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手抄稿(1A~40B)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卷 B面
日常法師
--------------------------------------------------------------------------------
p. 60 (5)
【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
那麼這個下面解釋。
【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三大阿僧祗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
這個就是佛降世,我們常常說佛出世,很輕易的一句話就佛出世,為什麼他下面告訴我們,經這麼多積集資糧,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告訴我們難能可貴,一個佛的出世,不曉得要經過多少時候,那個多少時候幹什麼啊?不是在這懶懶散散,是捨頭目腦髓經過這麼長的時候。今天我們這裡常住,要你做點事情出坡,叫你做兩個鐘頭,你還覺得累的要命,結果出了坡這個好處還是你得的,我們都不願意去做,佛無量阿僧祇劫時候頭目腦髓這個好處都是給人家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要體會不簡單啊!然後呢他捨了頭目腦髓這個功德還要迴向給人家的。所以我們應該從這個地方去想,好的東西都給人家,單單佛夠不夠?不夠喔!還要很多弟子,所以一大群的人不曉得多少人這麼樣努力做,這佛才能出世!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著眼,這才對!第二
【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
那個就是佛出世了說教法,大家就說佛出世了嘛當然講,不簡單喔!佛出世有不講的喔!然後呢就算講,講的不多。那個剛才說不但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還要很多相應的人,那個說正法就要靠那些人,如果沒有這些人的話,佛就不說。看看!佛說法一定是什麼?有人問,有因緣,一定有因緣,只有一個無問自說,這個無問自說還是有因緣喔!懂不懂?所以這兩個真正出現在我們眼前是難得極了!然後第三個呢?
【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
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教法住世,這個教法住世不是說現在經論在那裡,不是的,什麼?他現證的狀態,勝義正法住世這個才是。所以正法的時候才是,像法的時候這個教法就沒有了。有點相似末法的時候更沒有了,就指這個而言,不是我們的經論,既然不是我們的經,所以不是我們說好,聽懂了,然後呢可以會說了,不是,要能夠如法相應、親自證得。第四
【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
什麼叫法住隨轉呢?這個法安住而且隨著它能夠轉那個正法輪的,就是說前面說如是證正法者,就像上面說能夠現證的,它確實因為他現證所以了解,說我親自做到了,就這樣。所以凡事真正做到了就曉得這樣,這樣正法的人,就像他所證的、跟他相應的全部內容,或者隨順的這個內容來告訴我們。隨轉隨順呢只是一個,就是整個圓滿的內容,還有個隨順的就是,雖然不是那個圓滿的,譬如我們現在說基礎、前行然後正行,隨順就是他們基礎前行,相順的你懂的這個你慢慢走上去然後到那個狀態,凡是這些東西都是的的確確圓滿正確的把正確的道理告訴你,這個叫教授。關於這個教授告訴你該怎麼做,該怎麼不做,這個叫法住隨教轉。通常這個法住隨教轉,必定要什麼啊?具足師承,以及如法驗證,這兩個條件。有了這兩個條件這個才談的上法住隨教轉,如果說你沒有師承自己看一點的話這個不算。僅管那個有了師承告訴你,你沒有辦法真正的照著他去驗證的話,這個也只是他的隨順,似是而非的。你有善根的人可以,沒有善根的人,聽見這個仍舊種點善根,爬不上去,這個概念我們要正確的了解。最後
【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
就是你有修行的外緣,修行的外緣。
【此五屬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
這是外面來的所以叫做他滿。
【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
那麼這個聲聞地就是瑜珈師地論上面的十七第當中聲聞地,他說這個前面這個他圓滿四樣東西現在不具足,佛己經走了,說教住、隨教轉這兩個都沒有,不過呢他還有隨順,什麼叫做隨順呢?就是能夠如這個正確的正法,能夠如理的說明,不管是質、量、次第都能夠正確圓滿無誤,而作意讓我們如理思惟作意,這樣去做的隨順法益無錯能夠上去的這個條件還具足。所以特別說明一下就隨順那一點來說它,必須要具足的條件是無誤的師承。沒有這個,這個也談不到,這個都談不到!這一點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大家都說:「聽見那個法很好。」但是叫你去修的話,你總覺得摸不上,為什麼原因?就是缺少這個,他真正有這個法住隨轉乃至於隨順的話,你聽完了你當然發心,了解、了解就是這個,可以走的上去的,你有了這個,下面只要肯走,一定走的上去,沒有這個的話就算你想走的話摸了半天,在那兒辛苦無比。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在這裡我們要感到幸運!第一個了解暇滿的內容是什麼,現在繼續下去看看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場呢?
【◎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
這個地方兩個字不要輕易放過「思惟」。這個暇滿的利大這個是善知識告訴我們的,我們能不能派上用場,就看我們是否如理去思惟。你如果不如理思惟的話,這麼難得的寶貝擺在這裡的話,對你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就像一堆破銅爛鐵,不要說破銅爛鐵這個話說得不對,就像一個很好的東西你說,最好的、最好的,買來擺在那不曉得怎麼用,是個累贅,這是個累贅。我想起來了不妨說一個故事大家去輕鬆輕鬆。在去年,洛杉磯有一個中國華僑,他不曉得是什麼的,反正國內每一屆的一個鉅主,不曉得是紡織鉅主還不曉得什麼,是一個千萬富豪,在洛杉磯買一棟房子,漂亮極了,就在這個好來塢那個地方,都是最高級全美最高級的住宅,一棟房子好幾百萬美金。現在拿我們國內也不算厲害,如果十年二十年,如果是伍佰萬美金的話那不得了。伍佰萬美金十年以前的話,算算台幣多少?兩億多對不對?那一棟房子兩億多,裡面的東西考究真是不得了。有一天一個朋友去看他,他就帶他去花園看一周,每一個地方那的的確確是處理的實在好,那個朋友羨慕不止,結果再下去一看的話,這個朋友反過來,不但不羨慕他,只羨慕自己。為什麼?他進去看了又客廳裡每一個地方的陳設只有跑到那地方,下面一部份的陳設,他保護的好好的,坐下去不能坐,在那兒擺在那裡看的,他心裡想你這個東西擺在那兒看的你有什麼用啊?所以他一天到晚緊張的要命,就怕把那套東西弄壞了,地道的一個守財奴啊!別人只要守的話,假若我只有一塊錢我只要守一塊錢偷了也無妨,他現在要守兩億的東西,不曉得要生多少眼睛瞪大了。小偷固然不行,朋友來了一碰,唉喲!不行不行,這個故事雖然說起來很可笑,在這地方要注意哦,所以我們雖然了解了這個東西,如果你不能善巧思惟、你不能運用的話,也就是毛病這個,他這位老朋友還覺得守守財,譬如最後最多是一個守財奴,我們懂得了佛法,不能如理在身心上去照的話,你一定會受大損害。我們通常的毛病是什麼?懂得了、了解了深的佛法以後,然後呢一個照妖鏡,你就去照人了,看這個傢伙一無可取,那個傢伙一無可取,天下沒有一個可取的,只有我。註定你永遠墮落,慢如高山法水不入!而且養成一個習慣,不知不覺當中他那個頭就是歪的這個樣,在任何情況之下就是這樣,這個好可怕,所以在這地方,思惟兩個字你要好好的,思惟的結果呢?真正你能夠如法了解。所以我們常常說迴光返照,什麼叫迴光返照?!平常你已經照外面,錯啦!這個裡邊是一片黑暗,把這個光明照到裡邊來,這個叫內明啊!你照到裡邊裡邊清楚,沒有錯這麼髒,你才能有機會洗的乾淨。是!你不懂的要靠善知識,懂得以後靠你,怎麼辦?就這個。關鍵在這裡,所以「思惟」兩個字不要輕輕放過,思惟的方向尤其不能弄錯。平常我們思惟的方向,如果弄的不對,聽的時候就聽這個法講的真沒錯,你看某人就是犯這個毛病,哪一個人就是這麼不對,你聽聽愈聽愈起勁,所以下了課你就告訴他:「你看,我說你一點都沒錯吧!你看那書本上就是那麼說的。」我的天啊!佛法不是這樣的,我們要了解內明的特質。
【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那麼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是為了幹什麼?要想得到快樂。可是這個快樂不究竟的,如果說我們想真正得到快樂的話應該什麼?得到畢竟樂。這個畢竟的樂跟普通的樂不一樣。眼前我們得到的樂的話,苦是跟著來,而且得到一點小樂,後面得到大苦。我昨天回來的時候,這個路上看見好多大善知識。什麼東西啊?你們看的清楚看不清楚,高速公路上面一個大車,一車車載了這個東西。我看了真是不禁流淚!我以前,也只是說這些墮落的真可憐,現在看見這種東西就策勵自己:「大善知識!」一看見我就策勵我自己:「日常啊!你自己覺得是個修行人,你像嗎?」我真是背上面汗直流,一路上回來的時候,再累、再累回去的時候,磕頭拜佛、理念還是要做,這些東西都要做。你曉得為什麼原因嗎?他們也要求快樂,典型的例子。如果我們只貪眼前的快樂,你不做惡事就這樣,做了點惡事那更不堪設想。這種人宿生都不是壞人,所以不會讓你討厭的,但是呢他就是那麼懶惰,挺不起來的,就是這種情況。我是隨便提,這有很多太多地方,你到後來你每一個地方你看那個行相看的很清楚,你一看,這個法相是法爾如是,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一定要精進,而這個東西實際上無始以來的習氣是人人如此的,我也是這樣,累了休息一下,站起來了真辛苦,不知不覺著弄到後來,愈到後來愈是這個樣,都是這個樣,所以這種快樂是不究竟的,很可怕。那麼要想得到畢究的快樂是什麼?修習清淨正法。一定要修,假定你不修清淨正法,那麼我們忙的什麼?都是忙眼前的。這清淨正法卻不是我眼前的,為了學清淨正法眼前絕是要很勤苦的,就這樣。所以假定你說不修,只是為了眼前忙一些快樂的話,畜生也有。的的確確,而且畜生比我們強,遠比我們好,你們相信不相信?我們不妨簡單說一下,獅子不要說獅子蹦一跳,一隻貓我們都跟不上他,然後蒼蠅他會飛,你會飛嗎?我不會飛。那個跳蚤咚一跳,你就抓不到它了,如果我在這地方跑一步跨不了多少!那狗的鼻子比我們強,有很多東西蝙蝠到了晚上看得見,我們看不見。我還看見過一種小蟲,我們那時候叫他海陸空,這真厲害啊!他碰見誰他在那邊游,就這樣,然後在地上就爬了,一去抓他就飛了,那個人是萬萬趕不上。假定是我們周圍的話,那說一個人那真是冤枉何必做那個人,這麼大的身體,對吧?吃要吃那麼多,做個跳蚤多好吃一點點就吃飽了,什麼事情都不要做,我們人要做這麼多事情,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何必做人?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真正的如果你只忙這個的話,等同旁生!
【弟子書云:「猶如象兒為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阬,願現世樂亦如是。」】
就像那個大象,那個大象看見阱邊有點草就吃了,不曉得那個旁邊有個深阱,那個象一陷就陷在裡頭,因為他太重爬不起來了。你要想貪著這個深阱旁邊吃的話一定墮下去,那我們現在貪現實的快樂也是如此,這東西很可怕。
p. 61
【◎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為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
總之,你真正要想修行正法的話,這個隨便一個身,普通的人身不行的,特別是大乘道,真正修大乘道普通的身絕對做不到,要怎麼辦?要前面所說的,這個要離八難,要具十圓滿。所以下面就引
【如弟子書云:「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說這個佛道以什麼能夠引導眾生,以怎麼樣的一個狀態呢?他一定要能發廣大的心。這種人才能夠修學的,這個就是前面所說的修大乘道。那麼要修這個大乘道,這個道不是下面這些人做得到的,下面是什麼?天龍八部。天龍八部就是個我們常常了解的,天儘管比我們好,龍儘管比我們好,乃至於金翅鳥,金翅鳥這個翅膀一展,兩個翅膀之間都參佰多少陸拾萬里,參佰參拾陸萬里不曉得多少,這麼大,他然後那個翅膀一拍海水整個的分開,再大的大龍一下就被他吃掉了,這麼個厲害法,所以也沒有用。這不管那一些,
【入胎經亦云:「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眾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
真正修行都要靠人的,就是生在人當中,也有無邊種苦,這六道當中沒有一個地方安樂的,但是他真的殊勝的地方,殊勝到什麼程度呀?經俱胝劫也難獲得,這個人身之難,不要說得到的暇滿的人身,就是得到不暇滿的不滿的人身也是難極難極!實際上我們一看就曉得了。現在我們地球上有四十億人口,請問碰到佛法的有幾個?碰到了佛法了,信受接觸佛法的有幾個?接觸信受了如法修行的有幾個?你如果這麼一步一步深入的話,他的億分之一都找不到。的的確確千真萬確的,我們中國號說有十億人口,請問十億人口當中有幾個信佛的?見到佛的有幾個?沒有幾個。見到了信的有幾個?信了能如法行的有幾個?這個的的確確難了。這個時候我們回過頭來自己反省一下,我們大家都乃至於出了家的,自己反省反省,還在一腳門裡一腳門外,這個說的好聽,好像還是一個腳,這個就是說曉得門在那裡,乃至於說門在那裡不知道,就在這個地方空轉,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樣,所以下面
【諸天臨沒時諸餘天云,願汝生於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
這個事實,六道當中儘管天比我們好,但是天上的人要快死的時候,其他的人就說:「希望你下一生,生到安樂趣!」安樂趣是什麼?人道。換句話,天把我們人看的更好,我們現在就是想天,那真顛倒,也許有人說我們沒想天,最好!最好不要去想。什麼叫想天呢?就是貪圖眼前快樂,就是想天,非常簡單。嘴巴上面說沒有用,貪圖眼前快樂,快樂嗎?天就是最快樂的地方。真正修行不是這樣,真正修行貪圖那個法樂,善法欲所以策勵大精進,那是非常艱苦的去做,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
天上都把這個暇滿人生做為他要求的,真正願處。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為新證見諦之身,】
那麼真正說修學佛法只有人道,其他都不可以的,但是欲界天在一種條件之下他可以的,就是他人當中如果修行已經修的很有成就了,習氣很重了,那麼雖然生到天上,他可以見地況且見道。所以佛出世的時候,有很多帝釋什麼等等聽了佛講了,他就見道了,他宿生都已經修行,如果宿生沒有修行都沒有用。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真正的修行的的確確人道當中。
【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
欲界是如此,再上去的話絕無可能。
【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
所以說他既然也前生修了以後才看證道,那麼初修的人說,他也不成,所以它對初修來說,天上欲天還是無暇處,所以真正最初修道人身第一。
【此復俱盧洲人,不堪為諸律儀所依,故讚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為所稱歎。】
北俱盧洲的人沒辦法,不能為諸律儀所依,律儀就是我們的戒,這地方特別,北俱盧洲的人沒辦法持戒學佛的,所以真正這個三洲,而這個裡邊南瞻部洲是最好,這個是所稱歎的。現在我們說我們倒認識南瞻部洲、東勝神洲,這個有各式各樣的說法,我們不妨說我們現在是東勝神洲,法是有的,但是並不是最好的,雖然不是最好的,還可以。就像前面說的,他是圓滿不具足了,還有隨順,所以的的確確這種狀態,我們不妨從這個概念上面去體會他。
【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
所以這個是我們應當思惟的,「思惟」兩個字重要啊!我們肯思惟的話,這一生我們有成就,不肯思惟的話,儘管聽到這個圓滿的教法,還是沒有用,白白浪費掉了,怎麼思惟啊?現在得到這樣難得的,!真是千難萬擔,怎麼可以讓他空空的浪費,得不到結果!這個難得到什麼程度?我們剛才說我們看人身四十億當中有幾個人修學佛法的,那簡直是億億都找不到,如果我們更看六道的話,那你不得了,那得到了我們現在的這個人身的話,那個比例那真是天文數字當中,這是滄海一粟,我們天天走過去,門口就看見很多善知識,日夜不停的忙,你數數看,成千上萬。我們在任何情況,就是我們這麼小小的南菩陀裡邊的螞蟻成千上萬,不曉得多多少少。現在這裡還好,以前我們小的時候,那個沒有衛生設備的,每天早晨,跑過去一看,那個清理的地方,那些眾生成千上萬,上面是飛的,下面是鑽的,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所以你可以想像當中,這個人身之難得啊!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空無果利。
【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矇,而為重大呀。】
假定我現在得到了,居然白白浪費的話,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愚痴,更自欺的?我們現在別人稍微對你有點不好,乃至疏忽了一點,你就受不了,覺得別人,實際上別人不會傷害你,我們真正傷害我們自己的是自欺啊!自己還覺得佔了便宜了,我這個多吃了一點,我這個少做了一點,自己害自己!然後我這個見解,我這個對,都是自己害自己!就是我們愚痴!所以一開頭就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要了解,我們無始三毒大病當中,你有了這個你就真正行了!所以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跑得來跟我談了,他覺得現在真是越來越歡喜。前天有一個同學也跟我說:「以前我在這兒忙,看到別人不做,心裡面真覺得我做,現在歡喜了。」我真讚歎!真讚歎!說起來那同一位法師,你別看他,他這麼聽他卻能夠做到這個,他一個人忙,以前跟著我忙你們不做,他現在聽了法以後覺得我做,他很歡喜。很簡單啊!我在這裡集聚資糧,他有這個好的錢要賺,他就不賺,我們大家還笑他,老了好像怎麼樣,他這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修習佛法應從這個地方做起。昨天另外一個同學也是這樣說,以前看見有的時候這個環境當中,真是這麼囉嗦,現在不,你了解這個佛法,在那兒做也好,人家嘀咕你也好,他覺得淨化自己,好啊!佛法真正美就是美在這裡。那個時候才真正不是愚蒙,不是自欺。所以現在不要說人家對不起你,要了解我自己對不起我自己,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
無始以來一直在惡道當中幹什麼?奔馳啊!平常我們人身當中安安穩穩,在惡道當中你簡直是,這個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不要等到螞蟻地地篤篤一天到晚,這個我們想像在地獄當中,這種惡鬼他一天到晚燒得他拼命的到處躲躲不掉,就是這種狀態,那個奔馳兩個字,他心裡面就是絕大痛苦的狀態。我們一直在這個地方,偶然一次脫逃,結果跑到人身當中又空空的浪費,而且還什麼?仍舊到那個地方去。這個是真可惜,我是無心,所以人家說你這個木頭,你這個畜生,我們真受不了,其實自己想想的話,我們就是木頭,就是畜生,還是幸好人家來告訴我了,我要趕快努力,這真是像被明咒被人家蒙蔽了一樣。
【由此等門應數數修,】
應該照著上面的數數修,這個什麼修啊?思惟修。所以現在了解了,平常我們提不起來,當你這一點你能思惟觀察的話,那你真的會很努力了。
日常法師
--------------------------------------------------------------------------------
p. 60 (5)
【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
那麼這個下面解釋。
【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三大阿僧祗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
這個就是佛降世,我們常常說佛出世,很輕易的一句話就佛出世,為什麼他下面告訴我們,經這麼多積集資糧,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告訴我們難能可貴,一個佛的出世,不曉得要經過多少時候,那個多少時候幹什麼啊?不是在這懶懶散散,是捨頭目腦髓經過這麼長的時候。今天我們這裡常住,要你做點事情出坡,叫你做兩個鐘頭,你還覺得累的要命,結果出了坡這個好處還是你得的,我們都不願意去做,佛無量阿僧祇劫時候頭目腦髓這個好處都是給人家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要體會不簡單啊!然後呢他捨了頭目腦髓這個功德還要迴向給人家的。所以我們應該從這個地方去想,好的東西都給人家,單單佛夠不夠?不夠喔!還要很多弟子,所以一大群的人不曉得多少人這麼樣努力做,這佛才能出世!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著眼,這才對!第二
【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
那個就是佛出世了說教法,大家就說佛出世了嘛當然講,不簡單喔!佛出世有不講的喔!然後呢就算講,講的不多。那個剛才說不但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還要很多相應的人,那個說正法就要靠那些人,如果沒有這些人的話,佛就不說。看看!佛說法一定是什麼?有人問,有因緣,一定有因緣,只有一個無問自說,這個無問自說還是有因緣喔!懂不懂?所以這兩個真正出現在我們眼前是難得極了!然後第三個呢?
【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
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教法住世,這個教法住世不是說現在經論在那裡,不是的,什麼?他現證的狀態,勝義正法住世這個才是。所以正法的時候才是,像法的時候這個教法就沒有了。有點相似末法的時候更沒有了,就指這個而言,不是我們的經論,既然不是我們的經,所以不是我們說好,聽懂了,然後呢可以會說了,不是,要能夠如法相應、親自證得。第四
【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
什麼叫法住隨轉呢?這個法安住而且隨著它能夠轉那個正法輪的,就是說前面說如是證正法者,就像上面說能夠現證的,它確實因為他現證所以了解,說我親自做到了,就這樣。所以凡事真正做到了就曉得這樣,這樣正法的人,就像他所證的、跟他相應的全部內容,或者隨順的這個內容來告訴我們。隨轉隨順呢只是一個,就是整個圓滿的內容,還有個隨順的就是,雖然不是那個圓滿的,譬如我們現在說基礎、前行然後正行,隨順就是他們基礎前行,相順的你懂的這個你慢慢走上去然後到那個狀態,凡是這些東西都是的的確確圓滿正確的把正確的道理告訴你,這個叫教授。關於這個教授告訴你該怎麼做,該怎麼不做,這個叫法住隨教轉。通常這個法住隨教轉,必定要什麼啊?具足師承,以及如法驗證,這兩個條件。有了這兩個條件這個才談的上法住隨教轉,如果說你沒有師承自己看一點的話這個不算。僅管那個有了師承告訴你,你沒有辦法真正的照著他去驗證的話,這個也只是他的隨順,似是而非的。你有善根的人可以,沒有善根的人,聽見這個仍舊種點善根,爬不上去,這個概念我們要正確的了解。最後
【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
就是你有修行的外緣,修行的外緣。
【此五屬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
這是外面來的所以叫做他滿。
【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
那麼這個聲聞地就是瑜珈師地論上面的十七第當中聲聞地,他說這個前面這個他圓滿四樣東西現在不具足,佛己經走了,說教住、隨教轉這兩個都沒有,不過呢他還有隨順,什麼叫做隨順呢?就是能夠如這個正確的正法,能夠如理的說明,不管是質、量、次第都能夠正確圓滿無誤,而作意讓我們如理思惟作意,這樣去做的隨順法益無錯能夠上去的這個條件還具足。所以特別說明一下就隨順那一點來說它,必須要具足的條件是無誤的師承。沒有這個,這個也談不到,這個都談不到!這一點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大家都說:「聽見那個法很好。」但是叫你去修的話,你總覺得摸不上,為什麼原因?就是缺少這個,他真正有這個法住隨轉乃至於隨順的話,你聽完了你當然發心,了解、了解就是這個,可以走的上去的,你有了這個,下面只要肯走,一定走的上去,沒有這個的話就算你想走的話摸了半天,在那兒辛苦無比。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在這裡我們要感到幸運!第一個了解暇滿的內容是什麼,現在繼續下去看看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場呢?
【◎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
這個地方兩個字不要輕易放過「思惟」。這個暇滿的利大這個是善知識告訴我們的,我們能不能派上用場,就看我們是否如理去思惟。你如果不如理思惟的話,這麼難得的寶貝擺在這裡的話,對你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就像一堆破銅爛鐵,不要說破銅爛鐵這個話說得不對,就像一個很好的東西你說,最好的、最好的,買來擺在那不曉得怎麼用,是個累贅,這是個累贅。我想起來了不妨說一個故事大家去輕鬆輕鬆。在去年,洛杉磯有一個中國華僑,他不曉得是什麼的,反正國內每一屆的一個鉅主,不曉得是紡織鉅主還不曉得什麼,是一個千萬富豪,在洛杉磯買一棟房子,漂亮極了,就在這個好來塢那個地方,都是最高級全美最高級的住宅,一棟房子好幾百萬美金。現在拿我們國內也不算厲害,如果十年二十年,如果是伍佰萬美金的話那不得了。伍佰萬美金十年以前的話,算算台幣多少?兩億多對不對?那一棟房子兩億多,裡面的東西考究真是不得了。有一天一個朋友去看他,他就帶他去花園看一周,每一個地方那的的確確是處理的實在好,那個朋友羨慕不止,結果再下去一看的話,這個朋友反過來,不但不羨慕他,只羨慕自己。為什麼?他進去看了又客廳裡每一個地方的陳設只有跑到那地方,下面一部份的陳設,他保護的好好的,坐下去不能坐,在那兒擺在那裡看的,他心裡想你這個東西擺在那兒看的你有什麼用啊?所以他一天到晚緊張的要命,就怕把那套東西弄壞了,地道的一個守財奴啊!別人只要守的話,假若我只有一塊錢我只要守一塊錢偷了也無妨,他現在要守兩億的東西,不曉得要生多少眼睛瞪大了。小偷固然不行,朋友來了一碰,唉喲!不行不行,這個故事雖然說起來很可笑,在這地方要注意哦,所以我們雖然了解了這個東西,如果你不能善巧思惟、你不能運用的話,也就是毛病這個,他這位老朋友還覺得守守財,譬如最後最多是一個守財奴,我們懂得了佛法,不能如理在身心上去照的話,你一定會受大損害。我們通常的毛病是什麼?懂得了、了解了深的佛法以後,然後呢一個照妖鏡,你就去照人了,看這個傢伙一無可取,那個傢伙一無可取,天下沒有一個可取的,只有我。註定你永遠墮落,慢如高山法水不入!而且養成一個習慣,不知不覺當中他那個頭就是歪的這個樣,在任何情況之下就是這樣,這個好可怕,所以在這地方,思惟兩個字你要好好的,思惟的結果呢?真正你能夠如法了解。所以我們常常說迴光返照,什麼叫迴光返照?!平常你已經照外面,錯啦!這個裡邊是一片黑暗,把這個光明照到裡邊來,這個叫內明啊!你照到裡邊裡邊清楚,沒有錯這麼髒,你才能有機會洗的乾淨。是!你不懂的要靠善知識,懂得以後靠你,怎麼辦?就這個。關鍵在這裡,所以「思惟」兩個字不要輕輕放過,思惟的方向尤其不能弄錯。平常我們思惟的方向,如果弄的不對,聽的時候就聽這個法講的真沒錯,你看某人就是犯這個毛病,哪一個人就是這麼不對,你聽聽愈聽愈起勁,所以下了課你就告訴他:「你看,我說你一點都沒錯吧!你看那書本上就是那麼說的。」我的天啊!佛法不是這樣的,我們要了解內明的特質。
【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那麼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是為了幹什麼?要想得到快樂。可是這個快樂不究竟的,如果說我們想真正得到快樂的話應該什麼?得到畢竟樂。這個畢竟的樂跟普通的樂不一樣。眼前我們得到的樂的話,苦是跟著來,而且得到一點小樂,後面得到大苦。我昨天回來的時候,這個路上看見好多大善知識。什麼東西啊?你們看的清楚看不清楚,高速公路上面一個大車,一車車載了這個東西。我看了真是不禁流淚!我以前,也只是說這些墮落的真可憐,現在看見這種東西就策勵自己:「大善知識!」一看見我就策勵我自己:「日常啊!你自己覺得是個修行人,你像嗎?」我真是背上面汗直流,一路上回來的時候,再累、再累回去的時候,磕頭拜佛、理念還是要做,這些東西都要做。你曉得為什麼原因嗎?他們也要求快樂,典型的例子。如果我們只貪眼前的快樂,你不做惡事就這樣,做了點惡事那更不堪設想。這種人宿生都不是壞人,所以不會讓你討厭的,但是呢他就是那麼懶惰,挺不起來的,就是這種情況。我是隨便提,這有很多太多地方,你到後來你每一個地方你看那個行相看的很清楚,你一看,這個法相是法爾如是,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一定要精進,而這個東西實際上無始以來的習氣是人人如此的,我也是這樣,累了休息一下,站起來了真辛苦,不知不覺著弄到後來,愈到後來愈是這個樣,都是這個樣,所以這種快樂是不究竟的,很可怕。那麼要想得到畢究的快樂是什麼?修習清淨正法。一定要修,假定你不修清淨正法,那麼我們忙的什麼?都是忙眼前的。這清淨正法卻不是我眼前的,為了學清淨正法眼前絕是要很勤苦的,就這樣。所以假定你說不修,只是為了眼前忙一些快樂的話,畜生也有。的的確確,而且畜生比我們強,遠比我們好,你們相信不相信?我們不妨簡單說一下,獅子不要說獅子蹦一跳,一隻貓我們都跟不上他,然後蒼蠅他會飛,你會飛嗎?我不會飛。那個跳蚤咚一跳,你就抓不到它了,如果我在這地方跑一步跨不了多少!那狗的鼻子比我們強,有很多東西蝙蝠到了晚上看得見,我們看不見。我還看見過一種小蟲,我們那時候叫他海陸空,這真厲害啊!他碰見誰他在那邊游,就這樣,然後在地上就爬了,一去抓他就飛了,那個人是萬萬趕不上。假定是我們周圍的話,那說一個人那真是冤枉何必做那個人,這麼大的身體,對吧?吃要吃那麼多,做個跳蚤多好吃一點點就吃飽了,什麼事情都不要做,我們人要做這麼多事情,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何必做人?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真正的如果你只忙這個的話,等同旁生!
【弟子書云:「猶如象兒為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阬,願現世樂亦如是。」】
就像那個大象,那個大象看見阱邊有點草就吃了,不曉得那個旁邊有個深阱,那個象一陷就陷在裡頭,因為他太重爬不起來了。你要想貪著這個深阱旁邊吃的話一定墮下去,那我們現在貪現實的快樂也是如此,這東西很可怕。
p. 61
【◎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為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
總之,你真正要想修行正法的話,這個隨便一個身,普通的人身不行的,特別是大乘道,真正修大乘道普通的身絕對做不到,要怎麼辦?要前面所說的,這個要離八難,要具十圓滿。所以下面就引
【如弟子書云:「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說這個佛道以什麼能夠引導眾生,以怎麼樣的一個狀態呢?他一定要能發廣大的心。這種人才能夠修學的,這個就是前面所說的修大乘道。那麼要修這個大乘道,這個道不是下面這些人做得到的,下面是什麼?天龍八部。天龍八部就是個我們常常了解的,天儘管比我們好,龍儘管比我們好,乃至於金翅鳥,金翅鳥這個翅膀一展,兩個翅膀之間都參佰多少陸拾萬里,參佰參拾陸萬里不曉得多少,這麼大,他然後那個翅膀一拍海水整個的分開,再大的大龍一下就被他吃掉了,這麼個厲害法,所以也沒有用。這不管那一些,
【入胎經亦云:「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眾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
真正修行都要靠人的,就是生在人當中,也有無邊種苦,這六道當中沒有一個地方安樂的,但是他真的殊勝的地方,殊勝到什麼程度呀?經俱胝劫也難獲得,這個人身之難,不要說得到的暇滿的人身,就是得到不暇滿的不滿的人身也是難極難極!實際上我們一看就曉得了。現在我們地球上有四十億人口,請問碰到佛法的有幾個?碰到了佛法了,信受接觸佛法的有幾個?接觸信受了如法修行的有幾個?你如果這麼一步一步深入的話,他的億分之一都找不到。的的確確千真萬確的,我們中國號說有十億人口,請問十億人口當中有幾個信佛的?見到佛的有幾個?沒有幾個。見到了信的有幾個?信了能如法行的有幾個?這個的的確確難了。這個時候我們回過頭來自己反省一下,我們大家都乃至於出了家的,自己反省反省,還在一腳門裡一腳門外,這個說的好聽,好像還是一個腳,這個就是說曉得門在那裡,乃至於說門在那裡不知道,就在這個地方空轉,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樣,所以下面
【諸天臨沒時諸餘天云,願汝生於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
這個事實,六道當中儘管天比我們好,但是天上的人要快死的時候,其他的人就說:「希望你下一生,生到安樂趣!」安樂趣是什麼?人道。換句話,天把我們人看的更好,我們現在就是想天,那真顛倒,也許有人說我們沒想天,最好!最好不要去想。什麼叫想天呢?就是貪圖眼前快樂,就是想天,非常簡單。嘴巴上面說沒有用,貪圖眼前快樂,快樂嗎?天就是最快樂的地方。真正修行不是這樣,真正修行貪圖那個法樂,善法欲所以策勵大精進,那是非常艱苦的去做,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
天上都把這個暇滿人生做為他要求的,真正願處。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為新證見諦之身,】
那麼真正說修學佛法只有人道,其他都不可以的,但是欲界天在一種條件之下他可以的,就是他人當中如果修行已經修的很有成就了,習氣很重了,那麼雖然生到天上,他可以見地況且見道。所以佛出世的時候,有很多帝釋什麼等等聽了佛講了,他就見道了,他宿生都已經修行,如果宿生沒有修行都沒有用。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真正的修行的的確確人道當中。
【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
欲界是如此,再上去的話絕無可能。
【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
所以說他既然也前生修了以後才看證道,那麼初修的人說,他也不成,所以它對初修來說,天上欲天還是無暇處,所以真正最初修道人身第一。
【此復俱盧洲人,不堪為諸律儀所依,故讚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為所稱歎。】
北俱盧洲的人沒辦法,不能為諸律儀所依,律儀就是我們的戒,這地方特別,北俱盧洲的人沒辦法持戒學佛的,所以真正這個三洲,而這個裡邊南瞻部洲是最好,這個是所稱歎的。現在我們說我們倒認識南瞻部洲、東勝神洲,這個有各式各樣的說法,我們不妨說我們現在是東勝神洲,法是有的,但是並不是最好的,雖然不是最好的,還可以。就像前面說的,他是圓滿不具足了,還有隨順,所以的的確確這種狀態,我們不妨從這個概念上面去體會他。
【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
所以這個是我們應當思惟的,「思惟」兩個字重要啊!我們肯思惟的話,這一生我們有成就,不肯思惟的話,儘管聽到這個圓滿的教法,還是沒有用,白白浪費掉了,怎麼思惟啊?現在得到這樣難得的,!真是千難萬擔,怎麼可以讓他空空的浪費,得不到結果!這個難得到什麼程度?我們剛才說我們看人身四十億當中有幾個人修學佛法的,那簡直是億億都找不到,如果我們更看六道的話,那你不得了,那得到了我們現在的這個人身的話,那個比例那真是天文數字當中,這是滄海一粟,我們天天走過去,門口就看見很多善知識,日夜不停的忙,你數數看,成千上萬。我們在任何情況,就是我們這麼小小的南菩陀裡邊的螞蟻成千上萬,不曉得多多少少。現在這裡還好,以前我們小的時候,那個沒有衛生設備的,每天早晨,跑過去一看,那個清理的地方,那些眾生成千上萬,上面是飛的,下面是鑽的,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所以你可以想像當中,這個人身之難得啊!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空無果利。
【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矇,而為重大呀。】
假定我現在得到了,居然白白浪費的話,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愚痴,更自欺的?我們現在別人稍微對你有點不好,乃至疏忽了一點,你就受不了,覺得別人,實際上別人不會傷害你,我們真正傷害我們自己的是自欺啊!自己還覺得佔了便宜了,我這個多吃了一點,我這個少做了一點,自己害自己!然後我這個見解,我這個對,都是自己害自己!就是我們愚痴!所以一開頭就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要了解,我們無始三毒大病當中,你有了這個你就真正行了!所以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跑得來跟我談了,他覺得現在真是越來越歡喜。前天有一個同學也跟我說:「以前我在這兒忙,看到別人不做,心裡面真覺得我做,現在歡喜了。」我真讚歎!真讚歎!說起來那同一位法師,你別看他,他這麼聽他卻能夠做到這個,他一個人忙,以前跟著我忙你們不做,他現在聽了法以後覺得我做,他很歡喜。很簡單啊!我在這裡集聚資糧,他有這個好的錢要賺,他就不賺,我們大家還笑他,老了好像怎麼樣,他這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修習佛法應從這個地方做起。昨天另外一個同學也是這樣說,以前看見有的時候這個環境當中,真是這麼囉嗦,現在不,你了解這個佛法,在那兒做也好,人家嘀咕你也好,他覺得淨化自己,好啊!佛法真正美就是美在這裡。那個時候才真正不是愚蒙,不是自欺。所以現在不要說人家對不起你,要了解我自己對不起我自己,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
無始以來一直在惡道當中幹什麼?奔馳啊!平常我們人身當中安安穩穩,在惡道當中你簡直是,這個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不要等到螞蟻地地篤篤一天到晚,這個我們想像在地獄當中,這種惡鬼他一天到晚燒得他拼命的到處躲躲不掉,就是這種狀態,那個奔馳兩個字,他心裡面就是絕大痛苦的狀態。我們一直在這個地方,偶然一次脫逃,結果跑到人身當中又空空的浪費,而且還什麼?仍舊到那個地方去。這個是真可惜,我是無心,所以人家說你這個木頭,你這個畜生,我們真受不了,其實自己想想的話,我們就是木頭,就是畜生,還是幸好人家來告訴我了,我要趕快努力,這真是像被明咒被人家蒙蔽了一樣。
【由此等門應數數修,】
應該照著上面的數數修,這個什麼修啊?思惟修。所以現在了解了,平常我們提不起來,當你這一點你能思惟觀察的話,那你真的會很努力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一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一卷 A面
日常法師
--------------------------------------------------------------------------------
這一點你能夠思惟觀察的話,那你真的會很努力!
【如聖勇云:「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我們得到了什麼樣難得的機會能夠下什麼種子?下那個度脫生死、超脫彼岸,那個殊勝妙菩提種子的這種狀態當中,就像得到一個最殊勝的如意寶珠,這個寶珠集種種的功德,這樣能夠超脫生死,在這種狀態當中怎麼可以白白浪費而讓他得不到結果,絕不可能,絕不可以,得到了這樣的難得的人身,一定要得到這個好的果報,超脫生死輪迴,這才行。
【入行論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
這個論上面,換句話說,前面一再的把祖師菩薩的這種話來策勵我們,說我們得到這樣難得的暇滿以後,而我們不好好的修行,那是自己欺騙自己,這個是最大的愚癡,而這個是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愚癡,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自欺,不要自害!
【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
假定我了解了這個東西還退卻,不認真努力,為什麼啊?還是因為愚癡,這個愚癡無始以來的習性在這地方,一時拿不過,所以我們要懺悔,所以我們要思惟,假定你不這樣去做的話,聽懂了沒有用,那麼仍舊在那兒馬馬虎虎,退卻,就是提不起來,到那個時候臨終起大憂惱,來不及了,那時候來不及了。
【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
如果到那個時候,這個地獄之火一直要燒我的心,無法忍受的話,那麼這個時候這個是果!這個果怎麼來的?一定前面的因,將來也是如此,現在我們看看現在就可以了,猛利惡作火定當燒我心,惡作是什麼?悔惱。這是猛利的悔惱一定燒我的心,這個是以後等流,因為是等流,所以我們現在可以體會得到的,怎麼體會呢?我們常常這樣想,心裡面就會浮浮泛泛的,做這個也不是,做那個也不是,「惡作火」。現在我們經常在這種狀態當中,想想看對不對?如果你跟法相應了以後這種心情沒有的,再不然就癡癡呆呆那地方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眼前的因就是將來種的一定墮落這個果,我們眼前必定要好好的策勵,所以這個行相很清楚很明白。
【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這都是策勵自己的,說現在非常難得獲得這樣有大利益的一個狀態─這個人身,這個是難得極了,假定我是正確了解而仍舊沒有好好利用被引到地獄裡去的話,我算什麼?!我有心嗎?我是木頭嗎?我到底什麼東西在這地方障礙住了,這個話不是真正的說一下,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就用他這個方法不斷的找這個答案,不斷的找答案,總要把自己策動這個心,說一定要努力!不要馬虎啊!那就對了。
【敦巴亦謂慬哦瓦云:】
那麼除了上面那個菩薩的論以外,下面就引那個祖師的這個實際上的狀態給我們看看,說這些大祖師們怎麼說的
【「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
那老師告訴那弟子的時候,每次都說你有沒有想想得到暇滿人身啊!他們都是這樣的,印度當年都是這樣的,現在西藏也是如此,所以西藏傳那個儀軌當中,一開頭他一定這樣的「暇滿人身寶難得易失」,一開頭就告訴,實際上不是唸一遍,就要我們認真去想,你看那種大成就者,都是這樣。
【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
這個祖師每次修的時候他一誦,他實際上誦,不是嘴巴裡面,心裡面就跟他相應了,將來我們看下去就會曉得這個祖師的這個行持是怎麼樣的。這就是說如救頭燃,他一想到一點都不可放鬆,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說,火燒頭燃尚可暫置,無常盛火應速除滅,頭上著了火沒關係,暫時停一下,我們要幹什麼?努力擺在消除那個無常盛火,這麼精進努力!因為唯一的得到人身才可以消除無常盛火,這是千真萬確,火燒頭,身上著火什麼狀態他都不管。我們現在能這麼安樂還不肯去管,所以這個東西這是我們要真正策動的,所以前面告訴我們,我是什麼狀態,就是從這個地方找到答案,然後呢想辦法推動自己,也這樣去做。
【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
這個入中論頌上面有這麼一段話,說假定那個時候你能夠得到自在,得到自在就是我們得到暇滿兩樣東西,能夠隨順正法好好去做,而那個時候你不努力而認真去做,那個時候你又墮落了,又墮落的時候,他自在,樣樣東西要聽他們招呼的,怎麼叫聽他們招呼的?地獄裡邊這猛火、餓鬼餓得要命,畜牲不管是那一個,那時候一天都是被外面在轉,請問那個時候你怎麼修行?這個文字很好懂,入中論頌這一點、這個話,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個上面你看不見的,平常我們看入中論頌的話,就是隨便這麼一句話看過了,這個裡邊所以擺這一段話,它有它的意義在,意義是什麼?那些大經大論次第無誤,一點都不錯,所以我們平常學的時候,總是趕快前面的翻過去,看看它裡邊講的重要是什麼,所以我們得不到好處,不但是論,經也是如此的,這怎麼講呢?經上面一定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平常我們看經的時候向來這些話翻過,趕快翻過,看看裡邊告訴我們怎麼唸佛的,怎麼樣唸得一心不亂,金剛經怎麼樣告訴我們說「應無所住」就行了,前面那個基礎不要,就是說不管若經若論,它前面的次第告訴我們這樣。所以說你只要真的次第、基礎,步步這樣努力做對
【而為心要,應如是學。】
這個入中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是心要,我們不要看那個中間才是心要,確實前面這地方就開始。所以祖師也說、經上也說,初、中、後都善,初善也善,中善也善,後善也善,有的人說初中後善是指前面那個「宗序」,中間的「正宗」到後來的「結」,說初中善;有的祖師說這個初中善,戒善、定善、慧善,那都沒關係,換句話說這個次第本身是必然的一點都不能錯,這我們要了解的,我們真正要學要從這個地方學。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
像上面告訴我們,就是我們好好的認識觀察,說這個暇滿人身有這樣殊勝究竟的大利益,不但是究竟而眼前也是,對我們眼前來說也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究竟固然重要,眼前怎麼重要呢?下面
【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
你眼前求些什麼?眼前求叫增上生嘛!眼前增上生就是自己的受用、眷屬,各式各樣的圓滿,這個圓滿還是要什麼?還是要修這些東西,要修這些東西還是要拿我們暇滿的人身,這個道理應該正確的思惟。懂得了這個,在懂得這個道理說增上生以及究竟決定勝以前,那個時候我們才去看那個「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那些殊勝利益。在這個之次第當中曉得怎麼一步生生增上,我們下腳第一步怎麼下腳向上去,沒有認識這個之前看那些東西往往會害一個「三世怨」,儘管眼前得到好處的,就這樣,這地方順便一提。
【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
像我們前面這樣的觀察不管就眼前的、就究竟的殊勝的利益,說這個難得,這個人身之難得啊!你了解這個那怎麼辦呢?自然我們去努力,所以
【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
假定你了解了這個而不努力,不管是白天乃至於晚上也要拼命努力,它現在已經告訴我們了,說白天要怎麼努力,晚上要怎麼努力,努力什麼?努力這個「因」,你能夠集這個「因」,將來就感得這個果,所以像這個地方,它處處地方不像我們平常一般的文字,一定講「此二之因」,這個就是法相真正的美的地方、好的地方。我為什麼要這樣說?這兩個字「此二之因」提醒我們一件什麼事情啊?修行是件苦事情,提醒我們。我們往往不了解總覺得在這地方像順世外道一樣,只談眼前的快樂,只談眼前的隨順適意,隨順著自己的我見,我要這個樣,這個對,那個對,然後找種種快樂,你認識這兩個字的話,你曉得很清楚,不是說我覺得這個對,不是,我這個錯的,不是眼前的快樂,現在應該辛苦的,然後努力種這個因,才能夠感得將來這個果。所以這個不是說這本書是西藏翻譯過來的,真正圓滿的教授,法相清楚的都是這個樣的,它有它的特別的理由,這我隨便一提。實際上這個理由,就是我們修行必不可少的認識,以及將來最重要的行持,都在這個上頭,那麼我們了解了、把握住了,絕對不會讓它空空的浪費掉了,如果浪費掉了就像什麼?到了寶洲空手而返一樣,結果呢?「後世亦當匱乏安樂」以後得不到快樂,而且得不到暇身。
【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
假定你得不到後面的,以後的安樂也得不到,暇身也得不到,請問那時候是什麼狀態?眾苦續生,永遠在受苦,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欺誑!我們真可憐眼前貪一點小便宜,將來受大苦,所以我剛才說這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真好,實際上我們眼前都可以體會得到的,體會得到什麼?他真正的重要就是愚癡,真正重要的愚癡,平常我們看見那些動物,狗啊!豬啊!那個尤其聰明的,狗什麼?你給牠吃東西,牠馬上就圍繞著來,給你吃,這假定這個豬像我們人一樣聰明說這個主人養他幹什麼的話,牠看見了主人來逃都來不及,對不對?所以我們現在生為人,還自己還自命為是修學佛法的人,真是啊!剛才說的話一點都不偏,的的確確我們了解這個,自己,至少我,我自己一直在這反省,真是畜牲都不如,這樣身為一個人要是看見他給我吃了以後,要殺我的話,這東西我連忙逃都來了及,我絕對不想去吃它,至少你不吃他瘦一點,挨到最後挨刀了,你有多一點逃走的機會,對不對?想想看,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那個時候就不會討這種小便宜受大損害,所以這個了解因果的關係在這裡,這個要清楚明白的。了解道理了,道理是了解了,下面是「應勤思惟」,正確的了解以後還要努力的如理思惟。前面是正知見,下面這個地方呢?正思惟、正精進,你能夠這樣去做,得到了保持著相應的正念的話,那就差不多了,修行就是這些。所以修行不是說單單兩個腿一盤,坐在那裡,不是,就要怎麼樣得到那個正知見,怎麼樣去正思惟、正知見,使得這個正知正念相續、繼續不斷的在你腦筋當中維持著,然後你起心動念,身口行為都跟善法相應,那個才是真正的修行,那時候你拜佛也得,念佛也得,乃至於吃飯、睡覺也得,當然你坐起來盤著腿在那觀想什麼,當然更是;反過來你這個沒有得到的話,對不起!做什麼都是空費力,所以憨山大師的「費閒歌」就是從這個地方著眼的。
【如聖勇云:「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
就像很多善富人,他無量劫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卻是愚癡,愚癡到什麼程度?只把宿生積累的這個福浪費掉了,而不趁這個機會好好的來修習,集一點福德、智慧,所以我們現在眼前這東西,都是我們宿生勤苦所得的,我們常常覺得投一點機、取一點巧,可以得到一點好處,對不起,你宿生沒有修集的話,投機取巧得不到,你所以能夠得到的話就是你努力集的,這是該得的,你何必枉費心機呢?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由於這樣的話你們就心安理得,凡是你有的,絕不欠少你,而真正重要的我們努力,努力怎麼樣修,再集下一世的,生生增上,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們在這一點上面不了解,愚癡,不好好的去集那個福德的話,將來到壞的地方去了,就像到了寶洲空手而返,如果我們這一生不好好的,
【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
你現在不修,將來怎麼可能?將來怎麼可能得這個善惡業道所集的人身,暇滿人身的果報呢?那得不到的話,
【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
到那時候永遠受苦了。
【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
所以每個祖師、每一個經論都是告訴我們,再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再沒有比這個更自欺的,所以現在不要說被人家欺了以後發脾氣,要曉得對自欺發脾氣,那就有希望了,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不是跟別人惱,要跟自己的煩惱鬥,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
【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
來了,你經過這樣的思惟,這個思是思惟,現在我們單單聽,這是聞,所以第一件事情你們一定要聽懂,如果聽得不懂的話一定要去找同學,真正我們彼此間談是須要的,要談這個才是我們該談的!剛才老師說的什麼?經、佛菩薩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把握住,把握住了緊跟著想─思惟,等到你這樣的思惟的時候,那時候心裡面覺得對啊!你會逼不及待的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幹什麼?「取心要欲」,說現在什麼事情都不要。一心一意只要去做這一件事情,這個是堅實的中心,重要的,這個叫做善法欲,你有了善法欲,成功了,就會精進了,不要人家來催你,人家不催你,你都拼命去努力了,何況人家來催你?
【如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於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
就世間的來說,你要雇一個工人,給了他的工價以後,應該給你做一點事情,對你有好處的,對不對?當然嘛!現在假定說是對你沒有好處的話,你什麼東西都不應該給他,這是千真萬確的,你請一位工人來,這個工人要一佰塊錢或者一千塊錢,那你要把這工做完,!如果說來了以後他不給你做工的話,你當然不會給他,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難得的人身還給它這麼吃,還給它穿,給它住,吃了這個還不行,還要等一下沒水果也不行,等一下這個沒豆腐也不行,沒這個也不行,結果吃了這麼多對你有多少好處啊?這個要思惟、思惟哦!如果說對我們沒有好處的話,這些東西都不應該給它。
【又云:「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
我們得到了這個人身寶筏,這個寶筏是渡生死大苦流,這個寶筏以後是好難得、好難得啊!所以千千萬萬不要白白的浪費,但我們不是有意的浪費,我們是愚癡,所以我們趕快策勵自己,趁這個時間還在的時候,絕對不要在那兒浪費。這個眠不是說到了晚上這個眠,就是我們在癡癡呆呆的無明大夢當中就是眠,這個無明當中,破這個無明大夢,就是我們真正用功的地方,所以這個包括了正知見,第一個要把這個正知見建立起來,那個時候你才會不能忍受,不能忍受什麼?不能忍受說I起心動念,我要這個樣,覺得來了、來了,這個才是我要跟他鬥的,所以說我們現在叫這個人這樣,叫這個人那樣,不是;叫我,好傢伙某人你又來了,你又想貪這個,你又想佔便宜,你又覺得這個,那個才對。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這個是這個祖師的一個比喻,他那個每一個比喻有他特別的說明,這個說明在這裡不講,關於那些祖師的語錄當中,他每一個都有很有趣的公案,可是那一種,一個故事可以說一個鐘頭,都是策勵我們的重要的內涵,那麼前面是說重大的意義,有了這個重大的意義以後,那你就會努力的去做了,不夠!還要「難得」,你想又有這麼大的好處,又這麼的難得,那時候我們真的拼命了,真正的把這個兩樣東西如果說你能做到的話,我們人人都可能說,火燒頭燃尚可捨置,頭上著了火了,你可以放得下,千真萬確,你們不妨去試試看。所以我那一天曾經跟你們,很早以前跟你們說,最早以前洛杉機那個同修,再說一遍。他就是想那個東西,他還不是想這個,他還不是想暇滿人身,一想到他整個的什麼事情都沒勁了,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了,全部精神貫在那裡修行,現在我們儘管懂了這個道理,修行就是修不起來,就是前面這個沒有,所以我們現在繼續的看。
【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
那個經上就有這麼一段公案,那個佛有一次跟阿難說,他用那個爪在地上挑了一點土,說阿難啊!你看那個大地的土多還是我手指上那個土多?你們大家可以分別得出來的,這個大地像地球一樣的土比起那個手指上的一點點能比嗎?完全不能比!下面他真正告訴我們說:
【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
說現在我們一般的人從善趣,善趣當中就是指人天,從人天死了以後生到墮落的人就像大地土,而能夠繼續不斷的保持人身的,就像那個手上那麼一點點。所以要曉得真正再得人身的機會是難之又難。
今天翻到六十三頁,這個暇滿人身難得的程度,這個我們實在無法想像,所以佛陀用一個事實來讓我們體會這個難得的程度,說從我們現在的人身或者天道說善趣,然後死了以後往生,不是往生,再投生,再投生能夠保持善趣的就像爪上那麼一點點,就手指上面,你那個手指再大你能夠抄多少土呢?然後失掉了人身,而墮落三惡道的像大地土,這樣。換句話說,我們不一定是善趣,在我們生死過程當中整個的六道當中,這一生接觸了向下去的,以及向上的比例之差就這麼多,墮落惡道的,大地這麼多,從這個地方透脫出來得到善趣的像爪上那麼一點點,那這個比例你簡直無法想,現在我們說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百千萬分之一,這些數字都沒辦法比,沒辦法比的,這個失掉人身這個機會之大實在這樣,那麼為什麼會這樣難呢?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
我們會想,為什麼原因這樣難啊?下面就引那個經論告訴我們。
【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
下面解釋
【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就算在善趣當中的人也都做種種不善,這個整個的業,粗粗的大別不外乎這個十善業,反過來就是十惡業,那麼現在呢?在人身當中都是如此,所以都結果造了惡業當然到惡趣,在畜牲地獄當中他根本就沒辦法造善業的,這個我們要了解,一天到晚這麼痛苦,然後做了畜牲以外,那個畜牲他有辨別的能力嗎?不可能!這貓啊!狗啊!牠一天到晚做的工作,一天到晚做了什麼業?牠沒有做善業的可能,這我們要了解,唯一的就是人道當中,而我們人道當中也都是造這個十不善業,到現在為止我們還說實在,並不了解我們到底造了善業惡業,而我們還自己覺得自己很不錯了,說起出來真是可憐!我們真正糟糕的就是我們在造惡業我們不知道,這個地方暫且不講,等到下面詳細這個業道的時候說明了,請大家仔細好好的觀察,我想我們立刻會感受得到我們起心動念、身口的行為,真正跟善法相應的實在很有限!
日常法師
--------------------------------------------------------------------------------
這一點你能夠思惟觀察的話,那你真的會很努力!
【如聖勇云:「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我們得到了什麼樣難得的機會能夠下什麼種子?下那個度脫生死、超脫彼岸,那個殊勝妙菩提種子的這種狀態當中,就像得到一個最殊勝的如意寶珠,這個寶珠集種種的功德,這樣能夠超脫生死,在這種狀態當中怎麼可以白白浪費而讓他得不到結果,絕不可能,絕不可以,得到了這樣的難得的人身,一定要得到這個好的果報,超脫生死輪迴,這才行。
【入行論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
這個論上面,換句話說,前面一再的把祖師菩薩的這種話來策勵我們,說我們得到這樣難得的暇滿以後,而我們不好好的修行,那是自己欺騙自己,這個是最大的愚癡,而這個是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愚癡,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自欺,不要自害!
【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
假定我了解了這個東西還退卻,不認真努力,為什麼啊?還是因為愚癡,這個愚癡無始以來的習性在這地方,一時拿不過,所以我們要懺悔,所以我們要思惟,假定你不這樣去做的話,聽懂了沒有用,那麼仍舊在那兒馬馬虎虎,退卻,就是提不起來,到那個時候臨終起大憂惱,來不及了,那時候來不及了。
【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
如果到那個時候,這個地獄之火一直要燒我的心,無法忍受的話,那麼這個時候這個是果!這個果怎麼來的?一定前面的因,將來也是如此,現在我們看看現在就可以了,猛利惡作火定當燒我心,惡作是什麼?悔惱。這是猛利的悔惱一定燒我的心,這個是以後等流,因為是等流,所以我們現在可以體會得到的,怎麼體會呢?我們常常這樣想,心裡面就會浮浮泛泛的,做這個也不是,做那個也不是,「惡作火」。現在我們經常在這種狀態當中,想想看對不對?如果你跟法相應了以後這種心情沒有的,再不然就癡癡呆呆那地方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眼前的因就是將來種的一定墮落這個果,我們眼前必定要好好的策勵,所以這個行相很清楚很明白。
【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這都是策勵自己的,說現在非常難得獲得這樣有大利益的一個狀態─這個人身,這個是難得極了,假定我是正確了解而仍舊沒有好好利用被引到地獄裡去的話,我算什麼?!我有心嗎?我是木頭嗎?我到底什麼東西在這地方障礙住了,這個話不是真正的說一下,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就用他這個方法不斷的找這個答案,不斷的找答案,總要把自己策動這個心,說一定要努力!不要馬虎啊!那就對了。
【敦巴亦謂慬哦瓦云:】
那麼除了上面那個菩薩的論以外,下面就引那個祖師的這個實際上的狀態給我們看看,說這些大祖師們怎麼說的
【「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
那老師告訴那弟子的時候,每次都說你有沒有想想得到暇滿人身啊!他們都是這樣的,印度當年都是這樣的,現在西藏也是如此,所以西藏傳那個儀軌當中,一開頭他一定這樣的「暇滿人身寶難得易失」,一開頭就告訴,實際上不是唸一遍,就要我們認真去想,你看那種大成就者,都是這樣。
【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
這個祖師每次修的時候他一誦,他實際上誦,不是嘴巴裡面,心裡面就跟他相應了,將來我們看下去就會曉得這個祖師的這個行持是怎麼樣的。這就是說如救頭燃,他一想到一點都不可放鬆,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說,火燒頭燃尚可暫置,無常盛火應速除滅,頭上著了火沒關係,暫時停一下,我們要幹什麼?努力擺在消除那個無常盛火,這麼精進努力!因為唯一的得到人身才可以消除無常盛火,這是千真萬確,火燒頭,身上著火什麼狀態他都不管。我們現在能這麼安樂還不肯去管,所以這個東西這是我們要真正策動的,所以前面告訴我們,我是什麼狀態,就是從這個地方找到答案,然後呢想辦法推動自己,也這樣去做。
【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
這個入中論頌上面有這麼一段話,說假定那個時候你能夠得到自在,得到自在就是我們得到暇滿兩樣東西,能夠隨順正法好好去做,而那個時候你不努力而認真去做,那個時候你又墮落了,又墮落的時候,他自在,樣樣東西要聽他們招呼的,怎麼叫聽他們招呼的?地獄裡邊這猛火、餓鬼餓得要命,畜牲不管是那一個,那時候一天都是被外面在轉,請問那個時候你怎麼修行?這個文字很好懂,入中論頌這一點、這個話,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個上面你看不見的,平常我們看入中論頌的話,就是隨便這麼一句話看過了,這個裡邊所以擺這一段話,它有它的意義在,意義是什麼?那些大經大論次第無誤,一點都不錯,所以我們平常學的時候,總是趕快前面的翻過去,看看它裡邊講的重要是什麼,所以我們得不到好處,不但是論,經也是如此的,這怎麼講呢?經上面一定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平常我們看經的時候向來這些話翻過,趕快翻過,看看裡邊告訴我們怎麼唸佛的,怎麼樣唸得一心不亂,金剛經怎麼樣告訴我們說「應無所住」就行了,前面那個基礎不要,就是說不管若經若論,它前面的次第告訴我們這樣。所以說你只要真的次第、基礎,步步這樣努力做對
【而為心要,應如是學。】
這個入中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是心要,我們不要看那個中間才是心要,確實前面這地方就開始。所以祖師也說、經上也說,初、中、後都善,初善也善,中善也善,後善也善,有的人說初中後善是指前面那個「宗序」,中間的「正宗」到後來的「結」,說初中善;有的祖師說這個初中善,戒善、定善、慧善,那都沒關係,換句話說這個次第本身是必然的一點都不能錯,這我們要了解的,我們真正要學要從這個地方學。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
像上面告訴我們,就是我們好好的認識觀察,說這個暇滿人身有這樣殊勝究竟的大利益,不但是究竟而眼前也是,對我們眼前來說也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究竟固然重要,眼前怎麼重要呢?下面
【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
你眼前求些什麼?眼前求叫增上生嘛!眼前增上生就是自己的受用、眷屬,各式各樣的圓滿,這個圓滿還是要什麼?還是要修這些東西,要修這些東西還是要拿我們暇滿的人身,這個道理應該正確的思惟。懂得了這個,在懂得這個道理說增上生以及究竟決定勝以前,那個時候我們才去看那個「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那些殊勝利益。在這個之次第當中曉得怎麼一步生生增上,我們下腳第一步怎麼下腳向上去,沒有認識這個之前看那些東西往往會害一個「三世怨」,儘管眼前得到好處的,就這樣,這地方順便一提。
【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
像我們前面這樣的觀察不管就眼前的、就究竟的殊勝的利益,說這個難得,這個人身之難得啊!你了解這個那怎麼辦呢?自然我們去努力,所以
【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
假定你了解了這個而不努力,不管是白天乃至於晚上也要拼命努力,它現在已經告訴我們了,說白天要怎麼努力,晚上要怎麼努力,努力什麼?努力這個「因」,你能夠集這個「因」,將來就感得這個果,所以像這個地方,它處處地方不像我們平常一般的文字,一定講「此二之因」,這個就是法相真正的美的地方、好的地方。我為什麼要這樣說?這兩個字「此二之因」提醒我們一件什麼事情啊?修行是件苦事情,提醒我們。我們往往不了解總覺得在這地方像順世外道一樣,只談眼前的快樂,只談眼前的隨順適意,隨順著自己的我見,我要這個樣,這個對,那個對,然後找種種快樂,你認識這兩個字的話,你曉得很清楚,不是說我覺得這個對,不是,我這個錯的,不是眼前的快樂,現在應該辛苦的,然後努力種這個因,才能夠感得將來這個果。所以這個不是說這本書是西藏翻譯過來的,真正圓滿的教授,法相清楚的都是這個樣的,它有它的特別的理由,這我隨便一提。實際上這個理由,就是我們修行必不可少的認識,以及將來最重要的行持,都在這個上頭,那麼我們了解了、把握住了,絕對不會讓它空空的浪費掉了,如果浪費掉了就像什麼?到了寶洲空手而返一樣,結果呢?「後世亦當匱乏安樂」以後得不到快樂,而且得不到暇身。
【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
假定你得不到後面的,以後的安樂也得不到,暇身也得不到,請問那時候是什麼狀態?眾苦續生,永遠在受苦,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欺誑!我們真可憐眼前貪一點小便宜,將來受大苦,所以我剛才說這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真好,實際上我們眼前都可以體會得到的,體會得到什麼?他真正的重要就是愚癡,真正重要的愚癡,平常我們看見那些動物,狗啊!豬啊!那個尤其聰明的,狗什麼?你給牠吃東西,牠馬上就圍繞著來,給你吃,這假定這個豬像我們人一樣聰明說這個主人養他幹什麼的話,牠看見了主人來逃都來不及,對不對?所以我們現在生為人,還自己還自命為是修學佛法的人,真是啊!剛才說的話一點都不偏,的的確確我們了解這個,自己,至少我,我自己一直在這反省,真是畜牲都不如,這樣身為一個人要是看見他給我吃了以後,要殺我的話,這東西我連忙逃都來了及,我絕對不想去吃它,至少你不吃他瘦一點,挨到最後挨刀了,你有多一點逃走的機會,對不對?想想看,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那個時候就不會討這種小便宜受大損害,所以這個了解因果的關係在這裡,這個要清楚明白的。了解道理了,道理是了解了,下面是「應勤思惟」,正確的了解以後還要努力的如理思惟。前面是正知見,下面這個地方呢?正思惟、正精進,你能夠這樣去做,得到了保持著相應的正念的話,那就差不多了,修行就是這些。所以修行不是說單單兩個腿一盤,坐在那裡,不是,就要怎麼樣得到那個正知見,怎麼樣去正思惟、正知見,使得這個正知正念相續、繼續不斷的在你腦筋當中維持著,然後你起心動念,身口行為都跟善法相應,那個才是真正的修行,那時候你拜佛也得,念佛也得,乃至於吃飯、睡覺也得,當然你坐起來盤著腿在那觀想什麼,當然更是;反過來你這個沒有得到的話,對不起!做什麼都是空費力,所以憨山大師的「費閒歌」就是從這個地方著眼的。
【如聖勇云:「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
就像很多善富人,他無量劫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卻是愚癡,愚癡到什麼程度?只把宿生積累的這個福浪費掉了,而不趁這個機會好好的來修習,集一點福德、智慧,所以我們現在眼前這東西,都是我們宿生勤苦所得的,我們常常覺得投一點機、取一點巧,可以得到一點好處,對不起,你宿生沒有修集的話,投機取巧得不到,你所以能夠得到的話就是你努力集的,這是該得的,你何必枉費心機呢?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由於這樣的話你們就心安理得,凡是你有的,絕不欠少你,而真正重要的我們努力,努力怎麼樣修,再集下一世的,生生增上,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們在這一點上面不了解,愚癡,不好好的去集那個福德的話,將來到壞的地方去了,就像到了寶洲空手而返,如果我們這一生不好好的,
【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
你現在不修,將來怎麼可能?將來怎麼可能得這個善惡業道所集的人身,暇滿人身的果報呢?那得不到的話,
【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
到那時候永遠受苦了。
【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
所以每個祖師、每一個經論都是告訴我們,再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再沒有比這個更自欺的,所以現在不要說被人家欺了以後發脾氣,要曉得對自欺發脾氣,那就有希望了,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不是跟別人惱,要跟自己的煩惱鬥,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
【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
來了,你經過這樣的思惟,這個思是思惟,現在我們單單聽,這是聞,所以第一件事情你們一定要聽懂,如果聽得不懂的話一定要去找同學,真正我們彼此間談是須要的,要談這個才是我們該談的!剛才老師說的什麼?經、佛菩薩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把握住,把握住了緊跟著想─思惟,等到你這樣的思惟的時候,那時候心裡面覺得對啊!你會逼不及待的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幹什麼?「取心要欲」,說現在什麼事情都不要。一心一意只要去做這一件事情,這個是堅實的中心,重要的,這個叫做善法欲,你有了善法欲,成功了,就會精進了,不要人家來催你,人家不催你,你都拼命去努力了,何況人家來催你?
【如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於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
就世間的來說,你要雇一個工人,給了他的工價以後,應該給你做一點事情,對你有好處的,對不對?當然嘛!現在假定說是對你沒有好處的話,你什麼東西都不應該給他,這是千真萬確的,你請一位工人來,這個工人要一佰塊錢或者一千塊錢,那你要把這工做完,!如果說來了以後他不給你做工的話,你當然不會給他,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難得的人身還給它這麼吃,還給它穿,給它住,吃了這個還不行,還要等一下沒水果也不行,等一下這個沒豆腐也不行,沒這個也不行,結果吃了這麼多對你有多少好處啊?這個要思惟、思惟哦!如果說對我們沒有好處的話,這些東西都不應該給它。
【又云:「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
我們得到了這個人身寶筏,這個寶筏是渡生死大苦流,這個寶筏以後是好難得、好難得啊!所以千千萬萬不要白白的浪費,但我們不是有意的浪費,我們是愚癡,所以我們趕快策勵自己,趁這個時間還在的時候,絕對不要在那兒浪費。這個眠不是說到了晚上這個眠,就是我們在癡癡呆呆的無明大夢當中就是眠,這個無明當中,破這個無明大夢,就是我們真正用功的地方,所以這個包括了正知見,第一個要把這個正知見建立起來,那個時候你才會不能忍受,不能忍受什麼?不能忍受說I起心動念,我要這個樣,覺得來了、來了,這個才是我要跟他鬥的,所以說我們現在叫這個人這樣,叫這個人那樣,不是;叫我,好傢伙某人你又來了,你又想貪這個,你又想佔便宜,你又覺得這個,那個才對。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這個是這個祖師的一個比喻,他那個每一個比喻有他特別的說明,這個說明在這裡不講,關於那些祖師的語錄當中,他每一個都有很有趣的公案,可是那一種,一個故事可以說一個鐘頭,都是策勵我們的重要的內涵,那麼前面是說重大的意義,有了這個重大的意義以後,那你就會努力的去做了,不夠!還要「難得」,你想又有這麼大的好處,又這麼的難得,那時候我們真的拼命了,真正的把這個兩樣東西如果說你能做到的話,我們人人都可能說,火燒頭燃尚可捨置,頭上著了火了,你可以放得下,千真萬確,你們不妨去試試看。所以我那一天曾經跟你們,很早以前跟你們說,最早以前洛杉機那個同修,再說一遍。他就是想那個東西,他還不是想這個,他還不是想暇滿人身,一想到他整個的什麼事情都沒勁了,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了,全部精神貫在那裡修行,現在我們儘管懂了這個道理,修行就是修不起來,就是前面這個沒有,所以我們現在繼續的看。
【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
那個經上就有這麼一段公案,那個佛有一次跟阿難說,他用那個爪在地上挑了一點土,說阿難啊!你看那個大地的土多還是我手指上那個土多?你們大家可以分別得出來的,這個大地像地球一樣的土比起那個手指上的一點點能比嗎?完全不能比!下面他真正告訴我們說:
【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
說現在我們一般的人從善趣,善趣當中就是指人天,從人天死了以後生到墮落的人就像大地土,而能夠繼續不斷的保持人身的,就像那個手上那麼一點點。所以要曉得真正再得人身的機會是難之又難。
今天翻到六十三頁,這個暇滿人身難得的程度,這個我們實在無法想像,所以佛陀用一個事實來讓我們體會這個難得的程度,說從我們現在的人身或者天道說善趣,然後死了以後往生,不是往生,再投生,再投生能夠保持善趣的就像爪上那麼一點點,就手指上面,你那個手指再大你能夠抄多少土呢?然後失掉了人身,而墮落三惡道的像大地土,這樣。換句話說,我們不一定是善趣,在我們生死過程當中整個的六道當中,這一生接觸了向下去的,以及向上的比例之差就這麼多,墮落惡道的,大地這麼多,從這個地方透脫出來得到善趣的像爪上那麼一點點,那這個比例你簡直無法想,現在我們說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百千萬分之一,這些數字都沒辦法比,沒辦法比的,這個失掉人身這個機會之大實在這樣,那麼為什麼會這樣難呢?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
我們會想,為什麼原因這樣難啊?下面就引那個經論告訴我們。
【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
下面解釋
【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就算在善趣當中的人也都做種種不善,這個整個的業,粗粗的大別不外乎這個十善業,反過來就是十惡業,那麼現在呢?在人身當中都是如此,所以都結果造了惡業當然到惡趣,在畜牲地獄當中他根本就沒辦法造善業的,這個我們要了解,一天到晚這麼痛苦,然後做了畜牲以外,那個畜牲他有辨別的能力嗎?不可能!這貓啊!狗啊!牠一天到晚做的工作,一天到晚做了什麼業?牠沒有做善業的可能,這我們要了解,唯一的就是人道當中,而我們人道當中也都是造這個十不善業,到現在為止我們還說實在,並不了解我們到底造了善業惡業,而我們還自己覺得自己很不錯了,說起出來真是可憐!我們真正糟糕的就是我們在造惡業我們不知道,這個地方暫且不講,等到下面詳細這個業道的時候說明了,請大家仔細好好的觀察,我想我們立刻會感受得到我們起心動念、身口的行為,真正跟善法相應的實在很有限!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一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一卷 B面
日常法師
--------------------------------------------------------------------------------
真正跟法相應的,實在很有限!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你造的因都是惡的,當然只有墮落,不但是如此,而且我們往往一個不小心就引起極可怕的嚴重的後果。下面看
【又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
說我們平常如果對於一個發心的菩薩你起了一剎那的瞋恚心,這種瞋心要嘛不發,一發的話都是很長的,現在你拿一剎那,一剎那這個你就要經這麼長的劫數要到阿鼻地獄,所以實際上墮落的業是容易而且長,而且可怕,但是菩薩他並不是說把兩個字寫在面孔上讓你知道,你並不曉得那個是菩薩,尤其是我們現在動不動總是看別人錯的,你怎麼曉得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尤其是更進一步,我們出了家進了佛法圈子裡面,這佛法的的確確有很多再來人,有各式各樣的,從信位的到一步一步的上去的很多菩薩,我們既然看不起人家的話,請問這個罪過你怎麼擔當得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由此可以想見我們墮落惡趣,你對他起了一念的瞋心,要這麼長的,一剎那瞋心要這麼經劫的住在阿鼻地獄,假定你這個堅執不捨的話,那不曉得要多少時候的墮落。上面也告訴我們的,那怕這個人曾經跟你講過一四句偈,很簡單的佛法上的恩惠,如果你不把他很尊敬的對待他的話,你就百世生犬中,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我們墮落的也是不曉得的多大,上升的可能是絕少絕少!那麼修學佛法尚且如此,不修學佛法呢?我們現在看看世間,很明白的事實。
【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
真實說起來,假定我們了解了佛法,能夠淨除罪障、懺悔業障,把以前造惡業,這個惡業要墮落惡趣的這種業因,通通能夠清淨淨除,決定能夠這樣去做,然後呢真正懺悔了,還要後面不再犯,新造的也能夠防住了,那麼在這種情狀之下,當然我們的行為都是善淨之業,有了這個善淨之業,自然可以往生人天,這個雖然不是絕對的稀奇,絕對的難能可貴,但是真正能夠這樣做的,實際上面非常少,非常少。那麼假定
【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假定沒有像上面這樣的修持的話,一定墮落,因為你造的業因是這樣,怎麼可能有好的結果呢?一旦進入惡趣了以後,你就沒辦法真正修行,於是我們永遠在惡性循環當中,所以長劫以來連它善趣的名字都聽不見,所以說這個暇滿的人身是難得極了。我們晚上,是今天晚上對吧?所以要溫習說「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它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內涵,他們兩位表面上看起來那都是非常好的好人,結果實際上如何?不一定,尤其是後者,他自己還覺得蠻好,結果實際上卻卻相反,我們現在的修行人大抵都是如此,壞的那根本不談,所以這個詳細的情況,我們分兩部份,在溫習的時候我先把那個行相指出來,然後我們再向後去的時候,這個理念,每一部份會很清楚很明白,那時我們了解這兩個東西一比較、一印證的話,那個時候我們就會有極端正確的認識,所以眼前在這裡我不深入的去講,同時也說明了一點,到現在為止很多人聽了非常歡喜,覺得好啊!好啊!這個還只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如何真正在我們身心上面去運用,換句話說怎麼樣腳踏實地的修持,到現在為止,說實在還沒有正式提到,這是前面因為聽得很歡喜,引發我們這種好樂心,你一心一意向上策發推動我們的心,然後我們慢慢慢慢的,在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這樣的向前漸漸進步當中,一旦聽見這個相應的正確的內容的話,我們就很快容易相應,這個是我在這地方順便說明。下面又引菩薩的這個論上面。
【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
像我現在這樣的行為,造了這樣的業因的話,將來人身都難得,假定說得不到人身的話,那麼你一天到晚只有做惡,完全沒有善業,沒有善業的話,當然永遠在惡道當中輪轉,所以我們趁有得到人身的時候趕快努力!
【若時能善行,然我不做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現在是真正可以修行的時候,而我們不去努力一但墮落了以後,到那時候身心兩個絕端的苦惱,我們怎麼還能修行呢?就我們眼前來說今天我們精神很旺健,在那地方都沒辦法修行,說起來說這個課聽起來還蠻起勁的,可是聽的時候,難免有的時候聽的時候,就是稍微有一點點心神不集中就漏掉了,或者到那個時候就想這個時間這麼牢,不快一點下課;反過來等到你真正稍微一點不舒服的時候,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任何一件事情聽課是如此,拜佛呢?上早晚殿呢?仔細想想看,你這樣的精神好的時候都沒辦法真的能夠相應,壞了以後又行嗎?不行。我們碰見稍微一點事情心裡就煩煩躁躁的,不曉得怎麼辦是好,請問到那個時候到了惡道當中行嗎?我們現在不必說惡道,拿我們眼前馬上體驗一下,不要說人家來打你一下,人家來罵你一下,你心裡面煩的要命,不要人家來罵你,人家瞪你一眼,你心裡想這個傢伙為什麼瞪我,好端端的?你心裡想嘀咕個半天,這個是非常明確的,不要說他瞪你一下,你告訴別人,叫他這樣去做,他不聽你的話,你想這個傢伙不聽我的話,我心裡都是忿,生煩惱,實際上你要去在這地方影響別人!那我們就實際上這樣個狀態,居然我們自己還覺得我自己在修行,那真是不曉得顛倒到那裡去了,稍微有一點點小小的不舒服,那自己就早不行啦!所以我自己記得當年我剛出家的時候跟那個善知識的時候,有一天法師出去到汐止去,兩個人一起去的,那麼趴一下不小心撞到一個石頭上面,那個腿上面撞破了,要我們這裡大驚小怪,好像陪著客人去的話,他覺得陪著旁邊的人不要這種小事驚動他,然後汐止咚咚咚咚跑回來,我們那時候住在新店,整個的半條褲子統統都是沾著血,他也不動聲色,就是這樣回來了,我看見他,法師你怎麼一回事情?小事情,你自己去忙,你這個幹什麼?要我們平常的時候,來了招呼你,他不讓我招呼,我在那偷偷的看他,他完了以後告訴我,那跟某人出去,不小心碰破了,這樣啊!所以這種精神我到現在始終為止記得牢牢的,乃至於跑到這地方來,我現在自己曉得常常精神不濟,有的時候站在那裡忽然間要倒下來的樣子,可是我覺得這是我老師的告訴我,我常常想著佛陀,佛陀因地當中多生多劫他昏迷了,他自己說我多生多劫以來為了這個生死,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咬緊牙關來,你咬緊牙關撐下去的話,也就過去了,這個意志力真正重要的還是第一,說這個地方我為什麼特別歡喜呢?我常常看見我們的老和尚坐在這裡,我覺得這個善知識,我心裡面覺得沒錯沒錯!我們要用這個方式慢慢慢的撐起來,從這個地方你們可以隨時隨地自己好好的對比觀察一下那個心裡的行相,所以常常記得這個話,還沒有作先打了退堂鼓了,那件事情是一定不成功,反過來再困難的事情,你說你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就算你那個身體失壞了,你這個意志力下去的話,將來就是保證你成功的,就靠這個。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真正重要的就是這個東西。所以趁我們現在能夠修行的時候,不要浪費它,千萬不要浪費它。
【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
這個很容易了解,好事沒作壞事作了,這種情況之下,不曉得經過多少,你沒辦法乃至於善趣的名字都聽不見。
【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那麼所以佛告訴我們說這個人身非常難得難得到什麼程度啊?他舉一個比喻,說大海裡邊有一隻盲眼的烏龜,這隻烏龜眼睛瞎的,然後牠過多少時候,有的經上沒有說時間,有的說過一百年牠這麼頭出來,跑到上面透口氣,然後整個大海上面有一個木片,木片上面有個孔,你想想看這個盲眼的烏龜能夠碰到這個木頭的時間有多少?這個機會簡直沒有,居然現在牠那個盲眼的烏龜一百年冒一次,而大海上面漂著這麼一個木頭,裡面有一個孔,牠一出來正好在那個孔裡邊,我們得到人身的機會也這麼難得,所以這一點事情我們特別注意。這個說到這裡我前面漏了一句話,這句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重新現在倒回來。請看這一頁的第四行,現在就是我們這一頁第四行上面已經說,對於菩薩起了瞋心一一剎那還要經過劫數,這麼剎那數,譬如說一剎那就一劫,兩剎那就是兩劫,住在阿鼻地獄。下面有一句話
【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
這句話,內相續就是我們身心,現在我們人身是從無始向前到以後的無始在輪轉,那麼這個輪轉的上下根據什麼?根據我們以前所造的業,善業上升,惡業下降,而我們現在身心裡邊總結起來到現在為止,以往多生多劫所造的惡業不曉得多多少少,造的這個惡業還沒結果之前,他一直在,一直要等到結了果,所以說這些惡業,果未出生,還沒結果,那麼沒結果他有一個辦法可以拿掉它的,怎麼辦呢?就是「修習對治道」,佛法是專門對治,針對著這個對治它,如果你能夠把它禁止、關禁的話,那麼這個惡業它就不會感果。現在的情況既沒有感果,也沒有對治,在這種狀態當中有這麼多惡業擺在這裡,請問結果是什麼?自然一定感得惡果,所以說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因為前面有人問說那麼我們為什麼這麼難得人身呢?原因就是這樣,所以這一點補說一下。然後回過頭來我們再看剛才在入行論這個話,這個是這一頁的倒數第四行,括弧下面。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有人這樣想,好了好了,那麼既然要受,等到你受了這個惡趣的苦以後,那麼以往的惡業不是就感了果就沒有了嗎?這豈不是到那時候可以再生到樂趣當中,想起來應該不難吧!我們有人會這樣想,下面看
【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
我們要了解,我們正在受這個苦的時候,那時候是,你現在受苦是把以前的惡業感得果了,是沒錯,可是當我們現在在受苦的時候,豈不是又在造將來的業因?對呀!那麼現在你造什麼業因啊?這個是決定的因素哦!當我們受苦的時候我們現在繼續的造惡業,所以對不起!這是惡性循環,所以說惡趣出來了以後你沒有機會脫離,我們同樣的在我們當下的身心上面,就可以感受到這一件事情,我們現在受的倒不一定是地獄惡鬼畜牲的惡業,但是我們也同樣的在人當中也有善的好報,以及惡的惡報。那個時候我們看看當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我們心裡面繼續造的什麼業因,這個就很清楚明白的判斷出來我們下一生到那裡去,是,眼前的這個樂苦,這是以往的業因,等到感了那個業就算了,請問快樂現起的時候你做什麼?增長貪,對不對?這個好的事情自己覺得很得意、很快樂,然後不順你心的事情現起的時候你增長什麼?瞋,對不對?就憑這個貪跟瞋,你就能夠上升了嗎?然後不苦不樂現前的時候幹什麼?癡,憑這個你就能上升了嗎?想想看對不對?就算眼前我做的事情很多事情,總覺得配我口味作的好起勁,不配我味口就不行,然後作很多事情大家吵吵鬧鬧、爭爭論論太多這種狀態,想想看對是不對?雜染之業都是!那現在我們人身當中都是如此,何況你墮落了畜牲,現在我們總算起來有理智能辨別,總算看起來,他這個不合理,他這個錯了,你自己還覺得很英雄的樣子嫉惡如仇,世間這種人;換句話說這個時候我們自己還覺得很不錯的,我們有能力去判別人家是非,可惜自己的是非一點都沒看見,你嫉惡如仇的心情是什麼啊?是瞋相應法,對不起,瞋相應法就能升天了嗎?又很多人因為嫉惡如仇,所以他做了很多的大功德,這是修羅業!然後有很多人他因為這樣,所以他也是自己,「他不行,我來」,這樣,是的的確確盡了很大的力量,出了很多的錢,然後這種人感得如果不作修羅就是大力鬼神,否則畜牲當中大力的獅子、老虎這種就是這樣,他那個力氣大得不得了,他這個心裡就這麼猛利的情況,他就是不能容別人,這個情形很清楚很明白,這法相如此。然後對你跟你好一點,你不辨是非,他對你好的,你總歸保護他,這個貪相應法。所以自己好好的這地方檢查一下,那我們人身當中能辨別是非的尚且如此,到了這個惡道,然後你能夠脫離了嗎?這不是說這個業。感得了以後那就可以了,當這個惡業感果的時候,你又輾轉的造更多惡業。所以有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佛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這個給孤獨長老為佛貢獻那個給孤獨園,然後呢舍利弗尊者做監工,佛跑得去看看,有的時候看見鴿子,有的時候看見螞蟻,佛看見了就現出笑容,那麼尊者通常問,弟子們同時問,佛陀絕對不會輕易的任何動容,笑了!問他為什麼?他就說:某人啊!你看見沒有地上這些鴿子或者是螞蟻,他是多少大劫以來就在這個裡邊,八萬大劫,一動就是八萬大劫,然後我向前去看,還不曉得什麼時候能夠從這個螞蟻或者從鴿子身當中透脫出來,一掉下去你就沒有機會跑出來。今天我在這地方跟你們做個實驗,那個螞蟻,那是我們說過的,螞蟻平常你看牠的業非常清楚,一天到晚嗒嗒嗒……的這樣跑,平常跑的時候慢慢吞吞的跑,你只要一旦一碰到牠的時候,牠那個螞蟻的反應很奇怪,一碰到牠,牠有兩個反應,一個反應牠就馬上兩個牙齒對著你,跟你準備鬥,還有一個反應,牠就跑著更快嗒嗒嗒這樣跑,你說這個地方也看得出來,那就是牠的宿生的業,我們人當中有沒有?有!你們仔細去看看。現在我們平常都是沒有什麼事情,就這麼晃晃盪盪的就在那裡,儘管你坐在這裡,心裡也就是這樣,這個是心相,法爾如此的,然後你眼前一個境況一對,引起你注意的就什麼狀態啊?就這個狀態,你不歡喜的,心裡面就給他準備跟他鬥,就這樣。還有一種情況就覺得是鬥不過他的,你趕快跑,是不是這個樣?然後我今天要跟你們作的什麼一個實驗呢?我們曉得這個螞蟻很歡喜吃糖或者什麼東西,你們如果看見那個螞蟻的時候,你們去弄點糖牠平常一沾到這個上面不肯跑的,這螞蟻鬥的時候,你拿那個糖水對著那個螞蟻頭上面點牠一下,看看牠什麼反應,然後把那個反應告訴我,我再來告訴你,這個裡面都是我們處處體會的,這個聽清楚沒有?聽清楚了。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
就是這個。
【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
上面這個道理我們懂了,下面告訴我們如是思惟,記得哦!不是聽懂了就算了,不是聽懂算了,聽己經難得了,我們己經得到了這個,然後呢是不是真正對我們有用,就在下面這個思惟。所以千萬注意,這麼難得的機會得到了,你們去好好的思惟,這樣思惟的話,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下面那個答案對你們就派上用場。那時候應該怎麼想呢?說這個人身真是這麼難得,意義這麼的大,然後呢說在這種情況之下跑得去貪著世間的東西,那自己傷害自己,天底下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自己傷害自己,自己欺騙自己,唯一應該做的,幹什麼?要攝取心要,發這個大的善法欲。
【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是說假定我們得到了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再去做這個惡行,這個惡行應該說跟正法不相應的這個叫惡行,不是我們今天去跟人家吵架、跟人家打架,絕對不是!就是精神好的癡癡呆呆坐在這裡都不行,何況是不相應的?這惡行兩個字的定義我們要了解,世間的是一個標準,出家又是一個標準,就算是你那個打坐,糊裡糊塗是惡行。就算你那裡拜佛,腦筋裡面糊裡糊塗惡行,就算你念佛,腦筋裡胡思亂想是惡行。這個惡行跟善行的標準,這我們要很清楚明白的了解,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應修正法,假定你真正能夠修正法的話,那麼不管你是禮佛、拜佛、看經,乃至於睡覺乃至於吃飯都在這兒真正的增長善淨之業。
【如親友書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
所以這個親友書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從旁生離開了以後得到人身這麼難法,就像那個烏龜遇到海裡面的木頭一樣,所以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人身,要趕快修佛法,一定要得到正確的好結果,就像什麼呢?
【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
就像你用種種的寶貝,無價的牟尼寶珠等等,然後裝飾一個最珍貴的金子做的器具,居然拿它來幹什麼?裝髒東西,裝那個髒東西,現在我們這個人身也是一樣,難得得到了這樣無比的、美妙的東西,居然你去造惡業,實在是這個愚癡,那是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了,現在我們總覺得很聰明,我們現在常常說用那個小聰明去害自己,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好的是我們現在這個聰明還沒有世智聰辯,趕快改過來,還正好。
【弟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
我們要修證所思義,這次第就是這樣─聽聞、思惟、修證,現在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這個。上面把經論上面的道理告訴我們,下面是引祖師的榜樣。
【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
那個就是典型的他們師徒兩個人說,他那個大瑜伽師,就是老師;慬哦就是弟子,換句話說這個阿底峽尊者的弟子跟再傳弟子,兩位。
日常法師
--------------------------------------------------------------------------------
真正跟法相應的,實在很有限!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你造的因都是惡的,當然只有墮落,不但是如此,而且我們往往一個不小心就引起極可怕的嚴重的後果。下面看
【又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
說我們平常如果對於一個發心的菩薩你起了一剎那的瞋恚心,這種瞋心要嘛不發,一發的話都是很長的,現在你拿一剎那,一剎那這個你就要經這麼長的劫數要到阿鼻地獄,所以實際上墮落的業是容易而且長,而且可怕,但是菩薩他並不是說把兩個字寫在面孔上讓你知道,你並不曉得那個是菩薩,尤其是我們現在動不動總是看別人錯的,你怎麼曉得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尤其是更進一步,我們出了家進了佛法圈子裡面,這佛法的的確確有很多再來人,有各式各樣的,從信位的到一步一步的上去的很多菩薩,我們既然看不起人家的話,請問這個罪過你怎麼擔當得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由此可以想見我們墮落惡趣,你對他起了一念的瞋心,要這麼長的,一剎那瞋心要這麼經劫的住在阿鼻地獄,假定你這個堅執不捨的話,那不曉得要多少時候的墮落。上面也告訴我們的,那怕這個人曾經跟你講過一四句偈,很簡單的佛法上的恩惠,如果你不把他很尊敬的對待他的話,你就百世生犬中,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我們墮落的也是不曉得的多大,上升的可能是絕少絕少!那麼修學佛法尚且如此,不修學佛法呢?我們現在看看世間,很明白的事實。
【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
真實說起來,假定我們了解了佛法,能夠淨除罪障、懺悔業障,把以前造惡業,這個惡業要墮落惡趣的這種業因,通通能夠清淨淨除,決定能夠這樣去做,然後呢真正懺悔了,還要後面不再犯,新造的也能夠防住了,那麼在這種情狀之下,當然我們的行為都是善淨之業,有了這個善淨之業,自然可以往生人天,這個雖然不是絕對的稀奇,絕對的難能可貴,但是真正能夠這樣做的,實際上面非常少,非常少。那麼假定
【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假定沒有像上面這樣的修持的話,一定墮落,因為你造的業因是這樣,怎麼可能有好的結果呢?一旦進入惡趣了以後,你就沒辦法真正修行,於是我們永遠在惡性循環當中,所以長劫以來連它善趣的名字都聽不見,所以說這個暇滿的人身是難得極了。我們晚上,是今天晚上對吧?所以要溫習說「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它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內涵,他們兩位表面上看起來那都是非常好的好人,結果實際上如何?不一定,尤其是後者,他自己還覺得蠻好,結果實際上卻卻相反,我們現在的修行人大抵都是如此,壞的那根本不談,所以這個詳細的情況,我們分兩部份,在溫習的時候我先把那個行相指出來,然後我們再向後去的時候,這個理念,每一部份會很清楚很明白,那時我們了解這兩個東西一比較、一印證的話,那個時候我們就會有極端正確的認識,所以眼前在這裡我不深入的去講,同時也說明了一點,到現在為止很多人聽了非常歡喜,覺得好啊!好啊!這個還只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如何真正在我們身心上面去運用,換句話說怎麼樣腳踏實地的修持,到現在為止,說實在還沒有正式提到,這是前面因為聽得很歡喜,引發我們這種好樂心,你一心一意向上策發推動我們的心,然後我們慢慢慢慢的,在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這樣的向前漸漸進步當中,一旦聽見這個相應的正確的內容的話,我們就很快容易相應,這個是我在這地方順便說明。下面又引菩薩的這個論上面。
【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
像我現在這樣的行為,造了這樣的業因的話,將來人身都難得,假定說得不到人身的話,那麼你一天到晚只有做惡,完全沒有善業,沒有善業的話,當然永遠在惡道當中輪轉,所以我們趁有得到人身的時候趕快努力!
【若時能善行,然我不做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現在是真正可以修行的時候,而我們不去努力一但墮落了以後,到那時候身心兩個絕端的苦惱,我們怎麼還能修行呢?就我們眼前來說今天我們精神很旺健,在那地方都沒辦法修行,說起來說這個課聽起來還蠻起勁的,可是聽的時候,難免有的時候聽的時候,就是稍微有一點點心神不集中就漏掉了,或者到那個時候就想這個時間這麼牢,不快一點下課;反過來等到你真正稍微一點不舒服的時候,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任何一件事情聽課是如此,拜佛呢?上早晚殿呢?仔細想想看,你這樣的精神好的時候都沒辦法真的能夠相應,壞了以後又行嗎?不行。我們碰見稍微一點事情心裡就煩煩躁躁的,不曉得怎麼辦是好,請問到那個時候到了惡道當中行嗎?我們現在不必說惡道,拿我們眼前馬上體驗一下,不要說人家來打你一下,人家來罵你一下,你心裡面煩的要命,不要人家來罵你,人家瞪你一眼,你心裡想這個傢伙為什麼瞪我,好端端的?你心裡想嘀咕個半天,這個是非常明確的,不要說他瞪你一下,你告訴別人,叫他這樣去做,他不聽你的話,你想這個傢伙不聽我的話,我心裡都是忿,生煩惱,實際上你要去在這地方影響別人!那我們就實際上這樣個狀態,居然我們自己還覺得我自己在修行,那真是不曉得顛倒到那裡去了,稍微有一點點小小的不舒服,那自己就早不行啦!所以我自己記得當年我剛出家的時候跟那個善知識的時候,有一天法師出去到汐止去,兩個人一起去的,那麼趴一下不小心撞到一個石頭上面,那個腿上面撞破了,要我們這裡大驚小怪,好像陪著客人去的話,他覺得陪著旁邊的人不要這種小事驚動他,然後汐止咚咚咚咚跑回來,我們那時候住在新店,整個的半條褲子統統都是沾著血,他也不動聲色,就是這樣回來了,我看見他,法師你怎麼一回事情?小事情,你自己去忙,你這個幹什麼?要我們平常的時候,來了招呼你,他不讓我招呼,我在那偷偷的看他,他完了以後告訴我,那跟某人出去,不小心碰破了,這樣啊!所以這種精神我到現在始終為止記得牢牢的,乃至於跑到這地方來,我現在自己曉得常常精神不濟,有的時候站在那裡忽然間要倒下來的樣子,可是我覺得這是我老師的告訴我,我常常想著佛陀,佛陀因地當中多生多劫他昏迷了,他自己說我多生多劫以來為了這個生死,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咬緊牙關來,你咬緊牙關撐下去的話,也就過去了,這個意志力真正重要的還是第一,說這個地方我為什麼特別歡喜呢?我常常看見我們的老和尚坐在這裡,我覺得這個善知識,我心裡面覺得沒錯沒錯!我們要用這個方式慢慢慢的撐起來,從這個地方你們可以隨時隨地自己好好的對比觀察一下那個心裡的行相,所以常常記得這個話,還沒有作先打了退堂鼓了,那件事情是一定不成功,反過來再困難的事情,你說你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就算你那個身體失壞了,你這個意志力下去的話,將來就是保證你成功的,就靠這個。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真正重要的就是這個東西。所以趁我們現在能夠修行的時候,不要浪費它,千萬不要浪費它。
【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
這個很容易了解,好事沒作壞事作了,這種情況之下,不曉得經過多少,你沒辦法乃至於善趣的名字都聽不見。
【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那麼所以佛告訴我們說這個人身非常難得難得到什麼程度啊?他舉一個比喻,說大海裡邊有一隻盲眼的烏龜,這隻烏龜眼睛瞎的,然後牠過多少時候,有的經上沒有說時間,有的說過一百年牠這麼頭出來,跑到上面透口氣,然後整個大海上面有一個木片,木片上面有個孔,你想想看這個盲眼的烏龜能夠碰到這個木頭的時間有多少?這個機會簡直沒有,居然現在牠那個盲眼的烏龜一百年冒一次,而大海上面漂著這麼一個木頭,裡面有一個孔,牠一出來正好在那個孔裡邊,我們得到人身的機會也這麼難得,所以這一點事情我們特別注意。這個說到這裡我前面漏了一句話,這句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重新現在倒回來。請看這一頁的第四行,現在就是我們這一頁第四行上面已經說,對於菩薩起了瞋心一一剎那還要經過劫數,這麼剎那數,譬如說一剎那就一劫,兩剎那就是兩劫,住在阿鼻地獄。下面有一句話
【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
這句話,內相續就是我們身心,現在我們人身是從無始向前到以後的無始在輪轉,那麼這個輪轉的上下根據什麼?根據我們以前所造的業,善業上升,惡業下降,而我們現在身心裡邊總結起來到現在為止,以往多生多劫所造的惡業不曉得多多少少,造的這個惡業還沒結果之前,他一直在,一直要等到結了果,所以說這些惡業,果未出生,還沒結果,那麼沒結果他有一個辦法可以拿掉它的,怎麼辦呢?就是「修習對治道」,佛法是專門對治,針對著這個對治它,如果你能夠把它禁止、關禁的話,那麼這個惡業它就不會感果。現在的情況既沒有感果,也沒有對治,在這種狀態當中有這麼多惡業擺在這裡,請問結果是什麼?自然一定感得惡果,所以說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因為前面有人問說那麼我們為什麼這麼難得人身呢?原因就是這樣,所以這一點補說一下。然後回過頭來我們再看剛才在入行論這個話,這個是這一頁的倒數第四行,括弧下面。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有人這樣想,好了好了,那麼既然要受,等到你受了這個惡趣的苦以後,那麼以往的惡業不是就感了果就沒有了嗎?這豈不是到那時候可以再生到樂趣當中,想起來應該不難吧!我們有人會這樣想,下面看
【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
我們要了解,我們正在受這個苦的時候,那時候是,你現在受苦是把以前的惡業感得果了,是沒錯,可是當我們現在在受苦的時候,豈不是又在造將來的業因?對呀!那麼現在你造什麼業因啊?這個是決定的因素哦!當我們受苦的時候我們現在繼續的造惡業,所以對不起!這是惡性循環,所以說惡趣出來了以後你沒有機會脫離,我們同樣的在我們當下的身心上面,就可以感受到這一件事情,我們現在受的倒不一定是地獄惡鬼畜牲的惡業,但是我們也同樣的在人當中也有善的好報,以及惡的惡報。那個時候我們看看當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我們心裡面繼續造的什麼業因,這個就很清楚明白的判斷出來我們下一生到那裡去,是,眼前的這個樂苦,這是以往的業因,等到感了那個業就算了,請問快樂現起的時候你做什麼?增長貪,對不對?這個好的事情自己覺得很得意、很快樂,然後不順你心的事情現起的時候你增長什麼?瞋,對不對?就憑這個貪跟瞋,你就能夠上升了嗎?然後不苦不樂現前的時候幹什麼?癡,憑這個你就能上升了嗎?想想看對不對?就算眼前我做的事情很多事情,總覺得配我口味作的好起勁,不配我味口就不行,然後作很多事情大家吵吵鬧鬧、爭爭論論太多這種狀態,想想看對是不對?雜染之業都是!那現在我們人身當中都是如此,何況你墮落了畜牲,現在我們總算起來有理智能辨別,總算看起來,他這個不合理,他這個錯了,你自己還覺得很英雄的樣子嫉惡如仇,世間這種人;換句話說這個時候我們自己還覺得很不錯的,我們有能力去判別人家是非,可惜自己的是非一點都沒看見,你嫉惡如仇的心情是什麼啊?是瞋相應法,對不起,瞋相應法就能升天了嗎?又很多人因為嫉惡如仇,所以他做了很多的大功德,這是修羅業!然後有很多人他因為這樣,所以他也是自己,「他不行,我來」,這樣,是的的確確盡了很大的力量,出了很多的錢,然後這種人感得如果不作修羅就是大力鬼神,否則畜牲當中大力的獅子、老虎這種就是這樣,他那個力氣大得不得了,他這個心裡就這麼猛利的情況,他就是不能容別人,這個情形很清楚很明白,這法相如此。然後對你跟你好一點,你不辨是非,他對你好的,你總歸保護他,這個貪相應法。所以自己好好的這地方檢查一下,那我們人身當中能辨別是非的尚且如此,到了這個惡道,然後你能夠脫離了嗎?這不是說這個業。感得了以後那就可以了,當這個惡業感果的時候,你又輾轉的造更多惡業。所以有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佛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這個給孤獨長老為佛貢獻那個給孤獨園,然後呢舍利弗尊者做監工,佛跑得去看看,有的時候看見鴿子,有的時候看見螞蟻,佛看見了就現出笑容,那麼尊者通常問,弟子們同時問,佛陀絕對不會輕易的任何動容,笑了!問他為什麼?他就說:某人啊!你看見沒有地上這些鴿子或者是螞蟻,他是多少大劫以來就在這個裡邊,八萬大劫,一動就是八萬大劫,然後我向前去看,還不曉得什麼時候能夠從這個螞蟻或者從鴿子身當中透脫出來,一掉下去你就沒有機會跑出來。今天我在這地方跟你們做個實驗,那個螞蟻,那是我們說過的,螞蟻平常你看牠的業非常清楚,一天到晚嗒嗒嗒……的這樣跑,平常跑的時候慢慢吞吞的跑,你只要一旦一碰到牠的時候,牠那個螞蟻的反應很奇怪,一碰到牠,牠有兩個反應,一個反應牠就馬上兩個牙齒對著你,跟你準備鬥,還有一個反應,牠就跑著更快嗒嗒嗒這樣跑,你說這個地方也看得出來,那就是牠的宿生的業,我們人當中有沒有?有!你們仔細去看看。現在我們平常都是沒有什麼事情,就這麼晃晃盪盪的就在那裡,儘管你坐在這裡,心裡也就是這樣,這個是心相,法爾如此的,然後你眼前一個境況一對,引起你注意的就什麼狀態啊?就這個狀態,你不歡喜的,心裡面就給他準備跟他鬥,就這樣。還有一種情況就覺得是鬥不過他的,你趕快跑,是不是這個樣?然後我今天要跟你們作的什麼一個實驗呢?我們曉得這個螞蟻很歡喜吃糖或者什麼東西,你們如果看見那個螞蟻的時候,你們去弄點糖牠平常一沾到這個上面不肯跑的,這螞蟻鬥的時候,你拿那個糖水對著那個螞蟻頭上面點牠一下,看看牠什麼反應,然後把那個反應告訴我,我再來告訴你,這個裡面都是我們處處體會的,這個聽清楚沒有?聽清楚了。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
就是這個。
【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
上面這個道理我們懂了,下面告訴我們如是思惟,記得哦!不是聽懂了就算了,不是聽懂算了,聽己經難得了,我們己經得到了這個,然後呢是不是真正對我們有用,就在下面這個思惟。所以千萬注意,這麼難得的機會得到了,你們去好好的思惟,這樣思惟的話,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下面那個答案對你們就派上用場。那時候應該怎麼想呢?說這個人身真是這麼難得,意義這麼的大,然後呢說在這種情況之下跑得去貪著世間的東西,那自己傷害自己,天底下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自己傷害自己,自己欺騙自己,唯一應該做的,幹什麼?要攝取心要,發這個大的善法欲。
【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是說假定我們得到了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再去做這個惡行,這個惡行應該說跟正法不相應的這個叫惡行,不是我們今天去跟人家吵架、跟人家打架,絕對不是!就是精神好的癡癡呆呆坐在這裡都不行,何況是不相應的?這惡行兩個字的定義我們要了解,世間的是一個標準,出家又是一個標準,就算是你那個打坐,糊裡糊塗是惡行。就算你那裡拜佛,腦筋裡面糊裡糊塗惡行,就算你念佛,腦筋裡胡思亂想是惡行。這個惡行跟善行的標準,這我們要很清楚明白的了解,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應修正法,假定你真正能夠修正法的話,那麼不管你是禮佛、拜佛、看經,乃至於睡覺乃至於吃飯都在這兒真正的增長善淨之業。
【如親友書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
所以這個親友書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從旁生離開了以後得到人身這麼難法,就像那個烏龜遇到海裡面的木頭一樣,所以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人身,要趕快修佛法,一定要得到正確的好結果,就像什麼呢?
【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
就像你用種種的寶貝,無價的牟尼寶珠等等,然後裝飾一個最珍貴的金子做的器具,居然拿它來幹什麼?裝髒東西,裝那個髒東西,現在我們這個人身也是一樣,難得得到了這樣無比的、美妙的東西,居然你去造惡業,實在是這個愚癡,那是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了,現在我們總覺得很聰明,我們現在常常說用那個小聰明去害自己,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好的是我們現在這個聰明還沒有世智聰辯,趕快改過來,還正好。
【弟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
我們要修證所思義,這次第就是這樣─聽聞、思惟、修證,現在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這個。上面把經論上面的道理告訴我們,下面是引祖師的榜樣。
【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
那個就是典型的他們師徒兩個人說,他那個大瑜伽師,就是老師;慬哦就是弟子,換句話說這個阿底峽尊者的弟子跟再傳弟子,兩位。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二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二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十二卷.A面
00'13"
看見那個,他那個老師看那個徒弟這麼用功啊,他這個老師本身都是絕端用功的人哪,就
告訴他:「你稍微休息一下。」不要小看這句話喔!我們現在這個老師後面盯著你,叫你
努力、努力,一天到晚努力,你就是一天到晚在休息,就是努力不起來。你可以想像得
到,這一種情況啊,老師要叫他休息的話,這個徒弟用功的程度。而且那個都是正法時候
的這種作風喔!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啊,要把這個概念擺在我們心裡策勵。嘿!結果弟
子怎麼說啊?「對的,師父啊!應該這樣,但是我一想到這個暇滿難得,我實在休息不下
來啊,實在休息不下來啊!」所以真正古來的修行人都是這樣啊,都這樣啊!哪怕他累得
再累,他自己覺得這個難得的人身怎麼可以稍稍浪費掉啊!那麼這裡他為什麼有,我們為
什麼生不起來呢?這個道理今天我們聽見了,為什麼生不起來呢?想一想看,為什麼生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58
起來?我現在問你們,但願你們給我一個很好的回答。回頭或者自習或者其他的時候,你
們想起來了告訴我,要生起來應該怎麼辦。下面又說:
01'40"
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
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
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寧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
喜,而修正法。」
那麼博朵瓦也說一個,這一些大祖師都好歡喜用比喻,實際上這種比喻就是當時他
們感受到的。他經過一個比喻,立刻身心上體驗到,然後呢這樣的就立刻容易下腳行持。
說那個地方啊有一個碉堡,碉堡就是我們現在打仗用的啦,這個碉堡叫作瑪卡喀,那個碉
堡非常堅固,而且非常壯麗,結果打仗的時候被對方搶得去了,搶得去了以後啊,很久時
間壞掉了。哎呀,那個老一輩的人,就是本來他自己的,聽見了這個心裡面就痛惜極了。
嘿!居然有一次聽說這個碉堡又把它搶回來了,奪回來了,哎呀!歡喜啊,那時已經不能
走了,老的,就拿了一個杖,然後跑得去的時候,簡直就是拖、拖、拖、拖、拖得去,哎
呀,看見了歡喜呀,說:「我豈不是夢嗎?豈不是夢嗎?現在又得到了這個碉堡!」
259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03'15"
現在我們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也是這樣歡喜啊,哎呀,這麼難得的,這個夢呀!
真是要得到了,好好保持它要修行啊!這個就是告訴我們祖師的一個榜樣,他是這樣的。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得到的應該如何?不管是我們用哪一個,總是不斷地把上面這種道理,
從道理開始,從經論印證,以及祖師的榜樣,這樣去觀察、思惟、修習。修習到什麼時候
呢?等到你內心當中如量生起來,可以了,還沒有生起之前你繼續地修。所以:
03'56"
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等到一旦生起來了,它全部的精神推動你,哎呀,拼命去修行,那自然你就,那個時
候你才可以修行,如果你修行的法門你是念佛,你不要急著要一心不亂,你就停不下來,
叫你不念你都做不到,哪有不一心不亂的道理!要參禪,叫你放你都放不下,哪有參不出
名堂的來。現在這叫你做,你還覺得:哎呀,今天吃得太飽了昏沈。明天肚子餓了啊,又
不行,後天頭痛又不靈光,再下來還有這個事情沒有做,又那樣,你等到哪一天哪!說起
來,哎呀,我這個生死心很切,叫我做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要去修行;修行的時候又
修不起來,原因在哪裡呢?就是這個!所以它這個次第的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告訴我們這
些,只要你心裡一旦生起來了以後,那全部精神推著你,外面這種小零小碎的事情,這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0
人瞪你、瞪你一眼,你少吃了一點,這個東西簡直是風馬牛完全不相干,你怎麼會被他那
個東西拉去呢?這不是很明白嗎?你兩腳一伸那些東西還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了。現在繼
續下去。
05'23"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
所以上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他這個道理主要的目的幹什麼?就是策發我們不要忙其
他的,全部精神貫注在修學佛法。這個佛法是中心的、是實在的,這個才是重要的。內心
當中真正好樂的就是這個,其他的都放掉,什麼都不要。唉,不要說世間的不要,現在這
個地方一個大廟,什麼徒弟,什麼信眾啊,那都是;等到你有了辦法,你把那個了解的告
訴他們,這個才是真實的。那麼要想發這個這種「取心要欲樂」,要分四個主要的概念,
所以「須思四法」。
06'24"
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
第一個我們曉得一定要修行,為什麼?說一切有情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只想快樂,
不想苦,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你真正得到快樂去除痛苦,那只有靠修行。你不了解這個
時候,不了解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錯的─哎呀!只是圖一點便宜,只就現前的果上面
261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去妄加希求。你真正了解了以後,那時候了解:啊,不!這個在因上面努力,要種這個樂
因,要去掉這個苦的果,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到快樂、去掉痛苦,那麼這個事情只有修行。
這個概念必須要有,你沒有這個概念的時候誰願意修行,那個苦事情啊!有了這個概念誰
不願意修行,因為它是快樂嘛!第一個。那麼須要修行了,夠不夠?不夠。第二:
07'35"
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
現在既然必須要修行,但是要修行必須要什麼條件?外面要善知識的引導,裡邊要得
到這個暇滿的人身。這個暇滿的人身,注意啊!「暇滿的」人身,不單單是人身,單單人
身不夠。所以得到了這個人身,還要像昨天所說的要離八無暇,要得十圓滿,這個人身就
很難得,很難得喔!我們今天在座的諸位,我不敢說你們還沒有得到,但是我所了解的得
到的人是寥寥無幾。現在我們幸運的,它的隨順已經得到了,只要照著去努力的話,那很
快就會相應。如果我們停在這裡的話,對不起!還在門外空轉。
08'34"
所以有的地方它這兩項分三部分:說第一個要外面有知識,第二個呢,要得到這個人
身,還要第三個,正法寶。實際上現在那個正法寶包含在那個暇滿裡邊,這個具足了,那
麼才行。那麼現在我們曉得第一個要修行,第二個呢,還要修行的條件,有了這個修行條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2
件,夠不夠?還有下面的。
09'00"
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
緊跟著,要現世就要修,為什麼?那前面說過了,前面說過了,你前面有這個因才
感得現在這個果,現在你不修,沒有種這個業因,請問你將來憑什麼?我們這一生不修善
業的時候,造了什麼?惡業,造了惡業當然感惡果,你還能修嗎?所以現在我們總說:哎
呀,等到慢慢地、慢慢地,絕不可能,不能拖到下一生。那麼我說下一生是不適宜,擺在
明天、擺在後天怎麼樣啊?不,所以第四點:
09'40"
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要修行,今天馬上要修,你怎麼曉得你能夠保證有明天?噢,這個關於死這個,後面
還有詳細說明。
09'56"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
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
這個裡邊哪第一、第二沒問題,第三、第四他的目的幹什麼?就是我們總是:哎呀,
263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慢慢地以後再來修啦!這個是一個大懈怠,這個一定要破除。第四呢,說修是要修的,但
是以後慢慢地修,這個也要破除。你能夠把這兩個破除了,第一個修,第二個真正重要的
還是懈怠。
10'35"
現在你所以不修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原因很多,總結起來一個專有名詞叫懈怠。
請問這個懈怠的心在現行當中,你不經過修行,它就自己能夠對治了嗎?自己就去掉了
嗎?當然絕不可能,你沒有修行的話,絕不可能,這個現行就是這樣。所以你了解了這一
點以後,自然而然理路上面這麼清楚,你只有現在修,你不能說慢慢地來。現在這「慢慢
地」一念,這個就是懈怠,換句話這個就是惡法,讓這個惡法在現行當中,它自己絕無可
能轉得過來,假定自己可以轉得過來的話,那麼佛法就沒用了。為什麼呀?它自己會轉得
過來嘛,何必要佛法告訴你,你要苦苦修行。所有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
說明、都是經驗,非要自己修,修改了才能夠轉得過來。既然我們信得過佛法,當然確定
應該認識這一點。
11'41"
更進一步,我們現在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曉得,這個懈怠的心理,沒有一個
特別的刺激,你就是改不過來。這種刺激可能有兩個,一個外面的人,一件事情,另一個
裡面的。譬如說,你不想做這一件事情,但是外面逼著你去做了,那個時候有一種力量;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4
第二呢,你自己曉得說,啊,不行啊!啟發,還是這個力量。所以不經過這個力量修改的
話,它這個現在的狀態不能改變,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它真正對治就是懈怠,我們既然
了解了,將來你還是要對治,那你為什麼要等到後面?越等,它這個越不能改!原因為什
麼?原因為什麼?
12'24"
我舉一個比喻,舉一個比喻,譬如說現在叫你去洗衣服,然後呢你不洗,這個不洗不
是說留在那裡讓它去喔,而是髒繼續地再積下去。你現在洗的時候,覺得:哎呀,這個不
大好洗,讓它去,結果呢,你就拼命把那個油膩骯髒往上面積,以後就方便了嗎?有這個
可能嗎?對不對?我們越到後來,修的力量相對之下是越來越減少。為什麼?因為你的煩
惱惡業是越來越增長,是這樣的狀態啊。所以你真正要了解了這個道理的話,絕對只有一
個辦法,現在就努力!
13'14"
這是為什麼佛陀典型的例子。我們常常啊很多情況之下,倒為其他的事情拖,這種
人根本就不談了,說往往為了什麼?現在的的確確有很多做不到事情,哎呀,這個小事情
放不下,身體又不好。佛陀不是這樣做的。佛陀不要說小事情,大小分得清清楚楚,乃至
於捨棄生命他也要去努力。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地方說明一下。這真
正的重要的觀念哪就在你的意念上面,就在你的意念,所以懈怠的真正重心就在你的心裡
265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面。你現在呀,不管以什麼因緣,把那個懈怠的這個業積在這個地方,它將來只有增長。
儘管你現在說,因為這樣的精進努力了把身體弄掉了;欸,身體弄掉了有什麼關係啊?可
是把那個懈怠的真正的精進的因給種下去了,將來你再得到人身的時候啊,就是這個東西
冒起來了,這佛的真正成佛就在這裡呀!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談修行的話,
這個概念都沒有的話,啊,那真是好可憐哪!清楚嗎?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要記住這個。
14'27"
所以我又想起來了,當年我剛開始的時候,出家的時候,我老師跟我說,早晨聽見
那個鈴一響「碰!」床上跳起來。哎!我現在一直覺得受用不盡,受用不盡。你問我:起
來坐在那個地方舒服不舒服?當然不舒服啊!可是我曉得,嗨!這個舒服兩個字,無始
以來的軟暖習氣,你隨順著它,注定你只有永遠輪轉生死。這個我們都不認識,然後講佛
法,講什麼佛法!是,種一點種子這個非常好,所以我們不要去怪別人,很多大菩薩為那
些人種種子,我們讚歎不已;可是如果你自命為修行人的話,這個地方要認識清楚!認識
得非常清楚,是的啊!站起來這地方,噢喲,頭又暈又這樣,好啊!我現在這地方對治煩
惱啊!就這樣的!真正的努力都從這上頭來的。反過來,還有點煩煩惱惱的事情來了,哎
呀,這煩煩惱惱跑著去找人聊天玩一下─不!認得它,跑著去拜佛,拜佛拜得下嗎?拜
不下,拜不下我也要跟你鬥!這樣。欸,那個時候你就對了,至少你沒有隨順著煩惱走,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6
這個很重要,是精進從這個地方去講的,反過來就是懈怠、就是放逸。
15'53"
所以現在在這個正確的理路還沒有認識之前,我也只能說這一些,等到下面再講下去
的話,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了。那時候你的煩惱的相是什麼,你就曉得了;你的軟暖的習
氣相,你就曉得了;那個正法的行相是什麼,你就曉得了;對治的狀態是什麼,你都了解
了,那時候就修行,來得容易!眼前雖然你還並不正確地了解,我們宿生的因緣,信得過
大善知識的教誡;從今天開始,我希望大家就照著去努力去做。越是當你覺得糊裡糊塗提
不起來的時候,越是告訴它:來來、來了,危險來了,危險來了!是,你精神好的時候,
它不大會出大毛病的,到那時候糊裡糊塗提不起來的時候,那是最危險的時候。然後我們
通常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最好找一個人聊聊天,這個是真正的惡知識。你平常那個腦筋裡
很清楚的時候,隨便談,不會歪到哪裡去的;然後你腦筋糊塗的時候大家聊得正起勁啊,
那就害了。
16'58"
所以昨天晚上,昨天是白月十五布薩,啊!看得真感動,有好幾位同修出來懺悔,
說:啊……這樣。我們總共只有十幾個人,結果懺悔的占絕大部分,說明大家真是肯有心
努力,有的人各式各樣地說不對,有的人說,我身口意三業不清淨,有的說,說是非什麼
等等。懺悔乾淨了,下面要不能再做喔!那麼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怎麼個不做法。
267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17'28"
平常的時候你正念現起的時候不大容易做的,到那時候,今天哪不大舒服了,不管身
上的也好、心上的也好,身上就是身體不好的人,通常情況之下坐在那裡,最好嘛人家來
安慰、安慰我,或者嘛我找哪一個人去聊聊天。因為什麼?到那時候睡嘛也睡不著,坐嘛
也坐不起來,那個時候在這兒最好。心裡面煩惱了尤其是,覺得到了委屈了,那個時候是
非常危險的時候。那時候談的都是那些是非呀等等,如果說這一點上面擋不住的話,那個
懺悔都是白懺悔,這我們要了解的。關於這個,我常常說這個白做的、白做的,你們想:
「真的會白做嗎?」你們難免會有這個懷疑。是!你們懷疑得好,到了後面我會每一個地
方會交代得清清楚楚,佛法的真正的美就在這裡。你了解了以後,是非之間就這麼「一
點」,你看得很清楚這個法相。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說:
18'32"
總攝此二為應速修,
把第三、第四這個兩個東西合起來的話,一句話─趕快努力、馬上努力!所以,
18'43"
作三亦可。
前面四個條件哪,你能夠歸併起來的話,作為三個條件也可以。第一個一定要修行,
要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有這個條件,有了這個條件趕快修,就是這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8
18'57"
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如果從這一個概念去說的話,這個「念死」這個,下面是個專門一科就是念無常,
就是同樣地可以併在那個暇滿當中,但是怕太繁了,所以他下面分開來講,分開來講。等
到我們正式取心要的時候,告訴我們第一件事情念無常。還沒有取心要之前先勸我們怎麼
取,在我們得到這個時候去努力。他每一個地方次第,這個次第正是我們心裡面爬不上去
的障礙,所以你照著這個次第把那個障礙去掉的話,他一步一步上去了,是為什麼圓滿的
教法這麼個好法!所以我常常感覺到:哎呀,得到了這個好的教法,真不努力真可惜呀!
19'54"
所以我想啊,你們在座的諸位,的的確確應該很珍重,這個都是佛菩薩的慈悲,沒有
佛菩薩的慈悲我今天不會跟你們講這個。我聽見了這個教法以後,我好高興啊!我自己現
在找到機會了要努力去修了,我老師跟我說:不要、不要,你回去跟他們去講。我老師命
令,我只好這樣去講,所以諸位才有這個機會,諸位才有這個機會。所以假定把我今天告
訴你們的話,喝斥你們,你們把成功:哎呀!他在那兒……這樣的話,你趕快回去,不要
在那兒聽。我也耽擱,你也耽擱,我但願你們統統跑掉了我好修行!如果說你們覺得,哎
呀,聽見了這個話好好地努力的話,那我願意把我的老命全部都送給你們,那我也是感激
269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不盡,我也報了我老師恩。這一點哪,這一點哪,我想我很歡喜,我希望大家也跟我一樣
歡喜。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20'58"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
欸,他現在妙咧!上面不是說我們要聽、要講,怎麼辦哪?「正思惟者」,這個道理
我們都懂了,這個四句話,這個四個字,記住,你們的成就與否就在這裡!得到了這個正
確的認識的成就與否就在這裡。第一個思惟,然後呢正思惟。你們是真正正思惟「者」,
這樣的一個人。產生什麼效果啊?嘿,「變心力大」!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心就變不
過來,就變不過來,就是這個老的習性擺在這個地方。現在你透過了正確的思惟,這個
心裡就轉變過來了,轉變過來了什麼現象啊?求從懈怠、放逸、造惡業,變成功精進、策
勵,積善淨之業,這麼簡單!善淨之業到哪裡去?至少保持人天,然後呢到極樂世界,最
好的是即身成就,都在這個上頭,都在這個上頭!
22'22"
故應思惟如前所說。
所以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0
22'27"
若不能者
假如前面這個詳細的一下一條,假定一下做不到,怎麼辦呢?
22'34"
則應攝為,
把它總綱提起來,三樣東西。
22'38"
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
那麼你把它分三個大綱去想它,第一個想想「暇滿的體性」,就是暇滿的特質是什
麼?什麼是暇滿?要不斷地去想一想看。第二個呢,說「現竟門中」,說得到這個暇滿以
後,不管眼前的受用,所謂眼前增上生,或者究竟的,或者究竟決定勝。什麼是眼前增上
生啊?喏,生活一天一天比現在好啊,一天一天比現在好啊,要事先去求的。乃至於我
們出家的環境,現在說善知識找不到,到那時候善知識他不但……找不到,你找不到他,
他來找你咧!而我們現在修行的環境不理想,那時候好環境都出來了,吃的也好、穿的也
好、樣樣也好,施主也送錢來了,這就是現在的利益。
23'39"
究竟門中呢?就是眼前我們希望的究竟,說你參禪的─開悟,然後呢你念佛的─往
271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生,而實際上這第一步,最後一步的話,成佛。都從這個地方開始的,都要得到了暇滿人身
以後去努力。這第二個是不管現在的、究竟的利益來看。第三呢?「因果門中難得道理」,
說這個非常難得,那麼觀察那個難得分因門跟果門,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做法。說:
24'17"
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跟你們相應的,哪一個相宜的,你覺得哪一個好的,你就照著這個去修習它。
24'28"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
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
我們看因果。說為什麼要難得呀?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就是要什麼因?說這個因
很難得,要曉得得到人身的這個主要的因,「總得善趣」,就是說得到了人身當中能不
能修行不管哦,單單得到人身需要一個─戒。所謂戒,平常我們五戒,這個五戒就是作
世間的一個好人,你要做到。要我們現在看看的話,說實在的很難做到耶,很難做到耶!
不要說我們出了家了,仔細想想看。在家人更難做到,現在的世間的在家人妄語之難,
哈!真是難極了。我們不要說其他的好像容易哦,你仔細去分析觀察的話,我們實在不容
易哦!盜說我們不犯,粗的盜相是我們不會犯,千真萬確的,可是如果你把《五戒相經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2
要》看一看的話,細的盜戒,我們還是一直在犯。然後到妄、盜、淫,這個不大容易,不
大容易。我們說酒總不喝了吧?對,沒錯,酒是不會喝的,但是酒的遮的、止的意義有一
個特別的意義,對不起!我們這個地方漏洞還是有。
26'18"
而要想更進一步獲得暇滿具足的人身,那單單這個不夠,還要什麼呀?要「淨戒為根
本」。上面只說戒,現在那個這地方要淨戒。什麼叫作淨戒啊?我們這個戒經,略戒經當
中,一共有三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叫戒,下面一句叫「自淨其意」。你
有這個─淨戒!現在我們想想看:「自淨其意」我們淨到了嗎?至少我自己回想回想,
觀察觀察的話,簡直啊做不到啊!這個是根本喔,還不夠喔!還要什麼?「施等助伴」,
不單單一樣,還要施等就是六度,還要這一個。夠不夠?還不夠!還「無垢淨願為結合
等眾多善根」,還要這無垢的淨願。做的之前你先要這個願,做了以後要有迴向,這個願
跟迴向要無垢。不是說我們現在:「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
道。」不是唸一下,不是,而是心裡面跟它如實相應的這個狀態。
27'45"
這如實相應的狀態就比較難哦!平常我們常常跟人家談話的時候,我們往往看見對
方,要勸他的時候,我們常常說:「我這樣說可是為了你好喔!」這個話倒是很動聽的,
你自己心裡想一想你真的為了人家好嗎?為了人家好需要什麼條件?我在這裡跟你們簡單
273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說一下。平常的時候單單有厭離心,你厭離心不管它外面天塌下來,你一心一意只要解決
你的問題,你根本不會注意!
28'17"
進一步你很清楚地了解,說,唉!現在世間的一切是一無可貪,所以你捨棄,但是不
忍自己一個人獨享這個寂滅之樂,所以進一步要幫助別人。明明曉得這個事情,一切的好
事情是一無可取,然後你有張開眼睛往水裡跳這種精神,或者「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
個精神,你心裡就是一片慈悲心,同情憐憫他。絕對不是說他那個東西辦法你看不上眼,
不配你的胃口,那時候你勸他,說「我對你好」。不,這個完全騙人;不是騙人,騙自
己!心裡面就是這樣─啊,我現在是一個悲心,的確是他這麼做跟我根本了不相干,可
是我看見他這樣去做的話對他不好,那時候浪費自己的時間勸他去,這個叫作無垢淨願。
有嗎?我想這個很難,要這些善根。
2018/04/25校正一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十二卷.A面
00'13"
看見那個,他那個老師看那個徒弟這麼用功啊,他這個老師本身都是絕端用功的人哪,就
告訴他:「你稍微休息一下。」不要小看這句話喔!我們現在這個老師後面盯著你,叫你
努力、努力,一天到晚努力,你就是一天到晚在休息,就是努力不起來。你可以想像得
到,這一種情況啊,老師要叫他休息的話,這個徒弟用功的程度。而且那個都是正法時候
的這種作風喔!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啊,要把這個概念擺在我們心裡策勵。嘿!結果弟
子怎麼說啊?「對的,師父啊!應該這樣,但是我一想到這個暇滿難得,我實在休息不下
來啊,實在休息不下來啊!」所以真正古來的修行人都是這樣啊,都這樣啊!哪怕他累得
再累,他自己覺得這個難得的人身怎麼可以稍稍浪費掉啊!那麼這裡他為什麼有,我們為
什麼生不起來呢?這個道理今天我們聽見了,為什麼生不起來呢?想一想看,為什麼生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58
起來?我現在問你們,但願你們給我一個很好的回答。回頭或者自習或者其他的時候,你
們想起來了告訴我,要生起來應該怎麼辦。下面又說:
01'40"
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
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
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寧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
喜,而修正法。」
那麼博朵瓦也說一個,這一些大祖師都好歡喜用比喻,實際上這種比喻就是當時他
們感受到的。他經過一個比喻,立刻身心上體驗到,然後呢這樣的就立刻容易下腳行持。
說那個地方啊有一個碉堡,碉堡就是我們現在打仗用的啦,這個碉堡叫作瑪卡喀,那個碉
堡非常堅固,而且非常壯麗,結果打仗的時候被對方搶得去了,搶得去了以後啊,很久時
間壞掉了。哎呀,那個老一輩的人,就是本來他自己的,聽見了這個心裡面就痛惜極了。
嘿!居然有一次聽說這個碉堡又把它搶回來了,奪回來了,哎呀!歡喜啊,那時已經不能
走了,老的,就拿了一個杖,然後跑得去的時候,簡直就是拖、拖、拖、拖、拖得去,哎
呀,看見了歡喜呀,說:「我豈不是夢嗎?豈不是夢嗎?現在又得到了這個碉堡!」
259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03'15"
現在我們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也是這樣歡喜啊,哎呀,這麼難得的,這個夢呀!
真是要得到了,好好保持它要修行啊!這個就是告訴我們祖師的一個榜樣,他是這樣的。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得到的應該如何?不管是我們用哪一個,總是不斷地把上面這種道理,
從道理開始,從經論印證,以及祖師的榜樣,這樣去觀察、思惟、修習。修習到什麼時候
呢?等到你內心當中如量生起來,可以了,還沒有生起之前你繼續地修。所以:
03'56"
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等到一旦生起來了,它全部的精神推動你,哎呀,拼命去修行,那自然你就,那個時
候你才可以修行,如果你修行的法門你是念佛,你不要急著要一心不亂,你就停不下來,
叫你不念你都做不到,哪有不一心不亂的道理!要參禪,叫你放你都放不下,哪有參不出
名堂的來。現在這叫你做,你還覺得:哎呀,今天吃得太飽了昏沈。明天肚子餓了啊,又
不行,後天頭痛又不靈光,再下來還有這個事情沒有做,又那樣,你等到哪一天哪!說起
來,哎呀,我這個生死心很切,叫我做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要去修行;修行的時候又
修不起來,原因在哪裡呢?就是這個!所以它這個次第的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告訴我們這
些,只要你心裡一旦生起來了以後,那全部精神推著你,外面這種小零小碎的事情,這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0
人瞪你、瞪你一眼,你少吃了一點,這個東西簡直是風馬牛完全不相干,你怎麼會被他那
個東西拉去呢?這不是很明白嗎?你兩腳一伸那些東西還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了。現在繼
續下去。
05'23"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
所以上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他這個道理主要的目的幹什麼?就是策發我們不要忙其
他的,全部精神貫注在修學佛法。這個佛法是中心的、是實在的,這個才是重要的。內心
當中真正好樂的就是這個,其他的都放掉,什麼都不要。唉,不要說世間的不要,現在這
個地方一個大廟,什麼徒弟,什麼信眾啊,那都是;等到你有了辦法,你把那個了解的告
訴他們,這個才是真實的。那麼要想發這個這種「取心要欲樂」,要分四個主要的概念,
所以「須思四法」。
06'24"
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
第一個我們曉得一定要修行,為什麼?說一切有情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只想快樂,
不想苦,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你真正得到快樂去除痛苦,那只有靠修行。你不了解這個
時候,不了解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錯的─哎呀!只是圖一點便宜,只就現前的果上面
261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去妄加希求。你真正了解了以後,那時候了解:啊,不!這個在因上面努力,要種這個樂
因,要去掉這個苦的果,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到快樂、去掉痛苦,那麼這個事情只有修行。
這個概念必須要有,你沒有這個概念的時候誰願意修行,那個苦事情啊!有了這個概念誰
不願意修行,因為它是快樂嘛!第一個。那麼須要修行了,夠不夠?不夠。第二:
07'35"
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
現在既然必須要修行,但是要修行必須要什麼條件?外面要善知識的引導,裡邊要得
到這個暇滿的人身。這個暇滿的人身,注意啊!「暇滿的」人身,不單單是人身,單單人
身不夠。所以得到了這個人身,還要像昨天所說的要離八無暇,要得十圓滿,這個人身就
很難得,很難得喔!我們今天在座的諸位,我不敢說你們還沒有得到,但是我所了解的得
到的人是寥寥無幾。現在我們幸運的,它的隨順已經得到了,只要照著去努力的話,那很
快就會相應。如果我們停在這裡的話,對不起!還在門外空轉。
08'34"
所以有的地方它這兩項分三部分:說第一個要外面有知識,第二個呢,要得到這個人
身,還要第三個,正法寶。實際上現在那個正法寶包含在那個暇滿裡邊,這個具足了,那
麼才行。那麼現在我們曉得第一個要修行,第二個呢,還要修行的條件,有了這個修行條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2
件,夠不夠?還有下面的。
09'00"
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
緊跟著,要現世就要修,為什麼?那前面說過了,前面說過了,你前面有這個因才
感得現在這個果,現在你不修,沒有種這個業因,請問你將來憑什麼?我們這一生不修善
業的時候,造了什麼?惡業,造了惡業當然感惡果,你還能修嗎?所以現在我們總說:哎
呀,等到慢慢地、慢慢地,絕不可能,不能拖到下一生。那麼我說下一生是不適宜,擺在
明天、擺在後天怎麼樣啊?不,所以第四點:
09'40"
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要修行,今天馬上要修,你怎麼曉得你能夠保證有明天?噢,這個關於死這個,後面
還有詳細說明。
09'56"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
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
這個裡邊哪第一、第二沒問題,第三、第四他的目的幹什麼?就是我們總是:哎呀,
263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慢慢地以後再來修啦!這個是一個大懈怠,這個一定要破除。第四呢,說修是要修的,但
是以後慢慢地修,這個也要破除。你能夠把這兩個破除了,第一個修,第二個真正重要的
還是懈怠。
10'35"
現在你所以不修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原因很多,總結起來一個專有名詞叫懈怠。
請問這個懈怠的心在現行當中,你不經過修行,它就自己能夠對治了嗎?自己就去掉了
嗎?當然絕不可能,你沒有修行的話,絕不可能,這個現行就是這樣。所以你了解了這一
點以後,自然而然理路上面這麼清楚,你只有現在修,你不能說慢慢地來。現在這「慢慢
地」一念,這個就是懈怠,換句話這個就是惡法,讓這個惡法在現行當中,它自己絕無可
能轉得過來,假定自己可以轉得過來的話,那麼佛法就沒用了。為什麼呀?它自己會轉得
過來嘛,何必要佛法告訴你,你要苦苦修行。所有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
說明、都是經驗,非要自己修,修改了才能夠轉得過來。既然我們信得過佛法,當然確定
應該認識這一點。
11'41"
更進一步,我們現在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曉得,這個懈怠的心理,沒有一個
特別的刺激,你就是改不過來。這種刺激可能有兩個,一個外面的人,一件事情,另一個
裡面的。譬如說,你不想做這一件事情,但是外面逼著你去做了,那個時候有一種力量;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4
第二呢,你自己曉得說,啊,不行啊!啟發,還是這個力量。所以不經過這個力量修改的
話,它這個現在的狀態不能改變,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它真正對治就是懈怠,我們既然
了解了,將來你還是要對治,那你為什麼要等到後面?越等,它這個越不能改!原因為什
麼?原因為什麼?
12'24"
我舉一個比喻,舉一個比喻,譬如說現在叫你去洗衣服,然後呢你不洗,這個不洗不
是說留在那裡讓它去喔,而是髒繼續地再積下去。你現在洗的時候,覺得:哎呀,這個不
大好洗,讓它去,結果呢,你就拼命把那個油膩骯髒往上面積,以後就方便了嗎?有這個
可能嗎?對不對?我們越到後來,修的力量相對之下是越來越減少。為什麼?因為你的煩
惱惡業是越來越增長,是這樣的狀態啊。所以你真正要了解了這個道理的話,絕對只有一
個辦法,現在就努力!
13'14"
這是為什麼佛陀典型的例子。我們常常啊很多情況之下,倒為其他的事情拖,這種
人根本就不談了,說往往為了什麼?現在的的確確有很多做不到事情,哎呀,這個小事情
放不下,身體又不好。佛陀不是這樣做的。佛陀不要說小事情,大小分得清清楚楚,乃至
於捨棄生命他也要去努力。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地方說明一下。這真
正的重要的觀念哪就在你的意念上面,就在你的意念,所以懈怠的真正重心就在你的心裡
265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面。你現在呀,不管以什麼因緣,把那個懈怠的這個業積在這個地方,它將來只有增長。
儘管你現在說,因為這樣的精進努力了把身體弄掉了;欸,身體弄掉了有什麼關係啊?可
是把那個懈怠的真正的精進的因給種下去了,將來你再得到人身的時候啊,就是這個東西
冒起來了,這佛的真正成佛就在這裡呀!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談修行的話,
這個概念都沒有的話,啊,那真是好可憐哪!清楚嗎?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要記住這個。
14'27"
所以我又想起來了,當年我剛開始的時候,出家的時候,我老師跟我說,早晨聽見
那個鈴一響「碰!」床上跳起來。哎!我現在一直覺得受用不盡,受用不盡。你問我:起
來坐在那個地方舒服不舒服?當然不舒服啊!可是我曉得,嗨!這個舒服兩個字,無始
以來的軟暖習氣,你隨順著它,注定你只有永遠輪轉生死。這個我們都不認識,然後講佛
法,講什麼佛法!是,種一點種子這個非常好,所以我們不要去怪別人,很多大菩薩為那
些人種種子,我們讚歎不已;可是如果你自命為修行人的話,這個地方要認識清楚!認識
得非常清楚,是的啊!站起來這地方,噢喲,頭又暈又這樣,好啊!我現在這地方對治煩
惱啊!就這樣的!真正的努力都從這上頭來的。反過來,還有點煩煩惱惱的事情來了,哎
呀,這煩煩惱惱跑著去找人聊天玩一下─不!認得它,跑著去拜佛,拜佛拜得下嗎?拜
不下,拜不下我也要跟你鬥!這樣。欸,那個時候你就對了,至少你沒有隨順著煩惱走,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6
這個很重要,是精進從這個地方去講的,反過來就是懈怠、就是放逸。
15'53"
所以現在在這個正確的理路還沒有認識之前,我也只能說這一些,等到下面再講下去
的話,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了。那時候你的煩惱的相是什麼,你就曉得了;你的軟暖的習
氣相,你就曉得了;那個正法的行相是什麼,你就曉得了;對治的狀態是什麼,你都了解
了,那時候就修行,來得容易!眼前雖然你還並不正確地了解,我們宿生的因緣,信得過
大善知識的教誡;從今天開始,我希望大家就照著去努力去做。越是當你覺得糊裡糊塗提
不起來的時候,越是告訴它:來來、來了,危險來了,危險來了!是,你精神好的時候,
它不大會出大毛病的,到那時候糊裡糊塗提不起來的時候,那是最危險的時候。然後我們
通常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最好找一個人聊聊天,這個是真正的惡知識。你平常那個腦筋裡
很清楚的時候,隨便談,不會歪到哪裡去的;然後你腦筋糊塗的時候大家聊得正起勁啊,
那就害了。
16'58"
所以昨天晚上,昨天是白月十五布薩,啊!看得真感動,有好幾位同修出來懺悔,
說:啊……這樣。我們總共只有十幾個人,結果懺悔的占絕大部分,說明大家真是肯有心
努力,有的人各式各樣地說不對,有的人說,我身口意三業不清淨,有的說,說是非什麼
等等。懺悔乾淨了,下面要不能再做喔!那麼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怎麼個不做法。
267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17'28"
平常的時候你正念現起的時候不大容易做的,到那時候,今天哪不大舒服了,不管身
上的也好、心上的也好,身上就是身體不好的人,通常情況之下坐在那裡,最好嘛人家來
安慰、安慰我,或者嘛我找哪一個人去聊聊天。因為什麼?到那時候睡嘛也睡不著,坐嘛
也坐不起來,那個時候在這兒最好。心裡面煩惱了尤其是,覺得到了委屈了,那個時候是
非常危險的時候。那時候談的都是那些是非呀等等,如果說這一點上面擋不住的話,那個
懺悔都是白懺悔,這我們要了解的。關於這個,我常常說這個白做的、白做的,你們想:
「真的會白做嗎?」你們難免會有這個懷疑。是!你們懷疑得好,到了後面我會每一個地
方會交代得清清楚楚,佛法的真正的美就在這裡。你了解了以後,是非之間就這麼「一
點」,你看得很清楚這個法相。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說:
18'32"
總攝此二為應速修,
把第三、第四這個兩個東西合起來的話,一句話─趕快努力、馬上努力!所以,
18'43"
作三亦可。
前面四個條件哪,你能夠歸併起來的話,作為三個條件也可以。第一個一定要修行,
要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有這個條件,有了這個條件趕快修,就是這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8
18'57"
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如果從這一個概念去說的話,這個「念死」這個,下面是個專門一科就是念無常,
就是同樣地可以併在那個暇滿當中,但是怕太繁了,所以他下面分開來講,分開來講。等
到我們正式取心要的時候,告訴我們第一件事情念無常。還沒有取心要之前先勸我們怎麼
取,在我們得到這個時候去努力。他每一個地方次第,這個次第正是我們心裡面爬不上去
的障礙,所以你照著這個次第把那個障礙去掉的話,他一步一步上去了,是為什麼圓滿的
教法這麼個好法!所以我常常感覺到:哎呀,得到了這個好的教法,真不努力真可惜呀!
19'54"
所以我想啊,你們在座的諸位,的的確確應該很珍重,這個都是佛菩薩的慈悲,沒有
佛菩薩的慈悲我今天不會跟你們講這個。我聽見了這個教法以後,我好高興啊!我自己現
在找到機會了要努力去修了,我老師跟我說:不要、不要,你回去跟他們去講。我老師命
令,我只好這樣去講,所以諸位才有這個機會,諸位才有這個機會。所以假定把我今天告
訴你們的話,喝斥你們,你們把成功:哎呀!他在那兒……這樣的話,你趕快回去,不要
在那兒聽。我也耽擱,你也耽擱,我但願你們統統跑掉了我好修行!如果說你們覺得,哎
呀,聽見了這個話好好地努力的話,那我願意把我的老命全部都送給你們,那我也是感激
269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不盡,我也報了我老師恩。這一點哪,這一點哪,我想我很歡喜,我希望大家也跟我一樣
歡喜。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20'58"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
欸,他現在妙咧!上面不是說我們要聽、要講,怎麼辦哪?「正思惟者」,這個道理
我們都懂了,這個四句話,這個四個字,記住,你們的成就與否就在這裡!得到了這個正
確的認識的成就與否就在這裡。第一個思惟,然後呢正思惟。你們是真正正思惟「者」,
這樣的一個人。產生什麼效果啊?嘿,「變心力大」!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心就變不
過來,就變不過來,就是這個老的習性擺在這個地方。現在你透過了正確的思惟,這個
心裡就轉變過來了,轉變過來了什麼現象啊?求從懈怠、放逸、造惡業,變成功精進、策
勵,積善淨之業,這麼簡單!善淨之業到哪裡去?至少保持人天,然後呢到極樂世界,最
好的是即身成就,都在這個上頭,都在這個上頭!
22'22"
故應思惟如前所說。
所以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0
22'27"
若不能者
假如前面這個詳細的一下一條,假定一下做不到,怎麼辦呢?
22'34"
則應攝為,
把它總綱提起來,三樣東西。
22'38"
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
那麼你把它分三個大綱去想它,第一個想想「暇滿的體性」,就是暇滿的特質是什
麼?什麼是暇滿?要不斷地去想一想看。第二個呢,說「現竟門中」,說得到這個暇滿以
後,不管眼前的受用,所謂眼前增上生,或者究竟的,或者究竟決定勝。什麼是眼前增上
生啊?喏,生活一天一天比現在好啊,一天一天比現在好啊,要事先去求的。乃至於我
們出家的環境,現在說善知識找不到,到那時候善知識他不但……找不到,你找不到他,
他來找你咧!而我們現在修行的環境不理想,那時候好環境都出來了,吃的也好、穿的也
好、樣樣也好,施主也送錢來了,這就是現在的利益。
23'39"
究竟門中呢?就是眼前我們希望的究竟,說你參禪的─開悟,然後呢你念佛的─往
271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生,而實際上這第一步,最後一步的話,成佛。都從這個地方開始的,都要得到了暇滿人身
以後去努力。這第二個是不管現在的、究竟的利益來看。第三呢?「因果門中難得道理」,
說這個非常難得,那麼觀察那個難得分因門跟果門,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做法。說:
24'17"
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跟你們相應的,哪一個相宜的,你覺得哪一個好的,你就照著這個去修習它。
24'28"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
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
我們看因果。說為什麼要難得呀?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就是要什麼因?說這個因
很難得,要曉得得到人身的這個主要的因,「總得善趣」,就是說得到了人身當中能不
能修行不管哦,單單得到人身需要一個─戒。所謂戒,平常我們五戒,這個五戒就是作
世間的一個好人,你要做到。要我們現在看看的話,說實在的很難做到耶,很難做到耶!
不要說我們出了家了,仔細想想看。在家人更難做到,現在的世間的在家人妄語之難,
哈!真是難極了。我們不要說其他的好像容易哦,你仔細去分析觀察的話,我們實在不容
易哦!盜說我們不犯,粗的盜相是我們不會犯,千真萬確的,可是如果你把《五戒相經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2
要》看一看的話,細的盜戒,我們還是一直在犯。然後到妄、盜、淫,這個不大容易,不
大容易。我們說酒總不喝了吧?對,沒錯,酒是不會喝的,但是酒的遮的、止的意義有一
個特別的意義,對不起!我們這個地方漏洞還是有。
26'18"
而要想更進一步獲得暇滿具足的人身,那單單這個不夠,還要什麼呀?要「淨戒為根
本」。上面只說戒,現在那個這地方要淨戒。什麼叫作淨戒啊?我們這個戒經,略戒經當
中,一共有三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叫戒,下面一句叫「自淨其意」。你
有這個─淨戒!現在我們想想看:「自淨其意」我們淨到了嗎?至少我自己回想回想,
觀察觀察的話,簡直啊做不到啊!這個是根本喔,還不夠喔!還要什麼?「施等助伴」,
不單單一樣,還要施等就是六度,還要這一個。夠不夠?還不夠!還「無垢淨願為結合
等眾多善根」,還要這無垢的淨願。做的之前你先要這個願,做了以後要有迴向,這個願
跟迴向要無垢。不是說我們現在:「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
道。」不是唸一下,不是,而是心裡面跟它如實相應的這個狀態。
27'45"
這如實相應的狀態就比較難哦!平常我們常常跟人家談話的時候,我們往往看見對
方,要勸他的時候,我們常常說:「我這樣說可是為了你好喔!」這個話倒是很動聽的,
你自己心裡想一想你真的為了人家好嗎?為了人家好需要什麼條件?我在這裡跟你們簡單
273 舊版.第三十二卷 A
說一下。平常的時候單單有厭離心,你厭離心不管它外面天塌下來,你一心一意只要解決
你的問題,你根本不會注意!
28'17"
進一步你很清楚地了解,說,唉!現在世間的一切是一無可貪,所以你捨棄,但是不
忍自己一個人獨享這個寂滅之樂,所以進一步要幫助別人。明明曉得這個事情,一切的好
事情是一無可取,然後你有張開眼睛往水裡跳這種精神,或者「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
個精神,你心裡就是一片慈悲心,同情憐憫他。絕對不是說他那個東西辦法你看不上眼,
不配你的胃口,那時候你勸他,說「我對你好」。不,這個完全騙人;不是騙人,騙自
己!心裡面就是這樣─啊,我現在是一個悲心,的確是他這麼做跟我根本了不相干,可
是我看見他這樣去做的話對他不好,那時候浪費自己的時間勸他去,這個叫作無垢淨願。
有嗎?我想這個很難,要這些善根。
2018/04/25校正一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二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二卷 B面
日常法師
--------------------------------------------------------------------------------
要以淨戒,這是單單根本,然後【要說隨分的行種種的善法,布施、持戒六度等,【要無垢的這個願,平常我們真正的大乘佛法,那就是菩提願。這個願一發那就相應了,這一點說起來,說起來真容易,現在我們不要說做到,連那真正菩提心是什麼內容,知道的人是寥寥無幾。名詞大家都知道,不錯總算有個種子,真實的內涵【有一段距離。要把這些東西整個的結合起來,要這樣多的善根,那麼說到這個地方這不容易,所以它是這個情形,這是因。
【「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
眼前看看積這樣因的人真稀少。
【「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以這個推比、比度然後思惟得到善趣人身這個果報的時候,若總若別,總是單單得到人身,單單得到人身都不容易,別的話是特別得到暇滿人身是難得極了,它現在這個時候,因為我們對於真正上面說的淨戒,然後思、無垢淨願,它那個行相並不了解,平常我們一般的習慣總在文字上面轉,這樣,所以我前面不斷的提出來,到現在為止,我也曉得,不是說讓我們認識內容,可是這個裡面有一點重要的概念,這個是我們要認識的,指出來,我們應該自己了解,至少曉得我們自己無知,你有了這點本錢,下面才有機會,能夠修學佛法,這個行相指出來以後,反省一下,對呀!我在文字上面轉,真實的內容【不知道,你有了這個,就肯上進去學了,否則總覺得自己很懂得道理,實際上在門外轉。經上面一直告訴我們,這個自己曉得錯的,那這個是個有智慧的人,他至少曉得自己錯的,而我們凡夫渾身都是錯誤,【自己覺得自在,那真是愚中之愚這兩個不大容易。我自己覺得很多年以前,那時候自己看了,覺得好高興,懂了,那正知見,正見的重要,有一次法師就跟我說正見,你真的懂了正見了啊?我想了半天,我這……好像懂了吧?他就說了些道理,對了,真正的正見說起來大乘要到初地菩薩,應該怎麼說呢?正知見,那我就謙虛一點說正知見,後來他又跟我說,你得到了正知見嗎?第二次我就不像第一次那樣的,自己反省反省好像似是而非,但是自己【是心裡面覺得很懂的樣子。以後我自己跑出去,然後跟人家講,很多人聽見了說歡喜,這佛法的中心─正知見,結果給他們講講,我自己居然把前面那個懷疑忘掉了,自己好像很懂的樣子,以後【是自己的一位師兄,他就有一天告訴我,說這個講道理真容易,做起來體會到是不容易!那麼又隨便談起那個正知見,談到我的行相,真正要體會到我這行相不容易!不要說我們細的,粗的都感覺不到,如果要細的我們根本沒有可能。那位師兄是我一向非常佩服的,儘管他不像我那樣能說善道,可是他平常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都是非常有份量的,我真正的很多好處,都是因為他的提示。我就把那句話記在心裡面東摸西摸,居然被我摸出一個名堂來,一看一點都沒有錯,下次好高興跑去歡喜他,我說我現在真懂了你這一句話。懂了什麼現象?發現一個道理,我以前根本對佛法是外行,他聽了滿歡喜的,但是你倒進一步說說看,我說了半天【是說答不出來,但那時候我發現自己沒錯,稍稍有一點進步,也只是稍稍,稍稍有一點進步,發現什麼?自己原來一無所知,這是我親身的體驗,我們在平常起心動念當中?都在這個我相當中轉,我相是無明的根本,都在這上面,我是什麼?你根本見不到,完全不認識它,不要說細相,那粗相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說起來所以叫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是什麼?覺,不要說覺他,你至少自己自覺了你才能覺他,要覺得什麼?就覺得這些東西,那時候我才懂得原來這樣的,所以我在這個地方告訴你們,真正讓我們了解正確的行相,現在【不是時候,千真萬確的,現在我所以碰到一個地方,把這個真正的行相指出來,只有一個目地,剛才說過了,假定聽見了以後你們能反省,發現自己的確【在門外轉,那時候我們就大進步了,就【有機會進步,現在就是個進步,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我們修學佛法去掉了三過以外,【要什麼?具六想,第一個什麼想啊?說自己有過,聽了很來勁,什麼過呀?書本上面,那個沒有用,那是修書本,現在到這地方,你慢慢的繼續下去的話,什麼過呀?就在這地方,原來我不懂,那個時候書本上道理已經用到你身上了,你修的不再是修書本了,慢慢的開始修自己了,這個一步一步,所以我在這個地方特別跟大家說一下,我所以這個地方提出來的原因,你認得了這一點你再去看的話,的的確確說我心裡不具足,然後呢再能夠仔細的觀察大家,說能夠結這個因的人少極了,既然很少的話,你能得到這個果報嗎?當然能!所以這個因門當中觀察,進一步呢?果門當中。
【「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
說現在我們從果門當中,果就是已經結了果了,說看看他很難得,這個看看非同類─惡趣眾,不是同類的,我們現在人說不同類的,不曉得多多少少,而想得到人身的話,一比之下的話,那是少之又少,所以惡趣眾得到善趣的僅屬邊際,這是邊上一點點。我們現在隨便這個地方一看,不知道多少螞蟻,不曉得多少蚊蟲,是不曉得多少細微的,那晚上燈一亮第二天早晨看看,你那個燈下面是一大堆的死屍,那我旁邊【有紗窗,如果你沒紗窗的話,根本不曉得多多少少。拿我們看他們那個海裡面說打魚,幾年以前他們到南極去撈那個鱗花,一網下去,撈下來那簡直是網都拉不動,這樣厲害!所以這個的的確確的真正旁生,地獄的真正的它那個所依處是海裡,比起來所以果位當中看看人實在是少的不能再少。
【「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希少。】
然後呢?我們不要說惡道,然後看那個同樣的得到人身當中,儘管得到的人身,得到的人身而特別得到暇滿的有幾個啊?這個比例【是這麼少,這個四十億人口當中有幾個信佛的,信了佛以後真正了解佛法的有幾個,了解了佛法如是修行的有幾個,絕端的稀少,我們自己好好的努力思惟。這個才是我們下面應該做的。
【「如格喜鐸巴云:】
說這位鐸巴告訴我們,格喜通常西藏話翻成我們就是說博士,就是法師,我曾經跟大家說過,真正要他們那邊考一個格喜真不簡單,他那個真正的你想要學,以黃教來說,這個三大寺,三大寺的平均單單三個廟的這個出家眾有五、六萬,每一個廟平均大概有一萬多個人,然後要唸十五年才能夠考,那一年當中真正考取的,像不知道是色拉【是格登我就弄不清楚了,只有十五個名額,這樣啊!一千個人當中【不到一個!我們現在那個出了家,剃了個髮,跑了去就是說是法師了,我的天!然後說這個唸了三年,那已經了不起了,他要唸十五年,然後要考,一千個當中考出一個來,所以他這種法師,我們這個法師比一比的話,那的確有他的絕大的差別。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他這個格喜告訴我們:
【「「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
叫我們認真的去修,你真正這個修起來的話,下面都跟著來了。
【「故應勵力。】
我想這個概念我們很清楚,真正重要的現在怎麼去思惟、觀察,如果是不能進一步學到思惟觀察之前,至少要學到一件事情,曉得我原來【這麼差,那曉得這個,下面就有希望了。那麼到前面為止這個第二卷也告一段落,【有呢正修的時候這個在攝取心要之前,勸勉我們應該做些工作。我們緊跟著繼續下去,繼續下去之前先看一看那個科判,那個科判【是前面第一張,第一張的反面,說親近了善知識以後,修行的次第,第一張的反面,這個後半部。看,乙二,這個裡面分兩部份,第一個於有暇身勸取心要,不是說,親近了善知識馬上就修,第一件事情是也可以說是修,他修的真正重要的就這個,所以昨天晚上我們就談,談有很多說密教的儀軌,他說這密教的儀軌當中,前面第一個往往先念善知識的重要,第二呢就念那個暇滿人身,我經常用的那個這樣的:「暇滿人身寶,難得而易失,得已應善修,莫令空無果。」這暇滿的人身這是真正最重要的大寶,然後呢很難得到,很容易失去,得到了以後要好好的努力,不要讓它空空的浪費,這樣所以莫令空無果。下面【要念,念無常,平常的時候我們總覺得這個儀軌很好,是,你如果說真正的如法的修持,修持過了,你隨便一提的話你心裡的量都昇起來了,如果沒有修持單單念一下的話,這【是種一點善根,所以我們要了解的,凡是修持過的人,輕輕一碰,他心裡面就有非常強烈這個,難得的得到的暇滿人身,拼命去修這個量就昇起來了,所以修下面這東西有絕大的力量,你如果說沒有思惟修學的話,儘管你唸了說這個是最好的,對不起,它好是好它的,我們【是沒有用,那麼有了這個以後,下面的才緊跟著來,因為你有一心一意要去修學佛法的這個,那麼下面呢開始了。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他這個攝取心要當中告訢我們兩部份:丁一、丁二,是:
【「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他先告訴我們對於這個道,我們要修的道,總就是總綱,對於整個要修學佛法的這條道路的大體要建立,換句話說要有產生確定的認識,而且這個確定的認識─決定解,你認識決不動搖,要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再去「正於彼道取心要」,那個時候對於你所走的這個道路開始要去做了,那麼現在我們啊回過頭來翻到六十六頁,關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一點我們平常不大注意,乃至於我們平常也很少聽說,我們所以要修行嘛,你趕快這個人身既然這麼難得,你趕快趕快念佛,趕快參禪,忙這些幹什麼?他有他的道理在,但是實際上,如果說我們要想走最完整、最快速的大路的話,確是走這個。所以真實的一般的教法當中告訴我們的時候,他往往一開頭時候讓我們認識幾件事情。那邊的黑板上面,因到果或者境行果或者是信解行證,這個地方我簡單的說一下。
因地當中,你怎麼建立起來要修行而不走世間路子的,對於這個因,如果所說正確的圓滿的認識了,那麼將來當然有這個圓滿的正確的認識,要想達到這個圓滿的果位,應該走圓滿的道路跟著你也必須把握得住,然後照著這個正確圓滿的道路去走的話,果位是當然一定如此,所以他說因到果。境行果呢?也是一樣,所以這個境,現在我們所對的境是什麼?也就是眼前山河大地,無不在我們所對的境當中,外境、內境,外面所對的境,所以這些色法裡邊就是心法,整個的這東西我們所製的萬事萬物,這樣是雜染的,是痛苦的,然後這樣是這個反染為淨的,然後得到這個的,你對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自思取捨,然後照著取捨去行,你為了要達到你的目標,你要有正確的認識,根據這個認識然後這樣去做,這個就是行持。翻成功道也好,翻成功行也好,就是你在這條道路上面走,然後呢感得這樣的果,跟前面這個不管他用的名字叫因叫境,就是說這個是你應該信得過的,然後呢進一步去了解的,這個才是,所以我們華嚴上有開為信解行證,你對這個內容有了正確的了解以後,然後你走的路的時候,完整無缺,所以他真正修學佛法,一開始的時候重要的是這個東西,因為他一開頭的時候讓你認得了完全正確,然後在這個完全正確的認識之下,指導你這條路本身也是絕對的圓滿,這個絕對的圓滿包含了知正、量圓、次第無誤,所以你能夠很快的走上去。即使不能像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的話,他也三生兩生及十生八生也應該成就,我們就不會轉大圈子,所以這個概念是將來容或有很多不同的爭論,這我們目前暫時不去談他,不過眼前倒是我們可以立刻體會得到的一件事情。我們曉得修行難的有兩樣東西,第一個就是正確的知見不大容易建立,所以得到正見了以後,然後是見道,見道這個是對的,這個錯的,儘管你見是見道了,可是以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在,所以把你所見道的消容這個習氣,所以見道然後修道,大徹大悟的祖師,他也這麼說,我雖然大徹大悟見到了佛性,什麼叫佛性啊?覺性,換句話這個才是正確無誤的,但是我無始以來的習性【在這裡,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就拿我所見的消容這個習氣,話是不一樣的,內涵【是一個見,然後修,這說明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第一個要認得他,第二要去除他,請問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是修了個半天,你認得了嗎?不認得,不認得你怎麼去除?我說難道念佛錯了嗎?沒錯!可是現在我們不妨去衡量一下,現在我們的念佛是什麼一個狀態?當然有兩種,有一種呢大祖師,通常說印光大師那是再來人,他是接引我們的,說實在他弘那個法門是應我們根器說現在這樣的,他自己的本地風光如何修法,他講出來的不一定是,我想我們大家信得過,或者有的人雖然講的話我們不一定體會得到,所以一般對我們初機的人來說,只能說現在這個時候你看看那個世間這麼糟糕,你只有一個勁兒的念佛,所以我們不管什麼反正就是念佛去了以後,所以這個叫做什麼?帶業往生,這是很明白的說得清楚,那麼當然有人提出來這個消業往生,這個各有他的理由,我們千萬不要在這上面爭論,我門把握住這個內容,所以實際上我們能去的,即使能去【帶了個業,去了以慢慢的怎麼辦?你【是要走這個路,你要認得它,認得它了以後呢,然後你要淨化它,這不是一個事實擺在這裡嗎?就這樣,所以實際上面我們覺得在修行,其實對這個方便法門來說,跳出這個生死輪迴來說,這是個最殊勝,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可是直接當下的說淨除我們的煩惱,然後呢要想慢慢的把那個煩惱的習染把它洗乾淨這一點,正面來說的話,【沒有碰到,對不對?想想看是不是?所以概念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因為我們對那個道的整體的內容,不要說整體談不到,道是什麼?不知道,我們只曉得,世間苦,反正你跟著它去,去了以後問題就解決了,是啊!居然現在說我們這個留學政策,這個比喻是非常好,到底你那裡念些什麼書啊?不知道,只曉得到那裡才好的,反正你一個勁想辦法去把英文補習好,然後護照拿到,去了,問題解決了,所以將來真正去學的東西可不是這個護照,可不是現在那些東西喔?這個清楚嗎?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也常常說,假定說真正要去念佛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必說,年青有為的出家人不要走這種念佛法門,應該走另外一個,【是要念佛,為什麼?一方面我自己去,一方面要幫助別人,那個時候你要幫助別人的話,多多少少對道的內涵我們有一點認識,這個很重要,實際上呢這個是不是單單幫助別人,不是!你能夠有的這個認識,然後你去的時候,那時候就不是帶業往生了,當然了,我們弄的不好【是帶業往生,弄的好的話你就可以上品上生了,這個情況就差了天差地遠了,所以絕對不是不去,是正因為如此,我要去就要不但自己去,【要帶著別人去,這樣才好,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關於這個概念就很重要了。【有呢,你了解了這個,你修行的時候絕不動搖,要不然我們聽見東風這個人講東風東倒,他講這樣好,他講講那樣好,你心裡面就一點的把握都沒有,這唸書,在這個地方覺得不好,跑到那裡,跑到那裡又覺得老樣子,又跑到那裡,到最後說唸書不好。修行,修了半天又覺得不會修,那要去唸書,一生就這麼浪費掉,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先把那個概念先建立起來,然後呢建立起來當然既然成為道,一定是沒有錯的,【要發決定解,你確定曉得,原來這樣的。
記得不記得前面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說,首先你把道的整個的內容經過善知識的引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找到我們下腳的地方可以修的進去,不可以修的千萬不要以為現在不能修的原因而棄捨它,卻卻相反,我現在努力,把我現在的罪障淨除,資糧集聚了,等到你能力慢慢的增上的話,那個時候你就可以步步向上,記得嗎?我想大部份的【記得,如果不記得,前面的好好翻一翻。所以這個本論,這個次等你絕對不能亂,你亂掉了以後,有很多東西你就中間插進來不曉得在那裡,學的很辛苦,那麼記得這一句話以後,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了,為什麼到了時候你能夠爬得上去,步步上升呢?因為你一開頭的時候你已經把那個總綱已經有正確的認識,而且在內心上面發生確定不疑的見解,所以你現在找到你修行,不但如此,而且修行的結果,必定是會向上,向上你曉得下面怎麼走,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的話,你現在根本不曉得到底修了不修,很多人自己一番好心,宿生善根,跑的來要修行,因為沒有找到門路在那個地方空轉,原地踏步,【以為修行。大行而真正修,修了以後一定是障礙慢慢的減少、淨除,資糧慢慢的集聚,能力增強,向上去的以後又不曉得如何向上,不要說不得其門,沒有指導者在那原地踏步,就是真正做,做對了以後,因為前面不認識,它【不得不踏在那個地方,不能上進,這個毛病都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就說這個一生取辦沒有可能!什麼啊?你沒有,不知道,然後自己【執著著自己不曉得的東西,偏偏以為這個對,怎麼可能?所以華嚴說的清清楚楚,我們不是說一定要走到他那個樣子,至少曉得這是一條,有這麼一條路,現在我們心裡面不妨先把以前這方面的障礙先把它清除掉,走這條路,探索探索看,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個機會了,所以關於這個道總建立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同時說到這裡我們也可以想一想,譬如像華嚴,像很多大經,說起來也是最大的大經,它一開頭就告訴你怎麼修,華嚴一開頭是沒告訴我們怎麼修,先說獅子妙言品它就說佛出世了,然後呢這個人出來讚歎,那個人出來讚歎,一讚讚了多少卷,真想不到,為什麼原因?這個裡邊真實的說起來,有它特別的理由在。所以關於這地方我們真實想走這個完整的路子的,那麼那個時候對於這個道的總建立,應該有這樣,就算是我們現在一下不行,那麼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記住,原來這樣!所以我現在目前是障礙很大,然後呢這個地方也很苦惱,所以我努力要念佛到極樂世界,去了以後我確實是要走這條最正確直徑的路,你因地上有了這個念頭的話,然後到了極樂世界你不會很快的取證二乘果位,那個時你就會把你當年因地當中結下的這個正因,讓它慢慢慢慢的增長,然後走這條直路,所以不管眼前也好,將來也好對我們最大的好處,這一點,那麼發了決定以後,第二才正於彼道取心要,那時照著這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了。現在我們看,說這個決定解,怎麼樣一回事情呢?
【「初中分二。】
分成二部份。
【「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第一個呢這個說現在本論講的是三士,下士、中士、上士。
日常法師
--------------------------------------------------------------------------------
要以淨戒,這是單單根本,然後【要說隨分的行種種的善法,布施、持戒六度等,【要無垢的這個願,平常我們真正的大乘佛法,那就是菩提願。這個願一發那就相應了,這一點說起來,說起來真容易,現在我們不要說做到,連那真正菩提心是什麼內容,知道的人是寥寥無幾。名詞大家都知道,不錯總算有個種子,真實的內涵【有一段距離。要把這些東西整個的結合起來,要這樣多的善根,那麼說到這個地方這不容易,所以它是這個情形,這是因。
【「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
眼前看看積這樣因的人真稀少。
【「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以這個推比、比度然後思惟得到善趣人身這個果報的時候,若總若別,總是單單得到人身,單單得到人身都不容易,別的話是特別得到暇滿人身是難得極了,它現在這個時候,因為我們對於真正上面說的淨戒,然後思、無垢淨願,它那個行相並不了解,平常我們一般的習慣總在文字上面轉,這樣,所以我前面不斷的提出來,到現在為止,我也曉得,不是說讓我們認識內容,可是這個裡面有一點重要的概念,這個是我們要認識的,指出來,我們應該自己了解,至少曉得我們自己無知,你有了這點本錢,下面才有機會,能夠修學佛法,這個行相指出來以後,反省一下,對呀!我在文字上面轉,真實的內容【不知道,你有了這個,就肯上進去學了,否則總覺得自己很懂得道理,實際上在門外轉。經上面一直告訴我們,這個自己曉得錯的,那這個是個有智慧的人,他至少曉得自己錯的,而我們凡夫渾身都是錯誤,【自己覺得自在,那真是愚中之愚這兩個不大容易。我自己覺得很多年以前,那時候自己看了,覺得好高興,懂了,那正知見,正見的重要,有一次法師就跟我說正見,你真的懂了正見了啊?我想了半天,我這……好像懂了吧?他就說了些道理,對了,真正的正見說起來大乘要到初地菩薩,應該怎麼說呢?正知見,那我就謙虛一點說正知見,後來他又跟我說,你得到了正知見嗎?第二次我就不像第一次那樣的,自己反省反省好像似是而非,但是自己【是心裡面覺得很懂的樣子。以後我自己跑出去,然後跟人家講,很多人聽見了說歡喜,這佛法的中心─正知見,結果給他們講講,我自己居然把前面那個懷疑忘掉了,自己好像很懂的樣子,以後【是自己的一位師兄,他就有一天告訴我,說這個講道理真容易,做起來體會到是不容易!那麼又隨便談起那個正知見,談到我的行相,真正要體會到我這行相不容易!不要說我們細的,粗的都感覺不到,如果要細的我們根本沒有可能。那位師兄是我一向非常佩服的,儘管他不像我那樣能說善道,可是他平常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都是非常有份量的,我真正的很多好處,都是因為他的提示。我就把那句話記在心裡面東摸西摸,居然被我摸出一個名堂來,一看一點都沒有錯,下次好高興跑去歡喜他,我說我現在真懂了你這一句話。懂了什麼現象?發現一個道理,我以前根本對佛法是外行,他聽了滿歡喜的,但是你倒進一步說說看,我說了半天【是說答不出來,但那時候我發現自己沒錯,稍稍有一點進步,也只是稍稍,稍稍有一點進步,發現什麼?自己原來一無所知,這是我親身的體驗,我們在平常起心動念當中?都在這個我相當中轉,我相是無明的根本,都在這上面,我是什麼?你根本見不到,完全不認識它,不要說細相,那粗相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說起來所以叫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是什麼?覺,不要說覺他,你至少自己自覺了你才能覺他,要覺得什麼?就覺得這些東西,那時候我才懂得原來這樣的,所以我在這個地方告訴你們,真正讓我們了解正確的行相,現在【不是時候,千真萬確的,現在我所以碰到一個地方,把這個真正的行相指出來,只有一個目地,剛才說過了,假定聽見了以後你們能反省,發現自己的確【在門外轉,那時候我們就大進步了,就【有機會進步,現在就是個進步,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我們修學佛法去掉了三過以外,【要什麼?具六想,第一個什麼想啊?說自己有過,聽了很來勁,什麼過呀?書本上面,那個沒有用,那是修書本,現在到這地方,你慢慢的繼續下去的話,什麼過呀?就在這地方,原來我不懂,那個時候書本上道理已經用到你身上了,你修的不再是修書本了,慢慢的開始修自己了,這個一步一步,所以我在這個地方特別跟大家說一下,我所以這個地方提出來的原因,你認得了這一點你再去看的話,的的確確說我心裡不具足,然後呢再能夠仔細的觀察大家,說能夠結這個因的人少極了,既然很少的話,你能得到這個果報嗎?當然能!所以這個因門當中觀察,進一步呢?果門當中。
【「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
說現在我們從果門當中,果就是已經結了果了,說看看他很難得,這個看看非同類─惡趣眾,不是同類的,我們現在人說不同類的,不曉得多多少少,而想得到人身的話,一比之下的話,那是少之又少,所以惡趣眾得到善趣的僅屬邊際,這是邊上一點點。我們現在隨便這個地方一看,不知道多少螞蟻,不曉得多少蚊蟲,是不曉得多少細微的,那晚上燈一亮第二天早晨看看,你那個燈下面是一大堆的死屍,那我旁邊【有紗窗,如果你沒紗窗的話,根本不曉得多多少少。拿我們看他們那個海裡面說打魚,幾年以前他們到南極去撈那個鱗花,一網下去,撈下來那簡直是網都拉不動,這樣厲害!所以這個的的確確的真正旁生,地獄的真正的它那個所依處是海裡,比起來所以果位當中看看人實在是少的不能再少。
【「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希少。】
然後呢?我們不要說惡道,然後看那個同樣的得到人身當中,儘管得到的人身,得到的人身而特別得到暇滿的有幾個啊?這個比例【是這麼少,這個四十億人口當中有幾個信佛的,信了佛以後真正了解佛法的有幾個,了解了佛法如是修行的有幾個,絕端的稀少,我們自己好好的努力思惟。這個才是我們下面應該做的。
【「如格喜鐸巴云:】
說這位鐸巴告訴我們,格喜通常西藏話翻成我們就是說博士,就是法師,我曾經跟大家說過,真正要他們那邊考一個格喜真不簡單,他那個真正的你想要學,以黃教來說,這個三大寺,三大寺的平均單單三個廟的這個出家眾有五、六萬,每一個廟平均大概有一萬多個人,然後要唸十五年才能夠考,那一年當中真正考取的,像不知道是色拉【是格登我就弄不清楚了,只有十五個名額,這樣啊!一千個人當中【不到一個!我們現在那個出了家,剃了個髮,跑了去就是說是法師了,我的天!然後說這個唸了三年,那已經了不起了,他要唸十五年,然後要考,一千個當中考出一個來,所以他這種法師,我們這個法師比一比的話,那的確有他的絕大的差別。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他這個格喜告訴我們:
【「「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
叫我們認真的去修,你真正這個修起來的話,下面都跟著來了。
【「故應勵力。】
我想這個概念我們很清楚,真正重要的現在怎麼去思惟、觀察,如果是不能進一步學到思惟觀察之前,至少要學到一件事情,曉得我原來【這麼差,那曉得這個,下面就有希望了。那麼到前面為止這個第二卷也告一段落,【有呢正修的時候這個在攝取心要之前,勸勉我們應該做些工作。我們緊跟著繼續下去,繼續下去之前先看一看那個科判,那個科判【是前面第一張,第一張的反面,說親近了善知識以後,修行的次第,第一張的反面,這個後半部。看,乙二,這個裡面分兩部份,第一個於有暇身勸取心要,不是說,親近了善知識馬上就修,第一件事情是也可以說是修,他修的真正重要的就這個,所以昨天晚上我們就談,談有很多說密教的儀軌,他說這密教的儀軌當中,前面第一個往往先念善知識的重要,第二呢就念那個暇滿人身,我經常用的那個這樣的:「暇滿人身寶,難得而易失,得已應善修,莫令空無果。」這暇滿的人身這是真正最重要的大寶,然後呢很難得到,很容易失去,得到了以後要好好的努力,不要讓它空空的浪費,這樣所以莫令空無果。下面【要念,念無常,平常的時候我們總覺得這個儀軌很好,是,你如果說真正的如法的修持,修持過了,你隨便一提的話你心裡的量都昇起來了,如果沒有修持單單念一下的話,這【是種一點善根,所以我們要了解的,凡是修持過的人,輕輕一碰,他心裡面就有非常強烈這個,難得的得到的暇滿人身,拼命去修這個量就昇起來了,所以修下面這東西有絕大的力量,你如果說沒有思惟修學的話,儘管你唸了說這個是最好的,對不起,它好是好它的,我們【是沒有用,那麼有了這個以後,下面的才緊跟著來,因為你有一心一意要去修學佛法的這個,那麼下面呢開始了。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他這個攝取心要當中告訢我們兩部份:丁一、丁二,是:
【「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他先告訴我們對於這個道,我們要修的道,總就是總綱,對於整個要修學佛法的這條道路的大體要建立,換句話說要有產生確定的認識,而且這個確定的認識─決定解,你認識決不動搖,要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再去「正於彼道取心要」,那個時候對於你所走的這個道路開始要去做了,那麼現在我們啊回過頭來翻到六十六頁,關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一點我們平常不大注意,乃至於我們平常也很少聽說,我們所以要修行嘛,你趕快這個人身既然這麼難得,你趕快趕快念佛,趕快參禪,忙這些幹什麼?他有他的道理在,但是實際上,如果說我們要想走最完整、最快速的大路的話,確是走這個。所以真實的一般的教法當中告訴我們的時候,他往往一開頭時候讓我們認識幾件事情。那邊的黑板上面,因到果或者境行果或者是信解行證,這個地方我簡單的說一下。
因地當中,你怎麼建立起來要修行而不走世間路子的,對於這個因,如果所說正確的圓滿的認識了,那麼將來當然有這個圓滿的正確的認識,要想達到這個圓滿的果位,應該走圓滿的道路跟著你也必須把握得住,然後照著這個正確圓滿的道路去走的話,果位是當然一定如此,所以他說因到果。境行果呢?也是一樣,所以這個境,現在我們所對的境是什麼?也就是眼前山河大地,無不在我們所對的境當中,外境、內境,外面所對的境,所以這些色法裡邊就是心法,整個的這東西我們所製的萬事萬物,這樣是雜染的,是痛苦的,然後這樣是這個反染為淨的,然後得到這個的,你對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自思取捨,然後照著取捨去行,你為了要達到你的目標,你要有正確的認識,根據這個認識然後這樣去做,這個就是行持。翻成功道也好,翻成功行也好,就是你在這條道路上面走,然後呢感得這樣的果,跟前面這個不管他用的名字叫因叫境,就是說這個是你應該信得過的,然後呢進一步去了解的,這個才是,所以我們華嚴上有開為信解行證,你對這個內容有了正確的了解以後,然後你走的路的時候,完整無缺,所以他真正修學佛法,一開始的時候重要的是這個東西,因為他一開頭的時候讓你認得了完全正確,然後在這個完全正確的認識之下,指導你這條路本身也是絕對的圓滿,這個絕對的圓滿包含了知正、量圓、次第無誤,所以你能夠很快的走上去。即使不能像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的話,他也三生兩生及十生八生也應該成就,我們就不會轉大圈子,所以這個概念是將來容或有很多不同的爭論,這我們目前暫時不去談他,不過眼前倒是我們可以立刻體會得到的一件事情。我們曉得修行難的有兩樣東西,第一個就是正確的知見不大容易建立,所以得到正見了以後,然後是見道,見道這個是對的,這個錯的,儘管你見是見道了,可是以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在,所以把你所見道的消容這個習氣,所以見道然後修道,大徹大悟的祖師,他也這麼說,我雖然大徹大悟見到了佛性,什麼叫佛性啊?覺性,換句話這個才是正確無誤的,但是我無始以來的習性【在這裡,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就拿我所見的消容這個習氣,話是不一樣的,內涵【是一個見,然後修,這說明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第一個要認得他,第二要去除他,請問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是修了個半天,你認得了嗎?不認得,不認得你怎麼去除?我說難道念佛錯了嗎?沒錯!可是現在我們不妨去衡量一下,現在我們的念佛是什麼一個狀態?當然有兩種,有一種呢大祖師,通常說印光大師那是再來人,他是接引我們的,說實在他弘那個法門是應我們根器說現在這樣的,他自己的本地風光如何修法,他講出來的不一定是,我想我們大家信得過,或者有的人雖然講的話我們不一定體會得到,所以一般對我們初機的人來說,只能說現在這個時候你看看那個世間這麼糟糕,你只有一個勁兒的念佛,所以我們不管什麼反正就是念佛去了以後,所以這個叫做什麼?帶業往生,這是很明白的說得清楚,那麼當然有人提出來這個消業往生,這個各有他的理由,我們千萬不要在這上面爭論,我門把握住這個內容,所以實際上我們能去的,即使能去【帶了個業,去了以慢慢的怎麼辦?你【是要走這個路,你要認得它,認得它了以後呢,然後你要淨化它,這不是一個事實擺在這裡嗎?就這樣,所以實際上面我們覺得在修行,其實對這個方便法門來說,跳出這個生死輪迴來說,這是個最殊勝,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可是直接當下的說淨除我們的煩惱,然後呢要想慢慢的把那個煩惱的習染把它洗乾淨這一點,正面來說的話,【沒有碰到,對不對?想想看是不是?所以概念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因為我們對那個道的整體的內容,不要說整體談不到,道是什麼?不知道,我們只曉得,世間苦,反正你跟著它去,去了以後問題就解決了,是啊!居然現在說我們這個留學政策,這個比喻是非常好,到底你那裡念些什麼書啊?不知道,只曉得到那裡才好的,反正你一個勁想辦法去把英文補習好,然後護照拿到,去了,問題解決了,所以將來真正去學的東西可不是這個護照,可不是現在那些東西喔?這個清楚嗎?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也常常說,假定說真正要去念佛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必說,年青有為的出家人不要走這種念佛法門,應該走另外一個,【是要念佛,為什麼?一方面我自己去,一方面要幫助別人,那個時候你要幫助別人的話,多多少少對道的內涵我們有一點認識,這個很重要,實際上呢這個是不是單單幫助別人,不是!你能夠有的這個認識,然後你去的時候,那時候就不是帶業往生了,當然了,我們弄的不好【是帶業往生,弄的好的話你就可以上品上生了,這個情況就差了天差地遠了,所以絕對不是不去,是正因為如此,我要去就要不但自己去,【要帶著別人去,這樣才好,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關於這個概念就很重要了。【有呢,你了解了這個,你修行的時候絕不動搖,要不然我們聽見東風這個人講東風東倒,他講這樣好,他講講那樣好,你心裡面就一點的把握都沒有,這唸書,在這個地方覺得不好,跑到那裡,跑到那裡又覺得老樣子,又跑到那裡,到最後說唸書不好。修行,修了半天又覺得不會修,那要去唸書,一生就這麼浪費掉,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先把那個概念先建立起來,然後呢建立起來當然既然成為道,一定是沒有錯的,【要發決定解,你確定曉得,原來這樣的。
記得不記得前面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說,首先你把道的整個的內容經過善知識的引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找到我們下腳的地方可以修的進去,不可以修的千萬不要以為現在不能修的原因而棄捨它,卻卻相反,我現在努力,把我現在的罪障淨除,資糧集聚了,等到你能力慢慢的增上的話,那個時候你就可以步步向上,記得嗎?我想大部份的【記得,如果不記得,前面的好好翻一翻。所以這個本論,這個次等你絕對不能亂,你亂掉了以後,有很多東西你就中間插進來不曉得在那裡,學的很辛苦,那麼記得這一句話以後,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了,為什麼到了時候你能夠爬得上去,步步上升呢?因為你一開頭的時候你已經把那個總綱已經有正確的認識,而且在內心上面發生確定不疑的見解,所以你現在找到你修行,不但如此,而且修行的結果,必定是會向上,向上你曉得下面怎麼走,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的話,你現在根本不曉得到底修了不修,很多人自己一番好心,宿生善根,跑的來要修行,因為沒有找到門路在那個地方空轉,原地踏步,【以為修行。大行而真正修,修了以後一定是障礙慢慢的減少、淨除,資糧慢慢的集聚,能力增強,向上去的以後又不曉得如何向上,不要說不得其門,沒有指導者在那原地踏步,就是真正做,做對了以後,因為前面不認識,它【不得不踏在那個地方,不能上進,這個毛病都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就說這個一生取辦沒有可能!什麼啊?你沒有,不知道,然後自己【執著著自己不曉得的東西,偏偏以為這個對,怎麼可能?所以華嚴說的清清楚楚,我們不是說一定要走到他那個樣子,至少曉得這是一條,有這麼一條路,現在我們心裡面不妨先把以前這方面的障礙先把它清除掉,走這條路,探索探索看,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個機會了,所以關於這個道總建立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同時說到這裡我們也可以想一想,譬如像華嚴,像很多大經,說起來也是最大的大經,它一開頭就告訴你怎麼修,華嚴一開頭是沒告訴我們怎麼修,先說獅子妙言品它就說佛出世了,然後呢這個人出來讚歎,那個人出來讚歎,一讚讚了多少卷,真想不到,為什麼原因?這個裡邊真實的說起來,有它特別的理由在。所以關於這地方我們真實想走這個完整的路子的,那麼那個時候對於這個道的總建立,應該有這樣,就算是我們現在一下不行,那麼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記住,原來這樣!所以我現在目前是障礙很大,然後呢這個地方也很苦惱,所以我努力要念佛到極樂世界,去了以後我確實是要走這條最正確直徑的路,你因地上有了這個念頭的話,然後到了極樂世界你不會很快的取證二乘果位,那個時你就會把你當年因地當中結下的這個正因,讓它慢慢慢慢的增長,然後走這條直路,所以不管眼前也好,將來也好對我們最大的好處,這一點,那麼發了決定以後,第二才正於彼道取心要,那時照著這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了。現在我們看,說這個決定解,怎麼樣一回事情呢?
【「初中分二。】
分成二部份。
【「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第一個呢這個說現在本論講的是三士,下士、中士、上士。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舊版} 第三十三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三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十三卷.A面
00'11"
反過來說,也可以這麼說,整個要學的道,要講的內容分這樣的三個大綱。這個三個大綱
把整個的佛法主要的精要全部統攝,一點沒有遺漏。所以說三士道當中,總共地含攝了所
有的至言,「至言」就是勝者所講的,這個道理我們首先要有個認識。
00'49"
那麼其次呢,為什麼要這個三士道這樣地一步一步引導的原因何在?你對這兩個有
了正確的認識,問題就解決了,現在簡單一點說,就是說,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的整個的
內容是什麼?就是這一些。那麼就這些東西你要做,當然有個方法,就這些說明了兩樣
東西:「質」本身絕對是純正,「量」是圓滿。那麼這一個東西怎麼變成功具體事實?去
處理的時候,做的時候,還要有個完整的次第,所以這兩者當中說明了這個,所以第二個
「顯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導之因相」就是講明這點。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
01'48"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
為利有情。
那麼,我們現在不是要學佛嗎?是。這個佛他真正的修行過程當中,分成三個步驟:
初發心,中間是集聚資糧,最後現證圓滿的正覺。發心,為什麼發這個心?發些什麼心?
這個就是因地當中的,或者是「境」─他對於這個境了解如何的;中間集資糧,就是開
始的「行」持;最後證得這個「果」位。
02'42"
所有的佛這個無非是為了利益有情,他的目的就是利益有情。說到這裡有的人自己覺
得:「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利益有情真難噢!我自己先解決了問題再說。」是,有很多有
這種想法。即使有的人說我要學佛,可是潛在意識裡邊,真正說要為利有情的這種心情,
還是很少。不要說要利益一切有情,現在這個常住叫我去給大家服務一下,哎呀,想起來
很容易,教你去做的話:「喔,這個是很難哪!還是馬馬虎虎自己解決了再說。」我們真
正的心裡面說為利益有情的這個事情,不大容易生得起來的,那麼這裡要說一下。真正為
了自利,你還非要利益一切有情,才能夠圓滿的自利,關於這個道理後面會詳細說。
03'45"
現在不妨簡單地在這地方說一下,簡單地在這地方說一下。譬如說我們人人都從孩子
5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這麼長大的,那麼我們孩子家庭裡當中,都有每一個人的家庭,有的人當然父母啊,然後
乃至於祖父母、兄弟姐妹都有。有的人不一定具足,不過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過程,現在
不妨把這個做一個比喻。譬如說,通常一個家庭裡邊我們常說「一家之主」,這個一家之
主,或者是父親也好,或者是母親也好。他做一家之主有兩種狀態:有一種呢,他是物質
上頭的支柱依靠,還要精神上的依靠,這個是一家之主。他這兩點做能夠做圓滿了,他自
然而然是最圓滿的一家之主。
04'43"
那麼這個是什麼狀態呢?喔!他去外面賺錢,賺了錢以後,他就拿得來養家。然後
呢,他精神全部招呼那個家人,所以不管是物質上面、精神上面,他都這樣做,這樣做的
結果,所有家裡的人都是以他為主,自然地。喔!這個因為爸爸在外面賺錢是為了我們,
然後他回來的時候,你一看見爸爸他處處地方招呼你,看見是爸爸回來了就歡喜;物質上
面他也為你,精神上面也為你。做為太太的人也是這樣,哎呀,她自己先生在外面這麼辛
苦,然後呢,回來的時候還處處地方安慰這個太太,哎呀,看見就歡喜!這是一種狀態。
反過來,假如這個先生外面賺了錢,自己在亂花,一個人自己這樣享受,然後回去時候呵
斥這個,呵斥那個,又要打太太,又要罵兒子。一回去大家看見─喔,今天這個閻羅王
回來了,趕快躲得遠遠的。我想我們大家都可以容易體會到這一點吧!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
05'56"
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啊?就是說,假定你真的能夠為別人,結果為別人的結果,所有
那個受你恩惠的人,他全部的精神都傾向於你,對不對?那個家是圓滿的家。你為了自己
的結果的話,儘管同樣的家,對不起,支離破碎、一塌糊塗,是不是這樣?現在我們造任
何的業,你要想真正為你自己好的話,對不起,一個人好不起來的,這樣。當我們在一個
團體當中,你真的為旁邊、真正為他一點,他這個還報往往會遠超過我們,這個你們要好
好地體驗。我們現在不必說以後,說以前的,成佛是幹什麼?說把以前的業障要消除掉。
以前業障怎麼造起來的?就跟人家人與人之間相處。今天造業障決不可能單獨,你要淨化
你的業障你就能單獨了嗎?你就能單獨了嗎,請問?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所以要圓滿把
自己的業障消除的話,同樣地圓滿要把跟你造業障相關的那個都要解除。這一點我們不深
談說這個利他,就是為了策發我們了解說我真正要自利,還非從利他方面下手不可!
07'21"
現在我們這個小環境當中,你去看看,假如這個人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話,你自然而
然不知不覺:「這傢伙自私自利!」你就不要去理他,但是也沒有辦法。他如果能夠真全
心全意地為你的話,你自然而然也願意聽他,願意處處地方招呼他,是不是這個樣?那請
問我們現修學佛法的人,願意人人討厭你,還是願意人人幫助你呀?願意做哪一個?這個
不是嘴巴上面講,不是說:「為利有情願成佛!」就是你心裡面很清楚、很明白,你想這
7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件事情,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地想這件事情!這裡隨便一提,真正到後面的話會詳細地告
訴我們這一點。
08'10"
所以了解了佛法真正特殊的地方,他因為要利益一切有情,結果真正得到好處的,
嘿,妙了,他自己!這話怎麼講啊?沒有一個佛例外的,他都是要發這個心,說發什麼
心?為利一切有情然後成佛,結果有情還是無量無邊這麼多,他卻成了佛了,對不對?這
個現實的最圓滿的例子。所以我們真正要求自利,還非從這上面不可。反過來是羅漢,哎
呀!他是說我自己解決了算了,結果呢,他證了羅漢,最後還要轉大圈子,還要成佛,真
冤枉!我們現在說:「這個念佛,可不是這樣吧?」對不起!一樣的。你儘管現在去了,
到了極樂世界到那裡證羅漢果;然後呢證了羅漢果,到那時候聽阿彌陀佛給我們講《法華
經》,然後才來轉了個大圈子。佛佛道同,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曉得這個是冤枉
路,冤枉路!不過這裡我們現在暫時不強調這一點。如果說我們大家不想走這個路,下面
同樣地,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更正確的。你現在想自利,他前面的還是一點都不遺漏地,就
讓你現在自己自利去。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09'37"
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
那麼上面我們就說過了,我們真正了解這個自利跟利他,實在可以說分大不開。換句
話說,你真正要想得到這個利益的話,現在有哪個內容呢?這個內容主要的有兩類:第一
個「現前增上生」,第二個「畢竟決定勝」,這個內涵我們早就了解了。
10'16"
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
那麼我們要想得到增上生,成辦、成就、辦妥當增上生的那些內容,統統包含在「下
士」這一類,或者叫「共下士」。為什麼這個下士叫作共下士?因為的的確確有人哪,叫
你爬上去成佛,「哎呀!這個成佛很難,喔,眼前得一點好處就行了!」是,這一類是這
樣。可是真正要成佛的人,他眼前還是要的,所以這一部分是共同學的。說到這地方又有
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你看,他真正要成佛,他不是說眼前單苦欸,他眼前同樣地可以
得到增上生,你豈不是冤枉了嗎?你得到了增上生以後停在這裡,乃至於還要墮落;他得
到了增上生,步步上升,而且這個永遠不停地永遠上升,到最後成佛。所以這概念我們要
了解,所以「共」字它大有意義在裡面,對我們實際上是一個大策勵!處處地方讓我們了
解,只求眼前貪一點便宜,這是一個冤枉的事情,你肯放下來,全部求遠大的目的去幹的
話,眼前樣樣都得到,眼前樣樣都得到。
9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11'51"
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勝下士」這個是我們這裡真正重要的。真正的殊勝的下士是什麼?實際上這個地
方引導我們的也是這個。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殊勝的下士,前面那個下士就是三世怨的,三
世怨的,得到一點好處虧了大本。殊勝的下士的話,那個才是得到的話,步步增上的。這
個殊勝的下士,不拿現世為重,而要求什麼?求「後世善趣的圓滿」。因為他要求後世善
趣的圓滿,所以現在他造的是,造集的因是什麼?都是能往善趣的因。因為他希望得到後
世的好處,所以他修行,修行以後造了很多善業,將來就可以得到好的地方去。
12'59"
以我們現在來說,所以出家放棄這些社會上頭一切的好處,為什麼?不是貪著現在,
喔,覺得:「這個極樂世界美得很啊!現在這個事情我不要。」你就努力忙這個嘛!實際
上也的確是如此,啊,你能夠眼前稍微辛苦一點點,花出一點代價,那個代價拿數字來衡
量,說不定十萬八萬,將來去收入的話,哎呀,那是無量無邊!王永慶在你看起來,你根
本不在眼下,這個王永慶算什麼?哎呀!一點都不要他,就是如此。所以這個叫什麼?殊
勝下士,這也是本論真正引導我們的。
13'47"
《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
那麼下面引那個《道炬論》,《道炬論》就是本論的這個藍本,阿底峽尊者的。實際
上呢,他所以引的話,特別有個意義,說表示這個圓滿的師承。到這裡大家記得哦!本論
真正的殊勝是什麼?從佛然後經過兩個大菩薩,一個是彌勒菩薩,一個是文殊菩薩,一直
傳下來,經過龍樹菩薩、無著菩薩,一直傳下來,然後傳到阿底峽尊者,這有圓滿師承。
所以他這地方特別說明:我這個不是亂來的,真正的佛說的最精要的精髓,根據是這個!
這個括弧裡的很容易懂,假定說我們忙著這方便,都是為了求這個生死當中自己的快樂,
那就是下士。這個上面說要求的這個─增上生,所以下士;還有要求的義利是決定勝:
15'06"
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
那麼「決定勝」究竟是要得到好處的有兩種:有一個呢,單單解脫生死,叫二乘;還
有一個呢,「一切種智位」,就是佛果。
15'25"
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
在這個兩類當中,不管「聲聞乘」以及「獨覺乘」,他所有說的這個內容就在共中
士,或者就是「中士」或者「共中士」,共字意義也是一樣,跟上面一樣。那麼在這個地
方呢,「共」字我們要著眼,原來啊,單單走中士那種人真是冤枉,因為你走上士,你也
11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得到了;如果你不走上士,單單得到……你就上面得不到,所以這個「共」字著眼點,這
我們應該要了解的。那麼中士內容是什麼呢?
16'14"
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
三種學故。
他這個內容就是這樣,發了個厭離心。他這個厭離心,平常我們單單都說厭離心,那
麼厭離是什麼呢?對於「一切諸有」,這個諸有包括三有。欲界固然是非常地厭惡,為什
麼?它有種種的過患,乃至於色界、無色界,色界天上那快樂得不得了,無色界……都是
曉得它的大過失,產生大厭離。但是他那個厭離只求自利的,自己解決了,一心一意要度
脫這個三有。那麼他為了達到這個度脫三有,所以找這個方便道,也就是這個。方便道是
什麼呢?就是戒、定、慧。這個統統包含在中士當中。
17'24"
這地方順便提一件小事情,這個真正的中士道,他得到定,我們不要小看那個定,那
定比起世間來的話,那是不得了地好。我為什麼要提這個?現在我們修行,往往稍微有一
點,聽懂了一點,哎呀,歡喜得不得了!然後念了幾聲佛,哎呀!自己得到了一點境界;
然後呢拜幾下佛,等一下覺得這個好!然後做夢又怎麼覺得好,坐的時候覺得舒服又舒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
服,大家就覺得好得不得了─就不向前了。你一覺得這個好,你就不向前了,這個我們
要了解。所以這個佛法的內涵,你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必然產生、難免產生碰到一點好
的境界,就停在那裡就上不去了。
18'12"
實際上這一種情況比起於定的境界,那差得不曉得多多少少。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
還沒有真正進入色界根本定,要得到念佛三昧,那個時候才得到這個色相應的這種快樂。
當然念佛的話,你一定可以去,但是他這個得到了,真正念佛得到的念佛三昧以後,他不
會對它執著的,他真正的目的不是執著在這個色界的快樂,他要去極樂世界。所以這個
真正能不能往生─信、願,它在願上面,不在那個定上面。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不了解這
點,稍微得到一點點,哎呀,覺得執著得很!對不起,那這個就很危險了,那這個就很危
險了,順便一提。下面也同樣地引那個《道炬論》。
19'06"
《道炬論》云:「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那麼,他現在對三有的種種的快樂─背棄,這樣的。所以真正的修行這個二乘的人
士,你不管什麼快樂給他,他絕對不要,絕對不要,這個特質。然後呢,因為他一心要求
這個,所以他要修道,在這種狀態當中,他的行持─遮惡業。這個惡業比我們現在的善
13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惡業要高一等喔!這個我們現在的善惡業是以三善三惡為標準的,就是說不墮落三惡道的
這叫惡業;現在修學二乘的行者的惡業,要跳出輪迴的這個才是叫善,如果沉在這裡邊的
話它是惡業。所以這個略戒經的三句當中,「自淨其意」是他的衡準標準,如果你做了很
多的善事,心裡面戀戀難捨放不下的話,這個是惡業。所以他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若惟
求自靜」,那個要求自己寂靜的,這個還是中士夫。
20'36"
如覺窩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
義。」
那麼,「覺」還是阿底峽尊者,造的《攝行炬論》裡邊說:「尊長佛說」,說這個
我的前面的尊長,這個實際上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傳下來的精要。是什麼呀?真正要想徹底
解決一切問題,要圓滿你這個大菩提心有兩條路,哪兩條路?一條是顯教的,一條是密教
的;密教叫「密咒」,顯教是「度彼岸」。現在本論所要引導的,這個地方要說的這個,
所以我現在說這個道理,「此當書彼義」。就是前面是上面說明三士道的內涵根據及它的
傳承。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
21'41"
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
真正學佛道一切種智有兩個方法:顯教、密教。
21'53"
此二攝入上士法類。
那麼這兩個統統包括在上士裡邊。
21'59"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那麼什麼是上士呢?這個是由於他「大悲心自在而轉」,我們現在是什麼東西自在?
煩惱自在而轉。經過了修習以後,我們心裡面時時起來的都是會大悲心,一心要救別人,
這樣。那麼他……你要救別人的話,要有救別人的方法,沒有方法的救別人是救不起來
的。譬如說我們家裡邊母親都是最慈悲的,可是教育那孩子教不起來。沒有一個母親例
外的,都是希望望子成龍,結果弄了半天,嘿嘿!就偏偏不行,為什麼?溺愛,叫作。所
以我們說,這個真正的沒有正確方法,悲心不行,所以叫,我們平常有一句話「愛見大
悲」。你大悲心有了以後,如果說你沒有真正的空性─一實相,跟它相符的話,那還在
愛見當中,跟著煩惱相應的,這個─敗壞菩薩,不行!
15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23'23"
所以你有了大悲心,既然要救一切眾生,還要有救一切眾生的方法,那怎麼辦呢?那
個時候一定要成佛,所以發菩提心叫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必須具足的幾個條件,說大菩
提心必須具足的條件是大悲、大智、大行。你沒有悲心,不想救別人;有了悲心你沒有智
慧,是救不成;你然後真的有了智慧,你開始去行持就對了,等到那個行圓滿的時候叫大
力,好了!那麼真正要想達到這個,要去學什麼?學兩樣東西,「六度及二次第」,或者
是單單學六度,或者是六度上面還加上二次第。二次第以前講過了,生、圓兩個次第,生
起、圓滿兩個次第,這是無上密當中的。
24'21"
《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
還是說,要體會到自己的苦,然後呢,推己及人要幫忙別人,而要盡除所有法界有情
的苦,這個就是最殊勝的人,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的菩薩。
24'48"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這上士要學的內容,這是因為這裡正說的,所以下面詳細說。好了!根據上面這個
內容,我們看一看整個的佛法內容,統統在裡頭了。所以現代的我們的太虛大師說人天五
乘,實際上這個都有根據的,印度的經論裡邊說得清清楚楚。你仔細一點分五乘,再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
然三乘,乃至兩乘,乃至於最後《法華》上面只有一佛乘。但是不管怎麼判,內容都是這
個,再也沒有例外,你所對的境就是這些。
25'37"
人天,當然我們輪迴當中,人人不希望到地獄去,人人不希望做畜生,希望享受,
那麼享受是人天。這個是統統包含在下士,你這樣做的話,你就可以得到人天。但是人天
當中又不圓滿,弄了半天三世怨,再墮落,哎呀!還是要跳出來,那單單跳出來部分的
話,聲聞、緣覺─共中士。雖然跳出來了,說我真正要想做一個世間的好人,還要管管
別人,幫助幫助別人,現在你要修學佛法的人,居然自己跳出來了不管別人,這個算什
麼呢?譬如這世間稍微好點的好人,他總是上面父母、妻兒、子女、親戚、朋友,幫忙
別人;你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什麼都不管了只管你自己,然後還要修學,哎呀,不行、不
行,推己及人,那麼這個叫上士,所以總共包括在這裡。
26'41"
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一件事情,那個當年我的老師常常罵我的,唉,我現在真
是感激不盡,感激不盡!我不妨把我老師對我的教訓在這個地方:我那時候常常自己覺得
我是一個修行人,總覺得這個也不願意做,那個也不願意做,我來修行的,然後自己總覺
得我放掉了一切跑來修行!我老師說:「你修行!你要修行,你關在山裡面,你為什麼跑
到我這裡來吃我這東西啊?住我這個房子啊?我欠你的啊!」我聽了,當時聽了半天,覺
17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得這些人怎麼好像不慈悲呀?「慈悲、慈悲!你不是要學佛嗎?要你慈悲啊,我就是個凡
夫!」當時一直不懂這個話,一直不懂話,這個話一直不懂,現在慢慢地了解了。
27'35"
的的確確地,而我們自己覺得:我要修行!欸,你要修行,修誰呀?修你自己,要
修你自己,你為什麼跑到我這地方,還要吃我的東西啊?這個千真萬確事實啊!然後還覺
得好像順理成章該吃的,好像他做完了以後要養你這個樣的。他為什麼不會修行,他要來
幫你忙?我想了半天:沒有錯啊!單單如果只管我自己的話,很正確嘛!大家只管自己的
話,為什麼我要燒了飯給你吃?為什麼我要做了這個東西給你呀?那只好大家……好了,
拿了一個缽去討飯,討到嘛吃飽了就坐,討不到只好餓,那個還情有可原!本來你只管自
己。今天我說我要幫一切人解決問題,問題不解決,還要人家侍候你,侍候得不對,還要
指責別人!我想了半天是越想越不對!也許我可以說現在剛剛開始不對,是嘛,剛剛開始
是要這樣,可是因地當中你已經弄錯了,菩薩啊!哎呀,後來慢慢地了解這個話了,慢慢
地了解這個話了!
28'43"
所以現在我的的確確地,在那個地方看見別人忙,我真感激啊!我絕對不會想:欸,
那些人不會修行,不是,幸好他那些忙,今天我在這裡可以心安理得,我真感激啊!如果
有空,我起來一定幫他忙,大家去做好,實際上做好了是為我自己,現在才漸漸地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
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去責備人的心慢慢減少了,到最後減到最低限度,真正到最後的
話,完全找不到了。那個時候大概多多少少可以走上去了。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有的時候
還不罵還不行咧!總是這個樣子想,一直想了好久,後來被他罵了幾次,當時罵的時候還
覺得心裡很起反感:「哎呀,這個老師怎麼搞的呀?這個樣的呀?」但是妙了!如果說你
不能跟法相應的話,你始終想在那邊的話,這句話永遠沒有效果。
2018/10/16 校正一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十三卷.A面
00'11"
反過來說,也可以這麼說,整個要學的道,要講的內容分這樣的三個大綱。這個三個大綱
把整個的佛法主要的精要全部統攝,一點沒有遺漏。所以說三士道當中,總共地含攝了所
有的至言,「至言」就是勝者所講的,這個道理我們首先要有個認識。
00'49"
那麼其次呢,為什麼要這個三士道這樣地一步一步引導的原因何在?你對這兩個有
了正確的認識,問題就解決了,現在簡單一點說,就是說,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的整個的
內容是什麼?就是這一些。那麼就這些東西你要做,當然有個方法,就這些說明了兩樣
東西:「質」本身絕對是純正,「量」是圓滿。那麼這一個東西怎麼變成功具體事實?去
處理的時候,做的時候,還要有個完整的次第,所以這兩者當中說明了這個,所以第二個
「顯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導之因相」就是講明這點。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
01'48"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
為利有情。
那麼,我們現在不是要學佛嗎?是。這個佛他真正的修行過程當中,分成三個步驟:
初發心,中間是集聚資糧,最後現證圓滿的正覺。發心,為什麼發這個心?發些什麼心?
這個就是因地當中的,或者是「境」─他對於這個境了解如何的;中間集資糧,就是開
始的「行」持;最後證得這個「果」位。
02'42"
所有的佛這個無非是為了利益有情,他的目的就是利益有情。說到這裡有的人自己覺
得:「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利益有情真難噢!我自己先解決了問題再說。」是,有很多有
這種想法。即使有的人說我要學佛,可是潛在意識裡邊,真正說要為利有情的這種心情,
還是很少。不要說要利益一切有情,現在這個常住叫我去給大家服務一下,哎呀,想起來
很容易,教你去做的話:「喔,這個是很難哪!還是馬馬虎虎自己解決了再說。」我們真
正的心裡面說為利益有情的這個事情,不大容易生得起來的,那麼這裡要說一下。真正為
了自利,你還非要利益一切有情,才能夠圓滿的自利,關於這個道理後面會詳細說。
03'45"
現在不妨簡單地在這地方說一下,簡單地在這地方說一下。譬如說我們人人都從孩子
5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這麼長大的,那麼我們孩子家庭裡當中,都有每一個人的家庭,有的人當然父母啊,然後
乃至於祖父母、兄弟姐妹都有。有的人不一定具足,不過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過程,現在
不妨把這個做一個比喻。譬如說,通常一個家庭裡邊我們常說「一家之主」,這個一家之
主,或者是父親也好,或者是母親也好。他做一家之主有兩種狀態:有一種呢,他是物質
上頭的支柱依靠,還要精神上的依靠,這個是一家之主。他這兩點做能夠做圓滿了,他自
然而然是最圓滿的一家之主。
04'43"
那麼這個是什麼狀態呢?喔!他去外面賺錢,賺了錢以後,他就拿得來養家。然後
呢,他精神全部招呼那個家人,所以不管是物質上面、精神上面,他都這樣做,這樣做的
結果,所有家裡的人都是以他為主,自然地。喔!這個因為爸爸在外面賺錢是為了我們,
然後他回來的時候,你一看見爸爸他處處地方招呼你,看見是爸爸回來了就歡喜;物質上
面他也為你,精神上面也為你。做為太太的人也是這樣,哎呀,她自己先生在外面這麼辛
苦,然後呢,回來的時候還處處地方安慰這個太太,哎呀,看見就歡喜!這是一種狀態。
反過來,假如這個先生外面賺了錢,自己在亂花,一個人自己這樣享受,然後回去時候呵
斥這個,呵斥那個,又要打太太,又要罵兒子。一回去大家看見─喔,今天這個閻羅王
回來了,趕快躲得遠遠的。我想我們大家都可以容易體會到這一點吧!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
05'56"
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啊?就是說,假定你真的能夠為別人,結果為別人的結果,所有
那個受你恩惠的人,他全部的精神都傾向於你,對不對?那個家是圓滿的家。你為了自己
的結果的話,儘管同樣的家,對不起,支離破碎、一塌糊塗,是不是這樣?現在我們造任
何的業,你要想真正為你自己好的話,對不起,一個人好不起來的,這樣。當我們在一個
團體當中,你真的為旁邊、真正為他一點,他這個還報往往會遠超過我們,這個你們要好
好地體驗。我們現在不必說以後,說以前的,成佛是幹什麼?說把以前的業障要消除掉。
以前業障怎麼造起來的?就跟人家人與人之間相處。今天造業障決不可能單獨,你要淨化
你的業障你就能單獨了嗎?你就能單獨了嗎,請問?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所以要圓滿把
自己的業障消除的話,同樣地圓滿要把跟你造業障相關的那個都要解除。這一點我們不深
談說這個利他,就是為了策發我們了解說我真正要自利,還非從利他方面下手不可!
07'21"
現在我們這個小環境當中,你去看看,假如這個人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話,你自然而
然不知不覺:「這傢伙自私自利!」你就不要去理他,但是也沒有辦法。他如果能夠真全
心全意地為你的話,你自然而然也願意聽他,願意處處地方招呼他,是不是這個樣?那請
問我們現修學佛法的人,願意人人討厭你,還是願意人人幫助你呀?願意做哪一個?這個
不是嘴巴上面講,不是說:「為利有情願成佛!」就是你心裡面很清楚、很明白,你想這
7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件事情,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地想這件事情!這裡隨便一提,真正到後面的話會詳細地告
訴我們這一點。
08'10"
所以了解了佛法真正特殊的地方,他因為要利益一切有情,結果真正得到好處的,
嘿,妙了,他自己!這話怎麼講啊?沒有一個佛例外的,他都是要發這個心,說發什麼
心?為利一切有情然後成佛,結果有情還是無量無邊這麼多,他卻成了佛了,對不對?這
個現實的最圓滿的例子。所以我們真正要求自利,還非從這上面不可。反過來是羅漢,哎
呀!他是說我自己解決了算了,結果呢,他證了羅漢,最後還要轉大圈子,還要成佛,真
冤枉!我們現在說:「這個念佛,可不是這樣吧?」對不起!一樣的。你儘管現在去了,
到了極樂世界到那裡證羅漢果;然後呢證了羅漢果,到那時候聽阿彌陀佛給我們講《法華
經》,然後才來轉了個大圈子。佛佛道同,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曉得這個是冤枉
路,冤枉路!不過這裡我們現在暫時不強調這一點。如果說我們大家不想走這個路,下面
同樣地,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更正確的。你現在想自利,他前面的還是一點都不遺漏地,就
讓你現在自己自利去。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09'37"
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
那麼上面我們就說過了,我們真正了解這個自利跟利他,實在可以說分大不開。換句
話說,你真正要想得到這個利益的話,現在有哪個內容呢?這個內容主要的有兩類:第一
個「現前增上生」,第二個「畢竟決定勝」,這個內涵我們早就了解了。
10'16"
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
那麼我們要想得到增上生,成辦、成就、辦妥當增上生的那些內容,統統包含在「下
士」這一類,或者叫「共下士」。為什麼這個下士叫作共下士?因為的的確確有人哪,叫
你爬上去成佛,「哎呀!這個成佛很難,喔,眼前得一點好處就行了!」是,這一類是這
樣。可是真正要成佛的人,他眼前還是要的,所以這一部分是共同學的。說到這地方又有
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你看,他真正要成佛,他不是說眼前單苦欸,他眼前同樣地可以
得到增上生,你豈不是冤枉了嗎?你得到了增上生以後停在這裡,乃至於還要墮落;他得
到了增上生,步步上升,而且這個永遠不停地永遠上升,到最後成佛。所以這概念我們要
了解,所以「共」字它大有意義在裡面,對我們實際上是一個大策勵!處處地方讓我們了
解,只求眼前貪一點便宜,這是一個冤枉的事情,你肯放下來,全部求遠大的目的去幹的
話,眼前樣樣都得到,眼前樣樣都得到。
9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11'51"
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勝下士」這個是我們這裡真正重要的。真正的殊勝的下士是什麼?實際上這個地
方引導我們的也是這個。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殊勝的下士,前面那個下士就是三世怨的,三
世怨的,得到一點好處虧了大本。殊勝的下士的話,那個才是得到的話,步步增上的。這
個殊勝的下士,不拿現世為重,而要求什麼?求「後世善趣的圓滿」。因為他要求後世善
趣的圓滿,所以現在他造的是,造集的因是什麼?都是能往善趣的因。因為他希望得到後
世的好處,所以他修行,修行以後造了很多善業,將來就可以得到好的地方去。
12'59"
以我們現在來說,所以出家放棄這些社會上頭一切的好處,為什麼?不是貪著現在,
喔,覺得:「這個極樂世界美得很啊!現在這個事情我不要。」你就努力忙這個嘛!實際
上也的確是如此,啊,你能夠眼前稍微辛苦一點點,花出一點代價,那個代價拿數字來衡
量,說不定十萬八萬,將來去收入的話,哎呀,那是無量無邊!王永慶在你看起來,你根
本不在眼下,這個王永慶算什麼?哎呀!一點都不要他,就是如此。所以這個叫什麼?殊
勝下士,這也是本論真正引導我們的。
13'47"
《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
那麼下面引那個《道炬論》,《道炬論》就是本論的這個藍本,阿底峽尊者的。實際
上呢,他所以引的話,特別有個意義,說表示這個圓滿的師承。到這裡大家記得哦!本論
真正的殊勝是什麼?從佛然後經過兩個大菩薩,一個是彌勒菩薩,一個是文殊菩薩,一直
傳下來,經過龍樹菩薩、無著菩薩,一直傳下來,然後傳到阿底峽尊者,這有圓滿師承。
所以他這地方特別說明:我這個不是亂來的,真正的佛說的最精要的精髓,根據是這個!
這個括弧裡的很容易懂,假定說我們忙著這方便,都是為了求這個生死當中自己的快樂,
那就是下士。這個上面說要求的這個─增上生,所以下士;還有要求的義利是決定勝:
15'06"
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
那麼「決定勝」究竟是要得到好處的有兩種:有一個呢,單單解脫生死,叫二乘;還
有一個呢,「一切種智位」,就是佛果。
15'25"
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
在這個兩類當中,不管「聲聞乘」以及「獨覺乘」,他所有說的這個內容就在共中
士,或者就是「中士」或者「共中士」,共字意義也是一樣,跟上面一樣。那麼在這個地
方呢,「共」字我們要著眼,原來啊,單單走中士那種人真是冤枉,因為你走上士,你也
11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得到了;如果你不走上士,單單得到……你就上面得不到,所以這個「共」字著眼點,這
我們應該要了解的。那麼中士內容是什麼呢?
16'14"
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
三種學故。
他這個內容就是這樣,發了個厭離心。他這個厭離心,平常我們單單都說厭離心,那
麼厭離是什麼呢?對於「一切諸有」,這個諸有包括三有。欲界固然是非常地厭惡,為什
麼?它有種種的過患,乃至於色界、無色界,色界天上那快樂得不得了,無色界……都是
曉得它的大過失,產生大厭離。但是他那個厭離只求自利的,自己解決了,一心一意要度
脫這個三有。那麼他為了達到這個度脫三有,所以找這個方便道,也就是這個。方便道是
什麼呢?就是戒、定、慧。這個統統包含在中士當中。
17'24"
這地方順便提一件小事情,這個真正的中士道,他得到定,我們不要小看那個定,那
定比起世間來的話,那是不得了地好。我為什麼要提這個?現在我們修行,往往稍微有一
點,聽懂了一點,哎呀,歡喜得不得了!然後念了幾聲佛,哎呀!自己得到了一點境界;
然後呢拜幾下佛,等一下覺得這個好!然後做夢又怎麼覺得好,坐的時候覺得舒服又舒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
服,大家就覺得好得不得了─就不向前了。你一覺得這個好,你就不向前了,這個我們
要了解。所以這個佛法的內涵,你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必然產生、難免產生碰到一點好
的境界,就停在那裡就上不去了。
18'12"
實際上這一種情況比起於定的境界,那差得不曉得多多少少。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
還沒有真正進入色界根本定,要得到念佛三昧,那個時候才得到這個色相應的這種快樂。
當然念佛的話,你一定可以去,但是他這個得到了,真正念佛得到的念佛三昧以後,他不
會對它執著的,他真正的目的不是執著在這個色界的快樂,他要去極樂世界。所以這個
真正能不能往生─信、願,它在願上面,不在那個定上面。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不了解這
點,稍微得到一點點,哎呀,覺得執著得很!對不起,那這個就很危險了,那這個就很危
險了,順便一提。下面也同樣地引那個《道炬論》。
19'06"
《道炬論》云:「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那麼,他現在對三有的種種的快樂─背棄,這樣的。所以真正的修行這個二乘的人
士,你不管什麼快樂給他,他絕對不要,絕對不要,這個特質。然後呢,因為他一心要求
這個,所以他要修道,在這種狀態當中,他的行持─遮惡業。這個惡業比我們現在的善
13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惡業要高一等喔!這個我們現在的善惡業是以三善三惡為標準的,就是說不墮落三惡道的
這叫惡業;現在修學二乘的行者的惡業,要跳出輪迴的這個才是叫善,如果沉在這裡邊的
話它是惡業。所以這個略戒經的三句當中,「自淨其意」是他的衡準標準,如果你做了很
多的善事,心裡面戀戀難捨放不下的話,這個是惡業。所以他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若惟
求自靜」,那個要求自己寂靜的,這個還是中士夫。
20'36"
如覺窩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
義。」
那麼,「覺」還是阿底峽尊者,造的《攝行炬論》裡邊說:「尊長佛說」,說這個
我的前面的尊長,這個實際上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傳下來的精要。是什麼呀?真正要想徹底
解決一切問題,要圓滿你這個大菩提心有兩條路,哪兩條路?一條是顯教的,一條是密教
的;密教叫「密咒」,顯教是「度彼岸」。現在本論所要引導的,這個地方要說的這個,
所以我現在說這個道理,「此當書彼義」。就是前面是上面說明三士道的內涵根據及它的
傳承。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
21'41"
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
真正學佛道一切種智有兩個方法:顯教、密教。
21'53"
此二攝入上士法類。
那麼這兩個統統包括在上士裡邊。
21'59"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那麼什麼是上士呢?這個是由於他「大悲心自在而轉」,我們現在是什麼東西自在?
煩惱自在而轉。經過了修習以後,我們心裡面時時起來的都是會大悲心,一心要救別人,
這樣。那麼他……你要救別人的話,要有救別人的方法,沒有方法的救別人是救不起來
的。譬如說我們家裡邊母親都是最慈悲的,可是教育那孩子教不起來。沒有一個母親例
外的,都是希望望子成龍,結果弄了半天,嘿嘿!就偏偏不行,為什麼?溺愛,叫作。所
以我們說,這個真正的沒有正確方法,悲心不行,所以叫,我們平常有一句話「愛見大
悲」。你大悲心有了以後,如果說你沒有真正的空性─一實相,跟它相符的話,那還在
愛見當中,跟著煩惱相應的,這個─敗壞菩薩,不行!
15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23'23"
所以你有了大悲心,既然要救一切眾生,還要有救一切眾生的方法,那怎麼辦呢?那
個時候一定要成佛,所以發菩提心叫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必須具足的幾個條件,說大菩
提心必須具足的條件是大悲、大智、大行。你沒有悲心,不想救別人;有了悲心你沒有智
慧,是救不成;你然後真的有了智慧,你開始去行持就對了,等到那個行圓滿的時候叫大
力,好了!那麼真正要想達到這個,要去學什麼?學兩樣東西,「六度及二次第」,或者
是單單學六度,或者是六度上面還加上二次第。二次第以前講過了,生、圓兩個次第,生
起、圓滿兩個次第,這是無上密當中的。
24'21"
《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
還是說,要體會到自己的苦,然後呢,推己及人要幫忙別人,而要盡除所有法界有情
的苦,這個就是最殊勝的人,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的菩薩。
24'48"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這上士要學的內容,這是因為這裡正說的,所以下面詳細說。好了!根據上面這個
內容,我們看一看整個的佛法內容,統統在裡頭了。所以現代的我們的太虛大師說人天五
乘,實際上這個都有根據的,印度的經論裡邊說得清清楚楚。你仔細一點分五乘,再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
然三乘,乃至兩乘,乃至於最後《法華》上面只有一佛乘。但是不管怎麼判,內容都是這
個,再也沒有例外,你所對的境就是這些。
25'37"
人天,當然我們輪迴當中,人人不希望到地獄去,人人不希望做畜生,希望享受,
那麼享受是人天。這個是統統包含在下士,你這樣做的話,你就可以得到人天。但是人天
當中又不圓滿,弄了半天三世怨,再墮落,哎呀!還是要跳出來,那單單跳出來部分的
話,聲聞、緣覺─共中士。雖然跳出來了,說我真正要想做一個世間的好人,還要管管
別人,幫助幫助別人,現在你要修學佛法的人,居然自己跳出來了不管別人,這個算什
麼呢?譬如這世間稍微好點的好人,他總是上面父母、妻兒、子女、親戚、朋友,幫忙
別人;你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什麼都不管了只管你自己,然後還要修學,哎呀,不行、不
行,推己及人,那麼這個叫上士,所以總共包括在這裡。
26'41"
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一件事情,那個當年我的老師常常罵我的,唉,我現在真
是感激不盡,感激不盡!我不妨把我老師對我的教訓在這個地方:我那時候常常自己覺得
我是一個修行人,總覺得這個也不願意做,那個也不願意做,我來修行的,然後自己總覺
得我放掉了一切跑來修行!我老師說:「你修行!你要修行,你關在山裡面,你為什麼跑
到我這裡來吃我這東西啊?住我這個房子啊?我欠你的啊!」我聽了,當時聽了半天,覺
17 舊版.第三十三卷 A
得這些人怎麼好像不慈悲呀?「慈悲、慈悲!你不是要學佛嗎?要你慈悲啊,我就是個凡
夫!」當時一直不懂這個話,一直不懂話,這個話一直不懂,現在慢慢地了解了。
27'35"
的的確確地,而我們自己覺得:我要修行!欸,你要修行,修誰呀?修你自己,要
修你自己,你為什麼跑到我這地方,還要吃我的東西啊?這個千真萬確事實啊!然後還覺
得好像順理成章該吃的,好像他做完了以後要養你這個樣的。他為什麼不會修行,他要來
幫你忙?我想了半天:沒有錯啊!單單如果只管我自己的話,很正確嘛!大家只管自己的
話,為什麼我要燒了飯給你吃?為什麼我要做了這個東西給你呀?那只好大家……好了,
拿了一個缽去討飯,討到嘛吃飽了就坐,討不到只好餓,那個還情有可原!本來你只管自
己。今天我說我要幫一切人解決問題,問題不解決,還要人家侍候你,侍候得不對,還要
指責別人!我想了半天是越想越不對!也許我可以說現在剛剛開始不對,是嘛,剛剛開始
是要這樣,可是因地當中你已經弄錯了,菩薩啊!哎呀,後來慢慢地了解這個話了,慢慢
地了解這個話了!
28'43"
所以現在我的的確確地,在那個地方看見別人忙,我真感激啊!我絕對不會想:欸,
那些人不會修行,不是,幸好他那些忙,今天我在這裡可以心安理得,我真感激啊!如果
有空,我起來一定幫他忙,大家去做好,實際上做好了是為我自己,現在才漸漸地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
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去責備人的心慢慢減少了,到最後減到最低限度,真正到最後的
話,完全找不到了。那個時候大概多多少少可以走上去了。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有的時候
還不罵還不行咧!總是這個樣子想,一直想了好久,後來被他罵了幾次,當時罵的時候還
覺得心裡很起反感:「哎呀,這個老師怎麼搞的呀?這個樣的呀?」但是妙了!如果說你
不能跟法相應的話,你始終想在那邊的話,這句話永遠沒有效果。
2018/10/16 校正一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三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三卷 B面
日常法師
--------------------------------------------------------------------------------
我那時候幸好的是慢慢已經懂得有的時候反省。不妨想著,聽聽他的話想想看,一想覺得有道理,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隨便說,你們要修行,你願不願意損失一點時間幫別人去,不願意,那麼為什麼別人要來幫你忙啊?為什麼?你有沒有想過這一點,有沒有想過這一點請問?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修行人世間講道德的人,你這樣自私自利算道德嗎?算道德嗎?所以我想想不管你怎麼想,想到後來是越想越慚愧,所以我告訴你們我以前那個眼睛生在這裡,頭頂上,為什麼?就一方面這個道理慢慢的多多少少多聽一點,一方面被罵,罵了以後還有好處,我多多少少還肯自己反省,所以如果說諸位今天覺得聽得進我這個話的話,我告訴你們反省非常重要,你肯反省的時候,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慢慢的我的眼睛到這裡,到最後眼睛到這裡,為什麼到這裡啊?不敢看了,的確不敢看哪,你回頭一想的話,覺得一無是處,你簡直是拼命懺悔都來不及,看見那些人就慚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隨便說到這個時候,我也隨便提一個經驗,到那時候不管你說為自利也好,為利他也好,你就沒有一點點讓你發脾氣看不順眼的地方,沒有了!你能夠真的看不順眼那個時候,好處誰的?妙了!好處是你的!好處千真萬確是你的,前面不是說嗎?我們在一個菩薩前你發一點瞋心的話,你就受害,到那個時候你看看,樣樣看得順眼,要你發脾氣你發不起來,發不起來你的心裡什麼?柔軟嘛!你要去忍耐就很容易忍耐,結果這個好處是你的,妙了!你相信不相信?就這個,如果你不相信,試試看,我就怕你不試,那麼這個是順便一提,下面就說三士。
【三士之名,攝決擇曰:「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
他為什麼下面要說明這個,我這地方先說一下,因為我們前面講的那個道的總建立,講的那個三士,包涵所有的,可是現在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上面他也立三士的名,立三士名的內容,是不是有不一樣呢?所以我們這地方要辨別一下。這個話為什麼要這樣講?如果我們平常單單看這個書,你也看不見為什麼要這樣講,記得不記得我前天跟大家說過,在圓滿的教法當中他把我們所要學的內容,一定在事先決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沒遺漏,如果你有遺漏的話你覺得做對了,跑到半路當中萬一出了毛病,當初你在決擇,換句話說,當初你在學習的時候,你沒有學到,到那個時候你出了毛病,你就沒辦法可想了,對不對,所以現在這地方,處處地方圓融,他現在三士不管是性宗,不管是相宗,不管是那一派,不外乎這個。事先沒有一點漏洞通通做好了,到上去做的時候千穩百當,這個才是道總建重要的地方,清楚嗎?這個以後我跟你們說,後面像修行六度什麼等等不講你自己看看也可以,可是這個地方如果不講的話,你那個書本上面絕對看不見,它是個大漏洞,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麼它那個上面怎麼說?說那個三士就是受那些人,「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律儀為什麼叫非律儀非非律儀呢?我告訴你,這個就是普通的我們一般的好事,這第一條。
關於三士的這個名,他為什麼這麼提一下呢?那就是有的時候,同樣的名有內涵不一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意思說可能有遺漏,如果說有遺漏的話,那麼這個就不圓滿了,所以凡是圓滿無垢的教授,他一定把這個概念一開頭的時候,分辨的非常清楚,這個是我們這裡應該認識的,將來諸位如果走下去,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強者,真正的是有力量的大丈夫,那麼那個時候決定要走這個最正確圓滿的路,那個時候關於這個教授的圓滿非常重要。這是所以凡是這種圓滿的教授,他前面一定有辨,譬如說瑜伽師地論他第一個本地分下面緊跟著攝決擇分,要辨別這個裡邊的差別何在?乃至於很詳細的一部分說明,總要把它所說的這個道,一點不遺漏,一點沒有剩餘,你能夠有這樣的認識,然後你走上去的話才是千穩百當,如果你有一點遺漏的話,做到一半覺得不對了,重新來,那這個就絕大的浪費。那麼現在他呢說這個三士的名在瑜伽師地論上面,攝決擇分也有,下面就應這個文「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他這個地方也有三士,這個三士跟上面所說的三士好像名詞不一樣,實際上它的內涵卻是一樣的,那麼在這個地方關於律儀非律儀我簡單的解釋一下。律儀通常也就是說這個是戒律;那麼為什麼稱它為律儀,為什麼稱它為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呢?這個律儀普通就是指戒善,他這個能夠發最善的上品的無表業的,換句話說,這種一定是最好的善淨之業。那麼另外一種叫非律儀或者叫不律儀,那是一定感得上品的惡業,所以上品的善業它一定會超生、生天,最起碼的話一定保持人身,如果我們以這功德迴向淨土的話,那一定會往生,這就是戒,所以你真正得到了這個戒體只要如法去做的話,往生那穩得不得了。同時那不律儀的話一定墮落,什麼是不律儀?我們叫惡戒,這個概念我們不大清楚,這個地方簡單說一下。通常有三種狀態可以說,第一種這個出生的家庭譬如說,出生的家庭像我們這裡不大有,印度它這個是家族傳下來的,譬如說他那個是婆羅門種、剎帝利種、檀陀羅種,或者殺豬的、宰羊的,他這職業本身就是祖上傳下來的,就該這麼做。所以換句話說,這一種是專門講殺生的,殺豬宰羊就這個樣,所以他那個概念從小當中就應該這麼做,其實我們現在這裡還是有這種,譬如說有很多外道,他覺得就要這樣做的,我在印度聽見過這麼一個,他那個宗教的說法,就是說告訴我們去殺人,殺人他不是說強盜這樣幾個人先一付好面孔,看見一個陌生人來了,他就很親善的來幫忙你,你相信他了,然後他帶你到每個地方去,然後幾個人圍上來把你弄死,把你的東西通通拿去,而且因為他是一個宗教,所以那個政府簡直沒辦法他,到現在這種還有,這個宗教就有這麼力量,這種就是惡律儀的一種。還有一種就是我們現在,因為受了世間的這個不正確的說法,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這個東西,很多動物天生來就該我們吃的,那麼你就要去,拿了這種概念,以及我們往往就是一種錯誤的概念,顛倒的概念,拿著概念覺得要那麼做,那麼我們舉一個比喻吧!就是這宋朝有一個很有名的一戶人,梁山坡,宋江那夥人,他可不是說我在這做強盜,他打出來那個招牌叫什麼?替天行道,那他的確是,然後呢在社會上這個俠義覺得還很那個的,他專門什麼?專門就是做這個,你說他一無可取嗎?他好像還很講道理,說他講道理嗎?那都像你這樣的話,那個國家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這種人,受了這種概念,他就這樣去做,那麼在這種情況這個叫惡律儀。那麼還有一種,好的也、好壞的也好,這個地方,單單指好的就是說,他並不是有特別的這種戒善,而是說他本身譬如說我們世間的人覺得這個事情該做這個好的,那世間大部份人道德操守,道德標準覺得該這樣去做的,那麼通常呢我們說戒善跟性善,就是屬於性善他也認真的這樣去做,或者就算是那個戒善的話,這個戒不是跟出世很強有力的,這種就是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譬如我們世間上來說,仁義禮智信,乃至於說我們受五戒,這個五戒有兩類,假定說你為了出世而受這個五戒的話,這個五戒就屬於淨戒律儀所攝最起碼的根底,我們不了解這個特質,就這樣隨隨便便做的話,實際上也沒有得到這個真正的內涵,這種情況都是做好的,但是呢實質上不夠,那麼這種就是在這個裡頭。所以這個說明了什麼?說第一類那就是得到人天果報,這樣,第二類的話決定是出世的,所以聲聞相應的。第三類呢,走大乘菩薩的,所以三士這個的名雖然不同,內容是一樣。
【與此義同,復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有各式各樣的建立,那麼下面說
【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闍黎於俱舍釋中,亦說三士之相。下士夫中,雖有二類,謂樂現法及樂後世。此是第二,復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
現在解釋一下,除了這個攝決擇分就是瑜伽師地論,其他地方還有,乃至於就是這個道炬論當中也引,引這個世親菩薩在俱舍論當中也說三士相,不過不管在那裡,總之我們現在這裡所說三士已經包含了佛所說的一切,實際上呢佛所說的一切,也包括了十法界,所有的沒有一點遺漏了。那麼這個下面呢,特別一個解釋,這個解釋就是我們一開頭要深切認識的,這個是我們下腳的第一步。下士有兩類,下士的特質是什麼?就是求增上生,增上生就是我們在世間的生活慢慢的改善,這個意思。那麼這個慢慢的改善,分兩部份,有個呢現世,求現世改善,有個呢求後世,現在這個地方真正引導我們的是第二,第二求後世的,最後有一句話注意哦!就是求後世,還要趣入增上生無謬的方便,你求後世,這個也不要弄錯,弄錯的結果是什麼?後世得到的,再後世就不行了,三世怨,這個非常重要,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說無謬的沒有錯誤的增上生,於是你一直在增上,一直在增上,他永遠不會掉下去的,增上到最後是什麼?報身報土,這個佛法真正殊勝的地方,他並不是叫你放掉現在一切,不要,後面會詳細說明,我們的的確確需要這東西的。可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需要東西,那就害了,你覺得有點甜頭,那個嚐到了以後馬上叫你送命的,所以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他把每一個地方是非就辨得非常清楚,我們所以顛倒所以錯誤的話,因為沒有瞭解事情的真相,換句話說具慧這個條件不具足,在我們看起來往往把錯的事情看成對的,那就受害了。關於什麼是不錯誤的增上生?等到下士道的時候它會很正確的告訴我們,現在呢這個就是第一點,我們正式要瞭解,這整個佛法要學的道,要修的這個道整個的內容,也是這些,那麼我們瞭解了,那為什麼這個道,要照現在這個本論這樣子的話,一個一個下中士這樣引導呢?在這裡說明它。
【第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
那麼第二說明,為什麼照著這個次第引導的原因,那也分成共兩個。
【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第一個說明,這個三士道引導的內容是什麼,什麼是三士道引導?就這樣。第二其次再說明,為什麼要這樣的次第來引導?第一個說明三士道引導些什麼的內容,第二為什麼要這樣的引導法,這樣一來的話整個的這個內涵,我們就非常清楚非常清楚。
【今初,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上面雖然說的是三士,但是真正說起來,這個上士道次第當中同樣的也把下面的下士跟中士,兩道所應的內容完全包容,一點不缺少,一點不少,就像造房子一樣,說我現在造的是一百層樓,雖然造的是一百層樓,你下面那個基礎,下面一層兩層完全有,絕不會少,所以這一個下面,這個下士以及中士是什麼,是大乘道的一部份,所以說故彼二種是大乘道的或支或分,支跟分是一樣的,就是一部分。
【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
下面就引這個論,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頭上面的這個東西就是無害,就是不殺,這個不用不殺了就無害的話比較廣義的,平常我們單單指殺,實際上嚴格說起來,就是不要損害人家,不要傷害人家,最嚴重的傷害就是殺,你犯了這個東西那你就沒辦法懺悔了,如果仔細來說的話,就是不要說殺不可以,然後傷不可以,乃至還不能讓人家感到小小的傷害。所以平常的時候為什麼這個戒律裡邊它真正的戒律,它處處地方是顧慮到不要損害別人的身口意,身口的話就是我們身體上的受傷。意的話使他感覺得不舒服,不要惱他人,那麼我們說為什麼在很多地方佛呵斥別人呢?我們要了解,他這個對人家的傷害不傷害是指什麼?究竟意義來說,佛之所以呵斥別人,真正還是幫助別人,所以他完全基於悲心,他曉得這樣做對你有好處的,就像一個父母,這個小孩子是無知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讓他去,等於傷害就是呵斥他這個不可以的,佛陀不會說呵斥些莫明不相干的人,他絕不呵斥,他所呵斥的就是他弟子及其餘跟他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佛戒的特質,那麼到後來呢,譬如僧團當中凡是碰見事情的話也是這樣,那個上座他真正呵斥有個條件,他的內心一定要居於什麼?居於善心,善心就是悲心,憐憫心以及無記心,為了維護它,維護這個僧團,那個時候才呵斥,不是我們惡心。這個無害是比較廣泛,實際上這個無害的基礎才能夠慢慢的一步一步上去,與諦實,乃至我們曉得的與取梵行,那就是不殺不妄不盜不淫,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所以最後一句話捨一切所執,實際上呢它真正的就是說這一點也可以說從酒戒,他酒戒是為什麼?就是引發我們顛倒的,捨一切所執,就是這樣子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了解馬鳴阿闍黎這個所以不用五戒,用五個的話,那是含意很深廣,整個的佛法的真正的要守戒的基本精神都在這裡頭的,二百五十條也好,三百多條也好,把握住這個細則的話,那個二百五十條可以說通通在裡頭了,那麼可是這個東西,這個單單這個什麼?善趣行。因為你把握這個內容,根本是有了,可是細的,從這個基礎上面,這個則是增上生的。
【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
然後更進一步,雖然你得到了善趣,但是善趣還不究竟,善趣還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進一步,更進一步去觀察的話,惡趣固然可怕,善趣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發現還是苦的,那不行,一定要斷除這個,所以為了斷除整個生死輪迴,那麼要修這個相應的道諦,無誤的道諦,然後呢要斷除那兩種罪是性罪、遮罪,性、遮二罪當然有不同的開合,換句話說,這樣一來的話包覽無遺,此是寂靜行,那麼這個就是可以了脫生死的,超脫生死的,這個就是共中士。
【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更進一步,下面更進一步,就是把下面一步就是大乘道,雖然是大乘道,可是上面這東西一樣要修,所以說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就是把上面那個共下共中的一起做了。更進一步達諸法一切法空,然後呢生悲眾生流,而且悲憫一切有情,在這種狀態當中,有無邊的種種的菩薩的六度萬行,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那個才是殊勝的出離之行。所以大乘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什麼呢?他同樣的出離,一個出離就自己出離了,一個出離是要所有法界一切有情都出離,那麼所以說
【是故此中非導令趣,唯以三有之樂,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為自利唯脫生死,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將少許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為修上士道之支分。】
那麼從這個上面我們曉得他馬鳴阿闍黎說得很清楚,前面一個那個是善趣行,第二個是寂靜行、出離行,那麼修大乘道的時候呢?他還是要學上面這兩樣東西做為上士道的支分一部份,然後呢進一步所達到的目的就是殊勝的出離心,要幫助法界一切有情解決生死輪迴痛苦。所以說他並不是單單講下士道,並不是單單讓你達到下士得到人天,講中士也不單單是叫你自己進一步解脫生死,而是要把下面這兩個共同基礎做為上士道的基礎。引導這個一步一步的上去,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他真正用三士道引導的目的,為什麼要這樣引導呢?目的何在呢?還是引導我們能夠達到最殊勝的出離行,圓滿一切問題,圓滿的解決一切問題,圓滿的得到一切功德,這個是他所要的。
【是故若發如前所說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觀心論云:「誰不將無堅,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緣,修須彌堅實。上士具悲故,將剎那老死,病根本之身,為他安樂本。具正法炬時,斷八無暇暇,應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
下面是解釋,我一起念一起簡單的說一下。
【謂應念云,我身無實,如蕉如沫,眾病巢穴,老等眾苦所出生處,應以上士所有現行度諸晝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所以說我們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要取得心要,這個善法欲是什麼呢?就是這個下面中觀心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這一個,那麼這個括弧裡的論文,下面的解釋就是這樣。我們應該這樣的想,說我們現在身體無實,這是虛的、是空的,那麼快非常快速又無常的像芭蕉一樣,芭蕉是什麼?就是普通的芭蕉樹,看起來一棵樹,如果你撥開來的話,發現像那個一層一層撥到後來裡面沒有空空如也,外面看起來好像有的,裡面卻是沒有,那麼我們身體我們以為這是我,也是一樣,原來這是什麼?色受想行識,拿掉這個東西,你找不到了,又像一個泡沫一樣,泡沫看起來有的,一碰就破掉了,不但是說泡沫說它裡面是空而且非常快速,隨便一下就破掉了,它本身既沒有實在,又這麼快的消失,卻在沒有消失之前,又什麼個狀態?眾病巢穴,所有的病苦的根本就是從這上面來的。
日常法師
--------------------------------------------------------------------------------
我那時候幸好的是慢慢已經懂得有的時候反省。不妨想著,聽聽他的話想想看,一想覺得有道理,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隨便說,你們要修行,你願不願意損失一點時間幫別人去,不願意,那麼為什麼別人要來幫你忙啊?為什麼?你有沒有想過這一點,有沒有想過這一點請問?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修行人世間講道德的人,你這樣自私自利算道德嗎?算道德嗎?所以我想想不管你怎麼想,想到後來是越想越慚愧,所以我告訴你們我以前那個眼睛生在這裡,頭頂上,為什麼?就一方面這個道理慢慢的多多少少多聽一點,一方面被罵,罵了以後還有好處,我多多少少還肯自己反省,所以如果說諸位今天覺得聽得進我這個話的話,我告訴你們反省非常重要,你肯反省的時候,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慢慢的我的眼睛到這裡,到最後眼睛到這裡,為什麼到這裡啊?不敢看了,的確不敢看哪,你回頭一想的話,覺得一無是處,你簡直是拼命懺悔都來不及,看見那些人就慚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隨便說到這個時候,我也隨便提一個經驗,到那時候不管你說為自利也好,為利他也好,你就沒有一點點讓你發脾氣看不順眼的地方,沒有了!你能夠真的看不順眼那個時候,好處誰的?妙了!好處是你的!好處千真萬確是你的,前面不是說嗎?我們在一個菩薩前你發一點瞋心的話,你就受害,到那個時候你看看,樣樣看得順眼,要你發脾氣你發不起來,發不起來你的心裡什麼?柔軟嘛!你要去忍耐就很容易忍耐,結果這個好處是你的,妙了!你相信不相信?就這個,如果你不相信,試試看,我就怕你不試,那麼這個是順便一提,下面就說三士。
【三士之名,攝決擇曰:「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
他為什麼下面要說明這個,我這地方先說一下,因為我們前面講的那個道的總建立,講的那個三士,包涵所有的,可是現在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上面他也立三士的名,立三士名的內容,是不是有不一樣呢?所以我們這地方要辨別一下。這個話為什麼要這樣講?如果我們平常單單看這個書,你也看不見為什麼要這樣講,記得不記得我前天跟大家說過,在圓滿的教法當中他把我們所要學的內容,一定在事先決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沒遺漏,如果你有遺漏的話你覺得做對了,跑到半路當中萬一出了毛病,當初你在決擇,換句話說,當初你在學習的時候,你沒有學到,到那個時候你出了毛病,你就沒辦法可想了,對不對,所以現在這地方,處處地方圓融,他現在三士不管是性宗,不管是相宗,不管是那一派,不外乎這個。事先沒有一點漏洞通通做好了,到上去做的時候千穩百當,這個才是道總建重要的地方,清楚嗎?這個以後我跟你們說,後面像修行六度什麼等等不講你自己看看也可以,可是這個地方如果不講的話,你那個書本上面絕對看不見,它是個大漏洞,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麼它那個上面怎麼說?說那個三士就是受那些人,「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律儀為什麼叫非律儀非非律儀呢?我告訴你,這個就是普通的我們一般的好事,這第一條。
關於三士的這個名,他為什麼這麼提一下呢?那就是有的時候,同樣的名有內涵不一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意思說可能有遺漏,如果說有遺漏的話,那麼這個就不圓滿了,所以凡是圓滿無垢的教授,他一定把這個概念一開頭的時候,分辨的非常清楚,這個是我們這裡應該認識的,將來諸位如果走下去,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強者,真正的是有力量的大丈夫,那麼那個時候決定要走這個最正確圓滿的路,那個時候關於這個教授的圓滿非常重要。這是所以凡是這種圓滿的教授,他前面一定有辨,譬如說瑜伽師地論他第一個本地分下面緊跟著攝決擇分,要辨別這個裡邊的差別何在?乃至於很詳細的一部分說明,總要把它所說的這個道,一點不遺漏,一點沒有剩餘,你能夠有這樣的認識,然後你走上去的話才是千穩百當,如果你有一點遺漏的話,做到一半覺得不對了,重新來,那這個就絕大的浪費。那麼現在他呢說這個三士的名在瑜伽師地論上面,攝決擇分也有,下面就應這個文「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他這個地方也有三士,這個三士跟上面所說的三士好像名詞不一樣,實際上它的內涵卻是一樣的,那麼在這個地方關於律儀非律儀我簡單的解釋一下。律儀通常也就是說這個是戒律;那麼為什麼稱它為律儀,為什麼稱它為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呢?這個律儀普通就是指戒善,他這個能夠發最善的上品的無表業的,換句話說,這種一定是最好的善淨之業。那麼另外一種叫非律儀或者叫不律儀,那是一定感得上品的惡業,所以上品的善業它一定會超生、生天,最起碼的話一定保持人身,如果我們以這功德迴向淨土的話,那一定會往生,這就是戒,所以你真正得到了這個戒體只要如法去做的話,往生那穩得不得了。同時那不律儀的話一定墮落,什麼是不律儀?我們叫惡戒,這個概念我們不大清楚,這個地方簡單說一下。通常有三種狀態可以說,第一種這個出生的家庭譬如說,出生的家庭像我們這裡不大有,印度它這個是家族傳下來的,譬如說他那個是婆羅門種、剎帝利種、檀陀羅種,或者殺豬的、宰羊的,他這職業本身就是祖上傳下來的,就該這麼做。所以換句話說,這一種是專門講殺生的,殺豬宰羊就這個樣,所以他那個概念從小當中就應該這麼做,其實我們現在這裡還是有這種,譬如說有很多外道,他覺得就要這樣做的,我在印度聽見過這麼一個,他那個宗教的說法,就是說告訴我們去殺人,殺人他不是說強盜這樣幾個人先一付好面孔,看見一個陌生人來了,他就很親善的來幫忙你,你相信他了,然後他帶你到每個地方去,然後幾個人圍上來把你弄死,把你的東西通通拿去,而且因為他是一個宗教,所以那個政府簡直沒辦法他,到現在這種還有,這個宗教就有這麼力量,這種就是惡律儀的一種。還有一種就是我們現在,因為受了世間的這個不正確的說法,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這個東西,很多動物天生來就該我們吃的,那麼你就要去,拿了這種概念,以及我們往往就是一種錯誤的概念,顛倒的概念,拿著概念覺得要那麼做,那麼我們舉一個比喻吧!就是這宋朝有一個很有名的一戶人,梁山坡,宋江那夥人,他可不是說我在這做強盜,他打出來那個招牌叫什麼?替天行道,那他的確是,然後呢在社會上這個俠義覺得還很那個的,他專門什麼?專門就是做這個,你說他一無可取嗎?他好像還很講道理,說他講道理嗎?那都像你這樣的話,那個國家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這種人,受了這種概念,他就這樣去做,那麼在這種情況這個叫惡律儀。那麼還有一種,好的也、好壞的也好,這個地方,單單指好的就是說,他並不是有特別的這種戒善,而是說他本身譬如說我們世間的人覺得這個事情該做這個好的,那世間大部份人道德操守,道德標準覺得該這樣去做的,那麼通常呢我們說戒善跟性善,就是屬於性善他也認真的這樣去做,或者就算是那個戒善的話,這個戒不是跟出世很強有力的,這種就是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譬如我們世間上來說,仁義禮智信,乃至於說我們受五戒,這個五戒有兩類,假定說你為了出世而受這個五戒的話,這個五戒就屬於淨戒律儀所攝最起碼的根底,我們不了解這個特質,就這樣隨隨便便做的話,實際上也沒有得到這個真正的內涵,這種情況都是做好的,但是呢實質上不夠,那麼這種就是在這個裡頭。所以這個說明了什麼?說第一類那就是得到人天果報,這樣,第二類的話決定是出世的,所以聲聞相應的。第三類呢,走大乘菩薩的,所以三士這個的名雖然不同,內容是一樣。
【與此義同,復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有各式各樣的建立,那麼下面說
【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闍黎於俱舍釋中,亦說三士之相。下士夫中,雖有二類,謂樂現法及樂後世。此是第二,復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
現在解釋一下,除了這個攝決擇分就是瑜伽師地論,其他地方還有,乃至於就是這個道炬論當中也引,引這個世親菩薩在俱舍論當中也說三士相,不過不管在那裡,總之我們現在這裡所說三士已經包含了佛所說的一切,實際上呢佛所說的一切,也包括了十法界,所有的沒有一點遺漏了。那麼這個下面呢,特別一個解釋,這個解釋就是我們一開頭要深切認識的,這個是我們下腳的第一步。下士有兩類,下士的特質是什麼?就是求增上生,增上生就是我們在世間的生活慢慢的改善,這個意思。那麼這個慢慢的改善,分兩部份,有個呢現世,求現世改善,有個呢求後世,現在這個地方真正引導我們的是第二,第二求後世的,最後有一句話注意哦!就是求後世,還要趣入增上生無謬的方便,你求後世,這個也不要弄錯,弄錯的結果是什麼?後世得到的,再後世就不行了,三世怨,這個非常重要,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說無謬的沒有錯誤的增上生,於是你一直在增上,一直在增上,他永遠不會掉下去的,增上到最後是什麼?報身報土,這個佛法真正殊勝的地方,他並不是叫你放掉現在一切,不要,後面會詳細說明,我們的的確確需要這東西的。可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需要東西,那就害了,你覺得有點甜頭,那個嚐到了以後馬上叫你送命的,所以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他把每一個地方是非就辨得非常清楚,我們所以顛倒所以錯誤的話,因為沒有瞭解事情的真相,換句話說具慧這個條件不具足,在我們看起來往往把錯的事情看成對的,那就受害了。關於什麼是不錯誤的增上生?等到下士道的時候它會很正確的告訴我們,現在呢這個就是第一點,我們正式要瞭解,這整個佛法要學的道,要修的這個道整個的內容,也是這些,那麼我們瞭解了,那為什麼這個道,要照現在這個本論這樣子的話,一個一個下中士這樣引導呢?在這裡說明它。
【第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
那麼第二說明,為什麼照著這個次第引導的原因,那也分成共兩個。
【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第一個說明,這個三士道引導的內容是什麼,什麼是三士道引導?就這樣。第二其次再說明,為什麼要這樣的次第來引導?第一個說明三士道引導些什麼的內容,第二為什麼要這樣的引導法,這樣一來的話整個的這個內涵,我們就非常清楚非常清楚。
【今初,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上面雖然說的是三士,但是真正說起來,這個上士道次第當中同樣的也把下面的下士跟中士,兩道所應的內容完全包容,一點不缺少,一點不少,就像造房子一樣,說我現在造的是一百層樓,雖然造的是一百層樓,你下面那個基礎,下面一層兩層完全有,絕不會少,所以這一個下面,這個下士以及中士是什麼,是大乘道的一部份,所以說故彼二種是大乘道的或支或分,支跟分是一樣的,就是一部分。
【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
下面就引這個論,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頭上面的這個東西就是無害,就是不殺,這個不用不殺了就無害的話比較廣義的,平常我們單單指殺,實際上嚴格說起來,就是不要損害人家,不要傷害人家,最嚴重的傷害就是殺,你犯了這個東西那你就沒辦法懺悔了,如果仔細來說的話,就是不要說殺不可以,然後傷不可以,乃至還不能讓人家感到小小的傷害。所以平常的時候為什麼這個戒律裡邊它真正的戒律,它處處地方是顧慮到不要損害別人的身口意,身口的話就是我們身體上的受傷。意的話使他感覺得不舒服,不要惱他人,那麼我們說為什麼在很多地方佛呵斥別人呢?我們要了解,他這個對人家的傷害不傷害是指什麼?究竟意義來說,佛之所以呵斥別人,真正還是幫助別人,所以他完全基於悲心,他曉得這樣做對你有好處的,就像一個父母,這個小孩子是無知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讓他去,等於傷害就是呵斥他這個不可以的,佛陀不會說呵斥些莫明不相干的人,他絕不呵斥,他所呵斥的就是他弟子及其餘跟他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佛戒的特質,那麼到後來呢,譬如僧團當中凡是碰見事情的話也是這樣,那個上座他真正呵斥有個條件,他的內心一定要居於什麼?居於善心,善心就是悲心,憐憫心以及無記心,為了維護它,維護這個僧團,那個時候才呵斥,不是我們惡心。這個無害是比較廣泛,實際上這個無害的基礎才能夠慢慢的一步一步上去,與諦實,乃至我們曉得的與取梵行,那就是不殺不妄不盜不淫,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所以最後一句話捨一切所執,實際上呢它真正的就是說這一點也可以說從酒戒,他酒戒是為什麼?就是引發我們顛倒的,捨一切所執,就是這樣子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了解馬鳴阿闍黎這個所以不用五戒,用五個的話,那是含意很深廣,整個的佛法的真正的要守戒的基本精神都在這裡頭的,二百五十條也好,三百多條也好,把握住這個細則的話,那個二百五十條可以說通通在裡頭了,那麼可是這個東西,這個單單這個什麼?善趣行。因為你把握這個內容,根本是有了,可是細的,從這個基礎上面,這個則是增上生的。
【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
然後更進一步,雖然你得到了善趣,但是善趣還不究竟,善趣還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進一步,更進一步去觀察的話,惡趣固然可怕,善趣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發現還是苦的,那不行,一定要斷除這個,所以為了斷除整個生死輪迴,那麼要修這個相應的道諦,無誤的道諦,然後呢要斷除那兩種罪是性罪、遮罪,性、遮二罪當然有不同的開合,換句話說,這樣一來的話包覽無遺,此是寂靜行,那麼這個就是可以了脫生死的,超脫生死的,這個就是共中士。
【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更進一步,下面更進一步,就是把下面一步就是大乘道,雖然是大乘道,可是上面這東西一樣要修,所以說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就是把上面那個共下共中的一起做了。更進一步達諸法一切法空,然後呢生悲眾生流,而且悲憫一切有情,在這種狀態當中,有無邊的種種的菩薩的六度萬行,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那個才是殊勝的出離之行。所以大乘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什麼呢?他同樣的出離,一個出離就自己出離了,一個出離是要所有法界一切有情都出離,那麼所以說
【是故此中非導令趣,唯以三有之樂,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為自利唯脫生死,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將少許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為修上士道之支分。】
那麼從這個上面我們曉得他馬鳴阿闍黎說得很清楚,前面一個那個是善趣行,第二個是寂靜行、出離行,那麼修大乘道的時候呢?他還是要學上面這兩樣東西做為上士道的支分一部份,然後呢進一步所達到的目的就是殊勝的出離心,要幫助法界一切有情解決生死輪迴痛苦。所以說他並不是單單講下士道,並不是單單讓你達到下士得到人天,講中士也不單單是叫你自己進一步解脫生死,而是要把下面這兩個共同基礎做為上士道的基礎。引導這個一步一步的上去,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他真正用三士道引導的目的,為什麼要這樣引導呢?目的何在呢?還是引導我們能夠達到最殊勝的出離行,圓滿一切問題,圓滿的解決一切問題,圓滿的得到一切功德,這個是他所要的。
【是故若發如前所說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觀心論云:「誰不將無堅,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緣,修須彌堅實。上士具悲故,將剎那老死,病根本之身,為他安樂本。具正法炬時,斷八無暇暇,應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
下面是解釋,我一起念一起簡單的說一下。
【謂應念云,我身無實,如蕉如沫,眾病巢穴,老等眾苦所出生處,應以上士所有現行度諸晝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所以說我們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要取得心要,這個善法欲是什麼呢?就是這個下面中觀心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這一個,那麼這個括弧裡的論文,下面的解釋就是這樣。我們應該這樣的想,說我們現在身體無實,這是虛的、是空的,那麼快非常快速又無常的像芭蕉一樣,芭蕉是什麼?就是普通的芭蕉樹,看起來一棵樹,如果你撥開來的話,發現像那個一層一層撥到後來裡面沒有空空如也,外面看起來好像有的,裡面卻是沒有,那麼我們身體我們以為這是我,也是一樣,原來這是什麼?色受想行識,拿掉這個東西,你找不到了,又像一個泡沫一樣,泡沫看起來有的,一碰就破掉了,不但是說泡沫說它裡面是空而且非常快速,隨便一下就破掉了,它本身既沒有實在,又這麼快的消失,卻在沒有消失之前,又什麼個狀態?眾病巢穴,所有的病苦的根本就是從這上面來的。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四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四卷 A面
日常法師
--------------------------------------------------------------------------------
所有的病苦的根本就從這個上面來的,老等總苦,不病就是老,沒有一個人跑得了,所以各式各樣的苦都從這個上頭來的。拿我們現在來說,又要餵他吃,又要餵他,像我這麼少餵一點點就不行,就算好端端吃過了以後,還要忙這個,還要忙那個,實在是一無是處。所以我們瞭解了這一點,應該怎麼辦呢?應以上士所有的現行,度諸晝夜,那這是我們真正要求的,要解決一切問題,所以我們若晝若夜,真正要做的事情,這個才是,不要讓它空空的浪費,得不到這個好的結果。所以在這個文,等到你了解了暇滿以後,再在這地方念這個文的話,演學這個文的話,這個文就本身就有很大的意義。一點都沒錯,這人生是毫無意義,然後呢得到,是,真正說起來,內容是一點都沒有,但是卻在整個的生死輪迴當中,它最寶貴的,為什麼最寶貴?因為儘管它無意義,說它有一個特質,唯有在這個時候,你才能夠趁那個無意義的人生,善巧的利用,跳出這個生死輪迴,還可以幫助一切人,除了這個還沒有,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的,所以你想到這一點的話,你絕對不願意去浪費,眼前一切時處,都是幹什麼?都要努力去修行,不要讓它空空的浪費。
【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云何令修共中下耶。】
有人會問,既然你的目的是引導這個上士,那麼,你直接了當的就說你引導上士,因為你的主要的目的在這地方,你為什麼要修共中、共下?或者你乾脆可以說,我這個就是大乘法,不是更乾脆嗎?下面說,
【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行,此中道理後當宣說。】
這兩個真正的,的的確確是要學上士道引導,但是這兩個是什麼?引導上士的基礎,除了這個基礎必要以外,還有其他的特別的原因,這個下面會主要的告訴我們。所以這一段特別的告訴我們,儘管分三士道,但是它為什麼?什麼東西是要引導你的?就是你的目的何在?就告訴我們目的─究竟圓滿一乘佛法。在我們己經接觸佛法,了解佛法的人,大家了解,最究竟的時候,做到最後是這個,目的就是這個。所以它一開頭的時候,就把這個指出來了以後有個什麼好處呢?我的目標擺正了,目標擺正了以後,你就不會為那個旁邊的枝枝叉叉影響,不會走歪路子,不會走曲路。進一步,你自然會想要想達到這個究竟圓滿的路,以什麼方式最正確的、最圓滿的,那個時候你摸上去,才不會走冤枉路。比如說告訴你這個,你想:對呀!這個是道理,但是呢既然你目的是究竟圓滿,一看不究竟,說這個不好,然後呢你比這個,自然而然你不會說先跑的去闖闖看、試試看,等到了你試了,撞得頭青眼腫,轉回來的時候,也不知道多少劫轉過去了,這種情況,都可以免除掉。
那麼,下面就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去三士道引導的原因,第一個是「正明因相」,二是「所為義」。第一個先說明這個原因,那麼第二個說明它這樣去做有什麼好處?產生什麼功效?
【今初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於勝菩提。】
真正的進入大乘的門是什麼?就是發殊勝的大菩提心。這個我們要正確的認識,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真正學大乘佛法的根本,換句話說,在什麼地方?就是發大菩提心,你什麼時候開始發了這個心,然後你修這個行,都是圓滿佛果的真正的資糧;否則,如果這個心沒有發的話,不管你做多少好事情的話,那還在門外轉。所以那一天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不要說你沒發,你發了忘掉了以後去修,尚且是錯的,這個第一個概念,這個重要的概念,我們先要認識,後面所有講的那些道理,就是把這個現在那個基本的列出來的宗旨,讓我們產生確定不移的認識,以及告訴我們如何步步的修持的方便。
【若於相續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論云:「若發大心剎那頃,繫生死獄諸苦惱,應說是諸善逝子。」謂即獲得佛子之名,或菩薩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數。】
只要我們身心當中,什麼時候生起這個大菩提心,那個時候我們就算是菩薩,這個菩薩才真的佛子,所以佛經上面通常說佛子的話,通常指的是發大菩提心的佛子,或者叫菩薩名,那個時候我們真正入大乘之數。上面就運那個論來證成,入行論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那怕才發這個大心,剛發起一剎那,那個時候的的確確我們還是個凡夫,所以仍舊繫在生死輪迴當中,還是有種種苦惱,這個就是佛子了,不過這個發大菩提心,我們不要誤解,說我現在發心了,還沒有,我現在說發心了,只是我們剛開始的種子,所以我現在發心了,雖然說真實的還不相應,但是這一個心的的確確是第一個種的因,你有了這個因,然後你努力去做的話,達到每一種程度,那可以。所以這個地方說的這個發大菩提心,我們稱它為世俗菩提心,這個世俗菩提心的內涵,本論講到共上士的時候,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我們必定要認識這一個,那個時候才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否則的話,沒有正確認識,我們誤解,總以為發了一點心,覺得我是一個發大菩提心,然後我就是菩薩,我就可以修這些大法,對不起!沒有用;所以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就有這麼幾個公案,說有的人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己經能夠把生起次第修起來了,對不起!不相應!乃至於你還要墮落,因為什麼?你的「根本」根本沒有嗎?所以由於我們現在很多學密的這個同修們,密教最好的,然後呢他也要修「四加行」什麼弄了半天,不要說「四加行」,你修個四百個加行,如果你菩提心沒有的話,那個還在空轉。所以我前面一路上面,常常提出來,你必定要了解,它要你這個內涵是什麼?不是你念這個儀軌,照這個儀軌念一遍,這個不夠的,所以我們務必要了解。我們繼續下去。
【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
什麼時候你退的話,你就退下來了。
【是故諸欲入大乘者,須以眾多方便勵力令發,】
所以我們真正想學大乘的人,要怎麼辦?要用很多方法努力修學這個方法,發起這個大菩提心,這句話是一大有道理在這裡,假定說這發菩提心,就像我們現在的這種錯誤的見解,覺得我現在發大菩提心,要救一切人,一個念這麼一動就算發的話,這句話變作多餘的,這句話變作多餘的,但實際上呢,因為真正要想發那個大菩提心,不是像我們現在想像嘴巴上面說一下,真正的內涵要了解很多的善巧方便,那個善巧方便,你還要善巧的聽聞、演習,單單了解了,還不夠,還要努力的照著下去做,做了以後,那個心理的行相跟它相應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發,譬如說,我們來受戒,那受戒儀式很容易,你跑的去剃光了頭,跑的去換件衣服,那好簡單,要不了一、二個鐘頭,但是,你真正要得到戒體的話,那不簡單。所以你現在的這個發菩提心也是一樣,真正發菩提心的時候,那個時候內心當中,跟我們業種子相應的一種非常強有力的一種誓願,這個發起來的話,那是不得了、不得了的,一旦這個發起來的話,那的的確確,那經論上面就會說明,它這功德之殊勝,你簡直無法想像,那就是佛子。
【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令於勝利,由於至心勇悍增廣,及須歸依七支願行,是能開示菩薩道次最勝教典,集學處論及入行論中所說。】
這個要想發那個菩提心,它必須還要先修一樣東西,修什麼?修發心的殊勝利益。它為什麼要修這個東西呢?這裡簡單的說一下,我們現在常常談菩提心,說菩薩行,然後說佛因地當中,做那些了不起的事情,我們也讚歎、佩服、景仰,但是輪到我們怎麼辦?這個好難!這個了不起,叫我可是做不來,就算你想做了,直正碰到你要去做一點點的話,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為什麼?因為這個菩薩行,說這個大菩提心是難極、難極了,是非常難行的一種行為,如果說他沒有特別的好處的,誰願意去做這種難,非常艱難的事情?所以很清楚很明白,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辛苦了半天一點好處都沒有,你去做它幹什麼?所以像我們平常這個儒家常常說: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要「無所為而為」,那個才好,這個標準是未嘗不高,可是這句話本身是有大漏洞,請問一個普通的人,誰願意說無所為而為?忙了個半天,什麼好處都沒有,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鄉下一個老農、老圃,種田人,你告訴他,你只要去種,你不要去問收獲,結果你種了半天,不問收獲,誰願意去做這個事情?我想在座的人,大概不一定願意吧?至少要我的話,我絕不願意做這個事情,辛苦了半天,一點好處都沒有,幹什麼?真正的佛法絕不這樣的,所以我們了解,真正的佛法恰恰相反,它告訴你,這件事情是非常艱難的,但是你做下去有非常殊勝的好處,這個好處是不得了的好,就這樣。所以剛開頭試的時候,是!你不想,這麼難,後來你想這個事情有這麼大的好處,你越想越好,越想越好,到後來發現你所有真正的好處都還在這個裡邊,那個時候,叫你不做你也辦不到。所以它真正佛法的善巧,它每一個地方,它有最正確的方法,次第引導你的,所以我說現在我們所以沒有辦法修的,不是我們什麼地方差,就是我們執著太深,不肯放棄自己的成見,不肯去學那個正知見,這個是我們的一個致命傷,如果你正確的了解,你現在這樣辛辛苦苦,你忙了半天,最後的好處你的,而且這最好的好處,還非從這個地方來的話,我想我們人人願意走這個路子。譬如說現在我們隨便舉一個例子,現在大家都要往學校裡面擠,那個現在的學校多了,以前那個學校少,那個考試之難,儘管現在學校多了,大家還是拼命往裡面擠,算起來這學校並沒有好處,你如果不進學校的話,你自己去賺錢,那怕你賣個枝仔冰,還可以弄幾個錢,你跑到學校裡面去,你還得付很多錢吧?但是為什麼願意呢?大家了解,你現在賣枝仔冰也好,作小工也好,將來賺的錢不多,你將來好好的去念了幾年書的話,將來你就可以大富大貴,這個大富大貴還不一定保證吧?有很多人念出書來,還可能一生潦倒,這是有這個可能,它的的確確比眼前的、一般的作法要好很多,大家己經拚命認真去做,現在佛法有保證,而且確定比將來是一定好,而且這好的倍數的話,完全不是我們世間的那種好處所能夠比的,現在世間來說,我也不要念書,就是學一個木匠,一天有一千塊錢,大概一仟塊錢吧?我也弄不清楚,現在還很吃香,像我們這個地方要做一個門,找了半天還找不到,生意還很好,一個月你認真做的話,可以賺個二萬多塊錢,但是大家還是不願意,還是要拚命去念書,唸了書還不一定,一定說真正的給你做個大官,給你做一個大富翁,還不一定!說不定出來一個小公務員,跑的去一個月只賺一萬多塊錢,還認真的那樣去做,可是修學佛法,如果是你正確的了解了以後,你發現眼前,儘管是得不到好處,還要叫你認真去做,可是將來你一定可以得到,得到的收入,那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比不上的,如果我們得到,了解了這個東西,那個時候人人就拚命往裡邊鑽,這個所以說,首先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它一定告訴你,說你這樣修有些什麼殊勝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你有了這個認識,單單這個認識還不是講個道理,還要說,不單單講這個簡單的內容,還要用種種的正確的理由來證成它,還要用種種實際上的榜樣來証明它,就這樣,這個理由是千真萬確,然後,這種榜樣擺在這裡的話,也是事實擺在那裡,到那時候你才覺得確定不移,到那時候你才會肯走這個路,到了那個時候,你對這個殊勝的利益才能夠確定不移,確定不移說就這樣,然後呢,至心、勇悍、增廣;它還不是叫你馬上去修,妙了!要把這個正確的認識,要增廣這個勇悍,什麼叫勇悍?就是精進的力量,勇氣百倍,做這件事情,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決定不會打退堂鼓,說這個悍的話,所以我們平常,這個戰場上叫悍將,悍將的特質是什麼?它就是絕對只有一樣事情,要克服任何困難、任何敵人,不怕任何敵人的挫折,勇氣百倍的要克服任何困難,把這一個心增廣,不單單是有,還要增廣,到那個時候,然後你出去的話,一股勁的向外面衝的話,那決定可以克敵致勝,把你所希望的願望達到。那麼除了發這個心以外,還要呢,它要做的時候,要歸依及七支願行,這個七支願行就是十大願王,所以真正說起來,我們正式修學佛法的人第一件事情,幹什麼?是歸依跟十大願王一點都沒錯,一開頭的時候就這個,然後你步步上去的最後,也是把這個是導歸極樂,所以這地方呢,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一生取辦,但是以我們現在一生行不行?不行!我們現在是修信心位,所以這個從凡夫開始到信心位,十信滿信,那個時候卻是不那麼快的,要時間比較長一點。在這裡大家又要怕了,這個長在生死輪迴當中不很可怕嗎?是的!很可怕,不過可怕的下面,那就不一樣了,有一種可怕,這麼怕,你叫他退堂鼓了,好啦,好啦,我就不要忙這個事情了,那馬馬虎虎。現在它不是,正確的告訴你,正因為它可怕,你要找它可怕的因在那裡,你如果找到了可怕的因,從因地當中把可怕的因拿掉的話,你沒有可怕的因,你就不必怕了。所以把這個可怕策勵我們不要造可怕的因,趕快造什麼?快樂的因,那個時候你把快樂的因種下去了,那時候快樂都來不及!所以真正的修這個大乘的直路,說起來不但是結果最好,而眼前也是最快樂的事情,這是千真萬確的一個事實。拿我們現在來說,我們可以體會得到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的心識,這個心識怎麼說呢?譬如說我們今天跑的去參加一個國際什麼比賽,平常我們在這裡花拳繡腿,隨便玩玩,沒關係;跑的去,真正的像樣的一個對手的話,那跟他要大家參加那個競爭的話,那要相當努力,如果國際間的話,你就拚命去幹,可是幹完了以後,你打勝的話,那個快樂、這個得意的狀態的話,那是無法可以比擬的,是不是我們也有這個心情啊?我們有,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講那個比喻當中,我們還不一把握得住說一定能夠打勝,可是修學佛法這件事情,這你能夠一定打勝,為什麼?知已知彼,百戰百勝。所以那個正確的教法,這樣的正確的告訴你,你自己很清楚了解,你自己裡邊有些什麼?你也了解你對手是什麼個狀態,你了解了這個正確的內容,你發現你只要這樣去做,一定能夠克敵致勝,百分之百有把握,所以打的時候,前面你心理有把握,打的時候勇氣百倍,打完了以後你快樂無比,這樣的,靠什麼?靠的就告訴你,這個世間是苦,這個力量推動你。所以它並不是不說苦,的的確確一定說苦的,可是說苦了以後,下面告訴我們走的路子卻完全不一樣,這個才是最正確的。我們現在為什麼常常說相似法、相似法,就是這樣,它還是用佛經上面這句話,這個很苦,下面的解釋歪曲掉了,你看起來是佛經上的,可是最後的結果,不曉得弄到那裡去,這個是我們在這地方隨便一說。繼續下去。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
那麼真正的發了大菩提心,修大菩提心的勝利,還是這個兩樣。它前面不是說,那個增上生就是下士嗎?注意喔!共下士,你最上的上士,你還是有這個東西,而且下士的增上生只是一點點,這個無上乘的上士的這個增上,才是徹底究竟圓滿的,所以它包含在裡頭的。它告訴我們,那麼這個裡邊它又說明了。
【初中復二,謂不墮惡趣及生善趣。】
那個,關於增上生那一方面它也分二部份,一個是不墮落,不墮落惡道,第二呢生得善道。現在我們要求得利益,無非是這個內容,現在我們把下面的內容,告訴我們一下。不墮落惡道,整個的包括的三惡道,你只要照著去修的話,三惡道沒有你的份,滿意了吧?那時候滿意了。說實在的,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儘管己經比起以前很苦,但是我們覺得蠻快活了,實際上還不止此,那麼還要更好,它就告訴我們
【若發此心能淨宿造眾多惡趣之因,能斷當來相續積集。】
好,這個綱要提出來,你不是要求這個利益嗎?這個利益是增上生跟那個決定勝嗎?那麼增上生當中呢,第一個不墮惡趣,這個是基本,然後呢生到善趣,它說,你一旦發了這個心以後,有什麼好處?以前往昔所造的惡因能夠清淨,還有呢將來相續上面繼續造的斷除,我們所以墮落的原因是為什麼?因為往昔所造的惡業,還沒有結果之前,還在那裡等著它,等著你,以及現在繼續不斷的造,然後呢去,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要懺悔。現在如果你一旦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以前那些惡因很快就淨除掉了,而且這個力量是大得不得了,既然這個能夠淨除掉了,當然你就不會墮落,那麼生善趣呢?
【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為等起故,無窮盡際。】
至於說善趣,當然也有善趣的業因,那麼以前己經做的,它等待在那地方要來結果的,你一旦發了這個心以後,妙了!它會增長廣大,比如本來你這地方積的錢,積一萬塊錢,一旦你發了這個心,這一萬塊錢變成一萬萬,那這麼個好法。還有呢新造的、眼前造的,因為由於這個心所攝持為等起,也同樣的增廣無窮。在這個地方我們說,為什麼發了這個心以後這樣的增廣,變得這麼大呢?我們凡是造一個業,它一定牽涉到三方面,說形成這個業的這個質量牽涉到三方面,第一個是我,能造的造者,就是我的,以什麼心?以什麼行,還有一個呢?我造的那一個業所集的對方,作任何事情一定這樣的,說我送三百塊錢給你,我是送的人,送三百塊錢給你,然後呢我打你一頓;前者是善業,後者是惡業,造這個業究竟圓滿的三樣東西的每一個內容,把它加起來的總和,而這個裡邊,外面兩樣東西都是有限的,錢三百塊就是三百塊,你就是你,如果你是個人那麼打了你,產生這個罪過,你是個狗,那麼差一點,如果你一個菩薩,那更不得了,但是不管是你是外面,這個你雖然是在變化,可是必定它受這個客觀環境的影響,就這麼多,而真正重要的,「我」這個東西,卻是有無限的出入在裡頭。平常你一種軟心,他來了,看見一個乞丐,那送他三百塊錢,這是一種,這個三百錢,是一個固定的數字,然後呢,這個乞丐是個固定的,你這種心起,或者你看見個乞丐,這個人好可憐,怎麼這樣可憐,我要去幫忙他,那個果報,那個種的因,就增大了很多。假定你發了大菩提心的話,因為那心本身跟法界,緣法界相應的,任何做一點事情,就產生無盡的功效。就拿我們現在來說也是這樣,譬如說我們現在做生意,同樣的,我在那個做生意,做一個小生意,造了個半天,製造一個東西以後,那麼,就在這裡的話賣出去,就賣在這裡,假定說我現在那個商店,是這個的推銷全世界的話,你任意做一個小東西,那個東西就會推銷到全世界,得益的人是全世界,你賺的錢,也是全世界,就是這樣。所以它淨罪也是這樣,集資也是這樣,因為我們的罪業是哪來的?罪業是你傷害別人而來的,現在你要幫助別人,那也是一樣,以前你傷害別人的時候,往往你是傷害一個,我跟那個人吵架,然後呢他受了傷害,所以你將來真正的要消的罪障,就是跟他消除掉就可以了,現在我發菩提心是什麼?我要幫助一切人,結果呢這個人固然你幫助了,凡所有的一切人你都幫助了,所以淨除罪障的力量,也是其大無比,積聚資糧的力量,也是其大無比,這個詳細的情況,講到後面業,講到後面菩提心的時候,你們會很清楚、很明白,到那時候,再細講它。那麼,這個是眼前增上生的。
【畢竟利義者,謂諸解脫及一切種智,亦依此心易於成辦。】
究竟利益是什麼呢?就是說這個一切種智,無上的好處,還是依這個心很容易就能夠成就。
【若於現時畢竟勝利,先無真實欲得樂故,雖作是言,此諸勝利從發心生,故應勵力發起此心,亦唯空言。】
日常法師
--------------------------------------------------------------------------------
所有的病苦的根本就從這個上面來的,老等總苦,不病就是老,沒有一個人跑得了,所以各式各樣的苦都從這個上頭來的。拿我們現在來說,又要餵他吃,又要餵他,像我這麼少餵一點點就不行,就算好端端吃過了以後,還要忙這個,還要忙那個,實在是一無是處。所以我們瞭解了這一點,應該怎麼辦呢?應以上士所有的現行,度諸晝夜,那這是我們真正要求的,要解決一切問題,所以我們若晝若夜,真正要做的事情,這個才是,不要讓它空空的浪費,得不到這個好的結果。所以在這個文,等到你了解了暇滿以後,再在這地方念這個文的話,演學這個文的話,這個文就本身就有很大的意義。一點都沒錯,這人生是毫無意義,然後呢得到,是,真正說起來,內容是一點都沒有,但是卻在整個的生死輪迴當中,它最寶貴的,為什麼最寶貴?因為儘管它無意義,說它有一個特質,唯有在這個時候,你才能夠趁那個無意義的人生,善巧的利用,跳出這個生死輪迴,還可以幫助一切人,除了這個還沒有,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的,所以你想到這一點的話,你絕對不願意去浪費,眼前一切時處,都是幹什麼?都要努力去修行,不要讓它空空的浪費。
【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云何令修共中下耶。】
有人會問,既然你的目的是引導這個上士,那麼,你直接了當的就說你引導上士,因為你的主要的目的在這地方,你為什麼要修共中、共下?或者你乾脆可以說,我這個就是大乘法,不是更乾脆嗎?下面說,
【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行,此中道理後當宣說。】
這兩個真正的,的的確確是要學上士道引導,但是這兩個是什麼?引導上士的基礎,除了這個基礎必要以外,還有其他的特別的原因,這個下面會主要的告訴我們。所以這一段特別的告訴我們,儘管分三士道,但是它為什麼?什麼東西是要引導你的?就是你的目的何在?就告訴我們目的─究竟圓滿一乘佛法。在我們己經接觸佛法,了解佛法的人,大家了解,最究竟的時候,做到最後是這個,目的就是這個。所以它一開頭的時候,就把這個指出來了以後有個什麼好處呢?我的目標擺正了,目標擺正了以後,你就不會為那個旁邊的枝枝叉叉影響,不會走歪路子,不會走曲路。進一步,你自然會想要想達到這個究竟圓滿的路,以什麼方式最正確的、最圓滿的,那個時候你摸上去,才不會走冤枉路。比如說告訴你這個,你想:對呀!這個是道理,但是呢既然你目的是究竟圓滿,一看不究竟,說這個不好,然後呢你比這個,自然而然你不會說先跑的去闖闖看、試試看,等到了你試了,撞得頭青眼腫,轉回來的時候,也不知道多少劫轉過去了,這種情況,都可以免除掉。
那麼,下面就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去三士道引導的原因,第一個是「正明因相」,二是「所為義」。第一個先說明這個原因,那麼第二個說明它這樣去做有什麼好處?產生什麼功效?
【今初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於勝菩提。】
真正的進入大乘的門是什麼?就是發殊勝的大菩提心。這個我們要正確的認識,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真正學大乘佛法的根本,換句話說,在什麼地方?就是發大菩提心,你什麼時候開始發了這個心,然後你修這個行,都是圓滿佛果的真正的資糧;否則,如果這個心沒有發的話,不管你做多少好事情的話,那還在門外轉。所以那一天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不要說你沒發,你發了忘掉了以後去修,尚且是錯的,這個第一個概念,這個重要的概念,我們先要認識,後面所有講的那些道理,就是把這個現在那個基本的列出來的宗旨,讓我們產生確定不移的認識,以及告訴我們如何步步的修持的方便。
【若於相續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論云:「若發大心剎那頃,繫生死獄諸苦惱,應說是諸善逝子。」謂即獲得佛子之名,或菩薩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數。】
只要我們身心當中,什麼時候生起這個大菩提心,那個時候我們就算是菩薩,這個菩薩才真的佛子,所以佛經上面通常說佛子的話,通常指的是發大菩提心的佛子,或者叫菩薩名,那個時候我們真正入大乘之數。上面就運那個論來證成,入行論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那怕才發這個大心,剛發起一剎那,那個時候的的確確我們還是個凡夫,所以仍舊繫在生死輪迴當中,還是有種種苦惱,這個就是佛子了,不過這個發大菩提心,我們不要誤解,說我現在發心了,還沒有,我現在說發心了,只是我們剛開始的種子,所以我現在發心了,雖然說真實的還不相應,但是這一個心的的確確是第一個種的因,你有了這個因,然後你努力去做的話,達到每一種程度,那可以。所以這個地方說的這個發大菩提心,我們稱它為世俗菩提心,這個世俗菩提心的內涵,本論講到共上士的時候,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我們必定要認識這一個,那個時候才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否則的話,沒有正確認識,我們誤解,總以為發了一點心,覺得我是一個發大菩提心,然後我就是菩薩,我就可以修這些大法,對不起!沒有用;所以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就有這麼幾個公案,說有的人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己經能夠把生起次第修起來了,對不起!不相應!乃至於你還要墮落,因為什麼?你的「根本」根本沒有嗎?所以由於我們現在很多學密的這個同修們,密教最好的,然後呢他也要修「四加行」什麼弄了半天,不要說「四加行」,你修個四百個加行,如果你菩提心沒有的話,那個還在空轉。所以我前面一路上面,常常提出來,你必定要了解,它要你這個內涵是什麼?不是你念這個儀軌,照這個儀軌念一遍,這個不夠的,所以我們務必要了解。我們繼續下去。
【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
什麼時候你退的話,你就退下來了。
【是故諸欲入大乘者,須以眾多方便勵力令發,】
所以我們真正想學大乘的人,要怎麼辦?要用很多方法努力修學這個方法,發起這個大菩提心,這句話是一大有道理在這裡,假定說這發菩提心,就像我們現在的這種錯誤的見解,覺得我現在發大菩提心,要救一切人,一個念這麼一動就算發的話,這句話變作多餘的,這句話變作多餘的,但實際上呢,因為真正要想發那個大菩提心,不是像我們現在想像嘴巴上面說一下,真正的內涵要了解很多的善巧方便,那個善巧方便,你還要善巧的聽聞、演習,單單了解了,還不夠,還要努力的照著下去做,做了以後,那個心理的行相跟它相應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發,譬如說,我們來受戒,那受戒儀式很容易,你跑的去剃光了頭,跑的去換件衣服,那好簡單,要不了一、二個鐘頭,但是,你真正要得到戒體的話,那不簡單。所以你現在的這個發菩提心也是一樣,真正發菩提心的時候,那個時候內心當中,跟我們業種子相應的一種非常強有力的一種誓願,這個發起來的話,那是不得了、不得了的,一旦這個發起來的話,那的的確確,那經論上面就會說明,它這功德之殊勝,你簡直無法想像,那就是佛子。
【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令於勝利,由於至心勇悍增廣,及須歸依七支願行,是能開示菩薩道次最勝教典,集學處論及入行論中所說。】
這個要想發那個菩提心,它必須還要先修一樣東西,修什麼?修發心的殊勝利益。它為什麼要修這個東西呢?這裡簡單的說一下,我們現在常常談菩提心,說菩薩行,然後說佛因地當中,做那些了不起的事情,我們也讚歎、佩服、景仰,但是輪到我們怎麼辦?這個好難!這個了不起,叫我可是做不來,就算你想做了,直正碰到你要去做一點點的話,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為什麼?因為這個菩薩行,說這個大菩提心是難極、難極了,是非常難行的一種行為,如果說他沒有特別的好處的,誰願意去做這種難,非常艱難的事情?所以很清楚很明白,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辛苦了半天一點好處都沒有,你去做它幹什麼?所以像我們平常這個儒家常常說: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要「無所為而為」,那個才好,這個標準是未嘗不高,可是這句話本身是有大漏洞,請問一個普通的人,誰願意說無所為而為?忙了個半天,什麼好處都沒有,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鄉下一個老農、老圃,種田人,你告訴他,你只要去種,你不要去問收獲,結果你種了半天,不問收獲,誰願意去做這個事情?我想在座的人,大概不一定願意吧?至少要我的話,我絕不願意做這個事情,辛苦了半天,一點好處都沒有,幹什麼?真正的佛法絕不這樣的,所以我們了解,真正的佛法恰恰相反,它告訴你,這件事情是非常艱難的,但是你做下去有非常殊勝的好處,這個好處是不得了的好,就這樣。所以剛開頭試的時候,是!你不想,這麼難,後來你想這個事情有這麼大的好處,你越想越好,越想越好,到後來發現你所有真正的好處都還在這個裡邊,那個時候,叫你不做你也辦不到。所以它真正佛法的善巧,它每一個地方,它有最正確的方法,次第引導你的,所以我說現在我們所以沒有辦法修的,不是我們什麼地方差,就是我們執著太深,不肯放棄自己的成見,不肯去學那個正知見,這個是我們的一個致命傷,如果你正確的了解,你現在這樣辛辛苦苦,你忙了半天,最後的好處你的,而且這最好的好處,還非從這個地方來的話,我想我們人人願意走這個路子。譬如說現在我們隨便舉一個例子,現在大家都要往學校裡面擠,那個現在的學校多了,以前那個學校少,那個考試之難,儘管現在學校多了,大家還是拼命往裡面擠,算起來這學校並沒有好處,你如果不進學校的話,你自己去賺錢,那怕你賣個枝仔冰,還可以弄幾個錢,你跑到學校裡面去,你還得付很多錢吧?但是為什麼願意呢?大家了解,你現在賣枝仔冰也好,作小工也好,將來賺的錢不多,你將來好好的去念了幾年書的話,將來你就可以大富大貴,這個大富大貴還不一定保證吧?有很多人念出書來,還可能一生潦倒,這是有這個可能,它的的確確比眼前的、一般的作法要好很多,大家己經拚命認真去做,現在佛法有保證,而且確定比將來是一定好,而且這好的倍數的話,完全不是我們世間的那種好處所能夠比的,現在世間來說,我也不要念書,就是學一個木匠,一天有一千塊錢,大概一仟塊錢吧?我也弄不清楚,現在還很吃香,像我們這個地方要做一個門,找了半天還找不到,生意還很好,一個月你認真做的話,可以賺個二萬多塊錢,但是大家還是不願意,還是要拚命去念書,唸了書還不一定,一定說真正的給你做個大官,給你做一個大富翁,還不一定!說不定出來一個小公務員,跑的去一個月只賺一萬多塊錢,還認真的那樣去做,可是修學佛法,如果是你正確的了解了以後,你發現眼前,儘管是得不到好處,還要叫你認真去做,可是將來你一定可以得到,得到的收入,那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比不上的,如果我們得到,了解了這個東西,那個時候人人就拚命往裡邊鑽,這個所以說,首先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它一定告訴你,說你這樣修有些什麼殊勝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你有了這個認識,單單這個認識還不是講個道理,還要說,不單單講這個簡單的內容,還要用種種的正確的理由來證成它,還要用種種實際上的榜樣來証明它,就這樣,這個理由是千真萬確,然後,這種榜樣擺在這裡的話,也是事實擺在那裡,到那時候你才覺得確定不移,到那時候你才會肯走這個路,到了那個時候,你對這個殊勝的利益才能夠確定不移,確定不移說就這樣,然後呢,至心、勇悍、增廣;它還不是叫你馬上去修,妙了!要把這個正確的認識,要增廣這個勇悍,什麼叫勇悍?就是精進的力量,勇氣百倍,做這件事情,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決定不會打退堂鼓,說這個悍的話,所以我們平常,這個戰場上叫悍將,悍將的特質是什麼?它就是絕對只有一樣事情,要克服任何困難、任何敵人,不怕任何敵人的挫折,勇氣百倍的要克服任何困難,把這一個心增廣,不單單是有,還要增廣,到那個時候,然後你出去的話,一股勁的向外面衝的話,那決定可以克敵致勝,把你所希望的願望達到。那麼除了發這個心以外,還要呢,它要做的時候,要歸依及七支願行,這個七支願行就是十大願王,所以真正說起來,我們正式修學佛法的人第一件事情,幹什麼?是歸依跟十大願王一點都沒錯,一開頭的時候就這個,然後你步步上去的最後,也是把這個是導歸極樂,所以這地方呢,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一生取辦,但是以我們現在一生行不行?不行!我們現在是修信心位,所以這個從凡夫開始到信心位,十信滿信,那個時候卻是不那麼快的,要時間比較長一點。在這裡大家又要怕了,這個長在生死輪迴當中不很可怕嗎?是的!很可怕,不過可怕的下面,那就不一樣了,有一種可怕,這麼怕,你叫他退堂鼓了,好啦,好啦,我就不要忙這個事情了,那馬馬虎虎。現在它不是,正確的告訴你,正因為它可怕,你要找它可怕的因在那裡,你如果找到了可怕的因,從因地當中把可怕的因拿掉的話,你沒有可怕的因,你就不必怕了。所以把這個可怕策勵我們不要造可怕的因,趕快造什麼?快樂的因,那個時候你把快樂的因種下去了,那時候快樂都來不及!所以真正的修這個大乘的直路,說起來不但是結果最好,而眼前也是最快樂的事情,這是千真萬確的一個事實。拿我們現在來說,我們可以體會得到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的心識,這個心識怎麼說呢?譬如說我們今天跑的去參加一個國際什麼比賽,平常我們在這裡花拳繡腿,隨便玩玩,沒關係;跑的去,真正的像樣的一個對手的話,那跟他要大家參加那個競爭的話,那要相當努力,如果國際間的話,你就拚命去幹,可是幹完了以後,你打勝的話,那個快樂、這個得意的狀態的話,那是無法可以比擬的,是不是我們也有這個心情啊?我們有,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講那個比喻當中,我們還不一把握得住說一定能夠打勝,可是修學佛法這件事情,這你能夠一定打勝,為什麼?知已知彼,百戰百勝。所以那個正確的教法,這樣的正確的告訴你,你自己很清楚了解,你自己裡邊有些什麼?你也了解你對手是什麼個狀態,你了解了這個正確的內容,你發現你只要這樣去做,一定能夠克敵致勝,百分之百有把握,所以打的時候,前面你心理有把握,打的時候勇氣百倍,打完了以後你快樂無比,這樣的,靠什麼?靠的就告訴你,這個世間是苦,這個力量推動你。所以它並不是不說苦,的的確確一定說苦的,可是說苦了以後,下面告訴我們走的路子卻完全不一樣,這個才是最正確的。我們現在為什麼常常說相似法、相似法,就是這樣,它還是用佛經上面這句話,這個很苦,下面的解釋歪曲掉了,你看起來是佛經上的,可是最後的結果,不曉得弄到那裡去,這個是我們在這地方隨便一說。繼續下去。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
那麼真正的發了大菩提心,修大菩提心的勝利,還是這個兩樣。它前面不是說,那個增上生就是下士嗎?注意喔!共下士,你最上的上士,你還是有這個東西,而且下士的增上生只是一點點,這個無上乘的上士的這個增上,才是徹底究竟圓滿的,所以它包含在裡頭的。它告訴我們,那麼這個裡邊它又說明了。
【初中復二,謂不墮惡趣及生善趣。】
那個,關於增上生那一方面它也分二部份,一個是不墮落,不墮落惡道,第二呢生得善道。現在我們要求得利益,無非是這個內容,現在我們把下面的內容,告訴我們一下。不墮落惡道,整個的包括的三惡道,你只要照著去修的話,三惡道沒有你的份,滿意了吧?那時候滿意了。說實在的,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儘管己經比起以前很苦,但是我們覺得蠻快活了,實際上還不止此,那麼還要更好,它就告訴我們
【若發此心能淨宿造眾多惡趣之因,能斷當來相續積集。】
好,這個綱要提出來,你不是要求這個利益嗎?這個利益是增上生跟那個決定勝嗎?那麼增上生當中呢,第一個不墮惡趣,這個是基本,然後呢生到善趣,它說,你一旦發了這個心以後,有什麼好處?以前往昔所造的惡因能夠清淨,還有呢將來相續上面繼續造的斷除,我們所以墮落的原因是為什麼?因為往昔所造的惡業,還沒有結果之前,還在那裡等著它,等著你,以及現在繼續不斷的造,然後呢去,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要懺悔。現在如果你一旦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以前那些惡因很快就淨除掉了,而且這個力量是大得不得了,既然這個能夠淨除掉了,當然你就不會墮落,那麼生善趣呢?
【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為等起故,無窮盡際。】
至於說善趣,當然也有善趣的業因,那麼以前己經做的,它等待在那地方要來結果的,你一旦發了這個心以後,妙了!它會增長廣大,比如本來你這地方積的錢,積一萬塊錢,一旦你發了這個心,這一萬塊錢變成一萬萬,那這麼個好法。還有呢新造的、眼前造的,因為由於這個心所攝持為等起,也同樣的增廣無窮。在這個地方我們說,為什麼發了這個心以後這樣的增廣,變得這麼大呢?我們凡是造一個業,它一定牽涉到三方面,說形成這個業的這個質量牽涉到三方面,第一個是我,能造的造者,就是我的,以什麼心?以什麼行,還有一個呢?我造的那一個業所集的對方,作任何事情一定這樣的,說我送三百塊錢給你,我是送的人,送三百塊錢給你,然後呢我打你一頓;前者是善業,後者是惡業,造這個業究竟圓滿的三樣東西的每一個內容,把它加起來的總和,而這個裡邊,外面兩樣東西都是有限的,錢三百塊就是三百塊,你就是你,如果你是個人那麼打了你,產生這個罪過,你是個狗,那麼差一點,如果你一個菩薩,那更不得了,但是不管是你是外面,這個你雖然是在變化,可是必定它受這個客觀環境的影響,就這麼多,而真正重要的,「我」這個東西,卻是有無限的出入在裡頭。平常你一種軟心,他來了,看見一個乞丐,那送他三百塊錢,這是一種,這個三百錢,是一個固定的數字,然後呢,這個乞丐是個固定的,你這種心起,或者你看見個乞丐,這個人好可憐,怎麼這樣可憐,我要去幫忙他,那個果報,那個種的因,就增大了很多。假定你發了大菩提心的話,因為那心本身跟法界,緣法界相應的,任何做一點事情,就產生無盡的功效。就拿我們現在來說也是這樣,譬如說我們現在做生意,同樣的,我在那個做生意,做一個小生意,造了個半天,製造一個東西以後,那麼,就在這裡的話賣出去,就賣在這裡,假定說我現在那個商店,是這個的推銷全世界的話,你任意做一個小東西,那個東西就會推銷到全世界,得益的人是全世界,你賺的錢,也是全世界,就是這樣。所以它淨罪也是這樣,集資也是這樣,因為我們的罪業是哪來的?罪業是你傷害別人而來的,現在你要幫助別人,那也是一樣,以前你傷害別人的時候,往往你是傷害一個,我跟那個人吵架,然後呢他受了傷害,所以你將來真正的要消的罪障,就是跟他消除掉就可以了,現在我發菩提心是什麼?我要幫助一切人,結果呢這個人固然你幫助了,凡所有的一切人你都幫助了,所以淨除罪障的力量,也是其大無比,積聚資糧的力量,也是其大無比,這個詳細的情況,講到後面業,講到後面菩提心的時候,你們會很清楚、很明白,到那時候,再細講它。那麼,這個是眼前增上生的。
【畢竟利義者,謂諸解脫及一切種智,亦依此心易於成辦。】
究竟利益是什麼呢?就是說這個一切種智,無上的好處,還是依這個心很容易就能夠成就。
【若於現時畢竟勝利,先無真實欲得樂故,雖作是言,此諸勝利從發心生,故應勵力發起此心,亦唯空言。】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四卷 B面
日常法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十四卷.B面
P69 L6
00'04"
若於現時畢竟勝利,先無真實欲得樂故,雖作是言,此諸勝利從發心生,故應勵力
發起此心。亦唯空言。
下面這句話,看一下。假定說,關於上面這兩個,不管是眼前的增上生也好,以及究
竟的決定勝,這個殊勝的利益,假定說先前並沒有真實想仰望、期望的這種意樂。如果沒
有的話,怎麼狀態呢?雖然我們現在聽見了,說「啊!這樣的勝利都從發心開始的,嗯,
這個要努力去發。」儘管你嘴巴上面這麼講,但是這個也只是嘴巴上面講講而已,「亦唯
空言」。下面兩句話,看一看。
p. 69 L7
00'52"
觀自相續,極明易了。
你只要回過頭來在我們身心上面觀察一下的話,清楚極了、清楚極了。不過這裡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4
醒我們一個什麼事情呢?點醒我們一個,就是以前我們不了解,不了解的增上慢心消除掉
了,說:「啊,原來我不懂,原來我不懂。」還有呢,下面種下正式開始不再錯誤的因
─現在種下了。所以不要為了這一個話,自己沮喪,打退堂鼓;恰恰相反的,聽見了這
個話以後,了解了這點,那才正式開始從這個地方知道如何下腳,那麼這是一種。
01'55"
若於增上生及決定勝,二種勝利發欲得者,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
所以現在了解了這個,覺得「欸,那我要!」對於不管這兩種哪一種利益,曉得了
這個殊勝的利益,當然我們期望要獲得它。要想獲得它,你就得一步一步的如理如法地修
持。那個時候修持的話,必定還要先修什麼?前面這個下士、中士,所以叫共中下士這個
意樂。「意樂」,也就是我們的志趣,我們的意念當中所好樂的。換句話說,這個好樂的
力量,策動我們這樣去做。這個好樂包括的範圍很廣:你有這個正確的認識,願望這個
道,求這個;然後找尋這個方法,一心努力去做,這種心情都在這個意樂裡邊。
02'55"
如是若於二種勝利,發欲得已,趣修具有勝利之心者,則須發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
那麼對於上面這個勝利,你要想得到的話,這個,發這個心的根本什麼?大慈大悲。
這個「大慈大悲」就是發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發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這個是次第。現
55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在我們下面這個看看,下面我們看看,下面這個話就解釋為什麼。
03'32"
此復若思,自於生死安樂匱乏,眾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則於
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定無不忍。
上面已經說了,修大菩提須先修大慈大悲作為它的根本;而要想修這個大慈大悲,
一定先要努力修這個共下士、共中士的這個意樂,作為它的基礎。那麼為什麼呢?為什麼
呢?下面就告訴我們,要曉得下士是什麼,中士是什麼,這裡說一下。其實昨天已經講過
了,下士就是要求眼前增上生的,要求快樂的;而真正的殊勝的下士,不貪現在而要求後
世。他為什麼不貪現在?他這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覺得,當你一貪現在的話,你只為現在這
個物慾所蒙蔽,後面的真正的好處你就看不見了。結果使得你得到大損失,乃至於眼前的
增上生你都得不到,所以這是錯誤的。
04'50"
所以你真正要想得到這個增上,所謂增上呢,比眼前一步一步好啊,那對不起,你一
定不能貪眼前的。那麼更進一步的話,因為你要求以後的增上生,一步一步上去,發現你
如果在人天當中轉的話,增到某一個時候呀,一定跌下去,喔唷,這個不究竟!所以才那
個時候會策發我們,既然你要求真正的快樂的話,這個是絕不究竟,你就想辦法要跳出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6
個生死輪迴了。還是為了你得到快樂,還是為了你去掉痛苦欸,所以它這個概念是非常清
楚啊!那麼,所以這個是要跳出生死輪迴,那這個共中士的,那他為什麼把這兩樣東西,
作為修上士道大慈大悲的基礎呢?下面就說明。
05'46"
大慈大悲是什麼意思?就是我不但自己,還要幫助一切人,把他們從苦海的這個深淵
當中救度出來,對不對?這大家了解的。假定說,你自己並不了解這個苦海當中的苦惱的
話,你說去把他們從苦海當中救出來,這個話從何講起?請問這個話從何講起啊?不是顛
倒嗎?你叫他們不要執著,他們說:「我不要執著,送給你,讓你享受?」那我們現在就
是犯了這個毛病。你至少曉得這個東西一無可取啊,然後呢你是在這個裡邊,實在是痛苦
得不得了啊!你深深地了解這個痛苦,自己捨棄掉了,然後呢不忍自己一個人去,要幫忙
別人,那時候才談得上說,我把你把生死輪迴當中救出來,這不是很清楚嗎?所以說沒有
共下、共中的基礎的話,根本談不到上士,清楚不清楚?你必定自己對這個生死輪迴感受
到、認識到絕端地痛苦,那個時候才不忍心那些人掉在這個裡邊,這個才是大慈大悲。
07'11"
現在我們講大慈大悲,實際上呢,我們對這個生死輪迴的真相是一點都不了解,貪著
難捨,不要說這個共中士,共下士真正的內涵都沒有─談大乘,怎麼談?所以上面,下
面告訴我們,你必定要自己先要對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特質了解。生死輪迴當中特質是什
57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麼?只有苦,沒有快樂。所以說,安樂是匱乏,眾苦逼迫,然後不但如此,永遠流轉,你
一想到就無法忍受,假定你自己沒有這個,那不行。他說「身毛全無若動若轉」的話,這
是一個實際的狀態。凡是修厭離心的人,一想到生死輪迴,哎呀,他眼淚直流,就怕得、
就痛苦得不得了。現在我們對世間的行相講起來的話,講起來「這個苦啊!」實際上心裡
面,喔唷,貪著難捨,一點苦都感受不到。所以他說身毛若無若動若轉的話,那你說救、
救度別人,這話從何講起?大家想想看,對與不對?
08'27"
現在我們了解了,原來說這個大悲是這樣的。所以大悲的話是什麼呢?就是看見一
切眾生流落在生死痛苦當中,你無法忍受,就像那母親一樣。就像一個有錢的大家,家裡
樣樣圓滿,卻是一個獨生子,又聰明、長得又漂亮、又聽話。結果這個獨生子卻生了一場
病,眼看著要死了,那個時候那個母親的心情是什麼?這個大慈悲心的心情就是這個,要
拔掉他苦;然後好的時候呢,那母親的心情,一切的快樂要給他,這個就是大慈悲的心。
所以你現在說要去救一切眾生,也一定什麼?說所以大慈,說那些人在世間是一點快樂都
沒有,那麼你要給他真正的快樂。為什麼能夠說沒有快樂?因為你了解得很清楚,世間所
有這個東西是虛誑不實,而且迅速無常,最後的結果墮落,而且大部分的時間墮落,絕少
部分的時間快樂。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8
09'46"
乃至於這麼說,眼前賺到了十塊、八塊錢,本錢三千萬、五千萬這個樣地下下去,我
們都做這個事情,覺得「哎呀,不行啊!」你又覺得。再不然的話覺得苦,「哎呀,他的
痛苦不堪哪!」所以說你一定要先修了共下、中士,確實了解了生死痛苦;然後看見那些
人居然愚癡得不了解,你看見了他們就無法忍受,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發大慈大悲。有了大
慈大悲,進一步要圓滿你的大慈悲的心,那個時候你發現還非要正確的方法不可。所以,
要有了大悲,還要有大智,有了大智還要去大行,那個就是菩提心、那就是菩提行,就
是成功的菩提果!這個很清楚,到現在這裡,這個行相慢慢地清楚了。至於說,每一個部
分,怎麼個發生死的心,怎麼樣發慈悲心,他這個確實的內涵,後面每一部分有說得很清
楚、很明白的。
11'03"
《入行論》云:「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
那個論上面說,在你利益有情之前,在要想利益有情之前,對於你的自利的這個道
理,連它做夢都沒夢到,請問你怎麼去利別人?這個話怎麼講呢?你利益眾生的這個、這
件事情怎麼個講法呀?就是曉得生死輪迴的痛苦呀,所以你要幫忙他利益。現在生死的輪
迴的痛苦的事情,你自己不曉得,那就是做夢都沒夢到,你講去利益,你利些什麼啊?所
以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要弘法、弘法,法是什麼,法是什麼啊?喏、喏、喏!現在這個
59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地方進一步告訴我們了。
12'03"
不過在這地方我們要注意喔!我們不要因為聽見了這個話,就隨意去批評別人,這
千萬不可以。這個法是主要的照自己的。我要發菩提心,那是我的事情,我認識了,救別
人。你怎麼曉得他別人不是,你怎麼曉得他不是菩薩?菩薩示現不但是在末法欸,畜生道
當中他都有啊!這第一個。就是他不是菩薩,你不是要說菩薩嗎?是啊,我要菩薩的話,
你要救他呀!他對了,你羨慕、讚歎,跟著他學;他不對,你同情、憐憫、要幫忙他呀,
你怎麼是去笑他呢?所以不管是怎麼說,你真正了解了這個菩提心的內涵,它有這個好
處。真正地更進一步,到那個時候你才曉得你心裡的這個業相是什麼,就在這個上面。你
同樣地一個起心動念,走對了以後一直在增上,否則的話你還自己覺得很有道理了,啊!
覺得這樣,結果我走錯了。所以這個就是,正知見的差別在此。那麼關於上面這個道理,
13'13"
故於下士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
樂,唯苦道理。
你必須要走下士,以及中士,這一個─哦,說是下士,為什麼下士啊?為什麼要求
後世好啊?就是說,眼前這個忙一點不究竟的,你後世萬一做錯了要墮落的,所以不要做
惡事。這個是下士當中要學的,所以我們要趕快造善業,這樣。中士呢,雖然你造了善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0
以後,還要輪迴的,所以要跳出輪迴。等到你要這個心情有了,
13'57"
次於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
這地方交代出來了。好,你自己有了認識了,然後自己覺得:「哎呀,對呀!我只是
個修行的人,還要推己及人哪!」那個時候才比度、推己及人,還要幫忙他們。想想所有
的人都是你母親:啊!母親對我這樣的,現在我自己不管了,行嗎?所以發大慈之心。反
過來呢,給他的快樂叫大慈,看見他痛苦,要給他去掉是大悲。你必須這樣,那個慈悲心
就發得起來。那麼有了慈悲心,菩提心又從此生了,所以說,
14'41"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
你要想真實生起菩提心,還必須修這兩樣東西,不是很清楚嗎?所以叫共中、共下。
現在我們說:「喔唷,要修的大乘,這個是小乘行為不要了!」等於說你把根拔掉了,基
礎不要了,然後要造摩天大廈,那不是顛倒嗎?這錯就錯在這裡。說:
15'10"
非是引導令趣餘途。
這個共中下,並不是叫你停在中下欸,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說到這裡,我們這裡
有一件事情要提一下。是的,我們了解了這個,我們絕對不會輕易去訾議這個小乘的,乃
61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至於世間,像《了凡四訓》。不過我們了解,這兩個是不究竟的,這個我們要辨別得很清
楚,辨別得很清楚。
15'48"
說到這裡,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給我看一本書,那個是一個學南傳的人寫的。現在目
前我們有太多這種概念,往往由於自己不清楚,產生了種種誤解,這個是一個很可惜的、
很大的遺憾。如果我們能夠把本論,這樣完整次第學下去了以後,自然很清楚、很明白,
很清楚、很明白。所謂共下士、共中士,以及下士、中士的齊限,你就很清楚了。喏!到
這個地方為止,這個是什麼;到那個地方為止,是什麼;再上去是什麼;一切,每一個的
內容,每一個的行相。你了解了以後,那麼對於他們這個諍論,你也很清楚了,所以他諍
論,諍論的差別在哪裡。這本書裡邊也談起一個:說平常學大乘人,總是說他自了漢,他
覺得他並不是,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自了」啊,它有一個很嚴密的定義的。我們不了
解這個定義之前,反正拿到了兩個名字就亂套、就亂蓋,毛病就出在這個上頭。你真正了
解了這個定義以後的話,那個非常清楚,一點都不錯,所以這個地方順便一提。好在我們
一步步地學下去,把這個正確的內容了解了,自然你就不會圈在裡頭。要不然不管他怎麼
講,你一圈在裡頭,引起這個諍論的話,那總歸是錯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2
P70 L1
17'29"
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歸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
心之前行,
好,那麼既然我們了解了,共中、共下這兩個次第當中,應該修的什麼?修的是皈依
啊、業果啊!他前面說「思惟」,這就是說我們在那個階段真正修持的方法─皈依、業
果。還有呢,了解了這個道理,趕快努力,「集福淨罪」。要曉得這些東西都是什麼?都
是修菩提心的前面的前行。
18'15"
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
這些都是,都是幹什麼?修這個東西,都是修改、淨治我們身心最殊勝的方便,這
個修的方法就是皈依跟七支行願。所以我們的的確確下腳的第一步,學的什麼呢?就是這
個,皈依、十大願王,換句話說。你們了解了這一點的話,到那個時候就很清楚、很明
白,說如果說我現在要想走這一條路,那麼也是皈依跟十大願王,參禪也是、念佛也是,
很清楚、很清楚。皈依是「南無」兩個字,你把「南無佛」變成「南無阿彌陀佛」不就對
了?就這樣。實際上十方一切諸佛,真正廣義地來說起來,十方一切諸佛的內涵,無非都
是同樣一個:方便、圓滿,就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叫作無量壽,智慧圓滿叫
無量光。你懂得了這個的話,那無往不利,現在所有的那些問題諍論都解決。參禪的目的
63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幹什麼?也這個;學教的目的幹什麼?也這個;淨土的目的,也這個!哪有一個例外的?
原則了解了,然後呢修你相應的特殊的法門,那倒的的確確是有各人有可以不一樣的。現
在我們繼續下去。
19'51"
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這個就很清楚了。
19'56"
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
定解。
那麼現在這個裡邊啊,關於下士、中士這個兩類的法則,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部分,
關於這個道理,真正的老師一定要非常善巧地說明白。老師說明白了,學的人呢對這個東
西不但要學懂,注意呀!「應獲定解」四個字,現在真正對大家重要的莫過於此。現在不
要去忙著去:哎呀,我要去參禪!哎呀,我要去念佛!哎呀,我要去什麼!我覺得你把這
個東西真正認識了以後,你走哪一條路,走上去,一定走得上。當然,譬如說今天比較年
紀大的,歲月無多,確定了,那有空的時間來學一學,作為助行,否則的話一心念佛,這
是正確的,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是你了解了這個,這個就是最佳助行喔,你有了這個幫助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4
的話,真正往生是如虎添翼。
21'14"
所以印光大師的文鈔上面說得很清楚,你發菩提心,那是如虎添翼,那還得了
啊!然後尤其是「如器、加硫」,像你這個要挖一個石頭,挖了半天挖不開,拿個炸藥
「碰!」一爆,整個地就炸開了,就這樣。所以說剛才年紀大,因為的的確確也許你還沒
有可能學好之前,無常來了,你只能作為助行。實際上你如果做對的話,這個助行的力
量,比正行的不曉得要強多少、有力多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個基本概念。然後呢我
們了解了以後,
21'49"
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
所以正式我們修的時候,要念這個了,要念這個了。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念不念?念。
但是我們現在念的時候是什麼?念到這裡為止─念到這個嘴巴;他現在念,念到心裡,
這個兩個最大的差別。你念到心裡的話,現在就創造的就是這個相應的業,你隨便一個念
頭起來的是產生無邊的功德;隨便一個念頭起來的話,能夠淨除無邊的罪障。這是為什麼
乃至於五逆十惡這麼嚴重的罪,欸,大乘就可以懺悔乾淨,為什麼?就是這個量大,這
65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我們要了解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的話,你的的確確沒辦法分辨得出這個大小二乘的差
別,這個概念在小乘的教典當中沒有的,所以在這裡順便一說。
22'44"
如果說關於這個概念,我又不小心地說進去,如果有的人─學小乘的諍,我們不必
跟他諍論,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但是我們自己曉得,我們走些什麼。同時真正走起來,將
來的的確確的,所以前面基礎的東西,我們全部要學,一點都不能遺漏,你那個時候才會
對比得出來。所以對這個菩提心的支分「極應愛重」,要絕端地愛重,絕對不會現在我們
說,哎呀,我是個大乘的,那個可不要,乃至於覺得違背了。那個都是似是而非的說法,
破壞佛教就在這個上頭。你沒有前面那個厭離心,絕沒有菩提心,這個我們要了解。很清
楚嘛!這個世間那麼快樂,你要講的菩提心,救他出來,你不是顛倒了嗎?你救我出來,
明明有好處,那不讓我去享受,你不是跟我開玩笑嗎?還說來救我!所以這個事情很清
楚、很明白,用不著深一層來講。連它世間最淺顯、最簡單的道理,我們一講都通了,說
修學佛法的人居然在這個地方搞不通,那是一個笑話。
24'03"
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
假定你不了解這個的話,你覺得下面這個跟上士道好像不相干?各別、各別的呀!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6
個時候有什麼毛病?毛病大了、毛病大了,非常嚴重!
24'22"
乃至未至實上士道,於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發生障礙,
因為你有了錯誤的認識,覺得這個跟上士道不相應,所以你不要去學。既然不要去學
的話,請問,這個東西的基礎沒有,你怎麼能夠把這個菩提心發得起來?所以由於這個誤
解,使得你不能真實地發那菩提心。所以他這裡說,使得你變成功一個障礙─你沒辦法
發菩提心,這個道理很清楚。所以這句話「乃至未至實上士道」,因為你還沒走到,如果
你真的走到了,當然沒有這個誤解。如果你沒有走到,而有了這個誤解的話,對於這個發
菩提心,就變成最大的障礙。你說:「好了,不要去修的,不要去修的!」你放掉了,結
果最好的正確的指導放掉了,請問你用什麼東西修上去?
25'30"
或於此間失大利義,故於此事應殷重修。
對這件事情是失去了絕大的利益,所以要殷重地修。現在的修就是發決定解。注意
哦!發決定解,不是馬上做到它,你有了決定解了,你心裡面會絕不動搖。否則的話我們
說:想想這個地方啊……。跑到那裡又看那裡好,跑到這裡,看那裡好,所以我們跑來跑
去,飄來飄去,一無是處。就這樣地一飄,多生多劫地就這樣飄過去了,這個是一個很大
67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的損失,很大的損失!但是這個不是說完全空,還是種點善根哦!東啊種點善根,西啊種
點善根,什麼時候種多了以後,突然之間,有一次碰巧一個巧,發一個芽,那個時候就證
一個羅漢果。然後證完了以後,慢慢地再走上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走那條直路的機
會就比較少,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26'29"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
那麼這個是第一個,是說照著上面這個,先是下士,然後呢中士,好好地善巧地修
習。然後再繼續地下去,說上士道,照著這個修習,使得我們身心上面真實地產生這個大
菩提心。現在我們是了解這個名字,聽見這個名字;進一步呢,了解這個內容的意義,然
後照著去修;修了以後心裡面真實的心相起來了。生起來了以後怎麼辦呢?
27'22"
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
進一步,等到你發了這個心以後,那麼要為了堅固,「堅固」是什麼狀態?就是你
剛發心的時候已經有了,但是發完了以後,等一下碰見別的緣又會散掉。就像比如我們現
在說:「哎呀,這個好啊!」你看看是認真去學,等到你下了課,或者回過頭忙了別的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8
情,一忙,忙了忘記掉了,這個不堅固。如果說這個碰見的事情,又給它恰恰障礙的話,
乃至於你退心了。所以那個時候,淨信發起來是非常難,還要使它堅固,這個堅固,說絕
不動搖。那麼為了使它堅固,那個時候應該學不共皈依。一開頭的時候就皈依,可是到
後來那個皈依,就只有大乘的特別的皈依法─這個,下面這個不一樣的。還要呢「受願
軌」,這個時候就是說,我現在要發菩提心。「由願儀軌正受持已」,受了這個願軌以
後,那時候是什麼?正式地學。學什麼?學菩薩行。「於諸學處」,就是真正菩薩應該學
的就是菩薩戒,努力去學。發了這個心,然後呢進一步不共皈依,然後呢受這個願軌,受
了願軌以後學菩薩戒。「次」,看喔!
28'56"
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
那個時候就再加強這個心!發這個心是堅固了,堅固了以後進一步曉得,你要滿這個
菩提願的話,這個願心已經有了,要滿這個菩提願的話,還要修菩提行。修菩提行就是六
度萬行,所以欲要學這個,曉得欲學六度四攝、菩薩行等。
2018/02/01 校正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十四卷.B面
P69 L6
00'04"
若於現時畢竟勝利,先無真實欲得樂故,雖作是言,此諸勝利從發心生,故應勵力
發起此心。亦唯空言。
下面這句話,看一下。假定說,關於上面這兩個,不管是眼前的增上生也好,以及究
竟的決定勝,這個殊勝的利益,假定說先前並沒有真實想仰望、期望的這種意樂。如果沒
有的話,怎麼狀態呢?雖然我們現在聽見了,說「啊!這樣的勝利都從發心開始的,嗯,
這個要努力去發。」儘管你嘴巴上面這麼講,但是這個也只是嘴巴上面講講而已,「亦唯
空言」。下面兩句話,看一看。
p. 69 L7
00'52"
觀自相續,極明易了。
你只要回過頭來在我們身心上面觀察一下的話,清楚極了、清楚極了。不過這裡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4
醒我們一個什麼事情呢?點醒我們一個,就是以前我們不了解,不了解的增上慢心消除掉
了,說:「啊,原來我不懂,原來我不懂。」還有呢,下面種下正式開始不再錯誤的因
─現在種下了。所以不要為了這一個話,自己沮喪,打退堂鼓;恰恰相反的,聽見了這
個話以後,了解了這點,那才正式開始從這個地方知道如何下腳,那麼這是一種。
01'55"
若於增上生及決定勝,二種勝利發欲得者,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
所以現在了解了這個,覺得「欸,那我要!」對於不管這兩種哪一種利益,曉得了
這個殊勝的利益,當然我們期望要獲得它。要想獲得它,你就得一步一步的如理如法地修
持。那個時候修持的話,必定還要先修什麼?前面這個下士、中士,所以叫共中下士這個
意樂。「意樂」,也就是我們的志趣,我們的意念當中所好樂的。換句話說,這個好樂的
力量,策動我們這樣去做。這個好樂包括的範圍很廣:你有這個正確的認識,願望這個
道,求這個;然後找尋這個方法,一心努力去做,這種心情都在這個意樂裡邊。
02'55"
如是若於二種勝利,發欲得已,趣修具有勝利之心者,則須發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
那麼對於上面這個勝利,你要想得到的話,這個,發這個心的根本什麼?大慈大悲。
這個「大慈大悲」就是發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發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這個是次第。現
55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在我們下面這個看看,下面我們看看,下面這個話就解釋為什麼。
03'32"
此復若思,自於生死安樂匱乏,眾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則於
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定無不忍。
上面已經說了,修大菩提須先修大慈大悲作為它的根本;而要想修這個大慈大悲,
一定先要努力修這個共下士、共中士的這個意樂,作為它的基礎。那麼為什麼呢?為什麼
呢?下面就告訴我們,要曉得下士是什麼,中士是什麼,這裡說一下。其實昨天已經講過
了,下士就是要求眼前增上生的,要求快樂的;而真正的殊勝的下士,不貪現在而要求後
世。他為什麼不貪現在?他這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覺得,當你一貪現在的話,你只為現在這
個物慾所蒙蔽,後面的真正的好處你就看不見了。結果使得你得到大損失,乃至於眼前的
增上生你都得不到,所以這是錯誤的。
04'50"
所以你真正要想得到這個增上,所謂增上呢,比眼前一步一步好啊,那對不起,你一
定不能貪眼前的。那麼更進一步的話,因為你要求以後的增上生,一步一步上去,發現你
如果在人天當中轉的話,增到某一個時候呀,一定跌下去,喔唷,這個不究竟!所以才那
個時候會策發我們,既然你要求真正的快樂的話,這個是絕不究竟,你就想辦法要跳出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6
個生死輪迴了。還是為了你得到快樂,還是為了你去掉痛苦欸,所以它這個概念是非常清
楚啊!那麼,所以這個是要跳出生死輪迴,那這個共中士的,那他為什麼把這兩樣東西,
作為修上士道大慈大悲的基礎呢?下面就說明。
05'46"
大慈大悲是什麼意思?就是我不但自己,還要幫助一切人,把他們從苦海的這個深淵
當中救度出來,對不對?這大家了解的。假定說,你自己並不了解這個苦海當中的苦惱的
話,你說去把他們從苦海當中救出來,這個話從何講起?請問這個話從何講起啊?不是顛
倒嗎?你叫他們不要執著,他們說:「我不要執著,送給你,讓你享受?」那我們現在就
是犯了這個毛病。你至少曉得這個東西一無可取啊,然後呢你是在這個裡邊,實在是痛苦
得不得了啊!你深深地了解這個痛苦,自己捨棄掉了,然後呢不忍自己一個人去,要幫忙
別人,那時候才談得上說,我把你把生死輪迴當中救出來,這不是很清楚嗎?所以說沒有
共下、共中的基礎的話,根本談不到上士,清楚不清楚?你必定自己對這個生死輪迴感受
到、認識到絕端地痛苦,那個時候才不忍心那些人掉在這個裡邊,這個才是大慈大悲。
07'11"
現在我們講大慈大悲,實際上呢,我們對這個生死輪迴的真相是一點都不了解,貪著
難捨,不要說這個共中士,共下士真正的內涵都沒有─談大乘,怎麼談?所以上面,下
面告訴我們,你必定要自己先要對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特質了解。生死輪迴當中特質是什
57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麼?只有苦,沒有快樂。所以說,安樂是匱乏,眾苦逼迫,然後不但如此,永遠流轉,你
一想到就無法忍受,假定你自己沒有這個,那不行。他說「身毛全無若動若轉」的話,這
是一個實際的狀態。凡是修厭離心的人,一想到生死輪迴,哎呀,他眼淚直流,就怕得、
就痛苦得不得了。現在我們對世間的行相講起來的話,講起來「這個苦啊!」實際上心裡
面,喔唷,貪著難捨,一點苦都感受不到。所以他說身毛若無若動若轉的話,那你說救、
救度別人,這話從何講起?大家想想看,對與不對?
08'27"
現在我們了解了,原來說這個大悲是這樣的。所以大悲的話是什麼呢?就是看見一
切眾生流落在生死痛苦當中,你無法忍受,就像那母親一樣。就像一個有錢的大家,家裡
樣樣圓滿,卻是一個獨生子,又聰明、長得又漂亮、又聽話。結果這個獨生子卻生了一場
病,眼看著要死了,那個時候那個母親的心情是什麼?這個大慈悲心的心情就是這個,要
拔掉他苦;然後好的時候呢,那母親的心情,一切的快樂要給他,這個就是大慈悲的心。
所以你現在說要去救一切眾生,也一定什麼?說所以大慈,說那些人在世間是一點快樂都
沒有,那麼你要給他真正的快樂。為什麼能夠說沒有快樂?因為你了解得很清楚,世間所
有這個東西是虛誑不實,而且迅速無常,最後的結果墮落,而且大部分的時間墮落,絕少
部分的時間快樂。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8
09'46"
乃至於這麼說,眼前賺到了十塊、八塊錢,本錢三千萬、五千萬這個樣地下下去,我
們都做這個事情,覺得「哎呀,不行啊!」你又覺得。再不然的話覺得苦,「哎呀,他的
痛苦不堪哪!」所以說你一定要先修了共下、中士,確實了解了生死痛苦;然後看見那些
人居然愚癡得不了解,你看見了他們就無法忍受,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發大慈大悲。有了大
慈大悲,進一步要圓滿你的大慈悲的心,那個時候你發現還非要正確的方法不可。所以,
要有了大悲,還要有大智,有了大智還要去大行,那個就是菩提心、那就是菩提行,就
是成功的菩提果!這個很清楚,到現在這裡,這個行相慢慢地清楚了。至於說,每一個部
分,怎麼個發生死的心,怎麼樣發慈悲心,他這個確實的內涵,後面每一部分有說得很清
楚、很明白的。
11'03"
《入行論》云:「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
那個論上面說,在你利益有情之前,在要想利益有情之前,對於你的自利的這個道
理,連它做夢都沒夢到,請問你怎麼去利別人?這個話怎麼講呢?你利益眾生的這個、這
件事情怎麼個講法呀?就是曉得生死輪迴的痛苦呀,所以你要幫忙他利益。現在生死的輪
迴的痛苦的事情,你自己不曉得,那就是做夢都沒夢到,你講去利益,你利些什麼啊?所
以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要弘法、弘法,法是什麼,法是什麼啊?喏、喏、喏!現在這個
59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地方進一步告訴我們了。
12'03"
不過在這地方我們要注意喔!我們不要因為聽見了這個話,就隨意去批評別人,這
千萬不可以。這個法是主要的照自己的。我要發菩提心,那是我的事情,我認識了,救別
人。你怎麼曉得他別人不是,你怎麼曉得他不是菩薩?菩薩示現不但是在末法欸,畜生道
當中他都有啊!這第一個。就是他不是菩薩,你不是要說菩薩嗎?是啊,我要菩薩的話,
你要救他呀!他對了,你羨慕、讚歎,跟著他學;他不對,你同情、憐憫、要幫忙他呀,
你怎麼是去笑他呢?所以不管是怎麼說,你真正了解了這個菩提心的內涵,它有這個好
處。真正地更進一步,到那個時候你才曉得你心裡的這個業相是什麼,就在這個上面。你
同樣地一個起心動念,走對了以後一直在增上,否則的話你還自己覺得很有道理了,啊!
覺得這樣,結果我走錯了。所以這個就是,正知見的差別在此。那麼關於上面這個道理,
13'13"
故於下士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
樂,唯苦道理。
你必須要走下士,以及中士,這一個─哦,說是下士,為什麼下士啊?為什麼要求
後世好啊?就是說,眼前這個忙一點不究竟的,你後世萬一做錯了要墮落的,所以不要做
惡事。這個是下士當中要學的,所以我們要趕快造善業,這樣。中士呢,雖然你造了善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0
以後,還要輪迴的,所以要跳出輪迴。等到你要這個心情有了,
13'57"
次於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
這地方交代出來了。好,你自己有了認識了,然後自己覺得:「哎呀,對呀!我只是
個修行的人,還要推己及人哪!」那個時候才比度、推己及人,還要幫忙他們。想想所有
的人都是你母親:啊!母親對我這樣的,現在我自己不管了,行嗎?所以發大慈之心。反
過來呢,給他的快樂叫大慈,看見他痛苦,要給他去掉是大悲。你必須這樣,那個慈悲心
就發得起來。那麼有了慈悲心,菩提心又從此生了,所以說,
14'41"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
你要想真實生起菩提心,還必須修這兩樣東西,不是很清楚嗎?所以叫共中、共下。
現在我們說:「喔唷,要修的大乘,這個是小乘行為不要了!」等於說你把根拔掉了,基
礎不要了,然後要造摩天大廈,那不是顛倒嗎?這錯就錯在這裡。說:
15'10"
非是引導令趣餘途。
這個共中下,並不是叫你停在中下欸,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說到這裡,我們這裡
有一件事情要提一下。是的,我們了解了這個,我們絕對不會輕易去訾議這個小乘的,乃
61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至於世間,像《了凡四訓》。不過我們了解,這兩個是不究竟的,這個我們要辨別得很清
楚,辨別得很清楚。
15'48"
說到這裡,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給我看一本書,那個是一個學南傳的人寫的。現在目
前我們有太多這種概念,往往由於自己不清楚,產生了種種誤解,這個是一個很可惜的、
很大的遺憾。如果我們能夠把本論,這樣完整次第學下去了以後,自然很清楚、很明白,
很清楚、很明白。所謂共下士、共中士,以及下士、中士的齊限,你就很清楚了。喏!到
這個地方為止,這個是什麼;到那個地方為止,是什麼;再上去是什麼;一切,每一個的
內容,每一個的行相。你了解了以後,那麼對於他們這個諍論,你也很清楚了,所以他諍
論,諍論的差別在哪裡。這本書裡邊也談起一個:說平常學大乘人,總是說他自了漢,他
覺得他並不是,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自了」啊,它有一個很嚴密的定義的。我們不了
解這個定義之前,反正拿到了兩個名字就亂套、就亂蓋,毛病就出在這個上頭。你真正了
解了這個定義以後的話,那個非常清楚,一點都不錯,所以這個地方順便一提。好在我們
一步步地學下去,把這個正確的內容了解了,自然你就不會圈在裡頭。要不然不管他怎麼
講,你一圈在裡頭,引起這個諍論的話,那總歸是錯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2
P70 L1
17'29"
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歸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
心之前行,
好,那麼既然我們了解了,共中、共下這兩個次第當中,應該修的什麼?修的是皈依
啊、業果啊!他前面說「思惟」,這就是說我們在那個階段真正修持的方法─皈依、業
果。還有呢,了解了這個道理,趕快努力,「集福淨罪」。要曉得這些東西都是什麼?都
是修菩提心的前面的前行。
18'15"
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
這些都是,都是幹什麼?修這個東西,都是修改、淨治我們身心最殊勝的方便,這
個修的方法就是皈依跟七支行願。所以我們的的確確下腳的第一步,學的什麼呢?就是這
個,皈依、十大願王,換句話說。你們了解了這一點的話,到那個時候就很清楚、很明
白,說如果說我現在要想走這一條路,那麼也是皈依跟十大願王,參禪也是、念佛也是,
很清楚、很清楚。皈依是「南無」兩個字,你把「南無佛」變成「南無阿彌陀佛」不就對
了?就這樣。實際上十方一切諸佛,真正廣義地來說起來,十方一切諸佛的內涵,無非都
是同樣一個:方便、圓滿,就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叫作無量壽,智慧圓滿叫
無量光。你懂得了這個的話,那無往不利,現在所有的那些問題諍論都解決。參禪的目的
63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幹什麼?也這個;學教的目的幹什麼?也這個;淨土的目的,也這個!哪有一個例外的?
原則了解了,然後呢修你相應的特殊的法門,那倒的的確確是有各人有可以不一樣的。現
在我們繼續下去。
19'51"
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這個就很清楚了。
19'56"
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
定解。
那麼現在這個裡邊啊,關於下士、中士這個兩類的法則,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部分,
關於這個道理,真正的老師一定要非常善巧地說明白。老師說明白了,學的人呢對這個東
西不但要學懂,注意呀!「應獲定解」四個字,現在真正對大家重要的莫過於此。現在不
要去忙著去:哎呀,我要去參禪!哎呀,我要去念佛!哎呀,我要去什麼!我覺得你把這
個東西真正認識了以後,你走哪一條路,走上去,一定走得上。當然,譬如說今天比較年
紀大的,歲月無多,確定了,那有空的時間來學一學,作為助行,否則的話一心念佛,這
是正確的,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是你了解了這個,這個就是最佳助行喔,你有了這個幫助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4
的話,真正往生是如虎添翼。
21'14"
所以印光大師的文鈔上面說得很清楚,你發菩提心,那是如虎添翼,那還得了
啊!然後尤其是「如器、加硫」,像你這個要挖一個石頭,挖了半天挖不開,拿個炸藥
「碰!」一爆,整個地就炸開了,就這樣。所以說剛才年紀大,因為的的確確也許你還沒
有可能學好之前,無常來了,你只能作為助行。實際上你如果做對的話,這個助行的力
量,比正行的不曉得要強多少、有力多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個基本概念。然後呢我
們了解了以後,
21'49"
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
所以正式我們修的時候,要念這個了,要念這個了。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念不念?念。
但是我們現在念的時候是什麼?念到這裡為止─念到這個嘴巴;他現在念,念到心裡,
這個兩個最大的差別。你念到心裡的話,現在就創造的就是這個相應的業,你隨便一個念
頭起來的是產生無邊的功德;隨便一個念頭起來的話,能夠淨除無邊的罪障。這是為什麼
乃至於五逆十惡這麼嚴重的罪,欸,大乘就可以懺悔乾淨,為什麼?就是這個量大,這
65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我們要了解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的話,你的的確確沒辦法分辨得出這個大小二乘的差
別,這個概念在小乘的教典當中沒有的,所以在這裡順便一說。
22'44"
如果說關於這個概念,我又不小心地說進去,如果有的人─學小乘的諍,我們不必
跟他諍論,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但是我們自己曉得,我們走些什麼。同時真正走起來,將
來的的確確的,所以前面基礎的東西,我們全部要學,一點都不能遺漏,你那個時候才會
對比得出來。所以對這個菩提心的支分「極應愛重」,要絕端地愛重,絕對不會現在我們
說,哎呀,我是個大乘的,那個可不要,乃至於覺得違背了。那個都是似是而非的說法,
破壞佛教就在這個上頭。你沒有前面那個厭離心,絕沒有菩提心,這個我們要了解。很清
楚嘛!這個世間那麼快樂,你要講的菩提心,救他出來,你不是顛倒了嗎?你救我出來,
明明有好處,那不讓我去享受,你不是跟我開玩笑嗎?還說來救我!所以這個事情很清
楚、很明白,用不著深一層來講。連它世間最淺顯、最簡單的道理,我們一講都通了,說
修學佛法的人居然在這個地方搞不通,那是一個笑話。
24'03"
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
假定你不了解這個的話,你覺得下面這個跟上士道好像不相干?各別、各別的呀!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6
個時候有什麼毛病?毛病大了、毛病大了,非常嚴重!
24'22"
乃至未至實上士道,於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發生障礙,
因為你有了錯誤的認識,覺得這個跟上士道不相應,所以你不要去學。既然不要去學
的話,請問,這個東西的基礎沒有,你怎麼能夠把這個菩提心發得起來?所以由於這個誤
解,使得你不能真實地發那菩提心。所以他這裡說,使得你變成功一個障礙─你沒辦法
發菩提心,這個道理很清楚。所以這句話「乃至未至實上士道」,因為你還沒走到,如果
你真的走到了,當然沒有這個誤解。如果你沒有走到,而有了這個誤解的話,對於這個發
菩提心,就變成最大的障礙。你說:「好了,不要去修的,不要去修的!」你放掉了,結
果最好的正確的指導放掉了,請問你用什麼東西修上去?
25'30"
或於此間失大利義,故於此事應殷重修。
對這件事情是失去了絕大的利益,所以要殷重地修。現在的修就是發決定解。注意
哦!發決定解,不是馬上做到它,你有了決定解了,你心裡面會絕不動搖。否則的話我們
說:想想這個地方啊……。跑到那裡又看那裡好,跑到這裡,看那裡好,所以我們跑來跑
去,飄來飄去,一無是處。就這樣地一飄,多生多劫地就這樣飄過去了,這個是一個很大
67 舊版.第三十四卷 B
的損失,很大的損失!但是這個不是說完全空,還是種點善根哦!東啊種點善根,西啊種
點善根,什麼時候種多了以後,突然之間,有一次碰巧一個巧,發一個芽,那個時候就證
一個羅漢果。然後證完了以後,慢慢地再走上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走那條直路的機
會就比較少,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26'29"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
那麼這個是第一個,是說照著上面這個,先是下士,然後呢中士,好好地善巧地修
習。然後再繼續地下去,說上士道,照著這個修習,使得我們身心上面真實地產生這個大
菩提心。現在我們是了解這個名字,聽見這個名字;進一步呢,了解這個內容的意義,然
後照著去修;修了以後心裡面真實的心相起來了。生起來了以後怎麼辦呢?
27'22"
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
進一步,等到你發了這個心以後,那麼要為了堅固,「堅固」是什麼狀態?就是你
剛發心的時候已經有了,但是發完了以後,等一下碰見別的緣又會散掉。就像比如我們現
在說:「哎呀,這個好啊!」你看看是認真去學,等到你下了課,或者回過頭忙了別的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8
情,一忙,忙了忘記掉了,這個不堅固。如果說這個碰見的事情,又給它恰恰障礙的話,
乃至於你退心了。所以那個時候,淨信發起來是非常難,還要使它堅固,這個堅固,說絕
不動搖。那麼為了使它堅固,那個時候應該學不共皈依。一開頭的時候就皈依,可是到
後來那個皈依,就只有大乘的特別的皈依法─這個,下面這個不一樣的。還要呢「受願
軌」,這個時候就是說,我現在要發菩提心。「由願儀軌正受持已」,受了這個願軌以
後,那時候是什麼?正式地學。學什麼?學菩薩行。「於諸學處」,就是真正菩薩應該學
的就是菩薩戒,努力去學。發了這個心,然後呢進一步不共皈依,然後呢受這個願軌,受
了願軌以後學菩薩戒。「次」,看喔!
28'56"
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
那個時候就再加強這個心!發這個心是堅固了,堅固了以後進一步曉得,你要滿這個
菩提願的話,這個願心已經有了,要滿這個菩提願的話,還要修菩提行。修菩提行就是六
度萬行,所以欲要學這個,曉得欲學六度四攝、菩薩行等。
2018/02/01 校正一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五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五卷 A面
日常法師
71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十五卷.A面
p. 70 (8)
00'13"
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
這個次第很清楚,所以每個地方有個次、次、次。那個時候你經過了這個學習,一
心一意覺得:哎呀,現在要學這個了。這個地方學,不是我們坐在這個地方聽這個道理,
講那個道理。那個時候學的話,碰見那個境界人家來要你,「欸,沒錯!我馬上東西送給
他。」心裡有一點捨不得,「欸,不、不、不,我要送給他!」這樣。然後呢人家來罵
你,「啊,我修忍辱。」碰見境界上面的話,「我就持戒。」就是這種情況。這個地方不
配你胃口的,「對,這個戒上面告訴我們,我要忍受。」然後呢,你這個時候叫真正學的
時候,它這個學不是文字上頭的。所以「至心欲學已」,那個時候幹什麼呢?「定受行心
清淨律儀」,受菩薩戒!這個時候才真的受菩薩戒哦!修菩薩戒開始這個叫什麼?行、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2
心,修了菩薩戒以後,
01'19"
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
那個時候受了這個東西,寧捨生命,絕不可以犯根本戒,一點都不能。其他的「中下
纏」,也要努力不要去沾上。
01'41"
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
但是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發了這個心,因為這個煩惱還在,還難免有的時候不小
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失念,或者是煩惱盛,又要去犯。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馬上依
照儀軌,懺悔淨治。
02'05"
在這個地方願心跟行心,在大乘這個位次當中很清楚。在你前面,從下士到中士,
到發這個願心,那個時候叫下品資糧位,這叫下品資糧位;然後呢,你有了這個下品資糧
位了以後,自己覺得,一心一意要行這個六度萬行,開始受菩薩戒的時就中品資糧位。下
品資糧位的行者,如果你回向往生的話,到極樂世界就上品,最起碼的;下品資糧位的行
者,拿這個心回向往生淨土的,上品,這樣。你們可以翻開來看,往生淨土的上品的條件
什麼?發菩提心,對不對?就是這個,發了菩提心,其他說沒有了,上品下生;如果你發
73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了菩提心,還要做一點什麼就中品,這樣哦!就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樣。所以的的確
確說,如果認識了這一點,照著去做的話,倒的的確確上品不難。
03'19"
我想想現在算算看幾年哪,八、九年,好像好幾年了,我記不住。那個時候,我在美
國,遇著一個老師,他也告訴我這個道理,告訴完了以後還告訴我一個表,修的儀軌。那
個時候我問他:「哎呀,學那個東西啊,像我們想像當中,這個總覺得這個很難。」他就
告訴我,他的老師親口告訴他的,學這個東西,從開頭第一步開始,兩年就學完成了。他
那是再來人,如果我們去學的話,他就告訴我,大概稍微加個幾倍也可以。現在我了解,
你真的去做的話,十年之內一定成功。地藏菩薩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上面告訴我們,你
再嚴重的罪,你努力,「千日之功」決定可以懺乾淨,對不對?很簡單。懺完了以後達到
的地位,那就是很高的地位了,那個時候你要學定的話,輕而易舉,千真萬確的。所以這
不僅是說哪裡,這個我們經教裡面說得清清楚楚。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沒有得到完整的
如理的教授,沒有得到正知見。還沒有學,先已經打退堂鼓了,哎喲,這個難得不得了!
好,你不要去學了,不要去學了。你沒有學這個內容,你怎麼知道怎麼做呢?當然,這前
面只有一條路─沒有路!換句話說,這一條路就是。這是我們現在真正可惜的地方。那
麼現在說,這個地方你能夠這樣做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4
04'53"
次應總學六到彼岸,
那個時候就總學六度了!特別學這個。所以平常我們天台判的教的,所謂隨分的行,
然後呢怎麼、怎麼這個,天台的判教的方式我不熟悉。這我們曉得,凡是這種位次都是什
麼?所以天台的教當中,或者我們現在的叫信位菩薩,信位菩薩就在這個裡邊。
05'24"
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
那麼在這個六度當中,特別因為我們要想真正地安住在這個「善所緣」,這個心真正
要真修善法,那一定要在定慧當中修才有力。所以最主要的,前面這個六度是資糧,真正
要學的,是學止。
05'57"
《道炬論》說,為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於餘處亦說為發毗缽舍
那,故為生觀亦應修止。
固然你要修種種的善法,要學止;還有呢佛法的特質,發了菩提心,圓滿菩提心,還
非要真正地通達空性,通達空性就是這個地方所謂的「觀」,所以進一步以這個來學觀。
下面這個解釋是,為什麼要這樣解釋呢?因為本論的依據是《菩提道炬論》,那麼《菩提
75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道炬論》講到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它最後說,為了發通所以要毗缽舍那;實際上它主
要的目的,不是發通,主要的目的是在這個上面,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一下。緊跟著,
06'53"
次為斷執二我縛故,以見決定無我空義。
那麼到前面為止所說的,所發的世俗菩提心,集聚資糧。那麼這個世俗菩提心所以
能夠圓滿,成菩提果需要一個什麼?需要大智,要證得實相,證得實相,換句話說「空
性」。所以等到你發了大菩提的願心,受了菩薩戒,集聚了資糧,再下面進一步,那個時
候就要證勝義菩提心,勝義空。證得勝義菩提心的最前一剎那,就是見道─初地菩薩。
那麼前面應該學什麼呢?就是學這個,這個時候正要斷我執、法執。真的要想斷這個,一
定還有正確的方便善巧。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以見決定無我空義」,所以先了解這
個兩種執─「我」這個東西本身是沒有的,在理智上面先正確地了解。了解了以後,
08'19"
次應將護無謬修法,成辦慧體毗缽舍那。
那麼了解了以後,照你所了解的去修。所以說前面是,每一個部分都是「聞、思」,
把思所了解的慧,照著去修,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到修相應慧。那麼現在你修的內容是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6
麼?是毗缽舍那,是空性,達到這個驗證真實通達無我的空性,那個時候就是初地菩薩
了,那時候勝義菩提心的開始。
P71 L1
08'58"
如《道炬釋》說,除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下,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為心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
那麼,重新我們又分過,回過頭來,我們平常說,前面叫戒定慧,大乘叫六度萬行,
實際上,這個開合不同,開合不同,總攝起來,還不外乎那個戒定慧三學。那麼所以說,
從律儀以下,這個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個屬於戒學;奢摩他是三摩地,
或是心學,或是定學;毗缽舍那是慧學。總之就是戒定慧三學。
09'45"
復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所有之道,廣大道次。
那麼我們另外一個分類,說從那個奢摩他以下,這個叫方便分,集聚的是福德資糧。
這依什麼呢?依世俗諦的道,這是指廣大道。
10'06"
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
那麼然後呢,我們發起這個「殊勝慧」是什麼?就聞、思、修慧,這個是般若分,
77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這個智慧資糧。這個智慧資糧依什麼?依這個勝義諦,甚深道。平常我們說,這個是廣大
行、這個是深見行,這個是智慧行、這個是福德行,那麼因地當中是這樣。果地當中呢?
二足尊,兩樣東西足了─福足、慧足,那就是佛!
10'47"
應於此等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發大定解。
關於上面這個「次第」,這個次第當中,我們要了解,「數量」是包括它的質跟量。
質、量、次第,要清楚明白,你單單修智慧,單單修一分,不可能成就。關於這個完整的
道理,要發「大定解」!平常我們說定解、定解,他現在又加一個大定解!這個的確是要
學這個大菩提心,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11'27"
那麼所以他這個地方說大定解還有個道理,就是說現在我們走的時候,不是馬上就
走。只是說,對於你將來走的整個的這一條路的大綱,確定地認識,而且絕不動搖。然後
呢因為你認識了,進一步找到你下手的地方,你下手的時候卻是跟你相應的,一門深入。
那個時候才真的談得到一門深入,有深可入啊!道理很清楚啊。平常我們說一門深入、一
門深入啊,跑到門口停在這裡呀,說叫一門深入。其實呢沒有,裡邊沒有,一點東西都沒
有,深到哪裡去?就這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8
12'12"
不過我們不要輕視哦!平常就一般來說的話,他還是─因為我們信得過,到了見了
阿彌陀佛,他當然把所有的東西告訴我們,這個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在哪裡呢?就是前面
說過的,你將來去了以後一定還要學他,所以不要現在因地當中排拒了一切,排拒了一
切,你到了時候,那個種子還在那裡呀!拿不掉的。這個是它真正重要的概念,這是在以
前說過,以後有機會還會提它。
12'43"
由如是理,欲過諸佛功德大海,佛子鵝王是由雙展,廣大方便,圓滿無缺,世俗諦
翅,善達二種,無我真實勝義諦翅,乃能超過。
哦,說由這樣的,我們曉得了,要想達到諸佛功德大海的彼岸,這個是誰做的?那是
「佛子」。這個將來是怎麼辦呢?修學佛子將來圓滿成就,「鵝王」就是佛。你要走到這
條路,該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要雙展兩個大翅膀,一個翅膀是廣大方便圓滿無缺的世俗諦
圓滿,世俗諦圓滿就是增上生圓滿,就是你的報身報土圓滿。然後呢所以保證你圓滿的原
因,還要什麼啊?還要這無我的真實義,空性。所以能夠圓滿報身報土要靠空性,而反過
來,空性本身是法身,那個法身所以圓滿,也要靠這個世俗諦。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相輔
相成的。乃能夠超過這個佛法的功德大海,不是
79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14'03"
非是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鳥所能飛越。
只取當中一分,像一個翅膀,不可能的。
14'11"
如《入中論》云:「真俗白廣翅圓滿,鵝王列眾生鵝前,承善風力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
那麼這個鵝王引導一切眾生向前,展什麼?展兩個翅膀,一個是真諦,一個是俗諦。
真諦是白,俗諦是廣;「白」就是清淨,徹底圓滿,「廣」就是廣大無遺。這個圓滿了,
然後呢「承善風力」,要善巧地行持,然後呢這個超過諸佛的德岸,這個是最第一。這引
論上面。
14'56"
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
喏,你要前面這個共道呀,真正的「淨相續已」四個字哦!這個對於我們修學密教
的人,就應該有個認識了。反過來,同樣的,密教的道理到那時候,等到你能夠達到這個
程度,那個程度請問是什麼?如果你真的前面這個做到,你往生的話,上品上生。上品上
生的條件是什麼?嘿!發勝義菩提心,就是這樣啊!所以真正修學密法,拿我們現在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0
「哎喲,我灌了個頂,修密了。」唉!實在是對它不了解。那個時候你有了這個條件了,
然後你要學密了。所以說平常一般哪,一般八地的菩薩,通常說那經常都是學密;然後呢
特殊的,初地就開始學,那個時候可以學密了,應該快速的,應該那個時候開始學起。所
以我說善財童子一生取辦,喏,大概就是這個榜樣,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了。
16'06"
所以說要把這個前面的共道啊,到那個時候稱共道,上士也是共道。為什麼?這個前
面那個上士本來是大乘的不共道,可是不共道顯教也要走、密教也要走;可是顯教單單走
這個,再上面就不走了,所以那部分對密教來說也叫作共道。你一直到了這個時候,那個
時候你要趣入密咒。為什麼呀?
16'36"
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
因為你進入密教的話,很快速地圓滿兩個資糧─福德資糧、方便資糧。所以為什麼
顯教要走兩大阿僧祇劫,密教能夠一生取辦的,真正的概念在這裡。如果你們有了這個正
確的圓滿的認識,那就對這個東西不懷疑了。否則的話,你一定會懷疑的:啊,我們普
普通通、馬馬虎虎的人,居然就這麼隨便念幾個咒,就一生取辦了?那不要說顯教裡面誤
解,密教裡也沒這個講法的,這我們要清楚。
81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17'10"
設若過此非所能堪,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則應唯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說,假定說過此以後,「過此」什麼?就是當前面這個共道再超過,不是我們能力,
說起來不想,或者種性、或者功能─種性就是個人的習性,有很多人就是不歡喜這個,
那也沒辦法;以及他種種其他的條件比較不如,不願意走這個。那個時候沒關係,你就慢
慢地顯教呀一步一步來吧,次第一步一步走吧!這個這樣。那麼這個是說大乘的共道,進
一步,上去學密還要什麼呢?
17'55"
若入密咒者,則依知識法勝出前者,依咒所說應當隨行,以總一切乘,特密咒中,
珍重宣說故。
如果我們正式要密咒的話,對這個密教裡面「依知識」這個法,比前面要來得超勝,
要來得殊勝,要來得殊勝。因為這個密教裡邊,特別鄭重地宣說這一點,這個是最重要、
最重要的!前面我們所說的這個,這一個一般都是很重要,但是密教裡邊特別重要。關於
這個道理我想把本論講完了以後,我會詳細地說一下,非常詳細地給大家說一下。眼前
呢,再單獨地說一說。
18'48"
平常我們哪,現在有幾種情況:有一種呢,修學佛法根本不曉得要善知識的,啊!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2
個實在是顛倒錯誤到絕頂;那麼然後呢我們學了以後,啊!這個善知識這麼重要,慢慢地
樣樣都是靠善知識的,這個又有毛病。所以他上面告訴我們,說如孝子心,這是沒有錯,
他下面有一句話,記得不記得啊?要有這樣的德相的人前面,那個時候你這個鼻子的肉才
可以給他。記得這句話嗎?所以作弟子的人必須要什麼?正住以外還要具慧,具慧以外還
要希求,希求以外還要恭敬。這個裡邊哪,具慧很重要,你自己要辨別得出來,他是否真
善知識,要辨別這個還不簡單喏,就這樣。你能夠辨別了,到那個時候,然後你把那個鼻
子肉交給他,絕對沒問題。
19'41"
昨天晚上講的,你真正地跟那個善知識,他為什麼他兩個跟著善知識的,一個人自修,
結果跟善知識的,遠超過自修的,為什麼?現在我們可以體會到。今天再說一遍,這個原因
就這麼簡單,因為平常我既然修,說明什麼?我是個凡夫嘛,不是很清楚?修行佛法必須要
的第一個條件─正知見。你凡夫的正知見,就算體會到了一點,煩惱來了,就遮蓋住了;
就算你這個正知見有,也不完全!你能夠依靠著善知識,以他的眼睛作眼睛,那不是你的修
行的的確確是最佳的引導嗎?不是很清楚嗎?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修行人,哎喲,關起門來自
修,不曉得自己在無明窟裡邊大作惡夢!不知道。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
20'38"
不過這個條件記住噢!這個善知識本身你要辨別得清楚,如果不是個善知識,你這
83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個鼻子跟著他,那完了,「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所以真正學密教,這個條件要求
得非常高啊!你想這初地的菩薩他還有不知道的嗎?但是反過來,初地的菩薩居然還要依
靠,可想而知道理在什麼地方。反過來說也很簡單嘛!初地的菩薩要修成佛地,還要兩大
阿僧祇劫,如果你這個圓滿的話,你就不要再修了。所以初地的菩薩還要依靠善知識,我
們現在凡夫居然不要依靠了,請問你怎麼修?這是第一點。
21'18"
第二點呢?要我們進一步了解,平常我們起心動念,的的確確都在什麼?煩惱當中,
在我見當中,所以你覺得對,你已經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了。大家想想看對不對?在這個
行相,你越到後來對本論了解得越多,你會很清楚、很明白。本論之所以好的,倒不是說
一定本論好,你們看不管是《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不管那一個大經大論,裡邊
說得很清楚。可惜的是,哪一本論拿出來,一百卷;現在我們這裡只有二十卷,總共只有
二十幾卷,而且……。有人說:「哎呀,這個文字真的難懂啊!」那是因為你們沒有認真
看過,如果你們認真去看過的話,我想你們回過頭來看這個論還最容易懂的。你不妨去看
看《瑜伽師地論》,你們就能夠幾個人能夠看懂?不要說《瑜伽師地論》,《俱舍論》你
看懂了,我佩服你!這《現觀莊嚴論》、《釋量論》,那你根本、根本連它做夢都不要
夢,這樣呀!這千真萬確的。那我們怎麼可以了解這個真正的法相呀!所以你真正地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4
了,這些概念就很清楚、很清楚了,這樣。
22'29"
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真正密乘為什麼這麼重視呀?因為它果位嘛!因為讓你
一生馬上成就。所以你真正要想成就得越快、越近、越好的話,那個善知識絕不可少。所
以這個善財童子示現的榜樣,清清楚楚;然後那個龍女呀,跟那個舍利弗、大迦葉尊者之
間,那個對比擺在那裡,清清楚楚。你可以自己去選,可以自己去選,這個完全是我們自
己啊!你好樂哪一個,這個沒關係,你走哪一個都對。裡邊的是非辨清楚了,然後去選。
23'07"
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說,哦,密教怎麼辦?說密教真正要上去的時候,那個時候又要重
新找善知識了!前面那個固然有了,所以善財童子十信滿心上去的時候,欸,來個文殊菩
薩,告訴他:「你下面要去找善知識了。」這個裡邊有很多特殊的意義哦!我現在這裡隨
便說一下,我們現在總覺得善知識難找,真正的不是善知識難找,具相弟子難找!你只要
具相,我們只要自己具相的話,用不著去找,文殊師利菩薩會跑來找我們的。等到你做到
善財童子那樣的話,那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也跑得來告訴你:「某人哪,你現在要怎麼做
了。」喏,《華嚴經》說得清清楚楚,你還嫌不相信嗎?所以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我鼓勵
大家,一開始不要、千萬不要責備別人。你這個業障不淨除的話,根本談不到,你能夠把
這個業障淨除掉了,資糧集聚夠了的話,善知識到那個地方找你的,對不對?在經論上說
85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樣。
24'16"
而眼前,我們那些眼前的人哪,他是個凡夫,卻是我們的善知識,為什麼?就在這個
凡夫跟前你練習啊,經過你練習,把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統統做好了,恭敬心也提起來
了。欸,那些人幫助你提起這個來,幫助你成佛,不是善知識嗎?這很清楚啊!現在像我
們做生意人一樣,你嫌他們窮;沒有這些窮人,你生意還做不成呢!你開了個店,他不買
你東西,你生意就做不成欸!這不是很明白嗎?這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都對這種
概念都顛倒,實在是可惜啊,實在是可惜啊!所以真正重要的,你有了正知見,自然很容
易辦到。所以平常我們說誦菩薩戒,哎呀,說這個,說人家的過失,很難哪……謗四眾,
好像很容易犯。你真正了解了以後,持這個戒實在很容易,不要說四眾的過你不會,就是
一個普通的、四不像的人,你看見了也憐憫他,也同情他,你要恭敬他─一個菩薩你當
然要恭敬他,這個很清楚。因為你了解得很清楚,你恭敬他,這結果是使你好處欸!他這
麼苦難讓你成佛,你還不感激他嗎?我們現在繼續下去,好,
25'48"
次以根源清淨續部,所出灌頂成熟身心。
找到了善知識以後,那個時候他就來跟你灌頂了。灌頂的時候什麼?根源清淨續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6
四個字,這個「根源清淨」要兩個,要兩個:第一個灌你頂的這個人;灌的這個法,真實
圓滿的傳承都是這樣子。所以本論一開始先說造者的殊勝,然後呢法的殊勝。他這個有什
麼好處呀?這帶給你的─真東西。眼前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把那個手一撥,哦!那個燈
都亮了,天黑沒有了;然後手一撥,那個電扇開了,把你的熱拿走了;這個地方一撥,這
個東西來了。這麼簡單哪?是,那麼簡單。但是要幾個條件呢?你要把裡邊的東西,一一
完全做好;還要到外面那根高壓電線把它接一下,這個就是外面引進來的這個。你不要以
為這麼接一接很容易哦,你也跑得去讓一個破銅爛鐵一接的話,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很
清楚、很明白。要接進來這個東西,本身的根源是如實相應的,如實相應的就是「根源清
淨」,所以我們灌頂的這個人本身哪,絕對要是高明。真正到了密教你才了解,這個密教
的真正上師啊,是佛現的凡夫相,這是所以為什麼你侍候這個密教的老師,能夠產生最大
的積資淨罪的道理。
27'36"
昨天晚上我們講過了,今天再說一遍,主要你平常供養的話,拿我們凡夫心的話,
就看對方,因為我們沒辦法生起這個一切智智相應心量。如果說你生起了一切智智相應心
量,你隨便拿一個最沒有用的東西,啊!所謂一塊錢供養,產生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然
後你供養,供養一個佛,跟供養一隻狗,功德是無量無邊,因為你的一切智智相應心。我
87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們做得到?做不到,「凡夫」。因為凡夫所以我們要淨除罪障,要積聚資糧,那個時候完
全看被供養的對象,你絕不可能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哪有這種力量?那我們只有眼前
的,那個時候對方的成就越高,你得到的功德越多。而現在我們現在看見的佛,是什麼?
化身佛。而密教的真正善知識,他生的那個凡夫相,他是報身佛,當然功德他大!
28'35"
這個我也可以舉個簡單的比喻,就好像我們做個傭人一樣,我們就侍候他。那個化
身,什麼狀態呢?我譬如說,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有個總統,那個總統他家裡面也有個傭
人,這個傭人也是侍候,這個什麼?家裡邊的,在你那個家裡侍候他。還有一個呢是官方
的,那個總統府的總統,同樣的一個人,總統府的那個侍候者,叫作侍衛長。請問這個家
裡面這個傭人權力大,還是那個侍衛長的權力大?喔,那個侍衛長權力跟部長一樣大,那
個部長看見了他,還要向他低三分頭啊!如果說你家裡的傭人的話,外面看見了,你就是
傭人,這很明白嘛,對不對?了解不了解?
2018/02/01 校正一
日常法師
71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十五卷.A面
p. 70 (8)
00'13"
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
這個次第很清楚,所以每個地方有個次、次、次。那個時候你經過了這個學習,一
心一意覺得:哎呀,現在要學這個了。這個地方學,不是我們坐在這個地方聽這個道理,
講那個道理。那個時候學的話,碰見那個境界人家來要你,「欸,沒錯!我馬上東西送給
他。」心裡有一點捨不得,「欸,不、不、不,我要送給他!」這樣。然後呢人家來罵
你,「啊,我修忍辱。」碰見境界上面的話,「我就持戒。」就是這種情況。這個地方不
配你胃口的,「對,這個戒上面告訴我們,我要忍受。」然後呢,你這個時候叫真正學的
時候,它這個學不是文字上頭的。所以「至心欲學已」,那個時候幹什麼呢?「定受行心
清淨律儀」,受菩薩戒!這個時候才真的受菩薩戒哦!修菩薩戒開始這個叫什麼?行、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2
心,修了菩薩戒以後,
01'19"
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
那個時候受了這個東西,寧捨生命,絕不可以犯根本戒,一點都不能。其他的「中下
纏」,也要努力不要去沾上。
01'41"
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
但是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發了這個心,因為這個煩惱還在,還難免有的時候不小
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失念,或者是煩惱盛,又要去犯。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馬上依
照儀軌,懺悔淨治。
02'05"
在這個地方願心跟行心,在大乘這個位次當中很清楚。在你前面,從下士到中士,
到發這個願心,那個時候叫下品資糧位,這叫下品資糧位;然後呢,你有了這個下品資糧
位了以後,自己覺得,一心一意要行這個六度萬行,開始受菩薩戒的時就中品資糧位。下
品資糧位的行者,如果你回向往生的話,到極樂世界就上品,最起碼的;下品資糧位的行
者,拿這個心回向往生淨土的,上品,這樣。你們可以翻開來看,往生淨土的上品的條件
什麼?發菩提心,對不對?就是這個,發了菩提心,其他說沒有了,上品下生;如果你發
73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了菩提心,還要做一點什麼就中品,這樣哦!就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樣。所以的的確
確說,如果認識了這一點,照著去做的話,倒的的確確上品不難。
03'19"
我想想現在算算看幾年哪,八、九年,好像好幾年了,我記不住。那個時候,我在美
國,遇著一個老師,他也告訴我這個道理,告訴完了以後還告訴我一個表,修的儀軌。那
個時候我問他:「哎呀,學那個東西啊,像我們想像當中,這個總覺得這個很難。」他就
告訴我,他的老師親口告訴他的,學這個東西,從開頭第一步開始,兩年就學完成了。他
那是再來人,如果我們去學的話,他就告訴我,大概稍微加個幾倍也可以。現在我了解,
你真的去做的話,十年之內一定成功。地藏菩薩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上面告訴我們,你
再嚴重的罪,你努力,「千日之功」決定可以懺乾淨,對不對?很簡單。懺完了以後達到
的地位,那就是很高的地位了,那個時候你要學定的話,輕而易舉,千真萬確的。所以這
不僅是說哪裡,這個我們經教裡面說得清清楚楚。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沒有得到完整的
如理的教授,沒有得到正知見。還沒有學,先已經打退堂鼓了,哎喲,這個難得不得了!
好,你不要去學了,不要去學了。你沒有學這個內容,你怎麼知道怎麼做呢?當然,這前
面只有一條路─沒有路!換句話說,這一條路就是。這是我們現在真正可惜的地方。那
麼現在說,這個地方你能夠這樣做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4
04'53"
次應總學六到彼岸,
那個時候就總學六度了!特別學這個。所以平常我們天台判的教的,所謂隨分的行,
然後呢怎麼、怎麼這個,天台的判教的方式我不熟悉。這我們曉得,凡是這種位次都是什
麼?所以天台的教當中,或者我們現在的叫信位菩薩,信位菩薩就在這個裡邊。
05'24"
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
那麼在這個六度當中,特別因為我們要想真正地安住在這個「善所緣」,這個心真正
要真修善法,那一定要在定慧當中修才有力。所以最主要的,前面這個六度是資糧,真正
要學的,是學止。
05'57"
《道炬論》說,為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於餘處亦說為發毗缽舍
那,故為生觀亦應修止。
固然你要修種種的善法,要學止;還有呢佛法的特質,發了菩提心,圓滿菩提心,還
非要真正地通達空性,通達空性就是這個地方所謂的「觀」,所以進一步以這個來學觀。
下面這個解釋是,為什麼要這樣解釋呢?因為本論的依據是《菩提道炬論》,那麼《菩提
75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道炬論》講到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它最後說,為了發通所以要毗缽舍那;實際上它主
要的目的,不是發通,主要的目的是在這個上面,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一下。緊跟著,
06'53"
次為斷執二我縛故,以見決定無我空義。
那麼到前面為止所說的,所發的世俗菩提心,集聚資糧。那麼這個世俗菩提心所以
能夠圓滿,成菩提果需要一個什麼?需要大智,要證得實相,證得實相,換句話說「空
性」。所以等到你發了大菩提的願心,受了菩薩戒,集聚了資糧,再下面進一步,那個時
候就要證勝義菩提心,勝義空。證得勝義菩提心的最前一剎那,就是見道─初地菩薩。
那麼前面應該學什麼呢?就是學這個,這個時候正要斷我執、法執。真的要想斷這個,一
定還有正確的方便善巧。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以見決定無我空義」,所以先了解這
個兩種執─「我」這個東西本身是沒有的,在理智上面先正確地了解。了解了以後,
08'19"
次應將護無謬修法,成辦慧體毗缽舍那。
那麼了解了以後,照你所了解的去修。所以說前面是,每一個部分都是「聞、思」,
把思所了解的慧,照著去修,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到修相應慧。那麼現在你修的內容是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6
麼?是毗缽舍那,是空性,達到這個驗證真實通達無我的空性,那個時候就是初地菩薩
了,那時候勝義菩提心的開始。
P71 L1
08'58"
如《道炬釋》說,除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下,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為心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
那麼,重新我們又分過,回過頭來,我們平常說,前面叫戒定慧,大乘叫六度萬行,
實際上,這個開合不同,開合不同,總攝起來,還不外乎那個戒定慧三學。那麼所以說,
從律儀以下,這個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個屬於戒學;奢摩他是三摩地,
或是心學,或是定學;毗缽舍那是慧學。總之就是戒定慧三學。
09'45"
復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所有之道,廣大道次。
那麼我們另外一個分類,說從那個奢摩他以下,這個叫方便分,集聚的是福德資糧。
這依什麼呢?依世俗諦的道,這是指廣大道。
10'06"
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
那麼然後呢,我們發起這個「殊勝慧」是什麼?就聞、思、修慧,這個是般若分,
77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這個智慧資糧。這個智慧資糧依什麼?依這個勝義諦,甚深道。平常我們說,這個是廣大
行、這個是深見行,這個是智慧行、這個是福德行,那麼因地當中是這樣。果地當中呢?
二足尊,兩樣東西足了─福足、慧足,那就是佛!
10'47"
應於此等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發大定解。
關於上面這個「次第」,這個次第當中,我們要了解,「數量」是包括它的質跟量。
質、量、次第,要清楚明白,你單單修智慧,單單修一分,不可能成就。關於這個完整的
道理,要發「大定解」!平常我們說定解、定解,他現在又加一個大定解!這個的確是要
學這個大菩提心,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11'27"
那麼所以他這個地方說大定解還有個道理,就是說現在我們走的時候,不是馬上就
走。只是說,對於你將來走的整個的這一條路的大綱,確定地認識,而且絕不動搖。然後
呢因為你認識了,進一步找到你下手的地方,你下手的時候卻是跟你相應的,一門深入。
那個時候才真的談得到一門深入,有深可入啊!道理很清楚啊。平常我們說一門深入、一
門深入啊,跑到門口停在這裡呀,說叫一門深入。其實呢沒有,裡邊沒有,一點東西都沒
有,深到哪裡去?就這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8
12'12"
不過我們不要輕視哦!平常就一般來說的話,他還是─因為我們信得過,到了見了
阿彌陀佛,他當然把所有的東西告訴我們,這個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在哪裡呢?就是前面
說過的,你將來去了以後一定還要學他,所以不要現在因地當中排拒了一切,排拒了一
切,你到了時候,那個種子還在那裡呀!拿不掉的。這個是它真正重要的概念,這是在以
前說過,以後有機會還會提它。
12'43"
由如是理,欲過諸佛功德大海,佛子鵝王是由雙展,廣大方便,圓滿無缺,世俗諦
翅,善達二種,無我真實勝義諦翅,乃能超過。
哦,說由這樣的,我們曉得了,要想達到諸佛功德大海的彼岸,這個是誰做的?那是
「佛子」。這個將來是怎麼辦呢?修學佛子將來圓滿成就,「鵝王」就是佛。你要走到這
條路,該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要雙展兩個大翅膀,一個翅膀是廣大方便圓滿無缺的世俗諦
圓滿,世俗諦圓滿就是增上生圓滿,就是你的報身報土圓滿。然後呢所以保證你圓滿的原
因,還要什麼啊?還要這無我的真實義,空性。所以能夠圓滿報身報土要靠空性,而反過
來,空性本身是法身,那個法身所以圓滿,也要靠這個世俗諦。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相輔
相成的。乃能夠超過這個佛法的功德大海,不是
79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14'03"
非是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鳥所能飛越。
只取當中一分,像一個翅膀,不可能的。
14'11"
如《入中論》云:「真俗白廣翅圓滿,鵝王列眾生鵝前,承善風力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
那麼這個鵝王引導一切眾生向前,展什麼?展兩個翅膀,一個是真諦,一個是俗諦。
真諦是白,俗諦是廣;「白」就是清淨,徹底圓滿,「廣」就是廣大無遺。這個圓滿了,
然後呢「承善風力」,要善巧地行持,然後呢這個超過諸佛的德岸,這個是最第一。這引
論上面。
14'56"
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
喏,你要前面這個共道呀,真正的「淨相續已」四個字哦!這個對於我們修學密教
的人,就應該有個認識了。反過來,同樣的,密教的道理到那時候,等到你能夠達到這個
程度,那個程度請問是什麼?如果你真的前面這個做到,你往生的話,上品上生。上品上
生的條件是什麼?嘿!發勝義菩提心,就是這樣啊!所以真正修學密法,拿我們現在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0
「哎喲,我灌了個頂,修密了。」唉!實在是對它不了解。那個時候你有了這個條件了,
然後你要學密了。所以說平常一般哪,一般八地的菩薩,通常說那經常都是學密;然後呢
特殊的,初地就開始學,那個時候可以學密了,應該快速的,應該那個時候開始學起。所
以我說善財童子一生取辦,喏,大概就是這個榜樣,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了。
16'06"
所以說要把這個前面的共道啊,到那個時候稱共道,上士也是共道。為什麼?這個前
面那個上士本來是大乘的不共道,可是不共道顯教也要走、密教也要走;可是顯教單單走
這個,再上面就不走了,所以那部分對密教來說也叫作共道。你一直到了這個時候,那個
時候你要趣入密咒。為什麼呀?
16'36"
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
因為你進入密教的話,很快速地圓滿兩個資糧─福德資糧、方便資糧。所以為什麼
顯教要走兩大阿僧祇劫,密教能夠一生取辦的,真正的概念在這裡。如果你們有了這個正
確的圓滿的認識,那就對這個東西不懷疑了。否則的話,你一定會懷疑的:啊,我們普
普通通、馬馬虎虎的人,居然就這麼隨便念幾個咒,就一生取辦了?那不要說顯教裡面誤
解,密教裡也沒這個講法的,這我們要清楚。
81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17'10"
設若過此非所能堪,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則應唯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說,假定說過此以後,「過此」什麼?就是當前面這個共道再超過,不是我們能力,
說起來不想,或者種性、或者功能─種性就是個人的習性,有很多人就是不歡喜這個,
那也沒辦法;以及他種種其他的條件比較不如,不願意走這個。那個時候沒關係,你就慢
慢地顯教呀一步一步來吧,次第一步一步走吧!這個這樣。那麼這個是說大乘的共道,進
一步,上去學密還要什麼呢?
17'55"
若入密咒者,則依知識法勝出前者,依咒所說應當隨行,以總一切乘,特密咒中,
珍重宣說故。
如果我們正式要密咒的話,對這個密教裡面「依知識」這個法,比前面要來得超勝,
要來得殊勝,要來得殊勝。因為這個密教裡邊,特別鄭重地宣說這一點,這個是最重要、
最重要的!前面我們所說的這個,這一個一般都是很重要,但是密教裡邊特別重要。關於
這個道理我想把本論講完了以後,我會詳細地說一下,非常詳細地給大家說一下。眼前
呢,再單獨地說一說。
18'48"
平常我們哪,現在有幾種情況:有一種呢,修學佛法根本不曉得要善知識的,啊!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2
個實在是顛倒錯誤到絕頂;那麼然後呢我們學了以後,啊!這個善知識這麼重要,慢慢地
樣樣都是靠善知識的,這個又有毛病。所以他上面告訴我們,說如孝子心,這是沒有錯,
他下面有一句話,記得不記得啊?要有這樣的德相的人前面,那個時候你這個鼻子的肉才
可以給他。記得這句話嗎?所以作弟子的人必須要什麼?正住以外還要具慧,具慧以外還
要希求,希求以外還要恭敬。這個裡邊哪,具慧很重要,你自己要辨別得出來,他是否真
善知識,要辨別這個還不簡單喏,就這樣。你能夠辨別了,到那個時候,然後你把那個鼻
子肉交給他,絕對沒問題。
19'41"
昨天晚上講的,你真正地跟那個善知識,他為什麼他兩個跟著善知識的,一個人自修,
結果跟善知識的,遠超過自修的,為什麼?現在我們可以體會到。今天再說一遍,這個原因
就這麼簡單,因為平常我既然修,說明什麼?我是個凡夫嘛,不是很清楚?修行佛法必須要
的第一個條件─正知見。你凡夫的正知見,就算體會到了一點,煩惱來了,就遮蓋住了;
就算你這個正知見有,也不完全!你能夠依靠著善知識,以他的眼睛作眼睛,那不是你的修
行的的確確是最佳的引導嗎?不是很清楚嗎?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修行人,哎喲,關起門來自
修,不曉得自己在無明窟裡邊大作惡夢!不知道。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
20'38"
不過這個條件記住噢!這個善知識本身你要辨別得清楚,如果不是個善知識,你這
83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個鼻子跟著他,那完了,「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所以真正學密教,這個條件要求
得非常高啊!你想這初地的菩薩他還有不知道的嗎?但是反過來,初地的菩薩居然還要依
靠,可想而知道理在什麼地方。反過來說也很簡單嘛!初地的菩薩要修成佛地,還要兩大
阿僧祇劫,如果你這個圓滿的話,你就不要再修了。所以初地的菩薩還要依靠善知識,我
們現在凡夫居然不要依靠了,請問你怎麼修?這是第一點。
21'18"
第二點呢?要我們進一步了解,平常我們起心動念,的的確確都在什麼?煩惱當中,
在我見當中,所以你覺得對,你已經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了。大家想想看對不對?在這個
行相,你越到後來對本論了解得越多,你會很清楚、很明白。本論之所以好的,倒不是說
一定本論好,你們看不管是《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不管那一個大經大論,裡邊
說得很清楚。可惜的是,哪一本論拿出來,一百卷;現在我們這裡只有二十卷,總共只有
二十幾卷,而且……。有人說:「哎呀,這個文字真的難懂啊!」那是因為你們沒有認真
看過,如果你們認真去看過的話,我想你們回過頭來看這個論還最容易懂的。你不妨去看
看《瑜伽師地論》,你們就能夠幾個人能夠看懂?不要說《瑜伽師地論》,《俱舍論》你
看懂了,我佩服你!這《現觀莊嚴論》、《釋量論》,那你根本、根本連它做夢都不要
夢,這樣呀!這千真萬確的。那我們怎麼可以了解這個真正的法相呀!所以你真正地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4
了,這些概念就很清楚、很清楚了,這樣。
22'29"
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真正密乘為什麼這麼重視呀?因為它果位嘛!因為讓你
一生馬上成就。所以你真正要想成就得越快、越近、越好的話,那個善知識絕不可少。所
以這個善財童子示現的榜樣,清清楚楚;然後那個龍女呀,跟那個舍利弗、大迦葉尊者之
間,那個對比擺在那裡,清清楚楚。你可以自己去選,可以自己去選,這個完全是我們自
己啊!你好樂哪一個,這個沒關係,你走哪一個都對。裡邊的是非辨清楚了,然後去選。
23'07"
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說,哦,密教怎麼辦?說密教真正要上去的時候,那個時候又要重
新找善知識了!前面那個固然有了,所以善財童子十信滿心上去的時候,欸,來個文殊菩
薩,告訴他:「你下面要去找善知識了。」這個裡邊有很多特殊的意義哦!我現在這裡隨
便說一下,我們現在總覺得善知識難找,真正的不是善知識難找,具相弟子難找!你只要
具相,我們只要自己具相的話,用不著去找,文殊師利菩薩會跑來找我們的。等到你做到
善財童子那樣的話,那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也跑得來告訴你:「某人哪,你現在要怎麼做
了。」喏,《華嚴經》說得清清楚楚,你還嫌不相信嗎?所以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我鼓勵
大家,一開始不要、千萬不要責備別人。你這個業障不淨除的話,根本談不到,你能夠把
這個業障淨除掉了,資糧集聚夠了的話,善知識到那個地方找你的,對不對?在經論上說
85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樣。
24'16"
而眼前,我們那些眼前的人哪,他是個凡夫,卻是我們的善知識,為什麼?就在這個
凡夫跟前你練習啊,經過你練習,把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統統做好了,恭敬心也提起來
了。欸,那些人幫助你提起這個來,幫助你成佛,不是善知識嗎?這很清楚啊!現在像我
們做生意人一樣,你嫌他們窮;沒有這些窮人,你生意還做不成呢!你開了個店,他不買
你東西,你生意就做不成欸!這不是很明白嗎?這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都對這種
概念都顛倒,實在是可惜啊,實在是可惜啊!所以真正重要的,你有了正知見,自然很容
易辦到。所以平常我們說誦菩薩戒,哎呀,說這個,說人家的過失,很難哪……謗四眾,
好像很容易犯。你真正了解了以後,持這個戒實在很容易,不要說四眾的過你不會,就是
一個普通的、四不像的人,你看見了也憐憫他,也同情他,你要恭敬他─一個菩薩你當
然要恭敬他,這個很清楚。因為你了解得很清楚,你恭敬他,這結果是使你好處欸!他這
麼苦難讓你成佛,你還不感激他嗎?我們現在繼續下去,好,
25'48"
次以根源清淨續部,所出灌頂成熟身心。
找到了善知識以後,那個時候他就來跟你灌頂了。灌頂的時候什麼?根源清淨續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6
四個字,這個「根源清淨」要兩個,要兩個:第一個灌你頂的這個人;灌的這個法,真實
圓滿的傳承都是這樣子。所以本論一開始先說造者的殊勝,然後呢法的殊勝。他這個有什
麼好處呀?這帶給你的─真東西。眼前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把那個手一撥,哦!那個燈
都亮了,天黑沒有了;然後手一撥,那個電扇開了,把你的熱拿走了;這個地方一撥,這
個東西來了。這麼簡單哪?是,那麼簡單。但是要幾個條件呢?你要把裡邊的東西,一一
完全做好;還要到外面那根高壓電線把它接一下,這個就是外面引進來的這個。你不要以
為這麼接一接很容易哦,你也跑得去讓一個破銅爛鐵一接的話,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很
清楚、很明白。要接進來這個東西,本身的根源是如實相應的,如實相應的就是「根源清
淨」,所以我們灌頂的這個人本身哪,絕對要是高明。真正到了密教你才了解,這個密教
的真正上師啊,是佛現的凡夫相,這是所以為什麼你侍候這個密教的老師,能夠產生最大
的積資淨罪的道理。
27'36"
昨天晚上我們講過了,今天再說一遍,主要你平常供養的話,拿我們凡夫心的話,
就看對方,因為我們沒辦法生起這個一切智智相應心量。如果說你生起了一切智智相應心
量,你隨便拿一個最沒有用的東西,啊!所謂一塊錢供養,產生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然
後你供養,供養一個佛,跟供養一隻狗,功德是無量無邊,因為你的一切智智相應心。我
87 舊版.第三十五卷 A
們做得到?做不到,「凡夫」。因為凡夫所以我們要淨除罪障,要積聚資糧,那個時候完
全看被供養的對象,你絕不可能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哪有這種力量?那我們只有眼前
的,那個時候對方的成就越高,你得到的功德越多。而現在我們現在看見的佛,是什麼?
化身佛。而密教的真正善知識,他生的那個凡夫相,他是報身佛,當然功德他大!
28'35"
這個我也可以舉個簡單的比喻,就好像我們做個傭人一樣,我們就侍候他。那個化
身,什麼狀態呢?我譬如說,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有個總統,那個總統他家裡面也有個傭
人,這個傭人也是侍候,這個什麼?家裡邊的,在你那個家裡侍候他。還有一個呢是官方
的,那個總統府的總統,同樣的一個人,總統府的那個侍候者,叫作侍衛長。請問這個家
裡面這個傭人權力大,還是那個侍衛長的權力大?喔,那個侍衛長權力跟部長一樣大,那
個部長看見了他,還要向他低三分頭啊!如果說你家裡的傭人的話,外面看見了,你就是
傭人,這很明白嘛,對不對?了解不了解?
2018/02/01 校正一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五卷 B面
日常法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十五卷.B面
00'16"
我是處處地方用這種很現實的道理告訴你們,這樣。所以碰見這種地方的話,你要了
解。我不是說這個地方鼓勵你們去學密,不,不要!喔,這個密教現在雜亂得一塌糊塗,
大家不懂得道理,你一去的話,多半會出毛病。我在這地方特別說明的,我們了解道理的
話,我們很穩,說現在安安全全走我的路子,哎呀,持戒念佛哇,這個最好。但是對他們
千千萬萬不要隨欲毀謗,他如果願意走的,我非常讚歎;如果你自己有力量去走的,非常
好。可是對這個外面不了解的時候,千萬不要妄加批評,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
怎麼曉得他到底本地什麼風光?
01'03"
反過來說,他所以去冒牌,為什麼要冒牌?他好嘛!一個冒牌的人,絕對不願意我冒
一個小偷,為什麼?這個小偷不值錢嘛!我又不願意冒一個強盜,我就冒一個,冒一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0
哎喲,今天冒一個大官,表示這個大官值錢嘛!所以他為什麼願意說,冒這種─我是個
大上師,表示大上師好嘛,對吧?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真的、有冒牌的,你弄不清
楚,你隨隨便便去排斥的話,對你真的是害處啊!想想看這個道理對不對?所以真正的,
不要說佛法,科學裡面也在說,真正的科學只能說:我啊,眼前只了解我眼前所了解的,
其他的我不看見,不看見的東西,我不能否定它。這個是最正確的,所以世間的真正的聖
人都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修學佛法最正確
的方法,這裡順便一提。
02'05"
那麼說,前面「灌頂」,那個灌頂啊,欸,成熟我們的身心,成熟我們的身心。能夠
把這個一灌的話,你把真正的成佛果位上的身口意三業種子,放到你身心上面,你只要做
得相應,你馬上可以顯出效果來。像剛才說那個,那根電線往裡邊一接,你只要裡邊那些
東西一好的話,馬上就燈亮了。說實在的,真正要叫你把那個電造起來的話,那我們沒有
一個人有這個能力的,不要說這個核子發電廠要幾十億啊,這不可能的,叫你買部發電機
的話,普通的我們都沒有這個力量,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對不對?所以這個,為什麼密教
裡頭都靠這個─這個十方一切諸佛的這個傳承的力量。
02'58"
說到這裡,順便一件小事情一提,我們現在說,得不到這個佛菩薩的這樣的灌頂嗎、
91 舊版.第三十五卷 B
加持嗎?怎麼得不到?在我們真正下腳第一步就得到,這是什麼?出家,戒的真正殊勝就
在這裡哦!這個大家不懂,戒是什麼?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而且這個戒只有佛制,
是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往往人太聰明了,說:「這個佛制這個戒是這樣,現在時代不同,
你不要守哇!」話有沒有道理?他有道理的,佛制這個戒的確是因時、因地而制,但是它
背後有一個特質是什麼?十方一切諸佛的內涵在。是像那個接電線一樣,接進來是你這房
間裡邊一百支光,只亮一百支;你這個房間裡面有一台馬達,它只能亮在馬達,但是這個
電本身確有這麼大的功效。如果你能夠了解這個,尊重這個戒法,一心恭敬的話,你就能
夠完全得到他圓滿的這個加持,這是個不可思議的。
04'07"
所以現在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一定要這麼說:我是愚癡凡夫,現在因為我的業力
使然,這些做不到,一心恭敬;萬一真的做不到,一心慚愧。你有這樣的心情的話,你很容
易將來力量增大的時候,欸,當你力量增大幾分,他那個加持就進來幾分,你很快就得到這
個成果了。千萬不要我們自作聰明:哎呀,這個樣的!那對我們自己最大的損失。這個屬於
它的灌頂的真實意義。所以得到戒體─我們灌的時候是這樣的,「啊,受戒了!」要這樣
殷重心去。尤其是南山道宣律祖他真了不起啊!所以這個北傳的一直非常強調,說現在這一
支,北傳的一支,珍貴無比,珍貴無比。他為什麼啊?他就把這個特質告訴我們,這個等到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2
將來以後說戒的時候,我們要了解。說南傳好不好?好,絕對好,我們絕不忽視它,非常精
采;但是北傳的特質我們千萬不要……注意哦,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
05'20"
爾時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儀,應甯捨命如理護持。
那個時候啊,它密教也有它灌頂的,叫「三昧耶」,這個三昧耶叫誓句,誓句。我們
不要誤解噢!這個誓句,平常說,我說:我發誓這個樣。所以凡是密教裡邊,你得到了這
個東西以後有很多護持,因為凡是護持,他是受那個三昧耶的約束,他來護持你。真正重
要的他為什麼護持你?因為你遵守這個約束,就像我們跟人家訂了一個合同一樣,你要求
人家履行這個合同,你必須自己守約。然後你們犯了規,破了、犯了,你說:「你怎麼不
照規矩來?」這個話說不通的。密教的三昧耶戒很難持的,這個我們要知道,但是你認真
持到了以後,所有的誓句相應的護持都來了,這是不可思議的。真正重要的還不是得到這
種利益哦!真正的誓句是什麼?哪,保證我能夠如十方一切諸佛所加持我的這個種子,增
長、不違背,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得到眼前這種。關於這個概念,以後有機會再
去講它。
06'50"
那麼這個「律儀」就是下面的基礎:菩薩律儀、聲聞律儀這些,以及從沙彌律儀開
93 舊版.第三十五卷 B
始。「甯捨命」,命可以捨掉,這個要護持。命捨掉最多一生,這個一破,壞了!而且你
如果護持這個東西的話,命捨掉了以後,欸!你正好上升,求之不得啊!現在這個世界的
確很苦,你要求極樂世界,這命一捨,馬上去,那是求之不得啊!所以現在大家所以不了
解,不能護戒的原因就在這裡。它說得很清楚嘛,增上生,如果你的回向增上生,希望到
極樂世界的話,馬上去嘛!就這樣。
07'37"
特若受其根本罪染,雖可重受,然相續已壞,功德難生,故應勵力,莫令根本罪犯
染著。又應勵防諸支罪染,設受染者,亦應悔除,防止令淨,以三昧耶及諸律儀,
是道本故。
下面這一句話解釋一下。說特別在這個護持的時候,「根本罪」,根本罪雖然犯了
以後,大乘可以重受的;但是對不起,雖然重受,那個相續已經壞了。「相續」就是前面
的加持已經壞掉了,這個功德生不起來,你全部重來,那個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就像那個
機器一樣,弄壞了,你再接電線也沒有用,對吧?要重來。所以我們努力,根本罪犯千萬
不要,還有其他的也要防。如果萬一有犯了,那怎麼辦?馬上去懺除,所以這羯磨是非常
重要,而使得這個清淨無染。萬一染了馬上悔除、防護,為什麼?這是根本。做任何事情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4
這樣,根本不壞,慢慢、慢慢地增長,根本一壞就完了。所以現在我們太多人總覺得:哎
呀,這個戒啊,馬馬虎虎啊!錯了,這是根本,戒如果沒有了的話,其他都談不到。
09'11"
固然我們念佛的人來講,持戒念佛,其實參禪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可是我們表面看
起來說,這個參禪的人好像怎麼不管它,他哪裡沒有啊?定共戒、道共戒啊!一定的,真
正參禪的人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那裡,或者參一個什麼「念佛的是誰」,他心裡面沒有一點
點其他東西,他哪有犯戒?犯戒的根本在這裡,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本質看
不見,總是形相上面去摸,那不知道錯到哪裡去。乃至於大小乘的開緣等等,實際上都一
定把握住這個根本而轉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個是……噢,再
下面,後面一句話,那說一下就清楚了。
P72 L1
10'01"
次於續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隨其一種善導修學。此堅固
已,若是下部無相瑜伽,或是上部滿次瑜伽,隨於其一應善修學。
那麼下面說,進入密咒它第一步什麼呢?進入密咒第一步就是善知識。有了善知識
以後,他跟你灌頂,灌了頂以後的護持這個,護持三昧耶戒─誓句身。所以我們凡夫修
的身,就是我們的業報身。真正的這個密教修的身,不是我們的這個,不是我們的業報
95 舊版.第三十五卷 B
身,它叫作「誓句身」,誓就是發誓的誓,句就是句子的句。為什麼叫作誓句呢?三昧耶
就是誓句,換句話說我發誓一定要做到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說修學佛法的,得戒體,然後
這個戒體是五分法身的根本,對不對?戒定慧,然後在這個體,根本上面一步一步上去。
修學密教的時候,在這個業報身上面,我立誓受這個,得到這個體,這個體叫作什麼?誓
句身,那時已經不再是我們凡夫身了。在這個根本上面才能夠增長這個,我們要了解這一
點,所以它絕對不能犯的。
11'30"
那麼眼前我們幸好還沒有受這個密戒,一受馬上墮落,為什麼墮落?那很簡單,接個
高壓電線接進來,不接沒關係,接進來你弄錯的話,馬上觸電,房子燒掉、人弄死,都很
清楚、很明白嘛!所以現在我們平常要嘛不了解毀謗,要嘛輕易地說我是密,都是差得十
萬八千里,這個原因就在這裡呀!結結緣,都非常好,你要正確地得到果的話,這個次第
要很清楚。
12'03"
那麼現在這個有了以後,「次」,下一步,「於續部」就是密教部。密教分四部:
下三部跟無上部。下三部就是事部、行部、瑜伽部,這個下三部叫「有相瑜伽」,先重在
事相上,最後進入「無相」。事相是什麼?就是俗諦,無相就是真諦。換句話說,它,俗
諦就是說圓滿的報、增上生;可是那個增上生所以究竟圓滿的話,因為跟空性相應,這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6
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真正的圓滿報土是不能離開那個法性土的,圓滿的報身是不能離開那
個法性身的,這個我們要了解。但是修的時候次第是,的的確確,就像我們織布一樣,經
線跟緯線,最後成就的時候,你說經線跟緯線哪一個先哪?當然不能說我先把經線穿在身
上,然後緯線穿上去,那不是笑話嗎?不,經線跟緯線同時存在的;但是織的時候,的確
先把那個經線擺在那裡,然後緯線一根一根織上去,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這種
觀念都應該清楚。那麼無上部呢?無上部它不是叫有相跟瑜伽,前面的那個叫生起次第,
後面這個叫圓滿次第。
13'17"
關於這個以前已經簡單地說過了,不管是哪一種,你好好地修學。修學堅固了,那麼
進一步,下三部進入「無相」,然後無上部的進入「圓滿」,那個時候圓滿的時候,成就
了,說密教的即身成佛指這個。在這個裡邊,你可以選一個下三部的或者無上部的。
13'45"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七十二頁,第一段已經講完了,就上面講那個次第,怎麼從
基礎下士,然後共中士、上士,進入密乘,密乘的下三部以及無上部,每一個層次這樣一
步一步地上去。繼續我們看第二段。
《
14'32"
道炬論》說,如是建立道之正體,故道次第亦如是導,
97 舊版.第三十五卷 B
那麼《道炬論》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凡是談到《道炬論》,我們處處地方應該體
會、了解到,這個就是從我們本師釋迦世尊以來,經過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二大傳承,再
經過龍樹、無著二位菩薩,這是圓滿的師承。不管是性相、大小、顯密,換句話說這條
是最正確、最直接的這個一條道路,不管是理論上面、經論上面以及實際地從印度乃至於
一路傳下來,西天東土歷代最完整的師承,告訴我們最正確的道路。那麼所以這前面,就
是說明了道的那個整體,那個道的整體是這樣;同時呢,在我們修行上去的次第,也就是
按著這個次第。所以它不論就質、量來說,這樣地圓滿;而且它在告訴我們這個質、量之
前,那個次第的本身,也一點都不錯,這個是它真正最圓滿、最精采的地方。
16'42"
大覺師,於餘論中亦嘗宣說。
那麼《道炬論》以外,阿底峽尊者在其他的論典當中,也曾經說明過這個道理。不過
呢,「餘論」就是或著順便帶及,或者約略一提,而《道炬論》是專門針對著整個大綱而
說的,不同。
17'17"
《攝修大乘道方便論》云:「欲得不思議,勝無上菩提,賴修菩提故,樂修為心
要。已得極難得,圓滿暇滿身,後極難獲故,勤修令不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8
除了上面說的,他的根本的依據師承以外,還有大阿底峽尊者其他的地方也說。那下
面呢?引證其他的一些論典來說明同樣的內容。你要想得到無上不可思議的大菩提果,那
麼它根本在什麼呢?根本在修行,而修行的重心就是菩提心。那麼這個菩提心靠什麼呢?
是靠我們得到極難得的暇滿人身。這個暇滿人身,意義是非常重大而又這麼難得,所以現
在得到了要趕快努力啊,絕對不要讓它白白浪費呀,白白浪費啊,那以後就很難得。
18'54"
前面已經一再說過,所以這是為什麼正式修行之前,先說勸取心要的時候,要告訴我
們這一點。當我們有了這個認識,說一切都靠修行,修行必須要得到暇滿人身,這個暇滿
人身如果現在不修的話,以後是很難得到。那你這樣一來的話,你就會全心全意地策勵自
己。有了這個策勵的心情,然後你得到了正法,你才能夠走得上去。要不然你沒有這種心
情的話,儘管再高的大法擺在那裡,你就沒辦法修。
19'47"
這一點,我們在座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是的,說這個法很好,好是好,叫你提就
是提不起來,為什麼?他就沒有這種推動的心力,總覺得這個也少不了啊,那個也少不了
啊,這個也不行啊,那個也不行啊!他主要的是沒有認識這個暇滿人身的重要。剛開始的
同修們,也許還心情比較猛利一點,過了一些時候,這種毛病都會來了。他根本原因就是
一開頭的時候,前面這個次第就沒弄對,儘管聽見了高高的大法─不要說這個高高的大
99 舊版.第三十五卷 B
法,有很多大法,法是大的,不得其門而入,這種也不必談啦!像我們談人造衛星,哦,
這個是美不可言,怎麼上去啊?不知道,反正它在天上我在地上,羨慕、羨慕算了!這種
我們不談。就算是我們能夠把握得住眼前的東西,我們往往都是不能修,原因就是缺少這
種推動的力量。
20'59"
所以他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多思惟觀察這個暇滿的人身,
如果我們這個暇滿的人身,真正地能夠如理如量地修起來了以後,眼前說實在的,什麼事
情都丟得掉,什麼事情都丟掉了!不管再大的事情。唉呀!等一下外面這個事情放不下,
那個事情放不下,絕對不可能!不要說外面的事情,裡邊的事情啊……我看見太多這種真
正典型的修行人。我們現在碰見一點小小的病啦,說不行!唉,我自己覺得這個地方真慚
愧,那些祖師們都是這樣,碰見了病更拼命,為什麼?病是死因啊!啊!你快死了,你趕
快還趁那一口氣還在的時候,拼命修都來不及啊!哪裡會說:唉,病了,好了、好了,躺
在那裡不管了!慢慢地……病了都拼命了,還有其他的事情還比這個更要緊的嗎?喏,原
因在哪裡?就是這個。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後面又引告訴我們:雖然修行最重要的這個,但
是剛開始的時候,從這個地方下手,引證這個上面。
22'23"
又云:「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餘事非等,速從彼處逃。此大生死海,若有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0
能度時,與餘事非等,應當出有宅。」
就像一個犯人一樣,我們被關在這個監牢裡邊,而這個犯的罪是死罪,這個死罪關
進去是非死不可的。那麼既然現在有一個機會讓你能夠逃走的話,這個機會絕對是最重要
的,其他任何重要的事情,絕不會跟這個重要的事情可以相提並論。所以有機會逃了,你
拼命逃都來不及,絕對不會:「唉,對不起,我還要拿一個東西啊,還沒弄好,還有臉沒
有洗,什麼東西、飯沒有吃……」什麼東西都不要了,拼命逃出去。那麼現在對我們來
說,在那個整個的生死輪迴大海當中,只有在人身得到暇滿的時候,才能夠跳出來,而跳
出來只有修行,在這種情況之下其他的任何事情啊,都不能跟它相比,都能夠捨得掉,一
定要跳出來,一定要跳出來!
23'56"
我曾經聽見過,以前呢,在我們西康有一個修行人,有一個修行人。那個修行人真是
精采,他這個平常每天吃,吃過了以後,他那個東西就送給別人。送給別人哪,有人就跟
他說:「你不會留著明天。」「我怎麼曉得還有明天啊,我還等到明天呀!」唉,他覺得
……就是吃過了以後,他有一個徒弟去侍候他,他那個徒弟苦不堪言,幹什麼?就是把他
吃掉的東西,一定要送,趕快送給人家去吃,「我哪裡還有明天?」他一直是這樣。最後
這個人走的時候,那個跡象之好,那真是無法想像地好,所以這種都是典型的例子。你們
101 舊版.第三十五卷 B
現在看那個《密勒日巴尊者傳》,他不管任何事情,他總是說:「哎呀,我什麼時候死都
不知道,我哪有這個閒工夫忙這個事情!」
24'58"
所以這個前面暇滿人身的時候告訴我們,死也可以併在這個裡邊。換句話說,得到了
這個暇滿人身你趕快修,一定要等到你修持已經達到了跳出輪迴的量了,那可以。要不然
的話,你不曉得什麼時候一旦失去了這個的話,你再沒有機會修哦!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
夠生起這樣的心情來的話,修行是絕對沒問題的。所以他告訴我們,其他任何事情絕對不
能跟它相比擬,只有一件事情,跳出這個三界輪迴、三有火宅。
25'47"
又云:「歸依增上戒,及住願根本,應受菩薩律,漸隨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薩一切行。」
那麼這個修行的次第呢,是皈依,然後學戒、增上戒。這個增上戒有一點不同,平
常我們的戒屬於七眾別解脫戒,從五戒開始,然後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
尼七眾。那麼這個「增上戒」,這個戒不僅僅是普通的,還有一步一步地向上,而到最後
的三聚淨戒。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往上面「願根本」,這是什麼呢?就是大菩提心,因
為我們這裡引導我們的,是走上無上大菩提這條道路,實際上也是我們要修行的,也就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2
這一條直路、大路。那麼這個直路、大路走上去的時候,先是發願心,然後再行心。這個
願菩提心是根本,有了這個根本,修學了以後,然後受這個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菩薩
戒,那麼隨力行這個六度行,擴而廣之,推及八萬四千一切,而圓滿無上菩提之果。
27'40"
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觀瑜伽。」
那麼整個地把它含攝起來,不外乎兩點:一個是廣大福德資糧,所謂方便分;一個
是殊勝深觀的智慧資糧,所謂慧,這兩樣東西的心要,那麼這個是什麼。然後最後是修止
觀相應,這個就是一步一步地上去,到最後的時候主要說這個。乃至於最後的所謂無上瑜
伽的生、圓次第都可以含攝在止觀兩樣當中,止觀兩樣當中,這也可以用那個方便廣大資
糧,跟甚深智慧資糧這兩樣東西來含攝。
28'48"
〈定資糧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圓滿信等財,敬師等於佛,具師教律儀,善勤於修習。
這個圓滿的大乘道,根本的進入之門是什麼?大菩提心,而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
慈悲心。
2018/02/01 PM22:28 校正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十五卷.B面
00'16"
我是處處地方用這種很現實的道理告訴你們,這樣。所以碰見這種地方的話,你要了
解。我不是說這個地方鼓勵你們去學密,不,不要!喔,這個密教現在雜亂得一塌糊塗,
大家不懂得道理,你一去的話,多半會出毛病。我在這地方特別說明的,我們了解道理的
話,我們很穩,說現在安安全全走我的路子,哎呀,持戒念佛哇,這個最好。但是對他們
千千萬萬不要隨欲毀謗,他如果願意走的,我非常讚歎;如果你自己有力量去走的,非常
好。可是對這個外面不了解的時候,千萬不要妄加批評,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
怎麼曉得他到底本地什麼風光?
01'03"
反過來說,他所以去冒牌,為什麼要冒牌?他好嘛!一個冒牌的人,絕對不願意我冒
一個小偷,為什麼?這個小偷不值錢嘛!我又不願意冒一個強盜,我就冒一個,冒一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0
哎喲,今天冒一個大官,表示這個大官值錢嘛!所以他為什麼願意說,冒這種─我是個
大上師,表示大上師好嘛,對吧?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真的、有冒牌的,你弄不清
楚,你隨隨便便去排斥的話,對你真的是害處啊!想想看這個道理對不對?所以真正的,
不要說佛法,科學裡面也在說,真正的科學只能說:我啊,眼前只了解我眼前所了解的,
其他的我不看見,不看見的東西,我不能否定它。這個是最正確的,所以世間的真正的聖
人都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修學佛法最正確
的方法,這裡順便一提。
02'05"
那麼說,前面「灌頂」,那個灌頂啊,欸,成熟我們的身心,成熟我們的身心。能夠
把這個一灌的話,你把真正的成佛果位上的身口意三業種子,放到你身心上面,你只要做
得相應,你馬上可以顯出效果來。像剛才說那個,那根電線往裡邊一接,你只要裡邊那些
東西一好的話,馬上就燈亮了。說實在的,真正要叫你把那個電造起來的話,那我們沒有
一個人有這個能力的,不要說這個核子發電廠要幾十億啊,這不可能的,叫你買部發電機
的話,普通的我們都沒有這個力量,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對不對?所以這個,為什麼密教
裡頭都靠這個─這個十方一切諸佛的這個傳承的力量。
02'58"
說到這裡,順便一件小事情一提,我們現在說,得不到這個佛菩薩的這樣的灌頂嗎、
91 舊版.第三十五卷 B
加持嗎?怎麼得不到?在我們真正下腳第一步就得到,這是什麼?出家,戒的真正殊勝就
在這裡哦!這個大家不懂,戒是什麼?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而且這個戒只有佛制,
是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往往人太聰明了,說:「這個佛制這個戒是這樣,現在時代不同,
你不要守哇!」話有沒有道理?他有道理的,佛制這個戒的確是因時、因地而制,但是它
背後有一個特質是什麼?十方一切諸佛的內涵在。是像那個接電線一樣,接進來是你這房
間裡邊一百支光,只亮一百支;你這個房間裡面有一台馬達,它只能亮在馬達,但是這個
電本身確有這麼大的功效。如果你能夠了解這個,尊重這個戒法,一心恭敬的話,你就能
夠完全得到他圓滿的這個加持,這是個不可思議的。
04'07"
所以現在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一定要這麼說:我是愚癡凡夫,現在因為我的業力
使然,這些做不到,一心恭敬;萬一真的做不到,一心慚愧。你有這樣的心情的話,你很容
易將來力量增大的時候,欸,當你力量增大幾分,他那個加持就進來幾分,你很快就得到這
個成果了。千萬不要我們自作聰明:哎呀,這個樣的!那對我們自己最大的損失。這個屬於
它的灌頂的真實意義。所以得到戒體─我們灌的時候是這樣的,「啊,受戒了!」要這樣
殷重心去。尤其是南山道宣律祖他真了不起啊!所以這個北傳的一直非常強調,說現在這一
支,北傳的一支,珍貴無比,珍貴無比。他為什麼啊?他就把這個特質告訴我們,這個等到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2
將來以後說戒的時候,我們要了解。說南傳好不好?好,絕對好,我們絕不忽視它,非常精
采;但是北傳的特質我們千萬不要……注意哦,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
05'20"
爾時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儀,應甯捨命如理護持。
那個時候啊,它密教也有它灌頂的,叫「三昧耶」,這個三昧耶叫誓句,誓句。我們
不要誤解噢!這個誓句,平常說,我說:我發誓這個樣。所以凡是密教裡邊,你得到了這
個東西以後有很多護持,因為凡是護持,他是受那個三昧耶的約束,他來護持你。真正重
要的他為什麼護持你?因為你遵守這個約束,就像我們跟人家訂了一個合同一樣,你要求
人家履行這個合同,你必須自己守約。然後你們犯了規,破了、犯了,你說:「你怎麼不
照規矩來?」這個話說不通的。密教的三昧耶戒很難持的,這個我們要知道,但是你認真
持到了以後,所有的誓句相應的護持都來了,這是不可思議的。真正重要的還不是得到這
種利益哦!真正的誓句是什麼?哪,保證我能夠如十方一切諸佛所加持我的這個種子,增
長、不違背,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得到眼前這種。關於這個概念,以後有機會再
去講它。
06'50"
那麼這個「律儀」就是下面的基礎:菩薩律儀、聲聞律儀這些,以及從沙彌律儀開
93 舊版.第三十五卷 B
始。「甯捨命」,命可以捨掉,這個要護持。命捨掉最多一生,這個一破,壞了!而且你
如果護持這個東西的話,命捨掉了以後,欸!你正好上升,求之不得啊!現在這個世界的
確很苦,你要求極樂世界,這命一捨,馬上去,那是求之不得啊!所以現在大家所以不了
解,不能護戒的原因就在這裡。它說得很清楚嘛,增上生,如果你的回向增上生,希望到
極樂世界的話,馬上去嘛!就這樣。
07'37"
特若受其根本罪染,雖可重受,然相續已壞,功德難生,故應勵力,莫令根本罪犯
染著。又應勵防諸支罪染,設受染者,亦應悔除,防止令淨,以三昧耶及諸律儀,
是道本故。
下面這一句話解釋一下。說特別在這個護持的時候,「根本罪」,根本罪雖然犯了
以後,大乘可以重受的;但是對不起,雖然重受,那個相續已經壞了。「相續」就是前面
的加持已經壞掉了,這個功德生不起來,你全部重來,那個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就像那個
機器一樣,弄壞了,你再接電線也沒有用,對吧?要重來。所以我們努力,根本罪犯千萬
不要,還有其他的也要防。如果萬一有犯了,那怎麼辦?馬上去懺除,所以這羯磨是非常
重要,而使得這個清淨無染。萬一染了馬上悔除、防護,為什麼?這是根本。做任何事情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4
這樣,根本不壞,慢慢、慢慢地增長,根本一壞就完了。所以現在我們太多人總覺得:哎
呀,這個戒啊,馬馬虎虎啊!錯了,這是根本,戒如果沒有了的話,其他都談不到。
09'11"
固然我們念佛的人來講,持戒念佛,其實參禪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可是我們表面看
起來說,這個參禪的人好像怎麼不管它,他哪裡沒有啊?定共戒、道共戒啊!一定的,真
正參禪的人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那裡,或者參一個什麼「念佛的是誰」,他心裡面沒有一點
點其他東西,他哪有犯戒?犯戒的根本在這裡,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本質看
不見,總是形相上面去摸,那不知道錯到哪裡去。乃至於大小乘的開緣等等,實際上都一
定把握住這個根本而轉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個是……噢,再
下面,後面一句話,那說一下就清楚了。
P72 L1
10'01"
次於續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隨其一種善導修學。此堅固
已,若是下部無相瑜伽,或是上部滿次瑜伽,隨於其一應善修學。
那麼下面說,進入密咒它第一步什麼呢?進入密咒第一步就是善知識。有了善知識
以後,他跟你灌頂,灌了頂以後的護持這個,護持三昧耶戒─誓句身。所以我們凡夫修
的身,就是我們的業報身。真正的這個密教修的身,不是我們的這個,不是我們的業報
95 舊版.第三十五卷 B
身,它叫作「誓句身」,誓就是發誓的誓,句就是句子的句。為什麼叫作誓句呢?三昧耶
就是誓句,換句話說我發誓一定要做到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說修學佛法的,得戒體,然後
這個戒體是五分法身的根本,對不對?戒定慧,然後在這個體,根本上面一步一步上去。
修學密教的時候,在這個業報身上面,我立誓受這個,得到這個體,這個體叫作什麼?誓
句身,那時已經不再是我們凡夫身了。在這個根本上面才能夠增長這個,我們要了解這一
點,所以它絕對不能犯的。
11'30"
那麼眼前我們幸好還沒有受這個密戒,一受馬上墮落,為什麼墮落?那很簡單,接個
高壓電線接進來,不接沒關係,接進來你弄錯的話,馬上觸電,房子燒掉、人弄死,都很
清楚、很明白嘛!所以現在我們平常要嘛不了解毀謗,要嘛輕易地說我是密,都是差得十
萬八千里,這個原因就在這裡呀!結結緣,都非常好,你要正確地得到果的話,這個次第
要很清楚。
12'03"
那麼現在這個有了以後,「次」,下一步,「於續部」就是密教部。密教分四部:
下三部跟無上部。下三部就是事部、行部、瑜伽部,這個下三部叫「有相瑜伽」,先重在
事相上,最後進入「無相」。事相是什麼?就是俗諦,無相就是真諦。換句話說,它,俗
諦就是說圓滿的報、增上生;可是那個增上生所以究竟圓滿的話,因為跟空性相應,這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6
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真正的圓滿報土是不能離開那個法性土的,圓滿的報身是不能離開那
個法性身的,這個我們要了解。但是修的時候次第是,的的確確,就像我們織布一樣,經
線跟緯線,最後成就的時候,你說經線跟緯線哪一個先哪?當然不能說我先把經線穿在身
上,然後緯線穿上去,那不是笑話嗎?不,經線跟緯線同時存在的;但是織的時候,的確
先把那個經線擺在那裡,然後緯線一根一根織上去,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這種
觀念都應該清楚。那麼無上部呢?無上部它不是叫有相跟瑜伽,前面的那個叫生起次第,
後面這個叫圓滿次第。
13'17"
關於這個以前已經簡單地說過了,不管是哪一種,你好好地修學。修學堅固了,那麼
進一步,下三部進入「無相」,然後無上部的進入「圓滿」,那個時候圓滿的時候,成就
了,說密教的即身成佛指這個。在這個裡邊,你可以選一個下三部的或者無上部的。
13'45"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七十二頁,第一段已經講完了,就上面講那個次第,怎麼從
基礎下士,然後共中士、上士,進入密乘,密乘的下三部以及無上部,每一個層次這樣一
步一步地上去。繼續我們看第二段。
《
14'32"
道炬論》說,如是建立道之正體,故道次第亦如是導,
97 舊版.第三十五卷 B
那麼《道炬論》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凡是談到《道炬論》,我們處處地方應該體
會、了解到,這個就是從我們本師釋迦世尊以來,經過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二大傳承,再
經過龍樹、無著二位菩薩,這是圓滿的師承。不管是性相、大小、顯密,換句話說這條
是最正確、最直接的這個一條道路,不管是理論上面、經論上面以及實際地從印度乃至於
一路傳下來,西天東土歷代最完整的師承,告訴我們最正確的道路。那麼所以這前面,就
是說明了道的那個整體,那個道的整體是這樣;同時呢,在我們修行上去的次第,也就是
按著這個次第。所以它不論就質、量來說,這樣地圓滿;而且它在告訴我們這個質、量之
前,那個次第的本身,也一點都不錯,這個是它真正最圓滿、最精采的地方。
16'42"
大覺師,於餘論中亦嘗宣說。
那麼《道炬論》以外,阿底峽尊者在其他的論典當中,也曾經說明過這個道理。不過
呢,「餘論」就是或著順便帶及,或者約略一提,而《道炬論》是專門針對著整個大綱而
說的,不同。
17'17"
《攝修大乘道方便論》云:「欲得不思議,勝無上菩提,賴修菩提故,樂修為心
要。已得極難得,圓滿暇滿身,後極難獲故,勤修令不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8
除了上面說的,他的根本的依據師承以外,還有大阿底峽尊者其他的地方也說。那下
面呢?引證其他的一些論典來說明同樣的內容。你要想得到無上不可思議的大菩提果,那
麼它根本在什麼呢?根本在修行,而修行的重心就是菩提心。那麼這個菩提心靠什麼呢?
是靠我們得到極難得的暇滿人身。這個暇滿人身,意義是非常重大而又這麼難得,所以現
在得到了要趕快努力啊,絕對不要讓它白白浪費呀,白白浪費啊,那以後就很難得。
18'54"
前面已經一再說過,所以這是為什麼正式修行之前,先說勸取心要的時候,要告訴我
們這一點。當我們有了這個認識,說一切都靠修行,修行必須要得到暇滿人身,這個暇滿
人身如果現在不修的話,以後是很難得到。那你這樣一來的話,你就會全心全意地策勵自
己。有了這個策勵的心情,然後你得到了正法,你才能夠走得上去。要不然你沒有這種心
情的話,儘管再高的大法擺在那裡,你就沒辦法修。
19'47"
這一點,我們在座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是的,說這個法很好,好是好,叫你提就
是提不起來,為什麼?他就沒有這種推動的心力,總覺得這個也少不了啊,那個也少不了
啊,這個也不行啊,那個也不行啊!他主要的是沒有認識這個暇滿人身的重要。剛開始的
同修們,也許還心情比較猛利一點,過了一些時候,這種毛病都會來了。他根本原因就是
一開頭的時候,前面這個次第就沒弄對,儘管聽見了高高的大法─不要說這個高高的大
99 舊版.第三十五卷 B
法,有很多大法,法是大的,不得其門而入,這種也不必談啦!像我們談人造衛星,哦,
這個是美不可言,怎麼上去啊?不知道,反正它在天上我在地上,羨慕、羨慕算了!這種
我們不談。就算是我們能夠把握得住眼前的東西,我們往往都是不能修,原因就是缺少這
種推動的力量。
20'59"
所以他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多思惟觀察這個暇滿的人身,
如果我們這個暇滿的人身,真正地能夠如理如量地修起來了以後,眼前說實在的,什麼事
情都丟得掉,什麼事情都丟掉了!不管再大的事情。唉呀!等一下外面這個事情放不下,
那個事情放不下,絕對不可能!不要說外面的事情,裡邊的事情啊……我看見太多這種真
正典型的修行人。我們現在碰見一點小小的病啦,說不行!唉,我自己覺得這個地方真慚
愧,那些祖師們都是這樣,碰見了病更拼命,為什麼?病是死因啊!啊!你快死了,你趕
快還趁那一口氣還在的時候,拼命修都來不及啊!哪裡會說:唉,病了,好了、好了,躺
在那裡不管了!慢慢地……病了都拼命了,還有其他的事情還比這個更要緊的嗎?喏,原
因在哪裡?就是這個。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後面又引告訴我們:雖然修行最重要的這個,但
是剛開始的時候,從這個地方下手,引證這個上面。
22'23"
又云:「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餘事非等,速從彼處逃。此大生死海,若有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0
能度時,與餘事非等,應當出有宅。」
就像一個犯人一樣,我們被關在這個監牢裡邊,而這個犯的罪是死罪,這個死罪關
進去是非死不可的。那麼既然現在有一個機會讓你能夠逃走的話,這個機會絕對是最重要
的,其他任何重要的事情,絕不會跟這個重要的事情可以相提並論。所以有機會逃了,你
拼命逃都來不及,絕對不會:「唉,對不起,我還要拿一個東西啊,還沒弄好,還有臉沒
有洗,什麼東西、飯沒有吃……」什麼東西都不要了,拼命逃出去。那麼現在對我們來
說,在那個整個的生死輪迴大海當中,只有在人身得到暇滿的時候,才能夠跳出來,而跳
出來只有修行,在這種情況之下其他的任何事情啊,都不能跟它相比,都能夠捨得掉,一
定要跳出來,一定要跳出來!
23'56"
我曾經聽見過,以前呢,在我們西康有一個修行人,有一個修行人。那個修行人真是
精采,他這個平常每天吃,吃過了以後,他那個東西就送給別人。送給別人哪,有人就跟
他說:「你不會留著明天。」「我怎麼曉得還有明天啊,我還等到明天呀!」唉,他覺得
……就是吃過了以後,他有一個徒弟去侍候他,他那個徒弟苦不堪言,幹什麼?就是把他
吃掉的東西,一定要送,趕快送給人家去吃,「我哪裡還有明天?」他一直是這樣。最後
這個人走的時候,那個跡象之好,那真是無法想像地好,所以這種都是典型的例子。你們
101 舊版.第三十五卷 B
現在看那個《密勒日巴尊者傳》,他不管任何事情,他總是說:「哎呀,我什麼時候死都
不知道,我哪有這個閒工夫忙這個事情!」
24'58"
所以這個前面暇滿人身的時候告訴我們,死也可以併在這個裡邊。換句話說,得到了
這個暇滿人身你趕快修,一定要等到你修持已經達到了跳出輪迴的量了,那可以。要不然
的話,你不曉得什麼時候一旦失去了這個的話,你再沒有機會修哦!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
夠生起這樣的心情來的話,修行是絕對沒問題的。所以他告訴我們,其他任何事情絕對不
能跟它相比擬,只有一件事情,跳出這個三界輪迴、三有火宅。
25'47"
又云:「歸依增上戒,及住願根本,應受菩薩律,漸隨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薩一切行。」
那麼這個修行的次第呢,是皈依,然後學戒、增上戒。這個增上戒有一點不同,平
常我們的戒屬於七眾別解脫戒,從五戒開始,然後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
尼七眾。那麼這個「增上戒」,這個戒不僅僅是普通的,還有一步一步地向上,而到最後
的三聚淨戒。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往上面「願根本」,這是什麼呢?就是大菩提心,因
為我們這裡引導我們的,是走上無上大菩提這條道路,實際上也是我們要修行的,也就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2
這一條直路、大路。那麼這個直路、大路走上去的時候,先是發願心,然後再行心。這個
願菩提心是根本,有了這個根本,修學了以後,然後受這個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菩薩
戒,那麼隨力行這個六度行,擴而廣之,推及八萬四千一切,而圓滿無上菩提之果。
27'40"
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觀瑜伽。」
那麼整個地把它含攝起來,不外乎兩點:一個是廣大福德資糧,所謂方便分;一個
是殊勝深觀的智慧資糧,所謂慧,這兩樣東西的心要,那麼這個是什麼。然後最後是修止
觀相應,這個就是一步一步地上去,到最後的時候主要說這個。乃至於最後的所謂無上瑜
伽的生、圓次第都可以含攝在止觀兩樣當中,止觀兩樣當中,這也可以用那個方便廣大資
糧,跟甚深智慧資糧這兩樣東西來含攝。
28'48"
〈定資糧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圓滿信等財,敬師等於佛,具師教律儀,善勤於修習。
這個圓滿的大乘道,根本的進入之門是什麼?大菩提心,而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
慈悲心。
2018/02/01 PM22:28 校正一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六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六卷 A面
00'08"
以先把那個慈悲的心力生起,令它堅固,然後呢,由這個而策發無上正等大菩提心。那
麼這個過程中行持的時候,你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對三世所有的染污的一切的三有之樂,
一點點都不沾著。而且「背棄」,這個就是厭捨,所有的世間的種種的圓滿的攝持、好的
東西,都不要。
00'50"
我們要些什麼?下面這個卻是我們要的─「圓滿信等財」。世間的、凡夫的、世俗
的這種財,我們統統背捨,而這個聖財卻是我們要圓滿的。我們通常謂「七聖財」。哪七
聖財?說信、戒(戒就是我們持戒),聞是多聞,慚、愧、捨、聞;捨就是施捨,這個通
於三種,慧就是智慧,就是智慧。那麼有的地方,有的不同的經論把慚、愧兩個合而為
一,加一個精進;有的地方呢,慚、愧分開來,沒有精進。說既然真正要行持的話,精進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6
是絕不可少的,所以他做每一項東西都必定有精進在裡頭。那麼有的時候,他特別強調這
個精進,所以把慚、愧併在一塊兒,加一個精進。那麼剛才這個慧,這兒說慧,實際上
呢,慧一定要透過定,所以有的地方把定慧兩者列為一。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也可以說:
信、戒、聞、慚愧、精進、捨、定慧,這樣的七聖財。那麼這樣的法財我們圓滿的話,那
才能夠真正地能夠永遠地攝持而不會輪轉、漏落。
02'44"
「敬師等於佛」,那麼這個在自修的方面是這樣,那麼我們所依止的,這個最重要的
修學的根本是自己的老師,自己的依止的師長。這個師長像佛一樣地能夠對他恭敬,把他
所教的、講的種種的內涵努力地修學。這個就是我們真正進入大乘佛法最主要的修習的次
第上來。
03'31"
瓶密諸灌頂,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
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前面這個是大乘的共基,不管是顯教或者密教,你在這個共同的基礎建立穩固了以
後,如果你覺得力量夠強,走最快速的路子,那麼那個時候就可以進入密教。實際上密教
不但是最快速的路子,它還有一個特點,什麼特點呢?什麼特點?這個快速不僅僅是自
107 舊版.第三十六卷 A
利,而且還要利他。為什麼說兩樣東西都對自利呢?因為你發大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就
是說你為了要解決一切眾生的苦惱,那麼雖然你發了這個心,但是要解決他的苦惱,還要
學這個解決苦惱的方法。拿我們現在長夜無明當中,這種無知、無識,救自己都救不了,
你怎麼救別人?所以他一定還要最正確圓滿的方法,而這個最正確的圓滿的方法,還非佛
不可。
05'09"
所以說,為了你要的的確確如實地能夠把所有一切人救起來,那你還得非具有佛的智
慧,單單那個悲心不夠。你有了佛的這個大智的話,你那個悲心才能夠徹底地圓滿。所以
那個時候,他要以最快速的方式,最直接的方法來學,那個時候才是學密。同時因為你具
有這種大慈悲的心,所以那個時候你才堪於接受諸佛的最圓滿的大法。要不然這個大法傳
給你,你不行。現在叫我們做一點事情,哎喲,小一點的事情啊,你覺得自己就受不了。
做一點事情都受不了,這個無上的大法你怎麼可能?所以我們作為一個容器,要接受好的
東西,你那個容器一定也要相應。
06'15"
我隨便舉個例子來說吧。譬如說,現在說我們跑到街上去要想買一套傢俱,啊,這套
傢俱是美得不得了!你很想要,結果你家裡那個房子是個破草蓬,請問這個傢俱買回來對
你有用嗎?一點用場都沒有!不是很明白嗎?再不然你一個身體,說:「唉呀,這個藥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8
常好!」結果你身體是弱不禁風,虛弱得不得了,那個補藥一吃進去,馬上把你吃死。這
所以為什麼我平常的時候,一開頭的時候,我們真正要注意,要先把自己成一個法器。做
一點小小的事情:「哎喲,這個不行,不行,不行!」退在這個後頭,啊,這樣。吃點小
小的苦,「唉呀!總覺得……」這樣。那這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
07'11"
這個道理一路上你們好好地學,將來你自然而然很多概念都清楚,都清楚的。不要
說我們像大菩薩那樣的話,什麼捨頭目腦髓幫人家忙,我們眼前就是說有一點苦事情,
「啊!趕快我起來!」「趕快,我去做!」你能夠這樣的話,這慢慢地相應了。現在看見
一點小事情,我趕快躲在那地方,不要讓人看見,最好人家做過了我就算了。那是完全不
相應的境界,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前面一再跟我們說,你自己觀自己的內心相續很
清楚、很明白。
07'52"
但是這個密教,修密宗的行者的確有很多事情外面都不管了,這個心情我們要分得清
楚。他把那個是非、大小分得非常清楚,說我有無上的這個大目標在這個地方,我為了達
到那個無上大目標起見,現在這種小事情不去管它。所以他把這個東西擺在那裡頭,他能
夠捨掉,這個是對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那個整個道的內涵認得得清楚,然後呢,在你的
身心上面確定你自己走的路線,然後堅持這個原則走下去,那就對,那就對!這是為什麼
109 舊版.第三十六卷 A
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必須要把那個整個那個道的完整的次第先認識,先認識。那時候你走
的時候才千穩百當,要不然的話,東風東盪,西風西盪,聽這個人講講,覺得沒錯啊!你
又想跟著他;聽那人講講,覺得是呀!跑到那裡看看也覺得這樣,跑到那裡……一生就空
空浪費掉了。這我們要了解的。
09'05"
那麼現在正式地說,有了這個完整的認識,經過了這樣的一番地修持,確實有這個
完整的認識,而經過修持以後有這種強悍的意志,堅強的能力,那麼學密,學得最快速的
路子,而且學的是無上密。這個無上密灌的時候有四部:說「瓶」,然後這個「密灌」等
等,「智慧灌」,然後一步、一步地這樣地上去。而這個最完整的這種加持靠什麼?靠尊
重。這個都是師長這無比的大恩才能得到,所以為什麼密教裡是特別重視那個師長。而且
到了密教裡的師長,跟我們普通侍候師長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這個裡邊有
特別道理,如果自己條件不夠的話,密教侍候師長的這種方式我們不能用。
10'20"
密教侍候師長的這種方式的話是這樣的,他隨便拿一個東西:「你看這個,這個是什
麼?」我們看是黑的,他告訴你白的,你就是把它看成白的看。你不要說,那個老師告訴
你是黑的─他反正告訴我白的,我就當它白的但實際上是黑的。不對!老師告訴你是白
的,你的心裡應該這樣想:對的,白的!但是因為我的業障的關係,我看出來就是黑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0
你要自己無比的懺悔的這個心情,就是這樣。他拿了一個鞋子告訴你:帽子,你馬上戴在
頭上,這就是帽子。為什麼?為什麼這個樣?他有很多理由在,不是說嘴巴上面應順他,
你心裡面也要這樣。
11'08"
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很有意思,那個老師怎麼磨折他,他絕對不會想:唉呀!這老師怎
麼樣。要我們現在世間想的話:這個人簡直世間十惡不赦之徒啊!修學佛法哪有這樣的?
我們一定會這樣想的。可是尊者從來沒有這樣想,他總覺得自己業障啊!欸,正因為這
樣,他成功了。但是要注意哦!為什麼他修學佛法的弟子一定要具慧,他一定要在這個夠
量的老師之前,你才這樣做,如果不夠這樣的老師,你這樣去做的話,那對不起,兩個人
都是下地獄,佛法的損害也從這個上面。那人家造這個機會,反正是密教的老師,你要他
怎麼辦,他就聽你怎麼辦,他也是假扮一個密教的上師,他愛怎麼辦,我也所謂這麼來的
話,佛教就完了,就亂了!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分別地非常清楚,非常清楚。
12'14"
尤其是近代很多密教的大德,特別強調這一點。所以宗喀巴大師這麼說了,說老師
跟那個弟子之間一定要互相觀察─不是他說的唷!根據經論上面。如果不仔細觀察,隨
隨便便貿貿然去學的話,這個師、徒之間都違反了,都違反了。違反了法,密教的這個東
西差一點都不行哦!一違反法,你絕不可能有成就!所以我們現在隨隨便便灌一個頂,那
111 舊版.第三十六卷 A
是結個緣哪!大家都不懂,總覺得結了個緣,修了這個法,就可以成就了,那顛倒得不得
了啊!那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這個大家千萬注意,千萬注意。你跟那個老師,不要說你
觀察到十幾年哪不嫌多,你至少跟他好好地跟他三年、五年,那個時候才是真正地可以說
談這個。這個地方順便一提,以後請大家千萬注意,千萬注意啊!不要說:「唉呀!這個
上師高。」這個上師可能很高,但就算是最高的上師,你還是要經過一段時候的觀察。他
高,你不一定跟他相應啊!這個很簡單的一個道理。這個情形我們要弄得很清楚。
13'41"
那麼因為就經過上師的灌頂,所以把成佛的最圓滿的身、口、意的種子,來加持到
我們身心上面,我們很快地就會得到相應。所以我們常常說,像我們現在用的電,那個東
西你別看它是一根電線,乃至於看看那黑黑的破銅爛鐵,往你們屋裡面一接的話,樣樣有
了。要想叫你自己造那個發電的話,發電廠的話,我們沒有一個人有這個能力的。造一個
發電廠要多少?那幾百萬一點用場都沒有,丟在這個裡面,像一個石頭丟在水裡一樣。幾
千萬也沒有用,多少億啊!我們哪一個人有這個力量啊?而實際上呢,佛法的圓滿成佛的
種子還遠超過這個,而現在透過這樣的上師,他就加持在你身心上。你看看這個恩德,你
能想像嗎?的的確確無法想像啊!這樣。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14'55"
我所以開頭這麼說的原因,就是一開始我們就種下這種正確的種子,然後順著次第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2
這樣走上去的話,到條件夠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走到這條最快速、最直接、最好的路子上
去。那麼那個時候灌頂了以後,使我們的行者的身、口、意都清淨,成就成佛的這個種
子。然後得到這個以後,下面呢,
15'31"
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當然前面這個戒等等,它是根本。所以修學密法,我們這個身叫三昧耶─誓句身。
它這個戒,不用戒而叫「誓句」的話,它有一個特別的理由,特別的理由。它就是說:我
誓願要成這個法,成這個無上的大法,我誓願要這樣作這身,從此以後一切的行為等等,
跟這個誓願相應。就像跟人家訂個契約一樣,你不能違背,你如果照著這個契約的話,對
方也履行這個契約。對方履行的契約,是把成佛的所有東西給你,但是你自己本身也絕對
需要照著這個去做。所以當你接受密教灌頂的話,那個受了這個密宗戒,我們這個身心
上面所送下來同樣的戒體,這個戒體就是當下成佛的種子就放在上頭。只有在這個基礎
上面,才能夠學這個生、圓次第,即身成佛。它這個要求的條件非常高,這也為什麼所以
說密宗戒是絕對不能破。它說起來這密宗戒少得很耶!沒幾條,哎喲,但是這個難持是難
持極了!平常的時候小乘的戒,這個起心動念弄錯一點,還可以;密宗戒的話,那心念一
113 舊版.第三十六卷 A
動,那就不對。這麼個嚴重法。
17'14"
那麼所以在這個上頭,然後呢正式地在這個基礎上面先「圓滿定支」,這個就是我們
所謂的「生起次第」。由於這個,最後的話就圓滿次第,很快得到成就了,這個就是走密
教的這個道理,走密教的道理。他主要的這一段,就把次第這樣地說清楚,把這個次第說
清楚。那麼這個次第弄清楚了以後,再下面,
17'52"
第二所為義者。
說為什麼要照著這樣的次第?照著這樣次第它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呢?有什麼意
義呢?我們看文。
18'09"
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
次名耶。
說假定說,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一切無非是引導我們走上上士道。那麼既然這樣的
話,所以中士、下士就統統擺在上士當中就夠了,為什麼要另外創立這個共中、共下這個
次第?為什麼呀?欸,答案是這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4
19'04"
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
所以分開來,分成功三士道次第引導,它有兩種殊勝意義。在我們正式地講這個兩
種意義之前,在這地方先要說明一個道理。它這個完整的教授,它每一個,每一個項目的
安立,它都有它安立的必須要的理由在,必須要的理由在。有,它有什麼好處;欠,有什
麼缺點。讓你分別得清清楚楚,分別得清清楚楚。你了解了這個以後,你會發現哪,少了
就是不行;如果說除了這個再多了,再多了就是多餘!所以他在事先如果你對這個概念弄
清楚了,有什麼好處呢?那好處可大了。平常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總是碰到什麼就忙著去
修,雖然有的人不一定這樣,多多少少學了一點,可是啊這個學的次第都不圓滿。次第不
圓滿,所以你碰到別的地方,聽人家這麼一講的話,「欸!對呀,這個我沒聽見過啊!」
「對啊!這個有這個問題啊!」於是就使得你懷疑了,懷疑了以後你也不曉得如何取捨,
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這樣我就不去管它了!」你去修行,更糟糕。因為你修行過程
當中,的的確確有實際上的問題。因為你事前既不了解,也沒有準備,修行到那個階段當
中,問題出現了,你也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啊!到那個時候苦不堪言,然後在那兒一轉倒
是不曉得轉到什麼時候。
21'12"
所以這個圓滿道的次第一定是這樣的,它每個地方那個層次、必然性,就擺在那裡,
115 舊版.第三十六卷 A
千穩百當地,讓你弄得個清清楚楚。到那個時候走上去,不管它是什麼東西,喏,我心裡
面把握的,就這樣有把握,絕不動搖,這個時候你走直路了。所以從這個地方要了解一個
事實:在我們凡夫分上,因為我們心力太弱,我們往往總覺得:唉呀,你趕快給我一個很
好的嘛就行啦!但是他偏偏不給你的理由,就是這個。實際上告訴你這個次第,正是使得
你最快速、一點不走冤枉路的無上妙法。這個概念大家務必要了解,務必要了解!
22'06"
如果自己的心力不夠的話,你可以不學這個東西,等到心力強了以後再學,等到心力
強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我們如果在學的地方,那麼要勉強自己。平常我們學,
一定是任何情況之下,都一定帶著幾分勉強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
學任何一個帶個三分勉強。然後呢勉強自己上去、上去,你慢慢地上來了,欸,就成了
嘛!就這樣。所以我們如果了解這個道理的話,的的確確應該感到無比的幸運,然後呢努
力推動。你有這個努力推動,這樣去做的話,一點點勉強就很容易克服,最後得到的無上
的好處還是我們自己的,還是我們自己的。所以它很多地方就這樣地要明辨,所以本論的
真正重要的地方,還在這個地方。
23'05"
所以前兩天有一位同修跟我談,說其他的,也有別的這個人寫的關於這方面的這個引
導的方式。表面上面看起來,欸,他也是這樣啊!修學佛法,先嘛要靠善知識,然後要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6
麼等等,每一個項目好像立得清清楚楚。但是本論的有一個特點,就是關於這一部分。平
常我們一般看書的時候,覺得這個好像無關緊要的,為什麼談這個,實際上本論最精采的
精華卻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23'47"
不過眼前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地了解這個完整的內容,剛開始學
的時候,腦筋裡面是一片陌生,所以自然而然很難體會到這個真實的內涵。那麼在這種情
況之下,大家不要急,告訴自己,說我今天有幸學到這個完整的次第,這麼好的東西。完
整的次第,平常世間作學問的情況來看,那不是研究院嘛,至少是大學,可是偏偏我們現
在不是小學就是中學。那我們也努力告訴我們自己:好好地學上去。等到你把本論的完整
次第學好了以後,那個時候再回過頭來溫習一下的話,你就把全部的內涵都把握得住了,
這樣。那時候就是說省下來的氣力、省下來的時間,啊!那都是以無量阿僧祇劫來算,這
是時間來說。省下來的氣力,省下來的苦樂的話,啊!那都是無……這些時候長的三惡道
受煎熬、油鍋煎,這種苦都省掉了,這是我們真正的殊勝的好處。
25'14"
那麼現在我們看這個文,他所以用這三士道引導的兩個大意義是什麼呢?
25'20"
一為摧伏增上我慢,
117 舊版.第三十六卷 A
這是第一個。由這樣地引導的話,他會把我們的「增上我慢」摧伏。這個慢有很多
種,這慢,所謂七種慢:慢、過慢、增上慢、卑劣慢等等。那麼平常只要我相還存在,這
個慢一定在;因為慢是思惑,就算你破了薩迦耶見,這個餘習,慢的餘習都在。在這種情
況之下,它那個慢有種種不同的形式出現,這個地方特別叫增上慢。什麼叫增上慢?就是
你還沒有達到這個真實的這種狀態,你以為達到了,把你的能力高估了,增加、超過了,
這個叫增上慢。那麼這個增上慢說什麼?
26'32"
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
說我們乃至於共下士、共中士的這一種心量,都沒生起,都自己覺得我是一個大士。
這個是第一個意義,這個第一個意義再說一下,詳細地說一下。前面我們簡單地介紹過,
共上士或者大士的意樂,心理狀態是什麼樣?就是說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這個
是無上大菩提心的特徵。而所以要生起這個心來,必定要經過一個什麼?必定要經過─
第一個,先自己了解這個世間一切,這個世間不但是我們在欲界,乃至於色界、無色界,
任何的一件好東西,你認識它:啊!這是痛苦的根本,產生絕大的厭離。然後推己及人,
那個時候你才能夠看見那些人染著在世間,深深憐憫是幫助他們,這個是共中士。現在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8
們連現世這種小小的欲樂都放不下,為這個現世的欲樂又忙這個、又忙那個,這個連它共
下士都做不到,而我們居然說我們是大士,這個就是增上慢。
28'35"
那麼為什麼有這個增上慢?就是對於這個真正修學的次第內涵完全不明白,一點都不
清楚啊!只曉得人家說:「哦,這個大乘佛法好!」「欸!那我當然好。」沒有一個人例
外的,只要「我」在,一定有這個我慢。我慢都是把自己估得高高的,「哦,既然這個很
高、很大,我當然高、當然大啊!」實際上你夠不夠這個高、大的量?不知道!所以這個
叫增上慢心。有了這個增上慢心,有沒有可能修行啊?絕無可能。所以他現在把這個次第
很清楚、很明白擺在那裡,你只要一衡量,覺得:「唉呀,不行啊!我連它幼稚園的東西
都不知道,小學的東西都不知道,說大學那真是荒唐極了!」這個心裡面就摧伏了。
2018/02/05 校正一 PM 15:23
00'08"
以先把那個慈悲的心力生起,令它堅固,然後呢,由這個而策發無上正等大菩提心。那
麼這個過程中行持的時候,你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對三世所有的染污的一切的三有之樂,
一點點都不沾著。而且「背棄」,這個就是厭捨,所有的世間的種種的圓滿的攝持、好的
東西,都不要。
00'50"
我們要些什麼?下面這個卻是我們要的─「圓滿信等財」。世間的、凡夫的、世俗
的這種財,我們統統背捨,而這個聖財卻是我們要圓滿的。我們通常謂「七聖財」。哪七
聖財?說信、戒(戒就是我們持戒),聞是多聞,慚、愧、捨、聞;捨就是施捨,這個通
於三種,慧就是智慧,就是智慧。那麼有的地方,有的不同的經論把慚、愧兩個合而為
一,加一個精進;有的地方呢,慚、愧分開來,沒有精進。說既然真正要行持的話,精進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6
是絕不可少的,所以他做每一項東西都必定有精進在裡頭。那麼有的時候,他特別強調這
個精進,所以把慚、愧併在一塊兒,加一個精進。那麼剛才這個慧,這兒說慧,實際上
呢,慧一定要透過定,所以有的地方把定慧兩者列為一。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也可以說:
信、戒、聞、慚愧、精進、捨、定慧,這樣的七聖財。那麼這樣的法財我們圓滿的話,那
才能夠真正地能夠永遠地攝持而不會輪轉、漏落。
02'44"
「敬師等於佛」,那麼這個在自修的方面是這樣,那麼我們所依止的,這個最重要的
修學的根本是自己的老師,自己的依止的師長。這個師長像佛一樣地能夠對他恭敬,把他
所教的、講的種種的內涵努力地修學。這個就是我們真正進入大乘佛法最主要的修習的次
第上來。
03'31"
瓶密諸灌頂,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
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前面這個是大乘的共基,不管是顯教或者密教,你在這個共同的基礎建立穩固了以
後,如果你覺得力量夠強,走最快速的路子,那麼那個時候就可以進入密教。實際上密教
不但是最快速的路子,它還有一個特點,什麼特點呢?什麼特點?這個快速不僅僅是自
107 舊版.第三十六卷 A
利,而且還要利他。為什麼說兩樣東西都對自利呢?因為你發大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就
是說你為了要解決一切眾生的苦惱,那麼雖然你發了這個心,但是要解決他的苦惱,還要
學這個解決苦惱的方法。拿我們現在長夜無明當中,這種無知、無識,救自己都救不了,
你怎麼救別人?所以他一定還要最正確圓滿的方法,而這個最正確的圓滿的方法,還非佛
不可。
05'09"
所以說,為了你要的的確確如實地能夠把所有一切人救起來,那你還得非具有佛的智
慧,單單那個悲心不夠。你有了佛的這個大智的話,你那個悲心才能夠徹底地圓滿。所以
那個時候,他要以最快速的方式,最直接的方法來學,那個時候才是學密。同時因為你具
有這種大慈悲的心,所以那個時候你才堪於接受諸佛的最圓滿的大法。要不然這個大法傳
給你,你不行。現在叫我們做一點事情,哎喲,小一點的事情啊,你覺得自己就受不了。
做一點事情都受不了,這個無上的大法你怎麼可能?所以我們作為一個容器,要接受好的
東西,你那個容器一定也要相應。
06'15"
我隨便舉個例子來說吧。譬如說,現在說我們跑到街上去要想買一套傢俱,啊,這套
傢俱是美得不得了!你很想要,結果你家裡那個房子是個破草蓬,請問這個傢俱買回來對
你有用嗎?一點用場都沒有!不是很明白嗎?再不然你一個身體,說:「唉呀,這個藥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8
常好!」結果你身體是弱不禁風,虛弱得不得了,那個補藥一吃進去,馬上把你吃死。這
所以為什麼我平常的時候,一開頭的時候,我們真正要注意,要先把自己成一個法器。做
一點小小的事情:「哎喲,這個不行,不行,不行!」退在這個後頭,啊,這樣。吃點小
小的苦,「唉呀!總覺得……」這樣。那這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
07'11"
這個道理一路上你們好好地學,將來你自然而然很多概念都清楚,都清楚的。不要
說我們像大菩薩那樣的話,什麼捨頭目腦髓幫人家忙,我們眼前就是說有一點苦事情,
「啊!趕快我起來!」「趕快,我去做!」你能夠這樣的話,這慢慢地相應了。現在看見
一點小事情,我趕快躲在那地方,不要讓人看見,最好人家做過了我就算了。那是完全不
相應的境界,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前面一再跟我們說,你自己觀自己的內心相續很
清楚、很明白。
07'52"
但是這個密教,修密宗的行者的確有很多事情外面都不管了,這個心情我們要分得清
楚。他把那個是非、大小分得非常清楚,說我有無上的這個大目標在這個地方,我為了達
到那個無上大目標起見,現在這種小事情不去管它。所以他把這個東西擺在那裡頭,他能
夠捨掉,這個是對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那個整個道的內涵認得得清楚,然後呢,在你的
身心上面確定你自己走的路線,然後堅持這個原則走下去,那就對,那就對!這是為什麼
109 舊版.第三十六卷 A
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必須要把那個整個那個道的完整的次第先認識,先認識。那時候你走
的時候才千穩百當,要不然的話,東風東盪,西風西盪,聽這個人講講,覺得沒錯啊!你
又想跟著他;聽那人講講,覺得是呀!跑到那裡看看也覺得這樣,跑到那裡……一生就空
空浪費掉了。這我們要了解的。
09'05"
那麼現在正式地說,有了這個完整的認識,經過了這樣的一番地修持,確實有這個
完整的認識,而經過修持以後有這種強悍的意志,堅強的能力,那麼學密,學得最快速的
路子,而且學的是無上密。這個無上密灌的時候有四部:說「瓶」,然後這個「密灌」等
等,「智慧灌」,然後一步、一步地這樣地上去。而這個最完整的這種加持靠什麼?靠尊
重。這個都是師長這無比的大恩才能得到,所以為什麼密教裡是特別重視那個師長。而且
到了密教裡的師長,跟我們普通侍候師長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這個裡邊有
特別道理,如果自己條件不夠的話,密教侍候師長的這種方式我們不能用。
10'20"
密教侍候師長的這種方式的話是這樣的,他隨便拿一個東西:「你看這個,這個是什
麼?」我們看是黑的,他告訴你白的,你就是把它看成白的看。你不要說,那個老師告訴
你是黑的─他反正告訴我白的,我就當它白的但實際上是黑的。不對!老師告訴你是白
的,你的心裡應該這樣想:對的,白的!但是因為我的業障的關係,我看出來就是黑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0
你要自己無比的懺悔的這個心情,就是這樣。他拿了一個鞋子告訴你:帽子,你馬上戴在
頭上,這就是帽子。為什麼?為什麼這個樣?他有很多理由在,不是說嘴巴上面應順他,
你心裡面也要這樣。
11'08"
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很有意思,那個老師怎麼磨折他,他絕對不會想:唉呀!這老師怎
麼樣。要我們現在世間想的話:這個人簡直世間十惡不赦之徒啊!修學佛法哪有這樣的?
我們一定會這樣想的。可是尊者從來沒有這樣想,他總覺得自己業障啊!欸,正因為這
樣,他成功了。但是要注意哦!為什麼他修學佛法的弟子一定要具慧,他一定要在這個夠
量的老師之前,你才這樣做,如果不夠這樣的老師,你這樣去做的話,那對不起,兩個人
都是下地獄,佛法的損害也從這個上面。那人家造這個機會,反正是密教的老師,你要他
怎麼辦,他就聽你怎麼辦,他也是假扮一個密教的上師,他愛怎麼辦,我也所謂這麼來的
話,佛教就完了,就亂了!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分別地非常清楚,非常清楚。
12'14"
尤其是近代很多密教的大德,特別強調這一點。所以宗喀巴大師這麼說了,說老師
跟那個弟子之間一定要互相觀察─不是他說的唷!根據經論上面。如果不仔細觀察,隨
隨便便貿貿然去學的話,這個師、徒之間都違反了,都違反了。違反了法,密教的這個東
西差一點都不行哦!一違反法,你絕不可能有成就!所以我們現在隨隨便便灌一個頂,那
111 舊版.第三十六卷 A
是結個緣哪!大家都不懂,總覺得結了個緣,修了這個法,就可以成就了,那顛倒得不得
了啊!那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這個大家千萬注意,千萬注意。你跟那個老師,不要說你
觀察到十幾年哪不嫌多,你至少跟他好好地跟他三年、五年,那個時候才是真正地可以說
談這個。這個地方順便一提,以後請大家千萬注意,千萬注意啊!不要說:「唉呀!這個
上師高。」這個上師可能很高,但就算是最高的上師,你還是要經過一段時候的觀察。他
高,你不一定跟他相應啊!這個很簡單的一個道理。這個情形我們要弄得很清楚。
13'41"
那麼因為就經過上師的灌頂,所以把成佛的最圓滿的身、口、意的種子,來加持到
我們身心上面,我們很快地就會得到相應。所以我們常常說,像我們現在用的電,那個東
西你別看它是一根電線,乃至於看看那黑黑的破銅爛鐵,往你們屋裡面一接的話,樣樣有
了。要想叫你自己造那個發電的話,發電廠的話,我們沒有一個人有這個能力的。造一個
發電廠要多少?那幾百萬一點用場都沒有,丟在這個裡面,像一個石頭丟在水裡一樣。幾
千萬也沒有用,多少億啊!我們哪一個人有這個力量啊?而實際上呢,佛法的圓滿成佛的
種子還遠超過這個,而現在透過這樣的上師,他就加持在你身心上。你看看這個恩德,你
能想像嗎?的的確確無法想像啊!這樣。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14'55"
我所以開頭這麼說的原因,就是一開始我們就種下這種正確的種子,然後順著次第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2
這樣走上去的話,到條件夠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走到這條最快速、最直接、最好的路子上
去。那麼那個時候灌頂了以後,使我們的行者的身、口、意都清淨,成就成佛的這個種
子。然後得到這個以後,下面呢,
15'31"
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當然前面這個戒等等,它是根本。所以修學密法,我們這個身叫三昧耶─誓句身。
它這個戒,不用戒而叫「誓句」的話,它有一個特別的理由,特別的理由。它就是說:我
誓願要成這個法,成這個無上的大法,我誓願要這樣作這身,從此以後一切的行為等等,
跟這個誓願相應。就像跟人家訂個契約一樣,你不能違背,你如果照著這個契約的話,對
方也履行這個契約。對方履行的契約,是把成佛的所有東西給你,但是你自己本身也絕對
需要照著這個去做。所以當你接受密教灌頂的話,那個受了這個密宗戒,我們這個身心
上面所送下來同樣的戒體,這個戒體就是當下成佛的種子就放在上頭。只有在這個基礎
上面,才能夠學這個生、圓次第,即身成佛。它這個要求的條件非常高,這也為什麼所以
說密宗戒是絕對不能破。它說起來這密宗戒少得很耶!沒幾條,哎喲,但是這個難持是難
持極了!平常的時候小乘的戒,這個起心動念弄錯一點,還可以;密宗戒的話,那心念一
113 舊版.第三十六卷 A
動,那就不對。這麼個嚴重法。
17'14"
那麼所以在這個上頭,然後呢正式地在這個基礎上面先「圓滿定支」,這個就是我們
所謂的「生起次第」。由於這個,最後的話就圓滿次第,很快得到成就了,這個就是走密
教的這個道理,走密教的道理。他主要的這一段,就把次第這樣地說清楚,把這個次第說
清楚。那麼這個次第弄清楚了以後,再下面,
17'52"
第二所為義者。
說為什麼要照著這樣的次第?照著這樣次第它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呢?有什麼意
義呢?我們看文。
18'09"
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
次名耶。
說假定說,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一切無非是引導我們走上上士道。那麼既然這樣的
話,所以中士、下士就統統擺在上士當中就夠了,為什麼要另外創立這個共中、共下這個
次第?為什麼呀?欸,答案是這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4
19'04"
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
所以分開來,分成功三士道次第引導,它有兩種殊勝意義。在我們正式地講這個兩
種意義之前,在這地方先要說明一個道理。它這個完整的教授,它每一個,每一個項目的
安立,它都有它安立的必須要的理由在,必須要的理由在。有,它有什麼好處;欠,有什
麼缺點。讓你分別得清清楚楚,分別得清清楚楚。你了解了這個以後,你會發現哪,少了
就是不行;如果說除了這個再多了,再多了就是多餘!所以他在事先如果你對這個概念弄
清楚了,有什麼好處呢?那好處可大了。平常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總是碰到什麼就忙著去
修,雖然有的人不一定這樣,多多少少學了一點,可是啊這個學的次第都不圓滿。次第不
圓滿,所以你碰到別的地方,聽人家這麼一講的話,「欸!對呀,這個我沒聽見過啊!」
「對啊!這個有這個問題啊!」於是就使得你懷疑了,懷疑了以後你也不曉得如何取捨,
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這樣我就不去管它了!」你去修行,更糟糕。因為你修行過程
當中,的的確確有實際上的問題。因為你事前既不了解,也沒有準備,修行到那個階段當
中,問題出現了,你也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啊!到那個時候苦不堪言,然後在那兒一轉倒
是不曉得轉到什麼時候。
21'12"
所以這個圓滿道的次第一定是這樣的,它每個地方那個層次、必然性,就擺在那裡,
115 舊版.第三十六卷 A
千穩百當地,讓你弄得個清清楚楚。到那個時候走上去,不管它是什麼東西,喏,我心裡
面把握的,就這樣有把握,絕不動搖,這個時候你走直路了。所以從這個地方要了解一個
事實:在我們凡夫分上,因為我們心力太弱,我們往往總覺得:唉呀,你趕快給我一個很
好的嘛就行啦!但是他偏偏不給你的理由,就是這個。實際上告訴你這個次第,正是使得
你最快速、一點不走冤枉路的無上妙法。這個概念大家務必要了解,務必要了解!
22'06"
如果自己的心力不夠的話,你可以不學這個東西,等到心力強了以後再學,等到心力
強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我們如果在學的地方,那麼要勉強自己。平常我們學,
一定是任何情況之下,都一定帶著幾分勉強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
學任何一個帶個三分勉強。然後呢勉強自己上去、上去,你慢慢地上來了,欸,就成了
嘛!就這樣。所以我們如果了解這個道理的話,的的確確應該感到無比的幸運,然後呢努
力推動。你有這個努力推動,這樣去做的話,一點點勉強就很容易克服,最後得到的無上
的好處還是我們自己的,還是我們自己的。所以它很多地方就這樣地要明辨,所以本論的
真正重要的地方,還在這個地方。
23'05"
所以前兩天有一位同修跟我談,說其他的,也有別的這個人寫的關於這方面的這個引
導的方式。表面上面看起來,欸,他也是這樣啊!修學佛法,先嘛要靠善知識,然後要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6
麼等等,每一個項目好像立得清清楚楚。但是本論的有一個特點,就是關於這一部分。平
常我們一般看書的時候,覺得這個好像無關緊要的,為什麼談這個,實際上本論最精采的
精華卻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23'47"
不過眼前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地了解這個完整的內容,剛開始學
的時候,腦筋裡面是一片陌生,所以自然而然很難體會到這個真實的內涵。那麼在這種情
況之下,大家不要急,告訴自己,說我今天有幸學到這個完整的次第,這麼好的東西。完
整的次第,平常世間作學問的情況來看,那不是研究院嘛,至少是大學,可是偏偏我們現
在不是小學就是中學。那我們也努力告訴我們自己:好好地學上去。等到你把本論的完整
次第學好了以後,那個時候再回過頭來溫習一下的話,你就把全部的內涵都把握得住了,
這樣。那時候就是說省下來的氣力、省下來的時間,啊!那都是以無量阿僧祇劫來算,這
是時間來說。省下來的氣力,省下來的苦樂的話,啊!那都是無……這些時候長的三惡道
受煎熬、油鍋煎,這種苦都省掉了,這是我們真正的殊勝的好處。
25'14"
那麼現在我們看這個文,他所以用這三士道引導的兩個大意義是什麼呢?
25'20"
一為摧伏增上我慢,
117 舊版.第三十六卷 A
這是第一個。由這樣地引導的話,他會把我們的「增上我慢」摧伏。這個慢有很多
種,這慢,所謂七種慢:慢、過慢、增上慢、卑劣慢等等。那麼平常只要我相還存在,這
個慢一定在;因為慢是思惑,就算你破了薩迦耶見,這個餘習,慢的餘習都在。在這種情
況之下,它那個慢有種種不同的形式出現,這個地方特別叫增上慢。什麼叫增上慢?就是
你還沒有達到這個真實的這種狀態,你以為達到了,把你的能力高估了,增加、超過了,
這個叫增上慢。那麼這個增上慢說什麼?
26'32"
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
說我們乃至於共下士、共中士的這一種心量,都沒生起,都自己覺得我是一個大士。
這個是第一個意義,這個第一個意義再說一下,詳細地說一下。前面我們簡單地介紹過,
共上士或者大士的意樂,心理狀態是什麼樣?就是說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這個
是無上大菩提心的特徵。而所以要生起這個心來,必定要經過一個什麼?必定要經過─
第一個,先自己了解這個世間一切,這個世間不但是我們在欲界,乃至於色界、無色界,
任何的一件好東西,你認識它:啊!這是痛苦的根本,產生絕大的厭離。然後推己及人,
那個時候你才能夠看見那些人染著在世間,深深憐憫是幫助他們,這個是共中士。現在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8
們連現世這種小小的欲樂都放不下,為這個現世的欲樂又忙這個、又忙那個,這個連它共
下士都做不到,而我們居然說我們是大士,這個就是增上慢。
28'35"
那麼為什麼有這個增上慢?就是對於這個真正修學的次第內涵完全不明白,一點都不
清楚啊!只曉得人家說:「哦,這個大乘佛法好!」「欸!那我當然好。」沒有一個人例
外的,只要「我」在,一定有這個我慢。我慢都是把自己估得高高的,「哦,既然這個很
高、很大,我當然高、當然大啊!」實際上你夠不夠這個高、大的量?不知道!所以這個
叫增上慢心。有了這個增上慢心,有沒有可能修行啊?絕無可能。所以他現在把這個次第
很清楚、很明白擺在那裡,你只要一衡量,覺得:「唉呀,不行啊!我連它幼稚園的東西
都不知道,小學的東西都不知道,說大學那真是荒唐極了!」這個心裡面就摧伏了。
2018/02/05 校正一 PM 15:23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18-02-05 , 15:3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理由: 2018/02/05 校正一 PM 15:23
理由: 2018/02/05 校正一 PM 15:23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六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十六卷.B面
00'08"
你這個慢心一摧伏,你自然肯低聲下氣好好地去學。除非你是自暴自棄,不談!我
們真正修學的人,第一個障礙就是那個增上慢,總覺得自己懂得很多,總覺得是個大菩
薩,總覺得是個了不起,不肯學,你就完了!摧伏了以後,然後一心去學,你就有機會。
任何一個人都能夠這樣去做,佛法那就興旺了。因為你能夠如法去做的話,那麼只要如
法,這個佛法就在世間了。為什麼我們現在目前這種情況?大家說:「唉呀,現在這個不
行啊!」總覺得怪這個、怪那個。真正要怪的,怪在哪裡?怪在這裡。你只要有這個次第
在,自己內心上面一觀照的話,問題都解決。每一個人觀照自己,佛法就慢慢地復興起來
了。這是第一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0
01'03"
二為廣益上中下心,
要廣泛地利益各式各樣的,上等、中等、下等,為什麼呀?
01'16"
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
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
那麼除了上面這個必須要的情況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是能夠廣泛地對於各式各樣
的人,上等人也好,中等人也好,下等人也好,都使他得到好處。因為本論雖然是引導最
上等人的,但是那個上等人同樣地需要得到共下士、中士,所以叫共中、下。所以把這個
次第這樣安立,說下士、中士,這樣上去的話,對他來說並沒有過失,不但並沒有過失,
而因為這樣的次第引導上面去,使他產生功德,得到增上的能力。順著這個次序,他才能
夠一步、一步地爬上去,能力增上,然後呢如理修行的功德得到,步步上升。所以他並沒
錯。而另外一點呢?
02'57"
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反過來,有一種人心力比較差,心力比較差,你教他一下子教他修那個上品的話,
121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唉呀!這個不行,唉呀,我這個不行啊!」結果呢,上品嘛他沒辦法修,下品嘛你又沒
有!好了!把這種人就摒棄在外頭了。佛法,所以圓滿精采的,什麼?它能夠廣攝各式各
樣的人。今天你把這個大法高高地提起來了以後,結果把那些人遺漏掉了,你就不圓滿。
所以它用這個方式次第引導,對於上品的人,正好讓他步步上升哪!不但沒有過失,而且
讓他走上去是如理如法地走得上,順理成彰;對下品的人呢,也能夠引導。它有這麼大
的好處啊!所以這個是為什麼用共下、共中、共上引導的目的。那麼這個概念我們應該了
解,了解了然後對我們修學過程當中非常好。
04'20"
同時對於上士來說,不但是把我們引導上去,上士的目的幹什麼?你自己上去了,
還要引導別人。然後你自己這麼走過來了以後,你也曉得這個完整的路子以後,自己成功
了,引導別人這個方法也完全善巧,你也能夠如理、一點不錯地引導別人。所以不管是自
利、利他就非此莫屬,這個是它真正精采的地方。
04'52"
同時看到這裡哦!我們也不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現在大家傳說紛
紜、諍論是非啊,你簡直不曉得怎麼是好。他說你這個小,不理想;反過來,他說你這個
雖然大,空口說白話沒得用!唉呀!吵了個天翻地覆。它現在呢,廣攝一切上、中、下
法,沒有一個遺漏,而每一個地方都有恰如其分相應的,所有的都包含在裡頭,沒有一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2
遺漏。這個諍論有沒有?沒有了。還有我們剛才這種情況,說大家爭來爭去,爭了個半天
哪,修行是沒有修啊,吵了個半天,大家一起下地獄。欸!它現在啊就不是,每一個人找
到了正確的方法,不但沒有諍論,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一同地遵循著不動的次序,走到最
圓滿的這條道路上去。
06'00"
所以你看,我們中國這幾百年來這個佛法,啊,那簡直是支離破碎啊,真是不堪回首
之感!而西藏,自從宗喀巴大師把那個教法整理了這麼完整以來,到現在是經六、七百年
哪,這個教法始終如日中天。為什麼?他就把那個圓滿的教法,用這種方式提起來了。不
管是你任何一類的人,都能夠攝受!高的,一步一步地爬達到最高;下面的,正好漸漸地
作基礎。可以想見這個教法的圓滿。
06'50"
對於這個整個的廣大的佛法的全貌來說是這樣,那麼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呢?同樣地可
以運用得上。要曉得,修學佛法不是說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說長時間的無量劫這樣地走
過去。你現在走進去,走對了,這一生只要次第走對了,一生一生增上的話,於是自然而
然到最後你走上最高的路。所以下腳第一步走對了,實際上你就是什麼?等於說下腳第一
步就走上了最高、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對不對?這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非常清楚、
非常明白。所以這個深廣,你也可以說從整個的大趨勢來看,而這個大趨勢濃縮起來,就
123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用在你身心上面,我們自己任何一個人也是這個狀態啊!你只要開始第一步做對了,生生
世世自然就你走這條路。
08'01"
說到這個地方啊,我覺得我們真堪於自慰、感到高興。現在大家說:「唉呀,末法
啦!這個教法是沒有啦!」卻在這樣的支離破碎的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卻能夠得到圓滿的
教法,憑什麼?憑什麼?宿生自己的業。所以這個佛法就這麼妙法,就這麼妙法!你只要
跟它結上了這個緣,然後你自己不棄捨,你努力地照這樣去做,淨除你的罪障,努力積聚
你的資糧跟它相應的話,生生增上,一點不錯耶!儘管這個時候教法支離破碎了,欸!我
們卻碰來碰去又碰到這個圓滿的教法。大家想想看,誰知道我們今天會跑到聚集在這裡來
學這個東西啊?佛法就這麼奧妙。想到這裡要高興啊!
09'05"
所以我平常沒有什麼事情,我看見大家苦苦惱惱,我真是覺得:唉!你們真是冤枉。
我平常沒什麼事情就高興。什麼高興哪?沒有別的,就想這個嘛!啊,想到就歡喜得不得
了!往往無緣無故地就想到就歡喜,乃至於它苦惱來的事情,苦惱來的事情我只要一想就
歡喜。為什麼?因為唯有這個方法才能夠淨除我們苦惱。你沒有得到這個方法之前,苦惱
硬是看著它苦惱。看著它苦惱還小事情耶!這苦惱來的時候,你還輾轉地增長苦惱,跟著
它下地獄。人家罵你一句,你覺得這無緣無故罵你,你怎麼心裡去想:這個傢伙為什麼罵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4
我?我怎麼樣要弄他啊!然後呢,結果是什麼?造了惡業大家一起下去呀!這不是很清
楚、很明白嗎?欸!現在我想起來,看見這東西好,以前我欠了他,現在我可以淨化了。
這苦惱來的時候啊,你一想到你也歡喜;這歡喜的時候固然歡喜,苦惱的時候也還有歡
喜,你還有什麼?
10'11"
一個時候你能夠這樣想的話,不但眼前解決了你的苦惱,而且增上了你跟法相順、
相應的這個緣,將來你就很容易又碰上了。這是我們隨時隨地的最佳修行啊!所以現在居
然是弄得苦苦惱惱,我跟大家說:「唉呀!你們沒有什麼事情,最好多聽聽它呀!」大家
總覺得這個也忙、那個也忙。我實在是莫奈何。我只好在背後在那兒嘆息,這個無可奈
何。所以我看見有好幾個老法師,他們自從聽見了這個以後,拿一份帶子一遍、兩遍、三
遍,幾遍都在聽,我讚歎不已,他真的體會到了就有這麼好處,這是我順便一提。
11'04"
所以曉得,喏!這個次第有這樣地好法,這樣地好法!所以第一個對自利來說,能夠
摧伏我們的增上慢,我們爬得上去;對於利他來說,我們把握得住這個情況的話,能夠廣
含攝上、中、下品。而實際上不管是自利、利他,正是我們究竟目標需要的,所以眼前我
們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去摸。
11'40"
這個話再說一遍,我們究竟應該要想做的什麼?自利利他!所以眼前可以避免增上
125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慢,好像屬於第一類,實際上呢我們的目的要幫助別人的話,還必須要了解第二類啊!這
是對上士來說。下士呢?我們也曉得下士他不會停止在那裡,所以爬不上去的理由,他因
為業障重、資糧不夠。他能夠照著這個下士的這個方法,慢慢地去做,業障慢慢減輕,資
糧慢慢積聚,能力增高了以後,欸!到那個時候心慢慢地加強了,正好趁這個次序又爬上
去啊!所以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它有這樣大的好處啊!所以這個地方注意哦!大家
現在了解的話,為什麼我說本論真正圓滿的就在這個地方,這才是我們學這個大經大論的
骨節眼所在地方,也是最難的地方。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12'50"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
生起。
那麼再說,對於具有上善根的人,把這個共道說明了讓他修習,不管他先已生、先未
生。如果「先已生」,他一提,很快地就相應了,就像六祖大師,的確「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他宿生有過了,啊!馬上開悟了。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真正有過這個善根的人,
你跟他講暇滿人身,他一聽見哪眼淚直流、身毛直豎,那表示他修行了。一念到死,他那
個死馬上提起來了,一提起來了,他馬上生起,然後生起了有什麼好處,不生起有什麼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6
處。因為以前雖然有過,可是這一生又被世俗的染污所染污住了,所以他矇在這裡,派不
上用場,你一提,他馬上開顯,馬上派用場,馬上推動他拼命上去,正好幫忙他向上,這
一點都不錯。如果萬一沒有修,那還非修不可,所以對上士來說,不但不影響而且生功能
故,這個很清楚。下面兩句話:
14'17"
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
要曉得,你從最下面,「下下」─最下面的,可以引導我們走到最上面的,所以對
自己要修的這個上乘,絕對不慢。「迂」就是轉了個大圈子,「緩」就是慢。那麼這個地
方我們要曉得啊,這個特別重要的,有一個概念是特別重要的。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
人,儘管我們說凡夫,不管他已經修過、沒有修過,現在這裡引導我們卻是從最下面的地
方引導起。我們說:「那麼你教我們怎麼修不就好了,何必說上面的?」不!它有個大道
理。單單修最下面的─是!最下面的就是暇滿人身難得,難得是難得,然後呢你好像也
沒有什麼一定要做太重要的事情哪;告訴你,告訴你最上面的,說最上面的有什麼特別好
處,這個佛的圓滿的好處,你了解了越多啊,那個時候你就想修了,對吧?
15'36"
所以他有個特別的功效,就是修行是件苦事情,不是一個快樂的事,如果是一件快
127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樂的事情,不必講說這個修學佛法的殊勝的利益,不必講不修學的特別的過患,只要叫
你去,因為快樂嘛!叫你不修你還做不到。修行是件苦事情,那麼苦事情你為什麼要去
做?它因為它有特別好處。那麼特別好處在哪裡啊?不是在下下,而在上上。所以他講,
告訴你最上面的道理,然後呢策發我們,啊!要想要修了。結果呢?假定說單單講上面要
修了,它高高在上人造衛星,你要修了,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我們現在通常講那個大經大
論,哎喲!大的個不得了!你很想修,但是一想:唉呀!這個等覺菩薩的境界,我這個凡
夫差得十萬八千里。你沒辦法修啊!所以說起來這個境界是很高明,對我們是一點用場都
沒有。怎麼辦呢?欸!你真正修行的時候,從「下下」開始修;真正地聽見了「上上」,
卻策發我們大的好樂心。這個善法欲一定要從講上上來策發的。
17'03"
不要說佛法,那世間很明白,念書是最苦的事情,還要先掏出很多本錢來,但是大家願
意去念書,為什麼?因為曉得這個「上上」,哦,這個上上,多聽聞這個上上的道理,人人
願意去走。那走的時候呢?卻從下下走起。為什麼啊?你下下走起的話,障礙慢慢地消除,
資糧慢慢地積聚。障礙消除了,你走上去,能夠走得上去;資糧積聚的,你能力增強。
17'36"
當你能力增強了以後,有幾個好處:一方面你自己覺得我可以走,一方面的淨信心
增強。那個時候你發現,哎呀,這個說得一點都沒錯!這個淨信心是什麼?淨者,淨化煩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8
惱。等到淨化煩惱,佛法的特質就是這個,淨化的時候一定有清涼、解脫之感,那個時候
你真的歡喜,得到了法喜,這個你的法財。唉呀!那個時候你善法欲增長,你的淨信心增
長,然後你一步一步上去的就有力量,越跑越有趣,是越跑越有趣!這個東西還非從腳踏
實地去做不可,而這個腳踏實地一定從下面開始。所以他講的時候是把圓滿的講,然後呢
最高的說在這裡,而引導我們走的是從最下的走起,這個是修學佛法最重要、最切要一個
根本。現在我們平常就沒辦法把握得住這一個,所以大家急急忙忙地想去修,結果呢急忙
了半天哪,欲速不達!欲速不達!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最大的一個困擾。引導的原則,有了
一個了解了。
18'58"
須以次第引導心者,
我們看文:
19'02"
《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關於這樣引導的次第,這個除了上面道理以外,他還引經上面。那麼這個經呢?是
在這個經上面,說就像一個有智慧的一個銀匠,一個珠寶這個技師來磨這個無價的摩尼寶
珠,用種種的方法,他說太繁了,這裡不說。實際上我們回想一下,講前面破除邪執,破
129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除修行邪執這一段已經說得很清楚。前面呢用水洗、火燒,種種的調柔,它有它的必須要
的次第,然後這麼一步、一步上去,得到你正需要的。這個道理跟這個地方可以說一致
的,我們回想一下就曉得。那麼這個道理是這樣,經上面是這樣,下面呢菩薩,很多菩薩
跟論上面的來證明,說:
20'40"
龍猛依怙亦云:
這是龍樹菩薩的。
20'43"
「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
那麼引導的次第呢先是共下士的,共下士就是增上生,那麼然後呢決定勝以後順著次
第。決定勝有兩種:共中士的決定勝,跟不共上士的特殊的決定勝。必須順著這個次第,
因為你得到了前面的增上生,漸漸地自然可以得到決定勝。
21'16"
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
就是說明這個道理。那麼這個是性宗的祖師龍樹菩薩。下面呢?無著菩薩亦云,
21'28"
聖者無著亦云:
這相宗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0
21'32"
「又諸菩薩為令漸次集善品故,於諸有情,先審觀察。
那麼這個菩薩要想修集善品的話,對於所引導的眾生先仔細地觀察。怎麼觀察呀?
21'52"
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
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次第利行。」
也是這樣。那先要看被引導的眾生的根器,是下等的、比較差的,跟他說最淺的,跟
他相應的教授跟教誡;中等的、上等的,一步、一步地加深加廣。這個是真正菩薩,引導
利益有情的次第步驟。
22'41"
聖天亦於《攝行炬論》,成立先須修習到彼岸乘意樂,次趣密咒漸次道理。
那麼這聖天菩薩,也就是性宗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他在這個裡邊,論當中也
說,說這個次第─先成立這個所謂根本的共大乘的基礎,其次引導最上面的不共的密咒。
23'17"
攝此義云:「諸初業有情,轉趣於勝義,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
總之一切的初發業的,就是初初修習的有情啊,那麼要慢慢地增上了達到無上的勝
義。那這個「正等覺」,就是佛,告訴我們怎麼辦呢?這個有他一定的方法,這個方法就
131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像樓梯這樣地一步、一步向上爬。
23'55"
《四百論》中,亦說道次第極為決定,
那麼這個也同樣的,他舉各式各樣的論典來說明,說明這個引導的這個次第是確定不
疑的。怎麼說啊?
24'14"
「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
「遮止非福」那就是共下士的,遮止非福造福業,造福業是什麼啊?增上生。「破除
我」是什麼?那就是共中士,超脫生死輪迴。然後呢?「後斷一切見」,人、法我執徹底
破除,這樣,這是大乘道。這樣的話,這是善巧地引導的必然次第。
24'46"
此說道有決定次第。
每一個地方都這樣說的。
24'52"
敬母善巧阿闍黎亦云:「如淨衣染色,先以施等語,善法動其心,次令修諸法。」
就這個樣。先「施等語、善法」,這是世間、共世間的,增上生,然後再進一步深廣
而入。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2
25'15"
月稱大阿闍黎,亦引此教為所根據,成立道之次第決定。
那麼另外有一個大論師,是月稱大論師,也引這個做為根據,說明這個道的次第。所
以上面是不管是哪一個宗、哪一個派,性宗、相宗,最主要的那些祖師們也同樣的,沒有
一個例外的,都說明這個重要。所以理論是這個樣,經是這個樣,論是這個樣,然後呢祖
師說的也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的圓滿的次第。從這個地方啊,我們要體會一件事情:
所以在印度當年的教法如日中天,乃至於像阿底峽尊者那個時候這麼圓滿。阿底峽尊者
說每天有一個成就者出現,他原因何在?就是有這個圓滿的教法。那麼現在呢?這個次第
正表示圓滿教法的全部內容─單單講質,不一定有;有了量,還不一定有;講到次第的
話,如果你談次第,沒有質跟量,那個次等根本無從談起。你說:「我現在燒飯了。」米
沒有你燒什麼?跑到那個時候,說還沒洗好,你作什麼?所以這個一定是樣樣東西圓滿,
所以他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圓滿的成就。那麼目前對我們來說,我們真正要想認識了解的就
是這個。
27'06"
所以說到這裡,也順便一提,有的人覺得:「唉呀!這樣做的話,對我們好像啊,
唉!我們很難做到。」是的,是很難做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問題不在難不難,問題
在你想不想。你想成佛嗎?你想解決這個問題嗎?如果你想的話,那麼,喏!告訴你,這
133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是最好、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子。你認識了這個路子,然後照著這次第去走,就是這樣。
所以上面跟我們說得清楚:你如果說對於上上的引導的話,他自然而然就願意去慢慢地走
下下的去走。所以我們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拿這個上上道說了以後,讓我們害怕得停在那
裡。說了這個上上的,我們才曉得:對!我們要開始去做。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後
呢?走的時候卻是從下下走起。因為你下下走,所以你對於上上的淨心也增加了,然後呢
了解也增加了,你更有信心了,更能夠跑得上去,這個是正確的次第。
28'23"
你如果認識了這一點,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聽聞了這個完整的教法以後,所產生
的第一個必然的效果,或對於這個教法會產生絕大的寶愛,一心一意現在無論如何要聽到
它,要努力地完整了解它,這是重要的。然後呢對於自己做的方面的話,隨分隨力,以我
們眼前能做、做得到的地方去做去,而不是說一口氣,啊,我也像他一樣馬上成一個佛,
它不是這個。乃至於像看《密勒日巴尊者傳》,是!看了以後你心裡想說:我也一定要像
他這樣學最高、最快的路!心裡應該有這樣,一切諸佛都以這種方式走上去,然後呢走的
時候,卻是跟我們相應,眼前最正確的路。因為它那個次第本身引導你很完整,對吧?所
以讓你有走得進去的地方。
2018/02/05 校正二 PM 15:48
舊版第三十六卷.B面
00'08"
你這個慢心一摧伏,你自然肯低聲下氣好好地去學。除非你是自暴自棄,不談!我
們真正修學的人,第一個障礙就是那個增上慢,總覺得自己懂得很多,總覺得是個大菩
薩,總覺得是個了不起,不肯學,你就完了!摧伏了以後,然後一心去學,你就有機會。
任何一個人都能夠這樣去做,佛法那就興旺了。因為你能夠如法去做的話,那麼只要如
法,這個佛法就在世間了。為什麼我們現在目前這種情況?大家說:「唉呀,現在這個不
行啊!」總覺得怪這個、怪那個。真正要怪的,怪在哪裡?怪在這裡。你只要有這個次第
在,自己內心上面一觀照的話,問題都解決。每一個人觀照自己,佛法就慢慢地復興起來
了。這是第一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0
01'03"
二為廣益上中下心,
要廣泛地利益各式各樣的,上等、中等、下等,為什麼呀?
01'16"
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
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
那麼除了上面這個必須要的情況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是能夠廣泛地對於各式各樣
的人,上等人也好,中等人也好,下等人也好,都使他得到好處。因為本論雖然是引導最
上等人的,但是那個上等人同樣地需要得到共下士、中士,所以叫共中、下。所以把這個
次第這樣安立,說下士、中士,這樣上去的話,對他來說並沒有過失,不但並沒有過失,
而因為這樣的次第引導上面去,使他產生功德,得到增上的能力。順著這個次序,他才能
夠一步、一步地爬上去,能力增上,然後呢如理修行的功德得到,步步上升。所以他並沒
錯。而另外一點呢?
02'57"
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反過來,有一種人心力比較差,心力比較差,你教他一下子教他修那個上品的話,
121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唉呀!這個不行,唉呀,我這個不行啊!」結果呢,上品嘛他沒辦法修,下品嘛你又沒
有!好了!把這種人就摒棄在外頭了。佛法,所以圓滿精采的,什麼?它能夠廣攝各式各
樣的人。今天你把這個大法高高地提起來了以後,結果把那些人遺漏掉了,你就不圓滿。
所以它用這個方式次第引導,對於上品的人,正好讓他步步上升哪!不但沒有過失,而且
讓他走上去是如理如法地走得上,順理成彰;對下品的人呢,也能夠引導。它有這麼大
的好處啊!所以這個是為什麼用共下、共中、共上引導的目的。那麼這個概念我們應該了
解,了解了然後對我們修學過程當中非常好。
04'20"
同時對於上士來說,不但是把我們引導上去,上士的目的幹什麼?你自己上去了,
還要引導別人。然後你自己這麼走過來了以後,你也曉得這個完整的路子以後,自己成功
了,引導別人這個方法也完全善巧,你也能夠如理、一點不錯地引導別人。所以不管是自
利、利他就非此莫屬,這個是它真正精采的地方。
04'52"
同時看到這裡哦!我們也不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現在大家傳說紛
紜、諍論是非啊,你簡直不曉得怎麼是好。他說你這個小,不理想;反過來,他說你這個
雖然大,空口說白話沒得用!唉呀!吵了個天翻地覆。它現在呢,廣攝一切上、中、下
法,沒有一個遺漏,而每一個地方都有恰如其分相應的,所有的都包含在裡頭,沒有一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2
遺漏。這個諍論有沒有?沒有了。還有我們剛才這種情況,說大家爭來爭去,爭了個半天
哪,修行是沒有修啊,吵了個半天,大家一起下地獄。欸!它現在啊就不是,每一個人找
到了正確的方法,不但沒有諍論,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一同地遵循著不動的次序,走到最
圓滿的這條道路上去。
06'00"
所以你看,我們中國這幾百年來這個佛法,啊,那簡直是支離破碎啊,真是不堪回首
之感!而西藏,自從宗喀巴大師把那個教法整理了這麼完整以來,到現在是經六、七百年
哪,這個教法始終如日中天。為什麼?他就把那個圓滿的教法,用這種方式提起來了。不
管是你任何一類的人,都能夠攝受!高的,一步一步地爬達到最高;下面的,正好漸漸地
作基礎。可以想見這個教法的圓滿。
06'50"
對於這個整個的廣大的佛法的全貌來說是這樣,那麼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呢?同樣地可
以運用得上。要曉得,修學佛法不是說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說長時間的無量劫這樣地走
過去。你現在走進去,走對了,這一生只要次第走對了,一生一生增上的話,於是自然而
然到最後你走上最高的路。所以下腳第一步走對了,實際上你就是什麼?等於說下腳第一
步就走上了最高、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對不對?這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非常清楚、
非常明白。所以這個深廣,你也可以說從整個的大趨勢來看,而這個大趨勢濃縮起來,就
123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用在你身心上面,我們自己任何一個人也是這個狀態啊!你只要開始第一步做對了,生生
世世自然就你走這條路。
08'01"
說到這個地方啊,我覺得我們真堪於自慰、感到高興。現在大家說:「唉呀,末法
啦!這個教法是沒有啦!」卻在這樣的支離破碎的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卻能夠得到圓滿的
教法,憑什麼?憑什麼?宿生自己的業。所以這個佛法就這麼妙法,就這麼妙法!你只要
跟它結上了這個緣,然後你自己不棄捨,你努力地照這樣去做,淨除你的罪障,努力積聚
你的資糧跟它相應的話,生生增上,一點不錯耶!儘管這個時候教法支離破碎了,欸!我
們卻碰來碰去又碰到這個圓滿的教法。大家想想看,誰知道我們今天會跑到聚集在這裡來
學這個東西啊?佛法就這麼奧妙。想到這裡要高興啊!
09'05"
所以我平常沒有什麼事情,我看見大家苦苦惱惱,我真是覺得:唉!你們真是冤枉。
我平常沒什麼事情就高興。什麼高興哪?沒有別的,就想這個嘛!啊,想到就歡喜得不得
了!往往無緣無故地就想到就歡喜,乃至於它苦惱來的事情,苦惱來的事情我只要一想就
歡喜。為什麼?因為唯有這個方法才能夠淨除我們苦惱。你沒有得到這個方法之前,苦惱
硬是看著它苦惱。看著它苦惱還小事情耶!這苦惱來的時候,你還輾轉地增長苦惱,跟著
它下地獄。人家罵你一句,你覺得這無緣無故罵你,你怎麼心裡去想:這個傢伙為什麼罵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4
我?我怎麼樣要弄他啊!然後呢,結果是什麼?造了惡業大家一起下去呀!這不是很清
楚、很明白嗎?欸!現在我想起來,看見這東西好,以前我欠了他,現在我可以淨化了。
這苦惱來的時候啊,你一想到你也歡喜;這歡喜的時候固然歡喜,苦惱的時候也還有歡
喜,你還有什麼?
10'11"
一個時候你能夠這樣想的話,不但眼前解決了你的苦惱,而且增上了你跟法相順、
相應的這個緣,將來你就很容易又碰上了。這是我們隨時隨地的最佳修行啊!所以現在居
然是弄得苦苦惱惱,我跟大家說:「唉呀!你們沒有什麼事情,最好多聽聽它呀!」大家
總覺得這個也忙、那個也忙。我實在是莫奈何。我只好在背後在那兒嘆息,這個無可奈
何。所以我看見有好幾個老法師,他們自從聽見了這個以後,拿一份帶子一遍、兩遍、三
遍,幾遍都在聽,我讚歎不已,他真的體會到了就有這麼好處,這是我順便一提。
11'04"
所以曉得,喏!這個次第有這樣地好法,這樣地好法!所以第一個對自利來說,能夠
摧伏我們的增上慢,我們爬得上去;對於利他來說,我們把握得住這個情況的話,能夠廣
含攝上、中、下品。而實際上不管是自利、利他,正是我們究竟目標需要的,所以眼前我
們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去摸。
11'40"
這個話再說一遍,我們究竟應該要想做的什麼?自利利他!所以眼前可以避免增上
125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慢,好像屬於第一類,實際上呢我們的目的要幫助別人的話,還必須要了解第二類啊!這
是對上士來說。下士呢?我們也曉得下士他不會停止在那裡,所以爬不上去的理由,他因
為業障重、資糧不夠。他能夠照著這個下士的這個方法,慢慢地去做,業障慢慢減輕,資
糧慢慢積聚,能力增高了以後,欸!到那個時候心慢慢地加強了,正好趁這個次序又爬上
去啊!所以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它有這樣大的好處啊!所以這個地方注意哦!大家
現在了解的話,為什麼我說本論真正圓滿的就在這個地方,這才是我們學這個大經大論的
骨節眼所在地方,也是最難的地方。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12'50"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
生起。
那麼再說,對於具有上善根的人,把這個共道說明了讓他修習,不管他先已生、先未
生。如果「先已生」,他一提,很快地就相應了,就像六祖大師,的確「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他宿生有過了,啊!馬上開悟了。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真正有過這個善根的人,
你跟他講暇滿人身,他一聽見哪眼淚直流、身毛直豎,那表示他修行了。一念到死,他那
個死馬上提起來了,一提起來了,他馬上生起,然後生起了有什麼好處,不生起有什麼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6
處。因為以前雖然有過,可是這一生又被世俗的染污所染污住了,所以他矇在這裡,派不
上用場,你一提,他馬上開顯,馬上派用場,馬上推動他拼命上去,正好幫忙他向上,這
一點都不錯。如果萬一沒有修,那還非修不可,所以對上士來說,不但不影響而且生功能
故,這個很清楚。下面兩句話:
14'17"
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
要曉得,你從最下面,「下下」─最下面的,可以引導我們走到最上面的,所以對
自己要修的這個上乘,絕對不慢。「迂」就是轉了個大圈子,「緩」就是慢。那麼這個地
方我們要曉得啊,這個特別重要的,有一個概念是特別重要的。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
人,儘管我們說凡夫,不管他已經修過、沒有修過,現在這裡引導我們卻是從最下面的地
方引導起。我們說:「那麼你教我們怎麼修不就好了,何必說上面的?」不!它有個大道
理。單單修最下面的─是!最下面的就是暇滿人身難得,難得是難得,然後呢你好像也
沒有什麼一定要做太重要的事情哪;告訴你,告訴你最上面的,說最上面的有什麼特別好
處,這個佛的圓滿的好處,你了解了越多啊,那個時候你就想修了,對吧?
15'36"
所以他有個特別的功效,就是修行是件苦事情,不是一個快樂的事,如果是一件快
127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樂的事情,不必講說這個修學佛法的殊勝的利益,不必講不修學的特別的過患,只要叫
你去,因為快樂嘛!叫你不修你還做不到。修行是件苦事情,那麼苦事情你為什麼要去
做?它因為它有特別好處。那麼特別好處在哪裡啊?不是在下下,而在上上。所以他講,
告訴你最上面的道理,然後呢策發我們,啊!要想要修了。結果呢?假定說單單講上面要
修了,它高高在上人造衛星,你要修了,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我們現在通常講那個大經大
論,哎喲!大的個不得了!你很想修,但是一想:唉呀!這個等覺菩薩的境界,我這個凡
夫差得十萬八千里。你沒辦法修啊!所以說起來這個境界是很高明,對我們是一點用場都
沒有。怎麼辦呢?欸!你真正修行的時候,從「下下」開始修;真正地聽見了「上上」,
卻策發我們大的好樂心。這個善法欲一定要從講上上來策發的。
17'03"
不要說佛法,那世間很明白,念書是最苦的事情,還要先掏出很多本錢來,但是大家願
意去念書,為什麼?因為曉得這個「上上」,哦,這個上上,多聽聞這個上上的道理,人人
願意去走。那走的時候呢?卻從下下走起。為什麼啊?你下下走起的話,障礙慢慢地消除,
資糧慢慢地積聚。障礙消除了,你走上去,能夠走得上去;資糧積聚的,你能力增強。
17'36"
當你能力增強了以後,有幾個好處:一方面你自己覺得我可以走,一方面的淨信心
增強。那個時候你發現,哎呀,這個說得一點都沒錯!這個淨信心是什麼?淨者,淨化煩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8
惱。等到淨化煩惱,佛法的特質就是這個,淨化的時候一定有清涼、解脫之感,那個時候
你真的歡喜,得到了法喜,這個你的法財。唉呀!那個時候你善法欲增長,你的淨信心增
長,然後你一步一步上去的就有力量,越跑越有趣,是越跑越有趣!這個東西還非從腳踏
實地去做不可,而這個腳踏實地一定從下面開始。所以他講的時候是把圓滿的講,然後呢
最高的說在這裡,而引導我們走的是從最下的走起,這個是修學佛法最重要、最切要一個
根本。現在我們平常就沒辦法把握得住這一個,所以大家急急忙忙地想去修,結果呢急忙
了半天哪,欲速不達!欲速不達!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最大的一個困擾。引導的原則,有了
一個了解了。
18'58"
須以次第引導心者,
我們看文:
19'02"
《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關於這樣引導的次第,這個除了上面道理以外,他還引經上面。那麼這個經呢?是
在這個經上面,說就像一個有智慧的一個銀匠,一個珠寶這個技師來磨這個無價的摩尼寶
珠,用種種的方法,他說太繁了,這裡不說。實際上我們回想一下,講前面破除邪執,破
129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除修行邪執這一段已經說得很清楚。前面呢用水洗、火燒,種種的調柔,它有它的必須要
的次第,然後這麼一步、一步上去,得到你正需要的。這個道理跟這個地方可以說一致
的,我們回想一下就曉得。那麼這個道理是這樣,經上面是這樣,下面呢菩薩,很多菩薩
跟論上面的來證明,說:
20'40"
龍猛依怙亦云:
這是龍樹菩薩的。
20'43"
「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
那麼引導的次第呢先是共下士的,共下士就是增上生,那麼然後呢決定勝以後順著次
第。決定勝有兩種:共中士的決定勝,跟不共上士的特殊的決定勝。必須順著這個次第,
因為你得到了前面的增上生,漸漸地自然可以得到決定勝。
21'16"
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
就是說明這個道理。那麼這個是性宗的祖師龍樹菩薩。下面呢?無著菩薩亦云,
21'28"
聖者無著亦云:
這相宗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0
21'32"
「又諸菩薩為令漸次集善品故,於諸有情,先審觀察。
那麼這個菩薩要想修集善品的話,對於所引導的眾生先仔細地觀察。怎麼觀察呀?
21'52"
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
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次第利行。」
也是這樣。那先要看被引導的眾生的根器,是下等的、比較差的,跟他說最淺的,跟
他相應的教授跟教誡;中等的、上等的,一步、一步地加深加廣。這個是真正菩薩,引導
利益有情的次第步驟。
22'41"
聖天亦於《攝行炬論》,成立先須修習到彼岸乘意樂,次趣密咒漸次道理。
那麼這聖天菩薩,也就是性宗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他在這個裡邊,論當中也
說,說這個次第─先成立這個所謂根本的共大乘的基礎,其次引導最上面的不共的密咒。
23'17"
攝此義云:「諸初業有情,轉趣於勝義,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
總之一切的初發業的,就是初初修習的有情啊,那麼要慢慢地增上了達到無上的勝
義。那這個「正等覺」,就是佛,告訴我們怎麼辦呢?這個有他一定的方法,這個方法就
131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像樓梯這樣地一步、一步向上爬。
23'55"
《四百論》中,亦說道次第極為決定,
那麼這個也同樣的,他舉各式各樣的論典來說明,說明這個引導的這個次第是確定不
疑的。怎麼說啊?
24'14"
「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
「遮止非福」那就是共下士的,遮止非福造福業,造福業是什麼啊?增上生。「破除
我」是什麼?那就是共中士,超脫生死輪迴。然後呢?「後斷一切見」,人、法我執徹底
破除,這樣,這是大乘道。這樣的話,這是善巧地引導的必然次第。
24'46"
此說道有決定次第。
每一個地方都這樣說的。
24'52"
敬母善巧阿闍黎亦云:「如淨衣染色,先以施等語,善法動其心,次令修諸法。」
就這個樣。先「施等語、善法」,這是世間、共世間的,增上生,然後再進一步深廣
而入。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2
25'15"
月稱大阿闍黎,亦引此教為所根據,成立道之次第決定。
那麼另外有一個大論師,是月稱大論師,也引這個做為根據,說明這個道的次第。所
以上面是不管是哪一個宗、哪一個派,性宗、相宗,最主要的那些祖師們也同樣的,沒有
一個例外的,都說明這個重要。所以理論是這個樣,經是這個樣,論是這個樣,然後呢祖
師說的也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的圓滿的次第。從這個地方啊,我們要體會一件事情:
所以在印度當年的教法如日中天,乃至於像阿底峽尊者那個時候這麼圓滿。阿底峽尊者
說每天有一個成就者出現,他原因何在?就是有這個圓滿的教法。那麼現在呢?這個次第
正表示圓滿教法的全部內容─單單講質,不一定有;有了量,還不一定有;講到次第的
話,如果你談次第,沒有質跟量,那個次等根本無從談起。你說:「我現在燒飯了。」米
沒有你燒什麼?跑到那個時候,說還沒洗好,你作什麼?所以這個一定是樣樣東西圓滿,
所以他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圓滿的成就。那麼目前對我們來說,我們真正要想認識了解的就
是這個。
27'06"
所以說到這裡,也順便一提,有的人覺得:「唉呀!這樣做的話,對我們好像啊,
唉!我們很難做到。」是的,是很難做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問題不在難不難,問題
在你想不想。你想成佛嗎?你想解決這個問題嗎?如果你想的話,那麼,喏!告訴你,這
133 舊版.第三十六卷 B
是最好、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子。你認識了這個路子,然後照著這次第去走,就是這樣。
所以上面跟我們說得清楚:你如果說對於上上的引導的話,他自然而然就願意去慢慢地走
下下的去走。所以我們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拿這個上上道說了以後,讓我們害怕得停在那
裡。說了這個上上的,我們才曉得:對!我們要開始去做。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後
呢?走的時候卻是從下下走起。因為你下下走,所以你對於上上的淨心也增加了,然後呢
了解也增加了,你更有信心了,更能夠跑得上去,這個是正確的次第。
28'23"
你如果認識了這一點,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聽聞了這個完整的教法以後,所產生
的第一個必然的效果,或對於這個教法會產生絕大的寶愛,一心一意現在無論如何要聽到
它,要努力地完整了解它,這是重要的。然後呢對於自己做的方面的話,隨分隨力,以我
們眼前能做、做得到的地方去做去,而不是說一口氣,啊,我也像他一樣馬上成一個佛,
它不是這個。乃至於像看《密勒日巴尊者傳》,是!看了以後你心裡想說:我也一定要像
他這樣學最高、最快的路!心裡應該有這樣,一切諸佛都以這種方式走上去,然後呢走的
時候,卻是跟我們相應,眼前最正確的路。因為它那個次第本身引導你很完整,對吧?所
以讓你有走得進去的地方。
2018/02/05 校正二 PM 15:48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18-02-05 , 15:48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理由: 2018/02/05 校正二 PM 15:48
理由: 2018/02/05 校正二 PM 15:48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七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七卷 A面
日常法師
--------------------------------------------------------------------------------
走的時候卻是跟我們相應,眼前最正確的路,因為它那個次第本身引導你很完整,對吧?所以讓你有走得進去的地方。如果說你對這點把握不住,表示我們對這個教法本身還沒有圓滿的認識,所以這個時候真正重要的,你要多方面的聽聞,了解這個圓滿的教法,那時候這種毛病都去除掉了。那時候你就會得有千穩百當之感,走的高,高也好;走的低,低也好。高的人是不會輕視低的人,低的人也不會因為自己爬不高而心裡面覺得不如人,每一個人覺得高高興興的走上去,是這樣。繼續看。
p. 74
【現見於道引導次第,諸修行者,極應珍貴,故於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
就這個現世的狀態來說,大師親眼看見,他徹底的了解、認識這件事情,引導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這樣的重要。所以我們修行的人,應該把這些看成最最珍貴、最最重要的,這幾句話記在心裡。現在我們不要忙,說我現在一天我要看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好的!不錯的!但是如果你想走這條圓滿直接大路的話,在我現在的了解的話,這是最好的把這個圓滿的次第把握住。然後你這樣子走上去的話,那事半功倍。這是用那個成語叫事半功倍,實際上呢你一點點的下的功夫,得到的這個功的話,不曉得百千萬倍的大!這樣啊!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不過在你沒有產生確定見解之前,你不必貿貿然的把以前的放掉,我們就騎著馬上找馬;等到你確定有了這個認識以後,自然而然你會心裡覺得泰然,放掉它。為什麼你現在要拜佛要念佛?你說要修行要成就。所以記住,你今天假定說你的目的,我的目的就在那兒拜幾拜,那沒關係,你拜好了,拜完了以後,拜到哪裡去那不去管它,你的目的本來就拜嘛!或者你的目的本來就唱那麼幾個字嘛,那你去唱它沒關係。假定你目的是要到極樂世界,那你得檢查檢查,我這麼拜了以後、念了以後去不去,不去的要改變,這個很明白,對不對?假定你的目的不但要去極樂世界、要成佛,那更進一步,這是我們很重點,太重要了。我們現在很多事情就是閉上眼睛做的,你不曉得,看見人家做,我也就跟著他去做,他念我也念,然後呢不但自己錯了,還教別人;還講:「這個好,你跟著我,我教你學。」我現在覺得真顛倒!說實在,我在這裡跟大家講啊我自己就是像一個留聲機一樣,我老師告訴我,我就是你們這些把留聲機一按,我就這麼如是這般放出來而已,真的教談不上,所以務請各位不要自己懂的很多,教別人說我這個比你這個好,那你這個錯到不知道那裡去了。現在我們真正的重要的要把這個第一個把握住,把握住然後如此的次第向上走的話,那真是快速的不得了,好的不得了也是。現在呢我們有了,前面已經遇到了善知識,遇到了善知識,那個時候就曉得,這善知識真正告訴我們的,不是遇到他,還是什麼?遇到你自己,為什麼?真正善知識才告訴我們,你要得到好處要靠修行,要靠修行要得到暇滿人身,我們現在居然得到了,所以還是靠我自己。那麼要修行的時候呢,不是莽莽撞撞的,如果你莽莽撞撞的去做的話,你雖然想修,結果走上了岔路自己還不知道。路還是路,可是岔路,然後轉了十萬八千里轉回來,划不來。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先把走的路認識,像那個要去掘寶一樣,不是說那裡有寶藏,我馬上出發,跑了半天,那個寶藏在哪裡?對不起,我不知道,到處問路,然後呢摸了半天,還是毫無消息,不是!首先說是要的,然後把那個寶藏的地圖先找到,找到了以後,怎麼走法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要帶些什麼工具,然後準備些什麼資糧,你樣樣準備好了,然後你出發的話,一路馬上到達寶樹。天下沒有事情例外的,對不對?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所以我們正式開始學的時候,說「攝取心要」,對呀,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趕快去修,他並不是叫你馬上你一天要拜幾拜佛,一天要然後呢念多少佛,先把這個修學的整個的、完整的次第有個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然後找到自己下腳處,然後去修。所以到了這裡才是「正取心要」,那正式要修了了。所以現在看,正式修的時候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① 於共下士道次修心,② 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③ 於共上士夫道次修心。】
那麼現在我們曉得了,沒錯,他分成這樣次第的,所以共下士道修,有共中士道修行的次第,共上士道次修行,這樣的次第,自己是千穩百當的一步一步上去。初就是共下士。
【初中分三,① 正修下士意樂,② 發此意樂之量、③ 除遣此中邪執。】
那麼正式的下士道是什麼呢?這個第一個,這是說明這個質;這個質對了以後,要什麼樣的量呢?說第二發此意樂之量,要達到什麼程度;還有呢第三,「除遣此中邪執」,我們做的時候,還要檢查檢查,有沒有錯誤,錯誤固然不允許,有的時候我們從邪妄的執著,這個東西一定要排除掉。現在把那個正修下士意樂來說一下,它分成兩部分:
【初中分二,① 發生希求後世之心,② 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這個增上生,真正的增上生是要生生增上,既然生生增上,後面比現在好,這是增上的特別意義,所以這一生以後比現在好,然後呢這一生完了,又下一生比現在好,這是很明白的道理,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所以我們平常實際上的狀態都是如此。所以儘管我們今天,一天可以賺個一千塊錢一萬塊錢,乃至於十萬一百萬,我們絕對不會說,今天賺多少就吃多少,就吃完了就算了,不對,一定你賺了以後,都存在銀行裡面,還辛辛苦苦去做,為什麼?求增上生嘛。所以你如果認真去看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會這樣去做。當然我說這個沒有一個人例外這句話說的過份一點,實際上有一些人他不是的。這我以前聽說那個高山人很有意思,高山人他賺到一點點錢,然後他下來通通花掉,錢太多了怎麼辦呢?他買了個香煙,那個幾支香煙一起點擺在嘴巴上面,他花不來就是難過,然後呢那個酒,那真買最好的喝的醉的然後躺在馬路上面,回去也回去不了。這種人我們看起來的話,真是可憐者,我們稍微有一點腦筋的都不會這樣做,為什麼?覺得這個實在真是等同畜生無異。所以他前面已經一再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那麼我們真正增上生呢就是要求後面的,那麼這個後面的話,也曉得這世很快過了,不要說年紀老的人很難說,年紀輕的人也同樣的難說。譬如就是前天,這有一位大長老剛走,那個大長老就是振光法師,是我們老和尚的師兄弟,剛才我才聽說他們師兄弟當中,算起來他年紀最輕,年紀最輕的最先走,你怎麼保證年輕的不先走?這個事情是千真萬確,這修行這件事情的話,的的確確要把握住這個原則,不要說慢慢的來。那麼這個重點就在第一個發生希求後世,怎麼樣才能夠產生,一步一步來。
【初中分二,①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② 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那麼再分,一步一步的分。
【初中分四,① 未修念死所有過患,② 修習勝利,③ 當發何等念死之心,④ 修念死理。】
他這個裡邊,這個科判簡單的說一下:是的,我們第一個要求後世這個才是增上;那麼要求後世,用什麼方法?這第二個。所以現在第一個就是說,先把那個希求後世的心升起來了以後,然後這個心會推動我們去行該修的方法,那麼發生這個心怎麼呢?他告訴我們,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我們生在這個世間上面,你也沒辦法住下去,永久住下去,而且一定要死;單單死,大家反正總歸要死嘛,死就算了,不幸的死了以後到那裡去,死了以後這個不是完了,而還有後面,或者向上或者向下,向上向下根據什麼?根據你這一世所造的業,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兩個擺在一塊有什麼好處呢?第一個,你現在說這一生很快的死,這個沒有意思,趕快要忙後世,而後世決定於這一世的話,於是你趕快準備後世的快樂修善業,這是他的真正的特質。那麼現在關於第一點,他說關於念死。這個關於念死,我們在沒講正文之前,可以不妨想一想,不管是禪、密,所有的祖師大德們都很強調,譬如說我們講印光大師,近代念佛的人最多,而且真正最所宗的,說起來印光大師、藕益大師、蓮池大師,那是最靠近的幾位大德,他們常常告訴我們,說你念佛所以不行的話,你只要把那死字貼在額骨頭上的話,念佛無有不靈驗。看起這個話很好、很對,但是呢儘管你看的很對,你念過很多遍,但是就派不上用場,如果真的派的上用場,大家都念佛唸的很好,對不對?為什麼念不好?換句話說,他雖然這個道理聽懂了,怎麼運用這個道理卻有問題。現在這裡妙了,就是關於這個念死,這個念死還是大學問,他告訴我們怎麼念法,下面就告訴我們,你如果把握住這個道理,然後去修的話,無有不成功者。而這個道理不是像是說死字貼在額骨頭上面,平常你試試看寫一個死字貼在額骨頭上,貼完了事情就算了,好了,有沒有用啊,沒有用?,貼在額骨頭上還不舒服,過了一下剝掉了丟掉了也就算了,當然這是說笑話,實際上呢當然想這個死,可是想這個死,因為他並沒有完整的方法,想了一下、過了一下,精神一鬆,那個死字也就忘掉了,忘掉了也就沒用了,他現在不是,這個裡邊就告訴我們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就在我們生活當中,處處地方能夠推動、策勵我們,產生這個強有力的推動我們修行的。禪宗也是一樣,禪宗的祖師為什麼?生死心切,現在我們常常聽見人家說:「生死心切!」這兩句話掛在嘴巴上面唱唱的,唱完了以後生死心真的有沒有?是一點樣子都找不到,有的是這種狀態,原因為什麼呢?就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授,就沒有照著這個教授如理去做。現在看下面是怎麼告訴我們的。
【今初】
那麼對,還要稍微等一下。他關於念死也分成四個部份,第一個說沒有修這個念死的過失有什麼害處,因為你看見這個害處,你是說有這麼大害處你要修;反過來修了以後,有什麼大的好的好處,所以還沒有修之前,先把這兩點一講,這有什麼好處?它會推動你,對!一點都沒有錯,你趕快去修,你還沒有修已經有強有力的推動你的力量,有了這個力量,你自然去修了,然後呢有了這個力量要去修了,告訴你正確的方法,你就生起來了嘛!所以他這個次第這麼個美妙法!那麼現在我們看看,不修這個死,不修那個念死,有什麼害處、有什麼缺點呢?
【◎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
這麼前面一路過來,我們有大幸而遇見大善知識,遇見大善知識以後呢,他了解了,是的!真正修行外面要靠善知識,裡邊還要得到暇滿人身,現在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了以後,正要修行,可是那個時候修行的時候,卻有一個障礙在,哪個障礙?就是錯誤的、顛倒的。這個顛倒有四個顛倒,這四個顛倒當中,哪四個呢?常、樂、我、淨,他現在不說其他的三個,而先說這個常跟無常,有個原因的。他每一樣東西有它的必然次第,這第一個最嚴重的障礙,那個第一個嚴重的障礙去除掉了,後面的障礙一一淨除,就是這個樣。所以他現在說,這四個顛倒當中,所以我們有了暇滿的人身而不能去修行的,受這個障礙,而這個障礙的第一關什麼呢?就是無常執常,明明是無常的,你還覺得常,我們人總是準備千年計,為什麼現在我們不能修行,放不下,就是這樣。這個地位、名譽、金錢,還有人人都在做萬年之計,對不對?就是這個東西,所以放不下,叫你修行,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假如說明天就要死了,哪有一樣東西放不下的,這很明白。所以他說這個常顛倒是對我們第一大損害是莫過於此,那麼這個常顛倒分兩個,一個粗一個細,細的我們現在還感覺不到,還不談,粗的你能夠體會到了、自然而然能夠一步步深入。
【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那麼粗的當中就是你老想著不會死,我們不是想著不會死,我們老想著為千年、萬年計,就這個狀態,我們沒有想到死這件事情。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
再說儘管我們每一個人都曉得最後,到最後沒有一個例外大家死,大家會說的,到最後兩腳一伸還不是這樣,嘴巴上面儘管這麼說,但是我們的行為跟它相應不相應?不相應。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不要說眼前好好的,乃至於臨終的時候,自己還在想,今天不會死,明天不會死,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不一定有這種狀態,我們去看看人家病人,他總覺得,你趕快替我找個好的醫生,趕快好,還有這個事情放不下,那個事情放不下,我們看看別人也曉得,然後呢說,對呀!沒輪到我自己。其實哪有輪不到我自己的。當我們甚至生了一點病以後,假定你真正的有這個無常的概念生起來以後,你一生病馬上拼命念阿彌陀佛,這個醫生要找他幹什麼,來打我閒岔,不要不要;這個藥什麼東西;我們真的生了病絕對不會拼命念佛,一定說我要休息一下,趕快等我好了就好了;趕快找個醫生來,這是很明白清楚的事情。所以我們不想的確不知道,你一想的話,現況就現起來了。所以雖然我們嘴巴上面講,最後都要死,這個沒有用,這空話。檢查一下心裡面就很清楚,那我們心裡狀態是什麼?老是想著不死那一面,還總做千年萬年計。
【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
這句話是關鍵問題。關於這個為什麼佛叫做常顛倒?我們無始以來的顛倒,最嚴重的就是這個,這個是種執著,是種錯誤,你怎麼想辦法去淨化它?它要作意對治,有正確的方法去對治它,這個像藥一樣。這個對治,用我們的作意,假定你不作意去對治的話,沒有用,懂的一點道理沒有用,所以對治之方在後頭,因為你沒有正式的對治,所以一直被這個心所遮蓋住,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所以儘管說最後要死的,可是實際上呢?一直到最後快死的時候,你還想著:趕快找個醫生來,趕快給我點找一點甘露妙藥,然後把那命救回來,都是這種狀態,一直被它覆蓋。那麼這個時候自然而然你生的心什麼?就想一直活下去。
【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
因為你老是想著忙現在的事情,於是你就這樣想,忙現在嘛也要這種事情少不了,就這種事情是沒有一樣東西少得了的,說起來這個道理是不曉得有多大,這個事情又不行,那個事情也少不了,這個事情又必不可少的,就這樣如是如是數數思惟,在任何情況下我們腦筋裡想的都是想那件事情,所有想的那件事目的幹什麼?「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忙的這些都是我們求現世的,大家從這地方不妨想想看,對是不對?所以古人他成就的以後,他有個特徵--身貧是道不貧,身為什麼貧?他不求現在的,現在就不要,那怕他骨瘦如柴,那沒關係,骨瘦如柴他這個業報之身它本來丟都丟不掉,你要他幹什麼?然後我們現在吃這個肥肥胖胖,到臨終燒起來還得多花幾斤柴火了,真冤枉!一天到晚忙這個事情,我們現在是道貧是身不貧,真可惜,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一天到晚忙現在的方便。我總覺得這個地方的東西已經這麼好了,大家還覺得營養不夠,現在我們要的營養,是法的營養,假定你能夠法的營養夠的話,說實在的,如果今天晚上能去的話,叫我等到明天我實在等不及,這麼苦你等它幹什麼?哪還會忙現在的事情?是顛倒啊!這所以為什麼在這地方注意,目前我不強逼大家,到後來這地方必然會走上這條軌道的,所以隨便一提。如果你這個概念一時改不過來的話,好好的努力的改,自然我們有真正相應的一天,這是不急的。可是最後這是我們的目的,那個時候你自然會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因為說明了這個,所以眼前我們常常注意,凡是這個念頭起來了,注意,這個是我們的賊,要來害我們了,你能夠這樣想的話,大概目前就不會被他騙的太離譜,那個時候我們就有機會爬的上去,因為你一天到晚忙現在這種好事情,所以你以後的事情就不去管了,自然嘛!你忙現在都來不及,你就不會觀察後世的事情,以及將來的解脫,乃至於一切智無上佛法,這個就是共下、共中、共上的,這種事情真正有殊勝的大利益的,這種心生不起來了,而生這種心這才是什麼?才是叫我們修學佛法的意樂。就算偶然有了,
【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
就算有的時候偶然生起來了,所以要修他一修,的的確確認真,可是因為你對這個死無常這個概念沒有經過對治,所以他真正的重心現行,經常都在忙現在,現在修了一些,所以修的話一定是修以後,一定忽視現在,所以你修了一些時候,過了一下他沒有對治,這個病根又起來了,他又要忙現在了,一忙現在的話,你所修的這個善這力量就減弱了,這個道理。事實呢?譬如說:我們現在先認真去念佛、認真去看書,拜了幾拜以後,又有人說到,這樣拜是不行,休息一下;這樣拜的話,頭暈營養不良,所以你才拜了幾拜佛,你就想到明天吃的時候,我這個不夠,豆腐要多加一點,花生要多加一點,維他命也不夠,綠葉樹不夠,你想了一大堆不知到道那裡去了,就是這種毛病,都從這地方來的,所以就算你修,你所修的善,勢力就減退。
【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就算你修的時候,對不起!你這個惡行罪犯連在一塊,那就剛才這樣,你做做做做,又想到這種事情又來了,這個意念一動的話,都把那個惡法就纏在一塊,這個惡法一纏在一塊的話,這個就是惡趣之心之因,所以我們現在說得到人身之難,真的難!你不檢查還覺得很好,你檢查、檢查的話,千真萬確!所以能夠不糅雜惡趣因,真正的純淨修法,難能可貴到極點。原因在哪裡?都是無常沒有生起,被這個常所遮蓋,所以叫常顛倒,這是修學佛法第一個最嚴重的大關口。假定你能修了怎麼辦呢?
【◎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
說現在說對了,我努力提起來要修後世,剛開始的修、修,修修,慢慢、慢慢過了些時候,慢慢地腳步又放慢了,到最後又恢復老樣子。
【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等到你慢慢地放緩了,到那時候睡覺、昏沈、雜言、飲食等事,就是這種東西把有暇的生命都浪費掉了,那時候沒辦法真正的發大精進。修學佛法需要大精進,這個精進有個特質,不是說你勤勤懇懇做事,就是說,你非常努力在善法上面走,這個叫做精進。你現在非常努力做壞事情,這個不是精進*!這個精進裡面包含兩個:一個你努力地去做,還有一個做的法是如法、如理修行。所以這些毛病都跟著來了,
p. 75
【◎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
因為為這個常所覆蓋,在這種顛倒當中,所以你自己覺得,我永遠要生活下去,所以自然而然對於這個東西就保護;為他所欺誑,所以要保護他。保護他為了這個需要什麼?利養、恭敬,貪著難捨!這個貪心之所以生起,為什麼?就是這個。當你想到今天就要死了,你還有什麼好貪的?生不起來。萬一你要的東西被人家障礙住了,或者你懷疑人家障礙了,你起猛利瞋心,這個瞋心是為什麼?人家傷害你嘛!傷害你什麼?使你得不到你的利養,這個貪瞋有他這樣的密切的關係。而對這個明明有大害處的事情你不認識的話,這個是什麼?痴嘛!這個貪瞋痴都從這裡來的。你一旦那個無常心生起來了以後,那個貪瞋痴自然而然就減低到最低限度,雖然貪瞋痴的根不在這裡,但是貪瞋痴的最嚴重的增上緣卻在這個上頭。所以你剛開始的時候你能夠把這一點拿住了,那個增上緣沒有,如果說沒有增上緣的話,它那個種子根本生不起來的,就這樣。如果說現在就要死了,不管人家把你捧成總統一樣,把你說成個十惡不赦之徒也好,你根本就是耳邊風,一點都聽不進,你哪有什麼貪,哪有什麼瞋,就是這個道理。
日常法師
--------------------------------------------------------------------------------
走的時候卻是跟我們相應,眼前最正確的路,因為它那個次第本身引導你很完整,對吧?所以讓你有走得進去的地方。如果說你對這點把握不住,表示我們對這個教法本身還沒有圓滿的認識,所以這個時候真正重要的,你要多方面的聽聞,了解這個圓滿的教法,那時候這種毛病都去除掉了。那時候你就會得有千穩百當之感,走的高,高也好;走的低,低也好。高的人是不會輕視低的人,低的人也不會因為自己爬不高而心裡面覺得不如人,每一個人覺得高高興興的走上去,是這樣。繼續看。
p. 74
【現見於道引導次第,諸修行者,極應珍貴,故於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
就這個現世的狀態來說,大師親眼看見,他徹底的了解、認識這件事情,引導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這樣的重要。所以我們修行的人,應該把這些看成最最珍貴、最最重要的,這幾句話記在心裡。現在我們不要忙,說我現在一天我要看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好的!不錯的!但是如果你想走這條圓滿直接大路的話,在我現在的了解的話,這是最好的把這個圓滿的次第把握住。然後你這樣子走上去的話,那事半功倍。這是用那個成語叫事半功倍,實際上呢你一點點的下的功夫,得到的這個功的話,不曉得百千萬倍的大!這樣啊!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不過在你沒有產生確定見解之前,你不必貿貿然的把以前的放掉,我們就騎著馬上找馬;等到你確定有了這個認識以後,自然而然你會心裡覺得泰然,放掉它。為什麼你現在要拜佛要念佛?你說要修行要成就。所以記住,你今天假定說你的目的,我的目的就在那兒拜幾拜,那沒關係,你拜好了,拜完了以後,拜到哪裡去那不去管它,你的目的本來就拜嘛!或者你的目的本來就唱那麼幾個字嘛,那你去唱它沒關係。假定你目的是要到極樂世界,那你得檢查檢查,我這麼拜了以後、念了以後去不去,不去的要改變,這個很明白,對不對?假定你的目的不但要去極樂世界、要成佛,那更進一步,這是我們很重點,太重要了。我們現在很多事情就是閉上眼睛做的,你不曉得,看見人家做,我也就跟著他去做,他念我也念,然後呢不但自己錯了,還教別人;還講:「這個好,你跟著我,我教你學。」我現在覺得真顛倒!說實在,我在這裡跟大家講啊我自己就是像一個留聲機一樣,我老師告訴我,我就是你們這些把留聲機一按,我就這麼如是這般放出來而已,真的教談不上,所以務請各位不要自己懂的很多,教別人說我這個比你這個好,那你這個錯到不知道那裡去了。現在我們真正的重要的要把這個第一個把握住,把握住然後如此的次第向上走的話,那真是快速的不得了,好的不得了也是。現在呢我們有了,前面已經遇到了善知識,遇到了善知識,那個時候就曉得,這善知識真正告訴我們的,不是遇到他,還是什麼?遇到你自己,為什麼?真正善知識才告訴我們,你要得到好處要靠修行,要靠修行要得到暇滿人身,我們現在居然得到了,所以還是靠我自己。那麼要修行的時候呢,不是莽莽撞撞的,如果你莽莽撞撞的去做的話,你雖然想修,結果走上了岔路自己還不知道。路還是路,可是岔路,然後轉了十萬八千里轉回來,划不來。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先把走的路認識,像那個要去掘寶一樣,不是說那裡有寶藏,我馬上出發,跑了半天,那個寶藏在哪裡?對不起,我不知道,到處問路,然後呢摸了半天,還是毫無消息,不是!首先說是要的,然後把那個寶藏的地圖先找到,找到了以後,怎麼走法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要帶些什麼工具,然後準備些什麼資糧,你樣樣準備好了,然後你出發的話,一路馬上到達寶樹。天下沒有事情例外的,對不對?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所以我們正式開始學的時候,說「攝取心要」,對呀,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趕快去修,他並不是叫你馬上你一天要拜幾拜佛,一天要然後呢念多少佛,先把這個修學的整個的、完整的次第有個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然後找到自己下腳處,然後去修。所以到了這裡才是「正取心要」,那正式要修了了。所以現在看,正式修的時候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① 於共下士道次修心,② 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③ 於共上士夫道次修心。】
那麼現在我們曉得了,沒錯,他分成這樣次第的,所以共下士道修,有共中士道修行的次第,共上士道次修行,這樣的次第,自己是千穩百當的一步一步上去。初就是共下士。
【初中分三,① 正修下士意樂,② 發此意樂之量、③ 除遣此中邪執。】
那麼正式的下士道是什麼呢?這個第一個,這是說明這個質;這個質對了以後,要什麼樣的量呢?說第二發此意樂之量,要達到什麼程度;還有呢第三,「除遣此中邪執」,我們做的時候,還要檢查檢查,有沒有錯誤,錯誤固然不允許,有的時候我們從邪妄的執著,這個東西一定要排除掉。現在把那個正修下士意樂來說一下,它分成兩部分:
【初中分二,① 發生希求後世之心,② 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這個增上生,真正的增上生是要生生增上,既然生生增上,後面比現在好,這是增上的特別意義,所以這一生以後比現在好,然後呢這一生完了,又下一生比現在好,這是很明白的道理,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所以我們平常實際上的狀態都是如此。所以儘管我們今天,一天可以賺個一千塊錢一萬塊錢,乃至於十萬一百萬,我們絕對不會說,今天賺多少就吃多少,就吃完了就算了,不對,一定你賺了以後,都存在銀行裡面,還辛辛苦苦去做,為什麼?求增上生嘛。所以你如果認真去看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會這樣去做。當然我說這個沒有一個人例外這句話說的過份一點,實際上有一些人他不是的。這我以前聽說那個高山人很有意思,高山人他賺到一點點錢,然後他下來通通花掉,錢太多了怎麼辦呢?他買了個香煙,那個幾支香煙一起點擺在嘴巴上面,他花不來就是難過,然後呢那個酒,那真買最好的喝的醉的然後躺在馬路上面,回去也回去不了。這種人我們看起來的話,真是可憐者,我們稍微有一點腦筋的都不會這樣做,為什麼?覺得這個實在真是等同畜生無異。所以他前面已經一再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那麼我們真正增上生呢就是要求後面的,那麼這個後面的話,也曉得這世很快過了,不要說年紀老的人很難說,年紀輕的人也同樣的難說。譬如就是前天,這有一位大長老剛走,那個大長老就是振光法師,是我們老和尚的師兄弟,剛才我才聽說他們師兄弟當中,算起來他年紀最輕,年紀最輕的最先走,你怎麼保證年輕的不先走?這個事情是千真萬確,這修行這件事情的話,的的確確要把握住這個原則,不要說慢慢的來。那麼這個重點就在第一個發生希求後世,怎麼樣才能夠產生,一步一步來。
【初中分二,①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② 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那麼再分,一步一步的分。
【初中分四,① 未修念死所有過患,② 修習勝利,③ 當發何等念死之心,④ 修念死理。】
他這個裡邊,這個科判簡單的說一下:是的,我們第一個要求後世這個才是增上;那麼要求後世,用什麼方法?這第二個。所以現在第一個就是說,先把那個希求後世的心升起來了以後,然後這個心會推動我們去行該修的方法,那麼發生這個心怎麼呢?他告訴我們,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我們生在這個世間上面,你也沒辦法住下去,永久住下去,而且一定要死;單單死,大家反正總歸要死嘛,死就算了,不幸的死了以後到那裡去,死了以後這個不是完了,而還有後面,或者向上或者向下,向上向下根據什麼?根據你這一世所造的業,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兩個擺在一塊有什麼好處呢?第一個,你現在說這一生很快的死,這個沒有意思,趕快要忙後世,而後世決定於這一世的話,於是你趕快準備後世的快樂修善業,這是他的真正的特質。那麼現在關於第一點,他說關於念死。這個關於念死,我們在沒講正文之前,可以不妨想一想,不管是禪、密,所有的祖師大德們都很強調,譬如說我們講印光大師,近代念佛的人最多,而且真正最所宗的,說起來印光大師、藕益大師、蓮池大師,那是最靠近的幾位大德,他們常常告訴我們,說你念佛所以不行的話,你只要把那死字貼在額骨頭上的話,念佛無有不靈驗。看起這個話很好、很對,但是呢儘管你看的很對,你念過很多遍,但是就派不上用場,如果真的派的上用場,大家都念佛唸的很好,對不對?為什麼念不好?換句話說,他雖然這個道理聽懂了,怎麼運用這個道理卻有問題。現在這裡妙了,就是關於這個念死,這個念死還是大學問,他告訴我們怎麼念法,下面就告訴我們,你如果把握住這個道理,然後去修的話,無有不成功者。而這個道理不是像是說死字貼在額骨頭上面,平常你試試看寫一個死字貼在額骨頭上,貼完了事情就算了,好了,有沒有用啊,沒有用?,貼在額骨頭上還不舒服,過了一下剝掉了丟掉了也就算了,當然這是說笑話,實際上呢當然想這個死,可是想這個死,因為他並沒有完整的方法,想了一下、過了一下,精神一鬆,那個死字也就忘掉了,忘掉了也就沒用了,他現在不是,這個裡邊就告訴我們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就在我們生活當中,處處地方能夠推動、策勵我們,產生這個強有力的推動我們修行的。禪宗也是一樣,禪宗的祖師為什麼?生死心切,現在我們常常聽見人家說:「生死心切!」這兩句話掛在嘴巴上面唱唱的,唱完了以後生死心真的有沒有?是一點樣子都找不到,有的是這種狀態,原因為什麼呢?就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授,就沒有照著這個教授如理去做。現在看下面是怎麼告訴我們的。
【今初】
那麼對,還要稍微等一下。他關於念死也分成四個部份,第一個說沒有修這個念死的過失有什麼害處,因為你看見這個害處,你是說有這麼大害處你要修;反過來修了以後,有什麼大的好的好處,所以還沒有修之前,先把這兩點一講,這有什麼好處?它會推動你,對!一點都沒有錯,你趕快去修,你還沒有修已經有強有力的推動你的力量,有了這個力量,你自然去修了,然後呢有了這個力量要去修了,告訴你正確的方法,你就生起來了嘛!所以他這個次第這麼個美妙法!那麼現在我們看看,不修這個死,不修那個念死,有什麼害處、有什麼缺點呢?
【◎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
這麼前面一路過來,我們有大幸而遇見大善知識,遇見大善知識以後呢,他了解了,是的!真正修行外面要靠善知識,裡邊還要得到暇滿人身,現在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了以後,正要修行,可是那個時候修行的時候,卻有一個障礙在,哪個障礙?就是錯誤的、顛倒的。這個顛倒有四個顛倒,這四個顛倒當中,哪四個呢?常、樂、我、淨,他現在不說其他的三個,而先說這個常跟無常,有個原因的。他每一樣東西有它的必然次第,這第一個最嚴重的障礙,那個第一個嚴重的障礙去除掉了,後面的障礙一一淨除,就是這個樣。所以他現在說,這四個顛倒當中,所以我們有了暇滿的人身而不能去修行的,受這個障礙,而這個障礙的第一關什麼呢?就是無常執常,明明是無常的,你還覺得常,我們人總是準備千年計,為什麼現在我們不能修行,放不下,就是這樣。這個地位、名譽、金錢,還有人人都在做萬年之計,對不對?就是這個東西,所以放不下,叫你修行,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假如說明天就要死了,哪有一樣東西放不下的,這很明白。所以他說這個常顛倒是對我們第一大損害是莫過於此,那麼這個常顛倒分兩個,一個粗一個細,細的我們現在還感覺不到,還不談,粗的你能夠體會到了、自然而然能夠一步步深入。
【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那麼粗的當中就是你老想著不會死,我們不是想著不會死,我們老想著為千年、萬年計,就這個狀態,我們沒有想到死這件事情。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
再說儘管我們每一個人都曉得最後,到最後沒有一個例外大家死,大家會說的,到最後兩腳一伸還不是這樣,嘴巴上面儘管這麼說,但是我們的行為跟它相應不相應?不相應。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不要說眼前好好的,乃至於臨終的時候,自己還在想,今天不會死,明天不會死,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不一定有這種狀態,我們去看看人家病人,他總覺得,你趕快替我找個好的醫生,趕快好,還有這個事情放不下,那個事情放不下,我們看看別人也曉得,然後呢說,對呀!沒輪到我自己。其實哪有輪不到我自己的。當我們甚至生了一點病以後,假定你真正的有這個無常的概念生起來以後,你一生病馬上拼命念阿彌陀佛,這個醫生要找他幹什麼,來打我閒岔,不要不要;這個藥什麼東西;我們真的生了病絕對不會拼命念佛,一定說我要休息一下,趕快等我好了就好了;趕快找個醫生來,這是很明白清楚的事情。所以我們不想的確不知道,你一想的話,現況就現起來了。所以雖然我們嘴巴上面講,最後都要死,這個沒有用,這空話。檢查一下心裡面就很清楚,那我們心裡狀態是什麼?老是想著不死那一面,還總做千年萬年計。
【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
這句話是關鍵問題。關於這個為什麼佛叫做常顛倒?我們無始以來的顛倒,最嚴重的就是這個,這個是種執著,是種錯誤,你怎麼想辦法去淨化它?它要作意對治,有正確的方法去對治它,這個像藥一樣。這個對治,用我們的作意,假定你不作意去對治的話,沒有用,懂的一點道理沒有用,所以對治之方在後頭,因為你沒有正式的對治,所以一直被這個心所遮蓋住,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所以儘管說最後要死的,可是實際上呢?一直到最後快死的時候,你還想著:趕快找個醫生來,趕快給我點找一點甘露妙藥,然後把那命救回來,都是這種狀態,一直被它覆蓋。那麼這個時候自然而然你生的心什麼?就想一直活下去。
【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
因為你老是想著忙現在的事情,於是你就這樣想,忙現在嘛也要這種事情少不了,就這種事情是沒有一樣東西少得了的,說起來這個道理是不曉得有多大,這個事情又不行,那個事情也少不了,這個事情又必不可少的,就這樣如是如是數數思惟,在任何情況下我們腦筋裡想的都是想那件事情,所有想的那件事目的幹什麼?「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忙的這些都是我們求現世的,大家從這地方不妨想想看,對是不對?所以古人他成就的以後,他有個特徵--身貧是道不貧,身為什麼貧?他不求現在的,現在就不要,那怕他骨瘦如柴,那沒關係,骨瘦如柴他這個業報之身它本來丟都丟不掉,你要他幹什麼?然後我們現在吃這個肥肥胖胖,到臨終燒起來還得多花幾斤柴火了,真冤枉!一天到晚忙這個事情,我們現在是道貧是身不貧,真可惜,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一天到晚忙現在的方便。我總覺得這個地方的東西已經這麼好了,大家還覺得營養不夠,現在我們要的營養,是法的營養,假定你能夠法的營養夠的話,說實在的,如果今天晚上能去的話,叫我等到明天我實在等不及,這麼苦你等它幹什麼?哪還會忙現在的事情?是顛倒啊!這所以為什麼在這地方注意,目前我不強逼大家,到後來這地方必然會走上這條軌道的,所以隨便一提。如果你這個概念一時改不過來的話,好好的努力的改,自然我們有真正相應的一天,這是不急的。可是最後這是我們的目的,那個時候你自然會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因為說明了這個,所以眼前我們常常注意,凡是這個念頭起來了,注意,這個是我們的賊,要來害我們了,你能夠這樣想的話,大概目前就不會被他騙的太離譜,那個時候我們就有機會爬的上去,因為你一天到晚忙現在這種好事情,所以你以後的事情就不去管了,自然嘛!你忙現在都來不及,你就不會觀察後世的事情,以及將來的解脫,乃至於一切智無上佛法,這個就是共下、共中、共上的,這種事情真正有殊勝的大利益的,這種心生不起來了,而生這種心這才是什麼?才是叫我們修學佛法的意樂。就算偶然有了,
【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
就算有的時候偶然生起來了,所以要修他一修,的的確確認真,可是因為你對這個死無常這個概念沒有經過對治,所以他真正的重心現行,經常都在忙現在,現在修了一些,所以修的話一定是修以後,一定忽視現在,所以你修了一些時候,過了一下他沒有對治,這個病根又起來了,他又要忙現在了,一忙現在的話,你所修的這個善這力量就減弱了,這個道理。事實呢?譬如說:我們現在先認真去念佛、認真去看書,拜了幾拜以後,又有人說到,這樣拜是不行,休息一下;這樣拜的話,頭暈營養不良,所以你才拜了幾拜佛,你就想到明天吃的時候,我這個不夠,豆腐要多加一點,花生要多加一點,維他命也不夠,綠葉樹不夠,你想了一大堆不知到道那裡去了,就是這種毛病,都從這地方來的,所以就算你修,你所修的善,勢力就減退。
【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就算你修的時候,對不起!你這個惡行罪犯連在一塊,那就剛才這樣,你做做做做,又想到這種事情又來了,這個意念一動的話,都把那個惡法就纏在一塊,這個惡法一纏在一塊的話,這個就是惡趣之心之因,所以我們現在說得到人身之難,真的難!你不檢查還覺得很好,你檢查、檢查的話,千真萬確!所以能夠不糅雜惡趣因,真正的純淨修法,難能可貴到極點。原因在哪裡?都是無常沒有生起,被這個常所遮蓋,所以叫常顛倒,這是修學佛法第一個最嚴重的大關口。假定你能修了怎麼辦呢?
【◎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
說現在說對了,我努力提起來要修後世,剛開始的修、修,修修,慢慢、慢慢過了些時候,慢慢地腳步又放慢了,到最後又恢復老樣子。
【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等到你慢慢地放緩了,到那時候睡覺、昏沈、雜言、飲食等事,就是這種東西把有暇的生命都浪費掉了,那時候沒辦法真正的發大精進。修學佛法需要大精進,這個精進有個特質,不是說你勤勤懇懇做事,就是說,你非常努力在善法上面走,這個叫做精進。你現在非常努力做壞事情,這個不是精進*!這個精進裡面包含兩個:一個你努力地去做,還有一個做的法是如法、如理修行。所以這些毛病都跟著來了,
p. 75
【◎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
因為為這個常所覆蓋,在這種顛倒當中,所以你自己覺得,我永遠要生活下去,所以自然而然對於這個東西就保護;為他所欺誑,所以要保護他。保護他為了這個需要什麼?利養、恭敬,貪著難捨!這個貪心之所以生起,為什麼?就是這個。當你想到今天就要死了,你還有什麼好貪的?生不起來。萬一你要的東西被人家障礙住了,或者你懷疑人家障礙了,你起猛利瞋心,這個瞋心是為什麼?人家傷害你嘛!傷害你什麼?使你得不到你的利養,這個貪瞋有他這樣的密切的關係。而對這個明明有大害處的事情你不認識的話,這個是什麼?痴嘛!這個貪瞋痴都從這裡來的。你一旦那個無常心生起來了以後,那個貪瞋痴自然而然就減低到最低限度,雖然貪瞋痴的根不在這裡,但是貪瞋痴的最嚴重的增上緣卻在這個上頭。所以你剛開始的時候你能夠把這一點拿住了,那個增上緣沒有,如果說沒有增上緣的話,它那個種子根本生不起來的,就這樣。如果說現在就要死了,不管人家把你捧成總統一樣,把你說成個十惡不赦之徒也好,你根本就是耳邊風,一點都聽不進,你哪有什麼貪,哪有什麼瞋,就是這個道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七卷 B面
日常法師
--------------------------------------------------------------------------------
為什麼瞋?就是這個道理。
p. 75 (3)
【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
由於這個前面說的利養恭敬等,固然貪瞋痴的毒是這樣,還有其他的大煩惱、隨煩惱,所有的枝末的統統跟著來了。像什麼?像瀑布,量又大、勢又猛這樣的來,我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的確確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
由於這樣的關係,於是我們日日,這個日日,時時刻刻、剎那剎那,剎那而即為分秒、時日、年月,乃至於長劫無量生死,是都在這個上頭。我們因為被常顛倒所遮蓋,起惑造業,所以增加的是諸有,三有當中輪迴三有的惡業,這個力量非常的強盛,非常的強大,這個力量是引我們到惡趣受無邊大苦。眼前呢,還沒去之前造的因是什麼?就是我們身語意所攝的十種惡業,如果說另外一個話來分類的話,就是無間、近、隨近,或者是無間罪,或者近無間罪。
【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我們造的不善業不曉得多多少少,而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謗正法。謗正法的罪是可怕極了,所以大乘經典上面給我們說了,五無間罪菩薩能救我們,謗法之罪是沒辦法救我們。現在我們很多修學佛法的人,說實在的,五無間罪他不會造,謗法的罪實在,這細微的地方是非常不容易避免,我們往往學了一點執著的很,自己覺得這個對,然後呢輕輕易易地毀謗別人,這個毛病是非常容易犯,而且非常可怕。所以請大家務必多看這個大經大論。所以妙法蓮華經上面說的很清楚,佛出世用種種方法引導眾生,哪怕這個人念一聲佛,看見佛像低一個頭,他都可以成佛道,所以他用種種方式去吸引、接引他。當然大法也是如此,你現在就隨便謗它,那佛不如你呀?然後地藏十輪經上面也說的很清楚,接引不同眾生,佛說不同的法,而佛說的每一種法,他在集聚資糧的時候,都是捨頭目腦髓得來的。結果得來了以後,傳那個法的時候你就跑著去說,這個不如法,那個不如法,也等於說人家的無價之寶拿到你手上的話,你把它一把丟在火爐裡面燒掉了。我們就是犯這種毛病,你賠得起嗎?我們不要說這種東西賠不起,這個東西,佛法這個東西,你一旦對它毀謗了,這個可怕極了。所以現在我們務必要知道,我們是非常愚痴當中,第一點很重要。然後千萬不要看別人不對,你能夠看自己不對,就對了;你看別人不對,那就錯了,就在這個地方,總要把那個佛法的法鏡來自己照,淨化自己。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
不斷把那惡業增長,還有呢善業,能夠對治這個惡業的是什麼?善業。因為你一天到晚忙現在這種事情,所以自然而然無非都在貪瞋痴這種事情上轉,而所有的正法都在對治我們的貪瞋痴,那個才是真正的「妙善」,這個甘露能夠救我們,跳出生死的正確的辦法。你為了這個忙現在,自然而然你把它丟的遠遠的,既然這個不做了,增上生跟決定勝都一刀兩斷。
【所有命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此暴惡之門。】
一旦我們的生命完了,生命完了、壞了以後,因為再生的時候,被這個常所矇蔽,常顛倒所矇蔽,所以造了種種惡業。既然造了惡業,就被惡業引導,到哪裡去啊?到那種苦痛而且粗猛的炎燒,這個都是不可愛的惡趣的地方,想想看,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壞、更糟糕的?所以比這個,這個指什麼?常顛倒所覆蔽!所以平常我們「常樂我淨」,這個四顛倒當中第一個,常顛倒就是這個。前面已經告訴我們,記住,這個常顛倒不作意對治是沒有用的,所以不是聽懂就算。但是這裡要注意,你必須聽懂了,然後瞭解了,去一步一步去做,也不是說今天聽懂了馬上做到了。如果你認為聽懂了,覺得做不到而著急,這個是不需要的;你現在應該聽懂了怎麼去做,然後照著去做,這個才是正規的次第。你只要真的去做的話,自然有效。現在我們有一些人根本不好好的聽;有一些人聽是聽懂了,覺得做不到而心裡一直煩惱。煩惱結果還是浪費時間,還是沒有用;而是要聽懂了,那個時候就要照著去摸索。所以的的確確,自己一定要認真的修習。他講的是什麼?然後昵我如何去修行,是聽完了以後休息幾分鐘,馬上自己找剛才講的弄清楚,還要找參考資料,自己太多的事情要去學、要去努力,一點的閒功夫都沒有。假定你得不到這個善巧的話,你自然而然毛病都來了,聽過了,書一丟,那是雖然聽懂也沒有做。還有一種呢想做了,又覺得,講的道理我做不到,然後又苦苦惱惱停在這裡,還是沒有用,這個次第還是要弄得很清楚喔。那麼另外一種呢,他聽是聽懂了,然後他去修的時候,聽懂了然後跑的去他自己念他的佛、拜他的佛。這個就變得前面告訴我們的兩極,他拿一張地圖告訴你,現在你去的時候要怎麼走法,地圖弄懂了以後真的走的時候,地圖丟掉了朝那邊跑,地圖告訴你向東走,他走的時候向西走,這個也不大相應。這個每一個地方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弄明白,但並不是叫我們不要拜佛、不要念佛,他後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你怎麼樣拜、怎麼樣念,那麼跟你所學的東西相應,這個拜跟念是絕端重要的,但它也一定配合的方法,這裡是先順便一提。下面引那個論: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引上面論上面,這個三世主,實際上那個三世主,我們是作不了主的,這個是閻羅王,實際上呢,我們真正沒辦法作主的。三世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我們一直在這個裡邊流轉,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自己也不曉得。對於這個實際上一直在流轉當中,不暸解、也不去學、也沒人教,然後就輕輕鬆鬆、安安樂樂覺得蠻好。這個睡的話,不是我們的晚上昏頭大睡的睡,白天張開眼睛在無明大夢當中的睡,這個我們要瞭解的。我們現在覺得這裡是住的很舒服,這個在睡當中,無明大夢當中,這「豈有暴於此」,天下再沒有比這個更惡劣的。它告訴我們目的是什麼呢?就我們要了解這個是無常,這個三世,這個三世的流轉,不是說前一世、到這一世、到後一世我們看見的,而是說我們前一剎那、現在一剎那、後面一剎那。真正說起來根本沒有什麼前一剎那這件事情,你看看當我們說話的時候,這個時間一直在過去,哪有一剎那停過?你看看,平常我們想到剎那、剎那的時候,總覺得好像短到有這麼一點東西在,實際上有沒有?根本沒有!這個就是我們真正顛倒的地方。所以我們真正的對治的,一定要把這個找出來,找出來以後,然後你發現,原來你的生命之流就這樣的一刻不停,是每過一秒鐘,每過什麼?就是每一剎那,你的生命就損失一剎那,所以那個時候你就拼命努力去修,這個是我們要認識的。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的話,那糟了,所以是最嚴重的修行第一步,對這件事情的認識與否。
【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死了以後怎麼辦呢?妙了,「棄一切走」,什麼事情都丟掉。現在我不知道,「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因為我們不了解什麼都要丟掉了,所以忙這種不相干的事情;或者親、或者非親,忙這些事情,忙這些事情造惡。也許我們說:「對呀,這個對我們親的我們去忙;非親的我們好像不忙。」錯了!我們對親的固然忙,對非親的我們更忙。非親的忙些什麼?瞋嘛!很簡單;親的忙些什麼?貪嘛;然後呢非親非非親忙些什麼?痴嘛!想想看對不對?假定你真正的了解的話,對你親的是你不貪,對你非親的是不瞋,對非親非非親的你不痴,那就對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這個是不了解,以及不修習死,有這麼大的過患。我們前面大幸而得到了暇滿的人身,而了解的暇滿人身的價值,所以沒有趁這個機會修習的,為什麼?不了解無常的特質,所以這是不了解無常特質的最大的大禍害。最後有一句話,特別強調再說一下,了解固然是絕不容易,真正要想派上用場的還要靠自己如法思惟,那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否則的話呢,前面得到這個無價之寶,還等於泡在水裡泡湯。我們一句話「泡湯」,就是浪費掉了。好重要喔!
【◎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
那麼修習了以後有什麼好處呢?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
假定我們如法的修習,把這個死的念頭提在心上了,現在舉一個比喻,為什麼要舉比喻啊?實際上我們還沒修,我們不知道,但是如果從這個比喻上面我們體會得到。譬如我們是決定說明天一定死,或者今天一定死,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只要稍微了解佛法的情況的這種狀態,你對於所有的這親屬、財物,感覺得清清楚楚,死的時候絕不可能帶去一絲一毫。那個時候對它們的一切的這個貪愛等等,你絕對不會生起,都遮止了。然後怎麼辦呢?「由施等門樂取堅實」,你趕快修行,換句話說,現在我們所以放不下的原因就是這個,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個也重要、那個也重要。你一旦想到,今天晚上要死了,沒有一樣東西放不下,叫你不捨都來不及,因為擺在這個地方,你到那兒沒有用。然後你捨掉了以後,你真正的帶到下世去了,就是這樣。這個是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得到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人人有這個能力,不是沒有,可憐、可惜的是沒有善巧利用;不但沒有善巧利用,還用了這個害自己,這個是佛法真正可貴的地方,佛法絕對不會要我們做做不到的事情,佛法只是告訴你,你做錯的事情把它改過來,這個是真正重要的,我們要了解到。所以佛法是一個最完整的教育,而不是一個空談,不是一個空頭的理論。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売,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
這樣,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曉得世間不管是恭敬也好、名稱也好、利養也好,所有眼前世間的一切就像什麼?像空穀売。我們收了那個稻穀以後,然後呢就磨了以後,要經過那個風吹一吹,那個米存下來了,那個殼吹走了,這個殼是沒用的。我們現在那個世間的那些東西,就像那個殼一樣,一點用場都沒有,它並沒有真實的內涵,所以「全無心實」;不但沒有心實而且是「欺誑處」,真正害都害在這個上頭。你了解了這個,「便能遮止諸罪惡行」,種種的罪惡行都擋住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好。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
那麼因為你修習了,這個修習的時候,看喔!恆常、殷重、精進。時間上面不要讓它斷,這個叫恆常;修的時候呢很認真、很努力,這樣的精進,這樣才是真正精進;那麼這個修什麼?「修集歸依淨戒諸微妙業」,這個真正微妙的,這個不是欺誑的,不是壞的。於是在這種狀態之下,雖然我們這個身是空的、是假的、不堅實的,卻是利用這個不堅實的身體,能夠修習而得到各式各樣的堅固、殊勝的實在的果報。由於你有了這樣的善巧利用的話,
【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
對你自己來說,能夠真正的昇進勝妙之位,這個自利;同樣的也能夠以這個引導接引別人,所以不管自利、利他都在於此,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好的、更有利益的事情?所以與其我們現在忙這些不相干的事情,真正重要的修習這個。所以不要說普通一般的念佛,他常常說把死字貼在額骨頭上,就是密乘說起來最高的,他一開頭時念的是一定念這個東西。不幸的是我們現在總覺得這個密教這個大法很好,把這前面的基礎的東西都不要了。起碼的都修不成功,還修密教嗎?真正的很可笑的事情,然後修的話這個道理也不懂,你怎麼修呢?這我們應該了解的。
p. 76
【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所以在經上面,各式各樣的經上面,以種種的比喻讚嘆說明這個無常,這個修法的殊勝、美妙的好處。那麼現在特別引這個大涅槃經,這個有它的道理了,佛最開始就策勵我們、告訴我們說,無常生五蘊所除滅,到最後佛走的時候,諄諄教誡還是說這個話,可想而知這個是何等重要!怎麼講呀?說「一切耕種秋實第一」,所有的種作最好的什麼?秋天收實,當然。「一切跡中,象跡第一」,所有的我們走的這個印子,象的腳最大。那麼在我們平常的念頭、思想當中,什麼啊?思想最重要。我們恰恰相反,一天到晚想著常,這個我們人生難有百年,可是總是想的萬年之計,千秋萬年。那麼現在佛法告訴我們「無常」,想著、一直想,為什麼?由於這個想著這個死,三界當中的一切的貪、無明、我慢,通通消除掉了。不要說人世當中,就是生到天上,八萬四千大劫還要下來,對他是一無所望、一無所貪。你能夠把這個拿掉了,修行一定可辦。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
所以像這樣,它不但是前面所說的,說我們所有這個煩惱、惡行;煩惱是代表惑,惡行是代表業;不管是惑、業也好,真正流轉生死當中,都是這個東西,你要想對治這東西,很難、很難。但是你一念到這個死的話,馬上把它摧破,叫「頓摧」,像一個大鐵鎚一樣,你別的東西不行,一個大鐵鎚「趴」一下下去的話,馬上粉碎。這千真萬確的,你們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時候,你一想到說馬上要死了,什麼事情都擋不住你,什麼煩惱都丟掉了,這千真萬確,現在我們欠的就欠完整的理論跟如實的思惟修習。能夠煩惱消除掉了,轉過來,妙了,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辦所有的好事情,殊勝的、微妙的、大法的這個門,就在這個上面,而且「頓辦」。你想到死,你等不及了,馬上就去做。別的事情還拖拖拉拉的,別的事情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明天也不行,後天也不行,你辦是要辦的,總不曉得要拖到那一天去?你想到這個地方的話,等到下一秒鐘都來不及,它有這麼大的好處!所以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如是等喻而為讚美」。那麼大乘大涅槃經,下面集法句,那是根本教典,我們看一下。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死王無見位。」】
我們應該了達這個身體像「瓦器」,瓦器就是一碰就破的。那麼我們現在所對的這個目前的一切,萬事萬法這個法,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了解是「陽燄」--空的。陽燄,就是夏天太陽熱的時候,你在馬路上老遠看去的像水一樣,實際上你跑過去是空的,你看看好像是有的,實際上是沒有的。你能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不管世間的利養也好,什麼也好,都沒有辦法引誘你。所以「魔花」這是利誘,「刀劍」這個是威逼,不管是利誘,不管是威逼,到那時候一點用不上。所以貪沒有了,瞋沒有了,你知道的清清楚楚,痴沒有了,貪、瞋、痴沒有了,你到哪裡去?當然那個時候閻羅王就找不到你了,你能夠這樣的話,是能趣死王,閻羅王找不到你的地方,這個是我們現在應該努力的。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76頁,昨天我們已經講過,假定我們了解了我們這個暇滿人身難得,而這無常又這麼迅速,這個所以無常的迅速,真正的意思是我們沒有一個人保險什麼時候該走,假定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知道我們身體這麼虛假。這個瓦器那還是有形的,說這個東西說破就破,一碰就破;第二個說它陽燄的話,看起來好像有,實際上更沒有的。那我們要了解,一個是指它容易碎破,一個是說明本來就是虛假的,千萬不要認真,不要把它看得那麼可靠。你能夠對這個事情有這樣的認識的話,那麼世間的很多東西就不會再障礙你,不管是好的、壞的,所以利不能誘、威不能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有機會跳出這個生死的大苦,所以那時候死王、閻羅王找不到你。繼續下去。
【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
我們就看見,我們身體有了這個以後,最後一定結局是這樣的,衰老病苦種種,最後這個壽命一到,兩腳一伸,完了!見到了這一點以後,認識了這一點,曉得唯一的方法,趁它還有一口氣的時候努力,這個才是真正的勇士。現在我們跟人之間稍微一點點東西,就覺得跟人家,要大家起爭論,然後呢往往自覺得誰都不怕,這種人其實真的說起來,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所見到的,所要斷除的不是這些東西,真正的勇士是克服的是自己的煩惱,真正的勇士了解這個事相真正的虛假,然後呢對外面不管它什麼情況之下不為所動,這個才真的勇士。現在我們看見外面一點東西,就跟人家瞪大了眼睛,吵的個你死我活,這種人飯桶,都是飯桶!這個煩惱境界上面根本識不透、忍不住,就這樣,然後竟然為它牽著鼻子走都不知道,那是一無用場。畜生也是這樣的,畜生你跑過去,那個狗叭啦叭啦來咬你了;那我們也是如此,他引了你不高興了,你也跟他吵吵鬧鬧,你不是跟畜生一樣嗎?真正的大丈夫都是這個樣,這是我們要真正認識的,這種人真的稱他為勇士。如果我們自以為你很行的話,應該了解你行在哪裡?自己煩惱一點點,小小的煩惱被它轉過來,自己還覺得很了不起,那種人真可憐。所以我們自命為勇士的,應該在這上面把握得住。能夠把世間上面的這種雜染的事情一刀兩斷,這個才真的是牢獄,能斷如牢的家;其他的世間的人勇作凡夫,這種人不可能,他不能離開。離開什麼?欲,欲!這就是我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
日常法師
--------------------------------------------------------------------------------
為什麼瞋?就是這個道理。
p. 75 (3)
【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
由於這個前面說的利養恭敬等,固然貪瞋痴的毒是這樣,還有其他的大煩惱、隨煩惱,所有的枝末的統統跟著來了。像什麼?像瀑布,量又大、勢又猛這樣的來,我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的確確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
由於這樣的關係,於是我們日日,這個日日,時時刻刻、剎那剎那,剎那而即為分秒、時日、年月,乃至於長劫無量生死,是都在這個上頭。我們因為被常顛倒所遮蓋,起惑造業,所以增加的是諸有,三有當中輪迴三有的惡業,這個力量非常的強盛,非常的強大,這個力量是引我們到惡趣受無邊大苦。眼前呢,還沒去之前造的因是什麼?就是我們身語意所攝的十種惡業,如果說另外一個話來分類的話,就是無間、近、隨近,或者是無間罪,或者近無間罪。
【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我們造的不善業不曉得多多少少,而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謗正法。謗正法的罪是可怕極了,所以大乘經典上面給我們說了,五無間罪菩薩能救我們,謗法之罪是沒辦法救我們。現在我們很多修學佛法的人,說實在的,五無間罪他不會造,謗法的罪實在,這細微的地方是非常不容易避免,我們往往學了一點執著的很,自己覺得這個對,然後呢輕輕易易地毀謗別人,這個毛病是非常容易犯,而且非常可怕。所以請大家務必多看這個大經大論。所以妙法蓮華經上面說的很清楚,佛出世用種種方法引導眾生,哪怕這個人念一聲佛,看見佛像低一個頭,他都可以成佛道,所以他用種種方式去吸引、接引他。當然大法也是如此,你現在就隨便謗它,那佛不如你呀?然後地藏十輪經上面也說的很清楚,接引不同眾生,佛說不同的法,而佛說的每一種法,他在集聚資糧的時候,都是捨頭目腦髓得來的。結果得來了以後,傳那個法的時候你就跑著去說,這個不如法,那個不如法,也等於說人家的無價之寶拿到你手上的話,你把它一把丟在火爐裡面燒掉了。我們就是犯這種毛病,你賠得起嗎?我們不要說這種東西賠不起,這個東西,佛法這個東西,你一旦對它毀謗了,這個可怕極了。所以現在我們務必要知道,我們是非常愚痴當中,第一點很重要。然後千萬不要看別人不對,你能夠看自己不對,就對了;你看別人不對,那就錯了,就在這個地方,總要把那個佛法的法鏡來自己照,淨化自己。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
不斷把那惡業增長,還有呢善業,能夠對治這個惡業的是什麼?善業。因為你一天到晚忙現在這種事情,所以自然而然無非都在貪瞋痴這種事情上轉,而所有的正法都在對治我們的貪瞋痴,那個才是真正的「妙善」,這個甘露能夠救我們,跳出生死的正確的辦法。你為了這個忙現在,自然而然你把它丟的遠遠的,既然這個不做了,增上生跟決定勝都一刀兩斷。
【所有命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此暴惡之門。】
一旦我們的生命完了,生命完了、壞了以後,因為再生的時候,被這個常所矇蔽,常顛倒所矇蔽,所以造了種種惡業。既然造了惡業,就被惡業引導,到哪裡去啊?到那種苦痛而且粗猛的炎燒,這個都是不可愛的惡趣的地方,想想看,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壞、更糟糕的?所以比這個,這個指什麼?常顛倒所覆蔽!所以平常我們「常樂我淨」,這個四顛倒當中第一個,常顛倒就是這個。前面已經告訴我們,記住,這個常顛倒不作意對治是沒有用的,所以不是聽懂就算。但是這裡要注意,你必須聽懂了,然後瞭解了,去一步一步去做,也不是說今天聽懂了馬上做到了。如果你認為聽懂了,覺得做不到而著急,這個是不需要的;你現在應該聽懂了怎麼去做,然後照著去做,這個才是正規的次第。你只要真的去做的話,自然有效。現在我們有一些人根本不好好的聽;有一些人聽是聽懂了,覺得做不到而心裡一直煩惱。煩惱結果還是浪費時間,還是沒有用;而是要聽懂了,那個時候就要照著去摸索。所以的的確確,自己一定要認真的修習。他講的是什麼?然後昵我如何去修行,是聽完了以後休息幾分鐘,馬上自己找剛才講的弄清楚,還要找參考資料,自己太多的事情要去學、要去努力,一點的閒功夫都沒有。假定你得不到這個善巧的話,你自然而然毛病都來了,聽過了,書一丟,那是雖然聽懂也沒有做。還有一種呢想做了,又覺得,講的道理我做不到,然後又苦苦惱惱停在這裡,還是沒有用,這個次第還是要弄得很清楚喔。那麼另外一種呢,他聽是聽懂了,然後他去修的時候,聽懂了然後跑的去他自己念他的佛、拜他的佛。這個就變得前面告訴我們的兩極,他拿一張地圖告訴你,現在你去的時候要怎麼走法,地圖弄懂了以後真的走的時候,地圖丟掉了朝那邊跑,地圖告訴你向東走,他走的時候向西走,這個也不大相應。這個每一個地方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弄明白,但並不是叫我們不要拜佛、不要念佛,他後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你怎麼樣拜、怎麼樣念,那麼跟你所學的東西相應,這個拜跟念是絕端重要的,但它也一定配合的方法,這裡是先順便一提。下面引那個論: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引上面論上面,這個三世主,實際上那個三世主,我們是作不了主的,這個是閻羅王,實際上呢,我們真正沒辦法作主的。三世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我們一直在這個裡邊流轉,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自己也不曉得。對於這個實際上一直在流轉當中,不暸解、也不去學、也沒人教,然後就輕輕鬆鬆、安安樂樂覺得蠻好。這個睡的話,不是我們的晚上昏頭大睡的睡,白天張開眼睛在無明大夢當中的睡,這個我們要瞭解的。我們現在覺得這裡是住的很舒服,這個在睡當中,無明大夢當中,這「豈有暴於此」,天下再沒有比這個更惡劣的。它告訴我們目的是什麼呢?就我們要了解這個是無常,這個三世,這個三世的流轉,不是說前一世、到這一世、到後一世我們看見的,而是說我們前一剎那、現在一剎那、後面一剎那。真正說起來根本沒有什麼前一剎那這件事情,你看看當我們說話的時候,這個時間一直在過去,哪有一剎那停過?你看看,平常我們想到剎那、剎那的時候,總覺得好像短到有這麼一點東西在,實際上有沒有?根本沒有!這個就是我們真正顛倒的地方。所以我們真正的對治的,一定要把這個找出來,找出來以後,然後你發現,原來你的生命之流就這樣的一刻不停,是每過一秒鐘,每過什麼?就是每一剎那,你的生命就損失一剎那,所以那個時候你就拼命努力去修,這個是我們要認識的。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的話,那糟了,所以是最嚴重的修行第一步,對這件事情的認識與否。
【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死了以後怎麼辦呢?妙了,「棄一切走」,什麼事情都丟掉。現在我不知道,「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因為我們不了解什麼都要丟掉了,所以忙這種不相干的事情;或者親、或者非親,忙這些事情,忙這些事情造惡。也許我們說:「對呀,這個對我們親的我們去忙;非親的我們好像不忙。」錯了!我們對親的固然忙,對非親的我們更忙。非親的忙些什麼?瞋嘛!很簡單;親的忙些什麼?貪嘛;然後呢非親非非親忙些什麼?痴嘛!想想看對不對?假定你真正的了解的話,對你親的是你不貪,對你非親的是不瞋,對非親非非親的你不痴,那就對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這個是不了解,以及不修習死,有這麼大的過患。我們前面大幸而得到了暇滿的人身,而了解的暇滿人身的價值,所以沒有趁這個機會修習的,為什麼?不了解無常的特質,所以這是不了解無常特質的最大的大禍害。最後有一句話,特別強調再說一下,了解固然是絕不容易,真正要想派上用場的還要靠自己如法思惟,那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否則的話呢,前面得到這個無價之寶,還等於泡在水裡泡湯。我們一句話「泡湯」,就是浪費掉了。好重要喔!
【◎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
那麼修習了以後有什麼好處呢?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
假定我們如法的修習,把這個死的念頭提在心上了,現在舉一個比喻,為什麼要舉比喻啊?實際上我們還沒修,我們不知道,但是如果從這個比喻上面我們體會得到。譬如我們是決定說明天一定死,或者今天一定死,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只要稍微了解佛法的情況的這種狀態,你對於所有的這親屬、財物,感覺得清清楚楚,死的時候絕不可能帶去一絲一毫。那個時候對它們的一切的這個貪愛等等,你絕對不會生起,都遮止了。然後怎麼辦呢?「由施等門樂取堅實」,你趕快修行,換句話說,現在我們所以放不下的原因就是這個,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個也重要、那個也重要。你一旦想到,今天晚上要死了,沒有一樣東西放不下,叫你不捨都來不及,因為擺在這個地方,你到那兒沒有用。然後你捨掉了以後,你真正的帶到下世去了,就是這樣。這個是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得到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人人有這個能力,不是沒有,可憐、可惜的是沒有善巧利用;不但沒有善巧利用,還用了這個害自己,這個是佛法真正可貴的地方,佛法絕對不會要我們做做不到的事情,佛法只是告訴你,你做錯的事情把它改過來,這個是真正重要的,我們要了解到。所以佛法是一個最完整的教育,而不是一個空談,不是一個空頭的理論。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売,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
這樣,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曉得世間不管是恭敬也好、名稱也好、利養也好,所有眼前世間的一切就像什麼?像空穀売。我們收了那個稻穀以後,然後呢就磨了以後,要經過那個風吹一吹,那個米存下來了,那個殼吹走了,這個殼是沒用的。我們現在那個世間的那些東西,就像那個殼一樣,一點用場都沒有,它並沒有真實的內涵,所以「全無心實」;不但沒有心實而且是「欺誑處」,真正害都害在這個上頭。你了解了這個,「便能遮止諸罪惡行」,種種的罪惡行都擋住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好。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
那麼因為你修習了,這個修習的時候,看喔!恆常、殷重、精進。時間上面不要讓它斷,這個叫恆常;修的時候呢很認真、很努力,這樣的精進,這樣才是真正精進;那麼這個修什麼?「修集歸依淨戒諸微妙業」,這個真正微妙的,這個不是欺誑的,不是壞的。於是在這種狀態之下,雖然我們這個身是空的、是假的、不堅實的,卻是利用這個不堅實的身體,能夠修習而得到各式各樣的堅固、殊勝的實在的果報。由於你有了這樣的善巧利用的話,
【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
對你自己來說,能夠真正的昇進勝妙之位,這個自利;同樣的也能夠以這個引導接引別人,所以不管自利、利他都在於此,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好的、更有利益的事情?所以與其我們現在忙這些不相干的事情,真正重要的修習這個。所以不要說普通一般的念佛,他常常說把死字貼在額骨頭上,就是密乘說起來最高的,他一開頭時念的是一定念這個東西。不幸的是我們現在總覺得這個密教這個大法很好,把這前面的基礎的東西都不要了。起碼的都修不成功,還修密教嗎?真正的很可笑的事情,然後修的話這個道理也不懂,你怎麼修呢?這我們應該了解的。
p. 76
【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所以在經上面,各式各樣的經上面,以種種的比喻讚嘆說明這個無常,這個修法的殊勝、美妙的好處。那麼現在特別引這個大涅槃經,這個有它的道理了,佛最開始就策勵我們、告訴我們說,無常生五蘊所除滅,到最後佛走的時候,諄諄教誡還是說這個話,可想而知這個是何等重要!怎麼講呀?說「一切耕種秋實第一」,所有的種作最好的什麼?秋天收實,當然。「一切跡中,象跡第一」,所有的我們走的這個印子,象的腳最大。那麼在我們平常的念頭、思想當中,什麼啊?思想最重要。我們恰恰相反,一天到晚想著常,這個我們人生難有百年,可是總是想的萬年之計,千秋萬年。那麼現在佛法告訴我們「無常」,想著、一直想,為什麼?由於這個想著這個死,三界當中的一切的貪、無明、我慢,通通消除掉了。不要說人世當中,就是生到天上,八萬四千大劫還要下來,對他是一無所望、一無所貪。你能夠把這個拿掉了,修行一定可辦。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
所以像這樣,它不但是前面所說的,說我們所有這個煩惱、惡行;煩惱是代表惑,惡行是代表業;不管是惑、業也好,真正流轉生死當中,都是這個東西,你要想對治這東西,很難、很難。但是你一念到這個死的話,馬上把它摧破,叫「頓摧」,像一個大鐵鎚一樣,你別的東西不行,一個大鐵鎚「趴」一下下去的話,馬上粉碎。這千真萬確的,你們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時候,你一想到說馬上要死了,什麼事情都擋不住你,什麼煩惱都丟掉了,這千真萬確,現在我們欠的就欠完整的理論跟如實的思惟修習。能夠煩惱消除掉了,轉過來,妙了,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辦所有的好事情,殊勝的、微妙的、大法的這個門,就在這個上面,而且「頓辦」。你想到死,你等不及了,馬上就去做。別的事情還拖拖拉拉的,別的事情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明天也不行,後天也不行,你辦是要辦的,總不曉得要拖到那一天去?你想到這個地方的話,等到下一秒鐘都來不及,它有這麼大的好處!所以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如是等喻而為讚美」。那麼大乘大涅槃經,下面集法句,那是根本教典,我們看一下。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死王無見位。」】
我們應該了達這個身體像「瓦器」,瓦器就是一碰就破的。那麼我們現在所對的這個目前的一切,萬事萬法這個法,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了解是「陽燄」--空的。陽燄,就是夏天太陽熱的時候,你在馬路上老遠看去的像水一樣,實際上你跑過去是空的,你看看好像是有的,實際上是沒有的。你能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不管世間的利養也好,什麼也好,都沒有辦法引誘你。所以「魔花」這是利誘,「刀劍」這個是威逼,不管是利誘,不管是威逼,到那時候一點用不上。所以貪沒有了,瞋沒有了,你知道的清清楚楚,痴沒有了,貪、瞋、痴沒有了,你到哪裡去?當然那個時候閻羅王就找不到你了,你能夠這樣的話,是能趣死王,閻羅王找不到你的地方,這個是我們現在應該努力的。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76頁,昨天我們已經講過,假定我們了解了我們這個暇滿人身難得,而這無常又這麼迅速,這個所以無常的迅速,真正的意思是我們沒有一個人保險什麼時候該走,假定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知道我們身體這麼虛假。這個瓦器那還是有形的,說這個東西說破就破,一碰就破;第二個說它陽燄的話,看起來好像有,實際上更沒有的。那我們要了解,一個是指它容易碎破,一個是說明本來就是虛假的,千萬不要認真,不要把它看得那麼可靠。你能夠對這個事情有這樣的認識的話,那麼世間的很多東西就不會再障礙你,不管是好的、壞的,所以利不能誘、威不能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有機會跳出這個生死的大苦,所以那時候死王、閻羅王找不到你。繼續下去。
【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
我們就看見,我們身體有了這個以後,最後一定結局是這樣的,衰老病苦種種,最後這個壽命一到,兩腳一伸,完了!見到了這一點以後,認識了這一點,曉得唯一的方法,趁它還有一口氣的時候努力,這個才是真正的勇士。現在我們跟人之間稍微一點點東西,就覺得跟人家,要大家起爭論,然後呢往往自覺得誰都不怕,這種人其實真的說起來,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所見到的,所要斷除的不是這些東西,真正的勇士是克服的是自己的煩惱,真正的勇士了解這個事相真正的虛假,然後呢對外面不管它什麼情況之下不為所動,這個才真的勇士。現在我們看見外面一點東西,就跟人家瞪大了眼睛,吵的個你死我活,這種人飯桶,都是飯桶!這個煩惱境界上面根本識不透、忍不住,就這樣,然後竟然為它牽著鼻子走都不知道,那是一無用場。畜生也是這樣的,畜生你跑過去,那個狗叭啦叭啦來咬你了;那我們也是如此,他引了你不高興了,你也跟他吵吵鬧鬧,你不是跟畜生一樣嗎?真正的大丈夫都是這個樣,這是我們要真正認識的,這種人真的稱他為勇士。如果我們自以為你很行的話,應該了解你行在哪裡?自己煩惱一點點,小小的煩惱被它轉過來,自己還覺得很了不起,那種人真可憐。所以我們自命為勇士的,應該在這上面把握得住。能夠把世間上面的這種雜染的事情一刀兩斷,這個才真的是牢獄,能斷如牢的家;其他的世間的人勇作凡夫,這種人不可能,他不能離開。離開什麼?欲,欲!這就是我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