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登高話茱萸
黃 斌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管身在何處,做著什麼樣的工作,每當有人吟起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總是能勾起遊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詩中提到的“茱萸”就是中藥溫裏藥吳茱萸,而不是滋補藥山茱萸。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如今又被命名為老人節。古時以九為最大的個位陽數,陰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日月並應,故稱“重陽”,又叫“重九”。相傳東漢時在重陽節這一天,除了吃重陽糕之外,還要佩吳茱萸,飲菊花酒,登高遠眺。那麼,為什麼古人要這麼做呢?
據樑代吳均《續齊諧記》記載:古時候汝南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拜方士費長房為師。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會有災厄降臨,但有一方法可以消災。你趕快回家,讓家人各做一絳囊,載入吳茱萸系在臂上,然後登高處飲菊花酒,即可除禍。”桓景遵照老師的囑咐,全家一起登山避災,等到傍晚回來,只見家裏的牲畜全部暴斃。他非常佩服老師的先見之明,也暗自慶幸全家躲過一劫。從此以後,每逢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邪就成了一種習俗。
吳茱萸又名吳萸、淡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從中藥命名規律推斷,此物最早應該產於“吳”地,也就是今天的江蘇、浙江一帶。難道它真能避邪免災嗎?在浙江的淳安,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明朝時,淳安夏中鄉一帶發生了瘟疫,附近鄉民盡皆染病,死亡者不計其數,惟獨一魯姓老藥農全家安然無恙,倖免於難。這是什麼緣故呢?原來他是一個種吳茱萸的專業戶,他家院內井邊到處栽著吳茱萸,是吳茱萸救了他一家。《淮南萬華木》曾這樣寫道:“井上宜種茱萸,葉落井水,人飲其水,無瘟疫。”這是不是有點像今天所謂“滅菌消毒”、“淨化水質”的意思?由此可見,吳茱萸的確有避邪疫、祛疾病之功效,所以古人又稱之為“避邪果”、“避邪翁”。 按中醫理論分析,吳茱萸性味辛、苦,熱,入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潟的功能,適用於寒凝疼痛、胃寒嘔吐、虛寒洩潟等寒邪引起的各種病症。《傷寒論》中治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苔白脈遲的“吳茱萸湯”,《金匱要略》中治衝任虛寒引起的瘀血痛經之“溫經湯”以及四神丸、左金丸、雞鳴散等名方中,均是以本品為主,並可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鑒於本品可用治肝鬱化火、橫逆犯胃之嘔吐吞酸,故前人認為本品尚有疏肝下氣之功,常與黃連為主配少量本品,即左金丸。歷代本草謂其“有小毒”,是指本品辛熱燥烈,易耗氣動火,而不宜多用久服,實際上祇要掌握劑量和適應症,一般並無大礙。藥理實驗表明,本品煎劑對霍亂弧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一些常見的致病真菌均有一定抑製作用,能驅除腸胃內氣體,抑制腸內異常發酵,並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吳茱萸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吳茱萸
吳茱萸
禁忌:然走氣動火,昏目發瘡,血虛有火者禁用。
性味:辛苦大熱,有小毒。
歸經:入足太陰血分(脾),少陰厥陰氣分(腎肝)。
功能:(1)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痰殺蟲,開腠理,逐風寒。(2)性雖熱而能
引熱下行,利大腸壅氣,下產後餘血。
主治:(1)治厥陰頭,陰毒腹痛,嘔逆吞酸,痞滿噎膈,食積瀉痢。(2)血痺陰疝,痔疾腸
風,腳氣水腫。(3)口舌生瘡,衝脈為病,氣逆裏急。
炮製:陳者良,泡去苦烈汁用(須泡數次),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
配伍:惡丹參硝石。
備註:(1)「治厥陰頭痛」仲景用吳茱萸湯.
(2)「嘔逆吞酸」:俗名醋心,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吳茱作向導.蔡中極苦痰飲
,率十日一發,頭痛背寒嘔醋不食,得一方茯苓吳茱湯泡七次等分為丸,名吳仙丹,前
後痰方無及此者。
(3)「口舌生瘡」:為末調醋貼足心,過夜便愈,能引熱下行矣.
(4)段成式言:椒性善下吳萸性上,似不盡然.寇宗奭曰:此物下氣甚速.東垣曰:濁陰
不降厥氣上逆,膈胸脹滿,非吳茱不可治也.昂按:吳萸辛熱故性上,氣味俱厚故善降.
(5)「利大腸壅氣」:故治腸風痔痢。
(6)「下產後餘血」:故產後必用之。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
禁忌:然走氣動火,昏目發瘡,血虛有火者禁用。
性味:辛苦大熱,有小毒。
歸經:入足太陰血分(脾),少陰厥陰氣分(腎肝)。
功能:(1)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痰殺蟲,開腠理,逐風寒。(2)性雖熱而能
引熱下行,利大腸壅氣,下產後餘血。
主治:(1)治厥陰頭,陰毒腹痛,嘔逆吞酸,痞滿噎膈,食積瀉痢。(2)血痺陰疝,痔疾腸
風,腳氣水腫。(3)口舌生瘡,衝脈為病,氣逆裏急。
炮製:陳者良,泡去苦烈汁用(須泡數次),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
配伍:惡丹參硝石。
備註:(1)「治厥陰頭痛」仲景用吳茱萸湯.
(2)「嘔逆吞酸」:俗名醋心,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吳茱作向導.蔡中極苦痰飲
,率十日一發,頭痛背寒嘔醋不食,得一方茯苓吳茱湯泡七次等分為丸,名吳仙丹,前
後痰方無及此者。
(3)「口舌生瘡」:為末調醋貼足心,過夜便愈,能引熱下行矣.
(4)段成式言:椒性善下吳萸性上,似不盡然.寇宗奭曰:此物下氣甚速.東垣曰:濁陰
不降厥氣上逆,膈胸脹滿,非吳茱不可治也.昂按:吳萸辛熱故性上,氣味俱厚故善降.
(5)「利大腸壅氣」:故治腸風痔痢。
(6)「下產後餘血」:故產後必用之。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吳茱萸
吳茱萸〔味〕
{逐肝寒氣上逆}
吳茱萸〔耑入肝,兼入脾胃腎膀胱〕辛苦燥熱,微毒,耑入厥陰〔肝〕氣分,
散寒除脹。東垣云:濁陰不降,厥氣上逆,甚而脹滿,非吳茱萸不可治也,
多用損人元氣,故吞酸吐酸等症俱用。〔繡按吞吐酸水,河間丹溪單指屬熱,
景岳專指屬寒,斯症寒熱俱有,在醫於病所見,兼症與脈,及平昔臟氣偏純,
審實明辨可耳,不可專祖一家治法。〕至如咽喉口舌生瘡,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
一夜便愈者,以熱下行也;兼入脾胃以除胸中寒冷,又脾經血分濕痺,令其表裏宣通,
而無拒閉之患矣;又兼入腎而治膀胱受濕,陰囊作疝,久滑冷瀉,陰寒小腹作疼;
暨腳氣水腫,并口舌生瘡,除蠱殺蟲〔諸症皆作陰寒論〕;要皆氣味辛所致。
但走氣動火,久服令人目昏發瘡〔以溫肝經燥血故〕,血虛有火者尤忌。陳者良,
泡去苦烈汁用。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惡丹參、硝石。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逐肝寒氣上逆}
吳茱萸〔耑入肝,兼入脾胃腎膀胱〕辛苦燥熱,微毒,耑入厥陰〔肝〕氣分,
散寒除脹。東垣云:濁陰不降,厥氣上逆,甚而脹滿,非吳茱萸不可治也,
多用損人元氣,故吞酸吐酸等症俱用。〔繡按吞吐酸水,河間丹溪單指屬熱,
景岳專指屬寒,斯症寒熱俱有,在醫於病所見,兼症與脈,及平昔臟氣偏純,
審實明辨可耳,不可專祖一家治法。〕至如咽喉口舌生瘡,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
一夜便愈者,以熱下行也;兼入脾胃以除胸中寒冷,又脾經血分濕痺,令其表裏宣通,
而無拒閉之患矣;又兼入腎而治膀胱受濕,陰囊作疝,久滑冷瀉,陰寒小腹作疼;
暨腳氣水腫,并口舌生瘡,除蠱殺蟲〔諸症皆作陰寒論〕;要皆氣味辛所致。
但走氣動火,久服令人目昏發瘡〔以溫肝經燥血故〕,血虛有火者尤忌。陳者良,
泡去苦烈汁用。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惡丹參、硝石。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吳茱萸
吳茱萸
【性味】氣味辛、溫,有小毒。
【功效】主溫中下氣,止痛,又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欬逆寒熱(泡一次
用)。
陳修園曰:
吳萸氣溫,稟春氣而入肝,味辛有小毒,得金味而入肺。氣溫能驅寒,而
大辛之味,又能俾肺令之獨行而無所旁掣,故中寒可溫,氣逆可下,胸腹諸痛
可止,皆肺令下行坐鎮而無餘事。
仲景取治陽明食榖欲嘔症,及乾嘔吐涎沫症,從《本經》而會悟于言外之
旨也。肺喜溫而惡寒,一得茱萸之大溫大辛,則水道通調而濕去。肝藏血,血
寒則泣而成痹,一得茱萸之大辛大溫,則血活而痹除。風邪傷人,則腠理閉,
而為寒熱欬逆諸症,茱萸大辛大溫,開而逐之,則欬逆寒熱諸症俱平矣。
然猶有疑者,仲景用藥,悉遵《本經》,而「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
燥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二十字,與本經不符。而不知少陰之臟,皆本陽明
水榖以資生,而復交會于中土,若陰陽之氣不歸中土,則上吐而下利,水火之
氣不歸中土,則下躁而上煩,中土之氣內絕,則四肢逆冷而過肘膝,法在不治
。仲景取吳茱萸大辛大溫之威烈,佐人參之衝和,以安中氣,薑、棗之和胃,
以行四末,專求陽明,是得絕處逢生之妙,張隱菴、葉天士之解俱淺。
神農本草經讀 --- 清 -- 陳修園
【性味】氣味辛、溫,有小毒。
【功效】主溫中下氣,止痛,又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欬逆寒熱(泡一次
用)。
陳修園曰:
吳萸氣溫,稟春氣而入肝,味辛有小毒,得金味而入肺。氣溫能驅寒,而
大辛之味,又能俾肺令之獨行而無所旁掣,故中寒可溫,氣逆可下,胸腹諸痛
可止,皆肺令下行坐鎮而無餘事。
仲景取治陽明食榖欲嘔症,及乾嘔吐涎沫症,從《本經》而會悟于言外之
旨也。肺喜溫而惡寒,一得茱萸之大溫大辛,則水道通調而濕去。肝藏血,血
寒則泣而成痹,一得茱萸之大辛大溫,則血活而痹除。風邪傷人,則腠理閉,
而為寒熱欬逆諸症,茱萸大辛大溫,開而逐之,則欬逆寒熱諸症俱平矣。
然猶有疑者,仲景用藥,悉遵《本經》,而「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
燥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二十字,與本經不符。而不知少陰之臟,皆本陽明
水榖以資生,而復交會于中土,若陰陽之氣不歸中土,則上吐而下利,水火之
氣不歸中土,則下躁而上煩,中土之氣內絕,則四肢逆冷而過肘膝,法在不治
。仲景取吳茱萸大辛大溫之威烈,佐人參之衝和,以安中氣,薑、棗之和胃,
以行四末,專求陽明,是得絕處逢生之妙,張隱菴、葉天士之解俱淺。
神農本草經讀 --- 清 -- 陳修園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吳茱萸
吳茱萸
【藥用】本品為雲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殺蟲。
【臨床應用】
1.用于脘腹冷痛,痛,疝痛,腳氣疼痛,以及經行腹痛等症。吳茱萸溫散開鬱、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的鬱滯,而有行氣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溫中散寒的淡乾薑或行氣止痛的廣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氣止痛的台烏藥、小茴香及川楝子;治腳氣疼痛,可配舒肝活絡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臨床上又常配合桂枝、當歸、川芎等品,治婦女少腹冷痛、經行後期。還可配伍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腎虛寒、腹痛泄瀉。
2.用于肝胃不和、嘔吐涎沫等症。本品能疏肝理氣,又有降逆止嘔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嘔吐涎沫,可配生薑、黃連等同用。此外,根據近人經驗,治蟯蟲病,可用淡吳萸三錢,加水煎取汁,第一天晚上服頭汁,第二天晚上服二汁,連服三至五劑。
【處方用名】吳萸、淡吳萸(每斤吳茱萸用甘草一兩煎汁浸泡,泡至吳茱萸開裂為度,曬乾用。辛烈之性稍減。)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按語】
1.吳茱萸辛苦大熱,不但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且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根據臨床體會,以止痛與止嘔兩種功效為最佳。凡肝氣鬱滯所致的痛、頭痛,肝胃失調所致的胃痛、嘔吐,吳萸是常用的藥品。
2.吳萸是厥陰肝經的主藥,其性雖屬大熱,但在肝氣鬱滯的情況下,如有熱象,亦可配合寒涼藥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輔助黃連,治肝火痛、嘔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黃連、白芍,治下痢腹痛。
3.本品溫中散寒的功效,與乾薑相似,故寒鬱中焦,脘腹冷痛,吳萸、乾薑,每常同用。但乾薑尚能溫上焦,可溫肺化飲;吳萸還能溫下焦,暖厥陰以治寒疝,助腎陽而治寒瀉,這是兩藥功用不同之點。
【方劑舉例】吳茱萸湯《傷寒論》:吳茱萸、人參、大棗、生薑治嘔而腹滿,或乾嘔吐涎沫,頭痛脘痛,吞酸嘈雜,吞不紅,無熱象者。
中草藥入門學
【藥用】本品為雲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殺蟲。
【臨床應用】
1.用于脘腹冷痛,痛,疝痛,腳氣疼痛,以及經行腹痛等症。吳茱萸溫散開鬱、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的鬱滯,而有行氣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溫中散寒的淡乾薑或行氣止痛的廣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氣止痛的台烏藥、小茴香及川楝子;治腳氣疼痛,可配舒肝活絡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臨床上又常配合桂枝、當歸、川芎等品,治婦女少腹冷痛、經行後期。還可配伍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腎虛寒、腹痛泄瀉。
2.用于肝胃不和、嘔吐涎沫等症。本品能疏肝理氣,又有降逆止嘔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嘔吐涎沫,可配生薑、黃連等同用。此外,根據近人經驗,治蟯蟲病,可用淡吳萸三錢,加水煎取汁,第一天晚上服頭汁,第二天晚上服二汁,連服三至五劑。
【處方用名】吳萸、淡吳萸(每斤吳茱萸用甘草一兩煎汁浸泡,泡至吳茱萸開裂為度,曬乾用。辛烈之性稍減。)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按語】
1.吳茱萸辛苦大熱,不但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且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根據臨床體會,以止痛與止嘔兩種功效為最佳。凡肝氣鬱滯所致的痛、頭痛,肝胃失調所致的胃痛、嘔吐,吳萸是常用的藥品。
2.吳萸是厥陰肝經的主藥,其性雖屬大熱,但在肝氣鬱滯的情況下,如有熱象,亦可配合寒涼藥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輔助黃連,治肝火痛、嘔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黃連、白芍,治下痢腹痛。
3.本品溫中散寒的功效,與乾薑相似,故寒鬱中焦,脘腹冷痛,吳萸、乾薑,每常同用。但乾薑尚能溫上焦,可溫肺化飲;吳萸還能溫下焦,暖厥陰以治寒疝,助腎陽而治寒瀉,這是兩藥功用不同之點。
【方劑舉例】吳茱萸湯《傷寒論》:吳茱萸、人參、大棗、生薑治嘔而腹滿,或乾嘔吐涎沫,頭痛脘痛,吞酸嘈雜,吞不紅,無熱象者。
中草藥入門學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吳茱萸外用治病經驗
吳茱萸外用治病經驗
行之健康 2020-11-16
中藥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有小毒。 入肝,脾,胃經。 功能: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止瀉。 內服常用於脘腹冷痛,厥陰頭痛,吞酸,嘔吐,寒濕泄瀉等。 但由於本品辛熱燥烈,易傷陰耗液,損氣動火,故陰虛有熱及實熱患者則不適宜。 根據內病外治、上病下治的原則,吳茱萸不僅可用於寒證,也可用於某些熱證,這就擴大了吳茱萸的治病範圍和其治病的作用。 其外治法十分簡便,奏效迅速,且避免了毒副作用,尤其對嬰幼兒的某些疾病更為適宜。 現將其外治方法及其適應證簡述於下:
穴位敷藥治病法
湧泉穴敷葯治病法: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位於足掌中心之凹陷處,在第2、3蹠骨之間。 穴性:清腎熱,寧神志,蘇厥逆。 臨床常選用該穴位治療神經性頭痛,腦出血,小兒抽搐,心肌炎等證,吳茱萸辛散溫通,用其粉加入食醋,調成糊狀,敷於湧泉穴,可通過經絡之作用,引導人體上部的虛熱下行,即常說的引火歸元。 敷藥后,湧泉穴有發熱感,即虛火下行的象徵,病即漸愈。
小兒口熱流涎:取吳茱萸5g,置於搗藥的小鐵臼中,搗杵為粉末,再給其粉末中加入少量的麵粉活勻后,依年齡之大小,取適量粉末,加入幾滴食醋,於睡前調敷於患兒湧泉穴(男左女右)上,外面用一小塊適當的塑膠布貼護上,再用塑膠帶包捆牢固即可,第二天晨起后,可揭下其已用過的粉末存放著,再於睡前給己用過的粉末中加入適量未用過的粉末,用食醋調成糊狀, 再敷於湧泉穴上。 一般3日即可痊癒。
眩暈病: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風陽浮越,上擾清空,清竅失寧,致生的眩暈。 將吳茱萸碾成粉末,每次用10g~15g,方法如前。
喉痹(類似慢性咽喉炎):用吳萸5g,冰片0.3g,共為細末,敷法如前。
痄腮(腮腺炎):痄腮病多發於冬春二季,由於時行溫毒之氣或風熱之邪侵襲少陽及陽明氣分,更挾痰火積熱,致使氣血瘀滯,邪阻經絡而發病。 本病多發於小兒,成人亦有患此病者,患過一次后可獲終生免疫。 該病有較強的傳染性。 治療該病,可用吳茱萸15g,生綠豆50g,共碾為細末,加少量麵粉,用醋調成糊狀敷於雙側湧泉穴(亦可依男左女右方法),外用膠布帶固定。 每天換藥1次。 3~5次可獲痊癒。
神闕穴(肚臍之中央)敷藥治病法:神闕穴系任脈之要穴,其穴位與督脈之命門穴相對應,任督二脈經氣相通,陰陽相濟,起著調節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 其穴性為溫通元陽,蘇厥固脫,運腸胃氣機,化寒濕積滯。 臨床上常取該穴治療腦溢血、霍亂(吐瀉交作)、急慢性腸炎,虛脫等病。 用吳茱萸研粉醋調敷神闕穴,溫中散寒,可通過任督二脈調節腸胃功能,止脘腹痛和説明消化,對治療因寒邪犯胃所導致的腹痛、腹瀉,都有好的效果。
寒性吐瀉:用吳茱萸5g,研末;生薑10g,搗泥,放在鍋里炒熱,將吳茱萸粉撒在炒熱的姜泥上面,乘熱敷於肚臍(神闕穴)上,用一塊塑膠紙貼上,加紗布敷料蓋上後用膠布固定。 每隔6小時換藥1次。 病癒后還可續敷藥1~2次。
虛寒洩瀉:用吳茱萸粉3g,肉豆蔻粉3g,加少量麵粉混合,用醋調成糊狀,敷於肚臍上,小塊塑膠紙貼上,加紗布塊蓋上用膠布固定。 每隔6小時換藥1次,一般換2~3次后,病可獲愈。
虛寒腹痛:用吳茱萸20g,公丁香10g,胡椒3g,共研細末貯於瓶中備用。 用時每用該粉3g,麵粉少許和勻,加入適量薑汁(生薑搗爛后加入少量溫開水擰汁),調成糊狀敷於臍上,如上面方法固定。 每6小時換藥1次,病愈后還可敷藥2~3次,以除盡寒邪。
足三里穴敷藥治病法:足三里穴位於犢鼻直下三寸,脛骨前緣外開約一寸,以手掌按膝蓋時當中指盡處,即是此穴;或屈膝,或平卧,直外犢鼻下三寸,於脛骨前緣旁一橫指凹陷處取之。 該穴性為:理脾胃,調中氣,和腸消滯,疏風化濕,通調經絡氣血,有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作用。 臨床上常取該穴治療嘔吐兼腹瀉(急慢性胃腸炎),及下肢風濕痛,和保健的作用。 該穴屬足陽明胃經。
肝氣犯胃:胃脘脹痛,時時嘈雜,嘔酸或吞酸等證。 用吳茱萸1g,黃連6g(或用左金丸3g研成粉末亦可),共研為粉末,用其二分之一,加入少量麵粉,用少量紅糖和勻,敷於足三裡穴上,用上面固定法固定。 每12小時換藥1次。 四次可愈。
食滯胃痛:脘痛悶脹,噫噫食臭,不欲飲食,舌苔厚膩,用吳茱萸3g,厚朴3g,共研末加麵少許,取紫蘇葉汁少許,加入和勻,調敷於足三里穴位上,固定。 6小時患藥1次,3~4次可愈。
虛寒腹痛:腹痛綿綿,得熱痛減。 用吳茱萸3g,細辛1g,共研末,加少量麵粉和勻,用少量白酒調成糊狀,敷於足三里穴固定。 12小時換藥1次,3~4次可愈。
病所敷(熨)葯治病法
用吳茱萸直接敷(熨)患病部位,對寒邪所致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 吳茱萸性熱能溫煦氣血,散寒止痛;用於皮膚疾患可祛風除濕,燥濕止癢,止能抑制真菌所致的病患。
寒疝病:少腹痛肝經受寒,寒滯肝脈,少腹拘攣,牽掣陰部,莖囊內縮。 用吳茱萸30g,老薑5g(打碎),加入少量黃酒炒熱,用布包上,乘熱熨患部及關元、會陰等部位。 熨3~4次即可治癒。
風濕痺痛:吳茱萸50g,加少量食醋,文火炒熱后,再加入粗蠶沙50g(亦可用海鹽),混合炒熱后,用布包裹熨患部,冷后再炒熱熨,每日熨1~2次。
濕疹及黃水瘡:吳茱萸30g,海螵蛸15g,硫黃6g,共研細末備用。 有滲出液者,可將藥粉直接撒於患面,無滲液者,用少量香油,調藥粉塗敷於患面,每日1次。
陰部瘙癢:用吳茱萸50g,煎水,洗患部,每日1~2次,洗2~3日可愈。
寒濕頭痛:吳茱萸50g,加適量水,煎3~5沸,乘熱熏頭部,稍溫后,用水洗頭部。 (陶昔安 重慶市石柱縣熊順蘭中醫診所)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 ... 8Dzq&new=1
行之健康 2020-11-16
中藥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有小毒。 入肝,脾,胃經。 功能: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止瀉。 內服常用於脘腹冷痛,厥陰頭痛,吞酸,嘔吐,寒濕泄瀉等。 但由於本品辛熱燥烈,易傷陰耗液,損氣動火,故陰虛有熱及實熱患者則不適宜。 根據內病外治、上病下治的原則,吳茱萸不僅可用於寒證,也可用於某些熱證,這就擴大了吳茱萸的治病範圍和其治病的作用。 其外治法十分簡便,奏效迅速,且避免了毒副作用,尤其對嬰幼兒的某些疾病更為適宜。 現將其外治方法及其適應證簡述於下:
穴位敷藥治病法
湧泉穴敷葯治病法: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位於足掌中心之凹陷處,在第2、3蹠骨之間。 穴性:清腎熱,寧神志,蘇厥逆。 臨床常選用該穴位治療神經性頭痛,腦出血,小兒抽搐,心肌炎等證,吳茱萸辛散溫通,用其粉加入食醋,調成糊狀,敷於湧泉穴,可通過經絡之作用,引導人體上部的虛熱下行,即常說的引火歸元。 敷藥后,湧泉穴有發熱感,即虛火下行的象徵,病即漸愈。
小兒口熱流涎:取吳茱萸5g,置於搗藥的小鐵臼中,搗杵為粉末,再給其粉末中加入少量的麵粉活勻后,依年齡之大小,取適量粉末,加入幾滴食醋,於睡前調敷於患兒湧泉穴(男左女右)上,外面用一小塊適當的塑膠布貼護上,再用塑膠帶包捆牢固即可,第二天晨起后,可揭下其已用過的粉末存放著,再於睡前給己用過的粉末中加入適量未用過的粉末,用食醋調成糊狀, 再敷於湧泉穴上。 一般3日即可痊癒。
眩暈病: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風陽浮越,上擾清空,清竅失寧,致生的眩暈。 將吳茱萸碾成粉末,每次用10g~15g,方法如前。
喉痹(類似慢性咽喉炎):用吳萸5g,冰片0.3g,共為細末,敷法如前。
痄腮(腮腺炎):痄腮病多發於冬春二季,由於時行溫毒之氣或風熱之邪侵襲少陽及陽明氣分,更挾痰火積熱,致使氣血瘀滯,邪阻經絡而發病。 本病多發於小兒,成人亦有患此病者,患過一次后可獲終生免疫。 該病有較強的傳染性。 治療該病,可用吳茱萸15g,生綠豆50g,共碾為細末,加少量麵粉,用醋調成糊狀敷於雙側湧泉穴(亦可依男左女右方法),外用膠布帶固定。 每天換藥1次。 3~5次可獲痊癒。
神闕穴(肚臍之中央)敷藥治病法:神闕穴系任脈之要穴,其穴位與督脈之命門穴相對應,任督二脈經氣相通,陰陽相濟,起著調節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 其穴性為溫通元陽,蘇厥固脫,運腸胃氣機,化寒濕積滯。 臨床上常取該穴治療腦溢血、霍亂(吐瀉交作)、急慢性腸炎,虛脫等病。 用吳茱萸研粉醋調敷神闕穴,溫中散寒,可通過任督二脈調節腸胃功能,止脘腹痛和説明消化,對治療因寒邪犯胃所導致的腹痛、腹瀉,都有好的效果。
寒性吐瀉:用吳茱萸5g,研末;生薑10g,搗泥,放在鍋里炒熱,將吳茱萸粉撒在炒熱的姜泥上面,乘熱敷於肚臍(神闕穴)上,用一塊塑膠紙貼上,加紗布敷料蓋上後用膠布固定。 每隔6小時換藥1次。 病癒后還可續敷藥1~2次。
虛寒洩瀉:用吳茱萸粉3g,肉豆蔻粉3g,加少量麵粉混合,用醋調成糊狀,敷於肚臍上,小塊塑膠紙貼上,加紗布塊蓋上用膠布固定。 每隔6小時換藥1次,一般換2~3次后,病可獲愈。
虛寒腹痛:用吳茱萸20g,公丁香10g,胡椒3g,共研細末貯於瓶中備用。 用時每用該粉3g,麵粉少許和勻,加入適量薑汁(生薑搗爛后加入少量溫開水擰汁),調成糊狀敷於臍上,如上面方法固定。 每6小時換藥1次,病愈后還可敷藥2~3次,以除盡寒邪。
足三里穴敷藥治病法:足三里穴位於犢鼻直下三寸,脛骨前緣外開約一寸,以手掌按膝蓋時當中指盡處,即是此穴;或屈膝,或平卧,直外犢鼻下三寸,於脛骨前緣旁一橫指凹陷處取之。 該穴性為:理脾胃,調中氣,和腸消滯,疏風化濕,通調經絡氣血,有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作用。 臨床上常取該穴治療嘔吐兼腹瀉(急慢性胃腸炎),及下肢風濕痛,和保健的作用。 該穴屬足陽明胃經。
肝氣犯胃:胃脘脹痛,時時嘈雜,嘔酸或吞酸等證。 用吳茱萸1g,黃連6g(或用左金丸3g研成粉末亦可),共研為粉末,用其二分之一,加入少量麵粉,用少量紅糖和勻,敷於足三裡穴上,用上面固定法固定。 每12小時換藥1次。 四次可愈。
食滯胃痛:脘痛悶脹,噫噫食臭,不欲飲食,舌苔厚膩,用吳茱萸3g,厚朴3g,共研末加麵少許,取紫蘇葉汁少許,加入和勻,調敷於足三里穴位上,固定。 6小時患藥1次,3~4次可愈。
虛寒腹痛:腹痛綿綿,得熱痛減。 用吳茱萸3g,細辛1g,共研末,加少量麵粉和勻,用少量白酒調成糊狀,敷於足三里穴固定。 12小時換藥1次,3~4次可愈。
病所敷(熨)葯治病法
用吳茱萸直接敷(熨)患病部位,對寒邪所致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 吳茱萸性熱能溫煦氣血,散寒止痛;用於皮膚疾患可祛風除濕,燥濕止癢,止能抑制真菌所致的病患。
寒疝病:少腹痛肝經受寒,寒滯肝脈,少腹拘攣,牽掣陰部,莖囊內縮。 用吳茱萸30g,老薑5g(打碎),加入少量黃酒炒熱,用布包上,乘熱熨患部及關元、會陰等部位。 熨3~4次即可治癒。
風濕痺痛:吳茱萸50g,加少量食醋,文火炒熱后,再加入粗蠶沙50g(亦可用海鹽),混合炒熱后,用布包裹熨患部,冷后再炒熱熨,每日熨1~2次。
濕疹及黃水瘡:吳茱萸30g,海螵蛸15g,硫黃6g,共研細末備用。 有滲出液者,可將藥粉直接撒於患面,無滲液者,用少量香油,調藥粉塗敷於患面,每日1次。
陰部瘙癢:用吳茱萸50g,煎水,洗患部,每日1~2次,洗2~3日可愈。
寒濕頭痛:吳茱萸50g,加適量水,煎3~5沸,乘熱熏頭部,稍溫后,用水洗頭部。 (陶昔安 重慶市石柱縣熊順蘭中醫診所)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 ... 8Dzq&ne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