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

介紹單味藥物!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桔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orum A. DC.
桔梗科
本品無毒,藥用地下莖
別名,苦桔梗、梗草、白藥、六角花、鈴鐺花、包袱花。

鎮咳袪痰、引經藥、載藥上浮、袪痰利咽、宣洩肺氣、驅散風寒
治療支氣管炎、排膿、化膿性、扁桃腺炎、咽喉痛、感冒、肺癰、胸部苦滿、 氣喘
服用桔梗忌豬油
以開藍色花為主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本草備要云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本草備要云

桔梗

宣通氣血、瀉火散寒、載藥上浮



苦辛而平。色白屬金,入肺氣分。瀉熱,兼入手少陰心,足陽明胃經。開提氣血,表散寒邪,清利頭目咽喉,開胸膈滯氣。

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氣不利。目赤,喉痺咽痛,兩少陰火。齒痛陽明風熱。口瘡,肺癰乾欬,火鬱在肺。胸膈刺痛,火鬱上焦。下痢腹痛,腹滿腸鳴,肺火鬱於大腸。並宜苦梗以開之。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又能下氣何也?肺主氣,肺金清,濁氣自下行耳。」養血排膿,補內漏。故治肺癰。(時珍曰)枳桔湯,治胸中痞滿不痛,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也。(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湯聖。(王好古)加味甘桔湯,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陳加皮,涎嗽加知母、貝母,欬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薑,吐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膚痛加黃耆,發斑加荊、防,疫毒加牛蒡、大黃,不得眠加梔子。(昂)按,觀(海藏)所加,則用藥之大較亦可識矣。

去浮皮,泔浸微炒用,畏龍膽、白芨,忌豬肉。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桔梗釋名亦名白藥、梗草、薺。
  氣味(根)辛、微溫、有小毒。李時珍認為:「當以苦、辛、平為」。
  主治1、胸滿不痛。用桔梗、枳殼等分。煎水二杯,成一杯,溫服。
  2、傷寒腹脹(陰陽不和)。用桔梗、半夏、陳皮各三錢,生薑五片,煎水二杯,成一杯服。此方名「桔梗半夏湯」。
  3、痰嗽喘急。用桔梗一兩半,研細,用童便半升,煎成四合,去渣後溫服。
  4、肺癰咳嗽(胸滿振寒,脈數咽干,先吐臭痰,後吐臭膿)。用桔梗一兩、甘草二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溫服。吐出膿因時,是病漸愈之象。此方名「桔梗湯」。 懸壺子按:資料僅供參考。
  5、喉痺。用桔梗二兩,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6、咽痛。先服甘草湯,如不愈,再服桔梗湯。
  7、口舌生瘡。治法同上。
  8、蟲牙腫痛。用桔梗、薏苡,等分為末,內服。
  9、骨槽風(牙齦腫痛)。用桔梗研細,與棗肉調成丸子,如皂角子大。
  裹棉內,上下牙咬住。常用荊芥煎湯嗽口。
  10、牙疳。用桔梗、茴香等分,略燒後研細敷患處。
  11、眼睛痛,眼發黑。用桔梗一斤、黑牽牛頭三兩,共研細,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溫水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稱「桔梗丸」。
  12、鼻血不止。用桔梗研細,加水調勻。每服一茶匙,一天服四次。藥中加生犀牛角屑亦可。
  13、吐血下血。治法同上。
  14、打傷閼血。用桔梗末,每服少許,米湯送下。
  15、中蠱下血(下血如雞肝色,大量排出,病熱很險)。用桔梗研細,每服一茶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初時須強灌。約七天之後,血止。可吃豬肝湯補身體。藥中也可加犀角,用量與桔梗等分。
  16、懷孕中惡(心腹突然大痛)。用桔梗一兩,銼細,加生薑三片。水一杯煎服。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桔梗〔山草〕
{開提肺中風寒,載藥上行}
桔梗〔耑入肺,兼入心胃〕辛苦而平,按書既載能引諸藥上行,又載能以下氣,
其義何居?蓋緣人之臟腑胸膈,本貴通利,一有寒邪阻塞,則氣血不通;其在於肺,
則或為不利,而見痰壅喘促鼻塞;其在陽明〔胃〕,則或風熱相搏,而見齒痛;
其在少陰〔腎〕,則因寒蔽火鬱,而見目赤喉痺咽痛;久而火鬱於肺,
則見口瘡肺癰乾咳;火鬱上焦,則見胸膈刺痛;肺火移鬱大腸,則見下痢腹痛,
腹滿腸鳴;總皆寒入於肺,閉其竅道〔一語透盡諸病根源〕,則清不得上行,
濁因不得下降耳。桔梗味苦氣平,質浮色白,係開提肺氣之聖藥;可為諸藥舟楫,
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氣既得上升,則濁氣自克下降,
降氣之說,理根於是。是以好古加味甘桔,無不因症加藥;如失音則加訶子,
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欬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
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薑,吐膿血加紫苑,肺萎加阿膠,胸膈不快加枳殼,
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膚痛加黃耆,發斑加荊、防,
疫癘加牛蒡、大黃,不得眠加梔子,總不離乎桔梗以為開提〔時珍曰:
朱肱活人書治胸中痞滿不痛,用桔梗、枳殼,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
張仲景傷寒論治寒實結胸,用桔梗、貝母、巴豆,取其溫中消穀破積也;
又治肺癰唾膿,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溫瀉火,又能排膿血,補內漏也;懸壺子按:資料僅供參考。其治少陰症三四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合而用之,
能除寒熱也,後人易名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
遂名如聖湯,極言其驗也。〕,奈世僅知此屬上升,而不知其下行,其失遠矣。
但痘疹下部不起勿用,以其性升之故;久嗽不宜妄用,以其通陽泄氣之故;
陰虛不宜妄用,以其拔火上乘之故。
{蘆頭}
其蘆能吐膈上風熱痰實;生研末,水調服,探吐。

去浮皮,泔浸微炒用。畏龍膽草、白芨,忌豬肉。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桔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桔梗
主治濁唾腫膿也,旁治咽喉痛。
【考證】
排膿湯,證闕。
桔梗白散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桔梗湯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排膿散,證闕。
以上四方,其用桔梗者,或三兩、或一兩、或三分、或二分。
上四方者,皆仲景之方也,而排膿湯,以桔梗為君藥也,不載其證。今乃曆觀其用桔梗諸方,或肺癰、或濁唾腥臭、或吐膿也。而以桔梗為君藥者,名為排膿,則其排膿也明矣。
【互考】
排膿湯之證雖闕,而桔梗湯觀之,則其主治明矣。桔梗湯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仲景曰∶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也;是乃甘草者,緩其毒之急迫也。而濁唾吐膿,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差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觀之,腫痛急迫,則桔梗湯;濁唾吐膿多,則排膿湯。
【辨誤】
排膿湯及散,載在《金匱》腸癰部。桔梗湯及白散,亦有肺癰之言。蓋腸癰肺癰之論,自古而紛如也。無有明辨,欲極之而不能也。人之體中,不可見也。故謂無肺癰腸癰者妄也,謂有肺癰腸癰者亦妄也。凡吐下臭膿者,其病在胸也,而為肺癰。其病在腹也,而為腸癰,其亦可也。治之之法,不為名所拘,而隨其證,是為仲景也。
【品考】
桔梗 處處出焉。藥鋪所鬻者,淅而白潔,脫其氣味也,不可不擇焉。唯去其土泥,而不殺


in>:藥征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桔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桔梗
氣味辛,微溫,有小毒。主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
(桔梗近道處處有之,二三月生苗,葉如杏葉而有毛,莖如筆管,紫赤色,高尺余,夏開小花紫碧色,秋後結實。其根外白中黃有心,味辛而苦;若無心味甜者,薺 也。)
桔梗根色黃白,葉毛,味辛,稟太陰金土之氣化。味苦性溫,花莖紫赤,又稟少陰火熱之氣化。主治胸脅痛如刀刺者,桔梗辛散溫行,能治上焦之胸痛,而旁行於脅,複能治少陽之脅痛而上達於胸也。腹滿,腸鳴幽幽者,腹中寒則滿,腸中寒則鳴。腹者土也,腸者金也。桔梗稟火土金相生之氣化,能以火而溫腹滿之土寒,更能以火而溫腸鳴之金寒也。驚恐悸氣,少陰病也。心虛則驚,腎虛則恐,心腎皆虛則悸。桔梗得少陰之火化,故治驚恐悸氣。
愚按∶梗桔治少陽之脅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腸鳴,下焦之腹滿。又,驚則氣上,恐則氣下,悸則動中,是桔梗為氣分之藥,上中下皆可治也。張元素不參經義,謂桔梗乃舟楫之藥,載諸藥而不沉。今人熟念在口,終身不忘。夫以元素杜撰之言為是,則《本經》幾可廢矣。醫門豪傑之士,闡明神農之《本經》,軒岐之《靈》《素》,仲祖之《論》《略》,則千百方書,皆為糟粕。設未能也,必為方書所囿,而蒙蔽一生矣,可畏哉。


in>:《本草崇原》 > 卷下 本經下品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桔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桔梗
氣微溫.味辛.有小毒.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桔梗氣微溫.稟天初春稚陽之木氣.入足少陽膽經.味辛有小毒.得地西方陰慘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胸者肺之分也.脅者膽之分也.膽氣不升.肺氣不降.則滯於胸脅.痛如刀刺矣.其主之者.辛以散之.溫以達之也.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太陰行氣于三陰者也.肺亦太陰.通調上下.相傳之職.太陰不能通調.則腹飽滿矣.其主之者.辛以調氣.溫以行氣也.大腸者燥金之腑也.大腸濕熱.則鳴幽幽.肺與大腸為表裏.桔梗辛以益肺.肺通調水道.則濕熱行而腸鳴自止.膽為中正之官.膽者擔也.膽氣傷.則不能擔當而驚恐悸矣.桔梗辛溫.則扶蘇條達.遂其生髮之性.複其果敢之職.而驚恐悸自平也.
【制方】
桔梗同貝母、巴霜.名結胸湯.治痰在中焦.同人參、北味、麥冬.治小便不通.同枳殼.治胸滿不痛.同甘草.名甘桔湯.治肺癰. 同生薑.治妊娠中噁心腹痛

《本草經解》 > 卷二\草部下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桔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桔梗第五
泔浸炒用。畏膽草、白芨,忌豬肉。
苦,辛,微溫。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療咽喉之疼痛,開胸膈之壅塞。排膿血,化凝鬱,散結滯,消腫硬。治肺癰已潰,止胸痛如刺,行下氣沖,最除鼻塞。口舌瘡瘍悉療,目赤腫痛亦醫。性輕飄上走,能引諸藥至胸中至高之分,如鐵石入江,非舟輯不載,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
在處有之。莖葉如小杏樹,與薺 相似,但其根有心。若無心者為薺 也。八月采。
生 (一錢) 淨花(三錢) 桔梗(三錢) 苡仁(五錢) 貝母(一錢五分) 甘草甜葶藶(各治肺癰未成即消,已成即潰,已潰即愈。
又方∶元參(三錢) 天冬(二錢)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 公英(二錢) 淨花(二錢)
效同上。
肺癰已潰,吐膿血,同甘草煎服。(驗方第一。)
咽痛,同甘草煎服。(第二。)
口舌生瘡。同上。(第三。)
牙根腫痛,為末,棗肉為丸,綿包咬之,荊芥湯漱。(第四。)
牙疳臭爛,同茴香燒,末敷之。(第五。)
目睛痛,為末,少加黑醜蜜丸服。(第六。)
鼻衄,末服之。(第七。)
吐血下血。同上。(第八。)
痰嗽喘急,童便煎服。(第九。)
胸滿不痛,同枳實煎服。(第十。)
腹脹,同半夏、生薑、陳皮煎服。(十一。)
妊婦卒中,心腹疼痛,同生薑煎服。(十二。)
一切咽腫痛,甘草一兩,桔梗二錢,元參二錢。有表加羌,防出汗。(十三。)
聲啞,同烏梅肉、甘草、五味子、烏藥煎服。(十四。)
桔梗湯(與上驗方第一同。)
治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而吐膿血者。(諸方第一。)
肺癰之症,宜細詳審,有似胸痹者,有痿、癰同 者,有厥陰上沖,胃癰潰後均吐膿血者。
毫釐之差,千里之謬,此處一誤,生死立判,非藥方之不靈,審症之不清也。
白散 桔梗 貝母 巴豆為散,白飲和服。治寒實結胸。(第二。)
排膿湯 桔梗 甘草 生薑 大棗治癰疽腫硬。(第三。)
排膿散 桔梗 白芍 枳實共為末,雞子黃一個,滾湯沖服。治癰疽膿成者。(第四。)
中和湯 桔梗 白芷 人參 黃 藿香 肉桂 甘草 白朮 川芎 當歸 白芍麥冬 薑 棗水酒煎服。治骨槽風初起。又托一切半陰半陽之瘡癰。(第五。)
五苓散 茯苓 白朮 豬苓 澤瀉 桂枝治霍亂渴者。(第六。)


《本草易讀》 > 卷三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桔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桔梗
桔梗能升能降,能散能泄,四者兼具。故升不逮升柴,降不逮枳樸,散不逮麻杏,泄不逮硝黃。蓋其色白,味辛,氣微溫,純乎肺藥(肺惡寒惡熱)。而中心微黃,味又兼苦,則能由肺以達腸胃。辛升而散,苦降而泄,苦先辛後,降而複升,輾轉於咽喉胸腹腸胃之間。
本經所桔梗實不入腎,仲聖桔梗湯治少陰病咽痛,是腎家邪熱循經而上,肺為熱壅,以桔梗開提肺氣,佐甘草以緩之,自然熱散痛止,並非治腎,鄒氏之論極是。氣為血帥,氣利則血亦利,故桔梗湯並主血痹。推之排膿與治肺癰,治結胸,仲聖諸方,無不與本經吻合。即肘後方治腸內瘀血,丹溪治痢疾腹痛,亦只如其分以任之耳。
物理至微,古聖何能盡言,得其旨而擴之,方為善讀古書。易老舟楫之劑載藥不沉之說,大為張隱庵所訾。其實桔梗降而複升,性與肺比,不易下沉,外科于上焦癰瘍,所以非此不可,洄溪評外科正宗無異言。且易老以為舟楫之劑者,與甘草同用也。桔梗得甘草,自更羈留於上,名之為舟楫何害。至備要表散寒邪一語,桔梗豈勝發汗之任,驟閱之不無可詫,然古方表劑固多用之。蓋其開提氣血,通竅宣滯,與羌防橘半等為伍,殊有捷效,鼻塞尤宜。
惟屬以偏裨之任則可,若竟恃為表劑,則不能無弊。又徐氏謂咳證用桔梗,是宋以後法,升提究非所宜。不知肺苦氣上逆,而氣逆之因不一。若肺感風寒,氣不得宣而逆而咳,非開肺鬱而提出之,曷雲能瘳。況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載在外台。洄溪蓋嘗譏葉氏未閱外台者,何遂忘之謂是宋後法也。
桔梗與芍藥,皆能治痢疾腹痛。惟桔梗是治肺氣之郁於大腸,散而上行。芍藥是治脾家血中之氣結,破而下行。若非滯下之痢,二者皆不相宜。傷寒金匱兩書,凡雲利者即是瀉,非今之所謂痢,痢則必加下重字以別之。故真武湯若下利者去芍藥,四逆散治泄利下重不去,通脈四逆湯治下利清穀本無芍藥,腹中痛始加之,以其為薑附之佐,於裏寒無傷也。咽痛去之者,芍藥不能散上結之陽也。桔梗之加,全為咽痛。雖不治利而利時不去,與芍藥不去之意正同。利不止,無怪脈之不出,利止而脈不出,則桔梗之散,大有妨於生脈,與芍藥之有妨咽痛亦同。故必須去之而加生脈之人參,此仲聖或去或加之所以然也。鄒氏不達,而謂芍藥止腹痛下利,桔梗亦止腹痛下利,誤之至矣。



《本草思辨錄》 > 卷一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桔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桔梗
(本經下品)
【氣味】辛,微溫,有小毒。
【主治】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
【核】曰∶出蒿山山谷,及冤句,今在處有之。二三月生苗,莖如筆管,高尺餘,紫赤色,葉如杏,及人參、薺 輩,但杏葉圓,桔梗葉長,人參葉兩兩相對,桔梗葉三四相對,亦有不對者。薺 葉下光明,滑澤無毛;桔梗葉下暗澀,有毛為異。夏開小花,紫碧色,頗似牽牛花。秋後結實,根外白中黃,有心味苦。若無心味甜者,薺 也。關中一種,莖細色青,葉小似菊,根黃似蜀葵根者,亦可入藥。又一種木桔梗,根形真相似,只是咬之腥澀不堪啖,不為藥用。修事,去頭上硬尖二三分,並兩畔附枝。槐砧上細銼,用生百合搗膏,投水中浸一伏時,取出,緩火熬幹。每桔梗四兩,用百合二兩五錢。節皮為之使。畏白芨、龍膽草,忌豬肉。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和硝石、石膏,解傷寒。其 味,白粥解之。但節皮不知為何物也。
【 】曰∶桔梗,如桔槔之梗,傾則僕,滿則立,載上載下,其馮以樞,合入少陽少陰樞藥也。雷公制以百合,此築梗基;玉涵佐以甘草,此煉梗已,基築已煉,上下乃察也。胸脅為少陽部署,故主胸脅痛如刀刺,若腹滿腸鳴幽幽悸氣,此上下不察,驚則載上不下,恐則載下不上,皆樞象也。千金用治喉痹咽痛,此則少陰部署,亦少陰樞象耳。


《本草乘雅半偈》 > 第七帙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桔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桔梗
桔梗,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今在處有之。根如小指大,黃白色;春生苗,莖高尺餘;葉似杏葉而長橢,四葉相對而生,嫩時亦可煮食之;夏開花紫碧色,頗似牽牛子花,秋後結子。八月采根,細銼曝幹用。葉名隱忍。其根有心,無心者乃薺 也。而薺 亦能解毒,二物頗相亂。但薺 葉下光澤無毛為異。關中桔梗,根黃,頗似蜀葵根;莖細,青色;葉小,青色,似菊花葉。古方亦單用之。《古今錄驗》療卒中蠱下血如雞肝者,晝夜出血石餘,四髒皆損,惟心未毀,或鼻破待死者。取桔梗搗屑,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下藥,以物拗口開灌之。心中當煩,須臾自定,服七日止。當食豬肝 以補之,神良。《集驗方》∶療胸中滿而振寒,脈數,咽燥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是肺癰。治之以桔梗、甘草各二兩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朝暮吐膿血則瘥。

《本草圖經》 > 草部下品之上卷第八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桔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桔梗
桔梗,味苦,氣微溫,陽中陰也,有小毒。入手足肺、膽二經。潤胸膈,除上氣壅閉,清頭目,散表寒邪,祛脅下刺痛,通鼻中窒塞,治咽喉腫痛,消肺熱有神,消肺癰殊效,能消恚怒,真舟楫之需,引諸藥上升,解小兒驚癇,提男子血氣,為藥中必用之品,而不可多用者也。蓋少用,則攻補之藥,恃之上行以去病;多用,則攻補之藥,借之上行而生殃。惟咽喉疼痛,與甘草多用,可以立時解氛,餘則戒多用也。
或問桔梗乃舟楫之需,毋論攻補之藥,俱宜載之而上行矣,然亦有不能載之者,何故?
曰∶桔梗之性上行,安有不能載之者乎。其不能載者,必用藥之誤也。夫桔梗上行之藥,用下行之藥於攻補之中,則桔梗欲上而不能上,勢必下行之藥,欲下而不能下矣。余猶記在襄武先輩徐叔岩,聞餘論醫,陰虛者宜用六味地黃湯,陽虛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徐君曰∶餘正陰陽兩虛也。餘勸其夜服地黃湯,日服補中益氣湯,服旬日,而精神健旺矣。別二年複聚,驚其精神不復似昔,問曾服前二湯否,徐君曰∶子以二湯治予病,得愈後,因客中無僕,不能朝夕煎飲消息子之二方,而合為丸服,後氣閉於胸膈之間,醫者俱言二方之不可長服,予久謝絕。今幸再晤,幸為我治之。予仍以前二方,令其朝夕分服,精神如舊。徐君曰∶何藥經吾子之手,而病即去也,非夫醫而何?余曰∶非餘之能,君自誤耳。徐問故。餘曰∶六味地黃湯,補陰精之藥,下降者也;補中益氣湯,補陽氣之藥,上升者也。二湯分早晚服之,使兩不相妨,而兩有益也。今君合而為一,則陽欲升,陰又欲降,彼此勢均力敵,兩相持,而兩無升降,所以飽悶於中焦,不上不下也。徐君謝曰∶醫道之淵微也如此。夫桔梗與升麻、柴胡,同是升舉之味,而升麻、柴胡用之于六味湯丸之內,其不能升舉如此,然則桔梗之不能載藥上行,又何獨不然哉。正可比類而共觀也。
或問桔梗散邪,而不耗正氣,何以戒多用也?曰∶桔梗亦有多用而成功。少陰風邪,致喉痛如破者,多用之而邪散如響。是邪在上者,宜多用;而邪在下者,即不宜多用。
或問《古今錄驗方》中載桔梗治中蠱毒。下血如雞肝片者血塊石餘,服方寸匕,七日三服而愈,其信然乎?曰∶此失其治蠱之神方,止記其引導之味也。中蠱必須消毒,下血必須生血,一定之理也。桔梗既非消毒之品,又非生血之藥,烏能治蠱而止血乎。蓋當時必有神奇之丸,以酒調化,同桔梗湯送之奏功,而誤傳為桔梗,《古今錄》遂志之也。
或問桔梗不可多用,而吾子又謂可以多用,何言之相背也?曰∶邪在上者宜多,邪在下者宜少,餘已先辨之,未嘗相背也。雖然,用藥貴得其宜,要在臨症斟酌。有邪在上,多用桔梗而轉甚;有邪在下,少用桔梗而更危。蓋邪有虛實之不同,而桔梗非多寡之可定,故實邪可用桔梗,而虛邪斷不可用桔梗也。(〔批〕寒邪者,實邪也,熱邪者,虛邪也,又不可不知。)


《本草新編》 > 卷之二(商集)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桔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桔梗
(桔梗_圖缺)
味辛、苦,微溫,有小毒。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穀,療喉咽痛,下蠱毒。一名利如,一名房圖,一名白藥,一名梗草,一名薺 。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八月采根,曝幹。(節皮為之使。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硝石、石膏,療傷寒。畏白芨、龍眼、龍膽。)
陶隱居雲∶近道處處有,葉名隱忍。二、三月生,可煮食之。桔梗療蠱毒甚驗,俗方用此,乃名薺 。今別有薺 ,能解藥毒。所謂亂人參者便是。非此桔梗,而葉甚相似。但薺 葉下光明、滑澤、無毛為異,葉生又不如人參相對者爾。唐本注雲∶人參,苗似互加闊短,莖圓,有三、四椏,椏頭有五葉。陶引薺 亂人參,謬矣。且薺 、桔梗,又有葉差互者,亦有葉三、四對者,皆一莖直上,葉既相亂,唯以根有心、無心為別爾。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桔梗,臣,味苦,平,無毒。能治下痢,破血,去積氣,消積聚痰涎,主肺氣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癇。日華子雲∶下一切氣,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補五勞,養氣,除邪辟溫,補虛,消痰破症瘕,養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痹, 毒。以白粥解。
圖經曰∶桔梗,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今在處有之。根如小指大,黃白色。春生苗,莖高尺餘。
葉似杏葉而長橢,四葉相對而生,嫩時亦可煮食之。夏開花紫碧色,頗似牽牛子花,秋後結子.八月采根,細銼曝幹用。葉名隱忍。其根有心,無心者乃薺 也。而薺 亦能解毒,二物頗相亂。但薺 葉下光澤無毛為異。關中桔梗,根苗,頗似蜀葵根。莖細,青色。葉小,青色,似菊花葉。古方亦單用之。《古今錄驗》∶療卒中蠱下血如雞肝者,晝夜出血石餘,四髒皆損,唯心未毀,或鼻破待死者。取桔梗搗屑,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下藥,以物拗口開灌之,心中當煩,須臾自定,服七日止。當食豬肝 以補之,神良。《集驗方》∶療胸中滿而振寒,脈數,咽燥,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是肺癰。治之以梧梗、甘草各二兩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朝暮吐膿血則瘥。
雷公雲∶凡使,勿用木梗,真似桔梗,咬之只是腥澀不堪。凡使,去頭上尖硬二、三分以來,並兩畔附枝子。於槐砧上細銼,用百合水浸一伏時,漉出,緩火熬令幹用。每修事四兩,用生百合五分搗作膏,投于水中浸。聖惠方∶治馬喉痹並毒瓦斯壅塞。用桔梗二兩去蘆頭銼,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滓,不計時分溫三服。又方妊娠中惡,心腹疼痛。用桔梗一兩細銼,水一中盞,人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滓,非時溫服。外台秘要治卒客忤停屍不能言者。燒桔梗二兩,末,米飲服,仍吞麝香如大豆許,佳。千金方∶治喉閉並毒瓦斯。桔梗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又方∶鼻衄方∶桔梗為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亦止吐下血。百一方∶若被打擊,瘀血在腸內。久不消,時發動者。取桔梗末,熟水下刀圭。經驗後方∶治骨 風,牙疼腫。桔梗為末,棗穣和丸如皂子大,綿裹咬之。腫則荊芥湯漱之。簡要濟眾∶治痰嗽喘急不定。桔梗一兩半,搗羅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溫服。子母秘錄治小兒卒客忤死。燒桔梗末,三錢匕飲服。杜壬治上焦有熱,口舌咽中生瘡,嗽有膿血。桔梗一兩,甘草二兩,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食後細呷之,亦治肺壅。梅師方∶治卒蠱毒,下血如鵝肝,晝夜不絕,臟腑敗壞。桔梗搗汁,服七合佳。
衍義曰∶桔梗,治肺熱氣奔促、嗽逆,肺癰排膿。陶隱居雲∶俗方用此,乃名薺 。今別有薺,所謂亂人參者便是,非此桔梗也。《唐本》注雲∶陶引薺 亂人參,謬矣。今詳之∶非也。陶隱居所言,其意只以根言之,所以言亂人參。《唐本》注卻以苗難之,乃本注誤矣。


《證類本草》 > 卷第十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桔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桔梗
《中國藥典》
【拼音名】 Jú Gěnɡ
【英文名】 RADIX PLATYCODONIS
【別名】包袱花、鈴當花、道拉基
【來源】本品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鬚根,趁鮮剝去外皮或不去外皮,乾燥。
【性狀】本品呈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下部漸細,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長7~20cm,直徑0.7~2cm。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具縱扭皺溝,並有橫長的皮孔樣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橫紋。有的頂端有較短的根莖或不明顯,其上有數個半月形莖痕。質脆,斷面不平坦,形成層環棕色,皮部類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黃白色。無臭,味微甜後苦。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有時殘存,不去外皮者有栓皮層,細胞中含草酸鈣小棱晶。皮層窄,常見裂隙。韌皮部乳管群散在,壁略厚,內含微細顆粒狀黃棕色物。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呈放射狀排列。薄壁細胞含菊糖。
(2)取本品,切片,用稀甘油裝片,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扇形或類圓形的菊糖結晶。
(3)取本品粉末1g,加7%硫酸乙醇-水(1:3)混合液20ml,加熱回流3小時,放冷,用氯仿振搖提取2次,每次20ml,合併氯仿液,加水30ml洗滌,棄去洗液,氯仿液用無水硫酸鈉脫水,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桔梗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乙醚(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本品為斜橢圓形或不規則薄片,外皮多已除去或偶有殘留。切面皮部淡黃白色,較窄;形成層環紋明顯,淡褐色;木部寬,有較多裂隙。質脆,易析斷。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總皂苷不得少於5.5%。
【性味】苦、辛,平。
【歸經】歸肺經。
【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於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
【用法用量】 3~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桔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桔梗
《*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 Jú Gěnɡ
【別名】符蔰、白藥、利如、梗草、盧如(《吳普本草》),房圖、薺苨(《別錄》),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綱目》),大藥(《江蘇植藥志》)。
【來源】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春、秋兩季採收,而以秋采者體重質實,品質較佳。挖取後去淨苗葉,洗淨泥土,即浸水中,刮去外皮,曬乾。如遇陰雨應即烘乾。
【原形態】
桔梗,又名:包袱花、四葉菜、沙油菜、山鈴鐺花。
多年生草本,高30~90釐米,全株光滑無毛。根肉質,圓柱形,或有分枝。莖直立,單一或分枝。葉近於無柄,生於莖中、下部的葉對生或3~4片輪生,莖上部的葉有時為互生;葉片卵狀披針形,長3~6釐米,寬1~2.5釐米,先端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鋸齒。花單生於莖頂,或數朵成疏生的總狀花序;花萼鐘狀,先端5裂;花冠鐘狀,藍紫色,徑3~5釐米,5裂,裂片三角形;雄蕊5,花絲短,基部擴大,花藥圍繞花柱四周;子房半下位,5室,柱頭5裂,反卷,被白柔毛。朔果倒卵形,熟時頂部5瓣裂。種子卵形,有3棱。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野生於山坡草叢中。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全國各地均產。主產安徽、河南、湖北、遼寧、吉林、河北、內蒙古等地。
【性狀】乾燥根呈長紡錘形或長圓柱形。下部漸細,有時分歧稍彎曲,頂端具根莖(蘆頭),上面有許多半月形莖痕(蘆碗)。全長6~30釐米,直徑約0.5~2釐米。表面白色或淡棕色,皺縮,上部有橫紋,通體有縱溝,下部尤多,並有類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孔樣根痕,橫向略延長。質堅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至類棕色,略帶顆粒狀,有放射狀裂隙,皮部較窄,形成層顯著,淡棕色,木部類白色,中央無髓。氣無,味微甘而後苦。以條粗均勻,堅實、潔白、味苦者佳。條不均勻,折斷中空,色灰白者質次。
【化學成份】
根含皂甙,已知其成分有遠志酸,桔梗皂甙元及葡萄糖。又含菠菜甾醇、α-菠菜甾蒔-β-D-葡萄糖甙、Δ7-豆甾烯醇、白樺脂醇,並含菊糖、桔梗聚糖。又從桔梗得到三個三萜烯類物質:桔梗酸A、B、及C。
花含飛燕草素-3二-咖啡醯蘆丁糖-5-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①祛痰作用
麻醉犬口服煎劑1克/公斤後,呼吸道粘液分泌量顯著增加,作用強度可與氯化銨相比。另有報導認為其作用強于遠志而次於美遠志,而用酚紅排泄測定法時,其作用比遠志弱。對麻醉貓,也有促進呼吸道粘液分泌的作用。祛痰作用主要由於其中所含的皂甙所引起,小劑量時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輕度噁心,因而反射地增加支氣管的分泌。按照溶血作用強弱的比較,認為野生桔梗比栽培的作用強,未剝皮的比剝皮的作用強得多,紫花的比白花的作用稍大,生長2年的作用最強,1年的次之,3年的作用最小。與遠志相比,桔梗的溶血作用較弱。
②其他作用
家兔內服桔梗的水或酒精提取物均可使血糖下降,對四氧嘧啶引起的家兔糖尿病,降低血糖的作用更加顯著,肝糖原的降低在用藥後亦可恢復。桔梗皂甙能降低大鼠肝內膽甾醇含量及增加類甾醇和沒食子酸的分泌,因而對膽甾醇代謝有影響。體外試驗水浸劑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桔梗皂甙有溶血作用,不能用於注射,口服後在消化道水解破壞,即無溶血作用。給小鼠皮下注射,最小致死量為770毫克/公斤。
【炮製】
揀淨雜質,除去蘆頭,洗淨撈出,潤透後切片,曬乾。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桔梗,去頭上尖硬二三分已來,並兩畔附枝子,細銼,用百合水浸一伏時。漉出,緩火熬令幹用。每修事四兩,用生百合五分,搗作膏投于水中浸。"
②《綱目》:"桔梗,今但刮去浮皮。米泔水浸一夜,切片微炒用。"
【性味】
苦辛,平。
①《本經》:"辛,微溫。"
②《別錄》:"苦,有小毒。"
③《藥性論》:"苦,平,無毒。"
【歸經】
入肺、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少陰、手太陰。"
②《品匯精要》:"行足太陰經。"
③《本草經疏》:"入手太陰、少陰,兼入足陽明胃經。"
【功能主治】
開宣肺氣,祛痰排膿。治外感咳嗽,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痢疾腹痛。
①《本經》:"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
②《別錄》:"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穀,療喉咽痛。"
③《藥性論》:"治下痢,破血,去積氣,消積聚,痰涎,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癇。"
④《日華子本草》:"下一切氣,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補五勞,養氣,除邪辟溫,補虛消痰,破症瘕,養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義》:"治肺癰。"
⑥《珍珠囊》:"療咽喉痛,利肺氣,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氣壅及痛,破滯氣及積塊,(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利竅。"
⑧《綱目》:"主口舌生瘡,赤目腫痛。"
⑨《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催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注意】
陰虛久嗽、氣逆及咳血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畏白及、龍眼、龍膽。"
②《藥對》:"忌豬肉。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消石、石膏療傷寒。"
③朱震亨:"下虛及怒氣上升者不宜。"
④《本經逢原》:"陰虛久嗽不宜用,以其通陽洩氣也。"
【附方】
①治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金匱要略》桔梗湯)
②治痰嗽喘急不定:桔梗一兩半。搗羅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溫服。(《簡要濟眾方》)
③治喉痹及毒氣:桔梗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千金方))
④治寒實結胸,無熱證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上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
⑤治傷寒痞氣,胸滿欲死:桔梗、枳殼(炙,去穰)各一兩。上銼如米豆大,用水一升半,煎減半,去滓,分二服。(《蘇沈良方》枳殼湯)
⑥治牙疳臭爛:桔梗、茴香等分。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
⑦胸滿不痛。用桔梗、枳殼等分。煎水二杯,成一杯,溫服。
⑧傷寒腹脹(陰陽不和)。用桔梗、半夏、陳皮各三錢,生薑五片,煎水二杯,成一杯服。此方名"桔梗半夏湯"。
⑨咽痛。先服甘草湯,如不愈,再服桔梗湯。
⑩口舌生瘡。治法同上。
⑾蟲牙腫痛。用桔梗、薏苡,等分為末,內服。
⑿骨槽風(牙齦腫痛)。用桔梗研細,與棗肉調成丸子,如皂角子大。裹棉內,上下牙咬住。常用荊芥煎湯嗽口。
⒀眼睛痛,眼發黑。用桔梗一斤、黑牽牛頭三兩,共研細,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溫水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稱"桔梗丸"。
⒁鼻血不止。用桔梗研細,加水調勻。每服一茶匙,一天服四次。藥中加生犀牛角屑亦可。
⒂吐血下血。治法同上。
⒃打傷瘀血。用桔梗末,每服少許,米湯送下。
⒄中蠱下血(下血如雞肝色,大量排出,病熱很險)。用桔梗研細,每服一茶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初時須強灌。約七天之後,血止。可吃豬肝湯補身體。藥中也可加犀角,用量與桔梗等分。
⒅懷孕中惡(心腹突然大痛)。用桔梗一兩,銼細,加生薑三片。水一杯煎服。
【各家論述】
①《綱目》:"朱肱《活人書》治胸中痞滿不痛,用桔梗、積殼,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張仲景《傷寒論》治寒實結胸,用桔梗、貝母、巴豆,取其溫中、消穀、破積也;又治肺癰唾膿,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溫瀉火,又能排膿血、補內漏也。其治少陰證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合而用之,能調寒熱也。後人易名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聖湯,極言其驗也。按王好古《醫壘元戎》載之頗詳,雲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薑,唾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心胸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膚痛加黃耆,發斑加防風、荊芥,疫毒加鼠粘子、大黃,不得眠加梔子。"
②《本草經疏):"桔梗,觀其所主諸病,應是辛苦甘平,微溫無毒。傷寒邪結胸脅,則痛如刀刺;邪在中焦,則腹滿及腸鳴幽幽,辛散升發,苦泄甘和,則邪解而氣和,諸證自退矣。其主驚恐悸氣者,心脾氣血不足,則現此證,諸補心藥中,借其升上之力,以為舟楫勝載之用,此佐使之職也。《別錄》利五臟腸胃,補血氣者,蓋指邪解則臟腑腸胃自和,和則血氣自生也。除寒熱風痹、溫中、療喉咽痛、下蠱毒者,皆散邪解毒通利之功也。消穀者,以其升載陽氣,使居中焦而不下陷,則脾中陽氣長浮,而穀食自消矣。甄權用以治下痢,及去肺熱氣促者,升散熱邪之故也。日華子用以除邪辟瘟,肺癰排膿;潔古用以利竅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者,入肺開發和解之功也。"
③《本草通玄》:"桔梗之用,惟其上入肺經,肺為主氣之髒,故能使諸氣下降,世俗泥為上升之劑不能下行,失其用矣。"
④《本草崇原》:"桔梗,治少陽之脅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腸鳴,下焦之腹滿。又驚則氣上,恐則氣下,悸則動中,是桔梗為氣分之藥,上中下皆可治也。"
⑤《本草求真》:"桔梗,按書既載能引諸藥上行,又載能以下氣,其義何居?蓋緣人之臟腑胸膈,本貴通利,一有寒邪阻塞,則氣血不通,其在於肺,則或為不利,而見痰壅喘促鼻塞;其在陽明,則或風熱相搏,而見齒痛;其在少陰,則因寒閉火鬱,而見目赤喉痹咽痛;久而火郁於肺,則見口瘡肺癰乾咳;火郁上焦,則見胸膈刺痛;肺火移鬱大腸,則見下痢腹痛,腹滿腸鳴。總皆寒郁於肺,閉其竅道,則清不得上行,濁因不得下降耳。桔梗系開提肺氣之藥,可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氣既得上升,則濁氣自克下降,降氣之說理根於是。"
⑥《藥征》:"桔梗,主治濁唾腫膿也,旁治咽喉痛。…仲景曰: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也。是乃甘草者,緩其毒之急迫也,而濁唾吐膿,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瘥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觀之,腫痛急迫則桔梗湯,濁唾吐膿多則排膿湯。"
⑦《重慶堂隨筆》:"桔梗,開肺氣之結,宣心氣之郁,上焦藥也。肺氣開則府氣通,故亦治腹痛下利,昔人謂其升中有降者是矣。然畢竟升藥,病屬上焦實證而下焦無病者,固可用也;若下焦陰虛而浮火易動者,即當慎之。其病雖見於上焦,而來源於下焦者,尤為禁劑。昔人舟楫之說,最易誤人。夫氣味輕清之藥,皆治上焦,載以舟楫,已覺多事。質重味厚之藥,皆治下焦,載以上行,更屬無謂。故不但下焦病不可用,即上焦病,亦惟邪痹於肺、氣郁於心,結在陽分者,始可用之。如咽喉痰嗽等證,惟風寒外閉者宜之。不但陰虛內傷為禁藥,即火毒上升之宜清降者,亦不可用也。"
【摘錄】《*辭典》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