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經穴(SI)Small Intestine
1)本經在十大天干中,以"丙"字代之。
2)五行中屬陽火,起:少澤穴,終:聽宮穴。
3)多血少氣,未時(當地時間下午1時-3時),氣血注此。
4)凡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1 少澤(井穴)
【定位】小指尺側指甲角旁約0.1寸。
【主治】耳鳴,目痛,頭痛,咽喉腫痛,肩臂外側痛,乳汁少,乳癰,中風昏迷。
【刺灸法】淺刺 0.1或點刺出血。
2 前谷(滎穴)
【定位】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前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耳鳴,咽喉腫痛,目痛,瘧疾,癫狂,肘、腕、臂部疼痛。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3 後谿(俞穴、八脈交會穴)
【定位】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後赤白肉際、橫紋頭處。
【主治】頭項強痛,目赤目翳,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腕、肘臂痛,瘧疾,癫狂,熱病。
【刺灸法】直刺 0.5-1 寸。最深可透合谷。
4 腕骨(原穴)
【定位】腕前赤白肉際處,三角骨前緣。
【主治】頭項強痛,耳鳴,目翳,黃疸,肩、臂腕疼痛,熱病無汗。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5 陽谷(經穴)
【定位】腕背橫紋尺側端,當腕豆骨與尺骨莖突之間取穴。
【主治】頭項強痛,耳鳴耳聾,目痛颔腫臂及腕部疼痛。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6 養老(郄穴)
【定位】屈肘,掌心向胸,當尺骨莖突桡骨側緣陷中。
【主治】目視不明,肩、臂、腰部疼痛。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7 支正(絡穴)
【定位】陽谷與小海穴聯機上,陽谷穴上5寸。
【主治】頭項強痛,肘、臂及指部疼痛,熱病,癫狂。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8 小海(合穴)
【定位】屈肘,當尺骨鷹咀與肱骨内上髁之間。
【主治】頭痛,頸痛,颔腫,肘臂痛,屈伸不利。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9 肩貞
【定位】正坐,上臂内收,腋後紋頭上1寸。
【主治】耳鳴耳聾,肩、臂疼痛,不能上舉。
【刺灸法】直刺 0.5-1寸。
10 臑俞
【定位】肩貞直上、肩胛崗下緣處。
【主治】肩臂疼痛,瘰疠。
【刺灸法】直刺或向外側刺0.5-1 寸。
11 天宗
【定位】肩胛崗下窩的中央處。
【主治】肩胛部疼痛,側臂後外側痛。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12 秉風
【定位】天宗穴直上,肩胛上窩正中央。
【主治】肩胛部疼痛,肩臂酸痛。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13 曲垣
【定位】肩胛崗上窩内側凹陷處。
【主治】肩臂疼痛,肩胛部孿痛。
【刺灸法】直刺0.5-0.8 寸。
14 肩外俞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項背拘急,肩背疼痛,上肢冷痛。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15 肩中俞
【定位】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旁開2寸。
【主治】肩背疼痛,咳嗽,氣喘,寒熱。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16 天窗
【定位】平甲狀軟骨,喉結旁開3.5寸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頰腫,暴瘖。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17 天容
【定位】平下颌角,鎖乳突肌前緣處。
【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腫痛,癭氣。
【刺灸法】直刺0.5-0.8 寸。
18 顴髎
【定位】眼外角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主治】口眼喎斜,眼瞼瞤動,齒痛。
【刺灸法】直刺0.3- 0.5 寸。
19 聽宮
【定位】耳屏與下頷關節間,張口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齒痛,下頷關節痛。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六、手太陽小腸經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9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六、手太陽小腸經 經脈循行路線
六、手太陽小腸經 經脈循行路線
六、手太陽小腸經 經脈循行路線
起於小指之端
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
上循臑外後廉
出肩解
繞肩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絡心
循咽
下膈
抵胃
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
循頸
上頰
至目銳眥
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
至目內_
斜絡於顴
六、手太陽小腸經 經脈循行路線
起於小指之端
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
上循臑外後廉
出肩解
繞肩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絡心
循咽
下膈
抵胃
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
循頸
上頰
至目銳眥
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
至目內_
斜絡於顴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9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六、手太陽小腸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經穴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起於少澤,止於聽宮,左右各19穴位。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少澤
在小指尺側爪甲角根部,去爪甲角約0.1寸許取穴。
增液通乳,清熱利竅 熱病、汗不出、中風昏迷、乳汁少、乳癰、咽喉腫痛、目蘙、瘧疾、頭痛、耳鳴、耳聾、肩臂外後側疼痛 井穴
前谷
在第五掌指關節前尺側,握拳時,當掌指關節前之橫紋頭赤白肉際取穴。
疏肝清心,明目聰耳 癲狂、癇證、產後無乳、小便赤難、熱病汗不出、瘧疾、目痛、氣出、目蘙、耳鳴、鼻塞、咽喉腫痛、頰腫、頭項急痛、臂痛肘攣、手指麻木 滎穴
後谿
第五掌指關節尺側後方,第五掌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清心解鬱,清熱截瘧 癲狂、癇證、熱病、盜汗、瘧疾、耳聾、目赤目蘙、目眩、目赤爛、疥瘡、黃疸、頭項強痛、肘臂及手指攣急 俞穴
腕骨
腕骨前方,三角骨的前緣,赤白肉際取穴。
增液止渴,利膽退黃 熱病汗不出、瘧疾、消渴、驚風、瘛瘲、黃疸虛浮,耳鳴、目蘙、目流冷淚、頭痛項強、頸項頷腫,臂痛指攣 原穴
陽谷
腕關節的尺側,當三角骨與尺骨莖突之間凹陷中。
清心寧神,明目聰耳 熱病汗不出、頭痛目眩、狂癲、耳聾鳴、腰項急、肩痛、疥瘡、生疣、痔漏、瘛瘲、齒痛 經穴
養老
掌先向下時,在尺骨莖突的高點處是穴;當屈肘掌心向胸時,轉手骨開,穴在尺骨莖突的橈側骨縫中。 增液養津,清上明目 目視不明、肩背肘臂痛、急性腰疼 郄穴
支正
腕部陽谷穴上五寸,尺骨掌側緣取穴。
疏肝寧神,清熱解表 癲狂、易驚、善笑恐悲驚、健忘、消渴、疥瘡、生疣、熱病、項強、肘攣、手指痛、頭痛 絡穴
小海
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果骨果之間取穴。
疏肝安神,清熱消腫 癲狂、癇證、頭痛目眩、耳聾耳鳴、瘍腫、頰腫、頸項肩臂外後側痛 合穴
肩貞
肩關節後下方,當上臂內收時,在腋縱紋頭上1寸處取穴。
化痰消腫,清熱聰耳 熱病瘰癧、耳聾耳鳴、肩胛痛、手臂痛麻、不能舉、缺盆中痛
臑俞
正坐,上臂內收,從肩貞直上,肩胛岡下緣取穴。
化痰消腫,疏筋活絡 頸項瘰癧,肩臂痛無力 會陽維、蹻脈
天宗
正坐,在岡下窩中,當肩胛岡中點之下緣下1寸處,或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1/3折點處取穴,正與秉風直對。
肅降肺氣,舒筋活絡 氣喘、乳癰、頰頷腫痛、肩胛疼痛、肘臂外後側痛
秉風
正坐,在肩胛岡上窩中點,當天宗穴直上,約在肩胛岡中點上緣上1寸,舉臂有凹處是穴。
舒筋散風 肩胛疼痛不舉,上肢痠麻 手陽明,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曲垣
在肩胛岡內上端凹陷處,約當臑俞與第二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取穴。
舒筋活絡 肩胛周圍疼痛
肩外俞
正坐,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即陶道穴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直線上取穴。
舒筋活絡 肩背痠痛,頸項強急,上肢冷痛
肩中俞
正坐,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即大椎穴旁開2寸取穴。
解表宣肺 發寒發熱,咳嗽、唾血、目視不明
天窗
正坐,平喉結,當胸鎖肌後緣取穴。 聰耳立竅,熄風寧神 耳聾耳鳴、咽喉痛、頸項強痛、暴喑、中風、癭氣、癮疹、狂證
天容
在耳下方下頷角後與胸鎖乳突肌之前緣間凹陷處取穴。
利咽消腫,聰耳降逆 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咽中如梗、頰腫、嘔逆吐沫
顴髎
目外眥直下,顴骨高點下緣凹陷處取穴。
清熱消腫,牽正鎮痙 口眼喎斜,眼瞼瞤動,齒痛,目黃,面赤,_腫唇癰 手少陽、太陽之會
聽宮
耳屏與下頷關節之間,微張口呈凹陷處取穴
聰耳消腫 耳聾、耳鳴、聤耳、齒痛、癲狂、癇證 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起於少澤,止於聽宮,左右各19穴位。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少澤
在小指尺側爪甲角根部,去爪甲角約0.1寸許取穴。
增液通乳,清熱利竅 熱病、汗不出、中風昏迷、乳汁少、乳癰、咽喉腫痛、目蘙、瘧疾、頭痛、耳鳴、耳聾、肩臂外後側疼痛 井穴
前谷
在第五掌指關節前尺側,握拳時,當掌指關節前之橫紋頭赤白肉際取穴。
疏肝清心,明目聰耳 癲狂、癇證、產後無乳、小便赤難、熱病汗不出、瘧疾、目痛、氣出、目蘙、耳鳴、鼻塞、咽喉腫痛、頰腫、頭項急痛、臂痛肘攣、手指麻木 滎穴
後谿
第五掌指關節尺側後方,第五掌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清心解鬱,清熱截瘧 癲狂、癇證、熱病、盜汗、瘧疾、耳聾、目赤目蘙、目眩、目赤爛、疥瘡、黃疸、頭項強痛、肘臂及手指攣急 俞穴
腕骨
腕骨前方,三角骨的前緣,赤白肉際取穴。
增液止渴,利膽退黃 熱病汗不出、瘧疾、消渴、驚風、瘛瘲、黃疸虛浮,耳鳴、目蘙、目流冷淚、頭痛項強、頸項頷腫,臂痛指攣 原穴
陽谷
腕關節的尺側,當三角骨與尺骨莖突之間凹陷中。
清心寧神,明目聰耳 熱病汗不出、頭痛目眩、狂癲、耳聾鳴、腰項急、肩痛、疥瘡、生疣、痔漏、瘛瘲、齒痛 經穴
養老
掌先向下時,在尺骨莖突的高點處是穴;當屈肘掌心向胸時,轉手骨開,穴在尺骨莖突的橈側骨縫中。 增液養津,清上明目 目視不明、肩背肘臂痛、急性腰疼 郄穴
支正
腕部陽谷穴上五寸,尺骨掌側緣取穴。
疏肝寧神,清熱解表 癲狂、易驚、善笑恐悲驚、健忘、消渴、疥瘡、生疣、熱病、項強、肘攣、手指痛、頭痛 絡穴
小海
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果骨果之間取穴。
疏肝安神,清熱消腫 癲狂、癇證、頭痛目眩、耳聾耳鳴、瘍腫、頰腫、頸項肩臂外後側痛 合穴
肩貞
肩關節後下方,當上臂內收時,在腋縱紋頭上1寸處取穴。
化痰消腫,清熱聰耳 熱病瘰癧、耳聾耳鳴、肩胛痛、手臂痛麻、不能舉、缺盆中痛
臑俞
正坐,上臂內收,從肩貞直上,肩胛岡下緣取穴。
化痰消腫,疏筋活絡 頸項瘰癧,肩臂痛無力 會陽維、蹻脈
天宗
正坐,在岡下窩中,當肩胛岡中點之下緣下1寸處,或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1/3折點處取穴,正與秉風直對。
肅降肺氣,舒筋活絡 氣喘、乳癰、頰頷腫痛、肩胛疼痛、肘臂外後側痛
秉風
正坐,在肩胛岡上窩中點,當天宗穴直上,約在肩胛岡中點上緣上1寸,舉臂有凹處是穴。
舒筋散風 肩胛疼痛不舉,上肢痠麻 手陽明,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曲垣
在肩胛岡內上端凹陷處,約當臑俞與第二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取穴。
舒筋活絡 肩胛周圍疼痛
肩外俞
正坐,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即陶道穴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直線上取穴。
舒筋活絡 肩背痠痛,頸項強急,上肢冷痛
肩中俞
正坐,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即大椎穴旁開2寸取穴。
解表宣肺 發寒發熱,咳嗽、唾血、目視不明
天窗
正坐,平喉結,當胸鎖肌後緣取穴。 聰耳立竅,熄風寧神 耳聾耳鳴、咽喉痛、頸項強痛、暴喑、中風、癭氣、癮疹、狂證
天容
在耳下方下頷角後與胸鎖乳突肌之前緣間凹陷處取穴。
利咽消腫,聰耳降逆 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咽中如梗、頰腫、嘔逆吐沫
顴髎
目外眥直下,顴骨高點下緣凹陷處取穴。
清熱消腫,牽正鎮痙 口眼喎斜,眼瞼瞤動,齒痛,目黃,面赤,_腫唇癰 手少陽、太陽之會
聽宮
耳屏與下頷關節之間,微張口呈凹陷處取穴
聰耳消腫 耳聾、耳鳴、聤耳、齒痛、癲狂、癇證 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9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六、手太陽小腸經
-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藪,
腕骨陽谷養老繩,支正小海外輔肘,
肩貞臑俞接天宗,聊外秉風曲桓首,
肩外俞連肩中俞,天窗乃與天容偶,
銳骨之端上顴聊,聽宮耳前珠上走。
手太陽小腸經
<傳統醫學主治病症>
是動病
1.嗌痛,頷腫,不可以顧
2.肩似拔,臑似折
3.耳聾、目黃、頰腫
4.頸、頷、肩、臑、肘、 臂外後廉痛
所生病
1.是主液所生病者
2.經氣絕証<;>絕汗出,大 如貫珠,轉出不流
<現代醫學觀點>
1.板機指
2.手腕尺側痛
3.健忘,失眠
4.五十肩後路痛(註1)
5.落枕
6.耳疾(聽宮入耳)
7.腰痛( 後谿通督脈 )
8.肩胛骨處疼痛
(註1)前路:條山穴(胃,肺,大腸經)
中路:陽陵泉,外關(膽,三焦經)
後路:後谿,肩貞(小腸,膀胱經)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9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六、手太陽小腸經
後谿
<<取穴法<;>
仰手握拳取之,在手腕前外側,拳尖起骨下陷中,當本節後之橫紋尖端骨邊陷中是穴,掐住
在小指尺側,第五掌骨後方,當外展小指肌起點外緣,有指背動脈,手臂靜脈網及掌背神經
<<主 治<;>
頭痛、項強、盜汗。
<<應 用<;>
1 配列缺,治胸項痛。
2.治療肺炎,流行性感冒的名灸穴。
3.本穴通督脈,配崑崙治脊堆病變。
4.督脈統帥六陽經交於面,故可治療青春痘。
5.由於手足太陽經相通,配腕骨行倒馬針法可
治背疼痛。
腕骨
<<取穴法<;>
握拳向內取之,在第五掌骨與鉤狀骨之間,陷中是穴。
在手背尺側,第五掌骨後端與三角骨之間,外展小指肌起點外緣,有尺神經,尺動脈及手背
<<穴 性<;>
退熱、發汗、散瘀、清小腸中熱
<<主 治<;>
耳鳴、目赤、頭痛、頸項強、腕痛無力。
<<應 用<;>
配通里、聽宮、翳風、治耳鳴耳聾。
配大陵、間使、三間、治腕痛。
配足三里治腰腿連痛。
治療陽黃。
陽谷
<<取穴法<;>
在尺骨莖突與豌豆骨之間,與神門隔一條筋。
在手背尺側,恥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當尺側伸腕肌腱尺側。
<<穴 性<;>
寧心神,利腰膝。
<<主 治<;>
腕痛,腮腺炎,神經病,耳聾,耳鳴
<<應 用<;>
1.配支溝、膈俞、伸脈、治脅痛。
2.為急性腰扭傷特效穴。
養老
<<取穴法<;>
曲肘按取腕後踝骨(即尺骨莖突)之尖端,將手掌反轉後仰
,則高起明顯,在令手掌向內反轉,則踝骨裂開一孔是穴。
在尺骨背面,尺骨小頭上方,尺側伸腕肌腱和伸小指肌腱之間。
<<穴 性<;>
舒經、通絡、明目。
<<主 治<;>
視物不清、肩、背、肘、臂痠痛
<<應 用<;>
治療急性腰扭傷。
肩貞
<<取穴法<;>
正坐垂臂使臂與脅密合,在背後肩胛與肱骨相接之下,從背後腋縫紋端上量約兩寸。
在肩關節後下方,肩胛骨後側緣,三角肌後側緣。
<<穴 性<;>
散太陽經邪,通小腸熱結,袪風寒,凊神智。
<<主 治<;>
頰腫,頸後肩臂外後側痛,癲症。
<<應 用<;>
1.配肩隅、肩豂,治關節炎。
2.配天宗、肩外俞治肩痛。
臑俞
<<取穴法<;>
正坐垂臂,當肩端之後側肩胛骨外端下陷中,當肩貞之上為外些。
在肩胛關節窩後方的三角肌中。
<<穴 性<;>
肩及上肢病症。
<<主 治<;>
肩臂痠痛無力
<<應 用<;>
治療肩凝。
天宗
<<取穴法<;>
肩胛骨陷中是穴,如將臂後伸,該處有明顯之凹陷。
在脊下窩中央脊下肌下。
<<穴 性<;>
解太陽經邪,宣胸脅氣滯。
<<主 治<;>
肩痛,肘臂外後廉痛。
顴髎
<<取穴法<;>
正坐仰靠,在顴骨下,上與外眼角一直,內與迎香相平從鼻孔橫量約二寸,指壓則酸楚。
在顴骨下頷突的後下緣稍後,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有面橫動脈,靜脈分支,分佈著顏面神
<<穴 性<;>
面癱,牙痛,三叉神經痛要穴。
<<主 治<;>
口喎,眼瞤不止,頷腫齒痛。
<<應 用<;>
1.臨床上本穴為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牙痛、三叉神經痛、
2.視力障礙、拔牙麻醉之常用局部穴之一。
3.菫氏奇穴之馬金水及係本穴,用至腰痛及泌尿系統病變效果極卓。
聽宮
<<取穴法<;>
側臥或正作微開口,在耳前小瓣前
陷中,以手指壓之耳內發響是穴。
在耳珠前緣,下含小頭後緣,有顳
淺動脈的耳分支,分佈著面神經及
三叉神經地三支的耳顳神經,深部
為顳淺動脈的發出處。
<<穴 性<;>
通氣、開竅。
<<主 治<;>
耳嗚、耳聾、中耳炎、聾啞、牙痛、面神經麻痺。
<<應 用<;>
配聽會、翳風、會宗、治耳聾,耳鳴。
<<取穴法<;>
仰手握拳取之,在手腕前外側,拳尖起骨下陷中,當本節後之橫紋尖端骨邊陷中是穴,掐住
在小指尺側,第五掌骨後方,當外展小指肌起點外緣,有指背動脈,手臂靜脈網及掌背神經
<<主 治<;>
頭痛、項強、盜汗。
<<應 用<;>
1 配列缺,治胸項痛。
2.治療肺炎,流行性感冒的名灸穴。
3.本穴通督脈,配崑崙治脊堆病變。
4.督脈統帥六陽經交於面,故可治療青春痘。
5.由於手足太陽經相通,配腕骨行倒馬針法可
治背疼痛。
腕骨
<<取穴法<;>
握拳向內取之,在第五掌骨與鉤狀骨之間,陷中是穴。
在手背尺側,第五掌骨後端與三角骨之間,外展小指肌起點外緣,有尺神經,尺動脈及手背
<<穴 性<;>
退熱、發汗、散瘀、清小腸中熱
<<主 治<;>
耳鳴、目赤、頭痛、頸項強、腕痛無力。
<<應 用<;>
配通里、聽宮、翳風、治耳鳴耳聾。
配大陵、間使、三間、治腕痛。
配足三里治腰腿連痛。
治療陽黃。
陽谷
<<取穴法<;>
在尺骨莖突與豌豆骨之間,與神門隔一條筋。
在手背尺側,恥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當尺側伸腕肌腱尺側。
<<穴 性<;>
寧心神,利腰膝。
<<主 治<;>
腕痛,腮腺炎,神經病,耳聾,耳鳴
<<應 用<;>
1.配支溝、膈俞、伸脈、治脅痛。
2.為急性腰扭傷特效穴。
養老
<<取穴法<;>
曲肘按取腕後踝骨(即尺骨莖突)之尖端,將手掌反轉後仰
,則高起明顯,在令手掌向內反轉,則踝骨裂開一孔是穴。
在尺骨背面,尺骨小頭上方,尺側伸腕肌腱和伸小指肌腱之間。
<<穴 性<;>
舒經、通絡、明目。
<<主 治<;>
視物不清、肩、背、肘、臂痠痛
<<應 用<;>
治療急性腰扭傷。
肩貞
<<取穴法<;>
正坐垂臂使臂與脅密合,在背後肩胛與肱骨相接之下,從背後腋縫紋端上量約兩寸。
在肩關節後下方,肩胛骨後側緣,三角肌後側緣。
<<穴 性<;>
散太陽經邪,通小腸熱結,袪風寒,凊神智。
<<主 治<;>
頰腫,頸後肩臂外後側痛,癲症。
<<應 用<;>
1.配肩隅、肩豂,治關節炎。
2.配天宗、肩外俞治肩痛。
臑俞
<<取穴法<;>
正坐垂臂,當肩端之後側肩胛骨外端下陷中,當肩貞之上為外些。
在肩胛關節窩後方的三角肌中。
<<穴 性<;>
肩及上肢病症。
<<主 治<;>
肩臂痠痛無力
<<應 用<;>
治療肩凝。
天宗
<<取穴法<;>
肩胛骨陷中是穴,如將臂後伸,該處有明顯之凹陷。
在脊下窩中央脊下肌下。
<<穴 性<;>
解太陽經邪,宣胸脅氣滯。
<<主 治<;>
肩痛,肘臂外後廉痛。
顴髎
<<取穴法<;>
正坐仰靠,在顴骨下,上與外眼角一直,內與迎香相平從鼻孔橫量約二寸,指壓則酸楚。
在顴骨下頷突的後下緣稍後,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有面橫動脈,靜脈分支,分佈著顏面神
<<穴 性<;>
面癱,牙痛,三叉神經痛要穴。
<<主 治<;>
口喎,眼瞤不止,頷腫齒痛。
<<應 用<;>
1.臨床上本穴為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牙痛、三叉神經痛、
2.視力障礙、拔牙麻醉之常用局部穴之一。
3.菫氏奇穴之馬金水及係本穴,用至腰痛及泌尿系統病變效果極卓。
聽宮
<<取穴法<;>
側臥或正作微開口,在耳前小瓣前
陷中,以手指壓之耳內發響是穴。
在耳珠前緣,下含小頭後緣,有顳
淺動脈的耳分支,分佈著面神經及
三叉神經地三支的耳顳神經,深部
為顳淺動脈的發出處。
<<穴 性<;>
通氣、開竅。
<<主 治<;>
耳嗚、耳聾、中耳炎、聾啞、牙痛、面神經麻痺。
<<應 用<;>
配聽會、翳風、會宗、治耳聾,耳鳴。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9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六、手太陽小腸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多血少氣
手太陽小腸經多血少氣,氣血物質的變化是由氣態向液態的散熱冷縮變化。
1 少澤
井穴,屬金。
【別名】 小吉,少吉。
【穴義】 小腸經體內經脈的高熱水氣由此外輸體表。
【名解】1)少澤。少,陰也,濁也。澤,沼澤也。少澤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溼熱水氣。本穴因有地部孔隙連通小腸經體內經脈,穴內物質為小腸經體內經脈外輸的經水,經水出體表後氣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如熱帶沼澤氣化之氣一般,故名少澤。
2)小吉、少吉。小、少,陰也、濁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氣化之氣為無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雖為小腸經體內經脈的外輸溼熱水氣,但因其從體內出體表後水液氣化散去了較多熱量,成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後其溫度並不算高,無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對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氣來說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腸經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屬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為小腸經井穴。
4)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小腸經體內經脈外輸體表的水濕之氣,其執行變化為散熱冷疑縮合,表現出肺金的秋涼特性,故其屬金。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水濕之氣不斷地散熱液化,所散之熱上傳天部,液化之液歸于地部。
【功能作用】 生發金氣。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通之,熱則瀉之。
2 前谷
滎穴,屬水
【穴義】 小腸經氣血物質在此冷降。
【名解】1)前谷。前,與後相對,指本穴氣血作用於人體的前面也。谷,兩山的中空部位也。前谷名意指小腸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少澤穴傳來的天部溼熱水氣,至本穴後其變化為散熱化雨冷降,所作用的人體部位為胸腹前部,故名前谷。
2)小腸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氣血物質的變化為水濕之氣從天部散熱冷降歸于地部,冷降之雨如極細小的水流,故為小腸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氣血物質的執行變化為水濕之氣從天部冷降地部,表現出水的潤下特性,故其屬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由天部冷降後歸于地部。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熱則瀉之。
3 後谿
督脈手太陽之會,俞穴,屬木。
【穴義】 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督脈。
【名解】1)後谿。後,與前相對,指穴內氣血執行的人體部位為後背督脈之部。溪,穴內氣血流行的道路。後谿名意指穴內氣血外行於腰背的督脈之部。本穴物質為前谷穴傳來的天部溼熱之氣,至本穴後其外散的清陽之氣上行督脈,執行的部位為督脈所屬之部,故名後谿。
2)督脈手太陽之會。因本穴有清陽之氣上行督脈,故為督脈手太陽之會。
3)小腸經俞穴。俞,輸也。本穴氣血由前谷穴傳來,在本穴的執行變化為進一步的散熱縮合,熱散後的部分清陽之氣上走督脈,縮合後的水濕之氣則循經上行腕骨穴,本穴無氣血物質的收藏轉變,單純為小腸經氣血物質的傳輸之處,故為小腸經俞穴。
4)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的氣血物質除別走督脈的氣血為上行外,循小腸經傳輸的氣血則為橫印下行腕骨穴,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徵,故本穴屬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和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純陽之氣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脈,水濕風氣橫走腕骨穴。
【功能作用】 強化督脈陽氣。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4 腕骨
手太陽經原穴。
【穴義】 小腸經經氣在此冷降。
【名解】1)腕骨。腕,穴所在部位為手腕部也。骨,水也。腕骨名意指小腸經經氣行在此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後谿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行至本穴後散熱冷降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
2)手太陽經原穴。因本穴位處南方炎熱之地,小腸經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傳之熱復又氣化,氣化之氣性溼熱,同合於小腸經氣血特性,為小腸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故本穴為小腸經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的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經水循地部內注地之地部,溼熱水氣則循小腸經上行。
【功能作用】 生發小腸經氣。
【治法】 寒則通之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5 陽谷
經穴,屬火。
【穴義】 小腸經經氣在此吸熱脹散上炎天部。
【名解】1)陽谷。陽,陽氣也。谷,兩山所夾空虛之處也。陽谷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腕骨穴傳來的溼熱水氣,至本穴後水氣進一步吸熱氣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層次,本穴如同陽氣的生發之谷,故名陽谷。
2)小腸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氣血物質在本穴的變化是吸熱脹散循經傳輸,為動而不居,故本穴為經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腕骨穴傳來的溼熱水氣,至本穴後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脹散之氣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陽氣。
【執行規律】 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 生發陽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6 養老
手太陽郄穴。
【穴義】 小腸經經氣在此化為純陽之氣。
【名解】1)養老。養,生養、養護也。老,與少、小相對,為長為尊也。養老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同合於頭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物質為陽谷穴傳來的炎熱之氣,出本穴後脹散並化為水濕成份更少的純陽之氣,與天部頭之陽氣性同,故名養老。
2)手太陽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的氣血執行通道狹窄,如孔隙一般,故為手太陽經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
【執行規律】 由本穴循皮部上行頭頸的天部。
【功能作用】 充養陽氣。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7 支正
手太陽絡穴。
【穴義】 小腸經氣血在此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執行。
【名解】1)支正。支,樹之分枝也。正,氣血執行的道路正也。支正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流行。本穴物質本由養老穴提供,但因養老穴的陽氣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腸經本穴處的氣血物質處於空虛之狀,因此經穴外部的氣血匯入本穴並循小腸經而行,氣血執行的通道為小腸正經,故名支正。
2)手太陽絡穴。絡,聯絡也。因本穴氣血為空虛之狀,與小腸經相表裡的心經之氣隨之匯入本穴,本穴有聯絡小腸經與心經氣血的作用,故為手太陽絡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由小腸經外部匯入本穴(以心經提供的氣血為多)。
【功能作用】 溝通心經與小腸經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8 小海
合穴,屬土。
【穴義】 小腸經氣血在此匯合。
【名解】1)小海。小,與大相對,為小、為陰也。海,穴內氣血場覆寫的範圍廣闊如海也。小海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匯合,氣血場範圍巨大。本穴物質為支正穴傳來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聚集的天部之氣以雲氣的方式而存在,覆寫的範圍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濕,故名為小海。
2)小腸經合穴。本穴為小腸經氣血的匯合之處,故為小腸經合穴。
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為小腸經經氣的匯合之處,氣血物質的執行緩慢,有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熱。
【執行規律】 緩慢地蒸散並循小腸經上行。
【功能作用】 生發小腸之氣。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之。
9 肩貞
【穴義】 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
【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貞,古指貞卜問卦之意。肩貞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本穴物質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氣,上行到本穴後此氣冷縮而量少勢弱,氣血物質的火熱之性對天部層次氣血的影響作用不確定,如需問卜一般,故名肩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
【執行規律】 分散於肩之各部。
【功能作用】 散化小腸之熱。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0 臑俞
手太陽陽維蹻脈之會。
【穴義】 天部中的水濕在此聚集。
【名解】1)臑俞。臑,動物的前肢。俞,輸也。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陽氣在此聚集。因肩貞穴無氣血傳至本穴,穴內氣血是來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故名臑俞。
2)手太陽陽維蹻脈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又有陽維脈、蹻脈傳來的陽氣,故其為手太陽陽維蹻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降並下行天宗穴。
【功能作用】 冷降小腸經天部濁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1 天宗
【穴義】 小腸經地部經水在此氣化上行天部。
【名解】 天,穴內氣血執行的部位為天部也。宗,祖廟,宗仰、朝見之意。天宗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氣化上行於天。本穴物質為臑俞穴傳來的冷降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復又氣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見之狀,故名天宗。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氣化的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由本穴循天部層次上行頭頸。
【功能作用】 生發陽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2 秉風
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
【穴義】 小腸經經氣在此形成水濕風氣。
【名解】1)秉風。秉,執掌之意。風,穴內氣血物質為運動著的風氣。秉風名意指小腸經的氣化之氣在此形成風氣。本穴物質為天宗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上行至此後,因吸熱脹散而化為風氣,風氣循小腸經而執行,如被執掌指使一般,故名秉風。
2)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本穴物質為受熱脹散的水濕之氣,因其氣血強盛,且在同一個天部層次傳行,同合於陽明經多氣多血的溼熱之性及表現出足少陽膽經的風木之性,故為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風氣。
【執行規律】 散熱下行於曲垣穴。
【功能作用】 吸附水濕,冷降小腸經陰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
13 曲垣
【穴義】 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
【名解】 曲,隱秘也。坦,矮牆也。曲垣名意指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為秉風穴傳來的風氣,風氣在執行至本穴的程序中是吸濕下行,至本穴後天部氣態物中的脾土塵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質堆積如丘,如矮牆之狀,故名曲坦。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富含水濕的脾土微粒。
【執行規律】 由天部歸降地部並堆積穴周內外。
【功能作用】 沉降小腸經之濁。
【治法】 寒則灸之補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4 肩外俞
【穴義】 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輸也。肩外俞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胛上部,內部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胸腔相通,胸腔內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故名肩外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 卸減胸腔溫壓。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5 肩中俞
【穴義】 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部也。俞,輸也。肩中俞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脊中部,內部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胸腔相通,胸腔內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故名肩中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 卸減胸腔溫壓。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6 天窗
【別名】 窗籠,窗聾,窗簧,天籠。
【穴義】 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
【名解】1)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風透氣之通孔也。天窗名意指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本穴物質來自二個方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熱氣由本穴上行頭面天部,二是循頸項上行的炎熱之氣由裏部外傳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強調由裏部外傳本穴表部的這部分氣血,本穴的散熱作用如同開啟了天窗一般,故名天窗。窗籠、窗簧、天籠名意與天窗同,籠、簧為開闔的機關,指本穴的地部孔隙有開閉的特徵。
2)窗聾。窗,窗戶,開闔的機關也。聾,耳之閉塞不通也。窗聾名意指本穴無地部孔隙與內部相通。本穴為頸項內熱的外散之處,之所以頸項的內熱會由本穴外散,它非為有地部孔隙與內部相通,而是本穴位處頸項局部重力場的高地勢,與內部的高溫氣血位置最為接近,因此頸項內部的高溫熱氣會由本穴外滲而出,故名窗聾。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高溫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循小腸經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疏散內熱。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7 天容
【穴義】 小腸經氣血在此雲集匯合。
【名解】 天,天部也。容,容納、包容也。天容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本穴雲集匯合。本穴物質為天窗穴傳來的天部溼熱之氣,至本穴後,溼熱之氣散熱冷卻化為天部的雲狀氣態物並聚集於穴內,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天容。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
【執行規律】 循小腸經散熱冷降交於顴髎穴。
【功能作用】 傳遞水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
18 顴髎
手少陽太陽之會。
【別名】 兌骨,兌端,椎髎,權髎。
【穴義】 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
【名解】1)顴髎。顴,顴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顴髎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歸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冷降於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故名顴髎。
2)兌骨、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骨,水也。兌骨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理同顴髎名解。
3)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端,終點也。兌端名意指本穴氣血性涼,執行到了小腸經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涼性之氣,且位處小腸經氣血上行的最高點,故名兌端。
4)椎髎、權髎。椎,捶擊之器。權,秤錘也。髎,孔隙也。椎、權名意指本穴的水濕雲氣化雨歸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錘一般,故名椎髎、權髎。
5)手少陽太陽之會。本穴的水濕雲氣,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餘部分則進一步吸濕並以雲的形式橫印下行聽宮穴,外輸水濕雲氣的橫行特徵同合於手少陽經氣血特性,故為手少陽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性涼。
【執行規律】 橫印下行聽宮穴。
【功能作用】 冷降天部濁氣。
【治法】 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19 聽宮
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別名】 多所聞,多聞。
【穴義】 小腸經氣血由此回歸小腸經體內經脈。
【名解】1)聽宮。聽,聞聲也。宮,宮殿也。聽宮名意指小腸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由本穴內走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顴髎穴傳來的冷降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降地,雨降強度比顴髎大,如可聞聲,而注入地之地部經水又如流入水液所處的地部宮殿,故名聽宮。
2)多所聞、多聞。多,大也。所,修飾詞。聞,聞聲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氣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為空洞之處,產生的回聲既響又長。理同聽宮名解。
3)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本穴中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經耳門穴地部流來的經水又有足少陽經瞳子髎穴流來的地部經水,故本穴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回收地部經水匯入體內。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手太陽小腸經多血少氣,氣血物質的變化是由氣態向液態的散熱冷縮變化。
1 少澤
井穴,屬金。
【別名】 小吉,少吉。
【穴義】 小腸經體內經脈的高熱水氣由此外輸體表。
【名解】1)少澤。少,陰也,濁也。澤,沼澤也。少澤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溼熱水氣。本穴因有地部孔隙連通小腸經體內經脈,穴內物質為小腸經體內經脈外輸的經水,經水出體表後氣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如熱帶沼澤氣化之氣一般,故名少澤。
2)小吉、少吉。小、少,陰也、濁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氣化之氣為無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雖為小腸經體內經脈的外輸溼熱水氣,但因其從體內出體表後水液氣化散去了較多熱量,成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後其溫度並不算高,無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對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氣來說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腸經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屬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為小腸經井穴。
4)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小腸經體內經脈外輸體表的水濕之氣,其執行變化為散熱冷疑縮合,表現出肺金的秋涼特性,故其屬金。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水濕之氣不斷地散熱液化,所散之熱上傳天部,液化之液歸于地部。
【功能作用】 生發金氣。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通之,熱則瀉之。
2 前谷
滎穴,屬水
【穴義】 小腸經氣血物質在此冷降。
【名解】1)前谷。前,與後相對,指本穴氣血作用於人體的前面也。谷,兩山的中空部位也。前谷名意指小腸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少澤穴傳來的天部溼熱水氣,至本穴後其變化為散熱化雨冷降,所作用的人體部位為胸腹前部,故名前谷。
2)小腸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氣血物質的變化為水濕之氣從天部散熱冷降歸于地部,冷降之雨如極細小的水流,故為小腸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氣血物質的執行變化為水濕之氣從天部冷降地部,表現出水的潤下特性,故其屬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由天部冷降後歸于地部。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熱則瀉之。
3 後谿
督脈手太陽之會,俞穴,屬木。
【穴義】 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督脈。
【名解】1)後谿。後,與前相對,指穴內氣血執行的人體部位為後背督脈之部。溪,穴內氣血流行的道路。後谿名意指穴內氣血外行於腰背的督脈之部。本穴物質為前谷穴傳來的天部溼熱之氣,至本穴後其外散的清陽之氣上行督脈,執行的部位為督脈所屬之部,故名後谿。
2)督脈手太陽之會。因本穴有清陽之氣上行督脈,故為督脈手太陽之會。
3)小腸經俞穴。俞,輸也。本穴氣血由前谷穴傳來,在本穴的執行變化為進一步的散熱縮合,熱散後的部分清陽之氣上走督脈,縮合後的水濕之氣則循經上行腕骨穴,本穴無氣血物質的收藏轉變,單純為小腸經氣血物質的傳輸之處,故為小腸經俞穴。
4)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的氣血物質除別走督脈的氣血為上行外,循小腸經傳輸的氣血則為橫印下行腕骨穴,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徵,故本穴屬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和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純陽之氣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脈,水濕風氣橫走腕骨穴。
【功能作用】 強化督脈陽氣。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4 腕骨
手太陽經原穴。
【穴義】 小腸經經氣在此冷降。
【名解】1)腕骨。腕,穴所在部位為手腕部也。骨,水也。腕骨名意指小腸經經氣行在此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後谿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行至本穴後散熱冷降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
2)手太陽經原穴。因本穴位處南方炎熱之地,小腸經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傳之熱復又氣化,氣化之氣性溼熱,同合於小腸經氣血特性,為小腸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故本穴為小腸經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的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經水循地部內注地之地部,溼熱水氣則循小腸經上行。
【功能作用】 生發小腸經氣。
【治法】 寒則通之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5 陽谷
經穴,屬火。
【穴義】 小腸經經氣在此吸熱脹散上炎天部。
【名解】1)陽谷。陽,陽氣也。谷,兩山所夾空虛之處也。陽谷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腕骨穴傳來的溼熱水氣,至本穴後水氣進一步吸熱氣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層次,本穴如同陽氣的生發之谷,故名陽谷。
2)小腸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氣血物質在本穴的變化是吸熱脹散循經傳輸,為動而不居,故本穴為經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腕骨穴傳來的溼熱水氣,至本穴後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脹散之氣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陽氣。
【執行規律】 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 生發陽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6 養老
手太陽郄穴。
【穴義】 小腸經經氣在此化為純陽之氣。
【名解】1)養老。養,生養、養護也。老,與少、小相對,為長為尊也。養老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同合於頭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物質為陽谷穴傳來的炎熱之氣,出本穴後脹散並化為水濕成份更少的純陽之氣,與天部頭之陽氣性同,故名養老。
2)手太陽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的氣血執行通道狹窄,如孔隙一般,故為手太陽經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
【執行規律】 由本穴循皮部上行頭頸的天部。
【功能作用】 充養陽氣。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7 支正
手太陽絡穴。
【穴義】 小腸經氣血在此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執行。
【名解】1)支正。支,樹之分枝也。正,氣血執行的道路正也。支正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流行。本穴物質本由養老穴提供,但因養老穴的陽氣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腸經本穴處的氣血物質處於空虛之狀,因此經穴外部的氣血匯入本穴並循小腸經而行,氣血執行的通道為小腸正經,故名支正。
2)手太陽絡穴。絡,聯絡也。因本穴氣血為空虛之狀,與小腸經相表裡的心經之氣隨之匯入本穴,本穴有聯絡小腸經與心經氣血的作用,故為手太陽絡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由小腸經外部匯入本穴(以心經提供的氣血為多)。
【功能作用】 溝通心經與小腸經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8 小海
合穴,屬土。
【穴義】 小腸經氣血在此匯合。
【名解】1)小海。小,與大相對,為小、為陰也。海,穴內氣血場覆寫的範圍廣闊如海也。小海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匯合,氣血場範圍巨大。本穴物質為支正穴傳來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聚集的天部之氣以雲氣的方式而存在,覆寫的範圍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濕,故名為小海。
2)小腸經合穴。本穴為小腸經氣血的匯合之處,故為小腸經合穴。
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為小腸經經氣的匯合之處,氣血物質的執行緩慢,有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熱。
【執行規律】 緩慢地蒸散並循小腸經上行。
【功能作用】 生發小腸之氣。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之。
9 肩貞
【穴義】 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
【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貞,古指貞卜問卦之意。肩貞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本穴物質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氣,上行到本穴後此氣冷縮而量少勢弱,氣血物質的火熱之性對天部層次氣血的影響作用不確定,如需問卜一般,故名肩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
【執行規律】 分散於肩之各部。
【功能作用】 散化小腸之熱。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0 臑俞
手太陽陽維蹻脈之會。
【穴義】 天部中的水濕在此聚集。
【名解】1)臑俞。臑,動物的前肢。俞,輸也。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陽氣在此聚集。因肩貞穴無氣血傳至本穴,穴內氣血是來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故名臑俞。
2)手太陽陽維蹻脈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又有陽維脈、蹻脈傳來的陽氣,故其為手太陽陽維蹻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降並下行天宗穴。
【功能作用】 冷降小腸經天部濁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1 天宗
【穴義】 小腸經地部經水在此氣化上行天部。
【名解】 天,穴內氣血執行的部位為天部也。宗,祖廟,宗仰、朝見之意。天宗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氣化上行於天。本穴物質為臑俞穴傳來的冷降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復又氣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見之狀,故名天宗。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氣化的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由本穴循天部層次上行頭頸。
【功能作用】 生發陽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2 秉風
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
【穴義】 小腸經經氣在此形成水濕風氣。
【名解】1)秉風。秉,執掌之意。風,穴內氣血物質為運動著的風氣。秉風名意指小腸經的氣化之氣在此形成風氣。本穴物質為天宗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上行至此後,因吸熱脹散而化為風氣,風氣循小腸經而執行,如被執掌指使一般,故名秉風。
2)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本穴物質為受熱脹散的水濕之氣,因其氣血強盛,且在同一個天部層次傳行,同合於陽明經多氣多血的溼熱之性及表現出足少陽膽經的風木之性,故為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風氣。
【執行規律】 散熱下行於曲垣穴。
【功能作用】 吸附水濕,冷降小腸經陰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
13 曲垣
【穴義】 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
【名解】 曲,隱秘也。坦,矮牆也。曲垣名意指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為秉風穴傳來的風氣,風氣在執行至本穴的程序中是吸濕下行,至本穴後天部氣態物中的脾土塵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質堆積如丘,如矮牆之狀,故名曲坦。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富含水濕的脾土微粒。
【執行規律】 由天部歸降地部並堆積穴周內外。
【功能作用】 沉降小腸經之濁。
【治法】 寒則灸之補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4 肩外俞
【穴義】 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輸也。肩外俞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胛上部,內部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胸腔相通,胸腔內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故名肩外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 卸減胸腔溫壓。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5 肩中俞
【穴義】 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部也。俞,輸也。肩中俞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脊中部,內部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胸腔相通,胸腔內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故名肩中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 卸減胸腔溫壓。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6 天窗
【別名】 窗籠,窗聾,窗簧,天籠。
【穴義】 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
【名解】1)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風透氣之通孔也。天窗名意指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本穴物質來自二個方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熱氣由本穴上行頭面天部,二是循頸項上行的炎熱之氣由裏部外傳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強調由裏部外傳本穴表部的這部分氣血,本穴的散熱作用如同開啟了天窗一般,故名天窗。窗籠、窗簧、天籠名意與天窗同,籠、簧為開闔的機關,指本穴的地部孔隙有開閉的特徵。
2)窗聾。窗,窗戶,開闔的機關也。聾,耳之閉塞不通也。窗聾名意指本穴無地部孔隙與內部相通。本穴為頸項內熱的外散之處,之所以頸項的內熱會由本穴外散,它非為有地部孔隙與內部相通,而是本穴位處頸項局部重力場的高地勢,與內部的高溫氣血位置最為接近,因此頸項內部的高溫熱氣會由本穴外滲而出,故名窗聾。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高溫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循小腸經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疏散內熱。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7 天容
【穴義】 小腸經氣血在此雲集匯合。
【名解】 天,天部也。容,容納、包容也。天容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本穴雲集匯合。本穴物質為天窗穴傳來的天部溼熱之氣,至本穴後,溼熱之氣散熱冷卻化為天部的雲狀氣態物並聚集於穴內,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天容。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
【執行規律】 循小腸經散熱冷降交於顴髎穴。
【功能作用】 傳遞水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
18 顴髎
手少陽太陽之會。
【別名】 兌骨,兌端,椎髎,權髎。
【穴義】 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
【名解】1)顴髎。顴,顴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顴髎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歸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冷降於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故名顴髎。
2)兌骨、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骨,水也。兌骨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理同顴髎名解。
3)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端,終點也。兌端名意指本穴氣血性涼,執行到了小腸經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涼性之氣,且位處小腸經氣血上行的最高點,故名兌端。
4)椎髎、權髎。椎,捶擊之器。權,秤錘也。髎,孔隙也。椎、權名意指本穴的水濕雲氣化雨歸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錘一般,故名椎髎、權髎。
5)手少陽太陽之會。本穴的水濕雲氣,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餘部分則進一步吸濕並以雲的形式橫印下行聽宮穴,外輸水濕雲氣的橫行特徵同合於手少陽經氣血特性,故為手少陽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性涼。
【執行規律】 橫印下行聽宮穴。
【功能作用】 冷降天部濁氣。
【治法】 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19 聽宮
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別名】 多所聞,多聞。
【穴義】 小腸經氣血由此回歸小腸經體內經脈。
【名解】1)聽宮。聽,聞聲也。宮,宮殿也。聽宮名意指小腸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由本穴內走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顴髎穴傳來的冷降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降地,雨降強度比顴髎大,如可聞聲,而注入地之地部經水又如流入水液所處的地部宮殿,故名聽宮。
2)多所聞、多聞。多,大也。所,修飾詞。聞,聞聲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氣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為空洞之處,產生的回聲既響又長。理同聽宮名解。
3)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本穴中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經耳門穴地部流來的經水又有足少陽經瞳子髎穴流來的地部經水,故本穴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回收地部經水匯入體內。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9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六、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腑圖
小腸奉二觔,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迴疊積,
十六曲容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內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腸為赤腸。胃之下口,
小腸之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穀於是分焉,大腸上口,小腸之下口也。
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2=標題= 手太陽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藪,腕骨陽谷養老繩,支正小海外輔。
肘肩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風曲垣首,肩外俞速肩中俞,天窗乃與天容偶。
銳骨之端上顴髎,聽宮耳前珠上走。(左右三十八穴)此一經起於少澤,終於聽呂,
取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小海,與井榮俞原經合也。脈起小指之端,
循手大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
出肩解,繞肩脾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
貫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別者,別循頰上(出頁),(出頁音拙)抵鼻至目內眥也。
多血少氣,未時氣血注此,丙火之,腑脈詳左寸,是經之為病也。面白耳前熱,苦寒,
肩臂廉內外腫痛,沉診為心,實則脈實,煩滿而口舌生瘡,浮取小腸,虛則脈虛,
懊憹而唇青下白,頷腫不可轉,清痰降火,腰折難動履,滲濕利熱,倘小便數頻,
烏藥益智丸,用酒煮山藥,若精氣不固,白茯豬苓和,須蠟化津液,小腸疝氣,
茴香薑浸入青鹽,腎宮精冷,川棟炒成加木破,滑石寒而能治諸淋。
沉香溫而能行諸氣,反血煮苦萱菜根,血淋煎車前子葉,清泉旋汲飲髮灰,
薄荷時煎調琥珀,熱入小腸為赤帶,茴香苦棟當歸,邪歸大腑變膏淋,滑石金砂甘草,
嘗考牡蠣石斛補,續隨金砂瀉,巴戟烏藥回香溫,黃芩通草花粉涼,羌活藁本引於上,
黃柏二苓行於下。細閱本草之旨,略為理治之階,毋執己見,妙在言傳。
考正穴法
少澤
(一名小吉)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出,
為井金。素註,灸三壯,銅人灸一壯,針一分留三呼。主瘧寒熱,汗不出,喉痺舌強,
口乾心煩,臂痛瘈瘲,咳嗽,口中涎唾,頸項急不得回顧,目生膚翳,覆瞳子,頭痛。
前谷
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溜,為榮水。銅人針一分,留三呼,
灸一壯,明堂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痠瘧癲疾,耳鳴,頸項腫,喉痺頰腫,
引耳後,鼻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舉,婦人產乳無。
後谿
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拳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
小腸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主瘧寒熱,目赤生翳,鼻衄,耳聾,
胸滿,頭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疾,臂肘急攣,痂疥。
腕骨
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過,為原,小腸虛實皆拔之。
銅人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
耳鳴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痎瘧頭痛,煩悶,驚風瘈瘲,
五指掣頭痛。
陽谷
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行,為經火。素註,灸三壯,
針二分,留三呼,甲乙留二呼。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
耳聾耳鳴,齒齟痛,臂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左右顧,目眩,
小兒瘈瘲舌強,不嘲乳。
養老
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後一寸陷中,手太陽郄。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肩臂痠痛,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支正
腕後五寸,手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
主風虛驚恐,悲愁癲狂,五勞,四肢虛弱,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
熱病先腰頸痠,喜渴,強項疣目,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如指,
痂疥補之。
小海
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入,為合土,
小腸實瀉之。素註,針二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寒熱,
齒齟腫,風眩頸項痛,瘍腫振寒,肘腋痛腫,小腹痛,癇,發羊鳴,戾頸,瘈瘲狂走,
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耳聾耳黃,頰腫。
肩貞
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顒後陷中。銅人針五分,素註,針八分,灸三壯。
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痺,手足麻木不舉。
臑俞
俠肩髃(手陽明穴)後,大骨下,脾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太陽陽維陽蹻三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灸三壯。主臂痠無力,肩痛引脾寒熱,
氣腫脛痛。
天宗
秉風後,大骨下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六呼。主肩臂痠痛,
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秉風
天髎外,肩上小顒後,舉背有空,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四脈之會。
銅人灸五壯,針五分。主肩痛不能舉。
曲垣
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九分。
主肩痹熱痛,氣注肩胛,拘急痛悶,
肩外俞
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明堂灸一壯。主肩胛痛,周痺寒至肘。
肩中俞
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素註針六分,灸三壯。銅人針三分,留七呼,
灸十壯。主咳嗽上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天窗
(一名窗籠)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銅人灸三壯,
針三分。素註,針六分。主痔廔,頸痛,肩痛引項,不得回顧,耳聾頰腫,喉中痛,
暴瘖不能言,齒噤中風。
天容
耳下曲頰後,針一寸,灸三壯。主喉痺寒熱,咽中如梗,癭頸項癰,不可回顧,
不能言,胸痛,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沫,齒噤,耳聾耳鳴。
顴髎
面鳩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素註,針三分,銅人針二分。
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出頁)腫,齒痛。
聽宮
(一名多所聞)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針一分,甲乙針三分。主失音癲疾,心腹滿,聤耳,耳聾,
如物填塞無聞,耳中嘈嘈憹憹蟬鳴。
小腸奉二觔,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迴疊積,
十六曲容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內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腸為赤腸。胃之下口,
小腸之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穀於是分焉,大腸上口,小腸之下口也。
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2=標題= 手太陽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藪,腕骨陽谷養老繩,支正小海外輔。
肘肩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風曲垣首,肩外俞速肩中俞,天窗乃與天容偶。
銳骨之端上顴髎,聽宮耳前珠上走。(左右三十八穴)此一經起於少澤,終於聽呂,
取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小海,與井榮俞原經合也。脈起小指之端,
循手大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
出肩解,繞肩脾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
貫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別者,別循頰上(出頁),(出頁音拙)抵鼻至目內眥也。
多血少氣,未時氣血注此,丙火之,腑脈詳左寸,是經之為病也。面白耳前熱,苦寒,
肩臂廉內外腫痛,沉診為心,實則脈實,煩滿而口舌生瘡,浮取小腸,虛則脈虛,
懊憹而唇青下白,頷腫不可轉,清痰降火,腰折難動履,滲濕利熱,倘小便數頻,
烏藥益智丸,用酒煮山藥,若精氣不固,白茯豬苓和,須蠟化津液,小腸疝氣,
茴香薑浸入青鹽,腎宮精冷,川棟炒成加木破,滑石寒而能治諸淋。
沉香溫而能行諸氣,反血煮苦萱菜根,血淋煎車前子葉,清泉旋汲飲髮灰,
薄荷時煎調琥珀,熱入小腸為赤帶,茴香苦棟當歸,邪歸大腑變膏淋,滑石金砂甘草,
嘗考牡蠣石斛補,續隨金砂瀉,巴戟烏藥回香溫,黃芩通草花粉涼,羌活藁本引於上,
黃柏二苓行於下。細閱本草之旨,略為理治之階,毋執己見,妙在言傳。
考正穴法
少澤
(一名小吉)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出,
為井金。素註,灸三壯,銅人灸一壯,針一分留三呼。主瘧寒熱,汗不出,喉痺舌強,
口乾心煩,臂痛瘈瘲,咳嗽,口中涎唾,頸項急不得回顧,目生膚翳,覆瞳子,頭痛。
前谷
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溜,為榮水。銅人針一分,留三呼,
灸一壯,明堂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痠瘧癲疾,耳鳴,頸項腫,喉痺頰腫,
引耳後,鼻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舉,婦人產乳無。
後谿
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拳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
小腸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主瘧寒熱,目赤生翳,鼻衄,耳聾,
胸滿,頭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疾,臂肘急攣,痂疥。
腕骨
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過,為原,小腸虛實皆拔之。
銅人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
耳鳴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痎瘧頭痛,煩悶,驚風瘈瘲,
五指掣頭痛。
陽谷
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行,為經火。素註,灸三壯,
針二分,留三呼,甲乙留二呼。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
耳聾耳鳴,齒齟痛,臂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左右顧,目眩,
小兒瘈瘲舌強,不嘲乳。
養老
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後一寸陷中,手太陽郄。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肩臂痠痛,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支正
腕後五寸,手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
主風虛驚恐,悲愁癲狂,五勞,四肢虛弱,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
熱病先腰頸痠,喜渴,強項疣目,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如指,
痂疥補之。
小海
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入,為合土,
小腸實瀉之。素註,針二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寒熱,
齒齟腫,風眩頸項痛,瘍腫振寒,肘腋痛腫,小腹痛,癇,發羊鳴,戾頸,瘈瘲狂走,
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耳聾耳黃,頰腫。
肩貞
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顒後陷中。銅人針五分,素註,針八分,灸三壯。
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痺,手足麻木不舉。
臑俞
俠肩髃(手陽明穴)後,大骨下,脾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太陽陽維陽蹻三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灸三壯。主臂痠無力,肩痛引脾寒熱,
氣腫脛痛。
天宗
秉風後,大骨下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六呼。主肩臂痠痛,
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秉風
天髎外,肩上小顒後,舉背有空,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四脈之會。
銅人灸五壯,針五分。主肩痛不能舉。
曲垣
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九分。
主肩痹熱痛,氣注肩胛,拘急痛悶,
肩外俞
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明堂灸一壯。主肩胛痛,周痺寒至肘。
肩中俞
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素註針六分,灸三壯。銅人針三分,留七呼,
灸十壯。主咳嗽上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天窗
(一名窗籠)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銅人灸三壯,
針三分。素註,針六分。主痔廔,頸痛,肩痛引項,不得回顧,耳聾頰腫,喉中痛,
暴瘖不能言,齒噤中風。
天容
耳下曲頰後,針一寸,灸三壯。主喉痺寒熱,咽中如梗,癭頸項癰,不可回顧,
不能言,胸痛,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沫,齒噤,耳聾耳鳴。
顴髎
面鳩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素註,針三分,銅人針二分。
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出頁)腫,齒痛。
聽宮
(一名多所聞)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針一分,甲乙針三分。主失音癲疾,心腹滿,聤耳,耳聾,
如物填塞無聞,耳中嘈嘈憹憹蟬鳴。
Re: 六、手太陽小腸經
求醫不如求己 - 經絡篇 07 手太陽小腸經 part 1
求醫不如求己 - 經絡篇 07 手太陽小腸經 part 2
求醫不如求己 - 經絡篇 07 手太陽小腸經 part 2
最後是由 懸壺子 於 2018-06-03 , 15:52 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