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谿穴(經穴)ST41 {足陽明胃經}
解谿(經穴)
【定位】足背踝關節橫紋中點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陷窩中。
【主治】腹脹,便秘,狂癲,下肢不遂及痹痛,頭痛及暈眩。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圖片引用 經絡與穴道--木下晴部、代田文彥合著
解谿穴(經穴)ST41 {足陽明胃經}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解谿穴(經穴)S-41 {足陽明胃經}
解谿
<<取穴法<;>
醫以兩中指從後跟正中,左右向前推移至兩指相會處,陷者中是穴,即結鞋帶之處,如將足做上
<<穴性<;>
能行水、消腫、通絡、對臟器有強壯作用。
<<主治<;>
頭痛、足下垂、 下肢部及踝關節周圍軟組織病。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配商丘、丘墟可治腳背痛及足踝腫。
2.配陽交穴可治頦部、下頜及前頸之病變。
<<取穴法<;>
醫以兩中指從後跟正中,左右向前推移至兩指相會處,陷者中是穴,即結鞋帶之處,如將足做上
<<穴性<;>
能行水、消腫、通絡、對臟器有強壯作用。
<<主治<;>
頭痛、足下垂、 下肢部及踝關節周圍軟組織病。
<<臨床應用與配伍<;>
1.配商丘、丘墟可治腳背痛及足踝腫。
2.配陽交穴可治頦部、下頜及前頸之病變。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解谿穴(經穴)S-41 {足陽明胃經}
解谿
[定位]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 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祕,下肢痿痺。
[配伍] 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痿痺。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足陽明經所行為“經”。
[定位]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 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祕,下肢痿痺。
[配伍] 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痿痺。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足陽明經所行為“經”。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
- 文章: 3379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解谿穴(經穴)S-41 {足陽明胃經}
解谿
經穴,屬火。
[別名] 草鞋帶穴,鞋帶。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流四方。
[名解]
1)解谿。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經水也。解谿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為豐隆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狹小,地部經水滿溢而流散經外,故名解谿。
2)草鞋帶穴、鞋帶。穴名當為意解。本穴物質為豐隆穴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如鞋帶般散解,喻意經水流行無固定的路線,故名。
3)胃經經穴。經,經過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從本穴經過而無大的變化,故為胃經經穴。
4)本穴屬火。屬火,指穴內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外散之處,為胃經經水的輸配樞組,由本穴回流胃經的經水多少能最快地改變胃經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大部分為地部經水,小部分為經水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經水散流足背各部,氣化之氣循胃經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分流胃經經水。
[治法] 寒則逆經而刺,熱則循經而刺。
經穴,屬火。
[別名] 草鞋帶穴,鞋帶。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流四方。
[名解]
1)解谿。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經水也。解谿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為豐隆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狹小,地部經水滿溢而流散經外,故名解谿。
2)草鞋帶穴、鞋帶。穴名當為意解。本穴物質為豐隆穴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如鞋帶般散解,喻意經水流行無固定的路線,故名。
3)胃經經穴。經,經過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從本穴經過而無大的變化,故為胃經經穴。
4)本穴屬火。屬火,指穴內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外散之處,為胃經經水的輸配樞組,由本穴回流胃經的經水多少能最快地改變胃經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大部分為地部經水,小部分為經水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經水散流足背各部,氣化之氣循胃經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分流胃經經水。
[治法] 寒則逆經而刺,熱則循經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