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81A~120B)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81A~120B)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一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業有惑的話一定造了業,造了業的話,對不起下面也緊跟著來了,造了業一定會感果的,那麼現在這個情況你不曉得造了無量無邊的業都沒感果,你說你怎麼知道我沒感果?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雖然無量劫,以前我們不知道,就是眼前的事情我們知道的很清楚。我們一天當中、一小時當中,不曉得造多少能引之因,是,你看見這種,覺得蠻好啊!看見這種,這個很討厭!是不是?我們剎那剎那,都把這個能引的因就放在這個地方,如果說一個因要感一個果的話,那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一剎那就是一個生命、一剎那就是生命,實際上我們的一生命一百年,這個一百年當中集多少能引之因,不曉得多多少少,一生尚且如此。所以我們一生當中,真正感得的只有其中的一個對不對?所以剩下來的都沒有,還集在那裡,現在我們有無量生死了,豈不是說這個無量無邊的能引之因的這個異熟還沒有感果,它一定要感果的,對不起。但是呢有一個方法,如果你修習對治的話就可把它損壞,它不感果,這是唯一的方法。所以異熟未出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實就是如此,這唯一的辦法要去對治,我們現在看看我們對治了沒有?說對治未壞,因為我們未修對治。
那麼請問怎麼是對治法呢?前面講過了,我們在講業的時候曉得了,指這個,然後呢所以講完了以後馬上講懺悔,這個懺悔就是它的對治,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這個東西。修對治的時候是什麼狀態?修對治的時候曉得這個東西的過患,起過患欲解,本來你看這個歡喜的不得了,錢越多越好,這個東西也越好吃愈好,現在感覺這個是無邊的過患,你只要能夠塞飽肚子,那我這個修行就可以了,多下來的東西實在是累贅,這樣,這個是對治。在你沒生起對治之前,為什麼沒有生起對治?這個我們現在暫時不談,在你沒有生起對治之前是什麼狀態?以愛取而滋潤,你看見就歡喜了,滋潤它,由此增上,則當漂流生死,這個生死包括善趣、惡趣,不管你怎麼都在漂流。
所以現在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怎麼辦呢?要了解正法,你了解正法還要如理聽聞。所以你現在還沒講翻到下一頁,我再繼續這一段話要說完,所以你必定要如理的了解的這個法,然後呢如理去思惟、如理去行持,經過懺悔去損壞,損是一種、壞是一種,到現在為止我們這個懺悔是損沒有壞,到後面到最後的話徹底的壞,能夠損的話它暫時就不會感果的,我們損之又損、損之又損,於是因為你不會感惡果你生生增上,或者你到了極樂世界,那沒關係,總是你不讓那惡的因緣增長,一直讓那善的因緣,這個善的因緣尤其是幹什麼?正對治惡的,就是這樣。所以到最後的話呢,你了解了空性把那個種子徹底破壞,好了!那麼那個時候我們還是有一個愛,這個愛叫什麼?善法欲,同樣的欲,欲是同樣的欲,可是善法欲跟世間的欲,是行相一樣的,方向完全相反。一個呢欲是欲,越多越好!現在了解原來這個東西這麼多過患,你厭離、排斥它,方向就完全相反,所以我們給它一個特別名字叫善法欲。因為你有了愛取,然後你造種種業,現在呢因為有善法欲曉得這個東西厭惡,於是變成了勤精進,這個是兩個根本差別,你能夠以善法欲去勤精進的話,現在呢是損壞,就是對治,它這個惡業生死之業不感果了。就這樣,這個概念就在這裡。反過來你如果不了解,不管你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受五戒也好,菩薩戒也好,乃至於什麼,說多少道理,都在這裡─概念,還要漂流!現在翻過來看。
p. 186
【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
看!阿羅漢證了果了,他異生就無量劫以來,他能引之業也一樣的無量無邊,但是他已經對治,不但損而且壞,由於這個損而壞,他就煩惱解脫了,沒有了,所以解脫了生死。所以前面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造了無量的業,「異熟未生,對治未壞」,這兩句話我為什麼要說?異熟未生這是無可奈何的,法爾如是,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就要認識對治,現在大家了解了嗎?所以對我們這個懺悔應該感到高興,儘管現在還不懂得,心裡面至少說,我好高興!雖然我不懂道理,我已經有機會參加了,慢慢的就把這個真實的內容要加進去,不要說我已經很多了,現在又要中間加這個東西,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就排斥那個法,那個很危險!我們平常所以謗法、謗法,不一定就行之於身口?就是你心裡一念起來的時候,你就那個時候!千萬注意!不要說我在那裡睡覺多好,跑過去磕幾個頭,在那邊磕的腰酸背痛,這個念頭萬萬起不得!你儘管現在不懂,你說現在我既然有機會進去,雖然我不懂我跑進去,這個就來,然後呢因為你不懂,所以趕快努力把它弄懂,弄懂了然後你加進去「對治」,行了!雖然我們這一生沒有機會,不一定有機會證得阿羅漢果,但是要求往生那是保證的,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很多人大家說我要念佛、念佛,那個道理都不懂,你怎麼個唸?我的天啊!這地方注意哦!那麼還有一點,我剛才告訴你們考試,考試這個是大關鍵,我所以要考的話就是你們考完了,今天晚上還要溫習,不過這個課主要在明天講,我會告訴你們這個重要的關鍵在什麼地方,然後呢務必使得這個地方弄清楚,至少在座的大部分同修的確非常精進我非常歡喜,這一點我絕對盡我的力量幫助你們。繼續下去。
【 若於是理獲決定解,則於煩惱執為怨敵,於滅煩惱能發精進。】
好了,你對上面這個道理了解了,還要什麼?獲決定解,這個我們現在已經認識了,不是說懂得了,算了,然後呢關起書本來又忘記掉了,或者懂得是懂了,但還含含糊糊;不,懂得徹徹底底,夠不夠?不夠,徹底了以後然後呢反覆思惟,然後呢你心裡生起現行,碰到任何情況之下,就是這個!碰到任何情況,就是這個!所以這個見解是堅定不移,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那時候才可以、才會對煩惱執為怨敵,在任何時候,平常我以為這個好就歡喜它的,是貪愛的、愛取,那個時候一無是處!一無是處!你就把它看成怨敵了。因為你把那個能夠怨敵了,所以你要對治它,那麼然後呢對於滅煩惱,這個善巧方便,你能發精進,因為你找到了個怨家了,這個怨家要傷害你,你要想辦法跟那個怨家鬥,於是你要學種種的方法去跟它鬥,這個精進就是鬥煩惱,那個時候才引發得起你的精進來,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前面這個道理,這麼個重要法。現在不管是四諦十二因緣,你兩種當中你能夠融會貫通的話,不管你怎麼講,講四諦,四諦清清楚楚,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清清楚楚。譬如說,我們前面講這個四諦當中的時候曾經談起集諦,苦諦比較容易懂,苦空無常,實際上那個苦空無常還不一定那麼容易,還不一定,不過至少粗相我們比較容易。那個集諦當中,集諦當中因集緣生四諦這個的確不大懂,你們不妨試試看,等一下翻那個字典,我們這裡佛教大字典,然呢這個法相大字典,你去翻。你怎麼翻?如果不懂這十二因緣的內涵的話,你不了解,或者俱舍上面有明白的說明,道理可能很清楚,如果說他對這個概念清楚的,一說道理懂了,否則這個道理不清楚的話,道理說的再多你還是不了解說些什麼,這個地方我順便說一下。這個開合之間、粗細之間已經交待清楚。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再停一下。
他為什麼會能夠對煩惱執為怨敵的?為什麼會對這個道理能夠產生決定見解的?有一個理由,而且也是唯一的理由,可以說,苦!就是這樣,找快樂!也許我這一生有很多人我並沒感覺一心要想修行,那是宿生已經有修行了,初機修行的第一步他一定是,因為初機的凡夫無非是找快樂,看那個苦,他要去掉痛苦找快樂,那個時候為了找快樂,為了去掉痛苦,那時候努力策勵他去找,不幸的是極大部分他要找快樂找錯了,那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他都是找快樂,結果找了半天下了地獄!好可惜!我們幸運的找對了,因為要這個然後那個,找到這地方,一步一步推進,最後呢找到了,原來根本在煩惱。然後呢滅這個煩惱有一定的方法,那個時候你才會策勵精進,策勵精進的力量還是什麼?怕苦嘛!一句話,所以記得!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它一定是這個行相,你要把握得住。所以我們曉得這個對治苦,這是激發我們發心、起行,乃至於最後繼續修行到最後證果的整個力量,就在這裡,就在這裡。所以你看我們這個禪宗的大德也好、念佛的祖師也好,淨土聖賢錄上面我看見,也不曉得是那一個和尚,他一天到晚念佛,然後呢人家罵他,快要死了我那有功夫?下面一句話是我加上去的,他根本不覺得,快死了,下面阿彌陀佛拼命唸都來不及,哪有一點閒功夫?然後呢禪宗的大德就是生死心切,我們現在打那個板也是生死事大,處處地方在那裡,真是可惜!可惜的是什麼呢?把那個生死事大寫在板上面,那是板的事情,跟我沒關係!
我想起這個,我自己有一段笑話也可以說,我的笑話讓你們來笑,,也是我自己很痛切,但是呢我要感激的。我說我二十幾年以前是蠻用功,開始唸佛、拼命唸,後來因為到了蘭若,那麼然後呢又看了一點經教,看了很警惕,然後呢自己也做不到,我在那個書上面的圈、點,法師就說,不能亂!所以我曉得經上面我絕對不動,但是自己像現在這種書本上面我就劃什麼警惕自己,發現那個寫在書本裡還不夠味,我就把那個條子寫好了貼在牆上面,貼的個滿牆都是,常常去看。有一天仁法師跑著來告訴我,看了一下,我心裡覺得他會讚嘆我幾句,他怎麼講?貼在牆上沒有用,你要放到心裡去。後來我說法師,記不住貼在牆上幫忙它,他淡笑一下。過了多少年以後我感覺到一點都沒錯,一直到現在為止,我還受用這句話,我發現努力了多少年以後,大部分時候都是這樣,書本上劃了半天,原來生死事大,書本的事情,跟我不相干!然後打板的時候那個板上寫個生死事大,那個板的事情也跟我不相干!我們都是這個毛病,然後我們去弘法了,講給別人講了一大堆,然後自己呢?有很多人的確大菩薩
【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
這位大善知識專門在這有支上面修。
【 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因為用了這個功,所以了解了,然後著那個道的次第,關於這幾句話那麼文字很容易,你們如果懂得了這個有支,你們去用功的話立刻相應,否則的話呢這兩句話也沒多大意思。
【 此復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
所以,因為你曉得原來前面的因感後面的果是這樣的,如果你想到怕惡趣的話,那麼這是單是下士類,說這樣要做壞事─墮落,所以你要作好事,那麼這是下士。結果發現儘管做了善事還是流轉,不行,那麼要跳出,就是中士。下面:
【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後面一句話,由於自己感受到了這個苦逼,然後推己及人,說我要報恩,那個時候就把這一個道理要幫別人忙,你自己要跳出來要幫別人,要跳出來還要這個,所以說沒有這個,談大乘那是不曉得怎麼談起!現在把這個十二因緣的流轉的這個道理,簡單的說明了一下。實際上呢這個還滅的因,還滅的最主要的也已經點了一點,已點了一點,就是講到對治的時候,我們以愛取去滋潤的話那麼就生死,如果說你反過來了解的如理的正法,如理對治的話,那麼把那個煩惱消失了,所以阿羅漢雖然有無量無邊的業,能夠解脫。同時這個地方我們立刻可以了解一下、回想一下,為什麼前面說三世兩重因果當中告訴說,這個受跟愛之間是兩重因果的,還記得不記這句話?這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特別的原因,「受」這個東西是前面那一重因果因,感到現在必然的果,這個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現在從那個受怎麼樣引發下面卻是你現在的事情,你不了解了無明相應之觸是生愛,然後明相應的這個觸是什麼?善法欲,就這樣的兩條路叉開了,這一條路流轉,這一條路還滅,這個大題目、重點現在這裡指出來。關於抉擇這個怎麼來修道在後面,我們現在繼續看文。
【 ◎ 第四此等攝義者。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於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闇,】
像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由於業惑集增上力故,那麼這樣的關係,平常我們說惑業,它就是業惑,這個你們懂不懂什麼道理?是不是顛倒了?不是顛倒,所以它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有的時候可能顛倒,就是說你前面造的這個業,這個業的感不感果還要靠什麼?還要靠你的惑的滋潤,惑的滋潤的這個力量叫做集,由這個的力量,所以這個四諦當中因集緣生這個次第的必然性就在這個裡面,就是十二因緣當中的怎麼從能引因到所生支的關鍵所在,這句話裡頭,前面已經解釋的很多了,所以這裡不再提它。於是就在結生,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如果你對這個道理能夠如實的了知,不但了知而且如理的正確的修習,那個時候有一個特別好處?壞一切愚癡,而這個愚痴是衰損的根本,所有世間的一切的壞事情都是從愚癡上來的,你了解這個緣起的話,那麼這個愚癡就解決了。平常我們講說五停心觀的時候,對治貪心不淨觀,對治瞋心是慈悲觀,然後呢對治癡心是緣起觀,觀些什麼?什麼?大家說緣起嘛!這個才真正緣起,現在你了解了內涵一對比就了解了。實際上可能到現在為止有的人了解,有的人還含含糊糊,考試完了以後我想大家就會了解的比較清楚,那個時候了解了以後有什麼好處呢?
【 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
你正確的了解了事情從因到果的必然性,而並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叫做空緣起、緣起空,那個時候不管是執著內在、執著外在,內在是我們的身心,外在的山河大地,說一切一切無因生,你就不會。平常我們世間的這種想法就是無因生,當年稱為順世外道,現在我們通常大部分的見解都是這個,所以,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嘛生,就生起來了,那倒好像是這個都是物質的流轉,跟這個沒關係,就這樣,這個就是無因,這個是錯誤的,及邪因生一切邪見,其實無因本身也是個邪因,也是個邪見,它所以說邪因的話,就是它是講有因的,但是他講這個因他弄錯了,是這樣,這種都是邪見,一切的衰損、一切的罪惡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你現在了解了都排除它。所以這
【 增盛佛語寶藏珍財,如實了知生死體相,】
那個時候
【 便能發起猛利厭離,】
那個時候就能夠發起猛利厭離。
【 於解脫道策發其意,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
既然你對生死體相認識了、發起了厭離而且猛利的厭離的話,當然你一心一意要求厭離的方法,得到了方法於是你拼命去努力,這樣的做法那是所有那些大祖師們,那些祖師們都是已經什麼?覺醒,不再迷癡了,就是或者大徿大悟有成就者,以及得到聖位的這種微妙習氣,平常我們現在習氣染污的,既不微又不妙,是粗劣,可怕極了,它這個才是好的,這樣的好處的,最殊勝的方便、善巧就是講上面這個。那麼下面就講經上面的證明:
【 如是亦如妙臂請問經云:「於愚癡者,以緣起道。」】
說我們五停心觀就從這個上頭來了,
【 稻稈經說:「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
如果你對緣起的道理能夠善巧、正確的、如實的了解了以後,那麼對於從前到現在,從現在到後在,種種過程當中錯誤的這種概念、惡見,一切都排除、遮住、遮止掉了。
【 龍猛菩薩云:】
佛經上這麼說,菩薩論上面也這麼說:
【 「此緣起甚深,是佛語藏寶。」】
這個緣起的道理,甚深、最甚深!的的確確,佛整個講的就是緣起,我們現在了解了,那個只是一個概念,而我們現在這個概念實際上呢,就是進入這個甚深緣起的下腳第一步,非常重要!你有了這個認識走進去的話,你可以走到究竟無餘圓滿地步。
【 毘奈耶教中說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所有現行,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為諸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
這個第一雙就是佛弟子,他們一對那真是了不起。為什麼讚嘆他們第一雙?就是幫助我們釋迦世尊弘揚教法最好的一對,稱他第一雙。他們的現行,他們忙些什麼?看看,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於時時中遊觀五趣,他們也去遊喔!他遊了以後還來為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小乘尚且如此,所以菩薩,這常遊畢竟空,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他也遊戲!他這個遊戲唯恐你不去遊戲,我們這個遊戲就唯恐我們去,差別何在?這我們要了解,一個是正知見相應步步上昇,一個是無明覆蓋當中愚癡雜染。
【 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請為教誨,】
那麼如果說跟佛的那些共住、近住弟子,這個共住的話也就是出家的,共同的,近住也就是淨人們,現在我們譬如說在僧團當中有很多或者受五戒的、或者受八關齋戒的,本來近住是指八關齋戒的這個特別的,那麼現在包括範圍廣一點,反過來說就是在這個僧團當中的在家、出家的弟子,他所以到僧團來當然學佛,但是進來了以後就不樂梵行,來是來了,心裡面就放不下,你怎麼辦呢?付第一雙,請為教誨。
【 二人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便能證得殊勝上德。】
就這樣,那麼把那些不樂梵行的人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就給他去教誨了以後,他就能夠愛樂,然後呢?成就了。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業有惑的話一定造了業,造了業的話,對不起下面也緊跟著來了,造了業一定會感果的,那麼現在這個情況你不曉得造了無量無邊的業都沒感果,你說你怎麼知道我沒感果?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雖然無量劫,以前我們不知道,就是眼前的事情我們知道的很清楚。我們一天當中、一小時當中,不曉得造多少能引之因,是,你看見這種,覺得蠻好啊!看見這種,這個很討厭!是不是?我們剎那剎那,都把這個能引的因就放在這個地方,如果說一個因要感一個果的話,那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一剎那就是一個生命、一剎那就是生命,實際上我們的一生命一百年,這個一百年當中集多少能引之因,不曉得多多少少,一生尚且如此。所以我們一生當中,真正感得的只有其中的一個對不對?所以剩下來的都沒有,還集在那裡,現在我們有無量生死了,豈不是說這個無量無邊的能引之因的這個異熟還沒有感果,它一定要感果的,對不起。但是呢有一個方法,如果你修習對治的話就可把它損壞,它不感果,這是唯一的方法。所以異熟未出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實就是如此,這唯一的辦法要去對治,我們現在看看我們對治了沒有?說對治未壞,因為我們未修對治。
那麼請問怎麼是對治法呢?前面講過了,我們在講業的時候曉得了,指這個,然後呢所以講完了以後馬上講懺悔,這個懺悔就是它的對治,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這個東西。修對治的時候是什麼狀態?修對治的時候曉得這個東西的過患,起過患欲解,本來你看這個歡喜的不得了,錢越多越好,這個東西也越好吃愈好,現在感覺這個是無邊的過患,你只要能夠塞飽肚子,那我這個修行就可以了,多下來的東西實在是累贅,這樣,這個是對治。在你沒生起對治之前,為什麼沒有生起對治?這個我們現在暫時不談,在你沒有生起對治之前是什麼狀態?以愛取而滋潤,你看見就歡喜了,滋潤它,由此增上,則當漂流生死,這個生死包括善趣、惡趣,不管你怎麼都在漂流。
所以現在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怎麼辦呢?要了解正法,你了解正法還要如理聽聞。所以你現在還沒講翻到下一頁,我再繼續這一段話要說完,所以你必定要如理的了解的這個法,然後呢如理去思惟、如理去行持,經過懺悔去損壞,損是一種、壞是一種,到現在為止我們這個懺悔是損沒有壞,到後面到最後的話徹底的壞,能夠損的話它暫時就不會感果的,我們損之又損、損之又損,於是因為你不會感惡果你生生增上,或者你到了極樂世界,那沒關係,總是你不讓那惡的因緣增長,一直讓那善的因緣,這個善的因緣尤其是幹什麼?正對治惡的,就是這樣。所以到最後的話呢,你了解了空性把那個種子徹底破壞,好了!那麼那個時候我們還是有一個愛,這個愛叫什麼?善法欲,同樣的欲,欲是同樣的欲,可是善法欲跟世間的欲,是行相一樣的,方向完全相反。一個呢欲是欲,越多越好!現在了解原來這個東西這麼多過患,你厭離、排斥它,方向就完全相反,所以我們給它一個特別名字叫善法欲。因為你有了愛取,然後你造種種業,現在呢因為有善法欲曉得這個東西厭惡,於是變成了勤精進,這個是兩個根本差別,你能夠以善法欲去勤精進的話,現在呢是損壞,就是對治,它這個惡業生死之業不感果了。就這樣,這個概念就在這裡。反過來你如果不了解,不管你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受五戒也好,菩薩戒也好,乃至於什麼,說多少道理,都在這裡─概念,還要漂流!現在翻過來看。
p. 186
【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
看!阿羅漢證了果了,他異生就無量劫以來,他能引之業也一樣的無量無邊,但是他已經對治,不但損而且壞,由於這個損而壞,他就煩惱解脫了,沒有了,所以解脫了生死。所以前面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造了無量的業,「異熟未生,對治未壞」,這兩句話我為什麼要說?異熟未生這是無可奈何的,法爾如是,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就要認識對治,現在大家了解了嗎?所以對我們這個懺悔應該感到高興,儘管現在還不懂得,心裡面至少說,我好高興!雖然我不懂道理,我已經有機會參加了,慢慢的就把這個真實的內容要加進去,不要說我已經很多了,現在又要中間加這個東西,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就排斥那個法,那個很危險!我們平常所以謗法、謗法,不一定就行之於身口?就是你心裡一念起來的時候,你就那個時候!千萬注意!不要說我在那裡睡覺多好,跑過去磕幾個頭,在那邊磕的腰酸背痛,這個念頭萬萬起不得!你儘管現在不懂,你說現在我既然有機會進去,雖然我不懂我跑進去,這個就來,然後呢因為你不懂,所以趕快努力把它弄懂,弄懂了然後你加進去「對治」,行了!雖然我們這一生沒有機會,不一定有機會證得阿羅漢果,但是要求往生那是保證的,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很多人大家說我要念佛、念佛,那個道理都不懂,你怎麼個唸?我的天啊!這地方注意哦!那麼還有一點,我剛才告訴你們考試,考試這個是大關鍵,我所以要考的話就是你們考完了,今天晚上還要溫習,不過這個課主要在明天講,我會告訴你們這個重要的關鍵在什麼地方,然後呢務必使得這個地方弄清楚,至少在座的大部分同修的確非常精進我非常歡喜,這一點我絕對盡我的力量幫助你們。繼續下去。
【 若於是理獲決定解,則於煩惱執為怨敵,於滅煩惱能發精進。】
好了,你對上面這個道理了解了,還要什麼?獲決定解,這個我們現在已經認識了,不是說懂得了,算了,然後呢關起書本來又忘記掉了,或者懂得是懂了,但還含含糊糊;不,懂得徹徹底底,夠不夠?不夠,徹底了以後然後呢反覆思惟,然後呢你心裡生起現行,碰到任何情況之下,就是這個!碰到任何情況,就是這個!所以這個見解是堅定不移,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那時候才可以、才會對煩惱執為怨敵,在任何時候,平常我以為這個好就歡喜它的,是貪愛的、愛取,那個時候一無是處!一無是處!你就把它看成怨敵了。因為你把那個能夠怨敵了,所以你要對治它,那麼然後呢對於滅煩惱,這個善巧方便,你能發精進,因為你找到了個怨家了,這個怨家要傷害你,你要想辦法跟那個怨家鬥,於是你要學種種的方法去跟它鬥,這個精進就是鬥煩惱,那個時候才引發得起你的精進來,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前面這個道理,這麼個重要法。現在不管是四諦十二因緣,你兩種當中你能夠融會貫通的話,不管你怎麼講,講四諦,四諦清清楚楚,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清清楚楚。譬如說,我們前面講這個四諦當中的時候曾經談起集諦,苦諦比較容易懂,苦空無常,實際上那個苦空無常還不一定那麼容易,還不一定,不過至少粗相我們比較容易。那個集諦當中,集諦當中因集緣生四諦這個的確不大懂,你們不妨試試看,等一下翻那個字典,我們這裡佛教大字典,然呢這個法相大字典,你去翻。你怎麼翻?如果不懂這十二因緣的內涵的話,你不了解,或者俱舍上面有明白的說明,道理可能很清楚,如果說他對這個概念清楚的,一說道理懂了,否則這個道理不清楚的話,道理說的再多你還是不了解說些什麼,這個地方我順便說一下。這個開合之間、粗細之間已經交待清楚。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再停一下。
他為什麼會能夠對煩惱執為怨敵的?為什麼會對這個道理能夠產生決定見解的?有一個理由,而且也是唯一的理由,可以說,苦!就是這樣,找快樂!也許我這一生有很多人我並沒感覺一心要想修行,那是宿生已經有修行了,初機修行的第一步他一定是,因為初機的凡夫無非是找快樂,看那個苦,他要去掉痛苦找快樂,那個時候為了找快樂,為了去掉痛苦,那時候努力策勵他去找,不幸的是極大部分他要找快樂找錯了,那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他都是找快樂,結果找了半天下了地獄!好可惜!我們幸運的找對了,因為要這個然後那個,找到這地方,一步一步推進,最後呢找到了,原來根本在煩惱。然後呢滅這個煩惱有一定的方法,那個時候你才會策勵精進,策勵精進的力量還是什麼?怕苦嘛!一句話,所以記得!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它一定是這個行相,你要把握得住。所以我們曉得這個對治苦,這是激發我們發心、起行,乃至於最後繼續修行到最後證果的整個力量,就在這裡,就在這裡。所以你看我們這個禪宗的大德也好、念佛的祖師也好,淨土聖賢錄上面我看見,也不曉得是那一個和尚,他一天到晚念佛,然後呢人家罵他,快要死了我那有功夫?下面一句話是我加上去的,他根本不覺得,快死了,下面阿彌陀佛拼命唸都來不及,哪有一點閒功夫?然後呢禪宗的大德就是生死心切,我們現在打那個板也是生死事大,處處地方在那裡,真是可惜!可惜的是什麼呢?把那個生死事大寫在板上面,那是板的事情,跟我沒關係!
我想起這個,我自己有一段笑話也可以說,我的笑話讓你們來笑,,也是我自己很痛切,但是呢我要感激的。我說我二十幾年以前是蠻用功,開始唸佛、拼命唸,後來因為到了蘭若,那麼然後呢又看了一點經教,看了很警惕,然後呢自己也做不到,我在那個書上面的圈、點,法師就說,不能亂!所以我曉得經上面我絕對不動,但是自己像現在這種書本上面我就劃什麼警惕自己,發現那個寫在書本裡還不夠味,我就把那個條子寫好了貼在牆上面,貼的個滿牆都是,常常去看。有一天仁法師跑著來告訴我,看了一下,我心裡覺得他會讚嘆我幾句,他怎麼講?貼在牆上沒有用,你要放到心裡去。後來我說法師,記不住貼在牆上幫忙它,他淡笑一下。過了多少年以後我感覺到一點都沒錯,一直到現在為止,我還受用這句話,我發現努力了多少年以後,大部分時候都是這樣,書本上劃了半天,原來生死事大,書本的事情,跟我不相干!然後打板的時候那個板上寫個生死事大,那個板的事情也跟我不相干!我們都是這個毛病,然後我們去弘法了,講給別人講了一大堆,然後自己呢?有很多人的確大菩薩
【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
這位大善知識專門在這有支上面修。
【 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因為用了這個功,所以了解了,然後著那個道的次第,關於這幾句話那麼文字很容易,你們如果懂得了這個有支,你們去用功的話立刻相應,否則的話呢這兩句話也沒多大意思。
【 此復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
所以,因為你曉得原來前面的因感後面的果是這樣的,如果你想到怕惡趣的話,那麼這是單是下士類,說這樣要做壞事─墮落,所以你要作好事,那麼這是下士。結果發現儘管做了善事還是流轉,不行,那麼要跳出,就是中士。下面:
【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後面一句話,由於自己感受到了這個苦逼,然後推己及人,說我要報恩,那個時候就把這一個道理要幫別人忙,你自己要跳出來要幫別人,要跳出來還要這個,所以說沒有這個,談大乘那是不曉得怎麼談起!現在把這個十二因緣的流轉的這個道理,簡單的說明了一下。實際上呢這個還滅的因,還滅的最主要的也已經點了一點,已點了一點,就是講到對治的時候,我們以愛取去滋潤的話那麼就生死,如果說你反過來了解的如理的正法,如理對治的話,那麼把那個煩惱消失了,所以阿羅漢雖然有無量無邊的業,能夠解脫。同時這個地方我們立刻可以了解一下、回想一下,為什麼前面說三世兩重因果當中告訴說,這個受跟愛之間是兩重因果的,還記得不記這句話?這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特別的原因,「受」這個東西是前面那一重因果因,感到現在必然的果,這個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現在從那個受怎麼樣引發下面卻是你現在的事情,你不了解了無明相應之觸是生愛,然後明相應的這個觸是什麼?善法欲,就這樣的兩條路叉開了,這一條路流轉,這一條路還滅,這個大題目、重點現在這裡指出來。關於抉擇這個怎麼來修道在後面,我們現在繼續看文。
【 ◎ 第四此等攝義者。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於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闇,】
像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由於業惑集增上力故,那麼這樣的關係,平常我們說惑業,它就是業惑,這個你們懂不懂什麼道理?是不是顛倒了?不是顛倒,所以它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有的時候可能顛倒,就是說你前面造的這個業,這個業的感不感果還要靠什麼?還要靠你的惑的滋潤,惑的滋潤的這個力量叫做集,由這個的力量,所以這個四諦當中因集緣生這個次第的必然性就在這個裡面,就是十二因緣當中的怎麼從能引因到所生支的關鍵所在,這句話裡頭,前面已經解釋的很多了,所以這裡不再提它。於是就在結生,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如果你對這個道理能夠如實的了知,不但了知而且如理的正確的修習,那個時候有一個特別好處?壞一切愚癡,而這個愚痴是衰損的根本,所有世間的一切的壞事情都是從愚癡上來的,你了解這個緣起的話,那麼這個愚癡就解決了。平常我們講說五停心觀的時候,對治貪心不淨觀,對治瞋心是慈悲觀,然後呢對治癡心是緣起觀,觀些什麼?什麼?大家說緣起嘛!這個才真正緣起,現在你了解了內涵一對比就了解了。實際上可能到現在為止有的人了解,有的人還含含糊糊,考試完了以後我想大家就會了解的比較清楚,那個時候了解了以後有什麼好處呢?
【 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
你正確的了解了事情從因到果的必然性,而並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叫做空緣起、緣起空,那個時候不管是執著內在、執著外在,內在是我們的身心,外在的山河大地,說一切一切無因生,你就不會。平常我們世間的這種想法就是無因生,當年稱為順世外道,現在我們通常大部分的見解都是這個,所以,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嘛生,就生起來了,那倒好像是這個都是物質的流轉,跟這個沒關係,就這樣,這個就是無因,這個是錯誤的,及邪因生一切邪見,其實無因本身也是個邪因,也是個邪見,它所以說邪因的話,就是它是講有因的,但是他講這個因他弄錯了,是這樣,這種都是邪見,一切的衰損、一切的罪惡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你現在了解了都排除它。所以這
【 增盛佛語寶藏珍財,如實了知生死體相,】
那個時候
【 便能發起猛利厭離,】
那個時候就能夠發起猛利厭離。
【 於解脫道策發其意,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
既然你對生死體相認識了、發起了厭離而且猛利的厭離的話,當然你一心一意要求厭離的方法,得到了方法於是你拼命去努力,這樣的做法那是所有那些大祖師們,那些祖師們都是已經什麼?覺醒,不再迷癡了,就是或者大徿大悟有成就者,以及得到聖位的這種微妙習氣,平常我們現在習氣染污的,既不微又不妙,是粗劣,可怕極了,它這個才是好的,這樣的好處的,最殊勝的方便、善巧就是講上面這個。那麼下面就講經上面的證明:
【 如是亦如妙臂請問經云:「於愚癡者,以緣起道。」】
說我們五停心觀就從這個上頭來了,
【 稻稈經說:「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
如果你對緣起的道理能夠善巧、正確的、如實的了解了以後,那麼對於從前到現在,從現在到後在,種種過程當中錯誤的這種概念、惡見,一切都排除、遮住、遮止掉了。
【 龍猛菩薩云:】
佛經上這麼說,菩薩論上面也這麼說:
【 「此緣起甚深,是佛語藏寶。」】
這個緣起的道理,甚深、最甚深!的的確確,佛整個講的就是緣起,我們現在了解了,那個只是一個概念,而我們現在這個概念實際上呢,就是進入這個甚深緣起的下腳第一步,非常重要!你有了這個認識走進去的話,你可以走到究竟無餘圓滿地步。
【 毘奈耶教中說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所有現行,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為諸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
這個第一雙就是佛弟子,他們一對那真是了不起。為什麼讚嘆他們第一雙?就是幫助我們釋迦世尊弘揚教法最好的一對,稱他第一雙。他們的現行,他們忙些什麼?看看,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於時時中遊觀五趣,他們也去遊喔!他遊了以後還來為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小乘尚且如此,所以菩薩,這常遊畢竟空,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他也遊戲!他這個遊戲唯恐你不去遊戲,我們這個遊戲就唯恐我們去,差別何在?這我們要了解,一個是正知見相應步步上昇,一個是無明覆蓋當中愚癡雜染。
【 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請為教誨,】
那麼如果說跟佛的那些共住、近住弟子,這個共住的話也就是出家的,共同的,近住也就是淨人們,現在我們譬如說在僧團當中有很多或者受五戒的、或者受八關齋戒的,本來近住是指八關齋戒的這個特別的,那麼現在包括範圍廣一點,反過來說就是在這個僧團當中的在家、出家的弟子,他所以到僧團來當然學佛,但是進來了以後就不樂梵行,來是來了,心裡面就放不下,你怎麼辦呢?付第一雙,請為教誨。
【 二人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便能證得殊勝上德。】
就這樣,那麼把那些不樂梵行的人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就給他去教誨了以後,他就能夠愛樂,然後呢?成就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一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一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就給他去教誨了以後,他就能夠愛樂,然後呢?成就了。前面有過這個故事,難陀這個故事,難陀的、阿難的那兩個侄兒的故事不是。他出了家以後不樂梵行。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帶去以來,馬上解決,就這樣。
p. 187
【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啟白其事,】
然後呢?大師就是佛啦!看見他們兩個做得好,那麼就問阿難,阿難尊者就把這個事情告訴說,本來他們兩個、他們那些人不好好的,結果呢?讓那個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給他一教化,就成就了,佛就說好是好,但是
【 佛曰一切時處,不能遍有如第一雙,】
這個當然你不可能,他們兩個只有兩個人,你不可能任何地方去教他們,現在我另外告訴你一個方法。怎麼辦?
【 應於門房畫生死輪,分為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
那是這樣,在你們的房門上面,換句話說,你在起居的隨時看看,那生死輪迴這樣的,分為五分,就是昨天那個圖,記得不記得?從最裡邊,一層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就這個,畫在那裡。那麼周圍呢?最外面呢?畫一個十二緣起流轉,其次行生死輪,畫這個生死六道當中,中陰,中間,外面被這個閻羅王包住,這樣的五個層次。那麼另外呢?
【 又為仙道大王寄佛像時,於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就是昨天講的那個故事。就把它寄給他,一看,然後呢他看了以後,就了脫生死了。但願我們現在也看了它一下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不過我們現在不要單單為自己,這個地方要為一切眾生解決,這是我們共中士。第二,前面就是先把這個十二緣起的這個第一個一點說明,不是,這一個是共整個的共中士道。共中士道它分幾部分,我們就看看這個什麼,看那個科判在什麼地方?在一百,,這個共中士道,我看啊!思惟苦諦,希求解脫方便。在一百五十三頁,中士道修心分四個正修意樂,那麼正修意樂當中分成功有這個四諦、十二因緣的修法,那麼,現在這兩個都說完了。所以我們了解了,那中士道的意樂,講些什麼內容,怎麼修法,質本身已經明白的了解了。那麼量呢?所以現在這個第二彼生起之量。
【 ◎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
第一個,像前面我們關於這個正修,中士道的意樂分兩個,分兩類來說,第一個是苦集滅道的四諦,苦集、十二緣起,了解了生死的體相以後,那個時候心裡覺得真是一無意思,原來我們認以為快樂的事情是一無是處。不要說是苦,然後呢找到那個苦原來有這個原因,那既然有這個原因可以消失掉了,誰願意苦呢?於是就要想得到那個去掉痛苦的寂滅等等。所以才生此,亦是出離意樂,你只要生起一點來,這個也是出離意樂。這個話到現在為止,對我們就變得很重要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了解了,你任何一個識,因位識,你只要有這個因位識,它將來只要有因緣再去滋潤它的話,它就能感果的。感果的第一個就是這個,不過以無始以來是無明行識,現在呢由於正法的了解了以後,跟明相應的行,所生下來的這個識,就是這個。所以哪怕才生起,這個意樂,這個就是識心,就對了,我們就要這個。但是夠不夠?不夠!
【 然唯爾許猶非止足,】
不夠的。因為這是因位,我們現在要感得的果,因位當中不能解決問題,要感果了以後,才得到這個圓滿的。
【 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
而那個心要怎麼樣才對呢?就像我們處在這個大火,什麼大火?無常大火!這個大火燒得非常猛烈,所以熾然的大火。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人拚命一定要超出,我們要生的量要這樣,那麼就對了,一定要對了。所以我們每天晚上一定念,一定念什麼?念什麼?普賢警眾四句,普賢,如救頭燃,就像這樣,要趕快努力!
【 又云:「如囚欲脫獄」等,如前所引」。】
這個前面都已經說過了,
【 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你心裡面有多少生起來的話,就對了。你就應該像這樣的這個量,繼續不斷的增長、增長。這個現在我們修行、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沒有別的,更沒有別的了,不管是禪、淨、律、密的根本在此。
【 ◎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
有一個祖師說得很有趣。雖然很有趣,這個裡邊還很痛切,就像一些祖師說的話,我這個笑,笑中有痛。雖然這個很有趣好像蠻好玩的,但是心裡面就很痛,痛切的感覺。上面所說的那些道理只是口面上面,是嘴巴上面講講的。漂浮在酸酒上面,那個酒還發了酸,那是一無是處,然後呢?還漂一點麵粉,通常我們看見那個很多東西上面浮一點點,就這麼一點點,那意思,一點用場都沒有。如果你講的這個道理這樣的話,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因為你對這個道理並不了解,既然你不感到苦,當然你也不會求出離,不會求出離你也不會找出離的因跟道,就算你懂得了,也沒有用。嘴巴上面講講,心裡面就生不起來。一定要你正確的思惟觀察,然後對那個痛苦產生深切的厭離,然後呢找到這個痛苦的因,那個時候你覺得這個是一無可取,見不可欲,是這樣來的。所以常常有人問我,我當年自己也是這樣說,這個貪心明明曉得這個貪不好,經上說得明明白白,好像懂了,為什麼去不掉?就是這樣,明明沒找到因,你沒找到因。所以沒找到因,你還覺得這個東西可欲,好得很!你找到了因,認識了清楚,那時候你就感覺到一無是處!一無是處!那個時候你就排斥它,那個厭離心就生起來。
【 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
既然你對苦業不怕苦,不怕,然後呢?造集苦的因,當然你也不了解,這是集苦的,那覺得快樂得很!既然是快樂的話,當然這個滅除了苦的這個滅,你把它苦當作快樂,現在要滅除它,當然不願意,是不是?滅除苦集之滅,你也不想。既然不想的話,得到這個苦滅的求解脫這個的心也是這樣。
【 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
所以說,修道都是空話。我們因為了解了這一個苦,找到了苦的因,曉得了要從這個地方斷起。斷了以後,得到這個滅諦,真是樂,然後要去修道。要修道,然後要出家也好,然後要持戒、學定、修慧。然後要念佛,要參禪。然後要學教、要學密。然後自己不忍,再進一步才去弘法。這個次第是這樣必然的,所以下面說:
【 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
因為你自己看見這個生死的行相那麼痛苦,所以要跳出來,推己及人,看見不忍他們苦,因為你不忍,所以那個悲。既然你現在前面這個沒有,你說悲,哪裡生起?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總覺得看見別人苦,他覺得很不忍,他自己苦懂不懂?自己苦一點都不懂。既然自己苦一點都不懂得的話,怎麼說對人家的苦不忍呢?這個是問題!這個是問題!這個是我們要檢點的。但是這個並不是說,我們沒有世間這種事的,看見世間這個人生了病很痛苦,對!我們倒是好的。這個是好心。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修學佛法不是這樣的,它有它特別的內涵在,這個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所以真正的大乘不是說,看見他生了病,然後呢就是這樣的要去救他,不在這個上頭,你要找它這個根本在什麼地方。於是了解前面這個道理,然後呢從根拔起,那個時候才談得到弘法。有了悲心,所以圓滿悲心,那個時候叫上求佛道,因為你要想圓滿悲心,一定要知道方法,那個時候要學大智,這樣,這個才是大菩提心。既然現在這個悲心也沒有生起的話,
【 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
這個很明白。這個悲心是根本,你現在的根本都沒有的話,你說策發無上大菩提心,
【 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
跟著這個名字講講而已,說這個大乘好,每一個人都擔著這個我。我總歸最好的,大乘最好的,我當然也是個大乘,大乘的內容是什麼?那就不去管它了,這樣,這個那就差就差在這裡,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要好好地努力。但是我們不要管別人,這個前面道理一再說,管我們自己的。反過來說,我們因為是要學大乘,自己一方面努力,看見別人我要救他,偏偏我現在也沒有能力救他,他只嘴巴上面講講,我還高興!因為什麼?我要救他,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他現在嘴巴上面講一講,至少講了嘴巴上面,弄了影子進去他的影子種下去的話,將來我成就了,憑他現在的因位識救他。所以別人嘴巴上講講,我都非常隨喜、非常歡喜,可是我自己絕不讓他擺在嘴巴上面講。了解不了解?為什麼我特別要講這句話呢?現在我們很多煩惱都是從這個上頭來的,懂得這個道理,不看自己就看別人,你這傢伙講了個半天說空話,你是大乘行者,如果是個大乘行者的話,在我現在的了解當中,他只要肯嘴巴上面講講,我歡喜的不得了。就是這個道理。清楚不清楚這個話?所以處處地方,實際上幫助我們,不管你是大乘、小乘,我們每一個地方,要把握住他的根本在什麼地方,然後在這個上面增長、淨化自己。
【 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習。】
現在我們懂了,所以它前面為什麼要下士道、中士道這個次第的必然性,如果說你沒有這個說大乘的話,那的的確確是空中樓閣,所以說高不可攀,其因在此,這是發生的量。
p. 188
【 ◎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
有很多人弄錯了。那麼這個錯誤在這個地方要辨別一下,要不然你忙了半天,那真是盲修瞎鍊,可惜。
【 若作是云,】
有的人這樣的講法。
【 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有的人這麼說,他說:你到現在為止,前面講的都是講厭離心、講出離心,是!經過前面這個修習了以後,產生厭患,生起那個出離心,這一個情況對於聲聞二乘的人,對的!墮寂滅邊。因為他有了厭離心,是不樂安住在這個生死當中,所以對於這個小乘人來說,這是好極了,但是菩薩不可以,不應該修此,有的人說這樣的說法。菩薩要救人,你厭離了話,誰來救?現在很普遍有這種誤解。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加以說明,看!大師不是憑空講,他都引經引論,換句話說,這是諸佛菩薩如理的無垢的說法,都是這個樣的。這個經上怎麼講?
【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為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
說這個菩薩為了推己及人,要幫助一切有情使他成熟,所以去攝受他,為了要幫忙他,他必定要在生死輪迴當中,才能夠做得到。他在這一點上面見到,這樣的在生死當中救人有絕大的殊勝的利益在,不是在涅槃當中。如果說,你証得了涅槃以後,你就沒有辦法救人了,沒有這個利益。
【 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
那麼進一步又說,真正的菩薩行者對這個生死的行境,你恐怖,說這個生死當中很恐怖,那個你錯了。這句話,單單從這句話斷章取義來看的話,好像菩薩對這個生死不應厭離,但是前後文義連貫的話,你了解這句話的意思。
【 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偏攝受無量生死。」】
這個同樣的經上面說,這個啊薄伽梵,那個是有人跟佛來論這個事情的時候說,聲聞怖畏生死的,!一心跳出來,而菩薩返應周遍攝受無量生死。他在任何一切處周而遍,沒有一點遺漏的攝受生死!他要在生死當中。不過,看這兩個字,!他是攝受生死喔!攝受生死,在生死當中,並不是說生死可愛喔!所以一字之差,就差了十萬八千里!他還是看見他的不可愛,但是偏偏要攝受,為什麼?因為他生死當中,有大的殊勝的利益,幹什麼?幫忙人家解決。所以如果這一點看不見的話,他弄錯了,於是覺得菩薩不應該厭離。所以下面說,這種情況
【 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錯了。
【 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於惑業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
不是這個意思,經上面說的不厭生死,不是說由於我們的惑業力,就是我們在煩惱當中自己沒有辦法主宰,所以在漂流在生死當中受苦,對這個苦不應該厭離。不是這個意思,那麼應該什麼呢?
【 是顯菩薩為利眾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中不應厭離。】
那個是菩薩的真正行境。菩薩對於這個惑業這個東西,深深感覺得可怕。然後呢?自己感覺得可怕,推己及人,然後自己有力量能夠斷除,但是不徹底斷除,還要在生死輪迴當中,把他自己了解的告訴別人、幫助別人。所以他的目的是為利益有情,他這個心,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最後生的菩薩一直是什麼?擐披誓甲,這個就是他誓願。這個精進當中第一個就擐甲精進。他為什麼能夠精進?就是要發心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學菩薩行。他這種心情什麼?眾生是一切大苦,把所有眾生的一切大苦通通擺在他身上。那麼,一一剎那降到自己身上,他都不怕。這個發大精進,在這種狀態當中、生死當中,不應厭離,是這個道理。所以
【 如是月稱論師亦云:「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邊,剎那剎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
這個菩薩發的心,真了不起啊!眾生所有的一切的苦,沒有一點點餘剩的,通通來,然時間上,盡生死邊,就是從現在開始一直到生死最後邊際,沒有一刻停止的,都損惱自己的身心而不恐怖,我要發這個大精進!現在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我們因地當中一定要起這個心,不要作一點小事情,哎呀!哎呀!這個千萬不可以。所以當我們想到這一點的話,現在生一點小病我常常很高興,小病好啊!真好。我這個小病可以忍受,那個大病才能忍受;小苦,小苦忍受,大苦可以忍受,任何一點小小的事情,你如果說縮在那個地方的話,你就沒有用。小的地方挺起來,那你的心情慢慢的一步一步增強,你就力量增大。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所以念書一定也是小學、中學、大學,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 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為證此故,引彼諸經。】
說他要代一切眾生受一切苦,然後呢發大勇猛,幹什麼?要救一切眾生,使得一切眾生都得到一切種智,這個是無量無邊的珍寶,他集那個資糧。而要想集那個資糧,還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去做,所以看見這個有非常了不起的殊勝的利益在。因為這樣,他再苦,願意去做。為了這樣所以說明菩薩不厭,不厭的道理是在這個上頭。真正的關於不厭我們一定要到共上士,不是不共上士,就是不共的。上士道發精進的時候,那時候你才曉得真的發精進是快樂的,不是痛苦的。現在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之前,叫你做一點點,苦不堪言!這個的確發不起來,所以說真正最重要的什麼呢?正知見!得到了正知見,叫你不發,都不可能。
【 ◎ 又於三有見為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於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
下面繼續的又說,他怎麼會對這個三有見到殊勝利益呢?因為菩薩看見真正努力去利益有情有很特別的好處,所以對這個事情發精進。而對這樣的做法可以得到安樂,這不是痛苦的。
p. 189
【 故不厭患三有之義,是於生死,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於此事而發歡喜。】
所以說不厭三有,大乘的不厭三有是什麼?對於在生死當中靠了這個,而能夠利益一切有情,對於這件事情不應厭患,對這件事情應該歡喜。到這裡我們不妨停一下。菩薩心專門幫別人忙,對這個事情歡喜,那麼現在我們學菩薩應該在因地上面就要努力,所以現在有的時候,往往別人叫你做一點什麼事情,心裡總覺得麻煩討厭,你這個排拒別人,錯了。學大乘行者不是,學大乘行者的確地方從因地當中處處地方廣行方便。萬一做不到,怎麼辦?昨天晚上我們剛學過,至少你做不到,意樂要圓滿。我怎麼這麼差?做不到我一定要努力,要幫忙他。這個才是我們剛開始修行第一步,學大乘的行者。幫人忙,是固然如此,侍候佛、供養三寶,你從這地方慢慢的慢慢的薰習起,就行了,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們真能這樣做跟法相應的話,這個是佛法無有不興。為什麼現在佛法這麼衰退?就是這樣,講都講大乘,一天到晚把自己顧得牢得不能再牢,稍微幫人家一點忙,對你一點小小的損失就不行。不要說人,佛菩薩應該恭敬的對象吧?,結果跑得去,如果到了廟堂裡叫你為常住服務一點事情,覺得這個不行,好像損害修行了。真正的修行不從這個地方修行,你修什麼?如果你說,我是個小乘,我贊成。好!小乘行者什麼態度?那我們不妨看看他。他的的確確拿了一個缽跑出去討飯,鹹的也好,淡的也好,甜的也好、酸的也好,吃飽了。討不到,討了七家,餓肚子也沒關係,全部精神擺在這裡。所以現在我們看泰國,泰國它有它的好處,但是,是不是這個精神完全具足,這個裡邊還是值得我們應該注意的喔!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是非辨別得很清楚。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叫你你一切都不要管,所以,他真正佛在世的「囋嘆」頭陀,乃至於房子都是多餘的,什麼都是多餘的。你全部的精神就貫注在上面,這個生死,頭上著了火,沒關係,等一下,我這個事情要忙,你要忙這個,那個就對。那個時候是,你什麼都不要管,這個我們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在這個地方,也隨時隨地體會一下。反過來說,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不要說這個才是我們修行。所以,我們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說我業障很重啊!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就給他去教誨了以後,他就能夠愛樂,然後呢?成就了。前面有過這個故事,難陀這個故事,難陀的、阿難的那兩個侄兒的故事不是。他出了家以後不樂梵行。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帶去以來,馬上解決,就這樣。
p. 187
【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啟白其事,】
然後呢?大師就是佛啦!看見他們兩個做得好,那麼就問阿難,阿難尊者就把這個事情告訴說,本來他們兩個、他們那些人不好好的,結果呢?讓那個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給他一教化,就成就了,佛就說好是好,但是
【 佛曰一切時處,不能遍有如第一雙,】
這個當然你不可能,他們兩個只有兩個人,你不可能任何地方去教他們,現在我另外告訴你一個方法。怎麼辦?
【 應於門房畫生死輪,分為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
那是這樣,在你們的房門上面,換句話說,你在起居的隨時看看,那生死輪迴這樣的,分為五分,就是昨天那個圖,記得不記得?從最裡邊,一層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就這個,畫在那裡。那麼周圍呢?最外面呢?畫一個十二緣起流轉,其次行生死輪,畫這個生死六道當中,中陰,中間,外面被這個閻羅王包住,這樣的五個層次。那麼另外呢?
【 又為仙道大王寄佛像時,於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就是昨天講的那個故事。就把它寄給他,一看,然後呢他看了以後,就了脫生死了。但願我們現在也看了它一下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不過我們現在不要單單為自己,這個地方要為一切眾生解決,這是我們共中士。第二,前面就是先把這個十二緣起的這個第一個一點說明,不是,這一個是共整個的共中士道。共中士道它分幾部分,我們就看看這個什麼,看那個科判在什麼地方?在一百,,這個共中士道,我看啊!思惟苦諦,希求解脫方便。在一百五十三頁,中士道修心分四個正修意樂,那麼正修意樂當中分成功有這個四諦、十二因緣的修法,那麼,現在這兩個都說完了。所以我們了解了,那中士道的意樂,講些什麼內容,怎麼修法,質本身已經明白的了解了。那麼量呢?所以現在這個第二彼生起之量。
【 ◎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
第一個,像前面我們關於這個正修,中士道的意樂分兩個,分兩類來說,第一個是苦集滅道的四諦,苦集、十二緣起,了解了生死的體相以後,那個時候心裡覺得真是一無意思,原來我們認以為快樂的事情是一無是處。不要說是苦,然後呢找到那個苦原來有這個原因,那既然有這個原因可以消失掉了,誰願意苦呢?於是就要想得到那個去掉痛苦的寂滅等等。所以才生此,亦是出離意樂,你只要生起一點來,這個也是出離意樂。這個話到現在為止,對我們就變得很重要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了解了,你任何一個識,因位識,你只要有這個因位識,它將來只要有因緣再去滋潤它的話,它就能感果的。感果的第一個就是這個,不過以無始以來是無明行識,現在呢由於正法的了解了以後,跟明相應的行,所生下來的這個識,就是這個。所以哪怕才生起,這個意樂,這個就是識心,就對了,我們就要這個。但是夠不夠?不夠!
【 然唯爾許猶非止足,】
不夠的。因為這是因位,我們現在要感得的果,因位當中不能解決問題,要感果了以後,才得到這個圓滿的。
【 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
而那個心要怎麼樣才對呢?就像我們處在這個大火,什麼大火?無常大火!這個大火燒得非常猛烈,所以熾然的大火。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人拚命一定要超出,我們要生的量要這樣,那麼就對了,一定要對了。所以我們每天晚上一定念,一定念什麼?念什麼?普賢警眾四句,普賢,如救頭燃,就像這樣,要趕快努力!
【 又云:「如囚欲脫獄」等,如前所引」。】
這個前面都已經說過了,
【 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你心裡面有多少生起來的話,就對了。你就應該像這樣的這個量,繼續不斷的增長、增長。這個現在我們修行、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沒有別的,更沒有別的了,不管是禪、淨、律、密的根本在此。
【 ◎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
有一個祖師說得很有趣。雖然很有趣,這個裡邊還很痛切,就像一些祖師說的話,我這個笑,笑中有痛。雖然這個很有趣好像蠻好玩的,但是心裡面就很痛,痛切的感覺。上面所說的那些道理只是口面上面,是嘴巴上面講講的。漂浮在酸酒上面,那個酒還發了酸,那是一無是處,然後呢?還漂一點麵粉,通常我們看見那個很多東西上面浮一點點,就這麼一點點,那意思,一點用場都沒有。如果你講的這個道理這樣的話,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因為你對這個道理並不了解,既然你不感到苦,當然你也不會求出離,不會求出離你也不會找出離的因跟道,就算你懂得了,也沒有用。嘴巴上面講講,心裡面就生不起來。一定要你正確的思惟觀察,然後對那個痛苦產生深切的厭離,然後呢找到這個痛苦的因,那個時候你覺得這個是一無可取,見不可欲,是這樣來的。所以常常有人問我,我當年自己也是這樣說,這個貪心明明曉得這個貪不好,經上說得明明白白,好像懂了,為什麼去不掉?就是這樣,明明沒找到因,你沒找到因。所以沒找到因,你還覺得這個東西可欲,好得很!你找到了因,認識了清楚,那時候你就感覺到一無是處!一無是處!那個時候你就排斥它,那個厭離心就生起來。
【 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
既然你對苦業不怕苦,不怕,然後呢?造集苦的因,當然你也不了解,這是集苦的,那覺得快樂得很!既然是快樂的話,當然這個滅除了苦的這個滅,你把它苦當作快樂,現在要滅除它,當然不願意,是不是?滅除苦集之滅,你也不想。既然不想的話,得到這個苦滅的求解脫這個的心也是這樣。
【 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
所以說,修道都是空話。我們因為了解了這一個苦,找到了苦的因,曉得了要從這個地方斷起。斷了以後,得到這個滅諦,真是樂,然後要去修道。要修道,然後要出家也好,然後要持戒、學定、修慧。然後要念佛,要參禪。然後要學教、要學密。然後自己不忍,再進一步才去弘法。這個次第是這樣必然的,所以下面說:
【 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
因為你自己看見這個生死的行相那麼痛苦,所以要跳出來,推己及人,看見不忍他們苦,因為你不忍,所以那個悲。既然你現在前面這個沒有,你說悲,哪裡生起?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總覺得看見別人苦,他覺得很不忍,他自己苦懂不懂?自己苦一點都不懂。既然自己苦一點都不懂得的話,怎麼說對人家的苦不忍呢?這個是問題!這個是問題!這個是我們要檢點的。但是這個並不是說,我們沒有世間這種事的,看見世間這個人生了病很痛苦,對!我們倒是好的。這個是好心。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修學佛法不是這樣的,它有它特別的內涵在,這個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所以真正的大乘不是說,看見他生了病,然後呢就是這樣的要去救他,不在這個上頭,你要找它這個根本在什麼地方。於是了解前面這個道理,然後呢從根拔起,那個時候才談得到弘法。有了悲心,所以圓滿悲心,那個時候叫上求佛道,因為你要想圓滿悲心,一定要知道方法,那個時候要學大智,這樣,這個才是大菩提心。既然現在這個悲心也沒有生起的話,
【 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
這個很明白。這個悲心是根本,你現在的根本都沒有的話,你說策發無上大菩提心,
【 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
跟著這個名字講講而已,說這個大乘好,每一個人都擔著這個我。我總歸最好的,大乘最好的,我當然也是個大乘,大乘的內容是什麼?那就不去管它了,這樣,這個那就差就差在這裡,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要好好地努力。但是我們不要管別人,這個前面道理一再說,管我們自己的。反過來說,我們因為是要學大乘,自己一方面努力,看見別人我要救他,偏偏我現在也沒有能力救他,他只嘴巴上面講講,我還高興!因為什麼?我要救他,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他現在嘴巴上面講一講,至少講了嘴巴上面,弄了影子進去他的影子種下去的話,將來我成就了,憑他現在的因位識救他。所以別人嘴巴上講講,我都非常隨喜、非常歡喜,可是我自己絕不讓他擺在嘴巴上面講。了解不了解?為什麼我特別要講這句話呢?現在我們很多煩惱都是從這個上頭來的,懂得這個道理,不看自己就看別人,你這傢伙講了個半天說空話,你是大乘行者,如果是個大乘行者的話,在我現在的了解當中,他只要肯嘴巴上面講講,我歡喜的不得了。就是這個道理。清楚不清楚這個話?所以處處地方,實際上幫助我們,不管你是大乘、小乘,我們每一個地方,要把握住他的根本在什麼地方,然後在這個上面增長、淨化自己。
【 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習。】
現在我們懂了,所以它前面為什麼要下士道、中士道這個次第的必然性,如果說你沒有這個說大乘的話,那的的確確是空中樓閣,所以說高不可攀,其因在此,這是發生的量。
p. 188
【 ◎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
有很多人弄錯了。那麼這個錯誤在這個地方要辨別一下,要不然你忙了半天,那真是盲修瞎鍊,可惜。
【 若作是云,】
有的人這樣的講法。
【 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有的人這麼說,他說:你到現在為止,前面講的都是講厭離心、講出離心,是!經過前面這個修習了以後,產生厭患,生起那個出離心,這一個情況對於聲聞二乘的人,對的!墮寂滅邊。因為他有了厭離心,是不樂安住在這個生死當中,所以對於這個小乘人來說,這是好極了,但是菩薩不可以,不應該修此,有的人說這樣的說法。菩薩要救人,你厭離了話,誰來救?現在很普遍有這種誤解。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加以說明,看!大師不是憑空講,他都引經引論,換句話說,這是諸佛菩薩如理的無垢的說法,都是這個樣的。這個經上怎麼講?
【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為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
說這個菩薩為了推己及人,要幫助一切有情使他成熟,所以去攝受他,為了要幫忙他,他必定要在生死輪迴當中,才能夠做得到。他在這一點上面見到,這樣的在生死當中救人有絕大的殊勝的利益在,不是在涅槃當中。如果說,你証得了涅槃以後,你就沒有辦法救人了,沒有這個利益。
【 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
那麼進一步又說,真正的菩薩行者對這個生死的行境,你恐怖,說這個生死當中很恐怖,那個你錯了。這句話,單單從這句話斷章取義來看的話,好像菩薩對這個生死不應厭離,但是前後文義連貫的話,你了解這句話的意思。
【 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偏攝受無量生死。」】
這個同樣的經上面說,這個啊薄伽梵,那個是有人跟佛來論這個事情的時候說,聲聞怖畏生死的,!一心跳出來,而菩薩返應周遍攝受無量生死。他在任何一切處周而遍,沒有一點遺漏的攝受生死!他要在生死當中。不過,看這兩個字,!他是攝受生死喔!攝受生死,在生死當中,並不是說生死可愛喔!所以一字之差,就差了十萬八千里!他還是看見他的不可愛,但是偏偏要攝受,為什麼?因為他生死當中,有大的殊勝的利益,幹什麼?幫忙人家解決。所以如果這一點看不見的話,他弄錯了,於是覺得菩薩不應該厭離。所以下面說,這種情況
【 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錯了。
【 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於惑業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
不是這個意思,經上面說的不厭生死,不是說由於我們的惑業力,就是我們在煩惱當中自己沒有辦法主宰,所以在漂流在生死當中受苦,對這個苦不應該厭離。不是這個意思,那麼應該什麼呢?
【 是顯菩薩為利眾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中不應厭離。】
那個是菩薩的真正行境。菩薩對於這個惑業這個東西,深深感覺得可怕。然後呢?自己感覺得可怕,推己及人,然後自己有力量能夠斷除,但是不徹底斷除,還要在生死輪迴當中,把他自己了解的告訴別人、幫助別人。所以他的目的是為利益有情,他這個心,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最後生的菩薩一直是什麼?擐披誓甲,這個就是他誓願。這個精進當中第一個就擐甲精進。他為什麼能夠精進?就是要發心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學菩薩行。他這種心情什麼?眾生是一切大苦,把所有眾生的一切大苦通通擺在他身上。那麼,一一剎那降到自己身上,他都不怕。這個發大精進,在這種狀態當中、生死當中,不應厭離,是這個道理。所以
【 如是月稱論師亦云:「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邊,剎那剎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
這個菩薩發的心,真了不起啊!眾生所有的一切的苦,沒有一點點餘剩的,通通來,然時間上,盡生死邊,就是從現在開始一直到生死最後邊際,沒有一刻停止的,都損惱自己的身心而不恐怖,我要發這個大精進!現在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我們因地當中一定要起這個心,不要作一點小事情,哎呀!哎呀!這個千萬不可以。所以當我們想到這一點的話,現在生一點小病我常常很高興,小病好啊!真好。我這個小病可以忍受,那個大病才能忍受;小苦,小苦忍受,大苦可以忍受,任何一點小小的事情,你如果說縮在那個地方的話,你就沒有用。小的地方挺起來,那你的心情慢慢的一步一步增強,你就力量增大。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所以念書一定也是小學、中學、大學,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 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為證此故,引彼諸經。】
說他要代一切眾生受一切苦,然後呢發大勇猛,幹什麼?要救一切眾生,使得一切眾生都得到一切種智,這個是無量無邊的珍寶,他集那個資糧。而要想集那個資糧,還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去做,所以看見這個有非常了不起的殊勝的利益在。因為這樣,他再苦,願意去做。為了這樣所以說明菩薩不厭,不厭的道理是在這個上頭。真正的關於不厭我們一定要到共上士,不是不共上士,就是不共的。上士道發精進的時候,那時候你才曉得真的發精進是快樂的,不是痛苦的。現在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之前,叫你做一點點,苦不堪言!這個的確發不起來,所以說真正最重要的什麼呢?正知見!得到了正知見,叫你不發,都不可能。
【 ◎ 又於三有見為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於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
下面繼續的又說,他怎麼會對這個三有見到殊勝利益呢?因為菩薩看見真正努力去利益有情有很特別的好處,所以對這個事情發精進。而對這樣的做法可以得到安樂,這不是痛苦的。
p. 189
【 故不厭患三有之義,是於生死,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於此事而發歡喜。】
所以說不厭三有,大乘的不厭三有是什麼?對於在生死當中靠了這個,而能夠利益一切有情,對於這件事情不應厭患,對這件事情應該歡喜。到這裡我們不妨停一下。菩薩心專門幫別人忙,對這個事情歡喜,那麼現在我們學菩薩應該在因地上面就要努力,所以現在有的時候,往往別人叫你做一點什麼事情,心裡總覺得麻煩討厭,你這個排拒別人,錯了。學大乘行者不是,學大乘行者的確地方從因地當中處處地方廣行方便。萬一做不到,怎麼辦?昨天晚上我們剛學過,至少你做不到,意樂要圓滿。我怎麼這麼差?做不到我一定要努力,要幫忙他。這個才是我們剛開始修行第一步,學大乘的行者。幫人忙,是固然如此,侍候佛、供養三寶,你從這地方慢慢的慢慢的薰習起,就行了,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們真能這樣做跟法相應的話,這個是佛法無有不興。為什麼現在佛法這麼衰退?就是這樣,講都講大乘,一天到晚把自己顧得牢得不能再牢,稍微幫人家一點忙,對你一點小小的損失就不行。不要說人,佛菩薩應該恭敬的對象吧?,結果跑得去,如果到了廟堂裡叫你為常住服務一點事情,覺得這個不行,好像損害修行了。真正的修行不從這個地方修行,你修什麼?如果你說,我是個小乘,我贊成。好!小乘行者什麼態度?那我們不妨看看他。他的的確確拿了一個缽跑出去討飯,鹹的也好,淡的也好,甜的也好、酸的也好,吃飽了。討不到,討了七家,餓肚子也沒關係,全部精神擺在這裡。所以現在我們看泰國,泰國它有它的好處,但是,是不是這個精神完全具足,這個裡邊還是值得我們應該注意的喔!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是非辨別得很清楚。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叫你你一切都不要管,所以,他真正佛在世的「囋嘆」頭陀,乃至於房子都是多餘的,什麼都是多餘的。你全部的精神就貫注在上面,這個生死,頭上著了火,沒關係,等一下,我這個事情要忙,你要忙這個,那個就對。那個時候是,你什麼都不要管,這個我們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在這個地方,也隨時隨地體會一下。反過來說,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不要說這個才是我們修行。所以,我們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說我業障很重啊!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二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二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們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說我的業障很重,既然你業障很重,為什麼你不求盡障的方便呢?為什麼你不積聚資糧呢?這種東西都是最好的積聚資糧,前面說的很清楚,供養三寶,然後呢?你以慈悲心去慈濟眾生,所以說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也許你說這個人沒有病,這個人身沒有病,這個人心可有病,你也不妨隨順隨順他。你能夠真的這樣去做的話,那是最好的淨除罪障,最好的積聚資糧,一方面事情也做了,人家也感激你,你也歡喜,資糧也積聚、也成就。修行的快樂,真快樂!真快樂!所以大家這樣去做的話,人在一起非常和合,你跑到這個寺院裡,這個寺院弄得非常興旺,就是這樣,而且都要靠彼此之間互相的策勵。佛法哪有不興的道理?所以這個地方要順便一提,詳細的在上士道當中,會一條一條說明它。這個才是我們該歡喜處。反過來
p. 189
【 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眾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云利他,】
反過來,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根本一點都談不到,這是由於自己愚痴、無明、惑業,這個力量而漂流生死,在這個情況下眾苦逼迫,連他自己都不能解決,還要說幫別人。
【 此乃一切衰損之門,】
所有的一切的壞事情的根本,就在這裡。這一種心情,
【 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
你不是自命為大乘嗎?是啊!小乘尚且在這個地方,看起來自管自己,你現在要幫一切人解決,你能這樣嗎?所以他說如果我們自命為大乘者應該了解,不是說我們現在要做到,至少因地上面、心地上面我們要了解,怎麼樣把我們的善願要圓滿。
【 若由大悲願等增上,於三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
現在了解這個道理了,前面已經說過了,然後推己及人策發大悲。然後那個時候說:我不怕,明明這是苦得要命,你願意代他們,要有這樣的心力,所以必定不是說碰見一點小苦,就受不了。怎麼樣的大苦,代別人都可以,所以這一個真正的大乘行者,一定是非常勇悍的這種心情。那麼這樣的情況,幫助別人,則應歡喜。
【 此二不同。】
這二種我們要分別的清楚。
【 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
這二個當中,你一定要分別得清清楚楚。你如果分別不清楚,像前面所說的這一種,前面怎麼說?這個生死修出離心,是聲聞乘的事情,大乘不要的,害了,你錯了!這樣的。所以如果你受菩薩戒的人,有這一種心理的話,你犯了菩薩戒,這個地方不談,不詳細說它。
【 故見三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三有者,是為希有。】
這個才是真的。所以你明明白白看見三有當中,沒有一點好的,一無是處,那是極端的厭離,所以你有了這個厭離而不離開是因為什麼?因為大悲牽引!說我雖然可以跳出來,但是一切的母親都在這個裡邊,你不忍心,所以不忍心斷除,這個才是正確的、才稀有難得的。反過來
【 若見三有盛事,如妙天宮,】
三有當中一切的好事,好得不得了!
【 愛未減少,】
那個貪愛之心是一點都沒有少。
【 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捨生死,智者豈能將以為喜。】
我在利他,所以我不捨生死,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這樣的。
【 中觀心論亦云:】
那麼然後引經論上面証明。
【 「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因為你見到三有當中的種種過患,見到了,不是見不到,是見到了以後,你一定是產生大厭患。所以實際上你的心裡面不是「有」,這個「有」就是十二支中的「有」,十二支中的有是跟什麼?跟愛染無明相應的,他不會有。但是他為什麼不跳出去呢?是悲不住涅槃,他因為有悲心,所以才不住在涅槃。那個時候他為了利他具禁行,因為要利益別人,所以有這樣的禁行。什麼叫禁行?為了你自利這不可以做的,但是你要利他,你要去做,這樣。這個就是也可以說,對小乘不應該做的事情,菩薩開許,也就是這個禁行就是菩薩戒應該有的行為,在這種狀態下安住三有。所以瑜伽師地上菩薩戒說得清清楚楚,只求自了的聲聞乘人,少事少欲少希望住。菩薩一樣的厭離,大厭離,而且遠超過他,但是要為了利益別人,所以明明自己看見這個東西可怕、厭惡,但是為了別人起見,他也擔起來了,所以這個菩薩基於這種心情,少事少欲少希望住,不名為妙,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 又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於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
菩薩地,這完全講菩薩不是不講苦,他恰恰相反,我們前面只講八苦、三苦等等、六苦,菩薩地居然說百一十種苦,不曉得有多多少苦。然後自己看見那個苦,產生絕大的恐怖,絕大的厭離,他從這個厭離上面推己及人,變成他的大悲之因,所以不是不見,不是不厭離。
【 由見如是無邊眾苦,心生恆常猛利不忍,而云於生死不稍厭患,極為相違。】
看啊!看見這樣的無邊的眾苦,所以他心裡邊發生什麼?恆常而且猛利,對於這個苦的厭患是非常猛利,而且恆是什麼?從不斷絕的,就這樣,這樣對這生死厭患。為了自己尚且厭患,覺得這個東西又這麼可怕又這麼難斷,可想而知,厭患到極點!現在你要幫一切人的話,那更是厭患到無比的厭患,這個是我們可想而知的。現在說對於生死不厭患,這個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所以極相違背。菩薩絕對不是這個樣的。
【 若於生死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
他真正的狀態是什麼?你已經見到生死的過患,而且善巧了,已經能夠出離,但是你所以不出離的原因為什麼?因為看見一切有情,無非都是自己的父母親屬,所以那時候明明是苦,你跳下去救他們,是為了利益別人,這
【 月稱論師於彼釋中亦詳明之,】
那麼月稱菩薩解釋這個,也詳細的下面這麼說。
【 如云:「由其宣說生死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為令決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諸苾芻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於長夜流轉生死,不為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
下面引,說現在了解生死當中一無是處,種種的過患,然後呢?我們產生大怖畏,一心求解脫,但是為了策發你的大乘心,你一解脫,完了,只解決你
【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為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為父母等諸親眷屬,無依無怙諸眾生故,安忍躍入。】
就是這樣。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佛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以後,學佛的那個菩薩行者不是修小乘道,而是大乘的這一個道。這個像一個船一樣,要把所有的父母,無依無靠的沈淪在生死的那一些人救出來,所以安心忍受這個眾苦,跳到這個生死大海當中。
【 無上密咒亦須此理,】
顯教大乘是這樣,密教大乘也是這樣,大乘共通的,在本論一開頭已經說過了,顯密兩個根本絕對沒有一點差別,一定是這個。意樂是大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行的是六度菩薩戒萬行等。
p. 190
【 如聖天攝行炬論云:「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遍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這是前面告訴我們的次第,很清楚。第一個對生死的行相了解,然後呢推己及人,就這樣,這個是次第。那麼現在呢?我們了解了這個次第以後,應當趣入,真正的開始走進去的話,極無戲論行。這個戲論兩個字要解釋一下,就是跟這個法義不相應的一切都是戲論。儘管你今天嘴巴裡面講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如果講完了以後,心裡面不相應,這個叫戲論,所以它叫極無戲論行,一點都不能差的。那麼現在這個次第是什麼?修行的人,看哪!最初第一步當念無始生死所有的大苦,這是我們應該的。無始生死以來,不得了的苦,這唯一的要求的是涅槃樂,要求的求涅槃樂,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遍捨一切猥雜;於是在世間所有一切的雜染的;猥是猥穢,就是下劣的,當然現在叫我們做乞丐,這個是下劣的,那我要做一個上等的人。現在拿佛法來看,那個王位也是下等的,也是雜染的,乃至於到天上面也是,當修苦想!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所以當年我自己出家的時候,有人就這麼說我,當時我不容易回答,現在完全了解了。人家怎麼問?很可能人家會問你,你們不是說學大乘行什麼等等嗎?可是你們總覺得要厭患、厭離,離開這個東西,好像太消極了。對!從表面上來看,的的確確是這樣,的的確確是這樣,但是更深一層的意義來說的話,那就完全不同、完全不同。所以儒家有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沒有這個遠大的目標的話,對不起!你眼前的透不過去。反過來你有了遠大的目標,眼前就動搖不了你。所以我們拿一個最簡單的譬喻,這個譬喻是常常說的,今天再說一遍。我們如果要能賺錢,小孩子十幾歲,現這個地方到處缺工人,你跑得去馬上就可以賺錢了,但是一般的家長稍微有能力、有頭腦的,絕對不讓這個小孩子馬上去賺錢,不但不讓他賺錢,還要貼錢,幹什麼?送到學校裡去唸書,對不對?拿我們的眼睛觀察你這個人真顛倒!別人要賺錢,你怎麼不要錢的?結果呢他卻是真的賺了大錢。所以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的的確確,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求苦的脫離,求樂的圓滿。換句話說,把苦一切,徹底的淨除,不像世間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人短視無明!所以對這種人看起來,他的確看不見你的究竟的意趣。所以我們古代,不要說佛法裡邊的,世間的那些一般的賢人,他都是這麼說。這個莊子上面就有一段話,這個凡立志趣那像普通人,那個小麻雀,牠不知道鴻鴣之志,就是那個大鵬鳥,那個大鵬鳥一破扶遙直升幾萬里,這樣的心力,那個小麻雀飛了個半天一點點,他不了解這個心情的。的的確確我們眼前一般人都是短視,這一點我們的確要了解的。從世間而進入佛法,然後進入佛法要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深,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知道。所以不管人家怎麼說,沒關係,我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一開頭最重要的,正知見最重要的。你能夠把那個正知見認得了,然後你這麼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最後人家還是要佩服你,不但佩服你,你還可以把人家救出來。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要看眼前的小事情。我們常常有的時候說,好像人家做得很熱鬧,沒關係!人家熱鬧他們的,我也很熱鬧。我怎麼熱鬧法?我關起門來做,下我的因,因種當中極無戲論行,這是絕對重要、絕對重要的。是啊!你要弘法嗎?法從那裡弘起?你是要認得法,如法去做,那個時候才能夠弘,現在這個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因地當中只要真正做對的話,那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的極無戲論行。用不著,目前忙著跟人家唱對台戲,這個一點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我們必然要知道的事情。但是我處處地方要提醒,處處要提醒,我們這一個概念,主要的是什麼?就是因為我們迴觀我們自己,也曉得我們自己就是個初心行人,外面的這些人,你怎麼曉得他不是菩薩來的?這個千真萬確,對不對?又我們看歷史上有各式各樣的菩薩,寒山寺的這麼二位了不起的人,他現個乞丐相,這乞丐都是菩薩,何況那些人?他能夠做出這麼大的事業來,那真是菩薩。前天我向老和尚請教那個事情,他就談起當年慈航菩薩的一段因緣,我聽了真是感動的不得了,以前我還沒聽說過,這地方我來跟你們說一下。你曉得當代慈航菩薩,那是人人曉得,他的弟子律航菩薩,那這個也好了不起,他走的時候那個淨相之美,他是唸佛而走的。早幾天,都已經曉得了,然後臨走的時候,那個吉相,早上還在唸佛,唸了半天要叫他送,到最後他說不去了,為什麼?說他的弟子當中,老么還沒有來還要等,然後呢等到中午來了,來了,下午可以走了,然後洗完了澡,說說笑笑告訴大家,你看你就照這樣子做,生無病苦什麼的,說完了眼睛一閉走了,這個這是他老人家親證的,那些人看的週圍,所以他自己的修行固然好,他也覺得淨土好,他勸他的師父,他一心要勸他的師父,慈航菩薩,勸他要修淨土。慈航菩薩說,你修你的淨土,我可不要,這個是真實的再來菩薩。他見生死當中有大利益,他不去,然後他那個弟子一直勸他,好好,你要勸我去,我就去!好好的兩腿一盤,一坐沒氣了,就走了,有這個本事!然後很多弟子在那地方大家都埋怨他,你看你看,你現在怎麼樣,結果這個律老就害怕起來,就在那嗑頭,求呀、哭呀、鬧呀,師父你不能走啊!大家的確現在大家都要依靠你,他也不理,就是沒氣、就是死了,搞了半天再張開眼睛來了。是嘛!你們有這個本事嗎?所以我們不要看別人,千萬不要看別人,菩薩的的確確在世間上面,你看不見他的,所以我們儘可能的看見別人都是菩薩,那個時候有什麼好處?我自己趕快努力跟他學,所以關於前面這個道理,務必正確知道,有百利無一害。
請翻到190頁,共中士道分四個部份,第一個正修意樂,是中士的內涵是什麼?這是第一個。第二呢?彼生起之量,正修的內涵,就是講它的質要正確。第二個要達到什麼樣的量?量要足夠。第三個除遣此邪執分別。有很多人對於這個道理不清楚,乃至於錯誤的執著,產生種種流弊,這個把它清除。關於第三點對我們是特別重要,我們一定要把錯誤的拿掉了以後,那個時候才能夠把正確的樹立起來。這個本論上面特別說明的一點,是很多人把厭離心誤解以為單獨小乘的,說大乘不應該,這個概念是絕大的錯誤的,根本上就錯誤了。因為它本論究竟目標,實際上就是佛陀出世的真正的原因,是引導我們走上究竟這條道路。那麼同時也順便一提的話,反過來我們也不要停在單單這個厭離心。策發了厭離心,還要進一步怎麼樣昇華這個厭離心,由於自已的厭離心,進一步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實際上呢,卻同樣地也真正地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這個是留在下面講。所以在我們初心行人最後有一段話,就是一百九十頁上面第一行,最初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我們務必要瞭解,無始生死以來的這個痛苦,然後呢一心要求這個解脫大苦的涅槃之樂。要瞭解世間一切無非是苦。不要說世間一錢不值,乃至於王位,王位那都不值得我們留連,不但不值得而且這是痛苦的根本,這個我們初心行人應該第一步認識的。有了這個,那麼整個的佛法才能建立起來。那麼上面有了這個條件,我們進一步就問了,是的,現在我們對於解脫的內容曉得了,應該達到什麼程度也瞭解了,錯誤的概念也排除掉了,那麼現在呢?說一心要想修應該修什麼的方法。所以
【 ◎ 第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者。】
那麼這個地方就來說明一下,什麼是我們該走的路,走這條路達到最後解脫這個目的。
【 如室利勝逝友云:「沈溺三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入恆熾然火,覺樂寧非狂。」】
說現在提醒我們一下,說我們現在是怎麼個狀態呢?在沉溺,就是溺在那個水當中、大海當中。那個大海什麼?三有!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但是欲界一無可取,人間、天上乃至於色界、無色界天這麼大快樂,實際上這個還在輪迴當中,這個還是苦海。既無邊也無底=,說明它的深跟廣,都是無法測量的。換句話,這個苦是無窮無盡的,在這樣的大苦的無窮無盡的這個環境之下,我們不了解、不厭惡,居然還去歡喜它,「掉」通常說是掉舉或者掉散,就算是我現在學習了,心裡面還是散散懶懶,不認真的努力,對於這一個世間真相無非是苦,不認識,也不怕也不厭,是什麼東西在我心裡面把我蒙蔽了?這樣第一說明這個。下面呢告訴我們,這個三有當中貧乏,實在是要求的都難得到,所以難求。你沒有什麼東西真正來保護你,處處地方、樣樣東西來失壞。「離」就是最後,它三有一切的根本體性,就是別離自性,最後總歸要死,死了之前病呀、老呀、衰呀,無非是這種大苦,這個大苦說從來不停的,所以熾然大火,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居然覺得快樂,這個豈不是我們顛倒了、瘋了,我們真是這個樣。
【 又云:「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
世間人,雖然我們有眼睛,但是我們像瞎子,我們是開眼瞎子,為什麼這樣說呢?說上面這種大苦的道理,眼前經常出現,事實明明擺在這裡,但是我們居然不去用功的思惟觀察。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們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說我的業障很重,既然你業障很重,為什麼你不求盡障的方便呢?為什麼你不積聚資糧呢?這種東西都是最好的積聚資糧,前面說的很清楚,供養三寶,然後呢?你以慈悲心去慈濟眾生,所以說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也許你說這個人沒有病,這個人身沒有病,這個人心可有病,你也不妨隨順隨順他。你能夠真的這樣去做的話,那是最好的淨除罪障,最好的積聚資糧,一方面事情也做了,人家也感激你,你也歡喜,資糧也積聚、也成就。修行的快樂,真快樂!真快樂!所以大家這樣去做的話,人在一起非常和合,你跑到這個寺院裡,這個寺院弄得非常興旺,就是這樣,而且都要靠彼此之間互相的策勵。佛法哪有不興的道理?所以這個地方要順便一提,詳細的在上士道當中,會一條一條說明它。這個才是我們該歡喜處。反過來
p. 189
【 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眾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云利他,】
反過來,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根本一點都談不到,這是由於自己愚痴、無明、惑業,這個力量而漂流生死,在這個情況下眾苦逼迫,連他自己都不能解決,還要說幫別人。
【 此乃一切衰損之門,】
所有的一切的壞事情的根本,就在這裡。這一種心情,
【 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
你不是自命為大乘嗎?是啊!小乘尚且在這個地方,看起來自管自己,你現在要幫一切人解決,你能這樣嗎?所以他說如果我們自命為大乘者應該了解,不是說我們現在要做到,至少因地上面、心地上面我們要了解,怎麼樣把我們的善願要圓滿。
【 若由大悲願等增上,於三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
現在了解這個道理了,前面已經說過了,然後推己及人策發大悲。然後那個時候說:我不怕,明明這是苦得要命,你願意代他們,要有這樣的心力,所以必定不是說碰見一點小苦,就受不了。怎麼樣的大苦,代別人都可以,所以這一個真正的大乘行者,一定是非常勇悍的這種心情。那麼這樣的情況,幫助別人,則應歡喜。
【 此二不同。】
這二種我們要分別的清楚。
【 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
這二個當中,你一定要分別得清清楚楚。你如果分別不清楚,像前面所說的這一種,前面怎麼說?這個生死修出離心,是聲聞乘的事情,大乘不要的,害了,你錯了!這樣的。所以如果你受菩薩戒的人,有這一種心理的話,你犯了菩薩戒,這個地方不談,不詳細說它。
【 故見三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三有者,是為希有。】
這個才是真的。所以你明明白白看見三有當中,沒有一點好的,一無是處,那是極端的厭離,所以你有了這個厭離而不離開是因為什麼?因為大悲牽引!說我雖然可以跳出來,但是一切的母親都在這個裡邊,你不忍心,所以不忍心斷除,這個才是正確的、才稀有難得的。反過來
【 若見三有盛事,如妙天宮,】
三有當中一切的好事,好得不得了!
【 愛未減少,】
那個貪愛之心是一點都沒有少。
【 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捨生死,智者豈能將以為喜。】
我在利他,所以我不捨生死,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這樣的。
【 中觀心論亦云:】
那麼然後引經論上面証明。
【 「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因為你見到三有當中的種種過患,見到了,不是見不到,是見到了以後,你一定是產生大厭患。所以實際上你的心裡面不是「有」,這個「有」就是十二支中的「有」,十二支中的有是跟什麼?跟愛染無明相應的,他不會有。但是他為什麼不跳出去呢?是悲不住涅槃,他因為有悲心,所以才不住在涅槃。那個時候他為了利他具禁行,因為要利益別人,所以有這樣的禁行。什麼叫禁行?為了你自利這不可以做的,但是你要利他,你要去做,這樣。這個就是也可以說,對小乘不應該做的事情,菩薩開許,也就是這個禁行就是菩薩戒應該有的行為,在這種狀態下安住三有。所以瑜伽師地上菩薩戒說得清清楚楚,只求自了的聲聞乘人,少事少欲少希望住。菩薩一樣的厭離,大厭離,而且遠超過他,但是要為了利益別人,所以明明自己看見這個東西可怕、厭惡,但是為了別人起見,他也擔起來了,所以這個菩薩基於這種心情,少事少欲少希望住,不名為妙,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 又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於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
菩薩地,這完全講菩薩不是不講苦,他恰恰相反,我們前面只講八苦、三苦等等、六苦,菩薩地居然說百一十種苦,不曉得有多多少苦。然後自己看見那個苦,產生絕大的恐怖,絕大的厭離,他從這個厭離上面推己及人,變成他的大悲之因,所以不是不見,不是不厭離。
【 由見如是無邊眾苦,心生恆常猛利不忍,而云於生死不稍厭患,極為相違。】
看啊!看見這樣的無邊的眾苦,所以他心裡邊發生什麼?恆常而且猛利,對於這個苦的厭患是非常猛利,而且恆是什麼?從不斷絕的,就這樣,這樣對這生死厭患。為了自己尚且厭患,覺得這個東西又這麼可怕又這麼難斷,可想而知,厭患到極點!現在你要幫一切人的話,那更是厭患到無比的厭患,這個是我們可想而知的。現在說對於生死不厭患,這個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所以極相違背。菩薩絕對不是這個樣的。
【 若於生死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
他真正的狀態是什麼?你已經見到生死的過患,而且善巧了,已經能夠出離,但是你所以不出離的原因為什麼?因為看見一切有情,無非都是自己的父母親屬,所以那時候明明是苦,你跳下去救他們,是為了利益別人,這
【 月稱論師於彼釋中亦詳明之,】
那麼月稱菩薩解釋這個,也詳細的下面這麼說。
【 如云:「由其宣說生死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為令決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諸苾芻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於長夜流轉生死,不為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
下面引,說現在了解生死當中一無是處,種種的過患,然後呢?我們產生大怖畏,一心求解脫,但是為了策發你的大乘心,你一解脫,完了,只解決你
【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為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為父母等諸親眷屬,無依無怙諸眾生故,安忍躍入。】
就是這樣。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佛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以後,學佛的那個菩薩行者不是修小乘道,而是大乘的這一個道。這個像一個船一樣,要把所有的父母,無依無靠的沈淪在生死的那一些人救出來,所以安心忍受這個眾苦,跳到這個生死大海當中。
【 無上密咒亦須此理,】
顯教大乘是這樣,密教大乘也是這樣,大乘共通的,在本論一開頭已經說過了,顯密兩個根本絕對沒有一點差別,一定是這個。意樂是大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行的是六度菩薩戒萬行等。
p. 190
【 如聖天攝行炬論云:「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遍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這是前面告訴我們的次第,很清楚。第一個對生死的行相了解,然後呢推己及人,就這樣,這個是次第。那麼現在呢?我們了解了這個次第以後,應當趣入,真正的開始走進去的話,極無戲論行。這個戲論兩個字要解釋一下,就是跟這個法義不相應的一切都是戲論。儘管你今天嘴巴裡面講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如果講完了以後,心裡面不相應,這個叫戲論,所以它叫極無戲論行,一點都不能差的。那麼現在這個次第是什麼?修行的人,看哪!最初第一步當念無始生死所有的大苦,這是我們應該的。無始生死以來,不得了的苦,這唯一的要求的是涅槃樂,要求的求涅槃樂,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遍捨一切猥雜;於是在世間所有一切的雜染的;猥是猥穢,就是下劣的,當然現在叫我們做乞丐,這個是下劣的,那我要做一個上等的人。現在拿佛法來看,那個王位也是下等的,也是雜染的,乃至於到天上面也是,當修苦想!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所以當年我自己出家的時候,有人就這麼說我,當時我不容易回答,現在完全了解了。人家怎麼問?很可能人家會問你,你們不是說學大乘行什麼等等嗎?可是你們總覺得要厭患、厭離,離開這個東西,好像太消極了。對!從表面上來看,的的確確是這樣,的的確確是這樣,但是更深一層的意義來說的話,那就完全不同、完全不同。所以儒家有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沒有這個遠大的目標的話,對不起!你眼前的透不過去。反過來你有了遠大的目標,眼前就動搖不了你。所以我們拿一個最簡單的譬喻,這個譬喻是常常說的,今天再說一遍。我們如果要能賺錢,小孩子十幾歲,現這個地方到處缺工人,你跑得去馬上就可以賺錢了,但是一般的家長稍微有能力、有頭腦的,絕對不讓這個小孩子馬上去賺錢,不但不讓他賺錢,還要貼錢,幹什麼?送到學校裡去唸書,對不對?拿我們的眼睛觀察你這個人真顛倒!別人要賺錢,你怎麼不要錢的?結果呢他卻是真的賺了大錢。所以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的的確確,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求苦的脫離,求樂的圓滿。換句話說,把苦一切,徹底的淨除,不像世間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人短視無明!所以對這種人看起來,他的確看不見你的究竟的意趣。所以我們古代,不要說佛法裡邊的,世間的那些一般的賢人,他都是這麼說。這個莊子上面就有一段話,這個凡立志趣那像普通人,那個小麻雀,牠不知道鴻鴣之志,就是那個大鵬鳥,那個大鵬鳥一破扶遙直升幾萬里,這樣的心力,那個小麻雀飛了個半天一點點,他不了解這個心情的。的的確確我們眼前一般人都是短視,這一點我們的確要了解的。從世間而進入佛法,然後進入佛法要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深,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知道。所以不管人家怎麼說,沒關係,我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一開頭最重要的,正知見最重要的。你能夠把那個正知見認得了,然後你這麼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最後人家還是要佩服你,不但佩服你,你還可以把人家救出來。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要看眼前的小事情。我們常常有的時候說,好像人家做得很熱鬧,沒關係!人家熱鬧他們的,我也很熱鬧。我怎麼熱鬧法?我關起門來做,下我的因,因種當中極無戲論行,這是絕對重要、絕對重要的。是啊!你要弘法嗎?法從那裡弘起?你是要認得法,如法去做,那個時候才能夠弘,現在這個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因地當中只要真正做對的話,那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的極無戲論行。用不著,目前忙著跟人家唱對台戲,這個一點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我們必然要知道的事情。但是我處處地方要提醒,處處要提醒,我們這一個概念,主要的是什麼?就是因為我們迴觀我們自己,也曉得我們自己就是個初心行人,外面的這些人,你怎麼曉得他不是菩薩來的?這個千真萬確,對不對?又我們看歷史上有各式各樣的菩薩,寒山寺的這麼二位了不起的人,他現個乞丐相,這乞丐都是菩薩,何況那些人?他能夠做出這麼大的事業來,那真是菩薩。前天我向老和尚請教那個事情,他就談起當年慈航菩薩的一段因緣,我聽了真是感動的不得了,以前我還沒聽說過,這地方我來跟你們說一下。你曉得當代慈航菩薩,那是人人曉得,他的弟子律航菩薩,那這個也好了不起,他走的時候那個淨相之美,他是唸佛而走的。早幾天,都已經曉得了,然後臨走的時候,那個吉相,早上還在唸佛,唸了半天要叫他送,到最後他說不去了,為什麼?說他的弟子當中,老么還沒有來還要等,然後呢等到中午來了,來了,下午可以走了,然後洗完了澡,說說笑笑告訴大家,你看你就照這樣子做,生無病苦什麼的,說完了眼睛一閉走了,這個這是他老人家親證的,那些人看的週圍,所以他自己的修行固然好,他也覺得淨土好,他勸他的師父,他一心要勸他的師父,慈航菩薩,勸他要修淨土。慈航菩薩說,你修你的淨土,我可不要,這個是真實的再來菩薩。他見生死當中有大利益,他不去,然後他那個弟子一直勸他,好好,你要勸我去,我就去!好好的兩腿一盤,一坐沒氣了,就走了,有這個本事!然後很多弟子在那地方大家都埋怨他,你看你看,你現在怎麼樣,結果這個律老就害怕起來,就在那嗑頭,求呀、哭呀、鬧呀,師父你不能走啊!大家的確現在大家都要依靠你,他也不理,就是沒氣、就是死了,搞了半天再張開眼睛來了。是嘛!你們有這個本事嗎?所以我們不要看別人,千萬不要看別人,菩薩的的確確在世間上面,你看不見他的,所以我們儘可能的看見別人都是菩薩,那個時候有什麼好處?我自己趕快努力跟他學,所以關於前面這個道理,務必正確知道,有百利無一害。
請翻到190頁,共中士道分四個部份,第一個正修意樂,是中士的內涵是什麼?這是第一個。第二呢?彼生起之量,正修的內涵,就是講它的質要正確。第二個要達到什麼樣的量?量要足夠。第三個除遣此邪執分別。有很多人對於這個道理不清楚,乃至於錯誤的執著,產生種種流弊,這個把它清除。關於第三點對我們是特別重要,我們一定要把錯誤的拿掉了以後,那個時候才能夠把正確的樹立起來。這個本論上面特別說明的一點,是很多人把厭離心誤解以為單獨小乘的,說大乘不應該,這個概念是絕大的錯誤的,根本上就錯誤了。因為它本論究竟目標,實際上就是佛陀出世的真正的原因,是引導我們走上究竟這條道路。那麼同時也順便一提的話,反過來我們也不要停在單單這個厭離心。策發了厭離心,還要進一步怎麼樣昇華這個厭離心,由於自已的厭離心,進一步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實際上呢,卻同樣地也真正地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這個是留在下面講。所以在我們初心行人最後有一段話,就是一百九十頁上面第一行,最初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我們務必要瞭解,無始生死以來的這個痛苦,然後呢一心要求這個解脫大苦的涅槃之樂。要瞭解世間一切無非是苦。不要說世間一錢不值,乃至於王位,王位那都不值得我們留連,不但不值得而且這是痛苦的根本,這個我們初心行人應該第一步認識的。有了這個,那麼整個的佛法才能建立起來。那麼上面有了這個條件,我們進一步就問了,是的,現在我們對於解脫的內容曉得了,應該達到什麼程度也瞭解了,錯誤的概念也排除掉了,那麼現在呢?說一心要想修應該修什麼的方法。所以
【 ◎ 第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者。】
那麼這個地方就來說明一下,什麼是我們該走的路,走這條路達到最後解脫這個目的。
【 如室利勝逝友云:「沈溺三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入恆熾然火,覺樂寧非狂。」】
說現在提醒我們一下,說我們現在是怎麼個狀態呢?在沉溺,就是溺在那個水當中、大海當中。那個大海什麼?三有!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但是欲界一無可取,人間、天上乃至於色界、無色界天這麼大快樂,實際上這個還在輪迴當中,這個還是苦海。既無邊也無底=,說明它的深跟廣,都是無法測量的。換句話,這個苦是無窮無盡的,在這樣的大苦的無窮無盡的這個環境之下,我們不了解、不厭惡,居然還去歡喜它,「掉」通常說是掉舉或者掉散,就算是我現在學習了,心裡面還是散散懶懶,不認真的努力,對於這一個世間真相無非是苦,不認識,也不怕也不厭,是什麼東西在我心裡面把我蒙蔽了?這樣第一說明這個。下面呢告訴我們,這個三有當中貧乏,實在是要求的都難得到,所以難求。你沒有什麼東西真正來保護你,處處地方、樣樣東西來失壞。「離」就是最後,它三有一切的根本體性,就是別離自性,最後總歸要死,死了之前病呀、老呀、衰呀,無非是這種大苦,這個大苦說從來不停的,所以熾然大火,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居然覺得快樂,這個豈不是我們顛倒了、瘋了,我們真是這個樣。
【 又云:「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
世間人,雖然我們有眼睛,但是我們像瞎子,我們是開眼瞎子,為什麼這樣說呢?說上面這種大苦的道理,眼前經常出現,事實明明擺在這裡,但是我們居然不去用功的思惟觀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二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二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用功的思惟觀察,乃至於少少的思惟觀察都不能做到,我們的心裡是什麼?我們的心裡,我們常常說這個心裡像個畜生,像個木頭,木頭表示默默粗粗的。我們現在呢像金剛,啊這麼大的痛苦,居然了不動心,這個實在是我們的愚痴,所以要有這種心情
p. 190 (5)
【 當自策勵,修習生死所有過患。】
現在我們第一件事情,真正重要的要鞭策自己、鼓勵自己,不斷的去思惟觀察這生死當中,一切沒有一點點好的地方,種種的禍害、過失。下面,
【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瞋蛇,盤身舉頭影。見此諸眾生,苦火遍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尸林。」】
看見那個世間情況動搖,這個就是指無常虛幻,就像水中的月影一樣,它本來就是虛假的,水裡邊的月影,看看像有,實際上沒有,而且是動搖不定,一直在那無常變化當中,我們要認識這個,那麼這個實際上就是見解上面,我們要認識我們目前的狀態,然後呢我們貪著難捨這個,這個是什麼?關於欲,我們一切的欲望像瞋蛇,盤身舉頭影,這個毒蛇身體盤了、頭舉了,這是什麼狀態?攻擊的狀態,蛇在那遊的時候,正在那遊的時候它不危險,盤起了身、頭舉起來的時候,你不小心跑過去它叭一下竄上來,就把你一口咬死,這個欲就這麼個厲害法,隨時待機而動,你一念欲心起來了,就完了,就害了它。我們剛剛講過十二因緣,十二因緣這個能引位當中,因位識怎麼會感果的?就因為愛取,愛取什麼?就是欲好、貪欲、就是這樣,所以你一起這個愛取、這個欲貪的話,馬上就把這個惡因就引發,所以這個生死這樣可怕法。
【 見此諸眾生,苦火偏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尸林。】
然後呢自己也見到,然後也見到眾生,真正一切的眾生,都在這一個狀態當中,就在這一個惑業苦,這個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保忍,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逃避。這樣在熾然無常大火當中。所以說我、我們現在看見了這一點,真是一無可取,深深厭患,要到哪裡去?出離,求出離,一心跳出來,那麼到哪裡去?往尸林,尸林就是尸陀林、墳場,這個佛一再讚歎那個地方。我們現在人真是顛倒,大家都說進步、進步,當年我也一直覺得進步,後來看見那個善知識,他告訴我,這個人真是顛倒,這邪見增上的時候,前面說,明明是顛倒的事情,他還覺得進步。本來我們以前,譬如說住家,很多東西不大方便,現在大家覺得方便了,把這個世間的真正的醜相掩蓋住。以前我們中國有一個故事,好像出在儒林外史上面什麼,說有一個人生了一個病,生了個瘡,那麼請一個大夫,那這個大夫是個蒙古大夫,他看見生了個瘡以後,他好好好,這個簡單,然後呢是調一點麵粉水,把那個瘡塗著敷敷看看,蠻好看,好好好,這個病治好了,現在我們都犯這個毛病,把這個表面把它瞞住自己說病治好了,有這種事情嗎?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就是現在我們都在這個上面形象上面轉。譬如說,我們這個廁所,現在感覺好乾淨,一點味道都沒有,那樣樣東西都方便,讓你明明不理想的地方,種種的方式來騙你,讓你覺得是安樂。乃至於人死了,跑到殯儀館裡面去的話,你覺得那個地方簡直是,在這地方我倒還沒注意到過,但是美國那個殯儀館,你一進去,那個肅靜、那個場面,你簡直感覺好像到一個什麼地方去享受去一樣,假定你不是那個死人的親人,你沒有這個悲切的心情的話,你還覺得赴一場宴會一樣,就這樣,所以沒有一點點地方來引發我們,說世間明明苦的還騙我們。真正修行人不是的,幹什麼?到尸陀林。古人的尸陀林,人死了就丟在那個地方,你看看,又可怕、又髒、又臭、又爛,然後你看覺得人死原來是這樣,到頭我也這個樣,忙了個半天呢,是一無意思,那時候心裡面就策發了,當然修行之前已經策發了,可是剛開始必定這種心念不強,一股勁,等一下過了一下,你也許忘記掉了,一看覺得,不可以,策發我們的努力。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我們千萬不要弄錯,這是為什麼我們前面一再說,我們來了以後,還要講究那個、講究這個,你完全錯了,愈是跑到這裡愈苦,那麼實是很多地方來策勵你們。所以說你要學佛,還是學你自己,學你自己用不著到這個地方來,你儘可以賺了大錢去享受,要學佛的話是另外一回事情,這個我們千萬要注意。
【 依正世間,剎那不住滅壞無常,猶如水月為風所動。】
下面就是說明這個,不管我們的身體也好,這是正報,以及我們所住的世間,依報也好,這個剎那剎那在變壞當中,就像水當中的月一樣,它本來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何況還在那兒動搖。空的假的也許你還一下看不清楚,明明動搖這個事實擺在這個地方,你居然還看不見,所以我們說雖然是具眼,雖然有眼睛,跟瞎子一樣。然後呢,
【 諸欲塵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現影。】
這個諸欲這個塵勞,眼前看看一點點小的好處,實際上害處不得了,就像那個毒蛇這樣的樣,你一碰它馬上就喪失身命。
【 又見五趣,熾然三苦大火燒惱,由見是故厭捨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樂欲得出離解脫。】
再進一步,我們眼前如此,而且看見整個的五趣,就算你惡道當中生到善道,生到天道,對不起,沒有用,仍舊在這個三苦的大火當中,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非常猛利的,所以真正修行對這個應該厭捨。由於了解他的可患,產生厭離捨離這個,要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前面已經說過了,下面舉個譬喻,說北方那個就是,大概我想指宗喀巴大師,或者是他們那個時代的人,他怎麼一個狀態呢?就是叫我們凡是任何世間的欲樂,不管用什麼形式出現,我們都不要,一心只求這個解脫,地獄畜生餓鬼固然不要,人也不要、天也不要,名也不要、利也不要、錢也不要,什麼樣都不要,只有一樣東西,要求解脫。那麼這個
【 北方孩童者,】
是怎麼呢?
【 傳說北方炒麵稀貴,於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飢餓欲食炒麵,向母索之,母無炒麵給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給以乾蔓菁亦云不要,次給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給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
就是這個,傳說當中那一個地方,那個炒麵比較好,不但好,貴是好而且稀有,平常吃的都是蔓菁,這個蔓菁,那麼小孩子餓了總想吃一點好的,跟他母親說要那個炒麵,那個母親沒有這個好的東西,就給他生的蔓菁,他這個不要,那不要的話,那這個騙騙他,給他乾的,乾的不要,那麼再給他新煮的,新煮的也不要,煮好的冷的也不要,不管他用什麼出現,我總歸不要,總歸都是一樣的,現在我們也應該如此。
【 如是我等,見聞憶念世間安樂,一切皆應作是念云,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非可治療,發嘔吐心。】
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應該的,不管是我們看見聽見,然後心當中起心動念,所有世間所求的這個,都要這樣說,這個是世間法生死流轉,這個也是,那個也是,,,,沒有一個例外都是苦,這個苦是一無可取,又無可治療,一碰到發嘔吐心。實際上呢這是什麼狀態?一看到厭惡到絕端的這種心情,就是嘔吐心。實際上那個地方講嘔吐心,它不是用一個好像很粗俗的,或者我們容易感受得到的,而是什麼?在我們真正修行第一步,五停心觀,對治這個貪欲的方法,大家還記得?用什麼?不淨觀,這個不淨觀當中有好幾種,白骨觀,大不淨等等,你修這個不淨的時候,等到你修起來的時候,就會這樣。你一看見那個食物,你就會覺得又髒又爛又臭又會發嘔,硬是會嘔,這樣。所以你看見,凡是看見可愛的東西這個心情起來了,你還會不會執著?這個所以為什麼叫我們要修修修,就這個道理。不過到了這裡大家聽見了,那我們趕快去修吧!對不起,你前面的基礎沒有建立起來,不相應,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它前面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我們第一個修什麼?修歸依,歸依的時候如果你罪障未淨,資糧未聚,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管怎麼修,修不起來,你一定要怎麼樣去淨除罪障,積聚資糧,那時候就可以了。而且這個裡邊又說明了幾樣東西,淨障積資,以戒為根本,廣發正願,這是我們下腳的第一步。
【 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非唯空言。】
就像這個樣的如理去思惟,思惟什麼?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在飄流在生死苦海當中,對這個有種種的過患,現在認識了解了,產生無比的厭惡,一心要跳出來,假定你不跳出來,以後一直還在飄流在這裡,一定要到什麼程度?發生畏懼之心,真的對這個產生絕大的恐怖,一想到就恐怖,讓你坐立不安,那就對了。我們前面曾經講過好幾個公案,不管是老的也好,不管是小的也好,像難陀,佛的這個弟弟他是王族出生,家庭又這麼富有,那個太太又這麼好,叫我們怎麼捨得?他當然一樣的捨不得,不過他比較幸運,遇見佛,然後帶他真正地一看這個因果緣起的事情,這些東西他都不要了。更進一步了解了說,你雖然能夠升了天,最後還是要去,那害怕的,還記得吧!如果他吃飯之前,先想一想所見到的這三有當中的真實狀態的話,那這個飯根本吃不下,吃下了去馬上吐出來,這個實際上那個三有這麼可怕。所以我們現在睜開了眼睛,開眼瞎子,
p. 191
【 如親友書云:「生死如是故當知,生於天人及地獄,鬼旁生處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那麼這個書上面也告訴我,這是龍樹菩薩說的,說生死的真實的行相,真實的體相就是這個樣,你應該知道,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情,不管這生死當中你生在哪裡,六道當中天、人、地獄等等,沒有一個地方好的,你只要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就是非一苦害器,種種的痛苦就從這個上頭來的,種種的一切都是這樣來的。所以在前面,修那個八苦、六苦、三苦當中啊,曾經說到五取蘊,說只要這個取蘊的重擔一天沒有放掉,一天執持,那麼這個時候苦永遠隨著的你,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現在呢我們擔著那個東西,真正的厭患厭患,厭患這個。所以不要說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那個都很理想,不理想就是你執著這個東西,那個是真正不理想,你根本把握不住,你不管怎麼想怎麼說,都是空話,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真正要了解的。所以真正的重點你把握得住的話,那麼進一步慢慢慢慢的順著那個根本摸上去,就很快的可以達到目的,否則你在枝末上面轉,雖然最後必定是會碰到的,但是這個畢竟是走的冤枉路。
【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
要曉得,這個雜染相應的這個結生在生死當中,那就是根本,這個根本要斷除。現在這個根本的因,經過前面的,不管是用四諦、十二因緣來解釋,我們己經了解了,一定要斷除它。那麼要斷除這個呢?
【 此復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
你要想斷除那個生死的根本,怎麼辦呢?要它的原因中,原因是什麼?二樣東西,煩惱跟業。
【 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
這個我們已經了解了。
【 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能集。】
反過來如果是你有煩惱的話,就算你沒有業,他率爾就是緊跟著,只要你有煩惱,煩惱的下面馬上就造業,造了業還是要感果。所以
【 故應摧壞煩惱,】
所以我們真正現在的修行是幹什麼?摧壞那個煩惱,所以這個最後,從前面這個苦,而最後推到要脫苦到哪那裡去,摧壞那個煩惱。要壞、摧壞那個煩惱,要破那個因,
【 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所以我們要修,但是你要修的話,要修對哦!這個很重要,要修圓滿無謬,這個裡邊有二項,第一個不錯,不錯就是質要對,還要呢?圓滿,量要夠,最圓滿的是佛,次圓滿的就是聲聞緣覺。如果是你弄錯了以後,對不起,儘管你在修行,你還在輪迴當中,就是弄得不好乃至於還要受惡報,所以這個正確的認識是非常重要,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想一想「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公案,他自己還覺得我做了這麼多善事,做了這麼多年,怎麼沒有好報反有惡報?他真的做了好事嗎?他沒有!他沒有!這是什麼?錯謬之道,他完全走錯了不知道。所以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話,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麼,好!所以現在呢我們了解了,真正的世間真象這麼個苦,要想去除一定要在因地上面解決,而這個一步一步的追溯上去,最後找到根本的因是煩惱,那麼要修煩惱,要這樣不錯,現在我們要修了,那麼怎麼修法呢?說這個裡邊要兩個,第一個你以什麼身去修,然後呢修什麼樣的道能夠除掉它。所以
【 此中分二:① 以何等身滅除生死,② 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現在看一看。這個要修行,的的確確要所依靠的一樣東西,屬於資糧,我們平常說,這個就是我們的暇滿的人身,前面已經說過,現在正講到又特別提一下。
【 ◎ 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隨於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失,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勵力斷生死。」】
前面已經講過了,你生在這個八難當中的話,隨便一個當中,你就沒有辦法可以真正的修行,所以只有能夠離開這個八難,不受這個八難的遮止,那個時候才有機會修行。所以你真正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這個是好難得好難得的寶貝,意義是這麼大,得到了以後要好好的努力。前面一再告訴我們,假定我們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生不修行,還是忙世間的一樣,這是不如畜生!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現在忙什麼?我們也忙將跟畜生一樣的,但知水草,只管個肚子,只貪個舒服,這個畜生也有,實際上還不如畜生,牠要想飛,一下就飛掉了,我們不會飛。牠如果跟你打架,牠牙齒比你利,牠的爪子比你厲害,牠跳的比你高,一個跳蚤蹦一跳,比牠的身體要跳上幾十倍,我跳了個半天,跳不到我自己人那麼長,我們人生是真正珍貴的地方是什麼?就在三界當中,生死輪迴當中,最初唯一可以跳出生死輪迴的就是這個,而這個人身的可貴的地方是什麼呢?就是現在我們說聽聞佛法,然後還要如理思惟。注意哦!這個每一個有它的非常重要的因緣,現在我們得到了要好好的利用它,要好好的利用它。第一個一定要去找善知識,然後呢要如理的聽聞,千萬不要盲修瞎鍊,然後呢還要如理的思惟,哦現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在一開始的去掉虛妄分別的,我們常常說,我們不要分別,這個不要分別有他特別的意義,可是我們不了解,往往說大糊塗一片,腦筋裡面什麼都不管,完了,修行絕對不是這樣,你一定要如理思惟分別,哪一個是錯的去掉它,那一個是對的抉擇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修行,愈修愈遲鈍,愈修愈愚痴,明明已經走上錯路了,所以我們真正修道,一定要走上無謬,就是不錯的,還要圓滿。
【 是須於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生無暇中無斷時故,如前已說。】
這個前面已說了。
【 大瑜伽師云:「現是從畜分出之時。」】
那麼這個大瑜伽師就告訴你,這個大祖師告訴我們,要記住啊,現在是我們真正從畜生當中跳出來,他不講從三界,而講從畜生道當中跳出來,他有個道理的,這個出就是出三界,因為平常我們所以跳不出來的原因就是愚痴,這唯一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就是智慧,換句話說,你不能再像那個愚痴,你得到了人身而你不善巧利用你的智慧的話,這個說實在是不如畜生,剛才說不如畜生是消極方面的,現在積極方面的,更是不如畜生。畜生受牠的業力支配,牠就是這樣,還不會造極大的大惡,我們人如果你不得善巧的話,造大惡的都是在人道當中,這是我們務必應該了解的。現在我們得到了,利害之間一比的話,那差的實在太利害太利害,所以只要我們隨便的懇心一比較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大家一定會全部精神打起精神來說修行,一定要跳出來,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認識。
【 博朵瓦云:「昔流爾久未能自還,今亦不能自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亦是現得暇滿之時。」】
說我們以前無始以來一直流轉生死,沒有能夠跳出,跳出是還滅,以後呢?對不起,這個跳出生死輪迴還滅這件事情,它不會自然掉下來的,你不修對治絕無可能,所以你一定要修對治來斷除它,那麼要斷除學對治,就是現在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這個人身上面所以稱它為暇滿,大家回憶一下,所以如果諸位同修,前面沒有聽的話,回過頭去,好好的補聽補看一下,來策勵自己。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用功的思惟觀察,乃至於少少的思惟觀察都不能做到,我們的心裡是什麼?我們的心裡,我們常常說這個心裡像個畜生,像個木頭,木頭表示默默粗粗的。我們現在呢像金剛,啊這麼大的痛苦,居然了不動心,這個實在是我們的愚痴,所以要有這種心情
p. 190 (5)
【 當自策勵,修習生死所有過患。】
現在我們第一件事情,真正重要的要鞭策自己、鼓勵自己,不斷的去思惟觀察這生死當中,一切沒有一點點好的地方,種種的禍害、過失。下面,
【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瞋蛇,盤身舉頭影。見此諸眾生,苦火遍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尸林。」】
看見那個世間情況動搖,這個就是指無常虛幻,就像水中的月影一樣,它本來就是虛假的,水裡邊的月影,看看像有,實際上沒有,而且是動搖不定,一直在那無常變化當中,我們要認識這個,那麼這個實際上就是見解上面,我們要認識我們目前的狀態,然後呢我們貪著難捨這個,這個是什麼?關於欲,我們一切的欲望像瞋蛇,盤身舉頭影,這個毒蛇身體盤了、頭舉了,這是什麼狀態?攻擊的狀態,蛇在那遊的時候,正在那遊的時候它不危險,盤起了身、頭舉起來的時候,你不小心跑過去它叭一下竄上來,就把你一口咬死,這個欲就這麼個厲害法,隨時待機而動,你一念欲心起來了,就完了,就害了它。我們剛剛講過十二因緣,十二因緣這個能引位當中,因位識怎麼會感果的?就因為愛取,愛取什麼?就是欲好、貪欲、就是這樣,所以你一起這個愛取、這個欲貪的話,馬上就把這個惡因就引發,所以這個生死這樣可怕法。
【 見此諸眾生,苦火偏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尸林。】
然後呢自己也見到,然後也見到眾生,真正一切的眾生,都在這一個狀態當中,就在這一個惑業苦,這個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保忍,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逃避。這樣在熾然無常大火當中。所以說我、我們現在看見了這一點,真是一無可取,深深厭患,要到哪裡去?出離,求出離,一心跳出來,那麼到哪裡去?往尸林,尸林就是尸陀林、墳場,這個佛一再讚歎那個地方。我們現在人真是顛倒,大家都說進步、進步,當年我也一直覺得進步,後來看見那個善知識,他告訴我,這個人真是顛倒,這邪見增上的時候,前面說,明明是顛倒的事情,他還覺得進步。本來我們以前,譬如說住家,很多東西不大方便,現在大家覺得方便了,把這個世間的真正的醜相掩蓋住。以前我們中國有一個故事,好像出在儒林外史上面什麼,說有一個人生了一個病,生了個瘡,那麼請一個大夫,那這個大夫是個蒙古大夫,他看見生了個瘡以後,他好好好,這個簡單,然後呢是調一點麵粉水,把那個瘡塗著敷敷看看,蠻好看,好好好,這個病治好了,現在我們都犯這個毛病,把這個表面把它瞞住自己說病治好了,有這種事情嗎?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就是現在我們都在這個上面形象上面轉。譬如說,我們這個廁所,現在感覺好乾淨,一點味道都沒有,那樣樣東西都方便,讓你明明不理想的地方,種種的方式來騙你,讓你覺得是安樂。乃至於人死了,跑到殯儀館裡面去的話,你覺得那個地方簡直是,在這地方我倒還沒注意到過,但是美國那個殯儀館,你一進去,那個肅靜、那個場面,你簡直感覺好像到一個什麼地方去享受去一樣,假定你不是那個死人的親人,你沒有這個悲切的心情的話,你還覺得赴一場宴會一樣,就這樣,所以沒有一點點地方來引發我們,說世間明明苦的還騙我們。真正修行人不是的,幹什麼?到尸陀林。古人的尸陀林,人死了就丟在那個地方,你看看,又可怕、又髒、又臭、又爛,然後你看覺得人死原來是這樣,到頭我也這個樣,忙了個半天呢,是一無意思,那時候心裡面就策發了,當然修行之前已經策發了,可是剛開始必定這種心念不強,一股勁,等一下過了一下,你也許忘記掉了,一看覺得,不可以,策發我們的努力。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我們千萬不要弄錯,這是為什麼我們前面一再說,我們來了以後,還要講究那個、講究這個,你完全錯了,愈是跑到這裡愈苦,那麼實是很多地方來策勵你們。所以說你要學佛,還是學你自己,學你自己用不著到這個地方來,你儘可以賺了大錢去享受,要學佛的話是另外一回事情,這個我們千萬要注意。
【 依正世間,剎那不住滅壞無常,猶如水月為風所動。】
下面就是說明這個,不管我們的身體也好,這是正報,以及我們所住的世間,依報也好,這個剎那剎那在變壞當中,就像水當中的月一樣,它本來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何況還在那兒動搖。空的假的也許你還一下看不清楚,明明動搖這個事實擺在這個地方,你居然還看不見,所以我們說雖然是具眼,雖然有眼睛,跟瞎子一樣。然後呢,
【 諸欲塵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現影。】
這個諸欲這個塵勞,眼前看看一點點小的好處,實際上害處不得了,就像那個毒蛇這樣的樣,你一碰它馬上就喪失身命。
【 又見五趣,熾然三苦大火燒惱,由見是故厭捨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樂欲得出離解脫。】
再進一步,我們眼前如此,而且看見整個的五趣,就算你惡道當中生到善道,生到天道,對不起,沒有用,仍舊在這個三苦的大火當中,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非常猛利的,所以真正修行對這個應該厭捨。由於了解他的可患,產生厭離捨離這個,要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前面已經說過了,下面舉個譬喻,說北方那個就是,大概我想指宗喀巴大師,或者是他們那個時代的人,他怎麼一個狀態呢?就是叫我們凡是任何世間的欲樂,不管用什麼形式出現,我們都不要,一心只求這個解脫,地獄畜生餓鬼固然不要,人也不要、天也不要,名也不要、利也不要、錢也不要,什麼樣都不要,只有一樣東西,要求解脫。那麼這個
【 北方孩童者,】
是怎麼呢?
【 傳說北方炒麵稀貴,於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飢餓欲食炒麵,向母索之,母無炒麵給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給以乾蔓菁亦云不要,次給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給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
就是這個,傳說當中那一個地方,那個炒麵比較好,不但好,貴是好而且稀有,平常吃的都是蔓菁,這個蔓菁,那麼小孩子餓了總想吃一點好的,跟他母親說要那個炒麵,那個母親沒有這個好的東西,就給他生的蔓菁,他這個不要,那不要的話,那這個騙騙他,給他乾的,乾的不要,那麼再給他新煮的,新煮的也不要,煮好的冷的也不要,不管他用什麼出現,我總歸不要,總歸都是一樣的,現在我們也應該如此。
【 如是我等,見聞憶念世間安樂,一切皆應作是念云,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非可治療,發嘔吐心。】
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應該的,不管是我們看見聽見,然後心當中起心動念,所有世間所求的這個,都要這樣說,這個是世間法生死流轉,這個也是,那個也是,,,,沒有一個例外都是苦,這個苦是一無可取,又無可治療,一碰到發嘔吐心。實際上呢這是什麼狀態?一看到厭惡到絕端的這種心情,就是嘔吐心。實際上那個地方講嘔吐心,它不是用一個好像很粗俗的,或者我們容易感受得到的,而是什麼?在我們真正修行第一步,五停心觀,對治這個貪欲的方法,大家還記得?用什麼?不淨觀,這個不淨觀當中有好幾種,白骨觀,大不淨等等,你修這個不淨的時候,等到你修起來的時候,就會這樣。你一看見那個食物,你就會覺得又髒又爛又臭又會發嘔,硬是會嘔,這樣。所以你看見,凡是看見可愛的東西這個心情起來了,你還會不會執著?這個所以為什麼叫我們要修修修,就這個道理。不過到了這裡大家聽見了,那我們趕快去修吧!對不起,你前面的基礎沒有建立起來,不相應,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它前面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我們第一個修什麼?修歸依,歸依的時候如果你罪障未淨,資糧未聚,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管怎麼修,修不起來,你一定要怎麼樣去淨除罪障,積聚資糧,那時候就可以了。而且這個裡邊又說明了幾樣東西,淨障積資,以戒為根本,廣發正願,這是我們下腳的第一步。
【 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非唯空言。】
就像這個樣的如理去思惟,思惟什麼?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在飄流在生死苦海當中,對這個有種種的過患,現在認識了解了,產生無比的厭惡,一心要跳出來,假定你不跳出來,以後一直還在飄流在這裡,一定要到什麼程度?發生畏懼之心,真的對這個產生絕大的恐怖,一想到就恐怖,讓你坐立不安,那就對了。我們前面曾經講過好幾個公案,不管是老的也好,不管是小的也好,像難陀,佛的這個弟弟他是王族出生,家庭又這麼富有,那個太太又這麼好,叫我們怎麼捨得?他當然一樣的捨不得,不過他比較幸運,遇見佛,然後帶他真正地一看這個因果緣起的事情,這些東西他都不要了。更進一步了解了說,你雖然能夠升了天,最後還是要去,那害怕的,還記得吧!如果他吃飯之前,先想一想所見到的這三有當中的真實狀態的話,那這個飯根本吃不下,吃下了去馬上吐出來,這個實際上那個三有這麼可怕。所以我們現在睜開了眼睛,開眼瞎子,
p. 191
【 如親友書云:「生死如是故當知,生於天人及地獄,鬼旁生處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那麼這個書上面也告訴我,這是龍樹菩薩說的,說生死的真實的行相,真實的體相就是這個樣,你應該知道,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情,不管這生死當中你生在哪裡,六道當中天、人、地獄等等,沒有一個地方好的,你只要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就是非一苦害器,種種的痛苦就從這個上頭來的,種種的一切都是這樣來的。所以在前面,修那個八苦、六苦、三苦當中啊,曾經說到五取蘊,說只要這個取蘊的重擔一天沒有放掉,一天執持,那麼這個時候苦永遠隨著的你,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現在呢我們擔著那個東西,真正的厭患厭患,厭患這個。所以不要說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那個都很理想,不理想就是你執著這個東西,那個是真正不理想,你根本把握不住,你不管怎麼想怎麼說,都是空話,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真正要了解的。所以真正的重點你把握得住的話,那麼進一步慢慢慢慢的順著那個根本摸上去,就很快的可以達到目的,否則你在枝末上面轉,雖然最後必定是會碰到的,但是這個畢竟是走的冤枉路。
【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
要曉得,這個雜染相應的這個結生在生死當中,那就是根本,這個根本要斷除。現在這個根本的因,經過前面的,不管是用四諦、十二因緣來解釋,我們己經了解了,一定要斷除它。那麼要斷除這個呢?
【 此復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
你要想斷除那個生死的根本,怎麼辦呢?要它的原因中,原因是什麼?二樣東西,煩惱跟業。
【 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
這個我們已經了解了。
【 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能集。】
反過來如果是你有煩惱的話,就算你沒有業,他率爾就是緊跟著,只要你有煩惱,煩惱的下面馬上就造業,造了業還是要感果。所以
【 故應摧壞煩惱,】
所以我們真正現在的修行是幹什麼?摧壞那個煩惱,所以這個最後,從前面這個苦,而最後推到要脫苦到哪那裡去,摧壞那個煩惱。要壞、摧壞那個煩惱,要破那個因,
【 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所以我們要修,但是你要修的話,要修對哦!這個很重要,要修圓滿無謬,這個裡邊有二項,第一個不錯,不錯就是質要對,還要呢?圓滿,量要夠,最圓滿的是佛,次圓滿的就是聲聞緣覺。如果是你弄錯了以後,對不起,儘管你在修行,你還在輪迴當中,就是弄得不好乃至於還要受惡報,所以這個正確的認識是非常重要,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想一想「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公案,他自己還覺得我做了這麼多善事,做了這麼多年,怎麼沒有好報反有惡報?他真的做了好事嗎?他沒有!他沒有!這是什麼?錯謬之道,他完全走錯了不知道。所以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話,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麼,好!所以現在呢我們了解了,真正的世間真象這麼個苦,要想去除一定要在因地上面解決,而這個一步一步的追溯上去,最後找到根本的因是煩惱,那麼要修煩惱,要這樣不錯,現在我們要修了,那麼怎麼修法呢?說這個裡邊要兩個,第一個你以什麼身去修,然後呢修什麼樣的道能夠除掉它。所以
【 此中分二:① 以何等身滅除生死,② 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現在看一看。這個要修行,的的確確要所依靠的一樣東西,屬於資糧,我們平常說,這個就是我們的暇滿的人身,前面已經說過,現在正講到又特別提一下。
【 ◎ 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隨於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失,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勵力斷生死。」】
前面已經講過了,你生在這個八難當中的話,隨便一個當中,你就沒有辦法可以真正的修行,所以只有能夠離開這個八難,不受這個八難的遮止,那個時候才有機會修行。所以你真正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這個是好難得好難得的寶貝,意義是這麼大,得到了以後要好好的努力。前面一再告訴我們,假定我們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生不修行,還是忙世間的一樣,這是不如畜生!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現在忙什麼?我們也忙將跟畜生一樣的,但知水草,只管個肚子,只貪個舒服,這個畜生也有,實際上還不如畜生,牠要想飛,一下就飛掉了,我們不會飛。牠如果跟你打架,牠牙齒比你利,牠的爪子比你厲害,牠跳的比你高,一個跳蚤蹦一跳,比牠的身體要跳上幾十倍,我跳了個半天,跳不到我自己人那麼長,我們人生是真正珍貴的地方是什麼?就在三界當中,生死輪迴當中,最初唯一可以跳出生死輪迴的就是這個,而這個人身的可貴的地方是什麼呢?就是現在我們說聽聞佛法,然後還要如理思惟。注意哦!這個每一個有它的非常重要的因緣,現在我們得到了要好好的利用它,要好好的利用它。第一個一定要去找善知識,然後呢要如理的聽聞,千萬不要盲修瞎鍊,然後呢還要如理的思惟,哦現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在一開始的去掉虛妄分別的,我們常常說,我們不要分別,這個不要分別有他特別的意義,可是我們不了解,往往說大糊塗一片,腦筋裡面什麼都不管,完了,修行絕對不是這樣,你一定要如理思惟分別,哪一個是錯的去掉它,那一個是對的抉擇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修行,愈修愈遲鈍,愈修愈愚痴,明明已經走上錯路了,所以我們真正修道,一定要走上無謬,就是不錯的,還要圓滿。
【 是須於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生無暇中無斷時故,如前已說。】
這個前面已說了。
【 大瑜伽師云:「現是從畜分出之時。」】
那麼這個大瑜伽師就告訴你,這個大祖師告訴我們,要記住啊,現在是我們真正從畜生當中跳出來,他不講從三界,而講從畜生道當中跳出來,他有個道理的,這個出就是出三界,因為平常我們所以跳不出來的原因就是愚痴,這唯一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就是智慧,換句話說,你不能再像那個愚痴,你得到了人身而你不善巧利用你的智慧的話,這個說實在是不如畜生,剛才說不如畜生是消極方面的,現在積極方面的,更是不如畜生。畜生受牠的業力支配,牠就是這樣,還不會造極大的大惡,我們人如果你不得善巧的話,造大惡的都是在人道當中,這是我們務必應該了解的。現在我們得到了,利害之間一比的話,那差的實在太利害太利害,所以只要我們隨便的懇心一比較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大家一定會全部精神打起精神來說修行,一定要跳出來,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認識。
【 博朵瓦云:「昔流爾久未能自還,今亦不能自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亦是現得暇滿之時。」】
說我們以前無始以來一直流轉生死,沒有能夠跳出,跳出是還滅,以後呢?對不起,這個跳出生死輪迴還滅這件事情,它不會自然掉下來的,你不修對治絕無可能,所以你一定要修對治來斷除它,那麼要斷除學對治,就是現在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這個人身上面所以稱它為暇滿,大家回憶一下,所以如果諸位同修,前面沒有聽的話,回過頭去,好好的補聽補看一下,來策勵自己。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三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三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憶一下,所以如果諸位同修前面沒有聽的話,回過頭去好好的補聽、補看一下來策勵自己。
p. 191 (10)
【 此復居家於修正法,有多留難及有眾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為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
我現在要修行,但是要修行,這個在家身對修法是難哪,不曉得有多難!不但是要正修難,反過來呢?在家身要造罪過失,實在容易的不得了,家裡邊的處處地方,一天到晚,家裡面覺得應該做的事情,都是在造罪惡,出家卻卻相反,出家卻相反,所以他有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所以斷生死身出家是最殊勝,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欣樂出家,必定要出家。記得前面吧?前面一再說,說幾個地方。第一個地方呢?業力門當中他特別告訴我們,說你同樣的修行,同樣的一個菩薩,一個在家菩薩跟一個出家菩薩,那個在家菩薩供養,把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最圓滿的東西去供養,結果一個出家的菩薩點一個小小的燈燭,這個功德,那個出家的菩薩,不曉得要大多少倍。然後他就說,就意樂兩個人發的心是一樣的,那地方唯一不同的,為什麼?一個是出了家,一個是在家,所以不僅僅是前面說的,是家裡邊留難很多,難以修行,實際上你同樣做一件事情,同樣的做,就因為你披了這件袈裟,代表了這個清淨梵幢,做一點事情就產生無比的功效。
這我們前後舉了多少例子,這個地方再說一下。就像我們要到一個地方去一樣,用交通工具,說我有兩隻腳走,可以,但是這兩隻腳不如腳踏車,腳踏車不如汽車,汽車不如飛機,現在又有火箭,請問你用哪一個?有很多地方腳還可以走得到,有些地方腳根本走不到的,你說到美國去,你的腳倒走走看?這個我們務必要了解,所以特別說明出家的殊勝。然後呢後面又告訴我們,真正我們要想修到,近程得到普通的暇滿,不理想,要最圓滿的這樣的一個工具。那麼這個圓滿的工具是幹什麼?要出家,他不是說近事,換句話說,不是五戒,不是八戒,也不是沙彌,而是圓滿的比丘。他又特別分析,如果說你出了家以後,衹是得到證得一個阿羅漢果的話,那沒有太大的意思,不是沒有意思,有意思,沒有太大的意思,說這個阿羅漢,這麼個難證法,實際上呢,你衹要做一個近事,八關齋戒,這樣的斷淫的話,也可以做得到,沙彌也可以做得到,然後呢沙彌衹要持十條戒,你現在要持兩百多條戒,結果是一樣的,你何必呢?不是,這個是什麼?要修圓滿的教法,他處處地方讚嘆那個出家,這個出家僧之殊勝是不得了的,前面我們也說過多少功德,所以我們常常應該憶念觀察。
【 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覺妙善習氣。】
我們不斷的這樣思惟的話,那有什麼好處?好啦,在家是種種的不如意,種種的不理想,出家是無比的功德,如果先已經出了家了,意志堅固,歡喜、高興啊!你不要說,就是這個歡喜高興,一方面把我們出家的意志堅固,一方面歡喜高興本身又在隨喜功德,又再增長你的福德。你同樣的歡喜,在家今天歡喜,歡喜一下對不起,你這個隨喜這個染污,註定你在輪迴當中愈陷愈深,我同樣坐在這地方,出了家,我歡喜真高興啊!這個隨喜功德就無量無邊;所以這是為什麼出家有這樣的殊勝意義,在任何情況之下,兩者是絕對不能比的,這個我們了解得愈多,你思惟的愈多,那個時候意志愈堅固,又特別好的是,你思惟本身又是一個最大的功德,思惟這件事情本身又是個最大的功德。比如說我們在家人,在家人想些什麼事情?說現在這個股票又漲又跌了,房子又漲了跌了,生意又什麼了,那我們這個在家人事情,這種事情在世間順理成章,養家活口等等,無非是染污之業,所以多有留難,而且多是過失。現在我們出家人呢?即便像我們現在這樣,我一生都錯,還做不到,你那個心念本身已跟法相應了,你看看!所以他在家人覺得百分之百想對的時候,都是錯到底的時候,我們覺得我們一無是處的時候已經開始步上正法,你想想看,怎麼能比二者當中,這兩者當中是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所以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的。所以說,未出家者由於這樣的思惟觀察安立覺醒,如果說自己還沒有覺醒的話,要想辦法透過這個,使得自己覺醒這個妙善的習氣,現在先種下這個種子,總有一天這個初發種子,很快的,最好是這一生,萬一不行的話,愈早愈好,你衹要什麼時候這個種子起現行,你就有成就。
【 此中道理當略宣說,】
這一點很重要,所以還是說一說。
【 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為苦,貧則追求眾苦艱辛,於無安樂愚執為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有錢的人要去守護,這的確千辛萬苦,要保險箱,保險箱不行,還要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不行,還是要被人家搶掉,然後要打官司,然後要弄這個,又要忙這個,沒有一件事情,實際上這毫無意思,無非是痛苦。那麼窮人呢?窮人沒有了,要追求的痛苦,這個裡邊是無量無邊。不但如此,明明是痛苦的,還愚痴的執為安樂,所以這三件東西當中,無一不是增長我們生死輪迴的染業,要曉得這是惡業之果,以前的因,感得現在的果,現在這樣去做,又要將來感得將來的果,是一無是處。
【 本生論云:「於同牢獄家,永莫思為樂,】
像監牢一樣的這個家,千萬不要以為他快樂,顛倒呀!這個家字這妙極了,上面一個寶蓋頭,說一個房子,這個是一點,表示你就被牽在這裡,或者說你自己覺得這一個是你的主,下面呢一個豬,這些愚痴的人,就把這個覺得可安樂處,這就是家,所以我們千萬要認識,古來的聖人,真了不起!我們現在看看,現在我們這一點要千萬要注意,不要說出家了出家了,不是,出什麼家?要心裡認得這個出家的相,不要說剃光了頭,我跑到這安享其成了,那個完了,比在家人還不如。下面會告訴我們的,出家的真正的特質何在。
【 或富或貧乏,居家為大病。】
不管你窮、有錢,這個在家這是大毛病。
p. 192
【 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
上面說過了。
【 於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
明明這個是錯誤的、顛倒的,你居然不知道,還要歡喜,為什麼?那就是你惡業的果報成熟,一個是異熟果,一個是等流果,一個是增上果,三者。你別以為現在有錢人,這個有錢,這個異熟果報。等到你有了錢,更繼續的要有錢,這是等流因果,然後眼前的世間,覺得淨化啦,這個是增上因果,都是邪惡業所產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千萬要注意。
【 是故執持眾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
下面來了。好了我們要出家,出了家以後,還要執持眾多資具,這個還不夠,那個不夠,這個多,這個多,愈好愈多,還要求無喜足,這個是不知出家的事情,這個跟在家人一樣。在家人憑他自己的勞力換飯吃,應該的;出家人,披了個清淨幢相的話,你憑什麼受人家,單單這個,就夠你要做畜生了。然後你披了清淨幢像,壞了法的話,那非下地嶽不可,所以這一點要特別知道。我記得虛雲老和尚那個公案當中,他在雲居復興的時候,住一個牛棚,到後來弄好了以後,大家要請他到裡面去,我蠻好,我蠻好,我還住在這裡,那這都是古德的榜樣!現在我們這裡住了這麼個舒服的地方,還嫌這個不夠、那個不夠,到了夏天,電風扇不夠還要冷氣,所以這一點,大家千萬注意!大陸上面那個苦的,吃飯的都是一點湯,然後偶然什麼撈到一塊豆腐,大家高興,現在我們天天這麼豐富的菜,等一下還要這個營養不夠,那個營養不夠,這個水果也沒有,那個也沒有,不曉得我們忙些什麼,這是我們千萬要注意。
【 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
前面告訴我們出家人,居家的人要了解這個。
【 即前論云:「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於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
你在家,做在家人的事情,你不能不妄語,現在尤其是明顯,現在這個世界的的確確的,西方人有一句話,這個話叫 White Lie, Lie就是妄語,白的,本來這個說謊是不應該的,現在說這個說謊是應該的,應該說的謊言,這個現在大家公開,我想我們這個事情也是如此吧!這個居家典型的例子,對不起你要說了這個,那一定墮落,就是他逼的,你非做不可,如果有了罪,你不能不去治罰,所以你要如法去做的話,如佛法去做的話,家就顧全不到,你顧全了家的話,這個法一定不成功。
【 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故有違法過,自愛誰住家。」】
要曉得修學佛法是非常寂靜的事情,注意這個寂靜兩個字喔!家事是粗猛暴惡,所以兩個完全相違背的,所以真正自愛的人,他絕不貪戀這個家。
【 又云:「憍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家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應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這我們要了解,家裡面就是這樣的,憍、慢、癡,蛇的窟,這個蛇是瞋、癡、貪一切的最糟糕惡毒的地方,在家就是這個樣,樣總覺的每個人,現在我們平常不要說高高在上,普通人總是面子,總覺得這個要一個門面,這個門面是什麼?無非是憍慢,下面這最起碼的應該做的尚且如此,體面嘛,那尚且都是如此,其他的不談啦,這些事情壞寂靜喜樂,真正的喜樂,只有在這個什麼?寂靜當中,寂滅之樂才真正的。家裡面都猛苦,不但苦,而且猛的不得了,就像洞窟,就像蛇窟一樣,誰能夠住在這裡?所以我們應該不斷的思惟它的過患,然後呢?已經出了家,堅固,沒有出家的,要發願出家,那個出家功德之殊勝!是,剛開始走的時候是有一點,因為你不習慣,你換了一個新環境是不習慣,但是假定你有正確的認識的話,這個意志力引導我們,克服這個困難正是進步,等到你慢慢的相應了,那時候你會體會到這個出家之美!所以我也聽見好幾個人這麼,我自己也有這個感覺,說假定說眼前要選一條路讓你走的話,你走什麼路?出家,假定說沒有路選擇的,我還是出家,這個在家的的確確是一無是處,你真正的能夠體會到了,自然裡面有美不可言的事情。實際上呢,我們還是最粗淺的,他深入的內涵我們還沒體會到,假定我們也體會到,像那個毗盧劍怒那樣的話,出了一天一夜家,然後七返二十一劫這樣升天,然後最後下來證果,這一天一夜這個功德我們都看不見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多去思惟觀察,這個出家真是殊勝,這個在家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怎麼弄也絕不可能產生這樣效果的。那麼出了家,應該怎麼辦呢?下面來了。
【 ◎ 復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為他供處,】
這是我們該做到,要什麼?粗的、劣的,不管是穿的、吃的、是用的,乞食,還要去討飯,知足,這個心理的狀態這句話,這是我們哪,必學的標榜的,我很想把這句話寫下來,貼在我們廚房裡面,要粗劣的衣缽,這個衣是指什麼?就是我們的粗受!我們住在這地方,現在我們已經很好了,有一個板凳了,還要覺得坐著過了一下,不大舒服,找一個軟墊子來鋪他一鋪。我記得我到印度去那個時候的話,他們哪有什麼,大家蹦蹦出去了,重要的上了課,然後到外面有一些,那個論辯的課到外面,隨便跑到哪裡,跑到哪裡就坐到哪裡,看到地下髒,弄點樹葉子,好好把那個髒的弄好了,然後這樣。我們大家覺得這地方蠻苦的,校長跑得來就把大家喝斥一頓,那個校長真了不起。我們在學校裡的時候,我在學校裡整整學了十幾年,我襪子都沒穿過,然後他那個地方是什麼地方?你們曉得西藏那個高山,不要說冬天,夏天我們都受不了,我們現在一點點,我自己現在想一想,真是覺得慚愧!剛開始的是冷,他外面也沒有像我們現在,哪裡說是地板,哪裡是水泥就是那個石頭,高一塊低一塊,然後這樣的。這個老師講完了,下面就啪馬上出去,跑到後來那個腳底下那個冷熱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樣,每一個人都是這樣,那個腳凍的紅紅的、黑黑的乃至於::那沒關係,這個不是問題,所以他們為什麼這麼有成就,就在這個上頭。說我們現在的心,一天到晚不曉得忙些什麼,這是我們應該深深警惕的,於遠離處淨自煩惱,那麼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呢?實際上我們這種心裡面都是煩惱,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出家的好處。出家的目的幹什麼?淨除我們的煩惱,你能夠淨除煩惱,那個時候為他供處。所以我當年出家的時候,就有了一個誤解,現在我一直在懊悔當中,我總覺得出了家了,該受人家禮拜,該受人家供養,人家跑得來的話,好像要該他端飯給你,端水給你吃,你做一點事情好像委屈,還要指揮他們,現在我深深為這個事情感到痛苦而懺悔,我淨除了煩惱,那個時候為他的供處,我現在滿身煩惱,所以佛經上說的清清楚楚,如果說你跟這個不相應的話,那個不行。不過這裡有一點,不是叫我們馬上一下相應,我們應該了解了努力,向這個相應走的路上去做,這就對了,所以我們初機走的路子,要有了正知見,你曉得現在錯了,走上去這是我們現在該走的,這個概念要弄清楚,不是說一下要做到它。我所以強調的話,就是我們對這個實際上並不了解,只以為剃了個頭,就跑得去的話,就儼然是一個比丘自居,然後在家人跑著來,你應該向我嗑頭,應該供養我,這個觀念就錯了。這個當下本身就是跟煩惱相應之法,這我們始終要了解。前面一步一步過來,他有一個特質,他有一個特點,指出來什麼?到這裡,你真正要做的破煩惱。你為什麼要出家?為了破煩惱而出家,所以你那個出家的宗旨在哪裡,現在你出了家以後還在煩惱上轉,相應嗎?這個才是。所以你把握住了這一點,就算你煩惱還沒有除掉,那沒關係,假定我煩惱已經除掉了,出家不出家沒有關係了,我所以出家的是要除煩惱,這很明白,所以他真正的是有煩惱的,這是我認得了,正除煩惱,這個就是我們現在出家人該做的事情。那麼關鍵在哪裡呢?就是知見上頭,了解嗎?這個知見不是講一個道理就是拿這個道理來衡準自心。所以常常想,我錯了,是,那個時候我們也不必著急,這個錯的心就推動我們向上,這就對啦!
菩提道次第廣論192頁,第二段,昨天我們已經講到,現在要修什麼道,曉得要修道的時候,具要什麼呢?要修道須要具要條件,要暇滿的人身,這是唯一可以修行的。而這個暇滿的人身當中,單單得到人身還不夠,還要具足種種圓滿的德相,而這個德相唯有出家才有,所以出家殊勝的功德,處處地方讚嘆。如果你平常了解,這個隨時思惟,隨時觀察,一方面固然體會到出家的特別的好處,就那個思惟觀察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功德,這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為什麼呢?業,主要的是什麼?思,業的最主要的主體就是思,你那個思惟觀察本身就是在增長功德。然後你想想這個出家功德有這麼好,你就歡喜,那隨喜功德,這本身的的確確有他不得了的功德在裡頭。我們有很多人說怕,是!出家出的不好是非常可怕,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是什麼呢?不得善巧,尤其重要的善巧當中─正知見,如果你得到正知見的話,那個事情是方便極了,你就坐在這地方想想的話,那就增長功德,就這樣。平常在家,又要忙這,又要忙那,這不要你忙的,你就坐在那地方,能夠如理的思惟,這個地方就增長功德,然後你如法去做的話,你真是吃住統統不要憂愁,這是千真萬確。可是反過來,假定你說出了家以後,反正樣樣人家供養的,你就貪現成,那就完了,這個不是從行相上面著眼的,這我們絕對應該了解的一個事實。出家目的幹什麼呢?就是要得到究竟圓滿的快樂,澈底解決一切痛苦,所以眼前本身做要一點點努力,要一點代價。就是說這樣的一點代價,得到的這個回報,那世間任何情況,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辦法比的,這一點才是我們事先要了解的。所以剛開始出家的時候,的的確確你對這個概念認識了以後,還要如法行持,所以他說復應願以粗劣衣缽乞食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這樣才為他供處。在外面的行相上面這樣,不管是衣食住行,粗劣,那是最粗糙的,最下劣的,卻感覺的非常滿足。然後內心呢?離寂靜處,是淨自煩惱,這就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你如果了解了、得到了正知見的話,那你的的確確是愈想愈歡喜,就不要說我們怎麼樣的正知見,就眼前我們常常說的太多事實來比喻、來說的話,現在那個鬧市上面的種種東西,的的確確是一無是處,好像一點點小小的快樂,這都欺狂之處。你看現在我們坐在這地方,多舒服多安樂,那真好,我們從來用不著,說我這件衣服要值多少錢,我這件衣服要怎麼樣,髒了嘛,洗,破了嘛,補,就這麼簡單,你丟在這裡,小偷都不要你,既不要忙著去守護,又不要為了追求而痛苦,這事情對我們都不要,我們一樣穿得暖,吃得飽,是多好,你看!而且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雖然說這個地方眼前好像是小小的苦,只要你仔細觀察起來,這個不是苦,這是快樂。那些人把黃金做的枷鎖套在脖子上,重的喘不過氣來,我們現在把它拿掉了,輕鬆無比,哪有痛苦的事情?,這一點,主要的都在我們的知見上頭。因為你在世間要求名利,所以看見別人打恭作揖,固然你的上司、你的老闆,你打躬作揖,反過來,你看你現在是民主時代,你要想競選一官半職,你也看見任何人,要跑得去跟他說好話,對他笑面孔,要不然他不投你票,你拿他沒辦法,就是這樣的狀態。我們在這裡誰都不求,這個就不是我要的,你看多自在多安樂,所以凡是這種地方,我們一定要了解,當你邪見增上,前面還記得不記得?講業時候,這邪見增上的時候,就是我們錯誤的見解當中,就會把痛苦的事情看為快樂,而快樂的真相就會看不見,這個叫可憐中的可憐,這真是無明。那麼現在呢?雖然我們道理是了解了,習慣還在,所以的的確確克服這個習慣,是要一點努力的,所以我們不要單想快樂的一面,真正出家,那我們一定要了解,出家是要下功夫的。在沒有出家的事情,我們用種種出家的殊勝,跟在家的過患來對比,策發我們那個出家的心,正出家的時候我們了解,正出家的時候,你要得到這個好處的話,你要努力,這個努力才有功德,天下沒有一件事情,是坐在那裡掉下來的,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他生活的內涵,前面先把它指出來,下面就引那個經論上面來說明這件事情。
【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願剃除髮已,守持糞掃衣,樂住阿蘭若,何時能如是。目視軛木許,手執瓦缽器,何時無譏毀,於家家行乞。何時能不貪,利養及恭敬,淨煩惱刺泥,為村供施處。」】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憶一下,所以如果諸位同修前面沒有聽的話,回過頭去好好的補聽、補看一下來策勵自己。
p. 191 (10)
【 此復居家於修正法,有多留難及有眾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為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
我現在要修行,但是要修行,這個在家身對修法是難哪,不曉得有多難!不但是要正修難,反過來呢?在家身要造罪過失,實在容易的不得了,家裡邊的處處地方,一天到晚,家裡面覺得應該做的事情,都是在造罪惡,出家卻卻相反,出家卻相反,所以他有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所以斷生死身出家是最殊勝,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欣樂出家,必定要出家。記得前面吧?前面一再說,說幾個地方。第一個地方呢?業力門當中他特別告訴我們,說你同樣的修行,同樣的一個菩薩,一個在家菩薩跟一個出家菩薩,那個在家菩薩供養,把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最圓滿的東西去供養,結果一個出家的菩薩點一個小小的燈燭,這個功德,那個出家的菩薩,不曉得要大多少倍。然後他就說,就意樂兩個人發的心是一樣的,那地方唯一不同的,為什麼?一個是出了家,一個是在家,所以不僅僅是前面說的,是家裡邊留難很多,難以修行,實際上你同樣做一件事情,同樣的做,就因為你披了這件袈裟,代表了這個清淨梵幢,做一點事情就產生無比的功效。
這我們前後舉了多少例子,這個地方再說一下。就像我們要到一個地方去一樣,用交通工具,說我有兩隻腳走,可以,但是這兩隻腳不如腳踏車,腳踏車不如汽車,汽車不如飛機,現在又有火箭,請問你用哪一個?有很多地方腳還可以走得到,有些地方腳根本走不到的,你說到美國去,你的腳倒走走看?這個我們務必要了解,所以特別說明出家的殊勝。然後呢後面又告訴我們,真正我們要想修到,近程得到普通的暇滿,不理想,要最圓滿的這樣的一個工具。那麼這個圓滿的工具是幹什麼?要出家,他不是說近事,換句話說,不是五戒,不是八戒,也不是沙彌,而是圓滿的比丘。他又特別分析,如果說你出了家以後,衹是得到證得一個阿羅漢果的話,那沒有太大的意思,不是沒有意思,有意思,沒有太大的意思,說這個阿羅漢,這麼個難證法,實際上呢,你衹要做一個近事,八關齋戒,這樣的斷淫的話,也可以做得到,沙彌也可以做得到,然後呢沙彌衹要持十條戒,你現在要持兩百多條戒,結果是一樣的,你何必呢?不是,這個是什麼?要修圓滿的教法,他處處地方讚嘆那個出家,這個出家僧之殊勝是不得了的,前面我們也說過多少功德,所以我們常常應該憶念觀察。
【 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覺妙善習氣。】
我們不斷的這樣思惟的話,那有什麼好處?好啦,在家是種種的不如意,種種的不理想,出家是無比的功德,如果先已經出了家了,意志堅固,歡喜、高興啊!你不要說,就是這個歡喜高興,一方面把我們出家的意志堅固,一方面歡喜高興本身又在隨喜功德,又再增長你的福德。你同樣的歡喜,在家今天歡喜,歡喜一下對不起,你這個隨喜這個染污,註定你在輪迴當中愈陷愈深,我同樣坐在這地方,出了家,我歡喜真高興啊!這個隨喜功德就無量無邊;所以這是為什麼出家有這樣的殊勝意義,在任何情況之下,兩者是絕對不能比的,這個我們了解得愈多,你思惟的愈多,那個時候意志愈堅固,又特別好的是,你思惟本身又是一個最大的功德,思惟這件事情本身又是個最大的功德。比如說我們在家人,在家人想些什麼事情?說現在這個股票又漲又跌了,房子又漲了跌了,生意又什麼了,那我們這個在家人事情,這種事情在世間順理成章,養家活口等等,無非是染污之業,所以多有留難,而且多是過失。現在我們出家人呢?即便像我們現在這樣,我一生都錯,還做不到,你那個心念本身已跟法相應了,你看看!所以他在家人覺得百分之百想對的時候,都是錯到底的時候,我們覺得我們一無是處的時候已經開始步上正法,你想想看,怎麼能比二者當中,這兩者當中是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所以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的。所以說,未出家者由於這樣的思惟觀察安立覺醒,如果說自己還沒有覺醒的話,要想辦法透過這個,使得自己覺醒這個妙善的習氣,現在先種下這個種子,總有一天這個初發種子,很快的,最好是這一生,萬一不行的話,愈早愈好,你衹要什麼時候這個種子起現行,你就有成就。
【 此中道理當略宣說,】
這一點很重要,所以還是說一說。
【 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為苦,貧則追求眾苦艱辛,於無安樂愚執為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有錢的人要去守護,這的確千辛萬苦,要保險箱,保險箱不行,還要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不行,還是要被人家搶掉,然後要打官司,然後要弄這個,又要忙這個,沒有一件事情,實際上這毫無意思,無非是痛苦。那麼窮人呢?窮人沒有了,要追求的痛苦,這個裡邊是無量無邊。不但如此,明明是痛苦的,還愚痴的執為安樂,所以這三件東西當中,無一不是增長我們生死輪迴的染業,要曉得這是惡業之果,以前的因,感得現在的果,現在這樣去做,又要將來感得將來的果,是一無是處。
【 本生論云:「於同牢獄家,永莫思為樂,】
像監牢一樣的這個家,千萬不要以為他快樂,顛倒呀!這個家字這妙極了,上面一個寶蓋頭,說一個房子,這個是一點,表示你就被牽在這裡,或者說你自己覺得這一個是你的主,下面呢一個豬,這些愚痴的人,就把這個覺得可安樂處,這就是家,所以我們千萬要認識,古來的聖人,真了不起!我們現在看看,現在我們這一點要千萬要注意,不要說出家了出家了,不是,出什麼家?要心裡認得這個出家的相,不要說剃光了頭,我跑到這安享其成了,那個完了,比在家人還不如。下面會告訴我們的,出家的真正的特質何在。
【 或富或貧乏,居家為大病。】
不管你窮、有錢,這個在家這是大毛病。
p. 192
【 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
上面說過了。
【 於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
明明這個是錯誤的、顛倒的,你居然不知道,還要歡喜,為什麼?那就是你惡業的果報成熟,一個是異熟果,一個是等流果,一個是增上果,三者。你別以為現在有錢人,這個有錢,這個異熟果報。等到你有了錢,更繼續的要有錢,這是等流因果,然後眼前的世間,覺得淨化啦,這個是增上因果,都是邪惡業所產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千萬要注意。
【 是故執持眾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
下面來了。好了我們要出家,出了家以後,還要執持眾多資具,這個還不夠,那個不夠,這個多,這個多,愈好愈多,還要求無喜足,這個是不知出家的事情,這個跟在家人一樣。在家人憑他自己的勞力換飯吃,應該的;出家人,披了個清淨幢相的話,你憑什麼受人家,單單這個,就夠你要做畜生了。然後你披了清淨幢像,壞了法的話,那非下地嶽不可,所以這一點要特別知道。我記得虛雲老和尚那個公案當中,他在雲居復興的時候,住一個牛棚,到後來弄好了以後,大家要請他到裡面去,我蠻好,我蠻好,我還住在這裡,那這都是古德的榜樣!現在我們這裡住了這麼個舒服的地方,還嫌這個不夠、那個不夠,到了夏天,電風扇不夠還要冷氣,所以這一點,大家千萬注意!大陸上面那個苦的,吃飯的都是一點湯,然後偶然什麼撈到一塊豆腐,大家高興,現在我們天天這麼豐富的菜,等一下還要這個營養不夠,那個營養不夠,這個水果也沒有,那個也沒有,不曉得我們忙些什麼,這是我們千萬要注意。
【 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
前面告訴我們出家人,居家的人要了解這個。
【 即前論云:「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於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
你在家,做在家人的事情,你不能不妄語,現在尤其是明顯,現在這個世界的的確確的,西方人有一句話,這個話叫 White Lie, Lie就是妄語,白的,本來這個說謊是不應該的,現在說這個說謊是應該的,應該說的謊言,這個現在大家公開,我想我們這個事情也是如此吧!這個居家典型的例子,對不起你要說了這個,那一定墮落,就是他逼的,你非做不可,如果有了罪,你不能不去治罰,所以你要如法去做的話,如佛法去做的話,家就顧全不到,你顧全了家的話,這個法一定不成功。
【 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故有違法過,自愛誰住家。」】
要曉得修學佛法是非常寂靜的事情,注意這個寂靜兩個字喔!家事是粗猛暴惡,所以兩個完全相違背的,所以真正自愛的人,他絕不貪戀這個家。
【 又云:「憍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家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應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這我們要了解,家裡面就是這樣的,憍、慢、癡,蛇的窟,這個蛇是瞋、癡、貪一切的最糟糕惡毒的地方,在家就是這個樣,樣總覺的每個人,現在我們平常不要說高高在上,普通人總是面子,總覺得這個要一個門面,這個門面是什麼?無非是憍慢,下面這最起碼的應該做的尚且如此,體面嘛,那尚且都是如此,其他的不談啦,這些事情壞寂靜喜樂,真正的喜樂,只有在這個什麼?寂靜當中,寂滅之樂才真正的。家裡面都猛苦,不但苦,而且猛的不得了,就像洞窟,就像蛇窟一樣,誰能夠住在這裡?所以我們應該不斷的思惟它的過患,然後呢?已經出了家,堅固,沒有出家的,要發願出家,那個出家功德之殊勝!是,剛開始走的時候是有一點,因為你不習慣,你換了一個新環境是不習慣,但是假定你有正確的認識的話,這個意志力引導我們,克服這個困難正是進步,等到你慢慢的相應了,那時候你會體會到這個出家之美!所以我也聽見好幾個人這麼,我自己也有這個感覺,說假定說眼前要選一條路讓你走的話,你走什麼路?出家,假定說沒有路選擇的,我還是出家,這個在家的的確確是一無是處,你真正的能夠體會到了,自然裡面有美不可言的事情。實際上呢,我們還是最粗淺的,他深入的內涵我們還沒體會到,假定我們也體會到,像那個毗盧劍怒那樣的話,出了一天一夜家,然後七返二十一劫這樣升天,然後最後下來證果,這一天一夜這個功德我們都看不見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多去思惟觀察,這個出家真是殊勝,這個在家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怎麼弄也絕不可能產生這樣效果的。那麼出了家,應該怎麼辦呢?下面來了。
【 ◎ 復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為他供處,】
這是我們該做到,要什麼?粗的、劣的,不管是穿的、吃的、是用的,乞食,還要去討飯,知足,這個心理的狀態這句話,這是我們哪,必學的標榜的,我很想把這句話寫下來,貼在我們廚房裡面,要粗劣的衣缽,這個衣是指什麼?就是我們的粗受!我們住在這地方,現在我們已經很好了,有一個板凳了,還要覺得坐著過了一下,不大舒服,找一個軟墊子來鋪他一鋪。我記得我到印度去那個時候的話,他們哪有什麼,大家蹦蹦出去了,重要的上了課,然後到外面有一些,那個論辯的課到外面,隨便跑到哪裡,跑到哪裡就坐到哪裡,看到地下髒,弄點樹葉子,好好把那個髒的弄好了,然後這樣。我們大家覺得這地方蠻苦的,校長跑得來就把大家喝斥一頓,那個校長真了不起。我們在學校裡的時候,我在學校裡整整學了十幾年,我襪子都沒穿過,然後他那個地方是什麼地方?你們曉得西藏那個高山,不要說冬天,夏天我們都受不了,我們現在一點點,我自己現在想一想,真是覺得慚愧!剛開始的是冷,他外面也沒有像我們現在,哪裡說是地板,哪裡是水泥就是那個石頭,高一塊低一塊,然後這樣的。這個老師講完了,下面就啪馬上出去,跑到後來那個腳底下那個冷熱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樣,每一個人都是這樣,那個腳凍的紅紅的、黑黑的乃至於::那沒關係,這個不是問題,所以他們為什麼這麼有成就,就在這個上頭。說我們現在的心,一天到晚不曉得忙些什麼,這是我們應該深深警惕的,於遠離處淨自煩惱,那麼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呢?實際上我們這種心裡面都是煩惱,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出家的好處。出家的目的幹什麼?淨除我們的煩惱,你能夠淨除煩惱,那個時候為他供處。所以我當年出家的時候,就有了一個誤解,現在我一直在懊悔當中,我總覺得出了家了,該受人家禮拜,該受人家供養,人家跑得來的話,好像要該他端飯給你,端水給你吃,你做一點事情好像委屈,還要指揮他們,現在我深深為這個事情感到痛苦而懺悔,我淨除了煩惱,那個時候為他的供處,我現在滿身煩惱,所以佛經上說的清清楚楚,如果說你跟這個不相應的話,那個不行。不過這裡有一點,不是叫我們馬上一下相應,我們應該了解了努力,向這個相應走的路上去做,這就對了,所以我們初機走的路子,要有了正知見,你曉得現在錯了,走上去這是我們現在該走的,這個概念要弄清楚,不是說一下要做到它。我所以強調的話,就是我們對這個實際上並不了解,只以為剃了個頭,就跑得去的話,就儼然是一個比丘自居,然後在家人跑著來,你應該向我嗑頭,應該供養我,這個觀念就錯了。這個當下本身就是跟煩惱相應之法,這我們始終要了解。前面一步一步過來,他有一個特質,他有一個特點,指出來什麼?到這裡,你真正要做的破煩惱。你為什麼要出家?為了破煩惱而出家,所以你那個出家的宗旨在哪裡,現在你出了家以後還在煩惱上轉,相應嗎?這個才是。所以你把握住了這一點,就算你煩惱還沒有除掉,那沒關係,假定我煩惱已經除掉了,出家不出家沒有關係了,我所以出家的是要除煩惱,這很明白,所以他真正的是有煩惱的,這是我認得了,正除煩惱,這個就是我們現在出家人該做的事情。那麼關鍵在哪裡呢?就是知見上頭,了解嗎?這個知見不是講一個道理就是拿這個道理來衡準自心。所以常常想,我錯了,是,那個時候我們也不必著急,這個錯的心就推動我們向上,這就對啦!
菩提道次第廣論192頁,第二段,昨天我們已經講到,現在要修什麼道,曉得要修道的時候,具要什麼呢?要修道須要具要條件,要暇滿的人身,這是唯一可以修行的。而這個暇滿的人身當中,單單得到人身還不夠,還要具足種種圓滿的德相,而這個德相唯有出家才有,所以出家殊勝的功德,處處地方讚嘆。如果你平常了解,這個隨時思惟,隨時觀察,一方面固然體會到出家的特別的好處,就那個思惟觀察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功德,這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為什麼呢?業,主要的是什麼?思,業的最主要的主體就是思,你那個思惟觀察本身就是在增長功德。然後你想想這個出家功德有這麼好,你就歡喜,那隨喜功德,這本身的的確確有他不得了的功德在裡頭。我們有很多人說怕,是!出家出的不好是非常可怕,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是什麼呢?不得善巧,尤其重要的善巧當中─正知見,如果你得到正知見的話,那個事情是方便極了,你就坐在這地方想想的話,那就增長功德,就這樣。平常在家,又要忙這,又要忙那,這不要你忙的,你就坐在那地方,能夠如理的思惟,這個地方就增長功德,然後你如法去做的話,你真是吃住統統不要憂愁,這是千真萬確。可是反過來,假定你說出了家以後,反正樣樣人家供養的,你就貪現成,那就完了,這個不是從行相上面著眼的,這我們絕對應該了解的一個事實。出家目的幹什麼呢?就是要得到究竟圓滿的快樂,澈底解決一切痛苦,所以眼前本身做要一點點努力,要一點代價。就是說這樣的一點代價,得到的這個回報,那世間任何情況,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辦法比的,這一點才是我們事先要了解的。所以剛開始出家的時候,的的確確你對這個概念認識了以後,還要如法行持,所以他說復應願以粗劣衣缽乞食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這樣才為他供處。在外面的行相上面這樣,不管是衣食住行,粗劣,那是最粗糙的,最下劣的,卻感覺的非常滿足。然後內心呢?離寂靜處,是淨自煩惱,這就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你如果了解了、得到了正知見的話,那你的的確確是愈想愈歡喜,就不要說我們怎麼樣的正知見,就眼前我們常常說的太多事實來比喻、來說的話,現在那個鬧市上面的種種東西,的的確確是一無是處,好像一點點小小的快樂,這都欺狂之處。你看現在我們坐在這地方,多舒服多安樂,那真好,我們從來用不著,說我這件衣服要值多少錢,我這件衣服要怎麼樣,髒了嘛,洗,破了嘛,補,就這麼簡單,你丟在這裡,小偷都不要你,既不要忙著去守護,又不要為了追求而痛苦,這事情對我們都不要,我們一樣穿得暖,吃得飽,是多好,你看!而且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雖然說這個地方眼前好像是小小的苦,只要你仔細觀察起來,這個不是苦,這是快樂。那些人把黃金做的枷鎖套在脖子上,重的喘不過氣來,我們現在把它拿掉了,輕鬆無比,哪有痛苦的事情?,這一點,主要的都在我們的知見上頭。因為你在世間要求名利,所以看見別人打恭作揖,固然你的上司、你的老闆,你打躬作揖,反過來,你看你現在是民主時代,你要想競選一官半職,你也看見任何人,要跑得去跟他說好話,對他笑面孔,要不然他不投你票,你拿他沒辦法,就是這樣的狀態。我們在這裡誰都不求,這個就不是我要的,你看多自在多安樂,所以凡是這種地方,我們一定要了解,當你邪見增上,前面還記得不記得?講業時候,這邪見增上的時候,就是我們錯誤的見解當中,就會把痛苦的事情看為快樂,而快樂的真相就會看不見,這個叫可憐中的可憐,這真是無明。那麼現在呢?雖然我們道理是了解了,習慣還在,所以的的確確克服這個習慣,是要一點努力的,所以我們不要單想快樂的一面,真正出家,那我們一定要了解,出家是要下功夫的。在沒有出家的事情,我們用種種出家的殊勝,跟在家的過患來對比,策發我們那個出家的心,正出家的時候我們了解,正出家的時候,你要得到這個好處的話,你要努力,這個努力才有功德,天下沒有一件事情,是坐在那裡掉下來的,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他生活的內涵,前面先把它指出來,下面就引那個經論上面來說明這件事情。
【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願剃除髮已,守持糞掃衣,樂住阿蘭若,何時能如是。目視軛木許,手執瓦缽器,何時無譏毀,於家家行乞。何時能不貪,利養及恭敬,淨煩惱刺泥,為村供施處。」】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三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三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92 (8)
【 為村供施處。」】
我願,一心一意願求,幹什麼啊?「剃除髮已」,這個髮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世間的莊嚴,那個頭髮一下長一下短,一下燙一下披頭,一下這個一下那個,不曉得是為些什麼,現在連這個剃的光溜溜的,頭上什麼都沒有,我們頭上一摸,好了,這個問題這所以煩惱,這都不是我們要的,是這樣。然後呢?「守持糞掃衣」,我們穿的衣服呢?人家不要的,人家不要的我撿的來。這個裡面兩個意義,世間要的,因為他顛倒所以要那些事情,真是該要的他不要,丟掉了我們要,這個世間要的是無明,我們要的是明,這個兩樣東西,我們要了解他的特質。「樂住阿蘭若」,那麼平常世間都是戲論、雜染當中,我們內心真正好樂的指這個地方,阿蘭若處,寂靜處,真正的寺院,應該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到了寺院裡面,還大家吵吵鬧鬧,歡歡樂樂,那完全不是,我們真正要得到的是內在的寂靜之樂。不要說得到寂滅樂,你就是能夠心稍微寧靜一點,這種快樂都世間無比的,這個禪定之樂,這還是世間的,一旦得到禪定之樂的話,世間什麼樂,你感覺上面味同嚼臘,一心希望說什麼時候能夠做到這裡,那時對沒有做到的人,心裡面心心念念這樣去做,因為你心心念念,一有機會你就碰到了。實際上我們出了家,還是要這樣去做,因為我們出的不是個行相,要他真實內容,換句話說,你一心一意,由這種力量推求你努力向上,這樣。那麼,那個時候呢?「目視軛木許,手執瓦缽器」,平常我們沒有什麼事情,悠哉悠哉,那個現在沒有了,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學我們該學的戒定慧,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上頭。就是這樣,所以走有走相,坐有坐相,所以行住坐臥,沒有一個地方是能夠讓我們隨便放逸雜染的,眼睛就是看著這樣。當然學定的時候固然如此,學戒的時候,亦是如此。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前面四種資糧?第一個是密護根門,你有了這個然後第二個正知而行,對於我們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剎那,都要抱持著,我們現在該做的,因地當中這樣的努力法,所以這個地方說目不僅僅是目,舉手投足之間,一定有他自己的一個分寸在,那麼這個是行為。那麼飲食呢?那就是這個。換句話說,我們不再為任何現世那種事情而忙碌,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牢牢的堅守,在世間上面,真正的把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能夠如法如理的撐起來,那時候大家稱讚,讚美、仰望而沒有譏毀,在這種狀態之下,才是真正出家的內容,「於家家行乞」。要不然我們跑到那裡,人家一看,,你這個出家人,怎麼這個樣子。現在不,一看哪,大家就歡喜,原來是如此。
所以你看,大智舍利弗尊者,那個時候,他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一個印度所謂的大哲學家,在佛法來說是大外道,實際上那個時候是最了不起的大學問家,結果看到馬勝比丘,一個佛弟子,一看到佛弟子的行持,他想:居然有這樣的莊嚴威儀的,他跑上去問他,一問,這個馬勝比丘說,我不算什麼,那完全是我的老師教的,他一看那個弟子已經這麼了不起了,老師更了不起,一問,馬上就跟著也走上這條路了,所以比丘的這個清淨幢相,就有他特別的意義。我們現在不要說要出家了,好像這種東西都不管了,好像由你怎麼辦;不要這樣做。所以印光大師,為什麼一直強調一點,念佛,念佛好啊,當然末法的時候,只有念佛,但是你不要出家,他並不是說出家不好,說出家有無比的功德,但是你做到它的話,的的確確提起點精神來,要這個樣,這個才是教人家能夠真正的見到了這個清淨幢相,種下善根,你就把這個幢相能夠撐起來,哪怕是一天一夜,就得到這樣大的功德,這我們所了解的。哪怕是一天一夜,現在我們都是出了很多年家了吧,以後不一定如理,可是從今以後我們人人努力,打起精神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沒有一樣事情,不會不成功的,一定樣樣都成功。「何時能不貪,利養及恭敬」,外面是講形,裡面是心,那個時候從行相上的遠離,然後從粗淺上面的步步深入,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那個時候,對於世間的這種名聞利養,統統放掉了,有形的利養等等,無形的精神上的恭敬等等,這種東西都是煩惱,這個東西像刺一樣,刺痛我們;泥一樣,骯髒的雜染,都把他淨化掉了,那個時候你真是福田,那個時候為那些附近的村落上面,真正可以所謂供養種福田,應供之處,這個才是真正的應供。所以真正的福田僧是什麼?指勝義僧如理證得的,這樣,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點。
【 又應希願,用草為座,臥無覆處霜露濕衣,以粗飲食而能知足,及於樹下柔軟草上,以法喜樂存活寢臥。】
那我們心裡面真正應該願求的是什麼?這個就是從外面的形象上面,我們住的地方,就是隨便找一點草,如果這個地方乾淨了,草都不用,不過草的話軟一點,坐的時候可以坐的安穩,這樣如此。睡的地方呢,那裡有睡的地方就睡,所以連他覆處臥處都沒有,到了晚上就被霜露濕衣,當然這是指印度地方,印度地方天氣比較暖和、溫暖,所以這個霜露,那我們這個地方嚴寒的話,那個要遮止一點。換句話說,根本不在乎,所有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須要的,現實的一切五欲之樂,你能夠放的多乾淨,你就可以得到多少好處;你有多少雜染,對不起,你就被他死死的堵死,好處得到一點點,這個好處帶來的副作用,痛苦是無量無邊,飲食尤其是重要,對粗的飲食要能知足。我這是樹下柔軟草上,那是幹什麼?他目的是以法喜樂,寢臥,存活寢臥,不管是白天晚上,若坐若臥,若醒若睡,以法自己自娛,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那麼,我們現在忙的什麼呢?就是如理的了解,如理的思惟,你只要能夠了解、思惟的話,這個法喜馬上現起,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想在座的已經有不少同學,漸漸漸漸的就會感覺得到。比如說以剛才這個例子來說,就是講我們一個同修,平常那個知見很多,他原意無非講他的道理,結果他講完了道理以後,他那個道理講到哪裡就被人家討厭到那裡;現在他不講道理了,懂得了道理,他懺悔,人人讚歎,所以昨天老和尚也讚歎,前幾天談起又讚歎,我心裡也讚歎,這個人就是這麼顛倒,你的確如法了解了以後,然後,你把你那個見拿掉了以後,你以為拿掉了,結果就反而被人家尊重,反而被人家讚嘆。我們要的什麼?本來我們所以要跟人家談理無非希望,不必講出家,不必講出世,就世間來說,你無非是表示你這個道理站得住腳,讓人家聽信服你,結果你愈講是人家愈討厭,最多好了讓你去講,就是不理你,就是這樣。結果呢?你能夠拿掉了以後,人家就反而尊重讚嘆你,這個佛法之妙就妙在這裡;這個還談不到佛法,這個是世間最淺近的事情。如果你步步從這地方深入的話,那把我們的見思兩種煩惱,那這個快樂何止於如此,如果是如此的話,那個煩惱一點用場都沒有了。這是說,我們淺近的,隨便你可以體會得到的,就是這樣,的的確確你只要如理如法的深入的話,馬上這個快樂就會現起。再說以我們最近來說,最近大家都很精進,都很努力,現在請問你們忙完了以後,比以前坐在那裡懶惰的時候,什麼時候快樂?我相信現在大家感覺得快樂吧,其實你做完了以後,以前坐在那裡,現在難道做完了你不動,快樂了嗎?沒有快樂,跑出去滿地是髒,然後呢?我也不願意,你也不願意,現在大家都努力,結果大家快樂。這個是談不到佛法,這麼淺近的事情,所以我把這個淺近的事惰,做為一個比喻,然後我們內心上面,從這個淺近的比喻上體會,你一步一步的深入,你就會有一步一步不同的感受,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真正的目的是以法喜樂,拿這個東西來過我們日子,不管是白天、晚上,不管是若睡,是若醒。
【 「何時從草起,著衣霜濕重,以粗惡飲食,於身無貪著。何時我能臥,樹下柔軟草,如諸鸚鵡綠,受現法喜樂。」】
妙極了,是妙極了!我什麼時候,最好,問我現在也是的確的,那些什麼桌子、床、沙發丟得乾乾淨淨,哪裡有草,哪裡有什麼就可以了,這地方就可以了。白天嘛坐,晚上嘛睡,第二天如果說天氣太冷,什麼躲一躲風,躲一躲雨就得,這樣。什麼東西有一點吃飽了,跑著去隨便討一點什麼東西吃飽了好,內心上面既一點沒有掛礙,然後呢也絕對不為這個雜染之身去做他的奴隸,現在我們都在做這東西的奴隸,而這個身是什麼?這個身又偏偏以前惡業所感得的,這個你輾轉這樣忙著,真是顛倒極了,所以那個時候這樣,起來是這樣的,然後呢睡的地方就是樹下,隨便軟一點的草,看看綠顏色,想那麼好,然後在這種地方幹嘛?受現法的喜樂,你如法去做的話,不但是將來究竟決定勝,眼前增上生,不但是這樣而且當下內心當中,跟法相應都升起來了。
【 房上降雪,】
在這種狀態之下,不管外面怎麼,我們不管,我們這麼樣的快樂。
【 博朵瓦云:「昨晚似於七童女因緣所說,心很歡喜,除欲如是修學而無所餘。」】
祖師典型的,昨天想起來,這個昨天不一定昨天晚上,就是每一次想到前面修行的,想到前面我的修的,就像那個七童因緣論上面說的,照他這樣做,真的歡喜,我現在希望的除了這以外,其他都不是我要的。為什麼?他把那些所有的過錯都丟掉了,你看!多痛快,以前那個綁是綁的,鈔票也綁,股票又綁,房地產又綁,這個又綁,那個又綁,這地方綁的不曉得死死的,現在那個丟掉,丟掉什麼都沒有,連他衣服,衣服也丟掉了,這人家的丟掉,我撿過來,穿在身上面,這件衣服絕不愁人家來偷,也不怕人家來笑你怎麼樣,這樣好法!這何等的快樂!所以我也常常想起,心裡面一樁很有趣的事情。說以前,那是剛在這裡的時候,那是因為忙世間的事情,忙世間大家都是這樣,念書、成家立業、留學什麼,這樣,到後來出了家,雖然出了家,但是這心還是有的,以後到了美國去,有了這個車子了,心裡覺得現在有了汽車,好像蠻得意的樣子。但是過了一些時候,又看看這個汽車還不如人家,居然,雖然出了家,這心裡還是沒有轉變過來。但是,我所幸的,就是有善知識在旁邊,常常點醒,慢慢慢慢的對呀!忙這個事情幹什麼?後來心裡面放下了,於是感覺車子是累贅無比,但是大眾場合你又不能沒有車,那以後,後來我換了一個地方,跑到洛杉磯去了,就不要車。有的時候偶然重要的事情,都是人家那個信士他會來,偶然我出去買點小東西,散散步,跑出去。那個美國車水馬龍,不像我們馬路上面還有人走,在那種地方你找不到人走的,他除非今天出來散步,牽了個狗溜達溜達,最後只是走附近一圈,鄰居,除此以外,你馬路上根本看不見人,如果你在走的話,大家這個車子看見很多,我心裡面忽然起了一個念頭,現在真快樂。要我以前如果碰見這種情況的話,我一定覺得我怎麼寒酸沒有車子,那些人都有車子。我現在就感覺完全不一樣了,這些人都顛倒,被這個捆的死死的捆在這裡,我一個人何等悠哉悠哉。他養那部車子要多少錢,要爭那部車子,要養那部車子,然後忙那部車子,一天到晚忙那個事情,說起來好像都必不能少,去上班要多少路,我現在這個根本都不要了,車子要他幹什麼你說。所以那時我感覺到,一點都沒錯,這個冤家對頭還容易,這個真正的什麼呢?就這個才是最難破除的,看起來好像你最好的好朋友一樣,實際上是個大騙子,千真萬確是個大騙子,所以我自己覺得,像我一點點,根本談不到修行,你只要心裡面肯照著它去思惟觀察的,那個心裡面就歡喜了,於是我每次出去一看見,我就同情、憐愍、可憐,心裡面是愈想愈歡喜。我就想到以前剛要想學佛或者出家的話,吃素,人家說你吃素就笑你,覺得不好意思,自己一個人可以,跑到公共場上就不好意思,人家說你信佛,更不好意思,做了和尚又好像見不得人的樣子,到那個時候,完全相反,他不管任何人來,我在這地方就這個樣,因為我覺得這些人就這麼可憐。那個瘋子本身,他絕對不覺得自己瘋子,瘋子只看見別人瘋了,他看不見自己瘋的,那個時候我就心裡不管怎麼樣,那結果呢?當人家彼此間大家忙的時候,我就在那用我的功,反過來他忙完了,又覺得感到不如意,跑著來找你,然後你告訴他,他覺得你有道理,那個時候不管他來找你乞丐也好,然後大老闆也好,小公務員也好,大總統也好,他的問題不能解決,跑到你這裡來,解決了。他朝你嗑頭、跪拜,當然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不在乎這些,可是那個時候你很明白的說得出來,,佛法的真正的尊貴,世間比起他來是一無是處!所以博朵瓦那個大祖師,他也,當然他做的遠來的深,你只要去做,一想啊,真歡喜,的的確確到那個時候,你除了這個其他的都是多餘的,丟都來不及。
【 又應希願,住藥草地流水邊岸,思惟水浪起滅無常,與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觀慧滅除我執,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惡見之因,】
那麼,再進一步,一步一步的,不但一步一步的深入,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觀點,多方面的策發我們正確的認識,策發我們精進好樂之心,總是處處希望願求,住在這個地方,那個地方所謂藥草地,就是那個草,就是那個普通一般的地方,流水岸邊,那個時候,那個地方是一個安靜的地方一者,還有呢?水浪起滅無常,那個正好策勵你,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讓你從這個地方引發什麼?引發原來是無常苦空,我們這本質,然後以這樣的妙觀的智慧來滅除這個我執。我執是什麼?我執是三有根本,所以在輪迴當中輪迴的是因為什麼?煩惱,然後起業、感果,而這個煩惱,是種種的因,從哪裡?從這裡開始的,找到這個我,原來根本沒有真實的,是無常苦空,所以無我,於是你了解了以後,那不再執著。
【 背棄三有所有歡樂,數數思惟依正世間如幻化等。】
這就是我們出家真正殊勝的好處,你在家人,怎麼可能你說。在家人忙的是沒有錢要忙錢,忙了錢,更忙錢,你永遠不得停止。做伙計反正看七點鐘還早,反正沒關係等一下,到了七點三十分正好;做老闆的可不是,八點鐘要開門,樣樣東西都在那忙,人就是這麼顛倒。所以這個地方,還記得吧?十二因緣這個流轉圖當中,那個愛,愛是什麼?這個圖一個酒鬼,旁邊一個女人,醇酒美人,這個東西,那的的確確心裡的行相,你永遠貪著了,再多也不嫌多的,永遠反而增長你的東西,這就是這麼個嚴重法,而他的根本在什麼上面呢?在這個我,他現在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個在這個世間專門忙他,根本就牢牢的捆死在厚重惡作無明當中,你絕不可能認識這個,只有出了家以後,把粗重的拿掉了,然後把你的腦筋能夠空下來,那個時候才有智慧步步深入,才能夠真正認得他的真相,加以對治滅除。所以真正修行是必須要出家,原因在此。而這個出家,還不包括他特別的功德在裡頭,就是出家的本身就有這樣的殊勝好處,而所以說出家的還有他特別好處,因為這是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我們隨便舉一個比喻吧,比如說一塊布,那個布本身的話就是一塊布,很簡單,也沒有什麼多大意思,是的,你可以做衣服,可以擦臉,可以做什麼,這代表這一塊布,所以這個就是出家上面上的功德。現在呢?這個出家又代表了清淨幢相,清淨幢相是三世諸佛的標誌,像一個國家一樣,那個國旗,這一下這個國旗珍貴無比,代表整個的國家。現在他這個出家相代表整個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啊,所以為什麼這件衣服的如此珍貴法,如此了不起,我們現在辛辛苦苦念佛,你要念到一心不亂,真不容易,可是你只要穿了這身衣服,如法如理的去學,哪怕一天一夜,你能夠做到迴向的話,往生保證,而且中品。何在呢?那就是這件衣服的功德,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出家的功德,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比的,所以佛、法、僧這個三寶,我們明明說有菩薩,他卻不講菩薩也是一寶,卻僧是一寶,為什麼?這個懂不懂?就是這樣。這個清淨幢相,你如法行持,才能夠把佛的圓滿的教相維持在世間,不是菩薩,不是個人,這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所以這一點的這個功德,在這個上面並沒有講,但是我們要得到功德的話,要怎麼得到呢?就是照,你只要照這前面的這樣的去做,你思惟觀察,歡喜了這個你內心有了這個歡喜,你才能夠捨得掉世間的這種貪著;捨掉世間貪著,那個時候你如理去做;如理去做,內心上面升起這樣好的喜樂,而內在得到的功德,卻是無量無邊,所以你看世間哪有一樣事情可以能跟他相比,所以在這地方處處勸勉各位,已經出家的同修。是,沒出家的,要想辦法覺醒這個好的習氣;已經出了家的,要感到慶幸,如果一點小小的不如意,總覺得停起來,哪怕這生命丟掉,生命丟掉有什麼關係?我只要把那清淨幢相撐起來了,你撐起來了,到極樂世界去,難道還不好嗎?這個世界是一無是處,如果你真的想到的話,的的確確你什麼都捨得掉了,你真的能捨得掉的話,你要的東西沒有一樣得不到,這是我們必須眼前第一步應該把握得住的─知見。注意!我前面說過很多次,這個知見不是叫你馬上做到,有了這個知見,要去做到他還有一定的次第,不是有了這個知見,硬來,那個不是佛法,佛法有他的善巧,但是做任何事情,第一個就是什麼?建立正知見,我們世間所謂的心理建設,這個最重要,這個所以重要。我們繼續看下去。
p. 193
【 「何時住水岸,藥草滿地中,數觀浪起滅,同諸命世間。破薩迦耶見,一切惡見母,何時我不樂,三有諸受用。何時我通達,動不動世間,等同夢陽燄,幻雲尋香城。」】
他處處地方說,我什麼時候能這樣?他真正了解了,一心追求的絕對不是說我什麼時候要發財?我什麼時候,他拼命丟都丟不開,逃都來不及,忙這個忙,他真正要的,我什麼時候能夠得到這個?像這個,住嘛,住的地方這個,然後所對的對象是這個,觀察觀察這些事情,看那個生命像浪一樣,那是一無是處,你能這樣的生活,然後配合這麼簡單的生活,如理觀察,然後破除這個惡見的根本,這個惡見就是三有的根本--薩迦耶見,是一切惡見之母,母就是根本。到那個時候,你徹底的從根拔起,所以那個時候,我就通達動不動的世間,真像夢一樣,就像陽燄一樣,那幻雲尋香城,都無非如幻如夢,如泡如電,就是這樣,看起來好像有的,實際上虛假的,真實的再不被他所騙。
【 此等一切皆是希願,作出家身,作此諸事。】
那個就是我所希望的,要想得到只有出家,而出家的目的,也就是做這個。
【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為文父真養子。」】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92 (8)
【 為村供施處。」】
我願,一心一意願求,幹什麼啊?「剃除髮已」,這個髮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世間的莊嚴,那個頭髮一下長一下短,一下燙一下披頭,一下這個一下那個,不曉得是為些什麼,現在連這個剃的光溜溜的,頭上什麼都沒有,我們頭上一摸,好了,這個問題這所以煩惱,這都不是我們要的,是這樣。然後呢?「守持糞掃衣」,我們穿的衣服呢?人家不要的,人家不要的我撿的來。這個裡面兩個意義,世間要的,因為他顛倒所以要那些事情,真是該要的他不要,丟掉了我們要,這個世間要的是無明,我們要的是明,這個兩樣東西,我們要了解他的特質。「樂住阿蘭若」,那麼平常世間都是戲論、雜染當中,我們內心真正好樂的指這個地方,阿蘭若處,寂靜處,真正的寺院,應該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到了寺院裡面,還大家吵吵鬧鬧,歡歡樂樂,那完全不是,我們真正要得到的是內在的寂靜之樂。不要說得到寂滅樂,你就是能夠心稍微寧靜一點,這種快樂都世間無比的,這個禪定之樂,這還是世間的,一旦得到禪定之樂的話,世間什麼樂,你感覺上面味同嚼臘,一心希望說什麼時候能夠做到這裡,那時對沒有做到的人,心裡面心心念念這樣去做,因為你心心念念,一有機會你就碰到了。實際上我們出了家,還是要這樣去做,因為我們出的不是個行相,要他真實內容,換句話說,你一心一意,由這種力量推求你努力向上,這樣。那麼,那個時候呢?「目視軛木許,手執瓦缽器」,平常我們沒有什麼事情,悠哉悠哉,那個現在沒有了,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學我們該學的戒定慧,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上頭。就是這樣,所以走有走相,坐有坐相,所以行住坐臥,沒有一個地方是能夠讓我們隨便放逸雜染的,眼睛就是看著這樣。當然學定的時候固然如此,學戒的時候,亦是如此。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前面四種資糧?第一個是密護根門,你有了這個然後第二個正知而行,對於我們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剎那,都要抱持著,我們現在該做的,因地當中這樣的努力法,所以這個地方說目不僅僅是目,舉手投足之間,一定有他自己的一個分寸在,那麼這個是行為。那麼飲食呢?那就是這個。換句話說,我們不再為任何現世那種事情而忙碌,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牢牢的堅守,在世間上面,真正的把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能夠如法如理的撐起來,那時候大家稱讚,讚美、仰望而沒有譏毀,在這種狀態之下,才是真正出家的內容,「於家家行乞」。要不然我們跑到那裡,人家一看,,你這個出家人,怎麼這個樣子。現在不,一看哪,大家就歡喜,原來是如此。
所以你看,大智舍利弗尊者,那個時候,他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一個印度所謂的大哲學家,在佛法來說是大外道,實際上那個時候是最了不起的大學問家,結果看到馬勝比丘,一個佛弟子,一看到佛弟子的行持,他想:居然有這樣的莊嚴威儀的,他跑上去問他,一問,這個馬勝比丘說,我不算什麼,那完全是我的老師教的,他一看那個弟子已經這麼了不起了,老師更了不起,一問,馬上就跟著也走上這條路了,所以比丘的這個清淨幢相,就有他特別的意義。我們現在不要說要出家了,好像這種東西都不管了,好像由你怎麼辦;不要這樣做。所以印光大師,為什麼一直強調一點,念佛,念佛好啊,當然末法的時候,只有念佛,但是你不要出家,他並不是說出家不好,說出家有無比的功德,但是你做到它的話,的的確確提起點精神來,要這個樣,這個才是教人家能夠真正的見到了這個清淨幢相,種下善根,你就把這個幢相能夠撐起來,哪怕是一天一夜,就得到這樣大的功德,這我們所了解的。哪怕是一天一夜,現在我們都是出了很多年家了吧,以後不一定如理,可是從今以後我們人人努力,打起精神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沒有一樣事情,不會不成功的,一定樣樣都成功。「何時能不貪,利養及恭敬」,外面是講形,裡面是心,那個時候從行相上的遠離,然後從粗淺上面的步步深入,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那個時候,對於世間的這種名聞利養,統統放掉了,有形的利養等等,無形的精神上的恭敬等等,這種東西都是煩惱,這個東西像刺一樣,刺痛我們;泥一樣,骯髒的雜染,都把他淨化掉了,那個時候你真是福田,那個時候為那些附近的村落上面,真正可以所謂供養種福田,應供之處,這個才是真正的應供。所以真正的福田僧是什麼?指勝義僧如理證得的,這樣,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點。
【 又應希願,用草為座,臥無覆處霜露濕衣,以粗飲食而能知足,及於樹下柔軟草上,以法喜樂存活寢臥。】
那我們心裡面真正應該願求的是什麼?這個就是從外面的形象上面,我們住的地方,就是隨便找一點草,如果這個地方乾淨了,草都不用,不過草的話軟一點,坐的時候可以坐的安穩,這樣如此。睡的地方呢,那裡有睡的地方就睡,所以連他覆處臥處都沒有,到了晚上就被霜露濕衣,當然這是指印度地方,印度地方天氣比較暖和、溫暖,所以這個霜露,那我們這個地方嚴寒的話,那個要遮止一點。換句話說,根本不在乎,所有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須要的,現實的一切五欲之樂,你能夠放的多乾淨,你就可以得到多少好處;你有多少雜染,對不起,你就被他死死的堵死,好處得到一點點,這個好處帶來的副作用,痛苦是無量無邊,飲食尤其是重要,對粗的飲食要能知足。我這是樹下柔軟草上,那是幹什麼?他目的是以法喜樂,寢臥,存活寢臥,不管是白天晚上,若坐若臥,若醒若睡,以法自己自娛,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那麼,我們現在忙的什麼呢?就是如理的了解,如理的思惟,你只要能夠了解、思惟的話,這個法喜馬上現起,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想在座的已經有不少同學,漸漸漸漸的就會感覺得到。比如說以剛才這個例子來說,就是講我們一個同修,平常那個知見很多,他原意無非講他的道理,結果他講完了道理以後,他那個道理講到哪裡就被人家討厭到那裡;現在他不講道理了,懂得了道理,他懺悔,人人讚歎,所以昨天老和尚也讚歎,前幾天談起又讚歎,我心裡也讚歎,這個人就是這麼顛倒,你的確如法了解了以後,然後,你把你那個見拿掉了以後,你以為拿掉了,結果就反而被人家尊重,反而被人家讚嘆。我們要的什麼?本來我們所以要跟人家談理無非希望,不必講出家,不必講出世,就世間來說,你無非是表示你這個道理站得住腳,讓人家聽信服你,結果你愈講是人家愈討厭,最多好了讓你去講,就是不理你,就是這樣。結果呢?你能夠拿掉了以後,人家就反而尊重讚嘆你,這個佛法之妙就妙在這裡;這個還談不到佛法,這個是世間最淺近的事情。如果你步步從這地方深入的話,那把我們的見思兩種煩惱,那這個快樂何止於如此,如果是如此的話,那個煩惱一點用場都沒有了。這是說,我們淺近的,隨便你可以體會得到的,就是這樣,的的確確你只要如理如法的深入的話,馬上這個快樂就會現起。再說以我們最近來說,最近大家都很精進,都很努力,現在請問你們忙完了以後,比以前坐在那裡懶惰的時候,什麼時候快樂?我相信現在大家感覺得快樂吧,其實你做完了以後,以前坐在那裡,現在難道做完了你不動,快樂了嗎?沒有快樂,跑出去滿地是髒,然後呢?我也不願意,你也不願意,現在大家都努力,結果大家快樂。這個是談不到佛法,這麼淺近的事情,所以我把這個淺近的事惰,做為一個比喻,然後我們內心上面,從這個淺近的比喻上體會,你一步一步的深入,你就會有一步一步不同的感受,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真正的目的是以法喜樂,拿這個東西來過我們日子,不管是白天、晚上,不管是若睡,是若醒。
【 「何時從草起,著衣霜濕重,以粗惡飲食,於身無貪著。何時我能臥,樹下柔軟草,如諸鸚鵡綠,受現法喜樂。」】
妙極了,是妙極了!我什麼時候,最好,問我現在也是的確的,那些什麼桌子、床、沙發丟得乾乾淨淨,哪裡有草,哪裡有什麼就可以了,這地方就可以了。白天嘛坐,晚上嘛睡,第二天如果說天氣太冷,什麼躲一躲風,躲一躲雨就得,這樣。什麼東西有一點吃飽了,跑著去隨便討一點什麼東西吃飽了好,內心上面既一點沒有掛礙,然後呢也絕對不為這個雜染之身去做他的奴隸,現在我們都在做這東西的奴隸,而這個身是什麼?這個身又偏偏以前惡業所感得的,這個你輾轉這樣忙著,真是顛倒極了,所以那個時候這樣,起來是這樣的,然後呢睡的地方就是樹下,隨便軟一點的草,看看綠顏色,想那麼好,然後在這種地方幹嘛?受現法的喜樂,你如法去做的話,不但是將來究竟決定勝,眼前增上生,不但是這樣而且當下內心當中,跟法相應都升起來了。
【 房上降雪,】
在這種狀態之下,不管外面怎麼,我們不管,我們這麼樣的快樂。
【 博朵瓦云:「昨晚似於七童女因緣所說,心很歡喜,除欲如是修學而無所餘。」】
祖師典型的,昨天想起來,這個昨天不一定昨天晚上,就是每一次想到前面修行的,想到前面我的修的,就像那個七童因緣論上面說的,照他這樣做,真的歡喜,我現在希望的除了這以外,其他都不是我要的。為什麼?他把那些所有的過錯都丟掉了,你看!多痛快,以前那個綁是綁的,鈔票也綁,股票又綁,房地產又綁,這個又綁,那個又綁,這地方綁的不曉得死死的,現在那個丟掉,丟掉什麼都沒有,連他衣服,衣服也丟掉了,這人家的丟掉,我撿過來,穿在身上面,這件衣服絕不愁人家來偷,也不怕人家來笑你怎麼樣,這樣好法!這何等的快樂!所以我也常常想起,心裡面一樁很有趣的事情。說以前,那是剛在這裡的時候,那是因為忙世間的事情,忙世間大家都是這樣,念書、成家立業、留學什麼,這樣,到後來出了家,雖然出了家,但是這心還是有的,以後到了美國去,有了這個車子了,心裡覺得現在有了汽車,好像蠻得意的樣子。但是過了一些時候,又看看這個汽車還不如人家,居然,雖然出了家,這心裡還是沒有轉變過來。但是,我所幸的,就是有善知識在旁邊,常常點醒,慢慢慢慢的對呀!忙這個事情幹什麼?後來心裡面放下了,於是感覺車子是累贅無比,但是大眾場合你又不能沒有車,那以後,後來我換了一個地方,跑到洛杉磯去了,就不要車。有的時候偶然重要的事情,都是人家那個信士他會來,偶然我出去買點小東西,散散步,跑出去。那個美國車水馬龍,不像我們馬路上面還有人走,在那種地方你找不到人走的,他除非今天出來散步,牽了個狗溜達溜達,最後只是走附近一圈,鄰居,除此以外,你馬路上根本看不見人,如果你在走的話,大家這個車子看見很多,我心裡面忽然起了一個念頭,現在真快樂。要我以前如果碰見這種情況的話,我一定覺得我怎麼寒酸沒有車子,那些人都有車子。我現在就感覺完全不一樣了,這些人都顛倒,被這個捆的死死的捆在這裡,我一個人何等悠哉悠哉。他養那部車子要多少錢,要爭那部車子,要養那部車子,然後忙那部車子,一天到晚忙那個事情,說起來好像都必不能少,去上班要多少路,我現在這個根本都不要了,車子要他幹什麼你說。所以那時我感覺到,一點都沒錯,這個冤家對頭還容易,這個真正的什麼呢?就這個才是最難破除的,看起來好像你最好的好朋友一樣,實際上是個大騙子,千真萬確是個大騙子,所以我自己覺得,像我一點點,根本談不到修行,你只要心裡面肯照著它去思惟觀察的,那個心裡面就歡喜了,於是我每次出去一看見,我就同情、憐愍、可憐,心裡面是愈想愈歡喜。我就想到以前剛要想學佛或者出家的話,吃素,人家說你吃素就笑你,覺得不好意思,自己一個人可以,跑到公共場上就不好意思,人家說你信佛,更不好意思,做了和尚又好像見不得人的樣子,到那個時候,完全相反,他不管任何人來,我在這地方就這個樣,因為我覺得這些人就這麼可憐。那個瘋子本身,他絕對不覺得自己瘋子,瘋子只看見別人瘋了,他看不見自己瘋的,那個時候我就心裡不管怎麼樣,那結果呢?當人家彼此間大家忙的時候,我就在那用我的功,反過來他忙完了,又覺得感到不如意,跑著來找你,然後你告訴他,他覺得你有道理,那個時候不管他來找你乞丐也好,然後大老闆也好,小公務員也好,大總統也好,他的問題不能解決,跑到你這裡來,解決了。他朝你嗑頭、跪拜,當然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不在乎這些,可是那個時候你很明白的說得出來,,佛法的真正的尊貴,世間比起他來是一無是處!所以博朵瓦那個大祖師,他也,當然他做的遠來的深,你只要去做,一想啊,真歡喜,的的確確到那個時候,你除了這個其他的都是多餘的,丟都來不及。
【 又應希願,住藥草地流水邊岸,思惟水浪起滅無常,與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觀慧滅除我執,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惡見之因,】
那麼,再進一步,一步一步的,不但一步一步的深入,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觀點,多方面的策發我們正確的認識,策發我們精進好樂之心,總是處處希望願求,住在這個地方,那個地方所謂藥草地,就是那個草,就是那個普通一般的地方,流水岸邊,那個時候,那個地方是一個安靜的地方一者,還有呢?水浪起滅無常,那個正好策勵你,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讓你從這個地方引發什麼?引發原來是無常苦空,我們這本質,然後以這樣的妙觀的智慧來滅除這個我執。我執是什麼?我執是三有根本,所以在輪迴當中輪迴的是因為什麼?煩惱,然後起業、感果,而這個煩惱,是種種的因,從哪裡?從這裡開始的,找到這個我,原來根本沒有真實的,是無常苦空,所以無我,於是你了解了以後,那不再執著。
【 背棄三有所有歡樂,數數思惟依正世間如幻化等。】
這就是我們出家真正殊勝的好處,你在家人,怎麼可能你說。在家人忙的是沒有錢要忙錢,忙了錢,更忙錢,你永遠不得停止。做伙計反正看七點鐘還早,反正沒關係等一下,到了七點三十分正好;做老闆的可不是,八點鐘要開門,樣樣東西都在那忙,人就是這麼顛倒。所以這個地方,還記得吧?十二因緣這個流轉圖當中,那個愛,愛是什麼?這個圖一個酒鬼,旁邊一個女人,醇酒美人,這個東西,那的的確確心裡的行相,你永遠貪著了,再多也不嫌多的,永遠反而增長你的東西,這就是這麼個嚴重法,而他的根本在什麼上面呢?在這個我,他現在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個在這個世間專門忙他,根本就牢牢的捆死在厚重惡作無明當中,你絕不可能認識這個,只有出了家以後,把粗重的拿掉了,然後把你的腦筋能夠空下來,那個時候才有智慧步步深入,才能夠真正認得他的真相,加以對治滅除。所以真正修行是必須要出家,原因在此。而這個出家,還不包括他特別的功德在裡頭,就是出家的本身就有這樣的殊勝好處,而所以說出家的還有他特別好處,因為這是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我們隨便舉一個比喻吧,比如說一塊布,那個布本身的話就是一塊布,很簡單,也沒有什麼多大意思,是的,你可以做衣服,可以擦臉,可以做什麼,這代表這一塊布,所以這個就是出家上面上的功德。現在呢?這個出家又代表了清淨幢相,清淨幢相是三世諸佛的標誌,像一個國家一樣,那個國旗,這一下這個國旗珍貴無比,代表整個的國家。現在他這個出家相代表整個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啊,所以為什麼這件衣服的如此珍貴法,如此了不起,我們現在辛辛苦苦念佛,你要念到一心不亂,真不容易,可是你只要穿了這身衣服,如法如理的去學,哪怕一天一夜,你能夠做到迴向的話,往生保證,而且中品。何在呢?那就是這件衣服的功德,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出家的功德,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比的,所以佛、法、僧這個三寶,我們明明說有菩薩,他卻不講菩薩也是一寶,卻僧是一寶,為什麼?這個懂不懂?就是這樣。這個清淨幢相,你如法行持,才能夠把佛的圓滿的教相維持在世間,不是菩薩,不是個人,這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所以這一點的這個功德,在這個上面並沒有講,但是我們要得到功德的話,要怎麼得到呢?就是照,你只要照這前面的這樣的去做,你思惟觀察,歡喜了這個你內心有了這個歡喜,你才能夠捨得掉世間的這種貪著;捨掉世間貪著,那個時候你如理去做;如理去做,內心上面升起這樣好的喜樂,而內在得到的功德,卻是無量無邊,所以你看世間哪有一樣事情可以能跟他相比,所以在這地方處處勸勉各位,已經出家的同修。是,沒出家的,要想辦法覺醒這個好的習氣;已經出了家的,要感到慶幸,如果一點小小的不如意,總覺得停起來,哪怕這生命丟掉,生命丟掉有什麼關係?我只要把那清淨幢相撐起來了,你撐起來了,到極樂世界去,難道還不好嗎?這個世界是一無是處,如果你真的想到的話,的的確確你什麼都捨得掉了,你真的能捨得掉的話,你要的東西沒有一樣得不到,這是我們必須眼前第一步應該把握得住的─知見。注意!我前面說過很多次,這個知見不是叫你馬上做到,有了這個知見,要去做到他還有一定的次第,不是有了這個知見,硬來,那個不是佛法,佛法有他的善巧,但是做任何事情,第一個就是什麼?建立正知見,我們世間所謂的心理建設,這個最重要,這個所以重要。我們繼續看下去。
p. 193
【 「何時住水岸,藥草滿地中,數觀浪起滅,同諸命世間。破薩迦耶見,一切惡見母,何時我不樂,三有諸受用。何時我通達,動不動世間,等同夢陽燄,幻雲尋香城。」】
他處處地方說,我什麼時候能這樣?他真正了解了,一心追求的絕對不是說我什麼時候要發財?我什麼時候,他拼命丟都丟不開,逃都來不及,忙這個忙,他真正要的,我什麼時候能夠得到這個?像這個,住嘛,住的地方這個,然後所對的對象是這個,觀察觀察這些事情,看那個生命像浪一樣,那是一無是處,你能這樣的生活,然後配合這麼簡單的生活,如理觀察,然後破除這個惡見的根本,這個惡見就是三有的根本--薩迦耶見,是一切惡見之母,母就是根本。到那個時候,你徹底的從根拔起,所以那個時候,我就通達動不動的世間,真像夢一樣,就像陽燄一樣,那幻雲尋香城,都無非如幻如夢,如泡如電,就是這樣,看起來好像有的,實際上虛假的,真實的再不被他所騙。
【 此等一切皆是希願,作出家身,作此諸事。】
那個就是我所希望的,要想得到只有出家,而出家的目的,也就是做這個。
【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為文父真養子。」】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論講記 第八十四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四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93 (3)
【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為文父真養子。」】
能夠照著大仙,大仙就是我們佛陀,就是聖者,真正的住在山當中行苦行。我們剛才不是說了這麼多快樂嗎?要曉得這個快樂對世間人來說就是苦事情;實際上呢?也的的確確你真正去做的時候,因為要克服你的很多習慣。平常的時候你做的安安樂樂,吃的時候吃得舒舒服服,那些朋友到那時候你都要克服那些惡習,那個倒的確是苦的。但是它產生的結果,那是無比的樂。所以真正的出家,我們要了解這一點,要做這一種努力精進的去,你能這樣做的話,那個才是我們佛陀的真正的兒子。
【 霞惹瓦亦云:「於諸在家事忙匆時,應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樂,則種未來出家習氣。」】
你出了家以後,不但自己好,而且對於在家人忙的時候,你就披了這件衣服跑得去,讓他看,看看,說:我在這兒忙,看看那出家人多好!讓他種個習氣。這個時候那怕你到在家人家裡面去,這也是無量的功德。不過這個注意喲,你要如理的披起這件衣服來,這個地方有很多在家同修在這個地方,所以我想出家同修都曉得的,這是出家的戒律上面,乃至穿衣服、一舉一動都要有它的威儀。為什麼呢?從這個形象上面,讓他立刻感受到你的真實的內容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要說,現在我們出家了,好像這不是我們的事情,完全錯了,出家的事情就是這些,這千真萬確的,你牢牢記住這句話。現在有太多的人,我一再的強調,太多的人不認識這個出家的真正的真相,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你必定要了解這一個特質。
剛才我們說佛在世的時候,舍利弗遇見馬勝比丘的公案,以前我們也一再提過,宋朝的大儒程頤、程顥,何等了不起,不但宋朝,宋明以後,始終執儒家的所謂牛耳的就是他們幾個了不起的大儒,以這麼樣一個世間了
我們再繼續下去。那麼他這樣的看見了以後,他一眼看見了歡喜,就種下了未來出家的習氣。平常我們看廣告,你討厭它都種下了一個習氣,何況他看見了一個這麼歡喜。他種下一個習氣,對不起,你的功德也就增長了,這個功德無時無地不在增長,一直在增長。你馬路上面跑,人家看見你,咦?這個人樣子不一樣,這個人走出來很有威儀,那怕他這個人覺得很奇怪,你能夠這樣如理如法的話,代人家種下一個善根,人家只要種下一個善根,你的功德就增長了,有這樣殊勝的好處。在家人可能嗎?絕無可能!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但是要注意。始終要注意,不是說我今天剃了個頭,穿了這件衣服就夠了,如果你剃了個頭,穿了這件衣服叫人家一看就討厭的話,是!人家種子是種下來了,可是你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下地獄,這個事情是非常划不來的事情。然後人家看了你討厭的話,他也是受害,他受的害你還要代他還,這個業感因果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你同樣的像我們剛才說的,以前你做過的事情,苦也好樂也好,現在回想起來一個夢,可是眼前這個感受是真實的,向後的感受就是等在那個地方,既然如此的話為什麼我不努力一點呢?過去的事情都像夢一樣,所以你努力一點,到現在感覺不到什麼壞,可是現在跟以後得到這樣大的報酬,美不可言!我們想到這裡,自然不知不覺心裡面好樂、踴躍之心生起來了。
所以最近有一個同修因為學了這個本論,覺得很歡喜、很高興,但是心裡很著急,說學是學了,做是做不到,那有做不到的?我們不要忙深的,就眼前這麼簡單的
所以我們現在說,我出了家我來修行了,還要忙這些事情!那個時候停下想一想,我們深的,的確還沒有學到,出家的目的已經把握住了,可是有一個基本概念認識的;什麼?業感緣起,空,因果緣起。你為什麼不能住在佛世?為什麼不在,不在極樂世界而在娑婆世界,沒有別的,業呀!既然想到業,現在這種情況就是你以前積的業;既然你要想好的,你趕快在因上面努力,那就沒什麼好抱怨,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呢?假定沒有機會的話,那倒很可惜,你知道了做不到,眼前是遍地黃金俯拾皆是,那裡啊?就是這個。你不就在廟宇裡邊、寺院裡面、長老面前你供養嘛,很簡單!跑得去上一根香,你至誠恭敬的上一根香,抹一個桌子,我今天一定抹得乾乾淨淨,這樣去做。所以我現在看見,我說實在的我都是沾了你們的光,讚嘆、隨喜,以致憐憫、同情。那怕打掃廁所,儘管我跟大家說馬馬虎虎算了,同學還是很用功的去做,我還是歡喜,他這很勤力。有的人不是,叫他洗個毛巾,他把那個水裡面沾一沾,他那麼攪一攪,袖子也不捨得捲起來。要我以前的話我也會覺得幹那個,我現在覺得憐憫,我想這人真可憐,那怎麼辦呢?我趕快努力,我要努力了以後想辦法我總要幫助他,這樣。因為我自己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你真正了解了正知見的話,就是你不做,我自己發現我的功德也在增長,這麼大的好處,那裡說不能修行的?你做,做也增長,你不做,不做也增長,請問除了出家,除了學會正知見以外,你還有別的地方也能得到嗎?所以現在真正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在這個上頭,到那時你自己腦筋清清楚楚,你就那麼歡歡喜喜。隨便談起那件事情。
比如說又講起剛才那個同修,那個老和尚又說,讚嘆那個他,這個人轉過來,將來了不起,我真歡喜!我真歡喜啊!完了以後呢他又說,你不知道那個人多固執,他那個時候還跟我爭,但是我當前沒發脾氣,我心裡面只是可憐他,我覺得你這麼一個難得的人才,學了佛還這麼固執,沒得到正知見。當時我聽完了心裡就啊!老和尚的真正了不起的地方,要我們普通碰到這種地方的話,我們自己也發脾氣,覺得這個大長老如理告訴你,你不聽;現在呢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他不相應的境界,他不瞋,第一個成就他的忍辱;他還引發他的憐憫、啟發他的慈悲,瞋境嘛,壞的境界增長功德,好的境界隨喜也增長功德。所以呢你做,做也好;不做,不做也好,實在好啊!這個是我們現在第一個應該了解的。了解了以後第二件應該什麼?如法思惟,的的確確這個環境之好!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我在這裡,我就怕人多,人太多了。現在慢慢慢慢的我覺得同學這麼多,我就怕人少,愈多愈好嘛。你有一個人,我在旁邊隨喜,隨喜功德只隨喜到一個,你有十個人,我就有十個,你有一百個,那我的功德更不得了,我們同修不但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是如此。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想真好啊!現在呢,他下面再引經上面告訴我們。
【 勇猛長者請問經亦云:】
不管是前面講的道理,然後呢?論─祖師說的,現在呢,經─佛親口講的:
【 「我於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
說我要什麼時候能夠從這個苦的地方跳出來啊!那一個苦?家,在家的人固然是千萬要跳出來,出家人也要注意喔,你別以為我剃了頭就出了家,這個家的定義要注意,你心是不是跟他相應了,這個最重要的。而心真正重要的就是你
【 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摩,長淨羯摩,解制羯摩,】
美極了。
【 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
那出了以後怎麼辦呢?像這樣的做法,這個是如理的,能夠得到作僧羯摩。羯摩,這個是梵語,像我們現在來就是做的事情,出家人該做的事情。這個該做的事情內容只有什麼呢?就是無非是增長我們的善淨之業的,增長清淨羯摩、解制羯摩,他這個種種有它的規矩,我們要立這個規矩的時候用什麼方法,然後改變那個規矩的時候用什麼方法,這個簡單的內涵是如此,在講到戒的時候,關於這些,我們都會說個清楚。總之真正那個僧團,任何一個地方有它的規矩、法則,所以戒、律,律就是這個儀則,我們的行持,一舉一動都有它的特質的內涵在。那個時候,諸和敬業,所以這個僧團什麼?和跟敬。和是六和,理和同證、事和同修,理共同的,大家一定證,證得法性,空,緣起,真如等等;事呢,就是六和,這六和之首是什麼?見,見解,大家共同的見解,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然後呢大家共同和敬,那真歡喜。這個在家,拿情來計的,這個情這個東西染污得不得了。在一塊的時候覺得好得不得了,但是大家碰到的時候痛苦不堪,所以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偏偏又被那個染污之情困在那裡跳也跳不走。跳嘛跳不走,一天到晚大家吵吵鬧鬧痛苦無比。出了家以後,你弄得不好的話,家世俗的這個情沒有了,可是法沒有建立起來,然後跑到這個地方去,我看你不對,你看我不對,就出了毛病。現在不,這個地方是淨化我們這個染污的習氣,等到你淨化了以後,大家彼此間就好起來了。
淨化有一個標準的準則,準則就是我們共同遵守的,就是我們的目標。所以這個見解,見,原來我們大家趨向這個完整的目標,然後呢共同攜手合作,我幫助你,你幫助我,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你自然會無比的和樂、無比的敬仰。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必定會生起爭論;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我們現在不必談佛法上面說,佛他圓滿這個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要捨那些東西。這世間的我們來看,像那個俞先生,像那個袁先生,袁了凡先生,他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情送給了一點東西,結果呢?,本來小官變大官,本來沒有兒子有了兒子,本來短壽變成長壽,你看這不是很明白嗎?結果那東西給了別人,他自己更多,那個佛法還是最下士,只求世間的,這佛法真美!所以你看在這情況之下怎麼不和怎麼不敬呢?所以現在大家有這個機會還要偷懶,有這個機會讓你種福,真是!我代他可惜;反過來我是代他歡喜,真正重要的不要代別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這個真正最好的功德還是自己。然後呢別人既歡喜,你也歡喜,在這個團體當中那有不歡喜的道理。如果有不歡喜的,立刻感覺得到,來了來了來了,就是我無始以來這個惡習,你馬上警覺到了,靠了個正法又把它淨化,當下你又覺得清涼,好啊,好啊,那都靠什麼?都靠這個同修當中,上面尊長的教導,同修互相規勸、策勵,就是不開口,你看看別人,你看他這麼用功,我趕快努力,就來了,所以這個是和敬之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我們要這樣做。
【 此說在家菩薩應如是願。】
上面是告訴我們這個在家人應該這樣,另外一方面,就說明這個出家人有這麼多的好處。
【 此之主要為慕近圓,】
這個主要的什麼?比丘,注意,這個才是圓滿德相。
【 莊嚴經論云:「當知出家品,具無量功德,由是勝勤戒,在家之菩薩。」】
我們必定要曉得,這個出家的功德是無量無邊,這個不得了的,前面一再說過一再說過,所以你單單出家本身,就要遠遠地超過了在家菩薩,他同樣的也是學,但他在家,而且什麼?勤、勝兩個字,非常精進,非常超勝,非常超勝的精進的在家的菩薩,可是你這個出家的菩薩,你只要稍微做一點,功德就遠超過他,所以這個出家不得了的功德,所以我們想到這裡一定走這個路。所以你單單把這個幢相撐起來就這樣的功德,再做一點點那更不得了,下面還有的講,所以我們這裡暫時打住。
【 如是非但修行解脫,脫離生死歎出家身,即由波羅蜜多及密咒乘修學種智,亦歎出家身最第一。】
不但是說修行解脫,這個解脫就是指只求解脫生死的,這種情況只有出家的身最妙、最好。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想起那個老比丘被人欺騙那個故事。一個老比丘被人欺騙了,教他坐在角落裡邊,用一個球把他頭上打一下證了初果了,在家人你看可能不可能哪?我告訴你,不可能,為什麼?在家人平常忙的什麼?他忙的不是羨慕這個,對不對?他在他的圈子裡邊,在家人在忙的圈子裡,他發大財,我可沒有,他要忙這個;他這個人等一下到了冬天來了以後,這個貂皮大衣穿在身上,我這件不是,他一羨慕這個;等一下人家那部汽車又換新的,你羨慕這個,他一天到晚羨慕這個,他忙這個,然後呢愈忙下陷越深。出了家以後,他幹什麼?他的圈子就是這樣,他自己儘管做不到,他去羨慕這個,你看這年輕人多認真的做,他一心的欣樂、好樂、羨慕,儘管他自己老的一點沒有力量,但是呢非常恭敬、非常羨慕,就這個心,結果這個年輕人那怕騙騙他,用那個球在他身上打四下,他就證羅漢果了,就這樣。
這裡面有兩個狀態,前面已經說過了,在這裡再說一下。第一個,出家以後他本身的環境跟心境本身就完全不一樣,這點很重要,這是我們現在第一個要建立起來的。不要說看見那個出家人,反正一切是現成的,我也去,那你完全錯了;反過來說,你不要說出家,找一個師父,那個寺院大有吃有住,你完全錯了。這什麼?這個地方是如法如理的再苦這是你要的,這個才是我們希望的,所以你跑到這個地方去的話,處處地方策發我,別人努力,我要努力,看見那個小地方千萬不可以偷懶,這是出家本身能策發我們的,而這個最主要的就是要從這個地方把握得住出家的重心─正知見。第二點呢,剛才說的一再的要記住,這個東西,換句話說袈裟,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你一披,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無量的大功德,就像交通工具一樣,你一碰碰到的就是個火箭,你只要如理如法,換句話說你對那個火箭的架射的技術,你只要一點都不出毛病,到美國什麼,一起三兩步,蹦,一下就去了,這麼個快法。所以說這個地方,脫離生死讚嘆出家身,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因為這兩樣的原因,儘管他是又老又衰,但是他心裡面有好樂出家,欣仰出家,只要如法去做,外面這些功德幫助他,被打四下,就行了。我們現在乃至於大打四下都不要,你出了家以後,你說我現在如法去做,我要願求極樂世界,你就中品,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地方。然後呢?即由波羅蜜多,然後大乘上面是說,這是自己只求解脫,進一步大乘,大乘也是如此;反過來說小乘尚且如此,何況你要更大的,當然你要更圓滿,而所有的六道當中唯一真正圓滿的,就是這個身。那麼:
【 出家律儀,即三律儀中別解脫律儀,故當敬重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這個出家不是單單出家,有它一定的內容,就是律儀,這個律儀就是我們現在的別解脫,就是比丘戒。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個是說我們修道的時候要具什麼條件,所依靠的身,現在了解了,這樣的。那麼有了這個能修的工具以後,要修什麼樣的道?
【 ◎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勝於此。】
不管是你頭上面、衣服上面著了火了,這個東西你可以放下來停一下。像我們說起來說你燒了房子還可以停一下,燒到你頭上你還可以停一下,修學佛法的人就要這樣。應該忙的什麼?應該你真正更應該努力的要淨除我們的後有,滅除我們的後有。為什麼要這樣忙法?因為再沒有其他任何事情比這個更重要了。就算是你身體上面著了火了,對不起,那個身體你不救它,它最後還是死,還是沒有用,對吧?到最後還是一樣在輪迴當中;可是假定那個後有一天在的話,那個痛苦一天永遠不了,你能夠除滅掉了以後,你能夠把後有除滅掉了以後,那這個身體根本沒關係,尤其是現在佛大慈悲,開這個大方便法門,說念佛然後可以求生,丟掉了這個臭皮囊正好到極樂世界去,那是求之不得,更是如此,所以現在真正這個地方千萬注意,千萬注意,強健的時候不要說我還早,趁強健趕快努力,到你病的時候來不及了。病的時候那又不必憂愁,病是死因,我一天到晚忙求著去,現在病了,快去了正好,好歡喜好快樂,趕快去了。
所以我以前就聽見我的老師當中有一個人,就這麼說,他聽見他們一個修行人這麼說:他們希望得肺病,我聽了大為驚訝,幹什麼?別的病得了以後說不定三朝兩朝就要送命的,那個現在,當然現在肺病並不是可怕的,以前那個肺病是很難弄的,得了個肺病的話,這個東西這是非常麻煩的,通常說起來慢慢拖拖拖死掉的,那個時候他想到病什麼都不忙了,趕快拼命努力唸佛,正好還有幾年的念佛,念到後來他慢慢的,開始拼命念念念念,念到後來功夫來了,他不怕了,然後呢越早越好,越早越好。別人看起來他反正一個病人,是嘛!不要說在家人,就是出了家,這個病人的的確確可以不要做的,那他可以專心專意去做,我想想真有道理。平常你身體健在的時候,雖然道理是講得通,但是到事情上面就是放不下。現在當你一旦想到病的話,那反正病了要死了,那你就放得下,幫助我們放下,該放的是幫助我們放下,該提的又幫助我們提起,真好啊!所以這個地方的的確確的,是,拿世間法來說跟佛法來說,因為目標的深遠不同,真正的目標究竟的目標是一樣的,大家都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可是世間人近視,說得更正確一點,顛倒;如果你能夠正確的認識,這是必然結果,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次要的。所以這是我們應該忙的,那麼忙這個滅後有是什麼呢?
【 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
我們應該以這個三學,戒定慧三學去證得涅槃,這個為止,這個是一點沒有雜染垢穢,這個是調伏寂靜安樂,沒有生老病死無窮無盡的,不受這個地水火風、明暗,這個世間有為相都不受這個困擾。所以:
【 應學寶貴三學之道,】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93 (3)
【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為文父真養子。」】
能夠照著大仙,大仙就是我們佛陀,就是聖者,真正的住在山當中行苦行。我們剛才不是說了這麼多快樂嗎?要曉得這個快樂對世間人來說就是苦事情;實際上呢?也的的確確你真正去做的時候,因為要克服你的很多習慣。平常的時候你做的安安樂樂,吃的時候吃得舒舒服服,那些朋友到那時候你都要克服那些惡習,那個倒的確是苦的。但是它產生的結果,那是無比的樂。所以真正的出家,我們要了解這一點,要做這一種努力精進的去,你能這樣做的話,那個才是我們佛陀的真正的兒子。
【 霞惹瓦亦云:「於諸在家事忙匆時,應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樂,則種未來出家習氣。」】
你出了家以後,不但自己好,而且對於在家人忙的時候,你就披了這件衣服跑得去,讓他看,看看,說:我在這兒忙,看看那出家人多好!讓他種個習氣。這個時候那怕你到在家人家裡面去,這也是無量的功德。不過這個注意喲,你要如理的披起這件衣服來,這個地方有很多在家同修在這個地方,所以我想出家同修都曉得的,這是出家的戒律上面,乃至穿衣服、一舉一動都要有它的威儀。為什麼呢?從這個形象上面,讓他立刻感受到你的真實的內容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要說,現在我們出家了,好像這不是我們的事情,完全錯了,出家的事情就是這些,這千真萬確的,你牢牢記住這句話。現在有太多的人,我一再的強調,太多的人不認識這個出家的真正的真相,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你必定要了解這一個特質。
剛才我們說佛在世的時候,舍利弗遇見馬勝比丘的公案,以前我們也一再提過,宋朝的大儒程頤、程顥,何等了不起,不但宋朝,宋明以後,始終執儒家的所謂牛耳的就是他們幾個了不起的大儒,以這麼樣一個世間了
我們再繼續下去。那麼他這樣的看見了以後,他一眼看見了歡喜,就種下了未來出家的習氣。平常我們看廣告,你討厭它都種下了一個習氣,何況他看見了一個這麼歡喜。他種下一個習氣,對不起,你的功德也就增長了,這個功德無時無地不在增長,一直在增長。你馬路上面跑,人家看見你,咦?這個人樣子不一樣,這個人走出來很有威儀,那怕他這個人覺得很奇怪,你能夠這樣如理如法的話,代人家種下一個善根,人家只要種下一個善根,你的功德就增長了,有這樣殊勝的好處。在家人可能嗎?絕無可能!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但是要注意。始終要注意,不是說我今天剃了個頭,穿了這件衣服就夠了,如果你剃了個頭,穿了這件衣服叫人家一看就討厭的話,是!人家種子是種下來了,可是你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下地獄,這個事情是非常划不來的事情。然後人家看了你討厭的話,他也是受害,他受的害你還要代他還,這個業感因果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你同樣的像我們剛才說的,以前你做過的事情,苦也好樂也好,現在回想起來一個夢,可是眼前這個感受是真實的,向後的感受就是等在那個地方,既然如此的話為什麼我不努力一點呢?過去的事情都像夢一樣,所以你努力一點,到現在感覺不到什麼壞,可是現在跟以後得到這樣大的報酬,美不可言!我們想到這裡,自然不知不覺心裡面好樂、踴躍之心生起來了。
所以最近有一個同修因為學了這個本論,覺得很歡喜、很高興,但是心裡很著急,說學是學了,做是做不到,那有做不到的?我們不要忙深的,就眼前這麼簡單的
所以我們現在說,我出了家我來修行了,還要忙這些事情!那個時候停下想一想,我們深的,的確還沒有學到,出家的目的已經把握住了,可是有一個基本概念認識的;什麼?業感緣起,空,因果緣起。你為什麼不能住在佛世?為什麼不在,不在極樂世界而在娑婆世界,沒有別的,業呀!既然想到業,現在這種情況就是你以前積的業;既然你要想好的,你趕快在因上面努力,那就沒什麼好抱怨,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呢?假定沒有機會的話,那倒很可惜,你知道了做不到,眼前是遍地黃金俯拾皆是,那裡啊?就是這個。你不就在廟宇裡邊、寺院裡面、長老面前你供養嘛,很簡單!跑得去上一根香,你至誠恭敬的上一根香,抹一個桌子,我今天一定抹得乾乾淨淨,這樣去做。所以我現在看見,我說實在的我都是沾了你們的光,讚嘆、隨喜,以致憐憫、同情。那怕打掃廁所,儘管我跟大家說馬馬虎虎算了,同學還是很用功的去做,我還是歡喜,他這很勤力。有的人不是,叫他洗個毛巾,他把那個水裡面沾一沾,他那麼攪一攪,袖子也不捨得捲起來。要我以前的話我也會覺得幹那個,我現在覺得憐憫,我想這人真可憐,那怎麼辦呢?我趕快努力,我要努力了以後想辦法我總要幫助他,這樣。因為我自己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你真正了解了正知見的話,就是你不做,我自己發現我的功德也在增長,這麼大的好處,那裡說不能修行的?你做,做也增長,你不做,不做也增長,請問除了出家,除了學會正知見以外,你還有別的地方也能得到嗎?所以現在真正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在這個上頭,到那時你自己腦筋清清楚楚,你就那麼歡歡喜喜。隨便談起那件事情。
比如說又講起剛才那個同修,那個老和尚又說,讚嘆那個他,這個人轉過來,將來了不起,我真歡喜!我真歡喜啊!完了以後呢他又說,你不知道那個人多固執,他那個時候還跟我爭,但是我當前沒發脾氣,我心裡面只是可憐他,我覺得你這麼一個難得的人才,學了佛還這麼固執,沒得到正知見。當時我聽完了心裡就啊!老和尚的真正了不起的地方,要我們普通碰到這種地方的話,我們自己也發脾氣,覺得這個大長老如理告訴你,你不聽;現在呢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他不相應的境界,他不瞋,第一個成就他的忍辱;他還引發他的憐憫、啟發他的慈悲,瞋境嘛,壞的境界增長功德,好的境界隨喜也增長功德。所以呢你做,做也好;不做,不做也好,實在好啊!這個是我們現在第一個應該了解的。了解了以後第二件應該什麼?如法思惟,的的確確這個環境之好!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我在這裡,我就怕人多,人太多了。現在慢慢慢慢的我覺得同學這麼多,我就怕人少,愈多愈好嘛。你有一個人,我在旁邊隨喜,隨喜功德只隨喜到一個,你有十個人,我就有十個,你有一百個,那我的功德更不得了,我們同修不但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是如此。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想真好啊!現在呢,他下面再引經上面告訴我們。
【 勇猛長者請問經亦云:】
不管是前面講的道理,然後呢?論─祖師說的,現在呢,經─佛親口講的:
【 「我於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
說我要什麼時候能夠從這個苦的地方跳出來啊!那一個苦?家,在家的人固然是千萬要跳出來,出家人也要注意喔,你別以為我剃了頭就出了家,這個家的定義要注意,你心是不是跟他相應了,這個最重要的。而心真正重要的就是你
【 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摩,長淨羯摩,解制羯摩,】
美極了。
【 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
那出了以後怎麼辦呢?像這樣的做法,這個是如理的,能夠得到作僧羯摩。羯摩,這個是梵語,像我們現在來就是做的事情,出家人該做的事情。這個該做的事情內容只有什麼呢?就是無非是增長我們的善淨之業的,增長清淨羯摩、解制羯摩,他這個種種有它的規矩,我們要立這個規矩的時候用什麼方法,然後改變那個規矩的時候用什麼方法,這個簡單的內涵是如此,在講到戒的時候,關於這些,我們都會說個清楚。總之真正那個僧團,任何一個地方有它的規矩、法則,所以戒、律,律就是這個儀則,我們的行持,一舉一動都有它的特質的內涵在。那個時候,諸和敬業,所以這個僧團什麼?和跟敬。和是六和,理和同證、事和同修,理共同的,大家一定證,證得法性,空,緣起,真如等等;事呢,就是六和,這六和之首是什麼?見,見解,大家共同的見解,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然後呢大家共同和敬,那真歡喜。這個在家,拿情來計的,這個情這個東西染污得不得了。在一塊的時候覺得好得不得了,但是大家碰到的時候痛苦不堪,所以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偏偏又被那個染污之情困在那裡跳也跳不走。跳嘛跳不走,一天到晚大家吵吵鬧鬧痛苦無比。出了家以後,你弄得不好的話,家世俗的這個情沒有了,可是法沒有建立起來,然後跑到這個地方去,我看你不對,你看我不對,就出了毛病。現在不,這個地方是淨化我們這個染污的習氣,等到你淨化了以後,大家彼此間就好起來了。
淨化有一個標準的準則,準則就是我們共同遵守的,就是我們的目標。所以這個見解,見,原來我們大家趨向這個完整的目標,然後呢共同攜手合作,我幫助你,你幫助我,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你自然會無比的和樂、無比的敬仰。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必定會生起爭論;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我們現在不必談佛法上面說,佛他圓滿這個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要捨那些東西。這世間的我們來看,像那個俞先生,像那個袁先生,袁了凡先生,他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情送給了一點東西,結果呢?,本來小官變大官,本來沒有兒子有了兒子,本來短壽變成長壽,你看這不是很明白嗎?結果那東西給了別人,他自己更多,那個佛法還是最下士,只求世間的,這佛法真美!所以你看在這情況之下怎麼不和怎麼不敬呢?所以現在大家有這個機會還要偷懶,有這個機會讓你種福,真是!我代他可惜;反過來我是代他歡喜,真正重要的不要代別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這個真正最好的功德還是自己。然後呢別人既歡喜,你也歡喜,在這個團體當中那有不歡喜的道理。如果有不歡喜的,立刻感覺得到,來了來了來了,就是我無始以來這個惡習,你馬上警覺到了,靠了個正法又把它淨化,當下你又覺得清涼,好啊,好啊,那都靠什麼?都靠這個同修當中,上面尊長的教導,同修互相規勸、策勵,就是不開口,你看看別人,你看他這麼用功,我趕快努力,就來了,所以這個是和敬之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我們要這樣做。
【 此說在家菩薩應如是願。】
上面是告訴我們這個在家人應該這樣,另外一方面,就說明這個出家人有這麼多的好處。
【 此之主要為慕近圓,】
這個主要的什麼?比丘,注意,這個才是圓滿德相。
【 莊嚴經論云:「當知出家品,具無量功德,由是勝勤戒,在家之菩薩。」】
我們必定要曉得,這個出家的功德是無量無邊,這個不得了的,前面一再說過一再說過,所以你單單出家本身,就要遠遠地超過了在家菩薩,他同樣的也是學,但他在家,而且什麼?勤、勝兩個字,非常精進,非常超勝,非常超勝的精進的在家的菩薩,可是你這個出家的菩薩,你只要稍微做一點,功德就遠超過他,所以這個出家不得了的功德,所以我們想到這裡一定走這個路。所以你單單把這個幢相撐起來就這樣的功德,再做一點點那更不得了,下面還有的講,所以我們這裡暫時打住。
【 如是非但修行解脫,脫離生死歎出家身,即由波羅蜜多及密咒乘修學種智,亦歎出家身最第一。】
不但是說修行解脫,這個解脫就是指只求解脫生死的,這種情況只有出家的身最妙、最好。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想起那個老比丘被人欺騙那個故事。一個老比丘被人欺騙了,教他坐在角落裡邊,用一個球把他頭上打一下證了初果了,在家人你看可能不可能哪?我告訴你,不可能,為什麼?在家人平常忙的什麼?他忙的不是羨慕這個,對不對?他在他的圈子裡邊,在家人在忙的圈子裡,他發大財,我可沒有,他要忙這個;他這個人等一下到了冬天來了以後,這個貂皮大衣穿在身上,我這件不是,他一羨慕這個;等一下人家那部汽車又換新的,你羨慕這個,他一天到晚羨慕這個,他忙這個,然後呢愈忙下陷越深。出了家以後,他幹什麼?他的圈子就是這樣,他自己儘管做不到,他去羨慕這個,你看這年輕人多認真的做,他一心的欣樂、好樂、羨慕,儘管他自己老的一點沒有力量,但是呢非常恭敬、非常羨慕,就這個心,結果這個年輕人那怕騙騙他,用那個球在他身上打四下,他就證羅漢果了,就這樣。
這裡面有兩個狀態,前面已經說過了,在這裡再說一下。第一個,出家以後他本身的環境跟心境本身就完全不一樣,這點很重要,這是我們現在第一個要建立起來的。不要說看見那個出家人,反正一切是現成的,我也去,那你完全錯了;反過來說,你不要說出家,找一個師父,那個寺院大有吃有住,你完全錯了。這什麼?這個地方是如法如理的再苦這是你要的,這個才是我們希望的,所以你跑到這個地方去的話,處處地方策發我,別人努力,我要努力,看見那個小地方千萬不可以偷懶,這是出家本身能策發我們的,而這個最主要的就是要從這個地方把握得住出家的重心─正知見。第二點呢,剛才說的一再的要記住,這個東西,換句話說袈裟,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你一披,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無量的大功德,就像交通工具一樣,你一碰碰到的就是個火箭,你只要如理如法,換句話說你對那個火箭的架射的技術,你只要一點都不出毛病,到美國什麼,一起三兩步,蹦,一下就去了,這麼個快法。所以說這個地方,脫離生死讚嘆出家身,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因為這兩樣的原因,儘管他是又老又衰,但是他心裡面有好樂出家,欣仰出家,只要如法去做,外面這些功德幫助他,被打四下,就行了。我們現在乃至於大打四下都不要,你出了家以後,你說我現在如法去做,我要願求極樂世界,你就中品,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地方。然後呢?即由波羅蜜多,然後大乘上面是說,這是自己只求解脫,進一步大乘,大乘也是如此;反過來說小乘尚且如此,何況你要更大的,當然你要更圓滿,而所有的六道當中唯一真正圓滿的,就是這個身。那麼:
【 出家律儀,即三律儀中別解脫律儀,故當敬重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這個出家不是單單出家,有它一定的內容,就是律儀,這個律儀就是我們現在的別解脫,就是比丘戒。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個是說我們修道的時候要具什麼條件,所依靠的身,現在了解了,這樣的。那麼有了這個能修的工具以後,要修什麼樣的道?
【 ◎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勝於此。】
不管是你頭上面、衣服上面著了火了,這個東西你可以放下來停一下。像我們說起來說你燒了房子還可以停一下,燒到你頭上你還可以停一下,修學佛法的人就要這樣。應該忙的什麼?應該你真正更應該努力的要淨除我們的後有,滅除我們的後有。為什麼要這樣忙法?因為再沒有其他任何事情比這個更重要了。就算是你身體上面著了火了,對不起,那個身體你不救它,它最後還是死,還是沒有用,對吧?到最後還是一樣在輪迴當中;可是假定那個後有一天在的話,那個痛苦一天永遠不了,你能夠除滅掉了以後,你能夠把後有除滅掉了以後,那這個身體根本沒關係,尤其是現在佛大慈悲,開這個大方便法門,說念佛然後可以求生,丟掉了這個臭皮囊正好到極樂世界去,那是求之不得,更是如此,所以現在真正這個地方千萬注意,千萬注意,強健的時候不要說我還早,趁強健趕快努力,到你病的時候來不及了。病的時候那又不必憂愁,病是死因,我一天到晚忙求著去,現在病了,快去了正好,好歡喜好快樂,趕快去了。
所以我以前就聽見我的老師當中有一個人,就這麼說,他聽見他們一個修行人這麼說:他們希望得肺病,我聽了大為驚訝,幹什麼?別的病得了以後說不定三朝兩朝就要送命的,那個現在,當然現在肺病並不是可怕的,以前那個肺病是很難弄的,得了個肺病的話,這個東西這是非常麻煩的,通常說起來慢慢拖拖拖死掉的,那個時候他想到病什麼都不忙了,趕快拼命努力唸佛,正好還有幾年的念佛,念到後來他慢慢的,開始拼命念念念念,念到後來功夫來了,他不怕了,然後呢越早越好,越早越好。別人看起來他反正一個病人,是嘛!不要說在家人,就是出了家,這個病人的的確確可以不要做的,那他可以專心專意去做,我想想真有道理。平常你身體健在的時候,雖然道理是講得通,但是到事情上面就是放不下。現在當你一旦想到病的話,那反正病了要死了,那你就放得下,幫助我們放下,該放的是幫助我們放下,該提的又幫助我們提起,真好啊!所以這個地方的的確確的,是,拿世間法來說跟佛法來說,因為目標的深遠不同,真正的目標究竟的目標是一樣的,大家都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可是世間人近視,說得更正確一點,顛倒;如果你能夠正確的認識,這是必然結果,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次要的。所以這是我們應該忙的,那麼忙這個滅後有是什麼呢?
【 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
我們應該以這個三學,戒定慧三學去證得涅槃,這個為止,這個是一點沒有雜染垢穢,這個是調伏寂靜安樂,沒有生老病死無窮無盡的,不受這個地水火風、明暗,這個世間有為相都不受這個困擾。所以:
【 應學寶貴三學之道,】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四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四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應學寶貴三學之道」。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的,所以我們真正的出家忙的內容就這個,戒定慧。
p. 193 (12)
【 其中三學,數定有三。】
然後呢他下面,為什麼要講三學呢?就是我們真正要學的內容確定就這個三樣東西,關於這個數、次第等等前面已經講過,凡是這個裡邊安立一定有它的絕對的標準在,這一點我們慢慢慢慢的要開始學。昨天我們曾經講到那考試當中第一個關係,說切題,我們往往I問題沒抓到本身,就文不對題的是亂搞一通,那麼普通的世間文不對題沒關係,你修行文不對題,你修了半天是白修一趟,所以他真正的修行,說修三學。為什麼要修三學?三學的內容是什麼?他一定要有一個很清楚明白的界限,你判斷的絕對一點不錯,然後你因地當中走上去一點不錯,果位當中當然圓滿,這個是必然的;否則你有了漏洞了,你以為碰到一點點,是,也沒有錯,偏偏瞎子摸象,摸到象的一根毛,本來象是最大的,你看起來這個象那麼細的一點點,你說你沒摸到嗎?你摸到了;你說你摸到了嗎?你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這不是很明白嗎?這是我們千真萬確要注意的一點。所以這個地方,所以說明這個。現在我們看。
【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什麼?調我們的心。以前是雜染錯誤的,現在要正確、清淨。這個有它的次第、有它的內涵,根據這個內涵次第來說,這三樣東西對了。
【 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
使你散亂不散亂的是戒學。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戒的真正的內容是什麼?看看,說得很清楚,所以戒的內容是這個,是它的根本、是它的重心。它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行相呢?這個行相就是幫助我們隔離這個環境,如果大家的環境是這樣的話,譬如我們,據我所曉得的,以前在這個地方,正法、像法時代,大家很好的時候,出家人一定有他的規格、風度,所以誰出家了以後,你跑得出去人家都曉得這樣,你亂來不得。所以一披了以後你就不敢亂來,外面的環境也逼著你,可是真正重要的就是裡邊策發,而現在這一點,他們南傳是保留得非常完整,說這個出家人是一點都不能錯,不像我們說,終究出了家,在家人看見應該向你磕頭,應該供養你,那有這樣的事情?是,他應該供養,為什麼?因為你是應供處。什麼叫應供處?你如法如理而行,所謂如法而行是心裡的事情,但是呢舉手投足之間一定有它的儀軌,這個儀軌就是幫助我們慢慢的慢慢的。我們在,儘管說你念書好,可是叫你跑到那個跳舞廳,跑到戲院裡念書,念得進嗎?念不進,離開它,在一個寂靜的地方,用那個環境來保護,這是第一步。真正的內涵就是外面形相遠離,然後呢自己內心要調伏它的散亂,戒的特質我們要把握得住,本末不能少的互相配合,它的重心在這個地方,這個是戒。所以前面說四種資糧,你心裡面一起來,覺得,錯了錯了,把它拉回來,心裡一起來,錯了錯了,遺教經上面佛最後走的時候也告訴我們,四十二章經也告訴我們心是功曹,那是根本,你不要說我要禁語,你問問你心裡上面你是不是在散亂,這個重要的,當你心裡散亂了把它拉回來,那是最重要的地方。第二呢,定。
【 心未定者為令得定。】
它粗猛的散亂雖然去掉了,但是細微的這個還在,那個時候,這個力量,觀慧的力量還不在,所以你有了這個戒基那個時候才可以學定。
【 謂三摩地或名心學。】
三摩地就是等持、等住,那個心就平等而住,不像以前那樣的,那個是心學,那個從外面的心裡。
【 心未解脫為令解脫,是謂慧學,】
雖然得了定了,但是呢還沒有真正的解脫,解脫要什麼?業跟煩惱,這個是煩惱為主。那麼進一步呢?有了定然後呢能夠啊真正的深細的觀察,找到這個事實的真相,原來發現這個煩惱是無明,那個時候你會什麼?明,明是正對治,好,問題解決。
p. 194
【 由此三學,諸瑜珈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有這三樣東西的話,真正修行的人都解決了,這第一個。所以從調心的這個內容以及次第來看的話,確實就這三樣東西。在:
【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
它說你前面修行調心的時候是這樣,最後你要得到的果來看看,要什麼條件,,說。
【 謂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
持戒而不毀,持戒清淨的話,得到什麼?欲界的兩種善趣,人天果報;毀了戒以後呢?惡趣。要得到了這個人天的果報才可以修行,然後呢?
【 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
定的這個果是什麼?色界無色界的。這樣更重要的有了這個定心才可以觀慧。
【 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從得到果來說,我們要求的果是什麼?增上生、決定勝。現在由於戒定是得到增上生,由於定慧是得到決定勝,我們要求的果也只要這個三學,而且也不能少於這個三學。
【 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所以,總之我們所要求的就是增上生跟決定勝,那增上生呢?就是上下兩界的善趣。換句話說這個下界就是欲界,上界就是天界,這個很清楚,所以能得到這個果的方法也是兩種,那麼這兩個就是本地分當中所說的。戒是基礎,定慧,然後得到這樣的兩個,或者說由於戒定得增上生,由於定慧得決定勝。究竟來說的話,決定勝就是慧的果,可是如果沒有定的話,絕不可能得到慧;更推前一步說,如果沒有戒的話,也絕對得不到定,這三者之間有這樣的必然的次第關係在,從果上面去看。
【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三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三學。】
那麼以前的那個祖師們,換句話說那些已經成就的人,他另外一個觀點,說我們現在所以輪迴的原因,根本是什麼?惑,就是煩惱。為斷除這個煩惱來說也要三樣東西,第一個「破壞煩腦」的現行,第二個「伏其現行」,第三個「斷盡種子」,破壞煩惱是戒。所以這裡看見了沒有?戒的特質是什麼?破壞煩惱從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注意,現在我們講戒,拿這個戒大家去爭論,請問你這個戒的目的究竟何在?你增長煩惱,所以這個戒必定要了解的這個特質是在這個地方,但是呢的的確確不要說現在,佛在世的時候都已經有人爭論,已經有人爭論了。所以佛那時候告訴我們,說得很清楚,這個問題不是說戒本身有問題,佛所說的是法藥,對治我們的心病,你的病不一樣,藥當然不同了,那麼我們外行人看起來,說你吃這個藥白的,我吃的這個藥怎麼黃的呢?你吃這個藥是這個樣,我吃這個藥,當然嘛,你傷風吃傷風藥,我拉肚子吃拉肚子的藥,這個怎麼可以混在一塊呢?就這樣,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還沒學透之前,千萬不要隨隨便便拿我們的眼光去看。昨天第二堂課是特別說明這件事情,那麼在這個地方一句話就把根本點出來了,戒是破煩惱的,現在我們煩惱的行相也認識了,這個道理也了解了,所以你如果是學了戒以後增長了知見,我對,他不對,那完全錯完全錯。那麼由於這個煩惱的粗猛的行相調伏了,進一步你能夠學定,它的現行也不讓它現行,雖然不現行了但是它種子在,那麼還要觀慧,最後是斷盡種子,說也要三學。這是為什麼一定要三學的,不管你站在那一個立場,多,不須要,少,不可能。所以這一點,就像剛才我們舉的比喻當中,你絕對不是跑得去摸那個象,說摸這個毛,摸這個毛固然不對,摸個鼻子一樣也不對,摸這個尾巴一樣也不對,你現在不是,你張開眼睛來把象整個看見了,象就是這個樣,你在象身上面加一個東西,對不起,這象身上塗的東西,不是象,多不行的,少,少不可以的,這個我們必定要知道,修學佛法的內容就是這個戒、定、慧。那麼這個數量、次第呢?
【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云:「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
那麼這個是出在論上面,瑜伽師地論上面,他這個話還是引經,換句話說,經論都這麼說的,這個次第,第一個,戒,是什麼?善巧的住在我們修學佛法的根本上面,善住在根本上面,它下面有解釋的。其進一步一定要有了這個根本,然後呢得到定,是樂心寂靜,最後是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跟聖見相應跟惡見不相應這個就是智慧,就解脫了。
【 此中尸羅是為根本,】
為什麼?
【 餘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尸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
定慧必定要從戒上面生起的,你內心上面煩煩惱惱的話,請問你怎麼學定?所以現在大家忙著說我要學,學學定,心很散亂,這個時候他告訴我們很清楚,戒是調伏散亂的,大家不學戒說要學定,那真是錯了,顛倒!所以這個我們應該知道。等到你粗猛的煩惱調伏了,那個時候你兩腿一盤,如理去學,一定得到,但這個不是究竟的,它真正究竟的是什麼?慧。
【 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等到你心依了戒尸羅,那麼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定,心樂靜定。心得到了定以後,然後你觀照能力才能夠增強,如實的見到事實的真相,所以得到了聖見,遠離惡見。關於這個聖見惡見,這裡不詳細解釋,因為本論的最後是專門講這個,這個是佛法的中心。現在我們這裡隨分隨力的了解一點。到現在為止我們只要了解前面的,業情況以及十二因緣,這個是我們能夠把握住的話,目前已經綽綽有餘,照著去如理行持才能夠正確的認識後面;如果眼前這個雖然知道,你不如理行持的話,儘管你到後面懂得一點文字的話,對不起,它真實意義不可能了解,這次第必然性就是如此。
【 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
那麼這個數量也決定、次第也決定,那麼三學的內涵本身的特質是什麼?也引經上面說。
【 「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
第一個是戒,戒應該圓滿六支,定的話呢有種四種四樂住,這個要成就,然後最後智慧的,有四,每一個這個內涵當中有四個行相,你對這個了解了,這個智慧就圓滿了,就清淨了。
【 此中戒學,圓滿六支,】
下面說。
【 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
第一支是具淨尸羅,第二支是守護別解脫律儀。
【 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
這兩個說明了什麼?要跳出這個三有,得到解脫的軌則,這個要清淨,那麼這個我簡單的說明一下。這個詳細的是出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當中。那麼第一個就是具淨尸羅,安住在這個清淨的戒當中,這個是總的。還有呢?安住了以後要善巧的能夠守護它,絕對不是說我現在剃了頭了,登了三壇大戒,然後呢頭上燒了幾個洞,衣服領回來,不,這個是一個開始。有了這個開始我們要真正的努力,就像你現在考進了學校,報了名了,下面好好的念書了,那個時候你善巧的用功它,這是第二條。三:
【 軌則所行,俱圓滿者,】
第三是軌則,第四是所行。
【 此二顯示無所譏譭,尸羅清淨。】
什麼是軌則?什麼是所行?這兩樣東西的特質是什麼?沒有譏譭,譏譭是什麼?被別人譏笑譭謗,這個我們一定要做得好。那麼這個地方所說的軌則就是你平常的威儀,一舉一動,站有站相,平常我們說站的時候像個松,行的時候像風,就是這樣,坐的時候像鐘,是不是這樣的?臥的時候像弓,它有一定的儀軌的。我曾經看見過,那個老一輩的出家人,現在我們的人根本看不見,你在那一坐,他,不要像我們這樣,人家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他的一坐就是這樣。然後呢站在這個地方,他就站一副站相,如果他一披海青,那個時候一定什麼?自然就擺在這個地方,披海青是一種,不披海青是一種,拿念珠是一種,走路的時候他絕對不會東張西望,那個步子就這麼隨便的穩。然後呢睡覺的時候,那是我倒沒看見,可是我想像得到的,那三樣東西這樣的話,他睡一定好。為什麼一定好?因為我們現在睡覺是一個人一個房間,那以前那裡有房間,就是一個長連床,然後呢你看那個禪堂裡邊,下面就是打坐的地方,打坐完了以後,睡就是床連起來,大家就一個個棉被像方塊的疊在那個地方,到了晚上你怎麼可以說伸大了腳這樣的來,不可以,每個人大家都這樣睡的,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所以這個叫叢林,叢林。大家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你肯進去當然你不願意落在人家後頭了。這是為什麼大家來了以後,平常的時候,我要總要提醒你們,因為我深深自己得到的好處,當年我的老師就是這樣。
一直到最近,我不是跟你們說嗎?今年夏天我跑到淨律寺,我這同修還告訴我,你這個東西忘了,你這個東西不對了,剛開始第一次,我就不大習慣,好在我以前的老師我提起,我就好高興,我多少年來又難得的遇見這麼一位諍友;我絕對不會說,我今天幾十年的老上座,你怎麼還跑得來說跟我學,怎麼這樣說我,我心裡面沒有這樣,這所以我是愈來愈尊敬他,絕對不是別的理由。平常我跑得去有的時候,我匆匆忙忙出去了,你忘記了禮佛,對呀!對呀!感到好高興,一直旁邊有一個人提醒我,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我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你們,你們真的來了以後,千萬注意,不要為隨順著自己習氣,有時候這個人又這麼告訴你,這個又告訴你,你趕快回家去,跑到這個地方一點意思都沒有。人家吃飽了閒飯告訴你是幫你忙,你要千萬記得。所以你要感激他都來不及。所以我想起我們古代人的風格,古代這裡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現在日本人就保留著,他那禪堂裡面那個香板打完了以後,他還合合掌表示感謝。結果我第二次去打了痛了個半天,我還要感謝他,我心裡面真的發毛,後來想不錯,我在那兒打坐,自己用功,他在那兒不打坐,來幫忙你,你不感謝他,感謝誰?一點都沒錯。所以你們注意,這個靠什麼,就是你得到正知見,說我現在跑得來幹什麼的?原來要淨化我的習染。所以現在旁邊的人告訴你,某人哪你錯了,你趕快感激他。世間的聖人尚且說,「子路聞過則喜」,子路這個賢人,人家告訴他子路某人你錯了,高興,感激,你曉得了錯你才能夠改,這種地方,這個叫做什麼?軌則。你做任何事情,一切時處,就是你的行持上面,一定要有一定的軌則。
這個軌則有兩個,一個第一個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還要隨順出世間,毘奈耶告訴我們的有它的,一定要跟這個相應,這個就是我們的軌則。所以這個戒制戒的時候的的確確也隨順著世間的。也許你說你這個出世法為什麼還要從這個地方講起?這個就是因果緣起之法。很簡單,因果緣起之法,法爾如是,因果就是講那個相,相本來就是俗諦,世俗共同這個親近流俗所承認的,正倒之間,正確的你從這個上面慢慢的增上,當然你不能離開這個,這個軌則是就這一點而言。不要說,我是出家人,我是三聖,你這世間的東西不管那一套,你可以,現什麼?現那個金山活佛相,你可以瘋瘋顛顛的,再瘋瘋顛顛沒關係,可是人家把那個大糞,蹦,放在你頭上的話,你毫不在乎,你照樣的這麼個頂那個大糞跑跑跑跑到大街上面,這樣;然後呢他餓著肚子,沒東西隨便地撿到那個鐵釘他也吃進去,你有這個本事,好啊,就怕你沒這個本事。
我還想起這麼一個公案來,金山活佛那事情很有名了,然後呢上海一個很有名的人去請他,去請客,然後那個家庭當中就準備了很多東西,準備等師父來,廚房裡正在忙,那金山活佛去了。他平常向來不願人家接,反正答應你來了嘛,他就來了,那天他就到了人家家裡。他平常的時候就是那一身破爛,破破爛爛,他也不從大門進去,他從後門進來,那後門是廚房,大家正在忙,結果破和尚他來了,來了以後大家忙了個不得了,你這個破和尚幹什麼?走走走,咦?你們今天幹什麼,那我們今天那個主母要請大師父,咦?我就是,你是大什麼師父,你在那兒一個窮和尚,就這樣,他這個大家吵吵鬧鬧,喏喏喏喏,那對不起,我肚子餓,那你,他要一點點東西吃,他們也不是忙很多東西嗎?所以那個菜根洗下來丟下來,那個大桶丟在那個地方,好,你拿去吃,就這樣。你說我們能不能吃這個東西?要我們吃下去,不死也得生病,他兩大桶拿起來咕咕咕通通吃下去。吃下去了以後那廚房裡的人大驚,這個和尚怎麼一回事情?你像我們那個餿水缸,這麼大的兩大桶,那整桶吃下去,大家就哇啦哇啦吵起來,他就驚訝起來了。結果那個主母在前面,說這時間快到了你們怎麼還不好好的做還在吵?結果跑到廚房裡一看,一個窮和尚,一看,那個師父來了,叭在地上就嗑頭,趕快請他到前頭去,師父你怎麼這個地方來,那些廚工可呆掉了,然後呢就說我已經吃飽了,已經吃飽了,教他去把那個好菜都吃飽了。你可以顛倒,你有這個本事就怕你不顛倒,的的確確,所以出家人不管順化逆化,他有他的境界,這個我們要注意的。我們沒有這個本事的話,那照著規矩來,然後呢教人家一看,對你肅然起敬,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這個叫什麼?叫軌則所行,這是軌則,所行呢?就是我們前面那四種資糧當中說正知而行,我該怎麼做,那裡去,這地方特別講我們出去的有很多的地方不可以去的。譬如說那個歌舞場所不可以,譬如說綠燈戶不可以。昨天我還聽那個同修告訴我,說如果你在泰國下午跑到市場裡的話,人家都要看你,千真萬確,所以戒律上面制得很規定,你出去一定時候,到的地方一定時候,然後你這個出家人跑到戲院裡那是算什麼名堂?這絕對不可以,它一定有幾個地方,那地方都不可以,達官貴人之家不應該去,那麼殺豬宰羊非律儀家不應該去,不是我們該去的地方,這個所行。這個二者什麼呢?是顯示無所譏,無所毀,這個很重要的。
【 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
這是第五。
【 顯無穿缺尸羅清淨。】
對這個小罪見大怖畏,這點很難,但是這一點非常好,我告訴你。說實在的叫你真正持大戒它不大容易持,說實在的,我們說難道我們還會犯淫犯殺犯盜嗎?境界不現前哪!大家記得不記得那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段公案,我們碰見了這個很難說哦,所以記得柳下惠跟魯男子那個公案吧!這個魯男子真正可貴的地方就是這樣,這個柳下惠就有這個本事,坐懷不亂,一個美女坐在他懷裡面,他一動都不動心,你要有這個本事,那麼這個境界上面防止。那麼我們在現在眼前的境界是什麼呢?就起心動念當中,我是出家人,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你時時有了這個準備了以後,大的就防得住了。為什麼?大家想想看,懂不懂這個道理?我現在告訴大家,你現在的心裡什麼心裡?先想一想,你現在的心裡是什麼?無始的習染,就這麼悠悠散散、放放任任、飄飄盪盪,對不對?看見這個東西望它一眼,聽見這個東西跟它一眼,一直跟著這個境在轉,就這樣。所以因為這樣的習慣,所以等到那個時候聽見幾個人講話,腳底下抹了油了,叫你停也停不住,啪一下就去了,就這個樣;聽見那個地方好吃的東西,如果你歡喜的話,少了你一份的話心裡不曉得嘀咕幾天,就這樣。你說擋得住了嗎?為什麼?因為你一直在這種無始相應的煩惱當中,你沒有練習過,所以儘管聽懂了道理沒有用,那現在怎麼辦呢?很小的地方去做,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在這種狀態之下你的內心什麼狀態,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應學寶貴三學之道」。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的,所以我們真正的出家忙的內容就這個,戒定慧。
p. 193 (12)
【 其中三學,數定有三。】
然後呢他下面,為什麼要講三學呢?就是我們真正要學的內容確定就這個三樣東西,關於這個數、次第等等前面已經講過,凡是這個裡邊安立一定有它的絕對的標準在,這一點我們慢慢慢慢的要開始學。昨天我們曾經講到那考試當中第一個關係,說切題,我們往往I問題沒抓到本身,就文不對題的是亂搞一通,那麼普通的世間文不對題沒關係,你修行文不對題,你修了半天是白修一趟,所以他真正的修行,說修三學。為什麼要修三學?三學的內容是什麼?他一定要有一個很清楚明白的界限,你判斷的絕對一點不錯,然後你因地當中走上去一點不錯,果位當中當然圓滿,這個是必然的;否則你有了漏洞了,你以為碰到一點點,是,也沒有錯,偏偏瞎子摸象,摸到象的一根毛,本來象是最大的,你看起來這個象那麼細的一點點,你說你沒摸到嗎?你摸到了;你說你摸到了嗎?你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這不是很明白嗎?這是我們千真萬確要注意的一點。所以這個地方,所以說明這個。現在我們看。
【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什麼?調我們的心。以前是雜染錯誤的,現在要正確、清淨。這個有它的次第、有它的內涵,根據這個內涵次第來說,這三樣東西對了。
【 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
使你散亂不散亂的是戒學。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戒的真正的內容是什麼?看看,說得很清楚,所以戒的內容是這個,是它的根本、是它的重心。它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行相呢?這個行相就是幫助我們隔離這個環境,如果大家的環境是這樣的話,譬如我們,據我所曉得的,以前在這個地方,正法、像法時代,大家很好的時候,出家人一定有他的規格、風度,所以誰出家了以後,你跑得出去人家都曉得這樣,你亂來不得。所以一披了以後你就不敢亂來,外面的環境也逼著你,可是真正重要的就是裡邊策發,而現在這一點,他們南傳是保留得非常完整,說這個出家人是一點都不能錯,不像我們說,終究出了家,在家人看見應該向你磕頭,應該供養你,那有這樣的事情?是,他應該供養,為什麼?因為你是應供處。什麼叫應供處?你如法如理而行,所謂如法而行是心裡的事情,但是呢舉手投足之間一定有它的儀軌,這個儀軌就是幫助我們慢慢的慢慢的。我們在,儘管說你念書好,可是叫你跑到那個跳舞廳,跑到戲院裡念書,念得進嗎?念不進,離開它,在一個寂靜的地方,用那個環境來保護,這是第一步。真正的內涵就是外面形相遠離,然後呢自己內心要調伏它的散亂,戒的特質我們要把握得住,本末不能少的互相配合,它的重心在這個地方,這個是戒。所以前面說四種資糧,你心裡面一起來,覺得,錯了錯了,把它拉回來,心裡一起來,錯了錯了,遺教經上面佛最後走的時候也告訴我們,四十二章經也告訴我們心是功曹,那是根本,你不要說我要禁語,你問問你心裡上面你是不是在散亂,這個重要的,當你心裡散亂了把它拉回來,那是最重要的地方。第二呢,定。
【 心未定者為令得定。】
它粗猛的散亂雖然去掉了,但是細微的這個還在,那個時候,這個力量,觀慧的力量還不在,所以你有了這個戒基那個時候才可以學定。
【 謂三摩地或名心學。】
三摩地就是等持、等住,那個心就平等而住,不像以前那樣的,那個是心學,那個從外面的心裡。
【 心未解脫為令解脫,是謂慧學,】
雖然得了定了,但是呢還沒有真正的解脫,解脫要什麼?業跟煩惱,這個是煩惱為主。那麼進一步呢?有了定然後呢能夠啊真正的深細的觀察,找到這個事實的真相,原來發現這個煩惱是無明,那個時候你會什麼?明,明是正對治,好,問題解決。
p. 194
【 由此三學,諸瑜珈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有這三樣東西的話,真正修行的人都解決了,這第一個。所以從調心的這個內容以及次第來看的話,確實就這三樣東西。在:
【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
它說你前面修行調心的時候是這樣,最後你要得到的果來看看,要什麼條件,,說。
【 謂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
持戒而不毀,持戒清淨的話,得到什麼?欲界的兩種善趣,人天果報;毀了戒以後呢?惡趣。要得到了這個人天的果報才可以修行,然後呢?
【 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
定的這個果是什麼?色界無色界的。這樣更重要的有了這個定心才可以觀慧。
【 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從得到果來說,我們要求的果是什麼?增上生、決定勝。現在由於戒定是得到增上生,由於定慧是得到決定勝,我們要求的果也只要這個三學,而且也不能少於這個三學。
【 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所以,總之我們所要求的就是增上生跟決定勝,那增上生呢?就是上下兩界的善趣。換句話說這個下界就是欲界,上界就是天界,這個很清楚,所以能得到這個果的方法也是兩種,那麼這兩個就是本地分當中所說的。戒是基礎,定慧,然後得到這樣的兩個,或者說由於戒定得增上生,由於定慧得決定勝。究竟來說的話,決定勝就是慧的果,可是如果沒有定的話,絕不可能得到慧;更推前一步說,如果沒有戒的話,也絕對得不到定,這三者之間有這樣的必然的次第關係在,從果上面去看。
【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三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三學。】
那麼以前的那個祖師們,換句話說那些已經成就的人,他另外一個觀點,說我們現在所以輪迴的原因,根本是什麼?惑,就是煩惱。為斷除這個煩惱來說也要三樣東西,第一個「破壞煩腦」的現行,第二個「伏其現行」,第三個「斷盡種子」,破壞煩惱是戒。所以這裡看見了沒有?戒的特質是什麼?破壞煩惱從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注意,現在我們講戒,拿這個戒大家去爭論,請問你這個戒的目的究竟何在?你增長煩惱,所以這個戒必定要了解的這個特質是在這個地方,但是呢的的確確不要說現在,佛在世的時候都已經有人爭論,已經有人爭論了。所以佛那時候告訴我們,說得很清楚,這個問題不是說戒本身有問題,佛所說的是法藥,對治我們的心病,你的病不一樣,藥當然不同了,那麼我們外行人看起來,說你吃這個藥白的,我吃的這個藥怎麼黃的呢?你吃這個藥是這個樣,我吃這個藥,當然嘛,你傷風吃傷風藥,我拉肚子吃拉肚子的藥,這個怎麼可以混在一塊呢?就這樣,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還沒學透之前,千萬不要隨隨便便拿我們的眼光去看。昨天第二堂課是特別說明這件事情,那麼在這個地方一句話就把根本點出來了,戒是破煩惱的,現在我們煩惱的行相也認識了,這個道理也了解了,所以你如果是學了戒以後增長了知見,我對,他不對,那完全錯完全錯。那麼由於這個煩惱的粗猛的行相調伏了,進一步你能夠學定,它的現行也不讓它現行,雖然不現行了但是它種子在,那麼還要觀慧,最後是斷盡種子,說也要三學。這是為什麼一定要三學的,不管你站在那一個立場,多,不須要,少,不可能。所以這一點,就像剛才我們舉的比喻當中,你絕對不是跑得去摸那個象,說摸這個毛,摸這個毛固然不對,摸個鼻子一樣也不對,摸這個尾巴一樣也不對,你現在不是,你張開眼睛來把象整個看見了,象就是這個樣,你在象身上面加一個東西,對不起,這象身上塗的東西,不是象,多不行的,少,少不可以的,這個我們必定要知道,修學佛法的內容就是這個戒、定、慧。那麼這個數量、次第呢?
【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云:「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
那麼這個是出在論上面,瑜伽師地論上面,他這個話還是引經,換句話說,經論都這麼說的,這個次第,第一個,戒,是什麼?善巧的住在我們修學佛法的根本上面,善住在根本上面,它下面有解釋的。其進一步一定要有了這個根本,然後呢得到定,是樂心寂靜,最後是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跟聖見相應跟惡見不相應這個就是智慧,就解脫了。
【 此中尸羅是為根本,】
為什麼?
【 餘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尸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
定慧必定要從戒上面生起的,你內心上面煩煩惱惱的話,請問你怎麼學定?所以現在大家忙著說我要學,學學定,心很散亂,這個時候他告訴我們很清楚,戒是調伏散亂的,大家不學戒說要學定,那真是錯了,顛倒!所以這個我們應該知道。等到你粗猛的煩惱調伏了,那個時候你兩腿一盤,如理去學,一定得到,但這個不是究竟的,它真正究竟的是什麼?慧。
【 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等到你心依了戒尸羅,那麼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定,心樂靜定。心得到了定以後,然後你觀照能力才能夠增強,如實的見到事實的真相,所以得到了聖見,遠離惡見。關於這個聖見惡見,這裡不詳細解釋,因為本論的最後是專門講這個,這個是佛法的中心。現在我們這裡隨分隨力的了解一點。到現在為止我們只要了解前面的,業情況以及十二因緣,這個是我們能夠把握住的話,目前已經綽綽有餘,照著去如理行持才能夠正確的認識後面;如果眼前這個雖然知道,你不如理行持的話,儘管你到後面懂得一點文字的話,對不起,它真實意義不可能了解,這次第必然性就是如此。
【 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
那麼這個數量也決定、次第也決定,那麼三學的內涵本身的特質是什麼?也引經上面說。
【 「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
第一個是戒,戒應該圓滿六支,定的話呢有種四種四樂住,這個要成就,然後最後智慧的,有四,每一個這個內涵當中有四個行相,你對這個了解了,這個智慧就圓滿了,就清淨了。
【 此中戒學,圓滿六支,】
下面說。
【 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
第一支是具淨尸羅,第二支是守護別解脫律儀。
【 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
這兩個說明了什麼?要跳出這個三有,得到解脫的軌則,這個要清淨,那麼這個我簡單的說明一下。這個詳細的是出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當中。那麼第一個就是具淨尸羅,安住在這個清淨的戒當中,這個是總的。還有呢?安住了以後要善巧的能夠守護它,絕對不是說我現在剃了頭了,登了三壇大戒,然後呢頭上燒了幾個洞,衣服領回來,不,這個是一個開始。有了這個開始我們要真正的努力,就像你現在考進了學校,報了名了,下面好好的念書了,那個時候你善巧的用功它,這是第二條。三:
【 軌則所行,俱圓滿者,】
第三是軌則,第四是所行。
【 此二顯示無所譏譭,尸羅清淨。】
什麼是軌則?什麼是所行?這兩樣東西的特質是什麼?沒有譏譭,譏譭是什麼?被別人譏笑譭謗,這個我們一定要做得好。那麼這個地方所說的軌則就是你平常的威儀,一舉一動,站有站相,平常我們說站的時候像個松,行的時候像風,就是這樣,坐的時候像鐘,是不是這樣的?臥的時候像弓,它有一定的儀軌的。我曾經看見過,那個老一輩的出家人,現在我們的人根本看不見,你在那一坐,他,不要像我們這樣,人家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他的一坐就是這樣。然後呢站在這個地方,他就站一副站相,如果他一披海青,那個時候一定什麼?自然就擺在這個地方,披海青是一種,不披海青是一種,拿念珠是一種,走路的時候他絕對不會東張西望,那個步子就這麼隨便的穩。然後呢睡覺的時候,那是我倒沒看見,可是我想像得到的,那三樣東西這樣的話,他睡一定好。為什麼一定好?因為我們現在睡覺是一個人一個房間,那以前那裡有房間,就是一個長連床,然後呢你看那個禪堂裡邊,下面就是打坐的地方,打坐完了以後,睡就是床連起來,大家就一個個棉被像方塊的疊在那個地方,到了晚上你怎麼可以說伸大了腳這樣的來,不可以,每個人大家都這樣睡的,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所以這個叫叢林,叢林。大家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你肯進去當然你不願意落在人家後頭了。這是為什麼大家來了以後,平常的時候,我要總要提醒你們,因為我深深自己得到的好處,當年我的老師就是這樣。
一直到最近,我不是跟你們說嗎?今年夏天我跑到淨律寺,我這同修還告訴我,你這個東西忘了,你這個東西不對了,剛開始第一次,我就不大習慣,好在我以前的老師我提起,我就好高興,我多少年來又難得的遇見這麼一位諍友;我絕對不會說,我今天幾十年的老上座,你怎麼還跑得來說跟我學,怎麼這樣說我,我心裡面沒有這樣,這所以我是愈來愈尊敬他,絕對不是別的理由。平常我跑得去有的時候,我匆匆忙忙出去了,你忘記了禮佛,對呀!對呀!感到好高興,一直旁邊有一個人提醒我,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我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你們,你們真的來了以後,千萬注意,不要為隨順著自己習氣,有時候這個人又這麼告訴你,這個又告訴你,你趕快回家去,跑到這個地方一點意思都沒有。人家吃飽了閒飯告訴你是幫你忙,你要千萬記得。所以你要感激他都來不及。所以我想起我們古代人的風格,古代這裡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現在日本人就保留著,他那禪堂裡面那個香板打完了以後,他還合合掌表示感謝。結果我第二次去打了痛了個半天,我還要感謝他,我心裡面真的發毛,後來想不錯,我在那兒打坐,自己用功,他在那兒不打坐,來幫忙你,你不感謝他,感謝誰?一點都沒錯。所以你們注意,這個靠什麼,就是你得到正知見,說我現在跑得來幹什麼的?原來要淨化我的習染。所以現在旁邊的人告訴你,某人哪你錯了,你趕快感激他。世間的聖人尚且說,「子路聞過則喜」,子路這個賢人,人家告訴他子路某人你錯了,高興,感激,你曉得了錯你才能夠改,這種地方,這個叫做什麼?軌則。你做任何事情,一切時處,就是你的行持上面,一定要有一定的軌則。
這個軌則有兩個,一個第一個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還要隨順出世間,毘奈耶告訴我們的有它的,一定要跟這個相應,這個就是我們的軌則。所以這個戒制戒的時候的的確確也隨順著世間的。也許你說你這個出世法為什麼還要從這個地方講起?這個就是因果緣起之法。很簡單,因果緣起之法,法爾如是,因果就是講那個相,相本來就是俗諦,世俗共同這個親近流俗所承認的,正倒之間,正確的你從這個上面慢慢的增上,當然你不能離開這個,這個軌則是就這一點而言。不要說,我是出家人,我是三聖,你這世間的東西不管那一套,你可以,現什麼?現那個金山活佛相,你可以瘋瘋顛顛的,再瘋瘋顛顛沒關係,可是人家把那個大糞,蹦,放在你頭上的話,你毫不在乎,你照樣的這麼個頂那個大糞跑跑跑跑到大街上面,這樣;然後呢他餓著肚子,沒東西隨便地撿到那個鐵釘他也吃進去,你有這個本事,好啊,就怕你沒這個本事。
我還想起這麼一個公案來,金山活佛那事情很有名了,然後呢上海一個很有名的人去請他,去請客,然後那個家庭當中就準備了很多東西,準備等師父來,廚房裡正在忙,那金山活佛去了。他平常向來不願人家接,反正答應你來了嘛,他就來了,那天他就到了人家家裡。他平常的時候就是那一身破爛,破破爛爛,他也不從大門進去,他從後門進來,那後門是廚房,大家正在忙,結果破和尚他來了,來了以後大家忙了個不得了,你這個破和尚幹什麼?走走走,咦?你們今天幹什麼,那我們今天那個主母要請大師父,咦?我就是,你是大什麼師父,你在那兒一個窮和尚,就這樣,他這個大家吵吵鬧鬧,喏喏喏喏,那對不起,我肚子餓,那你,他要一點點東西吃,他們也不是忙很多東西嗎?所以那個菜根洗下來丟下來,那個大桶丟在那個地方,好,你拿去吃,就這樣。你說我們能不能吃這個東西?要我們吃下去,不死也得生病,他兩大桶拿起來咕咕咕通通吃下去。吃下去了以後那廚房裡的人大驚,這個和尚怎麼一回事情?你像我們那個餿水缸,這麼大的兩大桶,那整桶吃下去,大家就哇啦哇啦吵起來,他就驚訝起來了。結果那個主母在前面,說這時間快到了你們怎麼還不好好的做還在吵?結果跑到廚房裡一看,一個窮和尚,一看,那個師父來了,叭在地上就嗑頭,趕快請他到前頭去,師父你怎麼這個地方來,那些廚工可呆掉了,然後呢就說我已經吃飽了,已經吃飽了,教他去把那個好菜都吃飽了。你可以顛倒,你有這個本事就怕你不顛倒,的的確確,所以出家人不管順化逆化,他有他的境界,這個我們要注意的。我們沒有這個本事的話,那照著規矩來,然後呢教人家一看,對你肅然起敬,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這個叫什麼?叫軌則所行,這是軌則,所行呢?就是我們前面那四種資糧當中說正知而行,我該怎麼做,那裡去,這地方特別講我們出去的有很多的地方不可以去的。譬如說那個歌舞場所不可以,譬如說綠燈戶不可以。昨天我還聽那個同修告訴我,說如果你在泰國下午跑到市場裡的話,人家都要看你,千真萬確,所以戒律上面制得很規定,你出去一定時候,到的地方一定時候,然後你這個出家人跑到戲院裡那是算什麼名堂?這絕對不可以,它一定有幾個地方,那地方都不可以,達官貴人之家不應該去,那麼殺豬宰羊非律儀家不應該去,不是我們該去的地方,這個所行。這個二者什麼呢?是顯示無所譏,無所毀,這個很重要的。
【 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
這是第五。
【 顯無穿缺尸羅清淨。】
對這個小罪見大怖畏,這點很難,但是這一點非常好,我告訴你。說實在的叫你真正持大戒它不大容易持,說實在的,我們說難道我們還會犯淫犯殺犯盜嗎?境界不現前哪!大家記得不記得那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段公案,我們碰見了這個很難說哦,所以記得柳下惠跟魯男子那個公案吧!這個魯男子真正可貴的地方就是這樣,這個柳下惠就有這個本事,坐懷不亂,一個美女坐在他懷裡面,他一動都不動心,你要有這個本事,那麼這個境界上面防止。那麼我們在現在眼前的境界是什麼呢?就起心動念當中,我是出家人,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你時時有了這個準備了以後,大的就防得住了。為什麼?大家想想看,懂不懂這個道理?我現在告訴大家,你現在的心裡什麼心裡?先想一想,你現在的心裡是什麼?無始的習染,就這麼悠悠散散、放放任任、飄飄盪盪,對不對?看見這個東西望它一眼,聽見這個東西跟它一眼,一直跟著這個境在轉,就這樣。所以因為這樣的習慣,所以等到那個時候聽見幾個人講話,腳底下抹了油了,叫你停也停不住,啪一下就去了,就這個樣;聽見那個地方好吃的東西,如果你歡喜的話,少了你一份的話心裡不曉得嘀咕幾天,就這樣。你說擋得住了嗎?為什麼?因為你一直在這種無始相應的煩惱當中,你沒有練習過,所以儘管聽懂了道理沒有用,那現在怎麼辦呢?很小的地方去做,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在這種狀態之下你的內心什麼狀態,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五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五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種狀態之下,你的內心是什麼狀態啊!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哦!而這個小地方,確是很容易做得到的,的的確確的,唉!像我們平常一樣,這個飲食啊,無始生死以來;第一增上緣,說實在的話是不添、不貪,你們如果不知道,問我的話;我說告訴你不貪,我是騙你們,我看見好東西就是啊,十指大動,怎麼辦呢?那就是平常我靠小的地方啊,處處地方起心動念,因為經常養成習慣了,所以這個心哪!經常不是說隨著境界到處亂走,心經常啊,就自己在做主當中,所以因為你做主習慣了,所以當境界現起的時,你很容易唉!做主提起來,因為你提起來了,啊!想到這個飲食對你有這麼大的害處啊,然後你防止了,遮止了有這麼大的好處,那個時候你因為有過前面這個如理、思惟、觀察,所以一提提起來了,唉!擋住了,這個小小就有這麼大的好處啊,現在我們啊,修學佛法哪,噯!這個小小戒可捨,結果啊,小小戒固然可捨,是大大戒啊!好的不談,用兩句話,好就好在什麼?好在,幸好我們現在還有一個寺院住在保護,如果沒有寺院的保護的話呢?那麼我就完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不要看那些大菩薩,那大菩薩合光混俗的境界,可不是我們的哦!維摩詰大士,示現在塵勞當中,他能夠做到,所以我們不要說,唉!人家怎麼辦?唉!這個獅子跳的路線,我們這個兔子不要去學它,這你要注意的,種種行持是這樣,反過來說呢!假定你對小小戒,能夠見怖畏敬重的話,因為這一個戒本身是什麼?三世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你對它生起這一個念恭敬心的話,這個功德有不得了,不可思議,就算你做不到,你說啊!這是佛制的,你無比的恭敬它的話,這就有無限的功德在,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不管你從任何一個立場理解,了解了以後啊,這個做起來的確不難哪,難是不難,就功德確是這麼個大法,眼前更好的啊,我們這裡有環境,不管是老和尚也好,我們同修也好,啊!都有這樣好的現成的教授擺在這裡,所以啊,不久的將來,我們中可以從這地方學下去、學進去,啊!我真歡喜啊,再加上同修們這麼精進,再下面這個叫無殘無缺,哪!正因為你小的地方啊,補滿了,啊!一點都不殘,一點都不缺,哪!大的就行了,所以平常啊,我們有一句話,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小的時候你不補了的話,大的就來不及了,大的就來不及了。最後,第六
p. 194 (10)
【 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
持了戒以後,還要什麼?受學學處,要好好的學哦!那個時候怎麼?無顛倒,你不努力的學,對不起,不懂得,所以真正的學戒,為什麼出了家要依止五年啊,這個真正的內涵,你的的確確要好好的啊去學啊,啊我們現在世間隨便學一樣東西的話,你非十年的功夫不行啊,現在要修學佛法,居然剃了個頭,跑著去啊,這樣啊,登了一個壇,當然不可能,這個就是給你一個資格,說你從現在開始,既然你發這個心,你可以了,然後好好的努力去學,學了以後,你才曉得如何是對,如何是錯;不顛倒,你有了這個不顛倒,然後哪!這個才能夠圓滿,這個是戒,這個六支具足的時候,這個戒就圓滿了,這個是才真正圓滿的時候,啊!那麼懂得了這個,我們再回過去想一想啊,這個「海龍王經」上面,就是講那個戒,這個業決定的時候,告訴我們啊,正見、軌則、尸羅、清淨啊這個四條,也完全清,完全了解了,啊!這個正見就在這要善學,受學學處,你才能夠啊!正確的了解它的基本精神,啊基本精神。
第二個那個是定的自性,就是
【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
就是四禪,
【 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
就是指這個,啊!這四樣東西--四禪,平常、通常我們也叫做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地,那麼因為後面啊,奢摩他是特別說這個,所以這個內啊、內容啊我們不講了,啊!最後
【 四謂四諦】
那就是慧學,
【 各四行者」,】
四諦是苦、集、滅、道,那麼每一個諦當中,啊!苦聖諦有四個行相,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也是一樣,那麼苦當中哪,是
【 苦中無常苦空無我】
四個,,集當中哪,
【 集中因集生緣】
四個,滅當中,是
【 滅中滅靜妙離,】
四個,道當中
【 道中道如行出,】
四個,啊
【 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
對這個十六樣東西,完全認識哪,那是智慧,這個認識從聞、思、修這麼一步一步上去,到現在為止,苦、集兩個簡單的介紹了,關於滅道二諦,這裡沒有說,因為本論是經過下士、中士引導到上士道去,在上士道裡邊啊,把這個滅、道二諦有更圓滿徹底的說明,既然更圓滿徹底的說明的話,這個淺近的暫時擱在那裡,就像定也是一樣,啊關於苦、集二諦只要回過頭來,想一想前面的,啊共下士當中,特別講的三惡道苦,以及共中士道當中,講的六苦、八苦、三苦,以及我們講的念無常,這些道理,那麼苦、無常兩樣東西啊,就有一個基本認識了,看了這個十二因緣,對這個空,無我也有一個基本概念了,所以說真正正的這個空、無我的特例,那是到後面啊,就是止觀,觀那一章的時候,會有很圓滿的解釋,啊!那麼集諦當中哪,因集生緣啊,也就是十二因緣當中,以及四諦當中,大家再回想一下,都已經交待清楚,啊!滅道二諦剛才說,留在後頭。
【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
下面就說,假定,我們這地方,只講中士的話,那麼我們會詳細的講,
【 然非如是,】
這裡不是這個樣的。
【 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所以啊心、慧二學,這個在止觀後面會詳細說明,那、那個時候再說,這裡就不說它了,那麼這裡說什麼呢?戒啊,特別的講一講,故
【 ◎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
啊!還是略說,為什麼略說呢?就是我們現在第一個重要的增上生,至少戒的基本精神要把握得住,啊!把握住了以後,然後哪!如果受戒的話,戒相、然後戒行哪,你了解了戒的基本精神,受戒可以得戒體,得到了戒體的話,戒行就有,有行啊必具相,那個時候,行了,所以這個特質這地方先說一下。
【 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
這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你特別要多思惟,說這一個戒啊,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利益,前面啊我們已經說過了,說過很多,道理是懂了,但是啊進一步還要什麼?要思惟,如理思惟,啊!我們人最好的法寶;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能思惟,這個腦筋,千萬不要把那個思惟的這個腦筋啊,用在這個垃圾上頭去啊,啊!東去妄想,西去妄想,得到了這個寶貝啊,丟掉了太可惜啊,要照著這個地方去看,啊!戒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好處,那你思惟的時候啊,把現在的現行煩惱切斷掉了,然後呢!你現在的增長的這個時候而如理思惟,眼前就得到快樂,將來得到好報,這麼的好法呀!你越想啊,是越歡喜,越想越歡喜,令我們的心裡面啊,是至心增長歡喜,這個就是增長業嘛!它現在增長的什麼歡喜,噯呀!這個戒這麼好,這第一個,為什麼要做這樣呀!因為你對它產生了這樣的功效,你就好樂之心,就好像現在說,噯呀!美國多好,你聽見了,了不動心,然後告訴你,嗨呀!這個告訴你,美國的好,越聽越好、越聽越好,想想,啊!這裡是一無是處,美國簡直是好得不得了,到了那時候啊,你就無法忍耐了,唉!那拼命只想求去了,那眼前無無不都是如此,啊所以啊,現在我們學任何東西,
經上面說
【 如大涅樂經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三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
啊,它用種種不同的比譬,世間、出世間,從淺到深,第一個向上爬像梯子一樣,第二個戒律,任何東西像根本一樣,然後呢?第三個你要得善法,善法是你的引導,這個做生意人,大商主以前叫大商主,現在哪!就是哪,你要做生意一定要資訊,他把那個資訊調查得清清楚楚,他是個內行,他樣樣知道,你跟著他做沒錯,然後呢!戒是法幢,啊!撐起來,就是這樣;帝釋幢,它所建立之處,那代表了這個,我們哪!帝釋幢怎麼樣?說我們沒見過,可是過去我曉得,說起來哦!這個代表國家,這樣的威德,戒是一切是、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要想斷一切的惡,就從這個地方,然後哪!不但是如此而且啊是藥樹治罪惡病,平常的藥是治身病,這個還治心病,心病一治身病也徹底解決啊,,這種種的好處啊,而這個根本在什麼上面呢?根本;在這個惡道,險惡道當中啊,啊三,三有險惡道啊就靠這個資糧,而三有之所以在三有當中,主要的是煩惱,摧煩惱也是它,防煩惱是甲,摧煩惱是劍,所以不但是防止煩惱如盔甲,而且破壞煩惱是如劍唉!如明咒能除煩惱是毒蛇故,有的時候鬼神等等,耶你有這個,啊,度罪河這是容易了解的。
【 龍猛菩薩亦云:】
那麼佛經,佛是這麼說,而祖師、菩薩也這麼說呢?
【 「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於地。」】
什麼樣都靠戒。
【 妙臂請問經云:「一切稼穡依於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
那個,妙臂請問經上面說;任何一切的收獲都從地上長出來的,而且哪,這個東西啊,長出來沒有災患,只有種種的好處,所以啊,這一個一切的白法,一切的勝法都是靠戒,靠戒,不過這個戒還要進一層,不但是啊,小乘,一切的都是用悲水去灌溉,這個就更深一層了,不但要自已解決,還要解決一切人,都從這地方。
【 應如是思惟。】
哦!戒有這麼多的好處,反過來,
【 若受不護過患極重,】
啊你受了以後啊,不去守護的話!這個害處很重哦!這個前面說過了,這兩面我們同樣的要了解,就像一把利劍一樣,它可以做各式各樣的,啊!好處,摧毀敵人,但是你弄的不好的話,那非常嚴重,雖然說這個火箭是最快的工具,你不會駕駛的話,你爬進去就弄得暈頭腦脹,飛出去一定是粉身骨碎,哦!這樣,它有這麼好處也弄的不好的話,也有這麼多害處。
【 如苾芻珍愛經云:「或有戒為樂,或有戒為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此說受學通於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啊,有的人啊有了戒而樂,有的人啊有了戒而苦,為什麼呀!那你照著它去做的話,就安樂,如果啊你毀壞了就受苦,所以啊,這個我們受戒啊,它兩方面我們都顧慮到哦!這個地方有的人想,噯呀!想到就害怕了,他的目的不是害怕,你想到了會犯的恐怖,後面就推你啊,噯呀!不可以後退,想到了勝利啊,前面的拉你啊,你拼命上前,後面又拼命推你的力量,前面又這麼有力拉你的力量,那就成了嘛!這個是我們要懂得它的善巧,啊,懂得它的善巧。
【 ◎ 如何修學之理者,】
那麼戒怎麼修哪!唉,它不講正面先講四樣東西,
【 叫四犯因中,】
看見沒有,它先發漏洞先防止,換句話說啊,你先把弄乾淨,弄乾淨了以後,再上面啊好的東西弄上去,現在我們看,為麼我們在犯罪,它主要的有四樣東西--無知、放逸、不敬、煩惱盛四樣,那我們一樣一樣說
【 無知對治者,】
第一個是無知,對這個戒沒有正確的了解,那麼怎麼對治它呢?對治就是正對著它能夠治療它的,
【 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啊,受學學處啊,我們啊真正的要想不犯戒,要想持戒最重要的,要對正確的了解,所以現在很多人出了家,不要學的,我不曉得出家幹什麼?啊!所以大家常常記牢這個公案,你不要說噯呀!這個老婆婆念佛就行,你不要說那麼六祖大師啊!就這麼開悟,我己經一再說了,你們要學這些,你太沒出息了,你們應該學佛,跑到那地方,抬頭一看,啊!證了果了,假如你們從這個上面去看的話,那你必定要懂,如此因如此果,你觀察你的自心,如果說你現在就覺得剩下來的時候,你己經自己曉得了,清清楚楚,啊!跑上七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的你這一些東西,可以不必,你有嗎?啊!檢查一下自己,不要說學這個,金山活佛那樣,我們自己檢查一下,所以我們第一個了解,我們內心認識的如何,如果現在自己不知道的話;不要害怕,好好的去學呀!學啊!對啊現在做世間一般的人,但是尚且努力,現在我們要得到這樣殊勝的好處,說不學;有這個事情嗎?啊!第一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應當學,學的話還要善知識,否則的話,他說他的,你說你的,萬一啊,你學錯了以後,你完了,萬一你學錯了你就完了,為什麼呀!你曉得了是錯的,因地當中你一直忙這個東西,請問你有好的結果嗎?這,這個第一個重要,那麼第二個呢?雖然你知道了,但是你不認真去做沒用,所以第二個叫放逸,不可以放逸,要戰戰競競。
【 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
那麼你了解了,學了以後,了解了以後啊,那麼說什麼是該做的--要取,什麼是不該做的--要捨對於你心裡面應該捨的,應該取的,這種所緣就是說這個心理狀態,以及你身、口的行為,要保持一樣東西,什麼?憶念正知。大家記得四種資糧當中,密護根門第一個,以委重什麼?憶念正知,大家還記得吧!以何防護,換句話說,你拿什麼東西防護,就說要很要很殷切的恆常的--正念正知,那就這個,現在你了解了,然後把那正念正知提起來,率爾、率爾;率爾、率爾就是啊,剎那,剎那觀察我們自己的身、口、意,要了解我們的身、口、意啊,唉!現在怎麼個動法,所以剛才說啊,當小小戒要注意的,已經講過了,我們現在不觀察還覺得蠻好,一觀察我們現、發現我們剎那,剎那在幹什麼?無記當中浪費生命,就一句話,而這個是什麼?就是無始以來的染污習氣,養成功的等流心識,如果是不作意對治的話,它永遠沒有希望解脫,注定這個就是行,這個就是啊真正我們要了解的五蘊,正對治的中心,所以現在要想學下去第一步--戒。第一個應該認識的,認識這個,認識了以後,努力的所以不要放逸,那個時候叫率爾,率爾,你起心動念,看見沒有,其實這個學啊,的的確確這地方說得清清楚楚啊,啊!不,絕對不是浮浮泛泛啊,不要以為說噯呀!我現在啊一天要拜幾下拜,拜佛的時候啊,頭也縮著脖子裡邊,這樣然後哪!拜完了以後啊,噯呀!覺得拜的很累,就休息一下,我不是說你不要休息哦!當然要休息,唉!拜的時候,拿起精神來--全部,拜完了以後,你心裡說噯!好,我現在啊精進了,要休息,你心裡這樣做的話,你還在精進,這就對了,啊,這主要的就是你的心裡邊的行相,這個我們要把握的住的,了解我們現在的心裡面啊,什麼個狀態?若善若
【 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當如是學。】
那麼你這個心裡面啊,這個憶念正知觀察,若善、若惡,那個時候就靠你自己的心力提起來,或者以法的力量,所以你平常了解了,哦!你啊現在起心動念造業,造了善業嘛!是得到了好報,造了惡業嘛!得到了惡報,噯呀!那個時候啊,這是自己努力,自己如法,這個就是啊,自力增上,法力增上,啊!說我這樣的一個人,啊居然還做這種事情,啊,不值得,不值得,我要努力,啊!然後哪!自己就慚愧,然後你看看別人,哦!別人這麼好,我這麼差!你也知愧,所以慚,心情的行相是相同的,但是啊,由於自己內發而引起的,這個叫慚,同樣的行相,由於外在的對境界,別人看見的引起的叫愧,所以啊,經上面說慚、愧兩個啊,是最佳的白法,你時時懷著這個心念啊,處處覺得不對啊,你就努力增上了,而且啊還怕惡行的,這個感得異熟的恐怖啊,那你這樣的話,你努力學了,這個是第二。第三
【 不敬對治者,】
啊,不恭敬。
【 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那麼第三個,不恭敬的對治,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哦!非常重要的,啊,對不恭敬啊,一定要制立這個恭敬這件事情,這個不恭敬啊,有很大的禍害,有很大的禍害,就是說不管是大師就是佛,佛所師所制立就是法,同梵行所就是僧,對於佛、法、僧三寶一定要恭敬,那麼跟它相順相應的,一切事處都是恭敬,所以我們在,我們同學當中,我常常提的有一位同修啊,進步特別快,我現在慢慢的曉得了,他就是說;他還沒來的之前,以前啊,很早以前啊就聽見人家說,而跑過任何地方,只要有三寶之所,他一定要敬禮瞌頭,噯!我心裡就馬上警惕,我自己覺得真慚愧啊,我講了個道理,我就做不到,啊!所以我現在也是一樣,其實論上面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所以這樣,所以不但你對佛、對經、對僧也是如此,你真正的能夠提起來了的話,啊,自己啊,是增長無比的功德,然後哪!那個團體啊,也是和樂無比,因為我們的同修都是僧,你不會看到噯呀!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好,你怎麼會看到他呢?噯呀!這個人把清淨幢相披起來了,你對他無比的恭敬,然後哪!你曉得你恭敬他,得到你的好處,幸好他撐起來了,你對他感激無比啊,自然而然啊,你又恭敬又感激;得到好處,是的;他也許行為不好,他下了地獄,你更感激啊,他不幸下地獄的這樣的代價,讓你得到升天的果報,讓你得到淨土的果報,讓你得到成佛的果報,你還要說他是非嗎?你這個人有心、無心,你想到這地方呢!你說談人家是非這個問題,還有嗎?所以現在往往說噯呀!不要說是非,這個道理是懂啊,做起來真難啊、哪、哪、哪、哪,這麼個簡單法呀!所以啊,你只要得到了正知見啊,妙極了、美極了,現在問題在哪裡啊,你聽見了這個法,要去如理思惟。最後一個
【 煩惱熾盛對治者,】
如果煩惱盛怎麼樣呢?這第一個。
【 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的確有的人啊,因為無始以來習氣非常厲害,那個時候應該觀察自己的內心,哪一個盛,你要努力對治,所以我們初心修學的叫五停心觀,為什麼?就是說這一個特別強盛的煩惱在哪裡?你只要把這個制伏了,下面的問題就根本解決了。
【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這句話,如果你不自己這樣努力的策發、努力的修學,覺得噯!沒關係啦!這個呀一點點啦,那時候你心裡面,一樣的這樣的一個輕微,把佛所制的放縱的話,對不起!你啊,只有一條路--純苦,這個純苦有兩種解釋,啊,可以說這個純苦,只有苦沒有好的,然後呢!只有一個地方純苦呀,什麼地方?地獄,人間不是純苦,畜牲不是純苦,餓鬼不是純苦,啊,所以心裡面,不要覺得噯呀!浮浮泛泛,啊,覺得大概沒關係,其實我們倒不會想,大概沒關係,就無始以來的習氣啊,它不會提起這個警惕來的,這一點哪!我們必定要認識啊,那麼今天就到這裡。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種狀態之下,你的內心是什麼狀態啊!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哦!而這個小地方,確是很容易做得到的,的的確確的,唉!像我們平常一樣,這個飲食啊,無始生死以來;第一增上緣,說實在的話是不添、不貪,你們如果不知道,問我的話;我說告訴你不貪,我是騙你們,我看見好東西就是啊,十指大動,怎麼辦呢?那就是平常我靠小的地方啊,處處地方起心動念,因為經常養成習慣了,所以這個心哪!經常不是說隨著境界到處亂走,心經常啊,就自己在做主當中,所以因為你做主習慣了,所以當境界現起的時,你很容易唉!做主提起來,因為你提起來了,啊!想到這個飲食對你有這麼大的害處啊,然後你防止了,遮止了有這麼大的好處,那個時候你因為有過前面這個如理、思惟、觀察,所以一提提起來了,唉!擋住了,這個小小就有這麼大的好處啊,現在我們啊,修學佛法哪,噯!這個小小戒可捨,結果啊,小小戒固然可捨,是大大戒啊!好的不談,用兩句話,好就好在什麼?好在,幸好我們現在還有一個寺院住在保護,如果沒有寺院的保護的話呢?那麼我就完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不要看那些大菩薩,那大菩薩合光混俗的境界,可不是我們的哦!維摩詰大士,示現在塵勞當中,他能夠做到,所以我們不要說,唉!人家怎麼辦?唉!這個獅子跳的路線,我們這個兔子不要去學它,這你要注意的,種種行持是這樣,反過來說呢!假定你對小小戒,能夠見怖畏敬重的話,因為這一個戒本身是什麼?三世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你對它生起這一個念恭敬心的話,這個功德有不得了,不可思議,就算你做不到,你說啊!這是佛制的,你無比的恭敬它的話,這就有無限的功德在,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不管你從任何一個立場理解,了解了以後啊,這個做起來的確不難哪,難是不難,就功德確是這麼個大法,眼前更好的啊,我們這裡有環境,不管是老和尚也好,我們同修也好,啊!都有這樣好的現成的教授擺在這裡,所以啊,不久的將來,我們中可以從這地方學下去、學進去,啊!我真歡喜啊,再加上同修們這麼精進,再下面這個叫無殘無缺,哪!正因為你小的地方啊,補滿了,啊!一點都不殘,一點都不缺,哪!大的就行了,所以平常啊,我們有一句話,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小的時候你不補了的話,大的就來不及了,大的就來不及了。最後,第六
p. 194 (10)
【 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
持了戒以後,還要什麼?受學學處,要好好的學哦!那個時候怎麼?無顛倒,你不努力的學,對不起,不懂得,所以真正的學戒,為什麼出了家要依止五年啊,這個真正的內涵,你的的確確要好好的啊去學啊,啊我們現在世間隨便學一樣東西的話,你非十年的功夫不行啊,現在要修學佛法,居然剃了個頭,跑著去啊,這樣啊,登了一個壇,當然不可能,這個就是給你一個資格,說你從現在開始,既然你發這個心,你可以了,然後好好的努力去學,學了以後,你才曉得如何是對,如何是錯;不顛倒,你有了這個不顛倒,然後哪!這個才能夠圓滿,這個是戒,這個六支具足的時候,這個戒就圓滿了,這個是才真正圓滿的時候,啊!那麼懂得了這個,我們再回過去想一想啊,這個「海龍王經」上面,就是講那個戒,這個業決定的時候,告訴我們啊,正見、軌則、尸羅、清淨啊這個四條,也完全清,完全了解了,啊!這個正見就在這要善學,受學學處,你才能夠啊!正確的了解它的基本精神,啊基本精神。
第二個那個是定的自性,就是
【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
就是四禪,
【 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
就是指這個,啊!這四樣東西--四禪,平常、通常我們也叫做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地,那麼因為後面啊,奢摩他是特別說這個,所以這個內啊、內容啊我們不講了,啊!最後
【 四謂四諦】
那就是慧學,
【 各四行者」,】
四諦是苦、集、滅、道,那麼每一個諦當中,啊!苦聖諦有四個行相,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也是一樣,那麼苦當中哪,是
【 苦中無常苦空無我】
四個,,集當中哪,
【 集中因集生緣】
四個,滅當中,是
【 滅中滅靜妙離,】
四個,道當中
【 道中道如行出,】
四個,啊
【 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
對這個十六樣東西,完全認識哪,那是智慧,這個認識從聞、思、修這麼一步一步上去,到現在為止,苦、集兩個簡單的介紹了,關於滅道二諦,這裡沒有說,因為本論是經過下士、中士引導到上士道去,在上士道裡邊啊,把這個滅、道二諦有更圓滿徹底的說明,既然更圓滿徹底的說明的話,這個淺近的暫時擱在那裡,就像定也是一樣,啊關於苦、集二諦只要回過頭來,想一想前面的,啊共下士當中,特別講的三惡道苦,以及共中士道當中,講的六苦、八苦、三苦,以及我們講的念無常,這些道理,那麼苦、無常兩樣東西啊,就有一個基本認識了,看了這個十二因緣,對這個空,無我也有一個基本概念了,所以說真正正的這個空、無我的特例,那是到後面啊,就是止觀,觀那一章的時候,會有很圓滿的解釋,啊!那麼集諦當中哪,因集生緣啊,也就是十二因緣當中,以及四諦當中,大家再回想一下,都已經交待清楚,啊!滅道二諦剛才說,留在後頭。
【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
下面就說,假定,我們這地方,只講中士的話,那麼我們會詳細的講,
【 然非如是,】
這裡不是這個樣的。
【 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所以啊心、慧二學,這個在止觀後面會詳細說明,那、那個時候再說,這裡就不說它了,那麼這裡說什麼呢?戒啊,特別的講一講,故
【 ◎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
啊!還是略說,為什麼略說呢?就是我們現在第一個重要的增上生,至少戒的基本精神要把握得住,啊!把握住了以後,然後哪!如果受戒的話,戒相、然後戒行哪,你了解了戒的基本精神,受戒可以得戒體,得到了戒體的話,戒行就有,有行啊必具相,那個時候,行了,所以這個特質這地方先說一下。
【 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
這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你特別要多思惟,說這一個戒啊,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利益,前面啊我們已經說過了,說過很多,道理是懂了,但是啊進一步還要什麼?要思惟,如理思惟,啊!我們人最好的法寶;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能思惟,這個腦筋,千萬不要把那個思惟的這個腦筋啊,用在這個垃圾上頭去啊,啊!東去妄想,西去妄想,得到了這個寶貝啊,丟掉了太可惜啊,要照著這個地方去看,啊!戒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好處,那你思惟的時候啊,把現在的現行煩惱切斷掉了,然後呢!你現在的增長的這個時候而如理思惟,眼前就得到快樂,將來得到好報,這麼的好法呀!你越想啊,是越歡喜,越想越歡喜,令我們的心裡面啊,是至心增長歡喜,這個就是增長業嘛!它現在增長的什麼歡喜,噯呀!這個戒這麼好,這第一個,為什麼要做這樣呀!因為你對它產生了這樣的功效,你就好樂之心,就好像現在說,噯呀!美國多好,你聽見了,了不動心,然後告訴你,嗨呀!這個告訴你,美國的好,越聽越好、越聽越好,想想,啊!這裡是一無是處,美國簡直是好得不得了,到了那時候啊,你就無法忍耐了,唉!那拼命只想求去了,那眼前無無不都是如此,啊所以啊,現在我們學任何東西,
經上面說
【 如大涅樂經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三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
啊,它用種種不同的比譬,世間、出世間,從淺到深,第一個向上爬像梯子一樣,第二個戒律,任何東西像根本一樣,然後呢?第三個你要得善法,善法是你的引導,這個做生意人,大商主以前叫大商主,現在哪!就是哪,你要做生意一定要資訊,他把那個資訊調查得清清楚楚,他是個內行,他樣樣知道,你跟著他做沒錯,然後呢!戒是法幢,啊!撐起來,就是這樣;帝釋幢,它所建立之處,那代表了這個,我們哪!帝釋幢怎麼樣?說我們沒見過,可是過去我曉得,說起來哦!這個代表國家,這樣的威德,戒是一切是、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要想斷一切的惡,就從這個地方,然後哪!不但是如此而且啊是藥樹治罪惡病,平常的藥是治身病,這個還治心病,心病一治身病也徹底解決啊,,這種種的好處啊,而這個根本在什麼上面呢?根本;在這個惡道,險惡道當中啊,啊三,三有險惡道啊就靠這個資糧,而三有之所以在三有當中,主要的是煩惱,摧煩惱也是它,防煩惱是甲,摧煩惱是劍,所以不但是防止煩惱如盔甲,而且破壞煩惱是如劍唉!如明咒能除煩惱是毒蛇故,有的時候鬼神等等,耶你有這個,啊,度罪河這是容易了解的。
【 龍猛菩薩亦云:】
那麼佛經,佛是這麼說,而祖師、菩薩也這麼說呢?
【 「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於地。」】
什麼樣都靠戒。
【 妙臂請問經云:「一切稼穡依於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
那個,妙臂請問經上面說;任何一切的收獲都從地上長出來的,而且哪,這個東西啊,長出來沒有災患,只有種種的好處,所以啊,這一個一切的白法,一切的勝法都是靠戒,靠戒,不過這個戒還要進一層,不但是啊,小乘,一切的都是用悲水去灌溉,這個就更深一層了,不但要自已解決,還要解決一切人,都從這地方。
【 應如是思惟。】
哦!戒有這麼多的好處,反過來,
【 若受不護過患極重,】
啊你受了以後啊,不去守護的話!這個害處很重哦!這個前面說過了,這兩面我們同樣的要了解,就像一把利劍一樣,它可以做各式各樣的,啊!好處,摧毀敵人,但是你弄的不好的話,那非常嚴重,雖然說這個火箭是最快的工具,你不會駕駛的話,你爬進去就弄得暈頭腦脹,飛出去一定是粉身骨碎,哦!這樣,它有這麼好處也弄的不好的話,也有這麼多害處。
【 如苾芻珍愛經云:「或有戒為樂,或有戒為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此說受學通於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啊,有的人啊有了戒而樂,有的人啊有了戒而苦,為什麼呀!那你照著它去做的話,就安樂,如果啊你毀壞了就受苦,所以啊,這個我們受戒啊,它兩方面我們都顧慮到哦!這個地方有的人想,噯呀!想到就害怕了,他的目的不是害怕,你想到了會犯的恐怖,後面就推你啊,噯呀!不可以後退,想到了勝利啊,前面的拉你啊,你拼命上前,後面又拼命推你的力量,前面又這麼有力拉你的力量,那就成了嘛!這個是我們要懂得它的善巧,啊,懂得它的善巧。
【 ◎ 如何修學之理者,】
那麼戒怎麼修哪!唉,它不講正面先講四樣東西,
【 叫四犯因中,】
看見沒有,它先發漏洞先防止,換句話說啊,你先把弄乾淨,弄乾淨了以後,再上面啊好的東西弄上去,現在我們看,為麼我們在犯罪,它主要的有四樣東西--無知、放逸、不敬、煩惱盛四樣,那我們一樣一樣說
【 無知對治者,】
第一個是無知,對這個戒沒有正確的了解,那麼怎麼對治它呢?對治就是正對著它能夠治療它的,
【 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啊,受學學處啊,我們啊真正的要想不犯戒,要想持戒最重要的,要對正確的了解,所以現在很多人出了家,不要學的,我不曉得出家幹什麼?啊!所以大家常常記牢這個公案,你不要說噯呀!這個老婆婆念佛就行,你不要說那麼六祖大師啊!就這麼開悟,我己經一再說了,你們要學這些,你太沒出息了,你們應該學佛,跑到那地方,抬頭一看,啊!證了果了,假如你們從這個上面去看的話,那你必定要懂,如此因如此果,你觀察你的自心,如果說你現在就覺得剩下來的時候,你己經自己曉得了,清清楚楚,啊!跑上七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的你這一些東西,可以不必,你有嗎?啊!檢查一下自己,不要說學這個,金山活佛那樣,我們自己檢查一下,所以我們第一個了解,我們內心認識的如何,如果現在自己不知道的話;不要害怕,好好的去學呀!學啊!對啊現在做世間一般的人,但是尚且努力,現在我們要得到這樣殊勝的好處,說不學;有這個事情嗎?啊!第一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應當學,學的話還要善知識,否則的話,他說他的,你說你的,萬一啊,你學錯了以後,你完了,萬一你學錯了你就完了,為什麼呀!你曉得了是錯的,因地當中你一直忙這個東西,請問你有好的結果嗎?這,這個第一個重要,那麼第二個呢?雖然你知道了,但是你不認真去做沒用,所以第二個叫放逸,不可以放逸,要戰戰競競。
【 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
那麼你了解了,學了以後,了解了以後啊,那麼說什麼是該做的--要取,什麼是不該做的--要捨對於你心裡面應該捨的,應該取的,這種所緣就是說這個心理狀態,以及你身、口的行為,要保持一樣東西,什麼?憶念正知。大家記得四種資糧當中,密護根門第一個,以委重什麼?憶念正知,大家還記得吧!以何防護,換句話說,你拿什麼東西防護,就說要很要很殷切的恆常的--正念正知,那就這個,現在你了解了,然後把那正念正知提起來,率爾、率爾;率爾、率爾就是啊,剎那,剎那觀察我們自己的身、口、意,要了解我們的身、口、意啊,唉!現在怎麼個動法,所以剛才說啊,當小小戒要注意的,已經講過了,我們現在不觀察還覺得蠻好,一觀察我們現、發現我們剎那,剎那在幹什麼?無記當中浪費生命,就一句話,而這個是什麼?就是無始以來的染污習氣,養成功的等流心識,如果是不作意對治的話,它永遠沒有希望解脫,注定這個就是行,這個就是啊真正我們要了解的五蘊,正對治的中心,所以現在要想學下去第一步--戒。第一個應該認識的,認識這個,認識了以後,努力的所以不要放逸,那個時候叫率爾,率爾,你起心動念,看見沒有,其實這個學啊,的的確確這地方說得清清楚楚啊,啊!不,絕對不是浮浮泛泛啊,不要以為說噯呀!我現在啊一天要拜幾下拜,拜佛的時候啊,頭也縮著脖子裡邊,這樣然後哪!拜完了以後啊,噯呀!覺得拜的很累,就休息一下,我不是說你不要休息哦!當然要休息,唉!拜的時候,拿起精神來--全部,拜完了以後,你心裡說噯!好,我現在啊精進了,要休息,你心裡這樣做的話,你還在精進,這就對了,啊,這主要的就是你的心裡邊的行相,這個我們要把握的住的,了解我們現在的心裡面啊,什麼個狀態?若善若
【 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當如是學。】
那麼你這個心裡面啊,這個憶念正知觀察,若善、若惡,那個時候就靠你自己的心力提起來,或者以法的力量,所以你平常了解了,哦!你啊現在起心動念造業,造了善業嘛!是得到了好報,造了惡業嘛!得到了惡報,噯呀!那個時候啊,這是自己努力,自己如法,這個就是啊,自力增上,法力增上,啊!說我這樣的一個人,啊居然還做這種事情,啊,不值得,不值得,我要努力,啊!然後哪!自己就慚愧,然後你看看別人,哦!別人這麼好,我這麼差!你也知愧,所以慚,心情的行相是相同的,但是啊,由於自己內發而引起的,這個叫慚,同樣的行相,由於外在的對境界,別人看見的引起的叫愧,所以啊,經上面說慚、愧兩個啊,是最佳的白法,你時時懷著這個心念啊,處處覺得不對啊,你就努力增上了,而且啊還怕惡行的,這個感得異熟的恐怖啊,那你這樣的話,你努力學了,這個是第二。第三
【 不敬對治者,】
啊,不恭敬。
【 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那麼第三個,不恭敬的對治,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哦!非常重要的,啊,對不恭敬啊,一定要制立這個恭敬這件事情,這個不恭敬啊,有很大的禍害,有很大的禍害,就是說不管是大師就是佛,佛所師所制立就是法,同梵行所就是僧,對於佛、法、僧三寶一定要恭敬,那麼跟它相順相應的,一切事處都是恭敬,所以我們在,我們同學當中,我常常提的有一位同修啊,進步特別快,我現在慢慢的曉得了,他就是說;他還沒來的之前,以前啊,很早以前啊就聽見人家說,而跑過任何地方,只要有三寶之所,他一定要敬禮瞌頭,噯!我心裡就馬上警惕,我自己覺得真慚愧啊,我講了個道理,我就做不到,啊!所以我現在也是一樣,其實論上面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所以這樣,所以不但你對佛、對經、對僧也是如此,你真正的能夠提起來了的話,啊,自己啊,是增長無比的功德,然後哪!那個團體啊,也是和樂無比,因為我們的同修都是僧,你不會看到噯呀!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好,你怎麼會看到他呢?噯呀!這個人把清淨幢相披起來了,你對他無比的恭敬,然後哪!你曉得你恭敬他,得到你的好處,幸好他撐起來了,你對他感激無比啊,自然而然啊,你又恭敬又感激;得到好處,是的;他也許行為不好,他下了地獄,你更感激啊,他不幸下地獄的這樣的代價,讓你得到升天的果報,讓你得到淨土的果報,讓你得到成佛的果報,你還要說他是非嗎?你這個人有心、無心,你想到這地方呢!你說談人家是非這個問題,還有嗎?所以現在往往說噯呀!不要說是非,這個道理是懂啊,做起來真難啊、哪、哪、哪、哪,這麼個簡單法呀!所以啊,你只要得到了正知見啊,妙極了、美極了,現在問題在哪裡啊,你聽見了這個法,要去如理思惟。最後一個
【 煩惱熾盛對治者,】
如果煩惱盛怎麼樣呢?這第一個。
【 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的確有的人啊,因為無始以來習氣非常厲害,那個時候應該觀察自己的內心,哪一個盛,你要努力對治,所以我們初心修學的叫五停心觀,為什麼?就是說這一個特別強盛的煩惱在哪裡?你只要把這個制伏了,下面的問題就根本解決了。
【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這句話,如果你不自己這樣努力的策發、努力的修學,覺得噯!沒關係啦!這個呀一點點啦,那時候你心裡面,一樣的這樣的一個輕微,把佛所制的放縱的話,對不起!你啊,只有一條路--純苦,這個純苦有兩種解釋,啊,可以說這個純苦,只有苦沒有好的,然後呢!只有一個地方純苦呀,什麼地方?地獄,人間不是純苦,畜牲不是純苦,餓鬼不是純苦,啊,所以心裡面,不要覺得噯呀!浮浮泛泛,啊,覺得大概沒關係,其實我們倒不會想,大概沒關係,就無始以來的習氣啊,它不會提起這個警惕來的,這一點哪!我們必定要認識啊,那麼今天就到這裡。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五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五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95頁,哦!關於啊!這地方我們講戒,就是修行最基本,哦!最基礎,前面的啊準備工作,然後呢?有了這個準備工作,正式開始的是戒,而這個戒,不管是人天、聲聞、緣覺,然後呢?大乘、顯密啊,二教,這個是根本,就像大地什麼東西都依他,十方一切諸佛,任何講修行,這個必須要的,在這裡呢?嗯!他首先告訴我們啊!修學的時候,我們所以不能,啊!如理相應的最主要的原因,先指出來,先指出來,那在這個地方,大家應該感到慶幸,應該難得,了解了以後啊!要怎麼樣去如理思惟,如理觀察。戒的特質,在那裡,破煩惱,啊!這個才是戒的中心,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呢?你要解脫生死,要了解,生死本質是什麼,就是說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有一個東西綁住了,誰在綁著你,綁住的什麼,這樣,綁住我們就是業跟煩惱,啊!而這個煩惱為主,假定把那個煩惱拿掉了,剩下來就是由業,他不會感得,那種苦果,所以找到了病根,現在說對著這個病根,對症下藥是什麼--戒,所以啊!戒是破煩惱,注意哦!這是重要的,現在我們非常難得,大家都很重視了解,如果說那根本因把握不住,儘管一番的好心啊!這好心弄了半天了,結果往往轉了個大圈子,吃了冤枉苦頭,啊!所以這是我們首先要把握得住了。煩惱的行相是什麼,啊!換句話煩惱的體相,然後呢?煩惱的生起的原因是什麼?升起的次第是什麼?他的過患是什麼?這個都已經講過了,這個要一而再的從文字上面,認識而觀察到自己的內心上頭去,你這個病相認識了,然後那地方才用得著藥,要不然的話呢?你病根本不認識啊!那就是沒什麼大效果,啊!我們常常說,種一個種子,現在學了十二因緣了解了,這個種子,你沒有善法欲去啟發的話,他不會結善果,惡種子,沒有貪愛,無明相應的貪愛,愛愚痴去啟發,同樣的不結果,一樣的道理,這樣,那麼在你沒結善果之前,已經結的惡果,換句話說你雖然要持戒,持不能持,原因那裡,他也告訴你,最主要的四個,啊!那個戒律上面有的地方講四個,有的地方講五個,不管他講四個講五個,主要的就是這些,第一個是無知,第一個是無知,啊!所以啊!在我們事先一定要曉得,我們啊!是在無知當中,前面也說,我們明明無知,還覺得很聰明了,這個那就無藥可救,無藥可救,還有一種呢,叫世智聰辯,是八難中人,什麼叫做世智聰辯,這世間上面啊!很聰明,不但腦筋靈活,啊!口才又好,講的頭頭是道,結果呢?卻是不能修學佛法,八難中人,為什麼啊!他真正講的道理,是要讓你去認識,哪!你要認識的對象什麼,就是你起心動念,如果你不認識這個的話,你懂的再多是沒有用的,現在我們曉得,不但沒有用啊!反而還傷害我們,所以,這地方所講的無知,多聽聞的話啊!應該從這個上頭,那麼想,講到那個聽聞的時候,前面那個聽聞的軌理等等,我一定啊!要了解!要不然你不了解這個的話,啊!聽的啊!不是當做耳邊風嗎!你聽的以後啊!你還心裡想著,這個傢伙這樣講,我不相信他,我有我的想法,如果你有你的想法的話,你不必來聽,啊!往往這樣子,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聽的時候,必定要具足聽的條件,然後呢?要跟什麼樣的人,如何狀態,那我們重新在腦筋裡邊啊!做個溫習一下,關於這一方面不懂的人,趕快回過頭去,再去檢查,再去檢查,要不然的話呢?你跑的去說,唉啊!這個不配我胃口,所以你不是來學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是來學哦!往往覺得他怎麼這樣講的,好像你是要這樣的,他不是跟你們買東西一樣,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要了解,哪!這是我們學的之前,應該有什麼條件,那個時候才能夠用的上聽聞這個,嗯!懂了以後呢?懂了,儘管懂了,聽過了也又成了耳邊風,啊!這個還是非常可惜,喔!講起來啊!講的好像很有道理,啊!這個這個第二個放逸不行,啊!那麼這個裡邊還有一個,特別的有一點啊!叫不恭敬,就是我們心裡面啊!升不起那個恭敬心來,這個有他的特別的意義在,特別的意義在,所以我們現在不能進入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障礙重,資糧缺,啊!沒有不夠的資糧,譬如我們現在隨便做一件事情,到那裡去,你的路費不夠,啊!你要上學,學費沒有,要買東西,錢不夠,這都是不夠資糧啊!那麼積聚資糧,最好的是什麼呢?就是供養,而供養裡邊最重要的啊!法供養,那個恭敬心,你一恭敬虔誠的心,那怕你喝一口水,你至誠恭敬的供養,就積無邊的福德,如果眼前沒有東西,能夠心裡面,至誠相應的話,這個就有無邊的功德,就這樣,反過來呢?法沉沒的因,就是不恭敬,換句話說,就是自己愚痴的因,啊!現在我們痴痴呆呆正是什麼,正是不恭敬,如果說再加上,自己還以為很懂得很多的話,那麼世智聰辯,那是八難中人,更可惜,一樣一樣,那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最後理由呢?就是他的煩惱,習性特別重,他這個每樣都是告訴我們了,了解了這個,然後呢?要努力啊!修學,啊!那麼,這昨天就講到這裡,這段話重說一遍,因為他有特別重要性,所以195頁最後一行,最後一行,
【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說啊!這個沒什麼關係呀!這點小事情啊!就啊放縱,這個放縱啊!不是說,怎麼,好像輕視什麼等等啊!就是馬馬虎虎,啊!這樣的情況之下獲純苦,實際上呢?這種小地方,我們要從小地方開始,現在我們眼前啊!所以總覺得啊!這個小小戒可捨,這點昨天特別講過,那麼,對諸位譬如說,真正剛開始修學佛法的,譬如諸位近人,在家居士來說,有一個最好的機會,譬如我們這裡啊!定立了隨便的很多小小的規矩,你就把看成這麼,這個就是佛制的戒,是,至少在這地方,定那個規矩是原則就是根據這個的,是啊!所以說,那個重點你要把握住,這是個原則,這個原則是法,拿法來淨化情,你以非常恭敬努力的心情去做,就算做不到,這個心情本身就在一直在積功德,一直在積功德,所以啊!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業從那裡講起,從那裡開始,就是你的心裡面。這樣,是的啊!現在我們常常說要做啊!心理就提不起來,哪!這
p. 196
【 如分別阿笈摩云:「若於大師大悲教,起輕微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菴沒林。現或有於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醫缽龍墮旁生」。故應勵力,莫為罪染。】
那麼這經上面啊,這麼告訴我們啊!對於我們佛所制的這個教法,這個他完全是大悲大慈,啊!然後呢?大智慧所遺留下來,幫忙我們啊!解決真正問題的最圓滿正確無誤的方法,啊!你稍微起一個,輕微,輕就是不重視,啊!稍微一點不重視,覺得啊!這個馬馬虎虎了,稍微違犯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祇有獲得苦增上哦!不是說我們現在這裡的,懂了,尤其懂了,不懂你根本無所謂輕,無所謂禁嗎?這個你根本不懂嗎?現在你懂了,又不擺在心裡面,這個就是輕視,這個我們也很容易衡量得出來,啊!我們啊!平常的時候心裡面重視的什麼,唉呀!然後呢?這個世間的,普通一般事情我們都很重視他,然後呢?身體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很重視他,一點點小小的利養都很重視他,但是對佛法的東西,一比馬上比的出來了,佛告訴我們怎麼做的,然後我們自己的概念怎麼做的,你一比啊!這個輕重就分出來了,啊!這個輕重就分出來了,所以這個輕微就從這地方,如果你要真的獲得快樂去掉苦的話,注意那就要把佛法這東西啊!慢慢的把他這個份量提高,份量提高,你如果說不能這樣做的話,那麼,對不起就像什麼啊!折籬失壞菴沒林,菴沒是種果,菴沒是種果,到底這個果是什麼,嗯!我不敢肯定,啊!我想像當中可能是像芒果一類的,反正非常好吃的,很好的一種水果,哦,那麼這一個果啊!他有很好的保護,現在你把那個保護弄掉了以後啊!對不起那個果園就糟踏掉了,現在一樣,所以我們現世啊,如果對世間的王法,有所違犯的話,可能啊!你會逃得掉,但是啊!對佛法這個制的戒,這個因果的道理啊!你違反了以後啊!一點一滴都會感得果報,就像那個醫羅缽龍王那個公案,醫羅缽龍王是什麼一個人呢?他好像是迦葉佛時代的時候,這個那一個佛,我不能肯定,總是過去七佛當中的一佛,啊!這我的印象迦葉佛,因為這個公案看太久了,那他是個修行人,非常努力的修行人,那他自己啊!在這個禪關經行,啊!不像我們現在噯唷!高樓大廈樣樣現成喔!他就那個尸陀林裡面,坐在那樹底下,那種樹葉沒有人去修飾,那個樹葉啊!那垂下來,那經行的時候那個樹枝老碰到他頭,嗯!覺得這東西很討厭啊!啊!後來想這個不對,這個佛啊!制那個戒律啊!說這東西啊!不能折那個東西的!他就想,大的戒律是對的,那個佛制的那個戒沒有意思啊!他就起了這麼一個念頭,嗯!心裡直著這個,這個又不能碰他,佛制那個戒幹什麼?就這麼一個念頭,他是個很認真的修行人了!就這麼一個念頭,墮落了,墮落了以後,然後呢?幸好他那個正見增上,以後啊!後來又到了釋迦世尊,乃至於一隻毒龍,他那個龍頭上有一個醫羅缽羅樹,這個樹是臭的不得了,而且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蟲啊!專門啊!龍的鱗的當中,那個小蟲鑽進去,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啊呀!又臭又痛苦,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解脫,就是對這個起了這麼一念,不恭敬,是啊!所以我們要注意喔!你平常我們要心裡面,心心念念啊!要啊!對小小戒啊!啊!像大戒一樣的,恭敬珍重,那個時候你努力向上的話,雖然不一定做得到,但是不會啊!遭到這種惡果,這我們要了解的,為什麼?因為你的業本身呢?心業起心動念之間,你一心恭敬,一心好樂,這千要不要啊!馬馬虎虎讓他去啊!不管他啊!就這樣,而現在的心裡面一直跟那個煩惱相應的,這個是我們特別重要的,特別重要的,所以在我們寺院裡面啊!為什麼我們處處地方啊!要提醒,為什麼要到寺院,那!就是隨時隨地喔!跑到佛堂看見,哎啊!佛在這地方,跑到教室,法在這地方,看見同修,僧在這地方,處處地方拿這個東西來提醒我們,這是有他的特別的原因的,那麼你現在看,這一位醫羅缽龍王啊!他是一個這麼修行的人,可是他對佛的這個教法,他起了一念輕惑之心,然後覺得這種真是不對勁,佛制這個真是沒道理,就這樣害了,由此我們可以想見,我們現在在這樣的一個好的環境當中,你如果是覺得,啊!這個討厭這個,那遭到什麼果報啊!喔!這個很嚴重喔!這樣,所以說起來並不要你啊!費吹灰之力,啊!問題就在那裡啊!起心動念之間,這個你說難是難極了,說容易是容易極了,因為你坐在這裡閉上眼睛,躺在那裡,乃至於就是你腦筋怎麼去想他嘛?如果你恭敬珍重,隨喜讚嘆,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睡大覺,也在增長無比的功德,哦!所以反過來,如果你這個腦筋是沒有的話啊!就把你瞌頭唸佛,這個真對不起你還在那兒,墮落,因為你腦筋裡想的不相應嘛!啊!這個地方真麻煩,要這麼做這個課,要拜那個佛,但是你又沒有辦法,嗯!心裡面啊!委委曲曲的拜,嗯!豈不是跟他相應,他是個典型的公案,千萬注意,那碰到這種情況的話呢?是,說,現在啊!我聽見了這個,唉呀!要我相應那,相應又做不到,那怎麼辦呢?不要怕,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啊!檢查到你的不相應,然後呢?你說,現在我不相應啊!我要努力啊!真是我的罪障呀!這個對了,這個心本身就是跟法相應的心,大家還記得吧,前面告我們正修的時候,前行啊!第一個皈依,但是呢?如果你罪障未除,資糧未積的話,雖然你要皈依啊!皈依不起來,為什麼不起來,你沒有講理由,現我們懂得了,原來啊!我們呀!煩惱的現行很重,啊!宿生的這個等流習性很重,所以現在我第一個認得他,認得他,對治他,對治他這不是在修行嗎?所以儘管現在是不相應,可是你認得他不相應,然後你深深慚愧,說我要努力,我要努力,我要努力,這個就在修行了,這個本身呢?就是隨順正見了。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95頁,哦!關於啊!這地方我們講戒,就是修行最基本,哦!最基礎,前面的啊準備工作,然後呢?有了這個準備工作,正式開始的是戒,而這個戒,不管是人天、聲聞、緣覺,然後呢?大乘、顯密啊,二教,這個是根本,就像大地什麼東西都依他,十方一切諸佛,任何講修行,這個必須要的,在這裡呢?嗯!他首先告訴我們啊!修學的時候,我們所以不能,啊!如理相應的最主要的原因,先指出來,先指出來,那在這個地方,大家應該感到慶幸,應該難得,了解了以後啊!要怎麼樣去如理思惟,如理觀察。戒的特質,在那裡,破煩惱,啊!這個才是戒的中心,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呢?你要解脫生死,要了解,生死本質是什麼,就是說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有一個東西綁住了,誰在綁著你,綁住的什麼,這樣,綁住我們就是業跟煩惱,啊!而這個煩惱為主,假定把那個煩惱拿掉了,剩下來就是由業,他不會感得,那種苦果,所以找到了病根,現在說對著這個病根,對症下藥是什麼--戒,所以啊!戒是破煩惱,注意哦!這是重要的,現在我們非常難得,大家都很重視了解,如果說那根本因把握不住,儘管一番的好心啊!這好心弄了半天了,結果往往轉了個大圈子,吃了冤枉苦頭,啊!所以這是我們首先要把握得住了。煩惱的行相是什麼,啊!換句話煩惱的體相,然後呢?煩惱的生起的原因是什麼?升起的次第是什麼?他的過患是什麼?這個都已經講過了,這個要一而再的從文字上面,認識而觀察到自己的內心上頭去,你這個病相認識了,然後那地方才用得著藥,要不然的話呢?你病根本不認識啊!那就是沒什麼大效果,啊!我們常常說,種一個種子,現在學了十二因緣了解了,這個種子,你沒有善法欲去啟發的話,他不會結善果,惡種子,沒有貪愛,無明相應的貪愛,愛愚痴去啟發,同樣的不結果,一樣的道理,這樣,那麼在你沒結善果之前,已經結的惡果,換句話說你雖然要持戒,持不能持,原因那裡,他也告訴你,最主要的四個,啊!那個戒律上面有的地方講四個,有的地方講五個,不管他講四個講五個,主要的就是這些,第一個是無知,第一個是無知,啊!所以啊!在我們事先一定要曉得,我們啊!是在無知當中,前面也說,我們明明無知,還覺得很聰明了,這個那就無藥可救,無藥可救,還有一種呢,叫世智聰辯,是八難中人,什麼叫做世智聰辯,這世間上面啊!很聰明,不但腦筋靈活,啊!口才又好,講的頭頭是道,結果呢?卻是不能修學佛法,八難中人,為什麼啊!他真正講的道理,是要讓你去認識,哪!你要認識的對象什麼,就是你起心動念,如果你不認識這個的話,你懂的再多是沒有用的,現在我們曉得,不但沒有用啊!反而還傷害我們,所以,這地方所講的無知,多聽聞的話啊!應該從這個上頭,那麼想,講到那個聽聞的時候,前面那個聽聞的軌理等等,我一定啊!要了解!要不然你不了解這個的話,啊!聽的啊!不是當做耳邊風嗎!你聽的以後啊!你還心裡想著,這個傢伙這樣講,我不相信他,我有我的想法,如果你有你的想法的話,你不必來聽,啊!往往這樣子,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聽的時候,必定要具足聽的條件,然後呢?要跟什麼樣的人,如何狀態,那我們重新在腦筋裡邊啊!做個溫習一下,關於這一方面不懂的人,趕快回過頭去,再去檢查,再去檢查,要不然的話呢?你跑的去說,唉啊!這個不配我胃口,所以你不是來學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是來學哦!往往覺得他怎麼這樣講的,好像你是要這樣的,他不是跟你們買東西一樣,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要了解,哪!這是我們學的之前,應該有什麼條件,那個時候才能夠用的上聽聞這個,嗯!懂了以後呢?懂了,儘管懂了,聽過了也又成了耳邊風,啊!這個還是非常可惜,喔!講起來啊!講的好像很有道理,啊!這個這個第二個放逸不行,啊!那麼這個裡邊還有一個,特別的有一點啊!叫不恭敬,就是我們心裡面啊!升不起那個恭敬心來,這個有他的特別的意義在,特別的意義在,所以我們現在不能進入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障礙重,資糧缺,啊!沒有不夠的資糧,譬如我們現在隨便做一件事情,到那裡去,你的路費不夠,啊!你要上學,學費沒有,要買東西,錢不夠,這都是不夠資糧啊!那麼積聚資糧,最好的是什麼呢?就是供養,而供養裡邊最重要的啊!法供養,那個恭敬心,你一恭敬虔誠的心,那怕你喝一口水,你至誠恭敬的供養,就積無邊的福德,如果眼前沒有東西,能夠心裡面,至誠相應的話,這個就有無邊的功德,就這樣,反過來呢?法沉沒的因,就是不恭敬,換句話說,就是自己愚痴的因,啊!現在我們痴痴呆呆正是什麼,正是不恭敬,如果說再加上,自己還以為很懂得很多的話,那麼世智聰辯,那是八難中人,更可惜,一樣一樣,那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最後理由呢?就是他的煩惱,習性特別重,他這個每樣都是告訴我們了,了解了這個,然後呢?要努力啊!修學,啊!那麼,這昨天就講到這裡,這段話重說一遍,因為他有特別重要性,所以195頁最後一行,最後一行,
【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說啊!這個沒什麼關係呀!這點小事情啊!就啊放縱,這個放縱啊!不是說,怎麼,好像輕視什麼等等啊!就是馬馬虎虎,啊!這樣的情況之下獲純苦,實際上呢?這種小地方,我們要從小地方開始,現在我們眼前啊!所以總覺得啊!這個小小戒可捨,這點昨天特別講過,那麼,對諸位譬如說,真正剛開始修學佛法的,譬如諸位近人,在家居士來說,有一個最好的機會,譬如我們這裡啊!定立了隨便的很多小小的規矩,你就把看成這麼,這個就是佛制的戒,是,至少在這地方,定那個規矩是原則就是根據這個的,是啊!所以說,那個重點你要把握住,這是個原則,這個原則是法,拿法來淨化情,你以非常恭敬努力的心情去做,就算做不到,這個心情本身就在一直在積功德,一直在積功德,所以啊!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業從那裡講起,從那裡開始,就是你的心裡面。這樣,是的啊!現在我們常常說要做啊!心理就提不起來,哪!這
p. 196
【 如分別阿笈摩云:「若於大師大悲教,起輕微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菴沒林。現或有於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醫缽龍墮旁生」。故應勵力,莫為罪染。】
那麼這經上面啊,這麼告訴我們啊!對於我們佛所制的這個教法,這個他完全是大悲大慈,啊!然後呢?大智慧所遺留下來,幫忙我們啊!解決真正問題的最圓滿正確無誤的方法,啊!你稍微起一個,輕微,輕就是不重視,啊!稍微一點不重視,覺得啊!這個馬馬虎虎了,稍微違犯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祇有獲得苦增上哦!不是說我們現在這裡的,懂了,尤其懂了,不懂你根本無所謂輕,無所謂禁嗎?這個你根本不懂嗎?現在你懂了,又不擺在心裡面,這個就是輕視,這個我們也很容易衡量得出來,啊!我們啊!平常的時候心裡面重視的什麼,唉呀!然後呢?這個世間的,普通一般事情我們都很重視他,然後呢?身體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很重視他,一點點小小的利養都很重視他,但是對佛法的東西,一比馬上比的出來了,佛告訴我們怎麼做的,然後我們自己的概念怎麼做的,你一比啊!這個輕重就分出來了,啊!這個輕重就分出來了,所以這個輕微就從這地方,如果你要真的獲得快樂去掉苦的話,注意那就要把佛法這東西啊!慢慢的把他這個份量提高,份量提高,你如果說不能這樣做的話,那麼,對不起就像什麼啊!折籬失壞菴沒林,菴沒是種果,菴沒是種果,到底這個果是什麼,嗯!我不敢肯定,啊!我想像當中可能是像芒果一類的,反正非常好吃的,很好的一種水果,哦,那麼這一個果啊!他有很好的保護,現在你把那個保護弄掉了以後啊!對不起那個果園就糟踏掉了,現在一樣,所以我們現世啊,如果對世間的王法,有所違犯的話,可能啊!你會逃得掉,但是啊!對佛法這個制的戒,這個因果的道理啊!你違反了以後啊!一點一滴都會感得果報,就像那個醫羅缽龍王那個公案,醫羅缽龍王是什麼一個人呢?他好像是迦葉佛時代的時候,這個那一個佛,我不能肯定,總是過去七佛當中的一佛,啊!這我的印象迦葉佛,因為這個公案看太久了,那他是個修行人,非常努力的修行人,那他自己啊!在這個禪關經行,啊!不像我們現在噯唷!高樓大廈樣樣現成喔!他就那個尸陀林裡面,坐在那樹底下,那種樹葉沒有人去修飾,那個樹葉啊!那垂下來,那經行的時候那個樹枝老碰到他頭,嗯!覺得這東西很討厭啊!啊!後來想這個不對,這個佛啊!制那個戒律啊!說這東西啊!不能折那個東西的!他就想,大的戒律是對的,那個佛制的那個戒沒有意思啊!他就起了這麼一個念頭,嗯!心裡直著這個,這個又不能碰他,佛制那個戒幹什麼?就這麼一個念頭,他是個很認真的修行人了!就這麼一個念頭,墮落了,墮落了以後,然後呢?幸好他那個正見增上,以後啊!後來又到了釋迦世尊,乃至於一隻毒龍,他那個龍頭上有一個醫羅缽羅樹,這個樹是臭的不得了,而且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蟲啊!專門啊!龍的鱗的當中,那個小蟲鑽進去,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啊呀!又臭又痛苦,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解脫,就是對這個起了這麼一念,不恭敬,是啊!所以我們要注意喔!你平常我們要心裡面,心心念念啊!要啊!對小小戒啊!啊!像大戒一樣的,恭敬珍重,那個時候你努力向上的話,雖然不一定做得到,但是不會啊!遭到這種惡果,這我們要了解的,為什麼?因為你的業本身呢?心業起心動念之間,你一心恭敬,一心好樂,這千要不要啊!馬馬虎虎讓他去啊!不管他啊!就這樣,而現在的心裡面一直跟那個煩惱相應的,這個是我們特別重要的,特別重要的,所以在我們寺院裡面啊!為什麼我們處處地方啊!要提醒,為什麼要到寺院,那!就是隨時隨地喔!跑到佛堂看見,哎啊!佛在這地方,跑到教室,法在這地方,看見同修,僧在這地方,處處地方拿這個東西來提醒我們,這是有他的特別的原因的,那麼你現在看,這一位醫羅缽龍王啊!他是一個這麼修行的人,可是他對佛的這個教法,他起了一念輕惑之心,然後覺得這種真是不對勁,佛制這個真是沒道理,就這樣害了,由此我們可以想見,我們現在在這樣的一個好的環境當中,你如果是覺得,啊!這個討厭這個,那遭到什麼果報啊!喔!這個很嚴重喔!這樣,所以說起來並不要你啊!費吹灰之力,啊!問題就在那裡啊!起心動念之間,這個你說難是難極了,說容易是容易極了,因為你坐在這裡閉上眼睛,躺在那裡,乃至於就是你腦筋怎麼去想他嘛?如果你恭敬珍重,隨喜讚嘆,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睡大覺,也在增長無比的功德,哦!所以反過來,如果你這個腦筋是沒有的話啊!就把你瞌頭唸佛,這個真對不起你還在那兒,墮落,因為你腦筋裡想的不相應嘛!啊!這個地方真麻煩,要這麼做這個課,要拜那個佛,但是你又沒有辦法,嗯!心裡面啊!委委曲曲的拜,嗯!豈不是跟他相應,他是個典型的公案,千萬注意,那碰到這種情況的話呢?是,說,現在啊!我聽見了這個,唉呀!要我相應那,相應又做不到,那怎麼辦呢?不要怕,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啊!檢查到你的不相應,然後呢?你說,現在我不相應啊!我要努力啊!真是我的罪障呀!這個對了,這個心本身就是跟法相應的心,大家還記得吧,前面告我們正修的時候,前行啊!第一個皈依,但是呢?如果你罪障未除,資糧未積的話,雖然你要皈依啊!皈依不起來,為什麼不起來,你沒有講理由,現我們懂得了,原來啊!我們呀!煩惱的現行很重,啊!宿生的這個等流習性很重,所以現在我第一個認得他,認得他,對治他,對治他這不是在修行嗎?所以儘管現在是不相應,可是你認得他不相應,然後你深深慚愧,說我要努力,我要努力,我要努力,這個就在修行了,這個本身呢?就是隨順正見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六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六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96 (2)
【 ◎ 假設已染,】
犯了,
【 莫不思慮而便棄捨,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
不要馬馬虎虎哦,要像佛講的努力去悔除哦,努力去悔除哦,現在我們不但如此,我還常常聽見,有的時候,比如說,那個師長也好,旁邊同修也好,說,不配自己味口,人家說,那你不要去理他,他反正沒辨法你嘛,啊!我聽了這種話心裡面啊膽戰心驚啊,這樣,說不定啊,我自已也想,要以前啊,我碰見這種情況,人家怎麼,我還覺得啊,這個好朋友安慰我,這種人最可怕呀,啊他覺得啊,就人情來安慰你倒是沒有錯,如果我現在的話,不要說我決不勸人,我聽見這種話連忙掩起耳朵走,這個是我們要注意的,這個我們要注意的,這千萬注意就是我們啊在概念上面第一個應該要認識。
【 梵問經云:「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不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奈耶轉。」】
引經證上面,應該啊,從這個地方去努力尋求彼學,對於這個,就是前面所學的學處,記住,這個學啊常常記住,我是來學佛,還是來學我,如果學我,對的,那我覺得這個事情,這樣的,我覺得這個事情,這樣的,你做對了,因為你本來就學我嘛,對吧!當然你覺得,你覺得沒有錯,現在呢不是要跟他學,如果要跟他學的話,當他這個概念跟你不相應的時候,你立刻檢點了,對了,對了,那他是這麼說的!我是這麼想的,問題來了,然後呢,你仔細的要把他佛三寶說的話認識,他的內容什麼,我為什麼做不到!這個一個一個找出來,然後呢,了解了以後啊,努力去修,絕不可以棄捨,乃至於啊,命難,乃至於有生命危險,有生命的困難啊,也絕不虧損,一直安住在這個如理相應的作,照著戒經上面的規律而作,因為命你可以失掉,其實你不守護,這命到後來,還是死啊,這個很簡單的啊,但是你如理去行的以後啊,捨掉這個命啊,得到的結果呢,哎呀這個苦苦惱惱的娑婆為老病相續之身啊,你就到了安樂地方去了,那不是求之不得嗎,所以我們經常把那個概念,擺在腦筋裡轉啊,這是最重要的,到那時候你自然做得到,所以
【 成就真實尸羅經云:「諸苾芻寧可離命而死,非可毀壞尸羅】
啊。所以諸位比丘啊,你寧願啊為了守戒而送命呀,而不可以啊為了命而壞戒啊,為什麼呀,這
【 離命而死,唯令此身壽量窮盡。】
最多送掉這一生啊。
【 毀壞尸羅,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
你如果破了戒了以後啊,害了,害了,害到什麼程度,第一個常離種性,不但你出家沒有份,就是你永遠就算投在人間,是永遠是下賤,那個種姓有二個,一個呢!跟佛法相應的種姓,一個呢就是世俗上面哪,就是比較好的出身都是下賤,永失安樂,乃至於人天當中得不到,還要墮落,時間啊,百俱胝生啊,一生啊常常要近百年啊,百俱胝生的話不得了的長遠啊,
【 此具因說,故當捨命而善守護】
啊。不管若因若果啊,我們這地方啊,應該了解啊,所以啊命可以不要,戒絕對珍貴,絕對珍貴,
【 若不能爾,則應審思,我剃鬚髮披壞色衣,空無所義。】
否則的話想啊,我剃了頭,披了這件衣服,我幹什麼啊,作這件事情,幹什麼啊,空無義意啊,這個前面暇滿的人身啊,好好思惟。
【 如三摩地王經云:「於佛聖教出家已,仍極現行諸惡業,於財穀起堅實想,貪諸乘具及象車。諸不殷重持學處,此等何故而薙頭。」】
對佛,按照著佛的聖教而出了家,結果呢我們作了些什麼,仍極現行諸惡業,哪現在我們了解了,現行,現行上面還講個「極」,這個字我們可以檢查一下,它有個道理的,就是啊,叫我們哪現行一下清淨的確是慢慢的來,可是我們啊心心念念,至少那個時候你的正見本身己經建立起來了,然後呢這個由於這個正見未倒,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自己相應了,所以這個地方啊,現在這個情況啊,我覺得非常高興,大家都戰戰競競,就是把握住這個東西,好我要努力做到,我要努力做到,這千萬不要說,哎呀,沒關係啦,然後別人說了以後,你又理他的,你又去管他的,這種念頭是萬萬起不得,萬萬起不得,所以隨時隨地任何事情發起來了,嗯,怎麼我又不相應,我又不相應,所以昨天晚上我講,假定你真的相應的話,這個人沒有道理跑的來罵你,也是你的善知識,這個蚊蟲來咬你也是你的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你善知識,沒有一個東西不增長你的功德,靠什麼,就是你內心當中,那個正知見啊,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們了解,假定你仍舊在業現行當中,你忙的是什麼,財殼啊,這些東西啊,忙這些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啊,貪著乘具象車啊,這些東西就是我們哪都是世間那個而諸不殷重此學處啊,他不努力的,認真的努力持學處,就是戒,不好好的持戒,這個地方所講學處的話,他不講戒,一方面隨順這個文字,一方面這個學處,就是說這個不尊敬形相哦,你要懂得它的內在的意義哦,然後擺在心裡邊哪,認真的照著去作哦,如果你作不到,你何必剃頭呢,何必剃頭呢,是啊,所以說是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特質。
【 若欲逃出有為生死,趣解脫城,壞戒足者,非僅不能實行,反當流轉生死,眾苦逼惱,】
說我們現在幹什麼要來的啊,我們要跳出這個有為的三界輪迴生死苦海。要想到解脫城,靠什麼,靠二隻腳,這兩隻腳是什麼,戒,結果呢現在你要這樣去做啊,把那個戒足啊把它弄斷掉,弄壞掉了,請問你怎麼辨啊,你要到那裡去,腳切掉了,一點用場都沒有啊,反而啊,更加流轉啊,不但更加流轉,還要眾苦逼迫啊。
【 并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經云。】
還有譬喻等等,這個經上面也說,
【 若人為諸盜賊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為賊執而摧壞。】
就像遇見了強盜啊,要逃,結果啊那個腳弄壞了,對不起那逃不了,還是被抓到。
【 如是愚人毀淨戒,而欲脫離諸有為,由戒壞故不能逃,為老病死所摧壞。】
就這個愚痴的人啊,毀壞了這個淨戒以後啊,這種狀態什麼呢,哎呀,他雖然想脫離啊有為的生死,但是,對不起,他方便方法毀壞了,那沒辨法,仍舊是為老病死所摧毀,是對我們現在來說的確的,有的是外緣難捨,有的是內緣難捨,不管是外緣內緣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我們常常說,哎呀,這個人情啊,也說不過去啊,那個人情也說不過去啊,你注意哦,你跑到這地方來,談人情,還是談佛法的,這地方並沒有叫你捨棄人情哦,正因為你要顧全人情,所以你要修學佛法,請問你這個人情是騙人家,還你真是幫人家,假如騙人家,那我們不談,本來你騙人家,假如你真的幫人家,拿什麼東西幫人家,拿佛法真實的利益,是拿佛法對不對啊,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啊,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那個小孩子你的確對他好,然後那個小孩哭鬧要吃那個毒藥,請問你給他是不給他,這我們哪!真正要從這地方看哪!啊!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不要到這裡來,準備好了,再來跑到了這地方的話,千萬注意哦,至少心理上面一再特別注意,這一點我們要注意的,這一點我們要注意的,不是說現在叫你一下丟掉,是的,至少第一個始終注意,正見建立起來。
【 故此經又云:「為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苾芻,亦無此學處」。】
到末法時就是這個現象,他說到了那個時候啊,我對在家人講的那是簡單的不得了,一共五樣東西,到那時候出家人都作不到。
【 為近事說五種學處圓滿守護,苾芻亦無。】
就是這個
【 若於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
啊這句話我每次看到啊,眼睛張得特別大,特別興奮,現在就是這個時候,是的,現在這個時候啊,真正要學是難學極了,但是正因為難學啊,你能夠努力去作到,這功德的這個果是特別大,特別大,特別大,特別大,所以如果說啊你只要真正的能夠把正知見建立起來,這是我們現在賺大錢的最好的好機會哦,的的確確是賺最好的好機會哦。我今年春天還聽見這麼一個事情,蔡居士,對了,那次在洛杉機,他就告訴我,他當初,他自己家裡只有一個人信佛,噢他家裡人人反對他,人人反對他,那麼但是他學了佛以後,這個人倒真有善根,他處處地方,道理雖然不懂,作起來實在非常盡心盡力的作,深刻的道理不懂,他覺得佛慈悲為懷,要幫助別人,損害別人的不作,那他一個姑媽生病,那生什麼生癌症,反正就是不治之症,而且痛苦無比,那麼到後來啊因為這樣,所以大小便失禁什麼等等啊,這樣,那麼他總是經常侍候他,侍候他了,他家裡人,不曉得什麼原因總是處處地方反對他,就是這樣反對他,他一心一意的求啊,這個樣啊這樣,那麼後來啊,他去朝什麼承天寺啊,這樣的去拜,他有一趟說他一大早因為要侍候姑媽,所以天沒亮就跑著去,跑著去啊,那個大概是什麼有一個問題,好像問旁邊一個人啊,那麼正好旁邊一個人機車從那裡走過去,他就問,那個被問的那個人,說年輕人啊,這個好好的路不走啊,你走這個路啊,就告訴他這一句話。他這個話為什麼,跟他莫名其妙地說這個話,他也奇奇怪怪的,就是這樣然後呢,然後不管了,回過頭來一看啊,這個人不曉得那裡去了,他心裡還是疑神疑鬼的,哎不管了她就拜,然後呢他還是就拜啊拜到那個時候那個天又下雨,台北那個天氣啊!他拜得混身是泥混身是,跑到那個山門當中去啊,那個時候還早唉!他就累的不得了,進去休息一下,敲敲門,開門出來一看啊,這個人混身泥鬼,這麼一大早人家還沒起來,你來幹什麼,他說對啊,他也沒辨法休息,他就回去了,哎呀那是拖了一身疲憊不堪,本來想休息一下,那個他回去的時候,那個姑媽啊,那個痛苦不堪,他後來想了半天,那不管怎麼樣,我還比較好的,我既然我要學佛,我先把我姑媽弄好了再說,然後他辛辛苦苦啊,那個眼睛睜不開那個樣子,他姑媽說,你幹什麼,我去朝山,這個山有什麼好朝,姑媽你就是這個病啊,我就代你祈求啊,就這樣啊,然後那個姑媽,聽了很感動,居然啊被他所感動,從此以後他家裡也感動了,後來他那個姑媽啊,因為他的影嚮啊,也是再痛苦,他也拜佛,居然拜拜拜拜啊,妙了,後來那個醫生也莫名奇妙的,不曉得他的那個病人,怎麼居然就好掉了,那這個人還在,可惜啊,當時也就隨便說過去就算了,所以我以後有太多地方想起來,這心力本身非常重要,平常的時候就是我們啦,沒辨法真正提得起來,如果,你真正能夠有這樣的猛力提起來,他是有他的,可是這裡我並不鼓勵大家這樣來作哦,我們大家不可能的,說你提著太猛,第一天可以,第二天塌掉了,倒不如不提,不如不提,我這個地方的故事的重點,就是告訴我們大家,你只要真正的把它轉過來,他一定會見效果,那麼現在呢,在這地方啊,有完整的次第,告訴我們,你照著這個完整的次第,這樣的走上去的話,這個前面我們說的困擾,一一都會解決,一一都會解決,這地方我特別是說精勤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我看見太多這種事情。
【 即此經云:「若經俱胝恆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
p. 197
【 傘蓋幢幡及燈鬘,承事百億俱胝佛。若於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
你經過恆河沙劫數,恆河沙已經是不得了的數字,恆河沙的劫數去供養,不但供養而是盡心供養,拿什麼供養,最好的妙飲食等等,不但供養一個,百憶俱胝佛,你想像得到這個功德吧,不得了,不得了的大啊,啊,下面說啊正法極失壞,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那個時候佛法,快滅的時候,你能夠晝夜持一個學處,他這個佛啊,不是生前一倍、二倍哦,生前俱胝倍,所以我想到這裡啊,我覺得哎呀,我們現在忙的這個東西啊,忙著大造廟,那天老和尚還說就實說來,造廟不是我們的事情啊。造大廟不是我們的事情,造廟是護法的事情,在家人的事情,我們幹什麼呢,我們持法,啊這樣我們是蓋廟呀,供養朝聖呀,我的感覺不是,不是這樣,我的感覺什麼呢,那蓋什麼廟蓋心廟,供養供心法,朝聖朝心聖,你在心裡面去朝,你在心裡面去供,在心裡去蓋,這個最重要的,就是內心上面幹什麼啊,持這個學處,學處的特質是什麼,破煩惱,就這麼三個字,就是這樣,現在心裡面啊,被境風所飄,哎呀飄飄搖搖,那麼為這個所轉,看見這個東西以後呀,看見別人蓋了廟,你心裡羨慕我也蓋個大廟,對不起這個功德還是有的噢,但是呢,畢竟啊,這個我們重點不在上頭,假定你發了真正的大菩提心為了利益眾生,噢,那不得了,那個是讚嘆,那是讚嘆,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問題不在形象上面問題在內心上面,這個自己檢查一下最清楚不過,最清楚不過。
【 ◎ 又若念云:毀犯可悔,無後不犯防護之心,放逸轉者,說可還出,如食毒藥。】
前面曾經說哦,然後你犯了以後,然後你可以懺悔啊,懺悔可以弄乾淨啊,是的這個沒錯,但是啊,雖然這樣說,後面要防護,再不再犯哦,你以為說反正懺悔可以的,然後呢,後面馬馬虎虎這個是吃毒藥哦,這樣所以在這地方,不是說呀我們哪!反正懺一個悔到那時候你就行了,不行,不行,你心裡面如果放逸轉的話,這個實在沒有什麼多大的用場,是,它會感果的,這個是能引因感所引的果,中間要經過無量劫以後,才能夠生出你這個來,所以你祇要出家,那怕你犯了戒,那怕你墮地獄,將來這個出家的功德還是有的,可是我們願意啊,在地獄裡面等了無量劫以後,再來感集那個果嗎,而結果的時候還是要這麼辛苦,認真的作,那又何必呢,所以這是我們平常要策勵的。
【 如彌勒獅子吼經云:「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出現於世。彼作是云:悔除惡業能無餘盡,造作眾罪造已當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作死業。】
那經上面就是這樣,這個佛呀對彌勒菩薩說呀,到末世的時候,末劫後五百歲,有在家,出家的這種菩薩,這種人在世間,他會說噯你犯了以後可以懺除嘛,通通可以懺乾淨的,然後呢,造了以後啊,怎麼辦啊,增上毀犯而不防護,他懺悔了以後要防護啊以後不能再犯啊,如果你說懺悔了後面再不防護的話,我說彼等是作死業,那是作死業,不過有一種地方,我們要注意到哦,就是這個地方的,說犯,犯通常有什麼,事相大家記得吧,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個犯主要的,不僅僅在事相上面,最主要的是意樂,就是你內心是什麼意樂,說我想持,但是那時候就有很多因緣;比如說啊我們隨便講吧,說現在我們持午,今天有一點事情你到大街上去買,匆匆忙忙買回來,趕回來了以後,哎呀時間這麼差了,正在吃的時候,這樣所以那個心裡面還是懷著這個防護懺悔的心情,這個是可懺的,如果說你反正可以懺悔了,好了,今天本來我們就是公事,正好公事嘛,馬路上去閒閒盪盪,對不起那懺也沒有用,你心裡面根本已經完全走錯了,還有一種就是說到那時候反正是到那時懺一懺,不就行了,然後呢!照樣的隨順著那個煩惱轉,這種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作死業,
【 云何為死,謂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終之後,顛倒墮落。」】
所以這個死業就是吃了毒,眼前貪一點小便宜,顛倒、墮落,前面說過了,到那裡去,地獄裡面去。
【 又云:「慈氏,於此聖法毗奈耶說為毒者,謂諸違越所制學處,故說汝等莫自食毒。」】
他下面又說啊對這個我所制的法令聖法毗奈耶,他上面所說的毒是指什麼呀,就是啊你毀犯那個所制的學處,告訴你應該這樣作的,你違犯它,這個道理你們千萬不要違犯啊,這是毒啊。
【 若具別解脫律儀,應以如是道理守護,密咒亦然。】
從根本的比丘戒開始,要這樣去守護它的,具足六支,尤其是要得到正知見,那麼一個一個上去。密咒,密咒是最高的,所以啊比丘也好,大乘的菩薩也好,乃至於密乘的行者也好,必須要的!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羅真正的密教的成就,還在戒上面。
【 妙臂請問經云:「咒本初為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如王具七寶,無厭調眾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這個妙臂請問經,純粹是密教的,特別講這個密宗--咒,就是密宗的根本是什麼,第一個戒,然後呢忍辱跟精進,要信佛的菩提心,淨信心要發大菩提心,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不可以懈怠,就像輪王的七寶一樣,那個這樣的努力啊,能夠精進無厭的調一切眾生,這個王是調眾生,我們是調煩惱,能夠這樣的話,那麼這個密咒才有成就,這個上面這樣這幾樣東西啊,才能夠調伏我們的罪犯,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呀密教啊是最高的啊,然後呢上面這些根本都不要,這樣,高嘛是最高,根本嘛都不要,所以它正法壞的時候就是這個現象,就這個現象。你都沒有根本,高有什麼用呢,他講越說的高,是越是空話,這樣因為大家高嘛,下面的就不要了,所以啊至少它不講高,它下面的根本上面還作了,根本還沒壞,還有機會爬得上,像你這樣說了高,根本也壞了,那什麼都沒有了,那這是好遺憾。
【 曼殊室利根本續云:「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中悉地亦無,又無下成就」。】
說念誦任何東西,不管是念經,念咒這個地方主要的還是在講什麼,講密教裡頭的東西,不管你在前面的加行開始下三部,不管那一部,前面我們不是說嘛,淨罪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的殊勝百字明等念誦,但是這一定要什麼,戒風吹燃呀,要拿戒作為根本的,如果你沒有戒的話,沒有,殊勝的成就固然沒有,中等也沒有,你那最起碼的成就都不可能,一毀了戒,根本連根剷除了,還談什麼,所以什麼東西都談不到,單單作那個表面工作沒有用,
【 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佛從來沒有說過,犯了戒你能夠有什麼任何成就的,因為這一條路不是真正去涅槃城,那個正確的方向
【 於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
像這樣一個大愚痴人啊,怎麼可能在這個密法當中有什麼成就呀,這個破戒的這個人啊,連他善趣都不能生啊,人都得不到,人天都得不到啊,豈可以得到殊勝的安樂,何況是佛所說最殊勝的法門,諸咒,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所以現在不是說,哎呀這個法大啊,不是呀,法是大一點都沒有錯啊,然後你是不是如理的從根本一步一步爬上去,這個是重要的呀,所以現在這個果是好啊,現在你因地當中是不是每一步下對了,這個是重要的呀。
p. 198
【 康瓏巴亦云:「若年饑飢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
那個祖師說就像荒年一樣,什麼都不管了,最重要的是什麼,糧食嘛,現在我們也是一樣,最重要的啊,要學這個戒。
【 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
如果你要想得到戒清淨的話,有一個必要的條件,什麼條件,你必定要了解這個業果的道理,所以如果是你要想持戒,你必定要懂得為什麼持戒,戒的因感戒的果,所以你一定要思惟從業感果這個道理,反過來說,如果說你不努力如理思惟業果的這個道理,那麼你要持戒持不清淨的,所以思業果是最重要的教授,這地方也說明了什麼,這個戒不僅僅是個形相哦,這個戒真正重要的還在這地方,你一定要懂得如此因感如此果,所以在戒當中最重要的增長什麼,就是你的意樂,就是你的意念的正確與否,正確與否,所以你了解了這個,你才了解,大乘的戒跟小乘戒表面上看是開合相違背的,內情上面來說完全不違背,小乘的意樂只求自己,所以你只忙自己,大乘的意樂為忙的別人,所以你同樣的為了利益,所以在這情況之下要這樣作,那個情況之下卻要那樣作,就像我們現在這樣,同樣那個廟,當我們在自已清修的時候,你關起門來不讓人家來,目的還是增長善法,到那時候說我現在要為利益一切眾生啊,你打開門來唯恐人少,前者是唯恐人多,後者是唯恐人少,內涵一樣的嘛,無非是把佛法的種子,讓它傳佈,讓它生根發芽,你了解了這一點,才能夠貫通一切諸部開合,大小不同,自然沒問題了。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96 (2)
【 ◎ 假設已染,】
犯了,
【 莫不思慮而便棄捨,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
不要馬馬虎虎哦,要像佛講的努力去悔除哦,努力去悔除哦,現在我們不但如此,我還常常聽見,有的時候,比如說,那個師長也好,旁邊同修也好,說,不配自己味口,人家說,那你不要去理他,他反正沒辨法你嘛,啊!我聽了這種話心裡面啊膽戰心驚啊,這樣,說不定啊,我自已也想,要以前啊,我碰見這種情況,人家怎麼,我還覺得啊,這個好朋友安慰我,這種人最可怕呀,啊他覺得啊,就人情來安慰你倒是沒有錯,如果我現在的話,不要說我決不勸人,我聽見這種話連忙掩起耳朵走,這個是我們要注意的,這個我們要注意的,這千萬注意就是我們啊在概念上面第一個應該要認識。
【 梵問經云:「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不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奈耶轉。」】
引經證上面,應該啊,從這個地方去努力尋求彼學,對於這個,就是前面所學的學處,記住,這個學啊常常記住,我是來學佛,還是來學我,如果學我,對的,那我覺得這個事情,這樣的,我覺得這個事情,這樣的,你做對了,因為你本來就學我嘛,對吧!當然你覺得,你覺得沒有錯,現在呢不是要跟他學,如果要跟他學的話,當他這個概念跟你不相應的時候,你立刻檢點了,對了,對了,那他是這麼說的!我是這麼想的,問題來了,然後呢,你仔細的要把他佛三寶說的話認識,他的內容什麼,我為什麼做不到!這個一個一個找出來,然後呢,了解了以後啊,努力去修,絕不可以棄捨,乃至於啊,命難,乃至於有生命危險,有生命的困難啊,也絕不虧損,一直安住在這個如理相應的作,照著戒經上面的規律而作,因為命你可以失掉,其實你不守護,這命到後來,還是死啊,這個很簡單的啊,但是你如理去行的以後啊,捨掉這個命啊,得到的結果呢,哎呀這個苦苦惱惱的娑婆為老病相續之身啊,你就到了安樂地方去了,那不是求之不得嗎,所以我們經常把那個概念,擺在腦筋裡轉啊,這是最重要的,到那時候你自然做得到,所以
【 成就真實尸羅經云:「諸苾芻寧可離命而死,非可毀壞尸羅】
啊。所以諸位比丘啊,你寧願啊為了守戒而送命呀,而不可以啊為了命而壞戒啊,為什麼呀,這
【 離命而死,唯令此身壽量窮盡。】
最多送掉這一生啊。
【 毀壞尸羅,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
你如果破了戒了以後啊,害了,害了,害到什麼程度,第一個常離種性,不但你出家沒有份,就是你永遠就算投在人間,是永遠是下賤,那個種姓有二個,一個呢!跟佛法相應的種姓,一個呢就是世俗上面哪,就是比較好的出身都是下賤,永失安樂,乃至於人天當中得不到,還要墮落,時間啊,百俱胝生啊,一生啊常常要近百年啊,百俱胝生的話不得了的長遠啊,
【 此具因說,故當捨命而善守護】
啊。不管若因若果啊,我們這地方啊,應該了解啊,所以啊命可以不要,戒絕對珍貴,絕對珍貴,
【 若不能爾,則應審思,我剃鬚髮披壞色衣,空無所義。】
否則的話想啊,我剃了頭,披了這件衣服,我幹什麼啊,作這件事情,幹什麼啊,空無義意啊,這個前面暇滿的人身啊,好好思惟。
【 如三摩地王經云:「於佛聖教出家已,仍極現行諸惡業,於財穀起堅實想,貪諸乘具及象車。諸不殷重持學處,此等何故而薙頭。」】
對佛,按照著佛的聖教而出了家,結果呢我們作了些什麼,仍極現行諸惡業,哪現在我們了解了,現行,現行上面還講個「極」,這個字我們可以檢查一下,它有個道理的,就是啊,叫我們哪現行一下清淨的確是慢慢的來,可是我們啊心心念念,至少那個時候你的正見本身己經建立起來了,然後呢這個由於這個正見未倒,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自己相應了,所以這個地方啊,現在這個情況啊,我覺得非常高興,大家都戰戰競競,就是把握住這個東西,好我要努力做到,我要努力做到,這千萬不要說,哎呀,沒關係啦,然後別人說了以後,你又理他的,你又去管他的,這種念頭是萬萬起不得,萬萬起不得,所以隨時隨地任何事情發起來了,嗯,怎麼我又不相應,我又不相應,所以昨天晚上我講,假定你真的相應的話,這個人沒有道理跑的來罵你,也是你的善知識,這個蚊蟲來咬你也是你的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你善知識,沒有一個東西不增長你的功德,靠什麼,就是你內心當中,那個正知見啊,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們了解,假定你仍舊在業現行當中,你忙的是什麼,財殼啊,這些東西啊,忙這些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啊,貪著乘具象車啊,這些東西就是我們哪都是世間那個而諸不殷重此學處啊,他不努力的,認真的努力持學處,就是戒,不好好的持戒,這個地方所講學處的話,他不講戒,一方面隨順這個文字,一方面這個學處,就是說這個不尊敬形相哦,你要懂得它的內在的意義哦,然後擺在心裡邊哪,認真的照著去作哦,如果你作不到,你何必剃頭呢,何必剃頭呢,是啊,所以說是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特質。
【 若欲逃出有為生死,趣解脫城,壞戒足者,非僅不能實行,反當流轉生死,眾苦逼惱,】
說我們現在幹什麼要來的啊,我們要跳出這個有為的三界輪迴生死苦海。要想到解脫城,靠什麼,靠二隻腳,這兩隻腳是什麼,戒,結果呢現在你要這樣去做啊,把那個戒足啊把它弄斷掉,弄壞掉了,請問你怎麼辨啊,你要到那裡去,腳切掉了,一點用場都沒有啊,反而啊,更加流轉啊,不但更加流轉,還要眾苦逼迫啊。
【 并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經云。】
還有譬喻等等,這個經上面也說,
【 若人為諸盜賊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為賊執而摧壞。】
就像遇見了強盜啊,要逃,結果啊那個腳弄壞了,對不起那逃不了,還是被抓到。
【 如是愚人毀淨戒,而欲脫離諸有為,由戒壞故不能逃,為老病死所摧壞。】
就這個愚痴的人啊,毀壞了這個淨戒以後啊,這種狀態什麼呢,哎呀,他雖然想脫離啊有為的生死,但是,對不起,他方便方法毀壞了,那沒辨法,仍舊是為老病死所摧毀,是對我們現在來說的確的,有的是外緣難捨,有的是內緣難捨,不管是外緣內緣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我們常常說,哎呀,這個人情啊,也說不過去啊,那個人情也說不過去啊,你注意哦,你跑到這地方來,談人情,還是談佛法的,這地方並沒有叫你捨棄人情哦,正因為你要顧全人情,所以你要修學佛法,請問你這個人情是騙人家,還你真是幫人家,假如騙人家,那我們不談,本來你騙人家,假如你真的幫人家,拿什麼東西幫人家,拿佛法真實的利益,是拿佛法對不對啊,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啊,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那個小孩子你的確對他好,然後那個小孩哭鬧要吃那個毒藥,請問你給他是不給他,這我們哪!真正要從這地方看哪!啊!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不要到這裡來,準備好了,再來跑到了這地方的話,千萬注意哦,至少心理上面一再特別注意,這一點我們要注意的,這一點我們要注意的,不是說現在叫你一下丟掉,是的,至少第一個始終注意,正見建立起來。
【 故此經又云:「為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苾芻,亦無此學處」。】
到末法時就是這個現象,他說到了那個時候啊,我對在家人講的那是簡單的不得了,一共五樣東西,到那時候出家人都作不到。
【 為近事說五種學處圓滿守護,苾芻亦無。】
就是這個
【 若於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
啊這句話我每次看到啊,眼睛張得特別大,特別興奮,現在就是這個時候,是的,現在這個時候啊,真正要學是難學極了,但是正因為難學啊,你能夠努力去作到,這功德的這個果是特別大,特別大,特別大,特別大,所以如果說啊你只要真正的能夠把正知見建立起來,這是我們現在賺大錢的最好的好機會哦,的的確確是賺最好的好機會哦。我今年春天還聽見這麼一個事情,蔡居士,對了,那次在洛杉機,他就告訴我,他當初,他自己家裡只有一個人信佛,噢他家裡人人反對他,人人反對他,那麼但是他學了佛以後,這個人倒真有善根,他處處地方,道理雖然不懂,作起來實在非常盡心盡力的作,深刻的道理不懂,他覺得佛慈悲為懷,要幫助別人,損害別人的不作,那他一個姑媽生病,那生什麼生癌症,反正就是不治之症,而且痛苦無比,那麼到後來啊因為這樣,所以大小便失禁什麼等等啊,這樣,那麼他總是經常侍候他,侍候他了,他家裡人,不曉得什麼原因總是處處地方反對他,就是這樣反對他,他一心一意的求啊,這個樣啊這樣,那麼後來啊,他去朝什麼承天寺啊,這樣的去拜,他有一趟說他一大早因為要侍候姑媽,所以天沒亮就跑著去,跑著去啊,那個大概是什麼有一個問題,好像問旁邊一個人啊,那麼正好旁邊一個人機車從那裡走過去,他就問,那個被問的那個人,說年輕人啊,這個好好的路不走啊,你走這個路啊,就告訴他這一句話。他這個話為什麼,跟他莫名其妙地說這個話,他也奇奇怪怪的,就是這樣然後呢,然後不管了,回過頭來一看啊,這個人不曉得那裡去了,他心裡還是疑神疑鬼的,哎不管了她就拜,然後呢他還是就拜啊拜到那個時候那個天又下雨,台北那個天氣啊!他拜得混身是泥混身是,跑到那個山門當中去啊,那個時候還早唉!他就累的不得了,進去休息一下,敲敲門,開門出來一看啊,這個人混身泥鬼,這麼一大早人家還沒起來,你來幹什麼,他說對啊,他也沒辨法休息,他就回去了,哎呀那是拖了一身疲憊不堪,本來想休息一下,那個他回去的時候,那個姑媽啊,那個痛苦不堪,他後來想了半天,那不管怎麼樣,我還比較好的,我既然我要學佛,我先把我姑媽弄好了再說,然後他辛辛苦苦啊,那個眼睛睜不開那個樣子,他姑媽說,你幹什麼,我去朝山,這個山有什麼好朝,姑媽你就是這個病啊,我就代你祈求啊,就這樣啊,然後那個姑媽,聽了很感動,居然啊被他所感動,從此以後他家裡也感動了,後來他那個姑媽啊,因為他的影嚮啊,也是再痛苦,他也拜佛,居然拜拜拜拜啊,妙了,後來那個醫生也莫名奇妙的,不曉得他的那個病人,怎麼居然就好掉了,那這個人還在,可惜啊,當時也就隨便說過去就算了,所以我以後有太多地方想起來,這心力本身非常重要,平常的時候就是我們啦,沒辨法真正提得起來,如果,你真正能夠有這樣的猛力提起來,他是有他的,可是這裡我並不鼓勵大家這樣來作哦,我們大家不可能的,說你提著太猛,第一天可以,第二天塌掉了,倒不如不提,不如不提,我這個地方的故事的重點,就是告訴我們大家,你只要真正的把它轉過來,他一定會見效果,那麼現在呢,在這地方啊,有完整的次第,告訴我們,你照著這個完整的次第,這樣的走上去的話,這個前面我們說的困擾,一一都會解決,一一都會解決,這地方我特別是說精勤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我看見太多這種事情。
【 即此經云:「若經俱胝恆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
p. 197
【 傘蓋幢幡及燈鬘,承事百億俱胝佛。若於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
你經過恆河沙劫數,恆河沙已經是不得了的數字,恆河沙的劫數去供養,不但供養而是盡心供養,拿什麼供養,最好的妙飲食等等,不但供養一個,百憶俱胝佛,你想像得到這個功德吧,不得了,不得了的大啊,啊,下面說啊正法極失壞,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那個時候佛法,快滅的時候,你能夠晝夜持一個學處,他這個佛啊,不是生前一倍、二倍哦,生前俱胝倍,所以我想到這裡啊,我覺得哎呀,我們現在忙的這個東西啊,忙著大造廟,那天老和尚還說就實說來,造廟不是我們的事情啊。造大廟不是我們的事情,造廟是護法的事情,在家人的事情,我們幹什麼呢,我們持法,啊這樣我們是蓋廟呀,供養朝聖呀,我的感覺不是,不是這樣,我的感覺什麼呢,那蓋什麼廟蓋心廟,供養供心法,朝聖朝心聖,你在心裡面去朝,你在心裡面去供,在心裡去蓋,這個最重要的,就是內心上面幹什麼啊,持這個學處,學處的特質是什麼,破煩惱,就這麼三個字,就是這樣,現在心裡面啊,被境風所飄,哎呀飄飄搖搖,那麼為這個所轉,看見這個東西以後呀,看見別人蓋了廟,你心裡羨慕我也蓋個大廟,對不起這個功德還是有的噢,但是呢,畢竟啊,這個我們重點不在上頭,假定你發了真正的大菩提心為了利益眾生,噢,那不得了,那個是讚嘆,那是讚嘆,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問題不在形象上面問題在內心上面,這個自己檢查一下最清楚不過,最清楚不過。
【 ◎ 又若念云:毀犯可悔,無後不犯防護之心,放逸轉者,說可還出,如食毒藥。】
前面曾經說哦,然後你犯了以後,然後你可以懺悔啊,懺悔可以弄乾淨啊,是的這個沒錯,但是啊,雖然這樣說,後面要防護,再不再犯哦,你以為說反正懺悔可以的,然後呢,後面馬馬虎虎這個是吃毒藥哦,這樣所以在這地方,不是說呀我們哪!反正懺一個悔到那時候你就行了,不行,不行,你心裡面如果放逸轉的話,這個實在沒有什麼多大的用場,是,它會感果的,這個是能引因感所引的果,中間要經過無量劫以後,才能夠生出你這個來,所以你祇要出家,那怕你犯了戒,那怕你墮地獄,將來這個出家的功德還是有的,可是我們願意啊,在地獄裡面等了無量劫以後,再來感集那個果嗎,而結果的時候還是要這麼辛苦,認真的作,那又何必呢,所以這是我們平常要策勵的。
【 如彌勒獅子吼經云:「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出現於世。彼作是云:悔除惡業能無餘盡,造作眾罪造已當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作死業。】
那經上面就是這樣,這個佛呀對彌勒菩薩說呀,到末世的時候,末劫後五百歲,有在家,出家的這種菩薩,這種人在世間,他會說噯你犯了以後可以懺除嘛,通通可以懺乾淨的,然後呢,造了以後啊,怎麼辦啊,增上毀犯而不防護,他懺悔了以後要防護啊以後不能再犯啊,如果你說懺悔了後面再不防護的話,我說彼等是作死業,那是作死業,不過有一種地方,我們要注意到哦,就是這個地方的,說犯,犯通常有什麼,事相大家記得吧,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個犯主要的,不僅僅在事相上面,最主要的是意樂,就是你內心是什麼意樂,說我想持,但是那時候就有很多因緣;比如說啊我們隨便講吧,說現在我們持午,今天有一點事情你到大街上去買,匆匆忙忙買回來,趕回來了以後,哎呀時間這麼差了,正在吃的時候,這樣所以那個心裡面還是懷著這個防護懺悔的心情,這個是可懺的,如果說你反正可以懺悔了,好了,今天本來我們就是公事,正好公事嘛,馬路上去閒閒盪盪,對不起那懺也沒有用,你心裡面根本已經完全走錯了,還有一種就是說到那時候反正是到那時懺一懺,不就行了,然後呢!照樣的隨順著那個煩惱轉,這種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作死業,
【 云何為死,謂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終之後,顛倒墮落。」】
所以這個死業就是吃了毒,眼前貪一點小便宜,顛倒、墮落,前面說過了,到那裡去,地獄裡面去。
【 又云:「慈氏,於此聖法毗奈耶說為毒者,謂諸違越所制學處,故說汝等莫自食毒。」】
他下面又說啊對這個我所制的法令聖法毗奈耶,他上面所說的毒是指什麼呀,就是啊你毀犯那個所制的學處,告訴你應該這樣作的,你違犯它,這個道理你們千萬不要違犯啊,這是毒啊。
【 若具別解脫律儀,應以如是道理守護,密咒亦然。】
從根本的比丘戒開始,要這樣去守護它的,具足六支,尤其是要得到正知見,那麼一個一個上去。密咒,密咒是最高的,所以啊比丘也好,大乘的菩薩也好,乃至於密乘的行者也好,必須要的!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羅真正的密教的成就,還在戒上面。
【 妙臂請問經云:「咒本初為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如王具七寶,無厭調眾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這個妙臂請問經,純粹是密教的,特別講這個密宗--咒,就是密宗的根本是什麼,第一個戒,然後呢忍辱跟精進,要信佛的菩提心,淨信心要發大菩提心,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不可以懈怠,就像輪王的七寶一樣,那個這樣的努力啊,能夠精進無厭的調一切眾生,這個王是調眾生,我們是調煩惱,能夠這樣的話,那麼這個密咒才有成就,這個上面這樣這幾樣東西啊,才能夠調伏我們的罪犯,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呀密教啊是最高的啊,然後呢上面這些根本都不要,這樣,高嘛是最高,根本嘛都不要,所以它正法壞的時候就是這個現象,就這個現象。你都沒有根本,高有什麼用呢,他講越說的高,是越是空話,這樣因為大家高嘛,下面的就不要了,所以啊至少它不講高,它下面的根本上面還作了,根本還沒壞,還有機會爬得上,像你這樣說了高,根本也壞了,那什麼都沒有了,那這是好遺憾。
【 曼殊室利根本續云:「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中悉地亦無,又無下成就」。】
說念誦任何東西,不管是念經,念咒這個地方主要的還是在講什麼,講密教裡頭的東西,不管你在前面的加行開始下三部,不管那一部,前面我們不是說嘛,淨罪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的殊勝百字明等念誦,但是這一定要什麼,戒風吹燃呀,要拿戒作為根本的,如果你沒有戒的話,沒有,殊勝的成就固然沒有,中等也沒有,你那最起碼的成就都不可能,一毀了戒,根本連根剷除了,還談什麼,所以什麼東西都談不到,單單作那個表面工作沒有用,
【 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佛從來沒有說過,犯了戒你能夠有什麼任何成就的,因為這一條路不是真正去涅槃城,那個正確的方向
【 於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
像這樣一個大愚痴人啊,怎麼可能在這個密法當中有什麼成就呀,這個破戒的這個人啊,連他善趣都不能生啊,人都得不到,人天都得不到啊,豈可以得到殊勝的安樂,何況是佛所說最殊勝的法門,諸咒,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所以現在不是說,哎呀這個法大啊,不是呀,法是大一點都沒有錯啊,然後你是不是如理的從根本一步一步爬上去,這個是重要的呀,所以現在這個果是好啊,現在你因地當中是不是每一步下對了,這個是重要的呀。
p. 198
【 康瓏巴亦云:「若年饑飢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
那個祖師說就像荒年一樣,什麼都不管了,最重要的是什麼,糧食嘛,現在我們也是一樣,最重要的啊,要學這個戒。
【 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
如果你要想得到戒清淨的話,有一個必要的條件,什麼條件,你必定要了解這個業果的道理,所以如果是你要想持戒,你必定要懂得為什麼持戒,戒的因感戒的果,所以你一定要思惟從業感果這個道理,反過來說,如果說你不努力如理思惟業果的這個道理,那麼你要持戒持不清淨的,所以思業果是最重要的教授,這地方也說明了什麼,這個戒不僅僅是個形相哦,這個戒真正重要的還在這地方,你一定要懂得如此因感如此果,所以在戒當中最重要的增長什麼,就是你的意樂,就是你的意念的正確與否,正確與否,所以你了解了這個,你才了解,大乘的戒跟小乘戒表面上看是開合相違背的,內情上面來說完全不違背,小乘的意樂只求自己,所以你只忙自己,大乘的意樂為忙的別人,所以你同樣的為了利益,所以在這情況之下要這樣作,那個情況之下卻要那樣作,就像我們現在這樣,同樣那個廟,當我們在自已清修的時候,你關起門來不讓人家來,目的還是增長善法,到那時候說我現在要為利益一切眾生啊,你打開門來唯恐人少,前者是唯恐人多,後者是唯恐人少,內涵一樣的嘛,無非是把佛法的種子,讓它傳佈,讓它生根發芽,你了解了這一點,才能夠貫通一切諸部開合,大小不同,自然沒問題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六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六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小不同,自然沒問題了。這樣乃至於我們下腳第一步就應該走這地方努力去。
p. 198 (2)
【 霞惹瓦亦云:「總有福禍皆依於法,其中若依毘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他也這麼說,所有的一切的禍福都是什麼?依法,如法不如法,那麼依這個戒說,實際上呢你不要怎麼改意內心清淨堪忍觀察,你只要,你只要內心觀察一下,這個清淨與否,如果清淨了,那你自己觀察就了解了啊,對對對,這個對,然後呢,你覺得你觀察了以後對的,能夠忍受的,換句話說你應該安忍在這個上頭,如果觀察的不對,你就不能忍受,哎呀,錯了,錯了,錯了,那個時候啊,你如果你內心的清淨,經過你觀察是對的,那麼那時候,唉!你心裡安泰是邊際妙善,眼前是非常的快樂,將來是究竟妙善,這樣的好處啊。
【 善知識敦巴云:「有一類人依律毀咒,依咒輕律,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及令密咒為調伏伴。」】
那麼敦巴尊者也說有一種人哪依戒毀密或者依密毀戒,這是指西藏,現在我們呢,啊!依這個戒毀淨,依淨哪毀禪,依禪毀教,依教毀他,就是總說我的好,你的不好,這個都錯,都錯,都錯,都錯了完全錯了,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但是我的老師,誰,阿底峽尊者,所以這個人真了不起,不但在印度當年哪十八部,每一部的宗主,到了西藏也是如此,耶我老師這個圓滿的教授,可是不是噢,無餘,所有的都統統包涵在裡頭沒有一個餘剩的,什麼啊,是這個調伏,換句話,這個咒啊,這個戒是咒的助伴,是密教的助伴,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曉得了啊,不但彼此間不矛盾啊,不應該毀謗,是彼此間相輔相成啊,相輔相成啊,這個我們要了解,及令密咒為調伏伴,反過來也是如此,我幫你忙,你幫我忙,固然戒是這個密乘的根本,那麼密乘怎麼又是戒的伴呢,因為你有了密乘更深入,更深入於是你對這個戒的內涵啊,不僅僅是形相上面,內容的意義上面,而且你確正這個東西,當然確正了,你完全清楚了,戒的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它最究竟目的解脫,解脫了以後,那時候你才了解,自己的全部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你只是破現行,但是種子還在啊,等到你一步一步上去,你能夠把種子完全摧毀了,回過頭去,這個戒豈不是更圓滿嗎?所以戒的真正圓滿,還要靠後面的深入的修持,但是後面的深入的修持,必須靠戒作為根本,所以二者之間是必然有這樣的,相輔相成必不可少的一層關係在這裡啊,所以現在我們就了解了哦,原來這個戒不但跟那個密啊不違背啊,而且必須是二者相配合,那麼同樣的道理,這個戒跟我們念佛啊,跟我們參禪啊,跟我們學教啊,乃至於學任何一樣東西,不但哪不矛盾啊確確是互相配合,是在你專門,每一個特別的狀態當中,有所偏重,那個不是說不要它,比如說我們現在隨便來造房子吧,你先造那個基礎,然後你再造上去的時候,你好像覺得跟基礎了不相干,你就造上面啊,實際上你在造上面的時候一直在那個基礎上面建立起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然後你燒飯的時候,一定先把前面洗的乾乾淨淨,好像到後面的時候,你不再洗再燒,但是對不起,它一直在洗的乾乾淨淨那個基礎上面啊,就是這樣,正因為你燒好了,那個時候味道出來,那個也顯出來啊,原來你洗乾淨有這麼多的好處在哦,否則的話,如果不燒好的話,你洗了半天白洗的嘛,所以它彼此間任何一件事情,有它這樣的必然相配合的,所以這上面就說明了這個戒是密教的助伴,助伴就是互相互助的,反過來呢!這個密是戒的助伴,也是這樣,你作任何一件事情你從這個上面去體會,所以在事相上面的的確確是,那個次第過程當中好像有所偏重的不一樣,當你了解了這個情況以後的話,自然在這個上面就了無罣礙,否則的話我們必然會產生種種障礙,結果你學那一樣東西都學不好,學那一樣東西都學不好。
【 覺窩亦云:】
看看這個大善知識阿底峽尊者,
【 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諸受持三藏法師,問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抉擇已,於此安住。】
說我們印度,這個地方特別要提醒大家一下,這個印度平常一般人講的,這是佛陀宗主的國家,他學小乘的就是小乘,他學大乘的就是大乘,性宗的相宗的,各式各的,可是大家看過阿底峽尊者傳嗎?他是十八部不管大小,性、相、顯密每一部的宗主,而是換句話說,任何一部當中碰見主要的事情一定集那一派最主要的頭,所以他沒有一個例外的,整個的佛法都是如此換句話說,凡是碰見大事,這是第一種或者忽然意外的事情,哎呀這件事情到以前沒想到過該怎麼辨啊,啊那時候啊皆受持三藏法師,這句話,不是說把大家起集起來,大家一起來,大部份人是剛出家,拿我們現在的話烏合之眾,世間的法一大堆,佛法不相應,那些人不行,他不是集那些人要集受持三藏,那個三藏不是通文字哦,哦經律論的的確確有它的內涵,所以我們西方稱三藏法師,那這個人好了不起的,真是大善知識,一定集那些人,然後問三藏中不曾遮耶,啊妙,他不但啊說問律還要問三藏經、律、論,換句話說這個經論本身啊就是明細,深細的說明,戒的特質以及戒的內涵,開合種種的原因以及最後所指向的,所以從那個根本到圓滿的形相,圓圓滿滿必定要包含在三藏當中,說現在這樣去作,違背不違背,佛告訴我們的這個法則呢,這意思就是這樣遮止的話,就是違背,違背的話,就不允許的,經過這樣的決擇以後於此安住哦,大家照著去作,照著去作。
【 我毗迦瑪拉希拉諸師】
就是迦室密羅,這個是佛法後世非常興旺的一個地方,
【 則於其上,更須問云,】
那個地方更要嚴格一點,因為這上座部的,就是說根本一切有部的地方他是特別嚴,
【 菩薩行中不曾遮耶,】
哦它不但是這個戒還要菩薩戒,所以說一切有部,哪說明了這地方也是什麼?大乘、大小乘,說小乘的根本戒有沒有問題,然後呢菩薩行,對不對,
【 不違彼耶,】
啊有沒有違背,違背都不可以。
【 安欲根本隨持律轉。」】
都是希望從根本上面任何一個地方,一定要照著這個律去轉,照著這個戒,戒相不能錯,戒體不能誤,然後呢說依法得體,有體起行,有行成相,這圓滿一點不能錯,一點都不能錯,所以三藏當中的話,他要了解佛法的特徵是什麼?徹底從根拔除,所以他一定把從根到底的,究竟圓滿,哪這是它根本的道理,這是我們將來要真正深學的,如果我們要開口的話,至少到那個時候,有個大概的形相,那時候開口大概不會錯,太錯到那裡去了,否則的話,的的確確的我們不大容易把握得住它那個根本重點,你看見這個就執著那個,看見這個就執著那個,
【 ◎ 如是戒淨,又如內鄔蘇巴云:「現在於內與煩惱鬥,唯此為要,】
噢像上面我們指的這個淨戒啊應該怎麼個持法呢?前面這個道理己經說了,先是業果,當然是業果嗎,是煩惱等等,這個都了解了,那麼現在呢,要淨修這個戒的時候,就像祖師告訴我們,目前我們忙著什麼?在裡面,所以這個內法內法就是換句話說,你看看跟煩惱鬥,就這一件事情,就唯是,就這一件事情,這真正重要的,現在不要說唉啊!那個地方不理想,我們要理想啊,你不必說這個地方理想不理想,我問自己我內心理想不理想,這個才真正重要的,這樣所以它境界現起的時
【 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啊!是我們要作的,所以啊,三十五佛當中有一個叫鬥戰勝佛,你們看看鬥戰勝佛淨的什麼,淨煩惱障,一點都沒有錯,因地當中就是這樣的,所以他也拿這個加持我們,這個才是我們不能忍的,不要看見人家啊!覺得無法忍,這個人家跟人家,人家引發你內心的這個心裡的狀態,這個事你才要看,如果人家引發你了,覺得你的歡喜,哎呀,這個人成就我的忍辱,你應該安住在這個上頭上面告訴我們,否則的話你覺得人家沒道理,你要給他講道理的話,這個你就錯了,這個才是我們哪現在我們真正要作的,叫內,就是講這一點,內明反過來說你對內心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要使得這個內心要跟明相應,不要跟無明相應,佛法就是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動不動說哎呀,現在那些不合理,這句話本身哪,初看很好,細看有問題,為什麼,就是你有沒有在內心上面照,外面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然後呢你內心對這個境界上面所產生的這個反應,什麼?這是什麼?識,我們認識的識心的這個識,然後這個識心本身現起來的是善、是惡、是淨,這個就是我們應該檢查的,檢查它是無明相應的還是明相應的,我們修學佛法要說和明相應,這叫內明,所以我昨天晚上隨便講一個小故事,比如說你平常看見蚊子,普通人嗎!把牠打死,噢!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把牠趕走,實際上當然每一個人不同的,啊乃至於有人啊,覺得哎呀覺得牠是個善知識,這蚊子,同樣的蚊子啊,你打死牠順理成章覺得這個東西傳染細菌,你怎麼可以不打死牠,啊他有道理,現在覺得我修學佛法了,不,不,不,我作好事把牠趕走,也有道理,這個一個比一個進步了,這是沒有錯但他更進一步的話說啊!好,好,好,牠是我的善知識,那麼非常明顯,是非不在境界上面判斷,在那裡呢?在那裡呢?就是你的內心,注意喔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情況,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現在於內要鬥煩惱,不鬥煩惱是戒不能淨,你如果不跟這個東西跟他努力的話,講戒那不行,
【 若爾不生伏斷煩惱,定學慧學,當須畢竟漂流生死」。】
戒既然不清淨的話,沒有根本,沒有根本定生不起來,由於戒所以能夠得定,定是什麼?伏煩惱,有了定得慧,慧是什麼,斷煩惱,所以啊,斷煩惱伏煩惱就生不起來,因為這個不能伏,不能斷啊,於是你永遠注定漂流生死,就是這樣。
【 又如前說認識煩惱,思彼過患離彼勝利,以念正知而為防慎」。】
那麼我們怎麼樣鬥法呢,你要鬥你要認得他呀,所以前面告訴我們要認識煩惱,不但認識,單單認識了沒有用曉得這個東西有什麼禍害,以及離開了以後把它淨化了有什麼殊勝的利益,要不然你說唉呀這個好東西好吃得很,啊,叫你不吃你捨不得,現在告訴你,哎呀這個沒有意思啊,眼前哪給你一點小的甜頭,像個小騙子啊,然後把你害啊,啊,你了解,離開了以後,僅管現在小小的損失將來得到大大的快樂,這個是勝利,嗯!然後你把這個概念啊,擺在腦筋裡,以正念正知啊,然後呢,慬慎防護,就是我們現在要了解的這個特則,至於作法呢,啊下面這句話,
【 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己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
這句話,這個煩惱一出來,這個稍字大有意義哦,剛剛一出來你馬上就要跟他鬥,啊這個茅是換句話說你針對的要殺這個煩惱,我們要殺;殺無明覆,就是這個意思。啊,這個真正我們決對不能忍耐的,而且是剛一出的時候,就要鬥,不管裡邊內心當中,任何煩惱一生起來,馬上生己無間就是這個視如怨敵,我們真正的怨家不是別的,是這個,這個才是我們的大怨家,所以善知識告訴我們,別人啊不能害你啊真正害你的是自己啊,因為我們看見旁人啊總覺得唉唷,這個傢伙,怎麼這個傢伙,怎麼對你不起,對你什麼他怎麼能對你不起啊,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你是跟著煩惱轉,你有什麼用呢,你如果不跟煩惱轉的話哦,他,真的來消除你的業障,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進,好的不得了耶,所以啊,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而且剛一出馬上跟他鬥,這樣,絕對不停止。
【 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唯隨彼行」。】
下面這句話看看,假定你不這樣的話,剛剛起來的時候,你讓他去,讓他去,這個是什麼,這是非理作意,他小的一點點你都擋不住,等到他慢慢的滋長長大了,你能敵得過了嗎,那時候你一定擋不住,那時候你只有跟著它,完了,那你就完了,這個很重要哦,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小的地方我們看不見,比如說我們這個車子剛剛一個小洞,你看不見,讓他去讓它漏氣,漏漏漏漏到爆爆一下那個胎破掉了,那時候你一點辨法都沒有,啊現在那個小洞,你隨便一下擋住了,想起以前我們小的時候,那個造的那鍋,不像現在那鋁鍋、鐵鍋,那個造的鐵鍋,有的時候那鐵鍋是翻砂的生鐵,翻砂那個砂眼很小一點點,那個鄉下人補那個砂眼真有意思,他怎麼辨呢,就是用那個糯米團啊,揉了以後然後用那泥巴糊糊,然後不曉得怎麼燒燒唉呀弄弄外面塗層油,好好,所以現在有一句話叫,泥補,泥補,用點泥補補它,居然就解決了,那麼一個小洞,但是你等到大了以後,那是一點辨法都沒有,再也沒有用了,這個整個鍋子丟掉了,這是千真萬確的哦,所以說這地方說我們真正要持戒,就要小的地方謹慎起啊,現在不要大而化之,哎呀總覺得現在這個沒關係,那個沒關係,那個有關係,這個有關係,你能夠在這地方努力,你才有一點希望啊,所以從這地方,我們千千萬萬拼命鬥都來不及還要找藉口,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千萬不要找藉口,啊還有呢!外境而這個藉口什麼啊,他不是自己故意找的,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是外境的引誘,第二個是自己的宿習沒有正知見說起來很動聽哦,哎呀要弘法噢要什麼,要什麼,是自己因為啊,第一個知見不正,第二個呢沒有能夠如理的檢查他中心概念在什麼地方,所以不知不覺當中已經走錯路了不曉得,這是最可憐的,所以人最糟糕的還是愚痴,所以對治煩惱的最重要的是什麼啊,無知要對治要得到正知見然後呢,下面的話不要放逸得到了這個不放逸,從那裡開始,就從這裡開始,一開始起來的時候,你就不要忍受它,一忍受你就不行了,一忍受不行了,所以我說我這個早晨起來這個習慣,當年就是這樣,後來我看那個祖師,很多一些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他很有道理啊,他說啊,你在無明的長夜當中啊,當你偶然覺醒的時候,你馬上想辦法清醒,醒了就有機會醒來了,否則的話你就睡的很濃說啊,哎呀稍微躺一下,一躺下去以後睡著了,一睡又不曉得什麼時候起來,實際上這個例子啊,經論上面,我們平常習慣也是這樣,你早晨聽見鈴響,你趴坐起來,坐起來,那個時候也就過去了,否則的話你在床上嘛躺一下的話,說實在的假如沒有第二個板打的話,你一下說不定就一個、二個鐘頭就睡過去了,對不對?在無明長夜當中不是說一個二個鐘頭啊,再一沈淪沒有出頭機會了,為什麼?因為你一直在增長惡業當中嘛,你有無量無邊的這個染污之因,一直把那個惡緣去滋潤它,你怎麼有機會,現在覺醒的時候,你都沒有辦法把它擋住,現在覺醒的機會都沒有了,你就能夠爬得起來了嗎?這不是簡單的道理嗎?所以他告訴我們一定要真正做,一定要這樣的,念頭起來的時候,不可以,念頭起來的時候,不可以,你慢慢的,慢慢的這樣的淨化,淨化的,啊,這個障礙慢慢的減除了,所以你作起來容易了,還有呢你力量慢慢的增強了,當然更容易,剛開始的時候你都能夠作,現在力量增強了,障礙減除了,當然你能夠更好嘛,就是這樣能夠增長嘛,所以了解了這一點,特別我們現在曉得,原來真正這樣的啊,所以說看事情是大處著眼,但是呢是小處著手啊,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學這個也是這樣,所以它前面告訴我們哪啊,我們學上上啊這個大處著眼啟發我們好學之心,然後我們下腳是從下下,從基本的小處著手,然後呢自然而然啊,你對上上增欲得心,同樣的就是這個道理。
【 如是勵力縱未能遮,亦當速斷莫令相續」。】
說就是這樣的努力你就是不能遮止的話,也趕快把它斷除,不要把它相續下去,這個意思怎麼講呢,比如說煩惱起來了,你要遮但是偏偏還沒辨法擋得住,但是呢你這個念頭呀不要讓它繼續下去。有一個同修曾經跟我談,說,哎呀是的,我們現在的確是一方面自己修固然重要,還有呢客觀環境也重要,選擇環境當然在家、出家,然後這個出家不僅僅這個形式哦,還要這個內容,然後出了家以後呢,同修之中這樣,然後我辨別善惡知識,在家也是如此說這種情況之下,你在家你沒辨法不做生意,沒辦法跟人家,那怎麼辦呢?那這個時候就是說的確有很多情況之下,你雖然努力但是那必不能少的,那個時候什麼,就告訴我們啊,莫令相續我心裡面真的很清楚,哎呀這個是怨家啊,平常像剛才說的時候!啊!,如果這個地方寺院也好,這個上座也好,告訴你不要這樣作,要告訴你要這樣作,你心裡面總不大對勁,旁邊安慰你啊,對啊這個莫名奇妙,本來這裡好好的,他就是這樣,你不要去理他就得了嘛,以前覺得啊很好對啊,我就是大家,是啊,他也莫奈何,那時候想,他不要奈何我啊,是我自己應該怎麼樣策勵我自己啊,那時候你曉得一方面努力,然後那時候你警覺到,哦這個人哪原來不是真正的幫我們忙的,他也在煩惱當中,他倒不一定是惡心哦,那時候心裡面就注意,也不必故意說一定說好,從此以後我們叭,一刀兩斷,大家還在這裡,心裡但是要警惕著,然後完了以後呢,不要讓那個錯誤的念頭繼續下去。
【 應如畫水莫如畫石」,】
什麼叫畫水啊,什麼叫畫石啊,它下面,看!
【 如親友書云:「當了知自心,如畫水土石,煩惱初為上,樂法應如後。」】
我們哪要檢查自己的內心,內心的形相什麼,像畫水畫土畫石,這個煩惱,當煩惱來的時候像畫水,是有的時候我們還是難免哦,畫了水以後,你畫一下,一下找不到了,這影子對不對?畫在土上的話呢,土上畫了一下的話那個影子留很久,你稍微磨一下磨掉了,如果你畫在石頭上面畫了以後啊,對不起,你怎麼弄也弄不掉。就是這個,對煩惱的話,就算讓它升起,像畫在水上一樣,很快不要再留痕跡,樂法這件事情啊,那麼要像石頭一樣,這個法的這個落在心裡面就像畫在石頭上面,一但有了永遠不去,現在我們樂法如畫空,連它找都找不到,好一點的如畫水,啊!總算還有一點影子起來,起過來了以後等一下就沒有了,這是我們為什麼,凡夫是凡夫,現在我們要努力,真正要努力就是從這地方去開始,就是對這個煩惱,就算它現起來了,不像空一樣,畫水一樣,但是一下沒有了,靠什麼?靠法來淨化,所以我們現在第一件重要的要跟煩惱鬥,啊,現在懂得了很高興,同樣的記得吧,我們為什麼前前是後後的基礎要跟煩惱鬥,跟前面這種都相關的對不對,啊所以啊,那個我們啊,的的確確從下腳第一步,這個次第啊,你一定要慢慢慢慢的了解,你能夠了解多少,你就能夠真正的開始行持多少,你行持多少,你可以得到相應多少。
【 入行論亦云:「我應記恨此,與此共戰爭,如是相煩惱,除能壞煩惱,我寧被燒殺,或被斷我頭,然於煩惱敵,終不應屈敬。」】
這個就是入菩薩行論真正的修學的菩薩應該這樣做,說,啊我們哪平常發脾氣要發的,跟誰發,跟這個發與此共戰爭,像這樣形象的這個煩惱,那就是我要跟它戰的,要記在心裡面,要大瞋就是這樣,所以你看那個密宗憤怒相,跟經上面完全相應,菩薩要什麼大瞋,瞋什麼,就瞋這個,要大瞋幹什麼,殺無明覆,就這個,所以他有特別的意義在的,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對這個東西瞋,而不是瞋別的東西,然後我們要貪,貪什麼,貪法,菩薩要大貪,貪什麼,貪法,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說啊這個只有一樣東西,壞煩惱,只有一件事情,除了這個以外我別的是沒有別的事情了,我寧願被殺,乃至於斷頭,不管遭到任何困難,我絕不屈服,絕不屈服,這所以斷煩惱敵終不應屈敬,啊我們現在甘願沈浮在煩惱的石榴裙下,還恭敬的不得了,哎呀這個是好東西啊,錯了。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小不同,自然沒問題了。這樣乃至於我們下腳第一步就應該走這地方努力去。
p. 198 (2)
【 霞惹瓦亦云:「總有福禍皆依於法,其中若依毘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他也這麼說,所有的一切的禍福都是什麼?依法,如法不如法,那麼依這個戒說,實際上呢你不要怎麼改意內心清淨堪忍觀察,你只要,你只要內心觀察一下,這個清淨與否,如果清淨了,那你自己觀察就了解了啊,對對對,這個對,然後呢,你覺得你觀察了以後對的,能夠忍受的,換句話說你應該安忍在這個上頭,如果觀察的不對,你就不能忍受,哎呀,錯了,錯了,錯了,那個時候啊,你如果你內心的清淨,經過你觀察是對的,那麼那時候,唉!你心裡安泰是邊際妙善,眼前是非常的快樂,將來是究竟妙善,這樣的好處啊。
【 善知識敦巴云:「有一類人依律毀咒,依咒輕律,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及令密咒為調伏伴。」】
那麼敦巴尊者也說有一種人哪依戒毀密或者依密毀戒,這是指西藏,現在我們呢,啊!依這個戒毀淨,依淨哪毀禪,依禪毀教,依教毀他,就是總說我的好,你的不好,這個都錯,都錯,都錯,都錯了完全錯了,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但是我的老師,誰,阿底峽尊者,所以這個人真了不起,不但在印度當年哪十八部,每一部的宗主,到了西藏也是如此,耶我老師這個圓滿的教授,可是不是噢,無餘,所有的都統統包涵在裡頭沒有一個餘剩的,什麼啊,是這個調伏,換句話,這個咒啊,這個戒是咒的助伴,是密教的助伴,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曉得了啊,不但彼此間不矛盾啊,不應該毀謗,是彼此間相輔相成啊,相輔相成啊,這個我們要了解,及令密咒為調伏伴,反過來也是如此,我幫你忙,你幫我忙,固然戒是這個密乘的根本,那麼密乘怎麼又是戒的伴呢,因為你有了密乘更深入,更深入於是你對這個戒的內涵啊,不僅僅是形相上面,內容的意義上面,而且你確正這個東西,當然確正了,你完全清楚了,戒的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它最究竟目的解脫,解脫了以後,那時候你才了解,自己的全部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你只是破現行,但是種子還在啊,等到你一步一步上去,你能夠把種子完全摧毀了,回過頭去,這個戒豈不是更圓滿嗎?所以戒的真正圓滿,還要靠後面的深入的修持,但是後面的深入的修持,必須靠戒作為根本,所以二者之間是必然有這樣的,相輔相成必不可少的一層關係在這裡啊,所以現在我們就了解了哦,原來這個戒不但跟那個密啊不違背啊,而且必須是二者相配合,那麼同樣的道理,這個戒跟我們念佛啊,跟我們參禪啊,跟我們學教啊,乃至於學任何一樣東西,不但哪不矛盾啊確確是互相配合,是在你專門,每一個特別的狀態當中,有所偏重,那個不是說不要它,比如說我們現在隨便來造房子吧,你先造那個基礎,然後你再造上去的時候,你好像覺得跟基礎了不相干,你就造上面啊,實際上你在造上面的時候一直在那個基礎上面建立起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然後你燒飯的時候,一定先把前面洗的乾乾淨淨,好像到後面的時候,你不再洗再燒,但是對不起,它一直在洗的乾乾淨淨那個基礎上面啊,就是這樣,正因為你燒好了,那個時候味道出來,那個也顯出來啊,原來你洗乾淨有這麼多的好處在哦,否則的話,如果不燒好的話,你洗了半天白洗的嘛,所以它彼此間任何一件事情,有它這樣的必然相配合的,所以這上面就說明了這個戒是密教的助伴,助伴就是互相互助的,反過來呢!這個密是戒的助伴,也是這樣,你作任何一件事情你從這個上面去體會,所以在事相上面的的確確是,那個次第過程當中好像有所偏重的不一樣,當你了解了這個情況以後的話,自然在這個上面就了無罣礙,否則的話我們必然會產生種種障礙,結果你學那一樣東西都學不好,學那一樣東西都學不好。
【 覺窩亦云:】
看看這個大善知識阿底峽尊者,
【 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諸受持三藏法師,問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抉擇已,於此安住。】
說我們印度,這個地方特別要提醒大家一下,這個印度平常一般人講的,這是佛陀宗主的國家,他學小乘的就是小乘,他學大乘的就是大乘,性宗的相宗的,各式各的,可是大家看過阿底峽尊者傳嗎?他是十八部不管大小,性、相、顯密每一部的宗主,而是換句話說,任何一部當中碰見主要的事情一定集那一派最主要的頭,所以他沒有一個例外的,整個的佛法都是如此換句話說,凡是碰見大事,這是第一種或者忽然意外的事情,哎呀這件事情到以前沒想到過該怎麼辨啊,啊那時候啊皆受持三藏法師,這句話,不是說把大家起集起來,大家一起來,大部份人是剛出家,拿我們現在的話烏合之眾,世間的法一大堆,佛法不相應,那些人不行,他不是集那些人要集受持三藏,那個三藏不是通文字哦,哦經律論的的確確有它的內涵,所以我們西方稱三藏法師,那這個人好了不起的,真是大善知識,一定集那些人,然後問三藏中不曾遮耶,啊妙,他不但啊說問律還要問三藏經、律、論,換句話說這個經論本身啊就是明細,深細的說明,戒的特質以及戒的內涵,開合種種的原因以及最後所指向的,所以從那個根本到圓滿的形相,圓圓滿滿必定要包含在三藏當中,說現在這樣去作,違背不違背,佛告訴我們的這個法則呢,這意思就是這樣遮止的話,就是違背,違背的話,就不允許的,經過這樣的決擇以後於此安住哦,大家照著去作,照著去作。
【 我毗迦瑪拉希拉諸師】
就是迦室密羅,這個是佛法後世非常興旺的一個地方,
【 則於其上,更須問云,】
那個地方更要嚴格一點,因為這上座部的,就是說根本一切有部的地方他是特別嚴,
【 菩薩行中不曾遮耶,】
哦它不但是這個戒還要菩薩戒,所以說一切有部,哪說明了這地方也是什麼?大乘、大小乘,說小乘的根本戒有沒有問題,然後呢菩薩行,對不對,
【 不違彼耶,】
啊有沒有違背,違背都不可以。
【 安欲根本隨持律轉。」】
都是希望從根本上面任何一個地方,一定要照著這個律去轉,照著這個戒,戒相不能錯,戒體不能誤,然後呢說依法得體,有體起行,有行成相,這圓滿一點不能錯,一點都不能錯,所以三藏當中的話,他要了解佛法的特徵是什麼?徹底從根拔除,所以他一定把從根到底的,究竟圓滿,哪這是它根本的道理,這是我們將來要真正深學的,如果我們要開口的話,至少到那個時候,有個大概的形相,那時候開口大概不會錯,太錯到那裡去了,否則的話,的的確確的我們不大容易把握得住它那個根本重點,你看見這個就執著那個,看見這個就執著那個,
【 ◎ 如是戒淨,又如內鄔蘇巴云:「現在於內與煩惱鬥,唯此為要,】
噢像上面我們指的這個淨戒啊應該怎麼個持法呢?前面這個道理己經說了,先是業果,當然是業果嗎,是煩惱等等,這個都了解了,那麼現在呢,要淨修這個戒的時候,就像祖師告訴我們,目前我們忙著什麼?在裡面,所以這個內法內法就是換句話說,你看看跟煩惱鬥,就這一件事情,就唯是,就這一件事情,這真正重要的,現在不要說唉啊!那個地方不理想,我們要理想啊,你不必說這個地方理想不理想,我問自己我內心理想不理想,這個才真正重要的,這樣所以它境界現起的時
【 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啊!是我們要作的,所以啊,三十五佛當中有一個叫鬥戰勝佛,你們看看鬥戰勝佛淨的什麼,淨煩惱障,一點都沒有錯,因地當中就是這樣的,所以他也拿這個加持我們,這個才是我們不能忍的,不要看見人家啊!覺得無法忍,這個人家跟人家,人家引發你內心的這個心裡的狀態,這個事你才要看,如果人家引發你了,覺得你的歡喜,哎呀,這個人成就我的忍辱,你應該安住在這個上頭上面告訴我們,否則的話你覺得人家沒道理,你要給他講道理的話,這個你就錯了,這個才是我們哪現在我們真正要作的,叫內,就是講這一點,內明反過來說你對內心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要使得這個內心要跟明相應,不要跟無明相應,佛法就是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動不動說哎呀,現在那些不合理,這句話本身哪,初看很好,細看有問題,為什麼,就是你有沒有在內心上面照,外面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然後呢你內心對這個境界上面所產生的這個反應,什麼?這是什麼?識,我們認識的識心的這個識,然後這個識心本身現起來的是善、是惡、是淨,這個就是我們應該檢查的,檢查它是無明相應的還是明相應的,我們修學佛法要說和明相應,這叫內明,所以我昨天晚上隨便講一個小故事,比如說你平常看見蚊子,普通人嗎!把牠打死,噢!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把牠趕走,實際上當然每一個人不同的,啊乃至於有人啊,覺得哎呀覺得牠是個善知識,這蚊子,同樣的蚊子啊,你打死牠順理成章覺得這個東西傳染細菌,你怎麼可以不打死牠,啊他有道理,現在覺得我修學佛法了,不,不,不,我作好事把牠趕走,也有道理,這個一個比一個進步了,這是沒有錯但他更進一步的話說啊!好,好,好,牠是我的善知識,那麼非常明顯,是非不在境界上面判斷,在那裡呢?在那裡呢?就是你的內心,注意喔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情況,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現在於內要鬥煩惱,不鬥煩惱是戒不能淨,你如果不跟這個東西跟他努力的話,講戒那不行,
【 若爾不生伏斷煩惱,定學慧學,當須畢竟漂流生死」。】
戒既然不清淨的話,沒有根本,沒有根本定生不起來,由於戒所以能夠得定,定是什麼?伏煩惱,有了定得慧,慧是什麼,斷煩惱,所以啊,斷煩惱伏煩惱就生不起來,因為這個不能伏,不能斷啊,於是你永遠注定漂流生死,就是這樣。
【 又如前說認識煩惱,思彼過患離彼勝利,以念正知而為防慎」。】
那麼我們怎麼樣鬥法呢,你要鬥你要認得他呀,所以前面告訴我們要認識煩惱,不但認識,單單認識了沒有用曉得這個東西有什麼禍害,以及離開了以後把它淨化了有什麼殊勝的利益,要不然你說唉呀這個好東西好吃得很,啊,叫你不吃你捨不得,現在告訴你,哎呀這個沒有意思啊,眼前哪給你一點小的甜頭,像個小騙子啊,然後把你害啊,啊,你了解,離開了以後,僅管現在小小的損失將來得到大大的快樂,這個是勝利,嗯!然後你把這個概念啊,擺在腦筋裡,以正念正知啊,然後呢,慬慎防護,就是我們現在要了解的這個特則,至於作法呢,啊下面這句話,
【 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己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
這句話,這個煩惱一出來,這個稍字大有意義哦,剛剛一出來你馬上就要跟他鬥,啊這個茅是換句話說你針對的要殺這個煩惱,我們要殺;殺無明覆,就是這個意思。啊,這個真正我們決對不能忍耐的,而且是剛一出的時候,就要鬥,不管裡邊內心當中,任何煩惱一生起來,馬上生己無間就是這個視如怨敵,我們真正的怨家不是別的,是這個,這個才是我們的大怨家,所以善知識告訴我們,別人啊不能害你啊真正害你的是自己啊,因為我們看見旁人啊總覺得唉唷,這個傢伙,怎麼這個傢伙,怎麼對你不起,對你什麼他怎麼能對你不起啊,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你是跟著煩惱轉,你有什麼用呢,你如果不跟煩惱轉的話哦,他,真的來消除你的業障,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進,好的不得了耶,所以啊,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而且剛一出馬上跟他鬥,這樣,絕對不停止。
【 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唯隨彼行」。】
下面這句話看看,假定你不這樣的話,剛剛起來的時候,你讓他去,讓他去,這個是什麼,這是非理作意,他小的一點點你都擋不住,等到他慢慢的滋長長大了,你能敵得過了嗎,那時候你一定擋不住,那時候你只有跟著它,完了,那你就完了,這個很重要哦,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小的地方我們看不見,比如說我們這個車子剛剛一個小洞,你看不見,讓他去讓它漏氣,漏漏漏漏到爆爆一下那個胎破掉了,那時候你一點辨法都沒有,啊現在那個小洞,你隨便一下擋住了,想起以前我們小的時候,那個造的那鍋,不像現在那鋁鍋、鐵鍋,那個造的鐵鍋,有的時候那鐵鍋是翻砂的生鐵,翻砂那個砂眼很小一點點,那個鄉下人補那個砂眼真有意思,他怎麼辨呢,就是用那個糯米團啊,揉了以後然後用那泥巴糊糊,然後不曉得怎麼燒燒唉呀弄弄外面塗層油,好好,所以現在有一句話叫,泥補,泥補,用點泥補補它,居然就解決了,那麼一個小洞,但是你等到大了以後,那是一點辨法都沒有,再也沒有用了,這個整個鍋子丟掉了,這是千真萬確的哦,所以說這地方說我們真正要持戒,就要小的地方謹慎起啊,現在不要大而化之,哎呀總覺得現在這個沒關係,那個沒關係,那個有關係,這個有關係,你能夠在這地方努力,你才有一點希望啊,所以從這地方,我們千千萬萬拼命鬥都來不及還要找藉口,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千萬不要找藉口,啊還有呢!外境而這個藉口什麼啊,他不是自己故意找的,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是外境的引誘,第二個是自己的宿習沒有正知見說起來很動聽哦,哎呀要弘法噢要什麼,要什麼,是自己因為啊,第一個知見不正,第二個呢沒有能夠如理的檢查他中心概念在什麼地方,所以不知不覺當中已經走錯路了不曉得,這是最可憐的,所以人最糟糕的還是愚痴,所以對治煩惱的最重要的是什麼啊,無知要對治要得到正知見然後呢,下面的話不要放逸得到了這個不放逸,從那裡開始,就從這裡開始,一開始起來的時候,你就不要忍受它,一忍受你就不行了,一忍受不行了,所以我說我這個早晨起來這個習慣,當年就是這樣,後來我看那個祖師,很多一些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他很有道理啊,他說啊,你在無明的長夜當中啊,當你偶然覺醒的時候,你馬上想辦法清醒,醒了就有機會醒來了,否則的話你就睡的很濃說啊,哎呀稍微躺一下,一躺下去以後睡著了,一睡又不曉得什麼時候起來,實際上這個例子啊,經論上面,我們平常習慣也是這樣,你早晨聽見鈴響,你趴坐起來,坐起來,那個時候也就過去了,否則的話你在床上嘛躺一下的話,說實在的假如沒有第二個板打的話,你一下說不定就一個、二個鐘頭就睡過去了,對不對?在無明長夜當中不是說一個二個鐘頭啊,再一沈淪沒有出頭機會了,為什麼?因為你一直在增長惡業當中嘛,你有無量無邊的這個染污之因,一直把那個惡緣去滋潤它,你怎麼有機會,現在覺醒的時候,你都沒有辦法把它擋住,現在覺醒的機會都沒有了,你就能夠爬得起來了嗎?這不是簡單的道理嗎?所以他告訴我們一定要真正做,一定要這樣的,念頭起來的時候,不可以,念頭起來的時候,不可以,你慢慢的,慢慢的這樣的淨化,淨化的,啊,這個障礙慢慢的減除了,所以你作起來容易了,還有呢你力量慢慢的增強了,當然更容易,剛開始的時候你都能夠作,現在力量增強了,障礙減除了,當然你能夠更好嘛,就是這樣能夠增長嘛,所以了解了這一點,特別我們現在曉得,原來真正這樣的啊,所以說看事情是大處著眼,但是呢是小處著手啊,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學這個也是這樣,所以它前面告訴我們哪啊,我們學上上啊這個大處著眼啟發我們好學之心,然後我們下腳是從下下,從基本的小處著手,然後呢自然而然啊,你對上上增欲得心,同樣的就是這個道理。
【 如是勵力縱未能遮,亦當速斷莫令相續」。】
說就是這樣的努力你就是不能遮止的話,也趕快把它斷除,不要把它相續下去,這個意思怎麼講呢,比如說煩惱起來了,你要遮但是偏偏還沒辨法擋得住,但是呢你這個念頭呀不要讓它繼續下去。有一個同修曾經跟我談,說,哎呀是的,我們現在的確是一方面自己修固然重要,還有呢客觀環境也重要,選擇環境當然在家、出家,然後這個出家不僅僅這個形式哦,還要這個內容,然後出了家以後呢,同修之中這樣,然後我辨別善惡知識,在家也是如此說這種情況之下,你在家你沒辨法不做生意,沒辦法跟人家,那怎麼辦呢?那這個時候就是說的確有很多情況之下,你雖然努力但是那必不能少的,那個時候什麼,就告訴我們啊,莫令相續我心裡面真的很清楚,哎呀這個是怨家啊,平常像剛才說的時候!啊!,如果這個地方寺院也好,這個上座也好,告訴你不要這樣作,要告訴你要這樣作,你心裡面總不大對勁,旁邊安慰你啊,對啊這個莫名奇妙,本來這裡好好的,他就是這樣,你不要去理他就得了嘛,以前覺得啊很好對啊,我就是大家,是啊,他也莫奈何,那時候想,他不要奈何我啊,是我自己應該怎麼樣策勵我自己啊,那時候你曉得一方面努力,然後那時候你警覺到,哦這個人哪原來不是真正的幫我們忙的,他也在煩惱當中,他倒不一定是惡心哦,那時候心裡面就注意,也不必故意說一定說好,從此以後我們叭,一刀兩斷,大家還在這裡,心裡但是要警惕著,然後完了以後呢,不要讓那個錯誤的念頭繼續下去。
【 應如畫水莫如畫石」,】
什麼叫畫水啊,什麼叫畫石啊,它下面,看!
【 如親友書云:「當了知自心,如畫水土石,煩惱初為上,樂法應如後。」】
我們哪要檢查自己的內心,內心的形相什麼,像畫水畫土畫石,這個煩惱,當煩惱來的時候像畫水,是有的時候我們還是難免哦,畫了水以後,你畫一下,一下找不到了,這影子對不對?畫在土上的話呢,土上畫了一下的話那個影子留很久,你稍微磨一下磨掉了,如果你畫在石頭上面畫了以後啊,對不起,你怎麼弄也弄不掉。就是這個,對煩惱的話,就算讓它升起,像畫在水上一樣,很快不要再留痕跡,樂法這件事情啊,那麼要像石頭一樣,這個法的這個落在心裡面就像畫在石頭上面,一但有了永遠不去,現在我們樂法如畫空,連它找都找不到,好一點的如畫水,啊!總算還有一點影子起來,起過來了以後等一下就沒有了,這是我們為什麼,凡夫是凡夫,現在我們要努力,真正要努力就是從這地方去開始,就是對這個煩惱,就算它現起來了,不像空一樣,畫水一樣,但是一下沒有了,靠什麼?靠法來淨化,所以我們現在第一件重要的要跟煩惱鬥,啊,現在懂得了很高興,同樣的記得吧,我們為什麼前前是後後的基礎要跟煩惱鬥,跟前面這種都相關的對不對,啊所以啊,那個我們啊,的的確確從下腳第一步,這個次第啊,你一定要慢慢慢慢的了解,你能夠了解多少,你就能夠真正的開始行持多少,你行持多少,你可以得到相應多少。
【 入行論亦云:「我應記恨此,與此共戰爭,如是相煩惱,除能壞煩惱,我寧被燒殺,或被斷我頭,然於煩惱敵,終不應屈敬。」】
這個就是入菩薩行論真正的修學的菩薩應該這樣做,說,啊我們哪平常發脾氣要發的,跟誰發,跟這個發與此共戰爭,像這樣形象的這個煩惱,那就是我要跟它戰的,要記在心裡面,要大瞋就是這樣,所以你看那個密宗憤怒相,跟經上面完全相應,菩薩要什麼大瞋,瞋什麼,就瞋這個,要大瞋幹什麼,殺無明覆,就這個,所以他有特別的意義在的,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對這個東西瞋,而不是瞋別的東西,然後我們要貪,貪什麼,貪法,菩薩要大貪,貪什麼,貪法,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說啊這個只有一樣東西,壞煩惱,只有一件事情,除了這個以外我別的是沒有別的事情了,我寧願被殺,乃至於斷頭,不管遭到任何困難,我絕不屈服,絕不屈服,這所以斷煩惱敵終不應屈敬,啊我們現在甘願沈浮在煩惱的石榴裙下,還恭敬的不得了,哎呀這個是好東西啊,錯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七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七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呀!啊恭敬的不得了,喔!這個是好東西呀!嗯錯了,這個才是我們應該真正努力做對的,
p. 199
【 善知識樸窮瓦亦云:「我雖忽被煩惱壓伏,然我從下而為切齒。」】
這個祖師這種行持都是值得我們啊!做為榜樣的,我們看見祖師這樣我們就心裏面啊不會氣餒,不會氣餒,我們就勇氣百倍,像這麼一個大善知識,樸窮瓦嘿!那他有的時候也被煩惱壓伏喔,啊換句話說,它又現行了,它要犯,但是他怎麼辦呢?從下而為切齒,什麼叫做切齒呀!咬牙,我雖然被你壓,壓壓住了對不起,我就是不服氣,我就是不服氣,我就是要跟你鬥,你有這個心嘿你就鬥得過他,現在啊我們還沒有鬥啊,已經臣服在他的腳底下,你一點用場都沒有,現在我們還常常說啊,唉呀這個事情啊不行啊,這個事情少不了啊,這個事情這樣啊!不是,這個事情我也不服氣,那個事情我也不服氣,我的目的就在這裏,他眼前雖然還在現行當中,但是我全部精神就要跟他鬥,是的,我現在被他壓住了,但是我不服氣的就是這一個,好了這就對了,這就對了,所以那善知識就是這樣來的,
【 博朵瓦聞之曰:「若能如是,當下即退。」】
說你真的這樣的話,耶對不起,他馬上就退了,別的敵人啊,他壓在你身上雖然你咬牙緊啊,咬緊了牙關,對不起你力氣不如他,你沒有辦法,啊煩惱這個東西妙極了,你真的在下面咬牙的話,他就沒有了,原因為什麼?簡單的很啊!所以是內法,所以說他難啊是難極了,說他容易是容易極了,當你一念覺醒的時候,請問你的決心是什麼?覺相嘛,已經不是煩惱相了嘛,所以說他的的確確非常容易耶,的的確確學別的東西啊,的的確確有的時候不可能,不一定能夠學啊,但是學佛的話,你真正會了以後啊,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時刻,沒有一件事情上面,不能學的,為什麼?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都有心嘛,很簡單嘛,只要你的心提起來就對了嘛,你說你現在做任何事情,啊你要去買一樣東西唉呀對不起天氣不好,唉呀等一下沒有錢,啊跑出去又不方便,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大堆不行,眼前做太多的事情,你要掃一個地找不到掃把,你要弄個半天啊!但是煩惱這個東西的話,你一念覺醒,所以你只要切齒當下即退,對嗎?這個理路很清楚耶?然後呢?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經驗,當你真正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裏聽的時候,耶沒錯沒錯,真正重要的,前面你啊!是不是在忍受這個煩惱,最嚴重,最可怕的,我們非理作意,他還覺得他唉這個有道理的,所以記得這個生煩惱的六因嗎?你前面這些東西你必須要弄得很清楚,啊固然煩惱最主要是他的隨眠,他的種子,他遇見那個境界啊!耶那就生起來了,那遇見了境界有幾種,有一種由人爾而引起的,有一種由法爾而引起的,有一種呢習慣而興起的,還有呢非理作意,現在你心裡面一天到晚在那個煩惱上面轉,非理作意,儘管聽見了法,你會話是啊,法師你說的很好啊,但是我就是聽不進啊!為什麼聽不進啊?你現在這就是非理作意,你並沒有真的跟他切齒,這個就是遷涉到對前面所說的道理,或者對法的真實的行相你沒有清楚,如果你真實的清楚了以後啊,你就會感覺到,耶對啊,我現在這個腦筋起心動念是非理作意,但是他又偏偏不能解決,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認識這一件事情的真相--無明,所以他明明是啊如非親,然後呢非實,記得這個無明的特質嗎?他明明不是實在的,是明明不是親的,就是你偏偏以為這個是實在寶貝的,由於這個無明,所以你執著,這個是第一個不認識他的行相--總的,然後呢?一樣一樣,然後呢?你也不要曉得它的害處,你不曉得它的淨化它了以後的好處,假定你這些東西都了解了的話,那個非理作意就生不起來了,你認得很清楚,所以這個次第大家現在我要重新說一下啊,大家不妨想想看,啊第一個,當你想通了,用用看,妙不可言,不但我們在座的,啊我經驗到的,也應該這麼說啦,這不但我,在座的好幾位同學,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過了,已經,有的人啊,唉啊覺得怎麼弄啊就是弄不起來,有的人覺得耶一轉轉過來,原來這麼簡單法,是嘛的的確確,就是你啊是不是照著剛才這個辦法去做,說你沒作的事情啊,唉啊總覺得難得不得了,你只要每一個次第摸對了以後當那個心相一轉過來,覺得啊,原來這麼個現成法,這麼個現成法,嗯就這個,所以
【 世庸怨敵,一次擯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時仍來報怨,煩惱不同。煩惱於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無往他方亦無報復,】
就是這樣,說世間的這種怨家仇人啊耶儘管你一次把他趕走了,現在暫時的安樂了,等到過兩天啊,他慢慢的,哈等他恢復了力量他又來了。耶這個麻煩,煩惱這個東西啊不是,煩惱在你的身心上面,假定你一次真正的能夠從根本拔掉了以後啊,他絕對沒再力量來報復你的,絕對沒辦法來再報復你的,但是問題在那裏呢?由於我們不能精勤破壞煩惱所致。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我們啊眼前真正要努力的在這裏啊,真正要努力的這裏啊!啊所以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精進的,入行論,
【 入行論云:「擯庸敵出國,攝受住他方,養力仍返報,煩惱敵不爾。】
就是這個,前面解釋這個,
【 煩惱為惑慧眼斷,遣離我意能何往,豈能住餘返報我,唯我志弱無精進。】
這個煩惱之所以能夠迷惑我們啊,因為我們不認識它,你現在認識它了,有了智慧啊,有了明,有了正知見啊!被這個慧眼一斷,斷除掉了以後啊!從我們的心意當中啊!把它趕出去了,它能到那裏去啊,它沒地方可去了,它豈能住在別地方再來回報我們,不可能的,這是問題在那裏啊,只是我的意志薄弱啊,不精進啊,第一個是意志薄弱不精進,這已經是非常糟糕了,我們還找種種藉口,唉呀這個也少不了,唉耶那個也少不了,那個也少不了,那少不了,你心理本來就沒準備嘛,那當然嘛,就完了,
【 女絨巴云:「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應以對治遮除,若不能遮,應即起立設曼陀羅及諸供具,供養祈禱尊長本尊,次緣煩惱,忿怒念誦、即能折伏。」】
這個一個祖師說的,說煩惱起的時候不要懈怠,這是我們真正的時候,啊當下就應該去對治,這樣的遮止它,如果不能做的話應該怎麼辦呢?站起來,啊這個第一個對治就你是當下一念,說認得它,萬一做不到站起來設曼陀羅,曼陀羅就是供養,為什麼這個地方要說曼陀羅啊,這個曼陀羅就是我們這個現在,真正的曼陀羅就是壇城,叫做周界,換句話說這個曼陀羅雖然是我們現在手上的行相,這個就是表示把我們所有,所有的一切都供養,是啊!所以這個現在西藏還保留著,這個三種供養法,第一個供養的話,就是把我們那個南閻浮提的一切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最好的一生就是佛的圓滿報身報土就是你觀想供養一切諸佛,為什麼要供養?我們上、上面說那個四力對治當中說過的,這個對治煩惱當中因為你的力量太小啊!所以我供養,靠佛的力量,你靠那個金剛山耶,這個力量就很大了啊然後呢?因為自己的力量差,所以供養了以後祈禱尊長本尊,尊長就是師長,本尊的話那就是你念佛的,就是佛陀,阿彌陀佛,然後呢?你念本師釋迦就是我們世尊,釋迦世尊,乃至於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念了以後然後他的力量,緣煩惱,忿怒念誦,對著煩惱,以大忿怒,這個真是大瞋相,來折伏它,來折伏它,所以這個地方注意啊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對治遮止。你們了解了這一個,漸漸就了解了,為什麼我告訴你們,說我要尊重時間,為什麼要這個,就是你心理當中啊,平常是什麼,一天到晚隨順著煩惱,現在漸漸了解了沒有,啊所以這個地方你心理面曉得耶,我現在這個是跑到這個寺院裡來訂立一個規矩,他的規矩目的幹什麼,就是依法止情,依法盡情,依法化情,還記得這三句話嗎?不是說斤斤計較在這個上頭,是這個時間本身是的確有一它特別的原因,可是他每一個地方有它,各色各樣的原因在,喔早晨一聽見板,啪馬上起來,就是這樣,固然一方面對治煩惱,一方面呢?你又尊重法,任何一方面,就是這樣,他有種種這種好處,如果你了解了這一個你就不會說,耶別的地方這樣,那地方,那有他什麼關係嘛,別的地方那一些人,在他的環境當中用這種法制他的煩惱,就是如此嘛,這樣這個法本身那個是不管它,法法圓融,然後呢?適應你的緣用這樣的法,所以這個叫做緣起之法嘛,你把握住這一點,一點問題都沒有了,一點問題都沒有,這是我們要根本上面認識的啊,
【 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動住處,勁舉項頸,亦能折伏,可見彼與煩惱鬥爭。」】
那麼另外一個人說,他又說啊,就是還是那個女絨巴,他只是說,別人又告訴他,他不但如此啊,而且啊他本來住在那個地方站起來換一個地方,啊勁舉項頸,用力咬盡牙關就這麼來幾一下,是這樣來,他也能制伏,這個實際上真正的說明什麼?說明說明他的心理的狀態,全部精神擺在那個地方,啊所以啊從這個地方可以看見他跟煩惱鬥的樣子,跟煩惱鬥的樣子,昨天晚上我下去跟人家說一個笑話,還有人曉得這個事情啊,我以前曾經跟你們常常說的,說啊我們啊這個不認識,如果不認識菜啊,叫你拔草啊,結果啊你草沒有拔掉,就把菜拔掉了,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有它的原因的,啊那我常常說的,就是我老師,喔這個人是非
【 此復應如阿蘭若師云:「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
嗯現在我們啊不管是白天也好,不管是晚上也好,實際上呢?不管你醒著也好,不管你睡著也好,你說你睡著你怎
【 依此而行乃能生起。】
你照著去做的話耶他就生起來了,也只有照著這個辦法,你才能夠生得起來,
【 又傳說大覺窩一日隨見幾次,爾時定問「生善心否。」】
啊這個是阿底峽尊者說的,到了宗喀巴大師已經三百多年了,所以他傳說,那聽見,說這個這樣說不管你碰到幾次,他總會問你的善心生嗎?注意喔,這個就是我們最大的一個教誡哦,我們現在碰見了,幹什麼,啊一碰見啊,啊那也不曉得多少這種閒話,一串啊怎麼弄也弄不斷,大善知識碰見了,他就問你,耶!你那善心生嗎?我想所以記得雲谷法會禪師這段公案,碰見了凡四訓,隨去他丟個蒲團給你,啊然後呢問你的時候,別來功夫如何啊?那個祖師的典型,佛是更高,我們現在要學佛的話,就從這個地方學起,自己問自己也問這個,大家遇見了也應該這個,那個時候慢慢慢的煩惱就減少了,啊互相策勵的時候也是策勵這個,啊那麼前面啊,啊就是由把應學的,學的戒關於戒的這個特質,重要的,以及降服煩惱我們現在應該做的,
【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謂癡罪重極難遠離,為餘一切煩惱所依。】
在這個斷煩惱當中啊,他也有一個深淺次第等等,最難斷的是癡煩惱,同時他不但難而且是一切煩惱所依,這個我前面特別跟大家說過,不要說哎呀我現在沒煩惱,現在在無記在癡相當中,啊這個貪啊瞋啊說實在的我們就算不能斷掉它還認得它,你只要認得它都有機會,這個癡我們還不認得它,我們還覺得很好,啊現在常常有人說哎呀,六祖大師不是說心平何勞持戒,我現在心很平啊,持什麼戒啊,現在實際上的心平了沒有,不一定,有的固然平,有的對不起在癡煩惱當中,心平什麼情況呢?就是六祖大師,他是這樣說的,然後他的示現怎麼樣,到後面人家拿了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啪抹過去那這麼刀在脖子上抹過去頭還在,第二次再來一下以為眼睛花了,對著他再來一下,他的頭還在,他這個心平的現象,你有這個本事嗎?那的的確確你可以不要持戒了,這樣喔,這個心平這樣的不是說你現在的心裏平平,心平平心平氣和,人家打你一個耳光不要用那個刀子來喔,哇你就跟他吵得面紅耳赤,不打架才怪呢!說心平這個不是平,啊人家呢少給你一樣東西,啊那時候你心裏面覺得怎麼沒有我的份啊,啊那個不是平,那是癡,這我們要認識的,
【 彼之對治,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
怎麼對治它呢,多修緣起,十二因緣,啊你對這個生死流轉的行相,以及怎麼樣使它還滅,你能夠很善巧的了解了以後那就對了,上次那個考題的這個答案啊,我沒給你們,啊我告訴你們喔,下次還要考,所以啊你們在這個上面啊好好的要認真的努力,啊好好的努力,啊等到你們考對了我才告訴你們,你考不對我不會告訴你們,但是我在旁邊啊會慢慢的指引你們啊如何認識他,這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現在的的確確的目前對治這個東西最好的辦法,學到現在為止這個,實際上將來還是這個,不過他的內涵啊一步一步的更深
【 若能修此,則五見等一切惡見悉不得生。】
假定你真正能夠修這個的話,我們現在的五見,一切惡見,統統不得生,這個見煩惱啊,罪魁禍首就是這個東西,見解一定是在前面的,啊你有了這個見解就這樣,啊覺得這個事情要這樣的辦,要就那個事情那樣辦,我說了這個見解,我想起一個很有趣的事情來了,啊如果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啊,說給你一個蘋果啊,叫你連皮吃,你絕對不願意,我們以前也是一樣,那個蘋果很好吃的為什麼連皮吃啊,結果到了美國人,你削皮他絕對笑你,怎麼你怎麼皮削掉的,好像這個蘋果皮很不好吃為什麼要吃掉,你問他好不好吃,當然不好吃,為什麼營養嘛,他就是什麼,見解,他那個概念在前頭,實際上有太多的事情,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妙不可言,我們的習慣啊,是已經養成了我們不知不覺就會這樣的,但是最初一個新的習慣的建立,有兩種可能,有一個你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啊,培養成功了,還有一種新的習慣往往是先那個見解,你覺得要這樣的,你覺得,當你有了這個見解以後你就會,譬如我們現在很多情況都是這樣,啊人家說啊,現在的科學知識告訴你怎麼,想想沒錯,然後你照著去做,所以他一切的根本惡見,你不認識這個事情的產生,所以總總惡見的根本就是薩迦耶見,現在如果你要想對治的話,把根本把他拔除了一切都解決,而對治的方法就是還滅緣起,這樣所以他第一個特別把最難治的根本說出來,實際上呢普通一般主要的煩惱有三樣東西,啊除了這個癡以外還有瞋貪,
【 瞋與現後二世大苦,斷諸善根是大怨敵。】
啊瞋容易了解,但是呢,我們往往容易發,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啊,瞋現在啊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然後呢將來啊也一點好處都沒有,不但沒有好處是大苦,善根由此而斷,真正害我們的是這個,
【 入行論云:「無罪能如瞋。」】
天下沒有比瞋更糟糕的壞事情了
【 故一切種莫令生起,勵修忍辱。】
啊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生這個,要修忍辱,
【 若不生瞋,則於現法,亦極安樂。】
這個啊說要去對治瞋,啊
p. 200
【 如入行論云:「若能勵摧瞋,此現後安樂,」】
眼前心平氣和,將來的得到美善果報,
【 貪愛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業,漸增勢力能生生死。】
這個貪愛這個東西啊真糟糕,啊能夠啊把以前先造的善業不善業啊,漸增勢力能生生死,當我們把十二因緣這個關係了解了,現在了解這個貪愛的可怕,然後呢你了解了真正對治的生死就從這個地方下手,對不對,啊是這個,這樣,所以啊,把以前所積下去的種種的業,所以把這個業這是一個因種,啊這是一個因種,引發他增長生死起發現行的就是這個貪愛,愛、取、有嘛,所以它引發了這個勢力啊能夠生、生死,
【 又欲界者,從受用境,觸緣生受,味著生愛,應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
修行最好的地方就是欲界,所以他這個地方講,對我們這個欲界啊,最啊!最難最難了解的是癡,但是我們修行的下手第一步從這個地方開始啊,種種的受用的境界上面啊受用的圓滿有兩樣東西,觸跟受,觸緣就生了受,受緣,受為因緣而生愛,那怎麼對治它呢?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這個告訴我們,啊你怎麼對治法呢?就是這樣修習,這個修習包含了,親近善知識,而不要拿喔人家對你好,哎喲你現在啊,這樣啊,這個人講的這麼嚴,都沒有道理啊!都說什麼:你不要,這個曉得,所以善知識第一,第二呢聽聞如理的正法,然後呢第三個,啊這個正正正正聽聞,最後呢如理思惟,思惟些什麼啊,你曉得這個東西的害處,啊不清淨,啊以及種種的過患,如果是你真正的了解他的害處,知見上面就排斥他,不像以前,然後呢?你修習了不淨觀以後的習性上面整個扭過來,那個時候啊,這個貪愛啊再怎麼也沾不上你了,再怎麼也沾不上你,啊佛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講這個,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可以拿佛法作為藉口,哎呀我在這裏弘法啊,哎呀我如果不這樣作的話,啊那些信徒啊,啊那那那斷了他們善根啊!嗯不是這樣,啊如果是你不得善巧,如果說不了解這一點,這樣去做的話,不是斷了信徒的善根,是我們斷了佛法的慧命啊,佛無量阿僧祇劫所積的法寶,到我們手上就被你一刀殺死,這個我們要認得清楚的啊,所以啊拿這個佛法用來這樣對了怎麼用啊?啊,你思惟它的過患,啊然後呢修不淨觀,到那個時候啊,再有好的名聞利養,你一看見啊,哎呀害怕的逃都來不及,沾都沾不上,那個時候啊遮止掉了,這個是下手,於是貪瞋癡啊,一一對治耶,這個主要的都對治了其他的當然沒問題了啊粗的對治了細的就可以一步一步的深入了,
【 世親大阿闍黎云:「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一害況恆常,近五何不害。」】
這個五樣東西啊!就是指我們的五毒,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呀!啊恭敬的不得了,喔!這個是好東西呀!嗯錯了,這個才是我們應該真正努力做對的,
p. 199
【 善知識樸窮瓦亦云:「我雖忽被煩惱壓伏,然我從下而為切齒。」】
這個祖師這種行持都是值得我們啊!做為榜樣的,我們看見祖師這樣我們就心裏面啊不會氣餒,不會氣餒,我們就勇氣百倍,像這麼一個大善知識,樸窮瓦嘿!那他有的時候也被煩惱壓伏喔,啊換句話說,它又現行了,它要犯,但是他怎麼辦呢?從下而為切齒,什麼叫做切齒呀!咬牙,我雖然被你壓,壓壓住了對不起,我就是不服氣,我就是不服氣,我就是要跟你鬥,你有這個心嘿你就鬥得過他,現在啊我們還沒有鬥啊,已經臣服在他的腳底下,你一點用場都沒有,現在我們還常常說啊,唉呀這個事情啊不行啊,這個事情少不了啊,這個事情這樣啊!不是,這個事情我也不服氣,那個事情我也不服氣,我的目的就在這裏,他眼前雖然還在現行當中,但是我全部精神就要跟他鬥,是的,我現在被他壓住了,但是我不服氣的就是這一個,好了這就對了,這就對了,所以那善知識就是這樣來的,
【 博朵瓦聞之曰:「若能如是,當下即退。」】
說你真的這樣的話,耶對不起,他馬上就退了,別的敵人啊,他壓在你身上雖然你咬牙緊啊,咬緊了牙關,對不起你力氣不如他,你沒有辦法,啊煩惱這個東西妙極了,你真的在下面咬牙的話,他就沒有了,原因為什麼?簡單的很啊!所以是內法,所以說他難啊是難極了,說他容易是容易極了,當你一念覺醒的時候,請問你的決心是什麼?覺相嘛,已經不是煩惱相了嘛,所以說他的的確確非常容易耶,的的確確學別的東西啊,的的確確有的時候不可能,不一定能夠學啊,但是學佛的話,你真正會了以後啊,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時刻,沒有一件事情上面,不能學的,為什麼?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都有心嘛,很簡單嘛,只要你的心提起來就對了嘛,你說你現在做任何事情,啊你要去買一樣東西唉呀對不起天氣不好,唉呀等一下沒有錢,啊跑出去又不方便,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大堆不行,眼前做太多的事情,你要掃一個地找不到掃把,你要弄個半天啊!但是煩惱這個東西的話,你一念覺醒,所以你只要切齒當下即退,對嗎?這個理路很清楚耶?然後呢?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經驗,當你真正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裏聽的時候,耶沒錯沒錯,真正重要的,前面你啊!是不是在忍受這個煩惱,最嚴重,最可怕的,我們非理作意,他還覺得他唉這個有道理的,所以記得這個生煩惱的六因嗎?你前面這些東西你必須要弄得很清楚,啊固然煩惱最主要是他的隨眠,他的種子,他遇見那個境界啊!耶那就生起來了,那遇見了境界有幾種,有一種由人爾而引起的,有一種由法爾而引起的,有一種呢習慣而興起的,還有呢非理作意,現在你心裡面一天到晚在那個煩惱上面轉,非理作意,儘管聽見了法,你會話是啊,法師你說的很好啊,但是我就是聽不進啊!為什麼聽不進啊?你現在這就是非理作意,你並沒有真的跟他切齒,這個就是遷涉到對前面所說的道理,或者對法的真實的行相你沒有清楚,如果你真實的清楚了以後啊,你就會感覺到,耶對啊,我現在這個腦筋起心動念是非理作意,但是他又偏偏不能解決,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認識這一件事情的真相--無明,所以他明明是啊如非親,然後呢非實,記得這個無明的特質嗎?他明明不是實在的,是明明不是親的,就是你偏偏以為這個是實在寶貝的,由於這個無明,所以你執著,這個是第一個不認識他的行相--總的,然後呢?一樣一樣,然後呢?你也不要曉得它的害處,你不曉得它的淨化它了以後的好處,假定你這些東西都了解了的話,那個非理作意就生不起來了,你認得很清楚,所以這個次第大家現在我要重新說一下啊,大家不妨想想看,啊第一個,當你想通了,用用看,妙不可言,不但我們在座的,啊我經驗到的,也應該這麼說啦,這不但我,在座的好幾位同學,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過了,已經,有的人啊,唉啊覺得怎麼弄啊就是弄不起來,有的人覺得耶一轉轉過來,原來這麼簡單法,是嘛的的確確,就是你啊是不是照著剛才這個辦法去做,說你沒作的事情啊,唉啊總覺得難得不得了,你只要每一個次第摸對了以後當那個心相一轉過來,覺得啊,原來這麼個現成法,這麼個現成法,嗯就這個,所以
【 世庸怨敵,一次擯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時仍來報怨,煩惱不同。煩惱於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無往他方亦無報復,】
就是這樣,說世間的這種怨家仇人啊耶儘管你一次把他趕走了,現在暫時的安樂了,等到過兩天啊,他慢慢的,哈等他恢復了力量他又來了。耶這個麻煩,煩惱這個東西啊不是,煩惱在你的身心上面,假定你一次真正的能夠從根本拔掉了以後啊,他絕對沒再力量來報復你的,絕對沒辦法來再報復你的,但是問題在那裏呢?由於我們不能精勤破壞煩惱所致。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我們啊眼前真正要努力的在這裏啊,真正要努力的這裏啊!啊所以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精進的,入行論,
【 入行論云:「擯庸敵出國,攝受住他方,養力仍返報,煩惱敵不爾。】
就是這個,前面解釋這個,
【 煩惱為惑慧眼斷,遣離我意能何往,豈能住餘返報我,唯我志弱無精進。】
這個煩惱之所以能夠迷惑我們啊,因為我們不認識它,你現在認識它了,有了智慧啊,有了明,有了正知見啊!被這個慧眼一斷,斷除掉了以後啊!從我們的心意當中啊!把它趕出去了,它能到那裏去啊,它沒地方可去了,它豈能住在別地方再來回報我們,不可能的,這是問題在那裏啊,只是我的意志薄弱啊,不精進啊,第一個是意志薄弱不精進,這已經是非常糟糕了,我們還找種種藉口,唉呀這個也少不了,唉耶那個也少不了,那個也少不了,那少不了,你心理本來就沒準備嘛,那當然嘛,就完了,
【 女絨巴云:「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應以對治遮除,若不能遮,應即起立設曼陀羅及諸供具,供養祈禱尊長本尊,次緣煩惱,忿怒念誦、即能折伏。」】
這個一個祖師說的,說煩惱起的時候不要懈怠,這是我們真正的時候,啊當下就應該去對治,這樣的遮止它,如果不能做的話應該怎麼辦呢?站起來,啊這個第一個對治就你是當下一念,說認得它,萬一做不到站起來設曼陀羅,曼陀羅就是供養,為什麼這個地方要說曼陀羅啊,這個曼陀羅就是我們這個現在,真正的曼陀羅就是壇城,叫做周界,換句話說這個曼陀羅雖然是我們現在手上的行相,這個就是表示把我們所有,所有的一切都供養,是啊!所以這個現在西藏還保留著,這個三種供養法,第一個供養的話,就是把我們那個南閻浮提的一切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最好的一生就是佛的圓滿報身報土就是你觀想供養一切諸佛,為什麼要供養?我們上、上面說那個四力對治當中說過的,這個對治煩惱當中因為你的力量太小啊!所以我供養,靠佛的力量,你靠那個金剛山耶,這個力量就很大了啊然後呢?因為自己的力量差,所以供養了以後祈禱尊長本尊,尊長就是師長,本尊的話那就是你念佛的,就是佛陀,阿彌陀佛,然後呢?你念本師釋迦就是我們世尊,釋迦世尊,乃至於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念了以後然後他的力量,緣煩惱,忿怒念誦,對著煩惱,以大忿怒,這個真是大瞋相,來折伏它,來折伏它,所以這個地方注意啊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對治遮止。你們了解了這一個,漸漸就了解了,為什麼我告訴你們,說我要尊重時間,為什麼要這個,就是你心理當中啊,平常是什麼,一天到晚隨順著煩惱,現在漸漸了解了沒有,啊所以這個地方你心理面曉得耶,我現在這個是跑到這個寺院裡來訂立一個規矩,他的規矩目的幹什麼,就是依法止情,依法盡情,依法化情,還記得這三句話嗎?不是說斤斤計較在這個上頭,是這個時間本身是的確有一它特別的原因,可是他每一個地方有它,各色各樣的原因在,喔早晨一聽見板,啪馬上起來,就是這樣,固然一方面對治煩惱,一方面呢?你又尊重法,任何一方面,就是這樣,他有種種這種好處,如果你了解了這一個你就不會說,耶別的地方這樣,那地方,那有他什麼關係嘛,別的地方那一些人,在他的環境當中用這種法制他的煩惱,就是如此嘛,這樣這個法本身那個是不管它,法法圓融,然後呢?適應你的緣用這樣的法,所以這個叫做緣起之法嘛,你把握住這一點,一點問題都沒有了,一點問題都沒有,這是我們要根本上面認識的啊,
【 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動住處,勁舉項頸,亦能折伏,可見彼與煩惱鬥爭。」】
那麼另外一個人說,他又說啊,就是還是那個女絨巴,他只是說,別人又告訴他,他不但如此啊,而且啊他本來住在那個地方站起來換一個地方,啊勁舉項頸,用力咬盡牙關就這麼來幾一下,是這樣來,他也能制伏,這個實際上真正的說明什麼?說明說明他的心理的狀態,全部精神擺在那個地方,啊所以啊從這個地方可以看見他跟煩惱鬥的樣子,跟煩惱鬥的樣子,昨天晚上我下去跟人家說一個笑話,還有人曉得這個事情啊,我以前曾經跟你們常常說的,說啊我們啊這個不認識,如果不認識菜啊,叫你拔草啊,結果啊你草沒有拔掉,就把菜拔掉了,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有它的原因的,啊那我常常說的,就是我老師,喔這個人是非
【 此復應如阿蘭若師云:「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
嗯現在我們啊不管是白天也好,不管是晚上也好,實際上呢?不管你醒著也好,不管你睡著也好,你說你睡著你怎
【 依此而行乃能生起。】
你照著去做的話耶他就生起來了,也只有照著這個辦法,你才能夠生得起來,
【 又傳說大覺窩一日隨見幾次,爾時定問「生善心否。」】
啊這個是阿底峽尊者說的,到了宗喀巴大師已經三百多年了,所以他傳說,那聽見,說這個這樣說不管你碰到幾次,他總會問你的善心生嗎?注意喔,這個就是我們最大的一個教誡哦,我們現在碰見了,幹什麼,啊一碰見啊,啊那也不曉得多少這種閒話,一串啊怎麼弄也弄不斷,大善知識碰見了,他就問你,耶!你那善心生嗎?我想所以記得雲谷法會禪師這段公案,碰見了凡四訓,隨去他丟個蒲團給你,啊然後呢問你的時候,別來功夫如何啊?那個祖師的典型,佛是更高,我們現在要學佛的話,就從這個地方學起,自己問自己也問這個,大家遇見了也應該這個,那個時候慢慢慢的煩惱就減少了,啊互相策勵的時候也是策勵這個,啊那麼前面啊,啊就是由把應學的,學的戒關於戒的這個特質,重要的,以及降服煩惱我們現在應該做的,
【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謂癡罪重極難遠離,為餘一切煩惱所依。】
在這個斷煩惱當中啊,他也有一個深淺次第等等,最難斷的是癡煩惱,同時他不但難而且是一切煩惱所依,這個我前面特別跟大家說過,不要說哎呀我現在沒煩惱,現在在無記在癡相當中,啊這個貪啊瞋啊說實在的我們就算不能斷掉它還認得它,你只要認得它都有機會,這個癡我們還不認得它,我們還覺得很好,啊現在常常有人說哎呀,六祖大師不是說心平何勞持戒,我現在心很平啊,持什麼戒啊,現在實際上的心平了沒有,不一定,有的固然平,有的對不起在癡煩惱當中,心平什麼情況呢?就是六祖大師,他是這樣說的,然後他的示現怎麼樣,到後面人家拿了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啪抹過去那這麼刀在脖子上抹過去頭還在,第二次再來一下以為眼睛花了,對著他再來一下,他的頭還在,他這個心平的現象,你有這個本事嗎?那的的確確你可以不要持戒了,這樣喔,這個心平這樣的不是說你現在的心裏平平,心平平心平氣和,人家打你一個耳光不要用那個刀子來喔,哇你就跟他吵得面紅耳赤,不打架才怪呢!說心平這個不是平,啊人家呢少給你一樣東西,啊那時候你心裏面覺得怎麼沒有我的份啊,啊那個不是平,那是癡,這我們要認識的,
【 彼之對治,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
怎麼對治它呢,多修緣起,十二因緣,啊你對這個生死流轉的行相,以及怎麼樣使它還滅,你能夠很善巧的了解了以後那就對了,上次那個考題的這個答案啊,我沒給你們,啊我告訴你們喔,下次還要考,所以啊你們在這個上面啊好好的要認真的努力,啊好好的努力,啊等到你們考對了我才告訴你們,你考不對我不會告訴你們,但是我在旁邊啊會慢慢的指引你們啊如何認識他,這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現在的的確確的目前對治這個東西最好的辦法,學到現在為止這個,實際上將來還是這個,不過他的內涵啊一步一步的更深
【 若能修此,則五見等一切惡見悉不得生。】
假定你真正能夠修這個的話,我們現在的五見,一切惡見,統統不得生,這個見煩惱啊,罪魁禍首就是這個東西,見解一定是在前面的,啊你有了這個見解就這樣,啊覺得這個事情要這樣的辦,要就那個事情那樣辦,我說了這個見解,我想起一個很有趣的事情來了,啊如果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啊,說給你一個蘋果啊,叫你連皮吃,你絕對不願意,我們以前也是一樣,那個蘋果很好吃的為什麼連皮吃啊,結果到了美國人,你削皮他絕對笑你,怎麼你怎麼皮削掉的,好像這個蘋果皮很不好吃為什麼要吃掉,你問他好不好吃,當然不好吃,為什麼營養嘛,他就是什麼,見解,他那個概念在前頭,實際上有太多的事情,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妙不可言,我們的習慣啊,是已經養成了我們不知不覺就會這樣的,但是最初一個新的習慣的建立,有兩種可能,有一個你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啊,培養成功了,還有一種新的習慣往往是先那個見解,你覺得要這樣的,你覺得,當你有了這個見解以後你就會,譬如我們現在很多情況都是這樣,啊人家說啊,現在的科學知識告訴你怎麼,想想沒錯,然後你照著去做,所以他一切的根本惡見,你不認識這個事情的產生,所以總總惡見的根本就是薩迦耶見,現在如果你要想對治的話,把根本把他拔除了一切都解決,而對治的方法就是還滅緣起,這樣所以他第一個特別把最難治的根本說出來,實際上呢普通一般主要的煩惱有三樣東西,啊除了這個癡以外還有瞋貪,
【 瞋與現後二世大苦,斷諸善根是大怨敵。】
啊瞋容易了解,但是呢,我們往往容易發,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啊,瞋現在啊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然後呢將來啊也一點好處都沒有,不但沒有好處是大苦,善根由此而斷,真正害我們的是這個,
【 入行論云:「無罪能如瞋。」】
天下沒有比瞋更糟糕的壞事情了
【 故一切種莫令生起,勵修忍辱。】
啊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生這個,要修忍辱,
【 若不生瞋,則於現法,亦極安樂。】
這個啊說要去對治瞋,啊
p. 200
【 如入行論云:「若能勵摧瞋,此現後安樂,」】
眼前心平氣和,將來的得到美善果報,
【 貪愛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業,漸增勢力能生生死。】
這個貪愛這個東西啊真糟糕,啊能夠啊把以前先造的善業不善業啊,漸增勢力能生生死,當我們把十二因緣這個關係了解了,現在了解這個貪愛的可怕,然後呢你了解了真正對治的生死就從這個地方下手,對不對,啊是這個,這樣,所以啊,把以前所積下去的種種的業,所以把這個業這是一個因種,啊這是一個因種,引發他增長生死起發現行的就是這個貪愛,愛、取、有嘛,所以它引發了這個勢力啊能夠生、生死,
【 又欲界者,從受用境,觸緣生受,味著生愛,應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
修行最好的地方就是欲界,所以他這個地方講,對我們這個欲界啊,最啊!最難最難了解的是癡,但是我們修行的下手第一步從這個地方開始啊,種種的受用的境界上面啊受用的圓滿有兩樣東西,觸跟受,觸緣就生了受,受緣,受為因緣而生愛,那怎麼對治它呢?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這個告訴我們,啊你怎麼對治法呢?就是這樣修習,這個修習包含了,親近善知識,而不要拿喔人家對你好,哎喲你現在啊,這樣啊,這個人講的這麼嚴,都沒有道理啊!都說什麼:你不要,這個曉得,所以善知識第一,第二呢聽聞如理的正法,然後呢第三個,啊這個正正正正聽聞,最後呢如理思惟,思惟些什麼啊,你曉得這個東西的害處,啊不清淨,啊以及種種的過患,如果是你真正的了解他的害處,知見上面就排斥他,不像以前,然後呢?你修習了不淨觀以後的習性上面整個扭過來,那個時候啊,這個貪愛啊再怎麼也沾不上你了,再怎麼也沾不上你,啊佛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講這個,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可以拿佛法作為藉口,哎呀我在這裏弘法啊,哎呀我如果不這樣作的話,啊那些信徒啊,啊那那那斷了他們善根啊!嗯不是這樣,啊如果是你不得善巧,如果說不了解這一點,這樣去做的話,不是斷了信徒的善根,是我們斷了佛法的慧命啊,佛無量阿僧祇劫所積的法寶,到我們手上就被你一刀殺死,這個我們要認得清楚的啊,所以啊拿這個佛法用來這樣對了怎麼用啊?啊,你思惟它的過患,啊然後呢修不淨觀,到那個時候啊,再有好的名聞利養,你一看見啊,哎呀害怕的逃都來不及,沾都沾不上,那個時候啊遮止掉了,這個是下手,於是貪瞋癡啊,一一對治耶,這個主要的都對治了其他的當然沒問題了啊粗的對治了細的就可以一步一步的深入了,
【 世親大阿闍黎云:「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一害況恆常,近五何不害。」】
這個五樣東西啊!就是指我們的五毒,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七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七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五樣東西就是指我們的五毒,任何一樣,就受一樣害,任何一樣的害處啊已經不得了了,現在你五樣具全啊,怎麼辦啊。
p. 200 (4)
【 又易生難離,謂愛四事,】
這個東西,要想離是難極了,生起是容易極了,那些呀,
【 利譽稱樂及於此等四相違品,意不歡喜當修對治。】
利啊利養啊,譽是名譽啊,稱是稱讚,樂是快樂,所以說八風就這個,反過來,利是衰啊譽是譏,啊不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就是這個,固然,好的固然不要動,壞的也不要動,現在我們對治貪那方面來說的話,就這個四樣,為什麼?這個是特別難除,此相違品啊,即此等相違品,此等相違品的話,就是變成八風了,在這個利譽稱樂這是引我們的貪,然後呢?衰毀譏苦是引我們瞋,總之根本是癡,啊這個我們要排斥它,排斥它,意不歡喜就曉得它的過患,不要為它所污,當修對治。
【 此復總修生死過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真正的方法還是什麼啊修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
【 慢於現法最能障礙當生之道,及當來奴賤等因,故應斷除。】
啊那麼除了貪瞋癡以外,慢呢?
【 慢是現在最能障礙當生之道」,】
這個的確是,慢看是看不出來的,但是你有這個慢心在的話,你就沒辦法,啊就是講那個東西啊,覺得這個佛法就是這樣,好像它也並不並不強,啊這個不值得聽,把我啊總是看的比別人強,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之前為什麼一定要曉得自己病,一定要恭敬的原因就這個,你這個生不起來的話,聽佛法根本沒用,如果你這個有了以後就算他比你差一樣的對你有受用,這我們已經了解了太多的理論,就現在就認真去做,啊如果你真的生起來的話,啊一個蚊蟲對你是個善知識,罵人也是個善知識,何況是普通真正的一個善知識,所以這一個地方就是講慢,眼前是障礙,當來呢?下賤,啊所以要斷除。斷除道理,
【 如親友書云:「當數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憍慢。」】
還是思惟啊,啊生死之間啊你把我看的這麼大,結果我啊是老,生老病死的根本,然後呢愛別離呀,什麼等等啊,八苦交煎啊,啊在任何情況之下,對不起,你就跳不出啊,那個染污之業所感果,必然的這條死路啊,所以啊了解了這個去對治的話,這個憍慢就生不起來。
【 若於四諦三寶業果獲得決定,則不復生疑惑隨眠。】
最後這個疑,哪如果是你對這個四諦三寶等等,以及業這個道理啊能夠產生決定的定解勝解的話,那麼所有的疑惑的隨眠都生不起來了,所以現在最主要的惡見,啊換句話說見煩惱能夠去除,然後呢?這個癡煩惱,貪瞋癡慢疑除掉,這就是啊我們目前真正應該努力的,前面是告訴我們,現在總的來說,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幹什麼?要鬥煩惱,而且鬥的方式呢隨它什麼時候行相一生,生於無間是馬上去鬥,這樣,要想鬥它,還要了解這煩惱的相,啊然後呢,他的過患斷除的勝利等等,這一段告訴我們的就是別,各別的說,那麼這個煩惱是那一些,那這個煩惱那一些煩惱前面已經說過了,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啊對治的簡單的方法,是,到現在這裏為止我們曉得了,啊原來中士真正告訴我們的特質,我們能夠從這個地方下功夫的話,無有不成者,啊如果以這一個念佛為正行,這一個為助行的話,那一定往生啊,而且這個品位一定不小,因為眼前你煩惱沒有了,你所以鬥煩惱是為什麼?怕生死,所以鬥煩惱是要求極樂,所以一心一意,本身你不念佛,本身就是最好的念佛,已經。何況佛還有這樣的願力在,所以同樣的道理,你參禪學教等等呢,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在這個上頭,所以我們曉得,啊所以這個地方叫共中士道,這個就是走上去的整個的基礎,啊這個是它的大要,我們上面這樣的次第呢,所以現在啊,我們啊就講那個持戒的這個內容已經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啊繼續下去。
【 又睡眠昏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
啊那麼除了上面特別的告訴我們啊戒的重要,以及如何持法以外,如何防犯以外,那麼這個地方提出幾樣東西來,啊是這幾樣東西啊,這個平常啊雖然是很小呀,但是修行善法當中啊,這個障礙是最大,啊那幾樣呢?睡眠昏沉這是向下沉的時候,向下沉的時候,然後呢還有向上昂的時候,掉舉,平常是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這個行相簡單的說一下,啊這個睡眠就是我們平常睡眠,睡眠倒的確的忙了一天呢你去睡,前面已經告訴完了,說我們睡一定要睡,後面也會告訴我們睡是一定要睡,可是那個時候睡的心情啊我們要注意,身體需要休息,但是呢心不是,心不是,心要保持著怎麼精進,啊那麼在白天呢,平常的時候啊,你坐啊或者什麼等等啊這個昏沉,這昏沉往往啊比如尤其是當我們啊,在學定的時候,自己還覺得哎呀很好,實際上呢,一直在昏沉當中,不但學定喔,在我們很多情況之下,比如說念佛,有很多啊念佛念的好像哎呀那個念的很好,實際上呢,他就是在輕昏狀態當中,輕昏狀態當中啊,這個像養神那樣的,他還覺得很好,啊這是一個很大的大障礙,我們不知不覺就想能夠這樣的話,自己已覺得對,這個是一個問題,啊那麼除了這個以外實際呢就是主要的就是你心裡面啊,下面告訴我們的要把正知正念提起來,還有呢?就是心裡面舉起來的時候啊變成掉舉,掉舉就是跟貪相應的東緣西緣,心裡面老是想那些事情,啊放逸,放逸就是心裡面啊不在善法欲上面努力的去精進的,所以心裡面放寬了以後啊覺得這樣,無慚無愧自己啊對於錯誤啊不曉得慚愧,慚愧的兩個,心裡的行相是一樣的,一個呢是由於自己啊反省關照而引發的,哎呀我怎麼自己這麼差呀,啊還有一個呢,由於比之人家而感覺出來的,這個不同,那麼我們真正重要的呢,平常呢一定要保持啊正念跟正知,反之你正知正念一失去的話,那個問題都來了,「所以啊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啊這一種,平常的時候最容易生起的,而這個呢,因為生起了跟煩惱相應,當然你不在修行當中,所以我們正規的修行啊就要這樣,那麼持戒第一步呢主要呢就是這個,所以持戒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什麼?要正知見,而這個正知見要靠那個正念去護持它,那麼像前面這樣東西的話,那最容易呀把你的正知見正念啊損害的失去的,所以這個一失去的時候,那什麼都談不到了,他就說這一個雖然看起來很小呀,但是啊它為害甚大,為害甚大,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啊這個真正對治它始終是有一個正確的方法,我們要曉得它對我們有什麼害處,你曉得了害處以後,才心裡想嗎,每次把它看成功這個是我們的真正啊要對治痛切的冤家,那麼那個時候就是要去對治它,下面這一句話啊率爾率爾令漸微劣啊,率爾率爾就是心裡面啊剎那剎那,實際上呢這個就是真正用功的時候,現在我們了解這個文字,你們真正修行的時候啊,這個很重要的,自己你一觀察就曉得,如果不觀察的時候呢?它自己呀就流失掉了,就在妄念當中,然後就在放逸當中,所以真正修行的是一定是這樣,一定這樣,真正用功的時候這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這是念念自己啊,哎覺得是的我現在在正念正知當中,那個時候你不要去管它,啊到後面還有詳細的告訴我們,怎麼樣在這上面用功的方法,那麼說那個過患,那就是前面講那些過患它一一說明,
【 如親友書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
哪就是我們通常所學定的所五蓋,五蓋啊,貪瞋啊然後呢掉悔啊,然後啊昏沉啊,疑惑啊,這個修定的時候啊最嚴重的,會障蓋善法的。
【 勸發增上意樂經云:「若樂睡眠與昏沉,痰陰風病及膽疾,其人身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
啊這個就是啊,如果一個人啊,好歡喜多睡覺,然後呢經常昏沉的話,這有這樣的情況,這個人身身體裡邊啊,就有這一種東西啊的增長,啊因為這個東西增長的話,它諸界就是四大,四大界地水火風,那麼這個它就啊不能啊很平穩的在維持著,這樣一來的話呢,那身心就動亂。
【 若樂睡眠與昏沉,集飲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顏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
啊好昏沉睡眠的這些人啊,他有種種毛病,還有一個呢,飲食多了以後啊,通常啊吃的多的人啊,都會犯這個毛病,啊飯吃多了以後啊昏昏沉沉的,就這樣,而這種狀態啊,那所以啊結果呢?產生啊身體嘛沉重的不得了,做事情啊力
【 又云:「若樂睡眠與昏沉,其人愚癡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闇。」】
啊他好歡喜睡眠昏沉的話,這一種人屬於愚癡的人,真正的用功努力的人,那全部精神啊提起來在這個上面,他如果說走了這個昏沉睡眠這一條路的話,那恰恰相反,啊愚癡,就這個,我們修學第一個善法欲,其實這個道理啊我們隨便一體會就體會的到,比如說你對有一樣東西特別起勁的時候啊,那時你精神好的不得了,啊他叫你啊這個睡覺去啊,你做不到,我們常常說的晚上啊大家啊看電視看的很起勁啊,哎是早一點睡覺啊,哎沒關係沒關係,沒關係為什麼?就是你那個時候的心裡面的好樂之心很強,好樂之心很強,啊那麼反過來的話呢?你對它沒勁的話,叫你就提不起來,現在我們修善法也是如此,啊所以平常有很多人是懶懶癱癱啊,這個真正修行啊不行,絕對不行的,修行一定要提起大精進的力量來,這是必須要的,啊這是必須要的,啊在這種狀態當中啊,那個就是啊真是最愚癡的最幼稚的凡夫啊,他什麼樣的修行啊都談不到,修行都談不到,已有的還要退失,已有的退失,就這樣,所以是退失白法趣黑闇啊。
【 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
那麼這個念住經上面有這一段話,大智度論上面龍樹菩薩又特別引這個話,好多經論上面啊都說這個話,一切煩惱所依的依處,什麼呢?懈怠,懈怠,不管是那一個人,他懈怠一在的話,對不起那佛法就根本談不上,懈怠是什麼呢?無不是只零零碎碎的,馬馬虎虎這個,就是精進的相違的所對治品,反過來說,懈怠相違背的對治就是精進,就這樣,凡是你不精進的這種狀態這個叫懈怠,剛開始的這個心裡叫放逸,啊那麼後面就是懈怠,就唯一的對治就是精進,而修學佛法必須要的資糧善當中第一個是精進,啊不過這精進注意喔,這個精進啊是指在善法上面精進啊,有很多人忙的,一天到晚忙這忙這個,這個也放不了,那個也放不了,什麼事情也去忙,這個不叫精進,這個是大懈怠,啊一想哎呀這個人情也少不了的,等一下這個事情也少不了的,等一下又要請假,又要這個,這是大懈怠,這個是跟善法是完全不相應的,啊什麼都捨掉了,就一件事情全部精神的擺在這個善法上面,跟煩惱鬥,啊眼前我們真的要做的,然後呢由這個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向上,所以注意啊這一句話特別的擺在心裡面,啊一切煩惱所依什麼?懈怠,你一有了懈怠,好了,那談佛法就談不到了。
p. 201
【 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這個懈怠之前就是放逸,先開始的行相啊就是哎呀你好像無所謂的樣子啊,那麼下面緊跟著這個,善法就鬆弛了,鬆弛了以後啊,煩惱都跟著來了,所以它一旦放逸了以後啊,那不要說佛法了,就是我們修學的人啊,這世間法都不行,喲很簡單啦,就像我們做生意的人啊,你要想去認真的去做馬馬虎虎的生意都做不好,世間的事情都做不好,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真正有智慧修學佛法的人啊,絕對不可以,絕對不可以,啊一切時處提起來,心念上面提起來,哎呀觀察我現在在幹什麼呀,一點,稍微馬虎一點就不可以,這個是所以你了解為什麼古人啊他會這樣,那怕坐在這裏他端端正正,啊做任何事情這樣,而我現在漸漸在了解為什麼以前的人啊說磨墨啊,這個墨歪了也不行,啊乃至於孔老夫子說,肉,啊吃肉的時候啊,他那個肉如果切的不方正的話,他不吃,這表示他任何一個事情心念啊就保持的啊,啊我們常常說一點一劃是規規矩矩的,稍微若錯了,哎他就覺得哎這個路走錯了不可以,這樣,就這樣的心裡面啊他這種警惕的心情啊在任何情況之下,看見一點不對都不可以,換句話這個就是什麼呢?那就是典型的精進不放逸的,反過來放逸是什麼呢?什麼事情啊都是悠悠散散,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心裡面覺得輕輕鬆鬆,蠻好過的日子,啊這個都是啊愚癡畜生相,啊畜生相,然後呢?佛法上面的是這樣,哎跑出去忙別的事情啊,忙的起勁啊,那不相應,所以我們要了解的。
【 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
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通常我們碰見這種情況啊,要啊認識,哎呀自己錯了啊,不可以呀,時時提醒自己,啊要感到慚愧,反過來如果我們啊不檢查自心,不了解這個內心,而沒有慚愧心,捨掉了這個慚愧心,那怕讓你做天王,喔那世間的啊,這世間的,比起天王根本比不上,啊不要說有錢的大老闆,不要說有勢力做一個什麼小小的官,做總統那個比起天王,怎麼可以比呀,就是做天王但是啊如果不,做了這個天王不能修學佛法意違背正法,這個事情不要。所以呀在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啊,他寧願跑到最苦的地獄裏邊,如果這個地方有佛法他也要去反之如果雖然上天堂那地方有佛法他不去,這裏也是如此,啊他說啊你如果是不能內心當中維持正念,沒有慚愧心提起來,違反正法的就怕,就算叫你做天王你不要,寧願幹什麼啊,寧願瓦缽蔽衣,窮的像乞丐一樣,下面叫觀敵家盛事,窮的什麼都沒有啊,看見的冤家對頭就在那裏耀武揚威,沒有關係啊,啊我寧願做個乞丐,看見冤家對頭的盛就是啊,啊非常好的耀武揚威的樣子,那沒關係,那是他的事情,我可是啊內心當中要怎麼樣?要修學佛法,而這個世間的事情絕對不是我所要的事情,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的所謂啊,啊放逸,懈怠,精進,他所指的質跟法,尤其是正法,相應不相應而說,本生論。
【 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
那麼下面論上面告訴我們,說呀你要知道啊,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什麼呢?念,念身住,啊所以佛一開頭的時候善逝集道品,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第一個重要叫四念住,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啊,要把我們的正念啊,安住在這個地方,這個才是我們真的重要的,啊這個是唯一重要的,如果是這個東西一旦失去了那就害了,那個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害了,所以啊佛陀說啊唯一的過失是什麼啊?就是你不能啊維持這個正念的時候,啊當那個正念失去的時候就害了,所以啊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所以我們眼前正是修行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啊,最最重要的應該幹什麼呢?努力的去守護這個正念,守護這個正念實際上還要一樣東西,正知,耶!你曉得現在對了,然後呢就安住在這個正念上頭,那時候你保持這個正念,保持那個正念,所以這個時候的念提啊是安住在這個正念上頭,提也可說是念生,啊我們要曉得呢把我們這個心念的念提念生啊安住在這個善法上頭,這個叫正念,一但這個失去了,那麼什麼過失都來了,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最大的一個過失,前面說的懈怠是最大的過失,這個地方說啊這個失去正念是個最大的過失,好像是兩個不同,實際上是一個,他精進的什麼?精進的就是把那個正念提起來,懈怠就是沒有這個東西,換句話說啊一個是教他提起這個正念的這一種力量來說,策發那個正念,念念向上,啊一個呢是正對著你所提的內容來說,所以說的是兩樣東西,指的是一個行為,假定說你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那麼什麼好事都做不成,什麼壞事都來了。
【 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
那麼這個論上面這麼說,雖然啊你具足了啊很多佛法上頭的認識多聞,還有呢不但多聞而且啊你啟發了正信啊,還有啊你一心好樂的能肯精進,下面還有一樣東西什麼啊,正知,因為你不能正確的了知的話,你不知不覺當中啊就有犯染,有犯染,就是說,所以這個正知跟正念啊,它像個左右手一樣,當這個正知啊隨時檢查,啊隨時的檢查,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啊念佛打坐,自己覺得坐的蠻好,實際上呢已經啊掉入輕昏狀態,尤其是這個毛病,或者是輕微的這種妄念,啊想的不知到那裏去了,自己坐在那裏不知道,坐了半天,還覺得蠻好,實際上不曉得錯到那裏,那麼這個毛病在那裏呢?就是沒有正知,喔這個詳細的行相啊以及修學的方法在後面的奢摩他一章說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那個時候你們才去學定啊,那就千穩百當了,啊那麼現在呢到這裏為止把前面所說的睡眠、昏沉、掉舉、然後呢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每一個項目它的過失禍患等啊,引種種的經論啊在這個地方詳細說明一下,所以我們了解正式開始修行的時候下腳第一步做那個戒基礎的時候啊,這個地方要特別的努力,特別的認識,然後呢?精進的去行持。
【 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為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啊是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說生死是痛苦的,而這個痛苦的根本的原因呢,最後追蹤到根本上的是煩惱,這我們所有的現在的努力就是要斷除這個煩惱,但是它不是一口氣一下就能夠把它斷除的,諸煩惱及隨煩惱就是大大小小各色各樣,但至少有一點我們必須要了解啊,啊不隨煩惱,這個地方,這一句話千萬注意啊,是我們目前的的確確不可能一下把它斷除乾淨,乃至於經常要跟著它,但是呢?這個時候要什麼不要隨順它,前面那個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啊?啊有的時候啊被它壓倒了,哎但是壓倒了他不並服氣,在下面咬著牙,切齒,換句話說對不起,我今天啊雖然啊被你打倒了,但是我絕不服氣,我一定要跟你鬥,這是現在我們就要的心情,這個很重要的,所以我以前啊一再的啊說什麼叫持戒,引那個瑜伽戒本上面菩薩戒,不是說你呀今天一持,哎呀就像那佛菩薩一樣,這個不可能的,絕不,絕無可能,我們因地上面是混身煩惱的一個凡夫,怎麼可能一下就完全持清淨的,天下絕無此事,佛法尤其不會這樣,而是怎麼辦呢?照著次第一步一步的上去,就是你努力的時候,像前面說第一個你要懂得,要怎麼樣去呀正確的了解,要學,要學,所以啊對治這個不正知這是我們第一啊,無知對治,然後呢?了解了以後還要不放逸,雖然,否則的話雖然你多聞啊,前面說啊你也曉得也肯啊,但是呢?你如果悠散這個悠悠散散啊不行,所以不放逸,啊然後呢?對他起大恭敬,雖然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煩惱還是盛喲,還是很強盛,不過,下面就告訴我們啊,你不要隨順它,不執彼品,視為怨敵,啊這是重要的,這是重要的,儘管你還是不知不覺被它拉了去,常常被拉了去心裡面要怎麼辦呢?不要說哎這個好的,我們要內心當中說這個真是我生死大冤家,不管你貪心重,瞋心重,癡心重,啊平常比如說啊瞋心重的人啊,他往往啊,自己啊看什麼事情都看不順眼,看不順眼啊,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不是完了以後啊他立刻就感覺到,哎呀我這個瞋,心裡面怎麼又瞋起來了,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五樣東西就是指我們的五毒,任何一樣,就受一樣害,任何一樣的害處啊已經不得了了,現在你五樣具全啊,怎麼辦啊。
p. 200 (4)
【 又易生難離,謂愛四事,】
這個東西,要想離是難極了,生起是容易極了,那些呀,
【 利譽稱樂及於此等四相違品,意不歡喜當修對治。】
利啊利養啊,譽是名譽啊,稱是稱讚,樂是快樂,所以說八風就這個,反過來,利是衰啊譽是譏,啊不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就是這個,固然,好的固然不要動,壞的也不要動,現在我們對治貪那方面來說的話,就這個四樣,為什麼?這個是特別難除,此相違品啊,即此等相違品,此等相違品的話,就是變成八風了,在這個利譽稱樂這是引我們的貪,然後呢?衰毀譏苦是引我們瞋,總之根本是癡,啊這個我們要排斥它,排斥它,意不歡喜就曉得它的過患,不要為它所污,當修對治。
【 此復總修生死過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真正的方法還是什麼啊修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
【 慢於現法最能障礙當生之道,及當來奴賤等因,故應斷除。】
啊那麼除了貪瞋癡以外,慢呢?
【 慢是現在最能障礙當生之道」,】
這個的確是,慢看是看不出來的,但是你有這個慢心在的話,你就沒辦法,啊就是講那個東西啊,覺得這個佛法就是這樣,好像它也並不並不強,啊這個不值得聽,把我啊總是看的比別人強,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之前為什麼一定要曉得自己病,一定要恭敬的原因就這個,你這個生不起來的話,聽佛法根本沒用,如果你這個有了以後就算他比你差一樣的對你有受用,這我們已經了解了太多的理論,就現在就認真去做,啊如果你真的生起來的話,啊一個蚊蟲對你是個善知識,罵人也是個善知識,何況是普通真正的一個善知識,所以這一個地方就是講慢,眼前是障礙,當來呢?下賤,啊所以要斷除。斷除道理,
【 如親友書云:「當數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憍慢。」】
還是思惟啊,啊生死之間啊你把我看的這麼大,結果我啊是老,生老病死的根本,然後呢愛別離呀,什麼等等啊,八苦交煎啊,啊在任何情況之下,對不起,你就跳不出啊,那個染污之業所感果,必然的這條死路啊,所以啊了解了這個去對治的話,這個憍慢就生不起來。
【 若於四諦三寶業果獲得決定,則不復生疑惑隨眠。】
最後這個疑,哪如果是你對這個四諦三寶等等,以及業這個道理啊能夠產生決定的定解勝解的話,那麼所有的疑惑的隨眠都生不起來了,所以現在最主要的惡見,啊換句話說見煩惱能夠去除,然後呢?這個癡煩惱,貪瞋癡慢疑除掉,這就是啊我們目前真正應該努力的,前面是告訴我們,現在總的來說,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幹什麼?要鬥煩惱,而且鬥的方式呢隨它什麼時候行相一生,生於無間是馬上去鬥,這樣,要想鬥它,還要了解這煩惱的相,啊然後呢,他的過患斷除的勝利等等,這一段告訴我們的就是別,各別的說,那麼這個煩惱是那一些,那這個煩惱那一些煩惱前面已經說過了,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啊對治的簡單的方法,是,到現在這裏為止我們曉得了,啊原來中士真正告訴我們的特質,我們能夠從這個地方下功夫的話,無有不成者,啊如果以這一個念佛為正行,這一個為助行的話,那一定往生啊,而且這個品位一定不小,因為眼前你煩惱沒有了,你所以鬥煩惱是為什麼?怕生死,所以鬥煩惱是要求極樂,所以一心一意,本身你不念佛,本身就是最好的念佛,已經。何況佛還有這樣的願力在,所以同樣的道理,你參禪學教等等呢,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在這個上頭,所以我們曉得,啊所以這個地方叫共中士道,這個就是走上去的整個的基礎,啊這個是它的大要,我們上面這樣的次第呢,所以現在啊,我們啊就講那個持戒的這個內容已經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啊繼續下去。
【 又睡眠昏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
啊那麼除了上面特別的告訴我們啊戒的重要,以及如何持法以外,如何防犯以外,那麼這個地方提出幾樣東西來,啊是這幾樣東西啊,這個平常啊雖然是很小呀,但是修行善法當中啊,這個障礙是最大,啊那幾樣呢?睡眠昏沉這是向下沉的時候,向下沉的時候,然後呢還有向上昂的時候,掉舉,平常是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這個行相簡單的說一下,啊這個睡眠就是我們平常睡眠,睡眠倒的確的忙了一天呢你去睡,前面已經告訴完了,說我們睡一定要睡,後面也會告訴我們睡是一定要睡,可是那個時候睡的心情啊我們要注意,身體需要休息,但是呢心不是,心不是,心要保持著怎麼精進,啊那麼在白天呢,平常的時候啊,你坐啊或者什麼等等啊這個昏沉,這昏沉往往啊比如尤其是當我們啊,在學定的時候,自己還覺得哎呀很好,實際上呢,一直在昏沉當中,不但學定喔,在我們很多情況之下,比如說念佛,有很多啊念佛念的好像哎呀那個念的很好,實際上呢,他就是在輕昏狀態當中,輕昏狀態當中啊,這個像養神那樣的,他還覺得很好,啊這是一個很大的大障礙,我們不知不覺就想能夠這樣的話,自己已覺得對,這個是一個問題,啊那麼除了這個以外實際呢就是主要的就是你心裡面啊,下面告訴我們的要把正知正念提起來,還有呢?就是心裡面舉起來的時候啊變成掉舉,掉舉就是跟貪相應的東緣西緣,心裡面老是想那些事情,啊放逸,放逸就是心裡面啊不在善法欲上面努力的去精進的,所以心裡面放寬了以後啊覺得這樣,無慚無愧自己啊對於錯誤啊不曉得慚愧,慚愧的兩個,心裡的行相是一樣的,一個呢是由於自己啊反省關照而引發的,哎呀我怎麼自己這麼差呀,啊還有一個呢,由於比之人家而感覺出來的,這個不同,那麼我們真正重要的呢,平常呢一定要保持啊正念跟正知,反之你正知正念一失去的話,那個問題都來了,「所以啊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啊這一種,平常的時候最容易生起的,而這個呢,因為生起了跟煩惱相應,當然你不在修行當中,所以我們正規的修行啊就要這樣,那麼持戒第一步呢主要呢就是這個,所以持戒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什麼?要正知見,而這個正知見要靠那個正念去護持它,那麼像前面這樣東西的話,那最容易呀把你的正知見正念啊損害的失去的,所以這個一失去的時候,那什麼都談不到了,他就說這一個雖然看起來很小呀,但是啊它為害甚大,為害甚大,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啊這個真正對治它始終是有一個正確的方法,我們要曉得它對我們有什麼害處,你曉得了害處以後,才心裡想嗎,每次把它看成功這個是我們的真正啊要對治痛切的冤家,那麼那個時候就是要去對治它,下面這一句話啊率爾率爾令漸微劣啊,率爾率爾就是心裡面啊剎那剎那,實際上呢這個就是真正用功的時候,現在我們了解這個文字,你們真正修行的時候啊,這個很重要的,自己你一觀察就曉得,如果不觀察的時候呢?它自己呀就流失掉了,就在妄念當中,然後就在放逸當中,所以真正修行的是一定是這樣,一定這樣,真正用功的時候這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這是念念自己啊,哎覺得是的我現在在正念正知當中,那個時候你不要去管它,啊到後面還有詳細的告訴我們,怎麼樣在這上面用功的方法,那麼說那個過患,那就是前面講那些過患它一一說明,
【 如親友書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
哪就是我們通常所學定的所五蓋,五蓋啊,貪瞋啊然後呢掉悔啊,然後啊昏沉啊,疑惑啊,這個修定的時候啊最嚴重的,會障蓋善法的。
【 勸發增上意樂經云:「若樂睡眠與昏沉,痰陰風病及膽疾,其人身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
啊這個就是啊,如果一個人啊,好歡喜多睡覺,然後呢經常昏沉的話,這有這樣的情況,這個人身身體裡邊啊,就有這一種東西啊的增長,啊因為這個東西增長的話,它諸界就是四大,四大界地水火風,那麼這個它就啊不能啊很平穩的在維持著,這樣一來的話呢,那身心就動亂。
【 若樂睡眠與昏沉,集飲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顏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
啊好昏沉睡眠的這些人啊,他有種種毛病,還有一個呢,飲食多了以後啊,通常啊吃的多的人啊,都會犯這個毛病,啊飯吃多了以後啊昏昏沉沉的,就這樣,而這種狀態啊,那所以啊結果呢?產生啊身體嘛沉重的不得了,做事情啊力
【 又云:「若樂睡眠與昏沉,其人愚癡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闇。」】
啊他好歡喜睡眠昏沉的話,這一種人屬於愚癡的人,真正的用功努力的人,那全部精神啊提起來在這個上面,他如果說走了這個昏沉睡眠這一條路的話,那恰恰相反,啊愚癡,就這個,我們修學第一個善法欲,其實這個道理啊我們隨便一體會就體會的到,比如說你對有一樣東西特別起勁的時候啊,那時你精神好的不得了,啊他叫你啊這個睡覺去啊,你做不到,我們常常說的晚上啊大家啊看電視看的很起勁啊,哎是早一點睡覺啊,哎沒關係沒關係,沒關係為什麼?就是你那個時候的心裡面的好樂之心很強,好樂之心很強,啊那麼反過來的話呢?你對它沒勁的話,叫你就提不起來,現在我們修善法也是如此,啊所以平常有很多人是懶懶癱癱啊,這個真正修行啊不行,絕對不行的,修行一定要提起大精進的力量來,這是必須要的,啊這是必須要的,啊在這種狀態當中啊,那個就是啊真是最愚癡的最幼稚的凡夫啊,他什麼樣的修行啊都談不到,修行都談不到,已有的還要退失,已有的退失,就這樣,所以是退失白法趣黑闇啊。
【 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
那麼這個念住經上面有這一段話,大智度論上面龍樹菩薩又特別引這個話,好多經論上面啊都說這個話,一切煩惱所依的依處,什麼呢?懈怠,懈怠,不管是那一個人,他懈怠一在的話,對不起那佛法就根本談不上,懈怠是什麼呢?無不是只零零碎碎的,馬馬虎虎這個,就是精進的相違的所對治品,反過來說,懈怠相違背的對治就是精進,就這樣,凡是你不精進的這種狀態這個叫懈怠,剛開始的這個心裡叫放逸,啊那麼後面就是懈怠,就唯一的對治就是精進,而修學佛法必須要的資糧善當中第一個是精進,啊不過這精進注意喔,這個精進啊是指在善法上面精進啊,有很多人忙的,一天到晚忙這忙這個,這個也放不了,那個也放不了,什麼事情也去忙,這個不叫精進,這個是大懈怠,啊一想哎呀這個人情也少不了的,等一下這個事情也少不了的,等一下又要請假,又要這個,這是大懈怠,這個是跟善法是完全不相應的,啊什麼都捨掉了,就一件事情全部精神的擺在這個善法上面,跟煩惱鬥,啊眼前我們真的要做的,然後呢由這個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向上,所以注意啊這一句話特別的擺在心裡面,啊一切煩惱所依什麼?懈怠,你一有了懈怠,好了,那談佛法就談不到了。
p. 201
【 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這個懈怠之前就是放逸,先開始的行相啊就是哎呀你好像無所謂的樣子啊,那麼下面緊跟著這個,善法就鬆弛了,鬆弛了以後啊,煩惱都跟著來了,所以它一旦放逸了以後啊,那不要說佛法了,就是我們修學的人啊,這世間法都不行,喲很簡單啦,就像我們做生意的人啊,你要想去認真的去做馬馬虎虎的生意都做不好,世間的事情都做不好,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真正有智慧修學佛法的人啊,絕對不可以,絕對不可以,啊一切時處提起來,心念上面提起來,哎呀觀察我現在在幹什麼呀,一點,稍微馬虎一點就不可以,這個是所以你了解為什麼古人啊他會這樣,那怕坐在這裏他端端正正,啊做任何事情這樣,而我現在漸漸在了解為什麼以前的人啊說磨墨啊,這個墨歪了也不行,啊乃至於孔老夫子說,肉,啊吃肉的時候啊,他那個肉如果切的不方正的話,他不吃,這表示他任何一個事情心念啊就保持的啊,啊我們常常說一點一劃是規規矩矩的,稍微若錯了,哎他就覺得哎這個路走錯了不可以,這樣,就這樣的心裡面啊他這種警惕的心情啊在任何情況之下,看見一點不對都不可以,換句話這個就是什麼呢?那就是典型的精進不放逸的,反過來放逸是什麼呢?什麼事情啊都是悠悠散散,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心裡面覺得輕輕鬆鬆,蠻好過的日子,啊這個都是啊愚癡畜生相,啊畜生相,然後呢?佛法上面的是這樣,哎跑出去忙別的事情啊,忙的起勁啊,那不相應,所以我們要了解的。
【 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
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通常我們碰見這種情況啊,要啊認識,哎呀自己錯了啊,不可以呀,時時提醒自己,啊要感到慚愧,反過來如果我們啊不檢查自心,不了解這個內心,而沒有慚愧心,捨掉了這個慚愧心,那怕讓你做天王,喔那世間的啊,這世間的,比起天王根本比不上,啊不要說有錢的大老闆,不要說有勢力做一個什麼小小的官,做總統那個比起天王,怎麼可以比呀,就是做天王但是啊如果不,做了這個天王不能修學佛法意違背正法,這個事情不要。所以呀在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啊,他寧願跑到最苦的地獄裏邊,如果這個地方有佛法他也要去反之如果雖然上天堂那地方有佛法他不去,這裏也是如此,啊他說啊你如果是不能內心當中維持正念,沒有慚愧心提起來,違反正法的就怕,就算叫你做天王你不要,寧願幹什麼啊,寧願瓦缽蔽衣,窮的像乞丐一樣,下面叫觀敵家盛事,窮的什麼都沒有啊,看見的冤家對頭就在那裏耀武揚威,沒有關係啊,啊我寧願做個乞丐,看見冤家對頭的盛就是啊,啊非常好的耀武揚威的樣子,那沒關係,那是他的事情,我可是啊內心當中要怎麼樣?要修學佛法,而這個世間的事情絕對不是我所要的事情,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的所謂啊,啊放逸,懈怠,精進,他所指的質跟法,尤其是正法,相應不相應而說,本生論。
【 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
那麼下面論上面告訴我們,說呀你要知道啊,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什麼呢?念,念身住,啊所以佛一開頭的時候善逝集道品,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第一個重要叫四念住,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啊,要把我們的正念啊,安住在這個地方,這個才是我們真的重要的,啊這個是唯一重要的,如果是這個東西一旦失去了那就害了,那個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害了,所以啊佛陀說啊唯一的過失是什麼啊?就是你不能啊維持這個正念的時候,啊當那個正念失去的時候就害了,所以啊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所以我們眼前正是修行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啊,最最重要的應該幹什麼呢?努力的去守護這個正念,守護這個正念實際上還要一樣東西,正知,耶!你曉得現在對了,然後呢就安住在這個正念上頭,那時候你保持這個正念,保持那個正念,所以這個時候的念提啊是安住在這個正念上頭,提也可說是念生,啊我們要曉得呢把我們這個心念的念提念生啊安住在這個善法上頭,這個叫正念,一但這個失去了,那麼什麼過失都來了,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最大的一個過失,前面說的懈怠是最大的過失,這個地方說啊這個失去正念是個最大的過失,好像是兩個不同,實際上是一個,他精進的什麼?精進的就是把那個正念提起來,懈怠就是沒有這個東西,換句話說啊一個是教他提起這個正念的這一種力量來說,策發那個正念,念念向上,啊一個呢是正對著你所提的內容來說,所以說的是兩樣東西,指的是一個行為,假定說你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那麼什麼好事都做不成,什麼壞事都來了。
【 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
那麼這個論上面這麼說,雖然啊你具足了啊很多佛法上頭的認識多聞,還有呢不但多聞而且啊你啟發了正信啊,還有啊你一心好樂的能肯精進,下面還有一樣東西什麼啊,正知,因為你不能正確的了知的話,你不知不覺當中啊就有犯染,有犯染,就是說,所以這個正知跟正念啊,它像個左右手一樣,當這個正知啊隨時檢查,啊隨時的檢查,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啊念佛打坐,自己覺得坐的蠻好,實際上呢已經啊掉入輕昏狀態,尤其是這個毛病,或者是輕微的這種妄念,啊想的不知到那裏去了,自己坐在那裏不知道,坐了半天,還覺得蠻好,實際上不曉得錯到那裏,那麼這個毛病在那裏呢?就是沒有正知,喔這個詳細的行相啊以及修學的方法在後面的奢摩他一章說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那個時候你們才去學定啊,那就千穩百當了,啊那麼現在呢到這裏為止把前面所說的睡眠、昏沉、掉舉、然後呢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每一個項目它的過失禍患等啊,引種種的經論啊在這個地方詳細說明一下,所以我們了解正式開始修行的時候下腳第一步做那個戒基礎的時候啊,這個地方要特別的努力,特別的認識,然後呢?精進的去行持。
【 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為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啊是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說生死是痛苦的,而這個痛苦的根本的原因呢,最後追蹤到根本上的是煩惱,這我們所有的現在的努力就是要斷除這個煩惱,但是它不是一口氣一下就能夠把它斷除的,諸煩惱及隨煩惱就是大大小小各色各樣,但至少有一點我們必須要了解啊,啊不隨煩惱,這個地方,這一句話千萬注意啊,是我們目前的的確確不可能一下把它斷除乾淨,乃至於經常要跟著它,但是呢?這個時候要什麼不要隨順它,前面那個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啊?啊有的時候啊被它壓倒了,哎但是壓倒了他不並服氣,在下面咬著牙,切齒,換句話說對不起,我今天啊雖然啊被你打倒了,但是我絕不服氣,我一定要跟你鬥,這是現在我們就要的心情,這個很重要的,所以我以前啊一再的啊說什麼叫持戒,引那個瑜伽戒本上面菩薩戒,不是說你呀今天一持,哎呀就像那佛菩薩一樣,這個不可能的,絕不,絕無可能,我們因地上面是混身煩惱的一個凡夫,怎麼可能一下就完全持清淨的,天下絕無此事,佛法尤其不會這樣,而是怎麼辦呢?照著次第一步一步的上去,就是你努力的時候,像前面說第一個你要懂得,要怎麼樣去呀正確的了解,要學,要學,所以啊對治這個不正知這是我們第一啊,無知對治,然後呢?了解了以後還要不放逸,雖然,否則的話雖然你多聞啊,前面說啊你也曉得也肯啊,但是呢?你如果悠散這個悠悠散散啊不行,所以不放逸,啊然後呢?對他起大恭敬,雖然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煩惱還是盛喲,還是很強盛,不過,下面就告訴我們啊,你不要隨順它,不執彼品,視為怨敵,啊這是重要的,這是重要的,儘管你還是不知不覺被它拉了去,常常被拉了去心裡面要怎麼辦呢?不要說哎這個好的,我們要內心當中說這個真是我生死大冤家,不管你貪心重,瞋心重,癡心重,啊平常比如說啊瞋心重的人啊,他往往啊,自己啊看什麼事情都看不順眼,看不順眼啊,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不是完了以後啊他立刻就感覺到,哎呀我這個瞋,心裡面怎麼又瞋起來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八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八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不是完了以後啊,他立刻就感覺到,唉呀!我這個心裡面怎麼又瞋起來了啊?平常我們世間的人啊平常的一般的狀態啊,他完了以後,儘管人家勸下來或者事過境遷了,他心裡還是覺得這個傢伙沒有道理,我有道理,這是什麼--那就是執彼品,啊,他自己覺得這樣對的,他不了解這個瞋的害處。同樣的貪也是如此,是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不一定能夠擋得住,儘管嘴巴上面講不要貪,但是呢人人有這個經驗啊,理論上面又知道,嘴巴上面也講,境界現前又跟著它跑了,但是境界現前可以跟著跑,平常事前跟事後你心裡隨時要告訴自己,哎呀這個不對啊,這個不好啊,我們平常如果說我們還在想唉呀這個好,那麼這個就錯了,這就錯了,當然對我們現在一般來說,像這種世間的事情我們不會,世間的事情我們不會,我們比較容易犯的那個地方自己注意,自已注意,凡是我們容易犯的那些事情,平常時候要了解,這是我真正跑到這個地方,要對治它的就是這個,不要把它看成功這個對我們有幫助的,觀念上面第一個要認得很清楚,在我所了解的,眼前我們在這方面最難對治的是什麼呢?倒還是飲食,它是生死第一增上緣,的的確確的這個平常的時候不會,一跑到那個地方去看見了,心裡面就來了,來了以後怎麼辦呢?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回來的時候想:唉呀這個是生死大冤家,我總用什麼方法把它對治它,千萬不要完了以後,還說哎呀這個營養重要,這個重要,那個重要,那個重要,那個重要,那就完全錯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不執彼品,就是這個啊,他上面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沒詳細說,他千萬不要把這個東西再看成功好的,清淨的,美好的然內心上面去執著它,應該怎麼辦呢?把它看成功這個才是我們的對治的生死大冤家,啊那麼這個貪瞋痴其他的都是如此,其他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就是說隨你個人自己的哪一個煩惱重,不是說我們現在一口氣要把這個東西把它拿掉它,我們必定要懂得拿掉它的次第步驟,這個次第步驟現在呢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這個上頭,所以這兩句話大家注意,這個是眼前必不容少的,真正講修行這是第一件事情,這是第一件事情。所以啊,我們啊,勵力攝對治品啊,破除煩惱,我們要努力把這個對治這些煩惱的各方面的正確的方法,現在啊努力的學習,然後呢,好好的把持住,然後呢?對治這個煩惱,能夠這樣去的話,那麼自然而然哪戒就能夠清淨,所以啊才能夠清淨自內所受尸羅這很有意思,看見沒有,他那個所受的戒,不是在行相上頭的,而是在內心上頭的,就是你內心上頭,所受的戒經過這樣的話,清淨了你能夠內心清淨了,這個行相自然而然慢慢慢慢的就相應了,相應了,這個地方我們並不是忽視這個行相,行相非常重要,剛開始的時候啊,單單的說那個內心那個是說空話,剛開始,的的確確的我們要為外面的境界上面要去嚴加防範,防範了以後,把自己保護在最好的地方,然後呢,努力學習,從內心上面根本上面認得它,於是裡外夾攻,到那時候,你就自然相應,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你偏掉那一方面都不行,啊現在聽說哎呀對淨治煩惱好像行相不管了啊,那是說空話,反過來說,你在那地方行相上執得很牢,自己覺得做對了,裡面一蹋糊塗,那也沒有什麼用場--繡花枕頭,這兩點我們要都清楚,下面
p. 201 (6)
【 大覺窩弟子吉祥阿蘭若師謂內鄔蘇巴云。】
那個就是個大祖師,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弟子,跟他的弟子說,
【 智然後有人問汝弟子眾,以何為教授中心,則定答為已發神通或見本尊,然實應說於業因果漸漸決定,於所受戒清淨護持。】
看看他為什麼這個地方特別提這個人,這地方有一個原因喲!這個正教的圓滿的教授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看看行持這個圓滿教授的真正的行持的行者是怎麼個做法的?他們是這樣做的,說啊某人啊後面有人問,你的徒弟啊,說啊包括說你在裡頭了,你們現在學主要的學習些什麼啊?大家一定會說喔喲,我現在發了神通,見了本尊了,那個是說到了定,如果就是我們現在這樣唉呀學定啊,乃至於念佛的趕快得一心不亂啦。持戒的嘛,哇這個這個各方面好像三衣瓦缽,每一方面一舉一動啊就這樣。乃至啊打坐的話,他會我跑得去得了定,或者說我這個一盤腿可以盤幾個鐘頭,我也可盤雙盤,都是搞這個,講這些看看,這個地方的,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啊,嘿妙了實實在在啊,應該說啊,是業因果啊漸漸決定。
啊說經過了正確的認識啊,現在對業因感得業果的這個道理啊,由於認真如理的修習內心上面產生決定不移的見解,這樣的這個才是,因為你對這個如是因感如是果,正確的了解了,所以你不敢一步亂來,然後呢,努力行持,這個時候的戒啊,拚命的護持,於是就能夠啊持戒清淨,這個是大祖師的典型的榜樣,下面這個解釋說明,
【 故修之成就,當知亦是無明等惑漸趣輕微。能感現後二世純大罪苦,】
真正的修行的成就,不是說我現在呀!能夠盤多少腿啊,能夠磕幾個頭,念幾聲佛啊!這個是的,可是我們必定要曉得修行的中心目的在那裡,說斷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麼--煩惱,所以成就是成就什麼,就是你能夠把煩惱慢慢減輕這個才是嘛!所以他說要曉得修行的真正的成就是指什麼,嘿你的無明這些惑,啊,漸漸輕微喔,這個關鍵很重要喔,現在很多人修了個半天以後,哎呀講得道理是講得天花亂墜真動聽啊,然後呢,功夫的話,講起來的話,一天一定哪,一定啊可以定啊幾個鐘頭,一下是怎麼樣,結果煩惱如何啊?一動都沒有動,說不定還比別人還要厲害,這個,這個不是,這個不是,所以他告訴我們這個是根本喔,真正的修行,你一定要從一開頭時,認得修行的目的,那麼達到這個目的,然後步步探索它的根本在那裡,所以修行的真正的成就,就指這個上頭,是不是在一步一步上升,所以在這裡為什麼呀?因為這個東西才是真正的苦樂的因,如果說你這個淨除掉了,那麼增上生,否則的話呢!墮落,這個惑,這個無明啊是能感得現後二世的純大罪苦。現在我們要修的,就是修這個,就是修這個,當你修的時候,然後漸漸增上生,由於這個增上生,最後獲得決定勝,由於這個理由,然後你去念佛,嘿,成!你去打坐,成!持戒,對!學教,對!這個基本的概念要把握得住。
【 謂與他鬥爭,然於爾時一切眾苦,捨命強忍。】
啊這個就告訴我們說,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修的,要對治這個東西,要鬥,怎麼修呢?就是要跟他鬥,要跟他鬥,在真正鬥的時候,那個時候啊的的確確要忍種種的苦,種種的苦,什麼苦啊?就是你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這樣,現在要把整個的習性扭過來,這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個就是修行,這個就是苦。你能夠把這個習性扭過來了,那就問題解決了,那就解決了,這樣,所以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捨命強忍,這個真正真的要現在努力的時候就是那個,命尚且捨得要努力,何況是眼前小小的事情,這個地方要注意呀!
【 其傷疤等返自顯示,謂此即彼時所傷,若斷煩惱發精進時,忍耐苦行,極為應理。】
平常啊,我們哪上面這個話這樣,就平常假定有的時候,我們跟人家打架,那麼為了打架,吵的時候,那個時候跟人家互相打自己身上受了傷了,等到以後啊呀!自己覺得,你看我這個受了傷以後啊,自己啊能夠忍下來,能夠啊把人家打倒,自己就覺得呀很了不起吧,很了不起吧,有很多強悍的民族,譬如現在的那個德國人啊很有意思,啊以前遇見看見德國人哪,他來的時候刮鬍子,刮得滿臉都是血,我們就覺得,他怎麼老是刮了個滿臉都是血,弄不清楚,哦後來曉得了,他們從小就這個訓諫,叫我們現在碰到一點出了血了,哎喲害怕得要命,他這個就非常強悍,做任何一件事情,拿起精神,如果說你平常的時候割得馬馬虎虎,割不出血來的話,表示這個人很懦弱。他從小養成功這個習慣了,所以他一點小苦絕不怕,養成功這種非常強悍精進的精神,所以德國人在歐洲所以成就有他的道理的,世間尚且如此,現在我們小小的一點點,唉喲一點點受不了了,受了一點風寒就這樣在縮在那個地方,頭就伸不起來,然後,小小的傷風就趴在床上爬不起來,然後呢稍微一點點東西啊就覺得唉呀這個受不了,那個受不了,這個不行。所以他告訴我們世間這樣,就表示我們的勇敢啊,現在我們斷煩惱的時候,發勤精進啊,要忍忍耐這個苦,這是絕對合理的,絕對應該的,絕對應該的。
【 入行論云:「無義被敵所毀傷,若尚愛為身莊嚴,為大義故正精進,小苦於我豈為損。」】
那麼這個經論上面就告訴我們哪,現在嘛以世間的情況來說,我們哪隨便跟人家為了一點小事情哪爭吵,爭吵了以後哪跟敵人啊,當然,兩個人啊互相打、爭,然後哪受了傷,受了傷了以後,自己覺得勇敢,嗯你看我這那個時候打得這個上面這個傷痕,自己覺得這個一個莊嚴,這個莊嚴表示他的勇敢。世間的毫無意義的事情哪,你覺得勇敢,現在為了無比的大義而精進啊,那個時候你更應該勇敢,那個勇敢才是你真正的莊嚴啊,你能夠這樣的話那小小的苦,對我們根本哪一點都不會有什麼問題,這個地方啊,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特別要策勵的喔,所以諸位務必要精進的,固然啊,這個地方更加強警惕,否則的話呢,真正我們下腳的第一步,這個地方,心理上先要建立起來心理建設,這個很重要的,自己要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到,你有了這樣的一個決心,然後呢事情來的時候,你慢慢的有,否則的話,你還沒做啊,已經啊把自己保護得好好的,保護在那裡啊,保護在煩惱當中,你有什麼用?
【 若能如是戰勝煩惱,乃名勇士,】
你能夠這樣啊!那才是勇士啊,
【 戰餘怨敵如割死屍,雖不殺害自亦當死。】
啊,你戰勝別的人,那沒有用啊,平常我們哪,常常誇耀自己,自己覺得如何如何如何如何,這個沒有用啊,為什麼你誇耀,你就是不去殺他,他最後自己也要死耶,對不對?就是這樣啊,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你要鬥煩惱才行,不管對方多強大的力量,多強盛的敵國,你不去傷害他,他最後還是要死的呀,所以啊你雖然戰勝他沒有什麼多大意思,煩惱這個東西,你能戰勝他,這個才對耶,論上面告訴我們
【 入行論云:「輕蔑一切苦,摧伏瞋等敵,勝此名勇士,餘者如斬尸」。】
那就是引那個論上面,我們事先對這個苦輕蔑,有意思,平常我們哪,自己傲慢,他後面告訴我們哪,修那個精進時用三種傲慢,對別人傲慢不可以,對煩惱傲慢應該的,說我就看不起你,我不要看不起別人,要看不起自己的煩惱,不管你多大的煩惱,我就是不理你,不管你多大的貪,多大的瞋,我就一定要降伏你,要有這種心情,這個才是,這個才是勇士,其他的人哪,對不起,那你生其他的像割那個死屍一樣,為什麼?他本來要死嘛,所以你雖然傷害他有什麼用?
【 故又如論云:「住煩惱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圍獅,煩惱不能侵」。】
如果你真的能夠這樣做的話,能夠真正這樣做的話,你能夠輕蔑煩惱戰勝煩惱,雖然那,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到處都是煩惱,噯你啊,在這個地方泰然無事,所以啊這個大乘的行者,菩薩啊,他就不到淨土就在這個娑婆世界,為什麼,他有這個力量啊,就像野干,野干啊是一種狐狸類,不管你再多,這個獅王在那裡一站,他只敢圍在周圍喔,獅王大吼一聲的話,哈不逃也趴在地上站都站不起來,要這樣那麼這個對,
【 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當勝彼。】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就是說修那個中士道,所對治的那些啊,這個是煩惱,關於這些煩惱啊,我們一定要去戰勝他,而千千萬萬不要被那個煩惱所損害,這個到現在這個地方是我們應該學的,應該學的所以這個地方特別重新提醒我們自己一下,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戒,注意喔,這個最重要的--戒,那麼戒從那裡開始做起,戒從那裡開始做起--正知見,這個最重要,然後把你正確的認識,在念頭上面提出這個護持的正念,把這個正知正念率爾率爾,那個率爾率爾就是剎那剎那心底面在警惕,噯對不對?對不對?對不對一直這個樣,如果說一直安住在正念上面,就安住下去,然後還要那個正知觀察,你時時看一下,對,現在對不對,現在對不對,如果說這個對了,你就安住在上頭,如果不對了,隨時把它提起來,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的第一步,那麼用功的方式哪,他採一個字很有意思--鬥,鬥,在別的地方鬥是不好,那個地方鬥就對了,啊我們不要跟別人鬥,真正要鬥的是鬥煩惱,要去鬥煩惱應該採取什麼呢--輕蔑,輕蔑一切苦,是鬥煩惱是蠻苦啊,啊叫你平常的時候啊,要好吃的,要什麼,到那時候呢,偏偏吃的嘴巴裡不舒服,沒有關係,這個苦我不在乎,餓,餓也不在乎,是累,累也不在乎,我一定要把它鬥勝它,現在這個情況,這個就是我們能夠這樣去做,你真的能夠這樣去做的話,無有不勝者,是我們重新不妨啊再仔細的,這個細細的把前面那一段話,在腦筋當中好好的仔細一再反覆,一再反覆,從開頭第一步,啊,注意一步一步上來,一步一步上來,你如果能夠把那個次第把握得很清楚的話,那麼到這個地方哪,自然哪,一點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所以記得啊前面有一句話,有人哪這個如果來問你啊,說你啊現在修行,修得怎麼樣啊,要曉得,要曉得,你修行修行什麼,不是說啊我現在打坐得了定啦,或者什麼了,嗯不是!而是什麼?對於業果煩惱啊漸漸決定,是的,這樣的業因感得這樣的業果,現在內心當中生起如理如量的殊勝的見解,啊,以前啊雖然聽人家這麼說唉,是是是,但是哪聽人家講可以,乃至於你講給別人聽,是可以,可是碰到事情上頭,你做的事情總不相應,啊乃至於現在說,哎呀佛雖然這樣講啊,可是現在這個時代不行耶,或者說現在是為了眾生要利益眾生,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你不好噯,不是,你心裡看得很清楚,你固然是發了大慈悲心,你明明曉得這樣去要墮落的,我為了救他們,我也墮落,了不起,否則的話,你找什麼樣的藉口那個都是開玩笑,開玩笑還只是開開玩笑蠻開心的,你這樣去做的話,只有一條路--自己墮落,為什麼原因啊,因為我們了解得很清楚,我們來修行的目的是幹什麼?修行的目的是要澈底解決生死的痛苦,不管是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你為什麼要念佛,你說唉呀這個世界娑婆是苦啊,所以你要跳出輪迴,而自己又沒有這個能力,現在又種種條件不具足,所以唯一的就是藉著佛的大慈悲開這個方便法門,所以啊你要去,這個原則很清楚明白擺在這裡,你要跳出這個痛苦,那麼現在的修持?痛苦的根本在那裡--在煩惱,所以假定說你修行了半天,煩惱不能漸漸的減輕,請問你修行有什麼用啊?道理講了一大堆,然後呢跟人家大家談的時候啊,喔談完了以後,或者啊自己,愈談自己覺得哎呀很得意,這個得意是什麼?我見,我慢,我愛,我癡在增長,因為你覺得懂得一大堆道理,卻是這個煩惱的根本在那增長,有什麼用呢?所以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所以古來人告訴我們哪,這怎麼辦啊?但置心中解垢衣,只要你自己啊內心當中把那個煩惱的垢啊,把它慢慢,,,的把它減輕啊,誰能向外誇精進。這句話我一下記得不一定清楚,但是呢?沒有關係,這是你裡邊啊,把這個煩惱垢啊漸漸的淨除,而不是跟人家去誇,我如何精進,誇精進是什麼--增長煩惱,增長煩惱,這個了解了很清楚很明白,而要想從這地方了解,也不單單從這個地方,從戒,所以啊,你一定要從前面那個次第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上來,現在你在修行上面的精進,尚且不能誇口,而還忙世間的時候啊,我啊這個人以前如何如何,那你根本就錯得不曉得十萬八千里以外去了,啊所以像這種地方啊,說講到這裡,現在呢關於中士方面哪,已經講完了,是呀下面馬上要緊跟著進入上士去,緊跟著上士去,所以如果說我們自己有力的同學,正式在那裡,依著次第上進的時候啊,一定要連貫著從頭至尾都把握住,其他另外一部分同學,是的,眼前也許一下子跟不上,那沒關係,那麼怎麼辦呢,至少在那個知見上面,就是見解上面要把握得清楚,這個是最重要的,是我們修行從那裡下手,步步深入的次第如何,你把握住這個,了解了這個,然後你參禪、念佛、持戒、學教,無往不利,好我們現在休息幾分鐘。
啊到上面,把中士道已經講圓滿,中士道講圓滿了,那麼再這個下面的基礎上面,第一個下士的最下士的前面有一個還有一個道前的基礎,修道之前先要有個準備,準備了以後然後呢,基礎,基礎上面呢,然後建立。在這一個層一層上來,所以這個彼此間有他必然的層次性的,你前面這個沒有,後面的這個不可能建立得起來,這個概念,我們要弄清楚,所以我們修學過程當中呢,也是一樣,一步一步上去的時候啊,都踩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面,踩在這個基礎上面,現在我們啊進入上士。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七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
p. 203
【 敬禮至尊成就大悲諸善士足。】
那個,現在每一個地方一開始的時候,主要的一定歸敬,歸敬不但是諸佛,不但是佛世尊,而且還有菩薩等等,這個地方是成就大悲諸善士,特別是指菩薩,大乘僧眾,為什麼原因?因為,這是要為了進入那個上士道,進入上士道求他們的加持,這個原因我們已經了解了,那就看文,
【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証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
啊經過前面的這個次第,啊這個次第當中,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這個簡單的幾句話也把前面那個綱要也說明,也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的一個原則指導啊,前面一定是先要了解生死的特質,原來這不是可愛,可樂的,而是由種種禍害過失的這個,那麼了解了以後呢,還要經過啊思惟觀察,這個思惟觀察不是馬馬虎虎,而要恆長的練習,那時候內心上面生起相應的如理如量的正確的認識,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否則的話呢?會變成什麼呢?嘴巴上面說說空話,再不然的話,他是說就酸酒上面啊灑一點麵粉沒有用,現在你能夠如理如量的,能夠生起了相應的正知見以後,那時候我們的見解是什麼,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所有的眼前的這些就像火坑一樣地可怕,這個一個量只是修行的到現在這裡為止的所有成就,我們可以拿這個東西檢查一下,當眼前我們看見什麼樣子,我們看見是不是看見像火坑,如果你看見火坑的話嘿逃都來不及,對了;如果我們現在看見了說,唉呀這很歡喜,錯了,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一個檢查的標準,是檢查標準,不管我們的見解也好,或者是我們的習性也好,嗯這個地方覺得舒服,這地方快樂,這地方蠻好,這地方什麼,那錯了,在三有當中,任何一樣東西,那你看見像毒蛇一樣,看見火坑一樣逃都來不及,這個是到前面共中士,我們應該修習的內容,那麼怎麼辦呢曉得它這些東西正是策發生死大苦的,你看看好像是快樂,實際上呢,無邊大苦就在這個糖衣毒藥下面哪,藏在那裡,一心要求解脫,從這種錯誤的無明當中救脫出來,才不會淪落這生死感大痛苦,為了要得到這個,那麼就一樣對治,一個正對治,什麼呢?三學,所以啊努力地策勵自己,啊全部精神要去學這個--戒、定、慧,那麼學了這個就能夠啊從生死的苦海當中解脫出來了,解脫出來了,這是前面所說的。
【 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証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不是完了以後啊,他立刻就感覺到,唉呀!我這個心裡面怎麼又瞋起來了啊?平常我們世間的人啊平常的一般的狀態啊,他完了以後,儘管人家勸下來或者事過境遷了,他心裡還是覺得這個傢伙沒有道理,我有道理,這是什麼--那就是執彼品,啊,他自己覺得這樣對的,他不了解這個瞋的害處。同樣的貪也是如此,是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不一定能夠擋得住,儘管嘴巴上面講不要貪,但是呢人人有這個經驗啊,理論上面又知道,嘴巴上面也講,境界現前又跟著它跑了,但是境界現前可以跟著跑,平常事前跟事後你心裡隨時要告訴自己,哎呀這個不對啊,這個不好啊,我們平常如果說我們還在想唉呀這個好,那麼這個就錯了,這就錯了,當然對我們現在一般來說,像這種世間的事情我們不會,世間的事情我們不會,我們比較容易犯的那個地方自己注意,自已注意,凡是我們容易犯的那些事情,平常時候要了解,這是我真正跑到這個地方,要對治它的就是這個,不要把它看成功這個對我們有幫助的,觀念上面第一個要認得很清楚,在我所了解的,眼前我們在這方面最難對治的是什麼呢?倒還是飲食,它是生死第一增上緣,的的確確的這個平常的時候不會,一跑到那個地方去看見了,心裡面就來了,來了以後怎麼辦呢?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回來的時候想:唉呀這個是生死大冤家,我總用什麼方法把它對治它,千萬不要完了以後,還說哎呀這個營養重要,這個重要,那個重要,那個重要,那個重要,那就完全錯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不執彼品,就是這個啊,他上面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沒詳細說,他千萬不要把這個東西再看成功好的,清淨的,美好的然內心上面去執著它,應該怎麼辦呢?把它看成功這個才是我們的對治的生死大冤家,啊那麼這個貪瞋痴其他的都是如此,其他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就是說隨你個人自己的哪一個煩惱重,不是說我們現在一口氣要把這個東西把它拿掉它,我們必定要懂得拿掉它的次第步驟,這個次第步驟現在呢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這個上頭,所以這兩句話大家注意,這個是眼前必不容少的,真正講修行這是第一件事情,這是第一件事情。所以啊,我們啊,勵力攝對治品啊,破除煩惱,我們要努力把這個對治這些煩惱的各方面的正確的方法,現在啊努力的學習,然後呢,好好的把持住,然後呢?對治這個煩惱,能夠這樣去的話,那麼自然而然哪戒就能夠清淨,所以啊才能夠清淨自內所受尸羅這很有意思,看見沒有,他那個所受的戒,不是在行相上頭的,而是在內心上頭的,就是你內心上頭,所受的戒經過這樣的話,清淨了你能夠內心清淨了,這個行相自然而然慢慢慢慢的就相應了,相應了,這個地方我們並不是忽視這個行相,行相非常重要,剛開始的時候啊,單單的說那個內心那個是說空話,剛開始,的的確確的我們要為外面的境界上面要去嚴加防範,防範了以後,把自己保護在最好的地方,然後呢,努力學習,從內心上面根本上面認得它,於是裡外夾攻,到那時候,你就自然相應,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你偏掉那一方面都不行,啊現在聽說哎呀對淨治煩惱好像行相不管了啊,那是說空話,反過來說,你在那地方行相上執得很牢,自己覺得做對了,裡面一蹋糊塗,那也沒有什麼用場--繡花枕頭,這兩點我們要都清楚,下面
p. 201 (6)
【 大覺窩弟子吉祥阿蘭若師謂內鄔蘇巴云。】
那個就是個大祖師,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弟子,跟他的弟子說,
【 智然後有人問汝弟子眾,以何為教授中心,則定答為已發神通或見本尊,然實應說於業因果漸漸決定,於所受戒清淨護持。】
看看他為什麼這個地方特別提這個人,這地方有一個原因喲!這個正教的圓滿的教授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看看行持這個圓滿教授的真正的行持的行者是怎麼個做法的?他們是這樣做的,說啊某人啊後面有人問,你的徒弟啊,說啊包括說你在裡頭了,你們現在學主要的學習些什麼啊?大家一定會說喔喲,我現在發了神通,見了本尊了,那個是說到了定,如果就是我們現在這樣唉呀學定啊,乃至於念佛的趕快得一心不亂啦。持戒的嘛,哇這個這個各方面好像三衣瓦缽,每一方面一舉一動啊就這樣。乃至啊打坐的話,他會我跑得去得了定,或者說我這個一盤腿可以盤幾個鐘頭,我也可盤雙盤,都是搞這個,講這些看看,這個地方的,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啊,嘿妙了實實在在啊,應該說啊,是業因果啊漸漸決定。
啊說經過了正確的認識啊,現在對業因感得業果的這個道理啊,由於認真如理的修習內心上面產生決定不移的見解,這樣的這個才是,因為你對這個如是因感如是果,正確的了解了,所以你不敢一步亂來,然後呢,努力行持,這個時候的戒啊,拚命的護持,於是就能夠啊持戒清淨,這個是大祖師的典型的榜樣,下面這個解釋說明,
【 故修之成就,當知亦是無明等惑漸趣輕微。能感現後二世純大罪苦,】
真正的修行的成就,不是說我現在呀!能夠盤多少腿啊,能夠磕幾個頭,念幾聲佛啊!這個是的,可是我們必定要曉得修行的中心目的在那裡,說斷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麼--煩惱,所以成就是成就什麼,就是你能夠把煩惱慢慢減輕這個才是嘛!所以他說要曉得修行的真正的成就是指什麼,嘿你的無明這些惑,啊,漸漸輕微喔,這個關鍵很重要喔,現在很多人修了個半天以後,哎呀講得道理是講得天花亂墜真動聽啊,然後呢,功夫的話,講起來的話,一天一定哪,一定啊可以定啊幾個鐘頭,一下是怎麼樣,結果煩惱如何啊?一動都沒有動,說不定還比別人還要厲害,這個,這個不是,這個不是,所以他告訴我們這個是根本喔,真正的修行,你一定要從一開頭時,認得修行的目的,那麼達到這個目的,然後步步探索它的根本在那裡,所以修行的真正的成就,就指這個上頭,是不是在一步一步上升,所以在這裡為什麼呀?因為這個東西才是真正的苦樂的因,如果說你這個淨除掉了,那麼增上生,否則的話呢!墮落,這個惑,這個無明啊是能感得現後二世的純大罪苦。現在我們要修的,就是修這個,就是修這個,當你修的時候,然後漸漸增上生,由於這個增上生,最後獲得決定勝,由於這個理由,然後你去念佛,嘿,成!你去打坐,成!持戒,對!學教,對!這個基本的概念要把握得住。
【 謂與他鬥爭,然於爾時一切眾苦,捨命強忍。】
啊這個就告訴我們說,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修的,要對治這個東西,要鬥,怎麼修呢?就是要跟他鬥,要跟他鬥,在真正鬥的時候,那個時候啊的的確確要忍種種的苦,種種的苦,什麼苦啊?就是你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這樣,現在要把整個的習性扭過來,這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個就是修行,這個就是苦。你能夠把這個習性扭過來了,那就問題解決了,那就解決了,這樣,所以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捨命強忍,這個真正真的要現在努力的時候就是那個,命尚且捨得要努力,何況是眼前小小的事情,這個地方要注意呀!
【 其傷疤等返自顯示,謂此即彼時所傷,若斷煩惱發精進時,忍耐苦行,極為應理。】
平常啊,我們哪上面這個話這樣,就平常假定有的時候,我們跟人家打架,那麼為了打架,吵的時候,那個時候跟人家互相打自己身上受了傷了,等到以後啊呀!自己覺得,你看我這個受了傷以後啊,自己啊能夠忍下來,能夠啊把人家打倒,自己就覺得呀很了不起吧,很了不起吧,有很多強悍的民族,譬如現在的那個德國人啊很有意思,啊以前遇見看見德國人哪,他來的時候刮鬍子,刮得滿臉都是血,我們就覺得,他怎麼老是刮了個滿臉都是血,弄不清楚,哦後來曉得了,他們從小就這個訓諫,叫我們現在碰到一點出了血了,哎喲害怕得要命,他這個就非常強悍,做任何一件事情,拿起精神,如果說你平常的時候割得馬馬虎虎,割不出血來的話,表示這個人很懦弱。他從小養成功這個習慣了,所以他一點小苦絕不怕,養成功這種非常強悍精進的精神,所以德國人在歐洲所以成就有他的道理的,世間尚且如此,現在我們小小的一點點,唉喲一點點受不了了,受了一點風寒就這樣在縮在那個地方,頭就伸不起來,然後,小小的傷風就趴在床上爬不起來,然後呢稍微一點點東西啊就覺得唉呀這個受不了,那個受不了,這個不行。所以他告訴我們世間這樣,就表示我們的勇敢啊,現在我們斷煩惱的時候,發勤精進啊,要忍忍耐這個苦,這是絕對合理的,絕對應該的,絕對應該的。
【 入行論云:「無義被敵所毀傷,若尚愛為身莊嚴,為大義故正精進,小苦於我豈為損。」】
那麼這個經論上面就告訴我們哪,現在嘛以世間的情況來說,我們哪隨便跟人家為了一點小事情哪爭吵,爭吵了以後哪跟敵人啊,當然,兩個人啊互相打、爭,然後哪受了傷,受了傷了以後,自己覺得勇敢,嗯你看我這那個時候打得這個上面這個傷痕,自己覺得這個一個莊嚴,這個莊嚴表示他的勇敢。世間的毫無意義的事情哪,你覺得勇敢,現在為了無比的大義而精進啊,那個時候你更應該勇敢,那個勇敢才是你真正的莊嚴啊,你能夠這樣的話那小小的苦,對我們根本哪一點都不會有什麼問題,這個地方啊,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特別要策勵的喔,所以諸位務必要精進的,固然啊,這個地方更加強警惕,否則的話呢,真正我們下腳的第一步,這個地方,心理上先要建立起來心理建設,這個很重要的,自己要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到,你有了這樣的一個決心,然後呢事情來的時候,你慢慢的有,否則的話,你還沒做啊,已經啊把自己保護得好好的,保護在那裡啊,保護在煩惱當中,你有什麼用?
【 若能如是戰勝煩惱,乃名勇士,】
你能夠這樣啊!那才是勇士啊,
【 戰餘怨敵如割死屍,雖不殺害自亦當死。】
啊,你戰勝別的人,那沒有用啊,平常我們哪,常常誇耀自己,自己覺得如何如何如何如何,這個沒有用啊,為什麼你誇耀,你就是不去殺他,他最後自己也要死耶,對不對?就是這樣啊,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你要鬥煩惱才行,不管對方多強大的力量,多強盛的敵國,你不去傷害他,他最後還是要死的呀,所以啊你雖然戰勝他沒有什麼多大意思,煩惱這個東西,你能戰勝他,這個才對耶,論上面告訴我們
【 入行論云:「輕蔑一切苦,摧伏瞋等敵,勝此名勇士,餘者如斬尸」。】
那就是引那個論上面,我們事先對這個苦輕蔑,有意思,平常我們哪,自己傲慢,他後面告訴我們哪,修那個精進時用三種傲慢,對別人傲慢不可以,對煩惱傲慢應該的,說我就看不起你,我不要看不起別人,要看不起自己的煩惱,不管你多大的煩惱,我就是不理你,不管你多大的貪,多大的瞋,我就一定要降伏你,要有這種心情,這個才是,這個才是勇士,其他的人哪,對不起,那你生其他的像割那個死屍一樣,為什麼?他本來要死嘛,所以你雖然傷害他有什麼用?
【 故又如論云:「住煩惱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圍獅,煩惱不能侵」。】
如果你真的能夠這樣做的話,能夠真正這樣做的話,你能夠輕蔑煩惱戰勝煩惱,雖然那,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到處都是煩惱,噯你啊,在這個地方泰然無事,所以啊這個大乘的行者,菩薩啊,他就不到淨土就在這個娑婆世界,為什麼,他有這個力量啊,就像野干,野干啊是一種狐狸類,不管你再多,這個獅王在那裡一站,他只敢圍在周圍喔,獅王大吼一聲的話,哈不逃也趴在地上站都站不起來,要這樣那麼這個對,
【 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當勝彼。】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就是說修那個中士道,所對治的那些啊,這個是煩惱,關於這些煩惱啊,我們一定要去戰勝他,而千千萬萬不要被那個煩惱所損害,這個到現在這個地方是我們應該學的,應該學的所以這個地方特別重新提醒我們自己一下,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戒,注意喔,這個最重要的--戒,那麼戒從那裡開始做起,戒從那裡開始做起--正知見,這個最重要,然後把你正確的認識,在念頭上面提出這個護持的正念,把這個正知正念率爾率爾,那個率爾率爾就是剎那剎那心底面在警惕,噯對不對?對不對?對不對一直這個樣,如果說一直安住在正念上面,就安住下去,然後還要那個正知觀察,你時時看一下,對,現在對不對,現在對不對,如果說這個對了,你就安住在上頭,如果不對了,隨時把它提起來,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的第一步,那麼用功的方式哪,他採一個字很有意思--鬥,鬥,在別的地方鬥是不好,那個地方鬥就對了,啊我們不要跟別人鬥,真正要鬥的是鬥煩惱,要去鬥煩惱應該採取什麼呢--輕蔑,輕蔑一切苦,是鬥煩惱是蠻苦啊,啊叫你平常的時候啊,要好吃的,要什麼,到那時候呢,偏偏吃的嘴巴裡不舒服,沒有關係,這個苦我不在乎,餓,餓也不在乎,是累,累也不在乎,我一定要把它鬥勝它,現在這個情況,這個就是我們能夠這樣去做,你真的能夠這樣去做的話,無有不勝者,是我們重新不妨啊再仔細的,這個細細的把前面那一段話,在腦筋當中好好的仔細一再反覆,一再反覆,從開頭第一步,啊,注意一步一步上來,一步一步上來,你如果能夠把那個次第把握得很清楚的話,那麼到這個地方哪,自然哪,一點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所以記得啊前面有一句話,有人哪這個如果來問你啊,說你啊現在修行,修得怎麼樣啊,要曉得,要曉得,你修行修行什麼,不是說啊我現在打坐得了定啦,或者什麼了,嗯不是!而是什麼?對於業果煩惱啊漸漸決定,是的,這樣的業因感得這樣的業果,現在內心當中生起如理如量的殊勝的見解,啊,以前啊雖然聽人家這麼說唉,是是是,但是哪聽人家講可以,乃至於你講給別人聽,是可以,可是碰到事情上頭,你做的事情總不相應,啊乃至於現在說,哎呀佛雖然這樣講啊,可是現在這個時代不行耶,或者說現在是為了眾生要利益眾生,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你不好噯,不是,你心裡看得很清楚,你固然是發了大慈悲心,你明明曉得這樣去要墮落的,我為了救他們,我也墮落,了不起,否則的話,你找什麼樣的藉口那個都是開玩笑,開玩笑還只是開開玩笑蠻開心的,你這樣去做的話,只有一條路--自己墮落,為什麼原因啊,因為我們了解得很清楚,我們來修行的目的是幹什麼?修行的目的是要澈底解決生死的痛苦,不管是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你為什麼要念佛,你說唉呀這個世界娑婆是苦啊,所以你要跳出輪迴,而自己又沒有這個能力,現在又種種條件不具足,所以唯一的就是藉著佛的大慈悲開這個方便法門,所以啊你要去,這個原則很清楚明白擺在這裡,你要跳出這個痛苦,那麼現在的修持?痛苦的根本在那裡--在煩惱,所以假定說你修行了半天,煩惱不能漸漸的減輕,請問你修行有什麼用啊?道理講了一大堆,然後呢跟人家大家談的時候啊,喔談完了以後,或者啊自己,愈談自己覺得哎呀很得意,這個得意是什麼?我見,我慢,我愛,我癡在增長,因為你覺得懂得一大堆道理,卻是這個煩惱的根本在那增長,有什麼用呢?所以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所以古來人告訴我們哪,這怎麼辦啊?但置心中解垢衣,只要你自己啊內心當中把那個煩惱的垢啊,把它慢慢,,,的把它減輕啊,誰能向外誇精進。這句話我一下記得不一定清楚,但是呢?沒有關係,這是你裡邊啊,把這個煩惱垢啊漸漸的淨除,而不是跟人家去誇,我如何精進,誇精進是什麼--增長煩惱,增長煩惱,這個了解了很清楚很明白,而要想從這地方了解,也不單單從這個地方,從戒,所以啊,你一定要從前面那個次第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上來,現在你在修行上面的精進,尚且不能誇口,而還忙世間的時候啊,我啊這個人以前如何如何,那你根本就錯得不曉得十萬八千里以外去了,啊所以像這種地方啊,說講到這裡,現在呢關於中士方面哪,已經講完了,是呀下面馬上要緊跟著進入上士去,緊跟著上士去,所以如果說我們自己有力的同學,正式在那裡,依著次第上進的時候啊,一定要連貫著從頭至尾都把握住,其他另外一部分同學,是的,眼前也許一下子跟不上,那沒關係,那麼怎麼辦呢,至少在那個知見上面,就是見解上面要把握得清楚,這個是最重要的,是我們修行從那裡下手,步步深入的次第如何,你把握住這個,了解了這個,然後你參禪、念佛、持戒、學教,無往不利,好我們現在休息幾分鐘。
啊到上面,把中士道已經講圓滿,中士道講圓滿了,那麼再這個下面的基礎上面,第一個下士的最下士的前面有一個還有一個道前的基礎,修道之前先要有個準備,準備了以後然後呢,基礎,基礎上面呢,然後建立。在這一個層一層上來,所以這個彼此間有他必然的層次性的,你前面這個沒有,後面的這個不可能建立得起來,這個概念,我們要弄清楚,所以我們修學過程當中呢,也是一樣,一步一步上去的時候啊,都踩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面,踩在這個基礎上面,現在我們啊進入上士。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七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
p. 203
【 敬禮至尊成就大悲諸善士足。】
那個,現在每一個地方一開始的時候,主要的一定歸敬,歸敬不但是諸佛,不但是佛世尊,而且還有菩薩等等,這個地方是成就大悲諸善士,特別是指菩薩,大乘僧眾,為什麼原因?因為,這是要為了進入那個上士道,進入上士道求他們的加持,這個原因我們已經了解了,那就看文,
【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証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
啊經過前面的這個次第,啊這個次第當中,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這個簡單的幾句話也把前面那個綱要也說明,也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的一個原則指導啊,前面一定是先要了解生死的特質,原來這不是可愛,可樂的,而是由種種禍害過失的這個,那麼了解了以後呢,還要經過啊思惟觀察,這個思惟觀察不是馬馬虎虎,而要恆長的練習,那時候內心上面生起相應的如理如量的正確的認識,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否則的話呢?會變成什麼呢?嘴巴上面說說空話,再不然的話,他是說就酸酒上面啊灑一點麵粉沒有用,現在你能夠如理如量的,能夠生起了相應的正知見以後,那時候我們的見解是什麼,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所有的眼前的這些就像火坑一樣地可怕,這個一個量只是修行的到現在這裡為止的所有成就,我們可以拿這個東西檢查一下,當眼前我們看見什麼樣子,我們看見是不是看見像火坑,如果你看見火坑的話嘿逃都來不及,對了;如果我們現在看見了說,唉呀這很歡喜,錯了,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一個檢查的標準,是檢查標準,不管我們的見解也好,或者是我們的習性也好,嗯這個地方覺得舒服,這地方快樂,這地方蠻好,這地方什麼,那錯了,在三有當中,任何一樣東西,那你看見像毒蛇一樣,看見火坑一樣逃都來不及,這個是到前面共中士,我們應該修習的內容,那麼怎麼辦呢曉得它這些東西正是策發生死大苦的,你看看好像是快樂,實際上呢,無邊大苦就在這個糖衣毒藥下面哪,藏在那裡,一心要求解脫,從這種錯誤的無明當中救脫出來,才不會淪落這生死感大痛苦,為了要得到這個,那麼就一樣對治,一個正對治,什麼呢?三學,所以啊努力地策勵自己,啊全部精神要去學這個--戒、定、慧,那麼學了這個就能夠啊從生死的苦海當中解脫出來了,解脫出來了,這是前面所說的。
【 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証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