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世世的攝護佛陀本生故事  by 如俊法師

常師父、老師、 師長等的開示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生生世世的攝護佛陀本生故事  by 如俊法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生生世世的攝護佛陀本生故事  by 如俊法師
仁波切說:
當我們聽到 佛的本生故事時,不要因為自己做不到就覺得這不是真的,只是故事罷了!這樣對我們會有虧損!而應該要生起景仰、效學的心,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到,但學佛就是為了要成佛,佛在因地上走過的路,將來我也要走. 光是生起這樣的一念,就很有功德了!
生生世世的攝護 佛陀本生故事
我當初被師父教導:把麵包屑丟在池子裡餵魚、把餅干丟到空中餵鳥的時候,要發願-希望你們吃了這個,將來可以學五部大論;希望你們吃了這個,將來可以學南山三大部、學備覽、學密宗道次第廣論。
當初我們的上師把餅干、麵包屑丟給我們的時候,他的心裡已經在規劃跟構想一個很深遠的未來。從最初我們什麼都不知道的時侯,他就已經在關注著我們,一直到我們走到今天。他多生多劫以來在我們身上澆灌了無數的心血。
慈悲是最吉祥的出自【長壽王經】
無量劫以前,閻浮提洲有兩個大國,兩國的國王從小就喜歡互鬥,長大當了國王,兩國又經常打仗。
其中一位國王是長壽王,另一位是貪王。一次在長壽王打了幾次勝仗以後,貪王愈想愈不甘心,集合了舉國的兵馬,打算孤注一擲將對方擊潰。長壽王得知消息後,突然心境有些轉變,覺得這樣打來打去,只不過為了將對方的國家與人民併吞,就決定將國家讓給貪王,自己微服離開了王宮。
有一天,長壽王一個人在村莊附近的樹蔭下休息時,見到一位衣裝襤褸,似乎經過長途跋涉的老婆羅門走來。兩人問訊後,得知老婆羅門來自很遠的地方,因為聽說長壽王樂善好施,只要有人祈求,都會毫不吝惜地施予,所以希望找到長壽王對自己做些施捨,但是聽說他已出亡,找不到他而感到失望,長壽王聽了內心很不忍,不想讓老婆羅門失望,就跟他說:「我就是長壽王。很遺憾我現在無法再給予你什麼,不過新國王一直昭告天下,只要拿到我的人頭,就可以懸賞黃金千斤,所以你可以拿我的頭去換取黃金,你的心願就可以成辦。」
婆羅門當然不願意,但長壽王說:「我是一心一意願意給你,請你不要推拒。」老婆羅門不忍心,便請他跟著一起去見貪王。
貪王見到長壽王非常高興,因為從小的死對頭終於到手了,便命人將他綁在十字路口準備燒死,婆羅門也得到了黃金。
因為貪王昭告全國要將他公開處死,臨刑那一天,長生童子就混在人群裡面看著父親。父親將要被燒死前,看到了長生童子,知道他很難過,便仰天長嘆對著天空說:「如果是一個真正孝順的人,就不要讓自己的父親懷著憂憤而死,所以,絕對不可以報復,絕對不可以傷害生命。如果這樣做,做父親的就可以含笑而死,否則讓父親憂憤而死,是極大的不孝。慈悲是最吉祥的。」
長生童子不忍心看著父親活活被燒死,便先行離開了,長壽王也就被燒死了。長生童子來到貪王的國家,開始為人演奏音樂謀生,因為非常善巧,得到所有王宮貴族的喜愛。有人又將他引薦給王宮裡的人,王宮裡的人發現他有很多技能,就讓他做很多事情,不論種田、管理,他都做得十分出色。
有一天貪王經過時,見田整理得井井有條,便問管事者是誰種的?管事者便將長生童子介紹給貪王。
貪王見他相貌堂堂,而且多才多藝,便問他會不會兵法、武術?長生童子說:「會。」貪王便跟他說:「我之前殺了鄰國的長壽王,但是他有個兒子我沒捉到,我怕他的兒子會來報復,所以你就當我的貼身侍衛保護我。」長生童子答應了,從此就做他的貼身侍衛。
貪王每天觀察他,發現他的人品、條件各方面都很好,就愈來愈信任他。
有一天貪王問他會不會打獵?兩人便帶著軍隊一起去打獵。貪王和長生童子騎著馬追著獵物,追到後來迷路了,也跟大軍失散了,三天都走不出森林,也沒有多餘的糧食。貪王實在又渴又餓,便停在樹下休息,他將身上的佩劍解下交給長生童子,對他說:「讓我躺在你的腿上先睡一下,由你保護我的安全,我好好休息後再去找我們的軍隊。」
貪王睡著後,長生童子拿著那把劍,看著靠在他腿上的貪王的頭,舉起劍想要砍下去,可是這時他想起了父親臨死前對著天空講的那段話:「慈悲最吉祥。」就決定先將劍收起來。
結果貪王馬上醒來說:「我剛剛做了一個惡夢!夢見長生童子想報仇,他拿起劍想砍我,但又將劍收了起來。」
長生童子說:「這應該是山裡的山神惡鬼故意要騷擾你,沒關係,我會保護你。」
貪王又安心睡去。長生童子看著貪王的頭,又舉劍想要砍下去,他又想起了父親的話:「慈悲最吉祥。」遂又將劍收了起來。
貪王又醒來說:「我剛剛又做了一個惡夢!夢見長生童子舉劍想砍我,然後又將劍收了起來。」長生童子說:「沒關係,我會保護你。」貪王又安心睡去。長生童子看著貪王的頭,第三次舉劍想要砍下去。
這一次他想清楚了父親的話,下定決心:「不殺你了!不報復了!他將劍收了起來。
貪王醒來後又說:「我剛剛又做了一個惡夢!夢見長生童子舉劍想砍我,但這次他下決定不殺我了,把劍收了起來。」長生童子說:「沒錯!我就是長生童子。因為這是父親臨終前的教誡,我必須照著他的話做。」又說:「其實這三天我們不是真的迷路,出去的路我都知道,我只是在等待機會而已。」
他們回國後,貪王大開宴席,問大臣們是否知道他是誰?
有些人以前是長壽王的屬下,其實認得他,但是怕貪王會殺他,就說不知道。
貪王向大臣們表明了長生童子的身份,並當眾宣佈:「他本來可以殺我,但他聽了父親的教誡決定不殺我,所以我決定將他的國家還給他。」
當時的長壽王就是後來的佛陀,長生童子是佛陀的侍者阿難,貪王則是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
貧者比富人先成佛 出自【菩薩本行經】
久遠劫以前,在一個很大的國家裡面,有五百位婆羅門長者子,有一次,他們一起發願做一個無遮布施供養大會(無遮布施供養大會就是準備許多供物,任何人想來拿什麼都可以)。這五百位長者子發的願很殊勝,他們都希望以布施這種很殊勝的功德,回向能夠迅速成佛。
有一個窮人聽說有無遮布施大會,就想來討一些東西。他看到那五百長者子做這麼多慷慨的布施,就好奇地問那五百長者子:「你們做這麼殊勝的布施,求的是什麼?」五百長者子跟窮人說:「我們發願做這種布施,是希望能夠成佛。」
這是窮人這一生第一次聽到「佛」字,他問五百長者子:「佛是什麼?」五百長者子就很認真地對窮人宣說了佛的功德。窮人聽了以後很興奮也很仰慕,他突然想:「我也要成佛!」但是他看看自己,再看看那五百長者子──他自己什麼都沒有,還是來這裡準備跟人家要飯的;五百長者子什麼都有,正在做殊勝的布施。他想一想覺得:「我還是很想成佛!我也要做這種殊勝的供養!」
後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跟那五百長者子討了一些蜂蜜,走到郊外的墳場去,把蜂蜜塗在自己身上,然後發願:「我想要成佛!我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布施供養,就把我的身體布施供養給所有眾生,凡是想要取用我身體的眾生都可以任意取用!」他就把蜂蜜塗在身上,倒在地上發這樣的願。
因為他發的願很真誠,於是大地六種震動,天宮的寶座也震動起來(通常人間有人發大願的時候,天帝釋的寶座就會震動)。天帝釋下來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看到窮人正倒在墳場上發願,他想試試窮人發的願是不是真的,就用神通化現出很多猛獸、餓虎、獅子,作出一副要吃他的樣子,結果窮人非常高興地說:「哇!我才剛發願,就有人要來滿我的願!」他非常歡喜地等著被吃。天帝釋發現他一點也不怕,就現身問他:「你做這麼殊勝的布施,心裡求的是什麼?是想當帝釋天王嗎?還是想當梵天王?是想當魔王?還是想當人王?」窮人說:「這些都不是我要求的,我想要成佛!我想用最快的速度成佛,所以我做這樣的布施。」天帝釋知道他的心願很真誠,就對他散花供養、禮敬,然後跟他說:「菩薩啊!你用這麼勇猛精進的行為造成佛的因,所以你註定會比那五百長者子還快成佛。」
當時那五百長者子就是後來以彌勒菩薩為首的五百個弟子,而那個窮人就是後來的佛陀。
修福業得到最多 出自【福力太子因緣經】
佛世的時候,有一天,佛陀的四位弟子在一起共相議論,其中一位是阿難,一位是二十億耳,一位是阿泥樓馱,還有一位是舍利弗。這四位弟子討論的是:世間人造什麼業,得到的饒益會最多?利益會最大?
阿難說:「如果你努力造容貌莊嚴的業,得到的好處會最多。」二十億耳說:「如果你努力造精進的業,得到的好處會最多。」阿泥樓馱說:「如果你努力造工巧明(擅於各種技術技藝)的業,得到的好處會最多。」最後舍利弗說:「如果你努力造得到智慧的業,你受到的好處會最多。」他們四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都覺得自己的方法得到的好處會最多,於是四個人決定一起去問佛。
他們還沒去,佛以天耳通已經知道了他們討論些什麼,就自己現身在他們面前,跟他們說:你們剛剛是不是討論這個?是不是想來問我,做什麼好處最多?他們說:「對呀,佛您可不可以跟我們講?」
佛陀就跟他們說:「如果你努力去造福業,去培福,得到的好處會最多。
佛陀說,有一個過去的因緣為證。久遠劫以前,有一個國王名叫眼力,他的夫人名叫廣照。眼力是一位很好的國王,才能和智慧都很高,夫人也長得端嚴殊妙。他們一共生了五個孩子,長子因為宿生造了許多讓自己容貌莊嚴的業,所以生下來容貌色相就非常殊妙,他們就為他取名為色力;次子如前所說,叫做精進力;第三個小孩叫做工巧,第四個小孩叫做智慧。第五個小孩出生時,發生了一些很殊勝的事情。譬如王懷胎的時候,有一天突然心生一念:如果我過去生有大福德的話,天人應該會下來供養我師子寶座,她就這樣跟國王講,國王就教舉國人民都打掃好、打扮好,然後把王后請到王宮的中央,果然天人就出現了,不但四大天王供養王后師子寶座,帝釋天親自拿著傘蓋與拂塵供養王后,還有無量無邊的天人散花、奏樂。舉國人民都看到了這個景象,大家心裡都想,王后懷的這個小孩,一定福德特別深厚,才會有這種瑞象。
這個小孩出生後,就取名為福力。
這五個王子慢慢長成青年後,有一天,他們彼此聚在一起共相議論,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有宿生帶來的才能──有的人色相殊妙,有的人精進,有的人工巧,有的人智慧,還有人福報很大──我們五個人來做一個約定,我們先不跟爸爸講,今天就各自離開國家,到各方去發展自己的事業,憑著各自宿生的天賦,看最後那個人得到的好處最多。
因為他們一開始就討論哪一個比較好,一直爭論不下,所以就決定真的去做做看。結果第一位王子色力因為容貌端嚴,人們一見他就歡喜,他講的話大家也都信服,所以沒多久就得到許多人的擁護愛戴,做出很大的事業。然後依次精進、工巧、智慧,都得到很好的聲譽。福力太子則先到一個窮人家裡去,因為他的福德實在太大了,窮人家沒多久就自然而然出現許多財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的名聲就慢慢傳開了,大家都知道有一個窮人家裡來了一位年青人,窮人就突然變得很有錢,可見那個年青人福報很大。大家都對這個福報很大的人很好奇,都想來親近他、追隨他,因為發現他福報實在太大了,只要他一動念,大家就要什麼有什麼。正好他去的那個國家國王過世了,國王沒有安立太子,宗族大臣就商議著要找誰來繼任王位?最後決定:找一個福報最大的人吧!
那時福力太子正跟著朋友在樹林中遊樂,他想午睡的時候,地上突然湧出一朵千瓣的大蓮花將他托住,讓他躺在上面睡,那是龍王供養他的,天帝釋又供養了傘蓋、拂塵,所以他睡得很愉快,一直睡到下午,其它樹的樹影都己經移開了,他睡的那顆樹.葉子還覆蓋著他,所有的樹也都朝向他睡的那顆樹。尋訪人選的大臣見到這幅景象,心想這一定是個福報特別大的人,就將他迎請回王宮,擁戴他做國王。
他當上國王後,心想我既是一國之王,就該讓我的子民安穩豐樂,於是他開始動念:我要讓我的人民都擁有衣服、珍寶…,結果天空開始如雨般下衣服、下珍寶…,大家都非常歡喜。他的名聲就這樣傳遍國際,最後傳到他的兄弟們耳裡,他們都知道福力太子已經在另一個國家當國王了,而且讓舉國的人民都很富足。幾個兄弟就去見福力太子,他們的父王也親自來見福力太子,告訴他:「終於找到你們了,我已經老了,原來的國家就交給你治理了。」福力太子就統理了兩個國家,那兩個國家一統理,可以說整個南閻浮提都是他的國土了。最後佛陀就跟四位弟子說,那時的福力太子就是我,那時的色力是阿難,精進是二十億耳,工巧是阿泥樓馱,智慧是舍利弗。
一句佛法無量劫的付出
佛陀本生故事常常一開頭就講:「在無量劫以前…。」一般人一聽到「無量劫以前」,第一個反應很可能就是:這是神話,或是譬喻吧。但是佛為什麼要講無量劫以前的事情?一定有祂的用意,而且一定對現在的我們有饒益,否則佛陀不會說。
看佛陀本生故事一個很重要要領是:把無量劫的時空對照我們自己的這一生來看。
譬如【福力太子因緣經】中,佛陀那四位弟子的討論:「到底是修容貌莊嚴的業,得到的好處最多呢?還是修精進的業?是修工巧明的業?還是修智慧的業?」
如果用這一生的角度看,你會覺得這只是四個人的討論而已,但是佛陀會告訴你,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原因,而且它的原因往往要追溯到無窮久遠以前。
這四個人的討論和疑惑並不是這一生一時興起的念頭而已,它背後有很深遠的因緣。
當佛陀最後為他們抉擇:「一個人修福業,得到的好處最多」時,這也不是佛陀的一個想法而已,這應該是祂多生多劫難行苦行,無數經驗的累積,最後祂告訴你一句:「一個人修福業,得到的好處最多。」阿難在長生童子那一世,得到了「慈悲最吉祥」那一句教誡。至少在那一生,佛陀曾經是他的父親,給了他很好的教育跟關愛,最後還用自己的生命告訴他:「不可以傷害生命,不可以報復,慈悲最吉祥!」。
阿難是總持,他記下了佛陀無量無邊的教誡,但是現在我比較能理解了:多聞總持一方面是阿難的功德,一方面也是佛陀的恩德。
因為佛陀告訴他的每一句話,很有可能都是過去生付出無量頭目腦髓跟心血,才讓他在那一生領納到那一句佛法。有時候佛陀是用說的,有時候是用做的。
譬如很多人覺得自己這一生的學習機會跟條件遠不如人,想要發願成佛又有點說不出口,但是想想看佛陀在窮人那一世,當他看到那五百位大富長者子在做無遮布施大會時,他是怎麼想到我要成佛的?
他想了以後又是怎麼做到先成佛的?所以即使是久遠劫以前佛陀的一個奮鬥歷程,也在今天持續地饒益著我們,不斷地帶給我們希望。
同樣地,上師講出來的每一句話,他身語意的任何一個造作,也都有他很深遠的用心。為了講這一句話、做這個動作給我們看,他可能已經付出很久了,我們也跟隨他學習很久了。所以不要輕忽佛陀對祂的弟子那一句話的教誡:「你造福業收穫最多。」也不要輕忽師父所講的任何一句話。這一句話的背後,可能是無量劫以來,無法形容的可歌可泣的付出。

心靈對話
Q:自己學到很多很好的內涵,很想要跟別人分享,比如說告訴別人供養很好,但是
別人往往不領情。這種現象,是不是自己太會強迫別人?
A:在無數的佛菩薩本生故事裡面,清楚地呈顯出一個特徵──自己修行成佛的過程,固然歷盡千難萬苦,但是把佛法分享給眾生的這個過程,更痛苦、更困難,耗時更久。所以當你想把好東西分享給別人時,別人不接受,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是一個必須克服跟面對的事實。
這就是為什麼菩薩們修菩薩行,都是無量劫的難行、苦行。「難」在那裡?「苦」在那裡?自己的修行提升倒不是很難,難是難在於要把這些內涵跟眾生分享。
記不記得當初師父弘揚廣論的時候有多辛苦?師父的哭泣也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這麼好的東西,明明可以解除大家的痛苦,帶給大家那麼深遠的利益,為什麼大家不接受?你要無量劫為他付出不曉得多少,到最後有一天他才會開始願意聽你講的一、兩句話。
佛陀那四位弟子討論「做什麼饒益最大」,都已經過那麼久、那麼複雜的歷程了,這一生他們也在圓滿的佛陀身邊學習了,但是佛陀跟他們講,他們還是覺得自己的看法可能比較對。 事實上就是這樣。一個人內心要接受一個法,真的要佛菩薩、上師無量劫捨頭目腦髓,很辛苦地為你付出。
所以為什麼有些佛菩薩會發願:我要到海鷗、畜牲當中,跟牠們在一起生活;我要做猴王、馬王、兔王。必須那樣辛苦地跟你生活那麼久,有一天你才會慢慢對祂生起一點信賴,發現照著祂的話做,好像會得到一些想像不到的快樂,你才會建立起一種對祂相信的業力,然後開始去領納越來越多的法。所以覺得東西很好,很想要跟別人分享,結果受挫,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什麼樣的力量會給你勇氣,讓你願意堅持下去呢?惟有慢慢透過這些境界,體會到上師對你的心;你體會得越多,利他的勇氣就會增長得越快。利他的勇氣完全是上師所賜予,自己是學不到,生也生不出來的。當你瞭解到上師為了利益你、利益所有眾生,是這麼有勇氣地付出一切的時侯,有一天,你會慢慢一步一腳印,一點一點地站起來。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所以單單改掉自己強迫別人的習性還不夠,還要安立起一種願意無量劫為眾生付出的習性,才有可能開始讓眾生領納到法。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