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五部大論?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五部大論?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五部大論?
一、透過五部大論,幫助瞭解大乘法要
任何一位跟隨釋迦牟尼佛的大乘行者,為了利益自他一切有情,皆要發心成佛;為了成就佛果,所以要修行、生起證量;在修行、生起證量之前,必須聽聞、思惟世尊開示的大乘教法。大乘教法的內容,主要是講成佛必須證得的菩提心與空正見,又稱方便的法與智慧的法,或是廣行與深見的法。大乘法要是每一位大乘行者都要修學的,然後從大乘的五道十地一直走上去,直到有所成就,最後成佛。
在藏傳佛教的僧伽教育中,有二十年左右學習「五部大論」,就是為了完整瞭解世尊所傳的大乘教法。格魯派三大寺五部大論的課程,有由宗喀巴大師親自規劃者,或由宗大師交代大弟子克主傑所規劃。可見宗大師非常重視五部大論的學習。
二、什麼是五部大論?
一般以為五部大論是指: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法稱論師的《釋量論》、世親菩薩的《阿毗達磨俱舍論》、功德光律師的《戒律本論》。實際上,三大寺五部大論的學習課程以該五部論典為核心,此外還包括許多與之主題相關的論典。也就是說,五部大論是指五個領域,而不是單指這五部論典。
三、為什麼學習五部大論,可以幫助完整瞭解大乘教法?
1. 若想成佛,必須學習般若經典
世尊開示的大乘經典很多,其中講空性的經典稱為「般若波羅蜜多經」或「般若經」。般若經裡時常會說「一個行者若要成佛,必須修學這個法;如果沒有修學這個法,不可能成佛」這樣的道理,這是表示:般若經與一般的經典不同,它完整講出大乘行者從最初到成佛所需要學習的法,所以是任何一位想成佛的行者必須學習的。我們時常念誦的《心經》就是一部非常短的般若經,經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就是:不論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一切諸佛,都要修學般若波羅蜜多的法,才能成就佛果。
2. 「母般若經」完整講述成佛最重要的兩件事情
般若經有許多,藏傳佛教將般若經區分為「母般若經」與「子般若經」;母般若經把修行到成佛的每一個階段講得很完整,除了空性的法,還隱藏著廣行的法,包括道次第。子般若經則不是講得那麼完整,只是歸類一下,散散地講一講。真正來說,大乘行者必須讀、必須修學的是母般若經,其中《般若十萬頌》、《般若兩萬五千頌》、《般若八千頌》等「三佛母經」至為重要,分別稱為大般若經、中般若經、小般若經。這裡說的「大般若經」有別於漢傳佛教的經典《大般若經》,後者的卷帙比《般若十萬頌》還要大,若以藏傳佛教的標準來說,可以稱之為「大大般若經」呢。
母般若經裡面,完整講述成佛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一、如何修行愛心,證得圓滿菩提心;二、如何修行空正見,證得圓滿智慧。以菩提心來說,最初期從大乘的資糧道開始修,然後慢慢成長,經過加行道、見道、修道,一直修到十地菩薩的階段,最後成佛;成佛的時候,愛心才圓滿,菩提心才圓滿。同樣的,修空性的智慧也是從大乘的資糧道就開始,然後慢慢慢慢成長,從加行道、見道、修道一直走上去,修到十地菩薩的階段,最後智慧圓滿,才成佛。

母般若經的涵義有「顯義」與「隱義」兩方面,顯義講空性,隱義講現觀道次第,是空性所依的方便的法。雖然母般若經把修行菩提心與空正見講得很完整,但是我們如果直接去讀,卻不是那麼容易瞭解,必須靠論典的幫助,去瞭解般若經的顯義與隱義,才能真正讀懂母般若經。
3. 五部大論最能幫助瞭解般若經的涵義
什麼論典最能幫助瞭解般若經的涵義呢?在選擇的時候,五部大論跳了出來。如前面所說,學習五部大論不只是讀五本論典,還包括許多相關的經論。
四、簡單介紹五部大論
1. 入中論與相關論典
世尊曾經授記:龍樹菩薩解釋般若經的顯義最準確,所以後代行者學習空性一定要跟隨龍樹。因此,我們要學習龍樹菩薩的《中觀根本論》(簡稱《中論》)。龍樹菩薩之後,解讀《中論》的大修行者又分出兩派:中觀自續派與中觀應成派;應成派的角度解讀《中論》最正確,其中以阿闍黎月稱菩薩所著的《入中論》最精準。從論名我們可以瞭解,《入中論》是一部指引學人深「入」《中論》要義的論典。
在三大寺的學制裡,《中論》與《入中論》各要花兩年時間學習,加起來是四年,同一期間還要讀許多相關論典,目的就是為了讀懂般若經的「顯義」。
2. 現觀莊嚴論與相關論典
世尊曾經授記:彌勒菩薩或無著菩薩解釋般若經的隱義最準確。所以要學習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寶性論》、《經莊嚴論》、《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等,還要學習無著菩薩的《阿毘達磨集論》(又稱《對法論》)、《瑜伽師地論》等相關論典,目的是為了讀懂般若經的「隱義」。
以上介紹了直接與般若經的顯義或隱義相對應的論典。
3. 釋量論與相關論典
《釋量論》講邏輯推理的方法。我們不論修方便的法─菩提心,或是修智慧的法─空正見,都必須正確明白所修的法的道理,不可以糊裡糊塗的修,所以,正確的邏輯推理對修行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靠著正確的邏輯推理,不論修愛心還是修智慧,都肯定達不到目標。因此,我們要學習法稱論師的《釋量論》、陳那論師的《集量論》以及相關論典,來加強我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幫助我們修行。
4. 阿毗達磨俱舍論與相關論典
《俱舍論》是小乘的經典。學習《俱舍論》是為了補充一些小乘講過的道理。過去的大乘祖師們在造論的時候,如果所要談的道理在小乘經論裡面已經講得很清楚,就不會再去重複。他們並不會特別排斥小乘,只要說得對的就會認同或保留,不對的才會加以改正。他們不會因為要造新論,就把一切都重頭講起。所以,有一些小乘經論講得很清楚的道理,大乘論典講得就比較簡略,因此我們透過學習《俱舍論》與相關經論,把這些道理補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大乘經典。
學《俱舍論》主要是補一些修方便的知識,例如:分析煩惱、四聖諦、集諦、四果 、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等;小乘經論裡面把這些分析得更仔細,較容易理解。至於智慧方面的修行,則沒有什麼要從小乘那邊補充的。


5. 戒律本論與相關論典
《戒律本論》是講出家戒律。僧眾們住在僧團裡面,所以要學習出家戒律;學戒律不是為了瞭解般若經,它與般若經的學習沒有什麼特別關聯。若以在家居士來說,只要學習五戒就可以了,不要讀出家戒律。三大寺的學僧在年紀很輕、小沙彌的階段,就開始學習五部大論,但是《戒律本論》的學習放在比較後面,要等到二十歲、受了比丘戒才可以讀。以在家身分不可以看出家戒律,這是藏傳佛教的規矩。
總之,般若經是任何一位想成佛的大乘行者必須學習的,而學習五部大論則是為了幫助瞭解般若經的涵義。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