這個辦法呀非常的奧妙
【 又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耶下面這個哦!哪他說的非常清楚哦!所有世間的一切快樂啊!你不是要求快樂嗎?嘿!這個快樂都是從利他生起來的,反過來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利生起來的,這個不必多講啊。下面馬上舉一個例子,那凡夫啊!一天到晚只忙自己只管自己、只管自己,結果呢?你怎麼管是愈管愈苦,是愈管愈糟,佛之所以能成佛,像這樣的恭敬呀!沒有一個地方不恭敬他,他為什麼能夠成佛呀!嘿!就是沒有別的,利他呀!你只要仔細的看看這兩個差別我們就瞭解了,就這樣。所以他這個真正殊勝的利益啊!你看看平常我們為什麼要看念佛的功德,唉呀!他這個好處說不可盡,讓你羨慕然後你看佛為什麼成佛的,他只有一個理由─利他。而且懂得怎麼利他,就這樣。說來說去只有一樣事情。而我們呢?就是這樣,而且不妨你隨時處處體會,你愈是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話,越是不行;我們自己容或看不見,但是在我們周圍的人當中,如果這個人自私心非常強,一天到晚只管自己的話,我們任何人一看他就討厭,這個傢伙。唉!是不是?對不對?我想我們人人有這個感覺,結果呀!你儘管想自利,周圍的人每一個人看的你,就是把你看成你這個傢伙,你說你快樂嗎?唉!你一點快樂都沒有;你能夠幫助別人,因為你能夠幫助別人呀!別人啊!自然而然啊!唉呀!處處地方呀!就是以你為中心。世間尚且如此啊!這不是很明白嗎?就這樣。所以他那個殊勝的利益啊!所以假定你不能真的換,那麼不但不成佛呀!生死當中說實在也沒有快樂呀!你一天到晚忙著自己忙著自己半天啊!結果啊下地獄,是愈忙愈苦啊!啊這樣的呀!這個是我們眼前的事實擺在這裡,就下士的人那像袁先生那樣,耶!他自己啊只是稍微幫一點人家別人的忙,但是像俞淨意公這樣的做事情幫一點忙,他馬上感得這麼好的果報,沒有別的,就是他肯幫別人的忙啊!反過來你周圍的自利,利自己的話,你跑到那一個不要說成佛,以小團體當中,人家一看見,這傢伙自私自利只管自己的,就是這樣,哦!就是這樣呀!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嗎?所以呀!
【 謂當思惟,唯自愛執,乃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者,則是一切圓滿的根本。】
哦!這是我們第一點應該瞭解的,所以說這個是啊!能換的殊勝的利益,以及不換的種種的禍害等等。那麼進一步呢說哎呀!這個道理是對的,但是呢?自己是自己呀別人是別人啊!耶!他就告訴我們。
【 ◎ 若修自他換意樂,定能發起。】
耶!你呀!這個概念你只要肯修,懂得如理如法的修,這個心一定能生起來的,下面舉個譬喻,
【 如先怨敵聞名便怖,後若和順相結為友,設無彼時,亦能令生最大憂惱,一切悉是隨心而轉。】
就像我們啊!開頭的是敵人冤家一樣,看見聽見就討厭,說不定有一天啊!你呀跟他兩個人好起來了,兩個好朋友,那個時候啊!你一天不見啊!唉呀!你就想念他啊!真正說起來這個都是隨心而轉。所以我們昨天那個比喻啊!這個辣椒,唉呀!這個辣椒呀你一吃辣的要命,等到你有一天啊!你歡喜了以後啊!那一天啊!沒辣椒呀!你真沒有味道。就是我們就是這樣的狀態啊,主要的靠什麼呢?就是你怎麼個修習,修習就是多練嗎!多試嗎!這樣。所以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都是啊跟著你心裡面轉。我們小孩子的時候啊!每一個人都是這樣,一下跟這個人好起來,好的要命,明天吵了個架,兩個人啊!你瞪我一眼我瞪你一眼,耶再過了一天,大家又好的不得了了,就這樣。天下的事情就是這麼做。在我們現在呢?世間也是如此,你仔細想想啊!千真萬確。現在不是要我們這樣,就是這個地方呢?告訴我們呢?你不要怕,你只要真正照著去做的話,一定可以換的過來的,然後換過來有這麼大的殊勝的利益啊!即此論云:
【 故若能修觀自如他,觀他自如亦能生起。】
所以你只要能夠修,能夠照著如法的,把別人跟自己呀!互相應該怎麼個換法,你能夠照著去做一定能夠生起來。這個論上面說,
【 即此論云:「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
這四句話,常常記在心裡邊,不要遇見困難就退心。不可以,要曉得一切事情啊!都是啊!由於修行才成功的。後面是舉這個例子,對人也可以說冤家呀!對東西比如說辣椒,唉!你先一聽見啊!你今天對我來說我這個印象最深啊!一方面我怕吃辣,一方面又這個胃,不在這裡也沒什麼,我在印度的時候啊!常常有的時候啊!他們啊!他們那些人都非常歡喜吃辣椒的,但是呀!今天有辣椒,他們就高興得不得了,我一聽到辣椒啊!唉呀!我心裡面,心裡面又、又害怕起來了,真是一點都沒錯,那時候我是因為有了胃病,所以心裡邊這樣。假如我是一個小孩子的話,說不定弄到後來,我想他們絕對不是天生來,在母胎裡就歡喜吃辣椒的對不對?一定這個樣子的啊!千真萬確的,這個都靠什麼?皆由修力生啊!你千萬不要退啊!這一點千萬注意、千萬注意,現在我們太多的大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所以記住哦!所以記住很多地方的你一定要策勵自己,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有很多同學常常說,唉呀!我太笨啊!我太差啊!那我程度太低啊!這樣,這一點我一點都不在乎,因為我自己曉得我也是非常笨非常差非常那個,佛又告訴我們,他呀乃至於以前啊!墮落畜生,墮落地獄,只有一樣東西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說,因為我差所以我努力,這個最重要的。你只要肯努力,沒有一件事情轉不過來,而且,唯一的只有這個靠這個力量,否則的話,就算你絕頂聰明也沒有用。所以,任何困難當中,心裡面不要退。那一天我們講那個老和尚的公案,固然是如此,他到那個時候嘴巴都開不動了,心裡還要唸呀!我看我們的佛世那個公案也是如此,佛世的那個公案,他路上面碰見一個大鬼,要擋住他,然後呢?他就要被拳打,耶!結果一拳打上去,那個拳被那個大鬼的那個身體吸住了,右拳打上去,左拳打又吸住了,右腳又吸住了,左腳又吸住了,五樣東西都吸住了,大鬼說你還有什麼本事呢?他那個頭又頂上去,頂上去又吸住了,你還有什麼?耶,我的心永遠不退啊!那個大鬼一想,唉!沒辦法好了好了放你。是這種公案那我們已經說過很多啊!然後呢乃至於他要求那個寶珠的時候啊!他就舀水,你想想看,以我們的人拿著這個杯,你能舀得了這個海水嗎?耶!但是他要舀啊!所以啊!我們世俗也有一句話說經衛填海之至,這個經衛是個小鳥啊!他要往死了以後,一個小鳥銜著泥巴要去填海可能嗎?但他有這個志向,耶!對不起,他有這個志向,就有這個成就。所以這個地方啊!我們這一點要特別的警策,在這一個地方啊!注意啊!這個困難不應退;反過來,遇到困難的時候啊!正是我們真正得到功德的時候,這個我們要概念清楚,概念要很清楚啊!所以啊!為什麼他前面啊!在正講修行的時候他特別告訴我們,你不要匆匆忙忙的一碰到了馬上就修,不是,你先要瞭解你修行內容以後,然後你去做,這個他有特別的重要的關鍵。這下面講到精進的時候啊!特別提到那一點,這樣,所以大家還記得吧!我們要脫苦而去皈依,所以在這種原因之下,找到了皈依的必然對象是佛陀,但是,因為皈依佛陀而皈依三寶,因為皈依三寶而發心,真正皈依的皈依法寶,這是唯一的幫忙我們真正脫苦的,而想脫苦的必定要這一條路,要分分斷證,過失斷除,功德要做到,你能夠做到多少你就得到多少好處,既然現在你要求的話,然後你要去做的話,當然,就在克服這個困難哪,所以,當困難現起的時候啊!不但不應該退,而且咬緊牙關去做,不但咬緊牙關而且要感到高興,對呀!我現在在進步啊!這時候我忙了半天,那個結果就從這個地方來的啊!所以這心理建設最重要的,你能從這個上面認得了然後下去的話,無有不成功者。所以這個基本的概念我們一定要如理如量的建立起來,那麼,本論的處處地方就告訴我們,他每一個地方而且又非常善巧的方法在。我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一件事情來,我當年跟我的老師的時候,他常常跟我說一些話,說了話,我總是不大懂,但是呢?儘管我不懂啊!他還是常常講,結果現在發現啊!唉呀!受用不盡,這一生當中就是因為你說多了記在那腦筋裡面,現在我才發現,你如果說離開了這個環境那你就完了,你一跑到世間去的話,那這種話一點用場都沒有,你只會想到,唉!這個人一天到晚這麼囉嗦,你只會這樣,結果呢?唯一的種子啊!不但長不出白法之芽,而且因為你腦筋裡起了這個念頭的話,你把自己啊!排拒了這個法,送到地獄裡面去,耶!你只要不離開這個圈子,那我的感覺現在這樣,因為你一天到晚在接觸啊!慢慢慢慢的呀!觸類旁通,現在我漸漸的他的話都懂了,覺得呀!唉呀!美不可言,所以內心當中升起這種無比的感激,實際上這種感激由什麼來的?就是因為我現在體會到了得到了好處嘛!你由不得不感激他呀!這個因就在這裡呀!所以你現在,你們呀!讀本論的時候我要瞭解的,大部份同修對它覺得很辛苦,不要怕,不要怕,只要你這一念善念還在,所以你常常呀!用兩方面去想,一方面已經懂的地方你要瞭解他好在那裡,策發自己的好樂之心,保持自己繼續下去;難的地方嘛!你不管怎麼樣嘛!多多少少啊!囫圇吞棗也把他吞下去,你只要這個次第照著他慢慢慢來的話,到那個時候,他自然而然慢慢慢慢慢的,好的結果現出來了。哦!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又云:「自身置為餘,如是無艱難。
【 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云何於彼能生如自之心耶。】
他下面又說,你呀!你只要修,他一定成功的,在這種狀態當中啊!你把自己的身體啊!看的別的,啊!這個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你只要去修。假定說我們想,對啊!這是我,就是我;他是他,你怎麼可以把他看成我呢?耶!他下面就告訴我們啊!開始告訴我們這個理論了。
【 即此身體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他體分,】
又我們的身體,真的是你嗎?不是耶!這是父母的精血耶!就是這樣的,這是別人的東西耶!但是呢?
【 然由往昔串習力故而起我執,】
那因為你無始的什麼?無明習慣的力量,執著以為我的,
【 若於他身修習愛執,宛如自体亦能生起,】
假定你呀!修習別人,愛執執著別人啊!你也可以把他別人看成是像自己一樣,一定可以的,一定可以的。
p. 226
【 即彼論云啊:「如汝於他人,一滴精血聚,虛妄執為我,如是應修餘。」】
就是前面所說的哦!說別人的一滴精血,就是父母的精血,你因為虛妄的執著以為是你,所以你就把他看成我了,所以對別的任何一件事情,啊這個虛妄的尚且會幫你執著,最正式認真去思惟的話,當然力量更強一定可以生得起來的,一定可以生得起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啊!我們眼前的一切的東西,都是說隨便一樣東西擺在那裡,你會覺得好像根本無所謂,耶!你假定說這個東西啊!你把他自己不管是任何理由,或者是別人沒有的,然後呢?你覺得耶!這個既然別人沒有的,你把他自己自己佔為己有,你就寶貝的不得了,其實這個東西,跟你了不相干啊!你就會這樣生起來了,所以,你只要對這一個東西生起這個念頭,然後策發這個念頭的話,你自己呀!會那個,就現在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雖然這個身體到底什麼東西啊!啊!說起來,真是莫名其妙的很呢?你說真的是你嗎?那個頭髮剪掉了,對不起,擺在這個地方,跟你了不相干,哦!那當然了,那個手斷掉了,你擺在馬路上耶送給你也不要,對不對?現在的醫生這個心臟可以換一個,你說到底是你嗎?耶!但是他換了一個叫你了不相干哦!哪!但是你就是會這麼執著法,所以呀!從這個地方啊!我們就瞭解啊!這個事情是你概念問題,以及照著這個概念的串習問題。
【 如是善思勝利過患,則能至心愛樂修習,又見修習便能生起。】
你只要能夠如理的善巧思惟這個,自他相換的殊勝利益,以及不換的這個大的禍害的話,你一定啊!願意去修的,那麼進一步你要去修,有明明白白擺在這裡,你只要修的話,一定能夠生得起來的。好了,這樣的兩個條件有了以後啊!你就開始,那要去修了,所以呀!他啊!下面告訴我們修的方法。那在正式說這個修的方法之前啊!我要說一下,如果說我們對性空緣起的這個道理,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的話,修那個方法很容易,為什麼?一切法本來沒有天生如此的,都是啊!從因緣而生的,從因緣而現,就是這樣。就是如此而已,天下那有一個東西例外的呢?你說,這個東西是你的,當你覺得你的時候,你覺得愛著的不得了,一旦就是你的,你送給別人的話,就跟你了不相干,或者給別人拿去了,這個就了不相干啊!天底下的事情就這麼簡單啊!包括我的身體也是如此啊!其實,我這個身體跟那個東西也是一樣啊!等到你一死的時候,這個東西變一壞了,你再怎麼寶愛他,一壞了一壞了就一點用場都沒有,那個身體也是一樣,兩腳一伸,對不起,到那個時候啊!啊又臭又爛啊!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啊!所以,你瞭解了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啊!修起來就很容易了。
【 ◎ 彼修自他換易之理、次第云何。】
那麼他下面正修的時候又把那個次第說,
【 言自他換,或說以自為他以他為自者,非是於他強念為我,於他眼等念為我所而修其心。】
他所謂自他換啊!是指什麼呢?他這個分別並不是說,硬把他看成我,我看成他,由於這個時候,本來是愛著我的身體,現在愛著他的身體,這不是要你這個東西,把他的身體眼耳鼻舌身意看成你自己的而寶貝的要命,不是這個。
【 乃是改換愛執自己,捨棄他人二心地位,】
就這樣,平常的時候把自己呀看得重的不得了,把別人都不管,這個兩個的心裡邊啊換掉,所以把自己啊!不要去管他,一天到晚管他人,怎麼樣使他人快樂,怎麼樣使他人離苦,就是這個。
【 應當發心愛他如自,棄自如他,】
這個才是。
【 故說改換自樂他苦,】
這個才是自他換的這個重要的原則,下面,
【 應知亦是於我愛執視如怨敵,滅除愛重我之安樂,於他愛執見為功德,滅除棄捨他人痛苦,於除他苦殷重修習,總當不顧自樂而除他苦。】
除了這個上面所說的以外,要曉得平常啊!我們生死的根本就是我愛執,現在你能夠一換的話,耶!對不起他不但是啟發了菩提心,而且還是什麼?對我愛執,你要換偏偏換不過來,為什麼?就有個愛我執嘛?現在你要換才曉得啊!唉!原來這個一切的快樂都是利他,一切的痛苦都是自利,但是你偏偏把自利看得這麼重要,所以換句話說,愛自己正是害你自己的,那個時候啊!你瞭解了這個,就把這個我愛執,看成真正的生死大冤家就是愛自己,這個心生起來了,這個生起來了,所以他還不是講很深刻的道理,仍就是從現象上面,那個時候啊!你這樣的信心生起來了以後啊!對於愛我,只求我的快樂的這個心裡面啊!就除掉了哦!就除掉了。然後呢?幫助別人這個心情就生起來了,因為,看見你的一切的利益都是從幫助別人而來,所以,上面說這些東西啊!就都做到了,平常啊!別人啊!都不管啊!你就不會了,那個時候,你一心一意的就是忙啊!怎麼樣幫人家解決他的痛苦,幫人家得到快樂,這個就是前面所說的大慈悲心,他方法是不一樣,但是內涵所生的心相特質卻是達到同樣的效果。
【 此中分二,① 除其障礙,② 正明修法。 今初】
那麼現在這個修行分成兩部份,第一個呢?障礙先要除掉,然後呢?除掉了障礙以後呢?正式學那個修法。
【 ◎ 修習此心有二障礙。一謂執自樂他苦,所依自他二身,猶如青黃各各類別。】
第一個說是那個自己快樂,他人痛苦要想換的話,因為這個所依的身體啊!這是兩個,他是他,我是我啊!個是個呀!你怎麼個換法呢?!
【 其次於依此所生苦樂,亦便念云,此是我者應除應修,此是他者應棄應捨。】
其次呢?這個快樂本身啊!對呀!這我的快樂,嗯!怎麼我的快樂去掉他,他的快樂我管他幹什麼呢?這一般人的心裡面,就是這樣,這個就是指著我們平常的特質就是這樣,現在你要改過來的這個困難在這個地方,你怎麼樣拿掉他,針對這個問題,所以,它處處地方先認得你要淨除的內涵是什麼?然後呢?針對這個內涵,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他現在說,
【 能治此者,】
能夠對治他的,對這個病下的藥怎麼樣,
【 謂觀自他非有自性各各類別,唯互觀待,】
你要曉得呀!我跟他,自己跟別人呀!不是天生來就是這個樣的,只是呀!互相關待,什麼叫互相關待呢?就是啊兩個人擺在一塊兒的才對比出來的,兩個人擺在一塊兒對比出來的,你如果說能夠換一個方式去觀的話,
【 於自亦能起如他心,於他亦能起自覺心,】
你把這個對比啊!換一換就可以,就可以,
【 如彼山此山,譬如彼山雖在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則定發起此山之覺,】
舉一個譬喻,就像兩個山,我們現在站這個山頭上,耶!我說,喔這個山你看看對面那個山,但是這個山本身絕對不是我這個山就是我這個山,等到你跑到那個山上的話,你又會覺得那個山就是我這個山,現在你原來覺得我這個山變成那個山了對不對?就是這樣。譬如說我現在坐在這個椅子上面,我說我坐著,等到我坐到那個椅子上面去的時候,本來我說這個是那個地方,現在呢對換了就完全換過來了,是不是這樣,又平常我們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現在我們這個身體本身啊!這很明白啊!這個身體本身是父母的精血,只是因為你現在這個識心啊所執著攝持的,就是你那個識心所攝持的,就好像我們現在這個椅子,那個椅子本來不是你的呀!你坐的覺得你坐的,你換到那裡去的話,你又覺得耶!不是現在你坐的是那個椅子耶!同樣的那個識心,你現在這個識心,你能夠攝持對方的話,他馬上又要改變過來了呀!這個清楚不清楚,這個很明白的一件事情。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九
p. 225
【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寂天是一位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再傳弟子,那個也是在性宗當中是絕對重要的一位大菩薩、一位大祖師,他所寫的入菩薩行論那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行持菩薩的根本原則,那個是本論啊!很多地方引的入行論入行論就是他寫的。自他換啊!分幾部份分三,
【 ①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的過患,② 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③ 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
那第一點啊我們要思惟,自己跟別人啊!能夠對換的殊勝的利益,是什麼?不換有什麼特別的禍害,這樣。要去換。但是呢?這個換這個自他怎麼怎麼換呀,這東西好像很難呀!耶!這他下面告訴我們啊!是的,平常我們一般人啊!自己就自己只管自己不管別人的,是很難。但是呢?你要有了正確的辦法照他去做的話,是一定換得過來。所以第二呀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你不修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只要你肯修,如理的修,這樣的心量是一定能發起的。這個兩個概念有了,才下面告訴我們啊修的方法。為什麼有這個次第?我們已經瞭解了。所以由於第一個這樣才會推動我們啊,努力你去做,啊否則的話,為什麼你不忙自己的,而忙別人呢?每一個人都只忙自己的,耶!現在曉得了,啊,這個忙自己啊沒有好處啊,忙別人才有好處啊!你曉得了殊勝的好處,以及反過來不做的害處,推動我們的力量產生了,雖然有了推動的力量,但是你懷疑你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你怎麼轉得過來呀!耶!那個時候這個心理障礙如果不除掉的話,你沒辦法,像我們平常一樣,唉呀!又要修行啊!還沒有修行,總覺得這個事情不行啊!你還沒有做已經打了退堂鼓了,現在告訴你耶,你只要這個心理障礙除掉了以後,那個時候才告訴你,要不然雖然你聽到這個辦法,沒有用。所以他那個次第所以這樣安立的必然性,同時也可以告訴我們,那這個次第就是我們的的確確要想如理如量走上去必然按照的,你按照這個次第是必然走得上的。否則的話,你必然會產生像黑板上所說的結果,啊!就是啊!發了一個心,發了一個心啊就完了,利他固然是如此,自利也是如此,雖然你想啊跳出苦,但是你怎麼樣想啊!苦就是跳不出,還在痛苦當中。所以現在我們啊!看看。第一個思惟自他能換勝利,不換過患者。
【 ◎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的過患者。入行論云:「若有欲速疾,救護自及他,彼應自他換,密勝應受行。」】
啊說你要想很快的救護自己,救護他人的話,那你必定要用這個方法,這一個自己別人換一換,這個辦法呀非常的奧妙
【 又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耶下面這個哦!哪他說的非常清楚哦!所有世間的一切快樂啊!你不是要求快樂嗎?嘿!這個快樂都是從利他生起來的,反過來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利生起來的,這個不必多講啊。下面馬上舉一個例子,那凡夫啊!一天到晚只忙自己只管自己、只管自己,結果呢?你怎麼管是愈管愈苦,是愈管愈糟,佛之所以能成佛,像這樣的恭敬呀!沒有一個地方不恭敬他,他為什麼能夠成佛呀!嘿!就是沒有別的,利他呀!你只要仔細的看看這兩個差別我們就瞭解了,就這樣。所以他這個真正殊勝的利益啊!你看看平常我們為什麼要看念佛的功德,唉呀!他這個好處說不可盡,讓你羨慕然後你看佛為什麼成佛的,他只有一個理由─利他。而且懂得怎麼利他,就這樣。說來說去只有一樣事情。而我們呢?就是這樣,而且不妨你隨時處處體會,你愈是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話,越是不行;我們自己容或看不見,但是在我們周圍的人當中,如果這個人自私心非常強,一天到晚只管自己的話,我們任何人一看他就討厭,這個傢伙。唉!是不是?對不對?我想我們人人有這個感覺,結果呀!你儘管想自利,周圍的人每一個人看的你,就是把你看成你這個傢伙,你說你快樂嗎?唉!你一點快樂都沒有;你能夠幫助別人,因為你能夠幫助別人呀!別人啊!自然而然啊!唉呀!處處地方呀!就是以你為中心。世間尚且如此啊!這不是很明白嗎?就這樣。所以他那個殊勝的利益啊!所以假定你不能真的換,那麼不但不成佛呀!生死當中說實在也沒有快樂呀!你一天到晚忙著自己忙著自己半天啊!結果啊下地獄,是愈忙愈苦啊!啊這樣的呀!這個是我們眼前的事實擺在這裡,就下士的人那像袁先生那樣,耶!他自己啊只是稍微幫一點人家別人的忙,但是像俞淨意公這樣的做事情幫一點忙,他馬上感得這麼好的果報,沒有別的,就是他肯幫別人的忙啊!反過來你周圍的自利,利自己的話,你跑到那一個不要說成佛,以小團體當中,人家一看見,這傢伙自私自利只管自己的,就是這樣,哦!就是這樣呀!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嗎?所以呀!
【 謂當思惟,唯自愛執,乃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者,則是一切圓滿的根本。】
哦!這是我們第一點應該瞭解的,所以說這個是啊!能換的殊勝的利益,以及不換的種種的禍害等等。那麼進一步呢說哎呀!這個道理是對的,但是呢?自己是自己呀別人是別人啊!耶!他就告訴我們。
【 ◎ 若修自他換意樂,定能發起。】
耶!你呀!這個概念你只要肯修,懂得如理如法的修,這個心一定能生起來的,下面舉個譬喻,
【 如先怨敵聞名便怖,後若和順相結為友,設無彼時,亦能令生最大憂惱,一切悉是隨心而轉。】
就像我們啊!開頭的是敵人冤家一樣,看見聽見就討厭,說不定有一天啊!你呀跟他兩個人好起來了,兩個好朋友,那個時候啊!你一天不見啊!唉呀!你就想念他啊!真正說起來這個都是隨心而轉。所以我們昨天那個比喻啊!這個辣椒,唉呀!這個辣椒呀你一吃辣的要命,等到你有一天啊!你歡喜了以後啊!那一天啊!沒辣椒呀!你真沒有味道。就是我們就是這樣的狀態啊,主要的靠什麼呢?就是你怎麼個修習,修習就是多練嗎!多試嗎!這樣。所以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都是啊跟著你心裡面轉。我們小孩子的時候啊!每一個人都是這樣,一下跟這個人好起來,好的要命,明天吵了個架,兩個人啊!你瞪我一眼我瞪你一眼,耶再過了一天,大家又好的不得了了,就這樣。天下的事情就是這麼做。在我們現在呢?世間也是如此,你仔細想想啊!千真萬確。現在不是要我們這樣,就是這個地方呢?告訴我們呢?你不要怕,你只要真正照著去做的話,一定可以換的過來的,然後換過來有這麼大的殊勝的利益啊!即此論云:
【 故若能修觀自如他,觀他自如亦能生起。】
所以你只要能夠修,能夠照著如法的,把別人跟自己呀!互相應該怎麼個換法,你能夠照著去做一定能夠生起來。這個論上面說,
【 即此論云:「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
這四句話,常常記在心裡邊,不要遇見困難就退心。不可以,要曉得一切事情啊!都是啊!由於修行才成功的。後面是舉這個例子,對人也可以說冤家呀!對東西比如說辣椒,唉!你先一聽見啊!你今天對我來說我這個印象最深啊!一方面我怕吃辣,一方面又這個胃,不在這裡也沒什麼,我在印度的時候啊!常常有的時候啊!他們啊!他們那些人都非常歡喜吃辣椒的,但是呀!今天有辣椒,他們就高興得不得了,我一聽到辣椒啊!唉呀!我心裡面,心裡面又、又害怕起來了,真是一點都沒錯,那時候我是因為有了胃病,所以心裡邊這樣。假如我是一個小孩子的話,說不定弄到後來,我想他們絕對不是天生來,在母胎裡就歡喜吃辣椒的對不對?一定這個樣子的啊!千真萬確的,這個都靠什麼?皆由修力生啊!你千萬不要退啊!這一點千萬注意、千萬注意,現在我們太多的大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所以記住哦!所以記住很多地方的你一定要策勵自己,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有很多同學常常說,唉呀!我太笨啊!我太差啊!那我程度太低啊!這樣,這一點我一點都不在乎,因為我自己曉得我也是非常笨非常差非常那個,佛又告訴我們,他呀乃至於以前啊!墮落畜生,墮落地獄,只有一樣東西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說,因為我差所以我努力,這個最重要的。你只要肯努力,沒有一件事情轉不過來,而且,唯一的只有這個靠這個力量,否則的話,就算你絕頂聰明也沒有用。所以,任何困難當中,心裡面不要退。那一天我們講那個老和尚的公案,固然是如此,他到那個時候嘴巴都開不動了,心裡還要唸呀!我看我們的佛世那個公案也是如此,佛世的那個公案,他路上面碰見一個大鬼,要擋住他,然後呢?他就要被拳打,耶!結果一拳打上去,那個拳被那個大鬼的那個身體吸住了,右拳打上去,左拳打又吸住了,右腳又吸住了,左腳又吸住了,五樣東西都吸住了,大鬼說你還有什麼本事呢?他那個頭又頂上去,頂上去又吸住了,你還有什麼?耶,我的心永遠不退啊!那個大鬼一想,唉!沒辦法好了好了放你。是這種公案那我們已經說過很多啊!然後呢乃至於他要求那個寶珠的時候啊!他就舀水,你想想看,以我們的人拿著這個杯,你能舀得了這個海水嗎?耶!但是他要舀啊!所以啊!我們世俗也有一句話說經衛填海之至,這個經衛是個小鳥啊!他要往死了以後,一個小鳥銜著泥巴要去填海可能嗎?但他有這個志向,耶!對不起,他有這個志向,就有這個成就。所以這個地方啊!我們這一點要特別的警策,在這一個地方啊!注意啊!這個困難不應退;反過來,遇到困難的時候啊!正是我們真正得到功德的時候,這個我們要概念清楚,概念要很清楚啊!所以啊!為什麼他前面啊!在正講修行的時候他特別告訴我們,你不要匆匆忙忙的一碰到了馬上就修,不是,你先要瞭解你修行內容以後,然後你去做,這個他有特別的重要的關鍵。這下面講到精進的時候啊!特別提到那一點,這樣,所以大家還記得吧!我們要脫苦而去皈依,所以在這種原因之下,找到了皈依的必然對象是佛陀,但是,因為皈依佛陀而皈依三寶,因為皈依三寶而發心,真正皈依的皈依法寶,這是唯一的幫忙我們真正脫苦的,而想脫苦的必定要這一條路,要分分斷證,過失斷除,功德要做到,你能夠做到多少你就得到多少好處,既然現在你要求的話,然後你要去做的話,當然,就在克服這個困難哪,所以,當困難現起的時候啊!不但不應該退,而且咬緊牙關去做,不但咬緊牙關而且要感到高興,對呀!我現在在進步啊!這時候我忙了半天,那個結果就從這個地方來的啊!所以這心理建設最重要的,你能從這個上面認得了然後下去的話,無有不成功者。所以這個基本的概念我們一定要如理如量的建立起來,那麼,本論的處處地方就告訴我們,他每一個地方而且又非常善巧的方法在。我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一件事情來,我當年跟我的老師的時候,他常常跟我說一些話,說了話,我總是不大懂,但是呢?儘管我不懂啊!他還是常常講,結果現在發現啊!唉呀!受用不盡,這一生當中就是因為你說多了記在那腦筋裡面,現在我才發現,你如果說離開了這個環境那你就完了,你一跑到世間去的話,那這種話一點用場都沒有,你只會想到,唉!這個人一天到晚這麼囉嗦,你只會這樣,結果呢?唯一的種子啊!不但長不出白法之芽,而且因為你腦筋裡起了這個念頭的話,你把自己啊!排拒了這個法,送到地獄裡面去,耶!你只要不離開這個圈子,那我的感覺現在這樣,因為你一天到晚在接觸啊!慢慢慢慢的呀!觸類旁通,現在我漸漸的他的話都懂了,覺得呀!唉呀!美不可言,所以內心當中升起這種無比的感激,實際上這種感激由什麼來的?就是因為我現在體會到了得到了好處嘛!你由不得不感激他呀!這個因就在這裡呀!所以你現在,你們呀!讀本論的時候我要瞭解的,大部份同修對它覺得很辛苦,不要怕,不要怕,只要你這一念善念還在,所以你常常呀!用兩方面去想,一方面已經懂的地方你要瞭解他好在那裡,策發自己的好樂之心,保持自己繼續下去;難的地方嘛!你不管怎麼樣嘛!多多少少啊!囫圇吞棗也把他吞下去,你只要這個次第照著他慢慢慢來的話,到那個時候,他自然而然慢慢慢慢慢的,好的結果現出來了。哦!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又云:「自身置為餘,如是無艱難。
【 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云何於彼能生如自之心耶。】
他下面又說,你呀!你只要修,他一定成功的,在這種狀態當中啊!你把自己的身體啊!看的別的,啊!這個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你只要去修。假定說我們想,對啊!這是我,就是我;他是他,你怎麼可以把他看成我呢?耶!他下面就告訴我們啊!開始告訴我們這個理論了。
【 即此身體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他體分,】
又我們的身體,真的是你嗎?不是耶!這是父母的精血耶!就是這樣的,這是別人的東西耶!但是呢?
【 然由往昔串習力故而起我執,】
那因為你無始的什麼?無明習慣的力量,執著以為我的,
【 若於他身修習愛執,宛如自体亦能生起,】
假定你呀!修習別人,愛執執著別人啊!你也可以把他別人看成是像自己一樣,一定可以的,一定可以的。
p. 226
【 即彼論云啊:「如汝於他人,一滴精血聚,虛妄執為我,如是應修餘。」】
就是前面所說的哦!說別人的一滴精血,就是父母的精血,你因為虛妄的執著以為是你,所以你就把他看成我了,所以對別的任何一件事情,啊這個虛妄的尚且會幫你執著,最正式認真去思惟的話,當然力量更強一定可以生得起來的,一定可以生得起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啊!我們眼前的一切的東西,都是說隨便一樣東西擺在那裡,你會覺得好像根本無所謂,耶!你假定說這個東西啊!你把他自己不管是任何理由,或者是別人沒有的,然後呢?你覺得耶!這個既然別人沒有的,你把他自己自己佔為己有,你就寶貝的不得了,其實這個東西,跟你了不相干啊!你就會這樣生起來了,所以,你只要對這一個東西生起這個念頭,然後策發這個念頭的話,你自己呀!會那個,就現在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雖然這個身體到底什麼東西啊!啊!說起來,真是莫名其妙的很呢?你說真的是你嗎?那個頭髮剪掉了,對不起,擺在這個地方,跟你了不相干,哦!那當然了,那個手斷掉了,你擺在馬路上耶送給你也不要,對不對?現在的醫生這個心臟可以換一個,你說到底是你嗎?耶!但是他換了一個叫你了不相干哦!哪!但是你就是會這麼執著法,所以呀!從這個地方啊!我們就瞭解啊!這個事情是你概念問題,以及照著這個概念的串習問題。
【 如是善思勝利過患,則能至心愛樂修習,又見修習便能生起。】
你只要能夠如理的善巧思惟這個,自他相換的殊勝利益,以及不換的這個大的禍害的話,你一定啊!願意去修的,那麼進一步你要去修,有明明白白擺在這裡,你只要修的話,一定能夠生得起來的。好了,這樣的兩個條件有了以後啊!你就開始,那要去修了,所以呀!他啊!下面告訴我們修的方法。那在正式說這個修的方法之前啊!我要說一下,如果說我們對性空緣起的這個道理,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的話,修那個方法很容易,為什麼?一切法本來沒有天生如此的,都是啊!從因緣而生的,從因緣而現,就是這樣。就是如此而已,天下那有一個東西例外的呢?你說,這個東西是你的,當你覺得你的時候,你覺得愛著的不得了,一旦就是你的,你送給別人的話,就跟你了不相干,或者給別人拿去了,這個就了不相干啊!天底下的事情就這麼簡單啊!包括我的身體也是如此啊!其實,我這個身體跟那個東西也是一樣啊!等到你一死的時候,這個東西變一壞了,你再怎麼寶愛他,一壞了一壞了就一點用場都沒有,那個身體也是一樣,兩腳一伸,對不起,到那個時候啊!啊又臭又爛啊!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啊!所以,你瞭解了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啊!修起來就很容易了。
【 ◎ 彼修自他換易之理、次第云何。】
那麼他下面正修的時候又把那個次第說,
【 言自他換,或說以自為他以他為自者,非是於他強念為我,於他眼等念為我所而修其心。】
他所謂自他換啊!是指什麼呢?他這個分別並不是說,硬把他看成我,我看成他,由於這個時候,本來是愛著我的身體,現在愛著他的身體,這不是要你這個東西,把他的身體眼耳鼻舌身意看成你自己的而寶貝的要命,不是這個。
【 乃是改換愛執自己,捨棄他人二心地位,】
就這樣,平常的時候把自己呀看得重的不得了,把別人都不管,這個兩個的心裡邊啊換掉,所以把自己啊!不要去管他,一天到晚管他人,怎麼樣使他人快樂,怎麼樣使他人離苦,就是這個。
【 應當發心愛他如自,棄自如他,】
這個才是。
【 故說改換自樂他苦,】
這個才是自他換的這個重要的原則,下面,
【 應知亦是於我愛執視如怨敵,滅除愛重我之安樂,於他愛執見為功德,滅除棄捨他人痛苦,於除他苦殷重修習,總當不顧自樂而除他苦。】
除了這個上面所說的以外,要曉得平常啊!我們生死的根本就是我愛執,現在你能夠一換的話,耶!對不起他不但是啟發了菩提心,而且還是什麼?對我愛執,你要換偏偏換不過來,為什麼?就有個愛我執嘛?現在你要換才曉得啊!唉!原來這個一切的快樂都是利他,一切的痛苦都是自利,但是你偏偏把自利看得這麼重要,所以換句話說,愛自己正是害你自己的,那個時候啊!你瞭解了這個,就把這個我愛執,看成真正的生死大冤家就是愛自己,這個心生起來了,這個生起來了,所以他還不是講很深刻的道理,仍就是從現象上面,那個時候啊!你這樣的信心生起來了以後啊!對於愛我,只求我的快樂的這個心裡面啊!就除掉了哦!就除掉了。然後呢?幫助別人這個心情就生起來了,因為,看見你的一切的利益都是從幫助別人而來,所以,上面說這些東西啊!就都做到了,平常啊!別人啊!都不管啊!你就不會了,那個時候,你一心一意的就是忙啊!怎麼樣幫人家解決他的痛苦,幫人家得到快樂,這個就是前面所說的大慈悲心,他方法是不一樣,但是內涵所生的心相特質卻是達到同樣的效果。
【 此中分二,① 除其障礙,② 正明修法。 今初】
那麼現在這個修行分成兩部份,第一個呢?障礙先要除掉,然後呢?除掉了障礙以後呢?正式學那個修法。
【 ◎ 修習此心有二障礙。一謂執自樂他苦,所依自他二身,猶如青黃各各類別。】
第一個說是那個自己快樂,他人痛苦要想換的話,因為這個所依的身體啊!這是兩個,他是他,我是我啊!個是個呀!你怎麼個換法呢?!
【 其次於依此所生苦樂,亦便念云,此是我者應除應修,此是他者應棄應捨。】
其次呢?這個快樂本身啊!對呀!這我的快樂,嗯!怎麼我的快樂去掉他,他的快樂我管他幹什麼呢?這一般人的心裡面,就是這樣,這個就是指著我們平常的特質就是這樣,現在你要改過來的這個困難在這個地方,你怎麼樣拿掉他,針對這個問題,所以,它處處地方先認得你要淨除的內涵是什麼?然後呢?針對這個內涵,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他現在說,
【 能治此者,】
能夠對治他的,對這個病下的藥怎麼樣,
【 謂觀自他非有自性各各類別,唯互觀待,】
你要曉得呀!我跟他,自己跟別人呀!不是天生來就是這個樣的,只是呀!互相關待,什麼叫互相關待呢?就是啊兩個人擺在一塊兒的才對比出來的,兩個人擺在一塊兒對比出來的,你如果說能夠換一個方式去觀的話,
【 於自亦能起如他心,於他亦能起自覺心,】
你把這個對比啊!換一換就可以,就可以,
【 如彼山此山,譬如彼山雖在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則定發起此山之覺,】
舉一個譬喻,就像兩個山,我們現在站這個山頭上,耶!我說,喔這個山你看看對面那個山,但是這個山本身絕對不是我這個山就是我這個山,等到你跑到那個山上的話,你又會覺得那個山就是我這個山,現在你原來覺得我這個山變成那個山了對不對?就是這樣。譬如說我現在坐在這個椅子上面,我說我坐著,等到我坐到那個椅子上面去的時候,本來我說這個是那個地方,現在呢對換了就完全換過來了,是不是這樣,又平常我們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現在我們這個身體本身啊!這很明白啊!這個身體本身是父母的精血,只是因為你現在這個識心啊所執著攝持的,就是你那個識心所攝持的,就好像我們現在這個椅子,那個椅子本來不是你的呀!你坐的覺得你坐的,你換到那裡去的話,你又覺得耶!不是現在你坐的是那個椅子耶!同樣的那個識心,你現在這個識心,你能夠攝持對方的話,他馬上又要改變過來了呀!這個清楚不清楚,這個很明白的一件事情。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八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八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這個很明白的一件事情,就這樣現在我們或者說眼前任何一樣東西,啊這是筆,這是我的,假定是換一換的話,換給你的話,到那時候你就會把原來覺得不是他的那隻筆,你就寶貝得不得了,耶這是我的,啊假如我現在跟你換一換,本來如果說你用的話,你根本不管它,你只管你自己的,換了一換,原來你覺得他那枝筆,到那時候你覺得自己很寶貝它了,對不對?那天下的事情都是這樣,外面的東西也是如此,裡面的身體也是如此耶,所以我們首先一定要認得,這個我這個東西啊,他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就無自性,這個緣起這個道理,而這個緣起呢是因緣,這因緣本身啊!一定是啊互相對比出來的,所以他說這個比譬就是如此。
p. 226 (11)
【 故不同青色,任待於誰唯起青覺,不起餘色之覺。】
他前面說啊,就如青黃各各類別,這個比喻深的地方我不講了,實際上這個裡面有很深的含意,他舉一個例子,青是青,黃是黃,不對,那青是青,黃是黃,這是兩樣東西顏色的確不同,但是呢,這個青顏色,不管誰去看它就是青,你換一個地方去看看還是青,黃顏色還是這樣,現在那個此山彼山不是,你換一個方向去看的就不一樣了,對不對?啊就是這樣,像那枝筆一樣,啊那枝筆說我的筆你的筆,我們對換的話,你的筆變成我的,我的筆變成你的了,然後不但是我看起來,別人看起來也是一樣,都換都換都換就換了,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等到你兩腳一伸,那個是誰是誰的呀!嘿!根本也就不曉得是誰的,燒成一堆灰,沒有什麼了,所以啊!佛經上面有這個故事啊,叫這個一個餓鬼啊鞭屍記,以及一個天人禮屍記,啊有一個餓鬼啊在那裡打一個死屍,耶有人看見了說:「哎呀!這個已經死屍了,你還打他幹什麼?」啊你不知道,這就是我的前身,啊我前身一直為他忙,忙了個半天結果我,我忙了忙了半天啊把我送下地獄去了,我現在是越想越恨,痛苦不堪都是為了他,耶那他躺在那裡,躺在那裡我還是饒不過他,這樣,啊那個屍體啊是又肥又胖又好,這樣啊,另外呢瘦瘦垮垮的,一個天人在那裡向他磕頭呀!奇怪,那個骷髏怎麼長得枯枯瘦瘦的,你這樣磕頭磕頭幹什麼?啊那個前身就是我,他啊辛苦了半天啊,然後讓我升了天堂,我想想我所以升天堂啊,就是虧了他啊!所以現在來感謝他。你看看,就是這樣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趁早啊,嗯趕快你早一點換啊,早一點換你能夠幫助別人的話,少一點嘛升到天堂,好一點嘛到極樂世界,最好一點成佛。所以啊,現在趁這個機會早一點換啊,你一換啊,就好囉!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如集學論云:「修自他平等,堅固菩提心,自他唯觀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觀誰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觀誰而成他。」】
他還是說這個,不要啊只看自己啊,先啊要站在平等的地位,實際上他那換的話,原因就是這樣的,不要執著自己。啊就像執著別人像自己一樣的這個心裡面,擴大它,你用這個方法來堅固你的大菩提心,你平常所以不能作到的原因啊,因為啊你妄執了這個自己,實際上你也曉得,你這個自己跟他人啊都是互相對比出來的,因為你啊虛妄分別,所以看起來就像那個山一樣,是啊我這個我這個,啊他這個,他這個自他之間啊,並不是天生就是的啊,只是互相對比出來的啊,這個你要了解啊!在這種狀態當中啊,自己根本談不到自己,那他也一樣的道理啊!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 此說唯由觀所待處而假安立,全無自性。】
啊這個自他啊,就是看你所處的地位而假名安立,這個假名安立就是啊你的妄識所分別出來的,啊我站在這裡覺得這個是我的,啊你站在那裡的話也覺得你是我的,那到底那一個是你的啊,那就是你那個虛妄心識所安立的,譬如我站在這裡,我說你們在我東邊,我跑到老和尚那裡,那我說啊你們在我西邊,那東邊、西邊不是兩個完全相反嗎?不是顛倒了嗎?那說來說去,就是啊你內心虛妄執著是假安立的啊,本來就沒有這個所謂東啊西啊,啊因為你妄執著啊,所以現在這個自他是這樣的,而這個是第一個就是啊,我們自他所依兩個身啊,從前面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啊,他不是天生來旳,原來就是假安立的,既然是假安立的話,你只要把那目標換一換的話,認識清楚的話,不就解決了嗎?使進一步說自己的快樂跟別人的痛苦這個怎麼弄法呢?
p. 227
【 二謂又念他之痛苦,無害於我,為除彼故不須勵力。】
這個,喏第二個覺得別人痛苦是別人痛苦跟我沒有害嘛,我為什麼要忙這個呢?好像這個是平常我們的,耶他有一個方法。
【 除此礙者,謂若如是,則恐老時受諸苦惱,不應少年積集財物,以老時苦無害於少故。」
啊這個比喻美極了,說就像你老的時候要受受苦啊!那麼我們要防老啊,少年的時候就積了很多財物,其實老的是老的時候,少旳是少旳時候,你忙他幹什麼,跟你沒相關嘛,耶對不起!我們偏偏要去忙啊,這樣所以啊不是說啊現在這樣,跟他跟你不相關啊!不是的啊!
【 如是其手亦不應除足之痛苦以是他故。】 p>啊手對足來說,這個手跟足,這個腳對那個手來說別人嘛,腳上痛你忙它幹什麼,你這個手不會去忙,耶但是腳上痛了我們這個手要去摸摸它,啊對不對,耶是要的,是說他同樣的。
【 老時幼年前生後生僅是一例。】
啊同樣的這個情況啊,手對腳,老跟幼,前生跟後世就是一個例子,進一步說。
【 即前日後日,上午下午等皆如是知。】
啊都是這樣,那麼有人說了不對呀,老跟幼是你一個相續,只是不斷的在你自己身上,手跟腳雖然是手對腳是分開來旳,但是同樣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身體這是沒錯啊。
【 若謂老幼是一相續,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故與自他不相同者。】
有人說自己跟他人是兩件事情啊。
【 相續與身聚,是於多剎那多支分而假施設無獨立性,自我他我亦皆於假聚相續而安立。】
是的,相續就是啊前後老小,身聚啊就是手跟腳,它這個東西怎麼來的,它也不是天生有他的自性,這是時間一剎那一剎那積聚起來的,這個從小到老,還有呢?手跟腳這是肢體啊不同的啊安立起來旳,然後呢?自己跟別人啊,他還是什麼,不同的幾樣東西,時間是剎那積累的,然後呢身體是支分積累的,自他是什麼,不同的蘊出積累的對不對?還是這個這些東西積累旳,其他的東西積累。啊有的東西木頭作的,有的東西鐵作的,有的東西啊木頭鐵都混起來的,只是如此不同嘛,反正說來說去都是這樣的這些東西混在一塊,撮成,因緣撮成功的,所以你那個自他,跟那個老小,跟那個手足都是一樣的,混成功的材料是不一樣,但是啊,都是由其他的幾樣東西兜起來的,這有什麼不一樣的。
【 故言自他皆觀待立全無自性。】
所以我們要了解啊自己跟他人啊,都是相待的而安立起來的,他並不是天生有這樣的東西,只是。
【 然由無始串習愛執增上力故。】
啊,這是無始以來的這個無明執著啊,這個力量啊產生的啊。
【 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能於他修習愛執,則於他苦亦能發生不忍之心。】
啊,這因為無始的習慣,所以自己的身體就不忍受,別人旳啊就不管,假定你能夠修習的話,不斷的照著如理的修,你對別人一樣的也可以啊發生這個無法忍受的心情,其實這個道理啊!說起來簡單極了,就是前面講的七因果的時候說得很清楚嘛,假定這個自他一定是完全不能辨別的話,那麼對不起,七因果也無法建立起來了,實際上七因果是建立得起來的,啊雖然我們不一定,乃至於還根本沒有照著七因果修成功,可是七因果當中所說的那個道理,我們人人體會得到的,我們自己的親人,他也是個他啊,跟你了不相關啊!可是他有苦的話,哎唷!你就很擔心了,哎呀!自己的父母啊,心裡就擔心了,這樣,這個他你就擔心他,是冤家,你看見了你就開心了,同樣的他,為什麼一個你就不忍心,一個你會讓他這樣呢?為什麼?就是你自己的什麼,你自己的愛執自性對不對?很明白擺在這地方啊,而這個愛執無始的無明相應的,現在我們要修學沒有別的嘛,就是了解這個無明,然後你把那個無明轉成功跟智慧相應的話,那不是轉過來了嗎?所以當下証明我們確確實實這個能力是具足的,主要的原因在那裡啊?就是我們無知,還偏偏執著這個無知不肯放,那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你現在了解了這個,哎呀原來不是別的啊,真是害我們的不是別的,就是我這個無知啊!那個擋前面的那個障礙都去掉了,說理論上去掉了,這個習性啊就好辦了,修,為什麼要修啊!就是理論了解了,錯誤的你才不採取它,照正確的理論,然後呢把那習性修改過來,這個結果就出來了嘛,對不對,所以這個概念很重要,所以每一個地方啊,這個形相讓你認得清清楚楚,這個是他最特殊的一點,然後你去修行的時候啊,你只要肯做,你做到那裡就成功到那裡,障礙斷掉了,功德生起來,所以儘管啊,經上面對現象界來說,說明這個是發菩提心啊,發的心,發心的人多,成就的少,原因在那裡呢?原因就是他不了解這個真正的內涵,沒有得到正確的教授,沒有如理行持,現在我們真幸運啊,原來哪哪哪哪這個教授,這麼清楚明白,而這個教授絕對不是說,說一個高深的理論,像人造衛星。是的,這是一個高深的理論,可是卻是什麼?就像我們啊到摩天大廈一樣,他的下腳的第一步,就已站在這個地方呢,你已經站在這這裡,只要你肯跑,就這麼。為什麼腳你已經站在這個地方呢,我們剛才說的心裡,不就是我們現在的心裡嗎?對不對?想想看對不對?喔你的父親然後你的兒子,你的親戚朋友,哎唷你心裡面,這明明是他啊,但是你心裡面會覺得啊這個放不下,為什麼?喏就是你無始的習性啊!所以我們是有這個本來的本能啊!只是問題在那裡啊?無明兩句話,兩字不是兩句話,好現在我們啊可以啊繼續下去。
【 ◎ 如是除自他換諸障礙已,正修習者。】
好了障礙拿掉了,現在呢耶正式去修習了。
【 謂由於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由此執故無始生死乃至於現在,發生種種不可愛樂。】
耶這個地方就正式修習的時候修什麼呢?由於前面這個無知,啊人最可怕的就是這個,然後呢?明明是虛假東西啊,貪愛執著,起了我愛執,無始以來啊!唉結果啊,你貪愛它啊一直在生死當中,不但在生死當中,而且啊發生了一切這種不可愛樂,前面修的那個八苦、三苦、六苦當中說得清清楚楚的,哎呀那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而且越是你增長它的話,痛苦是越多,再進一步我們從十二因緣去看的話,這個真正的痛苦所以這麼來就是這個原因,這樣,我所以要出那個題目考考你們的原因,主要的就是讓你們好好的溫習一下,然後呢一點的話你就了解得清清楚楚,哎呀真正的痛苦都在這裡,現在不求快樂嗎?喏喏喏,現在指出來告訴你了,這個痛苦快樂的根本在這裡,現在我們所以很高興的啊!曉得了從這地方學進去。
【 欲修自利作自圓滿,行非方便經無數劫,自他二利悉無所成,非但無成,且唯受其眾苦逼惱。】
是的啊!是你未嘗不想啊,求自己的利益啊,要想使得自己樣樣圓滿啊,可是不幸的你啊所做的方法做錯了,所行的不是正確的方法,最主要的還是啊不沒有正確的了解啊!所以是經過無始以來啊,結果自己既沒有利益啊,啊別人也沒有利益啊!沒有利益還好啊,還要受無邊的眾苦啊!這是苦顛倒極了,這不是很明白嗎?
【 若自利心移於利他,則早定成佛。】
啊我們如果能夠換一換的話,早就成了佛了,成了佛以後啊!
【 圓滿自他一切利益。】
啊這個很清楚這個很,太清楚太清楚,佛陀因地當中就是這樣,所以感得這個果啊。
【 由未如是,故經長時勞而無益。】
啊因為沒有這樣作啊所以啊無始以來啊,勞苦嘛勞苦的不得了,一點好處都沒
【 今乃了知第一怨敵即我愛執。】
啊現在好高興啊,了解了,喔!原來我真正的大冤家是什麼?就是這一個東西啊─我愛執。
【 應後依止念及正知,堅固決定勵力滅除。】
所以啊以後啊,真正應該做的是什麼呢?要,要靠這個依止於念知,依止這個正念跟正知,這個才是我們歸依之處,所以這歸跟依有二個。歸就是反過來,沒有別的,然後呢依止在什麼上面,依止在正念正知,以前我們依止在什麼?無明無知上面,然後呢把這一個力量啊,加強它一定要努力去除掉它。
【 其未生者當令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
啊對於自利這個啊,還沒有生的不要讓它生起來,它已生者不要讓它繼續下去。
【 入行論云:「此於生死中,百返損害我,意汝欲自利,雖經眾多劫,以此大疲勞,汝唯引生苦。」】
啊論上面告訴我們,在那個生死當中,這個百啊就是,就是一個泛字,泛字它不是一百啊,平常我們說百樣東西泛百樣東西,一切一切,一直在這個生死當中損害我們,說你這個意,就是我們現在的心念啊!你啊要求自利,結果呢?經過無始劫來因為這個念頭啊,啊疲勞的不得了,結果只是苦啊。
【 又云:「若汝從往昔,能作如是業,除佛圓滿樂,定無如斯時。」】
假定你早一點覺醒,能夠作現在這樣的話那麼早就成了佛了,而得到的除了這個佛的圓滿的快樂以外啊,啊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現在這樣的受種種的苦,絕對沒有了。
【 如是不執自言,不護自品,當數修心,將自身財及諸善根,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好了這麼一來就行了,也不執著自己的,不保護自己的種種,拿這個東西來修行,把自己的身財乃至修的善根啊,毫無餘慮的惠施有情,這樣所以這個啊現在我們講布施,布施,不要先講布施,你這一點作到了叫你不布施也不行,因為你曉得的很清楚嘛,你這個東西就是你的生死大冤家,有了唯恐不送出去,送出去了啊那就對了,你自己得到利益了嘛,啊所以這一個自然有他的必然的次第,必然的道理在。
p. 228
【 ◎ 又施彼已即應利彼,不應於彼而行邪行,故於身等應當滅除自利之心。】
是的現在你啊,布施給別人送給別人,當送給別人以後啊,不要於彼行邪行,這個行就是心理行為,啊這個邪行指什麼呢?就是啊平常我們送給別人啊,好像哎呀,結了個好朋友,然後我送給別人啊,要有求於他,現在世間的人都是這樣的,賄賂固然不談,送他一份禮物,嗯!有求於他,都都是這個樣的,然後呢處處地方是為了討好別人,自己越有所求而這個都是啊錯誤的,完全錯誤的,所以布施,結果沒有一點點遺餘的目地在那裡,利他就是這個,沒有一點點遺餘要消除這個我愛執,那這樣的話呢,你這個菩提的果就可以得到,因為因地當中作對了。
【 如云:「意汝定應知,自為他自在,除利諸有情,汝今莫想餘。】
說啊意這個是現在我們以正知見告訴我們自己,說某人啊,你應該知道啊,現在這個我啊是一定送給別人了,是完全是它看,跟它轉的啊,現在要做的,除了利益別人以外,你千萬不要莫名其妙的想打妄想啊,除了利益別人以外不要想到你自己。
【 他自在眼等,不應作自利,眼等於利他,不應作邪行。」】
意思他的東西,你千萬不要說:哎呀!為了你自己,所以我們現在說哎呀,心裡面啊越有求於他了,然後呢就討好他,這種事情萬萬作不得,有求於他了,布施送給他,萬萬做不得,凡是他的,他的就是他的,啊我的,我的也是他的,現在世間的人啊,我的固然是我的,他的也是我的,就因為這樣啊所以是越弄越苦啊!永遠在這個輪迴當中,看見好的是越多越好,看見壞的就把他推出去,啊結果註定你將來啊,你長的肥肥胖胖,等到你作了鬼啊來打他,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早一點啊,早一點那個時候就對了,是。
【 若見身等棄捨利他攀緣自利,或身語意而反於他作損害緣,應作是念而正遮止。】
啊喏假定你一旦發現,啊棄捨利他,不幫人家忙,只想到自利,而你的身語的行為,以及起心動念作的都是啊這個損害別人的時候,不利於人的時候啊,你馬上起正念,耶,遮止它,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 此於往昔,亦曾令受無邊眾苦,現今若於相似利益而生錯誤,隨彼轉者當生大苦。】
下面這個就是我們應該正念的,要曉得我們無始以來啊!一直做這種事情,啊做這種事情。得到的一點好像相似的利益,所以眼前自利,不是沒有利益喔,但這個利益相似的,好像是有一點利益,但是真正說起來啊這是個錯誤啊!這是個錯誤啊!所以他叫相似的利益。對這個利益不認識,所以錯誤了才去忙這個東西,啊如果說你現在還是跟著它轉,忙這個相似的利益的話,將來一定啊生大苦啊,這個念頭啊經常保持著。
【 如云:「汝昔傷害我,已往可不諫,我見汝何逃,應摧汝憍慢。】
啊你以前一直傷害我,那以前的事情不管了,我們啊不去管它,但是我現在認得了,耶,你還逃到那裡去啊,一定要摧你的憍慢,什麼叫憍慢?憍就對自己好的東西啊沾沾自喜,這個叫做憍,慢呢對比他,總歸比別人高,換句話說你一天到晚忙著自己,今天一定要摧毀你。
【 今汝應棄捨,思我有自利,我於餘賣汝,莫厭應盡力。】
啊這樣,現在你要曉得啊,你啊要棄捨啊這個,這是自利之心,我已經把你賣,賣給別人了,你現在啊要努力做這個事情,啊不要厭煩,那文字蠻有趣,但是意義本身啊,就是用很有趣味的策勵我們內心,這個正法相應的認識。
【 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汝則定將我,授與諸獄卒。】
啊這句話是值得我們啊擺在心裡牢牢記住啊,說我們儘管懂得了道理了,但是呢如果你不努力,去放逸的話,那懂得了道理也沒有用,所以啊儘管你懂得了道理啊,你還不努力去做的話,不把我們啊努力去啊這個惠施有情,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定有把握送到地獄裡面,啊獄卒就是地獄獄卒,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如果我們現在趁得到暇滿的人身啊,你放逸馬馬虎虎的話,對不起,它這個東西啊,「我」這個東西啊一定把我也送到地獄去啊。
【 如是汝長時,捨我令久苦,今念諸怨恨,摧汝自利心。」】
啊,所以經過長時啊,你呀讓我啊受大苦啊!啊現在想到就恨,所以一定摧毀
【 如是數思愛他勝利,當由至心發生勇悍,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於他令發可愛可樂可意之相。】
就這樣的不斷的數數的思惟,這個數思兩個字現在始終都是關鍵問題,我們懂得了道理,能不能轉就靠這個,啊當然你不懂道理數思也沒有用啊,懂得了道理啊,如果你不數思那就放逸當中。如果你精進的話一定是思這個東西,啊你不斷的思惟的話,那麼到那時候內心當中啊,發起那個至心這個心裡面的的確確的,啊勇悍,這不是浮浮泛泛哎呀幫忙一點,就是這樣。非常強有力的,啊這個勇、悍的話一切都不顧,什麼困難都擋不住你,啊如果說平常以前啊,這一種心真正能夠改過來的話,那麼自然整個就不一樣了,平常啊只管自已不管別人,現在呢不是囉,啊所以你能夠這樣做到的話,棄他之心─不管別人的心,如果還沒有生不要讓它生起,已經生起來的把它到此為止,不要繼續下去,總歸處處地方發心,啊令他可愛可樂可意之相,實際上也不是別的,就是要現在求快樂。你想到你的快樂那來的,那一聽都是靠他啊,啊就是這個樣,平常我們世間人常常說拍馬屁,為什麼要拍馬屁啊?然後呢處處地方奉承人家,實際上那還不是為了別人,為什麼?還是為了你自己嘛,對不對?哎呀這個上司啊,有錢提拔你,然後呢這個老闆可以多給你錢,哎呀你拼命的在那奉承他,為什麼?為了我快樂嘛,現在不叫你做別的還是為了這個啊,啊這個上司就是什麼?一切有情,你只要能夠奉承他,你所有的快樂都來了,你想到這地方的話,你用種種的方法幫忙他,結果呢?耶你的好處也得到了,不過這個地方我們所以不用世間的,因為世間是染污的,他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善法,叫善淨之法。而我們心裡是喏隨順一看,很清楚,確實這個能力是有的,只是方向弄錯,方向弄錯,像一把寶刀一樣,本來這一把寶刀啊,去殺敵人的,結果你弄錯了,傷了自己了,現在我懂得了呢把敵人傷害,自己啊就得到安樂了。
【 ◎ 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這個很明白的一件事情,就這樣現在我們或者說眼前任何一樣東西,啊這是筆,這是我的,假定是換一換的話,換給你的話,到那時候你就會把原來覺得不是他的那隻筆,你就寶貝得不得了,耶這是我的,啊假如我現在跟你換一換,本來如果說你用的話,你根本不管它,你只管你自己的,換了一換,原來你覺得他那枝筆,到那時候你覺得自己很寶貝它了,對不對?那天下的事情都是這樣,外面的東西也是如此,裡面的身體也是如此耶,所以我們首先一定要認得,這個我這個東西啊,他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就無自性,這個緣起這個道理,而這個緣起呢是因緣,這因緣本身啊!一定是啊互相對比出來的,所以他說這個比譬就是如此。
p. 226 (11)
【 故不同青色,任待於誰唯起青覺,不起餘色之覺。】
他前面說啊,就如青黃各各類別,這個比喻深的地方我不講了,實際上這個裡面有很深的含意,他舉一個例子,青是青,黃是黃,不對,那青是青,黃是黃,這是兩樣東西顏色的確不同,但是呢,這個青顏色,不管誰去看它就是青,你換一個地方去看看還是青,黃顏色還是這樣,現在那個此山彼山不是,你換一個方向去看的就不一樣了,對不對?啊就是這樣,像那枝筆一樣,啊那枝筆說我的筆你的筆,我們對換的話,你的筆變成我的,我的筆變成你的了,然後不但是我看起來,別人看起來也是一樣,都換都換都換就換了,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等到你兩腳一伸,那個是誰是誰的呀!嘿!根本也就不曉得是誰的,燒成一堆灰,沒有什麼了,所以啊!佛經上面有這個故事啊,叫這個一個餓鬼啊鞭屍記,以及一個天人禮屍記,啊有一個餓鬼啊在那裡打一個死屍,耶有人看見了說:「哎呀!這個已經死屍了,你還打他幹什麼?」啊你不知道,這就是我的前身,啊我前身一直為他忙,忙了個半天結果我,我忙了忙了半天啊把我送下地獄去了,我現在是越想越恨,痛苦不堪都是為了他,耶那他躺在那裡,躺在那裡我還是饒不過他,這樣,啊那個屍體啊是又肥又胖又好,這樣啊,另外呢瘦瘦垮垮的,一個天人在那裡向他磕頭呀!奇怪,那個骷髏怎麼長得枯枯瘦瘦的,你這樣磕頭磕頭幹什麼?啊那個前身就是我,他啊辛苦了半天啊,然後讓我升了天堂,我想想我所以升天堂啊,就是虧了他啊!所以現在來感謝他。你看看,就是這樣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趁早啊,嗯趕快你早一點換啊,早一點換你能夠幫助別人的話,少一點嘛升到天堂,好一點嘛到極樂世界,最好一點成佛。所以啊,現在趁這個機會早一點換啊,你一換啊,就好囉!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如集學論云:「修自他平等,堅固菩提心,自他唯觀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觀誰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觀誰而成他。」】
他還是說這個,不要啊只看自己啊,先啊要站在平等的地位,實際上他那換的話,原因就是這樣的,不要執著自己。啊就像執著別人像自己一樣的這個心裡面,擴大它,你用這個方法來堅固你的大菩提心,你平常所以不能作到的原因啊,因為啊你妄執了這個自己,實際上你也曉得,你這個自己跟他人啊都是互相對比出來的,因為你啊虛妄分別,所以看起來就像那個山一樣,是啊我這個我這個,啊他這個,他這個自他之間啊,並不是天生就是的啊,只是互相對比出來的啊,這個你要了解啊!在這種狀態當中啊,自己根本談不到自己,那他也一樣的道理啊!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 此說唯由觀所待處而假安立,全無自性。】
啊這個自他啊,就是看你所處的地位而假名安立,這個假名安立就是啊你的妄識所分別出來的,啊我站在這裡覺得這個是我的,啊你站在那裡的話也覺得你是我的,那到底那一個是你的啊,那就是你那個虛妄心識所安立的,譬如我站在這裡,我說你們在我東邊,我跑到老和尚那裡,那我說啊你們在我西邊,那東邊、西邊不是兩個完全相反嗎?不是顛倒了嗎?那說來說去,就是啊你內心虛妄執著是假安立的啊,本來就沒有這個所謂東啊西啊,啊因為你妄執著啊,所以現在這個自他是這樣的,而這個是第一個就是啊,我們自他所依兩個身啊,從前面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啊,他不是天生來旳,原來就是假安立的,既然是假安立的話,你只要把那目標換一換的話,認識清楚的話,不就解決了嗎?使進一步說自己的快樂跟別人的痛苦這個怎麼弄法呢?
p. 227
【 二謂又念他之痛苦,無害於我,為除彼故不須勵力。】
這個,喏第二個覺得別人痛苦是別人痛苦跟我沒有害嘛,我為什麼要忙這個呢?好像這個是平常我們的,耶他有一個方法。
【 除此礙者,謂若如是,則恐老時受諸苦惱,不應少年積集財物,以老時苦無害於少故。」
啊這個比喻美極了,說就像你老的時候要受受苦啊!那麼我們要防老啊,少年的時候就積了很多財物,其實老的是老的時候,少旳是少旳時候,你忙他幹什麼,跟你沒相關嘛,耶對不起!我們偏偏要去忙啊,這樣所以啊不是說啊現在這樣,跟他跟你不相關啊!不是的啊!
【 如是其手亦不應除足之痛苦以是他故。】 p>啊手對足來說,這個手跟足,這個腳對那個手來說別人嘛,腳上痛你忙它幹什麼,你這個手不會去忙,耶但是腳上痛了我們這個手要去摸摸它,啊對不對,耶是要的,是說他同樣的。
【 老時幼年前生後生僅是一例。】
啊同樣的這個情況啊,手對腳,老跟幼,前生跟後世就是一個例子,進一步說。
【 即前日後日,上午下午等皆如是知。】
啊都是這樣,那麼有人說了不對呀,老跟幼是你一個相續,只是不斷的在你自己身上,手跟腳雖然是手對腳是分開來旳,但是同樣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身體這是沒錯啊。
【 若謂老幼是一相續,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故與自他不相同者。】
有人說自己跟他人是兩件事情啊。
【 相續與身聚,是於多剎那多支分而假施設無獨立性,自我他我亦皆於假聚相續而安立。】
是的,相續就是啊前後老小,身聚啊就是手跟腳,它這個東西怎麼來的,它也不是天生有他的自性,這是時間一剎那一剎那積聚起來的,這個從小到老,還有呢?手跟腳這是肢體啊不同的啊安立起來旳,然後呢?自己跟別人啊,他還是什麼,不同的幾樣東西,時間是剎那積累的,然後呢身體是支分積累的,自他是什麼,不同的蘊出積累的對不對?還是這個這些東西積累旳,其他的東西積累。啊有的東西木頭作的,有的東西鐵作的,有的東西啊木頭鐵都混起來的,只是如此不同嘛,反正說來說去都是這樣的這些東西混在一塊,撮成,因緣撮成功的,所以你那個自他,跟那個老小,跟那個手足都是一樣的,混成功的材料是不一樣,但是啊,都是由其他的幾樣東西兜起來的,這有什麼不一樣的。
【 故言自他皆觀待立全無自性。】
所以我們要了解啊自己跟他人啊,都是相待的而安立起來的,他並不是天生有這樣的東西,只是。
【 然由無始串習愛執增上力故。】
啊,這是無始以來的這個無明執著啊,這個力量啊產生的啊。
【 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能於他修習愛執,則於他苦亦能發生不忍之心。】
啊,這因為無始的習慣,所以自己的身體就不忍受,別人旳啊就不管,假定你能夠修習的話,不斷的照著如理的修,你對別人一樣的也可以啊發生這個無法忍受的心情,其實這個道理啊!說起來簡單極了,就是前面講的七因果的時候說得很清楚嘛,假定這個自他一定是完全不能辨別的話,那麼對不起,七因果也無法建立起來了,實際上七因果是建立得起來的,啊雖然我們不一定,乃至於還根本沒有照著七因果修成功,可是七因果當中所說的那個道理,我們人人體會得到的,我們自己的親人,他也是個他啊,跟你了不相關啊!可是他有苦的話,哎唷!你就很擔心了,哎呀!自己的父母啊,心裡就擔心了,這樣,這個他你就擔心他,是冤家,你看見了你就開心了,同樣的他,為什麼一個你就不忍心,一個你會讓他這樣呢?為什麼?就是你自己的什麼,你自己的愛執自性對不對?很明白擺在這地方啊,而這個愛執無始的無明相應的,現在我們要修學沒有別的嘛,就是了解這個無明,然後你把那個無明轉成功跟智慧相應的話,那不是轉過來了嗎?所以當下証明我們確確實實這個能力是具足的,主要的原因在那裡啊?就是我們無知,還偏偏執著這個無知不肯放,那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你現在了解了這個,哎呀原來不是別的啊,真是害我們的不是別的,就是我這個無知啊!那個擋前面的那個障礙都去掉了,說理論上去掉了,這個習性啊就好辦了,修,為什麼要修啊!就是理論了解了,錯誤的你才不採取它,照正確的理論,然後呢把那習性修改過來,這個結果就出來了嘛,對不對,所以這個概念很重要,所以每一個地方啊,這個形相讓你認得清清楚楚,這個是他最特殊的一點,然後你去修行的時候啊,你只要肯做,你做到那裡就成功到那裡,障礙斷掉了,功德生起來,所以儘管啊,經上面對現象界來說,說明這個是發菩提心啊,發的心,發心的人多,成就的少,原因在那裡呢?原因就是他不了解這個真正的內涵,沒有得到正確的教授,沒有如理行持,現在我們真幸運啊,原來哪哪哪哪這個教授,這麼清楚明白,而這個教授絕對不是說,說一個高深的理論,像人造衛星。是的,這是一個高深的理論,可是卻是什麼?就像我們啊到摩天大廈一樣,他的下腳的第一步,就已站在這個地方呢,你已經站在這這裡,只要你肯跑,就這麼。為什麼腳你已經站在這個地方呢,我們剛才說的心裡,不就是我們現在的心裡嗎?對不對?想想看對不對?喔你的父親然後你的兒子,你的親戚朋友,哎唷你心裡面,這明明是他啊,但是你心裡面會覺得啊這個放不下,為什麼?喏就是你無始的習性啊!所以我們是有這個本來的本能啊!只是問題在那裡啊?無明兩句話,兩字不是兩句話,好現在我們啊可以啊繼續下去。
【 ◎ 如是除自他換諸障礙已,正修習者。】
好了障礙拿掉了,現在呢耶正式去修習了。
【 謂由於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由此執故無始生死乃至於現在,發生種種不可愛樂。】
耶這個地方就正式修習的時候修什麼呢?由於前面這個無知,啊人最可怕的就是這個,然後呢?明明是虛假東西啊,貪愛執著,起了我愛執,無始以來啊!唉結果啊,你貪愛它啊一直在生死當中,不但在生死當中,而且啊發生了一切這種不可愛樂,前面修的那個八苦、三苦、六苦當中說得清清楚楚的,哎呀那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而且越是你增長它的話,痛苦是越多,再進一步我們從十二因緣去看的話,這個真正的痛苦所以這麼來就是這個原因,這樣,我所以要出那個題目考考你們的原因,主要的就是讓你們好好的溫習一下,然後呢一點的話你就了解得清清楚楚,哎呀真正的痛苦都在這裡,現在不求快樂嗎?喏喏喏,現在指出來告訴你了,這個痛苦快樂的根本在這裡,現在我們所以很高興的啊!曉得了從這地方學進去。
【 欲修自利作自圓滿,行非方便經無數劫,自他二利悉無所成,非但無成,且唯受其眾苦逼惱。】
是的啊!是你未嘗不想啊,求自己的利益啊,要想使得自己樣樣圓滿啊,可是不幸的你啊所做的方法做錯了,所行的不是正確的方法,最主要的還是啊不沒有正確的了解啊!所以是經過無始以來啊,結果自己既沒有利益啊,啊別人也沒有利益啊!沒有利益還好啊,還要受無邊的眾苦啊!這是苦顛倒極了,這不是很明白嗎?
【 若自利心移於利他,則早定成佛。】
啊我們如果能夠換一換的話,早就成了佛了,成了佛以後啊!
【 圓滿自他一切利益。】
啊這個很清楚這個很,太清楚太清楚,佛陀因地當中就是這樣,所以感得這個果啊。
【 由未如是,故經長時勞而無益。】
啊因為沒有這樣作啊所以啊無始以來啊,勞苦嘛勞苦的不得了,一點好處都沒
【 今乃了知第一怨敵即我愛執。】
啊現在好高興啊,了解了,喔!原來我真正的大冤家是什麼?就是這一個東西啊─我愛執。
【 應後依止念及正知,堅固決定勵力滅除。】
所以啊以後啊,真正應該做的是什麼呢?要,要靠這個依止於念知,依止這個正念跟正知,這個才是我們歸依之處,所以這歸跟依有二個。歸就是反過來,沒有別的,然後呢依止在什麼上面,依止在正念正知,以前我們依止在什麼?無明無知上面,然後呢把這一個力量啊,加強它一定要努力去除掉它。
【 其未生者當令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
啊對於自利這個啊,還沒有生的不要讓它生起來,它已生者不要讓它繼續下去。
【 入行論云:「此於生死中,百返損害我,意汝欲自利,雖經眾多劫,以此大疲勞,汝唯引生苦。」】
啊論上面告訴我們,在那個生死當中,這個百啊就是,就是一個泛字,泛字它不是一百啊,平常我們說百樣東西泛百樣東西,一切一切,一直在這個生死當中損害我們,說你這個意,就是我們現在的心念啊!你啊要求自利,結果呢?經過無始劫來因為這個念頭啊,啊疲勞的不得了,結果只是苦啊。
【 又云:「若汝從往昔,能作如是業,除佛圓滿樂,定無如斯時。」】
假定你早一點覺醒,能夠作現在這樣的話那麼早就成了佛了,而得到的除了這個佛的圓滿的快樂以外啊,啊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現在這樣的受種種的苦,絕對沒有了。
【 如是不執自言,不護自品,當數修心,將自身財及諸善根,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好了這麼一來就行了,也不執著自己的,不保護自己的種種,拿這個東西來修行,把自己的身財乃至修的善根啊,毫無餘慮的惠施有情,這樣所以這個啊現在我們講布施,布施,不要先講布施,你這一點作到了叫你不布施也不行,因為你曉得的很清楚嘛,你這個東西就是你的生死大冤家,有了唯恐不送出去,送出去了啊那就對了,你自己得到利益了嘛,啊所以這一個自然有他的必然的次第,必然的道理在。
p. 228
【 ◎ 又施彼已即應利彼,不應於彼而行邪行,故於身等應當滅除自利之心。】
是的現在你啊,布施給別人送給別人,當送給別人以後啊,不要於彼行邪行,這個行就是心理行為,啊這個邪行指什麼呢?就是啊平常我們送給別人啊,好像哎呀,結了個好朋友,然後我送給別人啊,要有求於他,現在世間的人都是這樣的,賄賂固然不談,送他一份禮物,嗯!有求於他,都都是這個樣的,然後呢處處地方是為了討好別人,自己越有所求而這個都是啊錯誤的,完全錯誤的,所以布施,結果沒有一點點遺餘的目地在那裡,利他就是這個,沒有一點點遺餘要消除這個我愛執,那這樣的話呢,你這個菩提的果就可以得到,因為因地當中作對了。
【 如云:「意汝定應知,自為他自在,除利諸有情,汝今莫想餘。】
說啊意這個是現在我們以正知見告訴我們自己,說某人啊,你應該知道啊,現在這個我啊是一定送給別人了,是完全是它看,跟它轉的啊,現在要做的,除了利益別人以外,你千萬不要莫名其妙的想打妄想啊,除了利益別人以外不要想到你自己。
【 他自在眼等,不應作自利,眼等於利他,不應作邪行。」】
意思他的東西,你千萬不要說:哎呀!為了你自己,所以我們現在說哎呀,心裡面啊越有求於他了,然後呢就討好他,這種事情萬萬作不得,有求於他了,布施送給他,萬萬做不得,凡是他的,他的就是他的,啊我的,我的也是他的,現在世間的人啊,我的固然是我的,他的也是我的,就因為這樣啊所以是越弄越苦啊!永遠在這個輪迴當中,看見好的是越多越好,看見壞的就把他推出去,啊結果註定你將來啊,你長的肥肥胖胖,等到你作了鬼啊來打他,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早一點啊,早一點那個時候就對了,是。
【 若見身等棄捨利他攀緣自利,或身語意而反於他作損害緣,應作是念而正遮止。】
啊喏假定你一旦發現,啊棄捨利他,不幫人家忙,只想到自利,而你的身語的行為,以及起心動念作的都是啊這個損害別人的時候,不利於人的時候啊,你馬上起正念,耶,遮止它,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 此於往昔,亦曾令受無邊眾苦,現今若於相似利益而生錯誤,隨彼轉者當生大苦。】
下面這個就是我們應該正念的,要曉得我們無始以來啊!一直做這種事情,啊做這種事情。得到的一點好像相似的利益,所以眼前自利,不是沒有利益喔,但這個利益相似的,好像是有一點利益,但是真正說起來啊這是個錯誤啊!這是個錯誤啊!所以他叫相似的利益。對這個利益不認識,所以錯誤了才去忙這個東西,啊如果說你現在還是跟著它轉,忙這個相似的利益的話,將來一定啊生大苦啊,這個念頭啊經常保持著。
【 如云:「汝昔傷害我,已往可不諫,我見汝何逃,應摧汝憍慢。】
啊你以前一直傷害我,那以前的事情不管了,我們啊不去管它,但是我現在認得了,耶,你還逃到那裡去啊,一定要摧你的憍慢,什麼叫憍慢?憍就對自己好的東西啊沾沾自喜,這個叫做憍,慢呢對比他,總歸比別人高,換句話說你一天到晚忙著自己,今天一定要摧毀你。
【 今汝應棄捨,思我有自利,我於餘賣汝,莫厭應盡力。】
啊這樣,現在你要曉得啊,你啊要棄捨啊這個,這是自利之心,我已經把你賣,賣給別人了,你現在啊要努力做這個事情,啊不要厭煩,那文字蠻有趣,但是意義本身啊,就是用很有趣味的策勵我們內心,這個正法相應的認識。
【 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汝則定將我,授與諸獄卒。】
啊這句話是值得我們啊擺在心裡牢牢記住啊,說我們儘管懂得了道理了,但是呢如果你不努力,去放逸的話,那懂得了道理也沒有用,所以啊儘管你懂得了道理啊,你還不努力去做的話,不把我們啊努力去啊這個惠施有情,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定有把握送到地獄裡面,啊獄卒就是地獄獄卒,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如果我們現在趁得到暇滿的人身啊,你放逸馬馬虎虎的話,對不起,它這個東西啊,「我」這個東西啊一定把我也送到地獄去啊。
【 如是汝長時,捨我令久苦,今念諸怨恨,摧汝自利心。」】
啊,所以經過長時啊,你呀讓我啊受大苦啊!啊現在想到就恨,所以一定摧毀
【 如是數思愛他勝利,當由至心發生勇悍,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於他令發可愛可樂可意之相。】
就這樣的不斷的數數的思惟,這個數思兩個字現在始終都是關鍵問題,我們懂得了道理,能不能轉就靠這個,啊當然你不懂道理數思也沒有用啊,懂得了道理啊,如果你不數思那就放逸當中。如果你精進的話一定是思這個東西,啊你不斷的思惟的話,那麼到那時候內心當中啊,發起那個至心這個心裡面的的確確的,啊勇悍,這不是浮浮泛泛哎呀幫忙一點,就是這樣。非常強有力的,啊這個勇、悍的話一切都不顧,什麼困難都擋不住你,啊如果說平常以前啊,這一種心真正能夠改過來的話,那麼自然整個就不一樣了,平常啊只管自已不管別人,現在呢不是囉,啊所以你能夠這樣做到的話,棄他之心─不管別人的心,如果還沒有生不要讓它生起,已經生起來的把它到此為止,不要繼續下去,總歸處處地方發心,啊令他可愛可樂可意之相,實際上也不是別的,就是要現在求快樂。你想到你的快樂那來的,那一聽都是靠他啊,啊就是這個樣,平常我們世間人常常說拍馬屁,為什麼要拍馬屁啊?然後呢處處地方奉承人家,實際上那還不是為了別人,為什麼?還是為了你自己嘛,對不對?哎呀這個上司啊,有錢提拔你,然後呢這個老闆可以多給你錢,哎呀你拼命的在那奉承他,為什麼?為了我快樂嘛,現在不叫你做別的還是為了這個啊,啊這個上司就是什麼?一切有情,你只要能夠奉承他,你所有的快樂都來了,你想到這地方的話,你用種種的方法幫忙他,結果呢?耶你的好處也得到了,不過這個地方我們所以不用世間的,因為世間是染污的,他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善法,叫善淨之法。而我們心裡是喏隨順一看,很清楚,確實這個能力是有的,只是方向弄錯,方向弄錯,像一把寶刀一樣,本來這一把寶刀啊,去殺敵人的,結果你弄錯了,傷了自己了,現在我懂得了呢把敵人傷害,自己啊就得到安樂了。
【 ◎ 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八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八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228 (11)
【 或見於自所作饒益。】
哪那麼,像前面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啊以前呢只是愛執自己的,修習了以後啊,現在啊這愛執的心還在,愛執誰呀,愛執別人了,啊這樣,那麼要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嗨!妙了!是念彼恩德,啊因為看見他有我們大恩呀,看見他對我們有的好處呀,所以他並沒有叫你放棄好處呀,他卻卻相反啊正要完成真正給你好處呀,所以你記住啊,啊真正給我們好處是這裡呀,並不是叫你不要好處呀。
【 此復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
就像看見一個肥沃的田啊,哎呀肥得不得了,你只要能夠好好的把這個你要的種子種下去的話,那結出來的果啊,是啊眾多上妙,啊!好極了!你自然而然啊會很珍惜很寶愛。
【 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
對於這個有情這個福田啊,你能夠好好的種下這個種子的話,就能夠得到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以及中間一切的好處。
【 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
假定這個概念你認識了,修習了,產生決定的勝解的話,決定你呀會改過來的,一心一意的愛執他品而不是自己,自他就換過來了,關鍵在那裡呢?就是思惟,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呀,對於這一個道理應該思惟。
【 入行論云:】
啊又說了。
【 「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對呀,你要成佛,有情跟佛是同樣的生起佛法來的啊,既然你敬信佛,為什麼不敬有情,我們現在只曉得敬有情,不曉得喔,只曉得敬佛,不曉得敬有情,佛之所以成佛的話,他不但曉得敬佛而且曉得敬有情,所以他一切東西都布施,一切東西都為有情,然後呢?看常不輕菩薩品啊,他就說我不輕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他心裡面是這樣想,行為上面這樣行,結果他成了佛,我現在不是在學佛嗎?哪佛就是這個樣,所以很清楚呀,你想到了這個呀,啊眼前這個問題啊都解決了,同時也了解,哎呀!我愛執什麼東西啊,一天到晚心裡面啊,纏在那個地方,哎呀!痛苦啊!說起來沒別的,就是這一個啊,真正害我們的就是它呀,偏偏我們現在不認識,還老想纏在這個上面,真是可憐啊!啊所以啊佛也奈何不了我們,嗯現在懂得了,好啊。
p. 229
【 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長壽。】
嗯就像有情歡喜頌上面說,你殺了人家,那麼你就墮三惡道,救了人家不但得到善趣而且長壽。
【 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
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幫別人好處是你的,得到善趣去,害別人那麼到惡趣,瞋悲都是如此啊。
【 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當審思惟。】
這特別是啊,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你一定要緣有情啊才能夠發這個心,啊有情苦啊,然後呢,從這個上面看見他的苦啊發那個心,然後發了這個心以後啊,你呀進一步啊行種種的利益有情的行啊,才能夠滿你的願啊,所以啊成佛也是靠有情啊,要這一個概念要深思惟,好好的思惟。
【 釋菩提心論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飢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哪上面,菩提心論上面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的可愛的以及非可愛的沒有別的,都是啊看你對有情作的利益,或者是作的損害,乃至於達到佛,所以成佛還要這個,啊下面這個不解釋了,很清楚,很清楚,啊將來引生的固然是,眼前的也是,啊你幫了別人,啊別人就感激你呀,你損害了別人,別人要還報你呀,一切的都從這個上頭來啊。
【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
不但世間的,進一步聖人,聖人當中分三乘,為什麼分三乘呀?就是哪,聲聞啊,他為什麼果報下劣,因為不能廣利有情,聲聞還是可以有力能幫人家忙的呀,但是他不管,不管嘛對不起他也不行,佛之所以究竟的話,因為廣利一切有情啊,啊這個道理啊要思惟,不要剎那貪著自利,當你一剎那貪自利的時候,你就那個一剎那你就傷害了自己了,誰願意傷害自己,哪所以呀,你要想不傷害自己,唯一的辦法就在這地方,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了。
【 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
現在我們要貪的是貪什麼?貪著怎麼利益有情,當你呀對有情呀不去利益他,所以對利益有情這一件事情啊,你不管了,離貪了,那一種是毒的,應該棄捨,聲聞之所以聲聞的話,他就只管自己,沒有執著這個利,所以這個貪也不壞啊,看你貪對了,啊所以啊,因為聲聞呀不貪著這個利人啊,所以啊他雖然證得菩提呀,這個菩提呀是下菩提,啊反過來佛呢,佛是貪著,因為貪著所以不棄捨有情啊,所以證得大菩提啊。
【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你了解了,那自然一剎那也不會只管自己。
【 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為大悲。】
哪這樣的話啊,啊曉得了,啊利他呀,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呀在利他上面啊,以及喔從那個果位上面,為什麼從果位上面?這是我們要的嘛,快樂嘛,你要得快樂,就是推到他,利他的因上面,就這樣,所以這個上面啊,你從這裡呀也曉得,啊沒有錯呀,這個菩提心苗從這裡,前面的是大悲的根本在這裡,道理是一模一樣呀。
【 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
啊所以真正的佛子啊,啊他對這個了解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啊愛樂修習的,啊真正愛樂修習的這一個呀,你要多修的話就一定堅固,這個堅固了以後,再難行的事情啊,你就難不倒你了,所以到這裡我們了解了呢,真正我們修行的現在中心是什麼?一定是大菩提心,而不是旁的,旁的是什麼?不是不修,而是堅固,所以真正修學佛法,必定要知道你這小乘嘛,厭離心這個最重要,不必忙別的。大乘嘛是菩提心這個最重要,你有了這個,這一個生起來,然後呢做什麼事情啊,一切自然而然都感果,你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你說呀哎要忙這個,要打坐、念佛啊,對不起啊這個都是啊事倍功半啊,他能夠生的還不錯了呀,都是走的遠路啊。
【 即前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
啊這個大悲心,堅固的大悲心這個是根本,有了這個根本,哪這個菩提心苗生起來了,所以專門利他得到的大覺世尊的這個最高圓滿的果位啊,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佛子啊,這才是應該修的中心。
【 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
你只要這個把這個前面的努力修習生起而堅固的話,於是你呀自己就不管了,只管別人,哎呀看見別人痛苦啊,你就自己啊,是啊,要救他,要救他,你所怕的,是怕他人受苦,不怕自己受苦,因為你看見別人受苦,你就是再快樂你就放掉,而快樂當中最快樂的就是靜,啊靜慮啊,就是色界定當中的快樂,最快樂,最快樂能夠捨掉,達到最苦的地方去作,這個時候啊,一定可以做得到的,啊這一個才是啊真正最難得的、最希奇的,這個應該稱讚的,這個才是什麼?勝士法--哪這個殊勝大士的方法。
【 今於此義,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
把前面祖師的告訴我們。
【 如覺窩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
最後引這麼一個,這個這個阿底峽尊者有這麼一句話,啊他到這個西藏去的時候啊,西藏就有人啊,就問他:「說修那個法的很麻煩,」他就有人問他:「有沒有一個修方便的法門呀,這麼囉唆啊,他不行啊!」哈這個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啊:「假定有的話,哈我第一個啊就不願意這麼麻煩,我早就修了還何必你來問啊,啊何必你來問啊,不用你來問啊。」說,再下,他下面又說啊:「不曉得修菩提心的那個大乘啊,只有你們西藏人知道,我啊在印度這個佛根本的地方可沒有的。」所以我常常說啊,假定真的有這個方法的話,那十方的一切諸佛菩薩那都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了,因為十方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都從這條路上走來的,你居然有這個法門,你不是強過佛嗎?你還要跑來學佛,你趕來學什麼?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是清楚明白不過的事情啊。就是說:
p. 230
【 ◎ 若爾當如何修。】
啊那麼要怎麼修呢?
【 「須從最初次第學習。」】
耶對了,現在我們了解了,他講重新又告訴我們,前面一再說,一定要從這個次第修,啊特別強調,你只要次第向上來無有不成功者,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啊,你呀先要學的是學上上,學了上上啊你呀喜歡要修,修的時候啊,從下下修起的,反過來,你從下下修了以後呀,你自己呀經驗嘛也增長了,淨信嘛也增長了,於是啊你向上慢慢的爬上去就對了,這是必然的道理,必然的次第,下面一個祖師說:
【 朗日塘巴云:「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
哈哈,實際上呢這個人方便,就是你怎麼做了人,我們現在是暇滿的人身唯一該做的事情,馬就是畜生,要做人啊,就方便極了,啊。
【 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
你看啊,真正要做人的方便,十八種這麼多,畜生啊簡單極了一種。
【 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長者為我愛執,故特於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
什麼是馬方便,換句話什麼是畜生,什麼愚癡相就什麼呢?是啊菩提心沒有生旳不讓它生起來,已生的啊不讓它住,就這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原因啊?我愛執啊,所以這個我愛執真實說起來什麼啊?畜生相啊,啊我們現在人家常常說你這個畜生都不如,啊現在我們真的啊,現在才了解的原來這樣啊,是特別啊對這個,這個我愛執盡力的違害,凡是一切有情利益都作。
【 大瑜伽師謂善知識敦巴云:】
他們師兄弟兩個人啊,大瑜伽師就說了:
【 「我有風息平等轉等,如此如此三摩地。」】
他修定了得到了定了,得到了定了,啊結果呢?要我們現在得到了定還得了,哎呀!如果你念的稍微一點相應了,就歡喜的不得了,啊得到一心不亂了就不得了,何況得了定了,結果他怎麼回答呀?
【 答云:「汝修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若無慈悲及菩提心,猶當生於畫夜應悔之地。」】
對不起,啊就算是啊,你耳朵上耳朵旁邊敲大鼓啊你不能動,那是很深的定啊,假定你沒有啊依照在這個次第修菩提心的話,你早晚還要懊悔的,這千真萬確的事實,鬱頭藍弗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結果完了以後達到,墮到畜生道當中去,早晚要懊悔的。
【 此中意趣似說,當成能生無暇無色等處,異生之因。】
啊所以我們現在第一個根本一定要保握得住,千萬不要說哎呀你要學定呀。要學什麼啊?要學厭離心,菩提心,然後把其它的輔助,其它的你這樣做的話,學什麼都對。
【 康壠巴云:「我等於覺有情顛倒行事,有情於我等亦當如是行。」】
換句話說,我們啊對那些一切有情呀,這個覺並不是指指阿底峽尊者,就是平常我們所對人家說菩薩啊菩薩,我們對那些呀佛菩薩顛倒行事,為什麼叫他菩薩,他是使我成佛的嘛!對不對,所以呀他們也對我顛倒,怎麼顛倒啊,我只管我自己,他們也只管自己,我們彼此間如此,都作錯了,我們要改過來,我們要改過來。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30頁,關於如何發菩提心,以及菩提心的重要,那麼已經啊,啊大概講過了,大概講過了,所以到這裡我們曉得整個佛法的中心是大菩提心,啊所以他昨天講的最後一段,以大瑜伽師這麼了不起的人,這麼了不起的成就者,他說啊我現在啊學定啊,學到這個樣啊,啊要我們現在看起來的話,哇!那是何等了不起的事情啊!我們總是學定,結果呢?敦巴尊者怎麼說呀!說你呀就算修到這樣的話,啊如果是你呀不以大慈悲跟大菩提心,作為中心修學的話,雖然你得到這個定啊,你早晚你要懊悔的呀!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不要說欲界的天子啊,升了天下地獄,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天還要墮落,啊而拿這個無常相來看的話,實際上啊,啊門那一位去關一下,實際上呀,這個情形啊千真萬確,啊你得到了定,連他小,連他小乘啊都不如呀,啊所以真正佛法的中心的話,那是大菩提心,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啊必定要知道的,那麼學大菩提心不是說別的不要,而是說以這一個大菩提心為根本因,然後呢?我們在這個上面啊,再具足這個圓滿因,那就對了,現在我們把握住這一點,本末倒置,忙了個半天啊,所以不一定乃至於出錯誤的根本原因,就是問題都在這個上頭,啊自修自修得不到好處,利人也同樣的啊,帶給人家啊是一盲引眾盲啊,這一點我們特別要了解,所以這個地方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說,哪你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那個傳記的故事嘛,你就很清楚很了解了,以他啊這樣的老人家的這一個成就,遇見這麼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識,那些大善知識啊,也可以說都是這麼高明的人,都是這麼高明的人,啊其中不乏地上菩薩,至少的都是加行位以上的菩薩,結果呢?他卻把金洲大師做為老師當中最尊重的。他每次說到金洲大師,聽見金洲大師,他馬上啊手掌擺在頂上面,就像我們現在這樣,那是最恭敬的,啊感念恭敬他的老師,別的老師他沒有這樣的,為什麼呢?這因為金洲大師傳了他完整的大菩提心的教授,而現在我們了解這個大菩提心是啟發的因緣有很多種,可是這個裡邊,悲啊就是前面所說的七因果的,策發那個悲心,這一個是最殊勝、最有力、最堅固的,因為這樣,啊所以這個是從金洲大師傳來,那麼所以,以阿底峽尊者這樣的人,很明顯的啊,他是一個高位的菩薩,是高位的再來人,卻也這麼尊重,那麼再說我們前面曾經講過,這個悲,在大菩提,這個整個的修道的過程當中,第一步要它,中間要它,後來要它,不是說啊你開頭懂得一點名字呀,懂得一點名字,連他碰都沒碰到邊,不曉得真正內容,就算你照著這個次第如理如量的生起來了以後,正式行的時候,又因為呀眾生數量無邊,而要行的又那麼難行呀,往往又中間退卻,那個時候,最好的保持你上進的,仍舊是須要大悲心。由於這樣的從初到中,繼續不斷才能夠達到圓滿的佛果,所以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一開始的時候就建立起來,然後呢?我們自然而把握住這個中心作,如果一開始就建立不起來,你先摸別的支末,養成功了習慣啊,這個習性之難改是難改極了,不要說世間的習性難改,修學佛法的習性一樣的難改,就實說起來,世間的習性比修學佛法的習性容易改,為什麼?因為世間的習性當你接觸了佛法以後,你就了解,啊!原來這個東西啊,就是把我們啊,死死的綁在生死當中跳不出來的可怕的冤家對頭,那麼現在找到了最好的方法─佛法。所以你在這種情況之下,一但碰到了佛法,你肯啊全心全力的去對治它,策勵你自己啊來去掉這個根本,盡除這個習性。可是現在呢?你就碰到了佛法,偏偏這個佛法又不是它的根本,而是它的支末周圍,你自己覺得,哎呀!對了!我已經遇到了佛法了,這個就是拿來對治我的習性,然後你在這個上面執著了以後啊,你別旳佛法聽不進,總覺得我自己懂了,對了沒有?對!但是走了遠路,走了遠路,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特別提出來,說成佛究竟來說旳話沒有一個眾生例外的,但是其中的快慢以及走的路線的迂曲與否,那完全不能比,這個概念就在這裡,這個概念就在這裡,所以呀,在我現在來說啊,我寧願一開頭沒有碰到佛法,要一碰到就碰見這一條路,否則一旦在佛法上面養成這種習慣,自己覺得很滿意走這個路的話,你要改的話那是改不過來,這個道理很清楚,事實呢?哪我們不妨拿事實來看,佛─那是最究竟圓滿的人,他那有不想把最完整的佛法來教給別人的,絕不會,他有這個悲心,也有這個力量,結果教出來的絕大部份的人,卻不是只走菩薩道,而是走聲聞乘,為什麼?正因為佛是佛,他看得很清楚,養成功了那個習性以後,佛也奈何不了你,哪只好啊讓你啊走這條遠路去了,對不對,你看看佛出世以後,度的那個聲聞種子多,不曉得多少,但是真正能夠走菩薩之路的人沒有幾個,所以華嚴上面會這麼說,華嚴上面說的清清楚楚,最圓滿的佛法。「魚子安士果,菩薩發大心。」這三樣東西啊,「三世因中多」,因地當中很多,「結果則生少」,真正能夠得到果的很少,道理在那裡?就這個。啊所以理論是如此,實際也是如此,種種經上的證明,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我自己,同時因為我自己的經驗啊,我也啊策勵,建議諸位,如果諸位的習性已生,那你走你的路子,那扭不過來了,啊你註定你只有走這一條遠路,如果現在覺得啊這個習性還不深,換句話說你還提得起來的話,一定要把以前的那個老習慣啊,真正重要的懺悔呀,不僅僅世俗的要懺悔,就是以前我們覺得這個老習慣一定要把它淨除掉,不要留一點點,所以昨天晚上談那個改過之方啊,實際上啊,真正講起來這個內容對我們太重要,太重要了,啊你對這個毒啊,絕對不能留一點點留在這個地方,你一定要以最迅速的態度,以最大的決心一刀斬斷,你別看那個毒蛇咬你一口咬的手指頭上你讓它去,哎呀!覺得怎麼樣啊,沒有多久,鑽到你心臟,鑽到你腦子,你就無藥可救,現在我們呢容許這個毒,都是這樣的,哎呀!總覺得馬馬虎虎啊,啊什麼懶懶癱癱啊,一直跟著它走不知道,這一生就這麼輕輕過去,習慣了下一生又這樣,再下一生又是這樣,這是所以為什麼?雖然有這麼多旳人聽佛說最完整的教法,是這個走不上去的根本原因,那一步步等到這個講完了以後,我才會告訴他,每一個重點在什麼地方,你們對這個認識了,然後呢?要痛下決心努力去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可以改得過來,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說一下,修學佛法自始至終一句話「正知見」最重要,不是說隨便碰到了一點點啊,大概就對了,那昨天晚上談那個問題,哎呀!我聽了以後,我真是覺得心裡面真難難過極了,這個,那個同學非常好,他能夠提出來,其實這個話,我當年我也在懷疑,後來聽多少人也這麼懷疑,現在有很多人又提出這個問題,那不是一般的在家人喔,那是跟真正肯修行旳人,他同樣的說,對呀!那麼你現在這樣的話,念了佛到了極樂世界去的話,那麼這個因果這筆帳怎麼算呢?大家都說,好了你去了以後啊,你直到成佛,你就不用怕了,大家現在的想法去了以後那好了,這因果就不要,那有這樣的事情啊,這樣的話,這個因果佛說的這個地方的這個因果就,就是問題,佛說的千真萬確的,這個如是因感如是果,是絕對逃不了的,現在你既然念了幾聲佛到了極樂世界,好了!好了!一切的就不要感果了,那這話怎麼講呢?如果說是前面講對了,那麼後面錯了,後面對了前面錯了,佛講出這種矛盾的話來的,那還算佛嗎?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228 (11)
【 或見於自所作饒益。】
哪那麼,像前面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啊以前呢只是愛執自己的,修習了以後啊,現在啊這愛執的心還在,愛執誰呀,愛執別人了,啊這樣,那麼要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嗨!妙了!是念彼恩德,啊因為看見他有我們大恩呀,看見他對我們有的好處呀,所以他並沒有叫你放棄好處呀,他卻卻相反啊正要完成真正給你好處呀,所以你記住啊,啊真正給我們好處是這裡呀,並不是叫你不要好處呀。
【 此復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
就像看見一個肥沃的田啊,哎呀肥得不得了,你只要能夠好好的把這個你要的種子種下去的話,那結出來的果啊,是啊眾多上妙,啊!好極了!你自然而然啊會很珍惜很寶愛。
【 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
對於這個有情這個福田啊,你能夠好好的種下這個種子的話,就能夠得到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以及中間一切的好處。
【 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
假定這個概念你認識了,修習了,產生決定的勝解的話,決定你呀會改過來的,一心一意的愛執他品而不是自己,自他就換過來了,關鍵在那裡呢?就是思惟,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呀,對於這一個道理應該思惟。
【 入行論云:】
啊又說了。
【 「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對呀,你要成佛,有情跟佛是同樣的生起佛法來的啊,既然你敬信佛,為什麼不敬有情,我們現在只曉得敬有情,不曉得喔,只曉得敬佛,不曉得敬有情,佛之所以成佛的話,他不但曉得敬佛而且曉得敬有情,所以他一切東西都布施,一切東西都為有情,然後呢?看常不輕菩薩品啊,他就說我不輕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他心裡面是這樣想,行為上面這樣行,結果他成了佛,我現在不是在學佛嗎?哪佛就是這個樣,所以很清楚呀,你想到了這個呀,啊眼前這個問題啊都解決了,同時也了解,哎呀!我愛執什麼東西啊,一天到晚心裡面啊,纏在那個地方,哎呀!痛苦啊!說起來沒別的,就是這一個啊,真正害我們的就是它呀,偏偏我們現在不認識,還老想纏在這個上面,真是可憐啊!啊所以啊佛也奈何不了我們,嗯現在懂得了,好啊。
p. 229
【 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長壽。】
嗯就像有情歡喜頌上面說,你殺了人家,那麼你就墮三惡道,救了人家不但得到善趣而且長壽。
【 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
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幫別人好處是你的,得到善趣去,害別人那麼到惡趣,瞋悲都是如此啊。
【 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當審思惟。】
這特別是啊,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你一定要緣有情啊才能夠發這個心,啊有情苦啊,然後呢,從這個上面看見他的苦啊發那個心,然後發了這個心以後啊,你呀進一步啊行種種的利益有情的行啊,才能夠滿你的願啊,所以啊成佛也是靠有情啊,要這一個概念要深思惟,好好的思惟。
【 釋菩提心論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飢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哪上面,菩提心論上面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的可愛的以及非可愛的沒有別的,都是啊看你對有情作的利益,或者是作的損害,乃至於達到佛,所以成佛還要這個,啊下面這個不解釋了,很清楚,很清楚,啊將來引生的固然是,眼前的也是,啊你幫了別人,啊別人就感激你呀,你損害了別人,別人要還報你呀,一切的都從這個上頭來啊。
【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
不但世間的,進一步聖人,聖人當中分三乘,為什麼分三乘呀?就是哪,聲聞啊,他為什麼果報下劣,因為不能廣利有情,聲聞還是可以有力能幫人家忙的呀,但是他不管,不管嘛對不起他也不行,佛之所以究竟的話,因為廣利一切有情啊,啊這個道理啊要思惟,不要剎那貪著自利,當你一剎那貪自利的時候,你就那個一剎那你就傷害了自己了,誰願意傷害自己,哪所以呀,你要想不傷害自己,唯一的辦法就在這地方,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了。
【 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
現在我們要貪的是貪什麼?貪著怎麼利益有情,當你呀對有情呀不去利益他,所以對利益有情這一件事情啊,你不管了,離貪了,那一種是毒的,應該棄捨,聲聞之所以聲聞的話,他就只管自己,沒有執著這個利,所以這個貪也不壞啊,看你貪對了,啊所以啊,因為聲聞呀不貪著這個利人啊,所以啊他雖然證得菩提呀,這個菩提呀是下菩提,啊反過來佛呢,佛是貪著,因為貪著所以不棄捨有情啊,所以證得大菩提啊。
【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你了解了,那自然一剎那也不會只管自己。
【 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為大悲。】
哪這樣的話啊,啊曉得了,啊利他呀,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呀在利他上面啊,以及喔從那個果位上面,為什麼從果位上面?這是我們要的嘛,快樂嘛,你要得快樂,就是推到他,利他的因上面,就這樣,所以這個上面啊,你從這裡呀也曉得,啊沒有錯呀,這個菩提心苗從這裡,前面的是大悲的根本在這裡,道理是一模一樣呀。
【 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
啊所以真正的佛子啊,啊他對這個了解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啊愛樂修習的,啊真正愛樂修習的這一個呀,你要多修的話就一定堅固,這個堅固了以後,再難行的事情啊,你就難不倒你了,所以到這裡我們了解了呢,真正我們修行的現在中心是什麼?一定是大菩提心,而不是旁的,旁的是什麼?不是不修,而是堅固,所以真正修學佛法,必定要知道你這小乘嘛,厭離心這個最重要,不必忙別的。大乘嘛是菩提心這個最重要,你有了這個,這一個生起來,然後呢做什麼事情啊,一切自然而然都感果,你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你說呀哎要忙這個,要打坐、念佛啊,對不起啊這個都是啊事倍功半啊,他能夠生的還不錯了呀,都是走的遠路啊。
【 即前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
啊這個大悲心,堅固的大悲心這個是根本,有了這個根本,哪這個菩提心苗生起來了,所以專門利他得到的大覺世尊的這個最高圓滿的果位啊,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佛子啊,這才是應該修的中心。
【 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
你只要這個把這個前面的努力修習生起而堅固的話,於是你呀自己就不管了,只管別人,哎呀看見別人痛苦啊,你就自己啊,是啊,要救他,要救他,你所怕的,是怕他人受苦,不怕自己受苦,因為你看見別人受苦,你就是再快樂你就放掉,而快樂當中最快樂的就是靜,啊靜慮啊,就是色界定當中的快樂,最快樂,最快樂能夠捨掉,達到最苦的地方去作,這個時候啊,一定可以做得到的,啊這一個才是啊真正最難得的、最希奇的,這個應該稱讚的,這個才是什麼?勝士法--哪這個殊勝大士的方法。
【 今於此義,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
把前面祖師的告訴我們。
【 如覺窩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
最後引這麼一個,這個這個阿底峽尊者有這麼一句話,啊他到這個西藏去的時候啊,西藏就有人啊,就問他:「說修那個法的很麻煩,」他就有人問他:「有沒有一個修方便的法門呀,這麼囉唆啊,他不行啊!」哈這個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啊:「假定有的話,哈我第一個啊就不願意這麼麻煩,我早就修了還何必你來問啊,啊何必你來問啊,不用你來問啊。」說,再下,他下面又說啊:「不曉得修菩提心的那個大乘啊,只有你們西藏人知道,我啊在印度這個佛根本的地方可沒有的。」所以我常常說啊,假定真的有這個方法的話,那十方的一切諸佛菩薩那都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了,因為十方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都從這條路上走來的,你居然有這個法門,你不是強過佛嗎?你還要跑來學佛,你趕來學什麼?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是清楚明白不過的事情啊。就是說:
p. 230
【 ◎ 若爾當如何修。】
啊那麼要怎麼修呢?
【 「須從最初次第學習。」】
耶對了,現在我們了解了,他講重新又告訴我們,前面一再說,一定要從這個次第修,啊特別強調,你只要次第向上來無有不成功者,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啊,你呀先要學的是學上上,學了上上啊你呀喜歡要修,修的時候啊,從下下修起的,反過來,你從下下修了以後呀,你自己呀經驗嘛也增長了,淨信嘛也增長了,於是啊你向上慢慢的爬上去就對了,這是必然的道理,必然的次第,下面一個祖師說:
【 朗日塘巴云:「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
哈哈,實際上呢這個人方便,就是你怎麼做了人,我們現在是暇滿的人身唯一該做的事情,馬就是畜生,要做人啊,就方便極了,啊。
【 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
你看啊,真正要做人的方便,十八種這麼多,畜生啊簡單極了一種。
【 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長者為我愛執,故特於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
什麼是馬方便,換句話什麼是畜生,什麼愚癡相就什麼呢?是啊菩提心沒有生旳不讓它生起來,已生的啊不讓它住,就這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原因啊?我愛執啊,所以這個我愛執真實說起來什麼啊?畜生相啊,啊我們現在人家常常說你這個畜生都不如,啊現在我們真的啊,現在才了解的原來這樣啊,是特別啊對這個,這個我愛執盡力的違害,凡是一切有情利益都作。
【 大瑜伽師謂善知識敦巴云:】
他們師兄弟兩個人啊,大瑜伽師就說了:
【 「我有風息平等轉等,如此如此三摩地。」】
他修定了得到了定了,得到了定了,啊結果呢?要我們現在得到了定還得了,哎呀!如果你念的稍微一點相應了,就歡喜的不得了,啊得到一心不亂了就不得了,何況得了定了,結果他怎麼回答呀?
【 答云:「汝修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若無慈悲及菩提心,猶當生於畫夜應悔之地。」】
對不起,啊就算是啊,你耳朵上耳朵旁邊敲大鼓啊你不能動,那是很深的定啊,假定你沒有啊依照在這個次第修菩提心的話,你早晚還要懊悔的,這千真萬確的事實,鬱頭藍弗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結果完了以後達到,墮到畜生道當中去,早晚要懊悔的。
【 此中意趣似說,當成能生無暇無色等處,異生之因。】
啊所以我們現在第一個根本一定要保握得住,千萬不要說哎呀你要學定呀。要學什麼啊?要學厭離心,菩提心,然後把其它的輔助,其它的你這樣做的話,學什麼都對。
【 康壠巴云:「我等於覺有情顛倒行事,有情於我等亦當如是行。」】
換句話說,我們啊對那些一切有情呀,這個覺並不是指指阿底峽尊者,就是平常我們所對人家說菩薩啊菩薩,我們對那些呀佛菩薩顛倒行事,為什麼叫他菩薩,他是使我成佛的嘛!對不對,所以呀他們也對我顛倒,怎麼顛倒啊,我只管我自己,他們也只管自己,我們彼此間如此,都作錯了,我們要改過來,我們要改過來。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30頁,關於如何發菩提心,以及菩提心的重要,那麼已經啊,啊大概講過了,大概講過了,所以到這裡我們曉得整個佛法的中心是大菩提心,啊所以他昨天講的最後一段,以大瑜伽師這麼了不起的人,這麼了不起的成就者,他說啊我現在啊學定啊,學到這個樣啊,啊要我們現在看起來的話,哇!那是何等了不起的事情啊!我們總是學定,結果呢?敦巴尊者怎麼說呀!說你呀就算修到這樣的話,啊如果是你呀不以大慈悲跟大菩提心,作為中心修學的話,雖然你得到這個定啊,你早晚你要懊悔的呀!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不要說欲界的天子啊,升了天下地獄,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天還要墮落,啊而拿這個無常相來看的話,實際上啊,啊門那一位去關一下,實際上呀,這個情形啊千真萬確,啊你得到了定,連他小,連他小乘啊都不如呀,啊所以真正佛法的中心的話,那是大菩提心,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啊必定要知道的,那麼學大菩提心不是說別的不要,而是說以這一個大菩提心為根本因,然後呢?我們在這個上面啊,再具足這個圓滿因,那就對了,現在我們把握住這一點,本末倒置,忙了個半天啊,所以不一定乃至於出錯誤的根本原因,就是問題都在這個上頭,啊自修自修得不到好處,利人也同樣的啊,帶給人家啊是一盲引眾盲啊,這一點我們特別要了解,所以這個地方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說,哪你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那個傳記的故事嘛,你就很清楚很了解了,以他啊這樣的老人家的這一個成就,遇見這麼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識,那些大善知識啊,也可以說都是這麼高明的人,都是這麼高明的人,啊其中不乏地上菩薩,至少的都是加行位以上的菩薩,結果呢?他卻把金洲大師做為老師當中最尊重的。他每次說到金洲大師,聽見金洲大師,他馬上啊手掌擺在頂上面,就像我們現在這樣,那是最恭敬的,啊感念恭敬他的老師,別的老師他沒有這樣的,為什麼呢?這因為金洲大師傳了他完整的大菩提心的教授,而現在我們了解這個大菩提心是啟發的因緣有很多種,可是這個裡邊,悲啊就是前面所說的七因果的,策發那個悲心,這一個是最殊勝、最有力、最堅固的,因為這樣,啊所以這個是從金洲大師傳來,那麼所以,以阿底峽尊者這樣的人,很明顯的啊,他是一個高位的菩薩,是高位的再來人,卻也這麼尊重,那麼再說我們前面曾經講過,這個悲,在大菩提,這個整個的修道的過程當中,第一步要它,中間要它,後來要它,不是說啊你開頭懂得一點名字呀,懂得一點名字,連他碰都沒碰到邊,不曉得真正內容,就算你照著這個次第如理如量的生起來了以後,正式行的時候,又因為呀眾生數量無邊,而要行的又那麼難行呀,往往又中間退卻,那個時候,最好的保持你上進的,仍舊是須要大悲心。由於這樣的從初到中,繼續不斷才能夠達到圓滿的佛果,所以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一開始的時候就建立起來,然後呢?我們自然而把握住這個中心作,如果一開始就建立不起來,你先摸別的支末,養成功了習慣啊,這個習性之難改是難改極了,不要說世間的習性難改,修學佛法的習性一樣的難改,就實說起來,世間的習性比修學佛法的習性容易改,為什麼?因為世間的習性當你接觸了佛法以後,你就了解,啊!原來這個東西啊,就是把我們啊,死死的綁在生死當中跳不出來的可怕的冤家對頭,那麼現在找到了最好的方法─佛法。所以你在這種情況之下,一但碰到了佛法,你肯啊全心全力的去對治它,策勵你自己啊來去掉這個根本,盡除這個習性。可是現在呢?你就碰到了佛法,偏偏這個佛法又不是它的根本,而是它的支末周圍,你自己覺得,哎呀!對了!我已經遇到了佛法了,這個就是拿來對治我的習性,然後你在這個上面執著了以後啊,你別旳佛法聽不進,總覺得我自己懂了,對了沒有?對!但是走了遠路,走了遠路,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特別提出來,說成佛究竟來說旳話沒有一個眾生例外的,但是其中的快慢以及走的路線的迂曲與否,那完全不能比,這個概念就在這裡,這個概念就在這裡,所以呀,在我現在來說啊,我寧願一開頭沒有碰到佛法,要一碰到就碰見這一條路,否則一旦在佛法上面養成這種習慣,自己覺得很滿意走這個路的話,你要改的話那是改不過來,這個道理很清楚,事實呢?哪我們不妨拿事實來看,佛─那是最究竟圓滿的人,他那有不想把最完整的佛法來教給別人的,絕不會,他有這個悲心,也有這個力量,結果教出來的絕大部份的人,卻不是只走菩薩道,而是走聲聞乘,為什麼?正因為佛是佛,他看得很清楚,養成功了那個習性以後,佛也奈何不了你,哪只好啊讓你啊走這條遠路去了,對不對,你看看佛出世以後,度的那個聲聞種子多,不曉得多少,但是真正能夠走菩薩之路的人沒有幾個,所以華嚴上面會這麼說,華嚴上面說的清清楚楚,最圓滿的佛法。「魚子安士果,菩薩發大心。」這三樣東西啊,「三世因中多」,因地當中很多,「結果則生少」,真正能夠得到果的很少,道理在那裡?就這個。啊所以理論是如此,實際也是如此,種種經上的證明,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我自己,同時因為我自己的經驗啊,我也啊策勵,建議諸位,如果諸位的習性已生,那你走你的路子,那扭不過來了,啊你註定你只有走這一條遠路,如果現在覺得啊這個習性還不深,換句話說你還提得起來的話,一定要把以前的那個老習慣啊,真正重要的懺悔呀,不僅僅世俗的要懺悔,就是以前我們覺得這個老習慣一定要把它淨除掉,不要留一點點,所以昨天晚上談那個改過之方啊,實際上啊,真正講起來這個內容對我們太重要,太重要了,啊你對這個毒啊,絕對不能留一點點留在這個地方,你一定要以最迅速的態度,以最大的決心一刀斬斷,你別看那個毒蛇咬你一口咬的手指頭上你讓它去,哎呀!覺得怎麼樣啊,沒有多久,鑽到你心臟,鑽到你腦子,你就無藥可救,現在我們呢容許這個毒,都是這樣的,哎呀!總覺得馬馬虎虎啊,啊什麼懶懶癱癱啊,一直跟著它走不知道,這一生就這麼輕輕過去,習慣了下一生又這樣,再下一生又是這樣,這是所以為什麼?雖然有這麼多旳人聽佛說最完整的教法,是這個走不上去的根本原因,那一步步等到這個講完了以後,我才會告訴他,每一個重點在什麼地方,你們對這個認識了,然後呢?要痛下決心努力去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可以改得過來,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說一下,修學佛法自始至終一句話「正知見」最重要,不是說隨便碰到了一點點啊,大概就對了,那昨天晚上談那個問題,哎呀!我聽了以後,我真是覺得心裡面真難難過極了,這個,那個同學非常好,他能夠提出來,其實這個話,我當年我也在懷疑,後來聽多少人也這麼懷疑,現在有很多人又提出這個問題,那不是一般的在家人喔,那是跟真正肯修行旳人,他同樣的說,對呀!那麼你現在這樣的話,念了佛到了極樂世界去的話,那麼這個因果這筆帳怎麼算呢?大家都說,好了你去了以後啊,你直到成佛,你就不用怕了,大家現在的想法去了以後那好了,這因果就不要,那有這樣的事情啊,這樣的話,這個因果佛說的這個地方的這個因果就,就是問題,佛說的千真萬確的,這個如是因感如是果,是絕對逃不了的,現在你既然念了幾聲佛到了極樂世界,好了!好了!一切的就不要感果了,那這話怎麼講呢?如果說是前面講對了,那麼後面錯了,後面對了前面錯了,佛講出這種矛盾的話來的,那還算佛嗎?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九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九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還算佛嗎?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而且佛親自說金鎗馬麥之報,他成了佛了,當年造的惡因,還要感果,而你現在到了淨土,就不要感果了,那這句話,怎麼講呢?所以現在我們哪,大家就這麼糊裡糊塗,你說是一個鄉下的老公公老婆婆,他沒有條件,「的確的,哎!哎!你現這個最好,你其他的不要幹!」但是,如果說,身為一位法師,就拿這個話去勸人,人家來問你的時候,你把這個糊裡糊塗的一筆帳告訴別人,人家所看的佛法都是這樣的話,請問:這個佛法還靠誰來弘啊?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清楚啊!一定要清楚啊!這你懂得了這一點,你們就曉得印光大師的確了不起。哎!他就是勸你:「我,我只會念佛。」他是個大通家啊!哎我其他的啊,我不懂。」他實際上不是不懂,那有不懂的道理?他就告訴我們:以他這樣了不起的人,他絕不隨意開口。佛法是無限高明。我現在只懂一點點,到那個時候,有什麼好處啊?你肯聽了他的話,老老實實念嘛,你就去了。佛法完整性保持在那裡也沒有動,沒有損害佛法。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今天假定:將來要認真的學,要弘法的話,這個道理要通;如果你祗想修行的話,那麼,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三藏十二部無所不通,他尚且這麼說!那我們能夠比得上他嗎?所以也學他老人家:「哎對不起,我什麼都不懂,我曉得只有這個念佛最好,我只會念佛,你就念佛就好了,佛法很了不起,這個等到到了極樂世界再說。」你這樣,對了!這個概念,我們在這地方要弄得很清楚那麼說,完整的佛法,真正的中心,現在我們了解了。什麼?菩提心。所以我們今天繼續接下去。
p. 230 (8)
【 立與未立大乘根本,入與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於此,】
這個大乘的根本在這個地方,就是大菩提心,你是不是算大乘人,基本問題在這裡。大家也回想一下,大乘跟小乘之別,是在行分,不在見分。什麼是行分?就是大菩提心方便。什麼是見分?見空性。不是說你今天大徹大悟了,這個法是大法。不!不是說今天的密教之灌頂是大法?不!而是什麼?這兩樣東西,所以禪宗,那的確是個了不起的大法,密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大法,但他是共因噢!像水、土、肥料....等等。大菩提心才是這個的不共因,大乘的不共因是在大菩提心,你有了這個大菩提心,然後呢?你學禪也得,學密也得,都對。念佛也得,什麼都對。持戒也得;你沒有這東西的話,不管你那個法多大,對不起,跟大乘是了不相應!這我們要了解的。
【 故一切時應觀於此令心生起。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
所以在任何時候,要自己反省觀察內心啊!說,哎!我是不是向這條路上走?啊?想辦法把這個大菩提心啟發出來。如果生起了,好極了!就是這樣地繼續努力。還沒有生起來,不要停在這裡啊!應該怎麼辦啊?下面這個三件事情,就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在下面幾句話,應該怎麼辦呢?
【 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
親近善知識,沒有第二條路好走,沒有第二路好走,這個善知識分兩部份,最主要的,就是你的尊長善知識。還有呢?同修的、共同的,這個就是僧伽團體。這個僧伽,不是單指這個形相,而指這個內容。這個太重要的!以我們現在眼前的情況來說,我們聽那個教法,大家聽得唉呀非常起勁,非常高興,幾乎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我己經感受得到,只要在座聽的,人人對這教法,這麼歡喜。但是儘管歡喜是歡喜,極大部份的人都有一種感覺,聽的時候是好啊!唉呀,這個做起來啊,就這麼不容易做,要改習慣啊,更是難得很!反過來呢?往往我們啊看見了行相,看見了這個,噢!就覺得這個好,看見那個,就很容易跟著他轉,那怕他跑到別的地方去住了一晚,聽見人家的早晚課,唉!他覺得這個早晚課很好,看見人家走路行相,覺得他這個行相很好,然後呢,看見他那個穿衣服,他那個衣服很好,那很容易跟著他轉啊,但是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聽得這麼個來勁,卻是沒有辦法內心上面策勵我們啊馬上起步,原因何在?那就是我們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就是什麼?無明相應的所謂無明塵沙,見思等等。平常我們一向都是散亂心當中,對我們真實的內容啊,都是外門轉,它那個六根所對啊,都是緣著這個塵境而所轉,眼睛看見了,耳朵聽見了,很容易被它轉去,可是一個法,你要產生堅固的力量的話,一定要你深入的思惟,這樣產生決定的見解,那個時候才產生功效,所以儘管你懂得了道理以後,如果說你沒有能夠深入思惟,產生定解之前的話,他本身啊不穩,如果再加上環境什麼輕輕的一動一轉的話,不曉得跑到那裡去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啊,單單告訴你的尊長善知識還不夠,還要得環境,所以這個叫同行,同修,共同
【 觀閱顯示此法經論,】
一定還要拿大經大論,這個大經大論前面一再說過的,要無垢經論。現在我們有太多的這種各式各樣的書籍,啊!這種書籍對初機介紹,種善根是非常好!因為文字淺顯,我們容易接受。可是你要想真正深入,憑這個東西的話,不大可能,不大可能!古人的寫的書都是根據他的經驗報導出來的,就這樣。所以你照著他去做的話,你可以啊跟他一樣的體會到他所經驗到的事實,他經驗到的事實是什麼?「證果」兩個字。我們現在是大部份做的是文字上的解釋,你看懂了以後,你可寫出很美的文章來,不一定在證果上面有太大的幫助。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彼此之間,各有各的長處噢!可是初機,那麼解釋文字;修行,是又一個次第。這地方說顯閱此法經論是無垢經論,通常菩薩祖師造的這種論跟書等等。
【 勤修此因積聚資糧,淨此障礙。】
說,哪,假定還你還沒有生起來的話,那麼,要想生起來的因在那裡?就這個│淨障集資。實際上這個三個事情啊。我們一直一直努力的就是這三樣東西,這個三樣東西分不開的。就是我們在理念上面,平常行持的時候是三樣,可是呢在同時,同時,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吧!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啊在上課,那麼大家跟那個善知識學,然後呢,共同啊住在一塊兒同修,然後呢,學的是經論,平常的時候啊,懺悔等等啊是淨障。然後呢?三寶,維持這個地方種種的還是積資,一切時處要什麼?勤修。而且恆常無間,這個不能間斷,那一個時候你一間斷的時候,那個就是啊生死的因,漏進來的時候。現在我們唯一該做,應做的事情,儘量不要把那個生死的因,漏一點進來,漏一點進來,你就損害你自己那一部份。
【 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下圓滿種子,誠非小事,理應歡喜。】
祗要你能夠這樣的話,一定能夠種下圓滿的種子,這個是大事情啊!應該歡喜啊!
【 如大覺窩云:「欲趣大乘門,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
這個尊者就告訴我們,你要想進入大乘的門,那是什麼呢?就是這個;覺心。覺, ....怎麼算的話,王永慶怎麼能比,然後呢,對不起,唉這個,不要說你中國,就算你整個的地球,整個你太陽系,整個太陽系啊,在整個的宇宙中間,那滄海一粟,這個很明白,然後呢整個的法界一切有情的這這個全部的功德,然後呢?要加,還加這功德的十倍噢,不是單單全部十倍,這個十倍的法界一切有情的功德,只抵得上佛的毫毛,一根毫毛,他一根毫毛的功德可以抵得上這麼大,你想想看,佛、大乘,然後呢?這樣的百倍,要一百倍這個毫毛功德,那麼具足一個隨形好,然後呢?一千倍這個隨形好的這個功德,才是一個三十二相的,前面二十九相的這一個相好的功德,有三個相好的不在裡邊,一個是眉間白毫相,一個是無見頂相,一個是,這個叫什麼?梵螺相。這個梵螺相啊,因為這個傳過來是從西藏傳過來的,這個文是世親菩薩著的,是印度過來的。這個經直接沒有傳到我們中國來,我們從印度傳過來,我並不了解這個,這個梵螺相是什麼,我想可能是梵聲音相,這個我們現在存疑暫時,然後呢?三十二相當中的萬倍,要萬倍三十二那個二十九相的才算起來一個白毫相,然後呢?是多少在上面啊,不曉得是,這個倍倍是越倍在上面,就是那 ....是無見頂相,最後那個倍數是那個不得了的倍數,才是最後那一相的功德,你想想看,佛的功德多大,所以我們現在的的確確啊,那個小乘人你根本沒有辦法跟他講那個事情,在我們小乘人看起來,那個我也是羅漢,也是應供,佛也是羅漢,也是應供,啊....你了解了這個佛的功德以後,你才會曉得了,所有的人成了羅漢了,你去供養他,這個不如法供養的什麼,什麼,乃至於百千萬分之一。原因就在這上頭,原因就在這上頭,說,所以你必定要把佛的真正的功德,有這樣的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你才會對於這個佛產生無比的羨慕欣仰之心,然後呢?把種種其他的道理相輔助,那個時候你才了解佛陀的真正的偉大。啊!那個時候,你看起來不要說是人天啊!即使羅漢,不要,不要,不要,不是不要它,因為你弄了半天,最後還是轉過去,還是要走這路嘛,種種理由,不管你那一個理由,你想得越多,了解得越圓滿,那麼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必然幫助你走這條路,結果發現有趣了,這條路還最快,最直,而且最省事啊!這麼個好法啊!所以這裡一再告訴我們不要忙,我們事前啊,你了解的越透徹,然後你去起步開始走啊,對你是越好啊!越好啊,好!這個道理現在我們啊了解了,下面呢,量,所以這個質對了,量呢?
【 ◎ 第三此心發起之量。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他只是說這樣,那麼下面加一個註解,這個量,就是前面啊講那個大悲心那個地方啊,已經告訴我們了,在221頁跟222頁上頭,沒錯,221頁最後一段,告訴我們,「其悲生量。」說這個是悲生的量,到222頁開頭,告訴我們啊由這個悲進一步增上意樂才發起這個大菩提心,要這樣的大慈悲心,還要進一步發增上意樂,然後策發這個大菩提心,這個不是最高的噢,這個卻是我們初修行的人的心哪!這樣。所以我們還記得當你發了這個心的時候,你拿這個迴向的話─上品。這樣了不起噢!那個時候,你了解了前面這些道理,對這個一點都不懷疑!它就有這麼大了不起的功德在。現在呢?這個質也知道,量也知道,乃至如此上去的步步次第,整個關鍵,了解了,那麼發了這個願心了,下面呢?就開始要起步了,起步了,就要從受戒開始,所以。
p. 231
【 ◎ 第四儀軌正受者。」 】
啊!正式講受戒,那個時候才正受菩薩戒的時候。
【 如大覺窩云:「欲修令此生,應勵恆修習,慈等四梵住,應除貪及嫉,以儀軌正發。】
阿底峽尊者告訴我們,你要修這個大菩提心啊!一直要努力,而且這個努力要恆常,不是說啊今天啊拼命地用功一下,明天塌在這裡不行啊,要保持恆常有力的這樣修,這樣,慈等四梵住,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個就是修習上去的一步一步的次第,前面已經都告訴我們了,啊,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等到有了這個四無量當中的慈無量,悲無量,然後呢?再增上意樂,然後呢,才是發大菩提心。而把世間的其他貪嫉,這個當然煩惱一切淨除,然後呢?發了這個心以後正以儀軌噢,不是,有了這個,然後呢,正發,發那個,那個時候還從皈依,這個是不共皈依。
【 若修此心已,於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
照著前面這個修發了這個,對發心的這道理確定了解了,那個時候要受儀軌了,受儀軌了。那麼,現在我們看,受菩提心的儀軌。
【 此中分三。① 未得令得。】
第一個還沒得的,使他得到。
【 ② 已得守護不壞。】
怎麼去守護?
【 ③ 設壞還出之方便。】
萬一有了壞了,像我們戒一樣,萬一有小小的地方不對了,那麼怎樣懺除乾淨?從淨障當中再回過來。
【 初中分三,① 所受之境,② 能受之依,③ 如何受之軌則。】
這個三部分,那麼第一個就是,你受從什麼地方?對象從那裏?從誰去受?
【 ◎ 覺窩於尊長事次第中僅云「具相阿闍黎」更未說明。】
阿底峽尊者在那個特別講明白,那個尊長就是師長,就是我們現在的和尚阿闍黎啊!就是說說明求阿闍黎,找阿闍黎的次第當中,關於發菩提心那件事情啊,就說了這麼一句話,具相的阿闍黎就是具足相的,什麼相?他那個沒有詳細說明。那麼其他的那些祖師們啊怎麼說呢?
【 諸先覺說「具足願心住其學處,猶非完足,須具行心律儀。」此與勝敵論師說「當往具菩薩律儀善知識所。」極相符順。】
這個具相,不單單是要具足願心,他一定啊!還要什麼呢?要具足行心。那,你有了這個大菩提願以後,然後呢?因為要滿這個願所以你要學很多,該學的東西,那個單單這個不夠,一定還要什麼?要具行心。具行心一定要受菩薩戒,律儀就是菩薩戒。關於這個願心跟行心啊!下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這個跟勝敵論師講的,勝敵論師是怎麼講的?說你要受菩薩戒啊!你一定要到具有菩薩戒那個善知識那裏去哎,這兩個是完全符合的。那麼,這是祖師說的。下面有經上面曾經說。
【 十法經中由他令受,而發心者說有聲聞。】
在這個經當中啊!說你要受菩薩戒的時候啊!好像啊談起聲聞行者在裏頭,要曉得這個指的是聲聞乘。
【 是說由彼勸令厭離而受發心,非說聲聞為作儀軌。】
就是說是聲聞人,他來勸你的,叫你發心,不是說你在聲聞乘人前面受菩薩戒,這個道理很清楚。譬如說般若,很多般若經都是啊聲聞乘啟發。然後呢?聲聞乘說這金剛經,主要的當機的是須菩提。然後大般若經很多地方,譬如說,我們心經,那個是舍利佛尊者,對啊!他是勸我們啟發,但是你要正式受戒的時候,不是聲聞乘,一定是菩薩行者。所以菩薩行者是發了這個願心以後,還要受菩薩戒。這個菩薩戒,不是一個樣子哦,有他真實內涵在。我們繼續看下去,那麼這個是所受的境,就是求的這個尊長。那麼受的人。
【 ◎ 能受之依者。總如勝敵論師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圓滿身及意樂。」】
不管男的女的,他只要有這兩樣東西,一個圓滿的身相。一個呢?圓滿的意樂,就是說身心兩樣東西都相應了,就對。所以真正的受菩薩戒啊!這個殘缺不全不行。因為修行這個東西不是說啊普通的一般的條件,不夠的人能辦的。尤其是聲聞比丘,再是聲聞比丘上面的升上去,進入菩薩戒,菩薩比丘,他要作太了不起,太多的事情。所以這個戒幢,本身是有著無比的功德。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還算佛嗎?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而且佛親自說金鎗馬麥之報,他成了佛了,當年造的惡因,還要感果,而你現在到了淨土,就不要感果了,那這句話,怎麼講呢?所以現在我們哪,大家就這麼糊裡糊塗,你說是一個鄉下的老公公老婆婆,他沒有條件,「的確的,哎!哎!你現這個最好,你其他的不要幹!」但是,如果說,身為一位法師,就拿這個話去勸人,人家來問你的時候,你把這個糊裡糊塗的一筆帳告訴別人,人家所看的佛法都是這樣的話,請問:這個佛法還靠誰來弘啊?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清楚啊!一定要清楚啊!這你懂得了這一點,你們就曉得印光大師的確了不起。哎!他就是勸你:「我,我只會念佛。」他是個大通家啊!哎我其他的啊,我不懂。」他實際上不是不懂,那有不懂的道理?他就告訴我們:以他這樣了不起的人,他絕不隨意開口。佛法是無限高明。我現在只懂一點點,到那個時候,有什麼好處啊?你肯聽了他的話,老老實實念嘛,你就去了。佛法完整性保持在那裡也沒有動,沒有損害佛法。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今天假定:將來要認真的學,要弘法的話,這個道理要通;如果你祗想修行的話,那麼,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三藏十二部無所不通,他尚且這麼說!那我們能夠比得上他嗎?所以也學他老人家:「哎對不起,我什麼都不懂,我曉得只有這個念佛最好,我只會念佛,你就念佛就好了,佛法很了不起,這個等到到了極樂世界再說。」你這樣,對了!這個概念,我們在這地方要弄得很清楚那麼說,完整的佛法,真正的中心,現在我們了解了。什麼?菩提心。所以我們今天繼續接下去。
p. 230 (8)
【 立與未立大乘根本,入與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於此,】
這個大乘的根本在這個地方,就是大菩提心,你是不是算大乘人,基本問題在這裡。大家也回想一下,大乘跟小乘之別,是在行分,不在見分。什麼是行分?就是大菩提心方便。什麼是見分?見空性。不是說你今天大徹大悟了,這個法是大法。不!不是說今天的密教之灌頂是大法?不!而是什麼?這兩樣東西,所以禪宗,那的確是個了不起的大法,密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大法,但他是共因噢!像水、土、肥料....等等。大菩提心才是這個的不共因,大乘的不共因是在大菩提心,你有了這個大菩提心,然後呢?你學禪也得,學密也得,都對。念佛也得,什麼都對。持戒也得;你沒有這東西的話,不管你那個法多大,對不起,跟大乘是了不相應!這我們要了解的。
【 故一切時應觀於此令心生起。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
所以在任何時候,要自己反省觀察內心啊!說,哎!我是不是向這條路上走?啊?想辦法把這個大菩提心啟發出來。如果生起了,好極了!就是這樣地繼續努力。還沒有生起來,不要停在這裡啊!應該怎麼辦啊?下面這個三件事情,就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在下面幾句話,應該怎麼辦呢?
【 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
親近善知識,沒有第二條路好走,沒有第二路好走,這個善知識分兩部份,最主要的,就是你的尊長善知識。還有呢?同修的、共同的,這個就是僧伽團體。這個僧伽,不是單指這個形相,而指這個內容。這個太重要的!以我們現在眼前的情況來說,我們聽那個教法,大家聽得唉呀非常起勁,非常高興,幾乎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我己經感受得到,只要在座聽的,人人對這教法,這麼歡喜。但是儘管歡喜是歡喜,極大部份的人都有一種感覺,聽的時候是好啊!唉呀,這個做起來啊,就這麼不容易做,要改習慣啊,更是難得很!反過來呢?往往我們啊看見了行相,看見了這個,噢!就覺得這個好,看見那個,就很容易跟著他轉,那怕他跑到別的地方去住了一晚,聽見人家的早晚課,唉!他覺得這個早晚課很好,看見人家走路行相,覺得他這個行相很好,然後呢,看見他那個穿衣服,他那個衣服很好,那很容易跟著他轉啊,但是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聽得這麼個來勁,卻是沒有辦法內心上面策勵我們啊馬上起步,原因何在?那就是我們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就是什麼?無明相應的所謂無明塵沙,見思等等。平常我們一向都是散亂心當中,對我們真實的內容啊,都是外門轉,它那個六根所對啊,都是緣著這個塵境而所轉,眼睛看見了,耳朵聽見了,很容易被它轉去,可是一個法,你要產生堅固的力量的話,一定要你深入的思惟,這樣產生決定的見解,那個時候才產生功效,所以儘管你懂得了道理以後,如果說你沒有能夠深入思惟,產生定解之前的話,他本身啊不穩,如果再加上環境什麼輕輕的一動一轉的話,不曉得跑到那裡去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啊,單單告訴你的尊長善知識還不夠,還要得環境,所以這個叫同行,同修,共同
【 觀閱顯示此法經論,】
一定還要拿大經大論,這個大經大論前面一再說過的,要無垢經論。現在我們有太多的這種各式各樣的書籍,啊!這種書籍對初機介紹,種善根是非常好!因為文字淺顯,我們容易接受。可是你要想真正深入,憑這個東西的話,不大可能,不大可能!古人的寫的書都是根據他的經驗報導出來的,就這樣。所以你照著他去做的話,你可以啊跟他一樣的體會到他所經驗到的事實,他經驗到的事實是什麼?「證果」兩個字。我們現在是大部份做的是文字上的解釋,你看懂了以後,你可寫出很美的文章來,不一定在證果上面有太大的幫助。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彼此之間,各有各的長處噢!可是初機,那麼解釋文字;修行,是又一個次第。這地方說顯閱此法經論是無垢經論,通常菩薩祖師造的這種論跟書等等。
【 勤修此因積聚資糧,淨此障礙。】
說,哪,假定還你還沒有生起來的話,那麼,要想生起來的因在那裡?就這個│淨障集資。實際上這個三個事情啊。我們一直一直努力的就是這三樣東西,這個三樣東西分不開的。就是我們在理念上面,平常行持的時候是三樣,可是呢在同時,同時,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吧!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啊在上課,那麼大家跟那個善知識學,然後呢,共同啊住在一塊兒同修,然後呢,學的是經論,平常的時候啊,懺悔等等啊是淨障。然後呢?三寶,維持這個地方種種的還是積資,一切時處要什麼?勤修。而且恆常無間,這個不能間斷,那一個時候你一間斷的時候,那個就是啊生死的因,漏進來的時候。現在我們唯一該做,應做的事情,儘量不要把那個生死的因,漏一點進來,漏一點進來,你就損害你自己那一部份。
【 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下圓滿種子,誠非小事,理應歡喜。】
祗要你能夠這樣的話,一定能夠種下圓滿的種子,這個是大事情啊!應該歡喜啊!
【 如大覺窩云:「欲趣大乘門,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
這個尊者就告訴我們,你要想進入大乘的門,那是什麼呢?就是這個;覺心。覺, ....怎麼算的話,王永慶怎麼能比,然後呢,對不起,唉這個,不要說你中國,就算你整個的地球,整個你太陽系,整個太陽系啊,在整個的宇宙中間,那滄海一粟,這個很明白,然後呢整個的法界一切有情的這這個全部的功德,然後呢?要加,還加這功德的十倍噢,不是單單全部十倍,這個十倍的法界一切有情的功德,只抵得上佛的毫毛,一根毫毛,他一根毫毛的功德可以抵得上這麼大,你想想看,佛、大乘,然後呢?這樣的百倍,要一百倍這個毫毛功德,那麼具足一個隨形好,然後呢?一千倍這個隨形好的這個功德,才是一個三十二相的,前面二十九相的這一個相好的功德,有三個相好的不在裡邊,一個是眉間白毫相,一個是無見頂相,一個是,這個叫什麼?梵螺相。這個梵螺相啊,因為這個傳過來是從西藏傳過來的,這個文是世親菩薩著的,是印度過來的。這個經直接沒有傳到我們中國來,我們從印度傳過來,我並不了解這個,這個梵螺相是什麼,我想可能是梵聲音相,這個我們現在存疑暫時,然後呢?三十二相當中的萬倍,要萬倍三十二那個二十九相的才算起來一個白毫相,然後呢?是多少在上面啊,不曉得是,這個倍倍是越倍在上面,就是那 ....是無見頂相,最後那個倍數是那個不得了的倍數,才是最後那一相的功德,你想想看,佛的功德多大,所以我們現在的的確確啊,那個小乘人你根本沒有辦法跟他講那個事情,在我們小乘人看起來,那個我也是羅漢,也是應供,佛也是羅漢,也是應供,啊....你了解了這個佛的功德以後,你才會曉得了,所有的人成了羅漢了,你去供養他,這個不如法供養的什麼,什麼,乃至於百千萬分之一。原因就在這上頭,原因就在這上頭,說,所以你必定要把佛的真正的功德,有這樣的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你才會對於這個佛產生無比的羨慕欣仰之心,然後呢?把種種其他的道理相輔助,那個時候你才了解佛陀的真正的偉大。啊!那個時候,你看起來不要說是人天啊!即使羅漢,不要,不要,不要,不是不要它,因為你弄了半天,最後還是轉過去,還是要走這路嘛,種種理由,不管你那一個理由,你想得越多,了解得越圓滿,那麼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必然幫助你走這條路,結果發現有趣了,這條路還最快,最直,而且最省事啊!這麼個好法啊!所以這裡一再告訴我們不要忙,我們事前啊,你了解的越透徹,然後你去起步開始走啊,對你是越好啊!越好啊,好!這個道理現在我們啊了解了,下面呢,量,所以這個質對了,量呢?
【 ◎ 第三此心發起之量。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他只是說這樣,那麼下面加一個註解,這個量,就是前面啊講那個大悲心那個地方啊,已經告訴我們了,在221頁跟222頁上頭,沒錯,221頁最後一段,告訴我們,「其悲生量。」說這個是悲生的量,到222頁開頭,告訴我們啊由這個悲進一步增上意樂才發起這個大菩提心,要這樣的大慈悲心,還要進一步發增上意樂,然後策發這個大菩提心,這個不是最高的噢,這個卻是我們初修行的人的心哪!這樣。所以我們還記得當你發了這個心的時候,你拿這個迴向的話─上品。這樣了不起噢!那個時候,你了解了前面這些道理,對這個一點都不懷疑!它就有這麼大了不起的功德在。現在呢?這個質也知道,量也知道,乃至如此上去的步步次第,整個關鍵,了解了,那麼發了這個願心了,下面呢?就開始要起步了,起步了,就要從受戒開始,所以。
p. 231
【 ◎ 第四儀軌正受者。」 】
啊!正式講受戒,那個時候才正受菩薩戒的時候。
【 如大覺窩云:「欲修令此生,應勵恆修習,慈等四梵住,應除貪及嫉,以儀軌正發。】
阿底峽尊者告訴我們,你要修這個大菩提心啊!一直要努力,而且這個努力要恆常,不是說啊今天啊拼命地用功一下,明天塌在這裡不行啊,要保持恆常有力的這樣修,這樣,慈等四梵住,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個就是修習上去的一步一步的次第,前面已經都告訴我們了,啊,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等到有了這個四無量當中的慈無量,悲無量,然後呢?再增上意樂,然後呢,才是發大菩提心。而把世間的其他貪嫉,這個當然煩惱一切淨除,然後呢?發了這個心以後正以儀軌噢,不是,有了這個,然後呢,正發,發那個,那個時候還從皈依,這個是不共皈依。
【 若修此心已,於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
照著前面這個修發了這個,對發心的這道理確定了解了,那個時候要受儀軌了,受儀軌了。那麼,現在我們看,受菩提心的儀軌。
【 此中分三。① 未得令得。】
第一個還沒得的,使他得到。
【 ② 已得守護不壞。】
怎麼去守護?
【 ③ 設壞還出之方便。】
萬一有了壞了,像我們戒一樣,萬一有小小的地方不對了,那麼怎樣懺除乾淨?從淨障當中再回過來。
【 初中分三,① 所受之境,② 能受之依,③ 如何受之軌則。】
這個三部分,那麼第一個就是,你受從什麼地方?對象從那裏?從誰去受?
【 ◎ 覺窩於尊長事次第中僅云「具相阿闍黎」更未說明。】
阿底峽尊者在那個特別講明白,那個尊長就是師長,就是我們現在的和尚阿闍黎啊!就是說說明求阿闍黎,找阿闍黎的次第當中,關於發菩提心那件事情啊,就說了這麼一句話,具相的阿闍黎就是具足相的,什麼相?他那個沒有詳細說明。那麼其他的那些祖師們啊怎麼說呢?
【 諸先覺說「具足願心住其學處,猶非完足,須具行心律儀。」此與勝敵論師說「當往具菩薩律儀善知識所。」極相符順。】
這個具相,不單單是要具足願心,他一定啊!還要什麼呢?要具足行心。那,你有了這個大菩提願以後,然後呢?因為要滿這個願所以你要學很多,該學的東西,那個單單這個不夠,一定還要什麼?要具行心。具行心一定要受菩薩戒,律儀就是菩薩戒。關於這個願心跟行心啊!下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這個跟勝敵論師講的,勝敵論師是怎麼講的?說你要受菩薩戒啊!你一定要到具有菩薩戒那個善知識那裏去哎,這兩個是完全符合的。那麼,這是祖師說的。下面有經上面曾經說。
【 十法經中由他令受,而發心者說有聲聞。】
在這個經當中啊!說你要受菩薩戒的時候啊!好像啊談起聲聞行者在裏頭,要曉得這個指的是聲聞乘。
【 是說由彼勸令厭離而受發心,非說聲聞為作儀軌。】
就是說是聲聞人,他來勸你的,叫你發心,不是說你在聲聞乘人前面受菩薩戒,這個道理很清楚。譬如說般若,很多般若經都是啊聲聞乘啟發。然後呢?聲聞乘說這金剛經,主要的當機的是須菩提。然後大般若經很多地方,譬如說,我們心經,那個是舍利佛尊者,對啊!他是勸我們啟發,但是你要正式受戒的時候,不是聲聞乘,一定是菩薩行者。所以菩薩行者是發了這個願心以後,還要受菩薩戒。這個菩薩戒,不是一個樣子哦,有他真實內涵在。我們繼續看下去,那麼這個是所受的境,就是求的這個尊長。那麼受的人。
【 ◎ 能受之依者。總如勝敵論師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圓滿身及意樂。」】
不管男的女的,他只要有這兩樣東西,一個圓滿的身相。一個呢?圓滿的意樂,就是說身心兩樣東西都相應了,就對。所以真正的受菩薩戒啊!這個殘缺不全不行。因為修行這個東西不是說啊普通的一般的條件,不夠的人能辦的。尤其是聲聞比丘,再是聲聞比丘上面的升上去,進入菩薩戒,菩薩比丘,他要作太了不起,太多的事情。所以這個戒幢,本身是有著無比的功德。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九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九十九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是無比的功德,但是啊不是說任何人啊可以去做的,這個是絕大的圓滿的身相,要想詳細瞭解那麼就看下士道當中,這個異熟的八種功德,哪,這個才是圓滿的,意樂呢?就是發的大菩提心。
p. 231 (9)
【 謂天龍等其身意樂堪發願心者,一切皆可為此之依。】
啊!不但是這個人世間的、天、龍,龍也可以啊!所以上面告訴我們呀!只要你啊修行正見沒有壞的話呀!不怕,不怕,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學大乘的行者,尤其是學大乘的行者,因為他並不是急著馬上急求了脫的,他發現在那個生死當中,有這麼多的大好處,所以他全部的精神,一心不是急求了脫,而是要圓滿無上菩提,啊!那麼剛開始時,他的重點一定是擺在這個中心教授上面,有了這個根本因,再求圓滿因,那個時候,難免有的時候有點不大小心的地方,但這個並不是絕對不是說,唉呀!我只要正見就行了,其他馬馬虎虎。你有這個念頭,註定墮落,這個本身就是最大的大邪見,啊!這個本身就是最大的大邪見;就是你要戰戰競競,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在這種情況之下,有還有注意不到的地方,因為我們初機修行,這個要辨別的很清楚啊!你自己檢查最清楚不過,騙人容易,啊!這個騙自己不好騙,騙因果更是絕不可能,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地方特別注意。那麼這種人都可以發願。
【 一切皆可為此之依。然此中者如道炬釋論說,「厭離生死,憶念死沒,具慧大悲。」謂於前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於菩提心略為生起轉變意者。】
那個道炬論,這個解釋那個道炬論上告訴我們,一定什麼啊!第一個厭離生死喔!哪,次第很明白,啊!第一個一定是對三有產生大厭離,然後呢?又念到無常迅速,進而由於自己了解三有之苦,再推己及人呀!然後把這個厭離心啊!再幫助別人求得到解脫,那個時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啊!然後呢?有智慧來了解走這個大乘路線,那個時候曉得走大乘路線啊!就要由從大慈悲來策發大菩提心,不管由大悲而轉發大智,或者由智慧而策發悲心,這是一樣的,結果是一樣的。這必須要的條件,這是說,你照著前面這個必然的次第,已經修行,那麼那個時候,對這個大菩提心啊,已經略為轉變意者,這個話很有意思,不是說,你僅僅懂得了一個道理就算了,懂得了道理,書本一合也就沒有了,乃至於啊,就是聽的時候也聽的迷迷糊糊,就是覺得「唉唷!這個菩薩戒有好處哦!你就受菩薩戒啊!這是種點善根,就這樣。是說你啊了解了個道理,一心一意去修行,修行了以後,由心裡邊相應的心升起來了,那個時候就可以了。那個時候的是願心,不是行心喔,願心跟行心的差別,下面會告訴我們。
【 如何受之儀軌分三:】
那麼怎麼受法呢?這個規則
【 ① 加行。】
先加行,事前的準備;
【 ② 正行儀軌;③ 完結儀軌。】
正式完結以後如何。
【 初加行分三:① 受勝皈依、② 積集資糧、③ 淨修意樂。那麼初中又分三:① 莊嚴安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② 勸請皈依、③ 說皈依學處。 今初】
那一個一個來說,這個道理比較容易,我們呀就這麼隨便平舖直白的唸過去就算了。第一個就把你這個道場莊嚴起來。
【 ◎ 遠離罪惡眾生之處。】
當然啦,如果這個地方啊是鬧市區、菜市場,這種歌舞娼妓之處,絕對不可以,所以一定要像寺院、阿蘭若處,遠離這種市囂的地方、乾淨的地方。
【 善治地基令其平潔,以牛五物塗灑其地。】
這個印度當年,他們有一個習慣的,就是那個大白牛呀,那不是普通牛啊!那吃的這個呀是屬於雪山肥膩的這種特別的好的草,這不是髒的東西,然後呢?這個牛糞用來塗地,說這個乾淨地,不是普普通通的牛喔!還有其他的相應的幾樣東西,在這個這個尤其是佈置壇場的那個儀軌當中,他說的每個地方都說的很清楚,要那些東西,各式各樣的香啊等等!配合起來,地上灑。然後
【 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澆灑,散妙香花,設三寶像謂鑄塑等。】
三寶的像,或者鑄塑等,等的畫像換句話說畫像等等也可以。那麼諸典籍者。
【 諸典籍等。】
就是佛像、經像。
【 諸菩薩像。】
現在這個地方的僧是大乘的菩薩。
【 安置床坐或妙棹台。懸挂幡蓋及香花等,諸供養具盡其所有。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座。】
這個地方,也就是小乘跟大乘稍有開合不同,在小乘的話,那種作法都不要的,香花鬘等等啊都丟得遠遠的,因為他急求得解脫,大乘是要莊嚴的,這個是它的差別,在瑜伽的戒本上面,它也對這種地方有說明,所以藕益大師也特別說明這一點,這我們要了解的。但是絕對不是自己的貪著,這是供養三寶的。然後我們看大乘經典啊,很多各式各樣的人天,乃至於菩薩,他以種種上妙的香花等等供養佛陀,現在既然我們要修學這個大乘,所以也是以這樣的方式,來供養,來準備。
【 諸先覺等,又於先時供養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資糧。】
哪,除了這個以外啊!這上面嘛!供一切的三寶,下面的還要說,施普施一切有情。除了這個以外,還要供養僧伽啊!施食啊!集聚資糧啊等等。
【 若無供具應如賢劫經說,其碎布等皆成供養,有者則應無諸諂曲殷重求覓廣興供養,令諸同伴心難容納。】
假定說你的確沒有的話,那麼就經上說:那怕是碎布,你都成供養,你觀想。如果有的話,你一定要以最努力的心情,這個上面告訴我們諂曲,這個諂曲什麼,你明明有啊!心裡說是說沒有。這個絕對不可以!啊!心裡面的的確確盡了你最大的努力;求不到,那個才算。不是馬馬虎虎。「唉呀!好啦!就這樣就可以了」,那個根本不算!然後又說了,「唉呀!我已經啊找了找不到啊!」那都是騙自己的,這個絕不可以,要到什麼程度啊!你供養的東西,多的叫人家一看,喔!大為驚訝!這樣的多法,叫所有周圍的人看見了,唉呀!覺得這個了不起,要這樣的感覺。
【 傳說西藏諸知識在莽宇境及桑耶等處,於覺窩前請發心時,覺窩教曰:「供養太惡不生。」】
那麼傳說當中有這個一段事情,說阿底峽尊者,被西藏的藏王祖孫兩代,以這麼大的全國的精力請了去,請了去傳了教法,後來呢?要向他求菩薩戒,那麼要供養了,那個普通的人啊,就像呀,唉呀!也辦得蠻認真辦啊。阿底峽尊者跑著去,一看,說:「你這個供養這麼差,沒有用,沒有用。」所以我們現在啊說是跑著去,唉呀!來了,跑的來求學,唉呀!然後呢?叫你稍微作一點事情,好像委屈!唉喲!我是來修行的,怎麼叫我來作那個事情啊?」唉!你只求自利,只求自了啊,也不必到這裡來!拿這個佛,到街上去討飯啊!如果你真的想學大乘的話,跑到這個地方啊!作一點小事,覺得多委屈的話,不相應啊!這樣。所以那個阿底峽尊者,那個印度當年的大德,然後呢?印度啊!我一看,你們看那個阿底峽尊者傳記看看就曉得了,後來那個敦巴尊者有一次供養的話,他一次,單單那個黃金就幾百兩喔!然後馬,最好的馬幾百匹,唉呀!拿出來這種財富!拿我們現在看看不稀奇啊!以前的西藏,這麼荒僻的地方,你要供養人家一匹馬,那就像幾十年以前,供養人家一條牛一樣啊!這樣啊!那個黃金更是他們看起來,記得那個傳記上面嘛,他一共供了一百兩黃金,那個國王說,我們全國幾年的精華全部拿出來了。這樣啊!全國的精華,幾年積出來就這樣。然後呢?他那個弟子供養他老師,求的時候,拿出來一次黃金純的一百零八兩,這樣啊!這表示他真正的心。你想想看,你要求的是什麼?這樣,所以這一點啊我們要了解啊!所以我們現在說,「集聚資糧,集聚資糧」,稍微作了一點事情啊!就覺得委屈的很啊!啊!那實在是啊差的不曉得那裡啊!這個要我們內心當中深深策勵自己的啊!所以不要覺得難,就坐在這個地方。是,是我們現在這個凡夫,正因為凡夫啊,所以種種都從很小的小地方作起。而我能做到的,盡我最大的努力,如果今天輪到我擦佛堂,那我盡我最大的努力,所以我以前呢?我常常記得我這個老師,現在呢?愈想愈感激他,他要嘛不做,做的時候,拿起全部精神來做。那個桌子,我常常說:「法師這個桌子蠻乾淨的嘛!桌子蠻乾淨,乾淨不乾淨是它的事情啊!那我現在問題是你自己什麼心在做?當初我不太懂那個話,噫!後來我忽然想起了!對啊!我以前不是看印光大師的文鈔嗎?印光大師你們都曉得,對不對?近代了不起的大德,有的人家說,「你這個老和尚,這個木頭你拜它幹什麼?」老和尚怎麼講?「它是木頭,我是人耶!」懂得這個話嗎?現在你們自己問啊!你們是木頭?是人?我是人。所以我不能騙我自己,我當做供佛那樣,啊!這個地方再怎麼我是盡我最大的努力,啊!所以他叫我們處處地方叫我們無諂曲,我們修學佛法就是這樣,有人看見,沒人看見,沒關係,我盡力去做,啊!我們現在有人看見了,啊!努力做,沒人看見了,馬馬虎虎做一下,那是騙自己啊!這不可以啊!千萬不可以啊!這個地方所以在這一點啊!注意!雖然小地方,你別看那小地方喔!就是我們能夠這樣一個小地方,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努力地做上去,那自然而然啊!你心慢慢地集,所以資糧從那裡集聚起啊!就從這裡嘛,罪障從那裡淨除起啊?就從這個地方做起,你能夠這樣一步一步地上去的話,對,所以始終記得這一句話喔!修學整個的佛道,你只要跨一步,但是必須記住任何時候都要跨一步。你,我們現在的力量是跨這樣大的一步,將來你的力量愈來愈大,愈來愈大,等到你等覺菩薩跨到佛的時候,還是跨它那一步,記住喔!就這麼簡單法,!前面後面都是告訴我們這道理。現在這一步你不跨,停在那裡,你沒用啊!所以談到我們這個溫習的時候,他告訴我們啊「沒有積善,先要改過」,所以不能改過,這是為什麼?因循苟且,苟且偷安,就是得過且過,唉呀!今天也馬馬虎虎,明天也馬馬虎虎,聽是聽見了,「好是好,好是好」,就是「好是好」,就這樣。哎!這個,但是對我們現在來說,就算這樣,我還是讚歎!只要你「好是好」,這個「好」字落在下面的話,那這個種子下去了。真正有力的人要記住喔!你要怎麼樣把這個「好」的種子用善法欲把它薰發,使它結果,這個是我們真正講修行應該作的事情,啊!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說到這個地方,這個供養是這樣。而這件事情啊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目前任何一位都可以做得到的,你只要這樣走上去,你一定可以走得到佛地,而且是條直路。那麼其次。
【 所供像中,須善開光大師之像,必不可少。】
哦,要大師的像,而且善開光,這個開光有它的道理的,真正的如法如理地請有成就的人開光的佛像,佛安住在這上頭,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它前面加了善開光,所以啊有些人聽見了這個教法以後,跑得來請我開光。啊!對不起,我自己曉得,這個看看書,照著書上念一遍啊!像那個錄音帶一樣,你們一按,那個錄音帶哇啦哇啦唱出來了,這個會唱一遍;叫我開光,我沒這個本事,這千真萬確的。真正有成就的人開光的話,那個就佛可請到像上來,實際上呢也就是說,你真正開過光就像親自對著佛一樣,這是必不可少的。
【 經典亦須攝頌以上諸般若經,】
那麼這個經也是大乘法寶。
【 次如尊長事次第說迎請聖眾,誦念三遍供養雲陀羅尼,應讚誦之。】
啊!就是我們平常的。
【 其次弟子沐浴著鮮淨衣,合掌而聽,尊長開示福田海會所有功德,令其至心發生淨信。】
是真正皈依的時候,那麼這個地方就說了,這個尊長啊要好好告訴他這個福田,這個海會大眾的功德,剛才我們談那個佛一點點的,啊!使他至心發生淨信,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然後呢?了解了
【 教彼自想。】
教他自己去想,他自己想就有功德嘛!平常我們啊說你唸啊跟著我唸一遍啊!唸些什麼還不知道,啊!那個就是不同的,一個是如法的發,一個就是初機的接引,這個差別我們要了解。
【 住於一一佛菩薩前,徐徐念誦七支供養。】
七支供養嘛!就是前面啊!這個講正修行的前行當中已經講過了,也就是十大願王。
【 先覺多云:「龍猛寂天所傳來者俱修七支,慈氏無著所傳來者唯修禮拜供養二支。若修悔罪必須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踴躍歡喜方生。」不應道理。】
那麼這個儀軌當中,有人這麼說,說:念那個十大願王或者這裡叫做七支供養的時候,龍樹勝天,龍樹寂天所傳來的啊,這全部修,然後呢?這相宗,這彌勒菩薩,無著菩薩上所傳來的單修這個兩支,為什麼啊?他說這個懺罪的時候,因為心裡面覺得唉呀自己懊悔,心裡面不喜,發菩提心的則具足踴躍的,這個他說有問題,這個有問題,有什麼問題?我們下一堂再來講。他這個啊先唸那個七支供養,所以這地方看喔,我們下腳第一步就修這個,換句話說,就是十大願王,每一個地方都用得上,一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等覺境界還是這個,還是這個。這一點啊在這地方我們又可以提一下,不,這個不同的呢?如我們剛開始的,嘴巴上唸一唸,多多少少口業嘛,跟他善淨的也相應,到後來嘛你文字上的認識,但是實際上你心裡面跟它相應,那個才是正確的生起來的時候,啊!所以現在這前面告訴我們,至心發生淨信,那麼關於這個兩派不同的說法,啊!兩派不同的說法,說龍猛菩薩傳的是這樣,那麼這個無著菩薩所傳的是這樣,這個不合道理的。
【 大覺窩師於發心及律儀儀軌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攝略,尊長事次第中,於發心前明說七支。】
他下面就印證,啊!這印證都是有完整傳承的,說:喏!阿底峽尊者自己說的這個發心的儀軌當中,這樣講的,然後這個地方是用等字來說明包含,然後呢?他就講那個歸敬尊長那些上面,就侍候善知識,供養善知識呢?明說要七支,那麼原因是什麼呢?
【 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
假定固然是臨要懺悔了,使得你的心意不好的話,難道龍樹菩薩他會用嗎?所以既然會用的話,他不會,實際上這個狀態要曉得,懺悔令心不喜的話,是不喜你壞的,然後把壞的拿掉了以後,才把好的放下去,是更增長好的這個功能啊!這個概念是這樣。
p. 233
【 ◎ 第二者次說於師須住佛想,故應作佛勝解。】
那麼供養好了以後,對自己的老師當作佛。所以啊這個當做佛不是這麼想一想,要把佛看作佛的勝解,決定看作他就是佛,老師就是佛。絕沒有一點含糊的,絕對不
【 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菩提心而正請白。】
那麼在前面請求。
【 「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闍黎耶,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乃至三說。】
這個就是平常我們啊受皈依的時候,那就是皈依。然後呢?現在呢?發大菩提心的時候,實際上,同樣地就是把那個內容把它加增廣。
【 次應為授殊勝皈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
那麼,這個要曉得這個地方啊正式他請完了以後,然後呢這個他的尊長啊,就要把授把這個皈依授給他的時候,要說明你現在皈依的境啊,不是以前的,跟以前有個不同,所以這個叫殊勝皈依,這個殊勝皈依,是什麼?佛、世尊。當然我們剛開始時候,佛也是世尊,可是剛開始佛的世尊,我們也隨隨便便,佛嘛!就是世尊嘛!就是世尊。這個地方你必定要了解的,大乘的佛的特徵是什麼?剛才所以說:十倍一切有情的功德,這是佛的一個毛孔的,這個說明就在這裡,這個概念啊我們在正學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啊!然後呢法那是的確是大乘佛法,不過這個地方注意喔!這個大乘滅道二諦不離小乘哦!這是在那個小乘的基礎上面深廣不同,千萬不要誤會,沒有前面那個基礎的擴大,沒有後面這高樓大廈,然後呢?僧!同樣的,由於這個基礎上面要進入廣學一切法、學一切智智的這種聖位菩薩,那是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以為其境。
【 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
我們平常的皈依是盡形壽,他現在不是,啊!皈依是從今時乃至菩提,換句話說,盡未來際,一直歸依。到時候你就是佛了。
【 為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為師,正歸於法,歸僧為伴,】
這個道理,前面皈依的時侯說過了。
【 具此總意樂。】
這個總共的內涵。
【 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猛利欲樂,】
始終注意「猛利」這兩個字啊,不是浮浮泛泛的,要至心發生定解,至心發生定解,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了:剛開始我出了家沒多久,因為也是師長的關係,通常地傳統的習慣,總覺得啊這學佛啊就好像就是這個非常文雅,動作的時候,非常輕巧,很慢。後來,我跟了我老師,老師就是個急性子的人,他做什麼事情,非常輕快,看見你這麼慢慢吞吞啊,他經常在這個地方,我現在才了解,了解了,的的確確的,他有每一個有他每一個特徵,假如說你心裡面的確是非常安祥,然後呢?自然行為。這個可以,還有一種,當你心裡非常猛利的時候啊,你這個自然而然能夠表達出來,這個也好。總之,你要把握住這個原則,這樣。這個一步一步的上去。那麼,尤其是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他從一開頭,出離心,菩提心,任何一個地方,必定是什麼啊?心裡邊是很深切地產生決定不移的認識,然後內心當中啊是一種非常強有力的跟法相應的心情,不是這個浮浮泛泛、馬馬虎虎,坐在那裡有氣無力的樣子,那是一點意思都沒有!啊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下面。
【 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
發了這個心以後,這個最重要的喔!就是這個願心,在任何情況下不要退轉。
【 威儀如前所說而受皈依。】
照著前面的威儀然後呢受。
【 「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
他雖然同樣的佛,可是前面加了諸佛、薄伽梵,這個佛是通十方法界,平常我們一般的這個小乘當中,佛就是我們釋迦世尊,限於這裡,所以我們皈依也是這個,薄伽梵是佛的真號,是佛的真正殊勝的這種地方,不僅僅是他一個,像普通一樣比別人長一點,丈六老比丘相,這有他的特別意義在。那麼,他這個是福慧兩樣俱足的。
【 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薩聖僧諸眾中尊。」如是三說。皈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文句與餘不同,皆如覺窩所造儀軌。】
就照著前面,他這個文句跟其他地方不同,不同的是什麼呢?就是大乘不共之法,這個不共之法,深、廣都不一樣,平常是盡形壽,他是盡未來際,乃至菩提等等,那個就是阿底峽尊者根據圓滿的教授,圓滿的傳承,所告訴我們的最完整的正確的儀軌,那麼這是皈依。
【 ◎ 皈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應為說。】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是無比的功德,但是啊不是說任何人啊可以去做的,這個是絕大的圓滿的身相,要想詳細瞭解那麼就看下士道當中,這個異熟的八種功德,哪,這個才是圓滿的,意樂呢?就是發的大菩提心。
p. 231 (9)
【 謂天龍等其身意樂堪發願心者,一切皆可為此之依。】
啊!不但是這個人世間的、天、龍,龍也可以啊!所以上面告訴我們呀!只要你啊修行正見沒有壞的話呀!不怕,不怕,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學大乘的行者,尤其是學大乘的行者,因為他並不是急著馬上急求了脫的,他發現在那個生死當中,有這麼多的大好處,所以他全部的精神,一心不是急求了脫,而是要圓滿無上菩提,啊!那麼剛開始時,他的重點一定是擺在這個中心教授上面,有了這個根本因,再求圓滿因,那個時候,難免有的時候有點不大小心的地方,但這個並不是絕對不是說,唉呀!我只要正見就行了,其他馬馬虎虎。你有這個念頭,註定墮落,這個本身就是最大的大邪見,啊!這個本身就是最大的大邪見;就是你要戰戰競競,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在這種情況之下,有還有注意不到的地方,因為我們初機修行,這個要辨別的很清楚啊!你自己檢查最清楚不過,騙人容易,啊!這個騙自己不好騙,騙因果更是絕不可能,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地方特別注意。那麼這種人都可以發願。
【 一切皆可為此之依。然此中者如道炬釋論說,「厭離生死,憶念死沒,具慧大悲。」謂於前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於菩提心略為生起轉變意者。】
那個道炬論,這個解釋那個道炬論上告訴我們,一定什麼啊!第一個厭離生死喔!哪,次第很明白,啊!第一個一定是對三有產生大厭離,然後呢?又念到無常迅速,進而由於自己了解三有之苦,再推己及人呀!然後把這個厭離心啊!再幫助別人求得到解脫,那個時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啊!然後呢?有智慧來了解走這個大乘路線,那個時候曉得走大乘路線啊!就要由從大慈悲來策發大菩提心,不管由大悲而轉發大智,或者由智慧而策發悲心,這是一樣的,結果是一樣的。這必須要的條件,這是說,你照著前面這個必然的次第,已經修行,那麼那個時候,對這個大菩提心啊,已經略為轉變意者,這個話很有意思,不是說,你僅僅懂得了一個道理就算了,懂得了道理,書本一合也就沒有了,乃至於啊,就是聽的時候也聽的迷迷糊糊,就是覺得「唉唷!這個菩薩戒有好處哦!你就受菩薩戒啊!這是種點善根,就這樣。是說你啊了解了個道理,一心一意去修行,修行了以後,由心裡邊相應的心升起來了,那個時候就可以了。那個時候的是願心,不是行心喔,願心跟行心的差別,下面會告訴我們。
【 如何受之儀軌分三:】
那麼怎麼受法呢?這個規則
【 ① 加行。】
先加行,事前的準備;
【 ② 正行儀軌;③ 完結儀軌。】
正式完結以後如何。
【 初加行分三:① 受勝皈依、② 積集資糧、③ 淨修意樂。那麼初中又分三:① 莊嚴安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② 勸請皈依、③ 說皈依學處。 今初】
那一個一個來說,這個道理比較容易,我們呀就這麼隨便平舖直白的唸過去就算了。第一個就把你這個道場莊嚴起來。
【 ◎ 遠離罪惡眾生之處。】
當然啦,如果這個地方啊是鬧市區、菜市場,這種歌舞娼妓之處,絕對不可以,所以一定要像寺院、阿蘭若處,遠離這種市囂的地方、乾淨的地方。
【 善治地基令其平潔,以牛五物塗灑其地。】
這個印度當年,他們有一個習慣的,就是那個大白牛呀,那不是普通牛啊!那吃的這個呀是屬於雪山肥膩的這種特別的好的草,這不是髒的東西,然後呢?這個牛糞用來塗地,說這個乾淨地,不是普普通通的牛喔!還有其他的相應的幾樣東西,在這個這個尤其是佈置壇場的那個儀軌當中,他說的每個地方都說的很清楚,要那些東西,各式各樣的香啊等等!配合起來,地上灑。然後
【 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澆灑,散妙香花,設三寶像謂鑄塑等。】
三寶的像,或者鑄塑等,等的畫像換句話說畫像等等也可以。那麼諸典籍者。
【 諸典籍等。】
就是佛像、經像。
【 諸菩薩像。】
現在這個地方的僧是大乘的菩薩。
【 安置床坐或妙棹台。懸挂幡蓋及香花等,諸供養具盡其所有。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座。】
這個地方,也就是小乘跟大乘稍有開合不同,在小乘的話,那種作法都不要的,香花鬘等等啊都丟得遠遠的,因為他急求得解脫,大乘是要莊嚴的,這個是它的差別,在瑜伽的戒本上面,它也對這種地方有說明,所以藕益大師也特別說明這一點,這我們要了解的。但是絕對不是自己的貪著,這是供養三寶的。然後我們看大乘經典啊,很多各式各樣的人天,乃至於菩薩,他以種種上妙的香花等等供養佛陀,現在既然我們要修學這個大乘,所以也是以這樣的方式,來供養,來準備。
【 諸先覺等,又於先時供養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資糧。】
哪,除了這個以外啊!這上面嘛!供一切的三寶,下面的還要說,施普施一切有情。除了這個以外,還要供養僧伽啊!施食啊!集聚資糧啊等等。
【 若無供具應如賢劫經說,其碎布等皆成供養,有者則應無諸諂曲殷重求覓廣興供養,令諸同伴心難容納。】
假定說你的確沒有的話,那麼就經上說:那怕是碎布,你都成供養,你觀想。如果有的話,你一定要以最努力的心情,這個上面告訴我們諂曲,這個諂曲什麼,你明明有啊!心裡說是說沒有。這個絕對不可以!啊!心裡面的的確確盡了你最大的努力;求不到,那個才算。不是馬馬虎虎。「唉呀!好啦!就這樣就可以了」,那個根本不算!然後又說了,「唉呀!我已經啊找了找不到啊!」那都是騙自己的,這個絕不可以,要到什麼程度啊!你供養的東西,多的叫人家一看,喔!大為驚訝!這樣的多法,叫所有周圍的人看見了,唉呀!覺得這個了不起,要這樣的感覺。
【 傳說西藏諸知識在莽宇境及桑耶等處,於覺窩前請發心時,覺窩教曰:「供養太惡不生。」】
那麼傳說當中有這個一段事情,說阿底峽尊者,被西藏的藏王祖孫兩代,以這麼大的全國的精力請了去,請了去傳了教法,後來呢?要向他求菩薩戒,那麼要供養了,那個普通的人啊,就像呀,唉呀!也辦得蠻認真辦啊。阿底峽尊者跑著去,一看,說:「你這個供養這麼差,沒有用,沒有用。」所以我們現在啊說是跑著去,唉呀!來了,跑的來求學,唉呀!然後呢?叫你稍微作一點事情,好像委屈!唉喲!我是來修行的,怎麼叫我來作那個事情啊?」唉!你只求自利,只求自了啊,也不必到這裡來!拿這個佛,到街上去討飯啊!如果你真的想學大乘的話,跑到這個地方啊!作一點小事,覺得多委屈的話,不相應啊!這樣。所以那個阿底峽尊者,那個印度當年的大德,然後呢?印度啊!我一看,你們看那個阿底峽尊者傳記看看就曉得了,後來那個敦巴尊者有一次供養的話,他一次,單單那個黃金就幾百兩喔!然後馬,最好的馬幾百匹,唉呀!拿出來這種財富!拿我們現在看看不稀奇啊!以前的西藏,這麼荒僻的地方,你要供養人家一匹馬,那就像幾十年以前,供養人家一條牛一樣啊!這樣啊!那個黃金更是他們看起來,記得那個傳記上面嘛,他一共供了一百兩黃金,那個國王說,我們全國幾年的精華全部拿出來了。這樣啊!全國的精華,幾年積出來就這樣。然後呢?他那個弟子供養他老師,求的時候,拿出來一次黃金純的一百零八兩,這樣啊!這表示他真正的心。你想想看,你要求的是什麼?這樣,所以這一點啊我們要了解啊!所以我們現在說,「集聚資糧,集聚資糧」,稍微作了一點事情啊!就覺得委屈的很啊!啊!那實在是啊差的不曉得那裡啊!這個要我們內心當中深深策勵自己的啊!所以不要覺得難,就坐在這個地方。是,是我們現在這個凡夫,正因為凡夫啊,所以種種都從很小的小地方作起。而我能做到的,盡我最大的努力,如果今天輪到我擦佛堂,那我盡我最大的努力,所以我以前呢?我常常記得我這個老師,現在呢?愈想愈感激他,他要嘛不做,做的時候,拿起全部精神來做。那個桌子,我常常說:「法師這個桌子蠻乾淨的嘛!桌子蠻乾淨,乾淨不乾淨是它的事情啊!那我現在問題是你自己什麼心在做?當初我不太懂那個話,噫!後來我忽然想起了!對啊!我以前不是看印光大師的文鈔嗎?印光大師你們都曉得,對不對?近代了不起的大德,有的人家說,「你這個老和尚,這個木頭你拜它幹什麼?」老和尚怎麼講?「它是木頭,我是人耶!」懂得這個話嗎?現在你們自己問啊!你們是木頭?是人?我是人。所以我不能騙我自己,我當做供佛那樣,啊!這個地方再怎麼我是盡我最大的努力,啊!所以他叫我們處處地方叫我們無諂曲,我們修學佛法就是這樣,有人看見,沒人看見,沒關係,我盡力去做,啊!我們現在有人看見了,啊!努力做,沒人看見了,馬馬虎虎做一下,那是騙自己啊!這不可以啊!千萬不可以啊!這個地方所以在這一點啊!注意!雖然小地方,你別看那小地方喔!就是我們能夠這樣一個小地方,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努力地做上去,那自然而然啊!你心慢慢地集,所以資糧從那裡集聚起啊!就從這裡嘛,罪障從那裡淨除起啊?就從這個地方做起,你能夠這樣一步一步地上去的話,對,所以始終記得這一句話喔!修學整個的佛道,你只要跨一步,但是必須記住任何時候都要跨一步。你,我們現在的力量是跨這樣大的一步,將來你的力量愈來愈大,愈來愈大,等到你等覺菩薩跨到佛的時候,還是跨它那一步,記住喔!就這麼簡單法,!前面後面都是告訴我們這道理。現在這一步你不跨,停在那裡,你沒用啊!所以談到我們這個溫習的時候,他告訴我們啊「沒有積善,先要改過」,所以不能改過,這是為什麼?因循苟且,苟且偷安,就是得過且過,唉呀!今天也馬馬虎虎,明天也馬馬虎虎,聽是聽見了,「好是好,好是好」,就是「好是好」,就這樣。哎!這個,但是對我們現在來說,就算這樣,我還是讚歎!只要你「好是好」,這個「好」字落在下面的話,那這個種子下去了。真正有力的人要記住喔!你要怎麼樣把這個「好」的種子用善法欲把它薰發,使它結果,這個是我們真正講修行應該作的事情,啊!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說到這個地方,這個供養是這樣。而這件事情啊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目前任何一位都可以做得到的,你只要這樣走上去,你一定可以走得到佛地,而且是條直路。那麼其次。
【 所供像中,須善開光大師之像,必不可少。】
哦,要大師的像,而且善開光,這個開光有它的道理的,真正的如法如理地請有成就的人開光的佛像,佛安住在這上頭,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它前面加了善開光,所以啊有些人聽見了這個教法以後,跑得來請我開光。啊!對不起,我自己曉得,這個看看書,照著書上念一遍啊!像那個錄音帶一樣,你們一按,那個錄音帶哇啦哇啦唱出來了,這個會唱一遍;叫我開光,我沒這個本事,這千真萬確的。真正有成就的人開光的話,那個就佛可請到像上來,實際上呢也就是說,你真正開過光就像親自對著佛一樣,這是必不可少的。
【 經典亦須攝頌以上諸般若經,】
那麼這個經也是大乘法寶。
【 次如尊長事次第說迎請聖眾,誦念三遍供養雲陀羅尼,應讚誦之。】
啊!就是我們平常的。
【 其次弟子沐浴著鮮淨衣,合掌而聽,尊長開示福田海會所有功德,令其至心發生淨信。】
是真正皈依的時候,那麼這個地方就說了,這個尊長啊要好好告訴他這個福田,這個海會大眾的功德,剛才我們談那個佛一點點的,啊!使他至心發生淨信,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然後呢?了解了
【 教彼自想。】
教他自己去想,他自己想就有功德嘛!平常我們啊說你唸啊跟著我唸一遍啊!唸些什麼還不知道,啊!那個就是不同的,一個是如法的發,一個就是初機的接引,這個差別我們要了解。
【 住於一一佛菩薩前,徐徐念誦七支供養。】
七支供養嘛!就是前面啊!這個講正修行的前行當中已經講過了,也就是十大願王。
【 先覺多云:「龍猛寂天所傳來者俱修七支,慈氏無著所傳來者唯修禮拜供養二支。若修悔罪必須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踴躍歡喜方生。」不應道理。】
那麼這個儀軌當中,有人這麼說,說:念那個十大願王或者這裡叫做七支供養的時候,龍樹勝天,龍樹寂天所傳來的啊,這全部修,然後呢?這相宗,這彌勒菩薩,無著菩薩上所傳來的單修這個兩支,為什麼啊?他說這個懺罪的時候,因為心裡面覺得唉呀自己懊悔,心裡面不喜,發菩提心的則具足踴躍的,這個他說有問題,這個有問題,有什麼問題?我們下一堂再來講。他這個啊先唸那個七支供養,所以這地方看喔,我們下腳第一步就修這個,換句話說,就是十大願王,每一個地方都用得上,一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等覺境界還是這個,還是這個。這一點啊在這地方我們又可以提一下,不,這個不同的呢?如我們剛開始的,嘴巴上唸一唸,多多少少口業嘛,跟他善淨的也相應,到後來嘛你文字上的認識,但是實際上你心裡面跟它相應,那個才是正確的生起來的時候,啊!所以現在這前面告訴我們,至心發生淨信,那麼關於這個兩派不同的說法,啊!兩派不同的說法,說龍猛菩薩傳的是這樣,那麼這個無著菩薩所傳的是這樣,這個不合道理的。
【 大覺窩師於發心及律儀儀軌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攝略,尊長事次第中,於發心前明說七支。】
他下面就印證,啊!這印證都是有完整傳承的,說:喏!阿底峽尊者自己說的這個發心的儀軌當中,這樣講的,然後這個地方是用等字來說明包含,然後呢?他就講那個歸敬尊長那些上面,就侍候善知識,供養善知識呢?明說要七支,那麼原因是什麼呢?
【 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
假定固然是臨要懺悔了,使得你的心意不好的話,難道龍樹菩薩他會用嗎?所以既然會用的話,他不會,實際上這個狀態要曉得,懺悔令心不喜的話,是不喜你壞的,然後把壞的拿掉了以後,才把好的放下去,是更增長好的這個功能啊!這個概念是這樣。
p. 233
【 ◎ 第二者次說於師須住佛想,故應作佛勝解。】
那麼供養好了以後,對自己的老師當作佛。所以啊這個當做佛不是這麼想一想,要把佛看作佛的勝解,決定看作他就是佛,老師就是佛。絕沒有一點含糊的,絕對不
【 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菩提心而正請白。】
那麼在前面請求。
【 「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闍黎耶,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乃至三說。】
這個就是平常我們啊受皈依的時候,那就是皈依。然後呢?現在呢?發大菩提心的時候,實際上,同樣地就是把那個內容把它加增廣。
【 次應為授殊勝皈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
那麼,這個要曉得這個地方啊正式他請完了以後,然後呢這個他的尊長啊,就要把授把這個皈依授給他的時候,要說明你現在皈依的境啊,不是以前的,跟以前有個不同,所以這個叫殊勝皈依,這個殊勝皈依,是什麼?佛、世尊。當然我們剛開始時候,佛也是世尊,可是剛開始佛的世尊,我們也隨隨便便,佛嘛!就是世尊嘛!就是世尊。這個地方你必定要了解的,大乘的佛的特徵是什麼?剛才所以說:十倍一切有情的功德,這是佛的一個毛孔的,這個說明就在這裡,這個概念啊我們在正學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啊!然後呢法那是的確是大乘佛法,不過這個地方注意喔!這個大乘滅道二諦不離小乘哦!這是在那個小乘的基礎上面深廣不同,千萬不要誤會,沒有前面那個基礎的擴大,沒有後面這高樓大廈,然後呢?僧!同樣的,由於這個基礎上面要進入廣學一切法、學一切智智的這種聖位菩薩,那是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以為其境。
【 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
我們平常的皈依是盡形壽,他現在不是,啊!皈依是從今時乃至菩提,換句話說,盡未來際,一直歸依。到時候你就是佛了。
【 為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為師,正歸於法,歸僧為伴,】
這個道理,前面皈依的時侯說過了。
【 具此總意樂。】
這個總共的內涵。
【 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猛利欲樂,】
始終注意「猛利」這兩個字啊,不是浮浮泛泛的,要至心發生定解,至心發生定解,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了:剛開始我出了家沒多久,因為也是師長的關係,通常地傳統的習慣,總覺得啊這學佛啊就好像就是這個非常文雅,動作的時候,非常輕巧,很慢。後來,我跟了我老師,老師就是個急性子的人,他做什麼事情,非常輕快,看見你這麼慢慢吞吞啊,他經常在這個地方,我現在才了解,了解了,的的確確的,他有每一個有他每一個特徵,假如說你心裡面的確是非常安祥,然後呢?自然行為。這個可以,還有一種,當你心裡非常猛利的時候啊,你這個自然而然能夠表達出來,這個也好。總之,你要把握住這個原則,這樣。這個一步一步的上去。那麼,尤其是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他從一開頭,出離心,菩提心,任何一個地方,必定是什麼啊?心裡邊是很深切地產生決定不移的認識,然後內心當中啊是一種非常強有力的跟法相應的心情,不是這個浮浮泛泛、馬馬虎虎,坐在那裡有氣無力的樣子,那是一點意思都沒有!啊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下面。
【 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
發了這個心以後,這個最重要的喔!就是這個願心,在任何情況下不要退轉。
【 威儀如前所說而受皈依。】
照著前面的威儀然後呢受。
【 「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
他雖然同樣的佛,可是前面加了諸佛、薄伽梵,這個佛是通十方法界,平常我們一般的這個小乘當中,佛就是我們釋迦世尊,限於這裡,所以我們皈依也是這個,薄伽梵是佛的真號,是佛的真正殊勝的這種地方,不僅僅是他一個,像普通一樣比別人長一點,丈六老比丘相,這有他的特別意義在。那麼,他這個是福慧兩樣俱足的。
【 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薩聖僧諸眾中尊。」如是三說。皈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文句與餘不同,皆如覺窩所造儀軌。】
就照著前面,他這個文句跟其他地方不同,不同的是什麼呢?就是大乘不共之法,這個不共之法,深、廣都不一樣,平常是盡形壽,他是盡未來際,乃至菩提等等,那個就是阿底峽尊者根據圓滿的教授,圓滿的傳承,所告訴我們的最完整的正確的儀軌,那麼這是皈依。
【 ◎ 皈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應為說。】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0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0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233 (12)
【 ◎ 歸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應為說。】
那麼,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呢?哪從前面基礎,下士道當中說的,這地方還要重說一遍,所以,處處地方說明,這個上面一定是包含了下面的,同時,也一定從下面的基礎上面呢.更深更廣而這麼上來的,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
【 ◎ 積集資糧者。發心儀軌中,於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
這個就是供養。供養啊,在這個七支供養,換句話,十大願王當中,不管以往的,現在的,這個前面說過了,這裡不詳細講。
p. 234
【 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
實際上,七支就是普賢我們傳統當中叫十大願王,十大願王。
【 ◎ 修淨心者。道炬論說慈心為先,觀苦有情而發其心,謂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俱如前說。】
真正啟發的心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我們淨修我們的心識,那前面已經說過了。觀苦有情正因為苦有情哪,所以,你發心。從苦,從自己身上,策發的厭離,推己及人的話,那就是啊,策發的大慈悲,由大慈悲,而變成大菩提心。那個時候啊,一定要明顯啊,這個道理,前面說過了。這個道理,最一開頭講正修行的時候,就說過了,先清淨那個壇場,然後供養佛像,哪,然後供養佛像跟那種種供養,承事供養,然後呢?威儀。最後的皈依,皈依的時候哪,要觀想明顯。現在,不但是皈依,而且你要發心,發心要濟度一切眾生,所以啊,這個還要啊,看苦的眾生,這是為什麼我們懺悔的時候,儀軌當中,也是一樣,「父親,母親,我們眾生,都在苦海當中」。這樣,這個原因在此。
【 ◎ 正行儀軌者。謂於阿闍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
前面是加行,正行是這樣。
【 如道炬論云,「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故非僅念為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為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捨,當依儀軌發此意樂。】
正行,就是照著前面啊,儀軌,前面是告訴我們道理,道理弄懂了,照著儀軌正式的,跟你心裡相應的,不僅僅是唸一遍,啊,當這個儀軌過程當中,心裡面就跟它相應,心裡面跟它相應。從前面一路過來,現在我們了解了,一定是六根所緣的境界,都跟它相應,這個時候力量,才最具足、最圓滿,這樣,必定是如此。所以,這個儀軌,固然是,一個是眼根見,耳根是聽,身在這地方,意所緣,然後要觀想,如實的一一現起。發的心啊,照前面說的,要不退轉的,發了菩提心,絕不退轉。這個到什麼時候呢?一直到成佛,成佛了,永遠照著這樣下去,而這個不是單單是利他,也是自利等等,為了自他二利,願當成佛,而發其心,是緣所發心,在沒有證得圓滿的佛果之前,絕不停止,絕不棄捨。照著這個儀軌,所告訴我們的,這樣去發。
【 若於願心學處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
這個還是願心哦,不是行心哦,就是我,現在要願,要學了。如果是對於願心不能學的話,不必發這個心,不要發。啊,所以,我們現在啊,平常說,學,「菩提心」「菩提心」,連那菩提心內容是什麼?都不知道。那真正講修行啊,還差了一大截呀!所以,常常說,種點善根啊,種點種子啦,這個道理,就在這裡。
【 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為利一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於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
這個說明,雖然前面說願心學處,你不能學不要發。可是,假定說,你用了這個儀軌啊,就是啊,心裡先念一下:唉呀!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成佛啊!啊!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能不能學,都沒關係。哪實際上我們就包涵在這一類當中。但是這個裡邊說:願心容有如是二類,這個講是願心,你能學固然要照著這個儀軌去發,不能學,還可以。但是進一步,
【 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於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
假定你用了這個儀軌,受行心。什麼叫行心?就是受菩薩戒。受菩薩戒,你發誓,一定要照著去做了,這叫行心。在任何情況之下,決不可以,決不可以犯戒。這個戒,要嘛不受;受了以後,你非遵守不可,不能遵守的,一定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我們的的確確也是說,真是種點善根哪!
【 故有說云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於眾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
有人說啊,這個兩派,一個是性宗的龍樹菩薩;一個是相宗的無著菩薩。對很多人,有的是可以受,有的是不可以受,這是弄不清楚。啊,實際上呢?它說的,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就是前面:如果是願心,那麼,你隨便,你只要唸一遍就可以啦;如果是行心的話,那一定要心裡相應,才可以。所謂的行心,就是受菩薩戒。弄清楚了,自然了解兩派,那一派,內涵都是一樣的。
【 復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最大無義啊。】
又有一種人。說剛開始的初機啊,這些人啊,去受菩薩儀軌,讓他多受啊,啊就是這樣啊,就這樣。實際上,這個情況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本就不曉得這個菩薩的內容,以及應該學習什麼,以及受了這個戒以後,你如果犯戒的毛病,就說重要的罪犯等等啊,你就這樣的說的話,那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最沒有意義的事情。
【 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唯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是的!你如果不能學布施等,就是行六波羅密,換句話說,這個菩薩戒,瑜伽的戒本有它特別好的地方,啊,它就是啊,照著這個次第來的,那個時候啊,雖然你不能行,但是呢,你可以發那個心,發這個心也有很多的,大的無比的福報,無比的福報。關於這本菩薩,瑜伽菩薩戒本哪,現在正在印。我心裡面準備下個學期不開,再下個學期一定會在這裡講完了,將來,在家備覽以後下面的,就是講的這個論,實在精彩極了,它把受戒抉擇的非常清楚,抉擇的非常清楚,一點都不含糊。平常,我們有很多概念哪,就像我們現在一樣的,糊里糊塗的,它那個上面分得清清楚楚,那個時候,你們就曉得了,它每一個層次內涵,什麼是犯,什麼是不犯,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研究它。
【 依據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
p. 235
【 彼亦能得廣大果故,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於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為明顯。】
那麼!上面是經上面這麼說。根據經,說在做的這個,修次第的初篇,就修行的這個儀軌、軌則上面,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啊,就算是你不能如理,實在的去學,行這個六度萬行,它照樣可以得到廣大的好處,啊,廣大的好處。那麼,這個情況是指什麼呢?就是方便攝受。啊,在這種人哪,你的確,我們講方便,這個可以的,使他發這個心,這個發這個心哪,是發的願心。所以啊,它下面容可發心啊,不可受戒,戒可不要受,這個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
【 ◎ 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於今生,若於餘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為始乃至菩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說。】
那麼,就是受的這個儀軌,現在這個完整的儀軌這樣的,如是三說。
【 皈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之。】
這個它雖然儀軌上面沒有說要跟著老師,實際上,應該的。
【 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闍黎者應如何受,覺窩所造發心軌云:】
是的,譬如說,梵王經上面,以及有些地方,告訴我們,有師應該從師去受,沒有老師,怎麼辦?它也有個辦法。那麼,這個阿底峽尊者,照著這個儀軌上面。
【 「若無如是阿闍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捨其請白及阿闍黎語,歸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如果沒有老師的話,那麼,只要把那個請白,因為你要請老師啊,求老師來傳給你呀,這個,當然不要了,還有呢,阿闍黎也不要了,因為就是佛嘛,除了這個其他的一樣。
【 ◎ 完結儀軌者。阿闍黎耶應為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
正式完了,那麼,受好了以後啊,那個時候,它那個,阿闍黎啊尊長啊,就應該為那個弟子說:好了啊現在你啊發了這個願啊,應該學些什麼?那個時候要詳細教他,那個時候應該詳細教他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就是我們現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那怕是給人家受個皈依,或者,我自己去受皈依,就是事先就應該了解,為什麼要皈依?為這種原因,皈依的對象是什麼?然後,皈依的時候,是如何皈依?皈依完了以後,應該學習什麼?這個在前面哪,共下士當中都說明。然後呢,共中士又有皈依,然後,共上士又有皈依。這個下士的皈依只是見到世間無常,然後呢,死了以後啊,要下地獄啊,唉呀!這個害怕而皈依。中士呢,見到,就算你照著前面這樣去做啦,能夠啊,不墮惡道,能夠保持人天,但是啊,對不起,它又不究竟,啊,行苦還在,弄得不好,又掉下去,所以,要求解脫,這樣。那麼,上士呢,由於自己啊,見到這個世間的真相,是苦啊!所以啊覺得,唉呀!做一個世間的好人,尚且要報人家的恩啊,現在,我修學佛法的人,居然只管自己,這個可以嗎?所以推己及人,由此而發無上大菩提心,這是個內涵,從前面這個開始,一層一層的加深加廣,所以,它皈依的對象,啊,也有深廣的不同,差別在此,那麼
【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
啊,那麼前面是未得令得,這個得什麼?得皈依之體。所謂皈依之體是什麼呀?就是哪,你那個心種,然後呢,這個心種啊,要正式皈依了以後,這個種生起現行,這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說,從我們平常三皈依開始,受五戒八戒乃至具足戒,乃至大菩提願心,為什麼事前先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有了解,那個不僅僅是落下那個種子是完整的,而那個種子,一定是對著這個殊勝的境界,策發了現行,然後呢,一直保護,使那個現行,不斷的繼續向前,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你只要把這個東西,保持恆長相續的話,那怕你睡覺,功德一直在增長,功德一直在增長。啊,所以說,你只要保持這個不壞不失的話,拿這個迴向,哪,就是這樣。啊,為求解脫,持比丘戒,保持的這一個不破壞的話,迴向往生-中品,現在到了上士,你保持這個不失,你迴向往生淨土的話,上品。啊,這個是願心哦,還不是行心哦,這樣。那麼,以前我們容或不懂得這個道理,現在啊,經過前面共中士道,十二因緣,這個概念,有了以後,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什麼時候是一個種子?如何是現行?現行需要什麼條件?使得這個種子能夠策發它。所以啊,跟你們考試的那個題目的原因就在這裡,你們自己好好的去想,我曉得在座的有幾位了解,有幾位不通,等到你們想完了以後,我告訴你的話,你就很容易通了。惡法是如此,善法也是如此,得到了這個得到的就是得到這個東西,啊,這樣。那麼,得到了以後呢?守護啊,不讓它壞掉啊,不要讓它壞掉,如果壞掉了,那就完了,你一定要還要重受才行。
【 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
那時候,你要宣說了,前面告訴我們啊,持戒的時候,它並沒有把講戒的內容,叫告訴犯戒四因,大家記得吧!第一個就是什麼?無知。你一定要好好的學啊,所以,現在處處地方,讓我們自己提醒一下,不要說:「唉呀:我修行了!」,就關在山裡面自己要修行了,這個你一個人在家,是,你就可以這樣。如果,你真正出家,尤其是年青人,這絕對不是修行之道。因為是年青人真正修行的,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呢?深入經藏。再不然的話呢?你像禪宗祖師,跟著一個大徹大悟的,他自己就是一部活字典,他隨時告訴你,你總歸聽著他,你這樣才是真正學啊!這樣的話,你曉得學些什麼,了解了,你才能夠把那個戒得到了,可以呀,持得住;反過來說,得不到,可以得的到,否則的話,你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得到了以後,一定也會壞掉,因為你根本不曉得嘛!學習什麼嘛!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是啊!怎麼守護啊?第一個,要曉得學處。那麼,所以,老師要講,學生要好好認真的學啊!
【 此中分二,① 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② 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這又分為兩方面。現在我們怎麼辦,才不退轉,不但現在哦,還要其餘盡未來際,因為這個菩提是盡未來際的。那麼,分兩部份,現生怎麼辦呢?初一,
【 初中分四,① 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
哦!第一個一定是這樣啊!發心的殊勝利益。
【 ②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③ 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④ 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今初】
那麼,現在,一個一個來講:
p. 236 (3)
【 ◎ 若閱經藏或從師聞。】
或者是自己閱讀,或者從老師,最好的兩樣一起來。
【 思菩提心所有勝利,華嚴經中廣宣說故應當多閱。】
哪,華嚴經講得最詳細,應該好好的看。
【 如前所引說如一切佛法種子。】
就像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發菩提心的這個殊勝的利益啊是一切佛法的種子。什麼東西,你有了這個菩提心,什麼都有了。記得前面吧!這個菩薩,你只要得到一樣東西,那一樣東西?菩提心。得到了這個東西呀,一切來了,就像那個轉輪聖王,
【 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故,猶如總示。】
因為這個是啊,總共包含,就像那綱領一樣,你把那個頭拿到,其他樣樣都有了。
【 謂若廣說支分無邊,於總示中能攝一切,故謂總示。】
就是說為什麼要講那個總示啊!就是說,你真正的詳細說它的內涵,是無量無邊,但是你把持著這個綱領的話,一個綱領提起來的話,耶!全部都在裡頭了。
【 又如嗢柁南,攝集一切菩薩道法所有扼要,說為嗢柁南。】
嗢柁南就是,大綱。這個大綱裡邊,包含所有的東西,就和比如說,我們現在常常說的,你有多少財產啊?「我有一個契約」,雖然這個契約是一張紙,耶,對不起,這張紙不得了,就包含你的所有的東西。
【 菩薩地中所說勝利,是願心勝利,彼最初發堅固心有二勝利,一謂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攝受無惱害福。】
無惱害福,哪,菩薩地當中,告訴我們的殊勝的利益,這個勝利,還是願心的勝利哦,願心的勝利就已經不得了了,已經不得了啦,啊,這個最初啊,發堅固心就是當你一開始發這個心的時候,只要這個心堅固,就有兩種殊勝的利益。第一個呢,成就尊重福田,你只要這個心,一發,你就是福田,而就這個福田啊,真正被尊重的。現在,我們看見一個,唉喲這個人,哦,有修行;有修行啊,你就很恭敬,啊,這我平常感覺得到的。所以,祖師們說,啊,我們現在啊,都曉得尊重啊,有德性的人,不曉得你自己照著去做啊,這就是你自己耶,我們只曉得尊重別人,不曉尊重自己,人是真顛倒。你照著去做的話,那個你自己,成,就是本身最值得尊重的人。它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哪,發了堅固心,就能夠成就,實際上,這個被尊重的話,不僅是我們凡夫哦!所以?這地方我們又可以提一下,回憶一下,這個阿羅漢,一看見那個小沙彌,發了一個心,那根本談不到堅固哦,只心裡面才這麼一念一動,哦!我要學菩薩。那個證了果的阿羅漢,馬上,啊!你請前面!然後呢?恭恭敬敬把那個包袱那個擔子在後面,那千真萬確的事實哦,而這種事情,只有聖者才能夠看得清清楚楚。這也說明什麼?事情的千真萬確,哦,正因為我們凡夫啊,我們都是愚痴,矇得眼睛裡看不見啊!這菩提心的殊勝的利益,是不得了的。何況,你現在,正確發的心,而且啊,堅固,一動都不動,這樣啊,然後呢?你發了心呢,對福田來說,變成最值得尊重的福田,還有呢,到那個時候啊,攝受無惱害福,那個時候,你就積極了。平常啊,對不起,這個福啊對不起,這個福都是有問題的。人家說唉氣大,福氣,福氣,有福就有氣,福有多大,就有多少的受氣夠你受,這個褔是有惱害的。現在這個地方呢?無惱害福,千真萬確,千真萬確。所以,我們世間一般的人哪,你做的叫三世怨,他做的這個事情啊,嘿!叫做莊嚴法寶以及報土的,最好的莊嚴,法身,報身。法身,無相的;這個報身,報土的最好莊嚴。
【 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間皆應禮敬。」謂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所供養處。又如說云,「發心無間,由種性門,亦能映蔽諸阿羅漢。」謂成尊上。】
啊,你看一切有情,所供養的地方,而且不但如此哦,就是你一發心無間,就是才一發心,因為你那個種性,就是你那個,你這個出身高貴啊,所以,這個時候,身為佛子啊,能夠超過阿羅漢,千真萬確,是最珍貴的。
【 又說「雖作小福,亦能出生無邊大果,故為福田,一切世間悉應依止,猶如大地。」】
啊,實在了不起,所以這個大菩提心,我們的的確確,無法想像的,在這點啊,我們生在這個地方,應該自己感到深深慶幸啊,深深慶幸啊,這大乘佛法的真正的殊勝,你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你才慢慢地能夠體會得到,才能夠慢慢的體會得到,的的確確實在它殊勝,實在殊勝。所以,因為這樣的特質,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它既然有這麼殊勝,又曉得學這個必然這樣的次第,所以你如果枝末上面,樣樣顧全到的時候啊,一生精力有限啊,往往把握不住,這個根本哪,就完了。所以,在這種情況,它重視根本哪,那個枝末,難免有的時候,不能顧全到,就這樣,是這個是的的確確,跟平常啊,特別重視解脫的這個為聲聞、羅漢,乃至於戒上面啊,少有開合,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你辨別這個清楚以後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分得清楚啊。不同的部派的戒,它的特質在什麼地方。那時候,你就懂得阿底峽尊者,當年啊,要出家的時候,他的老師就問他:「喂!你的密行,捨不捨?」阿底峽尊者說:「不捨!不捨!」,「那你要受大眾部。捨那一部都可以」。這個道理,那時候,你可以慢慢的可以了解了,就這樣。所以我們哪,的的確確,千萬不要任意,拿我們哪,幼稚的眼光,隨意的是此非彼,到那時候啊,對我們有大損害,對我們有大損害。任何情況下,第一件事情,要什麼?了解應該學習內容,所以,無知是第一個重要,要把它拿掉。你懂得了,那個時候,再去一步一步照著去做,去開口,正好。
【 謂如一切眾生父母。】
啊,不得了,一切眾生的父母,
【 第二者如說得倍輪王護所守護,若寢若狂或於放逸時,諸惡藥叉宅神非人不能嬈害。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
其次第二個,就是能夠攝受種種的福,他那個福,倍輪王所護,轉輪聖王,金輪聖王,鎮伏一四天啊,自然的力量,對不起,你才一發心啊,你已經超過了他,遠遠的超過了他,啊!那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又想做一個縣長,做一個總統,已經了不起了,那個總統啊,競選個半天,對不起,你這一個國的總統,那一個大國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233 (12)
【 ◎ 歸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應為說。】
那麼,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呢?哪從前面基礎,下士道當中說的,這地方還要重說一遍,所以,處處地方說明,這個上面一定是包含了下面的,同時,也一定從下面的基礎上面呢.更深更廣而這麼上來的,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
【 ◎ 積集資糧者。發心儀軌中,於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
這個就是供養。供養啊,在這個七支供養,換句話,十大願王當中,不管以往的,現在的,這個前面說過了,這裡不詳細講。
p. 234
【 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
實際上,七支就是普賢我們傳統當中叫十大願王,十大願王。
【 ◎ 修淨心者。道炬論說慈心為先,觀苦有情而發其心,謂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俱如前說。】
真正啟發的心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我們淨修我們的心識,那前面已經說過了。觀苦有情正因為苦有情哪,所以,你發心。從苦,從自己身上,策發的厭離,推己及人的話,那就是啊,策發的大慈悲,由大慈悲,而變成大菩提心。那個時候啊,一定要明顯啊,這個道理,前面說過了。這個道理,最一開頭講正修行的時候,就說過了,先清淨那個壇場,然後供養佛像,哪,然後供養佛像跟那種種供養,承事供養,然後呢?威儀。最後的皈依,皈依的時候哪,要觀想明顯。現在,不但是皈依,而且你要發心,發心要濟度一切眾生,所以啊,這個還要啊,看苦的眾生,這是為什麼我們懺悔的時候,儀軌當中,也是一樣,「父親,母親,我們眾生,都在苦海當中」。這樣,這個原因在此。
【 ◎ 正行儀軌者。謂於阿闍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
前面是加行,正行是這樣。
【 如道炬論云,「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故非僅念為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為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捨,當依儀軌發此意樂。】
正行,就是照著前面啊,儀軌,前面是告訴我們道理,道理弄懂了,照著儀軌正式的,跟你心裡相應的,不僅僅是唸一遍,啊,當這個儀軌過程當中,心裡面就跟它相應,心裡面跟它相應。從前面一路過來,現在我們了解了,一定是六根所緣的境界,都跟它相應,這個時候力量,才最具足、最圓滿,這樣,必定是如此。所以,這個儀軌,固然是,一個是眼根見,耳根是聽,身在這地方,意所緣,然後要觀想,如實的一一現起。發的心啊,照前面說的,要不退轉的,發了菩提心,絕不退轉。這個到什麼時候呢?一直到成佛,成佛了,永遠照著這樣下去,而這個不是單單是利他,也是自利等等,為了自他二利,願當成佛,而發其心,是緣所發心,在沒有證得圓滿的佛果之前,絕不停止,絕不棄捨。照著這個儀軌,所告訴我們的,這樣去發。
【 若於願心學處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
這個還是願心哦,不是行心哦,就是我,現在要願,要學了。如果是對於願心不能學的話,不必發這個心,不要發。啊,所以,我們現在啊,平常說,學,「菩提心」「菩提心」,連那菩提心內容是什麼?都不知道。那真正講修行啊,還差了一大截呀!所以,常常說,種點善根啊,種點種子啦,這個道理,就在這裡。
【 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為利一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於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
這個說明,雖然前面說願心學處,你不能學不要發。可是,假定說,你用了這個儀軌啊,就是啊,心裡先念一下:唉呀!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成佛啊!啊!在這種狀態當中,你能不能學,都沒關係。哪實際上我們就包涵在這一類當中。但是這個裡邊說:願心容有如是二類,這個講是願心,你能學固然要照著這個儀軌去發,不能學,還可以。但是進一步,
【 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於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
假定你用了這個儀軌,受行心。什麼叫行心?就是受菩薩戒。受菩薩戒,你發誓,一定要照著去做了,這叫行心。在任何情況之下,決不可以,決不可以犯戒。這個戒,要嘛不受;受了以後,你非遵守不可,不能遵守的,一定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我們的的確確也是說,真是種點善根哪!
【 故有說云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於眾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
有人說啊,這個兩派,一個是性宗的龍樹菩薩;一個是相宗的無著菩薩。對很多人,有的是可以受,有的是不可以受,這是弄不清楚。啊,實際上呢?它說的,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就是前面:如果是願心,那麼,你隨便,你只要唸一遍就可以啦;如果是行心的話,那一定要心裡相應,才可以。所謂的行心,就是受菩薩戒。弄清楚了,自然了解兩派,那一派,內涵都是一樣的。
【 復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最大無義啊。】
又有一種人。說剛開始的初機啊,這些人啊,去受菩薩儀軌,讓他多受啊,啊就是這樣啊,就這樣。實際上,這個情況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本就不曉得這個菩薩的內容,以及應該學習什麼,以及受了這個戒以後,你如果犯戒的毛病,就說重要的罪犯等等啊,你就這樣的說的話,那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最沒有意義的事情。
【 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唯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是的!你如果不能學布施等,就是行六波羅密,換句話說,這個菩薩戒,瑜伽的戒本有它特別好的地方,啊,它就是啊,照著這個次第來的,那個時候啊,雖然你不能行,但是呢,你可以發那個心,發這個心也有很多的,大的無比的福報,無比的福報。關於這本菩薩,瑜伽菩薩戒本哪,現在正在印。我心裡面準備下個學期不開,再下個學期一定會在這裡講完了,將來,在家備覽以後下面的,就是講的這個論,實在精彩極了,它把受戒抉擇的非常清楚,抉擇的非常清楚,一點都不含糊。平常,我們有很多概念哪,就像我們現在一樣的,糊里糊塗的,它那個上面分得清清楚楚,那個時候,你們就曉得了,它每一個層次內涵,什麼是犯,什麼是不犯,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研究它。
【 依據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
p. 235
【 彼亦能得廣大果故,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於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為明顯。】
那麼!上面是經上面這麼說。根據經,說在做的這個,修次第的初篇,就修行的這個儀軌、軌則上面,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啊,就算是你不能如理,實在的去學,行這個六度萬行,它照樣可以得到廣大的好處,啊,廣大的好處。那麼,這個情況是指什麼呢?就是方便攝受。啊,在這種人哪,你的確,我們講方便,這個可以的,使他發這個心,這個發這個心哪,是發的願心。所以啊,它下面容可發心啊,不可受戒,戒可不要受,這個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
【 ◎ 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於今生,若於餘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為始乃至菩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說。】
那麼,就是受的這個儀軌,現在這個完整的儀軌這樣的,如是三說。
【 皈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之。】
這個它雖然儀軌上面沒有說要跟著老師,實際上,應該的。
【 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闍黎者應如何受,覺窩所造發心軌云:】
是的,譬如說,梵王經上面,以及有些地方,告訴我們,有師應該從師去受,沒有老師,怎麼辦?它也有個辦法。那麼,這個阿底峽尊者,照著這個儀軌上面。
【 「若無如是阿闍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捨其請白及阿闍黎語,歸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如果沒有老師的話,那麼,只要把那個請白,因為你要請老師啊,求老師來傳給你呀,這個,當然不要了,還有呢,阿闍黎也不要了,因為就是佛嘛,除了這個其他的一樣。
【 ◎ 完結儀軌者。阿闍黎耶應為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
正式完了,那麼,受好了以後啊,那個時候,它那個,阿闍黎啊尊長啊,就應該為那個弟子說:好了啊現在你啊發了這個願啊,應該學些什麼?那個時候要詳細教他,那個時候應該詳細教他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就是我們現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那怕是給人家受個皈依,或者,我自己去受皈依,就是事先就應該了解,為什麼要皈依?為這種原因,皈依的對象是什麼?然後,皈依的時候,是如何皈依?皈依完了以後,應該學習什麼?這個在前面哪,共下士當中都說明。然後呢,共中士又有皈依,然後,共上士又有皈依。這個下士的皈依只是見到世間無常,然後呢,死了以後啊,要下地獄啊,唉呀!這個害怕而皈依。中士呢,見到,就算你照著前面這樣去做啦,能夠啊,不墮惡道,能夠保持人天,但是啊,對不起,它又不究竟,啊,行苦還在,弄得不好,又掉下去,所以,要求解脫,這樣。那麼,上士呢,由於自己啊,見到這個世間的真相,是苦啊!所以啊覺得,唉呀!做一個世間的好人,尚且要報人家的恩啊,現在,我修學佛法的人,居然只管自己,這個可以嗎?所以推己及人,由此而發無上大菩提心,這是個內涵,從前面這個開始,一層一層的加深加廣,所以,它皈依的對象,啊,也有深廣的不同,差別在此,那麼
【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
啊,那麼前面是未得令得,這個得什麼?得皈依之體。所謂皈依之體是什麼呀?就是哪,你那個心種,然後呢,這個心種啊,要正式皈依了以後,這個種生起現行,這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說,從我們平常三皈依開始,受五戒八戒乃至具足戒,乃至大菩提願心,為什麼事前先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有了解,那個不僅僅是落下那個種子是完整的,而那個種子,一定是對著這個殊勝的境界,策發了現行,然後呢,一直保護,使那個現行,不斷的繼續向前,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你只要把這個東西,保持恆長相續的話,那怕你睡覺,功德一直在增長,功德一直在增長。啊,所以說,你只要保持這個不壞不失的話,拿這個迴向,哪,就是這樣。啊,為求解脫,持比丘戒,保持的這一個不破壞的話,迴向往生-中品,現在到了上士,你保持這個不失,你迴向往生淨土的話,上品。啊,這個是願心哦,還不是行心哦,這樣。那麼,以前我們容或不懂得這個道理,現在啊,經過前面共中士道,十二因緣,這個概念,有了以後,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什麼時候是一個種子?如何是現行?現行需要什麼條件?使得這個種子能夠策發它。所以啊,跟你們考試的那個題目的原因就在這裡,你們自己好好的去想,我曉得在座的有幾位了解,有幾位不通,等到你們想完了以後,我告訴你的話,你就很容易通了。惡法是如此,善法也是如此,得到了這個得到的就是得到這個東西,啊,這樣。那麼,得到了以後呢?守護啊,不讓它壞掉啊,不要讓它壞掉,如果壞掉了,那就完了,你一定要還要重受才行。
【 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
那時候,你要宣說了,前面告訴我們啊,持戒的時候,它並沒有把講戒的內容,叫告訴犯戒四因,大家記得吧!第一個就是什麼?無知。你一定要好好的學啊,所以,現在處處地方,讓我們自己提醒一下,不要說:「唉呀:我修行了!」,就關在山裡面自己要修行了,這個你一個人在家,是,你就可以這樣。如果,你真正出家,尤其是年青人,這絕對不是修行之道。因為是年青人真正修行的,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呢?深入經藏。再不然的話呢?你像禪宗祖師,跟著一個大徹大悟的,他自己就是一部活字典,他隨時告訴你,你總歸聽著他,你這樣才是真正學啊!這樣的話,你曉得學些什麼,了解了,你才能夠把那個戒得到了,可以呀,持得住;反過來說,得不到,可以得的到,否則的話,你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得到了以後,一定也會壞掉,因為你根本不曉得嘛!學習什麼嘛!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是啊!怎麼守護啊?第一個,要曉得學處。那麼,所以,老師要講,學生要好好認真的學啊!
【 此中分二,① 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② 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這又分為兩方面。現在我們怎麼辦,才不退轉,不但現在哦,還要其餘盡未來際,因為這個菩提是盡未來際的。那麼,分兩部份,現生怎麼辦呢?初一,
【 初中分四,① 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
哦!第一個一定是這樣啊!發心的殊勝利益。
【 ②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③ 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④ 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今初】
那麼,現在,一個一個來講:
p. 236 (3)
【 ◎ 若閱經藏或從師聞。】
或者是自己閱讀,或者從老師,最好的兩樣一起來。
【 思菩提心所有勝利,華嚴經中廣宣說故應當多閱。】
哪,華嚴經講得最詳細,應該好好的看。
【 如前所引說如一切佛法種子。】
就像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發菩提心的這個殊勝的利益啊是一切佛法的種子。什麼東西,你有了這個菩提心,什麼都有了。記得前面吧!這個菩薩,你只要得到一樣東西,那一樣東西?菩提心。得到了這個東西呀,一切來了,就像那個轉輪聖王,
【 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故,猶如總示。】
因為這個是啊,總共包含,就像那綱領一樣,你把那個頭拿到,其他樣樣都有了。
【 謂若廣說支分無邊,於總示中能攝一切,故謂總示。】
就是說為什麼要講那個總示啊!就是說,你真正的詳細說它的內涵,是無量無邊,但是你把持著這個綱領的話,一個綱領提起來的話,耶!全部都在裡頭了。
【 又如嗢柁南,攝集一切菩薩道法所有扼要,說為嗢柁南。】
嗢柁南就是,大綱。這個大綱裡邊,包含所有的東西,就和比如說,我們現在常常說的,你有多少財產啊?「我有一個契約」,雖然這個契約是一張紙,耶,對不起,這張紙不得了,就包含你的所有的東西。
【 菩薩地中所說勝利,是願心勝利,彼最初發堅固心有二勝利,一謂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攝受無惱害福。】
無惱害福,哪,菩薩地當中,告訴我們的殊勝的利益,這個勝利,還是願心的勝利哦,願心的勝利就已經不得了了,已經不得了啦,啊,這個最初啊,發堅固心就是當你一開始發這個心的時候,只要這個心堅固,就有兩種殊勝的利益。第一個呢,成就尊重福田,你只要這個心,一發,你就是福田,而就這個福田啊,真正被尊重的。現在,我們看見一個,唉喲這個人,哦,有修行;有修行啊,你就很恭敬,啊,這我平常感覺得到的。所以,祖師們說,啊,我們現在啊,都曉得尊重啊,有德性的人,不曉得你自己照著去做啊,這就是你自己耶,我們只曉得尊重別人,不曉尊重自己,人是真顛倒。你照著去做的話,那個你自己,成,就是本身最值得尊重的人。它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哪,發了堅固心,就能夠成就,實際上,這個被尊重的話,不僅是我們凡夫哦!所以?這地方我們又可以提一下,回憶一下,這個阿羅漢,一看見那個小沙彌,發了一個心,那根本談不到堅固哦,只心裡面才這麼一念一動,哦!我要學菩薩。那個證了果的阿羅漢,馬上,啊!你請前面!然後呢?恭恭敬敬把那個包袱那個擔子在後面,那千真萬確的事實哦,而這種事情,只有聖者才能夠看得清清楚楚。這也說明什麼?事情的千真萬確,哦,正因為我們凡夫啊,我們都是愚痴,矇得眼睛裡看不見啊!這菩提心的殊勝的利益,是不得了的。何況,你現在,正確發的心,而且啊,堅固,一動都不動,這樣啊,然後呢?你發了心呢,對福田來說,變成最值得尊重的福田,還有呢,到那個時候啊,攝受無惱害福,那個時候,你就積極了。平常啊,對不起,這個福啊對不起,這個福都是有問題的。人家說唉氣大,福氣,福氣,有福就有氣,福有多大,就有多少的受氣夠你受,這個褔是有惱害的。現在這個地方呢?無惱害福,千真萬確,千真萬確。所以,我們世間一般的人哪,你做的叫三世怨,他做的這個事情啊,嘿!叫做莊嚴法寶以及報土的,最好的莊嚴,法身,報身。法身,無相的;這個報身,報土的最好莊嚴。
【 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間皆應禮敬。」謂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所供養處。又如說云,「發心無間,由種性門,亦能映蔽諸阿羅漢。」謂成尊上。】
啊,你看一切有情,所供養的地方,而且不但如此哦,就是你一發心無間,就是才一發心,因為你那個種性,就是你那個,你這個出身高貴啊,所以,這個時候,身為佛子啊,能夠超過阿羅漢,千真萬確,是最珍貴的。
【 又說「雖作小福,亦能出生無邊大果,故為福田,一切世間悉應依止,猶如大地。」】
啊,實在了不起,所以這個大菩提心,我們的的確確,無法想像的,在這點啊,我們生在這個地方,應該自己感到深深慶幸啊,深深慶幸啊,這大乘佛法的真正的殊勝,你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你才慢慢地能夠體會得到,才能夠慢慢的體會得到,的的確確實在它殊勝,實在殊勝。所以,因為這樣的特質,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它既然有這麼殊勝,又曉得學這個必然這樣的次第,所以你如果枝末上面,樣樣顧全到的時候啊,一生精力有限啊,往往把握不住,這個根本哪,就完了。所以,在這種情況,它重視根本哪,那個枝末,難免有的時候,不能顧全到,就這樣,是這個是的的確確,跟平常啊,特別重視解脫的這個為聲聞、羅漢,乃至於戒上面啊,少有開合,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你辨別這個清楚以後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分得清楚啊。不同的部派的戒,它的特質在什麼地方。那時候,你就懂得阿底峽尊者,當年啊,要出家的時候,他的老師就問他:「喂!你的密行,捨不捨?」阿底峽尊者說:「不捨!不捨!」,「那你要受大眾部。捨那一部都可以」。這個道理,那時候,你可以慢慢的可以了解了,就這樣。所以我們哪,的的確確,千萬不要任意,拿我們哪,幼稚的眼光,隨意的是此非彼,到那時候啊,對我們有大損害,對我們有大損害。任何情況下,第一件事情,要什麼?了解應該學習內容,所以,無知是第一個重要,要把它拿掉。你懂得了,那個時候,再去一步一步照著去做,去開口,正好。
【 謂如一切眾生父母。】
啊,不得了,一切眾生的父母,
【 第二者如說得倍輪王護所守護,若寢若狂或於放逸時,諸惡藥叉宅神非人不能嬈害。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
其次第二個,就是能夠攝受種種的福,他那個福,倍輪王所護,轉輪聖王,金輪聖王,鎮伏一四天啊,自然的力量,對不起,你才一發心啊,你已經超過了他,遠遠的超過了他,啊!那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又想做一個縣長,做一個總統,已經了不起了,那個總統啊,競選個半天,對不起,你這一個國的總統,那一個大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0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0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天下自然成佛,沒有一個例外;這是比起剛剛發心的,哎,那轉輪聖王算得什麼,根本不算什麼,你可想而知啊。而且妙哩,若寢若狂或放逸時,那怕你睡覺,那怕你身心損惱,發了失神經失了常了,乃至你放逸的時候,你心裡面沒有提起來的時候;但是注意哦,這個時候什麼,這個心的心種的現行已經提起來了,只是那個時候並沒有精進哦;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乃至邊都沒碰到哦,還在煩惱現行當中,不是喔!這我們要了解得很清楚的。所以你們一定要把十二因緣當中啊,這個有支啊!啊這次考試題目就這個上頭,你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那個時候你在一切時處修行當中,就沒問題了。現在呢?我們繼續下去。哦,說藥叉呀等等啊非人,都沒辦法來惱害你;啊還有,妙哩,其他的咒啊,乃至於沒什麼用場的,碰到你手上的話,就會有用。啊真不可思議,真不可思議。為什麼呀?我們做任何一個業,記得吧!造業的時候啊,它有幾個條件:第一個心清淨,換句話,心的力量;第二個加行的力量;第三個田清淨,田的力量。而現在,這個裡邊哪,心,你那個心,那就是跟法界相應的,最了不起心,是一個無限大;所以你碰到什麼東西碰到它,就什麼就產生無限的功效。這一點哪,我們一定要經常擺在腦筋裡面哪,去思惟觀察,加深認識,產生淨心。再繼續下去。哪,不靈驗的都靈驗,何況靈驗的;
p. 236 (11)
【 由此顯示息災等業,發心堅固則易成辦。】
哪,所以呀,你發堅固心的話則容易成就。了解了這個,我們才會知道,為什麼很多大乘經典當中啊,這個菩薩,這我們的佛在因地當中,乃至於其他的很多那種啊大乘經典哪那種菩薩,他發心,啊說我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大地應震動,應該怎麼樣?他講完了,這個大地震動了。乃至於說把那身體的肉,割給別人以後,如果說我發心正確的話,這個肉就恢復如常了,千真萬確,都是事實。因為什麼呢?哪,就這個地方,他這個心,產生了堅固的力量,而且有行的願力在這個裡頭,就這樣。所以我們平常啊,注意呀,我們開始學的時候,為什麼我一直鼓勵你們;儘管現在,是我條件不夠,這個條件不夠是什麼?宿生的業力所感哪,是無可奈何的;但是你現在的心千千萬萬不要被它牽去呀!唉呀我不行啊!你就完了。所以,以前不行,所以已經現在不靈光到這種程度;我現在一定要努力,所以就像那個故事當中,一拳打上去,一拳打上去,一腳踢上去,二個腳踢上去,頭上去,你還有什麼辦法?噫我的心!我們就要這個。現在我們就像這樣的,哎呀!我們這個頭啊,被病綁住了;這個腳啊又被這個苦綁住了,那宿生的業力,沒關係;這我的心你綁不住我呀!這點注意哦,所以我們處處地方注意,我這個心。就是我今天睡在那裡頭痛,頭痛是你的事情,這是以前的業,哦我現在的心可是要一定要這個地方去做;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沒錯,到了時候你自然而然這條直路,哪,你就向著這條路來走了。固然啦我們被這個身上的痛苦,不要被它捆,更更重要的,還不要不要被煩惱所捆著。不要說人家說了你一句話,瞪了你一眼,發了一點事情啊,嘀咕得半天,唔,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以前不懂得這個佛法的時候煩惱;現在不,把它一腳踢開,踢得東洋大海裡邊,就是這樣。他來罵我,耶!這個正好成就我的忍辱啊。不要說佛法呀,不要說佛法呀,昨天我們講那個改過之方當中,以世間人尚且說,你如果懂得了道理以後啊,人家來罵你呀,豈不成就,成就你嗎?來悅成你嗎?這樣,所以我們哪,今天懂得了佛法以後,不管身、心兩方面,身上的苦、心上的煩惱,不要為它所動,不要為它所動。唔!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哪,你能夠這樣的時候,啊那就行了;是發心堅固,樣樣容易成辦。
【 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共同成就也是這樣,平常我們三人同心齊力斷金,嗨那個三個人同樣的這個心能夠,能夠啊合作的話,這個無往不利;所以這僧團為什麼有這麼堅固的力量,你想佛世的時候有這麼多大菩薩,佛把那個法不交給那些人,他交給僧團,為什麼?就是這個意思,你能夠共同,力量是不得了的。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有幾十個人哪,真難得啊;所以我是歡喜的不得了,我是越來越歡喜。所以呀真正修行的話,他的的確確要靠這個力量啊,那個地方啊,大家注意呀,你每一個人只要向前跨一步,成功了;怕就怕每一個人呢,在那個地方哪退一步,乃至還扯後腿,還要後退,那就完了。千萬不要說:啊!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我的事情。你每一個人跑到去跨一步,這個事情就成功了;這個就是共業。現在所以我們動不動啊責備說:唉呀這個不理想,為什麼不理想啊?你的共業,非常簡單;你只要在這個地方,你能夠為它盡一份心力,將來感的果自然有你的一份在裡頭。所以呀我們以前不懂得道理呀總覺得:哎呀退在後面,佔了便宜了,現在我懂得啊,你倒吃了大虧了,你吃了大虧了。耶,在那個時候,你能夠那怕多走一步,那個一步啊,你賺回來的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啊,就這麼個好法呀。說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崀溦?妦?惁
【 隨所居處,於中所有恐怖鬥諍,飢饉過失非人損惱,未起不起設起尋滅;轉受餘生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常為眾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
你看,這麼多好處,這麼多好處。在我們現在的環境當中,隨便那裡呀這種事情都慢慢的在減少,我們為什麼有這個,一則我們自己煩惱,一則我們共業。所以現在我們不是要求快樂嗎?那就從這個地方轉呀,所以尤其這個地方哪,不管你身上的病也好,心裡的煩惱也好,真正的要想解除的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藥都在這裡。這個是莫可奈何,以前積累的,啊!我們呢?還是要多多少少要保護它,因為要靠它修行哪;所以千萬不要被它騙過,被它騙過了以後,到那時候哪,你到了地獄裡邊,有機會出來你還來打它一下,這千萬不要做這個事情。那我們要做什麼呢?天人呢?讚屍偈啊就算,就算這一生弄得垮垮的瘦瘦的啊,然後呢短命而死,耶!但是生了天了,到那時候,你來讚歎它,向它磕頭:哎呀,當年辛苦了你啦;我現在呀到了極樂世界呀:升了天啦!這才是我們該學的;何況現在你到了極樂世界不是下品,還是上品哪,何況你還成佛啊,救一切眾生哪!注意呀都從這個地方學起。再下去。
p. 237
【 ◎ 菩薩安住種性之時,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發心已,身心粗重轉復薄弱;】
那麼,由於像前面這樣來呀,菩薩安住種性之時,這個種性哪就是我們說出身,現在我們是,不是凡夫了,是什麼?出生在佛家庭當中;當你正發願心的那個時候開始,你就是佛子了。那麼這種性詳細分起來的時候啊,我們傳統有說,說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也就是說,所謂住、行、向、地、啊、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等。這個沒關係。這個只是說你慢慢的修行,哦以後,而我們剛才開始發願心的是什麼,在這個這個習種性之前,所以信位菩薩。因為你信得過這個三寶,淨化,所以那個自性的粗重啊慢慢的慢慢的微薄了;一發了心以後啊,它這個就轉復微薄;因為這樣的,
【 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忿嫉諂覆等多不現行,設暫現起亦無彊力,不能久住速能遠離;難生惡趣,設有生時速得解脫,即於惡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緣深厭生死,於彼有情起大悲心。】
這一段簡單的說一下。因為你粗重慢慢的慢慢的會,啊輕了,說「粗重」就是煩惱嘛,煩惱慢慢慢慢的,輕了,那個時候心就調柔了、就調柔;於是你那麼調和啦、就是呀能夠啊忍他惱。耶!別人來惱你,你能夠安忍,而你能夠不惱於他;反過來他來惱的時候,平常的時候啊,別人惱我的話,我要惱他,兩個人就對起來了,到那時候你不但不惱,還要耶,悲憫他,啊悲憫他。因為你以前是跟煩惱相應的,現在呢不是;跟覺心、菩提心相應的。你心裡還是有憂惱,你的憂惱是啊為了悲憫,哎呀,這個人多可憐哪。耶!你能這樣想的話,你的善法欲增長,然後呢這個忿恨瞋心當然沒有了,嫉妒當然沒有了。為什麼瞋心啊?耶他來惱你,現在他來惱你的話,你覺得耶他是可憐,他成就你的忍辱,你就不,不瞋恨了;為什麼嫉妒啊?你看見別人好了以後啊,你覺得他好了。現在呢?你要處處地方為別人好,看見別人好正高興嘛;本來你要給別人的,現在他自己得到了,省了你氣力了,那不是更高興嗎?那嫉妒也就沒有了。然後呢諂覆等等,諂是處處地方為了自己呀!唉呀!心裡面不好意思啊、故意彎彎曲曲的,這種心都不要了;因為你了解了真正的生死當中,第一大怨敵是「我」啊,你絕對不會忙這個東西去啦;所以在根本已拔除那個諂,那裡開始啊,覆沒有了,所以這種的都沒有了,多不現行。就算已有習性,習性在的暫時現起來的話,它力量也不會強的、不會呀老是停在這個煩惱當中,很快就啊遠離這個種種。因為你一直造的這個善淨之業、當然哪你不會生到惡趣去;就是由於往業,不的關係,有時會生到那裡來、很快的就脫離;那麼就在受那個小小的苦受的時候啊,苦趣的時候啊,就因為這個感到了苦啊,就更加深你的厭患生死,而同時呢對這個有情更生起大悲之心,啊這個種種的好處。實際上你好好的體驗,你真正的將來對那個菩提心哪、不要說發、就是你理解到領解到了以後啊、你拿這個領,理解的菩提心對眼前的、眼前一切任何事情的話、那個煩惱就是會一點都找不到、你絕不可能找到任何煩惱,妙極了!這個還是個理論;你只要把那個理論不斷的在心裡轉的話,境界現起的時候、因為你正在,在這個理論上轉哪,這個煩惱就生不起來,千真萬確的事實,就是生起來了以後啊、你一下就悟到。耶、哪哪哪哪!原來以前就是這個東西;啊正好用了這個正確的理論對治那個煩惱,把你那個煩惱就對治掉了,他有這麼了不起的力量啊。現在我們一切時候啊,哎呀!苦苦惱惱啊!那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就在這裡,還說修行修行,所以我常常說啊,修些什麼呀,真可憐;他這麼好的辦法擺在這裡,大家就不學,然後呢就就學修,這越修越苦啊!你正確得到了這個東西呀,修行是真快樂極了,所以越修越快樂。不要說已經發了堅固的願心乃至於心都沒發,只是個道理正確的認識,你用崀溦?妦?惁在心裡面的話,啊他就有這樣了不起的力量啊,就有這樣了不起的力量啊;啊那個快樂啊,真是啊,而且這個快樂啊,法樂,不會壞的。平常那種快樂哦,有快樂了以後啊,樂就生悲;這個東西呀是,越來越樂。
【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雖太虛空亦難容受;】
哎!那這個不得了,假定他有可以衡量的話,那太虛空沒辦法容納。前面說皈依的佛如果有色的話,三界,這是我們的三界哦;這個三界比這個太虛空的話,那又是啊九牛一毛;拿我們的三千大千世界,擺在那個太虛空當中哪,哦找都找不到,小小的一點點。所以你看,那發菩提心的,單單發這個心哦。
【 以諸財寶供養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前面已經太多地方舉那個比喻:你呀把不管呀無量無邊的供養一切諸佛,對不起,這個啊!根本就沒辦法與發菩提心相比。
【 勇授問經云,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遍滿虛空界,福尤過於彼。若人以諸寶、遍滿恆沙數、諸佛剎土中、供養世間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禮菩提、此供最殊勝、此福無邊際。】
哪!馬上引那個經上面證明,說明。說菩提心有福德、菩提心的福德如果啊,可以衡量的話,拿那個太虛空啊,都沒辦法容納,還要超過。假定那個財寶,以恆河沙數的佛剎當中去供養,供養世間,依就是供養世尊、啊這個福不得了啊;另外一方面呢、你呀以恭敬心合掌敬禮那個菩提,說哎呀這個大菩提這樣啊!你一心恭敬哪,耶!這個福德啊,要超過供養恆河沙數一切諸佛的供養,這種較量都絕對不是比喻,絕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 傳說覺窩繞金剛座時,心作是念!當修何事而能速證正等菩提?時諸小像起立請問諸大像曰:欲速成佛當修何法?答曰:當學菩提心。】
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說得很清楚,哪!阿底峽尊者繞金剛座,金剛座就是菩提加耶佛證,證道那地方啊,這個金剛座有特別的意義的,千佛出世,一定坐在那個金剛座上的;啊這個是無比莊嚴的這一個地方、所以它有無比的功德,繞然後他就想:哎要快點成佛。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想嗎?快點得到最好的好處;換句話說,要怎麼樣得到最好的好處最快呢?噫!繞佛的時候那小像啊,因為感應哪就問那個大的佛像,怎麼回答?「修菩提心。」你們好好的去看它,處處地方都是這樣所以它前面哪這個,本論完整的教授一直告訴我們、這個最重要的中心是什麼。?菩提心,菩提心。從十方一切諸佛完整的,不管那一系性、相的傳承,都是告訴我們決定不移的道理。
【 又見寺上虛空之中,有一少女問一老婦,亦如前答。】
這個少女、老婦啊都是佛菩薩化現。
【 由聞是已,於菩提心、心極決定。】
因為他聽見了這個以後啊、心裡面就決定了、說:啊!原來是如此,原來是如此。現在呢?我們自己雖然沒有像他那樣的能夠完整的修學,可是啊我們確確實實信得過這樣的完整傳承,高成就的大祖師們,這種大祖師大菩薩告訴我們的,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 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所有大乘的綱要就在這裡;
【 一切成就大寶庫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發菩薩行廣大行;最勝依止、應知即是菩提之心。】
啊。總結起來就在這個地方、總結起來就在這個地方。
【 於修此心當漸增長勇悍歡喜,如渴聞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如入行論云、「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利世間。」】
啊那麼這一個文我不詳細解釋,留到下一堂,因為這個文哪是值得我們深細的探討;至少我們已經加深這個印象、那麼將來呀這個成就也比較快速。哦!上一次啊我有一個題目,啊說就是講到十二因緣當中啊,哦本來這個十二因緣哪,從這個能生支啊!切斷,所謂受緣愛,因為受啊是前面一重因果;那麼能引到所引,這個能引的因所以感果是經過愛取有三支引發以後才會結生,才會感得下一期的生死,所以從一般來說起來,從愛斷起。那麼,而現在那個第一百八十六頁上面說:樸窮瓦大善知識專以十二緣起的有支淨修其心,耶他就妙了,他修的時候啊從有支上面修,而不從愛、取上面斷。哦什麼原因?而且他照著這個思惟緣起流轉的道理,還滅的道理呀寫了一個道的次第;換句話說,這位大善知識這樣做的。那麼現在更有意思的是宗喀巴大師引它來這個地方,實際上呢?換句話說宗喀巴大師也是這樣做的。啊以這麼兩位大善知識,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跟大家說,你們想想看什麼原因?當然照我了解的話,這個的的確確不要說你們,就我現在來說,我也並不能夠啊很了解;不過把我所體會到的告訴你們一下,那麼你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前後我們真正整個的重要的修行的次第呀!從前面一直到現在共上士,雖然說上士的不共的地方在它發的菩提心,但是修習的內容啊,真正關於滅除生死的方便來說,重崀溦?妦?惁點還在這個地方,這個我們要知道的,這個我們要知道的。所以今天晚上啊就關,關於這個道理補充說明一下。哦!在說明這個道理以前,請你們翻到一百八十五頁。185頁前次也曾經說過,也考過;那麼今天呢,我不妨在這地方啊,就一起說明了,一起說明了。因為你們認真看過了以後啊,那個時候就對概念更清楚,這個185頁倒數第六行,看啊!倒數第六行,它前面是說,哦這個,從因感果,快的是兩世圓滿,慢的呢三世;換句話說,最快兩世,最慢三世。那麼實際上呢?快兩世我們已經懂得了,那最慢怎會三世呢?實際上一個因擺在這地方,經過無量無邊劫才感果。怎麼會三世呢?這個道理今天重說一下。哦是由於無明而行;當你有這個行的時候,任何一個行,行就是業,它這個業一定什麼,薰那個識,一定會薰那個識。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啊這個影響力量啊會落在我們的識田當中,啊落在我們識田當中,這個專門名字叫薰;比如說你看一樣東西,你看過了,你就唔看了一樣東西,你就有個認識,這樣。雖然事情過去掉了,或者隨便跟人家做一件小的事情,大的小的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專門名叫「薰」。就好像我們在這個地方點了一根香,然後呢上面一個東西,紙在那裡呢?哪哪那自然而然哪,噫這一個紙上面哪,就這香的煙薰在那裡一樣,這樣。那麼我們做任何一個身口意的,或者你腦筋裡,動了腦筋想了一下什麼,腦筋裡面就有個影響力落在這識田當中,看見的也好,講話也好,身口意任何一個,可是影響了以後,它這個是不是下面緊跟著,會感不感果,還要看什麼?有了這個影響以後,是不是不斷的把這個影響力量啊再加強它,這個以前講過的。啊現在再簡單的說一下:這下一生怎麼樣那我們不知道,但是下一念如何那我們人人感受得到,下一生跟下一念之間的差別在那裡呢?每一念哪是剎那的生滅;前一念滅,後一念生,前一念滅,後面一念生,就是這個是啊剎那的生滅。我們現在一期的生滅呢把那個剎那的生滅總結起來,到那時候結一個總帳,就一期的生滅;你把這個同樣的從前到後,能夠擴大就變剎那的擴大到一期的生滅。那現在這個道理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眼前哪,在這裡大家做一件事情,上課、聽課;所以自然而然哪,在這個地方啊,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做這個事情,這是沒有錯;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啊,說我們哪是現在進行當中。等到課上完了、然後呢聽完了下了課,你繼續下面一步要做什麼事情啊?下面有的人聽完了,做完了以後啊,出去了還是把這個腦筋擺在這個地方記。有的人呢不是的,他完了以後啊,就說:現在要做下面一步事情,那下面一步事情,怎麼會讓你做下面一步事情?這,前面一件事情結束了以後,下面一件事情要繼續做的原因,我們很容易找得到。噫假定說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擺在那個地方,啊絕對重要的事情對你來說;你呀,做完了這件事情以後,放下來,一定馬上去忙這個事情,對不對?譬如說,啊!明天啊對你有一個非常絕端重要的一件什麼事情,假如世間的人來說啦,做一筆交易;而這個裡邊哪或者要賺大錢,或者要虧大本,啊乃至於呀性命交關的事情,而眼前卻是你非要做不可的,就是我們做這個事情;做完了,你一定下了課以後,馬上忙那個事情去。還有一種呢?就是倒沒這個事情,沒有這個事情;那麼,下了課以後;到臨下課的時候啊、你就想,噫,下面一件事情,要該什麼事情要做了,所以自然而然哪,在臨下課的時候,那個概念如果先現起來,你想起了:哎呀,對啊、哦我下面一件事情要幹什麼去做了:你自然而然哪,下了課就做那件事情。如果第二個條件也沒有的話,下了課以後幹什麼?習慣性的下了課你幹什麼,你就去做什麼去。然後呢?最後連這個都沒有的話,你照著一般的次第,啊以前一向的習慣,一向一般次第,就照著去做。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諸業於生死,這個業呀,前面這個業在生死當中感發的次第叫隨重、近、串習,記得不記得這個?俱舍論上面,在這個業在生死當中,那一個先引發?第一個重業啊!一定最先發;第二呢?近,什麼叫近呢?就是說你前面一生臨終時,什麼這個先讓你這個識田當中,先現起來,噫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天下自然成佛,沒有一個例外;這是比起剛剛發心的,哎,那轉輪聖王算得什麼,根本不算什麼,你可想而知啊。而且妙哩,若寢若狂或放逸時,那怕你睡覺,那怕你身心損惱,發了失神經失了常了,乃至你放逸的時候,你心裡面沒有提起來的時候;但是注意哦,這個時候什麼,這個心的心種的現行已經提起來了,只是那個時候並沒有精進哦;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乃至邊都沒碰到哦,還在煩惱現行當中,不是喔!這我們要了解得很清楚的。所以你們一定要把十二因緣當中啊,這個有支啊!啊這次考試題目就這個上頭,你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那個時候你在一切時處修行當中,就沒問題了。現在呢?我們繼續下去。哦,說藥叉呀等等啊非人,都沒辦法來惱害你;啊還有,妙哩,其他的咒啊,乃至於沒什麼用場的,碰到你手上的話,就會有用。啊真不可思議,真不可思議。為什麼呀?我們做任何一個業,記得吧!造業的時候啊,它有幾個條件:第一個心清淨,換句話,心的力量;第二個加行的力量;第三個田清淨,田的力量。而現在,這個裡邊哪,心,你那個心,那就是跟法界相應的,最了不起心,是一個無限大;所以你碰到什麼東西碰到它,就什麼就產生無限的功效。這一點哪,我們一定要經常擺在腦筋裡面哪,去思惟觀察,加深認識,產生淨心。再繼續下去。哪,不靈驗的都靈驗,何況靈驗的;
p. 236 (11)
【 由此顯示息災等業,發心堅固則易成辦。】
哪,所以呀,你發堅固心的話則容易成就。了解了這個,我們才會知道,為什麼很多大乘經典當中啊,這個菩薩,這我們的佛在因地當中,乃至於其他的很多那種啊大乘經典哪那種菩薩,他發心,啊說我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大地應震動,應該怎麼樣?他講完了,這個大地震動了。乃至於說把那身體的肉,割給別人以後,如果說我發心正確的話,這個肉就恢復如常了,千真萬確,都是事實。因為什麼呢?哪,就這個地方,他這個心,產生了堅固的力量,而且有行的願力在這個裡頭,就這樣。所以我們平常啊,注意呀,我們開始學的時候,為什麼我一直鼓勵你們;儘管現在,是我條件不夠,這個條件不夠是什麼?宿生的業力所感哪,是無可奈何的;但是你現在的心千千萬萬不要被它牽去呀!唉呀我不行啊!你就完了。所以,以前不行,所以已經現在不靈光到這種程度;我現在一定要努力,所以就像那個故事當中,一拳打上去,一拳打上去,一腳踢上去,二個腳踢上去,頭上去,你還有什麼辦法?噫我的心!我們就要這個。現在我們就像這樣的,哎呀!我們這個頭啊,被病綁住了;這個腳啊又被這個苦綁住了,那宿生的業力,沒關係;這我的心你綁不住我呀!這點注意哦,所以我們處處地方注意,我這個心。就是我今天睡在那裡頭痛,頭痛是你的事情,這是以前的業,哦我現在的心可是要一定要這個地方去做;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沒錯,到了時候你自然而然這條直路,哪,你就向著這條路來走了。固然啦我們被這個身上的痛苦,不要被它捆,更更重要的,還不要不要被煩惱所捆著。不要說人家說了你一句話,瞪了你一眼,發了一點事情啊,嘀咕得半天,唔,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以前不懂得這個佛法的時候煩惱;現在不,把它一腳踢開,踢得東洋大海裡邊,就是這樣。他來罵我,耶!這個正好成就我的忍辱啊。不要說佛法呀,不要說佛法呀,昨天我們講那個改過之方當中,以世間人尚且說,你如果懂得了道理以後啊,人家來罵你呀,豈不成就,成就你嗎?來悅成你嗎?這樣,所以我們哪,今天懂得了佛法以後,不管身、心兩方面,身上的苦、心上的煩惱,不要為它所動,不要為它所動。唔!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哪,你能夠這樣的時候,啊那就行了;是發心堅固,樣樣容易成辦。
【 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共同成就也是這樣,平常我們三人同心齊力斷金,嗨那個三個人同樣的這個心能夠,能夠啊合作的話,這個無往不利;所以這僧團為什麼有這麼堅固的力量,你想佛世的時候有這麼多大菩薩,佛把那個法不交給那些人,他交給僧團,為什麼?就是這個意思,你能夠共同,力量是不得了的。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有幾十個人哪,真難得啊;所以我是歡喜的不得了,我是越來越歡喜。所以呀真正修行的話,他的的確確要靠這個力量啊,那個地方啊,大家注意呀,你每一個人只要向前跨一步,成功了;怕就怕每一個人呢,在那個地方哪退一步,乃至還扯後腿,還要後退,那就完了。千萬不要說:啊!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我的事情。你每一個人跑到去跨一步,這個事情就成功了;這個就是共業。現在所以我們動不動啊責備說:唉呀這個不理想,為什麼不理想啊?你的共業,非常簡單;你只要在這個地方,你能夠為它盡一份心力,將來感的果自然有你的一份在裡頭。所以呀我們以前不懂得道理呀總覺得:哎呀退在後面,佔了便宜了,現在我懂得啊,你倒吃了大虧了,你吃了大虧了。耶,在那個時候,你能夠那怕多走一步,那個一步啊,你賺回來的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啊,就這麼個好法呀。說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崀溦?妦?惁
【 隨所居處,於中所有恐怖鬥諍,飢饉過失非人損惱,未起不起設起尋滅;轉受餘生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常為眾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
你看,這麼多好處,這麼多好處。在我們現在的環境當中,隨便那裡呀這種事情都慢慢的在減少,我們為什麼有這個,一則我們自己煩惱,一則我們共業。所以現在我們不是要求快樂嗎?那就從這個地方轉呀,所以尤其這個地方哪,不管你身上的病也好,心裡的煩惱也好,真正的要想解除的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藥都在這裡。這個是莫可奈何,以前積累的,啊!我們呢?還是要多多少少要保護它,因為要靠它修行哪;所以千萬不要被它騙過,被它騙過了以後,到那時候哪,你到了地獄裡邊,有機會出來你還來打它一下,這千萬不要做這個事情。那我們要做什麼呢?天人呢?讚屍偈啊就算,就算這一生弄得垮垮的瘦瘦的啊,然後呢短命而死,耶!但是生了天了,到那時候,你來讚歎它,向它磕頭:哎呀,當年辛苦了你啦;我現在呀到了極樂世界呀:升了天啦!這才是我們該學的;何況現在你到了極樂世界不是下品,還是上品哪,何況你還成佛啊,救一切眾生哪!注意呀都從這個地方學起。再下去。
p. 237
【 ◎ 菩薩安住種性之時,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發心已,身心粗重轉復薄弱;】
那麼,由於像前面這樣來呀,菩薩安住種性之時,這個種性哪就是我們說出身,現在我們是,不是凡夫了,是什麼?出生在佛家庭當中;當你正發願心的那個時候開始,你就是佛子了。那麼這種性詳細分起來的時候啊,我們傳統有說,說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也就是說,所謂住、行、向、地、啊、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等。這個沒關係。這個只是說你慢慢的修行,哦以後,而我們剛才開始發願心的是什麼,在這個這個習種性之前,所以信位菩薩。因為你信得過這個三寶,淨化,所以那個自性的粗重啊慢慢的慢慢的微薄了;一發了心以後啊,它這個就轉復微薄;因為這樣的,
【 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忿嫉諂覆等多不現行,設暫現起亦無彊力,不能久住速能遠離;難生惡趣,設有生時速得解脫,即於惡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緣深厭生死,於彼有情起大悲心。】
這一段簡單的說一下。因為你粗重慢慢的慢慢的會,啊輕了,說「粗重」就是煩惱嘛,煩惱慢慢慢慢的,輕了,那個時候心就調柔了、就調柔;於是你那麼調和啦、就是呀能夠啊忍他惱。耶!別人來惱你,你能夠安忍,而你能夠不惱於他;反過來他來惱的時候,平常的時候啊,別人惱我的話,我要惱他,兩個人就對起來了,到那時候你不但不惱,還要耶,悲憫他,啊悲憫他。因為你以前是跟煩惱相應的,現在呢不是;跟覺心、菩提心相應的。你心裡還是有憂惱,你的憂惱是啊為了悲憫,哎呀,這個人多可憐哪。耶!你能這樣想的話,你的善法欲增長,然後呢這個忿恨瞋心當然沒有了,嫉妒當然沒有了。為什麼瞋心啊?耶他來惱你,現在他來惱你的話,你覺得耶他是可憐,他成就你的忍辱,你就不,不瞋恨了;為什麼嫉妒啊?你看見別人好了以後啊,你覺得他好了。現在呢?你要處處地方為別人好,看見別人好正高興嘛;本來你要給別人的,現在他自己得到了,省了你氣力了,那不是更高興嗎?那嫉妒也就沒有了。然後呢諂覆等等,諂是處處地方為了自己呀!唉呀!心裡面不好意思啊、故意彎彎曲曲的,這種心都不要了;因為你了解了真正的生死當中,第一大怨敵是「我」啊,你絕對不會忙這個東西去啦;所以在根本已拔除那個諂,那裡開始啊,覆沒有了,所以這種的都沒有了,多不現行。就算已有習性,習性在的暫時現起來的話,它力量也不會強的、不會呀老是停在這個煩惱當中,很快就啊遠離這個種種。因為你一直造的這個善淨之業、當然哪你不會生到惡趣去;就是由於往業,不的關係,有時會生到那裡來、很快的就脫離;那麼就在受那個小小的苦受的時候啊,苦趣的時候啊,就因為這個感到了苦啊,就更加深你的厭患生死,而同時呢對這個有情更生起大悲之心,啊這個種種的好處。實際上你好好的體驗,你真正的將來對那個菩提心哪、不要說發、就是你理解到領解到了以後啊、你拿這個領,理解的菩提心對眼前的、眼前一切任何事情的話、那個煩惱就是會一點都找不到、你絕不可能找到任何煩惱,妙極了!這個還是個理論;你只要把那個理論不斷的在心裡轉的話,境界現起的時候、因為你正在,在這個理論上轉哪,這個煩惱就生不起來,千真萬確的事實,就是生起來了以後啊、你一下就悟到。耶、哪哪哪哪!原來以前就是這個東西;啊正好用了這個正確的理論對治那個煩惱,把你那個煩惱就對治掉了,他有這麼了不起的力量啊。現在我們一切時候啊,哎呀!苦苦惱惱啊!那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就在這裡,還說修行修行,所以我常常說啊,修些什麼呀,真可憐;他這麼好的辦法擺在這裡,大家就不學,然後呢就就學修,這越修越苦啊!你正確得到了這個東西呀,修行是真快樂極了,所以越修越快樂。不要說已經發了堅固的願心乃至於心都沒發,只是個道理正確的認識,你用崀溦?妦?惁在心裡面的話,啊他就有這樣了不起的力量啊,就有這樣了不起的力量啊;啊那個快樂啊,真是啊,而且這個快樂啊,法樂,不會壞的。平常那種快樂哦,有快樂了以後啊,樂就生悲;這個東西呀是,越來越樂。
【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雖太虛空亦難容受;】
哎!那這個不得了,假定他有可以衡量的話,那太虛空沒辦法容納。前面說皈依的佛如果有色的話,三界,這是我們的三界哦;這個三界比這個太虛空的話,那又是啊九牛一毛;拿我們的三千大千世界,擺在那個太虛空當中哪,哦找都找不到,小小的一點點。所以你看,那發菩提心的,單單發這個心哦。
【 以諸財寶供養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前面已經太多地方舉那個比喻:你呀把不管呀無量無邊的供養一切諸佛,對不起,這個啊!根本就沒辦法與發菩提心相比。
【 勇授問經云,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遍滿虛空界,福尤過於彼。若人以諸寶、遍滿恆沙數、諸佛剎土中、供養世間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禮菩提、此供最殊勝、此福無邊際。】
哪!馬上引那個經上面證明,說明。說菩提心有福德、菩提心的福德如果啊,可以衡量的話,拿那個太虛空啊,都沒辦法容納,還要超過。假定那個財寶,以恆河沙數的佛剎當中去供養,供養世間,依就是供養世尊、啊這個福不得了啊;另外一方面呢、你呀以恭敬心合掌敬禮那個菩提,說哎呀這個大菩提這樣啊!你一心恭敬哪,耶!這個福德啊,要超過供養恆河沙數一切諸佛的供養,這種較量都絕對不是比喻,絕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 傳說覺窩繞金剛座時,心作是念!當修何事而能速證正等菩提?時諸小像起立請問諸大像曰:欲速成佛當修何法?答曰:當學菩提心。】
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說得很清楚,哪!阿底峽尊者繞金剛座,金剛座就是菩提加耶佛證,證道那地方啊,這個金剛座有特別的意義的,千佛出世,一定坐在那個金剛座上的;啊這個是無比莊嚴的這一個地方、所以它有無比的功德,繞然後他就想:哎要快點成佛。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想嗎?快點得到最好的好處;換句話說,要怎麼樣得到最好的好處最快呢?噫!繞佛的時候那小像啊,因為感應哪就問那個大的佛像,怎麼回答?「修菩提心。」你們好好的去看它,處處地方都是這樣所以它前面哪這個,本論完整的教授一直告訴我們、這個最重要的中心是什麼。?菩提心,菩提心。從十方一切諸佛完整的,不管那一系性、相的傳承,都是告訴我們決定不移的道理。
【 又見寺上虛空之中,有一少女問一老婦,亦如前答。】
這個少女、老婦啊都是佛菩薩化現。
【 由聞是已,於菩提心、心極決定。】
因為他聽見了這個以後啊、心裡面就決定了、說:啊!原來是如此,原來是如此。現在呢?我們自己雖然沒有像他那樣的能夠完整的修學,可是啊我們確確實實信得過這樣的完整傳承,高成就的大祖師們,這種大祖師大菩薩告訴我們的,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 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所有大乘的綱要就在這裡;
【 一切成就大寶庫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發菩薩行廣大行;最勝依止、應知即是菩提之心。】
啊。總結起來就在這個地方、總結起來就在這個地方。
【 於修此心當漸增長勇悍歡喜,如渴聞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如入行論云、「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利世間。」】
啊那麼這一個文我不詳細解釋,留到下一堂,因為這個文哪是值得我們深細的探討;至少我們已經加深這個印象、那麼將來呀這個成就也比較快速。哦!上一次啊我有一個題目,啊說就是講到十二因緣當中啊,哦本來這個十二因緣哪,從這個能生支啊!切斷,所謂受緣愛,因為受啊是前面一重因果;那麼能引到所引,這個能引的因所以感果是經過愛取有三支引發以後才會結生,才會感得下一期的生死,所以從一般來說起來,從愛斷起。那麼,而現在那個第一百八十六頁上面說:樸窮瓦大善知識專以十二緣起的有支淨修其心,耶他就妙了,他修的時候啊從有支上面修,而不從愛、取上面斷。哦什麼原因?而且他照著這個思惟緣起流轉的道理,還滅的道理呀寫了一個道的次第;換句話說,這位大善知識這樣做的。那麼現在更有意思的是宗喀巴大師引它來這個地方,實際上呢?換句話說宗喀巴大師也是這樣做的。啊以這麼兩位大善知識,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跟大家說,你們想想看什麼原因?當然照我了解的話,這個的的確確不要說你們,就我現在來說,我也並不能夠啊很了解;不過把我所體會到的告訴你們一下,那麼你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前後我們真正整個的重要的修行的次第呀!從前面一直到現在共上士,雖然說上士的不共的地方在它發的菩提心,但是修習的內容啊,真正關於滅除生死的方便來說,重崀溦?妦?惁點還在這個地方,這個我們要知道的,這個我們要知道的。所以今天晚上啊就關,關於這個道理補充說明一下。哦!在說明這個道理以前,請你們翻到一百八十五頁。185頁前次也曾經說過,也考過;那麼今天呢,我不妨在這地方啊,就一起說明了,一起說明了。因為你們認真看過了以後啊,那個時候就對概念更清楚,這個185頁倒數第六行,看啊!倒數第六行,它前面是說,哦這個,從因感果,快的是兩世圓滿,慢的呢三世;換句話說,最快兩世,最慢三世。那麼實際上呢?快兩世我們已經懂得了,那最慢怎會三世呢?實際上一個因擺在這地方,經過無量無邊劫才感果。怎麼會三世呢?這個道理今天重說一下。哦是由於無明而行;當你有這個行的時候,任何一個行,行就是業,它這個業一定什麼,薰那個識,一定會薰那個識。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啊這個影響力量啊會落在我們的識田當中,啊落在我們識田當中,這個專門名字叫薰;比如說你看一樣東西,你看過了,你就唔看了一樣東西,你就有個認識,這樣。雖然事情過去掉了,或者隨便跟人家做一件小的事情,大的小的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專門名叫「薰」。就好像我們在這個地方點了一根香,然後呢上面一個東西,紙在那裡呢?哪哪那自然而然哪,噫這一個紙上面哪,就這香的煙薰在那裡一樣,這樣。那麼我們做任何一個身口意的,或者你腦筋裡,動了腦筋想了一下什麼,腦筋裡面就有個影響力落在這識田當中,看見的也好,講話也好,身口意任何一個,可是影響了以後,它這個是不是下面緊跟著,會感不感果,還要看什麼?有了這個影響以後,是不是不斷的把這個影響力量啊再加強它,這個以前講過的。啊現在再簡單的說一下:這下一生怎麼樣那我們不知道,但是下一念如何那我們人人感受得到,下一生跟下一念之間的差別在那裡呢?每一念哪是剎那的生滅;前一念滅,後一念生,前一念滅,後面一念生,就是這個是啊剎那的生滅。我們現在一期的生滅呢把那個剎那的生滅總結起來,到那時候結一個總帳,就一期的生滅;你把這個同樣的從前到後,能夠擴大就變剎那的擴大到一期的生滅。那現在這個道理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眼前哪,在這裡大家做一件事情,上課、聽課;所以自然而然哪,在這個地方啊,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做這個事情,這是沒有錯;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啊,說我們哪是現在進行當中。等到課上完了、然後呢聽完了下了課,你繼續下面一步要做什麼事情啊?下面有的人聽完了,做完了以後啊,出去了還是把這個腦筋擺在這個地方記。有的人呢不是的,他完了以後啊,就說:現在要做下面一步事情,那下面一步事情,怎麼會讓你做下面一步事情?這,前面一件事情結束了以後,下面一件事情要繼續做的原因,我們很容易找得到。噫假定說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擺在那個地方,啊絕對重要的事情對你來說;你呀,做完了這件事情以後,放下來,一定馬上去忙這個事情,對不對?譬如說,啊!明天啊對你有一個非常絕端重要的一件什麼事情,假如世間的人來說啦,做一筆交易;而這個裡邊哪或者要賺大錢,或者要虧大本,啊乃至於呀性命交關的事情,而眼前卻是你非要做不可的,就是我們做這個事情;做完了,你一定下了課以後,馬上忙那個事情去。還有一種呢?就是倒沒這個事情,沒有這個事情;那麼,下了課以後;到臨下課的時候啊、你就想,噫,下面一件事情,要該什麼事情要做了,所以自然而然哪,在臨下課的時候,那個概念如果先現起來,你想起了:哎呀,對啊、哦我下面一件事情要幹什麼去做了:你自然而然哪,下了課就做那件事情。如果第二個條件也沒有的話,下了課以後幹什麼?習慣性的下了課你幹什麼,你就去做什麼去。然後呢?最後連這個都沒有的話,你照著一般的次第,啊以前一向的習慣,一向一般次第,就照著去做。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諸業於生死,這個業呀,前面這個業在生死當中感發的次第叫隨重、近、串習,記得不記得這個?俱舍論上面,在這個業在生死當中,那一個先引發?第一個重業啊!一定最先發;第二呢?近,什麼叫近呢?就是說你前面一生臨終時,什麼這個先讓你這個識田當中,先現起來,噫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1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1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呢境,什麼叫境啊?就是說,你前面的一生臨終的時候啊,什麼這個先讓你這個識田當中,心識當中先現起來,哎,那個時候啊起先引發你,還有呢如果這個都沒有的話,就看你的習慣性,你的習慣愈強的,這個東西先起來,如果這個沒有的,先造的業來先感發,對不對?一生固然是如此,一件事情也是如此,我們體會到這一點,那就很清楚的,雖然我們還沒有死,對現在來說,同時我們要忘記掉了,前一生怎麼到這裡來,但是眼前的事情,也同樣的這個道理,完全同樣這個道理,所以說,他真正的感得我們的那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力量,這個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種業的力量。那麼這第一個了解了,第一個了解了以後呢,進一步我們說,嗯為什麼是三生?他上面告訴我們的,當前面一個因位識,是的,你感受到了以後,然後呢?這個因位識,譬如說我們現在,啊,呃做得很多事情,下崀溦?妦?惁了課以後,你也許忙這個,也許忙那個,也許忙這個,可以做各式各樣不同的事情,做的事情只有做一樣,對不對?只有做一樣事情,那麼這一樣事情,是什麼啊?就是你在前面啊,在前面啊因位識當中,就是你這個我們這個之前,或者就是上課這件事情本身,或者在上課以前,啊,如果上完了課以後,你對這個課的印象力很深的話,上完了課以後你繼續的在想著這一個上課的事情,所以課雖然完了,哎這個東西在繼續,所以前面落下去的這個識,是你上課的時候落下去的,下面馬上又繼續下去,這個第二生,就結了果了。還有一種呢,是前下面做一件事情,不是我們上課當中聽的或者講的那些事情,而是上課以前哪,已經落在那個識田當中了,那個是因位識,可是擺在那個地方,你沒有緊跟著去做,沒有緊跟著去做,那麼,這在前面啊,他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啊,使得他在這個地方啊,這個落下去的因位識,總有其他的因素,使得你慢慢慢慢慢慢的,就像前面說的,你覺得很重要,很重要,然後呢?留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一堂課一完了,馬上就做這一件事情,所以其他的次要的這一種事情啊,他並沒有東西去引發他,啊,並沒有東西引發他,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啊,雖然中間有無量世的間隔,雖然有無量世的間隔,但是呢?是餘重因果,什麼叫餘重因果啊?哪,你原來這個因位識啊,他並沒有薰發落在那裡,他沒有動,這一個因位識要感果的時候,一定還要什麼啊?要愛取滋潤,他並沒有動,這個因位識之感果的話,是一定有一樣東西薰發,薰發了以後他現起,你一旦那個所生能生這一個關係當中,能生之薰發了以後,他下一期一定要感果的,啊這次,這一次所以沒有感果之原因是,被其他的東西佔有了,所以對這個原來因位識的所以感果來說,來說他這個並沒有動他,其他的這一個啊,呃因位識被其他的愛取來滋潤,他感得果,所以真正說起來的話,這個不算,在這個理由當中說三世圓滿,我這麼簡單的說明一下,如果說你們對這個概念很清楚的話,就可以了就可以了解了,如果概念不清楚的話,就算我這麼解釋了,你們還不一定清楚,那麼就把今天現在的話,聽了很清楚了以後,仔細的看一下,這麼兩次三次啊,就很清楚,啊就很清楚。而這個剛才說,雖然前一生到後一生,我們不一定啊把握得住,但是從前一剎那到後一剎那,但是前面一件事情到後面一件事情啊,我們就很明白了,很明白了。那麼這個明白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呃平常我們啊,就是要想努力去做的事情,就是一直繼續下去,或者我們下面要做什麼事情,這個力量從那裡來的?就是從這前面怎麼樣使得這個因,使得他感果,這完全是同樣一個道理,呃完全同樣一個道理,那麼下面的是書本上面看哦,這個:
【 如是已生諸果支時,然而全無實作業者,及受果者,補特伽羅之我。】
不管他是兩生也好,三生也好,在整個的生死流轉過程當中,他只是什麼?前面這個如是因,然後呢感得如是果,他整個的從因到果的話,分十二支,三世兩重因果這樣輾轉,而這個三世兩重因果的話,快者兩世圓滿,慢者三世,但是呢時間分段來說,他一定是從那個能引、所引、能生、所生這樣,所以三個時段兩重因果,就是這樣的,有這樣的因支,有這樣的原因,然後呢?必然感得這樣的果,必然感得這樣的果,這個裡邊啊,他並沒有實際上誰來做他,沒有,你當你你無明沒有消滅之前,換句話說有無明的時候,你一定會啊無明相應了,就會有行,無明就是惑,有了惑的話,自然而然你不懂得道理啊,你就得會啊造作種種的身口意的業,你要嘛不造,造了業以後啊,那個識田當中就把那個薰染在那個地方,有了這個識以後啊,下面就一支一支來了,就這樣,那麼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啊我們啊感受到痛苦,啊然後呢?感受痛苦之前先一定有個觸,什麼觸呢?就是根、境、識三識和合生觸,我們眼睛看見顏色,然後呢有一個認識作用,耳朵聽見也是如此,身體碰到也是如此,那麼當感果的時候,啊我們要曉得,這個感果啊有兩種,有一個呢內因果叫異熟,有一個叫外因果就是增上,平常內因果就是純粹我們自己內身上面來說,外因果呢就是器世間,造業的時候也是一定這樣去造的,啊,外當然包括了這個器世間跟跟我相應的其他的外面的你們這些,啊有情器世間都是這樣,那麼內因果的話純粹是我,所以感果的時候,這一定是這個因緣啊又重新配合起來了。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順著這個無明流轉生死這個次第,這樣過來的話,那麼當受先觸現起的時候,第一個觸,就是你又是這樣,內外的因緣又碰起來了,因為無明緣生的觸,下面一定就是感受,然後呢?如果你造的是善業的話,感受是樂受你歡喜的,那個時候生貪愛,如果說你造的惡業的話,感受是痛苦的,感受是痛苦的,那麼你生的這個貪愛,還是愛支當中的叫乖離,你不願意的,啊如果說,不是善不是惡的中庸性質的話,叫捨受,那個時候說不上來快樂不快樂,那麼你這個愛也是一樣的,啊不是強烈的貪或者強烈的瞋,而是痴相應的這種,這樣的情況,所以大家會說,是啊,這個事情要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之前的話,我們必然啊什麼啊,這些事情啊碰在你身上啊就是痛苦嘛,你覺得受不了啊,崀溦?妦?惁啊受不了的話那怎麼辦呢?你就發脾氣啊,你就不能忍耐啊,而然後呢看見好的東西嘛你就歡喜啊,自然貪著,我們好的人人歡喜啊,對啊沒有錯啊,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是這個是一點都沒有錯,這個感受就是感受,但是對不起這個感受誰在感受啊?這是說由於這樣的無明行識而來的名色六入觸受,而受完了以後呢,他一定啊愛、取、有,繼續的流轉生死,他所以有這個受的話,不是說你啊是受者,他是來給你,受就是這個受,所以他叫,下面告訴我們啊。
【 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
話就主要的就在這個上頭,只是啊,前面啊有這樣的一個法,啊這個法是因,因地當中你造了這個無明行識等等,然後呢?感得的這個名色、六入、觸、受,現在呢?這個因啊感得這個果,這個果也是個法,呃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地方實際上並沒有你,痛,痛就是痛,然後呢就是如此而已,這個地方並沒有你這個東西,有沒有你他都是痛,所以你不必想唉碰他痛了,你不必想是不是我在痛啊,你不要想他,痛就是痛嘛,快樂就是快樂,啊所以在這個地方,平常我們真正造業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什麼原因呢?就是當你感受到以後,如果你了解到了這個道理以後,是的,你不願意痛,那怎麼辦呢?不願意痛嘛就把這個因哪痛的因啊現在是果,已經結了果是你無可奈何的,你只要把因上面哪,能夠把他淨除的話,那個果自然消除掉,所以你了解了一切只是唯有法的因而必然感得法的果,你要不受這個果的話,那一個辦法,唯一的而且是,只要因地當中能夠淨除,自然沒有,所以當這個樂受現起的時候,你曉得噢,這是前面有他的因,感這樣的果,然後呢?當這個樂受眼前,你對他的時候,這又是一個因,感得將來的果,苦受亦復如是,苦受亦復如是,所以他從前面的情況來告訴我們呢!說所有的這個一切的受,都是苦,這個樂受眼前雖然是樂的,但他究竟來說是什麼啊?還是苦的,啊苦的當然是苦的,所以當你認識了這一點以後的話,呃苦受你就不會引發瞋,樂受是不會引發貪,捨受就不再像以前痴當中,從這個時候啊,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你就不會啊為了這個我啊而去忙,否則你碰到這種情況的話,而人家打你一下,你這個傢伙為什麼打我啊?你發脾氣了,處處地方啊繞著這個我在轉,對不對?所以我們造一切業的真正問題,都在這個我上轉,現在你了解了所有的這些東西,無非是這樣的前面的法,沒有你這個東西,沒有我這個東西,而這個法之所以必然產生眼前這個情況,是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當對這個法本身,現在的你如理的聽聞以後,然後呢如理的思惟,如理的作意,還是照著這個法,然後呢?找到他根源的話,正知見啊就生起來了,正知見生起來進一步照著他去修持的話,那個正智啊,那時候智慧啊生起來了,智慧生起來這個無明就破了,無明一破的話,結果呢?無明既然滅了,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下面整個的一套東西統統滅掉了,好了,沒有了,這個生死的流轉就切斷了。上一次那個考題,就是這個意思,今天說明了大家了解不了解?啊,這個時候我可以很詳細的說明,啊,但是呢我希望大家還用心的體驗一下,今天晚上的這個話,非常重要的,你能夠在這個上面深入的觀察一下的話呢,你就了解了,啊原來這樣,但是呢假定我們不了解,這個生死流轉的必然現象,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就
【 有者,謂昔行於識,薰業氣習,次由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力,是於因上,假立果名。】
首先我們要確定認識有是什麼,有是業,主要的哦,記住,有就是業,就是這個。啊,實際上呢這個十二支當中啊,有兩支是業,無明行識的行是業,然後呢?愛取有的有是業,凡是你任何一個行為,任何一個業,當有了這個業以後的話,這個識田當中啊一定會落下一個影子,所以他就說行於識薰業習氣,這個行了以後啊,然後呢?由於這個業的薰發,在識田當中啊就產生了這樣的影響力量。可是最早的這個影響力量啊,是薰在這地方,影響雖然影響啊,他不一定感果,啊所以前面這個無明行,這是產生一個因,啊,擺在這個地方了,那麼這個因是不是要感果呢?還要看你啊,下面有沒有繼續不斷的去薰,薰習他,這個薰習就相當於滋潤一樣,啊那麼所以下面由愛取啊不斷的去滋潤,然後呢去滋潤的話,於是這個業的力量是愈來愈強愈來愈強,力量愈來愈大愈來愈大愈來愈大,到那時候啊,他會感那個果,而這個果換句話說下面就要來了,所以叫後有,他為什麼這一個同樣的行哪,不叫行而叫有呢?是因為由於眼前的以愛取相應的這個業,同樣的也是業啊,他這樣的不斷的去造了這種業的話,將來必然會感得後面緊跟著來的,前面我們講過,業的感果不感果啊,要怎麼樣啊,要增長廣大,什麼是增長啊?造作已增長業,這種業啊叫會....將來一定要,定要會受的,一定會感果的,這樣,所以當開始造作的時候,唉,那是因位不一定感果,那麼什麼情況才感果呢?你再增長,增長什麼啊?同樣的業,不斷的就把他啊再做再做再做再做再做,就是把他擴大啊。就是這個意思。什麼東西擴大呢?就是愛取兩樣東西,這個如果我們這個地方不崀溦?妦?惁明白的話,你們只要把前面哪,業增長決定這個道理啊,再溫習一下你就了解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啊,譬如說有幾樣東西啊,他不會感果的,夢裡邊做的啦,然後你做的時候無心所做的啦,然後呢不利不數所做啦,這一類事情,乃至於雖然你增長啦,假定說你經過悔,啊,或者對治損壞了以後,他不會感果的,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啊,除了這個十種以外,那麼這個十種不增長,其他的都增長,反過來說,前面這個所以感果的是什麼啊,增長了,那麼這個增長在這個地方啊,不叫增長,他用另外一個名詞,次由愛取之所潤發,潤是滋潤他,啊讓他再發作起來,這個就是增長了,現在清楚不清楚?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呢境,什麼叫境啊?就是說,你前面的一生臨終的時候啊,什麼這個先讓你這個識田當中,心識當中先現起來,哎,那個時候啊起先引發你,還有呢如果這個都沒有的話,就看你的習慣性,你的習慣愈強的,這個東西先起來,如果這個沒有的,先造的業來先感發,對不對?一生固然是如此,一件事情也是如此,我們體會到這一點,那就很清楚的,雖然我們還沒有死,對現在來說,同時我們要忘記掉了,前一生怎麼到這裡來,但是眼前的事情,也同樣的這個道理,完全同樣這個道理,所以說,他真正的感得我們的那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力量,這個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種業的力量。那麼這第一個了解了,第一個了解了以後呢,進一步我們說,嗯為什麼是三生?他上面告訴我們的,當前面一個因位識,是的,你感受到了以後,然後呢?這個因位識,譬如說我們現在,啊,呃做得很多事情,下崀溦?妦?惁了課以後,你也許忙這個,也許忙那個,也許忙這個,可以做各式各樣不同的事情,做的事情只有做一樣,對不對?只有做一樣事情,那麼這一樣事情,是什麼啊?就是你在前面啊,在前面啊因位識當中,就是你這個我們這個之前,或者就是上課這件事情本身,或者在上課以前,啊,如果上完了課以後,你對這個課的印象力很深的話,上完了課以後你繼續的在想著這一個上課的事情,所以課雖然完了,哎這個東西在繼續,所以前面落下去的這個識,是你上課的時候落下去的,下面馬上又繼續下去,這個第二生,就結了果了。還有一種呢,是前下面做一件事情,不是我們上課當中聽的或者講的那些事情,而是上課以前哪,已經落在那個識田當中了,那個是因位識,可是擺在那個地方,你沒有緊跟著去做,沒有緊跟著去做,那麼,這在前面啊,他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啊,使得他在這個地方啊,這個落下去的因位識,總有其他的因素,使得你慢慢慢慢慢慢的,就像前面說的,你覺得很重要,很重要,然後呢?留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一堂課一完了,馬上就做這一件事情,所以其他的次要的這一種事情啊,他並沒有東西去引發他,啊,並沒有東西引發他,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啊,雖然中間有無量世的間隔,雖然有無量世的間隔,但是呢?是餘重因果,什麼叫餘重因果啊?哪,你原來這個因位識啊,他並沒有薰發落在那裡,他沒有動,這一個因位識要感果的時候,一定還要什麼啊?要愛取滋潤,他並沒有動,這個因位識之感果的話,是一定有一樣東西薰發,薰發了以後他現起,你一旦那個所生能生這一個關係當中,能生之薰發了以後,他下一期一定要感果的,啊這次,這一次所以沒有感果之原因是,被其他的東西佔有了,所以對這個原來因位識的所以感果來說,來說他這個並沒有動他,其他的這一個啊,呃因位識被其他的愛取來滋潤,他感得果,所以真正說起來的話,這個不算,在這個理由當中說三世圓滿,我這麼簡單的說明一下,如果說你們對這個概念很清楚的話,就可以了就可以了解了,如果概念不清楚的話,就算我這麼解釋了,你們還不一定清楚,那麼就把今天現在的話,聽了很清楚了以後,仔細的看一下,這麼兩次三次啊,就很清楚,啊就很清楚。而這個剛才說,雖然前一生到後一生,我們不一定啊把握得住,但是從前一剎那到後一剎那,但是前面一件事情到後面一件事情啊,我們就很明白了,很明白了。那麼這個明白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呃平常我們啊,就是要想努力去做的事情,就是一直繼續下去,或者我們下面要做什麼事情,這個力量從那裡來的?就是從這前面怎麼樣使得這個因,使得他感果,這完全是同樣一個道理,呃完全同樣一個道理,那麼下面的是書本上面看哦,這個:
【 如是已生諸果支時,然而全無實作業者,及受果者,補特伽羅之我。】
不管他是兩生也好,三生也好,在整個的生死流轉過程當中,他只是什麼?前面這個如是因,然後呢感得如是果,他整個的從因到果的話,分十二支,三世兩重因果這樣輾轉,而這個三世兩重因果的話,快者兩世圓滿,慢者三世,但是呢時間分段來說,他一定是從那個能引、所引、能生、所生這樣,所以三個時段兩重因果,就是這樣的,有這樣的因支,有這樣的原因,然後呢?必然感得這樣的果,必然感得這樣的果,這個裡邊啊,他並沒有實際上誰來做他,沒有,你當你你無明沒有消滅之前,換句話說有無明的時候,你一定會啊無明相應了,就會有行,無明就是惑,有了惑的話,自然而然你不懂得道理啊,你就得會啊造作種種的身口意的業,你要嘛不造,造了業以後啊,那個識田當中就把那個薰染在那個地方,有了這個識以後啊,下面就一支一支來了,就這樣,那麼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啊我們啊感受到痛苦,啊然後呢?感受痛苦之前先一定有個觸,什麼觸呢?就是根、境、識三識和合生觸,我們眼睛看見顏色,然後呢有一個認識作用,耳朵聽見也是如此,身體碰到也是如此,那麼當感果的時候,啊我們要曉得,這個感果啊有兩種,有一個呢內因果叫異熟,有一個叫外因果就是增上,平常內因果就是純粹我們自己內身上面來說,外因果呢就是器世間,造業的時候也是一定這樣去造的,啊,外當然包括了這個器世間跟跟我相應的其他的外面的你們這些,啊有情器世間都是這樣,那麼內因果的話純粹是我,所以感果的時候,這一定是這個因緣啊又重新配合起來了。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順著這個無明流轉生死這個次第,這樣過來的話,那麼當受先觸現起的時候,第一個觸,就是你又是這樣,內外的因緣又碰起來了,因為無明緣生的觸,下面一定就是感受,然後呢?如果你造的是善業的話,感受是樂受你歡喜的,那個時候生貪愛,如果說你造的惡業的話,感受是痛苦的,感受是痛苦的,那麼你生的這個貪愛,還是愛支當中的叫乖離,你不願意的,啊如果說,不是善不是惡的中庸性質的話,叫捨受,那個時候說不上來快樂不快樂,那麼你這個愛也是一樣的,啊不是強烈的貪或者強烈的瞋,而是痴相應的這種,這樣的情況,所以大家會說,是啊,這個事情要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之前的話,我們必然啊什麼啊,這些事情啊碰在你身上啊就是痛苦嘛,你覺得受不了啊,崀溦?妦?惁啊受不了的話那怎麼辦呢?你就發脾氣啊,你就不能忍耐啊,而然後呢看見好的東西嘛你就歡喜啊,自然貪著,我們好的人人歡喜啊,對啊沒有錯啊,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是這個是一點都沒有錯,這個感受就是感受,但是對不起這個感受誰在感受啊?這是說由於這樣的無明行識而來的名色六入觸受,而受完了以後呢,他一定啊愛、取、有,繼續的流轉生死,他所以有這個受的話,不是說你啊是受者,他是來給你,受就是這個受,所以他叫,下面告訴我們啊。
【 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
話就主要的就在這個上頭,只是啊,前面啊有這樣的一個法,啊這個法是因,因地當中你造了這個無明行識等等,然後呢?感得的這個名色、六入、觸、受,現在呢?這個因啊感得這個果,這個果也是個法,呃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地方實際上並沒有你,痛,痛就是痛,然後呢就是如此而已,這個地方並沒有你這個東西,有沒有你他都是痛,所以你不必想唉碰他痛了,你不必想是不是我在痛啊,你不要想他,痛就是痛嘛,快樂就是快樂,啊所以在這個地方,平常我們真正造業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什麼原因呢?就是當你感受到以後,如果你了解到了這個道理以後,是的,你不願意痛,那怎麼辦呢?不願意痛嘛就把這個因哪痛的因啊現在是果,已經結了果是你無可奈何的,你只要把因上面哪,能夠把他淨除的話,那個果自然消除掉,所以你了解了一切只是唯有法的因而必然感得法的果,你要不受這個果的話,那一個辦法,唯一的而且是,只要因地當中能夠淨除,自然沒有,所以當這個樂受現起的時候,你曉得噢,這是前面有他的因,感這樣的果,然後呢?當這個樂受眼前,你對他的時候,這又是一個因,感得將來的果,苦受亦復如是,苦受亦復如是,所以他從前面的情況來告訴我們呢!說所有的這個一切的受,都是苦,這個樂受眼前雖然是樂的,但他究竟來說是什麼啊?還是苦的,啊苦的當然是苦的,所以當你認識了這一點以後的話,呃苦受你就不會引發瞋,樂受是不會引發貪,捨受就不再像以前痴當中,從這個時候啊,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你就不會啊為了這個我啊而去忙,否則你碰到這種情況的話,而人家打你一下,你這個傢伙為什麼打我啊?你發脾氣了,處處地方啊繞著這個我在轉,對不對?所以我們造一切業的真正問題,都在這個我上轉,現在你了解了所有的這些東西,無非是這樣的前面的法,沒有你這個東西,沒有我這個東西,而這個法之所以必然產生眼前這個情況,是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當對這個法本身,現在的你如理的聽聞以後,然後呢如理的思惟,如理的作意,還是照著這個法,然後呢?找到他根源的話,正知見啊就生起來了,正知見生起來進一步照著他去修持的話,那個正智啊,那時候智慧啊生起來了,智慧生起來這個無明就破了,無明一破的話,結果呢?無明既然滅了,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下面整個的一套東西統統滅掉了,好了,沒有了,這個生死的流轉就切斷了。上一次那個考題,就是這個意思,今天說明了大家了解不了解?啊,這個時候我可以很詳細的說明,啊,但是呢我希望大家還用心的體驗一下,今天晚上的這個話,非常重要的,你能夠在這個上面深入的觀察一下的話呢,你就了解了,啊原來這樣,但是呢假定我們不了解,這個生死流轉的必然現象,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就
【 有者,謂昔行於識,薰業氣習,次由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力,是於因上,假立果名。】
首先我們要確定認識有是什麼,有是業,主要的哦,記住,有就是業,就是這個。啊,實際上呢這個十二支當中啊,有兩支是業,無明行識的行是業,然後呢?愛取有的有是業,凡是你任何一個行為,任何一個業,當有了這個業以後的話,這個識田當中啊一定會落下一個影子,所以他就說行於識薰業習氣,這個行了以後啊,然後呢?由於這個業的薰發,在識田當中啊就產生了這樣的影響力量。可是最早的這個影響力量啊,是薰在這地方,影響雖然影響啊,他不一定感果,啊所以前面這個無明行,這是產生一個因,啊,擺在這個地方了,那麼這個因是不是要感果呢?還要看你啊,下面有沒有繼續不斷的去薰,薰習他,這個薰習就相當於滋潤一樣,啊那麼所以下面由愛取啊不斷的去滋潤,然後呢去滋潤的話,於是這個業的力量是愈來愈強愈來愈強,力量愈來愈大愈來愈大愈來愈大,到那時候啊,他會感那個果,而這個果換句話說下面就要來了,所以叫後有,他為什麼這一個同樣的行哪,不叫行而叫有呢?是因為由於眼前的以愛取相應的這個業,同樣的也是業啊,他這樣的不斷的去造了這種業的話,將來必然會感得後面緊跟著來的,前面我們講過,業的感果不感果啊,要怎麼樣啊,要增長廣大,什麼是增長啊?造作已增長業,這種業啊叫會....將來一定要,定要會受的,一定會感果的,這樣,所以當開始造作的時候,唉,那是因位不一定感果,那麼什麼情況才感果呢?你再增長,增長什麼啊?同樣的業,不斷的就把他啊再做再做再做再做再做,就是把他擴大啊。就是這個意思。什麼東西擴大呢?就是愛取兩樣東西,這個如果我們這個地方不崀溦?妦?惁明白的話,你們只要把前面哪,業增長決定這個道理啊,再溫習一下你就了解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啊,譬如說有幾樣東西啊,他不會感果的,夢裡邊做的啦,然後你做的時候無心所做的啦,然後呢不利不數所做啦,這一類事情,乃至於雖然你增長啦,假定說你經過悔,啊,或者對治損壞了以後,他不會感果的,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啊,除了這個十種以外,那麼這個十種不增長,其他的都增長,反過來說,前面這個所以感果的是什麼啊,增長了,那麼這個增長在這個地方啊,不叫增長,他用另外一個名詞,次由愛取之所潤發,潤是滋潤他,啊讓他再發作起來,這個就是增長了,現在清楚不清楚?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1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1卷 B面
日常法師
--------------------------------------------------------------------------------
所以實際上呢,這個有啊還是業,不過經過了這個愛取滋潤也好,或者前面所說的增長也好,造了這個力量以後,這個力量就很強有力,很強有力,一定,下面感果的,但是他現在還沒感果哦,現在還在因位當中,所以叫做因上面假立果名,喏他每一個定義下得非常嚴密,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感果呢?他一定還要,你前面的一生,當前面的一生結束的時候,當前面的一生死了,那麼下面這一生來了一定是他,這個地方我們在十二因緣當中講流轉生死的是用這樣的次第,那麼在四諦苦集滅道當中怎麼講啊,我們也講的集諦,集諦就是流轉生死的道理,集諦當中怎麼講啊,集諦一共有四個形相,因、集、緣、生,平常我們說因集緣生,因集緣生,講些什麼啊?現在這個地方解釋一下。你們把這個概念弄清楚了,整個的生死流轉相就非常清楚。
因哪,就是我們前面說得無明行識,這個因位識,單單這個因位識,就這個因,它不會,不一定感果,還要看什麼?還要看集,集是什麼,集是增長,所以集一定是惑、業,這些東西,總之它繼續不斷的把這個力量增加、增加、增加。那麼有了這個集以後它是不是馬上就要來?不,下面還有個緣,這個緣是什麼,就是呢你前面這一生捨掉前面一生的時候,下面一生就生了,所以叫因,因就是十二緣起當中的無明行識,由於無明行而感得這個因位識,整個的三支,所以這個因位當中,所以這個集諦當中,因,那麼然後呢?你呀、愛取滋潤到有啊,這個就是集諦,集諦當中的第二支集的行相,那麼集了以後他下面一定要來了,這個力量很大了,可是你這一生,那個命還沒終的時候,他不會來,所以還要一個緣哪,什麼緣哪?就是說前面一生的命捨掉了,死掉了,這個緣哪,這個緣哪,然後呢,他就感得生,就感得那個生,同時細說起來,這裡還有的,所以比如說,啊當那生命捨掉的時候,那麼,然後呢這個,再繼續下面執取的這個是什麼,然後呢這個心、識兩方面,說我們現在一生,無非在有兩樣東西,一個是心一個是識,或者說名色兩樣東西,名就是有色部份,就是四大,啊不是,色,色就是顏色的色,我在黑板寫一下大家比較清楚,那這個名的話比較容易清楚,那麼這個顏色的色就是四大這一部份,前面這個四大沒有捨,後面那個四大沒有來的機會,名的部份呢?就是我們哪這個四緣當中,有個叫等無間緣,大家還了解吧,大家還記得吧,等無間緣,就是或者叫無間滅,前面的一個心識消失的時候,那個位置讓開了,那後面那個識就生起來了,就這樣,所以前面的那個四大捨掉的時候,後面那新的四大哪跟著來,前面的這個識前面一生的識捨掉的時候,後面那個識來了,那麼前面捨掉的識叫等無間緣,無間滅已後面跟著來,這個,這地方我這是隨便提一下,諸位真正肯深入的時候,他每個地方非常細緻的行相,關於現在講的那一點,你不懂也沒關係,實際上大部份的同學也不必去懂他,只是說,有因緣想真正深入的時候,我告訴你們這個前後細緻的關係,那麼這麼一來,所以我們了解了,現在這裡真正了解,是了解了什麼呢?了解說這個有支這樣東西是什麼東西,就是說凡是前面落在識田當中的,這個因位識經過了愛取滋潤它增長以後,產生一個強大的力量,這個力量等到前面這件事過去了,前面這一生過去了,他一定會引發下面一生,然後呢會引發下面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在生死當中,從這一生到下一生感覺不到,但是眼前從這一件事情到下面一件事情,我們卻人人體會得到,現在大家再回想一下,剛才舉那個的譬喻,說我們下了這堂課以後,你下面要做的什麼事情啊,那個決定下面要做的事情的是誰來決定的?就是那個有對不對?剛才講的清楚不清楚?剛才講的概念清楚不清楚?大家清楚了對吧,所以呢曉得呢既然你現在想修行,當然你選擇你下面要向那裡去,要想選擇你要到那裡去的話,你看看決定你到那裡去的,是什麼力量,所以你那個時在注意這件事情的話喔,原來你這件事情捨掉了,或者這一生捨掉了,下面要到下一生去這個關鍵問題在那裡,在這個上頭,嗯你現在認得他了,你既然能夠認得了,這個把握就在你手上,對不對,所以他在這個上頭啊,去觀察,這個理路清楚了,然後呢我們更進一步更進一步,比如說我們常常說在這境界眼前,眼前的明曉得不要貪,就擋不住,明曉得不要瞋又不靈光,為什麼原因,因為你前面已經造了這個,這個識田當中已經經過愛取滋潤的這個業,強有力的業,已經積在這地方,積在崀溦?妦?惁這地方的話,當然這個前面這件事情捨掉的時候,必然這件事情跟著來,你無可奈何,所以我們如果在平常很多事情觀察的話,你就發現,啊!這個有的力量,決定了你向前面去的因素就在他上面,所以我們在這個上面能夠思惟觀察的話,你曉得啊問題就在這個有,就是這樣,我們為了大家容易了解起見,更深細的說明一下,假定說我們現在這個時間上完課,要睡覺了,或者今晚自習了,中午上完課也就吃飯去了,譬如這麼說啊,到時間他說要睡覺了,偏偏下面還有事情,不讓你睡,唉呀覺得苦惱不堪,或者到那時候不讓你吃飯的話,啊你就真受不了,啊到了那時候到了那時間他怎麼還崀溦?妦?惁不打板,或者打了板了以後,居然今天那個飯還沒燒好,啊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啊就大光其火,再不然啊今天哪這個東西啊非常好吃的東西,啊那你是非常高興那貪、瞋這種東西就跟著都一定來了,跟著都一定來了,那麼這個為什麼是這樣呢?為什麼是這樣呢?現在我們哪也不妨來從我們的心識上面,不要講那理論哦,這理論的真正主要的在舉出我們心裡的行相。所以我們學這理論原因就是認得心裡的行相,你認得了,然後才告訴你這心裡的行相怎麼去拿掉它,這就是我們的修行了,所以說我們現在不要講吃飯,因為飯是人人要吃,修行人還是要吃,假定我們吃茶,或者吃咖啡吧,第一天他拿一杯咖啡來拿什麼東西來,叫你吃一下,吃了以後,也許你一吃,覺得蠻好吃,吃過就吃過了,也許你還覺得苦苦的你還不一定想去吃它,這個是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得到的。假定說你覺得吃的蠻好吃的,那麼不管,不管他蠻好吃的也好,不好吃也好,吃過總是吃過就吃過了,你忙別的事情去了,那麼前面是什麼?就是無明行識,那個識田當中落下去這種子識,他是不是下次再來吃,那不一定,不一定。結果呢?他如果你有以後不斷的用愛取來滋潤他的話,它會增長的,那麼下面怎麼辦呢?今天到那時候吃,或者先吃一下,明天到那時候,你覺得,嗯,蠻好嘛,或者有其他的因緣又讓你吃,那麼其它的什麼因緣呢?在這個上頭也告訴我們,煩惱的生因有六種,大家記得吧,第一個就是煩惱的隨眠,就是你內心當中的這個,第二個所對的境界,這是總的,所對的境界當中分成功四部份,第一個是人,第二個是法。人就是你的周圍的朋友雜染,啊大家這個屬惡知識就是這個道理,他還對你蠻好的,你見到很高興,他第二天某人啊到時間來來來,我們再吃一下,本來你吃過也就算了,第二天他又讓你吃了。嗯再不然的話呢,由於言教,你看了說吃咖啡對人體有什麼好處什麼等等,或者你想睡覺的時候讓你清醒一下腦筋,你由於這個概念的支配,或者是兩者都有,那麼,當然了這個串習,如果你串習了到那時候你一定要去吃,還非理作意,總之這個不管外面什麼因緣也不外乎這個幾種,你又碰上了,又去弄,第一次吃的時候你只是認得它,啊這是咖啡而已,然後呢這樣經過不斷的做,不管用什麼理由,那麼一連做了多少天以後,到那時候對不起你不吃那咖啡就不行,抽香煙也是如此,我想我們大部份的人都有這個經驗,你要你們嗜好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啊,就這樣建立起來對不對?是不是?是不是很清楚,做任何事情你只要不斷的,慢慢去做,慢慢去做的話,慢慢到那時候啊它來了,這是什麼,做這件事情,業,第二次再做這件事情的話,就增長了前面那個因位識,然後呢這個是什麼在增長它之前的一定有些條件,你歡喜它嘛,嗯,這蠻不錯,而所以策發你這個還是什麼,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配合起來,還有其他的原因配合起來,所以在這個裡邊啊,那我們就了解了啊是的,把,把我們,把我們帶到下一步去的力量,那個是有,可是這個有前面一定還有什麼,還有這些事情的過程,既然你現在要想切斷它,而你又沒辦法把握得住的話,你一定在這地方找,所以它從這個上面找,倒推回來找到它的原因何在,然後呢找到了原因,既然整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話,他就把那個十二因緣當中每一支的關係認得清清楚楚,認清楚了以後啊,啊就告訴我們哪你要修道嘛,哪這個道就是這樣的,我自己修道就是這樣修,告訴你們也就這樣告訴你,你要修就照著這個次第去做,問題就解決了,這樣,所以這種方式來解脫那個生死的話,比起前面的聲聞來的話,要比較利,因為這個原原本本的找得清清楚楚,這個概念大家了解不了解?啊所以這兩者當中的差別,有人回答說,照理啊應該在愛取上面斷,他為什麼在有支上面斷。什麼照理不照理,說愛上面,愛取上面斷是一種斷法,在有支上面哪修行又是一種修行,這兩樣同樣可以的,那麼這個道理在這個地方說明白。真正斷的時候,還是在什麼?還是在愛支上面,不過前面那個愛的話呢,是由於說啊你曉得這個東西啊,愛的結果是苦啊,所以在這個上面,你現在在有支上面你就是真正理路上面很清楚了以後,了解了這個事實以後,啊經過了這樣的思惟觀察,因為他比較利,現在呢我們把這個兩支,把這個兩種方法,不管是四諦,十二因緣,你都能夠完整的認識,完整的了解,然後處處體會的話,自然而然哪,我們就很容易的不造惡業,所以不造惡業什麼呢?還是因為我們聽聞了如理的言教,啊正確的言教,然後呢如理思惟,曉得他前後的必然的次第,從如此崀溦?妦?惁因感如此果,如果是無明你不了解的話,那麼必然要感得這樣的果,所以啊引發這個生死的流轉。現在呢你了解了,了解了以後你就有了正確的知見,所以正知見產生,所以那個時候啊,你所努力把這個事情深入,然後呢這個智慧生起,智慧是無明的正對治,它們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有了你就沒有我,有了我就沒有你,就是這樣,所以聽聞了正法,然後呢能夠如理思惟,正知見產生,然後次第修習,正智現前的時候,無明就破了。無明一破,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下面整個就沒有了,生死就斷了。現在這個次第了解清楚不清楚?也許有的人是清楚有的人崀溦?妦?惁還不清楚。把今天晚上的好好的溫習,這個不必參考很多書,不必參考很多書,就在這個上面,如果你們真的想看的話,我告訴你們,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面就講了很清楚,不過我了解,以我的經驗來說,我沒有經過這個老師指點以前,我看那個瑜伽師地論啊天書,怎麼看也看不懂,啊幾次翻,翻了半天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又因為我的老師跟我講了一下,那麼,我自己前面也看過,噯,把握住這個重點,然後回過頭去看哪,一點都沒錯,他說的清清楚楚,流轉是怎樣的流轉,還滅是如何還滅,今天我也把這個我所聽見的,告訴你們一下,以我的經驗,單單聽過了以後如果不認真的思惟觀察的話,你重點還是把握不住,然後呢你一定要認真的先文字弄懂,不但要文字弄懂,還要把文字所指的行相,就是我剛才講的,這種心裡行相你用在事相上面,到那時候你就會處處地方感覺就是你心裡起一個念,然後呢這種所有的習慣所有的來,無不一一都跟這個相應的。關於這個簡單的解釋,大家有沒有什麼疑問?你們有疑問的可以提出來,可能大部分同學啊,對這個概念還不大清楚,那沒關係,沒關係,你們哪好好的自己再把這東西回過頭去把他看一遍,當然有很多同修的條件比較更差,那不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啊,不妨先退回來,力量夠的話,在這裡乃至於深入,力量不夠的嘛先退回去,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那個教法,照那個次第啊,一步一步的上來,凡是前面的東西都是後面的基礎。你跟著這個次第,一步步上來的話,自然每一步每一步都有正確的認識。
那這個同修就問,這個愛啊好像平常就這樣,你怎麼個斷法啊?你斷不了啊,對啊。所以啊,記住喔,佛陀告訴我們的教誡,三十七道品啊,真正的最重要的啊,就是四念處,所以藕益大師說「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別」。如果是那個念處慧,這個是智慧哦,破除生死根本的就是智慧,你如果這個不明白啊,木叉變什麼?戒,你講持戒那沒有用,那沒有用,戒的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就是這個!它為什麼要這樣呢,那我們現在看一看,四念處是什麼?觀受是苦,觀身不淨。現在你所以放不下,因為你覺得快樂嘛,所以你貪著啊,因為你怕苦嘛,所以你瞋啊,都是樂,現在你觀那個受都是苦,那你這個貪著就自然就生不起來,對這個眼前的一切感受你會厭惡他,然後呢,最主要的還是什麼?有身見,這個東西,最難弄最難弄,你看它一無是處,觀身不淨,你們並不曉得這個觀身不淨,也許有人已經曉得了,他有一個完整的方法,觀什麼叫白骨觀,大不淨觀,真正觀起來的話,哎呀你對這個身體的厭惡感到無比的厭惡,這個裡面還有非常善巧的方法的,佛世的時候的公案,
昨天237頁最後一段念了一下,今天這個地方再把它講一下,昨天是引阿底峽尊者這個典故,來告訴我們,前面已經一再的說,很多菩薩都是多生多劫的拿這個做為重心來修學,多生多劫的拿這個做為修學的中心,實際上呢?他有他的特別的很多的理由在,第一個他是佛法的中心,換句話說我們凡夫,為徹底解決一切問題,圓滿一切功德,這個重心所在就在這個上頭,重心所在這個上頭,如果說你這個把握住了以後,然後你步步行持啊,自然而然都跟他相應,你任何的行為都在集聚資糧。圓滿你的無上之大菩提。否則這個根本你把握不住的話,做了很多事情啊,吃了很多冤枉苦頭,吃了太多太多的冤枉苦頭,就這樣,所以昨天我們正談到那個有啊,就是當你在前面由於無明所使而產生了這個「因位識」,而這個因位識無量劫來是無量無邊,你根本是沒辦法數,實際上也不必去數,那麼現在我們幸運而了解了以後,應該怎麼辦?說以前既然是無明,也無可奈何的也不必去管他,這以後應該如何?哪從這個上面我們曉得,那個因位識之所以將來必然感果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頭,就在這個上頭,當然真正感果的是愛取有三支,愛取有三支,所以說如果積極的要求解脫的話,他趕快去忙著然後呢?從這上面斷起,再不然的話另外一種方法呢?他就是自己實際上在觀察這個力量。
日常法師
--------------------------------------------------------------------------------
所以實際上呢,這個有啊還是業,不過經過了這個愛取滋潤也好,或者前面所說的增長也好,造了這個力量以後,這個力量就很強有力,很強有力,一定,下面感果的,但是他現在還沒感果哦,現在還在因位當中,所以叫做因上面假立果名,喏他每一個定義下得非常嚴密,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感果呢?他一定還要,你前面的一生,當前面的一生結束的時候,當前面的一生死了,那麼下面這一生來了一定是他,這個地方我們在十二因緣當中講流轉生死的是用這樣的次第,那麼在四諦苦集滅道當中怎麼講啊,我們也講的集諦,集諦就是流轉生死的道理,集諦當中怎麼講啊,集諦一共有四個形相,因、集、緣、生,平常我們說因集緣生,因集緣生,講些什麼啊?現在這個地方解釋一下。你們把這個概念弄清楚了,整個的生死流轉相就非常清楚。
因哪,就是我們前面說得無明行識,這個因位識,單單這個因位識,就這個因,它不會,不一定感果,還要看什麼?還要看集,集是什麼,集是增長,所以集一定是惑、業,這些東西,總之它繼續不斷的把這個力量增加、增加、增加。那麼有了這個集以後它是不是馬上就要來?不,下面還有個緣,這個緣是什麼,就是呢你前面這一生捨掉前面一生的時候,下面一生就生了,所以叫因,因就是十二緣起當中的無明行識,由於無明行而感得這個因位識,整個的三支,所以這個因位當中,所以這個集諦當中,因,那麼然後呢?你呀、愛取滋潤到有啊,這個就是集諦,集諦當中的第二支集的行相,那麼集了以後他下面一定要來了,這個力量很大了,可是你這一生,那個命還沒終的時候,他不會來,所以還要一個緣哪,什麼緣哪?就是說前面一生的命捨掉了,死掉了,這個緣哪,這個緣哪,然後呢,他就感得生,就感得那個生,同時細說起來,這裡還有的,所以比如說,啊當那生命捨掉的時候,那麼,然後呢這個,再繼續下面執取的這個是什麼,然後呢這個心、識兩方面,說我們現在一生,無非在有兩樣東西,一個是心一個是識,或者說名色兩樣東西,名就是有色部份,就是四大,啊不是,色,色就是顏色的色,我在黑板寫一下大家比較清楚,那這個名的話比較容易清楚,那麼這個顏色的色就是四大這一部份,前面這個四大沒有捨,後面那個四大沒有來的機會,名的部份呢?就是我們哪這個四緣當中,有個叫等無間緣,大家還了解吧,大家還記得吧,等無間緣,就是或者叫無間滅,前面的一個心識消失的時候,那個位置讓開了,那後面那個識就生起來了,就這樣,所以前面的那個四大捨掉的時候,後面那新的四大哪跟著來,前面的這個識前面一生的識捨掉的時候,後面那個識來了,那麼前面捨掉的識叫等無間緣,無間滅已後面跟著來,這個,這地方我這是隨便提一下,諸位真正肯深入的時候,他每個地方非常細緻的行相,關於現在講的那一點,你不懂也沒關係,實際上大部份的同學也不必去懂他,只是說,有因緣想真正深入的時候,我告訴你們這個前後細緻的關係,那麼這麼一來,所以我們了解了,現在這裡真正了解,是了解了什麼呢?了解說這個有支這樣東西是什麼東西,就是說凡是前面落在識田當中的,這個因位識經過了愛取滋潤它增長以後,產生一個強大的力量,這個力量等到前面這件事過去了,前面這一生過去了,他一定會引發下面一生,然後呢會引發下面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在生死當中,從這一生到下一生感覺不到,但是眼前從這一件事情到下面一件事情,我們卻人人體會得到,現在大家再回想一下,剛才舉那個的譬喻,說我們下了這堂課以後,你下面要做的什麼事情啊,那個決定下面要做的事情的是誰來決定的?就是那個有對不對?剛才講的清楚不清楚?剛才講的概念清楚不清楚?大家清楚了對吧,所以呢曉得呢既然你現在想修行,當然你選擇你下面要向那裡去,要想選擇你要到那裡去的話,你看看決定你到那裡去的,是什麼力量,所以你那個時在注意這件事情的話喔,原來你這件事情捨掉了,或者這一生捨掉了,下面要到下一生去這個關鍵問題在那裡,在這個上頭,嗯你現在認得他了,你既然能夠認得了,這個把握就在你手上,對不對,所以他在這個上頭啊,去觀察,這個理路清楚了,然後呢我們更進一步更進一步,比如說我們常常說在這境界眼前,眼前的明曉得不要貪,就擋不住,明曉得不要瞋又不靈光,為什麼原因,因為你前面已經造了這個,這個識田當中已經經過愛取滋潤的這個業,強有力的業,已經積在這地方,積在崀溦?妦?惁這地方的話,當然這個前面這件事情捨掉的時候,必然這件事情跟著來,你無可奈何,所以我們如果在平常很多事情觀察的話,你就發現,啊!這個有的力量,決定了你向前面去的因素就在他上面,所以我們在這個上面能夠思惟觀察的話,你曉得啊問題就在這個有,就是這樣,我們為了大家容易了解起見,更深細的說明一下,假定說我們現在這個時間上完課,要睡覺了,或者今晚自習了,中午上完課也就吃飯去了,譬如這麼說啊,到時間他說要睡覺了,偏偏下面還有事情,不讓你睡,唉呀覺得苦惱不堪,或者到那時候不讓你吃飯的話,啊你就真受不了,啊到了那時候到了那時間他怎麼還崀溦?妦?惁不打板,或者打了板了以後,居然今天那個飯還沒燒好,啊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啊就大光其火,再不然啊今天哪這個東西啊非常好吃的東西,啊那你是非常高興那貪、瞋這種東西就跟著都一定來了,跟著都一定來了,那麼這個為什麼是這樣呢?為什麼是這樣呢?現在我們哪也不妨來從我們的心識上面,不要講那理論哦,這理論的真正主要的在舉出我們心裡的行相。所以我們學這理論原因就是認得心裡的行相,你認得了,然後才告訴你這心裡的行相怎麼去拿掉它,這就是我們的修行了,所以說我們現在不要講吃飯,因為飯是人人要吃,修行人還是要吃,假定我們吃茶,或者吃咖啡吧,第一天他拿一杯咖啡來拿什麼東西來,叫你吃一下,吃了以後,也許你一吃,覺得蠻好吃,吃過就吃過了,也許你還覺得苦苦的你還不一定想去吃它,這個是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得到的。假定說你覺得吃的蠻好吃的,那麼不管,不管他蠻好吃的也好,不好吃也好,吃過總是吃過就吃過了,你忙別的事情去了,那麼前面是什麼?就是無明行識,那個識田當中落下去這種子識,他是不是下次再來吃,那不一定,不一定。結果呢?他如果你有以後不斷的用愛取來滋潤他的話,它會增長的,那麼下面怎麼辦呢?今天到那時候吃,或者先吃一下,明天到那時候,你覺得,嗯,蠻好嘛,或者有其他的因緣又讓你吃,那麼其它的什麼因緣呢?在這個上頭也告訴我們,煩惱的生因有六種,大家記得吧,第一個就是煩惱的隨眠,就是你內心當中的這個,第二個所對的境界,這是總的,所對的境界當中分成功四部份,第一個是人,第二個是法。人就是你的周圍的朋友雜染,啊大家這個屬惡知識就是這個道理,他還對你蠻好的,你見到很高興,他第二天某人啊到時間來來來,我們再吃一下,本來你吃過也就算了,第二天他又讓你吃了。嗯再不然的話呢,由於言教,你看了說吃咖啡對人體有什麼好處什麼等等,或者你想睡覺的時候讓你清醒一下腦筋,你由於這個概念的支配,或者是兩者都有,那麼,當然了這個串習,如果你串習了到那時候你一定要去吃,還非理作意,總之這個不管外面什麼因緣也不外乎這個幾種,你又碰上了,又去弄,第一次吃的時候你只是認得它,啊這是咖啡而已,然後呢這樣經過不斷的做,不管用什麼理由,那麼一連做了多少天以後,到那時候對不起你不吃那咖啡就不行,抽香煙也是如此,我想我們大部份的人都有這個經驗,你要你們嗜好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啊,就這樣建立起來對不對?是不是?是不是很清楚,做任何事情你只要不斷的,慢慢去做,慢慢去做的話,慢慢到那時候啊它來了,這是什麼,做這件事情,業,第二次再做這件事情的話,就增長了前面那個因位識,然後呢這個是什麼在增長它之前的一定有些條件,你歡喜它嘛,嗯,這蠻不錯,而所以策發你這個還是什麼,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配合起來,還有其他的原因配合起來,所以在這個裡邊啊,那我們就了解了啊是的,把,把我們,把我們帶到下一步去的力量,那個是有,可是這個有前面一定還有什麼,還有這些事情的過程,既然你現在要想切斷它,而你又沒辦法把握得住的話,你一定在這地方找,所以它從這個上面找,倒推回來找到它的原因何在,然後呢找到了原因,既然整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話,他就把那個十二因緣當中每一支的關係認得清清楚楚,認清楚了以後啊,啊就告訴我們哪你要修道嘛,哪這個道就是這樣的,我自己修道就是這樣修,告訴你們也就這樣告訴你,你要修就照著這個次第去做,問題就解決了,這樣,所以這種方式來解脫那個生死的話,比起前面的聲聞來的話,要比較利,因為這個原原本本的找得清清楚楚,這個概念大家了解不了解?啊所以這兩者當中的差別,有人回答說,照理啊應該在愛取上面斷,他為什麼在有支上面斷。什麼照理不照理,說愛上面,愛取上面斷是一種斷法,在有支上面哪修行又是一種修行,這兩樣同樣可以的,那麼這個道理在這個地方說明白。真正斷的時候,還是在什麼?還是在愛支上面,不過前面那個愛的話呢,是由於說啊你曉得這個東西啊,愛的結果是苦啊,所以在這個上面,你現在在有支上面你就是真正理路上面很清楚了以後,了解了這個事實以後,啊經過了這樣的思惟觀察,因為他比較利,現在呢我們把這個兩支,把這個兩種方法,不管是四諦,十二因緣,你都能夠完整的認識,完整的了解,然後處處體會的話,自然而然哪,我們就很容易的不造惡業,所以不造惡業什麼呢?還是因為我們聽聞了如理的言教,啊正確的言教,然後呢如理思惟,曉得他前後的必然的次第,從如此崀溦?妦?惁因感如此果,如果是無明你不了解的話,那麼必然要感得這樣的果,所以啊引發這個生死的流轉。現在呢你了解了,了解了以後你就有了正確的知見,所以正知見產生,所以那個時候啊,你所努力把這個事情深入,然後呢這個智慧生起,智慧是無明的正對治,它們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有了你就沒有我,有了我就沒有你,就是這樣,所以聽聞了正法,然後呢能夠如理思惟,正知見產生,然後次第修習,正智現前的時候,無明就破了。無明一破,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下面整個就沒有了,生死就斷了。現在這個次第了解清楚不清楚?也許有的人是清楚有的人崀溦?妦?惁還不清楚。把今天晚上的好好的溫習,這個不必參考很多書,不必參考很多書,就在這個上面,如果你們真的想看的話,我告訴你們,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面就講了很清楚,不過我了解,以我的經驗來說,我沒有經過這個老師指點以前,我看那個瑜伽師地論啊天書,怎麼看也看不懂,啊幾次翻,翻了半天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又因為我的老師跟我講了一下,那麼,我自己前面也看過,噯,把握住這個重點,然後回過頭去看哪,一點都沒錯,他說的清清楚楚,流轉是怎樣的流轉,還滅是如何還滅,今天我也把這個我所聽見的,告訴你們一下,以我的經驗,單單聽過了以後如果不認真的思惟觀察的話,你重點還是把握不住,然後呢你一定要認真的先文字弄懂,不但要文字弄懂,還要把文字所指的行相,就是我剛才講的,這種心裡行相你用在事相上面,到那時候你就會處處地方感覺就是你心裡起一個念,然後呢這種所有的習慣所有的來,無不一一都跟這個相應的。關於這個簡單的解釋,大家有沒有什麼疑問?你們有疑問的可以提出來,可能大部分同學啊,對這個概念還不大清楚,那沒關係,沒關係,你們哪好好的自己再把這東西回過頭去把他看一遍,當然有很多同修的條件比較更差,那不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啊,不妨先退回來,力量夠的話,在這裡乃至於深入,力量不夠的嘛先退回去,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那個教法,照那個次第啊,一步一步的上來,凡是前面的東西都是後面的基礎。你跟著這個次第,一步步上來的話,自然每一步每一步都有正確的認識。
那這個同修就問,這個愛啊好像平常就這樣,你怎麼個斷法啊?你斷不了啊,對啊。所以啊,記住喔,佛陀告訴我們的教誡,三十七道品啊,真正的最重要的啊,就是四念處,所以藕益大師說「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別」。如果是那個念處慧,這個是智慧哦,破除生死根本的就是智慧,你如果這個不明白啊,木叉變什麼?戒,你講持戒那沒有用,那沒有用,戒的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就是這個!它為什麼要這樣呢,那我們現在看一看,四念處是什麼?觀受是苦,觀身不淨。現在你所以放不下,因為你覺得快樂嘛,所以你貪著啊,因為你怕苦嘛,所以你瞋啊,都是樂,現在你觀那個受都是苦,那你這個貪著就自然就生不起來,對這個眼前的一切感受你會厭惡他,然後呢,最主要的還是什麼?有身見,這個東西,最難弄最難弄,你看它一無是處,觀身不淨,你們並不曉得這個觀身不淨,也許有人已經曉得了,他有一個完整的方法,觀什麼叫白骨觀,大不淨觀,真正觀起來的話,哎呀你對這個身體的厭惡感到無比的厭惡,這個裡面還有非常善巧的方法的,佛世的時候的公案,
昨天237頁最後一段念了一下,今天這個地方再把它講一下,昨天是引阿底峽尊者這個典故,來告訴我們,前面已經一再的說,很多菩薩都是多生多劫的拿這個做為重心來修學,多生多劫的拿這個做為修學的中心,實際上呢?他有他的特別的很多的理由在,第一個他是佛法的中心,換句話說我們凡夫,為徹底解決一切問題,圓滿一切功德,這個重心所在就在這個上頭,重心所在這個上頭,如果說你這個把握住了以後,然後你步步行持啊,自然而然都跟他相應,你任何的行為都在集聚資糧。圓滿你的無上之大菩提。否則這個根本你把握不住的話,做了很多事情啊,吃了很多冤枉苦頭,吃了太多太多的冤枉苦頭,就這樣,所以昨天我們正談到那個有啊,就是當你在前面由於無明所使而產生了這個「因位識」,而這個因位識無量劫來是無量無邊,你根本是沒辦法數,實際上也不必去數,那麼現在我們幸運而了解了以後,應該怎麼辦?說以前既然是無明,也無可奈何的也不必去管他,這以後應該如何?哪從這個上面我們曉得,那個因位識之所以將來必然感果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頭,就在這個上頭,當然真正感果的是愛取有三支,愛取有三支,所以說如果積極的要求解脫的話,他趕快去忙著然後呢?從這上面斷起,再不然的話另外一種方法呢?他就是自己實際上在觀察這個力量。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2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2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自己啊!實際上,在觀察這個力量,當我們真正的體驗到了,這個有支的力量以後,我們就發現下一生,固然是這個力量啊,引導你去。就是我們眼前的任何一件事情啊,下一個步驟怎麼個作法?都是這個力量推動你,所以叫引生後有啊,有大勢力。這個後有就是從現在向後去你的行為,它主要的,就是這力量在推動你。主要的就是這力量在推動你。那麼,所以我們曉得苦要避免苦,那麼找到苦因,那現在推向你苦的是這個。你要快樂,推向你樂的是這個。然後你觀察到這個力量的存在以後,你進一步說,嗯!對,現在我找到了。那毛病在這地方。啊!問題在這地方。問題在這地方所以你捉到以後,你在這上面說,如果它為什麼?為什麼會轉向這個方向,或者向那個方向。這個方向是流轉生死,這個方向是還滅生死。那麼,那時候你啊!了解這因由。所以順著無明相應的愛取的話,就流轉。然後呢?順著正知見相應的,這精進、善法欲的話,就還滅。就這樣。所以當你觀察到了這以後的話,你起心動念等等的話,那就是非常明白,非常清楚的。就是在因地上面防它。所以對於整個的,我們的這概念啊,很清楚,很清楚了。否則的話,我們任何一人,事情到了那時候啊,你就沒有力量,也沒有辦法擋得住。昨天我們這裡有一位同修離開這地方。嗯!他就跟我說,來了以後啊,他非常歡喜非常好。那麼這個走的時候,他也跟我說,唉!聽了這廣論實在好啊。但是既然實在好,為什麼要走呢?,也就說,因為他沒來之前,那時候已經接觸那個什麼?他就非常羨慕這地方,一直心心念念覺得啊!這是很好的因緣。但是呢?後來其他的因緣就把他叉開了。人家說,喂,這地方很好,他就來,來了以後他固然覺得這地方好。所以他前面那一段時候啊,他一直是覺得既然眼前的狀態那麼好,因此也就算了。耶!偏偏他父親生了病,而且非常嚴重。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就說他的父親絕對也是非常好的人。他去看了一次,看兩次。他家裡的人啊!總覺得,我們曉得的,一般在家人,那兒子出了家,絕對一不以的。何況,他家裡的人,其他人,不信佛。哎喲!就很擔心啊。就這樣。他父親又這樣,他因為了孝心所使,他那時候,雖然這裡有這麼好的,一個因緣,他未嘗不歡喜。有的人不懂不歡喜,那是無法可想的,他不能契入嗎。最後啊!他正徘徊兩可之間啊,耶!後面這力量就來了,啊這就是有,很簡單。很明白是他本來就是有這種力量,非常強盛的力量,他一直要想到那地方去,結果被其他的因緣叉到這裡來了,等到有其他的因緣一使他那樣的話,他又去了。所以我們啊!你能夠平常的時候,了解這一點啊,所以為什麼說,我們談到了那樸窮瓦大善知該十二有支當中,修心這特別提出來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我們來說,現在我們非常幸運的能夠遇見這圓滿的教法,了解成佛的中心在什麼地方?那麼那時候,我們自然而然會全部精神灌注在這裡頭去。僅管如此,但是因為以前造的很多業,這是有的力量,它會來影響我們的,影響我們的。所以啊!如果你從這上面能夠注意到了以後,你就會怎麼樣的想辨法在這重心上面,換句話說佛法叫作這個是重心問題上面,你把它加強,這是集聚資糧。然後呢?以前跟它不相應的這力量,想辦法把它消除,這叫做懺悔業障。所以懺悔業障的方法,它前面告訴我們,那二種啊?就是悔所損,對治所損,對不對?這就是我們現在為什麼一定要懺悔,乃至於世間法,上次我們談到了凡四訓的時候,他也說:「沒有談在談積善之前,先要談改過,為什麼?」它這原因都在這裡。原因都在這裡。否則的話,一因緣,一打閒叉的話,你又去了,又去了。所以現在在這地方啊,我們第一件特別的把這個菩提心教授的重點,要特別的加強,現在這地方我在講完了以後呢?你們應該多思惟,觀察。多思惟,觀察。如果有時間啊,更應該去看看那種大經,大論,譬如像華嚴啊……等等啊。這地方就是讓我們心裡邊那把這力量,這就是是業,這就是有。啟發我們的正知見,然後呢?由正知見帶著頭,然後呢?正精進,所謂的善法欲,把這力量提得很強,同時對以前沒有正確認識之間的,這種錯誤習性等等啊,盡量把它拿掉它。盡量把它改掉它。這習慣啊,很不容易改,很不容易改這習慣實際上是什麼呢?就是有啊前面一再說的,這什麼啊?就是這行薰習識,這行為?不斷薰習在識田當中留下的影響,這就是習慣。這習性之難改啊。剛才雖然是小地方,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真正修行的,應該從那些地方去注意起。所以我們在這地方啊!這看看,說像阿底峽尊者這樣的人,他遇見這麼多教授以後,他心裡面啊,還是,說到底什麼方法?才是能夠最快的達到這圓滿成佛呢?那麼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他在這關鍵上頭,還是有模稜兩可的這種,告訴我們,現在我們何況是我們更應該在這地方不要讓這種模稜兩可的這種情況,消耗了,空費了我們的歲月。我們往往在不知取捨當中,就不曉得怎麼辨?那就無可奈何的就停在這裡,一停啊?短者幾天,幾年,長者,多生多劫。就這樣,就這樣浪費掉了。哪這第一個,第二呢?所以啊,他去問各式各樣的人,乃至於在這地方,祈求佛菩薩。嗯!不管在任何一地方,他都告訴他,中心在那裡啊?中心在這上頭。實際上呢?經論上面也都在這地方。所以這地方我們要了解,把這概念弄的很清楚。說對於這道理啊!你要認識,認識了以後呢?照著它,努力的如理思惟,內心上面產生決定不疑的見解。決定不疑的見解。那麼?如果我們以前有了這種強有力的習性,那是有二種可能,有一種可能,對不起,這個習性的力量很強,你就被它牽著走了。還有一種,雖然眼前沒有被它牽著走,萬一碰見其他的因緣的話,你又跟著這因緣跑掉了。所以我剛才舉我們走掉的那同學,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其他的因緣一來的話他就跑掉了,雖然難得的得到了這非常殊勝的東西,所以我們在這地方,要特別的想辨法,把這一點上面啊,要把它把握的住。所以我們看那這倒數第四行。
【 由聞是已,於菩提心,心極決定。】
啊,那是阿底尊者的。現在呢?我們應該從這一地方學習起。我們一生的生命啊,非常的短促。說了阿底峽尊者,我就記得尊者的傳記上,有這麼一段公案。他在西藏的時侯,的確的整個西藏的教法靠了他才能夠振興,才能夠恢復。所以他跑到那裡都把地方的錯誤,流弊,一一都改正。就這樣。那麼,有一次他在一個地方也是當地一個很有名的一善個知讓,就是可以說頂尖的善知識當中的一個,跑得來就問他關於宗派之間的很多特別的意義。阿底峽尊者,怎麼回答,啊!你的生命有限啊!很短啊!是,你儘管可以在這個問題上面啊!探討的很清楚,很明白,可是對你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眼前這個條件來說,有好處嗎?想了半天,對啊!對啊!你必定先要根本因把握住了,根本因把握住了。始終注意哦!然後呢?你再進一步去圓滿因,那時候,你作什麼自然而然都跟它相應的。譬如說方向,你先有,你出去幹什麼?你說我到那裡去,然後你做那種事情的話,自然每走一步都跟它相應。否則的話呢?你自己越廣博,唉呀你這也懂,那也懂,那也懂,你始終是一盤散沙。就像茫無頭緒的到處去,一下這樣,一下那樣,一下那樣,一下那樣,忙了半天。啊!你說他不懂嗎?是樣樣懂。說他懂嗎?是一樣都不懂。就這個狀態。所以他就問他了。那麼這樣的話,應該怎麼辦呢?說你應該趁這機會啊,中心教授在什麼地方?你要把握住啊。他就問他,那麼什是中心教授呢?非常簡單,就是現在我們這裡說的這個,怎麼樣你了解世間真象當中,然後把這個深入推廣,必然會走到大菩提心這條路上面去的。這條路上面去的。然後呢?要想達到這裡邊,他有指出幾個根本原因。廣論上面,我們都說過了。啊!要想徹底圓滿解決,就對自己來說,非成佛不可。是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因,最大的因。而要想策發這大菩提心的因,最強有力的就是慈悲。這樣。然後呢?以這概念,先把大菩提心建立起來。那麼,大菩提心建立起來,進一步的話,圓滿大菩提心。那時候,你再學這什麼東西。就這樣。才是真正最重要的,這所以同樣的在這地方啊,現在我們在這地方特別的重點,要注意。根本因始終是厭離心,菩提心,然後呢?你有了菩提心,要圓滿這菩提願,再緊跟著下面學的那個。如果拿我們修行來說的話,兩件事情。懺除業障,集聚資糧。拿那修學的層次來說,戒、定、慧,那東西都繞著這中心,慢慢,……這樣。所以他下面說。
【 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嗯!為什麼原因是這樣呢?因為這個東西啊,是整個大乘綱要,最重要的關鍵是一切成就的寶庫,你要成什麼東西,它真正的重點在這上,要超出二乘、大乘的特法,都是這菩提心。所以眼前我們真的重要的,怎麼樣去修它,去增長,勇悍、歡喜,一直到什麼呢?心裡面啊!
【 如渴聞水。】
哎!渴的不得了,一心一意啊只求這個。那現在我們也是這樣的,一心一意我只想什麼?要求成無上正等正覺。而心這個,等到你一旦策發了以後啊,自然而然以後你多生多劫一直有這種力量在,這樣同時當你現在策發了以後,單單策發還不夠,我們的行持本身,也是在這上頭繞著轉,所以當你因地上頭,這樣子,繞著這轉,然後呢?自然將來感果的時候那我們現在己經了解了有幾樣東西,主要的,異熟、等流、增上。既然你跟菩提心相應了,當然你的行持也跟它相應,所以這異熟漸漸的增上,然後呢?因為你的當時的時候心裡邊是這樣的,所以那時候,心裡面也繼續的來,同時,由於你修持的環境是這樣,所以外面這增上果也是這樣,你會啊不一執著在這個好的自它相應的環境當中,慢慢,慢慢,慢慢的,越跑越上,眼前這情況已經不錯了,那麼越來越上的話,當然會越來越好,而這當下本身就在這地方,所以我們第一要把握住這中心。那麼這道理我們已經了解了,所以這把握住中心的話,始終記住,不是嘴巴上講的道理,而是說我們內心當中對這形相有所認識的。以最近來說,大家真正的進步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以前講一些道理,現在那道理,你肯在今生上面,心裡上面下功夫,你就體驗到了,真正的業就是從這地方開始的。所以你現在處處地方,在增長善淨之業,那就對了。所以啊。
【 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如入行論云,一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制世間。】
啊!我們啊!是要這樣去修,乃至於多劫,時間是這麼長,這是表長時間的,而且呢?還要什麼希有智。對於這一點,是一般普普通通愚痴的人哪,的的確確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然後呢?我們要真正深入的話呢?的的確確要用那智慧,這智慧不是普普通通的。然後呢?要想進入這樣的智慧,注意,關鍵在那裡?關鍵就在親近善知識。然後呢?聽聞正法,得正知見,如理思惟,這太重要,太重要了。太重要,太重要的。所以這前面告訴我們的,如果說你得到了,固然好。如果得不到,或者還不穩固的話,應該怎辦?第一,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有兩類哦!有兩類哦!第一增長善知識,第二同行善知識,就這樣。所以哦!在那大乘的戒當中,有一條,這大乘的菩薩行者啊,他跟那聲聞乘的行者,不能同住七天,超過七天犯了戒。為什麼原因?因為人與人之間共處啊,他不知不覺當中,他互相會影響的。這識的本質就是如此,我們凡夫之所以凡夫,就是識,識本身一定是個能識,識那所識。所以根境相應產生識。所以我們這心是離不開境的,當你所對的那境是這樣的話,你不知不覺受了影響了。所以這善知識,這樣的重。所以啊,為什麼?這個僧團的重要,而這僧團不是說,啊!我今天剃了頭啊,然後穿了這件衣服了。這僧團一定是什麼呢?嗯!不管形狀也好,內心也好,這完全要相應。完全要相應。我們所以分形狀跟內心的話,因為就行相來看,卻是如此,而產生的這力量的話,那時候,心境是互相影響的。你看見了這境,你就對這個境有一反應,所以你的反應是使你心裡的事情,但是卻有這個境界啊,引發你的,所以你的心,不離開那境。反過來,那個境之所以如此的話,還是因為你的心而影響到的。譬如說你個心裡上這樣想,那時候,或者你說這地方不對,我換一地方。或者這地方你要這樣去弄它,眼前是如此,實際上,將來我們感得的就是我們現在的心裡面所感得的。唯識上更說,一切都是我們的唯識所現的相分。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這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嗯!我們真正要這個的就是什麼呢?要依靠這樣的一個善知識。善知識之所以善知識,一定要了解。不是說跟你好朋友。哎呀兩人,親親熱熱的,沒什麼事情,你安慰安慰我,我安慰安慰你,聊聊天,專門幫忙我們啊,做壞事啊!那是最大的大惡知識,這做壞事不是去殺人放火的善知識哦。他就是看你,哎呀!某人啊!你辛苦了!你休息啊。哎呀!這好,好,好,覺得這跟我的好朋友。啊!絕對不是這樣啊,這你們千萬注意哦。這一定是策勵我們,告訴我們這世間的苦啊,苦的因是什麼呀?像這樣的策發我們精進的,這才是。就這樣啊。像今天早晨,還有一個同修在那地方,我們隨便談起,最近情況如何?他說比較好一點。平常他因為身體比較不大好,所以心力比較弱啊,所以我就給他說,你現在懂不懂,為什麼?世間講心理建設,我們講正知見,平常的時候,就是這個因為一向宿生的習慣,所以這一生養成身體比較差,心情自然萎縮,那坐在這地方,就是這樣。實際上,這相是什麼?這相就是他的心,這相就是他的心,他慢慢的,越來越縮,越來越縮,縮到最後啊,像一蚌,或者像螺獅一樣。啊!那今天一曬太陽,啊,上課了曬曬太陽,啊那一下,關在裡頭,一關關在那裡頭,他覺得天下無事,真的嗎?不是的呀。那螺獅也是這樣的。哎呀,肚子餓了找東西吃去了,跑的去。不曉得你們看見過螺獅沒有?我就看見,很好玩。你一碰,它就一縮,哎呀!縮在裡邊,好像人家碰不到,根本不曉得,掉到地面去了。所以佛說螺獅,蚌殼類啊!一睡一千年啊。這種安慰是萬萬不能啊。這樣所以你心裡面哪打起來,這很明白,所以我們所以感的一這生的不理想的什麼?宿生的因果。即然你感覺怕,那你了解了,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這現在身體的弱,現在的很多環境的不理想,莫可奈何?正因為現在不理想,是苦。所以你曉得,眼前因地當中,一定要把它做對。做對的第一的件事情,正知見。所以說,你就算事情做不到,你心裡說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這心哪先要建立起來。你有這心建立起來的話呢?然後呢?自己內在的因,外面互相的策勵,那這是說我們所以說重視什麼?重視前面善知識的這道理。而不是在剛才說的那個。第一個。第二呢?你要如理的要多看,啊多讀這個大經大論,那大經大論是什麼?無垢的經論。這概念很重要,那時候才給我們正確的認識,而且這時間很長,勇猛,只有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才有機會。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力量非常強。非常強。這力量非常強,非常強。如果說你不認識,固然絕對談不到,你認識了,不努力注意對治的話,它還是一樣,沒有用。所以它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一定要正確的認識。第二個,認識了還要注意對治,否則你不知不覺當中,我想我們都有這習慣,你並不曉得,在不曉得的行為當中,都是照著老習慣。對不對?我想這人人體會得的到的。所以你要想把它扭過來,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作意對治。這是所以,為什麼?大家,我跟你們說要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當中有兩點對我們特別有用。一是前面的袁先生,他自從見了雲谷法會禪師後,決心要改過了以後。那時候他內心當中,有兩句話,從前就是悠悠放任,這是以前的。現在呢?以後自有一番戰兢惕勵現象。那就是說,他正確的了解了以後真正要想改過來,必定要的作意對治,他一直在作意對治它。噯!不要讓那老毛病,不要讓那老毛病,不要讓那老毛病,就這個。否則的話,你就算認識了以後啊!沒有用。所以它那上面告訴我們啊,天下的英雄豪傑俊彥不少,但是他為什麼改不過來呢?只有兩個字,因循。就是照著老樣子,苟且就這樣。他未嚐不知道,但是他就沒有作意對治。啊!這是一很重要的概念,不是我們現在懂得了。往往有的時候,懂得了以後,反而還增長很多毛病。開起口來啊!比誰都懂,但是自己的行為是老毛病。啊!這種東西那是很可惜,很可惜的。這種人,將來變成什麼?三世怨的時候啊。就是那種世間很聰明的人,腦筋非常好,也很多人,你看他腦筋很好。但是呢?噯呀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自己啊!實際上,在觀察這個力量,當我們真正的體驗到了,這個有支的力量以後,我們就發現下一生,固然是這個力量啊,引導你去。就是我們眼前的任何一件事情啊,下一個步驟怎麼個作法?都是這個力量推動你,所以叫引生後有啊,有大勢力。這個後有就是從現在向後去你的行為,它主要的,就是這力量在推動你。主要的就是這力量在推動你。那麼,所以我們曉得苦要避免苦,那麼找到苦因,那現在推向你苦的是這個。你要快樂,推向你樂的是這個。然後你觀察到這個力量的存在以後,你進一步說,嗯!對,現在我找到了。那毛病在這地方。啊!問題在這地方。問題在這地方所以你捉到以後,你在這上面說,如果它為什麼?為什麼會轉向這個方向,或者向那個方向。這個方向是流轉生死,這個方向是還滅生死。那麼,那時候你啊!了解這因由。所以順著無明相應的愛取的話,就流轉。然後呢?順著正知見相應的,這精進、善法欲的話,就還滅。就這樣。所以當你觀察到了這以後的話,你起心動念等等的話,那就是非常明白,非常清楚的。就是在因地上面防它。所以對於整個的,我們的這概念啊,很清楚,很清楚了。否則的話,我們任何一人,事情到了那時候啊,你就沒有力量,也沒有辦法擋得住。昨天我們這裡有一位同修離開這地方。嗯!他就跟我說,來了以後啊,他非常歡喜非常好。那麼這個走的時候,他也跟我說,唉!聽了這廣論實在好啊。但是既然實在好,為什麼要走呢?,也就說,因為他沒來之前,那時候已經接觸那個什麼?他就非常羨慕這地方,一直心心念念覺得啊!這是很好的因緣。但是呢?後來其他的因緣就把他叉開了。人家說,喂,這地方很好,他就來,來了以後他固然覺得這地方好。所以他前面那一段時候啊,他一直是覺得既然眼前的狀態那麼好,因此也就算了。耶!偏偏他父親生了病,而且非常嚴重。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就說他的父親絕對也是非常好的人。他去看了一次,看兩次。他家裡的人啊!總覺得,我們曉得的,一般在家人,那兒子出了家,絕對一不以的。何況,他家裡的人,其他人,不信佛。哎喲!就很擔心啊。就這樣。他父親又這樣,他因為了孝心所使,他那時候,雖然這裡有這麼好的,一個因緣,他未嘗不歡喜。有的人不懂不歡喜,那是無法可想的,他不能契入嗎。最後啊!他正徘徊兩可之間啊,耶!後面這力量就來了,啊這就是有,很簡單。很明白是他本來就是有這種力量,非常強盛的力量,他一直要想到那地方去,結果被其他的因緣叉到這裡來了,等到有其他的因緣一使他那樣的話,他又去了。所以我們啊!你能夠平常的時候,了解這一點啊,所以為什麼說,我們談到了那樸窮瓦大善知該十二有支當中,修心這特別提出來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我們來說,現在我們非常幸運的能夠遇見這圓滿的教法,了解成佛的中心在什麼地方?那麼那時候,我們自然而然會全部精神灌注在這裡頭去。僅管如此,但是因為以前造的很多業,這是有的力量,它會來影響我們的,影響我們的。所以啊!如果你從這上面能夠注意到了以後,你就會怎麼樣的想辨法在這重心上面,換句話說佛法叫作這個是重心問題上面,你把它加強,這是集聚資糧。然後呢?以前跟它不相應的這力量,想辦法把它消除,這叫做懺悔業障。所以懺悔業障的方法,它前面告訴我們,那二種啊?就是悔所損,對治所損,對不對?這就是我們現在為什麼一定要懺悔,乃至於世間法,上次我們談到了凡四訓的時候,他也說:「沒有談在談積善之前,先要談改過,為什麼?」它這原因都在這裡。原因都在這裡。否則的話,一因緣,一打閒叉的話,你又去了,又去了。所以現在在這地方啊,我們第一件特別的把這個菩提心教授的重點,要特別的加強,現在這地方我在講完了以後呢?你們應該多思惟,觀察。多思惟,觀察。如果有時間啊,更應該去看看那種大經,大論,譬如像華嚴啊……等等啊。這地方就是讓我們心裡邊那把這力量,這就是是業,這就是有。啟發我們的正知見,然後呢?由正知見帶著頭,然後呢?正精進,所謂的善法欲,把這力量提得很強,同時對以前沒有正確認識之間的,這種錯誤習性等等啊,盡量把它拿掉它。盡量把它改掉它。這習慣啊,很不容易改,很不容易改這習慣實際上是什麼呢?就是有啊前面一再說的,這什麼啊?就是這行薰習識,這行為?不斷薰習在識田當中留下的影響,這就是習慣。這習性之難改啊。剛才雖然是小地方,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真正修行的,應該從那些地方去注意起。所以我們在這地方啊!這看看,說像阿底峽尊者這樣的人,他遇見這麼多教授以後,他心裡面啊,還是,說到底什麼方法?才是能夠最快的達到這圓滿成佛呢?那麼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他在這關鍵上頭,還是有模稜兩可的這種,告訴我們,現在我們何況是我們更應該在這地方不要讓這種模稜兩可的這種情況,消耗了,空費了我們的歲月。我們往往在不知取捨當中,就不曉得怎麼辨?那就無可奈何的就停在這裡,一停啊?短者幾天,幾年,長者,多生多劫。就這樣,就這樣浪費掉了。哪這第一個,第二呢?所以啊,他去問各式各樣的人,乃至於在這地方,祈求佛菩薩。嗯!不管在任何一地方,他都告訴他,中心在那裡啊?中心在這上頭。實際上呢?經論上面也都在這地方。所以這地方我們要了解,把這概念弄的很清楚。說對於這道理啊!你要認識,認識了以後呢?照著它,努力的如理思惟,內心上面產生決定不疑的見解。決定不疑的見解。那麼?如果我們以前有了這種強有力的習性,那是有二種可能,有一種可能,對不起,這個習性的力量很強,你就被它牽著走了。還有一種,雖然眼前沒有被它牽著走,萬一碰見其他的因緣的話,你又跟著這因緣跑掉了。所以我剛才舉我們走掉的那同學,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其他的因緣一來的話他就跑掉了,雖然難得的得到了這非常殊勝的東西,所以我們在這地方,要特別的想辨法,把這一點上面啊,要把它把握的住。所以我們看那這倒數第四行。
【 由聞是已,於菩提心,心極決定。】
啊,那是阿底尊者的。現在呢?我們應該從這一地方學習起。我們一生的生命啊,非常的短促。說了阿底峽尊者,我就記得尊者的傳記上,有這麼一段公案。他在西藏的時侯,的確的整個西藏的教法靠了他才能夠振興,才能夠恢復。所以他跑到那裡都把地方的錯誤,流弊,一一都改正。就這樣。那麼,有一次他在一個地方也是當地一個很有名的一善個知讓,就是可以說頂尖的善知識當中的一個,跑得來就問他關於宗派之間的很多特別的意義。阿底峽尊者,怎麼回答,啊!你的生命有限啊!很短啊!是,你儘管可以在這個問題上面啊!探討的很清楚,很明白,可是對你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眼前這個條件來說,有好處嗎?想了半天,對啊!對啊!你必定先要根本因把握住了,根本因把握住了。始終注意哦!然後呢?你再進一步去圓滿因,那時候,你作什麼自然而然都跟它相應的。譬如說方向,你先有,你出去幹什麼?你說我到那裡去,然後你做那種事情的話,自然每走一步都跟它相應。否則的話呢?你自己越廣博,唉呀你這也懂,那也懂,那也懂,你始終是一盤散沙。就像茫無頭緒的到處去,一下這樣,一下那樣,一下那樣,一下那樣,忙了半天。啊!你說他不懂嗎?是樣樣懂。說他懂嗎?是一樣都不懂。就這個狀態。所以他就問他了。那麼這樣的話,應該怎麼辦呢?說你應該趁這機會啊,中心教授在什麼地方?你要把握住啊。他就問他,那麼什是中心教授呢?非常簡單,就是現在我們這裡說的這個,怎麼樣你了解世間真象當中,然後把這個深入推廣,必然會走到大菩提心這條路上面去的。這條路上面去的。然後呢?要想達到這裡邊,他有指出幾個根本原因。廣論上面,我們都說過了。啊!要想徹底圓滿解決,就對自己來說,非成佛不可。是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因,最大的因。而要想策發這大菩提心的因,最強有力的就是慈悲。這樣。然後呢?以這概念,先把大菩提心建立起來。那麼,大菩提心建立起來,進一步的話,圓滿大菩提心。那時候,你再學這什麼東西。就這樣。才是真正最重要的,這所以同樣的在這地方啊,現在我們在這地方特別的重點,要注意。根本因始終是厭離心,菩提心,然後呢?你有了菩提心,要圓滿這菩提願,再緊跟著下面學的那個。如果拿我們修行來說的話,兩件事情。懺除業障,集聚資糧。拿那修學的層次來說,戒、定、慧,那東西都繞著這中心,慢慢,……這樣。所以他下面說。
【 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嗯!為什麼原因是這樣呢?因為這個東西啊,是整個大乘綱要,最重要的關鍵是一切成就的寶庫,你要成什麼東西,它真正的重點在這上,要超出二乘、大乘的特法,都是這菩提心。所以眼前我們真的重要的,怎麼樣去修它,去增長,勇悍、歡喜,一直到什麼呢?心裡面啊!
【 如渴聞水。】
哎!渴的不得了,一心一意啊只求這個。那現在我們也是這樣的,一心一意我只想什麼?要求成無上正等正覺。而心這個,等到你一旦策發了以後啊,自然而然以後你多生多劫一直有這種力量在,這樣同時當你現在策發了以後,單單策發還不夠,我們的行持本身,也是在這上頭繞著轉,所以當你因地上頭,這樣子,繞著這轉,然後呢?自然將來感果的時候那我們現在己經了解了有幾樣東西,主要的,異熟、等流、增上。既然你跟菩提心相應了,當然你的行持也跟它相應,所以這異熟漸漸的增上,然後呢?因為你的當時的時候心裡邊是這樣的,所以那時候,心裡面也繼續的來,同時,由於你修持的環境是這樣,所以外面這增上果也是這樣,你會啊不一執著在這個好的自它相應的環境當中,慢慢,慢慢,慢慢的,越跑越上,眼前這情況已經不錯了,那麼越來越上的話,當然會越來越好,而這當下本身就在這地方,所以我們第一要把握住這中心。那麼這道理我們已經了解了,所以這把握住中心的話,始終記住,不是嘴巴上講的道理,而是說我們內心當中對這形相有所認識的。以最近來說,大家真正的進步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以前講一些道理,現在那道理,你肯在今生上面,心裡上面下功夫,你就體驗到了,真正的業就是從這地方開始的。所以你現在處處地方,在增長善淨之業,那就對了。所以啊。
【 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如入行論云,一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制世間。】
啊!我們啊!是要這樣去修,乃至於多劫,時間是這麼長,這是表長時間的,而且呢?還要什麼希有智。對於這一點,是一般普普通通愚痴的人哪,的的確確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然後呢?我們要真正深入的話呢?的的確確要用那智慧,這智慧不是普普通通的。然後呢?要想進入這樣的智慧,注意,關鍵在那裡?關鍵就在親近善知識。然後呢?聽聞正法,得正知見,如理思惟,這太重要,太重要了。太重要,太重要的。所以這前面告訴我們的,如果說你得到了,固然好。如果得不到,或者還不穩固的話,應該怎辦?第一,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有兩類哦!有兩類哦!第一增長善知識,第二同行善知識,就這樣。所以哦!在那大乘的戒當中,有一條,這大乘的菩薩行者啊,他跟那聲聞乘的行者,不能同住七天,超過七天犯了戒。為什麼原因?因為人與人之間共處啊,他不知不覺當中,他互相會影響的。這識的本質就是如此,我們凡夫之所以凡夫,就是識,識本身一定是個能識,識那所識。所以根境相應產生識。所以我們這心是離不開境的,當你所對的那境是這樣的話,你不知不覺受了影響了。所以這善知識,這樣的重。所以啊,為什麼?這個僧團的重要,而這僧團不是說,啊!我今天剃了頭啊,然後穿了這件衣服了。這僧團一定是什麼呢?嗯!不管形狀也好,內心也好,這完全要相應。完全要相應。我們所以分形狀跟內心的話,因為就行相來看,卻是如此,而產生的這力量的話,那時候,心境是互相影響的。你看見了這境,你就對這個境有一反應,所以你的反應是使你心裡的事情,但是卻有這個境界啊,引發你的,所以你的心,不離開那境。反過來,那個境之所以如此的話,還是因為你的心而影響到的。譬如說你個心裡上這樣想,那時候,或者你說這地方不對,我換一地方。或者這地方你要這樣去弄它,眼前是如此,實際上,將來我們感得的就是我們現在的心裡面所感得的。唯識上更說,一切都是我們的唯識所現的相分。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這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嗯!我們真正要這個的就是什麼呢?要依靠這樣的一個善知識。善知識之所以善知識,一定要了解。不是說跟你好朋友。哎呀兩人,親親熱熱的,沒什麼事情,你安慰安慰我,我安慰安慰你,聊聊天,專門幫忙我們啊,做壞事啊!那是最大的大惡知識,這做壞事不是去殺人放火的善知識哦。他就是看你,哎呀!某人啊!你辛苦了!你休息啊。哎呀!這好,好,好,覺得這跟我的好朋友。啊!絕對不是這樣啊,這你們千萬注意哦。這一定是策勵我們,告訴我們這世間的苦啊,苦的因是什麼呀?像這樣的策發我們精進的,這才是。就這樣啊。像今天早晨,還有一個同修在那地方,我們隨便談起,最近情況如何?他說比較好一點。平常他因為身體比較不大好,所以心力比較弱啊,所以我就給他說,你現在懂不懂,為什麼?世間講心理建設,我們講正知見,平常的時候,就是這個因為一向宿生的習慣,所以這一生養成身體比較差,心情自然萎縮,那坐在這地方,就是這樣。實際上,這相是什麼?這相就是他的心,這相就是他的心,他慢慢的,越來越縮,越來越縮,縮到最後啊,像一蚌,或者像螺獅一樣。啊!那今天一曬太陽,啊,上課了曬曬太陽,啊那一下,關在裡頭,一關關在那裡頭,他覺得天下無事,真的嗎?不是的呀。那螺獅也是這樣的。哎呀,肚子餓了找東西吃去了,跑的去。不曉得你們看見過螺獅沒有?我就看見,很好玩。你一碰,它就一縮,哎呀!縮在裡邊,好像人家碰不到,根本不曉得,掉到地面去了。所以佛說螺獅,蚌殼類啊!一睡一千年啊。這種安慰是萬萬不能啊。這樣所以你心裡面哪打起來,這很明白,所以我們所以感的一這生的不理想的什麼?宿生的因果。即然你感覺怕,那你了解了,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這現在身體的弱,現在的很多環境的不理想,莫可奈何?正因為現在不理想,是苦。所以你曉得,眼前因地當中,一定要把它做對。做對的第一的件事情,正知見。所以說,你就算事情做不到,你心裡說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這心哪先要建立起來。你有這心建立起來的話呢?然後呢?自己內在的因,外面互相的策勵,那這是說我們所以說重視什麼?重視前面善知識的這道理。而不是在剛才說的那個。第一個。第二呢?你要如理的要多看,啊多讀這個大經大論,那大經大論是什麼?無垢的經論。這概念很重要,那時候才給我們正確的認識,而且這時間很長,勇猛,只有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才有機會。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力量非常強。非常強。這力量非常強,非常強。如果說你不認識,固然絕對談不到,你認識了,不努力注意對治的話,它還是一樣,沒有用。所以它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一定要正確的認識。第二個,認識了還要注意對治,否則你不知不覺當中,我想我們都有這習慣,你並不曉得,在不曉得的行為當中,都是照著老習慣。對不對?我想這人人體會得的到的。所以你要想把它扭過來,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作意對治。這是所以,為什麼?大家,我跟你們說要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當中有兩點對我們特別有用。一是前面的袁先生,他自從見了雲谷法會禪師後,決心要改過了以後。那時候他內心當中,有兩句話,從前就是悠悠放任,這是以前的。現在呢?以後自有一番戰兢惕勵現象。那就是說,他正確的了解了以後真正要想改過來,必定要的作意對治,他一直在作意對治它。噯!不要讓那老毛病,不要讓那老毛病,不要讓那老毛病,就這個。否則的話,你就算認識了以後啊!沒有用。所以它那上面告訴我們啊,天下的英雄豪傑俊彥不少,但是他為什麼改不過來呢?只有兩個字,因循。就是照著老樣子,苟且就這樣。他未嚐不知道,但是他就沒有作意對治。啊!這是一很重要的概念,不是我們現在懂得了。往往有的時候,懂得了以後,反而還增長很多毛病。開起口來啊!比誰都懂,但是自己的行為是老毛病。啊!這種東西那是很可惜,很可惜的。這種人,將來變成什麼?三世怨的時候啊。就是那種世間很聰明的人,腦筋非常好,也很多人,你看他腦筋很好。但是呢?噯呀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2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2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關於這地方啊,像跟我們日常相關的幾個典型的例子啊,來告訴我們策勵一下。我們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得到了這樣的完美殊勝的教授,我們務必想辦法,採種種的方法,怎樣使得這圓滿的教授啊,能夠真正運用,改善我們自已的人生。下面說:諸佛菩薩唯見此是,沒有一例外的、佛菩薩這都是這樣,這才是真正最快速成佛的殊勝方便故。下面引這論上面這句話,引論上面的這句話,前面曾經說過,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的時候啊,人家問他說最好的找一快速的方法,能夠成佛,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啊,哎呀我也希望有這個,我也在求這個,啊我也大不急不得不要這樣地修啊,但是據我所知啊,說啊不修菩提心不修菩提心啊然後呢不根據菩提心去學,修行圓滿兩種資糧的佛法啊,不知道,我可不知道,佛經上面也沒有,啊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阿底峽尊者是代表的是什麼呢。就是當年印度小乘、大乘、性宗、相宗、乃至於各派的傳承的重心,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但我們世間的經典他都看見,大家看他那個傳記當中,他到後來或者定中或者夢中看見很多空心世界,他從來沒有看見過的他都看見過,而過目不忘,但是他卻沒有看見說,啊居然有不要菩提心,居然不要積聚兩種資糧能成佛的方便,他沒看見,就這樣,所以前面啊,我重新把這一點啊,用很通俗的話來大家策勵一下,鼓勵一下,我們翻過去,發了這心了,下面啊還要讓他增長啊,增長啊。
p. 238
【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修學六次發心這分二,① 不捨所發心願,② 學令增長。】
第一不要捨棄它,第二學令增長。平常的時候呢?我們造的世間染污之業還要造增長、現在我們呀,反過來啦,不但淨除而且徹底的圓滿的要達到佛的成果,所以學會了不可以再捨棄,實際上呢我們倒不是有意的捨棄,而是說,你不作意對治,不精進努力的時候,他那無始以來的習染啊,一下又來了,一下又來了,一下又來了,來的時候你又不知不覺跟著去了,這是我們眼前最應該注意的地方。然後呢?這個對治了,把已經學會的東西啊,再怎麼增長他。而不是增長以往流轉生死的那些染污之業,今初,現在第一個。
【 ◎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先是說前面的,就是啊,受這願心發那心,啊在佛菩薩前面立那大誓願。
【 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為怯弱緣,若更捨置發心重擔,較別解脫他勝之罪,尤為重大。】
那麼你發了這心以後啊,緊跟著並不是停在這裡哦,要去做啦,做的時候啊,你看啦哎呀要度的這有情啊,是不但人數多啊,而且種類是千差萬別啊,這種類的千差萬別當中啊這行為是非常的糟糕啊,哎這麼多的人啊,已經是看的頭痛,還有那些人當中啊,有這麼惡劣啊,啊這樣,不但人多惡劣,而且時間要這麼長啊,哎看看啊,發心是容易啊,做起來就難了.啊做起來就難了,哪而且進一步,說從另外一方面算,你要成佛的話,要結佛之二種資糧,而積每一種資糧真是難做極了,都要去做啊,那時候心裡面啊,就覺得哎呀這不行啊,這是…….心裡面啊就會啊退卻了,啊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啊,更捨置發心重擔,那時候啊,發了心以後啊又退了,這個發了心又退,這個罪啊非常大非常大,比這別解脫的他勝之罪還要大,所以這他勝什麼呢?這就是啊重戒,重戒啊,那麼別解脫就是比丘戒,比丘戒的重戒只有四條,犯了這四條重戒的話呢?那一定墮落,最嚴重最可怕的罪,你發了心以後,如果捨棄的話,這罪還要大。
【 如攝頌云。】
這上面告訴我們。
【 雖經億劫修十善,欲得獨勝及羅漢,爾時戒過戒失壞,發心重過他勝罪。】
說你這麼長時候,修十善和世間的,或者呢?進一步的要求啊解脫生死的二乘果,羅漢也好緣覺也好,啊而受持這戒,啊這戒的過失、戒的失壞,過是普通的一般戒,失壞就是犯了這重戒,完全失去了,但是啊你這發這菩提心這個力量啊,比他還要來的大,換句話說,如果你棄捨的話,這罪也比較大。
【 此說菩薩毀犯尸羅,以能防護二乘作意,即是菩薩最勝尸羅,故若失此即是破戒。】
這菩薩啊,就算毀犯了尸羅,但是呢毀犯尸羅,包括上面的這重戒喔!,乃至於啊但是啊他就把他菩薩的願心啊保護的很好,所以防護二乘作意,什麼是二乘作意啊,只管解決自己的問題,別人不去管他,所以啊!棄捨這利他之心,你雖然犯了戒,那犯戒是不得了的罪,但是啊他能夠防護這個而把他那菩提心要救一切眾生的這個願力的這願心,還保持著,哪這就是啊菩薩最殊勝的戒。最殊勝的戒。故若失此即是破戒,但這一失去的話那就害了那就破了戒了,啊所以在這表面看起來我們就是相矛盾的,實際上我們前面說過的,深一層去說不矛盾,因為聲聞界的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就是要求解脫,你要求解脫,非這樣做不可,然後呢?犯了這四個的話你絕對沒有解脫可能,所以叫他勝,也就完了,他現在菩薩戒是幹什麼,要幫一切人解脫,幫一切人解脫,他在這種狀態之下啊,他對自己啊相對的就看了最低最低,所以,你腦筋只有啊幫一切人,為了這目的制這個戒,這是菩菩薩戒,祗要幫一切人心還在的話,當然他的最重要的根本沒有失去,所以實際上,制戒的原則來說,兩者之間沒有一點矛盾,這順便一提,將來從這上面我們會瞭解這大小二乘戒、開合差別在什麼地方,這對我們將來非常重要的,所以這裡順便一提。
【 若未捨此縱於五欲無忌受用,猶非破壞菩薩不共防護心故。】
是說,假定說,這大菩提心你沒捨棄掉,縱然啊你對這五欲受用而且無忌的受用,啊還沒有破壞,菩薩不共這是特別的防護的地方,不過這點注意哦,不是說叫你去啊,亂攪一通哦,不是這意思,這地方是強調一個什麼,強調說這菩提心的珍貴珍重,所以說算如此,尚且都不破,實際上呢?真正一學菩薩戒要學菩薩的人要救濟一切的人,他會不會真的毫無忌憚的做這莫名其妙的事情啊,當然不會,前面發心的時候已經說過了,說他修學佛法當然是一了不起的人,啊看見世間的苦,然後呢?說求解脫,如果說只管自己的話,這人連他一個世間標準都不夠,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他要儘求幫忙一切人解決,所以這標準必然是一很高的標準,啊才能夠依這標準啊,做為他內心的目標,策發他步步上進而發的菩提心,有了這種高的標準的人,他會不會亂攪說對世間這種五欲亂攪、可能不可能啊?當然不可能、所以我們要從這地方啊,仔細的辨別,所以這地方之所以說,縱然如此的話是特別說明,這一發菩提心何等的珍貴,何等的重要,以及他的功德力量的大小,指這比較這點而來說,這我們要瞭解。
【 即前經云:「菩薩受用五欲塵,歸依佛法聖僧,作意偏智願成佛,智者應知住戒度。」】
哪,就算他菩薩照樣的受用的世間啊五欲,這都是塵勞,啊這都是雜染,哪,但是啊他怎麼啊,他歸依三寶而他目的是幹什麼啊,作意偏智他一心一意要求一切智,要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佛道,要曉得,這他是在安住在戒當中,他並沒有啊犯戒,並沒有啊犯戒,說到這裡,今天我們桌上,昨天晚上就有了有一本啊邇勒上升經,以及下生經,啊這上頭就有這麼一段話,啊這彌勒菩薩佛懸記說:「當來下生,我走了以後下面來一位證佛果的是誰,他彌勒菩薩。」大家就懷疑了,尤其是優波離尊者;這奇怪呢?他也不住禪定,不求解脫,哪確實是當來成佛?就這樣,這個大家想不通,啊實際上呢?這境界我們不要輕輕異議。現在有太多人,說我是大乘行者,所以啊我也是不求禪定不求解脫,錯了錯了錯了,你不要誤解啊現在我們不必說到等覺以後的菩薩這樣,平常我們說,像禪宗的祖師當中,他們怎麼說啊,挪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到了這境界,任何情況之下,一切都在定當中,儘管你穿衣吃飯作天塌下來,他還在定當中,可是外面你就看不見,所以這境界是非常高明的境界,那裡像我們現在凡夫當中,反正你這是亂攪啊,你說耶彌勒菩薩他也不住禪定,他也不求解脫,我也不求解脫,我也這樣就學彌勒菩薩,那你學錯了,啊這次第步驟啊,我們一定要弄得很清楚,弄得很清楚,菩薩之所以受用五欲塵,他心裡上面跟他意志相應的,他並沒有離開這一點,啊總有他特別的方便,啊所以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這大智度論上面,真正說起來,他之所以安住在這個上面,他不是為了他自已的貪染,而是說正見到這個塵世利益有情的殊勝的功德,啊這樣的安住在這個五欲當中,目的是救度別人,就事實說起來,菩薩對於這三有的厭離心啊,不曉得超過這二乘的多少倍,所以我們不要從那行相上面去看,啊乃至於像維摩結大師也是如此,那聲聞乘的人,哪看看就是看不出來耶但是他就是他也是這樣耶,不住禪定啊,然後呢的的確確嘛,這道理啊我們後面才去詳細的辨它,那麼我之所以在這地方說的原因呢?啊是因為世間有很多太多人誤解,啊太多人誤解,這主要的原因在這裡,我們把這誤解一定要辨別的清楚,那麼這第一,更進一步的話呢?特別是對那個,小乘心特別重的人來說的、啊因為修小乘的行者他為了急求解脫起見,那急急忙忙的把眼前的那些所有的這啊,的的確確的一刀斬得乾乾淨淨,那麼現在大乘行者告訴我們說是的,這東西你絕對不能沾上,前面下士道已經說過了,殊勝的下士道,換句話說真實修行的人,就像開始基礎的時候啊,他決對不貪圖眼前的,如果對眼前世俗的事情放不下,整的佛法沒有建立的地方,不要說佛法啊,連他世間求增上生都不可能,連他世間求增上生都不可能耶你還談什麼佛法,當然決不可能,但他的重點啊,決不是啊切斷這東西,重點是說一步一步引導上去啊要策發那個大菩提心,就這樣所以,他非常重視你內心當中的重點,把握住這心要,所以這裡有幾重關鍵,所以在這地方的話,尤其是對我們眼前這樣的一個複雜的環境啊!我們要辨別的很清楚,要不然的話,那我們弄不清楚會走錯路子的。
【 若棄如是所受之心,則須長夜馳騁惡趣。】
啊你發了這個心以後。你把他棄捨掉的話,那可怕的那可怕,啊長夜的啊在惡趣當中。
【 入行經論云:「於少惡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後不施,說為餓鬼因,若於無上樂,至心請喚已,欺一切眾生,豈能生善趣。」】
像普通一般人來說,一點小小的東西、你啊要送給別人啊,你想送給別人,以後不送的話,這是餓鬼之因。為什麼?你捨不得嘛!捨不得是慳貪,慳貪就是餓鬼因啊,現在你要給人家的什麼,給他無上的快樂,而且不是說給一個兩個人,要給一切人,而且不是普通人家告訴你,你自心要想給一切人無上的快樂,最後啊你捨棄了說唉啊,我不管了,那豈不是等於欺誑一切眾生,在這種情況之下,能生善趣嗎?當然不能,而這個道理我們要瞭解,耶,前面說他殊勝的利益,現在呢?說他如果說發了心以後,捨棄的過患,這個我們要辨別的很清楚,我們一定要把前面那個殊勝的利益跟捨棄的過患,兩個啊相對比,要不然的話,前面那個殊勝的利益啊,你沒弄懂,而聽見那個過患心理想哎唷害怕,算了算了那我不要發這個心了,那你學這個東西完全學錯了啊,所以他那個次第的必然性,我們要弄清楚,我們要弄清楚,其實不但是大菩提心,前面的戒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啊,我們必定要認得他,這樣的一個題目擺在這個地方,為什麼原因怎麼樣幫助我們步步增上,是現在我們瞭解這個地方,說發了心以後當然這個你心心念念想著,發心的殊勝的利益,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然你一直前面是增長發的心,所以他不是急的叫我們啊,發了心馬上就受戒,馬上就行。不是的啊,在後面啊講到六度時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凡夫絕對不要,你也不可以說,哎呀佛啊跑得去把頭目腦髓一捨,我就捨啊錯了錯了,佛絕對沒這樣的教法啊,佛絕對沒有這樣的教法,他後面很清楚的,剛才開始布施的時候你有十塊錢,好了你也送他五毛錢吧,等到你有一百塊錢的時候啊那你就送他五塊錢嘛,等到你有一百萬的時候啊,你送他個什麼十萬八萬那個可以了,絕對不是教我們現在啊一開頭就這樣做的啊他這個道理啊會說的很清楚。
【 是故此論又云:「如盲於糞聚獲得妙珍寶,如是今偶爾,我發善提心。」謂當思念我得此者極為希有,於一切種不應棄捨,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剎那不捨。】
論上面又說:就像一個瞎子,然後在糞堆裡邊,瞎子本身啊已經啊是非莫辨,要想找到好東西啊,絕無可能,就偏偏又碰到在糞堆當中,你想那有可能,哪結果妙呢,找到了妙珍寶了,就像如意寶一樣,啊這個東西的珍貴啊,你可想而知啊,現在我們居然得到了啊,這怎麼可以捨得啊,這個就是啊,我們從正面一定要來策發我們自己內心的發那個菩提心,這麼難得,啊所以儘管我們現在懂得了道理以後啊,即使這個真實的願,發不起來,心裡邊一定這樣,我一定要做到他,我一定要做到他,那怕你不懂得,就是你心裡面這樣的念,嘴巴上面這樣的說,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啊,乃至語言啊也須修行,記得吧!乃至於講話,就這樣,反過來前面又說下至戲笑亦不棄捨,乃至於說開玩笑,你千萬不要說,為什麼原因,不管你開玩笑也好,在任何情況也好,你只要動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一動,對不起,這個就造下來了這樣的一個業,啊然後你嘴巴一開口,這個業又跟著它慢慢的相應了,所以如果不相應的念頭起一念,對不起,將來一念就有這個漏洞在這裡,啊所以說壞的地方那怕開玩笑,這個事注意,平常我們啊世間來講啊,啊尤其是現在,這個做人啊,好像要幽默一點開開玩笑,不可以啊,在這個地方不妨幽默一點,而你怎麼幽默法呢,你要用反過來,從正面的地方去說,就算你要開玩笑,那怕我開玩笑我也要學佛,就這樣那就對了,就是換句話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啊那怕開玩笑,那怕睡覺,是那怕說話,就算心裡面並不是真實相應的,你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在這個上面把他增長,因為你的所有的身語意三業,不管是強有力的,正確的、旁邊的、輔助的,處處地方都是這個,當然到最後的結果,必然是這個,這是我們眼前應該瞭解的,啊同時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瞭解,為什麼說這個僧團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在那裡,就是這樣,別的環境在世俗的環境,大家本來就忙什那麼就,忙賺錢嘛,所以你跑到這個地方不談賺錢的話,人家說你這人真顛倒,這個地方大家見了面呀,哎拿根煙抽一抽,喝一杯酒,跑到我們這裡沒這件事情對不對,你若跑到世間去有很多人說,哎呀這個受戒啊,很想受戒可是到那個時候應酬你怎麼辦,對啊,以我們這個團體當中啊,因為有這個團體啊,你又不能不應酬,因為你要應酬啊,大家見了面以後啊要合合掌,跑到那個大殿上面你非去拜他不可的,哪就是有這樣的力量,所以說我們要曉得,前面告訴我們說這個善知識的真正的重要啊,所以眼前啊大家別小看啊,我們幾十個人維持這個團體,所以我一直說,在這個團體當中你每個人向前跨半步,不得了將來這個功德就不得了,你每個人跨了半步,就集合起來就成功了嘛呢!然後呢你每個人向後退半步,這個地方就被你踩掉了,所以你別看哪,問題就這麼一點點,那個跨退之間動機在那裡啊,就在你平常的心裡面,啊所以你心裡邊平常坐在那邊沒什麼事情,一定要這樣做,這個平常你心裡面心心念念這樣的話你站起來的自然,那怕動體頭挺得這麼直直的就這樣,啊自然這種情況啊就現起來了。
【 謂當思念我得此耆極為希有,於一切種不應棄捨,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剎那不捨。】
嗯,就這樣啊要思念他,一再的重復,一再的強調,而這件事情真正的啊,他是善知識策勵我們,那麼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擺在我們自己心裡想,哎呀這個東西這麼個好啊!這個稀有啊!這個難得啊,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別的樣樣可以不要,啊這個絕不棄捨,尤其是特別是緣這個心的種種誓願,剎那也不棄捨,剎那也不棄捨,這件事情啊是我們平常啊,應該自己經常擺在心裡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再提一下,隨喜功德品這段故事,大家想啊這個功德啊,我們大家現在總覺得哎呀,現在很難啊,我這個資糧沒有啊,我這個罪障啊,很重啊!沒錯嘛,既然你曉得了啊資糧不夠,那你趕快積嘛,而積聚資糧又這麼容易啊,就這個剛才你起一個心念,這個就積聚資糧,你隨喜就是積資糧,所以如果這一段公案大家不認識的話,我願意啊,或者晚上溫習,乃至於課堂上面你可翻開法華經看,我倒想起願意下一堂就翻這個法華經啊,好好的唸一下,啊親自讀給你們聽一聽這樣,這個的的確確有他非常殊勝的利益,你能夠處處地方這樣去做的話,這個資糧哪有集不起來的,剛才我說的那個啊繼續下去。
【 ◎ 第二者如是不捨尚非滿足,須晝三次及夜三次勵令增長。】
第一個呢前面說不捨,換句話說,我們以前一直在無明當中,現在啊,經過了這一番的努力,以後啊,千萬不要動搖,儘管外面的客觀環境這麼惡劣,用什麼方式來把他堅固起來,啊那麼這個說,不但是堅固而且增長,為了這樣啊,晝三次,夜三次努力的做這個增長。
【 此復如前所說儀軌,若能廣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
那個增長是什麼呢?就是照前面那個儀軌就像平常我們啊說三歸依,這三歸依不是說歸依完了,算完了,平常我們一直在心裡面啊,要這樣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啊那怕單單唸一下,廣作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呢?你不但嘴巴上面唸,心裡面緣唸,這個勝利這樣的心情,一直使他現前,如果不能這樣的話,那麼怎麼辦呢?那個時候啊,應明想福田,就是說我們啊坐下來,然後呢細細的思惟。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關於這地方啊,像跟我們日常相關的幾個典型的例子啊,來告訴我們策勵一下。我們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得到了這樣的完美殊勝的教授,我們務必想辦法,採種種的方法,怎樣使得這圓滿的教授啊,能夠真正運用,改善我們自已的人生。下面說:諸佛菩薩唯見此是,沒有一例外的、佛菩薩這都是這樣,這才是真正最快速成佛的殊勝方便故。下面引這論上面這句話,引論上面的這句話,前面曾經說過,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的時候啊,人家問他說最好的找一快速的方法,能夠成佛,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啊,哎呀我也希望有這個,我也在求這個,啊我也大不急不得不要這樣地修啊,但是據我所知啊,說啊不修菩提心不修菩提心啊然後呢不根據菩提心去學,修行圓滿兩種資糧的佛法啊,不知道,我可不知道,佛經上面也沒有,啊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阿底峽尊者是代表的是什麼呢。就是當年印度小乘、大乘、性宗、相宗、乃至於各派的傳承的重心,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但我們世間的經典他都看見,大家看他那個傳記當中,他到後來或者定中或者夢中看見很多空心世界,他從來沒有看見過的他都看見過,而過目不忘,但是他卻沒有看見說,啊居然有不要菩提心,居然不要積聚兩種資糧能成佛的方便,他沒看見,就這樣,所以前面啊,我重新把這一點啊,用很通俗的話來大家策勵一下,鼓勵一下,我們翻過去,發了這心了,下面啊還要讓他增長啊,增長啊。
p. 238
【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修學六次發心這分二,① 不捨所發心願,② 學令增長。】
第一不要捨棄它,第二學令增長。平常的時候呢?我們造的世間染污之業還要造增長、現在我們呀,反過來啦,不但淨除而且徹底的圓滿的要達到佛的成果,所以學會了不可以再捨棄,實際上呢我們倒不是有意的捨棄,而是說,你不作意對治,不精進努力的時候,他那無始以來的習染啊,一下又來了,一下又來了,一下又來了,來的時候你又不知不覺跟著去了,這是我們眼前最應該注意的地方。然後呢?這個對治了,把已經學會的東西啊,再怎麼增長他。而不是增長以往流轉生死的那些染污之業,今初,現在第一個。
【 ◎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先是說前面的,就是啊,受這願心發那心,啊在佛菩薩前面立那大誓願。
【 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為怯弱緣,若更捨置發心重擔,較別解脫他勝之罪,尤為重大。】
那麼你發了這心以後啊,緊跟著並不是停在這裡哦,要去做啦,做的時候啊,你看啦哎呀要度的這有情啊,是不但人數多啊,而且種類是千差萬別啊,這種類的千差萬別當中啊這行為是非常的糟糕啊,哎這麼多的人啊,已經是看的頭痛,還有那些人當中啊,有這麼惡劣啊,啊這樣,不但人多惡劣,而且時間要這麼長啊,哎看看啊,發心是容易啊,做起來就難了.啊做起來就難了,哪而且進一步,說從另外一方面算,你要成佛的話,要結佛之二種資糧,而積每一種資糧真是難做極了,都要去做啊,那時候心裡面啊,就覺得哎呀這不行啊,這是…….心裡面啊就會啊退卻了,啊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啊,更捨置發心重擔,那時候啊,發了心以後啊又退了,這個發了心又退,這個罪啊非常大非常大,比這別解脫的他勝之罪還要大,所以這他勝什麼呢?這就是啊重戒,重戒啊,那麼別解脫就是比丘戒,比丘戒的重戒只有四條,犯了這四條重戒的話呢?那一定墮落,最嚴重最可怕的罪,你發了心以後,如果捨棄的話,這罪還要大。
【 如攝頌云。】
這上面告訴我們。
【 雖經億劫修十善,欲得獨勝及羅漢,爾時戒過戒失壞,發心重過他勝罪。】
說你這麼長時候,修十善和世間的,或者呢?進一步的要求啊解脫生死的二乘果,羅漢也好緣覺也好,啊而受持這戒,啊這戒的過失、戒的失壞,過是普通的一般戒,失壞就是犯了這重戒,完全失去了,但是啊你這發這菩提心這個力量啊,比他還要來的大,換句話說,如果你棄捨的話,這罪也比較大。
【 此說菩薩毀犯尸羅,以能防護二乘作意,即是菩薩最勝尸羅,故若失此即是破戒。】
這菩薩啊,就算毀犯了尸羅,但是呢毀犯尸羅,包括上面的這重戒喔!,乃至於啊但是啊他就把他菩薩的願心啊保護的很好,所以防護二乘作意,什麼是二乘作意啊,只管解決自己的問題,別人不去管他,所以啊!棄捨這利他之心,你雖然犯了戒,那犯戒是不得了的罪,但是啊他能夠防護這個而把他那菩提心要救一切眾生的這個願力的這願心,還保持著,哪這就是啊菩薩最殊勝的戒。最殊勝的戒。故若失此即是破戒,但這一失去的話那就害了那就破了戒了,啊所以在這表面看起來我們就是相矛盾的,實際上我們前面說過的,深一層去說不矛盾,因為聲聞界的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就是要求解脫,你要求解脫,非這樣做不可,然後呢?犯了這四個的話你絕對沒有解脫可能,所以叫他勝,也就完了,他現在菩薩戒是幹什麼,要幫一切人解脫,幫一切人解脫,他在這種狀態之下啊,他對自己啊相對的就看了最低最低,所以,你腦筋只有啊幫一切人,為了這目的制這個戒,這是菩菩薩戒,祗要幫一切人心還在的話,當然他的最重要的根本沒有失去,所以實際上,制戒的原則來說,兩者之間沒有一點矛盾,這順便一提,將來從這上面我們會瞭解這大小二乘戒、開合差別在什麼地方,這對我們將來非常重要的,所以這裡順便一提。
【 若未捨此縱於五欲無忌受用,猶非破壞菩薩不共防護心故。】
是說,假定說,這大菩提心你沒捨棄掉,縱然啊你對這五欲受用而且無忌的受用,啊還沒有破壞,菩薩不共這是特別的防護的地方,不過這點注意哦,不是說叫你去啊,亂攪一通哦,不是這意思,這地方是強調一個什麼,強調說這菩提心的珍貴珍重,所以說算如此,尚且都不破,實際上呢?真正一學菩薩戒要學菩薩的人要救濟一切的人,他會不會真的毫無忌憚的做這莫名其妙的事情啊,當然不會,前面發心的時候已經說過了,說他修學佛法當然是一了不起的人,啊看見世間的苦,然後呢?說求解脫,如果說只管自己的話,這人連他一個世間標準都不夠,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他要儘求幫忙一切人解決,所以這標準必然是一很高的標準,啊才能夠依這標準啊,做為他內心的目標,策發他步步上進而發的菩提心,有了這種高的標準的人,他會不會亂攪說對世間這種五欲亂攪、可能不可能啊?當然不可能、所以我們要從這地方啊,仔細的辨別,所以這地方之所以說,縱然如此的話是特別說明,這一發菩提心何等的珍貴,何等的重要,以及他的功德力量的大小,指這比較這點而來說,這我們要瞭解。
【 即前經云:「菩薩受用五欲塵,歸依佛法聖僧,作意偏智願成佛,智者應知住戒度。」】
哪,就算他菩薩照樣的受用的世間啊五欲,這都是塵勞,啊這都是雜染,哪,但是啊他怎麼啊,他歸依三寶而他目的是幹什麼啊,作意偏智他一心一意要求一切智,要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佛道,要曉得,這他是在安住在戒當中,他並沒有啊犯戒,並沒有啊犯戒,說到這裡,今天我們桌上,昨天晚上就有了有一本啊邇勒上升經,以及下生經,啊這上頭就有這麼一段話,啊這彌勒菩薩佛懸記說:「當來下生,我走了以後下面來一位證佛果的是誰,他彌勒菩薩。」大家就懷疑了,尤其是優波離尊者;這奇怪呢?他也不住禪定,不求解脫,哪確實是當來成佛?就這樣,這個大家想不通,啊實際上呢?這境界我們不要輕輕異議。現在有太多人,說我是大乘行者,所以啊我也是不求禪定不求解脫,錯了錯了錯了,你不要誤解啊現在我們不必說到等覺以後的菩薩這樣,平常我們說,像禪宗的祖師當中,他們怎麼說啊,挪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到了這境界,任何情況之下,一切都在定當中,儘管你穿衣吃飯作天塌下來,他還在定當中,可是外面你就看不見,所以這境界是非常高明的境界,那裡像我們現在凡夫當中,反正你這是亂攪啊,你說耶彌勒菩薩他也不住禪定,他也不求解脫,我也不求解脫,我也這樣就學彌勒菩薩,那你學錯了,啊這次第步驟啊,我們一定要弄得很清楚,弄得很清楚,菩薩之所以受用五欲塵,他心裡上面跟他意志相應的,他並沒有離開這一點,啊總有他特別的方便,啊所以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這大智度論上面,真正說起來,他之所以安住在這個上面,他不是為了他自已的貪染,而是說正見到這個塵世利益有情的殊勝的功德,啊這樣的安住在這個五欲當中,目的是救度別人,就事實說起來,菩薩對於這三有的厭離心啊,不曉得超過這二乘的多少倍,所以我們不要從那行相上面去看,啊乃至於像維摩結大師也是如此,那聲聞乘的人,哪看看就是看不出來耶但是他就是他也是這樣耶,不住禪定啊,然後呢的的確確嘛,這道理啊我們後面才去詳細的辨它,那麼我之所以在這地方說的原因呢?啊是因為世間有很多太多人誤解,啊太多人誤解,這主要的原因在這裡,我們把這誤解一定要辨別的清楚,那麼這第一,更進一步的話呢?特別是對那個,小乘心特別重的人來說的、啊因為修小乘的行者他為了急求解脫起見,那急急忙忙的把眼前的那些所有的這啊,的的確確的一刀斬得乾乾淨淨,那麼現在大乘行者告訴我們說是的,這東西你絕對不能沾上,前面下士道已經說過了,殊勝的下士道,換句話說真實修行的人,就像開始基礎的時候啊,他決對不貪圖眼前的,如果對眼前世俗的事情放不下,整的佛法沒有建立的地方,不要說佛法啊,連他世間求增上生都不可能,連他世間求增上生都不可能耶你還談什麼佛法,當然決不可能,但他的重點啊,決不是啊切斷這東西,重點是說一步一步引導上去啊要策發那個大菩提心,就這樣所以,他非常重視你內心當中的重點,把握住這心要,所以這裡有幾重關鍵,所以在這地方的話,尤其是對我們眼前這樣的一個複雜的環境啊!我們要辨別的很清楚,要不然的話,那我們弄不清楚會走錯路子的。
【 若棄如是所受之心,則須長夜馳騁惡趣。】
啊你發了這個心以後。你把他棄捨掉的話,那可怕的那可怕,啊長夜的啊在惡趣當中。
【 入行經論云:「於少惡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後不施,說為餓鬼因,若於無上樂,至心請喚已,欺一切眾生,豈能生善趣。」】
像普通一般人來說,一點小小的東西、你啊要送給別人啊,你想送給別人,以後不送的話,這是餓鬼之因。為什麼?你捨不得嘛!捨不得是慳貪,慳貪就是餓鬼因啊,現在你要給人家的什麼,給他無上的快樂,而且不是說給一個兩個人,要給一切人,而且不是普通人家告訴你,你自心要想給一切人無上的快樂,最後啊你捨棄了說唉啊,我不管了,那豈不是等於欺誑一切眾生,在這種情況之下,能生善趣嗎?當然不能,而這個道理我們要瞭解,耶,前面說他殊勝的利益,現在呢?說他如果說發了心以後,捨棄的過患,這個我們要辨別的很清楚,我們一定要把前面那個殊勝的利益跟捨棄的過患,兩個啊相對比,要不然的話,前面那個殊勝的利益啊,你沒弄懂,而聽見那個過患心理想哎唷害怕,算了算了那我不要發這個心了,那你學這個東西完全學錯了啊,所以他那個次第的必然性,我們要弄清楚,我們要弄清楚,其實不但是大菩提心,前面的戒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啊,我們必定要認得他,這樣的一個題目擺在這個地方,為什麼原因怎麼樣幫助我們步步增上,是現在我們瞭解這個地方,說發了心以後當然這個你心心念念想著,發心的殊勝的利益,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然你一直前面是增長發的心,所以他不是急的叫我們啊,發了心馬上就受戒,馬上就行。不是的啊,在後面啊講到六度時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凡夫絕對不要,你也不可以說,哎呀佛啊跑得去把頭目腦髓一捨,我就捨啊錯了錯了,佛絕對沒這樣的教法啊,佛絕對沒有這樣的教法,他後面很清楚的,剛才開始布施的時候你有十塊錢,好了你也送他五毛錢吧,等到你有一百塊錢的時候啊那你就送他五塊錢嘛,等到你有一百萬的時候啊,你送他個什麼十萬八萬那個可以了,絕對不是教我們現在啊一開頭就這樣做的啊他這個道理啊會說的很清楚。
【 是故此論又云:「如盲於糞聚獲得妙珍寶,如是今偶爾,我發善提心。」謂當思念我得此者極為希有,於一切種不應棄捨,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剎那不捨。】
論上面又說:就像一個瞎子,然後在糞堆裡邊,瞎子本身啊已經啊是非莫辨,要想找到好東西啊,絕無可能,就偏偏又碰到在糞堆當中,你想那有可能,哪結果妙呢,找到了妙珍寶了,就像如意寶一樣,啊這個東西的珍貴啊,你可想而知啊,現在我們居然得到了啊,這怎麼可以捨得啊,這個就是啊,我們從正面一定要來策發我們自己內心的發那個菩提心,這麼難得,啊所以儘管我們現在懂得了道理以後啊,即使這個真實的願,發不起來,心裡邊一定這樣,我一定要做到他,我一定要做到他,那怕你不懂得,就是你心裡面這樣的念,嘴巴上面這樣的說,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啊,乃至語言啊也須修行,記得吧!乃至於講話,就這樣,反過來前面又說下至戲笑亦不棄捨,乃至於說開玩笑,你千萬不要說,為什麼原因,不管你開玩笑也好,在任何情況也好,你只要動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一動,對不起,這個就造下來了這樣的一個業,啊然後你嘴巴一開口,這個業又跟著它慢慢的相應了,所以如果不相應的念頭起一念,對不起,將來一念就有這個漏洞在這裡,啊所以說壞的地方那怕開玩笑,這個事注意,平常我們啊世間來講啊,啊尤其是現在,這個做人啊,好像要幽默一點開開玩笑,不可以啊,在這個地方不妨幽默一點,而你怎麼幽默法呢,你要用反過來,從正面的地方去說,就算你要開玩笑,那怕我開玩笑我也要學佛,就這樣那就對了,就是換句話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啊那怕開玩笑,那怕睡覺,是那怕說話,就算心裡面並不是真實相應的,你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在這個上面把他增長,因為你的所有的身語意三業,不管是強有力的,正確的、旁邊的、輔助的,處處地方都是這個,當然到最後的結果,必然是這個,這是我們眼前應該瞭解的,啊同時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瞭解,為什麼說這個僧團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在那裡,就是這樣,別的環境在世俗的環境,大家本來就忙什那麼就,忙賺錢嘛,所以你跑到這個地方不談賺錢的話,人家說你這人真顛倒,這個地方大家見了面呀,哎拿根煙抽一抽,喝一杯酒,跑到我們這裡沒這件事情對不對,你若跑到世間去有很多人說,哎呀這個受戒啊,很想受戒可是到那個時候應酬你怎麼辦,對啊,以我們這個團體當中啊,因為有這個團體啊,你又不能不應酬,因為你要應酬啊,大家見了面以後啊要合合掌,跑到那個大殿上面你非去拜他不可的,哪就是有這樣的力量,所以說我們要曉得,前面告訴我們說這個善知識的真正的重要啊,所以眼前啊大家別小看啊,我們幾十個人維持這個團體,所以我一直說,在這個團體當中你每個人向前跨半步,不得了將來這個功德就不得了,你每個人跨了半步,就集合起來就成功了嘛呢!然後呢你每個人向後退半步,這個地方就被你踩掉了,所以你別看哪,問題就這麼一點點,那個跨退之間動機在那裡啊,就在你平常的心裡面,啊所以你心裡邊平常坐在那邊沒什麼事情,一定要這樣做,這個平常你心裡面心心念念這樣的話你站起來的自然,那怕動體頭挺得這麼直直的就這樣,啊自然這種情況啊就現起來了。
【 謂當思念我得此耆極為希有,於一切種不應棄捨,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剎那不捨。】
嗯,就這樣啊要思念他,一再的重復,一再的強調,而這件事情真正的啊,他是善知識策勵我們,那麼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擺在我們自己心裡想,哎呀這個東西這麼個好啊!這個稀有啊!這個難得啊,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別的樣樣可以不要,啊這個絕不棄捨,尤其是特別是緣這個心的種種誓願,剎那也不棄捨,剎那也不棄捨,這件事情啊是我們平常啊,應該自己經常擺在心裡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再提一下,隨喜功德品這段故事,大家想啊這個功德啊,我們大家現在總覺得哎呀,現在很難啊,我這個資糧沒有啊,我這個罪障啊,很重啊!沒錯嘛,既然你曉得了啊資糧不夠,那你趕快積嘛,而積聚資糧又這麼容易啊,就這個剛才你起一個心念,這個就積聚資糧,你隨喜就是積資糧,所以如果這一段公案大家不認識的話,我願意啊,或者晚上溫習,乃至於課堂上面你可翻開法華經看,我倒想起願意下一堂就翻這個法華經啊,好好的唸一下,啊親自讀給你們聽一聽這樣,這個的的確確有他非常殊勝的利益,你能夠處處地方這樣去做的話,這個資糧哪有集不起來的,剛才我說的那個啊繼續下去。
【 ◎ 第二者如是不捨尚非滿足,須晝三次及夜三次勵令增長。】
第一個呢前面說不捨,換句話說,我們以前一直在無明當中,現在啊,經過了這一番的努力,以後啊,千萬不要動搖,儘管外面的客觀環境這麼惡劣,用什麼方式來把他堅固起來,啊那麼這個說,不但是堅固而且增長,為了這樣啊,晝三次,夜三次努力的做這個增長。
【 此復如前所說儀軌,若能廣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
那個增長是什麼呢?就是照前面那個儀軌就像平常我們啊說三歸依,這三歸依不是說歸依完了,算完了,平常我們一直在心裡面啊,要這樣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啊那怕單單唸一下,廣作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呢?你不但嘴巴上面唸,心裡面緣唸,這個勝利這樣的心情,一直使他現前,如果不能這樣的話,那麼怎麼辦呢?那個時候啊,應明想福田,就是說我們啊坐下來,然後呢細細的思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3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3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其儀軌者,謂:】
就是說我們坐下來,然後細細的思惟,使得發心的這個對象,前面就是三寶等等在前面,那麼供種種的供養,這個是上面。然後呢下面的濟度一切眾生,對眾生修慈悲,就這樣,所以平常我們從懺悔開始,觀想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自己的父母開始推到盡法界一切有情,這是我們緣他啟發慈悲的。上面是我們本師釋迦世尊、諸大菩薩聲聞緣覺、龍天護法、一切法藏等等,這是我們的尊重福田要效法的,就這樣,然後修六趟,其儀軌修的時候是怎麼呢?
p. 239
【 「諸佛正法眾中尊,乃至菩提我歸依,以我所修布施等,為利有情願成佛。」每次三返。】
每趟唸三遍,早三遍,晚三遍,那麼有的地方還加上這個:「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住平等捨。」實際上這個也是修學時侯的內容,這個是悲心來啟發跟它相應的菩提心,這個所以是六返這樣的修法,在現在藏傳一系當中每天必定要唸這個要六趟,必定要唸的,早晨,然後呢晚上,如果說你非常忙,特別的話,他曉得今天一天忙不過來,早晨起來就把這個唸六遍就唸過了,到了中間有時間他還要唸,萬一沒有時間的話,今天至少這個六遍一定唸,而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斷截的。怎麼去增長它?
【 ◎ 學心不捨有情者。】
那麼怎麼學呢?這個要學的是。
【 道炬論及發心儀軌中說學處時,雖未說及,道炬釋云:『如是攝受不捨有情,於菩提心所緣及其勝利,發心軌則,共同增長及不忘故,應當守護。』爾時數之與根本文,意無乖違,故於此事,亦應修學。】
那麼學不捨有情,它在那個發心儀軌當中沒有講到,這個講是沒講,那麼在道炬論的解釋當中它這麼說:要攝受利益有情而不捨有情,以及對菩提心這個勝利以及緣菩提心了解它特別的、殊勝的利益,以及怎麼發心的方法?如何去增長?不忘照著這種次第,這是我們應該去保護增長的。前面不是告訴我們說要每天晝三夜三六趟嗎?這個跟它根本的意趣並沒有乖違,所以這個事情是我們應該照著去做的。換句話說這個儀軌在他們正軌的傳承當中都非常重視,一定要把那個來源追得清清楚楚。可是現在既然這個發心的儀軌是阿底峽尊者傳進來的,但是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當中雖然沒有明顯說明,但是這個方式跟它並不違背,他特別說明這一點,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 心棄捨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為因緣,便生是念,於今終不作此義利。】
那麼我們真的要學的是不捨,那麼什麼是棄捨呢?這我們先要了解,了解了棄捨,那麼我們才曉得不捨是怎麼樣。所以說棄捨,就是由於做了不合理的這種事情的因緣,於種種的因緣跟非理相應的因緣,那個時候使得我們心裡想說:唉!這件事情不做也罷,我不想去做,我不要去做了,那個時候就是捨棄的時候,換句話說所以不捨的話,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生起這個念頭。而它前面又告訴我們依非理作意等事,或者是我們自己的非理作意,或者是外面的因緣,或者是這個外面的因緣當中包括那幾樣呢?包括人、法,法者就是普通世間上面講的很多道理,人就是外面那些酒肉朋友等等,由於這種因緣會使得我們產生這個棄捨的,關於這件事情我們決定應該避免。
【 ◎ 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從以儀軌受願心已,當日日中供三寶等勤積資糧,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覺傳說而外,雖未見有清淨根據,然有大利。】
那麼發了心以後,積集兩種資糧怎麼學呢?就是說從受了這個願心以後,當然你受了行心的話,受了菩薩戒,那馬上都是積集兩種資糧,現在你今受願心還沒有受行心之前,那個時候就應該這樣做,應該日日中供養三寶等等,這個是增長菩提心的因。那麼像前面皈依,皈依完了以後就告訴我們,皈依完了以後你應該學這些事情,結果現在呢說發大菩提心以後它倒沒有詳細的說明,所以如果說要找清淨的根據是經論上面,它的確經論上面好像沒有這個根據,但是這前面祖師們都是這樣說的,實際上這個裡邊有大的利益。換句話說:它雖然並沒有完整的這個傳承根據,但是的的確確做的時候應該這樣做的,他告訴我們這一點。就實說來,他所謂的先覺像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就是那些人的話,他已經足夠分量,絕對足夠分量作為我們的依據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眼前我們大部份的依據不一定是根據佛經的,往往是說那一個法師講的,那一個法師講的就是好像領薦一樣了。如果說那一個祖師講的,說是虛雲老和尚講的、印光大師講的、太虛大師講的,覺得是啊就是他的了,乃至於佛經怎麼講的跟佛經違背都不管了,對不對?我們常常有這個現象。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也看得出來,當年印度這種真正了不起的菩薩祖師們以他這樣高的這種位次,他明明在實際的這個理路上面,有這樣的正確的、完整的義利擺在這個地方,他還是要說明我這個傳承,我這個依據一點都不會亂來。所以對我們真正想要修學佛法、弘揚佛法的人,以後這是我們的一個最好的警策,我們千萬不要說,啊!那一個人怎麼做的,那一個廟怎麼弄的,那一個人怎麼說的,對不起!看看哪!這一個地方所以說雖然一個小地方,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去體會,那個是今生怎麼樣能夠增長不捨。
【 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
因為菩提心從現在開始乃至於證得菩提,所以不但現生而且將來一直向後,一直要增長而不可以讓它失壞的。下面說緊跟著以後怎麼辦?怎麼樣使得這個心能夠不捨棄?
【 ① 斷除能失四種黑法,② 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由四個惡法如果造了以後餘生就會失去,反過來由四個善法、白法造了以後自然能夠增長,這個就出在大寶積經。現在我們上的那個大寶積經主要的就是講這個,那個大寶積經我想大家都聽過了,一開頭世尊跟迦葉菩薩提起的就是這件事情,不過這個文稍微有一點點差別,這沒關係,這是因為兩個翻譯,經過了不同的翻譯的文字上面有一點差別,意義上面並沒有出入,現在我們看:
【 ◎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如果說你做了這四樣事情,那麼將來你會忘失,失掉了,或者那個菩提心不再現行。說到這個忘失或者不再現行,也許我們會說前生的事情我們這一生好像都記不得嘛?也沒有現行嘛?實際上我們現在的很多習慣什麼等等,都是前生的習慣這一生帶來的。有的人聰明一點,有的人是笨一點,有的人他寫文章或者什麼碰見一點飛花落葉,這個情緒,這個潮思是潮湧而來,寫出來文筆很美,可是你要碰到算術的話,他就頭痛得要命,表示他腦筋不好,但是他一加一加出來就叫他困難。有很多人對那個數理,他非常清楚,可是你叫他寫文章,他覺得這個非常困擾,為什麼?前面說的這種情況,並不是他腦筋不好,但是有的人偏向那個,有的人偏向這裡,為什麼呀?現在這個現行也就是說前一生這麼帶來了,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如果你這一生造了這種業了,他世現行猶如夢,還記得這句話吧?到下一生、他生起現行的時候像夢一樣,你自己不曉得為什麼來,它就這麼來了!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難得的獲得這樣殊勝的寶貝,你這一生雖然努力了,但是如果說你繼續做對的話,下一次自然它也現起來了,就像我們剛才一樣,這一生有很多人就是這個天才,現在你這個天才就是跟菩提心相應,那何等的好啊!反過來說你如果做的不對的話,這一生辛辛苦苦學會了話,對不起下一生就沒有了,何況這個菩提心一直從現在開始要憑著它作為根本,圓滿佛道,這麼珍貴,這麼可貴的東西!所以這個兩點黑法,我們眼前就要斷除,白法要努力,結果你能夠努力了白法,到下一世不要努力它自然現起了,這個多省力啊!就像我們常常說的一個比喻一樣,現在如果你要做一個老板的話,然後呢做一個小販,大街上背了個箱子賣枝仔冰賣起,要賣成功一個大老板的話那不曉得要做到那一天!但是如果說你從小生在一個大老板、董事長家裡的話,那什麼都不要,對吧?你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你就是一個小老板,就是這樣。現在我們就是這樣,這一生你能夠稍花一點氣力的話,下一生你生生世世就是那個什麼?佛的佛子,連他世間的國王的王子我都不要幹,有這麼大的好處!所以下面這兩點不要輕視它,現在我們學一下。看下去:
【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不忘菩提之心,】
這是好的。
【 或能現行,此即願心學處。】
真正我們學了願心,該學的,那個是有憑有據的,這個就出在大寶積經上面。
【 四黑法中,】
先說四個黑法,總是先要避免的那一個。
【 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者。】
這第一條。在大寶積經上是這樣的: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不曉得你們記得不記得?這個大寶積經這樣說,最主要的人、法它都擺在這個地方,現在這個地方只講人,他所以欺誑師長的原因還是不敬重法,你如果真的敬重法的話他不會欺誑師長的,這我們要了解的。我們下面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就很清楚了。
【 當以二事了知,】
關於這個問題分兩方面:
【 一境二師易知,】
第一個呢,我們分兩方面來說,第一個你所欺誑的對象就是這個境,欺誑的對象是什麼?二師,就是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
【 言尊重者謂欲為饒益,言福田者謂非師數,然具功德,此是迦葉問品釋論所說。】
這個二師它前面就說親教或者阿闍黎。這個親教,平常我們說和尚,譬如說我們現在出家了,剃度了,有一個是叫親教師,一個是軌範師,換句話這個地方就兩個,親教及阿闍黎。那麼尊重呢?卻不一定是你的和尚,不一定你的阿闍黎,而是什麼?為欲饒益,他的的確確對你有好處的那些善知識,言福田者謂非師數。除了上面這一些,還有講福田的,這不一定是老師,但是這個地方是具有功德的那些,哪一些?譬如自己的父母,他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師,但是絕對是一個大功德田!那麼這個就是在這個境,釋論上面,這第一件事情。二、第二件事呢?
【 二即於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
對於這個對象,你做了什麼事情就是算惡法,算最惡呢?
【 謂於此等隨一之境,故知欺誑則成黑法。】
換句話說你欺騙他,心裡面是這樣的,明明這樣的,而你欺騙他,那個不可以。
【 欺誑道理者,】
它還很詳細的說明,什麼是欺誑?
【 釋論解云:「謂彼諸境以悲愍心舉發所犯,以虛妄語而蒙迷之。」】
真正的老師,我們現在曉得尤其是大乘的老師,他隨時隨地只有一個目的,無非是希望你向上,你有不對了,他就指出來告訴你,然後告訴你怎麼策勵你,這樣。所以看見你不對了,告訴你某人你不對了,碰見這種情況我們為過失而遮蓋,乃至於找一個藉口,這種東西是非常嚴重、非常糟糕!老師之所以為老師在什麼地方?就告訴你,你錯了,你改過來。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正知見,最難得的∣正知見,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在無明當中,並不知道我們錯誤!那麼這個時候一定要靠什麼?靠一個明眼人,這個明眼人告訴你某人你錯誤了,你不但不接受還要欺騙,還要這樣的話,你為你自己的黑暗保護,換句話說當下你增長的什麼?增長了惡業,既然你增長了惡業,下一世現行的就是惡業,而這個惡業偏偏又是善業的正對治。這個很清楚,如果這個地方要想把它弄明亮的話,那點燈,點燈黑暗就沒有了,你把那個燈拿掉了以後,自然只有剩下黑暗,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中文譯本當中還有一個受了經法而不恭敬,經法上面告訴我們的什麼?就是這些道理,而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的就是經法。假定你真正尊重經法,恭敬經法的話,自己不曉得,師長告訴你,高興得不得了,感激得不得了,馬上改,你會欺誑他嗎?當然不會!對吧?所以這個內涵非常重要,就這一個事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一件事情來,我以前就是在,那時候還是小的時候,這先父有的時候告訴我一件事情,我們那時候的情況遠比現在好,我們那時候家裡面的家長說,很少敢對這個尊長去回嘴的,有的時候不小心,如果說了你什麼自己也講一點道理辯論,我父親就呵斥我,說古人很重要的就是要造什麼呢?真正重要的聖賢都是靠什麼?努力改過而來,現在別人告訴你過錯,你求之不得,歡喜都來不及,何況是尊長?所以就算人家說錯了,要曉得,那個時候你如果說否定或者辯的話,下次缺少一個再提醒的機會,你懂嗎?那個時候我不大懂,現在我了解了,我們常常有這種情況,我自己也是一樣。剛出家的時候看見周圍的那些不但是自己的尊長、同修常常告訴他,我現在混身缺點,希望你告訴我,但是就很少有人告訴我。我當時也不懂得什麼道理,後來慢慢的了解了,人家不是不告訴,有的時候偶然告訴你了以後,告訴你這個不對,你總是覺得耶對的對的,我沒有錯!人家第一次講的時候蠻好心的告訴你,你既然對的,誰願意第二次再告訴你?我們平常都是犯這個毛病。所以不知不覺之間,叫人家來勸告你幫助你的路,自己已把它砍得乾乾淨淨,下次人家看見你就算了,好了,還有什麼話好跟他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就算人家說錯了,你還是很歡喜的感激他,至少他吃飽了飯能夠來管你的事情,不是對你的幫助嗎?所以古人有千金市骨這一個典故。他要求千里馬,買不到,結果有人說,以前倒有過一匹千里馬,可惜死掉了,沒關係!死掉了他也去買,出多少?一千兩金子,這個千金也許不是一千兩金子,一千塊錢。現在一千塊錢不值錢,以前是不得了的!那個錢真是不得了的!小的時候我聽說這個雞蛋一個銅錢一個,所以一塊錢可以買雞蛋買三百個。你想想看那一千塊錢要值多少錢啊?那個馬已經死掉了,根本沒有用的骨頭,他花了一千塊錢去買,拿我們現在來說,花了一千萬買一個死馬骨頭,結果真正有馬的人一聽見說這個人倒是真是愛馬的,就馬上賣給他了。換句話說你有沒有這個誠心,所以這一點我們的的確確懂得這個道理,普通的人來規勸你,我們也都應該感謝他,所以叫子路聞過則喜,子路之所以為聖人的原因,人家告訴他錯了,他歡喜、感激!我們現在人家告訴你錯了,心裡面找了半天的藉口,我總歸是對的,那你還有什麼希望改過?所以這個地方千萬注意,這個地方非常重要!我們修學佛法特別重要的第一點,何況你還是欺誑的心裡面。你不曉得,那個時候你就應該進一步找,老師,這個尊長告訴我他總有原因在。所以前面一開始學的時候特別說∣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有人提醒我,我總要想辦法先去找到他那個話,你先不要還沒有講或一講的時候,你把你一大堆理由講的他說了一句話,你已經說了一百句還要停不住,那還談什麼?就算說一句你不懂,你還追問說:「對不起,我沒弄
p. 240
【 總其凡以欺誑之心,作蒙蔽師長等方便,一切皆是。】
就是這個。
【 然諂誑非妄者,如下當說,】
欺誑跟諂誑不一樣,下面另外一個諂誑。
【 此須虛妄,以集學論說斷除黑法即是白法。】
反過來就是白法了。
【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它的正對治是什麼呢?就是剛才那個,反正黑白兩樣東西就是這樣,有了它就沒有我,有了我就沒有它,二者當中。
【 若於尊重啟白餘事,而於屏處另議餘事,說善知識已正聽許,亦是弟子欺蒙師長。】
這地方是另外一種,說當面在這個善知識上面這樣講,跑到另外地方說另外的,說這個善知識已經聽許了,這也是欺誑,這種事情我們有的時候容易犯,就是對這個善知識上面先避重就輕說一點點,然後跑到別的地方去強調這件事情,這個不可以。總之下面還有個叫直心。必定要了解我們這個心裡面無始以來積累那個髒垢,你要盡最大的力量,不允許它一點點有這個東西在,一點點有這個都是損害自己的,第一是上面說過的。下面第二:
【 ◎ 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那麼:
【 其中亦二,境者,謂他補特伽羅修諸善事,不具追悔。】
這個境就是對象,這個對象就是別人,那些人做的好事,他對的、正確的,不應該追悔的。
【 於境作何事者,謂以令起憂悔意樂,於非悔處令生憂悔。】
那麼對這個境界、對這個對象,你造了什麼事情算犯了呢?就說他本來做對的,現在你以不正確的方法或者以不正確的觀點,讓他產生疑悔,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害了;他本來做對的,然後經過你這麼一說他心裡面動搖起來了,這個第二個。
【 釋論中說,同梵行者正住學處,以諂誑心令於學處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釋論亦同,然釋論中於第二罪作已蒙昧。】
這個特別解釋一下。就是說在這個追悔他不是別的,而特別是善法,惡法就怕他不追悔,追悔了以後可以改善,而善法明明是正確的,你讓他懷疑了的話,他那個善法就打了折扣,乃至於不做,所以說這同梵行,大家一起修學的人,他正在認真的如理去學,那個時候你以諂誑心,這個諂誑心下面會告訴我們的,實際上這一個地方我們很容易犯,非常糟糕。那麼以這種情況令他對於所學的那個內容生蒙昧,往往由於我們自己的自利或者為了我們自己的好處,這件事情我們哪、就用一種好像說起來蠻甜的蠻好的話解說、曲解了這個概念,其實他那個心裡上面就產生了一些問題了。這個地方我想等到我們以後溫習的時候,我再提一些實際上的例子,我們隨時都可以找得到這種例子。那麼這兩樣東西他說能不能悔呀?有一個地方說皆同犯,還有一個地方呢要作了蒙昧以後才算,實際上呢?總之就是說若從你的心跡來說,只要你的心跡有這樣的話,那就是已經出了毛病了,如果因為你的心跡透過你的語言來產生的話是更糟糕!因為大乘特質是就我們自己內心的心跡來說。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其儀軌者,謂:】
就是說我們坐下來,然後細細的思惟,使得發心的這個對象,前面就是三寶等等在前面,那麼供種種的供養,這個是上面。然後呢下面的濟度一切眾生,對眾生修慈悲,就這樣,所以平常我們從懺悔開始,觀想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自己的父母開始推到盡法界一切有情,這是我們緣他啟發慈悲的。上面是我們本師釋迦世尊、諸大菩薩聲聞緣覺、龍天護法、一切法藏等等,這是我們的尊重福田要效法的,就這樣,然後修六趟,其儀軌修的時候是怎麼呢?
p. 239
【 「諸佛正法眾中尊,乃至菩提我歸依,以我所修布施等,為利有情願成佛。」每次三返。】
每趟唸三遍,早三遍,晚三遍,那麼有的地方還加上這個:「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住平等捨。」實際上這個也是修學時侯的內容,這個是悲心來啟發跟它相應的菩提心,這個所以是六返這樣的修法,在現在藏傳一系當中每天必定要唸這個要六趟,必定要唸的,早晨,然後呢晚上,如果說你非常忙,特別的話,他曉得今天一天忙不過來,早晨起來就把這個唸六遍就唸過了,到了中間有時間他還要唸,萬一沒有時間的話,今天至少這個六遍一定唸,而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斷截的。怎麼去增長它?
【 ◎ 學心不捨有情者。】
那麼怎麼學呢?這個要學的是。
【 道炬論及發心儀軌中說學處時,雖未說及,道炬釋云:『如是攝受不捨有情,於菩提心所緣及其勝利,發心軌則,共同增長及不忘故,應當守護。』爾時數之與根本文,意無乖違,故於此事,亦應修學。】
那麼學不捨有情,它在那個發心儀軌當中沒有講到,這個講是沒講,那麼在道炬論的解釋當中它這麼說:要攝受利益有情而不捨有情,以及對菩提心這個勝利以及緣菩提心了解它特別的、殊勝的利益,以及怎麼發心的方法?如何去增長?不忘照著這種次第,這是我們應該去保護增長的。前面不是告訴我們說要每天晝三夜三六趟嗎?這個跟它根本的意趣並沒有乖違,所以這個事情是我們應該照著去做的。換句話說這個儀軌在他們正軌的傳承當中都非常重視,一定要把那個來源追得清清楚楚。可是現在既然這個發心的儀軌是阿底峽尊者傳進來的,但是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當中雖然沒有明顯說明,但是這個方式跟它並不違背,他特別說明這一點,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 心棄捨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為因緣,便生是念,於今終不作此義利。】
那麼我們真的要學的是不捨,那麼什麼是棄捨呢?這我們先要了解,了解了棄捨,那麼我們才曉得不捨是怎麼樣。所以說棄捨,就是由於做了不合理的這種事情的因緣,於種種的因緣跟非理相應的因緣,那個時候使得我們心裡想說:唉!這件事情不做也罷,我不想去做,我不要去做了,那個時候就是捨棄的時候,換句話說所以不捨的話,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生起這個念頭。而它前面又告訴我們依非理作意等事,或者是我們自己的非理作意,或者是外面的因緣,或者是這個外面的因緣當中包括那幾樣呢?包括人、法,法者就是普通世間上面講的很多道理,人就是外面那些酒肉朋友等等,由於這種因緣會使得我們產生這個棄捨的,關於這件事情我們決定應該避免。
【 ◎ 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從以儀軌受願心已,當日日中供三寶等勤積資糧,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覺傳說而外,雖未見有清淨根據,然有大利。】
那麼發了心以後,積集兩種資糧怎麼學呢?就是說從受了這個願心以後,當然你受了行心的話,受了菩薩戒,那馬上都是積集兩種資糧,現在你今受願心還沒有受行心之前,那個時候就應該這樣做,應該日日中供養三寶等等,這個是增長菩提心的因。那麼像前面皈依,皈依完了以後就告訴我們,皈依完了以後你應該學這些事情,結果現在呢說發大菩提心以後它倒沒有詳細的說明,所以如果說要找清淨的根據是經論上面,它的確經論上面好像沒有這個根據,但是這前面祖師們都是這樣說的,實際上這個裡邊有大的利益。換句話說:它雖然並沒有完整的這個傳承根據,但是的的確確做的時候應該這樣做的,他告訴我們這一點。就實說來,他所謂的先覺像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就是那些人的話,他已經足夠分量,絕對足夠分量作為我們的依據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眼前我們大部份的依據不一定是根據佛經的,往往是說那一個法師講的,那一個法師講的就是好像領薦一樣了。如果說那一個祖師講的,說是虛雲老和尚講的、印光大師講的、太虛大師講的,覺得是啊就是他的了,乃至於佛經怎麼講的跟佛經違背都不管了,對不對?我們常常有這個現象。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也看得出來,當年印度這種真正了不起的菩薩祖師們以他這樣高的這種位次,他明明在實際的這個理路上面,有這樣的正確的、完整的義利擺在這個地方,他還是要說明我這個傳承,我這個依據一點都不會亂來。所以對我們真正想要修學佛法、弘揚佛法的人,以後這是我們的一個最好的警策,我們千萬不要說,啊!那一個人怎麼做的,那一個廟怎麼弄的,那一個人怎麼說的,對不起!看看哪!這一個地方所以說雖然一個小地方,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去體會,那個是今生怎麼樣能夠增長不捨。
【 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
因為菩提心從現在開始乃至於證得菩提,所以不但現生而且將來一直向後,一直要增長而不可以讓它失壞的。下面說緊跟著以後怎麼辦?怎麼樣使得這個心能夠不捨棄?
【 ① 斷除能失四種黑法,② 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由四個惡法如果造了以後餘生就會失去,反過來由四個善法、白法造了以後自然能夠增長,這個就出在大寶積經。現在我們上的那個大寶積經主要的就是講這個,那個大寶積經我想大家都聽過了,一開頭世尊跟迦葉菩薩提起的就是這件事情,不過這個文稍微有一點點差別,這沒關係,這是因為兩個翻譯,經過了不同的翻譯的文字上面有一點差別,意義上面並沒有出入,現在我們看:
【 ◎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如果說你做了這四樣事情,那麼將來你會忘失,失掉了,或者那個菩提心不再現行。說到這個忘失或者不再現行,也許我們會說前生的事情我們這一生好像都記不得嘛?也沒有現行嘛?實際上我們現在的很多習慣什麼等等,都是前生的習慣這一生帶來的。有的人聰明一點,有的人是笨一點,有的人他寫文章或者什麼碰見一點飛花落葉,這個情緒,這個潮思是潮湧而來,寫出來文筆很美,可是你要碰到算術的話,他就頭痛得要命,表示他腦筋不好,但是他一加一加出來就叫他困難。有很多人對那個數理,他非常清楚,可是你叫他寫文章,他覺得這個非常困擾,為什麼?前面說的這種情況,並不是他腦筋不好,但是有的人偏向那個,有的人偏向這裡,為什麼呀?現在這個現行也就是說前一生這麼帶來了,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如果你這一生造了這種業了,他世現行猶如夢,還記得這句話吧?到下一生、他生起現行的時候像夢一樣,你自己不曉得為什麼來,它就這麼來了!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難得的獲得這樣殊勝的寶貝,你這一生雖然努力了,但是如果說你繼續做對的話,下一次自然它也現起來了,就像我們剛才一樣,這一生有很多人就是這個天才,現在你這個天才就是跟菩提心相應,那何等的好啊!反過來說你如果做的不對的話,這一生辛辛苦苦學會了話,對不起下一生就沒有了,何況這個菩提心一直從現在開始要憑著它作為根本,圓滿佛道,這麼珍貴,這麼可貴的東西!所以這個兩點黑法,我們眼前就要斷除,白法要努力,結果你能夠努力了白法,到下一世不要努力它自然現起了,這個多省力啊!就像我們常常說的一個比喻一樣,現在如果你要做一個老板的話,然後呢做一個小販,大街上背了個箱子賣枝仔冰賣起,要賣成功一個大老板的話那不曉得要做到那一天!但是如果說你從小生在一個大老板、董事長家裡的話,那什麼都不要,對吧?你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你就是一個小老板,就是這樣。現在我們就是這樣,這一生你能夠稍花一點氣力的話,下一生你生生世世就是那個什麼?佛的佛子,連他世間的國王的王子我都不要幹,有這麼大的好處!所以下面這兩點不要輕視它,現在我們學一下。看下去:
【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不忘菩提之心,】
這是好的。
【 或能現行,此即願心學處。】
真正我們學了願心,該學的,那個是有憑有據的,這個就出在大寶積經上面。
【 四黑法中,】
先說四個黑法,總是先要避免的那一個。
【 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者。】
這第一條。在大寶積經上是這樣的: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不曉得你們記得不記得?這個大寶積經這樣說,最主要的人、法它都擺在這個地方,現在這個地方只講人,他所以欺誑師長的原因還是不敬重法,你如果真的敬重法的話他不會欺誑師長的,這我們要了解的。我們下面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就很清楚了。
【 當以二事了知,】
關於這個問題分兩方面:
【 一境二師易知,】
第一個呢,我們分兩方面來說,第一個你所欺誑的對象就是這個境,欺誑的對象是什麼?二師,就是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
【 言尊重者謂欲為饒益,言福田者謂非師數,然具功德,此是迦葉問品釋論所說。】
這個二師它前面就說親教或者阿闍黎。這個親教,平常我們說和尚,譬如說我們現在出家了,剃度了,有一個是叫親教師,一個是軌範師,換句話這個地方就兩個,親教及阿闍黎。那麼尊重呢?卻不一定是你的和尚,不一定你的阿闍黎,而是什麼?為欲饒益,他的的確確對你有好處的那些善知識,言福田者謂非師數。除了上面這一些,還有講福田的,這不一定是老師,但是這個地方是具有功德的那些,哪一些?譬如自己的父母,他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師,但是絕對是一個大功德田!那麼這個就是在這個境,釋論上面,這第一件事情。二、第二件事呢?
【 二即於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
對於這個對象,你做了什麼事情就是算惡法,算最惡呢?
【 謂於此等隨一之境,故知欺誑則成黑法。】
換句話說你欺騙他,心裡面是這樣的,明明這樣的,而你欺騙他,那個不可以。
【 欺誑道理者,】
它還很詳細的說明,什麼是欺誑?
【 釋論解云:「謂彼諸境以悲愍心舉發所犯,以虛妄語而蒙迷之。」】
真正的老師,我們現在曉得尤其是大乘的老師,他隨時隨地只有一個目的,無非是希望你向上,你有不對了,他就指出來告訴你,然後告訴你怎麼策勵你,這樣。所以看見你不對了,告訴你某人你不對了,碰見這種情況我們為過失而遮蓋,乃至於找一個藉口,這種東西是非常嚴重、非常糟糕!老師之所以為老師在什麼地方?就告訴你,你錯了,你改過來。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正知見,最難得的∣正知見,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在無明當中,並不知道我們錯誤!那麼這個時候一定要靠什麼?靠一個明眼人,這個明眼人告訴你某人你錯誤了,你不但不接受還要欺騙,還要這樣的話,你為你自己的黑暗保護,換句話說當下你增長的什麼?增長了惡業,既然你增長了惡業,下一世現行的就是惡業,而這個惡業偏偏又是善業的正對治。這個很清楚,如果這個地方要想把它弄明亮的話,那點燈,點燈黑暗就沒有了,你把那個燈拿掉了以後,自然只有剩下黑暗,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中文譯本當中還有一個受了經法而不恭敬,經法上面告訴我們的什麼?就是這些道理,而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的就是經法。假定你真正尊重經法,恭敬經法的話,自己不曉得,師長告訴你,高興得不得了,感激得不得了,馬上改,你會欺誑他嗎?當然不會!對吧?所以這個內涵非常重要,就這一個事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一件事情來,我以前就是在,那時候還是小的時候,這先父有的時候告訴我一件事情,我們那時候的情況遠比現在好,我們那時候家裡面的家長說,很少敢對這個尊長去回嘴的,有的時候不小心,如果說了你什麼自己也講一點道理辯論,我父親就呵斥我,說古人很重要的就是要造什麼呢?真正重要的聖賢都是靠什麼?努力改過而來,現在別人告訴你過錯,你求之不得,歡喜都來不及,何況是尊長?所以就算人家說錯了,要曉得,那個時候你如果說否定或者辯的話,下次缺少一個再提醒的機會,你懂嗎?那個時候我不大懂,現在我了解了,我們常常有這種情況,我自己也是一樣。剛出家的時候看見周圍的那些不但是自己的尊長、同修常常告訴他,我現在混身缺點,希望你告訴我,但是就很少有人告訴我。我當時也不懂得什麼道理,後來慢慢的了解了,人家不是不告訴,有的時候偶然告訴你了以後,告訴你這個不對,你總是覺得耶對的對的,我沒有錯!人家第一次講的時候蠻好心的告訴你,你既然對的,誰願意第二次再告訴你?我們平常都是犯這個毛病。所以不知不覺之間,叫人家來勸告你幫助你的路,自己已把它砍得乾乾淨淨,下次人家看見你就算了,好了,還有什麼話好跟他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就算人家說錯了,你還是很歡喜的感激他,至少他吃飽了飯能夠來管你的事情,不是對你的幫助嗎?所以古人有千金市骨這一個典故。他要求千里馬,買不到,結果有人說,以前倒有過一匹千里馬,可惜死掉了,沒關係!死掉了他也去買,出多少?一千兩金子,這個千金也許不是一千兩金子,一千塊錢。現在一千塊錢不值錢,以前是不得了的!那個錢真是不得了的!小的時候我聽說這個雞蛋一個銅錢一個,所以一塊錢可以買雞蛋買三百個。你想想看那一千塊錢要值多少錢啊?那個馬已經死掉了,根本沒有用的骨頭,他花了一千塊錢去買,拿我們現在來說,花了一千萬買一個死馬骨頭,結果真正有馬的人一聽見說這個人倒是真是愛馬的,就馬上賣給他了。換句話說你有沒有這個誠心,所以這一點我們的的確確懂得這個道理,普通的人來規勸你,我們也都應該感謝他,所以叫子路聞過則喜,子路之所以為聖人的原因,人家告訴他錯了,他歡喜、感激!我們現在人家告訴你錯了,心裡面找了半天的藉口,我總歸是對的,那你還有什麼希望改過?所以這個地方千萬注意,這個地方非常重要!我們修學佛法特別重要的第一點,何況你還是欺誑的心裡面。你不曉得,那個時候你就應該進一步找,老師,這個尊長告訴我他總有原因在。所以前面一開始學的時候特別說∣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有人提醒我,我總要想辦法先去找到他那個話,你先不要還沒有講或一講的時候,你把你一大堆理由講的他說了一句話,你已經說了一百句還要停不住,那還談什麼?就算說一句你不懂,你還追問說:「對不起,我沒弄
p. 240
【 總其凡以欺誑之心,作蒙蔽師長等方便,一切皆是。】
就是這個。
【 然諂誑非妄者,如下當說,】
欺誑跟諂誑不一樣,下面另外一個諂誑。
【 此須虛妄,以集學論說斷除黑法即是白法。】
反過來就是白法了。
【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它的正對治是什麼呢?就是剛才那個,反正黑白兩樣東西就是這樣,有了它就沒有我,有了我就沒有它,二者當中。
【 若於尊重啟白餘事,而於屏處另議餘事,說善知識已正聽許,亦是弟子欺蒙師長。】
這地方是另外一種,說當面在這個善知識上面這樣講,跑到另外地方說另外的,說這個善知識已經聽許了,這也是欺誑,這種事情我們有的時候容易犯,就是對這個善知識上面先避重就輕說一點點,然後跑到別的地方去強調這件事情,這個不可以。總之下面還有個叫直心。必定要了解我們這個心裡面無始以來積累那個髒垢,你要盡最大的力量,不允許它一點點有這個東西在,一點點有這個都是損害自己的,第一是上面說過的。下面第二:
【 ◎ 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那麼:
【 其中亦二,境者,謂他補特伽羅修諸善事,不具追悔。】
這個境就是對象,這個對象就是別人,那些人做的好事,他對的、正確的,不應該追悔的。
【 於境作何事者,謂以令起憂悔意樂,於非悔處令生憂悔。】
那麼對這個境界、對這個對象,你造了什麼事情算犯了呢?就說他本來做對的,現在你以不正確的方法或者以不正確的觀點,讓他產生疑悔,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害了;他本來做對的,然後經過你這麼一說他心裡面動搖起來了,這個第二個。
【 釋論中說,同梵行者正住學處,以諂誑心令於學處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釋論亦同,然釋論中於第二罪作已蒙昧。】
這個特別解釋一下。就是說在這個追悔他不是別的,而特別是善法,惡法就怕他不追悔,追悔了以後可以改善,而善法明明是正確的,你讓他懷疑了的話,他那個善法就打了折扣,乃至於不做,所以說這同梵行,大家一起修學的人,他正在認真的如理去學,那個時候你以諂誑心,這個諂誑心下面會告訴我們的,實際上這一個地方我們很容易犯,非常糟糕。那麼以這種情況令他對於所學的那個內容生蒙昧,往往由於我們自己的自利或者為了我們自己的好處,這件事情我們哪、就用一種好像說起來蠻甜的蠻好的話解說、曲解了這個概念,其實他那個心裡上面就產生了一些問題了。這個地方我想等到我們以後溫習的時候,我再提一些實際上的例子,我們隨時都可以找得到這種例子。那麼這兩樣東西他說能不能悔呀?有一個地方說皆同犯,還有一個地方呢要作了蒙昧以後才算,實際上呢?總之就是說若從你的心跡來說,只要你的心跡有這樣的話,那就是已經出了毛病了,如果因為你的心跡透過你的語言來產生的話是更糟糕!因為大乘特質是就我們自己內心的心跡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