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條 自古以來道聽途說的捨脈從證和捨證從脈;色與脈不同的真正原因是時間差 作者:陳建元
自古以來很多醫家都好空談,出口便言捨證從脈,捨脈從證,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博學滿腹,實際上是道聽途說隨古人呻吟幾句者居多,講得他人糊塗,自己不懂。試問既然要捨證從脈,捨脈從證, 那就要定出一套規矩標準來讓後學者遵循,而不是隨隨便便就用兩句話搪塞帶過去,這叫後面的人怎麼學?試問,若定不出一套標準講不出一個規矩來,臨床上是不是又變成雙頭馬車,終究還是沒有辦法決定是要捨脈還是捨證, 結果又回歸空話一場,講了等於白講,這就叫做打糊塗帳!
或許大部分的人會說,大虛有實狀,大實有羸狀,此時要捨證捨脈。藥王脈學必須請你想想看,這種極端的病人能遇過幾個?這種極端的病人還需捨證捨脈嗎?對照一下前後的病程,心中應該早已經有一個譜了的是不是?捨證捨脈不是用在這個地方的!
藥王脈學在這邊必須要告訴你一個觀念────脈證通通不能捨
不管是脈還是證
通通都是體內變化的真實反應
沒有捨脈或捨證的問題
或說這個問題根本未曾存在過
只有不會判斷的問題。
第二個要提出的概念是色與脈不同或相反的原因是因為時間差,而矛盾的地方正是下藥的關鍵處!
下面舉例來說明:
一個人體質看起來是恍胖白嫩,舌色同時也是淡胖白嫩有水滑苔是氣陽虛夾濕; 但按他的脈象卻是呈現六脈同時浮細無力的陰血虧現象。 請問這時是要從證的方面來取氣陽虛夾濕為主來下藥, 還是要從脈的方面來取陰血虧為主來下藥?這時脈證剛好相反互相矛盾。
其實體恍胖白嫩,舌色也是淡胖白嫩有水滑苔是表示一段時間之前的體質狀態【 形態是實質,所以在短期間內是不會有變化的,例如今天是淡胖白嫩舌,不可能明天馬上縮枯變成枯瘦舌(溫病例外)】,而脈象顯現的則是代表現在即時的身體狀態【你運動一下,會發現脈馬上就會有變化】。以上面這個例子來看應該要如何判斷?這時就要把色脈相合起來來看,答案就是要從氣陰兩虛夾濕或是從陰陽兩虛夾濕方面來開藥,意思就是說這個病人的病機由從前的氣陽虛【形態】,漸漸的損陽及陰【脈象】,而變成陰陽兩虛的現象。所以他的氣陽虛夾濕呈現在較久體質的證上,而陰血虧卻呈現在馬上即時反應的脈上,色與脈不同或相反的原因是因為時間差,而矛盾的地方正是下藥有沒有效果的關鍵處!
這個關鍵點在藥王脈學中叫它作時間差。諸如此類還有很多,都是前人未曾闡發之密,藥王脈學會一樣一樣的告訴你,也是開藥應與不應的奧妙處,色脈只能相合不能相離, 而色脈相反處也正是病機和開藥方向的關鍵處。
【少量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大量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轉貼自http://tw.myblog.yahoo.com/1900-1900【藥王脈學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