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半夏
半夏之功在於行水消痰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夏秋間收挖,洗淨,除去外皮及鬚根,曬乾,為生半夏,有毒。一般用生薑、白礬等炮製後使用,稱為制半夏。現各版《中藥學》教材中均記載:半夏,辛、溫,有毒,入脾、胃經。功效燥濕化痰。《方劑學》教材中亦延續此論。半夏治痰,自古認可。驗之臨床,其確實是一味治痰良藥。然其治痰之機理卻被今人誤解,其「燥濕化痰」之功效,有待商榷。
以半夏為君的治痰方劑中,具代表性的當屬二陳湯。二陳湯為治療濕痰之主方。今之方解多為:半夏為君,取其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該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中半夏的炮製方法為「湯洗七次」,即用剛燒開的熱水燙洗七次,以達到減低半夏毒性的作用。而今之半夏多為礬制之品,其燥澀之性多來源於白礬,而非半夏本身。半夏本辛溫而不燥,而礬制半夏卻在增加了半夏燥澀之性的同時,降低了其本身的「辛」味。
二陳湯用半夏為君,其本意是用半夏之「辛、溫」,行水去濕,而奏消痰之功。《內經》云:「辛以潤之。」古代醫家成無己言:「半夏行水氣而潤腎燥。」《古今名醫方論·二陳湯》曾明確指出:「行水則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世醫補齋醫書》云:「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故二陳湯中半夏與茯苓相須為用,行水消痰,以治痰之本也。
閱古人醫書,在沒有發明礬制半夏之前,言半夏能燥濕化痰者甚少,而多以「消痰」為說。如《名醫別錄》:「消心腹胸隔痰熱滿結。」《藥性論》:「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如此等等。後人謂半夏「燥濕化痰」,乃被其炮製品中白礬的燥澀之性所迷也。
中醫藥學理論是不斷發展的理論,根據《內經》「辛以潤之」的理論,因半夏味辛,能下行水氣,一可上消胸隔之痰,二可下潤腎燥,故半夏亦應歸腎經,其功效應為行水消痰。其意義有二:半夏功能行水消痰,為其能治痰之本找到理論根據;半夏歸腎經,而潤腎燥,從而為半夏用於腎經病證的治療找到理論依據。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夏秋間收挖,洗淨,除去外皮及鬚根,曬乾,為生半夏,有毒。一般用生薑、白礬等炮製後使用,稱為制半夏。現各版《中藥學》教材中均記載:半夏,辛、溫,有毒,入脾、胃經。功效燥濕化痰。《方劑學》教材中亦延續此論。半夏治痰,自古認可。驗之臨床,其確實是一味治痰良藥。然其治痰之機理卻被今人誤解,其「燥濕化痰」之功效,有待商榷。
以半夏為君的治痰方劑中,具代表性的當屬二陳湯。二陳湯為治療濕痰之主方。今之方解多為:半夏為君,取其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該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中半夏的炮製方法為「湯洗七次」,即用剛燒開的熱水燙洗七次,以達到減低半夏毒性的作用。而今之半夏多為礬制之品,其燥澀之性多來源於白礬,而非半夏本身。半夏本辛溫而不燥,而礬制半夏卻在增加了半夏燥澀之性的同時,降低了其本身的「辛」味。
二陳湯用半夏為君,其本意是用半夏之「辛、溫」,行水去濕,而奏消痰之功。《內經》云:「辛以潤之。」古代醫家成無己言:「半夏行水氣而潤腎燥。」《古今名醫方論·二陳湯》曾明確指出:「行水則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世醫補齋醫書》云:「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故二陳湯中半夏與茯苓相須為用,行水消痰,以治痰之本也。
閱古人醫書,在沒有發明礬制半夏之前,言半夏能燥濕化痰者甚少,而多以「消痰」為說。如《名醫別錄》:「消心腹胸隔痰熱滿結。」《藥性論》:「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如此等等。後人謂半夏「燥濕化痰」,乃被其炮製品中白礬的燥澀之性所迷也。
中醫藥學理論是不斷發展的理論,根據《內經》「辛以潤之」的理論,因半夏味辛,能下行水氣,一可上消胸隔之痰,二可下潤腎燥,故半夏亦應歸腎經,其功效應為行水消痰。其意義有二:半夏功能行水消痰,為其能治痰之本找到理論根據;半夏歸腎經,而潤腎燥,從而為半夏用於腎經病證的治療找到理論依據。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半夏
半夏
禁忌:孕婦忌之。
性味:辛溫有毒,體滑性燥。
功能:(1)能走能散能燥能潤。和胃健脾,補肝潤肺,除濕化痰,發表開鬱。
(2)下逆氣,止煩嘔,發音聲,利水道,救暴卒。
主治:(1)治欬逆頭眩,痰厥頭痛,眉稜骨痛,咽痛,胸脹。(2)傷寒寒熱,痰瘧不眠,反
胃吐食,散痞除癭,消腫止汗。
性狀:圓白而大陳久者良。
炮製:浸七日,逐日換水瀝去涎,切片,薑汁拌(性畏生薑,用之以制其毒,得薑而功愈
彰)
配伍:柴胡射干為使,畏生薑秦皮龜甲雄黃,忌羊肉海藻飴糖,惡皂角,反烏頭。
備註:(1)「救暴卒」:葛生曰:凡遇五絕之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蓋取其能作嚏也
。五絕謂縊死、溺死、壓死、魘死、產死也。
(2)成無己曰:半夏辛散行水氣而潤腎燥,又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潤滑也
。
(3)半夏、硫黃等分,糊丸名半硫丸。
(4)「胸脹」:仲景小陷胸湯用之。
(5)「傷寒寒熱」:故小柴胡湯用之。
(6)「痰瘧不眠」:素問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半夏能和胃氣而通陰陽,靈樞曰:陽
氣滿不得,入于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臥之至。
(7)大法治氣當以治痰為先,而治痰又以順氣為主,以半夏南星燥其濕,枳
殼橘紅利其氣,肺虛加溫歛之味,肺熱加涼瀉之劑。
(8)趙繼宗曰:二陳治痰世醫執之內以半夏其性燥烈,若風寒濕食諸痰則相宜,至以
勞痰失血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9)按古有三禁血家、汗家、渴家忌之,然
亦間有用之者。
(10)合陳皮甘草茯苓名二陳湯,為治痰之總劑,寒痰佐以乾薑芥子,熱痰
佐以黃芩栝蔞,濕痰佐以蒼朮茯苓,風痰佐以南星前胡,痞痰佐以枳
實白朮,更看痰之所在加導引葯,惟燥痰非半夏所司也。
(11)「韓飛霞造麴十法」:
1.一薑汁浸造名生薑麴,治淺近諸痰。
2.一礬水煮透兼薑糊造名礬麴,礬最能卻水,治清水痰。
3.一煮皂角汁煉膏和半夏末為麴,或加南星或加麝香名皂角麴,治風痰開
經絡。
4.一用白芥子等分,或三分之一竹瀝和成,略加麵糊名竹瀝麴,治皮裡膜外結核隱
顯之痰。
5.一麻油浸半夏三五日炒乾為末,麴氣造成油以潤燥,名麻油麴,治虛熱勞咳之痰。
6.一用臘月黃牛膽外略加熱蜜和造名牛膽麴,治癲癇風痰。
7.用蒼朮香附撫芎等分熬膏,和半夏末作麴名開鬱麴,治鬱痰。
8.一用芒硝居半夏三分之一,煮透為末,煎大黃膏和成,名硝黃麴,治中風卒厥,傷
寒宜下籵於痰者。
9.一用海粉一兩雄黃一兩半夏二兩為末,煉蜜和造名海粉麴,治積痰沈痼。
10.一用黃牛肉煎汁煉膏即霞天膏,和半夏末為麴,名霞天麴,治沈痾痼痰功效最烈。以上並照造麴法,草蓋七日,待生黃衣曬乾,懸掛風處,愈久愈良。
(12)半夏製法不一:有法半夏、姜半夏、仙半夏、宋半夏諸名。
(13)此治濕痰主葯。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
禁忌:孕婦忌之。
性味:辛溫有毒,體滑性燥。
功能:(1)能走能散能燥能潤。和胃健脾,補肝潤肺,除濕化痰,發表開鬱。
(2)下逆氣,止煩嘔,發音聲,利水道,救暴卒。
主治:(1)治欬逆頭眩,痰厥頭痛,眉稜骨痛,咽痛,胸脹。(2)傷寒寒熱,痰瘧不眠,反
胃吐食,散痞除癭,消腫止汗。
性狀:圓白而大陳久者良。
炮製:浸七日,逐日換水瀝去涎,切片,薑汁拌(性畏生薑,用之以制其毒,得薑而功愈
彰)
配伍:柴胡射干為使,畏生薑秦皮龜甲雄黃,忌羊肉海藻飴糖,惡皂角,反烏頭。
備註:(1)「救暴卒」:葛生曰:凡遇五絕之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蓋取其能作嚏也
。五絕謂縊死、溺死、壓死、魘死、產死也。
(2)成無己曰:半夏辛散行水氣而潤腎燥,又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潤滑也
。
(3)半夏、硫黃等分,糊丸名半硫丸。
(4)「胸脹」:仲景小陷胸湯用之。
(5)「傷寒寒熱」:故小柴胡湯用之。
(6)「痰瘧不眠」:素問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半夏能和胃氣而通陰陽,靈樞曰:陽
氣滿不得,入于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臥之至。
(7)大法治氣當以治痰為先,而治痰又以順氣為主,以半夏南星燥其濕,枳
殼橘紅利其氣,肺虛加溫歛之味,肺熱加涼瀉之劑。
(8)趙繼宗曰:二陳治痰世醫執之內以半夏其性燥烈,若風寒濕食諸痰則相宜,至以
勞痰失血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9)按古有三禁血家、汗家、渴家忌之,然
亦間有用之者。
(10)合陳皮甘草茯苓名二陳湯,為治痰之總劑,寒痰佐以乾薑芥子,熱痰
佐以黃芩栝蔞,濕痰佐以蒼朮茯苓,風痰佐以南星前胡,痞痰佐以枳
實白朮,更看痰之所在加導引葯,惟燥痰非半夏所司也。
(11)「韓飛霞造麴十法」:
1.一薑汁浸造名生薑麴,治淺近諸痰。
2.一礬水煮透兼薑糊造名礬麴,礬最能卻水,治清水痰。
3.一煮皂角汁煉膏和半夏末為麴,或加南星或加麝香名皂角麴,治風痰開
經絡。
4.一用白芥子等分,或三分之一竹瀝和成,略加麵糊名竹瀝麴,治皮裡膜外結核隱
顯之痰。
5.一麻油浸半夏三五日炒乾為末,麴氣造成油以潤燥,名麻油麴,治虛熱勞咳之痰。
6.一用臘月黃牛膽外略加熱蜜和造名牛膽麴,治癲癇風痰。
7.用蒼朮香附撫芎等分熬膏,和半夏末作麴名開鬱麴,治鬱痰。
8.一用芒硝居半夏三分之一,煮透為末,煎大黃膏和成,名硝黃麴,治中風卒厥,傷
寒宜下籵於痰者。
9.一用海粉一兩雄黃一兩半夏二兩為末,煉蜜和造名海粉麴,治積痰沈痼。
10.一用黃牛肉煎汁煉膏即霞天膏,和半夏末為麴,名霞天麴,治沈痾痼痰功效最烈。以上並照造麴法,草蓋七日,待生黃衣曬乾,懸掛風處,愈久愈良。
(12)半夏製法不一:有法半夏、姜半夏、仙半夏、宋半夏諸名。
(13)此治濕痰主葯。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半夏
半夏〔毒草〕
{主散腸胃濕痰}
半夏〔耑入脾胃膽,兼入心〕書言辛溫有毒,體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潤,
和胃健脾,補肝潤腎數語,業已道其主治大要矣。第不詳悉註明,猶未有解,
蓋半夏味辛,辛則液化而便利,故云能潤腎燥也〔成無己曰:半夏辛散行水而潤腎燥,
蓋燥去濕則水利,辛化液則燥潤。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祕,皆取其潤滑也。俗以半夏、
南星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脾苦濕,
必得味辛氣溫以為之燥,半夏辛溫,能於脾中滌痰除垢,痰去而脾自健,
故云能以健脾也〔王好古曰:腎主五液,化為五濕,在腎為唾,在肝為淚,在心為汗,
在肺為涕,在脾為痰;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
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痰有聲,無形則潤,有聲則燥,
所以為疏脾濕而潤腎燥之劑也。〕;胃為痰氣壅塞,則胃不和之極,
半夏既能溫脾以除痰,又合生薑煖胃以除嘔,若合柴苓以治少陽寒熱往來,
則胃更見和諧,故云能以和胃也。〔王好古曰:俗以半夏為肺藥,非也,
止嘔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柴胡為之使,故柴胡湯用之,雖云止嘔,
亦助柴苓主寒熱往來,是又為足少陽藥也。時珍曰:脾無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按有聲無痰曰欬,蓋傷於肺氣;有痰無聲曰嗽,蓋動於脾濕也;
有聲有痰曰咳嗽,或因火因風因寒因濕因虛勞因食積,宜分症論治。
大法治嗽當以治痰為先,而治痰又以順氣為主;宜以半夏燥其濕,枳殼、橘紅利其氣,
肺虛加溫斂之藥,肺熱加涼瀉之劑。〕他如氣逆能下〔痰除而氣自下〕,鬱結能開
〔痰除而鬱與結亦開〕,暴死,以末吹鼻能救〔如縊死溺死壓死魘死產死之類〕;不眠,
以半夏湯通其陰陽得臥〔素問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半夏能和胃氣而通陰陽。靈樞曰:
陽氣滿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臥立至。
又有咳嗽不得眠者,左不得眠屬肝脹,右不得眠屬肺脹,宜清肺。〕;胸脹,
合栝蔞等藥名小陷胸湯以除;少陰咽痛生瘡,語聲不出,合雞子、苦酒名苦酒湯以服
〔仲景用此以治少陰咽痛〕,亦何莫非半夏之妙用,而為開竅利濕之藥。〔合陳皮、
茯苓、甘草名二陳湯,為治痰之總劑;寒積佐以乾薑、芥子,積熱佐以黃芩、栝蔞,
濕痰佐以蒼朮、茯苓,風痰佐以南星、前胡,痞痰佐以枳實、白朮,
更看痰所在加導引藥,惟燥痰非半夏所能司也已。〕但陰虛火盛,熱結胎滑痰湧等症,
則非所宜,不可不慎。〔趙繼宗曰:二陳治痰,世醫執之,內有半夏,其性燥烈,
若風濕食諸痰則相宜;至於勞痰失血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按古半夏有二禁,
汗家渴家忌之,然亦間有用者。〕圓白而大陳久者良。浸七日,逐日換水,瀝去涎,
同皂莢、白礬、薑煮熟〔半夏畏薑,偏用薑以制其毒。〕;或七日夜,用淨水淘浸
〔以除其涎〕,再用皂莢水浸七日夜〔同皂莢可治風痰〕;又用灰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脾胃痰〕;又用白礬水淘浸七日夜〔可治清水痰〕;又用生薑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寒痰〕;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可解其毒及調制藥之性〕,洗淨焙乾用。柴胡、
射干為使,畏生薑、秦皮、龜甲、雄黃,忌羊血、海藻、飴糖〔以甘膩凝滯故忌〕,
惡皂莢,反烏頭。〔烏頭辛燥悍烈,故反。〕
{半夏出齊州佳}
{半夏}
其用薑汁浸造,名生薑;礬水煮造〔兼薑糊入〕,名礬;同皂角煮造〔鍊膏〕,
名皂角;同白芥子等分煮造〔有竹瀝三分之〕,名竹瀝;同麻油浸造,
炒乾為末造成,名麻油;同黃牛膽與蜜造,名牛膽;同香附、蒼朮、
撫芎和半熬膏造,名開鬱;同芒硝〔十分之三〕煮與大黃煎膏造,名硝黃;
同海粉、雄黃〔各十分之五〕煉蜜造,名海粉;同生黃牛肉熬膏,名霞天。
並照造法草盦七日,待生黃衣,懸乾掛風處。至用治之症,
則隨制藥能治病症之性以為治焉。〔如生薑治寒痰,皂角治風痰,白礬治濕痰,
牛肉治沉痼痰之類。〕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主散腸胃濕痰}
半夏〔耑入脾胃膽,兼入心〕書言辛溫有毒,體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潤,
和胃健脾,補肝潤腎數語,業已道其主治大要矣。第不詳悉註明,猶未有解,
蓋半夏味辛,辛則液化而便利,故云能潤腎燥也〔成無己曰:半夏辛散行水而潤腎燥,
蓋燥去濕則水利,辛化液則燥潤。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祕,皆取其潤滑也。俗以半夏、
南星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脾苦濕,
必得味辛氣溫以為之燥,半夏辛溫,能於脾中滌痰除垢,痰去而脾自健,
故云能以健脾也〔王好古曰:腎主五液,化為五濕,在腎為唾,在肝為淚,在心為汗,
在肺為涕,在脾為痰;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
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痰有聲,無形則潤,有聲則燥,
所以為疏脾濕而潤腎燥之劑也。〕;胃為痰氣壅塞,則胃不和之極,
半夏既能溫脾以除痰,又合生薑煖胃以除嘔,若合柴苓以治少陽寒熱往來,
則胃更見和諧,故云能以和胃也。〔王好古曰:俗以半夏為肺藥,非也,
止嘔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柴胡為之使,故柴胡湯用之,雖云止嘔,
亦助柴苓主寒熱往來,是又為足少陽藥也。時珍曰:脾無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按有聲無痰曰欬,蓋傷於肺氣;有痰無聲曰嗽,蓋動於脾濕也;
有聲有痰曰咳嗽,或因火因風因寒因濕因虛勞因食積,宜分症論治。
大法治嗽當以治痰為先,而治痰又以順氣為主;宜以半夏燥其濕,枳殼、橘紅利其氣,
肺虛加溫斂之藥,肺熱加涼瀉之劑。〕他如氣逆能下〔痰除而氣自下〕,鬱結能開
〔痰除而鬱與結亦開〕,暴死,以末吹鼻能救〔如縊死溺死壓死魘死產死之類〕;不眠,
以半夏湯通其陰陽得臥〔素問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半夏能和胃氣而通陰陽。靈樞曰:
陽氣滿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臥立至。
又有咳嗽不得眠者,左不得眠屬肝脹,右不得眠屬肺脹,宜清肺。〕;胸脹,
合栝蔞等藥名小陷胸湯以除;少陰咽痛生瘡,語聲不出,合雞子、苦酒名苦酒湯以服
〔仲景用此以治少陰咽痛〕,亦何莫非半夏之妙用,而為開竅利濕之藥。〔合陳皮、
茯苓、甘草名二陳湯,為治痰之總劑;寒積佐以乾薑、芥子,積熱佐以黃芩、栝蔞,
濕痰佐以蒼朮、茯苓,風痰佐以南星、前胡,痞痰佐以枳實、白朮,
更看痰所在加導引藥,惟燥痰非半夏所能司也已。〕但陰虛火盛,熱結胎滑痰湧等症,
則非所宜,不可不慎。〔趙繼宗曰:二陳治痰,世醫執之,內有半夏,其性燥烈,
若風濕食諸痰則相宜;至於勞痰失血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按古半夏有二禁,
汗家渴家忌之,然亦間有用者。〕圓白而大陳久者良。浸七日,逐日換水,瀝去涎,
同皂莢、白礬、薑煮熟〔半夏畏薑,偏用薑以制其毒。〕;或七日夜,用淨水淘浸
〔以除其涎〕,再用皂莢水浸七日夜〔同皂莢可治風痰〕;又用灰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脾胃痰〕;又用白礬水淘浸七日夜〔可治清水痰〕;又用生薑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寒痰〕;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可解其毒及調制藥之性〕,洗淨焙乾用。柴胡、
射干為使,畏生薑、秦皮、龜甲、雄黃,忌羊血、海藻、飴糖〔以甘膩凝滯故忌〕,
惡皂莢,反烏頭。〔烏頭辛燥悍烈,故反。〕
{半夏出齊州佳}
{半夏}
其用薑汁浸造,名生薑;礬水煮造〔兼薑糊入〕,名礬;同皂角煮造〔鍊膏〕,
名皂角;同白芥子等分煮造〔有竹瀝三分之〕,名竹瀝;同麻油浸造,
炒乾為末造成,名麻油;同黃牛膽與蜜造,名牛膽;同香附、蒼朮、
撫芎和半熬膏造,名開鬱;同芒硝〔十分之三〕煮與大黃煎膏造,名硝黃;
同海粉、雄黃〔各十分之五〕煉蜜造,名海粉;同生黃牛肉熬膏,名霞天。
並照造法草盦七日,待生黃衣,懸乾掛風處。至用治之症,
則隨制藥能治病症之性以為治焉。〔如生薑治寒痰,皂角治風痰,白礬治濕痰,
牛肉治沉痼痰之類。〕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半夏
半夏
味辛,平、生微寒、熟溫,有毒。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胎墮,治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令滑盡。
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守田,一名示姑。
生槐裡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乾。(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
槐裡屬扶風,今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以肉白者為佳,不厭陳久,用之皆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須生姜者,亦以製其毒故也。(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觀》卷十,《政和》245頁)
本草經集注
作者:(南朝‧梁 陶弘景
味辛,平、生微寒、熟溫,有毒。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胎墮,治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令滑盡。
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守田,一名示姑。
生槐裡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乾。(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
槐裡屬扶風,今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以肉白者為佳,不厭陳久,用之皆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須生姜者,亦以製其毒故也。(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觀》卷十,《政和》245頁)
本草經集注
作者:(南朝‧梁 陶弘景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半夏
半夏
【藥用】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降逆止嘔。
【臨床應用】
1.用於痰多咳嗽。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濕痰的要藥,適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用於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等症。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故可用於痰內阻、胸脘痞悶病症,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有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於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用於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半夏又能化痰散結,可用以治療痰濕結聚所致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病症。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朴、紫蘇等同用。
4.用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於多種嘔吐症候,在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症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薑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藥;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此外,配秫米同用還能治胃不和而臥不安,配硫黃而治腎陽不足、大便失調之症。
【處方用名】製半夏、薑半夏(用明礬粉、生薑汁醃製後漂淨,曬乾用)生半夏(生用,有毒,主要作為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
1.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化痰力佳,為治各種痰症要藥。其性溫而燥,尤為屬寒有濕者在所必用;若為熱痰,當與清熱化痰之品配伍始妥。唯其有傷陰耗津之弊,故燥痰者忌用。所主消痞,實亦化痰除濕之功;至於散結無非辛散溫通之效。和中而能降逆為止嘔之良藥,無論胃寒、胃熱、胃虛、惡阻咸可應用,配伍適當,每奏卓效。此外,胃不和而臥不安者,腎陽不足而大便失調者,皆可配合應用,亦有殊功。
2.半夏昔人以為妊娠忌用之品,然惡阻用之有止嘔之效,並無墮胎之虞。又以為性滑,則其體雖滑,而其性溫燥,決非潤澤之品,故陰虛津少者應於慎用。
3.半夏主要功用為化痰止嘔,故為脾胃兩經要藥。脾為生痰之源,胃為受納之器。痰濕戀脾,半夏能燥濕化痰;胃氣不和,半夏亦能和胃降逆。
4.半夏化痰,以脾不化濕、聚而為痰者為主;因其性溫燥,故對於寒痰,亦可應用。如屬熱痰,則須以清肺藥配合同用。至於陰虛燥痰、津少口渴等症,則不宜應用。
5.半夏止嘔,以痰氣壅塞、胃逆不和為主;但因它具有良好的降逆止嘔作用,故除適用於痰飲嘔吐之外,尚可用於胃虛嘔吐,如《金匱要略》大半夏湯以半夏配伍人參、白蜜等同用;至於胃熱嘔吐,宜用清胃藥如麥冬、竹茹等同用,以防溫燥過熱、耗傷胃陰。
6.《別錄》有半夏墮胎的記載,可是《金匱要略》的乾薑人參半夏湯早已用治妊娠嘔吐,而並不礙胎。從這個例子,啟示我們閱讀前人本草文獻時,必須持有辯證唯物一分為二的觀點,使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7.半夏生用有毒,生薑、明礬能制其毒,所以用製半夏,多以生薑、明礬製。此外,過去上海地區除薑製半夏之外,上有竹瀝半夏、宋半夏、仙半夏等多種製法,現在已於簡化,藥店主要供應製半夏,不在加工炮製上述品種。
【方劑舉例】小半夏湯《金匱要略》:半夏、生薑。治痰飲嘔吐,心下痞悶不渴者。
\r
中草藥入門學
【藥用】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降逆止嘔。
【臨床應用】
1.用於痰多咳嗽。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濕痰的要藥,適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用於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等症。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故可用於痰內阻、胸脘痞悶病症,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有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於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用於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半夏又能化痰散結,可用以治療痰濕結聚所致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病症。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朴、紫蘇等同用。
4.用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於多種嘔吐症候,在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症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薑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藥;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此外,配秫米同用還能治胃不和而臥不安,配硫黃而治腎陽不足、大便失調之症。
【處方用名】製半夏、薑半夏(用明礬粉、生薑汁醃製後漂淨,曬乾用)生半夏(生用,有毒,主要作為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
1.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化痰力佳,為治各種痰症要藥。其性溫而燥,尤為屬寒有濕者在所必用;若為熱痰,當與清熱化痰之品配伍始妥。唯其有傷陰耗津之弊,故燥痰者忌用。所主消痞,實亦化痰除濕之功;至於散結無非辛散溫通之效。和中而能降逆為止嘔之良藥,無論胃寒、胃熱、胃虛、惡阻咸可應用,配伍適當,每奏卓效。此外,胃不和而臥不安者,腎陽不足而大便失調者,皆可配合應用,亦有殊功。
2.半夏昔人以為妊娠忌用之品,然惡阻用之有止嘔之效,並無墮胎之虞。又以為性滑,則其體雖滑,而其性溫燥,決非潤澤之品,故陰虛津少者應於慎用。
3.半夏主要功用為化痰止嘔,故為脾胃兩經要藥。脾為生痰之源,胃為受納之器。痰濕戀脾,半夏能燥濕化痰;胃氣不和,半夏亦能和胃降逆。
4.半夏化痰,以脾不化濕、聚而為痰者為主;因其性溫燥,故對於寒痰,亦可應用。如屬熱痰,則須以清肺藥配合同用。至於陰虛燥痰、津少口渴等症,則不宜應用。
5.半夏止嘔,以痰氣壅塞、胃逆不和為主;但因它具有良好的降逆止嘔作用,故除適用於痰飲嘔吐之外,尚可用於胃虛嘔吐,如《金匱要略》大半夏湯以半夏配伍人參、白蜜等同用;至於胃熱嘔吐,宜用清胃藥如麥冬、竹茹等同用,以防溫燥過熱、耗傷胃陰。
6.《別錄》有半夏墮胎的記載,可是《金匱要略》的乾薑人參半夏湯早已用治妊娠嘔吐,而並不礙胎。從這個例子,啟示我們閱讀前人本草文獻時,必須持有辯證唯物一分為二的觀點,使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7.半夏生用有毒,生薑、明礬能制其毒,所以用製半夏,多以生薑、明礬製。此外,過去上海地區除薑製半夏之外,上有竹瀝半夏、宋半夏、仙半夏等多種製法,現在已於簡化,藥店主要供應製半夏,不在加工炮製上述品種。
【方劑舉例】小半夏湯《金匱要略》:半夏、生薑。治痰飲嘔吐,心下痞悶不渴者。
\r
中草藥入門學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半夏
半夏釋名守田、水玉、地文、和姑。
氣味(根)辛、平、有毒。
主治1、老人風痰。用半夏(泡七次,焙過)、硝石各半兩,共研為末,加入白面搗勻,調水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
2、風痰頭暈(哎逆目眩,面色黃,脈弦)。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鍛)各一兩,天麻半兩,雄黃二錢,小麥面三兩,共研為末,加水和成餅,水煮浮起,取出搗爛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極效。亦治風痰咳嗽、二便不通、風痰頭痛等病。
3、熱痰咳嗽(煩熱面赤,口燥心痛,脈洪數)。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黃芩一兩半,共研為末,加薑汁浸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飯後服,薑湯送下。此方名「小黃丸」。
4、濕痰咳嗽(面黃體重,貪睡易驚,消化力弱,脈緩)。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白朮一兩半,共研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薑湯送下。此方名「白朮丸」。
5、氣痰咳嗽(面白氣促,洒淅惡寒,憂悉不樂,脈澀)。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官桂半兩,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此方名「玉粉丸」。
6、嘔吐反胃。用半夏三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水一半二千,細搗過,煮成三升半,溫服一升。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為「大半夏湯」。
7、黃疸喘滿,小便自利,不可除熱。用半夏、生薑各半斤,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兩次服下。
8、老人便結。用半夏(泡,炒)、生硫磺,等分為末加自然薑汁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此方名「半硫丸」。9、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宿瘀)。用半夏捶扁,包在以薑汁調勻的面中,放火上煨黃,研為末,加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開水送下。
10、喉痺腫塞。用生半夏末鼻內,涎出見效。
11、骨鯁在咽。用半夏、白牙,等分為末,取一匙,水沖服,當嘔出。
忌食羊肉。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氣味(根)辛、平、有毒。
主治1、老人風痰。用半夏(泡七次,焙過)、硝石各半兩,共研為末,加入白面搗勻,調水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
2、風痰頭暈(哎逆目眩,面色黃,脈弦)。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鍛)各一兩,天麻半兩,雄黃二錢,小麥面三兩,共研為末,加水和成餅,水煮浮起,取出搗爛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極效。亦治風痰咳嗽、二便不通、風痰頭痛等病。
3、熱痰咳嗽(煩熱面赤,口燥心痛,脈洪數)。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黃芩一兩半,共研為末,加薑汁浸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飯後服,薑湯送下。此方名「小黃丸」。
4、濕痰咳嗽(面黃體重,貪睡易驚,消化力弱,脈緩)。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白朮一兩半,共研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薑湯送下。此方名「白朮丸」。
5、氣痰咳嗽(面白氣促,洒淅惡寒,憂悉不樂,脈澀)。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官桂半兩,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此方名「玉粉丸」。
6、嘔吐反胃。用半夏三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水一半二千,細搗過,煮成三升半,溫服一升。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為「大半夏湯」。
7、黃疸喘滿,小便自利,不可除熱。用半夏、生薑各半斤,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兩次服下。
8、老人便結。用半夏(泡,炒)、生硫磺,等分為末加自然薑汁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此方名「半硫丸」。9、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宿瘀)。用半夏捶扁,包在以薑汁調勻的面中,放火上煨黃,研為末,加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開水送下。
10、喉痺腫塞。用生半夏末鼻內,涎出見效。
11、骨鯁在咽。用半夏、白牙,等分為末,取一匙,水沖服,當嘔出。
忌食羊肉。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半夏之功在於行水消痰
半 夏(《本經》)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主產於四川、湖北、安徽、江蘇、山東等地。原植物生於濕地、農田、溪邊、林下。味辛,性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臨床用名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炒半夏曲。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辛,平。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嚥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名醫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廱腫,胎墮,治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藥性論》: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有大毒。湯淋十遍去涎方盡,其毒以生姜等分制而用之。能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塗廱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味鹹,辛。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開寶本草》:味辛,平、生微寒、熟溫,有毒。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廱腫,胎墮,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本草圖經》:胃冷嘔噦,方藥之最要。
《本草衍義》: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而困,困則不能制水。《經》曰:濕勝則潟。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姜壹兩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數日便已。
《藥類法象》: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治太陰經痰厥頭痛,非此藥不能除也。
《藥性賦》:味苦、辛,生寒熟溫,有毒。降也,陽也。其用有四:除濕化痰涎,大和脾胃氣,痰厥仍頭頭疼,非此莫能治。
《湯液本草》:氣微寒,味辛平。苦而辛,辛厚苦輕,陽中陰也。生微寒,熟溫,有毒。入足陽明經、太陰經、少陽經。
《象》雲: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心》雲: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渴者停用。
《珍》雲: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本草》雲: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廱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去滑令盡。用生姜等分制用,能消痰涎,開胃健脾。射乾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乾姜、秦皮、龜甲,反烏頭。
《藥性論》雲: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俗用為肺藥,非也。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止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往來寒熱在表裡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傷寒之寒熱,所以名半夏。《經》雲: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涎曰嗽,無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洩痰之標,不能洩痰之本。洩本者,洩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
《本草衍義補遺》:屬金屬土。仲景用於小柴胡湯,取其補陽明也。豈非燥脾土之功,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又諸血證禁服。仲景傷寒渴者去之,半夏燥津液故也。又妊婦姜炒用之。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氣,以除煩嘔。辛入肺而散氣。辛以散結氣,辛以發音聲。
潔古雲: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祕訣》雲:性涼,味辛、苦,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濕一也,化痰二也,益脾胃之氣三也,消腫散結四也。渴則忌之。又雲:去痰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術。然多用則潟脾胃。
《本草綱目》: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溫而味辛性溫。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洩小便。所渭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矣。潔古雲: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雲:二陳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聊攝成氏:半夏辛而散,行水氣而潤腎燥。又《局方》有半硫丸治捲入虛秘,皆取其滑潤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嚥痛喉痺,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打撲皆主以。惟陰虛勞損,則非溼熱之邪,而用利竅行濕之藥,是乃重竭其津液,醫之罪也,豈藥之咎哉?《甲乙經》治夜不眠,是果性燥者乎?
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本草經疏》:半夏得土金之氣,兼得乎天之燥氣,故其味辛平苦溫,火金相搏,則辛而有毒。潔古謂味辛苦,性溫,氣味俱薄,沉而降。好古謂其辛厚苦輕,陽中陰也。入足太陰、陽明、少陽,亦入手少陰經。柴胡為之使。辛溫善散,故主傷寒邪在表裡之間,往來寒熱。苦善下洩,邪在胸中則心下堅,胸脹咳逆;邪在上焦則頭眩;邪在少陰則咽喉腫痛。《別錄》亦謂其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逆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中焦者,足太陰之所治也,有濕有熱,清濁不分則腸鳴,溼熱勝則自汗,入足太陰故並主之。辛能散結,故消廱腫。脾家溼熱則面色痿黃,實脾分水燥濕,則前證俱除,面目因而滑澤矣。辛溫有毒,故墮胎也。
簡誤:半夏,辛溫性燥而有毒,雖能祛分水實脾,開寒濕痰,氣鬱結痰,而其所大忌者,乃在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諸病。故古人立三禁,謂血家、渴家、汗家也。故凡一切吐血、衄血、咯血、齒衄、舌上出血、金瘡、產後失血過多、尿血、便血,腎水真陰不足發渴、中暑發渴,陽虛自汗、陰虛盜汗、內熱煩躁出汗諸證,皆所當禁者也。然三禁之外,應忌者尚多,茲更詳列於後:凡咳嗽由于陰虛火空上炎,爍肺喉癢因而發嗽,內熱煎熬津液凝結為痰所致,而不由于寒濕,病本乎肺而不本乎脾。嘔吐由于火衝胃熱,而不由于寒濕痰壅。飲食不化由于脾陰不足,而不由于因濕脾慢。嘔、噦、眩、悸,谷不得下,由于胃氣虛弱;見食厭惡,而不由于寒濕邪所乾。霍亂腹脹由于脾虛邪熱客中焦,而不由于寒濕飲食停滯。嚥痛由于陰虛,腎水不足則水涸而陽無所附,故火空上炎而發嚥痛,而不由于傷寒少陰病邪熱不解。氣喘由于氣虛,而不由于風寒氣鬱。頭痛由于血虛,而不由于痰厥。小兒吐痰由于傷熱,而不由于脾胃。不寐由于心絡血少,而不由于病後膽虛。自汗由于表虛腠理不固,而不由于溼熱內客自勝。如上諸證,法所同禁。其所最易誤而難明者,世醫類以其能去痰,凡見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熱骨蒸,類皆陰虛肺熱津液不足之候,誤服此藥,愈損津液,則肺家愈燥,陰氣愈虛,膿痰愈結,必致聲啞而死。若合參、術,禍不旋踵。蓋以其本脾胃家藥,而非肺腎藥也。寒濕痰飲作嗽,屬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陰虛火熾,煎熬真陰,津液化為結痰,以致喉癢發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帶血,口渴嚥乾,陰虛咳嗽者大忌之。又有似中風痰壅失音,偏估拘攣,及二便閉澀,血虛腹痛,於法並忌。犯之過多,則非藥可救,吉凶貿理,悔不可追,責在司命,謹諸!戒諸!
《本草蒙筌》:味辛、微苦,氣平,生寒熟溫。沉而降,陰中陽也。有毒。反烏頭,惡皂莢。畏雄黃、生姜、乾姜、秦皮、龜甲,忌羊肉、羊血、海藻、飴糖。使宜射乾柴胡,經入足膽脾胃。久藏入藥,同橘皮謂二陳。片則力峻,曲則力柔。總主諸痰,驗證佐助。火痰黑,老痰膠,加芩、連、栝蔞、海粉;寒痰清,濕痰白,入姜、附、蒼術、陳皮。風痰卒中昏迷,皂角、天南星和;痰核延生腫突,竹瀝、白芥子攙。劫痰厥頭疼,止痰飲脅痛。散逆氣,除嘔惡,開結氣,發音聲。脾潟兼驅,心汁且斂。蓋脾惡濕,半夏專能燥濕勝水故爾。孕婦忌用,恐墮胎元。如不得已用之,復加薑汁炒過。消渴及諸血證尤禁莫加,因燥反助火邪,真陰愈被熬害,津枯血耗,危殆日侵,不得不預防也。生半夏消廱腫,成顆者摩水,敷蠍子螯人,塗上即愈。婦人產後暈絕,為丸塞兩鼻中,能頃刻回蘇。此扁鵲捷法。
謨按:《內經》雲: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丹溪又雲:有痰曰嗽,無痰曰咳,因嗽而動脾之濕也。半夏惟入脾以潟痰之標,不能入腎以潟痰之本。然咳無形,嗽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之劑也。又小柴胡湯中加之,以治傷寒寒熱。半助柴胡以主惡寒,半助黃芩而能去熱,及往來寒熱皆用之,有各半之意,故因而名曰半夏雲。《本經》別以守田目之者,蓋緣夏半前後,人多耘蒔在田,斯又指名而生意也。
《本草乘雅》:月令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天地相遇,品物鹹章之時矣。以純乾決盡,至後而一陰見,故主陰陽開闔之半,關鍵之樞,如半欲開,半欲闔,半欲開闔者,莫不從令,訓釋主治,先人詳悉題藥矣。
從半欲開處居多,如傷寒寒熱頭眩;少陽之樞半欲開也,咽喉腫痛;少陰之樞半欲開也,心下堅胸滿咳逆;身形之半欲開也,腸鳴亦身形之半欲開半欲闔也;下氣及汗出,此則身形之中欲闔,外欲闔也。
《藥性解》:味辛平,性生寒熟溫,有毒,入肺、脾、胃三經。下氣止嘔吐,開鬱散表邪,除濕化痰涎,大和脾胃。射乾、柴胡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乾姜、秦皮、龜甲,反烏頭、忌羊血、羊肉、飴糖、海藻。
按:半夏味辛入肺,性燥入脾胃,中其毒者,口噤發吐。煩渴及血症勿用,惟氣症發渴者不禁。
《藥鑑》:氣微寒,味辛苦,而辛厚於苦,氣味俱輕,有小毒,陽中之陰也,降也。入足陰明太陰少陽三經之藥也。主治濕痰,不能治熱痰。醫概用之,誤矣。蓋脾胃之所喜者,燥也,所惡者,濕也。半夏性燥而去濕。故脾胃得之而健也。火痰黑,老痰膠,須加芩、連、瓜蔞、海粉。寒痰清,濕痰白,要入姜、附、蒼朮、陳皮。風痰卒中昏迷,加皂莢、天南星。痰核延生腫突,入竹瀝、白芥子。凡諸血證妊婦,及少陽傷寒而渴,並諸渴症,皆無法使用。半夏惟其性燥,損血耗氣,而燥津液也。治飲冷傷肺而嗽,除痰厥頭疼而愈。夫曰止嘔,為足陽明藥也。夫曰消痰,為足太陰藥也。小柴胡用之,雖為止嘔,亦助柴胡以去惡寒,是又為足少陽藥也。小柴胡用之,雖能去寒,亦助黃芩以去溼熱,是又為足陽明藥也。往來寒熱,在表裡之中,用此有各半之意,故名半夏。經曰: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有痰涎白嗽,無痰涎曰咳。痰者,因嗽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洩痰之標,不能洩痰之本。本者,腎也。嗽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就燥也。脾主濕主痰,脾淫於濕,則因而失運化之職,諸液浸淫,統血不榮,凡諸津液懸斂,皆凝滯壅遏,隨氣上昇,而成咳唾之痰,日久鬱注而成諸病之痰。故半夏性熱味辛,所以燥濕也。辛益金,金克木,以救脾土。射乾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乾姜、秦皮、龜版,反烏頭、烏喙。
《景岳全書》:味大辛微苦,氣溫。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有毒。其質滑潤,其性燥濕降痰,入脾胃膽經。生嚼戟喉,制用生姜。下肺氣,開胃健脾,消痰飲痞滿,止咳嗽上氣,心痛脅痛,除嘔吐反胃,霍亂轉筋,頭腹脹,不眠氣結,痰核腫突,去痰厥頭痛,散風閉喉喑,治脾濕洩潟,遺精帶濁,消廱疽腫毒,殺蜈蚣蜂蠆蟲毒。效能墮胎,孕婦雖忌,然胃不和而嘔吐不止,加薑汁微炒,但用無妨。若消渴煩熱,及陰虛血證,最忌勿加。李時珍曰: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味辛而性溫也。滑則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洩小便,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矣。丹溪曰: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成聊攝雲:半夏辛而散,行水而潤腎燥。又《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滑潤也。世俗皆以半夏、南星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嚥痛喉痺,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打撲皆主之。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主產於四川、湖北、安徽、江蘇、山東等地。原植物生於濕地、農田、溪邊、林下。味辛,性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臨床用名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炒半夏曲。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辛,平。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嚥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名醫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廱腫,胎墮,治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藥性論》: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有大毒。湯淋十遍去涎方盡,其毒以生姜等分制而用之。能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塗廱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味鹹,辛。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開寶本草》:味辛,平、生微寒、熟溫,有毒。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廱腫,胎墮,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本草圖經》:胃冷嘔噦,方藥之最要。
《本草衍義》: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而困,困則不能制水。《經》曰:濕勝則潟。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姜壹兩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數日便已。
《藥類法象》: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治太陰經痰厥頭痛,非此藥不能除也。
《藥性賦》:味苦、辛,生寒熟溫,有毒。降也,陽也。其用有四:除濕化痰涎,大和脾胃氣,痰厥仍頭頭疼,非此莫能治。
《湯液本草》:氣微寒,味辛平。苦而辛,辛厚苦輕,陽中陰也。生微寒,熟溫,有毒。入足陽明經、太陰經、少陽經。
《象》雲: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心》雲: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渴者停用。
《珍》雲: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本草》雲: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廱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去滑令盡。用生姜等分制用,能消痰涎,開胃健脾。射乾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乾姜、秦皮、龜甲,反烏頭。
《藥性論》雲: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俗用為肺藥,非也。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止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往來寒熱在表裡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傷寒之寒熱,所以名半夏。《經》雲: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涎曰嗽,無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洩痰之標,不能洩痰之本。洩本者,洩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
《本草衍義補遺》:屬金屬土。仲景用於小柴胡湯,取其補陽明也。豈非燥脾土之功,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又諸血證禁服。仲景傷寒渴者去之,半夏燥津液故也。又妊婦姜炒用之。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氣,以除煩嘔。辛入肺而散氣。辛以散結氣,辛以發音聲。
潔古雲: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祕訣》雲:性涼,味辛、苦,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濕一也,化痰二也,益脾胃之氣三也,消腫散結四也。渴則忌之。又雲:去痰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術。然多用則潟脾胃。
《本草綱目》: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溫而味辛性溫。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洩小便。所渭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矣。潔古雲: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雲:二陳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聊攝成氏:半夏辛而散,行水氣而潤腎燥。又《局方》有半硫丸治捲入虛秘,皆取其滑潤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嚥痛喉痺,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打撲皆主以。惟陰虛勞損,則非溼熱之邪,而用利竅行濕之藥,是乃重竭其津液,醫之罪也,豈藥之咎哉?《甲乙經》治夜不眠,是果性燥者乎?
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本草經疏》:半夏得土金之氣,兼得乎天之燥氣,故其味辛平苦溫,火金相搏,則辛而有毒。潔古謂味辛苦,性溫,氣味俱薄,沉而降。好古謂其辛厚苦輕,陽中陰也。入足太陰、陽明、少陽,亦入手少陰經。柴胡為之使。辛溫善散,故主傷寒邪在表裡之間,往來寒熱。苦善下洩,邪在胸中則心下堅,胸脹咳逆;邪在上焦則頭眩;邪在少陰則咽喉腫痛。《別錄》亦謂其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逆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中焦者,足太陰之所治也,有濕有熱,清濁不分則腸鳴,溼熱勝則自汗,入足太陰故並主之。辛能散結,故消廱腫。脾家溼熱則面色痿黃,實脾分水燥濕,則前證俱除,面目因而滑澤矣。辛溫有毒,故墮胎也。
簡誤:半夏,辛溫性燥而有毒,雖能祛分水實脾,開寒濕痰,氣鬱結痰,而其所大忌者,乃在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諸病。故古人立三禁,謂血家、渴家、汗家也。故凡一切吐血、衄血、咯血、齒衄、舌上出血、金瘡、產後失血過多、尿血、便血,腎水真陰不足發渴、中暑發渴,陽虛自汗、陰虛盜汗、內熱煩躁出汗諸證,皆所當禁者也。然三禁之外,應忌者尚多,茲更詳列於後:凡咳嗽由于陰虛火空上炎,爍肺喉癢因而發嗽,內熱煎熬津液凝結為痰所致,而不由于寒濕,病本乎肺而不本乎脾。嘔吐由于火衝胃熱,而不由于寒濕痰壅。飲食不化由于脾陰不足,而不由于因濕脾慢。嘔、噦、眩、悸,谷不得下,由于胃氣虛弱;見食厭惡,而不由于寒濕邪所乾。霍亂腹脹由于脾虛邪熱客中焦,而不由于寒濕飲食停滯。嚥痛由于陰虛,腎水不足則水涸而陽無所附,故火空上炎而發嚥痛,而不由于傷寒少陰病邪熱不解。氣喘由于氣虛,而不由于風寒氣鬱。頭痛由于血虛,而不由于痰厥。小兒吐痰由于傷熱,而不由于脾胃。不寐由于心絡血少,而不由于病後膽虛。自汗由于表虛腠理不固,而不由于溼熱內客自勝。如上諸證,法所同禁。其所最易誤而難明者,世醫類以其能去痰,凡見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熱骨蒸,類皆陰虛肺熱津液不足之候,誤服此藥,愈損津液,則肺家愈燥,陰氣愈虛,膿痰愈結,必致聲啞而死。若合參、術,禍不旋踵。蓋以其本脾胃家藥,而非肺腎藥也。寒濕痰飲作嗽,屬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陰虛火熾,煎熬真陰,津液化為結痰,以致喉癢發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帶血,口渴嚥乾,陰虛咳嗽者大忌之。又有似中風痰壅失音,偏估拘攣,及二便閉澀,血虛腹痛,於法並忌。犯之過多,則非藥可救,吉凶貿理,悔不可追,責在司命,謹諸!戒諸!
《本草蒙筌》:味辛、微苦,氣平,生寒熟溫。沉而降,陰中陽也。有毒。反烏頭,惡皂莢。畏雄黃、生姜、乾姜、秦皮、龜甲,忌羊肉、羊血、海藻、飴糖。使宜射乾柴胡,經入足膽脾胃。久藏入藥,同橘皮謂二陳。片則力峻,曲則力柔。總主諸痰,驗證佐助。火痰黑,老痰膠,加芩、連、栝蔞、海粉;寒痰清,濕痰白,入姜、附、蒼術、陳皮。風痰卒中昏迷,皂角、天南星和;痰核延生腫突,竹瀝、白芥子攙。劫痰厥頭疼,止痰飲脅痛。散逆氣,除嘔惡,開結氣,發音聲。脾潟兼驅,心汁且斂。蓋脾惡濕,半夏專能燥濕勝水故爾。孕婦忌用,恐墮胎元。如不得已用之,復加薑汁炒過。消渴及諸血證尤禁莫加,因燥反助火邪,真陰愈被熬害,津枯血耗,危殆日侵,不得不預防也。生半夏消廱腫,成顆者摩水,敷蠍子螯人,塗上即愈。婦人產後暈絕,為丸塞兩鼻中,能頃刻回蘇。此扁鵲捷法。
謨按:《內經》雲: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丹溪又雲:有痰曰嗽,無痰曰咳,因嗽而動脾之濕也。半夏惟入脾以潟痰之標,不能入腎以潟痰之本。然咳無形,嗽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之劑也。又小柴胡湯中加之,以治傷寒寒熱。半助柴胡以主惡寒,半助黃芩而能去熱,及往來寒熱皆用之,有各半之意,故因而名曰半夏雲。《本經》別以守田目之者,蓋緣夏半前後,人多耘蒔在田,斯又指名而生意也。
《本草乘雅》:月令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天地相遇,品物鹹章之時矣。以純乾決盡,至後而一陰見,故主陰陽開闔之半,關鍵之樞,如半欲開,半欲闔,半欲開闔者,莫不從令,訓釋主治,先人詳悉題藥矣。
從半欲開處居多,如傷寒寒熱頭眩;少陽之樞半欲開也,咽喉腫痛;少陰之樞半欲開也,心下堅胸滿咳逆;身形之半欲開也,腸鳴亦身形之半欲開半欲闔也;下氣及汗出,此則身形之中欲闔,外欲闔也。
《藥性解》:味辛平,性生寒熟溫,有毒,入肺、脾、胃三經。下氣止嘔吐,開鬱散表邪,除濕化痰涎,大和脾胃。射乾、柴胡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乾姜、秦皮、龜甲,反烏頭、忌羊血、羊肉、飴糖、海藻。
按:半夏味辛入肺,性燥入脾胃,中其毒者,口噤發吐。煩渴及血症勿用,惟氣症發渴者不禁。
《藥鑑》:氣微寒,味辛苦,而辛厚於苦,氣味俱輕,有小毒,陽中之陰也,降也。入足陰明太陰少陽三經之藥也。主治濕痰,不能治熱痰。醫概用之,誤矣。蓋脾胃之所喜者,燥也,所惡者,濕也。半夏性燥而去濕。故脾胃得之而健也。火痰黑,老痰膠,須加芩、連、瓜蔞、海粉。寒痰清,濕痰白,要入姜、附、蒼朮、陳皮。風痰卒中昏迷,加皂莢、天南星。痰核延生腫突,入竹瀝、白芥子。凡諸血證妊婦,及少陽傷寒而渴,並諸渴症,皆無法使用。半夏惟其性燥,損血耗氣,而燥津液也。治飲冷傷肺而嗽,除痰厥頭疼而愈。夫曰止嘔,為足陽明藥也。夫曰消痰,為足太陰藥也。小柴胡用之,雖為止嘔,亦助柴胡以去惡寒,是又為足少陽藥也。小柴胡用之,雖能去寒,亦助黃芩以去溼熱,是又為足陽明藥也。往來寒熱,在表裡之中,用此有各半之意,故名半夏。經曰: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有痰涎白嗽,無痰涎曰咳。痰者,因嗽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洩痰之標,不能洩痰之本。本者,腎也。嗽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就燥也。脾主濕主痰,脾淫於濕,則因而失運化之職,諸液浸淫,統血不榮,凡諸津液懸斂,皆凝滯壅遏,隨氣上昇,而成咳唾之痰,日久鬱注而成諸病之痰。故半夏性熱味辛,所以燥濕也。辛益金,金克木,以救脾土。射乾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乾姜、秦皮、龜版,反烏頭、烏喙。
《景岳全書》:味大辛微苦,氣溫。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有毒。其質滑潤,其性燥濕降痰,入脾胃膽經。生嚼戟喉,制用生姜。下肺氣,開胃健脾,消痰飲痞滿,止咳嗽上氣,心痛脅痛,除嘔吐反胃,霍亂轉筋,頭腹脹,不眠氣結,痰核腫突,去痰厥頭痛,散風閉喉喑,治脾濕洩潟,遺精帶濁,消廱疽腫毒,殺蜈蚣蜂蠆蟲毒。效能墮胎,孕婦雖忌,然胃不和而嘔吐不止,加薑汁微炒,但用無妨。若消渴煩熱,及陰虛血證,最忌勿加。李時珍曰: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味辛而性溫也。滑則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洩小便,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矣。丹溪曰: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成聊攝雲:半夏辛而散,行水而潤腎燥。又《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滑潤也。世俗皆以半夏、南星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嚥痛喉痺,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打撲皆主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半夏之功在於行水消痰
《本經逢原》:半夏為足少陽本藥,兼入足陽明太陰,虛而有痰氣,宜加用之,胃冷嘔噦方藥之最要。止嘔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柴胡為之使,胡小柴胡湯用之。雖為止嘔,亦助柴胡、黃芩主往來寒熱也。《本經》治傷寒寒熱,非取其辛溫散結之力歟?治心下堅胸脹,非取其攻堅消痞之力歟?治咳逆頭眩,非取其滌痰散邪之力歟?治咽喉腫痛,非取其分解陰火之力歟?治腸鳴下氣止汗,非取其利水開痰之力歟?同蒼術、茯苓治濕痰,同瓜蔞、黃芩治熱痰,同南星、前胡治風痰,同芥子、薑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蔞、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半夏性燥,能去濕豁痰健脾,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利水。脾無留濕,則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世俗皆以半夏、南星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嚥痛喉痺,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按《靈樞》雲,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陰虛則目不瞑,飲以半夏湯一劑,通其陰陽,其臥立至。半夏得瓜蔞實、黃連,名小陷胸湯,治傷寒小結胸。得雞子清、苦酒,名苦酒湯,治少陰嚥痛生瘡,語聲不出。得生姜名小半夏湯,治支飲作嘔。得人參、白蜜,名大半夏湯,治嘔吐反胃。得麻黃、蜜丸,名半夏麻黃丸,治心下悸忪。得茯苓、甘草,以醋煮半夏,共為末,薑汁麵糊丸,名消暑丸,治伏暑引飲,脾胃不和。此皆得半夏之妙用。惟陰虛羸瘦,骨蒸汗洩,火鬱頭痛,熱傷咳嗽,及消渴肺痿,咳逆失血,肢體羸瘦,停用。以非溼熱之邪,而用利竅行濕之藥,重竭其津,醫之罪也,豈藥之咎哉!
《本草崇原》:《月令》: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脈解篇》雲: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半夏生當夏半,白色味辛,稟陽明燥金之氣化。主治傷寒寒熱者,辛以散之也。陽明胃絡上通於心,胃絡不通於心,則心下堅。胸者,肺之部,陽明金氣合於肺。金氣不和於肺,則胸脹咳逆。半夏色白屬金,主宣達陽明之氣,故皆治之。金能制風,故治頭眩,以及咽喉腫痛。燥能勝濕,故治腸鳴之下氣而止汗也。
《本草崇原》:《月令》: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脈解篇》雲: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半夏生當夏半,白色味辛,稟陽明燥金之氣化。主治傷寒寒熱者,辛以散之也。陽明胃絡上通於心,胃絡不通於心,則心下堅。胸者,肺之部,陽明金氣合於肺。金氣不和於肺,則胸脹咳逆。半夏色白屬金,主宣達陽明之氣,故皆治之。金能制風,故治頭眩,以及咽喉腫痛。燥能勝濕,故治腸鳴之下氣而止汗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半夏之功在於行水消痰
《本草經解》:半夏氣平,秉天秋燥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氣平味辛,陽也。
主傷寒寒熱心下堅者,心下脾肺之區,太陰經行之地也。病傷寒寒熱而心下堅,濕痰在太陰也,半夏辛平消痰去濕,所以主之也。胸者肺之部也,脹者氣逆也,半夏辛平,辛則能開,平則能降,所以主之也。
咳逆頭眩者,痰在肺則氣不下降,氣逆而頭暈眩也。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咽喉太陰經行之地,火結則腫痛,其主之者,辛能散結,平可下氣,氣下則火降也。腸鳴者,大腸受濕,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也,辛平燥濕,故主腸鳴下氣者,半夏入肺,肺平則氣下也。陽明之氣本下行,上逆則汗自出矣,平能降氣,所以止汗也。
主傷寒寒熱心下堅者,心下脾肺之區,太陰經行之地也。病傷寒寒熱而心下堅,濕痰在太陰也,半夏辛平消痰去濕,所以主之也。胸者肺之部也,脹者氣逆也,半夏辛平,辛則能開,平則能降,所以主之也。
咳逆頭眩者,痰在肺則氣不下降,氣逆而頭暈眩也。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咽喉太陰經行之地,火結則腫痛,其主之者,辛能散結,平可下氣,氣下則火降也。腸鳴者,大腸受濕,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也,辛平燥濕,故主腸鳴下氣者,半夏入肺,肺平則氣下也。陽明之氣本下行,上逆則汗自出矣,平能降氣,所以止汗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神農本草經讀》
《神農本草經讀》:半夏氣平,秉天秋金之燥氣,而入手太陰;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味,而入手足陽明。辛則能開諸結,平則能降諸逆也。
傷寒寒熱心下堅者,邪結於半表半裏之間,其主之者,以其辛而能開也。咽喉腫痛,頭眩上氣者,邪逆於巔頂胸膈之上,其主之者,以其平而能降也。腸鳴者,大腸受濕,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也,其主之者,以其辛平能燥濕也。
又雲止汗者,另著有辛中帶之功也。仲景於小柴胡湯用之,以治寒熱;潟心湯用之,以治胸滿腸鳴;少陰嚥痛亦用之;《金匱》頭眩亦用之,且嘔者,必加此味,大得其開結降逆之旨,用藥悉遵《本經》,所以為醫中之聖。
又曰:今人以半夏功專祛痰,概用白礬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製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湯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從之。餘每年收乾半夏數十斤,洗去粗皮,以生薑汁甘草水浸一日夜,洗淨,又用河水浸三日,一日一換,攄起蒸熟曬乾切片,隔一年用之甚效。蓋此藥是太陰、陽明、少陽之大黃,祛痰恰非專長,仲景諸方加減,俱雲嘔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聞以痰多加半夏也。
傷寒寒熱心下堅者,邪結於半表半裏之間,其主之者,以其辛而能開也。咽喉腫痛,頭眩上氣者,邪逆於巔頂胸膈之上,其主之者,以其平而能降也。腸鳴者,大腸受濕,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也,其主之者,以其辛平能燥濕也。
又雲止汗者,另著有辛中帶之功也。仲景於小柴胡湯用之,以治寒熱;潟心湯用之,以治胸滿腸鳴;少陰嚥痛亦用之;《金匱》頭眩亦用之,且嘔者,必加此味,大得其開結降逆之旨,用藥悉遵《本經》,所以為醫中之聖。
又曰:今人以半夏功專祛痰,概用白礬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製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湯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從之。餘每年收乾半夏數十斤,洗去粗皮,以生薑汁甘草水浸一日夜,洗淨,又用河水浸三日,一日一換,攄起蒸熟曬乾切片,隔一年用之甚效。蓋此藥是太陰、陽明、少陽之大黃,祛痰恰非專長,仲景諸方加減,俱雲嘔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聞以痰多加半夏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寒熱之在肺胃間者。心下堅,下氣,辛能開肺降逆。喉嚥腫痛,頭眩,開降上焦之火。胸脹,咳逆,腸鳴,氣降則通和,故能愈諸疾。止汗。澀斂肺氣。
半夏色白而味辛,故能為肺經燥濕之藥。
肺屬金,喜斂而不喜散,蓋斂則肺葉垂而氣順,散則肺葉張而氣逆。半夏之辛,與姜桂之辛迥別,入喉則閉不能言,塗金瘡則血不復出,辛中帶澀,故能疏而又能斂也。又辛之斂與酸之斂不同,酸則一主於斂,辛則斂之中有發散之意,尤與肺投合也。
半夏色白而味辛,故能為肺經燥濕之藥。
肺屬金,喜斂而不喜散,蓋斂則肺葉垂而氣順,散則肺葉張而氣逆。半夏之辛,與姜桂之辛迥別,入喉則閉不能言,塗金瘡則血不復出,辛中帶澀,故能疏而又能斂也。又辛之斂與酸之斂不同,酸則一主於斂,辛則斂之中有發散之意,尤與肺投合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半夏味辛氣平,體滑性燥,故其為用,辛取其開結,平取其止逆,滑取其入陰,燥取其助陽。而生於陽長之會,成於陰生之交,故其為功,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能不使人身邪氣自陽入陰。使正氣自陽入陰,則內經所謂衛氣行於陽,不得入於陰,為不寐,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臥立至,是也;不使邪氣自陽入陰,則傷寒論所謂若能食,不嘔,為三陰不受邪,半夏則止嘔專劑也。傷寒寒熱陽證也;傷寒寒熱而心下堅,則陽去入陰證矣。咳逆裏證也;胸脹而咳逆,則表裡參半證矣。頭為諸陽之會,陽為陰格則眩,咽喉為群陰之交,陰為陽搏則腫痛,腸鳴者陽已降而不得入,氣逆者陽方升而不得降,汗出者陽加於陰,陰不與陽和。凡此諸證,不必痿瑣求治,但使陰不拒陽,陽能入陰,陰陽既通,緣可立已,是故半夏非能散也;陰不格陽,陽和而氣布矣。半夏非能降也;陰能入陰,陰和而飲不停矣。不容殫述之功,贅此數言,孰曰尚有遺義哉?
大小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加龍骨壯牡蠣湯、柴胡桂枝湯,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之劑也。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射乾麻黃湯、厚樸麻黃湯、澤漆湯、越婢加半夏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姜細辛半夏湯,治胸脹咳逆之劑也。小半夏加茯苓湯,治頭眩之劑也。苦酒湯、半夏散及湯,治咽喉腫痛之劑也。半夏潟心、生姜潟心、甘草潟心湯,治腸鳴之劑也。葛根加半夏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大半夏湯,下氣之劑也。本經主治,惟止汗一語,仲景無專方,餘則悉相印。
或問半夏,傷寒寒熱,非心下堅者不用;咳逆,非胸脹者不用;以及嚥腫腸鳴,無不可屬之下氣。今以葛根加半夏,黃芩加半夏生姜等湯系之,豈治嘔即所謂下氣歟?曰他物下氣,未必不止嘔,如本經橘柚吳茱萸之類是也;他物下氣,未必盡止嘔,如本經旋覆花杏核仁之類是也。半夏下氣,未必盡因止嘔,如心下堅胸脹嚥腫腸鳴是也。半夏止嘔,又未必不盡因下氣,如金匱要略厚樸七物湯白術散竹葉湯是也。蓋非氣逆則不嘔,故千金方婦人虛損篇,遠志湯,若其人心胸氣逆者加半夏,淡竹茹湯氣逆者加半夏,竹葉湯氣逆者加半夏,小柴胡湯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可見嘔緣氣逆,氣逆由水與氣相激,則半夏允為的對之劑矣。曰然則本經著他物之功,凡曰上氣者,與此蓋有別矣。其所以別者安在?曰考本經菖蒲五味子牡桂射乾芫花杏核仁皆著其功曰:主上氣,然未有不連及咳逆者,是知凡主上氣之物,緣能使逆氣自上焦而降。半夏等主下氣,則僅能使氣不自中焦逆,為其別矣。雖然,金匱要略曰: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論證則曰上氣,論治則曰下氣,又可見諸氣湊於肺者謂之上氣。氣自中焦上逆,雖不必至肺,即謂之上氣,亦無不可。特半夏主中焦氣逆,不治諸氣奔迫於肺也。且本經於杏核仁既曰主咳逆上氣,又曰下氣,則又可見上氣下氣終不可混。上氣下氣終不可混,則半夏下氣之功,斷在中而不在上,又何可混耶?
問小青龍湯渴者去半夏,小柴胡湯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渴者去半夏,豈煩而不嘔口渴者,盡無用半夏者乎?曰是不然。蓋證必有因,因水與氣相軋而成者,皆不得有渴,及不嘔而煩。若其因有不同,則溫經湯所主婦人下利,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舉一病三者胥犯之矣。何者?其病之因緣瘀血在少腹故也。夫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是氣有餘,血壅而濡,是血有餘,氣有餘便是火,血有餘亦生火。特氣分之火能消水耗陰,能消水耗陰者,見證在正面,不能消水耗陰者,見證只在側面,故不曰身熱心煩,而曰手掌煩熱,不曰口渴引飲,而曰唇口乾燥,則又何害其中宮水停氣搏,可用半夏哉?若夫氣分之病,嘔與渴本相背馳,故曰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又曰支飲者,小半夏湯主之,半夏之治嘔,其反覆推明也如此。至嘔渴並見之候,如豬苓湯之咳嘔渴,五苓散之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均不用半夏,其嚴又如此。即嘔家有廱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一節,雖不言及半夏,而不用半夏之旨,已隱然陰寓於其中,盡半夏為治嘔專劑。今者嘔病中兼患廱膿,廱者脈必數,脈數者口必渴,則知其嘔緣火氣犯胃,非復氣與飲搏矣。擴而充之,則非特嘔而渴者不用半夏,雖謂之萬病見渴則均不與半夏相宜可矣。
青龍柴胡陷胸承氣建中半夏方名,緣有大小之稱,將以寒涼為大耶?律之青龍則可,易而之他,則不可通矣。將以溫熱為大耶?律之建中則可,易而之他,又不可通矣。柴胡之大,不以能和,半夏之大,反以能和,陷胸之大,取以當病之急,承氣之大,最忌用之不審。又他當用大者,不可先試以小,而承氣獨以是垂法;他既用小者,不可更繼以大,而柴胡偏以是建功。既無一定之例可援,又無對待之義可審,是六方者,將無偶粘以大小之名,竟無絲粟意義於其間耶?是蓋不然。夫青龍,與雲致雨者也;陷胸,摧堅搜伏者也;承氣,以陰配陽者也;建中,砥柱流俗者也。是四方者,以功命名,則當大任者為大,當小任者為小。惟柴胡與半夏,則以藥命名,以藥命名,則柴胡主疏,主疏則疏之大者為大,疏之小者為小;半夏主和,主和則和之大者為大,和之小者為小。雖然,諸嘔谷不得下,未得為小,胃反嘔吐未必為大,而用大小半夏湯,將毋倒置耶?是又不然,蓋嘔而谷不得下,病在胃,胃反嘔吐,病亦在胃,第谷不得下之嘔,是胃逆有火,可見胃猶有權,至於朝食吐暮,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胃幾於無權矣。故小半夏湯散其火,胃中自安,大半夏湯則將轉磽瘠為膏腴,用人參不足,又益以白蜜,即水亦須使輕揚氾濫,不欲其性急下趨,化半夏之辛燥為宛轉滋 之劑。小半夏湯是耕耘頑礦而疏通之,使生氣得,大半夏湯是活潤不毛而肥饒之,使生氣得鐘。於此見半夏之和有大有小,可潤可燥,不拘拘然局於化飲定中,又可見小半夏湯所謂駟馬駕轉車就熟路,王良造父為之先後者也。大半夏所謂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者也。
同以姜夏二味成方,或為小半夏湯,或為半夏乾姜散,或為生姜半夏湯,此姜夏之殊性可測識,姜夏之功能可循按也。夫姜夏同以味辛為用,姜之性主於橫散,夏之性主於降逆。嘔也噦也喘也,莫非上逆之病,特嘔者有聲有物,乾嘔與噦,皆有聲無物。有物者為實,無物者為虛,乾嘔與噦,又有虛實之殊。蓋乾嘔者氣動而不寧,噦者氣定而相搏,是乾嘔者虛中之虛,噦則虛中之實矣。觀小半夏湯主諸嘔谷不得下,主支飲不渴,主黃疸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因除熱為噦;半夏乾姜散,主幹嘔吐逆吐涎沫;生姜半夏湯,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一則氣逆而實,一則氣逆而虛,實者佐以走而不守之生姜,虛者佐以守而不走之乾姜。又夏之性烈於姜之性,然姜適足以制之烈,故實者倍於姜,虛則夏姜相等,此小半夏湯與半夏乾姜散,非特意義不同,抑且制劑迥別,實則多與而疊與焉,虛則僅服方寸匕,又用漿水煎之,以和其性,固難並日語矣。若夫生姜半夏湯證,全在病人意中,而不見諸形象,迷悶之極,諒不能以降逆一途冀其發越。故倍生姜搗治取汗,先煎半夏而後內之,使姜之氣銳,夏之氣醇,散力迅疾,降力優柔,其與小半夏湯用意正相胡越,尤斷斷不能相提並論矣。凡以半夏下氣者,須識此裁成輔相之宜,乃不貽膠柱鼓瑟之誚。
半夏之用,惟心下滿及嘔吐為最多,然心下滿而煩者不用,嘔吐而渴者不用,前既言之詳矣。其治咽喉,猶有在少陰喉痛外者乎,其亦有宜用不宜用者乎?夫嚥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但嚥中痛者,半夏散及湯,此少陰證也。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乾麻黃湯;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婦人嚥中如有炙臠者,半夏厚樸湯,此則非少陰證也。炙臠言其形,水雞言其聲,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言其痛楚之狀,不利言其有所阻礙。於此可見半夏所治之喉痛,必有痰有氣阻於其間,呼吸食飲有所格閡,非如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徒治喉痛者可比矣。非特其治咽喉有宜忌也,即其治眩治腸鳴亦莫不各有宜忌,如曰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氣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曰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顛眩者,五苓散,於此即可見眩因於水,乃為半夏所宜,然水在膈間,則用,水在臍下,則不用,此眩之宜忌矣。半夏潟心湯、生姜潟心湯、甘草潟心湯,皆有腸鳴,皆兼下利,則知腸鳴而不下利者,非半夏所宜矣。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妊娠嘔吐不止,乾姜人參半夏丸主之;婦人嚥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傷寒固與雜證不同,表已解者,亦與雜證不異,妊娠又與雜證不同,然有病者亦何能大異於無妊之病,是故四方者,其中皆有小半夏湯在,乃所治之病迥不相侔,何耶?夫小半夏湯,治中宮氣水相忤,欲逆於上之劑也。水勝於氣,則加茯苓,氣虛水逆,則加人參,氣水並盛,結而阻閡胃脘,則加厚樸紫蘇茯苓,原理密相貫,半夏之功用,並未異於常也。若夫傷寒表解裏未和,其氣既不上衝,又不下洩,徒脹滿於胸中,不日晡潮熱,不繞臍痛,不口燥嚥乾,不汗出,不小便自利,則不得為陽明而用承氣;不手足自溫,不脈緩,不時痛時止,則不得為太陰而用理中,然徒脹滿,則於太陰為近,陽明為遠。蓋氣無約束則脹,水無約束則滿,既脹且滿,又何能不上逆為嘔,下洩為利耶?加理中之半於小半夏湯中,使半夏生姜,斡旋中宮,俾勿上逆,使人參甘草,填補中宮,俾勿下洩,然又恐其補勝於和也。故於承氣中擇厚樸之除滿者,與補相對待焉,不得為補劑,亦不得為洩劑,又不得為汗劑,實為和中之劑,其著力處全在小半夏湯,半夏之用,明變化極矣。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同為邪氣自外至內,而結胸言熱入,痞不言下早,可見病發於陰者之非熱,始終不可下矣。始終不可下者,反早下之,則陰邪必自外入內。陰邪自外入內,其溜於下部者無論已,其竊踞於陽位者,治法舍半夏其誰與歸?是故半夏潟心湯、生姜潟心湯、甘草潟心湯、旋覆花代赭石湯,皆莫不有半夏,是半夏者,陰邪竊踞陽位之要劑也。
蓋凡陰陽相協,乃成生氣,故物性之熱者,多生於沍寒,其性寒者,多生於暄暖。半夏生於三陽開泰之後,成於一陰才T5”,7”〗女KG-*3〗後之時,則其鐘陰氣達初陽可知矣。能達初陽,則雖陰而不能潤,惟鐘陰氣,故雖燥而仍能入陰,稟此陰陽相間之德,滑燥悉具之能,又何得不從陽入陰,治踞於陽位之邪哉?雖然,痞仍有不用半夏者,大黃黃連潟心湯、附子潟心湯是也。結胸亦有用半夏者,小陷胸湯是也。夫惟有所入,則必有所挾,所入既有陰陽,所挾亦必有陰陽,設所入既為熱,所挾又為熱,兩熱相合,其鋒必盛,所入既為寒,所挾復為寒,兩寒相並,其凜必深。故治熱不嫌大黃芒硝之峻,治寒不厭人參乾姜之溫。特其所踞之地,不可不究,胸中雖陽位,實飲之所聚,故縱用消黃,仍不能離甘遂葶藶,即用參姜,仍不失兼半夏芩連也。若夫所入系寒,所挾則熱,所入系熱,所挾則寒,于是不能不以輕銳無著之寒,洩其所挾之熱,以寒溫錯雜之制,治其所挾之寒,此大黃黃連潟心湯、小陷胸湯之所以主也。譬之水性,河最橫,淮次之,江則寬廣安行者也。乃今日者,淮之地見奪於河,其水反入於江,則淮之地既為河所佔,則不能不以治河之法治之,淮之當治者,以既入於江,反不必治矣。半夏之治,是陰邪踞於陽位,陽位之邪,無論其自外而入,自內而合,凡現在所見之證,不屬夫陰,則不得概用,於此不可見耶?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半夏之所與,其剽勁乃爾。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胸痛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半夏之所與,又澹宕如是。在剽勁中正賴其驅飲醒中,不得儕卑賊卒伍也;居澹宕中,尤仗其下氣和脾,則允為監製劇職矣。夫物貴因時,用須審勢,諸湯所主,頭緒雖繁,然撮其要,不過胸痞嘔吐上氣心痛已耳。胸痞尚濡,寧用大黃黃連潟心湯,不用半夏;嘔吐至食入口即出,寧用乾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不用半夏;上氣莫甚於肺廱,喘不得臥,乃葶藶大棗潟肺湯。不藉有此,心痛最劇,是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豈藉加茲。以是而論,則半夏遂可無用乎?殊不知半夏之妙,正在不用處,有以見其用耳。合乎溫燥隊中,見煩則不用,見渴則不用,合於清潤隊中,偏為煩與渴之良劑,如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雖不言煩渴,用清甘苦是其多,則豈盡能無,而大半夏湯中,人參白蜜以補以潤,決非絕無煩與渴者,審乎此則為剛劑中鋒銳,柔劑插斷制,其功豈可泯耶?
大小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加龍骨壯牡蠣湯、柴胡桂枝湯,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之劑也。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射乾麻黃湯、厚樸麻黃湯、澤漆湯、越婢加半夏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姜細辛半夏湯,治胸脹咳逆之劑也。小半夏加茯苓湯,治頭眩之劑也。苦酒湯、半夏散及湯,治咽喉腫痛之劑也。半夏潟心、生姜潟心、甘草潟心湯,治腸鳴之劑也。葛根加半夏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大半夏湯,下氣之劑也。本經主治,惟止汗一語,仲景無專方,餘則悉相印。
或問半夏,傷寒寒熱,非心下堅者不用;咳逆,非胸脹者不用;以及嚥腫腸鳴,無不可屬之下氣。今以葛根加半夏,黃芩加半夏生姜等湯系之,豈治嘔即所謂下氣歟?曰他物下氣,未必不止嘔,如本經橘柚吳茱萸之類是也;他物下氣,未必盡止嘔,如本經旋覆花杏核仁之類是也。半夏下氣,未必盡因止嘔,如心下堅胸脹嚥腫腸鳴是也。半夏止嘔,又未必不盡因下氣,如金匱要略厚樸七物湯白術散竹葉湯是也。蓋非氣逆則不嘔,故千金方婦人虛損篇,遠志湯,若其人心胸氣逆者加半夏,淡竹茹湯氣逆者加半夏,竹葉湯氣逆者加半夏,小柴胡湯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可見嘔緣氣逆,氣逆由水與氣相激,則半夏允為的對之劑矣。曰然則本經著他物之功,凡曰上氣者,與此蓋有別矣。其所以別者安在?曰考本經菖蒲五味子牡桂射乾芫花杏核仁皆著其功曰:主上氣,然未有不連及咳逆者,是知凡主上氣之物,緣能使逆氣自上焦而降。半夏等主下氣,則僅能使氣不自中焦逆,為其別矣。雖然,金匱要略曰: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論證則曰上氣,論治則曰下氣,又可見諸氣湊於肺者謂之上氣。氣自中焦上逆,雖不必至肺,即謂之上氣,亦無不可。特半夏主中焦氣逆,不治諸氣奔迫於肺也。且本經於杏核仁既曰主咳逆上氣,又曰下氣,則又可見上氣下氣終不可混。上氣下氣終不可混,則半夏下氣之功,斷在中而不在上,又何可混耶?
問小青龍湯渴者去半夏,小柴胡湯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渴者去半夏,豈煩而不嘔口渴者,盡無用半夏者乎?曰是不然。蓋證必有因,因水與氣相軋而成者,皆不得有渴,及不嘔而煩。若其因有不同,則溫經湯所主婦人下利,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舉一病三者胥犯之矣。何者?其病之因緣瘀血在少腹故也。夫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是氣有餘,血壅而濡,是血有餘,氣有餘便是火,血有餘亦生火。特氣分之火能消水耗陰,能消水耗陰者,見證在正面,不能消水耗陰者,見證只在側面,故不曰身熱心煩,而曰手掌煩熱,不曰口渴引飲,而曰唇口乾燥,則又何害其中宮水停氣搏,可用半夏哉?若夫氣分之病,嘔與渴本相背馳,故曰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又曰支飲者,小半夏湯主之,半夏之治嘔,其反覆推明也如此。至嘔渴並見之候,如豬苓湯之咳嘔渴,五苓散之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均不用半夏,其嚴又如此。即嘔家有廱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一節,雖不言及半夏,而不用半夏之旨,已隱然陰寓於其中,盡半夏為治嘔專劑。今者嘔病中兼患廱膿,廱者脈必數,脈數者口必渴,則知其嘔緣火氣犯胃,非復氣與飲搏矣。擴而充之,則非特嘔而渴者不用半夏,雖謂之萬病見渴則均不與半夏相宜可矣。
青龍柴胡陷胸承氣建中半夏方名,緣有大小之稱,將以寒涼為大耶?律之青龍則可,易而之他,則不可通矣。將以溫熱為大耶?律之建中則可,易而之他,又不可通矣。柴胡之大,不以能和,半夏之大,反以能和,陷胸之大,取以當病之急,承氣之大,最忌用之不審。又他當用大者,不可先試以小,而承氣獨以是垂法;他既用小者,不可更繼以大,而柴胡偏以是建功。既無一定之例可援,又無對待之義可審,是六方者,將無偶粘以大小之名,竟無絲粟意義於其間耶?是蓋不然。夫青龍,與雲致雨者也;陷胸,摧堅搜伏者也;承氣,以陰配陽者也;建中,砥柱流俗者也。是四方者,以功命名,則當大任者為大,當小任者為小。惟柴胡與半夏,則以藥命名,以藥命名,則柴胡主疏,主疏則疏之大者為大,疏之小者為小;半夏主和,主和則和之大者為大,和之小者為小。雖然,諸嘔谷不得下,未得為小,胃反嘔吐未必為大,而用大小半夏湯,將毋倒置耶?是又不然,蓋嘔而谷不得下,病在胃,胃反嘔吐,病亦在胃,第谷不得下之嘔,是胃逆有火,可見胃猶有權,至於朝食吐暮,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胃幾於無權矣。故小半夏湯散其火,胃中自安,大半夏湯則將轉磽瘠為膏腴,用人參不足,又益以白蜜,即水亦須使輕揚氾濫,不欲其性急下趨,化半夏之辛燥為宛轉滋 之劑。小半夏湯是耕耘頑礦而疏通之,使生氣得,大半夏湯是活潤不毛而肥饒之,使生氣得鐘。於此見半夏之和有大有小,可潤可燥,不拘拘然局於化飲定中,又可見小半夏湯所謂駟馬駕轉車就熟路,王良造父為之先後者也。大半夏所謂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者也。
同以姜夏二味成方,或為小半夏湯,或為半夏乾姜散,或為生姜半夏湯,此姜夏之殊性可測識,姜夏之功能可循按也。夫姜夏同以味辛為用,姜之性主於橫散,夏之性主於降逆。嘔也噦也喘也,莫非上逆之病,特嘔者有聲有物,乾嘔與噦,皆有聲無物。有物者為實,無物者為虛,乾嘔與噦,又有虛實之殊。蓋乾嘔者氣動而不寧,噦者氣定而相搏,是乾嘔者虛中之虛,噦則虛中之實矣。觀小半夏湯主諸嘔谷不得下,主支飲不渴,主黃疸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因除熱為噦;半夏乾姜散,主幹嘔吐逆吐涎沫;生姜半夏湯,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一則氣逆而實,一則氣逆而虛,實者佐以走而不守之生姜,虛者佐以守而不走之乾姜。又夏之性烈於姜之性,然姜適足以制之烈,故實者倍於姜,虛則夏姜相等,此小半夏湯與半夏乾姜散,非特意義不同,抑且制劑迥別,實則多與而疊與焉,虛則僅服方寸匕,又用漿水煎之,以和其性,固難並日語矣。若夫生姜半夏湯證,全在病人意中,而不見諸形象,迷悶之極,諒不能以降逆一途冀其發越。故倍生姜搗治取汗,先煎半夏而後內之,使姜之氣銳,夏之氣醇,散力迅疾,降力優柔,其與小半夏湯用意正相胡越,尤斷斷不能相提並論矣。凡以半夏下氣者,須識此裁成輔相之宜,乃不貽膠柱鼓瑟之誚。
半夏之用,惟心下滿及嘔吐為最多,然心下滿而煩者不用,嘔吐而渴者不用,前既言之詳矣。其治咽喉,猶有在少陰喉痛外者乎,其亦有宜用不宜用者乎?夫嚥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但嚥中痛者,半夏散及湯,此少陰證也。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乾麻黃湯;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婦人嚥中如有炙臠者,半夏厚樸湯,此則非少陰證也。炙臠言其形,水雞言其聲,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言其痛楚之狀,不利言其有所阻礙。於此可見半夏所治之喉痛,必有痰有氣阻於其間,呼吸食飲有所格閡,非如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徒治喉痛者可比矣。非特其治咽喉有宜忌也,即其治眩治腸鳴亦莫不各有宜忌,如曰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氣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曰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顛眩者,五苓散,於此即可見眩因於水,乃為半夏所宜,然水在膈間,則用,水在臍下,則不用,此眩之宜忌矣。半夏潟心湯、生姜潟心湯、甘草潟心湯,皆有腸鳴,皆兼下利,則知腸鳴而不下利者,非半夏所宜矣。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妊娠嘔吐不止,乾姜人參半夏丸主之;婦人嚥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傷寒固與雜證不同,表已解者,亦與雜證不異,妊娠又與雜證不同,然有病者亦何能大異於無妊之病,是故四方者,其中皆有小半夏湯在,乃所治之病迥不相侔,何耶?夫小半夏湯,治中宮氣水相忤,欲逆於上之劑也。水勝於氣,則加茯苓,氣虛水逆,則加人參,氣水並盛,結而阻閡胃脘,則加厚樸紫蘇茯苓,原理密相貫,半夏之功用,並未異於常也。若夫傷寒表解裏未和,其氣既不上衝,又不下洩,徒脹滿於胸中,不日晡潮熱,不繞臍痛,不口燥嚥乾,不汗出,不小便自利,則不得為陽明而用承氣;不手足自溫,不脈緩,不時痛時止,則不得為太陰而用理中,然徒脹滿,則於太陰為近,陽明為遠。蓋氣無約束則脹,水無約束則滿,既脹且滿,又何能不上逆為嘔,下洩為利耶?加理中之半於小半夏湯中,使半夏生姜,斡旋中宮,俾勿上逆,使人參甘草,填補中宮,俾勿下洩,然又恐其補勝於和也。故於承氣中擇厚樸之除滿者,與補相對待焉,不得為補劑,亦不得為洩劑,又不得為汗劑,實為和中之劑,其著力處全在小半夏湯,半夏之用,明變化極矣。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同為邪氣自外至內,而結胸言熱入,痞不言下早,可見病發於陰者之非熱,始終不可下矣。始終不可下者,反早下之,則陰邪必自外入內。陰邪自外入內,其溜於下部者無論已,其竊踞於陽位者,治法舍半夏其誰與歸?是故半夏潟心湯、生姜潟心湯、甘草潟心湯、旋覆花代赭石湯,皆莫不有半夏,是半夏者,陰邪竊踞陽位之要劑也。
蓋凡陰陽相協,乃成生氣,故物性之熱者,多生於沍寒,其性寒者,多生於暄暖。半夏生於三陽開泰之後,成於一陰才T5”,7”〗女KG-*3〗後之時,則其鐘陰氣達初陽可知矣。能達初陽,則雖陰而不能潤,惟鐘陰氣,故雖燥而仍能入陰,稟此陰陽相間之德,滑燥悉具之能,又何得不從陽入陰,治踞於陽位之邪哉?雖然,痞仍有不用半夏者,大黃黃連潟心湯、附子潟心湯是也。結胸亦有用半夏者,小陷胸湯是也。夫惟有所入,則必有所挾,所入既有陰陽,所挾亦必有陰陽,設所入既為熱,所挾又為熱,兩熱相合,其鋒必盛,所入既為寒,所挾復為寒,兩寒相並,其凜必深。故治熱不嫌大黃芒硝之峻,治寒不厭人參乾姜之溫。特其所踞之地,不可不究,胸中雖陽位,實飲之所聚,故縱用消黃,仍不能離甘遂葶藶,即用參姜,仍不失兼半夏芩連也。若夫所入系寒,所挾則熱,所入系熱,所挾則寒,于是不能不以輕銳無著之寒,洩其所挾之熱,以寒溫錯雜之制,治其所挾之寒,此大黃黃連潟心湯、小陷胸湯之所以主也。譬之水性,河最橫,淮次之,江則寬廣安行者也。乃今日者,淮之地見奪於河,其水反入於江,則淮之地既為河所佔,則不能不以治河之法治之,淮之當治者,以既入於江,反不必治矣。半夏之治,是陰邪踞於陽位,陽位之邪,無論其自外而入,自內而合,凡現在所見之證,不屬夫陰,則不得概用,於此不可見耶?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半夏之所與,其剽勁乃爾。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胸痛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半夏之所與,又澹宕如是。在剽勁中正賴其驅飲醒中,不得儕卑賊卒伍也;居澹宕中,尤仗其下氣和脾,則允為監製劇職矣。夫物貴因時,用須審勢,諸湯所主,頭緒雖繁,然撮其要,不過胸痞嘔吐上氣心痛已耳。胸痞尚濡,寧用大黃黃連潟心湯,不用半夏;嘔吐至食入口即出,寧用乾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不用半夏;上氣莫甚於肺廱,喘不得臥,乃葶藶大棗潟肺湯。不藉有此,心痛最劇,是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豈藉加茲。以是而論,則半夏遂可無用乎?殊不知半夏之妙,正在不用處,有以見其用耳。合乎溫燥隊中,見煩則不用,見渴則不用,合於清潤隊中,偏為煩與渴之良劑,如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雖不言煩渴,用清甘苦是其多,則豈盡能無,而大半夏湯中,人參白蜜以補以潤,決非絕無煩與渴者,審乎此則為剛劑中鋒銳,柔劑插斷制,其功豈可泯耶?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本草新編》
《本草新編》:半夏,味辛、微苦,氣平,生寒,熟溫,沉而降,陰中陽也。入膽、脾、胃三經。研末,每一兩,用入枯礬二錢、薑汁一合,捏餅,楮葉包裹,陰乾,又名半夏曲也。片則力峻,曲則力柔,統治痰涎甚驗。無論火痰、寒痰、濕痰、老火之痰。孕婦勿用,恐墮胎元。然有不可不用之時,暫用亦無礙。吐血家亦無法使用,恐性愈動火也。片半夏為末,吹鼻中,可救五絕,並產後血暈甚效。
人身原無痰也,飲食入胃,化精而不化痰。惟腎中真火虛,則火沸為痰,亦腎之真水虛,則水氾為痰矣。火沸為痰與水氾為痰,雖原於腎,而痰乃留於脾也。半夏既治痰,豈難消化,況痰已入脾中之痰,而不能斷其將入脾中之痰也。蓋腎中之痰也,必須腎氣丸,始得逐之,非半夏所能祛也。半夏洩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半夏性沉而降,似乎能入至陰之中,然而陽多於陰,止可淺入脾陰,而不能深入腎陰也。況半夏潟陰而不補陰,而腎又可補而不可潟,半夏欲入於腎,而腎所以不受也。半夏既不能入腎之內,又何以化腎中之痰哉。可見痰在脾為標,痰在腎為本,以脾之痰出於腎也。消脾之痰,不可以見標本之異哉。
腎氣丸治痰,是擇其本也。水不上氾為痰,何必更消其痰;火不上沸為痰,何必再清其痰。用腎氣丸而痰已絕。用半夏以治標,恐及動其祛痰也。半夏燥氣之藥,再耗腎中之氣,氣一耗,則火動水燥,不生精而生普,勢所必至,不特無益,反害之矣。故既治本,不必更治標也。
或疑半夏性燥,故便於治濕痰也,不識用何藥以制其燥,並可以治熱痰乎?夫燥濕之性各殊,雖制之得宜,止可去其大過,而不能移其性也。然而未制其燥,與已制其燥,自然少異。鐸有製法,並傳於此。用半夏一斤、生姜片四兩,先煮數沸,取起曬乾。用桑葉一百片,水十碗,煎汁一碗,將半夏泡透,又曬乾。復用鹽一兩、滾水一碗,又泡透,切片用之,則燥性去其六,濕之性得其四。寒熱之痰,與水火氾沸之痰,俱可少用,以為權宜之計矣。然又止可暫用,而不可據之為久治也。
或疑制半夏,以治燥熱之痰妙矣,恐反不宜於寒濕之痰,奈何?此則無容慮也。半夏性燥,治寒濕之痰正宜,制過燥,而無傷氣之憂與損肺之失,可用之而無恐也。
或疑半夏治濕痰,而不可治燥痰;治寒痰,而不可治熱痰,俱聞命矣。痰之中更有吐黑痰者,其故何也?吾觀其人則甚健,謂是火而口不渴,謂是虛而腎不虧,又可以半夏治之乎?此乃邪結於腎之中,非痰塞於肺之竅也。此症本起於久曠之夫,思女色而不可得,又不敢禦外色以洩精,于是邪入於腎中,精即化痰,而若吐有如墨之黑者矣。宜用於降火之藥,佐之白芥子以消痰,而更用於荊芥之類,以散其火於血分之中。否則,必有失血之患,溫瘧之苦矣。數劑之後,身心畏寒,然後用於加味逍遙散,大用於半夏,以清於其表裡之邪,則寒熱乃除去,而黑痰又乃以漸愈矣也。此等之病症,嘗實親試也,而往往有效驗也,故敢論之於書也。
人身原無痰也,飲食入胃,化精而不化痰。惟腎中真火虛,則火沸為痰,亦腎之真水虛,則水氾為痰矣。火沸為痰與水氾為痰,雖原於腎,而痰乃留於脾也。半夏既治痰,豈難消化,況痰已入脾中之痰,而不能斷其將入脾中之痰也。蓋腎中之痰也,必須腎氣丸,始得逐之,非半夏所能祛也。半夏洩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半夏性沉而降,似乎能入至陰之中,然而陽多於陰,止可淺入脾陰,而不能深入腎陰也。況半夏潟陰而不補陰,而腎又可補而不可潟,半夏欲入於腎,而腎所以不受也。半夏既不能入腎之內,又何以化腎中之痰哉。可見痰在脾為標,痰在腎為本,以脾之痰出於腎也。消脾之痰,不可以見標本之異哉。
腎氣丸治痰,是擇其本也。水不上氾為痰,何必更消其痰;火不上沸為痰,何必再清其痰。用腎氣丸而痰已絕。用半夏以治標,恐及動其祛痰也。半夏燥氣之藥,再耗腎中之氣,氣一耗,則火動水燥,不生精而生普,勢所必至,不特無益,反害之矣。故既治本,不必更治標也。
或疑半夏性燥,故便於治濕痰也,不識用何藥以制其燥,並可以治熱痰乎?夫燥濕之性各殊,雖制之得宜,止可去其大過,而不能移其性也。然而未制其燥,與已制其燥,自然少異。鐸有製法,並傳於此。用半夏一斤、生姜片四兩,先煮數沸,取起曬乾。用桑葉一百片,水十碗,煎汁一碗,將半夏泡透,又曬乾。復用鹽一兩、滾水一碗,又泡透,切片用之,則燥性去其六,濕之性得其四。寒熱之痰,與水火氾沸之痰,俱可少用,以為權宜之計矣。然又止可暫用,而不可據之為久治也。
或疑制半夏,以治燥熱之痰妙矣,恐反不宜於寒濕之痰,奈何?此則無容慮也。半夏性燥,治寒濕之痰正宜,制過燥,而無傷氣之憂與損肺之失,可用之而無恐也。
或疑半夏治濕痰,而不可治燥痰;治寒痰,而不可治熱痰,俱聞命矣。痰之中更有吐黑痰者,其故何也?吾觀其人則甚健,謂是火而口不渴,謂是虛而腎不虧,又可以半夏治之乎?此乃邪結於腎之中,非痰塞於肺之竅也。此症本起於久曠之夫,思女色而不可得,又不敢禦外色以洩精,于是邪入於腎中,精即化痰,而若吐有如墨之黑者矣。宜用於降火之藥,佐之白芥子以消痰,而更用於荊芥之類,以散其火於血分之中。否則,必有失血之患,溫瘧之苦矣。數劑之後,身心畏寒,然後用於加味逍遙散,大用於半夏,以清於其表裡之邪,則寒熱乃除去,而黑痰又乃以漸愈矣也。此等之病症,嘗實親試也,而往往有效驗也,故敢論之於書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本草分經》
《本草分經》:半夏 辛,溫,體滑性燥。和胃健脾,兼行膽經。發表開鬱,下氣止嘔,除濕痰,利二便,能行水氣以潤腎燥,和胃氣而通陰陽。治一切脾濕之症,血症、渴家、汗家慎用。肺燥者不可誤服,須制用,亦有造曲者。
《本草思辨錄》:半夏味辛氣平,辛則開結,平則降逆,為治嘔吐胸滿之要藥。嘔吐胸滿者,少陽證也,故小柴胡湯不能缺此。推之治心痞、治腹脹、治咳、治咽喉不利,一皆開結降逆之功。要其所以結與逆者,由其有停痰留飲,乘陽微以為患,半夏體滑性燥,足以廓清之也。
用半夏者,率以二陳湯能潤大便,半硫丸能治虛秘冷秘,謂潤而非燥,究亦何嘗不燥也,遇津虧無濕之人投之,立貽禍殃。惟仲聖取其長而棄其短,胃反為脾傷不磨,非有滯濁,乃佐之以人參,益之以白蜜,俾半夏之燥性盡失,而胃中之谷氣以行。又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溫經湯三證,亦未可以半夏劫液者。乃其所伍者,為竹葉、石膏、人參、麥冬、甘草、粳米、阿膠、丹皮之屬,是亦化半夏之燥而展其開降之能,所謂化而裁之存乎變也。
小青龍湯曰渴者去半夏,小柴胡湯曰渴者去半夏,此可為半夏非不燥之明征。然半夏之燥,燥而滑者也,能開結能降逆,與燥而澀者不同矣。
《本草思辨錄》:半夏味辛氣平,辛則開結,平則降逆,為治嘔吐胸滿之要藥。嘔吐胸滿者,少陽證也,故小柴胡湯不能缺此。推之治心痞、治腹脹、治咳、治咽喉不利,一皆開結降逆之功。要其所以結與逆者,由其有停痰留飲,乘陽微以為患,半夏體滑性燥,足以廓清之也。
用半夏者,率以二陳湯能潤大便,半硫丸能治虛秘冷秘,謂潤而非燥,究亦何嘗不燥也,遇津虧無濕之人投之,立貽禍殃。惟仲聖取其長而棄其短,胃反為脾傷不磨,非有滯濁,乃佐之以人參,益之以白蜜,俾半夏之燥性盡失,而胃中之谷氣以行。又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溫經湯三證,亦未可以半夏劫液者。乃其所伍者,為竹葉、石膏、人參、麥冬、甘草、粳米、阿膠、丹皮之屬,是亦化半夏之燥而展其開降之能,所謂化而裁之存乎變也。
小青龍湯曰渴者去半夏,小柴胡湯曰渴者去半夏,此可為半夏非不燥之明征。然半夏之燥,燥而滑者也,能開結能降逆,與燥而澀者不同矣。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4
- 文章: 33584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醫學衷中參西錄》
《醫學衷中參西錄》:味辛,性溫,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稟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達為降胃安衝之主藥。為其能降胃安衝,所以能止嘔吐,能引肺中、胃中濕痰下行,納氣定喘。能治胃氣厥逆、吐血、衄血。惟藥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礬水煮之,相制太過,毫無辛味,轉多礬味,令人嘔吐,即藥房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礬,以之利濕痰猶可,若以止嘔吐及吐血、衄血,殊為非宜。愚治此等證,必用微溫之水淘洗數次,然後用之,然屢次淘之則力減,故須將分量加重也。
愚因藥房半夏制皆失宜,每於仲春季秋之時,用生半夏數斤,浸以熱湯,日換一次,至旬日,將半夏剖為兩瓣,再入鍋中,多添涼水煮一沸,速連湯取出,盛盆中,候水涼,淨曬乾備用。每用一兩,煎湯兩茶盅,調入淨蜂蜜二兩,徐徐嚥之。無論嘔吐如何之劇,未有不止者。蓋古人用半夏,原湯泡七次即用,初未有用白礬制這者也。
【現代藥理研究】
1. 半夏有鎮咳、祛痰作用。制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祛痰作用。有人認為,半夏所含揮發性生物堿有抑制中樞和末梢神經的作用,鎮咳可能與其抑制咳嗽中樞有關。
2. 半夏有抗矽肺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炮製程序中加入的明礬。
3. 半夏有鎮吐和催吐作用。半夏加熱炮製或加明礬、薑汁炮製的各種制劑,對去水嗎啡、洋地黃、硫酸銅引起的嘔吐都有一定的鎮吐作用。其鎮吐作用極可能與嘔吐中樞的抑制有關。而生半夏研末口服,反有催吐作用,高溫處理可除去其催吐成分。
4. 半夏對唾液腺分泌有抑製作用。
5. 半夏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6. 半夏有抗生育與致畸作用。
7. 半夏對胰蛋白水解有抑製作用。
8. 半夏對心血管系統有抑制心功能、降低血壓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9. 半夏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半夏能顯著抑制小鼠的胃液分泌,降低胃酸酸度,能抑制應激性胃潰瘍的發生,能促進家兔膽汁的分泌,降低奧狄氏括約肌張力,顯著增強腸道的輸送能力,在體外還能鬆弛乙酰膽堿、組織胺、氯化鋇所致的腸管平滑肌收縮。
10. 半夏對腎上腺皮質功能有抑製作用。
11. 半夏有催眠、抗驚厥作用。
12. 半夏有抗腫瘤作用。
13. 半夏對免疫系統有活化作用。
14. 半夏有降眼壓、利尿、促細胞分裂作用,還有凝集紅細胞作用。
愚因藥房半夏制皆失宜,每於仲春季秋之時,用生半夏數斤,浸以熱湯,日換一次,至旬日,將半夏剖為兩瓣,再入鍋中,多添涼水煮一沸,速連湯取出,盛盆中,候水涼,淨曬乾備用。每用一兩,煎湯兩茶盅,調入淨蜂蜜二兩,徐徐嚥之。無論嘔吐如何之劇,未有不止者。蓋古人用半夏,原湯泡七次即用,初未有用白礬制這者也。
【現代藥理研究】
1. 半夏有鎮咳、祛痰作用。制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祛痰作用。有人認為,半夏所含揮發性生物堿有抑制中樞和末梢神經的作用,鎮咳可能與其抑制咳嗽中樞有關。
2. 半夏有抗矽肺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炮製程序中加入的明礬。
3. 半夏有鎮吐和催吐作用。半夏加熱炮製或加明礬、薑汁炮製的各種制劑,對去水嗎啡、洋地黃、硫酸銅引起的嘔吐都有一定的鎮吐作用。其鎮吐作用極可能與嘔吐中樞的抑制有關。而生半夏研末口服,反有催吐作用,高溫處理可除去其催吐成分。
4. 半夏對唾液腺分泌有抑製作用。
5. 半夏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6. 半夏有抗生育與致畸作用。
7. 半夏對胰蛋白水解有抑製作用。
8. 半夏對心血管系統有抑制心功能、降低血壓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9. 半夏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半夏能顯著抑制小鼠的胃液分泌,降低胃酸酸度,能抑制應激性胃潰瘍的發生,能促進家兔膽汁的分泌,降低奧狄氏括約肌張力,顯著增強腸道的輸送能力,在體外還能鬆弛乙酰膽堿、組織胺、氯化鋇所致的腸管平滑肌收縮。
10. 半夏對腎上腺皮質功能有抑製作用。
11. 半夏有催眠、抗驚厥作用。
12. 半夏有抗腫瘤作用。
13. 半夏對免疫系統有活化作用。
14. 半夏有降眼壓、利尿、促細胞分裂作用,還有凝集紅細胞作用。