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中醫適宜技術

有關內科方面,請在此貼!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急性脊髓炎中醫適宜技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急性脊髓炎中醫適宜技術
中國中醫藥報 2011-10-21

急性脊髓炎又稱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是非特異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質脫髓鞘病變或壞死,導致急性橫貫性脊髓損害。多發生在感染之後,炎症常累及幾個脊髓節段的灰白質及其周圍的脊膜,並以胸髓最易受侵。本病有三大臨床特點:病損水平以下的肢體癱瘓;傳導束性感覺障礙;以膀胱、直腸功能障礙為主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本病中醫診斷為“軟腳瘟”。本病病變機制為津液、精血虧耗,筋脈失養,弛緩不收。

辨證分型

邪鬱肺衛: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熱後突然出現肢體無力,肌膚麻木不仁,或見病變由下向上擴展,四肢癱瘓,甚至舌肌痿弱,嗆咳,吞嚥困難,小便短澀,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濕熱內盛:嗜臥懶言,胸脘痞滿,肢體痿弱無力,肌膚麻木不仁,或刺痛、瘙癢,小便不利,甚至癃閉不通,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氣虛血滯癱瘓:痿軟不用,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遺尿或小便不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澀。

肝腎陰虛癱瘓:肌肉萎縮,屈曲拘攣,肌膚乾燥,麻木不仁,或見遺尿,伴頭暈耳鳴,潮熱盜汗,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辨證論治

1.肺熱傷津

[治法方藥]清肺潤燥生津。清燥救肺湯加減。咽乾口渴者,加天花粉、蘆根、石斛;高熱汗多者,加知母、連翹、金銀花;身痛肢麻者,加川芎、牛膝。

2.濕熱內盛

[治法方藥]清熱利濕,通利筋脈。加味二妙散加減。肌肉疼痛加乳香、沒藥;發熱加梔子、板藍根;胸脘痞悶,四肢腫脹者,加厚朴、茯苓、澤瀉;口乾心煩者加生地黃、麥冬。

3.脾胃虧虛

[治法方藥]補益脾胃。參苓白朮散加減。若病久體虛,重用參芪,加枸杞子、龍眼肉;若動則氣喘,四肢不溫,加熟附子、肉桂、核桃肉;若肢痿不收,加木瓜、威靈仙;若心悸怔忡,加柏子仁、酸棗仁。

4.肝腎陰虛

[治法方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虎潛丸加減。若久病陰陽俱虛,可加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若肌枯肢痿,加川芎、鱉甲;若兼氣虛血少,可加黃芪、桂枝、大棗;若兼血瘀之象,可加桃仁、紅花、川芎各10克。

5.脈絡瘀阻

[治法方藥]益氣活血通絡。補陽還五湯加減。

適宜技術

1.針刺療法

(1)癱瘓或肌肉萎縮者,可針刺大椎、夾脊、手三里、足三里、環跳、陽陵泉、腎俞、解溪、絕骨等穴,每次3~4穴,每日一次;可用當歸注射液或丹參注射液作穴位注射。

(2)上肢取肩髃、肩貞、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取髀關、伏兔、梁丘、足三里、血海、陽陵泉。癃閉加十四椎夾脊穴、秩邊、關元、三陰交、水道;便秘加外關、天樞、支溝;納差加中脘、內關、足三里。取上下肢各2~3穴為一組,交替使用,針用瀉法,刺激宜強,每日一次,並可配合電針以頓挫病勢。病久體弱者行平補乎瀉法,留針15~20分鐘,隔日一次,14~20次為一療程。

2.耳針療法

取穴:肺、胃、大腸、肝、腎、脾、神門相應部位。每次選3~4穴,用毫針強刺激,留針10分鐘,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3.足針療法

取穴:腎穴、膀胱穴、14號穴(雙足小趾底部第一橫紋中點)。患者仰臥位,兩足伸直,常規消毒,選用25毫米30號毫針刺入。腎穴和膀胱穴直刺,14號穴斜刺,得氣後捻轉2~3分鐘,強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4.電針療法

選用體針穴位,或脊髓病變上下3個節段的相應夾脊穴,用疏波,電流量宜小,使肌肉稍有節律收縮,防止電流突然增加,不使電流迴路經過心臟(有心髒病者禁用),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6次為一療程,休息兩天,酌情應用第二療程。

5.梅花針療法

(1)配方:脊柱兩側、異常發現的部位,患者主訴證狀的某些局部,重點刺激患部頸椎,或胸椎,或腰椎及其兩側。治法:採用輕刺法。先叩刺脊柱兩側3行兩遍,再重點刺激脊髓炎的脊椎及其兩側5行5遍,每一椎間隙處橫叩刺數下,然後對異常發現的部位和患者主訴症狀的某些局部作局部刺激。刺後並在脊髓炎之脊椎上用隔麝香蒜片灸治。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2)配方:風池、天柱、大椎、身椎、脊中、命門、陽關、肓門、志室、至陽、外關、後溪、委中、足三里、三陰交、足臨泣與脊髓炎之脊椎。治法:採用輕刺法。用梅花針在上述穴位皮區各叩刺20~30下,脊髓炎之脊椎兩側叩刺4行5遍,每一椎間隙橫刺數下,再在脊椎上用隔麝香蒜片灸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6.水針療法

處方:夾脊穴或背腧穴。曲池、外關、梁丘、環跳、委中、足三里、血海、三陰交。針法:選維生素凰100~200毫克,維生素B12500毫克,或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每次選4~6個穴位,分別注入一毫升,每日一次,6次後休息一天。

7.灸法

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下肢取髀關、梁丘、足三里、解溪。肺熱加尺澤、肺俞;濕熱加陰陵泉、脾俞;瘀血加血海。每日施灸2~3次,每次5~10壯,可用艾條懸灸。

8.推拿療法

(1)可每日推拿或按摩癱瘓肢體10~15分鐘。

(2)病初起者開天門,運太陽,清天河水,退六腑,清板門,清補脾經,運內八卦。每日一次,7次為一療程;病程遷延者補脾經,補腎經,揉大椎,拿肩井,按揉肩髃、曲池、肝俞、腎俞,拿委中、承山,搖解溪。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9.熏洗法

可用四妙丸加忍冬藤、秦艽、石菖蒲等,水煎熏洗,每日兩次。

10.穴位注射

取穴:肺俞、脾俞、肝俞、腎俞、病變段夾脊、髀關、伏兔、足三里、陽陵泉、懸鍾、曲泉、三陰交。操作:取維生素B1注射液200毫克,或當歸注射液兩毫克。每次選2~3對腧穴,按水針操作常規,每穴注射藥液一毫升,每日一次。

11.拔罐法

取穴第一組:大椎、肩中俞、肩貞、肺俞;第二組:身柱、肩外俞、脾俞;第三組:命門、承扶、殷門;第四組:陽關、環跳、伏兔。操作:按刺絡拔罐常規方法操作,每次選用一組穴,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12.外敷法

(1)取大黃、皂角、黑醜、朴硝各等份,搗爛,醋調敷臍,每日一次。

(2)蔥白和飯,搗成餅狀。束於臍中,每日一次。

(3)取田螺3個,青鹽9克,將田螺搗爛後加入青鹽9克,揉成膏,貼在臍下一寸3分處。

13.中成藥

(1)清熱解毒口服液:適於本病初起邪熱較盛者。3~6歲每服10毫升,6~9歲每服15毫升,9歲以上每服20毫升,每日兩次。

(2)二妙丸:適用於本病初起下肢痿軟無力,屬濕熱下注者。3~6歲每服3克,6~9歲每服6克,9歲以上每服9克,每日2~3次。

(3)知柏地黃丸:具有滋陰降火之功效。適用於本病屬陰虛火旺者,6歲以下每服1/2丸,6歲以上每服一丸,每日兩次。

(4)縮泉丸:功能溫腎縮尿。適用於本病小便失禁,屬腎虛不固者。3~6歲每服3克,6~9歲每服6克,9歲以上每服9克,每日兩次。

(5)銀黃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6)清肺利咽沖劑: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

(7)三黃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8)黃連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9)麻子仁丸:每次一丸,每日3次口服。

(10)通便靈膠囊:每次1~2丸,每日1~3次口服。(摘自《急症中西醫診療技術》)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5.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