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小草

診斷猶如兵法!方能用兵如神!很多診斷根據中醫理,來治療!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醫醫小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篇名>醫醫小草
書名:醫醫小草
作者:寶輝  
朝代:清  
年份:西元1644-1911年  

<目錄>
<篇名>序
屬性:予友玉刪寶君,姿性傑出,好讀書而尤致力於醫,醫書無所不窺,凡岐軒方術,與夫古今名家諸集,皆能潛心考究,默尋指歸,如此者亦有年,其間或有因疑得悟,因悟得解者,爰撮其大要,著為論說,名之曰《醫醫小草》。予周覽一過,竊歎寶君此書,能發前人之所未發,補古人之所不逮,使非洞明乎五運六氣之機緘,七情九候之異同,以及臟腑虛實,經絡源流,陰陽變化,氣血周轉,而又方藥爛熟,臨症甚多,安能如是之精審詳備,不滋遺議也乎?籲,博學詳說,盡宣醫學之奧,使天下後世,凡業醫者皆有所根據,寶君方功,誠匪淺矣。予少與君同學,備悉君之天姿英敏,立志甚大而銳,自離群而後,予雖稍稍涉獵方書,亦欲以術活人,而著述之事,自漸固陋,謝未能也。今讀《醫醫小草》,深幸寶君既能醫世,又能醫醫, 行見此書之不脛而走,遂不計辭之工拙,樂而為之序雲。
/*光緒二十有七年歲次辛醜季夏初吉硯愚弟春雲倬清甫拜敘/*

<目錄>
<篇名>序
屬性:醫之難能也,孫氏思邈其知之乎?孫氏之著《千金要方》也。曰∶“凡欲為大醫者,必諳《靈》、《素》、《甲乙》、《明堂》、《流注》、《本草》、《藥對》,以及仲景、叔和、阮、范、張、靳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灼龜五兆,周易六壬。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致顛隕。”豈不以醫之道,通乎造化,與陰陽五行相消息,不如是不足盡醫之能事哉!今之世距唐遠矣,孫氏所言諸術不盡傳,諸經方亦多不可見。然自唐以來,千餘年間,以醫名者數十人。
此數十人者,又各有所論著,以成一家之言,雖其中是非雜出,要莫不即其生平辛苦所
僅獲者,掬而告諸萬世。自今觀之,南北燥濕不同,古今稟賦亦異,執其一說,或且足以殺
人。然則欲應無窮之變,而不窘于所施,不可不廣覽博采,以待一日之用明矣。顧今之懸壺
者流,略識藥性,請者造門,如《內》、《難》、《傷寒》、《金匱》諸書,不一寓目,遑問其他?晚近人情,樂簡易而惡繁重,大抵然也。有本其師說,與其平日揣摩而有得者,約舉以相示,不可謂非仁人之用心,而希捷獲者之所甚便,然則玉珊是書之刻,其亦有不容已者乎?餘與玉珊遇於維揚書肆中,非素相識也。聞余購夏氏奇疾方未獲,慨然出其家藏本假鈔,因以是書屬序。觀玉珊之先施于朋友如此,其於療疾處方又何如耶?書二種,號《醫醫小草》一卷,
《遊藝志略》一卷。玉珊富於年,異日讀書愈多,研理愈深,吾知其所撰述,較今必更有進也。
/*望江何聲煥頓首拜序。/*

<目錄>
<篇名>序
屬性:寶子玉珊,餘世好也。卓 有大志,而酷嗜醫,少時讀《靈、《素》、《玉函》諸經,有神悟。若熟識者,其談醫則按病施治,毫無難色。余尚不之信,適余患溫病,十余日數易醫矣。
玉珊為出一方,投之立效,始信玉珊之有得於醫為不誣雲。然餘究惜玉珊之自小其志,而未
觀於讀書致用之大也。而玉珊則視棄舉之業,如棄敝屣,以為從事占HT ,規規於記誦詞章之末,即幸獲一第,亦複于世何裨?是則玉珊之牢騷鬱抑,因托於醫以自見者。歲丙申餘治裝北上,赴部供職,而玉珊亦於是歲出遊,由是天各一方,幾及四年。旋余以讀禮家居,就館于鄂之撫署。季夏假歸,玉珊亦先於前月旋裏,握手道故,歡逾平生,出所著《易知錄》、《醫藉選》、《遊藝志略》、《夜談隨記》各種而請序于餘。余固不能辭,惜餘少究心岐黃,未識玉珊醫術,果能闡《內經》之奧旨,窺仲聖之秘蘊否?但自玉珊之立意言之,亦若懲世之庸醫殺人,而有所不得已者,則以是延頸翹首而望之曰∶玉珊之書,其傳矣乎!是為序。
/*光緒庚子立秋之後一日前工部主事愚小兄迎喜雨亭甫識/*

<目錄>
<篇名>自序
屬性:醫學之難,難於無偏,無偏者仲景一人而已。厥後方書汗牛棟,以偏得名者莫勝於金元,
如子和偏攻,丹溪偏補,河間偏涼,東垣偏溫,入主出奴,愈趨愈下。而學古者泥古,執一
家言,妄辨得失,非偏於寒證治法,即偏于溫證疫證治法。殊不知寒溫疫三證,包括者廣,推
之霍亂、瘧痢、吐血、咳嗽,莫不各有斯三者,是三證明,而諸外感證,自迎刃而解。何偏
之有?夫醫本全生術耳。今習是術者,全生適足以傷生。蓋欲人之生者,是其心。速人之死
者,是其術。無他,醫庸故也。天下多一明醫,而所全者眾,少一庸醫,而所全者更眾。茲
編其欲化庸醫為明醫,俾使融會三者,同歸於無偏而後已,未始非救偏之一助乎?
/*光緒辛醜夏仲西園居士撰于輔文書院之南軒/*

<目錄>
<篇名>遊藝志略自序
屬性:余自從朱爻生習醫後,在皖南遇一友,周君潛初也。在揚州遇一師,葉君子雨也。餘川
廣閩浙,足跡所經,知音者希。竊以不明營衛,血脈難通。不明三焦,氣化何識?勞瘵,人
只知虛而不知實。蠱脹,人只知實而不知虛。霍亂第知其為寒,消渴第知其為熱,而不知凡
病各有寒熱虛實,偏則多弊。餘不揣譾陋,謹將得諸師友者,都為一卷,以公同好。顏曰
《遊藝志略》。蓋持藝以游,遊愈遠而藝愈進,聊以備救弊補偏之一助,敢著述雲乎哉!然亦
僅可為知者道也。
/*光緒二十七年歲次辛醜仲夏月兩湖釣叟自記/*

<目錄>
<篇名>精義匯通
屬性:/*滋膩妨中運,剛烈動內風/*
滋膩如天冬、麥冬、熟地、生地、石斛、葳蕤、人參、阿膠、百合、蜂蜜、甘草、大
棗、麻仁、文蛤、花粉、菊花、小麥、雞黃、蠶砂、首烏之斂陰,剛烈如吳萸、丁香、川
椒、幹薑、肉桂、附子、硫黃、蒼朮、巴豆、草果之動陽,乃一時救急之藥,非常病可久
任之品。妨中運者,以土喜燥而惡濕。動內風者,以木喜水而憎火也。
/*辛熱耗營液,溫補實遂絡/*
外感發表,辛藥固不可少,如麻黃、蘇葉、葛根、升麻、羌活之散氣,桂枝、柴胡、
荊芥、當歸、川芎之行血,各有奇功,誤用耗液,多變痙厥。內傷托裏,溫藥亦未可廢,
如白朮、黃 、飴糖之補脾,杜仲、菟絲、故脂之補腎,非無幸中,第過用阻絡,定患藥
癖。二者皆能助邪而益病,主用者,不可不慎。
/*苦寒傷生氣,鹹潤蔽太陽/*
熱在氣分,宜甘寒,在血分,宜苦寒,盡人而知,據時令言,春溫,秋燥,甘寒用處
甚多,惟夏外陽內陰,則宜苦以燥濕,寒以勝熱。然胃陽素虛者,自不可過投。而《金
匱•吐衄》篇三黃瀉心湯雲∶治心氣不足,西昌謂培生氣而堅髒。誠然,何醫只知有倒胃
之弊哉?其藥如大戟、甘遂、葶藶、防己、知母、大黃、黃芩、黃連、梔子、丹皮、青黛、
木通、苦參、龍膽草、鴉膽子之類是苦寒,雖有清實熱之益,弊與滋膩同,不再贅。鹹寒
如鱉甲、蟹殼、僵蠶、蟬蛻、蛇皮、蜣螂、水蛭、 蟲、海藻、紫葳、文蛤、牡蠣、秋石、
戎鹽、人中白、肉蓯蓉、桑螵蛸、元明粉之屬,軟堅,清燥,卻風火,攻宿血,非無捷
效,用之過當,心陽蒙蔽,而神明為之不靈,精血為之日削矣,司命者尤當急知之。
/*外感忌酸收,內症戒消導/*
酸收如棗仁、榴皮、五味、烏梅、訶黎勒、罌粟花、宣木瓜、山茱萸,澀可固脫似
也。設有一毫外感,令邪永無出路。即系內傷吐血、咳嗽之證,反致成勞。觀仲景用烏
梅,必用川椒,用五味,必用幹姜,用麥冬必用半夏,用棗仁必用川芎,其意深矣。內
傷之證,有陽虧於外者,有陰虛於內者,彼茱萸、茯苓、澤瀉、滑石、瞿麥、石韋之利
溺,牽牛、芒硝、大白、大青、大黃之滑腸,切勿亂投。即兼有外感,則麻桂發汗,瓜蒂、
皂角探吐,更宜酌用。傷寒有雲∶亡血家不可發汗,瘡家亦不可汗,濕家不可下,是其
例也。乃暴病忌參、術、黃 、熟地,沉 忌枳、朴、桃仁、山楂,亦可類推。
合觀四節,可審用藥之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醫醫小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二妙不盡妙,四神亦非神/*
蒼朮、黃柏,一生一熟,偶方中之小劑,濕熱證之妙方,所以二妙命名。究竟治濕重
於熱者則妙,若熱重濕輕,當加入知母、地榆較妥,而風濕寒濕,終非其治也。故脂、豆
蔻、吳萸、五味,四藥合丸,治食後脾泄、五更腎泄神效。殊不知脾腎之泄,有命火虛者,
有肝火熾者,徒以為神,即有增病速死之神矣,可知方書中,隨意命方者,如八珍、十
全、固本、保真之類,不得以其名目好看,而妄投不計。但四君子扶脾,誰謂不善?以治
脾虛,可稱君子,若遇胃實,何異小人?蓋方無論平奇,要在對證。
/*白虎固金佳,青龍驅水捷/*
虎嘯風生,其熱自平,凡火刑肺胃,當推白虎第一。若火在肝腎,即芩連阿膠雞子
黃湯、白頭翁湯之證治,此方未能勝其任。胃有實邪,粳米又宜減之。而小青龍,桂枝開
天,細辛通地,複有姜、夏、麻、草溫中以散其外,芍藥內助以托其邪,面面周到,無
微不入,故洄溪謂為治寒水之神劑。發汗利水,並可補四逆、真武之不逮。然溫邪咳嗽,
誤投必斃。大青龍發汗亦然。是二法乃一大寒大熱之對子,瀉心、四逆,庶堪比肩。
/*理中傷胃脂,逍遙劫肝陰/*
理中湯之醒脾,逍遙散之疏肝,洵為良方,然治氣分不足則可,若以之治血虛之體,
是增病而速斃。凡方皆利弊相因,彼偏用二方者,何徒知其利而不計其弊哉?
/*牛黃損離火,黑錫奪坎水/*
一清心中痰火,一攝腎下寒水,誠醫家宜備之要藥。然備以治倉猝閉證,則有無窮
之益,誤施於久延脫證,其害不可勝言。蘇合香丸治氣閉,大活絡丹治中風,損益同此。
合觀四節,可以悟投方之機。
/*溫寒須行氣,清熱要活血/*
氣滯而後寒積,血壅而後熱生。行氣如旋複、香附、陳皮、蔥、薤等味,加入溫藥
隊中以散寒,其效倍捷。清熱苦寒,甘寒咸寒諸藥,大劑寒涼,必加入活血之品,如桃
仁、丹皮、澤蘭、茜草、劉寄奴、參三七等,乃無冰伏熱邪之弊。此理本易知,惜醫多不
識,故特表而出之。
/*命方良有以製劑豈徒然/*
方有膏、丹、丸、散、煎、飲、湯、漬之名,各有取義。膏取其潤,丹取其靈,丸
取其緩,散取其急,煎取其下達,飲取其中和,湯取其味,以滌蕩邪氣,漬取其氣,以
留連病所。而君臣佐使,配合全在分量,如小承氣用大黃為君,走中下焦血分,濃樸為
君,即變而為中上焦氣分之法。陽旦湯桂枝為君,走太陽,芍藥加倍,便入太陰。當歸
赤小豆散,赤豆為君,重在敗毒,當歸為君,重在理血。主之,佐之,輕之,重之,運用
之妙,存乎一心,立方者詎可忽諸?

<目錄>
<篇名>六經提綱
屬性:仲景《傷寒》一書,乃統治外感之書,非專治風寒者也。六經分明,寒溫疫三證,均
曉然矣。茲錄提綱於下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痛,項強,而惡寒。”“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耳聾。”“太陰之為病,腹痛,自利,時時嘔吐。”“少陰之為病,但欲寐是也。”“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胸,饑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目錄>
<篇名>六字真言
屬性:無論外感內傷,無論出其右者,莫六字若也。曰表,裏,寒,熱,虛,實。三陽為
表,三陰為裏。表中之裏,陽明是也,裏中之表,少陰是也。並各相表裏。三陽之腑主
表,經主裏。三陰則心肺主表,脾肝腎主裏。外感者表宜汗,裏宜下。內傷者表宜清補,裏
宜溫補。內傷陽則陰盛,陰盛者易感寒。內傷陰則陽亢,陽亢者易感熱。此所謂邪乘虛
入也,虛為正虛,實乃邪實。故經雲∶“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醫能將此參伍錯綜,
條分縷晰,則亦庶乎其可也。

<目錄>
<篇名>六氣便解
屬性:/*風/*
風有內外。內動之風病於肝,治當辛涼。
外感之風病在肺,治當溫散。兼寒脈緊,兼濕脈弦,燥化脈數,寒化脈遲,本病脈浮。
/*寒/*
寒有表裏,而表裏各有虛實。實者解表,宜麻黃湯,攻裏宜三物白散。虛者固表,宜
桂枝湯,溫裏宜四逆湯。兼風脈浮,兼濕脈沉。
/*暑/*
天熱地濕,合而成證,暑氣當令,因時命名,邪實脈洪,正虛脈濡。
/*濕/*
濕有清濁。露霧濕傷氣分者曰清,潮水濕傷血分者曰濁,清宜發汗,濁宜利水。從
燥化則脈急,從寒化則脈緩,本病脈滑。
/*燥/*
燥有虛實,虛燥救肺,實燥瀉心,酸甘涼潤,始終正治,邪實脈澀,正虛脈短。
/*火/*
火有陰陽,陽火可釜底抽薪,陰火宜導龍歸海,陽脈有力,陰脈無神。

<目錄>
<篇名>醫經補正
屬性: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浮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
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
脈浮緊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杏甘石湯。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裏證者,越婢湯主之。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裏有寒,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小陷胸湯亦可用。
傷寒身黃發熱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梔子柏皮湯
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傷寒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汗,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裏,當須發汗,宜
桂枝湯。苦頭痛者必衄。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
之故也。病患不惡寒而但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其不可下者,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
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者宜五苓散,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
下之太早故也。所以成痞者,誤下故也。
金匱雲∶陽毒咽痛吐膿血,面赤斑如錦紋,升麻鱉甲湯主之,陰毒面青如藍靛,身
痛如被杖,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主之。
金匱雲∶病微飲,短氣,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目錄>
<篇名>治病法解一
屬性:治外感如將,(意在去其所本無,所謂急則治標。)治內傷如相,(意在複其所固有,所謂緩
則治本。)治心肺如羽,(藥當從輕)。治脾胃如衡,(藥當從平。)治肝腎如權。(藥當從重。)

<目錄>
<篇名>治病法解二
屬性:古人治外感,有汗吐下三法。治內傷有溫清和三法,其實皆治肺胃也。肺寒實則汗
之。胃寒虛則溫之。肺胃虛熱,治以清和。肺胃實熱,治以吐下。此至當不易之法,時醫
不識,調理肺胃,歸宗脾腎,去古遠矣。

<目錄>
<篇名>素問摘要
屬性:臟腑為病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腫,膀胱不利為癃閉,不約為遺溺,膽氣鬱為怒。諸病所屬者∶諸
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 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
瘡痛癢,皆屬於心。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
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諸脹腹大,諸病有聲,按
之如鼓,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熱督 ,諸禁鼓栗,如
喪神守,諸病跗腫,疼酸驚駭,諸逆沖上,諸躁狂越,皆屬於火。四時所病者∶春善病鼽
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此病機之要旨也。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寒淫於內,治以辛涼,佐
以甘苦,以鹹瀉之。暑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
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火淫於內,治
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此治法之要則也。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醫醫小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
<篇名>三證合參
屬性: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惡寒,體疼,嘔逆,脈寸尺俱緊者,名曰傷
寒。此風寒脈證之提綱也,分言之六經,各有專證,各有異脈。太陽受病,寸尺俱浮。陽
明受病,寸尺俱長。少陽受病,寸尺俱弦。太陰受病,寸尺俱細。少陰受病,寸尺俱弱。厥
陰受病,寸尺俱微而緩,故曰脈異。太陽汗不出名傷寒,汗自出名中風。陽明能食為中
風,不能食為傷寒。少陽耳聾,目赤,胸滿,心煩,為中風;頭痛,發熱,而脈弦細,為
傷寒。太陰中風,手足自溫,傷寒自利,不渴。少陰中風,自利而渴,傷寒欲吐欲寐。厥
陰中風,舌卷囊縮,傷寒饑不欲食。故曰證專在三陽,脈則浮,三陰脈則沉,其緩緊遲
細則一。若浮不緩,不緊,而滑數,沉不細,不遲,而濡急,則即風溫與濕溫之脈。再審
其證,庶無錯誤。至於陽證見陰脈,陰證見陽脈,舍從兩難,乃系疫證,與寒溫異治矣。
寒本陰邪,何以傷寒證中又有中風?溫乃陽邪,何以溫證之中,又有濕溫?要知陰
中有陽,陽中有陰。寒證中傷寒是主,中風是賓。溫證中風溫是主,濕溫是賓。濕溫與
傷寒相對待,風溫與中風相對待。而疫則有寒有溫,溫疫是其常,寒疫是其變。知常知
變,知對待,知賓主,可與言陰陽互根之理矣!彼囿於一偏者,不肆用寒涼,即概用溫
補。曾亦思偏寒偏熱之證,不多見耶。

<目錄>
<篇名>說寒
屬性:寒最要者,表裏二字。而表裏中,又有兼風兼濕之別。風寒病太陽,濕寒病太陰。伏
氣治少陰,感冒治少陽。第拘標本言,少陰太陽司此氣耳。余惟太陰亦多,至少陽陽明
厥陰三經,即系寒病,每從熱化,和解可也。當與前六氣參看。

<目錄>
<篇名>說溫
屬性:溫熱之論,葉香岩尋其源。風濕之分,陳平伯溯其流。厥後吳氏鞠通,祖述葉案,而
著《條辨》。王氏孟英,憲章平伯,而纂《經緯》。治溫津梁諸書備已。然一則界劃三焦,
一則伏氣未達,智者一失,殊為二先生惜。今將風濕分兩段,持前人言,以明其義,庶長
夜一燈,不致盲人摸索。

<目錄>
<篇名>風溫
屬性:吳鞠通曰∶風有溫有寒。風寒之風,此風從北方來,乃觸發之寒風也。最善收引,陰盛必傷陽,故首鬱遏太陽經中之陽氣,而為頭痛,身熱等證。太陽陽腑也,傷寒陰邪也,陰盛傷人之陽也,故曰風寒。風溫之風,此風從東方來,乃解凍之溫風也。最善發洩,陽盛必傷陰,故首郁遏太陰經中之陰氣,而為咳嗽,自汗,口渴,頭痛,身熱等證。太陰陰髒也,溫熱陽邪也,陽盛傷人之陰也,故曰風溫。

<目錄>
<篇名>濕溫
屬性:葉子雨曰∶濕溫之因有三,陽脈濡而弱,陰脈小而急,此先受暑,後中濕,乃暑邪蒸濕者是也。證見兩脛冷,腹滿,又胸頭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由先傷於脾,因而中,濕熱相搏者是也。脈濡弱,舌苔白或絳底,嘔逆口幹,不能湯飲,胸滿悶,身潮熱,汗出稍涼,少頃又熱,此春分後,秋分前,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加以天氣熱下降,地氣濕上騰,由口鼻吸受,著於脾胃者是也。誤治變證,非一端所能盡。夫濕自外來,上焦氣分受之,潮熱,自汗,表之不解,清之不應,宜宣通氣分。若冒雨霧,濕留太陰,肌表發熱,自汗,不渴,不飲,舌苔灰白,粘膩,身雖熱,不欲去衣被者,宜解肌和表。論證不清,鮮有不僨事者。

<目錄>
<篇名>說疫
屬性:疫者,役也。猶徭役之謂,多見於旱潦兵燹之余,烈日鬱蒸,屍骸之氣,與亢勝之氣,混合化而為厲毒,散漫於天地之間,受之者大則一郡一城,小則一村一鎮,互相傳染,所感之因雖同,所患之證不一。如東坡所論寒濕之疫也,東垣所論虛疫也,吳又可所論濕熱相搏之疫也,余師愚所論暑燥之疫也,故劉溫舒《素問遺篇》有五疫之刺,龐安常《總病論》有五色之治,然不可泥也。越人《五十八難》言,傷寒有五,其中風,傷寒,濕溫,熱病,證脈委曲詳盡,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蓋隨其經所在而取之。蓋天地 厲之氣,不可以常理測,不得以常法治。彼見溫病,動手發汗,是誤以傷寒法治溫病。每遇疫病,往往失下,則又是以溫病法施治於疫,更誤之甚矣。

<目錄>
<篇名>辨證
屬性:/*發熱/*
寒證發熱惡寒者,病發於太陽也。無熱惡寒者,病發于少陰也。溫疫發熱是潮熱,非若
傷寒壯熱,初起間有惡風,及次日即口渴畏熱。而疫證憎寒壯熱,有如癉瘧是已。
/*嘔利/*
少陽膽木,挾火披猖,嘔是上沖,利由下迫,此謂風溫之嘔利也。中虛始利,聚飲而嘔,
此濕溫之嘔利也。若夫胃氣不降,肺氣不和之嘔利,疫多有之。蓋或溫或疫,凡嘔利者,是其邪之出路,不可遽止,寒病反是。
/*諸痛/*
頭痛目痛,太陽陽明傷寒者不至側傾難舉,溫與疫則頭痛如劈,兩目昏瞀,勢若難支,
骨煩疼,腰如被杖。寒病責在傷陽,溫疫責在虧陰。
/*肢冷/*
在寒證是腎陽不通,在溫證、疫證是肝陽不宣,所以寒踞少陰,與熱伏厥陰有別。
/*鼻衄/*
寒證見之是邪氣之將退,溫疫見之乃邪氣之正進。
/*蓄血/*
寒證當汗不汗,熱結膀胱,溫疫當下失下,火郁膜原,均有此證。凡發熱不退,小便自
利,其人如狂,而喜忘者皆是。

<目錄>
<篇名>治法
屬性:寒病宜汗者,是外感之風寒。而中寒則宜溫,雖有裏證,總以先汗後下為是。溫病風溫慎汗,治當辛涼,濕溫禁下,治宜苦寒。疫病表裏雙解,內外分消,偏汗偏下,兩非所宜。

<目錄>
<篇名>指南
屬性:病證有相類者,不可不辨。濕從寒化曰痹,濕從熱化曰痿。中風,寒中衰食飲,熱中消肌肉。厥冒血厥由風,氣厥由痰,煎厥是風,薄厥是熱,痛厥是寒,蛔厥是濕。此風痹痿厥相類而實殊。重陽者狂,重陰者癲,陰陽相搏者癇,津液兩虧者痙,此癲狂癇痙,相類而實殊。
清不升則嘔,濁不降則吐,清濁不分則噦,營衛不和則噫,此嘔吐噦噫,相類而實殊。氣分
六聚, 癖是已,血分五積, 瘕是已,此 瘕癖,相類而實殊。虛損宜補精,勞瘵宜攻血,
蠱宜開肺,膈宜調胃,此蠱膈虛勞,各從其類。
黃癉黃汗,濕與風別,髒結髒燥,寒與熱分。咳嗽當別痰飲,消渴須分寒水。水逆火逆,少陰手足不同。風溫濕溫,太陰手足各異。九痛七疝,虛實自喜按拒按而定。三沖五鬱,燥濕由善怒多恐而明。各門別類,毫釐千里,醫當辨記,勿謂不然。

<目錄>
<篇名>審脈
屬性:浮沉以審表裏之虛實,遲數以審臟腑之寒熱,大小以審邪氣之進退,長短以審正氣之
濃薄,滑澀以審血氣之盛衰,左右以審生克之順逆,合望聞問思過半矣。此所雲者,聊舉一
隅,是在善悟者,觸類旁通可耳。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醫醫小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
<篇名>附∶遊藝志略
屬性:/*營衛,血氣也。何以《內經》或雲一晝夜五十周於身,或雲一晝夜一周於身?其運
行之道,生會之理,盍詳陳之。/*
答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有三氣存乎其間。譬如陰靜也。陽動也。所以使其動靜者,
又一也。識此則明三才之指歸,知互根之為用矣。營主血,衛主氣,然營血何以能循行
經脈,衛氣何以能濡潤皮毛?蓋血中有氣,氣中有血,不可斯須之相離,此即陰陽互根之
理也。請參中西之說以證明之。西士言食入於胃,其精汁有微絲液管吸至頸,過肺入心,
化赤為血,由總脈管達下焦,散佈十二經脈,此即行十六丈二尺,脈道以應漏水百刻,五
十度周于身之營血也。經言營氣之道,內穀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
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複始。又言人受氣于谷,谷入於胃,以傳
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周營不休,五
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者是也。人之飲食五味雜投,奚能無毒?其清者,奉心
化赤為血。其濁者,積於胸中,隨經脈中之血氣,出諸氣街,散佈周身,以衛護陽氣,故
謂之衛氣。西士言血由脈管之尾,入微絲血管,纏布周身,以充膚熱肉。其所謂微絲血
管者,孫絡也。微絲血管之血行遍周身,漸並漸粗,而入回血管。回血管者,絡脈也。血
入回血管,則其色漸變為紫,中含毒瓦斯故也。其管兩支,一支向上,一支向下,皆與十二
經脈,逆順皆行,至總回管入心右房,由心至肺,呼出毒瓦斯,吸入生氣,其血複變為赤。
從心左房而入總脈管,往來如環,晝夜不息。經言穀始入胃,其精微者,先出胃之兩焦,以
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搏而不行,積於胸中,命曰氣海者也。西士言脈管
內其血行速.微絲血管內,其血行遲,查得總脈管內,每秒時行十二寸,足脈管內,每
秒時行二寸有奇,微絲血管內,每分時只行一寸。經言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
晝日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臟。又言衛氣常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日
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 ,二十二日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其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
其氣上行者也。
夫《營衛生會篇》所謂一日一夜,五十度周於身者,乃奉心化赤之血,由心入總脈
管,散佈三陰三陽之十二經脈,行八百十丈脈道之營氣也。《歲露篇》所謂一日一夜,行
身一周者,乃脈管之血氣,由三焦氣街,出諸孫絡,挾陽明悍氣,纏布周身,充膚熱肉,
淡滲毫毛之衛氣也。《營衛生會篇》所謂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者,乃絡脈中
之氣血,行遍周身,漸並漸粗,而入絡脈也。絡脈有陰陽之分,陽絡浮於膚表,陰絡沉於
肌裏,皆與十二經脈管交相逆順而行。緣人晝則寤,寤則動,動則陽氣浮,故絡脈中之
氣血,行陽絡者多。夜則寐,寐則靜,靜則陰氣沉。故絡脈中之氣血,行陰絡者多。是
皆奉心化赤之血,從經脈而行孫絡,從孫絡而入絡脈,一氣營運,迴圈不息耳。然經以
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此中界限,分劃甚嚴。蓋脈管之血色紅,既出三焦氣街,入孫絡色
即兼紫,挾陽明悍氣之毒故也。入絡脈其紫色較重,必待入心出肺,呼出此毒瓦斯,吸入
生氣,其血複變為赤,落心左房,而入脈管,是脈管中營運之血氣,為營,清而無毒也。孫
絡絡脈中之氣血為衛,濁而有毒也。學人當知同一榮養百骸之氣血,而涇渭分明,不容
紊亂也明矣。其治病大法,亦當從茲悟入。風寒由毛竅襲入者,宜達表。由口鼻吸受者,宜
攻裏。沙瘴一證,刮則瀉孫絡中之熱毒,刺則瀉絡脈中之熱毒,故刺出之血紫病輕,深
紫病重,色黑則危。蓋暑穢之毒,隨陽明悍氣,至總脈管,入心,入心則死矣,凡百傷
寒溫暑,從可類推也。若夫《歲露篇》所謂衛氣之行,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日下一
節,九日而上出缺盆,與一日一夜,五十度,周於身之行度,遲速不侔者,蓋出三焦氣街,
入孫絡之氣血,纏布周身,如日繞天之外,故其行遲。經脈陰陽逆順偕行絡脈中之氣血,如
月行地之中,故其行速。或謂江河窄處水流急,寬處水流緩,何以脈管闊處血行速,而
出氣街之氣血,挾陽明 悍之氣,何以行遲?斯說亦頗近理,江河窄處其流急是矣。若支
派分流,則細港淺渠,其泄亦迂緩,陽明悍 之氣滑疾是矣,若散漫不收其氣,亦力弱
行遲。況億萬分派之微絲血管乎?勢分行緩,理勢然也。雖然,此猶日月營運,陰陽造化
自然之理,非知力所能臆度者也。《衛氣篇》黃帝所雲∶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其斯之
謂歟。
/*外感重病,因四時之有伏氣也。伏氣不明,何療外感?張隱庵非不知也,惜於反復
辨論中,多有詞不達意者,繼而王孟英議吳鞠通略伏氣,而自強侈談,毫無實際,願聞
其說。/*
答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重陽必陰,重陰必陽,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 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此四時伏氣之機,尤
重在“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八字,以明陰陽互根之義也。何以言之?傷於風者上先受
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風為陽邪,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此
重陽必陰也。濕為陰邪,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是以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此重陰必陽也。冬
傷於寒,春必病溫者,冬至一陽漸生,人身之陽熱內盛,被嚴寒之氣,折伏於肌髓之間,
至春陽氣盛長,伏邪淺者,亦可隨春陽之氣漸散,伏邪深者,或因風寒所遏,或為嗜欲
所傷,伏結之陽氣,遇天氣之陽熱,兩熱相干,發為溫病,此重陰必陽也。夏傷於暑,秋
必瘧者,夏至一陰漸生,人身之陰氣內盛,暑乃陽邪,陽氣外熾,則裏氣虛寒,加以貪
涼飲冷,損其真陽,至秋陰氣之時,內伏陰邪欲出,外襲陽暑欲入,陰陽相持,故發為
往來寒熱之 瘧,此重陽必陰也。是即伏氣是即外感之源也。再求精詳,自有子雨之
《伏氣解》在。
/*生氣通天論雲∶其生五,其氣三。何謂也?/*
答曰∶天地陰陽一氣而已,自太虛而有太乙之生,氣由是動靜焉。而陰陽分,陰陽
分而五行具,是五行之生,不離夫陰陽之一氣也。而經曰其生五,其氣三。且曰三而成
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是三氣者天地人之本始也。請試明之。太極無形,靜則為陰,
動則為陽。易曰“一陰一陽之為道”。此一陰一陽,非各一之一,乃道之妙用,而合一之
一也。惟其合一,乃能各一,則是其本一而已。有三氣存乎其間矣,是故動與靜各一也。
而所以能動靜者,又一也。由此觀之,太乙之所施生,造化之所鼓鑄,必得三而始能成。
物氣不得三則無以布於五,而五非得三,又不能各致夫一也。三者一之用,五者三之成
也,故三而成天。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天
總陰陽,而又積陽以自剛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地致柔剛,而又積陰以自奠也。立
人之道,曰仁與義,然理以宰氣,而氣以宰理,故人之成也。本乎氣交,稟天之陽動為
氣,本地之陰靜為精,而有神存乎其間,以立性命之基。是精氣神三者,合而不離,所
謂三而成人也。且太極用此三氣以生五行,而五行之生,又莫不各用夫三氣。試就人之五
髒言之。心為太陽而主血脈,是合陰陽而自為陽也。腎為太陰,而涵命門真火,是合水
火而本為陰也。肺主制節,而水出高源,是合金木水以行氣也。肝為血海,而生一陽,以
升太沖,是合水木火而總于厥陰也。脾上承火,下涵水以奠乎中,火以腐熟,水以滋灌,
而土以歸藏,是合水火土而養四髒也。故知陰陽之致,相待為用,陰陽之根,互藏其舍。
而五行之變化,皆非一氣偏至之所成,蓋一有偏至,而合三則無偏至,一無鼓動,而合
三則能鼓動,人徒知為三,而不知合三而後致夫一也。從知生於一,而不知用於三,而
後全夫生也。自軒岐指出三氣,而造化之妙用始彰,故三五與一,太上之玄閫,養生奧
關也。
/*《三十二難》有曰∶肺白象金,肝青象木,金得水則沉,木得水則浮,何以肺浮肝沉?樂
火樂金,其合化之道,可得聞乎?/*
答曰∶十幹合臟腑,甲陽木應膽,乙陰木應肝,丙陽火應小腸,丁陰火應心,戊陽
土應胃,己陰土應脾,庚陽金應大腸,辛陰金應肺,壬陽水應膀胱,癸陰水應腎。若以
五音配五行,營土,商金,角木,征火,羽水。各因十幹之陰陽、而分太少也。肝屬乙,
木得水當浮,何以反沉?然肝雖乙木,乙與庚合,庚為陽金,金性本沉,婦當從夫,其
意樂金,而失木之本性,故得水反沉也。肺屬辛,金得水當沉,何以反浮?然肺雖辛金,
辛與丙合,而為陽火,火性炎上,婦當從夫,其意樂火,而失金之本性,故得水反浮也。生
則生氣旺,故能合化。熟則生氣盡,故不能合化。所以肝熟而複浮,肺熟而複沉,乃返
本還原也。大而言之,天地之陰陽。小而言之,即人倫之夫婦。其理一也。夫肝屬足厥
陰經,位乎膈下,故行陰道多也。肺屬手太陰經,位乎膈上,故行陽道多也。今舉肝肺
類推,則臟腑陰陽之合化,從可會通矣。然陰陽之理,以和為洽。夫婦之道,非脅可成。
合化之義,未有明其所以然者,雖張隱庵、高士宗、汪雙池、張翼元諸家,不以翼軫分疏,
即用生克定論,似是而非,支離頗多。惟羅淡生《內經博議》,引申《天元玉冊》之義,
最為曉暢。今節錄于下∶岐伯述《天元玉冊》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
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夫肇基化元,而布氣真靈,乃雲總統于坤元,是坤元為萬
物之母也。坤元既為萬物之母,而總統之,而天亦必先有以用之也。天之十幹,以戊己居
中宮,而先用水火,然後成于金木,豈非總統坤元而以土為首之義乎?是以天之禦化,首
以土為甲,而甲遂為土,仍順布五行于乙丙丁戊之上,而以本氣化之,土生金,金加於
乙,金生水,水加丙,水生木,木加丁,木生火,火加戊。五行畢,再傳而土加於己,故
甲己合也。金加庚,故乙庚合也。水加丙,故丙辛合也。木加壬,故丁壬合也。火加癸,故
戊癸合也。因合而化,此一定之理,有不可移易者也。然本氣之陰陽,仍有不能從化,而
根據之以為用者,如加陽幹為氣有餘,加陰乾為氣不足,此又因值年以佐用也。
/*昔賢論三焦一府,紛紛聚訟,莫衷一是,或謂無形,或謂有形,或言是一,或言是二,
甚則雲為腎傍之脂者,雖明如張隱庵,亦遊移其詞,不能指為何物,《內經》謂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豈虛語哉?/*
答曰∶考臟腑之學,西士言之最詳,觀《全體通考》,三焦即所謂腹包膜也。其膜包
繞全腹,上通顛頂,下行膀胱,中有脂膜,橫
於肝胃之間,惟遮陰道,護子宮,則男女稍異耳。或問複包膜即三焦,亦有證據否?曰
觀其包二腸,遮兩腎,正當七節之間,命門部位。命門既藏水中,真火,即為相火之宅,
居其位,行其權,此膜即為相火之腑。考心肺之下,肝胃之上,有膈膜一層,其形薄如
細綱,上與心包絡之下麵相連,下與此膜之上層粘續,氣脈通貫,則包絡為相火之髒。由
膈膜上通腦筋,即經所雲“上焦如霧”是也。中有薄膜兩層,包肝裹胃,即經所雲“中焦
如漚”是也。繞膀胱,遮陰道,以行其氣化,即經所雲“下焦如瀆”是也。以此證之,腹
包膜即三焦,夫複何疑?夫三焦者,腎中之脂,與膀胱相峙,有二白膜,通於兩腎,貫
膂筋,由脈管以入心,即引心火入腎,蒸膀胱之水,化而為氣之物也。故心火一動,相
火隨之。肝膽屬乎巽,三焦包絡屬乎震,震為陽木,火無體,以木為體,《說卦》傳言,
震為雷,為龍雷之火,三焦包絡之流行,即是火之流行也。況以似府外府之大囊,配似
髒別髒之小囊,亦天造地設,不可移易者也。若求此膜功用全文,自有《通考》在,茲不
具贅。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醫醫小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三陽為腑,三陰為臟,或雲心為太陽,腎為太陰,何也?六陽六陰,雲手雲足,或有
他意歟?其標本之傳變,經絡之起止,可以曉否?/*
答曰∶陰陽分而天地定其位,陰陽交而否泰呈其象,陰陽錯綜而後變化見焉。萬物
之中惟人最靈,稟二氣淑德以生,故圓其顱,方其趾,而異於物,是以與天地相應,陰陽
相參者也。夫心為手少陰,腎為足少陰,人所知也。心腎系背,背為陽,髒為陰,而心
腎皆為陰者,五臟系於背內,背雖屬陽,其內所包者陰也。陽中有陰,故能剛柔相濟以
成其化。蓋身中之定位,當如此耳。心複為太陽,腎複為太陰,斯又舍人身而言天地之
定位。心赤色象火,應於南方。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則心屬老陽,故
曰心主太陽矣。腎紫色象水,應於北方。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風寒冰冽,則腎
屬老陰。故曰腎主太陰,雖然,非有異于手足少陰乎?不知其定位既異,正陰陽互根之
理,複何害其不同哉?惟施治於病。在經脈者,即隨經脈所主。論治於時令勝複,即隨
時令所主論治。其隨時論治,如夏為太陽,病當在心,則宜視心之受邪與否?冬為太陰,病
當在腎,則宜視腎之受邪與否?無使逆其時氣。心脈不鉤,腎脈不石,斯生病矣。然所
投藥餌,亦皆入手足少陰,非走太陽太陰者,尤參伍錯綜之要道焉。況心居尊高,並於君
主,有顯明之象。腎處卑順,比於外家婦,屬蟄封藏之本。得主太陰太陽者以此。心通離
卦,離為中女,實含陰德,且蕭邱生寒焰,海水成夜磷,複為火有出於陰者之明證,心得
主少陰者,又以此也。其六陰六陽,雲手雲足者,考《經脈篇》手太陰肺,終手大指次
指之端,即接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終足大指之端,即接足太陰脾,手少陰心終手小指
之端,即接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終足小指外側,接足少陰腎,手厥陰心包終手小指
次指之端,即接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終足小指次指之間,即接足厥陰肝。蓋十二經脈
雲手雲足,以行手行足而得名耳。豈因足在下屬陰,手在上屬陽,號為太陽陽明少陽,即
不當行於足,號為太陰少陰厥陰,即不當行于陽哉?果爾,則日陽也,設不行寒帶,則
格林蘭濟諸國無明也。可乎?月陰也,設不行於赤道,是蘇門答喇諸國無夜也。可乎?況
三陰之脈起於面,三陽之脈起於腹裏,更非若手足之比矣,亦得謂為錯行乎?惟知陰陽
相互根,即可明乎斯理矣。至標本之傳變,《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
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言邃旨深,殊難明曉,故自王太僕以下,皆未通
其意,及張戴人始闡發火濕二字,介賓張氏
又從而引伸之,厥義益顯,說具《類經圖翼》中。略謂少陽太陰從本,以少陽本火而
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其不言從中,少陽中見木,太陰中見土,
木火共化,土金相生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
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亦不言從中,少陰之中水,太陽之中火,同本則異標,同標
則異本也。若陽明厥陰,其不從標本,從乎中氣者,以陽明中濕土,是濕從燥化矣。厥
陰中相火,是木從火化矣。故不從標本,從中氣也。傳變則勝複,盛衰之道生焉。從其
化則為常,然後生不息。逆其化則為變,必致災害起。如木從火化,木具生氣,遇火盛
而化為炭,反無鑽火之功,此太過也。木失其化,木朽火衰,亦少出火之質,此不及也。
燥從濕化,物雖感濕生,幹物含濕必黴壞,遂非本性,此亦太過也。土失其化,地薄土濕,
則五金不能蘊,此亦不及也。皆標本傳變之理,當隨其衰王以消息之。是以經言百病之
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
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又曰
人有客氣,有同氣。有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
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經言如此,要必明知
勝複,而知百病之害矣。經絡之起止者,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少澤,至頭之聽宮。手陽
明起於次指,至頭之迎香。手少陽起于四指關沖,至頭之絲竹空。各長五尺,六陽經共
長三丈。手太陰之脈起於胸中中府,至大指少商。手少陰脈起於胸中極泉,至小指少沖。
手厥陰起于胸中天池,至中指中沖。各長三尺五寸,六陰經共長二丈一尺。足太陽之脈
起于頭之精明,至小指至陰。足陽明起於頭之頭維,至次指厲兌。足少陽起於頭之瞳子
,至四指竅陰。各長八尺,六陽經共長四丈八尺。足太陰之脈起於足大指隱白,至胸中大包。足少陰起于足心湧泉,至胸中俞府。
足厥陰起足大指大敦,至胸中期門。各長六尺五寸,六陰經共長三丈九尺。督脈起於尾
閭長強,至內唇齦交。任脈起于毛際會陰,至下唇承漿。各長四尺五寸,共長九尺。蹺脈
從足至目內 ,各長七尺五寸,左右共長一丈五尺。都合一十六丈二尺也。沖脈起於氣
街,至胸中而散。帶脈起于季脅,回身一周。維絡於身。陽維起于諸陽會,陰維起于諸陰
交也。二脈皆無尺寸之可稽,經絡起止盡於是矣。
/*八脈者,陽蹺,陰蹺,陽維,陰維,沖,任,督,帶也。蹺者蹺于何經何絡,維者維
于何經何絡,其有形無形,可實指其所在乎?周氏所論,病機體用治法,是耶非耶?/*
答曰∶夫十二經脈,相為表裏,陰陽斯偶,前賢論之詳矣。顧有偶即有奇,大易之
象也。是故複有奇經者焉。沖往督三脈之行。經文班班可考。帶脈回身一周,已可考見。惟
蹺維二脈,起止難詳,謹述所得於下焉。蹺,履也。蹺起於足跟,故曰蹺。維,綱也。維
絡於一身,故曰維。《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
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陽維陰維者,維絡一身,溢蓄不能
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會,陰維起于諸陰交。蓋陽蹺為足太陽之別,故始
申脈。陰蹺為足少陰之別,故始少海。二蹺既有行道,則不得謂之無形,乃絡脈中之氣
血,行身之左右,與少陽厥陰同行,諸筋所主。然其行不同,皆陰出陽而交於足太陽,陽
入陰而交于足少陰,陰陽交互,蹺自下而榮於上,大會於目,此蹺脈有形之證也。惟既
屬絡脈,則豈若正經有一定循行之路?其不用丈尺計者,以此耳。維則越人明言,灌溉
諸經,亦不能究其行度,是本非一脈,故難
悉數。雖不曰無形,而未可實指所在,與蹺脈有行道可考者異也。陽維主皮膚之氣,行
身之表。陰維主脂膜之氣,行身之裏。而陽維以維于諸陽,陰維以維諸陰。諸陽會,諸
陰交者。督脈,陽脈之海也。沖脈,陰脈之海也。陰陽維即起於是。何則?飲食入胃,有
無數微絲血管,吸其精汁,至領會管,過肺入心。由心下房,出總脈管,以達於督脈,陽
維者當起於是。沖為血海,騰精氣而上積於胸中,為宗氣,人之五味雜投,奚能無毒?穀
入於胃,其精者固化血液,而陽明之悍氣,不隨精者,俱化聚于宗氣之區,然後散佈周身,
陰維者當起於是。斯皆二維之脈,即孫絡,故更無行度可計也。況蹺脈為病目不瞑,諸脈
者皆屬於目,蹺脈上屬目內 ,則蹺脈為絡脈不可證耶!維脈為病,發寒熱,邪在皮膚,
寒熱乃生。經絡居內,不當複病寒熱,則維為孫絡,不又可證耶?至周氏所論,體用病
機,治法委曲詳盡,先得我心。其論桂枝湯之治維病,不徇入太陽經之謬說,尤卓識也。
或謂昔人皆有二維脈起止之度,如陽維起于少陰,而至太陽,陰維起于少陽,而至厥陰,
瀕湖李氏載之甚詳,何可遽謂孫絡乎?斯皆誤會叔和微旨也。從少陰斜至太陽。少陰,心
也,太陽,膀胱也。由心生血,行于孫絡,孫絡纏布周身,膀胱主一身之表,故以太陽少
陰候陽維之脈也。從少陽斜至厥陰。少陽,三焦也。厥陰,心包也。三焦為腹包膜,血挾
陽明之悍氣,出諸氣街,而遍周包膜,返還入總脈管,從心包複歸於心,故以少陽厥陰,
候陰維之脈也。且脈絡論列所主病多肌肉痹癢,汗出惡風等證,雖所刺有陽谷、金門、僕
參、客主人、承山,分肉、築賓穴,究非一經所主,豈一脈而交貫四五經耶?《素問》陽
維之脈,肉裏之脈者,脈氣與太陽少陽相合。陽維維諸陽.故取太陽少陽泄其邪也,即服
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衛氣行孫絡,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故取風府也。
觀此則維脈屬孫絡明矣。如實有可稽,何盧、華、仲景、叔和諸書不一稱之哉?然絡脈孫
絡從未有以比諸蹺維者,狂瞽愚論,複望高明一為發其聵也。
/*傷寒桂枝湯所治之中風,與小續命湯所治中風,是一是二?而金匱防己地黃湯,與
風引湯所主,是異是同?但中風一證,自有真類之說,愈辨愈晦,何所取法?勞以虛名,
愈補愈劇,何則?蠱膨雲虛雲實,孰是孰非?遍察古書,有雲關格是證,有雲關格是脈,將
誰適從?溫暑燥濕,瘧痢霍亂,各有名義,其所以然,請各抒所見以對。/*
答曰∶中風真類之說,始自金元,古醫經未之見也。類中者,即經所謂厥。是桂枝
湯所治,邪居淺者。小續命湯所治,邪居深者。病因無異,故藥惟以輕重別之。豈若古
今錄驗續命湯,治風熱之痱證,而用石膏哉?防己地黃治陰虛於內,邪並于陽。風引治陽
實于外,邪並于陰。病既各異,為治是以懸殊。脈有損至,而後證有虛勞。虛曰虛損,勞
曰勞瘵,乃一病而二證,概行溫補可乎?況有者為實,無者為虛。虛勞者,是非勞力勞
心而因逸以致病也,故仲景以血痹類為一門。痹者,閉也。所以大黃 蟲丸與薯蕷丸為起死
之神方,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後人雲膨,因其膚肉腫脹,形類乎鼓,外實中空而言,非膨與蠱有別。實指肝言,虛指脾言,雲虛雲實皆是也,偏攻偏補,非法也。《內經》治以雞矢醴,非取金制木,木制而土不受木賊,運化之機自生乎?關格是證,覆溢是脈,膈乃關格之始,格即關膈之終,正《素問》所謂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之敗證,蔣寶素有考宜參。溫者外寒內熱,至春而發之病。暑乃天之陽熱下降,地之陰濕上騰,濕熱互合,化而為暑。濕重病太陰則曰陰暑,熱重病陽明則曰陽暑。病暑輕重不同,所以又有中傷之分。水濕火燥,《內經》謂秋傷於濕,言氣之本,西昌補秋傷於燥,言氣之標。春夏地濕則天熱,秋冬天寒則地燥,燥濕固對待,究各有寒化熱化之無定也。瘧者言其病之暴瘧而難驟愈,其脈自弦可知,不弦雖寒熱往來,猶非瘧。 瘧,溫瘧,癉瘧,瘴瘧,為證不一,治不如法,有三患,戕脾元則成瘧鼓,蓄肝血則成瘧母,耗腎陰則成瘧勞。無犯三患,則無論痰瘧、食瘧、牡瘧,自隨手奏效。
痢因欲利不得利,其病在利,故曰痢。有虛實,有寒熱。桃花湯非治虛寒者乎?白頭翁湯非
治實熱者乎?由此類推,治法可思矣。霍亂是陰陽淆亂,如雨聲霍霍而暴注下迫也。屬寒者
固多,屬熱者亦常見,但須刻刻顧慮其脾胃耳。因寒宜理中四逆,故薑附不嫌其熱。因熱
宜白虎天水,則膏滑不嫌其寒。若救陰當於大劑參術中佐以牡蠣、白芍,轉筋宜在扶持脾
胃,參用蜘蛛散以抑風木,審因察證,活法運乎一心,不可泥執一家之言而僨事也。


in>:  全文完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4.診斷、醫理、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